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中的癌症奇迹

父亲发高烧那天是2022年12月13日,晚上8点时,他的体温已经烧到39度,一个半小时后,又升到40.8度,已经接近超高热(41度)。这是他这辈子最严重的一次高烧。

此前一周,老家全面放开新冠预防措施。放开后次日,村里做了最后一次全员核酸检测,结果有两人查出新冠阳性,其中之一是老年公寓一位80岁的老人,与我父亲同住在老年公寓三楼。

在给父亲量体温之前,我曾摸过他的额头,感觉并不烫,我误以为他是低烧。当看到体温计上的数字时,我很是吃了一惊。后来才发现,原来我本人当时也烧到了39度。

我和父亲几乎同时中招。后来我陪他住院时查抗原,均显示新冠阳性。

与一般新冠中招者不同,父亲是一位82岁的癌症晚期病人。

身患癌症,又遭新冠

父亲查出癌症是在此次高烧的两个月前。我带他去一所南方的医院,原本打算做个胆结石手术(父亲3个月前在我们当地医院查出胆结石和胆囊炎),不料检查报告单提示,他还患有胆囊癌,而且很可能已经广泛转移,到了晚期。这意味着已没有办法进行手术治疗。医生向我暗示,父亲还有三个月左右的时间。

父亲面临的问题还不仅仅是癌。医生跟我说,体内的胆结石以及因梗阻形成的高胆红素,也可以随时危及父亲的生命,为此建议做一个微创手术以排除隐患。但是医生同时也承认,对于82岁高龄且有各种基础疾病的父亲而言,手术存在一定风险。

经过权衡,我和弟弟决定放弃做这个微创手术——当时我们最担心的,是能否将他安全地带回老家。医生体谅我们的难处,并担心父亲可能随时随地因感染而发热,为此特意开了退烧药,以免父亲因体温升高而上不了飞机——当时的疫情管控措施还很严。

没想到回家之后,父亲又遭遇了新冠。

事实上,在12月13日那次发烧之前,父亲已经半个多月不能正常进食,此外他还觉得肚子胀——后来在医院查出他体内有大量腹水,以及,他还出现了明显的黄疸。这些症状通常意味着癌正在迅速发展。

父亲那晚的高烧至少持续了8小时。即使服用了布洛芬,到了次日凌晨4点时,体温仍然达39度以上。

不过,第二天早晨时,父亲的体温降下来了,一下降到36度。然而好景不长,4天之后,他再度发高烧,这次烧到了40.4度。

12月20日,父亲在老家医院的消化科病房住院。住院次日查血时发现,父亲的总胆红素数据已经升高到四级,也就是最严重级。是3周前那次查血时(当时已经超出最高正常值)的近5倍。

我从一位北京知名肿瘤内科医生所写的科普文章中读到,胆红素是衡量肝功能的重要指标,当癌症病人胆红素升高、出现黄疸时,可能是肝功能开始衰竭的表现。而父亲的转氨酶数据也显示,他的肝功能已经极不正常。

我在南方那家医院陪父亲就医时,医生告诉我:肝脏分泌的胆汁,正常情况下通过胆管输送至十二指肠,然而肿瘤的产生,导致胆道发生梗阻,胆汁受阻后,在压力之下逆流入血,导致血液内的胆红素数据升高。他打了一个比方:肿瘤如同在一个十字路口处制造了一起车祸,从而阻断了正常的交通。

严重的问题是,药物治疗对胆红素升高几乎无效,只能通过手术治疗。但以父亲的身体状况,恰恰又很难承受手术风险。

父亲查出癌症后,我曾联系北京那位肿瘤内科医生,并在他的建议下给父亲服用过一种化疗药,结果在发现胆红素升高后,不得不在他的建议下停药。

关于父亲的病,这位北京医生在2022年10月中旬就曾明确告诉我,最常见的情况,就是父亲会因肝脏衰竭出现黄疸,最终导致死亡。即使治疗,他的生命可能也只能延长几个月。

当时父亲的情况看起来似乎还好,我将信将疑。可是,仅仅两个月之后,北京医生的话就开始兑现。而且,雪上加霜的是,父亲还由于新冠发起了高烧。事实上,住院当晚,我和父亲就目睹了同病房一位感染新冠的癌症病人在输液时去世,据参与抢救的医生判断是心源性猝死。

同样是在住院当晚,父亲再度发起了高烧,这次烧到39.4度。医院当时没有退烧药,只能通过物理方法(肛门栓)给父亲降温。2

新冠高烧,因祸得福?

住院几天后,医生找我谈话,鉴于父亲的情况,我们很快达成了“不做任何介入性手术、仅对症治疗”的共识。此后,父亲在医院进行了常规输液治疗,主要是用了抗菌素、保肝药、利尿药和护胃药。此外还用了白蛋白和氨基酸,进行营养支持。

然而,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住院一周后,父亲再次查血,发现胆红素指标降了很多,其中总胆红素由三百多降到两百多,直胆红素由两百多降到一百多。

这让上述肿瘤内科医生深感奇怪。“很少见。”他说,“什么都没有处理,就自行好转一些了?”

事实上,当看到父亲入院时的查血数据时,这位医生就认为难以好转了,按他的判断,如果不做介入手术,胆红素会继续升高,进而导致胆红素脑病,父亲会因此出现意识障碍,在昏迷中离开人世。

然而,更为神奇的是,继第二次查血仅仅4天后,父亲再度查血,这次的胆红素数据继续大幅下降,总胆红素指标已经由四级降至三级。

住院11天后,明显好转的父亲出院了。

对于父亲病情的好转,我的朋友陈医生并不感到意外,她认为是高烧起了作用——罕见的、持续的高烧杀死了父亲体内的癌细胞,导致肿瘤发生改变,胆管梗阻得以缓解,血液中的胆红素含量因此大大减少。

也就是说,新冠导致的高烧,恰恰让父亲因祸得福。

我在网上查了相关资料,发现确实有“高烧可杀死癌细胞”的报道,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多种癌症治疗方法——热疗。由于自己的母亲也曾患癌,陈医生曾深入了解过这一理论,并得知美国、日本均有通过人工方法升高体温治疗晚期癌症的成功案例。事实上,她本人曾尝试过通过这一方法给母亲治疗,但是没有成功——在她母亲借助药物将体温升高至39度时,不知情的护士在家属不在场时打了一支退烧针,从而前功尽弃。

不过,“高烧可杀死癌细胞”的理论在医疗界似乎没有得到太多认可。一种较为常见的观点认为,高温确实可以杀死癌细胞,但是人体通过发烧不可能达到足以杀死癌细胞的温度,因为若是那样,人体的正常细胞也会被杀死。

上述肿瘤内科医生告诉我,他见过非常多高热的患者,但能够杀死癌细胞的只有一例。不过,鉴于在父亲身上发生的事实,他认为不排除这一可能。

我联想起南方那家医院的医生给我打的比方,会不会存在这样一种可能:父亲体内由肿瘤制造的那起车祸,导致交通严重阻塞。然而新冠带来的高烧,如同洪水一样袭来,在让父亲受苦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冲走了车祸造成的路障?

新冠“治愈”癌症并非个例

2021年《英国血液学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报道的一个案例,却让人感到神奇:一名罹患淋巴癌和肾脏病的61岁男子,此前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短暂住院后回家休养。四个月后他回到医院复查,结果发现体内的新冠病毒消失了,癌症居然也痊愈了。

Image

据报道,男子患有严重的肾衰竭,需要长期进行透析治疗。三年前,他有幸得到合适的肾源,得以接受肾移植手术。然而天不遂人愿,他的这次手术失败了。
此后,男子停止了一切免疫治疗,带着病痛生活。2020年年中,男子的身体突然之间暴瘦,并且全身淋巴结肿大,他赶紧到医院检查,结果确诊罹患经典型霍奇淋巴瘤,PET-CT扫描提示疾病分期为3期。霍奇淋巴瘤是一种恶性肿瘤。也就是说,男子此时是一名癌症晚期患者。CT照片也显示,癌细胞扩散到了他身体的各个地方。

Image

图中所示黑色部分为癌细胞,下同祸不单行,住院期间,他又出现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医院对其进行新冠病毒检测,同样呈阳性反应。
Image

到此,男子的身上出现了三种疾病:末期肾衰竭,晚期癌变的霍奇金淋巴瘤,以及新冠肺炎。这任何一种疾病放在一位61岁老人的身上都是十分凶险的,不难想象他那时所承受的煎熬和病痛。住院11天后,男子的症状有所缓解,决定回家休养。或许在他看来,放弃治疗未尝不可。事实也是如此,男子在回到家后再也没有接受过任何皮质类固醇和免疫化疗。四个月后,男子回医院复查。PET-CT扫描却提示,他体内的大部分肿瘤竟然神奇地都消失了。更为夸张的是,与肿瘤有关的生物指标直接下降了约9成。反复检查后,医生们最终确认,男子的癌症痊愈了。

而他的新冠检测也显示为阴性,男子体内的新冠病毒也消失了。

Image

发生在男子身上的状况让研究人员感到不可思议。目前,研究人员推测认为,有可能是新冠病毒触发了人体抗肿瘤的免疫反应,作用机制包含病原体特异性T细胞和肿瘤抗原的交叉反应,且染疫所产生的细胞活化了杀手细胞。说得直接一点,新冠感染激活了抗肿瘤的免疫反应,在杀灭病毒的同时,也杀死了癌细胞。

另一位患有艾滋病的40岁男性,在就诊前4周,右侧胸部出现了2cm的锁骨下肿块,后来被诊断为纤维结缔组织瘤。原本打算做手术切除的他,在手术前几天“不幸”感染了新冠,只好推迟手术,先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甲泼尼龙对症治疗。结果1个月后,医生触诊和CT检查发现,原有的肿块消失了。

Image

话说回来,关于医学上“以毒攻毒”的发现早已有之。1910年,意大利的一名宫颈癌患者在感染狂犬病毒后,体内肿瘤缩小消退。从那时起,科学家们便意识到,病毒或许可以成为治疗和拯救患者的“帮手”。这些年很热门的溶瘤病毒,就是科学家们尝试着对一些对人体损害比较小的病毒进行基因改造,使这些病毒能够特异性地攻击、破坏癌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损伤较小。这种“以毒攻毒”的疗法能为人类通过开发免疫系统潜力治愈癌症,提供新思路吗?

转阴后癌症的反复发作

一位患有EBV阳性NK/T细胞淋巴瘤的20岁非洲男性,对K药、利妥昔单抗、L-天冬酰胺酶、SMILE方案等多种治疗方案耐药,十分难治。在感染新冠后,这位患者身上由淋巴瘤引发的症状也较为严重,但与此同时,他意外发现,自己的肿瘤却出现了明显的缓解。Image

遗憾的是,在核酸转阴后,他的淋巴瘤很快复发了,并再次出现了溶血性贫血、发热、脾肿大和NK细胞计数升高等症状。原本在感染新冠后快速下降的EBV-DNA拷贝数,也在新冠治好后又再次升高。

看了上面几个例子,不少癌症患者以为新冠病毒或许对肿瘤有一定效果,甚至有些人猜想,是不是可以去故意感染新冠病毒来治疗肿瘤。

但现实很残酷,这么做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却并不能保证对抗肿瘤有效,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病毒并不能杀死癌细胞

杀死癌细胞的并不是病毒,而是我们的免疫系统。由于感染了病毒一类的病原体可能激活了我们的免疫系统,把肿瘤细胞跟病原体一起杀死了。

新冠导致的高烧杀死癌细胞不可取

专家提醒:想要利用高烧来杀死肿瘤的做法无异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癌细胞怕热不假,当达到一定温度范围,癌细胞的活性就会受到抑制并出现不可逆的热损伤。人体最高的耐受热约为 40.6~41.4 摄氏度。如果发烧达到 42 摄氏度,即便高烧持续时间很短,也极有可能导致永久性脑损伤、发生心肺功能衰竭,并有死亡风险。

新冠病毒对癌症患者生命威胁更大

并不是所有肿瘤患者感染了新冠病毒都像那几个病人会那么幸运。而且新冠病毒对肿瘤患者的威胁可能会更大。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六版)》,新冠病毒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人体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导致的细胞因子风暴。

在发生细胞因子风暴后,人体免疫系统全面激活,进而引发自杀式的行动,因此在消灭病原的过程中对自身也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

由此可见,新冠病毒给大部分的癌症患者带去的是厄运,而不是上述这两位患者的“好运”。

肿瘤患者阳了,抗肿瘤治疗怎么办?

一般来说,建议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的肿瘤患者推迟抗肿瘤治疗。阳性肿瘤患者推迟抗肿瘤治疗时间需根据新冠感染程度、抗肿瘤治疗迫切程度、抗肿瘤治疗方案强度、患者全身状态等多方面综合考量。(点击了解→肿瘤患者阳了,抗肿瘤治疗怎么办?发热需要去医院吗?

一般来说,肿瘤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如果是无症状,建议抗肿瘤治疗推迟10天,也就是在新冠确诊后10天左右重启抗肿瘤治疗;

如果是轻中度症状,建议抗肿瘤治疗推迟10-14天,等到症状明显改善,在不使用退烧药的情况下超过24小时没有出现发热症状,则可以考虑重启治疗;

如果是重症,还是要以新冠治疗为先,抗肿瘤治疗原则上推迟20天,20天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考虑重启。

By 浙江省肿瘤医院科普中国会群

人类的悲哀:搞科学真的赚钱吗

为什么生物技术行业尽管前景看好却未能达到预期?Gary Pisano 教授通过对该行业进行了尖锐的评论来回答这个问题。不仅揭示了生物技术问题的根本原因;他提供了迄今为止关于该行业运作方式的最详尽的分析。他还为寻求改善行业绩效的方法的公司、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明确的处方。


如果你是大学教授/临床医生,正想转化一项自主研发的创新技术,可以读读此文;如果你是身在生物医药产业的从业者,无论是打工人还是老板,可以读读此文;如果你是专注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资人,可以读读此文;如果你是医疗健康领域各监管部门的管理者和法律从业者,可以读读此文;

Image

在其30年的历史中,生物技术产业已经吸引了超过3000亿美元的资本。这种投资大部分是基于生物技术可以改变医疗保健的信念。最初的承诺是,这一新科学,结合深度参与推进基础科学的新型创业企业,将在药物治疗领域引发一场革命。不受传统技术和老牌制药巨头组织的束缚,这些灵活、专注、以科学为基础的企业将打破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之间的壁垒,生产出大量新药;这些药物会产生巨大的利润;当然,投资者将获得丰厚的回报。到目前为止,主要还是承诺。

从金融角度来看,生物技术仍像是一个新兴行业。尽管像Amgen和Genentech这样的公司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整个行业的收入也有惊人的增长,但大多数生物技术公司没有盈利。也没有证据表明他们的R&D项目比那些备受指责的制药行业巨头更有成效。这种令人失望的表现提出了一个问题:以获取利润和取悦股东的需要为动机的组织,能够成功地将基础科学研究作为核心活动吗?

30年来,关于“商业入侵基础科学(长期以来是大学和其他非营利研究机构的领域)是否限制了获得发现的机会,从而减缓了科学进步“的争论一直很激烈。但是,科学能否成为一门有利润的生意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一如既往,制药业普遍认为,药物创新的革命将会成功,只是比预期的时间长一点。这可能是积极的想法。在过去的20年里,我对生物技术和制药行业的战略、组织、绩效和发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我了解到生物技术领域的“解剖学”——大部分借鉴了在软件、计算机、半导体和类似行业中运行良好的模式——存在根本性缺陷,因此无法满足基础科学和商业的需求。除非解剖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否则生物技术将无法吸引实现其转变医疗保健潜力所需的投资和人才。

所谓“解剖”,我指的是:

(1)该领域的直接参与者(初创企业、老牌公司、非营利实验室、大学、投资者、客户);

(2)连接这些参与者的制度安排(资本、知识产权和产品市场);(3)管理和影响这些制度安排如何运作的规则(法规、公司治理、知识产权)。要使生物技术取得完全成功,它的解剖结构必须帮助参与者在三个方面出类拔萃:

(1)管理风险和奖励冒险行为;(2)整合存在于一系列学科和职能中的技能和能力;(3)从组织和行业层面推进关键知识。行业的各个“解剖”部分应该相互支持以应对各种挑战。

而在生物技术领域,他们(各个“解剖”部分)的工作目标往往不一致。例如,该行业管理和奖励风险的方式——企业的融资方式——与创造新药所需的漫长的R&D时间表相冲突。又例如,该行业的分散性,有许多跨越不同领域的小型专业参与者(机构/企业),本是管理和奖励冒险的潜在有用模式,但它也创造了阻碍关键知识整合的经验孤岛。又例如,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市场允许个体公司锁定基础科学知识的权利,这也限制了其他能够通过试错学习来发展这些知识的科学家数量。尽管所有这些听起来相当悲观,但这并不意味着该行业注定要失败。这并不意味着科学不能成为一门生意。但这确实意味着生物技术的结构需要改变——这项事业不仅会对药物R&D和医疗保健产生重大影响,还会对大学和政府资助的科学研究、从事基础科学的其他新兴产业以及美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本文的目的是为上述提供一个框架理解并提供一些关于新的组织形式、机构安排和将需要的规则的想法。

Biotech 实验

以科学为基础的商业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现象。我所说的“以科学为基础”是指它不仅试图利用现有的科学,还试图发展科学知识,并获取它所创造的知识的价值。这类企业的经济价值很大一部分最终取决于其科学质量。在biotech 出现之前,科学和商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不同的领域运作的。进行研究以扩展基础科学知识是大学、政府实验室和非营利机构的职责。将基础科学商业化——用它来开发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取其价值——是盈利性公司的主要任务。历史上,包括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贝尔实验室的母公司)、IBM、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母公司)和通用电气在内的少数公司做了一些出色的研究,但它们是例外。总的来说,企业不从事基础科学,科学机构也不试图做生意。生物技术sector 融合了这两个领域,创造了一种纳米技术、先进材料和其他行业所采用的科学-商业模式。营利性企业现在经常自己进行基础科学研究,大学已经成为科学事业的积极参与者。他们为他们的发现申请专利;他们的技术转让办公室积极寻找商业伙伴来授权专利;他们与风险投资家合伙创办公司,将来自学术实验室的科学商业化。在许多情况下,大学和生物技术公司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大量生物技术公司的创始人包括教授(其中许多是世界知名的科学家),他们向初创企业传授从大学获得的技术,通常以股权作为回报。这些公司经常与大学保持联系,在研究项目上与教师和博士后密切合作,有时还利用大学实验室。在许多情况下,创始科学家甚至保留了他们的教职。

科学事业诞生于1976年,当时第一家生物技术公司Genentech开发了重组DNA技术,这是一种工程细胞生产人类蛋白质的技术。它是由年轻的风险投资家Robert Swanson和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Herbert Boyer共同建立的。除了证明生物技术可以用来开发药物,基因泰克还创造了一个将知识产权货币化的模型,这一模型在塑造生物技术产业的面貌和表现方面被证明是非常强大的。该模型由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

(1)通过创建新公司而不是出售给现有公司,将技术从大学转移到私营机构;

(2)风险资本和公共股权市场,在关键阶段提供资金,并为创始人——投资者、科学家和大学——承担的风险提供回报;

(3)一个专门技术市场,年轻公司向成熟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以换取资金。

1978年,基因泰克与大型制药公司礼来公司达成协议。作为重组胰岛素生产和营销权的回报,礼来公司将资助该产品的开发,并向基因技术公司支付销售特许权使用费。该协议消除了新公司进入制药行业的主要障碍之一: 开发一种药物通常需要很长时间(10到12年)的巨额成本(按今天的美元计算为8亿到10亿美元)。这也是制药公司第一次将R&D项目外包给盈利性企业。从那以后,几乎每一家新的生物技术公司都与一家已建立的制药或化学公司建立了至少一种合同关系,大多数公司还建立了好几种合同关系。这个专门技术的市场鼓励风险资本家为初创企业提供种子资金。它还通过为投资者提供利润和收入之外的另一种价值衡量标准,帮助生物技术公司利用公开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基因泰克在1980年大获成功的首次公开募股表明,一个没有产品收入或收益的公司可以上市——这使得该行业对风险投资家更具吸引力。

前景

这种将知识产权货币化的体系的兴起,与对生物技术的厚望交织在一起。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该行业似乎为威胁老牌制药公司的R&D生产率危机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面对管线中潜在畅销药物的短缺,这些公司大幅增加了R&D的开支,但无济于事。由于新药无法弥补那些失去专利保护的主要(畅销)药物,金融分析师质疑该行业利润的可持续性。在科学界和投资银行界拥护生物技术的从业者相信,生物技术将创造出大量有利润的新药。他们认为,相对于官僚的、纵向一体化的制药巨头,小型的、专业化的生物技术公司在研究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因此,大型制药公司应该专注于市场营销,将创新的R&D留给更接近科学的灵活的生物技术公司。甚至一些大型制药公司的高管似乎也相信这一点,他们决定逐步与生物技术公司结盟就是证明。因为第一波生物技术公司的产品(包括安进、百健艾迪、塞特斯、凯龙星、基因泰克和健赞)都是在人体中发现的蛋白质,参与该领域的科学家、管理者和投资银行家认为它们的失败率将比传统的化学药物低得多。较低的技术风险意味着较低的商业风险。

一些基因工程替代激素(胰岛素、人类生长激素和凝血因子VIII)治疗血友病的初步成功似乎证实了这一观点。人类基因组测序和所谓的工业化R&D技术的发明进一步支持了生物技术将产生突破性疗法并极大提高R&D生产力的预测。理由是,产生的大量生物数据将极大地有助于确定疾病的确切原因,而且诸如组合化学(用于创造新化合物)、高通量筛选(用于测试化合物的药用潜力)和计算化学(用于“合理设计”具有特定效果的药物)将大大提高候选药物的数量和质量。低效的、反复试验的、基于工艺的、一次一个分子的药物发现方法的日子被认为屈指可数了。

迄今取得的进展

对这些新兴技术的兴奋,生物技术初创企业的爆炸式增长(30年来约4000家),以及该行业不断飙升的年收入(现在约为400亿美元)只是增强了这种乐观情绪。但是,如果这个行业的成功是通过盈利能力和革新R&D以产生大量突破性药物的进展来衡量的,一幅令人不安的画面就出现了。首先,只有极小一部分生物技术公司曾经盈利或产生正现金流,整个行业都在亏损。图中(见“图1 生物技术的无利润增长”)那些盈利的公司,只有少数精英老企业——包括安进、Biogen Idec、Genentech和Genzyme——产生了可观的利润,只有安进和基因泰克打入了老牌制药公司的联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基因泰克在开创了知识产权货币化系统之后,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与安进、Genzyme和其他一些公司一起,通过在制造和营销方面的大量投资进行垂直整合,同时继续建立内部科学创新能力。此外,基因泰克还与拥有其56%股份的瑞士制药巨头罗氏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Image

「图1: biotech 的无利润增长:上市的生物技术公司的收入急剧增长,但它们的利润徘徊在接近于零。除了最大、最赚钱的公司安进,该行业一直很不佳 始终如一的赤字。如果将私营公司纳入数据池,其损失将会更大」

第二,没有迹象表明生物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R&D制药的生产率,尽管许多人声称这是事实。生物技术公司推出的每种新药的平均R&D成本与大型制药公司推出的每种新药的平均成本没有显著差异。(见图2“生物技术没有在R&D生产率方面产生突破。”)工业化的R&D也没有显著增加大量的化合物进入了人体临床试验,更不用说进入市场了(见图3“生物技术产业化研发尚未实现”)。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生物技术公司的非凡生产率是因为它们所承担的项目的复杂性和风险性。

Image「图2: biotech在研发生产力方面没有取得任何突破:生物技术公司推出的每种新药的平均研发成本与大型制药公司推出的每种新药的平均研发成本没有显著差异。 」

Image

「图3:生物技术产业化研发尚未实现:…biotech开发的至少已经发展到人类临床试验的化合物数量并没有明显增加」也没有理由相信biotech 的生产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提高。乐观主义者指出,生物技术公司在临床开发药物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表明,我们应该期待未来会有大量的药物从生物技术管道中涌现出来。但是,尽管工业在R&D上的支出持续大幅增长,biotech 药物开发的损耗率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因此,在R&D投资的生物技术的每一美元产出是否会显著提高是值得怀疑的。

最后,也许并不令人惊讶的是生物技术行业似乎正在从其在R&D极端激进和高风险的独特位置上撤退。自2001年基因组学泡沫破裂以来,初创企业的战略和风险投资家的偏好发生了显著变化。企业家和投资者开始寻找风险更低、回报更快的模式,比如许可其他公司的现有项目和产品,然后对其进行后续开发,而不是组建所谓的“从分子到市场的公司”(其第一批产品收入可能要在十多年后才能实现)。诸如有价值的新配方的改进和新的给药技术等。它们可以导致显著的治疗改进和扩大的治疗选择。也就是说,战略的变化引发了一个主要问题:如果年轻的生物技术公司不追求突破性科学技术,谁会关注提供潜在医学突破的高风险长期项目?从事生物技术的人长期以来一直认为该行业最终会繁荣发展。有些人仍然认为这只是时间和金钱的问题。其他人坚持认为技术将会拯救世界。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系统生物学和其他方面的进展将使在R&D过程的极早期阶段以高精度识别有前景的候选药物成为可能,这将使得研发失败率、周期时间和成本大幅降低。这种乐观假设在:该行业的基础结构是健康的,参与者的策略是合理的。我的研究表明并非如此。目前的结构和策略无法解决该行业面临的基本业务和科学挑战。

有缺陷的解剖

就像生命体一样,工业不是“反设计的”,而是有设计的。在生命体中,这些设计被称为解剖学。解剖学有助于我们理解特定物种的能力,以及为什么某些物种能在某些环境中茁壮成长,而在其他环境中却不能。解剖学解释了为什么猎豹能跑65英里每小时,而乌龟不能。解剖学与环境的契合在经济学中也很重要。生物技术行业的解剖结构看起来与软件和半导体等其他高科技行业非常相似。它涉及专注于R&D价值链特定部分的大学衍生的初创企业;风险资本和公共股票市场的作用;和技术市场。有些人可能会称之为硅谷经济学,这些在其他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对生物技术的剖析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即它将与它们非常相似。但是当谈到R&D 时,生物技术 在三个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1. 深刻和持久的不确定性,根源于人类对生物系统和过程的有限知识,使药物R&D 具有高风险。

2. 药物开发的过程不能简单地分成几个部分,这意味着相关的学科必须以综合集成的方式工作。

3. 构成生物制药部门的不同学科中的许多知识都是直觉的或隐性的,这使得利用集体学习的任务变得特别艰巨。

与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作斗争

在大多数行业中,技术的基本可行性对R&D来说不是问题,在这些行业中,努力和资源主要用于开发已知技术上可行的概念。汽车设计师可能会努力解决与汽车相关的各种零件的工程问题,并担心设计是否可以制造,客户是否会购买车辆。但他们几乎可以肯定,在这个过程结束时,车辆将工作。即使在半导体、高性能计算机和飞机等高科技行业,通常也很清楚哪些商业R&D项目在科学上可行,哪些不可行。药物研发则不是这样。候选药物是否安全有效只能通过漫长的反复试验过程来确定。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取得了非凡的进展,科学家们仍然发现预测一个特定的新分子将如何在人类身上起作用极其困难。即使在今天,他们也可以假设,经过多年的努力,一个项目最有可能的结果是失败。从历史上看,大约6000种合成化合物中只有一种上市,只有10%到20%开始临床试验的药物最终被批准用于商业销售。基础科学的进步可能最终会提高这些几率。但是到目前为止(与预期相反),生物技术实际上增加了药物研发的不确定性。尽管靶点(疾病的可能原因)、攻击它们的武器(疗法)以及识别新的潜在原因和治疗方法的新方法已经开发出来,但是对这些选项的了解仍然是肤浅的,迫使科学家进行更多的尝试和错误,而不是更少。因此,尽管生物技术的进步最终可能会降低R&D的技术风险,但迄今为止,它们却产生了相反的效果。深刻、持续的不确定性转化为长期的高风险。

