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在美国正在被剥夺教育权

4月9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宣布了一项新政策:

规定父母受过大学教育,非低收入家庭学生,可能被排除在计算机科学或其他热门专业之外,除非在第一代大学生或低收入学生入学后,还有空位。

这一消息一出,全网炸了!尤其对于收入普遍较高的的在没华人家庭,更是“全军覆没”了??

01

官网新规到底说了啥?

UCSD官网对这项新政的具体规定如下:

1.如果你在入学申请中选择了一个热门专业,我们强烈建议你也选择一个非热门专业作为备用。

2.在校生可能无法转到热门专业。从2025年夏季开始,目前在校的学生如果想转到热门专业,每年可以申请一次。

进入该专业的选择标准将考虑在指定筛选课程中的学术成绩,并优先考虑加州居民、第一代大学生和低收入家庭的学生。

然后,他们将根据一个积分系统进行评估,新的积分系统“对以上每项条件赋予一分:

在专业筛选课程中获得3.0或更高的GPA;

加州居民身份;

佩尔助学金资格[即父母收入];

以及第一代大学生身份

获得最高积分的学生将被录取,直到该专业的所有空位都被填满。若出现平分情况,将通过随机选择决定。

截图自uscd官网

https://students.ucsd.edu/academics/advising/majors-minors/selective.html

而由于大多数UC学生来自加州,且3.0的GPA相对容易达到,这实际上意味着主要决定因素将是学生父母的身份。

新政策的原因显而易见:它将有利于黑人和拉丁裔学生,不利于白人和亚裔学生。

后来又有不少媒体曝出,这一低收入门槛的标准是:一年家庭年收入45000美元,但小编并没有查到权威的出处,仅供参考。

截图自twitter,非官方来源,仅供参考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这项政策似乎仅适用于当前已注册的学生尝试转入这些专业,而不是在录取时。或许意识到该政策将产生歧视性效果并因此受到挑战,UCSD将其限制为不拒绝任何人接受教育,只是限制选择的专业。但考虑到优质教育的两个最重要因素是学校和专业,这种辩护可能不会成立。

如果你不能获得工程学学位,你就不能成为工程师,而生物学学位是进入医学院的自然途径……..

美国某大学一堂计算机课上,几乎爆满

热门专业包括:

生物科学学院

数据科学

公共卫生

生物工程

化学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

电气与计算机工程

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

截图自uscd官网

根据chatgpt的数据,在美国,有5大专业,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年薪最高:

计算机科学:约 $85,000

电气工程:约 $80,000

化学工程:约 $78,000

机械工程:约 $75,000

统计学:约 $72,000

也就是说UCSD直接把收入最高的5大专业中,其中4个,都对想要入学后转专业的中产家庭学生关上了大门……….

02

通过针对中产,来变相“多元化”?!

我们再来捋一捋,怎么会出这么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政策。

目前美国大学校园里对哈马斯的公开支持吸引了大部分关注,但这只是高等教育整体激进化的一部分。

最高法院打击通过平权行动进行的种族歧视,并且对种族主义DEI措施(高校中的多元、公平与共融项目)的反对声越来越大,这迫使大学系统通过针对中产阶级制定新政策,来实现同样的目标。

cs专业近年来在美国异常火爆,上面的图表展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趋势。那条蓝线——看起来像曲棍球棒的那条线——显示了自2010年以来,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新生对计算机科学兴趣的急剧增长,相比之下,其他工程领域的兴趣显得平淡无奇。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正是通过增加中产阶级学生攻读热门专业的难度,来应对平权行动的禁令。

反对平权行动的人建议使用阶级和收入标准来取代种族标准。当然,这比直接的种族歧视要好。

但这仍然是一种丑陋的做法,其核心问题在于它关注的是歧视而非赋权。系统不是为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机会,而是在一个零和博弈游戏中提供特权。(零和博弈zero-sum game,它是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有没有想过,像中国和印度裔背景的移民家庭,正是因为父辈自身的努力,先有了较高的学历和经济背景,才有让孩子来到美国就读加州大学的机会。

而这个系统的目的就是压制他们,这再次违反了最高法院对平权行动中对亚裔歧视的打击。

其实UCSD的政策,并不是加州大学系统UC第一次基于父母收入攻击学生。他们用同样的理由废除了SAT考试。

他们认为考试有利于那些能够负担SAT预备课程的富裕家庭的孩子。现在,他们完全依靠高中GPA来确定学术能力。这使他们能够轻松地实现他们想要的种族平衡。

他们对所有高中一视同仁,无论是最好的私立高中还是最差的公立学校。我们知道,在公立学校中进入前10%要比在私立学校中容易得多,但这对UC来说无关紧要。实现所需的种族构成,似乎对他们来说比个人能力更重要。

网友热评:

#换个角度,也可能是“深思熟虑”的提醒有钱人家孩子不要成为将来的牛马,在过剩的这类劳动力情况下,有足够多底层的牛马就行了。

#意思是计算机专业很香呗,应报尽报!

#这么做是为了在中低收入人群中均贫富吗?

#反正外州双职工的娃肯定是最低优先权了吧。

你觉得是变相歧视吗?

这会是加州大学未来录取的一个趋势吗?

悲催的美国中产生活

一年5万美元,换算成人民币是30万元左右,好像是一个不错的中产收入,但在美国绝大多数地区却意味着“刚过贫困线“。

5万美元的收入,光是租房养车就会花掉绝大部份钱,更别提超市自由和娱乐活动了。他们应该被归于中产一类吗?很明显,不应该。
甚至连小康这一阶层都有点牵强。
在美国二三线城市,5万美元的收入都已经远远覆盖不了最简单的生活,更别提大城市了。在纽约和加州,10万美金的年收入都捉襟见肘,除去房贷车贷没有任何结余。

一个典型的二三线美国城市本地家庭(美国本地人,没有身份问题),年收入刚好5万,老公上班,老婆在家带一个孩子。
交了401k(每月放50刀),联邦税,社安税,保险后,到手工资只有2400刀一个月(每半个月是1200刀)。
他们家的支出是:租的两室两厅的公寓,一个月租金960刀;水电费一起110刀;网费80刀;手机费85刀,车贷300刀,车险120刀,油费150刀,超市采购600刀,最基本的家庭必要花销一共是2405刀。
没有结余,入不敷出,更别提生病车保养之类的意外支出。

女主人告诉我,他们家每个月都是月光,并且因为买家具还有额外的一些孩子的东西,背上了消费贷,就是亚马逊购买商品可以分期付款的那种贷款。
日子还是越过越拮据,捉襟见肘,只能靠每年退税的4千美金来缓解经济压力。
现在女主人又怀了二胎,大孩子刚3岁,要等5周岁后才能上公立免费的幼儿园,私立幼儿园又很贵,他们承担不起。
所以大孩子还在家里呆着,女主人给他做家庭教学,就教26个英文字母。

今年男主人的工资有了10%的涨幅,也就是年收入5万5,但其实均摊到每一个工资单,税后只多了20多刀。因为马上有一个新宝宝降临,经济压力很大,男主人决定工作之余去跑外卖,多赚点钱。
看看他们家的收入和支出,这能算在中产里面吗?显然不能,连小康都很勉强。


女主人每天绞尽脑汁地想着怎么省钱

  • 平时她只去沃尔玛(美国最便宜的超市)买菜和日用品;
  • 孩子的衣服鞋子玩具什么的都尽量淘二手,她也给洗得干干净净,还准备给二宝穿和用;
  • 她会做美味的饭菜,避免在外就餐;
  • 两个大人尽量不买衣服鞋子,穿旧的;
  • 也没啥娱乐旅游花销,就是在免费公园和海滩野餐,带上自己准备的三明治和水果等。

在中国,这样的生活也很难算得上一个体面的中产,只能算刚过了温饱线,买得起拼多多罢了。

美国的年轻中产正在消亡

倦怠不仅是一种上班族遭受的暂时的折磨,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底色,“一种深沉的精疲力竭感,即使借助睡眠和假期,这种感觉也不会真正离散。你仅仅是把头伸出水面,即便是最轻微的变故,如一场疾病、一辆破损的汽车、一个坏掉的热水器,都可能使你和家人沉沦。无论我们如何有序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或是尽力勒紧自己本已经很紧的裤腰带,那曾被承诺的、安全有保障的成年时期,似乎永远不会到来。”

