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财害命的医疗数据造假

医学期刊《柳叶刀》于2020年5月22日发表的文章让美国总统特朗普“带货”的羟氯喹跌下神坛。

研究结果称,新冠患者服用这种原本用于抗疟疾的药物后,更有可能出现心律不齐,在医院病亡的概率增加。受此研究影响,世界卫生组织随即宣布在其大型药物研发项目中暂停有关羟氯喹的试验。

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柳叶刀》的研究本身禁不起推敲。问题出在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数据分析公司Surgisphere上。这家Linkedin上只显示3名员工的芝加哥企业,是否真的准确掌握了全球上千家医院的医疗数据?

数据违背常识

《柳叶刀》的羟氯喹研究作者,是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一家附属医院的心脏病专家梅拉(ManDeep Mehra),合著者包括另外两位心脏病专家,以及数据公司Surgisphere创始人,拥有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和行医资格的德塞(Sapan S Desai)。

这项研究的数据源自全球671家医院的9.6万名新冠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死亡比例9%;接受羟氯喹或羟氯喹加抗生素治疗的患者死亡比例高达18%和23.8%。

但当外界开始相信羟氯喹无效且有害时,许多研究人员对这一结果提出异议。

从原始数据选取来看,有人质疑称,全球六大洲的患者平均体质指数(BMI)差别很小,但实际上欧洲、美洲和亚洲的肥胖率有较大区分;而患者吸烟率差别又过大,占比三分之二的北美洲患者吸烟率是南美洲患者的三倍。

此外,这些患者在多个方面存在差异,例如他们接受的羟氯喹剂量和病情严重程度极为不同。北美洲患者接受的剂量显著高于美国设定的指导方针,研究也没有规避服用实验药物的患者可能比对照组患者病情更重的风险。

曼谷玛希隆大学疟疾研究员尼古拉斯·怀特(Nicholas White)还发现,研究纳入了4402名非洲患者,但非洲许多医院并没有电子病历存放如此详细的患者数据。

《卫报》调查发现,该研究囊括的5家澳大利亚医院死亡患者数高于官方通报的全国死亡病例数。之后《柳叶刀》发布更正声明称,一家被分配到澳大利亚组的医院实际应为亚洲组,这才导致死亡数过高。

《柳叶刀》还表示,与Surgisphere没有关联的作者正对数据来源和有效性进行独立审计,预计很快就会发布结果。

当数据失去可信度时,提供数据的公司便成为众矢之的。

Surgisphere是什么公司?

《柳叶刀》研究的患者数据库由总部在美国芝加哥的企业Surgisphere建立并维护,该公司由论文合著者德塞创建于2008年。

界面新闻查询Surgisphere网站发现,该公司自称利用QuartzClinical®平台分析医疗数据,来源包括医院的电子病历、供应链数据库和财务系统等。该平台复杂的机器学习技术为专业医疗人士提供了易于理解的数据分析结果,并且结果已经应用于权威医学期刊发表的文章。

然而公司网站并没有列出任何与其合作的医院,也没有列出任何医学专家为其担任顾问。

在美国广泛使用的职场社交网站Linkedin上,截至北京时间6月4日中午,只有3名用户把自己标记为Surgisphere员工。除具备医疗背景的创始人德塞外,其余两人分管商务和营销业务。

管理咨询公司Nous Group数据科学家彼得·埃利斯(Peter Ellis)撰文质疑:仅靠这几名员工就能向数百家医院提供软件收集敏感的患者数据,同时遵守46个使用不同语言的国家关于数据保护的规定吗?

投资基金Blocktown Capital医生詹姆斯·托达罗(James Todaro)提出的问题是,既然公司已经成立超过10年,为什么Surgisphere的数据库直到今年5月才出现在经过同行评议的研究中?

德赛的发言人对《科学》杂志回应称,该公司有11名员工,维护巨大数据库的方式是“使用了大量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来尽可能地使这个过程自动化,这几乎是完成此类任务的唯一方式。”

但作为一家强调机器学习的公司,Surgisphere在代码托管平台GitHub上没有留下痕迹,也没有详细介绍公司数据库的技术水平。

对于创始人德塞,《卫报》调查发现,他曾在美国接到三起医疗事故诉讼,其中两起发生在2019年11月。在其中一个案例中,患者指控他在伊利诺伊州的西北社区医院因粗心大意导致手术为患者造成永久性伤害。

西北社区医院证实,德塞自2016年6月以来一直受雇于该医院,但已于2020年2月10日因个人原因自愿离职。

2008年,德塞在Indiegogo网站发起一项众筹活动,宣传一种名为神经动力学流(NeuroDynamics Flow)的产品,称其是“体验下一代人类增强和可穿戴电子产品。让你学得更快,表现更好,更聪明地思考。”该装置筹集300多美元,距离1万美元的目标相去甚远。

更多研究中招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的研究也和Surgisphere的数据库产生联系。该期刊发表的一篇“表示担忧”的文章,称其2020年5月1日发布的一项研究也使用了Surgisphere数据库中世界各地数百家医院的记录。当时该文章结论称,新冠患者持续使用常见降压药不会增加死亡风险。

该期刊已要求作者提供更多资料证实数据的可靠性。同时提到5月1日发表的另外两项独立研究已得出相同的结论,即新冠患者服用降压药没有额外风险。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柳叶刀》杂志同属“医学四大刊”,和《美国医学期刊》(JAMA)、《英国医学期刊》(BMJ)并称为顶级综合性医学周刊。

还有一项使用Surgisphere数据库的研究于今年4月发表在未经同行评议的预印本网站上,同样由德赛与人合著。该研究发现抗寄生虫药物伊维菌素降低了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率。

伊维菌素是拉美地区的常见药物。这项研究促使疫情严重的秘鲁将伊维菌素添加到国家新冠肺炎治疗指南中,多个拉美国家对其需求激增。

但巴塞罗那全球卫生研究所的Carlos Chaccour指出了研究数据的不妥之处:接受呼吸机输氧治疗同时没有使用伊维菌素的患者死亡率只有21%。而针对纽约市及周边地区的病例研究发现,接受呼吸机治疗的新冠患者死亡率高达88%。

在Surgisphere网站上,该公司于5月29日对《柳叶刀》羟氯喹研究数据作出回应,称研究结果不完全适用于健康人或不住院的轻症患者,研究没有得到制药公司、政治团体或其他捐赠者的资助。公司数据来自46个国家的1200多个机构,且“严格的隐私标准是医院信任Surgisphere的主要原因”。

到目前为止,Surgisphere尚未对《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伊维菌素相关的研究数据作出说明。

羟氯喹的未来

虽然增加死亡风险的研究数据存在隐患,但羟氯喹正受到更多质疑。

2020年6月3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新研究显示,羟氯喹在预防冠状病毒感染方面还不如安慰剂效果好。研究观察了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821人,其中80%报告称密切接触过新冠患者。结果显示,服用羟氯喹的人中12%患上了新冠肺炎,而没有服用该药的人中,感染比例为14%。

此前特朗普证实为了预防新冠病毒感染而服用羟氯喹两周。他的私人医生肖恩∙康利出具体检报告称,服用一个疗程没有让特朗普产生副作用。

6月3日当天,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决定似乎又将改写羟氯喹的命运。

世卫总干事谭德塞表示,在评估目前收集的羟氯喹试验病亡率数据后,“团结试验” 数据安全和监控委员会建议无需修改试验方案,试验项目执行小组将继续进行羟氯喹的治疗试验。

然而曼谷玛希隆大学的尼古拉斯·怀特指出,当《柳叶刀》的研究在全球成为头条后,现在已经很难招募患者参加羟氯喹试验了:“全世界都认为这些药物有毒。”

新冠疫苗的全面接种也逐渐将疫苗数据的水分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

2020年11月9号时,辉瑞公司曾表示研制的新冠疫苗阻止了90%以上的新冠感染。

当时特朗普也曾发文称,“股市大涨,疫苗即将上市,报告90%有效。这是多好的消息!”截至2021年1月6日,已有近1728.9万剂疫苗分发至全美各地,接种第一剂疫苗的人数约为530.6万。辉瑞疫苗在欧盟,新加坡,韩国等多地也已经开打。

虽说辉瑞疫苗在之前曾饱受争议,但宣传的95%有效性还是让许多人选择了它。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权威医学《英国医学杂志BMJ》副主编亲自撰文的一篇文章
如一颗重磅炸弹一样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

文章中对辉瑞疫苗95%的有效性
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并且指出疫苗的真实有效性可能只有29%!

这篇文章由《英国医学杂志》的副主编Peter Doshi发表,
而《英国医学杂志》(BMJ)是世界著名的四大综合性医学期刊之一,更是有150年的历史,因此其权威性可想而知。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这篇文章一出震惊了所有人。             “疑似病例”文章中指出,辉瑞公司报告了170例经PCR证实的covid-19病例,疫苗组和安慰剂组分别为8和162例。但还有一组被称为“疑似COVID-19”的组别,其数字十分庞大。“疑似COVID-19”
即疑似但未确诊的病例就是有症状但是未经过PCR核酸确诊的

根据FDA关于辉瑞疫苗的报告,在整个研究人群中共有3410例疑似COVID-19病例。其中疫苗组1594例,安慰剂组1816例

也就是说,有三千多个人出现了新冠症状,但只是核酸检测没有确诊,但是辉瑞在算有效性的时候,并没有把他们算作确诊。根据文章中提到的粗略估计,疫苗对发展中的covid-19症状的有效性,这样算只有19%。远远低于监管机构规定的50%有效性阈值

即使排除了接种后7天内发生的病例:辉瑞疫苗组409例,安慰剂组287例,其中应包括由于短期疫苗反应性引起的大部分症状,疫苗效力仍然只有29%。


Peter Doshi表示,如果这些疑似病例中有许多或大部分是在PCR检测结果为假阴性的人群中,这将大大降低疫苗的效力。也就是说,如果把确诊+疑似的病例算作一组,疫苗的有效性很可能在29%-95%之间。但是他还强调,如果那些“疑似covid-19”的患者的临床病程基本上与确诊的covid-19相同,那么“疑似加确诊的covid-19”可能比确诊的covid-19更具有临床意义。由于在试验中疑似covid-19病例比确诊covid-19多20倍,而且试验的目的也不是评估疫苗是否能阻断病毒传播,因此,对严重疾病进行分析,即“住院率、重症监护病房病例和试验参与者的死亡率是有必要的,而且这也是唯一对疫苗是否能让人们摆脱疫情的评估方法。Peter Doshi还指出,这显然需要更多数据来回答这些问题,但辉瑞公司92页的报告都没有提到那3410例“疑似covid-19”病例。它也没有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关于Moderna疫苗的报道也没有,唯一的来源,就是FDA对辉瑞公司疫苗的审查报告。     辉瑞的有效性分析排除371人文章中还指出,需要更多数据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分析FDA对辉瑞疫苗的审查表中的一个无法解释的细节

371名个体因“与第2次给药后的第7天或以前出现重要方案偏差”而被排除在疗效分析之外。令人担忧的是,随机分组之间在排除这些偏差的数量上存在不平衡:疫苗组311例,安慰剂组只有60例。疫苗组的人数是安慰剂组的5倍多

Peter Doshi对此提出疑问:

  • 辉瑞研究中的这些“方案偏差”是什么?
  • 为什么疫苗组的受试者被排除在外的人数增加了五倍?
  • FDA的报告没有说明,这些排除在外的情况甚至很难在辉瑞的报告和期刊上发现。

    药物服用、双盲测试以及委员会在上个月Peter Doshi提出了对使用止疼药、退烧药治疗症状会有混淆作用的担忧。他推测,这些药物可以掩盖症状,导致covid-19病例的检出率偏低。如今他表示,它们混淆结果的可能性似乎相当有限。尽管结果表明,这些药物在疫苗接种者中的服用频率是安慰剂接受者的3-4倍,但它们的使用大概集中在疫苗使用后的第一周,用于缓解注射后局部和全身的不良反应。

也就是说,疫苗组药物的使用率较高,这也让他有理由担心这会导致被“非官方‘揭盲’”

考虑到疫苗的反应性,很难想象参与者和研究人员猜不到他们属于哪一组。疫苗使用的“双盲”测试,就是说一组人接种新冠疫苗,另一组接种的是安慰剂,但测试的关键就是两组人都不知道自己接种的是什么。

而Peter Doshi对辉瑞疫苗的担忧就是,疫苗接种者这一组接种后服用药物的频率是接种安慰剂组的3-4倍,并且在吃药后会出现十分统一的情况:就是平均都会在一个星期后再出现反应。
这么来看真的很容易就猜得到自己接种的是什么

Peter Doshi表示,试验的主要终点是相对主观的,因此揭盲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然而,FDA和两家公司似乎都没有正式探讨致盲程序的可靠性及其对报告结果的影响。同时Peter Doshi还对统计covid-19案件的主要事件裁决委员会的程序提出疑问。

  • “他们是否对疫苗接种后第一周的抗体数据和患者症状信息视而不见?”
  • “他们采用了什么标准?”
  • “为什么一个由患者报告结果(covid-19症状)和PCR检测结果组成的试验需要这样一个委员会?”

同时文章指出,虽然Moderna任命了四名成员组成的评审委员会,都是大学附属医师,但辉瑞公司的协议说,辉瑞公司的三名员工做了这项工作。

最后,Peter Doshi表示,为了解决试验的许多开放性问题需要获得原始试验数据,但目前似乎没有一家公司与任何第三方共享数据。辉瑞公司表示,它正在“按要求提供数据,并接受审查”。但作者指出,这远不够。公开程度如何还不清楚,因为研究方案说辉瑞公司将在研究完成24个月后才开始提供数据。Moderna的数据共享声明意味着2022年中后期的某个时候会公开。

然而,目前全球已经有近千万人接种辉瑞疫苗。如果辉瑞疫苗真的只有29%的有效性,那有多少人会因为等不到到2022年公布具体数据而死亡?辉瑞引发大量不良反应不仅如今辉瑞疫苗的有效性遭到了权威医学期刊副主编的质疑。从试验以来,全球已经公开报道了数千起因接种辉瑞疫苗而导致死亡的案例

葡萄牙《晨邮报》等媒体消息,一名41岁的女性在2020年12月30日首次接种辉瑞和德国生物科技公司的疫苗后,于2021年1月1日在家中去世

以色列公共广播公司则提到,该国已有4人在接种辉瑞疫苗后不久死亡。

此外,挪威也报道两人接种疫苗后死亡

美国食药监局的一会议文件显示,辉瑞在疫苗的后期试验中总共有六人死亡,其中两人注射疫苗后死亡。不仅是死亡案例不断飙升,注射辉瑞疫苗后出现的副作用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目前,辉瑞疫苗在全球已经出现许多公开报道的严重不良反应的病例。

据《路透社》报道,一名来自阿拉斯加州朱诺的医护人员
在辉瑞疫苗接种后不到十分钟之内竟出现了危及生命的严重不良反应据报道,此前阿拉斯加患者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急诊科主任林迪·琼斯告诉记者,这名患者从来没有过敏史。可这名患者却快速出现皮肤潮红、呼吸急促等严重症状。随后,她被送入ICU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抢救。经过彻夜治疗,这名女子的症状得以缓解。

英国医疗监管机构表示,任何有药物或食品过敏史或严重过敏反应史的人都不应接种这款辉瑞疫苗。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6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23日,共报告了4393起不良反应事件辉瑞公司的一项新分析则显示,副作用在年轻人身上更明显。第二次注射后,许多人必须请假一天休息,直到症状减轻。在16到55岁之间的人群中一半以上感觉疲劳,一半以上出现头痛。超过三分之一的人会发冷,37%的人感到肌肉疼痛。

辉瑞疫苗时当下“最热门”的新冠疫苗选择,如今已经有多国开始了大范围接种,但英国医学杂志BJM居然曝出如此重磅的消息,也是必定会引起更多人的讨论。一直以来辉瑞都在宣传的“95%有效性”被权威医学杂志质疑只有29%,再加上此前出现的种种不良反应甚至是死亡,如今辉瑞疫苗的安全性也不得不让人担忧。

By 田思奇

女巴菲特Cathie Wood除了特斯拉之外还抛售了哪些股票

“木头姐”Cathie Wood抛售将近2.7亿美元特斯拉(TSLA)股票,债券市场的抛售浪潮冲击到那些对利率敏感的科技股——迫使投资者资金从“木头姐”侧重于增长的那些基金外流。

“木头姐”旗下三只ETF在周二美股大跌之际共抛售了特斯拉超过34万股,价值约2.7亿美元。9月以来,看涨特斯拉到3000美元的她,累计抛售特斯拉超过95万股。周二,有2.97亿美元资金从“木头姐”的ARKK中撤离,规模创下今年3月来最大。

随着科技股和成长股在近期美债收益率的飙升背景下纷纷遭遇抛售,华尔街明星投资人“木头姐”Cathie Wood的方舟投资(ARK Invest)似乎正又一次遭遇重创。

根据Refinitiv的数据,截至上周Cathie Wood旗下旗舰基金ARK Innovation ETF(ARKK)的资产规模为214亿美元。该基金周二再度下跌了4.2%,这一跌幅要明显大于标普500指数的2%和纳斯达克指数的2.8%。当天,标普500指数录得了5月以来最大的单日百分比跌幅,纳斯达克指数录得3月以来最大的单日百分比跌幅。

在美联储上周利率决议释放政策转鹰的关键信号后,美债收益率在过去四个交易日已持续攀升,这令科技股和成长股受到了明显冲击。债券收益率上升往往会降低股票的相对吸引力,对于科技股和其他成长型股票而言尤其不利。这些股票的估值更多地依赖于未来现金流,而随着债券收益率上升,它们的现金流贴现幅度更大。

  因而,在去年疫情封锁期间帮助Wood获得巨额收益的高成长型股票,在当前却严重拖累着ARKK的表现。ARKK的亏损在近几个交易日明显放大。

  自上周三以来,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已累计攀升了24个基点,而同期ARKK下跌了5%,纳斯达克指数下跌了2.4%。

  Commonwealth Financial Network投资管理主管Brian Price在一份报告中表示,“每当我们看到10年期美债收益率在短时间内出现如此剧烈的波动,似乎都会出现类似的场景。考虑到美债收益率的急升,价值股和周期股比成长股表现更好,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尽管美国三大股指目前仍在纪录高位附近徘徊,但许多个股最近几周表现不佳。截至周二,标普500指数成份股中有一半的股票较52周高点下跌了逾10%,其中有60多只成分股的跌幅更是高达逾20%。

  Wood的旗舰基金ARKK是2020年表现最好的美国股票基金,但今年迄今已下跌了约10%,而标普500指数则上涨了近16%。在晨星(Morningstar)追踪的601只中盘成长型基金中,ARKK今年迄今的表现垫底。

  由于投资者在过去几个月陆续转向金融、能源和其他押注经济重新开放的周期性股票,该基金重仓的在线健康公司Teladoc Health和电视流媒体公司Roku等所谓的居家概念股黯然失色。Roku股价年内已下跌了6.5%,Teladoc股价也下跌了约35%。上周,中国打击比特币交易的举措对该基金造成了新一波打击。该基金将加密货币交易公司Coinbase Global Inc列为其第五大控股公司。

  不过本月早些时候的一次公开讲话中,“木头姐”似乎依然不愿转变其持仓风格。Wood重申了她此前的立场,即美国经济活动放缓将提振成长型股票。

今年7月及8月,“木头姐”抛售了众多科技股与中概股,包括阿里、京东、拼多多、腾讯 ADR等热门股票。

以下则是根据 ARK 公开记录查询到的,木头姐一直在抛售的股票。

1. SBI Holdings, Inc.

SBI Holdings, Inc. 的市值超过60亿美元,上一财年的年收入接近50亿美元。该公司成立于1999年,在全球拥有9000多名员工。 SBI Holdings, Inc. (OTC: SBHGF)有七年的股息增长历史。该股票的52周价格范围在22美元至37美元之间。该公司的收入以超过16%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SBI 集团也与加密市场关系紧密,尤其是和 Ripple , SBI 一直都是日本市场 XRP 最有力的支持者之一。

与特斯拉、Twitter, Inc. 、Square, Inc. 、Roku, Inc. 和Shopify Inc. 不同,SBI Holdings, Inc. (OTC: SBHGF)是 Cathie Wood 一直在抛售的股票之一。

2. InterCure Ltd.

InterCure Ltd. 是Cathie Wood正在出售。该公司总部设在以色列,制造和销售大麻产品。InterCure Ltd. (NASDAQ: INCR)的市值超过3.18亿美元,去年收入超过2000万美元。(纳斯达克:INCR)的市值超过3.18亿美元,去年的收入超过2000万美元。它成立于1994年。该股的成交量为1,531,006,52周的价格范围在3至40美元之间。

在9月3日公布的第二季度财报中,InterCure Ltd. (NASDAQ: INCR)公布了第二季度的收益情况。(NASDAQ: INCR)报告的收入为4500万新台币,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00%以上。

3. BiondVax Pharmaceuticals Ltd.

BiondVax Pharmaceuticals Ltd. (NASDAQ: BVXV)是一家位于以色列的生物制药公司,开发和销售传染病的治疗方法。8月26日,BiondVax Pharmaceuticals Ltd. (纳斯达克:BVXV)公布了第二季度的收益,报告称每股收益为0.01新台币。在此期间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为3900万新谢克尔,低于去年同期的4800万新谢克尔。

在2021年第二季度末,Insider Monkey数据库中的2家对冲基金持有BiondVax Pharmaceuticals Ltd.(纳斯达克:BVXV)价值29.2万美元的股份。(NASDAQ: BVXV),低于前一季度的3家,价值19万美元。

4. Phreesia, Inc.

Phreesia, Inc. (NYSE: PHR)是一家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的公司,为医疗保健行业销售软件和支付解决方案。9月3日,投资咨询公司Raymond James保持对Phreesia, Inc. (NYSE: PHR)的股票,并将目标价格从65美元上调至75美元,指出该公司正在采取措施,以实现长期增长目标。