乍一看,生物技术公司的知识产权货币化系统在管理这种风险方面似乎运行得相当好。新公司的迅速形成引发了过多的实验。股权所有权的诱惑鼓励科学企业家承担创办新公司固有的风险。风险资本家拥有必要的资金来管理早期风险,并通过建立投资组合来分散风险。然而,一项更细致的调查显示,该体系中隐藏的缺陷阻碍了该行业的整体业务表现。风险投资家对某一特定投资的时间跨度大约为3年——远不及大多数公司获得一种药物上市所需的10年或12年。此外,由于它们需要分散风险,即使是最大的基金也无法承担向任何一家初创企业投入巨额资金。

根据国家风险投资协会关于基金投资政策的数据,对一家生物技术公司的平均投资约为300万美元。平均最高金额为2000万美元——远远低于开发一种成功药物通常所需的8亿至10亿美元。生物技术公司依靠公共股权和战略联盟来缩小差距。然而,这些解决方案产生了其他问题。公共股票市场并不是为了应对仅从事研发的企业所面临的挑战,而仅从事研发的企业构成了大部分的生物技术sector。这些公司不能以盈利为基础进行估值,大部分都没有。他们的价值几乎完全取决于他们正在进行的R&D项目。但是,试图根据面临多年巨大的技术和商业不确定性的项目对它们进行估值几乎是不可能的。信息是不充分的。对于一般的无形资产,尤其是R&D项目,没有明确的披露和估价标准。公认会计原则(GAAP)通常不要求公司披露其R&D项目,尽管生物技术和制药公司必须披露其开发管道的状态信息,但这些要求是模糊的。

例如,公司可以自行决定提供给定产品的可能治疗用途、临床试验结果和进展以及未来发展计划的详细程度。如果没有足够的信息,即使是最复杂的估值技术,如实物期权和蒙特卡洛模拟,也是有限的。投资者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解释公开宣布的临床试验结果。公司可以也确实以不同的方式解释这些结果。即使他们对它们的解释相似,他们也可能基于不同的风险偏好,对是否进入下一阶段做出不同的决定。公众投资者已经将目光投向市场,寻找填补这一信息缺口的诀窍。凭借他们多年的经验,和大批科学家、大型制药公司与生物技术公司达成交易的人肯定有评估项目的技术和商业前景的知识。因此,默克、诺华或礼来公司愿意投资一家生物技术公司的项目,应该表明它的前景是好的,对吗?不一定。制药公司经常在他们缺乏专业知识的领域结盟。此外,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在联盟上花费巨大,却收获甚微——或者已经放弃许可最终可能成为重磅药的早期药物。知识产权货币化制度存在缺陷的进一步证据是,总的来说,生物技术投资的长期回报与巨大的风险并不相称。虽然风险资本基金经历了一些辉煌的年份,个别生物技术股表现突出,但相对于风险而言,总体平均回报令人失望。

从1986年到2002年,风险资本基金产生了16.6%的平均年内部收益率。旧金山商业银行Burrill进行的一项分析发现,从1979年到2000年购买所有340只生物技术IPO股票并持有这些股票直到2001年1月(或直到一家公司被收购)的投资者将实现15%的平均年回报率。所有这些都可以解释为什么生物技术初创企业似乎在回避风险最高的项目。尽管很难得出结论,但有迹象表明投资者正变得越来越谨慎。

整合不同的学科

很大程度上由于生物技术产业的出现,“药物R&D”的工具箱变得更大、更多样化。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它被一门单一的学科所主导:药物化学。今天,它包括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信息学、计算化学、蛋白质化学、组合化学、遗传工程、高通量筛选和许多其他学科。这些新工具带来了新的机会,但是每一种工具都只揭示一个非常复杂的难题的一部分。有效地发现和开发药物需要所有的部分走到一起。因此,跨不同科学、技术和功能领域的整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如果生物技术的科学前景终将实现。整合的挑战不是药物所独有的。几乎所有的R&D都涉及解决多种类型的问题。不仅必须解决许多问题,而且这些解决方案最终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发挥作用。在某些情况下——包括高度复杂的系统,如电子设备、汽车、软件和飞机——一个大的R&D问题可以分解成一组相对独立的子问题,独立解决,然后组合在一起。模块化使专门研究系统不同部分的不同组织之间的劳动分工成为可能,但它通常需要定义明确的接口和标准,这些接口和标准规定了系统的不同组件应该如何配合和一起工作。此外,模块化要求将知识产权编纂成文,并明确定义和保护知识产权。

药物开发缺乏这些要素

药物开发所涉及的众多功能和技术活动大多是高度相互依赖的。一个恰当的例子是确定药物发现的靶标。有待解决的大问题是这种疾病的潜在机制是什么,以及药物治疗可能在哪里进行干预。因为人类生物学非常复杂,目标识别也非常复杂。途径是什么?什么基因可能在起作用?他们是如何互动的?那些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作用?它们的结构是什么?他们中的一个或多个成为“成药性”目标的可能性有多大?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不同学科的洞察力,包括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蛋白质化学,还需要广泛的方法,包括计算方法、高通量实验和传统 “wet” biology。同样的整合也必然发生在开发的更下游,但仍然与其他学科,如毒理学,工艺开发,配方设计,临床研究,生物统计学,法规事务和营销等。通过孤立地单独解决问题来成功开发一种药物是很困难的,如果不是完全不可能的话,因为每一个技术选择(你的靶标、你开发的分子、配方、临床试验的设计、目标患者群体的选择,以及制造工艺的选择)对其他人都有影响。找到解决方案需要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反复交换大量信息。换句话说,它们必须以高度集成的方式一起工作。实现整合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让单个公司拥有拼图的所有必要部分(垂直整合)。另一种是依赖市场的网络,在这种网络中,独立的专家通过联盟、许可协议和合作来整合他们的工作。传统制药行业采用前者,生物技术行业采用后者。

大多数生物技术公司的成立是为了让高度敬业的科学家组成的小团队专注于开发一项特定的发现或一所大学发起的工作。结果是成百上千的专业知识孤岛。生物技术部门(sector) 严重依赖市场来获取连接这些知识孤岛的技术。然而,有迹象表明,市场并不能促进开发新药所需的信息流动和集体解决问题。为了以高效的方式运行,任何财产的市场——无论是房地产还是知识产权——都需要定义明确、受到良好保护的权利。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通常存在于软件和半导体中。例如,一段软件代码是一个相当独特的实体,可以受到法律机制的保护,而且它的盗窃很容易被发现。在生物技术领域,知识产权制度更加复杂和模糊。人们通常不清楚什么可以申请专利,什么不可以。此外,最有价值的知识产权往往不是某个特定的分子,而是与该分子如何表现、能做什么、潜在问题是什么以及如何发展有关的数据、理解和见解。这种知识可能更难申请专利。

模糊的知识产权产生了两个问题:首先,它让其所有者对共有知识产权三思而后行;其次,它为围绕共享内容的合同纠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Biotech 遭受到了两者的损失。前合伙人和合作者之间的诉讼相当普遍。事实上,基因泰克公司和礼来公司的重组胰岛素交易在许多方面成为该行业的样板,最终卷入了一场关于基因技术使用权的法律纠纷—生产人类生长激素的工程技术。在共同开发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一种刺激人体产生红细胞的合成蛋白)后,安进和强生就营销权的划分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法律斗争。几年后,他们又一次争论这种药物的新版本是一种全新的产品还是原始药物的改进形式。共享信息的另一个巨大障碍是对药物研发至关重要的许多知识的隐性本质。这种知识无法以书面形式完全描述,因为技术或诀窍背后的因果原理尚未完全确定。这在新兴领域中很常见,但是正如我们将看到的,生物技术中隐性知识的数量阻碍了该领域的学习速度。

促进累积学习

学习对于以科学为基础的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笼罩着生物技术和药物R&D的深刻而持久的不确定性,意味着已知的东西与有待发现的东西相比相形见绌。新的假设和发现必须不断地被评估,并且必须决定哪些选择应该继续,哪些应该放弃。这些决定必须在有限的知识和经验的迷雾中做出。错误是常见的,不是因为人或公司不称职,而是因为他们总是在知识的边缘跳舞。当失败远比成功更常见时,就像药物开发一样,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能力对取得进步至关重要。在一个系统或一个行业中,学习可以发生在多个层面上。例如,一个花了几十年时间研究细胞生长因子的科学家将积累了相当多的知识,他工作的实验室将从他的研究以及实验室其他人的研究中学到许多新东西。这种学习不仅是个人知识的集合,也是社区共享的见解。这些知识中的一部分将在组织的程序和方法中正式化,但大部分可能是隐性的。

尽管科学进步了,但是药物发现仍然有一种依赖判断的艺术,本能和经验。例如,单个科学家对一种分子、一种攻击疾病的生物靶标或一种药物在体内的行为的了解不能被编纂或简化为精确的规则——如果X,那么Y。来自实验的数据得到各种各样的解释和意见的影响。对一个研究人员来说,同样一个构成了潜在功效的强烈信号,可能也会让另一个研究人员踌躇不前。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分享长期的经验非常重要,分享的广度也非常重要。为了科学的进步,每个拥有解决问题所需专业知识的学科都必须能够利用集体智慧。

不幸的是,生物技术行业并没有从长期的经验中学习。它的知识产权货币化体系再次成为是罪魁祸首。通过刺激初创企业的发展,这一体系帮助创造了一个相对缺乏经验的企业组成的行业。典型的生物技术领域的年轻公司根本缺乏基因泰克进行了30年R&D 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能力。新的企业也无法通过经验来学习。他们的金融资源有限,投资者不愿意给他们时间来完善他们的工艺。最后,专有技术市场阻碍了企业形成长期的学习关系。缺乏明确界定的知识产权是一个问题;联盟的短期合作是另一个问题。太多时候,优先考虑的是交易,而不是建立长期的联合能力。因此,大多数联盟都保持距离,而且相当短暂。根据哈佛商学院的Josh Lerner和斯坦福商学院的Ulrike Malmendier的研究,一份典型的合同的期限不到四年——比开发一种药物所需的时间要短得多。此外,这种关系通常以达到特定的短期里程碑为中心;如果缺少一个,联盟可能会终止。总而言之,行业内融合和学习的障碍是巨大的。鉴于这些障碍,生物技术遭遇生产率问题就不足为奇了。

更合适的解剖学

为了处理深刻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允许密切相关的问题解决和利用整个行业学科的集体经验,biotech 需要一个新的解剖——一个涉及各种商业模式、组织形式和制度安排的解剖学。开发创新性更强的药物所需的方法与开发创新性较弱的药物所需的方法大不相同。一种尺寸不适合所有人。更合适的解剖可能包括以下要素:

更多的垂直整合。纵向一体化远未消亡,它在制药业的未来将扮演重要角色。这将是最有用的,在追求最科学的创新药物。垂直整合需要一定程度的规模,这意味着成熟的制药公司完全有能力成为整合者。但是这需要改变。大多数大型制药公司都在自己的公司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孤岛,这种存在严重问题的做法可能解释了它们在R&D生产率低下的原因。为了实现他们作为集成者的潜力,他们需要新的内部结构、系统和流程来连接技术和功能领域的专业知识。

更少、更紧密、更长期的合作。联盟将继续成为内部研发的重要补充。考虑到技术变革的广度和速度,没有外部机构——大学和较小的专业生物技术公司——的帮助,即使是最大的公司也无法探索R&D的方方面面。然而,它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在形式和数量上将与目前在该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合作关系大相径庭。对于科学或技术上新颖的项目,建立更少、更深的关系是有意义的。一家制药公司与其一年签40份协议,不如在任何一个时间,只参与五到六份持续五到十年、范围广泛的交易。例如,合作可以集中在特定的治疗领域或目标人群,而不是集中在特定的分子上。这种关系可能会带来更多的专有信息共享、更多的共同学习和更大、更有成效的投资。我们根本不能指望独立企业在专注于短期目标并强调大数法则而非承诺的业务发展框架内分享知识并进行真正的协作。

更少的独立生物技术公司。小型创业型生物技术公司将继续成为这一格局中的重要元素。但独立上市公司将会少得多。公众持股模式只对有收益的公司有效,允许投资者判断他们的前景;根据现有的信息披露惯例,纯粹的R&D企业不属于公共股本领域。

准公共(Quasi-public)公司。上市公司的一个可能的选择是准上市公司。它的股票上市,但一家具有长期战略利益的大公司拥有多数股权。这种关系将为一家公司提供比普通上市公司更强有力的监管,以及一种更长期的监管模式前瞻性和有保证的资金——所有这些都对药物研发至关重要。它还将允许该公司具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并提供股票期权和其他激励措施 吸引和留住创业者。由罗氏公司拥有多数股权的基因泰克是现有的为数不多的例子之一。基因泰克的利润一直很高;它的R&D项目是业内最有成效的项目之一;尽管有所增长,它仍然保持了企业家精神和基于科学的文化。

大学的新重点

大学的心态和政策需要转变。他们应该主要关注对科学界贡献的最大化,而不是许可收入和等价回报的最大化。许多关于大学在科学领域活动的争论都集中在专利的影响上,并且提出了一个错误的问题:大学应该为他们的发现申请专利吗?核心问题是大学在多大程度上提供嵌入其专利的知识。他们应该更加谨慎地对基础科学发现授予排他性许可,并支持新公司的创建。将科学交给更多的探索者可能会加快进步的步伐。“开放”许可使上游发现在合理的经济条件下广泛可用,当技术所讨论的是广泛适用的工具、技术或概念,它们有许多潜在的(但不确定的)开发途径。如果重组DNA、单克隆抗体和其他基本的基因工程技术被一家公司独占,那么生物技术的进步就会大大减慢。当所涉及的技术是特定的,并处于其发展的下游,其价值随着获得技术的机会的增加而下降,并且需要某些补充资产和能力来充分利用该技术时,向现有公司授予独家许可是必要的。例如,如果将一种新的癌症疗法授权给一个在开发癌症药物以及设计和管理临床试验方面都有经验的组织,这种疗法可能会得到更充分的开发。但是,如果这种疗法也被许可给竞争者,那家公司就不愿意投资开发了。只有当技术差异非常巨大,以至于现有公司缺乏开发技术的必要能力时,授予初创企业独家许可才有意义。例如,在一家能够从零开始建立基本能力的新公司内部孵化一项高度新颖的技术,如组织工程,可能是有意义的。

更多跨学科的学术研究

在药物商业化开发中,知识库被分割成高度专业化的领域是整合的主要障碍。比如说,在化学和基因组学方面有很深的知识,但是关于它们之间的联系的知识却少得多。这部分是因为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焦点问题、语言、智力目标、理论、公认的方法、出版物以及评估研究的标准。一些困难可能在于大学用来授予研究基金的同行评审过程。这一过程在确保决策基于科学价值方面做得很好,但是评审者倾向于授予他们自己学科范围内的项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大学在过去的十年里建立了跨学科的研究所,将来自生物学、化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工程学和医学的科学家聚集在一起。布罗德研究所是一个研究合作机构,成员包括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师、专业人员和学生,就是一个例子。这种合作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

更多的转化研究

顾名思义,这种研究将基本的科学发现和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产品机会。它将早期基础研究与临床试验联系起来,包括诸如靶标识别和验证、体外和体内筛选等活动,并可能进行一些早期人类临床试验。努力理解干细胞如何分裂和特化是基础科学研究的一个例子。开发关于使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假设和见解是转化研究的一个例子。从历史上看,转化研究的问题在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和其他资助基础研究的政府机构将转化研究视为应用科学,而风险资本者则认为转化研究风险太大、时间太长。此外,进行转化研究需要对知识产权进行投资,例如新的动物模型,这可能很难商业化,甚至很难保护。转化研究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得资助。首先是将政府资助的范围延伸到下游。随着美国NIH医学研究路线图的推出,这种情况已经开始发生,该机构的主任发起了一项倡议,以确定和解决生物医学研究中的主要机会和差距。

第二种是通过更多的私人资金。最大的制药公司可以增加对他们自己或与大学合作进行的转化研究的支持。例如,诺华公司一直在追求这两种策略。风险投资也有希望。这些组织往往是私人资助的非营利机构,专注于推进特定疾病的治疗。一些例子是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用于发展中国家的艾滋病和传染病研究)、迈克尔·J·福克斯帕金森研究基金会、多发性骨髓瘤研究基金会和前列腺癌基金会。这些组织在融资和管理与传统的盈利性风险投资家非常相似,但有几个很大的不同:他们有长远的眼光,他们的目标是在治疗上有所作为,而不是在三到五年内将利润返还给有限合伙人。

有了这样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安排,科学可以成为一门生意。认为生物技术的结构会发生如此彻底的变化,这现实吗?是的,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列举的许多元素已经存在,虽然它们仍是例外,它们的成功无疑会吸引追随者。另一个是,进化是商业的常态。重大技术创新的时代伴随着工业设计的转型创新。例如,铁路和电报系统的发展,需要巨大的投资和复杂性的运营管理,产生了现代公司,它将所有权(股东)和经营权(受薪专业人士)分开。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现代公司一直在不断发展。例如,20世纪下半叶,风险资本在美国的出现,帮助产生了在半导体、软件、计算机和通信领域发挥关键作用的企业组织。我们可以希望,biotech 也能得到类似的发展,并像纳米技术等基于科学的新兴企业一样创造一个模式。经过30年的实验,很明显,biotech 并不仅仅只是另一个高科技产业。它需要一种与众不同的解剖学——一种既能满足科学需求又能满足商业需求的解剖学。只有到那时,它才能实现彻底改革药物开发、征服最棘手的疾病并创造巨大的经济财富的目标。

By 青白视角

好剧推荐:大明王朝1566

对于中国历史剧作者而言,腊月的第一场雪,别有一层意味。就是在腊月的第一场雪中,伴随着紫禁城的欢声笑语,历史剧《大明王朝1566》的故事拉开帷幕。冯保、吕芳、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嘉靖、裕王、海瑞,他们渐次登场,一个个历史人物,在虚构的世界中重演真实。那时很少有人想到,这样一部“枯燥”“乏味”“冗长”的作品,会成为中国历史剧的代表作,而它的出现与惨淡收场,标志着一个历史剧黄金时代的离去。

大雪是《大明王朝1566》的隐喻。第一集,钦天监监正周云逸被宦官杖杀,而冬季的雪迟迟未至,笃信祥瑞的人们担心这是国运下行的征兆;第三十二集,旁白道:“今天真是严党的好日子。冬至瑞雪,鄢懋卿南巡的白银进京了。”但见严世蕃款款出迎,面有喜色,直叹好雪,此时的他许是不知道,这凛冬的鹅毛大雪,就是上天为他亲自准备的孝衣;到了结局,又是一场雪,嘉靖驾崩,海瑞出狱,纷纷大雪衬得大明王朝如履薄冰,又隐现希望。

皑皑白雪,引出矛盾。《大明王朝1566》聚焦的矛盾,首先是“银子不够”。纵观张黎、刘和平参与的历史剧,国库亏空往往都是事件发生的引子。《雍正王朝》,黄河发大水,国库缺钱,于是有了四阿哥筹钱救灾,冷面王催逼各大臣;《走向共和》,慈禧太后要修园子,北洋水师要军费,于是有了李鸿章扩大卖官鬻爵、翁同龢克扣军费开支;到了《大明王朝》,皇帝要修宫室,沿海有倭患,北方有鞑子,都需要钱,但国库缺钱。于是有了“改稻为桑”。

为什么张黎、刘和平那么喜欢用钱做文章?盖因钱是中国人的心头宝,也是中国人头上的一把刀,谈钱筹钱,最见得人情关系的复杂,也最见得不同政治集团的扯皮。徐阶老家有万亩良田,他口口声声耽君父之忧,但国家缺钱了,他却是清流模样,舍得砍下层文官的钱,不舍得动自家的肥肉。同理,严嵩一家富得流油,党羽鄢懋卿、罗龙文等人霸占朝廷的肥缺,但国库亏空,他们的法子,是借君父之名,苦一苦百姓。在此,无论清流浊流,都各怀鬼胎。他们已经是固化的大官僚,背后牵扯着庞大的地主阶层利益,成为实际上的既得利益者,他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维护本阶层利益。所以,即便像徐阶这样的开明官僚,也有这虚伪的一面。支撑徐阶的,是他在江浙地区巨大的家族力量和士大夫动员能力,江浙地区,恰恰是明代钱粮重地,帝国的经济命脉。支撑严嵩的,则是皇帝的信任,以及他庞大的“门生故吏”集团,浙江的胡宗宪,就是其中一员。朝廷要倚靠胡宗宪驱逐倭寇,要通过严党的人维持各部门正常运作,所以,在皇帝忍无可忍之前,仅凭清流之死,断断无法动摇严党。

那么,严党最后是如何倒台的呢?因为他们贪欲太甚,惹怒了嘉靖。

浙江贪墨一案,嘉靖姑息严嵩父子,只问罪郑必昌、何茂才等小人物,因为当时国库库存岌岌可危,且文官阶层,不少是严党的人。如时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吕芳所说:“那些管盐的衙门,都是严阁老、小阁老(严世蕃)的人,钱,被他们一层一层的都贪了。上下其手,铁板一块。派人去查,那是一两也查不出来,可只要鄢懋卿去了,他们都会乖乖地献出来。说句伤心的话,大明朝国库的钥匙,一半都捏在他们手里。朝廷要用钱,这道门,只有他们才能打开。”

可严党不但不加收敛,反而日益猖獗,在严党官员鄢懋卿巡盐一事中,吕芳告诉嘉靖,锦衣卫朱七等人一直跟着鄢懋卿的船队,发现鄢懋卿在把银子押回京师以前,还有三条船,这三条船,满载着私藏的两百多万两,一条,驶往江西分宜,严嵩的老家;一条,驶往丰城,鄢懋卿自己的家;还有一条,一个月前装作商船,驶回了北京。欺君罔上,引得嘉靖愤怒:“鄢懋卿,冒青烟!……朕的钱!他们拿两百万,朕分一百万!还要朕感谢他们吗?”

于是,清流们斗了几十年的严党,嚣张跋扈盘根错节的严党,因为让皇帝忍无可忍,顷刻之间倒台了。

大明王朝1566年,如编剧刘和平所说:“家国不分、朝廷不分。具体来说,紫禁城乾清宫是分界处,乾清门以外是国,门以内是家;门以外是朝,门以内是廷。明朝皇帝可以不经过法律程序直接在‘廷’内、也就是在皇帝家里,将大臣杖毙。”家国关系是《大明王朝1566》的一个核心点,家有大家小家,小家即普天之下芸芸众生各自的家庭,而大家,在皇权社会的背景下,即中央政权。皇权社会服膺于父权社会,因此在“家”这个共同体里,父是掌握最高权威的那一极。

“父亲—媳妇—儿子”,三者贯穿《大明王朝1566》的故事,有趣的是,这种以父主导、三者并存的情形,在《大明王朝1566》中比比皆是。比如在朝廷之中,是皇帝—宦官—文官,皇帝是君父,宦官是认干爹的儿子,文官是媳妇。事实上,在正史的记载中,嘉靖朝的宦官中规中矩,并没有大的动静。我们听过魏忠贤、刘瑾,但很少听过嘉靖朝的宦官。刘和平之所以特意在故事中加重宦官的戏份,正是为了达成这种“三者并存”的状态,但三者并非互相制衡,而是以君父为主导,三者互动。《大明王朝1566》的宦官不像传统历史剧叙事般被妖魔化,他们未必个个都忠厚老实,但也绝非十恶不赦,他们的善是人性的善,他们的恶也是人性之恶,刘和平没有去刻意写极端的非人之恶,也更没有将这些恶强加于宦官头上。吕芳、杨金水、黄锦都体现了人性之善,他们本质上是皇帝的奴仆,但他们没有泯灭做人的本性。

而媳妇是这种权力结构中最受气的一方,却也是缓和家庭矛盾必不可少的一方。徐阶说:“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百兆生民,就像这一家的子女,皇上就是这一家的父祖。臣等便是中间的媳妇,凡事但按着媳妇的职分去做,能忍则忍,该瞒则瞒,尽力顾着两头。实在顾不了,便只好屈了子孙也不能屈了公婆。除此以外,别无他法。”可媳妇再能干,也只是裱糊匠,无法打破这一权力结构,家庭有难,媳妇可以缝补,难以挽回。

在剧中,罕见能打破这种僵局的是直臣海瑞。有明以来,官场上的群臣,日益看重清流与浊流之分。清流者,如《雍正王朝》之李绂,《大明王朝1566》之李清源等。若说海瑞,确是清流,但倘若将清流视如党派,海瑞又决然不是,天下皆知,他孤身一人,无党无派。正因如此,处理浙江贪墨案时,他对赵贞吉心有嫌隙,鄙其处事;李清源策动众御史上书弹劾内阁、通政使司及各部堂官时,他劝止王用汲;群臣共上贺表恭迎嘉靖时,他却备好棺材,呈上一纸《治安疏》。

《大明王朝1566》第二十九集,赵贞吉和海瑞的对峙,颇能反映海瑞的性格。且看台词:

海瑞听罢,正色道:“多谢赵中丞和谭大人的保举,但不知让我们出任知州后,还能为百姓、为朝廷做些什么?”

赵贞吉:“当务之急,是要为胡部堂前方抗倭筹集军需。秋后了,再苦一苦百姓,将今年的税赋,尤其是桑户的蚕丝税收上来。军国大事,百姓也能谅解。”

海瑞:“(突然大声说)那么多赃款不去查抄,还要再苦一苦百姓!(沉默片刻)赵中丞、谭大人,我海瑞这几个月来,作为你们的属下,多有不敬。今后,再也不会了。曹州知州我是绝对不会做的,淳安知县,今晚我就写辞呈。母老女幼,家里几亩薄田,我也该回去种些稻子了。”

读罢,我们想:是海瑞意气用事吗?是他成心要和上级赵贞吉对着干,为了保全自己的清名驳了人家的好意?

不。一直以来,从淳安知县,到审理郑必昌、何茂才,再到这一幕的愤而离去,海瑞都在坚持自己一以贯之的原则,也是刘和平为这一艺术形象赋予的最具恒久性的品质——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刘和平笔下的海瑞,同样和历史人物一样,有封建局限的一面,有君父思想,但不同的是,百姓的利益,成为比君父更上一层的行事准则,海瑞不是不顾全大局,他顾全的是百姓的大局。他愤怒官僚们利用大局的幌子,继续吃着百姓的人血馒头。群臣忙着党争,地方官包庇同侪,皇帝的面子,老师的面子,内阁、司礼监甚至王爷们的面子,每一个都凌驾于百姓之上。官僚们筹措军饷,没有法子,又继续盘剥百姓。海瑞恨自己无法改变这般局面,恨党争不休,盘剥不止,如果他妥协,顺赵贞吉和谭纶的人情,那就意味着,他默认了既定的规矩,他低头了。

但海瑞不会。他“严党要参,皇上要谏,致君父为尧舜,免百姓之饥寒。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重。”所以他敢说:“历来参劾严党者都因牵涉皇室反罹其祸。我看恰恰相反,就是因为他们只敢参严不敢直言天下之大弊,才使得严党能够藏身大弊之后肆行贪墨而不倒。天下大弊不革,倒了一个严党还会再有一个严党!”