《做自己万岁》剧照

美国的千禧一代,出生于1981到1996年之间的人,如今快三十或者四十岁出头,在他们人生中至关重要的黄金工作时期,经济向上流动的总体趋势开始逆转,以致月收入能存下来的少得可怜,绝大部分月收入用于支付儿童看护、房租,或是如果幸运到付得起首付的话,用于支付房贷。他们中最穷的那部分人越来越穷,而那些中产阶层则艰难打拼,以勉力维持现状。

职业倦怠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不会被子弹笔记、面膜皮肤护理这样的东西治愈,它们统统只是像创可贴一样,只能暂时止血。”然后追溯了人们如此操劳的社会结构上的原因。

《not died yet》剧照

“大学被当成通往中产阶层的门票”,一些人在高中时身心经受煎熬,失眠,焦虑,但对于那些来着较低阶层背景的人,大学并不能值回票价,上了本科,对求职者的需求又升级到了研究生学位。有许多高薪工作,不需要上大学,如装空调、管道装配工、电工,但许多年轻人认为不需要大学文凭的工作是低人一等的。

许多雇主劝员工热爱自己的工作,“大多数时候,所谓的热爱,不过是让你接受极低报酬的借口。用热爱这样的词语来掩盖劳动的本质,其实这就是一份工作而已,绝非我们生命的全部。”可爱的工作如此令人神往,那么多人蜂拥而至,去竞争稀缺的职位,以至于报酬标准可以不断降低。“工作本身越是不堪,就越有可能被赋予一个酷的头衔。许多雇主一直在努力将工作重塑为热爱,将职场重塑为家庭。和家人谈钱,这事连上帝都不允许。”

如今找工作都需要实习经历,实习需要人脉,以及能够承担实习时的生活成本,那些可以住在家中、省了房租的人就有了优势。“每个实习机会都能吸引成千上万的申请人,获得实习机会比进入常春藤盟校还要难。”“当人们追随某种使命感时,金钱和报酬就被放在了次要位置。使命感往往成为一份欢迎剥削的邀请函。”

《How I met your mother》剧照

美国精英乐于加班、过度工作的习气是那些咨询公司和初创公司开的头,一刻不停的工作被认为是精英的标志,“投行几乎只从常春藤盟校中招聘入门级分析师,而常春藤盟校只录取顶尖人才,这表明投行的从业人员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因此无论他们形成何种工作日程表,都必定是胜人一筹的,即便要每天工作18个小时。”而对这些人来说,过度工作确实是值得的,能拿到巨额奖金。

很多公司员工另一个压力的来源是工作受到的全面监控,除了考勤,办公室里笼罩着不信任的阴云,在在线表格上记录完成每项任务所需的时间。在微软,管理人员可以访问员工的聊天记录、电子邮件和日历安排。

许多公司雇用多名自由职业者,来做一份原本由全职员工完成的工作。“从事自由职业时,会感觉自己永远做得不够,当从事一份常规的办公室工作时,为自己泡一杯茶所耗去的五分钟时间,你仍能获得报酬,而当你是自由职业者时,不工作的每一分钟都是在亏钱。”

《Emily in Paris》剧照

随着经济开始动荡,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只会持续增加。随着整个商业部门的缩减和裁员,每名员工都要证明自身价值,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延长工作时间。即使生产效率不断在提高,公司却仍然在继续缩减带薪休假,因为公司会雇用更少的人手,期望员工完成更多工作。

在追逐利润的压力下,仍有些公司能够提供薪资优越、福利体面、工时稳定的工作,他们明白,当员工感到快乐、安全和受尊重时,他们必定会更好地工作。只有把员工当作有血有肉的人类,而非用完即弃的机器人时,他们才能真正创造价值。

作者认为,父权制使千禧一代中的母亲们的处境变得尤为糟糕。时间管理研究发现,母亲们,尤其是外工作赚钱的母亲,是地球上时间最紧张的群体之一,从一个角色到另一个角色不断转换。“女性可以进入职场,但前提是必须满足社会对她们的所有期待,可以有权有势,但还得性格撩人;勤奋工作之余,也得是个好厨子;就算是领导者,也得依然保留女性的温婉。她貌似自由,实则被迫在任何时候都要配合所有人的一切需求,除了她自己的。

《美国真女子》剧照

也许不仅“跨越阶级”是一场梦,连“保持阶级”也是一场梦。名校梦,大厂梦,中产梦,美国梦,每一个梦都在发出破碎的声音。在时代的浪潮面前,每个人都是那么渺小。也许我们该去和上一代取取经,听听他们在经历战争、萧条、百废待兴的时候,怎么样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冬天里等待春天的到来。

By 旧金山华人资讯三联生活周刊Abby

畸形的捞女产业链

笑贫不笑娼,捞女我要当。在自媒体时代,产生了一大批自称“捞女”的博主,传授“三句话让男人为我花了十八万”的独门技巧。即便是最低端的,从男性手里获取些名牌奢侈品的捞女,其消费水平就已经让普通女孩咋舌。她们信奉只要狠狠拿捏男人的软肋,就能轻松得到想要的生活。

不用辛苦上班拼命工作,也不用灰头土脸做家务、带孩子。啥也不做就能得到爱慕者的转账,打扮美美陪吃一顿饭就能换来奢侈品,靠说甜言蜜语就能出入豪车豪宅。

运气好能被明媒正娶,运气不好也不过是要被迫更换金主,没什么实质损失。这么一看,她们才是真正活出了普通人的理想生活状态?

这些讲捞女的账号不仅讲故事,还会进行解析和规律总结。梳理捞女们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回答大家的提问,还在评论区进行答疑;按照各种标准给男人分类,并给出攻略方式,而且非常详细具体,让人觉得可操作性极强……

这些文章和视频热度高、受众广,随便一篇的阅读量都能上万,10万+的也比比皆是。标题带上“捞女”相关字样,几乎就相当于拿捏了流量密码。可见,捞女故事的确很受欢迎。

这些年,文学和影视作品里也常有捞女形象出现。她们比小三、拜金女更有远见;比独立女性、知识女性更擅长走捷径;比富家女、白富美更有手段。

比起一般的纯白纯黑的人物,捞女的形象往往是灰色的,更有深度和层次,还经常能输出金句。比如亦舒笔下的喜宝。她就是个活得很清醒的捞女。她说:“我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爱,那么就要很多很多的钱,如果两件都没有,有健康也是好的。”

最终,她选择了金钱,成为了一名情妇。

还有我们熟悉的电视剧《欢乐颂》里的樊胜美,也是想要靠“捞”,在大城市获取一席之地。不仅捞女本人能获得钱财,讲捞女故事的人也能借此牟利。

博主们一般会提供付费咨询服务,给有此需求的人答疑,一对一传授“捞艺”,10分钟咨询费一般为几百元。如果不想知识付费,也可以选择将自己的故事作为案例公开,就能得到免费回应。但如果日后要求删除,就需要付费更多。

也有一些人,将自己和其他捞女的毕生所学打包出售,价格高达上千元。尽管如此,愿意为此付费的人也不少。当然,大多数博主还会通过流量变现。帮美妆产品、女性用品、医美产品、交友软件、塔罗星座卜算等打广告。

“捞女教主”其中的佼佼者,非“曲曲大女人”莫属

如何和身价几个小目标的大佬谈分手费?如何和体制内大苹果进围城?这是“曲曲大女人”直播间的经典话题。

2023年8月,她的直播间中“金融圈2000万大瓜”平地惊雷。

一时间,《金融妲己收金主2000万,竟到直播间显摆》的标题在各个平台满天飞。

金主和捞女的故事大家并不稀奇,但令人咂舌的是,大家本以为“全靠剧本”的情感直播间,真教出了一位功力十足的实战学员,可见背后的导师“曲曲大女人”有点东西。

来龙去脉恐怕大家已经听说了。一名91年的金融女销售,毕业于全国top3大学硕士,年收入在100万左右,连麦情感主播“曲曲大女人”,咨询该如何在前男友和现男友二者之间做选择。

前男友大她15岁,赠予女主2000万用于购买上海大平层,期间还花费了40多万,但“现在已经对她没有什么价值”。前男友如今来挽回她,女主打算“他如果来找就提条件”,前男友提出每个月给3万的生活费,并且感恩女主给出了如此优惠的条件。

另一边的现男友身价3000-4000万,在一起两年多,总共在女主身上花了250万,并承诺一年给女主100万的生活费,还提出了结婚的想法。但女主提出了400万彩礼的要求,现男友有点磨叽,不够痛快。

如此优秀的学员,让导师曲曲也忍不住击掌称赞,并调侃前金主被女主搞得突发脑疾:“脑干缺失,脑干离家出走了”。弹幕一片溢美之词:姐妹太牛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网友们听罢立刻扒出了主角们的身份牌:女主疑是某国际投行的基金销售,“前金主”疑是某养老保险投资管理部的总经理,现男友是某家办的CEO。

原来童话里不是骗人的,你们来真的啊?

