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为什么容易复发?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0年度工作报告,我国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为40.5%。也就是说,有近60%的癌症患者无法达到临床治愈。而复发、转移是癌症病人无法获得治愈的重要原因。

        爱看香港喜剧片的影迷对“吴孟达”这个名字可谓耳熟能详,他是香港少有的金牌配角之一,特别是和周星驰合作的喜剧电影,让人捧腹大笑。

       然而,2月22日,微博热搜上“吴孟达患肝癌”的消息却让影迷们笑不起来。据吴孟达好友向外界透露,吴孟达罹患肝癌,现已手术并进入化疗阶段。

       那么,达叔已经切除了肿瘤是不是就意味着影迷们可以松一口气了呢?其实,在抗癌的漫漫征程中,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可能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因为肿瘤一直伺机而动,随时准备卷土重来——复发,或是到别的地方兴风作浪——转移。因此打好和肿瘤的持久战,是取得抗癌胜利的关键。

       临床治愈不是切除肿瘤这么简单

       很多人认为,通过外科手术把肿瘤切除干净就万事大吉了。做完外科手术真的等于临床治愈吗?

       “对不同类型、不同分期的癌症,答案显然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巴一教授举例说,大多数甲状腺癌、I期胃癌患者仅进行根治性手术就有机会获得治愈,但是对于大多数恶性肿瘤,仅通过外科手术无法达到临床治愈。

       目前临床上推荐多学科合作机制,根据患者初诊的肿瘤分期、患者体质等情况选择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规范治疗后随访满5年,依然没有异常症状(如局部出血、疼痛)或体征(如异常的淋巴结肿大),超声、CT 等影像学检查也未发现明确转移性病变,可认为达到“临床治愈”,这也是医生们通常所说的“5年生存率”。

       癌细胞为何像打不死的“小强”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0年度工作报告,我国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为40.5%。也就是说,有近 60%的癌症患者无法达到临床治愈。

       复发、转移是癌症病人无法获得治愈的重要原因。对于癌症复发、转移的机制,目前尚无定论,依然是科学研究的热点。

       比较常见的有干细胞假说。在各种治疗后,大部分癌细胞死亡,但仍有一小部分细胞存活下来。这些存活下来的就是癌症干细胞,它们就像大树的根一样,具有自我更新和无限增殖的潜能,对多种治疗药物具有耐药性,其运动和迁徙能力又增加了癌症转移的风险。

       除了干细胞假说,科学家还发现,癌细胞为了存活下来,还具备“休眠”的能力。肿瘤休眠假说也是公认的癌症复发的机制之一。顶级期刊《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曾总结休眠癌细胞的生命周期:扩散的癌细胞首先会选择合适的生态位,但缺氧等微环境特点会抑制细胞增殖、引起细胞周期停滞,癌细胞此时会进行重编程而逐渐适应周围环境,在具备了逃脱免疫监视的能力后开始长期休眠。当癌细胞在贫瘠的环境中慢慢攒够了能量后就会被激活,或因微环境因素诱导而被激活。

       癌症的转移包含癌细胞浸润、血管生成等多个步骤,除了这两种与转移相关的假说外,还有上皮—间质转化假说、种子—土壤假说等。每一个假说背后都存在很复杂的生物学机制,但到底哪种才是真正的转移复发原因,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说法。

整体上来讲,复发的癌症比初始的癌症治疗要更为困难,对治疗方式的响应程度通常也不如肿瘤的第一次治疗,原因如下

  • 初始的手术或放疗等局部治疗已经尽可能将癌细胞完全清楚了。但仍然可能残留一些极小的癌细胞群体,很早就迁徙出了手术和放疗的范围。这些癌症往往是侵袭性非常强的(快速生长和快速扩散),也就是说复发的肿瘤是恶性程度是非常高的亚群组成的。对恶性程度进一步增高的肿瘤,治疗的困难性就会大大增加
  • 癌症对初始的放化疗治疗产生了抵抗力。癌细胞可以对治疗产生抵抗力,就像细菌对抗生素耐药一样。这意味着化疗或放疗也许可以杀死大部分癌细胞,但是其中一些癌细胞没有受到足够的影响或改变以至于可以在治疗后存活下来。这些癌细胞可以生长并导致癌症再次出现。之前的使用过的化疗药物再次使用敏感性下降很多,甚至没有疗效。目前的研究表明,剂量不足的放疗和化疗,甚至可以把一部分对放化疗不敏感的肿瘤“选择”出来,这部分肿瘤细胞就是肿瘤的干细胞,由于肩负着肿瘤细胞无限增殖的任务,其治疗抵抗的能力非常强大。也容易在全身各处定居增长起来,造成多发的转移,使得治疗更加棘手。
  • 初始治疗的副作用也会导致的再次治疗的困难:例如,某些特定的化疗药物会导致心脏问题或手和脚的神经损伤。如果持续给你同样的药物,会使得这些问题加重或者导致长期的副作用。手术治疗也是如此,第一次手术后,局部的粘连和解剖结构的变化,大大增加了手术并发症(出血、感染和穿孔等)的风险。再次放射治疗也是主要因为副作用的原因很少进行,这是由于第一次放疗后,正常组织如脊髓等已经接受很高的放射剂量,再次放疗,为杀灭肿瘤,脊髓等正常脏器不可避免的要接受再次照射,会出现脊髓截瘫、肠道穿孔和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身心都要“硬”才有希望打“胜仗”

       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显示,2012年—2015年,被称为“癌症之王”的胰腺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7.2%,而甲状腺癌却高达84.3%。

       为何同样是恶性肿瘤,复发转移的能力却大相径庭呢?

       由于肿瘤的异质性,不同类型、不同分化程度的肿瘤恶性程度不同,侵袭、转移、复发能力以及对治疗的敏感度也大不相同。究其根本原因,还是肿瘤细胞内在的基因调控层面的差异。科学家利用基因魔剪技术(CRISPR技术)为每个癌细胞打上一个独特的“标签”后,追踪它们及其后代的演变和转移过程,发现了导致转移的“热点”基因(IF127和REG4等基因与高转移潜力相关)。

       除了肿瘤本身的情况外,宿主的因素影响也非常大。比如对于同一肿瘤类型来说,分期越晚,肿瘤负荷越重,预后也越差;按计划接受规范化治疗的患者,其预后优于依从性差的患者;患者的身心因素、经济因素、家庭社会因素等也会影响预后。

       在临床上不难发现,体质好的患者、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的患者以及亲朋好友给予更多支持的患者可以更好地耐受治疗,更有机会从治疗中获益。

       “武器”升级有望提高患者生存率

       如何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是我们每一个临床医生关注的问题。医学研究中的新进展、新成果不胜枚举,但要落地到提高患者的生存,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探索新药物、新治疗模式的临床研究是提高癌症患者生存率最直接的方法。如今最火的癌症治疗药物当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恶性肿瘤可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让免疫系统重新奋起攻击肿瘤细胞。

       巴一教授介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使用已经在多种实体瘤的治疗中获得成功。

       新治疗模式主要是多学科讨论,相比于以往的单学科孤军奋战,目前肿瘤多学科讨论的协作模式也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对于肠癌肝转移这样的晚期患者,在内科、外科、介入科、放疗科等多方协作的基础上,依然有治愈的机会。

       其次,转化研究也在为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而蓄力。比如,很多转化研究开始寻找疗效预测分子标志物,这些标志物的发现将有助于医生针对不同患者筛选治疗方案。例如相关研究发现JAK1/2 突变、PTEN基因突变等与免疫治疗疗效呈负相关;POLD1/POLE 基因突变等与免疫治疗疗效呈正相关。医生看到携带这些基因突变的患者,自然就会对免疫治疗的取舍做出判断。

       最后,基础研究的发展一直是临床进步的后盾。新的治疗靶点、新的治疗药物都依赖于基础研究的支撑。巴一教授举例说,肥胖已被证实与癌症的发生及患者更差的预后相关。2020年12月发表于《细胞》(Cell)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肥胖会使癌细胞在与免疫细胞(CD8+T细胞)争夺燃料的竞争中胜出。在高脂肪饮食下,癌细胞能够进行代谢重编程以增加脂肪的摄取和利用,而 CD8+T细胞则不能。这个研究让我们知道T细胞与肿瘤细胞之间的拉锯战会因肥胖而改变,虽然还不能确定明确治疗靶点,但这一发现为通过代谢弱点来对抗癌症的新策略打开了大门。

       就目前情况下,接受规范合理的抗肿瘤治疗是降低复发转移、延长生存最有效的手段。进行定期复查和随访是早期发现复发转移最有效的方式。

癌症转移可以预测吗?

随着技术的进步,癌症转移的早预测早发现并不是不可实现的。首先,癌症复发转移的风险是能够被预测的。2019年ASCO会议报道了日本广岛大学津谷康弘教授在早期肺癌研究中发现的几个高危因素,包括:肿瘤>2cm,肿瘤侵袭脏胸膜,有局部淋巴或血管浸润。当存在这些风险因素时,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会从96%下降至86%,复发风险大大提高。最近发表于《Lung Cancer》杂志的一项研究则发现,术后cf-DNA检测阳性的患者,其疾病复发风险是阴性患者的8.5倍。其次,在癌症复发转移的早期进行有效处理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这就需要尽早发现癌症复发。出现以下情况应警惕癌症复发转移:

1原发症状

患者在经过一系列治疗后,病情稳定了一段时间,原发部位又出现了与初次确诊时相似的症状,如包块、结节等,并且可能症状加重。

2疼痛症状

除原发部位的局部疼痛外,还可出现背痛、腰痛,或其他部位的疼痛等。有些内脏疼痛不太容易察觉,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感觉腹部、腰部疼痛,并且疼痛短期不缓解,甚至加重,一般多见于骨转移。很多复发转移的患者都是因为疼痛不能忍受了才去就诊,此时可能就有点晚了,自己多受苦不说,也增加了治疗难度。

3消瘦症状

患者在治疗后,体重应保持在相对平稳状态,如某段时间出现了不明原因的消瘦、乏力,或贫血等症状时,应引起重视。这是因为体内肿瘤细胞增多,消耗了机体大量营养物质。

4淋巴结症状

患者应该时刻关注身体各部位的淋巴结情况,防患于未然。平时自己可以多摸摸,照照镜子看看,如颈部、下颌、锁骨窝、腋窝、腹股沟等处出现无法解释且无痛的淋巴结肿大,应当立即就医。

5发热症状

癌症患者的发烧和普通的感冒发烧有很大区别,一般不会超过38度,还可在午后、下午、夜间出现体温升高的症状。应该抗生素、抗过敏的药物一般作用不大,反而应用抗癌药后可退烧。当出现这种不明原因的低烧时也应引起警惕。

6出血症状

出血也是复发转移患者常出现的症状之一。如咯血、呕血、无痛性血尿、黑便、阴道流血,或身体其他不明原因的出血等,都应及时就诊。

7阻塞症状

管腔的狭窄,甚至堵塞也是常见症状之一,这是因为管腔内的肿瘤增大。若在食管,可见吞咽困难;若在气管或咽喉,可见气短、声音嘶哑,或语不出声等症状。

8脑部症状

部分脑转移的患者,当出现脑水肿时会出现疼痛、头晕或视物模糊。如果病灶长在支配肢体活动的区域,会出现渐进性的肢体无力,无法行走。

9.个体化基因检测,检出携带的致病基因以及致病突变,从而预测患癌几率,减少复发和转移

By 付琳

中国药企正在出海

2021年1月,百济神州与诺华就PD-1抗体的授权达成全球战略合作,前者将得到6.5亿美元的首付金额与22亿美元的总交易金额。这笔交易,拉开了2021年中国药企海外授权(License-out)的序幕。
8月8日,荣昌生物宣布与西雅图基因达成全球独家许可协议,后者将开发和商业化ADC新药维迪西妥单抗。荣昌生物获得的潜在收入总额将高达26亿美元,包括2亿美元首付款和最高可达24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交易数额刷新了中国制药企业单品种license-out交易的最高纪录。

据《财经·大健康》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底,中国药企共发生22起License-out交易,交易额超过35亿美元。项目许可引进License-in交易,共有82起。
授权合作 (License) ,是通过向产品授权方支付一定首付款,并约定一定金额的里程碑付款及未来的销售提成,从而获得产品在某些国家地区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等商业化权益。
引进项目的License-in,曾经助力一批生物科技企业上市。如今License-out背后,是中国本土创新企业展现的创新能力,被国外市场与合作方认可。
资本、行业、政策端人士的共识是“出海潮”将成为趋势,License-out项目会越来越多。

面对多变的支付环境、融资与资本退出渠道,如何在专注国内市场与国际化间抉择、布局国际化战略,如何决定商务拓展(BD)项目、选择合作伙伴等,是中国创新药企业需要进一步摸索的。

01

什么是好的商务拓展项目?

“内卷与国际化,这两个关键词我反复听到。”海思科医药集团国际合作部总监周峰感慨。
最先“卷”起来的是抗癌药物的靶点。抗癌药CAR-T细胞疗法中,CD19、CD20、CD22等都是热门靶点,仅CD19临床试验,在国内占比就超过40%。
另一个抗癌新药PD-1上,药企扎堆、同质化程度不输CAR-T。7月5日,乐普生物PD-1普特利单抗上市申请获国家药监局受理,这是国内第11款申报上市的抗PD-1单抗。国内已经批准七款PD-1单抗,均获批多项适应症,而且都有新适应症处于上市申请阶段。
西南证券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9月,全球有154个PD-1产品在研,其中85个由中国企业研发或合作开发,占比达55%。

什么是Car-T细胞治疗?

CAR-T细胞治疗是现今炙手可热的免疫治疗方法之一。CAR-T的全称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T细胞受体嵌合型T细胞作为最早的免疫治疗手段,这种T细胞会表达一种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s ,TCRs),这些T细胞受体可以特异性地识别胞内和胞外的肿瘤抗原。

CAR-T用的T细胞通过人工改造来提高特异性。操作时在从患者体内分离的普通T细胞,并在其中加入嵌合抗体。这个抗体可以特异的识别癌细胞,并激活T细胞来将其杀灭。加入这个嵌合抗体的CAR-T细胞便拥有了精准识别并打击癌细胞的“超能力”。将这样的细胞输入患者体内,就可以帮助患者清除癌细胞。实现了从最开始的基础免疫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变。

CAR-T治疗的流程示意,图片来自 CAR T Cell Therapies Are a Growing Area of Research

艾米丽-怀特黑德(Emily Whitehead)是CAR-T治疗的小代言人,这个5岁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小朋友在化疗无效医生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在六岁时接受了CAR-t治疗,康复后至今没有复发。

图片来自网络

利用CAR-T技术,还有不少“疑似治愈”癌症的例子,在半年或一年的复查后,没有发现癌细胞的死灰复燃。不过是否患者癌症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根治,在余下生命不在复发还需要时间来帮助我们检验。产业界不会错过这个前景大好的技术,诺华(Novartis)立刻将其作为其99亿美元研发预算的优先项目之一,朱诺治疗公司(Juno Therapeutics)以及美国凯特公司(Kite Pharma,Inc.)也投入这个技术的开发中。

一些参与CAR-T项目的公司

现实中还显骨感的CAR-T细胞治疗

虽然CAR-T技术听起来十分振奋人心,但是离真正的临床应用还有不少距离。在实现癌症治愈梦想的道路上,有不少的绊脚石有待清除。

首先,CAR-T技术也有副作用,其运用到临床的一个重大风险便是细胞因子风暴(Cytokine storm)。当T细胞杀灭细胞的同时会释放出一类叫做细胞因子的蛋白来号召更多的免疫细胞共同参与这场战争。但是由于CAR-T反应的过于高效,细胞因子的产生量也相当可观,这个“风暴”可能导致患者发生恶心、头痛、高烧等副作用,疏于监护还有死亡风险。

图片来自 What is the Cytokine Storm?

