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爱情屠宰场”揭秘

如果说,你是一名大龄单身青年,现在突然有个“灵魂伴侣”降临到你身边,他的一切都符合你的“幻想”;为了两个人的未来,他打算利用公司的系统“漏洞”带你发大财,你会不会心动?

小心了,不仅赚钱是假的,这份爱也是假的。这其实是令无数受害者“伤心伤财”的“杀猪盘”。“杀猪盘”是业界的一种俗称,实际上它是指一种打着交友名义,通过培养感情获取信任,再诱惑受害者至博彩网站投资,从而实施敛财的新型情感投资类诈骗。此类骗局最早兴起在2017年,以男性同志和单身大龄女青年等感情寂寞的人士为主要目标,而操盘者的大本营大多设在东南亚,尤其是在菲律宾、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等允许线上赌博的国家。

这场多人恋爱诈骗,让受害者轻则十万八万,积蓄全无;重则倾家荡产,名誉扫地。受骗人数急剧上升,因此抑郁活不下去的年轻生命时有发生。

先看一下骗子截图(此软件为Soul):

(只要对方说看走势,副业,买彩,做投资,数字游戏,请注意你应该有了赚钱的机会。这钱你是不想赚也得赚,只要你有缺口,不管你的缺口是情感还是利益甚至是自卑愧疚。总有缺口让骗子利用你。

第二张图片的介绍就有意思多了,知道soul上同行骗子多,就换了方式,把自己撇的多干净。而且28岁就已经两房两车,事业有成,还在soul上找对象简直是宝藏男孩了,我大天朝的年轻人啥时候这么容易成功了?骗子如果看到,答应我下次改成48岁好么?)

相信看到这里,很多关注此事的人就会想到“东南亚杀猪盘”。其实我一点也不愿意用“杀猪盘”来称呼此骗局,恶意太大了,但是也只有统一称呼才能找到组织。下图就是骗局解密图,没被骗过的估计也不太想懂。毕竟人都觉得自己很聪明,肯定不会被网络诈骗。不过劝你还是了解一下。

其实跳出来看是很简单,这种交友诈骗如下:

骗局将“爱情”和“博彩”结合起来,采用了:情感操控+欲望操控。“活该网恋”的丢人尴尬和“涉嫌赌博”的违法恐慌,让当事人不愿意告诉别人,更不敢报警。

其实你赌博了么?并没有。整个盘就是针对你设计的,让你赢你就输不了,让你输你就逃不掉,而且没有对方混淆赌博概念,诱导带投,你可能连麻将都不爱打。唯一可能参与过的线上赌博估计也就是欢乐斗地主了。这真是要不起啊。

这种交友诈骗如下:(当然骗术也在更新,诈骗犯对人物的心理操控也在升级。这里只说对女性的交友诈骗,以及诱导的理由和借口。)

第一步:去各个社交网站找“客户对象”,然后就跟正常谈恋爱一样,当然要比普通恋爱更细心,更能理解你,更能恰到好处的夸奖你,毕竟他们是一个团队在研究你啊。同时有意无意让你知道对方很优秀,并且很喜欢你,还会给自己加点小故事。以求让你释放孤单,放下心防,觉得自己是一个很需要被保护的人,形成被爱被理解被关心的心理依赖。(谁不想被爱被理解呢?谁不想被懂的人看破逞强呢?)

第二步:确定信任,引导你跟对方确定恋爱关系,不断引导你想象你们在一起后的情景,包括以后一起去浪漫的土耳其,顺便看看东京和巴黎。会唱情歌说情话逗你开心哄你睡觉等等。甚至规划好了哪里定居,生娃养家。就等他过一个月忙完来找你。当然期间最重要的就是诱导你关注他的赚钱“副业”,投资线上数字游戏。

第三步:诱导你跟他一起玩副业,各种对你的爱要变成实际性的带你赚钱。打感情牌,例如爱他就陪他一起玩,只想跟爱的人分享;例如说不想看到你那么辛苦,想让你赚钱轻松一点。例如一起玩线上游戏这样就有共同爱好,以后见面话题更多。你都爱上他们团伙苦心经营的人设“他”了,不玩真说不过去了。如果你真的不想玩,对方会用情感勒索,质问你的灵魂:是不是不相信他?是不是感觉他逼着你赚钱?你能过意的去么?你竟然不相信“那么为你着想,那么关心你的人”,你不会自责自己防备心太重了么?

倍投稳赚理论

第四步:让你赢,不断诱导你加大投资。人都是趋利的,谁赚钱了不开心,你当然会更相信他。为了让你更相信他,打消你的顾虑,骗子还会解密为什么稳赚不赔。例如发现系统漏洞,例如还会讲给你为什么这样倍投,例如会告诉你专业的公式。骗子简直对你所有的担忧和怀疑掌握的恰到好处。具体还会激发你的赚钱欲望。例如有没有要想买的包,化妆品,车,房等等;例如要孝敬父母应该给父母更好的生活;例如回忆一下成长过程中有哪些事情是因为没钱而放弃的;例如几月几日他来找你前,带你挣够多少钱,跟他差距没那么大之类。总会激发出你的心理弱点。让你觉得自己很穷,而且还有连赚钱都不敢赚的穷人思维。你对不起这个美丽的世界,对不起爱你的人,对不起自己的梦想。毫无疑问你的确手里是有个小十来万。甚至还能问亲朋好友借点,效仿骗子总跟洗脑的资金整合。得,投个一二十万,反正凑钱也不是很难。被宰难免,因为你不知道是骗局。

凯利公式都搬出来了

第五步:带输你。一般骗子会分析你的经济状况,前边跟你推心置腹,已经收集了你的工资水平,家庭状况,信誉状况,以及你的反应。选择接着给你谈恋爱或者直接消失。这都看对方团伙对你的判断。具体情况是自己输得比你多十倍,自己也很自责很对不起你,让你没立场指责他,相信只是偶尔出错,对方更可怜。对方接下来目的是为了榨干你的信用,能贷的款都贷一下,能借的钱都借一下,然后去捞你的损失。当然你这样做了,输得更多,还背上了被追债的风险。了解到群里有人一个月要还七八万,都快赶上普通人一年的收入了。刺不刺激?

有些人说什么也不会去碰网贷。骗子见无利可图,便不再搭理你。去服务他下一个对象去了。各种账号不回手机不接。让你经历地狱般的抽离。突然钱和爱都没有了,你甚至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还有骗子会先发制人哭诉自己输的更惨。

其实骗局流程不重要了,很多人都是愿意相信自己在恋爱,才会被骗。

这种感情诈骗的高明之处在于,意识到受骗后由于觉得丢人尴尬并不愿意告诉其他人。更甚者,根本不愿意相信这是骗局,对方给她带来的感情好像真的无法让人相信这是骗局。利用感情,多恶心。

经历过的人,和未经历过的人看到这些骗局,可能都会觉得傻逼才会被骗。正在经历中的人则根本跳不出来,因为他们是当局者。所以请大家对受害者的恶意少一点,没人愿意当受害者。

这场诈骗中金额已经过亿,人均都是二三十万,残害着刚刚有点小积蓄的空城里的青年男女。受害者大部分现状,总是一个人躲在深夜里哭泣,抑郁,轻生,活不下去,情绪已经带给他们不可逆的身体伤害。随着人数的激增,这样的骗局开始向病毒一样侵蚀着即将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90后中孤独的灵魂。

说一下写此篇文章的目的:

1.阻止恶继续蔓延

1.让更多无辜的人知道这个骗局,当你偶尔感到孤单缺爱,偶尔需要找人倾诉的时候,留个心眼,别碰上类似的情感操控的骗局。你一旦内心有了缺口,就难以逃脱这场骗局,最终钱情两失,被骗子在内心注射了恶毒发酵液。

2.让更多吃瓜群众看到受害者精神和经济的双重压力,别在旁边说风凉话,增加受害者的情绪负担,不知不觉做了伤害别人的恶。如果有朋友求救,希望能耐心倾听,不要嘲笑冷语,你的理解可能能救他们。事情都发生了,指责奚落并没有意义,他们自己已经很自责了,难道不知道自己当时傻么?

3.让更多受害者看到后知道这是骗局,别逃避,勇敢去选择报警;别沉默,不能让坏人逍遥法外。别害怕,及时寻求帮助。也不要因为独立惯了就硬抗。

4.让更多难友放下受害者的标签,原谅自己,这不是你的错,别折磨自己,也别对世态炎凉产生恶意,努力走出来,相信这个世界还是善念主导的。摆脱一朝被骗,三观尽毁,从此看谁都是骗子的心理状态。你很好,你值得拥有幸福。如果实在不能释怀,看一下最后的受害情绪重建。

为什么会被骗

问题一、你要不是看上人家有车有房事业有成,长相身材这些,也不至于被骗,你会相信对方是你自己爱慕虚荣,被骗活该。

对方的确挺帅,人设打造很完美。

难道她们不知道“霸道总裁爱上我”这样的玛丽苏剧情是不现实的么?难道她们心理没有疑问又帅又好同时物质条件还不错的人凭什么会爱上自己么?难道能拿出几十万去输的姑娘,自身实力是差到不应该看上更好的人?

第一:骗子的账号是一套的,他的所有社交号娱乐号竟然在认识你之前就开始经营人设了。你搜图搜不到对方信息。还是不相信对方,要看对方其他号,对方还真有跟微信一样的抖音等账号,而且上面发的内容和告诉你的工作信息以及生活视频完全吻合,反口就情感勒索说你不信任他,借机跟你吵架然后你慌了,对方大方原谅你。

善良的你怎么会知道骗子为了骗你竟然这么努力,所有账号都做人设了,你除了觉得自己太多疑外,根本不会往坏的方向去想对方了。你甚至开始怕伤害到他。毕竟还有第二。

第二:完美人设中会有不完美,让你相信对方并不是高不可攀,例如会有家里是农村的,吃了很多苦才有的今天的成绩。例如自己文化水平不高,辍学女友在他最艰难的时候离开这种。让你觉得他真的挺可怜缺爱也需要你。你完全可以被他喜欢,他也完全喜欢你。

彻底打消你怀疑他怀疑自己的理智想法,进入这场虚拟恋爱的迷局。等待温水煮青蛙式的宰割。

即使你还是不相信,但也会想试试看,毕竟对方一月后就说要来看你了。说见过面后,你就会完全相信他了。你不会动心试一下网恋?大不了见面后不合适就算了,谁知道骗子已经进化到半个月就完成了宰割?

问题二、都这么大人了,还会被骗。被骗几十万,还是人傻钱多。

大多数被情感诈骗的女生是没有恋爱经验的,生活里绝对是个能手,但她们在情感里的确是个小白,愿意付出,也愿意相信,就是不知道现实里如何主动,如何和男孩子相处。就算有恋爱经验的人,陷入爱情智商也得突降吧,何况小白?谁能时刻提防着被感情欺骗?谁知道还有这么恶心的骗局?光是欺骗感情,就够她们自我毁灭了。何况还有金钱带来的现实压力。

这个世界缺爱缺理解,所以给了骗子团伙有机可乘。这跟年龄有什么关系?再大的人也会被骗,只要你有弱点,只要你还与人接触,只要你放松喘了口气。

这个年龄的女生,又独立又能干,有点小积蓄也很正常,他们的孤单和年龄还有小积蓄正是骗子好入手的对象啊。要不然骗子8:00吃完饭研究什么呢?一场针对适婚独立女性的骗局研究,骗子投入了大量科研时间。

彩票也是概率问题,当然也属于赌博,但是福利彩票是合法的,上去让你回忆买彩票经历,就已经把博彩和福彩混淆概念,让你认为就是彩票,就是靠运气的中奖。

第一,受害者就是因为不赌博,才更不会知道这种彩票形式属于线上赌博。没人告诉过他们,他们如果不是因为这个诈骗,终其一生能参与的“线上赌博”可能就是欢乐斗地主了。骗子们说这是线上开奖,跟彩票概念混淆在一起,彩票是赌博,毕竟都是概率,谁还没听过福利彩票体育彩票?骗子这个xx28数字游戏结果跟3D彩票一模一样啊!恰巧有过一两次买双色球的经验,彩票属于违法么?

第二、每个盘都是可操控的,让你赢你就赢,让你输你就输。这是一群人设置了虚拟盘陪你玩呢,有客服送你彩金,有客服给你充值账号,有“对象”带你投资,多人恋爱服务中的必要付出环节。让你开心相信让你欲哭无泪。

如果是赌徒可能知道各种赌局的方式,可能受骗几率更小。为什么那么多乖孩子突然沉迷赌博?还不是因为对赌博无知。

老铁们,想知道什么是线上赌博么,准备几十万,东南亚的那群同胞会让你永远记住。

【受害者情绪重建,如何走出负面情绪:】

第一,放空自己,当自己是一个无行事能力者。给自己定一个时间周期:2-5天,时间不宜过久。

这几天可以允许自己不工作,不去做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允许自己搞砸一些事情。不去批评指责自己。哪怕暴饮暴食,哪怕昼夜颠倒。颓一下,别逼自己。比如强迫自己不要哭,强迫自己睡觉,强迫自己走出来,强迫自己乐观。这些都不要。你就要放空自己,不用大脑思考,随便跟着身体流浪放逐自己。

哭泣就哭个够,睡不着就劳动擦地洗衣服做一些体力活等。

第二,在日期最后一天,开始恢复理智。拿出一张白纸开始理智分析问题。如何自救。分析受骗的原因,制定相应计划,例如找人倾诉,例如运动健身,例如认真吃饭,例如如何赚钱等等方面。然后重生。

接受被骗的事实,也接受追回的希望渺茫。重新开导自己去爱上这个世界。

虽然很困难,但是时间能淡化一切。

题外话:之前有个人受骗后,女友也离开了他的小伙子找我咨询,我回的一些话,也许这些回复对经历杀猪盘的人有用:

虽然没有碰到可以治愈爱的爱,但也不能轻易被恶侵蚀。我们终究不愿变成恶龙。因为我们是美好本身。加油!

从第一句搭讪聊天,到最后钱被层层转账流往境外,诈骗分子是怎么得手的?

随手点击的中奖信息又怎么套取了个人信息?杀猪盘、套路贷、刷单购物、微信中奖等各类电信网络诈骗的本质是什么?背后又有哪些秘密?

第一章:一旦搭话,诈骗分子就有了可乘之机

网恋求助、刷单兼职、资金冻结、高额返利……无论哪款诈骗手法都会有人受骗,这并不是骗子手法高明,而是在骗子利用境外服务器广泛撒网,群发各类消息,弹出各种网站的背后,总有一些心怀好奇或有潜在欲望的人想点进网站了解。一旦在网络上结识了“意中人”,犯罪分子就会利用人们对感情或者金钱的渴望心理伺机下手,在建立信任和感情后,骗取受害人钱财。

第二章:角色多样,量身定做诈骗剧本

每个诈骗剧本,陷进去的人都会发现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当你渴望无微不至的关怀时,他们就是中年多金的“暖心大叔”;当你向往旷世之恋的爱情,他们就是青春靓丽的“小萝莉”;其实,他们只是一群躲在房间内,拿着诈骗剧本的“话务员”,在幕后老板的指挥下,他们按照剧本一一出演。

第三章:虚构的身份,为什么深信不疑?

诈骗分子正是利用人们弃用的电话卡,制定虚拟身份实施诈骗。

在撒网寻找猎物的过程中,骗子会使用不同的身份信息注册不同的虚拟身份,在行骗成功后,原来的虚拟身份就不再使用。追查过去,虚拟身份的注册信息可能是正在工地干活的工人,也可能是在校读书的学生,而真正的行骗者早已遁入网络大海中。

第四章:虚拟身份也分三六九等

不同的诈骗剧本需要不同的虚拟身份,而每个虚拟身份背后的网络生活痕迹,更加使被骗者对对方身份深信不疑。

使用多年的QQ、微信等虚拟账号,丰富多彩的朋友圈、说说、日志等内容,再加上骗子的精心包装,对方可能就变成了受骗者喜欢的男朋友、女朋友、成功人士、人生导师。……其实真相却是,除了受骗者,里面全是骗子成员。

第五章:电话卡怎么到了骗子手中?

电信网络诈骗需要用到大量的虚拟身份,也就需要用到大量的电话卡。购买电话卡,然后注册虚拟身份,这是常人想到最简单直接的办法,然而这对于电信网络诈骗庞大的“业务量”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有需求就有市场,于是一条拿手机卡,盗取虚拟账号,制作盗号软件,提供群发信息设备的黑灰产业链条就这样相互连接起来了。

不法分子为了获得电话卡想出了各种办法,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甚至还成为了“帮凶”,这其中便有诸如开卡送油、开卡送洗衣粉等方式。只需带上身份证,顺便再随手拍一张本人照片,便将各种小礼物送到手上。而此时,自己的身份信息已被别人掌握,自己的无心之举已经成了犯罪分子的“帮手”。

第六章:电信网络诈骗的真相是什么?

