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顺则活 –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成因探索

要研究人是什么,首先要把人当做基因机器来看。一旦离开了基因机器这个基本事实,用所谓的人文价值来掩盖人的动物本质,永远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就是为什么几千年的人文思想家永远搞不懂什么叫人性,那是他们的思维本身之局限,而最大的局限,就是非要把人脱离于动物。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经常成为某些中国人喜欢嘲笑别人的用语,这是很可笑的。按照进化心理学的观点,人人身上都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机制,这是与生俱来的,是最人性的。只是不同的人激发这种机制的阈值不一样。满足条件的时候,正常人都会变成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
  人类先天具备多套不同地心理机制(设计),在不同的条件下被激活。如果在尚未绝望、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斗志昂扬的愤怒机制被激活。但是在力量悬殊、毫无靠抵抗求生机会的情况下,被激活的是斯德哥尔摩心理机制。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并非任何病态行为,而是人类最正常的行为,是基本人性。这种心理机制的普遍存在,减少了部落争斗中的种间残杀导致的损失。人类能够减少纷争,能够减少你死我活的自相残杀,能够在绝境中生存,全靠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症状是爱上绑架者。设想部落战争中的俘虏,投降或被杀掉吃掉?这是非常强的淘汰。如果不具备真心爱上绑匪,则可能面临两种风险:1、伪装不够被识破而有杀身之祸。2、自己活得不开心。作为最佳生存策略,就是爱上你的敌人并归化他们。表面归顺是一种很难的事情,因为进化的进程是双方动态的过程,你要欺骗,对方就会进化出辨识你欺骗的能力。一个欺骗者一不小心被识破就死,比真心归顺者要冒更大的风险。因此真心归顺才是最佳策略。
  举一个例子:在古代的部落战争中,其中一方打败了,全被抓了俘虏,如果这些人没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基因,他们英勇不屈,随时反抗,时刻要杀死看守他们的人,结果导致的结果只能是这些人全被杀掉当食物吃掉。
  如果这些人认命,当了囚犯,但是并不具备斯德哥尔摩基因,他们忍辱负重,但是并不热爱那些奴役他们的人。这样他们即使做了奴隶,仍然不是可靠的人,他们仍然会伺机造反、复仇,他们自己的生活也并不快乐,寿命也不会长,所以被杀掉、抑郁死掉、造反起义再互相残杀,留下来得活人没几个。
  如果具备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基因,他们在反抗和绝望一段时间后,如果统治者给他们吃喝,对他们表现善意,他们会因此感谢并爱上了奴役他们的人,这类人具有“可驯化性”而被容纳,最后就会成为战胜部落的一分子而实现了部落的融合,所以得到广泛传播的基因,是斯德哥尔摩基因,而不是英勇不屈的基因。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进化并不复杂,实际上这是最简单的一种心理机制——归顺则活,否则被杀。进化环境也比其他心理机制简单得多:隔绝,彻底被控制,没有逃生机会,随时可以被杀,信息隔绝。这是一个接近理想的可重复性非常强的环境。具备进化选择环境的重复性条件。即使在一群充满英雄人格的人中间,并没有任何投降屈服的人,只要符合频繁的部落战争的俘虏关押条件,也是可能进化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只要偶然的一个突发基因让一个人愿意真心归顺,并认同统治者,这种基因就获得了更大的生存机会,无数代扩散后,会成为普遍基因。
  人类进化史上,从一百五十多万年到最近的一万多年,是生存环境相对稳定的石器时代,进化心理学认为这是人类的心理机制形成的最重要时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进化环境是古代部落战争频繁时代。对照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四个条件,可以发现这是典型的部落战争中被俘虏者的生存环境。这种情景经常出现、长期存在,淘汰力还很强大,因此具有非常强的选择性。
  广义上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应该是人类才有,归顺征服者并爱戴他们,这是在动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机制。但是能够长时间绑架俘虏,并控制他们,这只有人类社会才能做到。所以狭义上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只有在人类社会才能存在。
  生物的进化是某种由基因组合决定的各种机制(或称设计)的传播(而不是达尔文时代所以为的以物种为单位的进化),只有那些具有更大生存机会的机制(设计)才有得以生存传播——这是废话,也是正确的真理。

By 饱醉豚

比特币支付时代已经到来

比特币具有价值存储和支付两大功能。本文主要讲它的支付功能。比特币作为一种可行的支付方式,商家接受程度将是推动其进入下一阶段的发展的关键。

尽管比特币的链上结构比支付网络更能适合高价值的结算(比特币链上交易费按笔收取,因此,用比特币买贵的东西比较合算),但许多商家已经接受比特币付款。此外,比特币的第二层支付网络——闪电网络(LN)的激增已经显示出成为比特币作为点对点数字现金所需的可扩展基础设施的迹象。闪电应用程序(称为Lapps)正在迅速崛起,Lapps与商家的整合以及网络的持续增长将有助于扩大比特币的采用率。

下面我们来看看全球都有哪些商家支持比特币支付。

旅行

接受比特币支付预订机票、酒店等的旅行平台包括Expedia、CheapAir和BTCTrip。BTCTrip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区块链预定系统了,旅客可以直接在该平台预定机票和酒店并使用比特币支付。CheapAir是通过接入比特币支付服务商btcpayserver来支持比特币支付,btcpayserver是一个免费又好用的开源自托管的支付服务商。

▲图片来自:Expedia

您甚至可以在维京银河的未来之旅平台上用比特币预订未来的太空旅行门票。

在线产品和应用

在线零售商是目前为止使用比特币支付最多的商家。Overstock和Bic Camera(日本)等主要在线零售商直接接受比特币支付。此外,Coinbase Commerce还为主要的电子商务平台网站(包括Shopify、WooCommerce和Magneto 2)提供了比特币支付的简单集成。

▲图片来自:Overstock

礼品卡公司eGifter和Gyft支持比特币购买可在亚马逊和其他主要零售商处兑换的礼品卡。最后,像Etsy这类的自制和老式供应电子商务平台 也直接接受比特币。

黄金和白银

想用比特币购买黄金或白银?有几家公司也提供这种服务,比如JM Bullion、GramGold和APMEX。GramGold每个原生币由一克黄金作为价值支撑,它可以在Kucoin交易所上使用比特币购买。APMEX接受250,000美元以下的黄金交易用比特币支付,并提供托管服务。在JM Bullion上用比特币购买黄金和白银享受4%的折扣。

▲图片来自:GramGold

房地产

房地产(尤其是豪华房地产)已成为可以用比特币直接购买的另一个领域。您可以直接使用比特币在比特币房地产网( Bitcoin Real Estate) 上购买或出售您的房屋,网站上还列出了可以用加密货币中购买的全球待售房产。

▲图片来自: Bitcoin Real Estate

此外,在美国许多房地产公司正在接受比特币购买房产,原因是年轻投资者通过其他方法支付的需求不断在增长。

慈善

比特币交易的直接、透明和本质使其成为向慈善机构广泛接受的捐赠方式。比特币的维基百科里列出了接受比特币捐赠慈善机构,包括富达慈善、人权基金会和币安慈善基金会。

▲图片来自:币安慈善

慈善非营利组织BitGive接受比特币和美元捐款。慈善组织 币安慈善基金会也在利用区块链来实现捐赠的可审计性和透明度,以克服捐赠资金使用低效等许多问题。

服务

在Blockonomics的帮助下,WordPress还帮助促进了使用WooCommerce将加密货币支付(包括比特币)整合到他们的电子商务网站中。使用WordPress的网站占互联网网站的32%,WordPress还提供如何将您的电子商务商店与比特币集成的分步说明。

其他一些接受比特币的在线服务是域名注册NameCheap和适用于多种设备的流行VPN服务ExpressVPN。

体育

达拉斯小牛队将接受比特币支付,萨克拉门托国王队自2014年以来一直接受比特币。此外,国王对甚至还挖以太坊以资助科技奖学金。

奢侈品

从高端汽车到豪华珠宝的奢侈品也是接受比特币支付的热门区域。

▲图片来自:Post Oak Motors

Post Oak Motors通过BitPay为宾利、劳斯莱斯和布加迪提供比特币支付。Orange County的私人经销商允许客户用比特币购买兰博基尼公司。

AntwerpOR在线接受钻石和其他珠宝使用比特币支付。

鉴于俄亥俄州的企业现在可以直接用比特支付各种税。俄亥俄州是第一个正式实施比特币税收支付的州。其他州也一直在考虑类似比特币的税收支付,包括亚利桑那州、伊利诺伊州和佐治亚州。

付款服务

CoinGate提供支付网关给支持闪电网络的商家。同样,Bitrefill在做一个新的项目Thor,该项目能让主流用户访问和使用闪电网络更方便。Bitrefill允许用户直接使用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中购买优惠券和礼品卡,以及充值预付费电话和账单。

Blockstream的Elements项目还为WooCommerce插件提供了闪电网络实现,使拥有WooCommerce电子商务在线商店的用户能够接受闪电支付。建立在c-lightning之上的Lightning Charge – 也是接受闪电支付的直接解决方案。

最后,BitcoinLightning.shop是一个兼容闪电网络的在线商店,提供一系列使用BTCPay Server和c-lightning WooCommerce插件构建的产品。

游戏

小型游戏通常是使用新技术出现的首批应用程序中的一部分,特别是像闪电网络这样可以促进即时微支付的支付网络。最著名的游戏是其最早的知名项目之一的Satoshi’s Place,这是一个支持闪电网络支付的涂鸦画板,用户可以用聪购买像素 ,聪是比特币中最小的支付单位。

▲图片来自:Satoshi’s Place

其他游戏包括BitQuest和Hammerland。

其他

最近还出现了其他几款LN应用程序,例如虚拟咖啡店Starblocks,以及twitter机器人等打赏工具。

闪电实验室的Lightning桌面应用程序和Jack Mallers的Zap钱包是主流的闪电网络钱包。

当然,你可以在闪电网络开发者社区页面找到更多的闪电网络应用程序。

结论

比特币价格的波动性是目前使许多商家难以接受它作为一种可行的支付方式的原因。然而,有无数的商家、服务和在线游戏已经接受比特币支付,而且这个队伍不断在壮大。闪电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巨大的设计空间也将有助于更多商家的接受,因为有用和有趣的应用程序将不断被实现。

部分文中涉及的网址:

旅行

expedia:https://www.expedia.com

btctrip: https://btctrip.com/

cheapair:https://www.cheapair.com/blog/book-your-flights-on-cheapair-with-bitcoin-virtual-currency

virgin(维京):https://www.virgin.com/richard-branson/bitcoins-space

网络商店

Overstock:https://www.overstock.com

Bic Camera:https://www.biccamera.com

礼品卡

eGifter: https://www.egifter.com/bitcoin

Gyft:https://www.gyft.com/bitcoin

Etsy:https://www.etsy.com/market/bitcoin_payments

黄金

JM Bullion: https://www.jmbullion.com/charts/bitcoin-price

GramGold: https://www.gramgold.co

APMEX:https://www.apmex.com/faq/bitcoin

奢侈品

BitCar:https://bitcar.io

AntwerpOR:https://www.antwerpor.com/bitcoin

By franzyuan

区块链的优点与缺点

随着区块链热潮席卷全球,社会各界对区块链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一方面期待区块链为各个行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带来惊喜蜕变,一方面也对这项新技术能否真正解决当前及未来面临的多重难题存在些许担忧。

凡事都是有两面性,区块链也不例外,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也有亟待完善的不足,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区块链的优点和缺点。

区块链的优点

1、高安全性

区块链采用去中心化分布式记账方式,系统中各个节点同时参与数据变动记录,每个节点都保留一份相同且完整的账本,单个节点被摧毁不会影响整个账本及记录的完整性,极大地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

2、高透明性

公有区块链系统是开放的,由其中所有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共同维护,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公开的接口查询区块链数据和开发相关应用,因此整个系统信息高度透明。

3、高自治性

区块链采用基于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比如一套既定算法),使各参与方在不需要信任任何人的环境下进行自由安全的交易,由过去对“人”的信任进化为对机器“算法”的信任,排除人为干扰因素达到高度自治。

4、不可篡改性

一旦信息经过验证并添加至区块链,就会永久存储起来,生成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标记且难以可篡改的数据记录,既能保证数据的可追溯性,又能极大减少不同时间点不同节点数据造假的情况。

区块链的缺点

1、隐私保护难题

原生区块链技术不具备隐私保护能力,在区块链公有链上,每个参与者都能拥有完整的数据备份,所有交易数据公开透明,如果知道某个参与者的账户就很容易获取其每一笔交易记录和推断其拥有的财产数目,不利于个人隐私保护。

2、不可篡改、撤销

不可篡改、撤销既是区块链的优点也是区块链的缺点。区块链技术一大特点就是不可逆转、不可伪造,即:交易一旦发起便不可撤销,私钥一旦丢失就无法在对账户进行任何操作。不像现实生活中,部分情况银行卡转错账了还能撤回,银行卡丢了还能去挂失补办。

3、交易确认延迟性

区块链中交易确认存在延迟性。以比特币为例,比特币每次交易的确认时间大约10分钟,6次确认的话需要一个小时。尽管后续出现的其他数字货币系统交易效率有所提升,但和支付宝双十一25.6万笔/秒的峰值相比,仍有差距。

4、适应监管要求

区块链的去中心、自治化的特点淡化了国家监管的概念,然而所有的创新,都需要符合监管要求。对区块链的监管,一定程度上能加速区块链的落地应用,保证区块链技术的良性发展。

区块链作为一项创新技术,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区块链落地应用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新思路、新方法来发挥其优势,弥补其不足,才能最大限度发掘区块链价值,推动区块链与各行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协同进步。

By 矩阵元

区块链已经开始改变这18个行业

在未来5-10年,区块链有可能颠覆很多行业。以下18个行业是已经正在被颠覆的行业

第一,银行业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将完全改变交易流程和记录保存的方式,从而大幅降低交易成本,显著提升效率。

麦肯锡在其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称,区块链的特性将改变金融体系间的核心准则:因其安全、透明及不可篡改的特性,金融体系间的信任模式不再依赖中介者,许多银行业务都将“去中心化”,实现实时数字化的交易。

麦肯锡认为,区块链的应用在虚拟货币、跨境支付与结算、票据与供应链金融、证券发行与交易及客户征信与反诈欺等五大金融场景将能产生最直接与有效的应用。

区块链技术可以让上亿人们接触到金融服务,包括在第三世界的人们,他们往往没有传统银行的条件。例如比特币技术可以跨区域迅速转账,并且手续费较低。

第二,网络安全

黑客可以使整个网络瘫痪,篡改数据,让不谨慎的用户踏进网络陷阱,盗走并伪造身份信息,利用中心化数据库和单点故障进行攻击。

区块链存储和共享信息的方式可以避免这些安全陷阱。区块链可以从三方面增加安全性:拦截身份盗窃、防止数据篡改、阻止拒接服务攻击(Denial of Service)。

区块链虽然不是修复所有互联网问题的灵丹妙药,可是可以成为专家和工程师的强大工具,尤其是存在单点故障和中心化漏洞的系统。

第三,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的最高境界在于:内外协同,千军万马、步调一致!

