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金融空转

何为资金空转?简单说,是资金在金融体系内流转而没有流向实体经济。目前的主流论调是“金融 服务实体经济”因此资金只要不是直接从金融机构流向“实体经济”,那么最后流向 实体经济那个环节之前的环节都视为“资金空转”。 举个例子,活期存款存在银行,利率是0.35%,但是你取出来存到余额宝里,余额 宝把你的钱做成协议存款再存到银行里,你的收益率就是4到5个百分点。对银行来 说,资金还是那些资金,成本却上升了十多倍。

再举个例子,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是6%,但是许多需要资金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房地产企业企业得通过银信合作、银证合作等方式,辗转贷出款来。这期间,钱从 一家银行到另一家银行,再到信托,再到实体,中间每一个环节都要收半个点到一 个点的信用费,”推高资金成本”。 “资金空转”其他的表现,还包括一些企业获得了信贷资金、上市募集的闲置资金 等,却不投入生产而是用来购买理财产品;一些企业用借来的新钱偿还旧债,等等。

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市场上绝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不可能都是傻子。换言之,表面的“资金空转”自有 其背后逻辑。我们现在知道 “资金空转”是指融通环节被拉长了,但是为什么被拉长了? 我个人认为,还得从以前说起。请看下图: 大致上,M0是央行印的钱,M2是整个金融体系印的钱,因为它包含了全体银行通过 贷款-存款的循环创造的信用货币扩张(题外话:可以看出,相比M2的迅猛增长, M0近十年的变动简直就是天地良心,所以以后求别再黑我央行“货币超发”)

2008年前后,在那位“信心比黄金还重要”的总理领导下,我们大张旗鼓地推出了 “四万亿”。对应的可以看出,2008年10月前后M2有一个跳升,而且此后的增长速度 是高于之前的(斜率超过了之前几年的斜率,更为陡峭了)。 四万亿的初衷是美好的,但不幸的是,正如计划经济下一切美好的计划的最终结果 一样,它也毫不意外地“跑偏”了。当贷款如同政治任务一样摊派下来时,同样的利 率下,理性的银行自然会选择贷给政府或者国企,而不是贷给明天都不知道会不会 在的小企业——至少政府明天肯定还在,看起来风险低一些。而且小企业的业务也不 在四万亿的支持方向里。 许多信贷资源被用在需要大量建设资金的项目上,而这些项目产生的收益是否足以 偿还贷款本息却很可疑。举个例子,我知道重庆某地级市通过融资平台,找银行贷 款修了几个人工湖,免费供市民参观。。。。。。更糟糕的是,有些项目如果没有 后续资金投入,前期的投入也将成为废渣。比如铁路,开工就必须修到另一个站才 可以用来货运,只修一半的铁路毫无意义。此类项目成为资金黑洞,促使地方政府 极度渴望新的资金注入,为此不惜开出高价。

某些部门比如银监会意识到了中国信贷低效率膨胀的问题,开始通过加强监管的方 式要求银行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但问题是,银监会只能用行政指令控制银行,为 所有的银行下诸如“拨贷比不得低于2.5%”之类的硬性指标,而监管的创新永远落后 市场一步。机智的银行纷纷开发出信托收益权、银证合作、银保合作等层出不穷的 资金渠道,以绕过银监会的存贷比等监管指标,将资金提供给最愿意开出高价的那 些机构,也就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商、国有企业等等。

所以说到这里,已经可以回答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资金要“空转”?我的答案是: 因为我国的贷款资金成本并不是市场化的。它有两个或者说多个价格。有“关系” 者,可以直接获得银行的廉价信贷。但*当廉价信贷资源耗尽,其他借款人面对的 则是另一个包含了资金通道各环节的信用风险溢价的报价。当贷款配额用尽,存贷 比接近红线之时,只有通过这种“空转”才能使资金流向实体*,而除此之外的其他 途径,资金成本都比这条途径高。所以这并非浪费,而恰恰是当前的资金要流向实 体经济,成本最低的环节。这是市场面对行政限制时最自然的做法——多走点路绕开。 余额宝的情况其实是类似的。存款利率没有实现市场化,所以就变相地市场化。

至于流动性紧张,是因为新增信贷很多用来偿还旧债和归还利息了,市场上实际新 增的钱并不多。特别是长期信贷,由于大家对未来不看好,估计没多少人敢投,钱 都集中在短期市场里。

