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独立站的十年演变

Alan是最早一批入局独立站的玩家,从2004年起家开始就乘着时代东风一路高歌猛进。在高光时刻,他的独立站年销售额达28亿。但就是这样一个在当时已是庞然大物的独立站,最终也无可避免的被“卖掉”了。

这种“命运”如今在Alan回忆起来是跟着独立站市场发展的洪流在走,这其中也有着跟第三方电商平台、独立站建站平台、流量平台的发展脱不了干系的历史因素。

到底是以贸易型赚快钱的心态做亚马逊,还是以做事业型企业的目标去做独立站?这是当时在决定自己独立站的命运归属时,Alan思考的问题。“如果继续做独立站,能不能长期跟亚马逊等平台竞争?自己的核心实力是什么?”这些对于当时的Alan和很多独立站卖家都是无法窥测的未来。

如今,跨境电商市场上,独立站似乎出现了“重新繁荣”的迹象。曾经的独立站大卖anker上市,斯达领科、澳鹏等站群大卖家融资不断,大批新卖家蜂拥入局。但是,这一次的独立站之火会不会又是一场泡沫?在最近的十多年时间里,独立站和平台谁主沉浮?曾经辉煌的独立站为何起起伏伏却始终没有迎来爆发呢?

独立站十数年沉浮

回顾过往十多年的独立站市场,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2002—2007年,红利期

从2002年开始,跨境电商逐渐兴起,但当时平台并不多,eBay和亚马逊还并不强势,是卖家“闭眼就能赚钱”的时代。在这一阶段,出口卖家想要拓展业务,只有独立站可以选择,甚至市场比平台更大,但大多卖家需要自己开发系统、自己搭建后台、网站等。与此同时,Shopify等独立站建站平台正在崛起。

据Alan回忆,当时的独立站卖家以铺货模式为主,各主流市场独立站发展势头都很好。由于竞争对手少,在好货源的加持下,独立站最大成本主要来自营销推广,如果卖家会在谷歌买流量,成本一般很低,是一个真正的红利期。

2、2008—2015年,流量蚕食期

这个阶段的电商平台正处于扩张规模、大肆冲量的时期。到2012年左右,独立站开始面临来自全球各地本土电商平台的一定压力,以亚马逊为首的平台实力愈发强劲。

以美国市场为例,这一时期,美国经济的大环境使得美国大的电商平台都有较为充裕的资金,主要的扩张方式就是做大业绩,用销售收入的规模来吸引投资者,而不是以利润为指标。为此,平台们大量做推广,在谷歌和Facebook等流量市场大肆烧钱。

最终的结果是,大多2-3亿美金以下规模、以盈利为主的独立站卖家引流成本愈发高昂,难以与平台抗衡,毛利开始走下坡路。在2013年-2014年,大多数独立站开始被迫转型或者死掉。比如,Alan的独立站在法国最大的竞争对手Priceminister,最终被日本乐天收购。这种并购的扩张方式也使得一些大的电商平台越做越大。

在此阶段,Shopify等独立站建站平台开始发力,针对亚马逊等大平台采取了“挖墙脚”式的策略,吸引那些还没在亚马逊做起来的卖家。其中,有抓住2010年谷歌流量红利而爆发的卖家,如兰亭集势,也有一些主打精品产品的卖家靠Instagram、Facebook等社交媒体在2015年开始的红利期进行引流,迎来快速成长。

3、2016年-2019年,以Shopify为首的全球独立站爆发期

由于上一阶段积蓄的力量,从2016年起,以Shopify为首的独立站建站平台进入快速成长的爆发期。与此同时,第三方电商平台由于在上一阶段揽入海量卖家,导致平台卖家之间的竞争逐渐激烈,毛利率开始走低,加之平台越来强势、罚款政策多变等因素,很多卖家在亚马逊出现了生存困难。

在2017年到2018年期间,Instagram、Facebook火爆,独立站卖家又迎来一波流量红利。同时,在2018到2019年期间,Shopify开始发展中国业务,很多平台卖家转而投向Shopify等SaaS服务平台做独立站。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跨境电商独立站迎来了一个风口,出现“百站千站大战”的现象。同时,国内外一些独立站玩家甚至拿到了融资。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一批早期入局独立站的卖家发现,这个市场其实并不如入驻第三方平台那么容易,复杂性更高,对独立站的激情大大降低。“很多玩家到目前还是在投入阶段,没有真正实现盈利。而当时铺货模式的卖家,如今基本全部死掉了。”在Alan看来,独立站做到一定的体量后,必定会面临如何继续扩大或者转型方面的问题,除非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足够突出,否则就是死路一条。这一判断放到如今相对早些年更成熟的独立站市场同样适用。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当下,独立站除了在中国卖家市场再次“激动”外,在其他国家市场并没有看到此番“盛况”。因此,不少资深玩家都一致认为:独立站能否长期成长仍是问号。

独立站市场远谈不上爆发

电商平台、建站平台、流量平台的发展,主导了独立站过去十多年的沉浮。

如果只看Anker和Shein等独立站大卖家的优秀案例,很容易让新入局的玩家兴奋起来,但纵观整个独立站市场的情况,亿邦动力也从业内听到了不一样的声音。在资深大卖家苏州梦工厂副总裁张天然看来,独立站市场还谈不上爆发。“因为大多数人还是拿着亚马逊等第三方平台的打法去做独立站,多SKU、广铺货、砸广告。”他谈道,独立站的用户需求和亚马逊的用户群需求是有很大区别的。

“中国出海独立站卖家大多是平台思维导向,喜欢往海量SKU的平台路线走,导致最终大多死在了产品品质和服务体验上。”叶道科技CEO Daniel也如是说道,只有那些有品质的独立站,消费者忠诚度才高,才有长期价值。而站群模式的引流费用是逐渐增高的,如果卖家无法融资,不能持续烧钱起量,很难长久生存。

以澳鹏、嘉鸿、斯达领科等为代表的铺货站群模式,如今或走向上市或融资不断,这成为激起卖家对站群模式打法趋之若鹜的一个缘由。不过,在多个业内人士看来,这些早期享受到市场红利的卖家,如今再难复制。

张天然指出,这些能上市的站群卖家,更多是靠资本推动供应链持续供给来获得能量。以最近的数据和市场反馈来看,多数是资本优势,而不一定是项目本身的优势,这可以从部分站群模式上市公司的严重亏损中窥得一二。

Alan也认为,如今一些站群测品打法虽然看上去简单、试错成本,但实则有很多隐藏费用,比如:

1、引流投放对投放者的要求很高,不仅需要投放者的专业能力,还需要多语言能力等,但这部分人才是很匮乏的,即便有,费用也很高。

2、独立站一旦产品有问题,被谷歌等广告平台封号的风险很大,而一旦被封号,独立站销量会骤降,而重建站又是一笔支出,并面临着用户流失的问题。

3、在第三方电商平台,客服、信用卡收款绑定、引流、风控风险、物流等都由平台配有专业人士负责,而这些东西嫁接到独立站上是非常大的工作项目,且很难招到专业度高的人来一一匹配。

在Alan看来,虽然相比平台而言,独立站前期被限制的风险低且成长快,但红利期过后,越往后,对于资金、流量的各种限制就会越来越多。

回过头看2008年-2014年的独立站市场,Alan坦言,当时自己的独立站已铺满欧洲所有成熟国家,并将触角伸至电商早期开发阶段的东南亚,但面临的一个现实是,体量越做越大(实则是在跟来自全球的电商平台竞争),但收益却越来越低。几乎所有铺货型独立站卖家都是类似的境地。

“当时,同样的产品,电商平台可以亏钱卖,但是我们不行。”Alan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在于推广强,而产品力、品牌都不强,这就决定了独立站将来一定会被亚马逊等平台打败。所以,最后Alan选择将自己的独立站拆开卖掉,成为与平台合作的跨境电商卖家服务平台——ESG。

那么,独立站能否做成亚马逊这样的平台?这一想法也曾在2008到2014年间频频出现在Alan脑海里。而最后的结论是:由于自己的独立站盘子太大,向第三方平台转型,要面对的引流成本、招商等风险之大难以描述,而铺货型基因的独立站转型到精品更是难上加难。

Alan表示,2012年左右,类似于环球易购这样的铺货型独立站,由于具备供应链优势发展很好,但越往后转型压力也增大了。“这些独立站如今面对的压力可能就是我在五六年前遇到过的问题。”他谈道。

今年独立站的“火”其实只是“泡沫”?

多位从业者都告诉亿邦动力一个事实,过去十几年,独立站的火,火的只是Anker、Shein、Casper这样的强供应链和强品牌模式的卖家,整个市场的增量主要来自于:

1、入局独立站成本降低,尤其是Instagram等社交媒体流量红利期,给独立站带来了发展的好时机;

2、区别于中国国内电商市场被巨头垄断的格局,在跨境出口电商市场,亚马逊等第三方平台尚未形成垄断,这让独立站有了更多发展空间和机会;

3、亚马逊等平台政策逐渐收紧,很多卖家难以赚钱,造成一些卖家集体涌向独立站,进行长期规划;

4、想要打造品牌的平台卖家,需要独立站来做公司文化背书,加之一些线下品牌在线上化的过程中也将独立站作为品牌模式的展现;

5、更多的中国品牌以及国内电商卖家也试图在跨境电商市场找增量,同时,国家政策对于跨境电商也给予了大力的扶持。

不得不提的是,今年,独立站格外受重视,疫情是一个重要原因,激发了全球电商市场的快速发展,加之中国消费市场已开始趋于饱和,传统行业加速转型,拓展国际市场成为大趋势。

不过,在Alan看来,今年独立站的增长数据一定会“很好看”,但真正要看的不是独立站玩家数量的增量,而是每个卖家背后的毛利和收入情况如何,以及今年与明年的对比情况。“起码要等到明年底才能下判断说独立站市场到底是不是增长的。”

“独立站存在的问题其实和平台的问题很像:急于求成、短线作战、缺乏长期规划、缺乏数据分析能力和品牌运营能力。”张天然认为,要做好独立站必须注意三点:一是供应链板块,一定先做好产品,拥有畅通的物流仓储;二是在好产品的基础上做好数据分析和品牌运营,包括售后服务;三是做好本土化社交媒体营销,形成闭环的生态体系。

对于接下来跨境独立站的发展态势,Alan看好精品独立站。同时,他也建议,具备品牌或生产能力的卖家,由于客单价相对较高,可以选择做电商成熟的国家市场;如果是贸易型卖家,主攻一些亚马逊等头部平台势力还未渗透到且本地平台还不强的非成熟电商市场,是更好的选择,如中东、非洲、加拿大等。

“独立站的起起伏伏始终是伴随流量红利周期的,之所以没有大爆发是因为很少有玩家借助流量红利完成了壁垒的构建。”Daniel表示,市场的红利总是短暂的,价值洼地一定会被抹平,如果红利消失之后业务也跟着消失,那说明业务本身没有什么沉淀可言。

年入上亿的独立站盘点

1,http://lightinthebox.com

兰亭集势,中国跨境电商出海第一个登陆美股的上市公司,旗下还有http://miniinthebox.com

2,http://joybuy.com

京东的跨境独立站,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京东很早就出海做跨境了。

3,http://insta360.com

岚风创视,只卖一个单品,全景相机,抖音神器。

4,http://banggood.com

棒谷,广州最大的跨境独立站,拟借壳中捷资源上市。

5,http://dx.com

帝科思(DealeXtreme),港股上市公司。

6,http://lovelywholesale.com

品腾,新入局的黑人女装独立站大佬。

7,http://xcoser.com

cosplay独立站大佬,比较神秘,一度以为是国外的,但确实是国人做的独立站。

8,http://jjshouse.com

全球最大的婚纱礼服独立站,没有之一。

9,http://fasttech.com

传闻是DX创始人陈灵健离开DX后所建,电子烟跨境独立站的龙头。

10,http://gearbest.com

环球易购,A股上市公司里的跨境电商第一股。

11,http://tidebuy.com

踏浪,婚纱礼服的另一个跨境独立站大佬。

12,http://shein.com

领添,中国的ZARA,女装跨境独立站大佬,年销售额100亿以上,上市是迟早的事情。

13,http://bellelily.com

贝拉莉莉,时尚女装跨境独立站大佬。

14,http://beddinginn.com

踏浪的另一个独立站,主营床上用品和车上用品,踏浪旗下还有Tbdress、Ericdress、doresuwe、shoespie、tidestore,wigsbuy。

15,http://dresslily.com

环球易购旗下的女装跨境独立站。

16,http://cosme-de.com

玫丽,化妆品的跨境独立站大佬。

17,http://digitalrev.com

单反相机的跨境独立站。

18,http://eglobalcentral.com

19,http://ericdress.com

踏浪的女装独立站。

20,http://fairyseason.com

21,http://gamesdeal.com

游戏独立站,99%的人都以为是国外的,其实是国人做的。

22,http://geekbuying.com

原来叫掘宝动力,现在叫际客,3C产品跨境独立站。

23,http://heavengifts.com

爱奇迹,电子烟跨境独立站。

24,http://hystou.com

海斯特,迷你电脑主机跨境独立站。

25,http://imyfone.com

苹果数据恢复,软件跨境独立站,国人做的。

26,http://anker.com

海翼,前Google工程师阳萌创办,移动电源跨境独立站,新三板上市。

27,http://aosom.com

遨森,户外居家跨境独立站,新三板上市。

28,http://annke.com

安科创新,安防设备独立站,创业板上市公司。

29,http://aukey.com

傲基,华南城四大天王之一,3C类跨境独立站,新三板上市,傲基还有efox、coolicool,antelife。

30,http://baseus.com

倍思,3C类跨境独立站。

31,http://bluedio.com

蓝弦,3C类跨境独立站。

32,http://chinavasion.com

星商,3C类跨境独立站。

33,http://clubfactory.com

嘉云,印度中东地区的跨境独立站大佬。

34,http://deconovo.com

谛我美家,家居装饰类跨境独立站。

35,http://ecovacs.com

科沃斯,扫地机器人跨境独立站。

36,http://jollychic.com

执御,主营中东市场的跨境独立站。

37,http://leagoo.com

领歌,走中低端路线的手机跨境独立站。

By 亿邦动力网Liveer

AI复活是不是下一个风口

AI为我们带来了寄托哀思、缅怀先人的新方式。通过构建虚拟数字人,人们可以在视频中还原逝者的音容笑貌,甚至像面对真人一样与他们实时对话。

AI让照片动起来(图源:淘宝商家)

过去两个月里,“AI复活”案例层出不穷。前有知名音乐人包小柏运用AI技术“复活”已离世两年的女儿,缓解对女儿的思念;后有网友用AI生成了李玟、高以翔、乔任梁等公众人物,寻求一种数字化的陪伴。