经此一役,“曲曲大女人”成功出圈,坐稳了情感主播届一姐,被网友尊称为“捞女届张雪峰”。

曲曲本人也乐于接受调侃。在后续的直播中,她自豪地表示,女主的身价日后很可能不跌反涨,黑红也是红,就像卡戴珊一样。

老天赏来的金融圈大瓜,成功把曲曲的直播间送上青云:“很多人说我们直播间编故事,现在信我们的案例真实了吧?”

如果是初看八卦的群众,一定会大为震撼——世风日下,现在都开始明着捞了是吗?

没那么简单。

打开抖音和小红书,搜索“曲曲”,映入眼帘的是壮阔的“曲家门矩阵”,气势如虹犹如十字军东征。

矩阵账号包括且不限于:曲曲大女人、曲曲麦肯锡、曲曲金贵关系、乐传曲(即曲曲本名)、女人情感手册、情感科学家、曲曲的智慧锦囊,等等。

账号们像铁道游击队一样,把曲曲直播间录屏的金句内容分发到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

如果你是女性用户,大概率在不经意间刷到过这个奇女子,她在直播间里声音洪亮,笑声尖锐,眉飞色舞。虽然看上去微商气息浓厚,但每条视频点赞的数量都不低。

在曲曲的直播间,为了降低账号被封禁的风险,有一套运行成熟的黑话系统。

爹爹/大佬=金主,YC=夜场,米=钱,十点半=性生活,围城=结婚/已婚,快乐证=离婚证,苹果=体制内,带球=怀孕,DIY=代孕,达不溜=万。

成熟运用黑话后,就能解码许多直播间的案例:男嘉宾是大苹果、围城内、还没扯快乐证,在我身上3年花了300个w,现在我带球了,怎么能要到米?

长时间浸泡在曲曲的录屏课件中,一个人会逐渐丧失对人民币的正确认知。

进入曲曲的“闺蜜圈”门槛是10万元;夜场女生一个月的收入,可能是工薪阶层两三年的工资;连麦的女性可以从“男嘉宾”身上拿到100~500万元的零花钱,或是价格不菲的车房。

曲曲的直播间就像是普通人进入异次元的通道,是窥探有钱人世界的一个小洞口。

单次连麦的收费价格为几百至上千元,时间一到,曲曲的手机闹钟就会发出刺耳的声音提醒咨询时间结束了。千八百块钱对于动辄收入百万的女孩们,已经算是非常便宜的挂号费了。

和上一个著名情感教母ayawawa最本质的不同,在于曲曲不屑于瞄准下沉市场——她好就好在不割穷人韭菜。

什么是“曲式理论”

曲式理论,Q’s Theory,可以归纳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中心理念是“升级打怪”,两个基本点是“借力打力”和“绝对理性”。如果把Q’s Theory用一句话,总结精神要义,那就是:

“关系的本质是交换价值,没有价值就没有感情。”

曲老师认为,女性在恋爱中很容易恋爱脑,瓦特了,容易看不清形势,使得自己掉入漩涡难以自拔。

为了实现这一中心,曲老师强调:女性要利用极致的利己思维在婚恋博弈中规避风险。

首先,是要时刻警惕自己被白嫖。

曲氏理论要求男性在感情中先付出,这样可以筛选掉80%想白嫖的低端追求者,让自己的磁场和能量保持清洁度。

在这一过程中,女性要降低苦情的付出感,用强者心态谈恋爱:把付出视作投资,所以要及时止损。并在思维层面抓住主要问题,认清男人在恋爱的两种欲望:一是当爸的权威感,二是当儿子的少年感。只有适当让男性做英雄解救弱者,他才会感到被需要。

单说理论,不说实操就是耍流氓,古之贤者之所以称贤,就是他们在提出理论架构的同时,提出了针对具体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

在这一层面,曲老师建议女性,不要被精英男的光环所蛊惑,他们都是被惯坏的小孩,每个人都想捡“分币不花,主打陪伴”的便宜,遇到这种人赶紧打车跑,因为所有被光环所迷惑的人,最后宿命都是韭菜。

其次,曲老师在为女性划好恋爱底线的同时,也提出了曲氏恋爱法的要义:

为我所用。

所谓为我所用,指的就是女性唯一要专注的事是“向上生长”,爱情和男人只是了解自我的一个途径;女性要懂得投资自己,进行“自我价值提升”;不要过度美化男性和爱情,因为“反人性的爱是不存在的”;一个男性的价值,就是如何“为我赋能”;不对任何男人抱有期待,但要永远相信爱情本身。

她在视频中不断强调,女性永远不要下嫁。

如果高攀的对象对自己不够好,但仍在心理承受范围内的,还是可以观察。而下层的男性,一旦情感价值出问题,那整个世界就会崩塌。一个对女人的成长没有任何帮助,无法带来任何能量的男人,就没有价值。求上得中,求中得下,求下而不得。

曲曲的“金句”挑不出任何事实性错误,甚至都是极度正确的正能量的“大女主名言”,听两个小时,感觉自己快要得甲亢了。

残酷,黑暗,但确实挑不出错来,因为人际关系确实如此运转。

在对曲曲口诛笔伐之前,不妨先了解一下,她到底都传授了什么样的《葵花宝典》,能让万千女性心悦诚服,曲不离口。

在曲曲的招牌课程《金贵的关系》(售价3580元)中,曲曲将市场中的男人分为四个象限:

伯乐男:愿意给钱给资源,乐于成全你的事业和才华,喜欢投资才华横溢的女性,为她们置办事业,关心你未来的人生规划。

皇帝男:占有大量财富和资源,思想传统给钱大方,多偶重灾区,后宫非常热闹,喜爱圈养金丝雀,代表人物何鸿燊。

生意男:不付出只画饼,一旦付出就会索要回报,考虑投入产出比。

鸡肋男:腰缠万贯却一毛不拔,不愿意付出,爱白嫖,比一次性杯子还没用,经典台词:你难道就是因为我的钱和我在一起的吗?

并且每个男人的打法都不同。

针对伯乐男,要增值自我,表现上进,适合事业型女性。满足他们当伯乐的情绪价值,为你的事业和学业投资,他们需要看到你的思考和认知。

针对皇帝男,要表达忠诚,懂得取悦,把自己当成妃子,适合花瓶。缺点是会经济制裁女方,所以应对方法一是存钱,二是多生孩子,母凭子贵。

针对生意男,注重利益交换,养鱼,不要认真,无聊了可以拿出来逗逗闷子。

针对鸡肋男,注意寻找弱点,拿捏他的软肋和把柄,不行就放弃。

其中,伯乐男和皇帝男被归为高价值男人,会在追你的时候明确付出,给资源给礼物给钱。生意男和鸡肋男太吝啬,不值得长期持有,不要试图感化和改变他们,性价比极低。

曲曲主张,要将低价值的男性作为跳板,通过他们链接到高价值男性,最后拿下顶级男性。

在建构出一套完整的理论推演之后,曲老师为不同诉求的女性恋爱者,提供了不同的恋爱方法论。

不管是恋爱还是职场,任何人际关系,都必须满足各自的需求,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那么具体要交换什么价值?