骗子之所以成功,关键一点就是其出演的身份,核心之一就是电话卡。通过电话卡可以注册出不同的虚拟身份;通过“回收卡”可以找回原有的虚拟身份,包装出骗子需要的优质虚拟身份;通过电话卡可以群发消息、广发链接、组团忽悠、建群坑人……电信网络诈骗的另一核心就是银行卡,这里不作详解。

人生已经足够艰难,可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独自承受。这时候有一个人向你伸出了温暖的双手,你小心翼翼的把手交给他,看着他把你拉上了高空,再眼睁睁看着他突然放手。

只剩你一个人在无尽的坠落、坠落……那种绝望,根本无法对外人诉说。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更多的人远离骗局,一生平安。

By 小菲灰产圈

美国留学必读:CPT的大坑

什么是CPT? CPT 是Curricular Practical Training 的简称,中文名称叫做课外实习训练,它是允许学生在校外合法打工的工作许可,且工作领域必须和学习领域相关,学生可以边工作边挣学分。

什么是RFE?从2013年开始美国移民局新增加了RFE,全称是Request for Evidence,也就是要求补充材料的要求。 这项政策针对申请工作签证,绿卡以及办理各种身份业务的申请者,目的是“给提交的证明材料不足或者不符合移民局规定的申请者提供二次机会以确保其申请身份的批准可能性”

什么是OPT?OPT 是 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 的简写,中文名叫做选择性实践训练。它是让外籍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校外实践的一种临时工作许可。

OPT分为课程结束前的 OPT 和毕业之后的 OPT 两种。一般来说上学期间任何时候都可以用 OPT工作,移民条例规定下列三种情况下学生可以用 OPT 实习:

一.放年假期间和学校没有开学的其他时间,但学生必须还在登记注册而且有条件并有意在下学期进行注册上课;

二.学校正在开学期间,学生可以有每周不超过 20 小时的打工时间;

三.完成课程之后的毕业实习。其实,OPT 也就是学生身份到工作身份的过渡阶段,OPT期间,学生仍可以保留 F1 学生签证身份,但必须在毕业之后的 60 天内(学生身份最后一堂课之后开始的 60 天内)申请到 OPT。如果这个期间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并与工作单位签订正式的雇佣合同,学生 F1 身份就能转换为 H1B 身份。

每个层次的学位,无论是本科,硕士,还是博士,都有CPT(Curricular Practical Training)和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统统叫作“实习“。二者的区别是,cpt是给美国留学生学习期间用的,准确来说是为了让美国留学生学习期间完成专业相关的实践。CPT是和课程挂钩的,也就是说审核是与专业学习正相关。

以下是许多留学生在CPT上遇到的大坑:

1.Day 1 CPT项目在读过程中,被学校告知项目取消了

2022年6月Saint Peter‘s University(圣彼得大学)一封email震惊整个MBA项目的国际学生——MBA(工商管理)项目被取消,所有学生被强行转入MSBA(商业分析)项目。因为不少学生是已拥有了MSBA学位,选择MBA作为CPT项目就是为了避免课程重复过度而”降低”挂靠嫌疑,所以学生们不得不紧急转往其他学校——莫名其妙的又增加了一段CPT学校就读经历——有可能会增加RFE(Request for Evidence)的可能。

2.无法进入到H1B高学历抽签池进行抽签

多位美西CPT名校Westcliff University(西崖大学)的学生临近毕业才知道无法进入到H1B高学历抽签池进行抽签。

“并不是所有的美国master学位都能满足H1B advanced-degree Cap(master/doctor学历抽签池)抽签要求”这是一条绝大多数同学不了解的冷知识。

符合H1B Master Cap抽签要求,必须满足以下两点:

· 获得的硕士或博士学位所在的学校是被国家级教育认证机构认可的大学。

· 该大学是公立的或者是非营利的。

这个知识之所以“冷”是因为——绝大多数留学生都是都是在前200名的院校就读,而全美前260名的大学都是具有认证的公立或非营利性质大学,那么在抽签环节都会自动进入到master cap中。

但对于计划到Day 1 CPT学校就读第一个美国研究生学历的学生来说,这个冷知识是至关重要的。本身H1B的抽签率就持续走低,但进入master/doctor学历抽签池,至少可以让中签的可能提高十几个百分点。所有不建议去Westcliff/Sofia/Monroe等院校去攻读你的第一个硕士项目,除非不在乎H1B中签概率。

3.某CPT大学不容易被RFE(Request for Evidence)

任何一所学校,不论排名高低,也不管是不是Day 1 CPT项目,都无法保证自己的学生不被RFE,因为每一位H1B申请人的学习经历、实习/工作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然后移民局可能会针对任何一段经历要求申请提供更多证明材料。

对于资质正规的学校和项目,学生被RFE与学校没有直接关系,学校也无法通过改进学校自身的招生政策和学术规范,来降低学生被RFE的几率。

CISI询问了包括Trine Univerity, Sofia Univerity, CiAM等多所CPT学校,得到的回复一致为 “学校不统计RFE情况”,那么某某CPT大学不容易被RFE的依据又是什么呢?纯纯的臆想和忽悠。

4.谎称免除申请费和提供奖学金

很多机构都打出了“找我申请可以免除申请费获得专属奖学金”的标语。其实绝大多数CPT学校为了鼓励学生入学,根本就不收取申请费的。 

而很多不诚信的中介却标榜成自己独有的“免除申请费”特权。更有甚者,以虚假的“专属奖学金”骗取学生信任,然后学生入学后才发现学校根本不提供奖学金,所谓的奖学金变成了按学期分期提供的小金额网购礼品卡。

5.隐瞒Cap-Gap规则

有些留学中介不清楚Cap-Gap规则,或者为了怂恿学生进入CPT学校上学,赚取佣金,而刻意隐瞒这一规则,导致学生白白浪费延续合法身份的机会,又损失数千美金学费。

举两个具体实例来解释什么是Cap-Gap规则!

(1)如果一个抽中了H1B的学生的OPT的结束日期恰好在中签结果通知日和H1B生效日(10月1日)之间,那么这位同学的OPT将会自动延期至9月30日。所以中签学生完全不需要通过进入CPT学校去弥补OPT到H1B之间的空白。

(2)如果一个正处于Grace Period期间的F1学生抽中了H1B签证,那么这个学生的合法身份也将可以延续到9月30日。所以也不需要进入到新的program中去维持学生身份。

6.小网红博主的“经验分享”

火爆的小红书平台已成为当下年轻人获取“知识”的重要平台。由于小红书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影响力,一些不良商家和个人可能会利用平台来进行虚假宣传和欺诈活动。

在小红书有很多看似是学姐学长经验贴,其实是留学中介操纵的小软文,利用虚假信息和学生焦虑情绪,以引导“客户”申请佣金更高的学校,甚至购买不必要的咨询服务。

7.宣传免费咨询,却被要求支付上千美元的加急等特殊服务费

很多留学中介狂撒广告宣称免费提供咨询服务,然而一但发现学生的情况紧急或者学生对于申请流程不了解,会以收取加急费或者额外辅助费对学生进行“敲诈”。本身学生来读CPT学校就是迫不得已,还被趁火打劫,真实祸不单行。

8.误入高风险Day 1 CPT学校

2022年8月美国教育部宣布不再承认ACICS(独立学院和学校认证委员会)的资质,随后美国移民局(USCIS)正式确认不再认可ACICS所认证院校——导致持有ACICS认证的北美大学(UoNA,University of North America)处于资质“裸奔”状态,大量学生选择立刻转学。

还有一所北加湾区颇有名气的CPT学校International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在2021年因为被内部成员举报学术不端和违法移民法规而被迫向移民局缴纳百万美元“和解金”,随后在2022年中旬被西部学术认证机构WASC决定取消ITU的学术认证资质。2023年2月最新消息,WASC驳回了ITU要求恢复认证的申诉。

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中介为了经济利益依旧在推荐这一类“高风险学校”,却把学生的权益置之不理。提醒同学们擦亮双眼,小心不正规的学校。

9.花8000美金购买Day 1 CPT的保录取服务

你没看错,真的有不少同学被坑八千美金购买CPT学校保录取服务。怎么实现的呢?一方面,高估学校对申请人的预期,另一方面,低估申请人能够展现的能力,反复PUA申请人,使之认为在不借助中介与学校的“特殊关系”就不可能被录取。

10.录取后,原本热情的“中介老师”变得冷漠

申请前的咨询交流还算得上积极和热情,但在使用了中介的referral拿到录取后,再想获得更多帮助突然变得很难,“中介老师”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甩锅或者干脆置之不理。

随着中美关系的日渐紧张,留学生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有些不良中介趁机收取高额费用,做出虚假承诺。请各位学生与家长擦亮眼睛,切勿被人利用焦虑恐慌心理上当受骗。

By CISI

银行为什么会破产

2023年3月,硅谷银行(SVB), Silvergate银行,Signature银行相继破产。美国第一共和银行(FRC)也无法正常取款,之后虽然接受了提款指令,但以前只要几秒钟就能到账,现在也需要48-70小时。  3月16日,11家华尔街大型银行组成财团(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花旗银行、美国银行、富国银行等),向陷入困境的第一共和银行注入300亿美元资金,以防止地方银行业危机进一步蔓延。

这一系列的金融系统崩溃,让人不禁担忧,银行到底还安全吗?

银行为何资不抵债

跟其他法律主体一样,银行“破产” 的原因就是资不抵债。这通常有两个原因。

首先,由于投资策略,资产价值变动等原因,银行的债务可能最终会超过其拥有的资产价值或其持有的债权价值。在会计术语中,这就意味着其资产价值低于其负债

其次,如果一家银行在到期时无法偿还债务,即使其总的资产价值可能超过其负债,它也可能资不抵债。这就是所谓的现金流资不抵债,或“缺乏流动性”。

资不抵债本身这个概念不难理解,但是现金流资不抵债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比较陌生。那么现金流资不抵债是怎么发生的呢?下面一个例子告诉大家:

第一步:某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显示其财务状况良好——资产价值超过负债。即使一些客户确实拖欠贷款,也有一个很大的,资产价值 – 负债价值的空间缓冲,来保护储户免受任何损失。

第二步:出于某种原因(也许是由于一些新闻引起的恐慌, 也许是提现需求短期急速升高),人们开始从银行取出他们的钱。客户可以要求提现,也可以要求银行代表他们向其他银行转账。相对于银行的总存款,银行持有少量的实物现金,因此这些现金很快就会用完。它们还在央行持有一定数量的准备金,这些准备金可以通过电子方式支付给其他银行,以“解决”客户的电子转账。

这些现金或电子转账离开银行的影响是同时减少银行的流动资产和负债(以客户存款的形式)。这种提款可能会持续到银行耗尽现金和央行储备为止。

在这一点上,银行可能有一些债券,股票等,它将能够迅速出售筹集额外的现金和中央银行储备,以继续偿还客户。然而,一旦这些“流动资产”耗尽,银行将不再能够满足提款需求,也不能再代表客户进行现金或电子支付。

第三步:这个时候,银行账面理论上仍有偿付能力, 也就是总资产依然超过总债务,然而,因为流动性问题,银行已经无法回应任何的提款要求了,因为它实际上已经耗尽了现金(以及现金的电子等价物——央行储备)。如果银行无法从其他银行或者国家中央银行借到额外的现金或准备金,那么它筹集资金的唯一途径就是出售其非流动性资产,即其贷款账簿。

这就是问题所在。因为银行马上就需要现金或央行储备。但任何考虑购买其非流动性资产的银行或投资者都会想知道这些资产的质量(贷款是否真的会得到偿还?)这需要时间——几周甚至几个月——来审查价值数百万或数十亿的贷款,以评估其质量。如果银行真的不得不匆忙出售,那么说服当前买家购买其无法评估的一系列资产的唯一方法就是提供大幅折扣。

例如,一家银行可能对其贷款账簿估值为10亿。然而,如果被迫迅速出售,它可能只能得到8亿。如果资产价值 – 负债的空间低于2亿,那么这将使银行彻底的资不抵债

在美国银行破产后存款怎么办

美国银行存款保险规定,每一个存款人在同一家银行普通账户内的存款可以得到25万美元的联邦政府免费保险,同一个人可以在不同银行开设普通账户,不同银行的普通账户保险额也都是25万美元。

举例来说,约翰有50万个人存款,为了分散风险,他在A银行开设了一个普通账户,存入25万美元,在B银行开设了另外一个普通账户,也存入25万美元。根据规定,这两个账户分别得到最高25万美元的免费保险,合计50万美元都得到了保险;存款多于25万美元的话,可以照此办理,依此类推。而约翰如果将全部50万美元都存在A银行的话,万一出现意外A银行倒闭,约翰的50万美元存款中只有25万美元得到保险可以取回来,但另外的25万美元就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一定拿的回来,也可能打水漂了。

负责银行存款保险的是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简称FDIC),这是一家联邦机构,FDIC是在1930年代大萧条时期依据1933年的银行法(Banking Act of 1933)成立的,目的是保护商业银行客户的存款利益,避免银行倒闭时存款没有保障,由此加强民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从而保护银行体系的稳定。FDIC对存款保险的额度随时间推移而不断提高,最近一次提高是在2008年金融风暴后的2010年,根据《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的规定,由此前的10万美元提高到25万美元。

FDIC对存款账户的保险是免费的,无需申请,只要客户在FDIC成员银行开户就自动得到存款保护。目前美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是FDIC成员银行,据统计,截至2019年FDIC共有5256家成员银行,遍布全美城乡各地。

前面提到的FDIC存款保险主要指普通账户,比如支票(Checking)、储蓄(Saving)、货币市场(Money market)、定期(CD)账户等,民众可以在不同银行开设此类账户,数量不限。此外,FDIC也对退休账户的存款保险,金额也是最高25万美元,退休账户与普通账户不同,每个人只能有一个同类型的退休账户,比如一个传统退休账户(Traditinal IRA)、一个401K退休账户、一个罗斯退休账户(Roth IRA)等,不能在不同的银行开设相同类型退休账户,因此,如果退休账户里的存款超过25万美元保险上限,就无法如普通存款账户一样分散风险。

美国民众的金融资产,除了一部分存放在商业银行外,还有一部分用来投资,在证券公司开设账户投资金融产品,这一部分资产并不受FDIC的保护,因此,在发生金融危机时,证券体系的稳定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国会于1970年通过了证券投资者保护法 (Securities Investor Protection Act)并成立了证券投资者保护公司(Securities Investor Protection Corporation ,简称SIPC),这是一家非营利性会员公司,负责证券公司破产或陷入财务困境时努力返还客户的证券和现金,限额最高50万美元(其中现金限额为25万美元)。SIPC是美国投资者保护整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指出的是,尽管SIPC是根据联邦法律创建的,但它与FDIC不同,不是联邦政府机构。

除了联邦法律规定的存户保护规定外,民众如果握有大笔资产而其金额超过FDIC规定的存款保险上限的话,还有其它一些办法可以保护自己的资产不受损失。比如可以将钱存在现金管理账户(Cash Management Account),或者将钱存在“最大安全”账户(MaxSafe account)内,该账户提供额外保险,允许储户将保险限额从25万美元增加到375万美元。还可以在存款人保险基金(Depositors Insurance Fund,简称DIF)加盟银行开设账户,凡在存款人保险基金加盟银行所属任何一家银行的存款,都会自动获得高于25万美元上限的额外保险。存款人保险基金是私人性质的行业赞助保险基金,成立于1934年,成立以来一直为客户存款提供高于FDIC保险额度的保险。

为什么存款保障有上限,但贷款还要必须还

银行存款与贷款,实质形成的都是债权债务关系。而债权债务按约履行,首先是以双方主体的信用做担保的,其次才是抵押、质押担保,或者第三方履约担保等等。

银行存款的债权人是存款人,债务人是商业银行。

存款的安全性,或者说银行到期支付款项给储户,这首先是由商业银行的信用做保证的。如果银行发生重大风险信用破产,则会动用到第三方履约担保,即银行按照《存款保险条例》投保的存款保险。

在中国,银行存款保险是国家强制商业银行投保的保险,目的是确保储户存款的安全。国家在制定存款保险限额偿付的标准50万元时,考虑的是这个限额可以覆盖99.5%以上的个人储蓄,而且也会考虑银行的投保费用负担问题。

但是,在这里我们需要特别强调,并不是说银行破产只赔50万元,要完整理解存款保险条例的有关条款:

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机构所有被保险存款账户的存款本金和利息合并计算的资金数额在最高偿付限额(50万元)以内的,实行全额偿付;超出最高偿付限额的部分,依法从投保机构清算财产中受偿。也就是说,银行破产清算后的财产,会按照法定清偿顺序偿付给债权人(包括储户)。

银行贷款,债权人是银行,债务人是贷款人。

银行贷款,有不同的种类,比如信用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等等。

银行贷款,正常要靠贷款人的信用保证偿还本息。如果贷款人出现问题还不上款,那就要开始第二步,使用抵押、质押的财产偿还,或者找第三方担保方还钱。

但是,如果贷款人倒闭破产,抵押、质押的财产也不够偿付贷款,或者第三方担保方也没有能力偿还的,银行追不回贷款,也只能接受坏账的结果。

所以,出现上述的问题,银行贷款也有可能收不回来。懂点常识的人都该知道,银行的坏账率是什么概念。2019年第一季度,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8%。经过疫情三年,这个数字已经翻了几番。银行危机的本质就是,一家银行没钱的时候其他银行也会一起没钱,以现在金融系统的乱象来看,政府出手似乎是唯一解决危机的方法,但何时连政府都会黔驴技穷,这谁也不知道。

By 月石信息局诗涵

我们是不是算法的奴隶

奴隶社会,人是人的奴隶,也是资源的奴隶

封建社会,人是人的奴隶,也是土地的奴隶

资本社会,人是人的奴隶,也是资本的奴隶

信息社会,人是人的奴隶,也是信息的奴隶

用算法来裁员,残酷又提升了一个境界

算法招聘不稀奇,现在利用AI算法来自动化处理海量简历筛选,已经是司空见惯的操作。但算法裁员,对于许多人来说就闻所未闻了。最近,一家海外公司Xsolla通过算法判断出150人是“没有生产力的员工”,然后一口气裁掉了他们。

引起争议的不是裁员本身,而是这一决定背后的原因、标准:Xsolla首席执行官阿列克桑德·阿加皮托夫接受俄罗斯出版物《Meduza》的一次采访中提出,员工的“数字足迹”不符合公司标准。

远程工作时代,加上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处于困境的企业不得不裁员自救,原本无可厚非。但利用AI算法来履行裁员职责,就有待商榷了,因为这牵涉到一系列问题,比如:

靠数字足迹判断员工合格是否合理?算法开除的决定是否符合劳动保护条例?这是不是意味着未来打工人必须按照AI的喜好来行动,从而成为算法的奴隶?

算法裁员,究竟释放出了哪些“恶之花”?

边界之问

通过算法来开除员工,听起来着实有些匪夷所思,直到Xsolla创始人阿加皮托夫撰写的内部邮件被公开,人们才知道算法的判断标准是:数字足迹(Digital Footprint)。

信中提到,Xsolla的大数据团队分析了员工在Jira、Confluence, Gmail、聊天、文档、仪表板等应用中的活动,然后将那些行为路径不总出现在工作场景中的员工标记为“没有生产力的员工”。

在技术社会中,想要追踪一个人的网络活动是很容易的。此前,许多企业会通过社交媒体筛选潜在的员工,员工也会经营自己的“赛博形象”以传递好的形象,大家似乎都为企业考察员工的数字足迹投出了一张“赞成票”。

但当事情发生在裁员这一动作下,或许才会发现,数字足迹在职场的应用,正释放出了三个危险信号:

1. 模糊生活与工作的隐私边界。涉及150人规模的员工不知道自己正在被AI跟踪,并且网络活动的“蛛丝马迹”都可能被引入考核标准,还是很让人恐惧的;

2. 算法“黑箱性”缺乏说服力。通过数字足迹的可以分析判断出该人的性格特征,这在招聘时可作为加分项,但裁员需要明确的“不胜任工作”的认定标准,算法“黑箱性”让裁员这件事充满了不确定性,难以服众,容易引发心理失衡的报复事件;

3. 缺乏对“幸存者”指导意义。一次成功的裁员,不仅仅在于将部分员工开除,还要让“幸存者”做好对新任务的准备、了解持续发展的规范,但通过分析数字足迹作出的裁员决定,却无法清晰地体现出被裁和网络活动的因果关系。

一个人可能因为总在工作时间登录社交媒体,被认为效率过低,但这一结果对于需要与用户频繁交流的创意型岗位就没什么价值,也让“幸存者”处于惶惶然不可终日的状态。

疫情之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推行永久制的远程办公,与此同时,如何评估员工的工作状态和生产力也成为难题。这个案例也驱使我们思考,个人该向企业让渡多少数字足迹访问权限,将成为未来劳动市场和法律法规的重要议题。

标准之谜

那么,通过数字足迹来衡量员工的敬业度和生产力,到底靠不靠谱呢?

