赘婿真的能逆袭吗

12月7日,莱绅通灵珠宝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董事会于2021年12月6日收到沈东军先生递交的书面辞职报告,沈东军先生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总裁职务。沈东军先生辞去总裁职务后,仍担任公司董事长及董事会相关专门委员会委员职务。根据《公司法》、《公司章程》等相关规定,其辞职报告于送达公司董事会时生效。 莱绅通灵自成立之初就一直由沈东军全权打理,此次沈东军退出总裁职务(相当于CEO),只保留董事长和相关委员会职务,是否意味着其让出了莱绅通灵的最高管理权?莱绅通灵实际控制权或将重回马氏家族手中。

近日,沈东军和其妻子马峭的离婚案得到了终审判决。 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其离婚诉讼案件做出二审判决,沈东军持有的公司31.16%的股份将分割给马峭一半,占公司总股本的15.58%。本次权益变动将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 早在2019年11月20日,沈东军的妻子马峭就已起诉离婚并要求进行财产分割。 根据今年1月6日莱绅通灵发布的公告,沈东军作为被告,于2019年12月16日收到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法院的《应诉通知书》。 彼时的公告还显示,沈东军为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之一,直接持有公司1.06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1.16%;沈东军的大舅子人马峻(马峭的兄长)、蔄毅泽(马峻的配偶)分别直接持有公司股份8557.50万股和1890万股,分别占总股本的25.13%和5.55%。 另外,沈东军、马峻控制的南京传世美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实际上类似于莱绅通灵的高层员工持股平台,传世美璟持有莱绅通灵2.18%的股份。沈东军和马峻分别持有传世美璟37.3%的股份,其余剩余股份由莱绅通灵珠宝四位管理人员持有。 离婚之后,沈东军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降低到15.58%,马峻兄妹、马峻的妻子蔄毅泽三人以及传世美璟(马峭同样分得了原沈东军持有的传世美璟的一半股份)为一致行动人,在莱绅通灵合计持股比例升至48.45%。 此举意味着,马家兄妹夺回了对上市公司(莱绅通灵)的控制权。 莱绅通灵被称为沪市珠宝IPO第一股,于2016年11月23日上市,当时的发行价为14.25元,截止到12月6日,莱绅通灵的股价已经掉到了7.13元,总市值24.28亿。 去年,莱绅通灵实现营业收入12.27亿元,同比下降6.9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4亿元,同比下降31.56%。今年上半年,其实现营业收入7.90亿元,同比增长46.4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1亿元,同比增长53.03%。 

很多人不知道,沈东军作为马氏家族“赘婿”的逆袭故事。

注定的结局 

沈东军是一个能人,思维活跃,极具商业天赋,而且条理性强,在他的治理下莱绅通灵具有超强的执行力,各项制度面面俱到而且严丝合缝,加之沈东军的超强营销能力,整个公司稳步发展,几乎具有无限的可想象空间。 但悲剧的原因几乎一开始就已注定,这是一个家族企业,而沈东军作为上门女婿,似乎自始至终都有作为马家打工仔的意味。虽然马家兄妹几乎不涉足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但知情人都知道,马家才是莱绅通灵真正的主人。 1969年,沈东军出生于苏北。虽然他现在名头既是南京大学博士,又是香港科技大学EMBA,可实际他并没读过大学,中学毕业后步入社会打工,后来到南京航空公司旗下一家旅行社负责票务工作。 沈东军人很聪明,而且仪表堂堂,带着黑框眼镜,笑起来露出整齐的牙齿,就凭这,捕获了富家小姐马峭的芳心。
ImageLeysen莱绅通灵珠宝创始人沈东军
马峭生于珠宝世家,父亲马崇仁是业内著名的珠宝玉石专家,早年毕业于昆明工学院地质系,曾经担任中国宝玉石协会玉石分会副会长。 彼时的马家凭借着老马早年积累下的家业过着富裕的日子,并没有从事珠宝生意。穷女婿沈东军开了一间冲印店,但是小打小闹赚钱太慢太辛苦。沈东军关了冲印店,回家做“全职丈夫”。  心思活络,人穷志大的沈东军显然不甘心于这样的生活。他知道,岳父是一座金矿。沈东军鼓动了大舅子马峻,一起合伙做珠宝生意,马崇仁担任他们的首席珠宝顾问。 1997年,沈东军与马峻在南京湖南路255号天安大厦7楼的一个珠宝专柜租借了两截柜台,专卖翡翠玉石。 沈东军大力推广马崇仁这个翡翠专家,并且开展自己的营销天赋,打出假一罚十,七天无理由退货等等营销招术。
Image 有深谙翡翠行业的岳父坐镇,沈东军敢于在市场上有底气以超低价卖翡翠玉石,而马崇仁的名气又为店铺做了质量保证。开业不久,不仅有闻讯而来的江苏、上海消费者,连行内人都忍不住来柜台“抄底”,生意火爆异常。 有一天,沈东军和马峻来柜台上班,却发现柜台上被人贴上“滚出珠宝一条街”的标语。马峻提出报警,可沈东军却脑子一转,不仅阻止报警,还打电话找来熟悉的媒体朋友报道此事。事情公开后,沈东军的店铺名气大涨,靠着危机公关居然吸引了一波流量。 1999年,沈东军和马峻以分别持股50%的形式成立了江苏通灵珠宝有限公司。从当时的股权分配就可以看出,马家虽说还是支持沈东军创业,真正目的还是为了帮衬大儿子马峻。 

营销高手 

成立公司之后,沈东军很快将经营品类从翡翠拓展到钻石。所以,一开始的莱绅通灵叫“通灵翠钻”(翡翠+钻石)。2000年左右的时候,通灵翠钻在南京市场大名鼎鼎。 2001年,沈东军打出“通灵珠宝——比利时优质切工钻石”。众所周知,一颗钻石的优劣,有4C,也就是:重量(克拉CARAT)、色泽(COLOR)、净度(CLARITY)、切工(CUT)。前三项取决于天然原石的品质,人为无法改变,而将一颗原石切割为熠熠生辉的真正钻石,比利时的工艺最好。 所以,沈东军精明地抓住了这一点,猛打“源自比利时的优质切工”这一品牌核心诉求。 随着猛烈的广告,通灵翠钻的品牌价值点深入人心,生意迅速做大,成为当时江苏市场的第一珠宝品牌。 沈东军没有就此止步,他知道“优质切工”依然只是一个“功能性诉求”,没有体现珠宝品牌的情感价值和象征性意义。沈东军开始对通灵翠钻的品牌内涵进行升级。 2007年,沈东军将通灵翠钻更名为“TESIRO通灵”,以此看上去更时尚化,具有国际范。 2009年,TESIRO通灵砸下重金成为柏林电影节官方合作伙伴,并以旗下钻石“蓝色火焰”系列为明星们打造了高端珠宝STARLET(红毯)系列,使得乌玛·瑟曼、安迪·麦克道尔、章子怡等国际大牌影星都成为自己的忠实客户,当年的销售额也增长了30%。 那段时间,TESIRO通灵在整个江苏市场投入重磅广告,尤其是江苏的头号纸媒《扬子晚报》,TESIRO通灵将“明星+影视”的内容进行包装,在扬子晚报的影视娱乐版面长期投放半版广告,一时间品牌形象被无限拔高,知名度几乎家喻户晓。 沈东军又将TESIRO通灵的品牌诉求改为“为下一代珍藏”,以体现其珠宝的保值增值功能。之后,再次改为“王室钟爱,为下一代珍藏”,将通灵珠宝与“王室”联系起来。

而这个王室,自然就是欧洲小国比利时的王室。沈东军多次跑到比利时,跟当地的珠宝市场建立关系。 2015年,沈东军被比利时王室授勋。比利时王室为感谢他对比利时钻石业的积极推广,授予他“利奥波德军官级国王勋章”,他也成为获得该勋章的首位中国商人。 

“王室”珠宝 

沈东军觉得,当时的TESIRO通灵跟周大福、潮宏基以及众多的珠宝品牌竞争,陷于一片红海之中,自身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 脱离红海的搏杀,就要向“奢侈品珠宝品牌”的阵营靠拢。如何将曾经的通灵翠钻,如今的TESIRO通灵变成一家具有高贵血统的“奢侈品珠宝”品牌?
Image 沈东军还是瞄准了比利时。 当时比利时一个叫Leysen的珠宝品牌进入了他的视线。Leysen创立于十九世纪的比利时布鲁塞尔,曾经是欧洲王室的宠儿。曾参与定制比利时国宝“九省王冠”,意大利王室“尤兰达公主王冠”等高级珠宝项目。上世纪六十年代,Leysen被比利时王室正式授予“王室珠宝供应商”资质。 但是,当时的Leysen已经没落而且知名度并不高,在国内更是无人知晓。沈东军想用Leysen的这个新瓶装通灵的旧酒。 2017年4月,莱绅通灵以3000万元收购了Leysen 81%的股权。沈东军计划将TESIRO通灵再次更名叫“Leysen莱绅通灵”。但改名计划遭到了马家以及公司管理层的一致反对。 他们觉得沈东军在瞎胡闹,原先的通灵珠宝品牌已有知名度,新的故事说说就可以了,根本没必要大张旗鼓贸然改名。 但作为公司的主理人,沈东军还是固执地实现了他的计划。 2018年1月,莱绅通灵股价达到了32.6元,市值超过111亿元。但新品牌莱绅通灵毕竟知名度极低,而且几乎所有消费者对曾经的“通灵翠钻”知根知底,其本身就是南京土生土长的品牌,硬生生被冠以“欧洲王室血统”,很难以取信大众。 莱绅通灵股价大幅度跳水,公司管理层纷纷离职。 2018年1月7日公告,公司董秘王芳因换届辞职;2018年7月28日公告:公司监事王小文辞职;2018年8月4日公告:公司监事会主席庄瓯辞职;2018年9月4日公告:公司董事会秘书蒋悦辞职;2019年1月3日公告:公司财务负责人周传波辞职;2019年2月1日公告:公司董事、常务副总裁赵坚辞职;2019年2月21日公告:公司副总裁职务王庆成辞职。 同一年,马峻和妻子蔄毅泽也宣布离开莱绅通灵,不再过问公司业务。 马峭称,“他的待人处事那些方式,我很不能接受。我们公司有很多元老,帮着我们一起开创公司打天下,自从公司上了市以后,他就开始清除这些人了。他是一个复仇性特别重的人,只要离开公司的人,他就把人家全部清除掉,为人处事很难看。” 

绯闻不断 

2015年,一部由唐嫣主演的电视剧《克拉恋人》上映,这是通灵珠宝公司为背景的甜宠剧。沈东军在客串了 “孙总”一角,以帅气多金的暖男大叔形象亮相。 《克拉恋人》上映后,莱绅通灵正式宣布邀请唐嫣为品牌代言人。
ImageLeysen莱绅通灵品牌代言人唐嫣 
沈东军在这部剧后成立了钻石影业,不仅投资了《翡翠恋人》《八月未央》《归还世界给你》等多部影视剧,还参演了其中不少角色。 或许演戏还不过瘾,他还在《非你莫属》《老板变形计》等多个综艺节目亮相。节目中,他不仅以天价高薪招聘新人为自己赢得“土豪老板”的称呼,更化身创业导师给了许多选手中肯的建议,圈了一波粉。  霸道总裁,富豪,职业导师,帅男,沈东军身上处处闪耀着成功男士的光芒。而其左右,更是美女无数。 据知情人透露,2009年的时候,沈东军以开展柏林电影节合作为由,跟女秘书双双畅游欧洲,引得整个公司内部议论纷纷。 沈东军与马峭的离婚,主要原因可能也是沈东军极其混乱的私生活。 “生了小孩以后我全心照顾小孩了,他也要求我在家里面做全职太太一样照顾小孩。”马峭称,“在这个过程中,我在家因为脱离公司也比较长时间,他就在外面乱七八糟的搞这些作风问题了。” 据马峭透露,“在公司那个时候(沈东军)就很多情人,他的很多助理都是他的情人,特别多,公司现在我都数不过来。其中他还有一个私生子的,私生子小孩已经18岁了,在我儿子2岁的时候,他私生子就比我儿子小两岁,我儿子现在20岁,那个人也是我们公司的,我后来发现了这些事情。” 马峭坦言,“我曾经也想过不离婚的,但是自从公司上了市以后,他搞影视公司以后,他这些所作所为我实在是不能接受了。” “他2009年还在一份保证书上签字,承诺断绝与其他女子的男女关系。”马峭称,从2019年11月份以来,双方围绕股份等财产的分割僵持不下,“我要跟他分财产的话,他在公司的股份势必受损,可能就控制不了公司了。” 据马峻透露,沈东军本来是要给马峭一笔钱,以换取他们放弃对公司股权的要求。但是遭到后者的拒绝。 不过对于马峻兄妹的这些言辞,沈东军表示不便回应,但强调所谓保证书“没有这回事”。 

撕扯下的公司命运 

沈东军跟马峻夫妇的撕扯,已经到了无底线的地步。 2020年8月,在沈东军主持的董事会议上,提名自己助理刘昆担任董秘,身为董事的马峻夫妇与沈意见相左,资历尚浅的刘昆不足以担任。在沈东军一再坚持下,刘昆最后还是走马上任,可短短五个月就选择了辞职,显然也搞不定其中复杂的家族关系。 2020年12月29日,莱绅通灵发布公告称,公司在11月20日通过自查,发现马峻等人涉嫌职务侵占、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挪用资金等犯罪事实并已向南京警方报案。 此后,沈东军连发十余条微博,实名举报马峻夫妇通过虚开巨额增值税发票侵占公司大量资产。1月21日,南京市公安局雨花台分局给莱绅通灵公司下达《不予立案通知书》,其中写道:我局经审查认为无犯罪事实。 在2021年1月8日的董事会会议上,董事马峻、蔄毅泽质疑沈东军履职不力,对其再次担任总裁投下反对票,马氏家族对沈的不满再度升级。 此次沈东军跟马峭的离婚诉讼案法院终审宣判之后,马峻及其一致行动人(马峭和蔄毅泽)承诺30日内将其或其控制的股东所持有的公司股份减持到30%或者30%以下,不进行要约收购。(要约收购是指为了防止内幕交易,出售股权的股东需要将信息发布给所有股东,所有股东具有平等的收购权利。) 也就是说,马峻方面为了避免要约收购,需要减持上市公司18.45%的股份,而沈东军目前持有15.58%的股份,假如有“大款”进场包揽马峻方面减持的股份,那么沈东军的地位将进一步滑落。 12月4日下午,沈东军发表长文,称自己对法院平分股权的离婚判决深表不服。甚至还不忘嘲讽了一把南京法院。 沈东军称:“2006年,彭宇案件让南京法院名声大噪,今天南京法院对我这个案件的判决,也将开启对如此判决上市公司控制人股权是否恰当的讨论。即便遭遇如此不公平的对待,自己将继续为公司和广大投资者继续努力奋斗。” 沈东军确实是经营高手,其退出公司的经营管理,马家兄妹能否有能力驾驭莱绅通灵公司并且带领其走出困境? 豪门内斗,撕扯下的莱绅通灵,可谓前途一片黯然。

By 老刀

参考资料:
1、国际金融报,《董事长“天价”离婚案落幕:沈东军败诉,莱绅通灵控制权变更》,2021年12月6日

2、浑水研究院市值研究中心,何离,《莱绅通灵家族内斗第二季:沈东军妻子、大舅子联合反击,公开真相》,2021年1月5日

3、风声岛,《举报与乱斗:珠宝豪门的家族恩怨》,2021年11月17日

海外直播平台如何抄中国作业

“Big discount and free gifts!”

临近圣诞和年关,旭平珠宝旗舰店的店铺首页换上了新海报,海报主题很鲜明:12月21日和29日,店铺将开启两场直播,届时将会有“超优惠的折扣”和“免费的小礼物”。这看上去没什么特别——如果主播不是一位俄罗斯姑娘,观众也不是来自海外的话。

相比国内成熟的商业模式,海外直播带货的战局才刚刚拉开帷幕。

从去年5月开始,旭平珠宝在速卖通上以每月5-6次的频率开启直播。旭平珠宝跨境零售负责人杜鹏飞告诉「电商在线」,从整体来看,直播带来的销量占比还不算太高,但当天如果有直播安排,直播间出单量会占到当日的60-70%,超过店铺自然流量。

旭平店铺首页挂上直播预告,重点标记了优惠折扣、免费礼物

直播带货的高效转化已经被验证过,淘宝、抖音、快手贴身肉搏,近期有媒体报道B站也即将上线购物小黄车。根据阿里巴巴研究院《迈向万亿市场的直播电商》报告,2021年直播电商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并将在未来几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但容易被忽略的是,即将过去的2021年,也是直播带货这一“中国模式”走出国门的一年。这一趋势在今年下半年变得尤为明显。

Youtube在黑五前举办了为期一周的 “Youtube Holiday Stream and Shop” 直播购物活动;差不多同期,Facebook测试“创作者直播购物”功能,Instagram声称将在今年最后两个月进行一系列直播购物活动。再往前,亚马逊在10月上线了独立的直播带货APP“Amazon Live Creat”——截至目前,亚马逊、shopee、lazada等电商平台,Instagram、Facebook等社交平台,Youtube、tiktok等视频平台,全都开通了直播带货功能。

国内优质的供应链和丰富的商品,在小小的直播间,链接到大洋彼岸更广阔的消费市场。当国外巨头也开始下场向中国电商“抄作业”,海外直播带货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新的风口?