在Insider Monkey追踪的对冲基金中,位于马里兰州的投资公司Rock Springs Capital Management是Phreesia, Inc. (NYSE: PHR)的主要股东,持有96万股,价值超过5,800万美元。

5. LendingTree, Inc.

LendingTree, Inc. 该公司拥有并经营一个在线消费平台,总部设在北卡罗来纳州。5月20日,投资顾问Northland将LendingTree, Inc. 的股票从 “市场表现”(Market Perform)升至 “跑赢大盘”(Outperform),目标价为225美元,强调该公司在抵押贷款行业的恢复力可能比人们担心的要好。

在2021年第二季度末,Insider Monkey数据库中的30家对冲基金持有价值3.46亿美元的 LendingTree, Inc. ,高于上一季度的25家,价值5.68亿美元。在2021年第一季度的投资者信中,资产管理公司Polen Capital 曾提高其抛售了一些股票,LendingTree, Inc. 位列其中。

“我们还清空了LendingTree的头寸。LendingTree是消费者金融服务垂直领域的一个双面市场,将借款人和贷款人联系起来。该公司已经建立了一个超过15年的品牌,通过让银行竞争为借款人提供储蓄。该公司在金融危机前曾被IAC收购,然后在全球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被剥离出来。该公司在全球金融危机后通过增加抵押贷款市场的价值而重新崛起。该公司利用该模式中强大的现金流产生,扩展到邻近地区并使收入基础多样化。多年来,产品供应主要通过收购来扩大,包括信用卡、个人贷款和保险。这种多元化战略在需求冲击中获得了红利,比如18个月前抵押贷款需求的下降,然后是大流行病造成的需求破坏。然而,多元化也有一些弊端。虽然它能保护公司免受重大的需求破坏冲击,但在我们看来,随着产品因宏观因素而受到青睐,它也很难推动持续的长期复利。虽然我们认为 LendingTree 已经解决了一个独特的问题,但我们不认为它在未来有同样的复利潜力。”

6. Zscaler, Inc.

Zscaler, Inc. 负责销售云安全解决方案,在加州运营。8月23日,投资咨询公司JPM Securities维持对Zscaler, Inc. 的股票,并将目标价格从240美元提高到270美元,指出该公司在增长调整的基础上看起来有 “吸引力 “的估值。在Insider Monkey追踪的对冲基金中,总部位于波士顿的投资公司Arrowstreet Capital是Zscaler, Inc. 的主要股东,持有140万股,价值超过3.18亿美元。

7. Guardant Health, Inc.

Guardant Health, Inc. 是一家位于加州的精准肿瘤学公司。6月21日,投资咨询公司Wells Fargo维持对Guardant Health, Inc. (NASDAQ: GH)的股票,并将目标价格从145美元上调至160美元,指出长期定价前景对该公司是个利好。在Insider Monkey追踪的对冲基金中,位于康涅狄格州的投资公司Viking Global是Guardant Health, Inc. (NASDAQ: GH)的主要股东,持有420万股,价值超过5.28亿美元。

8. Xilinx, Inc. (NASDAQ: XLNX)

Xilinx, Inc. (NASDAQ: AXLNX)是一家位于加州的公司,制造和销售可编程设备。7月29日,投资咨询公司Wells Fargo重申了对赛灵思公司(NASDAQ: AXLNX)的等权重评级。(NASDAQ: AXLNX)的股票,并将目标价从110美元上调至140美元,强调该公司公布的第一季度业绩良好。

在2021年第二季度末,Insider Monkey数据库中的59家对冲基金持有价值41亿美元的赛灵思公司(NASDAQ: AXLNX)股份。(NASDAQ: AXLNX),比前一季度的57家价值35亿美元有所增加。

9.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台积电 TSM)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和销售半导体及相关产品,总部设在台湾。6月22日,投资咨询机构Argus开始对台湾积体电路制造有限公司(NYSE: TSM)的股票进行报道,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格为150美元,赞赏该公司的新资本支出计划。

在2021年第二季度末,Insider Monkey数据库中的64家对冲基金持有台湾积体电路制造有限公司(NYSE: TSM)价值106亿美元的股份,低于前一季度的76家,价值108亿美元。资产管理公司Bonsai Partners在其2021年第一季度投资者信中强调了几只股票,台湾积体电路制造有限公司(NYSE: TSM)是其中之一。

台湾半导体是全球最大的逻辑半导体芯片外包代工企业。台积电的股价在本季度升值了8.9%。与上季度类似,半导体芯片的供需不平衡继续使台积电受益。为了推动新的技术进步和满足目前的供应不平衡,未来几年整个行业的资本支出可能将大幅增加。

他们现在的大型资本支出计划(未来三年1000亿美元的投资)有可能导致中期内的行业供应过剩,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回报率。

10.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Inc.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Inc. 旨在提供生命科学解决方案。8月4日,投资咨询机构Argus维持对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Inc. 股票的买入评级,并将目标价格从530美元上调至600美元,注意到该公司在第二季度的盈利情况良好,指导数字也有所改善。

在2021年第二季度末,Insider Monkey数据库中的87家对冲基金持有价值73亿美元的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Inc. ,比前一季度的79家价值62亿美元的股份有所增加。

By 财联社

时代的一座山,巫宁坤的一滴泪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老年应该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狄兰·托马斯(翻译 巫宁坤)

1. 他因为流下“一滴泪”无家可归

  2019年8月10日,中国著名翻译家,曾翻译《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巫宁坤教授,在美国家中逝世,享年99岁。

  1993年,他因为出版了回忆录《一滴泪》,惹怒了单位的一些领导,他和夫人李怡楷的退休金停发,住房收回,“学院领导下令毁门砸锁,将全部财物扫地出门”,他再一次无家可归。

  无奈之下,他只好留在了子女美国的家中,在那里度过了余生。

003.jpg

  巫宁坤的回忆录《一滴泪》究竟讲了什么?会引来这样的遭遇和后果?

  这“一滴泪”,记录的是他亲身经历的扭曲、残酷的人和事,是一些人至今不愿意承认,害怕面对的并不久远的历史,是他的“一滴泪”,也是整个民族的一场哭泣。

  没有人能够否认,巫宁坤是一个爱国的人。

  1943年10月,巫宁坤自告奋勇,为第一批去美国受训的中国飞行员担任翻译,他乘坐着一艘没有武器,没有军舰护航的运兵船,冒着被德国潜艇击沉的危险,在海上航行了四十二天之后来到美国。在此之前,他曾担任了美国飞虎队的翻译员,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51年,当新中国的橄榄枝递给他的时候,他本可以像他的室友李政道一样,留在美国继续深造,却因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选择了回到中国。

  李政道帮他收拾完行李,还送他上路,临行前,他还问李政道:“为什么不跟自己一起回去?”

  多年之后,当李政道以诺贝尔奖得主的身份回到中国,巫宁坤又见到了阔别已久的室友,他发现,对方已经成长为顶级国际学者,两人之间有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根本就是生活在两个世界。

  回忆往事,巫宁坤流下了“一滴泪”,这滴泪,用三个词来概括,就是“我归来,我受难,我幸存”。

2. “我归来,我受难,我幸存”

  1951年年初,人在美国深造的巫宁坤接到了燕京大学校长陆志韦发来的聘书,聘请他前去担任英语教授。

  他翻来覆去想了几天,找各路朋友商量意见,最终决定接受这份聘书,回中国任教。

  当时他想:“放弃一个最富裕的资本主义事业,回去为社会主义新中国服务,一定会受到对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

  听到这个消息,身在上海的妹妹非常开心,哥哥终于要回来团聚了,而台湾那边的哥哥、姐姐却表示了担心,但他们的迫切告诫并没有阻止巫宁坤为国效力的一腔热情。

四三年赴美留学。国共内战的硝烟,只是他在美国报纸上读到的、语焉不详的新闻。不过,出于纯朴的爱国之心,他总是感到“有一根割不断的纽带”将自己与古老的祖国连接在一起,“一个新时代、一个崭新的社会,似乎随着一个新政权的建立已经来到了”。

接到电报之后,没有经历太多思虑,巫宁坤便决定放弃完成一半的博士论文,回去为“新中国”效力。在美国为数不多的中国留学生当中,比巫宁坤小六岁的李政道,是与之过从甚密的“小弟弟”。李政道赶到三藩市港口即将启程的远洋轮船上为之送行。巫问李:“你为什么不回去为新中国工作?”李笑着回答说:“我不愿让人洗脑子。”一九五七年,巫宁坤被打成“右派”,押送到劳改营服苦役。同年,李政道荣获诺贝尔物理奖,名满天下。


“一九八四”提前降临中国

归国之初,住房尚未分配,巫宁坤暂住好友陈梦家、赵萝蕤夫妇的家中。陈梦家是新月派诗人和考古学家;赵萝蕤是燕京大学宗教学院院长赵紫宸的女儿,英美文学专家和翻译家,第一位翻译艾略特长诗《荒原》的中国学者。陈赵夫妇与大诗人艾略特有过一次传奇的会面:一九四六年夏天,艾略特由英国回美探亲,邀请两人在哈佛俱乐部共进晚餐。艾略特即席朗诵《四个四重奏》的片段,又在赵萝蕤带去的《一九零九至一九三五年诗歌集》和《四个四重奏》两本书上签名,在扉页上题写“为赵萝蕤签署,感谢她翻译了荒原”的英文题词。

然而,“新中国”并不适宜这类优雅聪慧、学贯中西的人物居住。当灭顶之灾悄然降临时,诗歌根本不能充当救命的稻草。巫宁坤记载了一个发人深省的细节:有一天,从学校的大喇叭里传来一个通知,要求全体师生参加集体工间操。陈先生一听就火了:“这是‘一九八四’来了,这么快!”

“集体操”是极权主义的重要象征,从纳粹德国到文革时期的中国,再到今天的北韩,都拼命推广这种似乎很单纯的体育活动,其实它目的是泯灭每个人独特的个性,将个体融入集体之中,以方便独裁者统治和驾驭。陈梦家对“集体操”的敏锐认识,来自刚刚在英国出版三年的乔治•奥威尔的名作《一九八四》,可见当时仍有少数知识份子与西方文学和思想潮流同步。遗憾的是,《一九八四》在中国发生广泛的影响力,则要等到半个多世纪之后,经历了“六四”屠杀的人们与这本老书迎面相遇。试想,如果《一九八四》取代《毛泽东选集》,三十年前在中国人手一册,专制暴政还会肆虐如此之久吗?

俄国思想家别尓嘉耶夫说过:“一个趋向于为统治者服务的国家是不会关心人的;对它来说,人是仅仅作为统计单位而存在的。”这样的政权之下,先知的下场可想而知。一九五七年,陈梦家发表《慎重一点“改革”汉字》和《关于汉字的前途》两篇文章,不赞成废除繁体字实行简化字,被定性为“章罗联盟反对文字改革的急先锋”,并被打为“右派”。赵萝蕤因受到过度刺激,导致精神分裂。“文革”期间,陈梦家被强迫长跪在院子裡,被人吐口水,有人还将吃剩的饭菜往他头上浇,罪证是“攻击革命烈士闻一多”,说闻一多“不洗澡,不换衣服,身上臭得要命”。陈梦家愤然道:“我不能再让别人当猴子耍。”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四日,服安眠药自杀未果;九月三日,自缢身亡。也有人怀疑他是被打死后伪装成自杀的。与此同时,被放逐到安徽合肥的巫宁坤,再度被抄家、批斗、游街,在“牛棚”中挣扎求生。

《一滴泪》不仅是一部个人史,更是政治史的一部分。今天的中国人,香港人、台湾和海外华人都需要认真阅读这本书。香港评论家陶杰强调说,香港今天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港人尤其是知识界不了解中国的真实历史。“香港的学者,有许多读「社会科学」:社会学、政治学、行政管理、社工。「社会科学」在西方,属于左倾理想主义份子的大本营,这个类别,在香港,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历史的基础训练,尤其是:1. 由1921年开始的中共史;2. 三千年来的中国历史;3. 自1789年以来的世界史。”对此,陶杰感叹说:“绝对没有「民主回归」这回事,只要读过一九五○年之后的现代中国史,包括「公私合营」、批判「武训传」,批判胡风,然后藉一本《红楼梦》,政治批判俞平伯,直到1957年的「反右」为止,就会一清二楚。但是到今日,以上的几件事,香港人又有几个听说过,几个明白,又有几个看得透?”

从1951年回到中国,到1991年离开中国,巫宁坤在共产中国生活了四十年,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的好日子。

青年时代的巫宁坤,不是共产党员,却是同情和支持共产党的“同路人”。早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他就深受进步教授和左派同学亲共思想的影响,也是左翼学生文艺社团“冬青文艺社”的积极分子,阅读过高尔基的小说和共产党的秘密传单。在美国留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美国共产党出版的《群众与主流》杂志,在书店里到处搜罗“进步”书刊。回国时,他的行李大半是装满左派书刊的铁皮箱和纸板箱。

然而,回国后迎接巫宁坤的,是一场又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政治运动。第一次是“思想改造运动”,翦伯赞居高临下地命令他“补充交代本人的历史轮廓”,巫宁坤从未受过如此侮辱,顶撞说:“我回国不是来搞坦白交代的。翦教授,失陪了。”巫宁坤由此埋下了成为“老运动员”的祸根。而自以为对共产党忠心不贰、整人毫不手软的翦伯赞,大概不会想到,在更加严酷的“文革”中,自己会成为被整肃的对象,并走上自杀的不归路。

接着,燕京大学与所有的教会学校一起被取缔,巫宁坤随即被分配到天津南开大学外语系。刚刚热情澎湃地投入教学工作,让他更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外语系突然召开“帮助巫宁坤同志认识他来外语系任教一年以来在思想上和其他方面所犯的错误”的会议。若干平常与之无话不谈的同事,将他私下里的言论一条条地揭发出来,然后落井下石、上纲上线。会后,他的好友、诗人和翻译家查良铮提醒说:“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自由社会里。”

不自由的社会,不能容纳热爱自由的知识份子。“反右运动”罗网高张,巫宁坤这样深受西方自由主义传统洗礼的知识份子必然落入网中。这一次,他被划为全系唯一一名“极右分子”,被送到北京半步桥劳教所关押。那一刻,他终于认识到:“跨过这‘半步’,我就不再是教授、知识份子,甚至不是一个人。我现在只是一个入了另册的‘分子’,一个贱民,一点也不比睡在我左右两边的小偷或流氓高明。不,我比他们还坏,因为思想罪被认为比各种小罪更危险。”

数月之后,巫宁坤被送往北大荒小兴凯湖上沼泽遍布的劳改农场,他不是被法庭正式判定的罪犯,却被剥夺了基本自由与人权。1960年,他与一群难友一起被转移到北京与天津之间的清河农场。在那里,大饥荒蔓延开来,巫宁坤靠着亲人从黑市买来捎带给他的食品幸存下来,许多难友被活活饿死——有一次,巫宁坤被派去挖坑埋尸体,由于身体羸弱,只挖了一个坑,遭到队长的严厉斥责。

作为“小知识份子”的毛泽东,对曾经蔑视过他的“大知识份子”充满刻骨仇恨。知识份子成了“臭老九”和“牛鬼蛇神”,与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存在千丝万缕联系的“海归”更是“渣滓中的渣滓”。那是一个反智主义的时代。毛泽东及中共政权将知识份子看作潜在的颠覆者和必须加以改造的对象。殊不知,改造他人的思想,是所有思想中最邪恶的思想。

在兽性氾滥的国度,“义人”不会被“勐人”摧毁

苏俄历史学家沃尓科戈诺夫在《胜利与悲剧:史达林的政治肖像》一书中写道:“斯大林在不断满足但又无法彻底满足他那血腥的欲望时,犯下了史无前例的反对自由的罪行:他不让人们自由地生活和自由地思想。”

鲁迅笔下有杀人如麻、不知良心为何物的“勐人”。“勐人”是一群天不怕、地不怕的“二杆子”,以残暴为美德,以欺骗为技能。巫宁坤在《一滴泪》中,描写了种种如虎豹、豺狼和毒蛇般的“勐人”:有把整人当作进身之阶的学术官僚,有劳改营中军人出身的暴虐的管教人员,有被施加催眠术而变得嗜血的红卫兵学生……纳粹在德国已成为历史,“文革”在中国却并未遁入历史隧道。可悲的是我们的世界,仍然被大大小小的“勐人”所统治。

英国思想家伯林对人类的本性有悲观的评估:“同种动物之间一般不会互相残杀,只有人类才互相残杀,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止人杀人,人是所有动物中最残酷的一种动物。”没有宗教信仰的伯林,经历了苏俄十月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史达林的暴政和漫长的冷战,对人性只剩下淡淡的绝望。然而,在这个世界上,虽然有“勐人”横行,却也有如萤火虫般闪闪发光的“义人”,无论黑暗何其大,亦不能消灭他们的光芒。

《一滴泪》这本书还有另外一位作者,就是巫宁坤的妻子李怡楷。书中有五个章节是根据李怡楷的口述整理出来的,这部分内容让读者认识到,受难者家人承受的苦难,丝毫不比受难者本人小。李怡楷十五岁上中学时,就皈依天主教,一九四九年之后,大学生上教堂受到当局的白眼,但她仍然不声不响地上教堂。当她与巫宁坤结婚之后,厄运接踵而至,正是来自信仰的勇气与爱,让她对丈夫不弃不离,对政治迫害不屈不挠,坚定地拒绝了当局让他与丈夫划清界限并离婚的诱骗。

书中记载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细节:当巫宁坤即将被送去劳动教养之际,李怡楷炒了两盘丈夫爱吃的菜为丈夫送行。此时,她腹中怀着即将出世的孩子,丈夫将去服一个没有刑期的、不知何时是归期的刑,她将在家独自奉养老人、抚养孩子,她却深明大义地对丈夫说:“我会每日每夜为你祈祷。坚守信念,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坚守对生活的信念。”正如余英时教授在为《一滴泪》写的序言中所说:“巫先生之所以终能‘幸存’下来,如果没有夫人的全心全意的支援,是不可想像的。如果不是夫人给他寄寒衣,恐怕他在北大荒非冻死不可;如果不是夫人千里迢迢的‘探监’,送食品之外更为他的病情而向原单位要求早日释放,他也可能饿死在清河农场。”这位柔弱而坚韧的女性,乃是全书中的“第一英雄”。

美国作家何伟从巫宁坤那里听到陈梦家、赵萝蕤的故事,由此对中国的古文字产生兴趣,撰写了“中国三部曲”之一的《甲骨文》。在书中,他描述了巫宁坤、陈梦家、赵萝蕤那一代人的故事:“那一代人一直在流浪——他们要逃离战争、饥荒和政治,他们尝试着调和西方思想和中国传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失败了,但他们并没有丧失自己的尊严,而他们的一点理想主义火花则以某种方式倖存了下来。”幸存者不仅为自己作传,更是为不能开口的死难者作传。在与巫宁坤有过一番长谈之后,何伟写道:“我特别敬重巫宁坤的平静。他的回忆录并不是畅销书,但他理顺了他的过去。对于任何作者而言,那就是写作的根本动机,特别是对那些遭遇了不幸的人们。写作可以模煳真相、困住在生的人,它可以具有破坏性,也可以具有创造性。但对意义的搜寻,则有了一种超越一切瑕疵的尊严。”是的,再凶暴的兽性也不能压倒人性的尊严。

004.jpg

3. “中国的良心”却在美国走完了余生

  在巫宁坤的回忆录《一滴泪》里,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太多的颠倒黑白和人性的堕落。

  有位曾经被打成“右派”的老教授,因为表现好从下放的地方调了回来,结果他一回来就成为揭发别人最积极的那位。

  曾经说话斯文有“长者风范”的前辈,一夜之间变了嘴脸,站出来揭发别人时一开口就大喊大叫,犹如泼妇骂街。

  曾经对知识充满崇拜的学生,一言不合就逼着老师下跪,把无知当成理想。

  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说错了一句话,或者,被别人故意曲解他的一句话,就被整得死去活来。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段短暂的“大鸣大放期间,巫宁坤曾经“天真”地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防知识分子之口甚于防洪,在我们几亿人口当中,知识分子少得可怜,应该鼓励他们作为民族的良心,而不是继续做封建王朝卑躬屈膝的士大夫,给予知识分子言论自由,不会失去任何东西,而从无数开放的头脑中却可获得集体智慧的无价之宝。”

  说完这番话之后,巫宁坤没有得到想要的“自由”,反而成为他被批斗,被抓进监狱的罪行之一。

005.jpg

  但他不后悔说了这样的话,1993年,他将《一滴泪》出版,记录了想要铭记的历史,说了自己想说的话,因为这样,他被停发退休金,收回了房子。

  当时他和妻子正在美国子女的家中居住,学校领导因为这本回忆录“伤害了一些老同志的感情”,竟然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将他的房门砸烂,将里面的财物全部扫地出门,宛如当年的“抄家”。

  巫宁坤年复一年的申诉,要给自己讨个公道,一直到1999年朱镕基总理访美,收到了巫宁坤的申诉信,才得以恢复。

  巫宁坤知道,这种小小的困难,和那些没有幸存下来的人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一九七八年,刚刚获得“平反”的巫宁坤,去北京饭店拜访到中国讲学的李政道。久别重逢的那一幕,让他感慨万千:分别二十七年后,他们生活在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中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李政道留在美国,获得成就和荣誉,过着安定富裕的生活;巫宁坤回到祖国,历尽劫难和凌辱,好不容易才活到“改正”的今天。李政道在“美帝国主义的堡垒”安居乐业,回到共产中国荣膺“爱国主义者”的桂冠,受到最高级党政领导的接见和宴请,作为国宾出入有专用红旗大轿车代步;巫宁坤响应号召回到祖国,却被划为人民公敌,受尽无产阶级专政下劳动改造和“牛棚”的煎熬,几乎成为饿殍,葬身一捧黄土。当时,巫宁坤脑子里突发奇想:如果当年在旧金山是自己送李政道回国,结果会是怎样?