为了解决“信任”难题,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中心化”的管理模式,即所谓的“链主(核心企业)”模式。

供应链上大大小小的事务,例如采购、计划、生产、物流、退货等,通常都由链主来进行“中心化”的设计、协调和管理。然而,这种传统的“中心化”、“集约式”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天生就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连成一体的复杂的功能网链结构。在这个链条上,资金流、信息流、实物流交互运行,协同难度极高,传统的依靠单一“链主”的协调机制已经遭遇瓶颈。而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模式,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力。

第四,预测领域

预测市场需要一个去中心化、公开透明、更加适应全球用户参与的平台来改变现状,而这与区块链的特性天然匹配。无论从竞彩到股票到选举,这些科技可以去中心化地下注和观测。

基于区块链的预测市场中的数字货币和智能合约能够保证其执行的自动化和资金的安全性,同时也为预测市场提供了更好的便捷性和流动性,与传统的中心化平台相比,用户在区块链平台上的每一次参与预测都更加安全、便捷、低成本。

第五,联络和物联网

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物联网(IoT)领域的想法已经存在有一段时间了。

事实上,区块链技术看起来至少在IoT的三个方面能够成为其合适的解决方案:大数据管理,安全和透明性,还有对基于相互连接的智能设备之间服务交换的微交易带来的便利。

三星和IBM正在开发“ADEPT”区块链技术,一个智能设备的去中心化网络。连接大量设备的公开账本,无需中心机构去处理设备间交流。设备之间可以直接交流、更新软件、管理故障和观测能量使用。

第六,保险业

来自技术的力量正在让保险业越来越回归本质:链接标的、重拾信任、分担共享。换句话说,传统保险业的大数法则,可能会因为技术、科技、链接,遭遇更多的不确定性和诞生新的可能性。

一旦区块链技术引入保险业,我们过去围绕保险公司为中心的一整套“总公司-省公司-市公司-分支机构”的组织机构就会被打破——至少在技术上就不存在这样的上下级关系,区块链技术从数据存储上就会构建出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网络。举个例子,中国人保上海分公司的一个赔案上传,中国人保全国各个分公司的理赔系统都会同时共享这个赔案的数据和信息,甚至是一个标准。

第七,共享经济

区块链天生就具备去中心化的特性,这一点与共享经济的宗旨有着高度的吻合。区块链作为一个去中心化的一致性共享数据账本,在此架构下,整个系统的运作都是公开透明的,它将让共享经济变得更加容易。

《腾讯区块链方案白皮书》显示,腾讯正在把智能合约运用于自行车租赁、房屋共享等领域,如果这种智能合约运用于今天火爆的共享单车领域,也许会给整个行业带来全新的改变。

第八,云储存

区块链技术可以支持加密数据的分布式存储,是协同云存储的核心。

区块链可以记录所有完整信息,但是成本就会很高,而且任何情形下,加密和分布式哈希值都足以验证数据区块。

可验证性区块链不仅仅是用分布式加密格式存储数据,因为毕竟其他方案也可以做到这个功能;区块链这个功能的独特之处在于利用序列链路,每个区块包含链上前一区块的加密哈希值。区块以此方法互连成链,形成去中心化交易账本。这个账本可以是公开和可视的,因此可以清楚了解事实或事件的历史顺序;或者也可以是许可型的,就像金融机构处于隐私性原因所要求的那样。

无论它是公有链还是私有链,这个账本都可以实现连贯一致的数据存储;而且它的去中心化特性可以防范外部攻击和系统内部的恶意破坏者。

重要的是,区块链还可以生成和复制数据;即使在网络连接不稳定的时候也不受影响。至于安全性,迄今为止黑客盗窃比特币都是因为持有者自身数字钱包安全性缺失,而不是因为区块链技术的缺陷。不再依赖中间商很多观察者认为区块链可能带来的最大转变是去中介化。

第九,慈善业

慈善最令人诟病的就是善款去向不明、信息不公开。区块链技术可以说是慈善公益的最佳“良药”。

区块链技术是一项分布式账本技术,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互相不信任的多方依据某种共识共同记账”,每一方都有账本,里面的信息公开透明,而且不可篡改。

对于慈善来说,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公开透明性,可以确保捐款人对自己资金的流向清楚明白可查询;不可篡改的特性也能确保财务信息不会被篡改;可匿名性还能保护捐款者的隐私。

还可以在区块链技术底层引入智能合约,让善款的使用规则在捐款之前就已经被写死,可以确保专款专用,大众基于爱心捐助的款项只会流向那些满足捐款条件的人身上,而不会被类似于“郭美美”和其身后的蛀虫拿去满足自己的私欲。

第十,投票

区块链最有可能颠覆的重要社会方面是投票。

这些年以来,各种权力的斗争已经突显出了现有选举方法的缺点,现有的选举制度甚至还遭受了舞弊及腐败的指控。

自从区块链技术出现以来,因为其不可篡改、高透明度等特性,它被誉为具有改革投票系统的潜力。

区块链科技可以被运用到选民注册、身份确认,通过电子统计确保只有正当的投票被记录,并且投票不会被篡改或者移除。创建一个不可更改、公开可见的投票记录账本。可以让选举更加公平和民主化。

第十一,政府管理

政府服务是区块链技术最直接、最显著的应用领域之一,因此开明的政府已经开始致力于各种区块链倡议。

区块链作为一种去中心化和去第三方信任的数字记账解决方案,正逐渐被市场上的财务、审计、公证、税收、金融等相关机构重视。

尤其是对于政府工作而言,虽然政府具有极强的公信力,但政府的部分行为依旧会因为不透明而受到诟病。将区块链的应用拓展到政府工作上,将更加有助于政府向社会传递出透明管理的信号,也更有利于社会监督的落实。

第十二,公益行业

互联网文化本身具备平等、开放、互助的基因,与公益的特质十分匹配。

区块链作为一种分布式共享记账的技术,具有不可篡改的特性。基于这一新技术,原本由公益组织掌握的“账本”将共享到每个参与者的手中,每一笔捐款流向和用途都将被一一记录,以便于各方进行监督和审计。

“区块链+公益”新生态正处于持续构建之中。借助区块链技术,可以突破传统公益模式的瓶颈,降低公益机构的运营负担;公益参与方式的改变,亦拉近了社会公众和公益之间的距离。

第十三,医疗业

医疗业是另一个很依赖于旧体系,并且需要变革的行业。医院很大的一个问题是缺乏安全地储存数据的方式。

医疗和健康信息共享,医疗流程透明化,医疗事故责任可追溯,用于缴费和保险的智能合约等等……总体来说,区块链的作用是在一个不可信的环境中提供信任——这不正是中国医疗行业最需要的东西么?

第十四,能源管理

能源互联网具备精确计量、泛在交互、自律控制、优化决策、广域协调五大特征,但每个方面都面临着现实问题。

要想让能源互联网成功落地,各种信息交互、智能电网的控制和调度以及分布式电源的协同控制都是其必须跨越的障碍,而区块链技术正在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第十五,在线音乐

音乐版权的重要性对于在线音乐平台来说不言而喻,拥有更多的版权意味着能够俘获更多的用户,平台也因此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版权的最终所有者是归为创作者的,因此事情的关键就在于将生产端与消费端联系起来,于此,区块链技术或许可以解决。

第十六,零售业

当你购物的时候你需要信任商铺的零售系统。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可以让零售不同,买家和卖家可以直接连接无需中间商和费用。

区块链作为一种分布式账本,让伪造变得非常困难。正是这部分的技术价值让加密货币具有吸引力。从供应商、制造商到运货商,为每一个产品清单来源添加可验证记录,区块链给供应链中这些操作的合法性提供了可能。

相比于传统集中式系统,通过分布式账本进行交易存在许多优点。分布式账本交易更安全,因为所有交易由区块链的每个节点进行确认。其次,更加便宜和便捷,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用户,即买卖双方。

第十七,房地产业

区块链技术据称可改变房地产市场的运作方式,它能合并许多复杂的流程和房地产公司通常要处理的事例,加快交易进程、减少欺诈行为,为每一个参与者提供更透明、安全的交易。

据国际区块链房地产协会(International Bitcoin Real Estate Association)主席Ragnar Lifthrasir,区块链技术在房地产行业的应用主要包括三种方式:房地产购买;房地产托管;房地产所有权转移。

第十八,也许就是你的行业

如果你的行业和数据或者任何交易系统打交道,那么就很有可能被区块链颠覆,这是个开放并充满机会的领域。

By Entertop Sdn Bhd

美国直播带货为什么火不起来

2020 年,直播带货可能已经成为国内最赚钱的行业之一。根据淘宝官方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预售当天,李佳琦和薇娅的成交额分别达到 33 亿和 35 亿人民币,按照抽成比例计算,这一天的直播下来两人分别赚到 6 亿和 8 亿人民币。

虽然去年国内的直播带货出现了商品质量、虚假流量等问题,国内的直播带货行业也在最近进入了相对冷静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直播带货这种形式对国内电商销售额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

而在海外市场,看到国内直播带货的火热,资本和巨头们看似也按捺不住了。一方面,这一年可以在海外市场看到明显的媒体电商化、电商媒体化趋势。比如 12 月 19 日,TikTok 与沃尔玛合作,进行了其在海外的第一场直播带货。虽然没有透露这次带货的销售成绩,但是观看量还是不错的,一小时的直播时间内,直播间人数最多时接近 2 万。

TikTok 与沃尔玛合作的直播带货

另一方面,海外用户看直播的习惯也在慢慢养成。据笔者观察,海外直播市场在疫情之前都集中于游戏相关内容,泛娱乐直播也就是在中国出海企业的带动下在东南亚还算火热。但疫情之后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最大的游戏直播平台 Twitch 也开始发力非游戏业务,Just Chatting 是用户观看时长最长的类别。BIGO LIVE 在美国的收入也水涨船高,根据 App Annie 的测算+研报数据,BIGO LIVE 去年 9 月的月流水达到 6000 万美金左右。

经历一年的变化,直播带货是否也能在海外市场发生化学反应?相较于一年之前,海外直播带货又有了怎样的变化呢? 

成熟市场只有“直播”没有“购物”

去年年初,白鲸出海曾对 2019 年的海外直播带货进行了一次采访报道,当时海外的直播带货还是零星规模。经过此后疫情带来的全球电商渗透率的提升,海外直播电商也有了一定发展,但是各个平台的进度各异。下面先从去年观察过的亚马逊、速卖通、Shopee 三家海外电商平台说起。

三家电商平台直播带货大概情况

依然不重视直播带货的亚马逊上,用户的关注点也不在商品。

进入亚马逊的直播间,最直观的感受是无论是观众还是主播,都还没有形成将“直播”与“带货”结合起来的意识。这一点其实从 Amazon Live 中直播间的名字就能看出。比如一个卖厨具的直播间叫“cook with me!”,一个卖婴儿产品的直播间叫“my baby must haves!”对比淘宝直播常用的“新年新活动 6 折起”、“直播送福利,1 折抢购”这样简单粗暴的直播间名字,那种看上去不以卖货为目的的直播似乎更容易吸引亚马逊的观众。

直播过程中观众的反映也可以印证这一点。笔者进入了一间卖护发类产品的直播间,评论区中,观众们的注意力都没放在产品上。比如有的观众向主播提问“我前额的头发太卷了,你有什么建议?”,还有的观众问“你怎么避免头发打结?”这位主播一边使用产品,一边回答评论区观众提出的问题。

而在其他一些直播间中,主播甚至很少跟观众互动。比如一位推荐运动器械的主播大部分时间都在面对着镜头健身而不是向观众介绍这个器械的详细情况;一位卖游戏设备的主播一直在一言不发地玩着游戏,看上去很像游戏平台的直播间。评论区中每隔几分钟会出现一两条留言,但内容都是闲聊,没有人问有关产品的问题。甚至到美国时间凌晨两点直播间还有 4 个人的时候,这位主播还在评论区问“你们 4 个为什么还在看我?”

据笔者查询发现,这位叫 Kyle LEVO 的主播是一个网红,他在 TikTok 上有 60 万粉丝,YouTube 频道也有 7.46 万订阅量。在亚马逊上,像 Kyle LEVO 这样在社交平台有一定粉丝但又不那么头部的 KOL 有很多,他们都加入了 Amazon influencer program,在这个项目中,KOL 通过直播向观众介绍商品,如果卖出去商品可以得到来自亚马逊的奖励。但是从直播间的人数和主播的态度来看,亚马逊的直播只是这些主播的副业,他们的重心还是放在社交平台内容的更新上,也正因如此他们的直播带货专业度很低。

而从直播间的互动来看,促销可能是一个手段,但单纯的促销并不能吸引用户真的进入直播间转化,“闲聊”式的直播内容+与产品的结合带货才是突破的关键,但明显,在笔者观察的美国市场,这样的人才并不具备。相比于去年,Amazon Live 直播间的观看人数也增长不大,一般在同一时间只有 4、5 场直播在进行,直播间人数普遍不超过 100 人。Amazon Live 的冷清,很有可能是亚马逊平台上的消费者特性决定的。根据《棱镜》的报道,一位分析师表示:“去亚马逊购物的群体更看重比价和产品下的用户点评,对品牌忠诚度不高。亚马逊也并没有系统性地为品牌配备合适的网红进行带货。”“大家去亚马逊就是买东西,而不是寻开心。”

其实与去年相比,亚马逊也对直播做了改进,比如增加了评论区功能,这让亚马逊的买家终于可以与卖家实时互动而不是只能被动接收信息;另外,视频内容的分类更明确了,目前 Amazon Live 中的品类有美妆类、健身类、电子产品等。

但除了以上几点改动以外,像去年提到的针对移动端的优化不够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移动端的 Amazon Live 还是像一个网页端的移植版。不仅如此,此前设置在左侧主菜单栏中的 Amazon Live 的入口也被亚马逊移除掉了,而现在要在 App 内搜索 Amazon Live 的关键词才能进入直播。

对于亚马逊这样的巨头来说,优化移动端体验、把直播入口放到更明显的位置应该不是难事,但是亚马逊没有这样去做,也能反映出对于亚马逊而言,Amazon Live 还没有像淘宝直播一样,有效推动销量增长、也因此没有得到相应的优先级。

有中国基因的平台积极布局,用户也认真购物

相比于亚马逊,速卖通和 Shopee 这一年来在直播带货上的进步更大,这一方面因为这两个平台主要面向新兴市场,教育用户的难度更低、而愿意做直播带货去赚钱的人也更多一些,另一方面因为中国基因让这几家平台在直播带货上逐渐向国内的淘宝看齐。

最直观的体现还是在用户的反应上。跟 Amazon Live 中观众把直播带货当成普通直播看相比,在 Shopee 和速卖通上,观众们显然更“实际”。比如在速卖通一个卖女鞋的直播间,观众的问题基本都跟产品有关,指定鞋码要求主播展示,或者直接问“价格是多少?”。直播间的名字也跟国内“接轨”,比如“Be Beautiful!65% discount!”。观众的反应和直播间宣传式的标语都反映出在新兴市场,主播侧和消费者侧对直播带货的接受度都更高一些。

这两个平台的直播间观看人数也比去年增长明显。特别是速卖通,根据速卖通的直播时间表显示,近四天以来观看人数最多的是速卖通官方发起的一场俄语直播,卖的是螺丝刀、电钻等五金产品,直播了 49 分钟,观看人数达到 11 万多,相较一年前有接近 5 倍的提升。同时也有大量观看人数上万的场次,但是也都以品牌官方发起为主。这与国内直播带货,流量更向 KOL 集中,还是有一定的差别。而且在这些观看人数上万的直播场次中有多场俄语直播(这是因为速卖通主市场是俄罗斯,估计在那里做的工作比较多,刚好接受度又高)。

Shopee 则是对其最大的印尼市场的 App 界面做了调整,将直播功能 Shopee Live 放到了底部一级标签当中,体现出对直播的重视。而且 Shopee Live 的确在今年对 Shopee 平台的销量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据白鲸出海向 Shopee 了解,2020 年 12.12 大促期间,共计 4.5 亿人次观看了 Shopee Live,几乎与 2019 年全年的 5 亿次持平。同时,12.12 大促当天,参与直播的跨境卖家较去年翻番,像华为、橘朵、三只松鼠等知名国货品牌均积极采取直播曝光,大促当天参与直播的品牌卖家数量较去年同期上涨 7 倍。反映到对销量的促进上,一个广州的彩妆品牌 O.TWO.O 今年在 Shopee Live 直播,并通过虾皮网红营销服务 SKS 开启网红带货,直播当日店铺的订单量增长超 17 倍,GMV 增长近 10 倍。