其次,现今技术的运用范围太有限了,对待实体瘤还处于束手无策的阶段。

同时,技术的效率有待提高、操作复杂、个性化程度过高、价格过于高昂、成功运用肿瘤范围还需扩大、肿瘤微环境带来的影响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临床试验中患者的多人死亡,FDA一度暂时叫停Juno公司的CAR-T免疫疗法JCAR015临床II期试验,并在近日最终再次由于病人死亡主动放弃了这一项目。这一表现更是增强了大家的疑虑。Kite的axicabtagene ciloleucel也造成过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和心脏骤停导致死亡的病例。

不解决这些问题,CAR-T技术的临床运用和可能的受益人群将十分受限。这也是为什么CAR-T技术公司在上市和融资时风头正劲,但是由于以上叙述的种种原因,现在公司股票的热度已经开始回落。

海外交易的内卷

海外交易也“卷”起来了,需用更多的钱去砸一个项目。不少生物科技公司负责人聚集的微信群里,常常会出现一名成员发出一则新闻,显示某公司签了引进项目的大单,随之而来的是整齐划一的恭喜,然后是签单的公司负责人发红包感谢。
“引进项目就像买东西,同样一个手机,原本6000元能买到,为什么要花1万元买下来,而且还骄傲地说拿下大单。”某业内人士说,用钱压竞争对手为了License-in,“这个风气不太好”。
在他看来,有些公司可能出于战略考虑,引进项目后更能吸引投资,“对于真正想做事情的公司,无形中交易成本整体提高了,造成内卷,恶性循环”。
商务拓展项目永远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周峰认为,首先要看项目是否有好的市场价值,其次要看能否落地、进临床,第三一定是买对的而不是买贵的。
购买、引进项目,是选择将自己核心竞争力较强的领域,与合作方强强联合。
广州领晟医药创始人宋燕,帮助不少企业完成过海外交易,她认为,对于企业来说,好的License-in项目应该是对自身成熟产品、自研管线的补充,“要么你是为了实现技术上的领先,要么希望拿到某一项独特技术的授权,要么扩大自身适应症独特的适应能力”。
如何成功地将项目License-out出去?第一步要看的,仍是产品是否有足够的底气。
宋燕的经验是,首先要看项目本身是否基于最好的靶点,尤其是跨国药企、大公司正在做的,而且进度比较接近的;还要看临床试验是在哪里做的,能否经得起核查,数据的国际化程度如何,甚至是找哪家公司做的临床试验。

意将上市的公司,需慎重考虑海外交易

一单关键的海外项目交易,往往会成为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通过监管机构审评、进入市场的机会显著增加。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统计显示,通过商务拓展项目得到上市申请药物,通过的成功率更高,基本超过50%。
上市公司的商务拓展项目交易,对于二级市场无疑是利好消息。荣昌生物8月8日公布与西雅图基因的License-out交易,8月10日股价达到每股119.6港元,比前一个交易日上涨22.35%,盘中一度达到每股145.5港元的高价。
出价过高的License-in项目,最终也难逃市场规律。美国众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炽认为,随着国内医保政策的变化,交易价格过高的License-in项目,会很难在中国市场得到预期的回报,“会从股价和其他层面上体现出来”。
从2020年12月至2021年9月,至少九家制药公司的科创板IPO被否,上市被拒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其中不乏陷入License-in模式争议的企业,比如亿腾景昂、天士力等。
一些业内人士的观察是,注重自主研发能力的科创板,不欢迎License-in。
在太湖医药创新大会上,上交所的参会人员面对企业的疑问表示:科创板不喜欢纯License-in模式,对于有License-in项目的公司,要看其在共同开发项目中的参与程度。

除了IPO难关,在海外交易的实战中,生物科技公司们还要与诸多大药企“直球对决”。当面临同一个具有潜力的创新药项目,小公司与大药企都想要引进时,资金、人才,甚至谈判话术、对项目的感情都成为决定胜败的关键。
过往十年,中国医药产业成立了1500多家大大小小的生物科技公司。不少生物科技公司的商务拓展负责人的疑问是:公司规模小、海外项目经验有限,甚至资金也只够一个项目的交易,如何拿到心仪的项目?
“有大公司介入时,你要小心一点了。”宋燕说,小公司要展现自己能力,“要表现出在这个赛道你对这款药爱的一塌糊涂”。此外,技术团队的沟通要对等,要有自己的想法,要证明自己在中国市场知道的最多,解决问题能力最强。
兴业证券董事总经理、医药首席分析师徐佳熹则对生物制药企业提出四个标准:研发管线中要有一款至少10亿元国内销售的品种,以200万元养一名销售来算,要有一个500人以上的销售部门;要有足够的临床人员数量、药政能力、市场准入经验;创始人要兼具科学家和企业家的素质;要有持续进入品种的商务拓展能力。
尽管困难重重,宋燕还是认为,“对于创新药企业而言,价值不能仅仅停留在中国内地市场,更要向国际进军。”

03

国际化布局要趁早

荣昌生物创始人兼CEO房健民在梳理自己公司十多年的演化进程后,认为“犯了很多错误”。
“早期,没有那么大的雄心壮志,只是说这个药能够在中国上市就不错了,来自资本市场的钱也很少。”房健民回忆2008年创建公司之初,从公司战略到布局,到临床试验,一开始没有按照国际的标准来做,“前几年,我们还在考虑国际化对创新公司的意义”。
随着国内数据的积累,房健民团队觉得适合在美国报临床,开始和美国FDA沟通。“又返回头做一些工作,比如补一些数据来支持美国的临床申报,这是比较浪费的,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2021年3月,荣昌生物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新药泰它西普在国内获批上市;4月,美国FDA授予快速通道资格。
凭借泰它西普上市、与跨国药企海外交易后,10月14日房健民公开宣布,“2亿美元的首付款,我们已经收到了。”
房健民提醒“后来人”为避免日后的麻烦,做创新药,一开始就要把国际化作为主要的内容,不管要不要在美国申报,CMC(药学研究)的工作都要满足美国FDA和EMA(欧洲药品管理局)的要求。
随着国内研发成本的急剧上升、同靶点候选药物竞争白热化、医保谈判降价压力,新药上市后在国内的回报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医保谈判让药企心惊肉跳,过了这一关,进医院又是一个难题,医院总在说总量需要控制,创新药进来意味着将其他药挤出去。”一名药企负责人感慨,“以前认为拿到国内百分之几都是很大的市场,现在发现不够可观。”
国际化不再只是药企、生物科技公司的高目标、高追求,已然成为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市场很大,但是14亿人的市场再怎么样,也比不上70亿大。”徐佳熹说。

By 孙爱民、王小

软银与DCG最近投了哪些加密项目

10 月 30 日至 11 月 5 日期间,加密市场共发生 27 笔投融资事件,较上周略有下降;已披露投融资总金额为 13.098 亿美元,为今年四月以来次高点。

软银大手笔加码加密市场,DCG 完成 7 亿美元融资 | 投融资周报

从赛道分类来看,NFT 和游戏赛道热度继续上升,该领域融资数占总融资数比例过半。本周共发生 3 笔亿级大额融资。金额最高的一笔为灰度母公司 DCG 以 100 亿美元估值融资 7 亿美元,软银愿景基金二期与 Latin America Fund 领投;其次为区块链游戏工作室 Mythical Games 完成 1.5 亿美元 C 轮融资,a16z 领投;非洲跨境支付公司 Chipper Cash 以 20 亿美元估值完成 1.5 亿美元融资,FTX 领投。

除此以外,软银还在过去一周内领投了 The Sandbox 完成 9300 万美元的新一轮融资,这也是元宇宙大火的当下备受市场关注的一则融资消息。软银愿景基金是软银旗下科技投资基金,重点关注科技领域独角兽,其在过去一周内的活跃表现展现了其押注加密领域的决心。

机构方面,本周持续活跃机构包括 a16z、Animoca Brands、Jump Capital 、Dragonfly Capital、Multicoin Capital、Huobi Ventures、Electric Capital 、FTX 、Hashed、Polychain Capital 、Delphi Digital 、DeFiance Capital、Tiger Global、DeFiance Capital 等,活跃机构普遍聚焦于 NFT 和 DeFi 等领域。

注:统计中融资笔数和总金额不包含投资基金融资和谷歌向芝商所投资。

NFT 和游戏

区块链游戏工作室 Mythical Games 完成 1.5 亿美元 C 轮融资,a16z 领投

区块链游戏工作室 Mythical Games 完成 1.5 亿美元 C 轮融资,估值达 12.5 亿美元,a16z 领投,D1 Capital、RedBird Capital、The Raine Group、Binance、FTX 参投,现有投资者 Galaxy Interactive、WestCap、01 Advisors、Javelin Partners、Struck Capital、Alumni Ventures 和 Signum Growth Investments 追投。

来源链接

区块链沙盒游戏 The Sandbox 完成 9300 万美元融资,软银 Vision Fund 2 领投

区块链沙盒游戏 The Sandbox 完成 9300 万美元融资,软银 Vision Fund 2 领投。

来源链接

游戏工作室 Faraway 完成 Alameda Research 和 Alameda Research 领投的 2100 万美元 A 轮融资,a16z 和红杉资本等参投

游戏工作室 Faraway 完成 2100 万美元 A 轮融资,Alameda Research 和 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 领投,a16z、红杉资本、Pantera Capital、Jump Capital 和 Solana 参投。

来源链接

数字房产交易游戏 Upland 完成由 Animoca Brands 领投的 1800 万美元 A 轮融资

数字房产交易游戏 Upland 完成 1800 万美元 A 轮融资,Animoca Brands 领投,其他投资者包括 OneTeam Partners、Block.one、Alumni Ventures Blockchain Fund、Global Founders Capital、C3 Management、Michael Ronen (前软银管理合伙人)、Mike Vorhaus (Vorhaus Advisors)和 Michael Terpin (Transform Group CEO)等参投。

来源链接

板球 NFT 平台 Faze 完成 174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Tiger Global 领投

板球 NFT 平台 Faze 完成 174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Tiger Global 领投,Dapper Labs、Coatue、红杉资本印度、SamsungNext、Courtside Ventures 以及萨克拉门托国王队主席 Vivek Ranadive 参投。

来源链接

互动式内容体验创意工作室 rct AI 完成超千万美元的 A-3 轮融资,Zonff Partners 联合投资

旨在运用分布式学习和人工智能打造下一代交互式体验的创意娱乐工作室 rct AI 完成超千万美元的 A-3 轮融资,Zonff Partners 联合投资,原股东 Galaxy Interactive 以及元宇宙资本、Springwind Ventures、Bonfire Union、Everest Ventures Group、FBG Capital、Folius Ventures、HashKey Capital、Hash Global、复星集团联合创始人梁信军、Lucid Blue Ventures、Mask Network、PKSHA SPARX Algorithm Fund、SNZ 等参投。

来源链接

NFT 数据市场 Hawku 完成 4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光速创投领投

NFT 数据市场 Hawku 宣布完成 4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光速创投领投,Dragonfly Capital、Multicoin Capital、Alameda Research、Animoca Brands、Solana、Virtual Human Studio、e^{i} Ventures 等参投。

来源链接

ARPG 游戏 Project SEED 完成 310 万美元私募融资,Huobi Ventures 等参投

ARPG (动作角色扮演类)游戏 Project SEED 完成 310 万美元私募融资,Huobi Ventures、Solar Eco Fund、Cipholio、Solana Capital、BlackEdge Capital、Basics Capital、UG Ventures、Exnetwork Capital、Minted Lab 等参投。

来源链接

NFT 社交平台 Monaco Planet 完成由 Three Arrows Capital 和 IMO Ventures 投资的 3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NFT 社交平台 Monaco Planet 完成 3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本轮融资由 Three Arrows Capital 及 IMO Ventures 共同投资。

来源链接

Solana 生态 NFT 社交平台 Only1 完成超 300 万美元融资,将推出 NFT 市场

Solana 生态 NFT 社交平台 Only1 (LIKE)宣布获 A41 Ventures、Satori Research 和 Ellipti Ventures 战略投资,Only1 已经完成了超过 300 万美元的融资。

来源链接

多链游戏基础设施开发商 Koi Labs 完成 260 万美元 Pre-A 轮融资

多链游戏基础设施开发商 Koi Labs 宣布完成 260 万美元 Pre-A 轮融资,本轮融资由 AU21 Capital、Titans Ventures、CryptoDiffer、X21 Digital、Maven Capital、Encrypt Club、Kyros Ventures、Exnet Capital 等参投。

来源链接

基于 Solana 的游戏 Nyan Heroes 完成 250 万美元融资,Three Arrows 等领投

基于 Solana 的射击类游戏 Nyan Heroes 宣布完成 25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由 Three Arrows Capital、Mechanism Capital 和 DeFiance Capital 领投,Sino Global Capital、Infinity Ventures Capital、Solana Ventures、Skyvision Capital、Yield Guild Games 和 Merit Circle 参投,天使投资人包括 Kevin Lin (Twitch)、Thomas Vu (Riot Games)、吴忌寒(Matrixport)、Darren Lau (The Daily Ape)和 Mr.Block。

来源链接

元宇宙土地信息聚合器 WeMeta 完成 110 万美元首轮融资,DCG 等参投

元宇宙数字土地信息聚合器 WeMeta 完成 110 万美元首轮融资,Delphi Digital、DeFi Alliance、Digital Currency Group、Galaxy Interactive、Hashed、SkyVision Capital 和 Tribe Capital 参投,其他天使投资者包括 Andy Chorlian (Fractional)、Darren Lau (The Daily Ape)、John Fiorelli (Kenetic)和 Navi Singh (Antler)。

来源链接

区块链游戏初创公司 Star Sharks 获 Binance Labs 战略投资

区块链游戏初创公司 Star Sharks 获 Binance Labs 战略投资,投资金额未披露。Star Sharks 是一款建立在币安智能链(BSC)上的,以海洋世界为背景的 3D NFT 游戏,用户可以通过持有、繁殖、交易其鲨鱼宠物 NFT 来获取收益。

来源链接

DeFi

Cardano 生态 DeFi 协议 Ardana 完成 1000 万美元战略融资,Three Arrows、Ascensive Assets 领投

Cardano 生态 DeFi 协议 Ardana 完成 1000 万美元战略融资,Three Arrows Capital 和 Ascensive Assets 共同领投,cFund、Morningstar Ventures、Mechanism Capital、Kronos Research、FMFW、MGNR、Selini Capital、Skynet Trading 和 Portico Ventures 参投。

来源链接

加密衍生品市场 Beta Finance 通过私募融资和公开代币销售筹集 575 万美元资金

由 DeFi 平台 Alpha Finance Lab 孵化的加密货币衍生品市场 Beta Finance 宣布通过私募融资和公开代币销售筹集了 575 万美元资金,私募轮融资由红杉资本印度领投,ParaFi Capital、DeFiance Capital、Spartan Group、GSR、Delphi Digital 和 Multicoin Capital 参投。

来源链接

Tempus 完成 400 万美元新一轮融资,计划于 11 月底在以太坊主网上线

未来收益率代币化和固定利率协议 Tempus 完成 400 万美元新一轮融资,Distributed Global、Jump Capital、 Koji Capital 参投,现有投资者也参与了该轮投资。

来源链接

DeFi 质押和流动性策略平台 xToken 完成 200 万美元融资,Lattice Capital 等参投

DeFi 质押和流动性策略平台 xToken 完成 200 万美元融资,Lattice Capital、Zeal Capital 创始人 Joe Buttram、Cygni Capital 联合创始人 Thomas France、Kyber Network 联合创始人 Loi Luu 及其团队、Synthetix 创始人 Kain Warwick 等参投,所筹资金将用于发展 xToken 的去中心化资产管理平台。

来源链接

YieldFi 平台 Entropyfi 通过 Deversifi 上的 IDO 融资 160 万美元

YieldFi 平台 Entropyfi 通过 Deversifi 上的 IDO 融资 160 万美元,将上线 Deversifi、Uniswap 和 QuickSwap。

来源链接

YieldFi 平台 Entropyfi 完成 150 万美元种子轮及私募轮融资

YieldFi 协议 Entropyfi 宣布完成 150 万美元种子轮及私募轮融资,4RC 领投,Crypto.com、Hotbit、Woo Ventures、LD Capital 以及极客投资团队和天使投资人 ChainIDE、DeFi Dad、区块先生、Justin Bram 参投。

来源链接

应用

虚拟交互视频聊天平台 Gather 完成 5000 万美元 B 轮融资,红杉资本和 Index Ventures 领投

专注于虚拟交互的视频聊天平台 Gather 完成 5000 万美元 B 轮融资,红杉资本和 Index Ventures 领投,Dylan Field (Figma)、Jeff Weiner (LinkedIn)、Juan Benet、Lachy Groom、Elad Gil、YC Continuity、Neo、Haystack 参投。

来源链接

数字身份认证公司 Spruce 完成 750 万美元融资,Ethereal 和 Electric 领投

数字身份认证公司 Spruce 宣布完成 750 万美元融资, Ethereal Ventures 和 Electric Capital 领投,其他投资方包括 BITKRAFT、Coinbase Ventures、Alameda Research、A.Capital Ventures、SV Angel、Protocol Labs、Future Positive、Third Kind Venture Capital、Gemini Frontier Fund 以及 Parity Technologies 联合创始人 Jutta Steiner 等。

来源链接

Cosmos 生态隐私一层网络 Penumbra 完成 475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Penumbra Labs 完成 475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Dragonfly Capital 领投,Interchain Foundation、Lemniscap、Robot Ventures、Volt Capital、Figment、Strangelove Ventures、Informal Systems 和 ZKValidator 参投。

来源链接

澳大利亚加密投资应用 Bamboo 完成 400 万美元 A 轮融资,Orthogonal Trading 等参投

澳大利亚加密投资应用 Bamboo 完成 400 万美元 A 轮融资,Orthogonal Trading、Mountain Ash Investment Management 和 VP Capital 等参投。

来源链接

CeFi

灰度母公司 DCG 以 100 亿美元估值融资 7 亿美元,软银愿景基金二期与 Latin America Fund 领投

灰度母公司 Digital Currency Group (DCG)以 100 亿美元估值融资 7 亿美元,软银愿景基金二期与 Latin America Fund 领投,GIC Capital、Ribbit Capital、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旗下私募股权投资机构 CapitalG 参投。

来源链接

非洲跨境支付公司 Chipper Cash 以 20 亿美元估值完成 1.5 亿美元融资,FTX 领投

非洲跨境支付公司 Chipper Cash 完成 1.5 亿美元 C 轮延期融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 FTX 领投,现有投资者 SVB Capital 、Deciens Capital、Ribbit Capital、Bezos Expeditions、One Way Ventures 和 Tribe Capital 以及一些新投资者参投,此轮融资后该公司估值达 20 亿美元。

来源链接

加密货币交易所 AscendEX 完成 5000 万美元 B 轮融资,Polychain Capital 和 Hack VC 领投

加密货币交易所 AscendEX 完成 5000 万美元 B 轮融资,Polychain Capital 和 Hack VC 领投,Jump Capital、Alameda Research、Uncorrelated Ventures、Eterna Capital、Acheron Trading、Nothing Research 和 Palm Drive Capital,AscendEX 在 B 轮融资中的估值达 4.55 亿美元。

来源链接

其他

谷歌向芝商所投资 10 亿美元,芝商所核心清算和交易系统将迁移到谷歌云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与谷歌云(Google Cloud)签署为期 10 年的合作伙伴关系,谷歌已向芝商所投资 10 亿美元,芝商所的核心清算和交易系统也将迁移到谷歌云,从而通过采用云来改变全球衍生品市场。

来源链接

区块链游戏开发平台 Enjin 成立 1 亿美元 Efinity 元宇宙基金,将用于元宇宙生态建设

区块链游戏开发平台 Enjin 成立 1 亿美元 Efinity 元宇宙基金(Efinity Metaverse Fund),以正式支持 Enjin 的生态系统合作伙伴,并帮助实现去中心化的 Metaverse。