从女性角度出发,可以给高位的男性提供情绪价值、生育价值、陪伴价值、观赏价值(性价值)。

提供价值,是为了换取真金白银——要么是很多的钱,要么是很硬的资源。

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曲曲打醒了许多女性在婚恋关系中秉持的“义务论”,即“男的有义务对我好”“男人为我花钱是应该的”。

世上从来没有理所应当,只有交换利益。

当然,大佬们也不傻,所以“如何索取”“如何提要求”也是一门艺术。

曲曲将其归纳为几个步骤:

确立目标-设置时长-培养付费习惯-植入需求-软硬兼施

男人在进化,对付男人的招数也要进化。曲式理论比前几代捞女培训班都要高几个level,毕竟低级的索取是一开口就要钱,高级的索取是诱导对付主动付出。

在曲曲看来,人可以相信爱情,但不能相信“反人性的爱情”。任何爱情都是权衡利弊的,你们互相都图的是对方身上具体的某一个价值优势,不管是钱、长相、还是情绪。

一个聪明的女性,会把能够给大佬提供的所有价值在能力范围内修炼到最好。健身、医美、学习——不能让自己变成以色侍人的空心傻子。

在修炼价值之后,女人还要学会展示价值。

朋友圈就是最好利用的免费广告位,就算以假乱真也未尝不可。

如果你的长相在6分,就一定要把自己p成7-8分;如果能买下更贵的车,就买一个能凸显身份的车。不要期待王子爱上灰姑娘,要学会把自己包装成奢侈品,随时随地打造自己“高价值女性”的人设,毕竟一块再亮的金子,盖上臭抹布就无法发光。

根据曲式理论,低调会增加对方筛选对象的成本,一定要学会适当开屏,要展示你能为对方带来价值的“可能性”。

她的理论和课程几乎很难在短时间内穷尽,但可以快速梳理出她的理论核心:把婚恋当作一种高度市场化的人际关系处理。

在研究曲曲的过程中,我发现她的评论区下面很少出现反驳的声音,甚至大多数都是感激的溢美之词,每个人都在努力帮曲曲洗脱“捞女教主”的罪名:她是被误解的女性主义良师,救人于水火。

看着她的留言板,你会发现很多发自肺腑的感谢,这些声音汇成一句话就是——

“你看不懂曲曲,说明你还没被社会毒打;只要有几年社会阅历,就知道曲曲说的全是真理。”

你当然可以认为这些评论是水军,是托儿。我一开始也这么想。

直到我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找到了一位曲曲的信徒。

“曲门信徒“门槛不低

成为一位“曲门信徒”,最基础的门槛,是购买了价值3580元的曲曲独家课程《金贵的关系》。

coco去年买课的时候,金融圈2000万大瓜还没出世,所以价格略低一些。

坐标上海的coco今年28岁,在投行工作,211大学毕业,单身未婚,是一名“曲曲的好学生”。

在系统性学习曲曲理论之前,她对婚恋的认知一片混沌。直到买了课看了直播,才顿觉豁然开朗:“以前谈恋爱就是凭直觉来,非常任性,像亚马逊人钻木取双氧水,而现在就像是在丛林里捡到了一部智能手机”。

曲曲的出现,用coco的话来说,就是情感咨询界的一次启蒙运动,甚至在劝勉女性独立自强方面,“本质上和波伏娃没啥区别”。

coco告诉我,身边不只是她,许多女孩都是“一开始不屑一顾,后来逐帧学习”,她们的毕业院校、长相、工作薪酬都是相当不错的水平,哪怕单身也可以过上相当不错的生活。

在这里,没有人是智商不够被骗进“曲门”的,反而是大家主动地、如饥似渴地学习并传播曲曲理论,在群聊里“开研讨会”,像学霸一样背诵曲曲的金句。

coco遇到的优质男们,学历高,工作好,家庭好。但越是条件优秀的男性,越不好攻克。他们极度聪明、极度算计、极度理性,coco感叹:高考就被人家甩几条街,怎么斗啊?

而这种所谓优质男,根本不会放下身段去“追”任何人,他们只会展示光环,然后下套白嫖女性。这是coco认真学习了曲曲的课程之后总结的经验。

得益于曲曲,coco学会了把男性归类为四象限,然后针对不同的类型使用不同的方法论。

“前三个月不能上头,因为没有优质男会一上来就爱你,所以前期只能用技能和演技,不能走心,至少不能比对方先动心。同时还得多找几个备胎平衡注意力,把鸡蛋放在几个篮子里,降低风险。”

但coco并不认为自己是捞女。

她并不指望找到大佬就此躺平,和直播间的许多学员比起来,coco的最终的目标甚至显得朴素而接地气。

“我的目标只是不被短择,有一段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可以在上海settle down,仅此而已”,找到一个和自己收入相当的男性,一人赚50万,小家100万的收入,日子就勉强能在上海过下去(前提是不买房不生孩子)。

曲曲之于coco的意义,并不是教她“捞”,而是传授给她关于爱情的方法论。

对男性的分类画像,也能让coco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完美的配偶。如果想结婚,就找能结婚的人;如果要快乐,就找嘴甜活儿好的;如果要钱,就找有钱大方的。一个人不能既要又要还要。

曲曲教会了她先设定目标,再用目标倒推行为:“对方能给什么,我就拿什么,不要找错目标对象。就像你不能要求一个皇帝男专情,又要他的钱又要他的忠诚,这不现实。”

说到这里,coco甚至有一丝激动——

“真实的爱情是丑陋的、自私的、令人不舒适的,所以我们更喜欢的是套路,这是渣男渣女们熟能生巧后的妥帖。曲曲的理论横空出世,从此爱情和亲密关系这种东西,不再是抽象的、虚无飘渺的、测不准的,而是被全部归纳到理性的框架范畴里。”

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为具体的试卷最后一道大题,让coco和她的朋友们兴奋而激动:终于,婚恋有了可以实操的完整的方法论。

“给男人稀缺的东西,让男人感受到被崇拜,被偏爱,被追捧,像吸毒一样,他们就会上瘾。”

在众多曲曲的拥簇者之间,流传最广的口号是“人间清醒”和“打醒恋爱脑”。

迎合了这几年大众对恋爱脑诛九族的舆论风潮,曲曲自然成为了站在潮头上的教母。女孩们对她的千恩万谢,对语录的逐字背诵,背后其实都是对“沦为恋爱脑,被渣男白嫖”的焦虑。

明面上的是向上攀爬的激昂,暗面的驱动力仍然是恐惧。

在一次直播录屏中,曲曲少见的哽咽了。那一次她说的是“寒门难出贵子”的话题。

穷人家的孩子,一边被原生家庭拖后腿,一边在向上攀爬的过程中,被已经成功的上位者投喂“你待在原地就很好”的糖果麻痹你,再把你一脚踹下去。

“凭什么穷人就要信命,凭什么出身不好的人不能赢,凭什么我不能爬到中产阶级的顶部?只要不下牌桌,我就一定能等来翻身的机会。”

越说越有感染力,配着煽情的音乐,评论区的人似乎都跟着她一起哭了。这是她主张的“强者大女人心态”的一次真情流露,很明显触动了许多同类人。

这确实是她自己的经历。在B站还能搜索到她早期唱歌的视频,没什么流量,那时候谁也想不到这个参加过超级女声的武汉大学毕业的女生,在未来会成为争议巨大的情感区一姐。

戏假情真,但钱确实在一次次直播中,流向了她的口袋里。

社达是不是婚恋最终的归宿

曲老师的讲义听上去有些刺耳、残忍,但它背后的“向上择偶”观,自古以来都存在。

慕强择偶(英语:Hypergamy),或称高嫁,是父权社会中常见的婚姻传统,女方嫁给社会地位以及经济能力较自己高的男性,有时还包括年龄、教育程度、文化程度的男高于女。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学教授阎云翔在接受界面文化采访时说,近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固化,上升渠道被堵塞,在国家提供的制度性安全网络越来越少的情况下,人们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家庭,这导致家庭的重要性正日益上升,人们的择偶标准也发生改变。

当家庭成为个体抵御风险的最小单位时,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就变成了潜移默化的社会标准。

