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宣布了一项新政策:
规定父母受过大学教育,非低收入家庭学生,可能被排除在计算机科学或其他热门专业之外,除非在第一代大学生或低收入学生入学后,还有空位。
这一消息一出,全网炸了!尤其对于收入普遍较高的的在没华人家庭,更是“全军覆没”了??
01
官网新规到底说了啥?
UCSD官网对这项新政的具体规定如下:
1.如果你在入学申请中选择了一个热门专业,我们强烈建议你也选择一个非热门专业作为备用。
2.在校生可能无法转到热门专业。从2025年夏季开始,目前在校的学生如果想转到热门专业,每年可以申请一次。
进入该专业的选择标准将考虑在指定筛选课程中的学术成绩,并优先考虑加州居民、第一代大学生和低收入家庭的学生。
然后,他们将根据一个积分系统进行评估,新的积分系统“对以上每项条件赋予一分:
在专业筛选课程中获得3.0或更高的GPA;
加州居民身份;
佩尔助学金资格[即父母收入];
以及第一代大学生身份
获得最高积分的学生将被录取,直到该专业的所有空位都被填满。若出现平分情况,将通过随机选择决定。
截图自uscd官网
https://students.ucsd.edu/academics/advising/majors-minors/selective.html
而由于大多数UC学生来自加州,且3.0的GPA相对容易达到,这实际上意味着主要决定因素将是学生父母的身份。
新政策的原因显而易见:它将有利于黑人和拉丁裔学生,不利于白人和亚裔学生。
后来又有不少媒体曝出,这一低收入门槛的标准是:一年家庭年收入45000美元,但小编并没有查到权威的出处,仅供参考。
截图自twitter,非官方来源,仅供参考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这项政策似乎仅适用于当前已注册的学生尝试转入这些专业,而不是在录取时。或许意识到该政策将产生歧视性效果并因此受到挑战,UCSD将其限制为不拒绝任何人接受教育,只是限制选择的专业。但考虑到优质教育的两个最重要因素是学校和专业,这种辩护可能不会成立。
如果你不能获得工程学学位,你就不能成为工程师,而生物学学位是进入医学院的自然途径……..
美国某大学一堂计算机课上,几乎爆满
热门专业包括:
生物科学学院
数据科学
公共卫生
生物工程
化学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
电气与计算机工程
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
截图自uscd官网
根据chatgpt的数据,在美国,有5大专业,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年薪最高:
计算机科学:约 $85,000
电气工程:约 $80,000
化学工程:约 $78,000
机械工程:约 $75,000
统计学:约 $72,000
也就是说UCSD直接把收入最高的5大专业中,其中4个,都对想要入学后转专业的中产家庭学生关上了大门……….
02
通过针对中产,来变相“多元化”?!
我们再来捋一捋,怎么会出这么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政策。
目前美国大学校园里对哈马斯的公开支持吸引了大部分关注,但这只是高等教育整体激进化的一部分。
最高法院打击通过平权行动进行的种族歧视,并且对种族主义DEI措施(高校中的多元、公平与共融项目)的反对声越来越大,这迫使大学系统通过针对中产阶级制定新政策,来实现同样的目标。
cs专业近年来在美国异常火爆,上面的图表展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趋势。那条蓝线——看起来像曲棍球棒的那条线——显示了自2010年以来,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新生对计算机科学兴趣的急剧增长,相比之下,其他工程领域的兴趣显得平淡无奇。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正是通过增加中产阶级学生攻读热门专业的难度,来应对平权行动的禁令。
反对平权行动的人建议使用阶级和收入标准来取代种族标准。当然,这比直接的种族歧视要好。
但这仍然是一种丑陋的做法,其核心问题在于它关注的是歧视而非赋权。系统不是为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机会,而是在一个零和博弈游戏中提供特权。(零和博弈zero-sum game,它是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有没有想过,像中国和印度裔背景的移民家庭,正是因为父辈自身的努力,先有了较高的学历和经济背景,才有让孩子来到美国就读加州大学的机会。
而这个系统的目的就是压制他们,这再次违反了最高法院对平权行动中对亚裔歧视的打击。
其实UCSD的政策,并不是加州大学系统UC第一次基于父母收入攻击学生。他们用同样的理由废除了SAT考试。
他们认为考试有利于那些能够负担SAT预备课程的富裕家庭的孩子。现在,他们完全依靠高中GPA来确定学术能力。这使他们能够轻松地实现他们想要的种族平衡。
他们对所有高中一视同仁,无论是最好的私立高中还是最差的公立学校。我们知道,在公立学校中进入前10%要比在私立学校中容易得多,但这对UC来说无关紧要。实现所需的种族构成,似乎对他们来说比个人能力更重要。
网友热评:
#换个角度,也可能是“深思熟虑”的提醒有钱人家孩子不要成为将来的牛马,在过剩的这类劳动力情况下,有足够多底层的牛马就行了。
#意思是计算机专业很香呗,应报尽报!