至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那就不会有巫宁坤的这本血泪斑斑的回忆录《一滴泪》了。

巫宁坤曾用一句话概括三十年的“牛鬼”生涯:“我归来,我受难,我幸存。”他说:“持久的苦难决不仅是消极的忍受,而是一宗支持生命的馈赠。……或许恰恰因为受难在一个人的生命中佔有一个无比重要的地位,所以一部丹麦王子的悲剧,或是杜甫盪气迴肠的诗篇,才以人生悲剧的壮丽使我们的灵魂昇华。”在巫宁坤的三个一字千金的动词之后,我要补充一个动词:“我离开。”一九九一年,又经历了一九八九年的巫宁坤,决绝地离开中国,到青年时代曾求学八年的美国安度晚年,并于一九九六年加入美国籍。

  正如《古拉格群岛》的序言说得那样:“献给没有生存下来的诸君,要叙述此事他们已无能为力。但愿他们原谅我,没有看到一切,没有想起一切,没有猜到一切。”

  索尔仁尼琴记录了苏联过去犯下的错误,成为了“俄罗斯的良心”。而我们,有“一滴泪”,尽管这滴泪水是那样的稀少,弱小,但它总有一天,能够感动中国,汇成大海,警醒着我们,不要再犯过去的错误。

  愿天堂里的巫宁坤,获得永远的自由。

By 万维

这些创业者为什么严重抑郁

你想创业吗?如果没有无比强大的内心,没有异于常人的钢铁身体,没有学习进化能力,而只是空有一腔理想和热血的话,建议三思而拒绝。

阿宝就曾经以为,创业是为了实现梦想,但现在看来,梦想遥不可及。

阿宝关掉了他仅仅成立一年的电影公司后,来到朝阳区育慧南路的鲁迅文学院学习。阿宝的宿舍是614,一间北向的屋子,窗外阳光灿烂,一群灰色的鸽子在钢筋水泥丛林里自由的翱翔。

与当下海阔天空相比,半年前的阿宝非常焦虑。

他的电影公司成立一年多了,开发了十多个项目,培育了九个IP,拍摄了一部院线文艺片电影……但IP难以轻易卖出去,谈好的项目签好了的合同说没就没,总是最后关头对方一个电话就告知不投了。

阿宝发现影视圈的生态与之前的创业环境完全不同。拍摄的文艺电影拿到了龙标(放映许可证)却上不了院线,止步于惊人的发行费,而发行代理公司又不看好文艺片市场。烧钱,很煎熬。有一天,阿宝忽然想通了。

失败是悬在创业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关于创业的残酷性,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如此说,“创业3年的公司,93%会死掉,活下来的只有7%,但是所有的创业者,在上路的那一天都没想过失败的后果。”

创业是个九死一生的事情。活下来的这7%的创业者,他们有异于常人的心志,好的身体,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还有些时势造英雄的运气。

对那些成功的创业者来说,“如果可以重新开始,我就不玩这个了。”那么玩什么?成为一名极客,产品经理,投资人……又或者是作家?如果人生可以重新来过,他们会拒绝创业。

“我有生以来最大的错误就是创建阿里巴巴,因为工作占据了我的所有时间……如果有来生,我不想谈论商业,不想工作。”马云在阿里巴巴18岁的成人礼上对着台下4万多的听众如此说。

遗憾的是,很多人只是把这理解成马云的“傲娇”。

《创业维艰》的作者本.霍洛维茨,如此总结他的创业时光:“在担任CEO的8年多时间里,只有3天是顺境,剩下的8年几乎全是举步维艰。

窘迫、艰难,承受巨大的压力……即是如此,为什么要创业?如张颖所说,“抽不醒的他们,才是勇者”。

不服输的代价

“不同社会阶级间,像是一个平行宇宙,我们期待看到更多通过自己努力,能够愿意跳出来打破这种僵局的人。不管创业这件事是暂时失败,还是获得阶段性成功……但这事只要我还没放弃,就还不算完。”

创业电影《燃点》播出后,“席读”的CEO安传东在自己的朋友圈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罗永浩在《燃点》中如此说:“泥腿子改变命运的冲动,远远强过富五代守住家业的动力。”安传东亦是如此。

《南方人物周刊》杂志曾梳理,改革开放这些年,打破阶层固化的九大通道:高考、倒爷、打工潮、裁军、炒股、下海、留学、新经济和海选。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改变个人命运的机会呈现出波浪状的演进态势,每隔若干年就有一个改变。

安传东想通过新经济这个通道来改变命运。近年来,随着“网络股”的飙升,一些人把以信息、网络业为代表的 “高科技产业”称为“新经济”。在中国,新经济企业的成长依靠风险投资的“输血”,盈利模式则建立在庞大的用户群上。

2019年1月22日上午,“席读”的CEO安传东来到望京叶青大厦,一位教育赛道的创业者看了电影《燃点》,觉得她的公司在渠道上可以和“席读”合作,这样就可以帮到安传东。

1992年出生的创业者安传东,圆脸,中等身高,其人质朴率真。《燃点》上映后,安传东在片中的屡败屡战的经历戳中了很多创业者的泪点。

他的不自信,固执,不服输的勇气,像极了当时初出茅庐创业的他们。

安传东从河南安阳的小镇考到人民大学哲学系,擅长考试的他有了第一个目标拿奖学金,但后来奖学金还是属于来别人。安传东发现人和人的不同,在于天赋,基因和资源。

尽管很受挫,但安传东没有放弃,他想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证明自己。大二的时候他把专业从哲学系转到了商学院,开始在校外做兼职,他在苏宁做推销员,三天三夜,他挣了360元。

安传东自述,大学通过买卖二手物品,他有了第一桶金50万,他买了一辆车。后来他去搜狐网做实习生,期间,他采访过雷军、董明珠、宗庆后……他知道了微软的盖茨、苹果的乔布斯,Facebook的扎克伯格……在他们身上,贴满了创新、努力、不墨守常规的标签、这些成功的故事激励了无数热血澎湃的青年,安传东也是其中的一位。在此期间,他认识了恩师张五常,他们一起卖橘子,卖过鲜花,在生活中感受经济学原理。

安传东搜狐实习结束后,本可以留下来工作,但他还是放弃了。安传东的那些商业院的同学,有的去了银行,有的成了公务员,安传东想创业。2014年3月26日。 安传东第一次踏上创业历程。

那一年,O2O创业潮如火如荼、创业如火如荼。在中关村创业大街上,一个有名的段子是,一个保安说自己要做外卖,在一个月内拿到了几万块钱投资,几个月后,钱用光了,换一个方向再来拿钱。

安传东做的是一个O2O项目“最后驿千米”,校园里经常会产生大量物流订单,但快递一般只能把产品放到校园的某一个地方。安传东要填平这最后一公里的“蓝海”,学生可以以手机接单的方式,帮快递人员把物品送到最终的地点。

把安传东的这个创业项目置于全民创业潮的大背景中,安传东天使轮和preA轮总共融了1250万。据IT桔子的统计,2014年拿到天使轮投资的公司达到812家,拿到A轮的达到846家,拿到B轮的也有225家。

安传东的项目整体进展也很顺利,因为太顺整个人就飘起来了。安传东自述,项目的现金流很好,一度,他的账上趴着两千多万的现金。一度,安传东成为团中央力推的青年创业榜样。这是安传东创业的高光时刻。

后来,他也跟着疯狂补贴,项目失败了。2016年年底的时候,安传东变得一无所有,还欠了几百万外债。

安传东说他内心里有着深深的恐惧,夜里睡不着的时候,他会想,这些钱他怎么才能还上,白天上班,晚上捡破烂吗?

非常窘迫的时候,安传东回到老家河南安阳市滑县四间房,他的父亲是个木匠,他拿走了父亲一年的收入14.8万,给员工们发放了最后一次工资。幸运的是:投资人收购了他的公司,他才无债一身轻的告别了他的第一次创业。

安传东这几年的创业生涯中有的只是窘迫,为了200元的电费他会埋怨女朋友,有时候公交卡里只剩下了四毛钱……

心理大考验

如若说,失败是悬在创业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压力则是创业过程中的常态。一度,创业者的抑郁在甚至成为了一个话题,被《经济学家》以漫画的形式登上了杂志。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赤裸裸的现实。

阿宝,湖北人,北漂,也曾供职商务部,后考上京城一所著名的“985”高校全日制研究生,文科生背景的跑去读金融。但阿宝最重要的人生经历是就是创业。他说:“商场就是生死场。”还说,“现实永远比小说更精彩更残酷。”

阿宝赶上了纸媒的黄金十年,而后阿宝加入了一家户外传媒公司,实现了媒体人到职场人的华丽转身。阿宝转型顺风顺水,写文章他一把好手,做销售亦然。

好景不长,这家户外传媒公司高层内斗,创始人和投资人也因对赌协议而直接爆发冲突,最激烈时投资人冻结了公司账户,赶走了总经理,随即总经理动用社会暴力力量又赶走了投资人任命的职业经理人。

阿宝毅然选择离开,他想跟着一个创业公司一起成长,但显然不是这样的创业公司。

半年后,阿宝选择了一家成长型的连锁公司加盟,他的职位是副总裁,负责品牌和融资。在巨额亏损境况下,他成功两轮融资,让公司在生死边缘数次化险为夷。

直到有一天,半夜早醒,然后持续半年,每晚只有两三个小时的睡眠。

失眠时内心焦躁不安,渴望倾诉,这种心境阿宝不可能和公司员工分担,也不可能告诉商业合作伙伴。阿宝需要给自己找点事情做,他开始写商战小说。那些日常发生在身边的商业故事,像水一样从他的笔端流出。

他亲历的高层内斗和融资的经历都成了他写作的素材,阿宝写的很快,几乎三个月时间,他差不多就完成四十万字的小说。

这个过程中,阿宝辞职了,他觉得他不能拿着自己的命耗了,长期失眠,他的脸上已经长出了一些老年斑,发际线也在后移。

这次离职后,阿宝自己创业了,他成立了一家电影公司,公司的地址在北京东四环的竞园,曾经的两个下属跟着他来到了这个新公司,他签约了一个导演。阿宝曾经熟悉的那些投资人他们只投资互联网,他们不懂电影产业也不投电影产业。

阿宝这次创业,持续了一年,因为各种各样的缘故,定好的电影项目被延迟,总体上有点萧条。

再次告别创业后的阿宝加入了中国作协,而后他获得了去鲁迅文学院学习的机会。莫言、余华、王安忆、张抗抗、刘震云、迟子建等作家都在这所“文坛的黄埔军校”学习过。整整一学期,阿宝从未缺过一堂课。

现在阿宝不再创业了,他成为天使投资人,他只投自己熟悉赛道的创业者,投了工业机器人、养老、医疗器械、游戏、生鲜电商等项目,这些被投资的创业者,都是被阿宝认可的朋友。

失眠是抑郁症的前哨,阿宝的失眠症还是未好,但他没有抑郁,因为他热爱写作。

“我曾经得了很严重的郁抑症,整宿整宿睡不着觉……一到夜里眼睛盯得跟灯泡似的……看待事情非常非常悲观”,万科前高管毛大庆回忆起自己的抑郁的状态。

毛大庆曾尝试过看心理医生,但收效甚微。期间他去美国跟王石吃了一顿四个小时的午餐,“就像祥林嫂一样在那一直说一直说,你这人怎么这么负面呢?”后来跑步治愈了他的抑郁。

法制周报曾提到一份公开资料,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已有1200多名企业家因为自己摆脱不了的心理障碍走向了自杀身亡的道路。

如何九死一生?

剔除创业者成功时的风光无限后,剩下便是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皇明太阳能董事长黄鸣所说,便意味着他的一生从此将与压力、竞争、劳累、焦虑结伴而行,再也不得轻松。

大多数成功的企业家都是工作狂,他们的生活与工作几乎没有明显的界限,也没有节假日、上下班的概念。即使有病也一再拖。

网上曾流传过王健林的一天作息表,他早上4点起床,健身45分钟,工作量约是16小时;马云一年飞行了800多个小时,平均每天2小时在飞机上度过,走访了33个国家和地区;对于腾讯员工而言,凌晨三四点收到马化腾的回复邮件也是家常便饭的事情。

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曾回忆自己刚创业的时候,“那时候,我经常半夜2点钟醒来,起床回Email。回复完继续睡觉,再醒来也才5点钟,再起床回Email……长时间在高压工作,造成我抵抗力减弱,这可能也是后来生病的原因。”

“钢铁侠”马斯克。在最困难的时间,特斯拉面临资金短缺、员工离职、美国次贷危机……马斯克一度精神崩溃。多年以后,马斯克把这段九死一生的经历形容为“一边嚼着玻璃,一边凝视死亡的深渊”。

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创业30年来,每天工作16个小时,一年中200多天都奔波在市场一线。工作几乎是宗庆后的全部,他上班不是朝九晚五,而是朝七晚十一,几十年如一日。

《史蒂夫·乔布斯传》的作者艾萨克森说“乔布斯在死前一天还是在工作”。 青岛啤酒的彭作义突发心肌梗塞意外去世、大中电器的胡凯、爱立信的杨迈都死于心脏病、春雨医生的张锐……更多是积劳成疾,过劳猝死。

创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承担着精神和身体的双重压力。

失败则是创业的一种常态。

“跨界美食家”是安传东的第二个创业项目,定位于短视频MCN机构。这个项目在2017年的经纬创答会上被张颖否定了。安传东又失败了。

周亚辉,昆仑万维董事长。第一次创业的周亚辉是做多媒体光盘,他在清华科技园租了一个办公室,账面只剩10万块钱时,办公室就被退掉了。后来,周亚辉就在五道口附近租了两个2000块钱的两居。刚刚工作的第一个暑假,他几乎天天中午都吃蛋炒饭,3块钱。

周亚辉的第一次创业的失败并不偶然。失败是创业路上的一种常态。周亚辉多年后坦陈,“我觉得大学生创业,其实就是拿着一把木头枪上战场,觉得自己很英雄,实际上是个木头枪,一枪就被人打死了,自己还打不死别人。”

周亚辉第一次创业失败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创业。他在寻找新的机会,他去了陈一舟的千橡互动做总监,他觉得千橡互动里有很多技术高手,他想了解技术,他觉得自己不懂技术。千橡互动的创始人陈一舟给了周亚辉很多启发。

陈一舟说,“互联网上第二拨创业者肯定比第一拨更难成功,上一拨创业时,哪里都是空地,占一片就可以。现在,已经有几个大城市了,只能做游击队,一边找几片相对肥沃的草地,逐渐变成小村庄,再变成城市;一边寻找其他草地。”

周亚辉也找到了他的空地——海外网页游戏。

翻翻中国互联网不长不短的历史,几乎所有成功的商业模式都找到了市场的空白点。找到市场的空白点,这显然只是创业成功标准动作的第一要义,

第二要义,要对这个事业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在美国硅谷,大部分公司创立的时候,都以伟大为目标。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的答案是:只有“这个产品不得不做”的冲动,才是真正的创业理由。

卡耐基曾请教古里奇公司的董事长古里奇,成功的第一要义是什么?古里奇回答:“喜欢你的工作”。他说,“如果你喜欢你从事的工作,你工作的时间也许很长,但丝毫不觉得在工作,反倒像是在游戏”。

宿华,快手CEO,除了编程,没有什么爱好。在接受《人物》杂志采访时,他坦陈他的偶像是两位谷歌程序员:Jeff Dean和Sanjay Ghemawat。他读过很多他们的代码,“就跟你读了一个人写的小说是一样的,你会很喜欢这个人。”

快手初创期,每个创始人都要投入大量时间写代码。到了2015年,主管前端开发的程一笑就不写了。由于后端压力大,CEO宿华一直写到了2016年年初。熬夜作战是经常的事,至于是否存在连续几天不洗澡,他说,“乔布斯也不爱洗澡。”

看王小川的故事也是如此,如果不热爱搜索,没有把这个事情做成的执念,就没有后来的搜狗。

所有光鲜的成功背后必然有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如软银亚洲总裁阎炎所说:“我们太多的人去讲微软盖茨的成功、乔布斯的成功。但他们是经过多少年的奋斗才获得的?”

即便如此,能登山塔顶的只是少数人。

关于创业,小米的创始人雷军曾说过,“说实话我觉得创业真不是人干的事,都是阿猫阿狗干的,一个正常人绝对不会选择创业。因为一旦选择创业,就选择了一个无比痛苦的人生,压力、困惑、别人的不理解甚至是看不起,真正能走向成功的只是极少数,绝大部分创业者都成了铺路石。”

创业的过程中,安传东也已经修正了他的梦想,以前他的梦想是去纳斯达克敲钟,现在,他想的是做成一家公司卖给BAT。

对创业者来说,与投资人的关系破裂是导致“至暗时刻”的最大元凶。

2016年,空空狐创始人余丹发文自述在重病期间被踢出董事会,公司股份由90%降到10%,90%股权持有者变更为昆仑万维创始人&董事长周亚辉;17年5月4日,她再度发文,称在未被告知的情况下,通过其他途径知悉周亚辉欲关闭空空狐,并表示希望用剩余的10%股份来交换之后的运营权;5月6日,周亚辉发布长文反驳称余丹“断章取义,拼凑故事”,给他本人带来了名誉伤害,已向其发送律师函,长文中还指责其乱花投资款;5月7日,余丹在其公众号上就周亚辉指出的问题进行了回应,并表示自己没有乱花投资款;今日凌晨,周亚辉授权的律师事务所向猎云网爆料余丹部分置装报销单据,似乎在用票据回应余丹的解释。

  短短几天,空空狐事件不断反转发酵,他们在做哪些业务,一票群众不明所以,但余小丹与周亚辉这两个名字以及期间摩擦却迅速在创投圈口耳相传。这种创始人与投资人对撕的事件虽然看点十足,但也并非个案。

  易到周航称大股东乐视挪用易到13亿资金,回应称其诽谤

  2017年4月17日晚,易到创始人兼CEO周航发声,称大股东乐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挪用了易到13亿资金;几小时后,易到和乐视控股共同发文指责周航恶意诽谤,称乐视已为易到投入40亿,“挪用13亿”是乐视汽车生态拿走了以乐视大厦为抵押、易到为主体的贷款资金;第二天凌晨,周航通过朋友圈表示,这是在向自己泼脏水;4月18日早上,乐视方面对记者表示:“针对我们的声明,周航并没有提出实质性的反驳,就说明了很多问题。”

  “易到”是中国第一个由汽车租赁公司、劳务公司、软件平台和乘客四方协议的约租车服务模式。自2010年起长达三年的时间里,这个领域几乎无人进入。世事变幻,滴滴后发制人,先后合并了快的、Uber中国,成为行业绝对的大佬。而先行一步的易到用车,却因为一连串的决策失误,走向了失败的泥潭。这并不是易到的第一次危机。自2010年成立以来,政策危机、资本大战、管理层易主,已经让易到几经生死。

  大娘水饺吴国强呛声资方管理,磨合3年终分手

  2016年初,大娘水饺创始人吴国强写的一封《致全体大娘人的公开信》在网上传播,品牌创始团队与资方管理团队之间的矛盾暴露于众,信中吴国强表示,自从CVC接手大娘水饺以来,公司业绩逐年下滑,自己去参加公司年会时还遭到了现场保安的阻拦。

  1996年4月,吴国强将常州一家小餐馆改名为大娘水饺,在吴国强的带领下,大娘水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成为中式快餐行业的领军企业;2013年,吴国强已经年满60,他开始考虑把企业交给专业的团队;2013年12月16日,大娘水饺与CVC在香港进行了交割,双方经营理念完全不同,股权交割后,为了确保大娘水饺的管理平稳过渡,吴国强受资方聘请,担任董事长和企业顾问,很快,资方聘请的管理团队与创始团队间有了包括会议方式、管理方式、产品线、成本控制、用工和薪资结构在内的矛盾。

  自2014年3月,大娘水饺正式被CVC收购以来,大娘水饺似乎就再也没有平静过。2017年春节前夕,大娘水饺被格林豪泰酒店(中国)有限公司收购的股权案公告被发布在商务部反垄断局网站上,这一跨界收购意味着大娘水饺与CVC近三年的磨合宣告终结。回顾这三年间所经历的数次CEO更迭以及2016年初的创始人被禁入年会会场争端,每一件事都让这家创立20余年的餐企“气喘吁吁”。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水饺品类市场中,大娘水饺似乎还没来得及仔细应对对手的挤压,就被企业内部的风云变幻打入被动局面。尽管如此,仍有业内人士认为,离开了CVC的大娘水饺,或许仍有扭转现状的机会。

  俏江南VS  CVC:法庭相见分外眼红

  2000年4月,张兰将创业近10年攒下的6000万元投资进军中高端餐饮业,在北京国贸的高档写字楼里,第一家以川剧变脸脸谱为Logo的“俏江南”餐厅应运而生;2007年,俏江南销售额已高达10亿元左右;2008年,张兰引入鼎晖投资。鼎晖以2亿的价格换取俏江南10.526%股权,两人最初相谈甚欢,最后关系却被闹僵;2014年,CVC以3亿美元收购俏江南82.7%股权,鼎晖抽身退出。之后俏江南的业绩一路下滑,双方矛盾不断,CVC试图撤销交易,张兰资产被冻结,双方还为此打起了一场贸易仲裁案的官司;2015年年中,债权银团指派的保华公司接手俏江南,并最终交由新投资人。

  对于资本的引入,张兰直言“太后悔了”,资本方则称早知今日悔不当初。双方没有赢的一方,俏江南也早已不是当初那个俏江南,像张兰儿子、大S老公说的那样:在与境外资本的博弈中,创始股东离场,而最后受伤害的是一个创立了16年的本土品牌。

  雷士照明吴长江:二斗资方,曲终人散被判14年刑期

  1998年,吴长江与其他二人沟通创办雷士照明,2005年,由于经营上的分歧,吴长江被迫让出全部股份,携8000万元出走雷士照明,随后,全体经销商力挺吴长江,他顺利回归,其合伙人携款出局。

  为了在半年内付清1.6亿元股权转让款,吴长江四处借钱,甚至借高利贷,并引入财务投资人软银赛富和高盛、施耐德电气等,股权不断被稀释,沦为第二大股东,2010年5月,雷士照明在香港上市。到11年,吴长江只剩下15.33%雷士股权,而阎焱掌管的赛富则持有18.48%。

  12年5月25日,雷士照明公告,称吴长江“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的董事长及相关一切职务,而当时的雷士第一大股东、投资方赛富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焱将出任董事长;7月12日,吴长江微博自称“被逼辞职”,要求回归雷士。随后围绕吴长江回归问题,7月12日雷士经销商上演逼宫大戏力挺吴长江,7月13日雷士照明员工全国停工抗议,7月27日雷士运营商召开动员会欲另起炉灶等诸多事件接连发生。

  而彼时处在风波中心的吴长江和阎焱也针锋相对,剑拔弩张。

  9月4日,雷士照明公告,称董事会决定设立一个临时运营委员会,董事会任命吴长江为公司临时运营委员会负责人,该运营委员会管理公司日常运营。雷士照明风波至此告一段落。

  2012年9月,吴长江重返雷士管理层后找到德豪润达董事长王冬雷并签署一份“秘密协议”,很快,王冬雷入股雷士,并协助吴长江重返董事会,担任CEO,此时阎焱成为了出局者。

  王冬雷成为雷士第一大股东后开始主导雷士与德豪之间的业务整合,包括将雷士核心业务T8支架转移进入德豪润达(该业务每年贡献了公司20%的收入),吴长江有所不满。和上一次资方与创始人一样,为了公司经营权,双方又开始“切磋较量”。

  14年10月28日,警方介入雷士照明内斗,吴长江涉嫌挪用资金被立案侦查;15年1月12日,吴长江被惠州市公安局正式逮捕;16年12月22日,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吴长江以挪用资金罪、职务侵占罪判处两项罪名,被判处14年刑期。

  “情侣”常常被拿来形容创业者和投资人的关系,创企希望通过资本来快速抢占市场,而资本也希望从创企身上获得未来收益,二者情投意合,但在短暂的蜜月期,创企与资本各有诉求之后,同床异梦的二者则有可能迅速成为敌人,反目成仇。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尽人散是不可避免的悲剧。

创新工场CEO、原谷歌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罹患淋巴癌。在经历了17个月的痛苦治疗后,李开复写下《向死而生》一书,他在书中这样说道:

  “如果不是癌症,我可能会循着过去的惯性继续走下去,也许我可以获取更优渥的名利地位、创造更多成功的故事,如今,癌症把我硬生生推倒,这场生死大病开启了我的智慧,我依旧会尽力投身工作,让世界更好;但我也更真切地知道,生命该怎么过才是最圆满的。”

  对于无法保证睡眠、长期缺觉的创业者,李开复再三提醒——健康比创业重要!