婚恋择偶也只是社会的一个切面,和千军万马考公考编的浪潮没有区别。

coco告诉我,之所以曲曲能在众多层次的女性中得到最大范围的共鸣,就是替她们在起伏不定的社会里,找到了最容易获得的“确定性”。

“这是一个不能承受‘不确定性’的年代,但爱情本身就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她其实通过一些精准操作,来帮你提高成功概率。即使不成功,拿到了钱,分手后也不会过得太差。”

而这样的导师、教母、引路人,在coco们的成长道路上是缺位的。

不能指望母亲。“亲妈不会跟我讲这些,亲妈只会催我结婚生孩子”。相反,在coco看来,屏幕里的曲曲,才是那个自己素未谋面的娘家人。

“外人都说她是教人做捞女,其实她的话全是正能量语录”,coco告诉我,曲曲提出过“无视社会时钟的理论”,她在直播间里安慰女性不要着急,不要求结果,每个人上升的速度有快有慢。这让马上30岁的coco感到宽慰不少,她宁愿听10遍曲曲的课,也不想听亲妈严重缺乏女性主义的唠叨。

这恐怕也是那么多女性,甚至是高收入女性,肝脑涂地追随曲曲的原因——她填补了空缺,作为新型娘家人出现,手把手教她们如何“挣到自己的利益”。

但曲曲的存在仍然是矛盾的。

当“一切为我所用”进化到极致会是什么样的?

在会员课上,曲曲讲过这样一个案例。

男嘉宾有两位女友,她们和平共处,姐妹相称。好景不常,一号女友患癌将不久于人世,并且向男人抱怨,都是因为男人花心多偶,才导致自己抑郁成疾,男人非常愧疚。此时二号女友求助曲曲:具体该怎么做,才能把男人的心留在自己这边?

曲曲给出的指导意见是这样的:一号女友的癌症让男人产生的情绪波动,对你而言反而是有利的。我们要利用好男人现在的愧疚心态,让一切都为我所用。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先示弱,表达自己和一号女友都是可怜的女人,“你已经害得一个女人患癌症了,所以现在一定要珍惜眼前人(我)”。

在这里,不要讲道德,只谈利益——这是曲曲在直播中反复提及的名言。

当人与人之间进行极致物化后,那就谁也别把谁当人。我们都是一般等价物,都是可以放在牌桌上的一块筹码。

萧红在《黄金时代》里写道:“电灯照耀着满城市的人家。钞票带在我的衣袋里,就这样,两个人理直气壮地走在街上,穿过电车道,穿过扰嚷着的那条破街……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

而coco们的黄金时代是什么样的,或许只有曲曲们能描绘出来。

“男人是渠道,情感是技能。”

“一切为我所用,一切为我赋能。”

“关系的本质是交换。”

这些关于现代婚恋的讲义,久久回荡在深夜的直播间里。

捞女之道真的可以学会吗

人们为何爱看捞女故事?

捞女故事的受众,其实跟大女主故事是同一批人,大多都是普通女孩。外表大多算不上格外出彩,过着平淡的生活,为生计奔波也偶尔会心存幻想。这些故事之所以能收获高浏览量,主要是满足了大家寻求刺激的心理诉求。

对于普通人来说,内心深处觉得最有吸引力的无非两件事:金钱和性。因此,很多故事都喜欢跟这两件事扯上关系,以此来吸引眼球。而捞女大多是靠性换金钱,刚好在两方面都有涉猎。看她们的故事,就像看电影、玩游戏一样,大家通过脑补,得到新奇的体验和心理满足感。

除了追求故事内容的刺激性,大家还会好奇捞女们的成长路径。捞女们呈现的人生途径实在太与众不同、太令人羡慕嫉妒了。可她们最初也都是普通女孩,也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在这些捞女故事中,不乏有山村出身的女孩在豪门捞得巨款的传奇故事。

尽管大多数人并不认同捞女们的做法,但还是想知道她们是怎么“捞”的,“捞”到了什么,为此付出了什么代价……

而且,捞女故事的内核,其实跟大女主故事是一样的:通过努力,获得财富,实现阶层跃升,走上人生巅峰。“赢”“成功”“胜利”,这无疑是大家都在渴望的东西。

但大多数人都很难获得巨大的成功,所以看看别人的故事,也是对自我理想的一种投射。大女主们在人生的路上披荆斩棘,一往无前,最后站上山巅。而捞女们善用巧劲,通过借别人的力,实现了自己的阶级跃升、财富自由。且二者成功的道路都同样跌宕起伏,惊险与惊喜并存。

那么,在众多看客中,真有人能吸取捞女们的“经验”和“教训”,成为成功的捞女吗?

几乎没有人可以靠听故事成为捞女。

我们从小都是听名人故事长大的,但真正成为名人的,能有几个?

所以捞女并不好当,其成本和风险都极高。人生不是游戏,每个人的境遇各不相同,哪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关攻略?

捞女故事中描述的女性们,是对男人、对情感绝望的一群人。她们把自己当做诱饵,把男性当做猎物,眼里只有欲望和利益,觉得追逐这些就是人生的全部意义。其中许多人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已经抛弃了追求快乐,而单纯以变成有钱人喜欢的样子为目标。物化自己和男性,是对自身人格的不尊重,也容易导致男女对立的问题。

做捞女的风险也实在太高了。想做能赚钱的捞女,颜值只是敲门砖,才艺、情商、应变能力、言谈举止……也都得拿得出手。捞女们很多都是从小培养有钱人的爱好,更重要的是,从思想观念上培养认同“能捞则捞”的观点。

普通人把给老板卖命当成一份工作,捞女则把搞定男人当成一份工作。可惜这份工作是没有保障的,就像一场豪赌,能快速攫取财富,也能一夜间一无所获乃至身败名裂。赢了还好,顶多是承担骂名;若是赌输了,人生就难再有翻盘的机会。

而且,人非工具。

先自爱、爱人,才能被爱。

获得真心的前提,是付出真心。

不管是男是女,都不应该存有靠虚情假意获取他人感情和钱财的观念,而是应该找到正确的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方式。

生活中没有真正的不劳而获。

自己拯救自己,才是最可靠的出路。

By 来士普虎嗅

有机食品是不是智商税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与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绿色、有机、原生态、无污染成为很多家庭新的消费需求,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将关注点放在有机食品上。

在各大超市,有各种带有机字样的产品,比如有机蔬菜、有机牛奶、有机大米等,即使价格高出普通食品数倍甚至十倍以上,仍有市民选择购买有机产品。他们认为,只要有机就是健康,只要有机就营养。

什么是有机?贵阳市场上的有机食品销售情况怎么样?市民究竟如何看待有机呢?近日,记者走访了几家超市。

“有机蔬菜”价格高出5至8倍

云岩区未来方舟一家大型连锁超市的蔬果销售区,文阿姨拿着贴上“有机”标签的西芹和黄瓜看了又看。仔细对比后,她转向蔬菜惠民区,挑选新鲜的散装黄瓜和蔬菜,排队称重购买。

“那些摆在架子上的蔬菜,就是多了一个包装,价格却高很多。我也看不出有什么区别。”文阿姨告诉记者,包装上没有详细标明有机蔬菜和非有机蔬菜的区别,对有机不了解的她,果断选择了普通的散装蔬菜。

市民选购有机蔬菜。

记者注意到,这些五花八门的有机蔬菜被整齐罗列在货架上,它们与普通蔬菜散装堆放不同,大多以小包装为主,像吮指胡萝卜、土豆、洋葱类蔬菜还连盒一起包装。

包装上都贴有“中国有机产品”标签,打着“食有机滋味”字样,附带着“水源区域”“农场直供”“有机种植”“冷链保鲜”图标,价格更是高出普通蔬菜数倍甚至十倍以上。

售价显示,散装黄瓜一斤只要2.68元,而包装好的盒装有机黄瓜两根就要10.9元;散装洋葱一斤只要1.98元,而盒装的有机洋葱两个就要8.9元;散装菠菜3.68元500克,包装好的有机菠菜标注250克要9.9元……

