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海外公司炒币靠谱吗

多方监管加大力度打击下,虚拟货币产业链集体外迁。目前,大部分矿圈公司已搬至海外,多个头部交易所也表态将退出大陆市场。但阳光之外仍有阴霾,个人买币业务被头部交易所表态清理后,目前不少币民竟注册海外机构,以此身份参与币圈现货甚至杠杆合约交易,这个游走在法律红线地带的市场,究竟如何操作?背后有何风险?未来又如何规范?

个人买币竟注册海外机构操作,支付数千元3天内可下证

虚拟货币市场仍在蠢蠢欲动。其中一大表现是,继各大币圈交易所宣布清退个人用户交易行为后,目前不少币民正在试图通过海外注册公司的形式,以企业身份参与币圈现货甚至杠杠合约游戏。

先注册海外公司然后再对接交易所开设企业认证,这背后已经形成了一条环环相扣的灰色产业链。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已有专门的第三方代注册公司,仅需提供个人身份证和空白纸签名等资料,支付数千元,就可以在1-3天内完成海外公司注册。

正如10月18日,北京商报记者在淘宝上搜索“海外注册”等关键词就发现,包括“美关系视觉旗舰店”“典音旗舰店”“尊荣蒙娜旗舰店”等十余家店铺均明码标价可代办商标注册、海外账户和公司注册等,价格在千元之内。

其中,北京商报记者以“炒币业务”咨询了其中一家店铺,客服很快便向记者介绍了业务办理人员,据该业务员告知,近段时间业务量激增,大部分是有炒币需求的客户,主要是注册海外公司进行KYC(知晓你的用户)认证。

“经常有客户在认证中不清楚资料怎么上传,我们也可以进行辅助,主要是先注册海外公司,然后用海外公司主体认证。”该业内员轻车熟路地介绍道。

北京商报记者从该店铺介绍获悉,其可为用户代办理英国、美国、bvi(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日本、韩国、法国、泰国等20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公司注册,下证时间1-3天,公司注册价格在1200-28800元不等。

炒币其中,前述业务员着重向记者推荐了bvi公司注册流程和优势, 其称bvi的国际业务公司法与税法中,特别为英属维京群岛以外的投资人设计了一套非常灵活与具有弹性的制度,因此被列为世界上的租税天堂。

在记者表示有意注册后,前述业务员进一步告知了注册海外公司需要提交的资料,主要包括注册英文、注册资金(5万美元默认)、经营范围、董事姓名、占股比例、身份证号码、身份证地址以及身份证和空白纸签名等注册信息,并告知“bvi公司注册为认缴制,可不用验证出资资本”。

“确实现在很多炒币大户都在计划注册海外公司,成本大概在3000-3万元人民币不等,含金量比较高的是bvi,一般是注册公司后再联系交易所开设机构账户,实际上现在交易所也对此呈现拥抱态度。”一币圈从业人士向记者坦言道,大部分交易所其实并不会真正清退个人用户,只是为应对监管做出的一些规避动作,对于一些机构账户交易所甚至会开设专属API(应用程序接口),不过对于其持有资产也有一定要求,一般要求50个比特币左右。

对于注册海外公司参与交易一事,北京商报记者进一步向交易所进行求证,并得到了肯定答复。以一家头部交易所的回复为例,其表示“若用户需要海外账户,需要用户使用海外的有效证件进行认证使用,且目前平台支持企业认证的用户进行法币交易”。

炒币比特币期货ETF推动价格回升,市场盲目逐利背后风险高企

炒币成瘾的币民不惜成本注册海外公司,阳奉阴违的交易所表面退出实则暗度陈仓,难点重重的币圈整治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利”字。

近几日,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价格再度回升,币圈市场情绪再次点燃。10月18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比特币于10月16日涨破63000美元,成为历史第二新高。截至10月18日12时15分,比特币最新报价62015美元,一周内涨幅7.8%,年内涨幅447.54%。

炒币

对于此次上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广州数字金融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比特币此次上涨主要是由于比特币期货ETF即将推出,在期货交易的早期,会有被动买入标的物的需求,所以比特币预期将出现买盘,推动上涨。

“比特币ETF获批一事确实刺激了整个币圈。” 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肖飒同样认为,此次比特币上涨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的相关政策变动。 10月15日,纳斯达克官网显示,已经批准Bitcoin Strategy ETF申请的ProShares比特币期货ETF上市,将在NYSE Arca交易所交易,代码为BITO。同日,美国证监会SEC也批准了该只比特币期货ETF。至此,美国首个被批准的比特币ETF期货已经准备就绪,因而也直接推动比特币一路大涨。

尽管比特币多头情绪再占上风,但币圈交易风险仍不可忽视。易观高级分析师苏筱芮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通过海外机构参与币圈交易,表明这些币民仍存有较强的投机心理。

但需要注意的是,海外机构亦存在重重风险,一是海外机构主要在海外经营,易与国内投资者产生信息不对称;二是这些机构,包括熟人推荐的相关机构鱼龙混杂,不排除不法分子混迹其中,故意损害币民利益甚至实施诈骗。

事实上,北京商报记者多方了解到,目前确实仍有不少自称海外的币圈项目方仍在三四线甚至更为下沉市场宣传涉币业务,鼓动一些对金融缺乏风险意识的群众进行投资,但最终投资者却沦为受害者。

另从法律的角度,肖飒同样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国内币民通过注册海外机构形式参与币圈交易并不能有效阻止有关风险。仅就刑法风险而言,如果国内币民仍然在国内进行币圈交易,则根据《刑法》的属地管辖原则,只要该行为构成犯罪,就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即便币民在国外参与交易,那么根据属人管辖原则,仍然有刑事责任风险。

“现在市场上就有相关机构没有做好善后工作直接跑路或终止交易,这种情况下无疑给此前参与的用户带来了巨大损失。”肖飒提醒道。

涉币业务乱象不止,C2C方式交易有待加强治理

币圈市场乱象重重。尽管一波接一波的币圈机构宣布清退国内用户,但看似大潮退去,实则不少暗流逆行。

前述币圈从业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尽管大部分矿机转到海外,但仍有少部分以太坊显卡矿机伪装成服务器机柜,被放进了数据中心;尽管部分头部交易所在做个人炒币业务清退,但目前大多交易所业务不受影响;尽管项目方迁移海外,甚至试图转型,但仍有少部分仍在国内下沉市场寻找机会。

在苏筱芮看来,监管高压下,币圈乱象主要还是变相或绕道监管继续开展涉币相关业务。对于炒币个人,她指出需明确炒币投机行为不被政策所支持,炒币所致的损失风险等后果自负,对于后续监管,仍需加大对涉币机构的监测与关注。

对炒币个人而言,肖飒建议,关键还是需要事前谨慎投资,了解现在国家的政策,仔细审核欲参与的项目或交易是否有违法风险,同时若发现已经参与的项目或交易存在违法违规风险,则应及时退出。

另对后续监管,肖飒则指出,一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宣传,让个人树立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以减少国内个人参与违法违规交易或项目的情形;另一方面,对于此前的交易平台或机构,应当关注其动向,了解现在的交易模式,以洞察和监督可能的风险点。

“私底下通过C2C和跨境C2C方式交易,当前还没有高压治理,属于灰色地带,但未来随着监管的深入,包括退出存量、禁止增量的政策推进之后,最终也会涉及到比特币底层的C2C交易。后续监管收紧,只是时间问题。”盘和林进一步称,在监管上尤其是对境内交易,要杜绝金融机构参与到比特币交易链条甚至对比特币交易提供支持,对于明显的C2C交易,可以数字技术进行实时监控,来监管虚拟货币交易行为。

By 北京商报

Filcoin挖矿逐步退出中国大陆

FIL 挖矿也要逐步退出大陆了。
之前很多人还对此抱有幻想,打击比特币挖矿的时候,说只是打击比特币,没说打击所有虚拟币,所以以太坊、莱特币、达世币等品种可以继续挖。
后来文件说虚拟币挖矿高能耗,又幻想说这些机器都是电老虎,吃电厉害所以被打击,FIL 这种在 IDC 机房里的低能耗挖矿不受影响。

在多省清退比特币矿场后,打着“IPFS”(分布式储存)的名义而落地的硬盘挖矿项目依然潜伏在各地的数据中心之中,包括虚拟货币项目Filecoin和Chia等。

  与比特币等以算力验证产生虚拟货币的技术路线不同,硬盘挖矿以储存空间验证为主,在挖矿过程中,“硬盘挖矿”占用了极大的储存空间,至7月30日,FIlecoin全网的有效算力(储存空间)占到了8.259EiB,Chia的全网储存空间则达到了31.45EiB,两者总计占用了近40EiB的储存空间。

  40EiB是什么概念?一个对比是,2020年11月,百度网盘曾经公布其用户数据的储存总量已经突破1000亿GB(约93EiB),这是其从2012年运营起8年发展的结果,而上述两种虚拟货币的验证储存空间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即达到了超过4成的比例。

  “这些储存空间记录了一大堆毫无用处的信息,基本没有任何有效信息”,一位曾经为File矿池提供过硬件设备和技术服务的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表示。

  上述人士在2021年上半年为FIL矿池提供了3000台服务器以做数据封装,该人士介绍,中国是上述两种虚拟货币矿池算力集中的区域,而与比特币的矿场不同,Filecoin用电量较小,但对机房环境要求较高,因此多以租用各地的数据中心机柜的方式存在,因此也更加隐蔽。

  此外,硬盘挖矿中存在的资金盘现象也颇被关注。与比特币不同,FIL在激励机制上设置了抵押挖矿的模式,即挖矿前需要先购买FIL币作为质押,挖出来的币则一定的时间周期才能逐一“解禁”,一位虚拟货币投资人士表示,这一模式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资金盘模型。

  目前,国内的比特币矿场已逐一清退,监管之下,硬盘挖矿矿场清退还远吗?

  币价走低,储存空间还在涨

  2020年10月,Filecoin正式上线,也带动了“硬盘挖矿”概念,此后多种硬盘挖矿币逐一上线,凭借着2020年至2021年上半年虚拟货币的一轮行情而收到普遍关注。

  在今年4月FIL币达到了币值的最高峰,此后便一路走低,目前仅为高峰状态币值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余主打IPFS的虚拟货币也随着整个虚拟币市场行情的走低而迎来普跌,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在“挖矿”端的投入并不见少,在今年4月币价走低后,储存空间仍然处于增长区间。

  在7月初,Filecoin和Chia全网所占用的储存空间近36EiB,至7月末已经上涨至近40EiB。

  快速的增长对硬件市场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上述设备技术服务商算了一笔账,以7月初的近36EiB储存总量计算,按平均一台服务器320T容量估算,存储这些数据至少使用了12万台存储服务器,生成这些数据使用了1万5千台高性能计算服务器,占用了近2万个IDC机柜。“大量的挖矿需求造成从年初开始服务器核心配件CPU,内存,硬盘价格大幅上涨,并且缺货。连带造成服务器整机价格上涨,交货延迟,”上述服务商表示。

  一位硬件设备销售商对经济观察报表示,硬盘的价格在今年上半年经历了快速上涨,直到近两个月才逐渐稳定下来。其认为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疫情对全球供需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即硬盘挖矿带来的需求增长。

  全球最大的硬盘、磁盘和读写磁头制造商希捷公司此前发布了截至7月2日的2021财年Q4财报,当季营收30.1亿美元,同比增长20%,环比增长10%,而净利润达到了4.82亿美元,同比大涨190%、环比增长47%,毛利率也扩大到了29.4%。希捷方面称在第四财季期间,去中心化存储区块链Chia币挖矿潮带动了硬盘市场需求,约占本季度bit总出货量中等个位数百分比。

  与比特币产生的大量二手显卡不同,由于存在“P盘”等技术流程,挖矿后的二手硬盘在市场上流通的难度更高,价格也更低。

  此外,尽管在电力消耗要低于比特币的挖矿方式,但硬盘挖矿依然带来了大量电力消耗,上述供应商算了一笔账,按平均每台服务器功率500W估算,以36EiB储存总量计算的13万5千台服务器每年耗电近6亿度,托管的IDC机房配套用电近3亿度,年总耗电量9亿度。

  在耗费了大量储存空间和电力资源后,最终形成的只有近40EiB的“垃圾数据”,“这些数据没有任何用处,只是为了获得奖励而产生的”,上述供应商表示。

  技术隐蔽下的“资金盘”

  比特币的挖矿过程会消耗大量电力,因此其矿场也主要集中在风光电资源丰富的四川、内蒙古地区。但硬盘挖矿并非如此,多位投资过硬盘挖矿项目的人士表示,很多硬盘矿池在东部地区,甚至包括华东、中部的一些核心城市的IDC机房之中。

  一位投资者表示他曾经考察过一个Chia项目,位于长沙市的一处机房,按照当时矿池销售人员的介绍,如果成功签订订单,还可以报销往返机票,甚至购买算力多,还有诸如赠送特斯拉汽车等促销活动。

  上述供应商表示,Filecoin对于机房环境、带宽要求较高,所以一般都以在IDC机房内租用机柜的形式建立,也因为如此,所以其隐蔽性较好,目前还未出现大面积的关停。

  硬盘挖矿的隐蔽性并不仅仅在于所处的位置,Filecoin等项目均以“IPFS”为概念,在技术的包装下,硬盘挖矿被包装为类理财产品进行销售,经济观察报获得的多份宣传资料中均多提及算力能够产生的币数量以及其收益回本周期。

  “但实际上,由于数字货币市场此前整体的下滑,硬盘投入回报周期在不断延长,遥遥无期”,一位硬盘挖矿的投资人表示。

  由于技术特性和投资门槛较高的限制,Filecoin等虚拟货币普遍采用了矿池的方式进行投资,即将矿池内的储存里以分拆打包的形式进行出售,并承诺回报周期,因此投资人的投资金额并不直接对应特定的硬件设备,而整个“算力池”也变成了“资金池”。

  “Filecoin整个机制设置非常巧妙,它有质押机制,意味着要挖矿先要先期投入一部分资金作为质押,此外,挖矿的收益也并非一次性支付,而是在一定时间周期内逐渐支付,从机制设置天然的可以沉淀下很多的资金”,上述供应商表示。


现在靴子终于落地,所有品种的矿工们都没什么好幻想的了,还是面对现实吧。
根据最新消息,目前国内头部的 FIL 厂商已经开始被约谈,要求清退。
所以接下来,大家会看到各大厂商们对于监管政策的表态。
相较于比特币以太坊等矿机需要搬运出海而言,fil 有些不一样。
目前大多是通过备份数据+迁移机器的方式在从大陆撤退。
备份数据是为了不触发惩罚机制,而迁移机器目前大多搬到了香港。
所以除了厂商成本增加之外,矿工暂时没有什么损失。
经此一役,大陆与矿圈已经没什么关系了。
首先矿场活不下去了,因为政策直接打击挖矿企业。
其次市场也没有了,这种情况下,谁还敢逆流而上去买矿机?
基本上来讲,大陆没有矿工的生存土壤了。
一个时代结束了。
今天下午在跟一个朋友聊 FIL 政策的时候,他表示监管是不是要考虑下 FIL 惩罚机制的问题,估计不会轻易下决策。
良心哥笑了笑说,你看到教培行业了吗? 还记得今年上半年,整个矿业如火如荼,甚至有从业者开始宣称,今年是挖矿元年,全民挖矿时代即将到来。
而短短半年之后,一切戛然而止,仿佛没有发生过一样。


但一个时代,才刚刚开始。
空投骗局卷土重来
再说两个紧急的事情,就在昨晚,良心哥接到了两起空投骗局的爆料。
第一个跟之前良心哥曝光的 BTT 假空投很相似,一起来看下:FIL 挖矿未能幸存,中国从此再无矿业!

FIL 挖矿未能幸存,中国从此再无矿业!
简单就是来说,通过高额收益吸引用户去点击链接,并且给到授权。
FIL 挖矿未能幸存,中国从此再无矿业!
而当你给到授权之后,就相当于交出去了转账权限。 这个粉丝从给授权到被盗币,期间只用了 4 个小时。 损失金额,3 万多 U。
FIL 挖矿未能幸存,中国从此再无矿业!

FIL 挖矿未能幸存,中国从此再无矿业!
这种盗币团伙一般都是在国外,你甚至没法定位到他们是谁。
目前来看,只能认栽。
当你不了解这背后的原理,又不想当这样的冤大头,请你仔细看看良心哥在 7 月份和 8 月份的这两篇文章:
别他吗撸 BTT 空投了!看看你的币还在吗?
现在的币圈人不叫韭菜,叫鱼苗
另外一个盗币案子,手段则比这个要高明。
一方面是做了个假的金色财经快讯,另一方面则是在签名上做了手脚。
FIL 挖矿未能幸存,中国从此再无矿业!

FIL 挖矿未能幸存,中国从此再无矿业!
FIL 挖矿未能幸存,中国从此再无矿业!

FIL 挖矿未能幸存,中国从此再无矿业!
后来受害人也请教了技术咖,人家说有一种签名是不能给的,如下:
FIL 挖矿未能幸存,中国从此再无矿业!

FIL 挖矿未能幸存,中国从此再无矿业!
在这个被盗案中,受害人被盗取了 14 多个以太坊,损失惨重。
所以在最新的两个案件中,良心哥要告诉你们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他吗的那么傻逼呼呼的相信优质空投会送到你面前来。
现在薅羊毛的玩法已经变了,真正的优质大毛自己能薅到就不错了,空投是有门槛的,你得翻墙、得钱包交互、得做安全隔离,还不一定能撸的到。
现在这种又是知名项目,又是规则简单,而且还带邀请奖励的,就差你把钱包授权给他了。
jst 有没有空投,你自己不会去看一看问一问吗?
一看有空投就觉得是优质大毛不能错过,一看优质大毛就精虫上脑,一精虫上脑就点链接进去,一点进去就他吗无脑授权,一授权就开始质押撸空投。 几个小时之后你会发现,你一根毛都没剩下。 脑子很有用,但你真的有吗?
没脑子就不要他吗的瞎操作。
第二,自动屏蔽波场系的空投。
无论是之前的 BTT 还是本次的 JST,都是波场链上的代币,原因很简单,因为波场链上的 U,是目前适用范围最广的稳定币,所以他不会去搞你以太钱包、bsc 钱包,因为里边可能都是垃圾币,但你的波场钱包里,有 u 的概率很高。如果再看到波场上有空投,直接当骗局处理,绝对不会错杀一个。 不要抱着侥幸心理觉得会错过优质大毛,
我就问你是本金重要还是空投重要?
第三,具备一点常识。 不要轻易给来路不明的链接、dapp 去授权。 不要在有风险提示的时候还去签名。
你相当于把银行卡和密码都告诉人家了,人家不盗你的币才怪呢。
如果真的是忍不住想撸空投,起码在撸之前求证一下,多问一问。
去看看项目方的官方媒体有没有活动,去问问群友知不知道这个活动。
问人一句话,能掉一块肉?
真不知道该问谁的,你们不认识我吗?
来我公众号里发消息留言又不要钱,你们发的消息又不是不回,咋就这么金口难开呢?
非得等到币丢了再哭哭啼啼的来问该怎么办才舒服是吗?
现在的骗子越来越坏,之前还是骗、割韭菜,现在都直接改偷改抢了,你辛辛苦苦攒的币,可能因为一次点击授权直接就被清零,这种情况我经历过,我能体会当时那种绝望和无助,所以不希望你们也再被盗币。
攒点币不容易,好好珍惜,别瞎折腾。骗子们不眠不休 还记得之前碰瓷我们的绿洲学院吗?
今天又换马甲重来了,这次改名叫做方舟讲堂,在一些大 V 的号里做了投放,之前的林晨,这次改名叫韩飞了,又是要开始讲课,然后骗人到杀猪盘里收割的套路。
FIL 挖矿未能幸存,中国从此再无矿业!
文案跟之前的也没什么区别,再次提醒大家,不要上当受骗。
目前正值多事之秋,境外的骗子已经开始忍不住群魔乱舞了,良心哥只希望大家能够看清这些骗局,不要产生无谓的损失。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为什么要去便宜这狗骗子呢?

