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为什么容易被洗脑

忠诚于自己的集体

忠诚于自己的“信仰”

忠诚于自己的欲望

最终都将忠诚于自己的选择

我们看到的表象是,顽固不化

于此相比,忠诚的代价无足轻重,不论赔多少钱,骗多少人,倾家荡产还是妻离子散。忠诚的代价不去赘述,忠诚的对象则是,一个虚假的“自我意识”。

这个状态,在精神传销的领域里体现的更为精准。在以NLP教练技术、创造丰盛为两大代表的精神传销心理流洗脑中,这个逻辑更容易表达清楚。

为什么?

东方世界,笼统的大中华文化圈里,相对于西方世界来说,更强调集体意识,我们从经典里感知到很多,譬如:

舍己为人

从善如流

牺牲我一个幸福十亿人

不能只顾自己

独乐了不如众乐乐

幸福的基准是家庭幸福(传统中国人格核心特质)

心理流为什么在中国体现出来很多非常负面的洗脑效应,跳楼自杀、人格崩溃、被传销利用、被邪教利用?然后扯上乱七八糟的“能量”说辞, 神秘主义也无声潜入,邪教把“能量”换成“福祉、福音、开悟、成圣”也就自然出现。

以至于被各路骗子发挥到如此疯狂敛财的地步,抛开里面的神秘主义成分单论心理学,就是因为来自于西方的心理学理论,是建立在西方陌生社会下的人格基础研究而成,西方是陌生人社会强调契约,东方是熟人社会强调拉关系走人情,面对陌生人和熟人两种社会环境,人格超我属性的基础是截然不同的。

若想通过五天七天,三千五千、三万五万的课程,改变意识充分启蒙自我,不能说没有,因为确实我在一线调查中,看到有不少这样的真实案例,所以我也不会对这些培训,一竿子打翻一船,这里有一个规律很有意思。

一线城市,被启蒙自我的人比例最大,二线三线四线越来越少。

一线城市,显示出负面洗脑效应的比例很小,二线三线四线越来越多,越来越恶劣。

中年人,被启蒙比例越大,被洗脑化的比例越小,

老年人往往是邪教式的效果,

年轻人则是传销式的效果较大。

男性,被启蒙的比例远远大于女性,

同理,女性显示出负面洗脑效应的比例远大于男性

三种规律的认知,需要对整个中国现状社会,有所了解。北上广深很开放很国际化,人格构成已经趋向于成熟的陌生人社会,这是国际化的附带效应。

中年人有阅历有自我矫正能力,老年人哪怕是直销里都是被洗脑(是否有洗脑效应首先取决于自身心理建设),年轻人则是一张白纸,尤其是大学生。最邪恶的就是大学周边的培训,夹杂大量的自我启蒙,启蒙歪了变洗脑的概率极高,

至于男性和女性,我想不需要社会心理学大家都明白,女人总是感性的,内敛的特质本身就更注重内心建设和自我体验,传统里总是说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女性更容易被吸引,被洗脑

总而言之。这些东西只适合一小部分人,如何抵抗负面洗脑,如何筛选知识提升自我?首先就是让自我意识足够强大,但是自我的强大又相当程度依赖对社会认知锻炼出来的超我意识,缺乏这个基础的自我意识都是脆弱的。

但是,一旦具有足够的社会阅历,大部分心理学的洗脑就有更多正面效应,确实能够相当程度上启蒙自我,发现自己的小宇宙。

那么骗子们怎么玩的呢?

往往是在前期用心理学,后期会建设新的集体意识,替代老的集体意识。

从逻辑上来说,替换了群体就替换了群体意识,这就将刚刚启蒙的自我意识又扼杀了,用新的集体意识淹没了萌芽的自我,这时候就变成了恶性的洗脑效应。两千年的历史造就我们,骨子里的集体主义,先天强大无比。

教练技术体现的尤为突出。其整个培训价值也就是两三千而已,而且都集中在前两个阶段,三阶段的培训感召就是个为了塑造新的集体意识,就是为了控制精神而来。当然其初衷不一定如此,应该是其市场运作本土化的结果

对当事人本身而言,没有足够阅历,就匮乏足够意志力,又影响到自我这个平衡机制,而一旦集体意识这个逻辑中的集体被替换,一切就悔之晚矣。

而邪教怎么玩的呢?

很简单,把集体意识换成邪教教主的意志就可以了,或者以神的名义出现,或者以信徒群体要挟,都是一个套路。

相比而言,从整体来看,信这些真还不如信钱,中等收入陷阱里面的信仰缺失,还不如让他们回到无产重新奋斗,乌合之众里面的负面情绪太多。

为什么很多跨国集团在中国都折戟沉沙,很多西方企业都知道在中国的高管尽可能用中国人,不是因为中国人低一等或者高一等,而是社会不同,其个体人格的超我属性不同,导致销售心理、管理心理学上天差地别的迥异。

所有西方式的民主逻辑在中国,都会因盲从变成比印度还要印度。懂中国人的只有中国人,指望西方的政治逻辑也好,心理学逻辑也好,直接采取拿来主义必然结果就是一败涂地。

而现实中国的高速发展,多是因为借鉴学习,不是照搬照抄,可我们的心理学领域,尤其是这些洗脑的骗子,全部都是完全照搬照抄,结果连西方邪教的神秘主义也抄过来了,盲目崇拜和盲目自信都是不合国情的。

骗子们当然也会创新,于是国学、儒学、佛学、易学的马甲替换掉西方神秘主义,又是一轮洗脑高峰期,你看到了吗?

这不是教育问题,这是历史文化包袱,不要总看着历史里精彩的一面,不光彩的东西总是语焉不详,有多少人能说清楚历史文化包袱?

我们本来就是一个集体意识远高于个体意识的民族,这是骨子里基因,这也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现实体现。

By 防骗大数据

AI诈骗的新套路

互联网每一次技术革新不仅会带来更丰富的娱乐体验,也让诈骗团伙有了更“高级”的诈骗空间,一些新技术被诈骗团伙用上后,平台短时间内很难做出准确的打击动作。

AI换脸

初级一点的诈骗账号可能只是用一张简单的P图照片来假扮明星本人,高级点的就截取明星日常生活中透露出来的一些短视频片段来伪装真人,再牛叉一点的可能就会使用到AI换脸技术了。

某些假扮明星的短视频账号就是采用了AI换脸技术,让视频都能做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其实很多短视频APP都有往换脸这一领域尝试的趋势,今年6月份外媒报道抖音可能在尝试开发一款名为Face Swap的秘密功能,此功能允许用户将自己的脸换到明星身上。

虽然后续证明Face Swap只是一个公开的换脸工具,但越来越低的AI换脸门槛确实给诈骗团伙提供了很多便利,包括国内一度比较火爆的ZAO换脸工具,可以轻松的将视频的脸换成其他人的。

语音合成

除了图像上的高仿伪造之外,难防的还有语音合成造假,随着语音合成技术的进展,现在想要合成一段近似于某位名人的语音并不困难。

目前市面上可以免费进行名人语音合成的产品多如牛毛,很多产品都可以在线生成明星主播语音包, 只要将想要说的话输入即可用明星的口吻读出来,部分明星的语音效果甚至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稍微狡猾些的诈骗者不仅会利用语音合成来以假乱真,还会在假的语音中掺杂一些明星本人的真实语音内容,这样半真半假让观众更难分辨,也让打假鉴别更难展开。

视频平台:审核难、打假难

AI换脸降低了视频造假的门槛,由于数量太多,鉴别速度和难度都非常巨大,这是目前名人造假视频难甄别的主要原因。

为了应对泛滥成灾的AI换脸造假视频,美国去年曾经成立过一只DeepFake(AI换脸)打假团队,普林斯顿计算机系讲师Shiva Kintali称, 当前比较好的打假手段是区块链技术,给每一个原视频都打上唯一的印记,这样拿假视频去对比时就能直接判断真伪了。

然而这一措施存在一个巨大的短板: 核实成本太高。

基于图像和语音的联合伪造会让短视频平台的内容审核变得异常艰难,因为此类视频不属于色情违规视频,依靠传统的智能检测系统也许根本查不出来。想要证实一个账号是否是明星本人的账号,需要人工找到原视频并加上标记,甚至还需要联系明星本人,核实其是否有在该平台注册账号。

能不能联系到明星本人?机器是否能检测出来这是一个伪造身份的视频?这是技术上的难点。

另外,这些视频号也不会单纯的把名字设计成和明星本人一模一样,就以靳东的诈骗账号为例,有些的名字里面直接带有靳东字样,也有些并没有。有的叫东子,有的叫东弟,还有的叫阿东。

伪造马云马化腾的账号也不少,有的叫马总,有的叫Pony马,还带着很多特殊符号,这些名字很难判断是否存在盗用身份诈骗的行为。

对观众来说,这些是比较亲切的叫法,更能加强以假乱真的效果,但是对平台的审核人员来说,这无疑大大加大了审核的难度,让假冒明星的账号更难鉴别。

而诈骗账号鉴别难,归根结底还是在短视频平台的内容风控尚不健全,尤其是身份核实、实名验证等环节没有做好。

其实有关冒用他人身份进行诈骗的法律法规相当完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说明,凡是诈骗财物都属于犯罪行为。但问题是,能不能抓住短视频诈骗者本人,对其账号进行永久封禁。

不少虚假明星的操作者都是团伙作案,比如2019年12月在东营落网的假冒名人电信诈骗案件,其主犯就有4名。他们利用集群购买来的身份信息伪造账号来进行批量操作,当某个假账号的粉丝量比较多引起关注时,就立刻关掉这个账号,重新开设一个账号。

△某非法的抖音短视频注册平台,接收一条注册短信只需2毛钱

这种多点打围的游击战形式让官方更难准确的封禁此类伪禁账号,而这一点赖不了谁,平台的责任还是大头,只有在实名验证和身份审核不完善的平台上,此类诈骗黑产账号才有猖獗的空间。

就目前来看,电商平台和游戏平台大多已经实现了青少年防沉迷认证和比较严苛的实名认证机制,诈骗账号并不是没有,而是诈骗的成本会很高。以淘宝平台为例,刷单卖假货很难根除,但是造假商贩的成本却一年比一年高,现在已经发展到只能用真人账号去手动刷单造假,这就是因为淘宝平台对违规账号的封禁力度和实名认证的检测程度都在逐年递增。

而短视频平台这方面尚未完善,几大主流平台的实名认证流程都有不少漏洞可以钻,有些下平台甚至都不需要实名认证就能上架带货。 这就意味着,造假团伙可以轻易的在此类短视频平台上批量创建数百个甚至上千个同质化诈骗账号,也难怪抖音上会一度出现60多个鹿晗和30多个杨幂了。

受骗观众:树大招风的大小饭圈

正如像牛皮癣一样难以根治的电视伪劣产品广告一样,短视频平台的假明星诈骗也是野草烧不尽。昨天可以在QQ群、微信群里大行其道,今天又可以在短视频平台上肆虐。等到短视频平台得到了监管,未来又会在新的平台上再次蔓延。

为什么这些诈骗团伙怎么灭都灭不干净呢?

