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万天价抗癌神药最终“砍价失败”

双十一的“史诗级砍价”,不是出现在电商平台上,而是在京西八大处附近的一座酒店里。

11月11日下午5点,为期三天的2021年国家医保目录准入谈判正式落下帷幕。三天里,“灵魂砍价”再次上演,而从现场的表现来看,国家医保局的“血拼”胃口越来越大。

按照央视财经的说法,三天里共有约120种药品前来谈判,这其中就包括了去年被舆论炒得火热的天价药:美国渤健公司70万元一针的诺西那生钠。

此外,作者现场观察到,另外一款饱受争议的天价药——复星凯特120万元一针的CAR-T阿基仑赛注射液,却未出现在谈判现场。这出乎所有行业人士的意料。

国家医保局很早就公布了273款通过形式审查的谈判药品名单,但最终只有不到一半的品种走上谈判台。作者获悉,今年有外企提前得到消息:医保局希望只对年治疗费用在50万元以内的新特药进行谈判,尽量避免以前“期待值太高、最终没谈成”的尴尬。

不少外企的高价药在今年6月份之前自行降了一轮价,如艾伯维的白血病药物维奈克拉降价18%左右,挤进了年费50万的门槛;诺西那生钠也从一针70万降到了55万, 因此被邀上了谈判桌;复星凯特的CAR-T则被拒。

由此看来,历经前两年谈判后,此次国家医保局可能在调整策略,更追求医保价格谈判的成功率。

提前放风,要求自觉降价

“我们第一次来,真紧张。”

“我也是第一次,很紧张。”

这是11月9日,医保谈判现场等候区里的一幕。国家医保局要求各企业不得提前到场“打探”,但实际上谈判场外聚拢最多的,就是还未入场的企业代表。

自从2019年大范围接纳新特药进入价格谈判以来,国家医保局已经第三次组织全品种的谈判。2019年119个独家品种参与谈判,最终谈成70个,成功率为59%;2020年138个独家药品谈判,谈成率提高到了70%。但其中有一部分是新增适应症的品种,真正的纯新药谈成率并不高,只有一半左右。

因此国家医保局才会在今年谈判之前,“放风”要求企业自觉降价,以增加谈成的可能。按照国务院今年年初的要求,“国谈”已经明确每年“常态化”进行,每年的“砍价季”会像“双十一”一样如期而至。

不过,今年的“国谈”还是让不少企业措手不及。据作者了解,直到11月6日,尚在进博会现场的不少医药企业才得到9日开谈的消息。

那一天是国家医保局首次在进博会现场组织“医药产品进口政策研讨会”。会上,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黄华波透露,即将开始本年度医保谈判,进口药品有52个要谈。会后,企业就陆续接到了通知。

不少外资药企一把手尚在进博会洽谈业务,随即就要立刻筹备,到北京决定自家药品的医保命运。

以往,国家医保局都会选择在11月底到12月初进行谈判。但这一次由于国内尚有散发疫情,为了避免不确定因素,谈判安排十分紧凑,地点也选在了目前没有确诊病例的石景山区。

今年也是医保局首次“开放”等候区。以往的“国谈”,非谈判人员都不得进入酒店大院,媒体、券商、企业代表只能露天等候。而这次,医保局只是在谈判区和等候区之间拉了两扇屏风做格挡。

屏风内在上演灵魂砍价,屏风外都是紧张打探消息的人。

PD-1内卷成风,外企退出竞争

在此次医保谈判开始前,外界普遍认为,今年医保局的砍价压力会小一些。

这一考虑是基于去年医保基金的大规模结余。2020年虽然有疫情的压力,国家医保基金依然结存了2700亿元,使得国家医保基金总结余达31500亿。

按照去年医保总支出21000亿元计算,目前医保基金可以供18个月的医保支付,已经超过国际上公认“支付15个月以上”的安全线。而且近两年打击骗保的力度不断加大,医保“跑冒滴漏”现象也在减少。

医保没有穿底压力,对药价是否会仁慈下刀呢?从三天的“国谈”现场反馈,似乎不是如此。

11月10日,有消息传出:4款国产PD-1完成谈判,价格全部降到年费用4万元以内。

PD-1是这两年最热门的生物药品种。目前恒瑞、君实、信达、百济神州四家国内企业的产品进入了医保,实际年治疗费用在5-8万元不等,报销之后,患者只需自付两三万。

这一次,君实和恒瑞的谈判代表都谈了近2个小时,大大超出了医保局规定的30分钟时间。现场有知情者告诉作者,能看到君实的代表多次离场打电话沟通。恒瑞则是在10日下午5点离场后又返回谈判区,又谈了近1个小时。种种迹象显示出谈判压力很大。

国内PD-1竞争激烈。今年8月刚获批的康方生物PD-1,开出了年均2万元的超低价。信达生物则已经在年初针对新增适应症开出了3.98万元的年治疗费。

PD-1有“广谱抗癌药”的说法,被证明可以治疗多种癌症。每增加一种适应症,企业都要进行相应的谈判,只要坐上医保局的谈判桌,就意味着进一步降价。如果几款国产PD-1都降到了4万元以内,则今年谈判降幅将超过30%。

国内目前另有4款进口的PD-1,这次罗氏选择不谈判,百时美施贵宝的O药也没走上谈判桌,默沙东的K药和阿斯利康的I药实际参与了谈判。但在前几次的国谈中,进口PD-1都没谈成,这次也不乐观。

外企宁可少卖药,也拒绝加入中国PD-1的“内卷圈”,从另一面印证了“国谈”的残酷性。

以往药企都期待产品进入医保后,销量能大增,弥补价格的下降。但君实生物、恒瑞医药今年的三季报都显示,放量效应并没有那么明显。君实PD-1的总销售额甚至可能还不如进医保前。

但是,竞品进了医保,自己不进又不行。11月10日,诺诚健华现有的唯一品种进入谈判。百济神州的同类产品去年降价83%进入了医保,诺诚健华目前正在申报科创板IPO的当口上,进不进、降多少,都有可能严重影响公司的估值。

这是一个进退两难的抉择。

120万元CAR-T“缺席”谈判桌

在这次谈判开始前,复星凯特的CAR-T被寄予厚望。这种药虽然一针贵达120万元,但对于某些淋巴癌可以做到一针治愈。

“有钱则生、无钱则死”,这是外界对于CAR-T的评价,也都希望医保能介入,扭转残酷的现实。

但是,120万的特效药最终根本没有坐上谈判桌,所有的期待都落空。复星凯特方面没有正面回应媒体,也没有否认“未谈判”的说法。

今年复星医药半年报业绩会上,公司董事长吴以芳信誓旦旦,要尽力推动CAR-T进医保。就在进博会上,复星凯特执行总裁黄海也强调让这款药物的可及性最大化。

这样的结果,不能说复星“忽悠”了市场,只能说“国谈”在选择品种上的理性。

CAR-T等天价药往往容易挑动公众神经,进而裹挟舆论,给医保部门带来压力。但实际上,这些天价药对应的疾病可能并非无其他药可治,患者人数也很少。对于我国医保“保基本”的定位来说,这些药品超出了国家医保的保障范畴。

在国谈现场,有业内人士统计了这次进入“国谈”的抗癌药,发现其中大多数能找到替代品。如国产多款PD-1,适应症覆盖基本达到进口PD-1的水平。CAR-T所针对的淋巴癌,也有多种药物可治。

所以,医保里新特药越多,医保基金作为大买方的态度也就越不会妥协。而这一次,治疗功能大量重叠的现象已经发生,“新药扎堆”越来越突出。

“国谈”已经彻底改变中国医药行业研发的节奏。在2017版医保目录之前,医保只在2005年和2010年进行过两次调整。大批进口药只能自费,恒瑞医药等少数专注创新的企业就是在那个阶段,靠高价的仿制药完成了原始积累。

如今,原研药都不得不降价,靠仿制就更加没“钱途”了。这也是近期恒瑞等医药白马股股价下跌的根本原因。

但是从这次“国谈”可以看出,开发新药的获利空间也在变小。医保一旦保障好了基本,其实并不受舆论左右。

今年也是不少2019年谈判品种续约的年份。医保谈判的供货周期为2年,国际医保局要求续签还是要降价,但价格降幅在15%左右。现场多家中药企业就准备贴着线报价,“因为是独家品种,没有竞争”,神威药业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西药品种的续约高峰则要到明年。

By 陈方

为什么Zillow的AI房产评估模型导致巨额亏损

如果您没听说过Zillow这家公司的名字,这一点也不奇怪。它是一个传统的房地产交易企业——应该说曾经是。在公司成立至今十五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这家总部位于西雅图的公司的主业一直是提供在线房地产交易服务。

作为交易服务的一部分,平台除了为房地产买卖双方提供交易撮合服务,还提供了房产估价模型——Zestimate。这个模型早在2011年就推出了,此后,Zillow一度在资本市场大火,在美国房产交易平台市场上,它成为全行业的数字化的标杆性公司。此后,Zestimate几经升级更迭,成为Zillow公司商业模式的基础动力。

但是这家明星公司在最近陷入了困境,11月2日,公司计划裁员2000人,约占全部员工总数的25%。声明发布后的一周内公司股价大跌近三分之一。Zillow此时的境况十分危险,就算能够挺过去,也将元气大伤。

成也萧何败萧何。让这家数字化先锋站在悬崖边上的罪魁祸首,是完全基于机器学习算法运行的Zestimate模型。它当初把Zillow推向了高点,今天又让Zillow身陷险境。

当下,数字化转型升级在全球已经成为共识,数字化技术将重塑甚至颠覆传统企业已有的商业模式,为企业带来全新的生命周期。但Zillow的经历警示人们,机器和技术只是手段,用,怎么用,度是什么,人最终掌控什么,可能是所有人都要去面对和思考的终极问题。

大获成功

Zestimate评估模型早期是确用于定房屋价值的“起点”,而不是正式的商业估价。但这个灵活且强大的工具很快就受到了用户的欢迎。毕竟访问Zillow的用户是那些希望节省房产经纪费用,但又对房地产当前价格极端缺乏了解的普通房东。他们往往在十几甚至几十年前购买了房产,现在希望以合理价格出售。而美国以独栋住宅为主的城郊和乡村房产通常是一户一价,往往因为位置、土地面积、结构、朝向、内部装修等多种因素导致相邻的房屋也会有很大价格差异。

借助Zestimate的评估模型,房主们就能了解自己房产当前的市场价格,从而决定以什么价格售出。随着Zillow开展了十五年的在线房地产交易服务,Zestimate模型通过免费向数百万美国家庭提供估值服务,积累了海量的房地产估值数据。根据媒体披露的信息,Zestimate系统内包含了美国超过 1.04 亿个房产的估值数据。而美国全国的居民房产总共也不过2亿左右。通过多年积累,Zillow涵盖了美国近半居民房产的数据,可谓是美国房产大数据的领头羊。

在机器学习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的时候,近年来,Zillow也不断对 Zestimate 算法进行更新和升级,力求估值结果尽量接近市场的实际交易价格。新的 Zestimate 算法利用神经网络,除了使用房屋面积、位置、结构等和房屋基本属性相关的上百个详细信息,还结合了更深入的房产数据历史,例如成交交易、税收评估和公共记录等信息对模型预测进行修正。

更新后的 Zestimate 模型可以更快地对动态市场条件做出反应,为房主提供更准确的房屋当前价值估计,并显著减少 Zestimate 计算处理所需的时间。

新版 Zestimate 模型大获成功。根据Zillow公司网站公布的数据,目前Zestimate在全美国范围内针对在售房屋的价格预测偏差(median error)为 1.9%,而针对未上市房屋的价格预测偏差为 6.9%。最终 Zestimate 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取决于房产数据的详细程度。Zestimate列出的所需信息,房主能够提供得越完备,Zestimate预测模型就越准确。

图一:Zestimate数据模式的预测能力 数据来源:Zillow公司网站

借助机器学习强大的建模能力,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Zestimate 是市场上最好的房产价格评估模型,没有之一。

危机的导火索

Zillow当然不甘心守着Zestimate这么好的价格预测模型而不变现。他们选择的业务拓展方向是“房屋翻售”(House flipping)。

“房屋翻售”是一个房地产专用的术语,指的是购买售价偏低的房产,进行修复和部分设施升级后再加价售出,以获取差价利润的过程。在美国市场上,每年有25万套左右的房产被“翻售”。“房屋翻售”占2020年美国全部房屋销售量的5.9%。2011年之后美国房地产行业“房屋翻售”的平均投资回报稳定在40%以上。这是一个很有利润空间的小众市场。

图二:房屋翻售历年利润收入走势 数据来源:ATTOM DATA SOLUTIONS

传统上“房屋翻售”基本是建筑商和资深房产中介操盘的。前面我也提到,美国房产尤其是独栋住宅往往一房一价。所以某项房产是否值得买入进行“翻售”,如何选择整修范围,完全依赖这些行业老手的经验进行评估预测。

对于Zillow来说,手握Zestimate进入“房屋翻售”市场是非常有利的。一方面,可以借助模型甄别出已经上市但售价明显偏低的房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模型预测到房屋翻新和升级后的利润空间有多大。模型的预测结果可以指导业务部门决定是否收购某个特定房屋并进行翻新升级。看起来,Zestimate对于房屋价格的准确预测能力就是Zillow“房屋翻售”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2018 年5月,Zillow在部分区域市场推出了“房屋翻售”业务。为了提高自身在收购房屋过程中的竞价能力,Zillow完全倚赖Zestimate价格预测,并通过超级简化的流程帮助房主快速、轻松的出售房屋。

美国传统的房屋出售方式是通过卖方经纪把房屋在交易系统中上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预热后卖方经纪还要安排房屋向潜在买家开放参观(Open house)。之后是收报价、甄选和谈判等,最后敲定交易条件和交割日期。这个过程往往要经过2-3个月。

使用Zillow的房主只需在网站上填写基本信息的表格并接受检查员对房屋的简单查询访问即可。房主会在几天内就获得房屋的现金报价,并选择在 90 天内的任意时间完成交易。

作为提供现金快速购买房屋的交换,Zillow将收取略高于传统房产中介的交易费,以换取房东快速拿到售房全款,无需与买家进行可能会非常冗长的谈判。这受到换房置业买家的极大欢迎。

Zillow 通过银行贷款为购买房屋提供资金。交易完成后,公司将迅速进行可以为房产增值的整修和翻新,然后在网站上重新挂牌出售。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通常房产将在几个月内以高于收购价格10%-30%的价格进行出售。

一切看起来顺理成章。Zillow公司CEO计划 2024年每月翻售房屋的数量将达到5000套并推动年销售收入达到200亿美元。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实现,Zillow将会占到美国全部“房屋翻售”市场的四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说,Zillow会进一步借助Zestimate实现商业成功。

但是,所有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准确并且有利可图的收购价格。而这完全依赖于Zestimate算法的预测。Zestimate算法所使用的神经网络模型来自于一项为期两年、耗资 100 万美元的数据科学竞赛成果。91 个国家的 3800 多个团队受邀参与这一竞赛,致力于改进 Zestimate的算法。

在业务运营初期Zestimate 模型的表现的确不负众望——准确、快速且能够动态跟踪市场的变化。

由于对 Zestimate 准确性越来越有信心,2021年 2 月份开始公司直接将 Zestimate预测结果用作Zillow Offers 实时的初始现金报价,而基本不进行人工审核——事实上,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商业转型,Zillow的人才架构也完全基于最新的情况,它的内部也没有那么多行业老手可以进行人工审核。Zillow的“房屋翻售”业务彻底绑在了机器学习和自动化技术上。

这为Zillow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滑入深渊

新技术的出现可以减小乃至消除低效率的人为错误。对于企业来说,这是创造丰厚利润的关键。但新技术的应用也有一个重要前提:稳定持续的应用环境。无论数据科学家们如何精细的构建模型,它始终依赖于现有的市场环境和用于训练模型的业务数据。如果数据并没有能真实反映市场的全貌,或者市场本身就在快速变化中,那以此构建的模型其可靠性往往会受到质疑。

Zestimate模型恰恰面临着这样的挑战。从新冠疫情开始后不久,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就开始进入狂飙突进的阶段。房价上涨的同期比(Year-over-Year)很快从5%上下飙升到超过10%。到2021年8月,房价上涨的同期比甚至摸高到了19.8%。