另外笔者还观察到,Shopee 跟速卖通相比,特点是直播间数量更多,但也因此流量更分散,导致单个直播间的观看人数没有速卖通多。当地时间下午四点, Shopee 的印尼区人数最多的一个直播间也只有 800 多人。不过印尼的用户互动倒是很积极,笔者计算了下,一个人数 300 多人的卖衣服的直播间,在 1 分钟内有 23 条评论出现,大多是要求主播展示指定款式,在评论区上方,也会不时地出现“xxx 在本次直播中买了商品”的提示。

Shopee Live 的评论区

看得出 Shopee 和速卖通两家在这一阶段的策略明显不同,Shopee 更希望流量分散,而速卖通则希望能够先提高单个直播间的热度。两个平台虽然跟淘宝直播的热度相差还很大,但可以看出消费者能接受、平台也在积极地做调整,预测接下来这些面向新兴市场的电商平台在直播带货上还可以有更多增长的空间。

除了电商平台以外,品牌独立站也开始在平台内引入直播功能,而且也是中国的品牌走在了最前面。根据笔者了解,目前 SHEIN 和 Zaful 都在 App 内开通了直播带货功能,而这些平台的直播带货大多由 KOL 营销机构提供服务,一些公司在杭州的直播基地跨洋开播,也有机构在纽约等地设立了工作室,直接找当地的模特来服务这些品牌出海商家。

图片来自 SocialV 创始人 Richard 朋友圈(已获得对方许可)

在直播的形式上,Zaful Live 的风格更像淘宝,有一个布置好的场地,两位主持人试穿正在带货的服装展示给观众。而 SHEIN 的直播就相对简陋了些,没有专门的布景,直播地点一般在主播的家中,主播展示衣服的上身效果,产品的价格会出现在屏幕的左侧。有一些场次中,SHEIN 还会同时邀请到多位 KOL,她们线上连线实时讨论,风格甚至有点像圆桌论坛而不是直播带货。SHEIN 采用的这种区别于“传统直播带货”的带货形式,是否有可能带来不一样的效果,相关的从业者可以关注下。

Zaful 和 SHEIN 直播的风格对比

SHEIN 和 Zaful 的直播频率都不高,SHEIN 的上一场直播在一个多月之前,而 Zaful 也最多一天一场。

一位从业者告诉白鲸出海,其实这个阶段,品牌独立站上的直播,更多倾向于品牌和产品展示,还没有到带货的阶段,海外用户的消费习惯还没有养成。

掌握大量流量的社交平台,直播带货的布局缓慢

综上所述,面向新兴市场的购物平台在直播带货的推进上显然更顺利,流量也有进一步增长的可能。但是成熟市场的用户却很少会去亚马逊看直播,短期来看亚马逊很难成为成熟市场直播带货的选择。那么自带流量的社交平台会是成熟市场直播带货的好选择吗?

根据去年的报道,当时海外直播带货的流量主要来自社交平台,但也呈现出流量聚合性不够的特点。一年过去,笔者发现成熟市场社交平台的直播带货依然是有潜力但看不到明显变化的一种状态。

以海外直播带货场次最多的 Facebook 为例,一位美妆类网红同时在 Facebook、Instagram、YouTube 等多个平台活跃,凭借她自身的流量,Facebook 直播间的观看人数可以达到 1 万以上。这位主播的带货方式就是在镜头面前化妆,直播中所用的化妆品都写在了直播简介里。

但是很显然欧美的网红不会把 Facebook 直播作为主要工作,她们的直播频率很低,比如 Facebook 上有 15 万粉丝的首饰品牌 Sassy Jones,去年在 Facebook 上只进行了 3 场直播,观众最多的一场达到 3500 多人。

Sassy Jones 2020 年的直播场次

所以在成熟市场,虽然一些大 V 的流量可观,却不能形成规模,Facebook Live 反倒成为新兴市场很多小型卖家推销产品的手段。网红投放平台 socialbook 的 Heidi 长期驻扎美国,她表示,这是因为直播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工作,主播要出力才能有回报。所以在东南亚这种新兴市场,人们会把直播当作一种赚钱的方式,但美国人不差钱,不会为了赚钱而去卖力地直播。”另外她还观察到,在美国 Facebook Live 一般是用来看选举这种社会事件的直播。

Facebook 以外,YouTube 和 TikTok 作为视频类平台,其实在直播带货方面更有优势,而且在 2020 年也的确受到了一些大的电商平台的青睐,但距离规模化都还很远。

前文中提到,TikTok 近期与沃尔玛合作,完成了它在海外的直播带货首秀,而且观看人数最多时接近 2 万人,从吸引流量的能力上看算是海外顶级了。但是在直播过程中,带货的 TikTok 网红并没有看着屏幕回答粉丝的问题,一位叫 Micheal Le 的网红还在镜头面前展示了他的特长舞蹈,画风与国内的淘宝直播差别很大。也因此有观众在评论区问“是不是录播”。

同时 YouTube 也在去年的网络星期一期间与美国定制 T 恤平台 Tee Spring 合作,邀请了几位 YouTube 的创作者通过直播的方式带货。不过关于这次直播的效果如何,海外居然没有报道,也侧面反映出当前海外对于直播带来的带货效果并不够重视。

成熟市场直播带货发展缓慢,现阶段视频带货是更好的选择

对比直播带货在新兴市场表现出的潜力,要让成熟市场的用户接受直播带货这种形式还需要一段时间。而相较于直播带货,视频带货虽然没有互动的效果,但貌似在这一阶段更靠谱一些。根据钛动科技 CEO 李述昊的介绍,直播带货比视频带货的互动性强,所以更容易提升购物的转化。但是另一方面,直播带货的风险更高,KOL 在直播过程中如果说错话就可能直接带来负面影响。

socialbook 的 Heidi 告诉白鲸出海,美国人本就没有看直播的习惯,尤其是非游戏直播。但是视频的形式却有比较高的接受度。“目前在美国,带货效果最好的是 YouTube 视频,通常是一个品牌或产品找到一个大网红去拍视频安利,然后请一些小网红跟着种草,这样这个品牌可以短期内火起来。”

此外,一些 YouTuber 也会拍一些好物分享视频、开箱视频或 vlog,并在视频简介中插入商品的链接或为自己店铺引流。钛动科技的 CEO 李述昊表示,不同平台的内容也有侧重,YouTube 的视频带货集中于电子产品的开箱、游戏等,而 TikTok 侧重于时尚类,比如口红、衣服等。

YouTuber 通过在视频简介中插入链接的方式带货

同时,谷歌搜索的引流作用对这些带货视频的影响是很大的。同为谷歌旗下的产品,YouTube 自然不缺少来自谷歌搜索的流量,当用户在谷歌搜索商品关键词的时候,搜索结果中就会出现该物品的相关 YouTube 视频。而根据最近的消息,谷歌正在测试一项新的功能,当用户在 Google 的 App 中搜索关键词时,可以出现来自 TikTok 和 Instagram 的相关短视频,并且无需离开 App 就可以观看。这项功能也会让 YouTube 以外的其他视频平台在带货上有更多可能性。

谷歌正在测试的新功能

而至于 YouTube,似乎还有更大的目标。去年 10 月,谷歌宣布计划将 YouTube 打造成为一个一站式的购物平台,让用户可以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购买视频里的商品,实现种草到拔草的闭环。

另外,Heidi 表示除了 YouTube 以外,Instagram 也是海外带货很好的选择。去年 Instagram Shop 上线、“购物”被单独设立为一级标签,都让 Instagram 在带货效果上进一步提升。

海外直播带货将会走向何方?

综合全部的观察,海外的直播带货可能更多地还处于探索阶段,直播带货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条,包括了产品品类、支付、KOL 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需要逐一击破,并且做好用户的教育,海外的直播带货才有可能形成规模。根据亚马逊这样的巨头对直播带货在策略上的不重视就可以看出,在成熟市场,直播带货还远没有到推动销量增长的阶段,带货还停留在视频侧。在海外,直播带货的内容和形式,都会与国内有一些变化,尤其是在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会有更大的区别。在成熟市场,主播可能是一些做视频的 KOL,没有很强的带货意识,而消费者,也更关心自己的问题、需求能否得到解决,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是关键,需要生态的进一步成熟。

但是不管怎样直播的形式互动性更强,对于转化的推动也更大,疫情以来海外用户观看直播的习惯正在慢慢养成,看上去海外用户虽然接受得慢,但整体趋势是跟国内保持一致的。因此海外的直播带货虽然不会像国内一样在短期内爆发,但是随着直播在海外逐渐渗透,未来几年或许会有不错的进展。

By 白鲸出海

为什么移动支付在美国发展艰难

今天,某银行客服打电话问我:“先生,要不’要办一张信用卡?”我说:“不用了,因为我基本上用不着。”但是客服妹子不死心,又继续说:“为什么不办信用卡呢?美国人都用信用卡,有信用卡多方便啊!积分还可以换礼物呢!”

尽管客服妹子的声音很好听,但我在中国生活,我觉得移动支付更适合我,所以我终究提不起办信用卡的兴趣。

几十年来,中国各个方面都在向美国学习,但是在支付方面,中国做了与美国完全不同的道路选择。信用卡在中国普及多年,但普及率远不及美国,而美国在移动支付的普及率上也远不及中国。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美国社交软件之王Facebook的CEO扎克伯格在2019年10月底出席听证会时,一个议员提出了灵魂一问:“为什么Facebook不做一个像支付宝一样的支付平台呢?”

扎克伯格当时的回答是:“中国的金融基础设施比美国先进很多。”

过了十几天之后,11月12日,Facebook正式推出全新支付平台Facebook Pay,让用户可以在旗下社交软件Facebook、Messenger、Instagram、WhatsApp之间进行支付交易,不仅可以汇款转账给朋友,还可以购物和捐款。

定睛一看,这不就是美国版的微信支付吗?难道是扎克伯格受议员的启发,连夜要求技术人员复制一个微信支付的产品?美国社交之王也开始走上了Copy的道路上了?

其实这只是FB入侵金融业的备选方案,首要方案是发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Libra,有人理解成“国际版微信支付”,但Libra还没有发行,就受到各国监管部门的叫停,群友们也纷纷退群,看样子已经是“胎死腹中”了,所以FB只能退而求次发布Facebook Pay。

然而,美国市场上移动支付产品竞争激烈,Facebook Pay 并不是第一个来吃肉的,包括基于智能手机的Apple Pay,Google Pay,Samsung Pay,还有支付公司PayPal的Venmo,Square 的 Square Cash以及 JP Morgan 的Chase Zelle 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

他们有一个公共点,就是线下用的人少得可怜。除了Apple Pay 仍然在大力推广,其他基本就是在线上转转钱而已。

当我们回到议员那灵魂一问,其实这个问题衍生出另外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美国的移动支付远远落后于中国,甚至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真的像小扎所说的,美国的金融基础设施比中国落后很多吗?

1、为什么美国人喜欢信用卡?

2011年7月,支付宝在国内首推二维码支付。2013年8月,在拥有4亿用户的基础上,微信支付上线。次年春节,微信红包面世。在美国,具有象征意义的是苹果在2014年9月9日举行的 iPhone6 活动上推出 Apple Pay 。

可以说苹果移动支付的发布时间并没有落后微信和支付宝多少,但国内和美国移动支付普及的情况却天差地别。

根据 Bain Research 的数据显示,在国内,代表移动支付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渗透率分别为84%和81%,而传统支付方式现金,银行借记卡,信用卡的渗透率为64%,54%和52%。

在美国,情况截然不同。支付渗透率排名前四的全是传统支付方式:信用卡,现金,银行借记卡和支票,他们的渗透率分别为80%、79%、59%和53%。支付公司PayPal的渗透率为44%。Apple Pay,Venmo,Facebook Messenger 的渗透率分别是可怜的9%,7%和3%。

从上市公司的电话会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根据CbInsights的数据显示,在2013年Q3至2018年Q1之间,大公司提到移动支付相关字眼的次数少之又少,他们在大部分时间里只关注“信用卡”。

在美国人眼里只有“信用卡”,给人感觉就是多卡在手,天下我有。如果你在美国生活过,你就知道申请信用卡是一门必须学的技能,一张专门加油的信用卡,一张专门在超市消费的信用卡,一张专门去旅游的信用卡,还有各种各样的卡。

为什么美国人这么喜欢信用卡呢?而不用移动支付呢?原因就是,在美国,信用卡和借记卡系统很完善,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很适用。

首先我们从消费者端说起。

目前移动支付非常发达的国家,分别是阿根廷,印度,巴西,中国。在移动支付普及之前,他们都是高度以现金为基础的经济体。与管理一大堆现金相比,移动支付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消费者享受其带来的便利。

但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信用卡被广泛接受,线下大部分商户基本都可以刷信用卡和借记卡。可以说他们早就进入了无现金时代。移动支付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在支付便携性上提供巨大提升。

举个例子,我们在支付的时候,要拿出手机,用脸部或者指纹解锁,打开微信或者支付宝,点击付钱,商家扫了之后,整个支付过程完成。

在美国,只要拿出信用卡刷一下就就行了(小额的支付基本上不需要输入密码)。对于美国消费者来说,刷卡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比移动支付更方便。

对于消费者来说,移动支付我可以用,但没有必要。

2、支付的价值链

支付一个连接消费者,银行,商户的手段。商户要是强力推广移动支付,消费者也不得不用。但商户说:我可以帮你推广,但没有必要。

从以下的例子可以看到移动支付在美国推广是有多么的太不给力了。

一个名为“我是郭杰瑞”的视频制作者,他在纽约做了一个实地测试,看什么店铺是可以用ApplePay。他最常去的星巴克是可以用的,但我们熟知的Victoria’sSecret(维多利亚的秘密)和BurgerKing(汉堡王)大牌子竟然都不能用。路边摊也基本都也不能用。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连纽约都不用苹果支付,那美国其他地方用得更少。

ApplePay在15年推出的,这个视频在知乎发布于2018年8月。3年过去了,ApplePay渗透率真是低得可怜。

截图来源:我是郭杰瑞

当然,就是商户把 Apple Pay 的 PoS 机放在收银台,销售人员也不一定大力推广,消费者也不会用,为什么?因为使用 Apple Pay 没有给任何优惠,那还不如直接刷信用卡呢,直接刷信用卡方便呀,同时也可以积分优惠和返现。

在国内,信用卡的积分感觉都很鸡肋。但在美国,不用信用卡就像过年的时候错过了所有群聊的红包,亏大发了。

根据美联储2010年的一项研究:“平均而言,每个使用现金的家庭每年向使用信用卡的家庭支付149美元,而每个使用信用卡的家庭每年从使用现金的用户中获得1133美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要搞清楚支付的美国整个支付产业链,以及信用卡系统。

美国传统信用卡系统的价值链主要有五部分组成:开证行(the issuing bank,)、支付网关或PoS终端机提供者(payment gateway or point-of-sale terminal provider ),付款信息处理者(payment processor),卡组织(cardnet work),和收单行(acquiring bank)

我们假设一个简单的支付场景:小明在Nike看中了一双价值100美元跑步鞋,他拿着这双鞋去前台付款,他可以选择用现金和刷卡(当然也可以用移动支付,但也是刷卡一种方式,之后会说)。

小明打算刷信用卡,他用的是Chase的Visa信用卡(这时开证行是Chase,卡组织是Visa)。由于Chase提供了信用额度,相当于借钱给小明,为了补偿承当风险,开证行会收取一些费用,他们称之为“intercharge“。

假设商户使用的银行是Citi(这时Citi是收单行),为了把付款信息从商户发送给Citi,需要一个支付网关,支付网关可以是软件(PayPal)或者硬件(PoS机)。Nike用的是Square的PoS机(这时Square是支付网关)。收银员用PoS机刷了小明的卡,Square将付款信息发送给收单行,作为报酬,Square要收取一定费用。

在Square将付款信息发给Citi之前,一般会先把付款信息传输给相关的付款信息处理公司对信息进行处理,该公司还会提供了一套工具,包括风险管理,欺诈保护和数据分析,作为报酬,付款信息处理公司需要收取一定费用。

因为小明的银行是Chase,Nike的银行是Citi。他们需要一个中间人来帮忙传达信息。卡组织就是这个中间人,主流的卡组织有Visa、MasterCard、银联等。卡组织不仅制定银行卡标准的组织,它还提供不同银行间的资金清算服务,所以也从中抽取一定的费用。

Citi收到确认之后,帮Nike进行清算,这时Citi也需要收取一定的服务费。

这五个中间人,都从小明的支付款中抽取服务费。所以Nike卖了一双100刀的鞋,最后实际收到的只有97.50美元。

既然商家要为中间商支付如此高的费用,那为什么商户还帮他们推广信用卡呢?