朴人

海瑞是一个看似好演,实则难演的角色。

演员黄志忠曾回忆:扮演海瑞特别折磨人,这个角色是走在生死线边上的,最有代表性的一场戏就是结局的一段——海瑞在狱中先后得知嫂子、孩子、皇上的死讯,自己却被赦免了,这种叠加情绪稍微把握不好,就给人一种“用力过度”的感觉。黄志忠谈到那幕戏时说:

“这场戏什么时候拍,一定提前告诉我,给我准备出量来,这样的戏要死人的演完之后。确实演完之后我的心跳达到一百七八十下,很多瞬间细节的东西不是你想象出来的,你设计成演成那样,到时候有感而发,有一根线牵着你往那个地方走。心惊肉跳这个词我是知道的,自己的肉啪啪跳,浑身发麻,从头到脚浑身发麻。”

黄志忠在诠释海瑞时,他首先要做定位。黄志忠将过去的艺术作品对海瑞的诠释,区分为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瑞,是照民间形象去演的。而这一民间形象最难处理的一点,是你要将他演得像个“人”,但又要在他身上体现一种超越的气质,一种让观众深深信服海瑞确实可以作为精神榜样的气质。

这样一个精神榜样,首先是孤独的。《大明王朝1566》前,刘和平曾执笔《雍正王朝》的剧本,“雍正”在剧中,同样是一个被孤独感缠绕的形象。海瑞与雍正,一个是自下而上,一个是自上而下,“一个是最高道德境界上的孤独者,一个是最高权威境界上的孤独者”。

刘和平塑造的文学形象“海瑞”,是君本、民本思想的叠加,代表中国传统中最淳朴的一种诉求,且愚且智,就连对其有所嫌隙的清流之士——泰州大儒赵贞吉,也感慨他是周公孔子所推崇之“朴人”。剧中的海瑞,就像大明朝的堂·吉诃德,他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燃烧着和堂·吉诃德相同的巨大激情;他一心一意为外人眼中荒诞不经的事奋身而战;他要用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去反对现实生活中自己看不顺眼的一切。吉诃德是孤独的,海瑞也将坦然接受孤独的境地。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孤独的海瑞,既是清官,也是一个大孝子,但他往往要面临忠孝矛盾下的选择。

《大明王朝1566》有这么一处情节:离过年只剩三天,每个官员却只能两斗米两升胡椒十吊铜钱过年。群情激愤,负责发放钱米的海瑞也无能为力,国子监司业李清源领着百官大闹了广盈库,直闹到户部,人人喊苦。李清源不知,眼前肃然不语的海瑞,日子清苦更甚。他的妻子怀孕不到三个月,他只得将母亲织的布拿到街上贩卖。再过不久,当他前往大兴赈灾,在他眼前的,将是茫茫大雪,满地的饿殍。两京一十三省,多处遭灾,又遭贪墨之人层层盘剥,百姓的日子,一如凛冬般寒冷。

“不能谋万世者不能谋一时,不能谋全局者不能谋一隅。”海瑞有他自己的考虑。他知道,今时今日的局面,根源并不在内阁,找内阁的麻烦,无济于事。海瑞想要雷霆万钧,从病根入手,但他又不是全然无所顾忌之人,他的命,他的名,可以是身外之物,可他的老母亲,和妻子三个月的身孕,却是他心头的羁绊。最终,海瑞的选择是——借机让老母亲和妻子离开京师,将身后事托付给好友王用汲,而自己写下“天下第一疏”,在家早早备好棺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满朝文武谁人不知谁人不晓海笔架的执拗。海瑞认死理,贪官墨吏忌惮他,清流也不和他对路。处理浙江贪墨案时,他对徐阶的门生赵贞吉心有嫌隙,鄙其处事;清流李清源策动众御史上书弹劾内阁、通政使司及各部堂官时,他劝止王用汲,莫和他们瞎掺和;群臣共上贺表恭迎嘉靖时,他却备好棺材,呈上一纸《治安疏》。

海瑞的信念被给予精神上的肯定。朝堂上,别人会说他愚,说他急切,说他阎王爷面孔不讲情理,但很少人鄙夷他的初心。不过,这些无法缓解海瑞的苦闷,因为社稷污浊、文治不张、法度不严。

于一个人,真正的大悲哀,恐怕是彻头彻尾的不被理解。这样的人,要么是不合时宜的落伍者,要么是异想天开的超前者。前者,恐怕倾注心力也落得个愚古不化,后者,他所投入的事业不是一人一世所能完成。海瑞的幸福就在于,他也许不被重用,但被理解;他也许艰难前行,但不乏掌声。诚然,海瑞也曾经遭遇过改稻为桑案草草收场式的苦闷,终其一生大明朝的乌烟瘴气也并未消散,可就像罗曼-罗兰说的:“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海瑞更大的幸福就在于,他找到了自己愿意付诸热枕的事业,他确确实实地获取了类似信仰般的执念,这让他不必害怕沉沦堕落,让他有源源不断生活的勇气而敢于面对内在的敌人。 某种程度上,海瑞在世人眼里,已不仅仅是一个直臣,他仿佛被赋予精神象征似的意味。刨除时代局限造就的愚忠,他的正气、执着、廉洁、自律和赤诚,都是超脱时代的精神。一个人显露这种精神容易,不容易的是坚持一生。

只可惜,就像刘和平说的:“万历十五年,这个榜样终于死了。北京所有的官员集体写祭文哀悼他,南京所有的官员写祭文哀悼他,皇帝亲自写祭文哀悼他。这些祭文哀悼的不是一个人的故去,而是一种精神象征的陨灭。”

棋子

海瑞成为道德模范是他的幸运,从他的初衷而言却也是他的不幸。道德模范被人敬仰,却无法被托付真正的重任,海瑞的破坏性也会因道德模范的标识而消解。而在剧中,有一个人与海瑞殊途同归,那就是胡宗宪。

《大明王朝1566》里的胡宗宪,比正史里的胡宗宪更有文臣气质。他是能臣,嘉靖说他老成谋国;他是媳妇,在一个家里充当润滑剂。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最初也许同样有骑士梦,渴望像荆轲一样,为骑士理想而献身。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真正成为骑士的又有多少?留下来的,他们并非泯灭理想,而只是以另一种方式——一种看上去平庸苟且的方式,一点一点构建心中的理想国。

胡宗宪是一个主动皈依于世俗社会行事逻辑的理想者,他做事并非全为自己、为所属党派,他同样有对国家和百姓的关怀,这是他理想主义的地方。但是他做事不像海瑞,不是直捣黄龙、打破秩序,而是在固有秩序内迂回行驶,寻求渐进改良,尽管这种改良并没有制度保障,而只能靠个人的恻隐之心维持。

在中国,很多理想主义者不是像海瑞这样,海瑞很理想,但这种人注定少得可怜,那种为了自己心中的道奋不顾身的意志,那种真正发自内心相信自己的道的执念,很少人能坚持。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更可能像剧里的胡宗宪,“他就像个媳妇。上面有公婆要孝顺,中间有丈夫也得顾着,底下还有那么多儿女要操劳。辛苦命,两头不讨好。”

但是,老成谋国的胡宗宪,却依然输给了现实。在改稻为桑案中,当浙江淳安、建德两县被淹,数十万灾民无家可归,胡宗宪想办法筹措粮食赈济。他首先向户部请求调粮赈灾,可徐阶、高拱却一番搪塞,暗示其无粮可调。而张居正在裕王府私下议事时也说:“户部,是不能给他调粮的。能调,这个时候我们也不会给他调了。”理由是:“干脆让浙江乱起来,就当做我大明朝身上烂了一块肉,这块肉一烂,严党这个脓疮,就到了该挤的时候了。”

而当胡宗宪前往江苏借粮,赵贞吉作为他的好友,也只能这样答复:“一百船、两百船粮,江苏都拿得出,却不能借给浙江。是朝局不容我借给你。”且“两边的人都不愿意我借粮给你”。这两边,一边就是严党,他们毁堤淹田,为的就是逼农民把田地贱卖,好推动改稻为桑、土地兼并。而另一边,正是徐阶一派人,理由,张居正已经说得很清楚。严党、徐党,政见不同,却在某些方面达成了惊人的一致。有趣的是,当严嵩倒台、徐阶升任内阁首辅后,他的儿子徐璠继任工部侍郎,负责给嘉靖修宫观的用度开支,而他的前任恰恰就是严世蕃。

可怜了胡宗宪东奔西走,换来一声长叹息。但是,他更深的悲剧还在后头。改稻为桑案的末尾,当沈一石自焚于府中,嘉靖授意让胡宗宪的徽商同乡接手沈一石的空壳子作坊,胡宗宪知道,徽商一时半会不可能拿出那么多丝绸,到那时,他们肯定会找自己求情,嘉靖一开始就算计好,要通过此事让胡宗宪入坑,便于日后查处。这个坑,胡宗宪爬不出去,嘉靖要查他,为的是给“倒严”铺路。

于是,只要东南平息倭患,飞鸟尽良弓藏,胡宗宪就成为棋盘上的弃子了。但他还是拒绝了严嵩的授意,决定平定倭患。这是剧中的胡宗宪难能可贵的一点,他信奉一句话——“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圣人教导我们:做事不问可不可能,但问应不应该。”

围城

“金儿,从这一刻起,你不用再装了。三年了,真是苦了你了。现在好了,咱们给太祖爷守灵去了,太祖爷也不会说话,也不会生气,没有人再算计咱们了。金儿,把头发,把脸,还有咱们这只有半条的身子,都洗干净了。从今往后,咱们爷儿俩干干净净的做人。”

这是《大明王朝1566》后半部的经典情节——一声呐喊,水花四溅,宦官杨金水奋力拍打着奔流。他已经好久好久,没有如今天般宣泄自己的情绪。也许,这就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天。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他足足等了三年。

王劲松老师饰演的杨金水,可能是全剧最具复杂性的一个角色。我们能说,这位宦官坏透了,他阴鸷、狠毒,工于心计。在浙江贪墨案中,他盘剥沈一石,参与毁堤淹田,牵连胡宗宪,肆意贪污,目无法度。我们也能说,他坚韧、隐忍,令人同情。对主上忠贞不二,对朋友感激而愧疚,对芸娘,出于义,出于情,也颇有照顾。

杨金水曾说:“做太监,唯一的天,唯一的云彩就是在宫里,太监没家,宫里就是他们的家。”命运不由他,令他打小就是为主子尽忠的奴仆命。杨金水贪,多少银子流进他自己的腰包,又有多少银子,是为了满足以上面人的私欲。被逼绝路,他为何不一死了之,而选择装疯?真的只是要保全自己的性命吗?需知道,他若一死,事情就会推到他身后的吕芳,觊觎司礼监头把交椅的陈洪,会不会借机攻讦?清流又会不会趁势弹劾?吕芳是杨金水的恩人,在杨金水眼里,他是父亲般的存在,杨金水不敢冒这个险。所以他不能死,他选择疯。他这一疯,江南织造局和内廷的线索也就断了大半,吕芳不会有事,司礼监安稳不变,宫里的体面也就保住了。

就像杨金水自己说的:“我不过是皇上,是老祖宗派到浙江来的一条狗,我得看好这个家!”他只有“半条身子”,很多时候,这“半条身子”还由不得自己。

杨金水是苦命之人,站在岸边的吕芳又何尝不是。侍奉君侧,如履薄冰,所谓的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可十步之内也分明有陈洪般虎视高位的狠角色。时时刻刻,他既要想着保自己,又要想着如何保杨金水,如何保冯保,如何为自己的“干儿子们”留后路。他留给冯保的“思危、思退、思变”,也是留给自己的警示。

知道有危险就躲开危险,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叫思退;退下来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以前哪里错了,往后该怎么改,叫思变”。 宦官就这样夹缝中求生存,在深宫中战战兢兢。可终究,他们不过是皇帝的家奴,是每天哈腰点头的忠犬,皇帝一句话,能让他们生;皇帝一句话,也能让他们死。

在《大明王朝1566》中,皇帝嘉靖的形象,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冯尔康先生总结道:“御下有方。”他既非圣君,也非昏君,其实就是个玩弄权术、贪谋私利但善于驾驭、大事不虚的主儿。这可以从一个人事任命看出:

严党垮台,嘉靖重用陈洪,逐步将其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同时贬斥吕芳,发配中都孝陵。

这个变动,嘉靖是有私心的。

两方面,一:陈洪挡唾沫。严党倾覆,替嘉靖遮风挡雨的墙瞬间倒了,压抑已久的清流势必群起,唾沫横飞,必须找一个狠角替自己转移仇恨。吕芳、黄锦是温和派,肯定不行。徐阶的威望镇不住百官,更不消说比徐阶位分低的高拱、张居正,唯有阴鸷狠辣的陈洪可担此任;

二:让吕芳安享晚年。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嘉靖真的是因为忌惮吕芳才贬斥他的吗?我看不然。吕芳是宦官中的老人,跟了嘉靖四十多年,吕芳是什么人,嘉靖能不清楚?嘉靖的心思,吕芳也是明的。嘉靖这个关头把吕芳发配守陵,是让他远离严党倾覆后清流的压力,以及帝位交替引发的政治斗争,使其安享晚年。所以吕芳庆幸,没有谁会再跟他过不去了。吕芳的结局,这时候以经定了。

表面上,吕芳被斗倒,冯保去了朝天观干苦力,陈洪高居司礼监掌印太监,正春风得意。但其实,他是注定悲惨也最没得回头的一位。他鞭笞百官,得罪了士大夫;他奉命领走冯保,得罪了裕王府;他暗斗吕芳,得罪了吕芳的干儿干孙。他这样的狠角,所有人都得罪个遍,其实就是嘉靖用来震慑百官、制衡权力的一根铁棍,但嘉靖对这根冷冰冰的铁棍是没有感情的。用完了就丢。嘉靖龙御归天之日,便是陈洪丧钟敲响之时。

天道

纵观全剧,嘉靖皇帝看似是最聪明绝顶也最具有权力的一个人,他玩弄大臣、满足私欲,甚至幻想修炼成仙,可最终,天子也熬不过命数!

该剧的结尾十分讽刺。大雪纷飞,嘉靖病危,裕王问父亲龙御归天后,自己可用何人,嘉靖先后说了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人,结果,嘉靖这位不争气的儿子问除此三人,还有何人可用,嘉靖叹息:“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在剧中,嘉靖自以为可以无为而治,凭借自己的御人之术平衡朝野、掌握全局,可个人死生虚诞,再有能耐,身后事又如何把握呢?对于儿子的问题,他又有什么办法?更何况,嘉靖生前看似睿智,却也会被严党的人私下耍弄,圣意反而成为他们中饱私囊的护身符。所以,嘉靖一人终归是治不了的,他的无为而治也只是皇帝的新衣。

一场大雪而起,一场大雪而终。大明王朝的问题看似有所好转,却如同一个轮回。而历史也告诉我们,隆万改革只是没有挽救大明王朝,只过了不到20年就半途而废。《大明王朝》里有很深的对天的敬畏,天不只是王侯将相们的信仰,也成为命运的象征。命运弄人,穹顶之下,更显个人渺小。

可以说,《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严肃的作品,却也能流露出浓郁的人情味,这种人情味超越政治立场、善恶忠奸、阶级隔阂,渗入到几乎每一个人物的骨髓。海瑞、嘉靖、严嵩、杨金水、沈一石、芸娘,他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直臣、君主、士大夫、宦官、商人、歌女。司礼监值房里,吕芳对冯保说的“为官三思”;浙江总督署签押房,胡宗宪对谭纶的点拨;点点月光下,王用汲和海瑞的惺惺相惜;出皇城后,杨金水在水中的挥臂呐喊;还有严嵩倒台后在六必居的感慨、嘉靖雪夜里的若有所思……大明朝的日光之下,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交织在一起,就是天下。

如今,《大明王朝1566》与《雍正王朝》《走向共和》并列为国内三大历史政治剧,但是,当《雍正王朝》在电视荧幕循环往复,《大明王朝1566》却在一次别离后,于电视中销声匿迹;当《走向共和》在网络上被讨论地热火朝天,《大明王朝1566》却只能偶尔掀起浪花。如果将三部剧比作三座府邸,那《雍正王朝》毫无疑问,珠光宝气,宾客不绝;《走向共和》也名士荟萃,别有风流;而《大明王朝1566》则门庭冷落,令人叹息。

也许,这是只能有一次的作品,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和。《大明王朝1566》之后十年,历史剧出现了一个衰弱期,直到现在,中国还没有拍出在政治思想深度上超越《大明王朝1566》的作品。这是历史剧的遗憾,但换个角度想,能够欣赏《大明王朝1566》,也是这一代人的幸运,这部作品从创作到拍摄,都付出了巨大的能量,每一个参加的人也都全情投入饰演杨金水的演员王劲松曾回忆:“剧组没有不通读剧本的人,甚至我们的部门,所有工作人员都对每一场要拍的都一清二楚。有个笑话,是某临时演员在现场紧张,可能是没见过这么认真的队伍,结果拍摄时老是忘记台词,站在他身边给他托板的灯光组师傅终于忍不住了,就用湖南话(湖南人不会普通话)给他提词,提的竟然一字不差。”

这么好的演员,这么好的氛围,交融在一起,才有《大明王朝1566》的成功,只可惜,就如同许多伟大的作品一样,它比时代多迈出了那么半步,所以受到了冷遇。王尔德说:“梦想家只能在月光下找到自己的路,他的惩罚是第一个看见黎明。”但总有一天,时间会给予他们最准确的评判。而这,也是《大明王朝1566》的必经之路。

By 宗城

芯片投资是否又是泡沫一场

2022年3月25日,一个普通的周五,和利资本董事总经理篮志扬刚解除28天的境外隔离。这28天他没有闲着,公司孵化的三代半导体制造公司“宽能半导体”项目马上要上投决会。但按照公司的传统,投决会前和利的合伙人必须要和项目方当面交流过才可以。于是他安排宽能半导体在南京的成员来上海见面。也有人犹豫,当时上海疫情频发,从上海返回南京后要隔离14天,为何不等过完清明小长假再安排见面?政策每天在变,也许那时情况就会好一点。不过最后他们还是来了,在和利的办公室相谈甚欢,双方对这个会面都很满意。

两天后,上海市新冠防疫小组宣布,28日起浦东实施全域静态管理,31日起浦西进入静态管理。后面的事情就为人熟知了:本来预计4天的静态管理持续了六十多天,直到6月1日上海各区才普遍解封。静态管理期间,和利完成了宽能半导体的投资决策,以及与多家参投企业的股权分配问题。回想这个小插曲,篮志扬感叹,如果没在唯一一个工作日见面,这个项目还要再多等好几个月。匆忙、适应、夹缝中生存,成了2022年的底色。

创业者是这样,投资人亦然。有的机构完成了第一起纯线上的投资;有的机构与企业一起着急,寻找物流保供渠道;有的机构把投资回报的测算标准调整得更严格了,有接近一半往年可以通过的项目,在2022年都没有通过。这篇文章里,「甲子光年」采访了多位半导体投资人,他们涵盖了从VC到PE到投资Pre-IPO轮次的机构,也涵盖了综合性的财务投资机构、专注硬科技/半导体投资的机构、产业投资机构等等。在外部环境的诸多不确定性中,每家机构都在调整、适应,也有自己的思考与坚持。在汹涌变化的2022年,半导体产业也许不是最惨烈的,但变化之大也值得细细体味、复盘。

1.破发,破发,破

2022年1月6日,这是新年第三个工作日,也是科创板新年第一个有公司上市的交易日。
9:30开盘,苏州国芯科技挂牌上市,开盘价为44元,较发行价上涨4.8%。但上午收盘之前,股价一路下跌,一度跌破发行价来到41元,成为科创板第一家破发的半导体公司。就在半年前,还是另一番景象。科创板的半导体公司,挂牌首日都是动辄100%的涨幅,2021年8月上市的复旦微电子上市首日涨幅更是逼近800%。

国芯科技最终首日报收46.72元,小幅上涨。但半导体的“破发潮”由此到来。

2022年的前四个月是半导体公司破发潮最严重的时期,截止到2022年4月底,科创板上市的14家半导体公司中:

  • 有9家公司首日破发;
  • 7家公司首日收盘价低于发行价;
  • 2家公司最低跌幅超过50%;
  • 仅有4家公司截止4月底较发行价上涨。

二级市场闻风而动,但一级市场投资人的态度却各不相同。有人持观望态度。云九资本执行董事沈文杰认为,破发本身没那么重要,它是证监会发行价定价策略变化所导致的。“2022年之前,出价低的人更容易中签,所以股票上市之后更容易上涨;而2022年初开始,变为出价高者中签,于是价格变得虚高,就导致了破发。”但也有人早已预见破发的到来。国科嘉和基金高级合伙人陆佳清向「甲子光年」感叹,“过去几年半导体的IPO项目PE(市盈率)能达到100倍,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破发是好事,可以让大家冷静一点”。

PE,也被称为本益比,计算方式是股价/每股盈利。在一级市场的投资中,更高的PE意味着投资者预期未来盈利水平较高。通常而言,虽然每家公司PE的衡量标准不同,但同一赛道的PE一般较为稳定。陆佳清介绍,近几年里,半导体领域的设备大约为40~50倍,封测、材料为30~40倍,消费电子10~20倍。而2021年出现的100倍确实“高得离谱”

中科创星董事总经理、半导体投资小组负责人卢小保对这波下调早有判断,“但我没想到它这么来势汹汹”。一方面,从金融的角度上看,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周期,一个赛道很难持续四五年都火热。半导体领域从2017~2018年开始逐渐被关注,到2022年初已经有四年多,到达了下行的周期。另一方面,芯片行业由于疫情的影响,在2020~2021年产能紧张,下游客户供不应求。于是芯片公司囤积了过多库存,甚至2022年都还没有把库存消耗完。卢小保总结说这是“金融周期赶上了行业周期”,而其中受影响最大的要数消费电子。

例如手机产业链,DIGITIMES Research 的市场报告显示,预计2022 年全球手机出货量为11.76 亿,与2021年出货量13.17亿相比下滑10.7%;而Canalys公司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全年手机总销量达2.73亿,相较2021年的3.33亿下滑22%。其他领域里,TWS耳机、智能手表、智能家居中所用到的芯片也受到影响。在消费电子领域,芯片的“稀缺性”已经不是核心的竞争要素,拿到大型手机厂商的订单、快速出货是主要的商业模式。于是在产能紧张的时候,消费电子领域更容易激烈地“抢产能”,一些公司的芯片库存甚至达到10~18个月。来到2022年产能不再紧张的时候,芯片公司只能降价依靠价格的优势拿下订单,导致利润下降。于是,投资人都变得更谨慎。

不少人表示,“消费电子(芯片)的项目不看了”。和利资本董事总经理篮志扬告诉「甲子光年」,感受到市场变化之后,公司在评估项目时,对估值更敏感。“一些项目放在2021年肯定会投,不仅会投,大家还会鼓掌叫好:恭喜抢到了份额。但在2022年,有时候我们就会选择不投。”和利资本在2022年完成了8个项目的投资,而由于估值逻辑变得严格而没有投资的项目,也有七八个。国科嘉和陆佳清也表示,调研项目的通过率降低了一半左右,而且偏向于追投,因为“确定性更高”,新投资的项目比往年少一些。但他们也说,“全年的工作量并没有减少”。陆佳清除了负责投资,同时也参与基金整体的募资与退出工作,而这部分业务今年也变得更有挑战了。

2.估值“可以谈”,接受Down Round

时间来到4月,疫情、静态管理,上海人无法忘记这个春天。


上海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中心。芯片制造公司中芯国际、华虹、积塔等都有上海工厂,半导体设备、封测、材料、EDA、芯片设计的公司也集中在上海。虽然芯片制造厂选择了闭环生产,不用像汽车制造那样停摆数周,且芯片设计公司也大多在第一轮的复工名单上,但疫情依旧给正在发展中的企业、半导体投资人带来了重重阻力。一家A+轮的芯片公司,在3月已经发布了核心大客户的产品,预计五一交付。然而疫情来临,一颗芯片都交不了,彻底耽误了。虽然客户最终没有跑单,后续的产品也继续在迭代,但企业原计划本来七八月份就可以批量出货,结果年底才有新的进展。投资人也感慨,“关键时刻耽误的这三个月,对于企业来说实际的影响超过半年”。

疫情下,人人艰难。一家投资机构在2022年初成立了一支在长三角另一个城市的基金,由几家上海的LP(有限合伙)来投资。但临近约定注册的时间,赶上了上海静态管理,LP的营业执照在上海,没法去当地注册。“就是卡得死死的,我们其他所有工作都做完了,但没有营业执照不能注册,就硬生生地停了两个多月。”不管是企业还是投资人,都在学着接受与适应。云九资本在上海疫情期间,有了第一次“纯线上投资”。3月的时候,沈文杰开始与一家半导体公司洽谈投资事宜,但每逢计划出差,就总是遇到公司、小区或楼层被封,最终也没见上。4月上海静态管理开始,沈文杰也被封在家中,但在北京的企业方还在继续推进项目。“我们以前也没有过纯线上的项目,总觉得要当面见过才行。但这个项目确实很好,如果不抢就没机会了,所以还是决定线上签了。没有办法,现实环境就是这个样子。

疫情对半导体产业的影响传导到创业者,让四五月成为一个“分界点”:企业开始认清现实,市场环境确实不好了。卢小保观察判断,行业内的融资事件减少了50%以上。有经验的半导体投资人,观察到行业周期,则会减慢投资节奏,挑选更优秀的项目;也有投资机构选择在2022年暂停对半导体的投资,打算等到形势稳定了再决定。Image2017~2023年半导体投资数量、金额,IT桔子

从IT桔子的数据来看,2022年公开发布的投资案例651起,与2021年的679起差异不大。但这可能是因为企业披露融资新闻的策略决定的,从投资人的感受来看,融资事件数量已经显著减少。更重要的是,融资单价也显著降低降低。一方面,来融资的公司纷纷表示“估值可以谈”,与前两年被多家机构追捧、抢份额、爱答不理的状态已经全然不同,甚至有公司开始愿意接受Down Round(新一轮融资的估值低于上一轮)。沈文杰估计,2022年见到的项目里,80%以上的涨幅都不超过30%。另一方面,市场上缺少超大估值的“明星项目”。尚颀资本董事总经理、半导体组投资负责人胡哲俊回忆,“2020和2021年他们都有特别大型的项目投资,如长鑫存储、积塔半导体等,但2022年市场上半导体项目平均估值和融资规模均降低了不少”。根据公开数据,在B、C轮次的融资中,融资单价下降得最为明显。