AI生成的李玟(左)、高以翔(中)和包小柏女儿(右)

与此同时,争议随之而来。根据《南方周末》覆盖千人的调查,超六成人不愿意用AI“复活”亲人。而涉及公众人物的“AI复活”,甚至引起了相关家属的激烈抗议,或诉诸法律手段维权,多次登上微博热搜。

近六成人难以接受数字化复活亲人

聚焦“AI复活”背后产业,智东西发现,在市面上售价从个位数到近两万元的“AI复活”产品已经有很多,嗅到商机的人已经通过视频、教程、通话疗愈、硬件机等多种产品形态获客。一些产品确实为人们带去慰藉,另一些则似乎是“智商税”。

收费上万的疗愈服务让用户与AI复活亲人对话聚焦背后的技术,照片动态化、Deepfake(AI换脸)及构建虚拟数字人多种方式,所需成本和效果有较大差别。《弟子规》里讲:“事死者,如事生”,是说对待去世的人,要像对待活着的人一样。生成式AI技术的发展,可以让后代对先人的感知更加具体,或许将重构人们的祭奠习俗。与此同时,技术应用的边界在哪里?如何让AI数字人产业真正满足人们的情感寄托与记忆传承的需求,而不是以温情之名行不法之举?这些问题都值得产业关注。

01.“AI复活”案例井喷:追思亲人和偶像,仍有超半数人难接受

近几个月来,“AI复活”逝者的案例层出不穷。

在这些“AI复活”案例中,一些人是为了缓解对亲人的思念,寻求陪伴。比如知名音乐人包小柏运用AI技术“复活”了已离世两年的女儿,“数字女儿”不仅能即时回应对话,还能为家人唱歌。

也有一些人是为了弥补遗憾、正式告别。比如据媒体报道,市民吴君(化名)的儿子在英国念书时不幸意外过世,年仅22岁。吴君找到了一个AI团队,用“数字生命”的方式让儿子“复活”。

“AI复活”也被用到了公众人物身上。有网友用AI生成了李玟、乔任梁、高以翔等知名明星的视频,引发了大众争议。

在视频中由AI“复活”的高以翔(左)、李玟(中)和乔任梁(右)

一方面,这些“AI复活公众人物”满足了粉丝对偶像的追思,比如在视频中AI生成的李玟会说“我永远都会陪伴着你们”,乔任梁说“其实我并没有真正离开”,让喜欢他们的粉丝获得慰藉。

另一方面,“AI复活公众人物”遭到了不少公众人物的家属的反对。乔任梁的父亲接连喊话网友删除视频,高以翔家人严厉地谴责并坚决抵制该行为,李玟母亲则委托律师事务所发布律师声明维权。他们大多对看到的视频感到不适,并对亲人肖像权被盗用,被用以非法牟利的行为感到生气。

作为一种新技术,“AI复活”亲人的做法还未被大多数人接受。

在微博热门榜单,一位读物博主3月17日面向读者调查“你愿意用AI技术‘复活’逝去的亲人吗?”,高赞回答均是不愿意,原因包括认为此举是自私欲望、不等于亲人意志、无法代表真人等。

大量微博网友表示不愿意复活逝去亲人

也有一部分人表示愿意,主要原因是为了缓解思念、抚慰伤痛、弥补遗憾等,但这些人一般都没有表示希望长期高频互动。即便是愿意用AI“复活”亲人的人,也倾向于认为此举会取消死亡的严肃性,人生需要离别和终点。

一些微博网友表示愿意用AI复活逝去亲人

根据《南方周末》近期面向读者征集的题为“你会不会考虑数字化复活逝世亲人?”的投票,在参与投票的1390人中,有约62%的人选择“不会,AI不是本人”。

有25%的人选择“会,实在太想念了”;另外有近13%的人是摇摆状态,选择“要看AI的发展程度”或“不知道,难做决定”。可以预测,当AI技术成熟度和效果真实度提高,选择采用“AI复活”技术的人会随之变多。

六成投票者不会考虑数字化复活逝世亲人


02.深扒“AI复活”产业链售价个位数到上万元

智东西在各大电商平台检索发现,“AI复活”搜索结果下的商品价格在几十元到上万元不等,涵盖提供照片开口说话、模拟音色说话、实时对话等不同需求的视频内容。

电商平台中“AI复活”产品

综合来看,这些产品可以分为几类,包括售卖“AI复活”视频制作教程基于购买者提供的图片、视频、音频制作“AI复活”成品视频,以及代做适合在短视频平台传播、可变现的“AI复活”视频

电商平台中“AI复活”产品售卖内容及价格范围根据商品购买详情页分析,购买这些产品的用户需求大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寄托哀思、思念亲人,另一种为利用相关炒作变现

首先,售卖制作教程的产品有两种方式,提供详细的视频制作教程、工具,或者远程控制在线指导。

智东西购买了其中售价为9.9元的工具包,其中包含“AI复活”过程中所需的工具包,以及相应的视频讲解。其中包含AI绘画工具Midjourney、数字人视频工具D-ID网站、照片恢复工具PhotoRestorer、AI数字人虚拟网站HeyGen、老照片智能上色工具palette、免费声音克隆工具OpenVoice、去水印工具Media以及ChatGPT的登录地址。

电商平台的“AI复活”视频教程工具包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工具中大多都可免费使用,只需用户在互联网检索就可以进入,这类产品售卖更多面向的是没有一定AI背景、工具应用经验的用户,通过信息差赚取利润。

第二种,为直接根据购买者提供的照片、音频、视频等素材制作成品视频。这之中根据可实现的视频效果导致价格差距更大,最基础的是让照片动起来,其次就是让照片开口说话,或者定制相应的文案、音色,最高价格的服务为实时视频对话。

电商平台非实时对话“AI复活”产品价格

此外,诸如此前在社交平台上浏览量较高的“AI复活”明星等视频,可以让一张照片增加手势等动作使得效果更为逼真。这一类产品的价格相比上述情况更高。如只需要让照片动起来售价为1000元左右,需要购买者提供照片和一段音频;若需要让视频中的人物动起来,就需要购买者除音频外,提供10秒以上的视频,其售价为2000元左右。例如,根据某销售对智东西的报价,类似此前“AI复活”知名歌星李玟的视频售价为1980元。

智东西向销售人员了解AI复活逝世亲人产品售价

对于文字语音实时互动、视频实时对话的个性化需求,据了解其价格在5000元到20000元不等。对于可以实时对话的视频,据商家介绍,可以花费19800元永久免费使用,并有三次时长半小时的疗愈服务。疗愈服务主要为实时视频对话功能。若用户之后仍需要视频实时对话,需要每次额外支付800元人工换脸进行对话;此外还有一种方式是直接制作一体机,可永久使用。

智东西向销售人员了解AI复活逝世亲人产品售价

第三种为代做短视频,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AI复活”短视频,在相关平台上获取流量从而变现。

其售卖内容与第一种较为一致,包含制作工具及视频讲解,额外还会提供利用短视频变现的方式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代做短视频课程大纲

可以看出,即便制作“AI复活”视频所需的工具都可以在互联网上直接检索到,但其相应的制作教程等已经形成产业链,以吸引更多有相应需求且缺少技术储备的用户群体,其中有一些产品的售卖人数已经达到近百人。


03.从让照片说话到数字人AI复活背后用到哪些技术?从技术层面来看,目前市面上主流的“AI复活”服务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让老照片动起来,这背后用到的主要是视频生成、唇形同步、语音克隆等技术。

AI让照片动起来(图源:淘宝商家)

今年2月,阿里通义实验室发布的肖像视频生成框架EMO主要实现的就是这类让照片开口说话的效果。EMO采用Stable Diffusion模型作为基础框架,既降低了计算成本,又能保持较高的视觉保真度。(国产神级AI登场!高启强化身罗翔,蔡徐坤变Rap之王,还跟Sora联动)而在语音克隆方面,OpenAI近日刚刚发布了语音引擎模型Voice Engine,利用文本输入和单个15秒音频样本,就能生成高度相似且情感丰富的自然语音。去年爆火的“霉霉”说地道中文的视频就利用了该技术。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030152

OpenAI发布的Voice Engine中文示范音频

第二种则是利用AI换脸技术,由真人在背后换脸成客户的亲人与其视频通话,这是Deepfake(深度伪造)技术最广为人知的一种应用形式。Deepfake的核心原理是利用生成对抗网络或卷积神经网络等算法将目标对象的面部“嫁接”到被模仿对象上,使得视频中的主角可以被替换为任何人。相关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已经可以生成非常逼真的图像甚至视频,几乎可以做到以假乱真。近日,网友孙先生利用AI换脸技术,将父亲的脸“移植”到自己的脸上,录制了一段视频,以父亲的口吻向奶奶报平安,让她安心。

网友孙先生用AI换脸“复活”父亲(图源:抖音)

第三种是构建虚拟数字人,也是技术门槛最高的一种方式。不同于前两种提前设定好对话内容方式,数字人能够生成对话,进行自然的语言交互。3月初,商汤科技利用如影数字人技术“复活”了创始人汤晓鸥,其在年会上进行了一场脱口秀表演。自然的语言对话、人物神态动作背后是多模态大模型的支撑,商汤科技用到的是“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体系和SenseCore商汤AI大装置,实现了数字人形象个性化定制,并呈现逼真的口型、表情和动作。

商汤利用如影数字人技术“复活”汤晓鸥(图源:商汤科技)

总的来看,前两种技术手段都已发展得较为成熟,使用成本大幅压缩,但也因技术门槛低,面临着市场鱼龙混杂,效果良莠不齐等问题。第三种技术相应的成本更高,效果最为逼真,未来能达到的交互感也可能更强。


04.结语:守住“AI复活”边界对技术滥用提高警惕

由于“AI复活”的伦理问题,这一技术发展一直都饱受争议。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下,一些用户通过这一方式缅怀亲人,但与此同时,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基于此售卖工具产品的市场行为,使得AI技术的边界逐渐模糊。未经许可利用AI技术“复活”逝者的行为可能侵权。根据《民法典》第994条,“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死者没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经死亡的,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因此死者的肖像仍然受到法律保护。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第14条,“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技术支持者提供人脸、人声等生物识别信息编辑功能的,应当提示深度合成服务使用者依法告知被编辑的个人,并取得其单独同意。”

内容平台也负有规范AI生成内容的责任。昨日晚间,抖音安全中心发布关于清明期间内容创作的提醒,用户应慎用“AI复活”技术:尊重逝者及其亲友。未经逝者生前同意或逝者家属授权,请勿利用AI或其他技术手段“复活”逝者。

By 智东西

在国内怎么注册美国地址

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个,我已经稳定使用了三年的美国私人地址。 这个私人地址可以用来:

  • 申请美国信用卡
  • 申请美国银行账户
  • 帮助我们代收代存支票
  • 接收亚马逊、eBay等海淘的包裹
  • 作为私人地址,它还可以将我们收到的信件,转寄到全球的任何地方,包括中国,并且可以选择不同的物流公司,比如便宜实惠的USPS美国邮政、时效非常高的联邦快递,还有DHL、UPS等快递公司,全部都可以根据我们的需求自由选择。
wUgk7o
TzNUc7

今天我要介绍的美国私人地址Anytimemailbox

nTXhGw

申请必备资料

首先,申请这个美国私人地址需要准备什么呢?

其实很简单,我们需要准备两个身份证件,其中一个证件上必须要有照片,另一个证件上必须要有我们的法定住址。

所以,即使我们没有中国的护照,根据官方的说法,也可以顺利申请这个美国地址。 我们可以使用身份证加中国驾照的方式来申请,因为这两个证件上都有照片,而且都有地址信息。

wYyLOa

所需的资料非常简单,不需要美国电话号码,可以说门槛非常低。

那么接下来,我就和大家演示一下如何进行申请。大家可以直接点击下面的链接,跟着我的教程一步一步地操作。


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地址?

我们来到官网之后,可以看到,今年是Anytimemailbox顺利运营的第十年了。

作为一个老牌的地址服务商,它的覆盖的范围是非常的广的,基本上美国各地都有。

lj96p6

而且它的价格的话也有很多不同的档位,可以让我们去选择,像最便宜的话只需要5.99美元一个月,那贵的话像20多美元30多美元都有。 不同的价格会提供不同的服务,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来进行选择。

我们可以直接点击这里,浏览美国地址。 在这个页面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一张美国地图,上面有标注的点,都是我们现在可以租借的申请的美国私人地址

lj96p6

从这个点的密度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西海岸和东海岸这两个地区的话,提供的地址是最多的。

我个人建议的话,优先去申请美国西海岸的地址。

因为如果我们收到了信件要转运回国的话,在西海岸它的物流距离会近一点,一般会直接走洛杉矶国际中转中心,直飞到中国。 如果选择东海岸的话,一般的话还是要去转运到西海岸,然后在西海岸飞到中国,相对而言的话转运时间可能会长一点。

另外,如果说有海淘需求的小伙伴,建议去选择美国西海岸的俄勒岗州,因为俄勒岗州它是免税州,我们在海淘购买商品的时候,是会免除消费税的。

MkfXIi

下面的话就向大家去演示一下具体怎么去申请操作,比如说我这边去选择加州的地址。 我们可以直接在地图上面去点选,当然也可以在直接在下面的列表里面去选择加州。

AdDxlc

选择完成之后,在这个界面我们可以看到跳出来很多很多的地址。

gJ4XaA

其实我个人比较推荐的话,是我们租一个最便宜的地址就可以了,像月租9.99美元,还有7.99美元的,一般基本上都能满足我们的基本的需求,比如说我这边去选择9.99美元一个月的。

在选择完成之后,在这个界面我们可以看到,地址具体在哪里,然后这个地址提供哪些服务,私人地址它最基础的功能就是,代收信件,扫描信件,转发信件,然后帮我们去废弃销毁信件。

xHYd0j

有的地址的话,是支持本地自提,有的地址,是支持帮我们代收代存支票,我们在下面也可以看到,这个地址支持的快递公司,像这个地址的话是支持三家,分别是联邦快递,UPS和USPS

在下面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月租是多少,它的月租里面包含了多少服务。

lc5bFA

比如说每个月可以免费去接收30封信。 然后超过30个之后就是要收费的,然后可以免费去扫描5页信件,然后可以去转发,每次转发的话是要有5美元的操作手续费的,具体的费率大家在下面都可以看到。

如果说觉得这个地址符合自己的要求的话,就直接选择进行下一步就可以了,如果说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我们可以返回继续去挑选其他的地址。

