中国官场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地方越穷人们越想做官

倘若从现象观察,人们不难发现一个事实:就是地方越穷,想做官的人越多。比如北方经济不如南方发达,北方人就比南方人喜欢做官;内地经济赶不上沿海,内地人则比沿海人喜欢做官;中国经济落后于美国,故中国人普遍比美国人喜欢做官。

最近几年,国内不断有买官的事在媒体曝光,也有不少人被罢官判刑。如读者细心,留意一下案发地点,这类案件,都差不多发生在贫穷省份,或者是发达省份的贫穷地区。贫穷地区何以频频出现买官呢?经济学的解释是:一定局限条件下的经济人本性。


经济学讲经济人,有两层含义:一是说人是理性的;二是指人是自私的。既然人是自私的,必定要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既然人是理性的,就一定会寻求在局限条件下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办法。
比如贫穷地区,人们收入低,投资没本钱,做生意没市场。所以要改善自己,就得与政府扯上关系。因为这些地方,国有经济比重高,而国有经济由政府管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进政府的门,成不了政府的人,政府的餐桌上没你的饭碗,国家的大锅饭肯定与你无缘。
我曾听朋友讲过一个笑话。说是春节期间,有一四川民工南下打工,由于人多拥挤,不小心打破了火车上的玻璃。列车长让他赔,他说,火车是国家的,国有资产是全民资产,也有我一份,国家的东西我什么都不要了,就要现在这块玻璃,打破了也就不赔了。可列车长说,这块玻璃不是你的,弄坏了还得赔。


此事是否当真,笔者无从查考,但它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国有资产说起来是全民资产,但平头百姓却没有支配权。国有经济,实际上是政府所有制经济,政府所有的东西,都是由官员支配的。
设想一下,如果打破玻璃的不是那位民工,而是铁道部门的某位局长,列车长会让他赔吗?也许列车长解释说,民工乘车是因私;局长乘车是因公。既然因公是一种特权,损坏东西可以不赔,你说谁不愿去因公呢?所以贫穷地区人们想当官,多半是看透了当官与国有经济的特殊关系。


人要生存,每天都得吃饭,民以食为天嘛!别看吃饭是平常小事,可当不当官,吃法也大有不同。老百姓上饭店吃饭,肯定得自己出钱,可当官的吃了大餐,通常是拿了发票,回单位报销的。有一次我陪一个国内代表团到美国访问,吃完饭后,我们管餐厅服务员要发票,服务员却不知发票为何物,待他们找来老板,我们向他解释,说我们在你这里吃了饭,要开发票回国内报销,餐厅老板听了大惑不解。他问:你们不是为自己吃饭吗,为什么要公家付费呢?
显然外国人是不懂中国国情,在我们中国,老百姓才为自己吃饭,一旦当上官,就变成国家干部,吃饭就是为国家吃了,所以得由国家买单。不仅吃饭如此,坐车也一样。老百姓出门,得自己掏钱挤公交车;一般干部,可以让单位派车,官大一点的,可以有专车。总之,只要当上官,像吃饭坐车一类的事,都可由公家付费。就冲着这一点,你说贫穷地区想当官的人能不多吗?


时下人们想发横财,无非是两个路径:一是违法经营,如走私贩毒;二是行政垄断,以权谋私。
第一个办法,虽有暴利,但利大风险也大,若有闪失,就会人财两丢。这种掉脑袋的事,非虎豹之胆的人不能为也;而行政垄断则不同,大权在握,呼风唤雨,赚起钱来堂而皇之。像过去价格双轨制时,利用内外价差渔利,不知养肥了多少人。
而前些年靠批地皮、倒批文,一夜暴富者,也为数不少。老百姓管这些人为“官倒”,为什么叫“官倒”?因为像批地、倒批文这种营生,没有官位,手中无权,定然是倒不成的。所以贫困地区有人说:要想富,当干部,不种地来不养牛,大笔一挥成了暴发户。既然当官能无本生利,大家看在眼里,明在心头。尤其是贫穷地区,人们发财无门,可又穷则思变。故千军万马往官道上挤,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第二定律:实权越大通常难做大官

大凡做官,都会有权,但所处位置不同,权又有虚实之分。有的位高权虚,有的位低权实。比如,同是机关的处长,有人管钱管物管人,有人只管上传下达,分发文件。若是不同的部门,处长实权抵不过科长,更是司空见惯。当然,这里讲的实权,是特指财权、物权、人事权。


经济学研究定律,必须从普遍事实中加以提炼。若就一般性而言,官场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年轻时实权大的,往往难当大官。为什么呢?经济学的第二假定,叫资源稀缺假定。如果从经济学角度看,实权也是一种稀缺资源,实权越大,就越稀缺。市场上稀缺的东西,想得到的人就很多。用行话说,叫做供不应求。
既然是供少求多,比起一般岗位来,竞争自是激烈得多。所以当官有了实权,就会有人惦记,有羡慕的,有嫉妒的,有求你的,也有恨你的,还有不少则是想取而代之的。所以握有实权的人,除非你钢铸铁打,滴水不漏,不然稍有不慎,遭人算计,阴沟里也会翻船。要是工作中再有个三长两短,被人抓了把柄,不仅升官无望,就连现在的职位,也是凶多吉少,去日不多也。


对实权越大通常难做大官的现象,经济学还有一种解释:就是民主失灵。政治市场的选择,通常奉行的是多数通过规则。
比如选某人当处长,必须有多数人赞成才行。从理论上说,“多数通过”无可非议,它比一个人乱点鸳鸯谱,不知要强过多少倍。但难点在于,什么叫“多数通过”?经济学讲多数,至少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即少数人中的多数与多数人中多数。
还是以选处长为例,倘是由3个局长(一正两副)决定,则“多数”是两人;若是由全机关人员选举,“多数”可能是几十、甚至上百人。要知道,局长选人与一般干部选人,角度会有不同。局长选出的处长,与普通干部选出的处长,大有可能不是同一个人。如果以局长们的选择为准,虽然也是多数通过,但结果却不能代表全局多数人的意志,所以民主在这里就失灵了。


正是这种少数人选人,使得握有实权的年轻干部,往往难做大官。假设某处长,管着工程发包。工程发包,是让许多人垂涎欲滴的事,想插手的自然很多。如此一来,那些比处长官大的,就可能写条子,给处长介绍工程队。处长手里一个工程,也许要收20个条子,僧多粥少,如何是好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处长只能权衡厉害,把工程包给某重要领导介绍的工程队。
可是,处长讨好了一个领导,却得罪了19个上司。将来开会研究他的提拔时,一个人赞成,19个人反对,结果会是什么情形,人们可想而知。再有,那些官大的写条子,没官的呢?想接工程就得送票子。即使这个处长不收礼,100人送钱,拒绝了99个,而其中一个是丈母娘介绍的,就收下了。
可不料东窗事发,结果被人告到纪检委,纪检部门办案,不是看你拒贿多少次,而是看你有过受贿没有,是一票否决。哪怕是一次,该撤职的就得撤职,该法办的就得法办,法纪无情嘛。所以年轻的实权干部当大官,成功的概率只有1%,而失败的概率是99%。
读者如若不信,可以看看你所了解的官员,那些仕途通达的,是不是不少都是共青团出身,或是那些年轻时实权不大的人。为何共青团出身的干部进步快,因为共青团不管钱管物,要想办成一件事,得左右协调、上下周旋,所以工作能力都比较强;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实权,人家既不找你批项目,也不管你要资金,所以得罪的人不多,行贿的人更少。这样升迁的机会,反而比起实权干部来要多得多。


第三定律:好人未必就是好官

这里讲的“好人”,有特定的含义,即大家都说他“好”的人。
有句俗语形容这种人,叫“好好先生”,也是毛主席曾批评过的那种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好好人,不乏存在。在领导看来,缺点不明显;在群众眼里,印象也不坏,所以这些人做起官来,大多春风得意,平步青云。
其实,这样的“好人”,却未必是一个好官。


因为当官,本身就是一种责任。履行职责就得办事,可一旦办起事来,就没有不得罪人的。办好事要得罪坏人,办坏事要得罪好人,只有那些无所事事的人,才什么人也不得罪。像寺庙里的菩萨,好人坏人都要烧香,为什么?因为人们想升官发财,希望菩萨保佑;而菩萨呢,则是啥事也不做,所以不会得罪任何人。
要是菩萨真能提拔某人当官,或帮某人发财,那些没有升官发财的人,没准也会写菩萨的告状信。所以菩萨能得万人景仰,众生朝拜,玄妙在于他从不办具体的事。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总不能当菩萨吧?假如你要维护公平的竞争环境,要打击假冒伪劣,那么那些制假贩假的,就会对你恨之入骨,恨不得半夜里去你家的祖坟。倘若你办了坏事,如损公肥私,好人又饶不了你。因此要做“好官”,就要做好事,不得罪好人,但同时要敢于得罪坏人,得罪的坏人越多,说明你当官就越称职。


可问题也就出在这里,时下做官,要看民意。可“民意”是一个复合概念,人上一百,心态各异。那些敢做事的好官,只要做事,保不准就会得罪什么人。
尽管这些人不一定是坏人,但利益所系,必是如此。俗话说,众口难调,五个指头伸出来,也不一般齐。同一件事情,由于人们利益不同,有人说好,就有人说坏。若是搞起民主测评来,做事的,就往往比不过那些不做事的。站在经济学的角度看,这又是另一种民主失灵。
所以人们选官,既要民主,但又不能迷信民主;要看选票,但又不能只比选票。正确的办法应是,坚持多数人选人与“多数通过”规则,并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集中。我们的社会,毕竟好人是多数,坏人是少数。如有70%选民通过,就已是一个好官;相反,如果有了100%的选票,也许此人是一个“好人”,但作为一个官,就要大打折扣了。
不难想见,如果我们能在民主集中制的指导下,能把多数人赞成的人选出来,并委以重任,官风必能大变。这样一来,过去那些八面玲珑、只谋人不谋事的人,就没了市场;而那些刚正不阿、敢为老百姓办事的人,也没了后顾之忧。


其实,人非神仙,怎能无过?因此要容许干部犯错误。尤其现在改革时期,好多事情前无古人,我们不得不摸着石头过河。既然是靠摸石头过河,就得允许有闪失。不然求全责备,谁敢开拓创新呢?
现在确实有些人,自己无所作为,却总在背后指手画脚,这个不行,那个不对,但究竟如何办好,他又不出手。倘大家都如此,光说不练,那么我们的事业靠谁去推动呢?中国的改革,历来服从一个规律:突破在地方,规范在中央。农村改革如此,企业改革也如此。倘若当初改革不准试验,只能包对不错,中国的改革断不会有今天的局面。
经济学不反对你做“好人”,但发展经济,却需要的是好官。我们的分析证明,好人未必就是好官,所以笔者的建议是:为了国家的强盛,事业的勃兴,最好不要让“好好人”当官。

By 商闻

复旦高材生为何流落美国街头

前几日,我们报道的一篇关于纽约华人物理博士流浪美国街头16载的新闻,牵动着无数同胞们的心。

现在已经确认了他的真实身份,现在将最新情况整理通报给关心他的所有网友们。

01

天才少年高考状元

纽约流浪了16年的博士真实身份已确认:

1、1987年江苏江阴市高考状元

2、复旦少年班录取,复旦87级校友

3、李政道弟子

4、美国物理学硕士博士

5、华尔街软件工程师工作

6、2007年开始流浪纽约街头

图片截取自@王探长在纽约视频,版权属于原作者

孙卫东,生于1969年,现年54岁,高中毕业于江阴南菁中学,他曾经是江阴市的高考状元,15岁就进入了复旦大学少年班。

据《南方都市报》,复旦大学校友会纽约分会方面已确认该人的确是复旦校友。

图中为学生时期的孙卫东先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复旦大学物理专业毕业后,当时19岁的孙卫东非常被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看好,于是拿到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学研究生计划”(CUSPEA)名额,决定留美继续深造。

在美国,获得了全额奖学金的孙卫东获得了物理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他留校了两年,成为一名研究员。

谷歌学术平台显示,孙某1997年毕业于纽约城市大学,论文导师为Carl M.shakin,其在1992年到1999年之间发表30余篇全英论文。多篇论文发表在核物理SCI期刊杂志《物理评论》(Physical Review),该杂志由美国物理学会(APS)创办,被认为是世界上刊载获得诺奖的物理学论文最多的系列期刊。

有熟知的网友表示:他曾是当年“复旦仰望的天才”!👇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后来因为某些原因,加之纯做物理专业很难成就人生,后又改读了计算机专业,随后在华尔街做过两年程序员,当时年薪月13万左右,属于高薪人员。

 

图中为复旦学子们赴美前,谢希德校长接见他们时的留影。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孙卫东后来遇到了一位从中国东北来纽约还带着孩子的单身女人,但没想到对方在拿到绿卡后就离开了。

孙卫东与前妻结婚8年后离婚了,离婚后不久,他有了回国的打算,带着3万美金回到国内,结果很快3万美金就被偷走了。原本想要衣锦还乡,结果最后却沦落至此。

知情网友提供的孙博士信息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可能是生活上的重大打击,让他患上了幻听、幻想症,无法继续工作,最终在2007年在纽约当起了流浪汉。

这一流浪,就是16年…….

夏天的时候,晚上就睡在公园的长凳,但纽约冬天的气温实在太寒冷,所以经常会在纽约地铁上或是地铁站过夜。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02

复旦校友们已经联系上家人

复旦大学校友会纽约分会已确认孙卫东为复旦校友,并且正积极想办法为他提供帮助,自发组织成立了“孙同学帮助群”,现有两百余人,内含多名认识他的老同学等。

根据群内部消息,复旦校友计划本周五,今天下午带上衣物去找孙同学,且已与孙同学家人取得了联系。

孙先生的弟弟回应称,自己通过媒体才知道哥哥的遭遇,母亲已经年近80岁且身体不太好,因此家人不敢让老人家知道此事。

纽约当地时间1月5日凌晨2时,有媒体通过视频拍摄者朱先生与孙博士取得联系。

孙博士称,他之前曾靠教堂资助生活,曾因工作不稳定、生活没有着落得了忧郁症。他近期萌生了想求助同学的想法。

“以前还能坚持过去,现在冬天非常艰苦。”他说。

近日九派新闻采访孙博士,拍下的近照。

图片来源于九派新闻,版权属于原作者。

他告诉媒体,他想回国,但之前没和家人提过回国的事。如果回国,需要和家人取得联系,或许会去他们住所住一段时间。

当被问到能否接受现在的生活时,孙博士说,万事开头难,如果顺利的话,或许可以回到过去的状况。他也想找机会去华尔街工作,“几万美金也可以”。

03

原籍家乡表态:无法介入

孙卫东原籍江苏省江阴市长泾镇,江阴市长泾镇政府工作人员表示已经了解到孙先生的情况,一名代表称:

“我们和你们一样,都是在网上看到的这些信息,但是这些信息的真实性我们没法考证。他就算是20世纪80年代去的美国,已经离开了本地几十年,我们也没法知道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即便孙某的家人在长泾镇当地生活,但此事是其家事,他们也未向镇里提出要求。如果该男子系美国国籍,当地也无法介入。

图中为现在的孙卫东。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眼中已经不再有光,因被现实所“打败”流浪在美国街头,真是令无数人对此唏嘘不已。

以下是一位在美国多年的网友对于天才少年的分析

早慧少年为何命运多舛

大家可以将这两张照片对照起来看,特别是注意各人的眼神,那是代表智慧的东西。

左侧照片是复旦学子们赴美前,谢希德校长接见他们时的留影。每个学生都十分紧张,应该都发过誓要为国争光,中间那位可能发誓最大,因为眼睛鼓鼓的。我经常留意那个年代的家庭照片,包括与父母的合影,都是这种赴汤蹈火般的表情,完全没有外面世界的欢笑。我们谈论的主人公在前排左一,这位名为孙卫东的美国博士,现在流落纽约街头。他与自媒体的那次访谈是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的,人很实在,有问必答,那是他脑子清醒的时候。他年轻时的聪明相还在,据说他年轻时语速很快。这是我识别聪明学生的标准之一,他们因为思维比语言更快,所以他们往往说话结巴。只是孙博士可惜了,生病不是他的错,需要大家的帮助。普林斯顿帮助了John Nash(约翰·纳什)几十年,我们欣慰复旦的校友们正在设法帮助他。

在美国的中国学人中,肯定不止一位像这位来自复旦的美国博士流落街头。我自己就遇到过好几位,有的永远消失在人群中,有些则是进出美国的监狱。我不能透露细节,但是有点是肯定的,他们都是从中国顶尖名牌大学出来的人才。我抵美国后不久曾经打电话去帮助朋友,他当时在美国的属于科学中心的城市C,电话那端的他告诉我:“我现在是克隆专家,在C城我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的基因克隆高手”。我本来想帮助他在华大找工作,因为他当时已经失业。结果我碰了一鼻子的灰,因为他的幻想和爱面子拒绝了我的帮助,从此混入到美国非法人群中。

孙卫东从复旦通过CUSPEA读了SUNY布鲁克林分校的物理博士,做纯物理专业很难成就人生,他便改行去了华尔街,最后因为压力诱发精神疾病流落纽约街头。孙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自己承认存在幻听,如果他也存在妄想,那是妥妥的精神分裂症,他最需要的是找精神病医生治疗。在美国这种充满竞争和隐私的社会里,特别容易诱发外国人得精神疾病。尤其如果沒有稳定的家庭,痛苦几乎无人述说,这就是美国残酷的地方。所以我对一般的国人,开始都是说“劝你不要来美国”。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我的同济同班同学和国内心理咨询界的大佬曾奇峰,心理同行专家这样评价他:“曾老师最大的贡献是把深奥晦涩的精神分析普及大众化了”。

曾奇峰以前在同济就是一个腼腆而清秀的小伙子,湖北乡里人。现在不仅普通话说得好,还变成了一个咨询情感以及青少年与父母亲子关系的高手。他将“You raise me up”翻译成“你太抬举我了”,这家伙是留德的,佛罗伊德的译法。他长期不信我说的精神病拥有生物学基础,他比毕业于北大的哥哥厉害,我总觉得曾奇峰每次都是在讲哲学。美国以圣路易斯华大为代表的神经科学家正在努力探索精神病的生物学本质,精神病的生物学流派因为华大而闻名。国内环境将精神疾病妖魔化,耶鲁毕业的儿童精神病学家告诉我,他从来不根据弗罗伊德的理论指导治疗,完全是根据现代科学所发现的药物原理。如果大家注意跟随马斯克的访谈,他自己就亲自承认过患有bipolar personal disorder。这些好莱坞名人、富豪、作家和政治家都有Bipolar: Mel Gibson,海明威,Ted Turner,Catherine Zeta-Jones,Frank Sinatra和丘吉尔。马斯克曾经说他不能控制自己的躁症与抑郁,这似乎是创造性的一部分。我们的文化往往是歧视精神问题,没有想到世界的很多美好都是他们创造出来的。我们领域就有这么一位天才,他发现了补体的旁路激活途经,他无法面对同行对他的调侃与质疑,在Case Western Reserve大学的自己实验室喝化学试剂自杀了,可以看我的旧文。同济美国教授:“移民人群中的精神健康问题非常严重,但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许多人用药加上辅助治疗是完全可以回到正常生活和工作状况的,真的令人心痛。关键是联糸社区组织,及时帮助处于急性期及高危期的病人度过难关”。


精神病和天才有时仅一纸之隔 
雅美之途
(2018-06-06 15:15:06)


Louis Pillemer。照片来自Journal of Immunology。最近的一个合作研究非常有趣,涉及领域里的经典故事,曾经在学界广泛流传,精彩程度几乎可以拍成好莱坞的电影。1980年美国免疫学家协会主席Irwin Lepow在他的任职演讲中说出过那段往事,他是当事人的学生。我还记得William Ratnoff就此写过科学史的论文,在芝加哥大学出版的关于生物医学与社会的论集中发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创造性的科学天才本身就是精神病患者。我朋友更是对我说,大量著名作家也患有bipolar(躁狂与忧郁合并症)。

在我们不知道体内存在淋巴细胞的时代,科学家的大部分时间是研究血清的两种免疫成份:抗体和补体,补体以辅助抗体杀伤病原微生物而得名。人类开始知道抗体能够通过与抗原结合成的免疫复合物活化补体,也就是现在我们知道的补体活化的经典途经,通过补体的C1,C2和C4。这个概念被出生在南非的美国科学家Louis Pillemer(匹勒默)颠覆或修改,但是这个过程历时近20年,有人还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匹勒默和同事观察到,如果将血清与能够活化补体的真菌膜成份Zymosan混合,在低温(摄氏17度)孵育后离心,那些存留在血清中的C3则不能在摄氏37度的条件下活化。

匹勒默推测有种因子被Zymosan移走了,而把该因子从Zymozan洗脱下来后再加回去则能恢复C3在37度下的活化。匹勒默把这个因子命名为Properdin, 源于古拉丁语Perdere, 为催毁的意思。这样他们发现了一种叫Properdin的蛋白能够在沒有抗体的情况下活化补体,并且是奇迹般和自发性地活化。这种内在的机制可以不断地输送裂解的免疫分子去监视随时入侵的病原菌。匹勒默将此机制称为Properdin系统,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补体活化的旁路途经。

旁路只是相对于经典途经而言,实质上旁路要重要得多。现在认识的旁路途经更加古老,因为经典途经需要抗体所以是进化得较为高级的产物。因为旁路途经可以扩展其他两个补体的通路,有人甚至认为80%左右的补体活化与它相关,我们可以此欣赏匹勒默的贡献有多么大。

匹勒默将他们的发现于1954年发表在《Science》上,那是我们的免疫学知识十分缺乏的时代,根本没有所谓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这一说法,人类也只知道用酒精去分层蛋白质。

他们的论文造成轰动,《纽约时报》和美联社都大幅报道,外行的报道把该实验结果描写成人类找到了抵抗病菌的神奇武器。《纽约时报》甚至为此罕先地发表社论,匹勒默顿时成为科学明星,风光无限,踌躇满志。他的学生后来辩称,匹勒默本人没有提供材料为媒体的热度加油,这个辩词很难让我接受。中国向来有捧杀之说,这对于一个精神不稳定的人其实是灾难,尤其当他脆弱的神经根本无法面对科学界惯有的残酷质疑的时候。

匹勒默的经历相当传奇,他虽然出生于南非,但是为美国中西部人,一岁时随父母移民美国,长在肯塔基。从现存的照片似乎看不出来,但是他小时候肥胖和天生的结巴,这两项使他备受歧视。他求学的路也十分不顺,从这些他不断入学、退学或被要求离开的学校名单就可以看出:俄亥俄州立大学、西弗吉尼亚的Marshall学院以及宾州的Franklin and Marshall学院。他没有在这上面的任何大学或学院里毕业,他纯粹就是一个屡学屡败的人。

他靠打橄榄球读OSU,第一学期就失败;后去西弗吉尼亚读半途书。又去杜克打球,他在杜克读完了本科,然后入读杜克医学院。他在杜克医学院顺利时,第二年参加医生执照考试的成绩为全美国的第二高分,他无疑拥有聪明基因。

但是好景不长,他的情绪开始严重不稳,加上酗酒,在杜克医学院的第三年遭遇开除。他为了谋生去参加医学考试,这样允许他在肯德基的乡下在没有MD的情况下也能行医,条件是必须是20英里开外没有正规的医生,价格为50美分看诊一次病人。这期间他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他并不享受那样的生活。

他的姑姑认识Western Reserve大学病理研究所的头,经家人的牵线使他重回学术界,这个后门几乎救了一位科学天才,证明当时美国科学界是相当灵活机动的。匹勒默明摆着拥有精神方面的毛病,精绪不稳定,曾经被杜克医学院除名,百年老校Western Reserve仍然接纳他读博士,并且留下来很快成为生化的正教授,他还在哈佛学到当时先进的蛋白质分离技术。现在的Case Western University是在1967年由Cas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和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合并而成,为理工加人文的综合性大学, Western Reserve(1826年)的创办更是早到当时必须称俄亥俄为西部的时候。当时Western Reserve和纽约哥大曾经是美国实验生物学的重要中心,匹勒默的成功更是增加了那里的热度,访问者不断。

据说匹勒默的好多实验是在脑袋里先完成的,然后在试管中进行,结果好时他欣喜,结果坏时他抑郁,甚至莫名其妙地消失几天。我翻阅史料时,很吃惊地发现他这样的人还结婚和拥有做技术员的太太。