其实纵观明星诈骗类案件,犯罪团伙都有着清晰的“目标定位”, 首先大多以女性为目标,打着感情的幌子让受害人深信不疑, 其次按年龄分老少两个板块。假扮靳东、邓超、周润发等“成熟帅哥”针对中老年妇女下手,假扮w-inds、朱一龙、吴亦凡等“男团鲜肉”针对低龄少女下手。

这么大的“目标市场”,很难让犯罪分子不动心。

另一方面,诈骗立案也向来都有难捕捉、难立案、高门槛的特点。根据我国最高法的规定,诈骗案的最低立案标准是受骗金额达到3000元以上,那么学精了的诈骗团伙通常就会采用游击打围的形式来进行多地点、小金额、多批次的诈骗操作,一旦被发现立马转移阵地,大大增加了诈骗立案的难度。

过去的地方台虚假广告是如此,今天假扮名人的诈骗账号也是如此,且不说受骗者对账号深信不疑,大多不会去起诉,哪怕真的去起诉了,诈骗金额可能也难以被划入立案范畴,很容易不了了之。

结语

总而言之,从诈骗者到诈骗渠道再到受骗者,这三个环节的多种原因共同造就了虚假名人诈骗层出不穷的情况,而这一现象在短视频平台的野蛮生长下更是难以监管。另一方面,由于法律资源有限,立案金额标准也让诈骗团伙有隙可乘,利用多点游记的方式躲避审查。

By 传媒头条

多难兴邦是真的吗?

古今中外,因为多难而兴邦的情况确实存在,但因为多难而亡国的也不少。“多难”跟是否“兴邦”没有必然的关系,何况历史本来也有它的偶然性。

外忧也好,内患也好,多难的直接影响往往都是加强了中央的集权。例如中国在历史上为了应对外部游牧民族的威胁不得不重视军事,这就会提高两项”百姓“最怕也最恨的负担——赋税和徭役。但这种拿财产、自由与一部分人的生命来换取安全的”交易“看上去是合理的,”百姓“也希望中央政府是强大的和可以依靠的,因此”百姓“会比较理解和认同,矛盾会有一定的缓解,中央的实力和权力就可以”平稳“地加强。如果看过《1984》和《V字仇杀队》,肯定会记得里面的专制统治者是怎么没有威胁都要制造威胁来 凝聚人心强化极权的。

一个高度集权的中央也确实可能利用获得的强大实力抵御外部的侵略、救济自然灾害、维持社会安定,以便修养生息,并使”百姓“感觉到这是”太平盛世“——虽然这实际上是一种低效的发展。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就曾经被一些西方人视作专制的典范,比如《论美国的民主》里就引用过一段旅行者的话说:”中国人有安宁而无幸福,有百业而无进步,有稳劲而无闯劲,有严格的制度而无公共的品德。在中国人那里,社会虽然也在天天前进得相当好,但绝不是甚好。“可是当外部的威胁相对于中央的实力足够强大的时候,也就是”多难“多得太多的时候,赋税和徭役的不断提高所引发内部的矛盾就会大到不可能抵消。中国古代专制统治的巅峰之一明朝就是在关外的女真和国内农民起义的夹击下灭亡的。 而如果统治者既无能又爱折腾,”难“稍微多点就完蛋了。

与之相对应的,独占一块大陆的北美的发展就和其它欧亚大陆上的国家就完全不同。美国建立的时候各州分权,联邦的权力极小。即使是1831年托克维尔到美国考察的时候,美国也不需要什么军队。用他的话说:”美国总统是军队的统帅,但这只军队只有六千名士兵。他也指挥舰队,但这支舰队只有几艘军舰。他主管联邦与外国的往来事务,但美国没有邻国。它与世界的其余大洲隔着汪洋大海……它没有敌人,它的利益只是偶而同地球上其他国家的利益冲突。“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世界越来越小,威胁无视距离,利益无处不在,现在的美国除去国民警卫队都还有百万军队,消耗着全世界最高的军费。同时,美国联邦的权力也比以前要大得多。 所以从历史上来看,“多难兴邦”只是许多种现象中的一种。”多难“会提高政府和人民的忧患意识,也常常使人民更依赖中央政府,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多难兴邦”语出《左传·昭公四年》: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若何虞难?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丕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敌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左传里的意思是:也许邻国遇到灾难,反而能保卫其领土。像齐国出了桓公、晋国出了文公,都是在国家危难之时。所以不要打以邻为壑、趁火打劫的小算盘。


另外,李鸿章遗折里也用到过个词: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伏读迭次谕旨,举行新政,力图自强。庆亲王等皆臣久经共事之人,此次复同更患难,定能一心效力,翼赞讦谟。臣在九泉,庶无遗憾。
这个更直白:皇上啊,老臣要挂了。虽然咱们国家要黄了,但是你也要好好努力啊,一二三四五这么这么办,我也算没白给你卖命啊。
从来也没有哪里说“灾难多了国家就能强大”。

至于如何给它赋予政治含义,其实已经够直白的了。或者说,这个词语的频繁出现仅仅是一种政治需要,甚至是情感需要,不能把它作为一个客观规律来看待。

By 甘震

区块链为什么这么慢?

举个例子数钱,比如数一个亿(是不是好刺激~)

1、如果一个人数,慢,但好在专注,全力以赴,在可见的时间内可以数完。这叫单线程密集计算。

2、如果N个人一起数,每人平分,分头同时数,最后汇总总数,所用时间基本上是第一种情况的1/N,参与的人越多,所需时间就越少,TPS就越高。这叫并行计算和MapReduce。

3、如果N个人一起数,但由于这N个人互相不信任,得彼此盯着,首先抽签选一个人,这个人捡出一叠钱(比如一万块一叠)数一遍,打上封条,签名盖章,然后给另外几个人一起同时重新数一遍,数好的人都签名盖章,这叠钱才算点好了。然后再抽签换个人检出下一叠来数,如此循环。因为一个人数钱时别人只是盯着,而且一个人数完且打上封条和签名的一叠钱,其他人要重复数一遍再签名确认,那么可想而知,这种方式肯定是最慢的。这就叫区块链。

但换个角度,方式1,一个人数有可能会数错,这个人有可能生病或休假,导致没有人干活,更坏的结果是,这个人可能调换假币或者私藏一部分钱,报一个错的总数。

方式2,N个人中会有一定比例数错,也可能其中一个人休假或者怠工,导致最终结果出不来,更可能因为人多手杂,出现部分人偷钱、换假钱、报假数……

方式3,很慢,但是很安全,因为所有人都会盯着全过程进行验算,所以肯定不会数错。如果其中有人掉线,可以换人捡出新的一叠钱继续数,工作不会中断。所有数过的钱上面都有封条和签名,不会被做手脚,万一出错了也可以找到责任人进行追责。这种情况下,资金安全是完全得到保障的,除非所有的参与者都串通一气了。该模式下,参与的人越多,资金安全性就越高。

所以,区块链方案致力追求的是,在缺乏互相信任的分布式网络环境下,实现交易的安全性、公允性,达成数据的高度一致性,防篡改、防作恶、可追溯,付出的代价之一就是性能。

最著名的比特币网络,平均每秒只能处理5~7笔交易,10分钟出1个块,达到交易的最终确定性需要6个块也就是1个小时,且出块过程相当损耗算力(POW挖矿)。号称“全球计算机”的以太坊,每秒能处理的交易数也仅是2位数的量级,十几秒出1个块。以太坊目前也是采用损耗算力的共识机制POW挖矿,会逐步迁移到POS共识机制。这两个网络在粉丝们爆炸性地进行交易时,可能会陷入拥堵状态,大量的交易发出后,一两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才会被打包确认。

但在资金安全就是命的场景下,有些事情是“必须”的,所以,即使慢,还是会考虑选择区块链。

区块链为什么慢

分布式系统里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CAP理论:2000年,Eric Brewer教授提出一个猜想:一致性、可用性和分区容错性三者,无法在分布式系统中被同时满足,并且最多只能满足其中两个。

CAP的大致解释

Consistency(一致性) :数据一致更新,所有数据变动都是同步的

Availability(可用性):好的响应性能

Partition tolerance(分区容错性): 可靠性

这个理论虽然有一些争议,但从工程实践中看,和光速理论一样,可以无限逼近极致但是难以突破。区块链系统能把一致性和可靠性做到极致,但是“好的响应性能”方面一直有点被人诟病。

我们面向的“联盟链”领域,因为在准入标准,系统架构、参与节点数、共识机制等方面都和公链不同,其性能表现远高于公有链,但是目前几个主流的区块链平台,在常规PC级服务器硬件上实测,TPS一般是在千级的样子,交易延迟一般在1秒到10秒这个级别。(听说TPS十几万级和百万级千万级区块链已经做出来了?好吧,期待)

笔者曾在大型互联网公司工作多年,在海量服务领域,面对C10K问题(concurrent 10000 connection,万级并发)已经有轻车熟路的解决方案,对一般的电商业务或内容浏览服务,普通pc级服务器单机达到几万TPS,且平均延时在500毫秒以内,飞一般的体验已经是常态,毕竟互联网产品卡一下说不定就会导致用户流失。对于快速增长的互联网项目,通过平行扩容、弹性扩容、立体扩容的方式,几乎能无底线、无上限地面对山呼海啸的海量流量。

相比而言,区块链的性能比互联网服务慢,而且难以扩容,根因还是在其“用计算换信任”的设计思路上。

具体哪里慢呢?

从“古典”区块链的系统内部来看

1、为了安全防篡改防泄密可追溯,引入了加密算法来处理交易数据,增加了CPU计算开销,包括HASH、对称加密、椭圆曲线或RSA等算法的非对称加密、数据签名和验签、CA证书校验,甚至是目前还慢到令人发指的同态加密、零知识证明等。在数据格式上,区块链的数据结构本身包含了各种签名、HASH等交易外的校验性数据,数据打包解包、传输、校验等处理起来较为繁琐。

对比互联网服务,也会有数据加密和协议打包解包的步骤,但是越精简越好,优化到了极致,如无必要,绝不增加累赘的计算负担。

2、为了保证交易事务性,交易是串行进行的,而且是彻底的串行,先对交易排序,然后用单线程执行智能合约,以避免乱序执行导致的事务混乱、数据冲突等。即使在一个服务器有多核的CPU,操作系统支持多线程多进程,以及网络中有多个节点、多台服务器的前提下,所有交易也是有条不紊地、严格地按单线程在每台计算机上单核地进行运算,这个时候多核CPU其他的核可能完全是空闲的。

而互联网服务则是能用多少服务器的多少个核,采用全异步处理、多进程、多线程、协程、缓存、优化IOWAIT等等,一定会把硬件计算能力跑满。

3、为了保证网络的整体可用性,区块链采用了P2P网络架构以及类似Gossip的传输模式,所有的区块和交易数据,都会无差别地向网络广播,接收到的节点继续接力传播,这种模式可以使数据尽可能地传达给网络中的所有人,即使这些人在不同的区域或子网里。代价是传输冗余度高,会占用较多的带宽,且传播的到达时间不确定,可能很快,也可能很慢(中转次数很多)。