图三:疫情期间价格飞速攀升的美国房地产市场 数据来源:Moody`s Econmic Indicators Analytics

夏虫不可语冰。建立在过往多年平稳增长基础上构建的Zestimate模型面临着从未体验过的市场变化。从历史数据中学到的“知识”不再适用于现今的市场环境,Zestimate模型的预测结果开始偏离市场的实际成交价格。

疫情期间美国房地产市场快速变得火热,翻售房屋的价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部分市场甚至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点。一些市场的房源争夺变得异常火爆。今年5月到 6 月的凤凰城,翻售的中位数价格上升了 11.5%,相当于每套房屋加价3.9万美元后被售出。房屋在买入后哪怕只是持有几天,简单打扫一下加价售出即可赚取丰厚的利润。

图四:美国房地产市场上三大“房屋翻售”公司翻售差价中位数的变化 来源:mikedp

很显然,在一个价格快速上涨的市场中,如果模型预测价格总是低于市场成交价格,那就意味着公司很难在凶狠的报价大战中取得胜利,购买到足够的房屋进行翻售。外界并不知道Zestimate模型在疫情期间是如何进行预测调整以满足收购的需求。

Zillow其实也并非没有意识到问题,坐以待毙。根据媒体披露的信息,在过去的一个季度里,很明显Zillow进行了模型算法的调整,使其在报价方面更有竞争力。

但效果看起来并不好。显然Zestimate模型在业务目标驱动下进行的算法调整导致价格预测结果明显偏高。尤其是当房产价格处于市场顶部时,有经验的行内人士通常不建议进行疯狂购买:出价合理往往抢不到房源,能够购买到手的多半已经价格虚高。但机器学习模型并不懂得这些基本常识。它们只是按照历史数据习得的“知识”预测未来价格,二季度房价疯涨期间的数据由于是最“新鲜”的,所以对模型预测结果的影响最大。Zillow的业务部门也就按照Zestimate模型的指导价格完成房屋收购。

在模型的基本预测基准已经被2021年以来的房价疯涨扭曲之外,新冠期间市场发生的结构性变化也让模型跑偏。

例如客户对郊区和更大面积房子的需求暴涨,居家办公让通勤不再重要,导致特定房型的估值产生显著变化。过去的数据在预测未来价格方面变得不那么可靠,而相关的变量,如社区密度,很有可能并没有纳入模型;另一些变量如通勤距离,重要性显著降低。这些市场需求变化带来的调整必须由数据科学家手工完成,并通过市场测试确认调整是有效的。机器学习模型自身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完成这样的调整的。

很显然,Zillow的数据科学家团队没有经受住这样的市场变化考验。

根据Zestimate模型的指导,公司以溢价大量收购了市场上的房屋。到三季度Zillow出售翻售房屋时,买卖价格倒挂的价差平均为 4.5%。在凤凰城,Zillow 翻售后房屋放盘价格有超过九成(93%) 低于公司购入的价格。在明尼阿波利斯市,公司买卖价格倒挂的房屋占全部放盘的三分之二。

2020年以来的美国房价上涨,受到货币极度宽松和疫情居家等异常因素影响。随着这两个关键异常因素对房价的影响减弱,Zillow的预测模型是不是还会大幅度失效,有待观察。但无论如何,Zillow现有的机器学习技术恐怕还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对于评估房屋价值这样的非标准复杂性任务来说,机器学习也无法达到人类思考的随机应变。

相比之下,Zillow的竞争对手们由于缺乏Zestimate这样的强大模型,不得不通过人工机制来审查自动出价。很多时候专家团队需要手动审查每个报价并进行比较分析。持牌房屋检查员会走访每个家庭并对房屋进行 3D 扫描,以确保出价符合房屋的现有状况。

这些措施让Zillow的竞争对手们逃过了市场波动下隐藏的溢价购买风险。

内行人都知道,从新冠疫情开始后火热的翻售市场已经开始降温,赢得了房屋竞标很有可能意味着背上了沉重的包袱。Zillow今年二三季度进行的大规模房屋溢价收购不只是造成了亏损,更让企业的库存快速膨胀。

房屋翻售的重要环节是对房屋进行整修和设施升级。疫情期间建筑材料供应和劳动力短缺使整修工作既昂贵又耗时。尤其是美国供应链在三季度面临巨大挑战,建筑材料极端缺乏导致大量房屋翻售无法如期完成。

即使在房地产市场火爆的情况下,Zillow 最终也陷入了大量库存房屋无法及时上市的尴尬境地。公司目前握有 9800 套房屋,另有 8200 套房屋购买合同等待执行。模型的错误最终推动Zillow掉入了库存和供应链的深渊。

图五:Zillow二季度和三季度的房屋收购数量飙升,但出售数量增长缓慢。来源:Zillow官网

严峻形势下,Zillow挺不住了。11月2日,Zillow发出声明,公司将放弃房屋翻售业务。声明中同时表示,公司的快速买卖房屋的算法+模式未能按计划发挥作用,造成巨额亏损。预计第三和第四季度的合并亏损将超过 5.5 亿美元。公司计划裁员2000人,约占全部员工总数的25%。声明发布后的一周内公司股价大跌近三分之一。

在终止利用机器学习模型指导房屋翻售业务的约两周前,Zillow公司已宣布在今年余下时间停止所有的新房购买,专心处理现有的库存积压。

Zillow CEO Rich Barton表示:“预计房价的不可预测性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继续扩大Zillow Offers的规模将导致利润和资产负债表的过度波动。”

Zillow的失败并不代表着房屋翻售行业本身存在巨大问题。根据《巴伦周刊》的数据,除了Zillow的巨额亏损,其他竞争对手的预期盈利处于正常水平。所以这并不是行业的失败,而是机器学习应用不当带来的结果。

图六:美国房产交易平台近年来利润对比 来源:《巴伦周刊》

机器学习只是工具。它用于挖掘深藏在数据内部的隐含业务信息。但如果数据本身就存在问题(关键变量缺失、数据歧视/bias等),或者是处于一个飞速变化的市场上,目前的机器学习模型将成为一个笨拙的模仿者——总是希望能够赶上变化的趋势,却总是慢了一拍。

这给我们一个警示:任何企业在全面应用机器学习技术时,都不应该全面放弃人工审核环节。现阶段机器学习只适用于“圈地自萌”。在建模划定认知范围之外,机器学习技术基本上是没有判断力的。不要等到自家的扫地机器人把地板上的狗屎抹遍全屋,才意识到自己应该早一点出手打扫,而应该一直睁着眼睛全程盯着你的扫地机器人工作。

By 李军

人造肉的未来如何

北京一个阳光和煦的冬日午后,从写字楼走出来的白领们三三两两进入到星巴克,“一杯大杯美式、一份别样牛肉烧烤风味三明治。”有客人在柜台前下单。

和其他轻食不同,这份别样牛肉烧烤风味三明治夹在面包和蔬菜中间的并不是真正的动物肉,而是“植物基人造肉”。

“低脂健康,反响还不错!”忙碌在咖啡机左右的星巴克店员表示,只要有顾客伫足在烘焙展示柜前犹豫不决选品时,她大概率会向顾客介绍几款在售的植物肉产品,例如“别样牛肉青酱意面”和“别样牛肉经典千层面”。而这些产品也可以在啡快和星专送、外卖跑腿平台上下单。

基于植物蛋白制作而成“别样牛肉”,来自美国植物肉品牌——别样肉客。作为“人造肉第一股”( NASDAQ:BYND ),其英文品牌名 Beyond Meat 更被人熟识。

什么是人造肉?

人造肉也叫 “干净肉” (clean meat)或 “培养肉”(in vitro meat),是科学家们从活体家畜的组织上采集干细胞并且在实验室经过数周培育后形成的肉。

简单说就是,从活的鸡鸭鱼牛身上采集干细胞,然后实验室里培养一下,肉就能长出来了!

比如来自旧金山的食物科技公司 JUST,就想用“动物自己的细胞加营养液” 的方法生产人造肉。

JUST 的思路是这样的:肉,说白了就是肌肉和脂肪细胞的组合。只要有动物的细胞,再加上有足够供细胞生长的营养,管它是在动物体内、还是在人工培育的设施中,细胞都是一样地长成肉。动物只是肉成长的“载体”,如果我们在实验室里、在培养皿里也能提供类似动物给细胞提供的环境,肉还是一样的肉,只不过是我们人来自己“造”出来的而已。

也就是说,只要能找到一种既可持续、又相对便宜的细胞营养来源,细胞就可以以一种稳定、便宜的方式 “长” 成肉,我们就有人造肉了。

JUST 用的是 “发现方法”,这个方法有三个步骤:材料分离(material isolatoin)、检测(assays),以及发现输出(discovery output)。

JUST 具体是怎么做的呢?首先,他们要挑一只各方面都很健康的“模范鸡”。在逛了好几家养鸡场、阅鸡无数后,他们终于找到了一只长相端正、毛色富有光泽的公鸡伊恩。

公鸡里的战斗机伊恩

科学家们采集了它的羽毛,并从羽毛里分离出了一个可以用来生长的细胞:

JUST 的科学家们用这个从伊恩羽毛里提取出来的细胞作为基本的起始材料,然后他们就开始找让这个细胞快速、高密度繁殖的营养素。高密度地繁殖能缩短从“细胞”到“肉”的时间。

而营养素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这其实和传统养殖业有点像,传统养殖业不也是动物吃植物吗?

下面这张图,就是 JUST 在尝试不同组合的营养液。从植物提取的营养液里包含着动物身上取下来的细胞生长所需的营养素:水、糖、氨基酸、脂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其实,这种生产方式某种程度上说并不算新鲜:用营养液 “生产” 肉就像用酵母做面包、用酒曲酿酒、用凝乳做乳酪一样,是同样的概念,只不过这里的小麦粉变成了动物细胞、酵母变成了从植物中提取的营养液、成品面包变成了肉一样。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后,一开始从公鸡伊恩羽毛里提取出来的细胞就变成了肉!!!

你没看错!细胞变成了肉!!!

经过这一系列步骤后,伊恩的大日子终于来了!JUST 请了一名厨师,用培育出来的肉做了炸鸡块请大家吃。而公鸡伊恩无疑是全场最闪亮的焦点,它出现在了这儿:

这儿:

还有这儿!

“看到给自己提供肉的鸡,在我们吃饭时在旁边跑,这种感觉太奇怪了!” 大家边夸着伊恩细胞培育出来的鸡肉块好吃,边看着伊恩:

伊恩:你们吃的时候能别看着我吗,我谢谢您了!

让伊恩看着别人吃自己身上长出来的肉,对它来说是不是有点惊悚呢?

JUST 所用的细胞,其实就是动物体内原有的细胞,因此也就不存在转基因的问题。不仅如此,在现有技术下培育肉,也可以做到不用抗生素。换句话说,这种人造肉和一只自然生长、没被打过抗生素的动物所产的肉,理论上没有任何区别。

为什么我们要吃人造肉?

目前普遍的一种观点是:因为人造肉更安全、而且没有传统养殖业对环境的破坏。

对于人造肉的支持者来说,更安全的食物来源无疑是人造肉的一大优势。

相信大家对 “禽流感”、“疯牛病” 这些词早就不陌生了。其实,肉蛋奶里含有的病毒可远远不止这几种,而人造肉就没有这个问题。下面这张表格是传统养殖业与人造肉在携带病菌方面的不同:

这么看来,人造肉的确对得起它 “clean meat” (清洁肉)的称号。

除了人造肉更安全、更少病毒,其对环境的污染也比传统农业大大降低不少。

随着全球人口上涨,对鱼肉蛋奶的消耗量也相应增加。按目前速度,2050 年时世界各地肉类及海鲜产量将翻一番,达到 1.66 万亿美元。

但随之而来的是传统模式下工业化的养殖对环境的破坏:家禽排放甲烷(其实就是五谷杂粮之气…也就是屁),而甲烷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罪魁祸首之一。不仅如此,土地清理和化肥还会释放大量的碳。

据 PETA 估计,在导致全球变暖的气体里,14.5% 来自家禽的饲养和消费。也就是说,家禽饲养及消费对环境的污染,比交通污染还糟糕!

我们的地球无力供应那种规模下工业化动物生产所需的水、燃料、杀虫剂及肥料,而地球本身也很难承受由此引起的水污染或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难道我们都变成素食主义者?

显然不可能。而为了满足我们对于动物蛋白质的需求 —— 量大、价格又相对便宜 ——工业化的动物生产目前看来是唯一的选择。

而 “用什么方式进行工业化动物生产”,则是我们需要作出的选择。目前看来,人造肉或许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由于植物为动物细胞提供营养,JUST 宣称其生产肉类和海鲜的效率能比现在全球产量最高的屠宰场还高 10 倍,而且还能避免温室气体排放、环境污染等问题。

除了 JUST,这个领域里其他玩家也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旧金山食品技术公司 Memphis Meats 就是其中之一。今年年初,Memphis Meats 获得了包括美国最大肉类供应商泰森食品公司、比尔•盖茨、理查德•布兰森等人的投资,其受资本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

当然,人造肉目前也面临很多挑战,技术上的挑战就包括:从生物相容性支架、生物反应器设计、到如何扩大生产规模、让人造肉从实验室走向大批量生产等。

人造肉面临的几大问题

不论是 JUST、Memphis Meats 或其他公司,人造肉领域的创新公司都面临一些共同的挑战,其中两个主要挑战就是居高不下的成本,以及公众对人造肉的接受程度。

Memphis Meats 制造不到一斤牛肉(450克)的成本就高达 2400 美元,在如此高昂的成本下,商业化显然还需要一段距离。而泰森食品公司对其的投资,很可能就有帮助后者解决成本问题的考量。另一方面,泰森作为一个年营收 382.6 亿美元的老牌肉类供应商,也需要为未来铺路。

不过,随着技术发展与流程简化,人造肉最早一批产品的商业化也并不是遥不可及:Memphis Meats 公司近日就宣布说其首批产品将在 2021 年之前正式上市。

除了成本问题,公众对人造肉的接受程度则是人造肉大规模上市前另一个需要克服的障碍。

JUST 的 CEO Josh Tetrick 在近期接受 CNN 采访时说,虽然他认为人造鸡块、人造香肠、和人造鹅肝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在美国和亚洲一些餐馆里出现,但消费者对 “人造肉” 这件事的接受与理解程度才是人造肉是否有未来的关键因素,他担心人们还是更愿意吃真正的肉。

不过,根据美国民调网站 Plos.org 《对人造肉的态度:美国潜在客户(Attitudes to in vitro meat: A survey of potential consumers in the United States)》的研究显示,高达三分之一的美国人愿意定期吃人造肉。

而在对人造肉有顾虑的人中,最大的担忧是对人造肉色香味的怀疑:高达79%的人担心人造肉的色香味比不上真肉。此外,人造肉的伦理道德(24%),以及价格(20%)都是人们目前无法接受人造肉的主要因素。

看来,人造肉要想真正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迈过技术、经济方面的坎,还要想办法让大家接受它。

资本市场热捧,消费者不买账

从 2020 年 4 月起,Beyond Meat 和星巴克合作推出了多款植物肉产品。不知不觉,植物肉产品登上消费餐桌快一年了。但实际上,比起消费市场,更热闹的是资本市场。

2019 年 5 月 2 日,Beyond Meat 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开盘价 46 美元,较发行价 25 美元溢价 84%,首日股价上涨 163% 至 65.75 美元,创下美国金融危机以来最佳 IPO 首日表现。

中国资本市场同样亢奋,并在 A 股引发了一波人造肉概念股热潮。包括维维股份、登海种业、来伊份、丰乐种业、双塔食品、金健米业和哈高科等多家公司股价在当时拉出多个涨停板。

除了国际知名的植物肉品牌 Beyond Meat 和 Impossible Foods 外,OmniFoods、Vesta 未食达、珍肉 Zhen Meat、株肉 Z-Rou、星期零 STARFIELD 等植物基人造肉初创品牌随后也在中国市场上活跃起来。

2020 年,植物基行业(植物肉、植物奶等是落地产品)的热度不减反增,并受到资本频频押注。据第一财经报道,从 2019 年 12 月到 2020 年 12 月,国内针对植物基公司的投资事件多达 21 件,同比增长 500%,约占整个食品及保健品赛道的 10%。

“Beyond Meat 和 Impossible Foods 的成功已经告诉我们,植物肉并不只是食品巨头的赛道,创业公司同样有非常大的潜力开拓市场占领先机。”一位植物基品牌创始人告诉全天候科技,这也是 VC 敢用真金白银“赌明天”的原因。