正当匹勒默的Properdin系统风光时,耶鲁的Robert Nelson向他发动攻击,Robert以前在DC周围的军队医学研究所,后来去了迈阿密大学。Nelson的实验发现:匹勒默半纯化Properdin的过程会活化经典途经的早期补体蛋白, 更要命的是Properdin提取物中还含有抗Zymosan的抗体。

身为休斯研究员的Nelson也不是省油的灯,先在学术会议上, 后在J Exp Med(JEM, 1958年)正式成文称匹勒默的Properdin系统可能是错误的,为污染了的抗体造成的假像,因为应用匹勒默粗提Properdin的方法发现提取物中含有抗体,并且血清与Zymosan混合后还能消耗C1, C2和C4等经典途经必须的补体成份。也就是说科学证据说明,匹勒默因为技术不过关把看到的经典途径当成了新的发现,这里还存在Nelson在公开场合对匹勒默的攻击,有些甚至是人身的攻击:你那水准居然炮制了新发现,这类言语应该可以想象。

当时科学界迅速有人跟进研究,数个研究组连续发表至少六篇文章支持Nelson的观点,包括Nature和Science的文章。时为全球最著名的补体学家Manfred Mayer从起始就协助Nelson建立方法,然后参与强烈质疑匹勒默的Properdin学说,美国学界从开始接纳Nelson的观点到完全否认匹勒默学说的时间很短,似潮来潮往,几年后Properdin系统被嘲讽为“来自Western Reserve的假象(artifact)”。当时基本上没有欧洲人发言的机会,因为他们在战后重建中,他们的学者都往美国跑,但是欧洲人在观看美国人内斗后倾向于同情匹勒默。

科学家里面争强好胜者不少,匹勒默本身就有精神病,经受不起同行的这般质疑,陷入深度抑郁。他在Western Reserve自己的实验室里,喝了大量barbiturate,于1957年8月31日自杀身亡,而barbiturate为当时常用于补体实验的试剂。这匹勒默也太脆弱了,他居然死在Nelson的正式论文发表之前,虽然他的自杀事件确实发生在从1957年补体领域的会议回来后不久。他去世时年仅49岁,还有四个年幼的儿子。当然我们应该说匹勒默为因抑郁症而自杀,多少来自疾病本身,多少来自科学竞争对手,则很难判断清楚。

匹勒默死后,他的学生Lepow被研究所所长留下继续整理和核实了匹勒默的研究课题,在随后的四年中发表了九篇论文,其中七篇署上已经去世的匹勒默的名字。他们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以实验结果参与争辩,直到1968年正式纯化出十分复杂的分子量为220,000的蛋白质Properdin。

他们发现以前污染的抗体被移除后,并不能改变Properdin系统的活性。他们真是幸运,他们看到的假象和自己认为的结果并存,而后者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原因为多方面的,其实后来发现在某种条件下,抗体也能活化补体的旁路途经,只是Nelson发动攻击时不知道这个事实罢了。

匹勒默丝毫不让步,学生Irwin Lepow曾经劝他放弃学说未果;匹勒默本身是个被Western Reserve豁免不用给学生上课的结巴,聪明的结巴会怎么用词可以想象,他应该是个糟糕的交流者。我们不知道匹勒默的反击方式,但是Mayer后来回忆匹勒默的行为让学术界更加怀疑他。

直到时间推移到了七十年代,随着蛋白纯化技术的不断进展,新的补体蛋白陆续被鉴定出来。在美国Scripps的德国人Müller-Eberhard和哈佛的Frank Austen (包括Fearon)的研究组找到独立于抗体的蛋白FB,原来这FB就是以前被认为污染了的C1和C2,而与Properdin一样对hydrazine敏感的C4实际上是C3,也是当时匹勒默假说中预测的Factor A。后来发现蛋白酶FD能切割FB, 这样C3和FB形成的转换酶参与活化补体,而匹勒默发现的Properdin能够使酶解过程更有效,因为Properdin的功能是使旁路转换酶(C3bBb)的半衰期成倍地延长。

从生化角度,Müller-Eberhard和哈佛的Austen几乎证明匹勒默的所有结论是正确的,匹勒默只在一个细节上存在误差。加上Michael Frank的组发现补体仍在C4缺陷的豚鼠中活化,以及CVF绕过经典途经活化补体。

在Mayer的支持下,有研究组显示内毒素(LPS) 可以在完全没改变早期补体成份C1,C2和C4的情况下活化补体。所以这些研究组从不同角度重新发现和确立了补体的旁路途经,但是那时匹勒默己经死了十几年了。从这里的描述可以看出,匹勒默发现的Properdin还不是旁路途经中最关键的成份,有时是可有可无的,但是他建立的Properdin系统本质上就是说的旁路途经的事。

Müller-Eberhard也是只要科学不要家的典范,酒徒死于酗酒,他为自视相当高的人物,为美国科学院在院士没有注水膨胀前的院士。他的文章惯用“绝对需要”,我们近期文章应该是修正了他的一个经典科学结论。  这场科学决斗以一位著名科学家的死亡而成为传奇故事,也记录了Robert Nelson的勇敢挑战,据说他后来也住进过精神病院,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将功劳也给予那些基于实验证据的反对派,因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刺激和推动了科学的发展。至于他们的私生活,开放的美国科学家著文时都说不易谈及,属于相当浪荡的那种,与Virginia Woolf等上世纪初的英伦自由派作家们可以媲美。

这是作为免疫学家的Robert Nelson。西部牛仔般的英俊,他的八卦故事多并不奇怪。他不去好莱坞演电影而在免疫学领域攻击人,有点可惜。Nelson到最后仍然小看匹勒默和他的同事们,在1978年写给史学家的信中他还在指责匹勒默阵营故意(deliberate) 展现实验结果以使自己显得那么优异。Nelson贡献广泛,包括参与发现其他补体成份,以及涉及巨噬细胞的功能研究,他的贡献毋庸置疑。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对匹勒默的无休止攻击是这位天才早逝的重要原因。

这世界总是上演天才英年早逝,庸才名利双收的悲剧。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就是因为他们天生比普通人敏感,这种敏感让他们能够懂得普通人无法理解的高深学问,更会让他们受到比普通人厉害百倍的攻击与伤害。愿世人能真正地善待天才,真正地理解他们作为“超级人类”所面临的精神困境,不要再出现天才流落街头的悲剧。

By Taola雅美之途-陌上美国

OpenAI的宫斗内幕

OpenAI动乱终极原因,疑似被揭秘!外媒纽约客长文曝出动乱始末,起因疑似是Altman和女董事Helen Toner起了龃龉,Altman希望踢掉Helen,但不幸被Helen先发制人。

果然,时值ChatGPT一周年之际,OpenAI的大戏,还没完。前几天Greg、Altman、Mira放出了三人合影,却不见Ilya。许多人猜测,Ilya是不是要彻底离开OpenAI了?

就在刚刚,Greg火速po出了和Ilya的合影,po出一颗心,Ilya也转发了合影,同样以心回应。

与此同时,Altman也发文,为曾经被怀疑是OpenAI动乱「一号内鬼」的Adam D’Angelo做出澄清,表示他在竭尽全力地避免冲突。

我发现,有人对Adam在OpenAI董事会任职期间经营Quora和Poe的潜在利益冲突有疑问。我想声明,Adam一直非常清楚我和董事会的潜在冲突,并且在竭尽所能对之斡旋,避免冲突(在适当的时候回避,甚至在必要时请辞)。Quora是OpenAI的大客户,在董事会中拥有客户代表,对我们是有益的。OpenAI如果像我们希望的那样成功,就会触及经济中的许多领域,和世界上许多实体建立复杂的关系,这都会导致各种潜在利益冲突。我们的处理方式就是完全披露,把决定权留给董事会。

同时,《经济学人》发表于11月的一篇文章也翻出,里面提到了这样的细节——曾经,OpenAI的投资者回报率以100倍为上限,但他们改变了规则,因此从2025年开始,上限大约每4年翻一番,也就是说,利润上限会呈指数级上升。

文章地址:https://www.economist.com/business/2023/11/21/inside-openais-weird-governance-structure网友们纷纷流下羡慕的泪水,表示自己现在去投资还来得及吗?而马斯克则在留言区讽刺道:大家别忘了,OpenAI可是个非盈利机构。

《纽约客》长文爆料

同一时间,外媒纽约客发表了一篇长文,爆料此次OpenAI内乱的始末,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还是第一次公之于众。

董事会内乱,纳德拉被瞒

事情发生在感恩节前的周五上午11点半左右,纳德拉正在开会,忽然传来晴天霹雳般的消息——在20分钟后,OpenAI董事会将宣布解雇Altman的消息。纳德拉此时不知道,Altman和OpenAI董事会之间的关系已经很僵了。某些董事会成员认为,Altman很擅长操控他人,这种特质在科技CEO中常见,但对于学术界或非营利组织背景的董事会成员来说,却很不受用。后来,这场为期五天的动乱,被部分微软员工称为「Turkey-Shoot Clusterfuck」(压倒性的大规模混乱)。

彼时,纳德拉已经和Altman密切合作了四年,对他越来越信任。大爆款ChatGPT塞进Office Copilots后,微软的核心生产力程序Word、Outlook、PPT都已改头换面。多年来,微软并非站在科技行业的最前沿,但它与OpenAI的联盟,让这家巨头一举超越谷歌和亚马逊等对手。Copilot的发布,是微软的高光时刻。ChatGPT的日活数有1400万,而Microsoft有十亿,前途一片大好。纳德拉刚刚从震惊中恢复过来,就给另一董事会成员Adam D’Angelo打电话询问情况。D’Angelo表示,Altman在与董事会的沟通中,并不是始终坦诚。他不愿透露更多,似乎董事会故意隐瞒纳德拉,不希望他知道Altman被辞的真正原因,因为不希望纳德拉提前警告Altman。

消息传开,整个科技行业震动

纳德拉很沮丧地挂了电话。微软拥有OpenAI营利性部门近一半的股份,董事会做这种决定前,理应征求他的意见。而且他知道,这次解雇会引发OpenAI的内乱,甚至引发整个科技行业的内战。纳德拉和微软CTO Kevin Scott以及其他微软高管视频通话,大家都在猜测,解雇理由或许是因为发布AI产品太过迅速引起的安全顾虑。Scott理解这种担忧,因此微软和OpenAI决定缓慢但持续地发布AI产品,同时招募大量未经训练的用户,观察他们如何与AI技术交互。在Scott看来,管理AI风险的最佳办法,就是对尽可能多的人透明,让AI技术逐渐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而文字处理AI,就是一个最好的方式。

对于Altman的下台,微软的A计划是通过支持Murati来稳定局势,然后看看董事会是否会改变决定,或者解释自己鲁莽举动的原因。如果董事会拒绝,微软就会启动B计划——利用公司的巨大影响力(承诺的数十亿美元投资还未移交),帮Altman重登CEO之位,并且更换掉董事会成员。而C计划,就是聘请Altman和他最得力的同事们,在微软内部重建一个OpenAI。这就意味着,微软可以将任何新技术出售给用户,这将是一笔巨大的意外之财。视频通话中的高管们认为,这三个计划都很不错。这一战略背后的信念是,微软已经找到了负责任地开发AI的方法、保障措施和框架。无论Altman发生什么,微软「将AI带给大众」的蓝图都不会改变。

Helen Toner是内鬼,还是Altman遭反噬?

就在今年秋天,Sam Altman曾与CSET负责人Helen Toner针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原因是Toner参与撰写了一篇批评OpenAI「煽风点火炒作人工智能」的论文。

虽然Toner为自己辩解过(后来她还向董事会道歉,因为没有预见到论文可能产生的影响),但Altman依然开始单独联系其他董事会成员,探讨替换她的可能性。有趣的是,当这些董事会成员交换彼此的谈话内容时发现,Altman竟然把有些人的想法「曲解」成支持撤换Toner。据知情人士透露:「Altman通过『谎言』让他们互相猜疑的做法,已经持续很多年了。」不过,也有人表示:「Altman实际上并没有操纵董事会,但他也承认,自己在试图撤换一名董事会成员时,手段有些生硬。据《纽约客》爆料,Sam Altman在企业的内部斗争中非常老练。这在OpenAI早期的时候帮助巨大。例如,他在2018年时阻止了Elon Musk尝试接管组织的计划。

与此同时,Altman也很擅长控制信息和操纵观念,不论是公开还是秘密地进行。同样,这种能力也帮助他吸引到了相当丰厚的风险投资。然而,对此十分不满的董事会成员们认为,OpenAI的使命要求他们对AI的危险保持高度警觉,但在Altman的领导下,他们无法有效地执行这一使命:「我们的使命是多方面的,不仅要确保AI惠及全人类,还要有能力让CEO对此负责。」当然,Altman有着不同的看法。知情人士称,Altman和董事会之间进行的是「非常正常且积极的辩论」。但与此同时,Altman也认为一些董事会成员不懂商业规则,并且对自己的职责感到不安。面对Altman令人敬畏的战术技巧,四名董事会成员Helen Toner、D’Angelo、Ilya Sutskever和Tasha McCauley最后在研究如何撤换他时,不得不非常谨慎——必须确保能打Altman一个措手不及。「很明显,一旦Sam知道这一计划,他会想尽一切办法来破坏董事会的行动。」

我们并不清楚董事会成员们,究竟是更害怕具有自主意识的计算机,还是更担忧Altman可能的擅作主张。但不管怎样,他们最终还是选择先发制人,并且天真地认为微软会支持他们的「政变」。两天后,Altman被解雇了。

微软:整件事都愚蠢得难以置信

纳德拉得知政变后,微软开始执行A计划。微软发表了一份声明,强调微软仍将效力于Mira及其团队。与此同时,纳德拉与Murati保持联系,但没有得到太多情报。在解雇Altman的前一晚,董事会让Murati保持沉默。他们以为,她和OpenAI的员工们不会与董事会抗争。他们错了。

Murati和员工们强烈表达了不满,提出了尖锐的问题。随着Altman下台成为全球瞩目的新闻,董事会开始不知所措。而在微软内部看来,整件事情都愚蠢得令人难以置信。一位高管吐槽说:「除非董事会的目标是摧毁整个公司,否则他们每次做决定时,似乎都会莫名其妙做出最糟糕的选择。」A计划失败后,微软转向了B计划。有了微软的声援,Murati和员工们开始敦促董事会成员辞职。

有些成员同意离开,甚至对Alman的回归持开放态度,只要他不做CEO,也没有董事会席位。到感恩节前的那个周日,每个人都筋疲力尽了。OpenAI的办公室和Altman的住所,在被大批记者监视着。董事会找到Murati,告诉她,他们正在秘密招聘一位新CEO,并且成功找到人选。

这是最后一根稻草。C计划启动:周日晚上,纳德拉邀请Altman和Brockman加入微软的新AI实验室,承诺尽可能多的资源。Murati和员工们向董事会发出公开信:「我们无法为缺乏能力和判断力、不关心员工使命的人工作,无法再合作。」几乎所有OpenAI员工签署了这封信,宣布加入微软子公司,除非现任董事会成员辞职,并恢复Almtan和Brockman的职位。

终于,在感恩节前两天,OpenAI宣布Altman重返CEO之位,除 D’Angelo之外的所有董事会成员都将辞职。

OpenAI宫斗,微软成最大赢家

尽管C计划看起来很诱人,但微软高管综合评估后得出结论:目前的情况是最好的结果。将OpenAI员工转移到微软,可能会导致成本高昂、浪费时间的诉讼,还可能需要政府干预。在新框架下,微软获得了OpenAI的无投票权董事会席位,不引起监管审查的情况下,微软就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这部宫斗剧的结局,被视为微软的巨大胜利,也是对其开发AI方法的强烈认可。

一位微软高管表示,Sam和Greg真的很聪明,他们本来可以去任何地方,但他们选择了微软。所有OpenAI人都选择了微软,就像他们在四年前选择我们一样。这是对我们所建立系统的巨大承诺。他们都知道,微软是继续自己工作的最佳地点,最安全的地点。」

同时,被解雇的董事会成员也坚称自己的行为是明智的。「我们不会把Sam的一群亲信放进董事会,而是会任命能够对抗他的新人。」Helen Toner表示,「Sam非常强大,他很有说服力,善于按自己的方式行事,现在他注意到了,观众们正在观看。」而AI监管机构,对这一结果也并不满意。开源人工智能平台Hugging Face的首席道德科学家Margaret Mitchell表示,「董事会在解雇Sam时,是在履行自己职责。他的回归会产生寒蝉效应。公司内部发声的人会越来越少,因为担心自己被解雇,高层人士也将更加不负责任。」Altman表示:「我们将进行独立审查,我对此感到兴奋。我只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这里,继续快乐地前进。」

CTO:找到OpenAI,让微软重新伟大

Scott被任命为CTO时,被寄望带领微软超越谷歌。在过去的20年里,微软曾在内部的AI项目上花费数亿美元,但收效甚微。许多高管认为,像微软这样笨拙的大公司(拥有20万名员工和庞大的官僚机构),无法满足AI开发需要的灵活性。「很多时候,都是越小越好。」那时起,Scott开始关注各种初创公司,然后OpenAI脱颖而出。建立合作关系后,OpenAI可以使用微软的云计算平台Azure。2018年,Scott见到了OpenAI的数十名年轻员工,他们拒绝了大科技公司数百万美元的offer,来到OpenAI每天工作18小时,因为这里承诺创造「不会危害人类或过度集权」的AI。

首席科学家Ilya非常关心为AI的出现做好准备——它可能很有用,也可能会造成大规模破坏。Altman是一位富有魅力的企业家,决心让AI变得有用,且有利可图。在Scott看来,这家初创公司的理念非常理想。「他们有一种真正的文化,一个关于未来的理论。」Ilya曾表示,AI会让人类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医疗保健等事情比今天好一亿倍 。这种自信让一些潜在投资者望而却步,但对Scott却异常有吸引力。当时,微软内部正弥漫着阴郁的氛围,许多员工都认为,AI是一场数据游戏,谷歌有更多的数据,而微软处于巨大的劣势。但Scott说服了绝望的微软高管:我们有另一种方式玩这个游戏。因为对算力的需求猛增,OpenAI需要拥有巨大财力的合作伙伴,因此,它推出了营利性部门,允许合作伙伴持有OpenAI的股权,并收回投资。然而营利部门由非营利组织董事会管理,董事会成员由教授、非营利组织领导人和企业家组成。他们有权解雇CEO,如果认为OpenAI的发现会将人类社会置于风险之中,他们可以锁死这种技术,把钥匙扔掉。纳德拉、Scott和高管们愿意接受这些奇怪的规矩,因为相信OpenAI会让微软在AI领域拥有领先优势。随后,就是近100亿美元的投资。

那一天,GPT开始自动编码

2019年的某天,OpenAI 副总裁Dario Amodei有了一项震惊的发现——将软件程序的一部分输入GPT中,要求系统完成编码后,GPT照做了,而且使用了Amodei根本没有计划使用的技术。没人能确切说出,AI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LLM本质上是一个黑匣子。GPT的答案,基于数十亿个数学权重,后者会根据概率,来决定接下来输出什么。在OpenAI的某些员工看来,GPT的神秘编码能力令人恐惧——这也太像终结者了。好在,令人安慰的是,GPT也时常会出现编码失误。而Scott和Murati在了解到GPT的编程功能后,既焦虑又兴奋。他们一直在寻找人们愿意付费使用的AI应用。巧的是,五天后,微软收购了GitHub。被收购后,GitHub成为微软内部的独立部门,拥有自己的CEO和决策权。GitHub上的代码,有时会出错。所以Scott和Murati找到GitHub CEO Nat Friedman时,双方一拍即合。

Friedman是一名业余飞行员,他给产品取名为GitHub Copilot。21年,GitHub准备推出Copilot时,遭到微软一些高管抗议,因为这个工具偶尔会产生错误,因而会损害微软的声誉。但Friedman力排众议,不顾许多激烈的反对声,发布了产品。GitHub Copilot获得了巨大成功,微软开始对程序每月收取10美元的费用。一年后,它的年收入突破了一亿美元。同时,高管们注意到,使用这个工具越多,就会对它的功能和局限性理解得越细致。用Friedman的话说,「你的大脑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它」。

从那时起,Scott开始撰写一份题为《AI Copilot时代》的备忘录,他写道,微软已经找到了一个强有力的隐喻来向世界解释AI——副驾驶。「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从未经历过这样一个时刻:所在的领域正在发生如此激烈的巨变,重新构想新的可能性,如此令人兴奋。」就如OpenAI联创Karpathy所说,最热门的新编程语言是英语。接下来,就是将GitHub Copilot应用到微软的软件中。

2023年,微软将GPT-4集成到了Bing搜索引擎中,Bing的下载量猛增了八倍。而微软的工程师们,记住了Clippy和Tay的失败教训——避免将AI拟人化。它们之所以失败,部分原因是犯错时会被认为是愚蠢的,人们并不会决定它们是不完美的工具。因此Office Copilot会提醒用户,自己是AI而不是人,没有呆滞的眼睛或者活泼的名字,图标也都是抽象形状。截止今年11月15日,已经有数万人在使用Coiplot。显然,OpenAI和微软,还将继续给世界带来巨变。

By 新智元

真实的中以关系怎么样

前几天和同事聊起中国目前的外交现状时,他居然说:“中国现在就没几个好朋友了,也就巴铁、以色列了。”

闻听此言,我倍感震惊,说中以目前没有爆发直接矛盾是没错,可将其等同于“巴铁”则言过其实,要想找一点中以没那么友好的证据太多了。

比如,在2020年8月的时候,以色列主流媒体《耶路撒冷邮报》先是发表社论:表态要加入美国所谓的“清洁网络”计划,承诺未来5G等通讯领域排斥中国设备和技术。

此外,他们还不忘对中国狠泼脏水:在以中企窃取以色列国民的隐私,封禁华为有利于以色列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

这还没完,在2020年8月19日,该媒体又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已经被证明是反派,我们啥也不欠他们》的反华社论。

其之,以色列最近对华不断透露出浓浓的恶意,这让部分中国网民陷入到不解:“以色列人不是感恩中国救助过犹太人,全民对华友好吗?

有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开始陷入“自我反思”中,认为这一定是中国的错,伤害了以色列人和犹太人的感情,顺带不忘又吹一波“犹太人的伟大、以色列帮助中国”。

而有的网友则会“义愤填膺”,认为以色列人忘恩负义,令人寒心。

那么问题来了,真实的中以关系,或者说是犹太人和中国的关系到底在咋样呢?

Chapter 1

如今,中文网络充斥着海量的“以色列心怀感恩,无私帮助中国”“犹太人和中国的友情”等神话传说,可以编一部小说了。

我们就随便盘点其中最知名的几条谣言吧。

其一就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色列向我国捐款1亿美元”。

这真的是特别拙劣的谎言,不仅张口就来,而且是拿着20多万死难同胞来编造谎言,先不说当年我国因为其特殊的历史原因,没有接受任何国家和国际组织一分钱援助,就是1976年的1亿美元是什么概念?

要知道,1976年,以色列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51.8亿美元,真正能用的财政收入不到20亿,加上美援也不过50亿,其中大半要用于军费,加上当年“石油危机”的影响,以色列经济陷入困境,财政预算年年赤字,完全要靠美国援助续命。

这种情况下,用屁股想都该明白,以色列有能力捐得出一亿美元?

其二就是广大群众熟知的“中国二战帮助数万犹太人”、“以色列举国感恩中国,对待中国人友好到发指的地步,经常请陌生的中国游客吃饭”、“以色列有感谢中国人的纪念碑”。

我在十几年前看到这段文字描述时,也曾在刹那间被小小的“感动”了一下:

“日寇巴结希特勒,也曾策划灭绝在沪犹太人。有两条犹太人居住最密集的弄堂,一度被鬼子前后出口焊上铁栅门,禁止出入达一年之久!被困在弄堂里的二千余人,最后大部分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全款靠居住在周围的上海市民,路见不平,接二连三地采用“空投”、就是将面饼等食物掷过房顶去的原始方法帮了他们一把。”

问题是,这2000人一年时间内起码要吃掉几百吨食物,当时全上海的人得有多少人一天到晚专门去扔烧饼油条?

