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超过预期,放水还会继续吗

美联储纪要显示,货币政策方面,部分官员预计在即将召开的会议上开始讨论缩减量化宽松。多位官员认为,如果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在即将召开的会议上“某个时候”开始讨论缩减购债规模是合适的。

  通胀方面,纪要显示,几位官员将通胀上升至“不受欢迎”水平的风险提高到了足以明显引发政策反应的水平。部分官员认为,农业部门的状况有所改善,农民的收入受到了更高的农作物价格和联邦援助的支持。部分官员认为,由于基数效应,通胀将在近期升至2%以上。官员们普遍预计,在短期效应消退后,通胀会有所缓解。许多官员表示,尽管衡量通胀的指标在短期内预计会出现波动,但长期通胀预期指标仍保持在与实现长期目标大体一致的水平。展望未来,官员们预计,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胀将与美联储货币政策委员会的目标一致。

  消费和支出方面,多位官员指出,财政刺激、疫苗进展、被抑制的需求和高水平的储蓄将继续支持消费者支出。一些官员指出,企业和家庭债务的脆弱性处于“中等”水平。一些官员表示,受疫情严重影响的行业中的一些企业正在缩减规模,或一些企业专注于削减成本或提高生产率,特别是通过自动化。

  劳动力市场方面,多位官员讨论了材料和劳动力短缺以及供应链瓶颈等可能制约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复苏步伐的报告。一些官员指出,不同人口和收入群体以及不同行业的劳动力市场复苏仍然不均衡。许多官员表示,企业在雇佣员工方面遇到了困难,这可能反映了提前退休、健康问题、照顾孩子的责任以及失业保险福利的扩大。许多官员表示,相对于疫情前的水平,劳动力市场限制压低了劳动力参与率。

  对于经济前景的预期,纪要显示,在取得实质性进展之前还需要一段时间,经济离美联储的目标还很远。经济发展的道路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疫情的发展,包括疫苗接种方面的进展。目前的公共卫生危机继续给经济带来压力,经济前景仍存在风险。

  美联储官员们承认经济有所加强。纪要显示,经济前景面临的风险不像之前几个月那么高。官员们一致认为,会后声明应承认,经济活动和就业指标有所加强,但受大流行病影响最严重的经济部门仍然疲弱,尽管这些指标有所改善。官员们判断,尽管前景仍存在风险,但疫苗接种和宽松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持续进展极有可能巩固经济活动和就业的进一步增长,并限制经济前景出现风险。

  对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一些官员表示,疫情造成的下行风险仍在继续,并指出,鉴于新的病毒株和对疫苗接种的潜在犹豫,复苏可能不均衡。

  //  缩减讨论或比预计更早发生  //

  尽管在美联储今年3月份和4月份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前,市场就曾出现对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措施的预期,但鉴于美联储高层的鸽派表态,此前市场大多预期美联储会在今年下半年着手退出量化宽松措施,但通胀形势也可能促使在今年年中就释放有关信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美国经济将强劲复苏,通胀水平将不断上升。

  摩根大通执行董事兼全球研究主席张愉珍(Joyce Chang)在18日出席在线研讨会时表示,美联储可能要到今年9月或今年更晚些时候才会讨论缩小量化宽松规模,加息则可能要等到2023年。到今年年底,美国和中国的产出缺口将会被填平——2008年金融危机后产出缺口的填平花费了8至10年时间。市场的担忧是,美联储在通胀上涨的情况下仍不退出刺激性措施。

  瑞士信贷表示,这一信号最有可能出现在8月份标志性的杰克逊霍尔央行年会上,美联储将在2022年认真开始缩减购债规模。

  瑞士信贷澳大利亚策略师Damien Boey表示,我们认为,美联储关于通胀压力暂时论和通胀预期无法锚定的观点再无法令人信服。

  根据美联储的说法,要等到就业和通胀目标取得实质性进展它才会缩减量化宽松。但近几个月以来,美联储的口风出现变化,开始跟其他几个央行一样,变得没那么鸽派了,这种转变对投资者而言很重要。

  不过Satori Fund创始人兼投资组合经历丹尼尔斯(Dan Niles)告诉雅虎财经(Yahoo Finance),高于预期的通胀数据,加上全球其他央行已经退出宽松货币政策,也有可能会迫使美联储比预期更早退出宽松政策。

  他表示:“如果你看到食品价格、能源价格、住房价格上升迅速,美联储不会有任何的选择。”他预测,美联储可能在今年夏季发出信号,以削减其每月1200亿美元的资产购买。

  //  华尔街大佬担忧“放水”产生的风险  //

  越来越多的华尔街大佬,开始担忧由美联储无止境的“放水”所产生的潜在风险。

  近日,索罗斯的昔日军师、亲密战友Stanley Druckenmiller发表专栏文章称:因为美联储持续的庞大的货币宽松政策,助长了金融市场的过度行为,应该立马调整政策,将风险降至最低。

  Druckenmiller警示,除了泛滥的流动性,当前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已经达到了历史较高水平,通常在这一阶段,美联储应该计划首次加息。然而,美联储却告诉市场,首次加息将在32个月后发生。

  另外,美国债务也让Druckenmiller产生了担忧。他表示,美联邦仅用了2年时间就增加了30%的GDP额外财政赤字,将在未来几十年内给央行带来从未有过的压力,在未来20年内,几乎30%的年度财政收入将不得不用于偿还政府债务利息。

  在Druckenmiller看来,危险信号已经出现了,外国投资者正在大举抛售美国国债,这是令人震惊的,也是史无前例的,即使在花费数万亿美元支撑债券市场之后,外国投资者仍然在净卖出。

  与此同时,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的创始人达利欧也警示,拜 登 政府的经济计划增加了通胀和美元贬值的风险,让太多的资金流入经济体内,产生制造泡沫的风险。

  达利欧认为,当前股市的估值已经算是一种泡沫,但并不是债务催生的,而是因为市场有太多资金,货币政策却没有收紧,那么你持有的货币会贬值,无奈只得配置股票等资产。

  摩根大通执行董事兼全球研究主管表示,在美联储表态将保持耐心的情况下,通胀还将继续走高。经济重启中出现的供给侧制约今年下半年仍将存在。

  //  美股今夏或面临20%修正?  //

  对通胀的担忧本月已经搅乱了市场,纳斯达克指数自5月以来已下跌近5%。但一位对冲基金创始人警告称,如果美联储暗示今年晚些时候应对疫情的宽松政策即将结束,可能会引发美股下调20%。

  就美联储官员而言,他们坚持认为,通胀上升是经济从疫情封锁中重新开放的暂时现象。不过,美国劳工统计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以2008年以来最快速度上涨,这可能令投资者感到恐慌。这一通胀指标与美联储偏爱的个人消费支出(PCE)指数不同,在过去12个月里上升了4.2%。美联储已经暗示,即使按其偏好的指标衡量,经济复苏中的通胀率超过2%,它也愿意保持宽松。

  但正如尼尔斯所指出的,世界上其他经济体已经表示,它们有意摆脱疫情期间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加拿大央行已经开始缩减购债规模,而英格兰银行成为七国集团中第二个讨论购债的国家。尼尔斯说,这一现象可能会促使美联储更快采取行动。俄罗斯和巴西等其他国家的利率已经上升。

  正如尼尔斯在他的博客中所指出的,市场的10年盈亏平衡通胀预期正处于201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他表示,由于美联储扩大了债券购买计划,以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衡量的通胀担忧被人为压低。但有关缩减每月1200亿美元购买计划的讨论可能在夏季改变,尼尔斯预计届时美联储将放弃其宽松信号。他的观点仍然是,美股将出现10%至20%的调整,对无利润增长的企业造成最严重的打击,2021年迄今为止的情况就是如此。

  他表示,低估值和高盈利企业将是较为理想的投资领域。像谷歌和Facebook这样盈利强劲的大型科技公司,可能比那些在利率上升环境中无法发挥同样优势的无利可图的竞争对手表现更好。在其他领域,能源板块和像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这样的金融公司仍是他最喜欢的一些价值股。

  在今年5月,高估值的科技股成为美股暴跌的重灾区。

  其中,美国五大科技巨头FAAMG—Facebook、苹果、亚马逊、微软以及谷歌母公司Alphabet走得尤为弱势。

  截至5月18日,今年5月以来,苹果跌近5%、谷歌跌近4%、Facebook跌近5%、亚马逊跌近6%、微软跌超3%。

  华尔街分析师担心,未来几个月的通胀压力或进一步推高债市收益率,进而压低高估值的科技股。

  //  耶伦再提增税大计,或令美指雪上加霜  //

  在当地时间5月18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呼吁商界领袖支付更高的税款以支持政府的刺激性支出,并支持加强工会和降低外国竞争壁垒。不少投资者担心,美国税率上调的行动最终可能迫使驱动更多投资资金从美国市场撤离,从而打压美元资金需求。

  耶伦在美国商会发表演讲时重申,白宫打算提高对企业和最高收入者的税收,作为拜 登 政府基础设施支出计划的一部分。

  耶伦称,由于企业税处于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1%的历史低位,相信企业部门可以通过承担其公平的份额来为基建计划做出贡献,建议只需将企业税恢复到历史规范水平。

  此前,美国总统 拜 登 提议将美国公司税率从21%提高到28%,以帮助支付2万3千亿美元的基建计划,但他也表示,愿意在其拟议的公司税率上调方面做出妥协。

  5月13日,拜登与六位共和党参议员举行会议时表示,愿意在其2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开支计划上做出妥协。这些参议员已经强调了与拜 登 存在的重大分歧,但表示或许有可能达成协议。

By 券商中国

亲身体验比特币购物流程

美国新蛋(Newegg)正式接受比特币付款,由Bitpay处理交易,消费者下单后15分钟内收款地址有效,期间汇率波动由商家承担。

  首先来到新蛋网美国(newegg.com) 左右均已出现接受比特币的广告。

  接下来选择一样商品,小编这里选择了Battlefield 4 ,大陆禁止的一款游戏,通常大陆玩家想支持正版也不行。可惜newegg没有卖CD-KEY的,卖的软件都是盒装软件,要Shipping的,这个过不了关,不然我就买下来了。

  填好货运信息:

  随便填了个Bill Gates,美国的地址也不知道呀,只知道Google家的地址,只好委屈比尔大叔先去下山景城了。

  付款时大大的比特币标志。内容翻译全文为:

  比特币是最快速和安全的在线支付手段。

  没有身份信息盗窃风险,没有付款记录。

  你的付款立即完成。

  注意:请注意如果使用比特币作为付款方式,一旦你选择了“比特币付款”按钮,你只有15分钟可以用来完成付款。如果你没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付款,有两个选择:你可以重新下个订单,或者换个支付方式。

  所有用比特币付款的订单退款时不能用比特币退款,退款只能给新蛋礼品卡。所有退款遵守退款政策。

  按下Bitcoin按钮(先点一下协议),就行了

  点下确认后,立即出现Bitpay付款界面,订单锁定的汇率有效期为15分钟。

  下方英文内容为: 如果你的钱包在电脑上,请按下“比特币付款”按钮。 如果手机钱包,扫描二维码。如果是网页钱包,请复制下面地址去网页钱包发送相应金额。消费者下单后15分钟内收款地址有效,期间汇率波动由商家承担。

By 玩币族

  

黄金和比特币哪个更抗通胀

黄金成就以来被当做对经济下滑的一种对冲。同时也被广泛用于对冲通货膨胀。然而目前,在大多数周期较短的投资领域来看,它的可靠性似乎有所下降。随着全球经济从疫情中复苏获得更多动力,美国国债收益率飙升,金价在2021年下跌。有经济学家们认为,比特币目前或许更加适合对冲长期通胀。然而,黄金与比特币各有其优劣所在,针对不同的经济环境进行针对投资或许才能够最有效的抵御市场风险。

黄金为何被视作避险资产?

对冲资产的目的是保护你的财务免受风险。损失风险越高,防范风险的重要性就越大。然而,对冲投资很少能完全消除你的潜在损失。黄金之所以具有对冲工具的价值,是因为它没有信用或违约风险。

当利率下降时,黄金价格上升,这与经济形势的发展成反比。因此,从广义上讲,黄金是对经济下滑的一种对冲。黄金也被广泛用于对冲通货膨胀。硬资产,如包括黄金、白银和房地产在内的自然资源,由于供应有限而具有内在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当金融市场受到危机恐慌时,黄金成为一种很好的对冲资产,可以吸收股票、债券和石油市场的冲击。

人们将黄金视为一种将财富代代相传的方式。当官方货币因通货膨胀失去购买力时,黄金往往以基础货币定价,因此,以当地货币计算,黄金有上升的趋势。此外,黄金被认为比当地货币更有价值。尽管黄金的价格在短期内可能会波动,但从长期来看,它始终保持着其价值。

比特币受益于通货再膨胀交易,吸引黄金市场资金

最近,批评人士对黄金及其对冲股票等其他资产波动和通胀风险的能力产生了质疑。尽管从十年以上的周期来看来看,它是一种合理的价值储存方式,但在大多数周期较短的投资领域来看,它的可靠性有所下降。随着全球经济从疫情中复苏获得更多动力,美国国债收益率飙升,金价在2021年下跌。有经济学家们认为,比特币目前或许更加适合对冲长期通胀。

而比特币的历史很短,无法对其对冲通胀的能力做出有力结论。比特币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另类的反法令资产。由于自数字货币诞生以来就伴随着自由意志主义的反政府思想,它一直很受欢迎。比特币可以促进即时跨境支付和汇款,而不受中央政府的限制。

有间接证据表明,一些资金直接从黄金流入了比特币。机构似乎正在做出决定,将一些资金配置在比特币上,以对冲法令崩溃的风险。比特币去年的表现与债券收益率的走势直接相关。当收益率上升时,比特币也会上升。这意味着数字货币直接受益于通货再膨胀交易。

比特币和黄金都对通胀敏感,但当世界面临螺旋式下跌时,黄金受欢迎程度上升。相比之下,比特币在更强劲的经济环境下表现更佳。

此时收益率正在上升。黄金可以对冲略微升高的通胀率,未必能应对实际利率的大幅提升。

黄金作为一种针对不确定经济状况的对冲工具,如今受欢迎程度降低,原因是全球各国央行的财政刺激计划推动风险偏好上升。

从波动性来看,比特币的稳定性远不如黄金。由于比特币的跌幅往往是黄金的三倍,持有三倍于比特币的黄金可以抵消其波动风险。

比特币与黄金优势及劣势分析

人口统计趋势证实,这一趋势正在转变,许多年轻投资者更喜欢数字资产,而不是贵金属。例如,

25-34岁的千禧一代中,只有7.5%拥有黄金和白银,而25%拥有加密货币,且有31%有兴趣购买。

比特币有很多投机狂热的症状,就像黄金一样,它的价值也是因人而异的。它没有内在价值。比特币没有任何直接的退路。如果数字资产发展到足以挑战政府对货币发行的垄断,官方行动可能很容易限制其使用。据估计,有20%的比特币因为投资者遗失密码而无法使用。大多数地方不接受比特币,交易通常又慢又贵,当网络堵塞时,有时需要几天时间,每笔交易的成本甚至会超过25美元。仅维持比特币区块链所需的计算量就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电力消耗,对气候产生了重大影响。

黄金供应并不是完全静止不变的,随着开采的增加,黄金供应每年增长约1.25%。黄金的储藏成本往往较高且现货形式的交易极其不便,同时存在难以分割的问题。比特币没有这些缺点。比特币的供应是没有弹性的,而且是有上限的,只有2100万枚数字币将会存在,截止今年2月其中1863.8万枚比特币已被开采。只要你不丢失访问它的代码,你可以像发送电子邮件一样轻松地发送它。它是有弹性,可验证且独立于任何政府的,最重要的是,它很容易被分割。

分析师和加密货币投资者预计,如果比特币成为黄金替代品,其长期目标将会更高。如果比特币最终被普遍用作支付工具,而不仅仅是另一种可供持有和投资的资产,则比特币将没有任何上限。

黄金仍有不可替代性,经济形势是决定选择黄金还是比特币的关键

黄金被认为是一种优越的“反法令”资产,这一特性推动了对黄金的需求。如果人们担心政府发行货币的长期购买力,他们就会花更多钱购买黄金,因为黄金被认为是一种保值手段。

全球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巨额债务也引发了偿还压力的担忧,届时黄金可能再次受到青睐。在这一点上,

作为价值存储和交换媒介,黄金相对于加密货币有许多优势。这些好处让人很难相信黄金会失去其作为保值和对冲通胀/货币风险的作用。

安全的储存在保险库里。保管人对个人黄金或白银退休账户的监管。实际工业效用。经过数千年的证明,寿命更长。

拥有几千年历史,始终稳坐避险资产第一把交椅的黄金有其难以替代的优势。黄金的波动性是可以控制的,因为生产可以根据需求加速或减速,但比特币的情况却截然相反。相对于其他资产,即使在市场结构完全成熟之后,它的波动性可能会继续加大。

随着比特币越来越受欢迎,投资者可以在经济景气和收益率上升的情况下继续购买比特币,而黄金可能继续成为经济不景气、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的终极对冲工具。对普通人来说,两个都持有才是最优解。

By 汇通

拉美更多国家考虑将比特币作为法币

6月9日,萨尔瓦多成功批准通过了将比特币作为法定货币的提案,该国成为首个采用比特币作为法币的主权国家,而此次事件也被法新社列为了货币史上的第14次重大事件。根据法案要求,比特币成为法定货币后,商品价格可以用比特币表示,任何经济主体都必须接受比特币作为支付;比特币交易将不会被征收资本利得税,并可以用来进行交税纳税。

  萨尔瓦多是一个位于中美洲北部的沿海国家,国土面积仅2万平方千米左右,下设14个省。该国总人口约670万,但国内黑帮众多,在2015年上半年就有近3400人遭到谋杀,尽管当时总统已宣布大力打击街头黑帮,而这些则基本源于萨尔瓦多曾多次遭受殖民统治,后内战频发,社会治安一直不稳定所致。

  经济上,萨尔瓦多以农业为主,主要生产咖啡豆和棉花,工业基础薄弱,是世界上“中低等收入国家” 之一,并且没有主权货币,一直依赖美元进行结算。经过2018年全球金融危机,美国采取量化宽松政策以来,萨尔瓦多更是深陷通货膨胀的泥潭,这也是其积极拥抱比特币的主要原因。

  除了萨尔瓦多,拉丁美洲许多国家都有着和其同样的遭遇。不同于发达国家看待加密世界更多的是专注于代码之美,致力于搭建匿名性更强的算法、精巧的社区治理结构。这些第三世界国家对加密货币的期待则是其稳定的衡量价值、贮藏价值、维持购买力且不会被剥夺的的权利,除此以外,比特币和区块链还为他们带来了一系列原本难以获得的快捷、低廉的金融服务。

  继萨尔瓦多之后,拉丁美洲还有哪些国家最可能采用比特币?