散装黄瓜一斤仅2.68元。

货架上的有机蔬菜均以“份”为计价单位。记者从几种蔬菜、土豆、玉米等价格进行了对比,将它们换算成统一的重量,有机蔬菜比普通蔬菜价格要高出5至8倍多。

2个有机土豆8.9元。

“有机就是无公害嘛,肯定要好吃一点。”当记者问超市一销售员有机蔬菜与其他蔬菜的区别时,该销售员表示“肯定不一样”。

至于哪里不一样? 这些有机蔬菜产自哪儿? 无公害就等于有机吗? 面对这些问题,该销售员未能解释。

究竟什么是“有机食品”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有机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1939年,英国农业学者诺斯伯纳勋爵(Lord Northbourne)第一次提出“有机农业”(Organic farming)的概念,这里所谓的“有机”,指的是“像有机生物体一样进行活动”的农业。其实是希望农场可以不用依赖外部肥料的输入,而是“像有机生命体一样”实现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和自给自足。

生物课本上经常提到的桑基鱼塘,用桑叶养蚕,用蚕沙、蚕蛹作鱼饲料,再用充满鱼粪的塘泥种桑树,其实就非常符合“有机农业”最初的概念。

实际上,在今天的认证标准中,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最本质的区别是,有机在生产过程中完全或基本禁止使用转基因技术及人工合成的农药、化肥、抗生素等。农民卖的有虫眼的自种菜可能确实没喷农药,但并不一定遵循了所有要求。

随着时间的发展,有机概念又有了新的扩展。有机的概念扩大到了“环境友好、无公害”的层次,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

在有机农业开始蓬勃发展的上世纪80年代,进入到分子层面的生物技术,人们已经认同并且接受“有机=天然”。

因此,有机食品中的“有机”不同于化学中的“有机”,它突出的是环保、循环、生态和谐的特性,除了来自于生态良好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 有机食品的生产和加工,不使用化学农药、化肥、激素、化学防腐剂等合成物质,也不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而普通食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没有这些要求,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有机食品营养成分无明显优势

据了解,有机食品其包装上都有一个有机认证标志、一个有机码。这是认证机构赋予有机产品的唯一身份代码,可供消费者追溯查询产品的具体生产信息。

记者通过扫描一袋有机娃娃菜包装上的二维码进行查询,弹出的“食品安全追溯查询平台”显示:这袋娃娃菜的获证生产企业为云南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认证机构为南京一家有机产品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扫描娃娃菜包装二维码,可查询有机认证信息。

但具体的种植基地、种植方式、口感差异等,有机蔬菜的包装上都没有显示。

“大概知道有机就是不使用农药吧,我们也买来吃过,但感觉口味没什么区别,所以看到这边的普通蔬菜更新鲜,还是习惯在这边买。”正在选购小白菜的代先生认为,有机蔬菜更贵,不代表更有营养,所以他和家人不会太执着于“有机食品”。

从瓶身上看,有机酱油瓶身上印有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有机码及查询网址。记者用手机扫描一旁的二维码,弹出显示“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

记者点击系统中“有机码”查询按钮,输入酱油瓶上的有机码后,同样可看到该产品的认证证书编号、认证类型、认证机构名称等信息。

在配料表上显示,有机酱油使用的配料是有机黄豆、有机小麦;而同品牌的零添加酱油使用的配料为非转基因黄豆、小麦。

营养成分表上,有机酱油的蛋白质含量1.1克、碳水化合物0.7克、钠含量679毫克。零添加酱油的蛋白质含量则为1.0克、碳水化合物1.3克、钠含量612毫克。

“看过很多宣传,都说有机食品营养更高、更健康,那进入娃娃嘴里的肯定要最安全的。”作为一名新手妈妈,曦曦(化名)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的饮食上。为了让孩子减少农药残留的侵害、吃得更有营养,她一直坚持给孩子选择有机食品。

普通绿豆,一斤4.98元。

选不选择“有机”看个人需求

“说实话,看这些成分表差别并不大。你说零点几克的物质,我们从入口或者身体上能感觉出来吗? 我还是习惯买熟悉的品牌、熟悉的口味。”刚选走两袋酱油的付先生说,只要是正规厂家生产的食品,一样吃得放心。

记者在超市内对比了有机牛奶、有机奶粉、有机酱油、有机米等部分有机产品与相对应的非有机产品的配料表、营养成分表等信息,从整体数据看,这些有机食品与普通食品在营养成分上没有显著的差别。

同品牌同规格牛奶,有机牛奶要比纯牛奶售价高出不少。

虽然有研究发现,对于有机动物产品,肉类和牛奶中含有较高含量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更高的%u3B1-亚麻酸、共轭亚油酸、EPA 和DHA。然而,这些差异不足以对人类健康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既然有机食品的营养价值并没有特别的优势,为什么有市民仍愿意选择它呢?

采访中,记者随机询问了几位市民的看法,总结来看,他们大概从三个方面给出自己的选择理由。“营养价值派”:想从有机食品中获取更有差距的营养价值,那么和普通食品来比相差无几,有机食品并没有那么牛;“安全性派”:对于孩子来说,有机食品的安全性肯定要比常规种植的农产品大,虽然在成年人身上所体现的价值甚微,但是对于未发育完善的孩子来说,多一份安全保障自然是好的;“食物口感派”:常吃有机食品不仅可以保障饮食安全、减少农残摄入,还可以充分享受到食物的原汁原味。

“我们超市售卖的有机产品系列其实占比不到全产品的十分之一,买的市民也不多。”该超市的一名金姓经理告诉记者,“买不买有机食品,主要还是看市民自己的需求,因为有机产品的价格确实贵一些。如果家庭条件允许,自然可以选择,如果觉得有压力,也完全不必选有机产品。”

有机蔬果贵在哪里?全天然蔬果算有机吗?听听有关专家解疑释惑

有机,一个集绿色、品质、健康、中产于一身的词,听上去就很高级。

在越来越多人崇尚精致健康的生活中,人们普遍喜欢天然性,尤其是天然食品。大多数人都愿意为标有“全天然”和“有机”标签的食品支付更多的费用。带有这类标签的食品不仅受到人们的青睐,而且越来越盛行。

自有机食品被人熟知以来,关于它的争议也一直不断。有人认为吃有机食品更健康、更营养;反之,有的人觉得“有机食品跟普通食品没什么两样”“有机食品就是浪费钱,交智商税”……

那么,超市里包装精美的有机蔬果到底贵在哪里?它们真的更健康更营养吗?全天然蔬果算有机吗?对此,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两位专家。

全天然≠有机

随着化学农业的发展,有机食品已经凤毛麟角,并晋升为食品中的“贵族产品”。有市民认为,“有机”就是纯手工传统耕种方式,这种说法靠谱吗?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产品加工研究室主任林茂介绍,所谓有机,是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有机食品是根据有机农业原则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方式及标准生产、加工出来的,得到国家认证机构认定和监督的农产品。

“有机种植的基本要求包括种子必须使用非基因工程产物,种植基地必须无重金属和农残等有害物质污染,种植过程中禁止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包括竹子、木材、棉麻等非食用农产品,蔬菜、水果等可食用农产品。”林茂博士强调。

“一些市民喜欢购买农民挑到路边售卖的全天然蔬菜,他们认为,‘只用农家肥而非农药化肥种植出来的蔬菜,才是真正的有机’,‘乡下种的,有虫眼的蔬菜才是没农药的有机蔬菜’,这算有机吗?”记者问道。

“全天然指的是依靠大自然的气候环境生产的方式,有虫眼的果蔬并不能代表它就是有机,要是它被种植在一个有镉、铅等重金属污染、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土壤环境中,它就不符合有机农产品要求。”林茂告诉记者,有虫眼只能代表它没有施用农药或是施用农药量小,没有起到防虫效果。“除非农民自种的地块符合国家有机种植要求,种植过程中仅用了有机肥,没有施用化学肥料、农药、激素等管理生产,能够通过有机检测的农产品也可以说是有机产品。”

有机食品位于食品安全的“金字塔”顶端

记者在超市看到,有机食品比普通食品售价高出5至8倍,甚至更多。

有机产品为什么这么贵? 林茂介绍,这跟有机种植方式密切相关。首先,有机地块的检测、监测成本高;其次,种植过程中只能施用生产成产较高的有机肥、矿物元素,生产过程中也需要精心呵护,才能让农产品长得好、品质好,整个过程繁琐程度,决定了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价格。

采访中,有市民表示:“市面上的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傻傻分不清楚。”

有机食品与近年同样热门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何区别?国家一级公共营养师、贵州博益健康营养管理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王伟说:“在中国食品安全体系中,无公害食品是食品安全的底线标准。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而绿色食品是从普通食品向有机食品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产品,介于无公害食品与有机食品之间。”

王伟介绍,绿色食品分AA级和A级两个技术等级,AA级优于A级。AA级绿色食品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不允许使用农药、化肥等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AA级绿色食品在生产环境方面的要求,没有有机食品严格。A级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则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农药、化肥等化学合成物质。

有机食品要求种植的土地有两到三年的转换期,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

无公害、绿色、有机,三类产品的区别,主要就是化学物质使用情况的不同。这三类都有高于普通食品的生产标准,从生产、认证的难易程度衡量,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说,有机食品位于“金字塔”的顶端。

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标识。

有机食品营养更高吗

有市民提出疑问,有机食品是否比传统食品更营养? 是否真的健康又好吃呢? 我们有必要购买吗?