我们知道,数字足迹只能跟踪到软件交互的时间和频率,对于流程化程度高的工作有直接的参考意义,但对于创造性工作就有点无能为力了。

一来,科技企业是典型的知识经济,涉及到大量的创意创新,这是十分个性化的过程。比如乔布斯喜欢打坐冥想,然后做出决策;有媒体报道过,当团队遭遇瓶颈时,张小龙就带着大家一起听摇滚乐;德国作家席勒缺乏灵感的时候,则喜欢吸几口烂苹里的味道……如果让AI来判断,这些都算“不务正业”。

二来,现有算法很难评估OKR与数字足迹之间的因果关系。英特尔公司创始人安迪·葛洛夫发明的OKR目标与关键成果法,已经成为谷歌、Facebook、Linked in、BAT等科技企业广泛使用的工作模式,即先明确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过程中员工可以自主探索,只要保质保量地完成预定目标即可。这种方式能最大程度地激活员工的积极性,并且鼓励他们打破常规。这时候,用网络冲浪的蛛丝马迹来衡量员工的表现,是一种既过时又极其无效的标准。

标准的不合理性,也会直接影响裁员程度的正当性。我们知道,为了避免任意裁员,许多国家的法律法规都对裁员的程序公平有着严格限制,依靠AI算法裁员很难避免暗箱操作和违规裁员,正规企业为了避免陷入风险也不会草率上马相关算法。

人性之思

算法裁员,也证实了一个令诸多学者都担忧已久的问题:AI应该增强人性,而不是减少或取代它,是这个时代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数字时代,许多劳动者都不可避免地被“异化”,失去了对工作、生活和自我的控制,比如与系统争分夺秒的外卖派送员、被算法支配的网约车司机、沉浸在算法推送中不可自拔的短视频爱好者……本该具备人文关怀的裁员,也开始因算法加入而变得冰冷。

此次Xsolla创始人信中表现出的态度和语气令许多网友感到不满,他给被解雇的员工贴上“没有参与工作和无益”的标签,称“我真的相信Xsolla不适合你”。还分享了一份“被开除者名单”,直言不担心离职员工,也不担心这些措施是否会打击公司前进的士气。

根据算法直接把人裁掉, Xsolla作出如此草率的决定,说明企业本身存在更大的问题。但用技术语言与员工沟通的做法,在科技公司却并不罕见。

2018年就曾发生过某技术总监因不满辞退,怒删9TB关键数据,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25万;2020年63岁的亚马逊司机因算法评分较低而解雇。试图让算法“背锅”,拒绝以人为本的沟通,等待的不是被裁者的“反杀”,就是大众的群嘲了。

在裁员这一环节中,算法能提供的仅仅只是一个参考标准,更多工作则需要人性化的方式来进行。比如裁员沟通,就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的方式。有研究显示,在裁员期间受到管理者积极人际待遇的员工,会较少表现出消极反应,对组织未来目标的认可也会增加。

高质量的对话,可以有效地避免员工的不公平感,从而把裁员的负面效应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是裁员活动中最不可控也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展现企业文化和管理者个人素养的标尺。

马克思曾指出: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蠢钝的物质力量。

AI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企业经营的各个关键领域当中,但在直接与人有关的领域,仓促部署AI都是不合适的。刚刚浮现出的算法裁员问题,应该被快速提上技术伦理甚至法律规范的议程。

被算法压榨的人不得不参与内卷

最近,有一个有外卖商家的收入截图火了,一份米线卖价19元,商家拿到手的实际收入只有9元。

那么商家不参加活动行不行?不行!因为店铺排名就会更靠后,以后连生意都没了。

更让该商家郁闷的是,同样一个25元的订单,在各大平台的提点都差不多,有的是21%,有的是25%,有的更高,到底依据是什么呢?他打电话问平台,得到的解释是:系统是按照算法执行的。

算法究竟执行的是什么规则?除了平台之外,没人能搞清楚。这就是平台的算法规则,在古代有”大斗进小斗出”的明剥削,现在就是暗剥削。

有人肯定会说:那别人的生意怎么做下去的?

来看看下面这个场景吧:

这么一个阴暗狭窄又杂乱无章的小巷子,叫“幽灵厨房”。这种餐厅没有招牌,没有门店,没有餐桌,只在各大平台上接外卖的订单,它们广泛的分布在城中村里。

每天中午11点到下午2点,订单像潮水一般涌来,老板(兼厨师)以最快的速度出餐,然后打包(往往是老婆负责)发给外卖员,外卖员再马不停蹄的把午饭送进各个写字楼。

这种”幽灵厨房“之所以能够生存,秘诀在于它们省下了房租和员工开支,可以承受平台确定的价格,不停的以更低价参加平台活动,就会获得平台给的推荐和流量。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后来又产生了一种店铺,其运营成本比这个更低。原来这种新型餐厅直接用几块钱的料理包,看到这个让人醍醐灌顶:我们平时在平台上点的黑椒牛柳/宫保鸡丁/鱼香茄子/糖醋里脊等等,根本不是厨房做出来的,只不过是料理包一拆,再加上米饭,加热一下就可以了。

经济学里有一个著名定律:“劣币驱逐良币”。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

没错,电商和外卖平台的兴起,会让生活变得更方便。但是当线上流量都被平台把持之后,另一个严重问题就来了。互联网的崛起使比价变得更容易,当市场出现一款流行新品的时候,第二天在网上就出现同款产品,价格远远低于实体店铺零售价。也就是说无论你生产的是什么产品,总有更低价格的出现。

先有淘宝,后有拼多多。于是不管什么样的产品,总有更低价格的产品出现,低到无底线,市场就形成了“低价是王道”的逻辑。低价者胜出,意味着企业不会有充足的资金投入研发、设计、品牌打造,这就会影响产品的品质和质量,消费者占便宜是天然的心理,这是人的本性,但是商家不能利用人的劣根性去谋利。

从短期来看,消费者捡了价格上的便宜。但是长期看,商家为了利益必然要无止尽的压缩成本,然后被逼采用劣质原材料,于是最终吃到“恶果”的还是广大消费者。算法最厉害的招数之一叫“大数据杀熟”:你越有消费能力,购买同样的东西,你就要比别人花更多的钱。

同样的逻辑:

你越有资金打广告,那么购买同样的广告位,就要比别人花更多的钱。

你越有精力加班,那么给你同样的工资,你就要比别人干更多的活儿。

你外卖送得越快,那么配送同样距离的订单,系统给你的时间就越短。

我们最终将陷入了算法制造的“囚徒困境”:它可以一只手紧抓996,另一只手摇喊大健康;它让我们现在不停的“用命换钱”,以后又让我们不停的“拿钱买命”。

人类将会失去意义,每个人都会变成一个“数据包”

立陶宛学者卡尔波卡斯犀利地分析道:完整而独特的个人被分解、降格为数据的生产者、数据分析的作用对象,或更直白地说,一个数据包。

“一位友好的同事成为了一位服务提供者,一位长期诚信的客户成为了一位拥有高信用分数者,一位善良的护士成为了一位护理提供者,一位学者成为了一位有影响力的学人,一位运动爱好者成为了一位拥有动态绩效曲线者。”进而,我们要么在算法对代码架构的直接控制下,只能做出架构所允许的行为,要么在算法对行为的微妙助推下,做出自认为自主、实则受控制的“最佳”选择,仿佛巴甫洛夫的狗一样容易操纵。

甚至,算法的编写者也受制于技术过程的反馈,并非独立自主、从零开始地设计算法,而是根据算法运行的输出结果而不断调整完善。与此同时,线上与线下的治理逻辑趋于统一,万事万物都将成为算法的数据分析的对象,不再存在互联网、物联网以外的治理领域。于是人类的自由意志与主体地位不可挽回地丧失了,人类不能再宣称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反而沦为算法的仆从、技术的奴隶,人类与技术的平衡向技术方向高度倾斜。

但同时算法必然带有人类的价值观。在定义上,人工智能即是由人设定与制造的智能:简单的算法代码是个决策树,由人类为特定问题的全部细枝末节设定解决路径;复杂的机器学习也仍然需要人类提供数据,并为数据与结果之间的关联赋予意义。更何况,算法作为平台治理的工具,根本上反映了平台的利益与需求,故而有大数据杀熟与灵活用工剥削,甚至将算法作为独立法律主体看待的争论背后,也是平台希望免除自身责任的动力在暗中驱使。

所以,算法本身深深地嵌入了这个社会:“算法被设想为类似莫比乌斯环,既没有纯粹的内在,也没有纯粹的外在”,“算法变得具有交互性,与其运行的更广泛的环境建立一种双向关系:从世界中学习,接着通过分类、排序和筛选反馈给世界,然后再从受其先前输出影响的世界中学习,继而进一步反馈”。人工智能并未统治世界,它仍然属于世界的一部分。

人类与技术、环境之间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与统治关系,不是要么西风压倒东风、要么东风压倒西风;人类主体地位的消退并非向技术投降,并非复刻人类中心主义而成为技术中心主义,而是真正开启了设想一种更为平等、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伙伴关系的可能性。

正如人类将自然商品化并将其仅仅视为一种资源而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优化一样,通过机器和代码对人类所进行的类似处理也是错误的。事实上,人类控制、奴役人工智能固然不对,人工智能转而控制、奴役人类也并非真正的善,冤冤相报无穷尽也。甚至人类与人工智能彼此孤立、独善其身,也无法实现各自的终极进化与完善。人类与人工智能需要建立一种友爱的伙伴关系,携手进化;同样地,人类与技术需要在平等的基础上联合,才能使这个世界朝正确的方向前进,止于至善。

由此观之,当前人工智能发展所引发的技术中心主义的后人类思潮是误入歧途的。算法与人工智能并未强大到可以取得与人类平起平坐的主体地位,现实的侵权责任法、著作权法稍作解释或调整即足以应对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创作等提出的所谓新问题,只要穿透技术的迷雾,直指其实际的影响即可。毕竟,“无论数字(无身体或无实体)行动者是基于与自然人或法人的相同或相似基础而被赋予人格,还是被认定为介于两者之间的某种存在,或是被认定为从简单权利和义务(例如保险)发展到更复杂安排(例如产权)的实体,抑或是被认为根本没有明显的人格,它们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

具而言之,首先可从算法的输出结果入手,要求公平公正,避免偏见与歧视,不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根据各种标准来划分算法歧视类型,进行分级分类治理。其次可从算法的输入数据入手,一方面要求数据控制者完善其自我治理机制,强化对用户的数据保护,另一方面赋予数据主体以免受算法自动化决策约束权等个人信息权利,以及由此延伸出的算法权利,增强个人对自身数据的支配与管理。最后辅以适当程度的算法透明,采取分场景、有层次的算法解释权,以及制度化的算法影响评估、算法备案等可行的算法透明措施。但是主张算法所享权利,乃至算法主体地位,则大可不必,这亦非法律的制定、执行与适用者所擅长。

如果已经到了不得不革命性立法的地步,人类的单边立法或许也不一定能够取得人工智能的同意,二者需要斗争或协商才能确定共同的未来何去何从。因此,这样一种技术中心主义的后人类思潮其实仍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回魂:依旧从人类出发,思考如何将人格赐予机器或防止人格被机器破坏,过分抬高、夸大技术的作用与地位,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这样的后人类思潮之下,主客体等级关系的幽魂不散,支配-依附的思维方式根深蒂固,只是颠倒了过来罢了。持此论调者无法设想人与技术皆从中心地位退出,卸下彼此不必要的特权,彼此更为平等、合作地相处,致力于共同的解放事业,正如动画中所想象的乌托邦一样。

后人类之上的超人类

然而,平等的后人类主义在揭示了宝贵的洞见同时,也遮蔽了更深刻的反思空间:算法/人工智能与人类/人类智能的关系真的是平等的吗?换个问法:被算法消解主体性的人类,与对算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人类,是同一拨人吗?或者更准确地说,被算法计算、管理、控制的人,与设计、拥有、控制算法的人,是同一拨人吗?如果不是,二者真的是平等的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算法治理的服务对象是平台经济及其背后的网络资本,它们决定了算法治理的目标、形式与结果,通过算法治理的技术赋权,以大多数人的后人类主义、去主体性状态为代价,成就了自身的超人类主义、超主体性状态。

即使算法治理在总体上提升了社会福利,并因此惠及被治理的普罗大众,这一后果也是次要的,平台盈利与资本增值作为算法治理的根本目的不会改变。这不仅体现在分配环节,平台资本攫取了新增社会总福利中的大部分,更体现在当平台利益与用户利益、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算法总是维护平台利益,例如在共享经济中对灵活用工者的劳动剥削。

更何况复杂的技术也有利于超人类实现隐身,将他们与后人类的社会矛盾转移、消解为后人类对技术的无知、无力与无可奈何。于是后人类只能责怪自己素质太低、不够努力、跟不上时代,或先进技术太神秘、太狡猾、太不近人情,超人类借此坐收渔利,闷声发大财。超人类甚至可以用信息茧房、数字鸿沟打造新的美丽新世界,让后人类沉迷于滑动手指即可获得并不断自我强化的廉价快乐,从而沉沦为自动打工的生产者与不停剁手的消费者,丧失集体行动乃至独立思考能力,最终以一种类似奴隶支持雅典民主和哲学的方式,支持超人类“参与幸福、共同体事务、超越性追求和其他崇高活动”。

所以,人工智能非但没有通过普遍地赋予或剥夺权利而使人与人之间更为平等,反而以算法黑箱、算法歧视等各种方式进一步扩大了数字鸿沟,强化并掩饰了现有的政治与经济不平等体系,使少部分人能够以更为隐蔽也更有效率的方式对大多数人进行盘剥与控制。换句话说,被消解或被更大程度上消解主体性的是大多数人,能够影响甚至决定算法的是少部分人,因而在人类与技术相对平等表象之下,是人与人之间深刻不变的不平等本质。

因此,我们对机器人统治人类的担忧或许不无道理,在某种意义上也确实触摸到了算法时代不平等的大致轮廓。只是我们未必看透机器人背后其实还是万变不离其宗的资本与少数人,后者才是更加值得害怕的对象。他们通过算法黑箱、技术中立、人工智能主体责任等法律修辞推卸自身应当承担的责任,迷惑大多数后人类去控诉他们无法理解也无法左右,但事实上与之同为工具与奴仆的新兴科技。质言之,算法时代的后人类主义性质只是表象,算法赋权的超人类主义现实才是残酷的真相。大多数后人类成了滋养算法的单向度的数据材料,从而让算法服务于更丰富、更高级、更符合人之为人本质的少部分超人类的生活品质的达成。

By 遥堃脑极体

硅谷银行破产对中国的影响

“没想到一觉醒来,居然赶上了银行倒闭,人生完整了。”中国医疗初创公司创业者安迪(化名)3月11日午间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他的公司大部分美元资产都存在硅谷银行,主要用于美国办公室人员的工资发放。

另一位业内人士在谈及此次硅谷银行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时对记者透露,有初创企业因此损失上亿人民币。

美国著名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 CEO更是将硅谷银行的后果称为“初创企业的灭绝级别事件”,他称YC 1/3的项目约1000多个创业公司所有的钱都在硅谷银行,下周甚至发不了工资和房租,而保险公司理赔的上限是25万美元。

互联网投资人庄明浩表示,如果说过去的20年,互联网+VC相辅相成的爆发成就了硅谷,这种效用同时造就了SVB这家特殊的“银行”。如今,整个互联网的宏大叙事已经远去,所谓的互联网+硅谷的造富神话也开始成为历史。

一大波风投与创业公司受影响

“没想到连SVB都要遭遇金融信用危机,这可是大多数投资机构和创业公司的首选开户行。”一位科技领域创业者这样感慨。

1983年成立于美国的硅谷银行一度被认为是初创公司的“金主”和“命脉”, 在硅谷高科技产业高速发展之际,它凭借低息募资、面向大银行尚未重视的中小企业,迅速开辟出灵活的发展路径,成功帮助过Facebook、twitter等明星企业。

appWorks合伙人、具备多年募资经验的詹益鉴总结,硅谷银行之所以能够拥有近一半的初创公司市占率,关键在于其核心产品风险债,可以帮助创业者减少股权稀释,帮助投资人降低现金流风险,只要公司成长与获利能力高于资金成本,实际便能获得投资人、创业公司与风险债发行者三方共赢的局面。

为了让旗下被投公司获得风险债额度,詹益鉴称,许多创投机构会要求被投公司尽早到SVB开设账户、积累往来记录与财务资料,并将投资资金存放到该账户中,降低汇兑费用与手续时间。其后,随着老牌或大型初创机构对SVB的信任与依赖,想在硅谷获得投资或已被投的创业公司,几乎都有SVB账户。

 “我们使用硅谷银行也是因为它的服务好,而且非常便捷。”安迪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但这样的特性使得硅谷银行对于行业的繁荣与萧条周期特别敏感。今日,一段美团曾晒出硅谷银行存款6000多万美元的旧闻被重新提起。有消息称美团创始人王兴今日已回应“我们很多年前就转用大银行了。”第一财经记者就此询问,截至发稿美团公司方面未予以回应。

但安迪所在的企业没有这么幸运。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从昨天开始我们就一直在设法转钱出去,但是还没有转出来,银行就先倒闭了,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目前,银行网站的状态显示正在维护中。

不过,因为企业规模不大,安迪的公司存在硅谷银行的美元资金并不多,涉及数十万美元的资金。他还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至少在我的朋友圈就有好多家中国初创公司也把钱存在硅谷银行。”

安迪称,相比一些存款好几亿美元的大型科技公司来讲,自己就是损失了也还不算多,保险公司理赔上限25万美元,风险相对可控。

以流媒体技术公司Roku为例,该公司在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一份文件中披露,该公司在硅谷银行持有近5亿美元现金,占现金流比例超过四分之一。Roku还称,其在硅谷银行的大部分存款都没有投保,不知道公司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收回现金存款。

“元宇宙第一股”游戏公司Roblox在一份文件中表示,其30亿美元现金中的5%存在硅谷银行。

除了互联网企业,加密资产客户也被硅谷银行纳入可接纳范畴,虽然所设敞口并不大。据统计,Blockchain Capital、Castle Island Ventures、Dragonfly 与Pantera 都与硅谷银行有关系。

另据加密货币领域稳定币发行商Circle公司表示,截至1月17日,总部位于美国的稳定币发行人Circle在硅谷银行持有其USDC(市场第二大稳定币)稳定币的部分现金储备。

负面影响还在持续蔓延。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多家LP(Limited Partners,有限合伙人)机构开始询问自己投的基金有没有将钱放在SVB里。有LP发朋友圈称,自己所投的基金连夜发邮件告知没有将钱存在硅谷银行,而那些没有发邮件的,大概率是遇到了麻烦。