我们也可以在这个页面来拖动地图,然后在地图上点一下相应的标记点,就可以去选择对应的地址了。

3XITGk

像这个地址的话,它上面是没有明确的说支持哪个快递公司转发。

Fa09Jt

如果说没有明确标注的话,但是并不代表它不能转发。

一般的话是只会支持像USPS美国邮政,还有联邦快递这些全国性的快递公司。 像DHL可能就会不支持。 如果介意的话,建议大家不要选有标注支持哪些快递公司的地址。

如果觉得这个地址符合自己要求的话,我们还需要做关键的一步,那就是到USPS的官网查询一下这个地址是否为商业地址。

如果以后计划用这个地址申请银行账户,如果是商业地址,那肯定是不行的。

查询的方法很简单,大家可以直接点击这个链接,跳转到USPS的官网查询,打开网页,然后输入地址信息,点击查询。

8m5Njl

只要这个位置显示的是N,那就说明不是商业地址,是可以用来申请银行账户的。

nq4lQq

我们回来继续申请,如果确定需要这个的话,我们可以直接去点击下面的选择,可以选择月付或者年付。

如果不确定自己是否要长期使用,建议月付,如果用一段时间,感觉还不错,可以联系客服改为年付,会便宜一点。

S2VK2t

申请操作注意点

接下来就进入到填写资料的界面,在这个界面的话,我们首先是要去选一下自己的邮箱号码。

K07YH6

我们点击一下,可以看到有这么多可以选择,我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一下,接下来去填写自己的法定名字啊,必须要和自己身份证件上的名字一样,比如说我叫张三,我就填写San Zhang,下面公司的话可以不填。

FPCXCh

在下面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到自己私人地址了。确认没有问题,点击继续。

这里这步非常关键,是需要我们去填写申请人的信息。

首先第一个国籍,我们直接去选择中国就可以了。

HLRg6q

有的地址在选择国籍为中国后,会跳转出提示,不支持中国居民申请的。 像这种情况的话,我们不用纠结,我们直接返回去换一个地址就可以了。

接下来去输一下地址,这个地址不是指的我们现在实际居住的地址,而是指的我们身份证件上的地址。

cIhvrj

如果说要用身份证作为证件来申请的话,那么这个地址就要填写身份证的地址,如果说要用驾照来作为证明文件的话,那这个地址的话就可以就一定要填写驾照的地址,但如果你身份证地址和驾照地址是一样的话,那就无所谓了。

同样的话,地址也必须用英文来填写,大家可以找英文翻译软件来翻译一下就可以了。

有小伙伴会说,我不在身份证地址居住,那我是不是以后就收不到转寄的信件了?其实并不是,这个地址和之后我们转寄信件的地址是没有一点关系的。并不是说我们这里填写了身份证的地址,我们之后寄东西就一定要寄到身份证的地址,不能寄其他地址。

我们是可以把地址转寄到全球任何一个国家。

这里的地址只是做身份认证用的,和我们之后使用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这点大家不用担心。

接下来的话很简单,去填写一下邮箱。 电话号码的话,我们直接去填写中国的电话号码就可以了,如果不愿意填写自己真实的号码的话,我们把国家选择成美国,然后去填写Google Voice号码,也是可以顺利申请成功的。

下面去设置一个登录密码,这个密码设置完成之后,大家一定要记清楚,要不然申请成功之后,密码忘了就没有办法登录了。

vllKEj

设置完成之后点击继续,接下来我们接收一下邮箱验证码,点击确认。

hWNa62

在这个页面我们需要确认一下,自己刚才输入的所有信息。

h7GlmC

首先我们要确认一下自己选的地址是不是正确的,资费是不是选错了。然后去确认一下自己输入的名字,还有自己的居住信息,邮箱有没有问题。

如果没有问题的话,接下来就需要去进行USPS 1583公证。这一步的话是必须的,是美国法律规定的。

如果没有经过公证,这个地址是没有办法通过审核,也就没有办法正常使用的。

公证的话有两种方法。

cLxDYF

一种是通过在线公证,费用的话非常便宜,只需要25美元。但是这个在线公证必须要会英文,是要和外国人进行视频通话。

如果说英文不好的小伙伴,可以去选择通过自己的公证人来进行公证。

像我自己的话就是通过会讲中文的华人公证人操作的,如果说需要华人公证人协助进行1583公证的小伙伴,可以直接点击链接了解。

接下来的话,我们是需要去输一下自己的信用卡的信息,来支付一下地址的租金。

U533Uu

如果说自己选择是月付的话,那么就是支付一个月的租金,比如说7.99,如果选择年付的话,在这里就需要一次性支付一年的费用。

如果说付一年觉得太多的小伙伴,不知道这个地址服务好不好的小伙伴,也可以去先去选择付一个月的,使用了一个月觉得服务还不错的话,那么也可以联系客服把账单改成年付,这样的话会便宜一点。

信用卡的话是支持Visa、Mastercard的,还有美国运通,国内发行的也是可以的,输完卡片信息之后,点击同意协议。

接下来的话,系统会进行一个扣款。扣款完成之后,系统就会提示,我们的申请正在处理中。大概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看到,我们的数字邮箱已经创建成功了,创建成功之后,我们就可以直接去用登录了。

43iTL3

设置系统为中文

输入刚才设置的邮箱还有密码,点击登录。

KUi8yZ

登录成功之后,首先我们同意一下隐私协议。

F0S83u

后台默认是英文的,我们可以点击设置。

d2fPiR

点击本地化。

hGdoGi

然后在这里本地这里设置语言,我们可以选择中文简体,点击下确认,就可以看到系统已经切换成中文了,非常简单。

9Mg8tu

1583公证注意点

接下来我们开始公证的流程。我们点击首页的验证。

bbNToq

然后提示我们验证需要准备的资料。

rIkSkM

首先一个就是身份证明文件,另一个是地址证明文件,可以接收的文件类型是这些。

是否有美国社会安全号,我们去点击否,点击继续。

o4ldMT

在这个页面的话是需要我们再次核对一下,自己的申请人的法定信息,首先上面的话就是国籍、名字和地址。

9AkwKy

再次强调一下,这个地址必须是和证件上面的地址是一样的。如果用身份证,那就是身份证的地址;如果说用驾照,那就是驾照的地址。

电话号码的话,系统是不会进行核对的,所以说大家可以填一下 Google Voice也是可以的。

邮箱使用,我们去选择个人使用就可以了。

gZW6Yy

接下来是,我们需要选择一下文件,首先第一个 photo ID ,就是说带我们照片的ID。一般的话推荐大家去选择护照,因为护照在国际上是通行的证件。如果说没有护照的话,还想申请的话,可以去选择身份证。

VTgJKC

接下来的话,去输一下证件签发的机构,我们护照下面都有的签发机构,一般是公安部出入境管理中心,新的护照是移民管理局,这些信息我们都可以在护照上面找到,大家直接输进去就可以了。

接下来是证件的有效期,大家也去输一下,格式是月/日/年。

下面的话是带有地址的文件,无论是用身份证还是用驾照,我们直接去选择第一个就可以了。

inPHVD

接下来是证件的签发国家,我们去选择中国就可以了。

下面的地址,我们这里填写的地址,和上面填写的地址保持一致就可以了。

B5Pqw0

填完之后的话,接下来有两个选项。第一个选项是使用在线公证人。

MLsnxj

如果说英语好的小伙伴,直接去选择在线公证就可以了。选择完成之后,系统会直接扣除25美元的公证费。

如果英语不好的小伙伴要看清楚,不要选错了。如果选成在线公证的话,就会直接扣25美元的。

如果说要用自己的公证人的话,我们直接点击中间的,使用自己的公证人就可以了。

zapxOt

接下来的话,跳转到确认的页面。

在确认界面,首先第一步,我们是需要去下载,已经填写好的USPS 1583表格。

UJeItN

1583表格其实是不需要自己去填写的,大家只需要在表格的后面签字,还有写日期就可以了。

比如说我现在点击下载,然后打开下载好的表格,打开之后发现,其实都是已经填写好的。

fcs71f

我们直接把页面往下拉。

我们只需要在13a这里去写上自己的名字,在13b这里写上申请的日期就可以了。

nKGZ9o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必须要用手写,而且要是英文的,大家可以选择把这个表格打印出来,然后去手写,如果有电子笔的话,也可以用电子笔来手写。

比如说我叫张三,在这里就去手写San Zhang。日期格式是月/日/年。

第二页是不需要我们填写的,这一页是公证员填写的内容。

ZO6OAq

我们把1583表格签字写好日期之后,然后需要把三个资料发送给公证员进行公正,分别是:

  • 签好字的1583表格
  • 护照
  • 还有驾照或者身份证

需要注意的是,护照上面本身是有英文的,所以说不需要我们翻译,但是身份证还有驾照这个上面是没有英文的,所以说是需要翻译成英文才可以的,不然我们把中文文件上传上去,私人地址审核员他也看不懂中文,那肯定是无法通过审核的。

如果说不知道怎么去翻译驾照或者身份证的话,大家可以联系我,我这边有免费的方法来帮大家去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说大家需要中文公证渠道的话,可以直接点击下面的链接了解。

公证完成之后,我们需要点击这里,去上传文件。

3VioyG

上传的文件也是有三个:

  • 公正好的1583表格,上面会有会计师的签名
  • 护照
  • 驾照/身份证的英文翻译件

上传完成之后,接下来系统会对我们的证件,还有公证文件进行审核,一般一周内都可以审核通过。 如果说超过一周还没有审核通过的话,大家可以点击官网右下角的在线客服,来询问一下进度。

WQyx0L

审核通过之后,我们就可以愉快的使用我们的美国私人地址了。

By Qian Tang

华人是不是硅谷的炮灰

2024年一月份还没过完,硅谷就已经寒风凛凛。1月20日,谷歌CEO皮查伊在致员工信中宣布将全球裁员约1.2万人。据外媒报道,此次裁员是该公司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裁员,约占其全球员工总数的6%。

自从新冠疫情以后,硅谷码农的生活只经历了2021年短暂的春天就急转直下。2022年,美国科技行业超过15万人失去工作。而2023年开年,情况并没有变好,微软裁员1万人、亚马逊裁员1.8万人、谷歌裁员1.2万人——不断加长的裁员名单如雪球一般越滚越大。

为了方便办理身份,硅谷的华人多从事技术岗,薪资更高,成为大裁员波及最多的群体。

中国名校本科,美国硕士光环加持,仰望着李彦宏这样早早红利变现的华人科技界偶像,这些有着雷同人生简历的异国“代码精英”,在互联网行业极速膨胀的年代挤进硅谷,成为国内人人艳羡对象。

只是他们中许多人没等来科技巨头光环如期变现,面前摆着的只有一纸裁员通知。这群刻板印象尽是“沉默”的少数族裔,甚至难以成为硅谷裁员主流叙事中的那条主线。

“有时还是会想,为什么是我?”刚刚经历裁员的某科技公司工程师Gemma问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60天,Gemma必须在60天内找到下一份工作,否则,她的美国工作签证将直接失效。

去年5月,Gemma从金融行业转行进入位于美国芝加哥的一家上市科技公司,尽管不属于一线科技大厂,不满金融圈封闭排外氛围的Gemma,仍旧对科技公司的开放充满了期待。

面试她的领导当时是这样描绘她的职业前景的:“这是CEO特批的一个岗位,非常重要,CEO很强调产品,你这个岗位要负责公司很大一部分业绩增长。”

然而,三个月后,这个“非常重要的特批岗位”就被弃如敝履。

一个阴谋论开始在硅谷流传:马斯克在财报发布前大刀阔斧“减员增效”只是一个序幕,下注暂无成果的科技巨头们迅速效仿之。和“暴君”马斯克相比,其他公司的大规模裁员竟然显得没那么可恨起来。

像过去10年牛市那样轻松拿钱已成历史,今天的科技行业不得不面临投资人对回报的苛刻期待,高利率和动荡的市场让其他融资手段也变得更加困难。

美国科技企业风雨飘摇,船上再也容纳不下那么多人了。激进扩张的代价屠刀落下之前,Gemma曾收到一封全员信。她回忆,CEO在信中说要缩减成本,并给出了很多解决方案,比如节省运营成本、提高自动化、优化效率,“当然,裁员是最后一种,也是最不想实施的”。不过事实是,前几项成本缩减措施并不够的时候,“人员开销”被纳入考虑。去年8月8日,先是非美国地区的部门接到了传递噩耗的电话,接着是美国部门,HR安排约谈的邮件每小时下发一批,慢慢地,裁员噩耗蔓延到整个公司15%的员工手中。“我们组属于engineering,是重灾区,基本上去年加入的员工都被裁了,我们组base美国的几乎都被端了。”Gemma告诉36氪,HR和她的一对一谈话简短而残酷,大概十分钟,原话是“这也不是你的错,但是你被影响了”。这当然不是Gemma的错,她不过是那个被科技行业膨胀恶果吞噬的牺牲品。

2009年到2018年间,以FAANG(Facebook、亚马逊、苹果、奈飞、谷歌)为代表的五家移动互联网公司,利润增长6倍,占标普500比例从3%提升至9%。除了科技要素生产力的提升外,宽松的金融环境,也帮助美股科技股长期保持着“高利润率”和“高杠杆率”,扩张自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科技企业在美国股票市场占据着很大比例,但他们所提供的岗位,在就业市场仅占2%。这2%的市场在过去两年中贪婪吸入着远超可容纳体量的劳动力,美国就业数据显示,直到去年底,科技行业每月净流入(新雇佣人人数-离职者人数)仍达1万人以上。2021年美联储一年时间放水23万亿美元,硅谷巨头们手握钞票,选择大举扩张。其中,Meta最为典型。据统计,Meta在2020年和2021年总共增加了超2.7万名员工,去年前9个月,又增加了1.5万人,而谷歌、微软、亚马逊去年的人员规模也一度同比增长超过20%。在“人力即资产”的互联网公司,对程序员的需求进入一个高潮。一位现就职亚马逊,有着30年经验工程师表示,2017年,公司还可以用15万美元的薪资招到一名中等资历的程序员(3至5年工作经验),而到了2022年,这个数字飙升到了40万美元。“这是一个循环,”Gemma回忆起2021年科技公司盲目扩张的盛况,“大厂们给的package很高,让整个就业市场产生了一种‘非大厂不去’的偏见。”

2020年,已经从Uber离职的David发起成立了一个名为Tech Job Community(后简称TJC)的社区组织,主要为了华人互助,成立的由头,便是那年硅谷掀起的首次科技裁员潮。运营TJC的关系,2021年下半年,很多朋友在跳槽选offer时,来找David咨询,他因此看到不少称得上“离谱”的offer。“公司为了抢人,同样的岗位,相比2020年,2021年的总包可以增加10万到20万美元。”David看到这些眩晕的数字只觉得这个市场“too good to be true”,“公司增长远远把通货膨胀甩在后面了”。而最近一段时间,TJC再次拥挤起来,短短三周内涌入1000多人——都是当下硅谷裁员潮中受影响的华人。David一个个手动将他们加到社群中。TJC网站上,提供了一个名为“Candidate Postings”的表格,近期的求职者信息被列在了上面,便于招聘方联系。从1月的名单来看,被裁职位九成是软件工程师,大部分只有一年及以下工作经验,集中来自亚马逊、Meta、推特、eBay等科技公司。David观察,“这次裁员华人相对而言受影响比较大,是一个客观结果,因为在美华人从事工程师的比例最高,而工程师也往往薪资最高,所以不幸的就是,当工程师被裁时,华人受影响比例自然更大一些。”