因为信用卡为商户带来更多生意。为了刺激消费,信用卡的开卡行会提供一系列的奖励计划,消费者保护服务和其他福利。

这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链,开卡行提供越多优惠福利,就越多人用信用卡消费,商户就要给中间商支付更多费用。那最后到底谁承担这些费用?是提供优惠的开户行吗?还是商家自己承担?

答案是:使用现金和借记卡的消费者们。

根据Nilson的报告显示,美国商户每年因为刷卡需要支付的费用高达900亿美元,大部分是去到开征行那里。

商户亏了吗?并没有。他们悄悄地把刷信用卡的费用转移到产品上。小明买的那双Nike鞋子,可能原本的价格就是97.5美元,但最后Nike却卖100美元。消费者也乐意刷信用卡,消费者心理活动是:反正都是要消费的,但刷信用卡有巨大优惠,感觉赚翻了!

那么开证行的优惠力度这么大?他们亏了吗?并没有。现金,借记卡消费者有效地补贴了信用卡持有人的奖励。因为借记卡支付处理成本很低,现金处理成本几乎为零。商家是不会根据你用什么方式支付而调整商品价格的,他们都统一调高价格。相当于借记卡和现金消费者多付了包含在价格里的支付费用,却没有享受应有的福利。

这就是为什么信用卡看似多给了很多优惠,但银行却没有额外支出。实际上消费者同一样商品支付了额外的金钱,开证行得到了额外的收入。这就是信用卡的高明之处,令消费者甘心消费,在促进整体消费的同时,让银行们躺着赚钱。

3、Facebook Pay能改变局面?

ApplePay和FacebookPay看上去跟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一样。但实质上完全不一样。国内的用户不需要信用卡或借记卡即可访问支付宝和微信。而ApplePay和FacebookPay必须绑定信用卡或借记卡,只是通过移动支付将信用卡和借记卡数字化。

ApplePay和FacebookPay改变了美国支付的价值链了吗?他们不仅没有改变价值链,还在整个价值链上多加了一环,或者说是取代了支付网关的地位罢了。

国内的情况则不一样。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出现可以说改变了传统的支付价值链。以支付宝为例,支付宝钱包选择付款,然后支付宝通知银行扣款,银行再反馈扣款成功消息给支付宝,最后支付宝告诉用户付款成功。

这个支付的过程中,中间商只有支付宝和收单行。其他的开证行,支付网关、付款信息处理者、卡组织全部踢掉。这样整个过程都非常清楚明了,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商户和消费者都很喜欢。

这时有人会问,为什么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可以踢掉中间商,但美国科技巨头却迟迟没有做到呢?当中有很多原因,当年国内移动支付发展的初期,得到了政策的支持,同时相对不成熟商业行业体系没有意识到移动支付迅猛,让第三方支付有机可乘。

在西方,银行业是由资本集团垄断的,不可能轻易舍弃这块蛋糕。因为这些资本集团掌控着美国的经济命脉。根据麦肯锡的报告显示,2017年,北美的支付总额为4700亿美元,其中46%是由信用卡带动,接近一半,其中商业信用卡占比11%,消费者信用卡占比35%。在亚太地区,这个数字仅仅为8%。

同时,美国有着相对来说严密而完善的金融监管体制,发展电子支付业务需要经历严格监管。

这里的监管者是国会,行政部、司法部门。但清楚美国体制的人都知道,国会背后是代表着相应的利益集团,他们通过游说(Lobby)的手段,让公共政策的制订者与决策者制定有利于该团体的利益。

所以我们看到Facebook自从发布Libra以来,就一直被相关部门叫停。扎克一直被请到国会接受机器人式的问答。

4、结语

在美国信用卡支付体系里,价值链条一环扣一环,每个价值链底下都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移动支付在美国一直没有发展起来,看来并不是扎克所说的美国金融基础设施很落后,相反,也许是金融基础设施太完善,顽固得难以改变。

在过去几十年中,硅谷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创新力的引领者,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在这个人口只有400万的小地方,诞生了一大批改变了人类文明进程的科技公司,它们无疑是伟大的。

但是,硅谷就是无法衍生出像中国般成熟的移动支付体系。

这当然不是硅谷自身的创新力不行,而是因为美国已经拥有了完善的信用卡支付体系,几十年来这个体系一直在不断地自我建设,自我强化,今天它已经到了针插不进水泼不入的地步,以致于Facebook也只能跟着中国移动支付的历史路径亦步亦趋。

社会经济学规律有时候就是这么有趣,社会性的习惯就是传统,而传统的力量就是这么强大,即便是硅谷,也无法逃脱其掌控。

Facebook依然在努力,但一个客观事实是它已经比中国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落后了好几个身位,并且它未来面临的困难还有很多。它几乎没有可能在移动支付方面超越阿里和腾讯了,这也意味着在移动支付方面,美国几乎没有可能再反越中国。

而反观中国的移动支付,未来依然潜力无限。这一方面得益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自身的奋进,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中国并无类似于美国的这种历史包袱。

今天,移动支付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哪怕十八线小县城里的菜市场小贩都在用移动支付收款,它的便捷性远超信用卡。

我希望,客服妹子以后打电话给我的时候不要再给我安利信用卡了,世界如此美好,我们聊聊彼此的人生岂不是更好吗?

By 汉之云

中国人口问题的复杂性

5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在众多数据中最让公众关切的2020年中国综合生育率已经跌到1.3。这个数据让“彻底放开计划生育政策”再一次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

  1影响生育率的因素

  首先,给大家捋一捋生育率下降的原因。

  生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绝不是某一项或者几项政策能够左右的。

  从全球范围来看,整个东亚地区,特别是东亚城市化率比较高的国家,综合生育率不但偏低,而且在全球排名垫底

  给大家一组2018年数据。

  日本综合生育率是1.41,中国澳门是1.22,新加坡是1.14,中国香港是1.07,韩国是0.96。

  看看上述数据,你就明白网上流传的所谓影响生育率的原因其实大都不靠谱。

  比如,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了生育率——上述国家与地区都没有计划生育政策,但是生育率同样偏低;

  比如,国家出台鼓励生育政策就能提高生育率——事实上包括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出台了力度很大的鼓励生育政策。

  以日本为例,新婚夫妇结婚就能获得安家费补贴,房租补贴,生了小孩后每月都有补贴,小孩幼儿园全免费等等,但是日本综合生育率还是只有1.41。

  比如,房价太高抑制了生育率——这个提法有一定的道理,但肯定不是决定性原因。

  我们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住房制度被誉为发达国家(地区)管理得最好的典范。新加坡住房体系是中低端人群购买政府提供的平价(或者低价)房,高端人群才去购买商品房。

  而新加坡政府为年轻人提供的平价组屋价格大致就是新加坡家庭年收入中位数3倍左右。所以,新加坡年轻人买房并不吃力,但是新加坡综合生育率还是只有1.14。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在影响生育率呢?

  三个原因。

  其一,经济越发达,城市化率越高,年轻人生育欲望就越低。

  大城市工作压力大,节奏快,加上娱乐生活丰富,吃喝玩乐一应俱全,所以,越是大城市的年轻人,生育欲望就越低。

  纵观全球发达国家,只要城市化率超过70%,生育率就会迅速跌到2.0以下——要知道,保持人口数量不下降的生育率指标是2.1以上!

  所以,欧美发达国家近几十年的主体民族人口数量一直在往下掉,只有靠着吸收移民来弥补,这又会带来更复杂的社会问题。

  2020年中国城市率大致是64%,已经比较接近70%这个门槛,所以,我们年轻人的生育欲望在发展中国家中属于偏低的。

  其二,不孕不育率越来越高。

  2001年中国适龄生育人群不孕不育率只有3%,到了2015年已经是12%,2020年甚至达到15%,7个适龄生育年轻人就有1个不孕不育。

  按照本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适龄不孕不育人群高达5000万人,即使我们按照综合生育率1.3计算,也少生了近3000万小孩。

  不孕不育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在东亚所有发达国家与地区,由于工作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不孕不育率特别高(普遍在12%左右),而欧美国家不孕不育率只有5%—8%左右

  其三,城市化发展不充分带来的性别资源错配的问题。

  发达国家的基本门槛是城市化率70%,欧美国家一般都在80%,而中国目前只有64%,这种城市化率的差距带来的就是性别资源的错配,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所以,性别资源错配的情况特别严重

  城市对年轻人有无可阻挡的吸引力,但是农村人在城市立足是有门槛的——或者自身素质优秀,或者比较勤奋,或者运气比较好。

  相对而言,农村女性比男性更具优势——女性可以通过婚姻进入城市,而农村男性就比较难一些。

  所以,中国同时出现了两个对立矛盾的现象,城市大龄女性多,农村男性光棍多——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农村男性光棍已经高达到4000万人。如果我国城市化率能达到80%,那么就意味着至少有2000万以上的农村年轻人进入城市。我们假设这2000万以上的农村年轻人结婚率达到80%,那么即使按照综合生育率1.3计算,也要新增1000万婴儿。

  按:根据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20—40岁适龄生育中国男性整体比女性要多1750万,这个数据与适龄生育人群高达5亿+的规模相比并不可怕,这点数量的差距完全可以通过拉开婚姻年龄差距来弥补。

  城市化率不够本质还是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够,城市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主要是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

  而服务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多少取决于城市人群的收入水平,城市人群收入水平越高,就越能给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我们以美团为例。

  中国目前月收入超过5000元有7000万人,其中近一半大约3000万人是美团核心用户,这3000万核心用户每年消费36亿单外卖,而美团收入低于5000元的非核心用户有3亿,这3亿人每年在美团消费51亿单外卖。

  这87亿单外卖养活了470万骑手。

  你看看,人数占比只有非核心用户10%的核心用户在美团外卖中贡献了40%的收入。

  所以,如果中国月收入超过5000元的人群能增长一倍,让美团核心用户数量也同比增长一倍,光外卖一项,每年就可以多提供160万个骑手岗位

  那么,怎样才能让中国城市就业人群收入大幅度增长呢?

  这就必须要实现产业升级把欧美国家垄断的高端产业全部拿下来。

  2激进生育政策的副作用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现在国家即使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大幅度调整,甚至出台激进的人口政策其实意义都不大,对整体出生率并不能产生较大的影响。

  不仅如此,现在中国出台激进的人口政策反而可能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可能一般人无法理解激进的人口政策能有啥副作用,这个问题不好展开来谈,只能简单的说两句。

  其实在中国放开二胎之前,计生部门一般都没怎么管城市一般家庭生育超标了。国家主要对两块人群超生管得很严——

  贫困农村家庭超生,相关政府责任人一票否决!

  体制内家庭超生,一票否决!

  知道为什么吗?

  贫困农村家庭超生,带来的就是营养不良、教育缺失、性格上不健康(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的问题儿童;

  体制内超生,容易导致阶层固化。

  所以,如果现在中国采取激进的生育政策,不但对提高一般城市家庭生育率作用不大,而且恰恰可能导致让贫困的农村与体制内家庭生育率急剧上升,这就是激进人口政策的副作用!

  3官方对人口问题的态度

  下面讲一讲官方对人口问题的态度。

  管理层对人口问题的态度和公众的期盼不大一样,普通公众希望中国人口能持续保持增长,而管理层可能更希望中国人口基数能逐渐降下来

  (来源:央广网)

  这是大领导在2016年最权威的表态,计划生育政策必须“长期”坚持!我不认为本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之后,这个基调会有重大调整。

  所以,在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主要结果记者招待会上,包括路透社与红星新闻的记者都曾经追问“是否会考虑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官方的回答是这样的——

  刚才,你提到的关于生育政策方面的一些考虑,路透社的记者也提到了这个问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的包容性。全国人大通过的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的成本,释放生育政策的潜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调查,我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子女数为1.8,只要做好相应的支持措施,实际存在的生育潜力就能发挥出来。

  这个回复与前面大领导的定调——“计划生育政策要长期坚持”是一脉相承的。

  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管理层会坚持计划生育政策?难道管理层没有意识到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严峻性”吗?

  4 人口红利

  下面我们就来讲讲这个“人口红利”。

  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人口红利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生硬的将过去的经验搬到未来去用是要出大问题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首先启动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不管是低端制造业还是建筑行业都需要大量的初级劳动力。那个时期只要从农村转移一个剩余劳动力进入制造业或者建筑业,其创造的价值溢价就是“劳动力红利”

  过去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2亩,2亩地的农业种植每年顶多有几千元的产值,但是一旦转移到工业与建筑业,同样的劳动力就能创造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产值——

  这种转移劳动力产生的价值溢价乘以庞大的人口基数,就能创造惊人的经济增长成果。

  但是,这种增长模式现在已经难以为继。

  中低端制造业目前是产能严重过剩,建筑业甚至要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向外输出产能——

  所以,现在到未来,中国的问题根本不是初级劳动力够不够的问题,而且在去产能+产业升级后怎么解决现有劳动力就业的问题!

  目前我们正在全力推动产业升级,要将相当一部分中低端产业升级到高端产业。

  高端产业的基本特征是吸纳劳动力少,单位人口创造的价值高

  以华为为例,去年华为营收接近9000亿人民币,华为职工总数为18万,人均产值达到500万元——是低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人均产值的10倍以上!

  换句话说,过去我们搞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要用180万人才能搞出9000亿的产值,现在同样的产值只要18万人就够了。

  是不是效率很高?但是同样也面临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淘汰的162万人怎么办?

  另外,现在人工智能发展很快。很多智能工厂都开始大量应用机器人,这又要淘汰大量的初级劳动力。

  还是以华为为例,现在的职工是18万人,未来5年后可能就只有9万人。这又要淘汰9万,合计就是171万人怎么解决就业?

  还能怎么办?

  只能向第三产业转移,向服务业转移

  但是,未来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同样也会面临人工智能替代的问题。

  包括无人餐厅、无人超市、无人加油站、无人驾驶等等都会淘汰大量初级劳动力,比如现在解决了几百万人就业的外卖送货骑手,未来也面临着智能机器人的替代问题。

  大量被智能机器人淘汰的初级劳动力怎么办?

  只能靠国家通过低保的方式养起来。

  为了养活这些失业的初级劳动力,国家就得对现有产业抽取大量的赋税去补贴这些失业的初级劳动力——包括生活补贴、粮食补贴、公交补贴、教育与医疗补贴等等。

  需要国家养活的民众数量越多,那么国家的税负就越重,这就有很大可能削弱我们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所以,控制人口的增长,让人口总量逐渐下降绝对是非常必要的!