恐慌情绪背后

传奇基金经理、潘兴广场创始人比尔·阿克曼(Bill Ackman)在推文中表示,由于风险资本支持的公司依赖SVB获取贷款和运营资金,因此这家硅谷第一大银行倒闭可能会摧毁经济的关键长期推动力,SVB一旦倒闭,将有更多的银行面临挤兑和倒闭,届时多米诺骨牌会接连倒下。

“大家已经开始把账户转到更大规模的银行,担心小银行爆雷。”一位硅谷的从业者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还有一位正在计划将资金从BOA银行转到Chase银行的硅谷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Chase的银行工作人员忙疯了,说不少客户连夜开户,预计下周一还将有大量客户紧急把资金转入Chase里。”

回溯这场危机,互联网投资人庄明浩认为,2022年下半年开始的长加息周期令债券价格不断下跌,硅谷银行出现高额浮亏。近日,SVB启动资本动作,出售大部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AFS)以换取流动性来支付存款提款。此次出售涉及价值210亿美元的债券,造成18亿美元实际亏损。同时,SVB还将通过出售普通股和优先股等股权融资方式,募集22.5亿美元的资金。CEO贝克尔又向最大客户群风险投资者们争取支持,没想到这些机构转身就劝说被投企业们提前取出资金,进而引发挤兑风险。

庄明浩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很多天使轮与A轮阶段的早期公司没有资产配置的概念,也一般不太会开很多银行的账户,自身业务可能还没赚钱甚至收入都没有,主要依靠VC投资款活着,这种情况不分中美,都会受到硅谷银行事件的巨大冲击。

“从心理上讲,这是一个打击,因为每个人都意识到事情是多么不堪一击。”为初创公司提供税务、会计和人力资源服务的咨询机构Kruze Consulting运营主管Scott Orn表示。

Orn将硅谷银行称为“硅谷皇冠上的明珠”。对于他的数百个客户来说,硅谷银行的撤资可能会使初创公司借钱成本变得更加昂贵。他希望硅谷银行能够度过这个困难时期,甚至有可能被一家更大的银行收购。

目前来看,美国政府已经介入,但对SVB最大客户群——风险投资机构与初创公司的负面影响已经造成,尤其是在资金流动性压力方面。

硅谷技术VC Fusion Fund创始人张璐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说,这一事件对于科技创投领域的资金活跃度影响巨大,尤其对初创企业影响不小,但硅谷技术创新的趋势不会因为资金的问题就出现倒退。

还有用户提议推特应该收购硅谷银行并将它变成一家数字银行,马斯克对此评论称持开放态度。

 硅谷银行的倒闭正值科技行业面临挑战之际。不断上升的利率侵蚀了便宜的资金渠道。根据CBInsights今年1月份发布的数据,2022年美国的风险投资较上年下降了37%。

与此同时,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和衰退担忧促使一些广告商和消费者收紧支出,削弱了科技行业的收入驱动力,大型科技企业陷入了大规模裁员,重新关注以“效率”为标志的成本削减计划。

截止发稿时,浦发硅谷银行、再鼎医药、百济神州、北海康成、腾盛博药、加科思也、圣诺医药、基石药业、亚盛医药、德琪医药、康方生物、云顶新耀、潘石屹等都表示硅谷银行的破产不会对其业务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硅谷银行为何轰然倒塌

美国时间3月10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发布声明,美国加州金融保护和创新部(DFPI)当日宣布关闭美国硅谷银行,并任命FDIC为破产管理人。为保护投保的储户,FDIC创建了存款保险国家银行(DINB),硅谷银行在关闭时,作为接管人的FDIC需立即将硅谷银行所有受保存款转移到DINB。

3月9日,硅谷银行从开盘价176.55美元暴跌至106美元,并在10日的美股盘前交易中再度暴跌逾60%,随后进入停牌状态。

事件的导火索出现在3月8日,当天硅谷银行大举抛售了210亿美元的债券,造成18亿美元亏损。同时该公司称将通过出售股票的方式筹集23亿美元,以弥补这一笔“债券甩卖”带来的巨额亏损。

此举引发了强烈的市场担忧,银行最害怕的挤兑风潮就此来临。3月9日开始,“硅谷教父”彼得·蒂尔的创始人基金(Founders Fund)、对冲基金Coatue Management、著名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 等机构均建议他们投资的公司——硅谷银行的储户们,考虑从该银行尽快按需撤资。

作为硅谷创投圈的“宠儿”,这家银行立刻陷入了更深的流动性危机,继而快速崩盘。硅谷银行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倒闭的最大银行,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二大倒闭的银行。

硅谷银行为何“猝死”?其会不会又如当年突然破产的雷曼兄弟公司,酝酿出一场更广泛的危机事件?

硅谷银行成长史

作为硅谷创投圈的宠儿,硅谷银行1983年成立,后发展成硅谷银行金融集团,资产达2120亿美元。按资产总额排序,该银行是美国第16大商业银行。该银行在美国、欧洲、亚洲等国家与地区设立了分公司与办事处。

从商业模式来看,硅谷银行的目标客群有别于其他商业银行,主要服务于PE/VC、高科技企业,以及这些企业的员工等高净值个人客户。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独特的市场定位,硅谷银行一直是硅谷科技和生命科学初创公司中最受欢迎的金融机构之一,曾成功帮助过Facebook、twitter等明星企业。根据国信证券估算,SVB对美国高成长企业的贷款市占率约 46%,是高成长企业贷款市场的龙头。

国信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将硅谷银行形容为“创投圈集团”的财务公司——资金以贷款形式投放给PE/VC企业、高科技企业和这些企业的员工,同时也从这些企业和员工处获得存款。

具体来看,硅谷银行的两大主营业务是为PE/VC提供“资本催缴信贷”以及为初创企业提供信用贷款:

  • 资本催缴信贷:本质是一种过桥贷款,通常会给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机构提供短期贷款,让它们在等待投资者的资金到位之前先解决资金问题。这类贷款风险较低,期限较短,所以收益率相对不高。
  • 初创企业贷款:当初创企业没有盈利和现金流时,它们经常需要向硅谷银行借款来维持业务运营。这些贷款风险比较大,因为没有抵押物,所以硅谷银行通常会向借款企业要求提供3-5%的认股权证。具备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

2022年财报显示,在该行的贷款构成中,资本催缴信贷余额413亿美元,占比高达56%,初创企业贷款占比为9%。

有业内人士将硅谷银行的业务特点总结为“投贷联动”,即股权投资的收益与信贷业务的风险平衡相互抵消,以实现超额盈利。2021年,硅谷银行的股权资产占总资产的1%,却实现了收益5.6亿美元,占非息收入的20%。

Image

安然度过千禧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平稳运行已经40年的硅谷银行,为何在短短数天内崩盘呢?

故事的伏笔在三年前埋下。2020年3月,美联储开启无限量QE,把基准利率降到0左右,在流动性泛滥的背景下,美国科技公司大量回购和融资,与高科技相关的VC投资也变得非常热门。美国的PE/VC市场快速扩张。

这种情况下,硅谷银行的核心储户——即科技公司们手头拥有大量现金,该行由此吸引了大量存款。该行存款规模从2019年的617.6亿美元跃升至2021年底的1892亿美元(尤其以活期存款为主)。硅谷银行的规模在此期间也快速增长,其资产总额从2019年末的710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末的2115亿美元,其中2020年同比增长63%,2021年同比增长83%。

与此同时,手握大量现金的硅谷银行为了获取更高额收益,选择进行证券投资,主要买入了投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和美国国债。这类资产在2020年和2021年实现了浮盈,但并没有被出售。

但问题是,硅谷银行投入在证券上的存款太多了。截至2022年底,硅谷银行买下了1200亿美元的投资证券,其中包括91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组合(MBS)和260亿美元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甚至远远超过了740亿美元的贷款总额。

更不利的是,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硅谷银行买入了大量长久期的证券资产,尤其是中长期国债。

2022年3月,美联储启动了力度空前的加息周期,为硅谷银行的扩张故事画上了休止符。随着加息周期的到来,一方面,存款的成本变得更高,难以低成本揽储——该行有息存款成本从2021年的0.13%大幅攀升到2022年的1.13%;另一方面,债券价值会走低,这也就意味着硅谷银行持有的大量证券资产的缩水。

更重要的是,科技初创公司们转而变得需要现金,选择提取存款。年报显示,2022年该行全年存款总额下降了160亿,大约占存款总额的10%,特别是活期无息存款由1260亿骤降至810亿。

这还远远不够,为了填补资金缺口,硅谷银行只能选择卖出此前囤下的巨额证券。 

Image

3月8日盘后,该行发布公告称出售了210亿美元的可供出售资产来重塑资产负债表,税后损失达18亿美元(硅谷银行2022年全年归母普通股东净利润仅15亿美元),同时还出售普通股和优先股募资22.5亿美元。此时,硅谷银行还持有久期更长的高达913亿美元的“持有到期”债券,而这部分债券在整个2022年的价值已经缩水了69亿美元,并且还很有可能持续缩水。

花费如此亏损也要变现反映出了巨大的流动性压力,投资者对于硅谷银行的信心随之坍塌,挤兑风潮到来。周五披露的一份监管文件显示,投资者和储户周四一天内试图从硅谷银行提款420亿美元。

总体来看,“期限错配”是硅谷银行失败的核心原因。其持有资产的期限远远大于利负债期限,银行极易面临“流动性风险”,银行可能无法及时偿还负债,导致资不抵债、银行破产。

“银行最大的风险是挤兑,负债不稳但又利率低位,买一大堆长债很致命。如果没有流动性危机,资不抵债也不一定倒闭。”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表示。

是否又是一次雷曼时刻?

对于硅谷银行的雷暴,市场反映出了强烈不安。

3月9日,美股基准KBW银行指数暴跌超8%,创下自2020年6月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 1.85%,而道琼斯工业指数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均超过500点,跌幅分别为1.66%和2.05%。3月10日,KBW银行指数再跌3.91%,本周累下跌15.74%,创有记录以来最大周跌幅。甚至在亚洲,MSCI亚太金融指数一度下探2.6%,迈向一年来最大跌幅。

有市场声音认为,突然雷暴的硅谷银行可能又如当年突然破产的雷曼兄弟,酝酿出一场更广泛的危机事件。 

多家券商机构发声为市场降温。比如,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银行团队认为,当前整体情况可能并没有市场担忧的那么紧张:

杠杆方面,金融危机后美国金融部门在强监管下整体杠杆较低,且资本充足率也相对健康,因此发生大面积的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似乎并不高,上述事件可能无法代表整个美国银行体系。

流动性角度,美国在岸及离岸流动性的收紧也并没有那么显著。在极端假设下,如果后续流动性继续收紧引发更大层面和程度的流动性冲击,美联储可能而且也有充裕的手段提供流动性支持。

对此,钛媒体App也咨询了多位美国私募股权投资者以及国内学者。一部分观点认为,目前来看,硅谷银行的雷暴还无法与雷曼时刻同日而语。

中央财经大学投资学教授李国平向钛媒体App表示:“硅谷银行的雷暴与雷曼公司的倒闭存在着三点区别,规模就不一样(倒闭前雷曼资产规模达到6390亿美元,硅谷银行为2120亿美元),杠杆率不一样(雷曼远高于硅谷银行),影响对象不一样(雷曼影响其它金融机构,硅谷银行影响的是硅谷的实体企业)。”

事实上,硅谷银行的雷暴对于硅谷实体企业的初步影响已经出现。

比如,人力资源初创公司Rippling依靠硅谷银行处理其客户员工的工资支票,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在周五表示,尽管硅谷银行的系统显示付款已经处理,但实际上没有款项流向Rippling的客户员工。Rippling迅速与其新的银行合作伙伴摩根大通展开合作,并提交了支票以进行隔夜处理,这意味着客户的员工将在几天内收到工资。

硅谷银行破产对币圈的影响

币圈最大的稳定币发行商之一Circle发推表示其约400亿美元的USDC储备中有33亿美元存放在硅谷银行的消息后,其发行的稳定币USDC价格暴跌,脱锚状态持续扩大,甚至引发挤兑风波。

  截至发稿,USDC已跌至0.8905美元左右,达到历史新低,24小时跌幅扩大至9.63%,市值缩水至366.8亿美元。

  与此同时,孙宇晨等大量投资者将大量USDC兑换并赎回。加密货币及股票交易应用Robinhood、加密货币交易所Binance、Coinbase 等平台均宣布暂停USDC的部分服务。

  受到波及

  Circle是加密货币领域最大的稳定币发行商之一,USDC是加密货币市场上第二大稳定币,拥有430亿美元的流通供应量。

  硅谷银行是美国第16大银行,主要为科技行业提供服务,曾参与大量美国初创公司的融资,3月10日,美国监管机构关闭硅谷银行,使该事件成为成为美国金融史上第二大银行倒闭事件。

  该事件的爆发也使得众多加密金融机构“明哲保身”,Paxos、Binance、Bybit、Tether、Gemini等纷纷发文表示与硅谷银行没有业务关系,对其风险敞口为零。

  但Circle却被不幸卷入其中。3月11日,Circle发推称,硅谷银行是Circle的六家银行合作伙伴之一,其总共约400亿美元的USDC储备中有33亿美元存放在该银行。

  巨大的敞口引发投资者恐惧撤离。派盾监测数据显示,3月11日孙宇晨地址从Venus赎回100万枚Binance-Peg USDC,并将至少11360万枚USDC兑换为DAI。同时,Nansen数据显示,自硅谷银行被监管机构关闭以来,USDC已出现约10亿美元的净赎回。

  市场的悲观情绪使得USDC与美元出现持续性脱锚,价格一度跌至0.879美元,24小时跌幅近10%,市值也一度缩水至366亿美元左右。

  USDC抛售压力下,机构也纷纷采取措施以降低其影响。

  Coinbase表示,将在周末“暂停”将USDC兑换成美元,“在兑换活动繁忙的时候,转换依赖于银行在正常营业时间内清算的美元转账”,因此将在周一银行开业时恢复,他同时表示,“用户的资产是安全的,随时可以在链上转移”。

  Binance表示,由于当前市场的状况,USDC资产大量流入使自动转换的负担加重,所以Binance已暂停USDC到BUSD的自动转换,“这是Binance监控情况时所采取的常规风险管理程序步骤”。

  Robinhood则宣布暂停美元稳定币USDC的交易和存款。

  据悉,Circle在3月10日曾销毁价值约16亿美元的USDC,虽也同时铸造了部分USDC以增加流通量,但远远不及其销毁量。

  另一方面,根据 Circle 的1月份储备报告,该公司持有约98.8亿美元的现金存放在6家受监管的合作银行,包括纽约梅隆银行(47.31, -0.69, -1.44%)、Citizens Trust Bank、Customers Bank、New York Community Bank、Signature Bank、硅谷银行。

  值得注意的是,Signature Bank的控股公司Silvergate Capital Corporation在3月8日刚刚宣布将关闭运营,并自愿进行清算,随后,Circle表示已切断与 Silvergate Bank 的关系。

  此外,已经破产的加密借贷机构BlockFi也在硅谷银行中有2.27亿美元的资金。

  警惕脱钩风险

  随着挤兑风波的持续,USDC仍面临较大的抛售压力。

  链上数据监测显示,此前持有1.2亿枚USDC的某巨鲸地址,正在将USDC换成USDT ,亏损达614万美元,但该地址目前仍持有4500万USDC。

  打着稳定币旗号的USDC,其价格自发行以来整体稳定在1美元左右,2020年3月币圈312大跌的过程中,其价格产生了一定波动,最低价格达到了0.9679美元,而本次事件中其价格已跌破0.9美元,可谓是USDC有史以来的最低价,也成为了其史上最大跌幅。

  独立国际货币研究员陈佳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USDC兑美元估值史诗级波动,及大量币圈核心玩家抽离存款,已经造成了行业流动性逃逸,这已经充分证明硅谷银行倒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已经开启。

  他认为,这类情况的产生,根本上暴露了币圈稳定币机制设计的问题。

  Circle官网数据显示,截至3月9日,USDC总流通量为434亿美元,储备量为435亿美元,其中储备银行中的现金111亿美元(占比超过25%),短期美国国债324亿美元。

  “USDC的底层资产是银行现金存款与美债,但这些资产正在大量被挤兑,所以其估值注定无法稳定。”陈佳分析称,USDC发行方将美元现金和美债等以美元计价资产,存入美国监管认可的银行之中,构成了整个USDC估值体系的支撑和基础,所以硅谷银行事件使得USDC出现系统性估值危机是必然的。

  因此,USDC的情况是否会持续恶化无疑是当前投资者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结语

无论人们不希望看到雷曼时刻再次重演,硅谷银行的轰然倒塌都必将对科技、股市、币圈等几乎所有领域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于中国公司来说,硅谷银行事件必将敲响管理海外账户的警钟,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无论这个篮子看上去多么牢不可破。不可否认的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将会“火烧连营”,由此引发的暴雷事件将会层出不穷。

By 第一财经钛媒体新浪财经

深度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自从新能源汽车问世以来,“新能源汽车究竟是不是伪需求”的问题一直引发热烈讨论。想要区别是不是伪需求主要在于2点:

第一,要抓住用户的核心和深层次的需求点,而不是表面的需求;

第二,要从用户的角度去算经济账,需求得到满足需要花费的成本和需求得到满足的收益之间的对比

首先,我认定人们的购车需求是真需求,那么到底购买什么车取决于2大因素,一是汽车本身的性能情况,二是牌照和补贴方面的政策问题,这就取决于消费者所处的城市情况,比如北上广一线城市的限购政策导致牌照成为购车中很重要的因素;以及地方政府是否把纯电动汽车/插电混动汽车限定为新能源汽车,如何进行补贴。

我认为,人们购车的需求点在于:(我个人列了个表格来对比,发现基本结论如下)

  • 续航能力:燃油车>电动车(里程焦虑)
  • 驾乘体验:各有优劣(取决于驾驶者看重哪个方面)
  • 安全性:燃油车>电动车(主要是由于电池问题引起的自燃)
  • 性价比:燃油车<电动车
  • 环保情况(不是主要考虑因素)

所以,现在大部分人还是会优先购买燃油车,而人们购买电动车始于政策驱动,补贴新能源汽车;而在补贴逐渐取消的前提下,第一,在北上广的大城市中,限购导致刚性需求;即相比燃油车牌,新能源车牌更好拿;于是购买新能源形成刚性需求。第二,在没有限购的二三线城市中,对电动车的需求有可能是第二台家庭用车,比如在已经有一台燃油车的前提下,考虑到第二台车的差异性

因此,结论为:

  1. 人们需要的并不是“电动汽车”,而是更好拿的车牌、更高的性价比(或者更低的价格)、更出色的驾乘体验;所以,无论是什么车,只要能抓住消费者购车的几个需求,就是真需求,而不是伪需求。
  2. 从性能上讲,电动汽车在驾驶体验的某些方面(比如起步、响应、刹车等)上确实存在优势,加之一线城市确实存在牌照和限购的问题,因此电动汽车的需求是真是存在的,是可以投资的

电动汽车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 从驱动系统上来讲,电机肯定要好于内燃机,因此电力驱动一定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

第一,电机的成本比内燃机的成本低(注意是电池的成本较高);

第二,电机的转化效率高于内燃机,电机的效率是70%-90%,内燃机只有30%;

第三,保养和维修成本上讲,电机维修保养成本低于内燃机;

第四,从体积上来讲,同样输出功率的情况下,电机的体积要小于内燃机

  • 但现在BEV面临的痛点在于2点:

一是技术方面的限制,提高电池的密度(电池密度越高,续航里程越高)意味着成本的提高,电池密度提不上去,将始终面临里程焦虑

二是基础设施跟不上,比如充电麻烦。所以未来要实现全面替代燃油车还是不太现实;

  • 预计纯电池电动车在未来5-10年很难全面替代燃油车,而混合动力车可能会有发展空间

【电动汽车的市场集中度未来会是什么样?】

• 行业集中程度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系:

  1. 政策
  2. 行业进入门槛:行业进入门槛越高,行业集中度越高
  3. 取得市占率的难易程度:这与一个行业的生产效率有关,如果一个行业的工艺复杂,生产环节多,生产效率偏低,则此行业会呈现比较分散的格局(比如汽车行业);如果一个行业的生产效率高,生产环节少且简单,则此行业会呈现较为寡头集中的格局
  4. 行业发展周期
  5. 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产品越能够差异化,行业越呈现分散格局
  • 预计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会经历一轮洗牌,行业格局会更加集中:
  1. 第一,造车需要有取得资质;
  2. 第二,乐视事件之后,资本市场会对新造车势力和新能源汽车融资更加谨慎,以及未来市场会更加青睐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公司;
  3. 第三,新能源汽车目前可能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根据2012年国务院引发的《产业生产规划》,直至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 万辆。但目前根据各类车企公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规划,已经超过了2000万辆。

因此未来行业可能会进一步整合,更加集中。


未来是否有初创企业的生存空间?