借助资本的浪花,不断传出有植物基人造肉公司注册开张,有些公司连续融资刷新历史速度,风口论甚嚣尘上。

植物肉品牌 Hey Meat 的创始人洪小齐却相对冷静:“我听到太多人嚷嚷着要进入这一细分领域创业的,可有几个真的创业了呢?”她反问道。

与资本热背道而驰的是,在当下核心技术和落地场景暂未明晰的情况下,不少植物肉产品大都昙花一现。

受疫情及 B 端零售业务销售等多方面影响,头部玩家 Beyond Meat 近几个季度以来亏损幅度也不断加大;而在 C 端消费市场中,“消费冷场”就是当下的尴尬。

概念很火爆,现实很骨感,这就是植物肉在国内创、投领域的现状。高开低走的植物肉要反弹向上,仍需要时间。

高开低走的植物肉

如今,素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在新素食主义者看来,除了健康,这甚至是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2021 年 1 月,来自印度的 Eve 和三位合伙人联合创办的植物基即食食品品牌—— 探蔬 70/30(Kitchen 70/30)在上海开张营业,其主打美味和健康的植物基外卖食品,目标人群锁定在年轻消费者。

在此之前,Eve 运营了一个名为“Vegans of ShangHai”的素食爱好者社区长达三年,致力于推广素食文化。

当她留意到,植物肉作为素食主义者理想的肉类替代品在美国得到商业验证后,她认为这一模式同样有机会在肉类消费大国中国复制成功。

于是,从素食文化的集散地向植物基赛道,Eve 迈出了关键一步。在探蔬 70/30 供应的菜单中,食材多选用来自 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 等品牌的植物肉。

很快,Eve 和她的团队受到了资本关注。2020 年 10 月,Eve 的探蔬 70/30 开始在道夫子食品国际公司(Dao Foods International,下称道夫子)推出的道夫子食品孵化器(Dao Foods Incubator)孵化。

道夫子背靠中、美、加三国资本:道资本(Dao Ventures)、新作物资本(New Crops Capital)和 Moonspire Social Ventures。他们从 2018 年就开始寻找中国的植物基创业项目。

其中,新作物资本从 2015 年就专注投资于可替代蛋白的食品初创企业,累计投资的企业已超过 35 家。其最得意的莫过于在早期就投资了有“人造肉上市第一股”之称的 Beyond Meat,后者在上市后的强劲表现,让新作物资本投资回报盆满钵满。

据 Eve 的观察:“中国植物基赛道的 VC,基本都是在 Beyond Meat 上市之后,才开始愿意关注这一领域。在此之前,感兴趣的投资人寥寥无几。”

虽然道夫子从 2018 年 2 月起,便开始在中国植物基市场布局,但直到 2020 年,才在中国打响了植物肉赛道的第一枪。

作为新作物资本在中国的独家财务顾问,道夫子撮合了新作物资本和经纬中国完成了对中国植物基品牌星期零的天使轮投资,意在通过“影响力投资”来推动大量的 VC 关注跟进植物基领域。

由此,星期零也迅速成为了资本的宠儿。从 2020 年 3 月至今,星期零的融资进程在短短一年内,从天使轮走到了 A+轮,募集金额超过数千万美元,折合人民币 4.2 亿元。资方除了经纬中国,愉悦资本、云九资本和光速创投也完成了对星期零的投资。

尽管顶级 VC 的入局催化了植物肉赛道的热度,但依然没能改变投资界整体观望的现状。

青铜资本尝试接触了两家植物肉创业公司,要么“项目质量一般”,要么是“founder 没有意愿”,最终均未走到立项融资那一步。

或许是缺乏对植物肉赛道的长期观察,“目前国内 99% 的 VC 还不敢轻易出手。”某植物肉品牌内部员工直言。

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资人也表达了类似观点:“植物肉赛道虽然有交易机会,但目前只有极少部分美元基金会看。”

和国际投资机构注重打造被投企业的 IP 不同,国内投资人更注重收益变现。

“植物肉产品在消费市场反响平平,资本肯定都相对谨慎。”Eve 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或许需要首先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去年 4 月,星巴克对外宣布,其下 5 款植物肉系列产品将在其中国大部分门店上市。彼时,星巴克在中国门店数量达 4000 多家。

几乎同一时期,肯德基和棒约翰也纷纷宣布在部分门店推出植物肉产品,宣传声势浩大。

经历了近一年的试水后,销售成绩似乎并不理想。

近日,全天候科技走访了数家一线城市星巴克门店发现,其植物肉系列产品似乎已集体哑火。

位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电子城大厦附近的三家星巴克,目前只有一家有售植物肉产品。临近春节,这里的客流相对较少,店长临时决定把植入肉产品的单日供应量从 4 个减至 1 个,等节后再恢复。

“卖得很不好,肯定要做调整,”在上海杨浦,一家星巴克的店长已经把植物肉产品从 SKU 中下架,“试用了半年就不上货了。”

当问及销量时,上海黄浦区的一家星巴克透露,“卖的不好”,该店每天仅售出 2-3 份植物肉产品。

在盒马鲜生,植入肉产品同样遭到了顾客的漠视。而平台方也处于试水和观望的状态。“从整个商品比重上,植物肉的规模都非常小,”盒马内部人士对全天候科技表示。

而星期零先后与棒约翰、奈雪的茶、喜茶等知名品牌推出的联名款产品均未对外公布过销售数据。

奈雪的茶称,由星期零供应的相关产品目前只在其深圳 9 家门店限量发售,由于样本太少,所以没有可公开的具体数据。

实际上,为了迎合消费者,植物肉产品的整体价格也在不断下探。在星巴克,“别样牛肉经典千层面”的价格已经悄悄从最初发售的 69 元/份降至 49 元/份。整体来看,星巴克起初普遍在五、六十元单价的植物肉系列,如今已经降到了三、四十元的水平。

德克士也在全国 2600 家门店上线植物鸡肉汉堡,星期零是供应商。产品首发价为 20 元,会员优惠价格仅为 15 元。

即便如此,作为早期且小众的细分市场,植物肉在中国仍处于消费需求唤醒的阶段。

在行业人士看来,“这既是市场的反馈,也是大家都能看到的真实情况。”

截至目前,没有任何第三方平台发布过中国市场近两年植物肉产品消费的统计数据。

全天候科技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到了近 60 位读者关于植物肉的看法。其中超 80% 受访者表示听说过植物肉,却仅有不到 13% 的受访者购买过植物肉产品。

即便听说过植物肉,消费者仍然对植物肉的认知和接受度较低。超过 5 成的受访者表示目前不接受植物肉代替动物肉。

植物肉消费困局是如何造成的?

在资本市场概念火爆的植物肉,为何在消费市场陷入尴尬境地?

“你可以说它是风口,但不是已经具有长期发展特征的赛道。”道夫子联合创始人、道资本创始人及董事总经理张涛表示,其先决条件是大众消费者对植物基或者替代蛋白产品的认知度是否到位。

根据青铜资本给出的数据显示,作为全球第一大肉类消费国,中国肉制品的市场规模已达 1.9 万亿,但 50% 的商品肉以粘贴拼合而成的廉价复合肉,混迹于日常餐饮消费中。

一位创业者表示,“植物肉替代这类复合肉市场或许能够解决消费者的痛点。”当然,这需要植物肉首先做到足够便宜,种类足够丰富。

《南方日报》曾披露过一组数据:在美国,1 公斤加工肉类的价格为 7 美元,植物肉则为 15 美元。同样在美国商超沃尔玛,由食品工厂生产的牛肉汉堡,终端零售价目前是 2.8 美金/磅,而 Beyond Meat 的植物肉汉堡售价 6.25 美金/磅。

率先进入中国市场的植物肉品牌 Omnipork 每公斤售价约 60 元,而某生鲜电商平台最便宜的猪肉每公斤约为 50 元。这样的价格,显然不符合中国消费者对植物肉产品的消费预期。

全天候科技通过上述调研问卷了解到,近七成的受访者表示,希望植物肉的人均消费价格不超过 30 元。

调研结果显示,96.3% 的用户对植物肉的价格接受门槛控制在 50 元以内

而购买过植物肉的受访者大都表示,“口感、味道不佳”。

道夫子的张涛指出,植物肉在欧美市场的产品收入来源主要集中在汉堡、三明治、热狗和意大利面这几大类。而中国饮食文化讲究荤素搭配,色香味俱全,并自古有吃豆制品这类素肉的悠久历史,所以中国消费者对植物肉替代动物肉的要求,远高于欧美市场的消费者,这导致产品开发的难度更大。

虽然国内创业者在产品方面不断增加品类,例如肉丸、月饼和小酥肉等,但大部分产品都没有逃过「短寿」命运,上市不久之后就被下架。

由此看来,植物肉生产如果能够大幅提高产能,有效降低成本、降低售价,同时满足中国消费者的味蕾要求,才可能能得到市场的认可。这无疑对企业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较在最近几年才成立的中国植物基公司而言,Beyond Meat 成立于 2009 年,对于植物基技术研发已有 10 年经验。据 Beyond Meat 方面披露,公司从 2009 年创立之时起,亏损主要是源于公司在“创新和业务增长”方面的投资支出。

2018 年,Beyond Meat 的研究经费占总收入的 1/10。其此前在招股书中提到:公司还会继续增加研发投入。

而起步更晚的中国植物基初创企业在技术研发投入和实力打磨上,无疑需要更多的努力。

在中国,虽然素肉食品在生产加工方面拥有较成熟的工艺,但产业链始终没有突破上世纪 60 年代“干法挤压”的技术路线。

利用「干法挤压」技术生产加工出的植物肉存在两大缺陷:一是无法解决豆腥味的残留问题;二是难以真实地模拟出动物肉的纤维结构,在口感上无法摆脱咀嚼豆制品的体验。

于 2020 年末拿到 Pre-A 轮融资的植物基人造肉公司 Hey Meat,将自己定位为“食品科技企业”。创始人洪小齐表示,团队已通过专利收购的方式,即将拿到 10 项植物基加工生产的配套技术。

此外,Hey Meat 宣称通过人才引入,掌握了植物蛋白高水分挤压技术。这一技术在国外被植物肉行业广泛运用,例如以 Beyond Meat 为首的品牌。

植物蛋白的高水分挤压技术又称“湿法挤压技术”。挤压时,需采用带有冷却模具的双螺杆挤压机,要求原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在 60% 以上,挤出物中的水分得以保留,制品组织化程度高,富有弹性和韧性,更接近动物肉制品,可直接食用。因此这项技术也被不少植物肉创业公司视为生产加工的关键。

同样关注植物肉核心技术开发的珍肉创始人吕中铭也认为,湿法挤压技术是对于干法挤压技术的整体升级,但并非适用于所有创业公司。

“从技术的进入门槛来说,创业公司受资金的掣肘,可能无法采购湿法挤出机器。而同类国际知名品牌的湿法挤压设备,落地价格也需百万元和千万元不等。”吕中铭坦言,国际食品巨头通常采用采购建厂的重资产模式获得产能,但创业公司就需要先摸下口袋再决定。

国内植物基市场仍处于非常初期的发展阶段,除了研发和生产,行业产业链上包括配送、渠道销售都均未完善。

这也就导致了部分财力和技术实力相对较弱的创业公司为了在市场上讲出好故事,可能会把主要精力错配在市场营销层面。

“为了融资,这些公司甚至去迎合投资人对它的期待。”有行业人士举例,某植物肉公司对外宣传的知名品牌联名合作时,实际只是在合作方的某家门店开业当天的特定时段,销售 3 到 4 个小时,然后以此制造新闻和话题热度。

该行业人士指出,这样的行为确实能迷惑部分不知情的资方,“对方或会认为能和这么知名的品牌合作,肯定很有市场。”

“现在大家为了赶快占领市场都很着急,都想在消费者面前刷存在感,缺乏对技术和研发的足够专注,所以不太好说国内植物肉品牌的核心价值是什么。”Eve 也表达出了这种困惑。

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好产品或许才是真正打动他们的唯一标准。

专注于替代性蛋白质行业的咨询公司谷孚 GFIC 提到,目前国内植物基行业还在等待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爆品”,获得主流消费者的认可,并带来稳定的客流。

虽然 2020 年以来,不少营销噱头成功让植物肉受到了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的关注,但植物肉产品最终是否能打动主流消费者,满足市场预期,或许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早期就需要警惕泡沫

过去两年,道夫子接触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植物肉创业团队。据他们统计,目前国内已知的植物基创业公司,已从 2018 年的个位数,增加到了数十家。

虽然整个行业仍处在早期阶段,但道夫子的张涛认为,警惕市场泡沫仍然十分必要,“我们不希望投机主义的创业者会给行业带来不好的影响,或者说是泡沫来给赛道的发展造成不必要的阻力。”

Eve 坦言,在这个行业,她很少能看到一个“目标驱动型”的创业者。“他们绝大多数不是素食主义者,也缺乏对创业的坚守,多数是为了在风口之下逐名逐利。这类公司抗风险能力也比较差,可能因为烧完钱或没融到钱,坚持不了多久就放弃了。”

张涛更习惯把植物肉行业创业者分为“Beyond Meat 之前”和“Beyond Meat 之后”两波入局的人。他认为,在 Beyond Meat 上市之后成立的公司,更需要格外擦亮眼睛,警惕投机主义者伺机入局。

“作为影响力投资机构,我们主要还是看创始团队是不是想实实在在地做事情。我们看到过一些所谓新生代植物肉品牌,还没做什么,就在商业计划书上给自己上亿的估值,我觉得这就有点过了。”张涛说。

作为行业标杆的 Beyond Meat,实际上也正在经历低谷期。

Beyond Meat 最新披露的 2020 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该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0.94 亿美元,低于华尔街预期 1.32 亿美元,环比第二季度下降了 17%。

而第三季度的净亏损却高达 1930 万美元,远低于华尔街对其净利润 306.7 万美元的预期。2019 年同期,Beyond Meat 实现净利润 409.9 万美元;调整后每股亏损 0.28 美元,高于分析师预期亏损 0.05 美元。

Beyond Meat 公司 CEO Ethan Brown 对此表示,公司业绩表现与疫情强关联,除了零售外,B 端餐饮业务也受到负面影响:一方面消费者在家囤货就会降低外出就餐的频率,另一方面原本餐饮行业就受疫情冲击较大。

由于业绩表现不佳,发布财报当日 Beyond Meat 盘后股价一度跌逾 30%。

市场分析认为,除了公共事件的不确定性,Beyond Meat 实际上还面临着来自对手 Impossible Food 和其他跨界巨头雀巢、联合利华等的挑战和市场挤压。市场格局会再生变。

植物基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论证认为是一个有前景的市场。据 Markets and Markets 市场研究咨询机构预测,全球植物肉市场以每年 15% 的复合增长率增长,预计 2025 年规模将达 279 亿美元。而据 Euromonitor 预测,到 2023 年,中国人造肉市场规模将达到 130 亿美元。

为寻找新的市场机会,大的玩家们把触角伸向中国。去年 9 月,Beyond Meat 将中国工厂的地址锁定在浙江嘉兴。同年 12 月,雀巢在亚洲斥资建设的首家植物性食品工厂在天津落成,第一条生产线负责生产的六款“嘉植肴”植物肉产品,可以在天猫官方旗舰店和盒马鲜生部分门店买到。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跨国企业的入驻会倒逼中国植物肉企业创新升级迭代的进程,无论是从政策端、资本端、产业端、渠道端,还是消费端。

张涛和他的团队也在谨慎地观察植物基行业在中国市场的进展。“我们相信行业的大方向,它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自我校正。至于这个自我校正具体发生在何时,还不是很清楚。”

中国市场未来或将涌现出更多植物基创业公司,包括做素肉起家的企业也正在朝这个领域转型。

眼下,国内大部分植物基创业者已经意识到,在资本越来越理性,玩家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捞一笔就走”或者完全照搬国外的模式都行不通。

行业认知和实践的自我校正

总体而言,国内植物肉市场目前多以产品导向型公司为主,市场期待有更多运用技术优化产品,从而赢得消费者的品牌出现。

据了解,包括北京工商大学、江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多个院校已拥有与国外相匹配的植物肉核心技术。这些科研院所和实验室也都在和赛道上的植物肉企业保持合作。

珍肉创始人吕中铭强调,“国外近几年广受消费者认可的植物肉品牌同时也是食品科技公司,所以植物肉的核心品牌价值还是技术。只有技术能够优化产品,打破传统素肉的固有印象。”

从行业长期稳健发展的角度,谷孚判断,上游产业链布局也是其中关键,主要体现在植物肉原材料供应稳定,生产加工技术不断创新,设备端生产效率有所提升等方面。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的初创公司都以代工的方式生产植物肉产品。布勒集团和江南大学未来中心在无锡成立了联合实验室,有望向下游品牌开放工业化的解决方案,让创业者以更低的成本参与到植物肉的产品研发。

此外,像山东一些设备厂商已经开始自主研发湿法挤压设备,有望以更低廉的价格生产湿植物拉丝蛋白。

同时,制造高质量植物肉产品的工艺也在不断发展。除了挤压技术外,市面上还创新了纺丝法和剪切法。

总体来说,植物肉在中国仍处于初期发展,还需要大量资金用以产品研发和供应链建设。

对于创业公司而言,面对巨头的竞争首先是要迅速。“如果 Beyond Meat 生产了一款产品,如果口味不好,返厂改进比较困难,因为他们的 sku 产量太大了,但是创业公司因为他们的产量比较小,所以可以迅速改进,”洪小齐提到。

By 包校千

女人的“黑化”时代

有一天如果你醒过来,你想去做自己,那么现实条件都为你准备好了,只剩你一个内心的转变。 ——武志红   01 时机:权力大反转主创团:你在微博话题#她们变“坏”了#中写道:“我们正处在一个时代的拐点”,这个拐点是指什么呢?