60%以上销量来自直播间

疫情之前,旭平珠宝是一家传统外贸公司,95%以上的订单来自国外。它在广西有三家工厂,设计和生产一些流行饰品,主要销往俄罗斯等东欧国家。

决定做海外直播不是一个偶然。“我们在国外有很多大的代理商,B端客户居多。但是疫情之后,我们想要找到新的增长点,当时做了两方面变动。一是外贸转内需,目前国内外销量占比已经几乎持平;二是找新的客户,直播带货带来了很多C端的用户。”

起初,杜鹏飞的团队在速卖通做直播带货的逻辑是薅流量。“是个新功能,是平台新增的免费流量渠道。”后来逐渐意识到,直播带货是商家和消费者感情链接的一种触达。“国外不像国内有丰富的和消费者沟通的渠道和方式,消费者在直播间可以互动,参与的意愿很高。”

杜鹏飞表示,从去年5月至今,他们通过直播已经为直播间累积了稳定人气。“老客们会看直播预告,蹲直播间,还会催我们上新款。”今年双12当天的直播,旭平在速卖通的直播间观看量达到44781人次,用户平均停留时间 8分钟,评论数超过10795条。最终带来255笔订单,促成销售额1887美金(饰品客单价不高,基本在10美金以下)。

直播开启的当天,直播间销量占比会占当日的60%以上,超过店铺自然流量。在国外直播带货,各国语言不同,如何找到合适的主播?各地区有时差,直播的时间如何排?什么样的直播内容更吸引国外顾客?这些都是商家需要趟过的无人区。

旭平直播间的主播是公司的外籍员工,一位年轻的俄罗斯姑娘Mariia。“Mariia可以讲俄语,东欧国家多数都能听懂俄语,大大减轻了我们直播的难度。我们主要的目标客户在俄罗斯和乌克兰,所以就以莫斯科当地的时间为准,有5个小时的时差。我们在下午两点左右开播,客户一般在上午可以观看。”杜鹏飞表示。

我们在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后发现,和国内直播相比,海外直播的区别在于:

1、直播带货更回归本质,它更像是服务于商家的销售手段。只不过,相较于Instagram、Google投放等外贸商家常用的社交媒体、搜索引擎投放方式,直播带货的投入产出比更高。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因为整体海外直播市场还在发展,目前多数平台并不对商家抽点。

2、海外市场较为分散,做直播的长尾价值就会更高,因为各个地区有时差,商家往往会折中选择一个合适的直播时间,一些无法即时观看的用户也能通过回放观看。带动了直播间回放观看数据的持续增长,一场直播,通常会在结束的半个月内持续出单;

3、国外用户多数为理性消费,更看重是否需要这件商品、商品质量如何,国内这样单纯以主播影响力带动买买买的情况并不多见。杜鹏飞告诉「电商在线」,国外直播,商品心智强于直播本身,消费者主要还是在享受互动的过程。除非是很有影响力的人才会有一定的名人效应。

硅谷巨头的直播混战

把时间倒回4-5年前,海外直播如今的局面,很像国内直播带货的发展初期。

目前,海外入局直播带货的主要有三方势力:以亚马逊、速卖通、shopee、lazada为代表的电商平台;以Youtube、tiktok为代表的视频平台,以及Instagram、Facebook等社交平台。各方存在微妙的合作和竞争关系,但无论哪一方,它们入局直播带货,都是想打破原有的电商格局,争夺电商份额,打通这一最高效的变现模式。

海外版抖音Tiktok,它用算法和内容生态储备了大量流量。但内容和商业化素来难以平衡,内容平台所欠缺的货品供应链,仓储、物流等履约能力在陌生的海外市场,会被进一步放大。去年年底,美国圣诞节前夕,沃尔玛在TikTok上开通首个购物直播间,这也是TikTok第一次在美国举办可购物的直播活动。

围绕海外直播业务,Tiktok选择和本地平台抱团的形式进行布局。3月、4月,分别在印尼和英国上线了小店功能。但在电商发达的美国,tiktok通过和shopify(辅助商家建独立站的平台)合作,拉拢独立站商家,将后者的产品通过shopify上架到小店——本质上,并非站内独立的电商体系,依然是分销的逻辑。

各平台的电商布局,电商在线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去年10月,Youtube的母公司谷歌宣布要将Youtube打造成一站式购物平台,支持创作者对视频中的商品进行标记,并链接到Google的分析和购物工具,以视频内容串起一个商品库。

Youtube是全球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平台成熟的广告分成机制,聚集了庞大的网红资源,种草氛围浓厚。商品的定制视频、开箱视频、测评在平台上很常见。Youtube 11月15日开始举办了为期一周的直播购物活动,商品主要来自沃尔玛和三星等零售商,但这依然更像是一个种草和分销的场域,而非完整的站内电商体系。

Youtuber卖货月收入排名(数据来源:Purple Moon Promotional Products)

相比之下,今年改名的Facebook对电商的兴趣更浓,包括旗下的Instagram一起,去年双双推出了Facebook Shop、Instagram shop,搭建了站内电商。一些以红人为核心的商家,个人原创品牌,吸引了追求个性的消费者。品牌方就是账号拥有者,可以直接和顾客私信分享商品,带来私域流量价值。摆在眼前的问题是,社交平台的购物心智并不强。

eMarketer数据显示,只有18.3%的美国成年人在过去一年有在Facebook购物的经历,在Instagram只有11.1%。70.4%的受访者表示,当月没有通过任何社交平台购买过东西。

国外内容平台、社交平台做直播电商和国内的抖音、快手、小红书、微博甚至微信相似,电商核心的“人货场”三要素往往只占其一。而以电商发家的亚马逊,做出防御姿态的速度也更快:亚马逊在今年10月推出了独立的直播带货APP“Amazon Live Creat”。从目前各个平台的直播情况来看,亚马逊也是唯一一个任何时候打开界面,都有主播在进行直播的平台,尽管观看人数并不稳定,但从一个购物场划出一块直播带货的入口,并不会打扰用户,体验也更顺畅。

如何“抄中国作业”

过去,国内往往是copy国外的先进商业模式,uber诞生后,国内出现了滴滴。好的商业模式、生意机会总会被快速地复制出来。

而在电商领域,变化正在发生——来自硅谷的科技公司和VC们都在为中国的直播带货模式感到兴奋,不仅是现有的巨头们,一些垂类的新兴直播带货公司也在不断涌现。今年2月和 9月,美国初创公司Newness和Whatnot分别拿到一笔350万和1.5亿美元的融资,前者是美妆直播带货平台,由红杉资本领投;后者则是一个玩家收藏品直播购物平台。

但直播带货模式想要在海外兴盛,并不容易。数据显示,中国电商95%以上的交易额都来自于电商平台,但美国或者其他市场50%以上的交易额来自于品牌官网,或沃尔玛、家乐福等线上平台。海外消费者的消费痕迹较为分散,很难有集中性的消费爆发。

速卖通直播业务负责人银灰告诉「电商在线」,用户心智,是所有海外平台做直播带货时都需要面临的问题。“海外消费者更习惯于用主动搜索来购物,而直播带货是一种全新的导购模式,是相对被动接受的过程。这就需要市场去教育,很多海外消费者不知道直播还能购物,他们也不清楚直播购物往往会有更好的折扣。”

尚未完全开垦的市场,需要平台投入更多的精力摸索着前进。以亚马逊为例,其对直播带货的投入资源不小,但效果并不如人意。有业内人士解释,这主要也是因为品牌方难以为直播带货配备合适的主播,亚马逊也无法为其提供相关的支持。

“对电商平台来说,主播往往决定着直播带货的下限,而商品决定了上限。主播不一定就得是一个明星或者网红,但至少要具备一定专业能力能把商品讲明白。”银灰表示,海外直播带货也衍生了像代播机构这样的周边产业链,但体量还很小。“以速卖通为例,目前平台上,商家自播和达人直播的场次差不多持平。其中在达人直播里面,有三分之二的主播,基本都是和机构签约的。”

从模仿、学习到创新走出自己的路径,中国电商只花了20年。

在国内密如繁星的品牌、商家们眼里,海外市场依然有着非比寻常的吸引力。杜鹏飞表示,作为中国的供应商,海外直播带货一定能在未来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机会。“国外的消费者喜欢我们的商品,这是看得到的消费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的模式正在自国内向国外推动,伴随着国外巨头们自发产生的高关注度和高参与性,它一定会越来越趋向于成熟发展。而在此之前,我们需要为海外消费者做的,是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习惯和爱上我们的直播间。”

中国卖家在海外直播中突围

继亚马逊、速卖通、Facebook、TikTok等平台之后,拉美电商Mercado Livre近日也推出了直播购物平台Mercado Livre Live,这是其初次涉足直播电商领域。Mercado Livre商业区域经理Tainá Saramago表示,在电商领域,直播带货已成必然趋势。Mercado Livre将紧随潮流,为卖家和消费者提供互动、个性化、娱乐化的购物体验。

巨头纷纷布局,海外直播电商发展现状到底如何?行业方面,引入直播还原传统消费场景,能否提升海外电商销售额?对于困在行业激烈竞争中的跨境卖家而言,直播电商是解药吗?现在是入场的好时机吗?

流量获取新赛道

与中国相比,西方的数字消费格局还在迅速变化。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更多的海外消费者开始在网上购物。据IBM发布的美国零售指数,疫情使美国消费从实体店到电商的转变加速了5年。同时,在经历了长期的居家隔离生活之后,消费者渴望依恋,渴望与他人联结。这种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愿望推动了直播电商的火热。

“疫情前,消费者还没有准备好接受零售商和品牌采用新技术的新方式,但随着疫情发展,人们别无选择,被困在家里。他们正在寻找新的娱乐方式,直播就是其中一种。”eMarketer首席分析师Suzy Davidkhanian表示。

(健身教练凯蒂·奥斯汀在Amazon Live上直播自己的锻炼过程。在直播期间,她会休息一下,宣传赞助品牌的除湿机。在视频下方,她使用的产品(例如安德玛鞋)的链接会在屏幕上滚动/图源:亚马逊直播)

顺应用户端的改变,从卖家端来讲,越来越多的零售商也在测试直播电商,以期实现营销组合的多样化,降低流量成本。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每千次展示费用目前仍在上涨,并且2022年可能会持续上涨。

“Google和Facebook这类平台目前面临封号严重、投流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受IOS14.5隐私政策的影响,投流的精准度也出现了问题。海外直播电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新兴平台和新兴形式的机会多增长快。随着SKU数量级的增加,今后标签化的能力也是可以期待的。”一位跨境卖家表示。

ZAFUL是最早扎入直播的跨境电商品牌之一(2018年)。目前,ZAFUL采用类似国内直播电商的叫卖形式,除借助自有渠道外,还通过海外主流社交平台如Facebook、Instagram、TikTok开设直播入口,实现“Z-Me站内社群+app+社交媒体”的三端同步直播。

近期,ZAFUL保持一周4场直播的更新频率,直播一般持续一个半小时,单平台浏览量最高也就达到6千左右。

(图源:社媒截图)

2021年,SHEIN也在线上举办了多场直播活动,在探索直播内容的多样性方面迈出一步。8月,SHEIN举办“SHEIN X 100K”系列挑战赛全球直播,30名新兴设计师争夺进入决赛前五名的机会,大赛第一名获得10万美元奖金。

SHEIN在YouTube、Twitter、Instagram和Facebook主页以及自有app上同步直播赛况,结合用户投票、明星导师专业建议等多方综合意见选出获胜者,本次活动成功让全球近300万观众参与进来。

资本的竞相涌入也是促使海外直播电商发展火爆的原因之一。

投资者一直在向直播电商企业投入资金,其中包括非常著名的投资公司,例如Andreessen Horowitz (Whatnot)、Benchmark (PopShop Live、Supergreat)、Lakestar (AGORA)、Lightspeed (PopShop Live) 或USV (ShopShops)等。

Bambuser是早期的社交电商参与者。该公司成立于2007年,近年推出直播功能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2019年至2020年的收入增长了十倍。英国的直播电商公司Hero于2021年7月被BNPL领先玩家Klarna收购,进一步证明了该领域的发展势头。

(海外直播电商相关公司部分融资情况/资料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直播火爆,但变现难?

尽管业内一致认为海外直播电商的发展是大趋势,甚至有乐观者表示TikTok在1到2年的时间里就能达到抖音电商在国内的发展水平,但国内卖家大多对跨境直播的布局持谨慎态度。

“亚马逊直播现在的效果也不是太好,日常实时观看人数还在1000人以下,转化率一般在1%左右,人力成本无法覆盖。”一位跨境电商行业人士称,投入产出比是他最担忧的一点,“在国内请一个外国模特一个月至少是三四万的成本,现在来说产生效益的可能性还比较低。早期的话尽可能节流,公司一直将直播成本控制在总成本的10%以内。”

就直播成本而言,现在主播资源占大头。DTC出海家居品牌Newme联合创始人顾俊告诉雨果跨境,“公司常来的有6个外藉主播,配套中国团队十几人。中国的外籍主播资源还比较稀缺,时薪在100美金左右。在美国找一个同样的素人主播时薪也就是30~40美金,但离货远、对美国本土生态熟悉程度不够等因素,也是本土化布局的难点。”

Newme今年8月底开始在TikTok尝试直播带货,现在每天大概4场直播,每场时长1~2小时。据称,公司短视频和直播的收益比目前在9:1。不过,公司看好TikTok直播电商的发展趋势,希望快速布局以抢占红利,之后将加大投入一天做9场直播。

“与红人的联动是形成品牌最关键的地方。商品层如何与本地红人形成良好高效的互动,可能是下一个机会点。”顾俊表示,来自YouTube或Instagram的名人网红目前更多将自己视为创作者而不是销售者。他们的最终目标往往是推出自己的品牌,而不是销售其他人的产品。还有一些地区,如日本,缺乏在该领域值得信赖的网红,相关培育计划仍在起步阶段。

目前,中国的一些MCN机构也在转向海外市场。据悉,包括Yowant和Joy Media在内的公司已经开始在北美投资潜在的主播。TikTok也在鼓励抖音上专注于电商的MCN机构将他们在中国市场的经验移植到海外市场。

不过,与中国的情况不同,美国消费者在决定买什么时需要的帮助较少。有更为成熟的消费者保护系统,所见即所得,买卖双方的信任度通常更高。与经典的产品展示相比,实时观看产品演示和提问的区别较小,网民关注直播更多基于其娱乐性。“主播在直播中能保持趣味性是获得更高转化率的关键,未来真正可以盈利的直播间基本都是强IP的。”一位跨境电商行业人士称。

内容撑不起直播电商

“内容媒体需要供应链做支撑,才能更好建设直播生态,沉淀私域流量,赋能行业增长。”物道CEO许伟林在视频号大会上分享道。

直播电商本质上没有脱离传统营销中的人、货、场,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诸如仓储物流等保障商家持续性经营的措施,还是自身的流量分发逻辑的改进迭代,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现在国内卖家更多关注海外平台的流量获取,但直播电商要提高转化、提升投产比、获取长期收益,供应链能力的提升也值得关注。

“从我们自己的数据来看,TikTok的用户和亚马逊、Facebook的用户不重叠率至少有40%。但高性价比一直是用户比较重视的一点,在这一点上中国卖家是有优势的。我们今年3月份刚开始做TikTok时,客单价只有17美金左右,现在客单价已经到了30-40美金。客单价越高要求对本地文化的理解越高,但价格能穿透一切文化,性价比是基础。”顾俊告诉雨果跨境。

电商直播能吸引更多的人群,但将普通人群转化为消费者最终还是靠高质低价爆量。效率是网红直播带货的根本,就算是带货能力再强的大主播,如果没有超快的上新速度及货品丰富度,也带不起销量。

一位在TikTok开设直播的跨境卖家表示,“以往公司在Instagram进行A/B测试,图文形式反馈慢,投票周期长。在TikTok进行直播后,测试速度明显提升,上新更快。还能与观众直接互动得到反馈,测试效果更好。”

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在开展直播带货,电商与工厂的关系越走越近,按需定制、按需量产、低价走量,对供应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事实上,现在海外直播电商整体还处在早期阶段,在内容IP和物流供应链方面都没有出现非常有优势的品牌。英国创意机构The Fifth创始人Oliver Lewis也表示,“我们在文化上还没有达到,中国至少领先四到五年。”

海外直播电商的投资应注意规避风险。从目前品牌出海直播的情况来看,产品演示失败、直播间折扣带来的成本失控以及本地化布局的艰难都是企业在入局前需要做好预案的问题。尽管Lewis声称中国以外的市场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接受直播电商,他敦促品牌进行该领域的投资。“对于品牌来说,这是一场长期的比赛。直播购物短期内不会产生巨大的收入,但那些快速行动的人会有优势。”

By 电商在线雨果跨境

养老你怕了吗

再过19年,80后就要退休了,你想好如何养老了吗?

上有老,下有小,再加之的独生子女政策,这一代80后往往已经开始面临着如何赡养夫妻双方父母的问题。

另一方面,老龄化、少子化的问题加剧,这一代80后乃至90后,甚至有一部分人会出现没有后代赡养的情况。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达2.4亿,其中7700万人是独居状态,20-39岁的独居年轻人数量接近2000万,预计至2021年,将有9200多万独居成年人口。

独居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也正因如此,当这一代年轻人开始思考如何赡养父母的同时,也在为自己思考提前退休后的养老问题。

养老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

《前瞻经济学人》曾整理过一份国内养老地产的全景图,其中显示不少保险机构、地产开发商都先后瞄准了这一朝阳产业,进行了养老院、养老公寓等产品布局。

截止到2018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约2.49亿人,站总人口的17.9%,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1.9%。

但截止到去年年底,我国登记在案的养老服务床位数才761万张,养老机构仅3.4万个。

这意味着,大部分老年人都无法在养老院占领一张床位。

那些进入养老院的老人也未必安枕无忧。民政部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全国有200多万老人入住在约4万个养老院,其中工作人员仅37万,而护理人员仅20万。

护理员的工作是24小时服务,一个护理员平均下来差不多要服务近10个老人,很多是失能、失智老年人。护理人员的工资大多不超过5000元每月,工作量巨大,很难兼顾到每一个老人。

本期显微故事讲述的是养老产业的相关人员,他们之中:

有的人排除万难为父母争夺到了一张养老院床位,但却遭遇到了父母的不理解、对其不孝顺的指责、以及护理人员的疏忽照料;

有的人一毕业就进入养老院成为护理人员,为的是寻求一个稳定工作,但却终日质疑自己为什么要做一个“高级保姆”、觉得自己浪费青春;

有的人曾企图自己开一个养老院,但遇到了重重困难,最终评估养老只是一个“看起来有市场,但赚不到一分钱”的产业而放弃;

还有的人因子女在国外无法照顾自己而住进了养老院,也让他见到了养老院的人生百态、老人们的鄙视链。

在他们的叙述里,我们拼凑起了许多老人人生最后一站——漫长而无希望的等待和消耗。

这也让我们开始提早思考,这一代年轻人终日繁忙于996,到底如何能够给自己和父母换来一个美满的晚年生活?我们可以提前做哪些准备?

以下关于他们的真实故事:

找各种关系把父母送进养老院,“老爸说,再把我留在这里我就去死”

郑徐信 55岁 政府工作人员 湖北

15年前,我们姐妹三个人强制把父母送到养老院了。

这一提议得到了父亲激烈的反对,“只有不孝女才会送我们去“,但我们非送不可了。

他们双瘫在床已经超过10年,常年需要2个保姆的照顾。

由于多年被困在房间里,父母难免变得暴躁、脾气古怪,骂走了不少保姆。

那一年,曾脑梗的父亲又出现了其他并发症,经常遇到半夜救护车送到医院抢救的情况,医生都劝我们送到专门的机构里照顾。

我们也曾轮流照顾,但面临工作和养孩子的压力,无暇时刻守在父母床前。

养老院无疑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公立的养老院有两种,一种是福利性质的,针对“五保老人”(这样的老人一般没有子女,也缺乏劳动能力);条件不会太好。

另一种则是公办的半盈利性质养老院,但需要缴纳大笔的住院费和看护费用.住宿为两人一间,有专门的护工管理,也会记录下所有人的饮食注意事项。

半盈利性质的养老院不多,每月数千块钱的费用,床位紧俏还需要找关系。

最开始送父母去的时候,父母每晚电话都要跟我们哭诉,说护工打他们、乱发脾气,还说“我们有钱,如果再留我们在这里,我们就去死“。

那时候我接到电话,心里不是滋味,时常深夜痛哭,拉锯战几番才安抚下父母。

每周我们都会去看父母,这时也往往是养老院的攀比时刻,意味着“家里有人惦记”,如果一大家子热热闹闹来,则更是体面事。

如果无人探望,再有钱也是”可怜人“。

记得有个老人大约70多岁,全身上下名牌,时常拿着一张照片给周围人看,炫耀:这是我孩子,现在在美国。后面他和别人发生口角时,另一个老头大声对他说,“有本事让孩子来看看你!过年都不能回去,你蛮横什么?”