  中美洲

  1、巴拿马

  巴拿马是中美洲最南部的国家,总面积约7.6万平方千米,人口430多万,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巴拿马运河,拥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

  鉴于重要的地理位置,巴拿马经济的重点是服务业,以金融、贸易和旅游业为主。其中金融业和转口贸易发达,并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此外,巴拿马从1907年开始使用美元作为流通货币,本国货币为巴波亚,与美元等值并同时在境内使用,是世界上第一个除美国以外使用美元作为法定货币的国家。

  在萨尔瓦多提出要采用比特币作为法币的法案后,巴拿马国会议员Gabriel Silva发推表示,巴拿马不能掉队,如果想成为真正的技术和创业中心,巴拿马必须支持加密货币,并将准备一份提案给议会。

  而此前,巴拿马副总统Rolando Rodríguez在立法全体会议中也曾提出规范巴拿马加密货币的法案草案,以规范巴拿马境内加密货币的使用以及交易形式,还力求将加密货币纳入国家支持的社会保障基金,给所有无法使用共同银行业务的巴拿马人以财务自由。Rodríguez还表示,巴拿马在监管加密货币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希望大会贸易和经济事务委员会对该法案给予应有的重视。

  南美洲

  2、哥伦比亚

  哥伦比亚是位于南美洲北部的海陆兼备国,面积约110万平方千米,人口为500万左右。1821年哥伦比亚还与现巴拿马、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组成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后于1830年解体。

  经济上,哥伦比亚国的支柱产业为矿业和农业。矿产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煤炭、绿宝石为主要矿藏,其中绿宝石储量居世界首位。主要农产品则是咖啡、香蕉、鲜花,其中咖啡和香蕉出口量居世界第三位,鲜花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哥伦比亚在拉丁美洲属中等发展水平,近10余年经济保持在连年增长。

  最近,哥伦比亚总统Iván Duque Márquez的数字化转型顾问 Jehudi Castro Sierra 正在与比特币闪电网络钱包ZAP的创始人Jack Mallers进行对话。Jack是萨尔瓦多采用比特币作为法定货币的主要开发商,而ZAP旗下的初创公司Strike,就曾在萨尔瓦多推出比特币闪电支付应用程序。

  Jehudi Castro Sierra 对加密货币的兴趣,以及他与哥伦比亚总统的直接接触,似乎表明这个问题会在哥伦比亚引起兴趣。而早在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Jehudi Castro Sierra担任哥伦比亚数字经济部副部长期间,其在社交网络上也被展示为技术爱好者,尤其是加密货币。

  3、委内瑞拉

  委内瑞拉是位于南美洲北部的国家,被称为“瀑布之乡”,面积约90多万平方千米,总人口超过3100万人。委内瑞拉是南美洲国家联盟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员国,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石油产业更是占到了委内瑞拉出口收入的约80%。

  此前,委内瑞拉总统Nicolas Maduro在制宪会议上曾承诺重振石油币(Petro Coin),表示国营企业委内瑞拉石油公司将通过石油币进行每日5万桶石油的“试探性销售”,之后再考虑将石油币的应用范围扩展到全国的石油交易中,而此后的税收及水电费也将由石油币进行支付。

  Nicolas Maduro表示,委内瑞拉正在开辟一条通往新经济的道路,由陈规旧俗和固步自封的官僚机制引发的危机激发了委内瑞拉的创新动能,委内瑞拉将走未走过的路,在未知中寻求逆境重生。

  不过,石油币虽由委内瑞拉政府于2017年高调发行,通过中央银行日常发布石油币对人民币等货币的汇率,市场中也通过石油币进行标价,以绕开美国的经济制裁,让委内瑞拉重新接轨国际资本市场。但石油币自发行以来,市场反响平平,大部分人甚至不知道要在哪里购买石油币。

  此外,达世币(Dashcoin)在委内瑞拉大受欢迎,自采用以来,每月下载的钱包数量呈大幅上升趋势。

  4、厄瓜多尔

  厄瓜多尔是位于南美洲西北部的国家,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全国总人口超过1500万。建国后,厄瓜多尔政局一直动荡,政变迭起,文人和军人政府交替执政达19次之多,厄瓜多尔以“香蕉之国”闻名于世,经济上则实施美元化政策。

  厄瓜多尔经济包容性副部长 Julio Eduardo Clavijo Acosta是一位加密爱好者,将推特头像换成了激光眼,并多次发布、转载比特币和加密货币相关推文。他近期还表示,比特币通过支持慈善和减轻贫困的能力,就足以证明其变革所带来的力量。

  此外,在厄瓜多尔2021年大选中,总统候选人Geovanni Andrade也表示,有意向创建一种国家加密货币,以促进厄瓜多尔境内的交易,而新的加密货币将是一种与黄金相关的稳定货币。

  5、巴西

  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国家,国土总面积约85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五,总人口2.1亿,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巴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完整的工业基础,农牧业发达,是多种农产品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石化、矿业、钢铁、汽车工业等较为发达。

  今年3月,QR Capital的比特币ETF获得巴西证券交易委员会批准,将在圣保罗的B3证券交易所以QBTC11股票代码进行交易,巴西也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批准比特币ETF的国家。

  并且,据巴西最大的媒体Globo报道,巴西比特币投资者的人数已经超过在圣保罗证券交易所(B3)登记的个体总数,大约是其两倍多,而实际的交易者人数可能要比这更多,部分交易者可能使用外汇或只在线下交易。

  另一方面,巴西统计和地理研究所(IBGE)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巴西通货膨胀率攀升至8.06%,为2016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超过了市场预期的 7.93%。不断上涨的通货膨胀率,成为了巴西市场出现加密货币热潮的一个重要原因。

  6、阿根廷

  阿根廷位于南美洲东南部,面积约28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巴西,是拉美第二大国。全国人口超过4500万人,人口数量排在世界第31位。 阿根廷是世界粮食和肉类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之一。得益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外开放的政策和多元的经济体,阿根廷曾拥有着相对于其他拉美国家的庞大中产阶级,20世纪初,阿根廷经济总量还位居世界前十名。

  不过80年代因债务危机,阿根廷经济大幅衰退。自2008年以来,受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等影响,阿根廷经济增速明显放缓,通货膨胀高企,本币贬值,外汇储备下降。近年来阿经济下行压力加大,2020年经济衰退11.8%。

  今年5月,据Bitcoin.com报道,在过去一段时间,有超过100万阿根廷人一直在购买加密货币。当地媒体Ámbito透露,其中大多数人都是购买比特币和稳定币,例如USDT、USDC以及DAI。该媒体还强调,用户认为此类代币是将阿根廷比索转换为美元的更有效方式。

  在2019年,因通货膨胀,阿根廷法币比索的价值降低了约40%。目前,阿根廷国会正在推进数字货币相关法案,为数字货币提供法律框架并鼓励其采用。如果采用的话,银行和公司也可以选择使用数字货币。

  7、巴拉圭

  巴拉圭是南美洲中部的一个内陆国家,国土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人口近700万,国民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是拉美最落后的国家之一。

  不过,巴拉圭是可再生能源枢纽国,国内所有电力都来自水力发电。巴拉圭的ITAIPU水电站是当今世界仅次于中国三峡的第二大的水电站-,年产量为103兆瓦,而巴拉圭只消耗20%的国家电力,其余的则用于出口。

  据英国卫报报道,当地矿商Gregorio Bareiro称,巴拉圭能源充沛,可以成为全球比特币挖矿中心,其拥有的最好机会不是向巴西出售能源,而是投资加密货币。此外,韩国区块链技术基金会还曾与巴拉圭政府就建立世界上最大的比特币采矿场和加密货币交易所进行了谈判。

  6月7日,巴拉圭众议员Carlitos Rejala在萨尔瓦多宣布将提出一项法案以允许将比特币视为法定货币之后,Rejala 在推特上发布了一张自己的激光眼照片并表示,“正如我很久以前所说的,我们的国家需要与新一代携手前进。我们的时刻到了。本周,我们开始了一个重要的项目,巴拉圭在创新世界面前,真正的起飞!”

  8、墨西哥

  墨西哥面积约200万平方千米,为拉美面积第三大和世界面积第十四大的国家,人口1.23亿 ,为世界第十一人口大国。 墨西哥是一个自由市场经济体,拥有现代化的工业与农业,私有经济比重也在大幅提升。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后,墨西哥与美国的贸易和投资往来增加很快,促进了其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提高。

  今年2月,《经济学人》发布报告引述普华永道(PwC)墨西哥管理合伙人Mauricio Hurtado的话称,墨西哥企业现在正热衷于加入比特币热潮。Mauricio Hurtado表示,虽然过去墨西哥企业担心缺乏监管机构使得加密货币作为一种投资资产风险太大,但最近情况发生了变化。许多企业觉得他们根本无法置身事外,公司正在根据市场现实进行调整,以便战胜竞争对手并获得优势。

  6月,墨西哥第三大富豪Ricardo Salinas Pliego也将其推特头像改为激光眼头像。Pliego还曾表示比特币是其“有史以来最好的投资”,并于今年2月将推特简介改为比特币。

  此外,墨西哥联邦政府参议员Eduardo Murat Hinojosa也表示,他将向立法者提交一份“加密货币的法律框架”。在最近的一条推文中,Hinojosa 改变了他的个人资料照片,用标志性的激光眼对着麦克风说话,表示支持加密货币。

  在拉丁美洲,比特币相比传统金融更受欢迎

  在高通胀的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往往呈现出不稳定的态势,持有本国法币往往意味着购买力会大幅贬值。而其他投资手段,譬如外汇、黄金等避险方式的进入门槛又太高,很难通过传统的金融渠道获得,因此当地人士纷纷转向比特币等其他加密货币的应用。

  由于通货膨胀以及随后的资本管制导致的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比特币来解决。虽然工人和商人们最开始是将比特币作为对冲本地货币贬值的工具,但比特币开始在拉丁美洲找到作为支付方式的多种实际应用。作为通用货币,比特币可以让消费者们在全球购物和转账,从苹果到沃尔玛,国际公司可能不会接受拉丁美洲的本地支付手段,但拉丁美洲的网购者们可以用比特币来购物,比特币也能帮助拉丁美洲旅游业平安度过当前的经济危机。

  由于比特币可以被任何拥有互联网链接的人使用,它还可以减少游客和商家的外汇兑换成本。因为拉丁美洲的信用卡普及度不高,一些知名旅游目的地就可以用比特币作为支付手段来吸引更多消费者,并且支付速度更快,过程更简单,还不用承担电汇的成本和延迟。

  此外,对于比特币成为萨尔瓦多的法定货币,莱比特矿池CEO江卓尔表示这是比特币历史性的一刻,新的离岸金融中心将冉冉升起,再配上区块链离岸企业注册、税收等优惠政策,小国崛起将不是梦。同时江卓尔还更看好巴拿马的前景,并补充道,“巴拿马紧随萨尔瓦多,或成为下一个支持加密货币法定地位的国家。巴拿马还作为巴拿马运河(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要道)的控制国,影响可比萨尔瓦多大多了。”

  或许萨尔瓦多只是一个小国,但对于他的这次大胆尝试,已经有一些国家开始跃跃欲试,试图效仿和跟随。目前为止,已经有来自七国的拉丁美洲政界人士明确地表示他们也对比特币感兴趣。

  不过“福兮祸所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6月10日也表示,对于萨尔瓦多将比特币作为法定货币的举措,有着许多经济和法律上的担忧,采用比特币作为法定货币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需要仔细分析的宏观经济、金融和法律问题。

  但不管怎么样,比特币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任何一个巨变总是从一个不起眼的裂缝撕开,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带来的撼动也许就在不远处。

By 火野

墨西哥的“毒品政治”

2019年1月30日,墨西哥总统洛佩斯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正式结束长达12年的“毒品战争”,希望实现和平(与毒贩),军队不再优先抓捕卡特尔(垄断同盟)贩毒组织的头目们,政府目前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公共安全,减少每天凶杀案的数量。”

  他的这番话,传达了很多信息:第一,间接承认这场“毒品战争”以失败告终,没能解决毒品问题,反而让国家陷入动荡之中;第二,军队不再参与抓捕和打击毒枭,希望换来双方和平相处,共建“和谐”社会;第三,每天的血腥仇杀愈演愈烈,已经到了官和民都不聊生的地步。

  墨西哥毒品战争于2006年12月11日开始,由当时的卡尔德龙总统发动,在长达12年的毒品战争中,包括毒贩、平民、警察、士兵和官员在内的死亡人数高达数十万,惨烈程度不亚于任何一场战争。然而目的没有达到,反而在这期间,让一些州已经沦为人间地狱,成为全球最不安全的国家之一,其危险程度甚至超过了战乱中的叙利亚。(墨西哥禁毒到底有多惨,可以翻阅之前的文章)

  大多数中国人对墨西哥的印象,都源于这场“毒品战争”,它让我们看到一个毒品泛滥成灾,贩毒集团比政府更牛逼的国家。然而,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墨西哥的经济数据并不差,远超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全球GDP排名约是第15位,公认的中高收入国家。

  墨西哥的发展源于1940年至1970年期间,经济增长了5.5倍,而人口只增长了1.5倍(这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大约6.4%,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3.3%)。在1968年达到了巅峰,这一年举办的奥运会向全世界展示了墨西哥革命成功五十年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赢得了万众瞩目。

  这一时期可谓是墨西哥的黄金时代,被称为“墨西哥奇迹”,也让其正式成为拉美经济大国。1980年,墨西哥人均GDP为3174美元,世界排名43位;而中国为309美元,世界排名123,数值是中国的十倍还有多。诸位想一想,1980年中国是什么情况,此时的墨西哥经济可以说是全面碾压中国。

  直到2018年,中国人均GDP才有赶超墨西哥的趋势。列举这些数据是想说明,墨西哥并不是我们想像中的贫穷国家,反而是拉美的经济大国。按道理来说,墨西哥占据地理上的优势,靠近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美国,还拥有着拉美最大、最成熟的工业基础,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是迟早的事。

  然而,这个曾经的拉美经济大国,如今却成为举世闻名的“毒品王国”,全国一半的人口陷入贫困,这让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或许有人会说,这就是墨西哥政府禁毒不给力,只要学习菲律宾杜特尔特,所有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这其实是把墨西哥的毒品问题想得太简单,墨西哥政府并不是没有努力过,2006后卡尔德龙总统动用精锐军队参与的12年“毒品战争”,手段比杜特尔特要强硬得多,但并没能解决任何问题。墨西哥落得今天这种局面,跟很多因素有关,今天就来跟大家讲解一下。

  墨西哥贩毒团伙的崛起

  别看如今墨西哥的毒品贸易如此“兴隆”(占国家GDP总值的1%至2%),就会认为该国跟旧中国一样,一直存在着很严重的毒品问题。毒品种植产业及其转运贸易在墨西哥虽然有着相当长的历史,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之前,毒品在这个国家并不算很大的社会问题。

  素有墨西哥“毒枭教父”之称的米格尔·安赫尔·费利克斯·加拉尔多,最初只是墨西哥锡那罗亚州一名警察,在一群种毒或是贩毒的朋友怂恿下,才辞掉工作,开始贩卖大麻,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嬉皮士运动,抽大麻、LSD成为这个群体的标配,从而产生巨大的需求。加拉尔多的大麻毒品生意也由此越来越红火,但欲望也随之越来越高,他想亲手建立一个毒品帝国。事实上,加拉尔多做到了,他于80年代将墨西哥大大小小的贩毒团伙,组成了一个连盟。

  当然,“毒枭教父”加拉尔多成功,离不开背后的政府势力(这个后面会说),在他的领导下,墨西哥建立了成熟的大麻运转网络,源源不断的供应给美国。值得一提的是,加亚尔多很会挑人,有几位在他身边工作的心腹小弟,后期都成了全球闻名的大毒枭,例如“矮子”古斯曼。

  虽然大麻毒品贸易红红火火,但当时墨西哥的其他毒品贸易并不成气候,甚至连远隔千山万水的土耳其和金三角都不如。此时主宰美洲可卡因乃至整个毒品市场,是哥伦比亚的大毒枭们,他们通过海运和空运走私毒品到美国,赚取了大量财富。

  1982年,美国总统里根发运毒品战争,先是FBI查抄大批黑金支撑的银行,然后海岸警卫队阻截运毒的飞机与船只,8个月让境内可卡因减少了56%。哥伦比亚的毒枭们损失惨重,囤积的可卡因越来越多,急需另辟蹊径。

  趁此机会,墨西哥“毒枭教父”加亚尔多飞到哥伦比亚,与该国最大的贩毒团伙麦德林集团和卡利集团商谈合作。他的建议是哥伦比亚贩毒集团把毒品通过陆运发给墨西哥毒贩们,由后者通过美墨之间两千英里的陆地边界,将毒品走私进入美国。

  美墨边境的一处走私地下通道

  这个建议,对于哥伦比亚贩毒集团充满诱惑力,因为在这条产业链条中,货运才是风险最大、成本最高的一环。况且加亚尔多做出保证,一旦货物被查,就会照价赔偿,两方一拍即合,迅速达成协议。此后,墨西哥正式成为南美毒品流入美国的必经之地。

  签订协议后,加亚尔多在政府的支持下,与墨西哥西部与北部的大毒枭们联合,正式组建了墨西哥贩毒史上第一个超级垄断组织“瓜达拉哈拉卡特尔”,而东部的大毒枭们则组成“湾区卡特尔”,哥伦比西的可卡因走私就由墨西哥这两大巨无霸贩毒帮派执行。

  尽管这份协议,对于墨西哥毒贩们而言,并不能赚取多大的利润,但通过这种合作,他们学到了哥伦比亚毒枭们那套制毒、贩毒、运输的流程,当然也包括极其残忍的仇杀方式。事后证明,墨西哥这帮“徒弟”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0世纪90年代,哥伦比亚毒枭们树大招风,美国视他们为头号敌人,联合哥伦比亚政府对麦德林集团和卡利集团展开毁灭性打击,大毒枭们不是被击毙,就是被引渡到美国受审,关到监狱永无翻身之日,拉美毒品贸易的中心开始全面倒向墨西哥。