By 币圈的良心

比特币期货 ETF和现货 ETF 有什么区别

近期行情可谓跌宕起伏,二级市场自 5 月中下旬的大幅度调整后,近期又独立于美股行情,逼近历史新高。而近日 Bloomberg 一则「SEC 不会在截止期前拒绝比特币期货 ETF」的消息无疑点燃了整个市场,本文就来简单聊聊比特币 ETF。

传统市场有哪些用于追踪比特币的产品 ?

金融市场目前常见追踪比特币的投资形式主要包括 :ETF、ETN 和 OTC 市场

ETF 全称为 Exchange-Traded Funds,即可以在交易所(如纽交所、纳斯达克交易所)交易的指数基金。目前已通过比特币 ETF 的有加拿大 Purpose 和 3iQ 等。

ETN 全称为 Exchange-Traded Note,是一种可以在交易所交易的债券 (Note)。它是券商或者银行发行的到期时支付所追踪相关资产回报的凭据,VanEck Vectors 的 VBTC 就是一个标准的 ETN 产品。

ETP 全称为 Exchange-Traded Product,是可以交易的 ETF 类型产品。这个产品类似于 ETF,欧洲 21Share 的 ABTC 就是一个 ETP 产品。该种类规模很小,不作拓展讲解。

Trust 信托 / Fund 基金,最有名的莫过于灰度 Grayscale 的 GBTC 产品。此外比较知名的还有 CoinShares。这里要指出的是,比特币信托是由于历史原因成为信托,并非其设立初衷。

灰度信托前身是一个正在申请 ETF 过程中的基金,但由于之前没有被 SEC 批准为 ETF,所以转为了信托。它本质上是一个并不能在交易所交易的基金,为了通过监管,妥协成为了一个不能退出的合规信托。目前 GBTC 二级流通平台是在 OTCMKTS 的 OTC 市场。

期货 ETF 有哪些不同于现货的特点 ?

这次火热的期货 ETF 和之前申请多次的现货 ETF 有什么区别?

区别很大。之前美国市场多次申请的现货 ETF 一直难以通过,部分原因如下:

1.比特币本身具有现货特性,并非现金存款,没有银行和第三方可以进行托管,需要另外一套合规托管和私钥安全性管理的方案;
2.市场上没有出现一个以公允价格购买和退出的完整二级平台。这里说的不是新兴的比特币交易所,而是如纳斯达克、CME、CBOE 等有着完整盘前、盘后、大宗、做市商席位和清算结算等体系的传统交易平台;

这次 Bloomberg 提到的比特币期货 ETF 是来自 ProShares 和 Invesco Ltd. 提出的,基于 CME 比特币期货的 ETF。这里有两个重点:

  1. 它是基于 CME 期货(futures-backed)的比特币 ETF;
    2.发行商 Proshares 是知名的传统 ETF 发行商

这两点表明了其交易场所的和 ETF 方式。CME 是大名鼎鼎的芝商所,是美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衍生品交易所(没有之一),是美股百年老字号的衍生品主要交易场所平台。而 ProShares 是美股常见的 ETF 资产公司,旗下产品包含指数如标普 500 指数 ETF,纳斯达克 100 指数,波动率和杠杆性的 ETF 产品等。

此外,期货 (future back) ETF 机制本身也有特点。简单来说,期货不像现货,它会一直滚动调仓,因为旧的合约会不断到期交割,而新的合约又会不断开出来。举例而言,假设期货基金配置设计 1/4 是当月期货,1/4 下月期货,1/2 下季度期货。

到月底前当月期货即将交割,下个月期货将即将变为新的当月期货。这种情况下由于该期货 ETF 保持标的追踪并不会真进行交割,所以就需要做调仓把当月快到期的的提前平掉后续到下个月保持整体接近所设计的配置情况

关于套利机会

前面提到了关于调仓的情况。期货的升水 (远期的价格高于现货) 和贴水(远期价格低于现货)会随着行情而不断变化,所以从中将会有套利的可能

简言之就是升水情况下期货 ETF 将会有比较大的调仓损耗,而贴水情况将会有一些优势(这里是对于现货持仓来说,并没有考虑管理费和手续费)。

ETF 常用工具和链接

部分 ETF 常用工具和链接:

尾语

近期 Skew 显示的期货开仓量已经接近历史最高点,足以见得市场情绪的大幅回升,比特币期货 ETF 将会持续受到关注。如同上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笔者依旧认为美股 ETF 通过只会是时间问题(加拿大合规 ETF 3iQ 是 Jsquare 投资组合之一)。

截止至发稿前,ProShares 的比特币期货 ETF 交易代码已公布为「BITO」,笔者在盈透终端交易界面查询到该产品,但目前未开盘还未能有做市报价。

捷足先登的比特币期货 ETF,究竟和现货 ETF 有什么区别?

By Jsquare研究院

Published
Categorized as 比特币

你被贩卖焦虑击中了吗

我们经常被商家利用的焦虑有哪些?或者说,你常常因为什么而感到很焦虑?

其实总结一下,最常见的两个焦虑大类,我觉得本质上就是2个:

  • 一个是金钱焦虑
  • 一个是身份焦虑

在这两大类型的焦虑之下,又衍生出更多样式的焦虑。

  • 金钱焦虑。不是有句话毒鸡汤说嘛,你所有的焦虑还不都是因为穷。成年人的世界里,判断成败的标准有很多,但最基本的门槛依然是,有钱!有没有一夜暴富的捷径啊??学啥可以年入百万啊?有什么办法能遏止财富缩水啊?可以说,没钱是最大的焦虑了。
  • 身份焦虑。这个时代,除了最顶层和最底层的人之外,每个人都在焦躁,而焦躁和核心,不仅仅是人们担心的金钱问题,更是背后的身份危机。

“你必须飞速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简直就像一把刀扎进了中产阶级的心。事实上,如何留在原地,真的是当下中产阶级最大的身份焦虑。飞速奔跑,却寸步难行,名义上中产,实际上感觉和屌丝一样紧巴巴,随时可能滑落底层。

不中产,就屌丝。这中间没有任何缓冲地带。当“中产”二字的标准越来越高,你只有垫着脚,只有向前跑,才能停留在这个尚算体面的阶层。

所以,大多数人的焦虑都脱不开金钱焦虑和身份焦虑这两点。而金钱焦虑和身份焦虑带来的,是各种衍生的焦虑:

1. 竞争焦虑

你们觉得年薪七位数的职业经理人焦虑吗?你们觉得年薪30万的小leader焦虑吗?是的,他们都同样很焦虑,焦虑自己随时被替代,担心自己随时跌回年薪10万的行列。即使他们终日穿着名牌服装却战战兢兢,踏着3000元的鞋却如履薄冰。

我有个同事,有天晚上和我聊,说:安顿啊,我每天一觉醒来就在想阿何会不会哪天把我炒了。我说:嗯嗯,我也这种感觉。

所以,别以为自己在职场上多混了几年就高枕无忧了,你的身后永远都是更年轻、更能干、更便宜、还不油腻的小年轻们在等着干掉你……

2. 年龄的焦虑

女生对年龄的焦虑很好理解,哪个女人不想永远保持年轻貌美、保持少女感呢?与衰老缠斗,可谓是我们女人终其一生的战斗,加油啊各位美少女战士。

男生的年龄焦虑也很好理解,这一天天的,年纪越来越大,会不会一事无成啊?啥时候才能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世界很快就是年轻人的,他们希望自己离开世界中心舞台的时间,尽量延迟一点。

3. 知识的焦虑

我们都经历过十年寒窗苦读,那时候坐在飘着秋叶的窗口,埋头看书一看就是一天,觉得内心丰富极了。可是现在的知识获取,以小时计啊。一本原本应该看10天的书,现在APP上的精华版,5分钟就能看完。

然而即使是这样我们一个月读了100本书,依然觉得知识不够用。我们必须还要买各种课程,订阅各种专栏,手机里必须下载至少3个知识类APP,成为付费会员,才能换得一点心理安慰。

类似这样的焦虑还有很多,比如:

  • 颜值焦虑——这是个以貌取人的世界,我这么丑,连对象都没有,只能孤独终老了
  • 人际焦虑——这社会好复杂啊,人心难测,我该咋办呢?
  • 教育焦虑——养个娃多难啊,我的娃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吧?
  • 安全焦虑——天天熬夜加班,会不会哪天我他妈就猝死了啊……

这就是当下时刻围绕在我们身边的焦虑,讲的我自己都觉得心累。这些焦虑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剂剂毒药,让我们很难受,但对商人、营销人却是机会。制造“焦虑”就是他们核心的销售技巧。包括我们做知识付费的,焦虑点就是我们要挖掘的用户痛点和产品卖点。

所以营销人员在策划的时候,首先要去分析产品,其次去分析目标人群,看看目标群体此处正处于哪种焦虑中,把这种焦虑拧出来,去刺激他,打痛他,然后在卖给她一个看上去能解决焦虑的方案。

所谓的制造焦虑,核心是制造“欠缺感”,兜售需求。方法可能有很多,最常用,最管用的招数有以下三个:

1.对比

所以我们第一个制造焦虑的办法就是对比法。没有对比,就没有焦虑。这种方法非常常见,因为它特别好使。

对比法所营造的欠缺感,就是一种“别人有而自己没有”,或者“别人比我的更好”,或者“别人都在做,而你却不在做”的感觉。

我胖,我不焦虑,因为身边的人跟我一样胖。我丑,我不焦虑,因为朋友们颜值在同一条线上。这时候,你说服他们去减肥美容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们自我感觉良好。

但是,如果你的闺蜜突然去了趟韩国,换了张脸变成了那个经常吃饭的漂亮姐姐,被小鲜肉撩,你是不是瞬间感觉你们的友谊开始有塑料味了?

因为你开始认为你们不再是同一个群体了,那个比你还丑的妹子,现在有帅哥天天送鲜花,你连招呼都收不到,这才是你要开始变美的核动力。所以一个女孩子决心要变美绝对不是为了鸡汤文里面说的,转角遇到更好的自己,其实就是为了转角遇到更好的帅哥。

你们承认不?

同样的,如果你昨天的同事甚至是你的下属,忽然成为了你的上司,或者变为明天的老板,这恐怕是你最不能容忍的事,估计比炒鱿鱼还残忍。你和同事本来是同一个群体,现在他有了更高级的身份,这个身份,足够让你焦虑好几天。

真正的吸引力,不在于饼有多大,而是同等人群中有人吃得比我好。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减少焦虑感,保住自己的身份、地位、面子。

好的,前面我们说过,用对比这一招制造焦虑非常好使,很多商家经常用

用的时候有一点一定要注意:就是你用来对比的人物、故事或者案例,一定要让用户觉得,正是我所经历过的,和我所处的普通阶层是非常贴近的,甚至还不如我。

千万别动不动就举马云怎样怎样,范冰冰怎样怎样,雷军怎样怎样。你如果说,现实生活中一个大学生是怎样赚到比你工资还多的钱的?一个刚工作两年的同事是怎么做到总监级别的?身边的朋友是怎么在短时间内瘦了50斤的?甚至讲的是你自己一个中专生一开始摆地摊卖手机贴膜,后来通过运营公众号成为了月入10万+,比大学生还牛逼的暴发户的故事,马上就有感觉了对吧?

这就是关于对比这个制造焦虑的方法。下面,我们来说说另一个制造焦虑的方法——

2.恐惧

“恐惧营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可以快速点燃用户焦虑情绪的营销策略。你要科学的去吓唬你的读者。

也就是说:通过制造压力,唤起他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告诉并让用户感觉到,如果不用我的产品,现在或者不久你极有可能你会面临种种威胁、风险,从而改变他们的态度或者行为。

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类似这样的话:“不减肥,你就变成人人都嫌弃的胖子”、“不读书,你就是个没有文化的野蛮人”、“不学习,那么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招呼都不会和你打”、“弹钢琴的孩子数学更好”……

这是因为当人感受到一定程度的恐惧时候,都会激活大脑中的“杏仁核体”,让人分泌更多肾上腺素,而肾上腺素回让人在短期内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让人从“放松”的状态脱离出来,更加留意周围的信息。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当你说“弹钢琴陶冶情操”的时候,母亲们不会留意文案信息,而一旦说“弹钢琴的孩子数学更好”,就一下子激发了注意力。

3.损失

它其实对应的是心理学上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叫损失厌恶。

什么是损失厌恶呢?就是同样一个东西,你得到它时产生的喜悦,跟失去它时产生的痛苦相比,痛苦的感受会比喜悦更加强烈。

举个例子: 你今早出门的时候,捡到了一张100块的毛爷爷,估计今天你整天心情都会很好。但是晚上的时候,你发现你又把这100块弄丢了,这时候你的心情就有点上坟的感觉了。

但事实上,你今天并没有损失一分钱,你丢的钱是你早上捡到的本来就不属于你的钱。但你还是心情跟下雨了似得,甚至开始埋怨自己这么不小心……这两种情况对比,丢失100块带给你痛苦,会比你捡到100块给你带来的快乐,要强烈的多。

这就是损失厌恶。由于这种损失厌恶效应,人们往往不愿意放弃自己拥有的东西,包括觉得自己应该拥有的东西。很多商家就看透了这个心理机制,利用这个弱点搞营销。

商家做的就是利用这个人性的弱点,要让用户感知到,如果不用我的产品,你所拥有的某样东西就会消失。你现在无所作为的状态,就是在失去!

我们再来想象下这个场景:你在公司茶水间正在跟一个同事扯淡呢,忽然她说:我上周买了一只股票,结果大涨,3天就赚你两个月的工资。

而事实上,你同事的薪水还不如你。这时候你就没法淡定了,你会自动把同事口中的炒股高收益率,当成“你本来应该得到”的状态,认为你没去炒股是一种损失,所以真正激励去入坑的,实际上就是这种“失去心理”。

再比如,不参加减肥训练营,你就失去了一个变美的机会。护肤品最常用的:“留住20岁的自己。”比如某针对非本科学历工作者的职业培训:“不要失去,第二次改变命运的机会。”比如一门教你学习英语课程:“不要放弃一个用英语赚钱的机会”。

是不是越看越焦虑?焦虑就对了,这就是他们的目的。

以下是一位职场人处理焦虑的心得体会:

我历数工作十几年的经历,无论媒体工作还是创业,相对都是焦虑的高发领域。但 是相比之下,我是人群里生活比较忙乱、但比较不容易焦虑的人。

我想说一下克服焦虑的经验,那就是:舍弃、看透、冷漠、躲藏。

第一个词是舍弃。

舍弃并不完全等同于流行的“断舍离”,但它们部分重合。我理解的舍弃,是善于挑选一段时间、一个场景内的主要目标,然后把跟目标无关的因素忘记。时间和场景变换,主要目标会变换,这时候就要看情况是否调整主要目标。 最典型的场景是工作和娱乐的变换。在工作状态下忘记娱乐,在娱乐状态下忘记工作,这就是舍弃。

如果事情非常多,场景变换非常快,那么这种舍弃的节奏也随之 加快,但不管是多么微小的间隙,都要舍弃次要目标,寻找主要目标。否则,两个 不同标准会重叠,你会不知道按照哪个标准选择,有个精确的说法叫作“心挂两肠”,焦虑随之而来。 要做到快速取舍,需要慢慢培养一些明确标准,而防止标准的重叠:什么事重要, 什么事不重要;什么事对,什么事错。就像给自己画一条明确的线,线之上的,不纠 结,去做;线之下的,不纠结,不做。当然,这条线并不容画,需要价值观、判断力足够成熟,需要长期的总结和训练。

第二个词是看透。

它有两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说,面对一个麻烦,尤其是急切的时候,绝不为其中无法改变的部分费神,只关注其中可以解决的部分。 已经发生或必将发生的事实不可改变,为它付出任何精力都是损耗。

最典型的例子是“迟到”这个场景,我见到太多人,在约会、会议、赶飞机即将迟到的时候张皇失措,不断抱怨司机开错车道,选错路,或者绝望地思考着后果。但这一切都丝毫不 会改变迟到的事实和它的后果。这时候应该做的,是弥补和防备可能的后果,哪怕系好鞋带以便下车后跑得快一些,都更有用。如果一切都已经于事无补,不如安心 看本书,或者处理一些与此无关的工作。记住,不为无法改变的事情伤神,别人可 能会因为你这种时候的状态感到奇怪,但这是这个情景下最正确的状态。

大的一层则是,从总体上认清麻烦不断是自己人生的常态,并且为此做好一切心理 准备。不要为“麻烦出现”这件事耗费心神,不要懊悔,不要叹息不幸——除非这种懊悔和叹息是策略性的,能带来帮助。这样,你可以冷静对待任何麻烦,并且用最快的时间决断最好的应对方式。

第三个词是冷漠。

这一点包含在上一点里,但值得单独拿出来说。 冷漠主要是对自己而言。很多焦虑的来源,是“太爱惜自己”。而化解这个焦虑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简单地问一句”有什么大不了的“。从战术上把一切自己无法改 变、必须承受的后果看成“没什么大不了的”,在我看来是问题发生后唯一正确的心 态,它有些自欺欺人,因为很多后果可能非常严重,比如破产,甚至死亡。但假如 你曾经试过多问几次自己这个问题,你会发现世界变得不那么可怕了。人可以承受绝大多数坏事,并且能够度过绝大多数危机,失恋、失去工作、失去财产都是并不 致命的麻烦,更不用说你面对的大多数麻烦根本到不了这个层级:诸如一件工作没 有做好、丢了一个钱包这种小事,不是无法弥补的过错。大多数情况下,都还来得及。

还要记住一点:有些痛苦根本无法解决。这也是冷漠的价值:不要呵护自己脆弱的幻想,要让自己承认这个事实。接受它然后想想怎么办,反正你早晚要接受。

第四个词是躲藏。

要给自己准备一个随时可以躲进去忘记一切的庇护场。 简单来说,就是给自己寻找一些可以快速进入又快速出来的状态,这些东西可以是 一本小说、一个歌手、一些游戏画面,或者一个你非常喜欢的 人,一段你难忘的回忆,它们的特点是,你可以在耐心就要失控的混乱时刻,花二 十分钟甚至十分钟躲进去,让自己彻底放空,享受片刻沉浸,用最短时间给自己吸 取最大的耐心和宁静感,然后出来继续面对一切。 很多时候,抽一根烟或者涂一次口红就是充当着这种效果。有些经常焦虑的人喜欢 抽烟,有些女孩每天需要到卫生间补几次口红,这些小举动其实就是躲藏,三五分 钟时间,可以积攒很多能量。 一定要有短暂放空的办法,大多数事情不会被10分钟耽搁,而这10分钟却可以给你 带来处理大多数事情需要的力气和耐心。

判断利弊和得失,判断后果,专注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对问题产生情绪。 理性的养成不能一蹴而就,但如果不断提醒自己,你会发现一切都在慢慢变好。生 活会仍然一团乱麻,但你面对乱麻会更加镇定。