对比互联网服务,除非出错重传,否则网络传输一定是最精简的,用有限的带宽来承载海量的数据,且传输路径会争取最优,点对点传输。

4、为了支持智能合约特性,类似以太坊等区块链解决方案,为了实现沙盒特性,保证运行环境的安全和屏蔽不一致性因素,其智能合约引擎要么是解释型的EVM,或者是采用docker封装的计算单元,智能合约核心引擎的启动速度,指令执行速度,都没有达到最高水平,消耗的内存资源也没有达到最优。

而用常规计算机语言如C++、JAVA、go、rust语言直接实现海量互联网服务,在这方面常常没有限制。

5、为了达到可容易校验防篡改的效果,除了第一条提到的,区块数据结构里携带数据较多之外,针对交易输入和输出,会采用类似merkle树、帕特里夏(Patricia )树等复杂的树状结构,通过层层计算得到数据证明,供后续流程快速校验。树的细节这里不展开,可以通过网络上的资料来学习其机制。

基本上,生成和维护这种树的过程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繁琐的,既占用CPU的计算量,又占用存储量,使用了树后,整体有效数据承载量(即客户端发起的交易数据和实际存储下来的最终数据对比)急剧下降到百分之几,极端情况下,可能接受了10m的交易数据后,在区块链磁盘上可能实际需要几百兆的数据维护开销),因为存储量的几何级数增加,对IO性能要求也会更高。

互联网服务因为基本不考虑分布式互验互信的问题,很少有使用这种树的证明结构,了不起算下MD5和HASH做为协议校验位。

6、为了达到全网一致性和公信力,在区块链中所有的区块和交易数据,都会通过共识机制框架驱动,在网络上广播出去,由所有的节点运行多步复杂的验算和表决,大多数节点认可的数据,才会落地确认。

在网络上增加新的节点,并不会增加系统容量和提升处理速度,这一点彻底颠覆了“性能不足硬件补”的常规互联网系统思维,其根因是区块链中所有节点都在做重复的验算以及生成自己的数据存储,并不复用其他节点数据,且节点计算能力参差不齐,甚至会使最终确认的速度变慢。

在区块链系统中增加节点,只会增加可容错性和网络的公信力,而不会增强性能表现,使得在同一个链中,平行扩展的可能性基本缺失了。

而互联网服务大多是无状态的,数据可缓存可复用,请求和返回之间的步骤相对简单,容易进行平行扩展,可以快速调度更多的资源参与服务,拥有无限的弹性。

7、因为区块数据结构和共识机制特性,导致交易到了区块链之后,会先排序,然后加入到区块里,以区块为单位,一小批一小批数据的进行共识确认,而不是收到一个交易立刻进行共识确认,比如:每个区块包含1000个交易,每3秒共识确认一次,这个时候交易有可能需要1~3秒的时间才能被确认。

更坏的情况是,交易一直在排队,而没有被打包进区块(因为队列拥堵),导致确认时延更长。这种交易时延一般远大于互联网服务500ms响应的标准。所以区块链其实并不适合直接用于追求快速响应的实时交易场景,行业通常说的“提高交易效率”是把最终清结算的时间都算在内的,比如把T+1长达一两天的对账或清计算时延,缩短到几十秒或几分钟,成为一个“准实时”的体验。

综上所述,区块链系统天生就背着几座大山,包括单机内部计算开销和存储较大,背着串行计算的原罪,网络结构复杂冗余度高,区块打包共识的节奏导致时延较长,而在可扩展性上又难以直接增加硬件来平行扩容,导致scale up和scale out两方面,都存在明显瓶颈。

Scale Out(等同scale horizontally):横向扩展,向外扩展,如:向原有系统添加一组独立的新机器,用更多的机器来增加服务容量

Scale Up(等同Scale vertically):纵向扩展,向上扩展,如向原有的机器添加CPU、内存,在机器内部增加处理能力

By 张开翔

狗狗币支付靠谱吗

5万人请愿,让亚马逊接受狗狗币支付?百万卖家表示:我们不答应

最近亚马逊的幺蛾子很多,像扫号、跟卖、库存限制,各种麻烦事情让卖家们感到十分心累,这时,一条关于亚马逊的新闻奔上了热搜,让很多卖家一头雾水。

亚马逊考虑接受狗狗币支付#,狗狗币是什么?这个看上去很像恶搞的货币,真的靠谱吗?

超15万人请愿,亚马逊正考虑接受狗狗币支付?

上周,数字加密货币中的狗狗币价格出现飙涨,之后,狗狗币的粉丝们迅速集结,在美国的请愿网站Change.org上,签署一份请愿书,呼吁亚马逊接受狗狗币支付。

短短时间内,这份请愿书就有超过15万人签名,作为做大的电商平台,如果亚马逊能够接受狗狗币作为支付货币,那么狗狗币的价格将很快突破1美元,完成粉丝们的1Dogecoin=1dollar的心愿。

之后,有媒体报道,亚马逊正在考虑接受狗狗币作为平台的一种支付手段,但亚马逊对此不置可否。

大部分人对数字货币一知半解,甚至闻所未闻,其实在最近几年,数字货币都是很火的概念。狗狗币作为数字货币的一种,挺它的名字,感觉非常搞笑。

其实狗狗币确实是恶搞出来的产物,狗狗币,Dogecoin中的“doge”其实就是前几年网络上非常流行的狗子表情包,仔细看它的设计,就是一个狗头加上字母D,也是十分可爱了。

2013年,它的创造者Jackson Palmer将加密货币与Doge结合在一起,注册了Dogecoin.com的域名,他大批量地复制了比特币的代码,花了不到三个小时就创造出了狗狗币。

Palmer设计狗狗币,纯粹是因为好玩,狗狗币上线的时候,他甚至连所谓“挖矿”都不会,对此他和另一位搭档Markus以为这个玩笑很快就会过去,却没想到狗狗币大受欢迎。

狗狗币的上限被设计成1000亿个,在数字货币里,这算非常多的了,因此它的价值非常小,几乎接近于无,所以人们拿到它的时候会毫不吝惜地进行分享。在国外的内容论坛Reddit,用户们都喜欢用狗狗币作为感谢和打赏。

但是,2014年,Reddit的一些用户开始关心起狗狗币的投资价值。对于创始人而言,这明显是违背了初衷的,他们明白,当初设计狗狗币就是玩票性质的,能够收到欢迎也不是因为它的价值。

因为狗狗币的并没有什么技术难度,也没有实际的落地场景和价值,它的价格一直都处于很低的水平,并在很长时间内低于1美分。

要问为什么它有“活”了,还要得益于马斯克的推崇。2020年,马斯克在推特上将狗狗币吹捧了一番,声称“狗狗币是大家的数字货币”,并表示:“SpaceX将把一枚狗狗币送到月球上去”。

有了马斯克的站台,新的投资者都涌入了狗狗币,其币价也水涨船高。

4月20日左右,狗狗币的价格上涨了10倍,北美电商新蛋网(Newegg)也接受了狗狗币支付,民众们都向亚马逊投去期待的目光。

想用狗狗币支付,怎么能不问问百万卖家?

虽然狗狗币看起来不是个正经货币,但作为数字货币,还是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的。

因为去中心化,消费者支付的时候根本无需要通过银行或者其他支付工具,所以也就无需任何手续费,而且,有些人没有传统的银行账户,能够用狗狗币对这部分人是很友好的。

而且,和普通的转账相比,直接用数字货币交易,速度会更快。

使用亚马逊的年轻人非常多,而这一群体里面有很多都是狗狗币的忠实拥趸,结合狗狗币快捷廉价的优势,好像对于消费者们来说有益无害。

但是,不要忘了,狗狗币是没有价值的,就连创始人Palmer也坦率地说:“我觉得它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如果非得说有的话,作为一种教育工具,它确实有存在的意义。它提醒我们,这个东西不能当真。”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需要获得大多数人的共识才有价值,我们日常使用的货币,是以政府的信用作为背书的。目前别说狗狗币,就连数字货币的老祖宗比特币,都尚不能得到大多数政府和个人的认可。

虽然目前狗狗币的价格很低,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但它的数量始终是有限的,一旦用于支付,价格很快上涨。

数字货币的价格很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市场投机者众多,狗狗币也不例外,只要像比特币这样的主流货币出现变动,狗狗币也会跟着起落,长远来看,作为支付货币并不稳定。

其次,因为技术力不够,也没有固定实用的应用场景,一旦技术升级,它的价格就会升高。而从宏观上来说,之后的区块链技术有可能迎来极大的发展,行业进步,也会带动币价的上涨。

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个市场投机者太多了,受舆论的影响非常大,名人的站台与不看好,都能给市场带来震动,就比如这次马斯克的吹捧,让狗狗币很快上涨。

价格变动大,而且往往让人措手不及,如此不稳定,作为货币使用,无疑会令平台的交易秩序出现紊乱。

比如,商家出售的一件商品,消费者用狗狗币付款之后,狗狗币突然暴跌了,那么商家收到的狗狗币总价值就少了,自己就亏了。

除了不稳定外,盲目使用数字货币交易,还有可能带来支付和财务上的风险。

因为电子货币的支付和流通都非常依赖互联网,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风险,比如蓄意盗用他人的账号、发行机构内部作案和黑客的恶意入侵等隐患。

除了技术上的风险,还有政策上的问题。

因为亚马逊上有来自世界多个国家的商家和消费者,而目前大多数国家并不认可数字货币,在一些国家甚至是违法的。

亚马逊很难接受狗狗币

虽然亚马逊一直没有回应“考虑接受狗狗币”的问题,但其实很容易想到,杰夫·贝索斯应该不会接受狗狗币。

目前有超过十五万人请愿,但亚马逊上的用户和商家可远不止十五万。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狗狗币只是一种价值极低的数字货币,难以取代有政府背书的法定货币,无法受到广泛的认同,很难在平台上流通。

而且,数字货币的价格波动太大了,而货币首先就要保证相对稳定。短时间内价格忽上忽下,容易对平台的交易秩序造成破坏。

如果要使用狗狗币,亚马逊需要提前考虑到平台秩序受到的影响,并想出解决的对策,在真正发生时,也有可能来不及应对,因为币价时时刻刻都在变。

花费这些成本,只为了维护一个没有实际价值的狗狗币,很不值得。

总之,对于平台而言,贸然开放狗狗币支付,面临的风险和成本太大。

在另一方面,从商人的角度来看,贝索斯也不可能对别人家的数字货币放心。

马斯克吹捧了几句,狗狗币价格就涨了,以后随便几个名人吹吹贬贬,那手中货币的价值岂不是掌握在别人手中了?

其实,亚马逊曾经也考虑过使用数字货币支付,但得是自家研发的货币。

2021年2月,Tech Radar报道称亚马逊正在开发一种新的虚拟货币,但这种项目很快就失去了后续。不过,亚马逊还在研究Amazon Coins,为用户购买kindle和fire等硬件设备提供折扣。

如果在亚马逊上使用平台自研的货币,亚马逊可以控制货币的发行,调控其稳定性,同时还可以增强用户粘性,这对于亚马逊来会是更好的方式。

所以,亚马逊基本上不可能接受狗狗币。你觉得呢?