来源链接

Avalanche 基金会启动 2 亿美元专项投资基金「Blizzard」

Avalanche 基金会启动 2 亿美元专项投资基金「Blizzard」,该基金的初始投资者包括 Avalanche 基金会、Ava Labs、Polychain Capital、Three Arrows Capital、Dragonfly Capital、CMS Holdings、Republic Capital、R/Crypto Fund、Collab+Currency、Lvna Capital、Finality Capital Partners。

来源链接

NFT 生态投资公司 Sfermion 旗下风投基金 Fund II 完成 1 亿美元募资,DCG、Animoca Brands 等参投

NFT 生态投资公司 Sfermion 旗下风投基金 Fund II 完成 1 亿美元募资,DCG、CMT Digital 和 Animoca Brands 参投,个人投资者包括 a16z 合伙人 Marc Andreessen、Gemini 创始人 Winklevoss 兄弟以及 Bloq 联合创始人 Matthew Roszak。

来源链接

加密风险基金 Collab+Currency 为新基金募资 6000 万美元,将继续投资早期加密项目

加密货币风险基金 Collab+Currency 宣布完成一只新的 6000 万美元基金募资,将继续投资于早期加密项目,此外 Collab+Currency 在推出的新网站上列出其投资组合。

来源链接

区块链投资机构 Sanctor Capital 首只基金已筹资 2000 万美元,将专注于 GameFi 等领域

区块链投资机构 Sanctor Capital 已为其首只基金筹资 2000 万美元,将专注 GameFi、DeFi 和跨链基础设施开发。

来源链接

SocialFi 平台 Torum 获 Kucoin Labs 基金投资,具体金额未披露

SocialFi 平台 Torum 获 Kucoin 旗下 Kucoin Labs 基金战略投资,具体投资金额未披露,此次合作将赋予 Torum 与独家合作伙伴的联系,并获得 KuCoin 生态系统提供的区块链技术支持、法律咨询等服务,以专注于发展社交网络元宇宙。。

来源链接

By 链闻

为什么没人愿意上职校

“职高是提前被社会淘汰的小孩待的地方,比起学校它更像一个收容所。”这是学生李维对职校生活的总结。

“职业学校类似于托儿所的存在,从家长的角度,只要不出事,平稳度过这三年就行。”研究职校教育的学者周舟说。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019年,中国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重提“普职比大体相当”。

2018年开始,中国官方接连颁布文件和提交法律修订案,为提振职业教育背书。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中国制造缺乏增长动力的背景下,官方寄望职业学校培养能推动制造业转型的高级技术工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今年4月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期间,指示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作出批示:“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

而另一方面,在教育资源不平衡和大学扩招的影响下,职业教育的成效颇受质疑。职校学生近20年来一直遭遇歧视,不被社会舆论和就业市场认可。今年又常常见诸报端的“普职比大体相当”(指升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的提法,引起了不少家长的争论和恐慌,职校学生的现实处境和国家政策的规划之间,有着明显的落差。

这种落差为什么会长久存在?中国的职业教育和社会需求真的能够接轨吗?学生们为什么会选择上职校?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毕业后的出路又在何方?

不得已的选择

李维出生于2000年,在成都长大。2015年初中毕业,因为中考成绩不高,只能上离家很远的一所普通高中,或者读职业高中(简称“职高”)。

填报职校志愿和高中志愿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一座城市的高中排名总是口口相传,也有历年录取分数线作参考;职校的信息则混乱且不透明,李维的分数够得上成都所有的职校,但她并不知道应该报哪所学校。

在中国职高是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以下简称“中职”)的一类,此外还有中等专业学校(中专)、技工学校(技校)等,属于高中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学生毕业后可以获得中等学历。

根据中国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20年中国有9896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生1663.37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39.96%;作为对比,同年中国有1.42万所普通高中,在校生2494.45万人,约占总数的59.93%。

img

尽管九年义务教育完成后选择继续升学的学生中有四成上了职业学校,但中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一直很低,中职学生也长期被认为是“成绩差”、“素质低”、“没前途”的群体。即便是官方表述,也承认职业教育存在种种问题。2002年,国务院发布《推进职校教育改革的决定》,承认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较差,教育教学质量不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019年,国务院再次印发《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仍然表示职业教育问题重重,“到了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的时候”。

中考后,李维的姐姐陪她去了一所航空类的职校面试,从家里坐地铁出发要三个半小时。航空学校学费很高,16000元人民币一年,但环境很好,教学楼也修得很漂亮。李维到了那里,内心只有抵触。“周围很荒凉,跟学校反差很大。”负责面试的招生办老师告诉李维,三年读完后就可以直接出来实习、工作——这也是职业学校的重要卖点,但她刚初中毕业,从没想过“工作”离自己这么近,只觉得害怕。

从航空学校面试回家,李维心情低落,什么学校都不想去。一所公办职高给她爸爸打电话,说有“升学班”,只要成绩好就有机会上本科,她答应了。但她后来才知道,会主动打电话招生的职高,都是比较差的学校。很多学生都是被“介绍”进特定职校的——这是一门生意,有的初中班主任甚至会劝成绩差的学生去读职校,“到了那里想怎么玩都没人管你。”

李维已经忘记去职高的决定是怎么做出来的,只记得当时自己特别沮丧。那时李维的爸妈刚离婚,一向给李维出主意的妈妈也从家里搬了出去。“选学校的过程我爸妈几乎没有参与,到最后我自己也觉得很累,所以当时我爸跟我讲,我就想,好吧,也许这所会好一点,然后我和我爸都松了一口气。”

“成绩不好只是上职高的原因之一。”研究中国职业教育的学者周舟在江西一所县城职高做过半年的田野调查,她认为农村的小孩读职校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近几年县城的重点高中独大,同时挤压了普通乡镇高中和中职院校。“这导致了学生成绩如果达不到县城最好的高中,只能在职高和乡镇高中做选择,而可能这两者上大学的概率是差不多的,甚至职高上大专院校(大学专科院校,即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概率可能更高。”

家庭经济条件也是学生选择读职校的重要原因。周舟做田野调查的学校,学生家长大多是工人和农民,也有做小生意的。“有不少学生说选择职高是因为可以早点工作,如果上普高,考不上大学就浪费了三年的钱,考得上大学也是家里一个负担。”周舟分析,尽早进入社会工作,是职校学生的“懂事”。

菠菜在江苏常州读过职高。2012年中考前,菠菜的爸爸就已经替她选好了一所职高,连专业都已经决定好了——“城市铁道运营管理”,毕业后能去高铁当乘务员。中考前的校园开放日,菠菜和爸爸去职高参观,在学校门口迎宾的是两个学姐,长得很好看。菠菜当时觉得,毕业后能做一个高铁乘务员也不错。

直到亲戚开始安慰她——“职高也挺好的,好找工作”,菠菜才反应过来,读职校是一件应该感到羞耻的事情。尽管爸爸始终认为,女生读完职高、找份工作,“安安稳稳”,没什么不好,但成为职校生之后,菠菜迅速经历了这一身份带给她的自卑和挫败。

不过,由于经济发展不同,“读职校”在城市和农村也有着不同的意味。王樵夫在广东潮汕地区一所技工学校教书,学校开在乡镇,学生也都是周边农村的孩子。他说:“农村户口读我们学校是免费的,他们从一开始就觉得自己会来到这里,读职校没什么自卑心理,家长也对学历没太重视。”这所学校的门槛很低,不需要中考分数,有初中毕业证就能报名入学。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报告》,2017年,中国有250余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领取了国家助学金,其中西部地区学生占一半。

img

2015年11月19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一群外国记者参观政府组织的一所职业学校,学生们在玩具汽车装配线上工作。摄:Damir Sagolj/Reuters/达志影像

学习是一件羞耻的事

罗拉是自己决定读职校的,2016年他初中毕业,这对他是一场解脱,他庆幸自己可以不再跟应试教育缠斗。“它教学是为了考试,但我学习的目的不是考试。”罗拉认为应试教育花了太多时间教学生做题和考试,这不是他心目中的教育。

罗拉抱着接受另一种教育的心态去了成都技师学院机械系——西南地区最好的中等职业学校之一,但还是受到不小的冲击。入学第一个星期是军训,有一个晚上操演结束,罗拉先回到寝室,坐在椅子上看书。另一个室友回来看到这一幕,非常惊讶,室友后来告诉他:“居然在职校里会遇到一个看书的人。”

罗拉也很惊讶,寝室里年龄最大的同学已经24岁,比当时的他大了10岁,读了一年又退学。许多同学的穿着打扮、行为举止都像“小混混”,这和初中的分别很大。

学习在职校似乎是一件羞耻的事情。菠菜读职高的时候,隔壁班有个男生,作派像一个老学究,特别爱学习,下课会问老师问题,在同学眼里是个十足的怪人。

菠菜学习的时候,也总是本能地避开同学。她的专业是城市铁道运营管理,课程很杂,要学机械制图、电路、管理学、心理学。大多数同学都在课堂上玩手机,老师告诉她们,女生毕业后可以去高铁当乘务员、或者去地铁和机场做地勤,男生可以去当地铁司机——这些职业上岗前都会有培训,内容和学校教的东西没有太大关系。

菠菜读初中的时候成绩也不好,但学校管得很严,她从没想到职校的学习氛围这么松散。她不习惯自暴自弃,但对自己的专业和附带的职业前景已经失去兴趣,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迷茫之中开始在视频网站看老师讲高中课程的视频,想着也许还能参加高考。

“他们可能在意的不是学习,他们想要和同伴之间的关系,甚至可能想要从‘混日子’变成一个‘混社会’的状态。”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所长史耀疆跟学者马跃2016年发布了报告《中国农村中学辍学调查》,研究了来自四个省份的2.5万名学生,结果显示,来自农村的学生中,初中毕业后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会继续升学(普通高中和中职),而中职学生的辍学率也高达29%-32%,相比普通高中(4.2%-7.4%)高出不少。周舟做田野调查的职高,官方统计的辍学率低于2%,但她认为这个数字明显失实,“学生和老师都说学校里辍学的同学并不少,比如有两个年级,刚入学没多久就有二、三十个人不读了。”

“虽然在学校,但实际上没有在上学的状态,这种学生是非常多的。”周舟说,除了直接辍学的学生,还有很多中职学生处在“混日子”的状态,她称之为“隐性辍学”。“他们可能在意的不是学习,他们想要和同伴之间的关系,甚至可能想要从‘混日子’变成一个‘混社会’的状态。”周舟在学校中发现,学生中常常会讨论谁是“精神小伙”,这是一个流行词汇,指的是混社会的青年。

对于尝试在职校努力学习的学生来说,阻碍是多重的。比如菠菜很难在学校找到学习的地方。每天下午放学,学生必须轮流打扫教室卫生,把桌椅摆放整齐,等待学生会检查,菠菜这个时候就不得不中断自习,离开教室;图书馆的桌椅也很少,而且下午5点就关门;寝室里都是玩游戏和打电话的室友,会玩到半夜。很多职校实行封闭式管理,住宿的学生不能出校门,但学校也没有什么学习空间。

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李维职高学会计专业,老师也不会教电脑上操作的会计软件,而是用手写账本进行教学。她在职高的同班同学之中,几乎没有毕业后去做会计工作的。她从职高考上了一所大专,同样读会计专业,对比之下,她认为职高的教学和管理制度都很不完善。“职高的老师更像大学老师,不会管你,但大学有一个体系支持你学习,职高没有。”李维说,学校连图书馆也没有,想学习也不知道从何学起。

在中职学校教汽车维修专业的老师大钟也承认,教学内容和社会脱节是不可避免的。他以数控机床为例,工厂的设备一直在更新换代,而大部分学校用的都是老旧的设备,学习跟生产是脱节的。“学生学到的永远是过时的知识,但如果你在北京,不会过时太多,在小县城,过时是难以摆脱的。”他说。

成都卫生学校的一则招生广告中写道:“半军事化管理就是可以为提高对这些学生管理教育而可实行的一种管理模式。”

学生“混日子”的另一面,是中职学校普遍推行“军事化管理”。周舟在的学校是一所民办职高,每天的第一节课都是军训。学校聘请了许多退伍军人担任教官,同时还做班主任,这引起了普遍的不满。“老师会跟我吐槽说这些教官根本不懂得教育的方法,学生们也会认为教官不是老师。”周舟说,封闭式管理是民办学校的特色,这也和学校的经济考量有关——比如学校的小卖部、食堂都是学校赚钱的渠道。

“职校的老师还会监督学生们的社交账号,比如说在 QQ 看谁和谁是情侣头像,然后去他们的快手抖音里寻找谈恋爱的蛛丝马迹。”周舟认为,虽然普通高中也会有学校纪律,但职校对学生的管理更严苛,这也符合家长的需求。 不少职业学校的都把“军事化管理”作为自己的卖点。比如九江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宣传中写到:“上午、下午、晚自习上课前15分钟,值班教官哨声集合,各班教官清点人数,进行短暂讲评后,列队进入教室。下课后教官整队,依次进入食堂用餐。21∶30后,值班校领导、教官、班主任和国旗班同学进行查寝,检查学生就寝情况。”

成都卫生学校的一则招生广告,这样形容自己的学生:“集聪明、贪玩、任性、厌学、基础差、缺乏自信于一体……半军事化管理就是可以为提高对这些学生管理教育而可实行的一种管理模式。”

王樵夫教书的技校有一条规定,学生上课要先把手机统一放到讲台前的袋子里。作为班主任,他认为严格的管理是必要,因为职校学生年纪小、心智还不成熟,对未来没有规划,“他们玩就是玩,然后也不知道自己要干嘛。”他说,自己带的班有50多个学生,有四、五个是“问题学生”——经常违反纪律,比如抽烟、打架、谈恋爱,不畏惧老师用严厉的语气。

“这四、五个学生如果没有控制好的话,会把好的学生也带偏。”王樵夫的处理方式是,把他们单独放到教室一个角落,要求他们不要影响到其他同学,如果再违反校规就会叫家长。“家长来也是跟老师说两句好话,说希望孩子继续留在这边,等毕业给他一个毕业证。”王樵夫说,学校一般都会让学生顺利毕业,但也有例外,他们今年已经开除了几个学生。

几个职校生的故事

小白曾就读于电梯工程技术专业。他点了一支烟,徐徐道来:“要谈过去犯的错误,你需要一支烟。”青少年吸烟虽然并不少见,但从道德和学业角度经常被视为“坏”的标志。小白第一次吸烟是在职高的第一天,他的室友递给他一支烟。那年,他16岁。


“是万宝路,”他回忆道,“香港黑帮在《古惑仔》电影里就抽那个。” 小白所在的小团体,成员们都以兄弟相称。后来,他们卷入了几起群架事件,用砖块袭击了校园里的高年级学生。小白被停课,差点被开除。“我不愿意去回想。毕竟,这些都是错误,”他说,“在我们学校里,没有人会学好。我们年纪太轻,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差生“是被制造出来的


说到中国教育系统,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恐怖的高考和通过类军事化训练强化记忆的“高考工厂”。但是,鲜少有人关注学生生涯中更早的一次考试。16岁时,学生们参加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中考),这对他们今后的生活轨迹也至关重要。


中考中表现不佳的学生要么辍学,要么选择在职业或技术高中学习。学生命运的区别非常明显。职校生毕业后进入当地工厂工作,为世界各地组装“中国制造”的商品。他们经常被贴上“差生”的标签,最终永远也摆脱不了“低端人口”的地位。

在精英主义者眼里,”优胜劣汰“无可厚非。但事实并非如此。受中国教育制度的系统性影响,人们不把失败归咎于他们所处的环境,而是将之内化。

尽管不同地区和年份的普通高中录取率会有所不同,但自1993年以来,这一比例在全国整体一直保持在大约50%。换句话说,不管考生如何努力,已经预先确定得分较低的一半人只有进入职业学校的选择。
这个数字对公众来说从来都不是秘密,但大家都默认这个事实,很少挑战其不合理之处。这种集体冷漠令人不安,因为通常不理想的成绩会伴随着许多道德审判。目前,中国家庭大多仍然将学业成功与长期的经济保障联系在一起。尽管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95%,职业教育仍然被视为失败的选择。人们可以像衡量成绩一样轻易地判断这些青少年的价值,中国一半的年轻人因为高中录取率而被视为“失败者”。


命运对“不走运”的学生狠狠惩罚


十多年前,小顾杭州农村参加中考,当时班上超过六成的同学去了职业学校。除了少数幸运儿,她的大部分同学都去了职业学校。然而,这在农村地区非常普遍,尤其是在中国西部。
幸运儿会在周围的村庄被谈论。“一个邻村朋友和我在同一所小学和初中读书”,小顾说,“她好幸运,考上了镇上最好的普通高中,而我最后在职高里学电子商务。她说我又笨又懒,不如她聪明又勤奋。我什么也没说。但有时候我觉得她说的对,不然为什么我没考上高中呢?”
使用负面标签的后果非常明显。像顾梦这样的职校学生可能会将这些文化偏见内化,并将其与更成功的同龄人相比下的不足完全归咎于自己。之后,顾梦因扇室友耳光差点被职校开除,问题彻底爆发,她在父母恳求学校并且塞钱之后才被允许留下。她认为自己受到了学校不公平的对待,最终还是选择了退学。


进入职业学校对于年轻人来说,通常意味着首次在不受父母或者熟悉老师监督的环境下学习,不容易进步。相对于学术型高中,就读职业高中会大大降低学生的一般技能,特定技能得不到提高,并且增加辍学率,这在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中尤为突出。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学生们最终对他们的教育和未来前景漠不关心。