  此时的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卡特尔”,也由于“毒枭教父”加亚尔多的入狱(因为残杀美国卧底特工)而面临分崩离析,失去核心骨的各个贩毒头目开始了争夺势力地盘的战争,通过不断的暗杀、叛卖与吞并,最终分裂成为为三大卡特尔。

  “矮子”华金·古兹曼(右)

  其中以“毒枭教父”侄子、侄女为首的菲力克斯家族成立了华纳卡特尔,俄涅斯托·方特斯成立了华雷兹卡特尔,而“教父”的助手“矮子”华金·古兹曼夺到辛那罗阿卡特尔,也就是如今墨西哥最大贩毒团伙锡纳罗亚贩毒集团的前身。

  三大卡特尔里,属于“矮子”古兹曼地盘和势力最小,但他善于谋略,并且非常低调不招摇,不断通过联姻合作,扩张自己的实力,削弱无法合作的敌人。而另外两大卡特尔,都热衷于烧钱炫富,并高调的进行恐怖报复杀人事件。

  不过当时的墨西哥政府并不像现在这般软弱,毒枭们还需要巴结官员才能生存,敢闹事就必然会受到打击。“矮子”古兹曼巧妙的利用政府,不断的蚕食华纳卡特尔和华雷兹卡特尔地盘,最终成为墨西哥最大的贩毒集团。

  2000年,墨西哥政坛风云突变,执政71年之久的革命制度党下台,由福克斯领导的革新联盟上台。墨西哥迎来血腥且恐怖的时代,毒枭们不仅在相互混战,甚至开始与新政府公开敌对,以及对平民、记者展开大肆残杀。

  墨西哥政府的“毒品政治”

  墨西哥有这么一个说法,毒枭们在1980年代是党工,1990年代是大亨,21世纪初是军阀,指的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毒枭们其实是在政府管控下发展和运营毒品进出口贸易,两者之间形成了相互平衡和依赖的“毒品政治”。直到上世纪90年代,双方才有裂缝,到了21世纪就已经是誓不两立了。

  关于这些,需要从90年起说,1929年墨西哥革命制度党上台,把控着国家的方方面面,旧社会残留下来的黑帮与毒品生意没有清除,新政府一并接收了。一段时间后,为了解决经济问题,政府就开始与毒贩相互勾结,共同参与贩毒贸易。

  当时的毒枭们表面风光无比,实质上就是政府的高级打工仔,他们的势力范围由政府来划分,并且还有专门的部门负责监督秩序。帮派之间发生矛盾,可以相互火拼,但不能发生在州府与中央直辖区等城市的中心地区,更不能留下尸体,因为会影响到地方的繁荣稳定。

  有时候毒枭们需要借道运货,就必须先跟当地政府官员报备,当然要准备过境费。实际上,毒枭们的毒品贸易有一部利润是要上交政府,美其名曰为“税收”。收费标准也是明确的,内陆一块地盘值1百万美元,海湾一块地盘值2百万美元,美墨边境一个越境走私通道值3百万美元,简称“1-2-3”系统。

  1984年向美国警方投案的一名湾区卡特尔中级头目在证词中坦白:“在墨西哥,毒品走私是一项政府运作的项目。”这种官毒结合模式,无疑为墨西哥成为毒品王国埋下伏笔,大量的警察、官员与贩毒集团勾结,获利巨额财富,慢慢整个体系从上到下都开始在贪污腐败

  很长一段时间,“毒枭教父”加亚尔多所建立的“瓜达拉哈拉卡特尔”贩毒集团与墨西哥政府关系非常融洽。每当需要展现禁毒政绩时(主要是应付美国),贩毒集团就会提供数万公顷的大麻,以及无数小弟,交给政府处理。作为回报,政府保证不会动卡特尔贩毒组织里的任何一个小头目。

  ”贩毒集团也非常识相,严格约束内部,从不对政府官员和警察有暴力行为,但在“毒枭教父”加亚尔多残杀美国卧底特工之后,双方的“和谐”关系起变化。1989年4月,迫于美国政府的压力,墨西哥政府将这位加亚尔多诱捕(其本人根本不曾料到),尽管没有交给美国,但被判入狱四十年。

  “毒枭教父”加亚尔多的入狱后,他所领导的“瓜达拉哈拉卡特尔”四分五裂,头目们开始对墨西哥政府不守信用的行为有了警惕之心。此后十年时间,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对贩毒集团的控制逐渐衰弱,毒枭们不再事事听从,陷入抢夺地盘的混战时代。

  2000年,统治墨西哥达71年的革命制度党下台,由国家行动党和绿党组成的“变革联盟”获得大胜,其总统候选人比森特·福克斯当选总统。而另一边毒枭们经过十年混战,以“矮子”古兹曼为首的辛那罗阿卡特尔胜出,成为墨西哥最大的贩毒集团。

  比森特·福克斯上台之后,正式将巩固民主制度和打击犯罪组织和腐败作为首要政治目标。他先是改组安全部门,然后执行抓捕毒枭、破坏毒品种植和加强边界监管等举措加大禁毒力度。在其任期内,墨西哥政府抓捕了5万多名毒贩,在边境处缴获的毒品较以往增加了50%。

  禁毒固然取得不错的效果,但也彻底打破了以往政府与贩毒集团相互平衡的“毒品政治”,两者之者开始对立起来。毒枭们在多次遭受严重打击之后,学习哥伦比亚贩毒集团的招数,开启针对个人的绑架暗杀模式,墨西哥迎来了最血腥、恐怖的时期,无数平民、警察和官员陆续惨遭杀戮。

  2006年,国家行动党候选人卡尔德隆当选墨西哥总统之后,在前任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禁毒力度,由于警察内部大量贪污,他不得不动用军队参与打击贩毒组织,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嚣张的贩毒组织。在卡尔德隆任职期内,37名通缉的大毒枭中的25人抓获或击毙,并逮捕了1.1万名毒贩,一时间全国监狱人满为患。

  但卡尔德隆发动的毒品战争,也引起了贩毒集团们的疯狂反扑,导致墨西哥大量平民因毒品战争死亡,成百上千的军警人员和公务员殉职,另外还有近百名市长,以及百来名政府官员、候选人、政治领袖惨遭暗杀,甚至连海军将领都不能幸免。

墨西哥毒品战争开战以来,死于暴力事件的人数一直在增加,2007年20700人,2008年上升至6300人,2009年更是最近10年暴力活动最多的一年,暴力活动造成7724人死亡。自2006年起,墨西哥涉毒暴力活动造成1.3万多人死亡,包括1000多名警察。墨西哥国家安全系统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平均每个月发生111起绑架案。

  如此强硬禁毒政策,并没能根除墨西哥毒品问题,屡遭打击的贩毒集团化整为零,不断的分裂成小组织,深入广大的山区与政府军打游击战,并组织当地农民种植大麻、古柯碱(可卡因)、罂粟(海洛因),丝毫没有因为这场毒品战争,影响毒品的种植、制作,走私收益不减反增。

  另一方面,贩毒集团也不是完全与政府硬碰硬,他们不断用金钱开道,贿络收买参与禁毒的警察、士兵,以及政府官员来通风报信,对于那些立场坚定,支持政府打击的平民、记者、警察、官员,则派人绑架暗杀,手段特别残忍,不是肢解尸体,就是直接灭全家。

  一些在位期间被保护的官员,毒贩也会在其卸任之后,再实施报复行为。在这种杀鸡儆猴的作用下,墨西哥官不聊生,因此很多警察、官员出于害怕的原因,选择与毒贩同流合污。2012年,发动墨西哥毒品战争的卡尔德隆总统下台,接替他的是原与毒贩关系融洽的革命制度党的恩里克·培尼亚·涅托。

  新总统上任就停止军事打击毒贩的行动,并声称将精力主要集中在减少谋杀和犯罪上,双方的厮杀开始缓解,甚至开始“和平相处”。如此默契,难免让人怀疑,2017年,“矮子”古兹曼落网,引渡到美国受审,真相才得以大白。

  原来恩里克·培尼亚·涅托当选墨西哥总统后,立即派人联系“矮子”古兹曼,表示向他拿出2.5亿美元,就可以停止军队对他的集团发起的打击。最终,经过多次讨价还价,“矮子”古兹曼向这位新总统行贿了1亿美元,换来“自由”。

  在新总统的“帮助”下 ,墨西哥贩毒集团得到了喘息,尽管期间最大贩毒集团首领“矮子”古兹曼又落网一次,但没过多久,就轻松的越狱而去。此后,政府虽然表面仍在继续毒品战争,但打击力度明显就弱多了,然而毒贩们针对支持禁毒官员、平民、记者的血腥仇杀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反而愈演愈烈。

  毒枭们很清楚,凡是不能通过金钱收买,且一心支持禁毒的官员上台,必然就会针对他们发动打击。因此,在墨西哥大多数警察、官员,上任之后只有两条路,第一,被毒贩收买,共同发财;第二,被残忍杀害,死无全尸。如何选择,不言而喻。

  令人绝望的墨西哥经济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截止到2018年,墨西哥人口已经达到1.28亿,是世界第十一人口大国,拉丁美洲第二人口大国,人均GDP高达9698美元,排名全球71位,高于中国。光是从数据来看,墨西哥的经济似乎不错,然而这个国家却有一半人口陷入贫困。

  如此大的贫富差距,人均GDP最高,也毫无意义,那些贫困人口不会因为这个高数值,而不饿肚子。由于全国近一半的人口就业状况堪忧,有工作的收入也微薄,很多人因此走向犯罪的道路,为贩毒集团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手。

  讽刺的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又恰恰是墨西哥政府。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墨西哥经济就开始出现问题,如非正规就业比例上升、劳动力市场分割化加剧,贫困率居高不下等,但政府并没有重视,反而忙着迎合美国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将底层农民推向无底深渊。

  1994年,墨西哥正式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对于政府和精英阶层来说是一件好事,毕竟搭上了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但对于种植玉米为生的农民来说,却是灭顶之灾。由于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好的耕地,最先进的农业机械,因此出口的粮食(玉米)价格极底,这种巨大的实力差距,必然会让墨西哥农民大规模破产。

据统计,1989年,美国生产一吨玉米和菜豆的成本分别是92.74美元和219.53美元,而墨西哥则为258.62美元和641.17美元。墨西哥玉米的平均产量为每公顷1.7吨,而美国为每公顷6.9吨。

  当然,墨西哥的经济学家也并不是没有作为,在谈判过程,给国内的玉米设了一个保护期(15年),规定在此期间进口的玉米数量,超过就要增收215%的重税,但每年都加增加3%的进口玉米额度,以及降低超额的税率。很可惜,这条法律根本就没有得到执行,该征收的关税,实际上一分都没有征收。

  美国玉米进来之后,墨西哥的玉米价格一泄千里,农民辛辛苦苦种植的玉米收入还不够一个人吃饱肚子。尽管政府鼓励农民种植其他热带水果、咖啡等更有利润的农产品,但这对于只会种玉米的墨西哥农民来说,这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种玉米卖不出去,至少还能吃,水果、咖啡一旦欠收,死路一条。

  不愿意冒险的墨西哥农民为了增加收入,开始选择和毒贩们合作,非法种植罂粟和大麻,尽管收购价并不高,但比种玉米的收益强多了。并且贩毒集团为了收买人心,有时候会在当地做一些好事,例如维持贫民区的秩序,不受外人和腐败官员的欺负,以及修建公共设施。

  另一方面,尽管玉米价格大幅度下降,但怪异的事情发生了,墨西哥的主食玉米饼价格却在不断上涨,五年时间长了5倍。这一切源于负责生产玉米饼原材料玉米粉的两家垄断公司,不停的上调玉米粉的价格。让人无语的是,这两家公司每年还能获得政府提供的巨额的财政补贴,其中到底有多少猫腻,不言而喻。

  便宜的进口玉米让农民没有活路,持续上涨的主食玉米饼又让城市里的底层人民变得一贫如洗,导致的结果就是,贫困人口越来越多,而财富严重集中在少部分精英手中,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意味着大灾难。

  通过经济原因,我们可以看出,贩毒集团里的大多数成员其实就是走投无路的底层贫困人民,墨西哥政府发动的毒品战争,表面上是打击毒贩,实际上是与庞大的贫困群体作战,根本不可能有胜利的机会。所以我们看到,贩毒集团是越打越强大,而政府则越打越虚弱。

  离天堂太远,离美国太近

  墨西哥的名言:“离天堂太远,离美国太近”,指的是作为邻居-美国从古到今造成了墨西哥无数悲剧,在毒品问题上更是没有起到任何正面作用,反而在很多层面火上浇油。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墨西哥的毒品贸易屡禁不止的原因,就是因为有美国这个世界最大的毒品消费市场存在。

  美国每年仅大麻、可卡因、海洛因这三种毒品的销售量就高达近数万吨,全世界生产的毒品60%以上都运销往美国。2002年以来,美国吸毒者占全美人口的10%,据美国联邦政府提供的统计数字,每年至少吸食一种毒品的人数约占美国总人口的1/6以上。

  图为2010年后全球大麻消费量

  上世纪90年代,哥伦比亚贩毒集团垮台之后,墨西哥成了美国最大的毒品供应地,其中96%的大麻毒品,64%的可卡因和58%的海洛因,以及大多数冰毒也都是来自墨西哥,每年美墨之间的毒品交易额保守估计约占墨西哥全国GDP总量的1%~2%。

  美国人每年用于购买毒品的支出为几百至千亿美元(2018年达到1500亿美元),毒贩们的暴利超乎想象。仅统计,原来只是帮哥伦比亚贩毒集团走私可卡因,墨西哥毒枭们获取的利润就是成本的50倍。这么高的回报,难怪一个又一个毒枭前赴后继。

  毒品贸易带来的非法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墨西哥的经济危机,例如在贩毒集团掌握的一些地区,毒枭们为了收买人心,会用赚来的钱投资教育和医疗,以及提供工作机会等方式回报给当地社区。然而这无疑是一种饮鸩止渴的畸形经济体,最终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无穷无尽的暴力和混乱。

  尽管美国政府出于自身利益,支持墨西哥政府打击贩毒集团,出钱又出力,试图从源头上切断国内毒品来源,但不能解决国内自身的巨大需求,所谓的支持也只是刻舟求剑,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如今修建美墨边境墙,阻止非法移民和毒品走私,更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另一方面,美国对墨西哥禁毒的负面影响就是为贩毒集团提供了强大的军火武器,这也是美墨贸易最重要的出口物质。根据美国媒体的报道,墨西哥毒贩手中的武器90%来自美国,武器订单为美国创造了大约500万个就业岗位。

  每年从美国流入墨西哥的枪支就高达2000支,全部是毒贩采购。仅2009年,墨西哥警方就曾从贩毒集团缴获33454件武器,450万发弹药,2454枚手榴弹,以及部分导弹和火箭弹、50支狙击步枪,另外还有15245辆汽车,261艘走私船,344架飞机。这哪像毒贩,根本就是贩毒的军阀。

  根据美国国防部的评估显示,墨西哥政府军才13万人左右,其中还包括很大一部分文职人员。而贩毒集团拥有10万以上的兵力,如有需求,还可以随时可以补充人员。在武器方面,正因为有了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军火市场,双方实力并不悬殊,因此毒贩们在与政府的长期对抗中并不落下风。

  回顾前面,我们就可以整理出美国对墨西哥的负面影响,首先是境内巨大的毒品需求,催生了墨西哥繁荣的毒品贸易,成为屡禁不绝的一个原因。其次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催毁墨西哥的农业经济,让无数墨西哥人陷入贫困,走上犯罪之路,给贩毒集团提供源源不断的人马。最后,墨西哥毒枭们又用贩毒得来的财富,到美国购买大量武器,组织自己的私人武装力量,用来对抗政府,残杀反对者。

  废除死刑的影响

  乱世用重典,这是公认的治国理论,指的是当一个国家陷入混乱的时候,政府就需要通过严刑峻法来震慑犯罪分子,让社会恢复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同样是毒品问题严重的菲律宾,杜特尔特总统就采取了严酷的禁毒手段,避免国家沦为亚洲的“墨西哥”。

  然而,宛如乱世的墨西哥不仅没有采用重典,反而取消了法律上针对犯罪人员最有震慑作用的死刑。2005年,墨参议院以79票赞成2票反对的投票结果通过取消宪法中第14条和第22条有关死刑的内容,同时补上“死刑被禁止”的文字。此外,其他涉及严刑拷打内容的法律条文也将被一并取消。

  世界各国天主教徒占国家总人口比例(颜色越深天主教徒越多)

  墨西哥这所以能废除死刑,跟宗教信仰也有很大的关系,在这个总人口一亿多的国家,差不多有八千万信仰天主教的教徒。长期以来,天主教在反对死刑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一直在积极号召“全球废除死刑”,原因是每个人被“造出来”后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只有“上帝”才有裁决人生或死的权利。”

  天主教一直给全世界的教徒灌输,“给那些犯下大错的人改过自新的机会才是真正有利于社会的”思想,因此墨西哥议会以高票通过废除死刑的法律,就不足为怪了。但是否真的起到作用,相信那些被毒贩残忍虐杀的家属有话要说。

  对于墨西哥的毒贩而言,没有了死刑,杀起人来就更加肆无忌惮,被抓顶多关进监狱,牢底坐穿也不过就是二十年。而墨西哥的监狱可不是我们印象中的脏乱差,只要有钱什么都可以享受到,凡是为贩毒集团而抓进去的犯人,在里面过得非常潇洒。

  2011年的时候,墨西哥警方就在格雷罗州南部港市的阿卡普尔科监狱,发现了19名妓女、100台等离子电视机、2只雄孔雀、100只斗鸡和两袋大麻。同年7月,在索诺拉州一座监狱中,警方发现囚犯竟然可以经营博彩、吸毒,牢房中还配有豪华冰箱、DVD播放机以及空调。

  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一些失手被关进去的大毒枭,居然在监狱中制定自己的法律和规则,除了不能外出,跟休假没有任何区别,完全不受监狱管制。想出来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钱到位,自然就能轻松越狱而出,事后找不到任何人“帮忙”的证据。

  如此低的犯罪成本,墨西哥的毒贩们杀起人来自然不会有什么负担。所以在长达十几年的毒品战争时间,贩毒集团经常派人绑架残杀支持禁毒的平民、记者、警察和政府官员(有时候是全家灭口),达到杀鸡儆猴的目的。