当年的上海市民自己处在水深火热中,日军宣称给上海配给3年的食物不够1年食用,真要这么扔大饼,上海市民估计得饿死无数人,再无私也不带这样玩的,这完全违背基本常识和人性。

但上海市民为犹太难民提供食物的事情倒也并非虚构,许多在上海呆过的犹太老人回忆过:犹太人用随身的物品找上海市民交换食物,挺过了艰难时期。

何况,以日本鬼子那种残忍性格,真打算灭绝的话,估计早就直接屠杀了,何必费这么半天功夫。

事实上,纳粹德国的确曾在1942年6月派盖世太保驻日本首席代表约瑟夫·梅寻格上校赴沪和日寇占领军交涉,要其协助纳粹“最后解决”上海犹太人。

出人意料的是,鬼子虚于委蛇,消极对抗德国,只在虹口地区搞了个“无国籍难民区”,将无国籍的犹太难民约1.4万人迁入其中。

这可不是鬼子“良心发现”,而是为了获得更多利益的权宜之举。

日本人之所以对犹太人如此“亲善”是要追溯到日俄战争时期,一位名叫雅可布·希夫的美国犹太富商积极为日本筹措资金,主动向日本提供了2000万美元贷款,这笔钱对于当时说至关重要,可以说是日本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战后,雅可布·希夫一下成了日本的英雄,被日本媒体连篇累牍地颂扬,甚至连明治天皇也在皇宫举行宴会款待,并成为了第一个获得天皇授勋的外国人。

此后,日本人顿时感觉犹太资本“真香”,所以日本内部出现了一些“亲犹派”,他们试图利用世界范围的内的犹太财团帮助,以助力日本的侵略扩张。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甚至实行了一个名为“河豚计划”的恶毒计划:即吸引大量犹太移民来东北,这样就可以获得大量的犹太资本,并让犹太移民在东北安家落户,形成独立的社团,甚至在东北划一片土地重建2000年前的“犹太国”。

为了加强犹太人好感,日本的“亲犹派”甚至编造出“日本人是犹太失散的第10个部落”这种荒谬言论,无耻程度堪比现在一些韩国人。

当然,这个计划最终因为犹太复古主义和美国犹太领袖的反对而破产,可还是令人细思极恐。

总之,犹太人在日军的统治下过得可比当地的中国人要稍微好一点。

至于说中国人去以色列受到普遍善待,甚至动不动有人请客吃饭,这就更是无稽之谈。

毕竟现在旅游的人这么多,以色列也不算是冷门旅游点,但凡去过的朋友都反映当地的普通以色列民众都对“中国二战救助犹太人”这件事一脸懵逼,只有少数曾在上海或者中国东北的犹太老人或者后裔知晓此事。

反映上海犹太人的影视剧海报

中国在以色列有许多务工人员,经常受到以色列军警欺辱,有个中国记者为了维护中国劳工的权益办了一份中文刊物,最后被以色列当局驱逐,此事2003年各大网站都有报道。

而且,因为在以中国务工人员有一些是偷渡打工,因此以色列警察对于不是游客打扮的中国人很警惕,如果你一身便装说你是中国人,很有可能马上会有警察来检查你,要是你掏不出证件,可能真的会立刻“请”你吃饭——“牢饭”。

另外,之前有不少地摊网文都爱这么介绍以色列:犹太人复国成功后,专门立下纪念碑,以纪念中国人二战救助犹太人的义举。

这个碑是存在的,但是,对这段历史稍微了解的朋友就会知道,在以色列,类似的大大小小的纪念标志有成百上千,有以色列官方的,也有民间自己建的小碑牌。

地摊网文却故意用春秋笔法将其描述成“只为中国立碑”,令许多不明真相的吃瓜读者感动的一塌糊涂,而当你仔细探究其真相时,会倍感沮丧,

以色列有个“兹瓦特迪克”基金会,专门对二战期间所有冒险救助过犹太人的外国人,颁发“国际义人”奖,并专门为其立碑几年。

截止到2000年,以色列共向世界各国10000多人颁授“义人”奖,其中只有一名中国人——即是当年旅居乌克兰救助犹太儿童的潘均顺。

直到2001年,中国学者发现的当时中华民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的事迹:他给数千犹太难民发放签证,使其逃离纳粹占领区。

中国方面马上向“兹瓦特迪克”基金会举荐,但基金会认为何凤山是外交官有豁免权,不是“冒险”救人

但吊诡的是,同样具备外交官身份的日本驻立陶宛领事杉原千亩却早早的被选为“国际义人”(签发签证的方式帮助1100多犹太人逃到上海,被犹太人誉为“日本辛德勒”)。

直到中方人员又搜集了更多证明何凤山是冒了风险的资料,交到基金会,基金会核查都是事实后,才被授予“国际义人”。

根据这些核实过的资料,有犹太学者认为何凤山很可能是二战时解救犹太人最多的国际义人。奇怪的是,半个世纪以来,没有一个被何凤山救过的犹太人主动向“兹瓦特迪克”基金会反映他救人的事迹,所有资料都是中方学者搜集整理的。以色列人这样是报恩?还是忘恩?

上面说的那个感谢中国人的碑,很可能就是指潘均顺或者何凤山的纪念碑。全世界有上万人被授予“国际义人”称号,被树碑纪念。中国只占万分之二而已。

最后一点要说的就是吐槽“以色列帮助中国军工发展”这篇硬吹神话。

地摊网文说,冷战时期美国为首的西方搞了个“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许多技术是限制向中国出口的,而以色列却违反西方规定,偷偷出口脂肪肝技术,我国的歼十战机、防弹衣、空警2000预警机等都离不开以色列慷慨相助。

这种谣言技术含量不是很高,首先,以色列压根就不是“巴统”成员,而且“巴统”早在1994年就解散了。

另外,以色列本身的防弹衣水平并不高,在2002年的时候就有报道称: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长,本·埃利则对驻守加沙的以军的防弹衣轻易被M16射穿表示震怒,此事震惊以军上下,许多以军士兵对这种劣势国产货深感失望。

结果,以色列在当年就找中国订购了2万件防弹衣和1万顶头盔,而且,以色列还是中国制造防弹衣的大客户,说以色列帮助中国防弹衣发展简直是个大笑话。

至于歼十战机是源于以色列的“狮”式战机,始终无任何确凿的官方证据,只有各自网文在那瞎说。

地摊网文说歼十和“狮”式都是鸭式布局,这种布局为以色列首创,所以歼十肯定是有以色列技术在其中。

问题是,这种鸭式布局不是以色列首创,而是始自瑞典的Saab AJ-37“雷”攻击机。这款战机为1952年开始论证,61年立项研制,71年正式服役。

以色列的“狮”式是1979年才由美国提供主要技术和部分资金,两国合作开始研制的,可因为以色列军方不断提高对飞机的要求,自身的技术和资金却跟不上,加上和美国的分歧不断加大,到1987年已经砸进去了20亿美元,却毫无结果。

同时,美国人也有自己的小九九:不想往这个无底洞砸钱,也不想搞出一个和自己的f16争夺军机外销市场的对手,于是美国施加压力,逼得以色列内阁在1987年8月30日宣布该计划终止。

不过,这件事对于以色列犹太人来说,实在咽不下这口气,毕竟花了这么多银子却半途而废,以犹太人人精明,会白白浪费钱吗?

也是因为如此,许多西方媒体就开始猜测,认为以色列很可能把“狮”式的有关资料,出售给中国挽回自己的损失,而歼十就是以色列人和中国人的合作结果。

由此看来,所谓的以色列帮中国研制歼十的事情完全就是西方媒体妄加揣测,没有一点实际佐证。

可早年的地摊文学和网络公知文却把这个恶意猜测当做实锤证据,并大肆吹嘘,这不仅是无脑跪舔,还是在试图贬低我国军工,真的的非蠢既坏。

但以上那些谣言比起“以色列帮助中国预警机”来说,都是轻的。

中国曾在1998年和以色列达成合同:斥6亿美元向以色列购买四套“费尔康”预警系统,以安装在伊尔-76运输机上,以改装为预警机。

可这件事不出意外的遭到了阻挠,在2000年7月12日,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在戴维营出席以、巴、美三方首脑会谈的第2天,以色列公开宣布,“搁置”向中国出售预警机计划,到同年12月18日,以色列正式宣布中止和中国签订的预警机合同。

先不说以色列打乱了中国的预警机发展计划,耽误了我们多少时间(美国人曾得意地说,至少是三年)。单说赔偿金额问题。按照合同,以色列应该赔偿10亿美元(台湾媒体的报导是应该赔偿20亿)。

更令人无语的是,以色列居然跑去找美国,要求帮忙“报销”这笔赔偿金,美国当然是拒绝了这个要求。

然后,以色列居然开始耍无赖,先回复中国说:以色列是小国,无力支付如此高额的赔偿金。之后,我国严正和其交涉,才让以色列不情不愿的同意赔偿中国3.5亿美金。

先是单方面毁约,然后又不按合同支付赔偿,就这种老赖行径,许多公知文章居然给洗成了“以色列慷慨大方,赔偿中国3.5亿美金”,完全是颠倒黑白不说,还有公知曾写文如此描述:“等着看吧!三年之内,我国“自行”研制成功的预警机必将飞上祖国蓝天!”,暗示以色列给中国提供了预警机技术。”

先不说中国自主研发的“空警2000”和以色列的费尔康完全不同,连国内外的很多分析文章都认为,中国的预警机采用的是一种自行开发的技术。

咱们就从起码的逻辑推理也不可能:以色列本来就指着部分比较先进的军工技术来赚钱,预警机他没赚着中国的钱,他还会把技术送给中国?

要知道,犹太人可是被公认为世界上最精明、最吝啬,重利轻义的生意民族,这可是他们自古以来的悠久传统。

Chapter 2

犹太人历史很悠久,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他们最早是定居在两河流域的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部的乌尔城(今伊拉克纳西里耶),语言为闪语系的塞姆语,和阿拉伯人都属于闪米特人,可谓同根同源。

后来到公元前1950年,乌尔城受到外人的侵入,这个部族在时任族长亚伯拉罕的带领下,历经艰难长途跋涉,逃到了位于叙利亚与埃及之间的丘陵地带,该地被称为迦南地,当地土著名为迦南人。

当地迦南人对这群和自己体貌特征、生活习惯有较大差异外来人很反感,蔑称其为希伯来人,意为“大河那边来的人”。

于是,希伯来就成了这支由亚伯拉罕带领的闪米特人的正式族名,希伯来人和迦南人爆发了长期冲突。

就这么过了350多年,迦南发生了饥荒,许多希伯来人又迁移到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东部,并被埃及法老统治与奴役。

之后又过了数百年,希伯来人在首领摩西带领下,逃出埃及并又回到了迦南地,

此后该地就被犹太教称为“应许之地”。

在逃离埃及期间,摩西声称,上帝借由他之手向众人颁布了十条规定,即“摩西十诫”,希伯来部众将其视为生活准则与律法,该“十诫”也成为日犹太教的信守的律例。

之后,这支希伯来人回到了迦南,并继续和当地土著发生冲突,但这过程中,两方部落也逐渐开始混合杂居。

又过了些年头,一支来自地中海的部族腓力斯丁也攻占了迦南地的部分领土,并在此定居,古代希腊人称腓力斯丁人的居住地为“巴勒斯坦”,意即“腓力斯丁人的国家”,从此,巴勒斯坦称呼取代了迦南。

此后,希伯来人和腓力斯丁人爆发争斗,到公元前11世纪,希伯来各部族终于完全统一,并在首领大卫王的带领下赶走了腓力斯丁人,并夺取了迦南人的耶路撒冷城,建立以色列联合王国。

之所以要叫“以色列”是因为在希伯来人传说中: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曾和天使比赛摔跤,所以改名“以色列”,意为“和天使摔跤”。

同时,雅各的第四个儿子犹大的子孙们又成立了犹大支派,而大卫王就来自这个支派,至此,“犹太”这个称呼也成为了希伯来人的族名,并逐渐取代了后者,至此,犹太人终于正式形成了。

不过,犹太人在古代的辉煌也就此达到,这个联合王国很快分裂为南北,北部名“以色列王国”,南部则称“犹太王国”,并分别延续几百年后被亚述和新巴比伦灭亡。

北部的以色列王国这一派系逐渐被亚述人融合同化,可南部的犹太王国先是被新巴比伦奴役,后来波斯帝国灭亡新巴比伦后才得以返回耶路撒冷,可犹太人再也没有重现大卫王时期的辉煌,也未能独立建国,先后被波斯和古希腊人统治,享有高度自治权。

这种状况到罗马帝国时期戛然而止,公元66年,罗马人大肆屠杀和排挤犹太人,引发了犹太人起义,但胳膊拧不过大腿,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攻占摧毁,犹太人被赶出了故乡,至此流落世界各地。

犹太人在欧洲各地都遭遇歧视和排挤,不仅是因为他们固守自己的文化、宗教信仰,和信奉基督教的欧洲人产生严重冲突,因为犹太教不承认《圣经》中的《新约》篇章,只认《旧约》,加上耶稣(本身是犹太人)传说是被犹太人犹大出卖的,因此基督徒们对犹太人极为不爽。

欧洲封建主们先禁止犹太人拥有土地,同时,当地手工行业协会也抵制犹太人进入。摆在犹太人面前基本只有一条路可走——经商。

每日与金钱打交道,借债、还债、放贷是最基本的事务,可放贷在犹太教和基督教教义中都是不被允许的,怎么办呢?

犹太人仔细研究《旧约》后,发现了一个BUG:借给外邦人可以获利,只是借给你弟兄不可取利。

犹太人于是做了一个全新的解读:只有犹太人是天选民族,其他的人统统是外人,也就是说,只有犹太人才有资格信上帝。

至此,犹太人靠着放贷和经商不断获利,同时犹太人为了传承信仰,还特别注重读写教育,有钱有文化,文盲封建领主很喜欢让犹太人充当基层行政官吏。

中世纪犹太金融家

但至此,恶性循环形成:犹太人越维护文化传统,越是容易得到领主赏识,同时也越来越难以融入社会,犹太教也越来越排外,先是不再对外传教,然后过分强调血统纯正,要求必须是母亲是犹太人才可以,到了最后,甚至宁可近亲结婚也不和外人通婚。

这就让犹太人人文化保持得很完整,即便他们说的日常语言希伯来语逐渐被当地语言代替,但宗教仪式上一定会吟唱希伯来语,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在2000年无法被同化,仅有中国河南开封的一支例外(但近些年受以色列方面宣传鼓吹,许多人开始重新认同)。

久而久之,犹太人形象越来越差,要么就是帮领主们干黑活儿的官吏,要么就是放贷的黑心商人。

这之中莎士比亚名著中描写的《威尼斯商人》里的反派——犹太商人夏洛克就是古代和近现代欧洲人对犹太人的普遍观感。

可以说,欧洲排犹运动从罗马帝国开始之后2000年从未停止,不论是罗马人,还是英国、沙俄、波兰、法国等等都有相当程度的反犹暴动和驱赶犹太人的国家行为,纳粹大屠杀只是这其中最为凶残的一幕。

各国的排斥还有纳粹大屠杀让犹太人的排外民族主义情绪也不断达到新的高峰,犹太人只相信自己人,任何外族在他们看到都不能交心成为真朋友。

所以,犹太人的民族性决定了他们最重利,同时也学不会“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道理,这在以色列复国后的种种表现可见一斑。

3

犹太人因为不断被屠杀、驱赶,于是在近19世纪末开始形成了“锡安主义”思想,也就是犹太复国主义,旨在将全世界流散的犹太人团结起来,回到“应许之地”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国,并在1948年在美、苏等大国的支持下,在巴勒斯坦重建以色列。

但这在当地阿拉伯人看来,这种复国毫无道理,毕竟他们离开了2000年,当地的阿拉伯人也已经定居了上千年,突然从各地涌入的犹太人要裂土建国,岂能容忍?

于是,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爆发了多次中东战争,可以为各怀鬼胎,内部不团结,加上作战水准太差,每次都以失败告终,而以色列则有美国及世界各地的犹太财阀支持,结果越打越大,愈来愈强,不仅将48年联合国划分的“巴勒斯坦阿拉伯国”土地绝大部分吞并。

甚至一度侵领了包括埃及西奈半岛、黎巴嫩南部、叙利亚戈兰高地等领土(侵占至今),并一直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架势,肆意侵犯阿拉伯国家领土主权,并在各地建立犹太人定居点,妄图永占其地。

以色列还公然违反联合国决议,不顾世界各国的谴责发动针对巴勒斯坦、黎巴嫩的侵略战争。

但就这么咄咄逼人的以色列,却还在全世界各国面前哭诉自己“遭受袭击,被迫自卫反击战”,同样,因为犹太资本控制了许多媒体,因此,以色列的霸道之举总有一堆人为之辩白。

以色列在建交的国家都有文化交流中心,或者犹太人文化中心,以色列政府和民间人士对于国家形象和犹太人文化宣传一直都很积极。

在中国,以色列和犹太人的形象一直很好,像《塔木德智慧全书》、《犹太人的羊皮圈》、《犹太人的智慧》等鸡汤书籍在中国至今销量不错,人气旺盛。

在中国的社交网络、论坛和视频网站上,以色列也好,犹太人也好都有大量正面宣传,可这之前都夹杂一些私货。

比如某人气以色列籍UP主在说到以色列人,一直都在潜移默化的说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领土首都,这明显和我国外交政策相悖。

另外,就连四处搞暗杀的摩萨德也在中国网络圈被长期吹捧,以色列情报机构创立的实战格斗技能马伽术也在中国开办了许多培训中心。

在这种文化输出下,犹太人和以色列的形象在中国被过度神化,因此出现那些所谓的“中以友谊”的地摊网文有那么多人信也丝毫不为过了。

由于美国及其盟友掌握了舆论话语权,巴勒斯坦人的抗争在民间舆论场几乎被妖魔化成暴恐活动。

现在,以色列的军事行动除了美国支持,基本上是全世界的抵制反对,这种时候有些极端被洗脑的“以粉”鼓吹支持以军,那就是和全世界大多数人民为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巴以问题上,美以显然是失道的一方,大家觉得中国应该站在哪一边?

在中美博弈越发激烈的时候,特朗普政府越是把道义的旗帜扔到地上踩几脚,我们中国人就越要把它捡起来高高举起,捍卫国际道义。

综上所述,在国际关系莫名其妙的自我感动其实十分有害,你哭半天别人可能都不知死了谁,真是尴尬。

以色列人说不欠我们的,那我们更不欠以色列人什么,过度美化以色列和犹太人的行为可以停了。


参考资料:

虞卫东:《以色列中长期发展战略解析》

洪韬:《当代以色列政教关系研究——在神权国家与世俗国家之间》

郭白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以色列的人文交流

佘纲正:《以色列与中国建交的历史考察——基于以色列国家档案馆涉华解密文件的解读》、《从怀疑到正视:本-古里安的中国观变迁与冷战时期的中以关系》

By 狼天行

什么是“中美双操作系统”

观察了很多中国制造国产替代案例后,我们开始思考一个更为宏大的命题:假设我们从一个几十年的周期来看,国产替代发展的终局形态应该是怎样的?

我认为无非这样几种结局:

(1)国产替代失败,中国技术升级失败,全球主要产业依然被美国等发达国家掌控,中国继续被“卡脖子”,中国掉入中等发达国家陷阱。

(2)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大部分产业规则的制定者,形成事实上的中国标准主导全球。

(3)中国搞中国标准,美国搞美国标准,其他小国家在中美两个体系中选择站队,接入了美国标准,就不再接入中国标准。

(4)中美两国各搞一套产业标准,其他小国家在中美两个体系中自由接入,同时接入美国标准和中国标准,和中美两国同时做生意,中美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而我们认为,第一种和第三种结果,对于中国来说都是非常糟糕的,而要取代美国实现第二种结果,难度则非常大,不仅需要中国付出十二分的努力,还需要美国犯战略性的错误才有可能。其中,第四种结果是中国很有机会努力做到并相对对中国有利的终局。不久前,我们看到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的一个观点,非常有意思,大概的意思是,未来的世界,会形成中美“双操作系统”格局,像富士康这样的企业,应该同时接入中美两个系统。

实际上,当今的国际规则,大部分是美国制定的,其他大部分国家和美国之间的关系,类似应用开发者和苹果(或者谷歌安卓系统)之间的关系。当今的国际贸易大部分是采用美元结算的,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互联网、半导体、操作系统等产业标准大都是由美国制定的:美国掌控着世界主流专利体系并且随时可以利用这一体系对其他国家进行技术禁运,美国的媒体主导着全世界的议程设置,好莱坞的大片主导着全世界的文化输出,美国的高校吸引着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

当其他国家和美国发生冲突的时候,你可以理解是平台上的开发者和平台拥有者的冲突。辛巴最多的时候其旗下账号曾经占到整个快手总流水的40%,但是当辛巴和快手关系搞僵的时候,快手开始打压辛巴家族,结果是依赖单一平台的辛巴很难抵御这一打击。类似地,当依赖于美国系统的其他国家要和美国发生冲突的时候,这些国家几乎毫无招架之力。

但是国际手机主流操作系统,有安卓和苹果两大系统并存,安卓相对开放,苹果相对封闭,两大系统互相竞争,其他中小开发者同时接入安卓和苹果两大系统,并且可以迅速在两大系统之间切换。

比如当腾讯开发了一款备受欢迎的新游戏时,哪怕苹果系统应用商店率先将该款游戏上架,它也可以迅速用发达的中间件和服务极快地推出安卓版本,用户可以同时玩苹果版本和安卓版本,其差距极小。

类似的案例还在汽车行业发生,中国内地和美国的汽车方向盘在左边,日本和英国、中国香港的汽车方向盘在右边,同一个厂出的同一款车,比如丰田凯美瑞,只需要在日本出售右方向盘版本,在中国出售左方向盘版本就可以了,两大系统切换很方便。这个思路为我们描绘了将来中国产业界可以为之努力的方向,也就是世界形成中美两大产业标准,互相竞争,但是又不是完全老死不相往来,其他中小国家在中美两大标准之间自由切换,同时接入,两边做生意,两边都不得罪。我认为,这一结果是有机会实现的,且是在中国能够看到的产业出路当中相对对中国最有利的。

例如,中国的互联网产业,本质上是与美国形成了“双操作系统”模式,美国有Facebook,中国有腾讯,美国有亚马逊,中国有阿里巴巴,美国有谷歌,中国有百度,美国有Uber,中国有滴滴打车……实际上,互联网产业的中美双操作系统模式,就有很特殊的时代背景,首先互联网这个产业太特殊,中国对于外资互联网公司有着很严格的限制,例如Facebook、谷歌在华业务有诸多限制,这给了本土的腾讯、百度等公司巨大的市场空间,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的互联网产业毫无疑问具有了世界级竞争力,在全世界仅次于美国,不仅能够很好地服务本国市场,还在海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那么,其他产业有没有可能复制互联网走过的“中美双操作系统”模式呢?我认为是很有可能的。例如芯片产业,长期以来,我们的整个产业链都落后于国外厂商,不管是芯片设计,还是光刻机、光刻胶、EDA软件都比国外落后一些,但是这个产业又非常讲究产品迭代,只争朝夕,这使得领先者的地位越发领先,马太效应越来越强,追赶者与领先者的差距越来越大。但是在中美科技战开始后,中国许多产业被迫开始用国产芯片、国产光刻机,这给了许多中国厂商以机会,中国第一次有机会搭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并且形成自己的标准。

2021年9月底法国战略研究基金会发布了一篇报告,题目是《增强“软连接”:中国的标准制定改革与国际雄心》,专门分析中国在标准制定问题上的能力和前景。该报告认为,虽然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工业国,但中国在国际标准的制定当中,仍然只是一个新手。报告指出,中国目前只占国际标准的1.8%,而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占这些标准的90%~95%。

另一份国外智库推出的名为《数字丝绸之路和中国对中国标准设置的影响》的报告也指出,中国在5G通信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电网等产业上具有国际产业领先地位,但是很多时候并没有转化为中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上的市场份额。中国可能是全世界对于国际标准最重视,也是最想在国际标准制定上取得突破的国家,这可以从政府部门接二连三推出的关于推动国际标准制定的文件当中看出,例如《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2021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改革方案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

未来10年,中国的标准在国际上的接受程度如何,将是评估中国实际产业地位的重要试金石。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和美国最终形成“双系统”模式,一定要以在经济领域竞争为主,避免变成美苏冷战那种纯军事对抗,因为军事对抗的结果大概率是双输,而经济的竞争,则有可能是双赢的。例如,中美在互联网产业上的竞争,对于世界就是双赢的结果。