By 七月

黄金断崖下跌,比特币凶猛崛起

周五(10月15日),美國公布的9月零售銷售數據意外增長0.7%,遠高於預期的下跌0.2%;不過,隨後公布的10月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初值為71.4,不及預期和前值。眼下,美聯儲基金期貨目前已完全計價美聯儲將於明年9月加息25個基點。 盡管如此,美元指數近日卻低迷不振,現徘徊於94關口一線;現貨黃金一度遭到數波巨量資金的砸盤大跌逾30美元;受強勁企業財報的提振,美股三大股指延續漲勢,其中道指上漲超300點。日內,比特幣漲勢尤為迅猛,一度突破6.1萬美元,因有報道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將於下周允許首只美國比特幣期貨ETF開始交易。

日內,美國公布的經濟數據參差不齊:美國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美國9月零售額增長0.7%,遠超預期的下降0.2%。

扣除汽車銷售的核心銷售上個月增長了0.8%,高於預期的0.5%。該報告中扣除汽車、汽油、建材和食品服務的控制組也上漲了0.8%,超過了0.4%的預期。

機構評論指出,數據意外增長,反映出全面改善,暗示當月商品需求依然強勁。8、9月份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增加,抑制了對旅遊和娛樂等服務的需求,導致美國人將支出轉向商品。商品支出增加可能會給全球供應鏈帶來更大壓力,供應鏈一直在努力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

不過,分析人士在消化這些數據時就不那麼樂觀了,他們認為,推動零售銷售的是價格上漲,而不是消費改善。

“汽車銷售上升,與單位銷售數據形成對比,反映出汽車銷售價格上升。汽油銷售也推動了數據的意外上漲,價格上漲也放大了漲幅,”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經濟學家Katherine Judge指出,“雖然第三季度控制組的銷售額按年率計算增長了3.4%,但這被價格上漲放大了,汽車銷量大幅下降,表明第三季度實際商品消費的增長仍然緩慢。”

隨後公布的一項數據不及預期:美國10月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初值為71.4,預期73.1,前值72.8。

財經網站Forexlive指出,正如今天的零售銷售報告所顯示的那樣,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表明消費者最近信心下挫,而且長期記錄也不是很好。曾經這是一個重要數據,但現在除了可以預期通脹外,作用也不大了。通脹方面喜憂參半,一年期預期甚至更高,而長期預期則下降。美聯儲可能更關注長期通脹數據。

隨着美聯儲頻頻釋放縮表信號,美聯儲基金期貨目前已完全計價美聯儲將於明年9月加息25個基點。

盡管如此,美元兌主要貨幣勢將錄得自上月初以來的首次單周下跌,從一年高位回落,因交易商將注意力轉向美聯儲何時開始升息。

美元指數周五基本持平,現報94.00。盡管周二觸及94.56高點,創下去年9月25日以來的最高水平,但本周仍將下跌約0.1%。

(美元指數30分鍾走勢圖,來源:FX168)

市場人氣改善提振了全球股市、大宗商品價格和債券收益率,但也令避險美元承壓。

只有兌日元(另一種避險貨幣),美元才維持了過去五周的勢頭,周五上漲了0.16%,自2018年12月以來首次觸及113.885。

券商Pepperstone的研究主管Chris Weston在一份客戶報告中寫道:“本周我們將以避險情緒結束。”

“股市強勁上漲,而日元沒有對衝的餘地,”Weston表示,因為這只會拖累整體投資組合表現。

零售銷售報告公布前後,金價遭遇4波巨量賣單的衝擊,最低跌至1764.69美元/盎司,較日高跌去近32美元。

(現貨黃金30分鍾走勢圖,來源:FX168)

有數據顯示:COMEX最活躍黃金期貨合約北京時間10月15日19:44一分鍾內買賣盤面瞬間成交2086手,交易合約總價值3.71億美元;20:17一分鍾內買賣盤面瞬間成交2319手,交易合約總價值4.11億美元;20:30一分鍾內買賣盤面瞬間成交2846手,交易合約總價值5.04億美元;20:52一分鍾內買賣盤面瞬間成交2130手,交易合約總價值3.77億美元。

美股上漲,優於預期的第三季企業財報令標普500指數有望錄得一周上漲。

道瓊斯指數上漲超300點,漲幅達近0.9%;標準普爾500指數上漲0.6%;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上漲0.4%。

(道瓊斯指數日線走勢圖,來源:FX168)

道指和標普500指數分別較曆史高點低1.3%和1.9%。

據FactSet的數據,截至目前,在41家已公布第三季度業績的標普500指數成分股公司中,有80.5%的公司每股收益超過了預期。

FactSet的分析顯示,考慮到這些業績和尚未公布的預期,第三季度利潤增長了29.8%。

美國料將推出首只比特幣期貨ETF 比特幣突破6.2萬美元

周五,比特幣6個月來首次突破6萬美元大關,接近曆史最高水平,人們對美國監管機構將允許一種基於期貨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希望越來越大,此舉可能為更廣泛的數字資產投資打開道路。

加密貨幣投資者一直在等待美國首個比特幣ETF的批準,對此舉的押注推動了比特幣最近的上漲。

這一世界上最大的加密貨幣突破62000美元,為4月中旬以來的最高水平,漲幅超過7%。自9月20日以來,比特幣已經上漲了50%以上,逼近4月份創下的64895美元的曆史高點。

據彭博社報道,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將於下周允許首只美國比特幣期貨ETF開始交易。

交易員和分析師表示,此舉將為投資者開辟一條涉足新興資產的新途徑。

“加密貨幣ETF是不可避免的。這樣的產品最終會開花結果,因為有需求,”比特幣IRA的首席運營官和聯合創始人Chris Kline說。

“很明顯,監管機構將很快批準某種版本的加密ETF,很可能在周一之前,”Kline說。“隨着監管機構對這一領域越來越熟悉,證交會開始了解這些資產的存儲、擔保和協調方式,從而使其在傳統金融領域具有意義。”

亞洲加密貨幣交易所AAX的Ben Caselin說,比特幣周五的走勢是受到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投資者教育辦公室的一條推特的刺激,該辦公室敦促投資者權衡投資於持有比特幣期貨合約的基金的風險和收益。

包括VanEck Bitcoin Trust、ProShares、景順(Invesco)、瓦爾基里和銀河數字基金(Galaxy Digital Funds)在內的幾家基金管理公司已經申請在美國推出比特幣ETF。

周五,納斯達克批準了Valkyrie比特幣策略ETF的上市。

加密貨幣ETF今年已在加拿大和歐洲推出,隨着人們對數字資產的興趣日益高漲,其受歡迎程度也越來越高。

期貨交易所運營商Cboe Global Markets Inc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申請修改規定,允許其上市某些複雜的ETF。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於10月1日批準了這一申請。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根斯勒(Gary Gensler)此前曾表示,加密市場涉及許多代幣,這些代幣可能是未注冊的證券,導致價格容易被操縱,數百萬投資者容易受到風險影響。

彭博社的報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ProShares和Invesco基於期貨合約的提議是根據共同基金規則提交的,Gensler稱這些規則提供了“重大的投資者保護”。

By 夏洛特

年轻人的抑郁不是矫情

学校里的内卷让孩子喘不过气

监控看得到孩子的脸,却读不懂孩子的心。

成都49中高二的小林,最终还是被认定自杀坠亡。或许校方此时能稍稍松了一口气。过去的24小时,成都49中因为消失的2小时视频,引发的全网排山倒海式的质疑和责问,

然而,当公众将注意力集中到小林自杀前的行动路线时,我们是不是更应当感到恐惧,因为这已经偏离了探寻本质和真相的路径。毕竟,360度无死角的视频监控,只能证明孩子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而无法从根本上阻止自杀的悲剧。

我们必须承认,青少年自杀是一个极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在中国,15-30岁之间的青年死亡的第一原因不是疑难杂症,而是自杀;在美国,自杀是青年死亡的第三大原因。来自北大的一份自杀报告显示,中学生中有过自杀念头的人数占总样本数的20.4%,进行过自杀尝试的占6.5%。

青少年的自杀问题,已成为无法承受的社会之重。

自杀就像一个暗黑世界的幽灵一样,占据了众多孩子的稚嫩心灵,并残忍戕害了他们年轻的生命,这难道仅仅能归咎于孩子的个体心理差异?原因恐怕没这么简单,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些问题。

1、教育没有带来成长和快乐的人生意义,反倒成为重压和受挫的消极来源。

小林成绩优异,但性格内向,自杀前有自残的表现。心理学研究表明,年轻人的自杀并非不假思索、一时冲动的行为。通常情况是行为人经历心理混乱和外部压力之后的最后结果。而自杀前,行为人都会通过一定方式表现出自杀的意图。

校方虽然无法阻止孩子自杀,但校方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义务,也当然包括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和帮助。不能认为学校没有存在对自杀孩子的霸凌行为,并且有过心理健康问卷调查,设置了心理健康诊室、配备了两个心理健康医生,孩子的心理健康就能得到保障。小林的事件恰恰说明,校方的做法仍然流于形式,根本无法防止悲剧的发生。

但这并不是说学校不关心学生,而是无法按照教育的本质去关心学生。当然,这个问题也不是仅存在成都49中的个别现象。在唯分数论和升学论的氛围之下,学校也是身不由己,社会、家长、上级的眼光和舆论,紧紧裹挟着校长和老师,悬在他们头顶的KPI之剑,由不得他们做出偏离考试和题海的选择。在这场教育的混沌中,校方沦为题目的供给工具,孩子沦为失去味觉的鸭子。没人想得起来教育的初心不但是“教书”,也是“育人”。

2、公众的心情同痛失爱子的家长一样,有种无法抚平的疼痛感,而这种痛感也反映出每个家长在孩子面前的无能为力。

孩子只是家长的复制品,而非创作品。

而眼下的真实情况是,有多少焦虑的家长还在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旗号,加入买学区房的大军?家长们是不是对追求一部豪车的兴趣远胜过一本经典著作?如果自己不能言传身教,又为何在自己看手机的时候训斥打游戏的孩子?如果家长不能反思和根除自己的自私、狭隘、偏执,如何苛求孩子成长为高尚、积极、乐观的理想人?

但这并不是说家长们不懂得付出,而是无法以爱之真义去影响、塑造孩子的人格。当然,这个问题也不是某位家长的独特个性。在消费主义盛行和物欲横流的时代,家长也是身不由己,社会、他人的眼光和舆论,让家长只能在创造个人GDP的道路上永不停歇,孩子、老子、房子、车子,哪个能让负重的成年人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人生?在这场内卷的凌乱中,家长自己本身就是物质世界的工具,而孩子则沦为内卷化的牺牲品。

是时候做点什么来拯救孩子们了!

1、减负也要增效。

教育部近日又发出《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意图从减少作业负担开始,为孩子的人格成长腾出时间。

但是此举如果不加必要的辅助措施,加强体育、美育和人格的培养,恐怕到可能成为校外培训机构嘴里的肥肉,苦的不但是孩子,更是家长的钱包。教育部门是否应当对校外机构的培训内容不加以监控管理?

我们是不是该将作业时间用在一些正经的用途上,比如为中国足球篮球培养选拔出几个人才,或者至少让孩子对此感兴趣,不陌生?对书法绘画和音乐,多少有点审美的艺术细胞,不至于高分低能,一问三不知?

2、破除985和211的执念,在于教育机制从“严进宽出”到“宽进严出”。

中国家长对于985和211的执念,无非始于头部高校的就业前景,象征着毕业深造和更可靠稳定的职业“钱”景,有谁真正关心孩子们能获得多少真知和做事的方法以及对抗逆境的解决方案?

高等教育既然能够越来越普及,就应当让所有的社会成员发挥自己的优势,做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内容。我们会发现,即使一个成绩优异的大学毕业生,面对实际工作也会手足无措,原因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严重脱节。

踏上工作岗位却进入了“福报之门”

拼多多员工谭某林从家中27楼坠落,死时穿着睡衣睡裤,一双毛拖鞋,父母当时正在家为他烧午饭。他毕业于2020年,刚在拼多多转正。

我们无法判断小谭究竟为何突然离岗回家,选择自杀,也未能完整还原他的生活全貌,但作为经层层筛选,最终入职互联网大厂的应届毕业生之一,小谭曾与入职该公司的其他年轻人一起,深嵌电商巨头拼多多之中。

当创新、自由、尊重逐步剥离,员工们陷于打卡、绩效、和监视之中,除了一笔高薪,我们该怎样定义这样的工作?

「 “谭某林” 」

中午12点半,邻居听到一声巨响,一个瘦小的男孩掉落在院子里。他从27楼坠下,穿着居家的睡衣睡裤,脚上还有一双毛拖鞋。

这是2021年的1月9日,人们很快听说,男孩姓谭,是头一天突然从上海回的长沙老家,只待了一晚上,当天下午本来要坐飞机回上海。他自杀时,父母就在厨房里烧午饭。

消息是傍晚时传开的,“拼多多又一员工身亡”,这是互联网巨头拼多多一周内的第二起年轻员工死亡事件。2020年12月29日,22岁的女员工张某霏在凌晨1点下班的路上猝死,“拼多多压榨员工”的讨论还没有结束,1月9日,虽然原因不明,这个男孩的突然离世引发了新震动,他同样是新员工,同样年轻,去世时只有23岁。

李丁是当天晚饭时刷到新闻的。“长沙”、“2020年7月8日入职”、“技术开发工程师”,餐桌上同事读起男生的信息,李丁渐渐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谭某林”——名字一念出来,巨大的恐惧瞬间攫住了他。

微信、QQ、电话,李丁立刻用所有途径联系室友小谭,都没有回应。

也许还没下班,李丁安慰自己,大学毕业这半年,小谭回消息越来越慢了,有时隔了大半天才回复说自己太忙了。他知道小谭每天11点下班,“之后下班再给他打吧。”

9点、10点……看到新闻的大学室友们都冒了出来,大家都守着电话等待小谭深夜下班。

夜里11点,小谭的电话还没来。有人刷到新闻评论,发现死者是“四川大学计算机系的毕业生”。

男生们的侥幸粉碎了:“是真的。”

他们知道的同学小谭,2019年的暑假在拼多多实习,2020年夏天大学毕业顺利入职,他在拼多多的上海长宁区总部的时间,前后将近一年。

小谭一向很有规划,他的实习、求职都会提前半年做准备,入职拼多多时,他把未来都想好了:两三年后,找个清闲一点的工作,往老家长沙或者其他二线城市跳槽,“其实没有打算干很久的。”

但在公司通告中的小谭,看起来如此手忙脚乱:小谭在元旦前刚刚转正。1月8日,他早上8点多向主管请假,这不是休息日,他没讲什么原因,直接坐飞机回了长沙老家。父亲去机场接了他,当晚他就订了第二天返沪的机票。同学们看不懂他这个忙乱的行程,也不能理解,他规划清晰的人生,为什么提前终止在了23岁。

「 冲向大厂 」

拼多多这份工作,也是很多同龄年轻人的目标规划。这款APP在2015年上线,2018年在美国上市,近两年已经一扫此前“土”、“下沉”、“初创公司”的印象,变成了炙手可热的明星互联网巨头,年活跃用户已经超过了7亿,逼近淘宝。

一位小谭的校友告诉我们,毕业时,大家的求职方向主要是快消、房地产、互联网,而互联网被认为最能带给人成长。早前,2016年时,像四川大学这样的985学校毕业生进入腾讯、阿里都非常容易,但此后形势大变,等这位校友2017年毕业时,已经很难拿到BAT的offer,“这些企业的校招生都来自非常非常非常厉害的学校,素质非常非常高”。

“大厂”是一个新的锦标竞赛,优等生们在中考、高考、考研之后,又找到了一个冲刺新目标。

《时尚先生》联系到的数位拼多多年轻员工,求职原因都是类似的:感觉互联网平等、氛围好,知识型学术型人才占比高,光环很明显。从面试开始,就觉得遇到的都是同类人。就像要竞争一所好学校的录取一样,“突然有一家公司能打破阿里的垄断,而且发展得很迅速,所以就想去。”“当时拼多多用户增长非常快,我想看看这是为什么。”

小谭在其中,大概不算最耀眼的。大学同学评价他是“字面意义上的普通学生”——交材料时不会很积极,也不会拖到最后。不算学霸,但成绩也还可以。

这个男孩很瘦,身高1米72,体重还不到50公斤。读书时他喜欢宅在宿舍里,几次拒绝后,同学也就默契地不再拽他参加集体活动。他爱安静,常吃外卖,刚上学那会儿,还喜欢自己打很长时间的星际争霸。

他也是另一层面的好学生。他从高中起就关注计算机和编程,“计算机网络”这样的专业课上他明显更积极,大一做实训课时,同学发现他“做得可high了”,一个人就能做很多东西,计算机专业的同学们早就确定,小谭是能干这行的人。

就业压力是从大三开始的,小谭迅速切换了学习状态。他停掉了游戏,换了一台新电脑。第一个计划是考研,他很快发现自己并不想再读书了。第二个计划是找工作,时间变得更紧张,他直接去找到辅导员,要求进入java协会去做项目。

“他突然转的java语言,不太会,很拼命,一两个月干了很多活儿。”李丁回忆,小谭不喜欢参加任何学校组织,进协会这一步完全是为找实习做准备。只要确定了目标,小谭肯定问题不大,不管在协会,还是后面去拼多多实习,小谭总是“特别能扛”。

大三暑假,2019年7月,小谭拿到了拼多多上海总部的实习offer,这相当于拿到半张提前上岸的船票。这几年大厂的招聘门槛越来越高,工程师们所在的技术岗位,对算法、项目经历、具体学历都有高要求。而像产品、运营这种综合性岗位,名校生们相互厮杀,原本“本科985、海外硕士”这种配置总能轻松入选,在2020年,很多人在简历关就被刷掉了。

小谭被分到拼多多的钱包组,做后端研发。李丁的理解是,在支付部门里写绑卡功能的代码。他记得小谭讲过,刚去时没有活儿干,天天翻公司的知识库学习,“网站后台可能有监控,会限制某个员工翻知识库的数量,他翻多了,就被监控发现了,后来就分到活儿干了。”

每天午休时,小谭都会跑到楼下找一个位置,翻看各种专业博客学习。他很喜欢这份实习工作,比较辛苦,但还能承受,拼多多的研发岗转正概率大,他不需要再焦虑求职了。

这是个令人心动的岗位,一位2021年即将入职的大学生张粒粒告诉《时尚先生》,她认为拼多多有很高的价值,“第一次打开了下沉市场,让农村用户有了消费习惯,帮助了被忽视的群体。”疑似小谭本人的知乎账号,也在2019年5月给一条支持拼多多的回答点了赞,这位叫“猜猜我是谁”的用户2019年也是拼多多的实习生,他很坚定地为公司反黑:“我觉得一个人去一家公司,一定是认同这个公司。至少不作恶,不然为了钱而工作,人生没有意义。”

张粒粒觉得选择是自由的,网上说的300~380小时的工作强度是很大,但哪个大厂的工作不累呢?自己年轻,可能承担这样的工作强度,如果身体实在扛不住,“那就走呗,也不一定非得死磕。”

另一种心动是收入。大四时,小谭收到了拼多多的offer,税前月薪28000元,李丁去了江苏省的一家银行,收入是这个数字的1/3。来自大厂的offer让人完全无法拒绝,“拼多多给的实在太多了。”