  写在最后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墨西哥落得今天这个局面,并不是政府禁毒不力,而是由于政府的养虎为患、官员的腐败贪污、经济的贫富差距,美国的负面作用,低廉的犯罪成本共同导致的结果。如果不来解决这些问题,再强硬的扫毒手段,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很可惜,直到现在墨西哥政府和精英阶层并没有拿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出来,遏制整个国家继续恶化。腐败与贫穷为毒品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或许,要不了多久,我们就看到一个与贩毒集团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总统。

  参考文献:

  《墨西哥禁毒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墨西哥禁毒政策发展沿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与墨西哥之间的“毒结”》

  《墨西哥犯罪问题与社会治理》

By 萌小说

拉丁美洲的发展为何步履艰难

拉丁美洲发展缓慢,主要没有经过革命或者改革,建立起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政治上的地主、军队和政权合一的考迪罗体制

经济上单一种植产业的大地主制

独立初期的毁灭性战争

独立后期面对列强的无能为力

这些交织在一起,让拉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较低的水平。

(一)政治上,拉美独立过程中和以后,以前的殖民军官,官员,革命官员和大地主结合,有枪有钱,成了新的豪强。他们依靠庄园农产品交换工业品,依靠武力镇压反对者,依靠政权对外交换,没有动力去发展工业等等。就和美国奴隶制改革前的庄园主一样,而且还有政权和武器。

政治上的 “考迪罗主义” 限制了经济 的发展独立战争后, 拉丁美洲在经济上保留并发展 了半封建的大地产制, 政治上建立了大地主、 大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 这种政权的表现形式就是“考迪罗主义”, 即军事独裁统治制度。

考迪罗制是拉丁美洲特有的军阀、大地主和教会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独裁制度。拉美地区的大多数国家在19世纪20年代独立后至20世纪前盛行。考迪罗经济上依靠大地产大庄园主,在政治上靠军人专政来维持其政治统治。对外投靠外国势力,对内残酷镇压人民反抗。

“考迪罗” 主义对拉美各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以下 3 个方面:

1)造成政治局势的经常性动乱在独立后一个比较长的时期里, 始终处于剧烈的动乱中。 每一个地区都在一个“考迪罗”的统治之下,而每一个“考迪罗”又都是 至高无上的。各地区的“考迪罗”为了扩大势力范围和争夺国家政权,不断进行无休止的血腥战争,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战争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个“考迪罗”都会利用一切机会, 随时发动政变, 以达到夺取政权的目的,这就造成了拉丁美洲国家权力的频繁更迭。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本无法谈起。

2)促进大地产制的膨胀性发展拉丁美洲的“考迪罗”们是依靠地主集团提供的强大经济支持夺取政权、建立军事独裁统治的,因此,在他们上台后,竭力维护和巩固大地主阶级集团的利益。这一时期成百次的起义和政变,都不能算为革命,因为它们并未促成经济和政治上的基本改变,即没有消灭殖民地时代盛行的大地主土地所有制。革命之后, 大地主仍然存在, 甚至依靠这些 “革命” 繁荣起来,这就极大地阻碍了拉美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3)打开帝国主义入侵的方便之门拉丁美洲各国的“考迪罗”为了巩固政权和地位,都极力寻求国外势力对自己的支持,引狼入室。 拉美各国军事独裁统治所带来的政治上的动摇,经济上的倒退,民族独立的丧失,使经济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整个美洲从地理大发现以来,就深刻地纳入到资本主义全球化大生产的进程之中,自然资源非常丰饶的拉丁美洲在环大西洋的贸易体系中也是赚的盆满钵满,除了受到奴役和剥削的土著居民和黑人。在这样的殖民地—宗主国体系下,美洲各殖民地扮演的角色都是宗主国工业生产原料的资源输出地,从法律意义上被禁止工业发展。以至于能够生产铜矿锡矿铁矿黄金白银可可甘蔗烟草的美洲,钢材、铜材、巧克力、精制糖、卷烟这些工业制成品却必须从宗主国也就是欧洲进口,成为了欧洲工业化的燃料,这也是殖民地最终走上反抗原宗主国道路的根本性原因。

而且,大宗商品交易和单一产品生产存在着极大的风险性。以单一性生产蔗糖的古巴为例。

“1920年,古巴以每磅22美分的糖价打破了按人口出口糖的世界纪录,甚至超过了英国,成了拉丁美洲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但是就在这一年的十二月,糖价下跌到每磅4美分,1921年危机像火山一样地爆发了,美国把许许多多倒闭的糖厂以及所有的古巴银行和西班牙银行,包括国家银行在内,都买走了,只剩下美国银行的分行。后来,像古巴这样依附性、脆弱的经济是无法逃脱1929年美国那场危机的猛烈打击的。1932年,糖价猛跌到每磅远远不到1美分,三年中出口值下降到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而这时古巴的失业指数之高是任何国家都很难比拟的。”

由于美洲国家商品生产由于世界市场的需要和本国的情况,往往极其单一化,但国际大宗商品过山车的故事可不是今天才有的。今天是石油,石油价格100美元/桶的时候所有石油生产国都美滋滋,但没过两天石油价格就能砸到10美元/桶都不到,产油国们就纷纷发生内乱政变。铜矿、铁矿、煤矿、蔗糖、烟草、棉花等等国际大宗商品在历史上大起大落的次数非常多,越是单一化,对此抵抗力就越低下。古巴革命能成功,卡斯特罗是一方面,更大的因素和古巴畸形的经济体系是相关的。有压迫有抵抗这话没错,但抵抗就能成功这话就是革命史观的bug。要说残酷,秘鲁银矿玻利维亚锡矿等比种甘蔗还要残酷,但每一次反抗都被无情的镇压,资本集团的力量一直都是优势的。

但我想说的并不是烂大街的所谓“资源诅咒”,这个说法本身就是双标的。说到英国为什么能工业化,大家说英国煤矿多资源多。说到拉美为什么不能工业化,原因也是资源多。这岂不荒谬?中国也是,民国时候和新中国时候,资源就是这么多,山西煤一直很多。但民国时候工业始终一塌糊涂,新中国工业就能搞成,难道这也是资源多的问题?资源多就是好,任何自然资源多都是好事,问题是运用资源,不同的国家有着不一样的能力和政策,导向了不同的结果。《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在民国时候签署是KMT卖国的证明,但今天谁能签一个类似的条约,绝对是外交大胜利。民国时期中国基本没有工业,所谓“互相自由贸易”=“美国独占一切”,今天可能反过来。现在谁不希望中国有更多的资源?要是中国有更多的石油天然气,发展的可以更好,哪会有什么“资源诅咒”?资源诅咒是表象,问题是如果一个国家“只有资源”,不能消耗这些资源生产工业品而只能出口,那就是诅咒。要是能用上资源,那就是越多越好,根源还是工业。

讨论美洲殖民地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如何改出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首先应当看美国为什么能行。美国也是殖民地国家起步,他甚至条件还没有拉丁美洲好,尤其是美国北方(相比于美国南方)。经典EU4的超级烂地,除了农产品啥好东西都没有,然而北方却能成为世界的工业基地。其根源是南北战争。但不是解放奴隶带来的效果,而是北方工厂主对高关税的诉求压垮了南方棉花种植园主对低关税自由贸易的需求,成功构建了保护本国工业的高关税壁垒。

“南方失败之后,关税率具有了神圣的意义。冲突期间为了获得财源而提高的关税率到了战后仍然有效,以便保护获胜一方的工业。1890年,国会通过了极端贸易保护主义的麦金利税率。1897年,丁利法再一次提高了关税率。不久,面对具有危险竞争能力的美国工业品的泛滥,欧洲发达国家不得不筑起关税壁垒,托拉斯一词于1882年首次问世,石油、钢铁、食品、铁路和烟草都掌握在飞速发展的垄断集团手中。”

中学课本教科上往往把解放黑人奴隶作为美国南北战争后迅速兴盛的原因,但进行简单的对比就知道,拉丁美洲同样解放了黑人奴隶,但并没有变得更好,反而成了美国的附庸。更何况,“解放奴隶”本身就是“解决了别的制度下没有的问题”,那些一开始就没有奴隶制的国家,难道不能发展的更好么?真正起到作用的是关税率,贸易保护主义是美国摆脱“拉美陷阱”的根本原因。

关税是保护一个新兴国家稚嫩的工业体系最重要的武器,没有关税,初创状态下的工业完全不可能与海外成熟的工业集团进行竞争,只有在本国工业发展到足够壮大时,才有必要降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美国南方与拉美的思维实际上差不多,如果北方没有赢得战争胜利,南方独立或者北方与南方签订更有利于南方棉花烟草种植园主的协议的话,美国的命运就会同拉美其他国家一样。长期成为原料资源产地,在“自由贸易”的大旗下本国工业受到欧洲垄断集团的控制,自然向上传导到政治体制陷入政变内战叛乱的魔幻现实主义死循环。中国革命的意义也是这样,尽管中国和美国在意识形态上千差万别,但都实现了一点,就是关税自主权,保持高关税率长达数十年以保护本国工业,实现本国工业从无到有的突破后,再开始逐渐降低自己的关税壁垒,重新打出自由贸易的旗号去签各种贸易协定。先高后低是成功的经验,不能一直高关税,也不能一直低关税。《被切开的血管》作者故乡巴拉圭曾经有一小段时间在独裁者洛佩斯父子统治下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但在三国同盟战争战败后,巴拉圭也成为国际资本集团的乐园,本国的工业彻底成为依附于国际资本集团的附庸。国际资本集团不用像在本国那样遵守严苛的用工法律,无所不用其极。996算什么?矿井工人是10年期的消耗品,等你得了尘肺病后一脚踹掉。

(二) 殖民时代的庄园之经济保存了下来,就像同期的美国奴隶制庄园一样,而且一直没有改革。大庄园制度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基本上摧毁了手工业,基础工业的发展可能性。由于国家没有被 产业,农民很便宜,所以国内教育、设备更新,哪怕是农业新技术投入,庄园主没有丝毫兴趣。

殖民时期的“大地产制”延缓了经济的发展1791~1826 年资产阶级性质的拉美独立战争,并没有改变旧的社会经济基础,特别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克列奥 (即土生白人)地主阶级在独立战争中掌握了领导权,取得胜利后又把持了国家政权,因此,殖民时期的大地产制没有被废除,反而更为发展。

克列奥地主们凭 借手中的权力,采取垄断水源、丈量土地、廉价收购、强迫迁移、非法没收等卑劣手段,最大限度地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占为已有,使土地高 度集中。他们在19 世纪一个世纪中併入的土地,等于以前三个世纪併入大地产的土地总和。

例如: 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省, 1830 年, 每个地主 平均占有土地 1 万 6 千公顷, 到 1840 年则增加了84%, 达 2 万 9 千公顷, 到19世纪末, 最大的地 主拥有土地 120 万英亩。 又如在墨西哥, 独立战 争前大庄园的数目有 4944 个, 到 1854 年则达6093 个, 到 20 世纪初 , 拥有 2 万 5 千英亩以上 土地的庄园有 300 个, 拥有 6 万 3 千 5 百英亩以 上的有 116 个, 拥有 7 万 5 千英亩以上的有 51个; 拥有 25 万英亩以上的有 11 个, 最小的庄园 也不少于 2 千 5 百英亩。拉丁美洲独立革命不能解决土地问题, 是它最根本的失败。 结果, 大地产制像一个重负似的 套在拉美各族人民的脖子上, 成为国家政治进步,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之一。

“大地产制” 对拉美各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1)造成农业生产的极端落后。由于土地高度集中, 整个拉丁美洲的自耕农数量在农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只有 10%, 占绝大多数的是无地或少地农民。 他们中的债农为了偿还债务, 不得不每年在地主的庄园中劳动180~265 天, 不仅农民本人, 就连其儿孙也得继续偿还债务, 沦落为半农奴性质的债务奴隶。 这样残酷的压迫和剥削, 带来的必然是十分低下的生产效率。

更由于大土地所有者关心的只是保持大地产和满足于在庄园内对农民无限制的封建剥削, 根本不注意改善经营管理, 结果使近 90%以上的可耕地完全荒芜。 生产工具简陋、 耕作方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例如: 1920 年巴西有 6个州, 每个州所有的犁竟然不到 100 部, 平均每214 个农庄才有一部犁。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 独立后的拉美各国, 农业生产单位面积产量得不到提高, 反而逐年下降。 据统计, 从 19 世纪初到20 世纪 20 年代的一个多世纪里, 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 至少下降 50%以上, 迟滞了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2) 阻碍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拉美各国的大地产者满足于庄园内自给自足的经济, 缺少发展本民族工业的热望。 巴西的大地主曾声称: “我们家里所需要买进来的只是盐、铁、 铅和火药, 其它一切东西都是在地产内自己制造的。” 这样, 既限制了工农业生产, 也限制了随着生产发展而形成的贸易交往。 这种闭关自守的农业, 是适应不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冲击的。

为了摆脱困境, 大地产者不是从发展本国农业、 工业的奋斗中求生存, 而是在对帝国主义的屈从中保护自己的利益。 他们种植一种或者几种可供出口的作物, 如巴西、 哥伦比亚、 萨尔瓦多、 洪都拉斯的香蕉, 古巴、 多米尼加的甘蔗和蔗糖, 厄瓜多尔的可可等。 这种适应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牟取暴利而发展起来的单一性的农业,根本不能为本国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更为严重的是, 地主们宁愿在欧洲的赌场上倾家荡产, 也不肯购买农业机械和现代化设备。 例如:阿根廷的牛羊饲养业大王们, 对于修筑急需的铁路一事实行怠工, 反对建立肉类包装工业, 反对培养纯种马、 短角牛、 螺角羊以替代劣等牲畜,反对开垦极肥沃的大草原来种植谷物, 尽管这些技术的改良, 几乎可以使他们一夜间变成巨富。大地主的愚昧无知, 延缓了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使拉美各国的经济严重依赖于帝国主义。

(三) 在拉丁美洲独立初期,残酷的战争破坏了经济发展,那时候南美洲战争的强度和损失,不比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影响小。恢复战争创伤的时候,拉丁美洲迅速和北美等地拉开了距离,被欧洲和北美拉下。

拉丁美洲各国掌握政权的统治者为了扩充地盘, 往往利用殖民时代各种棘手的历史遗留问题,制造借口, 挑起事端, 发动对另一个国家的入侵。从 19 世纪 20 年代开始, 战争连年不断, 其中规模较大的有:

1825~1828 年, 巴西、 阿根廷、 乌拉圭战争, 称第一次乌拉圭战争;

1836~1838 年,智利、 秘鲁、 玻利维亚战争;

1834~1851 年, 巴西、 阿根廷、 乌拉圭战争, 称第二次乌拉圭战争;

1864~1870 年, 巴拉圭与阿根廷 , 巴西与乌拉圭战争, 即巴拉圭战争;

1879~1883 年, 智利与秘鲁、 玻利维亚战争, 称太平洋战争。

战争带来了两败俱伤、 家破人亡的恶果。 如 1864~1870 的巴拉圭战争, 进行了 5 年之久, 战争结束后, 巴拉圭作为一个国家惨遭破坏、 彻底崩溃: 土地荒芜,男人绝迹, 城市变成废墟, 整个国家无论在物质方面或精神方面都垮了。 战争开始时, 全国人口总计 133 万 7 千多人, 到战争结束和平实现时,全国只有 22 万人, 其中男子为数不过 28746 人。经过这次空前浩劫之后, 巴拉圭始终没有恢复,直到今天, 人口比 1864 年战争爆发之前还是少些。 交战国巴西损失 5 万余人, 耗费 6 千 3 百万英磅, 外债却高达 1230 万英磅。

1879-1883 年,智利和玻利维亚、 秘鲁的太平洋战争, 持续了 4年多, 结果, 玻利维亚、 秘鲁两国损失惨重, 前者丧失了 15 万 8 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及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 后者则丧失了塔拉帕卡省, 失去了对阿里卡和塔克纳两省的控制。 沿海的肥沃谷地,完全变成荒野, 作为秘鲁国家收入主要来源的硝石大部分被夺走, 财政收入锐减到 600 万美元,仅及 15 年前的 1 / 3, 而外债却高达 1 亿 5 千万美元, 社会经济倒退了若干年。

(四)等到拉美相对稳定,进入1900年代的时候,世界列强瓜分世界结束,遥遥领先拉美的北美,开始推出门罗主义,拉美成为了美国的势力范围和半殖民地,一直到今天。列强和美国对于拉美的干涉,使得很多的拉美政权,依然是以美国的利益为重,而不是以自己国家的利益为第一。

或者说,东亚有吴庭艳、李承晚等美国人利益为重的政权,但是都灰飞烟灭了,被本国人民搞下去再也没起来过。现在日韩政府也不独立,但是不至于像吴庭艳和李承晚一样,在拉丁美洲,大把的吴庭艳和李承晚,而且一点也不羞耻。

拉美各国独立初期, 欧美殖民主义、 帝国主义, 特别是英、 美、 法、 德等国的竞相角逐、巧取豪夺, 使这个地区成为半殖民地似的附庸,经济发展受到沉重打击。欧美帝国主义国家还通过挑起战争、 索取赔款, 掠夺拉美人民的大量财富; 通过对外贸易、 资本输出,利用当地丰富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 修筑铁路、开办工厂、 经营采矿, 剥削拉美人民, 使拉美各国的财富源源不断、 大量外流, 极大地影响了拉美各国资本的原始积累, 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在拉美地区的发展。

如果说初期是大家一起上,拉丁美洲国家还能像李鸿章一样“以夷制夷”的时候,那么美国对拉美的控制,让拉美大多数国家的政府,成了事实上的张作霖政府甚至是汪精卫政府。

1823年左右,门罗主义提出,一直到1904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补入罗斯福推论至门罗主义中,确保美国有权介入拉丁美洲。门罗主义从想想,成为现实,1900年代之后,美国深刻的控制了南美洲的一切,尤其是在冷战时期,美国对南美洲所有国家直接干涉,掌握生杀予夺的大权。

有意思的是,美国国务卿克里2013年11月18日在华盛顿表示,门罗主义的时代已经终结,今天的美洲国家间关系建立在平等伙伴关系和共同责任基础上,美国不再致力于干预其他美洲国家事务。

就是说,美国口头上说自己不干涉拉美国家内政,是在2013年,以前,都是直言不讳的说:

拉美的事情美国都会干涉

拉美国家和美国不是平等的

美国对拉美国家没有平等责任,只有美国利益

这就是美国对拉美对国家的控制力

(五)进入最近的一百年,20世纪的拉丁美洲取得了一些发展的成绩,但是仅仅是浮在表面的,并未深刻的改变拉美的现状。

比如:

初级产品一直是拉美产品出口的主力,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最底层

国家教育尚可,但是对科技的投资有限,科技进步在二战后还不错,进入七八十年代马上不行了

想走类似于东亚多家的出口替代型经济,就是出口东西赚外汇,结果行不通

就只能走进口替代的路线,就像蒋介石政府的时代一样,国内高消费,进口大量产品,政府控制关税积累资本,逐步以国产换进口。蒋介石时代黄金十年就是这样的。

最后的结果就是搞出了八十年代的南美支付危机,触发了经济危机。

也有人想改变这些,在政治上民主化,在经济上改革庄园制和大地主,吧以前在农庄积累的资本引导到工业。结果在五六十年代,拉美纷纷进行土地改革,但是结果是分地以后,政府允许农民卖地,最后绝大多数的农民又把土地卖了,地主重新把土地集中了起来

讽刺的是,重新拿到土地的地主们怕在土改,纷纷上新设备新技术,引进外资合资经营等等,大量以前在农庄干活的农民失业了,只能去城市,最后产生了南美洲的的过渡城市化和大量的贫民窟。

当然,有人也从更加深刻的角度去处理过这个事情,比如智利的阿连德

这个人因为不听美国人话,国内也有反对声音

最后在中情局的指挥下,皮诺切特的军人,吧总统击毙在了总统府。

所以

拉美独立五百年, 在经济、 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虽然也有过一定程度的进展, 工业、 农业中的资本主义力量相对增强, 但是, 这种发展的速度是缓慢的, 比同一时期、 相邻地域的美国和加拿大,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而且这些缓慢的发展还是片面的、 不平衡的, 只发展了少数农作物、 矿业原料和加工工业, 根本谈不上有任何真正意义上的重工业。 经过独立战争, 拉丁美洲各国虽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 但经济却并没有摆脱殖民主义、 帝国主义的桎梏, 实际上成了半殖民地性质的附属国。 正是由于上述各方面原因的合力, 造成了拉丁美洲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严重局面。

By Allen

假新闻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

“假新闻”(fake news)自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开始成为网络热词,假新闻本身亦成为热门话题,引发学界对于互联网环境下各类信息失序现象(information disorder)的再度关注。其中,围绕着新闻真实性的考察已经成为关键性的研究议程。事实上,不论是假新闻这一术语还是与之关联的生产机制和社会现象,都并非全新的问题,“新闻业有多古老,假新闻的历史就有多长”。在人类传播史上,虚假信息、倾向性报道、谎言、欺骗始终存在,但假新闻的生产与传播形态却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演进。尤其是在“后真相”时代,事实的重要性不如从前,受众对真假新闻的认知愈加复杂,辨识也愈发困难。

从受众认知的角度来看,数字传播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假新闻的理解相较过去已大有不同。假新闻不再是简单的虚假信息实体,而是涵盖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敞开与闭合。尽管新闻学界与业界已从不同角度对假新闻所呈现出的新形态做了分析与探讨,但此中仍存在一些局限。首先,相关研究大多基于西方语境,围绕政治化的假新闻,检视其生产、传播、监测、影响和治理。

但需注意,假新闻现象既是全球性的,又具备语境敏感性,它在不同的国家和媒介体制中会呈现出不同特征。中国同样面临着假新闻困扰。由于在政经报道领域存在严格的政策限制与媒体把关,中国的假新闻相较于西方呈现出较弱的政治性。有研究指出,中国假新闻的分布领域比较广泛,且高发于社会、体育和娱乐议题,只有极少数假新闻涉及政治议题。因此,不同于西方语境,假新闻在中国无关选战与游说,而更多地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其次,长期以来假新闻的相关探讨由主流媒体、科技公司、政策制定者和专家学者所主导,而对新闻受众则较少关注。数字传播时代,受众以互动、对话、共创等方式积极融入到新闻生产中,相应地,也成为假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人人都可以是假新闻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也可能是假新闻的受害者。

而单从认知角度看,假新闻之“假”(fakeness)有赖于受众的判定。新闻受众的个人兴趣、背景、知识和偏见都会影响到他们对新闻信息的识别和处理。因此,从受众视角切入,与现有研究形成互补,有助于展现假新闻现象的整体图景。此外,国内关于假新闻的研究多以行业报告、案例解读或是政策建议的形式出现,实证资料相对缺乏,这也在方法层面制约了研究者对受众主体与假新闻互动关联的分析与解读。

基于上述讨论,本研究以国内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焦点小组访谈与网络问卷调查两种方法收集经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具体的研究问题包括中国的新闻受众如何认知假新闻、将何种内容形式划入假新闻范畴、以何种方式确证新闻真伪,以及这些话语呈现出哪些内在特征。

探究中国受众对假新闻的认知与辨识,一方面能够丰富假新闻的研究图景,增添来自不同研究视角、不同政治经济情境和媒介制度环境的新发现;另一方面,回到“如何认知”的起点,有助于重新审视假新闻的多重构面和类型界定,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数字传播背景下新闻学的基本问题,例如新闻的边界和新闻真实。

最后,基于我们的研究发现,本研究试图描绘出中国语境下新闻受众认知新闻真实的俗民理论 (lay theory),这将帮助我们进一步地认识在新的数字传播图景下受众的角色,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2、文献综述

1. 假新闻与变化的传播图景

在受人际因素和技术因素深刻影响的数字传播环境中,新闻同假新闻所处的传播图景都变得愈加复杂。从新闻生产角度看,新闻业从封闭系统逐渐转向更开放的系统。

Chadwick提出“混杂媒介系统”(hybrid news system)的概念来描绘传播图景的系统性变革。他认为,当代的媒介系统是由原有的专业媒体和新兴的新闻个体(news actors)构成的复杂组合体(complex assemblages)。媒体和新闻受众都嵌入在这一系统中,新闻受众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传播中的人际因素愈发凸显。网络新闻的传播呈现出“病毒式扩散”的模型(a viral diffusion model):信息通过人际传播的“串流”(cascade)得以扩散。

但需注意的是,受众对信息的分享和再传播并非机械地复制与粘贴,而是通过评论、讨论或者其他方式的互动为原信息增添了新的意涵。新闻的文本、议程、框架,甚至是信息的真实度都会受到受众行为的影响。因而,对受众的考察是我们理解当下传播现象不可或缺的研究视角。具体而言,探究受众如何感知和判别他们所接触到的信息真实性会有助于我们从微观层面上阐释“混杂传播系统”中的假新闻现象。

“混杂传播系统”的形成与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密切相关。包括微博、微信在内的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公众获取、评论和分享新闻的重要渠道。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近一半的中国网络社交用户通过社交平台获取新闻,这一比例已经高于使用手机客户端、新闻门户网站获取新闻的比例。社交媒体使得假新闻的传播更为迅速和便利,虚假信息频现已成为整个社交网络生态中的重要特征之一。曾被视作数字民主化象征的社交媒体,因其丰富的信息层次和强大的交互可供性(affordance),成为假新闻制造和传播的温床。一项针对Twitter中假新闻传播的研究指出,相较于真相,假新闻扩散得更快、更广、更深入,形成不平衡的传播格局。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传播中的技术因素。以大数据、算法、“网络机器人”(bots)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渗透至新闻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数字化时代的社会技术转向(sociotechnical turn)使得假新闻之“假”在社会与技术彼此缠结交织的动态过程中越发难以界定与厘清。

2. 假新闻的概念化界定

假新闻(fake news)这一概念在特定的政治语境中成为网络热词,并在公众和学术话语中被赋予了多重涵义。研究者也尝试通过不同的路径来更加细致地理解假新闻这一普遍的传播现象。基于对美国总统大选的研究,假新闻被定义为“具备特定传播意图、被验证为不实信息,且极易对公众造成误导的‘新闻’”。这些编造的信息旨在混淆视听、欺骗公众以获取政治或经济方面的收益。

但在实际应用中,假新闻的内涵与外延皆更为宽泛。西方语境下,假新闻已被用作广泛指代从完全虚构到报道偏差等一系列的报道类型。国内有学者也指出,假新闻是反映失实新闻、虚构新闻和策划新闻等新闻失范现象的一个总概念。

此外,假新闻也作为政治或商业工具被利用,成为一种策略性的叙事:政治人物将假新闻的标签贴在他们所不赞同、不承认或刻意回避的内容上,甚至以此来驳斥整个新闻界;新闻媒体也会为吸引受众关注而指责他们的同行发布假新闻。这些标签式的指控使得假新闻在概念上更为模糊和令人疑惑。假新闻之“假”不一定仅仅意味着“虚假”(falsity),还更多地涉及意识形态和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上的争论。

有学者提出了用以理解和评判假新闻的概念化框架。杨保军和朱立芳认为,评判一则消息是否为假新闻主要依据新闻事实和新闻价值两个标准。其中,新闻事实是首要的判断标准,而某些报道虽不存在捏造成分,但如若不具备新闻价值或被刻意拔高新闻价值,则仍是一种假新闻。Tandoc等人提出了另一种二维框架:事实性和欺骗性,两个维度都可以从低到高、由弱至强变化。

对假新闻进行类型划分也是诠释这一概念的常用路径。

通过文献梳理,Tandoc等人归纳出既有研究对假新闻这一概念的六种操作化定义:讽刺新闻(news satire)、戏仿新闻(news parody)、捏造(fabrication)、操控(manipulation)、营销(advertising)和宣传(propaganda)。Tambini等人也从六个方面划分了假新闻的实践形式:刻意破坏竞选的虚假信息、以商业营利为目的的虚假信息、戏仿与讽刺、低劣的新闻(bad journalism)、与特定思想意识相左的新闻,以及挑战权威的新闻。

另有研究从受众视角切入:路透研究所一份针对美国、英国、西班牙和芬兰的跨国研究报告显示,受访者通常将糟糕的新闻(poor journalism)、政治宣传、一些特定形式的广告以及虚假、捏造的内容视作假新闻的几种不同表现形式。

真假新闻之间的辨析也一直为学界所关注。有学者指出,真假新闻之间的界限正在发生转移。路透研究所的调查也表明,在受众感知中,真假新闻之间的区隔往往不是一条清晰的界限,而是一种程度上的差别。假新闻的认知是十分个人化的,它反映出受众接触到的他们所不信任的各种片面、可信度低以及误导性信息的生活场景。换言之,一则新闻是否能取得受众信任,不仅取决于其内容的客观呈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符合受众的心理预期。公众对假新闻表达出的忧虑与不满,事实上也投射出他们对“真新闻”(real news)的期待。

需注意的是,这些概念的界定多是在西方语境下得出,相关研究的经验资料也多出自选举的议题,因而并不必然具备普适性。例如,讽刺和戏仿“新闻”就很少出现在国内的新闻报道中。在中国语境中建立对假新闻的理解,还需要更多经验资料的支持。

此外,西方语境下关于假新闻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特定的领域。被第三方事实核查机构鉴定的假新闻站点(fake news sites)为研究者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文本资料。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语境下,由于对此类假新闻站点缺乏系统的描述和归类,同时第三方事实核查机构未有建立或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者很难采取相似的研究设计来获得经验资料。因而,我们在其他语境中探讨假新闻这一传播现象时,还需要注意到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的差异性。

3.假新闻的辨识

面对假新闻泛滥的现状,研究者亦开始关注应对的举措。从受众的层面来看,一个重要的议题是:新闻受众如何辨识假新闻,以及受众的判断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一项针对新加坡受众的开放式问卷调查表明,个人判断和知识储备构成受众辨别信息真假的基本手段;此外,消息的内容特征及其来源也是辨别信息可信度的重要途径;如若这些方式都无法奏效,受众往往会诉诸外部渠道,如查询参阅更多信息源、与他人沟通交流来求证。

另有学者将信息源、内容和语境归纳为数字媒体环境中受众判别信息真实度的三个主要因素。具体来说,信息源的权威性和接近性会显著影响到受众对信息真伪的评估;同时,由于“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受众会倾向于相信符合他们自身价值观并且同他们有关的故事;最后,信息生产和处理的情景因素,如信息过载,会削弱受众的注意力,从而影响到他们对信息真伪的判断。

也有研究指出,由于互联网对信息源的去中心化效果,受众很难在确证信息真伪上拥有足够的信心。、因而,受众会倾向于依靠信息的“合理性”(plausibility),如内容是否违背常识,消息来源是否权威,在直觉上判断一则讯息是否可信。这一观点同上述三种因素中的前两项基本一致。

也有研究提出不同观点。通过一项网络实验,研究者探讨了受众如何评估图像的可信度。研究发现,受众的互联网技能,图像编辑的经验,社交媒体的使用以及关于某一特定议题的态度等因素会显著影响到他们对于图像可信度的评估,而信息的内容和来源并不会影响到受众对信息可信度的判断。

此外,以美国2016总统大选为案例的研究发现,党派从属、年龄、社交媒体使用频率等都对受众政治类假新闻的辨识能力产生显著影响。

3、研究对象与方法

基于从新闻受众出发的分析框架,本研究经验资料的基本来源包括受众的叙述、观点,以及对特定议题的回应。我们选取国内在校大学生作为考察对象,其原因在于:首先,社交媒体是假新闻产生和传播的沃土,而大学生群体能够较为熟练地使用不同电子设备活跃于各大社交平台,是社交媒体用户中的主力人群,对新兴信息传播技术也更为敏感;其次,身为互联网“原住民”的中国大学生往往具备多样化的新闻阅读与信息摄入习惯,这使得他们对于新闻和新闻业能够形成复杂且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为本研究从受众视角探究假新闻的认知与辨识提供多元声音,这也符合本文探索性研究的初衷。

为具体了解和分析大学生受众如何理解和看待假新闻这一现象,我们采用焦点小组访谈和网络问卷调查两种方法收集经验资料。焦点小组访谈为了解针对某一议题的不同观点提供了有效方法,其所依循的“社交实验”路径常被用以激发受访者相互间的观点碰撞,从而产生信息输出的群体效应(group effect)与级联效应(cascading effect),拓宽量化统计结果的探索框架与讨论深度。

我们采用滚雪球抽样的方式,抽取来自广州和深圳5所高校的4组共20名大学生参与了访谈。访谈于2018年4月在广州和深圳两地进行。各组访谈持续时间为50至90分钟。小组讨论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1)如何理解新闻?(2)如何理解假新闻?什么样的新闻在你们看来属于假新闻?(3)能否提供一些平时接触到的假新闻案例?(4)假新闻对你们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5)大家对遇到的新闻感到疑惑时,会如何去确证它的真伪?

在固定问题之外,访谈人亦根据临场讨论情况予以追问。访谈结束后,我们对录音文档进行了转录,并反复阅读转录文本,对文本数据进行了归类提取和深入分析。文中对访谈资料的直接引用均做了匿名处理,我们在直接引用受访者观点时,以编号I-1至I-20做标记区分。

另外,本文借助Qualtrics在线问卷平台设计了一份假新闻认知的网络问卷,问题形式主要为五级李克特量表、多项选择与“是/否”判断。问卷也包括了一个开放式提问,询问调查参与者如何理解假新闻,参与者可在此填答关于假新闻的意见看法,分享相关经历。我们将问卷链接发布于社交平台和网络论坛上,邀请年满18岁的在读大学生参与调查,调查时间为2018年4月20日至2018年5月2日。共有523人作答,其中214人中途退出,4人不符合限定条件。为保证问卷填答质量,另有14份回答因用时过短(少于五分钟)而被剔除。最终回收总计29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55.6%。

4、研究发现

1.由真及假:受众认知中假新闻的四类生产情境

以互联网为中心的传播新格局对新闻业影响深刻,不仅包括对新闻的生产机制、呈现形态与社会角色的变革,也包含了对新闻本身内涵的延展。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其内容特征体现于时间上的“新”,但互联网新闻却超越了单一的线性标准,更偏向非线性的、社会心理层面的“新”。以受众本体视之,“新闻”的内涵已不再局限于“新近发生事实的叙述”,而被拓展至“新知”的层面。在一则假新闻被识别及标记之前,它具有和新闻相似的传播特征,其内涵也相应地被延展。有学者提出,我们理解假新闻这一传播现象需要设置一个参照点,即“真新闻”。探询受众对“真新闻”的理解与期待,可为梳理其对假新闻的认知铺路。

访谈结果显示,受访者对新闻的认知比传统定义更宽泛:“‘新’不一定是最近发生的,但肯定是最新被得知的”(I-18);“告诉我一件我不知道的事情,这也可以算新闻”(I-13);“我愿意关注什么可能对我来说就是新闻”(I-1)。亦有受访者谈到,对新闻的认知其实存在“个体化的差异”(I-3)。

基于个体心理层面的新知说表明,一部分人理解的新闻在另一部分人眼中可能并不属于新闻范畴。此外,有受访者认为新闻仍是一种专业化和规范化的信息流动,需具备基本的新闻要素。但不论新闻的内涵如何延展,受访者仍普遍强调事实真相的不可缺位。

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事实准确”(M = 4.70, SD = .63)是衡量新闻可信度(credibility)最关键的元素,显著高于“完整性”(M = 4.37, SD = .79)、“客观公正”(M = 4.41, SD = .77)和“透明性”(M = 4.42, SD = .82)。

在小组访谈中,受访者结合自身获取日常资讯的经验,谈论了他们对假新闻这一现象的传播特征及传播动机的理解。我们据此归纳出假新闻的四类传播情境,每种情境背后都蕴含着特定的动机。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情境之间的界限并非绝对,而是互有渗透和关联。

第一类为刻意引导甚至误导,以吸引关注或赚取商业利益为目的。此类报道常见于微信朋友圈,多涉及健康与养生话题。几位受访者都表示会对这类信息本能地排斥,但他们的父母长辈则很容易受其影响。一些受访者将娱乐新闻、明星八卦同假新闻挂钩,而这类信息往往占用了较大的注意力资源:“有一种假新闻就是娱乐圈的那些虚虚实实、风风雨雨……感觉整个新闻的风向都是大家在跟着那几个明星的流量在走”(I-10)。在许多受访者看来,社交平台上的自媒体信息,尤其是营销号,是这类假新闻的主要来源。