中国企业字节跳动打造的备受欢迎的短视频平台抖音,在国外的版本叫作TikTok,火遍全球,给全世界的消费者带来快乐,而字节跳动本身在融资的时候也有大量美国资本投资。同理,美国的波音和欧洲的空中客车,在民用大飞机领域的良性竞争,形成了事实上的“双系统”结局,也大大造福了全球消费者。在竞争下,两大航空巨头都有危机感,不停升级自己的技术,投入研发,打造越来越好的客机。

从产业层面,未来在互联网、半导体、移动通信、电动汽车、航空航天、工业软件、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重型装备制造、新材料、卫星导航、人工智能、数字货币等领域,都很有可能形成中美“双系统”“双标准”的格局。

在更大的国际关系领域,比如货币、语言、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要形成中美“双系统”的格局,难度似乎要比产业层面大得多,不过这并不是本书所探讨的重点。我认为,第一步在产业层面,许多主要的产业形成事实上的中美“双系统”,是有较大可能的。

当今世界,中国是120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另外70多个国家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在如此庞大的经贸往来背景下,当世界主要国家都与中国有着事实上的经贸、科技密切往来后,要想完全孤立中国、“卡中国的脖子”,再形成类似20世纪美苏冷战那样的完全对抗和脱钩,就不容易了。美国商会中国中心在一份名为《理解中美脱钩:宏观趋势与工业影响》的报告中对于中美经济脱钩情况下对美国的损失也做了定量估算,其结果同样是非常惊人的。该报告估算,在中美贸易硬脱钩的情况下,美国经济将在10年内损失超过1万亿美元的潜在增长。

在投资方面,截止到2020年6月,美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达到2580亿美元,假设算上资本收益、商誉和再投资收益,估算美国在华投资实际价值高达7640亿美元。假设中美完全脱钩,该报告估算美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存量将下降一半。

历史上,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每运作1美元资产都会增加美国的GDP总量。该报告指出,假设美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下降一半(1240亿美元),则可能使得美国GDP每年减少1/4(5000亿美元)。这两项成本加起来,对美国每年的影响高达5500亿美元。此外,中美双边证券投资存量高达3.9万亿美元(不包括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假设中美资本发生脱钩,美国居民和投资者将不再享受中国市场带来的高额回报,同时美国吸引到的中国证券投资也会大幅减少,这些资本将可能流向其他地区。

该报告列举了美国航空业的例子,假设中美经济发生脱钩,美国向中国出口的飞机在10年内将减少2772亿美元货值,美国航空产业会有16万~22万名员工失业。要知道,航空产业在美国的平均薪资是8.6万美元,远高于美国平均4.9万美元的薪资水平,这是不折不扣的高收入人群。失去中国市场可能使得中国商飞等中国本土航空企业未来变成波音新的强劲竞争对手,因为它们将有可能填补美国公司撤退带来的巨大市场空白,这并不是美国想看到的。

同时,2019年中国购买了美国大约705亿美元的半导体,约占美国公司全球销售额的36.6%,中国是美国半导体公司最大的单一市场。报告指出,如果中美“部分脱钩”,美国半导体全球份额将下降8%,如果全面脱钩将下降18%。而这部分份额,将大部分被中国半导体公司吃掉。

中国是美国学校最主要的生源来源地,中国学生(本科及以上)每年光在美国花费的学费和生活费就高达138亿美元(2018年数据,来源:美国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该报告认为,来自中国的留学生的减少将使美国的创新受到影响。以上分析表明,美国国内的精英对于中国脱钩有着很清醒的认知,这种脱钩绝非两国产业界、人民的福祉。同理,中国国内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走美苏冷战那种“双操作系统脱钩”的产业道路。

中国一定要防止一种极端局面的出现,那就是美国通过类似美苏冷战这种军事对抗,胁迫其他大部分发达国家与中国形成事实上的技术脱钩和经济脱钩,这将是非常糟糕的一种结局。这意味着中国要自己从0开始造光刻机的所有零部件,自己研发飞机发动机所需的所有零部件,自己开发所有的工业软件,自己研发大部分发明专利……

同理,假设中国与其他国家继续保持高频度的经济往来,那么日本、韩国、德国、法国、新加坡、泰国、沙特阿拉伯、巴西、阿根廷这些国家,是否愿意像美苏冷战那样必须在中美两强中间选一边站,而不与另一强往来呢?相信大部分国家是不愿意的。这就像大部分移动应用开发者,它接入安卓系统,不代表它就不想接入苹果系统。

美国多家智库推出的关于对华技术封锁的报告建言说道,对中国出口管制的真正对象应该是技术,而不是产品。以半导体为例,美国的真正目标是要防止中国尖端半导体设备设计和制造的本土化,简单来说就是芯片可以继续卖给中国,而光刻机和光刻胶、EDA软件不能卖。这种策略一旦真正开始推行,对中国来说将是巨大的挑战。因为中国要想完全自主创新搞大部分高科技产业的全产业链,将是极其艰难的。

以光刻机为例,这种复杂的精密设备需要数十个国家的5000家企业紧密合作才能制造出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单一国家能完全独立自主造出光刻机。有人打过一个比方,中国要完全自主造出高水准的光刻机就相当于如果你要吃一盘清蒸鲈鱼,你要先自己挖个鱼塘,然后自己养鱼、自己捕鱼,还要把烹饪鱼所需的佐料如葱姜蒜都种出来。这种脱离国际分工体系的完全独立自主,其代价是十分高昂的。这是中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中国越是被国外“卡脖子”“技术脱钩”,越是要扩大开放,越是不能闭门造车。

中美“双系统”模式的精髓,是要积极在产业和经济上接入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德国、法国、俄罗斯、印度、巴西、阿根廷、印尼、越南、土耳其、捷克、波兰、西班牙、意大利、荷兰这些国家,开门做生意,我们让这些国家在中国赚到钱、获得利益,同时中国也能从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和技术往来当中不断发展自己,这是与上一次美苏冷战不同的局面,也是中国可以努力实现的方向。

By 星海

新华盛顿共识是美国向中国学习吗

白宫安全顾问沙利文在4月27日在位于首都华盛顿的智库布鲁金斯学会演讲,其中非常明确地指出了美国不能完全依赖市场,政府也应该起到引领经济的作用。以下为其演讲的中文翻译:Image

美国白宫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 视觉中国 资料图

首先,我想感谢大家让国家安全顾问来讨论经济问题。

正如你们大多数人所知,耶伦(Yellen)部长上周就在这条街上就我们对中国的经济政策发表了重要讲话。今天,我想进一步谈谈我们更广泛的国际经济政策,特别是因为它关系到拜登总统的核心承诺——实际上,关系到他对我们的日常指导——更深入地整合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领导了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建立了一个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它使数亿人摆脱了贫困。它维持了激动人心的技术革命。它帮助美国和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达到了新的繁荣水平。

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些基础出现了裂缝。全球经济的变化使许多美国工人和他们的社区落在了后面

金融危机动摇了中产阶级。一场大流行暴露了我们供应链的脆弱性。不断变化的气候威胁着生命和生计。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凸显了过度依赖的风险。

因此,这一时刻要求我们达成新的共识。

正因为如此,在拜登总统的领导下,美国正在国内以及与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一起推行一项现代工业和创新战略。要投资于我们自身经济和技术实力的来源,促进多元化和有弹性的全球供应链,为从劳工和环境到可信赖的技术和良好治理等各方面设定高标准,并部署资本以提供气候和健康等公共产品。

现在,一些人所说的“新华盛顿共识”是某种程度上孤立美国,或者美国和西方排斥其他国家的观点完全是错误的。

这一战略将建立一个更公平、更持久的全球经济秩序,造福于我们自己和世界各地的人民。

所以今天,我想做的是列出我们正在努力做的事情。我将从定义我们所看到的挑战——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开始。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些旧的假设。然后,我将一步一步地介绍我们的方法是如何适应这些挑战的。

当拜登总统两年多前就职时,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这个国家面临着四个根本性的挑战。

首先,美国的工业基础被掏空。

对公共投资的憧憬在战后的岁月里——实际上在我们的大部分历史中——为美国的项目注入了活力,但现在这种憧憬已经消退。它已经让位于一系列主张减税和放松管制、私有化而非公共行动以及以贸易自由化为目的的思想。

所有这些政策的核心都有一个假设:无论我们的竞争对手做了什么,无论我们共同面临的挑战有多大,无论我们拆除了多少护栏,市场总是能有效地配置资本。

现在,没有人,当然我也不例外会低估市场的力量。但在过度简化市场效率的名义下,整个战略商品的供应链,连同制造这些商品的产业和就业岗位都转移到了海外。深度贸易自由化将帮助美国出口商品,而不是就业和产能,这是一个承诺,但没有兑现。

另一个根深蒂固的假设是,增长的类型并不重要。所有的增长都是好的增长。因此,各种各样的改革结合在一起,给金融等经济部门带来了特权,而半导体和基础设施等其他重要部门却萎缩了。我们的工业能力(这对任何国家持续创新的能力都至关重要)受到了真正的打击。

全球金融危机和全球流行病的冲击暴露了这些普遍假设的局限性。

我们面临的第二个挑战是适应一个以地缘政治和安全竞争为特征的新环境,这种竞争具有重要的经济影响。

过去几十年的大部分国际经济政策都依赖于这样一个前提:经济一体化将使各国更加负责任和开放,全球秩序将更加和平与合作——将各国纳入基于规则的秩序将激励它们遵守规则。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某些情况下确实如此,但在很多情况下却并非如此。

到拜登总统上任时,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一个庞大的非市场经济已经以一种构成相当大挑战的方式融入了国际经济秩序。

中国继续大规模补贴钢铁等传统工业部门,以及清洁能源、数字基础设施和先进生物技术等未来关键产业。美国不仅失去了制造业,我们还削弱了我们在决定未来的关键技术上的竞争力。

经济一体化并没有阻止中国在该地区扩张其军事野心,也没有阻止俄罗斯入侵其民主邻国。这两个国家都没有变得更负责任或更合作。

忽视几十年自由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经济依赖已经变得非常危险——从欧洲能源的不确定性到医疗设备、半导体和关键矿产供应链的脆弱性。这些依赖关系可以被用来作为经济或地缘政治杠杆。

我们面临的第三个挑战是不断加剧的气候危机和公正高效的能源转型的迫切需要

当拜登总统上任时,尽管奥巴马-拜登政府尽了最大努力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我们仍远远没有实现我们的气候目标,没有一条通往稳定和负担得起的清洁能源供应充足的明确途径。

太多人认为我们必须在经济增长和实现气候目标之间做出选择。

拜登总统的看法完全不同。正如他经常说的,当他听到“气候”时,他想到的是“工作”。他认为,建设21世纪的清洁能源经济是21世纪最重要的增长机遇之一,但要抓住这个机遇,美国需要一个深思熟虑的、切实可行的投资战略,以推动创新,降低成本,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

最后,我们面临着不平等的挑战及其对民主的损害。

在这里,普遍的假设是,贸易推动的增长将是包容性增长——贸易的收益最终将在各国内部广泛分享。但事实是,这些成果并没有惠及很多劳动人民。美国中产阶级失去了地位,而富人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做得更好。美国制造业社区被掏空,尖端产业转移到大都市地区。

现在,经济不平等的驱动因素——你们中的许多人甚至比我更清楚——是复杂的,其中包括像数字革命这样的结构性挑战。但在这些驱动因素中,关键是几十年来的涓滴经济政策,比如递减减税、大幅削减公共投资、不受限制的企业集中,以及破坏最初建立美国中产阶级的劳工运动的积极措施。

奥巴马政府采取不同方式的努力——包括通过应对气候变化、投资基础设施、扩大社会保障网络和保护工人组织权利的政策——都受到了共和党的反对。

坦率地说,我们的国内经济政策也未能充分考虑到我们的国际经济政策的后果。

例如,所谓的“中国冲击”对我们国内制造业的冲击尤其严重——影响巨大且持久——没有得到充分的预测,也没有在它发生时得到充分的解决。

总的来说,这些力量已经磨损了任何强大而有弹性的民主所依赖的社会经济基础。

现在,这四个挑战并不是美国独有的。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也面临着这些问题——在某些情况下比我们更严重。

当拜登总统上任时,他知道解决这些挑战的办法是恢复一种支持建设的经济心态。这是我们经济政策的核心。在国内以及与国外合作伙伴一起建设能力、建设韧性、建设包容性。生产和创新的能力,以及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比如强大的物理和数字基础设施以及大规模的清洁能源。抵御自然灾害和地缘政治冲击的能力。以及确保强大、充满活力的美国中产阶级的包容性,以及为世界各地的劳动人民提供更多的机会。

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所谓的中产阶级外交政策的一部分。

第一步是在国内建立一个新的基础——一个现代的美国工业战略。

我的朋友兼前同事布赖恩·迪斯(Brian Deese)对这种新的工业战略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我向你们推荐他的评论,因为他的评论比我在这个问题上所能发表的任何评论都要好。总之:

现代美国工业战略确定了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特定部门,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这些部门具有战略意义,而私营企业本身无法做好准备,进行必要的投资,以确保我们的国家雄心。

它在这些领域部署有针对性的公共投资,释放私人市场、资本主义和竞争的力量和创造力,为长期增长奠定基础。

它帮助美国企业做美国企业最擅长的事情——创新、扩大规模和竞争。

这是为了吸引私人投资,而不是取代私人投资。这是关于在对我们国家福祉至关重要的部门进行长期投资,而不是挑选赢家和输家。

资。我们的国家安全和经济活力都有赖于此。

让我以这个结束。

肯尼迪总统喜欢说“水涨船高”。多年来,涓滴经济学的提倡者将这句话用于自己的用途。

但是肯尼迪总统并没有说对富人有利的事情对工人阶级也有利。他说我们是一条船上的人。

看看他接下来说的话:“如果一个国家的一部分静止不动,那么迟早潮水会把所有的船都淹没。”

这对我们的国家来说是真的。这对我们的世界来说是真的。在经济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共同崛起或衰落。

这不仅有利于加强我们的民主,也有利于加强我们的经济。

当我们在国内外推行这一战略时,将会有合理的辩论。这需要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结束后出现的国际秩序不是一夜之间建立起来的。这个也不会。

但是,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我们就能使所有美国人民、社区和行业都得到提升,我们也能使我们在全球各地的朋友和合作伙伴得到提升。

这是拜登政府必须也将为之奋斗的愿景。

这是我们在经济、国家安全和民主的交叉点上做出政策决定时的指导思想。

这是我们要做的工作,不仅是作为一个政府,而且要与美国的每一个方面合作,并得到世界各地政府内外合作伙伴的支持和帮助。

演讲解读

1929年,美国金融业崩溃,直接引发了被后人称之为大萧条的严重经济危机,这一危机直接波及了全球所有资本主义国家,进而导致了纳粹法西斯的上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但危机的发源地美国自己却避开了这一劫。

1933年,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推行了“罗斯福新政”,把整个美国从经济危机里救了出来。

罗斯福新政从本质上说就是否定自由市场经济,大幅增加政府对经济的直接或间接干预,从而引导市场经济返回政府希望的运行轨道上,其理论基础为凯恩斯主义。

这一学说和当时流行于欧洲资本主义强国的思想水火不容,被斥之为异端邪说,所以欧洲国家没有这么干,大家都在看美国的笑话。

最后的结果是整个欧洲因深陷经济危机不可自拔而毁于战火,美国靠着罗斯福新政挣脱了经济危机的泥潭,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战争财,战后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其航母和驻军遍布大半个地球,并持有超过2万吨黄金储备,占当时全人类黄金总储量的75%以上。

罗斯福新政为美国打下了帝国根基,让数代美国人吃到了红利。

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然后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在越战中打空了自己国家的财富,国债突破天际。

1973年,确定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美国撕毁承诺,拒绝再按照约定用黄金来兑付美元。

1975年,美国再也无法承受越战的费用,被迫下令美军撤离越南。

但美国被打空的财富并不能随着越战的结束而凭空回来,国债透支后整个美国开始陷入了严重通货膨胀,整整十年滞涨让美国民众苦不堪言。

1980年,里根当选美国总统,他采取的一系列新政策让美国最终奇迹般的摆脱了滞涨,后人将里根的政策统称为里根经济学。

里根经济学的核心在于否决凯恩斯主义,认定美国陷入滞涨是因为政府管的太多太宽了,市场失灵是政府乱管导致的,所以应该为资本解绑,依靠资本骨子里的贪婪来激活美国经济。

因此里根解除了限制资本的一系列政策,甚至和全球谈判解除了资本在不同国家间自由流动的限制,拉开了人类全球化贸易的帷幕。

这一行为导致美国的制造业疯狂流出到东亚人力洼地,同时导致美国金融业高度繁荣,但整个美国总账算下来,靠全球化能赚很多很多钱。Image至于低端制造业离开美国,有点隐患,但问题不大,和总收益比起来不值一提。整个美国因此活了,短短几年时间就摆脱了滞涨,整个国家的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里根因此被美国人评为二战后最伟大的美国总统,而里根奉行的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理论也被奉为真理。1989年,拉美国家深陷债务危机不可自拔,向美国求救,美国和拉美国家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会议,研究如何帮助拉美国家。

在会议室,美国提出了拉美国家应该减少政府干预,促进贸易和金融自由化,减少关税,开放外资,减少国企,放松商业管制,保护知识产权等10条政策措施。美国专家说,我们美国就是靠这个摆脱滞涨,实现经济腾飞奇迹的,所以你们想让我们救那也得先搞这个,送钱不如送政策,要是你们政策不行,自己起不来,那我们送钱也是白送。全球专家研究后无人能指出半点不对,大家只能点头称是,因为美国确实靠这个成功了。这10条政策措施,被后人统称为华盛顿共识。而由华盛顿共识引申出来的休克疗法,甚至被苏联等国家奉为圭臬,直接一口吞了下去,废除政府全部干预,把国企全部变卖,开放全部市场等,信任到把自己搞残了也不怪美国的理论,只怪自己没操作好。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按照华盛顿共识重塑了自家国家的经济体系,可以说到如今30年的全球经济秩序都由华盛顿共识奠定。

但地球上有个异数,叫中国,学华盛顿共识只学了一半,然后就不学了。是解除政府干预了,但只解除了一半。是卖国企了,但只卖了一半。是开放市场了,但只开放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中国油盐不进,就是不按华盛顿共识来。对中国这个异数美国很生气,认为你这样属于干涉市场,是不自由的保守主义,害人害己,不仅会拖慢你自己的经济发展也会影响我们的市场定价,所以多年来都宣称中国是非市场经济国家,不承认我们的市场经济地位。而中国说我们就是市场经济,我们政府的干预是适当的和有必要的,属于恰当监管,并没有影响市场经济主体的自由定价,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你美国的华盛顿共识本身就有巨大问题,不适合我们中国,我们制定的政策是最适合本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美国不屑一顾,我的华盛顿共识有巨大问题?我看是你的脑子有巨大问题吧,敢质疑我们的经济体制?也不看看我们国家多有钱。

2016年,中美南海对峙,美国2个航母战斗群被中国海军强行逼退。多年的小跟班不听话了,敢对大哥龇牙了。这不得教训教训?2018年,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争,特朗普直接一把压了全部筹码,玩极限施压。要么听话,要么崩溃,我让你看看华盛顿共识制度下经济强国的力量。战争一打就是5年,美国越打越弱,中国越打越强,美国过往繁荣经济下掩盖的种种隐患在这种高强度经济对抗下开始逐渐暴露。美国的一些有识之士渐渐感到有点不对劲了。好像,我们的华盛顿共识确实问题很大啊。

沙利文,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部主任,华盛顿的大笔杆子,大半政令都出自此人之手,堪称拜登政府的文胆,最近发表重磅谈话,公开质疑华盛顿共识,试图推翻美国现行经济体制,全盘抄袭模仿中国政策。然后白宫把沙利文的讲话总结成报告,直接挂在了白宫官网上,说明拜登政府也是支持这一讲话的。在解释为什么美国工业基础被掏空时,沙利文上来就否决了市场经济的合理性,直接动摇了美国整个经济体系的根基,他说:

所有政策的核心都有一个假设:市场总是富有成效和有效地配置资本–无论我们的竞争对手做了什么,无论我们共同面临的挑战有多大,无论我们拆除了多少护栏。

这话很清晰了,沙利文认为美国政府撒手不管经济,认为市场一定能富有成效和有效地配置资本这一理论是绝对错误的。如果竞争对手的政府出手管理和引导经济,那我们也要出手管理和引导经济,政府对经济的适当干预并非一定会导致坏的结果。然后沙利文把美国工业基础被掏空的原因归结于不受监管的自由市场经济上:

现在,没有人–当然不是我–低估市场的力量。但是,在过度简化的市场效率的名义下,战略物资的整个供应链–连同制造这些供应链的产业和就业机会–都转移到了海外。深度贸易自由化将帮助美国出口商品,而不是就业和产能的假设,是一个承诺,但没有兑现。另一个隐含的假设是,增长的类型并不重要。所有的增长都是好的增长。

长期以来,美国认为只要GDP增长了那就是好事,至于是哪些经济部门导致的增长这个并不重要,尽快搞钱才是王道,工业基础流出美国这本就是全球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国前几年也有这个问题,就是金融和地产高度繁荣导致的制造业空心化问题,还有互联网资本无序扩张,到处收购但就是不搞实业,因为来钱慢。如今美国的国策专家沙利文直接否定了这一切,说这是完全错误的,GDP和GDP不一样,不能只看GDP增长数据而不管其类型。美国如今的GDP大头是由金融产业、娱乐产业、律师诉讼产业贡献的,这些在进行国家对抗的时候一点作用都没有,制造业才是国家的根基。在中国这是个常识,老百姓都知道,但到了美国却是由“觉醒者”沙利文公开说出来,好多美国人才恍然大悟,但还是有大量的人反对。在解释为什么中国可以在经济领域挑战美国,并在技术领域屡屡突破时,沙利文说:

到拜登总统就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一个庞大的非市场经济已经以一种带来相当大挑战的方式融入国际经济秩序。中华人民共和国继续对钢铁等传统工业部门以及清洁能源、数字基础设施和先进生物技术等未来关键产业进行大规模补贴。美国不仅失去了制造业,还削弱了我们在决定未来的关键技术方面的竞争力。 

简单说,沙利文把中国经济领域弯道超车的原因总结为中国政府对关键产业的大规模补贴。其实说的一点都没错,因为这确实就是美国在光伏和电动汽车领域输给中国的原因。钢铁和高铁被中国通过产业补贴政策反超了美国还能接受,但光伏和电动汽车被中国反超了,美国是真的接受不了。无论光伏还是电动汽车,先行者都是美国,但如今的统治者是中国,光伏领域美国已彻底出局,电动汽车领域全球只剩一家特斯拉,其他全是中国公司。导致这一切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政府从2010年左右开始的十年大规模补贴,直接导致中国对这两个产业的投资额远远超过美国。都说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是灵敏且迅速的,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是迟钝且缓慢的,但在产业政策这一块失灵了。2010年代无数人质疑光伏就是骗钱的,质疑电动汽车就是骗钱的。

别说2010年代,就是到2018年大部分人都在说光伏和电动汽车是骗人的,直到2019年市场才最终认可这两个产业的黄金价值。市场经济整整落后了9年,足足9年时间里市场对光伏和电动汽车产业都是将信将疑的,只有少数人愿意投资,就连美国的特斯拉在这9年里都屡屡遭到做空势力攻击,多次濒临资金链断裂的窘境。而中国集中了产业专家和经济专家,把国家精英的智慧集合起来联合研判产业走向,确定这个产业可行,是朝阳产业后,就集中国家力量大举投资,然后绝不动摇。相当于市场经济中一个超级大的主力资金看好这个产业,疯狂砸投资,硬生生的制造出了产业繁荣。其实这也算市场经济,就是投资的这个市场主体,体型有点大,大到离谱。

这种国家投资引导产业,然后由市场主体自由竞争决胜出优胜者的做法,结合了凯恩斯主义和自由市场经济的优势,是独属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十年之后的效果也出来了,等全球资本认可光伏和电动汽车,决定把资源开始大量倾斜进这个行业时,中国早就利用产业政策补贴完成了弯道超车,欧美资本再也没有追回的机会。而这样的事情频频发生在所有的新兴产业中,目前欧美还保有优势的行业全是那种已经积累百年技术的行业,只要是新兴的,中国产业补贴政策一上,国内企业的发育速度就会远远快于欧美企业,然后硬生生的弯道超车。现在美国的沙利文回过味来了,强烈要求美国跟着学,也搞产业补贴政策,直接利用政府资金干预市场,引导市场主体发展。