#这么做是为了在中低收入人群中均贫富吗?
#反正外州双职工的娃肯定是最低优先权了吧。
你觉得是变相歧视吗?
这会是加州大学未来录取的一个趋势吗?
悲催的美国中产生活
一年5万美元,换算成人民币是30万元左右,好像是一个不错的中产收入,但在美国绝大多数地区却意味着“刚过贫困线“。
5万美元的收入,光是租房养车就会花掉绝大部份钱,更别提超市自由和娱乐活动了。他们应该被归于中产一类吗?很明显,不应该。
甚至连小康这一阶层都有点牵强。
在美国二三线城市,5万美元的收入都已经远远覆盖不了最简单的生活,更别提大城市了。在纽约和加州,10万美金的年收入都捉襟见肘,除去房贷车贷没有任何结余。
一个典型的二三线美国城市本地家庭(美国本地人,没有身份问题),年收入刚好5万,老公上班,老婆在家带一个孩子。
交了401k(每月放50刀),联邦税,社安税,保险后,到手工资只有2400刀一个月(每半个月是1200刀)。
他们家的支出是:租的两室两厅的公寓,一个月租金960刀;水电费一起110刀;网费80刀;手机费85刀,车贷300刀,车险120刀,油费150刀,超市采购600刀,最基本的家庭必要花销一共是2405刀。
没有结余,入不敷出,更别提生病车保养之类的意外支出。
女主人告诉我,他们家每个月都是月光,并且因为买家具还有额外的一些孩子的东西,背上了消费贷,就是亚马逊购买商品可以分期付款的那种贷款。
日子还是越过越拮据,捉襟见肘,只能靠每年退税的4千美金来缓解经济压力。
现在女主人又怀了二胎,大孩子刚3岁,要等5周岁后才能上公立免费的幼儿园,私立幼儿园又很贵,他们承担不起。
所以大孩子还在家里呆着,女主人给他做家庭教学,就教26个英文字母。
今年男主人的工资有了10%的涨幅,也就是年收入5万5,但其实均摊到每一个工资单,税后只多了20多刀。因为马上有一个新宝宝降临,经济压力很大,男主人决定工作之余去跑外卖,多赚点钱。
看看他们家的收入和支出,这能算在中产里面吗?显然不能,连小康都很勉强。
女主人每天绞尽脑汁地想着怎么省钱:
- 平时她只去沃尔玛(美国最便宜的超市)买菜和日用品;
- 孩子的衣服鞋子玩具什么的都尽量淘二手,她也给洗得干干净净,还准备给二宝穿和用;
- 她会做美味的饭菜,避免在外就餐;
- 两个大人尽量不买衣服鞋子,穿旧的;
- 也没啥娱乐旅游花销,就是在免费公园和海滩野餐,带上自己准备的三明治和水果等。
在中国,这样的生活也很难算得上一个体面的中产,只能算刚过了温饱线,买得起拼多多罢了。
美国的年轻中产正在消亡
倦怠不仅是一种上班族遭受的暂时的折磨,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底色,“一种深沉的精疲力竭感,即使借助睡眠和假期,这种感觉也不会真正离散。你仅仅是把头伸出水面,即便是最轻微的变故,如一场疾病、一辆破损的汽车、一个坏掉的热水器,都可能使你和家人沉沦。无论我们如何有序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或是尽力勒紧自己本已经很紧的裤腰带,那曾被承诺的、安全有保障的成年时期,似乎永远不会到来。”
《做自己万岁》剧照
美国的千禧一代,出生于1981到1996年之间的人,如今快三十或者四十岁出头,在他们人生中至关重要的黄金工作时期,经济向上流动的总体趋势开始逆转,以致月收入能存下来的少得可怜,绝大部分月收入用于支付儿童看护、房租,或是如果幸运到付得起首付的话,用于支付房贷。他们中最穷的那部分人越来越穷,而那些中产阶层则艰难打拼,以勉力维持现状。
职业倦怠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不会被子弹笔记、面膜皮肤护理这样的东西治愈,它们统统只是像创可贴一样,只能暂时止血。”然后追溯了人们如此操劳的社会结构上的原因。
《not died yet》剧照