武志红 :我想从一个大背景去谈谈这件事。   我们所熟悉的世界,很长一段时间是男权社会。   萨特的情人波伏娃写了一本书《第二性》提到:一直以来,人类社会都是男人第一性,女人第二性。圣经也说:女人是由男人的一根肋骨造出来的。   但男人第一性的来源是什么呢?   第一、男人体力强,有力量;   第二、过去男人组织性比女人更强。   这就导致我们有文字记载的5000年历史中,一直是男人的权力高于女性。   而现代文明社会带来了一场权力的大反转,我们不再是刀兵相见,体力也不再是最重要的。   尤其现在互联网、自媒体的发展,拼的是:   语言能力。   这方面女人一点都不比男人差,甚至更强。   而且因为过去女人被压得太厉害了,所以现在的崛起还有点复仇的味道。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女性们正在集体从白天鹅,变成黑天鹅,最后变成一只彩色的天鹅。  

主创团:除了这样的大背景,催化女性黑化的还有哪些更具体的条件吗?武志红:所谓“黑化”,我的理解是女性需要用比较负面的情绪去释放她自己,然后磕磕绊绊最终找到自己的过程。   放300年前,女性要谈黑化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现在社会完全不同了!   首先是你能独立挣钱,养活自己了——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再往前推200年,女人连工作的资格都没有,根本没有经济基础,去掌握自己的命运了。   其次,现在媒体舆论上女性的声音很多,掌控力也很强。   所以现在无论在力量上,还是经济上,大环境已经给了女人黑化的土壤。   或许你还受过去文化对你的洗脑,你以为自己要做个乖女孩。   但有一天如果你醒过来,你想去做自己,那么现实条件都为你准备好了——剩下的就是你内心的转变。  

02 人格黑化:伤害还是和解?主创团:为什么有的人黑化会变得很可怕,比如伤害别人;而有的人能够最后走向和解?人和人的“黑化”有人格上的区别吗?黄玉玲:这取决于她人格的破碎程度。   如果是一个破碎的人,她的人格不太稳定,可能摆荡幅度是非常大:她要么就很好,要么就很可怕。   从两个极端正十分到负十分,180度对撞。   本来这样的人格结构就很破碎,这样对撞带来的攻击性和破坏力都特别强,既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   武志红 :我举个例子,一个男人,有一个极其温柔贤惠的老婆,这个老公就觉得在她面前可以肆无忌惮。   后来他出轨了,以为跟老婆提离婚会非常容易。   结果当他提出离婚的时候,女人一言不发,把孩子叫过来,当着老公的面狂打自己的孩子。   她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没有中间过程。   丈夫没发现妻子温柔贤惠的形象是虚假的,是她的一个面具而已,她压抑自己为的是获得一个回报。   这个回报就是:我的家庭是稳定的。   当男人提离婚的时候,对女人来说,婚姻没了,她内在的那个自我也就破碎了。   黄玉玲:是的,这时候,这个破碎的人,她需要一个外在的粘合剂来粘合她的碎片。   我来讲另一个故事:一对情侣,女人很能干,也很付出;而男人完全相反:不怎么担责,并且很自我。   这两人结合,彼此双方都有欣赏对方的地方。   结果他们结婚生子之后,这个男人还是很自我,女人很失望,对他就各种吼,还找各种理由来刺激对方。   后来这个女人就发现,这个男的有一点不同:吵完架之后,第二天还是一如既往地早起做早餐,该照顾她的事情一件都不落下。   其实,她是在考验他们关系的柔韧度。   而身边这个男人无论她怎么发怒,都没有离开她,其实就是给了她的自我一个粘合,允许她真自我的表达。   这就像咨询室里,咨询师会鼓励来访者多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有的来访者人格摆荡很厉害,一会把人夸上天,过一会又可以把人踩在地上,这时咨询师要稳稳在那儿。   不管来访者说什么,咨访关系都不容易断掉,这样便有机会去粘合这些破碎的人格碎片。

通常来说,破碎程度越高,修复需要的时间越长;稳定程度越高,时间越少,修复可能性就更大。   有的人可能一生都在修复。   而有些人会更快一些——外部的契机、个人的成长,她遇到的人和事都会促进她修复,并且是不断地变化的。   03 你的一辈子都是你的容器主创团:如果一个破碎的女性她没有这个粘合剂呢,就无法活出自我了吗?

武志红:一个有创伤的女性,要活出她自己,一段很强包容性的关系的确非常重要。   这段关系对女性来说,就是「容器」的作用。   但是,现在的容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过去,女性如果被休了,就没人敢娶,对女人来说,这是对她存在的扼杀。   但现代这个社会很包容,男性可以经历多次关系,女性也可以。   当然,前提是不要去过度的破坏关系,因为这会伤到你自己。   很多时候,女人不断地找男人,她是在找容器。   当然可能到最后,发现闺蜜更为重要,情感比男性细腻很多,那这也是她的容器。   黄玉玲:男性也是如此,在关系中找容器。   只不过,女性倾向于认同自己是脆弱的,而男性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强大的。   但男女一进入亲密关系,一切都是相互的。   容器有很多,比方说做咨询、做一个艺术创作、去旅行……都可以帮到你疗愈自己。   有个女孩,有段时间她很抑郁,偶然安排了去旅行,她爬到一个很高的山时,周围空无一人,没有声音。   望着远方,那一刻她感觉自己跟天地有了连接,突然就哭了。   在那一刻,她找到了一个很深的共鸣,似乎也找到了人生的某种意义。   对于她来说,天地也是她的容器,她能从中汲取力量。   容器不是你非要亲密关系去容纳你,而是将你的生命里展开,去跟人建立连接,去跟这个世界建立连接,然后你从中找到力量——万事万物,都是你的容器。   我们强调的所谓的“扎根”,不只是可以向下,还可以将你的触角伸向四周。   武志红:当我们自己开始感觉——我可以按照我的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也许就不再需要刻意地用黑化的方式去做自己。   关系是容器,时间和空间也是容器,你的一辈子都是你的容器。   所以啊,慢慢来,不要轻易放弃希望。  

04 黑化要趁早主创团:为什么有些女性经济独立,也能照顾自己了,但还是无法黑化呢?比如类似樊胜美这样的女性。

武志红:女性无法完全地活出她自己,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无法跟原生家庭,尤其是妈妈做切割。   我的一个多年的好友,很可爱的女性,但她始终谈不了恋爱。   有一天她做了一个梦境——梦到她挑着担,走在广州的市中心,但四周都是钢筋水泥,空无一人。   我就随口问她,你联想一下那个担子里有什么?   她说:一个是我爸,一个是我妈。   她始终把爸妈背在身上,分化不成功,所以男性不敢靠近她,恋爱也就不成。   分离的两个步骤是,你要问问自己:   第一,你和妈妈分离完成了吗?   第二,你和爸爸、或者原生家庭分离了吗?   黄玉玲:通常分离之所以很难,难在我们脑袋里的幻想——   我们担心一分离,父母就活不下去;二是害怕父母会因此跟我们断绝关系。   但现实是什么呢?   有一个真实事件是这样的,一个女孩跟妈妈吵架之后,她一个人去流浪,在她的想象里面,她把妈妈打败了,同时她也感觉到很罪恶。   几个月后她身上没几个钱了,这时候妈妈也想她,就问:宝贝你是不是没钱了?要不……我给你打点钱?   她那一瞬间发现,她这么走了几个月,   第一、妈妈还是活得好好的;   第二、妈妈还在关心她,完全没有她想象的那么脆弱。   后来她回家之后,跟妈妈两人的关系像是重新洗牌了一样:   妈妈知道女儿的界限在那儿,女儿也知道其实分开也没那么可怕。   所以当我们说“黑化”的过程时,不得不承认:这需要时间。   在这个时间里面你去观察人性。   最后会发现有的关系,能够回来;但也有的关系是回不来的,关系会死掉,或者会有偏激的反应。   例如少有的父母,因为孩子不孝顺,在一气之下,就喝农药死了,一个尸体横躺在那,让这个孩子万劫不复。   这很可怕,对吗?   如果要黑化的话,建议在更年轻的时候反抗,那时候父母还很刚强,等到你毕业工作了,你跟父母的关系会慢慢地有了和解和平衡,你也可以为你的人生做主。   而那些一直都没怎么反抗的,等到30多岁再反抗的,那简直就是剧烈的、颠覆的、可怕的。   到了一定程度她可能会不惜毁掉一切,只为做一次自我。   所以,黑化要趁早!   武志红:是的。对你个人而言如此,对父母更是。   因为,父母越老越依赖。   年轻的时候,狠心一点挺好。   你的父母在四五十岁的时候,你这么锋利,他们还很结实,怕什么。   很多他们对你的绑架性需求,都是一些心理需求。没了这些他们就活不下去了吗?   可能未必。   如果你趁早离开他们,他们还有能力去想办法,让自己生活得更OK。   我认识很多年的朋友,在他们父母还是五六十岁的时候就提醒过他们,必须要跟父母分离,他们没有做。   但那等到父母80多岁了,已经习惯大家生活在一起、相互干涉了……这时一想要分离,就是死去活来的,根本已经行不通。   所以孩子小的时候多坏一坏,是他们在小时候就懂得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空间,应该要鼓励。   对于中年人来说,也不迟。   现在流行的一种状态叫:中年叛逆,如果有能力、有契机,也是很棒的人生历练。   05 黑化避坑指南主创团:对准备“黑化”的女性有哪些提醒?

武志红:① 经过深刻反思后,再结婚。   不要急着结婚,我们至少要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你要去思考清楚这一点,因为一旦结婚,结婚很早,无论对于男性女性,都没有经过深刻的反思。   结婚后,过去那些重男轻女的思想,都还是会在这个家庭里浓烈地存在着。   这就意味着,你们一下子带上了巨大的枷锁,这部分尤其对需要经历生育脆弱期的女性来说,是不利的。   过去总在谈爱情对一个女人来说有多重要,其实都在强调:女性是不应该独立存在的。   这是因为过去女性必须要依靠一个好男人。   而现在,爱情是两个独立灵魂之间的部分,婚姻是更加平等、有共识的结合,我们可以经过反思,创造出更多新的可能。   ② 接受人性的残酷面。   一旦你想要活得自己的主体性,就要做好去面对“人性残酷一面”的心理准备,这是外在世界有的、人的内心都会有的「阴暗面」——   例如一个男人,他会突然羞辱你,不会好好对你。   假设你遇到这样一个人,你该如何从这段关系里面成长起来?   你面对它时,说:OK,这个世界的确会有这样的人。   那么,你接受了这个世界的残酷面。   如果在这样一个环境,你能够活下来,你能活得漂亮,那么它不会摧毁你,只会使你的力量增强。   到那时你拥有反击的能力来保护自己,但你可以选择对谁反击。  

06 女人活得爽,下一代才会更强主创团:都说女权实质上是平权,它不仅解放女性,也在解放男性,我们今天所谈的女性黑化,对整个社会的意义是什么呢?武志红:重男轻女的文化下,男性把自己放在女性之上,这时女性作为妈妈,就会把自己的孩子压下去,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时下一代就越来越弱。   过去我们总觉得自己弱,好像被什么东西锁住,其实可能跟那个虚弱的妈妈关系很大。

但如果女人变强,可能会男人构成挑战,他们择偶会变得麻烦,但同时也对男人有了更高的要求,男人也会随之变强。   而妈妈变强,对孩子的容纳度会变大,孩子可以更强;并且妈妈强,孩子跟妈妈的分离会简单得多,孩子的主体性发展也有了空间。   所以总体上来说:

女人活得爽,下一代会更强;一代代是一个不断变强的过程。

By 武志红

公链代币的估值应该参照“国家”而不是“公司”定价

1/ 许多人试图对底层公链(L1)代币进行像股票一样的估值。

这太荒谬了。

不要像「公司」那样为以太坊、Solana 等定价,而应该像「国家」那样为它们定价。

就是这样。

2/ 评估 L1 代币的第一种错误方法:收益倍数。

有些人将股票的价值投资框架应用到区块链上,围绕 ETH、SOL、AVAX 等提出市盈率、市销率等概念。

3/ 不出所料,这些比率看起来高得惊人。高到会让任何价值投资爱好者心脏病发作。

观点:公链代币的最佳估值方式不应参照「公司」,而是参照「国家」定价

4/ 这就是问题所在。收益是公司价值的最终目标。但它们不适用于对公链计算价值。

5/ 如果以太坊明天将平均 Gas 费减半,类似市盈率的因素将会翻倍。这是否意味着以太坊之前被高估了一倍? 不。相反,这将是平台增长的福音。

6/ 由于区块链的价值来自于代币持有者支持多少经济活动,无论该活动中有多少百分比被平台作为「利润」而收入囊中。

7/ 如果您将公链视为类似于国家的主权经济生态系统,估值比率的荒谬之处就显而易见了。

如果美国将所有税率加倍,美国政府的「市盈率」将下降一半。 但这对美国经济有好处吗? 几乎没有。

8/ 从结构上讲,在一些国家,政府活动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高于其他国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中国(国有资产占比相对较高)的市盈率将低于美国(国有资产占比较低)。这能真正说明这两个经济体的经济价值吗? 没有任何意义。

9/ 对 L1 代币进行估值的第二种错误方法:现金流贴现(DCF)。DCF 是另一个借用股票估值的常用框架,实际上更荒谬。

10/ 股票的 DCF 模型是这个样子:

观点:公链代币的最佳估值方式不应参照「公司」,而是参照「国家」定价

11/ 这是很好的方法,因为公司未来的现金流与其股价计价货币是相同的货币,例如美元。

12/ 但是 Solana 和以太坊的未来现金流以 SOL 和 ETH 为单位,而不是美元。因此您需要对未来每个时期的汇率做出假设,以得出以美元计价的 DCF。

Solana 的 DCF 模型是这个样子:

观点:公链代币的最佳估值方式不应参照「公司」,而是参照「国家」定价

13/ 这完全没用,因为首先要计算 USD/SOL 汇率。

对 L1 代币估值不应采用公司估值模型,而应将 L1 代币作为「加密货币国家」的货币进行估值。

14/ L1 代币是一种新型资产。它们是某种股票,某种债券,某种货币。但是区块链平台越大,它就越像一个主权经济体,它的原生代币就是一种真正的货币。

15/ 因此在对 L1 代币估值时,货币的汇率模型比股票股息模型更有用。

16/ 不幸的是,当您尝试估算汇率时,简直就像捅了马蜂窝。 有一百万个影响不同货币相对价格的因素,以及数百个框架和假设,对于具体估算流程,可以写装满一个图书馆的书。

17/ 但还是有一个简单而优雅的框架——可以说是最接近「基本面分析」的框架,是货币的量化模型。

具体公式是:

货币供应量 (M) · 货币流通速度 (V) = 价格 (P) · 实际 GDP (Y)

重新排列等式,您可以将价格水平表示为:

观点:公链代币的最佳估值方式不应参照「公司」,而是参照「国家」定价

18/ 这与汇率有什么关系?