养老院亦是一个见惯生离死别的地方。有床位了,很多时候都代表着“有人走了”,还有条不成文的规定:

在老人快不行的时候,多晚都得联系子女亲属把人带走,千万不能在养老院咽气。

所以那时候特别怕电话凌晨响起,这往往是意味着生死。

2011年,养老院打来电话,说父亲不行了。我们连夜赶去了养老院,见上了父亲最后一面,不到一年,母亲也在养老院去世。

我们三姐妹互相扶持着办完了葬礼,虽然心里很难过,但也有一种解脱的感觉。

那时候正在读高三的独生女儿特别伤心,哭着说,“我妈成孤儿了,她没有爸爸妈妈了”。

我不敢想未来她怎么面对人到中年,事业上升期又正值家里需要照顾的局面。

于是,我跟她说:如果有一天,我老了,你也把我送进养老院吧;到时候给我选个好点的养老院就行了。


大学毕业成了“高级保姆”

养老院护理员 小艾 23岁:“老人院护工没成就感、每天都在送人走”

我是学护理专业的。

毕业时老师都劝我们进养老院,说养老是朝阳产业,有医学背景的以后会更吃香,所以我就来了。

我所在的养老院是“公建民营”的模式,这也是目前国内主流的养老院形式之一,即政府出钱建设了由民间公司来运营,自负盈亏。

但养老院的定价总体不高,想要盈利就必须提高入住率,减小人力成本。

我们养老院每层楼安排6个护理员照顾40个老人,其中还有不少失智、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

我每天做最多的事情就是发药、测体征、帮他们洗脸、清洁身体,像是个高级保姆。

在养老院,护工一般需要两班倒,为了确保每天有人,但我们也常常忙得吃不上饭。

我每天最累的就是送药时,有些老人会臆想这是“毒药”,激动时还会动手打人。

夜班时主要是巡视,看看有没有老人在夜间突发疾病,几乎每2小时就要每个屋子查一遍。

每次下夜班后,我全身就跟散架一样,心理压力也很大。

比如很多人说护工对老人很凶。但实际上,老人大多耳背,我们不过是为了让他们听清楚,讲话就会大声一些,在家属眼里这就是“虐待”老人。

老人本身脾气也比较怪,心思敏感。本来有个70多岁的奶奶特别喜欢我,还说要给我介绍对象。

但有一次我工作忙,没有听她唠嗑她就生气了。第二天她见到我,就叫我“滚出去”。

这是一份没有成就感、每天都在“送人走”的工作。

这也导致护工的流动性很大。有出路的年轻人都会想方设法离开,年纪大一些的阿姨也会尽量跳槽去做保姆、或者月嫂。

不过,只要你吃得住这份辛苦,年轻人晋升非常快。

在这个行业里,30多岁的院长也很普遍。

但是成为院长之前,大部分人都要经过几年给老年人伺候(端屎端尿、喂饭)的过程。

现在的我就比较迷茫,觉得自己像高级保姆,想从行业跳出去,但又不知道能去哪儿。

现在不努力连养老院都住不起

小吴 26岁 养老院义工:“如果老了都要进养老院,为什么还要生孩子?”

我是一个养老院义工,在养老院工作的那段时间,我只有一个想法,“如果我现在不努力,以后养老都养不起”。

我们对口的养老院位于郊区的景区内,距离城区大约60公里,集养生养老、度假旅游为一体。

有500张床位,99名员工,招收自理、半护、全护、特护四个类型的老人。

第一次去养老院的时候,这所养老院颠覆了我的想象。里面采用的全部是公寓式住宿,两人一间,活动区挖有人工湖、修建了湖心亭、假山,还有小礼堂、食堂。

作为学生义工,我们不需要做帮助老人洗澡和护理,更多的是协助护工打扫房间、陪老人说说话。

很快,我们就发现养老院里也存在各种鄙视链:

有退休工资(或者养老金)的,看不起没有退休金、需要儿女出钱的;

识字读过书的,看不起没什么文化的;或者说用智能手机的,看不起用老人机的;

其他的鄙视链也很多,比如——身体健康完全能自理的,看不起需要半护(失智老人为主)、全护和特护的;孩子经常来的,看不起孩子在外地回不来的…

那什么样的老人能站在鄙视链的顶端呢?

我总结了一下,60-70岁、能自理、有爱好、又有退休金的老人,他们简直是这里的王者。

如果丧偶或者离异的话,院里面会有非常多热心人撮合他们来一场“夕阳红”,甚至还会有不少异性“仰慕“。

但无论老人处于鄙视链哪层,孤独且渴望亲情都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虽然大部分的老人说“住进来,不给子女添麻烦”、“想要自己的生活”,但每当他们和我聊天,我都能明显感觉到他们的孤单。

每次我们去的时候,老人们都会把我们当作自己的孙子孙女对待,拿出零食分给我们、拿出最新保存的家庭照片给我们分享家人趣事……

也是那段经历,让我产生了迷茫:

如果生了孩子以后还要住进养老院,我为什么要结婚生子呢?如果真的独身一人住进养老院,我该如何度过漫漫余生呢?

不要轻易投资养老院

王斌 47岁 吉林:“累又不讨好,想赚钱还是干点别的”

我差一点就投资开了养老院。

2014年,我亲戚从加拿大回国,手里有点闲钱想做投资。当时国务院刚出了个文件,大意是欢迎民营资本投资养老服务,我就有点心动。

中国老龄化的情况比较严峻,如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8.1%。

按国外的一般情况,5%的老人会去养老院,这就是1270万人以上,可目前全国只有807.5万张养老床位。2014年时,全国好像才只有610多万张养老床位,刚过实际需求的50%。

此外,那时国内养老服务水平比较低,许多养老院也就是提供一张床、三顿饭。

我曾去考察过一家临终关怀医院,16名老人挤在一间房里。有的老人脾气怪,挤在一起,容易出事。

在养老院,老人打架的事还是挺多的。

于是我就带着亲戚在北京的昌平、海淀、密云、通州等几个地方都跑了一圈。

海淀的地价太贵,租不起;昌平的人家不愿租,觉得养老院是“火葬场的前一站”,不吉利;密云的基础设施不太好,前期投资多。

最后,我亲戚看中了通州那块地,离镇10多公里,交通方便,缺点是比较小,20亩左右。

但到后来,我又不赞同亲戚办养老院了。

他以为国内的养老院可以和加拿大一样,通过私营养老公寓、特许护理等方式赚钱,但这和国情很不符合。

加拿大养老一般采取PPP模式(政府下订单由企业承接服务),但国内这一套才刚刚起步,国家给的补贴金额不多,对缓解经营压力的帮助有限。

此外,办私营养老院的手续繁琐、需要各种证件,如改造许可证、消防证、结构安全权证、环评证、食品检疫证等。

如果接收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养老院还要申请医疗执照、医保定点资格。

就算把这些都办完了,真有老人愿意住进来吗?他们真愿掏那么高的费用吗?

再说了,如果老人在养老院发生了意外,算谁的责任?我劝亲戚说:别看一年能收一个老人几万元,出了问题,搞成法律纠纷,那可就得赔上百万了。

再加上国内的人工不便宜,一个护工5000元左右一个月,看护7-8个老人,很难保证每个老人的护理到位。

照顾老人的护工需要有体力,也大多是年轻人。他们大多也没干过太多农活,从小抱着手机长大,对老人特别没耐心。

我考察养老院时,常见到护工呵斥老人、甚至打老人的情况。

当时流行“老人将房产抵押,以支付养老院的费用”,我亲戚也想试试。

我就劝他,老人的房产可不完全由自己来决定,他的孩子早盯上了,这会给自己惹麻烦的。

果不其然,很快就爆出了几个大新闻,有的是老人同意了,孩子不同意,只好打官司;有的干脆是骗局。再后来,好像有规定,不允许这么干了。

2016年,我亲戚回加拿大了,最终也没能建成养老院。

这几年,民营养老院发展很快,所能提供的床位已占总床位的50%,但真正盈利的不过10%。就算挣钱,也是微利,看过一个统计,民营养老院想收回成本,得5~8年。

一方面,养老院的成本就是很高,平均一个床位的投资要10万元;另一方面,还有一些机制上的尴尬,它究竟算公益机构还是商业机构,比较模糊。

收费高了,肯定挨骂,收费低了,又难维持。

不过,现在老人的收入增加了。看过一份报告,说到2050年,中国老人的消费潜力将达到106万亿,占GDP的比重为33%,而现在只占8%。

有钱了,观念改起来就容易了。

如今很多老年人愿意多花点钱养老,此外很多大学毕业生愿意去养老院工作。如果我亲戚当年真的投入了,熬到现在,应该也赚钱了。不过,想赚大钱,还是趁早干别的算了。


养老院里也有鄙视链

李天乔 78岁 上海:“有孩子来看、收入高、有文化,就是养老院之王”

我出生在上海,14岁那年跟随父母来到北京定居,在退休之前一直是个编辑。

前年,我夫人患病去世了,我自己的身体也出了点问题: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此外还有类风湿……孩子们都在国外,也不方便回来照顾我,于是商量一人出一点钱让我住进了养老院。

幸好这家养老院离城里近,医疗条件也还可以。我不太爱说话,也不喜欢交朋友,所以住了单间。不知不觉,也住了一年多了。

进了养老院,才知道子女在国外的老人这么多,反正大家都这么说,攀比呗。

养老院的空间小,整天听吹牛,个个当年都是大干部,儿女都是大富翁,没什么新鲜的。

我有三个孩子,彼此之间联系都不多。老大毕业后去了美国,老二去了加拿大,老三在澳洲,后来他们就留在国外了。

老大生孩子时,我曾去美国帮忙照顾一段时间孩子,但在国外呆着实在不习惯,我就回国了。

偶尔他们就是通过微信问问我,“在养老院的日子里过得如何?”

不问还好,一问我就来气,什么叫做好?年纪大了,身体肯定各方面都走下坡路。每次他们这么问,我就觉得

他们把我当机器人,似乎只要哪里不好了,换个零件我就没事儿了。

在养老院期间还是很孤单的。我想念我原来的家,在那个家里我收藏了很多邮票、硬币,还收藏了一些油灯。

我想把那些油灯带到养老院来玩,但我拿不动,养老院也觉得煤油灯不安全,死活不同意我拿进来。

大部分老人都爱说:“活够了”。但实际上,

真遇到情况,我们还是很惜命的。

我在养老院这段时间,有一位老太太,比我还大10多岁,去年病危,被抢救过来了。后来医生说,在急救室,老太太一个劲儿地问:“我是不是不行了?医生您得帮帮我啊。”

人哪儿有真的活够的时候?

就算活到了90多岁,真遇到生死关头也有求生本能。

养老院里的环境没啥好说的,大部分老人在这里就是等死。还有的老人已经失智了,他们在这里就跟个木头没两样——每天固定时间被护工搬出去晒太阳,过几个小时再搬回来。

有时护工整理房间,就把他们往楼道的角落里一塞,经过时吓一跳——这还有个大活人,可他们也毫无反应。还有一些老人,会突然大喊一声,也听不懂他们在喊什么。

我目前生活基本能自理,如果说担心,就是别过几年后,我也和他们一样。

By 杨佳、唐山

如何在核战争中生存下来

你可以活下来!

  你可已在核攻击中活下来,你不需要一件专业防护服,也不需要专门训练。求生的窍门在于:了解炸弹的危险所在。了解避开风险的步骤。

  炸弹的威力不是无穷的,所以你在核爆炸后幸存下来的可能性比你想象中的更大。在广岛,核爆中心一英里内有半数居民幸存下来。在长崎,核爆中心方圆一英里70%的人幸存下来。今天,成千上万的幸存者在他们的家乡重建了家园。战争或许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但是没有让他们患上癌症。他们的孩子也还正常。那些暂时因为核辐射无法生育的人,现在又可以拥有孩子了。

  你有哪些机会?

  如果一枚现代化核弹在你所在的地方没有预警的引爆,你可以这样计算幸存的几率:

  如果核弹不幸在你头顶爆炸,那么你的生存几率十分渺茫。事实上,在核爆中心半英里内,生存几率是十分之一。(1英里约等于1.61公里)

  不过,距离加大到半英里到1英里之间,生存几率就到了50%。

  1到1.5英里之间,你不幸死亡的几率只有15%。

  1.5到2英里之间,死亡率降到2%到3%。

  2英里之外,爆炸几乎不会造成死亡。

  自然,你负伤的几率要比死亡概率大很多。但是即使身体因辐射受到损伤,也不意味着你会变成瘸子或英年早逝。像在日常事故中受伤一样,你的身体很有可能康复。

  那么遇到超级炸弹呢?

  不要被武器传说中的威力误导。炸弹造成破坏的方式都一样,在一个稍远的距离,一个两万吨级炸弹的威力并不比一个一万吨级炸弹大太多。这是因为大炸弹在爆炸中心“浪费”了太多能量。

  更确切一点,现代化核弹可以对2英里以外的建筑造成严重损伤,但其威力在2.5英里之外就很小了。同样,如果另有一个威力比其强百倍的炸弹,其损伤范围会到达4.5英里左右,而不是也扩大百倍。

  类似于燃烧弹和传统的高爆弹,核弹主要也是靠冲击波和热量对人们造成伤害。所以,我们先看看如何躲避这两种危险。

  如何躲避冲击波?

  即使你仅在爆炸前几秒钟收到预警,你也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减轻冲击波对你的损伤:脸朝下趴下。

  超过半数的伤亡是因为身体被炸飞或被飞过来的东西砸到。因而卧倒是一个好办法,有时间找到一个好位置就更好了。

  如果你在房子里,最好的位置是地窖的墙边。如果没时间下楼,躺在墙边或趴在床或桌子底下也可以。但不要躲在窗户对面,否则容易被玻璃碎片划伤。

  如果你在户外,躲到坚固建筑的墙边,或跳到沟里。

  当你趴下的时候,不要抬头看,即使在白天,核弹爆炸发出的光芒也会让你在一段时间内失明。因而,爆炸后要把头埋在手臂中保持10到12秒。这也能防止飞溅的玻璃损伤你的眼睛。

  如何躲避灼烧?

  在广岛和长崎,烧伤占伤亡的30%。距离爆炸点越近烧伤越严重,距离1英里外也可能出现严重的烧伤,甚至在4到5公里的距离上也能感受到热量。

  为了躲避烧伤,尽量找到一个位于你和爆炸点之间的掩体。轰炸的目标一般都是城市中的工业中心。爆炸一般发生在那个方向。

  坚硬的东西也可以对烧伤提供保护。即使那些很薄的东西,比如棉布,也多少能起点保护作用。

  如果你在露天环境工作,记得在紧急情况下穿一件浅色的宽松长衣,不要卷起袖子。带上帽子,帽沿能保护你的脸。

  辐射是什么?

  核武器总跟辐射有关。

  辐射是核弹与普通炸弹的唯一区别(除了大小之外)。但是如果爆炸发生在水下或地下,辐射带来的危害比冲击波和烧伤小很多。

  辐射不是什么新鲜事,我们整日暴露在各种辐射中,甚至呼吸时也会吸入小的放射颗粒。科学家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在研究X光和其他辐射能量。我们对辐射的了解要比对骨髓灰质炎、感冒和其他一些普通疾病还多。

  辐射跟阳光类似。

  北半球,冬天的阳光一般不会造成烧伤,但夏天则比较普遍。而且大多数烧伤都发生在暴露在外但皮肤上,不会造成重大损伤。不过假如你全身都烧伤了,问题也很严重。

  同样,辐射对人体的伤害跟辐射源的能量和你的保护措施有关,也跟你暴露在辐射中的时间,还有你的身体暴露在辐射中的面积有关。

  什么是Initial radioactivity(首要辐射?没有找到翻译)?

  总的来说,核弹产生的辐射有两种。第一种是爆炸时产生的能量很大的不可见辐射,在大气核爆中最为明显。这种辐射被称为Initial radioactivity 或爆炸辐射。这种辐射来的快去的也快,仅能维持一分钟左右。第二种是Lingering radioactivity(难以消除的辐射?没有找到翻译 ),下文再解释。

  如果核弹在2000英尺(609.6米)的空中爆炸,这枚核弹的辐射的杀伤半径约有1英里。如果爆炸的高度增加,一些辐射难以到达地面,损伤半径也减小。如果爆炸高度降低,辐射受到建筑物阻挡,传播会变慢。

  在1英里之外,辐射对你的影响可能只是暂时的血液变化,除了去医院检查之外,你可能自己都意识不到。

  如果你在爆炸中心1英里之内,而且又没有防护,那你得病的可能性八九不离十。如果距离小于二分之三英里,辐射是致命的。

  不过找到一些防护也是很容易的。如果你在街上,在你和爆炸点之间的建筑会阻拦大量辐射。

  在空中爆炸的核弹杀伤力最大,但是人体受到的伤害主要是冲击波和烧伤,而不是辐射。

  辐射会被水吸收。

  什么是感应辐射(Induced radioactivity)?

  如果爆炸点不幸距你家二分之三英里内,没有办法让你家的地面以上部分免遭辐射侵害。而且,在一定范围内,一些人造物会产生感应辐射,如金、银制品和很多其他的物品。不过,这种辐射的危害不大,因而不必马上扔掉急救箱里的绷带和药品。他们是安全的,你还需要它们。

  辐射能穿透墙壁,也不会被罐头皮和玻璃阻挡。不过,这也不会让罐头食物变得危险。只要容器没有损坏,还是可以吃的。

  什么是“辐射病”?

  如果你在爆炸时呆在楼上或在室外,那么你会暴露在大量的辐射中。辐射的影响不会马上见效。你最先会感到胃里翻江倒海,然后开始呕吐。(不过呕吐不一定代表你得了辐射病)接下来的几天,你会感觉很不好,大约两周后,你的头发会掉光。(脱发也不一定是因为辐射)不过你还是有机会康复的,甚至头发也会再长出来。

  哪里是最好的避难所?

  如果你的房子不幸离爆炸中心很近,估计它是保不住。 爆炸会抹平1.5英里之内的房子。1.5英里之外的钢、砖、木结构也会受到不可修复的损伤。2英里之外,损失才会小一点。

  地下室是相对最安全的地方。到地下室去,趴在承重墙旁边,如果是在拱形结构或结实的桌子底下更安全。远离房子中间,以免被落下的东西砸到。

  虽然你可能被瓦砾困住,但是躲在地下室里生还几率会高很多。

  地下室还能保护你免受辐射侵害,上层建筑、土地、钢筋混凝土都是很好的辐射掩体。

  如果你没有地下室,在你家附近找个掩体。可以是电缆管道井、水沟或其他的建筑。如果你住在山区,可以躲在附近的山洞里。位于你和爆炸点之间的障碍多少都能起点保护作用,预先估计一下敌人轰炸的目标。

  如果你住的地方风暴频发,你说不定能得到“气旋屏障”的保护。

  你需要为你的房子做哪些准备?

  首先要防火,不要把垃圾堆在周围,把他们装进有盖子的垃圾桶内。

  如果听到空袭警报,要关好门窗,拉好窗帘。如果你有百叶窗,也把它关上,这样可以阻挡玻璃碎片。

  关闭燃气阀门和电闸,以防爆炸。

  如果爆炸前没有警报,也尽量做到以上这些。确保去地下室的时候手里有一个手电筒,以防发生危险。

  什么是Lingering radioactivity(难以消除的辐射?没有找到翻译 ) ?

  Lingering radioactivity 会在爆炸后很长一段时间存在。最长会存在几个月。地表爆炸、地下爆炸和水下爆炸产生的Lingering radioactivity 危害较大。空中爆炸的Lingering radioactivity 几乎没有危害。

  大多数慢辐射来自于爆炸后的放射性灰尘,专业术语是裂变生成物。

  这些物质的运动轨迹和日常所见的灰尘差不多。如果数量足够多,它们可以污染一切它们能落下的地方,包括人类。从一件物品上清理他们很容易,不过他们会轻易地附着在其他地方。所以很难把他们从家中赶出去。

  什么是辐射云?

  如果核武器在空中引爆,热空气会将放射性灰尘带到高空中。高强度的核爆会造就一片寸草不生的区域,但是核爆中心附近留下的辐射灰尘很少。消防员可以进入爆炸中心而不必担心被辐射伤害。

  在核爆发生的90秒之内,完全不必担心辐射云。虽然大多数放射性物质还会从空中落到地面,但是它们会非常稀疏,几乎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

  地表和水下爆炸会发生什么?

  地表爆炸会在中心点附近制造相对浓度较高的放射性物质,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不过这些危害很容易防护,躲到家里关好门窗,躲在车里关上窗子都可以。即使有水溅到身上,脱掉衣服,冲个澡就好了。

  如果发生水下爆炸,放生性物质会被“困在”水中,会造成严重污染。

  水下或地下爆炸发生后,或许会形成一片具有强烈放射性的灰尘云。它会随风飘拂,侵害没有防护的人。

  如果发生地下、地表或水下爆炸,呆在掩体中。如果在室外,要迅速进入室内并关好门窗。三到四个小时之后再出来。放射性物质的能量衰减很快,一段时间后危险会小很多。

  爆炸后的降雨和浓雾极其危险,尽量远离。

  如何防护Lingering radioactivity?