By 薛芳

为什么科技越发展,人们越不幸福?

科技发展对人类的改变

1,科技的发展让人类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不断增加。

为了种植小麦,农业社会的人类需要将采集社会中几名成年男性只需每三天 打猎一次,而每次只需要 3-6 个小时即可的工作状态转变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小麦还需要足够的空气、阳光、水和空间,所以人类还需要去除田地 里的其他植物。

大片的小麦还会引来麻雀,兔子等动物的掠夺,人类还要不断的保证不会有动物来带走人类的劳动成果。

因为小麦的生活环境内不能有石子,于是人类需要不断的犁地,去除田中的石子。种植小麦同时需要给小麦浇水,施肥等等,人类还需要把河中的水运到田中,拾取动物的粪便来给小麦施肥。

在工业社会,大部分人类都是工人阶级,需要整天在工厂中劳动。在环境差,收入低的工作环境下没日没夜的工作,会对身体等方面造成很大破坏。

2,科技发展使人类生活更复杂。

现代社会的科技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前进,随着新科技的诞生,人类需要学习 和掌握的“知识”并没有减少,生活也更加复杂。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考虑的东西以及需要做的事情变多了。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为了使用汽车这种快捷的交通工具,人类需要学习和了 解很多东西,比如说

作为技能——学会开车,了解车,知道什么是机油什么是电瓶,对于车的一些简单问题得会处理;

作为商品——得有钱买车,得记得上保险, 得记得年检;

作为面子工具——得思考买什么类型的车,了解不同品牌的车的特点以及别人换车我要不要换,要换成什么;

作为推手——钱从哪里来,我是需要多加班还是节省其他的钱来买车。

但是将时间拉回远古时代,这些烦恼会因为没有汽车这样的科技产物全部消失。这也就是科技发展使生活更复杂的原因。

3,科技使人产生欲望。

欲望是由人的本性产生的想达到某种目的要求。科技会促使人类产生更多的 欲望,从而使生活变得复杂。科学技术归根结底是人类为了满足其欲望而产生的。

比如说洗衣机,它的发明者是汉密尔顿•史密斯。为了节省洗衣时间和洗衣服带 来的很多工作量,他将衣服放入一个木桶内,在木桶中使用桨叶使衣物在桶中翻滚,起到洗衣的效果。

这个例子可以说明科学技术是为了满足人类欲望而产生的, 史密斯为了回避辛苦的洗衣工作,希望更多的休息,减少劳动时间,使他发明了洗衣机我们为了做到某件事,或者更加容易的做到某件事情。

但是当这些事情做到了以后,人类的欲望会就此停止么?肯定不会。

我们会因为现有欲望的满足而激发出更多的欲望,同样我们为了达到这些新的欲望,会考虑更多的事情,会考虑更多的方法去达到这些欲望。

也许针对之前的一件事,科技使它更容易的被满足,但是针对生活这个由许多件事情综合起来的整体而言,科技发展无疑增多了我们需要考虑需要做的内容,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复杂。

科技发展使我们做成一件事情或者达成一种目的更加简单,我们更容易的做成一件事情,我们的欲望更容易得到满足,我们会激发更多的欲望,大量的欲望却少有可以满足的情况会让人们感到不幸福。

4. 科技使人类生活失去自由

信息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方式极大丰富的同时,也使人类对信息依赖 的欲望极大膨胀——信息的应用给予了人类方便与快捷,提高了效率,但同时也彻底使人失去了自主和自由。

人们使用手机,移动支付,为了使生活更方便,把自己的个人信息填写在了实名认证的栏目中,把个人信息储存在网上,对个人信息的保密来说存在危险。

科学的发展俘虏了自由。信息的应用给予了人类方便与快捷,提高了效率, 但同时也彻底使人失去了自主和自由。

现代人无法离开计算机、手机、互联网, 产生手机综合征、网络综合征,让人们迷失在信息中。

人实际已被信息控制,整个世界都被信息给霸占了。人表面上在这里能够支配很多信息,实际上人被支配 了。表面上是人类制造使用机器,实际上是机器奴役了人类。

5. 科技发展会使人类社会的竞争越发激烈

在采集社会,人类人均土地面积十分广泛,不会存在什么实质性的竞争。

在农业社会,食物的产出始终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人类对土地的面积要求越来越 高,直到两个群体的土地发生重合,就产生了对于土地的纠纷,时间长了就演化为战争。

在工业社会,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变的更大——电子产品的生产需要大量的铜,发动机的工作需要石油,金属制品的制作需要矿物质,燃气灶需要天然气, 火炉需要煤炭等等。

然而地球上这些自然资源的分布并不均匀,所以资源越多的国家越发达,资源少的国家会为了资源向资源多的国家发动战争。

在信息社会中,人类数量异常的大,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单位中,竞争 是无处不在的,每年都会有人因为无法在继续竞争中生存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 命。

6. 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食用的食物变的更少且更加单一

在采集社会,人类四处寻找食物,狩猎各种各样的动物,食物获取相对广 泛,且较为容易。

之后人类开始大面积种植小麦以后,人类就几乎只有小麦一种能量来源,但是面对人口数量的暴增,大面积的小麦种植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的需要,所以会有很多人处于饥饿状态。

现代社会还会有饥荒,比如非洲某些国家的人们,在国家形态下,他们无法像采集社会一样迁移。

又比如,为了控制三高, 为了减少癌症,为了塑形等等,很多人每天计算着卡路里吃饭。如果人连饭都吃不饱,何谈快乐和幸福呢。

7. 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的欲望逐渐变大大到无法满足的程度

人类由于科技进步,得到了短暂的满足之后,其欲望又会不断膨胀。反之, 如果人类的进步使得自身欲望得到了持久的满足,那么人类也就不会有再次进步的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科技的进步促使人类的欲望不断膨胀,也正因此使得人类得以不断进步。

结合以上观点,可以看出人类欲望的膨胀与短暂的满足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这个问题本质上就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并不存在一个答案。不 过单就此问题而言,答案是人类的欲望是最初的原因,因为人类在科技出现之前就已存在,而欲望(懒惰)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

近代科学认识世界是逐步递进的过程,途中总要经历不完备、不精确,从而 不断修正,在修正的同时新的问题又大量涌现、层出不穷,就像手机和软件等的 升级和进化也是这个道理。

对于世界,人们总是处于质疑、求解、得解、再质疑的滚动循环中,似乎永远无法获知对这个世界的终极认识,这就是不断研究科学的原因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发展负重了生活。

如果这么想的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作效率的提高,人们本应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生活、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人们的工作更趋繁忙,过去悠闲缓慢生活状态几乎见不到了。

即使是一秒钟能计算上千亿次的电脑也没有把人们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反而生活压力更重了,人们依旧坐在电脑前工作着,即便人们面前的电脑已经非常高级了。

所以可以说科技的进步并没能使人从工作中解脱出来。精神的忧郁与科学的发达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在更大的悲剧可能降临之前,人类已经品尝到了自己培育的苦果——自我伤害,暴力事件等等。

科学为人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使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 来,人类用科学几乎征服了地球上一切可为人类所用的资源。但由于占有的欲望从未停歇,反而被一次次地放大,人们的心难以安静下来。

其实人类的快乐与否和科技发展并没有什么关系。就算以后发展到可以移民外星的程度,世界也没有战争和疾病,每个人都有房有车有钱,自己的另一半也全是理想型,人类也不会快乐。因为我们从来不会满足,有了钱就想有超过他人的地位;有了一个贤惠温柔的妻子,又想要有个妩媚风骚的狐狸精。什么都有了以后,人就会想着要长生不老,长生不老之后又会想着从人变成神。


人类永远也不会达到一种“极乐”的境界,永远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满足。到现在为止,人类所获的所有科技成就都是这种“不满足”基因所塑造的,欲望是因,科技是果,所以人类的欲望注定无法用科技来填补。

By 秦士超

8成留学生回国,他们内心想法如何?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据教育部最新公布数据显示,学成即回国占到的比例达到80%。
30位留学生自曝回国后真实薪资,看完之后你还想回国吗?

想在美国留下来越来越难,2017年4月底,两位议员提交了H-1B 签证改革议案要求H-1B申请者的年薪需高于11万美元,这让很多留学生感到绝望。尽管该议案尚处于提案阶段,但“见风使舵”的美国公司,由于H-1B政策不明朗而不敢雇佣外国人,最终导致不少留学生丧失工作机会。

8月份,美国国土安全部又起草一份计划,要求外国留学生每年重新申请居留许可,以加强“国家安全”。

对于留学生来说,想要获得工作签证俨然已经比北京摇号还难。

于是大部分留学生只能“裸归”,令人心碎的是留学归国人员的薪酬待遇,比想象中的低很多:

月收入在一万元人民币以下的,高达82%;

而一万元至三万元之间的只有15%。

按照中国北上广的生活标准,一万元的薪水只能“呵呵”。

留学归来的薪资真的像报告中说的那样低吗?来看看网友们是怎么说的。(来自@办公室吐槽君 粉丝留言)
30位留学生自曝回国后真实薪资,看完之后你还想回国吗?
30位海归自报回国薪资

● 1. 美硕,魔都,学校排名前50,税前10k。想知道那些说金融20k的到底进的是哪,跟我一块儿毕业的小伙伴也没这么高啊。

● 2. 美硕好歹算个综合top前50,南京,ee转金融,本科985,现在交双一流。回国3年,月薪1万多,不加年终奖….别bb回国,庙小妖风大,水浅王八多。

● 3. 广州,高中初中香港国际学校美高那种,大学美国本科top50,月薪11k。

● 4. 美国4年回国1年,坐标沈阳,我回来之后找了小半年才找到一个7.6k的。

● 5. 留美top50,国内一年,HR税前10k,心塞。

● 6. 美本日硕,之前在北京科研机构事业编,到手6k-7k,现在深圳高校到手7k-8k。

● 7. 上海去年英硕传媒刚回国第一份工作6.5k,次年9月第二份工作10k,入不敷出。

● 8. 工作即将一年整,英国本科学的是会计金融,帝都做外企财物分析,刚入职月薪税前5.5k,工作半年后加薪到7k……

● 9. 国本英国硕士,回国在四大的二线所趴着,当时起薪7k多,每年涨30%,就这样吧。

● 10. 人大本科,英国留学回来,北京税后1万加各种福利。

● 11. 英国两年电气,回国第三个月工资拿到手的工资5000,住房和吃饭公司包了,平时福利也多,哎感觉学电就是求稳,一辈子赚不了什么钱。

● 12. 成都,IT外企,加拿大毕业两年回的,IT月薪2万。

● 13. 二线省会私企,电力设计院,加拿大本科土建专业,公司平均3k月薪加3k预支奖金加16/小时加班费,项目奖金季度结算,按土建电气,水工,热控,机务,配比X工时,有注册证书的吗,单独再加。

● 14. 呵呵….难得留言还是如此伤心的话题,澳洲8年回国5年,坐标南京月薪4000。

● 15. 金融专业、土澳留学,上海入职一年12k。

● 16. 土澳5年商科master,回国广州某商业地产开发国企,13薪到手月均6.5k左右,算上补贴10k出头,这个月跳槽去了某个外资乙方,佣金部分不确定能有多少,但底薪税前7k。

● 17. 澳洲硕士,一线城市,第一年工作,企业财务到手7000+,朋友香港硕士,marketing,到手8000+。

● 18. 澳硕会计专业,国内在二线城市外企做了半年税前5k,现在帝都税前1万,感觉遇到好领导好同事比工资重要。

● 19. 港硕,毕业第一份工作在港,15k税前,属于平均偏低的水平,三年后回国年薪超过香港,金融业。

● 20. 这个看个人能力吧,不要以为是个海归就一定能拿多高的薪水,坐标深圳,之前公司的一个同事,海归硕士税前5.5k。

● 21. 说说我身边的海归圈子,都是刚毕业入职的,朋友在小券商投行,月薪7k,年终看业绩,男票交易员,月薪7k年终看业绩,同学度娘hr,月薪6k,另一同学小银行甲方,月薪20k,本人外企小数据员,月薪13k,所以说找工作这个事情,见仁见智吧,感觉还是看能力和关系。

● 22. 美本硕,在美国留学9年,回国第一年3线城市,常州金坛区,14k/月。

● 23. 呆过的公司的新入职小姐姐,美本文理学院,北京税前3万5。

● 24. 其实很多不一定看月薪,我一朋友国内南开本科,毕业去英国读研回深圳,在证券工作一年后月薪税后一万吧,但是做项目的年底分红50多万,我现在土澳工作本以为自己薪资也不低了,一对比瑟瑟发抖,想回国工作了。

● 25. 英国硕士,毕业工作3年,工程单位,月薪2.5万年底绩效好的话,一年40万+。

● 26. 室友:AI985本科,澳洲博士,英国博士后,即将回国,年薪90万,税后60+膜拜大神。

● 27. 5年前985本科毕业时年薪税后30万,郑州,现在悉尼大学读博士毕业年薪20万。

● 28. 看到你们的回复,还蛮庆幸自己没回内地留在香港。做市场调查加咨询,年薪32.5万,月薪两万多酱紫,月租6000,剩下的钱花一花、存一存感觉自己生后还算挺幸福的。

● 29. 对不起,我啃老了,跟着老妈干,给老妈当助理,说好先一年给10万。

● 30. 世界前20学校研究生毕业,英国留学,本科金融,研究生business,坐标浙江,月薪3k……………CFA 1 Pass忘记说了,我妈妈好朋友的孩子,本科复旦,研究生博士剑桥,读的还是环境工程,回上海后,近了外企,入职38k每月,一年多后50k每月,海归也和海归不一样的,优秀的人咋都挣得多,不优秀的出国了也没用。

但即使薪资水平不尽如人意,还是阻挡不住留学生回国的浪潮,这是为什么呢?

为何回国发展?每个人都列举了不只一个理由。其中,6人提到美国疫情严峻、抗疫表现差劲,4人提到签证政策“卡”人,3人提到包括华裔在内少数族裔受歧视或遭遇隐形“天花板”,3人提到目睹种种社会问题而致“美国滤镜”破裂。所有人都提到了一个词——机遇。或感到美国发展机遇不足,或憧憬中国国内发展机遇,都是促成他们决心回国的一大因素。

在美国从高中读到大学的小沈说,总觉得在国外有一层透明“天花板”,长期来看整体发展机会不如国内好,加之文化有差异,个人感觉与其在美国工作两年镀一层所谓的“金”,不如早些回国发展。

一名在美学习6年、原本打算继续攻读政治学博士的留学生回忆说,早在今年2月,他所在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能听到“隆隆响的咳嗽声”。他当时十分关注祖国的抗疫工作,很多新闻都令他深受感动,美国的疫情应对方式加剧了他的危机感。据他本人观察,美国种族矛盾根深蒂固,阶级对立日益尖锐,经济危机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反观中国,每一次回国探亲都对国家蒸蒸日上、城市发展迅速、人民精神面貌变化印象深刻。

在美国学习两年、工作4年、留名Terry的留学生说,过去4年来目睹了美国阶级之间、种族之间隔阂日益加大,一个办公室里就能听到不同派别的人为一个政策而争吵;还感受到美国社会对亚裔的偏见和歧视很深;决定离开美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当地经济至上、大选至上甚至漠视生命的种种防疫政策令人失望。

在美国求学7年的杨修武提到,包括他所处的纽约在内,感觉美国社会效率整体偏低,创业、工作节奏较慢,年轻人整体拼劲不足。

刘春吾在美国毕业后有在联合国的工作经历。她认为,联合国中国籍中高层职员相对较少,反观国内更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才能,她所投身的教育行业正蓬勃发展,期待对社会有所贡献。

留名Cara的留学生说,自己今年抽中H1B签证但没通过审核,美国收紧签证政策而致拒签率飙升,个人觉得留美职业前景艰难,对比国内的日新月异尤其感到不满足,加之身为独生子女想更好支持家人,决定回国发展,但相信在美经历对个人有提升。

留名Grace的留学生说,虽然在纽约已过上不错的白领生活,但即将三十而立还是想回国“闯一把”。即使在经济发达的纽约,十年间区别都不会很大,与中国发展速度不在一个量级。此外,文化障碍存在,大部分留学生还是在抱团取暖,没有融入美国主流社会,“这终究不是我的国”。

在美国学习和工作达十年之久的Wanjing说,因签证政策,职业选择和晋升都受身份限制,她认为最重要的是有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看到近几年中国医药行业蓬勃发展,希望回来迎接这些机遇。

在美国学习和工作9年的侯颖捷说,签证因疫情之故未能续签,趁机选择回深圳一家自己青睐的餐厅谋职。

在美国学习烹饪并有过在米其林三星餐厅工作经历的一名留学生说,因为疫情暴发,自主创业的餐厅被迫停工,今年看到大量打砸抢行为,也看到了对华人的歧视行为,加上美国疫情久久得不到控制,经济形势并不好,因此决定回国重新开始。

以下是留学生栾奕的万字长文《我为什么离开美国》:

我在纽约一共生活了6年:在纽约大学读研2年,工作4年。2017年拿到美国工作签证,原计划在明后年完成绿卡申请。

栾奕从纽约大学毕业

读书时做过很多兼职,工作后做过公立学校教师,自媒体博主,纽约知名餐饮品牌PR经理。就职期间帮公司三登《纽约时报》并获得过近百篇主流媒体报道,个人也上过一些华人报纸。

栾奕在美国做美食博主探店

对我来说,离开美国是一个几乎要前功尽弃、成本极高的决定。

但我还是回来了。原因概括来说有四个:

➤ 美国疫情以来的行为,完全站在了它所宣扬的那些价值观的反面。

➤ 在美国我无法获得我所看重的共鸣共情与社会参与感。

➤ 美国综合得分日益走低,中美差距显著缩小,中国在我有生之年甚至有可能实现反超。

➤ 同等条件和同等努力下,我在中国获得快乐和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 栾奕这一代人看美国电影、动画和出版物长大。在这些作品中,美国宣扬着它的民主、自由和多元。 而在经历了美国疫情暴发、“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运动、政府打压中企的一系列事件后,栾奕看到的,是“美式价值观的崩盘”。 】

02

被打碎的“美国滤镜”

2012年我开始准备出国的时候,美国宣传的主流价值观大概是这样的:崇尚科学、人人平等、民主法治、自由多元。

对于一个有点人文情怀的文科生来说,这简直就是“理想世界”的定义。

而在纽约这个“最不像美国”、最激进多元的地方,我曾经一度觉得世界真的还挺美好。

直到疫情、特朗普和“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这记组合拳,彻底打碎了所有的美国滤镜。

而见识到美国最真实的面目之后,我无法说服自己继续假装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像原来那样与之共处。

【接下来,她从三个角度写了自己对美国社会的观察。 】

1. 民主与法治:“看不见的手”突然看见了

好多人特别欣赏美国的政治制度。说实话,初高中的时候我也特别喜欢。但政府对华为、Tiktok、微信明目张胆的制裁,“看不见的手”突然能看见了,还连扇了我们三个嘴巴。

这让我对美国的民主法治和市场经济属性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政治体制没有优劣之分,哪个体制能让自家国民踏实发展、国家稳步向前就是好的。国民幸福感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才是王道。任何抛开历史阶段和国情空谈体制都是耍无赖。

非要借题发挥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性来,以干涉和贬低中国为乐,有大国的瞎操心没大国的责任心。

作为一个少数族裔的外国人,即使是和平年代,这种“随时都会被第一个放弃”的感觉太令人不安了。我选择回到让我更有安全感的土地上去。

2. 反智与傲慢:“反疫苗”的美国人

疫情带给我的一个巨大冲击是,它让我十分具象化地意识到,美国社会的反智现象已经严重到了什么地步。

眼看着2020年都快过去了,美国社交媒体上至今还有人在争论要不要戴口罩。我盲猜,如果没有这些反口罩的游行,美国感染人数大概能少个10%。

有人说,那是因为民众在等疫苗。但问题是疫苗一般要达到60%以上的接种率才能实现美国的全民免疫。那么,有多少美国人愿意接种疫苗呢?