“有机食品生产有着严格的体系与标准,并不能说购买它就是交了智商税。”王伟从口味、健康、营养等角度做了分析,“有机食品生产成本会很高,价格高也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消费者购买到假的、非正规的有机产品,那肯定就是商家的渠道出了问题。”

另外,有机食品强调的是安全优势,口味则是相对主观的评判,影响食物口味的因素,与品种、产地、生长环境、生产周期、喂养饲料,甚至日照温差、成熟度都有关,并不能确定和有机种植有关。

“就好像土鸡蛋和洋鸡蛋的区别,越贵的不一定就好。其实土壤营养成分足,生产出来的食品营养价值就不一定有很大差别。”王伟说。

英国食品标准局(FSA)曾发表研究报告表示,有机生产的水果、蔬菜、肉类、鸡蛋和奶制品等与非有机生产的同类食品,营养水平差异不明显。

“家长们购买有机食品的初心无非是觉得有机食品更健康。与关心蔬菜如何生产相比,多吃蔬菜对身体健康更重要。”王伟分析道,选择对的,而不是选择贵的。“你应该买什么食物,取决于你对它的期望。如果你想吃得健康,那应该多买各式各样的蔬果,有机不是必须。”

如何辨别“有机食品”

那么如何选购有机产品? 林茂提醒:“有机食品种类繁多,并且存在专业认证模糊、认证环节随意性大、监管困难,有机食品市场混乱。”

选择有机食品,要记住两点。到有机食品店或者正规超市购买,选购正规品牌。如果对有机蔬菜了解不多,建议去有信誉的有机食品店购买。另外,大型超市也是不错的选择,一方面大型超市的信誉比较有保障,采购流程会更严格,并且有时超市会因为大宗采购,价格比有机食品专卖店便宜。选择有实力的正规品牌也是确保食品品质的有效途径;要注意包装上的有机认证标志和溯源码。按照我国的相关规定,有机食品的包装上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标识,一是有机食品标识,另一个则是有机认证机构标识。正规的有机蔬菜生产厂家会在每一份蔬菜上粘贴产品追溯码及产品相关信息(生产者单位名称、地址、电话)等,可以依据这些资料到相关网站或者相关部门查询。

有机农业的秘密

只要是有一定规模的农场,农药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害虫早就把农作物吃光了。更有意思的是,有机农场不但用农药,而且用量往往比非有机的还要多,原因就在于有机种植所使用的“天然”农药的药效,往往比人工合成的农药低,必须加大剂量才管用。

文中还提到美国农业部的有机认证机构从来不敢统计有机行业农药的使用量,就是怕有机爱好者们接受不了真相。

也有一部分有机人士承认自己用农药,但坚称天然农药比人工合成的农药更安全,可惜这个说法同样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很多自然界现成的杀虫剂毒性很强,比如提取自某些亚热带植物根部的鱼藤酮(Rotenone)就是一种很厉害的毒药,它能抑制线粒体的呼吸链,不但有很强的生理毒性,还能诱发帕金森氏症。

再比如,有机行业经常夸自己的产品比非有机的更健康,可惜事实并不支持这个说法。

英国科学家曾经系统地研究了半个世纪以来,发表在同行评议期刊上的162篇论文,涵盖了3558项相关研究,发现有机食品在15种重要营养物质的含量和质量方面,与非有机食品没有区别,用有机方式喂养的家禽家畜也和非有机喂养的没有差别。

文中还提到口感方面,有机与非有机差别不大。曾经有两位美国科学家分别做过双盲对照实验,在不告诉烹饪者和受试者所用食材来源的情况下,让他们试做试吃,结果受试者根本分不出他吃的东西到底是有机的还是非有机的。

纵观全文,作者对有机行业的质疑主要体现在以下5点:

1.有机农药也可能会有毒。

2.近5成有机测试样品含有违禁农药残留。

3.有机产品的价格是基于“信仰”而非科学。

4.有机农业误导和敲诈了消费者。

5.有机产业获得了大量的政府补贴。

02

事实真的如此吗?

下面,我们以问答的方式一一解答。

有机农药 ≠ 有机农业的病虫害防治

:

在大家的印象中,有机农业指农民在耕种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农药来控制虫害和杂草。

农药有“有机农药”和“化学农药”之分吗?“有机农药”的运用广泛吗?它对人体的危害有多大?

:

这篇《有机农业骗局》混淆了一些概念,夸大了目前有机农业面临的问题。

其中一个明显的错误是,将有机农业的综合防治措施和“有机农药”的概念混为一谈。

有机农业是一套依靠“生态系统”的农业管理方法,它强调的是利用自然规律增加作物的生产力和抗病能力,而不是利用化学合成物。

作物轮作、套种等各种农业、物理、生物和生态措施,才是有机农业控制病虫草害的主要手段。有机农业的种植者只在必要时,而非第一时间就采用有机农药。

:

可是文中说,“有机农药也可能会有毒。”

:

自然界中自然存在的部分植物的分泌物有杀虫作用,大多属于植物的次生代谢物,例如烟碱、苦参碱等。这类成分后来被制成了有机农药。

例如常用的Bt,就是天然的微生物杀虫剂。除非误食,否则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

既然有机农药本身是相对安全的,而且并没有滥用,为什么美国农业部的检测结果让人那么不安,“近5成有机测试样品含有违禁农药残留”?

:

姑且不论译文引述的报告只是针对美国的有机产业,其结果存在局限性,更大的问题是,它缺乏常规农业的农残抽检率和检出率作为参照。

我这里也有一份研究报告,年份更新、也更全面:英国的New Castle大学在2014年针对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进行研究。

研究综述了343份有机种植农产品和常规种植农产品的营养成分和有害成分对比。研究结果发表在《英国营养学期刊》上。

该项研究的其中一个结论是:普通农产品含有农药残留的概率是有机农产品的4倍。

同一个地球,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

你所引用的报告让我又喜又忧。喜的是,从英国的这份研究报告来看,坚持购买有机农产品是对的,忧的则是,为什么部分有机农产品依然会有农药残留?

:

60年代以来工业化农业大肆发展,以美国为代表的大规模种植单一作物,肆无忌惮地往环境中喷洒化学农药,生态系统的失衡导致病虫害变本加厉,农人不得不使用更多的化学肥料和农药来维持农业生产。

有机农业生产即便在耕种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物质,但会因为已经被污染的土壤、水、空气,以及周围化学污染物的漂移而无法做到100%零农残。

人类对自然所做的一切,影响的不只是眼下自己的生活质量,还会遗留在环境中,最终危害的是自己和后代的生命安全。

:

照你的说法,大环境对食品安全造成的压力短期内也很难改变,我们到底还能相信什么,才能吃上一口安全的食物?

文中所说美国“逾6成有机认证机构失职”,中国的情况会有乐观的可能吗?