19/ 假设任何两个经济体的产出都是可替代的,因此价格差异可以被套利(在很多情况下显然不是这样,但只要方向正确就不会影响我们的目的),顺便说一句,A 国和 B 国货币的价格水平的关系是:

观点:公链代币的最佳估值方式不应参照「公司」,而是参照「国家」定价

20/ 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汉堡在德国卖 1 欧元,在美国卖 1.5 美元,所以美元 / 欧元汇率 = 1.5。

将这一等式重新代入先前的国内价格水平等式中,您将得到:

21/ 如果还不清楚,假设

国家 A = 美国

国家 B = 以太坊,

您得到:

观点:公链代币的最佳估值方式不应参照「公司」,而是参照「国家」定价

22/ 这意味着 ETH 兑美元的汇率在以下情况下升值:

  1. 以太坊 GDP (Y_ETH) 增长快于美国 GDP (Y_US)
  2. 美国货币供应量(M_US)的增长速度快于以太坊货币供应量(M_ETH)
  3. 美元货币流通速度 (V_US) 的增长速度快于 ETH 货币流通速度 (V_ETH)

23/ 如果你按表面价值计算这个等式,以美元计算的 ETH 价格增长率与美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应该有 1:1 的关系。自去年以来,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大规模扩张,而 ETH 价格发生的变化就是证据。

24/ 但这还不是最有趣的部分。

有趣的是,ETH 价格增长率和以太坊 GDP 增长率(即以太坊经济的总产出)也应该是 1:1 的关系。

25/ 显然,那里没有统计局为「以太坊国家」编制「GDP」。 但是可以从交易、钱包、总锁仓价值(TVL)等的增长率,间接推断出 GDP 增长。

26/ 几乎每笔交易都涉及一些额外的经济产出。钱包的增长可以被认为是该国「工作人口」的增加。 TVL 的增长反映了经济中金融部门的增长。

27/ 当然,这些都不是完美的措施。 但关键是它们与平台上产生的额外经济产出呈正相关。

实际数据证实了这些变量和代币 / 美元汇率之间的关系。

28/ 顺便说一句,交易量的增长与以太坊和 ETH 的价格增长呈现近乎线性的相关性:交易量增长 10% 意味着价格平均增长 13%。

观点:公链代币的最佳估值方式不应参照「公司」,而是参照「国家」定价

29/ 同样,钱包总数增长 10% 意味着价格平均上涨 7%。

观点:公链代币的最佳估值方式不应参照「公司」,而是参照「国家」定价

30/ 下面这张就更引人注目了。钱包增长的加速(即新钱包的增长率)与 ETH 价格增长几乎是 1:1 的关系。

观点:公链代币的最佳估值方式不应参照「公司」,而是参照「国家」定价

31/ 还不止这些。

虚拟世界中的软件开发就像实体经济中的建筑业——GDP 增长的领先指标。 可以说,在 L1 平台上的开发人员活动,相比交易或钱包而言更能说明即将到来的经济扩张。

32/ 回到 5 月份,如果你在 Github 上搜索「ethereum」和「solana」,前者返回的 repo 结果是后者的 65 倍。 到 10 月,倍数已缩减至 17 倍——与 「Solana 国家」的快速增长呈现正相关。

观点:公链代币的最佳估值方式不应参照「公司」,而是参照「国家」定价

33/ 所有这些并不是说平台自己的现金流不重要。

对于 L1 代币的稳定性来说,这很重要。

34/ 政府成为货币的垄断发行者绝非偶然。 历史上有许多民间货币。 但它们从来没有持续很长时间,而且总是被政府货币所淘汰。

35/ 在民间货币的诸多问题中,「财政基础」的缺失是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

36/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来保护其货币的价值,这是最稳定、几乎有保障的收入。 即使法币是「无支持的」,政府也可以通过征税来筹集资源,并使用这些资源来购买 / 出售其货币,以捍卫其价值。

37/ 这是一件大事,能给货币持有者带来信心。

非政府货币不能这样说,嗯……直到现在。

38/ 将交易费用编入平台上的每项经济活动,并用于代币销毁或抵押奖励,「区块链国家」的货币正在获得类似于政府货币的财政支持。

39/ 正如我们已经讨论过的,虽然这些现金流并不能确定代币价格,但从长远来看,它们有助于保持汇率稳定。

40/ 但对代币价格而言,最重要的仍然是加密货币「国家」的 GDP 增长。由于元宇宙仅处于原始阶段,故事才刚刚开始。

By Tascha Che

微软的元宇宙布局什么样?

“2021年11月2日,微软年度技术盛会Ignite 2021在线开幕。该大会介绍了微软在元宇宙、人工智能、云计算与大数据、混合办公、数字化转型与数字安全等领域所开发的创新技术、应用领域和行业场景。”

用户微软Ignite 2021

当中,值得注意的是微软正式宣布进军元宇宙。微软的首席执行官Satya Nadella在Ignite 线上会议上表示,微软将探索元宇宙技术,并加入这个有着一系列其他大牌品牌和企业的数字世界。这是在Facebook(如今更名为Meta)宣布将在接下来5-10年内转型成为元宇宙公司之后,又一科技巨头进军元宇宙领域。

Nadella分享说:“随着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我们正在创建一个全新的元宇宙。从某种意义上说,元宇宙使我们能够将计算嵌入到现实世界中,并将现实世界嵌入到计算中,从而为任何数字空间带来真实的存在感。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将我们的人性带到我们身边,并选择我们想要体验这个世界的方式以及我们想要与谁互动。”

微软企业传播副总裁Frank X. Shaw也在官网上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微软将为元宇宙提供动力。Frank认为,在过去的 18 个月中,数字技术一直处于每个行业的前沿,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有必要。元宇宙是一个“持久的数字世界,它与物理世界的许多方面相连,包括人、地点和事物”。微软如今为元宇宙提供动力,类似于微软在1990 年代谈论互联网和网站的方式。

Frank 写道:“元宇宙将是一个支持跨真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的共享体验。随着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元宇宙可以帮助人们在数字环境中聚会,使用虚拟头像/化身会让会议更加舒适,并促进来自世界各地的创造性协作。”

微软的元宇宙发展规划

微软计划通过两项新举措发展元宇宙。

第一项举措名为“Dynamics 365 Connected Spaces”,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帮助管理者深入了解客户在零售商店、员工在工厂车间等空间内的移动和互动方式,以及如何在混合工作环境中优化健康及安全管理。人们能够通过人工智能驱动的模型和观察数据,在零售商店,工厂车间等任何空间进行交互。

第二项举措名为“Mesh for Microsoft Teams”,将在微软现有的 Team 功能(线上会议)之上,加入一个名为 Mesh 的混合现实的功能,允许不同位置的人们通过生产力工具Teams加入协作,召开会议、发送信息、处理共享文档等,共享全息体验。该功能也允许人们使用个性化的 3D 头像,体验一个沉浸式的空间。

第一项计划的测试版将于 12 月初推出,而第二个产品将于 2022 年上半年推出。

第一个产品允许用户造访虚拟重现的现实商店与场景。Nadella接受Bloomberg采访时称,他们已经使用此产品造访了医院的新冠病房、丰田汽车工厂以及国际空间站等地。

第二个产品主要面向普通用户,虚拟体验协作平台Mesh直接植入到现有产品Microsoft Teams中将提高用户的虚拟体验感。微软表示,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第二项举措的最终目的是将该公司的混合现实和HoloLens与会议和视频通话功能结合起来,任何人都可以参加。

硬件的布局

Nadella在接受Bloomberg电视台的采访时表示,公司旗下的视频游戏设备 Xbox (微软游戏设备,类似索尼的PS5)未来将专注于将元宇宙融入在他们设备上的游戏中。

而事实上除了游戏设备之外,微软也专门开发了AR/VR相关设备,称为HoloLens。如今已经迭代至第二代了。HoloLens,是一副由 Microsoft 开发和制造的混合现实智能眼镜。

HoloLens 初始于2016 年 3 月 30 日发货,面向美国和加拿大的开发人员,当时定价为 3000 美元。而此后,三星和华硕等公司也陆续向微软提议,与微软合作,围绕 HoloLens生产相关周边的混合现实产品。2016 年 10 月 12 日,微软宣布 HoloLens 全球可以购买。

HoloLens 2 于 2019 年 2 月 24 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 上发布,预售价 3,500 美元。

用户用户微软HoloLens设备

然而相比于市面上虚拟现实相关产品,微软HoloLens的缺点在于价格偏高。例如Meta公司最新2020年推出的Oculus Quest 2售价仅有299美元,不到微软HoloLens的十分之一。且Oculus Quest 2 的分辨率为每只眼镜 1832×1920(大致相当于4K的高画质),可以说在性价比上Meta公司的Oculus Quest 2有着极大的优势。Oculus Quest 2也被评为国外权威性测评网站最值得入手的虚拟现实设备。

微软需要提高其产品的性价比,这样才能在虚拟现实产品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此外,传闻苹果也在积极研究虚拟现实设备,有望2022年推出。擅长软硬结合的苹果未来入局此领域,势必会是一个强大的对手。

用户虚拟现实设备市占率

来源:Counterpoint’s 全球虚拟现实设备报告

提高社交体验感

微软Teams将推出新的3D头像/化身,以推动元宇宙环境的发展。用户不需要戴上VR头盔就可以使用它们。这些头像可以在2D和3D会议上代表用户本人,如果他们不想打开网络摄像头,可以选择动画版本的虚拟头像/化身。

微软Teams副总裁Jared Spataro表示:“如今人们在参加数字会议时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他们必须选择是打开摄像头还是关闭摄像头。打开摄像头意味着你站在最前面和中间,人们会看到你的一举一动。关闭摄像头意味着你几乎不会发出社交动作,很难给人全心投入到会议中的感觉。”

这也导致了我们会怀疑关掉视频保持静音同事是不是真的参加了会议。微软的人为因素实验室已经模拟了这些情况,他们发现此情况会让人们觉得身心疲惫以及倍感压力。他们还发现,当你有个化身或头像时,70%的会议参与者会觉得那个人在场。Kipman说:“选择微软的3D头像,将能够投射出你自己的肢体语言,通过网络摄像头或其他方式映射你的动作,未必需要打开摄像头造成压力”

这些虚拟化身或头像可以模仿面部表情。Kipman说:“你需要能够以一种真实的方式展现自己,这包括皱眉和表达愤怒情绪。因为作为一种商业和情感构建,化身以尽可能真实的方式代表着你,这一点很重要。“

微软将使用人工智能(AI)来聆听用户的声音,然后为用户的头像/化身制作动画。如果切换到更加身临其境的3D会议场景,那么这些动画还将包括当用户点击举手选项时举起你头像的手,或者在你的头像周围制作动画表情符号。沉浸式空间是微软认为这种Mesh集成最有用的地方,特别是在构建元宇宙。

用户虚拟化身和头像的参与

微软表示Teams有望在2022年上半年开始使用这些虚拟化身或头像。微软的目标是到明年上半年,用户将能够进入身临其境的虚拟空间。而Meta此前宣布的元宇宙愿景与微软展示的平台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用户都可以在这两个平台上创建自己的3D品牌空间,人们的头像既可爱又卡通。

除了3D头像的添加,微软也增加了对翻译和转录的支持。用户可以在虚拟Teams空间里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事见面,降低语言上的障碍。用户也能够在虚拟空间共享 Microsoft Office 的文件,让用户能够在虚拟空间中产生价值。

可见,微软正在积极提高元宇宙的体验感。如今的体验感是元宇宙的一个缺点,而提高元宇宙的体验感有助于提升人们参与元宇宙的意愿。微软认为在社交中,存在感、与人交谈、眼神交流和反应都将是至关重要的;而提升社交感能够将微软的元宇宙增加许多优势。

元宇宙的无限可能

微软认为,元宇宙是“智能云和智能边缘的巅峰之作”,它的本质在于构建一个与现实世界持久、稳定连接的数字世界,元宇宙将让物理世界中的人、物、场等要素与数字世界共享经验。比如,在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元宇宙可以让人们在数字环境中会面,借助数字替身以及更有创意的协作方式,让人们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更加自如地彼此交流沟通。

对于元宇宙的定义以及它包含的内容因涉众而异,但无可否认的是竞争正变得越来越激烈,因其有着无限的可能。实际上,在Facebook更名为Meta几天后,微软就推动在Teams内部建立元宇宙。

“All in”元宇宙的Meta公司,其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曾在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回答过一个关于元宇宙收入机会的问题。他说:“我认为数字产品和创造者将会非常强大,人们通过他们的化身、数字服装、数字产品、他们所拥有的应用程序,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来表达自己。商务将是元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你将能够同时销售实体产品和数字产品。”

元宇宙的变现能力在于构建一个交易市场,从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人类可以在成熟的元宇宙内体验现实世界能够做的事;现实世界不能体验,元宇宙中也能够实现或体验。按照此逻辑来看,一个成熟元宇宙的经济会大于现实世界的经济。这给予了无限的想象。

持续增长的市场

2021年11月1日,微软公布了最新季度财报。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三个月里,微软营收达453.2亿美元,同比增长22%;净利润205.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8%。其中,游戏业务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01亿美元,增幅约为16%。

受新一代主机Xbox Series X/S的推动,微软Xbox硬件营收同比上升了166%。Xbox相关的内容和服务营收增速则相对较慢,仅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大约2%。微软在财报中说明,这主要是因为“上一年业绩强劲”,并且Xbox Game Pass订阅服务和第一方游戏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被第三方游戏的营收下滑抵消了。

去年因疫情的推动,“宅经济”游戏行业经历了一轮增长。在此前的微软财报中显示,截止到2021年6月30日的一年里,Xbox Game Pass订阅用户数量增长了37%,但未能达到微软此前设定的目标(48%)。虽然没有达到微软的预期,但这也显示了游戏行业的快速增长。

用户持续增长的微软游戏业务

元宇宙兼具了社交和游戏的属性。而游戏市场直到现在仍然是个快速增长的大蛋糕。Newzoo的一份对于游戏产业的报告中指出,到 2022 年,消费者在游戏上的支出将增长至 1960 亿美元,2018 年至 2022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9.0%。

用户游戏市场的快速增长

来源:Newzoo报告

元宇宙能够将游戏与社交结合在一起,这也让巨头极度看好元宇宙的未来,并开始布局这未来将产生的巨大市场。彭博行业研究报告预计元宇宙将在2024年达到8000亿美元市场规模,普华永道预计元宇宙市场规模在2030年将达到1.5万亿美元。巨大的行业潜力促使微软想吃下这一大蛋糕。

By Chenglin Pua

AI编程会取代程序员吗

用AI算法帮程序员写AI算法?或许不少程序员“你已经是一个成熟的AI了,该学会自己补全代码了”的心愿就要实现。
在今年6月份,GitHub与Open AI一同合作,推出了一款名为“GitHub Copilot”的AI工具,Copilot可以根据上下文自动补全代码,包括文档字符串、注释、函数名称、代码,只要编程者给出一定提示,这款AI工具就可以补全出完整的函数。

Image

GitHub Copilot官网
令人震惊的是Copilot还在不断进化。在近日举行的GitHub Universe 2021开发者大会上,GitHub官方表示Copilot已开始支持Java、C、C++和C#等语言的多行代码完成,并增加了Neovim和JetBrains IDE,包含开发者常用的IntelliJ IDEA、PyCharm等编辑器的支持。

Image

Copilot运行范例;来源GitHub Copilot官网
GitHub表示,如今新写的30%代码都是在AI编程工具Copilot的帮助下完成的,Copilot真的如此强大吗?在社交网络中,已有不少早早拿到了Copilot试用资格的博主分享了他们使用Copilot的感受。

Image

来源:微博截图
当然,除了认真写Copilot使用体验的博主,还有偷偷摸鱼被抓个现着的程序员……

Image

来源:微博截图
Copilot虽然强大,但就和大部分人工智能工具一样,它仍是建立在OpenAI Codex算法的基础上,需要通过海量的代码来训练其智能程度。
这对同样有着微软血统的OpenAI以及Github来说不是问题,微软在2018年斥资75亿美元收购了全球约有5000万用户的代码共享网站Github,这意味着Copilot所依托的Codex算法接受了数十亿行公共代码的训练。
事实早在Copilot诞生之前,OpenAI就推出1750亿参数的AI模型GPT-3,GPT-3耗费了千万美元对人类的诗歌、小说、新闻等海量自然语言进行训练(主要是英语),也因此GPT-3对自然语言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神经网络之父Geoffrey Hinton在GPT-3出现后,曾这样感慨:“生命、宇宙和万物的答案,其实只是4.398万亿个参数而已。”