「 最后,尊重也消失了 」

我们没能复原小谭入职后的生活,他跟同学们渐渐失去了联系。公司生活像一个巨大的黑洞,运转迅速、紧张、且保密,年轻人的生活彻底被吸入进去。

时间是最先消失的。

2018年入职的周乾,24岁,跟小谭是同一个技术研发职位,也经历了同一个顶头上司。他介绍,多多钱包组这位主管花名叫“克拉”,首创了技术部门的“两班倒”轮班制度:值早班,早7点—晚11点工作;值晚班,晚7点—次日早7点,次日下午3点必须打卡上班。

这种大值班每半个月轮到一次,即便是年轻的应届生,周乾也觉得自己熬不住。晚上值班时,坐在家里的椅子上,周乾会在疲劳中不觉入睡,但此时,一种用来监控平台问题的软件系统还在精密地运转。每当监测到问题,系统会自动预警,这种预警每隔半小时、一小时,就会来一次。

预警分三级,第一级,先打电话给值班员工,三次响铃后,若员工未接,系统自动升级;

第二级,致电主管,若仍无响应,系统再次升级。

第三级,电话会直接打到老板黄峥那里。

运气最好的那次,周乾在值班的晚上连着睡了三小时。值班的巨大精神压力挥之不去,周乾开始习惯性失眠,他总怕晚上被电话叫醒,“不值班的时候也这样,已经控制不住了”,有时家附近的一声野猫叫也会让他深夜惊醒。

多多钱包组是“月双休”,也就是一个月休息两天,工作13天才休息1天。在双十、双十一、双十二几个电商节,基本上三个月都不会有休息时间。周乾体会过连续上十几天班,最后两天坐在电脑前,脑子已经完全转不动了,只能呆滞地做一些机械的事情。

自主性是第二个消失的。

2019年入职的小郭,原本拿的是管培生offer,她一入职被分配去了客服组。三个月轮岗结束时,公司突然告诉她,此前的部门offer临时作废,必须重新面试各部门领导。

管培生们一个一个去面试,部门领导如果提前收满了,后面的人就只能去面其他部门,哪怕这完全不是他们最早应聘拼多多的目标。一些人最终被留在了客服部,一些人直接因此离职。整个过程里管培生没有任何选择权,只有被通知权。

2020年入职的小N,25岁,此前也在几家互联网公司工作过。相比于前几家的自由、开放,拼多多给她一种“信息隔离”的印象。入职三周后,小N才拿到公司内部的数据权限,而此前她一直在做实习生便可操作的简单事务。

同时,小N发现自己无法接触“整块事情”,分到她手里的是很多小流程中最中间的部分,这种碎片、重复的工作内容在加速人的可替代性,“基本上所有人都是主管的工具人”。

接着,亲密感也消失了。

“防员工如防贼”,周乾能体会到公司风格明显变了。2018年他入职时,拼多多的技术文档全部对内公开,员工A可以在文档中看到员工B解决的技术难题。但2019年年会之后,各部门间开始信息隔绝,员工只有查看自己本部门文档的权限。为方便沟通,员工间有时会通过截图共享信息,但若被发现,则需要领受来自领导的“教育”,渐渐地,截图也被禁止了。

在公司层面,员工的亲密往来也是被禁止的,新建的微信群会被拆散,员工之间只能在公司内部通讯软件“Konck”上沟通,所有人都是花名,合作再久可能都不知道彼此叫什么。

最后,尊重也消失了。

互联网公司普遍禁止员工间谈论绩效,而在拼多多,就像中学考试发榜一样,每月的绩效考核都会公开发在员工的邮箱里。

基层员工的绩效全由二级主管说了算。小N意识到,这种做法直接激发了员工想“赢”的心态,越心智不成熟的人,越容易被卷进去。

周乾也曾被这个分数洗脑:领导一边否认他的工作能力,一边告诉他还有努力的机会,有段时间周乾努力工作,绩效分立刻提了上去。可时间长了,他渐渐对这种打分生疑:有的人犯一点小错就会导致绩效分变得很低,有的人好像怎么犯错都无所谓。分高分低完全不透明,全看主管一个人的喜好。

应届生经常是组里背锅的人,周乾说,公司虽然不会让应届生单独负责项目,但不少小组会让应届生背最低绩效。他认识的一位应届生曾连续背了三个月最低绩效,即便如此,主管还在旁边不停“鞭策”:你的产出不如别人。“但其他员工都是工作三年以上的,怎么对比呢?”周乾说。而在拼多多,只要出现两个月绩效垫底,就意味着半年内再无涨薪的可能。

至于假期的消失,是不言自明的事情。

入职第一年,几位年轻人都没有年假。被辞退的拼多多员工“王太虚”介绍,拼多多还曾强制克扣节假日,假期超过三天便会被要求提前返工。

周乾发现,周末加班的薪水并没有加倍,完全跟工作日相同。从每周单休,变成了每月双休,有同事一个月请了两次假,被领导告知“你的工作时间不满足要求”;而另一位最累的同事,每天都从上午十一点工作至凌晨两点。

“就是把你整个人都消磨掉了,你除了工作什么都没有了,没有朋友,连父母都没有了”,周乾说。加班到最后,一些女同事的月经也没有了。

2020年疫情爆发初期,上海市规定2月10日复工,拼多多年轻员工小刘所在的小组,领导挨个打电话通知大家1月31日大年初七返岗。小刘本来坚决抵制返岗,但是群里很多同事响应得很积极。“最后我勉强拖了几天,还是回来了。没办法,大家都做出的表态让我没办法拒绝。”

当认清这个环境时,应届生会发现自己正处在两难境地。按周乾的说法,在互联网行业,一个默认的规则是刚毕业的人若想跳槽,最好把第一份工作干满两年,这是雇佣方出于员工“踏实”的考虑。否则,除非能力异禀、学校特优,不然连面试机会都争取不到。在一种“没地方可去”的状态中,应届生只能待下去。

去年8月,小谭在跟李丁聊天:“我们pdd这边有个夏日祭,可以看到很多日本小姐姐。”此时他入职刚1个月,李丁感觉他心情不错。

去年10月,李丁问:“你那边是不是要连上13天?顶不顶得住?”小谭回复:“这样需求还做不完,不说了,需求ddl要到了还有好多没做。”

去年11月24日,早上10点半,李丁问:“pdd变成227了?只在公司吃晚饭”他听到传言,拼多多加班时间改成下午两点到凌晨两点。

下午2点,小谭才回复:“227是什么鬼”

对话没头没脑地结束了,之后李丁没再主动联系过小谭,“觉得他在忙。

图片
图片
图片

「 他们离开拼多多 」

每当要跟同事私聊时,30岁的李常都做一个眼神,示意二人走到楼下抽烟区说话。

2019年上市后,所有人都感受到拼多多的管理越收越紧,李常发现,以往“叽叽喳喳”热闹的氛围逐步消失,她渐渐学会不在工位上和同事多交谈。尽管已经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公司控制员工的程度依然让她感到惊讶。

2019年年会上,COO阿布花了20分钟讲述“打卡的重要性”,称有高管迟到,耍小手段逃避打卡,这属于欺瞒公司。李常感到不可思议,怎么把这种小事能上升到这种危害公司的程度?

11点前、20点后是拼多多打卡时间,开机记录、浏览器记录、聊天记录等也能作为上班证据。有员工发帖记录:“据传有员工替旁边员工开机的行为,高层大怒,决定以后补卡都需要HR查监控来执行,不再认可一切证明。”而当摄像头和打卡器都坏掉时,更荒诞的事情发生了,一名分部员工在脉脉上吐槽,公司此时反过来要求员工提供上班证明,他靠手机刷地铁进出站的时间来证明了清白,但一位开车的同事,因为有天把车停在路边,没有缴费记录,竟被公司记成了旷工。

“公司是非常不信任员工的,一切都会朝着坏的方向去思考。”员工抱怨。

人并非机器,很多员工在高压中开始消极抵抗。

公司反对员工社交,不停解散同事之间的微信群,甚至有行政会冒充应届生加群,再自爆身份威胁群主解散。办公室大群、单身交友群、球类运动群被逐一解散,群主被威胁次数太多,也不敢再建了。员工们私下交流时,要么走出工位,要么不用公司WiFi交流,不在微信上留下任何记录。大家回到了打电话的前互联网沟通方式,甚至用手机流量+钉钉的配置聊天。

偷懒摸鱼也是种抵抗。小刘一开始在拼多多最忙的部门,每周六天,都在夜里十一二点下班。慢慢地,她就学会了“磨蹭的各种本事”。每天下楼去买咖啡是她最放松的时间,咖啡店有APP,原本可以提前点好,到现场直接提走,但小刘每次都到了现场再下单,选口味、付款,磨蹭掉几分钟,“每天等咖啡的时间就是我最放松愉快的时间”。

周乾是跑到了商场上厕所,一蹲就是半个小时。如果不偷懒,他根本受不了这样的工作强度。他去星巴克买咖啡偷懒,迎面撞见过几次领导“克拉”,晚上十点半去健身房,结果又撞上了“克拉”——领导也在偷懒,但周乾没有给上级扣绩效的权力,他只能把自己偷懒的地方越选越偏。

小刘的抵抗,延展到每天不做无意义的加班,每天9、10点钟就回家,代价是绩效持续被打到最低分。但抵抗不能让她躲过被摊派的买菜业务。同一时间,领导要求,她必须把自己的工作时长也列成KPI的一部分,一个人的工作成果要靠时长体现,这让她彻底不能接受,决定离职。

李常也决定不待了,2019年的一天,她上午递交了辞职申请,下午HR就高效地来给她办离职手续,坐在她对面,盯着她把微信通讯录里的同事全部删掉。李常从下午三点一直删到了五点,同时偷偷在另一个群里直播删除过程,群中一位朋友把这个荒诞的故事发了条朋友圈。但作为一个“合格的拼多多员工”,她的第一反应,还是让朋友迅速删了那条吐槽。

两年后回头看,李常觉得这些事很荒谬:外人看脉脉上的拼多多员工吐槽,太匪夷所思了。他查你手机,就让他查吗?“但在拼多多就是这样。”

她曾经在另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工作过几年。领导想给一位同事调岗,同事不愿意,领导就请他吃饭、喝酒,和他解释调岗的缘由。李常觉得这才是正常的,可在拼多多,大家都是被强制调岗位,甚至要求你第二天就去另一个城市。租的房子怎么办?没人关心。

她反思自己也许在拼多多时也被异化了一些,“在这个公司没有一个人去质疑、反驳,你就被同化了,人真的就是被同化了。”李常说起了《1984》,“高度集权制,拒绝信息透露,在这种地方人是很压抑的,就像那本小说。”

但李常很明白,自己作为一个相对成熟的中年人,这些事对她不会有摧毁性的影响。可如果是一名大学生,刚刚毕业,第一份工作就进入这样的工作氛围,“他会非常难”。

「 23岁的告别 」

2020年12月10日,拼多多上线了“多多钱包”功能,这是APP自己的支付服务。新闻介绍,这个业务将为一个突破口,帮助这家互联网巨头布局“流量+金融”模式业务。

这是小谭从实习期就参与的业务,作为拼多多官方推荐的支付工具,人们很有可能会在今年的春晚中看到以冠名方出现的“多多钱包”的身影。

在新产品测试、上线的过程中,小谭具体做了什么,他有什么变化,如今无从得知。一个月后的2021年1月9日,小谭跳楼当天傍晚,拼多多官方在那份公开通告中,以分数的形式,提到了小谭的工作:

“公司系统显示,谭某林绩效平均分80分左右(100分制)。”

小谭的新闻被报道后,关于拼多多的批评持续发酵,他曾在知乎上点赞过的前实习生“猜猜我是谁”,也有了让人意外的转变。在“网传拼多多员工因在网上发布同事被抬上救护车的照片,被管理层逼迫主动辞职、赶出公司?事件真实性如何?”的帖子里,“猜猜我是谁”不再帮公司反黑,他愤怒地回答:

“真实无误,我就是当事人朋友。”

“拼多多公关十分无耻,收买了脉脉和b站,知乎可能是最后一方净土了。”

“本来也是拼多多前员工,离职时见证了公司丑恶的嘴脸。”

但这些喧闹都已经和小谭无关了。朋友李丁仍然难以接受小谭突然的离去。在学校,小谭平时夜里11点就熄灯躺下,早上很早就醒来。他身体单薄,养成了规律作息,吃水果、注重养生的习惯。拿到offer后,小谭加大了锻炼身体的强度,他开始夜跑,买了单杠,还买了俯卧撑的器械,吃蛋白粉,想练肌肉。

拿到offer后,两人聊过买房子的事情,小谭“觉得上海很难买房,羡慕爸爸在长沙很容易就买”。李丁不知道毕业后的好友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男孩不是一个善于向外界吐露烦恼的人。他的微信没有朋友圈,QQ空间也只有高中的时候,最新一条已经是2016年了。

小谭喜欢日本漫画,学了一学期日文,李丁有一段时间看到小谭在电脑上读日文小说。而小谭的微信名、在拼多多的花名,都是“东云”。

在古日语中,“东云”指的是:从黑暗向光明过渡的黎明前,被染成茜草色的天空。

毕业时,他们都理所应当地会认为,未来正在自己眼前展开。2020年6月,大学生活的最后时光,小谭这个“老油条”连毕业照都逃了过去,李丁帮他打包了很多快递,目的地是上海。离开的那天,李丁送他出宿舍大院,在场的还有另一位室友。李丁抱了小谭一下,仍然感到他很瘦。

他们和23岁的小谭永远告别了。

就算生在美国的亚裔孩子,照样逃不了内卷命运

Katherine Tong坐在教堂的长椅上,听一位父亲为他自杀的儿子念悼词。她当时想:“感谢上帝,我们一家人还好”。万万没想到的是,六个月之后,她的继子Evan在自己的房间用一氧化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才只有17岁。她知道儿子很抑郁,但很快就打消了对他可能自杀的疑虑。当这个念头在她脑海里闪过的时候,她心里告诉自己:“不,他永远不会那样做。”对于Tong家来说,就像亚裔社区的许多人一样,自杀和精神疾病仿佛离自己很远。实际上,他们从不谈论。但是,讳言沉默却让年轻人赔上了生命。根据国家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NCDCP)的死亡率数据,虽然亚裔年轻人的自杀率没有高于全国总体水平,但这一数字却从2011年到2015年逐渐上升。

同时,在2015年,20至24岁亚裔美国人死亡事件当中,自杀是主要原因,占该年龄组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在所有种族中最高。社会科学专家和教育家把这个惊人数字归咎于文化污名和社会压力,始于家庭,分布于整个社会。

长期以来,亚裔美国人的年轻人一直被标签为美国教育程度最高、成就最高的群体之一。除了渴望获得学术和专业成就外,他们还对自己的身份、歧视以及传统的东西方视角之间的矛盾感到缺乏安全。

同时,由于文化污名化以及亚洲家庭和社区对心理健康的了解不足,年轻人无法寻求帮助。亚裔美国人的专家和心理健康倡导者正在尝试对亚裔社区进行自杀预防教育,并克服了不愿寻求帮助的情况。但心理治疗师会告诉你:“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没有任何区别。”

被撕裂的心


在2014年陷入严重忧郁并有自杀倾向之前,Eric Lu是亚裔父母心目中的典型“金童”。他考上了哈佛大学、进了医学院,并准备开始有前途的职业医生。Eric出生于台湾,三岁时与父母一起移居德州。像许多其他二代亚裔一样,他从家人那里学到了传统的亚洲价值观,这与他从学校和同龄人那里获得的美国观念相矛盾。“直到长大后,我才醒觉从来没有真正尝试发展自我”,他说。他试图学习灵活适应,并且“学会了顺应大流的心态”。通常这样还都过得去,无论是与家人在一起还是在学校里跟他主要是白人的同学们相处。

但他和他的父母都没有想到,这种“双重身份”有一天会让他陷入严重的抑郁,甚至有了轻生的想法。


在哈佛医学院的第一年,他首先开始发展自己的“自我”:他发现了自己的激情所在——电影制作,并决定离开医学院去追求成为电影制作人的目标。他的父母大加阻拦。他们无法接受儿子放弃他已经取得的光荣成绩、并押赌注在一个不稳定的事业上。在Eric两年的休学当中,一家人每天都要为他的择业吵上两三个小时的架。

父母威胁要把他赶出家门、并停止经济支援。他说,“我感到非常撕裂……非常悲伤,非常生气,非常矛盾,非常压抑。”这位藤校毕业生说:“这是我唯一一次不从甚至反对他们。我一直很听话:我拉小提琴,在SAT上考高分,然后去了哈佛。我每走一步,都是满足了他们的愿望清单上的一项。”

他终于屈服于父母,并于2014年回到波士顿,继续在医学院读书。此后不久,他陷入了深深的抑郁。他把自己关在自己的房间里,成绩也开始不及格,情况变得更糟。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他老是在考虑从他17层公寓的阳台上跳下去。尽管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Eric的经历代表了亚裔学生在专业方面的普遍焦虑。美国“虎妈”Amy Chua所著的《虎妈战歌》一书,因其亚洲式的强迫性教育方式而受到了广泛关注,这种养育方式使她的孩子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如今,在虎妈走红大约七年后,年轻的亚裔仍然因为必须表现出而感到精神压力。印第安纳大学最近的一项心理学研究比较了亚裔和白人自杀前的情况,发现25岁以下亚太裔年轻人受到学校因素影响的数字是白人的两倍。领导这项研究的Y. Joel Wong教授说这与「家庭完美主义」有关,即父母和孩子对学业成功寄予厚望。

但在很多时候,压力不仅来自亚裔社区,还来自外部世界。“模范少数民族”神话是亚裔尤其是二代年轻人所面对的最普遍的刻板印象之一:即亚裔被认为在其他族裔同龄人中勤奋,受过良好教育且收入丰厚的成就者,另一方面这个标签也意味着他们在处理社会关系时总是沉默、服从和软弱。

哈佛大学倡导华裔心理健康的George Qiao说,“这意味着永远不许失,而即使成功也被看作应该的,没人认为你值得庆祝。”他认为,模范少数民族的角色偏见会加剧紧张关系和自我怀疑,对此他深有体会。他是洛杉矶公立高中的全A学生,在那里,他的非凡成因为他的种族打了折扣:“上高中时,我从来都不为自己感到骄傲,因为人们会说,哦,你又考全A?那是因为你是亚裔天生的嘛,有什么可骄傲的呢?”