  假如中国未来实现产业升级,成为发达国家粉碎机,但是发达国家总人口才10亿,就算把所有发达国家全降级成为发展中国家(这是不可能的,中国真这么干,一定会爆发毁灭性战争),中国也不可能让14亿国民达到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

  总体蛋糕就这么大,中国是12亿人还是16亿人来分这个蛋糕,差别是很大的。

  我给大家算算账。

  例如,目前中国人均肉类消耗量是60公斤,世界排名大致是第十。英德大概是80公斤,美国是120公斤。

  那么,未来中国人的肉类消耗量能否达到英德的水平?

  可能性有!前提是必须把人口总数降下来。

  肉类生产本质就是堆粮食,不管是养鸡养猪养牛都是要用几斤粮食才能生产一斤肉类。

  我国耕地面积大致是18亿亩,现有的粮食生产大致是6.2亿吨。为了满足老百姓吃肉的需求,我们每年都要进口1亿多吨粮食,其中主要就是大豆。

  目前国际市场上大豆出口量最大的国家有三个——美国、阿根廷、巴西,这三个国家出口的大豆占国际市场的90%,而这三个国家每年大致出口大豆1.1亿吨左右,其中90%都被中国买走了。

  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了25%的关税,让美国大豆出口重挫。

  但是中国还得进口1亿吨大豆啊,最后不得不提高价格扩大对阿根廷、巴西甚至俄罗斯的进口。国际市场上的大豆(除美国外)几乎被中国一扫而空,这样才保证我们人均60公斤的肉类消耗。

  大家想一想,假如我们的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只要再增加2—3亿人,就算我们有足够的外汇,就算我们把全球大豆出口全买下来,也很难保证目前人均60公斤的肉类消耗水平,更不要说在此基础上提高了。

  相反,如果我们总人口下降2—3亿,我们人均肉类消耗很快就能达到英德80公斤标准。

  人均肉类消耗提高20公斤,意味着中国老百姓食物水平要上一个大台阶。

  再来一个例子,汽车。

  目前中国汽车保有量达到3.6亿台,看上去很多,但是一平均就不够看了,我们千人拥有汽车数量才200台,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发达国家都是600台左右

  那么,中国未来千人汽车保有量能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呢?

  几乎不可能。

  就算是未来中国人口不增长,我们的基础设施、环境承载、能源结构都不允许中国汽车保有量再翻三倍。

  所以,高层发展中国汽车产业的思路非常清楚,其一是电动化(这样才能大幅度提升汽车保有量的情况下对环境以及能源压力较低),其二是大力发展共享经济,让有限的汽车为更多的人服务。

  5提高人口“质量”

  未来的人口竞争是“质”的竞争,而不是“量”的竞争。

  要提高人的“质量”就得投入更多的资源——

  包括食品、住房、医疗、教育,在全球存量博弈的大背景下,中国未来不管怎么拼,拿到的蛋糕总是有限的,有限的蛋糕分配给不同数量的人口,最后对“人口质量”的影响是有很大差别的。

  我可以负责的讲一句,在高端人才供给上从现在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都完全碾压全世界。

  先看一组数据。

  历年参加高考人数和与录取率(数据来源: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大家看看,从2008年开始是不是报考高考人数在下滑(90年过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但是带来的结果是高考录取率节节上升。

  2017年达到近75%,4个考生就有3个能录取(比很多发达国家还高),而猫哥参加高考的92年——也就是“人口红利”最顶峰的时期录取率25%!(这还是全国平均数据,当时四川是23万考生只录取3万人!)

  2020年以后中国将实现高中义务教育,未来高考录取率很可能超过80%——

  也就是说就算几年后中国新生婴儿只有1000万人,即使考虑职业教育分流一半,那么80%以上的录取率也能保证有400万孩子进入大学。

  400万大学生看起来人数少了一半,但是总数量也超过美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约350万),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人数下降一半,单位每人每年的教育经费投入就增长一倍!

  现在每年国家财政为每个大学生补贴8000元左右,800万大学生每年就是640亿。

  如果未来能把这个数量降到400万人,教育投入再逐步提高——让每个大学生每年补贴能增长3倍,达到2.4万元,这样就能大幅度提高大学毕业生的整体质量。

  这个观点不接受任何抬杠,提高大学教育质量绝对是钱堆出来的!

  再看一组数据。

  历年高校毕业生与研究生毕业人数(来源:知乎@一麾)

  大家看了这个图有什么感觉?

  我来告诉你们,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适龄劳动力供应图与上图一模一样,结果我们享受了20年劳动力红利

  现在这个图可以妥妥让我们未来享受20年工程师红利

  所以,你现在理解为什么计划生育政策要长期坚持了吧?

  一定要控制人口!

  只要高端人才供给足够,初级劳动力未来完全可以用智能机器人替代。技术人才+部分初级劳动力+智能机器人,这就是未来中国的人力结构,也是最有效率的人力结构。

  现在14亿人已经是沉重的负担,如果不控制,让人口继续增长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如果未来再增加几亿人口,怎么保证食物水平?怎么保证能源供给?怎么保证医疗与教育资源?最关键的是——

  怎么解决就业?

  再搞一波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好不容易去掉的过剩产能僵尸企业统统恢复?或者关掉智能工厂砸碎智能机器人来增加就业岗位?

  不要给我扯什么人口越多,越能拉动消费的屁话,没有工作的人口不是消费而是消耗!

  讨论宏观问题任何时候都必须有个清醒的认识:现在的世界是存量博弈!存量博弈!存量博弈!

  存量博弈经济总量这个蛋糕是有上限天花板的!

  中国首先就是要让人口数量逐渐的降下来,才能以有限的资源投入不断提高“人口的质量”,才能让中国在存量博弈的竞争中赢得优势!才能让现有老百姓不断提高生活水平!

  没有这个大前提,什么产业升级,什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统统都毫无意义!

  6养老问题

  最后说说养老的问题。

  中国面临的养老形势十分严峻,解决这个问题根本还是要靠经济增长,全员劳动效率的提高。

  很多人老是认为,只要年轻劳动力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就能解决养老问题,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所谓养儿防老,前提是这个儿子得有一份不错的收入,如果儿子没收入或者收入不高,养老就变成了啃老——

  这个微观现象放大到宏观就是国家不但要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的问题,还要解决平均就业收入要达到相当水平

  我们还是以美团为例。

  美团现在有470万骑手,目前都没有买五险一金——换句话说,这470万就业的劳动力对社保与养老金账户贡献为0

  好吧,我们当然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骂美团黑心,但是美团外卖骑手的佣金已经占到美团外卖收入的80%以上——

  美团就是把全部利润来补贴470万骑手的5险1金也远远不够!所以,如果美团要给外卖骑手购买5险1金那么就意味着我们每单外卖费用要增加1—2元。

  每单外卖费用增加1—2元看起来不多,但是很可能导致美团近3亿非核心用户大幅度流失——因为外卖数量下降,最后反而导致470万骑手有相当一部分丢掉饭碗。

  这个世界运行规则就是这么残酷。

  还是那句话,中国现在最急迫的问题不是增加劳动力数量,而是提高劳动力素质——为产业升级奠定人才基础。

  但是人力素质的提高是需要砸钱砸资源的。在资源总量有上限的情况下,人口数量越少,单位人才投入的资源就越多。

  7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中国人口最好的政策就是让人口数量逐步下降,当然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数量的下降最好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也就是人口下降软着陆。

  2020年我们综合生育率只有1.3,这个数据有点偏低,但是不排除是受疫情的影响。

  按照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是1.8,所以未来国家人口政策大的方向是保证育龄妇女这个1.8的生育意愿变成实实在在的生育率

By 猫哥的视界

学区房的时代真的结束了吗

学区房的时代可能要过去了,这个周末,西城落地史上“最狠”学区房政策,家长们都崩溃了。“学区房永远涨,一房解千愁”的局面恐怕要彻底改变了。

  北京西城区

  放出了学区房的终极大招

  近日,北京市西城区明确,2020年7月31日后购房家庭,不再对应登记入学划片学校,全部以多校划片方式在学区或相邻学区内入学。

  从7月2日开始,不少北京西城幼升小的学生家长,陆续接到了调剂电话。特别是为了孩子入学,在去年7月31日后斥资买下德胜、月坛和金融街(6.880, 0.05, 0.73%)片区学区房的家长们,他们按照要求登录西城区教育考试中心官网,在登记意向学校时,却意外发现原本可以进的“牛小”(优质小学),基本都没有了学位,只能选择其他片区的普通小学。

  有消息称,德胜的育翔小学,四老房本的很多都被调剂了,有调到本区“西师附小”的;也有调到新街口学区“志成小学”和“第二实验小学玉桃园分校”的;还有调到什刹海学区“雷锋小学”和“鸦儿胡同小学”的。

  金融街宏庙小学,四代房本很多调剂到了本区的“华嘉小学”、“实验二小涭水河分校”

  731之后的房本雷更大,房本或者户籍是731之后的,要去网上填报志愿,限时两天时间。填报系统显示不管你买的是哪个学校的学区房,基本只有渣校可选。德胜、月坛这两个最均衡的学区,本区内学校全部不能选,直接派到相邻学区。

  结论就是西城房本是731之后的,全部去比较一般的学校。可以说这学区房算是白买了!

  731政策,是指去年西城区公布的一条新政策,规定自2020年7月31日后法定监护人在西城区取得房屋所有权证书的家庭,适龄儿童申请入小学时,不再对应登记入学划片学校,全部以多校划片方式在学区或相邻学区内入学;此外,自2020年7月31日后户籍从本市其他区迁入西城区的个人居民户籍适龄儿童申请入小学时,不再对应登记入学划片学校,全部以多校划片方式在学区或相邻学区内入学。

  多校划片是指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学校。多校划片会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片区,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在具体操作中,实行多校划片将通过随机派位方式分配热点学校招生名额。派位未能进入热点学校的学生,仍应就近安排至其他学校入学。

  此前是一套住房对应一个学校,多校划片后,一套住房对应多个学校。

  也就是说,即使你买了学区房,也会和学校周边的居民(非学区房)共享机会。

  通俗点说,之前高价买入的学区房,由于多校划片极有可能分到普通学校。

  在个别片区,凡是去年7月之后购买学区房的,全部被分配到邻近片区,不只是“多校划片”,更是“不分片区多校划片”。

  至于分配到哪个学校,没有规律、不能干预,公平摇号。

  花的溢价高价钱白花了,特别是赌学区房升值的投资客。

  有大V“房世子”在微博分析称,东城区给的办法是,纯随机。你买了房,家附近肯定不止一所学校吧,就近入学,又没说按最近入学。我就给你随机分到其中一所学校去。

  这个办法的作用是啥呢?打乱你的价格体系,原来一百分的学校对应的房子卖100万,80分的房子卖80万,现在给你随机分,你说你房子应该卖多少万?

  西城这边呢,用的方法则是—打龙头。

  对于月坛和德胜这两个涨比较猛的学区,我直接全给你调剂出去,你虽然买了这里的房子,但是对不起,你得去旁边的学区上学。

  这招釜底抽薪太狠了,你买了10万一平的房子,给你拉到5万一平的房子那边上学!

  此前西城区的学区房房价有多高?

  此前,西城从未严格执行过多校政策。使得新入手学区房的家庭抱有侥幸心理,不怕多校划片,认为自己会赌赢,孩子因此能上好学校。但西城此次的决心和力度,可谓给他们当头一棒,高房价到头来只换取了一个渣校的名额。

  为火热的学区房降温,西城做的属实惊艳。

  近年来,受学区政策的影响,学区房市场火热,价格屡创新高。德胜已飙升至约17万/㎡,金融街更是在20万/㎡以上。今年开年后,西城德胜等学区房,有的房子一夜之间涨了40万元。而据数据显示,在今年的2-4月,北京二手房市场成交约52585套,成交量环比增速在30%以上,西城学区房成为主力。

  由于疫情及其他原因,很多家长意识到,短期内无法将孩子送往国外读书,于是转向国内的优质学区,同样增加了对学区房的需求。近期一些国际学校的生源增多,同样也是源自该部分的需求。

  而在2019年的双十一,在某拍卖网上,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烂缦胡同的一套5.6平方米的“破旧小”学区房经过多轮拼杀,以总价127.55万元成交,吸引了近5万人次围观。而这套房源原本的估价为65.76万元。

  这意味着,这套胡同房每平方米价值约23万元左右。而同地段房源一般仅需9万~13万/㎡。

  不是别墅,不是精装修,不是无敌视野海景房,仅仅是一1室0厅0层”的“破旧小平房”。

  房产经纪人提醒道:西城区基本都是学区房,网红法拍房的面积和价位平时基本是不可能有的。十平米的房源其实非常少,就算有,可能也是有人为孩子买了一套,占住学位再卖出去。因此,不少小户型的房源基本已经没有学位了。

  而在2016年,在北京市西城区的文昌胡同深处,一间小小的、不起眼的、甚至杂草丛生,可以说有点破败的房子,刚刚卖出了相当于20公斤黄金的价格。确切地说,这处仅仅11.4平米的房产,卖出了53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每平米房价达到46万元人民币。卖出如此高价的原因,就因为它是北京最著名的小学之一实验二小的学区房。46万的单价,也创造了北京最贵学区房的记录。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分析指出,去年西城区731政策出来后,他曾表示,过去为了获得较好的入学名额,一些购房者会选择购买小户型的学区房,这也造成了这类学区房出现了价格炒作的乱象。而这次西城区的入学政策也体现了当前学区改革的重要导向,通过限制学位和随机分配学区的方式,客观上为学区房降温。

  整治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

  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防止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

  两个月来,广州市、成都市、石家庄市、南京市等多地展开行动治理房地产领域虚假违法广告,其中,以学区房的名义违规宣传和炒作房价成为整治重点。

  石家庄市已于2021年5月10日、11日下午,对全市133家房地产开发企业、中介机构、广告经营单位等共计290人分期分批进行集中行政指导和相关法律培训。

  据悉,本次培训针对房地产企业广告违法行为频发的现象,对房地产、中介机构、媒体等广告活动市场主体进行集中约谈指导和广告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学习,重点解决涉及学区房、投资升值等虚假违法广告宣传问题,减少房地产虚假违法广告频发乱象,规范石家庄市房地产广告市场经营行为。

  5月17日,南京市房产局会同市教育局等部门,对全市房地产经纪机构开展专项检查。各区累计检查了房地产经纪机构191家,检查组随机抽查了17家房地产经纪机构门店,重点检查是否存在以学区房名义宣传推广房源、是否存在以学区房名义炒作房价等问题。

  5月19日,成都市教育局联合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了《关于开展学区房等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2021年5-6月,全市开展学区房等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工作。

  《通知》指出,专项整治的主要范围包括从事商品房销售及二手房买卖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机构、房源信息发布平台、网络媒体等市场主体的以下三种行为:以广告或其他形式的宣传明示或者暗示购买者可以签约入读、划片入读特定中小学的;在广告或其他形式的宣传中使用学位房、学区房、学府房、名校配套等引发购房者对特定中小学入学资格产生误解的;以书面或口头形式承诺特定中小学入学资格的。

  5月24日,广州市教育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房地产配套教育设施广告宣传的意见》的通知,对教育资源无中生有、夸大事实、信息不完整、告知缺位等宣传现象进行依法查处,并提出规划阶段、建设过程、销售合同、销售过程等多方面监管,指出要依法依规对违法违规行为予以惩处,加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强化综合治理。

“一旦开始考虑学区房,就像感染上未知病毒,实则是对教育、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一种恐慌。必须买下房子,把确定性握在自己手里,才能解毒。”身边有过此类经历的朋友,无不向我传授心法:教育资源就像一块蛋糕,理想的切分当然是均衡化,但均衡是个长期过程,想要吃到蛋糕,眼下还得买房。

  学区房并非中国独有,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当下的病毒一样遍布全球。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区,教育资源都很难完全平均分配,优质教育资源总是相对稀缺,你想要,我也想要。至于到底谁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进入好学校,通行的方法大概有3种:考试录取、抽签(摇号)、划分学区。

  抽签(摇号)全凭运气,是一种概率事件,伴随着不确定性,且容易让人心生惰性,产生听天由命的感觉。考试,看起来是一种相对公平的方法,但在实践中逐渐变味,出现了推优、特长、点招、定向等10多种招生方式,一些暗箱操作如影随形。而且“拼孩子”导致孩子课业压力加剧,社会各界对“减负”呼声越来越高,一些择校方式不断被“叫停”。

  划分学区成了一种简单且相对公平的解决方案。学区房,自然也成为众人争抢的稀缺资源、唯一的主动选择通道。围绕学区房出台的相关政策,总能引起家长圈、房产圈的强烈反应。

  原本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不搞重点学校、不搞重点班级,让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如今,没有了民办学校的“竞争”,没有了“精准”对应的名校学区,家长们择校更加“理智”,结果公办学校得到更多青睐,“学区房”的热度依然不低。

  可以说,新政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学区房的优势,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其附加价值。在整体教育资源较好的学区,甚至会因为家长的避险心理,学区房价格再度被推高。

  “像我们这样的普通市民,未来只能拼孩子。”在一些家长看来,为了争抢名校资源,必须买学区房。只不过,现在买要做好房子“套牢”甚至“砸在手里”的准备,也要做好上不了名校的准备。毕竟,新政之下,一套房子对应一所学校的格局被打破,投资学区房将出现不确定性。

  那么,学区房还要不要买?