  尽量不要让自己接触到放射性废物。在掩体中就不用担心。如果在露天环境下,尽量找点东西盖在身上再卧倒。报纸就可以,雨衣更好。这些东西都是为了防止放射性灰尘沾到你身上,起来之后赶紧扔掉。

  尽量帮助别人,你不会受到来自他人的核辐射。抢救伤者时,如果绷带不够可以用衣服,但是最好用衣服的内衬,这些布料含有放射性的可能较小。

  如果你沾上了被辐射污染的水,一定要换掉鞋子和外套,这些衣服会沾染放射性物质,最好烧掉它们。

  如果你所在的区域有Lingering radioactivity风险。尽量洗个澡,这可以去除掉你身上的辐射物质。你不需要特殊的清洁剂,水和香皂就好。洗澡的时候注意洗头发、手和指甲。

  如何处理房子中的辐射?

  防止辐射灰尘进屋易,清理辐射灰尘出屋难。

  爆炸后关紧门窗,直到专业人员告诉你附近没有放射性物质。如果官方报告中称附近有放射性灰尘,最好把破损的窗户都用木板盖住。

  如果污染很严重,你的房子也难以独善其身。总有缝隙能让它们进来。让你的宠物呆在室内。如果你从室外到室内,把鞋留在门外。最好在鞋子外面套上鞋套,方便处理。不过不用太担心,室内的辐射灰尘一般不会达到危险浓度。

  如果你去帮忙清理周边地区,不要穿着工作服在家里坐卧,把它们留在门外,用温水和肥皂洗净,不要用家用洗衣机,洗衣服的桶或刷子也不要用作其他用途。

  食物和水

  为防止意外食用被辐射污染的食物和水,扔掉所有没有包装的食物。在打开罐头或水瓶之前,一定要把容器表面洗净。还要确保厨具和桌子的清洁。尽量去除那些看不见的辐射灰尘。放在封闭橱柜中的食物和器皿没有危险。

  如果是空中爆炸,不要担心室内的食物。

  核爆之后要谨慎饮水。存放在清洁并且有盖子的容器内的水可以引用。

  即使自来水系统还在运作,也不要喝水管里的水,除非你收到了官方发布的可以饮用的通知。这不仅因为有辐射的危险,供水系统在爆炸后难以保证水质。

  把水煮开不能去除辐射。

  六个生存技巧

  1、首先要找好掩体 (去地下)

  2、卧倒

  3、把头埋在手臂里

  4、爆炸后不要抬头看

  5、不要食用暴露在外的食物和水

  6、不要传谣

  五个家庭安全须知

  1、防火

  2、熟悉你的房子

  3、准备应急装备和补给

  4、关好门窗和百叶窗

  5、只在紧急情况使用电话

By 中国核电网

海外水硕的真相

工作还是继续深造?

这道选择题让不少年轻人左右为难。

就业压力逐年增加的应届毕业生们面临的是:如果选择升学这条路,等毕业时是不是更难找工作了?如果工作呢,本科毕业的自己能有学历优势吗?

工作了几年的打工人或想趁机逃避长期高压的工作环境,或想提升一下自己的职场竞争力,他们的念头是:要不要重返校园,出国过渡一段时间?可留学完了呢?

一年制的海外硕,看上去似乎“完美”解决了这群年轻人的痛点。

只需要一年,你就可以拿到研究生的文凭。时间成本被压缩到了最低,打工人还能避免长期脱离职场环境。

不过,也是因为仅需一年,让这一学制面临着或多或少的争议,甚至被冠上了“水硕”这一称呼,“一年的研究生,能学啥?”在留学圈里,也形成了一种鄙视链——两年制硕士看不上一年制硕士。

一年制硕士真的水吗?手握一年制硕士学历在职场上能有优势吗?

“后浪研究所”找了几位决定去读一年制硕士的年轻人。有人工作三年,决定辞职,去英国读硕士,回国后却遭遇了薪资降级;有人在大厂被裁员后,为了找回目标与动力,决定去英国留学;有人为了从开发转到算法,选择出国一年“镀金”,也有人在拿到了一年制硕士的offer后,陷入了实习焦虑。

也许看完他们的故事,你会对一年制硕士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下是他们的讲述。

26岁决定去英国读研,月薪从10000到3500,但我并不后悔

猫猫 30岁 某事业单位合同工 坐标武汉2018年,我在武汉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做新媒体运营。可以说是踩在了风口吧,工作稳定,月薪也升到了1万。但是我却觉得这份“看似很好”的工作,和自己内心想要的感觉并不一样。新闻学本科毕业的我,更多想做的是内容营销。虽说我所在的岗位叫新媒体运营,但是它隶属于市场的品牌部,所以我的工作都是偏商业这一块,一部分和数据相关,一部分和内容相关,却都不深入——不需要你去创造,也不需要你去做一些很深刻的思考或者策划,只需要你去复制一个成功模式。我也想过直接跳槽,但是以市场情况来说,换方向去重新找工作,是很难的。而且我大学是一个普通二本,更没有什么优势。所以算是职业发展的需要,我觉得需要去国外过渡一下,读一个市场方向的研究生。美硕是我的第一选择。但是考虑到美国的申请程序比较麻烦,除了考英语还要考GRE、GMAT。而且美硕要读两年,对于已经工作、且年纪不小的我来说,时间成本太高了,两年的时间,我也不知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至于香港和新加坡,我们这种双非二本也不用想了。所以综合考虑下来,英国是最适合我读研的国家。出国之前,我其实也预想过自己会面对的种种问题,毕竟在职场里工作了3年,也和身边的前辈、亲戚朋友都聊过。一年的时间里,市场行情肯定会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作为女性,等我学成归国时已经27岁了,脱离职场的时间稍微有点久,肯定会面临着年龄歧视。但是我也明白,就算不出国,也还是会遇到这些问题——虽然我的工作待遇在当时很好,但那并不是长久之计,我不可能在那边一直待着,干段时间还是要跳槽找工作;而且年龄歧视是始终存在的。所以我还是决定趁早出去。如果现在不读,以后我想读的话,社会上可能会有更多世俗的理由拖着你,比如“你花那么多钱,你能不能赚回来?”“你那么大年纪,还读什么书?读也没用。”

但没成想,2019年底,我研究生毕业回到武汉,正准备找工作,武汉因为疫情一下封到4、5月。等我开始找工作投简历的时候,很多公司都和我说:“我们还没开张”。

后来开始投简历,也出现了比较尴尬的情况。以应届生的身份参加校招,我的年龄不占优势;去参加社招,因为涉及到转行的问题,招聘方就会有顾虑,觉得你在这方面懂一些,但也不是全懂,所以也不愿意给你机会。

那段时间,有一个很明显的感受是,就算我的学历比以前好,也比以前有工作经验,但是工作并没有我本科毕业时好找,机会也不多。面试了很多家之后,我发现人家总有办法挑你毛病,觉得你不行。

那时候我还挺焦虑的,因为不知道自己最后能到哪去。

最终,我还是没有转行。因为武汉的就业环境,和市场营销相关的工作太少了,也没有什么大公司。而且就算有大公司,也只是把销售、研发岗放在武汉,我们这种职能岗位都base在总部。

要不就是在居民楼里办公的小公司,都不知道今天干了明天还在不在。一来就和我说,“我们公司要开辟新媒体方向的业务,你来了之后作为第一批员工给你分红。”这饼得多大?谁也知道这种十个里面有九个干不起来的。

所以我现在觉得现在这种环境下,还是先稳定吧,先搞个铁饭碗,考个事业编。

但是这竞争力也特别大,一共就那两个坑,还有很多人抢,而且都是清华、北大的毕业生,我搞不赢的。每次都是通过了笔试,进到面试环节被刷下来。所以我就不想考了,伤感情。

目前,我正在一家事业单位一边当着合同工,一边联系导师去读博,看看能不能靠博士学历拿到编制。

虽说现在我的工资大跳水,只有3500,但我并不后悔自己的决定。因为研究生的工作机会肯定是比本科生要多一点点的,尤其是在武汉,主要就是一些企事业单位,会发现简历的通过率总归是比本科时要高一些了。

所以我就劝自己,“不要觉得你很了不起的样子,如果觉得那个工作还行,就先开始做,在做的过程中去积累经验,然后一边做一边等待机会,才能慢慢往上走。

所谓的鄙视链,只能去迷惑还没有经历过留学的同学

小晚 24岁 某外企员工 坐标深圳2020年,本科毕业后,和大部分应届毕业生一样,我正处于一种非常迷茫的状态,完全不知道自己未来想做什么。我进入了广州的一家大厂,工作三个月后,由于所在的事业群要面临组织架构调整,即将与其他事业群合并。公司就给了我两个选择,一是去北京,二是主动离职,可以拿到一笔补偿金。可想而知,我选择了后者。因为当时年纪小,又没什么社会阅历,我很不能理解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比如为什么实习生只能做打杂的工作?为什么我的leader总是不回我的消息?为什么感觉自己是个透明人?可以说我的心理还是一个比较幼稚的状态吧,就算找到了一份好的实习或是好的工作,也还是会去挑这挑那,会对社会上很多不公的现象不满和愤怒,也很讨厌国内这种加班和卷的氛围。所以离职的那段时间,我也稍微有一点想躺平的心态,得过且过。可在内心深处,我想要的并不是养老的生活,而是个人成长。

我就想着,如果出国的话,也许会帮助我调整一下自己的状态,至少我会有自己的目标——希望能在国外的学习、工作中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虽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起码我会去努力参加一些竞赛或者是项目,这样会有很强的使命感,有在一步一步走向未来的感觉。

申请时,美硕和英硕都在我的考虑范围内,但是美国的结果没有英国的学校好。出于年龄的考量,以及未来就业的考虑,2020年末,我选择来到英国,读市场营销。

但说实话,如果能去美国的话,我会更希望去美国。因为在就业市场上,如果学校是在相等排名的情况下,其实美国的二年制会比英国的一年制更有竞争优势。

留学之前,我也会看到网上关于“一年硕”的争议。尤其是很多留学中介以及求职机构,涉及到利益相关,就会说海外本的学生怎么样有优势,说一年硕、国内本的学生比不过人家,通过这样的话题让你去花钱咨询服务。

看到这样的文章,我也产生过焦虑,会觉得海外硕有一个鄙视链,比如海外本科的同学,人家看上去好像会更有光环一点。

但实际接触下来,我发现不管来自什么样的学校以及哪个区域,最终能让你真正佩服这个同学的,就是他在和你接触时的行为表现。

而且学习这个东西,最终还是看你自己能学到多少,以及能收获到什么,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努力。所以我觉得所谓的鄙视链,只能去迷惑和欺骗还没有经历过留学,或者是还没有意识到最终想要实现什么目标的同学。

Image《奇怪的律师禹英雨》剧照,图源网络

考虑到最终还是要回国工作,我的计划是留学1年,再工作1-2年。有了海外的工作经验,就业也会更有优势。

但是找工作的过程,很不顺利。因为很多同学都想留在当地,僧多坑少,竞争力很大。最后还是在朋友的介绍下,我成功入职英国一家规模还算比较大的公司。但在英国职场上,那些对于亚洲人的排挤、职场歧视,暗地里都是存在的。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如果你是留学生,对于英国人来说,你就是来送钱的。他们知道你只是来这里读一年,所以学校的老师或者职工就会对你的态度特别好。

但如果你是职场人或社会人的身份,就能感受到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排挤,有点暗波流动的感觉——比如他们会和你打招呼,也会保持很友好的交流,但是却能明显感受到,这群人不认可你。

就算你的能力很强,他们也不会把很重要或者是核心的工作交给亚洲人,只会给亚洲人做一些脏活累活。

工作半年后,我觉得自己还是没有足够的社会阅历去应对在国外职场中发生的情况,也没有足够的心理素质去融入国外的社交圈子。所以今年5月,我回国了。

还在酒店隔离时,我就开始投简历找工作了。但我发现,工作真的没有自己在国外预料的那么好找,尤其是网上说今年的毕业生就业率新低,甚至是好学校的毕业生,也有一大部分人找不到工作。

之前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过很多海外硕士毕业生,看到以前的同学已经在国内找到了很好的工作,都会有一个心理落差,觉得自己“是不是不去英国会比较好?”我也有这样的阶段,但是我觉得这件事真的不用太着急,因为你想要的会慢慢在你自己的努力中积累和得到。

频繁换了几份工作后,现在我在深圳的一家外企任职。工作强度没有那么大,而且非常尊重团队成员,工作风格甚至比我在英国的公司还要好。

尽管大环境都说,留学生,尤其是一年制硕士的含金量会变低。但其实求职市场上,对于企业,尤其是外企来说,有海外留学背景还是会有很大的吸引力。

老师只是一种引领的作用其他的还是得自己搞

文琪 24岁 在读研究生   坐标英国

本科毕业后,对于去留学还是去工作,我一直都是两边倒的状态,飘忽不定。

2020年,我拿到了英国研究生的offer。那会儿正是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父母不愿意让我去冒险,我自己也有些害怕吧,所以就放弃了留学的念头,选择先工作,去往深圳,做数据分析。

我们整个公司的工作氛围其实还不错,因为我是整个部门最小的,领导他们对我也都很照顾,除了有一点年龄代沟。

干了一年,我觉得这份岗位的晋升空间还是比较小,而且也没办法在那里学到我认知之外的事。觉得看不到未来的出路,所以就不想在那干了。

我是学计算机的,我们专业如果本科毕业,就只能做开发,但如果我想做算法,有一个硕士文凭,才能迈过这一行的准入门槛。所以一直有着出国梦的我,还是决定在去年辞职,出国留学。

可想而知,当时有一半的家里人都不同意我的选择,觉得出国留学没什么意义,又花钱又费力,还容易感染。而剩下一半也只是支持我的决定,并不代表他们觉得出国留学这件事儿对。

但如果我想转行,进入算法领域,是需要有老师带我入门的。我就希望可以通过一年的研究生经历,在老师的教学与自己的努力提升下,让自己实现一个小转行。

来英国之前,出于那种对未知的恐惧,我整个人还是挺迷茫的,也想过自己会不会读完研却找不到工作。但我那时候还觉得这种可能性应该还是挺小的,还是尽量在自己学到东西的情况下,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多面试多总结,总会找到工作的。

而现实是,今年9月,即将硕士毕业的我,在投简历的过程中,应聘方经常理都不理我。我问了他两句,就没下文了,我真的有点失落,而且也崩溃了一段时间。

但是我并不后悔自己辞职留学的决定。

正是那一年的工作经验,让我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更明晰了。我知道一个岗位需要怎样的人才,知道自己以后想做什么东西,也知道如何针对自己想做的方向去努力。

像我身边本科毕业后直接去读研的同学,他不会那么清晰地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也不会在准备招聘时像我一样有这么强的目的性。

我之前看到有人在我分享的留学视频下面说,“英国留学生就是水平不好”,但是并不是所有英国留学生都是这样。这完全是看自身,可能有些人家里比较有钱,他们的表现就不是很鞠躬尽瘁。但是人家有家底,想挥霍就挥霍,不想挥霍就不挥霍。

但这完全不是能力的问题,只是人家不需要为找工作而焦虑。但也会因此,导致有些人对留学生会有一点刻板印象。

网上也经常也有人说,英国的一年硕比较水。确实,在一年的时间内,你学的东西是有限的,因为它时间太短了。但是这意味着你要再花时间自学你真正需要的东西,老师教你的内容只是一种引领的作用,其他的还是得自己搞。

至于回国后的工作,我想只要能换行业就好了。如果薪资比之前高当然好,没之前那么高,我也想多学点技术,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那我以后也有跳槽的机会。

一年制硕士的目标受众,就是那些职业规划非常明确的人

Alice 23岁 研0学生  坐标上海

决定去留学,完全是在我计划之外的一个决定。因为家里的经济水平一般,所以哪怕曾经有过小小的出国梦想,我也完全没考虑过这个方向。

刚上大学时,我就决定走保研的道路,也一直在往这个方向努力——好好学习,参加各种各样的科研比赛。可后来还是因为种种原因,我保研失败了。所以大三下学期,为了能够实现自己“深造梦”,我开始匆忙准备自己的留学申请。

等待offer的过程非常漫长。那时候正临近毕业,在对自己的未来毫无把握,不确定自己能不能拿到梦校offer的时候,我也尝试“两条腿走路”,去参加春招,投递了一些企业,比如快消公司玛氏的管培生,比如四大。

但最终,收到的面试邀请为零。

当时我就觉得,可能因为我的本科是一所双非财经院校,并不是这些公司的Target School。而且当时已经四月了,正处于春招的收尾阶段,我估计也没有什么HC了。

但是找工作这件事儿,让我愈发觉得在本科不足的情况下,研究生学历真的很重要,对于金融专业更是如此。

申请学校的过程其实很匆忙,仓皇准备下,申请难度也不小。最终,我并没有拿到自己特别想要的offer。

那段时间我内心特别纠结。实话说,如果是保研的话,我对自己的预期其实没有那么高,如果能去一个比较好的211或者是中下层的985,我都是很开心的。因为它不需要像留学一样有很高的经济支出,也避免了考研需要承受的痛苦,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

如果我选择留学或是考研,那我的心理预期就会很不一样,还是希望自己能去一个比较好的学校。所以我决定GAP一年,想着趁这一年当中丰富一下自己的各个方面,提高一下自己的GRE、GMAT成绩,因为香港商学院非常看重这个。

我爸妈一开始并不支持我的决定。在家待着那段时间,他们还会隐隐约约给我一些就业压力,和我说:“你要不要考虑这个方向?”