虽然未来行业格局会比现在更加集中,但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并不会出现寡头垄断的格局:

第一,造车本身是比较复杂的流程,对产品质量、工艺要求较高,生产效率不会非常高,因此很难出现寡头垄断的格局;

第二,购车的客户群体多样化,产品的同质化不会太强;

第三,电池密度导致成本较高是整个行业的竞争者都面临的一个问题,这给了很多新造车势力弯道超车的机会(新造车势力的创新基因等);

因此未来仍旧会有佼佼者的小公司生存的空间。


产业链投资逻辑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上游是矿产能源,中游是三电系统,下游是整车制造和配套设施(比如充电桩)。

【下游】

整车厂投资逻辑:

第一,从需求方看,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伪需求,因此从大面上来看是可以投的;

第二,从市场格局看,现在虽然目前分散,但未来将经历一轮行业洗牌,并依旧有创业公司发展的空间,因此值得投资;

但是,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竞争激励,大部分盈利能力堪忧,比如头部企业比亚迪,毛利均低于20%,净利一般在10%以下,以及很多企业是亏损状态,因此需谨慎投资

若投资,需关注以下4点:

1)需要看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来源:比如三电系统(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

2)量产交付状态、代工厂情况

3)看首款车是什么车型,开发和量产车型所需要的技术门槛、资金门槛、时间门槛

4)配套设施情况考虑(充电、换电支持等)

配套设施投资逻辑:不建议投资

个人认为充电桩不是值得投资的生意,首要问题是盈利模式模糊:第一,国家政府的补贴在2019年起将逐渐减少,由政策导向变成市场导向;第二,服务费和投入的运营成本相比九牛一毛,不足以盈利:据新闻报道,一个慢充充电桩的运营成本为1-3万元,快充为10-20万元,而拥有10台充电桩的充电站一年运营成本高达500-600万元,而服务费又不能收取太高,否则就违背消费者购买电动车的基本诉求 – 价格低;第三,2B广告收入还未成气候

其次,充电桩生意属于重资产型,前期投入较大,对资金链的要求高;

【中游】

电池投资逻辑:

第一,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是三电系统(占整车成本的60%),而三电系统的核心是电池(占整车成本的42%)。在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起飞的前提下,动力电池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

第二,行业技术门槛高,且目前存在竞争激烈、产能过剩、补贴退坡的情况,未来将经历行业洗牌,寡头更加垄断,中小公司生存空间小

第三,头部公司的盈利能力尚可,毛利在30%,净利在15%,建议谨慎投资

若需投资,要关注以下4点:

1)关注头部公司,比如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以及海外优质资产

2)关注技术实力:NCM811(高镍低钴)的各企业研发进度和电池的能量密度

3)关注能匹配国际主流车型的公司:电池本身是一个配套附属品,需要满足整车需要,而国内公司除了需要满足国产车型外,还需要实时关注国际主流车型

4)关注成本变化情况:正常来说,在扩张产能的前提下应该产生规模效应,规模越大成本越低

【上游】

上游环节矿产资源(即碳酸锂、钴和石墨)投资逻辑:

虽然上游环节的毛利和净利较高,但行业呈现寡头垄断,龙头公司均为国企/政府机构控股,投资机会较少。

新能源电池行业最新动态

2023年2月23日,中科海钠举办新产品发布会,针对不同场景推出ME12圆柱电芯、ME80方形电芯及ME240方形电芯三款产品,进一步扩大了钠离子电池的应用场景。电池铝箔一般用作钠离子电池的集电器的制造零件,钠离子电池的应用场景扩大将成为电池铝箔需求的另一增长点。更是有数据预测至2025年,低速电动车、储能和少量A00级乘用车等是中国钠离子电池最先使用的领域,市场空间共约30GWh、200亿元。

电池铝箔不但被用作钠离子电池的集电器的制造零件,还被用作锂离子电池的集电器的制造零件。锂离子电池总产量扩张的同时,相关材料电池铝箔也随之加速扩张。有公开数据显示,全球电池铝箔2025年需求约为100万吨,2021-2025 年复合增长率达48%。由此可见,虽然钠离子电池被重新提起,但是锂电池的需求量并没有被降低,在双碳政策下,新能源汽车产量的继续增长将带动锂离子电池产气量的继续增长,电池铝箔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

表1:电池铝箔全球总需求预测(万吨)Image

(数据来源:MIR DATABANK)

除了锂、钠离子电池之外,电池铝箔在储能电池上的应用也较为广泛。在型储能方面,虽然中国电储能装机规模世界第一,但是储能与风电光伏新能源装机规模的比例不到7%,基于储能安全和新能源发电规模的快速增长的方面考虑,中国电力储能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电池铝箔作为储能电池的重要原材料,其需求规模也将继续扩大。

表2:储能锂电池铝箔需求预测

(数据来源:MIR DATABANK)

02

行业内扩产增产加速,预计2023年陆续投产

电池铝箔上游行业的目前现状是今年中国的铝土矿产量呈下降趋势,2021年生产的铝土矿产量为8500万吨,相较于2020年同比减少8.3%。而电解铝也作为电池铝箔重要原材料之一,近年来产量不断增长,2021年产量达3850.3万吨。电池铝箔的下游行业主要是新能源汽车等,近年来随着“双碳”政策的不断深入,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增加,电池铝箔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随着电池铝箔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行业内也在增产扩产。其中鼎胜新材的市场占有率从2020年的34%上升到2021年的42%,占有率连年增高,市场份额扩大,电池铝箔行业集中度增高。2020年CR3达到了78%,2021年CR3仍然有76%左右。更何况电池铝箔对设备和工艺的要求比较高,电池铝箔厚度要求控制在10-50微米,部分电池厂则达不到这种要求,更是助增了行业集中度。

表3:2020年电池铝箔出货量市占率

表4:2021年电池铝箔出货量市占率

(数据来源:MIR DATABANK)

电池铝箔的行业集中度较高,其中鼎胜新材作为电池铝箔行业占比最大的企业,市场份额占比达到42%,其次是华北铝业以及永杰新材,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20%以及14%。鼎胜新材等企业在市场份额占比高这样的情况下还在规划电池铝箔增产扩产计划,计划抢占更多的市场。龙头鼎胜的这次扩产带动行业厂商纷纷扩产,这次投产是基于传统业务下游需求回升,供需偏紧及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高。

表5:主要电池铝箔企业产能及规划产能

(数据来源:MIR DATABANK)

这两年云铝股份和鼎胜新材旗下子公司与宁德时代建立电池铝箔产品的购销业务关系,其他企业也在加速扩产中。由于铝箔项目建设周期长、行业间技术差距较大,再加上未来部分电池企业或会精简铝箔供应商以降低维护成本,较小规模企业的淘汰速度将会加快,这也将导致行业头部效应愈加明显,市场集中度会越来越高。企业扩产有助于提高公司产能,提高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助力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随着铝箔新建产能逐步释放、动力电池出货量进一步增长以及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发展,未来电池铝箔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03

电池铝箔未来发展趋势

下游电池行业发展为电池铝箔带来广阔市场空间。下游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以及钠离子电池发展需求爆发,带来了电池铝箔的蓬勃发展。

具体看来,目前全球已探明的锂资源储量约为3978万吨,未来资源供应有限,所以新能源汽车行业内部对资源储备更加丰富、成本更低的钠离子电池开始布局,推动钠离子电池的商业化进程。预计到2030年钠离子电池的实际出货量将达到347.0GWh,钠离子电池未来将促进电池铝箔需求增长。

除此之外,储能电池市场的发展,将为电池铝箔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2022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总计142.7 GWh,同比2021年大幅增长204.3%。据有效数据预测,储能锂电池依然是电力系统最大的应用市场,全球储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有望在2025年超240GWh,2030年则有望达到 914GWh。

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未来,电池铝箔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电池铝箔的产线周期较长,整体产线扩产周期至少在2-3年,电池企业所需的导入时间更长。并且电池铝箔的认证周期也长于市场此前的认知,中国内资厂平均8个月,海外电池厂平均12个月以上,除却这些投产周期的难题还有工艺技术这方面的难题,如电池铝箔型号需维持在8-15μm之间。由于电池铝箔的以上难题,很多电池铝箔企业则发展较慢,市场份额占比很少。因此,行业市场份额集中在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领先、市场信誉良好的大型铝箔生产企业中,行业集中度升高。

结语

如今动力电池电芯产品相对成熟,能量密度已经触碰到了现有材料物理性能的极限,开发难度和成本相对之前指数级上升,目前各大动力电池厂商的主要工作是产业化量产降本以及完善性能。

当电池企业提升能量密度的脚步暂缓,车企自建的电池厂或将得到一定追赶机遇。目前其实很多车企并不追求绝对的能量密度,更在意电池的品质,比如电池的一致性高不高。现在一款电动汽车有时能达到10万级别的销量,意味着在10万辆车中任意抽出两辆车,至少在电池的表现方面应该保持一致。这考验的是制造能力,对车企来说是一大挑战,也因此,自己造电池,可不只是个技术活。未来新能源汽车能否真正战胜燃油车,电池是关键中的关键。

By MIR搬砖大猫

李光耀的预言

最近,李光耀关于俄罗斯的预言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俄罗斯的未来与10年前没什么差别,甚至与20年前苏联解体时相比也没有什么差别,只是无力控制高加索、哈萨克斯坦的能源资源了。如果无法出口能源和自然资源,它将丧失发展经济和创造财富的能力。

俄罗斯人口正在减少,具体为什么不清楚,但酗酒肯定对此有影响,消极情绪、生育率下降及预期寿命缩短也有影响。普京面临的挑战是让俄罗斯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停止酗酒、努力工作、建立幸福的家庭,并生育更多的子女。

西伯利亚与海参崴的中国人越来越多。黑龙江的拐弯处将再次有中国人居住。俄罗斯人可能突然认为未来是有盼头的,可能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孩子,扭转人口变化趋势,但我认为近期不会出现这个转变。

如果俄罗斯能改进自己的制度,将取得更大的成就。俄罗斯的制度运转不灵了……因为已经乱套了。俄罗斯失去了对多个行政区域的控制……它有一个很大的核武库,但其他方面呢?俄罗斯的军队现在已今非昔比……它的人口正在减少……每年,俄罗斯的死亡人数高于出生人数,因为人们对未来持悲观态度。在美国,人们是乐观的,会说我要生孩子。但当你的生活非常艰苦,偶尔石油价格上涨,生活才能改善一下,但好景不长,又回到了原样,你对未来的看法就会有所不同。“(2009年)

(摘自《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中信出版社出版,2013年)

问:俄罗斯能在一个分裂的欧洲发挥更大的作用吗?

答:我不这么认为。俄罗斯自认是个大国,有九个时区,疆土广袤、资源丰富。过去,苏联是一个安全威胁,但今日的俄罗斯要保持强国地位会有困难。它的人口下降,经济依赖石油和天然气,也没发展出真正的社会经济。人们酗酒,妇女不多生育,都折射出一种普遍的悲观情绪。

(李光耀观天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二、李光耀谈中国

“中国有自己的方式”

李光耀在《李光耀观天下》中说:“5000年来,中国人一直认为,只有中央强大,国家才能安全;中央软弱则意味着混乱和动荡。每个中国人都理解这一点,这也是中国人的根本原则。西方一些人希望中国变成西方传统意义上的民主国家,但这不会发生。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巨大国家,文化和历史都与西方不同,中国有自己的方式。”

在李光耀看来,中国的崛起已令西方和亚洲许多国家颇为不安。中国一再承诺坚持和平崛起,绝不谋求霸权,但关键在于,是否有人相信。对此,李光耀认为,中国会选择低调地强大起来,影响力得到提升,不会恃强凌弱,但同时也会展示力量。

李光耀指出,中国人还意识到,要避免走日本和德国的老路。如果中国卷入战争,其国内就可能出现动荡、冲突和混乱,因而也就可能再次出现衰退,而且或将持续很长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论何时与他国陷入纠纷都会让步。在涉及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时,中国也会坚持原则。

中国的年青一代成长于和平与发展时期,没有经历中国动荡的时代,因此,要让中国年青一代明白中国曾经因为闭关锁国而犯的错误,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必须让他们以虚心和责任心应对未来。中国和平崛起理论的撰写者们清醒地意识到,随着中国的崛起,必须让中国的邻国以及整个世界都明白它的崛起是友好的,不会威胁世界,只会增进世界福祉,并将着力避免破坏和冲突,让邻国和世界放心是中国的责任,也符合中国的利益……中国意识到了它的迅速增长给世界其他国家带来的问题,希望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把震荡减到最小幅度。研究如何弱化其增长引发的负面影响是符合中国利益的。

中国彰显优势的方式肯定不同以往。以当前的东亚为例,中国显然已经在同其邻国的关系中确立了经济主导地位,并利用中国市场准入权以及大规模海外投资实现自身利益。如果哪些国家或企业不认可中国的地位,没有给予中国适当的尊重,则有可能被逐出迅速增长且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市场。(2005年)

中国有可能变成一个盲目排外、奉行沙文主义的力量,会因西方试图放缓或阻止其发展而仇恨、敌视西方,也有可能变成一个行为文明、积极参与世界事务、更具世界特色、更加国际化和外向型的国家,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将取决于中国朝哪个方向演变。(1993年)

中国有长达4000年之久的文化,有13亿人口,他们很多都是非常有才华的人,有一个巨大的人才库可以使用。他们怎么能不渴望成为亚洲第一,继而成为世界第一呢?中国与其他新兴国家不同,中国想按照自己的方式被世界接受,而非作为西方社会的荣誉会员……中国有一个巨大的市场且购买力日益提升,正在把东南亚国家吸收进其经济体系内。日本与韩国也将不可避免地被吸收进去。中国无须动用武力就能对其他国家产生极强的影响力。(摘自《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中信出版社出版,2013年)

邓小平是一个伟人,他引领贫困的中国发展成今天的模样,成为世界最强大的经济体指日可待。如果没有邓小平,中国有可能重走苏联的老路。

李光耀对于印度的预言

长期以来,李光耀一直在观察印度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其口述著作《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对上述问题具有独到的见解。

1、问:印度会崛起为一个大国吗?如果会,什么时候?

早在1959 年和1962 年,尼赫鲁还在位时,我就访问了印度。当时我认为印度很有可能成为一个繁荣的社会及一个大国。到20 世纪70 年代末,我认为印度会变成一个军事大国,但经济不会繁荣,因为印度的官僚体制令人窒息。

2、问:印度的民主治理体制给其长远发展前景带来了哪些限制?

印度曾经大搞国家计划经济,国家控制范围太广,致使官僚体制固化、腐败猖獗,以至于浪费了数十年的发展机遇。如果印度实行分权制度,就会使更多的中心城市(比如班加罗尔和孟买)实现更大的发展和繁荣……种姓制度素来与英才管理体制格格不入。 印度的伟大之处还没有充分体现,它的潜力尚未被充分开发和利用。

印度的宪法体制和政治体制存在诸多限制因素,导致印度无法实现高速发展……无论政治领导层希望做什么,必须在中央层面经过一套纷繁复杂的程序,甚至还需要在各邦经历更复杂的审批……印度的发展速度是由其宪法、种族结构、选举模式以及由此产生的联合政府决定的,而这些因素都会加大决策难度。

但这种状况是其宪法体制的一部分,印度人民现在已经接受,在其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围绕各邦边界、语言隶属、种姓配额出现的推诿现象永远也不会消除,所有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印度实行充满活力的英才管理体制,妨碍其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印度的政治领导人是有改革决心的,但印度的官僚体制运作迟缓且抗拒变革,猖獗的腐败与地方上的争斗也不利于改革。此外,民粹主义的民主体制导致执政党出现常态化的更迭,从而弱化了印度政策的连贯性……印度基础设施薄弱、企业面临的行政管理障碍大,财政赤字严重,尤其是各邦政府的财政赤字更严重,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印度进行投资和创造就业。

如果印度所有的部长和高级官员都能像印孚瑟斯技术有限公司的共同创办人和前首席执行官纳拉亚纳· 穆尔蒂那样勤勉、刚毅、有担当、具有前瞻性,那么印度就会成为世界上增长速度较快的国家之一,只需一代人的时间就会跻身第一世界。然而,穆尔蒂也许意识到了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改变印度的管理体制,都无法使印度像印孚瑟斯那样高效。

3、问:印度的文化给其长远发展前景带来了哪些限制?