从读书到工作,David完整经历了美国科技十年长牛,原本以为一切就会照这样发展下去,但转折来得没有预兆。David和Gemma一样,作为在美国生活了十余年的80后,这代人当初选择赴美的想法也很统一而简单——见见世面。2010年左右,是众多后来如日中天的美国科技独角兽密集诞生的时间,Wework、Uber、Airbnb、Github……风投all in移动互联网,随之,硅谷也高调地进入了科技创业高潮期,同时纳斯达克市场指数开始从2100点一路上扬。这一切对于当时刚走出校园的人而言,充满了吸引力,David也是其中之一。“当时在中科大已经保送博士,但觉得自己的底子还很薄弱,对人工智能又很感兴趣,所以想去美国学习最先进的技术。”借了2000美元,凑齐了基本的申请费,David如愿到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深造,并在2015年加入了风头正盛的Uber。“那时,感觉Uber能招到全世界最好的技术人员,我们同一批进去的人,几乎之前都有创业经历,某某公司的CTO不计其数。”

David确实赶上了“美国大厂”招兵买马的巅峰期。不止Uber,一批中国技术人才在那几年内都流向了硅谷的科技公司。Gemma也意识到自己以为的主观选择,实际上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市场周期的影响。“各行各业都存在周期与循环。现在回想我自己为什么会转行?也是大市场cycle的作用,每次轮回都是币圈先火,再是科技,再是其他行业。”裁员未完,收缩继续虽然裁员是硅谷当下共同的噩梦,但大厂的应对能力不尽相同。在扩张与紧缩的大起大落过程中,如何花钱、花多少钱、如何裁员,眼下,科技公司面临的审视更加严苛。Meta在曝出11月的裁员大新闻之前,消息已经断断续续传了近半年。尽管如此,近两年Meta员工人数仍就持续上升,去年三季度人数增速甚至同比高达28%。“口号式裁员。”Gemma了然于胸。

Meta每次裁员的消息喊得又响又快,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都算不上是好事。“一方面,像这次,官方事先声张发公告的裁员,更多是希望员工自己走,但大家也不傻,有身份的人,他们不会走,会等到拿钱走人,没有身份的,更不会自己主动请辞。所以之前很多次Meta的裁员消息,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还有另一个侧面证明Meta的拖沓。Meta的万人大裁员集中在人力及销售岗位,而此前半年里,这两个工种早已开始裁员动作,“这种非技术岗,花了半年时间都没整顿完,就看出Meta内部效率非常低”。Gemma的想法是,“这和苹果形成鲜明对比,去年8月时,苹果曾裁员约100人,但动作干净利落,也没有发任何声明”。从公司经营角度考量,不管是赔偿还是员工纠纷,裁员的过程本身,同样会消耗大量公司资源,不宜久战。某种程度上,怎样对待裁员,和管理者运用公司各类资源的风格如出一辙。“所以有时大厂开出过度高价的薪资包,其实是不节俭的体现,薪酬体系合理,是公司稳定可持续的基础之一。”Gemma说。显然,扎克伯格在花钱上很不谨慎,“Meta的门卫都不外包,而是采用编制内员工。”

扎克伯格的“大手笔”,还用在更显眼的地方——元宇宙。截至目前,扎克伯格已经不顾股东劝阻,在元宇宙上花了300亿美元,而且没有克制的迹象,今年,他预计还将投入1000亿美元。缺乏正确预期及计划的财务行为,让Meta在去年美国科技公司危机中,成了最脆弱的那一个。2022年以来,从财报接连暴雷,到VR砍单、多次股价暴跌,Meta伤痕累累。“我错了,我要为此负责。”扎克伯格在公开信中忏悔,但在已经太晚的当下,他负责的方法,只有牺牲掉大量员工和他们背后的家庭。裁员旷日持久,走的人悻悻而去,留下的人也无法如往常安心。刚忙完年底Holiday Sales——这一美国电商人全年最重要的大促季,亚马逊的1.8万名员工就面临着被公司抛弃的风险,设备部门的华人产品经理May就是其中一员。

去年11月,亚马逊已经开启了第一轮小规模裁员,主要涉及Device(设备)部门,而当时就有传言称“更大的腥风血雨还在后面”。May是11月那批裁员的幸存者,“大促季用到我们部门的地方非常少,就先从我们下手,年后再裁的,都是大促活动的主力军部门。”元旦后第四天,亚马逊全体员工收到了一封来自CEO Andy Jessy的邮件,被通知公司将“继续裁员”,涉及的正是刚忙完年终大促的Store(商店)部门和PXT(人员、体验和技术)部门。Andy在信中告诉大家,正式的裁员通知和谈判,将从1月18日开始。这意味着,真正的审判日来临前,亚马逊员工要等待不安的两周,紧张情绪瞬间在公司内部沟通软件上弥漫开来。“大家都在小组讨论里各种猜测,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恐慌。即使是没有身份顾虑的人,主要收入来源只有这份工作,也会感到担忧。”去年11月以来,May的大部分工作都被迫进入了“待定”状态。年底正值亚马逊各个部门做运营计划的时间,受裁员影响,很多部门需要重新调整项目目标,而May所在的设备部,也只得不断校准合作部门的计划。“和我对接密切的首席产品负责人也被裁了,感觉下一年给我们的support要黄了。”May告诉36氪,“裁员的安排每天都在变,一会儿说亚马逊内部都可以转组,一会儿说要同一个部门才可以,想招人的也招不进来。这段时间充满了不确定性,效率很低。”她感觉公司几乎按下了两个月的暂停键。

裁员计划的另一部分,是针对即将于今年入职的应届生们。去年12月中旬,Tim所在的NG(New Graduate)offer群里有很多人陆续接到了亚马逊HR的电话,称入职时间被强制推迟6个月,如果不同意就撤销offer。Tim自然也没能逃脱噩运,原本明年上半年入职的亚马逊offer,被推迟到了2023年12月。他收到的邮件写着:“在当下宏观经济环境之下,更谨慎地推动商业决策,对亚马逊来说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这意味着,2023年全年,亚马逊都将对招聘规模保持收缩状态。“2023年才是真正的考验。”May说,“去年虽然经济下行,但个体并没有感受到过多的影响,因为年初定下的很多计划,年内可调整空间有限。而年底各大厂开始的裁员,才是真正的信号——大家都在为2023年更紧缩的预算做准备。”从二级市场来看,美国科技行业去年几乎遭遇灭顶之灾。纳斯达克指数在2022年累计下跌33.1%,特斯拉、亚马逊、Meta等明星科技公司跌幅更是达50%以上。而更悲观的消息是,2023年走势并不会掉头向上。骏利亨德森投资全球资产配置主管Ashwin Alankar预测,最坏情况下,科技股今年可能还会再下跌20%。“裁员往往是降本增效的最后一招,所以出现万人裁员时,情况难言乐观。我看到,需求比市场预期糟糕得多,市盈率会进一步收缩。”

硅谷,围城?

硅谷历史上,上一次“massive layoff”(大规模裁员)要追溯到2008年。随着雷曼兄弟宣告破产,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达到了高点。据美国劳工局统计,2008到2009年,美国失去了880万个工作岗位,总和新增从2010年才开始恢复至106万的水平,一年后恢复到200万以上的水平。

中国“留学热”开始于新千年,第一代技术人才外流也始于那时。在综合国力提升和留学政策利好的共同作用下,留学潮袭来,中国悄然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之一。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发布,进一步加速推进“支持留学、来去自由”。到了2018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峰值,突破60万。但2010年后,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与人才流出相对应的回流也在提速。数据显示,从2003年开始,中国出国与归国人数之比不断缩小,2010年为2.11:1,2015年为1.28:1,而2002年时,这一数字还曾是6.94∶1。

很多那时归国的硅谷精英的名字,在日后成了国内科技圈里总被提及的人物。当时“硅谷最有权势的华人”、微软前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在2016年归国,担任百度COO,被看作是新版精英归国的代表;曾在IBM工作的刘自鸿,2012年回国创办了柔宇科技;同年,担任Google总部科学家的李志飞,辞职归国创办了出门问问。借着移动互联网的风口,不管是创业还是加入大厂,这些归国精英迫切地追赶着中国速度。虽然舆论对于这批精英归国的原因看法不一,不乏声音提到“华人在硅谷发展受限”“华人在硅谷被印度帮碾压”。但无论如何,那几年市场的大门还敞开着,他们还是幸运地赶上了中国科技的上行通道,拿到了黄金期尾声的船票。等到80后华人工程师开始在硅谷施展拳脚的时候,故事走向就不一样了。短暂的繁荣后,他们只能面对太平洋两岸同时上演的大衰退,没有退路。“还是要对经济环境和大趋势有一些敬畏之心,有些人觉得自己能不受大环境影响,但是其实很难,每个人都是尘埃。”Gemma说道。

大部分被裁员的硅谷员工,虽然会得到一笔可观的遣散费,但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更加严峻的去留问题。最开始,选择哪家公司就职,掺杂着多重因素的考量,对在美华人而言,决定生存的“身份”问题自然被摆在首要位置。一位被Meta裁掉的工程师向36氪表达了后悔的心情:“从毕业后OPT,甚至挂靠,再到工作之后申请140,绿卡申请,可以说每一步都不允许我们失业。如果回到刚毕业的时候,重新选择,能否最快落实身份一定是第一选择,而不是package的大小。”Gemma当初的考量则是,“不管是工作签证,还是绿卡,很多华人选择进小厂,要么是因为大厂办身份的流程很久,要么是压根不给解决身份问题,所以放弃入职大厂”。但如果在小厂不幸被裁员,就只能承担此前选择造成的风险,并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小厂裁员不为人知晓、面试受歧视、最终很可能耽搁身份问题。

再一次衰退来临,硅谷需要多久恢复生机?已经离开科技行业的Gemma不再关心,相比于宏观环境,她更疲于照顾自己受伤的心理状态,推进新工作的面试时,Gemma才意识到,小厂被裁所要面对的处境比大厂严峻得多,远远超出她的想象。像Meta这样的大厂裁员11000人,毫无疑问是爆炸性新闻,虽然是消息是负面的,但Gemma发现,广泛传播到人尽皆知的裁员消息,实际利于被裁员工后续找工作。一方面,面试官会知晓公司的裁员行为,不过度质疑候选人,另一方面,裁员消息也会吸引面试官主动抛来橄榄枝。此前经历的一轮面试中,Gemma离拿offer只差最后一步,但面试官仍对她被裁一事心有芥蒂,因此找到内推Gemma的员工表达了一连串疑问:“她真的是被裁掉的吗?不是自己的表现有问题吗?才进去三个月,真的不是她自己的问题吗?”“很尴尬,他们坚持认为是候选人自身的问题”,内推Gemma的朋友除了把裁员官方新闻发给面试官,没有办法解释任何事。类似的质疑几乎出现在Gemma的每一场面试中,“你看你之前的选择都不对”“是不是你这人运气比较差”······“被裁之后鼓着勇气去到市场上,面试官却戴着有色眼镜看我们,是二次伤害。”Gemma很沮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同身受。”在硅谷当个快乐“打工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不论是闹得沸沸扬扬的裁员,还是健身房会员、移动办公、餐补等,这些常规福利都在一步步减少,“节衣缩食”成为美国科技行业的常态。

太平洋彼岸有更多的机会吗?“肯定有想过回国。”但David的语气却有些犹豫,毕竟,国内互联网行业的境况也好不到哪里去。David欣慰的是,即使眼下陷入困顿,但他并非没有经历过好日子。David初到美国读书时,还是欠了一屁股债的状态,但毕业之后两三年就还清了所有钱,并且在美国拥有了自己的一套房,“如果我在国内,是很难做到的”。来自中国的“代码精英”在全球两大数字经济体之间迁徙和流动,成为一个个财富神话的见证人,但残忍的是,当大幕拉上,一句周期的眼泪无法解释一切。

By 36氪

什么是创新的本质

我一直有个暴论,所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愚蠢的人类发明出来自我安慰的概念

想象力的本质,就是面对复杂度高一点的没见过的组合,觉得很新颖,自己以前没想象过,于是硬造出来一个词语形容这种能力。创造力同理,把大家觉得无关联/弱关联的事物组合出新的系统/方向,获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

生物角度来说,人脑是无法想象自己没见过的东西的,人类的本质就是一个复读机,无法真正“凭空想象”出东西,不可能突破知识边界的封锁

所以想象力本质上是一种“组合各种可能性”的能力: “connecting the dots”

所以机器的创造力/想象力的来源,可能会跟人类理解的创造力完全不一样:就是看机器组合各种信息的能力(包括评估结果)什么时候复杂度能超过人类,对各个组合好坏的评估能力是不是和人类一致方便人类理解

诗云里的上帝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一个对各种组合结果的评估能力,而这个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完成的,Meta的Toolformer就是最近的一个例子

创新的本质是组合,想清楚这一点,是我2023年最大的收获之一

往大里一点说,人类文明发展本质上取决于复杂组合能力:通过归纳组合不停的拓展知识边界

前一阵openAI宫斗剧才爆出来的Q*算法,本质上是强化学习里Q learning和A star算法,和LLM(large language model 大预言模型)组合起来。而A* 算法又相当于是把搜索和目标函数组合起来

最近的LLM发展,其实很多效果不错的方法,都是AI/ML(Machine Learning 机器学习)领域里的老方法新用在了LLM上,比如Tree o Thought,LLM blender这类ensemble method都是ML里古老的思想了

麦克斯韦方程(描述电磁场以及如何随时间变化/相互作用),精妙之处在于把几种数学现象和几种电磁现象组合起来,把这种微妙的看似不同现象的弱联系组合起来,就是最伟大的天才,让人的感官有无比愉悦的感受:原来电磁的关系是如此的简洁优雅

乔布斯著名的“connecting the dots”,本质上也就是在自己的人生经历dots里寻找更合理和更有价值的组合,动画/图形学+人机交互+电脑组合起来,成就了一个新王国

艺术里的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或者爆款),实际上也是某些场景和某些表现方式(叙事模式)或是某种新技术的组合,效果会非常好