:

我知道你想说“信任危机”。那么我们来讲一讲有机农业是怎么运作的。

有机认证行业通过完整的对生产过程的记录、认证、核查,让食物生产的各个环节得以明明白白地展现在消费者面前。

另外一种参与式认证体系(PGS)以及社区支持农业体系(CSA),将消费者的参与、生产过程的透明和风险共担等放在首位。

现在在各大城市周边郊区兴起,城市消费者在周末或假期到农田,参与农耕,分享收获。这些农场也成为很多家长对小朋友进行食物和农业教育的基地。

社区支持农业和参与式认证体系都在“信任重建”方面展现出了特有的价值,让很多城市消费者理解到了农民种植的辛苦,农民的生计有了保障,城乡之间不再被生硬地割裂。

有机农业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消弥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更是为了修补常规化学农业所带来的“信任危机”。

有机产品何以价高?

:

必须要承认有机农产品的价格更高。《骗局一文更是用了“敲诈”这个词。为什么有机产品这么贵?

:

对有机产品价格的质疑一直存在。我们来算一笔账,以大白菜为例,隆冬时市场价大概一块多一斤,但种植它们的河北菜农每斤只能获得5分钱。

有统计表明,农民实际赚取的,往往不到商品最后价格的6%。在大白菜这个极端案例中,菜农赚得的更仅有2%左右。

这样的投入产出比,让更多农民选择了从短期来看更方便、更高产的化学耕种方式。然而这样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农民自己并不会吃,消费者购买时也疑云重重。

相对而言,生态有机种植者通过投入更多的物资、人力来替代化学品的使用,例如人工除草、用驱虫灯、粘虫板等。

值得一提的是,常规化学农业的低价格,是政府通过财政资金的补贴才得以实现的。

以化肥为例,中国对化肥行业的生产用电、用气、铁路运输均进行补贴,近期为了减少化肥的使用,才刚刚取消增值税上的优惠政策。

生态有机的种植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养护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需要消费者支付相应的价钱。

但随着生态有机农业技术和运营的成熟,消费市场的扩大,再加上如果有政府政策、资金的投入,价格也会相应降低。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

:

提到政府拨款,我必须引用《骗局文章中的观点,有机农业是“严重依赖补贴的营销把戏”吗?

:

文中对美国有机农业收到的“巨额补贴“满腔愤怒,中国的有机生态农业又获得了多少补贴呢?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中国对生态有机农业的研发投入还不到转基因研发经费的4%(转基因研发投入200亿元,生态农业研发投入7亿元),比起巨额的总体农业投入而言,更可谓是凤毛麟角。

中国的有机农场要想获取这部分有限的经费,需要先达到规定的规模。也就是说,从事有机农业的小规模农场,多数得不到公共资金的支持。

我们见过富得流油的大型食品企业获得补贴,同时压低生产成本,却从未见过生态有机生产者成为富豪。

03

借着这篇文章,源味君还想解答一些关于有机农业的疑惑。

平日里和朋友聊起有机农业,他们往往会问我这些问题:大棚种植的是有机蔬菜吗?有机标签可靠吗?有机肥健康吗?有机菜为何这么昂贵?化学农业会回归至有机农业吗?

我想在这里做一些粗浅的探讨,意在抛砖引玉。

用大棚种植的算有机菜吗?

在源味君采访过的农场里,大棚里生长的有机菜不占少数。露天还是大棚种植并不能成为判断是否有机农场的标准。

与露天菜相比,大棚菜不会受雨水与日照的影响,口感更嫩,菜也漂亮点。而露天种植的蔬菜生长速度慢,受环境因素影响大,更容易变老,同时叶绿素更聚集,更有生命力。

大棚菜可能存在的一大问题是反季节,这会导致激素与农药的大量使用。

此外,最生态的方法,是同一块地换着面孔种不同的菜,而且要套种、间种。因为土壤也会沾染“病毒”,好比南瓜会得一种白粉病,这种真菌疾病会通过土壤传播,但对其他作物可能就不起作用。

有机标签可信吗?

对寻求产业化的有机农产品供货商而言,有机认证是避不开的门槛。

这一行业曾经乱象丛生,买标签、假有机等问题层出不穷。有机蔬菜的认证费用高昂,动辄上万;认证过程漫长,两三个月是常有的事。

即使通过有机认证,认证机构还需对认证公司的产品进行长期追踪和复查。

市场上真正的有机食品就两种,一种是真正坚持有机理念的农场,纯粹靠农户的良心和消费者自己鉴别;而另一种是有机食品店里规范的有机蔬菜,贴有机认证标签,并标示了认证单位、有机证书编码的。

有机产品认证证书的有效期仅为一年,每过一年要重新认证,但市场上出售的有机产品却很少标注认证时间和有效期限。

此外,只有初级农产品诸如大米、茶叶、杂粮、水果,才有可能是有机的,加工过的产品声称是有机需要存疑。

不认证的有机菜靠谱吗?

每个月,梦田生态农庄张律都会至少进一次城,参加一个名为“农好农夫市集”的活动。包括张律在内的十余家中小规模的农户,会带着自己的新鲜蔬菜到上海市杨浦区大学路的小广场上摆摊。

这个活动的加入者必须承诺不在生产中使用化学农药、化学肥料、化学添加剂和转基因种子。为取得消费者信任,他们常常撕下一片菜叶子就直接扔嘴里。

参加市集的农户多是像张律这样的都市农夫,没有所谓的有机认证。他们普遍主张自然农耕,相对抵触大棚,常采取的销售模式叫CSA(社区支持农业)。

对参与的农夫,农夫市集有一套严格的考核标准,会亲自至产地拜访,直接了解产地环境与耕种方法,有的再加上验证单位的无农药残留抽验证明。

这些都市农夫也鼓励消费者直接去产地考察。“小农庄没钱认证,有些也不屑于认证。消费者也不相信标签,他们只相信自己亲眼看到的。”

不过,也有庄主认为,小农场联盟的效果并不理想,这基于经营者之间互相了解的基础之上,注定其规模无法扩大,也难以解决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信任缺失的问题。

有机农业能大面积推广吗?

有机农业面临的最大瓶颈是高昂的成本和稀有的产量。

业界普遍认为有机农业的产量不如化学农业。尤其是在土地由化学农业向有机农业转化的前几年,产量明显降低。但近来有研究表明,在过渡期之后,有机农业的产量能和普通化学农业的产量保持相当。

美国威斯康星州整合作物系统试验表明当转换期结束,在好年景时有机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可达普通种植产量的90%~98%。

不过,即便能解决上述两大问题,有机农业还必须面对目前农业链条上,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包括化肥生产商、经销商、农药研发机构以及生产和销售商,还有转基因技术的鼓吹者。

有机农业究竟意义何在?

有机在国内更多被当作“商标”使用,以便提高标价。国内仅仅从健康角度考虑发展有机农业,而国际上已经认识到,若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将流失的碳返还给土地。

大蔬无界总经理宋渊博认为,有机农业是在拯救土地,“东北黑土地原本二三十厘米的有机质,现在许多地方成了‘破皮黄’,黑下面就看到黄。大多土地黑土层不到10cm,有些只有5cm,是否能长期供应下去?”

化学农业是“掠夺式经营”,只索取不反哺,像抽水机一样把营养都抽出来,营养靠化肥,弄得土地越来越板结。

为寻找安全的食材,大蔬无界走遍八方,最终在黑龙江省五常市新庄村找到一群用心耕作的农民,并以此为基地筹备了“安心米”项目。

当年化肥运到新庄村时,村民们都不敢使,把化肥全埋在了树根下。半个月左右,树叶全落光,树死了。身为队长的方永江往树下一站,对村民说:“我多有远见。这么大的树都死了,使庄稼上,庄稼不全得死掉吗?”尽管后来新庄村也开始使用化肥,但因为量少,所以土地净化也快。

但在污染更严重的地区,土壤的肥力恢复起来就不乐观了。因为图省事、想不花钱,许多地方的土壤修复只是“挖土机一挖,找个地填埋”了事而已。

中国有机产业发展20年余年来,可谓路途曲折。能始终坚持有机之道的生产者并不多,个中艰辛也很难向外人道出。当然,我们也欢迎《有机农业骗局》这类质疑,因为真理是愈辩愈明的。

不可否认的是,有机农业最大的好处是环保,或许,正如业内人士所言:“我们做有机农业,就是给子孙后代留一口饭吃,留一点好的资源。

By 贵州日报农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