宾大今年八月份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20%的人不相信疫苗。注意,不是说新冠疫苗,是所有疫苗,疫苗这个概念本身。

这使我对美国人“崇尚科学”的滤镜破灭了。

这六千多万不信疫苗的,加上几百万几千万不戴口罩的,让我觉得美国抗疫之路实在是道阻且长。

当然,美国疫情到今天这个地步,政府要承担最大的责任。他们手握一切信息和科技资源,甚至还有宝贵的两个月窗口期。但他们选择把头埋在沙子里,什么都不做。

疫情刚暴发的两个月,美国疾控中心宣传了:多洗手、别恐慌、保持社交距离。而在我和所有中韩日留学生戴了半年的口罩之后,5月,疾控中心终于建议大家戴口罩了。

其他国家的确诊病例不作数,早就发布的科学研究也不作数。

除了傲慢,还是傲慢。

我有时候甚至觉得美国政府在赌。《纽约时报》在美国死亡人数达十万人时,发布了一整版的讣告。上面是1000位逝者的名字。

借用《三体》的一句话,希望美国有朝一日可以明白这个道理: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3. 有条件的自由和开放

继续从口罩说起。

口罩自己可能都没想到,薄薄三层无纺布,遮住的不是病毒,而是人权与法治和那自由的天空。

1918年流感大流行期间,加州通勤者戴着白色的防护口罩,其中一人身上还写着“要不戴口罩,要不去坐牢”。 来源:纽约时报

有不少人,哪怕面对生死,面对求大家居家隔离的医护,面对每天开发布会教怎么戴口罩的州长,都要坚守不戴口罩和朋友去海滩晒太阳开派对的自由。

这件事本质上是高度崇尚自由民主的国家和东亚文化圈“不给别人添麻烦”的社会责任感的观念区别。

我们都没错,只是观念不同,不必强融。

5月北京新发地疫情前期,大姨夫去了趟新发地买菜,事发后一家人开始了强制隔离。两个快70岁的老年人,愣是在隔离期结束后又接着自我隔离了两周,一共在家里窝了25、6天。北京好不容易快清零了,他们生怕给社会添麻烦。

中国老百姓这种心照不宣的社会责任感,对我来说更加熟悉,也更加有安全感。

4月份的时候,美国著名国民电台节目连线采访中餐企业,探讨如何向中国学习,振兴“后疫情时代”的餐饮经济。

照理说是挺拉好感的方向,偏偏主持人在临结束时问:听说中国现在封城,出入公共场合强制扫码、查体温,中国群众就真的没有意见?

面对主持人的笑里藏刀,几个连线方都坦诚地说“没有怨言,大家都很理解”。然后就是主持人心领神会的笑容。在最后剪辑播出的版本里,主持人果然意味深长地补刀了一句。

这次访谈也让我对美国人的自由开放精神有了更绝望的认识。这样见多识广的媒体人,理应保持着开放的心,不带明显预判和倾向地去采访他人。

可惜没有人能逃离美国这么多年在舆论上妖魔化中国的洗脑,很多美国人所谓的“持开放态度”(open-minded),也不过是愿意接受在自己观念的同向延伸线上的更多观点罢了。

4. 普通票:$100、黑人及其他有色人种、学生和残疾人:$50

促使我做出回国决定的导火索,是“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

看到那条视频的时候,我也跟着里面的路人从不解,到质疑,在看到弗洛伊德尿失禁的一幕时愤怒地热泪盈眶。

接下来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目之所及的所有活动为“黑人的命也是命”让路,所有媒体资源向这场运动倾斜,整个美国似乎都停滞了,每个人每天接受到的大部分信息都与它有关。

再后来,我熟悉的媒体圈和餐饮圈开始流行互相检举,谁家的编辑有过歧视行为,谁家拍杂志同工不同酬,谁家店员曾经驱赶过黑人顾客。

后来不知道是谁想出了“统计纽约哪些餐厅是黑人开的”这个主意。

最后发展到餐饮界各种意见领袖、主厨、食客的大联动,大家在社交媒体上接力扩充“黑人开店”名单,号召粉丝去名单里的这些餐厅点外卖以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

因为主厨是黑人所以去吃这家餐厅,主厨真的会为此开心吗?这是不是反向歧视呢。

这场运动进行到这里,个人观感已经很离谱了。而让我彻底震惊的是下面这件事。

8月底的一天我在网上闲逛,看见一个线上讲座活动,票价是分级制:

普通票:$100;黑人及其他有色人种、学生和残疾人:$50。

作为有色人种的我感到被冒犯,给主办方写了一篇长邮件表达这样定价多么不妥。当天晚上我就收到了对方CEO,一个金发碧眼白人美女的官方回复,邮件字数是我的三倍。

她表示,定价分级是因为之前与平权NGO合作过,他们也更希望借此举,给经济有困难的群体一个机会。言外表达了“其他人一片好评,你是第一个来投诉的”意思。

一位美国朋友说,这就是在实践“机会均等”啊。给“弱势群体”一个机会!并向我祭出网上的神图:

“平等 VS 公平”

沿着这个思路发展下去,看起来是少数族裔占便宜了,但这背后的逻辑和当年的种族隔离又有什么区别。又是谁给他们的权利,可以这样居高临下地评判他人呢。

经历了这场全民运动,“平等”和“人权”两个大词现在看来有点变味。而直说整场运动是白人的自我感动,又实在有点太悲壮了。

美国黑人世世代代重复着“黑人闹-白人哄-再闹-再哄”的命运。“黑人的命也是命”期间曾有一个视频冲上微博热搜:

每次看都很难过。

“黑人的命也是得”闹的沸沸扬扬的时候,也时有亚裔同胞站出来,试图借着这股东风,为新冠期间亚洲人遭受的歧视发声。其实在特朗普一句China Virus(中国病毒)“震惊四座”之前,针对亚裔的歧视就已经开始了。

1月底国内疫情大规模暴发的时候,纽约地铁就开始有人辱骂亚裔乘客“滚回中国”。唐人街晚餐时段整条餐馆街空空荡荡、陆续有中餐馆被打砸抢。

偶尔有几个政客跑到当地唐人街餐厅吃饭拍宣传照),试图拉动经济以及拉点选票。除此之外,亚裔基本上是孤立无援的状态。

首先美国的亚裔人口就不多,大家还以不爱投票著称。对主流政客来说,亚裔基本不算数。

如今亚裔精英越来越多,经济地位高,又重视教育,已经形成正向循环。在日常生活中,亚裔是真正能够与白人抗衡并且抢夺资源的一群人,他们对白人的食物链顶端地位是一种威胁。而帮自己养狼的事情,傻子才会干。

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感情健全的人,我当然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但我做不到在支持的同时,不感到一点委屈。

【除了美式价值观的崩盘,栾奕说,她长久以来形成的认同感,让她对美国始终是一种异乡客的感觉,无法得到她所看重的个人社会参与感。 】

03

隔了一层纸的共情

其实黑人平权运动和中国疫情早期抗疫的讨论度和全民参与度是非常类似的。但是慢慢地我意识到,无论我自己多么努力,我始终无法对这两件事情达到同样程度的共情。

对于中国发生的事情,我是更加真情实感地感受着共鸣,这些是我在纽约再待10年20年都永远无法获得的一种精神共鸣。

很遗憾,面对弗洛伊德这样被残忍地夺去生命的人,即使刽子手如此具象,身边的人们如何群情激愤,我也没有办法达到同样程度的共情。

我终于明白,对于美国,我可能永远都是一个“异乡客”。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情,我的心态可能永远都是“他们美国又怎样怎样了”。

以前总觉得,如果我再多读点书,再苦练一下英语,再多交点美国朋友,总有一天能融入美国社会的吧?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后来我GPA3.9从纽约大学毕业,业余时间把《六人行》看了十遍,毕业后在美国学校教书,交了ABC男朋友,离开前两年每天的工作都是跟美国媒体打交道……

6年了,我明白了融入美国社会并不是可以用“能听懂深夜脱口秀95%的梗”来判定的客观状态,而是一个心理状态。

更重要的是,我想要一份社会参与感。我想要时刻和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人民在一起。我知道我们离完美的社会还有很远,但是,哪里又有什么完美的社会呢?我愿意跟同胞们一起吃苦,一起摸索,一起通过自己的努力,亲手让这里变得更好。

【而除了这些“感性”的原因,中美力量对比的理性思考也是促使栾奕做出回国决定的原因。 】

04

分数走低的美国

如果说多年前我出国的时候,美国和中国就像是“100分”和“70分”。

留学生们为了这30分的差距,克服语言文化身份饮食等诸多不便,背井离乡追求“向往的生活”不难理解。

如今将近十年过去,以及美国在疫情期间不负责任的表现,美国的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的下降有目共睹。

两者的差距确实还有,但落实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上,为了享受这多出来的分数,付出那么多代价实属不值。

最后一个问题在于人心。

现在的美国不仅面临着内部的撕裂,还因为疫情期间的表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极大的信用危机。它几乎是釜底抽薪的移民政策也让很多外国人才寒了心,无论是已经在美国的,还是曾经向往美国的。

失掉国际信用,失掉外来人才,美国的实力会被严重削减。

———————–

无论你是否同意栾奕的看法,她的心声在留学生当中非常有代表性。只有时间才能证明他们的选择是否正确。

By 双语君

揭开中药行业的黑幕

2006年,记者采访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司司长骆诗文,他曾预言:“我们执行错误的‘中药现代化’路线与国际接轨三四年,已经使得中药加速走向衰败。如果这种情况再让它继续5年,中药就无法挽救了。”

2011年,记者拜访骆老,再度提及此事,他直言:“医药不分家。现在传统中药已经不复存在,医也完了!”“前些日子得了结肠炎,一直拉肚子,最严重的时候一天十几次。”骆老解释说。
  
这位学徒出身、从事中药工作53年的退休老人,有点头疼脑热从来都是自己开方、抓药。结肠炎病程缓慢,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为了根治,骆老从医书找到一方。该方需要的药材,有一味颇为独特:伏龙肝。

伏龙肝就是灶心土,可治腹痛泄泻、便血。骆老托了朋友,终于在湖南农村寻找到了传统的老灶台。他特意交代:“要挖取灶底中心烧得最红的那一块,有多少要多少。” ——这东西如今太金贵了,骆老保存了整整一大包,以备后用。为了保证这服药的品质,骆老亲自按古法炮制。果然几剂而愈。
  
很多人都以为“中医是慢郎中”,有时候连骆老的女儿都不例外。一次孩子发烧,咳得很厉害,工作繁忙的她为了快速治愈,也是直接送医院挂水去了,没想到连着一星期都没见好。而北京中医院一位医生,是名老中医的孙子,仅用了5味药,3服下去,小朋友就活蹦乱跳了。
  
这位医生姓周,夫人也是名门之后,是京城名医施今墨的第三代。周医生用药有何高明?骆老说,重点是他每一味药都经过自己精心炮制。而现在的医院大多不炮制、或者乱炮制。一位老医生则对记者说:“不能怨老百姓骂中医。现在中药不灵了。价格涨得那么厉害,假冒伪劣又空前严重,老百姓怎么能不骂?从来没有见过中药材质量像今天这么差,过去三五服中药下去疗效就出来了,现在十服八服也没见疗效。”
  
最可悲的事情莫过于,连治病救人的药都“病”了。骆老说:“我搞了50多年中药,现在的中药连我自己都不敢吃。不是危言耸听,很可能吃出问题。我吃中药,都得自己跑到药材市场亲手选药材,自己炮制。”

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教授断言:“中医将亡于药!”作为华夏5000年文化结晶的传统中药,到底怎么了?

“一袋袋包装扎实的枇杷叶码得像小山一样,一辆12吨的载重货车整装待发……”这是一名记者在全国最大的枇杷叶收购大户,福建仙游县书峰乡林文喜的收购站,看到的“壮观场面”。自2005年起,林文喜就以每吨700元至1000元的价格,向山民收购枇杷叶。并相继敲开了广州医药公司、山东制药厂、同仁堂的大门。
  
原来落到地上随其腐烂的枇杷叶,随便捡来就能换钱,瞬间激发了村民们的积极性,连残疾人都加入了捡叶大军。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大爷,一年仅靠卖枇杷叶,就能收入4000元左右。枇杷叶应该如何采集、炮制?骆诗文为记者详细地讲解:“今年用的枇杷叶必须是去年从树上摘下来的老叶,树龄至少三五年。用鬃刷把枇杷叶背面的毛刷得干干净净,放在竹垫上晾到八九成干,以一公斤为单位,一叶一叶码好用绳子扎起来,再立起让它彻底干燥。做药的时候,拿出来,用药刀切成0.5厘米厚的丝,锅里加炼熟的蜂蜜和适量开水,放入枇杷丝拌匀,用文火炒到枇杷丝既能很均匀地沾上蜜,又不黏手,取出放凉即可。”
  
但现在农民们一般都是怎么采集落叶?“我亲眼看到,都是直接用一根金属的或者竹制的长签扎地上的落叶,管它老叶、新叶。很多叶子在泥里已经腐烂,再一下雨,浸泡过后还有什么用?采回来洗都不洗,毛也不去,晒干一扎。炮制的时候,甚至连绳子都不解,蜜炙就更不用提了,直接往提取罐里倒。”

中药材历来讲究原产地,是为“道地”。骆老解释说:“这是五千年来通过实践摸索出的规律。大量验证表明,一旦改变了环境,药效往往就不行了。”据骆老所言,“文革之前,中药如果需要异地种植,必须经过三代,考察是不是有疗效。用第一代的种子种第二代,第二代的种子再种第三代,直到三代药材的疗效和原产地药材一致,才允许移植。现在则随心所欲了,想去哪里种就去哪里种。

“前一段时间检查出鱼腥草有问题。什么问题?从原料上就不对。过去鱼腥草主要生长在深山的水沟溪泉两边,没有污染,煮了以后给小孩退烧很快就能见效。现在云南、贵州、四川,把鱼腥草洒在大地里,像种蔬菜一样。本身那个地是农田,已经施过很多年的化肥农药。长出来后用耙一耙,装在竹筐浸到水塘里,把泥洗掉就挑到集市上去当蔬菜卖了。当天卖不完怕烂掉才拿回去晒干,卖出去做药。肺炎发烧,以小孩居多。小孩病情变化很快,以往一服药就能扳过来,延误了就可能致命。你说拿这样没什么疗效的鱼腥草做药,吃了能不死人吗?”
  
不道地的药材一轰而上大量供应,优质的原产地药材则遭到人们竭泽而渔式的掠抢。如今浙江各中药房,已经难以看到原汁原味的“浙八味”了。云南白药最重要的原材料野生重楼,又名七叶一枝花,已经濒临灭绝。道地药材大多产于老少边穷地区,无论用什么手段,如果能使产量倍增,对当地都是有吸引力的。麦冬使用壮根灵后,单产可以从300公斤增加到1000多公斤。党参使用激素农药后,单产量也可增加一倍。但药效可想而知。

“就像我们吃黄瓜,头尾两端味道不一样,当归各个部位的药效不同。当归头止血,当归身补血,当归尾破血(催血),不能乱用。以前用当归,都要分清部位,一钱一钱算得很仔细。现在去配药,药房的人跟我说,当归都长得很大,给你一整根,都啃光也不会出事情,当然,也没什么疗效,跟吃萝卜差不多。”一名老医生告诉记者。
  
药材中农药残留超标的真相更令人震惊,这也是我国中药材出口最大的拦路虎。从检测统计可以看出,我国中药材中农药残留污染具有普遍性,几乎在所有的样品中都有检出。二三十年前,为了消灭长白山上的松毛虫,政府曾组织飞机在林区大规模洒下666等剧毒农药,至今该成分仍不时在长白山区的人参中被检出。
  
岷县当归又称“岷归”,为药材界公认的“道地药材”。前段时间岷县“毒当归”闹得沸沸扬扬。由于黄芪、当归、党参等药材常发麻口病,束手无策的农民最后只能用各类高毒高残农药一起“招呼”。吓得不少想买当归的朋友,不惜从香港绕道订购。
  
就在人们为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纠结不已时,转基因中药也已来到了我们身边。早在1999年,成都就利用转基因技术提高枸杞等药材的抗病虫害能力和药材产量。

“现在国家投资了好几个亿,在黄河以南的某省份搞黄芪转基因研究。黄河以北的黄芪疗效才好,到黄河以南有什么用?”骆老透露,“中药作为一个复杂的化合物集合体,转基因之后是不是会影响它的性味归经,这事没有人管,科研经费才是大家更重视的。”
  
目前列为转基因研究项目中药包括:金银花、忍冬藤、连翘、板蓝根、鱼腥草、人参、太子参、大枣、枸杞、核桃仁、丹参、绿豆、黄芪、百合、青蒿、何首乌、龙眼肉、杜仲、甘草、半夏、桔梗、银杏、麻黄、防风、芦根、地骨皮、竹叶、菊花、广藿香、巴戟天、枳壳、夏枯草等。

“抢青”之祸

内行人都知道这句谚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药王孙思邈更在一千多年前直接指出,不按时节采摘的中药材,有名无实,跟烂木头没有什么两样。
  
骆诗文说,中药市场放开以后,药材变成了“农副产品”,没多少人再指导农民种药了。现在种药主要靠价格调节,哪个上涨种哪个,哪种方法长得最大最快就用哪种。为了尽早上市,药农采收的天麻里面都是瘪的。桔梗生长两三年才能达标,现在人工种植一年就可以了。
  
杜仲等皮类药材,过去选择的标准是皮必须有0.3厘米厚,树龄一般10-15年,折断后杜仲丝拉都拉不动,那才有效。现在不管年限,也不管加工、研炒了,当年种的都拿来用,都是薄皮和枝皮的,也根本没有丝,疗效相差极大。黄芩五寸长才能用,现在才长到一寸长就被挖出来了。甘草、大黄三年以上的才能达标,可农民一旦遇到价好的年份,就会提前采收。
  
还有药用价值极高的辽五味子,本应到10月才能采收,已经提前3个月遭受了抢青之祸,采回来的青果还要喷上药水焐红,而真正自然成熟的五味子则无处寻觅。

中药也有“三聚氰胺”

药材采集之后,最基本的工作是除去泥沙和混杂物。然而目前市场上的药材,茵陈、蒲公英、菟丝子等所含泥沙重量几乎占20%以上。丹皮不刮皮抽心,白芍不去老根,板蓝根不去根头部,桃仁、杏仁不去皮,酸枣仁大量含壳,麦冬、莲子不去心……
  
饮片切法不同,药效也不同。板蓝根薄片的浸出物还原糖含量明显高于斜片、厚片。但现在药工怕切到手,随意把药片薄片改厚片,厚片改块状。片薄如飞的天麻,只能停留在老药工的记忆中了。
  
既然在加工修治上竭尽全力偷工减料,功夫都花到哪里去了?——“面子工程”,俗称“打磺”。既为了饮片色泽好看,延长保质期,又能让霉变药材焕然一新。
  
打磺本来是传统的熏制方法,目前的问题是反复打磺,造成硫超标。更有甚者是直接将硫黄粉洒在药材上面,注重养生的老百姓叫苦不迭,从我国进口药材的韩国商家也是颇为头痛。为了获得二氧化硫不超标的白芷,他们只能每年从中国直接进口新鲜白芷自己加工。
  
当今中国,已经被戏称为“化学大国”,中药商在这方面的“追求”更是孜孜不倦。近年来为了让药材更好看,除了打磺,还增加了用双氧水浸泡天麻漂白,用氧化铁水洗丹参染色,拿洗衣粉搓掉霉斑……

一言难尽话炮制

很多人都听说过何首乌能治少白头,但为此闹肚子的也比比皆是。
  
原来生首乌中含有一种蒽醌衍生物,能滑肠致泻。必须经过炮制,让蒽醌衍生物水解成无泻下作用,降低毒性,才可以正常行使乌须黑发的功效。
  
红顶商人胡雪岩开设的胡庆余堂,收藏着一套国家一级文物——金铲银锅。紫雪散祖传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放入白银钵内,用黄金铲搅拌煎熬。
  
很多人以为这不过是药店的噱头,后来经过化验证实,白银含有硝酸银、弱蛋白银,对人体黏膜有抗菌消炎作用:金箔则具有镇惊、安神功效。

“中药加工炮制,一是减毒性,二是增加疗效,三是改变归经。”骆诗文告诉记者:“半夏有毒,临床大都经炮制后使用,分为法半夏、姜半夏、童子尿半夏。用盐卤、生石灰炮制的法半夏,用于健胃。童子尿半夏,主治跌打损伤、胃里咳血。姜半夏则是治疗妇女妊娠反应。而生半夏则是催吐的。” 

但据骆诗文观察,现在的药厂和医院,虽然有炮制标准,但都锁在柜子里,好多都是不炮制,或者炮制不到家。即使某些著名的大药店也存在此类现象。“炮制首乌传统用黑豆煮,药材商代以锅底灰,甚至用墨汁染色。白术就是往锅里一倒,根本不翻炒,上面是白的,中间是黄的,下面的则是焦黑的。”
  