By 跨境必读

什么是区块链的价值转移

区块链,是互联网的二次革命。”

“区块链,是互联网2.0。”

“区块链,让我们从信息互联网跨越到价值互联网。”

这是从互联网发展的视角出发,对区块链有什么意义做出的一些回答。

谈起区块链的前景,人们会列举它能改变金融、能源、零售、文化、社交、游戏、物联网等,但我觉得,以上回答更为有力。

从 1994 年互联网开始商业化,经过近 25 年的发展,互联网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周围的一切——经济、产业、生活。互联网从 1995 年左右的“信息高速公路”的说法,变成了无处不在的力量。现在,如果区块链是互联网 2.0,互联网曾经带来的改变以区块链的方式再来一次,随着区块链技术的进步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各种意想不到的应用会涌现出来。

信息传递 VS 价值转移

之前,互联网处理的是“信息”;现在,互联网可以处理“价值”。从 2008 年到 2018 年,酝酿了近十年的区块链技术弥补了互联网与数字世界中一直缺失的另一半。区块链提供了在数字世界中处理价值所需的两个基础功能:价值表示与价值转移,让互联网跃迁到价值互联网(见图1)。

信息互联网vs价值互联网
图:信息互联网 VS 价值互联网
1990 年,万维网协议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写道:“一旦我们通过万维网连接信息,我们就可以通过它来发现事实、创立想法、买卖物品,以及创建新的关系,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在过往时代不可想象的速度和规模来实现的。”到现在,互联网上的各种应用和服务,包括门户、视频、社交、即时通信、电商、打车、B2B、网络支付等,都是基于信息传递的基础设施、沿着他的设想逐步发展起来的。

在区块链出现之后,对照之下我们发现,信息传递的一个关键特征让互联网很强大,但有一个我们之前并未曾特别关注的限制: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复制。这一特征让我们在数字空间中进行价值转移时,必须依赖可信第三方的协助。那些可信第三方,即各种各样的中心化机构,比如亚马逊、淘宝、支付宝、优步、滴滴、爱彼迎、微信支付,一直以来像本来就应该有一样,存在于互联网产业之中。

不管是网络零售、生活服务交易,还是企业互联网,每个从事交易的互联网项目都需要价值转移的功能,而这些平台在交易中担任信用中介的角色。特别地,在互联网上进行金钱的转移时,我们需要信用中介来居中协调,为了进行在线支付,互联网上已经产生了专门的信用中介,如 PayPal、支付宝、微信支付等。

直到 2008 年,当中本聪在比特币系统中开发出区块链这个底层技术,当他尝试创造新的技术来去掉这些信用中介,让网络本身来扮演信用中介的角色时,我们开始发现,现在互联网中的各种信用中介并非必须存在。

经过十年的发展,比特币系统展示了,在数字世界中价值表示可以去中心化,价值转移同样可以去中心化。

现在,我们仍需要各种“信用中介”,因为到现在为止互联网数字世界中的所有基础设施都是为了信息传递而建的。

未来,我们不再需要这些“信用中介”。基于区块链技术,我们可能建立一个通过网络本身进行价值表示、价值转移的全新交易基础设施。

如果价值表示和价值转移可去中心化,直接通过网络本身来进行,那么我们就将从“信息互联网”跨越到“价值互联网”。

要理解价值互联网,我们可以从对比信息传递方式和价值转移方式的差异开始。

详解价值转移的方式:记录

信息和价值是完全不同的事物,信息传递和价值转移的方式完全不同。接下来,我们分别对比几组线下物理世界和线上数字世界的案例。

报纸 VS 纸币

在线下物理世界中,信息的典型代表是报纸,而价值的典型代表是纸币。每一张报纸都是一样的,报纸编辑完成后,印刷机复制它,然后它被送到我们的手中。

对比而言,虽然纸币也是由印刷机印制的,每一张 100 美元纸币代表的价值是相等的,但每一张纸币都是不一样的,每一张都有唯一的序列号。

信息是可复制的,我可以复印一份报纸给你。价值不可以复制,我必须把100美元现金真的给你,而不能复印了给你。

到了互联网上,数字化的信息可以完美复制,这加快了信息的流动。而和价值有关的事物在互联网中没有发生同样倍数的变化。

报纸和纸币的对比如图 2 所示。

报纸 vs 纸币
图2:报纸 VS 纸币

纸币的电子化:信用卡与在线支付

我们接着讨论现金交易。在商店中购物,我们付纸币现金,看起来在我们和商店收银员之间并没有任何中介。当然在这背后,这些现金会变成商店在银行账户上记录的数字,在现金交易完成之后有一个庞大的金融体系在运转。

当信用卡开始普及,现金开始被电子化的塑料卡片取代时,我们在刷卡支付时,一个第三方中介就出现在我们和收银员之间,它可能是维萨、万事达、银联等。这些信用中介做的事是:当我付钱时,从我的银行账户中减去我付的钱,在商店的银行账户中加上这笔钱。

在互联网出现之后,当我们在线上或线下使用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在线支付时,它们扮演着与维萨、万事达等信用卡组织类似的角色。

信用卡组织和在线支付系统做的事都是进行可信的记录,即在账本上进行记录,确认金钱的转移。

价值转移依靠记录:房产与汽车的案例

在物理世界中,涉及除纸币现金之外的其他价值转移时,在多数情况下,我们转移价值的方式也是记录,而记录通常需要一个可信的第三方。

以房产的转移为例。我们把一个房产转让给别人,对方付了钱,我们怎么把房产这个价值转移给他?

他仅仅搬进这个房子住,并不能表示他已经拥有了这个房子的所有权。在古代,房屋买卖双方签订地契,在中文中,“契”字的含义是刻画记载,地契成为所有权的记录。

到了现代社会,我们的做法是,到不动产登记中心进行登记,在政府部门管理的账本记录(不动产登记簿)上更改房屋所有权的归属,对方拿到有着他的名字的房产本——“不动产权证书”。房产这个价值的所有权转移依靠的是“记录”。

对比古代和现代的做法,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地契是去中心化的,而现代的房产登记是中心化的。

类似地,我们要把一辆汽车这样的动产转让给他人,现代社会的做法也是要去交通管理部门进行记录的变更,并获得新的车辆证照,如车辆行驶证。

在多数现代国家中,房产与汽车这两种资产都是由国家的相关部门来进行统一登记的。我们会发现,这里有两种记录:一是中心化数据库中的记录,对中国的房产来说,这个记录存在于国土资源部门集中管理的账本——“不动产登记簿”;二是产权人拿到的附属证明,即俗称的房产证——“不动产权证书”。如果房产证与集中账本中的信息不一致,或者车辆行驶证的信息与交管局数据库中的信息不一致,那么通常的做法是以集中账本中的记录为准。

数字世界中的价值表示与价值转移

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是复制(见图3)。在互联网中不管是最基础的 TCP/IP 协议,还是 WWW(万维网)协议,都是专为信息传递设计的。并且,数字化的信息复制可以复制出一模一样的副本,复制效率更高,互联网给信息传递带来了巨变。

信息传递方式 VS 价值转移方式
图3:信息传递方式 VS 价值转移方式
价值转移的主要方式是记录。从物理世界到数字世界,价值转移的方式都是记录。但是,用数据文件进行价值表示会遇到很多困难,可完美复制的数据文件和需要唯一性的价值表示形成冲突。如果表示价值的数据文件可以完美复制,那么我就可能把它支付给你,再复制一份支付给另一个人,造成双花问题。在数字世界中进行价值转移时,为了防止双花问题,我们要依赖可信第三方作为中介,由它作为交易中心进行记录。

这事实上成为互联网往下一步发展的隐形障碍。

在互联网上,与信息相关的产品高速发展、成本快速降低。但是,由于需要可信第三方进行协调,与价值转移有关的事依然处在成本高、效率低的状态。互联网上的价值转移仍局限在少数的价值类别上,比如在线支付系统处理的现金、在线证券交易、之前讨论的Q币与游戏币等互联网积分。

中本聪设计的比特币系统,给数字世界中的价值表示和价值转移这两个关于价值的关键问题都提供了解决方案。中本聪的解决方案去掉了处在中间的可信第三方,实现了完全的去中心化,让网络自身就可以表示价值,通过网络自身来转移价值和进行记录。

在互联网上,互惠经济是一种常被讨论的现象,比如开发者参与开源软件的开发,人们共同编撰百科全书,知识爱好者在社区问答社区中分享知识。过去很多人认为,这是缘于这些互联网用户有着无私和互惠的精神,这的确是这些社区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或许也可以说,过去人们为社区贡献了力量,而不给予相应的代表价值的事物,这可能是因为,在数字世界中一直没有方便的方法进行“价值表示”,更没有方便的办法进行“价值转移”。现在,在有了区块链和它底层的区块链技术以后,我们就有了相应的技术手段。

到现在来看,对数字世界的价值表示和价值转移,比特币系统都进行了完美的概念验证,并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比特币系统是一个试验性的系统,是极客们为了解决技术难题而开发的“技术玩具”。但从 2009 年年初开始运转起,不管比特币所表示的价值折算成法币是价值很小的 1 美元,还是高达接近 2 万美元,这一系统都运转正常。通过这一系统,我们可以在数字世界中进行价值转移,无须任何信用中介介入,比特币系统无须中介的点对点价值转移交易,被证明是有效的。

当然,比特币系统和源自它的区块链技术目前才跨过概念验证阶段,要作为投入工程应用的系统,满足亿万用户的使用,仍存在较大的性能问题。但不管怎样,区块链可能成为互联网数字世界中“价值表示”和“价值转移”的基础性协议(见图4)。有了比特币系统这个样板和区块链技术,互联网和数字世界中关于价值的一切都开始发生变化。

数字世界中的价值:价值表示与价值转移
图4:数字世界中的价值:价值表示与价值转移

价值表示功能:分布式账本改变了互联网上的价值表示方式

当从比特币系统中发现区块链技术时,人们首先看到的是,它是一个“分布式账本”,并将之称为分布式账本技术(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DLT)。分布式账本的核心功能是做价值的表示,比如一个人持有的比特币是分布式账本中的记录。这些被表示出来的价值,又是在交易中体现出来的,因而我们仍可从价值转移来讨论价值表示。

数据文件是可完美复制的,在数字世界里,我们要转移价值就需要有一个信用中介居中协调,它们的功能是做价值所有权的记录,它们也维护着一个集中的账本用以记录。在过去的数十年内,转移金钱的信用中介(如在线支付系统)越来越易用,支付宝、微信支付在线上、线下都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它们也越来越智能,比如能更好地识别欺诈。但是,它们的组成结构未曾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见图 5 a):

  • 信用中介处在交易双方之间,协助完成价值转移。
  • 它们通常提供一个供用户使用的应用界面。
  • 它们维护着一个集中的账本。
  • 金钱是集中账本中的记录。

分布式账本改变了互联网上价值转移的流程
图5:分布式账本改变了互联网上价值转移的流程
比特币系统彻底地改变了这个组成结构。通过各自掌握的比特币钱包软件,我们可以在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比特币转账。如图 5 b) 所示,在进行比特币转账时,不再有一个信用中介帮我们保存和维护一个集中的账本并处理所有权的记录。区块链的账本以分布式的方式存在于互联网上,由去中心网络中的节点共同维护。