尤其是我爸在体制内工作,可能也希望我“子承父业”,继续在体制内工作。加上他一直并不是很支持我出国留学,就会收集很多考编或者是公务员考试的报名信息给我。

我就和爸妈沟通,分析出国读研这件事儿的利弊,比如好处有哪些,风险有哪些。我说在我的内心深处,就是有一些名校情结在,读这个硕士,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梦想。而且我也答应他们,我申请硕士,并不是说一定要有学上,只有申请了自己理想的学校,才会去。

去年10月,我申请到了香港某所大学的offer。但是一年制的硕士相较于内地两、三年的硕士来说,实习时长不充足真是一个特别大的弊端。

拿到offer前,我的职业规划一直都很迷茫。本科时为了保研,一直在参加竞赛与科研,也没怎么实习过。拿到了得之不易的研究生offer,我就觉得自己要珍惜机会吧,所以也开始积攒实习经验。

网上总有人说,选择留学就是为了“镀金”。在没有深入了解留学这件事儿时,我也和这些人想的一样,觉得留学有钱就行了。

但是衡量一年硕水不水的标准,还是要看人。有些人抱着有学上就行的心态,肯定从申请到上学都过的很水。有些人申请的时候,如果把目标定的很高,申请过程就会很痛苦;如果他们想真正去学习,把绩点弄的很好,然后实习也要做的很完美,也会很辛苦。

我觉得一年制硕士本身开设的目标受众就是那些想直接工作的人,或者是那些职业规划非常明确的人。

我身边就有很多工作后再来海外读硕士的人,包括我们财经专业,就有一部分人在四大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因为对自己的现状有些不满,就选择去读个一年制硕士。

还有可能有人想换赛道,有人想转码,或者有人想去更好的平台,都会选择读硕士提升学历。

在我们这一行,学历只是一个准入门槛,比如某些核心的岗位,硕士是最低学历要求。但同批的竞争者实在太多了,现在大家卷到什么地步?近2、3年,毕业生往往都需要那种做满长达一年的实习,才能够留在这一家(工作)。

因为一年硕很难有时间长期实习,所以其实我现在也没有想清楚自己的职业规划,可能会等去了香港找一找线下实习,可能也会尝试找一找内地的远程实习。

By 杨小彤、薇薇子

年轻人怎么混体制内

无名

最近看到很多关于体制内外收入待遇差异的帖子,以及大家对体制内外的误解,因此以自身家庭为例介绍一下楼主的真实情况,并可以和网友真诚探讨一些体制内外的问题,勿拍砖,勿人肉。

  首先介绍一下自身情况:本人男,80初生人,省级部门公务员,职务正科级。目前月收入到手约4500元,每年十三个月工资,无奖金等福利性收入,但公积金不低,一个月3800元,如果只算到手收入一年6万元,加上公积金一年11万。

  注明一下,确实没有奖金等福利,阳光工资后过节连月饼和元宵什么的都没有了。也没有福利分房,分房的事情从99年后就再也没有过了,也没听说其他省直部门有(省部级除外)。99年前入职的有分房,没分房的有房补,但公积金比我要少一半(其实还是分房合适),现在市里的房价均价超过18000,中心地区近30000元(新房)。
  楼主老婆是省级事业单位科员,到手一月约5000元,但年底有2-3万元的奖金,公积金一月4000元。
  到手收入一年9万元,加上公积金一年14万。
  楼主父亲是个副厅级干部,但实权不大,已退休,退休前月工资9000元左右,退休后不到7000元。母亲是重点中学高级教师,早退休,现退休金一月5000元左右。
  楼主岳父正厅级垄断行业老总,在职,年收入税后约60万左右。岳母某科研所研究员(副高),年收入约8万元(不算公积金)。
  以上是楼主家的基本情况,家里人基本都在体制内,收入尚可,但不像很多网友想的那样。另外因外楼主专业(财经)原因,同学大都在银行、保险、外企等行业(基本无公务员,嫌钱少),现在年收入基本在20万左右,不太好的10万左右,好一些的在4、50万左右,没有太高的。
  楼主感觉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还是比较稳定的,但是的确发不了财,垄断企业其实是确实最实惠的。年轻人如果是家里比较困难的考公务员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风光,有可能连温饱都有问题,买房就别想了,所以还是希望考公务员的朋友三思(我部门近年来已经辞职好几个了)。
  另外因为楼主工作和家庭原因,接触的方方面面人员较多,包括官员(科员至省部级),商人(大的小的),医生、教师、外企、国企等都比较了解,希望大家与我互动,我会尽量与大家真诚沟通,消除大家的误解,共同探讨人生。


  所谓背景,就是指背后倚仗的力量。中国确实是一个很讲究背景的国家,体制内外,都有背景,这和中国的历史文化有关,中国传统上是一个熟人社会,很讲究亲缘、地缘、人缘等多种社会关系,这个东西不止在中国,整个东南亚国家都是如此,其实西方社会也讲究这个,但是不如东方这么明显和突出,这和他们的国际化程度有关。你看日本的家族政治,近年上台的首相等高官,像小泉、安倍等,几乎都是有深厚的家族背景,包括韩国的朴槿惠,泰国的英拉,印度的甘地家族等等。美国也有,如肯尼迪家族,布什家族等等,不过国外管这个叫政治资源,中国一般叫家庭背景。咱这里不谈体制外和国外的背景了,重点说说体制内的,背景这个东西一般分两种,一种叫先天背景,一种叫后天背景,先天背景指的是血缘关系继承的背景,大家很多时候说的背景是先天背景,比如父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资产等和父辈的亲友、战友等的政治社会地位,能够或者可能会给你的入职、晋升、调动、评职称、开展工作等带来便利或优势的资源。这些东西和你自己关系不大,往往是你一生下来就已经确定的,换句话说,这是你长辈通过努力、奋斗、机遇、运气等方面获得的资源,成为你的背景,同人不同命,有的人生下来就含着金汤匙,有的人生下来就是生活在底层。人生不公平,但你无法左右,李嘉诚的孙子生下来就价值千亿,他的起点是99.9999%的人努力一生也无法到达的终点。


  还有一种背景叫后天背景,后天背景就是你自己建立的人际资源,这些包括老师、同学、战友、朋友、领导、甚至爱人、老丈人等等。和先天背景相比,自己的后天背景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营造,和机遇运气,实际在人生过程中,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后天背景比先天背景更重要,一是它是自己可以努力争取的,二是先天背景会随着父辈的老去而淡化和消失,而自己的后天背景可以跟随自己一生甚至成为子孙的先天背景。


  所谓背景,其实也就是人脉,中国社会,人脉的重要性无需置疑。事实求是讲,在体制内,在同等条件下,有背景的人比没有背景的人机会更多,更容易出头,背景大的人比背景小的人更有优势,这毫无疑问,但是注意,这是说在同等条件下。那么是不是即便不如别人,有背景的人也会占优势呢,或者说背景多大会有优势呢,还是什么样的背景会有作用呢,或者说,背景为什么会有用,有多大用,怎么用才最有效,没有背景怎么办,是不是没背景就比不过有背景的等等,这些恐怕才是大家最关心的。


  背景从你入职之前开始,很多人说没关系考公务员都考不上,是不是这样呢。这个版里很多人都是考上的公务员或者正在考公的路上。说实话,有用,但是不同级次的考试效果差异较大。考部委的国家公务员,竞争过于激烈,舞弊风险太大,而且一般的关系背景解决不了,什么处长司长的基本都是浮云,进了面试再说,到那时候关系背景才有用而且,说句不好听的,真要能千里挑一进了面试,谁也不比谁差,用谁都一样,很多背景小的说不上话,背景大的人也不稀罕去挤哪个门缝,想进体制内,随便找个垄断国企不是更滋润。


  省里面也差不多,因为竞争也很激烈,好点岗位几百个人抢一两个名额,进了面试就不简单,而且省一级部门确实比较大,往往面试官都是多个厅局的人员,一般的干部面子没那么大,考官也是临时才分配的,也不知道那个云彩有雨,操作很困难。所以这两级还是比较公正的,我们宿舍的哥们研究生毕业考进的国家大热门部委,他北京连一个亲戚都没有,就是纯考上的。我之前说过,我单位的年轻人也基本上外省市的居多,本地都没有任何关系,有的人自己考上后都觉得很意外。我认识一个在外企工作的姑娘,老爹是省国税的局长,不能考国税,就想考地税,国地税的关系就不用说了吧。考了两次都没进面试,他老子一点法都没有,后来也不考了,踏实干外企了。


  但是到了地市一级就不好说了,现在公务员舞弊曝光出来的基本都是市县里面的,国家和省级的基本没有,所以说省以上的公考,背景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很多人的感受也是如此。为什么地市以下容易出现问题呢,不都是省里统一招考吗。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地市以下包括县级,报考的热度比不上省以上,通常一个职位就会降到几十比一,十几比一,甚至县里是几比一,这样子有背景人进入面试的机会就大大增加。


  第二个就是到了地市一级,不同部门官员之间的交流大大增加,而且官员间亲属、同乡、同学、发小、邻居等关系产生的几率也大大增加,基本上就是一个熟人社会。在地市一级,干到副处级就称得上是有实权的官员了。而且由于地域小,熟人多,本地人也多,交流机会多,整天打头碰脸,开个大会聊天喝茶、会后喝酒打牌,私下里聚餐联谊的机会会大大增加。我了解的一些地级市,基本上几个科处级干部坐在一起吃饭、无论提起那个处级干部,大家都知道,而且都知道他老婆干什么的,兄弟干什么的,孩子在哪上学之类,非常熟悉。县级就更别提了,一个县城基本很多官员都是同学、亲戚、连襟之类的,打断骨头连着筋。


  刚才还漏说了一点,地市县的公务员招考虽然由省里统一组织,但是具体用人条件是地方自己提出来的,省组织部人事局人员有限,尤其和地方也不一定很熟,不了解具体情况,所以有些地方报上来的人员报考条件就会存在量身定做的可能,只要不是太离谱,省里一般也不会追究,所以有时一些条件在开始就限制了报考人员的数量,减小了竞争范围。


  接着说,就是因为大家都很熟,所以面试放水的可能性就增加了。一般各地市的面试都在地方进行,有的省虽然也派出些人跨市面试什么的,但是主力就是当地的,这些人一个是互相都熟,再有一个因为是小地方,熟人社会,所以很多人之间子女也熟,说句不好听的,都不用打招呼,审计王局长去面试,现场一看,呦,这不是财政局老李家的儿子吗,我和老李一张桌子坐过好几年,小伙子还行,多给三分吧;纪检张书记也去面试,嘿,内个不是计生委刘姐家的丫头吗,和我闺女还是同学,上我家吃过饭,差不多多给两分吧,面试成绩就上去了。不用多,如果你们笔试差三两分,9个面试官有三个多给他打几分,他就很容易把你挤下去。更别说如果有的父母上心操持此事,提前三两个月,攒几次饭局,带上孩子让叔叔大爷、姑姑阿姨们认识认识,很多事情就好办了。什么是背景,这就是背景,先天背景在这里就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刚才说的只是存在的情况,可不是全部,地市一级的考试本身也很规范,我是只说现实情况就是,这时候背景就会起到作用了。这种情况往往无法避免,难以监督,因为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徇私舞弊,只能说是潜规则范围内的顺水人情,查也没办法查,堵也很难堵。好在现在笔试确实很严格,刷下了很多可能存在的关系户。而且据我了解,很多地方官员的子女往往宁可毕业留在大城市打工,也不愿意回到小城市或者县城进入体制内。所以没背景的同学们还是放心考吧,如果省以上95%是纯粹公平的,市县也会超过70%,而且这种程度的背景支持如果遇上了,那真是投诉无门啊,也没办法,真想考多考一次吧。而且说句实话,长得漂亮、讨喜的人在面试中也有优势,这也是天生的背景优势,这又到哪说理去呢。还是那句话,背景确实存在,人生而不平等。


  先说说先天背景,大家主要说的也是这个,后天背景回头慢慢说,其实也很有意思。你考上公务员了,或者进入事业单位了。,咱们再来说说背景的作用。在说背景的作用前,首先先要说明白背景的定义,背景有大有小,有远有近。第一类最近的背景,就是父母,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因为岁数较大,一般人入职的时候都已经退休了,当然常委级的不一定,那属于顶尖了,不多说。即便爷爷是省部级,70多岁时也已经二线了,中国的社会虽然不一定人走茶凉,但是毕竟已经远离权力核心,影响力下降了,所以主要还是父辈使劲。父母通常还是会疼爱自己的子女的,尤其是现阶段父母如果在体制内通常只有一个孩子,如果你选择了他能使上劲的职业,当然愿意扶自己子女一把,这是人之常情。


  第二类背景就是父辈的亲戚或者能将你将子侄看的长辈,比如你的叔叔伯伯、舅舅、姑姑、表叔、表舅等近亲或者父母的关系很密切的同学、战友、同僚、朋友之类的关系。(现今社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很微妙,有时候亲兄弟也闹得很僵,反不如身边的铁哥们关系好的也有),这第二种背景就是关系很密切,也愿意为你出力奔波,除去父子、母女之类最近的关系。


  第三类背景就是平时来往较少的远亲,老乡,关系一般的同事、同学、朋友、熟人之类的,这类背景关系的人也会帮你打听消息、出谋划策、能出力的出力,能攒局的攒局,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为你解决问题,但不会像前两类背景那么上心去办事,如果有困难就会放弃帮助。


  第四种背景就是比较虚无缥缈的关系了,什么同学的同事、亲戚的朋友、熟人的连襟、战友的老乡,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拐弯抹角的朋友。一般这种背景的用处只是用来办一些一次性的事情,还要看这一次性的事情好不好办,办事的人,中间的人靠不靠谱,办事的人心情如何等等,机缘巧合有时也能办成事,这就属于有枣没枣打一杆子或者病急乱投医的类型,很多人上当受骗就是这种关系搞得,很多人虚无缥缈的吹嘘和漫无目的的抱怨也往往是针对这些背景关系办成或没办成事而发。


  以上就是从远近不同描述了一下四种背景,其实严格来说后两种基本不能算是背景,因为背景应该是可以倚靠并且持续施加影响的,后两种往往只能叫做用于一次性办事的关系,但是我看帖子里有时很多人把这也看做背景,比如会问我类似“我叔叔的朋友是某单位的三把手,这种背景对于我考公务员有帮助吗?”或者什么“我爸爸战友的老乡是某某区的区长,我在那里工作这背景能帮我提职吗。”之类的问题。所以姑且也算做背景一起谈一谈吧。


  四种背景的第一种可以叫血亲背景,就是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一般来说一个人不过三五位。第二种应该叫近亲和哥们背景,就是叔伯姑舅、发小铁磁,一般也不多,十几二十人而已。第三种叫熟人背景,就是一般的熟人朋友、战友、同学、老乡,这种圈子会大一些,大约几十人到上百人也就不少了。第四种就是泛泛的背景了,说它有就有,说他没就没,不好评说。四种背景可利用得越多,效果越小,可用性越差;可利用的越少,效果越好,才真正体现背景的意义。


  我感觉在现实中很多人提职慢,不能实现抱负,埋怨社会黑暗是因为他的情商确实欠缺,这些人为数还不少,当然社会确实存在不少问题,而且有的小环境很差,但这不是大方向,原因是什么,我后面在后天环境中会说。有的人眼里只看到背景,认为有背景就有一切,没背景就没希望。上去的不是有背景就是有钱,要不就是出卖尊严拍马屁,反正就没有正常上升的渠道。其实有的人处理事情能力很差,能把一类的背景用成甚至不如没背景,有的人则很优秀,可以把三、四类的背景建立成二类甚至等同一类的作用,这些属于后天背景的建立,后边会详细说,还是接着按时间顺序说说体制中背景的影响吧。
  

如果是刚入职的公务员,那么有一二类的背景,会有什么好处呢,首先,是工作地点安排,工作任务安排和系统内工作调动和系统外工作调动的便利。因为大家都刚上班,初始不会有明显的差别,但是很多部门招人时并没有明确具体分配的岗位和部门,诸位知道,同一个单位,让你去工会工作,后勤管食堂,办公室,一线业务部门,二线辅助部门,发展的空间会有很大差别。对个人素质的提高,晋升的快慢等都有很大影响。


  这里面还要说一下背景的意思,在县一级系统,处级就是大背景,科级只能算一般背景;在地市一级系统,厅级算大背景,处级一般背景,科级就不是背景;在省部级系统,副省级以上算大背景,厅级一般背景,处科就不算背景。所谓的“我爸是李刚”真心就是个笑话,一个科级干部子女,算什么官二代,算什么有背景。舆论炒作和民愤效应而已。


  公务员体系内目前有明确的回避制度要求,一般来说,如果父亲是国土厅厅长,儿子是不方便在厅内工作的,下属单位应该可以。或者母亲是教育局纪检组长,女儿也不适合在局内工作,但下属高校,中学是可以的。像侄子给叔叔当秘书,外甥给舅舅干司机,在目前体制下都是违规或者说不适合的。国家的规定虽然是近亲属不可以担任直接领导,但是一般领导为了避嫌,即使不是直接领导,也不会安排在一个大楼内办公(也就是同一级机关内),所以在同一个单位内,一类背景基本不会存在。


  当然,如果老爹或者叔叔舅舅之类的当市长、省长、书记之类的,只要子侄不在办公厅当秘书,在下面那个区县、部门任职就都不违规。不过由于组织规定一般主要领导异地任职,而且调动比较频繁,家属不一定随迁,所以这种情况也不多。


  之前说到了,新入职人员如果有背景,在工作地点安排,工作任务安排和系统内工作调动和系统外工作调动会有便利。但是,大家可不要想得这么简单,绝不是有背景就可以简单完成的。刚才说过了,一般单位不会有一类背景的存在。那么对于招人时候没有明确岗位的情况下,二类背景可以比较方便的在入职培训后将你的工作地点、岗位、等做一些安排变动,三类背景有时也可管上用处。但是一旦到了位,再想变动可就不容易了。很多人不知道,人事工作是每个单位,尤其是体制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党管人事,党管人事,看不明白的多看两遍。一个部门或系统绝大多数是一把手管人事,除去一把手外基本上有发言权的寥寥数人而已。而且有发言权定事情的人不多,但是有发言权反对的人可不少,这里关系其实很微妙。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是一个公务员,学的是计算机,费尽千辛万苦考上了某省教育局的信息处,专业对口,别的处你也考不了。入职干了两年发现这个处没什么意思,权力也不大,晋升空间也小,想去业务处室,去个德育处啊、小教处啊、招生办啊之类的热门处室,看着权力就大,晋升的也快,机会也多。怎么办呢,你总不能主动和处长说,“领导,我觉得咱们处干着真没劲,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也没什么外快,你给我换个部门吧。”这种属于没事找抽型,谁要这么干过我建议他直接辞职完了,政府机关不适合你,我看社会也不适合你,情商基本为零。


  首先,你要想调动,人事处负责管理此事项,没有他们帮忙协调操作,你困难就大了;再次,你想走,人家别人要要你才行,你想去哪个处,人家处长不想要你,一句话就堵上门,处室满编了,或者我们想进个XX专业的,他专业不对口。


  然后呢,你们处长还要心甘情愿放人才行,不然的话处长说我这还缺人呢,你调他走我怎么办,谁干活,要不领导再调个人来,先说好,干不了活的可不行。怎么办,你都想走,谁吃饱了撑的想调进来,还要能干活的,能干活的到哪都是主力,谁也不愿意放。


  有人说了,那我直接找厅长不得了,一把手发了话,谁不都要听。很多朋友就是这么认为的,以为办事情就这么简单,其实远不是这样。首先,我说过,这种单位一般没有一类背景,那你最多就是二类背景,比如你父亲的同学就是厅长,关系相当不错,他找到厅长要办这个事情,厅长也同意了,想给你办,这只能说他管得人事处这关过了,没问题了。但是两个业务处都不是他管,都有分管领导,那他就要找这两个分管厅长沟通,之前说了,一把手很重要,没他点头这事办不了。但是他点了头,也不一定好办。如果他和两个分管厅长关系融洽还好,恰好分管信息处的副厅长和他不对付,怎么办,他舍了面子张嘴:王厅,你看信息处有个同志换个部门行不行,虽然,王厅当然也给面子:行啊,但是信息处也缺人啊,再调过来一个干活的吧,或者王厅:正好我也有个人,想从XX大学调到局里来,你一块解决了吧。怎么办,你让厅长怎么办。


  要不然就是分管信息处的厅长同意了,没意见(当然他还要和处长协商,要不处长将他一军他也为难),但是分管小教处的厅长不对付,张嘴就是:厅长,实在塞不下人了,我连襟的孩子在后勤处一直想进都没给解决,坐都坐不开了,要不你看再给他们间屋子俩孩子一块进吧。你让厅长怎么办。再说一个单位一大,必然要有规矩,不然就乱了,也许厅长前两天开完会刚说过调动的规则,列出多少条,下了个文件。现在就让他自己伸手打自己脸,够多为难。而且很多时候好的单位和部门多少人都眼睛盯着想往里挤,许多人关系都托好了就等开口子,进一个人就要进一批人,牵一发而动全身,要不办都不办,要办都得办,要不就办了一个得罪一批,有的甚至厅长也得罪不起,都是省部级的关系。你想想,内部调动,用到二类背景,而且关系托到一把手,都会有很多难处,何况有时候只是三四类背景,只是找到副厅长,甚至处长,这可不是很简单的事。要促成此事,要形势允许,接收处室强烈要求,分管领导同意,放人处室很大度,分管领导没意见,一把手顺水推舟,人事处积极协调,方可顺利完成。所以背景此物,远不是有了就这么简单成事的。


  有人说,一把手不是说了算吗,管谁同意不同意,直接拍不就好了。说这话的人都是想当然,明显没在体制内干过,不了解体制内,也没当过领导。一是很多一把手性格本身并不强势;再或者年轻、资历浅,还不如副手的资格老,强势不起来;还或者他到任时间不长,还处于磨合和建立威信的阶段,不能因此得罪人,撕破脸,不利于今后工作开展。


  即便它具备了一切强势的条件,也不应该轻易如此解决问题,现在体制内要想工作开展顺利,位子坐得稳当,保留上升空间其实也不容易,对上级要捧着,对同级要团结着,对下级要连打带哄着,要不然你就很难说是一个合格的一把手,你就会给自己留下隐患和漏洞甚至把柄。有些工作方向的事情可以强势甚至一言堂,毕竟是工作分歧,要有开展的魄力,但是这种私事也强势,就越位越权了,会给人以霸道和不好相处的评价,其实也是不成熟的表现。