康奈尔大学的一位大四学生Katherine Xie深有共鸣,她在高中时也曾经历过抑郁和自杀尝试。谢说,从她的非亚裔同龄人的观点和媒体的普遍刻画来看,她承受了很多来自外部的精神负担:「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几乎像机器人一样」——非常聪明、非常努力,但是不懂分享甚至拥有自己的情感。

这种先入为主的、错误塑造的「身份」可能是脆弱和破坏性的。一旦一个人没有在学习考试方面取得成功、或仅凭学习成绩无法在社会中创造价值,那么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就会瓦解。Wong说:“这对亚裔学生的破坏力超过一般的同龄美国人。”在身份迷失和刻板印象中,许多年轻的亚裔感到强烈的孤立感和不安全感,使他们与社会隔离。Qiao说:“亚裔缺乏安全感是很普遍的……有一堵墙将我与白人隔开。与此同时,我又抛弃了我本应拥有的许多遗产。”

华裔美国人歌手Larissa Lam是UTalk励志脱口秀节目的主持人,该节目鼓励美国年轻人讨论生活问题。她说,她看到许多亚裔青少年因孤独而遭受情感困扰。“感到双重的压力,一面是不够美国,一面又是不够亚裔”,她说,“这种孤独、不适应或缺乏归属感,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深深的沉默

高中毕业前四天,Xie超剂量服药并因此被送到了医院。她已经忍受了四年的抑郁症了。她当时不知道可能的后果,“我真的没有想到自己会死”,她说,“当时我没有任何健康的方法来应对这些极端的情绪。”


她记得自己14岁时第一次告诉父母自己的内在压力。她希望他们允许她接受药物治疗,但是这个想法激怒了她的父母。“那是不真实的,克服它。” 这对中国移民告诉孩子。他们感到愤怒和失望,因为孩子无法独自应对挑战和辛苦。

一家人再也没有谈到过她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反,Xie如父母建议的那样,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她在人前很好地掩饰了自己。她在学校的GPA是4.0,获得了全国奖项,并被康奈尔大学录取。但是抑郁症依然存在。她用割伤自己把情绪上的痛苦转变为身体上的痛苦,并转而依赖于几乎夺走了她生命的药片。


2016年,Xie把自己的故事发表在网络杂志《Mighty》上,文章获得了两千多个赞,亚裔年轻人纷纷踊跃留言,倾吐自己与家人进行建设性对话的斗争。一则评论非常具有的代表性:多少次当我提出需要帮助、并且有挣扎的迹象,他们却只跟我说“你没事”。

Luke Tang心理治疗师Sandra Yi-Lopez说:“如果从文化上讲精神疾病是不可接受的,那就非常危险。” 她说,年轻人在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时,通常依靠毒品和酒精来解决精神问题,“特别是在一种视饮酒为常态的文化当中,比如韩国文化”。拒绝倾听并理解孩子的精神挣扎,并不是简单意味着亲子关系疏远。相反,这是一种在亚裔美国人社区共同价值观里的根深蒂固的禁忌。沉默是亚裔移民的一种应对机制,他们做出了很大牺牲来到美国,克服了困境,人生经验强化了他们对于隐忍的价值认可。“寻求心理健康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性格缺陷”,Xie说。

沉默的另一个原因是“面子”文化,在亚裔社区事关社会尊重。“不要把脏衣服公开乱丢”是许多亚裔孩子听过的家训,就是面子的一种。分享负面情绪和精神困扰,以及询问一位亚裔的心理健康,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会让某人没面子。

更具有破坏性的是亚洲文化里对自杀的强烈耻感和污名。Katherine Tong说,自从儿子Evan自杀以来,有些人不再跟她家来往了,“他们只是不想跟我们联系,因为怕这个问题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家庭。”其结果,许多家庭和个人都隐藏了真实的感情,他们不去咨询或接受专业治疗。对于遭受精神困扰的年轻人来说,这是致命的。


这促使Eric Lu导演了一部有关亚裔美国人家庭自杀的纪录片;他已在2015年成为电影制作人。他听到了哈佛大二学生Luke Tang的故事。Luke在2015年9月自杀身亡,令他的家人和朋友完全没有想到。Eric说,他与Luke有很多共鸣。他说:“每一部分,真的每一部分。这就是为什么我想讲这个故事,因为我知道还有很多像Luke或我这样的人,他们可能还难以挣脱痛苦。”


在片长26分钟的纪录片《寻找卢克(Finding Luke)》中,Luke的父母努力想搞懂,为什么这会发生在他们心爱的儿子身上。通过与Luke的挚友交谈、并阅读他的日记,父母逐渐意识到了在儿子生命的最后阶段的抑郁的信号,这些信号本可以早点得到识别和治疗。

缓慢的进展


Eric希望通过这部电影,他可以与他人(尤其是青少年及其父母)进行对话,创造机会让人们启齿,谈论更深层的、精神的困扰。自2017年4月起,该纪录片已在全国14个城市放映过至少19场。每次放映之后,都会为社区提供现场讨论和专业咨询服务。正如Eric如所预料的那样,这部电影帮助许多亚裔年轻人及其家庭迈出了第一步,以应对心理健康和自杀问题。“很多人问我:什么是抑郁症?我该如何帮助我的孩子缓解抑郁症?”他计划将电影带到更多的地方,甚至像中国这样的亚洲国家,在那里人们仍然讳谈自杀问题。

Tong家和Toh家正在与美国自杀预防基金会和当地的自杀预防组织合作,他们希望他们的故事能够激励亚裔家庭与子女一起应对心理健康。他们说:“父母表达爱心非常重要。父母应该告诉孩子:我希望你努力奋斗并尽力而为,但是无论你做得怎么样,我们都依然爱你。

说是这么说,可又有多少家长能做到呢?

By 武奋丰、李颖迪、刘敏UCA

全职炒币的心路历程

在资产焦虑的大背景下,财务自由成了每个年轻人的渴望。相比股市的入市即亏钱,币圈似乎更容易触及这代表终极梦幻的词语。

比特币自2009年诞生以来经历过6次大涨,从最初0.0025美元到现在5、6万美元,缔造了无数币圈传奇。

  他们中有人踏准了时代的脚步,身段轻盈,被回报了上亿财富;有人躬身入局,执迷不悟,被亏得倾家荡产;还有人走下神坛、有人跑路……

  比特币制造了多少关于财富的神话,就制造了多少同等的灾难。

  今天要说的,正是那些经历过大涨大跌年轻人的故事。

刚过27岁,威廉已过上半退休的生活。


2019年底,威廉从深圳回到厦门,住在一套普通但能看到海的公寓中。出门是公园,每天散散步,上OKEx看行情、进行交易,发微博或写公号,认真地做着FIRE青年。


所谓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and Retiring Early),意思是财务独立、提前退休


FIRE青年也称火青年,因为选择的方式不同,所以细分为肥火、穷火、咖啡师火、海岸火等。肥火生活俭朴,通过投资、理财,退休后储蓄仍在增加;贫火则只能过极简生活;咖啡师火只做兼职;海岸火则是赚够了钱,偶以兼职为乐。


威廉是名副其实的“肥火”。现在,他最大的烦恼不是买房、不是996、也不是讨厌的领导,只剩下“被父母催婚”


每天都有粉丝在微博下面留言问他,今天父母催婚了吗?如果答是,立刻便有几十个赞。2020年,陈威廉的微博共被浏览2.3亿次。


点燃这把火的是数字货币交易平台OKEx。


4年前,威廉刚毕业就入了币圈,结果就在那一年遇到了比特币牛市,直接让他的资产翻了三四十倍。


中间他也经历过低谷、有过巨额亏损,但依然撑了下来。2019年初,比特币交易回暖,陈威廉突然发现,自己已成了虚拟货币投资的头部意见领袖。


在币圈,威廉是出了名的“死拿”,只储蓄、不投资,可搬砖、不当老板。太多人在问:“啥技术含量都没有,陈威廉凭什么赚到一个亿?”


“保持信心,保持冷静,按现在的行情,每年资产翻10倍,还是挺容易的。”陈威廉如是说。


以下是关于这位FIRE青年的真实故事:

父母贷款20万给我投资,半年我就亏了10万

我用来投资的第一桶金是父母背着我从银行贷款来的,一共20万元。

他们觉得,最多一年,我就会被社会好好教育一番,把钱赔光,然后乖乖回去上班。但没想到,我恰恰就是靠这一笔钱,最终成为了日赚10万元并提前退休的FIRE青年。

2016年,我从厦门集美大学的应用物理学专业毕业。

当初选择这个专业并不是因为我多么热爱物理,纯粹是因为高考成绩一般而被调剂过来的。但这门专业特别强调数学,现在想来,这或许给我日后的投资打好了一些基础。

读书那几年,我一直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我崇尚“打工无用论”,成天和同学们念叨给人打工没意思、没前途,还不如自己干点什么。

但我自己也拿不准,到底自己能做点什么。像所有对梦想有着憧憬、一腔热血无处挥洒的年轻人一样,我什么都敢于尝试一番。

我创过业,和另一个同学一起说服了个泉州老板投资我们做外卖水果APP。不过这个产品很快就因为用户量太小、送货范围只限于学校、以及我们意志不坚定,没坚持过一年就倒闭了。

我还去深圳华强北倒卖过数码产品和美妆,从博主手里进货、再自己找渠道卖出去赚差价。但也因为不会经营、看不准市场,最后买来的货都砸在手里。

一来二去,毕业不到半年时间,爸妈给的20万元已经被我赔了一半。

也许真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也没太受打击,依然拿着剩下的10万元找机会,什么流行、就往那里钻。

恰好在那时,比特币开始火了,深圳这儿也开始流行矿机。

挖矿是获取比特币的方式之一,但用普通电脑挖矿,10年也未必能挖到一个,矿机则虚拟多台电脑同时挖,效率高多了,可耗电量惊人,有的矿机一个季度就要烧掉1千多度电。

我不懂比特币,更不懂矿机的原理是什么。只不过是看别人玩,我也跟着玩。当时我心想,不管怎样,只要挖到比特币的价值高于电费,就有得赚。

就这样,我算是第一步入了币圈。

2016年,矿机还比较便宜,才3千多元一台,很快就炒到3万元一台,即使如此,我挖矿1个月~2个月也能回本。比特币的总量是固定的,传说只有2100万,到后来,矿越来越难挖,2018年后,矿机的收益就很低了。

现在回想起来,赚钱真的需要天时,踩对了时间点,你的财富是能够跟着运势一起上升的。如果我晚两年毕业,或者晚两年才遇到比特币,或许就不是现在这副光景。

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先寻觅合适的合约交易平台,按合约交易量、交易深度、合约技术几个层面来评估,然后把挖到的比特币都放在上面交易。

没想到,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真能变成真金白银。看到钱账后,好像有什么东西刺激到我,一下就点燃了我继续投资的斗志了。

就这样,我把爸妈贷款来的剩下10万元,全部换成了比特币。

一入币圈我就赚疯了

入币圈后才发现,这个世界里真是什么牛鬼蛇神都有。

有很多从2013年就入圈的大神,还有不少人动不动就曝出自己上亿的身家。这对一个刚毕业、没参加过正式工作的人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刺激,仿佛你跟着他们一起聊天,都能闻到钱的味道。

但外界对比特币的舆论一直报以怀疑的态度。主流投资圈一直认为比特币是泡沫,觉得它早晚会破裂。

然而,2017年5月12日,全球近100个国家使用微软系统的电脑同时遭到WannaCry(意为想哭吗)或WannaDecryptor(意为想解锁吗)的电脑病毒袭击,至少4.5万台电脑中招。当时黑客承诺,可以帮受害者付费解锁,但只收比特币。

我心想,“如果是泡沫的话,黑客为什么会要呢?”这更坚定了我对比特币的信心。

当时到处躲在聊创业风口,我觉得,比特币就是我的风口。

为了搞明白比特币投资,我开始恶补所有和区块链相关的知识,加了不计其数的虚拟货币投资群,看着那些“老师”“大牛”买买买。

2017年是虚拟货币的大牛市,买什么虚拟货币都赚钱,随便选一个,哪怕是空气币、山寨币,投几万,一觉醒来,发现它已涨了十倍。

那时真是疯了,一年之间,以太坊的价格翻了两三百倍。因为风投找不到方向,很多热钱转到虚拟货币来,一些著名的风投人也跟进了。

我生活很俭朴,平时不怎么花钱,一赚钱,就立刻再投进去。为了记录自己的投资和收益,我还专门做了一个公号,当时反响也不错,没几篇文章粉丝量就攀升到10万。

入币圈不到一年,2017年底我的资产总值已达三四百万元。年底,我提现了50万,还了欠父母的钱,还给爸爸买了一辆奥迪A4。

那年回厦门过春节,老朋友、老同学听说我混得不错,都来问:该怎么玩虚拟币啊?

我也跟着飘了,感觉自己无所不能似的。很快,现实就让我栽了一个大跟头。

年轻人手里的钱来得太快,早晚会出大事

赚到三百万后,我开始琢磨,怎么更快、效率更高地赚更多的钱,也把目光投向除了比特币以外的其他虚拟货币。

年轻人手里的钱来得太快,早晚会出大事。

我的第一个跟头,来自于随意听信别人,最后成了“韭菜”。当时Algo市场很火,就是首次发行虚拟货币时,发币商会在市场中融资,小散户可以找人代投。

我听别人介绍,跟风投了几个项目,结果马上就成了“被收割的韭菜”——代投人却跑路了,我损失了20个以太坊,按照当时的价格换算,相当于20万人民币 。

遇到这种事,报警也没用,因为没凭证,很难立案。虽然我也跟着进入一些维权群,可代投人早已销声匿迹,大家除了声讨一下、解解气,都找不到真正的惩罚手段。

当时我安慰自己:我是靠信任才在币圈里赚到钱,即便被骗了也算是成本之一。

反正币圈骗人的事层出不穷,但骗人者基本赚够就跑了,所以未来决定不轻信别人投这些“空气币”,但对比特币依然抱有信心。

没想到,第二个跟头很快也来了,这次不是我轻信了别人,而是整个虚拟货币的“熊市”来了。

2017年做虚拟货币的人越来越多,市场中出现了各种“空气币”,我隐约觉得市场有点不对劲,但还是被钱冲昏了头,没想过收手。

2018年虚拟币几乎毫无征兆地忽然集体下跌,最惨时许多虚拟币直接归零,连比特币都从两万美元一枚跌到了三千元美元——85%的市值都消失了,当年虚拟货币的K线图,全程向下,几乎没有任何反弹。

图 | 2018-2020年比特币行情走势

2018年春节回家,面对老同学的询问,我都只能强颜欢笑,说自己亏得不多,但实际上,我手里的资产只剩下不到一百万了。

过完年,我把剩下的虚拟货币全部换成了比特币。我心想,比特币每隔4年会有一次减半,新增比特币少了,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则比特币的单价必然会抬升。

我想,大不了熬两年,熬到2020年减半后再说。我退出了所有比特币投资群、也不怎么更新我的公号了,与此同时,我开始疯狂投简历,打算在“熊市”期间好好找一份工作干着。

没想到2019年3月比特币忽然又开始拉盘了,全线持续上涨。

我这正找着工作,忽然看到有戏,也停止了投简历,再度关注比特币投资群。

可没想到,那些资产过亿、动辄几百万收益的大神们全都不见了,连我在微博上、公号上99.9%的老粉丝也都不在了,再发信息,都是一批新粉丝在回应。

币圈就是这么残酷,新陈代谢特别快。随着市场回暖,突然发现,我居然成了虚拟货币投资的头部意见领袖。

2019年,我的微博又增了10万粉。

有人身价过亿,也有人黯然离场

为什么这些大拿不见了?大多因为他们在熊市时玩期货、加杠杆。

这些大拿之前最看不起我这种“死拿”——抓住比特币、不做交易不投机,在他们看来,我没有把利益最大化的能力。

其实我也尝试过一次期货。2018年,我看市场实在不好,又急于收回一点成本,就开始做别的虚拟币。

其中一个币,我看它价格一直在跌,没想太多就买它继续下跌,做了杠杆。没想的几分钟后,它的价格突然涨了上去,等我退出来,它又跌回去了。

回头再看K线表,就在那一瞬间出了根针,似乎是特意要爆我似的。

这笔操作我亏了三四万元,虽然不多,却及时提醒我,要克制自己的赌性。

我这个人原本赌性就不强,此外没有做交易需要的那种嗅觉:一是波动发生前,能提前有预感,二是波动发生时,能迅速做出正确反应。

在我看来,这些大拿们推崇的投资策略,算不上能力,无非就是赌博的一种。

我不投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天生运气差,不论抽大奖、抽小奖,从来没中过,甚至连刮刮乐都没刮到过奖。

10个做交易的,9个最终都会“死”。

赌能让你在牛市都能输到没底裤。去年比特币牛市,大连一位网友却因为玩期货赔了2000万。

后来媒体曝光出来,他因为负债无法偿还而选择一家三口集体自杀。男方先杀了才3岁的女儿,与妻子留下遗书,然后投海,妻子淹死了,他却获救了。

在币圈,这样的悲剧太多了。

为什么这么有戏剧性?因为虚拟货币的杠杆高,比如比特币最多可加100倍。好多新手买0.5个比特币,加20倍杠杆入场操作,价格稍有波动,他就赔干净“爆仓”了,比坐过山车还刺激。

再加上一些虚拟货币交易平台,一旦出现暴涨、暴跌的行情,很容易宕机,导致你错过最佳的交易时间,严重的话甚至出现穿仓的情况。更有甚者,打着交易所旗号,实际为性质恶劣的“杀猪盘”,存在恶意拔网线、吃客损盘、盈利不能提币等等问题。

虽然我也曾踏空过一个增值百倍的虚拟币,但我不后悔,因为我“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

人赚的每分钱,都是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变现,所亏的每分钱,都是因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有缺陷。

当财富大于认知时,社会有100种方法收割你,直到你的认知与你的财富匹配为止。换言之,即使我抓住了那个增值百倍的虚拟币,赚到了钱,将来也会亏出去。

在币圈这些年,我见过许多大神靠投机赚过大钱,当时五体投地,可他们现在去哪儿了?