3.找不到好项目就孵化

2022年,机构对项目的要求更高了。如果一个赛道发展迅速、国内外技术差距不大,但赛道内的却没有找到值得投资的企业怎么办?有些机构想到了一个新方式——孵化。


虽然过去也常常有一些“孵化器”类型的平台出现,但互联网类型项目的孵化更多是资金和市场方面的支持。可在半导体产业,赛道评估、团队搭建、投资伙伴选择,甚至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打通,都需要孵化项目提前思考。“宽能半导体”就是和利资本今年在第三代半导体赛道孵化的新项目。和利资本很早就关注到了这个赛道,2019年他们曾经孵化了“百识电子”,专注于碳化硅、氮化镓的外延片生产。2021年底,篮志扬再次关注到国内在“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生产”方面的空白。经过行业内的尽调,他发现了一支汉磊科的核心团队有创业想法。这家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功率器件生产厂,总部在台湾。于是他立刻与团队取得联系,沟通磨合。

为了做好充分的尽调,他在上海、台湾两地跑,入境隔离完又在上海隔离,一共被隔离了90天。后面所有的工作方式都是在这种节奏中进行。和利资本在过往半导体供应链上有一定积累,而初创企业往往无法在所有环节都有足够的理解。于是他们在早期就会和企业深度沟通,把一家企业的核心岗位及能力勾勒出来,并介绍一些海内外的资源给企业,补足团队的短板,也就是帮忙“找人”。篮志扬说,“首先当然是要找研发人员,要确定这个人是不是最核心的人员,有没有从0到1做过批量生产。所以,除了对这些高管做直接访谈来面试之外,我们也会用自己的人脉来确认这个人是否可靠。”

除了研发,半导体生产还有一些岗位非常重要,比如PIE(工艺整合工程师)。在整个功率器件生产过程中,有多个关键的模块,每个模块都会影响最终的产品结果。PIE需要了解每个模块的生产方式和难点,以便在产品出现瑕疵的时候迅速发现问题出在哪里。生产的负责人也是和利资本参与推荐的,篮志扬告诉「甲子光年」,许多科学家或核心研发人员可能对生产了解不多,但这事关成本与售价,需要在生产厂工作过30年以上的人才能熟悉。“比如一个科学家肯定不知道过完年有多少员工要推迟复工”,而这与出货、销售都息息相关。

找齐了这些人后,宽能的项目还有一个特殊之处:要找CEO。“技术的负责人很厉害,但他本人没有那么适合做CEO。要新找CEO不太容易,太知名的人要磨合起来会有难度,但过往经历不够丰富的人又难以服众。”最后,他们和企业方一起决定了现在的CEO人选,并请之前投资的百识的CEO来兼任新公司的董事长,帮助新企业和新CEO。篮志扬补充说,“这个项目最终和利决定投资并不困难,但前期的沟通、找人都花了比较多时间”。

2019年在投决会的时候,他还被问到三代半导体未来的发展潜力,时至今日已经不再有人质疑。更重要的是,“投资百识和宽能,让我们在后续三代半导体的投资布局中布局更有优势”。同样在2021年底,有另一家做第三代半导体衬底的公司找到和利资本,希望获得融资。拿到企业介绍,篮志扬很惊讶企业碳化硅衬底的缺陷,以及尺寸、厚度,都已经具备相当不错的水平。于是他立刻请公司送一些样品来,送去被投企业百识电子做后续外延的生产,作为对衬底的测试。在投资之前,为了保证这家公司没有故意挑最好的送来测试,和利又派“运气最差”的同事,去工厂直接抽一根晶柱。“结果测试出来结果还是很优秀。

好的项目即使在行业的低谷依旧很抢手。与这家被投企业沟通投资条款也是在上海封控期间,篮志扬印象很深,“第一天,我们和另一家领投机构,一起和被投方的律师辩论,讲了9个小时还没讲完,大家睡一觉起床继续拉锯战”。篮志扬认为,2023年如果半导体市场依旧如2022年,和利资本可能会更关注类似的孵化项目。

4.越限制什么,我们就越投什么

半导体行业整体遇冷,但并不是全部。相反,一些特定领域反而愈加吸引聚光灯,比如受地缘政治影响的大算力芯片以及车规芯片。2022年,美国对中国半导体的限制升级。10月11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对中国实施先进计算和半导体制造的出口管制新规,新规强调除了之后列入实体清单的公司之外,也包含了对高算力芯片、存储芯片、美籍人员等的一系列限制。政策发布后,全球二级市场半导体公司的股票都受到了影响,英伟达、AMD、台积电均下跌50%以上。

中国这边,创业者与投资人都时刻关注,纷纷思考应对策略。新规发布的第二个工作日,篮志扬意识到这次的新规可能会对一些被投企业产生影响。于是立刻联系了律所,请律师来公司帮同事们解读政策。当周,他和同事联系了被投的三十多家企业的CEO来办公室,一起讨论风险和对策。

大芯片明星赛道GPGPU的沐曦半导体最让和利担心,本次规定禁止算力超过英伟达A100的芯片在台积电生产。但沐曦的芯片在设计时,预期参数并没有达到被限制的标准线,大家都放心下来。方法总比困难多。10月11日的法规还禁止英伟达超过A100的芯片在中国销售。在一个月后的11月8日,英伟达发布新款中国特供版A800 GPU芯片,用来替换A100以符合芯片限制政策。目前或未来,国产GPGPU公司如果设计了高于A100标准的芯片,也可以像英伟达一样剪裁自己的芯片来应对。在生产材料方面,一些美资的产品不被允许用在军工等特定领域内,这也可以依靠企业与客户签约时增加相应的说明性条款来保障。通过与律师的讨论与解答,障碍被基本扫清。对于已经投资的企业来说是限制,但对未来投资也是机遇。

新鼎资本董事长张驰坦言,“这已经算是明牌了。越限制什么,我们就越投什么”。因为这些才是真正被“卡脖子”,需要国产替代的领域,也是未来有机会的领域。胡哲俊看到,改变已经开始发生。和消费电子芯片“去库存”不同的是,车规级半导体仍然存在产能紧张的情况。他向「甲子光年」解释到,国内新能源和智能汽车发展迅速,对MCU、IGBT、传感器,尤其是视觉和雷达等成熟制程的芯片需求较大,但传统外资芯片公司目前并没有在这些领域增加产能,市场上未来仍会出现产能紧张或断供的情况。而国产车规芯片更贴近车厂、了解国内市场和需求,可以满足一些定制化开发要求,如低功耗,技术迭代速度也比较快,因此有不小的机会。同时,虽然目前美国的禁令还未限制这些成熟制程的车规芯片,但未来前途未卜,车企和tire1为了供应链的安全性,开始愿意把国产汽车芯片企业放在第二供应商、甚至第一供应商的位置,或至少计划引入、测试一些国产芯片。

去年甲子光年的报道《缺芯潮下,国产车规MCU突围战》曾了解到,云途、芯驰、杰发等公司均已获得供应或测试机会。汽车AI芯片如地平线,也在去年公布了比亚迪、上汽集团、一汽红旗,以及新能源车企理想、哪吒的定点合作与量产。篮志扬分享了一个故事,美国新规出台不久,他有一个项目要上投决会。这个项目是关于汽车半导体的,调研的时候他觉得公司各方面都还不错,但所在的赛道被多家外企垄断,国内外的车厂都会优先选择从这些外企购买芯片,赛道的稀缺性和必要性可能会被投委会质疑。“之前我还很紧张,担心这个项目不够好,但新规出来之后,大家清晰地意识到,各种类型的芯片都有可能会被禁止,车规芯片公司由此会获得了一些机会。没有人质疑这个项目的必要性了。”随着中美关系紧张而对资本市场影响最大的,要数2022年美元基金的大面积撤资。回忆一下,2022年之前,也是这些公司追赶着明星创业公司,动辄在天使轮次就投资超过一亿元。但中美关系带来的美元基金募资困难、基金决策方向变化等原因,2022年美元基金的投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5.大项目基本没有了,但2023仍然可

困难的2022年已经过去,我们来到2023年。今年,曾经的半导体投资人们的重点是哪些?许多机构表示,会投得更“早期”了。沈文杰将这个策略解释为“用技术的确定性来对抗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他解释说,资本市场出现了不确定性,但技术创新的方向通常是确定的。投资得更早,在当下可以获得更好的估值和投资回报收益,某种程度上可以对抗短期的不确定性。新鼎资本过去主要关注Pre-IPO轮次的项目,但在2022年也开始关注早期一些的项目了,因为“Pre-IPO已经没有项目可投了”。张驰分析,本身硬科技赛道的企业从成立到成熟,就需要经历十年以上的发展。科创板创立让过去盈利情况不太好的半导体企业有机会上市。但这样“消耗”的速度完全超过了企业成长的速度,他对「甲子光年」感叹“没啥可投的了,2022年结束后,集成电路领域里的大项目基本没有了”。

以他近年关注的设备为例。半导体制造的设备主要可以分为前道设备与后道设备,前者技术难度更大、更“卡脖子”。但近年来创业的公司多为在国内较为成熟的后道设备,“行业里也没有擅长前道设备的人可以创业”。云九资本对市场依旧比较有信心。在2020年的创业潮中,不少公司获得了多轮融资和一系列资源。沈文杰判断,2023~2024年是“交成绩”的时间。“看到产品表现,大家自然会更有信心。

对于更多投资人来说,低谷还没有过去。卢小保认为,目前已经在最低点维持了一段时间,未来几个月投资者的心态也许会发生一些变化;而如果变化发生,则会是积极的信号。篮志扬却觉得,由于国际半导体大厂的库存依旧较满,市场可能还未达到最低点,“也许会在今年三季度”。但无论如何,多数人并不打算离开半导体赛道。

大算力芯片依旧是热门的领域,即使2022年不如2020~2021年那么热烈,即使美国频繁做出限制,GPU、CPU、DPU赛道每每有新公司创业或新一轮融资发布,依旧抢得火热——市场期待这些产品的到来。Chiplet领域,国内与全球同步发展,且在国内更有紧迫性及先进封装的优势,依旧会受到关注。车规半导体在2022年持续受到关注,中高端芯片企业受市场影响不大,如自动驾驶芯片、核心控制的MCU、车规的功率器件等,预计2023年也会持续有热度。半导体的材料与装备的关注度逐渐提升,与国外同步发展的三代半导体、极度卡脖子的光刻机,市场依旧呼唤创业者的出现。2022,投资不易,创业更不易。祝勇敢者们在2023顺利。

By 文婧

什么是反社会人格

具有反社会人格特质的孩子,长大后就一定会有反社会行为吗?

前几日,我看了一部和反社会人格相关的韩剧《窥探》,今天就和大家来探讨下这个话题。

杀人犯的孩子会成为杀人犯吗?

《窥探》里发生的故事似乎在指向肯定的答案,按照剧中的设定,精神病态的基因可以遗传,在胚胎阶段就可以检测出来。

连环杀手韩叙俊被捕后,他的妻子和另一名女子发现自己的孩子都被检测出了这种基因。

25年后,震惊全国的连环杀人案又一次发生,凶手则指向韩叙俊的孩子……

什么是精神病态?

精神医学理论认为它是一种天生的人格特质,也就是我们说的反社会人格。

犯罪心理学专家罗伯特·D.黑尔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反社会人格的大脑不同于一般人。

他们的基因中具备一些与众不同的高风险基因,例如单胺氧化酶。这些高风险基因让他们好斗,不怕危险,在高压环境下更冷静。

按照研究所说,基因里带着反社会人格特质的孩子,长大后反社会的可能性极大。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吗?我想用两个真实故事来回答这个问题。

02

“精神变态竟是我自己”

詹姆斯・法隆(James H. Fallon)是一个年过而立的神经学家。多年来,他看过了无数脑部扫描图,他知道杀人犯们的图像是与众不同的。

另外,他还进行了一项基因方面的独立研究,想要找出与阿兹海默症有关的特定基因。

为此,他为自己的同事和家人,都做了基因测试和脑部扫描。

结果出来后,让他震惊的事情发生了。

当他拿到自己家人的脑部扫描图时,竟然发现其中一张图,和自己研究的杀人犯脑部扫描图,十分相似。

这就意味着,自己的家人里,有杀人犯的基因。

一开始他觉得是整理扫描图的同事弄错了,还怒气冲冲去质问同事。

没想到,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

那张图确实不是他家人的,而是他本人的脑部扫描图。

他去询问母亲,母亲告诉他,他的父系家族在200年的历史中,出现了数个杀妻弑母的案件。

2011年,他又发现自己的另两支父系血脉,一支全是凶杀犯,另一支则是抛妻弃子的流氓恶棍。

作为一名科学家,而且是专注于大脑神经解剖学数十年的神经学家,他一直坚信,人类对自己是谁和自己的行为几乎无法掌控。

我们的先天因素(基因)决定了个性的80%,而后天因素(成长环境)只掌控其余的20%。

可现实生活中的他,从未伤害过别人,也没犯过罪。但实验结果就摆在面前,他不得不面对。

他去问了和自己有几十年交情的朋友,才察觉了一些端倪。

同事们其实也质疑过他的行为,甚至叫过他心理变态。只是他当时没把这些话放在心上,甚至觉得这是别人对他的愤怒和嫉妒。

现在看来,这些神经病学家们的话可能并非空穴来风。

他审视自己过往的行为,发现自己确实有过“不可理喻”的时候。

他喜欢戏弄别人,喜欢恶作剧,但他并非存心要作恶,只是想要观赏别人的痛苦。

他发现,自己对伦理道德的观念与大部分人不同,他认为,伦理就是一套用来管理某个群体或者社会的规章制度,而且他还没什么道德感。

在自我分析之后,他认为自己拥有杀人犯基因,却仍能保持正方向成长,根本原因是,家里人一直在悉心栽培他

从小到大,父母一直用爱意和支持保护着他,哪怕他调皮捣蛋,也会耐心引导他,未曾对他有过任何暴力。

在正确的引导下,他的冷血变成了科学研究上的冷静,他基因里虐待别人的欲望则帮助他更好地理解罪犯在想什么,所以他成了一位优秀的科学家。

詹姆斯的故事印证了,有这类基因的人,并不一定真的会犯罪,他们很可能正直和善,事业成功。

那些真正变成杀人狂的,往往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早期受虐,或者长期处在暴力环境中。

就像《窥探》里,就有不断刻画凶手小时候受继父虐打的情节。

03

自带危险属性的孩子

第二个故事,在英国一个叫《危险的少数》的纪录片里。

男孩科迪,女孩劳伦,是两个从小就表现出极度“残酷”行为的孩子。

6岁的科迪,看起来和普通小男孩并没什么不同。

然而,科迪妈妈却说,科迪3岁时把一只小猫放进了微波炉,后来又杀了奶奶的小狗。杀掉小狗以后,科迪没有一丝难过,还叫奶奶去看。

科迪还经常欺负妹妹,常跑到妹妹房间,吓唬她,打她,弄伤她。

精神科医生说,如果科迪的行为一直持续到成年,他将成为一个极度危险的人。

第二个孩子叫劳伦,她在4岁后就开始看心理医生。

劳伦出生以后就和别的孩子有些不一样,她从来不笑。她没法控制自己的脾气,一旦她发怒,她会展现最大的破坏行为。

劳伦进入幼儿园后,行为也越来越令人担忧。

有一天,老师告诉劳伦妈妈,劳伦带了一个危险工具去了幼儿园,那是一种专门切割瓷砖的工具。

劳伦在幼儿园展示给别的小朋友看,她还鼓动别的小朋友把手指放在里面,告诉他们可以切下手指。

很多小朋友都吓哭了,但是劳伦却不为所动。

她的行为也震惊了老师,老师除了通知劳伦妈妈,还打电话通知了心理医生。

越了解劳伦的情况,劳伦妈妈越担心。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到青春期她可能会离家出走,20岁之前就会因为伤人或杀人罪进监狱。

劳拉妈妈甚至担心,自己哪天睡觉时被女儿杀了,因为劳伦非常冲动,只要谁让她愤怒,她就可能伤害谁,没有一丝怜悯之心。

除了行为残忍,他们还擅长撒谎,从小有偷盗行为,欺负弱小,好动,难以安静下来,喜欢寻求刺激,喜欢惹事生非等等。

因为“大脑”与正常人不太一样,他们不能体会别人的痛苦感受,也难以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

他们行动时不考虑后果,只遵循自己情绪。

如果没有实施心理干预和治疗,这类孩子很可能在青春期和成年后严重伤害别人,成为 “杀人犯”。

记录片中,两家父母会定期与精神病医生会面,评估孩子的行为和精神状况,并从咨询师那里获得如何应对这类孩子的建议。

他们都非常有耐心,愿意用充满爱的养育方式,一步步教会他们如何处理愤怒,并且随时监督他们的行为,孩子也开始慢慢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詹姆斯和这两个孩子的故事都说明,真正优良的教养,可以战胜先天不足的基因。

不过,这并不会让孩子变得完美。拥有反社会基因的人不会变成天使,但是完全可以让他们朝不坏的方向发展,不要让邪恶的种子萌芽。正确的教养方式,积极的教育环境,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对反社会人格的看法

反社会人格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很多都是在年少时期、孩童时期就有所体现。当孩子有这类人格障碍的时候,他会表现出一些特征,父母一定要细心关注孩子青春期的变化。

李玫瑾教授提到,反社会人格者不一定都会犯罪,这个群体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高智商的人特别多,但他们跟其他聪明人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对所有事情都不感兴趣,包括家庭、爱情、孩子等等。

有这种特征的人,未必会犯罪,但是如果家长发现自家孩子具备这样的反社会人格特征,那么一定要及时帮孩子就医,因为这是一种精神疾病。纵使青少年时期成绩优异,能力优秀,这种人格也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反社会人格障碍,又被称为无情型人格障碍、社会性病态,具有高度攻击性,缺乏羞惭感。哪怕做的事情违背道德和法律,他们也不会产生负罪感。

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不会被情感约束。哪怕朋友、亲友受到伤害,只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他们将保持冷漠的态度。

此外,这类人群的行为举止容易受到偶然动机的驱使。如果你阻碍了他的道路,那么你会成为他眼中的绊脚石,至于如何处理,就得看他是怎么想的了。反社会人格的特征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如果你的行为或言语让他感到了威胁,那么他会用非常残忍的方法消除后患并完全不感到愧疚。

虽然反社会人格者在很多人眼中相当于一个“不定时炸弹”,但是他们却不认为自己跟常人有区别,所以他们撒谎的时候自信满满,非常不容易识别。

你可能认为这些人离我们很遥远,但实际上,这类人格障碍的患病率是比较高的。

根据统计,全世界有4%的人是反社会人格,也就是说在100个人里面,可能就有4个人是漠视道德和法律的人。

反社会人格的形成是先天遗传+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

首先,童年的精神创伤、糟糕的家庭关系、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不良的外部环境,都对反社会人格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儿时遭遇家暴、肉体虐待、严重的精神压力、校园霸凌等等。

其次,反社会基因也会遗传。

我们都知道,性格受到了遗传的影响,而反社会人格作为一种人格障碍,也是有可能遗传给下一代的。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专家,曾经对1000对双胞胎以及他们的孩子进行研究,其中500对双胞胎为同卵,另外500对为异卵。

通过对比,科学家发现,遗传了“好斗”等反社会基因的孩子,经常表露出不良行为,哪怕他们的家庭是温馨而幸福的。

在此之前,英国伦敦大学的特里·莫菲教授,也曾对儿童的好斗心理做出研究。

他花了26年的时间跟踪调查了新西兰的一千多名儿童,发现其中缺乏“MAOA基因”的孩子,成年后往往更加好斗。

既然反社会人格如此“棘手”,那么当孩子表现出相关特点时,家长该如何去引导呢?虽然非常困难,但并不是没有办法,只是需要一些耐心。

“靠近孩子,让他没法做坏事”

李玫瑾教授在讲解反社会人格的时候,分享过一个身边发生的例子。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一位民警为了更好地管理罪犯,专门去研究犯罪心理方面的知识,结果发现自家孩子就是反社会人格。

这位民警爸爸是怎么做的呢?他辞掉了工作,每天陪着孩子一块玩耍做事,帮孩子度过了危险期。

青春期是一个危险的阶段,但是这位父亲一直陪着孩子。李玫瑾教授说,这种方法非常好,孩子只要一干坏事,家长就说“我跟你一块去,我帮你!”,让他干不成坏事。

不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反社会人格这个词,听起来就让人感到害怕,可是当孩子表现出相关特征时,父母第一时间要做的,还是镇定。

一方面,有些孩子撒谎、争吵,并不就代表他就是反社会人格。草率地给孩子下定义,只会伤害到他们的心。

另一方面,确认孩子是反社会人格之后,也不要将他看成“未来的罪犯”而草木皆兵,否则容易加剧孩子的恶劣情况。

当孩子表现出反社会人格的特征,家长要予以重视,关心靠近孩子;同时要带他们去专业的机构进行鉴定,不要耽误治疗时间。

另外,如果孩子遇到校园霸凌,一定要将孩子从霸凌中脱离出来,否则反社会人格将会在孩子的心里真正深根发芽,让孩子永久脱离正常思维的轨道。

结语

《天生变态狂》书中里有这么一句:你要记住,在一个一百人的聚会里,你基本会遇到起码一个具有精神病态基因的人。反社会人格不会消失,他们的发展非常两极化。他们的冷血、理智、不考虑他人感受,做事不计后果、心思缜密的特质,使得他们要么早早就开启了犯罪道路,要么一路过关斩将成为“精英人士”。无论是挑选合作伙伴,还是人生伴侣,都要注意识别反社会人格。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幸拥有反社会人格的基因,如何不让孩子伤害他人将是一生的功课。

附录识别反社会人格的特点

1、相貌智力均在中等以上,给人的第一印象常使人产生好感。

2、不带有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思维并不紊乱,也没有幻觉与妄想现象。

3、不带有焦虑症与情感障碍的症状,情绪既少焦虑,也少激动。

4、对人对事既无责任心,亦无义务感,关键时刻毫无担当,推卸责任。

5、缺乏坦诚气概,予人以虚伪印象。

6、知过而不思悔改,且无羞耻之心。

7、所表现之侵犯别人的行为,事先并无明确动机或计划,多是起于隐蔽性的冲动。

8、缺乏是非善恶判断能力,不能从失败经验中获取教训,把过错都推到别人身上,擅长狡辩。

9、极端自我中心;在损害别人利益以满足起私欲之后,不肯对人回报,甚至不愿付出应有的亲情与爱意。

10、情感冷漠而缺少变化,不似常人般受外因感动而有喜怒哀乐的表情,常有虐待动物的行为。

11、嫉妒心极强,不能见贤思齐,不能从别人的榜样行为中学习改变自己,对能力强于自己的人有强烈恶意。

12、虽不关心别人,却强烈需要别人的关注与信赖。

13、常在幻想状态下对人表现恶作剧行为,以让他人痛苦为乐;脱下道貌岸然的面具后粗鄙丑陋的言行惹人厌恶,尤以酒后为然,容易迷恋精神药物与毒品。

14、在两性关系上,纯以自我满足为出发点,与异性交往从不认真,从不向对方付出真心与爱情。如果伴侣不听从他们的意见、让他们感觉到自尊受创,就会殴打、虐待甚至杀害对方。

15、生活无目标,无计划,也无方向,容易做出自毁行为。对高智商反社会人格而言,则表现出对目标的极度执着、不择手段。

By 小楼妈咪有方千境

精英主义究竟是对还是错

你是一个精英主义者吗?先来做这个小小的测试,你是否认同以下的观点?

  1. 世界上一切的不公平,都是当事人不努力
  2. 大体上,一个人所挣到的钱和他提供的社会价值成正比
  3. 我的成就大部分都是我努力挣来的
  4. 因为上网的人中读过大学的人很少,所以网民素质很低

事实上,这些观点或想法都可以概括为精英主义,也是迈克尔·桑德尔《精英的傲慢:好的社会如何定义成功?》一书试图讨论和批判的想法。

“精英主义”的来源和演变

我们认为成功不是靠运气或恩典,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这是精英主义理念的核心。迈克尔·桑德尔《精英的傲慢:好的社会如何定义成功?》“

精英主义的核心就是自己的成功是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精英主义体现了效率和公平。通过奖励努力和才能,精英主义激发了生产力;通过淡化阶级、种族等因素,摒弃出身上的歧视,激励人们成为自己的主人。“只要我们努力、有天分、有梦想、我们想飞多高就能多高”。

在现代社会中,精英主义集中体现了对著名大学学位的推崇和对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贬低。作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且最应该体现“英雄不问出处”的高等教育,却成为了是精英主义观点所支持的核心。精英主义通常将人们分为有大学文凭的人和没有大学文凭的人,有钱人和穷人,白领工人和蓝领工人。前者被倍加赞扬,而后者则通常被认为因为懒惰、愚昧。

一组社会心理学家在英国、荷兰和比利时做了一系列调查,发现受过大学教育的受访者对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比对其他不受欢迎的群体有更多的偏见。研究人员调查了受过良好教育的欧洲人对一系列典型受歧视对象一一穆斯林、在西欧体面生活的土耳其人、穷人、肥胖者、盲人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的态度,结果发现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最不受欢迎。“

电视情景喜剧中的工人阶级父亲,比如《全家福》( All in the Family )中的阿奇.邦克和《辛普森一家》中的霍默.辛普森,大都是受人嘲弄的小丑。研究媒体的学者发现,电视上的蓝领爸爸们常常被描绘成无能、愚蠢的人,并且会成为大家的笑柄,而管束他们的妻子往往更能干、更聪慧。相比之下,那些来自中上阶层和专业技术群体的父亲的形象就给编剧描绘得更为美好,受人尊敬。“

在中国长大的人都非常熟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共识,却很少有人知道为何精英主义在基督教的根源很深。《圣经》中就有根深蒂固的“自己的作为决定命运”的观念, 属于一种因果报应思想。新教伦理中“创造财富以增添上帝的荣耀”与资本主义的兴起结合在一起,将精英主义的思潮随着基督教向全世界推广。随着信奉新教的美国在全世界的地位急剧崛起,精英主义因此也被杂糅在了”美国梦“和天命论中。“美国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践行善德;美国如果不再践行善德,那也就不再伟大”。这样的”天命论“观点自然就从国家的概念过渡到公民了,变成了”富人有钱是因为比穷人更努力“等观点。

如果要批判”富人有钱是因为比穷人更努力“这一观点,很多人也是站在维护精英主义的角度去批评的:因为很多人可以依靠不正当手段而不是真正的努力奋斗去发财,并且财富会随着家族传递,而教育也很容易如此传递,因此财富并不能真正反映个人奋斗。如果建立一个真正完全依靠个人才能和努力来致富的社会,富人真的配得上它的财富,那将是一个理想的社会。而这正是精英主义存在的问题:如果真的按照每个人的才能和努力去分配财富,这个社会就能变得理想吗?

答案是否定的,尽管它看起来合情合理。

精英主义的误区

精英主义的第一个误区,体现在过分地夸大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所能带来的成就,却忽视了家庭背景与“天时地利人和”等成功的必要条件。

精英主义一经诞生,它的反对观点便也就出现了。例如书中也曾指出,《圣经》中便包含了相反的例子:一位善良虔诚的信徒被洪水和暴雨等灾害侵袭而导致家破人亡。这证明精英主义即使是在神学内部也是存在矛盾的:如果上帝的行为完全依赖人的善行或者恶行,那上帝不就成了人的奴隶吗?上帝的全能性又体现在哪?