事实上沙利文这几年给拜登政府制定的政策就已经是在这么搞了,比如从2023年1月1日开始,在美国生产的电动车也将享受政府提供的补贴了,这一政策明显就是在抄袭中国2010年出台的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可惜,美国落后了足足13年。产业补贴政策这个事情明显违反自由市场经济原则,明显违反华盛顿共识,在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欧美世界接受度太低。所以沙利文一方面炮轰华盛顿共识,想方设法拆掉自由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一方面用各种缓和的词汇给产业政策涂脂抹粉。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现代美国的工业战略确定了一些特定的部门,这些部门是经济增长的基础,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具有战略意义,私营工业自身无法进行必要的投资来确保我们的国家雄心。

它在这些领域部署了有针对性的公共投资,释放了私人市场、资本主义和竞争的力量和聪明才智,为长期增长奠定了基础。

它有助于美国企业做美国企业最擅长的事情–创新、规模和竞争。

这是关于私人投资的拥挤,而不是取代它。它是关于对我们国家福祉至关重要的部门进行长期投资–而不是挑选赢家和输家。

在这个国家有着悠久的传统。事实上,即使“产业政策”这个词已经过时,它仍然以某种形式静静地为美国工作–从DARPA和互联网到NASA和商业卫星。

现在,回顾过去几年的历程,这一战略的初步成果是显著的。 

说的很委婉,但意思很明确,沙利文坚定的认为私营工业自身无法进行必要的投资来确保我们的国家雄心,美国要应对来自中国的竞争必须要集中国家的力量在创新领域进行大规模产业投资。几十年的西方经济学,崩塌了,因为中国在经济领域的成功。英国《金融时报》发的文章标题直接写为:《新华盛顿共识:昨天的美国正统经济观念成为今天的异端邪说》。傻眼的公知已经从文学领域,蔓延到了经济领域,自己靠鼓吹“市场经济”、“全球化”、“自由贸易”和华盛顿共识的一切来吃饭,从各种角度论证只要你这么做就能富国强民。结果如今祖师爷直接改口说这些全是错的,要跟着中国一起玩大政府小市场,说动用政府力量大力干预和引导市场才是王道,才能“确保我们的国家雄心”。沙利文如此推崇中国的经济政策,是不是因为他是个亲华派?错,沙利文是个铁杆反华派,还不是一般的反华,是整个美国高层政客中最铁杆的反华份子,曾被美媒认为反华鹰派核心之一。就算在这次要求美国复制中国经济政策的讲话中,沙利文也依然坚持中国威胁论的老腔调。在解释自己为什么要调整经济政策以应对中国挑战时,沙利文说中国的存在威胁了民主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原话是:

所谓的“中国冲击”对我们国内制造业的冲击尤其严重–具有巨大而持久的影响–没有得到充分的预期,也没有在它展开时得到充分的解决。总之,这些力量磨损了任何强大和有弹性的民主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 

在讲话结束后,主持人问沙利文:“所以美国是下定决心要阻止中国在先进技术上与美国竞争吗?”沙利文回答说:

“美国公司向中国出口半导体、生物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等等,这些政府并没有要一刀切。但是,在最先进的半导体、存储芯片技术上,美国不会允许将某些类别的技术出售给中国,因为美国将其视为国家安全。美国要保持对每个国家的技术领先地位,成为世界领先的技术创新强国,在这一点上美国不会感到任何歉意。” 

简单的说,沙利文推翻华盛顿共识,要求美国尽快研究中国、复制中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超越中国的发展速度,重新压制中国。

这种连抄袭中国经济政策的时候都念念不忘打压中国的铁杆反华份子,能如此推崇中国的经济政策,只能说一个人黑到深处自然粉。现代高科技行业有个巨大的特性,就是前期投入巨大,然后赢家通吃,在没有成为行业领导者之前企业连活下去都困难。但这些高科技行业的利润都十分巨大,只有这些行业才能让一个国家迈入发达国家的行列。所以所有执行华盛顿共识,所有信奉完全自由市场经济的落后国家,没有一个能迈过中等收入陷阱,永远只能停留在低端加工业。因为高科技行业具备赢家通吃的特性,后发者永远追不上来。除非以国家的力量集中资金投入,硬生生的帮企业渡过严重亏损的前期,你差不多可以把这看做是一个十万亿资金体量的风投基金看好某个行业,然后疯狂砸钱帮助这个行业快速发展,等这个行业发展到头部后再断掉补贴,然后收税回本。

你稍微想想就知道这有多恐怖,根本不是普通市场经济可以想象的发展速度。沙利文想让美国学这套,但有这么好学么?我国的策略都是阳谋,明牌,你可以随便看随便学,文件都可以白送,你改个名字照抄我们都不在意。但是你美国想这么玩,那就首先要进行理论大辩论,到底应该是大政府,还是大市场,到底谁才是主导经济的核心,权力边界该怎么确定?政府拿纳税人的钱去补贴某个行业的某些企业,凭什么不补贴我们行业?里面是否存在贿赂和利益输送?你们这么挥霍纳税让人的钱理由是什么?有没有经过民主投票?为什么不拿这些钱去给选民发福利?为什么不减税?为什么不增加医疗补贴?随便几个反对党振臂一呼,这些问题就能让执政党满头冒烟。

再一个就是政策持续性。补贴一个行业不可能一两年就出成果,中国的光伏行业和电动车行业补贴了足足十年才见到曙光,才终于摆脱了骗钱行业的骂名。放在美国,只要中间换个总统,还会坚持前任的产业补贴政策么?花那么多钱,担那么大风险,成功了功劳都是前任总统的,失败了所有责任都自己背。凭什么?我又不傻,干嘛要做这种蠢事,我不如把这钱拿去补贴一个新产业了,至少风险和收益都是我自己的。

举个例子,电动车补贴政策是拜登制定的,如果下任总统是特朗普上台,那特朗普还会老老实实继续执行这个政策给拜登送政绩么?肯定不可能的,特朗普找个理由就会停掉拜登的政策。所以耗资巨大的产业补贴政策即便在美国执行,也一定会被下一任总统叫停或大幅缩减规模,只要下任总统是理智的就一定会这么做。但这就会导致美国的产业补贴政策没有连续性,而在国家竞争中一步慢步步慢,如果你的产业补贴政策被中断或减缓,那其实等于前面的钱都白砸了,高科技产业赢家通吃这个规则可不会跟你讲什么情面。美国奉行自由市场决定一切,就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经济私人主体具有连续性,而政府没有,所以产业投资只能私人企业来做。

如果美国想改变这一切,就几乎要从根本上颠覆美国的制度,其影响和代价不亚于当年苏联废弃公有制,直接用休克疗法改为私有制一样。没那么好改的,很多东西不是想学就学,学不了,硬学代价过大,美国付不起。所以我们把这一套命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每一个字都不是多余的,少一个字都没法学。我们能把这套制度运转的如此流畅,那是因为这套制度本身就是中国政治精英根据中国实际国情量身定制的。其他国家想照抄是不可能的,因为你不可能和中国的国情一模一样,硬抄那是死路一条。可以参考学习,但不能生搬硬套,因为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沙利文彻底否定中国的制度,甚至认为中国是民主的威胁,只单纯推崇中国的经济制度,要求美国照抄中国的产业补贴政策,觉得抄了这个就能重新压制中国。这和当年清政府只推崇欧美的军舰和武器,其他政治经济制度一概蔑视的做法,又有什么区别?不就是第二个学形不学神的洋务运动嘛,玩师夷长技以制夷不影响清政府被继续暴打。美国想否定华盛顿共识,想通过抄中国作业来压制中国。这个其实我们不介意的,就怕美国抄作业都弄不好,新冠的时候又不是没见识过美国的抄作业能力。

By 远方青木青春豫鹏

佛罗里达真的要禁止华人买房了吗

佛罗里达参议院264号法案,4月11日以38比0在参议院通过表决。264号法案法案的Section 7规定,2023年7月1日之后,任何中国公民(美国公民或绿卡除外)不得购买和过户接受任何佛州房地产。

Image

4月12日已送交众议院等待继续表决。若表决通过,法案将于2023年7月1日生效。

Image
图源于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
Image
图源于一亩三分地论坛 版权属于原作者

264号法案法案的Section 7规定,2023年7月1日之后,任何中国公民(美国公民或绿卡除外)不得购买和过户接受任何佛州房地产。

通过赠与、债务转让法院判决等获得的属于例外,但是需要在两年内出售和转让。

法案还规定,7/1/2023年以前已经在佛州拥有房地产的中国人,1/1/2024年需要向州农业和消费者服务部报备。逾期不报备每天罚款$1000。

甚至!佛州卖房给非绿卡中国人要入刑坐牢:

买家需要签署声明表明自己不是中国人。过户公司明知买家是中国人仍然帮助买家过户的,负民事和刑事责任。

7/1/2023年以后中国人非法购买佛州房地产的,房产充公州政府后强制变卖。7/1/2023年以后卖房子给非绿卡中国公民的卖家,属于first degree misdemeanor,最高坐牢一年!

禁止的项目有:

Section 1. 287.138 Contracting with entities of foreign countries of concern prohibited.— 

Section 2. 288.007 Economic incentives to foreign countries of concern prohibited.— 

Section 5. 692.202 Purchase of agricultural land by foreign principals prohibited.— 

Section 6. 692.203 Purchase of real property around military installations and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facilities by foreign principals prohibited.— 

Section 7. 692.204 Purchase or acquisition of real property by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ohibited.—

这其中,跟一般平民可能有关的是section 5,6,7

Section 5: 禁止 foreign principal 买农田 Section 6: 禁止 foreign principal 在军事设施,关键建筑物附近买real property(包括地,房屋等等都禁止)

foreign principal,对于个人而言,如果你不是zf官员,那么对于一般人,是指“Any person who is domiciled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who is not a citizen or lawful permanent 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Section 7:禁止PRC买任何real property,但是提到了“Any person who is domiciled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who is not a citizen or lawful permanent 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所以关键的关键,就是这句话,“Any person who is domiciled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who is not a citizen or lawful permanent 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绿卡和公民显然不受影响。最tricky,也是最关键的是domiciled in PRC还是US。Chatgpt给出的解释是,it depends,就是你如果没有绿卡,你需要证明:

1.The length and purpose of your stay in the US.2.The nature of your ties to China, such as family, property, or financial connections.3.The nature of your ties to the United States, such as work, social connections, or property ownership.4.Your intention to return to China or make the United States your permanent home.

也就是说,B1/2和F1显然是被限制的。H-1B,需要证明你在美国待的时间够久,工作状态,财产,以及intention。intention的例子,比如你已经在绿卡排期了,那就算是有intention长居美国。

最后结论: B1/B2,F1,L1,J1,O1会受限制,H-1B如果能证明自己长期定居美国,且有I-140 approval,应该不受限制。

佛州法案第一版3/2和第二版3/15,绿卡华人也不能买,只有美籍华人豁免。第三版3/23和第四版4/11里绿卡华人也被豁免。

全美11个州跟进“排华法案”

4月初,南卡罗来纳州参议院以31:5的投票结果,通过“限制外国公民购置地产”的法案后,该法案在众议院也快速获得通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共和党参议员Tom Cotton提出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立法,打击中国人购买美国土地,并呼吁全面禁止与中国有关联的人购买美国土地上的任何房地产。

Image
图源Fox News,版权属于原作者

该法案名为“the Not One More Inch or Acre ”,不仅针对与中国有关联的个人和企业,而且针对“任何”中国公民。

具体而言,该法案将禁止中国公民、公司和其他实体,或代表他们的任何外国人士或实体,购买位于美国的任何公共或私人房地产。

而且,参议员Tom Cotton还明确提出,目前被中国人拥有的任何美国土地(也包括含有土地的房产)都应该被出售。

不过,该禁令不适用于以难民身份进入美国或以其他方式获得庇护的中国公民。被合法接纳为该国永久居留权的美国公民和移民也不受禁令约束。

Image
图源一亩三分地论坛 版权属于原作者

美国历史上的《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

1882年5月6日美国总统签署的排华法案直到1943年才被《马格努森法案》废止。

直到2009年6月23日,加州众议院才通过决议为当年对华人的歧视法律道歉。

直到2012年6月18日,美国国会才通过决议为当年对华人的歧视性法律道歉,但无任何赔偿!

1800年代的排华法案就是从禁止中国人买房开始的。

目前,美国已经有11个州的议会通过或者正在审议禁止中国人购买土地的法案。

在事件的开始,本来大家认为是个别州的特例,然而现在事件却升级到联邦层级。

这样明显排华提案,无论是法案本身还是Tom Cotton本人竟然得到了不少人的拥护。

有网友表示,Tom Cotton 此举赢得了他的票,并且还认为这应该被立法为国家法律。

Image
图源于Fox news 版权属于原作者

更有人高声叫好。

Image
图源于Fox news 版权属于原作者

看来Tom Cotton此举对提升他个人的政治生涯确实有效果,确实有部分人买他的账。

“禁止中国人买房事件“还在持续发酵,“排华法案”在全美的扩张值得所有华人警惕。

网友热评:

1. 也许你觉得自己拿了绿卡或入了籍就不受影响了,但有些东西是你如何努力也改变不了的,比如你asian的身份…今天可以通过法律禁止中国人买房,说不定那天就会延伸到华裔甚至亚裔…反对一切针对特定族群的不公平!

2. 今天的这个法案就是明天的集中营,之前日本裔美国公民就是很好的例子

3.本质上是一个歧视法案,很不幸,很多华人对其他华人被歧视并没有直接的认知:这是一个族群歧视,幸灾乐祸居多。认知包括1. 只影响别人,关我屁事;2. 你们这群有钱人也有这天。族群被歧视不在这群人的认知里。

4.每次看到这种法案,想到华人忙着买房赚钱,参政的不积极,华人孩子都是精英医生,律师,科学家,就是没人从政,这时候奶酪被人动了,希望以后孩子要去读政治,家长不拦着了

5.在美国的政治体系下,说什么话的政客都有。作为华人群体,我们最理性的对策之一是learn to play the game, 有策略性地联合一切有利的助力,最大化自身群体的利益。其他的在美各利益群体也都是一样的玩法。而不是幻想有人能全权代理自己的利益。这都在美国了,还盼望明君圣贤从天而降呢?

By 一亩三分地Warald

纸牌屋的原型:权术大师林登约翰逊

大多数国人都知道肯尼迪总统,但对于他的继任者林登·约翰逊总统非常陌生。到2018年4月为止,我也是。

然而,他担任总统的1963-1969年,不仅仅是越战全面扩大的时期,也是美国民权运动风起云涌、社会建设最有成效的时期。从平权到消灭贫困,到发展公立教育,到环境保护,到开拓航天事业……无数的未来事业奠基于这段时期。作为国家领导人的林登·约翰逊,跟这一切难道没有关系?

这些问题过去从未深想过,这次在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校园闲逛,无意中撞见林登·约翰逊总统图书馆时,它们一起涌了上来。

自由的遗产:林登·约翰逊总统和他的“伟大社会”

远望林登·约翰逊总统图书馆

于是,我不由自主地朝那座高大的白色建筑走去。

两个半小时之后,我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敬意,离开了林登·约翰逊总统图书馆。

1963年11月22日

图书馆共有六个常设展览,其中一个专门讲述1963年11月22日。

那一天中午12:30,肯尼迪在达拉斯遇刺。两个小时后,副总统约翰逊在空军一号上宣誓就任第36届美国总统。图书馆展出了他就任前后的重要文件和物品,其中包括杰奎琳在事发后写给约翰逊的信,以及她与约翰逊在12月3日的一通电话录音。只要将那个老式的黑色电话听筒贴在耳边,便会听见他们当时的对话。

杰奎琳·肯尼迪的声音像小女孩一样纤细、柔和,而以强悍乃至粗鲁著称的德州牛仔约翰逊,则格外温和、礼貌。杰奎琳感谢约翰逊总统对她的体贴和支持——约翰逊在这几天内亲笔写给她的信,比她收到过的肯尼迪的信还要多。约翰逊则竭力安慰她,一再表示自己和人民是多么爱戴杰奎琳。

由于约翰逊是在这样一场震惊世界的突发悲剧中就任总统的,人们称他“悲剧总统”,认为他注定只能存在于肯尼迪的光影之下,我也以为他仅仅是凭藉肯尼迪的巨大声望和遇刺后的悲情支持而延续前任的政策,以为他仅仅是肯尼迪政治遗产的一个法定继承者。

看了展览,我完全摒弃了原先的认识。

首先,在成为肯尼迪的副手之前,约翰逊在政坛早已成绩斐然。他以熟练、高超的政治斡旋能力而著名,他的说服能力强大到能使顽固的政治对手转而支持自己的主张。正因如此,他28岁就当选国会众议员,并连选连任,44岁时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参议院少数党领袖。正是看中他的这种能力,肯尼迪挑选了他作为自己的副总统。“有他加入我们的阵营,我们不可能输”,肯尼迪对亲信说。

更重要的是,约翰逊就任总统后,为美国社会留下了无论今日还是后世,都应该用约翰逊这个主语来大书特书的伟大政治遗产。

那就是:“伟大社会”的政治理念,公民权利的实现,政府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投入,以及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环境保护、产品安全、文化事业、航天事业、信息自由等各方面的政府投入和管理,其中许多工作是开创性的。

为此,图书馆的六个常设展览中,有三个聚焦于约翰逊总统的政治成就:政治遗产、公民权利和社会公正。

自由的遗产:林登·约翰逊总统和他的“伟大社会”

总统图书馆一楼大厅的“自由的遗产:LBJ和你”展

“伟大社会”(Great Society)

约翰逊生在奥斯汀附近的斯通沃尔,家境贫困。从师范学院毕业后,他在德州一个小城担任了一年的教师,学生大多来自拉美移民家庭。学生们的贫困,遭受的歧视和不公,都令他震撼。

正是这些经验,使他将超越种族肤色的平等和平权作为参政的目的,奉为至死不渝的政治理念。

事实上,虽然肯尼迪也有同样的理想,但约翰逊作为南方出身的民主党人,对于黑人所遭受的苦难有更深切的感受和同情。但是,美国的政制规定副总统是总统的“备胎”,并无实权。于是,当肯尼迪的遇刺让他成为总统后,他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这个机遇,他坦承:“即使是在最美妙的梦中,我也从没幻想过我能有机会帮助那些学生们的子女,以及全国那些和他们一样的人。但今天机会真的来了——不瞒你说,我打算好好利用这个机会。”

林登·约翰逊就此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总统任期。

一走进 “政治遗产展”,就会看到一段解说词:“如果你看过公共广播频道,接受过大学助学金,欣赏过高速公路旁的野花,加入过医疗保险,或者参观过国家公园——那就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林登·约翰逊所通过的立法直接惠及了你今天的生活。约翰逊对于‘伟大社会’的构想所涉及的话题是如此深广,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几乎不可能不受其影响。从投票权利、公民权利到强制使用汽车安全带,林登·约翰逊使得今日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

然而,看完整个展览我才知道,这份清单还可以长长地列下去,长到令人惊叹,令人感动:汽车排放,交通安全,高速公路安全,信息自由,枪支管控,野生生物保护,儿童安全,空气污染控制,反年龄歧视,提高社会安全保障,外太空开发,产品安全,住房公平,司法公正,学生贷款,残疾儿童支持,职业教育,艺术事业拨款……

“公民权利展”展现了约翰逊政治生涯最伟大的贡献:公民权利法案的通过。

肯尼迪总统曾在1963年6月向国会提出过公民权利立法,但遭国会抵制而未能通过。约翰逊总统接棒后,以他强大的斡旋力和说服力,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了三个真正体现美国建国理念和宪法精神的伟大法案:1964民权法案;1965投票权利法案;1968民权法案。

从此之后,从投票权到日常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联邦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到各种公私领域,对于黑人和有色人种的歧视性措施统统成为非法而被取缔。

自由的遗产:林登·约翰逊总统和他的“伟大社会”

约翰逊在白宫接见马丁·路德·金等民权领袖,商讨推动民权立法策略

如果说,《独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的伟大理想只是“看起来很美”,权利法案、第十四、十五修正案等宪法条款所规定的公平保护原则“没有牙齿”,那么,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约翰逊总统的奋力推动下通过的这一系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具体法案,终于使每一个个体的公民权利落到实处,不管你是白人,黑人,男人,女人,也不管你是基督徒,佛教徒,还是穆斯林,无神论者,更不管你是来自欧洲,南美,还是亚洲,非洲……

可以说,没有约翰逊总统在半个世纪前的奋斗和立法,就不会有半个世纪后的奥巴马总统。

最令我感慨的还有约翰逊总统对教育的重视。他提出人应该享有“第五种自由”,也就是在罗斯福总统的四种自由之外,还有“免于无知的自由”。教师出身的约翰逊,深切理解教育对于帮助人们摆脱贫困、获得独立和尊严的作用。为此,他推动通过了两个里程碑性质的教育法案:初等与中等教育法案,和高等教育法案,以及针对学前教育的提前教育计划,帮助新移民子弟的双语教育法案等,涵括了个人成长的各个阶段。尤其值得强调的是,这些法案明确规定了联邦政府对教育的职责:一,由政府为公立中小学提供资金支持,提供课本和教具,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科研经费等多种支持;二,由政府为学生提供奖学金、助学金、低息学生贷款等,支持学生完成学业。

自由的遗产:林登·约翰逊总统和他的“伟大社会”

三楼的“伟大社会成就展”

这两项法案是后来历届政府相关教育法案的基石。小布什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奥巴马的“每个学生都成功法案”,都是由约翰逊总统奠基的这两个法案的延续。受惠于这两个法案、因教育而改变命运的美国人,何止千千万万?今日美国100%的中等教育普及率,高达80%的高等教育入学率,领先全球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水平,毫无疑问与约翰逊的贡献直接相关。

在公民权利获得保障之后,个人发展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每个人都能得到完全发展、完整享受五种自由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的伟大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一系列教育法案,与民权法案一起,构成约翰逊“伟大社会”的基石。总统深刻了解这一点,他在1962年4月11日签署“初等与中等教育法案”时说,“作为美国总统,我深切地相信,我所已经签署以及将要签署的任何法案,都不及这一个对于美国的未来意义深远。”

约翰逊总统的“伟大社会”建设效果如何?展览用具体的数据给出了答案:

1960-1970,接受过四年制大学教育的美国人数:上升39%;

1963-1969,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美国人所占人口比例:由20%减少到12%;

1964-1970,胜选成为政府官员的非裔美国人:由300增加到1470;

被保护的土地:新增36个国家公园,新增受保护土地1000万英亩。

这是其他任何一届政府都不曾取得过的成就。自此以后,美国贫困人口一直在12%左右徘徊。2016年,这个数据是12.7%。

“约翰逊待遇”(Johnson Treatment)

约翰逊在1963年11月22日接任总统,到年底的不到40天的时间内,便通过了五个议案。紧接着,他在1964年推动通过了16个议案,并在1965年底的大选中以61.1%的超高支持率获得连任。从1963年底到1969年初的五年总统任期内,约翰逊政府共通过了135个法案、条例、决议,平均每个月通过两项。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都令人难以置信。他是怎么做到的?