  刚才说了一个部门内调动的例子,大家就会发现有背景办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这还只是部门内调动,如果是跨行业跨部门就更不容易了,当然从强势部门去弱势部门会容易些,但是从弱势部门去强势部门就很难了。有的人可能会说,我看见谁谁谁也调了,或者我就是怎么怎么调的啊,也没那莫难。我告诉大家是的,有时会并不难,为什么呢。我刚才说过,形势比人强,顺水推舟易,缘木求鱼难。有时候各方条件具备,只欠东风,四两也可拨千斤,顺水人情好做,比如某省财政厅教育处的一个主任科员,40左右了,机缘巧合一直提不上去副处,主管副厅长对他印象不错,看他老大不小也挺关心,找了个机会,省教育厅财务处空了个副处的缺,他征求了此哥们意见(当然此哥们也主动提出过要求),直接解决副处调,推荐到教育厅任财务处副处长了。为什么好办呢,顺水推舟而已,省教育厅没有特别一定要提的人选,要一个财政厅的同志过来也便于今后找财政厅要钱,这个理由是可以公开上班子会提出的啊,,财政厅也乐得顺水人情,双方一合力,事情就成了。


  送大家几句话吧,体制内适用,体制外其实也适用:
  一个是形势比人强,顺水推舟事易成,缘木求鱼事难为。
  二是命运很重要,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也没办法,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尽人事,听天命。
  三是事有所为有所不为,人若心中无底线,做事不求手段,得到的会比失去的多。
  与诸君共勉。


  给大家谈一谈后天背景的建立吧,其实先天背景的部分并不完整,只是到了职业生涯的中后期,也就是三十岁之后,到了中层阶级后,先天背景相对就会淡化,后天背景的重要性开始显现,或者说,之前有的先天背景,很多也变成了需要自己维护的关系,与后天努力糅杂在一起。并且较高层次的背景及关系运作更为复杂,往往职业的发展更加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不是简单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也并无特定规律可循。与形势,机会,运气等都有较大关系。所以直接讲一讲后天背景的建立和维护运用,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当然,一家之言,一孔之见,不一定正确,抛砖引玉罢了,还请大家斧正或互动吧。


  开说之前先提一个问题,大家建立并维护后天背景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会有它的目的,并且预期会给自己带来利益,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凡事莫不如此,我有一个观点,也不知道对不对,就是人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对自己有利益的,也许是物质,也许是精神,但是绝不会让自己一点利益都没有,那这种事就不会做。包括雷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真的如此吗,也不尽然,他做的事情必然会带给自己满足感,满足自己的一种心理,让自己有成就感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欢愉。所以建立并维护背景的目的是什么就很重要。


  我个人认为一般人体制内谋求背景支持(这么说太麻烦,以后就说建立关系吧)主要是两方面考虑,一是通过关系为自己的事业发展寻求支持,也就是为了升得更快,能够上到更高的职位。二是通过建立各种关系拓宽自己的人脉,俗话说公门之内好修行,也就是方便自己、家人、朋友等办事吧,毕竟公务员工资又不高,但是办事方便些,通过建立各种关系在孩子上学,家人看病,办个户口,开个证明啊之类的事情上图个便利,毕竟中国是个熟人社会,人头熟了,不仅私事方便,甚至公事也好办,工作都好开展。


  那么接下来就进入正题,如何建立自己的关系,尤其是没有先天背景的朋友,如何建立起三、四类关系,并通过努力把三四类关系进展成二类关系甚至达到一类的效果,在自己的事业发展和日常生活中起到帮助自己的作用呢,这实际已经是人际交往方面的课题了,但是在体制内又和社会上略有不同。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一是自身建设,什么是自身建设呢,如果你是一个没有先天关系的人,那么通常任何人都不会对你有先入为主的亲近感,你的社会关系都需要自己努力从头开始建立。你首先要自己有建立社会关系的意愿,并努力付诸实施,这是内因,你一个年轻人,位不高,权不重,没有任何资本和经验,那么别人为什么会主动关注你,并主动寻求和你建立关系并打算给你帮助呢,没道理啊。所以你要自己主动,争取和别人建立关系。


  那么接下来就进入正题,如何建立自己的关系,尤其是没有先天背景的朋友,如何建立起三、四类关系,并通过努力把三四类关系进展成二类关系甚至达到一类的效果,在自己的事业发展和日常生活中起到帮助自己的作用呢,这实际已经是人际交往方面的课题了,但是在体制内又和社会上略有不同。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一是自身建设,什么是自身建设呢,如果你是一个没有先天关系的人,那么通常任何人都不会对你有先入为主的亲近感,你的社会关系都需要自己努力从头开始建立。你首先要自己有建立社会关系的意愿,并努力付诸实施,这是内因,你一个年轻人,位不高,权不重,没有任何资本和经验,那么别人为什么会主动关注你,并主动寻求和你建立关系并打算给你帮助呢,没道理啊。所以你要自己主动,争取和别人建立关系。


  首先,一个人要想从零开始,从基层开始建立自己的关系网,你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人,不要懒,有的人上班到点到,下班就回家,既不愿意和别人多交流,也不愿意提升自己做一些充实自身的事情,通俗点说就是宅男宅女。下班回家上网打游戏,看韩剧美剧,看娱乐节目,然后到点睡觉,都不愿意和别人接触,也不愿意接触新的环境和事务,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连了解都提不起精神,固步自封在自己的个人世界中,除了吃睡就是玩手机,打游戏看电视。你怎么可能建立起自己的关系。指望别人上赶着来和你沟通联系吗,你有这个资本吗。所以第一步,别做一个懒散的人,别做一个满于现状的人,别做一个只知道脑子里想象而不付诸行动的人,站起来,走出去,积极的接触别人,和同事,朋友,同学,师长,上级,同僚,甚至是来办事的人沟通和交流,政务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沟通和交流,无论是工作中和同事,兄弟部门,还是对外和群众、办事人员。我从未见过一个沉默寡言,性情冷漠,闷声闷气,死气沉沉的中层干部,高级干部就不说了,有时候是地位太高导致了亲和力欠缺,但他们在年轻时绝不是这样的。这无论在体制内外都是如此。


  有的人说,我天性就是如此,就是宅,就不愿意搭理别人,就不愿意上赶着和别人聊天,我觉得很不好意思,觉得那样丢人,跌份,怎么办。我想说的是,不是要你上赶着巴结别人,而是希望你能改变自己,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热情、乐观、开朗的人。一个这样的人身上充满了正能量,别人也会愿意和你接触,尤其是新入职的的年轻人,你没有任何资本孤高、倨傲,也不要考虑什么丢人不丢人的,没人会太在意你,别把自己看得太重,你什么也不是,就是一个新人。还有很多考到外地的人,当地就没什么社会关系,你就要更快地和其他人接触,融入当地的社会和圈子。我以前说过,年轻人,嘴甜点,眼尖点,腿勤点。说话好听点,别总抬杠,眼神活分点,有点眼力见,帮领导开个门,到个水,拎个包,帮同事搬个东西,跑跑腿,不丢人,这是正常的人情往来,不是拍马屁,别太过了就行。尊敬领导和长者是东方文化的传统,不管是体制内外都如此,要是在日本韩国,这个更厉害。换位思考一下,你要是领导或者老同志,喜欢什么样的新人。别总偷懒耍滑耍小聪明,谁都不是傻子,谁都喜欢热情勤快上进的人,你要是能得到领导、老同志这孩子懂事、实在的评价,对你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人都是有感情的,对你的评价好了,印象好了,以后有什么好事情,或者评比、推荐什么的,同样条件下肯定先想到你。整天一副苦瓜脸,懒懒散散的,谁都支使不动你,谁会喜欢呢。


  我想说的就是,年轻人要积极一些,尽可能的融入到身边环境中去,多结识一些人。同事约你打羽毛球,约你唱歌,约你吃饭,去啊。你说我不会唱歌,也不会打球,怎么办,没关系,学就好了,关键是参与,反正你事情一般也不多,不要宅在家里,另外不要搞小圈子,就和几个人交往,尽量多的参与活动。有的时候领导或老同志会叫上一些新人去参与宴请啊,陪客吃饭之类的活动,去啊,又不用你花钱,有时候还会有他们的朋友,同学之类的,约你就是喜欢和你交往,愿意带你玩,你会觉得有时候都是不认识的人,多尴尬啊。记住,没什么尴尬的,人家叫你无非就是凑个人气,会玩就一起玩,能喝就多喝点,不会玩就学,不能喝就少喝,别失态就好。不熟的人越多,你就越有机会多认识些人,在你圈子太窄的情况下,第一步就是多认识人,多个朋友多条路。


  接下来想和大家说的是,一定要积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这个素质是综合性的,提高素质对自己是终身受益的。有的朋友说,提高素质有什么用,到时候提拔还不是看谁有关系,看谁会拍马屁。错,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升官,一个人,一定要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在这个社会中不被淘汰。你在体制内,有关系更有能力,不提你提谁,提了你,谁都没话说;你没有关系,更要有能力,没背景,没能力,你还想提职,想发展,做梦吧;光有关系没有能力,领导提你要冒很大风险,一方面是你不胜任工作,可能会捅娄子,另一方面群众的舆论和社会的影响也是他要斟酌考虑的。退一步说,即便你所处的环境真的很糟糕,没背景就是出不了头,那么你有本事在,至少还有更多选择,你可以不和他们玩了,可以争取考到更高的岗位上,也可以跳出体制,有本事的人,到哪都饿不死,都会有发展。很多人抱怨提不上去,挣得少,却又不能走,不愿走,就是因为他的能力退化了,自身没有可以跳出的资本了,自己把自己荒废了,只能混吃等死。所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会给自己更多的选择,你会有机会拥有更广阔的人生。不要懒,努力学习吧。


  一个人的素质能力主要是三方面的。第一是体制内需要的通用能力,这个能力也是三方面的,哪三方面呢。办文,办会,办事。办文就是写文字材料的能力,这个文字材料包括平时的汇报,调研,工作计划,总结,年度工作要点,领导讲话,单位专项材料、法规制度等,写材料是很累很苦很熬人的。干活的好找,笔杆子难求。你注意看一下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XX大的领导讲话,全局性的方向性的文件等等,绝对水平超高,每一句话,一个字,都是反复推敲的,那都是一群最高级笔杆子花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写成的。一般来说,一级笔杆子有一级的水平,中央的,省级的,市级的,县级的都不同,所以你如果文件写得好,也是向上发展的一个好途径,你写的好,自然有人会要你,不过,真的很累。当然,如果你没有这个水平也没关系,一般来说,至少平时的调研材料,工作计划,总结、专项材料能够合格也就够了。但实际上我见过很多人,尤其是基层的同志,连勉强合格都做不到(没有贬低的意思,可能确实写的太少),所以年轻人多写多练,多用点心,对你自己有好处。这也是进入领导视线或者上调领导身边的一个捷径。


  办会也是一个重要的能力,这个实际包括策划,布展,协调,接待,车辆调度,议程安排,行程安排、安全保卫、人员调度、座次、餐饮规格、突发应急处理、物资保障、人员培训等多方面能力,能办好一个会其实很不容易。大的会比如奥运会、世博会、春晚,广交会,商贸节,旅游节等都是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很考验一个人的全面能力。像奥运会简直就是举全国之力,几十万人参与的庞然大物,其实真正会期不过两三周而已,有的会只有一天,但是要准备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办会能力既考验人,又锻炼人,楼主曾经参与搞过一个大型演出,需要协调的资源包括省电视台,电台,专业艺术团体,演出公司,政府礼堂,交管、公安等多个部门,说实话干完这个事楼主觉得自己干个助理导演或者制片都可以将就了。会务办的好,能锻炼一个人的协调,组织能力,和谨慎细致的工作作风,这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很必要的。


  体制内三项能力最后一项就是办事的能力,这个能力其实范围和含义很广,一部分是办公事的能力,也就是说领导交给你一个任务,你能不能按领导的要求,急事,快速,圆满的完成他,如果能超出领导和其他人的预期,必然更加给你加分。这种事可能很多样化,有可能是调研,有可能是协调,有可能是应急处理,有可能是检查,有可能是执法,有可能是接待,有可能是某项新工作的开拓开展,有可能是对上级的汇报,不一一列举,这个怎么做不好说,作为新人的你就是应该多积累,多锻炼,多思考,多用心,多请教,多总结经验。但有几个原则,第一要务是在规则内办事,现在越来越讲法治政府,自己违了法,极大隐患,有可能黑锅就背定了。第二要务是不求有功,先求无过,作为一个低级工作人员,千万不要激进、冒进,不然除了篓子你自己无法收拾的。第三要务是领会领导意图,事情的轻重缓急一定分清,分不清怎麽办,请示汇报,多请示汇报绝不会错,切记切记。


  对了,办事能力里还有一项是办私事的能力,这个东西很有意思,既有领导交办的私事,也有自己的私事,同事朋友的私事,这个和工作关系不大,但是却很能影响别人对你的印象,这个东西我先不多说,后面慢慢说。先说一个原则,就是公事公办,私事私办,但是可以通过公事认识人,通过私事处交情,尽量不要私事公办,公事私办。


  一个人的三种能力第二种就是业务能力,你的业务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在单位,或者行业内的地位,这也是领导很看重的能力,你所学的专业和你干的专业不一定会对口,但是一般单位都会有业务处室,你如果在业务处室,就一定要认真学习业务,业务都不懂不精,怎么可能干的好工作,业务精通就是要对你从事的业务相关的法规,政策,制度仔细研究,认真牢记,善于思考,融会贯通,本职工作都干不好,又没有背景,怎么可能受到重用,领导怎么会把重要工作交给你,没工作干,拿什么出成绩。干审计、就要做到审计专家;干税务,就要成为税务专家;干司法,就要成为法律专家;干刑侦,就要成为刑侦专家,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在你的领域内,别人一想到问题就咨询你,别人有不明白的就要问你,领导也必然会倚重你,你才不是可有可无的人。记住,一定要争取成为领域内的专家,这并不难,我记得有一个文章说过一项工作只要你投入一万小时,你一定会从一个新丁变成专家。这大概要十年。如果你在一个岗位干了十年,也就是你三十岁左右还不能成为自己岗位上的专家,自己反省一下吧,是不是太没用心,太懒惰了。


  一个人的三种能力第三种就是专业能力,这个意思是指如果你在体制内从事的并不是所学专业,那么你自己的本科或研究生所学的专业最好不要轻易就丢在脑后,如果有机会,还是尽量能够时常温习或者学习发展,这个是说如果你真不想在体制内干了,也还有一技之长,出去不会饿死,而且你学了好多年,如果全扔了,也未免有些可惜,体制内应该还是可以考一些专业职称的,比如经济类可以考经济师,会计师,注会之类的,司法类可以考律考啊,工科类可以考工程师之类的,作为自己的另一个资本和后路吧,不过说实话这和体制内的发展关系不太大,看个人自己的时间和经历吧。


  关于能力最后说一项提高自己综合能力,性格,气质方面的建议,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强大心灵,坚定信念,提高修养,增强谈吐,知识渊博的人到哪里都会受人欢迎。尽量不要碎片化的阅读,耐下心来读一些优秀的书籍。人文社科类的可以长见识、拓视野,国内外历史类的可以明智、认识世界,科普类的可以使自己增加常识、认识世界,金融经济类的可以跟上时代、增加谈资、清醒头脑,好小说可以净化心灵,增强情趣。多读书还可以塑造自己的人格性格,强化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文正公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改变。”多读书吧,朋友们,这会让你受用终生。


  自身积极主动了,自己素质能力提高了,来干了几年工作,你已经不是一个新人了,有可能有的人已经是个副科、科级小领导了。你身边的圈子也拓展了,熟人越来越多了,有了一定的社会资源。接下来应该干什么呢,要学会整合和筛选你的社会资源。


  为什么要整合和筛选你的社会资源呢,大家一定要记住,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度的,不要把有限时间和精力花到无限的应酬和交际上,应酬和交际是维护社会资源所必要的,但超过了限度就会把你的时间挤占掉。我之前说过,你要花时间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专业能力,还要有时间看看书。这已经要花时间了,而且一个正常人还要有时间放松休闲,照顾老人,陪伴家人,这对于一个人很重要,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时间和精力一定要分配好。


  而且如果初期你为了扩大人脉,广泛交际的话,可能会有很多庞杂的社会关系一下子涌进来,这里会有对你健康的资源,也会有对你起到负面作用的资源,毕竟什么人都有,交到好朋友固然可喜,误交损友也是有可能的。所以不管是因为时间精力有限考虑,还是个人健康发展考虑,都要有所筛选,不然你会在社会关系上不堪重负,轻重不分,搞得自己焦头烂额。

读者评论:


  楼主说的确实很到位,但个人感觉受众面太小,看的进的太少,看的进又做的到的更少。基层人员个人感觉基本就是两个极端,要么一进来就很积极努力,迷茫期很短,无论是做工作还是搞交际,这种很少,而且主要都是有关系,而且是很近的亲戚为官的,其实官二代自己优秀的确实起点不一样,一个是教育一个是人脉;要么就是一进去很长的迷茫期,努力了看不到成效,和同龄人比较的失落,安逸生活的消磨,最终颓废得过且过。而局外……
  —————————–
  谢谢支持,阁下是明白人。世人皆看成功者光环耀眼,其实说穿了不过是法术高超而已,何为法术,法乃是本,术乃是末。只是大多数人本末倒置,舍本逐末。根本的法丢了,术再高超,雕虫小技尔。我说的都是干货,是法,一法通,万法通,法通术自成。现在是以本为主。可是大家反而对术更感兴趣,例子我会举,都是法通了之后的术。后面会有很多例子,增加大家阅读兴趣呗,只是希望大家分清根本,不要痴迷于术。成功说难也难,说易也易,明白何为成功,就易,不明白就难。话也只能至此了,理解的能理解,不理解的没办法。


  一个人身边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人脉资源,作为体制内的人,应该尽量让身边的圈子多样化,而不是固定化或者狭窄化。有的人貌似朋友很多,结果一看都是同学,或都是同事,或都是有同一爱好的朋友。这样的话,只能说你的朋友不少,圈子太窄。无论对你事业发展还是办私事都不是很有利。所以说这种情况要继续拓展,并将原有关系进行梳理。


  还有一种情况,有的人很好交往,又是本地土著,年纪不大、职位不高,关系庞杂,整天吃不完的饭局,推不清的聚会,一场接一场的应酬。一周外面八顿酒,一天晚上赶仨场,吃完饭就Ktv,唱完歌又捏脚洗桑拿,和他一起吃饭就不会冷场,上至政治局,下到居委会,就没有他不认识的人,没有他不知道的事。黑白两道,三教九流,到哪儿都有熟人,什么事都敢应承,人也确实不错,挺够意思,只要找到他,谁的忙都帮,江湖救急,及时雨一般。这种人怎么样,不错,挺好,楼主也有这样的朋友。


  在社会上,这种人很吃得开,也挺受欢迎,很多人(无论是体制内外),对这种状态还挺羡慕或向往,认为做到这样就是成功人士了,就是有本事的人了。这么说对吗,也对也不对,有的朋友若是有此志向,我也赞同,因为这种状态既满足了自己的社交欲和面子,也挺能给自己、家人、朋友带来实惠,除了可能陪老婆孩子的时间少点容易产生家庭矛盾外,也没什么不好。而且如果人品不差,不整天瞎吹嘘的话,也是很可交的朋友。但是,注意这个但是,这种状态一般情况下对仕途并不是有很大帮助,反而会扯你自己的后腿,在省一级这种人最理想止步于副厅,以副处级居多。在市一级,通常止步于副处,以科级副科级居多。再能向上发展的可能基本不存在。为什么,因为应酬牵扯的精力太多,干事情的精力就没了,而且朋友太庞杂,良莠不齐,声色犬马,容易给上级和组织部门留下不好的印象。同时容易牵扯进很多莫名奇妙的事情之中去,留下太多漏洞和首尾。如果朋友你的志不止于厅处级,尽量避免成为这样的人,你就要认真筛选一下你的社会关系。当然,你不是这样的性格和作风的话,倒也很有必要保留或争取结识一两个这种朋友,对生活很有帮助。