有了这个指导思想,其实能推广到很多领域

应用领域的科研,如果说我们把某一个领域里最近几年100个最有启发性的idea,作为X维度和Y维度两两组合(当然不靠谱的是绝大多数),然后去归纳总结组合起来最有价值的idea组合,也许有1%的组合会很有价值,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识别把两种组合重新归纳成一种新的理论框架的可能性,或者用一个idea去解决另外一种方法里的特殊限制,获得更泛化能力的方法

芯片设计领域,可以借鉴一些AI/ML/操作系统/networks/SW architecture的idea和思维方式,抽出100个启发性的idea,和芯片领域里各个层面(arch/DV/perf)去寻找组合,有太多太多可以革新的地方

往更本质里说,寻找组合方式是一种更本质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的检索弱关联的能力,而检索弱关联的能力需要更高的智能,或者说意味着更高的智能,因为这需要的是一些比常见尺度更大尺度(时间,空间,数量)上的特征的弱matching,或者更小尺度特征(一些微妙而反常的现象)的弱matching,而这些能力需要match特征之后还能在及其有限的试错机会里去找到检索结果里最有可能成功的组合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靠直觉性的灵光一现,那就是大脑里检索到了一些不易发现的弱关联之处

人类所谓的举一反三能力,实质上是一种根据归纳来的弱特征检索类似特征的能力,这种检索能力如果放到计算机里,体现出来就是搜索能力

那么甚至可以更进一步,在AI领域,把LLM和搜索组合起来,用搜索技术去解决寻找组合(Alpha Go就是搜索剪枝,Google擅长),形成一种泛化的寻找组合和评价组合的能力(就像引文里提到的那样),AI的能力就又能上一个新台阶:“创新能力”

所谓的成熟技术,就是已经知道的或者常用(强关联)的组合方式,或者说基于当前环境变量和知识图谱,降落在可能性最大的地方。而创新能力,就是不常用(所谓弱关联)或者概率较低的组合方式,或者说是排列组合后以前认为可能性较小的地方

就像刚才说到的科研一样,AI能力也许有更进一步的可能

在找到高效的组合之后,把两种组合重新归纳成一种新的理论框架,那就是AI更进一步的高阶能力了,等到了这一步,AI能力在人类ranking(层级)又会大幅提高了(我一直认为评价AI的能力,应该按人类中的ranking来算)

By Fin

你是怎么被小红书驯化的

看到一个访谈,采访前小红书演算师,不禁感叹,小红书成功的关键,就是把所有人都驯化成绩效社会的奴隶。

1,演算工程师,直男,光头,他设计的模型可以决定什么人、什么内容能红。有天他坐在上海市中心的健身房里,发现对面是一家整容医院,而且是主打削骨那种,出来的顾客一个个都包着头。他进去闲逛,发现医院里所有人都在刷小红书。

他突然意识到,是他筛选出来的内容塑造了这些人的审美,这些人又按照他所灌输的东西,开始改造自己的脸。

那一刻,他感觉自己就像上帝。

2,他说小红书的流量是可以人工控制的。平台需要人气的时候,他们就推一些有争议、引战、容易吵架——所谓“高讨论”的内容。你的情绪就是他们想吸的血。

3,那小红书是如何让全民陷入中毒的呢。他说平台有一个全自动模型。

如果你是一个新人,发帖很快就能得到互动回馈。这会让你获得一些满足感和希望,哇,这么容易就有人回应我,说不定我认真做也可以当网红。

这一方面是平台会给新人流量,另一方面你怎么知道那些回复和点赞背后是真人呢,工程师说着露出了暧昧的微笑。

在你刚刚有所幻想的时候,平台会立刻甩你一耳光,开始压流量,让你产生焦虑和急迫感。咦,怎么没人点赞了,怎么没人看了。

人在这种时刻会产生自恋的受损,进而自我攻击,觉得心虚和恐惧,我是不是很平凡,是不是没有人在意我?

但你已经品尝过被注视的滋味,你自然会更努力去揣摩别人想看什么,努力去创作更有流量的内容。

所以咱们总能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些骇人听闻、诱导性的题目,连狗路过都想戳进去看一眼到底是怎么回事。

4,那位前工程师说,他们还会和创作者开会,目的不是帮助对方,而是想了解软肋,想知道怎么让对方更焦虑。因为焦虑就是最好的生产利器。

他们希望用户每个小时都处于创作的焦虑中,这样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数据和内容进来。

所以你有没有发现,经常写小红书的人,总是24小时虎视眈眈寻找着素材,无论吃饭旅行,心里永远都在构思,待会儿要怎么假装云淡风轻地来一篇,也永远活在渴望被关注、表演,以及竞争之中,把生命的所有时刻都商品化了。

5,平台还会特意打压创作者,如果哪位博主流量特别好,那就给她压下去,不能一直涨,免得对方太嚣张。

6,创作者焦虑,用户也别闲着,都一起来焦虑。那位工程师说,平台会刻意让大家看到一堆有钱的网红,名车,别墅,豪华的生活,让你产生羡慕和幻想,如果我也是网红,那我也能过上这样的生活。一旦有过这种思绪,你就永远是创作者后备役。

看完访谈,我还是多少有些被震撼。在这个时代,大平台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利用心理障碍和自恋情结,把所有人都变成被驯化的病人,而小红书只是里面的最强者。

大家上班拿钱,每天抱怨不断,但一打开小红书,立刻心甘情愿开始自我剥削,疯狂帮小红书免费创造内容。

自我剥削永远比他人剥削来得更有效率,我们时刻处心积虑,过度生产,精神超负荷活跃,追求遥远的奖赏。

信息流占据着一切,被人关注,赢得他人的视线,成为所有人的副业。

这也影射着这个时代的焦虑,你永远活在全世界无声的指令中:你必须获得成功,你有义务过得更好。这牢牢的精神枷锁既来自“自我实现”的信条,也要自对成功的无上崇拜。

小红书就像一个绩效制公司,你不断为它优化自己,更高效地工作,更夸张地表演。它也像是一个劳动营,你的主页就是你的营地,人人都是它的奴隶。

用户们是受害者,也是施暴者,我们彼此竞争,也共同营造虚假美好的景象。

哪怕你不打算创作,仅仅只是浏览小红书,永无休止的信息量,回音壁式的牢笼,其实已经是一种精神暴力,会让你疲惫,烦躁,产生窒息感。

在他人完美富有的生活面前,真实的自我就像是一个失败者,你会一边忍不住跳起来看看美好人生,又一边增强自我鄙视。网络让我们更加相信别人的人生,内心发动对自己的战争。

小红书对人的驯化,是外的,也是对内的。那位演算法工程师说,他辞职到现在两年,至今也会不断产生幻听,听见公司里广播的声音。

他对大家的建议是,不要试图成为网红,那只会害了你。

也许在这个时代,我们最应该珍惜的,是一种隔绝网络的本能,只有强大的灵魂才能拥有宁静。关上小红书,纵身大世界。

By 陈生大王

比特币生态全系列盘点

2023年是比特币生态迈向新巅峰的重要一年,在数字资产和传统市场均面临着巨大挑战的背景下,临近年尾,比特币相关生态沉睡后迎来了复兴。铭文的爆火虽让部分人保持反对,但不可否认的是市场热情也同样为比特币带来了“构建者文化”的回归,这一发展势头推动了比特币的创新浪潮,最为出圈的是将市场对铭文高涨的热情叙事牵引至其他公链间传递。本文将探讨当前比特币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只对比特币当前生态概述,不含任何投资建议。

BTC市场热点协议

2023年Q1季度比特币资产发行协议经历了迅猛的发展,历经一年至Q4季度市场呈现出了一片蓬勃发展的景象。特别是在Ordinals协议生态,以BRC20为代表的多种代币引发了明显的财富效应,激发了市场的FOMO情绪,即使它仅为添加到比特币区块链中的JSON脚本文件,但仍得到了市场的以涨服人。随着时间的演进,更多引人瞩目的协议出现了,其中包括Ordinals、Atomicals、Taproot Assets、Runes、PIPE。这一趋势清晰地显示出比特币生态系统正朝着更为多元化和创新的方向去发展,各类资产发行协议为市场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和更加丰富的发展机会。

Ordinals 协议(BRC-20)

图源:Hiro

2023年1月,比特币开发者Casey Rodarmor发布了Ordinals协议,这是一项基于比特币的资产发行协议,包含两个核心组成部分:Ordinals序数理论和Inscription铭刻。Ordinals 协议作者 Casey 通过铭刻的方式将内容携带在 UTXO 上,序数为比特币最小单位——2100万亿个Satoshi分配独特的标识符。而铭刻则是将内容与未花费交易输出(UTXO)相关联的过程。Ordinals协议的资产发行过程就像是将信息写入见证数据中,并用BRC20的形式以JSON格式记录将代币信息写入。

BRC-20 代币

BRC-20是由Domo于2023年3月8日创造的比特币实验性代币标准,其核心概念是利用Ordinal Inscriptions中的JSON数据。通过BRC-20标准,用户能够轻松实现Token合约的创建(Deploy)、Token的铸造(Mint)以及Token的转移(Transfer)等关键功能。截至2023年12月18日的统计数据显示,BRC-20赛道的总市值已经达到了6.4亿美元,突显了这一代币标准在比特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为数字资产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BRC-20 交易量数据来源: GeniiData

BRC-100

BRC-100 是基于 Ordinals 构建的比特币DeFi协议,除了本身的代币属性以外,BRC-100 还是一种应用协议,开发者也能基于 BRC-100 协议去设计 DeFi 等应用类的产品。据开发者MikaelBTC介绍,BRC-100引入了协议继承、应用嵌套、状态机模型和去中心化治理,为比特币区块链带来了计算能力,使构建 AMM DEX、借贷等比特币原生去中心化应用成为可能。

Ordinals NFT

软件工程师Casey Rodarmor 在比特币区块链上推出了 Ordinals NFT 协议,该协议已正式上线。现在,用户可在比特币的最小单位 Satoshi(Sat)上创作和拥有自己的 NFT,它们使用一个随机但符合逻辑的排序系统,使每个聪都变得独一无二。据介绍 Ordinals NFT 与以太坊NFT相比主要有以下三点不同:

● 相关数据均存储在比特币网络中,不依赖IPFS、AWS S3等外部存储;

● Permissionless:交易可以通过PSBT以分散的方式完成,而不需要“授权”;

● 其造币的成本与交易量成正比。

BRC-420

根据RCSV 官方 Gitbook 的介绍,BRC-420 专注将链上铭文模块化,包含元宇宙标准和即版税标准这两个关键部分,分别为元宇宙中的资产定义了开放且灵活的格式和为创作者经济设定了具体的链上协议。与 Ordinals 的其他协议都是单铭文不同的是BRC-420 协议采用多铭文递归组合。

Atomicals 协议(ARC-20)

图源:Atomicals Guidebook

Atomicals,又称原子协议,涵盖多种资产类型,包括同质化代币ARC20标准、NFT、Realm和Collection Containers。作为一种基于UTXO类型的区块链资产发行协议,Atomicals提供两种铸造方式,即去中心化铸造和直接铸造。去中心化铸造方式引入了Bitwork Mining,这是一种基于PoW(工作量证明)模式的铸造方式。该协议将比特币最小单位Satoshi作为发行资产的最小单元,当前ATOM的最小可拆分单位为546,并最小可将546个ATOM进行出售或转移。

Atomicals协议与Ordinals在资产交易排序方面不同的是,它不依赖于第三方排序器,可用于创建(铸造)、转移及升级各种数字物品,包括原生NFT、游戏、数字身份、域名和社交网络。此外,该协议还支持创建可互换的代币,其代币名称为ATOM(与Cosmos的ATOM不同,仅是名称相同)。

近期,创始人Arthur在12月13日的采访中分享了他对于元协议(Meta-Protocols)的看法。他认为元协议是一种全新的方法,允许开发人员创造自己的数据结构和规则,而不受限于使用已存在的严格结构。代表元协议的协议,如Atomicals Protocol,不断涌现,为开发人员提供了利用智能合约创建全新结构的机会。这一趋势使创作者能够更专注地倾注精力于Atomicals虚拟机(AVM)。该虚拟机的推出使开发人员能够在比特币网络上构建智能合约程序,为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体验创造方式。这意味着创作者们可以更专注地在比特币生态中实现智能合约,推动数字创新的进程。

Atomicals 资产类型:

● ARC20:是与Ordinals 上的 BRC20 类似的代币格式标准;

● Realm:Atomicals 提出的新概念,旨在颠覆传统域名,将作为前缀来使用;

● Collection Containers:这是一个用于定义NFT Collections 的数据类型,主要用于存储可读取的 NFT 和相关的元数据。据12月20日数据显示,目前市值体量处于第一位的TOOTHY总市值为46.12枚BTC,7日交易量为25.74枚BTC。

图源:Atomical Market

ARC-20 AVM

12月13日Atomicals创始人Arthur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元协议是开发人员创造自己的数据结构和规则的新方法,而不受现有严格结构的限制。诸如Atomicals Protocol之类的元协议不断涌现,使开发人员能够利用智能合约创建全新的结构。这让创作者能够专注于Atomicals虚拟机(AVM),该虚拟机使开发人员能够在比特币网络上构建智能合约程序。

Runes 协议(符文)

Runes由Ordinals协议创建者Casey Rodarmor提出,旨在解决BRC-20存在的效率问题。与某些协议的复杂性不同,Runes的设计简洁而优雅。通过在交易中使用OP_RETURN,Runes促使代币分配到特定的UTXO,具有输出索引、代币数量和代币ID。

Runes协议是一种基于比特币UTXO模型的同质化代币(Fungible Token)协议,通过简单的元组(ID、OUTPUT、AMOUNT)和OP_RETURN操作来管理和转移。其主要特点是协议简洁,无需额外的链下数据或原生代币即可支持部分操作,优化了链上数据使用。

Runes协议的提出是源于Ordinals协议开发者Casey对BRC20使用Ordinals协议创造大量UTXO的不满,因此他提出了基于比特币UTXO模型的同质化代币协议。目前,Runes Protocol仍然是Casey的一个构想,尚未具备完整的客户端和开发工具,尽管它在某些领域存在争议。

PIPE 协议

图源:Trac 官方

PIPE 协议是由开发者Benny在受到Casey设计的Runes协议和Domo提出的基于Ordinals的BRC-20标准启发后开发的资产发行协议。PIPE 协议巧妙地融合了Runes协议和这两个协议标准的特点,并在BTC生态中推出了三个协议:Trac Core、Tap、Pipe(简称TTP,合称Trac Systems)。

PIPE 协议的主要功能包括部署(Deploy)、铸造(Mint)和转移(Transfer),简称DMT。这些功能使得PIPE协议资产可以在比特币网络内轻松创建、分发和转移。除了支持同质化代币,PIPE 协议还提供了完整的非同质化代币数据结构和标准。