有些政(sha)府(bi)部(bai)门(chi)觉得,可以通过发个文件强迫“为富不 仁”的银行将资金投向实体经济。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达到预想目的的。因为资金 之所以在金融体系内得以流转,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存在资金的“价格双轨制”。 比方说,一部分预算软约束实体(国有企业和政府融资平台)挤占了大量廉价的信 贷资源,自身却不能很好地使用。而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却只能出高价从前者手中 获取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前者也在资金的转手中获得了一笔收益。 再比如,活期存款利率现在远远低于余额宝等宝宝的收益率。而余额宝所干的只不 过是积少成多的协议存款而已。有一些银行就打着“资金空转”的大旗,要把余额宝 批判一番,弄出个大新闻。而这个问题的根源则在于协议存款的利率已经市场化 了,活期存款的利率还没有,所以当然就有套利空间。 所以真正消除“资金空转”,归根到底需要解决资金的“价格双轨制”。这包括贷款的 价格双轨,也包括存款的。 为什么会造成流动性紧张? 实际上不是的。流动性紧张是因为贷款总额度是有限的,大部分给了政府和国企用 来借新还旧了,其他需要资金的地方分配到的资金少,当然就紧张。另外,经济形 势不好,钱都集中在银行间市场里买卖债券,不敢做长期投资,所以长期资金市场 上也会紧张。 根本的解决方法自然还是改革。 不是靠行政指令。 也不是靠降息。

有经济学家指出,目前中国90%中产家庭将陷入返贫的危机。其理由是当前中国经济正式进入了“金融空转”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国内90%的中产家庭将出现财富缩水的问题。资料显示,截止到2016年上半年,中国的中产阶层人口约有2亿。

纵观美国、英国的中产阶层的发展史,我们会看到“金融空转”时代,中产阶层很大程度会被消灭掉,就如现在美国:穷人很多、中产阶层越来越少、富人也很多。那么现阶段国内中产阶层是由哪些人构成的呢:其一,中小企业主及生意人;其二,炒作房产从中谋利者;其三,依靠工资收入的企业白领以及技术人员。

央行释放出来的流动性,还是在金融体系内循环,除了炒房外,还有炒股、炒大宗商品等,真是无一不被炒过。

可能有人会问,购买房产并非都是投资,也有部分是消费啊!买房怎么能都算投资呢?而笔者认为,从国家统计局的报表看,住房从来没有计算为消费品,其本身就是投资品。既然住房是投资品,那么大量的流动性进入房地产市场同样是一种投资,是一种“金融空转”。

另一方面,实体经济投资持续恶化。这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中国80%的就业是民营企业创造的。而如此大幅下跌的民间投资,只能说明实体经济利润很低,而且很多行业都处于亏本状态。

正因为当前诧异的国内经济形势以及未来前景的不确定性,我国中产阶层已经感到焦虑。《金融时报》近期有一项调查表明,中国多数中等收入受访者希望能将资产变现后兑换成外币(美元),更有近三成受访者表示已经完成了上述目标。那么,中国进入“金融空转”时代,中产阶级为何因此而焦虑呢。

首先,对于中小企业主来说,如果中小企业是传统企业,那么由于产能过剩严重,他们不太可能有贷款投资的欲望。如果这些中小企业是创新型企业,但这些企业由于固定资产少而无法获得银行贷款,只好通过其他渠道融资,这将付出更高的利息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严重降低企业主们的投资积极性。于是,很多中小企业主也不得不进入投资风险巨大的国内房地产市场。

再者,对于通过炒房而成为中产阶层的人来说,自然希望房价长期高位运行,希望政府一直鼓励投机者炒作居民住房。但当前一二线城市房价高得惊人,同时,政府对房地产的态度也在改变。

所以,各路炒房者都担心中国房地产炒作终有一日会戛然而止,房价上涨会受到遏制。

而且中国房地产市场一旦价格停涨或者下跌,住房投机者们就会退出市场。届时,中国中产者财富缩水才会真正开始。所以,未来几年,我国中产者财富危机是否到来,还要看房价的变化。

最后,在中产阶层中,靠拿固定工资的企业白领同样也在焦虑。他们焦虑的是央行货币超发,隐形通胀会使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大幅缩水。同时也在焦虑,央行货币泛滥而不进入实体经济,在金融领域空转,使得中国经济增长前景更加黯淡,作为拿固定薪水者,收入上升前景不容乐观。

事实上,为了使中国经济能够“稳增长”,央行货币政策持续宽松。不过,货币宽松政策对国内经济拉动的效果却越来越差。而大量的流动性除了流向房地产领域,也流向了国内商品领域,从而大大侵蚀了人民币的购买力。中国每年实际通胀率大约在7%左右。对于拿着固定工资的中产阶层来说,最害怕的是工资从此滞涨,而人民币购买力逐步缩水。

在“经济下行,脱实向虚”的大背景下,“金融空转”对于中产阶层最为不利。因为,中产阶层手握财富却要面临货币贬值风险。而若是中产阶层投资实体经济却要冒投资风险,且利润还远不及虚拟经济。但如果选择进入虚拟经济又怕资产泡沫破灭,多数人又重新返贫。显然在通胀居高不下,经济持续恶化的情况下,中产阶层要想避免陷入财富缩水危机或返贫危机也并非易事。

By mudb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