  那么应该如何筛选你的社会关系呢。第一点,找出社会关系中的冗余,进行淡化。第二点,找出社会关系中的短板,进行补齐。何为冗余,这个很简单,身边有没有充满负能量的人,天天不求进取,好吃懒做,道德品质恶劣,人品极差,无德不孝,见利忘义,两面三刀,抱怨不停,占小便宜,气人有笑人无。等等等等,不用全占,全占的人基本就是完人(快完了的人),占到其中两项以上,或者重要原则一项的,把他从身边赶开,或者远离他们。


  还有就是控制自己和部分圈子朋友过密的交往,有些朋友人倒是不错,就是太爱玩,一群一伙的三天一小聚,五天一大聚,会挤占了你过多的时间,比如今天一起吃个饭,明天又约着唱个歌,过两天打台球、打麻将。这种可能是你的老同学,或者玩得到一起的同事啊,年轻人啊之类的,你会很舒服,很享受。但你这种状态基本就是大学舍友的节奏。对你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并无太大帮助。必要的放松休闲固然不可缺,但是过于放松则是勤奋和发展的大敌。你要做的是控制这种过多的同质圈子的过密交往,把时间节省下来做更重要的事,维护更广阔范围和深度的圈子。


  当然,人各有志,这种放松休闲的生活方式也是很多人喜欢的,如果你并不过于追求事业的发展,想做一个轻松快乐的人,在生活稳定,衣食无忧的情况下,也是一种快乐成功的人生。我其实也挺欣赏和向往这种生活的。之所以解释一下,想说明这绝不是不成功的人生,只是是因为很多人在问,如何在体制内发展,有前途,而且是没有背景的情况下如何发展。那我只能告诉你,你要舍弃一些东西。


  筛选整合资源后,你可能会筛下去一些资源,那么有人会问了,我现有的的资源到底够不够呢,还缺什么吗,为什么感觉还是没有人脉呢。我告诉大家,自身具备先天背景的就不说了,没有先天背景的认真听好。背景资源这东西,后天建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维护起来也很费时间精力和技巧,所以要有长线投资的心态和长期建立维护的心理准备。只有长期工作做好了,才能从一穷二白变成左右逢源,从没有关系到有三、四类关系,然后逐渐发展成二类,甚至堪比一类的关系。


  正常说,作为一个工作了五六年到十余年左右的小干部,靠自己的努力和交际,身边拥有什么样的资源和圈子比较有利于今后的发展和生活呢:我归纳了几条,不知全不全,如果是本地人或附近城市人的话,应该有一个是中学同学圈,一个是大学同学圈。这两个圈子应该说是一个人很重要的发小圈,你的一辈子的互相扶助的朋友,或者平时放松娱乐的朋友,基本会从这两个圈子中产生。当然这种圈子还包括战友圈。还有一个是同事圈,这个同事圈最好不是你办公室的同事,应该是你的大系统里的圈子,和一个办公室的同事反而不要太亲近。体制内还应该有一些小圈子,就是其他机关事业单位和你脾气相投,年龄相近的有发展潜力的人,这些可以个别交往,也可以三五成群作为比较亲密的小团体。还有就是要有系统内的领导朋友(不包括自己的直接领导,这个后面说),就是其他部门的年长一些的领导。最好还能有其他系统里比你略高一到两级,愿意带你活动的年长些的领导。这两种关系不是一般的朋友,是你要亦师亦友去维护的关系。


  之前说的是你应该拥有的几类圈子资源,同时以上朋友圈子里还应该拥有以下几类人,一是具备主流专业知识的人士,比如教师,教授,医生,律师、文艺工作者等,他们会给你在某些时候带来专业的指导和资源,给你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和帮助,这我想大家都明白;一类是我之前说过的万金油式的朋友,他们的圈子极为广泛,在你有困难不知道如何解决时往往他们会给你带来一些三、四类的关系,至少能有一个解决问题的途径。还有就是系统内比较不错的朋友,有时候会给你一些非常有用的资讯和消息。当然,这都是相互的,你也应该尽力去给你的朋友提供帮助,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


  那么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自己身边,圈子是太大还是大小,各类朋友是太多还是不足,认真筛选和补足吧,形成自身和谐顺畅,优质可靠的人脉资源吧。


  在北京帮孩子安排个好学校其实不是一般公务员可以解决的,北京号称厅级满街走,处长不如狗。但好学校可是极少的。一般的厅级干部好学校根本就不理你。


  之前说了一个体制内工作了几年的人应该具备的几类资源,那么拥有这几类资源的目的和意义又是什么呢,对我们的职业发展和生活需求有什么帮助呢,详细说一说。你的中学大学好友应该是你可以相交一生的朋友,往下发展,他们都是你和你的后代的的天生二类资源。一方面会是你生活中放松休闲的朋友,一方面会是你今后事业发展的互助者和生活需要资源的共享者,如在在同行业内或同体制内则互相帮扶,携手共进,不在同行业内则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当然,我说的都不是一般的同学,是你同学中的真正好友知己。而同学好友中互相帮助,互相影响,携手共进,共同创业的现实例子也很多,国内的象新东方三驾马车,某大学某级著名的部长宿舍等(我记不太清了),国外的雅虎创始人,脸书创始人团队都是如此。如果你的同学好友中某些人是土豪或官二代,他们的有些资源也许对你在某些关键节点起到意想不到的帮助。


  那么身边的专业人士的作用就不说了,主要是提供他所在行业的专业性的指点和帮助,而且你身边朋友的专业资源也会拓展你的人脉,增加你的交际圈子,开拓你的视野,丰富你的知识,发现很多机会。


  我曾经前两年有过一个想法,因为身边各行各业的朋友很多,同学从事各行业的也比较杂,但是大家见面聚会无非就是喝酒打牌唱歌足疗之类的,时间长了没意思,也没什么营养。我就想定期组织一个小型的聚会,以互相比较熟的同学朋友为主,人数以六七人为基础。每个月花半天时间,不做无聊的事情,找一个地方。


  茶馆、咖啡厅,朋友自己的公司,或者谁家的大客厅均可。做一个小型的论坛,由一位朋友就自己的专业方面进行主讲,其余人在轻松的氛围下倾听并互动。比如可以让医生朋友给大家讲一下养生保健,就医指南,老人照料,儿童常见病处理等;律师朋友讲一下法律常识,日常法律注意事项;搞金融的讲讲投资理财;搞保险的讲讲保险常识,如何理赔;教师讲讲教育孩子,学校选择;交管局的讲讲交通法规,事故处理;搞建筑的讲讲买房置业,装修事项;搞艺术的讲讲文艺欣赏,孩子练琴;搞体育的讲讲锻炼健身;公务员讲讲如何和政府打交道,如何办事;做生意的讲讲生意经,如何侃价;搞导游的讲讲如何自助游,如何避免旅游陷阱,前提是讲的人要诚恳实。在这样的活动既不花什么钱,又有意义,对大家日常生活也有帮助。而且互通有无。每个人也可以带自己的朋友来,也可以邀请有专业知识的朋友来讲。也可以扩大交际圈子。完事大家吃个饭,促进一下感情,多交几个朋友。一月一次,也不太频繁。


  说一个通天的背景的事吧,就是十年前,有一个小朋友,他爷爷辈和前前任中央太上关系相当不一般,电话可以直接打进中南海的,每年此太上都会有若干电话直接互通问候,现在也是如此。此小朋友学习不好,中专毕业后通过关系找了个省会的事业单位,但是是合同工,不在编。家长也很着急,五年前奶奶病故,此太上特意打电话问候爷爷,问有什么事需要帮助,爷爷说老伴一直惦记孙子的工作,看能不能给解决个公务员。太上的秘书直接联系的省委书记,但是因为公务员逢进必考,他的学历等等全不合格,实在不好操作,最后也不过就是转成了事业编,也没解决公务员。


  此事我绝非道听途说,我在此小朋友爷爷家看过太上的亲笔吊唁信。
  我同学在市里的烟草干人事……不少人都是关系户进来的,面试官都镇不住,上了班都不爱打卡,他也没辙……
  —————————–
  垄断企业比公务员系统乱多了,很多都搞成了家族企业了,08年前,你看石油电力烟草什么的从来没见过对外公开的招聘。现在也在逐渐规范了,也开始公开招考了,但还是比公考的公平性差不少。
  ————————–
  @巴蒂不退役 215楼 2013-10-12 09:00:38
  说实话,垄断国企比公务员黑多了,一人在国企,全家永相传啊!
  —————————–
  一人在国企,全家永相传
  有人说,一把手不是说了算吗,管谁同意不同意,直接拍不就好了。说这话的人都是想当然,明显没在体制内干过,不了解体制内,也没当过领导。一是很多一把手性格本身并不强势;再或者年轻、资历浅,还不如副手的资格老,强势不起来;还或者他到任时间不长,还处于磨合和建立威信的阶段,不能因此得罪人,撕破脸,不利于今后工作开展。
  即便它具备了一切强势的条件,也不应该轻易如此解决问题,现在体制内要想工作开展顺利,位子坐得稳当,保留上升空间其实也不容易,对上级要捧着,对同级要团结着,对下级要连打带哄着,要不然你就很难说是一个合格的一把手,你就会给自己留下隐患和漏洞甚至把柄。有些工作方向的事情可以强势甚至一言堂,毕竟是工作分歧,要有开展的魄力,但是这种私事也强势,就越位越权了,会给人以霸道和不好相处的评价,其实也是不成熟的表现。
  第二个就是到了地市一级,不同部门官员之间的交流大大增加,而且官员间亲属、同乡、同学、发小、邻居等关系产生的几率也大大增加,基本上就是一个熟人社会。在地市一级,干到副处级就称得上是有实权的官员了。而且由于地域小,熟人多,本地人也多,交流机会多,整天打头碰脸,开个大会聊天喝茶、会后喝酒打牌,私下里聚餐联谊的机会会大大增加。我了解的一些地级市,基本上几个科处级干部坐在一起吃饭、无论提起那个处级干部……
  —————————–
  +1
  我自己在省级机关工作
  给我家娃找个好的幼儿园上都不容易
  但我给我弟弟朋友家的娃找上了老家公务员
  那个娃过了笔试,没过面试
  录用名单都公示了
  因为我弟弟跟我说的晚,我找人就晚了
  最后是在名单公示后硬塞进去的
  最后那个娃也成为公务员了
  这是省一级的运作市县里的
  楼主说的是对的
  省和中央考试相对公平
  市里和区县最黑
  乡镇又比区县更黑
  公务员考试相对公平,事业单位相对黑点
  这个道理跟阳光工资似的
  级别越高,工资越阳光
  比如省级机关和中央机关
  工资还不如下面市的
  我同学编制在市局的时候月入一万多,逢年过节红包超级多
  后来编制调到了省级机关,工资变成月入六七千,逢年过节红包也大大缩水
  老家市县普通公务员工资是五六千还嫌少
  我们省政府办公厅工资超级阳光
  普通科员才5000多
  我们副处是八九千
  正处是一万多
  说出去没人信
  这个道理还跟领导的架子一样
  越是底层领导,架子越大,官腔越足,越是容易作威作福,素质很差
  越是往上的领导,架子越小,越是和气,平易近人,我们省长省委书记还有秘书长,平时不知道有多低调有多随和,在院子里散步碰到了都和和气气的和我们这些小罗罗打招呼
  每年过年省委书记还亲自上门给我们发50元小红包
  现在的国考和省考都是非常公开透明的了。
  笔试的话,就算是你有习李这样的亲戚,也是枉然,根本不存在泄题的可能,假如要是泄了题,后果绝对是一个省的人社厅老大受严重处罚甚至是下岗,这个可以参照前几年广西的公考泄题事件。
  至于面试,据我所知,省考现在很多地方都是交叉进行,有些地方面试时考官要100%异地,至少今年中部某人口大省就是这样,你觉得几千万的人口大省中,一个离你几百公里的另外一个市的考官还会有李家儿子,王家女儿之类的事情的话,况且很有可能每个考官都是来自不同市不同系统的,那真的可以去买彩票了,呵呵。再说你以为面试官是一个人啊,至少7个以上啊,7个人你都能认识的话,那你真的没有必要考什么公务员了,这人脉关系你做什么不发达啊,呵呵。还有面试分数有很多细致的规定,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这都不用说了,有些地方队面试人员的分数都有限制,最低和最高,比如今年中部某省某市就有规定,最低不能低于75,最高不能高于85,结果分数一出来,全尼玛都是77—82之间的。所以说笔试好才是王道!笔试拉开20分的话,后面的人都没有必要来了,来了也是打酱油啊,呵呵。还有广东省现在面试时异地进行,比如考深圳的可能要去潮州面试,考湛江的可能要去韶关面试。找关系?看你有多大能耐,呵呵!
  其实要想真正了解这个东西,自己报名考下就可以了,考了你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别老是听同学说,听朋友说,自己经历就知道了。
  还有老是有些人把事业单位招考和公务员考试分不清楚。真正的公务员考试只有两种,国家公务员考试和省公务员考试,除此之外,没有了(各种选拔选调除外)!!!
  很多背景较大,比如父母长辈是厅级以上实权官员的,而父母又热心希望子女在仕途上有较大发展的人。会选择团口单位作为政治生涯的起步,因为团口要人较少,竞争较激烈,考公机会较少,所以一部分人就选择进入高校、教育部门、大型国企事业单位的团组织作为跳板,先在这些地方入职,然后用较短的时间成为团委书记或副书记(因为此部门属于单位的边缘部门,年轻提职也不显眼,而且团组织要求必须年龄要小),在三十岁前达到……
  —————————–
  楼主说得太对了。我在一所地方高校,我们就有一个同事,估计有通天的背景。硕士毕业入校一年就是二级学院的团总支书记(正科),三年之后任副处,期间还脱产读博,在学校时间不多,工作也没啥突出的,至少比很多同职位的人差不少,但人家晋升是一年也不耽误,只是硬条件够,就要啥有啥。副处干了两个岗位,也就两年吧,就调到学校所在城市的团市委做副书记了,估计再停个两年当个县长局长啥的是没跑的。
  关于太上和省委书记安排不了公务员的事,我来解释一下:
  官位再大,明面上的规则还是要遵守的,大体2000年以后,公务员逢进必考,起点学历大专以上,不用考的,除非是硕士、博士、事业副处以上,企业副厅以上,那小孩中专学历,首先根本没有报考的可能,即便有通天的背景也无法进行操作。那么另一条路就是进事业单位提副处以后再转公务员,操作流程如下:进事业编制后,试用期1年再定级,由于是中专,只能定办事员岗位,由于有人关照,其晋升能够每一步都到时间就升,所以,3年升科员、3年升副科、3年升正科,再3年升副处(试用期1年),试用期满后立马转公务员,这个流程14年,哪个省委书记能当14年,即便能?哪个省委书记能把这个大个屁事记挂14年?
  团口虽然年轻上得快,但也有弊端,因为你除非一直在团口盘旋,最后团中央下放副省级,否则年龄差不多了必然要下放,一般是平职下放但不会是一把手,那么就面临一个调整适应的过程,你想你空降就是领导,年级又轻,经验又少,往往还是抢了位置来的,也没有专业经验,说实话也未见得有什么过人之处。一把手不会拿你当自己人,副职同僚和你不是一个年龄段的,也没什么公的私的交情。心想你个小毛孩子运气好,有人,三十出头和老子五十来岁的平起平坐,心里会有排斥。下属比你年纪还大,心里也不会服气,说不定他认为你是抢了他上升的机会,还会有忌恨。其实很多人等着看你的笑话,而你确实又缺少经验,无论是单位的业务经验还是基层的工作经验。有时容易出纰漏,闹笑话,甚至下面人会故意作些扣来刁难你,或者倚老卖老伤你的威信。工作会很难做。
  而你因为年轻气盛或者急于求成,在一两件事情上真处理不好出了状况,就会没有人给你补救,造成高层的印象失分,一下子进入t停滞期,给自己带来心理问题,冷个三五年甚至七八年都有可能,因为即使有背景,也会被认为是付不起的阿斗,不堪大用。这不独是团口,升的过快的人都会容易有此困扰。当然这个坎要是过去了就鲲鹏展翅,一马平川,过不去的话有的甚至蹉跎终生。
  而且团口在古代通常被称为清贵的职务,清贵也就是清贫,头十几二十年有职无权,没什么实惠,容易耐不住寂寞,那么一旦下放就容易经不住诱惑,一旦迷失自我,就会被人抓住把柄,所以说团口之类也是有利有弊。
  之前说了走团口之类提的快的人的优缺点,优点就是年龄优势巨大,缺点综合讲就是容易德不配位,这里的德包括经验,能力,品德,成熟度等等。但总体来说还是优大于弊,所以背景的作用在这里体现的尤为明显。因为从入职,调动,提级,下放等诸多环节,都会有看不见的手在起到作用,而处处往往却都无懈可击,这就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这种整体的运作通常需要一类背景在身后全盘操纵,通过高端一类背景的强大影响力,用许多二类背景齐齐发力,而且本人还要愿意按此路线前进,符合从政的诸多条件,而且性格低调,行事谨慎,不张狂,不奢靡,有个人强烈的政治诉求而非利益和享乐追求。在别的官二代朋友纸迷金醉,自由自在,悠闲享受的时候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这本身也是对他自身的一种考验。现在很多官二代其实根本经不住这种考验,耐不住这种寂寞,所以很多人远离政治舞台,经商赚钱行乐去了。能坚持下来的会成大器,其实现在的习、李、薄、俞、都属此类。
  哪种特殊情况的说完了,他们怎么辗转腾挪放一边,毕竟大多数人还是遇不到神一样的对手的,而且说实话咱们大家都没有成为人对手的资格,你还没提科长呢人家都已经向厅级进军了,你好不容易当上处级了,人家都进政治局了。所以别整天为这事情着急上火,犯不上,有人说万一我在某个阶段遇到这种开了外挂的对手,而且对手身材外貌,谈吐学识,能力素质都是上佳,兼背景通天,低调沉稳于一身怎么办,如何破之。我送你十二字真言:尽力而为,甘拜下风,抱腿跟上。自己品去吧。我们在前进的路上重要的是如何自己不断地前进,而不是打败谁。
  插句话,很多人对我讲的关于太上的故事钻牛角尖,我首先再强调一次,我说的事情,包括以后说的,都保真。
  另外讲个故事。发生在唐代武则天时期。娄师德的才能非常得到武则天的赏识,招来很多人的嫉妒,所以在他弟弟外放做官的时候他对他弟弟说:“我现在得到陛下的赏识,已经有很多人在陛下面前诋毁我了,所以你这次在外做官一定要事事忍让。”他弟弟就说:“就算别人把唾沫吐在我的脸上,我自己擦掉就可以了。”娄师德说:“这样还不行,你擦掉就是违背别人的意愿,你要能让别人消除怒气你就应该让唾沫在脸上自己干掉。”这就是唾面自干的来历
  曾国藩有个弟弟叫曾国荃,曾国藩就给他特意讲了一次这个故事。
  话说到这大家应该明白我的意思了吧,不明白的自己琢磨琢磨吧。
  省里面也差不多,因为竞争也很激烈,好点岗位几百个人抢一两个名额,进了面试就不简单,而且省一级部门确实比较大,往往面试官都是多个厅局的人员,一般的干部面子没那么大,考官也是临时才分配的,也不知道那个云彩有雨,操作很困难。所以这两级还是比较公正的,我们宿舍的哥们研究生毕业考进的国家大热门部委,他北京连一个亲戚都没有,就是纯考上的。我之前说过,我单位的年轻人也基本上外省市的居多,本地都没有任何关系……
  —————————–
  我也是公务员,这个是真的。
  其实中国社会体制内和体制外大体是没什么区别的,都是讲人情,讲圈子,混日子也好,找前途也好,其实民营,体制外更不容易,中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化经营,你如果不是老板的那个亲友团里的人,累到吐血也进不去他们的核心圈子,除非老板离开你就找不到可替代的人接手你的工作。至于外企啥的,在中国混的,都不得不用中国化的方式运营。很多人太把自己当回事了,还觉得领导都不如自己。其实不管在哪里,抱怨,吐槽都是最为糟糕和忌讳的行为。不管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工作大多都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坚持做。有能力的人体制内体制外都能出人头地,一遇到挫折就怨政府,怨体制,又是选错了路,又是运气差,又是出身差。对待上级(无论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希望领导对你好,能重用提拔你,很关键的是学会夸和哄。学历高的人很多 工作能力强的人也很多 为什么单单重用你 这两点尤其重要。我们总认为领导级别高,又是过来人,应该能体谅我们。但事实绝对不是这样,我们首先要把领导看成一个普通人,有他的喜怒哀乐。在做好工作的基础上,把他当女朋友一样夸,把他当小孩子一样哄,效果会很好。领导的内心需要跟我们一样,也需要有人认可,有人赞扬。