● Trac Core:比特币铭文的预言机和去中心化索引器;

● Tap:是对Ordinals协议的拓展而不是分叉,因此能够无缝兼容BRC20;

● Pipe:是Ordinals分叉的新协议,但实际过程需重铸流动性;

● Trac代币:部署于Ordinals-BRC20协议,后期做为Tap协议的治理代币;

● TAP代币:部署在Ordinals-Tap协议。

Stamps(SRC-20)

12月6日,比特币核心开发者Luke Dashjr在社交平台上透露,铭文(Inscriptions)正在利用比特币核心客户端Bitcoin Core的一个漏洞向区块链发送垃圾信息。这一漏洞允许用户在转发或挖矿时设置交易时的额外数据大小限制,而铭文通过将其数据伪装为程序代码,绕过了这一限制。Dashjr表示将于明年的v27版本发布时修复这一漏洞。然而,后来他在回应Ordinals相关问题时称,铭文本身并不存在,是一场骗局。

此言论给Ordinals生态泼了一盆“冷水”,导致BRC-20代币价格剧烈波动,ORDI价格单日下跌超过25%。Dashjr的批评者认为比特币网络属于社区,开发者无权按照个人偏好决定Ordinals协议的命运。即便Dashjr完成了对比特币程序的更新,只要矿工不采用更新后的程序,整个比特币网络就无法完成升级。

尽管有关铭文的争议尚未有最终定论,但这场风波引发了人们对Ordinals和区块链本质的反思,同时让人们关注到另一种代币标准SRC-20与Bitcoin Stamps协议。Ordinals协议是一个使用比特币UTXO作为数据储存媒介的衍生协议,通过比特币的OP_RETURN函数存储任意数据。该协议导致比特币区块更大,带来中心化风险和导致网络运行成本提高。而Bitcoin Stamps协议则由Mike In Space创建,基于Counterparty(XCP)协议,是比特币链上的第一个NFT代币协议标准。Stamps将图像数据编码为Base64字符串,存储在比特币UTXO中,相比Ordinals,Stamps更注重数据的可靠性,无法被从比特币公共账本中永久移除。

这场争议推动人们对于Ordinals和区块链本质的思考,并引发了对SRC-20标准和Bitcoin Stamps协议的关注。SRC-20类似于BRC-20,但避免了Ordinals带来的争议。Bitcoin Stamps采用直接将图像数据写入比特币UTXO的方式,强调数据的可靠性和无法被移除的特性。

图灵完备性的扩展:

阿兰·图灵

图机是由阿兰·图灵在1936年提出的抽象计算模型,用于定义可计算性的概念。图灵完备性是与计算理论相关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一个计算系统是否能够模拟任何图灵机的计算过程,重点在于如果一个计算系统是图灵完备的,那么它具备执行任何图灵机计算过程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比特币区块链本身并不具备图灵完备性,在区块链的不可能三角中,通过完全舍弃可扩展性来达到去中心化和安全的性质。所以这种设计选择有助于防止在比特币网络上运行恶意代码,从而保障网络的安全和稳定性。

BitVM

10 月 9 日,ZeroSync 项目负责人 Robin Linus 发表了一篇名为《BitVM:Compute Anything On Bitcoin》的白皮书,引发了大家对于提升比特币可编程性的思考,BitVM 是「比特币虚拟机 Bitcoin Virtual Machine」的缩写。它提出了一种在不改变比特币网络共识的情况下可实现图灵完备的比特币合约解决方案,使任何可计算的函数都可以在比特币上进行验证,允许开发者在比特币上运行复杂的合约,而无需改变比特币基本规则。

BitVM是一种新的Optimistic Rollup + Fraudproof+ Taproot Leaf + Bitcoin Script计算范式。它是“比特币虚拟机 Bitcoin Virtual Machine “的缩写。在允许开发者模拟程序行为的同时,无需对实际的比特币网络施加任何负载或更改。 BitVM 用它独特的方案来做此扩展,其主要包含的角色有:

证明者和验证者:前者会利用某一系统输入的信息来创建证明,后者需验证这个证明的计算结果,但却无法得知信息的具体内容,以此确保计算结果准确;

● 链下计算和链上证明:在不改变比特币共识的情况下,BitVM 毋庸置疑需要将大量的计算和扩展转移到链下完成,以此提升灵活度。

RGB

RGB 是 LNP/BP 标准协会(Lightning Network Protocol / Bitcoin Protocol:比特币协议/闪电网络协议),该协会是一个监督比特币各层开发的非营利组织,覆盖了比特币协议、闪电网络协议和 RGB 等智能合约。RGB 协议适用于可扩展且具备隐私性的比特币和闪电网络智能合约系统,其目的是在 UTXO 上运行复杂的智能合约以此引入比特币生态中。官方说明是:用于比特币和闪电网络的可扩展和保密智能合约协议套件,可用于发行和转移资产以及更广义的权利。

Layer2扩展方案:

图源:Bitcoin Layer 2: Your Complete Guide

Stacks

Stacks 是可使用智能合约的比特币 Layer 2,旨在通过其独特的「转账证明」共识机制 Proof of Transfer(PoX)将其自身与比特币链相链接,从而实现高度去中心化与可扩展性并且无需增加额外的环境影响。Stacks 是一个开源的比特币二层区块链,将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应用引入比特币,Stacks 最初名为 Blockstack,其基础工作早在 2013 年就已开始。Stacks 的技术架构包括核心层和子网,开发人员和用户可以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其区别在于主网高度去中心化但吞吐量低,而子网去中心化程度较低但吞吐量较高。Stacks进行的Nakamoto升级将全面提升网络性能,并引入了一项重要产品——SBTC。

● Stacks 更新了名为 Nakamoto的 版本,可让Stacks不仅可以结算比特币交易,还可以升级到100%的比特币重组阻力,且提升堆栈的速度,让出块时间预估为5秒;

● SBTC引入了去中心化和原生的锚定方式以此提升Stacks网络的总锁定价值(TVL)和用户数量,通过发行以SBTC为基础的稳定币。

Lightning Network(闪电网络)

闪电网络是比特币网络的一个第二层扩展解决方案,旨在解决比特币网络的可扩展性和交易速度问题。它是一个基于智能合约的支付协议,允许参与者在不必将每一笔交易都记录在比特币区块链上的情况下进行快速、低成本的微小额支付。

在闪电网络中,参与者可以打开一个多重签名的支付通道,通过在通道内部直接进行交易,可以实现几乎即时的支付,并避免了在比特币主链上进行每笔交易的需要。只有在通道开启和关闭时才会与比特币主链发生实际结算。这使得闪电网络可以大大提高比特币网络的处理能力,降低交易费用,并加速交易确认速度。

闪电网络采用类似于网络中的传递方式,通过多个支付通道将支付从一个节点传递到另一个节点,从而形成一个覆盖整个网络的支付网络。这种设计使得参与者可以通过链路进行跨节点、跨通道的支付,从而实现了高度的互联互通性。其核心功能包括:

● 发行稳定币:借助比特币自身价值在无国界的金融世界中为用户提供稳定币,好比可以使用它创建一个新的稳定币taUSD,并且可以使用单个 Bitcoin 交易将 BTC 和 taUSD 转入 Lightning Network 通道,从而进行 DeFi 操作;

● 多重Universe 模式:Universes 是存储库,保存了 Taproot Asset 钱包初始化和同步特定 Taproot Asset 状态所需的所有信息;

● 资产发行和赎回API:用户在比特币上交易各类资产就像在现实世界中投资股票、债券一样容易,以此映射到现实世界资产的发行;

● 异步接收功能:为开发者提供向链上地址添加统一资源标识符(URI)工具;

● 可扩展性:新功能build-loadtest 命令,以允许开发者对软件进行压力测试。

MVC

MVC是一条融合多项创新的革命性公有链,12月8日比特币侧链MVC的首席运营官Jason.Kwok公布了MVC明年第一季度的路线图并称将完成比特币跨链桥开发。MVC基于UTXO和PoW模型,突破性地实现了高性能、低成本和强大的去中心化特性。借助Layer1 DID和智能合约技术,提供比特币虚拟机MVC,其目标是成为引领80亿用户迈入Web3时代的顶尖区块链。

MVC于明年第一季度路线图中更新了9大板块:搭建去信任化资产桥;发布两个比特币兼容钱包;上线全新区块浏览器;内置支持Ordinals及BRC-20;Metacontract集成开发环境;MetaID比特币版本;MVC/BTC兼容DEX Orders.Exchange;开启第一期Proof of Buiding;以及上线MVC节点V0.2。

BEVM

BEVM是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BTC Layer2项目,通过Musig2聚合多签技术和比特币轻节点实现BTC去中心化跨链到BTC Layer2。通过兼容EVM来拓展比特币的智能合约场景,使BTC摆脱比特币区块链的非图灵完备和不支持智能合约的限制,可以构建以BTC为原生Gas的去中心化应用。

BEVM基于Taproot升级带来的Schnorr签名和Mast合约,以1000+比特币轻节点实现了去中心化的BTC跨链。在其网络中BTC可以无需信任地在L1和L2之间自由流通,同时以BTC为Gas,且兼容EVM,迅速得到比特币社区支持,最大程度地吸引开发者和用户的参与,从而迅速实现BTC L2的商业闭环。

由于BEVM是兼容EVM的Layer2,ETH EVM上可以部署的各类去中心化应用也可以在BEVM上部署,唯一的区别是BTC Layer2以BTC为Gas。每一笔BTC Layer2上的交易都将按照10:1的比例以定序器的形式打包到BTC Layer1,以实现BTC Layer2共享BTC Layer1的安全性。长期来看,BEVM的BTC Layer2解决方案将增强比特币的可扩展性、降低费用,并培育更安全和去中心化的金融生态系统,对比特币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侧链扩展方案:

图源:DCX Learn:What is a Sidechain

RSK

RSK是比特币网络上第一条兼容EVM的侧链,由比特币挖掘者担保的有状态智能合约平台。矿工通过联合挖矿获得奖励,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智能合约大革命中。RSK的目标是实现智能合约、即时支付及更高的可扩展性,为比特币生态系统增强价值和实用性。RSK智能合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使用了比特币的挖矿机制来维护其网络和安全性。这意味着RSK智能合约区块链具有比以太坊更高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程度,同时可以避免以太坊网络中的一些可扩展性和性能问题。

RIF是基于RSK智能合约的网络,通过提供一系列的基础设施服务( DeFi、存储、域名服务、支付解决方案)来解决二层网络所面临的技术复杂度,用户体验不足,安全性不够,及缺乏统一标准的生态系统等诸多问题。

Spiderchains

Spacechain是比特币侧链设计的最新提议,它合并了挖矿,需要矿工同时运行比特币节点和他们想要挖掘的侧链节点。交易链条从一个UTXO开始,每次交易都创建两个输出。第一个输出是记号UTXO,表示这个交易链条与某个Spacechain相关;而第二个输出是一个小面额的UTXO,任何人都可以花费它,尽管由于其小面额,需要额外的输入和输出。从链条的第二笔交易开始,任何人都可以从Spacechain交易链条花费第二个输出,并用它来承诺自己的侧链区块头。与此同时,Spiderchain位于主链基础层之上,由Botanix Labs于今年9月创建,旨在将以太坊虚拟机移植到锚定到比特币网络的平台上。其独特之处在于,它不直接涉及矿工在共识中的角色,也不使用任何合并挖矿的形式。Spiderchain采用多签和托管保证金,在比特币之上创建第二层权益证明系统,而且无需对比特币进行任何更改即可部署。

Softchains

Ruben Somsen于2021年1月提出了一种名为 Softchain 的侧链机制。这个概念起源于 Somsen 更早时候提出的 “PoW 欺诈证明” 提议,其初衷是提高简易支付验证(SPV)的安全性。在 Softchain 中,主链节点需要下载和验证每个 Softchain 侧链的区块头。当链分裂发生时,主链节点必须下载相关区块并利用UTXO集合承诺验证这些区块,以此构成双向锚定机制的基础。

其他协议:

图源:What is a Network Protocol and How Does it Work

Omni (稳定币)

JR Willett在2012年1月提出Omni协议,是基于比特币区块链的数字货币和通信协议,它使用比特币区块链实现智能合约、用户资产和分散式点对点交换等功能。2014年,USDT是首先在比特币区块链上基于Omni Layer协议发行的。从此获得先发优势一局夺得大半个加密货币的稳定币市场,是基于比特币网络的Omni-USDT,充币地址是BTC地址,充提币走BTC网络;

Colored coins(资产发行)

Chia 是一个由 Bram Cohen — 同时也是BitTorrent 协议的创始人提供的更加高效、更加环保的加密货币平台。Chia 引入了一种新的共识机制,称为证明空间和时间(Proof of Space and Time, PoST) ,这是对传统的证明工作共识机制 (Proofof Work,PoW) 的一个替代。最近市场火热的脚本协议早于2012年就已存在利用比特币进行资产发行的概念。

DLCs(可扩展智能合约)

11 月4 日,据官方消息,DLC.Link 宣布推出dlcBTC,一个旨在在以太坊上安全启用比特币进行 DeFi 操作的创新解决方案。据悉,dIcBTC 预定于 2024 年 2 月发布,它将赋予比特币持有者无缝参与像 Curve 和 AAVE 这样的DeFi 协议,无需托管人或第三方。

Ethscriptions(用于以太坊的创建转移内容的铭文协议)

最早的Ethscriptions 协议是在2016年创建的,但 Tom Lehman 是在今年的6月17日才为该协议开发了相关的产品,Ethscriptions是一种使用交易调用数据(Call Data)在以太坊上创建和转移数字内容的铭文协议,它绕过了使用智能合约存储和执行来实现将确定性协议规则应用于以太坊调用数据来计算状态,实现在不告知预言机和信任第三方的情况下信任彼此确定合约的结果。

Multibit (跨链桥)

旨在通过Multibit跨链桥完成比特币网络和以太坊虚拟机 (EVM) 网络之间的桥接,目前用于在 ETH 、BNB 和 BTC 三者网络之间,其主要目的是为BRC-20的资产提供DeFi服务。

结语:

2023年可谓是比特币生态的开荒之年,虽受自身天然不具备图灵完备性原因的影响其生态开发可谓是举步维艰,但随着铭文的出圈不仅让市场的视线转移到了比特币生态也同时吸引了不少开发者们的加入。或许我们正处于生态爆发的前夜,如同上轮21年牛初的公链之争一样也会爆发出一片“百花齐放”的事态。

当前局势下能够脱颖而出的协议也是非常值得我们期待和探讨的,数字黄金的流通和传递仍未完待续。

By Techflow深潮

计算机毕业生的至暗时刻

码农曾经是多少人艳羡的工作,但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强大,再加上三年疫情对很多行业造成的毁灭性打击,就连“含着金汤勺出生”的计算机专业学生都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危机。