第二类为片面报道,对新闻细节进行选择性披露。“呈现的不是事实的全貌,而是截取其中一部分来报道”(I-2);“给你造成一种错觉,就是那种以偏概全的类型”(I-18);“只报道能吸引你眼球,足够引起群众激烈反应的……如果只片面地去看这些事情的话,误解其实是很大的”(I-20)。但不全面、不完整不一定意味着不真实,有受访者指出了新闻真实和时效性之间的矛盾:

新闻要求及时性,有些新闻只是因为报道不全或者暂时没有得到全面的消息,刚开始报道出来的新闻引起了误解,后来查明真相再做进一步报道的话这些不算是假新闻。新闻人也不是上帝,无法全知全能,事件初发时他们就手头能查到的资料进行报道,即使是不全面的,但由于新闻的时效性,这应该不算是假新闻。(I-11)

第三类为新闻策划,即为了某种目的,特别是政治或商业需求而制造甚至编造新闻。“好比领导摆拍,其实去到那里只是拍个照就走人,但因为公权机构需要就被报道出来了……我觉得这种就是经过策划的假新闻”(I-13)。此类新闻策划的过程中时而漏出一些“破绽”,使得策划的实质被揭开,最终效果也适得其反。

第四类是由于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失误或行为不当而造成的假新闻。与第一类情境不同,这类假新闻的源头往往是专业媒体。例如,“采编人员还没经过证实就把立场放出来,让大家都跟着他走,后来又被反转”(I-13)。还有很多记者将企业提供的发布会通稿直接作为新闻稿发布,缺乏核实细节和补充素材的工作流程,“这是对受众极不负责任的态度”(I-8)。此外,采访方式的局限也很可能造成假新闻:

假新闻(的产生)也有可能是(因为)记者采访不够深入……只采访了几个人,拿他们来代表一个很大数量人群的意见,虽然有些是随机的采访,但这些随机的操作不能够去确保这几个人就能代表一种普遍的状况,而记者本身又无法搜集所有人的数据,这种操作方式很可能导致假新闻的出现。这并不是记者有意为之,而是采访手段落后导致的。(I-6)

在既有研究和访谈结果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六类可能的假新闻报道形态,并置于问卷中询问参与者在多大程度上认为这些类别的报道是假新闻,其中包括:(1)虚构事实(M = 4.70, SD = .63);(2)图像处理(如PS)(M = 4.18, SD = .85);(3)不够准确的报道(M = 3.93, SD = .86);(4)有偏见、不够平衡的报道(M = 3.74, SD = 1.00);(5)政治宣传(M = 3.34, SD = 1.05);(6)公关、广告新闻(M = 3.59, SD = 1.06)。

调查结果显示,虚构事实仍是受众共识度最高的假新闻类型,而政治宣传在受众感知中与假新闻关联的紧密程度则显著低于其他五类。这再次说明假新闻受众认知研究中语境嵌入的重要性。在中国,新闻与宣传是时常共现的两个概念,且容易被混为一谈。尽管两者之间有交集甚至彼此渗透,但反映的毕竟是不同的传播方式。不恰当或是极端的宣传仍会显现出上述四类生产情境的某些特征,从而让受众对其可信度产生质疑。

2.事实、呈现与动机:假新闻的一个认知框架

为进一步归纳访谈发现,探究受众在具体认知中将假新闻与何种新闻内容特征相关联,我们对通过网络问卷中开放式问题所收集到的共计286条回答进行了文本分析。首先,我们使用R语言中文分词包“jiebaR”对文本数据进行中文分词,剔除停用词和其他一些与分析无关冗余的名词,如“新闻”、“假新闻”、“报道”、“内容”等,通过简化数据结构使得分析结果更为清晰;随后,我们基于TF-IDF算法(词频与逆文档频率的乘积)提取文本数据中最显著(TF-IDF值最高)的30个关键词(见表1)。

对这些关键词进行同义及同属性归类,大致可识别出三个类别:第一,传统意义上虚假新闻所体现出的典型特征,如虚假、捏造、错误、虚构、无中生有;第二,描述新闻内容呈现上的问题特质,如夸大、片面、(不)客观、断章取义、(不)公正、歪曲;第三,反映新闻发布者的动机,如吸引眼球、(赚)流量、博取(关注)、误导。这些关键词所勾勒出的受众视角下假新闻的特征,同焦点小组访谈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契合度。此外,上述发现验证了Tandoc等学者提出的二元框架,同时增添了新闻内容的呈现这一新的维度。

基于文本分析我们发现,即便考虑新闻实践语境的特殊性,假新闻在中国仍是由一组不合规范、无法满足受众预期的新闻操作所构成。以往受众针对一则新闻的真伪性判断主要聚焦其事实性维度,而在数字化传播图景中,则需兼顾新闻的呈现方式与发布者动机这两个额外维度。新闻的事实维度是相对客观无偏的,“假的就是假的”(I-2),而呈现的维度与动机的维度则带有更多主观色彩。

事实维度的推定虽为基本量度,但在现实中常与另外两个认知维度彼此交织,共同影响着受众对新闻真伪及可信度的感知与判断。这种复杂交织的模式,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当下传播图景的混杂性。

这三个维度实际上在一些西方国家的新闻职业守则中以职业伦理规范的形式出现。例如,美国职业记者协会(Society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与加拿大记者协会(Canadian Association of Journalists)均将忠于事实(事实维度)、负责地陈述事实(呈现维度)以及对受众诚实(动机维度)纳入其职业守则。偏离或是选择性忽视这些伦理准则的职业新闻工作者以及自媒体发布者往往很容易成为假新闻传播的源头。

借助事实、呈现和动机这三个维度,本文尝试构建假新闻受众认知的一个概念框架,用以初步描述假新闻之“假”的程度,而这一框架也同样可以反映受众对普遍意义上不可信的新闻内容或来源的认知空间(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不论是事实、呈现,还是动机,在影响受众对新闻真实性的感知上,皆存在一个强度上的变化:事实维度上,报道中的失误或立场偏差是最轻微的表征,而虚构、捏造则构成严重的事实缺位;呈现维度上,从片面、不够平衡,到夸大,再到歪曲新闻事件,也体现出严重程度上由低到高的变化;而在动机维度上,通过各种方式吸引眼球、刺激受众关注已成为许多网络新闻在生产与传播时的常用策略,一些组织也会将新闻工具化,利用新闻内容来引导舆论,而最严重的则是以谎言来欺骗公众。一则新闻如果在这三个维度上都呈现出较强的严重性,就极有可能被受众认定为假新闻。

3.文本内外、反转之间:受众辨识假新闻的三种路径

许多受访者在访谈中都提到,假新闻对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构成严重困扰,以至于“现在刷新闻觉得所有的新闻都值得怀疑”(I-1)。问卷数据也显示,仅有13.4%的参与者认为假新闻对于他们认知社会现实没有或基本没有影响,而43.4%的参与者表示他们曾在不知情的状况下分享过假新闻。那么面对假新闻问题在现今信息环境下日渐严重的态势,中国的新闻受众究竟如何辨别新闻的真实性?

本文从访谈内容中归纳出三种受众辨识路径:

第一,依靠自身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从相关报道内容本身寻找可信度凭据。具体而言,受访者谈到的关注点主要包括信息来源和报道细节。新闻来源是辨识新闻真实性的首要因素,90.0%的问卷参与者认为信息的发布机构对于识别新闻真实性“比较重要”或“非常重要”。进一步考察发现,受众对中央媒体的信任度(M = 4.30, SD = .87)要显著高于地方媒体(M = 3.76, SD = .85)、网络媒体(M = 3.05, SD = .86)和境外媒体(M = 3.58, SD = .94)。而报道细节则指在新闻文本中是否对事件做了细致说明与描述,是否反映多方观点,同时对消息源是否做了清晰说明等:

没有细节我会看不下去……还有一点是各方意见的汇合,有些报道在这件事发生了之后,谁说了什么都会一一呈现出来,这样我会更加感兴趣去看,或者是里面的一些细节描述会让我有一种亲临现场的感觉,能让我再有一个自我判断。(I-13)有的时候我也会这样觉得,一篇报道里可能会引用很多人的话,如果他们引用的这一批人中有一些相反立场的,我就会觉得可信度更大一点,如果是一边倒,那我觉得可能会(不可信)。(I-12)如果记者不敢写是谁说的话,这个信息是很有问题的。(I-6)

第二种辨识方式是在文本之外搜寻相关信息,如查阅和比较不同媒体针对同一话题的报道,阅读对事件进行评论分析的文章,网罗公知大V的观点,或是与同学、朋友交流以求证。知乎等网络问答社区,也成为受众共同阐释新闻事实的平台合作空间。除此之外,社交媒体也为受众跳过旁观者的众说纷纭,直接寻求一手信息确证新闻真伪提供了有利条件:

有时候我也会通过一些当事人去了解真相,有些重大事件的当事人都开了微博,通过当事人的微博就能知道他们的一些要求、背后的故事、图片、他们的真实想法,我觉得这样跳过媒体报道的阶段直接跟当事人对话也是一个最快了解真相的办法。(I-14)

尽管存在以上两种看似系统的辨识路径,但在信息过载的网络环境下,新闻受众无法也无意去确证所有已阅信息,对于真正引起个人兴趣的内容才会留意其真实性。我们的发现事实上更多地印证了关于信息“合理性”( plausibility)的假设。

有些新闻可能并没有引起我们的兴趣去证实它是真是假,比如说新华社、人民日报说今天谁来访问,这些题材比较重大,但跟我们生活没什么关系……有些情况,比如说朋友圈刷下来,都是在说某个新闻的话,可能才会有兴趣去了解吧。(I-9)

那些随便浏览的信息我是几乎不过脑的,过一遍就没了,但是如果是自己关注的信息,自己想要了解的话,的确是会找几个不同的报道去挖它的细枝末节。(I-6)

此外,访谈中受访者频繁提及新闻反转。网络环境中新闻反转现象屡见不鲜且愈演愈烈,尤其是在网络热点事件中,媒介传播失范、网络情绪非理性、社会信任缺位等因素不断消解新闻伦理,使公众在辨识新闻真实性时更加犹疑,进而常常采取观望态度。“新闻出来要先看三天,没反转了才敢评论”(I-18)。鉴于此,我们将“等反转”这样一种被动确证的方式归纳为受众针对假新闻的第三种辨识路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信息的不充分、信息的丢失会给新闻真伪的辨识带来挑战,因而一些“新闻”会落入真假难辨的情境。

有些事情我到现在都没法儿确定到底是真是假,这些事情也不是通过一些正式的媒体放出来,然后很多也是只放出来一会儿就删了……基本上,比较敏感的话都是没有办法流动起来的……这些信息也不是通过很正规的渠道(传播),很多时候只是口耳相传,在我比较信任的微信群里看到,或者偶尔在微博上看到又被删掉了。也没办法确定是真是假。(I-19)

我们所归纳的三种路径事实上涵盖了文献中所提及的内容特征、个人经验以及情境因素等不同的判别基准,同时加入了“等反转”这一被动确证的方式。

5、谈论与结语

本研究从受众视角切入,通过对焦点小组访谈与网络问卷所收集经验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中国语境下受众认知中假新闻的四类生产情境,初拟了一个假新闻认知的三维框架,并且识别出受众辨识新闻真伪的三种路径。

这些发现事实上构成了中国语境下新闻受众理解新闻真实的俗民理论。这一理论直接影响着受众对新闻可信度的判别,也反映出受众对公共传播的期待。同时,考察这一理论的内在多元性,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假新闻这一传播现象的复杂构面。

具体来说,该理论要阐释的第一个问题是受众对假新闻现象的认知。我们的目的不是为“假新闻”给出一个受众版本的定义,而是希望通过受众的日常经验来理解假新闻的不同要素。在受众话语中,假新闻与流言、谣言,以及许多其他不可靠的资讯并没有被严格地区分开来。它代表了受众不信任、不认可的资讯的总和。我们的研究发现在总体上与许多学者提出的广义概念框架相符,但也补充了一些细节,尤其是增添了新闻信息的“呈现”这样一个认知的维度。

此外,要特别指出的是,“假新闻”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不同的组织、个人在提及和使用这一概念时都带有特定的目的。因而,我们没有必要为假新闻总结出普适性的、能够获得广泛认可的定义。我们更加在意的是,如何能够准确把握假新闻现象的“新”与“旧”——既能了解新的传播图景中假新闻的基本脉络,又能将其同过往关于谣言、虚假新闻的研究勾连起来,而非孤立开来。

该理论要阐释的第二个问题是受众如何辨识新闻的真实性。首先,在一般情况下,受众并不具备充分的动机去进行新闻真实性的判定。受众在阅读或观看新闻时并非总是在意信息的真实性,而更多地在意信息的合理性,即一则信息是否与自身最直觉的判断相违背。这一发现也印证了一些学者的判断,提升公众媒介素养或许并不能在受众端显著地遏制假新闻的传播。

同时,受众对假新闻的判别模式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谣言为何不止于真相,即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对错误信息的更正并不能自动遏制谣言的传播。其次,受众辨识假新闻的能力受到许多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制约。在数字媒体环境中,信息发布和传播的门槛大幅降低,但判别信息真实性并非易事,甚至不可能有效实现。不论是查阅和比照不同媒体的报道,或是参与话题讨论,都会带来额外的成本,占据更多的注意力资源。

从新闻实践的角度看,在“假新闻”泛滥的情形下,受众对真相的需求对专业媒体形成了更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与新闻规律之间构成了矛盾。事实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过程,人对事实的认知也是一个过程,因而新闻真实通常被界定为一个过程。“事实本身的纷繁复杂与报道的不可避免的简约性是新闻报道与事实间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在“后真相”的环境里显得更为突出。

最后需要说明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首先,本研究的研究对象限定在大学生群体,研究的外部效度会受到影响。我们提出的框架或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青年群体对假新闻的理解,但这一框架能否适用于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则有待进一步检验。

其次,基于西方语境的文献频繁提及政治认同(political identity)对受众所感知的新闻可信度的影响。由于研究方法的限制,我们未能在研究框架中充分考虑到政治认同的影响。但政治认同,以及其他的社会心理因素会如何影响受众对新闻真实性的判断,仍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最后,我们的考察局限在受众的认知层面,对于实际的行为则未给予关注。未来的研究可以借助实验法或计算传播学方法,来考察行为维度的变量,如受众对假新闻的确证或更正。对行为层面的考察将帮助我们更充分地了解假新闻及其背后的传播机制,亦可为专业媒体和其他机构介入对假新闻的干预提供实践性的参考。

By 胡杨 王啸

在线教育为何被严厉打击

中国家长有一个永远的焦虑:孩子教育。

当前,全国有近2亿的中小学生在校生,这成就了课外教育市场的一个“大金矿”,资本市场、市场化的教育学者们也纷纷涌入进来。2020年教育行业的融资规模高达上千亿。

尤其是,在疫情的大背景下,无接触式教学的在线教育成为了香饽饽。

但与此同时,在线教育的乱象也备受关注。从2020年初开始,兄弟连、百弗英语、迪士尼英语等线下机构纷纷爆雷,主动宣布破产或停止运营。

2021年年初,头部玩家学霸君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创始人张凯磊亲自发文称「奔跑了8年的学霸君倒下了」。

爆雷、跑路、破产的负面消息不断传来,让在线教育企业受到质疑。两会期间,就有代表提出,要重新设置在线教育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在线教育办学许可证制度,加强审批管理。剑指对在线教育的严格管理。

六一儿童节,因存在虚假宣传和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市场监管部门对作业帮、猿辅导、新东方、学而思等15家校外培训机构予以顶格罚款,罚金合计3650万元。

这无疑对在线教育行业来说是当头一棒,而随着知名企业高途、VIPKID等的裁员,也拉开了在线教育行业的裁员潮序幕。

5月27日,高途内部员工爆料,高途集团小早启蒙项目团队成员数百人面临被辞;另有消息称,高途课堂创始人陈向东日前召开了内部会,高途课堂将裁员30%,本周开始执行;

5月26日,有消息传出,作业帮IPO按下暂停键并计划进行裁员;

5月17日,有媒体报道称,VIPKID内部已于4月份启动筹备上市,并伴随着业务和人员调整,“大米网校”在4月关停,包括中外教培优在内的部分业务裁员比例高达50%。

从事在线教育的这届应届生有点惨

于在线教育行业的寒冬,受影响比较严重的是应届生们。

有媒体爆料称,某毕业生在入职猿辅导的前一天被临时告知六月初入职作废,只对于他而言有两个选择,要么等待九月之后的通知,要么则被企业主动放弃。对这于应届生而言属实有点打击,房子租好了,工作却没了。

而关于临时更改、取消录用的岗位,相关人士称包括全职、实习及暑期兼职人员,涉及教学辅导、研发等岗位。

如今应届生的春招已经结束,一旦等到9月份,那么租房子的外地应届生这三个月靠打零工生活吗?显然大部分应届生只能选择自动放弃。

同时应届生大多与猿辅导签有“三方协议”,也就是说签了这个就必须放弃其他的机会,想要改的话就必须支付相应违约金。

有媒体爆料称,在就业协议书上,郑州猿辅导有提到,如果毕业生违约,需赔偿用人单位违约金3000元整,然而有人表示,比较扯的是郑州猿辅导违约了却一点赔偿都没有。

毁约应届毕业生的不只有猿辅导,还有在美股上市的高途集团。

某位应届毕业生在脉脉吐槽,还没入职就被裁,被社会狠狠毒打又要开始找工作。在被询问是什么岗位时,他表示是用户运营岗,裁员的公司是高途。

而对于从事高途“小早启蒙”业务的应届生们来说,打击来得就很突然。

今年3月底,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要求,落实国家有关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对学前儿童违规进行培训。

高途选择了放弃“小早启蒙”业务。

对于很多应届生而言这波裁员来的没有任何预兆,好了“三方协议”。但是立即面临无法入职的窘境。尽管HR回复称做要好心理准备,也保证会赔偿,然而面临失业的应届生们和近千名正式员工不得不面临三个选择:

1、公司肯定做3至6岁业务,如果还想做,只能选择离开;

2、公司部提供“活水计划”;