  从房产投资角度看,学区房的流动性比其他二手房要好很多。即便学区的划分存在不确定性,只要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没有变,学区房溢价依然会是房地产投资分化的重要原则。

  但如果把学区房看作“赌上孩子未来”的教育投资,性价比可能就没有那么高了。在当下的中国,购买学区房的家庭一般具备两方面条件:有一定的财力,以及对教育非常重视。重视教育,中国很多家庭都如此,但如果没有那么好的经济条件,对学区房过度投资,作为孤注一掷的赌注,风险未免太大。

  前几年,一条“清华北大博士夫妇买不起学区房”的新闻,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与讨论。近来,一条题为“单亲妈妈为女儿读名校卖掉祖宅换学区房,靠租房陪读”的社会新闻,令人唏嘘不已。

  学区房,用市场化的方式,网罗了一批相对来说能力突出的人,从人际资源看,对孩子成长无疑助力良多,但这只是增加了孩子“学有所成”的几率,不是教育的全部,也承载不了一个家庭对孩子的全部祝福与期待。

  从根本上说,学区房也并不是缓解教育焦虑的一味良药。多数家长教育焦虑的根本原因,不是买不起学区房,而是无法确定孩子学有所成的愿望会不会实现——

  “我们俩清华北大毕业,孩子怎么能只上个二本?”

  “为了娃住在厕所大小的单间,什么时候是个头?”

  “多校划片,我的学区房白买了吗?”

  从一系列对学区房的控诉中可以看出,对孩子未来发展无法把控的无力感,才是家长焦虑的根源。简单来看,解决之道无非两种,一种是放弃不切实际的执念,另一种则是提高成功率和可行性。但无论是哪一种方式,解锁之法放在孩子身上,不如放在自己身上。对孩子的未来患得患失,不如对“更好的自己”的求索来得更有把握。

By 中国基金报

什么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几年,有很多的人被称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它的最初提出者,是北大教授钱理群。原话是这样的:“ 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其中原因,并不在于竞争之激烈,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竞争,而是做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至少能在短期内获得不错回报。

至于长期,远视的人很少, 在短期不断的负向反馈下,不少人动摇了。

而一个“笑贫不笑娼,无神论者开教堂”的时代,懂得给一些踏实肯干的人短期回报的管理者,还不多。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什么样子的呢?

他们结识有名的教授,不是因为单纯喜欢教授的研究,而是教授足够有名,推荐信分量不轻;他们努力在校园招聘会找负责人聊天,不是因为真心想讨教学习,而是为了在HR面前露露脸,为自己的面试加分。

还有的人,大学期间的小组作业,专门找勤快又好学寡言的学霸组队,他们倒不是那种free rider(搭便车者),他们比free rider 高到不知哪里去了,他们总是想办法得到比较轻松的一部分工作,但是又把这部分工作描述得无比重要和困难。然后到期末展示的时候,他们再发挥他们最擅长的“表面装修”,把期末的报告、展示,弄得极度光鲜,得到高分。 

Free rider你可以不和他一组,但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你甚至觉得难以拒绝他们!

所以,做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用那么费力,就能拿到不错的成绩、推荐信、offer,再加上他们的高起点,名校、高学历,你可能感觉他们混得很不错。

实际上,除了大学,生活到处都有靠着小聪明和小手段,爬得又高又快,让老实人们气得牙痒痒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而作为父母,在教孩子做人时,会毫不犹豫地强调“仁义礼智信”,但看到社会上“人善被人欺、好人没好报、坏人爬得高”时,家长们的三观,可能或多或少都出现过轻微的动摇。 

我当然希望孩子正直、善良、诚实,不要企图靠耍小聪明获得成功,但那些耍小聪明的都赶到前面了,难道孩子要一直做个老实的普通人吗?如果以后孩子问我,为什么他善良又正直,却不如心机满满的同学混得好,我该如何向他解释呢? 

1

一个8分的Giver

世界上分为三种人:giver、taker和matcher。 

Giver是奉献大于索取的人,乐善好施;taker是赤裸裸索取而不知奉献的人,肆意掠夺;matcher在giver和taker之间摇摆,精心包装自己的意图,有利可图时提供帮助,无利可占时冷漠旁观,总是等着别人先示好,无利不起早,“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大多就属于matcher。 

研究表明,matcher和taker,其实走不远。真正会获得最高成就的,是8分的giver。

为什么?

10分的giver,会因为太善良而被taker和matcher利用,影响获得的成就;10分的taker,也许在短期内能获得回报,但他们获取回报的途径不道德,因此也会引得其他人效仿,从而搅乱整个环境的秩序,让大家都无利可图;10分的matcher,格局太小、视野太短,只做有回报的事,只和有利可图的人打交道,天天喊着机会成本,其实无形中损失诸多机会,成就不会太大。 

而一个8分的giver,可以设立界限,保护自己的利益,同时给予善行。如此以来,他会拥有好名声,遇到其他giver,合作共赢;同时,8分的giver身边还有一些matcher,时刻盘算着从giver身上获益,他们很自私,不希望其他taker也占giver的便宜,瓜分了自己的利益,所以他们会保护giver,赶走taker,从而净化了giver身边的环境。8分的giver也足够精明,能够看破matcher的小心思。

2

10分的giver不会得到很高成就

沃顿商学院Adam Grant教授,就提出了一个“成功金字塔”理论,他根据研究,将giver、matcher和taker,分别在金字塔中做了高低排序。

他发现,有些非常善良、善于奉献的giver,他们反而错过了更多的deadline、得到更低的评分和成绩、促成的销售额也最少,因而在成功金字塔中,反而处于最底层。 

在短期内,好事都让taker和matcher给占了,完全阻塞了向上的空间,使得完全的Giver只能处在底层。

Clipboard Image.png

这就是大多数人感到不公平的原因:我辛勤工作,遵守规则,为什么混得不如那些小人好。

很多研究都证明,短期内,职场中的马屁精、狂妄鬼,都要比君子混得好。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Jeffrey Pfeffer的研究发现:

操纵老板对你的看法,比默默努力工作更加重要;

为老板留下好印象的员工,往往比没留下好印象,但更努力工作的员工,得到更高的业绩评分。即便老板知道你的奉承并不真诚,拍马屁也依然是有效的。 

一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就说得好:要你能让老板高兴,业绩并没有那么重要;相反,如果你让老板不高兴了,业绩好也救不了你。 

那么,我们是否就要让自己学会拍马屁、不择手段呢? 

小人得志,往往只是短期内得志。

而在长期内,如果你也学习这些小人,那么你周围的环境,都会被同样的小人充斥。这时候,小人还能一如既往得志吗? 

3

10分的taker注定失败

在Adam Grant教授的“成功金字塔”研究中,彻底的giver处于最底层,那么彻底的taker处于什么位置呢? 

中层。 

Clipboard Image.png

taker会在初期夺取权力和利益,从而获得比完全的giver更多的实际利益,所以他们会站在中层。

然而,拍马屁、走捷径、坑队友,或许尚且可以暂时上位,但现在人都很聪明,发现行得通的成功路,就必定会有大批人一齐涌来。

世间的事分为三种:对的、错的,和人人都去做的。 

人人都以为2015年股市必上6000点,辞职在家炒股比上班舒服,再配上资,能赚更多。当很多人一起都来投机,就一起被割韭菜。

究表明,有利可图的坏行为,是会传染给他人,从而在大范围内传播开来的。一个团队中,如果有一个坏榜样,那么整个团队的效率,也会降低30%-40%。

因此,耍心机、使手段、拍马屁,以及为人不善,在最初看起来很有效,但在长期内,别人会觉察到你的“成功路径”,效仿你通过破坏秩序来获益的手段,坏行为传播,继而使无法忍受现状的好人出局,能够忍耐现状的好人被提拔换环境。

最终,你的身边只留下和你一样的人。

此时,你曾经获得成功的环境,或者你以为能够获得成功的环境不复存在,公平与正义荡然无存,只剩一群小人在一潭浑水中争得你死我活。

而你最大的敌人,就是其他的小人。 

10分的taker,只能短期得利,如果长期坚持taker行径,只能自取灭亡。

4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能获得中等的成功

那么,做一个matcher(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会停留在成功金字塔的哪个位置? 

也是中层。

Clipboard Image.png

Matcher们无利不起早,百般权衡,确定得到实际回报后才会行动。这种被动的态度,会大大减少他们与其他giver的互动,自然也就失去了诸多获得长期利益的机会。 

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或许在短期内风光无限,但久而久之,没有人总是主动提供机会,也并非所有的利益都摆在明面上,能够让他们看到有利可图才行动。

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真诚交往,相信很多合作共赢的机会,都从身边悄悄溜走了。

5

谁是最大赢家?

既然彻底的giver处于成功金字塔的最底层,taker和matcher站在中间梯队,那么最大赢家是谁?

Adam Grant教授的研究发现,大部分有成就的工程师、最高成绩的学生,最好业绩的销售人员,都属于giver。 

另一名教授Arthur Brooks的研究还发现,做一个giver不仅会带来高成就,还让人更富有,因为每捐出一美元,捐钱者的收入就会增加3.75美元。 

好成就、高收入,都属于giver,而做一个giver,还会让人更长寿、更幸福。 

有一个研究,对被试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发现性格和蔼、善于给予的人,寿命更长。其他研究发现也发现: 

对于不道德行为的容忍度更低的人,要比能容忍坏行为的人,幸福程度更高,这种幸福提升,与收入增加、职位晋升获得快乐程度相当。

为别人花钱,比为自己花钱更开心。

哪怕一周只进行两小时志愿服务,都能帮助人减缓压力,增加生活满意度。

所以,最顶层、最幸福的人,依旧是giver。

Clipboard Image.png

确切地说,giver处于成功的两个极端。 

那么,为什么有的giver“人善被人欺”,而为何有的giver却“善有善报”呢? 

原因在于,“善有善报”的giver,是有原则、有立场的,而非无底线的奉献者。 

在一个叫做“The Right Amount of Trust”的研究中,被试被要求为自己对他人的信任程度打分(0-10分),结果是:

打分为8的人,收入是最高的;

8分以上的人,比8分者收入低7%;

而对人信任度最低的人,收入最低,比8分者低14.5%,相当于没读大学的潜在损失额。

所以,更确切些,有原则、有立场、有底线,且能获得更高成就的人,是8分的giver。

太信任他人、无私奉献的giver,容易被taker吸干耗尽,从而影响实际成就。 

而8分的giver,会建立个人界限,识别什么样的人值得帮,而什么样的人会浪费感情。当发现有人利用自己,他们会坚定远离小人,毫不犹豫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毫无界限的善,是愚蠢、懦弱的代名词。 

聪明的君子,既会将道德恪守始终,还能从小人那里,学习如何坚定维护自己。

所以,做一个有原则的giver,会让你遇到更多giver。而见风使舵的matcher,绝不会容忍你被taker利用,抢走他自己的好处,所以他们会保护你,和其他giver一起,帮你惩罚身边的taker。 

“人善被人欺”是对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是对的。 

太多老实人看不到自己身上的软弱,太多聪明人看不透自己心中的狭隘。

做人还是要远视一点,你说呢?

By 子非鱼

加密货币衍生品盘点

衍生品基本情况介绍

  在传统金融世界,衍生品的交易量均比现货市场的交易量要高。以外汇市场为例,衍生品成交额为现货的 3 倍。2019 年,加密货币的全年现货交易量达到 13.8 万亿美元,而全年的衍生品交易量只有 3 万亿美元,加密货币衍生品交易量仍不足现货市场的 25%。因此我们认为加密货币衍生品方向是一个十分有潜力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梳理传统金融市场上的衍生品与目前加密市场的衍生品,以此来分析加密市场衍生品发展路径。

  传统金融衍生品介绍

  金融衍生品是一种特殊类别买卖的金融工具统称。这一类衍生产品的价值依赖于其标的金融资产价值的变动。比如资产(商品、股票或债券)、利率、汇率或者各种指数(股票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以及天气指数)等。这些要素的表现将会决定一个衍生品的回报率和回报时间,产品形式表现为主体双方(买方和卖方)之间签订的合约,并在规定时间内按照合约要求执行。

  衍生品类型包括如下几种:

  远期合约和期货合约

  远期合约和期货合约都是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买卖某一特定数量和质量资产的交易形式。期货合约是期货交易所制定的标准化合约,对合约到期日及其买卖资产的种类、数量、质量做出了统一规定。远期合约是根据买卖双方的特殊需求由买卖双方自行签订的合约,属于场外交易。因此,期货交易流动性较高,远期交易流动性较低。

  加密货币市场中的合约交易即是从这两种合约中演变而来,由于加密货币这类资产的特殊性,加密货币交易所针对传统合约产品做出了创新并衍生出了加密货币市场独有的永续合约,下文将着重介绍。

  掉期合约

  掉期合约是一种为交易双方签订的在未来某一时期相互交换某种资产的合约。更为准确地说,掉期合约是当事人之间签订的在未来某一期间内相互交换他们认为具有相等经济价值的现金流的合约。掉期合约一般主要用于银行之间的外汇交易以及公司在进出口商品之间的对冲或者套利,因此不适用于加密货币市场。

  期权合约

  期权合约是买卖权利的交易。期权合约规定了在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买卖某一特定种类、数量原生资产的权利。根据期权买方的意愿可以将期权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期权合约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投资选择范围 , 并适应投资者更多样性的投资动机和利益的需求 , 一般来说会作为一种对冲手段为投资者减少风险。