  一针见血,确实如此,总之是要把自己的姿态放低,踏实做事,然后学会适当的奉承,才能得到领导的重用。
  刚才说的只是存在的情况,可不是全部,地市一级的考试本身也很规范,我是只说现实情况就是,这时候背景就会起到作用了。这种情况往往无法避免,难以监督,因为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徇私舞弊,只能说是潜规则范围内的顺水人情,查也没办法查,堵也很难堵。好在现在笔试确实很严格,刷下了很多可能存在的关系户。而且据我了解,很多地方官员的子女往往宁可毕业留在大城市打工,也不愿意回到小城市或者县城进入体制内。所以没背景……
  —————————–
  楼主说得比较切合实际
  据我所知,我所在地级市最优秀的二代们一般都在省以上单位
  出国的也有,宁可在国外打工也不回来
  据说有的国家很排外,在企业中国人最多只能做到中层,而且一旦裁员,首当其冲
  我认识一高干子弟金融危机时回来的,都奋斗到某国一大企业的中层副职了,被裁了。
  不少朋友很着急,希望我谈谈后天背景的建立,不过我想了想,还是决定按部就班的谈下去。现在很多朋友已经习惯了碎片化阅读,总认为很多事情很简单,一句话就能说明白,或者有一条经验就能所向披靡,不愿意读一些较长的文章。这也是这个时代知识快餐化的一种悲哀,我还是建议大家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一读有关人文、法律、社科、哲学类的大部头著作,对于提升智慧和修养和耐性是很有帮助的。我还是希望大家能耐下心来,整体的看待我写的东西,其实前面说的也包含后面的内容,他是整体联系的,后面要说的也是把有些前面提到的详细化,分解化。无论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其实很多事情都是有机联系,不分彼此的。我只谈有关背景的一点内容,就会想到很多相关的东西,尽量说得详细一些,不然很多朋友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些东西你明白前因后果,才能理解,才能有机会运用。要不然朋友也可以直接看我之前帖子里说的精简化三点意见,很短,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的。
  进入中央部委前途并没那么看好,到司局级并不像下面说的那么容易。因为越高级别的单位,进入本身竞争也越激烈,优秀人才也越聚集,本身都是经过两轮竞争后才进入的。现在一般部委级单位进入的都是名校研究生以上的,本身就经过高考的竞争进入名校,和国考的大批名校高材生竞争两次筛选了。
  我觉得虽然低级单位空间小,但进入的竞争相对也更小写。像国家部委公务员,近几年新入职的985,211研究生以上水准的的人都会超过70-80%。垄断企业也是如此,我一个同学前些年上调某行总行,和我说自己的学历就是个渣,处里的孩子们人民大学之类的研究生只能算一般般,而且处长、局长之类的不仅是名校高学历,背景也一个个令人发指,部委级的家长都是稀松平常,一个局光副国级的子侄就好几个,天天光听大家聊一些高层小道消息了。
  我所在的省级单位,近几年考入的公务员也以一类本以上为主流。像我部门这几年招了一共8个人,虽然没有top5的名校生,但是985名校的有5人,211和不亚于211的专科类名校3人,只有一个普通二类本的孩子。到了地市一级就没那么夸张,除个别热点部门外,名校的凤毛麟角,重点本的就算可以了。到了县一级,基本名校生就没了,普通本,国家认可后取学历等就多了起来。
  在中国体制内,怎么样才叫有发展,这么样才叫成功呢,很多朋友其实稀里煳涂考进来,稀里煳涂干下去,稀里煳涂抱怨,稀里煳涂辞职。
  中国目前有多少公务员和事业人员,我也不知道,基本是笔煳涂账,根据官方数据大概财政供养人员为30比1,中国现在接近14亿人口,也就是说,体制内人员大约4000万人。你在体制内,不管是军队、政府、事业、还是国企高层都加起来,如果你要进入顶层,你的对手就是这么多。中国目前副国级领导有多少,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两院、人大、政协、军队,加起来不超过100人。你若以此为目标,认为这才是发展到位,你要成为40万中出一个人的佼佼者,自己想想,你有如此优秀和运气吗。至于省部级,地厅级,县处级,科级的数量,就更是一笔煳涂账了,现在网上数字很多,但感觉都不大靠谱,不过好在楼主是个比较无聊的人,没事的时候自己还真用心算了算。
  省部级干部一个省应该在三十到四十人,全国三十四个,共1200人左右,加上中央部委,人大政协,军队、国企,在职的应该在三千人左右。也就是说,你要是想干到省部级,要成为万分之一的精英。
  地厅级有多少呢,我也粗略算过,连地方带中央,大概地厅级是省部级的五十倍,也就是说,全国大约十五万地厅级干部,4000万体制内,十五万地厅级,你成为地厅级,还要在将近300人中脱颖而出。处级干部大约100万,成为处级干部,4000万中平均40人出一个,那么你就要成为40人中胜利的一个,你做得到吗。
  以上说了那么多,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不管在哪里能够提上去的都是少数人,大多数,或者绝大多数人,最后都是无法成为哪怕是个处级领导的。相信帖子里的朋友每一个人入职的时候都不会把处级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大家都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考入体制内,都认为自己付出了很多,是竞争对手中的佼佼者,是有远大抱负和志向的人,心怀憧憬,壮志激昂,可能都会认为自己至少是干个市长的料,可你想过没有,现实就是如此残酷,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诸位到退休都干不上个副县处级。你现在还会认为提不上去不正常吗,事实就是,提上去的人才不正常,一辈子干到底才是个科级的人才正常。
  不怕大家笑话,楼主干这行开始也胸怀壮志,是以总理为目标的。十多年过去了,楼主也现实了许多,目标降到副总理了。:)
  有点煳涂了,既然明知硬件都不达到,其秘书为何又要去打招呼?而打招呼这事情不是本身就违规了?按楼主说的在这种位置上的人何必去做这种搬石头砸自己脚的事情?
  —————————–
  这就煳涂了,很清晰啊。第一,从小朋友的家长来看,他认为太上既然表达了帮助的意愿,他自然想把自己的要求完整提出。第二,从太上来看,既然自己想帮忙,就要让秘书去做这件事,打招呼本身并不违规,秘书自然不会和省委书记说,这事太上说了,必须办成,不办成就让你好看。强令属下做违规违法的事情是极不明智的做法,既让属下为难,也落人诟病。到此层次者,必不会如此低能。体制内做事讲究公事公办,私事私办。强势如朱老总,他会在全国金融会上说,到年底信贷规模必须下降到多少多少,办不成,就要砍一批人的脑袋了。他也确实砍了一批人的脑袋。但是他绝不会私下和某行长说,张三必须提副行长,不然我撤了你。所以秘书只会说:老领导有个老朋友,领导很关心,他的孙子现在是什么个状况,你看看能否关照一下,能有途径解决公务员最好,如违规,也别勉强。
  第三从省委书记来说,太上打了招呼,必然加以关注并有所交代,但是明显违规,他也不会做,所以在规则范围内解决了事业编,也算是有所交代。
  至于小朋友家虽未能当公务员,但也算是基本解决问题,有了稳定的工作。所以基本各方都说得过去,此事就算有了个解决。当然如果太上持续关注,后续必然还有变化,但是一般到此为止即可。
  另外你换位思考,如果你的属下杀人放火,什么违法违规的事情都敢干,你对他会是什么观感。
  @golden11031103 691楼
  楼主,您好!本人是体制外做生意的一个小老板。抱着学习的目的看了楼主的帖子觉得受益匪浅,所以注册个马甲向您请教些问题,望指教。我生活在辽西的地级城市,33岁,前些年赶上了经济好的时候,赚了一些小钱,现在整个资产的4000万左右。现在由于经济危机,生意遇到了瓶颈,竞争越来越厉害,生意不好做。因为家庭原因,本人是个政治小白。现在想向您请教的问题是,做为体制外的我,是否可通过进入人大,政协等部分来提升……
  —————————–
  是可以的,在中国,进入人大政协都是和体制内加强联系的方法,代表你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和话语权,而加强与体制内联系在中国一方面会给你带来很多机会,一方面会给你与本地同档次或更高档次从商者加强联系带来便利。你如果有一定的学历,可以试着加入民主党派,进入政协,如果学历不高,可以试着加入工商联合会,这些需要你和当地的统战部长或政协主席副主席加强联系,至于入人大可能难一些,政协好入一些,不过尽可能直接加入市一级,你的资产规模应该勉强可以了,但如果实在困难可以先加入区级,以后再说。不过希望你不要和某些明显人品操守有问题的官员走得过近,这类官员就是定时炸弹,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牵连到你。
  “有一份报酬丰厚、受人尊敬的工作,找个合适的女孩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爱人不必承受多大的生活压力,孩子也能接受良好教育,父母不必再为我的事情操劳,再有三五好友能推心置腹,自己也有时间追寻兴趣爱好,基本就这样。”
  “曾经”小弟,这就是你的愿望吗,并不高啊,其实我看了你的状况,并不算是特别糟糕,恐怕还是很多同龄人羡慕的对象。你在省城工作,现在有一份稳定、体面、压力不算大的工作,看你年龄应该是副科级了,而且有了自己的住房,房贷压力也不太大,一个月两千多元,你的收入应该在三千多元,公积金应该至少超过一千元,还贷并不困难,而且公积金还会持续上涨,过两年就没有任何压力了,单位管你两顿饭,需要花很多钱的地方并不多。至于报酬丰厚,我不知道你在你看来何为丰厚,如果你认为和北上广的同学一样才叫丰厚,一年二三十万元,那我只能说你选错了行业。父母现在还需要为你操劳什么吗,你的房子已经付了首付,结婚又能花多少钱,有钱多花,没钱少用。结婚生子后买个几万元的轿车你也供养得起。至于合适的女孩这个问题,和你现在的工作困境应该关系不大吧。你本身已经在大城市生活,孩子能收到的教育本身起点就比你在小县城高。如果你都苦闷至此,我单位的年轻人可怎么办,名牌大学毕业,年近三十,工资只有三千多,房价两万往上,家里根本不可能出首付,现在副科级都不是。那岂不是应该去死了。
  所以从现状来看,你的问题主要不在于你的生活现状不够理想,不能满足你的生活需求,而在于你自视甚高,一贯自傲的心理和现实落差的矛盾(包括理想中的福利待遇,理想中的发展速度等),还有就是现实收入和其他收入高过你的同学相比较而产生的焦虑和不满。而且我觉得可能不仅是和同学比,因为工作原因你可能会接触一些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和高收入阶层,你可能还不自觉的拿他们进行对比,觉得这些人并无过人之处,不如你优秀,甚至还有求于你,对你态度恭敬,但就是比你有钱的多,你会更加不平衡。(很多官员都有此感觉,导致心理失衡,收受大笔钱财)。
  其实你在一个不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房价物价等并不如北上广等沿海大城市。以你现在的收入,找一个和你收入相当,工作稳定的女朋友(比如教师,公务员,医生,事业单位员工等)并不困难,你们二人一起生活虽不至于大富大贵,但也算收入稳定,生活体面,生活工作压力也不大,只是满足不了你自己的心理定位罢了。朋友,你才26岁,参加工作4年,我也觉得你有些急于求成,希望你放下自己的一切过往,985也好,清华北大也好,其实只能代表你考试比别人好,你的能力和价值在工作中是不可能通过考试体现的,尤其是已经过去的考试。先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人而不是超人来看待,想一想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不要过多和别人比较,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发展途径和机遇。
  我说这些并不是让你不要抱怨,就此忍受下去,或者牙一咬,跳出体制,那些都是手段而非目的。是想让你真正的考虑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而不是和别人比较或者自己想象中的生活,如果你想要的生活在现有体制下确实无法达到,那就积蓄你的能力,努力寻找机会,果断跳出体制,现在的社会已经是多元化的社会,公务员也只是一份工作而已,所有行业都有精彩的生活,你还年轻,有无限的可能。但是如果你想要的生活,其实就在你的身边,你已经摸到但却不自知,那就调整自己的心态,把自己放到普通人的身段(其实你就是普通人)发现生活本身的美好,在现有范围内积极努力,享受而不是抱怨生活。
  不知我的说法和你的现状是否符合,因为我通过你的诉说,觉得你的状态没有开始看到的那么糟糕,更多的是你心态问题。以上意见,请参考。
  “有一份报酬丰厚、受人尊敬的工作,找个合适的女孩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爱人不必承受多大的生活压力,孩子也能接受良好教育,父母不必再为我的事情操劳,再有三五好友能推心置腹,自己也有时间追寻兴趣爱好,基本就这样。”
  “曾经”小弟,这就是你的愿望吗,并不高啊,其实我看了你的状况,并不算是特别糟糕,恐怕还是很多同龄人羡慕的对象。你在省城工作,现在有一份稳定、体面、压力不算大的工作,看你年龄应该是副……
  —————————–
  楼主大哥推测的不错,我现在是副科,每月到手工资4K多一点,公积金连自己扣带单位补的有1K多点,加上出差补贴和一些特殊津贴、年底奖金等,年收入大约在8W左右,刚工作时候每月是2K多,这几年慢慢涨了些工资,现在这个收入水平也就是一年多点。自己生活应该说还过得去,但也只能说是过得去,工作几年的积蓄也基本全用在装修上了。主要郁闷的一是需要啃老,让父母还有挺大压力;二是物价越来越高,开销越来越大,毕竟还要面对婚姻、赡养等事情,自己这点工资也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看看身边三四十岁的老大哥们(主要是科长这一级别),工资比我最多高个1K多,日子过的都紧紧巴巴,工作没激情,家里一堆事,想象我以后可能也就是这个样子,很蛋疼啊。
  我们这工作专业性强,圈子也小,一个处将近20人,其中一半以上都是我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没什么梯次,而且我基本算是最低级别,职位就那么几个,领导也只是催着干活,不关心你个人发展,让人感觉发展困难重重啊。呵呵,平台差距太大,我大学室友在中央部委,他们一个副厅级单位也就不到20人,不过这没办法,机遇不同啊。
  @曾经有个我 714楼
  感谢大哥的真诚。通过这些总结和交流,我也觉得主要是自己的心态有问题,总是去比较,而未能认清自己的生活,总觉得自己是同学中混的最差的,不甘心。但好像确实也是最差的。。。关系比较近的要不是在IT公司做技术,要不就在央企或跨国公司混到经理级别了,现在差不多都是20W以上年薪;要不是在重要的国家部委,要不就是在待遇较好的科研院所。。。哈哈,小弟我任重道远啊!
  通过交流,认清了很多东西,多点前……
  —————————–
  你还是在比较,不过有些观念一下子调整不过来很正常,因为你看到的都是别人的光环,所谓混得好不好,比来比去主要就是收入,这个是短期内无法改变的,除非你改行。我和你说说我身边的事情吧。我现在走得比较近的同学基本都不在体制内,因为专业原因,金融行业居多,你也知道金融业现在的收入。在省里的一般在20万以上,在北京的一般在40万左右。我们接触交流的都很舒畅,我也从未觉得混的不如人,因为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或者我自认的未来,我都不比他们差,收入不同只是因为我们的追求不同,方向不同,现在的生活可以满足我的基本需求,所以我并不羡慕别人的收入,要不然你说省长都5、6十岁了,工资也不过一万多一个月,用你的话说混的也实在不怎么样。可能因为我比较成熟,比较喜欢涉猎各方面知识,虽然我在同学中年纪最小,但是他们都很尊重我,有很多体制内的事情或问题第一个就会想到征求我的意见,有一个同学在保险公司提升了中层,首先就是向我咨询如何开展工作和管理员工,我也很乐于和他们交流,(所以我才会在天涯上开帖)。我的意思是说如果你善于积累和学习,个人的价值并不会因你在体制内而消减,一样会越来越丰厚。
  说到中央部委的工作,在北京会比你更困惑,你只看到了他们的平台,你考虑过北京的房价吗,你现在要是在北京,你的收入根本还不起贷款,你的家庭出的首付根本连北京首付的零头都不一定够。我之前说过,我宿舍的哥们研究生毕业后考进了国家大热部委,因为机缘巧合,前年当上了三把手部长的秘书,可谓平台广阔吧。07年他和他爱人合两家之力买了一个60多平的小房子,他现在和我说,辛亏当时买了房,要不现在根本买不起。他现在一个月五千多元的工资,基本没有休息日和个人时间,晚上八九点给他打电话一般都在办公室。平时说话小心谨慎,不苟言笑,只有一年几次偶尔和我们见面时才比较放松。幸亏老婆在四大做到了中层,收入较高,经济上才没什么压力,但老婆工作很忙,一年有半年在出差,现在连孩子都没时间生,这就是你想要的或羡慕的生活吗。你想要的话也可以报考国家部委公务员,现在不是正在报考吗,而且主要针对有工作经验的朋友。
  诗人猫的话发在天涯会被猛拍是难免的,因为很多人是站在社会金字塔内来看这篇文章的,视野难免会偏斜。社会中的人群按照天资禀赋、教育学历、能力才华和能获得的资源去分类,本就是个金字塔型。公务员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层次是整个金字塔中的中等偏高,而公务员所获得的福利待遇确实是中等偏下。所以诗人猫对待遇有所抱怨也是自然的,但为何这么多的人会来拍砖?
  有很多猛拍诗人猫的人论据之一就是——公务员抱怨,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去考?那么多的人想进?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一是想进的人是多,但是要看是什么样的人想进。金字塔型的社会人群中,哪些层级的人多,不言而喻,对这些层级的人来说,受到专业、学历、能力等种种因素的限制,能够得到中等偏下的稳定收入就觉得满足了,他们自然会拼命考公务员。这并不能说明公务员在整个社会中有多好,只能说明对他们个体来说,找不到比公务员更好的位置而已。而另一类想当公务员的人,确是受到中国几千年传统的影响,希望直接服务于公共事业,并将此作为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对这群人来说,只要待遇不是过去下去,那他们更重视的是“兼济天下”的精神追求。这两类人都有,但都不能说明公务员待遇有多好,前者是公务员只是个体的最优选择,后者是待遇问题在他们的选择中次序是靠后的。
  泛泛的去说,怕没有说服力,就举我身边的例子吧,我的研究生宿舍有四个人,毕业时一人拿到商务部的offer,拒绝了,去了建行总行,一人拿到人行总行的面试资格,放弃了,去了摩根大通,而我和另一个同学,更是都没去参加公务员考试。我们班最终只有一个热衷公共事务的男同学选择了部委,在他政审的当天,宿舍的其他三个同学被请去跟部委来政审的人来,来人问,“你们为什么没报公务员?”答曰:“公务员?不考。“不过如果我们是疫情以后毕业的大学生,就绝不会如此挑三拣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