回头来看,没有一个做交易的比“死拿”的混得好。

在币圈,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不管你怎么努力,很难跑过比特币。意思是,比特币上涨的受益,总是大于投资的收益。

2021年,一枚比特币的价格已达4万美元,相当于一辆特斯拉,11年涨了4500万倍。这个回报还不够吗?虚拟货币本身就是一个金融市场,在金融市场里做金融投机,听着我就觉得有点违和。

在我看来,这已经不是在做生意了,完全是赌博。我的操作原则很简单:进赌场可以,但只在赌场卖水,绝不下场赌博。

现在牛市来了,币圈花样很多,比如今年的Defi(质押借贷)、公链、挖矿等等。但我不打算花太多精力挨个去投资或者搬砖了,一是门槛太高、过于占据时间成本,二是目前市面上大多项目都是概念,可能一个看不准,投资收益率直接为负,到头来白忙一场。

所以我充其量在交易平台了解一下,中心化交易所的好处就是,会把市场上零零散散的项目先筛一遍再上线,等于变相帮我提高了效率。

手握1亿元,一点都不着急结婚

从长远看,比特币大概率是会继续上涨的。

全球疫情爆发后,各国央行都在注水。钱多了,自然会往虚拟货币市场里挤。

美元加入虚拟货币市场是件大事——过去10年美股市场就是虚拟货币的未来走向,稳得住得话,一年10倍回报还是有保障的。

所以看大行情,不要被短时间的波动迷惑,多做低成本、低收益的事。比如行情出现剧烈波动时,不同平台的价格不同步,可以赚个平台差价,此外坐等行情上涨。

币圈突然成功的年轻人非常多,越年轻,就越容易成功。

年轻人更能接受虚拟货币。年轻人从小到大的主要消费都是虚拟的,比如在网上充值、交纳会员费等。好多00后的人只会扫码付账,连钞票都没用过,不知道手握百元大钞的感受。

钱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串数字而已,和比特币没什么区别。

但年轻也最容易成为他们暴亏的基础,也正是因为没拿过大钱,无法冷静对待突然起来的涨跌,容易让赌性冲昏头脑,酿成大错。

对于新进圈的币友,我的建议就是趸货、趸货、再趸货,千万别赌,逢赌必输。人都会瞬间上头,但市场总在犒赏冷静者,也总在惩罚冲动者。

就算是现在想要入局比特币,也需要合理评估适合的交易平台,尤其是风控方面的能力。

这些年,我用过的交易所不下10个,总结下来相对负责的交易所的标准就是:技术过硬、交易深度好、风控体系完善、平台负责任。

我也经常会给交易所的人给一些用户的修改意见。比如说,某交易平台最近在内测一个叫统一账户的新功能,用户无需资金划转、提高资金利用率,号称至少领先行业一年。

对方给我开了模拟账号提前体验,让我帮忙找找bug。因为“吐槽”多了,交易平台直接给了我一个“产品体验官”的title。

对于这种能够得到正向反馈的交流,我是比较高兴的。从这些沟通当中,你就能辨别一个交易所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究竟是想割韭菜还是真的做事情。

2019年底,我手上的资产已经接近1亿元,进入了FIRE青年的行列。当时我做了个决定——离开深圳,搬回厦门住。反正我不用上班,住哪儿不重要,回厦门生活反而更舒适。

整个2020年,我的资产又增加了10倍。

至于催婚梗,我今年27岁了,对未来也没什么计划。父母总在催婚,我大概会按他们的意愿走完这必经的一步吧。

我年龄也不算大,30岁结婚不算晚吧。

跟暂时被幸运女神频频眷顾的威廉相比,李朋曾经的财富自由就像一场梦。

  听说我对他“暴富之路”感兴趣,李朋约我在诺金酒店附近的酒吧见面。

  他点了一杯麦卡伦威士忌,问我还要点什么。我说我不太懂酒,他就给我来了杯一样的。点完以后,李朋告诉我,懂酒的人都把麦卡伦叫做“纯麦威士忌中的劳斯莱斯”。

  著名评酒人 Michael Jackson 在《Malt Whisky Companion》一书中,也将麦卡伦评价为最高等级的单一麦芽威士忌。

  我一无所知的样子切中了他的表达欲。还没来得及打探他的故事,他就先给我科普了十几分钟的威士忌常识。

  “但我更喜欢日本威士忌,它是一种特别的存在”。

  在李朋介绍下,我知道了威士忌受气候、橡木和酵母的影响,风、空气也让口感发生微妙的变化。

  他滔滔不绝的样子,让我想起来GQ条漫里新晋中产的讽刺总结:

  痴迷于一切对于细节的追求。

  对服装面料、酒和牛排的产地、烟草雪茄的种植地甚至打火机点燃那一刹那发出的声音,都能成为他们执着的嗨点。

  他们对精致把控的颗粒度随着财富的增长而被无限细化。

  任何有可能影响他们享受更好的生活品质的污点都被认为是无法容忍的,就算选择一款羊绒衫,他们也一定要搞清楚羊绒含量、羊绒产地和生产工艺。

  他们无法容忍自己穿着99%含绒量的羊绒衫,唯恐剩下的1%羊毛会损伤到他们每天都做过精油护理的肌肤。

  “不过看你第一次喝,就先从麦卡伦开始吧,等你喜欢上威士忌的话随时来我酒店喝,我私藏了很多日本威士忌,最近这玩意儿价格被炒的老高呢”他的炫富技巧已臻化境。

  “你还有一家酒店?”当我和朋友圈打听周围的暴富年轻人时,有人给我推荐了李朋,但我其实不太清楚他到底是做什么的,只知道他89年生,在最近一两年内赚了很多钱,多到我难以想象。

  “不,我只是长期住酒店的总统套而已”。

  李朋谈女朋友之后需要稳定的住所,于是大手一挥长租了诺金酒店顶层888平米的总统套房。

  他不想买房,怕锁住现金流影响投资,也不想租房,还麻烦人上门保洁;更没有做好和女朋友结婚过日子的打算。

  诺金总统套房门市价5900元一晚,开窗就是长安街繁华的无敌夜景,李朋和女朋友已经住了2年,花进去五六十万。

  “但我觉得他们的服务匹配得上这个价格,而我省出的时间可以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这些年李朋的观念早已转变,认同极了富人们所言的“有钱就要用来买时间”。

  但其实,他在赚钱这件事情上,似乎并没有花太多时间。

  16年以前,他还是混迹北京的泯然众人中一员:刚毕业,只身从老家厦门来到大城市打工,住在天通苑不到3000的群租房里,在互联网公司做着一份普通工作

  再继续追问之前的生活,他面露尴尬,压了口酒匆忙带了过去。

  聊到创业的故事他又恢复了神采奕奕,大谈15年之后和朋友辞职做电动车充电桩的项目。

  找融资时,受到国内新能源汽车在短期内很难大面积普及的影响和资本风口的转移,他没干一年,就因为资金困难而退出项目。胜在年轻,他似乎怎么折腾都有用不完的精力。

  2016年比特币开始流行,李朋经朋友介绍正式进入币圈。

  他每天研究理论看相关操作,除了吃饭睡觉全部精力都用来学习知识。

  赶上行情低谷,很多人预测未来会大涨,于是李朋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直接压上了老家拆迁所赔的全部身家。

  一年后,比特币迎来诞生以来第一个大牛市。行情暴涨,他资产瞬间翻了十倍。

  守财

  穷人乍富的过程用来形容李朋多有贬义,事实上他也确实很努力。

  全职炒币需要付出的精力不亚于二次高考。每天对新技术、新战略,他花了以往任何过程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似乎早为承接这一份财富做足了准备。

  但我好奇的是,

  白手起家的年轻人抓住了时代的红利,他们会产生怎样的心理变化?

  李朋给自己设了一条止盈线。“有涨的一天,就有跌回去的一天,如果你贪图更多,就有可能全盘皆输”,在翻了十倍以后,他清空了仓位,拿着这笔钱创办了区块链基金。

  “要把这笔钱留下来,而且要让更稳定的事业保证它越滚越大”。

  这样的远见突破了他原生阶层的桎梏,李朋有超出年龄的成熟。

  用他的话说,2017年的行情轮动,让他实实在在在见识了太多惨痛经历,他不得不如履薄冰在币圈谨慎前行:“钱来得快,没得也快,都是因为贪心。每一个贪心的例子都会告诫你,不要陷入赌徒心态”。

  在他的朋友里,有人一暴涨就开心地去提了一辆自己中意的“比卡丘黄”劳斯莱斯,结果一周后就失联了,据说债主到现在还在找他。

  还有一个朋友,证券公司的分析师“吴老师”。

  吴老师有自己的币圈交流圈,偶尔会发一些他根据二级市场技术分析判断出来的大盘趋势,据说准确率挺高的,有些群友就买了吴老师的“私人服务”,每个月缴纳近1000元人民币,加入他的付费群。

  数字货币交易和传统的股票等二级市场交易有所不同,其背后并无公司资产、收入和增长性等价值支撑,是一种简单直接的投机买卖。

  但与传统二级市场类似的是,二级市场的“技术分析”方法,如K线形态、价格和动量指标(如MACD、RSI、KDJ)等对数字货币交易也适用。于是投资者们认为,现有二级市场的方法一样可以对数字货币的价格作出“预测”。

  吴老师自以为掌握了二级市场的方法论,但他最终还是没办法拯救贪心的自己。

  币圈比股市更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存在一种“加杠杆的合约交易”,这是一种将收益与亏损放大几十倍到上百倍的交易方式

  在传统股票市场,想要进行类似的交易需要20万以上的资产证明。但在币圈,杠杆合约零门槛。

  有人套现信用卡,有人了身边亲朋好友的钱、有人借了小额贷款,都是为了能够拿到更高的杠杆,来换取更大的收益。

  当然,一点的风险都会成百倍的放大,让人瞬间“爆仓”。

  吴老师也不例外,为了能够尽快补上他之前炒币欠下的债务,他还在收费群里向几个网友额外借了一部分钱,承诺用1.5倍利润奉还。挺过一轮,到了19年1月,吴老师又爆仓了。

  据币coin数据显示,2020年1月7日数据波动,半小时全网总计爆仓4,617.98万美元,爆仓人数1233人,人均爆仓近4万美元,“吴老师”赫然在列。

  他从神坛上指点江山的大V,顷刻之间沦为人人喊打的骗子,半小时之内,他本金、银行贷款还有那些从付费群用户手里腾挪出来的钱,全部清零。

  “飘了又跌了,人就失联了,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梭哈

  有人说,如果你想毁掉一个年轻人,莫过于让他试试看一夜暴富。

  这件事情上,章军主动过找到我,说也想和我聊聊在他身上发生的事情。他就是李朋嘴里说的那一类,典型的“飘了的年轻人”。

  他把我约在三里屯一家咖啡馆。

  见面的时候一点看不出他“飘”的痕迹:穿着灰色的优衣库休闲帽衫、略显陈旧的黑色双肩包以及crocs洞洞鞋。他不知道我已经到了,还低头看着电脑,锁着眉头,在键盘上噼里啪啦,标准程序员的样子。

  留言里,他介绍自己曾一个多月赚了2000万多,又在两三个月内迅速赔光。对于亏损他轻松的口气,让我以为千万财富对他来说不过是寻常的数字。但其实他来自四线城市的农村,父母也不过是普通的火车站司机和超市售货员。

  对于他怎么经历暴富又跌入谷底的故事,还要从18年说起。

  那时年近而立、完全不懂投资的章军见周围人都说美股行情不错,也生怕落下自己似的,赶紧也跟开了账户。

  拿着上百倍的杠杆,大家都在疯狂博弈。章军不以为然,但直到他亲眼看着相熟的发小一夜之间赚了50万之后再也坐不住了。

  巨大的利益面前更能见人性的撕扯。

  “哪怕你一次不为所动,两次蠢蠢欲动,到了第三次就很难抵抗诱惑了”。

  章军就这样坐在了赌桌的一方。

  一开始,他看了一些美股的基本盘和各季度财报,并且提前一周把自己的投资方案都做好。“钱来的太容易了”,小试牛刀下,期权的高杠杆能力让他

  “几乎每天都在赚钱,而且最多的时候一天能赚200万刀”

  这些钱或许是大部分人好几年都赚不出来的,章军回忆,“如果能够保持这个状态,估计很快就财富自由了”。

  他喜欢球鞋,为了庆祝自己即将迎来的财富自由。章军火速在家里内嵌了展示鞋柜,摆满了AJ、NIKE和adidas各种配色的球鞋。

  “但其实我也没想过财富自由意味着什么,可能就是生活不用发愁了,想买点啥买点啥,然后全世界旅游走走吧?”

  直到有一天在美股群里和朋友交流,对方给了一句“忠告”:“那些财富自由的人往往都是抓住了时机”,这句话成为了持续到现在他都没有摆脱的梦魇。

  隔天晚上,章军在开盘后满脑子想的都是“抓住时机”这句话,一股热血上头,他把之前所有的投资收益都all-in在做空亚马逊

  “我的直觉是那天晚上它会大跌”。

  尽管章军在几天前看完财报时,还强烈看好亚马逊

  听完朋友那句“抓住时机”,加上那段时间正逢中美贸易战僵持不下,“亚马逊不可能不受影响”,章军决定放手一搏。结果一开盘,亚马逊就爆拉,直到收线时,亚马逊涨了近4个点。

  在期权的加持下,章军的亏损被放大了十倍,损失了40%的收益,近800万元人民币。

  重头再来

  和所有赌徒心态作祟的人一样,一开始他们其实只想补上漏洞。

  刚开始,章军反复跟自己说,这都是账面上的数字,调整好战术,以后还会赢回来的。但18年整体波动很大,能“赢回来”的概率越来越小了。

  那段时间,女友就发现章军状态不对,眼神经常涣散,有时在床上24小时都不说一句话,只刷手机。

  实际上,那时候的他一直神经紧绷得看盘。A股和美股两边看,几乎日夜不停地在炒短线,想把亏的1000万给补回来。

  他去翻看了越来越多的投资策略,每天研究宏观经济,想抓住下一个填补漏洞的时机。每天晚上都睡一个小时,然后定闹钟起来看盘,手机也被他摸的发烫,耗电量最多的不是微信,是炒股软件。

  但心态似乎再也找不回来了。

  为了凑足“子弹”,尽快补上漏洞,章军甚至卖了自己工作几年才买下的一套房。那些提前一周凭理智做好的投资方案,临到交易的前一秒,就被奇怪的情绪打翻了,感性冲动下赌博成分变得越来越高,

  “原来想的是,能赚就好,但一旦出现亏损,满脑子都是想补上那个漏洞”。

  “就像是你玩线上德州和线下德州是完全两种感觉,在线上的时候你不需要看对方的表情,只要跟着感觉走就好了,但线下的实战有太多会影响你决策的心理因素,发牌时说的话,推筹码的动作,看牌时的表情,都会影响你的打法。”

  后来的那段时间,也不是总在亏损,章军的心情变得起伏不定。偶尔能赚回一两百万,但大部分时候市场瞬息万变,刚看到涨势准备提出来还没来得及动手,又立马阴下去。

  他也不想再尝试其他的赚钱手段,因为在股市上,

  “钱来得太容易了,哪有别的地方比这里来钱快?”

  来钱快的后果就是不断的沉溺其间。章军的亏损越陷越深,他越想翻盘就越急,越急就越亏,直到2018年底,所有本金和利息加起来一共近2000万,全部吐回去了。

  桌上的咖啡已经喝完,但章军没有再续,只是要了一杯清水。

  “亏完2000万我才开始冷静下来”。

  钱来的太容易,让他觉得赚钱一点也不辛苦,后来他才知道,原来那笔钱也根本不是他能力所及。

  2019年,章军退出了那个曾经让他血脉膨胀的股票市场。他把自己关在家里好几个月不出门。

  逼仄的空间更让他有安全感,有时候会看书、健身平静自己,但也有时候也会幻想曾经那么触手可及的人生。他的内心不断撕扯,和欲望反复斗争。

  终于在30岁生日的那一天原谅了自己,他说他失去了财富,但也得到了能够让自己真正三十而立的其他东西。

  之后,他重新开始寻找自己的定位,和朋友创业做了美股分析的论坛,想把自己的经验用更有价值的方式传递出去。

  我问他,那最有价值的经验是什么呢?

  “千万不要飘”,章军说。

By 界面

为什么拿住比特币这么难

“十年前买入几个比特币放着,啥也不用做,赚的比十年的工资还要多,努力工作还有什么意义?”

每当比特币大涨的新闻冲上热搜,总有人发出这样的叹息,焦虑与不安随之而来,有人愤愤不平,把比特币早期投资者的“暴富”归结于运气,“一些人早早知道了比特币,所以他们可以不劳而获,发了横财”。

早早知道了比特币,就可以“暴富”吗?

不尽然,有的人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或是与比特币擦肩而过,或是倒在了黎明前,匆匆离场,即便是2011年入场的比特币早期布道者,依然中途“放弃”,站在了比特币对立面。

本文讲述关于2011年入场比特币的布道者的“叛变”,以及知乎女孩的“遗憾”,为什么他们最终“错过”比特币?

比特币早期布道者

“比特币其实就是极客世界里屌丝逆袭的利器”,老端曾经这样形容比特币。

2010年,老端在Google Reader第一次看到比特币,立即被其吸引。老端,真名端宏斌,财经专栏作家,同时也是全国最早的比特币玩家之一。

“当时觉得极客们又在虚拟世界有了新发明。后来,我发现比特币其实就是石币之岛上的石头,只不过将有限的石头上拥有者的记号换成了电脑记号。”在比特币诞生之初,老端成为了比特币在中国最早期的布道者之一。

2011年7月,老端写下第一篇与比特币有关的文章《什么东西一年可以升值3000倍》。

老端认为,比特币作为一种脱离政府意志,极为纯粹透明的货币体系,其价值完全取决于市场的信任与需求。2100万个的总量限定,能有效防范伪造和复制,而其设定的产出速率,能避免通货膨胀。

在文中,他号召所有人至少购买一个比特币:

笔者建议每个人至少应该拥有1个比特币。目前一个比特币价格也就100块人民币,就算全部损失也就一顿饭,但假如未来几年里比特币的用户扩展到几千万,那么平均每个人连一个币都分不到,那时你有一个币就算是富人了。全世界有68亿人,其中网民数量已经突破了20亿,其中有几千万人使用比特币,这并非是一件难事。到那时候你再想拥有一个比特币,就不是一顿饭能够解决的事情了。

同一年,老端与另外两位比特币早期玩家长铗、QQagent做了一件被写入比特币历史的大事:共同创建了比特币中文社区“巴比特”,影响了后来无数区块链参与者。

QQagent,也就是后来的比特大陆创始人吴忌寒。

2012年7月,比特币在7美元徘徊,即将迎来第一次产量减半,老端坐不住了,成立了比特币基金“老端比特币一号”,这也是国内第一支比特币基金”。

由于法律与市场的风险,该基金并不针对公众集资,第一期资金总规模,10万元人民币,四成来自老端自己,其余六成来自身边的朋友。

老端公开承诺:万一某天比特币消失,或者价值归零,自己将全额赔付投资,该基金成立日期定为2012年7月10日,期限为一年,他作为基金管理者,不收管理费,只收取盈利的20%做佣金。

当时为什么看涨比特币?

老端给出的理由很简单, “一件事物的价值是市场给出的,如果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它值钱,它就值钱。随便印的纸币必然导致通胀,而比特币就不会,因此可以考虑配置一部分纸币到比特币之上。”

其次,按照比特币产量每四年减半的机制,第一个四年的到期时间,正是2012年11月28日。

根据基础的经济学法则,需求增加,供给减少,必然导致价格上涨。

然而,比特币这个原生于虚拟世界的“不速之客”在现实世界的黑天鹅推动下,发展速度大大超出了老端的预料。

2013年初,塞浦路斯总统尼科斯·发表电视讲话,称为了获得欧盟 100亿欧元的紧急援助贷款,塞浦路斯政府将向当地银行存户征收存款税。

消息一出,塞浦路斯民众纷纷涌向银行,提款机前大排长龙,形势一发不可收拾。民众人人自危,争先把手中的货币换成比特币,以规避政策风险,比特币短短几个月从 30 多美元飙涨到 265 美元。

塞浦路斯的债务危机犹如蝴蝶的翅膀,扇一扇翅膀,让东半球的老端“寝食难安”。

每天早上醒来,老端迎接的便是比特币基金净值又创新高,8个月时间内暴涨10倍多,给了他巨大的“心理压力”,参与投资的朋友不断打电话给他,“赶紧卖了,见好就收”,在套现压力之下,4月,老端选择提前清算比特币基金。

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老端谈到基金提前清算的原因,“因为我认为比特币这一轮的涨势快到头了。”

此外,在比特币巨大的波动之下,老端开始比特币心存质疑,“只有不断有新人涌进来,价格才会继续上涨,一旦没有新人进来,立刻就会崩盘。”

在清算比特币基金后,老端也立下了Flag,“再不会买入任何的比特币了。”老端,连同他的基金,一起退出了比特币的江湖。

走向对立

2013年11月,在老端清算比特币基金5个月后,出乎所有人意料,比特币再度大涨,而此时“踏空”的老端却从比特币布道者逐渐转变为比特币批评者。

该月,老端发表了标志性的文章《比特币这个“无脸男”还将吞噬多少人?》,与比特币“决裂”:

“比特币已经疯了!我们正在见证一个巨型泡沫的诞生。这个泡沫同历史上其他泡沫有个最大的区别,比特币泡沫是唯一一个全球性质,全世界的人一起参与的泡沫,未来将涨到让所有人震惊的地步,等到他崩盘,将会套死一大群人。这不是我的预测,而是未来必定会发生的事情。

不管那些比特币的狂热信徒如何否认,比特币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它就是一个泡沫,而且看上去同“传销”非常类似,比特币的上家不断的吃下家,下家一定要能够找到新的下家才能获利,要是实在找不到新下家,那整个系统就崩盘了。”

在文中,老端将比特币比作《千与千寻》中的“无脸男”,讨好其他人的办法是“变出金子”,“ 比特币目前最大的价值,就是满足了国人‘一夜暴富’的幻想。”

最后,老端总结出两条关于的比特币真理:

1,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你跟他摆事实讲道理都是没用的,他根本不会听你的废话,真正让他准备行动的原动力,就是每个人都有的“嫉妒心”。他们会想:凭什么你就能暴富,我就没有?不行,我也要暴富。于是他把银行里的存款都拿出来,不问价格购买了比特币。

2,对于比特币而言,有没有应用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多少下家愿意参与这个游戏。所以比特币不存在坏消息,不管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对比特币来说都是好消息,怕就怕没消息,那就彻底死菜了,因为没消息就没有下家入场,整套把戏就玩不转了。

至此,老端与比特币世界分道扬镳,转而去推广一些山寨币,后扎根股票圈,不时与比特币支持者展开论战:

此后在很长的时间内,老端并未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提及比特币,币圈也逐渐淡忘了老端。

“老端给我们的最大教训就是,不要丢掉筹码。这个筹码是币,也是你自己。”

在币圈老人南宫远看来,老端最大的错误,不只是丢掉了大量比特币,更是把自己在币圈的地位一起丢掉了。

“像李笑来老师,不管他有没有比特币,但他一直顶着6位数比特币的头衔,在币圈大赚特赚。如果老端也自称拥有6位数的比特币,那么币圈可能将是双首富格局。”

2021月3月,老端再次提及“比特币”。

老端表示,他最多的时候拥有4位数的比特币,拿到现在,价值数十亿人民币,但其中大部分都在赚了几十倍之后就卖掉了,不过现在依然剩下三位数的“零头”,但是这些比特币都在一家已经破产倒闭的交易所中——Mt. Gox.。

Mt. Gox曾是世界上最大的交易所,2014年,由于被黑客攻击,丢失了超过85万枚比特币, 2019年开始,Mt.Gox开始执行清算赔偿计划以及召开债权人大会,但是清算赔偿计划一再推迟至今,如今,Mt.Gox冷钱包中依然有16万枚比特币。

现在,老端号召在Mt. Gox丢币的人和他联系,组团讨债。万万没想到,被盗破产的Mt.Gox却成为了比特币早期布道者最后的比特币管家。

随之比特币大涨,新人不断进场,他们记住的是如今的行业大佬和他们的传奇故事:吴忌寒、吴钢、神鱼、徐明星、李林、赵长鹏……

老端,曾经的比特币先驱,就这样淹没在比特币历史的长河中。

比特币与知乎女孩

“大三学生手头有6000元,有什么好的理财投资建议?”2011年12月21日,一个女生在知乎发出该提问。

当天,一个名为“blockchain”的网友回复道:“买比特币,保存好钱包文件,然后忘掉你有过6000元这回事,五年后再看看”。这名答主就是比特币早期布道者,巴比特创始人长铗。

此后,每逢比特币比特币大涨,网友便涌入评论区,孜孜不倦地告诉答主,如果你当初买了比特币,现在值多少钱。最新的数据是,如果当时答主将6000元全部买了比特币,大概能买300多枚,如今比特币价格超过5.5万美元,总价值为1650万美元。

那么,提问者最后买了比特币吗?