市面上存在多种比特币钱包,只要我们掌握自己的私钥,任何比特币钱包软件都是一样的。我们的比特币被存储与记录在分布式账本中,即有人简单说的在链上。

这里还想澄清一个常见的误解。在讨论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时,常有人说每个人保存自己的账本,如果绘制成形象的图示,大体上如图 5 c) 所示。

那么,我们是保存自己的账本吗?通过这个形象的图示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保存自己的账本”这个说法既对又不对。说它对是因为,每个人的确可以把比特币的账本都下载下来;说它不对是因为,逻辑上我们接入了一个由包括众多节点的去中心网络维护的分布式账本,比特币账本的运转逻辑并不是每个人都保存自己的账本,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拿出账本来对账,而是我们共享一个云端账本。

特别地,比特币钱包中并不保存“账本”。账本是由比特币网络中的全节点维护的,而钱包软件是所谓的轻量节点或轻客户端,也叫简单付款验证客户端(simple payment verification,SPV),里面只保存了向你的地址付款的交易与区块头部。

更进一步追问,在区块链上,我们的数字资产存放在哪里?我们还是对照现实中资产的存储方式来理解区块链的资产存储。

比特币系统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是模拟黄金的设计。要特别说明,这里讨论的并非比特币本身有黄金一样的财富价值。对比黄金和比特币我们可以看到,比特币系统模拟的并不是实体黄金。如果我们拥有实体黄金资产,我们会拿到实物的金条、金币,将之保存在自己的保险柜中。

比特币系统模拟的是我们在银行中购买的黄金资产。这些黄金资产背后有存放在某处的黄金作为支撑,但对普通人来说,我们并不能接触到这些实体的金条、金币,这些黄金资产只是我们账户中的记录而已。

类似地,在比特币系统中,你并不保存自己的比特币资产,即通常情况下你并非自己保存分布式账本和它所表示的比特币。你只是保存了比特币的私钥,你的数字资产还是存在链上的。

再观察银行等我们熟知的管理金钱的系统,我们存在银行的金钱资产其实是银行账本中的记录,由银行账本中的记录表示和确认我们对金钱资产的所有权。比特币系统的设计是与银行系统相似的,一个人的比特币资产是分布式账本中的记录。只不过与过去相比,这里已经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这个账本是分布式的。

这是一个“分布式的、公开的、互联的大账本”。而比特币背后的去中心网络、工作量证明共识机制和“竞争-记账-奖励”循环确保了这个账本记录的可信度。

价值转移功能:区块链成为互联网的价值基础协议

从此,在数字世界中,我们可以在两个人之间直接进行价值转移,无须任何中心化信用中介的介入。如果从互联网应用的角度看,这个变化是,信用中介的角色被从各种互联网应用中剥离出来,下沉成为互联网更基础性的功能,即在基础层次上,区块链担任信用中介,协助我们进行价值表示和价值转移。

从比特币系统这样一个概念验证性质的系统开始,到其后的各种项目,区块链渐渐展现出对互联网的变革性意义:互联网在协议层有了价值表示和价值转移的功能,区块链成为互联网的价值基础协议。

通常来说,如图 6 所示,互联网可以大体分成三层。

区块链给互联网的协议层带来巨变
图6:区块链给互联网的协议层带来巨变

  • 最上层,是普通用户看到网站与移动App等应用。
  • 中间层,是协议层,这一层过去主要是信息传递的 WWW 等协议。
  • 最底层,是网络传输硬件和网络传输协议如TCP/IP等。

WWW 协议和各种网站、App 应用都是建立在硬件网络基础上的。现在看来,区块链带来的变化不是发生在普通用户看得到的应用部分,网站和 App 可能仍将保持它们现在的模样,同时比特币、以太坊等各种区块链去中心网络也仍是运行在现有互联网硬件网络之上的。

区块链带来的变化发生在中间的协议层。区块链给互联网带来了进行价值表示和价值转移的新协议。由此我们发现,互联网的结构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商业区块链》一书中,区块链专家威廉·穆贾雅将中间的协议层称为信用层(the trust layer)。我认为,由于现在尚处于发展早期,为了便于理解,如图 6 所示,将这个新协议层称为“区块链信用层协议”(blockchain trust layer protocol)可能更直观明了。

类似于 WWW 协议,区块链信用层协议由一组协议构成,在现有硬件网络之上,形成了一个协助我们进行价值表示和价值转移的新层次。这组协议目前仍未定型,也尚未被广泛认可,在持续发展中。

互联网上一次出现协议级的变化是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了 WWW 协议。WWW 协议把互联网塑造成我们现在所知的互联网,给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在这中间只发生过一些对信息传递的相关协议的修补和升级。

这一次,互联网增加了全新的一组协议——用于价值表示和价值转移的区块链信用层协议。

巨变才刚刚开始。

我们还可以用一个微观的事物类比来看:为什么把信用中介下沉到基础层次带来的变动是巨大的?为什么协议变化带来的变动是巨大的?

我们把互联网看成一个平台,把信用中介看成其上的一个应用。比如,在Facebook或微信这样的社交网络平台上,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第三方公司可以开发某种特定的应用。但这些公司始终要面对一个艰难的问题:如果平台做了这个功能,全面开放这个能力,你怎么办?当平台在平台级别提供一种能力后,所带来的变化是:一方面,第三方开发的应用可能没有存在的必要;另一方面,当平台把一个能力开放给所有人时,更多人可以利用它开发新产品,甚至更多的个人可以直接利用这个能力。当微信从2017年开始提供小程序功能时,应用开发变得方便,大量的小程序应用涌现出来,大幅度改变了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生态。

价值表示物:数字世界中表示价值的通证

比特币是区块链技术的第一个应用,也是到目前为止最重要的应用,虽然它还只是一个完成了概念验证的系统,比特币系统完成关于价值的两个功能的验证:价值表示和价值转移。

我们已经讨论了价值表示和价值转移两个功能,接下来讨论用区块链的这两个功能实现的价值表示物——通证。

要更好地理解通证,我们还是从比特币说起。通常,比特币被称为“加密数字货币”,它是一种数字商品,是被凭空发行出来的。从技术角度说,中本聪创造的比特币是一种在数字世界中可以代表价值的事物。作为技术极客,中本聪解决了一个技术难题:如何在数字世界中表示价值?

他的解决方案侧重在技术本身,而并没有考虑“比特币是不是有内在价值”,也没有考虑“人们会不会普遍接受它”。一枚比特币的价格是多少,是由自由市场交易决定的。它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是时间累积而来的。比特币的价格以及谁接受它都受到很多偶然因素的影响。现在看来,比特币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价值表示,背后没有任何物理世界或数字世界中的对应价值作为支撑。

随着对比特币关注度的提升,更多人试图进一步改进比特币这个价值表示物、比特币系统和它底层的区块链技术。

2013 年年底,以太坊创始人维塔利克首次发布以太坊白皮书,他准备开发一个新的区块链项目,在前人尝试的路径上继续改进和发展。他对到那时为止的比特币的改进做了如下梳理,他写道,常被提及的应用包括:

  1. 使用链上数字资产来代表定制货币和金融工具(染色币,colored coins);
  2. 某种基础物理设备的所有权(智能资产,smart property);
  3. 如域名一样的不可互换的资产(域名币,Namecoin);
  4. 以及复杂的应用来直接控制转移数字资产,如采用事先制定的规则(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s);
  5. 甚至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自治组织(DAOs)。

现在再回顾我们可以看到,迄今为止,从比特币开始的区块链的开发和应用有以下四条主要路径:

1) 从比特币延展的各种替代币(altcoin),主要有莱特币等。通常,它们只是对比特币代码库的参数进行小修改,然后用这组程序代码运行自己的系统。它们和比特币系统一样包括三个部分:加密数字货币、分布式账本、去中心网络。在中文中,替代币也常被称为“竞争币”“山寨币”。

2) 借鉴比特币区块链的设计,开发所有人都可以接入的全新公有链,典型的有 Steem、以太坊、EOS 等。有意思的是,过去站在以比特币系统为世界中心的视角看,以太坊曾被视为替代链(alt chain)。

3) 借鉴比特币区块链的设计思想,开发适合单个企业或多个企业使用的区块链开源软件,这常被称为联盟链。典型代表是由 IBM 开发、现在由 Linux 基金会管理的超级账本项目(HyperLeger)。

4) 以比特币区块链为基础,开发基于它的协议(meta-protocol,又译为元协议、外设协议),提升性能,使之便于应用,比如钱包、侧链、跨链、支付、交易所等。

以上除了第一类以外,其他三类都已经超越比特币最初的加密数字货币(电子现金)的想法,凭空发行的加密数字货币可能只是价值表示物的一种早期特殊形式。

一个重大变化发生在 2017 年。这一年,除了竞争币和各类公有链发行的原生货币之外,以太坊的一个功能开始被广泛地使用。这个功能是,任何人都可以在以太坊上按其 ERC20 通证标准编写智能合约,发行通证。

这些通证可以在数字世界中表示某种价值,这些价值既可以是线上的,也可以是线下的;既可以是已经存在的,也可以是设想中的。有些人甚至在没想好用它代表什么价值之前,就已经在以太坊上将之发行出来,当然这造成了不少问题。以太坊还创造了一种常被称为代币众筹或首次代币发行(initial coin offering)的机制:人们可以用以太币(ETH)去参与众筹,换得相应的通证。

在后续章节中,我们会详细解释以太坊的原理、ERC20通证标准以及代币众筹。

创建通证的方便、用通证获取资金的便利以及随之而来的财富效应,使得市场上通证的数量暴增,再加上 2017 年比特币和以太币的价格暴涨,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引发了一场投机狂潮。在 2017 年年底,在数字世界中代表价值的数字资产的总价值暴涨,然后在 2018 年年初又暴跌。

但不管怎样,从 2017 年年中到 2018 年年初发生的事,让区块链走出了极客圈子,变得广为人知。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它的价值,并认识到,区块链和在过去20年中带来巨变的互联网有着相似的结构,它既有技术的一面,又有经济的一面。

从比特币到以太坊,价值互联网的关键基础构件之一“通证”呈现在所有人的面前。

你可能注意到了,我们始终在用通证的说法,而没有用很多人常用的中文词“代币”。“代币”说法和“币”这个字,常让人们关注通证的货币特性。我赞同通证经济专家孟岩与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发起人元道等提出的中文翻译:token,可称为“通证”,指“可流通的加密数字权益证明”。

对区块链的经济一面,新的认知正在形成。延续过去的说法,很多人把比特币、以太币等基础公链的原生货币,以及通过以太坊等基础公链的智能合约发行出来的通证都称为加密数字货币。但人们逐渐发现,不是通证是加密数字货币的一种特殊情况,而是反过来,原生加密数字货币是通证的一种特殊情况。因此,在说通证时,我们采用了最广泛的含义,把数字世界中,基于区块链的各种价值表示物都称为通证。

我们还可以用 WWW 协议来类比理解区块链。WWW 协议包括三个部分:文本标记语言 HTML、文档传输协议 HTTP、指定文档网络地址的统一资源定位符 URL(见图7)。

对比WWW协议与区块链信用层协议
图7:对比WWW协议与区块链信用层协议
大体上,区块链信用层协议进行记录的价值表示功能可类比为统一资源定位符 URL,进行价值转移的功能可类比为文档传输协议 HTTP,而区块链上的价值表示物(通证)可看成文本标记语言HTML(见图 8)。