显然,上帝不会完全按照人的想法去行事,一个人的遭遇总是伴随着很多不可预测的偶然。从这个神学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得出与精英的理想相反的现实:一个人不能完全决定自己的命运。

在现实中,制约着精英主义理想的有两重对个人而言不可控的因素。

首先,一个人的天赋并不是通过努力得来的,并且在成功道路上对人的影响极大。这种不可控性因而被称为“基因彩票”。既然阶级、种族和性别等自然不可控的因素不能在道德上决定一个人应该得到什么,那为什么“基因彩票”就能够在道德上决定一个人的收入呢?

其次,除了一个人的天赋,社会对个人天赋的需求不同也会造成明显影响,而这也是不受个人努力控制的。例如,如詹姆斯这样的篮球巨星能够年入上百万美元,而同样极具运动天赋的“掰手腕”运动的冠军则挣不到几个钱,甚至不能靠“掰手腕”运动养活自己。这说明了个人天赋、成功和努力的相关性非常值得质疑。

精英主义的第二个误区,是为社会的不平等进行了辩护。

除了对竞争失败者道德上的羞辱,精英主义还会将社会的不平等合理化,拉大阶级差异。对于精英主义深入人心的美国社会,贫穷常被认为是自我放弃的结果,任何福利和转移支付都显得是在“奖励懒惰”。既然穷人的穷困是因为他们自己不努力,那么也没有必要给他们帮助。使得相较于西欧发达国家而言,美国的贫富差距显得极其悬殊,并且社会流动性却非常差,陷入了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境地。

“经济学家们用“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来描述政府帮助工人掌握就业市场所需技能的计划。这样的政策回应了劳动力市场自身运转不畅的事实,通常需要培训和安置计划来帮助工人找到适合他们技能的工作。索希尔指出,经济发达国家在积极的劳动力市场项目上平均花费 GDP 的0.5%。法国、芬兰、瑞典和丹麦在这些项目上的花费超过 GDP 的1%,美国只花了大约0.1%——比它花在监狱上的钱还少。”

抛开“基因彩票”等竞争优势不谈,精英主义本身也暗含着一些陷阱:它只是给所有人许诺了努力可以达到的上升通道,却没有说走完这个通道有多难,难到几乎无法实现。一个极端的情况就是营造一个“赢家通吃”的社会。获胜者得到一切,其余的输家失去一切,就像中国社会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不当镰刀就成韭菜”。可想而知,即使有办法保证这个竞赛的公平,也并不能说这个社会是公正且令人向往的。

如果真的按照每个人的才能和努力去分配财富,则会呈现这样的趋势:对于少数幸运的”草窝里的金凤凰“,由于个人努力成为了决定命运的最重要手段,他们会陷入无穷无尽的竞争焦虑中,以证明个人价值,苦苦挣扎在跨阶层的道路上,就算表面翻身了又只是开启了新一轮被更高阶层鄙视的人生。而芸芸大众则在道德上被羞辱:他们没能成功,不是因为别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懒散、不能自控才导致了自己的贫穷。底层的无地自容会导致愤恨和绝望,并做出“躺平”、自甘堕落乃至对抗社会的行为。

精英主义的结果

谈到精英主义的结果,首先便是普通人的愤恨和绝望。他们不再相信精英们能够考虑和保护他们的利益,这导致了2016年民粹领袖特朗普的上台。而绝望则体现在劳动工人“绝望而死”的数量急剧增加。

凯斯和迪顿发现,死于自杀、吸毒过量和酒精性肝病的人数在急速增加,死亡率也在飞速增长。他们称这种现象为“绝望而死”,因为在不同程度上,这类死亡都是由死者自己造成的。
1990-2017年,在45~54岁的白人男女中,“死于绝望”的人数增加了3倍。并且,截至2014年,在这一群体中死于毒品、酒精和自杀的人数首次超过了死于心脏病的人数。
截至2016年,每年因药物过量而死亡的美国人比在整个越南战争期间死亡的美国人还要多。“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援引了一组数据说明是否受过高等教育对“绝望而死”的影响。如果单看吸毒过量和饮酒过量的人数,似乎也可以解释为是因为美国政府放松了毒品管控导致的灾难。然而,拥有大学文凭的人“绝望而死”的概率只有未获大学文凭者的四分之一。由于美国大学学费昂贵,拥有大学文凭的大多家庭条件相对富裕,能够支付动辄数万美元的学费。精英主义正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导致的底层人民又穷又被羞辱“不努力活该”,从而陷入绝望,对于惨淡的人生已经生无可恋。

新自由主义把对奋斗、表现和成就的强烈需求置于现代生活的中心”。达到有所成就这一目标的成败,逐渐被用来界定一个人的所有的自我价值。“

除了劳动人民的绝望以外,还有精英内部的愈加焦虑和恶性竞争。由于自我价值严重地与个人成绩挂钩,为了维持个人和后代的尊严,美国的精英们对名校开始趋之若鹜,“直升机式育儿”大行其道。这反过来使得大学录取过度强调竞争,淡化了教育对人格的培养,变为了一场痛苦的选拔赛。而这些竞争的氛围也被带入了大学。大学社团开始鼓吹自己更低的“录取率”来彰显优越,学生们被迫在不同的选拔竞赛中重复竞争和角逐,失败者则被羞辱为“能力不足”。

除了造成愈发不平等的社会外,精英主义最大的弊病还在于撕裂了公众的共识。精英认为底层大众愚蠢、懒惰,不屑与之讨论,而底层大众则认为精英自私、傲慢,丝毫不会为整个社会考虑,无法代表自己的利益。再加上这些互不信任精英之间激烈的内部竞争,使得需要团结协作的任何公共议题都变得难以开展。

尽管精英主义看起来鼓舞人心,但这种关于个人成功的强烈执念,导致我们很难唤起团结和对彼此负有义务的意识。……如今,政治争论的内容要么是空洞的官腔,鼓舞不了任何人;要么是对立党派各执一词,无人倾听。各政治派系的公民都发现这种空洞的政治话语让人失望透顶,他们准确地意识到精英没有与大众达成共识并不意味着不出台新的政策,只是意味着政策变成了精英的密室协商,再也没有了公众的监督“

如何解决精英主义带来的问题

《精英的傲慢》作者试图在自由主义学派之内为精英主义的困局找到出路,而这个出路由两位自由主义大师指引,他们分别是哈耶克和罗尔斯。哈耶克在1960年的《自由宪章》阐述自己的想法,而罗尔斯则是在1971年的《正义论》提出观点。

哈耶克主要关注到精英主义的第一个问题。他认为,富人之所以富有,并不是因为在道德上更值得占有更多财富,而是自由市场的偶然作用。富人提供了在当下更被社会需要的东西,所以才变得富有。既然一个人的收入和财富是由供求关系的偶然性造成的,那么贫穷和懒惰的关联性自然也就不存在了。这样看来,至少使得穷人免受了道德上的羞辱。但是哈耶克反对改善贫富差距,认为如果进行社会再分配会扭曲市场,穷人应该自发调整供求关系,提供被社会更需要的东西。

罗尔斯则主要解决了精英主义的第二个问题。他认为,天赋导致的不平等和阶级导致的不平等是一样不公平的,精英主义只是将出身阶级的不平等转化为了天赋的不平等。为了消除这种由出身造成的不平等,罗尔斯建议让更具天赋的人充分发挥他们的天赋,但他们不应该享有所有的收入,而应该拿出来进行再分配。这种通过社会福利调节的方式也被作者称为“福利自由主义”。但经过几十年的尝试,福利制度已经成为精英阶层的又一种捞钱捞权的手段,“供养懒人”与“扼杀积极性”的批判已经远远不够,精英阶层正在利用福利制度“没有困难也要制造困难”,从而巧立名目搜刮社会财富,消灭中产,制造底层互害已经成为新型的社会毒瘤。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一句名言:“当你想批评别人时,你要记住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的那些优越条件。”如果多一个精英能践行这句话,社会公平就能向前一大步。精英主义比起更传统的“骑士精神”,最缺失的便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意识。精英既然已经脱离了柴米油盐的束缚,就更应该在社会公平方面尽到自己的责任,而不是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再向普通人榨取更多的利益,甚至抢夺普通人仅有的机会。如果说人类社会向来弱肉强食,那么从来如此,便对吗?

By 董生

什么是“人矿”

1,人矿意味着,你是资源,不是主体,你是手段,不是目的。耗尽一生的能量,是为了成全他人,而不是追逐自己渴望的人生。

2,人矿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开采,使用,残渣及废气处理。最初十几年,在你身上投资教育,目的是把你开采出来,成为可以使用的矿。中间几十年,是使用和消耗的过程。最后不能用了,以尽量不污染的方式处理掉。

3,人矿一生所产生的能量,除了用于推动社会前进之外,还有一部分,用于开采新的人矿。因此,人矿是可再生资源。适合这个可持续发展的时代。

4,但特殊情况下,人矿也可转换为不可再生。可能情况有:人矿的能量被极度消耗,无力开采新人矿。人矿有了主体意识,认为消耗自己 开采新人矿无意义。人矿本能抗拒作为矿的一生。

5,人矿的价值,与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类似,人矿过于充足,反而变得廉价,稀缺才使其昂贵。

6,石油燃烧不充分,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同理,人矿消耗不充分,也会有余力琢磨有害的事情。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找到充分消耗人矿的办法。

7,与人矿对应的概念是矿主,指家里有矿的人。矿主采煤矿,是给了煤燃烧自己的机会,矿主采人矿,则是给了人奉献自我的福报。社会进步的过程,是消耗不可再生能源转向可再生能源的过程,是矿主从煤老板进化为人老板的过程。

8,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主要靠人矿驱动。作为人矿几乎别无选择,要么当燃料驱动它,要么被它的车轮碾过。反而言之,如果人矿不去驱动它前进,那么剩下的人矿也不会被碾。但总有人矿认为,作为燃料的一生,比被碾过的一生更有价值。

9,当你意识到自己是人矿的时候,其实就是你 自我意识觉醒的时候。“人”与“矿”,本身就是天然矛盾的。人是衡量万物价值的主体,矿是被人衡量价值的客体。矿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存在, 而人之所以感受到自己存在,是因为他还有需求。

10,觉醒了的人矿是痛苦的——如果他什么也不能改变。为了减少这痛苦,他只能糊涂,假装自己睡着。日复一日燃烧自己。所以,当你看到一片沉默的人矿,你不知道这里有多少人矿,其实是清醒的。直到某个特殊的时刻。

网友辣评

“人矿”相对于“牛马”,更容易被接受,也就更容易被传播,相对于“无产阶级”,“人矿”更加富有斗争性。无产阶级只是描述了一种财富状态——你除了自身劳动力外,一无所有,却并没有概括出你一无所有的原因。
而人矿则不然,一看到这个词,你会立刻代入一种情境——谁是矿?谁在挖?

——知乎大神叶泊枫

“人矿”一词之所以好,不在于它的辞藻多华丽创意多新颖。“人矿”之所以好,就好在难听,好在直截了当,好在鲜血淋漓,好在把太平背后的血与泪、骨与髓活生生的挖了出来,血淋漓的呈现在你眼前,叫你无处可逃。
——知乎拉丁语Latinfish

高度准确、形象、深入本质的概括,比所谓人口红利更加触及本质。人口红利还模糊了“谁的红利”这一关键问题,“人矿”直接点出了对象、地位和对待方式,让一切粉饰都无所遁形。
——知乎匿名用户

我们日常聊经济聊工业化都避不开“人口红利”这个话题,相较于“人矿”,“人口红利”一词的确显得避重就轻。尤其是“红利”二字的春秋笔法一度让打工人们搞不清楚,到底这利对我而言有何意义?


“东亚奇迹”是被“人口红利”撑起来的,“红利”其实利在国家经济高增长,利在工业化进程推进的快。换句话说,东亚地区人口结构偏年轻,劳动力相对过剩,人力这种资源就特别不值钱。成本一低,东亚国家在人力密集型的中下游产业链上就能卷过别人,就能维持高投资高收益。而国家靠人口赚到的收益转手用在工业化进程中,继续投资扩产。但可以投资硬件多盖厂房建大楼,却不能把收益投资到人力上——不能给员工加钱,不能买高社保,不能搞高福利。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住低成本劳力的核心优势,继续在全球化进程中抢蛋糕。所以,所谓的“人口红利”就是人的劳动价值不断被工业化挖掘走,变成整个经济体的增长红利。参与其中的人也就和沙特的油,澳洲的铁,中国的稀土一样,成了一种大宗资源。保持“人力”这种原材料的低成本,是东亚地区低端制造业产品力制胜的关键。


那么怎么持续保持“人矿”的低成本呢?


首先是,社保劳动保障等公共福利肯定要持续处在低点,养老要靠个人。人矿贡献得100个价值里,工业经济拿走90个怎么可能再花出去给人矿接济?其次是把人类刚需生活用品价格抬高,比如说房子,把人矿那剩余的10个子,加上他们未来30年创造的价值一起拿过来。
这“矿”就算被全方位发掘利用干净了。

东亚奇迹,就是依靠“挖矿”起来的。与资源国挖油矿铁矿不同,也与西方直接拿着大刀去其他地区抢矿(人矿油矿金矿都抢)卖不同,东亚地区啥工业原材料都没有,且手无寸铁只有被打劫的份。唯一有的,就是贫瘠的土地和年轻的人口。


于是,挖自家“人矿”,并在自家土地上盖房子,把挖出来的人口锁进房子里去。随着人矿不断的被挖掘,人口红利逐渐减少,深度老龄化开始到来。日本在人矿资源趋尽后,开始由国家搞货币宽松,不断发国债给居民转移福利,保障其生活质量。算是退还一部分人口红利,给当地的人矿留个火种。所以,日本的生育率近几年还算稳妥,一直保持在1.3。这是日本政府主动刺破挖矿泡沫,防止成本进一步向未来转嫁,集合三十年时间用日本特有的货币宽松模式,加大政府负债给居民福利让利,最终才使得日本生育率三十年间只下降了零点几。

韩国模式,仍处在继续挖人矿的进程中,不断吸食年轻人血液,三十年来生育率几乎下降了一半。而现阶段我们的经济体,一是仍旧保持着低社保低低福利低劳动保障。二是房地产经济继续在挖掘居民财富给地方财政转移红利。 这就导致我们即将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生育率跌破1的国家,如果政策继续靠近韩国,也就是向未来透支而非国家发债让利于民。结果未必比韩国好到哪里去,毕竟咱们的生育率低过日本也就用了短短几年时间。

其实,很多发达国家也都走过挖“人矿”这个阶段,美国雇佣童工,可不就是把劳动力压榨到极致?但随着老龄化的到来,人口资源可挖掘的地方趋于枯竭,这些国家就开始产业升级了,或者是去“低端工业化”,本质上都是放弃人口红利。一些低端产业转移到后发国家,继续挖人矿。发达国家开始主导做高端产业投资和消费驱动。 咱们也是这条路。

短时间内,我们要保持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人矿的挖掘就不可避免。所以,国家一直再强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大高附加值产业投资。我们不断的提“内需”、“内循环”,这些指的都是国内民众消费,我们一直致力于激活消费驱动。核心原因就是咱们当下的人矿已经被挖的不可再续。 但是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资本,技术,高端人才和消费市场。

资本和技术好说,我们缺的是能研发出技术创新的高端人才,差的是国内消费市场的培养。 坦白来讲,压榨人口红利完全属于人才浪费,统一的把人当廉价矿产原材料用了。好比再这个过程中,我们区分矿的成色,主要是靠高强度高频次的考试进行筛选。 考试频率高且结果好的,矿产级别高成色好,能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多,开的价格高点;考试结果不好的,当矿渣扔工厂里处理。这就又导致所有人去挤考试通道,为了争取进入社会价值上升通道。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必须经历长达十余年的残酷考试机制,这对人类的成长期造成了严重摧残。说起来是教育资源廉价易得,但这被描述的太过朦胧。根本没去提这种考试机制对新生代人群的时间、社交、创新、创造、思考、自由、体格、世界观等软实力造成的极大伤害。 这种代价,不仅对个体的打击伤害是巨大的,对国内经济体的高端产业链来说,根本无法培养出足够多有价值的岗位人群。考试机制,筛选快,简单粗暴。 只是不把人当人,当成了简单的矿石、原材料、耗材。 这种社会人才筛选机制,人才培养的思维方式,是我们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要堵点。

再说消费驱动。要让人消费就得让人兜里有钱,这就相当于国家把“人口红利”拿到手之后再次投入到人口身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相关保障。 还得让人老有所依,尽快完善社保养老福利体系,这是把“人口红利”返还到居民公共福利上。 只有当居民个体既有钱又无后顾之忧,消费驱动才有可能起来。 但是,咱们目前政策的取向,还是延迟退休、“个人”养老和县级城镇化三者在打组合拳。 延迟退休是把人矿最后一口气给吸出来,让个人自己养老那就是红利暂时不返还,县级城镇化那是把最后一批“农二代”的人矿给挖干净咯。


要知道,绝大多数资源都是会枯竭的。水资源会枯竭,石油资源会枯竭,人力资源也会枯竭。 年轻人不婚不育,躺平摆烂,对抗高房价,痛斥低社保,对劳动保障不满等都是人力资源枯竭的前兆,呈现的结果就是人口老龄化加速推进。 咱们也不是不想舍弃“人口红利”,而且现阶段也到了不得不舍弃的阶段了。矿都挖空了,还能咋地?所以低端产业链往越南等地区转移有好有坏,好处是咱们终于可以舍弃人口红利了,以后提高福利水平返利于民有希望,甚至是重新进行分配改革,调节国内财富结构,给人矿注入生机,同时出清既得利益者(打倒矿主,矿工分赃),也不是不可能。坏处是咱们还在挖人矿呢,这有些矿主可跑了,弄得一堆矿扔地上没人捡,白瞎浪费了。而且国家想要返利于民,现阶段还需要用“人口红利”给公共福利发电。如果低端产业加速转出去,高端产业还没发展起来,国家从哪儿弄钱给居民呢?直接进行税改那是动既有利益者得蛋糕,于社会架构不稳。不动现有蛋糕的话,那就得国家加大借债转移福利给居民,日本一直就这么干,财政债务借上天了。

今年咱们中央财政也加大了杠杆,但是钱多数还是用在了基建投资和房地产上。 用在这两块上面的钱,迟早会以房产的形式进入市场,债务杠杆转移到居民头上为终点的。这与国家发债直接用在养老提升福利改善上是两回事,前者还算是深度挖掘居民财富,后者则是直接返利于民。 总得来讲,如果一个经济体的人矿资源趋于枯竭了,就接下来的对策来讲,上策是产业升级搭配分配改革,重新调节国内居民财富结构,出清既得利益者;
中策是政府部门加大负债改善公共支出,保障居民的社会福利和生活质量;
下策则是把继续通过房地产把负债和成本都压到居民头上,也就是挖尽最后一点人矿渣渣,导致所有居民只有不断加杠杆为各个环节输送最后一点红利。


日本现在的模式可以归入到中策,韩国模式则可以归入到下策。 但是韩国有一点好,就是他们产业升级已经完成了。 虽然仍然有低端产业在挖人矿挤压最后一点人口红利,但是他们已经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有大量的高附加值市场占比,他们的财政收入可以保障公共福利支出,也就是返利于民可操作性较高。

最后再说一句,“人矿”这个词的发明,之所以引发了社会深度思考和高度情感共鸣不是没有底层原因的。对于过多劳动价值被拿走,个人未来财富被高房价透支,社会公共福利保障欠缺的不满和抗议已经在民间形成共识。 这提醒我们,需要尽快推进分配改革计划,同时需要政府加大负债来改善公共支出,提高居民福利,不能再一味的通过刺激房地产给居民加杠杆来加剧财富结构畸形。


不然其后果只会比韩国更差劲,生育率更低,深度老龄化更快,老无所依问题更严重。到时候所谓的“提振内需”、“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就是一句空话,整个社会将会陷入结构僵化和阶层固化的泥潭不可自拔。

By 阿景

中国古代活得最通透的人——邵雍

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
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江山。
寻常巷陌陈罗绮,几处楼台奏管弦。
人乐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

此诗出自《水浒传》 这八句诗并非凭空杜撰而来,作此诗之人却是大有来头。此人姓邵名雍,字尧夫, 是北宋年间一位极有名望的大儒。他祖籍范阳,幼年时随父迁居共城。少年饱学, 隐居在苏门百源山之上,人皆称为“百源先生”。蒙当时仁宗皇帝下诏授官,他竟是 屡次不赴,大有闲云野鹤之风。后来移居在洛阳,与司马光、吕公著等人从游甚 密,名动一时。这邵尧夫创立了象数学派,精通易理与道家学说,也有称他的象数 之学为“先天学”者。死后,被谥为“康节”。

主要著作《皇极经世书》《观物内外篇》《渔樵问 对》《伊川击壤集》。

《皇极经世书》是一部运用易理和易教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会历史变迁的 著作,以河洛、象数之学显于世。《皇极经世书》共十二卷六十四篇。首六卷《元 会运世》凡三十四篇,次四卷《声音律品》凡十六篇,次《观物内篇 》凡十 二篇,末《观物外篇》凡二篇。前六十二篇是邵氏自著,末二篇是门人弟子记述。 其中《观物篇》实乃 邵雍之哲学、易理、历史学的理论大纲。 邵雍刻苦研读《易经》,小有成就,擅长精通占卜,甚至可以预测未来,比较著名 的就是《梅花诗》每一首都代表一个朝代,堪称神人。

这是周易先天方圆图,据说看懂这幅图,就可以通晓过去,预知未来,但遗憾的 是,自北宋的邵雍之后,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完美的解释这幅传世图样;在邵雍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复杂但有序的结构,它按照特定的轨迹,在持续运转,只要掌握一个精妙的公式,就可以找到它的运转逻辑;那通晓命运的人,会如何看待自己 的人生呢?邵雍的一生,又和常人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大家好,我是济谦先生,今 天我们人物篇要说的就是——安乐先生邵雍。

邵雍这个人非常奇怪,可以说是整个大宋王朝300多年中,排名第一的奇人,例如他的著作,就是我们之前说到的《皇极经世》《渔樵问对》以及《观物内外篇》, 这些书有一个特点,就是大家都知道这些书好,但就是说不清楚它好在哪里,总的来说,不管是邵雍的书,还是邵雍这个人,都让人觉得难以理解;邵雍,也叫作邵康节,自号安乐先生,出生于河南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一 说生于范阳,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具体位置不详,是北宋时期唯一一位“宇宙学家”,平生不做官、不从商,每天就在家研究这个世界的变化;在他儿子邵伯温的 《邵氏见闻录》中记载:“公初生,发披面,有齿,能呼母。”就是说邵雍出生就有牙齿,还能开口说话,当然这里可能有被神化的嫌疑;年轻时的邵雍和常人 一样,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希望可以考取一个功名,改变这个贫瘠的家庭;某一天,邵雍在读书时,发出了一句感慨,叫做: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 就是说我已经读遍了圣人书,但还没有走过圣人的路,于是呢,邵雍就开始了自己 的游历生涯,那年他16岁,一个人,越过了黄河、汾河,走遍了春秋战国时,齐、 鲁、宋、郑等国的遗址,在游历期间,他曾连马带人一起坠落过山谷,但是却安然 无恙,只摔破了顶帽子,亲身经历了几次性命之难后,他对命运的定数,产生了浓 厚的兴趣,难道人的出现和消亡,人生的成败和贫富,也皆由天定吗?

游历归来后,邵雍就拜了李之才为师,开始钻研易学典籍,这个李之才大家可能不 太熟悉,我们再往上追溯,他的老师叫做穆修,是一位文学大家,穆修的老师呢, 叫做种放,是一位得道隐士,种放的老师呢,就是活了118岁,号白云先生的陈抟,而邵雍的先天图,就是根据陈抟的理念,所创作出来的易学图样;李之才招纳 邵雍,主要是为了传承先师的思想,虽然李之才、穆修、种放等人师出陈抟,得到 了陈抟的经典,但可惜的是,他们悟性不够,理解不了陈抟的理念,而邵雍不仅通 晓了陈抟的遗作,而且还从中感悟到了,一些属于自己的一些东西,在这段时间 里,他整日观察天地运转的规则,和万物消长的规律,研究各类生物的特性和习 性,据说这个时候的邵雍,就达到了易学中的最高境界,叫做知命自性,在邵雍的经典中,提到了三种大的预测境界,第一种叫做知天难逆,就是知道了命运,但是 却无法做出改变,第二种叫做逆天改命,知道了命运,可以趋吉避凶,但却无法改 变最终的结果,第三种,就叫做知命自性,就是知晓命运,但却不屑于做出任何改 变,这一生凭心而过,不在意任何人的看法,也不被任何的外物,所牵累,那知命的邵雍,究竟过上了什么样的生活呢?

知命之后

公元1050年,39岁的邵雍,举家迁往了洛阳,刚开始没地方住,他就自己搭草棚而 居,这个时候邵雍身上,有一股浓烈的“庄周味道”,破旧的草棚中时常漏雨、四面透风,但他却自得其乐,整日吟诗作赋、钻研易学,这种状态类似于躺平,但又不 算是躺平,他似乎感觉不到生活的艰苦,而是极为享受这样的人生,在这个时期, 邵雍做了一首叫做山村咏怀的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 枝花。百姓听闻洛阳城中,来了这么一个角色,也纷纷赶去围观,一来二去,邵雍 的名声就传遍了整个豫州大地;自此之后,草棚旁边,也多了一批身份显贵的追随 者,当时诸多学者均以邵雍的门生自称,他们给邵雍买了住房、购了田地,这才让邵雍,过上了他们看起来像样的生活;再之后,邵雍将所居之所,改名为安乐窝, 自号安乐先生,白天讲学,夜晚就小酌几杯,从这里就能看出邵雍的奇怪之处,洛 阳城内每个人都喜欢与他相处,文人欣赏他的德行,武者欣赏他的态度,不文不武的人,则欣赏他的处事方法。

虽然精通易学,但从不恃才傲物,编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称他为兄长, 程颢程颐两兄弟,视邵雍为知己,当朝宰相富弼,认为邵雍是圣人,说出那句“为 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整 日守在邵雍家中,在朝官员不管如何争斗,见了邵雍都是肝胆相照,甚至当朝帝王,两次邀请其为官,均被邵雍婉拒,从这里也能看出,邵雍身上第二个奇的地 方,出生贫寒,命中无财,不为官、不从商、不刻意改命,只是顺其自然,但仍能 富贵一生,那邵雍如何看待命运呢?这个时期,邵雍写下了《渔樵问对》一书,其 中是这么说的,有人问他:祷告会求来福报吗?邵雍说:不会,只需心存善念。来 人又问:那为什么有些善良的人会遭遇横祸,而作恶的人却因恶得福呢?邵雍说: 有幸运的,也有不幸运的,幸不幸运是命定,应不应当是本分。又问:那什么是本分?什么是命定呢?邵雍答:作恶的人因恶得福,就是命定,那是因为他幸运,而 善良的人因善得福,就是本分,这是他本分应得。邵雍一方面承认了命中注定,又 一方面推翻命定的说法,这个就是他,对待人生的态度,做自己想做的,应该做 的,剩下的交给命运,不卑不亢,一切皆有定数。

直到公元1054年,43岁的邵雍,才走上了娶妻生子的人生路,当朝太学博士做媒, 门生为他准备好了聘礼,而邵雍,依然是随波逐流,享受着自己的人生;两年后, 妻子为邵雍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邵伯温,日后也是一代术数大家,邵伯温降生的 这一天,安乐窝内门客齐聚,邵雍有感而发,写了一首诗,叫做:“我今行年四十 五,生男方始为人父,鞠育教诲诚在我,寿夭贤愚系于汝,我若寿命七十岁,眼 前见汝二十五,我欲愿汝成大贤,未知天意肯从否。”从这里来看,邵雍对自己寿 命的估算,还是比较精准的;在这个时期,邵雍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他将其 称为是“物皆有数”,就是我们开篇说到的,邵雍认为,世界虽然在不断的变化,但 这个变化,一直都在沿着一个恒定的规律,会得出一个固定的数值,就类似于1+1 等于2一样,掌握一个公式,就可以掌握这个世界的变化规则,为此,邵雍开始与 史学家司马光,共同研究历史的轨迹,五年之后,他自称找到了这个公式,并将其 命名为——皇极经世。

圣人的抉择

皇极经世,内容十分复杂,史家称之为“观夫天地之运化,阴阳之消长,远而古今 世变”因为之前我们讲到过,所以就不再重复了,可惜的就是自邵雍之后,这本书 彻底变成了“无字天书”;写完皇极经世后,邵雍的境界又有了新的变化,他在观物外 篇中写道:“天下之数出于理,违乎理则入于术。人心当如水则定,定则静,静则明。”就是说世人的预测,太过在意方法,不重逻辑,万事万物的变化皆存在一个 道理,知晓道理后不用卜卦,只需要心静,就可以看透万物;例如在治平年间时, 邵雍与一位友人在天津桥上散步,突然听到了一阵杂乱的杜鹃叫声,邵雍说:“不三五年,上用南士为相,多引南人,天下自此多事矣!”客人不知所云。邵雍又解 释道:“天下将治,地气自北而南;将乱,自南而北。今南方地气至矣,禽鸟飞类,得气之先者也”,结果呢,后来南方的王安石,调入京城,推行了新法,一时间党派争斗,整个宋朝元气大伤。

公元1067年,欧阳修的三子欧阳棐fěi,来到了洛阳,临行前,欧阳修让他去拜访 邵雍,并向邵雍转达自己的思念之意,但当欧阳棐见到邵雍时,邵雍却自顾自的大 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学术思想,不给欧阳棐说话的机会,临别时还一再嘱咐,让 他不要忘了今天所说的话,结果二十年后,欧阳棐当上了太常博士,负责给死后的 邵雍追加谥号。至此,他才明白了邵雍的深意,于是他写道:“岂非先生学道绝 世,前知来物,预以告耶?”难道他真的,通晓了古今之事吗?