小许曾经在山东一所职校读建筑工程,他告诉我,只有两成的同学真正在意学业,其余的人上课时间要么用手机聊天,要么睡觉。上课睡觉非常普遍,所以它或多或少被迫接受了。一位职校的女老师坦言:“我们老师也只是混日子。” 针对这些行为,顾梦的学校被认为是杭州一所相对较好的职业学校,学校要求学生上课时交出手机,并在教室里安装监控摄像头,以威慑上课睡觉的学生。
衢州技师学院的一名英语老师哀叹道,“我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他们沉迷于电子游戏。他们意志力薄弱、感性、无心向学。”
在职业学校,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男性青少年通常与香烟、电子游戏、兄弟帮和暴力挂钩。然而,大多数职业学校将这些视为“正常现象”。2016年,中国西南部一所职业学校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持械群殴,据报道,100多名学生参与该事件,其中三人住院。小顾说,“在桐江(县上的一所地方职业学校),只要学生不违法,就不会有麻烦。”

对女学生来说,怀孕和堕胎时有发生。虽然普通高中的女生通常是优秀学生模范,得到老师照顾,但职业学校的女生缺乏学校及其家长的类似保护和指导,因孕辍学屡见不鲜。


虽然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高就业率表明这些年轻人毕业后可以找到工作,可他们经常发现自己在低端服务行业工作,并且频繁换工作。然而,职业横向流动并不等于向上流动。学生以短期的、能挣钱的逻辑寻找、更换工作,对他们长期的职业发展并无帮助。但他们这样选择的原因是:学历没有竞争力、技能与当地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身上“坏”和“懒”的标签从未褪色。


与德国广受赞誉的学徒制度不同,中国职业学校的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机制缺乏与当地行业的密切合作。虽然从2015年起人社部、财政部曾试图推进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但企业通常不愿意在学徒制上投资太多,因为缺乏短期利益回报。


小许不喜欢建筑工程,所以毕业后他当起了健身教练。相比之下,小白试图遵循传统路径,找与其专业对口的工作。在学校待了两年后,他被派到一家小电梯公司当学徒,月薪不到1500元。杭州的冬天非常寒冷,六个月后,他辞去了工作,永远离开了电梯行业。“我们不喜欢这个专业,但当时别无选择,”他解释道。在父亲的帮助下,他现在在一家当地的电子商务公司工作,该公司在淘宝上销售奶粉、谷物和女士内衣。


“我很努力地工作,每月挣不到3000元。我终于意识到赚钱有多难。在职业学校的时候花了父母这么多钱,我很懊悔。”我问白瑞文他将来想做什么。“我上不了大学,所以我没有办法和那些有前途、可能会给我带来机会的年轻人交朋友。如果可能的话,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他说,“但现在我只想赚钱,一步步地来。”像我外甥和表妹这样的职校学生无法控制他们的生活轨迹,他们无助地被困在与父母一样的阶层里。


中国职校教育的未来

北大国发院院长姚洋教授最近谈到全社会都在高度关心的教育内卷,他认为问题出在中考分流过早,建议实行十年义务教育。

 中小学教育的焦虑,主要是职校焦虑。因为面对有一半左右的孩子(北京市2017年为约三分之一)将去上职校的升学前景,绝大多数小学和初中的家长是极不情愿的。

  孩子为了不进职校,压力之大,甚至有初三学生晚上八点睡觉,凌晨两点起床读书做作业,忙到天亮,吃好早饭赶往学校。

  平心静气地讲,一个孩子如果不是读书的料,完全可以去职校学一门手艺。但家长却有三重焦虑:

  第一,一个普通高校的学生可以轻松去读职校的课程,但职校学生要去读普通高校的课程,难上加难。同一年级的各类学校和专业,在学习上是有难易梯度的。家长多不会同意让孩子一开始就选择容易的学校和专业,否则在未来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第二,初中毕业生社会经验匮乏,实际上根本没有能力做人生规划。选择职校学一门技术,同时也就意味着,将来从事其他工作的门槛是很高的。如果没有继续学习的能力,改行的成本之高,难以想象。

  第三,中国的一些职校,风评十分糟糕,家长并不放心把十五六岁的孩子送入这些学校,他们不担心孩子学艺不成,而是担心孩子“学坏了”。

  并且,随着科技加速进步,很多好端端的传统职业,忽然消失了。以汽修为例,现在的汽修专业毕业生,谁能保证他的精湛技术在10年之后不会归零?一些新职业出现没几年又消失了,谁能保证中高职教育能够跟上科技潮流?

  一些号称有经验的小学教师会告诉家长,三年级是个“分水岭”,好的就好上去了,不好的就困难了,因此职校焦虑,基本上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开始弥漫在家长心中。但实际上,我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还得过38分,还是百分制。但谁也不好意思把这种个案拿去安慰一个焦虑的家长。

  中国乃至东亚,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对读书进学十分看重,虽然科举制度已经取消,但很多人把现在的高考约略等同于王朝时期的科举。

  而王朝时期,通常只有贱民和罪犯才没有资格参加科举,中考分流,实际上等同于剥夺将近一半人的高考资格(尽管中职生也可以参加高考,但实际效果尽人皆知),因而也可以说是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然而对于延长义务教育到高中阶段,并且缩短基础教育年限,将12年缩短为10年,是不是可行?

  首先,肯定是财政的巨大投入。

  目前的“双减”改革,延迟学生离校时间,增加音体美等课程,实际上既增加现有教师的工作量,又增加了音体美老师的岗位需求,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服务,那么相应地需要更多的财政投入,才能让家长放心,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而如果将义务教育延伸到高中阶段,虽然只是将9年义务教育扩展到10年,表面上只增加了一年。但是,整个的初高中教育将会更加紧凑,不仅对现有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更高,而且,需要平白增加一半左右的高中各科教师,所有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当然需要各方共同出力,但首要的还是需要花钱,花大笔的钱,其他还有校舍的改扩建,教育教学等用具的添置,等等,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

  总之,中小学教育的内卷,很大程度上是教育财政的短缺造成的。

  当然,现在拨给中职学校的经费也不算少,江苏省在2019年就曾经规定,中职学校生均经费将达到普通高中的1.5倍,这部分经费可以转拨给将来的普高,缓解财政压力。

  其次,还将面对比较庞大的职教利益集团的反对。

  大幅减少中职学校的招生,必定侵犯中职学校老师和领导以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和民间教育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如何将他们的利益受损减少到最小程度,也是改革是否能够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

  再次,职教改革的难题如何破解?

  中国人理直气壮办职教,底气之一是德国职教的榜样力量。德国职教模式的拥趸认为,德国工业之所以独步全球,就在于德国有完备的职教系统,很多优秀人才也进入职教系统学习,成为各种企业的优秀技师。

  窃以为这种看法因果倒置,更贴合实际的表述应该是,正因为德国工业在诸多领域领先于世界,在德国工厂能够挣到足够体面的工资,才吸引了那么多优秀的人才去职校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中国的情形是反过来的。很多职校毕业的一线员工,即便比较优秀,然而由于中国的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在产业梯度上的位置也与德国很不一样,难于获得体面而持久的收益,因而职校的吸引力是比较弱的。

  为了迎头赶上,中国职教通过中考分流,强制性让十五六岁的孩子进职校学习,大部分也是学非所愿,如何让他们去追赶国际先进技术?一个不愿意学习,对学习深怀抵触的孩子,你如何让他取得优异成绩?

  职教改革的难题就在这里。

  从来没有一劳永逸解决所有问题的政策。停止中考分流,取消职普比同样如此。你不能指望实行了这项政策,中小学生们就能够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个性,发挥聪明才智,最终人才辈出。这个政策只是诸多系统性政策的一部分,实行了它,可以大大缓解中小学生你死我活的学习竞争,也可以大大缓解家长的焦虑。

  03

  有人认为,即便拖到高中,你不是还得分流一大部分学生去接受职业教育,与其拖到高中毕业,不如初中毕业就分流,这样既节约教育成本,也节约时间成本。

  这种看法的问题在于:

  其一,他不知道如今少子化背景下,孩子教育跟买房子一样,通常情况下,许许多多城市家庭和部分农村家庭里,也是六个钱包在支持一个孩子的教育,为了孩子教育,是不惜血本,无论如何也是劝阻不了的。

  其二,从青少年的成长规律来看,十五六岁的孩子,根本没有能力规划未来,也没有能力为自己的未来负起全部责任,但偏偏在这个时候,你要让他们通过一场(或几场)考试来确定自己将来干什么,是不是很荒唐,很残酷?

  而如果在他们十七八岁的时候来做这场决定,显然要更成熟,更从容。因而用时间成本衡量是不妥的。

  作为孩子家长,从来都是对没有考上高中感到遗憾万分,而少有对没能考上985、211而抱憾终生。为什么?前者主要靠家庭和孩子的后天投入,而后者主要靠孩子的天分。天分这个东西,没有什么值得遗憾的。

  其实也可反推求证,如果现在从小学毕业就开始分流,可以肯定的是,有相当多的青年男女将不得不提前介入到精子和卵子的基因配对。

  04

  也有人认为,通过提高职业教育的声望和地位,可以缓解家长和学生进入中职学校的焦虑,从而缓解中小学学习的恶性竞争。

  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一劳永逸解决所有问题的办法。这些年来,政府也为此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打开了中职生的学历提升通道;各种补贴也越来越高,甚至不收学费;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也可以考公务员;事实上,很多职校毕业的学生,的确比那些同龄的本科同学更好找工作,甚至收入更高……

  但问题是,对这些正向变化,家长和学生用他们的行动表明,他们不买账。这是什么原因?

  我认为,还得从传统上找原因。

  除了上文所说的不能堂堂正正参加高考带来的侮辱感之外,还有一个传统,就是中国人对“读书”一事,寄予了太多的社会内涵。

  比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无疑,读职校不算正经“读书”,是学手艺做蓝领工人,是劳力者,家长是不甘心的。与之相联系的是,在所有有“编制”的招考中,总是那些正经的“读书”人,占尽优势,他们成为了“劳心者”。

  而在中国许多地方,对“编制”的推崇无以复加。几年前,我的一个在互联网大厂工作的朋友曾经讲过,在他们老家,有老人家问,你这个单位是不是相当于县团级?言下之意,没有“编制”,没有级别,你啥都不是。

  所有好的政策,一方面是与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作抵抗,另一方面,好的政策必须要照顾到旧观念的巨大影响,只能是逐渐反客为主。一开始就摆开一副战斗到底的姿态,一定事倍功半,甚至头破血流。

By 来福方军冰川思享

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做到极度残忍

平常在网络上,或者媒体上,我们会感觉这世界仿佛有一道玻璃墙,隔在罪犯和大众之间。一旦大众中的某个人犯罪了,TA就会被拎到墙的另一边,被围观、惊叹、鄙视、咒骂、议论······而墙这一边,大众永远是“安全”的,尽管没人知道“大众”里面到底包括了什么样形形色色的人。

接触案件越多,越了解犯罪心理,我便越认为玻璃墙两面的人性是相通的。罪行或许离奇,但作案动机往往代表了人性中普遍的欲望。普通人,如果给予一定的外部条件,也可能成为那些故事中的当事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保持警觉的原因。

残忍取乐

说到这里,今天我要讨论的是一类动机最无法被理解的犯罪:残忍取乐。大家可能听说过香港的hello kitty藏尸案,日本的绫濑少女水泥藏尸案,还有1993年发生在英国的这起案子。

1993年,在英国利物浦,两个10岁男孩从购物中心偷走了一个两岁幼儿,他们带着他走了几公里的路后开始凌虐他。他们把偷来的蓝色颜料泼进他眼睛里,把电池塞进他嘴里,用石头和砖头砸他……最后用一根10公斤重的铁条把他的颅骨打碎,把他的尸体横置于铁轨上。

在这类案件中,谋杀不是主要目的,罪犯追求的是残酷折磨受害人的过程。

我虽然写过各类案件,但这一类却是我一直抗拒的。因为我觉得首先它们是随机作案,其次他们太过残忍却又没有理由,所以哪怕去重新讲述它,也很难有社会意义。

我的想法发生改变,是有一天在游乐场上看到一幕。我看到三个4岁左右的孩子举着充气大锤不断追打一个差不多年纪的小女孩。那个小女孩一直在尖叫躲闪,看上去很恐慌、恼怒,但她越是躲,另外三个孩子就越兴奋,越是盯住她不放。直到有大人站出来阻止才结束这一切。

这是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一幕,我相信那三个孩子这么做并恶意,只是出于“好玩”。

但这一幕让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在特殊的场景下,儿童会觉得,对方的恐惧、尖叫、沮丧可以变得“很好玩”?

因此,我们可以不去讲述那些案件细节,但依然有必要去理解这种行为。

“禽兽亦不会这样对待同类”

我先讲一起2006年发生在北京的真实案件。

5月的一个凌晨,17岁的双胞胎兄弟小明、小刚(化名)带着各自的女友一同出门闲逛。当时天上下着雨,几乎没有行人。

在宣武区的一个公交站台上,他们遇到了30多岁的受害人刘女士。

当时受害人拿一把伞、正准备接在外面喝酒的丈夫回家。这四个少年前几天晚上刚刚虐待过一个智障的流浪老太太,便想再玩一次。其中一女孩故意碰撞受害人后,假装自己摔在地上,诬赖是受害人推倒她。

他们以这个借口团团围住受害人,将她挟持到附近一个废弃的拆迁房屋里面,抢走了她身上的100多元和一部小灵通。但是,他们并没有离开。

接下来,他们脱光受害人的衣服,用带钉子的木棍殴打她的头和身体,又用烟头烫、用打火机烧她全身的毛发。他们不顾受害人苦苦哀求,用残忍的手段折磨、侮辱了她一两个小时,将她活活打死。

我相信大部分人读到这类案件时,会和我一样感到愤怒、恶心、心疼,此外可能还会有一丝茫然:这四个少年和刘女士素不相识、无冤无仇,为什么要这样做?

在绝大部分案件中,精神正常的罪犯作案都有动机。举个例子,一个人怕自己的婚外情败露而失去名誉、事业、家庭,他会铤而走险杀死情人。

我自己也写小说,我知道当作家创作小说时,每个人物的行为同样需要合理的动机。所谓合理,是指能让大部分读者看得懂,能理解这些动机背后的理性和逻辑。当然,能理解不代表会产生共鸣,也不意味着赞同。

但是问题来了,你看不出这一类罪行有任何理性可言。如果说是为了财产,他们当时已经抢到了钱和小灵通,可以离开现场了;如果是为了灭口,他们应该杀完人就走,而不是在现场逗留一两个小时慢慢折磨受害人。

被抓后,其中为首的小明和警方有这样一段问答。

他们纯粹以伤害为乐趣,享受看到受害人饱受痛苦、恐惧和屈辱。

因为一般人无法理解这样的残忍, 我们通常会称那些罪犯禽兽、畜生,把他们的所作所为和最凶残的动物比较。也就是说,我们放弃了用人类的理性去理解这种行为。

但我记得Hello kitty藏尸案的主审法官说过一句话:连禽兽亦不会这样对待同类。

她是对的。绝大多数动物并不会这么对待同种生物。

有人或许会说,猫在抓到老鼠后经常会玩弄它好一阵再吃掉。但是,猫和老鼠不是同种,是捕食者和食物的关系。

狮子和狮子会打架,但几乎都有可以理解的“动机”,要不是为了争夺领地、猎物,要不是为了争夺交配权。

在这种争夺中,他们会撕咬对手,但极少会用残忍的手段去慢慢折磨、戏弄对手,更不会无缘无故去对待一个对自己的利益没有威胁的同类,因为这种“恶行”不符合动物最核心的本能——种族繁衍。

换言之,残忍取乐的行为既不是理性的,也不符合动物本能。

通过观赏残忍而寻求刺激

事实上,通过残忍来寻求刺激、乐趣的人并不少。如果他们手中握有权力,就更可怕了。

在中央集权的等级社会中,残忍就经常用于统治和娱乐。古希腊西西里岛的暴君法拉里斯最爱创新酷刑。据说有一天,一个铜匠给他献了一个空心的铜牛。把人关进去后,在下面点火炙烤,受害人的惨叫声通过一个特别装置传出来,听上去很像野兽的吼叫。他们以此为乐。

这一类残忍取乐的行为在战争和动乱中更为常见。

BBC曾报道过2002年发生在乌干达(Pajong村)的一起屠杀事件。当时,反叛的士兵闯入一个村庄。据一个妇女回忆,这些士兵踢死了她两岁的孩子。随后,一个女兵走上前,逼迫她亲手把自己5岁的孩子在柱子上撞死。如果她不照做,或者撞的力气不够,士兵就会抽打她。当时留在村子里的几个母亲被迫亲手撞死了共七个孩子。

大家可以想象,这对于这些母亲和孩子来说,是怎样一幅地狱的场景。其实那些士兵完全可以自己动手、速战速决,但是他们似乎很享受戏弄那些母亲,看到她们经历世间最痛苦的挣扎。在日本侵略战争期间或者纳粹屠杀犹太人期间,类似虐杀的游戏数不甚数。

当然,制造残忍的人毕竟只是少数,但那种通过观赏残忍而寻求刺激的行为就更为普遍了。

取乐型残忍的仪式和活动一直都很有流量。大家都知道古罗马角斗场。里面所谓的演出异常残酷,猛兽从圈中放出,角斗士被驱入赛台。兽和人之间必须有一方死亡才可收场。每次演出时,罗马角斗场可以容纳几万名的奴隶主、贵族和自由民同时观看。

中世纪欧洲经常在广场上公开处决罪犯或放火烧死异教徒、女巫,每次都会吸引到大批的民众围观。

如今,残忍和暴力依然是娱乐产业的重要IP。譬如1999年发生香港的Hello kitty藏尸案。三个男性把一个23岁的性工作者囚禁在尖沙咀的一间公寓里,殴打和燃烧她的身体,喂毒品、泼滚油、在伤口上涂辣椒油,并逼迫她发出笑声……他们残忍虐待她几个星期。在她伤重死亡后,他们肢解并煮熟尸体,并把她的头颅缝进一个Hello Kitty公仔玩偶的头部。

那些惨绝人寰的情节在香港被接连改编成两部电影。这些片子的分类都是恐怖片、三级片。我查了下票房也都有几百万。它们鲜有社会意义,纯粹就是为了贩卖感官刺激来追求票房。

当然,还是有许多人不爱看恐怖片,譬如我。但是我发现,残忍的元素就连在老少皆宜的儿童片里都很多。

相信大家都看过Tom和Jerry(猫和老鼠)。Tom猫总是被拧成麻花、切成片、炸飞、压成肉饼、烫平……

我曾经闪过一个念头,那只猫好可怜啊。但好像每次猫被虐的时候,就是大家觉得最好玩的时候。如果不那么残忍,整个情节就似乎没那么好笑了。

对同类残忍是在人类基因里的吗?