从比特币到以太坊:价值互联网的关键基础构件“通证”
图8:从比特币到以太坊:价值互联网的关键基础构件“通证”
过去,对于在 WWW 协议上可以构建什么样的应用,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被逐步发现的。现在在价值互联网上,对于在区块链上可以开发什么应用,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等着在实践中被发现出来的。

总的来说,现在在数字世界中,类似于 HTML 的代表价值的语言(通证)已经准备好了。“怎么用通证,通证有什么用”等问题等待着创造性的回答。

在信息互联网中,基于万维网协议我们构建各类互联网应用;在价值互联网中,基于区块链信用层协议我们可能构建各种通证经济体(见图 9)。

区块链的第三、第四个定义如图 10 所示。
对比WWW协议与区块链信用层协议:从互联网应用到通证经济体
图9:对比WWW协议与区块链信用层协议:从互联网应用到通证经济体
区块链的定义之三、之四
图10:区块链的定义之三、之四

By C语言中文网

加密数字货币简史

加密数字货币有着非常漫长的历史,这个冷知识专栏用几个主要人物和他们的创造,来展示一个简明的加密数字货币前传。

区块链:技术驱动金融》一书的前言“通往比特币的漫长道路”(杰里米·克拉克/文)从技术与历史的角度对加密数字货币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里参考了他的梳理分析。

1) 1983年,大卫·乔姆(David Chaum)最早提出把加密技术用在数字现金上

在物理世界中,现金可以非常简单,它需要的是防伪功能。现金是一张纸条,我可以在一张纸条上写“拿到这张纸条的人可以找我领取一只羊”,然后签上自己的名字。签名就是防伪措施。我把纸条拿给你,纸条到你手中,我就没有了。

在数字世界中,情况开始变得复杂:这张纸条和上面的签名是一个数字文件,而电子文件可以被无数次地完美复制。把这个电子文件给你之后,我还可以再把这个电子文件给第三个人。这就是所谓的双重支付(double spending)问题。

大卫·乔姆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方案,在数字世界里解决了这个难题。他的方法是采用这样的逻辑:在一张纸条上,你选择一个只有你知道的序列号,然后我在上面签名。由于我不知道这个序列号,因此我没法再复制一份这张纸条给另一个人。这就是密码学上所谓的盲签(blind signature)。这个思路形成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子货币方案”。1989年,大卫·乔姆还创建了数字现金公司(DigiCash)来把自己的想法商业化,但未能被大规模接受。

这个方案的缺点是,它要运转起来,就必须有一个所有参与者都信任的中心化服务器来进行这些“数字纸条”的验证。

2) 1997~1998年,亚当·贝克(Adam Back)与哈希现金(HashCash)、戴伟(Wei Dai)与B币(B-Money)、尼克·萨博(Nick Szabo)与比特黄金(bit gold)、哈尔·芬尼(Hal Finney)与工作量证明(POW)

在比特币白皮书中,中本聪引用了1997年亚当·贝克设计的哈希现金、1998年华裔密码学家戴伟设计的B币等前人的成果。2010年,由于维基百科试图删除比特币词条,因此中本聪与人讨论了如何修改词条描述以让维基百科接受,他建议这样写:“比特币是戴伟在1998年在密码朋克中所提到的B币构想和尼克·萨博提出的比特黄金的具体实现。”他说是具体实现,是因为B币和比特黄金都只是停留在构想中。

这就引出了区块链领域的一个重要人物——计算机科学家尼克·萨博。他在1998年提出了名为比特黄金的方案。在现在的区块链世界中,尼克·萨博有着更为重要的位置:萨博是“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的提出者,1993年他写出了“智能合约”论文。智能合约是区块链处理交易的核心方式,区块链应用的实质可被看成是一个个智能合约的组合。

这一阶段的第四个重要人物是知名密码学家哈尔·芬尼,他是著名的PGP加密中的“G”,是密码朋克圈中的前辈。他在2004年推出了自己版本的采用工作量证明(POW)机制的电子货币。在比特币开发过程中,哈尔·芬尼与中本聪有很多互动,比特币的第一笔转账就是中本聪转了10个比特币给哈尔·芬尼。

他们四人的具体设想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让计算机进行计算,从而“创造”电子现金,它们是比特币系统让计算机进行加密计算的工作量证明和“挖矿”的创意来源。这非常重要,有了这个想法,中心化服务器才可以被去中心网络所取代,困扰数字货币的难题被解决了。

再往前,这个想法可追溯到1992年密码学家辛提亚·沃克(Cynthia Dwork)、摩尼·纳欧尔(Moni Naor)提出来的用于减少垃圾邮件的一个方案,对此杰里米·克拉克在《区块链:技术驱动金融》一书中解释说:“设想你每次发送邮件时,计算机都不得不花几秒钟解决一道数学计算题目。如果你没能附上答案,收件人的邮箱会自动忽略这封邮件”。

3) 2008年10月,中本聪发布论文“比特币:一个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

最终,中本聪把前人的创新综合起来,实现了一种在发行和交易上都去中心化的电子现金。

对于前人的数字货币系统(比如乔姆的系统)为什么会失败,中本聪曾经写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有的虚拟货币公司全都失败了……我希望,人们可以看到,这些系统之所以失败,显然是因为它们的中心化控制这一特性。我想,我们正在首次尝试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非基于信任的系统。

这里他提到了两个相关的词,一是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二是非基于信任的(non-trust-based)。去中心网络一定是非基于信任的。

以太坊创始人维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在以太坊白皮书中也很好地概述了这段历史,他是围绕“去中心化”这个关键词展开论述的:“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概念,正如财产登记这样的替代应用一样,早在几十年以前就被提出来了。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匿名电子现金协议,大部分是以乔姆的盲签技术为基础的。这些电子现金协议提供具有高度隐私性的货币,但是这些协议都没有流行起来,因为它们都依赖于一个中心化的中介机构。

1998年,戴伟的B币首次引入了通过解决计算难题和去中心化共识创造货币的思想,但是该建议并未给出如何实现去中心化共识的具体方法。

2005年,芬尼引入了“可重复使用的工作量证明”(RPOW)概念,它同时使用B币的思想和亚当·贝克提出的计算困难的哈希现金难题来创造密码学货币。但是,这种概念再次迷失于理想化,因为它依赖于可信任的计算作为后端。

2009年,一个去中心化的货币第一次被中本聪实现,它通过已有公钥加密方式来管理所有权,并用一个名为工作量证明的共识算法来记录谁拥有货币。”

By C语言中文网

去中心化与中心化支付比较

中本聪解决了自己定义的难题“点对点的电子现金”,在这个过程中,他“发明”了区块链技术。比特币系统融合密码学、博弈论和软件工程等三个领域的技术与理论,区块链技术是已有技术巧妙地组合形成的创新。中本聪不是凭空解决“点对点电子现金”这个难题的,他沿着前人的足迹前进,只是他完成了最后一跃。

接下来,我们来具体地看中本聪是如何解决他定义的难题,创造一个在数字世界中做价值表示的事物的。在讨论中我们会特别关注,他是如何实现“去中心化”的?

什么是去中心化?

在说“货币”时,我们讨论的是数字世界中的价值表示。在互联网上的数字世界中,人们曾设计出各种各样的电子现金或数字现金方案,在为《区块链:技术驱动金融》一书撰写前言时,杰里米·克拉克收集了约 100 种支付系统。他写道:“在通往比特币的道路上,布满了无数失败的尝试。”在所列的各种系统中,他认为大众所知道的只有 PayPal。当然,在移动支付超前发展的中国,我们都很熟悉支付宝与微信支付。

一直以来,数字世界中的“货币”有三种形式(见下图):

  • 中心化的在线支付;
  • 中心化的计算机点数或互联网积分;
  • 去中心化的电子现金。

数字世界中“货币”的三种路径
图1:数字世界中“货币”的三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中心化的在线支付

我们常用的 PayPal、支付宝、微信支付都是中心化的在线支付,在这些支付系统中流转的是映射到数字世界的各国的法定货币(也称法币)。

法币(fiat money)是“法定货币”或“法偿币”的简称,它依靠政府的法令成为合法流通的货币。法币是各国政府发行的纸币,发行者没有将货币兑现为实物(如黄金)的义务。

法定货币的价值来自拥有者相信货币将来能维持其购买力,本身并无内在价值。历史上,在政府强制规定纸钞为法定货币之前,大多数流通的货币具有一定的内在价值,例如金币、银两,它们又被称为商品货币(commodity money)。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35美元能兑换1盎司(1盎司=28.35克)黄金,因而当时的美元不是法币。之后,当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美元就变成了法币。

第二种形式:中心化的计算机点数或互联网积分

中心化的互联网积分/计算机点数是指 Q 币、游戏币、航空里程等,它们还曾有一个更为大众所熟知的名字——虚拟货币。通常,它们不与物理世界的法币对应,而是由商业公司中心化发行,仅可以在一家公司的体系中使用。

第三种形式:去中心化的电子现金

去中心化的电子现金已经被计算机密码学家探索了多年,沿着前人的探索路径,中本聪最终将这条路径变成了现实。中本聪设计和开发了比特币系统,并催生了众多加密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项目。

下面来分别看看这三种形式。三种形式与物理世界中的现金的对比如图 2 所示。

一组对比:是否去中心化与是否自行发行
图2:一组对比:是否去中心化与是否自行发行

第一种形式:PayPal、支付宝、微信支付

现在,被互联网用户广泛使用的主流支付系统是 PayPal、支付宝,以及后来出现的移动支付 Square、微信支付等。这些第三方在线支付系统依赖于物理世界中的货币系统与金融体系,它们在数字世界中为用户提供支付、转账等服务。在使用它们时,我们所用的钱是物理世界中的法币,如美元、人民币、欧元、日元等,钱从银行账户中被映射到网络支付账户中。

过去,信用卡、储蓄卡等塑料卡片实现了纸币现金的数字化,把纸币现金变成了卡片账户中的数字现金。现在,在线支付系统将信用卡和储蓄卡的功能转移到互联网数字世界中来了。

在这些系统中流转的都是与法币一一对应的电子现金,变化的仅仅是“账户”,而非“货币”。这些系统所起的作用是,在账户和货币上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

这些系统都是中心化的。它们背后所依赖的传统金融系统是中心化的,法币是由各国央行发行的。它们自身是完全中心化的,由单一机构运转网络支付系统。它们在交易中担任中心化的中介角色,进行账户的记账,是用户间数字现金流通的中心。当两个用户进行转账时,在线支付系统在中间担任可信第三方的中介角色。这就是为什么称之为“中心化的电子现金”。

第二种形式:Q币、游戏币等互联网积分或计算机点数

在互联网上,除了在线支付系统之外,还有一种过去常被称为“虚拟货币”的货币现象。

比如,用户可以用人民币购买腾讯公司的Q币,腾讯自称它是“统计代码”。Q币可以在腾讯的产品如QQ即时通信工具、网络游戏、音乐文学等中使用,兑换各种在线服务。

关于“什么是Q币,它有什么用处”的问题,腾讯网站上的解释是,Q币是用于计算机用户使用腾讯网站的各种增值服务的种类、数量或时间等的一种统计代码,并非任何代币、票券,不能用于除腾讯网站增值服务以外的任何商品或服务。