以下是网友“明月湖往事”的肺腑之言:

现在美国的计算机专业非常难找工作,硅谷的各大厂亚马逊直接延期了所有应届生的Offer。

Meta基本上没有Return,Google苹果这些也没有多少Return,唯一招人的就是TikTok。但是TiKToK现在也被美国制裁了。

现在CS的长远发展并不好说,因为gpt的发明,编程变得无比简单,以后码农可能就像以前的英语专业一样,人人都会编程,码农很有可能会失业。就好像新世纪初期你会英语可以做外贸就可以赚大钱,现在人人都会英语了读英语专业已经没有任何价值,码农同样的道理。

说实话计算机有点像15年的土木,中国之前城镇化土木建筑行业非常缺少人才,建筑都是清华分数最高的专业,但是现在呢?土木建筑基本上是劝退专业。现在人们在计算屏幕上使用的时间已经到头了,计算机很有可能就是下一个土木。

最关键的是,美国绿卡太难了。合理的计算2023年开始排期,十年拿卡是非常正常的。当然23fall的同学开始排期可能都要25、26年了,那时候十五年拿绿卡也不是不可能。更不要说F1Check、H1B抽签等一系列问题了。

所以应届生应该怎么办呢?如果有加拿大的学校录取果断去加拿大,加拿大基本上毕业一年内就可以差不多拿到永居。我之前有初中同学去加拿大读本科已经永居了(我才刚刚研究生毕业)。

如果有博士录取果断读博,读博出路还是多一点。在计算机没有越来越内卷的情况下读博是为数不多的选择。

如果只有美国CS的master offer,如果是家里有钱全当出来旅游那没话说。如果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指望着逆天改命,我觉得还是洗洗睡吧。

没有例子的支撑结论永远是空洞的,下面前2个人都是认识的同学后两个都是网上真实可查的例子(我觉得他们没有必要骗人)大家自己体会吧

同学A,高中就获得过NOIP的一等奖,大学本科在华五,计算机美国TOP10CS硕士,还有极其高额的奖学金。毕业找不到工作,无奈去了ICC(Indian Consulting Companies 印度码农中介)。现在在ICC泡了好几个月,可惜一个面试都没有。

同学B,985计算机专业毕业,年级前三,美国TOP20计算机硕士。2020fall毕业因为疫情GAP了一年在国内实习,实习了一年有大厂经历。在美国暑假Meta实习,结果最后找不到工作找到了推特的Offer,但是推特大裁员offer直接黄了,回国去了华为。

同学C,ICC(Indian Consulting Companies 印度码农中介)的例子本科是美本会计专业,研究生转码,毕业找不到工作无奈去了ICC,在ICC好几个月没有一个面试,转投会计的岗位一周就上岸。

同学D,这个是一亩三分地的例子。国内startupBAT,暑假meta实习都待过。算上实习有4年经验。投了几百份简历没有任何回复。之前主要做front end,但也偶尔写backend,可以算半个fullstack,目前是北美普通学校CS硕士在读,6月毕业。但是为了能拿到面试,用写着3月毕业的简历在投,每天至少投三四个小时。从去年实习结束到现在数不清总共多少个了大厂都是毫无反应的,中小厂收到过六七个hr call,但都没有后续。好不容易拿到两三个小厂面试,面到最后要么是告知没有head count,要么是内部有transfer不再招外面的了。

计算机应届生未来的出路在哪:

1.不要润美国,美国F1签证很容易被Check,Check以后四五年没法回国。H1B抽不到绿卡,排期10年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和大量的机会成本,结果还没有办法百分百润,润美国真的得不偿失。

2.选择计算机要及其慎重。计算机未来的前途并不明朗,尤其是本身专业不是计算机的人不要转码。如果本专业就业不好可以转专业,但是不要选择计算机,要不然你会死的很惨,竹篮打水一场空,职业发展搞的一塌糊涂。

一群人在这里做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目前的事实已经很清晰了:

1.美国目前大环境极差,应届生毕业就失业。大厂冻结招聘,在中介公司泡大半年没有一个面试,简历投几百份没有面试。无论是有几年工作经验都是这样

2.计算机长远发展存疑,gpt横空出世颠覆性明显,而且计算机已经失去了新的热点(对比08年的智能手机的发明,15年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火热,20年zoom的居家办公)。我不敢说gpt一定会让码农失业但是gpt和前面几波浪潮不一样

3.美国绿卡10-15年排期已经是事实了,花了大价钱花了时间花了机会成本还没法润大家要想好!!!

有人在评论区给出他同学某大佬的例子我相信是真实的,就这个背景在北美求职已经是顶级了。要知道美国更看重实习(工作经验)而不是学位。有人PUA说下面的大佬不是计算机科班出身,所以找不到工作完全是外行的表现。就这样的大佬结果还是找不到工作,现在本科生扪心自问有几个人可以有人家的实习背景?我同学本科国内C9非码专业研究生申请到了我们学校,但是gap了一年leetcode1000+题周赛2200+分N段大厂实习国内外企+美国大厂去年夏天实习的时候没拿到return。然后海投A厂发了offer后又delay了,现在投了也有非常多了,但是面完后都没什么消息。

“为什么不回国?”人家女朋友和他一起来的一年的program商科专业,工作极其稳定,试问他咋回国?让女朋友把工作辞了?最后没办法只能尝试继续投不行就只能去中介了。

人工智能颠覆性的创造改变了很多产品的逻辑(例如chatbox团队一锅端),提高了程序员开发的效率,同时也减少了程序员的需求。而且降低了程序员的门槛,导致更多人来卷(以前很多人学不会就放弃了,现在有了人工智能的辅助学得很快,以后甚至人工智能可以脱离人类编程了)

有些人还是很乐观的,呵呵你们要来给美国高校送钱人家乐的不行。如果你实在不信,就当我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吧!

By 明月湖往事

比特币2024年走势

加密货币行业的高管们称新一轮牛市即将开始,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比特币将在2024年突破10万美金,创下历史新高。

比特币今年以来已累涨120%以上,对这一增长势头能否延续至2024年,许多人持乐观态度。Ledger首席执行官Pascal Gauthier上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23年是为即将到来的牛市做好准备的一年。但人们对2024年和2025年充满希望。

比特币上一次的历史新高还停留在2021年11月,接近69000美元。

行业监管危机

从那时起,加密货币行业就遭遇了一系列问题,从代币和项目崩溃、破产和刑事审判。FTX曾经是全球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之一,后来倒闭,其创始人Sam Bankman-Fried因七项刑事欺诈罪被判有罪,面临长达100多年的监禁。

与此同时,交易平台币安CEO赵长鹏也在上月底承认了刑事指控,作为与美国司法部达成的43亿美元和解协议的一部分,他宣布辞去公司首席执行官的职务。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这两起案件的结果是对困扰加密市场的问题划定了“界限”。加密货币公司Lightspark创始人David Marcus表示,

我认为,一旦摆脱了投机阶段,我们几乎已经完成了,可能没有完全完成……但可以让真正的建设者专注于技术和解决问题,而非仅仅提供一个巨大的数字赌场来供人们交易。

David Marcus创办Lightspark之前,曾担任Meta Platforms(META.O)的加密货币项目负责人,负责Libra区块链专案。

市场普遍认为,币安被处罚的消息解决了该行业长期存在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靴子落地”对投资者来说可能是一个长期利好,他们可以更加放心数字资产市场的安全性和稳健性。现货比特币ETF可能很快获得批准,这可能会吸引以前不想接触加密货币的传统投资者入局。Pascal Gauthier说,我认为,ETF的真正含义是比特币正在成为主流,这正是人们所等待的。

比特币减半

另一个潜在利好应该是四年一次的比特币减半,计划将于2024年4月进行。这将限制比特币的供应量——比特币供应量永远只能保持在2100万枚,这往往是新一轮上涨的驱动因素。

加密货币交易所CoinDCX国际市场副总裁Vijay Ayyar说,许多市场参与者预计,减半后一段时间会出现牛市,但考虑到ETF的消息,市场可能提前进入牛市,大多数投资者在场外观望,这可能导致价格大幅上涨。

比特币10万美元?

市场已经有人大胆呼吁比特币在2024年将迎来大幅上涨。

渣打银行上周重申了4月的价格预测,即比特币价格到2024年底将达到10万美元。该银行表示,这将受到诸多ETF获批的推动。

根据CoinDesk的数据,这意味着比上周五38,413美元左右的价格上涨约160%。

自称为加密金融服务公司的Matrixport上周发布了一份报告,预计比特币价格到2024年4月将达到63,140美元,到明年年底将达到125,000美元。Matrixport在报告中表示,“根据我们的通胀模型,宏观环境预计仍将是加密货币的强劲推动力。预计通胀将再次下降,促使美联储可能启动降息……结合地缘政治的逆流,应该会在2024年推动比特币创下新高。”

比特币减半详细分析

下一次比特币 (BTC) 减半应该在 2024 年 4 月,可能会对加密货币的价格产生巨大影响。关于比特币减半你了解多少呢?一起来看看。

1、什么是比特币减半?

比特币减半(有时是“减半”)是指挖掘新区块的奖励减半的事件,这意味着矿工收到的用于验证交易的比特币减少了 50%。比特币减半计划每 210,000 个区块(大约每四年)发生一次,直到网络产生 2100 万个比特币的最大供应量。

比特币减半对交易者来说是重要事件,因为它们减少了网络生成的新比特币数量。这限制了新硬币的供应,因此如果需求保持强劲,价格可能会上涨。

虽然这种情况发生在之前减半之前和之后的几个月(导致比特币价格迅速升值),但每次减半的情况都不同,对比特币的需求可能会大幅波动。

2、比特币下一次减半是什么时候?

下一次比特币减半预计发生在 2024 年 4 月,届时区块数量将达到 74 万个。比特币区块奖励将从 6.25 比特币降至 3.125 比特币。减半的确切日期尚不清楚,因为生成新区块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网络平均每十分钟产生一个区块。

比特币减半:关键事件

事件日期区块编号区块奖励事件之间的新比特币总数
比特币推出2009 年 1 月 3 日0(创世块)50 个新比特币10,500,000 比特币
第一次减半2012 年 11 月 28 日210,00025 个新比特币5,250,000 比特币
第二次减半2016 年 7 月 9 日420,00012.5 新比特币2,625,000 比特币
第三次减半2020 年 5 月 11 日630,0006.25 新比特币1,312,500 比特币
第四次减半预计2024年4月740,0003.125 新比特币656,250 比特币
第五次减半预计2028年850,0001.5625 新比特币328,125 比特币

此列表并不详尽。比特币每 210,000 个区块就会减半一次,直到 2140 年左右,届时所有 2100 万枚比特币将被开采完毕。

3、上次比特币减半发生了什么?

比特币上次减半是在 2020 年 5 月 11 日,挖矿奖励下降了 50%,从每个区块 12.5 个比特币降至 6.25 个比特币。供应紧缩为该资产提供了看涨的前景,Token的价格从 4 月 11 日(减半前一个月)的 6877.62 美元飙升至事件发生时的 8821 美元。尽管波动很大,但价格在接下来的一年中继续上涨,于 2021 年 5 月 11 日达到 49504 美元。

2012 年和 2016 年的前两次减半也出现了类似的模式,其中最强劲的上涨时期出现在减半后,尽管价格在 12-17 个月左右大幅下跌,但价格仍远高于减半前。

EvJTV93VjD9seaEYAEAjkZPIBR5JNV2dzjFDSQ2u.png

4、比特币减半对比特币价格有何影响?

目前尚不清楚下一次减半将如何影响比特币的价格。许多评论员认为,价格将遵循与前三次减半类似的模式,在事件本身之后由于新Token的供应受到限制而上涨。

然而,任何价格上涨都将取决于减半过程中对比特币的需求如何变化。需求不一定会增加,甚至保持不变,因为自 2020 年上次减半以来,市场已显着成熟,而且现在有更多成熟的加密货币在争夺用户。

5、比特币减半是如何进行的?

比特币减半内置于网络的底层区块链软件中,该软件决定了新比特币的创建速度。该软件要求网络中的计算机通过称为“挖矿”的过程竞争验证交易,并在它们能够证明所选择的交易有效时奖励它们一些新的比特币。交易在称为“区块”的组中进行验证,网络经过编码后每 210,000 个区块将矿工收到的奖励减半。

当比特币奖励减半时,矿工会怎样?

当区块奖励减半时,一些用户可能会计算出,由于电力和硬件等成本,他们的挖矿活动将不再有利可图。如果比特币的价格没有上涨来补偿,一些用户可能会完全停止挖矿,从而减少网络的处理能力。无论发生什么,开采区块的速度都不会受到影响,因为软件会自动调整验证交易的难度以保持稳定的速度。

当 2100 万个比特币全部被开采完后会发生什么?

当最大供应量 2100 万个比特币被开采完毕后,用户将不再收到新的比特币用于验证区块。然而,他们将继续收取由付款人贡献的交易费,作为验证交易的激励。据估计,最后一个新比特币将在 2140 年被开采。此时,加密货币将变得通货紧缩,因为一些可能会因用户错误而“丢失”——例如,通过将比特币发送到无效地址。

6、比特币为何减半?

比特币减半的原因在于其软件的设计,该软件是由一个神秘的人或团体使用假定的笔名“中本聪”创建的。

虽然中本聪没有明确解释减半背后的原因,但许多人猜测该系统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在一开始就更快地分配硬币,以激励人们加入网络并挖掘新的区块。根据这一理论,区块奖励被编程为定期减半,因为奖励的每种Token的价值被认为可能会随着网络的扩展而增加。

另一种理论是,减半是为了在Token中引入通货紧缩措施,因此每个区块奖励的新Token数量是预先确定的。与法定货币体系不同,中央银行的过度印刷可能会导致货币价值持续下降,可用比特币的固定总供应量和预先确定的新比特币印刷率可以对冲这种风险。

对比特币设计(包括减半和 2100 万枚硬币的有限供应)的一项批评是,它鼓励用户储蓄而不是消费,希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值。这可能在过去加剧了繁荣和萧条周期,用户囤积Token只是为了在关键时候兑现。

出于类似的原因,一些人还将比特币与金字塔(庞氏)骗局进行比较,认为该系统的设计对早期参与的用户给予了不成比例的奖励。

2024年将是人类历史关键的一年,让我们拭目以待

By 金色财经金融界

OpenAI的宫斗内幕

OpenAI动乱终极原因,疑似被揭秘!外媒纽约客长文曝出动乱始末,起因疑似是Altman和女董事Helen Toner起了龃龉,Altman希望踢掉Helen,但不幸被Helen先发制人。

果然,时值ChatGPT一周年之际,OpenAI的大戏,还没完。前几天Greg、Altman、Mira放出了三人合影,却不见Ilya。许多人猜测,Ilya是不是要彻底离开OpenAI了?