所有和约翰逊总统一起工作过的人,都记得他惊人的充沛精力,和不容一秒钟耽搁的雷厉风行。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现在就做。不是下周,不是明天,也不是今天晚些时候,是现在!”他手下的很多工作人员都曾在凌晨五点接到过总统打来的电话。他要求,每个国会议员打来的电话当天就要给予回复,每个送到国会的议案第二天就要举行听证会。哪怕工作人员正在卧室、卫生间他也会追逼过去。

但这只能保证办事的速度。效果如何保证?这就要动用约翰逊总统的独门绝技了,也就是名闻遐迩(或者臭名昭著)的“约翰逊待遇”。照总统图书馆的官方解说,林登·约翰逊有“一种无可比拟的一对一的说服能力,用一种混合着愉快,恐吓,逻辑,善意,甜言蜜语,和精明的讨价还价的技巧来达到目的。他经常靠近对方,将自己的脸几乎压到对方脸上,身体向较矮小的对方倾逼过去(作者注:约翰逊身高1.94米),同时手指在对方身体上指指戳戳。”几乎没有人能受得了这种“待遇”,大多数人最终会或心悦诚服或无可奈何地接受他的意见。

自由的遗产:林登·约翰逊总统和他的“伟大社会”

参议员西奥多·格林受到的“约翰逊待遇”,似乎不那么令人愉快(图片来自网络)

自由的遗产:林登·约翰逊总统和他的“伟大社会”

这张约翰逊给与最高法院助理法官福塔斯特别“待遇”的照片,恐怕是整个图书馆最受欢迎的一张:在休息区,这张照片被放大到真人大小,福塔斯的形象被挖空了,任何人都可以站到他的位置上,去享受一番自己的“约翰逊待遇”。

当然,约翰逊总统的强大说服能力还在于,他能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指出事情的利弊,将敌人变为盟友。为此他需要先把自己装扮成对方的自己人。为了说服南方的种族主义议员们支持民权法案,他与他们打交道时,跟他们一样满口“黑鬼”,并替对方分析:如果不给黑人公平的权利,此起彼伏的抗议所导致的社会动荡,最终将伤害白人及工商业的利益。而面对马丁·路德·金等黑人民权领袖们时,他的语言充满尊重。展览中有总统与马丁·路德·金的电话录音,我不免又拿起了听筒——约翰逊总统有给自己的电话录音的习惯,因此,我们在各展区都有机会听到最有历史意义的一些对话。

尽管如此,约翰逊还是得罪了许多南方议员和民众。美国南部各州原本是民主党的坚定票仓,也是他的大本营,但从此以后倒向共和党,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今天。

自由的遗产:林登·约翰逊总统和他的“伟大社会”

顶层的白宫生活展。约翰逊总统夫人Lady Bird热爱大自然,她对于推动环境立法起到了重要作用

约翰逊对于这样的结果早有预料。但他选择继续前行。因为他坚信,“伟大社会建立在全体人民的富足和自由之上,这就要求我们结束贫困和种族不公。……而这仅仅是开始。”

那么,这样一位贡献卓著的总统,为什么在当代政治和社会生活话语中几乎彻底消失了呢?答案在另一个常设展览中:越南战争。

越南战争

这场约翰逊从前任手中继承过来的战争,给他的形象蒙上了浓重的阴影。展览中有总统和一位议员的电话交谈,总统想听听对方对越战的意见。最后两个人共同的结论是,我们不知道该拿这场该死的战争怎么办。

明明知道战争会与他心爱的“伟大社会”建设抢夺资源,流血会引起人们的反对和抗议,约翰逊还是选择继承肯尼迪的战略,并听从军方的建议,以更大的人力和资源投入战争,引得全国抗议浪潮汹涌。一个脍炙人口的抗议口号是,Hey, hey! LBJ! How manyt kids did you kill today? (喂,喂,林登·约翰逊,今天你又杀了多少孩子?)

自由的遗产:林登·约翰逊总统和他的“伟大社会”

白宫前的反战人群

尽管在此期间约翰逊的各种社会建设法案仍在源源不断地出炉,美国经济仍在迅速发展,失业率降到了3.5%,战争还是将他从广受支持和爱戴的总统变成了“战争罪人”。约翰逊在1965年的竞选中,横扫44个州,大获全胜。而现在,在强大的反战压力下,他放弃了竞选连任,在1969年任期到期后便黯然离开了白宫。越战的彻底失败更使他完全成为负资产,即便是本党政治人物,包括克林顿、奥巴马,也会避免提到他的名字,以免受到牵连。雄心勃勃的约翰逊,功勋卓著的约翰逊,就这样渐渐成为“隐形总统”。

看完展览,我在图书馆书店买到一本《林登·约翰逊与美国梦》,作者多丽丝·古德温曾是约翰逊政府的白宫实习生,被总统看中,请去给他写传记。多丽丝写道,卸任后的总统曾经满脸哀伤地对她说,我为人们做了这么多,他们为什么不感激我,反而这么恨我?看得我不尽伤感。这时的约翰逊,完全是一个孤独、落寞、失意的老人。

实际上,约翰逊总统离开白宫前,已经开始磋商停战事宜。总统图书馆落成的第三年(1973年)1月22日,他因心脏病发作而匆匆辞世,享年65岁。5天后,美国签署《关于在越南战争结束、恢复和平的协定》。3月29日,美军完全从南越撤出。

两年后,越战以北越的胜利而结束。

重新评价

近年来,随着越战的伤口渐渐愈合,人们终于开始重新评价这位总统了。当年的反战领袖约翰·加尔贝雷兹呼吁“历史性地重新评价”约翰逊的总统任期:

“罗斯福新政时期,种族平等只存在于公众的良知;肯尼迪时期那只是马丁·路德·金等人的急切呼吁……只是到了林登·约翰逊,美国人的公民权利才在各方面得到实现……在民权和贫困这两个当时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上,是约翰逊带来了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变革……林登·约翰逊在民权,投票权,经济和社会改革方面的成就……不应继续为那场战争所笼罩。”

他们的观点也是越来越多美国人的共识。美国公共事务电视网C-Span在2017年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评出的十位最伟大的总统中,林登·约翰逊名列第十,在肯尼迪、里根之后,威尔逊、奥巴马之前——前四名的排名是雷打不动的:林肯,华盛顿,富兰克林·罗斯福,西奥多·罗斯福。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6年终于有了一部刻画约翰逊总统的电影,片名就叫LBJ,即 Lyndon B. Johnson的全名缩写。

著名历史学家大卫·迈克卡洛说,“评价一位总统是否伟大,关键在于他是否为了他所信仰的而甘冒失去总统宝座的风险。林登·约翰逊毫不费力地通过了这个测试。”

自由的遗产:林登·约翰逊总统和他的“伟大社会”

退休后的农场生活。总统和爱犬一同仰天长啸,小孙子似乎被吓着了

自由的遗产:林登·约翰逊总统和他的“伟大社会”

太空成就展。约翰逊在参议院少数党领袖任上,推动了成立NASA的相关立法,成为总统之后持续给予NASA所需的各种支持(刘雁拍摄)

自由的遗产:林登·约翰逊总统和他的“伟大社会”

会模仿约翰逊说笑话的蜡像。约翰逊爱说笑话,也不在意人家画漫画嘲笑他,他会把那些漫画贴在办公室自己欣赏。

自由的遗产:林登·约翰逊总统和他的“伟大社会”

顶层的白宫生活展(刘雁摄)

自由的遗产:林登·约翰逊总统和他的“伟大社会”

暮色中的约翰逊总统图书馆。远处便是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钟楼

约翰逊总统的阴暗面 – 卷入刺杀肯尼迪丑闻

在肯尼迪遇刺后,美国比较正式的官方调查就有六七次,分别由达拉斯警方、联邦调查局(FBI)、总统任命的特别委员会、中央情报局(CIA)和国会委员会等负责。

在这场震惊世界的谋杀案中,人们给出过许多猜想,纷纷认为这是一场巨大的阴谋。除了人们最常怀疑的副总统林登·约翰逊、FBI局长胡佛之外,而特朗普批准披露的2800份文件显示,美方当年所怀疑的幕后黑手还包括前苏联。

根据FBI局长胡佛的谈话文档,苏方认为美国副总统就是肯尼迪暗杀案的背后黑手。

1966年12月1日文件披露,美在苏间谍称克格勃特工拥有证据来说明美国副总统应当为这次刺杀负责。

Image

“克格勃特工总部表示根据已知信息,苏维埃政府有必要知晓约翰逊总统与肯尼迪家族的关系,特别是与肯尼迪总统以及其两个弟弟的关系。”

Image

“苏维埃联邦共产党的一名官员相信这是一场美国右派为了发动政变而精心制造的一次阴谋。这些家伙(阴谋参与者)想使用谋杀并利用美国的反共情绪,以便以此来终止与苏联的谈判、进攻古巴并挑起战争。因对此深信不疑,苏联立即处于高度戒备状态。”

“肯尼刺杀绝对不是一个人的行为,他显然是几个人策划分工的精密计划”

这不是第一次林登·约翰逊被怀疑,肯尼迪被杀两小时后约翰逊在空军二号上火速宣誓就职,从那时起提起阴谋论,首当其冲第一个被怀疑的就是约翰逊。

Image

但这是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披露了对林登·约翰逊的怀疑。

根据另一份文件披露,在肯尼迪遇刺的前两个月,美方曾经截获凶手与克格勃特工办公室的通话。

与凶手通话的领事Valeriy Vladimirovich Kostikov被认定为是一名克格勃官员,供职于暗杀司。解密的文件中写道:“这很不寻常,一个克格勃探员在执行这样敏感的行动时,却与苏联大使馆有这么明显的联络”,但是“这样的做法也可能是因为个人的粗心大意”。

Image

据CIA文件称,在拨打这通电话时,Oswald人在墨西哥城,通话中他用非常不熟练的俄语来声明自己的身份,询问接线人“关于华盛顿的电报有什么新东西吗”

而另一份文件则说明,早在肯尼迪遇刺的一个月前,Oswald就已经处于FBI的监控雷达之中。一名探员写道,之所以注意到奥斯瓦尔德是根据“古巴的消息来源”,并且将这个信息转给了达拉斯当局。

一名FBI特工称:“早在1962年,Oswald就曾经给他写过信为了催促他妻子的出境签证”

CIA曾策划暗杀古巴领导人Fidel Castro

最新公开的文件包括了关于CIA谋划暗杀共产主义领导人项目的冗长报告,以及涉及成千上万美元秘密项目的数十页收据和记账簿。

Image

文档记录的暗杀计划还针对刚果首任总理帕特莱斯·卢蒙巴和印尼前总统苏加诺。文档显示,CIA也曾参与从古巴向多米尼加共和国运送将被用于试图暗杀该国时任总统的武器,还考虑联合“黑手党”线人等其他手段。

除此之外文件还记录了1962年9月14日一场由总统肯尼迪和他的弟弟、时任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及一众白宫高级幕僚参加的闭门会议。席间讨论了中情局正在考虑破坏从加拿大运到古巴的一批飞机零件的可能性。许多项目直接针对古巴,其他的还有多米尼加共和国、刚果以及南越和北越。

暗杀前二十五分钟的爆料电话

英国军情五处曾向美方报告称,1963年11月22日,位于英格兰剑桥郡的地方媒体《剑桥晚报》曾接到一通匿名电话。电话中的人士仅仅表示,该记者应该打电话给位于伦敦的美国大使馆,因为会有大的新闻发生,随后电话被挂断。据英国情报部门测算,此时距离肯尼迪被杀只有25分钟左右。

Image

据悉,在得知肯尼迪的死讯后,该记者随即向当地警方报告了这一通神秘的电话,而警方随后也通知了军情五处。英国军情五处向CIA做出保证,这名记者是一名“忠诚可靠”的人,没有任何违法记录。

背景知识:肯尼迪总统为何会被刺杀

1963年6月4日,一项几乎不为人知的总统法令,即第11110号行政命令,被当局授权签署。这一法令基本上剥夺了罗斯柴尔德银行向美国联邦政府贷款的权力。

肯尼迪总统一挥笔,就等于宣布了私人拥有的罗斯柴尔德联邦储备银行(Rothschild Federal Reserve bank)将很快倒闭。基督教法律研究团通过联邦登记处和国会图书馆对此事进行了详尽的研究。

我们现在可以有把握地得出结论,这项行政命令从来没有被任何后来的行政命令废除、修改或取代。简单来说,它仍然有效。

当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总统签署第11110号行政命令时,不用通过私人拥有的罗斯柴尔德联邦储备银行就可以制定和发行货币的宪法权力,又回到了美国联邦政府特别是财政部的手上。

所有美国人都活在一个“美联储”的神话里。当许多人都发现它不是美国政府的一个机构时,都感到非常震惊。

“联邦储备银行”这个名字是用来欺骗大众的,现在仍然是这样。它既不是联邦的,也不是政府所有。它是一家私人银行。

它和其他公司一样,自己付邮费。它的雇员不属于公务员,它的有形资产是私人持有的,也要缴纳地方税。它并非是你认为的政府财产。

这是一个创造私人财富的发动机,这种财富是无法想象的,它甚至创造了最复杂的经济。

它使一个帝国的精英阶层能够为了自己的目的而操纵我们的经济,并让政府自身沦为它的执行者。它控制着时代,支配着商业,影响着我们的家园,几乎影响着我们所感兴趣的一切。

维持一个帝国需要强大的力量,而这个帝国也不例外。“美联储”领导人及其神秘的国际捐助者所关注的似乎远远超出了货币和利率的范围。

第11110号行政命令

肯尼迪总统的第1110号行政命令赋予了财政部明确的权力:

“由财政部来发行针对任何银条、银币或标准银元的银票。”

这意味着,在美国财政部金库中的每一盎司白银,政府都可以根据实际持有量,发行新的货币投入流通。

其结果就是,在发行的美国钞票中,将有超过40亿美元是以2美元和5美元面值流通。

虽然10美元和20美元的“美国钞票”从未流通过,但是在肯尼迪遇刺时,美国财政部正在印制这些面值的钞票。

显然,肯尼迪总统知道,“联邦储备券”(Federal Reserve Notes)被用作所谓的法定货币违反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宪法。

而以美国财政部的白银储备支持的“美国钞票”却是作为一种无利息和无债务的货币来发行的。

我们比较了美国私人中央银行(即联邦储备银行,也就是联邦储备系统)发行的“联邦储备券”和美国财政部根据肯尼迪总统的行政命令发行的“美国钞票”。

除了一张上面写着“联邦储备券”,另一张上面写着“美国钞票”外,它们看起来都差不多。此外,美联储发行的“联邦储备券”上有绿色印章和序列号,而财政部发行的“美国钞票”上则有红色印章和序列号。

肯尼迪总统于1963年11月22日被暗杀,他发行的“美国钞票”也立即被撤除了发行量,而“联邦储备券”则继续被作为美国的法定货币进行流通。

根据美国特勤局(United States Secret Service)的数据,在1999年流通的所有美国纸币中,有99%都是美联储的“联邦储备券”。

肯尼迪知道,如果白银支持的“美国钞票”得到广泛流通,他们就消除了对“联邦储备券”的需求。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经济学问题。“美国钞票”(USN)是由白银支持的,而“联邦储备券”(FRN)没有任何内在价值的支持。

如果约翰逊或任何后来的总统执行该命令的话,那么第11110号行政命令就已经阻止了美国的国家债务达到目前的水平(几乎所有的近9万亿美元的联邦债务都是从1963开始产生的)。

它几乎马上就可以赋予美国政府偿还债务的能力,而不必去找私人的联邦储备银行借钱,也不会被美联储继续收取利息来创造新的“货币”了,就差一点。

第11110号行政命令可以让美国有能力再次创造自己的货币,并由白银和银价来支撑。

同样,根据我们自己的研究,肯尼迪遇刺仅仅5个月后,1958年版“银证”系列也不再发行,它们随后又从流通中被剔除。

也许肯尼迪遇刺是对未来所有总统的警告:不要干涉私人的罗斯柴尔德联邦储备银行对货币的发行控制权。

很明显,肯尼迪总统在挑战“美国和世界金融背后的权力”。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在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被枪杀,当时情况非常奇怪。菲利斯·霍尔(Phyllis Hall)是一名护士,他在约翰·F·肯尼迪总统遇刺后曾不顾一切地试图抢救总统的生命,根据霍尔的说法,肯尼迪是被一颗“神秘子弹”枪杀的。

如何公正评价约翰逊

我们应该承认,约翰逊有三副面孔。第一副面孔是不择手段的冷血政客,第二副面孔是锐意进取、体恤人民的改革者,第三副面孔则介于两者之间,即约翰逊运用的种种手腕,是在为一个更高尚的目的服务。

几十年来研究者试图公正地评价约翰逊,在寻找这第三副面孔的过程中,他们有了收获但最终也无奈的承认,“没有人能读懂约翰逊”。也正是因为围绕在他身上的争议,大众谈论六七十年代的历史时,约翰逊都被有意无意的略过了。当人们看见肯尼迪,他们看见了美国的金玉其外;当人们看见尼克松,他们看见了美国的败絮其中。在人们对那个年代理想化的历史想象中,约翰逊作为一个有瑕疵的巨人显得格格不入。

在Robert Caro所著的约翰逊传记中,约翰逊拥有极强的权力欲,尤其表现为对下属的支配欲;没有原则,欺下媚上,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手段拉拢重要的人(他一生中最重大的胜利就是抱上了小罗斯福这条大腿);在党鞭的位置上他做的尤其好,“既是多数党领袖又是少数党领袖的林登·约翰逊”在今天的美国是难以想象的。

当然,约翰逊能在国会里呼风唤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当时的政治格局,那段时期美国国会的透明度也不能和今天同日而语,这样一个不透明国会的状况被“水门事件”结束了。

约翰逊一步步往上爬不光依靠权术,他为家乡的穷苦农民带来了现代化,为被迫害的少数族裔选民带去了投票权。他还为各种肤色的寒门学子带去了书本与教育。但他是否参与了谋杀肯尼迪的阴谋,让美国今后几十年完全由权贵集团把持,离真正的民主自由越来越远,只能是非功过任评说。

By 刘雁Dan

李光耀的预言

最近,李光耀关于俄罗斯的预言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俄罗斯的未来与10年前没什么差别,甚至与20年前苏联解体时相比也没有什么差别,只是无力控制高加索、哈萨克斯坦的能源资源了。如果无法出口能源和自然资源,它将丧失发展经济和创造财富的能力。

俄罗斯人口正在减少,具体为什么不清楚,但酗酒肯定对此有影响,消极情绪、生育率下降及预期寿命缩短也有影响。普京面临的挑战是让俄罗斯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停止酗酒、努力工作、建立幸福的家庭,并生育更多的子女。

西伯利亚与海参崴的中国人越来越多。黑龙江的拐弯处将再次有中国人居住。俄罗斯人可能突然认为未来是有盼头的,可能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孩子,扭转人口变化趋势,但我认为近期不会出现这个转变。

如果俄罗斯能改进自己的制度,将取得更大的成就。俄罗斯的制度运转不灵了……因为已经乱套了。俄罗斯失去了对多个行政区域的控制……它有一个很大的核武库,但其他方面呢?俄罗斯的军队现在已今非昔比……它的人口正在减少……每年,俄罗斯的死亡人数高于出生人数,因为人们对未来持悲观态度。在美国,人们是乐观的,会说我要生孩子。但当你的生活非常艰苦,偶尔石油价格上涨,生活才能改善一下,但好景不长,又回到了原样,你对未来的看法就会有所不同。“(2009年)

(摘自《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中信出版社出版,2013年)

问:俄罗斯能在一个分裂的欧洲发挥更大的作用吗?

答:我不这么认为。俄罗斯自认是个大国,有九个时区,疆土广袤、资源丰富。过去,苏联是一个安全威胁,但今日的俄罗斯要保持强国地位会有困难。它的人口下降,经济依赖石油和天然气,也没发展出真正的社会经济。人们酗酒,妇女不多生育,都折射出一种普遍的悲观情绪。

(李光耀观天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二、李光耀谈中国

“中国有自己的方式”

李光耀在《李光耀观天下》中说:“5000年来,中国人一直认为,只有中央强大,国家才能安全;中央软弱则意味着混乱和动荡。每个中国人都理解这一点,这也是中国人的根本原则。西方一些人希望中国变成西方传统意义上的民主国家,但这不会发生。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巨大国家,文化和历史都与西方不同,中国有自己的方式。”

在李光耀看来,中国的崛起已令西方和亚洲许多国家颇为不安。中国一再承诺坚持和平崛起,绝不谋求霸权,但关键在于,是否有人相信。对此,李光耀认为,中国会选择低调地强大起来,影响力得到提升,不会恃强凌弱,但同时也会展示力量。

李光耀指出,中国人还意识到,要避免走日本和德国的老路。如果中国卷入战争,其国内就可能出现动荡、冲突和混乱,因而也就可能再次出现衰退,而且或将持续很长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论何时与他国陷入纠纷都会让步。在涉及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时,中国也会坚持原则。

中国的年青一代成长于和平与发展时期,没有经历中国动荡的时代,因此,要让中国年青一代明白中国曾经因为闭关锁国而犯的错误,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必须让他们以虚心和责任心应对未来。中国和平崛起理论的撰写者们清醒地意识到,随着中国的崛起,必须让中国的邻国以及整个世界都明白它的崛起是友好的,不会威胁世界,只会增进世界福祉,并将着力避免破坏和冲突,让邻国和世界放心是中国的责任,也符合中国的利益……中国意识到了它的迅速增长给世界其他国家带来的问题,希望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把震荡减到最小幅度。研究如何弱化其增长引发的负面影响是符合中国利益的。

中国彰显优势的方式肯定不同以往。以当前的东亚为例,中国显然已经在同其邻国的关系中确立了经济主导地位,并利用中国市场准入权以及大规模海外投资实现自身利益。如果哪些国家或企业不认可中国的地位,没有给予中国适当的尊重,则有可能被逐出迅速增长且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市场。(2005年)

中国有可能变成一个盲目排外、奉行沙文主义的力量,会因西方试图放缓或阻止其发展而仇恨、敌视西方,也有可能变成一个行为文明、积极参与世界事务、更具世界特色、更加国际化和外向型的国家,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将取决于中国朝哪个方向演变。(1993年)

中国有长达4000年之久的文化,有13亿人口,他们很多都是非常有才华的人,有一个巨大的人才库可以使用。他们怎么能不渴望成为亚洲第一,继而成为世界第一呢?中国与其他新兴国家不同,中国想按照自己的方式被世界接受,而非作为西方社会的荣誉会员……中国有一个巨大的市场且购买力日益提升,正在把东南亚国家吸收进其经济体系内。日本与韩国也将不可避免地被吸收进去。中国无须动用武力就能对其他国家产生极强的影响力。(摘自《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中信出版社出版,2013年)

邓小平是一个伟人,他引领贫困的中国发展成今天的模样,成为世界最强大的经济体指日可待。如果没有邓小平,中国有可能重走苏联的老路。

李光耀对于印度的预言

长期以来,李光耀一直在观察印度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其口述著作《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对上述问题具有独到的见解。

1、问:印度会崛起为一个大国吗?如果会,什么时候?

早在1959 年和1962 年,尼赫鲁还在位时,我就访问了印度。当时我认为印度很有可能成为一个繁荣的社会及一个大国。到20 世纪70 年代末,我认为印度会变成一个军事大国,但经济不会繁荣,因为印度的官僚体制令人窒息。

2、问:印度的民主治理体制给其长远发展前景带来了哪些限制?

印度曾经大搞国家计划经济,国家控制范围太广,致使官僚体制固化、腐败猖獗,以至于浪费了数十年的发展机遇。如果印度实行分权制度,就会使更多的中心城市(比如班加罗尔和孟买)实现更大的发展和繁荣……种姓制度素来与英才管理体制格格不入。 印度的伟大之处还没有充分体现,它的潜力尚未被充分开发和利用。

印度的宪法体制和政治体制存在诸多限制因素,导致印度无法实现高速发展……无论政治领导层希望做什么,必须在中央层面经过一套纷繁复杂的程序,甚至还需要在各邦经历更复杂的审批……印度的发展速度是由其宪法、种族结构、选举模式以及由此产生的联合政府决定的,而这些因素都会加大决策难度。

但这种状况是其宪法体制的一部分,印度人民现在已经接受,在其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围绕各邦边界、语言隶属、种姓配额出现的推诿现象永远也不会消除,所有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印度实行充满活力的英才管理体制,妨碍其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印度的政治领导人是有改革决心的,但印度的官僚体制运作迟缓且抗拒变革,猖獗的腐败与地方上的争斗也不利于改革。此外,民粹主义的民主体制导致执政党出现常态化的更迭,从而弱化了印度政策的连贯性……印度基础设施薄弱、企业面临的行政管理障碍大,财政赤字严重,尤其是各邦政府的财政赤字更严重,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印度进行投资和创造就业。

如果印度所有的部长和高级官员都能像印孚瑟斯技术有限公司的共同创办人和前首席执行官纳拉亚纳· 穆尔蒂那样勤勉、刚毅、有担当、具有前瞻性,那么印度就会成为世界上增长速度较快的国家之一,只需一代人的时间就会跻身第一世界。然而,穆尔蒂也许意识到了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改变印度的管理体制,都无法使印度像印孚瑟斯那样高效。

3、问:印度的文化给其长远发展前景带来了哪些限制?