炮制不得法,轻则减效,重则害命。一名具有40年临床经验的中药师发现,炮制用醋如果用工业醋酸或食用醋酸配制的食醋,都有一定的毒性,能引起30%左右的小鼠死亡,而使用发酵米醋则无此不良反应。马兜铃则闹出过肾病风波,一时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主要原因就是国外为了减肥,把马兜铃直接当茶饮,而不知道我们药典规定马兜铃要用蜂蜜炮炙解毒。 
  
一位医生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收治过多位因服用了炮制不到家的中药材,而导致中毒的病人。更令人担忧的是,虽然炮制技术乃是中药的核心,但是后继无人,很多饮片厂甚至雇佣了对中药炮制一知半解的初中生、高中生来作业。

“现在善鉴别精炮制的中药专家,全国只剩下两位‘高徒’:83岁高龄的王孝涛和85岁高龄的金世元,所有中药炮制方面的专家加在一起,总共40多位。说句难听的话,死一位少一位。”骆诗文说。
  
而一家驰名全国的老字号,由于老药工总坚持老规矩,新领导不乐意了,退休时一个都没留。有些人就这样流失到深圳的外商合资药店当技术指导,我国炮制技术面临泄密之虞。
  
“王孝涛现在老得连门都出不去了,曾经想穷极毕生所学,为国家留下一本关于炮制方法的书,出版社问他要20万元,他向有关部门申请经费支持,没想到一分钱都没批,王老一怒之下罢笔不写了。”

高价买“药渣”

“我买西洋参的时候特别烦,有时候一泡就没有味道了。”有位医生气愤地告诉记者,这类西洋参早已被萃取过有效成分。
  
骆诗文说,很多冬虫夏草也已被提炼,药材商将“药渣”用啤酒浸泡,误导消费者以为是真货。没有经过萃取的虫草外观饱满、色黄而亮,现在市场上至少70%的冬虫夏草 ,都被提取了有效成分,干巴巴的,虫体较硬,也没有香菇一样的香气。
  
即使正规药材市场,都充斥着以“药渣”冒充的正品,这让制药厂也很头疼。不买就得停产,买了药品质量肯定有问题。权衡再三,最终还是经济利益占了上风。
  
以下这些药材都发现过“被萃取”现象:人参、西洋参、党参、冬虫夏草、黄连、黄柏、牡丹皮、首乌藤、金银花、连翘、八角茴香、山茱萸、连翘、桔梗、淫羊藿、川贝、五味子、益母草、泽泻、白术、鸡血藤,柴胡、穿山甲、紫河车等。
  
如果说从前的中药造假,还只是在等级上以次充好,如今则是花样百出了。
  
骆诗文曾跑遍了全国17个中药材市场,总结出来常见的造假手法有山肉萸掺进葡萄皮,黄芩中掺桑寄生,用塑料做穿山甲甲片,
把树枝包上毛皮包切成片冒充鹿茸,在海马肚子里灌玻璃胶,往虫草上粘铅粉……中成药造假则更有隐蔽性。比如衡量萸肉的质量标准是熊果酸的含量,一些药厂就往里掺山楂,结果一样达标,疗效只有天知道了。

救救中药,救救中医

求医问药的人们经常感叹,找到合格的好中药难,找到一位好中医,就更难了。医之用药如用兵,须有良医辨证施治、对症下药、才能精确打击。

但中国还有多少中医专家呢?

“过去能被国家外派给其他国家领导人治疗疾病的‘名师’已基本上没有了,只有高徒这一称谓,其中中医有145人,计划让他们再带上一批具有一定中医水平的中年中医,总数达到500人。”骆诗文谈道。

凡是师傅带徒弟的,基本上是学徒出身,没有这种学历,一律不能考执业医师,也就无法行医。仅有一条狭窄之门,允许七八十岁的带五六十岁的,五六十岁的带四五十岁的。如此以来,只有提高,没有继承。

“我在中医药局好几年,问老中医:‘你带了几个徒弟?’他说上面给安排的,又不是我自己带徒弟。如果是我自己带徒弟,肯定会像亲生儿子一样教他。现在我都七八十岁了,徒弟五六十岁,他都形成自己观点了,能跟我学什么?什么也学不了!’中医这不是等死吗?前年我写了调查文章,有领导批示我反映的问题很好,要允许中医带徒弟,可惜下到执行层面就不了了之。”
 
吕柄奎被誉为中医泰斗,他的儿子吕嘉戈告诉记者:“从中医人数上的变化,就能说明问题。西医人数,从1950年到2004年,增长了70多倍,达157万人。而中医从1950年的27万-30万人,达到2004年的27万人,实现了零增长!况且这27万人和55年前的那27万人,医疗水平无法相比。”

自从清末太医院被废止,中医药就开始走上了不被重视之路,经过“现代化”的洗礼,如今更是日渐风雨飘摇。

“中药现代化没错,只是我们的路走错了!”著名专家张吉林认为:“中药要走自己的现代化之路,而不是全盘西药化。”
  
一位药工批评说:“现在该研究的不研究。比如传统硫黄熏蒸加工方式有不足的一面,但农民收的鲜药不处理无法卖出,怎么解决?没有人管。”

欧盟药典委员会草药专家组组长格哈德·弗兰兹,数年来研究中草药。今年7月,在世界中联中药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上,他表示“西方的植物药偏重于对已知化学成分的研究;而中草药则是基于对‘阴阳’理论的研究。中药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过来的,西药则是纯粹的化合物。因此,我们在尝试让中药和西药达到统一,结合两者的长处做一些整合工作。”
  
一位评论者提供了另一个思考角度:“目前西医、中医,西药、中药,谁更科学,以我们目前人类的认知能力,无法做出判断。所以最关键的不是谁先压倒谁,而是先保护,不要让两大体系中的一个先行消亡。”

“洋中药”启示录

中医药在全世界愈来愈受到重视,但是这一切,都与中国无关。我国的贡献,仅在于为日韩等国的汉方药提供原材料。
  
1949年,大局已定,苏共代表米高扬来到西柏坡。滹沱河畔,没有什么山珍海味,品尝着汾酒和红烧鱼,堪称美食家的米高扬赞不绝口。
  
毛泽东笑道:“我相信,一个中药,一个中国菜,这将是中国对世界的两大贡献。”这番评价,他在1953年杭州刘庄宾馆小憩时,又再次重提。
  
他不会想到,作为中草药的发源地,今天中国大陆拿到的份额,只是世界草药销量的2%,日本则以90%的市场份额牢牢占据第一把交椅。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则占5%-7%。曾获得日本医师会授予“最高功勋奖”的日本医学权威大冢敬节,1980年去世前,曾叮嘱弟子:“现在我们向中国学习中医,10年后让中国向我们学习。”不幸言中。
  
在日本,超市药店中卖得最火的,莫过于汉方药,甚至中国游客来此都会大买特买,带回去分赠亲友。
  
一杯喝下去,不一会儿就舒服多了。现在已经好几年过去,没有再复发过。”一位在日本常年出差的中国工程师告诉记者。
  
汉方药是在公元513年经朝鲜引入日本的,受宠1000多年。明治维新之后,汉方医学遭到抛弃,又在几年前再度重兴。“中医学概论”2006年成为日本医生临床考试内容之—,2008年又被纳入日本医生资格考试。
  
生产汉方药的龙头企业集中在津村等少数企业手里,他们特意在深圳开办一家涉足中药饮片的药业公司,高薪聘请从中国药企退休的老药工担当技术指导,涉及人参、桂皮、柴胡等500余种中药材原料、中药饮片。
  
日本汉方药界,对饮片炮制技术的热情不止于此。
  
据炮制泰斗王孝涛回忆,只要他被请去日本讲学,对方总是不忘询问饮片炮制的关键环节。但王老提出想去参观一下他们的炮制技术,却被断然拒绝。

美国方面也不乏“卧底”。一位药界人士告诉记者,几年前美国人曾以旅行团的方式到山西运城来治疗结核病,当地有一位老中医有独门绝技。他曾公开打擂台:“你们哪家医院说治不好,最后发了病危通知的,都可以送到我这里。我保证一个月好转,三个月出院。”而美国病人来此,正是为了拿到他那张治疗结核病的方子。2008年,美国有关部门又拨款500万元给北京协和医院,委托该院帮其了解我国中药材资源和开发利用情况。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老先生,则收了一位美国徒弟。
  
如今中国六七十岁的老中医,到美国去就有可能享受“敞开绿卡”的特殊优待。
  
一位中医学教授,在国内开不了药店,更开不起医院——他是老师,没有办法考执业医师,没有处方权。开医院则必须有100平方米的地方,配上检验员、药师,以及5名以上的医生。63岁那年,他远赴重洋。在美国,直接住在儿子家里坐诊。
  
为了给其他医生也留点饭吃,他的规矩是一天只看30个病人。为了避免低劣药材之祸,特意从香港进口药材。一个月收入9万多美元,交完税还有6万多。在美国,10万美元就可以买一栋房了。“在美国开诊所什么都不要,但是就一条,每隔一天卫生部门会来检查处方,他们想学东西。”
  
湖南中医学院一位副教授陈勇,将自己在美国的考察,写成了《美国市场中草药的热销,对我国的中草药研究的反思与建议》一文,这篇从大洋彼岸寄来的文章,正放在记者案头。他在文中谈道:“1994年美国已经通过一条法规,中草药这样的补充品,不经FDA批准,就可以直接进入美国市场,在有机食品专卖店销售。看见美国有机食品专门店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种中草药制剂,真是既高兴,又惭愧,高兴的是中草药制剂在美国这么受欢迎,中医药发展有望。惭愧的是在琳琅满目的中草药制剂中,没有一种是中国制造的产品。”
  
今年4月份,陈勇的小外甥女被诊断为鼻内有炎症,西药用抗生素。他女儿拒绝了,去有机食品专卖店买了一支德国生产的纯中药喷剂,一喷见效,清鼻涕立刻不流了。婴儿使用尿不湿有一个副作用,就是很容易患尿布炎。将美国加州宝宝公司生产的一种纯中药软膏抹上去,10分钟内红色炎症就会消失。
  
我国古方“六神丸”,日本拿去改造后,开发出“救心丹”,曾一度风靡全球,被誉为“救命神药”,年销售额1亿多美元。日本老牌的汉方药“正露丸”,也已经返销中国。在向中国申请中药专利的国家里,以日本、韩国、美国、德国最热衷。2006年底,葡萄牙国立波尔图大学正式开设中医专业,并招收了首批27名学生。来中国研读自然科学的外国留学生中,学习中医药的人数位居第一。
  
中医药在全世界愈来愈受到重视,但是这一切,都与中国无关。我国的贡献,仅在于为日韩等国的汉方药提供原材料。

中药行业最黑暗的,莫过于中药注射液

在中国医疗界,有一个中医不认,西医也不认,都认为不是自己阵营东西的怪胎,那就是中药注射液。

仅2013年一年,因为中药注射液造成不良反应的数以万计,其中严重不良反应都破万,然而,中药注射液在中国的产值依然破亿,曾经的“山东首富”依然可以一边做着中药注射液的生意,一边花650万美元,把女儿送到斯坦福念大学:

他们步长制药的“丹红注射液”,因不良反应频发,26次被列入重点监控。

但根据步长制药上市前的招股说明书,在2013年至2015年期间,丹红注射液的年销售金额分别高达41.61亿、38.31亿和33.6亿,合计113.52亿。收入占比超过30%,利润占比更稳居4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这家企业营销费用惊人,仅2018年,他们的“市场、学术推广费及咨询费”高达74.86亿元,远高于同体量其他公司数倍。

因为没有证据,我就不说他们用这笔钱做什么了。

但我们知道的是,现在你点开他们官网,丹红注射剂依然在官网产品一栏中并没有下架,这种把“丹参,红花”等中药材提取物注射进人体的中药注射剂,依然被宣传为“治疗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绞痛,脑血栓”的特效药。而且依然有医院,在给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开这味“中药注射剂”。

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可以每年赚几十亿,这本身已经很魔幻了。

更魔幻的是,这还远远算不上我国最大的中药注射剂,最多只能排前五。根据米内网的一份数据显示,仅2017年上半年全国重点城市公立医院,就有超过5种注射剂销售额破3亿人民币。

中药注射剂的水还有很深很深。

02

中国医疗最黑暗的部分“这十个字可不是随便说说的,他基本等于全盘否定了中药注射剂的存在意义,并表示它不应该继续在市场上生存。

为了防止有杠精把讨论方向带偏,我需要先声明,中药注射液≠中医,中药注射液≠中药。

我们今天的文章里我们不讨论“中医”和“中药”,只是单纯来说说“中药注射液”。

03

说起中药注射剂的问题,就不得不提到它们的不良反应率

根据法治周末的数据:

2013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为12.1万例次,其中严重报告占5.6%。与2012年相比,中药注射剂报告数量增长17.0%,严重报告数量增长22.3%

2014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为12.7万例次,其中严重报告占6.7%。与2013年相比,中药注射剂报告数量增长5.3%;严重报告数量增长26.0%。

此外,2015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同样为12.7万例次;不过,其中严重报告比例增加,为9798例次,占7.7%。

“实际上,每年公布的还只是可以监测统计出来的数据。”第三方医药服务平台麦斯康莱创始人史立臣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由于使用中药注射剂而产生不良反应的病例在现实中比这多很多。”

说到底,注射是现代医学层面的东西,而且因为注射液不经过消化系统肝脏代谢直接进入内循环,应该是极慎重极慎重的事情,注射剂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也是最严格的。

其中最主要的是注射剂必须成分清晰、药品纯净度高、疗效有充分证据、毒副作用明确。这是国际医学界的共识,也是最基本的原则。

然而大部分中药注射剂的成分是什么?

举个例子,现在中国应用最多的“清开灵注射剂”,它的说明书上这样写:

胆酸、珍珠粉、水牛角(粉)、板蓝根、金银花、栀子,这中间到底有多少没有弄清的大分子,谁也不知道。这些没有弄清的大分子在人血液里会发生什么,至今也没有完全弄明白。

实验室里都没太弄明白,更别说批量化几百万支的生产了。因为草药植物中许多次级代谢物非常复杂,所以工业生产时很难做到像实验室里那样提纯,很容易让杂质大分子进入注射液中。

要知道这可不是吃下去的,可是要往血管里打的。

——很多中国人连吃个转基因食品都不敢,说“这东西未知的,谁知道会有什么风险”,却敢把中药成分往血管里打,这事情老祖宗没干过,现代医疗机构也没干过。

更别说中药注射液中还有许多奇葩的东西。

比如蟾蜍注射液、蚯蚓注射液。

这些注射液中的杂质大分子极容易造成严重不良反应,乃至于药监局很多次发布报告,警告、限制中药注射液的使用:

越来越多的中药注射液也迫于压力,改成了“婴幼儿,孕妇”禁用:

然而在某药企一年70多亿的“市场,学术推广及咨询费”面前,这些都成了次要的东西。

04

你说中药注射剂在历史上是否完全没有它存在的意义?

那也不是,因为中药注射剂的出现,其实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1940年前后,八路军一二九师首创了“柴胡注射液”,在当时缺乏医药品的情况下,通过注射给药,可能确实比口服效果更好,也在特点的历史情况下救了不少人。

但那是在战争时期,物资极度短缺时代的权宜之计,至于后来全国掀起的轰轰烈烈的大搞中草药群众运动,以及到了80年代,多达1400多种中药注射剂,就完全是胡扯了。

你要知道,一般正常的新药研发,前期投资的金钱、时间和人力成本都极庞大。

世界500强药企罗氏制药,曾公布研发一种新药到上市的条件——

平均花费12年时间,需要投入66.145亿元人民币、7000874个小时、6587次实验、423个研究人员,最后才得到一种药物。

这还是在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药品研发条件,在一个有无数先人铺垫的现代理论体系上做的研究。而我们的中药注射剂,就算他们自己表示是“根据中医经典做的”,但基本是扯淡,因为注射和口服根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也就是说,我们的研究人员,在物资短缺的情况下,从零开始搭一个体系,达成了国外同行百倍千倍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到底成色如何,相信你我心中都有答案。

反正我觉得这和药品研究中的“大跃进”,“亩产一万八”,没有太大区别。

不过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在那个时代,违反客观规律、违背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背离现代医学的基本原则根本不是什么稀奇事。

但现在还用那时的科技,把权宜之计当灵丹妙药,利用愚昧无知赚取千万亿万的利润,就又蠢又坏了。

坏的是黑心药企,蠢的是你。

事实上,最近十几年,中药注射液也背负了很多命案。

比如,2006年的鱼腥草注射液事件。

很多人可能已经忘了。

当时,因鱼腥草注射液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甚至死亡事件频发,国家药监局发布暂停使用鱼腥草注射液的通告。

据当时统计,截止2006年4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中心共收到鱼腥草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222例,当然这些不良反应报告是建立在医院自觉上报的基础上的。

鉴于其不良影响,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终于在2006年6月1日宣布暂停使用和审批鱼腥草注射液等7个注射剂。

遗憾的是,这个禁令是用生命换来的,但这还不算完。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不仅仅发生在鱼腥草注射液。

2008年,刺五加注射液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导致3位患者死亡。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叫停黑龙江完达山药业公司生产的刺五加注射液。

2009年,双黄连注射液发生不良事件,并有死亡病例报告。

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紧急通知暂停使用和销售黑龙江乌苏里江制药有限公司佳木斯分公司生产的双黄连注射液。

每一次禁令,都是由鲜活的人命换来的。

但就是这样一个,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实验,没有经过安全性有效性验证,似乎一定会退出市场的“中药注射剂”,却存活至今,原因大家可想而知

——利益。

中药注射剂往往属于独家品种,在药品招标中享有单独定价权,利润空间很大。

产品竞争较弱却有高回报,使得越来越多的药企盯上了“中药注射液”这块肥肉。

围绕着中药注射液的是各方的利益均沾,自然是有更多的药企、医药代表、医药、医生愿意为中药注射剂的推广和使用,亮绿灯,开后门。

作为普通人的你我,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健康竟然被当作金钱勾当的砝码。

面对频发的医疗事故,国家药监局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从2015年起,有超过47种中药注射剂被限,被要求修改说明书或临床使用限制。

这份名单里,许多明星药赫然在列——清开灵注射剂、参麦注射剂、丹参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香丹注射剂、血塞通注射剂。

但修改说明书的方式,对普通人的警示作用微乎其微,更无法抵抗各方的利益诱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当然,也有许多有经验有、有良知的医生,在看到一次次问题出现之后,呼吁中药注射剂退出市场。

很多三甲医院与一线城市已经退出中药注射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药注射液已退出市场。

在中国广大的二三线城市、基层医院、乡村医生之中,以及大量的中医医院。

众多医生还在滥用中药注射液,大量的人体还被当作“标本”做实验。中药注射液的临床使用仍然大行其道。中药注射剂改革进程之缓慢,各方背后利益纠葛之复杂。中药注射剂退出市场还有很长一段路有要走。

By 雷斯林

为什么对中医“废医验药”难以施行

一、中医,西医;传统医学,现代医学;四者的概念与两组的关系

“中医”和“西医”,“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首先我们要明确这四者的关系,才好讨论接下来的内容。

中医与西医,是以理论体系与认识论,基础学科的区别作以区分的。

西医是理论体系以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微生物学,分子细胞学说,药代动力学等为基础学科的医学;

而中医是以精炁学说,阴阳五行哲学,藏象学说,五运六气学,气血津液,病因学,经络学说,药物属性与归经等学说为基础学科的医学。

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在广义概念上是以时间轴的先后作为区分的。

所谓传统医学,即世界各地古代存在的医学形式,但现当代社会并不被临床主流使用了,这些是传统医学,包括一些小众的特殊疗法。

而现代医学,无论是通过进化,还是传承一直演化至今,而一直在临床主流使用的,就是现代医学。所以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能进入国家普遍承认的临床诊疗,他们就都是现代医学。中医在东亚国家普遍被使用,而针灸疗法更是在包括欧美在内的30余个国家被主流使用,甚至其中多数国家已将针灸列入国家医保体系。

但目前有很多人把是否进行“现代化”“科学解释化”“分析验药”来判定现代医学与否,这种认识论我是不认可的,因为这是用“西医理论(科学分析思维范式)在评价中医理论(统一整体思维范式)”。这是典型的认识论的误区,也是我接下来我要说的。

二、中西医各自独立存在且不可互套

概括来说,西医是把人视作一个由各个组织器官与微观物质有机组合起来的生命体。手术是“零件模式”,目的在于维持局部的健康,以“维修、除、换”为手段;而化学制剂是“战争模式”,目的在于消灭靶向目标,以“阻、消、打、杀”为手段。由于西医对于解剖学,生理学的认识与发展,使其发展出了优秀的诸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抢救措施,非常全面的各类有创手术,心脏手术,脑外科手术,器官与组织摘除置换手术等等。由于病理学和化学药物的进步,使得很多药物可以进行靶向治疗。

而中医是把人视作一个宏观不可分割而内在与天地万物关联统一的精气神整体。中医是“生态模式”,目的在于维持生态平衡与多样性,让其自由发展,以“辅、导”为手段。有生物入侵这片生态时,不是必须要消灭你,而是让你从哪来回哪去即可。一个生物聚群的天敌太强导致这个族群快灭绝了,我只要稍驱赶一下天敌,帮你这个族群多繁衍一下即可,重点是维持生态整体的平衡。人体自身就是一套极为复杂精妙的生态系统,自身就有一套平衡机制,生病就是阴阳失衡,有时失衡的幅度很小,自身就可以调节正常,但有时也无法调节。此时中医的手段就是通过药物、食物、针灸、推拿、调节人与自然的规律匹配,来帮助人体恢复调节能力,使其阴阳平衡。对证(证候而不是病症)治疗,而非西医的对病治疗。