当我们难以解释残忍行为的时候,我们会把这类虐待动物或者人的施暴者称作恶魔,以此来撇清他们和大众之间的关系。

邪恶是一个宗教概念。很少有人会问恶从哪儿来,它本身就存在于世间,只要有善的地方,就会有恶,就像光和影子总是相伴。但其实,“恶”这个词没有说出残忍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只要贴上“恶魔”的标签,对其源头的思考也终止在这里了。

因此,有不同的学科都试图从科学上去理解残忍。

60年代起,有不少理论都认为,我们要了解社会和人的特性得从源头思考,追溯到我们以狩猎为生的祖先是怎么生存的。为这个理论做出贡献的大都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也就是我的专业。

基于Man-the-hunter(男人是猎人)的理论呢,2006年,心理学教授Victor Nell提出了疼痛/血/死亡情结(PBD情结)。

他认为,人类祖先从树上下来时,最初是在陆地上采集果实,后来演变为吃腐食。而从几百万年前开始,直立人开始狩猎,主要的食物蛋白质来源自动物。有考古证据显示,当时的直立人不仅吃狒狒、河马这些大动物,甚至很可能吃自己同类。因此,Victor Nell认为,人类身上“残忍”这种特性,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由于当时没有有效的工具,原始人捕食其他大型动物是一项艰辛的工作,过程中会经历紧张,也会受伤。这时,驱使他们去狩猎的就是一种“疼痛/血/死亡情结”。在被捕杀时,猎物会十分恐惧,拼命想要挣脱,鲜血直流,并在受伤和被啃噬时发出呻吟声。

捕食者在体验这一场景时,感受到的是一种多巴胺式的、兴奋刺激的情绪,因为它的身体知道马上就会获得养分。因此,在原始人吃到食物之前,这个捕猎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奖励的体验。这就是PBD情结。

当人类不再茹毛饮血,并发展出社会后,部分残忍被保留了下来。像2006年北京站台的案件中的情节,一个或者几个凶手凌虐一个受害人,这画面很像原始人围猎一个猎物。受害者的痛苦、害怕、绝望、愤怒、挣扎都可以唤起捕食者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兴奋。

Victor Nell的这个理论得到一些考古学、神经科学的证据的支持。

但PBD情结也遭到了许多同行的反驳。一些人觉得他把残忍当成基因,有点像“性本恶”的论调,太悲观主义了。再说,人对待自己的猎物如此不代表会对同类如此,中间好像还是有点跳跃。

目前科学家观察到,唯一会像人类一样残忍对待同类的动物,就是和人类基因最为接近的动物黑猩猩,两者大约98.6%的DNA是重合的。因此有人认为,这再次证明了残忍是深深扎根在人类的基因里的。

但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John Mitani博士说过:就算真的如此,我们也不用悲观,因为我们有道德准则,而黑猩猩没有。

这个道德准则既包括正式的譬如法律、宗教,也包括非正式的,譬如约定俗成的习俗、伦理。

一方面人类身上有和黑猩猩相似的基因,另一方面人类千百年来崇尚道德准则。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也体现在人类文化的主题“善恶争斗”中。善恶之争也是宗教、文学、艺术的永恒的主题。

而我们若仔细看取乐型谋杀案的话,这些参与者多半长期活在社会边缘,对社会中的道德准则缺乏感知。

日本绫濑水泥埋尸案的罪犯是一群无业不良少年,很早辍学,平日里就抢劫、勒索、打架,他们的父母压根不敢管;北京的那起案件也是这样,双胞胎和他们的两个女朋友都已经辍学了,他们家境贫寒,父母忙于生计在外打工,平时不对他们进行管束。

这些凶手基本上脱离了同龄人正常的生活轨道,脱离主流社会环境。

这也导致他们进入一个小团体后,更容易被身边的人影响,而更快将道德法律抛诸脑后。

恐惧管理理论

前几年,一些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人类的残忍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几千年前才出现的。他们用“恐惧管理理论”来解释人对其他动物和同类的残忍。这个理论的根基是人类学家Ernest Becker 在1974年写的书《死亡否认》,这本书获得了普利策奖。80年代“恐惧管理理论”就逐步发展起来了。

什么是恐惧管理理论?它认为:人和其他动物一样,本能需求就是生存。但当进化具备认知能力后,我们人类才认识到,死亡是个体不可避免的终极命运。几乎每个人都怕死。为了应对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人类创造出了宗教、集体道德、文化信念等等,这些都属于“世界观防御”。

所以,从西方到东方,在绝大部分宗教里,人死后都不会烟消云散,而是会重生、投胎、灵魂上天堂······这些文化世界观让我们相信,自己和其他动物是不一样的。

当一个群体的世界观被另一个群体的世界观威胁时,残忍和暴力就发生了。所以很多战争是为了意识形态或者宗教信仰开战。文化越强大,战争就越残忍。那时候,残忍就成了一种彰显权力、保卫文化世界观、建立社会秩序的手段。

而在个体的层面,2017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一个实验表明,一个人潜意识里越有死亡焦虑,就越可能去认同杀害动物的行为。

当人们潜意识里有死亡焦虑时,会做不同的事去缓解。篮球运动员可能会在球场上更奋力拼杀。而在这个动物研究中,潜意识受到死亡提示的人,更倾向于去杀害动物。支持这个理论的专家认为,这可能因为他们想证明自己和动物不一样,这样可以感觉自己是特别的,坚不可摧的,不朽的。

同时我发现,虐杀动物的人以及连环杀手,他们在作案前往往因为各自生活的原因,产生一种无力感和自卑感,拼命想要挣脱,想要证明自己有力量。举个例子,杀害章莹颖的凶手克里斯滕森曾对他的女友说过这么一段话:

而一些连环杀手提到,受害人的恐惧、哀求、绝望,让他们感觉自己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掌控他人生死,他们感觉自己在扮演神的角色。

通过残忍,凶手们是在“错误地”寻找力量,试图建立一个人和人的秩序。在这个秩序中,他们把自己放在其他动物,甚至其他人类之上。

残忍的凶手会有共情能力吗?

无论是PBD情结,还是恐惧管理理论,指向的都是人类的共性。

但是很显然,人和人之间是有着巨大差异的。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当看到同类疼痛、流血、死亡时,大部分人会感觉到紧张、压抑、害怕,而另一些人却会感到刺激和兴奋呢?

如果细看那些残忍取乐的案子,你会发现总有一个带头的主谋。他们是提出作案的人,也是那个一步步把暴力升级的人;在法庭上,通常也是最无动于衷的那一个。这样的主谋中有一些会被诊断为精神病态人格或者反社会人格。

我在这里说的人格障碍不同于精神病。反社会人格患者还是具备认知能力的,有的甚至在事业上可以获得很大的成功。他们主要表现是:行为没有社会责任感,无视他人的权益,没有自省和愧疚之心,没有共情能力,经常撒谎,藐视法律道德。

有不少实验证明人和人确实是不一样的。

譬如芝加哥大学曾做过一个青少年实验,发现那些有行为障碍的孩子,如果看到有人被故意伤害的录像,他们大脑中的奖励路径会变得活跃,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会感觉兴奋、愉悦。那些引起别人生理不适的画面,在他们这里可以引起强烈舒适。

2013年重庆发生了一起10岁女童李某摔婴的案件。那个李姓女孩在电梯里抱走了一岁幼儿原原,无缘无故踢打他,把他拖出电梯、带回家,最后把原原放在自家25楼的阳台上,导致原原掉到一楼,摔成重伤。

据记者采访得知,李某在小区里是“恶名在外”。她经常把其他孩子打哭,她会把自己养的蜗牛捏碎,她曾把一条狗从二楼扔下,把一个女孩的头摁在水沟里……她早先就对同学说过,她想把一个婴儿装在包里,从25楼扔下去。

李某家人说她的头部受过伤。不管如何,她和大部分儿童不一样,似乎能够从伤害其他生命的行为中获得某种快感。

其实每次在残忍行为之前,去人性化和物化受害对象往往更先一步发生。譬如,那些虐待动物的人会把这些生命当成可以随意蹂躏的物品;那些强奸虐待女性的人必然在生活中物化女性;种族屠杀前,政治宣传常常先把那个种族去人性化,贬为低等生物。

这些行为其实都在消除一个共情的基础。

科学界普遍认为,共情能力是残忍的克星。共情能力意味着我们有能力辨识到其他人的感受和想法,并以恰当的情感来回应。

和真正有共情能力的人在一起,你会感觉自己有价值,自己的感情和想法被听到,并被尊重。

但人和人之间的共情能力并不是有和无的区别,多数人是在中间地带上。譬如,我见过许多比我更有共情能力的朋友,他们的共情是如此强大,甚至没法去读那些犯罪新闻报道,因为他们会感受到强烈的恐惧和难过。

有一些嗜好残忍的人,他们的共情能力是几乎为0,或者只对亲近的人才有反应。

那么,一个精神病态人格的人是不是不可能具备共情能力?

2013年英国的一个实验发现,精神病态人格大脑中好像有个共情能力开关,他们不会感性触发,只能理性打开。什么意思呢?当他们看到一个人弄疼另一个人时,和对照组相比,他们的大脑毫无反应。但是当实验者让他们想象自己就是那个被伤害的人,当他们努力去体会那种疼痛,大脑那几个区域才会有和对照组一样的活动。

因此,这一类人不是不能体会你在遭受什么,他们只是不想去体会。所以呢,他们往往具有浮于表面的魅力,当他们想要吸引别人时,完全可以猜到对方想什么,假装和你共情,而一转身,他们又可以变得极度残忍。

由于大部分人都具备或多或少的共情能力,所以,发自内心喜欢残忍,能从极度残忍中获取乐趣只是人群中极小一部分。这也是为什么每当有这样的罪案发生,不管在哪个国家、哪种文化中,都会激起公愤,引发全社会的声讨。

那些本性并不残忍的人,为何制造残忍?

好了,今天我尝试探讨这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会制造残忍?学术界有各种争论,有的认为人类基因中有残忍的因子,有的认为这是一种文化心理现象,有的认为一些个体具有生理、心理问题,譬如大脑损伤、人格障碍。

以上的观点并不是全部的回答。

一部分残忍的罪犯有虐待倾向,享受残忍、暴力,但另一些罪犯在心理医生的测评中精神和人格都很正常。

当他们站在审判席上时,看起来就是一些很普通的人。他们也会懊悔、会哭泣、会叹气,有的甚至在事后会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你很难想象这么一个人会对另一个无冤无仇的同类做出那些超越人类底线的事。

那么,那些本性并不残忍的人,又为何制造残忍呢?

原因有各种各样。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案件都是群体行为,而从众心理可以把一些人推向残忍。这个众不是指大众,而是指小团体里的多数人、其他人。这些案件中的不少罪犯辍学、无业、离家出走,脱离主流的社会环境以及道德准则。

他们进入一个小团体,会忍不住服从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去谋求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在这个小团体里,善良、同情心、公正这种品质可能遭到嘲笑,残忍反而是“有趣”而“强大”的。

其次,很多残忍的罪行在发生时,每个参与者只是承担其中一部分行为。在神木少女被逼卖淫并被殴打致死的案子中,六个未成年罪犯在数个小时内,轮流用皮带、拳脚、砖头把一个15岁少女殴打致死。他们中有的人踢了几脚,有的人打了几拳,或许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制造的伤害不致命。但恰恰是这一个个行为叠加起来变成极其残忍的恶行。

因此,从案例来看,不仅是一些有精神、心理、人格问题的人可能制造残忍,另一些各方面正常的人也可能在某些特殊的情境下做出残忍的行为。

嬉戏、玩过界的恶作剧、校园霸凌、囚禁虐待、取乐型谋杀、战争中的屠杀,它们的程度是一点点加深的。

人们对于残忍接受度,以及共情能力的差异,也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像一个旋转调节的灯泡,是从光亮慢慢变成漆黑。

虽然制造残忍的永远只有深色那端的极小部分人,但生性不残忍的人在特殊的情境下,也完全可以变得越来越残忍,这就是人性的黑暗。

By 何袜皮

元宇宙可以诞生哪些商业模式?

Facebook上周宣布改名为“Meta”,进军元宇宙;腾讯今年9月注册“王者元宇宙”、 “QQ元宇宙”等元宇宙相关商标;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在参加今年9月中关村论坛时认为,“元宇宙概念代表人类社会对虚拟与现实进一步融合的期待”。随着国内外大平台与元宇宙相关的一系列动作,“元宇宙”这个概念也受到更多大众的关注。

为什么元宇宙最近如此被青睐呢?

从技术方面来看,区块链技术实现了数字资产的所有权化;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看,3D化、多维化是大势所趋,从最开始的文字短信、图片、到现在的短视频、直播,互联网在往越来越鲜活的方向发展。元宇宙则是综合了上述两个特点,既拥有了区块链的技术支撑,也和互联网发展的保持趋势一致。同时,元宇宙平台如Cryptovoxels本身就是由特殊的NFT组成的,因为这种NFT好像一个个大的容器,可以承载容纳更多的小NFT在其中,而这是其他NFT所不可比拟的。

那么元宇宙会有哪些商业模式呢?让我们来畅想一下吧!

1、销售艺术品NFT

Gallery是目前元宇宙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商业模式。通过观察国内现状以及和国外的元宇宙玩家交流,笔者发现无论国内外,可能缘于 N FT 和艺术先天的关联性。早期进入元宇宙的相当一部分是艺术家以及艺术家相关群体,如中国社区艺术家刘嘉颖的赤金馆、艺术家宋婷的熊猫馆、BCA gallery,韩国社区火热的dogesoundclub。这些群体也催生了元宇宙中最早目前也最流行的gallery商业模式。

体验

2、Vox shop

元宇宙和现实生活中所使用的材质不同,比如crptocvoxels 主要是体素构成的,建筑和wearable均是以体素为主形成,元宇宙中的玩家为了装扮场馆或者为了展示自己的虚拟形象,免不了需要vox,这也催生了以Vox Walk 为首的一批vox商家,当然这也是非常有元宇宙特色的一类商业模式。

体验

3、元宇宙建造服务

有的地主有多个地块,但是建造精力时间有限;有的地主是机构,愿意聘请更专业的团队建造品牌HQ等。上述需求也滋生了第三方元宇宙建造服务公司,如国内的MetaEstate公司、国外的Voxel Architects公司。Cryptovoxels平台Origin City岛心累计访问量最高的spaceage,stoneage,glassage,Welcome四大建筑均出自Voxel Architects公司;MetaEstate公司也建造了元气星空MetaChi HQ、Creation时尚馆、豪林居饭店等多个精致的场馆。

体验
体验

4、广告宣传

有流量的地方就可以有广告。MVB(metaverse-billboards)是一家致力于在元宇宙中做广告宣传的服务商,公司早早就在元宇宙cryptovoxels 中布局了140多个地块共250多个广告牌,服务价格为每周1ETH,下图中蓝色坐标均为MVB所持有的地块。当然,个人也可以赚取宣传费,如AILY gallery,为艺术家在场馆中布置为期数天的一次性展览。另外,元宇宙内容导航teleport.land,地主可以和其合作增加曝光。

体验
体验

5、地产租赁

对于房地产行业,有买卖,也会有租赁,数字房地产也同理。CV Analytics的数据统计显示, 有很多地主持有多个地块。我们也了解到,有的地主买地不是为了建造而是为了长期投资。那么这些地主如果愿意把地块租赁给有建造创意、经营想法的玩家,何尝不是有价值的资源交换呢?

6、沉浸式体验项目

沉浸就是让人专注在当前氛围(设计者营造)下而忘记真实世界的体验。去一趟北京环球影城,你觉得是肉身去体验,但是几乎每个主题里都有一个沉浸式体验项目,你可在跟着哈利波特在高空飞翔,跟着变形金刚穿梭于高楼大厦,跟着小黄人上蹿下跳,但是实质上可能只是座椅多加了左右摇摆失重等功能,结果是这种沉浸式项目的综合评价是远高于单纯的过山车的。有的商场也有了类似的沉浸式体验项目,一次收费100元人民币左右。笔者认为元宇宙天然适合沉浸式游乐项目,元宇宙场馆的设计者们也可以打造出类似项目,游客凭门票进入,在3D设备的帮助下获取身临其境的体验。

体验(图片来源于网络)

7、游戏项目

游戏项目由于本身的虚拟属性,更容易植入元宇宙空间。比如,The Sanbox便是一个社区驱动的区块链游戏平台,创作者们可以在区块链上将体素资产和游戏装备NFT化。当然,游戏也可以是其他某个元宇宙平台中创作的一部分。这种链上游戏,由于场地等体素资产和游戏装备的NFT化,玩家获取了投资NFT和游戏游玩的双重体验。

体验

8、销售服饰

虚拟世界会极大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但是从某些方面也是永远替代不了现实世界的,比如衣食住行。从服饰角度看,线下商场到淘宝界面,再到直播平台主播试穿卖衣服,电商也在往越来越立体的方面发展。但是主播毕竟不是消费者,所以是不是可以有个3D扫描仪,将自己真实的身高等数据扫描出来,形成1:1的元宇宙虚拟化身,去试穿里面同样1:1化身的衣服呢?