回答是,没有。

提问的“竹子”后来在评论区表示,她没有做任何投资。2012年春,她拿着6000元的奖学金跟朋友去杭州等地玩了一周。

从此之后,每逢比特币大涨,该问题下不断涌现的评论似乎总是提醒她,你错过了暴富机会。

2018年,竹子在接受深链财经采访时表示,她依然没有购买比特币,尽管后来有后悔,但她认为“如果还是当时的那个我,我觉得还是会和七年前的选择一样。”

在竹子看来,人的性格在那里放着,就像小说里的人设一样,行为都是由人设衍生出来的,不会有太多的改变。

错过比特币,似乎是性格注定,竹子自己也早就看开了,“选择了就不要后悔”。

如今,因为比特币大涨,依然有不少人每天在后悔和哀嚎,认为自己本可以抓住比特币的暴富机会,却最终错过了,好似到手的肥肉突然消失,郁闷不已。

这些人是真的错过了吗?

在微博上,财经KOL“ETF改变世界”给出了他的解答:

很多人把曾经看到的一个信息,误认为是自己能够把握住的信息。

曾经有人跟你说比特币会涨,曾经有人跟你说茅台是牛股……

当它们真的涨了后,你以为是曾经天上掉馅饼自己没张嘴。

其实,它们只是你每天接受到无数信息中的几个而已。那些没有成真的信息被你忽略了,所以说信息也有幸存者偏差——你只记得那那几个成功的而已。

什么才是真的错过?是你投入巨大精力研究,投入巨大资金,然后没有赚到钱的时候,因为那才是真正进入你意识的信息。

无论是投资,还是生活,人的一生都在不断的错过,错过不是错,而是过,正如“ETF改变世界”所言,单纯的了解并没有意义,只有经过思考和研究才能将信息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即使是老端此等先驱,也没能陪比特币一直走下去。

罗翔说,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鸿沟,投资亦如此。

By 深潮DeepFlow

Published
Categorized as 比特币

稳定币为什么是个万亿美元市场

稳定币是与主权货币(通常是美元)价值挂钩锚定的加密代币,在过去的一年 [图 1] 中,稳定币的采用率迅速上升,已发行稳定币的价值从约 200 亿美元增长到约 1300 亿美元。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加密交易量的增加,但也表明,几个新用例开始受到关注和推动。

Jump Capital:我们为什么相信稳定币是价值数万亿美元的市场

如今,稳定币主要用作大多数加密货币交易市场的基础代币对。随着加密货币采用和稳定币对流动性的增加,导致交易所遍地开花,使得多数国际市场的人们能够轻松获得稳定币。我们相信,随着在全球范围内可以获取稳定币,以及与其互动的增加,为各种用例打开了闸门,这将推动稳定币市场一路飙升至数万亿美元的市值。这种信念部分基于与欧洲美元市场的对标,该市场代表了美国银行系统以外所持有的美元存款价值,目前估计其规模约为 20 万亿美元。在某些情况中,蓬勃增长的稳定币将取代传统的欧洲美元市场,但也会显著增加美国银行系统之外与美元价值所挂钩资产的可用性,从而扩大整个市场的规模。

应用周期

Jump Capital:我们为什么相信稳定币是价值数万亿美元的市场

交易

迄今为止,稳定币的兴起主要是由于它们被用作加密货币交易以美元计价的交易和结算单位。稳定币使得世界各地的交易者和交易所能够使用美元作为基础交易对,而无需这些交易者和交易所拥有美国银行账户。稳定币还使得交易者可以 24/7 全天候在交易场所之间快速转移资金。因此,基于稳定币的交易对是世界上交易量最大、流动性最强的加密市场——大约 75% 的加密现货交易量使用稳定币作为基础货币。

最早期对稳定币的使用,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用户友好型资金入口的激增,只需从本地货币兑换成美元稳定币。交易者使用稳定币现在是一个相对成熟的用例,为更主流的用例铺平了道路。

跨境交易

汇款 & B2B 支付

汇款和 B2B 支付一直是稳定币最早的用例之一。随着企业和工人变得越来越全球化,个人汇款流量继续增长,而很多中小型公司现在拥有国际供应商和客户。由于资本管制、监管障碍和垄断的支付渠道,这些跨境和跨货币交易可能难以完成,常常需要数天时间,并且可能会产生高额费用或货币兑换中的巨大差价。现在,使用稳定币和本地法定货币的资金进出通道,个人和企业可以在几秒钟内发送国际转账。

稳定币在这些交易的跨境分支得到越来越多地使用,其中一种法定货币转换为稳定币,发送到另一个国家,然后转换为第二种法定货币。重点主打跨境 / 汇款产品的市场新生力量也在不断涌现,他们抽象了加密在后端的使用,以服务于主流受众。在本报告讨论的非交易用例中,我们认为这一用例是最为成熟的。

示例企业:

Jump Capital:我们为什么相信稳定币是价值数万亿美元的市场

跨境薪酬发放

随着劳动力变得更加分散,企业越来越希望以不受地域限制的方式聘用最优秀的人才。对于没有海外办公地点的中小型企业,使用稳定币向分布于各个地域的人才支付酬劳,使得这一原本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更加简单便利。

这一领域当前的空白是一个前端平台,可让企业更轻松地完成流程,同时帮助他们遵守当地法律和预扣税要求。尽管一些市场参与者已经开始建设,但这一细分市场的渗透率仍然相对不足。

示例企业:

Jump Capital:我们为什么相信稳定币是价值数万亿美元的市场

无国界资本市场

除了促进跨境支付,稳定币还实现了无国界参与资本市场。稳定币现在支撑着几个去中心化信贷市场,包括通过 Compound 和 Maker 提供的超额抵押贷款,以及通过 TrueFi 和 Maple Finance 提供的无抵押贷款。全球受众还可以(通过计息存款)向 BlockFi 等中心化交易对手借贷。通过去中心化和中心化平台,稳定币使世界各地的任何人都可以立即接入最好的资本市场。

示例企业:

Jump Capital:我们为什么相信稳定币是价值数万亿美元的市场

数字经济

随着稳定币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我们预计它们将推动纯数字线上经济的增长。从支付购买 NFT,到 Twitter 中的打赏和在线内容订阅业务,随着稳定币使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可以与其他人进行交易,线上服务和商品的变现将出现爆炸式增长。无论具体采取何种形式,这意味着稳定币将成为元宇宙事实上的货币。

本地经济

最终,随着稳定币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突出,且上述用例推动了了个人持有稳定币的增加,企业和个人将开始接受稳定币进行本地交易。对于当地货币疲软的国家来说,这尤其有价值,因为随着稳定币成为主要的交易媒介,我们预计这些国家将出现加密美元化。

我们还预计,随着用户意识到 24/7 实时支付(相比银行电汇等其他支付方式)的好处,以及金融科技企业和支付企业将稳定币整合为底层资金流动轨道,稳定币在发达市场的使用量业会激增。

哪些 稳定币会成为赢家?

稳定币有多种结构,主要包括:

  • 法币支持型,其中稳定币充当中心化实体(例如 USDT、USDC)所持有的法定货币的借据
  • 加密资产抵押型,或者采用加密资产(例如 DAI)进行超额抵押,或者使用加密衍生品(例如 UXD),以加密资产 delta 中性头寸为后盾
  • 算法稳定币, 采用算法货币政策,通常搭配另外一种价值浮动的代币,以保持稳定币价值稳定。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是 Terra,它利用一个系统,其中稳定币(例如,Terra USD / UST)可以按照浮动利率代币 (LUNA) 原生代币价值赎回,然后可以卖出以换取原生代币。

我们相信稳定币领域不会是一枝独秀,因为存在类型多种多样的用户,对去中心化、稳定性、资本效率和与监管制度整合等要素各有侧重取舍。我们对 Terra 及其美元稳定币 UST 感到特别兴奋,我们认为这是创建高度可扩容和更去中心化的稳定币的最优雅解决方案。

稳定币赋能了一个开放的网络货币系统,世界上的任何人都可以持有美元(或放在区块链上的任何其他法定货币)并进行交易,并且可以 24/7 近乎即时地对这些交易进行最终结算,这是史上头一遭。随着加密领域法币进出通道的激增,我们相信在接下来的十年中,稳定币的用例将远远超出交易范围。除了具备快速、费用低和容易获取等好处之外,稳定币也不需要加密原生前端来运行。这意味着,构建者可以在这些轨道上创建易于使用并支持主流采用的应用。随着稳定币轨道用于从汇款、跨境工资支付到为国内经济提供动力的方方面面,我们相信稳定币的总价值将增长扩大为数以万亿美元的市场。

By Peter Johnson,Shanav Mehta

小镇做题家的成长与心酸

过去一两年里,人们热衷于谈论学区房,谈论择校,谈论培训巨头们的兴盛和衰亡。这些概念多存在于大城市间。相比之下,县城的教育生态少有被讲述的热度。

与之相对应的,是广大县城中数量庞大的学生。调查研究显示,中国2000多个县容纳了全国50%以上的学生。

无论是衡水模式大行其道的时候,还是「双减」之后,周末学科培训被叫停的现在——补课,在县城,以一种跟大城市截然不同的逻辑,持续运转着。

 补课制造的拥堵

「再忍一下,回家就能吃上饭了。」一个周三晚上的8点40分,孙莉开车来接上了2个小时补习班的儿子,哪知道竟然堵车了。

在广东韶关下辖的这个县城里,从来没有说晚上堵车的,这还是头一次。在禁止周末补课之后,「双减」政策的本意,是让学生们放学直接回家,结果经不住家长们「自然卷」,将补课改到了放学后。孙莉的前后左右都是开车来接孩子从补习班下课的家长。

大家在进入主路前堵成了一团,有人按喇叭,有人抱怨,还有家长在打电话喊交警。在他们身后,县城里最好的培训机构的大楼静静矗立。这栋楼像一个漩涡一样,吸引着整个县的家长。培训机构每一间教室都寄托着某种希望。

补习班位于县城的主要商业街上。从地理位置上,就足以看到补课这件事在县城家长们心中的地位。小县城的家长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县城里什么都少。商场少,医院少,经过的铁路少,孩子能上的重点中学也少。别的东西家长们可以忍,但涉及到孩子的就忍不了。

现在正是开学季,是县城最热闹的时候,街头巷尾三三两两,聊的少不了孩子的成绩。分数是个永远的话题。因为县城最好的初中和高中都只有一所,所以根本不需要像大城市那样发愁择校,分够就能上,分不够,你的孩子就不行,就这么简单粗暴。

孙莉发愁的也是这件事。儿子数学一直70多分,语文一篇作文能有10个错别字,英语就更别提了。她之前一晚上没睡,都在跟老公聊这件事。

「现在都在说,要让一半的中学生毕业分流去职高。」孙莉老公说。

「谁爱去谁去,反正我不想让我儿子去。」孙莉说。

她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补课。

在县城,补课是绝对的刚需。尤其是在双减政策还没出台之前。但想要在县城招到学生,还需要用县城特色的方式。当地一家县城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发现,传统的投放电视广告、新媒体广告,在县城行不通。反而,串联起县城人的社交媒体,是一个又一个的「本地生活微信群」,又或者是本地论坛之类。所以,当「XX补课班打折」和「XX超市水果打折」的信息一同出现在群里时,你不要觉得意外。

为了更高效地招生,县城的另一个方法是依靠地推。每到放学的时候,补课机构就开始忙碌。在县城学校周围,当你看到街边有人拿着传单走向你,那人不会是推广游泳健身或是美容美发的,而是推销补习班的。这种最原始的地推模式,在县城才是高效的获客方法。有时,孙莉能同时收到四五份传单。

传单发得勤,因为需求足够强。孙莉专门让儿子问过,在儿子所在的初中重点班里,班上80%的学生在补课。有一回,儿子跟她说,班上家里最有钱的孩子,光英语补习班就上了3个,一个学校的,一个民间机构的,还有个一对一专门辅导作业的。

还有一个同学家里,是下面村镇里开厂子的,家长干脆每周末开车送孩子到县城上补习班。孙莉听了有一种危机感——就连补课这件事,也已经有了「贫富差距」。

image

图源电视剧《小舍得》

县城补课法则

对县城的家长们来说,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都要遵守县城补习班的逻辑法则。

这一点跟大城市颇有差异。比如轮滑课、钢琴课、乐高课……这些在县城不大受待见。在家长们心里,能提分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语数外这老三样是绝对的主流。在县城补课,关系大于规则,口碑大于营销。大城市里经过营销后几乎人尽皆知的培训机构,诸如学而思培优,对县城来说没有意义,很难触及到这里。

最大的原因是这些大机构在县城招不到老师,很多好老师去市里了。要达到全国标准化的教学水平,县城本地的老师则略显不足。同时,县城没有小升初,没有培优的需求,奥数班不吃香,所以学而思培优混不开。相比之下,符合县城本地特色的「补差班」「提分班」才是最吃香的。

为了进入好的补习班,家长们得绞尽脑汁。很多县城学生补过的都是诸如「X状元补习班」「X老师提分班」之类的补习班,有的是借用商家店铺,有的隐藏在居民楼。这些补习班,通常由退休教师或是一些大专毕业生来教,有的干脆直接聘用高三毕业学生来兼职,良莠不齐,选择起来也不容易。

一名初中生的父亲吴峰,做小生意,一个月收入5000块钱左右,这在当地已经算高的。尽管如此,补习班依旧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容不得选错。一个星期前,他参加一个朋友的酒局,那个朋友是科长,透露了一个补习班,说是这个老师把一个班上30名的孩子教到了班级第一。在县城,一个补课老师有这一个案例就足够了,足以吸引一大批家长。他敬了三次酒,终于要到了补课老师的联系方式。

光有联系方式还不够,争取下来补习名额还要付出代价。吴峰打电话去问,开班的是一名退休数学教师,对方说只收20个学生,现在报名有点晚了。吴峰立马懂了,马上给老师充了200块钱手机话费,获得了增加的名额。等到进去才发现,这个班已经收了33个学生。

县城补习的另一个疯狂之处,还在于补习班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同行,而是公办学校的老师们。

双减之后,公办学校教师补课行为被严查。前几年,还是有胆子大的老师冒险。吴峰说,这样的机会只给少数学生。「比如去年的时候,班上那些成绩好、比较听话的尖子生,老师暗示周末需要来老师家里补课。」这常常让吴峰很羡慕,因为他儿子的成绩还不够好,没有这样的机会。

违规补课的公办校老师,是校外培训机构的有力竞争者。县城一家以英语补课为主的补课机构校长说,在过去,他总是被公立校的英语老师抢学生。他主做小学六年级到初中的英语补习,「六年级的学生好招,但能否留存,就要看升到了初中是否遇到初中英语班主任了。只要遇到英语班主任,班主任就会要求班上学生到他家补课,生源就流失了。」

image图源电视剧《小舍得》

「小县城没什么别的路,只能依靠考试」

在县城,真正的竞争是悄无声息的。

教育攀比也是一种竞争。对孙莉来说,生活在小县城,每个人几乎都是透明的,圈子里的人都彼此了解,「你身上早就有很多标签了,孩子就是你最重要的一个标签」。

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暑假,参加一个同事孩子的升学宴,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办了六十多桌酒,祝贺的人都用「成功」来评价。相比之下,另一个同事的孩子,只考上了大专,连摆酒席的资格都失去了。

在单位里,这种竞争更是无处不在。孙莉在一家事业单位当会计,平时工作枯燥、重复,6个同事坐在办公室里,能聊的共同话题,永远都是那么几个,位于金字塔塔尖的话题无非也是孩子。

最让她郁闷的一点,是她总觉得其他同事的孩子都比她的优秀,但她们在表面上又都不承认。有时她听得牙齿都发痒。有一次一个同事说,自己的儿子得了市数学竞赛一等奖,然后说完了马上问她:「你儿子不是在上补习班吗?能不能推荐点比较难一点的辅导资料?」还有一个同事的儿子虽然成绩中等,但亲戚就是老师,天天免费补课,每天都在办公室说「你说我这一下子省了多少钱啊」。

双减政策下来,他们办公室里也讨论了一阵子,但聊来聊去还是老话题——升学难,找工作不容易,得出的结论还是得继续补课,「我们小县城没什么别的路,只能依靠考试」。

儿子升上初三之后,带儿子补课的吴峰感觉很疲惫。儿子学习很要强,目前班上排名第十。按照往年,班上前十名有机会考上市里的重点高中。暑假的时候,带着儿子去内蒙古玩了一趟,父子都很开心。结果妻子一个电话打过来,说儿子班上11名到20名的孩子暑假都在疯狂补课,他的好心情一下子没了。