这也是为什么对于很多功能改善,疑难杂症,中医具有更稳定且更好的疗效的原因。虽然西医近年来也开始重视免疫系统对于诊疗的重要性,但在我看来,免疫系统≠调节阴阳,只能说是调阴阳的一个小组成部分。

西医是标准化明确的循证医学,而询证医学的一部分弊端就是,理化影像指标不达标(人为设定),就不能下明确的诊断,没有诊断就没有对症治疗方案,这也是西医目前的尴尬之处。可身体的不舒服是真实的,痛苦的感受可不会骗人,例如西医概念中的亚健康疾病,头痛,面瘫,女性痛经等等非常多的功能性疾病,理化指标一切正常,西医就只能旁观,中医却有明显的疗效。

中医讲“辨证论治”,只辨证而不“辨病”,原因也是由于,在中医医生眼中,一系列的病症都是因为证候的改变所引起的,只要调节好失衡的证候,由证候引发的具体病症自然就消失了。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点是千百年来不断验证且正确有效的。所以日常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很多人看西医“治不好”的疾病,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去找看中医,中医有时却能把病治好。实则中医是在“治病”吗?不是,而是依旧在“治证”,中医的体系中并没有“治病”一说。

西医的手段与药物在西医的理论体系(众基础学科)内才可发挥其价值与作用,把西医手段与药物直接放在中医体系中也是格格不入。但中医依然可以把现代科技中的X光、血检、CT、核磁等手段作为中医的四诊合参的信息要素,但那依据报告得出的中医结论并不是西医结论,也和西医没有半毛钱关系。同样西医也可以把中药作为西医循证诊疗路径来治病使用,但那一定是化学检验后具体成分在西医理论中得到实用,而那时那个“中药提纯物”是完全的西药,和中医也没有半毛钱关系。

中华文化的“整体观”与西方“一神教”为主导的“分析思维观”,从底层认识论逻辑就没有共同点或包含关系的,王德峰老师的中西文化的渊源的课程有部分论述。

我不否认中医整体观的正确合理性,同时也不否认科学分析观的正确合理性,他们都正确。只是这是中西方完全独立的两套世界观、思维观、评价体系、理论体系,无论谁套用对方理论而使用都是不合理的,用各自的体系去解释对方的理论也都是不可理解的,分裂而得不出结果的。双方都只能在各自的理论体系内发挥各自的作用,一旦脱离这个体系便会出现问题,带来风险。

三、中医无法进行“现代化”

我们现在所常说的“现代化”,是指在西方华语体系下的“现代化”,它实质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工业化,标准化”,用大规模与分工来取代传统小规模与个体生产。学过中医,或爱好中医的人,应该能清楚的明白一点,中医是没有任何办法进行量化和标准化的,难以规模分工化,这也就意味着中医没有“工业化”的土壤。

工业化与标准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为使其效率最大化,最少的人工做到最大事情,在生产工具不具备海量标准(个性化制造)的情况下,必须用较小的误差寻求“最小公倍数”来完成低成本的大规模生产,从而达到控制成本,提高效率,提高利润的目的。这是标准化的意义。西医中处处体现着标准化的思维,循证医学体系就是一套非常标准化的诊疗体系,以大量的“客观”数据来最大限度降低人为经验因素在医学诊疗过程中的判断与干预,这是它区别于中医几乎完全依照医师个人经验来诊病的模式。这使得西医从业难度很大幅度的降低,而误诊率也最大限度的得到降低,规模可以迅速扩大。

而工业化就是用机器替代人工劳作,借助工具最大限度提升工作范围与强度,而剩余下来的人可以去向更多的领域,更多的专业分工,从而扩大整体产业规模。结合我之前论述的西方科学分析思维模式,所以诞生与创造都会受这套底层思维模式影响,事事都会以“分”这套思维范式作为发展演变的基础。临床医生,就可以细分到非常多的专业科室。在外,从化学制药,医疗器械、医疗设备生产,体检中心,疾控中心,公共卫生预防,病毒微生物实验,解剖研究中心,法医鉴定,康复中心,生物医药、基因工程、生物实验,各领域研究等等,目之所及的一个非常庞大的工业产业体系逐步呈现。

这就是西医的模式天然适合开展标准化与工业化,因为他的诞生与发展就是在工业革命这个爷爷的支持下完成的,他诞生自工业化的土壤,思维模式,运作模式等都是顺应形成的。

而反观中医,他诞生于农耕文明,他的土壤是反工业化的,个性化,逆全球化的,他需要全才甚至是通才,不需要更多复杂的产业链,需要小范围自给自足,需要小循环与大循环。无论放在过去还是现在,高成本低利润的中医都不需要更多的分工,这也是中医最大的优势与最大问题症结(唉,还真是阴阳互根互用啊)就是:“不赚钱”。不盈利,低利润就意味着无法扩大规模生产来拉动行业蓬勃发展,客观不扩大规模就意味着全产业链无法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就更没有利润空间,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但这不是中医人不努力,而是文明冲突带来的后遗症。

更深层地说,中医的模式与“标准化”是完全两极分化,格格不入的。中医讲究千人千方(除了疫病),因人、因地、因时三因制宜。结合我之前说的,中医是把人与自然当做一个整体,所以每个人的素体(基础体质)不同,生活环境不同,饮食结构不同,情志心绪不同,就不可能用完全相同的治疗方案,想要最大限度治好一个人的疾病,就必须审证求因,治病求本,开出针对这个个体的方子。这里同样可以看出两套思维体系的区别,西医是由个体推导到整体的集体医学(通过老鼠的试验推导到全人类的适应性),中医是由整体推导到个体的个体医学(通过所有关联信息最终落定到一个个体情况来审察治疗)。所以西医天然适合标准化,中医天然适合个性化。并且也完全无法量化与标准化。

具体来说,第一个例子,“四诊合参”就是“望闻问切”,切就是指的“切脉”,就是俗称的“把脉”。我们现在沿用的脉象有28种,“浮散芤沉伏牢迟缓数疾虚实滑动,涩细濡微弱洪大弦紧革代促结”,这些都是指下感觉的直观记录与类比描述,完全不像理化指标,是无法量化和标准化的。比如滑脉“如珠滚滚来,往来流利”。怎么标准化,几个珠子算往来流利?再比如紧脉“有力左右弹手,如绳索绞转”。多少牛的力算弹手,绳索绞转感怎么量化?结论就是完全无法量化,进而没办法标准化,所以中医的传授学习,与很多传统技能的学习,传统哲学思想的学习是大道相通的,是一种感受,他可以言说,可以描述,可以类比,就是无法量化分析它。(这其实涉及到另外一个更加宏大的论题,我们人类在认知这个世界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靠感觉与感知来理解的,还是更多的靠定量指标来理解的?比如:爱。。。另起一篇文章吧)

第二个例子,同样一味药的用量加减,针对不同的两个个体的差异怎么去量化与标准化?胖一点的人多用几克?瘦一点的人少用几克?这是无论通过统计学,还是分析化学都无法得出结论的问题。因为中医不是化学实验药剂,它不是通过合成——试验——应用的方式产生的,所以自然不能把中药用西药的统计——分析——试验的方式来进行用量思考。

说回正题,中医的学习正是靠良师益友的言传身教,通过大量的练习与体会感知去学习四诊,通过释义与广泛联系去理解经典理论,通过勤学苦背将满天繁星般的药物与方剂烂熟于心进而融会贯通,再通过反复大量的实践去摸索去精进用药用针的手感,最终才能说稍微入点门了。所以学习中医一点也不简单,中医医生更不是能批量生产的,所以真正培养一个中医大家是需要天赋和很高的时间与实践成本的。

如果能标准化,统一量化,按照“循证医学体系”进行改造的中医,也必然不是“中医”,他叫什么我不知道,我暂且叫它“四不像”或“西医的传统补充医学”吧,但那绝对不是中医。

四、“废医验药”的不可实现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确实能治好病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而面对洪水猛兽般的攻击中医依旧能存活至今天而没有消亡,并且越来越被更多人接受,其最重要的原因也是中医的立命之根本:“疗效”。

中医有疗效这个事实现在越来越少的人反对,但反对人士有另一个论点,就是中医治病并不是中医理论那套“玄学”发挥了什么作用,而是“中药里的具体某一个成分治愈了疾病”,而这个具体需要通过现代科学,微观化学成分分析那一套来验证。这也就是“废医验药”了。

其实我想说的是,这一点完全是西式科学分析思维范式下对于中药的理解,它不是错的,但这么理解一定是“失实”的。他可以作为中药微观研究缺少的“科学补充”,但决不可能颠覆或替代中医理论。为什么?因为“各自使用的手段与工具在各自的理论体系内,都有其内生合理性与逻辑闭环,所以可以实现思想与物质的最大结合,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但当其工具脱离这个体系,该合理性和逻辑闭环便不复存在。”只有重新建立新的逻辑闭环,“工具”才可重新应用。这同时也解释了为何“中医不能西化”,“西医也不能中化”,以科学之名改造中医,和以本质之名取代西医,都是愚蠢的。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维护各自的发展脉络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才可将人类智慧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全人类。

说回正题,对于单味药治疗疾病,我觉得是可以验药的,用其化学提纯物来治病,这是可行而且非常有效的。比如青蒿素治疟疾,砒霜治白血病。屠呦呦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前卫生部部长陈竺带头,用全反式维甲酸加砒霜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进行联合靶向治疗,近乎100%的患者都能被成功治愈,这离诺奖应该也不远了。

但对于中药组方治疗疾病,此情况下“废医验药”,客观来说也是天方夜谈,因为科学最重要的就是要严谨。小的中药组方4-5味药,大的组方三四十味中药,每种药物的化学组成成分几十种,随着微观化学分析的不断进步,我们甚至可以检测到上百种,上千种物质。而有一种观点,中药组方的效果,不是简单的某一味药作用到某一个靶点,而是药物的组成成分之间自身会发生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又同时在发挥多物质交叉多向靶点作用,这个过程极其复杂。药物与药物之间成分的排列组合,每一种排列组合方式又在多点靶向有效,而每一次靶向少有变动所有成分又是一次排列组合,这种排列组合最终的结果是一个极其恐怖的天文数字,以目前的科技手段,是没有任何可能研究的清楚的。

但是在中医理论的逻辑里,组方治病没有那么复杂,也没有那么玄密,就是各个药物有四气五味与归经的自身属性,中医的作用属性,结合辨证论治原则,遵循君臣佐使的用药规则,在这套逻辑里,他就“恒有效”。

“废医存药”还有一个典型的恶果案例,“日本小柴胡汤事件”。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的津村顺天堂制成了小柴胡汤颗粒制剂,同时有地滋教授发表了“津村小柴胡汤颗粒对慢性肝炎有治疗效果”的报告,刹时间在日本引起巨大凡响。而后厚生省对小柴胡汤改善肝病患者的肝功能障碍之功效也予以认可,于是该方作为肝病用药被正式收入日本国家药典,小柴胡汤瞬间成了畅销药,日本出现了百万肝病患者同服小柴胡汤的盛况,舆论广泛认为日本成功将汉方医药走向了现代化。但由于脱离了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对病而不对症的治疗。当时的日本为了早日得到中西医结合的成果,便用了西医病名找对应中药汉方的研究道路,而其中对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肝炎的研究规模最大,发表的论文也最多,抛弃中医理论指导用药,而研究中药组方对西医体系里疾病的作用。

最终的结果是1994年1月~1999年12月报道了因小柴胡汤颗粒的副作用发生了188例间质性肺炎,其中22人死亡。导致津村顺天堂1997年破产,2000年津村顺天堂社长津村昭被判刑3年。

这些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废弃中医理论,不考虑辨证论治,盲目中药西化,用西医思维来套用中医,只会让这种恶果再次发生。而可怕的是,今天的中国的医科大学论文发表中,依旧存在不少类似情况,而我想说的是,这条路日本早在上世纪就已经原模原样的走过一遍了,事实结果就是走不通。

中医与西医不存在“谁废了谁”

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只有医学上还保留着各路传统医学(不止中医),而其他行业全面被现代学科所代替了?

比如林徽因梁思成夫妇有一项重大成就就是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宋代建筑学著作的解读。

建筑学可以这样做,因为现代建筑学已经完全解释了建筑中的原理,没有逻辑漏洞,我们在实践中不再需要其他的原理,那么古籍中所记载的原理和经验,我们要用现代理论体系重新审视一遍,既能去伪存真,也能获得经验和启示。大多数学科都是这样。

但现阶段的医学不是这样,现代医学研究人体距离能称为完整的阶段还差的非常远,大量的人体现象我们解释不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隔着巨大的鸿沟,基础医学所推导产生的理论解释不了很多临床现象,临床医学研究人在很多方面仍然处于黑匣子阶段,只能通过不断的临床试验来验证结果,然后思考黑匣子里到底有什么东西来形成一些假说。

说白了,现代医学虽然发展了这么多年,进步了这么大,但目前仍然没有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准确的体系,远不足以解释人体和实践应用,这一点是现代医学和现代其他学科最根本的区别

那么这样一个体系是不能作为标准来衡量其他事物的正确性的,所以,用现代医学标准检验中医,从逻辑上就是不对的。

同时还有一点,现代医学里有很多科学的部分,但整个现代医学体系并不是科学,你用科学方法检验中医检验西医检验任何东西都是可以的也是合理的,但是你要用现代医学来检验中医,这就是不合理的。

比方说,你可以设计一个随机双盲对照实验,验证“湿气是否真的困脾”这件事,这就是科学的合理的,这叫用科学手段检验中医理论的正确性。但是,如果你想用“2型糖尿病”来解释“中医中阴虚火旺的概念”,这就是不合理的,因为其中用到了现代医学概念。

比如再生障碍贫血,文革时期红卫兵们用一个成药生血片,其中有胎盘粉,牡蛎粉,无差别不分型治疗,100例治愈率15%,而自然自愈率5%不到)

90年代记录邹文华老中医治疗10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分肾阴虚,肾阳虚,阴阳两虚,气血两虚四种,并且开四种药方,治愈率69%

废医验药就意味着把中医里面对一些疾病的亚型分类也废掉了,然后治愈率下降,是药无效,还是分型错误用错药就搞不清了,就变成循环因果了。

其实合理的临床试验,目的就是“验证事实”,应该是适用任何情况的,不属于中医思维也不属于西医思维,就是单纯的实验法思维。即循证医学。

但事实上,很多试验往往忽视「辨证」的概念,而其实辨证才是中医思维的核心。有些是设计不出合理的试验,有些是做实验的人确实不懂。

比如德国那个著名的针灸治腰痛的单盲试验,它验证出针灸对腰痛有改善作用,但是按照肾俞等穴位扎针和扎其他地方没有明显的区别。很多中医黑以此黑经络理论不存在。

这就是因为试验设计中没有考虑「辨证」,事实上针「肾俞」不是治「腰痛」的,而是治「肾虚腰痛」的,如果此人辨证不属肾虚,就是一般的筋骨病,自然就不用肾俞,而是取局部阿是穴加阳陵泉等,说白了就是按肌肉走行扎针。如果把辨证体系纳入试验,应该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

而很多人不承认辨证体系,所以设计试验中不设计辨证内容,效果自然就不好,事实上这样验证出来的并不是中医内容,因为中医内容一定是有辨证在里边的。

废医验药的前提是有一个绝对正确且完整的理论体系,既能解释现象又能指导临床,很遗憾,目前的现代医学体系并不能做到这些。

换句话说,假如哪天现代医学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成为了一个正确且完整的既能解释现象又能指导临床的体系,那个时候就可以考虑废中医验药了,因为中医想要达成的目的都有可以替代的方式可以完成,就不被需要了,自然而然就被淘汰了。

再换句话说,如果哪天空降出现了名为X理论的一个正确且完整的,既能解释现象又能指导临床的理论体系,那别说废中医了,连目前称为西医现代医学的这些理论都应该一起废掉,大家都应该听X理论的。

其他学科都陆续出现了这样的理论体系,所以旧的理论体系都废掉了。而医学,直到目前仍然没有出现这样一个理论体系,那么当然就谈不上废掉谁。

By 追风月影

中国家庭中的“大母神”

中国家庭的轮回看似复杂,但有一主线:亲子关系,特别是母子关系,凌驾于一切关系之上,所有悲剧都和母子共生联系在一起。传统中国家庭,男性大家长再牛逼,他也得听他妈的。所以中国家庭其实是大母神掌权。

    什么是大母神?

    几年前在福建南禅寺做内观时,一个画家说,他和前妻关系最后发展成,什么时候都是她厉害,甚至画画这件事上,也像是她比他更懂行更厉害。其他方面他真被洗脑一般,由衷认为前妻更行,但画画这件事上也这样,他突然醒悟过来觉得不对劲。她永远正确,这即大母神。

    用古希腊神话来讲,可以说,中国家庭还处在大地母亲盖亚的阶段,只有母亲与孩子,孩子们都效力于母亲意志之下。欧美家庭则进入了宙斯与赫拉阶段,夫妻关系是主导。关于大母神,我一来访者形容说:只要母亲一靠近他或他的孩子,他就感觉,母亲气场吞噬了一切,全世界都陷入混沌。

    虽然中国社会貌似重男轻女,但咨询中的了解,以及看中国历史家庭故事,觉得中国近七成的家庭,还是近乎于母系社会。完整的表达是,一个大母神说了算,但大母神的存在感,却常寄托在她重视的儿子身上。

​中国家庭的轮回机制(二)

《中国家庭的轮回机制》一文,让很多人感到悲观甚至绝望,也有不少朋友问,这个链条怎么破?

其实,既然是链条,那意味着,任何一个环节被破,都可以破了这个轮回的链条。两个地方最应该破,一个是婚姻,如果能以爱情开始,那就太理想了,有了这个基础,以后都会变得容易;一个是妈妈好好养育孩子,让孩子内心有满满的爱。不过,破任何一个链条,都需要很深地认识自己,不是一日之功。

    婴儿的出生,是最好破的地方。一次讲课,突然说了一些动情的话:一个带着丰沛感觉的婴儿的出生,是来拯救一个家庭的,若这些切断了感觉只剩下头脑且头脑还僵化的大人向孩子学习的话。然而,不幸的是,我们更容易将婴儿弄得和自己一样,让他知道,生命是粗鄙的。

    小的单位,是大的单位的缩影。所以,中国家庭,是中国社会的缩影。母婴关系,则是中国各种人际关系的缩影。解开中国家庭和社会轮回,母婴关系是貌似最容易的一环。但真正的责任,在于每个人的觉醒。若妈妈们能意识到,就先觉醒;若非妈妈们意识到,请给妈妈们以支持,而不是苛责。

    这个轮回链条中,婴儿的出生也是最容易脆弱的一环。譬如生孩子后,男人易出轨,性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男人感觉被排挤了,他插不进紧密的母婴关系。本想提醒女性注意,但后来想,其实关键是男人。女人高度重视孩子是很自然的,男人若想与妻子保持亲密,一起投入到对孩子的重视即可。

    我写了十来本书了,多数谈的都是中国家庭。我没有专业理论上的野心,而是觉得,如果能用我的文字将中国家庭的动力与结构写清楚,写出血和泪来,写出欢笑来,那就太好了。

    本来没觉得我的观察有多特殊,但和国内的同行沟通,以及和国外同行沟通,觉得我的观察,的确算是有独有的价值,非常落地。

    一次和英国一位精神分析师沟通,突然有了一个图画式联想,将紫禁城这样的皇宫,和中国普罗大众的家庭,联系到了一起。

​中国家庭的轮回机制(二)


         在皇宫中,父亲只有一个皇帝——皇帝,而妃子与孩子构成了小家庭。如此一来,父亲就是缺位的了。

这一图景不正是中国的写照:普通的男人们,被压制性的权力体系吸走,家庭就剩下母亲与孩子。而在家的男人们,常常也如皇宫中的阉人一样,不存在地存在着。

由此可以说,社会权力体系中的“皇帝们”,和一个个小家庭中的“大母神”们,他们联手构建了中国社会与家庭的专制制度。虽然很多人更愿意说,即便在家里,也是男性大家长说了算,但我忠于我的观察。

到这儿,我有了一个很简单的推论:一个真正的男人,他需要能保护自己的家庭,也在家庭中真切存在着,这竟然成了一个如此有价值的图景。男人们蝇营狗苟,拼命在社会权力体系上攀爬时,为的是争到那个唯一的皇帝位置,或者有很多象征含义的家长位,也即有权力保障的交配位,这真是一种很可悲的存在方式,如同虫子般的生存方式,而且它总是以无意识的方式存在着。

男人们是应该想想,当自己被权力体系——政治与工作——从家庭中吸走时,那其实是一个很悲哀的存在方式。

父亲去哪儿了?或者说,父性去哪儿了?