Image

Codex就是基于GPT-3进行训练,OpenAI 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Greg Brockman曾表示Codex是 GPT-3 的后代。因此Codex也具备了将部分指令清晰的英语翻译成代码的能力,甚至有部分媒体宣传Codex已经让程序员门槛降低到了只要会英语就能写代码的地步。

Image

在官方示例的Codex效果展示中,程序员只需要在编辑界面写下“Make it be smallish”示例上图中的大型飞船就会如下图一般缩小,而在这个过程中程序员并不需要输入一行代码,Codex会自动编写车程序。

Image

如今,Codex经过无数代码与金钱训练出来的强大能力应用到了AI工具Copilot上,这虽然造就了Copilot神奇的代码补全、给出函数建议等功能,但同时也使得Copilot陷入了系列舆论争议风波。
当Copilot受到越来越多程序员的欢迎,GitHub的CEO Nat Friedman兴奋地表示:“每天都有数百名GitHub的开发者在使用Copilot,如果预览版进展顺利的话,我们将计划在未来某个时候将其扩展为付费产品。”
Nat Friedman的这番话让Copilot一下没那么香了,这意味着经过GitHub和OpenAI的一波神操作后,收费的Copilot白嫖了全球最大的代码共享网站GitHub5000万用户的知识成果用来商业化。这其中引起争议的焦点就在于Copilot的版权存在开源代码衍生品商业化GPL版权问题。
GPL(General Public License)即通用公共许可证,是一系列自由软件许可证的统称,它可以用来保证用户运行、研究、共享和修改软件的自由。与此对应的是,任何复制、迁移GPL版权的衍生作品都必须遵循相同或等效的许可条款。
简单来说就是,我是开源软件、开源代码你随便用没问题,但你只要用了就也得支持开源,其它任何人也可以免费使用你的代码或软件。Copilot引起GitHub社区人们公愤的关键就是其把开源代码洗成商业产品,无视了早期促进程序语言世界丰富、开放的开源精神,已有不少程序员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表示未来将不再使用GitHub来托管自己的代码。

Image

GitHub官方则解释Copilot“通常不会精确复制代码块”,也有人认为Copilot通过海量代码AI训练最后得出来的结果就如同人类一样,人类前期也需要通过学习其他人的相关知识来内化成为自己的,很难把AI模型训练出来的代码简单的理解为复制粘贴。
然而已有不少人否定了这个说法,在通过Copilot解决程序中的一些经典问题时,会发现Copilot几乎一字不差的复制粘贴了GitHub上的某段经典代码。这意味着在Copilot成为商业产品后,使用Copilot的用户在把其代码应用到自家产品时一不小心就会中招违反GPL协议,面临被人起诉的风险,因此,已有一些科技公司已明确要求禁止员工使用Copilot。
Copilot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问题不止如此,随着程序员们对Copilot了解的逐步加深,他们发现Copilot并不完美,仍然存在着不少缺陷。Copilot背后的Codex既经过大量文本语言训练,也吸收了网络世界中鱼龙混杂的海量代码,因此Copilot输出的部分代码或许看出去没有那么美好,有着隐私泄露、安全风险等问题。B站大佬陈睿就躺枪了一次,虽然立刻有网友表示其中出生年月日信息有误。

Image

也有网友表示“Copilot 一时爽,调试火葬场”,因为想要清楚、清晰的描述出目标函数想要实现的功能并不简单,同时在使用Copilot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去回顾检查AI生成的代码是否正确,这反而容易干扰到编程时的原有思路。

Image

来源:微博截图
目前,GitHub Copilot还处于未收取任何费用的申请试用阶段,目前还是人类程序员的“助手”,至于它是否能够取代程序员,还为时尚早。毕竟“自动补全代码”和“自动设计并生成代码”之间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By 洪雨晗

软银为何巨亏8251亿日元

三个月亏掉8200亿日元,又刷新了全球风投史上的纪录。

11月8日,日本投资巨头——软银集团披露了最新的财报,今年7-9月,愿景基金合计亏损高达8250.86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65亿元),超越了此前单季度亏损7886亿日元的纪录,成为史上最惨烈的一个季度。

此次巨亏或许与愿景基金重仓的2只电商股相关。首先是,韩国最大的电商企业Coupang在三季度的最大跌幅超44%,使得愿景基金持仓市值缩水超过7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5亿元);另外,阿里巴巴股价也一路走低,三季度的跌幅达34.7%,使得阿里巴巴在愿景基金的持仓占比首次降至30%以下。

软银CEO孙正义表示,目前,公司正处于“暴风雪”中,更重要的一项指标:净资产价值在一年内下降超过77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926亿元)。

3个月巨亏8250亿日元

中国互联网巨头的重挫,最大的“受害者”竟是软银集团。

当地时间11月8日,全球风险投资巨头—软银集团更新了2021财年第二财季(截至7-9月)的财报数据,因旗下愿景基金的投资遭遇巨幅回撤,软银集团在第三季度净亏损接近4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26亿元)。

根据软银的财报显示,今年7-9月,愿景基金部门合计亏损高达8250.86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65亿元),超越了全球疫情爆发伊始造成的单季度7886亿日元的损失纪录,成为愿景基金史上最惨烈的一个季度。

图片

来源:软银财报

这份糟糕的财报,再次令软银集团成为全球投资圈的舆论焦点。上一次遭遇如此巨大的亏损,是在2020财年(2019/4/1 至 2020/3/31),一年亏掉1.8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15亿元),当时业绩“爆雷”的主要原因是,估值超700亿美元的“独角兽”WeWork上市失败,泡沫破灭;另一只重仓持有的科技巨头Uber股价连续遭遇暴跌。

面对这份财报,软银CEO孙正义在财报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公司正处于“暴风雪”中,净利润遭遇大幅下降,更重要的指标是,公司的净资产价值在一年内下降超过770亿美元,其中愿景基金第一大重仓股阿里巴巴的仓位占比已经下降至不足30%。

图片

来源:软银财报

尽管愿景基金的表现糟糕,但孙正义强调,虽然愿景基金近3个月表现不佳,但从累计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愿景基金仍为投资者带来了接近6万亿日元的回报。更重要的是,愿景二期基金正处于布局阶段,有望在几年后进入回报期,预计愿景基金旗下投资有望在2021财年实现31宗IPO。

但投资标的实现IPO似乎并不能给愿景基金带来丰厚回报,有机构分析师指出,回顾软银愿景基金今年的表现,旗下的大部分IPO项目都没能赚到钱,其在新股市场的表现非常差,这背后的原因是,愿景基金投资的项目价格虚高,甚至出现了泡沫。

其中,滴滴便是案例之一,2016年至2017年,软银中国斥资100亿美元参与了滴滴的G轮及战略融资,当时滴滴的估值已超过500亿美元。今年滴滴上市后,股价一路下行,最新收盘价(8.12美元)对应的总市值为392亿美元,意味着,软银对滴滴的这笔投资中,已经出现了大幅亏损。

账面巨亏也给软银的股价蒙上了一层阴影,自7月以来,软银股价持续下挫,截止11月8日收盘,最新股价为6161日元,相较今年3月的高点,累计下跌幅度超42%,大幅跑输日经指数、美国的纳斯达克指数。对此,孙正义在业绩发布会也做出回应,董事会已经批准了一项价值最多1万亿日元的回购计划。

巨亏的真相

愿景基金3个月巨亏8250.86亿日元,与2只电商巨头股价暴跌有密切关系。

首先是,韩国最大的电商企业Coupang,今年7月以来,其股价连续遭遇大跌,三季度的最大跌幅超44%,总市值蒸发351.5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249亿元)。

图片

软银对Coupang的投资始于2015年,当年获得了软银的10亿美元投资,对应估值50亿美元;随后的2018年,愿景基金再向Coupang投资了20亿美元,这2笔投资让愿景基金成为了该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在其IPO之后,软银拥有8.6%的投票权,及33.1%股权。

Coupang上市后,股价一路崩跌,迅速跌破了发行价。无奈之下,软银连续2次以破发价抛售,回笼资金约17.5亿美元。当前,愿景基金仍持有Coupang的5.682亿股股票。以此计算,愿景对Coupang的持仓,在三季度浮亏超过7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5亿元)。

除了Coupang以外,愿景基金三季度巨亏的另一个来源是,中国的电商龙头—阿里巴巴。

众所周知,软银一直都是阿里巴巴的第一大股东,尽管近年来连续减持,但截止2021年7月,软银对阿里巴巴的持股比例仍高达24.85%,持股数量为6.736亿股。

然而,今年7月以来,阿里巴巴股价一路走低,7-9月期间,阿里巴巴的股价累计跌幅达34.7%,以此计算,软银持有的阿里巴巴市值在三季度缩水5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390亿元)。

图片

阿里巴巴市值的大幅缩水,使得其在愿景基金持仓占比首次降至30%以下。而在2020年三季度末,阿里巴巴在愿景基金中占比高达59%。

面对2大重仓股的下挫,也让孙正义产生了反思。据软银披露,相较于愿景一期平均每单投资额9.43亿美元,二期基金的平均投资额将下降至1.92亿美元,意味着,愿景基金正在改变此前的重仓下注的策略,转为分散化投资。

孙正义表示,将加快愿景基金后续基金的投资步伐,截至今年9月底,该基金已将其330亿美元资本的15%分配给中国的创业项目,特别是人工智能行业。

下一只“阿里巴巴”何在?

2008年的阿里巴巴,成就了孙正义的投资“神话”,当时的一笔2000多万美元投资,到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时,便为孙正义带来了超2000倍的收益。此后,阿里巴巴一直成为了软银集团最安全的基石,每当软银集团面临危机之时,几乎都会选择减持阿里,获得“救命钱”。

2016年,软银集团首次减持阿里巴巴,套现超100亿美元;

2019年6月,软银再次出售阿里7300万股美国存托股票,套现金额超过130亿美元,持股比例降至25.8%;

在2020年3月底遭遇巨额亏损后,软银陆续减持了0.9%的阿里股份,再次从阿里套现超50亿美元。

当前愿景基金再度遭遇巨亏,会否再度低位减持阿里巴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然而,当前软银更迫切的事情,或许是寻找下一只“阿里巴巴”。2010年以来,全球科技行业迎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在中国的庞大市场中,更是涌现出了一大批明显科技互联网企业,然而孙正义却没能在创业初期捕获到其中的任何一只。 

相比之下,小米的天使投资人晨兴资本、在滴滴A轮时大胆下注的金沙江创投,成功押注美团、字节跳动、拼多多的老牌美元基金红杉、IDG都迎来了黄金时代,赚得盆满钵满。 

而字节跳动、滴滴等新经济巨头,出现在软银的投资组合中时,已经到了移动互联网泡沫膨胀的2016年。

2016年至2017年,软银中国斥资100亿美元参与了滴滴的G轮及战略融资,届时滴滴的估值早已超过500亿美元。

2018年,软银愿景基金才第一次关注到张一鸣,而此时的字节跳动已经进入Pre-IPO阶段,估值已经高达750亿美元,显然已经错过了一级市场最佳的入场时机。

错过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潮,软银的1000亿美元的“大跃进”吹起了全球共享经济的泡沫,最终付出了巨额亏损的代价。

软银做错了什么?

面向网约车巨头Uber以及写字楼二房东公司WeWork失败的投资(愿景基金一号投入了上百亿美元资金),导致了愿景基金的巨亏。

2020年,随着软银集团掌管的愿景基金一号爆出创纪录的180亿美元巨额亏损,软银筹措的愿景基金二号已经前途未卜。业内人士表示,二号基金很难找到投资人。

据国外媒体报道,愿景基金一号号称“千亿美元规模”,是人类有史以来资金规模最大的科技投资基金,凸显了孙正义对于科技投资市场的野心和对于有潜力科技新创公司的“胃口”。然而,面向网约车巨头Uber以及写字楼二房东公司WeWork失败的投资(愿景基金一号投入了上百亿美元资金),导致了愿景基金的巨亏。

软银创始人孙正义在2017年推出的愿景基金一号因其庞大的规模震惊了科技投资界。1000亿美元的规模比任何其他科技投资基金都大几个数量级,其中包括硅谷重量级基金红杉(Sequoia)和安德森霍洛维茨(Andreessen Horowitz)。愿景基金一号一半以上的资金来自苹果、高通、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以及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公共投资基金。

2019年7月,软银宣布计划创建1080亿美元的“愿景基金二号”,主要投资人工智能,这一宣布再次震惊了科技投资行业。软银集团承诺亲自向愿景基金二号投入380亿美元,软银集团还宣传称,苹果、微软和富士康未来也会成为二号基金的投资人,提供数十亿美元的资金。

愿景基金二号已经启动并运行,但只有软银集团自己注入的380亿美元。该公司在2020年第一季度进行了约5项投资,包括对制药初创公司Alto的2.5亿美元入股。愿景基金二号目前的规模不到软银集团所称规模的一半,其未来现在岌岌可危。

“愿景基金一号的表现不是很好,因此我们决定暂时不面向合作伙伴进行愿景基金二号的营销,”孙正义在本周早些时候的一次软银集团财报分析师电话会议上说。

他补充道:“如果一号基金表现不是很好,那么我们当然不能要求(其他投资机构)为愿景基金二号提供资金。”

孙正义将自己比作一个被误解的耶稣基督,他同时为自己的投资策略辩护(在WeWork上市失败、估值暴跌之后,孙正义和软银集团的投资风格在全球遭到了批评),他说他不会试图从其他公司和个人那里筹集资金,除非愿景基金一号投资的公司业绩开始改善。

愿景基金一号已经在很多科技或互联网公司下了大赌注,包括Uber、英国芯片公司ARM(其实是软银集团控股的子公司)、企业协作聊天工具Slack、WeWork、印度酒店连锁Oyo、英国游戏公司Important和德国在线旅游预订平台GetYourGuide等。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愿景基金一号已经为88家初创企业提供了总计750亿美元的支持。根据该基金近日公布的信息,截至2020年3月31日,愿景基金一号发生的年度亏损为177亿美元。作为参考,软银集团公布的年度亏损为130亿美元。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软银集团将WeWork的估值从一年前的470亿美元减记至今天的29亿美元,只有原来的十六分之一。而迟迟无法实现盈利的网约车龙头企业Uber的市值在去年也暴跌了100多亿美元。

阿布扎比主权财富投资公司穆巴达拉向愿景基金一号提供了资金,但该公司尚未确认是否计划支持二号基金。去年9月,外媒报道称穆巴拉计划在第四季度投资愿景基金二号,但官方没有宣布任何消息。一家财经媒体去年10月份的一则报道显示,穆巴达拉“尚未决定”是否参加愿景基金二号的投资。

一位了解情况的科技投资人表示:“虽然他们是一个重要的支持者,但是穆巴达拉被愿景基金一号的糟糕表现彻底震惊了。”这位消息人士希望保持匿名,因为愿景基金是其投资组合公司的潜在投资人,“软银集团投资纪律太差。不幸的是,现在没有太多理想的投资机会来花掉基金的资金。”

Mangrove资本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马克·特卢斯茨认为,穆巴拉并不是唯一犹豫不决的投资人。他说:“软银集团几乎不会找到愿景基金二号的投资人。”

特卢斯茨表示:“根据他们最新公布的结果,虽然愿景基金一号的投资策略很聪明,但执行效果很差。他们需要交付成果,实施更好的管理,并重新建立投资人对其模式的信心。”

风险投资公司“基准风投”的合伙人马丁·米尼奥则并不悲观。他在推特上写道:“我们到现在仍然不知道软银集团愿景基金一号的表现不佳,到底是因为他们的战略(太多资本)还是他们的执行(错误的投资/企业估值)。”

米尼奥表示:“筹集大量的资金让软银集团获得了巨大的风险投资机会,这是一个聪明的业务突破方式,所以我相信这种运作模式能够奏效。”

软银愿景基金的总部设在伦敦安静的梅菲尔区的一栋传统联排别墅里,目前基金已经在全球多地雇佣了数百名员工,基金由首席执行官拉杰夫·米斯拉领导,他曾经是德意志银行的高管。

在今年早些时候接受美国一家财经电视频道采访时,米斯拉表示,不应该根据早期的一些投资错误来判断愿景基金,基金的投资组合可以在18至24个月内赎回。“我保证你会看到我们投资的结果会发生变化,”他说。