“大学被当成通往中产阶层的门票”,一些人在高中时身心经受煎熬,失眠,焦虑,但对于那些来着较低阶层背景的人,大学并不能值回票价,上了本科,对求职者的需求又升级到了研究生学位。有许多高薪工作,不需要上大学,如装空调、管道装配工、电工,但许多年轻人认为不需要大学文凭的工作是低人一等的。
许多雇主劝员工热爱自己的工作,“大多数时候,所谓的热爱,不过是让你接受极低报酬的借口。用热爱这样的词语来掩盖劳动的本质,其实这就是一份工作而已,绝非我们生命的全部。”可爱的工作如此令人神往,那么多人蜂拥而至,去竞争稀缺的职位,以至于报酬标准可以不断降低。“工作本身越是不堪,就越有可能被赋予一个酷的头衔。许多雇主一直在努力将工作重塑为热爱,将职场重塑为家庭。和家人谈钱,这事连上帝都不允许。”
如今找工作都需要实习经历,实习需要人脉,以及能够承担实习时的生活成本,那些可以住在家中、省了房租的人就有了优势。“每个实习机会都能吸引成千上万的申请人,获得实习机会比进入常春藤盟校还要难。”“当人们追随某种使命感时,金钱和报酬就被放在了次要位置。使命感往往成为一份欢迎剥削的邀请函。”
《How I met your mother》剧照
美国精英乐于加班、过度工作的习气是那些咨询公司和初创公司开的头,一刻不停的工作被认为是精英的标志,“投行几乎只从常春藤盟校中招聘入门级分析师,而常春藤盟校只录取顶尖人才,这表明投行的从业人员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因此无论他们形成何种工作日程表,都必定是胜人一筹的,即便要每天工作18个小时。”而对这些人来说,过度工作确实是值得的,能拿到巨额奖金。
很多公司员工另一个压力的来源是工作受到的全面监控,除了考勤,办公室里笼罩着不信任的阴云,在在线表格上记录完成每项任务所需的时间。在微软,管理人员可以访问员工的聊天记录、电子邮件和日历安排。
许多公司雇用多名自由职业者,来做一份原本由全职员工完成的工作。“从事自由职业时,会感觉自己永远做得不够,当从事一份常规的办公室工作时,为自己泡一杯茶所耗去的五分钟时间,你仍能获得报酬,而当你是自由职业者时,不工作的每一分钟都是在亏钱。”
《Emily in Paris》剧照
随着经济开始动荡,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只会持续增加。随着整个商业部门的缩减和裁员,每名员工都要证明自身价值,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延长工作时间。即使生产效率不断在提高,公司却仍然在继续缩减带薪休假,因为公司会雇用更少的人手,期望员工完成更多工作。
在追逐利润的压力下,仍有些公司能够提供薪资优越、福利体面、工时稳定的工作,他们明白,当员工感到快乐、安全和受尊重时,他们必定会更好地工作。只有把员工当作有血有肉的人类,而非用完即弃的机器人时,他们才能真正创造价值。
作者认为,父权制使千禧一代中的母亲们的处境变得尤为糟糕。时间管理研究发现,母亲们,尤其是外工作赚钱的母亲,是地球上时间最紧张的群体之一,从一个角色到另一个角色不断转换。“女性可以进入职场,但前提是必须满足社会对她们的所有期待,可以有权有势,但还得性格撩人;勤奋工作之余,也得是个好厨子;就算是领导者,也得依然保留女性的温婉。她貌似自由,实则被迫在任何时候都要配合所有人的一切需求,除了她自己的。”
《美国真女子》剧照
也许不仅“跨越阶级”是一场梦,连“保持阶级”也是一场梦。名校梦,大厂梦,中产梦,美国梦,每一个梦都在发出破碎的声音。在时代的浪潮面前,每个人都是那么渺小。也许我们该去和上一代取取经,听听他们在经历战争、萧条、百废待兴的时候,怎么样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冬天里等待春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