3、如果没有找到合适岗位,就要离开高途。

除了参与“活水计划”,别的选择只剩下了离职。然而相关人士表示,所谓“活水计划”是根据高途内部其他业务的名额,员工重新进行应聘、面试。

裁员潮下从业者”怨声载道“

在脉脉上,某网友爆料称,面试高途岗位的从业者可以解散,社招技术岗不论哪个业务线,offer都被无限期冻结,网友称基本已发offer的都被收回,包括技术和运营。

某位作业帮的员工表示部分岗位0转正,一个团留35个人。

而另一个作业帮的员工表示,高中一个团只留20人。

有爆料称这次作业帮裁员潮大部分是运营岗,然而部分员工表示,产研也不安全。

编程猫也被曝开始了大裁员。

在脉脉上,有认证为深圳点猫科技有限公司员工的人士爆料称,编程猫大裁员,已续一个多月,各部门加起来裁了七八百人,并表示主要裁的是录播课+定制课老师。该员工还表示,部分被裁员的员工没赔偿。

而关于红线协议,该员工表示这是员工的数据踩了公司红线,是自己提出离职才走的。

部分编程猫的员工表示,公司的氛围到了2020年就变了,2019年之前都不错,”是疫情给了编程猫不该有的幻想“。

去年在线教育在疯狂烧钱

从大风口到裁员潮,在线教育只用了一年的时间。

此前教育行业一直被称为常青树,高速的发展有目共睹。近十年以来,教育企业数量猛增,从78万家上升到412万家,在线教育相关企业的总数从15万家上升到了70万家。

根据网经社《2020年度中国在线教育市场数据报告》发布,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约为4328亿元,同比2019年3468亿元增加24.79%。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突破5000亿元,达5230亿元,同比增长20.84%。

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约达3.42亿人,同比2019年增长27.13%。预计2021年用户规模同比增长19.88%至4.1亿人。

然而为了发展,综合因素影响下,烧钱仿佛成了在线教育的共同选择。在广告投入上,在线教育企业是最受广告营销公司关注的对象,相关数据表明,2020年,在线教育企业的广告投入出现了明显增长。

据热云数据监测显示,从2020年第二季度开始,教育类App的投放量上涨。尽管大部分在线教育企业未公布其营销投入具体的金额,但公开报道显示,在投放高峰期,一些头部在线教育平台日均广告消耗超过1000万元。

因受疫情影响,教育行业广告主的广告集中投放期于2月开始,相比于2018、2019年提前了一个月,3到8月成为了教育行业广告主的广告投放集中区间。

2020年上半年,教育行业投入指数排名的前三广告主分别是学而思、学慧网、潭州教育。同时,教育类企业的营销活动投放目标媒体以门户网站、新闻网站、微博媒体、视频网站和生活服务类为主,其中,百度、腾讯、今日头条、新浪微博等平台是主要的投放对象。

以主营K12教育的企业为例,2020年第三季度,跟谁学的当季营业收入为19.66亿元,网易有道的营业收入是8.96亿元。然而,跟谁学和有道的销售费用均高于了营业收入。跟谁学销售费用占总收入的114%,网易有道的这一数字为128%。

另有业内人士表示,2020年头部教育品牌的融资接二连三,而资本方也趋向头部平台,据网经社发布的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融资额TOP10来看,最大的10笔融资金额总额近440亿元。

其中猿辅导和作业帮囊括了TOP10里最大的四笔融资,例如猿辅导在2020年获得三轮融资,累计金额达35亿美元;作业帮在2020年6月、12月合计获得了23.5亿美元融资。

相关数据表明,最大的10笔融资总额占全部融资的八成以上。

未上市的在线教育公司们虽然未披露具体数据,但是营销投入是肉眼可见的巨大,业界流传的数据显示,2020年暑期,在线教育企业总计投入超过60亿元。

然而对于除头部品牌外的在线教育企业来说,融资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投入大、融资能力不够,在巨额资金的清洗下,缺乏资源、资金储备的中小玩家已基本出局。

2

在线教育的主业是做广告?

在线教育,正在成为中国广告界的超大金主之一。

2019年,每刷10条短视频,就可以看到一则在线教育的广告,而到了2020年暑假,每刷5条短视频,你或许都能看到至少一则在线教育的广告。

到了2020年底,一名头发花白、年过半百的女性出圈了,这位堪称中国最忙的教师,在4个短视频广告中作为资深教师现身说法,一会是猿辅导上教了一辈子的小学数学老师,转眼又成为高途课堂上从教40年的英语老师,然后又摇身一变成了清北网校的“专家”,紧接着又成了作业帮的名师,告诫家长寒假是拉开成绩的转折点。

这名短视频演员,一人分饰四角,把在线教育行业的混乱一面,彻底地暴露在人前。

营销大战,是硝烟最为弥漫的地方。

除了春晚之类的晚会,在线教育品牌们也没放过综艺节目。

跟谁学旗下的高途课堂赞助了《王牌对王牌》第六季、《欢乐喜剧人》第七季和《我就是演员》第三季,瓜瓜龙启蒙赞助了《百变大咖秀》和《王牌对王牌》第六季,作业帮直播课赞助了《奇葩说》第七季,豌豆思维和网易有道携手《乘风破浪的姐姐2》,猿辅导赞助了《最强大脑》第八季。

人们要么看在线教育的春晚,要么在在线教育广告里看综艺。

打起广告来,在线教育品牌花钱不眨眼。

以跟谁学为例,2020年第三季度,跟谁学的销售营销费用为20.56亿元,与之相对的是,同期的课程研发费用,只有2.2亿元。

花在研发上的钱,只有营销费用的9分之一。相当于在线教育机构每拿到10块钱,就有9块用来打广告——包括家长们交的学费。

从整个行业来看,花在广告上的钱更多。

有数据表明,仅2020年7、8月份,前10家在线教育企业的市场投放额大概率超过100亿元。另有知情人士透露,2020年9月初,几家头部在线教育机构仅在抖音平台上的日均投放额便都超过了300万元。

整个行业似乎都相信着,只要自己烧钱,自己不停地打广告,就能冲出重围,成为行业里笑到最后的胜利者。

纪录片《对话:回响2020》中,记者问猿辅导CEO李勇,钱可以烧出用户,可以烧出护城河,可以烧出一个可持续的万亿级的生意,对吗?

李勇回答:“我想不到什么原因是它不能的。”

对于在线教育企业来说,生命不息,广告不能停。

这背后,又有什么隐藏的真相?

3

有一种病,叫不做广告会死

教育是一个慢行业,孩子的学习成绩很难在短短的几个月里有突飞猛进的提升。

但是,教育机构不愿意等待。因为,教育机构一旦慢下来,自己可能就先倒下了。

作为一种线上化的培训机构,在线教育企业没有线下门店,尽管省了门店租金费用,但也失去了地推带来的获客机会。

简单来说,家长们看到一个线下的培训门店,起码会更放心,因为他们提供的服务看得见摸得着,家长们知道自己的孩子在什么地方跟着什么老师在学什么内容。

这种透明的体验,天然能够打消家长对机构的疑虑,从而给机构带来源源不断的家长们。

但没了线下门店的在线教育品牌,要如何把课卖给家长们?打广告就是一个最见效的方式。

这并不是推动在线教育品牌疯狂投广告的唯一原因。

教育行业的另一个独特性,在于这是一个预收款的行业。

多打广告,带来更多客户,收更多钱来支撑现金流。反过来,没有广告,等于没有客户,结果就是现金流崩溃。

而这对于行业来说,无异于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此前,头部在线教育品牌学霸君被质疑暴雷,有人怀疑老板拿钱跑路。尽管后来创始人直播解释自己没跑,但这种担忧仍然时时刻刻存在于行业内。

这种担忧的根源,就在于预收款模式,这让在线教育有了一种类资金盘的问题。

以前的类资金盘模式有大家熟悉的P2P、小黄车ofo、瑞幸咖啡、长租公寓等等,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会吸纳大量的用户资金,疯狂烧钱来快速扩大市场。

如果粗放式增长或者控制不好现金流,极有可能出现爆雷倒闭等极端情况。

这从在线教育的财务模型就可以看出来: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研发/管理/财务费用。

在销售费用已经占据成本大头的情况下,使得营业收入在覆盖销售费用后,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再覆盖成本和其他支出,导致营业亏损。

因此,在线教育企业必须要不断招到新的用户付钱,支撑企业的现金流。

不打广告,等于等死。

在投资人看来,在线教育行业并不是完全的教育行业,而是将它当作互联网行业对待。

互联网产业是具有先发优势、头部效应的一个行业,谁能先占领用户认知,它的成功概率就大,输的人可能一无所有,赢的人占领市场。

几年前的滴滴、美团,都是通过这种方式笑到了最后。因此,这种竞争不会停止,一旦谁落后了,投资人可能就不会再投钱。没有资本加持、还在亏损中的在线教育企业会立即崩盘。

最后,在线教育企业只剩下一条路:持续不断地打广告。

在线教育回到了互联网行业竞争的主旋律中——烧钱,获客,耗死对手,然后获得更多定价权。

然而,此时的在线教育,在本质上已经变了味:它所关注的,到底是孩子的学习,还是孩子家长的钱包?

4

家长的焦虑,才是真实需求

中国家长,普遍对孩子的学习,有一种天然的焦虑。

焦虑、跟风、鸡娃、疯狂报课,这是如今多少家长的真实写照。不用说动辄一平米十几万的学区房,仅仅是学费,从幼儿园到中学,每年10-20万的花销,是很多家长的家常便饭。

在网上有一个段子,说北京的朝阳区妈妈和海淀妈妈,在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甚至吵得不可开交。

朝阳妈妈说:“上小学前趁学业压力轻,要多尝试点兴趣类课程。”海淀妈妈说:“数学和英语才是王道,幼儿园就要开始学思维,学英语。”

无论孩子学什么,焦虑的始终是家长。这种焦虑或许才是在线教育行业的背后的真实需求,驱使着家长们为此不断打开钱包,将钞票双手奉送给教育培训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重点实验室发布的《中国K12在线教育市场调研及用户消费行为报告》显示,目前30-49岁的人群是K12在线教育消费的主力军,占比高达80%。

此外,K12在线教育市场的家庭往往拥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年收入在10万-100万区间的中产家庭占比达83%,且年收入越高的家庭,每年为孩子投入的教育支出就越高。

但“硅谷风投教父”彼得•蒂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某些服务或产品上,人们为之付出的开支越来越高,但产生的效果却越来越差。”

在线教育,或许就是这样。

即便如此,在各界构造的焦虑氛围影响下,无论是投资人、教育机构,还是家长们,都无法从这个游戏里逃离。

By 金角财经

数字货币对金融体系带来的深度影响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行情火爆,我们认为主要缘自部分投资者认可其“数字黄金”属性。该类货币更准确的叫法应当为加密货币(Cryptocurrency),是基于某种加密算法创建的数字货币。截至2021年2月18日,按市值排序,全球前两名的加密货币为比特币和以太币,我们认为其行情火爆主要由于国际上部分投资者认可其价值,即加密货币在理想状态下:1)可用于全球支付交易、交易匿名、费用低廉;2)没有存储成本;3)不由任何机构或组织决定发行量,例如比特币协议限定了供给总量,因此使其具有类似于“黄金”的保值抗通胀属性。但需注意的是,加密货币“去中心化”存在监管风险;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货币币值不稳;基于区块链的支付网络难以实现实际生活所需的每秒交易笔数。

不同于美国私人组织机构设计推广的加密数字货币,中国央行致力于研究并推出的数字人民币(DC/EP)是基于国家信用的电子化现金,具有法币地位。1)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加速,数字货币的推出是在数字经济时代连接起居民、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交易等需求。2)央行数字人民币是纸币人民币的替代、是电子化人民币的一种,相比现金和银行卡支付更为便捷,相比第三方支付具有法币地位(即背后是国家信用)。3)通过央行数字货币钱包,交易双方可脱离中介机构实现点对点的货币交易和双离线支付,实现隐私保护。4)Facebook等机构计划推广稳定币Libra(一套无国界的全球货币支付系统),可能对各国法币造成未知的冲击。

央行数字货币推出后,我们认为金融服务形态可能发生改变,而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能力可能是未来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央行数字货币推出后,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形态可能发生改变,既包括金融机构对基础设施和服务渠道形态的改造,也包括对支付、存贷、理财、风控等业务流程的重塑。这些变化趋势,从2013年起(互联网金融元年)就已经初现端倪,我们认为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将加速这一过程,且更多银行机构会深度参与其中,而非仅仅是互联网公司。虽然央行数字货币本身不会对行业竞争格局造成影响,但在如何衔接央行数字货币新系统、如何应对数字货币带来的不确定性时,各家机构再次处于同一起跑线。我们认为,除了渠道、场景、数据运用、产品研发、基础设施建设等竞争力驱动因素之外,数字化能力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明显提升。

风险

我们认为创新和监管会呈现动态平衡的状态。我们持续关注数字货币发展对金融行业的影响,也关注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数据安全及隐私保护、数据资产归属权、新型金融风险等。

正文

数字货币对金融行业的影响正在发生

近期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行情火爆,主要缘自部分投资者认可其“数字黄金”属性

本文中的数字货币更准确的叫法应当为加密货币(Cryptocurrency),加密货币是数字货币的一种,是基于某种加密算法创建的数字货币。截至2021年2月18日,按市值排序,全球前两名的加密货币为比特币和以太币,市值分别为9426亿美元和2003亿美元(对比黄金市值约10万亿美元);按2021年2月18日交易额排序,前两名为泰达币和比特币,交易额分别为212亿美元和189亿美元。

比特币(Bitcoin,BTC)诞生于2008年,网名为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的个人或组织发布了相关论文和开源软件[1]。比特币及其支付系统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可以点对点无中介传输、交易由加密算法验证并记录于被称为区块链的公共分布式账本中。比特币是一种被称为“挖矿(mining)”行为的激励,而不是由特定机构控制和发布,协议中设立了“减半”事件[2],因此总供应量有限。

以太币(Ethereum,ETH)诞生于2015年[3],和比特币一样,也是去中心化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货币,但基于的协议与比特币不同。以太币没有数量上限,仅可用于以太坊网络,而不适用于其他地方。

泰达币(Tether,USDT)诞生于2015年[4],是稳定币的代表。鉴于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币值波动剧烈,稳定币应运而生,泰达币币值与法币锚定,背后有充足的法币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作为保证金,1个泰达币可随时在泰达平台上兑换为1美元,技术上亦使用区块链(Facebook计划发行的Libra也是稳定币之一 ,与一篮子或某些国家的法定货币挂钩)。

我们认为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行情火爆,主要由于国际上部分投资者认可其潜在价值,认为依托于区块链、电子加密等技术的数字货币在未来的世界会有使用需求、或存在储存价值。具体而言,加密货币在理想状态下:

► 1)可用于全球支付交易、交易匿名、交易费用低廉;

► 2)没有存储成本;

► 3)不由任何机构或组织决定发行量,而是基于约定好的某电子协议,具体而言例如比特币协议限定了供给总量,因此使得其具有类似于“黄金”的保值、抗通胀、抗风险属性。

但需注意的是,加密货币虽有上述优势,但仍有相当多的投资者认为其“去中心化”属性存在监管风险;此外,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货币币值不稳,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支付网络可实现的每秒交易笔数远低于日常生活所需;同时,比特币算力逐步被几大矿池垄断,因此其“去中心化”属性在部分投资者看来已名不符实。

图表: 比特币涨跌主要原因:是否有更多居民和企业认可其支付功能;监管对比特币的约束;市场对避险资产的需求

资料来源:雅虎财经,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交易较为活跃的加密货币行情:2020年以来行情火爆

资料来源:雅虎财经,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主流国家在Libra1.0 白皮书推出后对于Libra在本国推行的态度:各国政府对数字货币的态度偏谨慎

资料来源:Bloomberg、Reuters,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主流数字货币难以达到满足大众消费级别的高频交易速度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资料来源:Cointelegraph (https://cointelegraph.com/news/who-scales-it-best-inside-blockchains-ongoing-transactions-per-second-race;https://36kr.com/p/963801802038791),36氪,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天猫、网联+银联选择高峰时段的交易TPS,不同数字货币TPS为2019年初估算数据。

图表: 比特币的算力逐渐中心化,被几大矿池所垄断,因此部分投资者认为其“去中心化”属性已名不符实

资料来源:BTC.com、中金公司研究部

央行数字货币与上述加密数字货币有所不同

不同于美国私人组织或商业机构设计并推广的加密数字货币,中国央行致力于研究并推出的数字人民币(DC/EP)是基于国家信用的电子化现金,具有法币地位。

以国家信用为背书的央行数字货币不同于商业机构设计并推广的加密数字货币,主要差异表现为总量由央行调节、基于国家信用、币值更为稳定。2020年4月17日,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宣布[5],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正在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体系在坚持双层运营、M0替代、可控匿名的前提下,基本完成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工作,并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及未来的冬奥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

中国官方禁止商业机构的代币发行。2017年9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6],公告明确,“代币发行融资是指融资主体通过代币的违规发售、流通,向投资者筹集比特币、以太币等所谓‘虚拟货币’,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此外强调“代币发行融资中使用的代币或‘虚拟货币’不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也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此后,代币发行融资全部停止、代币融资交易平台关停、各金融机构和非银支付机构不再开展相关业务。我们认为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无国家信用背书的加密数字货币在投资时存在较大的监管风险。

目前多国提出探索央行数字货币(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CBDC)。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第三次调查问卷报告[7],这一在2020年4季度发出的问卷调查覆盖了全球65家央行,共涉及21个发达经济体与44个发展中经济体,占到全球72%的人口与全球91%的经济产出,其中有86%的央行表示,他们至少在考虑发行CBDC的利弊,高于上一年的80%。此外,目前有60%的央行正在进行CBDC实验或是概念验证,在2019年只有42%,报告预测,在未来三年内,代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央行可能发行通用的CBDC。当然报告也强调,虽然对CBDC的研究逐渐兴起,但距离全球采用CBDC可能仍需要数年的时间,有一半的央行在2019年表示,他们短期内“有可能”发行CBDC,而在2020年的调查中,他们将这种情绪下调为“可能”或“不太可能”。在接受调查的央行中,CBDC的合法性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48%的央行不确定他们是否有权发行数字货币,而26%确定他们没有。

图表: 各类货币概念区分

资料来源:Libra白皮书,比特币白皮书,中证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央行数字货币研究进程跟踪,目前已多地试点

资料来源:中证网,新华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国际清算银行给出的央行数字货币14大核心

资料来源:BIS,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国际组织及各国政府对央行数字货币的表态

资料来源:BIS官网,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央行数字货币推出后,金融服务形态可能发生改变

数字经济发展加速,数字货币在线上链接起居民、企业和金融机构。据中信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测算,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35.8 万亿元,占 GDP 比重的 36.2%,电商网购、网络直播等新兴数字产业依然不断涌现。尤其是在疫情之下,大量的消费、娱乐、办公活动迁移至线上,数字货币的推出是去适应新的经济环境。