  目前在加密货币市场中各大交易所已逐步推出期权合约,其交易逻辑与传统金融行业内的期权合约几乎相同。

  衍生品交易标的:传统金融市场中的资产较为多样化,衍生品的交易标的例如股票、利率、汇率、商品、指数等。加密货币市场中则主要以代币价格为资产标的,个别交易所会将衍生产品标的进行创新会包含了一些板块指数、波动率指数等。标的物随着加密货币市场的成长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衍生品交易场所:衍生品交易场所主要分为两种,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场内交易又称交易所交易,指所有的供求方集中在交易所进行竞价交易的方式。这种交易方式由交易所向交易参与者收保证金、同时负责清算和承担履约担保的责任,所有交易者集中交易增加了流动性。期货合约和部分标准化期权合约都属于这种交易方式。加密货币市场中的衍生品交易则主要为这种方式,交易所能保证流动性同时也能为用户提供便捷快速的交易需求。

  加密货币衍生品介绍

  目前,加密货币市场中的主流衍生品有:杠杆交易、期货合约、期权合约和杠杆代币。其中,一部分加密货币交易所并未将杠杆交易以及杠杆代币归为衍生品之一,但这两种不同于现货的交易方式确实为用户带来了多样化的操作,并且能达到衍生品所能及的效果。

  杠杆交易

  杠杆交易是一种使用第三方提供的资金进行资产交易的方式。与常规的现货交易相比,杠杆交易能够让用户获得更多资金,对交易结果进行放大,使用户能够在盈利交易中获得更大的利润。

  在传统金融市场中,杠杆交易一般被称为融资融券,借入的资金一般都由股票经纪人提供。然而,在加密货币市场中,借入资金通常由交易所中其他用户提供。资金提供者通过将资产放入交易所以获取利息,通过杠杆借入资产的用户则支付杠杆利息,交易所作为中介方通过调配资产并从中获取手续费。

  杠杆交易可用于开仓多头和空头交易。多头方可以借入稳定币对加密货币进行买入反映了用户对于资产价格上涨的期望;而空头则借入加密货币立即卖出并在市场下跌后买回对应币种,反映了与多头相反的情况。在使用杠杆交易开立多头或空头时,交易者的资产将充当借入资金的抵押品。

  目前主流交易所提供的杠杆倍数为 2-10 倍。所谓杠杆是指借入资金与保证金的比例。例如,开 5 倍的杠杆比例进行 5 万美金的交易,用户则需要质押 1 万美金的保证金。当用户的开仓方向与市场走势相反且行情波动剧烈的情况下,用户的保证金账户总资产低于杠杆交易的最低保证金要求时,交易所将强制出售用户抵押的资产以进行平仓。

  由于杠杆交易的爆仓风险性,个别交易所为用户提供了全仓杠杆和逐仓杠杆功能。全仓杠杆则是账户内支持所有交易对的杠杆交易,并且账户内资产互相担保共享使用。一旦发生爆仓,账户下所有资产都将被平仓。逐仓杠杆则是每个账户内每个交易对拥有独立的仓位,每个逐仓账户的风险互不影响。一旦发生爆仓,对其余逐仓账户并不影响。

  总体来看,逐仓杠杆功能对于用户整体仓位的风险管控意识更强,可以将不同资产的风险互相隔离,但需要用户时刻关注不同借贷资产的保证金情况。全仓杠杆功能则是有利于对单一资产进行风险管控,相较逐仓而言保证金的集中共享可以更好的缓冲单一币种的爆仓情况,但某一资产的极端行情就可能会造成所有仓位都被平仓。

  期货合约

  期货合约作为加密货币市场中推出较早的衍生产品,也是目前交易量最高的衍生品。加密货币市场中的期货合约分为两种:交割合约和永续合约。

  交割合约是一种加密资产衍生产品。用户可以通过判断涨跌,选择买入做多或卖出做空合约来获取数字资产价格上涨 / 下降的收益。主流加密货币交易所的交割合约一般使用差价交割的模式,合约到期时交易所将对所有未平仓的合约订单进行平仓,仅有 Bakkt 等个别交易所支持加密货币合约实物交割。

  目前加密货币市场中交割合约的交割时间多分为「当周、次周、季度」,并可以加一定倍数的杠杆。目前主流交易所支持高达 125 倍的杠杆,在行情波动剧烈的市场中,爆仓风险较高。

  永续合约是一种创新型衍生品,该合约与交割合约相似。只不过永续合约并没有交割日,用户可以一直持有。为了确保永续合约价格和现货标的价格之间的长期趋同,交易所基本都会使用资金费率的方式。

  资金费率是指永续合约市场中所有多头和空头之间的资金结算,每 8 小时结算一次。资金费率决定了付款方和收款方;如果费率为正,则多头支付资金给空头;如果为负,空头支付资金给多头。可以认为这是交易者持有合约头寸的一笔费用,或一笔退款。这种机制可以平衡买卖双方对永续合约的需求,使永续合约的价格与标的资产价格基本保持一致。

  主流加密货币交易所几乎都已支持永续合约,杠杆倍数最高可达 125 倍,永续合约也是当下最受市场欢迎的衍生品。

  正向合约与反向合约

  加密货币市场中,正向合约也称之为稳定币合约,即利用稳定币(USDT)来充当合约中的保证金。反向合约也称之为币本位合约,则是利用币种做对应交易对的合约保证金。

  传统金融市场中衍生品一般都为正向合约即利用现金来结算,而反向合约则是加密货币市场中的创新,利用加密货币(BTC、ETH 等)成为衍生品开仓的抵押物,极大增加了加密货币在二级市场中的需求,推动市场的流动性。

  同时,加密货币的衍生品市场有其特殊之处。由于加密货币市场的价格波动非常大,所以其会非常容易导致穿仓。

  接下来本文会介绍何为穿仓以及其解决措施。穿仓是指用户合约爆仓后由于流动性的原因其仓位无法被强平,即交易市场中没有对手方能撮合这笔订单。一般来说这种情况下交易所将会接管用户的剩余仓位,而这会使交易所收到损失。主流交易所(例如币安、火币、OKEx 等)都会设立风险保证基金,风险保证基金旨在弥补由于用户合约资产保证金低于 0 时而导致的损失,非破产的强平用户支付的额外费用将被注入风险保障基金。风险保障基金的主要目的是减少用户无法被强平的可能。

  当风险保证基金无法接管船舱用户的仓位时,目前加密货币交易所中有两种主流解决方案。(1)穿仓分摊:在交割日进行盈亏结算时,交易所会将所有合约的爆仓单产生的穿仓亏损合并统计,并且按照所有盈利用户的所有收益作为分摊;(2)自动减仓:交易所将根据用户优先级排序进行平仓。优先级排序是基于用户的盈利与杠杆倍数来计算的,通常盈利越多,杠杆倍数越高的用户将首先被平仓。以上两种方案都是通过减少合约盈利方的盈利部分来实现系统的盈亏平衡,穿仓分摊机制会对所有盈利用户进行分摊,而自动减仓则是针对盈利最多的用户。加密货币交易所一般会上线多个不同交割时间的交割合约,以满足大部分用户的需求,而这也会使用户资金分流,造成个别交割合约流动性较差。而永续合约的流动性较好且买卖盘深度几乎接近于现货,因此穿仓现象大多出现于交割合约。

  期权合约

  目前加密货币市场中的期权合约主要分为两种,一类以 Deribit 交易所为主的 T 型报价期权合约,而另一类则是币安推出的基于加密货币市场的创新期权合约。

  T 型报价期权

  加密货币市场中的 T 型报价期权合约与传统金融市场中的期权合约几乎相同,均为欧式期权,仅可在到期日进行行权。交易所充当证券经纪商的职责,为用户提供 T 型报价表,表中包含了期权合约标的、到期日、行权价、买卖价格等交易信息。用户可以作为期权买方也可作为期权卖方。

  简易版新型期权

  第二类期权产品则是币安、Gate.io 等交易所推出的简易版新型期权(也称为短时期权)。相比传统期权的复杂 T 型报价表,这类期权产品简化了交易流程,以增强交易体验。用户购买期权只需要选择期权到期时间和购买数量即可,下单时的行权价则是实时变化由交易所提供。根据不同交易所的产品特性可分为欧式期权和美式期权两种,与传统期权相比,它的到期时间范围也较短,从 5 分钟到 1 天不等。用户仅可以作为期权购买方与交易所进行期权合约的博弈。

  此类简易版新型期权拥有以下几个特点:

  • 流动性高。普遍来说,标准期权合约拥有多个到期日以及行使价格的选择,并且拥有买方和卖方两种选择,多样化的产品结构也将分散每份期权合约的流动性。简易版新型期权的卖方则为交易所,随时可以提供流动性,因此用户不必担心因流动性缺失没有对手盘的情况。
  • 操作简捷容易上手,对于新手用户体验更加友好。期权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衍生品,对于期权合约的深度理解需要掌握 5 个希腊字母之间较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学习成本和门槛较高。简易版新型期权经过交易所的包装之后成为了一种极为简单的衍生品工具,可以理解为用户对于加密货币资产短时价格的预期猜测。
  • 期权到期日较短。简易版新型期权的到期日从 5 分钟到 1 天不等,与传统期权合约的一个月甚至一个季度相差甚远。短时期权的主要用户更多的是投机者,对资产标的进行短期的猜涨或者猜跌,而这其中赌博意味更重。
  • 内在价值不透明。经过交易所包装后的短时期权并不会为用户提供潜在波动率、Delta、交易量情况等期权重要数据,用户无法计算期权真实的内在价值。交易所可以通过高溢价的方式出售期权以获取高额利润,用户的对手方交易所掌握大量期权标的的实时数据就已存在天然优势,同时交易所还能通过其他期权交易所中的 T 型报价表反向操作以对冲作为卖方的风险。因此用户作为交易所的期权对手方需要承受的风险较高,即使期权的价格并不合理也无法从中获悉。

  杠杆代币

  杠杆代币本质上是一种带有杠杆功能的代币,旨在提供标的资产的杠杆倍数报酬。与杠杆交易不同,用户不需要任何抵押品和维持保证金,也不需要担心被清算的风险。每个杠杆代币的背后都对应了一篮子的标的物持仓。

  根据产品的不同,杠杆代币背后的真实目标杠杆倍数也不相同,杠杆代币通过交易所的调仓机制,增加或减少基础资产的所持头寸来维持目标杠杆。从功能性的角度来看,杠杆代币的作用类似于传统金融领域内的 ETF (Exchange Traded Fund,即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例如币安发行的杠杆代币 BTCUP 和 BTCDOWN。BTCUP 可在 BTC 价格上涨时,实现杠杆倍数收益。相反地,BTCDOWN 可在 BTC 价格下跌时,实现杠杆收益。BTCUP 杠杆代币对应的一揽子资产是 123,456.78 张 BTCUSDT 永续合约。币安杠杆代币的目标杠杆倍数将保持在 1.5 倍至 3 倍之间。

  虽然杠杆代币与普通加密货币一样并不需要繁琐的操作,但其中的机制较为复杂不适宜新手参与。杠杆代币并不存在爆仓的情况,但是与持有现货相比,长期持有杠杆代币将会受到每日调仓以及日管理费的影响,资产会逐步受到手续费磨损。因此,在短期的单边行情中杠杆代币将发挥其优势,杠杆代币会自动用浮盈来增加底层资产仓位,使得实际杠杆倍数超过原定的杠杆倍数,以达到更多收益。

  根据 CryptoCompare 的数据显示,在 2020 年 5 月份,所有交易平台的衍生品交易量都出现大幅上涨,总成交量创历史新高达到 6020 亿美元(增幅 32%)。2020 年 6 月份,相较于 5 月份,所有平台的衍生品交易量均有下降,全月衍生品交易量为 3930 亿美元(下降了 35.7%)。尽管交易量下降了,但衍生品交易占所有交易的份额却达到了历史新高(37%)。后期,整个衍生品行业的交易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Tokeninsight 预计 2020 年的加密货币衍生品交易量将达到现货成交量的 2 倍以上。

  在不同的衍生品种类中我们认为期权目前是很有发展空间的一个品种。传统市场期货交易量和期权交易量差距不大。而目前数字货币期货前三交易所( Huobi 、 OKEx 、 Binance )期货 6 月份平均每日交易量之和为 105 亿美元,而 Deribit 期权为 8.3 亿美金(根据 CryptoCompare, 占总期权交易约 90% ),因此我们保守预计期权会有近 10 倍的增长空间。

  除了期权以外,场外交易的衍生品则是另外一个发展机会。2017 年年底,全球场外衍生品市场名义本金为 532 万亿美元,而同期的场内衍生品市场持仓额为 81 万亿美元,比值约为 7:1,我们透过数据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场外衍生品交易额远大于场内衍生品交易额。

  目前加密货币场外交易占加密市场活动的 60%至 65%左右。一些场外交易柜台为有大额交易需求的客户提供了许多定制的衍生产品,可能包括期权,掉期,远期以及差价合约。与传统金融市场的数据来看,我们认为加密货币的场外交易未来还有较大增长空间。

  从衍生品市场发展来看,2018 年是衍生品开始起飞的一年,BitMEX 的 BTC 永续合约日平均交易量比上一年增长近 10 倍,达到 2 亿美金级别。原因是 2018 年市场萎靡,参与者急需一种金融工具来进行对冲或投机做空,因此我们认为 2018 年的加密货币衍生品的腾飞主要来自做空需要。

  衍生品新兴交易项目介绍

  随着比特币的价格和加密货币圈的市值持续扩大,衍生品交易这一赛道也越来越被重视。除了前文提到的众多成功的衍生品专业交易所外,也涌现了很多新兴的项目。

  其中期货交易平台包括了 dYdX,perpetual,Injective 和 Deri;期权交易包括了 Opyn1 和 Hegic;下面我们按几个技术路径分类介绍一下这些 DeFi 衍生品项目:

  技术路径一:订单簿交易范式

  此技术路径的项目基于传统的订单簿(orderbook)交易范式进行交易。但是因为大多数公链的性能无法支持订单簿交易,所以一般都需要在技术上采取某种妥协。

  dYdX

  dYdX 创建于 2017 年,与 MakerDao、Aave 等头部 DeFi 协议属于同一时期的产品,并在 2017 年底获得 A16Z 的 Chris Dixon、Polychain Capital 的 Olaf Carlson-Wee、Coinbase 的 Brian Armstrong 等人的投资。

  dYdX 是少数坚持使用订单簿模式的去中心化交易所之一,采用链下订单簿和链上结算的交易方式,也是运营了数年的 DeFi 协议中少有的还没有推出治理代币的项目。dYdX 同时包含借贷、杠杆交易与永续合约三种功能。杠杆交易自带借贷功能,用户存入的资金自动组成资金池,交易时若资金不足,则自动借入并支付利息。需要注意,目前 dYdX 的杠杆交易只对大额交易的用户友好,若单笔订单小于 20ETH,则只能选择吃单,并需要支付较高的小额订单吃单费,以弥补 Gas 成本。

  目前 dYdX 的永续合约在 Layer 1 与 Layer 2 上同时运行,Layer 2 采用 StarkWare 的二层解决方案,已开启主网测试。用户可以用自己的邮箱与以太坊地址进行注册。现在使用很有可能在 dYdX 发币时拿到空投奖励。在过去 3 个月时间里,dYdX 中锁定的资金已经从 4500 万美元升至 2.2 亿美元。

  Injective

  Injective Protocol 是 Binance Lab 首批孵化的项目之一,也通过 Launchpad 上线币安。Injective 协议中包含三个部分:基于 Cosmos 构建的 Injective 链,作为以太坊 Layer 2 侧链解决方案,可将以太坊交易扩展到 Injective 链上;Injective 衍生品交易协议,用户能够自建衍生品交易;Injective 交易平台,采用订单簿模式撮合交易,且订单存储在链上,由节点维护。除了正常的交易之外,Injective 还优化了交易体验,采用延迟随机函数来防止抢先交易。基于 Cosmos 的 Injective 链可以通过 IBC 直至其它链的产品。