印度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在英国殖民统治开始之前,印度这片土地上原本有32 个小国,这些小国恰巧都位于英国人修建的铁路的沿线地区。后来英国人来了,就把这些小国联合起来,建立了殖民统治,把众多小王国纳入其统治之下。英国的殖民统治依赖的是1 000 名英国人和数万名印度人,这些印度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养成了英国人的行为方式。

如果一个社会不重视培养优秀人才,使其获得最好的发展,我是不赞成的;如果一个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你的出身就决定了你在这个等级制度中的地位,我也是不赞成的。而这两点在印度的种姓制度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印度文明是古老的文明。尼赫鲁与甘地原本都有机会像我服务新加坡一样服务印度,但他们无法消除印度的种姓制度,无法摆脱印度根深蒂固的旧习。

看看印度与中国的建筑业,你就知道做事效率高低的区别了,印度只是讨论来讨论去,到头来却做不成事……部分原因可能在于印度是一个多元化色彩非常明显的国家:它不是一个国家,而是由英国殖民统治开始之前的32 个国家构成的,印度方言多达330 种……在中国,90%的人口是汉族,大家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虽然口音不同,但写出来却是一样的。如果你站在德里用英语演讲,那么在印度的12 亿人口中也许只有2亿人能听懂你的话;如果你说印地语,也许只有2.5 亿人能听懂;如果你说泰米尔语,只有8 000 万人能听懂。因此,中印两国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比较这两个国家,我们就像在比较橘子与苹果……请不要误解我。印度的上层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上层都是一样的。在印度的婆罗门,也就是僧侣阶级的后代,与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上层一样聪明、充满智慧,但他们也面临着同样的障碍。而且在他们的种姓制度中,如果你是婆罗门,而你同一个非婆罗门结了婚,那么你在这个制度中的地位就会下降,你就被排挤出了婆罗门。

一般来讲,印度的公务员会把自己视为管理者,而不是服务者,他们还没有认同获得利润、变得富有并不是罪恶的事。他们对印度的商业界几乎没有信任。印度商人无权享有国家福利,外国商人更不用提。

4、问:当前,印度经济有哪些优势?

与中国公司相比,印度的公司治理模式国际化水平高、资本回报率高,而且印度资本市场较透明,运作状况良好。

与中国相比,印度拥有比较强大的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印度的制度比较强,尤其是法律制度较为完善,有利于为知识产权的形成与保护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

印度人口的平均年龄是26 岁,而中国人口的平均年龄是33 岁,并且印度的人口增速也快于中国的人口增速,这就使印度享有更大的人口红利,但印度必须为其人民提供更好的教育,否则人口因素非但不能带来机遇,还会变成负担。

5、问:长远来看,印度经济面临哪些挑战? 其长远发展前景如何?

如果印度人无法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就会丧失发展机遇……印度必须建设高速公路、引进高铁,并修建更大、更好的机场,还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要成为发达国家,印度必须像中国那样,将其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

英迪拉.甘地的儿子去世之后,我对她说:“抓住这个机会,开放印度,改变印度的政策。看看海外的印度人,看看他们在英国、在新加坡、在世界各地都非常成功。是你们的政策和官僚体制限制了他们,束缚了他们。”她告诉我:“我做不了。事情就是这样。印度就是这样。”我觉得在推行改革方面,除了她,没有其他合适的人选了,她有宣布紧急状态的魄力。既然你有魄力做这件事情,你就应该有魄力改变体制,让印度企业摆脱束缚。因此,听完她的一番话之后,我就认定印度将发展得很慢。也就是在那时,我看到中国正在崛起……因此我知道这场竞赛不会是一场势均力敌的竞赛,我收回之前对印度的乐观判断。

印度的规章制度错综复杂,官僚主义极其严重,令人感觉如坠雾中,看不到出路何在。

印度可能需要花三五年的时间改善基础设施,否则印度就会在全球经济洗牌中输掉。

印度必须效仿中国高效的办事方式。中国以高效的方式建立了覆盖面广的通信基础设施与交通基础设施、电厂以及水厂,并实施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其制造业吸引了巨额的外国直接投资,创造了较多的就业机会,经济增长效率较高。印度辉煌的增长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服务产业,而这个产业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

如果印度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投资将随之而来,印度很快会赶上来。印度需要的是一个更加自由的体制,这会吸引更多的外国企业。这样,印度市场就能达到国际企业的竞争水平。

印度不同的城市之间缺乏快速连通性……一旦印度的公路、港口、铁路等基础设施到位并削减繁文缛节,它不仅能在信息技术产业创造就业机会,还能在制造业和其他一切产业全面促进就业。工作机会越来越多,整个国家将焕然一新。

要创造就业机会,改革的重点必须放在制造业上。这需要印度改变劳动法,允许雇主在不需要那么多雇员时裁员,同时需要精简法律程序,降低财政赤字,消除官僚作风,最重要的是完善基础设施。

印度不能仅仅凭借服务业就成长为一个经济大国。自工业革命以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成为工业强国之前就变成了经济大国。

中印两国都饱受腐败问题的困扰,但印度官僚主义的繁文缛节比中国更严重,对效率的削弱性更强。

印度首先需要削减繁文缛节,其次需要为私营部门的增长提供更大的动力,再次需要解决基础设施落后带来的挑战,最后需要实现外国直接投资规则的自由化。

目前,虽然印度开始了自由化进程、国有企业私有化,却不允许雇主解雇员工。这样一来,企业如何实现盈利?如何扩大生产规模?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如何改变用人标准?

印度受教育人口的比例较低,长远来看,这是一个弱势。印度顶级人才紧缺,大批的工程师和大学毕业生并不具备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所需要的技能,因此仍然找不到工作……印度的同代人中,需要超过一半的人完成小学教育,否则印度就会遭受严重损失。

印度领导人从尼赫鲁和他那一代人开始就一直痴迷于苏联快速的增长和工业化。当然,这也是那个时代的英国经济学家所推崇的模式,即资本积累率高、密集上马大型项目、大力发展钢铁事业、制造农业机械。做了这些之后,你就能发展……他们相信这些……当辛格在1991 和1992 年开始搞改革时,印度已经丧失了40 年的发展机遇。要知道,辛格本人也曾是一位计划经济的拥护者。现在,印度面临着打破一切垄断的问题,而印度的工会是大型国有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希望企业私有化的,因为如果你要高效率地经营这些企业,必须裁掉2/3 或1/2 的工人。

印度的历史使其对外国投资持怀疑态度,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偏向采取内向型政策,注重依赖国内要素。但在一个各国相互依存、技术发展迅猛的世界上,一味依靠自身力量是行不通的……印度的历史给其带来的第二个遗产就是过于注重公平分配……在早期发展阶段,要把发展成果分配出去,就会降低资本积累,而资本积累是实现进一步增长所必需的。财富来自企业家精神,而企业家精神就意味着敢于冒险……要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环境,唯一的方法就是先把蛋糕做大。过于注重收入均等化不利于激励那些有才华的、勤勉的人力争上游,不利于激励他们努力提升竞争力。

印度选民缺乏经济方面的教育,这就使得印度领导人易于推行民粹主义的经济政策,进而扰乱了印度的自由化进程。国家利益常常让位于某些利益集团的特殊利益,很多急需的改革因利益集团的反对而陷入停滞。民粹主义的氛围下尤其盛行特殊利益。在过去20 年间,印度实行了多种政策以提供价格低廉的食品、免费的电力以及补贴贷款……它们给整个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福利与民粹主义的区别逐渐模糊。

新加坡有三所印度人的学校,他们还要开更多,被我拒绝了。你要么上新加坡学校,要么回印度,因为即便他们(印度人)留下来成为新加坡的永久居民并服务新加坡,他们也不乐于融入新加坡,原因就在于他们接受的教育都是以印度文化为导向的……这些学校的教材都是以印度为导向的,学的知识都是印度式的,培养的情操以及其他一切都是印度式的。这就是问题所在。

刚刚独立之际,印度有很多一流的大学。如今,除了屈指可数的几所顶尖大学(比如印度理工学院和印度管理学院)依然能在世界顶级大学排行榜上占据一席之地,其他学校都无法维持高水准。在政治压力下,印度大学根据学生的种姓或学生与议会成员的关系确定录取配额。

6、问:在今后10 年中,印度经济前景与中国相比如何?

不能把印度和中国相提并论,它们是不同的国家。这是否意味着印度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呢?不!印度的角色比东南亚国家联盟所有成员国的集体角色还重要!

中印两国的制度不具有可比性……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印度的3.5 倍(根据2016年的统计,中国是印度的5倍。库叔注)。印度的增长率是中国的2/3。但印度是个大国,在印度洋地区是一股起到平衡作用的力量。

印度的经济总量能增长到中国的60%~70%……根据目前的预测,其规模不会更大了。但即便经济总量只有中国的60%~70%,印度的人口总数到2050 年将超过中国人口总数,加在一起也是相当可观了,而且印度社会顶层有一些非常有能力的人才。

然而,为什么中国的和平崛起会引发其他国家的担忧,而印度的发展则不会呢?是因为印度是一个存在多种政治力量的西方式民主国家、形成了一个内部相互制衡的体系吗?很有可能是这样,尤其是印度政府往往是由一二十个政党组成的联合政府……印度有能力以更好的方式在其国境之外更远的地方投射军事力量,但其他国家并不担心印度有侵略意图……当前,印度并不像中国那样对国际秩序构成挑战,而且在其基础设施达到一流国家的标准以及进一步推进经济自由化之前也不会构成这样的挑战。其实,美国、欧盟与日本之所以会支持印度,是因为它们想要一个更加平衡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印度能与中国分庭抗礼……如果印度遥遥领先于中国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到时美国和欧洲会支持中国吗?我对此表示怀疑。美欧对中国的发展依然有恐惧症,且不说它们对中国政府实行出版物审查制度强烈反感,仅仅是对某些政治事件的记忆就加强了它们这种恐惧。

我不确定印度是否想从中国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的消费需求中分得一杯羹,因为印度害怕同中国竞争。中国曾向印度提出一个自由贸易协定,但印度没有答应,因为如果印度同意了,中国商品就会进入印度,同印度本国商品竞争。

只要存在自由市场的讨价还价,印度就必须学会出价比中国更高。中印两国不会打响战争。中国有冒险精神,比如,中国到了尼日尔,中国愿意拿自己的钱和劳动力冒险,依然认为这样做是有价值的。中国到了安哥拉和苏丹,中国还想同伊朗合作,中国正在和中亚的共和国交朋友。中国想要一个从哈萨克斯坦到中国的数千公里长的输油管线,而且乐于修建这样一条管线。这就是自由市场的竞争。我认为这并不是说“如果你同意把东西卖给印度,我就会打败你”,而是“无论印度卖给你什么,我会提供给你更多”。中国将根据规则出牌,而且坚信胜券在握。

7、问:印度的民主模式对亚洲其他国家的意义有多大?

如果印度比中国取得的成就更大,那么意义就很大了,但实际并非如此。

导致经济状况较差的政治体制终将被抛弃,取而代之的将是有助于提高效率的政治体制。

民主不应该被用作惰性的挡箭牌。实行威权主义的政府把经济搞得一塌糊涂的例子很多,民主国家经济发展成就斐然的例子也很多。无论一个国家是搞民主治理还是搞威权统治,真正的问题在于该国的政治体制能否在促进经济增长、为所有人创造就业的政策上达成共识,能否确保得到基本完整的、一以贯之的落实。

虽然在早期发展阶段,中国较为迅速地推行改革,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但长远来看,印度可能凭借民主与法治体制占有优势。

如果中国的政治架构不进行调整以适应高增长率引发的社会变化,那么印度就会占据优势,因为从长远来看,印度的政治体制更加灵活。

8、问:在亚洲,印度会成为中国的战略性对抗力量吗?

我希望印度尽早崛起为世界政治中的一个经济大国,其中也有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如果印度无法崛起,那么亚洲将会湮没。

“李光耀强调了印度在这个地区存在的必要性,这种存在可以以多边安全机制的形式出现,也可以提出亚洲版的门罗主义,以阻止亚洲地区可能出现的侵略行为。他说选择印度作为中国的对抗性力量比较理想,因为印度的外交政策一直建立在平等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强权关系上。他为印度设想的角色是亚洲的‘守卫者’,他敦促印度更加积极地关注东南亚小国的安全、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20 世纪70 年代末西方大国撤走之后,桑纳达·K· 达特瑞对李光耀在东南亚问题上的观点做出的评价。)

韩国太小,越南太小,东南亚太分散,你需要另外一个大国维持平衡。

谁是对抗性力量?日本不是……日本和美国加在一起会在经济和军事方面同中国抗衡,但由于美国在一两百年后主导亚洲的能力可能降低,那么在亚洲国家中谁又能同中国抗衡呢?印度正是最佳选择。

印度军队(尤其是海军)成功实现了现代化,有能力维护自身安全。虽然中国在缅甸和巴基斯坦各建一个港口,但印度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导印度洋地区。

从地理角度上看,印度不适合太平洋地区。但美国和中国的角力场将是太平洋及印度洋,中国已经将其海军力量转移至印度洋,以保护其来自海湾地区的石油供给和来自非洲的大宗商品。在印度洋上,印度是重要力量之一,如果印度站在美国一边,美国将具备很大优势。因此中国必须加以应对,在缅甸和巴基斯坦修建港口。

在东南亚地区,印度并没有产生很大的经济影响或地缘政治影响,因为这个地区的注意力集中在中国身上,中国是东南亚地区投射权力最多的国家。

9、问:美印关系前景如何?

美印两国不会立即缔结战略伙伴关系以包围中国,即便两国形成了这种关系,印度仍将保持独立地位,仍将在中印利益交叉点上捍卫自身利益,并同中国合作。

李光耀的一生

李光耀先生在生前大概也能想到,他去世后会有舆论浪潮大举扑来,但无非就是褒扬、恶评、持中之论、就事论事之论这几类。

晚年,李光耀已从儿孙辈那里了解到社交媒体的威力,以至于感叹儒家价值观过时了。在信息时代,父亲、爷爷必须向儿孙辈学习,听取他们对新事物的看法。他也知道,对社交媒体的控制,远不如他执政时对新加坡报章的控制那么方便,因此在社交媒体中大家谈论起他时,想必会更加直诉胸臆。

但他已不必在乎这些,因为从从政之初起,他的所做所言就充满争议。 不过就以下事实而言,应该争议不多: 

首先,他是最晚辞世的二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领袖,是亚洲现代史中的传奇人物之一。在他和他的同事的领导下,新加坡从英国的殖民地成为了自治邦,在加入马来西亚又被逐出之后,新加坡共和国于1965年正式成立。李光耀被普遍认为是新加坡的国父,尽管与他交恶的一批早年激进派战友并不这么看。 

他是新加坡经济奇迹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也是新加坡政治模式的主要创立者和主要诠释者。 

无论从东方风范还是西方风范来看,他都是一位好丈夫。他和妻子、剑桥才女柯玉芝之间的伉俪情深已成佳话。在自己的家庭内,他也是一位严厉的父亲。新加坡现任总理李显龙在某种程度上是李光耀的一件重要“作品”,本来在剑桥大学攻读数学专业的李显龙是奔着当世界一流数学家去的,但在李光耀的教诲和引导下,李显龙决定放弃数学从政。 

意志坚定也好,冥顽不灵也好,总之李光耀是根据自己的人生信条强硬地度过了他的政治人生。他不相信人性本善,他相信马基雅维利主义,他相信只有“管用”的东西才是好东西。 

1976年12月20日,李光耀(右下)在新加坡富勒顿广场发表讲话

“新加坡模式”中的李光耀印记 

把一个国家打造成为一个具有强烈的个人印记的国家,把民众的生活细节都用一些“完美尺度”规范起来,能做到这种程度的国家领导人历史和现实中还是有一些的,但其中多半是被一边倒的恶评和嘲讽所包围的负面案例。

李光耀的个案有所不同,他在新加坡留下的强烈个人印记与好大喜功无关、与脑残治国无关,他有缜密的理性计算,有科学主义加传统伦理作为合法性依据,有他对新加坡这个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 

李光耀的政治信念,就是要把新加坡打造成为一个安全、团结、富裕、有序的社会,这大概就是他希望新加坡人拥有的核心价值观。他的继任者吴作栋提出还要把新加坡打造成为一个优雅社会,这个提法李光耀也是支持的,因为他本人被英国人视为绅士。不过他喜欢的还是那种一丝不苟、一丝不乱的优雅。

他领导下的新加坡无疑有很多成功之处。新加坡在1970年代末成为亚洲“四小龙”,目前已是世界上最富有和最有经济活力的国家之一,国际评估机构也屡屡把新加坡评为“最佳商业城市”,对新加坡的经济自由度给予肯定。 

新加坡的经济成功自然引起了对其成功因素的探究,新加坡贸工部就曾经总结出一整套新加坡过去“成功、恰当的”战略,包括:一、好政府;二、大举投资于基础设施;三、大力发展教育与职业培训;四、把自由市场机制和私营企业视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五、灵活可变的具体政策;六、强迫储蓄带来的高储蓄率;七、欢迎跨国公司。 

在上述“成功战略”中,明显具有东方特色或“亚洲价值观”特色的只有第一条中的“好政府”(强大、威严但廉洁的政府),其他大多是从西方经济学中搬来的。可以说新加坡的成功战略就是威权政府加自由市场,是一种“共同体资本主义”,或者说是一种“非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东方式的资本主义”。 

新加坡模式是以“效率”和“实用”来作为衡量标准的。新加坡并不排斥西方的市场、制度、语言、资金和技术,因为这些都是“有用”的。但有一条,只有“好政府”才能让这些东西真正有用。李光耀曾明确提出:“好政府”比民主人权更重要。

“好政府”自然要由“好人”来领导。如果说“好政府”强调的是政府的优良素质,那么“好人政府”则直接强调政府必须由既贤且能的“好人”来治理。在儒家文化话语系统中,它还可以叫作“君子政府”、“贤王政府”。这个“好人”统治者既是谦谦君子,又是铁腕人物,是既“贤”且“王”,“内圣外王”。这便是“儒式政治”, 它有两大特点:一是“君子施仁政”;二是“什么都要管”,管是因为关心你,怕你学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管出来的好秩序。 

当然,新加坡的威权体制主要是通过领袖人物和统治集团成员的个人品格与能力来获得权力的合法性,是以“威”立“权”,而不是以“权”立“威”。为了管好新加坡的官员,李光耀想尽办法,包括严刑峻法、包括高薪养廉,但他并不认为自由言论、政党竞争对培养出一个廉能政府、“君子政府”有太大的帮助,它们的消极作用大于它们的积极作用。

“君子”之上便是“贤王”,按儒家的说法,这位“贤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李光耀在新加坡的地位如同一位“贤王”,他威严、廉洁、勤奋、好学博识;为了和不同语文的群众打交道,他刻苦学习马来语、淡米尔语和多种华语方言;他是新加坡发展的设计师,亦试图充当“新加坡人”的设计师,可以说事无巨细都要管。

李光耀认为他与新加坡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他不曾说过“我是新加坡人民的儿子”这样的话(也许他更乐意把自己看作是新加坡人的“严父”),但他曾经对新加坡选民说过,无论谁来统治新加坡,他要么全力以赴,要么干脆放弃。他说:“新加坡是你们的生命所系,也是我的生命所系,我用了毕生精力来建设它,只要我还执政,任何人休想破坏它。”

除了力图建设“好人政府”,李光耀也非常关注新加坡公民的工作能力和价值观念,因为新加坡唯一的资源优势是人。李光耀一直鼓励人民做“好公民”,即献身国家,勤奋,苦干,不要无事生非、空谈政治和权利。他把新加坡人只分为两种:“努力工作者”和“懒惰者”。 

因此,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新加坡官方自认为的“新加坡模式”就是“好政府”+“好公民”+“好政策(灵活的、“管用”的政策)”。 

为了国家能够生存下来并走向富裕,李光耀希望新加坡人民成为工作狂,他本人就是一个工作狂,没有浪漫的爱好,只保留极少量理性的“对工作有益的”业余爱好。李光耀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也是走这种路线,他曾说自己的两子一女(李显龙、李显扬、李玮玲)的学业成绩很相似:“科学和数学成绩优异,华文中等,画画、歌唱、音乐和手工都不好。”李光耀的子女们继承了父亲的不苟言笑,也像父亲一样经历了新加坡典型的精英教育模式:在新加坡读最好的中学,然后到西方学习除 “画画、歌唱、音乐和手工”之外的经世致用学科。 

李光耀把他的个人修养哲学与“育儿”思路也贯彻到他对新加坡人民的要求上和对新加坡的 “精神文明建设”上。有中国领导曾说要学习新加坡的“社会秩序”,因为“他们管得严”。而新加坡的“精神文明”也主要就是体现在“管得严”,以至于社会环境整齐有序但单调沉闷,以至于西方人创造了一个新词“Singaboring”,它由“新加坡(Singapore)”和“烦闷的、无聊的(boring)” 组合而成。 

新加坡还以严刑峻法规范国民的几乎所有行为,从垃圾的置放,到泊车的位置,到商店招牌的挂法,到房屋每5年的粉刷,到水泥墙上的爬藤,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都有规则,所有的植物和鸟类,都是按照政府的训令栽种或栖居在规定地点的。新加坡公共场合的整齐有序主要靠一系列的罚款规定来维护,新加坡被外人称为“A Fine Society”,它有两重含义,即:是一个好(Fine)社会,也是一个充满罚款(Fine)的社会。当然,能把受刑者屁股打得血肉模糊的鞭刑,也是一个从前现代穿越而来的威慑力量,让所有酒后想在公共草坪上撒尿的人在拉开拉链时会突然不寒而栗。 

这个社会是由李光耀一手打造的,并且有着鲜明的李光耀个人印记,因为李光耀真诚地、热诚地希望新加坡公民的个性和观念最好都能和他一样。

2004年8月12日,新加坡,新任命的总理李显龙在就职仪式上跟父亲李光耀握手,总统纳丹在一旁观看

“亚细亚形态”下李光耀的选择 

《新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亚洲传统社会具有以下共性:社会动员程度低,强调集体主义,血缘关系比政府更为重要,是一个“内向性”社会。马克思在分析“亚细亚社会”时也谈到它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个人对社会不是独立的。 

在这种“社会先于个人”或“个人对社会不是独立的”的社会形态下,其政治特色是什么?克拉克•内尔教授认为有以下几方面:恩庇─侍从关系下的社群主义;人格主义,即统治者权力的合法性主要来自其贤明正直;尊重权威;一党独大;国家相对于社会更为强势。 

在亚洲传统的乡村社会,权威实际上是建立在家庭、家族关系的基础上的,乡民最常见的权威,便是家长和族长(或酋长)。在东南亚的马来乡村,一个地域性的族群往往是由一个或多个血亲集团主要靠互相通婚而形成,族群的最高权力由酋长掌握,但酋长本人也必须符合一些特定资格,除拥有能力外,他还必须道德高尚,对集体事务非常负责。显然,整个族群、社会的命运都系于统治者是否贤明,但在子民无权监督统治者的体制下能否有一个贤明的统治者,这就要靠神或“天道循环”来安排了。 

尽管新加坡早已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并进而成为发达国家,但其国民的传统文化仍具有上述“亚细亚社会”特征,这是李光耀提倡威权政府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现实基础。 

这位“新加坡之父”论证说,传统社会华人害怕卷入政治,习惯于生活在单一的权威之下,只求立业、齐家、安享天伦之乐而已。新加坡也有许多马来裔国民,李光耀认为,“无论马来人还是华人都没有数人头(即投票)的习惯,他们习惯于听从长者的意见,……我认为这种现象要持续一段时间”。 

李光耀还认为,一人一票制度在欠发达地区和欠教育地区有严重弊端。他说,在多数人是半文盲的地区,人们对胡萝卜的反应比对大棒的反应更为强烈,因此政治家在选举期间自然不会用大棒来赢取选票,这就导致谁出价高谁就当选;当一个清醒的政治家要求以较低报酬努力工作时,一人一票制度便要出来反对,而少工作却得高报酬带来的必然是破产。李光耀政府反对滥发福利,甚至认为福利过滥是英国经济衰退的原因之一;虽然新加坡人的福利已具有一定水准,但许多项福利都是从个人的国家强迫储蓄──公积金中定时取出的,等于没有完全免费,每个人还得努力工作才能享受得起这份福利。

李光耀关于一人一票水土不服的观点是针对一个“半文盲社会”说的,但新加坡自建国起教育就已逐渐普及,现在也不是“欠发达”地区,那么他的观点是不是要修改? 当然我们也看到即便是像法国、希腊、意大利这样的教育发达国家,选民们还是更喜欢承诺高福利的候选人。那么这究竟是教育程度问题还是基本人性问题?