9、线上KTV

KTV本来就是一种社交方式,消费者愿意付出金钱去体验K歌式社交,但是线下KTV更局限于地点,相隔千里之外的人不可能专门赴约参加一场K歌。元宇宙居民遍布世界各地,而K歌项目本就适合植入线上,不久以后,不知道你是否愿意付费参与一场元宇宙线上K歌呢?

10、数据服务商

万物离不开数据,元宇宙也是。项目方想了解地块的地主流量等数据、买家想及时了解在售地块的信息、卖家想了解市场待价而沽、玩家想了解哪儿最好玩最热门,等等。这一切,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持。专业的数据服务商势必是未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体验

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涌现出一批新的职业或产品,如元宇宙建筑师、场馆设计师、元宇宙建造培训方、元宇宙游乐项目规划师、元宇宙场馆运营方、3D扫描仪等。想必又会滋生出除上述罗列外的其他商业模式。

所以未来的元宇宙会是什么?一个融合社交、广告的立体微博,一个可以纵享沉浸体验项目的游乐园,一个可以直接试穿的立体淘宝、一个可以跨国K歌的唱吧……当然,正如腾讯、百度、阿里巴巴都不可能被单独的叫做互联网一样,多个元宇宙平台的互通连接、各个角色的共同参与,才能形成真正的元宇宙。

By DawnXue

中国一夫一妻多妾制为何延续3000多年

根据史书记载,一夫一妻多妾制的文字记录最早起源于商朝,一直到1950年才全面实行一夫一妻制。那为何在3000年的历史中,一夫一妻多妾制可以一直得到实施呢?

一夫一妻多妾制产生的根源是私有化的产生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一夫一妻多妾制是在甲骨文中,商朝中期的武丁王先后有过三位王后,还有60多位妾。由于更早的历史没有当时的文字记载,但考虑到一夫一妻多妾制产生的根源问题,这一制度的出现只会早于商朝,我个人认为是在原始社会的末期,也就是三皇五帝时期。

原始社会末期因为生产工具的革新使得生产力迅速发展,也出现了社会分工, 男性凭借其先天的身体优势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占据决定性的地位,于是原始的母系氏族社会解体,女性的社会地位也逐渐降低,构建了新的 以男性为主体的父系氏族社会;

进入到父系氏族社会之后,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产品的剩余,随之 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在社会基础发生变革之后,作为社会主导的男性出于对个人财产继承问题的考虑,出现了婚姻制度,也就是 通过婚姻关系所生育的具有明确父系的男性继承人继承财产,并且所生孩子跟随父姓,所以说 父系氏族社会本质上是男权社会;因为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实行的是原始群居滥交的制度,孩子的父亲或许连母亲都不清楚,孩子也跟随母姓。

私有制的产生,使社会关系中出现了婚姻关系,继而 出现了家庭和以血缘宗法为纽带的族群,也就是说家庭成为组成社会结构和国家的基础,血缘宗法关系也成为维系社会和国家的纽带。

综上所述, 一夫一妻多妾制是起源于私有制的产生, 而掌握私有财产的是男性,中国社会进入到长达3000多年的男权社会,女性逐渐丧失社会地位和独立人格,沦为男性的附属,这也是制度中坚持“一夫”原则的根本原因。

近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家庭

为何要坚持一夫一妻多妾制中的“一妻”原则?

我们不难发现,一夫一妻多妾制中是有三个对象的:“一夫”“一妻”“多妾”,那为何又要坚持“一妻”制度呢?

1、中国古代的男权社会,上至国家下至宗族,实行的是 嫡长子继承制,只有正妻所生的长子才能称为嫡长子,也就是所说的“母以子贵”;如果实行多妻制度的话,国家层面容易陷入分裂内乱,民间宗族层面陷入纷争,影响社会安定。

所以说,实行一妻原则的最重要原因是 配合嫡长子继承制的实行,确保权力交接的稳定,维护男权社会的统治。

嫡长子继承制的示意图

2、中国古代的婚姻结合讲究“门当户对”,将两个出身、地位、价值观相当的人结合在一起。坚持“一妻”原则 是出于对其他和自己实力相等的家族的重视,也是中国古代礼法制度践行的表现之一。

这也算作是古代的礼法制度对于女性的些许尊重,当然这些尊重是来源于女方家庭或家族的男性地位。

举案齐眉作为中国古代婚姻的典范之一,仍不难看出女性的地位低下

中国历史上促使一夫一妻多妾制实行的原因还有哪些?

上面两个小节,论述了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中坚持“一夫”和“一妻”原则的原因,那么在中国历史的实际情况中,还有哪些因素促使这一制度一直施行呢?

1、 国家政策。古代王朝的基本国情是地广人稀,就国家政策而言,大范围的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可以 迅速增加人口,然后通过人口福利开垦农田、发展经济、招募兵员、发掘人才等,这对于古代中国的历代王朝是十分有利的事情。这也是能够长时间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度的根本原因。

清朝康熙年间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促进了人口的繁衍和农业的繁荣,也开启了中国的赋税制度

2、 男性的好色和占有欲。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普遍人性,在古代社会中属于男权至上的社会,男性在掌握绝对权力之后,其本身的劣根性就暴露无遗了,好色就意味着一个正妻不足以满足男性的欲望;而男性也有着强烈的占有欲,一般不会和其他人分享女人,于是将看上的女子收入妾的行列。

男性基因中存在的好色和占有欲的劣根性,在男权社会中无限放大,是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的重要原因。

3、 民族和宗族延续的需要。在中国古代社会,医疗水平相对低下,人均寿命较低,又实行近亲通婚的制度,新生儿的存活率也比较低,古人为了保持民族和宗族人口的延续性,就本着“广撒网多捕鱼”的原则多纳妾,多生育,以延续后代。

4、 战争原因。中国历史上许多王朝是处于常年战争的,战死人数不在少数, 为了得到充足的男性兵员,只能通过大范围的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以获得男性兵员参加战争。

秦赵长平之战遗址中的累累白骨

5、 社会伦理。古代中国长期处于儒家学说的影响之下,受“男尊女卑”等思想影响深重;同时古代还盛行“多子多福”的说法;受这些 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也是这一制度实行的原因之一。

6、 女性的现实需要。在古代能够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家庭一般是条件较好的中上等家庭,而 部分女性为了获得较为优渥的生活条件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也不惜委身为妾,这也是原因之一。

另外一点, “妻”的位置也不是一直不变的,如果正妻去世、无子、犯错等,身为妾都有翻身上位的可能,这一点在中国古代的后宫中屡见不鲜。所以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男女有别”,男人求功名,女人搞宫斗,本质都是为了权力。

为什么西方不流行一夫一妻多妾制

中国的妾是由周礼时代贵族嫁娶中女方陪嫁同族的姊妹/姑侄演变而来的。在天子称为媵,大夫称为妾。后来媵妾渐渐不分。“妾”的甲骨文上面是把刀,下面是个女,也就是说,它本意指的是有罪受刑的女子,即女奴。

中国法律中对一夫一妻的规定是很严格的,一般是严禁在同一时间有两个“妻”的,但对“妾”则不加限制。红楼梦里平儿这类“通房大丫头”,实际上就是未正式迎娶的“妾”。


而在西方,基督教之前的古希腊、罗马时代,它们实行的实际上也是一夫一妻制。基督教最伟大的神学家之一圣奥古斯丁说,一夫一妻制是“古罗马以来的风俗”,是罗马文明对基督教文明的优秀贡献之一。
但在这些文明中,一个家庭的男主人与其女奴发生关系,也是不被禁止的。古罗马社会对这类关系的限制仅仅是:从宗教和情感关系等方面不会危及现有家庭的完整性。
中世纪的国王和贵族也有许多情妇和私生子,说明稳定的婚外情和婚外性行为也是经常发生的:著名的“诺曼征服”发起者威廉一世本人就是一个私生子。


那么这些文明的一夫一妻制与中国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到底有多大不同呢?其实差别也只有一点:中国的纳妾是要经过正式婚嫁仪式的,虽然这个仪式不如纳妻正式,但好歹是有个仪式。而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不管是长期稳定地跟女仆上床,还是包养情妇,都没有这个受民俗认可的仪式。
罗马法曾规定一个男子可以有一个妾,但其子嗣的法律地位是私生子,继承权极为有限。但仅仅一个仪式的差别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费孝通《生育制度》一开篇就讲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类的婚姻制度虽建立在情感与性爱的基础之上,其目的却不在于完成情感与性爱,而是为了确保有一个稳定的、抚育后代的社会机制。
因此,不同社会形态中婚姻制度的差异,归根结底是这个社会自我再生产其组成分子机制上的路径差异。


中国的这种正式纳妾制,其本质上的社会作用是让妾正式成为家庭中发挥母亲作用、抚育后代的一员,其后果是妾生子和妻生子在情感联系上更加密切,社会地位上的差异也较小,比如庶出的皇子仍然有资格继承王位(当然每个朝代有不同)。
与此相匹配的继承制度,是一种建立在内婚制基础上的继承制度。(内婚制,即建立在某种族群认同上的通婚制度。这种认同可以是宗教认同、种族认同或亲缘认同,典型如慕容复与王语嫣的表兄妹婚配就是一种内婚制)也就是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是一个大家族,嫡出和庶出子女均有继承权,同时继承后不分家(当然从实践上讲,分家现象大量存在),依然共同劳作,维护大家族的继续存在。


如果要保障嫡出和庶出子女都有继承权,又不至于因为不公平的继承权产生太多矛盾,那么最直接的一个解决办法就是让嫡出和庶出子女从小在一起生活,让他们之间的社会地位差距变小,以借此培养感情。
不光正式纳妾,包括早婚和童养媳制度也是如此:其社会效果都是让嫁入大家族的年轻女子对家族共同生活产生依赖,减少分家的可能性。
自明清以来,社会趋于稳定。虽然明清交替之际的战争极其惨烈,但实际上仅限于一小段历史之内,这与魏晋南北朝和唐后期-宋代长期的战乱状态有本质区别。再加上美洲高产量农作物的引进,其后果是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可耕地资源迅速减少。再加上中央政府对基层的管理长期处于极端简陋粗疏的水平(所谓皇权不下县),使得农村生活面临这样的尴尬局面:一方面,可耕地面积能扩大的程度有限;另一方面,农村生活内部秩序实际上依赖的是高度自生化的博弈,说白了,农村常发生的占地、抢水源等涉及司法权威的内容(想想戚继光看到的浙东村民大规模械斗),地方官不敢管也没能力管,最多依靠几个“乡绅”调停一下,认可既成事实。这必然会逼着农民自发团结在本族大姓周围。
一方面是单位面积生产率长期稳定导致人均可获取资源有限,另一方面是农民为了应付生活博弈需要自发提高生育率,两个机制相加,构成了黄宗智所谓的“内卷化效应”。

内卷化一词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Chifford Geertz)《农业内卷化》(Agricultural Involution)。根据吉尔茨的定义,“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黄宗智在《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把内卷化这一概念用于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研究,他把通过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来获得总产量增长的方式,即边际效益递减的方式,称为没有发展的增长即“内卷化”。


反过来对比西欧,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自古罗马时代起,今天西欧民族的鼻祖日尔曼人就形成了所谓“欧洲婚姻模式”。凯撒和塔西佗都发现了这个现象:日尔曼人主要是以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一夫一妻少子)为单位组织生活。


这种核心家庭的婚配模式,导致的后果是西欧民族相对世界上其它民族结婚年龄晚,生育率低,未婚、未生育女性占人口比例高。这不是工业革命之后才出现的现象,而是自古以来如此。
欧洲这种婚配和家庭生活模式,其代价是人口增长的缓慢,但其收益则是财富数量的集中、人均可支配资源的增长和人口素质的提高。

实际上欧洲早期也有一夫多妻制。一夫一妻制是宗教带来的结果。虽然早期也有,但这种制度在西欧完全确立,还是离不开基督教的长久努力。那么,为什么基督教会产生这种倾向?

一种说法是,这是因为这种制度除了符合禁欲主义的方向以外,对于天主教会也是有利可图的。

之所以有利,恰恰就是因为一夫一妻容易导致绝嗣的特点。一旦夫妇绝嗣,教会常常会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甚至是唯一会精神和生活上照顾他们的人。这些人的财产自然而然就会通过遗嘱而流入到教会手中。支持一夫一妻制,与支持女性财产权,与反对离婚,与反对寡妇改嫁给亡夫的亲戚,这些教会的方针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把财产持有者往没有继承人的方向引。

实际上欧洲教会改革之中,很多问题都和财产权密切相关。比如说为什么天主教的神父不能结婚。其实一开始,神职人员都是可以结婚的。之所以后来不再允许结婚,其根本原因在于,古代教会掌握有大量财产,而有子嗣的神职人员总是试图将自己掌握的教会职位和财产交给自己的子女。这就在教会内部形成了大量的腐败、寻租、财产争夺,甚至还有神职人员自己就搞一妻多妾。尤其是很多神职人员的子女并不从事神职,而变成了世俗的大地主。这不但在声誉上对教会是个打击(争夺财产权和纵欲显然不会让教会显得高大上),更是在经济上对教会产生了严重的威胁(所有这些不事生产的神职人员都是需要由教会财产来养活的,如果教会财产被非神职人员继承走了,神职人员吃什么、喝什么呢)。因此禁欲主义才开始受到教会的重视。


一夫一妻制下人口增长放缓这是没有问题的。人口增长放缓了,人均可支配资源也就提高了。而在19世纪之前,欧洲长期处于战争和动乱中,男性战死率很高,底层女性无法得到婚配的大有人在。据经济学家统计,工业革命前10%-25%的女性没有结婚。屌丝基因都灭绝了,人均资源和人口素质当然容易提高了。
同时,对西欧贵族而言,一夫一妻制使得他们的财产在少数几个孩子中间继承,人均财富相比父辈减少不多;而对中国贵族而言,嫡出和庶出孩子都有继承权,财富集中起来非常困难。
比如,屋大维曾经号召贵族集团多婚多生,好分散他们的财富,但是遭到了贵族集团自发的抵制。


当然,在西欧内部这个状况也不太相同。比如实行限嗣继承的英国,贵族头衔和封地只能在父系直系亲属间继承(有嫡长子就是嫡长子,没有就是兄弟),这使得财富一直很集中,也就造就了强大而稳定的贵族阶级。而欧陆国家实行分家继承,贵族力量实际上没有英国强大。所以英国更容易走君主立宪道路而欧陆国家更容易出现君主集权。
与中国相比,我个人觉得,这有可能是因为工业革命之前,西欧的地理环境和耕作技术使得它们能养活的人数比较少,而且西欧战争形态长期以来是以少数贵族为军队主力的精英战争,战争频率(相对)高而战争烈度低(近代国家出现之前)。跟中国不同,平民不是在短期内大量死亡,而是长期缺乏高生育率所需要的大量粮食作物与(一段时期内)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
有趣的是,不同社会形态的自我生产方式跟社会习俗、文化环境、宗教信仰和法律制度结合起来,形成了固定而强大的模式。虽然经历了工业革命和人权革命这样的重大变革,这些习惯依然以某种形式存在在社会中。比如今天的欧洲女性结婚率依然比较低,而中国社会依然对未婚女性存在高度歧视(比如剩女问题)。社会形态好像有自我意志和自己的生命一样,在历史的绝大多数时期,它吸收并自我复制、自我扩张那些增强了自己旧有再生产模式的因素和制度,抵制那些与自己旧有再生产模式不符的因素和制度。

By 小屋住不下冷哲

每一个孩子自杀之前,都已经被杀死了无数次

2021年8月,上海南汇一位14岁的女孩跳楼自杀。

临走前还为父母留了一份三页长的遗书。

她踩着自己房间的榻榻米跳下去的,半夜,还在榻榻米留了纸条

作为父母的一定悲痛无比,这个孩子平时很乖巧,她把自己的所有财产整理好放在桌子上,一共3万压岁钱。把学校里借书的明细也写好叫父母去还,并且不会让家里房子变凶宅,会让自己死在外面。

她说妈妈爱的是那样的自己,达不到就不是妈妈爱的孩子。

01

绝望的信

这是第一句:人生一趟,遇见你们我很荣幸,若有来生,我们不要再见面了。

分明是个头脑清晰,思想成熟的孩子

后面的内容,我大概能明白事件背后的故事。

这位少女,也许成绩并不是特别突出,但她一直有在努力,并非像她父母想得那么懒惰,但这并不能让她的成绩立马有很大的提升。

也许她是少了一点天赋,也许她只是少了一点运气,但不管原因是什么,重要的是她没有冲进班级前十的结果。

父母只会由果推因,只要成绩没能达到期望,那一定是女儿做得不够,女儿用命才得来的成绩,在父母看来,实在过于轻松,不论女儿如何解释。

在这个只强调结果的时代,彷佛一切的理由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因为没有对生命个体感受的尊重,所以也没有那么多的爱与共鸣,女儿也只不过是他们用来和亲戚们攀比的工具。如若未能满足那些可悲的虚荣心,便失去了爱的价值。

父母对少女的管教极为严厉,遵循“严格出孝子”的理念,平日里少不了无情的谩骂,句句诛心,如此情景周而复始,负面情绪在少女弱小的心灵不断堆积,直到出现道道触目惊心的裂缝。

遗书简朴而真实地陈述了肉体的苦楚:巴掌打在脸上最疼,然受是手指,再是手臂、最后是大腿,打在背上还行,被皮带或电线抽在腿上最疼,然后是背上,最后是双臂。说明平日里她少不了家庭的暴力。

而比起这个,更让她更难忍受的,是被剥夺的自尊。

有时候,因为表现不够让父母满意,她会被罚穿着妥协站在屋外,面对眼中带着鄙视、潮落、惋惜、或是怜悯的邻居与路人,生理的疼痛还未缓解,转眼间便又迎来了心在滴血的声音。

她常常失眠,头靠在柔软的枕头上,耳畔的尖叫与谩骂声始终挥之不去,它似乎成了一道诅咒,让少女畏惧明天的到来。孤单的房间,只剩下痛苦的回味,多少个难以安睡的夜晚。


一个14岁的孩子拥有如此巨大的绝望,直面成年人都颇为惧怕的死亡。

网上传播的遗书,与其说是告别世界,更多的是对父母的控诉。

遗书女孩在做这个选择之前经历了什么?