公元1076年的夏天,邵雍突然对身边的司马光说:“我要去观看万物轮回了。”当时 司马光也没听懂,结果一年后,邵雍就病倒在了床榻之上,司马光、富弼、张载和程颐、程颢等朋友,每日都会来探望,守候在他的病床边,公元1077年秋天,邵雍 突然对身边友人说:看来我们要永别了。诸多门客,皆心有灵犀的走向门外,共同 商量着邵雍的后事,邵雍听到了他们的谈论,于是就叫来了儿子邵伯温,并对儿子 说:“诸君欲葬我近城的地方,应当从于先祖的坟地,一切从简。”这天晚上,友人 齐聚在安乐窝中,邵雍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病亟吟》,内容为:“生于太平 世,长于太平世,老于太平世,死于太平世。客问年几何,六十有七岁。俯仰天地 间,浩然无所愧。”次日凌晨,邵雍溘然长逝,享年六十七岁。

这一天,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无一不在追送这位知命的隐 士,远在大内的宋神宗,追赠他为秘书省著作郎,赐予他谥号康节,百年后,邵雍 又配享孔庙,一介布衣,获此殊荣者,几千年来也仅他一人。 如今,在洛阳伊川县平等乡西村的邵雍墓地,远远便可以望见墓碑上“宋先儒康节邵 夫子墓”之字,墓山门两边石匾牌上亦写有对联:“删后无诗,啸风嘲月留击壤;画前 有易,蹑根探窟见先天”,横额为“邵夫子墓”。墓园前又有石坊一座,额题“安乐佳 城”,此四字系邵雍先生生前所拟。该墓在明清两代都重修过,且附有碑记。尤为 幸运的是,该墓迄今未曾被盗掘过。

而伴随该墓的安好,还有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邵雍临终时嘱咐儿子邵伯温,在落葬时,一定要让村中最西面那户人家的小女孩全程观看。要知道,中国古代的风俗是:逝者在土葬时,是不准女性在旁边观看的。但邵雍却主动打破俗规,而其子邵 伯温与司马光、富弼等人亦认为邵雍一定有其内在原因,因而遵嘱行事。结果,事实是十分令人惊讶的–多年之后,当年的小女孩成了奶奶。有一天,在自家屋子 中,听到院子里有人在叽叽喳喳说话,好像在讨论什么事情。于是,她就悄悄靠近 窗边聆听。原来是自己的孙子在跟几个人商议:“我们已经盗了好几座坟墓了,就差 邵康节的墓地还没盗了,下一个就去盗他吧……”没想到,这个奶奶听完后,马上就从屋中冲出去,对着孙子等一群人说:“你们千万不要去挖邵雍的墓地啊!当初下葬时,我是从头看到尾的,里面什么都没有呀!”话说完,听得孙子以及其他几个人有 点儿毛骨悚然……就这样,邵雍之墓至今未被挖掘过。不可思议。

许许多多的生前身后事,邵雍都了了分明,不为万象所拘迷。当年,他的弟子、进 士及第的北宋文学家张子望,曾赠诗《观洛城花呈尧夫先生》给他: “平生自是爱花人,到处寻芳不遇真。祗道人间无正色,今朝初见洛阳春。”而邵雍亦有《和张子望洛城观花》一诗回赠:“造化从来不负人,万般红紫见天真。满城车马空撩乱,未必逢春便得春。提醒他要认清万物规律,了解万象真正的势能变化, 不要为表象所迷惑,要做到心中有数。人生得遇如此明师,真可谓是:真人一语, 可洗百生滞尘! 但令很多人都相当费解的是:他怎么就活得如此明白呢? 邵雍的一生,真的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与卜算,与命运,与交往,与人生,他 都做到了那个时代之最,如果有人问邵雍如何看待人生的话,那答案大概会是享受 人生,不管贫瘠与否,一定要学会享受人生,不被任何外物所困的享受人生,将苦与乐都当做体验的享受人生。

如何运用皇极经世书

成说于北宋年间的《皇极经世》,运用的基本框架可以说是中国人所熟悉的时间同构原理。邵雍将这个世界的成毁周期比拟为一年周期,包含元会运世四层,就好比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30天,一天有12时辰,一时辰有30秒那样,1元含12会,一会含30运,一运摄30世,1世为30年,从而构成了一个129600年的成毁循环的周期。

《皇极经世》元会运世计算表

对于这个周期,邵雍先生从尧帝继位(唐尧元年,公元前2357年),所谓历史上最为鼎盛时期的历史事件作为开始,一路写下来,直到他的北宋年间,用历史事件来印证他的这套体系。

说老实话,要读懂《皇极经世》,不仅要通达易理,还要熟悉历史,否则根本无法知其对应关系,这本身就增添了阅读此书的难度。后世之人将《皇极经世》奉为天书,包括北宋大儒朱熹先生也称赞在《皇极经世》之前,易理“从未如此齐整”,可谓赞誉有加。

但是,结合我多年的研究和阅读相关文献及研究成果,发现《皇极经世》也并非后人所吹嘘的那么神奇,它的框架本身依旧带有极大的弹性。特别是对某一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与其卦象之间的对应关系,依旧没有一个严谨的公式加以说明,通常也只是援引各种卦辞,爻辞以及变卦和本卦之间的相互参合得出结论,因此带有很大的主观推导性和一定的随意性。当然,这也迎合了易经本身的“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的原则。

以此来看,对于《皇极经世》所预测的未来,可供玩味体会,可能对我们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有所启发,但大可不必将它上升到如今天很多人所推崇的预言神书的地步。

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皇极经世》怎么说?

简要地说,我们这个时代在《皇极经世》中处于姤运和鼎世。

姤运就是姤卦之运,已经从清中期的乾隆年间开始了。这运包含360年,我们现在所处的60年是姤运的五爻变来的鼎卦之世,开始于1984年,终于2043年。

​《皇极经世》揭示的当今时代的卦象

略懂易理的一看就知道,这个鼎卦似乎真的和我们这个所处的时代蛮有契合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鼎卦在周易的哲学中,就是鼎故革新的意思。鼎卦的卦象,是在象征着古代王权地位的大鼎中烹煮食物,也就是把各种食材聚于一鼎,烹煮出新的食物。因此,鼎卦又有革新创新之意。

在《皇极经世》所涵盖的历史中,凡是出现鼎之世或者鼎之运的时代,都是巨大变革的时代。但是因为相关的运卦或者世卦不同,鼎所预示的意涵在不同时代也完全不同,这也是《皇极经世》的奥妙之处: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和过去的时代是完全一样的,因为它的大框架(会)、中框架(运)乃至小框架(世)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来看一下鼎世的来源,也就是姤卦九五爻,爻辞是: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

这句爻辞的意思是,瓜挂在杞树上供人观赏,无法食用。含章就是内在有料,有才华。有陨自天。历史上解释非常驳杂,但直接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物体自天而降,所谓陨就是陨落或者陨石的意思。

通过姤卦九五爻来看待我们所处的这60年大时代,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就是我们的文明和社会中的真正精华,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按照古代儒家的看法,就是那些具有德性和才华的君子们,还无法真正施展才能。另一个“有陨自天”,也可以有两层解读,一个是上天会降落责罚和惩处,例如我们现在遇到的各种经济社会乃至自然危机,还有一个更直接的解释,就是在这60年会发生非常巨大的自然灾害,这个自然灾害是从天而降的,所以运卦的姤卦九五爻已经为我们这个时代盖棺定论了:这是一个看起来繁荣的变革时代,但是有德之人不被重用,同时我们面临着来自于自然界的巨大危机,甚至是毁灭性的天灾。

这就是《皇极经世》此书带给我们的想象空间,它没有一个固定的公式。到底我们是用运卦的变爻来看待世卦呢?还是从世卦的卦辞来看待这一世的基本意涵?没有定论。

不过,既然鼎卦是由姤卦的九五爻变来,那么鼎卦的六五爻就应该是此世的核心之爻。六五爻的爻辞是:鼎黄耳金铉,利贞。意思就是这个鼎的耳和耳上挂的金铉都是完备的,如果抬起来挪动的话,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所以在这个时代,真正的变革是有望的,是能够找到抓手并且得以实施实行的。这就是这一世,实现鼎故革新这种大变革的基本状况。

《皇极经世》中把每一世的每一爻的变化所带来的十年卦也做了解读,有学者将此称为旬卦。这一旬卦有助于我们理解在60年的大周期里面的每一个十年周期到底发生什么。

我们来看一下和当下的我们最相关的,从2014年到2023年这十年的旬卦,来自于鼎的九四之爻,变为蛊卦。

鼎卦九四爻的爻辞: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熟悉《周易》的人看到这爻辞,就知道2014年到2023年这十年是极为糟糕的,因为凶通常从预测社会和国家大事来说,就意味着激烈的冲突、矛盾激化、战争或者大面积的灾害。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凶“是如何产生的:鼎足断掉了,鼎中烹煮的食物倒了出来,把鼎身弄得很难看。想想看,本来是给王公们烹饪的一鼎美食,结果不小心把鼎足搞断了,里面的食物洒了出来,不仅王公无法吃饭,而且搞得场面非常狼狈。所谓这个凶,就是负责烹煮的人员要被严厉惩罚,甚至掉脑袋了,这就是九四爻的意思。

映射到我们这个时代,可以解释为支撑这个世界的一些关键支撑物断掉了。如果从鼎的基本形态看,鼎有三足,所谓三足鼎立,形成一个稳定的态势,今天我们这个时代似乎也对应着这样一个态势。

今天这个世界格局的三条腿是什么呢?从经济上看,最大的三个经济体分别是美国,欧盟和中国。如果从军事上看,那分别是美国,俄国和中国。不论从经济上还是军事上,美中都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这十年中有一条腿断了,断的是哪一个呢?从现在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形势的演变,我们可以猜测,这条断掉的腿很可能是美国。美国的国力在打了十几年中东战争以及金融危机之后,已经大幅衰落,国内贫富分化加剧,国家治理也开始出现问题。2016年到2020年期间,执政的特朗普政府更是将美国搞成了全球的对立面,在“美国第一”的口号下肆意挥霍原有的国家信用,使得美国在国际社会形象愈差,并且与几乎所有的对手乃至盟友国家之间产生各种冲突和矛盾,现在美国又是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国家。如果这条腿断了,那当然汤就会洒出来,这个汤就是原来稳定的全球经济、政治和军事格局。煮汤的人是谁呢?当然是全球的政治经济领袖们。所谓的凶就是极端的冲突乃至战争。所以从鼎卦的九四爻辞来看待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十年,绝对不可以掉以轻心。

如果看蛊卦的六四爻辞,也就是因鼎卦九四而转变过来的这个主爻辞,能看到更多端倪。蛊卦六四爻辞是:裕父之蛊,往见吝。

首先我们说一下蛊卦,稍微有中国文学常识的人就知道蛊惑的蛊不是一个好词儿。在《周易》中,蛊卦所代表的意思是器皿中食物生虫,因此需要整顿和整饬,所以蛊卦代表着整饬腐败的意思。同时也引申为家道中落,子承父制以整治家业。放在今天这个时代的角度来看,可以理解为继承者们想巩固父辈一代的家业。知道这个家业已经是腐败了,但是想把它继续加固和巩固,就是“裕父”的意思。其结果却是走到最终却行不通,即“往见吝”。

对应当今时代,我们可以看到,从2014年到2023年这十年时间里面,全球各个国家都变得越来越强调自身的利益,美国总统特朗普所带来的国家自我中心主义也激发了很多其他国家的追随和响应。无论是巴西、俄罗斯、英国、日本、土耳其、印度,都开始越来越关注于自身的国家利益,并且希望恢复过去的国家荣耀,“让美国再次伟大”就是这一思潮的典型代表。但结果怎样呢?根本行不通。这些以自我为重的、试图恢复往昔荣光的想法只是南柯一梦,甚至造成了极端的民族主义和国与国之间的对立,因为国与国之间只为了自身利益互相争夺,已经没有彼此的信用和信任乃至合作可言。糟糕的是,在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大时代中,这一局面已经成为常态,但是这一常态正在造成极大的社会、政治乃至军事危机。

如果从因果的角度来看,旬卦蛊卦的六四爻似乎是因,而鼎卦九四爻所讲的可能就是果,这样的方式造成的结果自然是大凶。是否如此,我们还有时间拭目以待,毕竟今年2021年,我们还有几年时间来看待这个充满了危机的蛊卦之旬会发生什么。

另外,蛊本身就有病毒滋生和蔓延的意思。新冠病毒的出现和蔓延,看来也和这个十年周期相对应。至于结束的时间,会否要到蛊旬结束的2023年呢?

需要特别提一句的是,运卦为姤,这本身就是一阴遇五阳不祥之卦,而世卦为鼎故革新的鼎卦,旬卦为蛊卦整饬家业。一路下来,可以看到我们所生存的这60年甲子的大时代和这十年运程的小时代,表面上看起来科技发达、经济繁荣,实则充满危机和矛盾,人心离乱,风雨飘摇,不是一个好的时代,身处其中的人们焦虑、痛苦和迷茫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2020年,《皇极经世》怎么说?

已经结束的2020年,《皇极经世》给出的年卦为明夷卦,很多人不知道这一卦是怎么来的。实际上很简单。这60年的世卦为鼎卦,在邵雍所给出的64卦方圆图中,我们找到这个鼎卦作为这一世60年的起点,也就是这一个甲子的起点,即为1984年甲子年。然后顺时针往后面数,避开四正卦,也就是乾坤坎离卦,剩下的60卦就完成了一个60年甲子的周期。顺数下来,2020年即为地火明夷卦。

有意思的是,2012年,也就是曾经喧嚣一时的所谓玛雅人认为的新纪元的起点,恰为地雷复卦。地雷复卦的意思就是一阳来复,也可以认为是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当然,每一个60年,在皇极经世的60卦圆图中一定会有一个复卦出现。不过2012年的复卦和玛雅人的世界新纪元说法恰巧吻合,这里面是否有什么道理,也可供大家进一步玩味。

​六十四卦圆图和年卦

2020年的明夷卦,的确不是一个好卦。所谓明夷,就是光明入地,光明被毁伤的意思。既然光明都已经被大地所埋没,世界就是一片黑暗。因此明夷卦的卦辞也是直截了当的:“明夷,利艰贞。”也就是在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下,要走正道才行,如果走正道就会不失其利。

那么通过明夷卦,能看出今年到底发生什么吗?说老实话,实在看不出来。在去年很多国内外所谓的学者们利用明夷卦来解释2020年运的各种视频、文章、或者分析中,丝毫看不出明夷卦和疫情之间的任何关联,这是事实,我们不必回避。

《皇极经世》的体系只是告诉我们,2020年是注定艰困的一年,尤其是和我们所处的姤运鼎世蛊旬结合起来,年卦又为明夷,那简直是到了非常非常糟糕的年景中了。因此断定2020年是一个大凶之年,大难之年是没有问题的。只是通过卦象以及《皇极经世》给出的信息,我们还不能确定我们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易以道阴阳”,周易是讲阴阳的,那既然光明入地,留下自然是阴暗了,所以与阴暗和阴性相关的事情就会风行世上,经济上的萎靡萧条,社会上的思想混乱,气象上的洪涝灾害,以及瘟疫之类的阴性疾病都会肆意泛滥,而新冠疫情根植于寒冷和潮湿,可以说是阴性疾病的一种。因此在今年年出现各种瘟疫,各种洪水,各种社会动荡和冲突和矛盾,自然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情。

在此我再做一个《皇极经世》研究的创新性发挥,就是将明夷卦推展到当年的每个月份,看看分别会发生什么,并且看一看和我们的经验和体会是否一致。

我们沿用《皇极经世》的推演套路,从初爻开始,做每两个月一次的变爻,六爻变尽作为年终,分别得到:地山谦卦,地天泰卦,地雷复卦,雷火丰卦,水火既济卦和山火贲卦。

一月/二月​​ 三月/四月​​ 五月/六月

0125-0323​​ 0324-0620​​ 0621-0818

地山谦​​​ 地天泰​​​ 地雷复

七月/八月​​ 九月/十月​​ 十一月/十二月

0819-1016​​ 1017-1214​​ 1215-0211

雷火丰​​​ 水火既济​​ 山火贲

以第一卦谦卦为例,所主为正月和二月,这里以农历为准,换算成公历则为1月25日到3月23日。所谓谦,就是谦和柔顺,如果对照明夷卦的初爻爻辞:“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它比喻的是小鸟不能飞高,但是还遭到他人诟病的状况。

而1月25日前后恰恰是疫情在中国武汉大面积暴发的日子,到3月23日,全国疫情基本得以控制。在这个过程里,中国政府采用了极为果断强力的措施,以雷霆万钧之势,封锁了疫情的发源地武汉乃至湖北,并且在全国的30个省市实施了一级应急响应,用这种方式迅速控制和遏制了疫情。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和民众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就如“君子之行,三日不食”一般的艰苦卓绝。但因为是疫情的发源地,也遭到了其他国家的排斥、封锁乃至责难,恰如“主人有言”。这一爻生动描述了中国政府和民众在抗击疫情中那种埋头苦干、谦卑以牧的姿态。

在国际上,欧洲和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疫情相继爆发,美国股市在三月份遭遇史无前例的四次熔断,市场大为恐慌,上演了另外一处艰苦景象。

三、四月为泰卦,公历时间为3月24日到6月20日。所谓泰卦,就是一切和顺的意思。这段时间,中国已经基本控制住了疫情,经济社会开始逐渐恢复,一副地天泰的和顺景象。

五、六月份的复卦对应公历时间为6月21日到8月18日。这段时间所谓的一阳来复,指的是控制住疫情并且经济开始恢复的中国,开始在国际社会积极作为,并且在疫苗研制上领先全球,在西方社会逐渐开始陷入到疫情难以自拔的时候,开始彰显出出色的领导能力。当然,从全球范围看,这段时间全球的经济也开始逐渐探底复苏,尤其是各国开始实施前所未有的货币宽松和经济刺激政策,呈现出一个一阳来复的小阳春的态势。

七、八月份的丰卦从8月19日到10月16日,为盛大丰满之意,也就是经济上和社会上,整个世界开始充满希望,并且开始走出低谷,各个国家都录得了很好的三季度的增长。

有意思的是九、十月份,也就是公历10月17日到12月14日的既济卦,既济的意思就是尘埃落定,一切处于结束和就位的状态。这段时间轰动全球的最大事件莫过于美国总统大选,现任总统特朗普因为抗疫不利,虽然使尽全力竞选,还是在11月3日大选中败给了民主党候选人拜登。但是他和他的支持者们并不服输,并且运用各种诉讼手段挑战计票结果,并把这场大选描述成民主党的一次偷窃,是被人为操纵的一次大选。但是既济卦的意思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已经尘埃落定。而且有意思的是,既济卦的最后一天是12月14日,恰逢美国各州的选举人团投票日,最终确定当选总统的日子。从这个卦也可以看得出来,这两个月份中所发生的事情已经尘埃落定,不会有任何变数。

但是既济的卦辞是:“亨小,利贞,初吉终乱。”这告诉我们,看似一切已经稳定,但是后面埋藏着很多危机。所以在这个时间段,看似一切都已经稳定的事态,在未来又会发生动荡和不安。这并不是说美国总统的选举结果会发生逆转,而是当选的拜登会非常艰难。现在看似赢得了选举,但是后面的执政过程中会充满困难和挑战。

对于中国来说,这段时间整个社会和经济恢复得很好,疫情已得以很好的控制。在这两个月中,中国的新增病例数只有十数例,都是从外来的输入病例,因此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是这样的情况能否维持很久,12月份开始的冬季将再次挑战中国的防疫能力。这是既济卦给我们的启示。

最后两个月,也就是公历的12月15日到明年2月11日,为山火贲卦。贲的意思就是山下有火,耀亮高山,看起来很好的意思。注意,这个好只是看起来好,结合上面两月的既济卦,会知道有大的危机在酝酿中,可能是疫情的卷土重来,或者其他的潜藏危机。

By 济谦先生许正

《三体》揭示了人性最恶的一面

人性问题,在这个看似高度理性化却又时常怪诞且不确定的时代,再次凸显出深入探讨的必要性。刘慈欣的《三体》虽是一部恢弘壮阔的科幻小说,其中却讨论了人性善恶的问题,尤其是如何面对普遍的人性之恶的问题。他分析了小说中的人们在黑暗森林状态中,如何根据自身对生存的理解来思考生死善恶问题,指出三体危机的实质在于,在黑暗森林中无处不在的死神面前,思考生命的意义。作者提出,“没有抽象的人性,人性就是生命的深度展开。只有尊重生命本身,珍视日常生活”,才是生命的尊严和对生命本身的尊重。

《三体》第一部,贯穿小说的明线,是主流人类社会侦破地球三体组织背叛地球之罪,逐渐使三体危机呈现在世人面前。三体危机的直接起因,是叶文洁借助太阳向太空发射信息,亲身经历的丑恶使她对人类文明彻底绝望,这构成了小说的另一条重要线索。因此,三体危机就是人类因为“文革”受到的惩罚。那时候,包括叶文洁在内的人类还远远没有认识到黑暗森林状态,都是根据自己对生存的理解,来思考生死善恶。这一部的实质问题是,如何来面对普遍的人性之恶。

叶文洁的理论及内在矛盾

叶文洁和她的理论有着深刻的内在矛盾,还不仅体现在这个黑暗森林的死局上。她自己的生活也陷入了死局。以革命的名义背叛亲人,使她最初感受到人类之恶,但她在投入新的理想之后,却也无情地杀害了自己的丈夫。她对杨卫宁的无情,与绍琳对叶哲泰的无情,何其相似!唯一的区别是,绍琳为的是个人的利益,叶文洁为的是一个新的理想。她为新的理想投入的激情,乃至对它天真的幻想,与她的妹妹叶文雪也如出一辙。更不用说她所带来的这场运动,又激发出多少人类之恶!