就在刚刚,Greg火速po出了和Ilya的合影,po出一颗心,Ilya也转发了合影,同样以心回应。

与此同时,Altman也发文,为曾经被怀疑是OpenAI动乱「一号内鬼」的Adam D’Angelo做出澄清,表示他在竭尽全力地避免冲突。

我发现,有人对Adam在OpenAI董事会任职期间经营Quora和Poe的潜在利益冲突有疑问。我想声明,Adam一直非常清楚我和董事会的潜在冲突,并且在竭尽所能对之斡旋,避免冲突(在适当的时候回避,甚至在必要时请辞)。Quora是OpenAI的大客户,在董事会中拥有客户代表,对我们是有益的。OpenAI如果像我们希望的那样成功,就会触及经济中的许多领域,和世界上许多实体建立复杂的关系,这都会导致各种潜在利益冲突。我们的处理方式就是完全披露,把决定权留给董事会。

同时,《经济学人》发表于11月的一篇文章也翻出,里面提到了这样的细节——曾经,OpenAI的投资者回报率以100倍为上限,但他们改变了规则,因此从2025年开始,上限大约每4年翻一番,也就是说,利润上限会呈指数级上升。

文章地址:https://www.economist.com/business/2023/11/21/inside-openais-weird-governance-structure网友们纷纷流下羡慕的泪水,表示自己现在去投资还来得及吗?而马斯克则在留言区讽刺道:大家别忘了,OpenAI可是个非盈利机构。

《纽约客》长文爆料

同一时间,外媒纽约客发表了一篇长文,爆料此次OpenAI内乱的始末,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还是第一次公之于众。

董事会内乱,纳德拉被瞒

事情发生在感恩节前的周五上午11点半左右,纳德拉正在开会,忽然传来晴天霹雳般的消息——在20分钟后,OpenAI董事会将宣布解雇Altman的消息。纳德拉此时不知道,Altman和OpenAI董事会之间的关系已经很僵了。某些董事会成员认为,Altman很擅长操控他人,这种特质在科技CEO中常见,但对于学术界或非营利组织背景的董事会成员来说,却很不受用。后来,这场为期五天的动乱,被部分微软员工称为「Turkey-Shoot Clusterfuck」(压倒性的大规模混乱)。

彼时,纳德拉已经和Altman密切合作了四年,对他越来越信任。大爆款ChatGPT塞进Office Copilots后,微软的核心生产力程序Word、Outlook、PPT都已改头换面。多年来,微软并非站在科技行业的最前沿,但它与OpenAI的联盟,让这家巨头一举超越谷歌和亚马逊等对手。Copilot的发布,是微软的高光时刻。ChatGPT的日活数有1400万,而Microsoft有十亿,前途一片大好。纳德拉刚刚从震惊中恢复过来,就给另一董事会成员Adam D’Angelo打电话询问情况。D’Angelo表示,Altman在与董事会的沟通中,并不是始终坦诚。他不愿透露更多,似乎董事会故意隐瞒纳德拉,不希望他知道Altman被辞的真正原因,因为不希望纳德拉提前警告Altman。

消息传开,整个科技行业震动

纳德拉很沮丧地挂了电话。微软拥有OpenAI营利性部门近一半的股份,董事会做这种决定前,理应征求他的意见。而且他知道,这次解雇会引发OpenAI的内乱,甚至引发整个科技行业的内战。纳德拉和微软CTO Kevin Scott以及其他微软高管视频通话,大家都在猜测,解雇理由或许是因为发布AI产品太过迅速引起的安全顾虑。Scott理解这种担忧,因此微软和OpenAI决定缓慢但持续地发布AI产品,同时招募大量未经训练的用户,观察他们如何与AI技术交互。在Scott看来,管理AI风险的最佳办法,就是对尽可能多的人透明,让AI技术逐渐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而文字处理AI,就是一个最好的方式。

对于Altman的下台,微软的A计划是通过支持Murati来稳定局势,然后看看董事会是否会改变决定,或者解释自己鲁莽举动的原因。如果董事会拒绝,微软就会启动B计划——利用公司的巨大影响力(承诺的数十亿美元投资还未移交),帮Altman重登CEO之位,并且更换掉董事会成员。而C计划,就是聘请Altman和他最得力的同事们,在微软内部重建一个OpenAI。这就意味着,微软可以将任何新技术出售给用户,这将是一笔巨大的意外之财。视频通话中的高管们认为,这三个计划都很不错。这一战略背后的信念是,微软已经找到了负责任地开发AI的方法、保障措施和框架。无论Altman发生什么,微软「将AI带给大众」的蓝图都不会改变。

Helen Toner是内鬼,还是Altman遭反噬?

就在今年秋天,Sam Altman曾与CSET负责人Helen Toner针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原因是Toner参与撰写了一篇批评OpenAI「煽风点火炒作人工智能」的论文。

虽然Toner为自己辩解过(后来她还向董事会道歉,因为没有预见到论文可能产生的影响),但Altman依然开始单独联系其他董事会成员,探讨替换她的可能性。有趣的是,当这些董事会成员交换彼此的谈话内容时发现,Altman竟然把有些人的想法「曲解」成支持撤换Toner。据知情人士透露:「Altman通过『谎言』让他们互相猜疑的做法,已经持续很多年了。」不过,也有人表示:「Altman实际上并没有操纵董事会,但他也承认,自己在试图撤换一名董事会成员时,手段有些生硬。据《纽约客》爆料,Sam Altman在企业的内部斗争中非常老练。这在OpenAI早期的时候帮助巨大。例如,他在2018年时阻止了Elon Musk尝试接管组织的计划。

与此同时,Altman也很擅长控制信息和操纵观念,不论是公开还是秘密地进行。同样,这种能力也帮助他吸引到了相当丰厚的风险投资。然而,对此十分不满的董事会成员们认为,OpenAI的使命要求他们对AI的危险保持高度警觉,但在Altman的领导下,他们无法有效地执行这一使命:「我们的使命是多方面的,不仅要确保AI惠及全人类,还要有能力让CEO对此负责。」当然,Altman有着不同的看法。知情人士称,Altman和董事会之间进行的是「非常正常且积极的辩论」。但与此同时,Altman也认为一些董事会成员不懂商业规则,并且对自己的职责感到不安。面对Altman令人敬畏的战术技巧,四名董事会成员Helen Toner、D’Angelo、Ilya Sutskever和Tasha McCauley最后在研究如何撤换他时,不得不非常谨慎——必须确保能打Altman一个措手不及。「很明显,一旦Sam知道这一计划,他会想尽一切办法来破坏董事会的行动。」

我们并不清楚董事会成员们,究竟是更害怕具有自主意识的计算机,还是更担忧Altman可能的擅作主张。但不管怎样,他们最终还是选择先发制人,并且天真地认为微软会支持他们的「政变」。两天后,Altman被解雇了。

微软:整件事都愚蠢得难以置信

纳德拉得知政变后,微软开始执行A计划。微软发表了一份声明,强调微软仍将效力于Mira及其团队。与此同时,纳德拉与Murati保持联系,但没有得到太多情报。在解雇Altman的前一晚,董事会让Murati保持沉默。他们以为,她和OpenAI的员工们不会与董事会抗争。他们错了。

Murati和员工们强烈表达了不满,提出了尖锐的问题。随着Altman下台成为全球瞩目的新闻,董事会开始不知所措。而在微软内部看来,整件事情都愚蠢得令人难以置信。一位高管吐槽说:「除非董事会的目标是摧毁整个公司,否则他们每次做决定时,似乎都会莫名其妙做出最糟糕的选择。」A计划失败后,微软转向了B计划。有了微软的声援,Murati和员工们开始敦促董事会成员辞职。

有些成员同意离开,甚至对Alman的回归持开放态度,只要他不做CEO,也没有董事会席位。到感恩节前的那个周日,每个人都筋疲力尽了。OpenAI的办公室和Altman的住所,在被大批记者监视着。董事会找到Murati,告诉她,他们正在秘密招聘一位新CEO,并且成功找到人选。

这是最后一根稻草。C计划启动:周日晚上,纳德拉邀请Altman和Brockman加入微软的新AI实验室,承诺尽可能多的资源。Murati和员工们向董事会发出公开信:「我们无法为缺乏能力和判断力、不关心员工使命的人工作,无法再合作。」几乎所有OpenAI员工签署了这封信,宣布加入微软子公司,除非现任董事会成员辞职,并恢复Almtan和Brockman的职位。

终于,在感恩节前两天,OpenAI宣布Altman重返CEO之位,除 D’Angelo之外的所有董事会成员都将辞职。

OpenAI宫斗,微软成最大赢家

尽管C计划看起来很诱人,但微软高管综合评估后得出结论:目前的情况是最好的结果。将OpenAI员工转移到微软,可能会导致成本高昂、浪费时间的诉讼,还可能需要政府干预。在新框架下,微软获得了OpenAI的无投票权董事会席位,不引起监管审查的情况下,微软就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这部宫斗剧的结局,被视为微软的巨大胜利,也是对其开发AI方法的强烈认可。

一位微软高管表示,Sam和Greg真的很聪明,他们本来可以去任何地方,但他们选择了微软。所有OpenAI人都选择了微软,就像他们在四年前选择我们一样。这是对我们所建立系统的巨大承诺。他们都知道,微软是继续自己工作的最佳地点,最安全的地点。」

同时,被解雇的董事会成员也坚称自己的行为是明智的。「我们不会把Sam的一群亲信放进董事会,而是会任命能够对抗他的新人。」Helen Toner表示,「Sam非常强大,他很有说服力,善于按自己的方式行事,现在他注意到了,观众们正在观看。」而AI监管机构,对这一结果也并不满意。开源人工智能平台Hugging Face的首席道德科学家Margaret Mitchell表示,「董事会在解雇Sam时,是在履行自己职责。他的回归会产生寒蝉效应。公司内部发声的人会越来越少,因为担心自己被解雇,高层人士也将更加不负责任。」Altman表示:「我们将进行独立审查,我对此感到兴奋。我只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这里,继续快乐地前进。」

CTO:找到OpenAI,让微软重新伟大

Scott被任命为CTO时,被寄望带领微软超越谷歌。在过去的20年里,微软曾在内部的AI项目上花费数亿美元,但收效甚微。许多高管认为,像微软这样笨拙的大公司(拥有20万名员工和庞大的官僚机构),无法满足AI开发需要的灵活性。「很多时候,都是越小越好。」那时起,Scott开始关注各种初创公司,然后OpenAI脱颖而出。建立合作关系后,OpenAI可以使用微软的云计算平台Azure。2018年,Scott见到了OpenAI的数十名年轻员工,他们拒绝了大科技公司数百万美元的offer,来到OpenAI每天工作18小时,因为这里承诺创造「不会危害人类或过度集权」的AI。

首席科学家Ilya非常关心为AI的出现做好准备——它可能很有用,也可能会造成大规模破坏。Altman是一位富有魅力的企业家,决心让AI变得有用,且有利可图。在Scott看来,这家初创公司的理念非常理想。「他们有一种真正的文化,一个关于未来的理论。」Ilya曾表示,AI会让人类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医疗保健等事情比今天好一亿倍 。这种自信让一些潜在投资者望而却步,但对Scott却异常有吸引力。当时,微软内部正弥漫着阴郁的氛围,许多员工都认为,AI是一场数据游戏,谷歌有更多的数据,而微软处于巨大的劣势。但Scott说服了绝望的微软高管:我们有另一种方式玩这个游戏。因为对算力的需求猛增,OpenAI需要拥有巨大财力的合作伙伴,因此,它推出了营利性部门,允许合作伙伴持有OpenAI的股权,并收回投资。然而营利部门由非营利组织董事会管理,董事会成员由教授、非营利组织领导人和企业家组成。他们有权解雇CEO,如果认为OpenAI的发现会将人类社会置于风险之中,他们可以锁死这种技术,把钥匙扔掉。纳德拉、Scott和高管们愿意接受这些奇怪的规矩,因为相信OpenAI会让微软在AI领域拥有领先优势。随后,就是近100亿美元的投资。

那一天,GPT开始自动编码

2019年的某天,OpenAI 副总裁Dario Amodei有了一项震惊的发现——将软件程序的一部分输入GPT中,要求系统完成编码后,GPT照做了,而且使用了Amodei根本没有计划使用的技术。没人能确切说出,AI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LLM本质上是一个黑匣子。GPT的答案,基于数十亿个数学权重,后者会根据概率,来决定接下来输出什么。在OpenAI的某些员工看来,GPT的神秘编码能力令人恐惧——这也太像终结者了。好在,令人安慰的是,GPT也时常会出现编码失误。而Scott和Murati在了解到GPT的编程功能后,既焦虑又兴奋。他们一直在寻找人们愿意付费使用的AI应用。巧的是,五天后,微软收购了GitHub。被收购后,GitHub成为微软内部的独立部门,拥有自己的CEO和决策权。GitHub上的代码,有时会出错。所以Scott和Murati找到GitHub CEO Nat Friedman时,双方一拍即合。

Friedman是一名业余飞行员,他给产品取名为GitHub Copilot。21年,GitHub准备推出Copilot时,遭到微软一些高管抗议,因为这个工具偶尔会产生错误,因而会损害微软的声誉。但Friedman力排众议,不顾许多激烈的反对声,发布了产品。GitHub Copilot获得了巨大成功,微软开始对程序每月收取10美元的费用。一年后,它的年收入突破了一亿美元。同时,高管们注意到,使用这个工具越多,就会对它的功能和局限性理解得越细致。用Friedman的话说,「你的大脑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它」。

从那时起,Scott开始撰写一份题为《AI Copilot时代》的备忘录,他写道,微软已经找到了一个强有力的隐喻来向世界解释AI——副驾驶。「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从未经历过这样一个时刻:所在的领域正在发生如此激烈的巨变,重新构想新的可能性,如此令人兴奋。」就如OpenAI联创Karpathy所说,最热门的新编程语言是英语。接下来,就是将GitHub Copilot应用到微软的软件中。

2023年,微软将GPT-4集成到了Bing搜索引擎中,Bing的下载量猛增了八倍。而微软的工程师们,记住了Clippy和Tay的失败教训——避免将AI拟人化。它们之所以失败,部分原因是犯错时会被认为是愚蠢的,人们并不会决定它们是不完美的工具。因此Office Copilot会提醒用户,自己是AI而不是人,没有呆滞的眼睛或者活泼的名字,图标也都是抽象形状。截止今年11月15日,已经有数万人在使用Coiplot。显然,OpenAI和微软,还将继续给世界带来巨变。

By 新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