在忍受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女孩才写下了遗书。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控制,是一种无法消散的阴影,让孩子选择了死亡。

别让孩子死于过度控制
什么是过度控制?
在女孩的遗书中她说自己曾经考过全班前10,年级前20,拿过满分,但父母还是不满意,不准她玩,也不准她买喜欢的东西。

女孩说:”我真的尽力了”,意思就是“我真的累了,毁灭吧”。

活在监控下的00后

一位一年级女孩儿的妈妈,在家里安装了一个云台摄像头,可以360°旋转,实时录音录像。
即使人不在家,也可以通过手机随时监视孩子,有没有按时看书、坐姿是不是端正、做作业是不是专心?
否则直接通过对讲大声呵斥:“你在看什么书?怎么又看动画片?”
完全满足了父母所谓的对孩子保护和指导的需求,但光是听起来就让书单君一阵恐惧。
父母为什么喜欢过度控制?父母需要控制孩子,让自己拥有价值感。
朗朗在自传中写过,父亲二胡拉得很好,但因为时代原因未能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便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郎朗身上。
朗朗成名后,便有了各种以严厉为名而被遮蔽的虐待事件传出。其中最令人咋舌的是,一次郎朗放学太晚,耽误了练琴,父亲竟逼他“自杀”。
“你都上哪儿去了?回来这么晚!你这个没信用的家伙。你把自己的生活毁了!你把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毁了!”
他拿出一瓶药性很强的抗生素,逼郎朗吃下去。“把这些药都吞了,吞下去你就会死,一切都会结束。”
父母成年却未成熟,把孩子作为愿望和需求的容器。一旦不被满足,就引起巨大的攻击性行为,所以才有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共生绞杀”。

青少年自杀的事件近年来逐渐增多

2020年,一个十八岁的在校男生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小斯的遗体在达州市渠县的渠江河面上被找到。

小斯的遗体被打捞上岸后,立即被送往了殡仪馆,随后,其父母先后赶到现场。夫妻俩都没说话,沉默片刻后皆嚎啕大哭。

自杀前某天傍晚,小斯的QQ空间突然出现很多类似遗书的心声。

他说:“分离时不会有不舍,我的尸体,不用埋了,要么烧了,要么扔了,别把我拿回去。心烦!

其中还夹杂着如哪吒般剔骨还肉的情绪:“我恨他们!”“我感觉不到父母对我的爱”。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在我们眼前逝去,悲痛的同时,到底是什么样的环境,才能逼得一个十八岁的孩子留下如此“生无可恋”的遗言。

2012年7月8日,13岁的青岛女孩孙正雯从青岛双威商务楼跳楼身亡。随后孙正雯的遗书曝光。

遗书开头,孙正雯说自从上初中1年零1个月以来,父母已经私拆了笔友写给她的私人信件和她的私人日记,“印出来差不多有词典那么厚了”。

不仅如此,父母对孙正雯还“又打又骂,搜我书包,搜我房间”。

爸爸面对女孩的质问的时候还说,“呸,我看是揍的轻”,以致于孙正雯的朋友们让她问:我真的是你们亲生的吗?

对,就是这样的父母。

他们不在乎孩子,只在乎自己。

他们觉得自己是在为孩子好,但其实缺失在弥补自己内心的不安,向孩子发泄自己对生活的不满。

比孩子更焦虑的父母

一份网传的“幼儿园孩子”的作息表,就已经让人感觉到了满满的焦虑,早7点到晚11点,比996还可怕。

父母都来自复旦,都是500强外企的董事、经理。

这个还在幼儿园的小朋友自己,每年英文阅读量超过500本,每天写3篇英语日记,4岁开始学钢琴,围棋拿到证书。

甚至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大冬天在研究生考试的考场外等候了1个多小时,只为了让刚刚5岁的儿子提前感受考研的气氛。

这位妈妈还美其名曰:孩子还有5840天就要考研了,不到16年了,是时候来感受一下氛围。

其实仔细看看近些年屡屡曝出的学生因为学习压力与情绪问题造成的恶性事件。

其背后的起因往往不是孩子自身,他们内心的不安大多来自于家长的焦虑,对孩子出人头地,带领全家”阶级跃迁“的极度渴望。

不成功就不配活着

郑爽的母亲刘艳,因为自己无法成为演员,推动着她控制女儿郑爽的人生,“这辈子必须成名!”。
如愿成名日入百万后,母女间控制与顺从的关系开始失控。
刘艳甚至是愤怒,感到命运不公,
“老天爷也瞎了眼,不爱干的人给她整到那个位置,爱干的人就没有干成,羡慕嫉妒恨。”
而郑爽在公开场合扇自己耳光、疯言疯语、再到代孕,都成了一个母亲为自己孩子亲手投下“毒”的结果。

如果你只爱成功的我,你能控制的我,那就不是爱
父母常常将过度控制说成是“爱”。
蒋勋在《孤独六讲》中,刺透了这种关系的本质:
“伦理本身有着一个最大的掩护——爱,因为爱是无法对抗的,我们可以对抗恨,很难对抗爱。”

以爱之名的过度控制便是最难对抗的。孩子不傻,他们知道自己并不是真的被爱。

武志红说:“没被爱照见,存在本身就是错误的。”
在遗书女孩的自述中,她认为父母爱的不是她,而是一个满分、一个排名,一个完美的他物。
我们可以看到永远否定的父母和吞没的父母,却惟独看不到无条件爱的父母。

女孩的一切期盼,显然都没有得到回应。所以她选择了一条回不了头的路。

试想一下如果你在每天996以后,还要跟成天盯着你绩效的上司同吃同住,每天一大早起来就是“你的KPI还没有完成,别人都比你更努力,你怎么还没有紧迫感?”,你会不会想自杀?

放过自己,放过孩子,才是最好的出路。

By 曾敏敏

养儿防老的时代已经过去

陕西靖边,一名叫马某宽的男子,只是因为不满母亲大小便失禁,导致家里臭烘烘,就将母亲王老太拉到了废弃的墓穴活埋。

是的,是在母亲还有生命,意识完全清醒的情况下,活生生地埋掉。

难以想象,这位本就腿脚不便的老母亲,在被亲生儿子推入两米深的大坑,再将一铁锹一铁锹的黄土重重倒下来时,那种痛彻心扉、欲哭无泪的心情。

难以想象,就算有一万个理由,一个儿子,竟会做出如此泯灭人性、丧尽天良的丑事。

三天三夜,可怜的老人没有喝一口水,吃一口饭,就在那个暗无天日的墓穴里,度过了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72小时。   

或许,是出于生而为人最基本的求生欲,或许,是儿子未将填埋的黄土踩实,靠着透进黄土的稀松空气,老人竟奇迹般活了下来。

让人惊愕的是,从5月2日案发,到5月5日民警破案抓获马某宽,他始终没有一丝悔意,“处理掉”母亲后,他还若无其事地跑到周边乡镇打工。

直到警察逼问出了他活埋母亲的地点,他才有了一些“后悔和担忧”。

但与儿子的毫无人性相比,在被救援人员救出时,她还不停地替儿子开解:“我自己爬进去的”。

经过治疗后,身体情况稍微好转,就在不断念叨:“希望儿子不要被判得太重。”

据调查,5月2日晚,趁天色渐黑,马某宽曾用一辆人力车将母亲拉走,谎称要雇车把母亲送到了甘肃省庆城县的亲戚家中。

但5月3日凌晨2点,他却独自一人回到了家中,在媳妇的再三追问下,才告诉妻子将母亲活埋的事实。

据他供述,活埋母亲的想法,他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早就蓄谋已久,事发前,他曾多次到事发地捡柴火,熟悉地形。

其实,让这个儿子如此厌弃,想要像垃圾一样扔掉的老人,此前,还一直在照顾另一个身体不好的儿子,只是2019年底摔倒后导致无法行走,才和马某宽一起生活。

就像靖边县副县长、公安局局长杨利军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那样:“案件本身不复杂,主要是嫌疑人泯灭人性,有违道德伦理,让人难以接受。”

她含辛茹苦养你长大,你冷酷无情将她活埋,马某宽亲手导演了一出现实版农夫与蛇的故事。

东野圭吾说:“世上两件事不可以直视,一个是太阳,另一个是人心。”

虎毒尚不食子,人恶却会弑母,人性里那些阴暗和曲折,总会如幽灵般,出没在忽明忽暗的人生。

羔羊尚知跪乳,乌鸦亦求反哺,但现实生活中,有些儿女,却将利益和金钱,看得比亲情都重。

当利益被奉为圭臬,当亲情被连根拔起,那么,人与人之间,便只剩下赤裸裸的利益交换,这个世界,便只剩下弱肉强食。

更残酷的是,当父母的满腔爱意遭遇子女的冷血无情,对子女毫无防备的他们,更容易被子女处心积虑的暗箭射中。

所谓我爱你如命,你却恨我入骨,人世间最悲哀的事,莫过如此。

2017年5月,陕西渭南发生了一起儿子杀害亲生父母的事。

罪犯杨某,大学毕业步入社会后,屡遭挫败,他想前想后,觉得自己是因为没钱,才会被人小瞧。

为了赢得别人的认可,为了所谓的面子,他急中生智,想了一个好主意。

在为父母买了多份保险后,他把父母请到了渭南来,想要导演一场杀害父母骗取保费的大戏。

他把买来的亚硝酸盐拌到牛肉中,故意夹给父母吃,但舍不得吃的父母,又把肉夹了出来,让给他们最爱的儿子吃。

如此爱自己的父母,恐怕是人,都会心软,但心肠恶毒的杨某,不仅没有感到丝毫惭愧和悔恨,而且一招不成又想了一招。

趁父母在餐厅吃饭的时候,他又跑到厨房,借给父母倒水的名义,偷偷把亚硝酸盐再次放进了水里。

然后,这个被父母爱了32年的独子,眼看着父母把毒水喝下去,又看着他们无比痛苦地在自己面前挣扎死去。

最后,他非常平静地拧开了厨房的液化气罐,伪造了父母煤气中毒的现场……


(图片来源:微博)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写道:“一个忘恩负义的孩子,比毒蛇的牙齿更让人痛彻心扉。”

对于含辛茹苦抚养他长大,眼泪巴巴盼他幸福的父母来说,死在最爱的儿子手中,心中的痛,又岂是撕心裂肺足以形容。

《十宗罪》中说:“人性之中有着冰山一样的冷漠和残忍。”

当良善被侵蚀,当罪恶占上风,曾在父母的爱里恣肆过的人,却往往是一副冷酷面容。

在医院工作的朋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夜里,他们急症室接收了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经过全力抢救,老太太终于暂时脱离了险境,但仍需要住院治疗。

但就在医院通知家属去办入院手续的时候,他们得知要交5000块钱,老太太的5个儿子,却都犹豫了,只有一个勉强愿意交钱,其他的都说没钱。

虽然医生明确告知,入院治疗效果会更好,老人的病还没到不可挽救的地步。

但他们一致的意见却是,老人年龄大了,根本没必要治,交5000不一定治得好,而且交完这次,肯定还有下次,还不如直接拉回家等死。

最后,那个愿意交钱的儿子,在媳妇和兄弟们的阻挠下,也妥协了。

医院无奈,只好停止治疗,朋友去给老太太拔针,她紧紧地拽着朋友的手不肯拔,那种乞求又无奈的表情,她说一辈子她都忘不了。

面对死亡的恐惧和疾病的折磨,谁都会害怕,哪怕是垂垂老矣的人,如果还有生的可能,谁又愿意回去等死,谁又愿意在疾病的折磨中,痛苦死去。

看过《今日说法》的一期节目《母亲的呼救》。

重庆万州,一位生了7个儿女的老太太,却被冻死在儿子家门口。

自从老伴去世,因为生活无法自理,她便被4个儿子轮流照看,他们约定,每人养一个月。

但其实,他们谁都不想照看,哪怕多照看一天,都感觉是吃了莫大的亏,两个女儿倒是愿意照看,但儿子们却觉得没面子。

于是,老人就像一个被推来搡去,谁都不愿意沾手的烫手山芋一样,在4个儿子间艰难生活。

到了大儿子照看的日子,她就被扔到了大儿子家门口,但大儿子却故意躲避,不让母亲进门。

无奈之下,老人又去找二儿子,但二儿子却觉得没到他照看的日子,还是不开门,就这样,在新年的第二天,老人竟被活活冻死在了他家门口。

更可气的是,老人去世后,为了母亲的丧事,4个儿子还在互相扯皮,谁也不愿出这份钱。

看惯了太多这样的事,现实生活中,很多老人便宁愿选择自己去死。

针对老人自杀的现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曾有研究:在我国农村,每10万老人,就有40至50人自杀,个别地区,80岁以上的老人,每10万人中,就有600人自杀。

不管是被强行拔掉针管,逼迫致死,还是自己平静地选择死亡,其实,没有一个老人,会真地想要去死,只不过对于他们来说,相比死亡,活着太难了。

有人说:“中国父母,是最好的演员。”

天底下,有多少厌弃憎恨父母的孩子,就有多少深深爱着孩子的父母,中国父母有多爱孩子?

为了不给孩子添麻烦,总是把“我很好”挂在嘴边,然后一个人,在孩子看不到的地方,默默将苦难和孤独消化。

为了让孩子过得更好,恨不得与时间赛跑,与岁月抗争,赚得多一些,再多一些,好贴补孩子的生活。

为了让孩子赢得未来,宁愿自断臂膀,忍受委屈,哪怕是用自己的命,去换他的命,也会义无反顾,心甘情愿。

张泉灵在《奇葩说》里曾说过:有一次,她去敬老院采访,发现很多老人身上都有股“老人味”,便问她们多久洗一次澡,老人的回答却是这样的:“尽量不洗澡,年龄大了,怕洗澡摔倒拖累儿女。”

很多父母都是这样,年轻的时候,拼尽全力照顾孩子,年老的时候,却害怕自己会拖累孩子。

不计付出,不求回报,这个世界上,又有哪一种爱,能像父母对孩子的爱这样,无私无畏,一往而深。

看过一个视频,针对“假如爸妈得重病,超过多少钱你会放弃治疗?”这一问题,记者分别采访了孩子和父母,两代人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

有句话说的好:“父母的心在孩子上,孩子的心在石头上”,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要比孩子对父母的爱多太多。

父母这个词,是世界上最温暖的词,只是叫一声,也会触动心弦,喉间哽咽。

每一个为人子女的人都要知道,你的屎尿屁臭,他们曾为之欢喜,你的蹒跚呢喃,他们曾为之雀跃。

如今,他们老了,你也不该嫌弃他的臭烘烘,不该嘲笑他的傻乎乎。

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子女之爱父母,则是做人之根本,身为子女,一辈子都亏欠的人,就是父母,怎么做,都不够,怎么爱,都不过。

高亚麟说:“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父母不在,我们直面死神。”

  

养儿防老变成养儿啃老

  “傍老族”、“啃老族”,在当下社会已不鲜见,这不仅是家庭小事,更是一个沉重的社会话题。最近,北京父母状告“啃老”独子和山东拟立法禁止恶意“啃老”的新闻,再次把“啃老族”推到风口浪尖。“想‘啃老’,没那么容易”,这是社会发出的强烈信号,更是希望以此刺激那些“啃老”的青年,走出父母庇护的翅膀,学会在社会打拼自立。

  都说“养儿防老”,可如今有的成年人却游手好闲,赖在家中坐等父母供养,着实成了“养儿啃老”。更有甚者,对养着自己的父母非但不感恩,稍有不顺便恶语相加。

  最近,北京一对被独生子“啃老”7年的父母,将儿子小徐诉至海淀法院,并申请强制赶其出门。该案吸引了众多的眼球。父母因为“啃老”问题与孩子对簿公堂,足可见其“恨铁不成钢”的无奈和心痛。

  悲情,绝望父母告亲儿

  据媒体报道,小徐大学毕业后,一直赋闲在家,不是上网就是睡觉,滋润地过起“啃老”的日子。刚毕业那会,父母催促小徐找工作,但他老说工作难找。无奈,父亲老徐通过同学的关系,把儿子安排到其公司。可小徐工作了3个月,就辞职不干。此后,老徐又帮着联系过几家单位,但小徐总说“没意思,不想干”,老方一帖。

  更夸张的是,去年,小徐认识了一名女网友,竟然带回家长期同居。面对父母的劝说,他振振有词:“没工作也有权利恋爱……作为父母,你们有义务养我。”

  时光荏苒,转眼7年过去,可29岁的儿子仍坦然赋闲在家,老徐夫妻忍无可忍,将小徐诉至海淀法院。法院执行判决过程中,小徐百般阻挠,还对父母吼道:“你们就是想逼死我,我让你们断子绝孙!”