这场运动带来的最大牺牲,大概要算叶文洁的女儿杨冬之死了。叶文洁应该没有主动告诉杨冬她的发现,更没有吸收她进入地球三体组织,但她对世界的认识,对人性的观察,却很难不让杨冬知道,所以说:“我对冬冬的教育有些不知深浅,让她太早接触了那些太抽象、太终极的东西。”(Ⅰ.52)但她仍然非常注意把女儿往回拉,警告她不要轻易进入那个世界。但杨冬的世界还是充满了各种空灵的理论,“那些东西一崩溃,就没有什么能支撑她活下去了(Ⅰ.53)。

叶文洁也许始终不知道杨冬偷看了她的资料,但她应该清楚,杨冬之死与自己有莫大的干系。除了自己的教育对杨冬性格的影响之外,地球三体组织“扰乱研究者的思想”(Ⅰ.206)的计划,是包括杨冬在内的许多科学家自杀的直接原因——无论杨冬是被他们有意还是无意伤害的,这个事实都太恐怖了。无论如何,杨冬都是继杨卫宁之后,叶文洁理想主义的又一个牺牲品。如果说,杨卫宁之死还有些偶然,对于杨冬之死,叶文洁难辞其咎。

当叶文洁知道自己的理想主义已经彻底破灭,她也应该立刻想到了杨卫宁和杨冬的死,这不再是为了伟大事业而不得不付出的牺牲,而是为一个荒谬的理想付出的巨大代价,使叶文洁与她所憎恨的那些恶人没什么两样。

当她用尽最后的生命爬上红岸时,叶文洁的心情应该是非常复杂的。现在,红岸基地遗址已经不再是一项伟大事业的开端,而是她为之奋斗了多半生的荒谬理想的开端。这里,还有杨卫宁和雷志成的墓地,记录着她自己的罪。

爬上红岸这个行为,或许就是人类难得能有的“道德自觉”和“忏悔”,叶文洁经过这么多年,才比她所鄙视的那些人,多走出了这一步。但对于她对人类犯下的巨大罪行,叶文洁是无力忏悔的,因为,她给整个人类带来了最后的落日。

直到小说的第二部,我们才知道,叶文洁的忏悔还不止这些。在“走向她那最后的聚会”(Ⅱ.6)之前,叶文洁在杨冬墓前将黑暗森林理论最关键的部分告诉了罗辑,从而为人类最终战胜三体入侵,奠定了非常宝贵的理论基石。这个重要的细节提示我们,叶文洁虽然到最后才向自己承认其理想的内在问题,但就像许多口头上拒绝认错的人一样,她的内心早已涌动着深深的不安。

但就像三体人一样,叶文洁应该知道,掌握了黑暗森林的基本原理,人类就可以抓住三体人的命门,因而,本来以消灭人类暴政为目标的叶文洁,在这一刻,面对死去的女儿,不仅对那场聚会的结局没有把握,对地球三体运动的使命也已经产生了怀疑,尽管可能只是无意识的。

拯救之路的无望

在叶文洁遥望人类的落日的时候,她也把目光投向了齐家屯,那个曾经让她获得家的感觉的东北小村庄。她没能在三体文明找到战胜人性之恶的道德,唯一能暂时化解人性之恶的,是这个小村庄,但她在报复全人类的时候,已经把这个村庄里的所有人也一并报复了。

叶文洁超越黑暗森林的努力无可避免地失败了,她将三体危机带到了地球上,也将地球带进了更加无边的黑暗森林。但也是叶文洁留下了克服这场危机的线索。她倔强地相信,能有什么东西克服人性之恶,黑暗森林应该有个边界,尽管她不知道这边界在什么地方。

这和伊文斯的方案是截然不同的。伊文斯对世界的审判是彻底的,他以完全否定的方式对待人性之恶,三体文明只是一个抽象的符号,三体世界究竟与人类有什么不同,他根本就不关心。他只想毁灭人类,美好的天堂仅仅存在于他的心里,或者说,仅仅存在于对人类世界的毁灭行为中——人类之恶,其实也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并不是哪个人、哪种行为的恶,他并不想拯救哪种具体的生命,只想毁灭充满了恶的生命。这种态度看似极端,却是一种更简单、也更容易理解的解决方案。在无处可逃的黑暗森林中,除了对它的彻底否定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呢?像叶文洁那样,希望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一条拯救的道路,不仅是最终不可能的,甚至会使自己难免沾染上这充塞天地的罪恶。

暗森林中的生命是深不见底的,如果说有更多的维度,似乎也只是有更复杂的罪恶,有更多种罪恶的可能性。叶文洁小心翼翼地潜入到人性深处,虽然触手可及无处不恶,但黑暗森林中也曾闪过微茫的光芒,那就是齐家屯的点点灯火。既然有那样的村庄,既然有那样的温暖,又怎么能说黑暗森林中都是暗无天日的呢?这应当就是叶文洁不肯赞同伊文斯的根本理由。

尽管齐家屯这弱小的光芒不足以战胜四周无处不在的黑暗,这却决定了叶文洁不会采取彻底毁灭的态度来对待人类文明。生活中又何尝没有更多的光芒?杨卫宁的爱、与杨冬的相濡以沫、学生们的感恩、孩子们的天真,这是黑暗森林中不时闪出的一些亮光,叶文洁随时都可以感受到。但这些亮光,就像潜藏在黑炭下的火星,虽然几乎无处不在,但很难形成燎原之势。叶文洁刚刚捕捉到一点点火星,瞬间就又被无边的黑暗吞噬了,这使她非常无助。就在这时候,她得到了三体人的回复,于是幻想着三体人能够帮她带来熊熊大火,照亮这黑暗的世界,但没想到的是,三体人却是带着更加无边的黑暗而来的。

生活的尝试,生命的尊严

在三体危机带来的恐慌中,只有一个人真正表现出了生命的尊严和对生命本身的尊重,那就是史强。在小说第一、第二部中都有重要表现的史强,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形象。他在小说开头的形象是:“长得五大三粗,一脸横肉,穿着脏兮兮的皮夹克,浑身烟味,说话粗声大嗓。”(Ⅰ.1)

但这个一开始让汪淼非常厌恶的警察,很快就显示出其过人之处:“这个外表粗俗的家伙,眼睛跟刀子一样。”(Ⅰ.6)史强虽然级别不高,但在与地球三体组织的斗争中,他却是个决定性的人物:是他在地球三体组织的聚会时成功地将对方一网打尽,也是他想出了有效策略,杀死伊文斯,而又能截获“审判者”号上的三体信息。

这两次行动使地球三体组织遭到重创。但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当那些高级知识分子被突如其来的危机吓傻了的时候,只有史强还保持着生活的常识。他根本不去仰望星空,根本不考虑那些所谓终极的哲学问题,他关心的是买房子、孩子上学,以及一个又一个案子,他真正的看家本领是:“把好多看上去不相干的事串联起来,串对了,真相就出来了。”(Ⅰ.97)

能把这些表面上无关的事串在一起,除了天才的想象力之外,更重要的是生活的常识感,即常伟思看重的“经验”。正是靠了这种常识感,史强对事情的判断不仅远远超过汪淼、丁仪这些专家学者,更成为叶文洁和伊文斯的真正克星。

这也正是叶文洁和伊文斯最缺的东西。他们关心的是抽象的生命、形而上的善恶、作为集合名词的人类,却几乎没有真正的日常生活,甚至以刻意远离日常生活为荣。无论红岸基地、“审判者”号,还是充满终极问题的哲学著作,都距离生活极其遥远。本来有着日常生活的汪淼,在倒计时面前也完全乱了方寸。

而叶文洁虽然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但也并不甘于沉溺在日常生活中,她对杨冬教育最大的失败,就在于没有教给她日常生活。她之所以觉得在齐家屯的那几天最温暖,是因为她暂时被拉回了日常生活。多年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伊文斯,与日常生活近在咫尺,却根本无兴趣进入。要不然,为什么大兴安岭的小村庄充满了温暖,黄土高原上的村民就都成了魔鬼呢?日常生活,便是那黑炭下的火星,其实无处不在,完全可以燎原,但是,火星必然会烧出黑炭来,没有独立存在的火星。在叶文洁和伊文斯那抽象的概念中,善恶永远对立,他们试图从人类的生活中消灭恶,保留善,就如同消灭身体保留灵魂一样,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人性善还是人性恶,这个古老的命题本就充满了争议。人们诉诸的理由往往是,多少人在作恶,多少人在行善,这样争论下去,这个问题永无答案。然而,在更深的世界文明传统中,叶文洁的这种人性论是非常靠不住的。

伊文斯之所以认为人性恶,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看到了多少动物被杀害,多少物种在灭绝,而是因为一个更深刻的理由:人类不可能做到对所有物种一视同仁,不可能接受物种共产主义,一句话,人没有上帝那么好,所以就是恶的,这就像黑暗森林一样,无可反驳。所以,人类应该遭到灭种的惩罚。但史强诉诸的,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中国智慧:生之谓性。没有抽象的人性,人性就是生命的深度展开。只有尊重生命本身,珍视日常生活,才谈得上善恶问题。谁也无法否认浩劫中的作恶,谁也无法认可物种灭绝的正当,但因为这些恶行就去随意杀人,甚至灭绝人类,本身就是最大的恶。而人性的力量,也正在生命本身。

当汪淼和丁仪陷入极度绝望中的时候,史强带着他们到华北平原去看铺天盖地的蝗虫,告诉他们:“把人类看作虫子的三体人似乎忘记了一个事实:虫子从来就没有被真正战胜过。”(Ⅰ.296)虫子不可能被真正战胜,不是因为它们有什么技术,而就在于生命本身的力量。于是,“三个人沐浴在生命的暴雨之中,感受着地球生命的尊严”(Ⅰ.297)。史强不懂科学,也不懂哲学,但他懂得生活,这就是他的一切力量之所在。

史强不会去问那些有关善恶的哲学问题,因为在生活本身面前,善、恶都只是概念。二百多年之后,罗辑对史强讲清楚了善恶的问题:“下面要定义两个概念:文明间的善意和恶意。善和恶这类字眼放到科学中是不严谨的,所以需要对它们的定义加以限制:善意就是指不主动攻击和消灭其他文明,恶意则相反。”(Ⅱ.443)

最早发现黑暗森林理论的叶文洁并没有理解这一点,她天真地认为三体文明一定更善良,因为经历过太多恶的她,也把善抽象化了,伊文斯更是如此。但罗辑明白,生命才是第一级的概念,善、恶并不是。生命为了保存自己而攻击其他生命,虽然是恶的,却也是生命的必然要求;生命不需要攻击其他生命也可以活下去,从而不发动攻击,那就是善的。但若生命在面临威胁时仍然不攻击,甚至邀请其他生命来攻击自己,那就是愚蠢了,因为如果连生存都得不到保障,就根本谈不上真善美。

而地球三体组织做的,就是这样的事,因而对于地球上的生命而言,是邪恶的背叛,比叶文洁和伊文斯所经历过的所有恶都更罪恶。黑暗森林的可怕之处在于,生存的需要会使生命必然攻击其他生命。但地球上的人类通过社会和政治制度,使人们之间不必相互攻击也能生存下去,并且认为不相互攻击是理所当然的,这才是黑暗森林中最大的奇迹。叶文洁和伊文斯都是出于这种理所当然,而无法容忍人类当中一些没有按照这种生活方式做的人,并对他们充满了愤慨。

然有这么多地球人“憎恨和背叛自己的物种”(Ⅰ.239),这一点本身就是文明过于发达的一个结果,因为文明的自我修正能力,是在道德观念相当牢固的文明中才能产生的。正如但丁在地狱中的各种罪人身上可以看到人性的闪光之处,地球三体运动这样大规模的背叛运动,恰恰证明了地球文明的尊严。

当然,这种尊严会阻碍人类去认识黑暗森林,这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道理。黑暗森林,就是由生命最低的维度构成的社会。人类沉在深度文明中过久,以致不能看到生命那最简单的现实。最早接触外星人的叶文洁花了大半辈子才认识到,要找过着“正常人的生活”的罗辑,来传承她的宇宙社会学,但史强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这个层次。

从深度文明中浮到表面上,获得生命的常识感,会使人类有更明晰的理性和力量,但只有深入文明当中,才能有更丰富的生活。这两个方面,都是文明生活所不可缺少的。

黑暗森林法则的现实意义

科幻小说《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使作品中的人类与敌对的三体人建立起了一种“黑暗森林威慑”,即通过威胁公布其星球坐标的方式,使三体人忌惮被更高级文明发现并毁灭的后果,因而停止入侵地球。透过文本,结合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不难发现“黑暗森林法则”与“核威慑理论”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二者具有同样的现实主义范式,相似的基本假设,以及类似的演绎推理。本文将通过对比二者的近似范式(“宇宙社会学”与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和共同机制(威慑理论),分析“核威慑”理论在该作品中的应用,并具体分析威慑成功与失败的关键要素、探析“黑暗森林威慑”与核威慑的差异之处。

【关键词】核威慑,威慑理论,现实主义,“黑暗森林法则”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不管是不是猎人,不管是天使还是魔鬼,不管是娇嫩的婴儿还是步履蹒跚的老人,也不管是天仙般的少女还是天神般的男孩,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这就是对费米悖论的解释。”

——刘慈欣 《三体II黑暗森林》

“在人人相互为敌的战争时期所产生的一切,也会在人们只能依靠自己的体力与创造能力来保障生活的时期中产生。在这种状况下,产业是无法存在的,因为其成果不稳定。这样一来,举凡土地的栽培、航海外洋进口商品的运用、舒适的建筑……文艺、文学、社会等等都将不存在。最糟糕的是人们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人的生活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 《利维坦》

“黑暗森林法则”是我国优秀科幻系列小说《三体》中的一个重要设定,其主要内容为:宇宙中所有文明的首要目标都是生存,而宇宙中资源总量有限,且一个文明无法判断另一个未知文明的善意或恶意。因此,当一个文明的所在位置暴露时,便必然会招致其他更高级文明的打击而被毁灭。基于这一法则,在系列第二部中,男主人公罗辑向正在入侵地球的外星高级文明——三体人发出警告,以向全宇宙公布三体人母星的具体坐标为威胁,迫使三体舰队转向,进而建立起了地球人与三体人之间的“黑暗森林威慑”,成功维持了两文明间62年的和平(这一时期被称为“威慑纪元”)。

可以看出,罗辑为阻止三体人入侵所采取的战略,本质在于“威慑”(Deterrence):以实力让对手感到害怕,令对手惮于两败俱伤甚至是同归于尽的严重后果,因而不敢轻易发起攻击。这一战略与始于冷战时期的“核威慑”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从理论范式、机制设计到应用效果都有诸多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小说中的“黑暗森林威慑”在罗辑的后继者无法承担威慑任务后失效,使人类和三体星球都遭受灭顶之灾;而“核威慑”不仅保障了冷战时期人类文明没有毁于美苏两国的核战争,且至今仍为维护世界的相对和平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从“黑暗森林法则”与核威慑理论所从属的理论框架——“宇宙社会学”与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开始比较,理清两者相似的理论范式,进而再通过核威慑理论的理论内容与实践应用,解读“黑暗森林法则”的本质,分析其生效与失效的根本原理。

所有人与所有人的战争”:“宇宙社会学”与现实主义理论

《三体》中的“黑暗森林”这一法则是从罗辑建立的“宇宙社会学”中推演而来的。这一学说认为,有两条基本公理:1.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2. 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在此基础上,又引出了 “猜疑链”(一个文明无法判断另一个文明是否具有恶意,也无法获知对方对自己是否具有恶意的判断,由此产生循环往复的猜疑链)和“技术爆炸”(文明的进步速度并不匀速,弱小文明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超过更强大的文明)的概念,由此推论出了“黑暗森林法则”:对高级的宇宙文明来说,当发现一个未知文明时,由于“猜疑链”的存在,探测成本高于打击成本;而在对方出现“技术爆炸”前,最佳的选择就是毁灭对方——这种残酷的黑暗状态,就是宇宙的常态。

类似于小说中的“黑暗森林”状态,其实早在约四百年前就被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用“自然状态”(State of Nature)的概念系统阐释过了。霍布斯认为,在国家诞生之前,人类处于一种平等、自由的自然状态之中,但由于人趋利避害的本性,出于恐惧和欲求,加上彼此间的猜疑,总是会选择互相攻伐,以保证自己的生存安全,这种充满战争的自然状态被霍布斯称为“所有人与所有人的战争”。尽管在社会契约基础上成立的国家使得人们走出战争状态,免于被剥夺生命的恐惧,但在国际社会中,并没有一个高于主权国家的“世界政府”来结束国家间的“自然状态”,各个主权国家仍然要通过自助(self-help)的方式来保障自我的安全——因此,霍布斯的学说也就成为了现代国关理论中,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anarchy)这一基本假设的重要理论来源。

从国际关系学的角度来看,这门“宇宙社会学”几乎就是现实主义理论的“宇宙版”——两者对各自学说的理论范式界定,对国际(星际)体系的基本假设,再到对体系内行为体的认识,都如出一辙(即便前者研究的对象是更广阔的宇宙尺度上的“文明间关系”)。

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认为,“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基本状态(Kenneth Waltz, 1979);主权国家是国际体系的主要行为体;“人性本恶”是分析的出发点,政治受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所支配(Hans Morgenthau, 1948);国家需要最大限度地扩大其权力或安全(古典现实主义者与新现实主义者在这一点上有分歧:前者认为权力即是国家追求的目标,后者认为权力是保障安全的手段);而进攻性现实主义(Offensive Realism)者更是认为,无政府状态导致国际安全的稀缺,国家为获取安全而展开的激烈竞争迫使国家采取进攻性的战略,结果便常常导致冲突和战争(John J.Mearsheimer, 2001)。

同样,“黑暗森林”状态也就是宇宙尺度上的“无政府状态”;宇宙中一个个孤立的文明便构成了这一体系中的基本行为体;行为体中的个人也必须对他人保持恐惧与警惕——如同《三体Ⅲ·死神永生》中的人物维德所说:“失去人性,失去许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文明的第一目标是生存,为此必须不断扩张……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三体》中的“宇宙社会学”与现实主义理论从范式到基本假设,有如下相似之处(如表1所示):

“宇宙社会学”现实主义
国际(星际)体系基本状态“黑暗森林”无政府
主要行为体宇宙文明主权国家
首要目标生存安全/权力
人性观点无从判断(“猜疑链”)人性本恶
行为体间关系观点敌对、猜疑竞争、非合作

(表1 《三体》中的“宇宙社会学”与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比较)

由于“祖师爷”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学说已提供了经典的阐述,因此一个了解现实主义理论的人,在读到“黑暗森林法则”时,应该是不会为这一残酷法则的“黑暗”程度感到惊讶的。由于两种理论的相似假设与推论,我们甚至可以大胆猜想:如果不是因为得到了叶文洁(最早发现并联络三体文明的关键人物)的点拨,那么在“三体危机”中,最早发现“黑暗森林法则”的,极有可能是一位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学者,而不是罗辑这位社会学家。

2“恐怖平衡”:威慑为什么带来和平?

既然“宇宙社会学”与现实主义理论有如此相近的理论范式,那么自然也会派生出相似的安全战略——在小说中是罗辑与三体人建立的“黑暗森林”威慑,在现实中则是大国间的核威慑。

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的核武库中均拥有足以毁灭世界文明数十次的核武器。然而,尽管局部战争和核危机不断,美苏两国却并没有真正使用核武器攻击对方本土,也没有爆发一场新的世界大战。这种铁幕之下的相对和平,恰恰建立在双方都拥有足以毁灭对方的核力量的基础之上,因而形成了一种“恐怖平衡”(Balance of Terror)。

在《三体》世界中,人类与三体人间的互相威慑,也体现了类似的逻辑:威慑(Deterrence)。

1. 《三体》中的“黑暗森林威慑”

在《三体》中,面对科技远远领先于人类的侵略者——三体人,地球人无法从正面抗争,因此利用三体人思维透明、不懂得欺骗的弱点,启动了“面壁计划”,让“面壁者”通过隐蔽的思维找到破解之法以阻止三体人的进攻。在其他三位“面壁者”的计划都宣告失败后,罗辑终于以“黑暗森林法则”这一规律武器与三体人谈判,建立起“黑暗森林威慑”,并以一己之力维持了两文明间长达62年的和平期。

“黑暗森林威慑”的建立,基于“黑暗森林法则”的推论:宇宙中的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其他文明都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文明都将会被很快消灭。因此,罗辑向三体人发出威胁:如果三体人继续入侵地球,他将利用太阳核弹链,向全宇宙广播三体世界与周围三十颗恒星的相对位置(同时也会暴露地球的位置)。如果他真的这么做,那么按照“黑暗森林法则”,地球和三体星球的存在都将被其他高级文明知晓,从而招致灭顶之灾。忌惮于这种“同归于尽”的可怕后果,三体人不得不答应了罗辑的要求,命令其舰队转向,并在罗辑担负威慑任务的62年里始终维持着与地球的和平状态。在这62年里,罗辑先是掌控太阳核弹链的起爆开关,后来又掌握引力波发射器的发射开关(两者的功能都是向宇宙广播星球的位置),成为了悬在两个文明命运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的“执剑人”。

遗憾的是,承平日久的生活让地球人对罗辑所担任的“执剑人”角色产生了恐惧,担心把两个文明的命运交给一个独裁者主宰的后果。因此,人类通过选举产生了第二任“执剑人”——即广受读者诟病的“圣母”程心。由于三体人判断程心没有按下发射按钮的勇气,因此在 “执剑人”交接15分钟后,便对地球发起了进攻,彻底摧毁了地球上的引力波发射装置,导致维持了62年的“威慑纪元”自此终结。幸而,在太阳系之外的人类利用“万有引力”号飞船(具备发射引力波广播功能)向全宇宙进行了引力波广播,公布了三体星球的位置,令三体世界在更高级的文明打击下毁灭,不得不停止入侵地球的计划。而太阳系也遭到了高级文明用“二向箔”进行的降维打击,人类文明与三体文明最终毁灭,仅有少数个体幸存。

2. MAD: “相互保证毁灭”原则

核威慑战略得以建立,关键在于“相互保证毁灭”(MAD, 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能力。

“相互保证毁灭”原则派生于美国前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Robert Strange McNamara, 1963)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保证破坏”原则,即美国在遭到苏联先发制人的核打击后,其残存核力量仍然能够毁灭苏联“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人口、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工农产业”的报复破坏能力。根据评估,在1967年左右,苏联也具备了对美国同等的报复能力。

核武器这种战略武器一旦发射,就会造成毁灭性打击。这种打击是双向的:核战争的攻击方可以给对手造成毁灭性伤害,也会招致对手同样的毁灭性反击。因此,核战争中没有真正的赢家。正是由于核武器的巨大威力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一方即便没有很大的核能力,另一方也不敢冒着毁灭性风险发动战争,这被美国著名政治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Jr, 1990)称为“水晶球效应”(Crystal Ball Effect)。同时,约瑟夫·奈(2009)指出,核武器让核威慑(通过恐吓使对方不做某事)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战略,核武器也因此成为了一种“不可被使用”的战略武器。在核威慑下的博弈中,双方的较量也更多是心理上的,而不是物理上的。在“疯狂的”(MAD)“相互保证毁灭”原则之下,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就成了“假如你攻击我,我们可能无法阻止你的进攻,但是我手中的报复手段是如此强大,以至于你不敢首先对我发动攻击”,由此便形成了核威慑下的“恐怖平衡”。

核武器的“相互保证毁灭”原则不仅可以保证美苏两个势均力敌的超级大国不轻易发动战争,也成为了小国保障自我安全、制衡大国威胁的工具。例如,在2018年以前,朝鲜宣称自己的“拥核”目的是为了确立核威慑和针对美国的战略平衡,并在2016~2017年内积极开展核试验、频繁试射弹道导弹以展示其核力量。虽然朝鲜与美国国力相差甚远,根本不可能通过常规军事手段防御美韩联军的进攻或阻止美军的核打击,但由于其核武器的存在,美韩也不敢冒着遭受朝鲜核武器报复性攻击的巨大风险,对Kim Jong-un政权采取军事行动,而只能使用经济制裁、美韩军演等有限遏、威慑制手段。正如一个政治笑话所讲:

问:为什么要攻打伊拉克?

美国:我们怀疑他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问:为什么不攻打俄罗斯、朝鲜?

美国:他们真的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同样,在《三体》中,虽然地球人与三体人的科技、军事实力相比,悬殊程度远大于朝鲜和美国的实力对比(三体人的一枚“水滴”探测器就摧毁了人类舰队的几乎所有飞船),但是,由于罗辑手中有足以使两个世界同归于尽的太阳核弹链/引力波按钮,地球人也就掌握了对三体人的“相互保证毁灭”能力,威慑(Deterrence)因此得以成立。

3. 二次打击能力

要想使得核威慑得以维持,不仅需要大量的进攻型核武器,还需要保证己方核武器在遭受对方先发制人的打击后,仍具有反击报复能力,即“二次打击能力”(Second Strike Capability)。

由于在第一轮核打击中,打击的首要目标一定是目标国家的核设施,因此,要取得核威慑能力,就必须保证自己的核武器在承受第一轮打击后,仍然能有残存力量对对方的大城市、工业中心等高价值目标造成毁灭性打击。具备二次打击能力,也就成为了一个有核国家拥有成熟核威慑能力的标志。

提高二次打击能力的关键,就在于提高己方核武器在第一轮核打击下的生存率。这不仅要求拥核国家应具备一定的核弹头数量,也要有多元、高效的核武器投射工具,因此也加剧了有核国家间的核军备竞赛——不仅是核弹头数量的竞赛,更是核武器“存活率”的竞赛。在冷战对抗期间,美国空军曾部署装载有核弹的B-52战略轰炸机24小时在空中巡航,以保证接到核攻击指令时能第一时间做出回应。这是为了确保美国拥有一次打击能力,能够在必要时对苏联展开先发制人的核打击,也保证了美军具有了在美国本土遭遇攻击后展开报复性的“二次打击”的能力。同时,美苏双方都设法提高了自己的二次打击能力。

例如,构筑能够抗攻击核打击的地下洲际导弹发射井、部署在大洋深处待命的核潜艇、装配可移动的核导弹列车、建造迷惑对手的假核设施等。

具备了一定的二次打击能力,即具备了初步的核威慑能力。美国之所以不敢对朝鲜的核设施展开“外科手术式”打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朝鲜的核武器极有可能分散隐藏在山洞之中,很难被一次性全部摧毁。而根据专家分析,朝鲜于2017年试射的“火星-14”号洲际导弹射程可达6000公里,已有能力攻击美国本土。假设朝鲜已经有了数枚携带核弹头的导弹,即使数量不足美国的百分之一,在美国对朝鲜发动核打击后,如果朝鲜藏在各处的隐蔽核武器对美国展开二次打击,即使不能危及美国本土,驻韩美军、驻日美军以及美国夏威夷群岛也极有可能成为朝鲜的报复攻击目标,出于投鼠忌器的心理,美国也不能完全通过武力逼迫朝鲜“弃核”。

《三体》中,在太阳系外的“万有引力号”飞船,也就成为了人类最后的“二次打击”手段。在地球表面的引力波发射装置被三体人完全摧毁后,远在地球之外、载有引力波发射装置的“万有引力号”就如同在第一轮核打击中幸存的一艘核潜艇、一架战略轰炸机、或是一枚装载着核弹头的轨道卫星武器,向全宇宙发射了三体星球的坐标,从而完成了对敌人(三体人)的“二次打击”保证了与对手“相互摧毁”。而人类过分重视一次打击能力,忽视二次打击能力,没有建造更多“万有引力号”那样的可移动引力波发射装置,也成为了“黑暗森林威慑”中的一项重大战略失误(事后人类也做出反思:问题不在于引力波发射台的数量,而在于部署的位置——如果已经建造的23座发射台不是在地面而是在太空的话,三体人很难通过一次攻击就全部消灭它们——但遗憾的是,“万有引力号”只有一艘)。

值得一提的是,《三体》中负责发动二次打击的“执剑人”角色,在历史上也有迹可循。在冷战时期,随着强硬的里根总统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战略计划),苏联方面担心既有的核平衡被打破,因此开发出了一套“边缘系统”(Perimeter),西方称之为“死亡之手系统”(Dead Hand)。这套系统的目的在于保证苏联能够对美国的核打击予以还击——即使克里姆林宫和苏联国防部的所有高官在美国的核打击中丧生,这套系统也能自动识别危机状况,向全苏联境内的洲际导弹发出广播,这些洲际导弹在收到这个广播后将会自动发射。而为了避免计算机的误判,这套系统配备了三名不需要很高军衔的苏军军官控制系统开关。而这三名控制室里的值班人员,就扮演了类似于罗辑的“执剑人”角色——他们手上的开关,掌握着两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生死。

4. “囚徒困境”与威慑原理

“黑暗森林威慑”与核威慑背后的逻辑,即“互相保证毁灭”原则与威慑的稳定效应,都可以用博弈论中的经典非零和博弈模型——“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来解释。

囚徒困境假设了这样一种情境: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情况。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十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实,二者都判刑八年。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最终导致纳什均衡仅落在非合作点上的博弈模型 (Merrill Flood & Melvin Dresher, 1950)。

囚徒困境解释了为什么在合作可以使双方取得“双赢”结果时,合作依然难以达成,也解释了为什么“威慑”成为了有核国家的最佳选择。

在美苏冷战与“三体危机”中,博弈双方都面临着与囚徒困境中的“囚徒”相似的选择:核武器与“黑暗森林法则”的毁灭性威力意味着,任何一方发起攻击,最终的结果都是灾难性的。如果美国对苏联首先发起核打击,或人类首先公布三体星球的坐标,那么苏联与三体人也必将发起同样的还击,因而造成两败俱伤的“双输”局面。由于安全和生存是双方共同的首要目标,因此,博弈双方均保持各自的武器瞄准对方,却不轻易发动进攻(类似于囚徒困境中的双方均“招供”选择),就成了这一困境的最优解。如表2所示,左边数字代表三体人(苏联)的收益,右边数字代地球人(美国)的收益,博弈将呈现如下四种结果。而由于对方报复手段(二次打击能力)的存在,单方面的进攻行为并不能保证“损人利己”的最高收益,因此双方均会倾向于维持现状而不是打破平衡。

地球人(美国)
三体人(苏联)是否发动核打击/暴露对方坐标?
1, 1-3, 2
2, -3-2, -2

(表2 “黑暗森林威慑”与核威慑的博弈论模型)