他补充道:“我们犯了很多错误,这很正常。我们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在着手实施愿景基金二号的过程中,我们正在把所学到的东西融入到我们的流程中。”

靠豪赌换回的“回光返照

孙正义有一个“十倍先生”的绰号,得自于阿里巴巴前CEO卫哲,他曾经对路透社回忆道:

“我解释任何商业计划与模型,孙正义第一反应就是,可以扩大十倍吗?当我设法回答,他会接着提问,能不能再十倍。”

“十倍先生”的背后,是孙正义一以贯之的豪赌投资风格。这个循环是这样的——对目标公司重金投资——迅速推高公司估值——跑马圈地扩大市场份额——形成垄断后再高价离场。

重磅下注,一路跟盘,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轻易开牌。这造就了孙正义一个个成功的案例,也造就了他“投资教父”的声名。但在投资者质疑、股价下挫面前,孙正义也不得不遇难从权,一点点剥离手中的权益资产,变战略投资为短期回报,挽救止不住的亏损。

孙正义的第一个办法,是将既有投资项目快速推送上市。

2020年7月2日,软银投资的在线家庭保险提供商Lemonade在纽交所上市,上市首日股价暴涨了139%。受益于疫情催生的公众健康保险意识,Lemonade获得了市场的看好,两个交易日内市值翻了1.5倍,成为了美股今年表现最佳的本土IPO。

与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rm相比,Lemonade只是孙正义动作中的小手笔。2016年,软银斥资320亿美元,完成了对Arm的收购。这是软银历史上最大一笔收购交易。作为交易对象,Arm也确实值得上这个价钱,2015年,这家公司Arm处理器的出货量达到150亿个,历史出货总量则超过1000亿个,世界上95%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都在采用Arm的架构。

如今,这家标准的长线战略标的,也成为了孙正义的兜售之物。他计划将其出售,或是在2023年甚至更早让Arm上市。

对Arm的出售,虽然金额注定巨大,却仍然不是真正的惊人之举。直到其真正开始抛售非卖品与成名作,才能看得出孙正义绝境求生的信念与迫切。

3月23日,软银披露了4.5万亿日元的筹资计划。其中2万亿日元将用于回购股票,其余资金用于偿还债务、购买公司债券、增加存款,预计将在未来4个季度内完成。在这个计划当中,软银最大的动作,就是疯狂抛售了占据孙正义投资生涯盈利80%的阿里巴巴股票。

凭借超越千倍的回报,软银在阿里巴巴的投资上获利超越千亿美元。孙正义多次强调绝不会出售阿里股票,然而计划抵不上变化,在业绩面前,孙正义只能选择食言,通过出售阿里股票期权,套现1.6万亿美元。除此之外,孙正义还通过出售部分T-Mobile股份获得2.4万亿日元资金,出售旗下电信子公司获得3千亿日元。

通过一系列变卖操作,孙正义终于成功地实现了收益套现,暂时解决了软银业绩亏损和财务投退平衡的困境。但出售资产带来的大部分都是一次性收入,如何让这些资金进行收益产出,如何让软银完成从绝地逢生到彻底翻盘的跃迁,乃至于如何再造一个新软银。

孙正义的豪赌本性,在这里再次显露。在一级市场折戟沉沙、铩羽而归的他,需要立即找到一张新赌桌,去把这把输惨了的牌打赢。

这时,正从疫情中走出大反弹行情的美股二级市场,纳入了孙正义的视野。

2020年春天,正当美联储开始放水,大量的资金涌入美股市场的时候。一部分敏感的交易机构发现,市场上出现了一个情况不明的巨手买家,在不断吃进特斯拉、苹果、亚马逊、微软、奈飞等蓝筹科技股。

2020年6月11日,特斯拉(TSLA.US)市值超越丰田汽车(TM.US),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汽车上市企业。此后,特斯拉的股价涨速如同坐上了马斯克研发的猎鹰火箭,在60个交易日里成功实现翻倍。

根据高盛的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两周内,美国股票交易看涨期权的平均总名义价值每天为3,350亿美元,这是2017年至2019年滚动平均水平的三倍多。而这其中绝大部分资金流入了苹果、特斯拉、亚马逊等科技股。

随着时间推移,市场对于买家身份的猜测,逐渐明朗起来。9月4日,媒体传出知情者消息称,软银在一季度买入了将近40亿美元的亚马逊、特斯拉、微软等蓝筹科技股,还同时斥资约40亿美元,买入这些已有持仓的科技股以及其他科技股的看涨期权。此外,另有媒体称,软银的期权与名义价值500亿美元的股票挂钩。

对于媒体就以上消息的求证,软银的发言人拒绝发表评论。然而,却有财经博客提供了直接证据,在二季度软银新进的科技股名单中,包括了特斯拉、亚马逊、谷歌母公司Alphabet、英伟达、奈飞、Zoom、拼多多等。

该博客还称,软银的第四大股东——日本政府养老金正在间接买入特斯拉和苹果的深度OTM价外看涨期权。

事实上,这正是在孙正义操纵下,软银在美股二级市场进行的豪赌计划。在孙正义的计划中,软银将一面买进科技股,一面买进这些股票的看涨期权,在股价推高后,同时从股价上涨和期权溢价中获利。

众所周知,看涨期权是在合约到期前,以固定价格买入相应资产的权利。当投资者购买期权的时候,市场承担了他们的风险,而市场为了将风险敞口对冲掉,就会购买相应的衍生品和股票,这是因为做市商并不愿承担标的股票价格变动的风险,只愿赚取期权出售以及交易所产生的佣金。

这种套利模式,构成了软银做多科技股,在二级市场豪赌的核心机制。

通过大量购买看涨期权和正股,软银推动了标的公司股价上升。与此同时,做市商需要大量买入正股以对冲风险,这又进一步地促进了股价上涨。在股价上涨到一定程度时,软银可以将价格早已飙升的期权与股票脱手。这样一来,软银就可以从正股上涨和加杠杆期权中同时锁定获利。

理论上讲,任何一支股票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做多获利,但作为谙熟于资本市场的资深大鳄,孙正义当然清楚什么样的上市公司更有利于进行这样的操作。它需要有故事、有题材炒作的想象空间、有众望所归的市场预期、有已经成型的上涨趋势、有对投资者的号召效应,当然,最好还要有足够大的权重,以便同步影响大盘氛围。

在这一点上,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科技股,无疑是吻合度最高的标的。

如果仅从财务数据上看,特斯拉的销量只有丰田的3%,盈利能力更是只有丰田的5%。在产品质量上,特斯拉更是无法与早早采用了TNGA架构的丰田相比。但它的特点也很明显。作为历史上最好的超级销售员之一,天赋异禀的南非人马斯克在美国这一技术圣地,捡便宜般地坐享技术大成,成功地塑造了市场对于特斯拉的看法——这并非一家车企,而是一家在智能汽车概念下的科技企业。

同处科技、汽车两条赛道,特斯拉拿到的是市场的双重期望。在科技一端,特斯拉有具体的落地场景、有巨大市场预期;在汽车一端,有传统行业对技术的仰望,有科技集成和科技创新的预期。

这正是孙正义豪赌计划所需要的,他深知市场心理,知道投资者会如何衡量特斯拉的价值:特斯拉的上涨趋势已经形成;公司产品产销双增、导致财报预喜;一分为五的拆股计划让投资者进入门槛更低;与此同时,马斯克在其他领域不断释放的技术成果突破,这些助力因素的叠加,使得本就处于上涨轨道的特斯拉,只要再加力一推,就可以飙升飞起。

时间进入八月,市场的热情果然被点燃了,特斯拉开始了自己的起飞之路。在“Crazy August”中,市场见证了日均突破400亿,峰值566.7亿、换手率高达15.94%的疯狂交易量。

特斯拉宣布拆股后价格走势

特斯拉宣布拆股后价格走势

作为另一个重要标的,苹果在8月全月里,有11天股价创收盘新高;9月1日当天,苹果市值超越2.3万亿美元,盘中,史上首次市值超越小盘股指罗素2000.

由于软银和跟风机构重磅加仓看涨期权,这为科技股与指数带来了强力提振。随着股价不断上涨,又需要更多股票进行对冲,这就形成了火上浇油的局面。当单只股票的看涨期权购买数量过于庞大时,便会出现“流动性相对欠缺”的情况。投资者由此开始买入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100指数等“替代品”。而为了对冲,做市商也一直在买入这些基准股指的看涨期权。

这也使得纳斯达克指数因为权重科技股的飙升而一路走高。这一市场热情,以及软银对科技股衍生品的交易,已经让一些市场老手感到震惊,一位专注衍生品的美国对冲基金经理表示:在自己从业20年以来,这个规模的交易是我所见过最庞大的。

财报由巨亏转为巨盈,持仓标的股价飙升,看起来,孙正义的豪赌手笔,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然而,就在新软银即将浮出水面之时,成功又与他失之交臂。

杠杆给不了光明的未来

杠杆交易的一个基本特性在于,放大收益的同时,也同步放大了风险与亏损。

在市场走高时,这种交易策略可以推波助澜让价格走到前所未有的高点,当市场走低时,这种对冲交易也会加剧整个市场的波动。而一旦大幅下跌开始,来自投资者的踩踏,与做市商的杠杆平仓就会加速这个过程。

2020年9月3日、4日,在两个交易日内,美国股市飙升至纪录高点的同时,也迎来了闪崩时刻,纳斯达克累积跌幅约10%,特斯拉等科技股领跌全市,其股价距离高点回调幅度达到近20%。

在媒体与普通分析师的口径中,纳斯达克与科技股的轰然崩塌,一方面来源于美国总统大选的担忧,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公司实际基本面已经不足以支撑其价值,有大量的获利盘要回吐。

然而,对于这场小规模的股灾,市场上却有着另外一路传闻:来自华尔街的做市商与沽空机构,看准了期权在到期日的前一天进行砸盘,以更快的速度将对冲头寸进行平仓,其目标只有一个:打爆在期权市场疯狂加仓的软银。

在9月5日收盘后,标普道琼斯指数公司宣布,标普500新纳入三只股票并剔除三只股票。调整在9月21日美股开盘起生效,特斯拉并未在新纳入名单中。该消息的传出,使得特斯拉股价迅速再次下探6.29%。

根据一位了解软银近期期权交易活动的银行家称,美股的大幅回撤,让软银的浮盈蒙受了巨大损失,但他也做出预计,软银会继续买入行为。

这无疑符合孙正义的豪赌个性。在上个月的投资者会议中,孙正义提到,如果基金出现亏损,他会用自己的份额去弥补基金的损失。

显然,和二十年前相比,这还是那个孙正义,他爱冒险,要争取利润,他仍然是那个激进的冒险家。但当潮水退去的时候,也许做什么都是错的。

By 冉超潘博文

元宇宙与Web3.0的关系

当你在家里看网剧的时候,隔壁老王家的某云矿机正在不断地为你传输下一集的视频文件;你为了看这部剧向视频网站支付了 15 块钱的会员费,老王的矿机靠着给附近的人传文件,一天赚了 2 毛钱。

你是普通的互联网用户,老王是 Web 3.0 参与者。

Web 3.0 和区块链有什么关系?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Web3.0 是互联网发展的新阶段。它基于现在的互联网(或者你可以叫他 Web 2.0),同时 Web3.0 带来的变化把互联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水平。计算机科学家和互联网专家认为,这些变化将使互联网变得更加智能,我们的生活也将变得更加容易。

而数字加密货币行业的从业者则为 Web 3.0 赋予了更高的期待,他们如今已经开始期待打破传统互联网巨头的垄断,创造一个全新的自由世界。

所以,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范式转移的变化,我们先看看互联网的发展阶段。

Web 1.0 -> Web 2.0 -> Web 3.0: 不断进化

我们即将见证的趋势是,互联网将随着用户的需求和使用而发展,最终归于用户。

Web 1.0——网站投喂信息给用户

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互联网刚刚开始普及的时候,用户与网络的互动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即用户只能被动地浏览文本、图片以及简单的视频内容,网站提供什么,用户查看什么。几乎没有互动可言。

对于 90 后、00 后来说,在社交媒体和视频流媒体盛行之前,曾经有过一个互联网(早期)版本!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在谷歌、百度发展之前的一段时间,互联网曾经由 AltaVista 和 Netscape 主宰。当时,互联网的存在只是为了宣传他们的实体公司。这些网站是「只读网站」,意味着你只能搜索和阅读信息。

(AltaVista,全球最知名的搜索引擎公司之一,于 1995 年创立。2003 年被雅虎收购,2013 年雅虎宣布关闭搜索引擎 AltaVista 服务。Netscape,网景通信公司,曾经是一家美国的计算机服务公司,以其生产的同名网页浏览器 Netscape Navigator 而闻名。1998 年 11 月,网景被美国在线 AOL 收购。)

而那个时代的电子商务网站实际上跟现在超市发的促销手册一样,只是给你展示内容,你无法在网站上下单。

这就是 Web1.0,缓慢的 Web 1.0,完全受控制的 Web 1.0。

Web 2.0——互联网开始与人互动

下一代互联网被称为「Web2.0」或「读写」网络。现在,用户不仅仅是单纯的访问者,他们还可以创建自己的内容,并将其上传到网站上。以著名的视频博主「办公室小野」为例,她仅用了 2 年的时间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视频作者变成了月收入数千万的视频大 V。

大概从 03 年开始,O’Reilly Media 的副总裁戴尔·杜赫蒂(Dale Dougherty)首先提出「Web2.0」这个词,随后「Web2.0」的浪潮席卷全球。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Web2.0」完全重新定义了市场营销和业务运营。

有影响的网红只需要发一个视频就可以让一个餐馆排满长队,也可以用一句话让一家网店差评如潮。互联网人对于互联网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以往网站给用户投喂信息的时代已经过去。

Web2.0 的主要目标是,使互联网更加民主,并尽可能地方便用户访问。

Web 3.0——更通人性的互联网

在传统互联网人的眼里,Web3 可能是这样的。

每次你在京东上买东西时,网站的算法都会通过查看跟你一样购买过某件产品的用户购买的其他产品或者根据你以前的浏览记录、购买记录来进行推荐。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网站正在向其他用户身上学习你的潜在偏好,然后向你推荐你可能喜欢的内容。从本质上讲,网站本身就是在学习,从而变得更加智能化。

他们认为,「Web1.0 主要由来自企业或机构为吸引其客户所产生的内容驱动。Web2.0 通过用户在网站上传和共享他们的内容,让互联网进一步发展。Web 3.0 通过在线应用程序和网站接收互联网上的信息,向用户提供新的信息或者数据。」

比如语义网络,「我爱比特币(I love Bitcoin)」和「我<3 比特币(I <3 Bitcoin)」之间有什么区别?两个句子之间的语法不同,但语义相同。在我们这个例子中,语义处理数据所传达的意义或情感,使得这两个句子都表达了相同的情感。语义网和人工智能是 Web3.0 的两大基石。有了语义元数据,Web3.0 将增强数据之间的连接。因此,用户体验将发展到另一个连接水平,可以利用所有可用信息。

再比如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将通过网站过滤并尽可能向用户提供最好的数据。在目前的 Web2.0 中,我们已经开始采纳用户意见,帮助我们了解特定产品或资产的质量。一个像烂番茄(Rotten Tomatoes)这样的网站,用户可以在上面为电影投票打分。评分较高的电影通常被认为是「好电影」。这样的列表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好数据」,而不必获得「坏数据」。

再比如高级的 3D 图像,想象一下在《第二人生(Second Life)》或《魔兽世界(World of Warcraft)》这样的在线游戏中,用户对他们在线角色的感兴趣程度远超过他们对真实自我的感兴趣程度。游戏《第二人生(Second Life)》的创始人 Philip Rosedale,相信虚拟身份将像电子邮件地址和手机一样流行。这种观点似乎有些牵强,但别忘了,在 20 年前的 1997 年,也只有少数人拥有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而未来拥有 3D 身份的人,将有可能越来越多。

最后,互联网将无处不在。我们已经在 Web2.0 中获得了这项功能。像 Instagram 这样的社交媒体网站,用户可以在相机上拍摄图像,然后在线上传和分发,从而成为他们的知识产权。因此,图像变得随处可见,也就是无所不在。移动设备和互联网接入的发展,将实现随时随地体验 Web 3.0。互联网将不再像 Web 1.0 只存在在桌面上,也不再像 Web 2.0 那样存在在智能手机上,它将是无所不在的。Web 3.0 也可以被称为无所不在的网络,因为你周围的大多数东西都是在线连接的,也就是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真正的 Web 3.0——由人来控制的互联网