和几个男性来访者咨询,都谈到了一个绝对禁止性的超我。譬如一次咨询中,一个男性来访者看到了一个意象——纯黑的、狰狞的魔鬼。在和女性来访者咨询中,也出现了这种绝对禁止性的超我,如一来访者梦见,一个航母一般大的纯黑苍蝇站在她身上,盯着她看,她一动都不敢动,一动,苍蝇就会一口将她的头咬下。

依照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超我主要来自于父亲,父亲需要给孩子树立规则,但这个绝对禁止性的超我,就不再是具体某个父亲的化身了,它像是一个哲学的存在,像是一个魔鬼。

和英国精神分析师探讨时,她问:这个魔鬼般的超我是什么?它如何展现在你们的社会中?我想,它就是中国社会权力体系中的皇帝吧。皇帝只有一个,但他的禁止性力量弥散于每一个角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中国家庭的轮回机制(二)

这个王、皇,这个魔鬼,要统一一切,要限制一切。这像是必须的,所以社会解决方案,需要孔子的“克己复礼”,克制每一个人身上的能量或攻击性,而遵从礼,也即通过一层又一层的体制,向这个表面上的皇帝、内在的魔鬼表示顺从。

在一个个的小家里,一个又一个的大母神,则在各种细微处传递这种信息——我永远是对的,你必须按我的来,否则你去死,不然我就去死。

    以下是一位男士的心里话:

“我很强势,源自于我有个强势的母亲,我跟她对着干,当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离开母亲,我母亲经常用不让我上大学(不给学费和生活费)来威胁我,曾经还以武则天杀死儿子做比喻,我没退缩过,顶多就是沉默。但心里一直是抗争着的。结婚后我遇到了现在的妻子,她是一个比较欺软怕硬的人,而且有点偏激,结婚之初,我想俩个人相处,哪有舌头不碰牙的,也很让着她,一般闹点矛盾什么的,一般都是我自己找台阶下了,不和她一样。我劝他说:在两性关系中,应该秉承着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原则。谁生气了对方应该适当的退一步,不要激化矛盾。我也是这么做的。后来我发现可操蛋了。


我媳妇结婚四年,闹过那么多次,重来没和我道歉过,或则是给我台阶下的,好吧 所有的事情都是她对 好了吧。后来我也失望了。随她便,什么都不和她争辩。也不去管她,我举个例子。


早上我出去跑步,回来她问我冷吗?我说不太冷,她出去之后,用非常非常生硬而且厌恶的口气说;不知道你怎么想的,这还不冷?以后她再问我冷嘛之类,我就呵呵。诸如此类的太多太多。我实在懒得说。


现在我的状态是:什么事情你说啥就是啥,只要你别埋怨我就好,我不是怕她 真的是吵累了 太累了,也可能是失望了。我觉得哀莫大于心死用在我身上太合适不过了,回到家我宁愿躲在厨房里也不愿意说话,实在受不了了就出去走走,抽跟烟什么的。另外在孩子的问题上我就干家务就好,其他的我一概不能管,因为人家根本不听你的,

我不是不负责的男人,家里家务我都干,家庭条件也比媳妇好,挣得也比媳妇多。但就是遇见了这么一位。我老婆自己完全不知道我是怎么想的 ,我也不会交流,如果有人劝我多交流的话,就算了。因为我可以按照你们的交流方式,或是原话去说,结果都是不欢而散。而且不会解决什么问题的。只能让她更加的强势。反正我试过好多次了,结果十分稳定。

1,每件事都要按照她的方式去做,然而她又不做。家务基本都是我做的。

2,只允许她说我父母哪里哪里不好,不允许我说她父母哪里哪里不好。

3,跟她沟通,都是命令的口吻,好像她是老大。

4,我是受过教育的,她生气的时候,她的爆粗连击我受不了。

5,孩子不听话,我任何方式教育孩子都是不对的,因为只有妈妈是对的,哪怕我们方式一样。

6,性生活极少,房事前居然提条件。

7,她认为工作比家庭重要,在家里写材料时,孩子放一边,哭闹很久才安抚。

8,下班回家做饭抽空看一下微信,新闻。她说你手机迷。做事不认真。殊不知除了睡觉前这只是我仅有的时间看。而她吃完饭就开始玩手机,我带孩子。

9,家里的任何开支都是我付,偶尔买个电器回来,都要报销。

目前状况:上班累,下班更累,有时候宁愿在外面晃荡也不想回家。

最近几个月心脏有时候莫名不适。喉咙有股气。有个同事也一样,他去医院看了。医生说是压抑过度引发各种神经症,严重会引发心脏病。打听一下原来这个同事家里也有位厉害的主。

我很担心自己的健康问题,深深知道一直受到精神压抑,健康风险非常的大。

但是我又担心小孩受伤害。“

生活在“大母神”阴影下的人,中国还有很多很多。

By 武志红

鲁班书为什么成为禁书?

对于鲁班,我们也算是熟悉了,他发明的锯子、曲尺、刨子还有墨斗等,至今我们都还在使用。

鲁班除了会制造器械,对于建筑也很有心得,用“木匠祖师爷”来形容鲁班是不全面的,鲁班应该是咱们中国土木工程的祖师爷

鲁班将他的制造工艺和心得写成一本《鲁班书》,但是这本书只流传了一半,因为它的另一半被禁了。

要说禁书在中国历史上,算不了什么稀奇,因为有预言功能而被禁的《推背图》,因内容不雅而被禁的《金瓶梅》。

一本工艺书竟然被禁,又不是教人养葵花的(《葵花宝典》),这背后绝对不简单,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

关于《鲁班书》的传说

《鲁班书》还有个名字,叫做《缺一门》

《鲁班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记录的主要是我们熟知的木工土建之术;而这下册,也正是大家认为整本书诡谲莫测的原因所在,因为下册记载的内容几乎都是道术解法医术和符咒法术

更为诡异的是,在书上还明确写着“阅此书者,断子绝孙”的字样。

这就不禁让人有些匪夷所思了。

说到底,鲁班也只是个手工艺人,为何书中会记载医术和法术,甚至以“断子绝孙”这种阴狠的话来警告世人?

这,就要从《缺一门》这个名字说起了。

传说当年鲁班刚刚新婚不久就被国家征召走了,因为特别想念新婚妻子,鲁班就做了一只木鸢,只需几句咒语,木鸢就能载着他飞回千里之外的家里,与妻子团聚。

妻子对这只木鸢十分好奇,有一次,趁鲁班没注意偷偷地骑上木鸢,念了那几句咒语,木鸢便真的带着她飞上了天空。但偏偏就在此时,已有身孕的妻子突然分娩,身体出血导致密法失效,最终一尸两命。

事后的鲁班懊悔不已,便诅咒了天下所有学习《鲁班书》的人有“五弊三缺”之祸。

“五弊”指的是鳏、寡、孤、独、残“三缺”指的是缺财、权、命

据说在师徒传授的时候,师父也会说明这其中的利害关系,让徒弟自己做抉择。也正是有着如此可怕的后果,学习《鲁班书》的人越来越少,以至于都快被人遗忘了。

那么这《鲁班书》的下册讲的究竟是什么,能够让人如此恐惧?

《鲁班书》的下册到底讲的什么?

当然,咱没学过,咱也不清楚。但据说《鲁班书》的下册中记载的都是一些诡异害人的法术,比如隐身术、续命术、毒蛊术等等之类,甚至有能沟通阴阳两界的法子。

这上下两册,也被称为阳册和阴册,相应记载的是白巫术和黑巫术

这白巫术就是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的,比如祈雨、驱鬼、招魂和卜筮等等;相应的,黑巫术主要是用来复仇,是具有攻击性的。

简单来说,白巫术是为了帮助别人摆脱困境和苦难的,而黑巫术则是用来整治别人的。

不过相比之下,白巫术并不算多,上册中依旧还是老老实实教你做事,下册才真的是教你搞事情……

在《鲁班书》中,有很多关于建筑禁忌的内容,有点类似于今天我们所说的“风水”。

例如在建造房屋的时候,应该选择什么时间,大门的方位该如何选取,每间房屋的空间布局和功效应该怎样分布,就连门窗的尺寸之类的细节都与这个家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联。

所以,木匠们才好利用这些门道,报复那些迫害自己的人。古籍中记载的很多故事,大多也都是讲房主找木匠来修房屋,却因自身吝啬或者觉得木匠低贱,就对木匠百般刁难,房屋建成后房主却祸事连连,苦不堪言,究其原因是木匠因为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心生不满,用一些道法之术略作惩戒。

听上去像是堪比《九阴真经》《葵花宝典》的一类书,很厉害,甚至有些阴毒,但也要所学之人付出极大的代价。在重庆巫溪一带,还一直流传着“看完《鲁班书》的人会双目失明”这样的说法。

既然与巫术挂了勾,被禁也是意料之中了。退一万步说,古代毕竟还是君权神授,就算真有与天地沟通的人,也必须是君王,怎么能让你一个小小的木匠行使了君王的神权呢?

不过,网络上的那些杂谈不足为信,除此之外倒也没有什么真凭实据来证明这些匪夷所思的法术。大多数人倒是更倾向于“自保说”

毕竟古代匠人们的地位是很低的,虽说是士、农、工、商,但这些工匠比商人也不见得能好多少。况且在古时候,人们做工时的安全保障远不及现在,很容易发生事故导致伤残。

所以,一来为了对抗豪强,学一些自保之术也是情理之中;二来为了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将《鲁班书》甚至自己神秘化也就能理解了。

因此,综合各种原因,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书中会涉及到医学和道术的内容了。

说起书中的道术,其实也不完全是上面提到的那些有神秘力量的巫术,还有很多内容,看似迷信,其实是可以溯其源头的。

譬如《鲁班经》有一段话说:“凡伐木日辰及起工日,切不可犯穿山杀。匠人山伐木起工,且用看好木头根数。具立平坦处斫伐,不可了草,此用人力以所为也。如或木植到场,不可堆放黄杀方,又不犯皇帝八座,九天大座,余日皆吉。”

这大概说的是工匠伐木必择吉日,禁忌穿山杀、黄杀方、九天大座、皇帝八座等时间或方位,否则就会凶多吉少。

这些说法其实并不算子虚乌有,在这些工匠们的行为仪式中,我们能看到的是,他们对自然时间节律的体认、遵从与顺应,他们知晓不能任意砍伐自然树木,也知晓树木的自然生长时间节律,这是对自然的信仰和敬畏。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了帝王神权的思想,毕竟儒术当道。

除了儒家,道家本就是中华本土兴起的教派,加之“姜太公错失玉皇大帝之位”一说,木匠营造之术就和道家紧紧联合在了一起,到现在,还有很多地方用“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来镇宅。

鲁班法

但即便如此,我们也无法对于书中那么多咒语和符咒视若无睹。尤其那些阴邪的黑巫术,倒是像极了电视上演的“茅山术”。不过别说,它们二者还真有点关系。

民间传说中的“茅山术“,说的其实是“茆山术”,而《鲁班书》中的法术,也是属于部分“茆山术”,但无论如何,都是那时的工匠为求自保。

我们常在故事里听人说 “要想打败恶人,你就要比恶人还恶”,其实这并不仅仅出现在故事里,这些话也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面对一些恶势力,太过温和的办法终究行不通,用一些特殊的法子以求安身立命也是无可厚非。况且,就算这些都是真实的,施法之人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不是么?

《鲁班书》的内容蕴含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代表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强本节用”等观点,希望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墨家更多的代表城市小手工者,小商人,自耕农以及下层官吏人员的利益,比较平民化。

而儒家代表的是传统贵族,高级官僚以及文人的利益。他们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社会基础(代表的利益)不同,这些本质上的区别影响着两者对礼教、治理国家等有不同的见解。

对于统治者来说,墨家的主张思想对统治阶级的统治毫无用处。运用这个主张来武装国家对于侵略、扩张国土都有限制。如果依照这种主张的话,分裂的各个诸侯国永远无法统一。

墨家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立贤不立长”、“消除阶级划分”。抨击君主等贵族的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奢侈浪费之举,尤其反对儒家的久丧厚葬等繁文缛节。认为君主、贵族应以身作则像古代大禹一样,清廉俭朴、节俭躬行。

立场不同,观念不同。显而易见代表统治者利益的儒家思想占了上风,与正统思想相悖的墨家思想注定受到打压,具有墨家思想的《鲁班书》被禁的原因不言而喻。

关于《鲁班书》还有很多的民间传说,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个:从前有一个大户人家,他们请来了一个木匠帮他们家修建房屋,这个木匠勤勤恳恳的工作,大户人家为了犒劳这位工匠,就想做一顿丰盛的午餐给他,于是他们去买了一些精细的瘦肉,把这些瘦肉磨成肉泥,然后在做饭时加在每一道菜里。虽然每一道菜都变得更加美味了,但是这种烹饪方法有一个缺点,就是看不到整块整块的肉,到了吃饭的时候,木匠就看见所有的菜肴居然连一块肉都没有,虽然这些菜很好吃,但是心里出现了不平衡,于是在修建房屋的时候,这位木匠就在房梁上动了一点手脚,之后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

木匠完工之后,这户人家就开始家道中落了,没有人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直到有一天,这户人家就想给儿子结婚来冲冲喜。结婚就要修建新房,他们又找到了上次那个木匠,但是因为家中不那么富裕了,没办法做那么高级的菜肴,这一次的午餐里面全是大块的整肉。木匠看到就很纳闷,以前富足的时候不给肉吃,现在家道中落了反而给了这么多肉,家主人才开始解释,说其实上次正是因为有钱,把肉都磨成肉泥加在菜里,这次没钱了,只能用大块的肉来充数了。这位木匠才明白,原来之前是他误会了这户人家,于是他破除了房梁上的手脚,神奇的是,之后这户人家的家境又慢慢地好转起来了。

《遁叟奇谈》曾记载过这样一则故事:

“吴地大户沈员外携夫人衣锦还乡,请来木匠班子修葺祖宅。

夫妇二人向来吝啬,沈夫人为人更是蛮横泼辣,对木匠们百般刁难,假借各种理由苛扣伙食,拖欠工钱。奈何沈家财雄势大,木匠们只好哑忍其恶行。一月后,修葺完工,木匠们离开了沈家祖宅。

接着,怪事就发生了——自木匠们走后,沈夫人每晚尿床惊醒,遍访名医而不得治。

沈员外觉得此事邪门,便请天师上门驱除邪祟。 天师问清原由,心下已明,手持法器在祖宅内外转了一圈,最后在沈夫人卧房的一根梁柱旁站定,命众人将此柱对中剖开……

只见柱芯里赫然藏着一只木刻人像,一妇人手提夜壶,细看容貌,举座皆惊……”

最让人害怕的莫过于用活人祭祀的“打生桩”

2006年,一具六至七岁、无头、失去双掌及前臂的赤裸小童尸体,被发现捆绑于香港屯门青山发电厂伸出海岸70米输煤带的桥墩海底铁柱下,死者身体已发胀,警方接报到场大为紧张,发现童尸身体虽无表面伤痕,但因腰缠麻绳及绑于桥墩柱上的结是一个死结,认为案件有可疑,交屯门警区重案组接手调查。(此案至今未破,成了诡异的悬案)

在浏览了这篇新闻后,第一反应觉得这是变态虐童案,但细细想来这不是传说中的“打生桩”吗

何谓打生桩:打生桩,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秘传建筑方术,过程恐怖而邪恶。它是在建筑工程动工前,把人(尤其是儿童)活埋在工地内,其目的是确保工程顺利。这个现象在新石器时期和商代遗址中被大量发现。相传鲁班也阐述过“打生桩”的理论,他认为当人们在一处地方动土时,便会破坏该处风水,也会触怒该处的鬼神,以致在建造期间时常发生意外,把活人生葬在工地上,相当于对鬼神的献祭,类似于用活人生祭河神、山神的习俗,希望以此减少建筑出现的意外。被活埋的“生桩”就成了该建筑的守护神,维护建筑的稳定。

其实打生桩的事例在中国历史中并不少见:

秦朝在修建万里长城时,民间就有“打生桩”的传闻,即秦朝官吏将修建长城的工人活埋在长城下献祭。传说中孟姜女的丈夫范杞良就是被活埋在长城下祭祀,因此汉末大才子陈琳在《饮马长城窟行》写到: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在五胡乱华那个血腥时代,夏武烈帝赫连勃勃修建了著名的“统万城”(位于今天陕西北部),赫连勃勃是个超级残暴的人,为了使城墙坚固,他也采用了将工匠埋入城墙的方法。

血腥而坚固的统万城

即使到了民国,打生桩的现象依然阴魂不散!粤语区一直是中国迷信风气最盛的地区,1929—1936年,广东政权掌握在军阀陈济棠手里,史称陈济棠时代,就是大家看《一代宗师》里刚开始的那个时代。陈济棠此人,外表一幅痴傻萎靡的丧样,人送外号“瘟猪棠” 。“瘟猪棠”是有名的迷信狗,对各种迷信活动简直到了痴狂的程度,他不管是娶老婆还是发兵反对蒋介石都完全听从方术大师的意见。

而1933年“瘟猪棠”在广州修建了一座大桥——海珠桥,在建设中“瘟猪棠”又听了方士的意见,在桥墩打桩时候,将一对童男童女,灌醉了绑在桩上然后沉入江底。

“瘟猪棠”的海珠桥

其实在香港也一直流传着“打生桩”的风俗。在民国时代,父母们会以打生桩一词来恫吓不听话的儿童。粤语区对打生桩有时称作“塞豆窿”(现今多用以称呼小朋友)。即把一些小孩放进堤坝内的排水口(豆窿)内,他们相信以这个方法便能退洪。2006年初于香港公主道一个水利工程修葺过程中,挖出了大量儿童骸骨,应该就是昔日的生桩。

而整个东亚文化圈都有用人做建筑祭祀的风俗:

朝鲜历史上,高丽时代忠惠王在位期间,首都开城曾有传闻指忠惠王欲取民间小儿数十名埋在新宫殿的地基之下,一时间开城人心惶惶,抱儿逃窜,治安混乱。

日本的活人祭祀记载更多。日语里专门有个词叫ひとばしら, 汉译为“人柱”,“人柱”的意思是:为了供奉神灵、实现祈祷,将人活生生地埋入土里或沉在水里的风俗。日本的人柱风俗年代久远,日本的一些城堡修建就将人柱埋在地基和城墙内。即使到了风俗西化的明治维新时代,依然存在将人烧成灰拌在混凝土里的事例。即便到了大政三年(1914)和昭和四十五年(1970),日本还在废弃工地发现过疑似人柱的工人遗骨。

历史上邪恶残忍的打生桩,在我们这个高度文明的时代已经成为被唾弃的传说,应该早已绝迹。虽然现在社会上建筑动工,有的还是会搞点祭祀活动的,但都是用活鸡和猪头来做了。

南方日报于2008年11月5日曾报道了这样一个案件:深圳市光明新区迳口村水库施工时,施工方偷偷地将附近的一个贫苦人家的四岁小女儿埋进了建筑现场。孩子父母怀疑施工方,要求施工方挖土验证,却遭多番推诿。最后此事被媒体曝光闹大了,早已气绝的小女孩才被挖出地面。

除了打生桩以外,鲁班书里还有许多“奇门遁甲”之术。

第一种,定根法。和武侠小说中的点穴一样。传说有个人对学习了鲁班书的人大声叫嚣,这人什么都没做,就用手指了指,那个人就乖乖地保持着一个姿势无法动弹。

第二种,和合水。这是一种诱骗女性“邪法”。传说只要将所画的符咒放在一碗水中,如果有女性从碗上跨过,就会对施法之人产生爱慕之情。

第三种,隐身法。就是运用自己的法术将自己的身形隐藏起来。有传说在巫溪有一人学会了隐身法,十年之内玷污了380多名女性,最后被破法抓捕。(很像南洋邪术油仔鬼)

第四种,续命法。人的生命都是有尽头,续命则属于一种逆天法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星续命”就是这个法术,只是最后失败了。但据说刘伯温却通过此术增寿12年。

第五种,意念御石。就是类似电影里的用意念搬东西。但鲁班的法术只能驱动石头。传说在施法的时候,用草绳拴住一块石头后念咒语,石头就会被牵走。

第六种,巨力术。有人传说这也是《鲁班书》中记载的法术,而且当时有人学过之后,单手可以抬起五百多斤的东西。

第七种,发丝牵桩。传说有户人家建房有个木桩十分的沉重,五六个壮汉都抬不起来,后来木匠过来把头发丝拴在木桩上,之后念念咒语,木桩就轻松被抬起来了。

第八种,招蛇建房。也叫作“驭蛇术”。传说施法的人在野外没有房屋睡觉,就念动咒语召集群蛇组建成一个房子然后在里面睡觉,第二天不需要了再念动咒语把蛇驱散。

可以看出,这八大法术充满了奇思妙想、让人脑洞大开,与降头术、巫蛊术联系颇深。

鲁班书影响如此广泛,在于鲁班对客观世界有着超前的感知判断,也说明大自然确实有人类未知的领域和神秘力量

鲁班书作为木工行业的生存宝典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和影响力。抛开那些虚构的故事情节,很多理论和观点确也无可置疑,比如其对房屋选址、构造、制作及医术等方面的发明和经验都很客观、很有科学性,笔者认为,究其原因在鲁班善于发现、勤于思考。

通过鲁班的各种发明创造,我们可以看其天赋和思想意识是比较超前、比较高(比如手被划破发明锯子、千年赵州桥),这也使得他看问题和处理事情更接近客观本质、对自然规律的和社会趋势的把握也超过一般人,其在传授弟子木经验的同时,也肯定会传授弟子处理社会人事的技巧和原则,包括通过法术规手段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棘手问题等等。

鲁班书里的法术涉及到梅山术和茅山术。而梅山法术是民间最庞大的法术系统,因其阳法和阴法兼备,被美誉为“法术大全”,其法事用途十分广范,涵盖治病、退煞、消灾、收猖(五猖)、攻击、防身、抗打、斗法、表演、解禳、祈福、收禁、迁坛、收魂招魂等几十种。

但前面讲到的八大法术和木工行业并没多大关系,却出现在鲁班书里,就不免让人存疑了。鲁班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而造纸术发明与东汉,那么后人在编撰鲁班书是不是加了一些其他的法术进去也就有了很很大的嫌疑。

那么为什么鲁班书里有这样一些让人谈之色变法术,难道这些法术真的存在吗?对于这个问题很多科学家都无法解释清楚。但联系现在很多科学家到老年都开始研究《周易》玄学,说明自然界确实有人类未知的领域和神秘力量。

《周易》是古人基于人和大自然之间沟通而总结出来的指导思想和生存经验的智慧结晶,对自然界和未来的预测具有和很高的准确性。现代人生活条件改善,脱离大自然太久,思维意识和对自然界的认知不一定赶得上古人。虽然今天的科学发展很大很快,但对于《周易》、《奇门遁甲》、《推背图》等经典文化也不能全盘否定,因为既然有传承就有其存在的道理。

一株药草能救人也能害人,而那些拥有强大力量的巫术也好,神器也好,又何来黑白正邪之分呢?所有善恶黑白,不过是人的一念之间罢了。而对于人来说,内心有所畏惧,终究是件好事。

By 古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