由此可以看出,“囚徒困境”的存在让彼此拥有“保证毁灭能力”与“二次打击能力”的双方趋于选择“威慑”战略,即通过迅速和压倒一切的报复能力威胁对手,防止其进行某种行动。这是冷战之下“核阴云”密布,却并无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也是拥有压倒性优势的三体人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罗辑面前放弃进攻,选择和平的原因。

3威慑成功的要素:威慑=实力×决心×对手相信

然而,“黑暗森林威慑”持续62年后、在人类实力远比62年前更强的时候,对三体文明的威慑却宣告失败。这说明,拥有威慑能力并不是保证威慑成功的全部条件。接下来本文将探讨,成功的威慑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要素。

1. 威慑的公式

美国著名战略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同时也是“威慑战略”的权威提倡者亨利·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曾提出,战略威慑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有力量、有使用力量的意志和被对手充分估计到”。同时,三者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相乘,因此三者缺一不可——如果其中任何一个要素为零,则威慑效果将变也为零(Kissinger, 1961)。将这一结论公式化,则为:

威慑(Deterrence)=实力(Capability)×决心(Resolve)×对手相信(Belief)

威慑的有效性要保证“在物质与心理之间,有形与无形之间,虚拟与真实之间”做出必要的调节。核威慑并不是唯一的威慑形式,其他可供灵活选择的策略还有:举行各种规模的军事演习、发动和进行军备竞赛、实行平时和战时封锁、加强在某些关键地区的军事存在、改进武器系统、以阅兵式展示军事实力等(《战略与管理》,1996)。

在核威慑中,实力外的另外两个要素比其他常规武器威慑更为重要。因为正如约瑟夫·奈所说,核武器的强大破坏力让传统战争中的动员和战争准备失效——因为核战争在几个小时内就可能爆发(Nye, 2009)。一触即发且后果不堪设想的核战争,要求核按钮的掌控者(在现实中是各国的最高领导人,在《三体》中则是“执剑人”)必须具有果断的品质和坚定的决心,且必须要通过各种手段让对手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与决心——在遭到核攻击时,可以在短短几分钟的反应时间内按下核按钮,实施核反击。

《三体》中“黑暗森林威慑”的失效,除了不重视“二次打击能力”的战略失误,人类犯下的最致命错误就是选错了“执剑人”,导致威慑的两个关键要素“决心”与“对手相信”几乎完全丧失,因而招致灭顶之灾。

托马斯·谢林(Thomas Crombie Schelling, 2008)曾指出,对成功的威慑来说,最难的部分在于向对方表明自己的意图,也就是三要素中的“对手相信”。在《三体》世界的设定中,由于三体人可以通过二维展开改造后的智能微观粒子“智子”侦查、通讯,所以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三体人面前暴露无遗,三体人可以随时监控并核实人类一切行动的可信度。因此,对人类来说,只要拥有“决心”,是很容易向三体人展示并使之“相信”自己的决心的,也即,除“能力”外的两个要素,在对三体人的威慑的特殊条件下,实际上可以合并为一个要素。

2. “黑暗森林威慑”失败的原因:“决心”与“对手相信”的缺失

无疑,罗辑是一位优秀的“执剑人”,他在最绝望之时以自己的生命相要挟——如果自己的生命停止,对三体人的“黑暗森林威慑”将自动启动——从而使得三体人充分理解了他的威慑决心,愿意与他谈判并议和。在他担任“执剑人”的57年生涯里,三体人根据他们建立的人格模型分析出,罗辑的威慑度“如同一条凶狠的毒蛇”,在90%~94.6%之间浮动。因此,只要罗辑还执掌着悬在两个文明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引力波发射开关),在有充分的威慑能力的前提下(完备的引力波发射台),三体人可以感知并相信罗辑的坚定决心,明白如果自己发动进攻,罗辑有至少90%的可能性会按下开关,就如同遭到核打击的领导人按下核按钮一样,选择与之同归与尽。因此,在62年的“威慑纪元”中,三体人始终不敢轻举妄。

而相反,人类由于在和平与民主的环境下发展了62年,对外部的威胁产生了懈怠,也对等同于独裁者的罗辑产生了不信任感,因此推选决心了更具有爱心与亲和力的程心做下一任执剑人。然而,根据智子后来的透露,程心的威慑度只有“可怜的10%”,且十分稳定。这也就意味着,在“能力”这一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当罗辑将引力波开关交给程心的一瞬间,“决心”与“对手相信”这两个要素便陡然下降了至少80%,让原有的威慑效果大打折扣。对三体人来说,这也意味着进攻的风险也大大降低——程心只有10%的可能性会选择按下开关,于是便在“执剑人”交接仅仅15分钟后便发动了进攻,彻底摧毁了地球上的引力波发射台,令“能力”这一要素也不复存在,让“黑暗森林威慑”彻底失效。而程心在面临打击时选择扔掉开关的表现,也验证了三体人的推断。如果不是三体人错误地认为“万有引力号”已被摧毁,可以想象,故事中的地球将很快被三体人所奴役。

虽然书中没有详细描述三体人对地球“执剑人”威慑度的计算方法,但不难推断,“威慑度”并不等于“危险度”——高威慑度的“执剑人”并不是疯子或战争狂人,而必须是果断且冷静的理性分析者,能够判断危险到来的时机,并能在最短时间内采取反制措施,即使以整个文明陪葬为代价也在所不惜。罗辑与另一人物维德(威慑度保持在100%)具备这样的胆识与气魄,因此对三体人来说,这样的“执剑人”就使得人类对三体的“黑暗森林威慑”完全具备了“能力”“决心”与“对手相信”这三个条件,因此改变现状的进攻或挑衅行为都是极度危险的。反之,低威慑度的程心让后两个要素几乎荡然无存,人类对三体人的威慑能力也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3. 虚张声势策略:“黑暗森林威慑”与“核威慑”的差异

《三体》毕竟是一部科幻小说,书中一些三体人与地球人的差异也导致了个别条件的不同。

如前所述,由于三体人无处不在的监控,人类的“能力”“决心”以及与之相随的“对手相信”这三要素实际上对三体人是完全透明的。这也就意味着,人类的“虚张声势”策略(Bluff)对三体人是几乎无效的。小说中除罗辑外的三个“面壁者”之一雷迪亚兹也试图采取类似于“同归于尽”的方法建立对三体人的威慑——通过引爆巨量氢弹产生连锁反应毁灭太阳系的做法,逼三体人就范。然而,他的计划被三体人识破,并被告知“主不在乎”,因此这一威慑计划也变成了被拆穿的“虚张声势”,宣告失败。

与此相对,三体人由于思想的透明性,也不善于运用欺骗的方法,所以他们所作出的一切威胁或承诺都是可信的——这对人类来说又是一个优势。

但在现实中,各主权国家的军备建设与决策过程更像是“黑箱操作”,对外几乎是不可见的。这就导致,在现实中,国家间可以通过信息的不对称来进行“虚实结合”的策略,以替代完全可靠的威慑战略。基辛格(1962)曾这样表述虚张声势策略的效果:“一个虚张声势却被认真对待的举动,比一个明明是威慑却被理解成虚张声势的举动更有用”。

有核国家,特别是刚刚跨过核门槛的国家,可以通过“夸大自我实力和意图、释放虚假信号和推行不透明政策,以及不经意间越过政策红线的边缘政策”,迫使对手误以为自己具有充分的威慑能力,因而放弃进攻(左希迎, 2017)。例如,朝鲜在2016~2017年进行了3次核试验与二十余次导弹试射,其做法不仅可以向敌对国家展示自己的能力、决心,令对方更加重视朝鲜的“核威慑力”,也可以通过这些方法隐藏自己的弱点。同时,朝鲜也可以利用其国内政治信息的不透明,将“拥核”与“弃核”当作一张政治牌打出,以便在与韩国和美国的谈判中获得更多的筹码和更大的回旋余地,以保障自己的安全并扩大潜在的利益。

然而,这种妥协与斡旋,在《三体》的世界中是难以想象的——人类信息的完全透明和三体人思想的透明,再加上“黑暗森林法则”恐怖后果的透明(类似于核武器的“水晶球效应”),让人类与三体人别无选择,除了双方针锋相对、神经时刻紧绷的绝对威慑,不存在任何欺骗与挑衅的可能。如果一方稍有妥协,威慑便宣告失败。

结 语

“黑暗森林”只是一个小说设定,而不是严谨的社会科学理论。这一法则存在着诸多经不起仔细推敲的漏洞。在作品第三部《三体Ⅲ死神永生》中,作者刘慈欣借书中人物关一帆之口说出:“黑暗森林状态对于我们是生存的全部,对于宇宙却只是一件小事。如果宇宙是一个大战场——事实上它就是——在阵地间,狙击手们射杀对方不慎暴露的人。比如通信兵,或伙头军什么的,这就是黑暗森林状态;对于战争来说它是一件小事,而真正的星际战争,你们还没见过”——这就好比在不同的范式下,原有的理论也不再有效一样,在更高维度的宇宙中,“黑暗森林”不再是文明间的基本状态‘;在“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理论中,现实主义者们笃信的“无政府”状态也不再是国际社会的“自然状态”,而是国家在互动时共有的观念造成的(Alexander E. Wendt, 1992)。

刘慈欣本人也承认,他本人并不相信黑暗森林体系是真的,”只是出于小说的创作需要才这样写的”。

然而,对照历史与现实,可以看出“黑暗森林法则”并非完全是空中楼阁。在人类与三体人的相互威慑中,我们不难看到冷战下核阴云密布的“恐怖平衡”。书中的诸多要素也都可以找到其现实中的翻版,例如“黑暗森林法则=核威慑”,“黑暗森林状态=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太阳核弹链/引力波发射开关=核按钮”,“万有引力号=二次打击手段”,“宇宙社会学=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等一一对应的同等概念。

“黑暗森林”也许并不是宇宙的全部,就如同“无政府”也未必是国际关系颠扑不破的真理一样。《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可以视为一则虚构的“核威慑理论”案例,也生动地展示了威慑失败的原因与后果。在感慨“黑暗”之余,我们既要记住曾经的和平从何而来,防止在过长的和平中诞生“程心”式的“执剑人”;也要“风物长宜放眼量”,探寻更多的可能性,为和平、合作、和谐的国际(星际)关系提供新的范式。

By 邵景楷吴飞

美版拼多多Temu能在美国站稳脚跟吗

2022年9月1日,拼多多出海跨境电商Temu在美国低调上线。早期,Temu并没有掀起波澜,上线40天,美国App Store免费购物应用下载量榜单前10名中,不见其身影。10月18日,Temu短暂地掀起了水花,冲上了排行榜首,随后,又逐渐退居亚马逊、SHEIN、沃尔玛和耐克之下。

国内外对Temu出海究竟有没有胜算争议不断。复制拼多多在国内的低价战略,能否撼动美国电商霸主亚马逊的地位,一时之间,似乎都给出了较为消极的答案。

到了11月,事态出现了转折,Temu已经连续霸榜美国App Store购物类下载排行榜一周以上。而上一个终结了亚马逊登顶榜单的,正是被称为跨境电商黑马的SHEIN。

那么,美国人到底如何看待Temu?

制图:品牌工厂 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美国人永远不会对便宜货说不”

据媒体报道,上线两个月,Temu的GMV已经突破了9000万美元,年底前GMV目标是3-5亿美元,未来一年的目标是30亿美元,5年内到达300亿美元。而快时尚界的宠儿SHEIN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用了10年。

据悉,席卷了全球快时尚市场的SHEIN,预计2022年,GMV可达300亿美元。

Temu的第一步目标看似有些遥远。但随着欧美销售旺季,尤其是黑色星期五的到来,Temu一刀比一刀砍得狠。

实际上,Temu上的黑色星期五早就已经开始了。正如美国媒体所报道的,“Everyday’s Black Friday”,Temu上每天都是黑色星期五,全场商品最高可享3折优惠。补贴后的结果是,一台空气炸锅2.99美元、10双袜子1.87美元,一双女款运动鞋1.85美元。

Temu狂撒福利是一回事,消费者愿不愿意降级消费是另一回事。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2021年人均收入达3.8万美元,美国人也会对价格敏感吗?美国的零售媒体2PM评论道,“美国人永远不会对便宜货说不,如果有的话,那肯定是资本主义的诅咒。”

从Lululemon到优衣库(以紧身裤为例,前者的价格是后者的2倍),从Natori到Target(以内衣为例,前者的价格是后者的10倍),美国消费者表示,自己正在寻找更便宜的替代品。根据美国多家公司的信用卡数据,近几个月,美国人在奢侈品上的支出放缓,这意味着有钱人也在收紧口袋。

消费降级风暴正在席卷美国,而Temu恰好满足了美国人对超低价格的极致想象。

在Temu热卖的一款价格8.42美元、销量1900的联想蓝牙耳机评论中,品牌工厂发现,大部分消费者都表达了对价格的满意。其中一条热评表示,这款蓝牙耳机可以很好的作为Aftershokz的替代品。

Aftershokz是一家骨传导耳机品牌,在亚马逊的耳机售价为129.9美元。而在亚马逊上,同类骨传导蓝牙耳机的最低价格为18.59美元,销量为230。

这可能意味着,美国消费降级使Temu正在蚕食亚马逊的低价位产品市场。

难以“收买”美国顾客

以超低价策略入局美国电商市场,Temu虽然掀起了水花,但美国舆论并不认为Temu会对亚马逊造成任何威胁。

Wired评论道,Temu的快速增长是人为诱导的结果,通过补贴早期客户获得口碑。但获得美国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是Temu要面对的最困难的问题之一。

还有媒体表达同样的担忧,一位从事跨境业务的行业人士表示,海外消费者更习惯在亚马逊上购物,即便有了Temu,他们还是会去亚马逊购买已经想好的产品和品牌。所以,Temu可能会蚕食亚马逊在部分领域的市场份额,但不可能危及亚马逊在美国市场的主导地位。

不过,Temu也很重视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度,在培养美国用户的购物习惯上,可谓是挥金如土。据悉,Temu前三个月将投资约10亿元人民币进行营销,主要集中在流量和内容投放上。

自上线以来,Temu在招揽新用户上可谓花样百出,新人购、注册七折券、新用户包邮、全站无门槛折扣等。同时,Temu也没有放弃国内拼多多的拉人砍价策略。基于美国法律优化为“Referral Bonus”(推荐奖金),即老用户通过邀请新用户注册可获得奖励,人头数越多,奖励越丰厚。

目前来看,Temu的拉新人赚钱战略,在社交平台的裂变是非常有效果的。如今在Twitter等社交平台搜索Temu,将看见非常多的拉人贴,不少用户表示,已经获得了20美元的现金奖励。

与此同时,Temu在内容投放上也有收获。Youtube上Temu词条下的视频热度可观,几天内可达数千播放量。在最高播放量的视频评论中,很多用户表示经博主安利之后,成为了Temu的新用户,并获得了很好的购物体验。

用户信任问题是Temu在美国面临的另一大挑战。

多家美国媒体不约而同的表达了对中国产品质量问题的担忧。

不少用户表示,在Temu购物需要承担商品质量差和货不对板的风险。但Temu低到离谱的价格,在质量问题面前出现了新的化学反应。Twitter上的一位用户表示,我在Temu上买了10件产品,扔掉了9件,但就算这样,价格依然要比亚马逊便宜很多。

产品质量是电商平台能否长久生存的立身之本,Temu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为把关产品质量,Temu不断做出规则上的调整。据11月2日最新版退换货规则,支持消费者90天内,无理由免运费退货,且程序十分简单。

除此之外,美国舆论断定,Temu无法与亚马逊竞争的另一个地方是快递速度。2PM在10月份的一篇报道中指出,中国商家发货后,包裹需要两周时间才能到达。如今,Temu上8成订单已经可以实现10天内到达。为更好优化快递时效,Temu推出了订单满99美元,即可享受免费快递加急服务。99美元以下的订单,可额外花12.9美元购买加急服务,快递加急后在一个星期内就可以收到货。

但品牌工厂了解到,不是所有商品都可以选择12.9美元的快递加急服务。此外,Temu还承诺,如果消费者没有在约定时间内收到货,可收到5美元的积分赔偿。

11月10日,Temu为进一步优化快递时效,将压力给到了卖家。据电商报报道,Temu向商家开放了JIT预售模式。JIT即准时生产方式,又称作无库存生产方式。卖家只需要根据实际产生的销售订单,在24小时内完成发货即可。但规定商家发货只能选择“顺丰加急”,且运费需由商家自行承担,而对不达时效的商品,Temu会对商家罚款。

掀不起波澜

即便如此,美国媒体也认为,Temu不会在美国电商市场掀起波澜。

“中国电商平台破局美国成果寥寥”,wired评论道。2010年上线的速卖通,在西班牙和俄罗斯已经成为排名第一的电商网站,但在美国的成绩却不尽人意。据Insider intelligence的数据显示,2021年,美国成交额前十的电商公司中并没有速卖通。

品牌工厂的一位朋友道出了其中的原因。在To C平台上,像速卖通,绝大部分卖家都需要从中国跨境发货,消费者体验、留存率等都会大打折扣。因此,速卖通的复购率很低,广告推广成本却很高,很难在当地消费者心目中形成好的平台品牌形象 。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电商平台还是要以当地卖家为主。这样,平台才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可以避免时差,更及时地为消费者服务。当地卖家(或者有海外仓的跨境卖家)的快递送达时间更快,消费体验更好。

美国电商规模极大,据eMarketer预测,今年美国电商销售额将超过1万亿美元。尽管美国本土电商霸主亚马逊已经垄断了约60%的市场,但由于市场足够大,剩余的利润空间诱人。

TikTok自然也要进军电商市场。相比于速卖通,字节的电商路似乎更加坎坷。2021年,字节在美国推出了TikTok Shopping中的TikTok Storefront模式。有了此功能后,用Shopify等建站平台开设独立站的商家,可以授权将商品快速导入到TikTok Storefront。消费者可以在不离开TikTok的情况下浏览商品,并在线购物。

经历了早期摸索,字节同年推出被称为“欧版拼多多”的Fanno。Fanno一直未进军美国,但高开低走,数据惨淡,最新消息是已关停。

中国电商平台在美国一直未掀起太大的浪花,直到SHEIN的出现。据报道,2020年,SHEIN成为美国青少年第二喜爱的电商品牌,仅次于亚马逊。Temu难道没有可能成为下一个SHEIN吗?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道,相比于SHEIN,Temu更像速卖通。

相比于速卖通,SHEIN在营销和带货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虽然Temu在营销上也下足了功夫,但两者存在本质区别。Temu做出的数据是凭借广告驱动的,依靠超级价格吸人眼球。

而SHEIN不仅存在价格优势,还引领了时尚,席卷了Z时代的穿搭风格。这正是速卖通和Temu没有做到的。理念不同打造出来的品牌形象也不同。消费者去SHEIN购物,首先是为了了解最新的时尚潮流,并以超低价格购买;而速卖通们打造出来的品牌形象是,消费者想要便宜东西。

Temu也正在借鉴SHEIN的路径。SHEIN多年来探索出来的可行路径、商业模式,以及培育的供应链体系,Temu都在积极模仿。有消息称,Temu正在争夺SHEIN的供应链,并四处挖人。

无论在美国最后取得什么样的结果,Temu注定打开了一个新的时代。正如美媒所写,美国DTC模式背后的力量已经开始缓慢地瓦解。Temu连接了消费者与制造商,打造了一个CTF时代(Customer-to-Manufacturer),保证了商品非常低的价格。

字节跳动的扩张版图

不断探索正是字节跳动的商业思维之一,乘着 4G 发展的科技风,凭借抖音和 TikTok,字节跳动一跃成为了全球 TOP 独角兽,2022 年更是在全球估值最高的十家独角兽公司排名中高居榜首!另外,中国跨境电商独立站 Shein 排名第三。

微信图片_20221008140342.png

图源:微博

在字节跳动的商业版图之中,跨境电商这块肥肉是绝对不会放弃的。

当然,有如此想法的何止字节一家,例如,“卷王”拼多多。当下的跨境电商赛道已经是一片红海,新大佬下场,必定掀起一番波澜,于我们广大卖家而言,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字节跳动再出手!上线新独立站后恐还有更大动作!

常年在跨境圈混迹的卖家一定知晓,拥有庞大流量池的字节跳动近两年来,在跨境电商领域异常活跃。

2021 年,字节跳动推出快时尚品牌  DMONSTUDIO,但开站不足四个月就将其关停;随后又推出独立站 Fanno,一时之间在跨境圈风头强劲,但之后 Fanno 的流量一路下滑,目前的 Fanno  风光不再,犹如昙花一现。

微信图片_20221008140506.png

Fanno 流量趋势图,图源:similarweb

字节跳动的跨境电商探索之路一波三折,但仍旧没有放弃扩张。

近日,字节跳动在海外上线了新的快时尚独立站 IfYooou,其主营类目为女装快时尚,覆盖站点主要有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等多个欧洲国家。

据悉,IfYooou 的商品价格范围大部分在 5-30 英镑之间,不少热销单品低于 10 英镑,此外新用户还将享受额外折扣。物流方面,订单满 29 英镑/欧元包邮,消费者在签收 30 天内可以无理由退换货。

目前来看,国外不少消费者对 IfYooou 的产品还是比较满意的。

微信图片_20221008140617.png

图源:IfYooou 官网

字节跳动携“低价折扣+优质服务”的策略,在跨境圈卷土重来。与此同时,字节跳动似乎还在酝酿更大的一步棋!

据接近 TikTok 的消息人士透露,在开辟英国和东南亚市场后,TikTok Shop 业务即将进入美国市场。

该知情人称 TikTok Shop 美国市场最快在今年 11 月就会向卖家开放。不过以上消息的真实性有待考证,毕竟官方还未发布相关公告。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上半年,TikTok Shop 完成了对东南亚市场的覆盖,先后上线了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的本土和跨境业务。此外,TikTok Shop 还推出新卖家免除 1 个月佣金等优惠政策。

这一系列的举措,都足见字节跳动抢夺跨境电商市场的野心,尤其是北美市场,蕴含着巨大的消费市场。

Temu 推 0.01 美金包邮,卖家和买家吐槽多

前不久,“卷王”拼多多也官宣出海,旗下的 Temu 独立站已于今年 9 月在美国推出,覆盖时尚、美容、宠物、办公用品等。

9 月 17 日,Temu 在 Google Play 的下载量一度排名第一,超过了亚马逊和 Shein。

截止目前,Temu 在 Google Play 的下载量已超 10 万+,在 App Store 购物类别位列第 39 名。

不过据侃妹观察,Temu 在两大应用市场的评分却在持续下降, Google Play 的评分掉到了 3.9,App Store 的评分更是降至 3.6,与下载量攀升形成鲜明对比。

微信图片_20221008140813.jpg

图源:Google Play

造成这种局面,与 Temu 的低价营销策略不无关系。Temu 近日推出了“1 美分选 1” 的超值优惠活动,每个账号都能花 0.01 美元选一件商品,还包邮。

此外,Temu 里不少产品价格都在 0.9 美元以下,加上新用户优惠券,几乎就是白嫖,有卖家表示  “Temu 卖得好的全是价格很低的小商品”。

微信图片_20221008140915.png

Temu 网站截图

热销的基本都是低价商品,那么在海外消费者眼里,Temu 的口碑如何呢?

在某一款销量 5000+ 的热销充电宝下,我们能看到不少差评,Temu 还别有用心地把这些差评放在了最后。看来 Temu 和国内拼多多一样,都难逃产品质量问题。

微信图片_20221008141004.png

Temu 网站截图

尽管 Temu 有了一定的热度,但一些入驻商家反映“上架了好些天了,一单没出。”有卖家分析这是 Temu 自身流量不够,上架后产品没有关键词搜索所导致的。

另外,对于卖家而言,在 Temu 扮演的角色相当被动,作为供应商却丢失了定价权,卖家只能将商品发给平台,再由平台定价销售然后以供货价与卖家结算,这与拼多多在国内的卖家经营模式完全不同。

甚至,有知情卖家爆料,拼多多表示明确“供货价必须低于批发价”,因此,不少卖家调侃道:“拼多多的砍一刀没有让买家砍,而是砍在了卖家身上。”除了“砍”卖家一“刀”外,卖家承受的还有售后问题,包括仅退款不退货的霸王规定,有质量问题还将被平台处以 5 倍的罚款。

更重要的是,平台与卖家沟通态度差,不少厂家反映有价格优势时积极热情,失去优势时便开始施压。

微信图片_20221008141103.png

图源:卖家社群

“这是商业巨头的正常打法,不同的点在于以前拿自己钱烧,现在烧入驻卖家的钱。

PDD 和 Shein 都在做整合供应链的事,就是避开电商公司这个环节,直接打通工厂和卖家的渠道。

对此,有卖家这样说到:“这样电商的利润一部分让利给消费者,一部分他们自己拿,不得不说拼多多的方向很对,但很困难、吃相难看。” 这种模式如果一直持续且成功了,跨境电商行业势必要迎来一番大洗牌。

有卖家预测,如果拼多多站稳了脚,那么亚马逊的轻小商品的市场应该会流失到 Temu ,等拼多多要做大件市场的时候,电商行业也要进入资本垄断的时期了。当然,以上推断的前提是,拼多多的“慈善活动”不能停。

拼多多神操作不断!Temu 的“百亿补贴”能烧多久?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几年里,拼多多在国内凭借“砍一刀+百亿补贴”的玩法成就了增长神话。如今,拼多多市值已经高达 700 多亿美金。

最近拼多多为推广 Temu ,再次加码,推出“百亿出海扶持计划”,试图在跨境电商领域重新复制“性价比”胜局。

微信图片_20221008141402.png

图源:中国经营网

据悉,拼多多此次启动的 “2022 多多出海扶持计划”,将提供数实融合、品牌孵化、物流支持、法律支撑、资源补贴等服务,助力中国制造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从品牌代工升级为品牌出海,具体涵盖五大措施:

微信图片_20221008141458.png

图源:中国经营网

此外,侃妹还注意到,Temu 为了吸引美国消费者下单,还联合国外两家金融公司推出了免息分期购物服务!“Shop now, pay later” 这一招很好地迎合了海外民众超前消费的习惯。

不得不说,在抓住人性方面,拼多多确实玩得溜!

微信图片_20221008141628.png

Temu 网站截图

综上所述,拼多多出海,主打的依旧是低价模式,而低价的代价正是我们的跨境卖家。

另一方面,拼多多在国外主打廉价优势,又会不会被制裁或是打压也不一定,尤其是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以及政策条款的差异,一旦招致官司等麻烦,最后会不会牵连至卖家。而且,亚马逊等美国电商平台也不会坐视不理,势必会是拼多多的一大挑战。

总之,拼多多出海前路充满了不确定性,平台和卖家都无疑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拼多多的百亿出海补贴还能烧多久?Temu 能不能成为跨境人的第二增长点?欢迎各位卖家来评论区交流探讨。

总结

跨境电商这块肥肉,不论是拼多多还是字节跳动,各方对此都在虎视眈眈。

跨境电商的市场各种神兵天降,他们的手腕和玩法儿对于亚马逊平台和卖家来说,影响是肯定会有的,但是不论如何,我们卖家回归自身产品运营才是硬道理,毕竟低价不是最优解,超高性价比才是最优解。在物流成本高昂的美国如何做到这一点,是Temu最重要的课题。

By Yemeifen品牌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