从以上描述来看,Web 3.0 是一个更适合人类使用的互联网,它对人类的服务更加优秀且自然。但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用户需要将自己的信息大批量无偿地提供给人工智能和服务提供者,让他们训练 AI 模型来提供更好的推荐和语义关联,而无处不在的 Web 3.0 体验也将导致互联网用户隐私的消失,商家知道你是谁,知道你喜欢吃什么,而你对商家却知之甚少。

隐私、数据、权利、审查、身份……这都是区块链 Web 3.0 关心的话题。

在互联网科技前沿的数字加密货币行业里,圈内人士对于 Web 3.0 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互联网早已千疮百孔,上面提到的 4 个属性只是互联网发展必然会经历的阶段,但并不足以构成 web 3.0。

真正的 Web 3.0 的几个特点

如果办公室小野拿到的广告分成是 100%,而不是平台抽成 30% 或者 40%,那么她将获得更多的收入。但是在现在的互联网阶段,这一目标几乎不可能实现,因为传统互联网是中心化运行、是被互联网巨头垄断的的,运营商需要为各种成本买单。

Web 3.0 需要全新的范式来颠覆如今的互联网巨头垄断局面,保护每一个互联网用户的利益。得益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存储、无法篡改、信息加密等特点,再结合区块律动 BlockBeats 近期的研究总结,可以大致地将 Web 3.0 贴上这么 4 个标签:

1、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2、数据确权与授权

3、隐私保护与抗审查

4、去中心化运行

针对目前互联网出现的诸多问题,诸如需要重复注册账号、服务商滥用用户隐私数据、网络公司使用用户数据盈利、网络服务无法延续等问题,都可以使用上述提到的 4 个标签单独或者组合起来使用,成为 Web 3.0 的解决方案。

Web 3.0 将带来透明、可信的互联网经济模式

因为用户已经免费使用了几十年的互联网内容,大家对于将个人数据通过《用户协议》和《隐私协议》的方式免费给网站、服务商使用的方法并不反感,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我们忽略了,企业使用用户的数据赚到的钱,并不会返回给用户,在收入覆盖运营成本之后剩下的利润,用户无权获得。很多人觉得这理所当然,但这不公平。

无论是 Web 1.0 还是 Web 2.0,因为运营服务的中心化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来透明度和信任的问题。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数据权益通证化、数据确权与授权的区块链技术应用来得到解决。用户在 Web 3 的世界里产生的数据归用户所有,在没有得到用户的授权确认之前,使用者无权使用。同时由数据使用而产生的收益,用户也有可能通过数字加密货币行业的通证经济分一杯羹。

通证经济、数字资产的出现,也让用户得到了参与 Web 3.0 开发公司运行的机会,他们可以参与投票、参与分红,实现开发者与使用者的良性互动。用户既是使用者,又是维护者。比如区块律动 BlockBeats 之前推荐的 Brave 浏览器,当用户在浏览器内上网时,浏览器会推荐广告给读者,与此同时也会返还一部分收入给读者。既消费了用户的数据,又为用户创造了收入。未来会有更多这样的产品出现,让用户参与到公司的运营中。AVC 资本合伙人 Fred Wilson 认为,这种行为可以被理解为是 Open Data(开放数据),属于 Web 3.0 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文章开头提到的老王,因为参与了某个项目的挖矿,他的矿机被用来当作视频网站的 CDN 节点,给附近的视频用户传递视频文件,按照上传出去的流量来计算自己的工作量,再从优酷或者爱奇艺或者腾讯视频分钱。老王就是一个非常标准的 Web 3.0 的参与者,他可以享受互联网的便利,也能为自己的贡献行为赚钱。

Web 3.0 会让用户放心使用

在传统互联网领域,用户对于自己的数据的控制权利,其实非常低。

比如你发表在博客上的文章,可能因为新浪博客的一封「停止服务公告」而遭到删除。即便是你在网易云音乐上花钱买的版权音乐,也会因为网易云版权到期而被从 App 中删除,再也听不到。你心爱的游戏也有可能因为开发商赚不到钱而「已断开服务器连接」,让你花了几个月打得装备灰飞烟灭。

传统互联网领域,这一切都已经发生,而且还会发生更多。在 Web 3.0 时代,这个问题将通过去中心化解决。

像以太坊 2.0、Dfinity 等号称全球计算机的区块链将为开发者提供基础的计算服务,不需要再去租用服务器,用户的数据也可以通过 IPFS、Sia、OrbitDB(使用 IPFS 的去中心化数据库)等技术去中心化存储,没有人能再控制你的数据。只要你愿意为游戏运行的区块链智能合约付费,即便整个游戏就只剩下你一个人,你仍然可以玩。

产品和游戏的改动也得经过社区投票才能通过,开发者不再有独裁的权利。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就因为网络游戏《魔兽世界》随意修改角色技能而对此大动肝火,Web 3.0 的出现将限制这种情况的发生。

Web 3.0 很无情但可以异常地公平

Web 3.0 实际上是冷冰冰的,它不会带感情,只有这样它才能为所有人忠诚地服务。

Web 3 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也将超越我们对目前金融行业的想象,而且已经落地。以 MakerDAO 去中心化借贷平台为例,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通过超额抵押数字资产来获得锚定美元的稳定币 DAI。

区块链和智能合约没有感情,它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它只认链上记在的不可篡改的记录以及实实在在的数字资产。

当你走进银行的时候,银行要审查你的资质,查你的资金来源,然后经过漫长的审查后再那你的抵押物给你贷款;而在 Web 3.0 的 Defi(去中心化金融)里,没有那么一个中心化的机构来对比进行审查,无论是你一个被赶出家门的流浪汉,还是一个身穿西装的华尔街大佬,部署在以太坊区块链上 MakerDAO 智能合约都将无条件地接收你的数字资产并将稳定币借给你。

现实世界中,你或许可以通过花言巧语取得别人的信任,而 Web 3.0 不听这一套。它是没有感情的机器,它不会骗人,也无法被人骗,同样在区块链上做生意,也可以几乎「去信任」。这种行为又被 Fred Wilson 称为开放金融(open finance)。

Web 3.0 效率低、普及难度大

但不可否认,新的 Web 3.0 世界存在很重大的问题:低效。这与区块链从业者们认可的 Web 3.0 去中心化运行有直接关系,去中心化的效率相较于中心化的 Web 2.0 和传统意义上的 Web 3.0 来说,都要低的很多。

首先是去中心化网络对于任务处理的速度低下,即便是那些号称 Web 级的区块链项目也无法掩盖效率低的事实;然后是使用去中心化网络需要支付的隐性成本,进入 Web 3.0 的用户都会被「手续费」概念给弄糊涂,原本的互联网根本不存在手续费这件事。

Web 3.0 要对用户科普的内容要远远超过区块链、比特币、加密货币要科普的知识。当然,开发者也可以通过多样的设计将应用程序设计的和传统 App 无异,让用户根本感觉不到这些复杂的运行机制的存在。但这类开发工具,才刚刚起步。

Web 3.0 的普及难度可能很大,无论是对开发者的普及,还是对用户的普及,还是对企业的普及,都将异乎常规的难。尤其是在如今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试图加强互联网监管的时代,Web 3.0 正在与政客们进行对抗。

再加上通证经济和人性自私,炒币远比做项目赚钱。为了取得大众信任,开发团队甚至需要定期露面来证明自己还在工作。如何把区块链运行得跟传统互联网一样,同时又能保持区块链的特性,是目前区块链开发者们仍在头疼和探索的难题。

Web 3.0 是否值得存在

这是绝大多数反对 Web 3.0 概念的声音。他们认为,如今的互联网已经发展到了几乎完善的阶段,用户已经习惯了出售数据,习惯了订阅制度,习惯了这一切后就不愿意再进入 Web 3.0 世界。

对此,他们认为 Web 3.0 这个概念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现在已经进入了 Web 3.0 阶段。从用户接受的角度来看,Web 3.0 似乎是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因为如今的互联网已经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但是从去中心化以及个人权益保护的角度来看,Web 3.0 有它的价值。但它的价值能多大,需要等待市场去检验。这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从数字加密货币市场角度思考的 Web 3.0 有它存在的必要,但它的存在是否值得我们花时间去等待,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开发者、区块链运营者还是用户,Web 3.0 不再像 Web 2.0 一样只需要等待就能享受,只有主动地参与才能够创造这么一个真正享受权利和值得旅行义务的新互联网世界。

以下是与Web3.0有关的代币:

Web3.0底层公链:Eth,Dot,Icp,Smt;

Web3.0数据存储:Ar,Fil,Cru,Pha;

Web3.0广告:Bat;

Web3.0社交:Mask,Rss3(未发币),Mirror(未发币);

Web3.0应用:Link,Grt,Mask,Bat,Band,Gnt,Lpt;

Web3.0论坛:Bbs(未发币);

Web3.0军火库:Gtc,Rad;

Web3.0云计算与通信:Ankr,Icp,Rlc,Mask,Pha,Cqt;

Web3.0身份索引:Lit,Icx,Bright,Sjsnb;

Web3.0隐私与匿名:Nu,Keep,Pha;

Web3.0交易:Uni,Dydx,Vega,Sushi,1Inch,Snx等;

Web3.0组织Dao:Ygg,Fwb,Bit,Gno,Dora等等;

By 律动

揭秘贝索斯投资的“永葆青春”神药

近期,搜狗CEO王小川辞任、投身生命科技领域,拼多多创始人黄峥辞任、开始布局“脑科学”……有评论人士表示,财富他们已经拥有得足够多了,剩下的就是如何解决“寿命”的问题。

美媒报道,57岁的贝索斯正联合一家生物科技机构Altos Labs,开发能逆转人体衰老的应用成果。其依赖的主要技术是诺奖得主山中伸弥在2006年发现的生物重编程技术。“你可以从一个 80 岁的老人身上取出一个细胞,然后在体外将年龄逆转 40 岁,没有其他技术可以做到这一点。”[1]

首富贝索斯投资“逆转衰老”,细胞“年轻”一倍,寿命即将货币化?

去年12月,哈佛大学遗传学教授大卫·辛克莱尔实验室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通过上述技术使老年小鼠恢复了视力[2],但他依然认为这个领域是“新生”——前景独特但距离临床研究还有10多年的漫长距离。

辛克莱尔确实有这样的发言权。作为衰老干预领域的权威,以及多个制药企业的参与创办人,他如今已经52岁了,但是外貌、精气神却没有丝毫的中年感。他曾对媒体表示:通过血液测算,自己的实际生理年龄只有30多岁。而贝索斯、比尔·盖茨等富豪在“延长寿命”领域的重金加注,有很大一部分信心来自于辛克莱尔。

首富贝索斯投资“逆转衰老”,细胞“年轻”一倍,寿命即将货币化?

52岁的大卫·辛克莱尔

2016年,辛克莱尔与华盛顿大学发育生物学教授今井真一郎先后在Cell公布了惊人的研究成果:通过给老年小鼠补充β-烟酰胺单核苷酸(即火爆富人圈的“哈佛衰老抑制剂”瑞维拓的关键成分),使其出现了显著的衰老逆转,老年小鼠的神经功能、代谢能力均大幅提升[3],后续甚至证实使高龄小鼠的剩余寿命延长了2.3倍[4]。随后,辛克莱尔便开始服用该物质并公开表示自己出现了“逆生长”的迹象,当2018年美国霍伯麦公司将其转化为实用化产品瑞维拓(Reinvigorator)后,甚至在富人圈内激起了持续疯抢。

目前,该物质已经具有完备的安全性验证和临床反馈。辛克莱尔就职墨尔本大学教授的父亲、博士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妻子也在常年服用该物质,他80岁的父亲如今还能在健身房做完一组130公斤的腿部推举……

首富贝索斯投资“逆转衰老”,细胞“年轻”一倍,寿命即将货币化?

除了瑞维拓外,挑动富人神经的“延寿”科技还在持续的挖掘中。将时间快进10年,当重编程技术开始走进应用,贝索斯接受全身的“细胞年轻化改造”后,这位中年首富的年龄或许将从67岁逆转,甚至有外国网友认为,未来支持寿命流通的时间交易所或将在首富的亚马逊帝国下建立。

对于硅谷的野心家们来说,很多人都会自信地说出“我不会死去”的观点。

“我不想让我的敌人活得比我久。”公认的延寿狂人、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在谈到自己是如何延寿时,毫不忌讳地说到。当时外界传闻,他定期会到一家名为 Ambrosia 的公司接受“换血”——将年轻人的血液注射到自己体内,这甚至引发了一小批美国富豪的效仿。他本人并不承认换血一事,却向媒体坦诚自己选择了“冰冻人”技术,也在吃一些衰老干预的药物。

首富贝索斯投资“逆转衰老”,细胞“年轻”一倍,寿命即将货币化?

“我认为,我现在距离我的最低标准——活到180岁刚过去了25%。”

防弹咖啡创始人戴夫·阿斯普雷今年45岁,他每天服用上百份补充剂,每6个月注射一次干细胞,他还有一个耗资500万元的“Alpha办公室”:低温冷冻、高压氧、红外线、电磁脉冲……各类的高科技在他这里都成了延寿的可能手段。

首富贝索斯投资“逆转衰老”,细胞“年轻”一倍,寿命即将货币化?

在他们眼里,衰老就和生活中的感冒、电脑上的bug一样,可以通过技术解决。而眼下,科技的进步正使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这一目标。

从2018年5月至今,以瑞维拓为代表的β-烟酰胺单核苷酸应用成果便始终位列衰老干预技术的第一梯队,在国立卫生研究院智库PubMed中检索相关词条,发表在《细胞》《科学》等期刊的研究显示有数千条,其中还有来自美国、日本、中国的人体临床研究成果[5]。

这项技术究竟火爆到哪种地步,李嘉诚曾通过非公开渠道获取此类物质(瑞维拓前体分子)服用,后来在媒体追问下说道“感觉超好”,而“李超人年轻20岁”的相关新闻也很快在整个亚太地区发酵。SOHO中国创始人潘石屹,在从麻省理工学院获取服用后表示“发现指甲长得很快”。瑞维拓通过京东和天猫进入中国后也迅速在国内富人圈中引发疯抢。

“对抗死亡,是我们的必争之战。”

这是贝索斯送给亚马逊股东们的最后一句话,而他就是这句话的先行者。

贝索斯在结束上一段婚姻后,他和新女友劳伦·桑切斯的花边新闻很快受到了全球关注。首富一改往日“硅谷码农”的形象,穿上花衫,以更年轻的精神面貌,与新人相拥出入象征上流社会身份的游艇、豪宅、酒会等。尽管被嘲“老房子着火”,但他却表现得毫不在意,只因女友“让我有回到青春的感觉”。

首富贝索斯投资“逆转衰老”,细胞“年轻”一倍,寿命即将货币化?

人到中年,对青春的渴望也到达了顶峰。除了这项被媒体放大的投资外,贝索斯早在几年前就与彼得·蒂尔一起巨资投了Unity Biotechnology,其创始人声称拥有“清除衰老细胞的技术”。其竞争对手Calico,也在谷歌和制药巨头艾伯维的支持下,首次公开其研究成果——让小鼠的大脑功能恢复至年轻水平。

而李嘉诚“年轻20岁”的新闻曝光后不久,他便入股了瑞维拓的上一代技术,步入晚年一贯低调的首富也不惜为其抛头露面地站台。贝索斯最新看好的重编程技术,也或将随着基因编辑、CAR-T疗法的普及,位列衰老应用的梯队。

这些流传富人圈的延寿技术,是否足够令人兴奋?因此,才有声音说:“永生的那个人不会是你,因为你没钱。”

不过,科学发展的本质还是在于推动人类的共同进步。以往1年花费150多万的富豪专享“延寿分子”,随着其技术奠基者霍伯麦与巴菲特旗下麦克莱恩的联手而下探至300美元,并逐渐渗透进普通的高净值群体。

首富贝索斯投资“逆转衰老”,细胞“年轻”一倍,寿命即将货币化?

人类的演化无时无刻不在颠覆自然界的规律:石器被计算机、机器人所取代,AI让自动驾驶代替了直立行走,基因编辑技术促成了世界首例猪肾在人体的成功移植……这些让人类解放双手、寿命延长的变化都在提示着:

现在正是重新定义人类物种的时刻,这不仅是变革的开端,更是演化的起始。

By 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