又比如,在游戏中,用户可以付钱购买道具,也可以通过战斗赢取游戏币。这些道具和游戏币的形态与价值各不相同,在一个游戏中都很难确定价格、进行兑换,在多个游戏之间几乎不可互换。当然,游戏玩家还是可以找到办法进行交换,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还可以将它们变现换回法币,例如,曾流行的“游戏打金”就是指有些玩家专门在游戏中获得金币,然后卖出获得现金收入。

正如腾讯用“统计代码”的说法所表明的,Q币等是中心化机构(通常是一家公司)发行与管理的互联网积分或计算机点数。它们是中心化的,其发行和交易都是中心化的。

一般来说,在不需要用户付费购买时,它们常被称为“积分”,在需要用户付费购买时,它们常被称为“点数”。

但近年来出现了很有意思的混合产物。在打车软件中,用户可以存入现金,如存 100 元得 150 元;也可以介绍其他人成为打车软件的用户从而获得奖励,如介绍一个新用户双方各获得 50 元余额。在这种情况下,在打车软件钱包中的余额就变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点数与积分的混合物。在打车软件钱包中的余额一般是不能提现的,也不能在用户之间直接转账,至多只能帮其他用户代付车费。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对比在线支付系统和计算机点数。

  • 一个视角是,它们是否映射物理世界中的货币。在线支付系统是映射物理世界中的货币的,电子现金价值就是货币的价值。而对于游戏迷来说,游戏币、游戏道具通常是不映射物理世界中的货币的。对游戏迷而言,游戏道具既有价值也有价格;对其他人而言,游戏道具可能毫无价值。在线支付系统与法币无缝连接,而这些互联网积分/计算机点数系统只与现实世界中的货币系统有很少的连接点,并且由于法律、商业等方面的原因,一般没有畅通的渠道将它们兑换回法币。
  • 另一个是视角是“电子现金”或“点数/积分”是如何发行的?与在线支付系统不同,点数/积分是由一家公司自行发行的,用户付费获得点数,可被认为是向这家公司购买一种数字商品,用户稍后可用这些点数兑换成该公司体系内的虚拟商品或服务。

直到最近,与现实世界相连的在线支付系统和不与现实世界相连的互联网积分/计算机点数都是互联网中的主流。变化始于比特币的出现。

第三种形式:去中心化的电子现金

在这两个主流之外,一直还有着另外一种探索:能不能创造一种完全去中心化的点对点电子现金?其中最终极的设想是,在数字世界中,货币的发行和交易都不需要中心化机构介入,是由计算机自动执行的:在发行时,无须类似各国央行的中心化机构;两个人在相互转移电子现金时,也无须中心化机构的参与。

按前面的对比表格,这种理想化的去中心化的电子现金几乎在每个方面都试图进行突破:不映射线下的货币,而在数字世界中自行发行;发行去中心化,不需要一个类似中央银行的角色;像物理世界中的现金交易一样,交易无须中介介入。

这个问题很难,因为它的要求与数字世界中的技术基础设施的能力相悖。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在物理世界中,表示价值的现金纸币是不能复制的。但在数字世界中,数字化文档是可以复制的,每一个复制出来的文档都一模一样。因而过去在数字世界中,要用数字文件表示价值(比如表示一笔电子现金),我们需要一个中心化机构来确保数字文件是唯一的。假设这笔电子现金现在属于我,当我把它转给你时,我们需要一个中介来协助记录所有权的变更,我不能直接把数字文件复制给你。

计算机密码学家们探索的是,在无须中心化介入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密码学的方法,用可复制的数字文件来代表价值。

这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其开端甚至比互联网商业化都还早,最早可追溯到 20 世纪 80 年代。总的来说,由于这种探索是基于加密技术的,因此各种去中心化数字现金也被称为加密数字货币(crypto-currency),其中 crypto 是密码学(cryptography)的词根。

最终在 2008 年,匿名的中本聪在密码朋克的邮件列表中发布了比特币的设计。他发明的比特币系统几乎集合了第三类探索的所有智慧结晶,他又加入了新的创新,最终在电子现金的发行和交易上都实现了去中心化。

正如我们所知,中本聪不只是设计和实现了这个最理想化的去中心化电子现金,他还“发明”了区块链技术。区块链的价值表示和价值转移功能让它可能成为新一代互联网的技术基础。

比特币实现了极致的“去中心化”

对照前文图表,与现有中心化的电子现金系统(在线支付系统)相比,比特币是与之完全相反的:

  • 在线支付系统的货币发行是中心化的,比特币的发行是去中心化的;
  • 在线支付系统的货币流动是中心化的,比特币的交易是去中心化的;
  • 在线支付系统映射物理世界中的货币,比特币不映射任何现有的货币;
  • 在线支付系统自己不进行货币的发行,比特币是在数字世界中凭空发行出来的。

在去中心化的程度上,比特币系统达到了极致。去中心化的初级阶段是自动化(automatic),即根据人设定的规则自动运行,而去中心化的高级阶段是自治(autonomous),也就是完全自治、自发。而比特币系统作为一个电子现金系统,达到了极致的去中心化状态(见图 3):

  • 作为一个货币应用,它不只交易是自治的,它的发行也是自治的。
  • 作为一个计算机网络,它是完全去中心化的,而不仅仅是分布式网络。
  • 作为一个组织,它是完全的社群自治,不需要有一个领导者居中协调。

去中心化处于区块链的思维模式的最内核,而比特币实现了极致的去中心化。

比特币去中心化的层次
图3:比特币去中心化的层次
不过,之后在发展区块链技术和将之应用的过程中,我们又不得不从最极致的理想状态往实用方向调整,比如:

  • 现在多数区块链项目都是由基金会管理的。以太坊是由创始人维塔利克·布特林(人称“V神”)和以太坊基金会居中协调的,而不像比特币社区那样是完全自治的。
  • 常在金融系统中使用的联盟链,以及部分节点数量不多的基础公链,如小蚁(NEO)、EOS,更应被视为分布式网络,没有实现完全的去中心网络
  • 通过以太坊发行基于 ERC20 标准的通证,通证的发行规则是由项目方确定的,在运行过程中会酌情更改规则。它们的发行不是自动的或自治的。
  • 常被视为区块链 3.0 代表的 EOS 在智能合约部分引入了李嘉图合约和社区仲裁机制,也即交易部分不再是完全交给机器自动执行,在需要时人可以参与和干涉。

我们反复讨论比特币系统的设计,是因为它早已经把最极致的情况展现在所有人面前。而在将区块链技术落地应用的过程中,从最极致的去中心化往实用主义方向调整并不是倒退,而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

比特币是如何实现去中心化的?

那么,比特币系统具体是如何实现极致的去中心化的呢?

在比特币白皮书《比特币:一个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中,中本聪详细地解释了他是如何设计这个系统的。在其中,他确立了此后所有区块链系统的主要设计原则。

  • 一个真正的点对点电子现金应该允许从发起方直接在线支付给对方,而不需要通过第三方的金融机构。
  • 现有的数字签名技术虽然提供了部分解决方案,但如果还需要经过一个可信的第三方机构来防止(电子现金的)“双重支付”,那就丧失了(电子现金带来的)主要好处。
  • 针对电子现金会出现的“双重支付”问题,我们用点对点的网络技术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
  • 该网络给交易记录打上时间戳(timestamp),对交易记录进行哈希散列处理后,将之并入一个不断增长的链条中,这个链条由哈希散列过的工作量证明(hash-based proof-of-work)组成,如果不重做工作量证明,以此形成的记录无法被改变。
  • 最长的链条不仅仅是作为被观察到的事件序列的证明,并且证明它是由最大的CPU处理能力池产生的。只要掌控多数CPU处理能力的计算机节点不(与攻击者)联合起来攻击网络本身,它们将生成最长的链条,把攻击者甩在后面。
  • 这个网络本身仅需要最简单的结构。信息尽最大努力在全网广播即可。节点可以随时离开和重新加入网络,只需(在重新加入时)将最长的工作量证明链条作为在该节点离线期间发生的交易的证明即可。

威廉·穆贾雅在《商业区块链》一书中对比特币白皮书摘要进行了分析,他总结了四个要点:

  1. 点对点电子交易;
  2. 不需要金融机构;
  3. 加密证据而不是中心化的信用;
  4. 信用存在于网络,而不是某个中心机构。

而从这个摘要中,我们提炼出了比特币系统设计的五个要点(见图 4):比特币的区块链系统是由分布式账本(即狭义的区块链)和去中心网络(点对点网络)组成的,形成链条的方式是工作量证明共识机制。最长链是由网络中的算力共同决定的,因而它是可信的,节点离开和加入依据的是最长链是可信的这一原则。这些组合起来形成了比特币系统。

比特币系统设计的五个要点
图4:比特币系统设计的五个要点

1) 去中心化的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

比特币要做的是一个“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发送方和接收方直接交易,它们之间不需要中介机构的介入。

要去掉可信第三方等中介机构,就需要解决“双花问题”。在摘要中,中本聪给出了点对点网络的解决方案,并介绍了这个方案的核心——区块链。他并没有提到区块链(blockchain)这个词,但在论文中分别提到了区块(block)和链(chain)这两个概念。

2) 分布式账本

比特币的区块链是基于工作量证明形成的带时间戳、存储数据的数据块和由哈希指针连接成的链条。

这个链条或者说账本以分布式的方式存储在比特币网络的各个节点上,因而也被称为分布式账本。

3) 工作量证明

比特币网络中的节点按照规则进行加密哈希计算,以竞争获得生成新区块的权利。节点在竞争获胜后就获得记账权,它生成区块成为最新区块后,就获得与新区块对应的挖矿奖励。

工作量证明也是区块链账本的安全机制。如果不重做“工作量证明”所需的大量计算则此链条不可修改,这一共识机制保证了区块链上的数据的可靠性。

4) 最长链原则

在任何时刻,最长的链条是所有人都接受的最终记录。

由于最长链是由网络中的主要算力完成的,因而只要它们不都与攻击者合作,那么它们生成的最长链就是可信的。这个原则被称为“最长链原则”。

5) 去中心网络

比特币的去中心网络的架构非常简洁,本身需要的基础设施很少。它可以在互联网网络上运行。计算机节点可以随时离开或加入这个去中心网络,在加入时它们只需遵守最长链原则即可。

By C语言中文网

5个值得关注的DeFi应用

现如今,整个世界的利率都萎靡不振,对世界经济前景的预期也普遍悲观。在英国,即将卸任的英格兰银行行长 Mark Carney 警告,最早从本月开始,整体利率可能会从 0.75% 下调至仅 0.50%。

许多人还不知道的是,以太坊区块链上有许多应用(通常叫做 “DeFi(去中心化金融)应用”),借助这些应用,您可以从中赚取等同于传统机构所提供的十倍之多的收益率。这些应用便于使用,即使是新用户也能在几分钟内完成设置。

我的点在于,存钱仅仅只是这种新技术的一种应用。现在,我们先来看看,利用在以太坊区块链上发行的、跟美元锚定的稳定币 Dai,您可以尝试的 5 大新颖玩法。

本文提纲:

1: 利用 Argent 和 Compound,只要点三下就能开始赚取 6% 的利率

2: 通过 Maker Oasis 平台实时查看您的 6% 的资产增幅

3. 使用 PoolTogether 参加每周一次的免费抽奖

4. 将您的 6% 收益捐给 rTrees,种下属于您的公益树苗

5. 使用 DeFiZap,既能用 DAI 来赚取利息,又可以获得 ETH 的风险收益

什么是 DeFi 应用?