印度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在英国殖民统治开始之前,印度这片土地上原本有32 个小国,这些小国恰巧都位于英国人修建的铁路的沿线地区。后来英国人来了,就把这些小国联合起来,建立了殖民统治,把众多小王国纳入其统治之下。英国的殖民统治依赖的是1 000 名英国人和数万名印度人,这些印度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养成了英国人的行为方式。

如果一个社会不重视培养优秀人才,使其获得最好的发展,我是不赞成的;如果一个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你的出身就决定了你在这个等级制度中的地位,我也是不赞成的。而这两点在印度的种姓制度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印度文明是古老的文明。尼赫鲁与甘地原本都有机会像我服务新加坡一样服务印度,但他们无法消除印度的种姓制度,无法摆脱印度根深蒂固的旧习。

看看印度与中国的建筑业,你就知道做事效率高低的区别了,印度只是讨论来讨论去,到头来却做不成事……部分原因可能在于印度是一个多元化色彩非常明显的国家:它不是一个国家,而是由英国殖民统治开始之前的32 个国家构成的,印度方言多达330 种……在中国,90%的人口是汉族,大家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虽然口音不同,但写出来却是一样的。如果你站在德里用英语演讲,那么在印度的12 亿人口中也许只有2亿人能听懂你的话;如果你说印地语,也许只有2.5 亿人能听懂;如果你说泰米尔语,只有8 000 万人能听懂。因此,中印两国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比较这两个国家,我们就像在比较橘子与苹果……请不要误解我。印度的上层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上层都是一样的。在印度的婆罗门,也就是僧侣阶级的后代,与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上层一样聪明、充满智慧,但他们也面临着同样的障碍。而且在他们的种姓制度中,如果你是婆罗门,而你同一个非婆罗门结了婚,那么你在这个制度中的地位就会下降,你就被排挤出了婆罗门。

一般来讲,印度的公务员会把自己视为管理者,而不是服务者,他们还没有认同获得利润、变得富有并不是罪恶的事。他们对印度的商业界几乎没有信任。印度商人无权享有国家福利,外国商人更不用提。

4、问:当前,印度经济有哪些优势?

与中国公司相比,印度的公司治理模式国际化水平高、资本回报率高,而且印度资本市场较透明,运作状况良好。

与中国相比,印度拥有比较强大的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印度的制度比较强,尤其是法律制度较为完善,有利于为知识产权的形成与保护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

印度人口的平均年龄是26 岁,而中国人口的平均年龄是33 岁,并且印度的人口增速也快于中国的人口增速,这就使印度享有更大的人口红利,但印度必须为其人民提供更好的教育,否则人口因素非但不能带来机遇,还会变成负担。

5、问:长远来看,印度经济面临哪些挑战? 其长远发展前景如何?

如果印度人无法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就会丧失发展机遇……印度必须建设高速公路、引进高铁,并修建更大、更好的机场,还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要成为发达国家,印度必须像中国那样,将其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

英迪拉.甘地的儿子去世之后,我对她说:“抓住这个机会,开放印度,改变印度的政策。看看海外的印度人,看看他们在英国、在新加坡、在世界各地都非常成功。是你们的政策和官僚体制限制了他们,束缚了他们。”她告诉我:“我做不了。事情就是这样。印度就是这样。”我觉得在推行改革方面,除了她,没有其他合适的人选了,她有宣布紧急状态的魄力。既然你有魄力做这件事情,你就应该有魄力改变体制,让印度企业摆脱束缚。因此,听完她的一番话之后,我就认定印度将发展得很慢。也就是在那时,我看到中国正在崛起……因此我知道这场竞赛不会是一场势均力敌的竞赛,我收回之前对印度的乐观判断。

印度的规章制度错综复杂,官僚主义极其严重,令人感觉如坠雾中,看不到出路何在。

印度可能需要花三五年的时间改善基础设施,否则印度就会在全球经济洗牌中输掉。

印度必须效仿中国高效的办事方式。中国以高效的方式建立了覆盖面广的通信基础设施与交通基础设施、电厂以及水厂,并实施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其制造业吸引了巨额的外国直接投资,创造了较多的就业机会,经济增长效率较高。印度辉煌的增长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服务产业,而这个产业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

如果印度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投资将随之而来,印度很快会赶上来。印度需要的是一个更加自由的体制,这会吸引更多的外国企业。这样,印度市场就能达到国际企业的竞争水平。

印度不同的城市之间缺乏快速连通性……一旦印度的公路、港口、铁路等基础设施到位并削减繁文缛节,它不仅能在信息技术产业创造就业机会,还能在制造业和其他一切产业全面促进就业。工作机会越来越多,整个国家将焕然一新。

要创造就业机会,改革的重点必须放在制造业上。这需要印度改变劳动法,允许雇主在不需要那么多雇员时裁员,同时需要精简法律程序,降低财政赤字,消除官僚作风,最重要的是完善基础设施。

印度不能仅仅凭借服务业就成长为一个经济大国。自工业革命以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成为工业强国之前就变成了经济大国。

中印两国都饱受腐败问题的困扰,但印度官僚主义的繁文缛节比中国更严重,对效率的削弱性更强。

印度首先需要削减繁文缛节,其次需要为私营部门的增长提供更大的动力,再次需要解决基础设施落后带来的挑战,最后需要实现外国直接投资规则的自由化。

目前,虽然印度开始了自由化进程、国有企业私有化,却不允许雇主解雇员工。这样一来,企业如何实现盈利?如何扩大生产规模?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如何改变用人标准?

印度受教育人口的比例较低,长远来看,这是一个弱势。印度顶级人才紧缺,大批的工程师和大学毕业生并不具备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所需要的技能,因此仍然找不到工作……印度的同代人中,需要超过一半的人完成小学教育,否则印度就会遭受严重损失。

印度领导人从尼赫鲁和他那一代人开始就一直痴迷于苏联快速的增长和工业化。当然,这也是那个时代的英国经济学家所推崇的模式,即资本积累率高、密集上马大型项目、大力发展钢铁事业、制造农业机械。做了这些之后,你就能发展……他们相信这些……当辛格在1991 和1992 年开始搞改革时,印度已经丧失了40 年的发展机遇。要知道,辛格本人也曾是一位计划经济的拥护者。现在,印度面临着打破一切垄断的问题,而印度的工会是大型国有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希望企业私有化的,因为如果你要高效率地经营这些企业,必须裁掉2/3 或1/2 的工人。

印度的历史使其对外国投资持怀疑态度,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偏向采取内向型政策,注重依赖国内要素。但在一个各国相互依存、技术发展迅猛的世界上,一味依靠自身力量是行不通的……印度的历史给其带来的第二个遗产就是过于注重公平分配……在早期发展阶段,要把发展成果分配出去,就会降低资本积累,而资本积累是实现进一步增长所必需的。财富来自企业家精神,而企业家精神就意味着敢于冒险……要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环境,唯一的方法就是先把蛋糕做大。过于注重收入均等化不利于激励那些有才华的、勤勉的人力争上游,不利于激励他们努力提升竞争力。

印度选民缺乏经济方面的教育,这就使得印度领导人易于推行民粹主义的经济政策,进而扰乱了印度的自由化进程。国家利益常常让位于某些利益集团的特殊利益,很多急需的改革因利益集团的反对而陷入停滞。民粹主义的氛围下尤其盛行特殊利益。在过去20 年间,印度实行了多种政策以提供价格低廉的食品、免费的电力以及补贴贷款……它们给整个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福利与民粹主义的区别逐渐模糊。

新加坡有三所印度人的学校,他们还要开更多,被我拒绝了。你要么上新加坡学校,要么回印度,因为即便他们(印度人)留下来成为新加坡的永久居民并服务新加坡,他们也不乐于融入新加坡,原因就在于他们接受的教育都是以印度文化为导向的……这些学校的教材都是以印度为导向的,学的知识都是印度式的,培养的情操以及其他一切都是印度式的。这就是问题所在。

刚刚独立之际,印度有很多一流的大学。如今,除了屈指可数的几所顶尖大学(比如印度理工学院和印度管理学院)依然能在世界顶级大学排行榜上占据一席之地,其他学校都无法维持高水准。在政治压力下,印度大学根据学生的种姓或学生与议会成员的关系确定录取配额。

6、问:在今后10 年中,印度经济前景与中国相比如何?

不能把印度和中国相提并论,它们是不同的国家。这是否意味着印度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呢?不!印度的角色比东南亚国家联盟所有成员国的集体角色还重要!

中印两国的制度不具有可比性……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印度的3.5 倍(根据2016年的统计,中国是印度的5倍。库叔注)。印度的增长率是中国的2/3。但印度是个大国,在印度洋地区是一股起到平衡作用的力量。

印度的经济总量能增长到中国的60%~70%……根据目前的预测,其规模不会更大了。但即便经济总量只有中国的60%~70%,印度的人口总数到2050 年将超过中国人口总数,加在一起也是相当可观了,而且印度社会顶层有一些非常有能力的人才。

然而,为什么中国的和平崛起会引发其他国家的担忧,而印度的发展则不会呢?是因为印度是一个存在多种政治力量的西方式民主国家、形成了一个内部相互制衡的体系吗?很有可能是这样,尤其是印度政府往往是由一二十个政党组成的联合政府……印度有能力以更好的方式在其国境之外更远的地方投射军事力量,但其他国家并不担心印度有侵略意图……当前,印度并不像中国那样对国际秩序构成挑战,而且在其基础设施达到一流国家的标准以及进一步推进经济自由化之前也不会构成这样的挑战。其实,美国、欧盟与日本之所以会支持印度,是因为它们想要一个更加平衡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印度能与中国分庭抗礼……如果印度遥遥领先于中国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到时美国和欧洲会支持中国吗?我对此表示怀疑。美欧对中国的发展依然有恐惧症,且不说它们对中国政府实行出版物审查制度强烈反感,仅仅是对某些政治事件的记忆就加强了它们这种恐惧。

我不确定印度是否想从中国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的消费需求中分得一杯羹,因为印度害怕同中国竞争。中国曾向印度提出一个自由贸易协定,但印度没有答应,因为如果印度同意了,中国商品就会进入印度,同印度本国商品竞争。

只要存在自由市场的讨价还价,印度就必须学会出价比中国更高。中印两国不会打响战争。中国有冒险精神,比如,中国到了尼日尔,中国愿意拿自己的钱和劳动力冒险,依然认为这样做是有价值的。中国到了安哥拉和苏丹,中国还想同伊朗合作,中国正在和中亚的共和国交朋友。中国想要一个从哈萨克斯坦到中国的数千公里长的输油管线,而且乐于修建这样一条管线。这就是自由市场的竞争。我认为这并不是说“如果你同意把东西卖给印度,我就会打败你”,而是“无论印度卖给你什么,我会提供给你更多”。中国将根据规则出牌,而且坚信胜券在握。

7、问:印度的民主模式对亚洲其他国家的意义有多大?

如果印度比中国取得的成就更大,那么意义就很大了,但实际并非如此。

导致经济状况较差的政治体制终将被抛弃,取而代之的将是有助于提高效率的政治体制。

民主不应该被用作惰性的挡箭牌。实行威权主义的政府把经济搞得一塌糊涂的例子很多,民主国家经济发展成就斐然的例子也很多。无论一个国家是搞民主治理还是搞威权统治,真正的问题在于该国的政治体制能否在促进经济增长、为所有人创造就业的政策上达成共识,能否确保得到基本完整的、一以贯之的落实。

虽然在早期发展阶段,中国较为迅速地推行改革,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但长远来看,印度可能凭借民主与法治体制占有优势。

如果中国的政治架构不进行调整以适应高增长率引发的社会变化,那么印度就会占据优势,因为从长远来看,印度的政治体制更加灵活。

8、问:在亚洲,印度会成为中国的战略性对抗力量吗?

我希望印度尽早崛起为世界政治中的一个经济大国,其中也有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如果印度无法崛起,那么亚洲将会湮没。

“李光耀强调了印度在这个地区存在的必要性,这种存在可以以多边安全机制的形式出现,也可以提出亚洲版的门罗主义,以阻止亚洲地区可能出现的侵略行为。他说选择印度作为中国的对抗性力量比较理想,因为印度的外交政策一直建立在平等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强权关系上。他为印度设想的角色是亚洲的‘守卫者’,他敦促印度更加积极地关注东南亚小国的安全、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20 世纪70 年代末西方大国撤走之后,桑纳达·K· 达特瑞对李光耀在东南亚问题上的观点做出的评价。)

韩国太小,越南太小,东南亚太分散,你需要另外一个大国维持平衡。

谁是对抗性力量?日本不是……日本和美国加在一起会在经济和军事方面同中国抗衡,但由于美国在一两百年后主导亚洲的能力可能降低,那么在亚洲国家中谁又能同中国抗衡呢?印度正是最佳选择。

印度军队(尤其是海军)成功实现了现代化,有能力维护自身安全。虽然中国在缅甸和巴基斯坦各建一个港口,但印度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导印度洋地区。

从地理角度上看,印度不适合太平洋地区。但美国和中国的角力场将是太平洋及印度洋,中国已经将其海军力量转移至印度洋,以保护其来自海湾地区的石油供给和来自非洲的大宗商品。在印度洋上,印度是重要力量之一,如果印度站在美国一边,美国将具备很大优势。因此中国必须加以应对,在缅甸和巴基斯坦修建港口。

在东南亚地区,印度并没有产生很大的经济影响或地缘政治影响,因为这个地区的注意力集中在中国身上,中国是东南亚地区投射权力最多的国家。

9、问:美印关系前景如何?

美印两国不会立即缔结战略伙伴关系以包围中国,即便两国形成了这种关系,印度仍将保持独立地位,仍将在中印利益交叉点上捍卫自身利益,并同中国合作。

李光耀的一生

李光耀先生在生前大概也能想到,他去世后会有舆论浪潮大举扑来,但无非就是褒扬、恶评、持中之论、就事论事之论这几类。

晚年,李光耀已从儿孙辈那里了解到社交媒体的威力,以至于感叹儒家价值观过时了。在信息时代,父亲、爷爷必须向儿孙辈学习,听取他们对新事物的看法。他也知道,对社交媒体的控制,远不如他执政时对新加坡报章的控制那么方便,因此在社交媒体中大家谈论起他时,想必会更加直诉胸臆。

但他已不必在乎这些,因为从从政之初起,他的所做所言就充满争议。 不过就以下事实而言,应该争议不多: 

首先,他是最晚辞世的二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领袖,是亚洲现代史中的传奇人物之一。在他和他的同事的领导下,新加坡从英国的殖民地成为了自治邦,在加入马来西亚又被逐出之后,新加坡共和国于1965年正式成立。李光耀被普遍认为是新加坡的国父,尽管与他交恶的一批早年激进派战友并不这么看。 

他是新加坡经济奇迹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也是新加坡政治模式的主要创立者和主要诠释者。 

无论从东方风范还是西方风范来看,他都是一位好丈夫。他和妻子、剑桥才女柯玉芝之间的伉俪情深已成佳话。在自己的家庭内,他也是一位严厉的父亲。新加坡现任总理李显龙在某种程度上是李光耀的一件重要“作品”,本来在剑桥大学攻读数学专业的李显龙是奔着当世界一流数学家去的,但在李光耀的教诲和引导下,李显龙决定放弃数学从政。 

意志坚定也好,冥顽不灵也好,总之李光耀是根据自己的人生信条强硬地度过了他的政治人生。他不相信人性本善,他相信马基雅维利主义,他相信只有“管用”的东西才是好东西。 

1976年12月20日,李光耀(右下)在新加坡富勒顿广场发表讲话

“新加坡模式”中的李光耀印记 

把一个国家打造成为一个具有强烈的个人印记的国家,把民众的生活细节都用一些“完美尺度”规范起来,能做到这种程度的国家领导人历史和现实中还是有一些的,但其中多半是被一边倒的恶评和嘲讽所包围的负面案例。

李光耀的个案有所不同,他在新加坡留下的强烈个人印记与好大喜功无关、与脑残治国无关,他有缜密的理性计算,有科学主义加传统伦理作为合法性依据,有他对新加坡这个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 

李光耀的政治信念,就是要把新加坡打造成为一个安全、团结、富裕、有序的社会,这大概就是他希望新加坡人拥有的核心价值观。他的继任者吴作栋提出还要把新加坡打造成为一个优雅社会,这个提法李光耀也是支持的,因为他本人被英国人视为绅士。不过他喜欢的还是那种一丝不苟、一丝不乱的优雅。

他领导下的新加坡无疑有很多成功之处。新加坡在1970年代末成为亚洲“四小龙”,目前已是世界上最富有和最有经济活力的国家之一,国际评估机构也屡屡把新加坡评为“最佳商业城市”,对新加坡的经济自由度给予肯定。 

新加坡的经济成功自然引起了对其成功因素的探究,新加坡贸工部就曾经总结出一整套新加坡过去“成功、恰当的”战略,包括:一、好政府;二、大举投资于基础设施;三、大力发展教育与职业培训;四、把自由市场机制和私营企业视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五、灵活可变的具体政策;六、强迫储蓄带来的高储蓄率;七、欢迎跨国公司。 

在上述“成功战略”中,明显具有东方特色或“亚洲价值观”特色的只有第一条中的“好政府”(强大、威严但廉洁的政府),其他大多是从西方经济学中搬来的。可以说新加坡的成功战略就是威权政府加自由市场,是一种“共同体资本主义”,或者说是一种“非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东方式的资本主义”。 

新加坡模式是以“效率”和“实用”来作为衡量标准的。新加坡并不排斥西方的市场、制度、语言、资金和技术,因为这些都是“有用”的。但有一条,只有“好政府”才能让这些东西真正有用。李光耀曾明确提出:“好政府”比民主人权更重要。

“好政府”自然要由“好人”来领导。如果说“好政府”强调的是政府的优良素质,那么“好人政府”则直接强调政府必须由既贤且能的“好人”来治理。在儒家文化话语系统中,它还可以叫作“君子政府”、“贤王政府”。这个“好人”统治者既是谦谦君子,又是铁腕人物,是既“贤”且“王”,“内圣外王”。这便是“儒式政治”, 它有两大特点:一是“君子施仁政”;二是“什么都要管”,管是因为关心你,怕你学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管出来的好秩序。 

当然,新加坡的威权体制主要是通过领袖人物和统治集团成员的个人品格与能力来获得权力的合法性,是以“威”立“权”,而不是以“权”立“威”。为了管好新加坡的官员,李光耀想尽办法,包括严刑峻法、包括高薪养廉,但他并不认为自由言论、政党竞争对培养出一个廉能政府、“君子政府”有太大的帮助,它们的消极作用大于它们的积极作用。

“君子”之上便是“贤王”,按儒家的说法,这位“贤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李光耀在新加坡的地位如同一位“贤王”,他威严、廉洁、勤奋、好学博识;为了和不同语文的群众打交道,他刻苦学习马来语、淡米尔语和多种华语方言;他是新加坡发展的设计师,亦试图充当“新加坡人”的设计师,可以说事无巨细都要管。

李光耀认为他与新加坡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他不曾说过“我是新加坡人民的儿子”这样的话(也许他更乐意把自己看作是新加坡人的“严父”),但他曾经对新加坡选民说过,无论谁来统治新加坡,他要么全力以赴,要么干脆放弃。他说:“新加坡是你们的生命所系,也是我的生命所系,我用了毕生精力来建设它,只要我还执政,任何人休想破坏它。”