与同样采取威权体制的苏哈托统治下的印尼相比,新加坡的经验显示了它的价值。在苏哈托时期,印尼权钱交易严重、朋党横行、收入严重不均,新加坡通过威权政府鼓励私人资本,印尼则通过威权政府庇护官僚资本和总统子女把持的垄断企业。现已停刊的《远东经济评论》曾评论说:印尼的排华骚乱含有“阶级冲突”的意味,印尼学者也承认,暴乱指向华人,是因为在华人身上看到了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以及印尼的政治体制问题,这表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脱节了”。 

威权统治在新加坡和印尼有着不同的表现和成效,新加坡的成功之处可能正是在于“政府与社会的紧密结合”(尽管是一种父子型的结合),政府的普遍惠民政策使得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比较融洽,公众因此也就大致默认了政府的威权统治。李光耀否认新加坡政府实行的是极权统治,他认为在华人的传统中,统治者必须贤明,但他们是世袭的,而“每5年我都必须面对一次选民”。 

李光耀的政治─社会理念被新加坡官媒和西方媒体表述为是一种“亚洲价值观”,但他本人极少使用这一概念。新加坡的“亚洲价值观”是一套具有“亚细亚社会”底蕴的官方政治─社会理念,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国家与社会先于个人,强调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坚持集体主义的人际伦理; 

(二)强有力的施行仁政的“好政府”,这是政府对人民安分守己、尊重权威的回报; 

(三)维持有秩序的社会,有了秩序才有效率和安定的生活; 

(四)家庭是整个社会的基础,也是人们工作的动力和目标; 

(五)崇尚和谐与协商,没有非黑即白的强烈对抗意识,重视通过协商取得共识。 

以上理念很难说是李光耀为首的新加坡统治层的异想天开、自作主张,这些理念确实深深植根于新加坡所处的亚洲社会的传统,它们和新加坡多数国民的价值观也是比较匹配的。 

也要看到,李光耀和新加坡领导层并没有把“亚洲价值观”作为惟一的治国哲学,西方的法治精神、市场经济理念、欧洲的社会主义理念在李光耀执政时代都有体现。

“亚洲价值观”这套话语是在与西方的价值观论战过程中才放大到众所周知,是在特定场合下的一套东西方对话用语,甚至也可以认为,对话的另一方——西方社会也参与了“亚洲价值观”话语的建构,这套话语是它们在批判、怀疑某种非西方发展模式时所树立的一个靶子。 

与其说李光耀领导的新加坡是以“亚洲价值观”来治国,不如说是以一套东西文明交融的、以实用主义为指导的杂交型理念来治国。 

新加坡与西方关于价值观和治国理念的辩论早在1970年代就已开始。当时新加坡遭到西方民权派和民主社会主义者的指责,他们认为新加坡领导人的经济战略是 “亲资本主义的和讨好跨国公司的”,对工人的工资则实行严厉的控制,并且认为新加坡的精英统治违背了民主社会主义理想(新加坡执政的人民行动党是社会党国际的成员);而更不能为批评者所接受的是在新加坡的《内部安全法令》下,当局不经法院审判就可以对公民实行长期关押。 

1976年,在英国工党和荷兰工党的鼓动下,社会党国际革除了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成员资格。人民行动党的反应也很强硬,为了解释其意识形态立场,人民行动党出版了《管用的社会主义:新加坡道路》一书,重申了它独立的、实用主义的治国理念。 

当时李光耀、人民行动党与西方辩论的焦点是“何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欧洲人的发明,但李光耀和人民行动党虽然也自称信奉社会主义,但颇有自己的主见。1977年李光耀在接受外国记者访问时说他赞成那些老式社会主义者,他们是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严格分开的,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前提是人人机会平等而无论其出身如何,这就是老式的社会主义;而现代欧洲的社会主义的主调却是多党制、高福利、人权至上。

在冷战结束后的上世纪90年代,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与西方社会就“亚洲价值观”展开交锋的最激烈的年代,“亚洲价值观”成为国际热词。这种情况到了马来西亚1998年发生反体制的“烈火莫熄”运动和印尼发生苏哈托下台事件之后才有所降温。 

“亚洲价值观”指导下的高压严苛治国模式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随着东亚社会的转型它受到许多质疑和挑战。 

在上世纪90年代,有论者感叹威权体制下新加坡人的生活乐趣似乎也只剩下了购物,遇上高兴的事用购物来庆祝,遇上郁闷的事用购物来排谴。当时我说“说不定哪天我们也这样”。 

旅居新加坡的西方人士对新加坡怀有这样的矛盾心理:“让孩子在这里成长,我会感到放心,但作为成年人要长年生活在这里,我承认有点犹豫。” 

李光耀按他心目中的“完美社会”蓝图来打造新加坡并希望新加坡人接受和感恩,但新加坡近三十年来的国会选举中,反对党都能获得约1/3或1/4的选票,说明有相当一部分新加坡人对此并不接受和感恩。

当然笔者从新加坡人那里也听到了一种解释,那就是新加坡人投票给反对党是为了警告执政党不要太骄傲从而怠慢了对人民的服务,新加坡人并不希望换反对党来执政,因为前景可能更加不好。那么难道新加坡人连试一试的想法都没有吗?新加坡人笑答不可能有,因为新加坡人有“怕输”的文化。这也许不一定是真实的答案,新加坡人也许不是害怕反对党上台国家会输,而是真的从未设想过反对党有可能上台执政,那么输不输都是额外的问题 了。 

李光耀似乎布置下了一个人民行动党的铁桶江山。但外界仍然会问:新加坡今后仍将长期是人民行动党执政、将长期奉行李光耀的政治理念吗? 

李光耀之后的新加坡 

李光耀和人民行动党在为威权体制辩护时还谈到一个理由,就是新加坡在自治、建国之初曾经经历了动荡的内部和周边环境,新加坡随时可能发生内乱、被吞并,存在重大的国家生存危机和安全隐患,这种风险在新加坡经济腾飞之后依然存在,新加坡“不是建在石块上的坚实堡垒,而是美丽但脆弱的玻璃屋”,因此要“小心照顾它”,不能争吵不休导致“家无宁日”,这种争执将摧毁“我们美丽但脆弱的家园”。

李光耀和人民行动党还备有一套论辩逻辑,那就是文化决定论。1994年李光耀与《外交事务》主编对话时提出“文化就是命运”的观点,换言之, 就是文化是存在本质差异的,不同的文化之下政治体制也可以是不同的。如前所述,李光耀的治国理念(或“亚洲价值观”)是“亚细亚社会”形态下的产物,不过这个判断是面向过去而言的,但面向未来时也许并不一定如此。

同样是东亚有代表性的政治家,韩国的金大中对李光耀的“文化决定论”进行了质疑。金大中在《文化是命运吗?》一文中批评以李光耀。金大中说:“我也相信文化的重要性,但我不相信它能够决定一个社会的命运,也不相信它是不可改变的。” 

长期观察、研究非西方国家政治的美国学者亨廷顿曾说过,李光耀治理新加坡是“在沙滩上作画”,将会“人亡政息”。而美国《新闻周刊》1996年的一篇文章发问说:李光耀这位“亚洲价值观”的年迈战士如果离世,他的继承人能否照旧行事?

2015年3月,李光耀这位现代亚洲的传奇人物真的走了,《新闻周刊》的这个问题成了许多媒体纷纷提出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在李光耀生前,在吴作栋和李显龙时代,新加坡已经在缓慢改变;但是在李光耀身后,新加坡的改变仍然将是缓慢的。固然是李光耀选择了威权体制作为他的治国纲领,但新加坡人不是也选择了李光耀吗? 

说李光耀是在“沙滩上作画”的亨廷顿已在2008年去世,无法活得更长一点来见证他关于李光耀“人亡政息”的预言。假设亨廷顿足够长寿,关于新加坡他将会看到什么?无疑,新加坡政治不会因为李光耀的去世或李显龙的退休而突然有什么改变,但新加坡无疑也一直在改变中,世界也会一直在变化中。

By 上观礼伟以以

秦公一号大墓与“黄肠题凑”的秘密

众所周知,中国有四个最神秘的陵墓,一个找不到,一个挖不动,一个不敢挖,一个挖了十年。找不到的是成吉思汗墓,挖不动的是武则天乾陵,不敢挖的是秦始皇陵,而挖了十年的是一个较少有人提及的低调大墓。可它却创下了中国考古史上的五个之最,今天咱们就来聊聊秦公一号大墓。

1976年,这座古墓被考古学家发现的故事极具戏剧性。

由于秦国地处西部,现代考古学家欲知秦国人到底属少数民族还是华夏子孙,于是在陕西到处走访考察,然而长久以来“颗粒无收”。

偶然间他们听说,在宝鸡凤翔南指挥村有块土地,无论雨水多寡肥料多少收成都很差,有个人想从这块地上挖点土给土屋补墙,却发现挖出的土颜色不同。

敏感的学者们意识到老百姓说的“颜色不同的土”可能是“夯土”(被打实的泥土),立刻前往该地,果然挖掘出了一座占地近两个标准足球场面积大的、深度达二十余米的巨大古墓葬——“秦公一号大墓”。

陵墓中打实的夯土能够保护墓穴不被渗水。

直播时,记者在挖出的小坑中倒入水试验,水被满满盛着,没有出现肉眼可见的减少。

随着挖掘工作的深入,考古人员们发现这个墓竟然已经有了247个盗洞,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汉代,一直到唐宋和明清时期,让他们不由得心头一凉。

不过幸运的是即便大件青铜器所剩无几,出土珍贵文物依旧达到3500多件,其中还包括最重要的刻有290多个篆文的石磬(古代乐器)。

这让不少网友惊呼出声:被盗了247次还能有3000多件文物,那之前到底是有多少陪葬品啊……简直难以想象。

最关键的,通过这些文物的发掘和文字的解读,学者们终于证明了秦人的族属为华夏子孙,而非少数民族。

盗洞照片

由于盗墓情况严重,考古人员在清理棺椁的时候,开棺以后并没有发现遗骨,徒有一个股骨,这让探求墓主人真实身份的难度大大增加,几近于零。

又是一个“意外惊喜”,考古人员们发现刚找到的刻有铭文的石磬上有着关键信息。

铭文上有话——“共桓是嗣”,意思就是“秦共公和秦桓公的继承人”,即秦景公,墓主人的身份终于得知。

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里的秦景公雕像

1974年,自秦始皇兵马俑被偶然发现之后,考古界就掀起了一阵研究秦史和秦文化的热潮。先秦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00多年的西周时期。

周孝王时,秦人的祖先在首领非子的带领下,居住在西犬丘,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礼县一带。那时的秦人过着畜牧业生活。后来,周孝王看重非子一族养马的特长,封非子为“附庸”。西犬丘就成为了秦人的封地。在历史的变迁过程中,秦人“九都八迁”,不断地将都城向东迁移。

从西犬丘,到汧邑,平阳,雍城,摆脱西北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外族的威胁,直到公元前350年定都咸阳,最终建立了统一天下的大秦帝国。如果说,当初在陇东甘肃地区秦国拉开了自身发展的历史序幕,那么后来向关中挺进,尤其定都雍城之后,才真正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强国之梦。而雍城,作为秦国定都时间最长的都城,有“水上秦都”之称,曾经有19位秦国国君再次执政。因此,雍城也成为了上个世纪考古队勘察的重点地点。

雍城位于今天的陕西宝鸡凤翔县。1975年,陕西省考古所的一支考古队带着发掘秦代墓葬的目的,来到了这里。可是他们忙活了整整一年,几乎走过了关中山脉的每个角落,仍然一无所获。就在考古队员有些心灰意冷的时候,凤翔县南指挥村的一个村民悄悄跑来,给考古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他说村子南侧的麦田有一块奇怪的荒地,无论雨季旱季,地上打不了粮食。周围的庄稼都长得很旺盛,只有那块地显得格格不入。这个村民有一次想从荒地里取点土,修补自家院墙,可没想到挖出来的土即坚硬,还夹杂着一些青红色的不明物质。

听了这话的考古队员兴奋无比。他们抄起洛阳铲,就来到了荒地,立马着手勘测。一铲子下去,带出来的全是五花夯土,下面果然有墓,考古队员简直激动得热泪盈眶。

要知道土质是判断墓葬的一个重要指标。原生土,即使经过几千年,土色都是一致的。而五花夯土是由生土和墓内的白膏泥或木炭等结合,经过人工夯打而成,土质坚硬,不同于生土的自然状态。可以说挖出了五花夯土,地下有古墓,就八九不离十了。

很快,考古队员们大致摸清了这个地下工程的形态,可所有人都被这座古墓的规模震惊了。大墓呈一个诡异的“中”字型,有两条东西走向的墓道,和一个长方形墓室组成。全长将近300米。 东墓道长156米,西墓道长85米。墓室 东西长59.4米,南北宽38.5米。主体墓室分三层,呈现一个倒金字塔状,总深24米,相当于一个8层楼的高度。

大墓总面积5334平方米,相当于一个国际足球场那么大。此墓比河南安阳侯家庄商代王陵大10倍以上,比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大20倍,是迄今为止,已经被考古挖掘的最大规模的陵墓。如此规模的古墓,墓主人绝非常人。因为宝鸡凤翔是先秦都城雍城的所在地,此墓又是被发掘的第一座古墓,因此被命名为“秦公一号大墓”。

在那个年代中国还没有大型的挖掘器械,而且考古是个细致活,陵墓的挖掘工作只能靠人工。就这样,墓葬里的土,靠着工人们,一车车的,如同蚂蚁搬山一样,拉出去。光夯土就挖出了8万立方米。整个陵墓的发掘工作从1976年开始,到1986年结束,耗时10年。可挖掘的过程中,考古人员们还是看到了他们最不想见到的一幕,墓葬周围发现了大大小小240多个盗洞。此墓也没能逃过史上盗墓贼们的黑手。而最让众人感到惊叹的是,随着夯土一点点被移除,墓穴中出现了大量的人骨遗骸。他们各个都是在埋葬之前就已经身首异处。正是这些神秘的尸骸,揭开了古代最为残酷的殉葬制度的面纱,那就是人殉。

人殉

考古队员先在大墓第2层台基处,发现了一个狰狞的头骨,他嘴巴大张,好像死前经历过极大的痛苦,在声嘶力竭地呼喊着什么。随后,在头骨发现不远处,又找到了一节折断的胳膊残骸。顿时整座古墓蒙上了一层恐怖的氛围。经过连续几天的工作,在二层台的泥土中一共清理出20具人骨遗骸。这些尸骸都无棺无椁,位置杂乱无章。他们应该就是传说中用来祭祀的人牲。人牲还与人殉有所不同,他们是殉葬制度中最悲惨的牺牲品。顾名思义,就是把人当作牛羊猪等牲畜一样宰杀掉,供奉给祖先的神灵,祈求征战的胜利,保佑国家的长盛不衰。被杀的人牲多是一些战俘和奴隶。然而,这20具人牺牲还不是最让人感到震惊的。

在清理完三层台的泥土之后,秦公一号大墓的全貌展现在众人面前。最底层的中间位置是庞大的主椁室,旁边还有一个副椁室。

在椁室周围摆放了整整166个棺木。棺木被打开后,里面全是蜷缩下肢的殉葬之人。其中有72具殉人被摆放在靠近棺椁室的位置。棺木大而宽厚,被称为“箱殉”。考古人员猜测这72具箱殉应该是身份稍高的姬妾和近臣。在72具 箱殉的外围是94具细长狭窄,质地单薄的棺木,被称为“匣殉”。 匣子中的94人应该是身份较低的丫鬟或者奴仆。在处理这些棺木时,考古人员发现,当时的丧葬习俗是“岁以髹漆”,也就是说死者多少岁,就会在棺木上刷多少层漆。这166具殉葬者,年龄最大的50岁左右,最小的只有十几岁。可他们在棺木中的姿势却十分奇特。全部都是蜷缩着下肢,用布或绳索紧紧捆绑。

但是并没有发现外伤的痕迹,而且形体安详,好像丝毫没有经过痛苦的挣扎。那么这些人在殉葬的过程中是如何集体死亡的呢?后来专家们,在这些骨骸中,发现了严重超标的汞元素和砷元素。砷,是剧毒砒霜的主要成分。也就是说,这些殉葬者,可能是集体喝了含有砒霜的毒酒,毒发时间快,来不及挣扎就死亡了。

人殉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奴隶社会达到巅峰。特别是殷商时期最为鼎盛。西周承续殷商,继续实行人殉。到了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人殉逐步减少,但从未真正杜绝。尤其是由于地处西垂的秦国,依然长期保持着对灵魂的崇拜和奴隶主贵族的等级尊卑观念。认为主人去世后,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殉葬者下肢蜷缩的姿势,也代表了他们的奴隶阶级。面对主人,即使到了阴间,也要屈膝下跪。

不仅仅是人殉,大墓东侧墓道的南边,还有一个“车马坑”。2019年3月正式启动了发掘工作。根据勘探资料显示,坑内埋有3列真车活马。活人、活马、真车陪葬,墓主人还真是下得了狠手啊。那么他究竟是谁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黄肠题凑

时间来到了1986年,经过了10年的挖掘,中央椁室的棺顶才露出土面。与此同时,另外几路考古队已经在宝鸡凤翔县又发现了十几座秦国古墓。秦雍城遗址,包括墓葬和其他居住区遗迹,渐渐地浮现在了世人眼前。而“秦公一号大墓”也在雍城遗址的范围以内,由此推断,它也是一座秦墓没跑了。

考古队员们小心地清理掉椁室周围的青膏泥和积炭,看到了一座如同平顶木屋般的主棺椁,面积约90平方米。主棺椁的西南处还有一个副椁室,是存放大件随葬器物的。整个棺椁全部由一根根四方木头组成,边缘有榫头伸出,全椁没有一枚金属钉。每根木头都是上好的坚硬柏木心儿,规格一致,横截面都是边长21厘米的正方形。专家们都惊呆了,这就是传说中,比金缕玉衣更加奢华的丧葬形式,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模型
构成“黄肠题凑”的柏木枋

黄肠题,是古代天子帝王级别使用的棺椁,属于最高等级的墓葬,东汉之后就逐渐失传了。一旦攻破,里面的随葬品必定堆积如山。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秦公一号大墓周围的盗洞足足有240多个。所谓黄肠题凑的“黄”指的就是材料选择的是上好的黄心柏木。“肠”是指将柏木去皮,只留木心。“题”指的是木头的端头,在棺椁四周形成了榫头,便于多人搬运。因为会黄肠题凑的棺椁,里面陪葬物品的数量不容小觑,重量自然不轻。“凑”则指的是木条严密整齐的摆放形式。它对工艺的要求极高。木头表面必须打磨光滑,稍有不平之处,便不能做到严丝合缝,坚固不摧。秦公一号大墓整套椁具,用了680多根百年以上的黄心柏木。据推测至少需要300亩森林才能凑齐这些木料。恐怕只有天子皇家的财力才能做到了。可雍城是诸侯国秦国的都城,春秋时期,黄肠题凑是周天子专有的葬式,在雍城怎么可能会出现天子墓呢?

让考古队员们感到震惊的还不仅仅是黄肠题凑本身。当一根根椁木被抬出大墓时,一个考古队员,惊奇地喊道,“快看木头上闪着银光啊!” 一开始大家以为木头上应该是被镶嵌了银饰品作为装饰。后来,经研究,考古队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

这些木头是经过金属浇灌的。而且被浇灌的金属是铅,锡和白铁的合金。也就是说,在几千年前,古人已经掌握了复杂的合金技术,懂得用浇管金属为木材防腐。更让人称奇的是,椁木上没有任何烧焦的痕迹。理论上,铅,锡和白铁合金的熔点要比木材的燃点高很多,秦人是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将液态金属直接浇灌到木材上的?专家们百思不得其解。
与此同时,当椁木一根根被移除后,众人都傻眼了。光主棺室和副棺室周围就有20多个盗洞。里面的陪葬物品都被偷得七七八八了。通常用来确定墓主人身份的,刻有铭文的青铜器一样都没找到。完了,忙活了10年,难道要竹篮打水一场空了吗?

还好此时在棺室中发现了另外一件陪葬物品,揭开了墓主人的神秘面纱。

编磬

在前棺室正西的木架上,悬挂着一组石磬。别小看这组石头残片。它们被形象地比喻为中国古代的钢琴,是一种击打传声的乐器。传闻中让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韶乐就是由编磬演奏的。而秦公一号大墓中出土的这组石磬,最奇特的地方就是上面带有铭文。

其中一句是“天子郾喜,龚桓是嗣”,推测此墓主应该是继秦龚公,秦桓公之后享国40年之久的秦景公。此外,另一句铭文写有“唯四年八月,初吉甲申”,应该对应的就是秦景公四年八月初的甲申日。由此,考古界目前统一的说法是,秦公一号大墓乃是秦景公之墓。

景公在位期间秦国已在雍城雄踞百年,国力日渐强大。在那个事死如事生的时代,按理说,景公墓中应该出土大量的珍宝重器。虽然墓中仍然发掘了3千多件文物,但青铜重器,大件器具都已经被盗墓者洗劫一空了。连被称为墓葬铜墙铁壁的黄肠题凑都能攻破,不得不说古代的盗墓祖师爷们,功力了得啊。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与景公墓中的文物无缘了呢?也不能这么说,事情在1992年出现了转机。

盗墓贼之墓

1992年5月,宝鸡市考古队在市区南郊的益门村,发现了两座春秋古墓,将其分别命名为M1,M2号墓。这两座古墓并不起眼,规格十分简陋,尤其2号墓,整个墓葬的面积不足3平方米,葬具只有一副棺椁。可是接下来的发掘让考古队员们又傻眼了。

两座古墓中陆续出土金器、玉器、铁器、料器等珍贵文物200多件。

其中金器最多,占到了半数以上。根据出土文物的样式和纹路,此墓也属于春秋时期的秦墓。可这么多黄金饰品怎么会出现在如此“寒酸”的墓葬中?这与墓主人的身份也太格格不入了。就在这时,考古队员们发现,从益门春秋墓中出土的器物,与秦公一号大墓中的出土文物十分相似。两座墓中都有出土金圆泡,金串珠,鸭首金带扣和鸟首形玉带钩的造型也如出一辙。

部分考古队员们大胆推测,益门春秋秦墓的墓主人该不会就是秦公一号大墓的盗墓贼吧?当然了,这只是一种猜测。

先秦时期,黄金器物的数量十分有限,不是王公贵族是不会将贵重的黄金制品作为随葬品的。而在益门春秋秦墓中出土的所有金器中,最让人叹为观止的就是有“秦剑之星”美誉的金柄铁剑了。金质的剑柄作镂空蟠螭纹和饕餮纹,镶嵌绿松石和料珠,其雕刻技术,镶嵌工艺让人叹为观止。

而这把金柄铁剑最有价值的还不是金,而是铁。要知道,金的熔点是1064℃,铜的熔点是1083℃,而铁的熔点为1535℃。 冶炼金属,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温度。在奴隶社会,人们所使用的燃料,大都是木材。木材燃烧的温度低,熔点高的金属根本不能熔化,无法冶炼。相对来说,金和铜的熔点要比铁低很多。所以历史上也是先后冶炼出了金和铜 ,后冶炼出了铁。铁器的出现是人类征服自然,打开能源开发之门的标志。可见,昔日的秦国早已掌握了最先进的金属冶炼技术。

除此之外,益门春秋秦墓中还出土了9件料器,也就是用加颜料的玻璃制成的器皿或者工艺品。其中由近千颗珠子串成的黑色料珠串,绿色料珠串,和褐色料珠串,精美绝伦。深埋地下几千年,仍然光泽依旧。远在五六千年前,埃及人首先发明了烧制玻璃的技术,后来传遍欧洲大陆。最初人们认为中国的玻璃也是从西方传入的。

可是专家对益门春秋墓中料器鉴定后发现,这些料器使用的是铅钡玻璃, 与西方的钠钙玻璃不同。所以说先秦烧制玻璃的技术是自成系统发展而来,并非舶来品。木材的金属浇灌技术,冶铸技术,烧制玻璃的技术,先秦可谓是掌握了古时候罕见的各种黑科技。怪不得有传闻说,秦国统一天下,背后有外星人的神助攻。

秦公一号大墓的墓主秦景公,作为秦国的13代国君,在位期间将秦国势力不断地向中原地区推进,为日后秦始皇一统六国奠定了基础。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也占据了考古学上的五个之最,是迄今为止中国已被发掘的最大墓葬;主椁室的“黄肠题凑”是迄今为止发掘的周、秦时代的最高等级葬具;椁室外侧的墓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墓中出土的石磬是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可以说秦景公墓葬的规模,以及黄肠题凑的棺椁都是按照周天子的等制来完成的。原来早在景公时期,作为诸侯国的秦国就已经把他们雄霸天下的野心刻在了骨子里。

By 第一新闻陕西日报小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