DeFi (发音是 “DEE-FI”~)是一类基于以太坊的应用的总称,此类应用数量众多,并且还在不断增长。其主要特征包括:

  • 开源(因此任何人都能检查代码库并为其做出贡献)
  • 非排他性(因此任何人都能使用,无论其种族/年龄/性别/国际/性取向如何)
  • 非托管性(因此您的所有财产一直处在您的控制中,而且无需第三方介入)

DeFi 在密码学货币领域崭露头角,并且正处于迅猛发展的阶段。如今,在 DeFi 项目中流通的资金总额价值已达 7.64 亿美元,并且光昨天一天就增长了 3000 万。在 DefiPulse 网站上,您可以看到 DeFi 迅速发展的势头。

许多 DeFi 应用都是通过浏览器来下载的,而且您需要使用 MetaMask 这一插件才能与它们交互。您可以在这里看到使用说明。

1: 利用 Argent 和 Compound,只要点几下就能开始赚取 6% 的收益

利用 Agent 钱包,您可以轻松购买到 DAI 并用它来赚取利息,而且能全程控制自己的资金。您还将获得一个免费的 ENS 域名(就是一个人眼可读的以太坊资金地址,类似于 activism.xyz.eth),并且通过 Argent 用户可以免手续费在以太坊网络中发送代币。

使用 DAI 在Compound 借贷市场上放贷,是您利息的来源;当前,Compound 市场上的存款利率略少于 6%,约为 5.8%。目前,仅有美国用户能够通过 Argent 直接购买密码学货币,但对欧洲用户的支持将于本月上线。

步骤:

  1. 在安卓或 iOS 系统中下载 Argent 钱包;
  2. 使用您本国的货币直接购买 DAI;
  3. 选择 Finance 栏目并点击 ‘Grow Your Holdings’。
1

2: 通过 Maker Oasis,实时查看您 6% 的资产增幅

Maker (发行并维护 DAI 稳定币币值的组织) 同时通过他们的 Oasis 应用提供了一套工具。这些工具很容易上手,但和使用 Argent 手机 app 相比要略微繁琐。您需要下载 MetaMask 这一 Chrome 浏览器插件,并将 DAI 以及一些以太币(用于支付交易手续费)发送到您的地址。

此处可以查看您的实时收益情况,真是太棒了!

2

步骤:

1 .导航至 https://oasis.app/
2 .关联到您的 MetaMask 钱包;
3 .点击 ‘Save’,’deploy proxy’,并在弹出窗口中确认;
4 .选择存入金额并为交易签名。

3

小提示:如果您又不想亲自动手,又想赚取 Maker 系统给你的收益,Chai 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 这种代币的增值率会与 Oasis 的 DAI 存款利率保持一致。只需要持有 Chai,您就可以开始赚取 6% 的收益。您可以点击此处直接购买 Chai,或在 Uniswap 上使用以太币或其他代币换取。

译者注:作者在这里没有写得很清楚。在上文第一种办法(使用 Argent 钱包的存款操作)中,你的利息来源于你拿手上的 DAI 到 Compound 借贷市场上去放贷;而在这第二种办法中,你的利息来源于你把 DAI 存入 Maker 的 MCP 系统中,系统本身会给你提供一个储蓄利率,这种功能叫 DSR(DAI 储蓄利率)。两种办法的利息来源不同,而且,两种利息的利率都是实时调整的;Compound 的存款利率是根据一个公式及市场上的资金供需情况自动匹配出来的,DSR 的利率则是由 MKR 持币者共同投票决定出来的。

3: 使用 PoolTogether 参加每周一次的免费抽奖

4

通过 Compound 或者 Oasis,您可以锁定您的 DAI 并获取 6% 的利息。

而使用 PoolTogether,用户可以把各自的资金一起汇总到一个资金池中,每周开一次奖,奖金就是本周内产生的利息,由一位幸运儿领走。每存入 1DAI 就能拿到一张奖券,并有机会每周赢取 410 美元的奖金(截至本文撰写时)。奖池目前累积的金额为 316599 美元,并且随着更多用户的加入,每周的奖金将会不断增加(译者注:截至 2020 年 3 月 4 日,PoolTogether 的每周奖金已经上升到 1400 多美元了)。

步骤:

  1. 导航至 https://app.pooltogether.com/
  2. 点击 ‘Join Pool’,选择存入 DAI 的数目,并使用 MetaMask 为交易签名。
5

4: 将您的 6% 收益捐给 rTrees,种下属于您的公益树苗

6

另外有一种代币叫 rDAI,其功能是,你可以放弃存留 6% 的利息,转而将其直接使用。DAI 会被发送给 Trees For The Future —— 一个在过去三十年间在非洲种下了超过四千三百万棵树的公益组织。该组织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直接贡献。您可以在这里查看有关这一组织的信息。

步骤:

  1. 导航至 https://rtrees.dappy.dev/
  2. 选择您希望每年种下树的数目;
  3. 通过 MetaMask 为交易签名。
7

5: 使用 DeFiZap,一边赚取 DAI 利息,一边获得 ETH 风险收益

8

你肯定觉得不可思议对吧,这怎么可能呢?要从 DeFi 应用中赚取利息,一般来说必须拥有 DAI。持有 DAI 当然不错,但您本可以将这笔钱投资于以太币。这样一来,你可能会错过可能远高于 6% 的潜在收益(即 ETH 价格飞涨给你带来的收益)。你想想看,以太币相较其最高点已经下跌了 90% 之多。

DefiZap 的杠杆化流动资金池解决了这一问题。您账户余额的一部分将被用于在 Uniswap 去中心化交易所中提供流动性,这样你就能赚取一些收益。其余的资金将被用于在 Fulcrum 应用中开设杠杆化的多头头寸,使您获得以太币币值变动带来的两倍收益及亏损。

把这两种操作结合在一起,您就既能用 DAI 赚取收益,又不会错过 ETH 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因为最后,您还是保持了约 100% 的 ETH 风险敞口。

通过 DeFiZap,您只需要几次点击即可完成这一复杂系统的设置,可以为您节约大约 8 分钟时间。

警示:杠杆化的投资意味着一旦以太币价格下跌,您可能会被平仓(清算),并导致部分以太币的损失。这是一个有风险的合约,仅适用于看好以太币短期走势的投资者。如果您不熟悉杠杆交易,最好在开始操作前先花一些时间了解风险。

DefiTutorials 给 Zap 的用法做了一个很好的解释

步骤:

  1. 导航至 https://defizap.com/zaps/llpdai
  2. 点击 ‘Use this Zap’ 并为 MetaMask 交易签名。
9

译者注:在上文中,Zap 协议是使用 Fulcrum 应用来完成上述功能的。但现在已经换成了 Synthetix 协议提供的杠杆功能。Fulcrum 在 2020 年 2 月中旬出现了攻击事件,如果暂时没有升级,应谨慎使用。

总结

DeFi 正以指数级的速率增长,并且每周都有新项目启动。这些应用的易用程度让人出乎意料:只要拥有一个 MetaMask 钱包以及一些以太币,无论什么人,点几下手机就能利用其中的革命性技术。

然而,尽管以太坊带来的无限可能性比任何时候都要近在眼前,对于新用户而言,仍有必要透彻地了解风险所在。

  • 一般来说,当您在使用 DeFi 以及加密货币时,您必须对自己的资金负全责。如果您犯了一个错误(如,把您的资金发送到了错误地址),没有任何方法挽救。您必须再三检查。
  • 一旦您弄丢了自己钱包的私钥,您的资金也就完全丢失,找不回来了。请记得备份你的私钥,并使用多个设备。
  • 这是一项非常新的实验性技术。我们无法完全排除意料之外的 bug 或漏洞,即使合约代码已经过审计,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在启动您的投资之前,请确认这一风险。

By 曾汨

比特币和以太坊挖矿的区别

第一,挖矿设备不同。与比特币采用的SHA-256加密算法相适应,目前比特币挖矿设备主要是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的 ASIC 矿机。而以太坊采用的则是 Ethash 加密算法,具有“抗 ASIC 性”,因此挖矿设备主要是显卡矿机,专业化的 ASIC 矿机非常少。

  第二,矿机的电费消耗不同。ASIC 矿机算力高,耗电量大,比如蚂蚁 S19 Pro 矿机,额定功耗为 3250W,每天需要消耗 78 度电,电费占比较高。相比之下,显卡矿机的耗电量低,电费占比也低。

  第三,矿机托管难易程度不同。由于挖矿难度的不断加大,导致一些小矿工难以获得挖矿机会,因此不少矿工会选择将其矿机托管在矿场以获得挖矿收益。比特币 ASIC 矿机耗电量高有利于矿场收取更多电费,维护也相对简单,所以深受矿场欢迎,在托管时,可以选择的矿场多。

  而以太坊的显卡矿机不仅耗电量小,而且还体积大,对矿场的环境要求也高。若关机后重启,普遍会出现掉算力的情况,增加现场运维的工作量。因此显卡矿机在很多矿场并不受待见,可以选择的托管矿场也比较少。

  第四,矿机残值不同。ASIC 矿机的芯片是定制的,只能挖固定算法的币种,报废之后,就只能当作硬件以30元左右的价格卖掉,残值很低。而相比之下,以太坊的显卡矿机可以转挖其他币种,显卡等配件也可拆下售卖给其他用户继续使用,残值很高。

  第五,“矿”产生的速度不同。比特币生成一个区块约需10分钟,即每隔10分钟才能挖一次矿,而以太坊则只要约15秒,仅为比特币的1/40。因此,以太坊上交易的处理速度要快于比特币。

  第六,区块奖励(即挖矿奖励)和挖矿期限不同。比特币的区块奖励和发行量是确定的,目前区块奖励是 6.25BTC,但奖励平均每 4 年减半,直至 2140 年所有的2100万枚比特币都被挖出。

  而以太坊的区块奖励,最早是 5ETH,2017 年 10 月,以太坊的拜占庭升级,将出块奖励由 5ETH 降为 3ETH,2019 年 3 月君士坦丁堡升级,出块奖励由 3ETH 降为 2ETH。在发行量上,以太坊也没有限制。此外,以太坊正逐步向 2.0版本过渡,待过渡完成后共识机制将升级为 PoS(proof-of-stake),届时所有的矿机都将无法继续挖矿。

  事实上,以太坊和比特币的最大区别在于,比特币更倾向于是一种“货币”,主要发挥支付手段和价值储存的功能。而以太坊则是一个平台,用户可在其平台上发布智能合约、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在以太坊平台上作为“燃料”来使用的就是我们在数字货币交易所里交易的以太币(ether)。可以说比特币开创了数字货币这一全新的领域,代表了区块链1.0,而以太坊则使这个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代表了区块链2.0。

By 李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