除了力图建设“好人政府”,李光耀也非常关注新加坡公民的工作能力和价值观念,因为新加坡唯一的资源优势是人。李光耀一直鼓励人民做“好公民”,即献身国家,勤奋,苦干,不要无事生非、空谈政治和权利。他把新加坡人只分为两种:“努力工作者”和“懒惰者”。 

因此,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新加坡官方自认为的“新加坡模式”就是“好政府”+“好公民”+“好政策(灵活的、“管用”的政策)”。 

为了国家能够生存下来并走向富裕,李光耀希望新加坡人民成为工作狂,他本人就是一个工作狂,没有浪漫的爱好,只保留极少量理性的“对工作有益的”业余爱好。李光耀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也是走这种路线,他曾说自己的两子一女(李显龙、李显扬、李玮玲)的学业成绩很相似:“科学和数学成绩优异,华文中等,画画、歌唱、音乐和手工都不好。”李光耀的子女们继承了父亲的不苟言笑,也像父亲一样经历了新加坡典型的精英教育模式:在新加坡读最好的中学,然后到西方学习除 “画画、歌唱、音乐和手工”之外的经世致用学科。 

李光耀把他的个人修养哲学与“育儿”思路也贯彻到他对新加坡人民的要求上和对新加坡的 “精神文明建设”上。有中国领导曾说要学习新加坡的“社会秩序”,因为“他们管得严”。而新加坡的“精神文明”也主要就是体现在“管得严”,以至于社会环境整齐有序但单调沉闷,以至于西方人创造了一个新词“Singaboring”,它由“新加坡(Singapore)”和“烦闷的、无聊的(boring)” 组合而成。 

新加坡还以严刑峻法规范国民的几乎所有行为,从垃圾的置放,到泊车的位置,到商店招牌的挂法,到房屋每5年的粉刷,到水泥墙上的爬藤,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都有规则,所有的植物和鸟类,都是按照政府的训令栽种或栖居在规定地点的。新加坡公共场合的整齐有序主要靠一系列的罚款规定来维护,新加坡被外人称为“A Fine Society”,它有两重含义,即:是一个好(Fine)社会,也是一个充满罚款(Fine)的社会。当然,能把受刑者屁股打得血肉模糊的鞭刑,也是一个从前现代穿越而来的威慑力量,让所有酒后想在公共草坪上撒尿的人在拉开拉链时会突然不寒而栗。 

这个社会是由李光耀一手打造的,并且有着鲜明的李光耀个人印记,因为李光耀真诚地、热诚地希望新加坡公民的个性和观念最好都能和他一样。

2004年8月12日,新加坡,新任命的总理李显龙在就职仪式上跟父亲李光耀握手,总统纳丹在一旁观看

“亚细亚形态”下李光耀的选择 

《新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亚洲传统社会具有以下共性:社会动员程度低,强调集体主义,血缘关系比政府更为重要,是一个“内向性”社会。马克思在分析“亚细亚社会”时也谈到它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个人对社会不是独立的。 

在这种“社会先于个人”或“个人对社会不是独立的”的社会形态下,其政治特色是什么?克拉克•内尔教授认为有以下几方面:恩庇─侍从关系下的社群主义;人格主义,即统治者权力的合法性主要来自其贤明正直;尊重权威;一党独大;国家相对于社会更为强势。 

在亚洲传统的乡村社会,权威实际上是建立在家庭、家族关系的基础上的,乡民最常见的权威,便是家长和族长(或酋长)。在东南亚的马来乡村,一个地域性的族群往往是由一个或多个血亲集团主要靠互相通婚而形成,族群的最高权力由酋长掌握,但酋长本人也必须符合一些特定资格,除拥有能力外,他还必须道德高尚,对集体事务非常负责。显然,整个族群、社会的命运都系于统治者是否贤明,但在子民无权监督统治者的体制下能否有一个贤明的统治者,这就要靠神或“天道循环”来安排了。 

尽管新加坡早已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并进而成为发达国家,但其国民的传统文化仍具有上述“亚细亚社会”特征,这是李光耀提倡威权政府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现实基础。 

这位“新加坡之父”论证说,传统社会华人害怕卷入政治,习惯于生活在单一的权威之下,只求立业、齐家、安享天伦之乐而已。新加坡也有许多马来裔国民,李光耀认为,“无论马来人还是华人都没有数人头(即投票)的习惯,他们习惯于听从长者的意见,……我认为这种现象要持续一段时间”。 

李光耀还认为,一人一票制度在欠发达地区和欠教育地区有严重弊端。他说,在多数人是半文盲的地区,人们对胡萝卜的反应比对大棒的反应更为强烈,因此政治家在选举期间自然不会用大棒来赢取选票,这就导致谁出价高谁就当选;当一个清醒的政治家要求以较低报酬努力工作时,一人一票制度便要出来反对,而少工作却得高报酬带来的必然是破产。李光耀政府反对滥发福利,甚至认为福利过滥是英国经济衰退的原因之一;虽然新加坡人的福利已具有一定水准,但许多项福利都是从个人的国家强迫储蓄──公积金中定时取出的,等于没有完全免费,每个人还得努力工作才能享受得起这份福利。

李光耀关于一人一票水土不服的观点是针对一个“半文盲社会”说的,但新加坡自建国起教育就已逐渐普及,现在也不是“欠发达”地区,那么他的观点是不是要修改? 当然我们也看到即便是像法国、希腊、意大利这样的教育发达国家,选民们还是更喜欢承诺高福利的候选人。那么这究竟是教育程度问题还是基本人性问题?

与同样采取威权体制的苏哈托统治下的印尼相比,新加坡的经验显示了它的价值。在苏哈托时期,印尼权钱交易严重、朋党横行、收入严重不均,新加坡通过威权政府鼓励私人资本,印尼则通过威权政府庇护官僚资本和总统子女把持的垄断企业。现已停刊的《远东经济评论》曾评论说:印尼的排华骚乱含有“阶级冲突”的意味,印尼学者也承认,暴乱指向华人,是因为在华人身上看到了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以及印尼的政治体制问题,这表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脱节了”。 

威权统治在新加坡和印尼有着不同的表现和成效,新加坡的成功之处可能正是在于“政府与社会的紧密结合”(尽管是一种父子型的结合),政府的普遍惠民政策使得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比较融洽,公众因此也就大致默认了政府的威权统治。李光耀否认新加坡政府实行的是极权统治,他认为在华人的传统中,统治者必须贤明,但他们是世袭的,而“每5年我都必须面对一次选民”。 

李光耀的政治─社会理念被新加坡官媒和西方媒体表述为是一种“亚洲价值观”,但他本人极少使用这一概念。新加坡的“亚洲价值观”是一套具有“亚细亚社会”底蕴的官方政治─社会理念,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国家与社会先于个人,强调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坚持集体主义的人际伦理; 

(二)强有力的施行仁政的“好政府”,这是政府对人民安分守己、尊重权威的回报; 

(三)维持有秩序的社会,有了秩序才有效率和安定的生活; 

(四)家庭是整个社会的基础,也是人们工作的动力和目标; 

(五)崇尚和谐与协商,没有非黑即白的强烈对抗意识,重视通过协商取得共识。 

以上理念很难说是李光耀为首的新加坡统治层的异想天开、自作主张,这些理念确实深深植根于新加坡所处的亚洲社会的传统,它们和新加坡多数国民的价值观也是比较匹配的。 

也要看到,李光耀和新加坡领导层并没有把“亚洲价值观”作为惟一的治国哲学,西方的法治精神、市场经济理念、欧洲的社会主义理念在李光耀执政时代都有体现。

“亚洲价值观”这套话语是在与西方的价值观论战过程中才放大到众所周知,是在特定场合下的一套东西方对话用语,甚至也可以认为,对话的另一方——西方社会也参与了“亚洲价值观”话语的建构,这套话语是它们在批判、怀疑某种非西方发展模式时所树立的一个靶子。 

与其说李光耀领导的新加坡是以“亚洲价值观”来治国,不如说是以一套东西文明交融的、以实用主义为指导的杂交型理念来治国。 

新加坡与西方关于价值观和治国理念的辩论早在1970年代就已开始。当时新加坡遭到西方民权派和民主社会主义者的指责,他们认为新加坡领导人的经济战略是 “亲资本主义的和讨好跨国公司的”,对工人的工资则实行严厉的控制,并且认为新加坡的精英统治违背了民主社会主义理想(新加坡执政的人民行动党是社会党国际的成员);而更不能为批评者所接受的是在新加坡的《内部安全法令》下,当局不经法院审判就可以对公民实行长期关押。 

1976年,在英国工党和荷兰工党的鼓动下,社会党国际革除了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成员资格。人民行动党的反应也很强硬,为了解释其意识形态立场,人民行动党出版了《管用的社会主义:新加坡道路》一书,重申了它独立的、实用主义的治国理念。 

当时李光耀、人民行动党与西方辩论的焦点是“何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欧洲人的发明,但李光耀和人民行动党虽然也自称信奉社会主义,但颇有自己的主见。1977年李光耀在接受外国记者访问时说他赞成那些老式社会主义者,他们是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严格分开的,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前提是人人机会平等而无论其出身如何,这就是老式的社会主义;而现代欧洲的社会主义的主调却是多党制、高福利、人权至上。

在冷战结束后的上世纪90年代,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与西方社会就“亚洲价值观”展开交锋的最激烈的年代,“亚洲价值观”成为国际热词。这种情况到了马来西亚1998年发生反体制的“烈火莫熄”运动和印尼发生苏哈托下台事件之后才有所降温。 

“亚洲价值观”指导下的高压严苛治国模式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随着东亚社会的转型它受到许多质疑和挑战。 

在上世纪90年代,有论者感叹威权体制下新加坡人的生活乐趣似乎也只剩下了购物,遇上高兴的事用购物来庆祝,遇上郁闷的事用购物来排谴。当时我说“说不定哪天我们也这样”。 

旅居新加坡的西方人士对新加坡怀有这样的矛盾心理:“让孩子在这里成长,我会感到放心,但作为成年人要长年生活在这里,我承认有点犹豫。” 

李光耀按他心目中的“完美社会”蓝图来打造新加坡并希望新加坡人接受和感恩,但新加坡近三十年来的国会选举中,反对党都能获得约1/3或1/4的选票,说明有相当一部分新加坡人对此并不接受和感恩。

当然笔者从新加坡人那里也听到了一种解释,那就是新加坡人投票给反对党是为了警告执政党不要太骄傲从而怠慢了对人民的服务,新加坡人并不希望换反对党来执政,因为前景可能更加不好。那么难道新加坡人连试一试的想法都没有吗?新加坡人笑答不可能有,因为新加坡人有“怕输”的文化。这也许不一定是真实的答案,新加坡人也许不是害怕反对党上台国家会输,而是真的从未设想过反对党有可能上台执政,那么输不输都是额外的问题 了。 

李光耀似乎布置下了一个人民行动党的铁桶江山。但外界仍然会问:新加坡今后仍将长期是人民行动党执政、将长期奉行李光耀的政治理念吗? 

李光耀之后的新加坡 

李光耀和人民行动党在为威权体制辩护时还谈到一个理由,就是新加坡在自治、建国之初曾经经历了动荡的内部和周边环境,新加坡随时可能发生内乱、被吞并,存在重大的国家生存危机和安全隐患,这种风险在新加坡经济腾飞之后依然存在,新加坡“不是建在石块上的坚实堡垒,而是美丽但脆弱的玻璃屋”,因此要“小心照顾它”,不能争吵不休导致“家无宁日”,这种争执将摧毁“我们美丽但脆弱的家园”。

李光耀和人民行动党还备有一套论辩逻辑,那就是文化决定论。1994年李光耀与《外交事务》主编对话时提出“文化就是命运”的观点,换言之, 就是文化是存在本质差异的,不同的文化之下政治体制也可以是不同的。如前所述,李光耀的治国理念(或“亚洲价值观”)是“亚细亚社会”形态下的产物,不过这个判断是面向过去而言的,但面向未来时也许并不一定如此。

同样是东亚有代表性的政治家,韩国的金大中对李光耀的“文化决定论”进行了质疑。金大中在《文化是命运吗?》一文中批评以李光耀。金大中说:“我也相信文化的重要性,但我不相信它能够决定一个社会的命运,也不相信它是不可改变的。” 

长期观察、研究非西方国家政治的美国学者亨廷顿曾说过,李光耀治理新加坡是“在沙滩上作画”,将会“人亡政息”。而美国《新闻周刊》1996年的一篇文章发问说:李光耀这位“亚洲价值观”的年迈战士如果离世,他的继承人能否照旧行事?

2015年3月,李光耀这位现代亚洲的传奇人物真的走了,《新闻周刊》的这个问题成了许多媒体纷纷提出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在李光耀生前,在吴作栋和李显龙时代,新加坡已经在缓慢改变;但是在李光耀身后,新加坡的改变仍然将是缓慢的。固然是李光耀选择了威权体制作为他的治国纲领,但新加坡人不是也选择了李光耀吗? 

说李光耀是在“沙滩上作画”的亨廷顿已在2008年去世,无法活得更长一点来见证他关于李光耀“人亡政息”的预言。假设亨廷顿足够长寿,关于新加坡他将会看到什么?无疑,新加坡政治不会因为李光耀的去世或李显龙的退休而突然有什么改变,但新加坡无疑也一直在改变中,世界也会一直在变化中。

By 上观礼伟以以

印尼市场不容小觑

近年来,印尼的网红营销一直在上升。印尼社交媒体渗透率相对较高,再加上印尼人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是推动这一增长的因素之一。此外,市场上品牌数量的增加使消费者更难决定购买什么。社交媒体名人或有影响力的人的推荐已经成为客户决定购买决定的主要因素。


Whatsapp的渗透率约为89%,是印尼使用最多的社交网络。然而,所有其他广为人知的社交媒体平台,如Instagram和Facebook,在那里也享有很高的渗透率,使印度尼西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交媒体市场之一。


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印度尼西亚受访者平均每天使用互联网的时间约为8小时36分钟。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平均每天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为3小时17分钟。这些数字表明,互联网已经很好地融入到该国人口的日常活动中。


作为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印尼的总人口超过了2.7亿,是一个很有潜力的网红营销市场。此外,到2026年,印尼社交网络用户数量预计将超过2.6亿,这表明了这种营销策略的潜力。越来越多的社交媒体用户为来自不同阶层和细分市场的潜在影响者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人才库,同时也为品牌营销活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受众。


据估计,到2026年,印度尼西亚的社交媒体用户数量将从2022年的约5000万增长到约2.68亿。截至2021年7月,Facebook在印度尼西亚的其他社交媒体平台中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约为70%。


因此,印度尼西亚是一个有前景的网红营销市场,自2017年以来,印尼在网红营销上的广告支出不断增加。有影响力的人在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参与和互动中架起了桥梁。印尼的食品和饮料品牌是利用网红营销最多的品牌。这些品牌已经在所有社交媒体平台上看到了这种营销方式的积极影响。印度尼西亚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受众对网红营销内容的反应相对较好。印尼消费者最常见的反应是搜索有影响力的人代言的产品的更多信息,访问该品牌的网站或应用程序。
2022年,印尼网红营销的广告支出约为1.533亿美元。预计这一价值将持续增长,到2027年将达到约2.845亿美元。

根据2022年对社交媒体影响者进行的一项调查,约79%的印度尼西亚受访者表示,当接触到影响者营销内容时,他们会搜索更多信息。2022年,印尼社交媒体活跃用户数量达到1.914亿人。
印度尼西亚网红依靠几个因素作为其定价策略的基准。这些因素包括他们内容的质量和他们的粉丝数量。截至2022年9月,在印度尼西亚的Instagram、TikTok和YouTube上,有159个创作者账户拥有超过1000万的粉丝。其中34个是Instagram账户,30个是YouTube账户,95个是TikTok账户。衡量网红质量的其他措施包括他们的帖子收到的评论和点赞的数量。


然而,印尼品牌在考虑与哪些网红合作时也有自己的衡量标准。其中一些指标包括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网红认知水平、网红关注率、网红可信度以及网红参与度。这些指标有助于品牌了解哪些影响者最受受众信任。根据最近的一项调查,在印度尼西亚,以绩效为导向的营销活动比以意识为导向的营销活动更常见,占整个营销活动的57%。虽然Facebook、Instagram和YouTube被认为是印尼网红最喜欢的平台,但Instagram是网红营销活动使用最多的社交媒体平台。

美妆产品备受青睐

近日,印尼纯素美容品牌Base宣布获得600万美元(约合4351万人民币)A轮融资,由Rakuten Ventures领投,Antler、East Ventures、Skystar Capital和Pegasus Tech Ventures等老股东跟投。本轮资金将用于拓展产品线、提升新技术、升级产品等方面。

据《美妆头条》新媒体观察,上个月,印尼电商平台 Social Bella 也宣布获得了 5000万美元融资(约合人民币3.63亿元),该平台主要为印尼当地客户们提供包括化妆品、护肤品、护发品、香水和美容工具等产品。

美妆领域接连获得资本认可,证明了印尼美妆市场的巨大潜力。

01 市场潜力巨大,获资本青睐

公开资料显示,Base成立于2019年,坚持精简护肤的理念,最初以DTC模式发家,现在注重线上线下全渠道业务融合。目前产品线已经扩张到洗面奶、爽肤水、保湿霜、精华、防晒、涂抹式面膜等六个类别,共16种产品。

在印尼纯素美容品牌Base和电商平台 Social Bella 获巨额融资的背后,实际上证明了整个印尼的美妆市场。

据悉,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为第四人口大国,平均年龄为28.3岁美妆需求旺盛。受疫情影响电商平台普及,再加上年轻消费群体的扩大,美妆市场潜力巨大。根据GlobaData的推测,在2023年印尼的美妆市场可以达到105.1万亿印尼盾(约合507.6亿人民币)。并在2018年中,印尼的化妆品市场就已经达到了70.3万亿印尼盾(约合362.6亿人民币)。其中增长最大的是护肤行业,以9.6%的年复合持续增长。

无独有偶,Euromonitor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与其他行业相比,美妆个护行业在整个疫情期间保持弹性增长。在护发、身体护理和护肤品类巨大增长的推动下,印尼的美容市场到2025年预计将达到约100亿美元(约合710亿人民币),且每年的增长率约为6%。

除此之外,印尼GDP在以每年5%左右的增速稳步增长,被称为“世界未来第六大经济体”。在这一串串数据的背后,美妆市场蕴藏着极具开拓空间的消费力,自然得到了资本的重视。

一位长期跟踪美妆头条的资本人士向美妆品牌透露到,印尼人不仅多还年轻、爱上网爱社交的属性使得当地美妆市场增长迅速,敏锐的资本市场自然觉察到了这一机遇而快速涌入。而国际资本的加入又催生了当地美妆产业的快速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加速美妆市场崛起。