►央行数字人民币是纸币人民币的替代支付工具、是电子化人民币的一种。在数字经济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使用央行数字人民币相比使用现金和银行卡均更为便捷,相比第三方支付,央行数字人民币具有法币地位,即在中国境内个人、企业、机构均不可拒绝接受央行数字人民币,且背后是国家信用;另外央行数字人民币可实现双离线支付,即双方在无网络状态下亦可进行支付。

►央行数字人民币可脱离中介机构实现点对点的货币交易。与现金类似的,使用央行数字人民币可以直接进行支付、交易、民间借贷、民间投资,不需要绑定银行或其他中介机构,也不需要网络,只要双方都有央行数字人民币钱包,碰一碰即可完成。

►央行数字人民币钱包与银行账户或非银支付机构账户发生关系的情景包括:将账户的钱充入央行数字人民币钱包(可类比ATM取款)、将央行数字人民币钱包中的钱转入账户(可类比用ATM机存钱)以购买理财产品等。

图表: 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不断发展,各行业数字化进程加快

资料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数字经济规模是当年价的增加值

图表: “礼享罗湖”数字钱包测试示例

资料来源:深圳之窗https://city.shenchuang.com/city/20201012/1560961.shtml,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礼享罗湖”商家收款示例

资料来源:经济观察报,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央行数字货币建行内测钱包示意图

资料来源:Blockbeats,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数字货币测试中数字人民币、子钱包、“硬钱包”样式

资料来源:移动支付网,中国经营报,中金公司研究部

央行数字货币推出后,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形态可能发生改变,既包括金融机构对基础设施和服务渠道形态的改造,也包括对支付、存贷、理财、风控等业务流程的重塑。这些变化趋势,从2013年起(互联网金融元年)就已经初现端倪,我们认为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将加速这一过程,且更多银行机构会深度参与其中,而非仅仅是互联网公司。

►金融服务渠道方面,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货币存取、支付、汇兑等服务由线下向线上迁移,物理网点和物理机具如ATM机的使用频次可能下降;而手机APP、直销银行等线上渠道可能成为更重要的竞争战场。根据央行数据,联网POS机数和ATM数于2019年同比首次出现下降。根据Questmobile数据,支付宝APP月活由2014年12月的1.5亿人提升至2020年12月的7.7亿人,银行APP以工行和招行为例,工商银行+工银融e联月活由1967万人提升至1.2亿人,招商银行+掌上生活月活由4949万人提升至1.2亿人。

►配套技术如风险防控、支付网络等亦需跟随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而改版升级,例如安保技术由传统的纸币防伪、运输和存储安全拓展到电子加密技术的研发。

►金融机构所掌握的数据特征发生改变。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广将为银行APP端沉淀更多C端用户线上交易数据,且不同于以往低频、滞后的数据,新型数据具有实时、连续的特点,即在交易等行为发生时就立刻被自动计入数据库。数据的从少到多、从断点到连续、从滞后到实时,对金融服务机构而言使用价值更大、更值得深入挖掘,以改善获客、经营和风控,与此同时,也对数据捕获、数据归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加密等数字化能力和基础设施搭建提出更高的要求。

►获客方面,依托于更多的交易乃至娱乐、社交、交通、生活缴费等数据信息,银行获客模式由线下单点营销向线上批量获客模式转型,有利于扩大金融服务覆盖范围,尤其是有利于普惠客群的金融需求开发和触达。具体而言,央行数字货币推广后,线上数据信息增加,银行获客方式由原先客户经理的线下扫楼扫街摆摊等转为线上的客户标签和客户画像分析,并基于此进行有针对性的线上批量广告或优惠投放,实现精准营销获客以降低单客获客成本、扩大获客范围、提升获客成功率。对于普惠客群,曾经获客难获客贵的问题可能得到部分解决。

►在贷款业务的运营和风控方面,依托于线上数据,尤其是更多连续的、实时的、自动记录的交易数据,银行可进行信用贷款投放,部分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我们预计银行针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信用贷款占比可能提升,有利于抵押资产较少的普惠客群获得信贷资源。此外,贷款审批和投放流程上无需人工,节省了成本。对比互联网普惠信贷提供商的代表网商银行和传统普惠信贷服务提供商泰隆银行,从当前的财务数据来看,后者仍在经营成本和信用成本方面存在优势,但趋势上看可能需要加强线上信贷模式研究、加快线下信贷模式的科技赋能、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以在线上信贷技术更为成熟之后应对竞争。

►存款理财方面,数字货币和相关渠道的搭建使得小额投资更为便捷,部分现金和活期存款可能被现金管理类产品代替,银行需积极把握资管、理财、代销等业务的发展机遇。

图表: 联网POS机数和ATM数于2019年同比首次出现下降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非现金支付中移动支付和非银支付机构网络支付金额占比提升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1)非现金支付按工具业务种类分为票据、银行卡、贷记转账、直接借记、托收承付、国内信用证、非银支付机构支付;按指令载体分为银行电子支付之网上支付、银行电子支付之电话支付、银行电子支付之移动支付、非银支付机构的网络支付;2)自2018年第二季度起,实体商户条码支付业务数据由网络支付调整至银行卡收单进行统计。

图表: 非现金支付中移动支付和非银支付机构网络支付笔数占比提升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1)非现金支付按工具业务种类分为票据、银行卡、贷记转账、直接借记、托收承付、国内信用证、非银支付机构支付;按指令载体分为银行电子支付之网上支付、银行电子支付之电话支付、银行电子支付之移动支付、非银支付机构的网络支付;2)自2018年第二季度起,实体商户条码支付业务数据由网络支付调整至银行卡收单进行统计。

图表: 零售支付市场的占领可带动较高的APP月活,帮助金融机构获得更多的潜在金融客群

资料来源:Questmobile,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互联网普惠信贷提供商代表网商银行 VS 传统普惠信贷服务提供商泰隆银行,可能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赋能、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以应对互联网企业的竞争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数字化能力将成为金融机构未来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

中国指定部分机构参与央行数字货币试点,并提出技术中性的赛马机制。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表示[8],“DC/EP采取的是双层运营体系,央行做上层,商业银行做第二层”,“几家指定运营机构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做DC/EP的研发,目前属于赛马状态,谁的路线好,谁最终会被老百姓接受、被市场接受,谁就会跑赢比赛”。从此前在深圳、苏州、北京等地举行的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来看,数字人民币APP的数字钱包开立限于工、农、中、建等六大国有银行;第三方支付企业主要参与扩展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验证数字人民币受理的接口、标准化以及区块链技术可追踪性等,包括京东、美团、拉卡拉等[9]。

央行数字货币本身不会对行业竞争格局造成影响,但我们预计,除了曾经的场景、渠道等因素外,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能力会成为未来市场份额争夺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的金融行业竞争中,渠道、场景是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公司获客的重要抓手,数据的积累运用、产品的快速迭代、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高效客群经营和稳健风控的基础,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本身并不会改变金融行业的竞争格局,但在如何衔接央行数字货币新系统、如何应对数字货币带来的不确定性时,各家机构再次处于同一起跑线。我们认为,除了上述渠道、场景、数据运用、产品研发、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之外,数字化能力在竞争中的重要性明显提升,同时数字化能力也会进一步加强金融机构在原竞争力驱动因素的优势。

招行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平安银行、宁波银行、浙商银行等均在积极打造自身数字化能力,详见《银行:数字银行重构金融供给,场景/生态经营提升触达和洞察力》。

►招商银行于2014年提出打造金融科技银行,于2016年正式提出金融科技战略,以金融科技为核动力,加快数字化转型,以招商银行、掌上生活两大APP月活快速增长作为提升客户体验的重要突破口,将招商银行的服务优势从线下向线上迁移。2017-19年科技投入占营收的比例由2.1%上升至3.7%,1H20末研发人员达8119人,是2017年的4.8倍,占奥全集团人数的9.2%。

►工商银行于2020年12月18日举办“科技驱动、价值创造”专题反响路演,工行于2015年就制订了清晰的科技发展战略,2019工行科技部门人员1.65万人,占全部员工人数的3.7%,科技投入164亿元,占营收的1.9%。具体而言,转型包括:1)5年前启动IT架构转型,由IBM大机切换为双核心架构。2)获客方面,由基于关系的单一模式向场景化批量模式转型。3)客户营销方面,由广撒网式的广告宣传向基于客户线上数据的精准智能营销转型。4)风控方面,由人控向机控转变,未来再向智控转变。5)服务主场地由网点转变为手机银行APP。6)科技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合作模式由瀑布式转型为敏捷团队式。详见《工商银行:金融科技重塑经营模式,有利于获客、运营和风控》。

►平安银行以全面AI化的AI Bank为内核,构建开放银行生态,自下而上打造数据知识层、技术中台层、业务中台层、场景应用层的结构化AI Banker体系,赋能场景获客。截至2020年9月末,公司已累计发布195项中台能力,赋能245个前台场景上线。自2016年底谢永林出任平安银行董事长后,平安银行科技应用经历了系统会重构、技术中台和数据中台建设、业务中台改造、开放银行建立四个变革转型阶段。

►宁波银行于2019年推出全新APP,实现各项业务的整合。零售方面:1)从金融场景走向泛金融服务,通过搭建营销中台,实现线下活动快速线上化,线上场景生活高频化;2)借力金融科技深入数字化经营,构建客户数字标签体系,覆盖主要客户经营场景;3)推进线上智能营销系统建设,搭建自动化、精准化的客户分层营销体系,加速数字化经营的落地。对公业务方面,1)加速票据好管家、外汇金管家的APP布局;2)完成平台升级,实现首页版面自由配置。此外,宁波银行启用新数据中心,和原有的数据中心组成双活架构,系统支撑能力增强,保障业务连续性。

► 浙商银行从2014年票据池开始深耕平台化业务,目前形成以池化融资平台、应收款链平台和易企银平台为主的“3+2”平台模式,2019年11月11日正式提出平台化服务战略。平台化模式通过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和提高产业链效率从而形成产业链生态圈,帮助银行实现批量获客,降低信息不对称,提升风控能力。详见《浙商银行:定位平台化服务战略,高成长的股份行》

以美国为例,积极拥抱新事物的美国加密货币友好型银行股价跟随加密货币价格及交易量的剧增而表现较好。根据区块链智库媒体PANews[10],截至2020年8月6日,美国有9家银行公开向加密货币公司提供服务,分别为摩根大通、硅谷银行、Signature Bank、Provident Bank、大都会商业银行、Cross River Bank、Silvergate Bank、Evolve Bank and Trust以及M.Y. Safra Bank。部分加密货币友好银行股价跟随比特币价格和交易量上涨,2019/12/31-2021/2/18,比特币价格累计上涨624%,Silvergate Bank 、Silicon Valley Bank 、Signature Bank累计上涨866%、108%、58%,对比道琼斯银行指数下跌4%,表现更优。

图表: 2019年 上市银行科技投入金额(上图);上市银行科技投入/营业收入(下图)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美国有9家为加密货币公司提供服务的加密货币友好银行

资料来源:PANews,雅虎财经,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银行总资产截至2020/12/31,市值截至2021/2/18

图表: 部分加密货币友好银行股价走势较好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S&P Global,雅虎财经,中金公司研究部

By:严佳卉、张帅帅、王瑶平

币圈大V被封意味着什么

6月5日傍晚,恐慌情绪开始在币圈蔓延。

  据了解,交易员小侠、肥宅比特币、八哥谈币、超级比特币、区块链威廉等币圈大V微博被封禁。这些账号因被投诉违反法律法规和《微博社区公约》的相关规定,现已无法查看。

  “这些被封的账号一般都是跟加密货币密切相关的,甚至是带人炒币玩合约的账号。尽管目前还没有针对币圈的监管政策,但是根据荐股违法的性质判断,推荐币国家肯定也不会坐视不管。对微博等自媒体平台来说,与其等国家下手,不如先自查,免得受到惩罚。”TOP Network联合创始人Noah Wang6月5日向时代财经表示。

  自媒体大V再度集体被封

  “币圈暴涨暴跌,风险远远超过股票等传统金融市场。从金融风险以及社会安定的角度来看,自媒体平台也不可能充当他们的帮凶。”Noah Wang称。

  “大V微博被封了一圈,感觉圈里很多人在恐慌。”一位资深炒币人士柯南(化名)向时代财经表示,微信微博等头部平台的举动代表着上级对虚拟货币炒作的态度,并不那么简单。

  币圈自媒体遭遇的第一次地震是在2018年8月21日,金色财经、火币资讯、大炮评级、币世界快讯服务、深链财经、每日币读、TokenClub、吴解区块链等一大批涉区块链公众号被封。微信的解释是:部分公众号涉嫌发布ICO和虚拟货币交易炒作信息,违反《即时通讯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帐号被永久封停。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下半年,超过80家较为知名的区块链自媒体被封号或者停更。

  “一般来说,账号被封后是没办法恢复的。之前包括孙宇晨、何一这些大佬账号被封,也只能重新注册。通常这些自媒体账号也都知道自己的风险,所以平时都会留一手,有小号联系粉丝的方式,过不了多久又可以重新开张。”Noah Wang表示。

  此次,交易员小侠、肥宅比特币、八哥谈币、超级比特币、区块链威廉等币圈大V微博被封禁。相关页面显示,这些账号现已无法查看。

  “接连出现区块链媒体被封号的现象,说明监管越来越严了。目前的币圈很浮躁,很多媒体根本不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当监管的利剑挥来,这些为空气币、山寨交易所站台的媒体也难逃被封的命运。当然,随着监管的力度越来越大,币圈也会越来越规范,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自身的权益也能得到更好的保障。”一位自媒体人士分析。

  与此同时,随着币圈大V微博被封,比特币、以太坊等加密货币在6月5日17:30迎来一波杀跌,比特币从37604美元瞬间跌至36000美元附近,6日凌晨下跌到34800美元。

  币圈迎来全方位监管

  “在全面关闭矿场政策出来之后,我们就得到消息有关部门还将整治各类虚拟货币大V、喊单老师。”柯南向时代财经表示。

  今年以来,国内对于虚拟货币的监管力度正在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过去的一个月,风头正盛的挖矿行业迎来了重磅打击。

  5月2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五十一次会议,强调坚决防控金融风险,“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坚决防范个体风险向社会领域传递”。这是国务院层面首次对于比特币挖矿与交易明确提出监管要求。

  5月25日,内蒙古出台打击惩戒虚拟货币“挖矿”行为八项措施(征求意见稿),旨在进一步清理虚拟货币挖矿行为;6月2日,四川召开虚拟货币“挖矿”座谈会,为充分了解四川虚拟货币“挖矿”相关情况。

  而在此之前,四川、新疆部分地区都出现了“暂停向矿场供电”的情况,内蒙古更是设立虚拟货币“挖矿”企业举报平台,以全面清理关停虚拟货币“挖矿”项目。

  在整个币圈,交易所被认为是最能赚钱的行业,可以在交易者和项目方之间两头吃,而且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一直以来就是政策监管的重点。

  3月11日,在币圈3•12一周年之际,币安、火币全球站、OKEx三大加密货币交易所官方微博均被删。

  对于合约玩家来说,2020年3月12日是一个冰冷的难忘之夜,当晚在15分钟内,比特币跌幅超过15%,一切来得猝不及防。

  AICoin数据显示,当日晚上有20亿美元资金爆仓,最大爆仓金额1000万美元,平均每笔爆仓金额达到5.1万美元。血洗行情之下,引发加密货币领域大动荡,火币、OKEx、币安相继遭遇爆仓者“讨伐”。

  “加密货币市场风险很高,没有规则,没有原则。一些投资者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可以在一天失去所有的积蓄。政府这么做是想要保护他们。”虽然政策陆续推出,大部分从业者们仍对行业抱有希望。在认同监管必要性的同时,他们也期待政策还有缓和的余地。

  6月2日,嘉楠科技董事长张楠赓在电话会上表示,对比特币及其矿业的监管更多指向金融欺诈等扰乱正常市场秩序的行为,以及避免个人投机风险向社会传递。所以金融监管对比特币矿业是建设性的,而非破坏性的。“从长期而言,金融监管政策有利于加密货币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推动加密货币背后的区块链和ASIC芯片设计技术的成熟。”

  创新需要服务实体经济

  针对虚拟货币的监管是全球范围内的难题。今年初,Twitter上也曾出现了一次封号潮,多个加密货币行业相关KOL的Twitter账户被冻结,包括The Crypto Dog、Willy Woo、KoroushAK、Plan B和WSBChairman等。上述账户在加密社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总计拥有数百万粉丝。Twitter给出的解释是会暂停违反规则的账户。

  在国外分析人士看来,推特此举意在提醒要警惕监管问题,当比特币市值达到万亿美元之上的时候,美联储不会放任不管。

  截止目前,美国对虚拟货币尚未形成统一的监管框架。不过,已有数位监管部门高官表示,今年要对比特币采取监管措施。5月20日,美国财政部在一份税收报告中表示,超过1万美元的加密货币转账需向国税局报告;5月26日,加里•根斯勒在参与国会听证会时说,加密货币监管,需要让加密货币交易所的投资者享受到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或纳斯达克平台同等的保护才可以。

  “美国政策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不是特别大。因为我们两个国家发展的阶段不一样,发展的目标不一样。我们还是金融为实体服务,美国其实已经进入了非常高级别的金融资本主义时代,金融已经成为了生产要素。金融不仅仅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匹配或者重构,本身就是生产力,所以金融在美国就是实体产业,两个国家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一位加密货币投资基金负责人向时代财经表示。

  在这位投资人看来,在美国一切可以为了金融创新而金融创新,而中国的金融创新必须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了什么进行金融创新。“有关部门对于数字货币和区块链的监管是要服务更高级别的战略要求,就是要服务实体产业,要服务国家发展,要尽可能服务社会最大福利,这就跟美国的要求不太一样。这两者本质上的区别使得美国在监管方面更激进也更乐观,中国就会更谨慎。”

  4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波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比特币是加密资产,是一种投资选项,它本身不是货币,而是一种另类投资。因此,加密资产将来应该发挥的主要作用,是作为一种投资工具或者是替代性投资。

  央行前行长周小川认为,要区分数字货币和数字资产,对于比特币这类数字资产,并非现在要下结论,但是要提醒,要小心,在中国,金融创新的东西都要说清楚它对实体经济的好处。

By 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