县城就那么大,儿子班上好几个同学的父母还是他同事,平时见了面说起孩子,都一副不成器的模样,「天天就知道玩」。后来他私底下一打听,这几个同事的孩子,上补习班比谁都凶,有的还请了一对一家教。

「这哪是学习啊,这是打仗。」吴峰说。

现在,他的儿子也加入了这场补习战争。双减之后,学校规定,所有作业只能做一个半小时,假如是做5门课程的作业,平均到每门只有18分钟。「18分钟,数学能写几道题?这可能吗?」于是,他眼看着儿子每天6点放学,然后赶往补习班,等上完了他接儿子回到家已经是晚上9点,然后继续做作业到11点。

「等洗完澡,再吃点东西,睡觉都12点了,第二天早上6点还要起来上学。」由于县城比较小,他们家距离学校1公里,以前儿子都是走路上下学,如今为了让儿子能多睡一会,他专门买了一辆电动车送他。

儿子一天晚上上完补习班跟他说,「爸爸我好累,好饿」。他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安慰儿子,只能给他买了个汉堡。结果路上还偶遇了班上排名15名的同学,他赶紧趁热打铁,「你看,他也是刚学完,你要是不学,就被他超过了」。

image

在比较之下孩子补课的压力越来越大。图源电视剧《小舍得》

「双减」之后,补课的惯性

双减要求取消周末学科补习班,着实让孙莉担忧了一把。

孙莉觉得,这就好像一个每天都要吃药的人,突然停药了,这可怎么办呢?第二天,孙莉请了个病假,几乎是守着10点钟,等当地最大辅导机构开门就去问。像她这样焦虑的家长可以说是辅导机构的最爱。一个老师模样的中年男人看起来一点不慌,当着她的面泡起了茶,端着茶杯说:「现在周末不让补课了,我们这里的班都从周末改到了星期中间。」

孙莉赶紧刷二维码,三科补习费,大约3000块。周一、周三、周五晚上上课,从晚上6点半上到8点半。

随之改变的还有孩子的作息时间。教育部在最新文件中要求「5+2」,也就是中小学阶段,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不少于2小时。原本当地的初一学生是4点左右放学,现在加了2个小时学校的课后服务,变成6点左右放学。为了赶补习班时间,还有家长给老师写申请书,申请提前15分钟放学,以免错过补习班。

改变的,还有晚饭内容。9月6号是周一,孙莉来接儿子放学,她背着双肩包,站在校门口,手上还提了个塑料袋。双肩包里放着辅导班的材料,塑料袋里装着两个烤红薯,两碗凉菜。马上6点半培训班就开课了,她得跟儿子在路上抓紧吃两口,边吃还不忘边嘱咐:「别吃太多,到时候血液都在胃里,上补习班脑子就不够用了。」

等到了补习班门口,看见几十个像他们一样边啃东西边等着课程开始的家长和学生时,她才知道投入其中的,不是她一个。

除了换了时间,换了形式,一切似乎也没什么变化。一些中学根据双减的要求,开始了课后服务的摸索。比如,有的学校马上成立了一个「校内课后服务中心」,一口气推出了三款不同的课后服务模式。

「最普通的就是『基础托管班』,这个班最便宜,只要400块钱左右,老师什么都不讲,相当于放学了之后,上两个小时自习。贵一点的是『特色课程班』,这个班是正常上课,要近1000块钱一学期。最贵的是『特长课程班』,是校外请人过来讲课。」一名初中教师刘琦透露说。

课程出来后,让家长们自行选择,大约80%的家长选择了贵的班。几乎没有家长选择基础班。刘琦说,由于规定课后不能上语数外课程,现在一般会把课程的名字变一下,比如,语文叫阅读课,英语叫欣赏课,数学叫思维课。

某种意义上,还是在补课。多名该县城的公办学校老师都感觉现在工作量更大了,学生睡觉也更晚。

由于班上学生们大都在补课,但在公办学校课堂上又不能超前授课,所以老师们还得面对校外补习机构带来的教学压力。「我们班50个学生,只有一个人没补课,因为实在太穷。」 刘琦说。有一次,按照教材计划,他要讲类似5+(-3)这样的负数加减法。结果讲这一课的时候,班上一大半的学生都快睡着了,因为他们早就上过了。

9月10号这一天夜里,接补课的儿子的孙莉,在培训机构门口堵了10分钟,还是没能开上主路。进来和出去的车将路彻底堵死。一个推着干炒牛河快餐车的人赶过来,见缝插针做起了生意。

一时间,她被裹挟在停顿的车流中,陷在原地,动弹不得,前方是主干道,后方是排着长队的车,就像她和“小镇做题家”孩子的人生一样进退两难。

小镇做题家长大了以后是什么样呢?

小镇做题家这个黑色幽默的词出自豆瓣「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特指那些出身小城,埋头苦读,擅长应试,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

在小组里,身处名校却被焦虑包围的青年学子自称「废物」(「Five」)。小组今年5月成立以来,超过10万名「废物」聚集在这个小组里互相抱团安慰。

小镇青年们的生活像被套上了某种诅咒,关于他们的故事总要套上放弃、残缺和遗憾的语境。在2020年,这个语境下的主题是「小镇做题家」。

当985名牌大学光环与自嘲的「做题家」放在一起,戏谑又精准地描绘了小镇青年在大城市面对的失落与哀愁。「小镇做题家」背后所隐含的城乡差距、阶层固化、教育不公平议题,也持续地在讨论中发酵。

985里的荣光与失落

在「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里,故事的剧本大多相似:小镇出生的做题家们凭着勤奋的韧劲考上名牌大学,但题海战术在灵活的大学中失效,做题家们受到生活视野和家庭资源的局限,逐渐泯然众人,只能在毕业后拿着低工资在城市中迷茫,自嘲「应试教育下的废物」。

人生最荣光的时刻停留在高考放榜时,做题家们过五关斩六将地从县城高分走出,面临着人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

小组成员小杨出生在西南小县城,高考那年是县城里的文科状元,志愿是北京一所知名院校。她仍记得拿到成绩单的那天,校长、老师甚至是县里的校领导都过来祝贺她,「觉得去北京毕业后肯定就要进人大当官了」。

大学报到那天,她拖着棉被到北京,因为妈妈说「城里买被子贵」。那是小杨第一次踏足城市,对北京的感觉是「居然从早到晚都有那么多人走来走去」。

那时她有几位来自大城市的室友。有次一起出门逛街,她搭地铁入闸后想往列车方向去,但走错了直接走出闸。几位室友喊也喊不住,最后在地铁人员帮助下才重新入站。

室友们友好,没有嘲笑她。但内向敏感的她还是尴尬不已。她不好意思告诉这些城里的孩子,其实她是第一次坐地铁。

中学成绩靠做题,小杨总坐在教室的角落沉浸「五三」题目里,优秀的成绩让她轻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到大学后,「题海战术」到大学就失灵了。

大学的选修课程多,社会活动也多。室友们都热衷社团活动,但她一心想学习,又发现自己再怎么努力,英语都跟不上。她加入了一个新闻社团,但在那些洋气漂亮的新闻系同学面前,她又怯懦了。

后来她渐渐学不下去,社团也没有兴趣参加了。开始在图书馆整天看小说,回到寝室就看电视剧。

毕业时她因为成绩太差,在北京一堆大学生中显得过于普通。最后还是凭着知名大学的头衔,回到家乡一所职业学校里当行政人员。

躺在出租屋的夜晚,她常禁不住思考:高考那年,是不是已是人生的巅峰?

「一步错,步步错」

有些做题家,因为资源、信息、视野限制,在毕业时错选了又脏又累又没钱途的专业,折腾四年后发现即使从985院校毕业,出来后也无法得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在小组里懊恼着「所有的努力都用错了方向」。

在最近的一个热门讨论帖里,广东一个小镇出生的楼主高考时是县城的榜眼,因为信息不足够,只能靠着父亲不知哪里弄来的《高校报考手册》,报考了某985理工院校一个轻化工专业,只因为「听上去未来感十足,感觉是新兴行业」。

到学校时与师兄师姐交流才发现,其实专业学的就是造纸。抱着试试的态度,楼主大学继续认真学习,拿着不错的绩点,期盼着毕业能份好工作。

直到大三到工厂实习,才被现实重击:恶劣的环境、随处丢弃的垃圾、闷热吵闹的厂房,「那些机器开起来的时候,声音震天响,整个车间都是三十多度的热蒸汽,简直不是人干的活」。

更糟糕的是,缺少信息自愿的楼主错过了所有转专业的机会,毕业后工资仅有3500元,工作几年才逐渐加到5000元的月薪。

「一步走错了,步步都错了」,楼主不无后悔。

这些又累又脏又没前途的专业,被做题家们被称为「天坑」。著名的例子有某985院校的轻化工和某211院校的木材科学与工程,分别对应造纸和木工——夕阳制造业。

小组不鼓励成员接受媒体的采访,对入组要求也更加严格。但他们乐于在小组里分享了解的「天坑」专业,告诫后来者。

做题家们似乎执意坚守着小组这个桃花源,互相安慰,也寻求自我剖析与和解。

「功利」的教育

不同于人们熟知的故事脉络,名牌大学并没有帮助做题家们通往成功之门。大学里,他们的人生开始下坠,逐渐丧失自我认同,直至自嘲为「废物」。

随着话题的火爆,一些官媒开始抱怨做题家们只会怨天尤人、吐槽社会,「将人生遭遇的挫折全部归咎于家庭」,称他们「跌入了沉迷学霸人设的陷阱」。

再严苛一点,批评他们对知识功利,完全只把读书当成敲门砖。

甚至有学者反思认为,「小镇做题家」的价值观全是社会、父母塑造,而不是凭着热爱和兴趣去探求人生意义,是在用他人的标准替代了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这种自我是虚幻的,是功利社会塑造出来的自我。

做题家们的故事与个人奋斗有关,但也与社会进程有关,与城乡差距有关,与社会不平等有关。

这个议题,也让我们去反思,究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功利地读书」是可取的吗?

在古典教育理论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为「认识自己、完善自己」。但当教育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它被强烈地赋予了「改变命运」的含义。

用教育实现阶层跃升成为了一种思维惯性,年轻人背负着父辈沉重的期许、背负着家庭脱贫的渴望,当多年努力后教育只是带领他走向一条死胡同,做题家们的焦灼和不忿便可以理解。

官媒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挑剔,难道不是一种「何不食肉糜」?

象牙塔里的学者、注重主流价值观的媒体都需要明白,如果教育丧失了改变人生的可能,大部分的人可能根本不会读书。

有资源的人可以视读书为探索自我、完善自我的途径,当资源有限,「功利化」地读书实现阶层跃升,对下层社会的孩子来讲自然是最实际、最明智的路径。

不能因为「功利」,便否认那些因为资源缺乏而能视读书为唯一出路的人。

向上流动,也许需要一代人的努力

13年前,一篇《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文章传遍互联网,掀起了热烈的讨论。文章里,一位农村子弟通过学习最终成为了上海都市白领的故事,终于与城市同龄人有了一同平等享受咖啡的机会。

13年后,十万做题家聚集在豆瓣群里,叹息着「信息不对称」让他们输在了起跑线上。

这些不公平,却每天在地球上演。

在BBC纪录片《人生七年》中,创作者们跟拍英国14个来自不同阶层的孩子,从他们7岁一直拍到56岁,仅有一个穷孩子念到牛津,其他穷孩子都早早工作。影片阐释的道理残酷却真实: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中产阶级的孩子还是中产。

阶层跃升可能,但可能性不大,而且需要时间,有时候甚至一整代人的努力。

城市的孩子从家庭里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关系网络和文化资本,也拥有了更多的锻炼机会。

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所言,阶层与经济状况有关,更与文化资本有关。实现社会流动需要资本支持,除了经济资源,还有文化资源。两者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就像经济优越的家庭可以定居在一线城市,拥有更优质的文化资源,能够给孩子提供更良好的文化熏陶,有更大的几率进入好大学。

在一项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里,为孩子报音乐兴趣班的城市家庭占到18%,农村仅6%。农村中有54%的孩子从没与「与父母一起参观博物馆、动物园、科技馆」,而非农户口中只有26%。

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中产阶级家庭的交流鼓励孩子自我表达,塑造了更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拥有更大的词汇量,在权威人士面前能更自如地表达抽象概念。贫困家庭的孩子通常没有学会这些技能,长大之后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一种局促感:他们很少通过与别人交流协商达成自己的目的、更加沉默寡言、更可能被动接受别人的意见。

因此小镇走出的做题家,即使通过学校教育获得了高学历,但匮乏的文化资本让只擅长做题的他们越来越难获得新的资源,在社会中逐渐失去了竞争力。

这似乎是一种「原生家庭的诅咒」:你穷,是因为你的父母很穷。

这里的穷不仅是财富的绝对数量,还包括财富带来各种机遇,允许一个家庭去挖掘孩子潜能。缺乏财富的家庭,往往看不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可能性,即使看到了,因为试错成本太高,也没有底气让孩子勇敢尝试。

视野、兴趣、认知,是一个人进行阶级跃升时所需要的拥有的文化资本,受到家庭环境的制约。做题家和其他人的不平等从出生之前已注定。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烦恼,每个时代也有它的旋律。

40年前,《中国青年》里一位叫潘晓的读者来信,讨论「人生的道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引发了全国讨论。这位23岁的青年读者,才刚刚走向生活,可人生的一切奥秘和吸引力已不复存在,觉得已然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40年后,「小镇做题家们」在豆瓣小组里抱团取暖,思索着社会公平的意义。他们依然相信高考意味着一种上升途径,但认为这只是像创口贴一样,掩盖了伤口,「没有真正解决发炎的问题」。他们渴望的,是资源能够绝对平均分配的社会。

社会没有资格评判谁比谁的焦虑更高级,与其批判做题家们负能量、焦虑过重,倒不如将他们的故事放在宏观的社会环境下,去理解他们的焦虑与不忿。

毕竟,大部分做题家们都十分清楚,尽管读书没有为他们带来理想中的生活,但也避免了他们的生活走向更糟糕的境地。在那些弥漫着「丧」的自嘲里,更多的是隐含着对社会阶级固化的无奈和反讽,和对自己出身的自卑。

小镇做题家本身是在拔地而起的城市化和日渐扩大的城乡差距里,逃不掉的注脚。

以下是一位小镇做题家的心声:

如果不能忘记自己是小镇做题家,那么小镇做题家没有出路

我虽然不是做题家,但在三线城市长大,也有很多来自于小镇的学霸朋友。当然“小镇”不是指真的小镇,而是说因为在成长过程中无法接收到充分的精神物质资源。

小镇做题家不是不能意识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但因为家庭出身以及常年接受的思想灌输而跳不出思维的牢房。就像穷人很难培养合理投资的习惯,不是不敢投就是一股脑去赌博。这就是所处环境局限性所导致的。每当我们在某个阶段觉得自己终于掌握了人生,很快现实就会让我们清醒,其实还是在梦里,只是在不同层罢了。之后不断循环重复,走入相同的陷阱

而小镇做题家最偏爱的就是卷与竞争却往往很难学会合作与让渡一部分利益达到共赢。我周围有些这样的朋友,即使后来已经脱离了小镇,但骨子里还是刻着对于竞争的热爱,以及往往不由自主的爱占便宜。想起一个我很优秀的朋友,他会因为无关紧要的考试比其他人低几分而翻脸而郁郁寡欢,也会因为在说好大家团购吃的,每人理应两份时偷偷多拿一份。即使是他不喜欢且不需要的东西,只要是免费或者可以接近免费的获取,他就会拿到极限。这每一条都是无关轻重的小事,但累积在一起,就是大格局的丧失,和注定难堪大任以及别扭的性格。。说句政治不正确的,很多小镇青年可能更容易有奇怪的行径,但这个更多只是因为成长环境中的各种物质和精神匮乏,所造成的不安全感。

小镇做题家因此最容易陷入两种误区。一是人为制造的虚假稀缺,我以前写过(如何看待科大表白墙下关于出国读 PhD 利弊的新一轮讨论?):

其实道理很简单,不少学习能力出众的人,尤其是从信息不发达地区来的人,很容易在信息不对等的环境下被灌输低价值的目标并为之奋斗。但因为其自身的智力水平较高,总会一步步的从“美梦”中醒来,而陷入痛苦与迷茫中。对聪明人洗脑的其实并不难,因为他们爱分析爱思考,使用得当更容易被误导。首先你先把低价值的事物包装的难度极大,人们会不自觉的把难度和价值划上等号。其次就是营造竞争环境,让他们周围的人都朝一个方向努力,异端者就会不断的怀疑自己。最后就是善用权威身份,利用社会地位年龄差距对它们谆谆教诲,甚至大打感情牌。三招下来,大部分涉世未深的年轻人都逃不出去。
其实这就是县城学霸,以及我们普通人中佼佼者活的更加痛苦的原因:你会认同自己是有能力的人,却因为客观和人为的原因而总被带偏到了沟里面,等琢磨清楚时往往都已经在沟里面了。所以聪明人反而更可怜,因为大部分时候命运都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这种无力感反而更折磨人。

二是面对更大的世界的贪婪心以及害怕失去,因不曾体验过繁华而显得难以抑制的欲望。正因为我们从小没见过更大的世界,因此每一点甜头都是诱惑。办公室随便可以带回家的打印纸,朋友放在桌上的零食,每一点可以占的小便宜,每个微不足道的锱铢必较。我不是说我们来自小镇的人都是这样,但客观的生长环境会让我们更不易控制自己。时间久了,就会出现一种猥琐,甚至病态的行为。害怕失去,害怕错过每一个机会,想听到别人的每一句话,想占到每一个无关紧要的便宜

在这两种情绪的夹杂下,一面相信自己总会在“做题”(泛指竞争)中胜出并陷入无意义的人为制造的稀缺,一面又有各种难以抑制的欲望而害怕错过与失去,必须占到每一个便宜,抓住每一个。时间久了,还不如在小镇时活得通透、快乐、与自在,曾经引以为豪的“做题”似乎不完全是祝福,也可能是痛苦的来源。“做题”能力让他看到了更大的世界,而出身“小镇”使他与这个大世界看起来格格不入。如果再被人利用了这个弱点,就是天生的资本家韭菜。

照我来看,小镇做题家的出路在于解构自己的欲望,并承认自己所在的环境。你总要慢慢明白是真正的机会,什么是人为制造的稀缺。你也总要明白人生注定会错过,你不能得到每个机会,你不能占到每个便宜。主动放弃小便宜,不要做有损自己格局的事情,长久下来,自然人会舒展很多。你总要和自己和解,也总要承认人生除了竞争以外多得是别的事情可以决定最终高度,比如出身。可能我们终其一生,也到不了富二代起跑的地方。但那又怎么样呢?活得快乐是很主观的事情,家庭幸福,事业稳定,爱人在侧,不是全部都要获得才会快乐。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首先要学会识别什么是虚假的稀缺,而不是看到任何资源都想去攫取,收住自己泛滥的欲望。其次就是要明白竞争不是问题的最优解,发展与合作才是,真正的大成就绝不可能仅仅依靠竞争就达成。

电影《倚天屠龙记》里面,张三丰临场教张无忌太极拳来应战玄冥二老。教了一遍后,张三丰问:“忘了吗?”张无忌道:“差不多忘了。”张三丰回:“等你全都忘了,就可以上了。”

对于小镇做题家而言,必须先忘记自己是个“做题家”,放下竞争才是硬道理。也需要忘记自己的小镇记忆,懂得在更大的世界里我们可以错过很多事情,不会失去一点就全部失去。唯有如此,才能跳出思维定式所带来的局限,获得自洽与安宁。

By 微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