02 提早布局,外资品牌不断加码

实际上除了资本,巨大的市场也吸引了很多国际大牌入驻印尼,众多外资美妆品牌也早已提前布局,把目光投向了印尼美妆市场。

早些年,欧莱雅就在东南亚的印尼投资1亿欧元建起了其在全球最大的工厂,最高年产能达到5亿件。除此之外,欧莱雅还专门研发力适合印尼女性的产品,并采用小包装策略,迎合当地消费者。

爱茉莉太平洋的足迹更是遍布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五个国家,此外还专为东南亚女性推出了符合当地气候和文化的产品,并于去年进军东南亚网购商城“Shoppy”,希望借此打入印尼等市场,雪花秀也在印尼开设了东南亚最大旗舰店。

前不久,宝洁还宣布将与Shopee合作,在马来西亚和越南地区推出增强的虚拟家庭购物体验。宝洁还表示,这一举措将在7月和8月逐步印尼等国家推行,增强东南亚地区国家的购物体验。

此外,近几年在资生堂、雅诗兰黛等各大美妆企业财报中,东南亚市场(包括印尼、泰国等国家)成为新的增长亮点,被频频提起。雅诗兰黛就曾在财报中指出,亚太地区是其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

年轻人口红利、日益普及的移动互联网趋势以及不断提升的电商渗透率,让印尼美妆市场的吸引力进一步放大,致使各大全球化妆品公司运用各种手段扩大各自在印尼的影响力,以期可以分到蛋糕。

03 跳出内卷往外卷,东南亚成出海第一站

印尼作为全球化妆品的热门市场之一,不只是成为众多外资品牌重点开发的“未来市场”,就连其归属地东南亚都成为本土美妆品牌的掘金地。

根据谷歌、淡马锡和贝恩联合发布的《2019年东南亚数字经济报告》(e-Conomy SEA Report 2019),东南亚经济未来将以年均5%的速度增长,预计2030年将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

某跨境电商平台负责人透露到,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东南亚市场成为了跨境卖家们争夺的重点市场,在众多品类之中,化妆品占据重要地位。在此情况之下,美妆头条记者就发现,多个本土美妆品牌都把东南亚美妆市场作为出海第一站。

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完美日记就把有着广阔发展机遇的东南亚当作出海首站,设计海外官网出道即销量霸屏,先后夺得多个市场销售第一。花知晓也将出海重心放在了东南亚美妆市场,并在去年一举拿下双十一、双十二东南亚区域美妆品类销量亚军。此外,珂拉琪也已入住东南亚最大电商平台Shopee。伽蓝、上海家化、玛丽黛佳等品牌也都认为东南亚是其真正迈出“打开海外市场第一步”的不二之选。此外,一叶子、佰植萃、稚优泉、橘朵、御泥坊、诗佩妮、她素等多个本土美妆品牌出海足迹也都涉足东南亚。

作为第一批出海的新锐彩妆品牌之一,ZEESEA滋色品牌方告诉美妆头条记者,早在2020年,ZEESEA滋色就已开启“品牌出海”战略,多平台布局,先后在日本市场、北美市场取得较不错的成绩,目前东南亚作为新兴市场,也是其战略要地之一。

另外根据东南亚消费人群,ZEESEA滋色做不同的产品线区分,如唇部彩妆,会偏向丰唇、浓烈的色彩,而泰国则是一些日常、百搭的色彩更受欢迎。除了形成差异化的品牌特色,ZEESEA滋色还通过第三方平台、线下渠道、独立站形成一个流量闭环。在线上TikTok就主要针对东南亚地区用户,线下则选择印尼KK等知名连锁店。

新生代潮流国货彩妆INTO YOU负责海外运营的人员也告知记者,东南亚市场经济水平的增长进一步加速了当地消费者对于快消品的需求,在此情况之下,美妆品类受到欢迎,这是品牌选择东南亚市场的主要原因。其次,东南亚目前彩妆风向标的审美和风格与国内较为相似,人群适配度高,再加上出口成本对比出口发达国家来说成本更低,自然成为品牌关注的重点市场。在东南亚运营渠道上,INTO YOU重点以线上为主,主要集中在shopee电商平台。不过也会有一些其他的线下渠道,如彩妆集合店、药妆店、大型商超等。

除此之外,多个美妆品牌也表示,扎推出海究其根本有两个因素。第一是因为近两年国内电商增长率减缓且流量越来越贵。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基于国内美妆当下的供应链与营销手段都占有优势,为了能让品牌业绩更上一层楼,出海就成为了很多美妆品牌的第一选择。

据《2021美妆行业趋势洞察报告》显示,国货美妆出海增长同比超10倍。从线上走红再到如今的集体扬帆出海,国货美妆纷纷跳出内卷往外卷,通过多渠道高密度的点位覆盖和差异化的服务去深耕东南亚美妆市场,围绕用户定制本土化产品以抢占当地用户心智,完成自己的“出海之路”。

管理咨询公司护肤专家刘雅尼则向记者表示,印尼美妆市场确实正在高度增长,同时中国电商在这近几年已经总结出了新的电商销售模式,从人群需求-种草-拔草,已经有了高度的经验值,这些是足以支撑国内品牌出海的优势。但唯一有个劣势是在于印尼是世界上最多的穆斯林国家,穆斯林人口超过2亿。在2019年10月17日,印尼的清真法正式生效。因此,出口印尼的化妆品和护肤品要获取清真认证证书,这样才会更受印尼消费者的欢迎。因此在原料原料、生产和检测过程以及品牌包装,需要因地制宜进行升级,才有机会做出更好的成绩。

诚如刘雅尼所说,在出海东南亚这件事情上伴随着机遇的是更多的挑战。毕竟东南亚作为一个多元化市场,每个国家的语言、宗教文化、政策都不相同,这就导致各细分品类竞争程度不一。所以在走出国门之后,怎么更好落地生根形成本土化就成为了众多美妆品牌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

作者:界面财经

什么是生物计算机

“每棵树拥有10的14次方个神经突缘,而潘多拉星球上拥有10的21次方棵树木。这意味着什么?这棵星球所有植物形成的信息网络的复杂程度,超过了人类的大脑!”——《阿凡达》中格蕾丝博士的台词。

在影片中,人类最基本和最愚蠢的错误,就是认为潘多拉的主人是那帮蓝猴子——网友 解放兔

从影片中,我们稍有思考,就会发现,潘多拉星球并不是一般的星球。这个星球是活的,它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一台超大号的生物电脑!下面我就简单解释一下这个理论的基础和现实社会人类对此问题的研究。

整个潘多拉星球表面的植物是一个类似人类大脑的存在,大多数植物相当于我们的脑白质,用来传递信号,被人类毁坏一些问题也不大。而其中那些长着粉红色垂下须子的植物应该相当于地球上生物的神经元,是基本的信息处理单元。而那个粉红色、位于哈利路亚圣山群下方的神树应该是相当于脑中的胼骶体之类的存在,有着类似沟通大脑特定单元之类的特别用途。而被蓝猴子们称为爱娃的,其实就是这个大脑的意识。

潘多拉的丛林拥有高耸入云的树木,除了该星球的大气密度与引力较小以外,大气含氧量严重超标,二氧化碳含量也超高也是原因

《阿凡达》电影为潘多拉星球做的隐性设定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流行,1995年前后最为兴盛“行星生物假说”——即星球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典型案例就是电影《变形金刚》。在变形金刚的设定中,变形者的家园赛博坦行星就是一个只能生命体。这个星球可以在苏醒之后变身为“元始天尊”,和同样身为行星生命体的“宇宙大帝”战斗不止。)在15年前,也颇有一些人在说地球其实就是一个大生物,人类如果破坏地球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起它的反击。所以在《阿凡达》剧本原型设定中,主角杰克·萨利这样说:“地球上已经没有绿色,人类杀死了自己的母亲,他们还要再杀死潘多拉!”(中文版翻译为:“人类毁掉了地球,现在还要毁掉潘多拉!”真是烂到家的翻译。)

星球本身即为生命体的一个前提假设是将星球形容为一台硅基生命体的超级计算机。我们都知道:今天我们常用的电脑芯片是由硅以纳米技术切割而成并最终制造出CPU的。在元素周期表中,硅和碳是最典型的非金属非气体物质。由于地球上依靠碳基结构发展出了DNA和蛋白质,那么从理论上来说,硅基生命体也就拥有了存在的可能。而一旦硅基生命体存在,地质层中普遍存在的二氧化硅(比如玻璃的成分)就可以构成一台超级生物电脑——其复杂程度和天然优势远胜于人脑。(看看我们现在用的CPU大都是硅基的,你就能理解硅切割在芯片制造中的优势了。

《变形金刚》中的赛博坦行星变身为“元始天尊”,它是“行星生命论”的典型案例。实际上就是生物电脑的一个典型表现

那么生物电脑又是什么呢?由于地球上目前没有发现硅基生命体的依据,所以我们以DNA制造的碳基生物计算机为例子做个简单的解释:

1994年,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雷纳德·阿德勒曼(L.Adleman)博士,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一篇题为《组合问题的生物电脑解决方案》的论文,首次提出分子计算机,即用DNA分子构建电脑的设想。作为一位理论数学家,阿德勒曼教授的研究课题十分广泛,他曾与别人合作发明了用于通信的RSA加密码,RSA中的“A”就是他姓名的首字母;此外,他的研究触角也涉及到了爱滋病和生物学领域。

DNA(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基因的物质实体,携带着生命信息的密码。过去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以DNA分子而非电荷形式来处理数据,不过是一种有趣的理论化概念,在几十年之内将不会得到实际的验证。然而,阿德勒曼偏偏做成了这种不可能的“芯片”。以目前的情况,叫它“芯片”或许有点牵强,因为它不再是固体,而是由装满有机液体的微型试管组成,承担计算任务的DNA分子就溶在液体之中。

更令电脑界惊讶的是,阿德勒曼竟然利用他发明的DNA生物电脑,解决了一个实际的数学难题。这个题目是这样的:“由14条单行道连接着7座城市,请找出走过上述全部城市的最近路途,而且不能走回头路。”学数学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经典的数学问题,又叫“推销员问题”(它的正式的名称叫“汉密尔顿路径问题”),该问题的叙述是这样的:“如果一个推销员要在许多个城市推销,每个城市必须而且只能经过一次,如何找到最短的路程?”经典数学中并没有公式可以回答,惟一的解决办法是找到所有可能的路程加以比较,选出最短的一种。然而,即使仅有四个城市,推销员也已面临着12种选择,当然比较所有的路线仍有可能,但随着城市数目的增加,路径将呈现指数增长,穷尽所有的路径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阿德勒曼教授设法驱使试管中的DNA分子来完成计算,他用DNA单链代表每座城市及城市之间的道路,并顺序编码。这样一来,每条道路“粘性的两端”就会根据DNA组合的化学规则,与两座正确的城市相连。然后,他在试管中把这些DNA链的几十亿个副本混合起来,让它们以无数种可能的组合连接在一起。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单条DNA以预定的方式和与之对应的DNA相配接。通过7天时间的系列生化反应,DNA电脑自动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唯一答案,即只经过每座城市一次且顺序最短的DNA分子链。这就是说,用生物学方法模拟的逻辑运算,用一个星期时间完成了电脑几年才能完成的工作,表明了用DNA技术处理高难度数学问题的巨大潜力。

阿德勒曼的成功实验表明,DNA生物电脑已经不是什么科学幻想,它不但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概念,而且有助于揭示生命的本质。阿德勒曼发表的那篇报告,不仅使他成为“生物电脑之父”,而且促使了世界各地至少12个实验室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现在,许多科学家都把DNA计算技术看作是可以用来替代传统电子技术的主要候选者。

右一为美国南加州大学雷纳德·阿德勒曼博士,生物电脑之父

DNA生物电脑的最大优点,还在于它惊人的存贮容量和运算速度。纳米技术家认为,DNA具有在极小空间里存储海量信息的自然特性,遗传密码符号的间距仅有0.34纳米,1立方米的DNA溶液可存储1万亿亿比特数据;1立方厘米DNA溶液将超过1万亿片CD光盘的存储容量。具有生命特征的这种电脑,运算次数甚至可以达到每秒10的20次方或更高,消耗的能量却微不足道,只有普通电脑的十亿分之一。据说,十几个小时的DNA计算,就相当于人类社会所有电脑问世以来的运算总量。我国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主持研制“曙光”超级电脑的李国杰院士提出,生物计算机要成为一种通用计算机,必须先建立与图林机类似的计算模型。现在DNA电脑最大的问题是很难检测计算结果,一旦这个问题得到解决,DNA生物电脑(芯片)将很快进入实用阶段。

据报道,2001年11月,以色列科学家已经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DNA电脑,这种电脑即使有一万亿“台”,其体积也不超过一滴水的大小。然而,如何真正替代硅芯片成为普遍使用的DNA微处理器,科学界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DNA链的并行处理能力非常适合解决类似“推销员问题”,但随着问题复杂程度的增加,DNA数量也将呈几何级数上升。如果推销员要走遍200个城市,生物电脑所需要DNA分子的总量甚至会超过地球的重量。因而,有些专家更倾向于一种“杂交”电脑,让硅芯片和DNA芯片共同承担计算任务。

阿德勒曼教授曾经说道:“我并不期待构建一台像PC机那样的DNA电脑,但是,生物电脑可以做用其他技术所不能完成的工作。”他预言说,到2002年DNA电脑就可以解决有20个变量的数学问题。DNA电脑将采用其本身的“语言”,以四进制系统来编码,与“人工生命”的研究范畴将融合在一起。对此,阿德勒曼认为,今后的工程技术人员应该接受更加广泛的科学教育,使自己成为“通才”,全面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知识,才能做出更多的发明和创新。或许,这正是他本人的切身体会。

生物计算机一旦研制成功,可能会在计算机领域内引起一场划时代的革命。作为以生物界处理问题的方式为模型的计算机,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类:

1. 生物分子或超分子芯片:立足于传统计算机模式,从寻找高效、体微的电子信息载体及信息传递体入手,目前已对生物体内的小分子、大分子、超分子生物芯片的结构与功能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开发。“生物化学电路” 即属于此。

2. 自动机模型:以自动理论为基础,致力与寻找新的计算机模式,特别是特殊用途的非数值计算机模式。目前研究的热点集中在基本生物现象的类比,如神经网络、免疫网络、细胞自动机等。不同自动机的区别主要是网络内部连接的差异,其基本特征是集体计算,又称集体主义,在非数值计算、模拟、识别方面有极大的潜力。

3. 仿生算法:以生物智能为基础,用仿生的观念致力于寻找新的算法模式,虽然类似于自动机思想,但立足点在算法上,不追求硬件上的变化。

4. 生物化学反应算法:立足于可控的生物化学反应或反应系统,利用小容积内同类分子高拷贝数的优势,追求运算的高度并行化,从而提供运算的效率。DNA计算机属于此类。

最终之战中的庞大机群。注意“参孙”运输机的倾转翼飞行角度不同,像蜻蜓一样灵活。在未来,由于硅晶体切割级数不可避免的会有极限,这种复杂感受气流变化进行飞行的技术有可能是由生物计算机编程控制。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最新研制的新型生物计算机可让科学家对分子进行“编程”,并由活细胞执行“命令”。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克里斯蒂娜·斯默尔克是该研究的合著作者之一,他指出,像这样的生物计算机有朝一日可使人类直接控制生物学计算系统。该研究将发表在2008年10月1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生物计算机最终将具有智能,从细胞中生成生物燃料,比如:可以实现在某种特殊状况下有效控制“智能药物”。斯默尔克说,“如果探测到某种疾病,一种智能药物能够从一个细胞环境中采样,并形成自防御序列结构。”

这种新型生物计算机包括着装配在酵母细胞中的工程RNA片断,RNA是类似于DNA的一种生物分子,它可以编码遗传基因信息,比如:如何制造多样化的蛋白质。从计算工程角度来讲,生物计算机的“输入”是分子漂浮在细胞内;“输出”是蛋白质产物的变化。举个例子,RNA计算机很可能捆绑着两种不同的分子,如果两种不同分子附着在一起,将导致出现生物计算机的外形变化。改变形状后的生物计算机对DNA进行捆绑时,将直接影响基因表达,并减缓蛋白质制造。

斯默尔克说,“依据我们不同的组合方式,将实现不同的效应。”自然界倾向于形成复杂的分子结构,而这些复杂的分子却能够实现非凡的独立性功能。建立一些可互换性组件执行多样化计算功能存在着困难,但是这种生物计算机却具有较高的效率,在日后的研究中将逐渐成熟。

从整个潘多拉生物圈内动物的统一数据接口这一事实来看,人类的生物科技水平超过“艾娃”的可能性不大,创造一整个生物圈并能按照自己的需要改变生物的DNA。相比之下,人类还需要使用复杂和笨重的一整套设备,“艾娃”用生物自组织的方式就解决了……

不过正是因为如此,“艾娃”看来并没有开发机械的能力,除非它强大到能长出核反应堆来,那就真的成了宇宙中最强大的生命体。不过那可就真的达到了经典游戏战锤40K虫子的水平了。别说是2154年的人类了,40000年的人类都没招了。

生物计算机最新成果

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在《科学前沿》杂志上发表了“类器官智能”详细路线图。

这个生物计算机的硬件是由上千万个脑细胞三维培养物组成的“类脑细胞阵列”,这些类脑细胞与传感器和输出设备相连接,并通过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进行训练。

该项目的终极目的是开发出超越硅基计算机的系统,同时促进神经科学和其他医学领域的研究。

研究团队的领导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Thomas Hartung教授对媒体表示:

“我希望能做出一个基于合成生物学的智能动态系统,而且这个系统不必像人脑一样受到生理限制。”

类器官智能也面临着巨大的科学挑战,Hartung认为将类器官智能商业化落地可能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类脑细胞研究员Madeline Lancaster并未参与这个项目,她对这个项目的雄心表示怀疑:

“这真的很像科幻小说,虽然很有趣,但其中科学的部分目前还不存在,要实现作者提出的目标,需要克服巨大的障碍。”

要实现类器官智能的愿景,必须培育大约1000万个类脑细胞,但目前,由于营养液无法充分渗入类脑细胞,科学家只能培育出大约5万个类脑细胞。

该团队也在开发技术,让类脑细胞之间相互链接,并向它们发送信息,解码它们的“思想”。

科学家们已经开始从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干细胞中制造类脑细胞,与健康个体进行比较,并评估他们对药物的反应。类器官智能将推动对大脑疾病引起的认知障碍及其预防的研究。

虽然要想真看到类脑细胞驱动的生物计算机可能还需要几十年,但类器官智能的潜能巨大。这是因为大脑处理和存储信息的效率远超硅基计算器。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位于美国橡树岭实验室的超级计算机Frontier,能实现每秒一百万万亿次运算——相当于一个人脑,但消耗的能量比人脑多一百万倍。

不过,这个雄心勃勃的项目背后,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伦理问题——组成生物计算机的“缸中之脑”可以学习、记忆并与环境互动,甚至可以发展出初级形式的意识。

By 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