  自从 Uniswap 将基于流动性池的 AMM 交易范式变成 DeFi 项目最主流的流动性提供机制之后,基于订单薄的 DeFi 衍生品交易目前主要的问题是缺乏一个类似于流动性池这样的机制让社区参与流动性提供。除此之外,基于订单簿的 DeFi 衍生品项目主要都部署在自己的 layer2 上,因为跟别的 DeFi 项目的可组合性也是一个问题。

  Opyn

  Opyn 是建立在以太坊上的一个去中心化期权交易平台,使用户能免受币价波动的风险。Paradigm、Dragonfly、1kx、DTC Capital 以及 Synthetix 与 Aave 的创始人均参与了该项目的投资。Opyn 使用 Convexity Protocol 构建,该协议允许用户创建看跌期权和看涨期权。用户只能购买和出售既定产品、交割时间、行权价的期权。

  Opyn 中出售的为欧式期权,只有到期时才能交割,产品均以 USDC 定价,期权卖方必须要质押 100% 的保证金,以应对市场风险,期权卖方将获得对应的 oToken 并卖出。例如,当前若要卖出 1 WETH 以 1800 USDC 为清算价,交割日期为 3 月 12 日的看跌期权,则需要抵押 1800 USDC,生成 1 oWETHP,卖出后获得 171 USDC 的期权费。若期权到期后,WETH 价格在 1800 USDC 以下,持有对应 oToken 的用户即可行权,获得 1800 USDC 与 ETH 价格之间的差额。

  技术路径二:vAMM

  此技术路径主要受 Uniswap 的 AMM 启发,采用一个虚拟的 AMM (virtual AMM)作为其价格生成机制。

  Perpetual

  Perpetual Protocol 从前叫做 Strike Protocol,是自动化做市商 AMM 并支持每种资产的去中心化的永续合约交易协议。其去中心化永续合约具有包括 20 倍多空杠杆率、非托管、无需信任、抗审查、通过 AMM 保证流动性、支持区块链资产以及例如黄金、原油等链外资产等性质。通过每小时使用一次 Chainlink 喂价以最小化预言机的使用率。

  其团队位于台湾,联合创始人为冯彦文、Shao-Kang Lee。冯彦文此前担任 Decore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参与创办 Cinch Network、Cubie Messenger、Gamelet 与 Willmobile (台湾移动金融服务应用,后被 Systex 收购)。Shao-Kang Lee 此前曾创立应用 POPAPP,后被 Marvel 于 2016 年收购。

  Perpetual 在 2020 年 8 月获得了 Alameda Research、Three Arrows Capital、CMS Holdings、Multicoin Capital、Zee Prime Capital、Binance Labs 等机构的投资。它构建在 xDai (以太坊侧链)上,由虚拟做市商(vAMM)驱动的合约交易所,一开始只支持 USDC 作为抵押品。vAMM 也依靠恒定乘积公式决定价格。用户使用前,需将 USDC 存入存储真实资产的智能合约。交易时,会在 vAMM 中铸造虚拟资产。假如以 100 USDC 开 10 杠杆的多仓,则会铸造 1000 vUSDC 放入 vAMM,而 vAMM 中并不存储真实资产,只是为了方便清算。

  vAMM 模式由于其流动性池是虚拟的,因为高度依赖于人工设定虚拟流动性池的参数。例如 Perpetual 的参数 K,代表虚拟流动性池的流动性大小。K 如果太小,会给交易带来较大滑点,K 如果太大,会让内部 CPMM 机制产生的价格对外部价格的响应太慢。因为 K 值的设定较难把握,会给项目带来一定的隐患。

  技术路径三:基于流动性池

  基于流动性池的衍生品交易方式本质上跟 Uniswap 基于流动性池进行现货交易的逻辑相同,都是让流动性池在交易过程中扮演用户的对手方的角色。

  Deri Protocol

  Deri Protocol 是由 DeFi 工厂开发的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协议。Deri 协议提供⼀种去中⼼化的⽅式让用户精确⽽⾼效的交易风险暴露。

  Deri 协议的⼯作机制跟 Uniswap 类似,都是让流动性池作为交易者的对⼿⽅。不同的是, Uniswap 执⾏现货交易的流动性池需要持有⼀对 token 供交易者兑换,⽽Deri 的流动性池作为衍⽣品的对⼿⽅只需要持有衍⽣品的本位币。Uniswap 作为现货交易对手方,在交易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流动性池备有 A 和 B 两种币,随时准备按照用户转入 A (或者 B)的数量基于 CPMM 算法转回一定数量的 B (或者 A)给用户。而 Deri 作为衍生品交易对手方,在交易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随时准备按照用户建立多头(或者空头)仓位的需求成为其对手方建立对应的空头(或者多头)仓位。交易者的开仓价格为交易时的 oracle 报价,因此没有滑点。由于外部交易者的多空双方有可能不平衡,流动性池有可能会因为持有净头寸而承担市场风险,Deri 通过资金费率(funding rate)的机制来平衡多空双方。资金费率机制的存在会使得套利者出于赚取资金费率的动机而在交易中扮演少数方的角色,从而平衡多空双方,使流动性池的净头寸(以及市场风险)用于趋于 0。

  作为去中⼼化衍⽣品的解决⽅案,Deri 协议具有以下全部特性:

  • 真正的 DeFi:区别于大多数基于订单薄的解决方案,Deri 协议的核心交易逻辑完全在链上完成。
  • 真正的衍⽣品:衍生品的经济学意义在于让用户精准且高资本效率地交易风险因子。Deri 的交易仓位由 oracle 更新的标记价格来计算 PnL,确保仓位 PnL 精确跟踪标的价格变化;实⾏保证⾦交易,提供内在杠杆,具有杠杆所提供的的高资本效率;
  • 可组合性:仓位被通证化(tokenized)为 non-fungible tokens (NFT),⽤户⽅便在⾃⼰的钱包⾥持有、转移仓位 token,也可以将仓位 token 便捷的导⼊其它 DeFi 项⽬作为其基础组件以满⾜其⾦融需求(即作为他们⾃⼰项⽬的乐⾼模块);
  • 开放性:理论上 Deri 可以基于任何本位币(但通常为稳定币)启动以任何交易对象为标的的流动性池。Deri 协议不强制要求⽤户使⽤任何特定的“⾃家筹码”。根据其 oracle 机制所支持的交易范围,Deri 的交易范围可拓展值任何 oracle 所能支持的交易标的,例如目前 Deri 已在 BSC 链上支持交易 COIN 永续期货。
  • 三链一体(Three chains,one ecosystem):目前 Deri 协议部署在 Ethereum、BSC、HECO 三个公链上,且由其官方提供的跨链桥将三个链统一在同一个生态体系之下。
  • Deri 协议目前 V1 已经上线,团队正在开发 Deri V2。V2 版本的 Deri 将给 DeFi 衍生品交易领域带来极致的资本效率。

  Hegic

  Hegic 通过流动性池解决了期权产品的流动性问题,虽然它并没有知名的机构投资者,但也因为 YFI 创始人 Andre Cronje 的推广而火爆。Andre 曾发布推特称 YFI 机枪池均为单币无损挖矿策略,不利于资金池获得收益,未来将考虑使用 Hegic 的期权策略来帮助 YFI 获得更多收益。

  目前,Hegic 中只包括 BTC 和 ETH 的期权。用户可以在 Hegic 中提供资金,组成流动性池,这些资金将用于自动卖出看涨和看跌期权,成为买方的交易对手。因此,在 Hegic 中提供流动性,将承担卖出期权的风险,同时也享受卖出期权的收益。

  dFuture

  dFuture 是由 MIX 集团旗下 Mix Labs 研发的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协议,采用 QCAMM 做市商协议,具有零滑点、高交易深度、零无偿损失的特点。 dFuture 是一个由 LP 提供流动性的点对池交易式期货 Dex,处于 Dex 赛道的细分赛道「AMM 型期货 Dex 赛道」中。点对池形式的优势是,交易者在池子容量范围内成交可实现近似无限流动性的效果,同时不需要 LP 进行专业做市,仅简单提供流动性就可以做市。

  dFuture 的定价方式为预言机定价。它采用 QCAMM 机制定价,从 Uniswap 和 Chainlink、Wootrade (即 Wooracle)等多个数据源获取价格后得出加权平均价进行报价。为防止预言机故障,dFuture 设计了多种规则处理各种预言机故障状况,极端情况下将暂停交易。QCAMM 定价方式的优势是,用户能够直接按照报价直接成交,没有滑点;同时由于 QCAMM 机制中以单一货币进行结算,例如目前以 USDT 来做多 / 多空 BTC、ETH 等资产,因此没有无偿损失。实现点对池和 QCAMM 优势的代价是,dFuture 对所有用户的总开仓量有限制,其裸头寸不能超过 LP 池质押数额,达到之后裸头寸方向不能继续交易。同时,dFuture 的「恒定和」公式设计,使得场内多空头头寸尽可能相互接近。

  此外,dFuture 由 LP (流动性提供商)提供流动性,需要作为交易者的对手方承担风险,同时也获得手续费 / 平台币 DFT 收益。dFuture 设置了风险保障基金作为风险发生时的缓冲器,先由风险保障基金承担风险,再由预设算法进行穿仓分摊等损失产后处理,最后,由 LP 承担有限风险。

  dFuture 于 2021 年 2 月 8 日上线,目前交互钱包超过 4 万个。其上线运营一个月后,合计取得日均 4000 万 USDT 总锁仓量(TVL)、日均 2.8 亿 USDT 合约交易量以及 3 万多个合约互动地址数的靓丽成绩。去中心化期货赛道整体处于爆发前夜,同时 dFuture 拥有独特 QCAMM 的机制,具备竞争潜力。相比于以太坊,Heco 和 BSC 都具备较快的出块速度和较短的确认时间,dFuture 能够实现快速更新平台价格,有效避免抢跑攻击;Heco 和 BSC 的 Gas 费都远远低于以太坊,让交易者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在 dFuture 平台开仓交易;同时,Heco 和 BSC 都拥有大量和优质的交易用户,dFuture 作为目前唯一一个基于 QCAMM 构建的 DeFi 衍生品交易所,为 Heco 和 BSC 的用户带来更丝滑的交易体验和更良好的用户体验。dFuture 与 Heco 和 BSC 合作接连不断推出 DFT 闪兑、开启流动性交易池、开放二池挖矿功能,LP Token 抵押挖矿功能,使得这两条链上的 USDT 流动性挖矿累计回报率、LP Token 挖矿年化回报率分别稳定在 150% 和 500% 左右。唯一需要观察的是,其依托于币安和火币的生态实现,后续是否能够持续发力。

  Lever Network

  Lever Network 是一个去中心化杠杆交易平台。 其旨在可以让用户一气呵成地进行抵押、借贷、杠杆交易,做多或做空任何标的资产:

  • 对于存款方来说,可将任何闲置资产(包括你从其他借贷协议中获得的质押凭证)存入 Lever 以获得利息或进行抵押贷款,获取更高的利息和流动性挖矿收益(原生的 LEV 代币)。
  • 对于交易者而言,Lever 的资金池目前提供最高 3 倍的杠杆开仓,用户可自由选择做多或做空。为此,Lever 巧妙地借助了 DeFi 中具备最大交易流动性的 Uniswap、Sushiswap 等 DEX 的自动做市商(AMM)来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并为交易者建立了全 DeFi 行业中交易流动性最大的杠杆交易平台,满足了不同层次交易者的交易体量需求。

  用户在 Lever 平台可以为其可利用资产轻松加杠杆以博取更多利润这一前景,是建立在 Lever 产品下述 3 个特点优势之上:

  • 充足的交易流动性:Lever 创新性的引入如 UniSwap、Sushiswap、Pancakeswap 等外部自动做市商,保证平台具备充足的交易流动性,交易者可任意选择开仓做多或做空的仓位大小。除了常见的 WBTC 和 ETH,Lever 还支持其他常见的 ERC20 代币资产如 AAVE、SNX、UNI 等以及其他长尾资产。
  • 极高的资本利用率:Lever 提供了直接的借款使用场景和杠杆交易服务,大大提高借款频次和额度,进而通过较高的资产使用率来推高存款利率,提升存款人的动力和意愿,从而进入正向循环。此外,用户通过如 AAVE、Compound 这样的借贷协议质押资产获得的可交易转移的质押凭证 aToken、cToken 等可在 Lever 进行抵押获取利息,这些质押资产同时也可被作为抵押物进行杠杆交易。
  • 便捷安全的交易体验:Lever 在资产存借、交易执行、仓位管理三大方面产品进行结构化设计,将新用户的参与使用门槛降到最低,对用户的开 / 平仓、存、取、还都提供了便捷的交互设计。Lever 还通过集成 TradingView 专业的 K 线图分析,让职业交易员的体验也更加顺畅。未来也会增加 PNL、行情预警、多链支持等产品。此外,Lever 的智能合约已在审计和优化中,力争用户的交易 Gas fee 控制在最低水平,同时最大化保证合约的资产安全。
  • 与中心化交易所提供的杠杆交易产品相比,Lever 自然拥有公平、透明、安全,以及用户数据完全由用户掌握从而避免隐私泄露的去中心化优势。相比于市场上知名的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协议 dYdX ,Lever 的产品设计思路截然不同:dYdX 作为较早的 DeFi 产品通过自建的订单簿积累了一定的交易流动性,但 Lever 拥抱目前 DEX 集聚于 AMM 模式的马太效应,其交易流动性通过集成市场上所有的大型 DEX 而来。

  衍生品相关投资标的

  Vega

  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协议 Vega 从 VC 机构和传统交易平台募集了 500 万美元融资,投资机构包括 Arrington Capital、 Coinbase Ventures 和 Cumberland DRW 等。

  由 Arrington Capital 和 Cumberland DRW 领投的本轮融资将支持 Vega 推动衍生品市场大众化的使命,使任何人都能够创建和启动衍生品市场,同时解决一些困扰去中心化系统并阻碍其广泛发展的难题和挑战。通过消除中心化「看门人」,Vega 可以实现即时结算(小于 1 秒钟),消除市场中的利益冲突,降低交易费用,并实现大宗衍生品交易所必需的吞吐量(最高 一万 TPS)

  风险分级衍生品协议 BarnBridge

  BarnBridge 是分级衍生品协议,使用固定收益率和波动率对产品风险进行标记,产品有:

  • 由 DeFi 收益担保的定息和浮息产品 Smart Yield Bond「智能收益债券」;
  • 可对冲任何 ERC20 代币市场价格波动的衍生工具 Smart Alpha Bond「智能 Alpha 债券」。

  Paradigm

  加密货币机构级交易通讯平台 Paradigm 宣布推出多元委托系统(Multi-Dealer RFQ),从而进一步扩大其旗舰报价请求系统(RFQ)的能力。Paradigm 新上线的多元委托系统可匿名报价,并获取多个经销商报价中的最优价格,而无需进行人工密集的双边谈判。Paradigm 表示,已经拥有一个由 270 多个交易对手组成的全球网络,其中包括对冲基金、场外交易平台、贷款人、结构性产品发行商、做市商和家族办公室等,该平台日常业务量目前已经占全球加密货币期权流量的 20-30% 左右。Paradigm 联合创始人 Anand Gomes 向链闻表示,由于美国总统大选前的期权需求强劲,该平台曾在 10 月 30 日创下单日交易量 2.86 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链闻此前报道,Paradigm 在今年 7 月份完成一轮战略融资,投资方包括 Dragonfly Capital、Digital Currency Group、欧科集团投资部、Bybit Fintech、Alameda Research、New York Digital Investment Group (NYDIG)、CoinShares 和 Yleana Venture Partners,2019 年融资的领投方 Vectr Fintech Partners 也参与了此轮融资。

By 区块链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