  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但这是对未成年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而小徐完全有劳动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期在家“啃老”,于情、于理、于法都难容。

  “想‘啃老’,没那么容易了。”法律界人士认为,海淀法院的判决不仅直接表明立场,也是给家长和孩子上了一堂普法教育课:父母拒绝“啃老”的权利受法律保护。

  这场父母与儿子的“啃老”拉锯战告一段落,却不禁引人深思。

  啃老,已成为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有的家长出于对子女无私之爱,默默承受子女的“啃老”;而另一方面,一些年轻人以就业压力太大等借口,心安理得待业在家,不思进取。

  无独有偶,山东拟立法规定禁止恶意“啃老”,引发公众关注和热议。有人认为,立法容易,实施则难,被“啃老”的父母极少会拿起法律武器,与孩子对簿公堂。但大多数网友认为,立法禁止恶意“啃老”,为那些默默被“啃”的父母撑了腰,至少发出法律“信号”,警示“啃老”族生活最终还需自食其力。

  悔恨,盲目溺爱终害己

  最近,某网站联合北京大学发布今年的《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对35万余份来自90后就业情况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很多毕业生坦言,比起潇洒的学生时代,毕业后的日子更加苦逼,吃穿住行之外,保持“月光”已算庆幸,仍有30%的人不得不“啃老”。

  客观而言,刚毕业的年轻人有可能一段时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有时需要父母提供帮助,这无可厚非。但如果以现实压力为理由,长年不愿出去工作,依赖父母生活,那就另当别论。身为父母,更不能任由孩子如此。

  反观小徐的案例,老徐夫妻也是后悔莫及。夫妻俩对小徐从小就百般疼爱:小徐小学时当过班长,听说其任务太重,老徐的妻子跑到学校找班主任,要求别让儿子当班长;小徐考上当地一所大学,住校不到一个月就提出和宿舍同学相处不好,他们便让小徐回家住。正是溺爱纵容,使小徐的行为不断“升级”。

  其实,“啃老”事例中,很多父母起初是心甘情愿被“啃”。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家住杭州市小营街道的小叶,大学毕业3年。刚开始,小叶也投过简历、找过工作,但总是不满意。后来,她索性闲在家中,靠父母生活,谈恋爱的开销也由父母资助。面对亲友的劝说,小叶很坦然:“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与其勉强干不喜欢的工作,不如嫁个好丈夫,反正现在父母养得起我。”

  而小叶的父母也不以为然,觉得女儿“啃老”无所谓。“工作可以慢慢找,急不来的。”小叶的母亲已经退休,父亲经商,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错,认为养女儿不算负担。

  工作难、收入低、物价高、压力大……这些已成为“啃老族”们自我安慰的通用理由,而更多父母的宽容,助长了他们“啃老”的底气。然而,如此无条件纵容,伤害的不仅是家长,更是孩子。孩子无压力地生活惯了,当生活的风雨来袭时自然束手无策,最后只会失去独立生活能力。

  宁波市海曙区某社区曾做过一次调查,社区2000余户居民中,有18位大学毕业生过着“啃老”生活,他们都是大专以上学历,毕业后不找工作就在家呆着,短的半年多,长的两三年。

  “我们是一个老社区,很多家庭的经济条件一般,所以孩子‘啃老’,对父母来说有不小的压力。”社区党委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些孩子觉得,自己读大学时父母每月也给一两千元生活费,如果工作收入不高,还不如在家休息。而家长方面,有的是出于对孩子的溺爱,怕孩子吃苦;有的虽然想让孩子工作,但孩子不愿意,也不忍相逼;还有个别家长觉得孩子找的工作不理想、不体面,不如不做。等孩子“啃”得时间太久了,不能自食其力了,很多家长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

  感悟,该放手时就放手

  “其实,让孩子工作,重要的不在于收入多少,而是让孩子学会在社会上生活,了解社会,面对风雨。如果长期赋闲在家,会失去为生活打拼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宁波天封社区曾做过帮助“啃老”青年融入社会的公益项目,社区党委书记李缇虹认为,对未就业在家的孩子,要区别对待,有的的确是惰性使然、不愿吃苦,而有的则是在等待一个机会和转折点,重要的是社会和家庭要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

  社区一位青年大学毕业后两年,一直待业在家沉迷网络游戏,靠父母供养。社区慢慢引导他到周边一些企业实习工作,虽然小伙每次都因为不适应干不久,但他逐渐体会到工作赚钱不容易。现在,他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成为网络游戏职业玩家,每月有2000余元收入。

  对这样的孩子,迈出第一步,就可能改变一生。

  精神上不“断奶”、经济上就难以独立。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朱力分析,“啃老族”中绝大部分人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从没受过委屈,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大多数父母在抚养孩子过程中,更关心孩子生理性健康,如衣着是不是能避寒保暖,膳食是不是营养可口,而忽略了孩子人格是否成熟等精神健康,不注重孩子的独立性、自我奋斗、家庭责任观的培养。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导致孩子“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孩子”的依附心理,结果父母想养儿防老却被养儿啃老,极端的孩子还要致父母于死地。

By 水木君说

扎克伯格想打造的元宇宙是什么样?

2021年10月28日,在成立了十七年零八个月后,Facebook正式宣布战略转型。曾经的大拇指标志被撤下,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类似于“无穷”的新标志和一个新名字——Meta。

一个新的元宇宙纪元正式拉开帷幕。

扎克伯格

Facebook硅谷总部更换公司图标与名字,图片来自于Twitter 

扎克伯格所想要的元宇宙里有什么?

Facebook要转型元宇宙应该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重塑品牌也在很多人的意料之中。毕竟Facebook作为旗下的一款社交产品,这个名字早已经不能覆盖这些年扎克伯格带领团队正在做的事情。如果说过去几年还是扎克伯格在筹备和试错的探索阶段,那现在,扎克伯格无疑是已经下定了决心并规划好了公司的未来,同时认为当下就是一个最合适的出击时机。

告别Facebook,拥抱元宇宙,是扎克伯格为公司的下一个十年所下的重大赌注。而从今天Connect大会上扎克伯格的讲述中,我们也对他所想建立的元宇宙世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们再回顾一下元宇宙的概念。简单来说,所谓的元宇宙,就是现实世界里的所有事物都可以投射在在虚拟世界之中,现实世界里赚的钱能在虚拟世界里再赚一遍,甚至边界和规模比现实世界更大。

而扎克伯格所设想的Meta也完全就是如此,它早已脱离了社交这个领域,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数字虚拟新世界。在他今天的阐释中,我们能看到Meta将在社交、游戏、工作、教育等各个领域发力,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囊括其中。

· 社交:自定义空间与虚拟形象,在VR里用Messenger视频电话

大会一开始,扎克伯格就为大家介绍了旗下Horizon平台添加的VR新功能——Horizon Home。

你可以在VR中随心所欲地构建你的“家”。比如把你和朋友的聚会空间设计成太空舱,每个人的虚拟形象也可以自由定义和选择,你可以“捏”一个自己、一个个性张扬的卡通人物、甚至是一个机器人形象。朋友们能一起聚会、看电影、玩游戏,也可以一起通过Horizon Venues功能去参与一场身临其境音乐会或虚拟演出。

此外,Facebook进一步更新了 Quest上的 Messenger 功能,进一步拓展了现实与虚拟世界之间的社交联结。现在你可以在Horizon中直接拨打 Messenger 电话给朋友,并在虚拟世界中与在现实世界的他们对话。

· 游戏:《侠盗猎车手》上线Oculus,游戏边界进一步扩大

扎克伯格表示,对于元宇宙各项功能的实现现在仍然还处于早期阶段,但游戏无疑是目前最能被普通消费者理解和接受的切入口。

此前,Quest上的Beat Saber、Population等VR游戏取得了很多人的喜爱,而现在Meta将进一步扩大其平台上VR游戏的阵容。继上个月刚刚上线了《生化危机4》之后,今天,扎克伯格宣布著名大IP《侠盗猎车手:圣安地列斯》也即将第一次以VR形式在 Oculus Quest 2上推出。届时,玩家们将在在以洛杉矶和拉斯等城市为原型开放世界中穿梭,更加有身临其境的刺激感。

扎克伯格

此外,扎克伯格也展示了更多关于在元宇宙进行游戏的愿景,并不只是局限于某一个游戏本身,而是将其嵌入日常生活。比如通过增强现实与朋友玩国际象棋、一起跟朋友击剑、通过 VR 与朋友打篮球等等。这些带有游戏性质的健身功能将很快上线Oculus,让你能够新世界中通过与 AI或朋友对抗来进行锻炼。

扎克伯格
扎克伯格

关于更多即将推出的游戏功能,扎克伯格表示Oculus 将在 2022 年举办一场专门的游戏展示大会。

工作:Slack、Dropbox等上线Horizon,推出Workrooms企业模式

在工作方面,在不久前Facebook推出了Horizon Workrooms 的功能,虽然引起了不少关注,但很多人认为目前只是噱头缺乏实用场景。

但Meta此次又推着元宇宙办公概念再往前走了一步。为了让你在VR世界里的工作更加便捷、高效,扎克伯格今天宣布将在 Horizon Workrooms中集成更多可用于多任务处理的2D应用程序,包括 Slack 、Dropbox、Mural、Pluto TV等。而未来,一些 Oculus 应用也将模糊 VR 和 2D 应用之间的界限,例如,Horizon Workrooms将在不久后支持 Zoom 的通话。

扎克伯格

 Oculus支持的应用程序 

此外,新的业务产品将为Quest 设备带来Quest for Business工作功能,包括使用工作帐户登录 Quest 2,并为企业提供帐户管理、IDP 和 SSO 集成、移动设备管理等。这项功能将于今年开始测试,2022 年进入公测阶段, 2023 年全面上市。

而在个人的Horizon Home中,Facebook也在日常休闲、社交的功能外添加了个人办公空间的功能,你还可以自定义设计你的工作空间,同时也可以使用Slack、Dropbox等集成功能。

教育: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设立1.5亿美元内容开发基金

除此之外,扎克伯格认为元宇宙的到来也将重塑未来的教育方式。VR、AR将成为一种强大的教学工具。

Facebook希望在元宇宙中建立一个强大的学习生态系统,并为此设立了一个1.5亿美元的专项基金。首先,它将创造一种沉浸式的教育体验。比如你想学习行星知识,戴上AR眼镜后,巨大的行星就会出现在你面前,你可以把它们拉近拉远、清晰地看到它们的纹理和特点。你想学习古代建筑知识,你可以直接“穿越”到那个时代,亲身体验、见证伟大建筑的是如何建成的。

此外,Facebook还将着力培育教育领域AR/VR内容创作者,目前他们正在与 Unity 合作,向人们传授创建教育性 VR 内容所需的技能、工具等,并与多家大学、非营利组织和教育机构达成了合作。

元宇宙画卷为谁展开?

关于谁能够参与到元宇宙、元宇宙如何运转、它的商业模式又是如何的问题,扎克伯格也在今天的大会中进行了阐释——“未来我们元宇宙将尽可能服务更多的人,包括普通人(People)、创作者(Creators)以及商业机构(Business)。”

首先,普通人层面很好理解,就是未来使用元宇宙各项服务的用户。但这个用户群体将比Facebook以前的用户群体更加广泛,同时提供的功能也远远超出了社交的范畴。人们可以在其提供的功能框架下自行选择工作、游戏、社交、学习、娱乐,当然其中每个板块都蕴藏着商业机会,比如数字广告、产品销售、门票等等。

当然,Facebook也知道想要建立一个如此庞大的生态系统,全靠自己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它将囊括更多的创作者和开发者,来一起搭建Meta的宏伟蓝图。

今天,Facebook 宣布推出 Presence 平台,旨在帮助开发人员在 Quest 平台上构建混合现实。Presence Platform 包含三个产品:用于开发混合现实体验的 Insight 软件开发工具包(SDK);可以更轻松地向应用程序添加手部交互的 SDK;可以帮助构建语音输入体验的 SDK。

扎克伯格

此外,Facebook还搭建了一整套完整的职业培训课程和认证路径。此前推出的Facebook AR Curriculum 计划,目前已经有超过 2.2万名创作者注册报名。今天,Facebook宣布公司计划将原课程其扩展为Spark AR Curriculum,并出台正式的 Spark AR 认证计划。

参与培训和通过考核的开发者将获得 Spark AR 认证,并颁发Spark AR 创作者证书,未来他的作品将很可能成为元宇宙的一部分,并与Facebook共享收益。目前,Spark AR的第一次考核将于 11 月举行,新的注册将很快对公众开放。

肯定也会有很多人关心,未来的企业在元宇宙中如何赚钱呢?在此次大会中,Facebook也给出了一个香薰店在未来元宇宙中运转的示例。它能够把现实世界的店铺概念进行拓展,比如做一个大花园、蝴蝶在身边翩翩起舞,然后把需要售卖的商品嵌入其中,更加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扎克伯格

硬件新进展:新一代高端头显和首款AR智能眼镜

元宇宙世界要想繁荣,首先是需要更多人能够进入这个世界,硬件设备则是一切的基础。虽然今天备受瞩目的新一代Quest并没有出现,但Facebook也分享了他们在硬件设备上的最新进展。

首先,Facebook 宣布了一款全新的名为Project Cambria的高端虚拟和增强现实耳机。它拥有更纤薄的光学器件以及更加智能的传感器和重建算法,能够让你的虚拟分身与元宇宙中的其他用户保持自然的眼神交流,准确地反映佩戴者的面部表情、拥有全彩色混合现实能力等,进而为用户在虚拟空间中交互时提供更真实的体验。

关于此款头显的最终定价和发布时间,此次并没有有透露太多信息,扎克伯格只是表示计划在明年发布,并且价格不便宜。

扎克伯格

 Cambria头显能够准确反应佩戴者面部表情、眼神等 

此外,Facebook 还宣布了代号为 Project Nazare 的旗下首款增强现实智能眼镜。在一个简短的模拟概念中,扎克伯格讲述了一个典型的场景:用户带上眼镜后,Whatsapp应用程序悬浮在眼前,你给朋友发送了信息,邀请他们参与到你的游戏中,接受邀请朋友的AR虚拟形象不久就将出现在你的房间之中。

不过扎克伯格也表示,它们的目标是想把Nazare 打造成跟日常眼镜差不多的重量和大小,但Nazare目前还没有达到正式发售的标准,可能还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跟大家正式见面。

从此次硬件设备的进展中我们也能窥见,元宇宙基础硬件设备的轻量化、智能化和普及率仍然横梗在Facebook元宇宙道路上的大石。虽然扎克伯格今天给我们畅想了元宇宙美好的未来画卷以及巨大的市场空间,但如何让人们愿意接受并走入元宇宙是他们下一步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这种梦想与现实的纠缠似乎也体现在了Facebook今天的股价上(其股票代码将从12月1从 FB 更改为 MVRS):一度上涨了约4%,最后又回落到1.5%。人们在扎克伯格放出的一个接一个的产品愿景中心潮澎湃,但冷静之后又觉得元宇宙离自己还是那么遥远。

元宇宙的规划早在2018年就开始

最新披露的文件显示,Oculus高管Jason Rubin早在2018年就曾提出元宇宙计划,并将其转发给相关高管和董事会成员,这推动了Facebook随后的并购和转型。这个文件详细描述了Facebook开发虚拟现实市场的必要性,概述了构建虚拟世界的战略。第一张幻灯片中写道,“我们认为,打破消费者对VR的冷漠的正确方法是,提供他们所期望的媒介——元宇宙。”

这份三年之前的文件为Facebook的野心奠定了基础。周四,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进行了长达一小时的演讲,最终宣布了新公司的名称——Metaverse。在这个演讲上,扎克伯格描绘了和目前的世界截然不同的一个世界。

扎克伯格告诉观众,公司将元宇宙视为下一个科技前沿——人们将在这里生活、工作和娱乐。元宇宙需要5到10年的时间才能成为主流。就在几天前,Metaverse在其盈利报告中宣布,Reality Labs硬件部门将在第四季度成为直接向公司汇报财务情况的部门。

元宇宙概念的初稿

这份在2018年发给Andreessen的论文现在看起来就是历史的初稿。它想象着用户漂浮在虚拟广告的数字世界中,满是人们购买的虚拟产品。在虚拟世界里会有人结婚,人类由此会尽可能花更少的时间在现实世界中。

Andreessen是这篇论文重要的收件人之一,因为他从2008年以来一直在Facebook董事会任职,而且在这一特定领域具有影响力。Andreessen是Oculus的早期支持者,并且投资了Roblox,一个专注于构建自身元宇宙的年轻人游戏平台。

2014年,Facebook以20亿美元收购了Oculus。据文件显示,截至2018年6月,该公司的VR耳机已累积每月25万名活跃玩家。但尽管为早期冷启动内容投入了数亿美元,这些设备还没有受到非核心玩家的欢迎,普通消费者正在等待虚拟现实“完全成熟”的那一天。

Rubin认为,市场完全成熟就是元宇宙成功的那一天,只有大规模的发行能够引起目前对VR还抱有怀疑态度的人的注意。

开放合作共建元宇宙

Rubin现在是Metaverse的内容副总裁,当时他预测,Facebook可以在4年内单独完成该项目。Facebook可以有效地将谷歌、苹果、索尼、HTC和Valve等竞争对手排除在虚拟现实市场之外,索尼专注于Play Station 5,HTC对其潜在的硬件合作伙伴感到不满,谷歌和苹果在虚拟现实领域中还没有真正深入,且谷歌的Daydream平台上线一年后就关闭了。

但是现在看来,4年时间过短,需要更多时间,且需要和业界、专家等保持合作。Rubin认为不要用其他平台积累和留住用户的方式来构建元宇宙,计划是让元宇宙具有互动性和开放性,而不是只限制一家公司参与。Facebook必须与更多公司合作,而不是拥有和控制整个元宇宙系统。

收入主要来自沉浸式广告

关于商业模式,元宇宙的收入将主要来自于广告,这也是Facebook最了解的市场。比如说可口可乐、宝洁、Gucci等品牌都可以在元宇宙里投放广告宣传自身品牌,由于元宇宙里有深度的沉浸感,Rubin预计1亿元宇宙用户可以带来比10亿用户的真实世界更多的收入。

但要建成这种规模的沉浸世界和用户群体,Rubin建议Facebook需要有一个100多人团队的游戏工作室,来创建一个大型多人在线游戏。Facebook内部没有一个团队具备交付大型、技术挑战性强、令人敬畏的游戏产品的经验,因此建议收购外部公司。Rubin最终推荐了《孤独回声》的幕后工作室Ready at Dawn。Facebook在2020年6月完成了这项并购交易。

By 硅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