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博士在美国的现状

美国生物学博士毕业后有前途吗?虽然因为疫情的推波助澜,让很多人意识到生物科技的重要性,然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不少美国生物学博士后就业的困难,到底美国生物学博士毕业后是否有前途呢?

在美国,十大难就业专业前四名都是生物学开头的,“生物学劝退”最早就始于麻省理工的BBS。几乎大多数读生物学的人都认为申请美国生物学博士留学就是个坑,因为就业很难,转专业里面最多的都是学生物的。

为什么美国生物学博士毕业后就业如此艰难?甚至不少人专门在相关论坛各种劝退,最关键之处在于美国生物学博士毕业后只有博士后一条出路,所有博士生或者博士后只能辗转几个博士后老板手中各种做牛做马,拿着低工资,每天十六个小时埋头实验与研究,长久不与人打交道,到最后越来越与社会脱节,出来后也无一技之长。

就算是哈佛、MIT毕业的生物学博士,导师也都非常牛,但是他们毕业后也只能在制药、生物技术公司做兼职,或者提供咨询服务,这种人脉广的也可以去学校当教授,然而大部分中国生物学博士生只能做几年博士后,辛苦为广大金发碧眼的人做牛做马。

在美国大学,你可以看到很多留学美国生物学博士的中国学生,因为没出路,所以美国人不读,但是美国生物实验或者研究又要耗费大量资金,人力,很多无菌设备或者器具都是一次性的,不少高精尖设备都是需要很多资金的,而且美国生物实验室一个老师手底下需要二三十人才能让整个工作正常进行,里面有很多大量、重复试验和数据,都需要生物学的学生来做,你会发现里面绝大多数都是黄头发黑眼睛的,而且人力成本比机械化成本要低,所以这才是美国生物学博士好录取,难就业的最根本原因。

以下是一位美国生物学博士后的自白:

我曾经跟别人这么说,你在谷歌做某一个产品,你会JAVA,你干了两年,最后你们的产品因为种种原因不赚钱甚至压跟没有出门就流产了,你一点影响也没有。你还是IBM的一个有两年经验的软件工程师,你的简历上就是IBM software engineer。相反,你是哈佛医学院里的一博士后,你会蛋白质纯化表达,你作的项目最终证明做不下去,那么你完了,你什么有没有了。你两年的努力几乎是一个零。

如此以成败论英雄,就是生物的最大问题!

我发现很多生物的博士们都有一个错误的愿望,总觉的自己不行是因为某一硬件不合格。国内来的博士觉得自己差在不是美国博士。美国的博士觉的学校牛才行。学校牛的觉的老板牛才行。老板牛的觉的老板更牛才行。老板是院士,觉得做的课题热门才行。没有绿卡的觉的熬到绿卡就有工作了。没有论文的觉的得有Nature论文才行。。。。

可是说句实话,如果你有机会看看即使是上述条件都有的人找一个Faculty有多难,你们就知道到底是谁的问题了。

评论一个专业的出路,不要老看这混的最好的人怎么样。 首先要把最好和最差的去掉,这样讨论才有意义。那么生物呢? 去掉顶尖剩下的就是一坨屎了吧

很多外行人看不懂这些个搞生物的为什么不埋头研究自己的科学理论,而是在这里成天瞎吵吵,在这里抱怨。甚至有人觉得是无病呻吟。那是外行不真正了解内行的痛苦。你们可能没有经受过如此巨大而且长期的心理落差:本来以为辉煌的产业其实还是个成长缓慢的婴儿;本来以为会很有趣的科学研究被各种人为因素搞得面目全非,或者发现根本没有趣;本来以为踏上科学岗位会获得应有的尊重,最终却发现受压榨程度比餐馆的打工仔好不了多少,工资却没多多少;本来以为凭着自己的才智可以杀出一条血路突围,却发现连最简单的微积分都已经陌生。其它学科的人很难理解这种痛苦,因为其他学科和生物学太不一样。生物学的经验很难积累,证明此路不通不会生出其他活路,功亏一篑的几率太大,哪怕是外行人看生物科技公司的股票都是大起大落也能看出这个行业的风险极高。

生物相关领域的学生和博士后在美国的中国人中占了很大比例,而这个人群的收入则是处于最低的位置,除了往终身教职这条辛苦一世的路上挤,或者甘于做万年博士后,找公司的路也比别的专业艰难许多。至于转行的那部分,到目前为止还属于小部分。


为什么生物研究这条路越走越艰难,究其原因,还是市场的供需关系决定的,金字塔结构的医学突破发现决定了美国为了发展基础医学研究,需要大数量的受过专门训练的劳动力,而大多美国本国的优秀人才都会选择回报更大的工作,所以,从小重视科学教育的中国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中国学生们,便成为美国研究机构的首选,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出来就有黄金职位等待他们。

很大一部分来美国读PhD的都是中国四大生物学院世家出身,当年都是顶尖的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由这群顶尖的人才支撑起来的生物研究真的需要这么多顶尖的人才,看看美国的学生就知道,大多数博士和博士后的这些都不是最聪明的学生,虽然Harvard等少数几个学校里会有不少放弃读医学院,法学院而真的对研究感兴趣而且也真正拔尖的学生,但第一,这是少数,第二,这几个学校PhD毕业转去做咨询,投行,知识产权的也比别的学校比例要高得多。有诺贝尔得奖者说过,往往最好的生物学家是大学里成绩B的学生,其实道理很简单,大多数留在这里的人都不是最顶尖的人才。

研究生物,对于抽象思维要求很低,对于数学只有少数计算,进化和结构研究方面用得到,对于逻辑思考由于不需要很敏捷的反应一般人的逻辑思考能力慢慢想绰绰有余。真正需要的是大量的时间投入,不知疲倦的反复尝试和好的运气。所以,一将功成万骨枯,能有大发现的是少数,美国的科研经费的系统更是保证让你们都去试,有一个试出来就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种系统是符合国家利益的,生物医学的发展,也许这也是最好的模式,但是问题是美国现在的大规模基础研究来支持少量有价值的发现,牺牲的并不是它自己的民众,而是让大量的外国人才来填这个巨大的坑。

如果美国用同样的资本来使用本国的劳动力来做这些研究,它能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只有两个可能性,其一,为了有高素质的研究人员,必须提高报酬,在资本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研究规模缩小。其二,为了维持规模,现有人员配备结构发生改变,低学历技术支持人员比例上升,高学历研究人员比例下降。这两种都不是美国希望看到的。


到这里,为什么这是供需关系决定的也就显而易见了,由于中美人均收入的差别,同样的低收入在未出国的中国人眼里并不那么低,于是美国就可以用极低的成本使用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而中国的态度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一直希望科教兴国,所以也鼓励留学生到美国来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生命科学的鼓吹更是在上个世纪末达
到了顶点。而美国则利用这样的心理把这些人都塞到了一个理论相对落后,需要大量人力去牺牲的学科里,其结果就是中国其实吃了个大亏,这些做基础生物研究的能够带给中国的,其实太少了。这么一堆高素质的人才,都蹉跎在了美国实验室里,等回到中国,顶着长江的名号,能为中国做什么?这里面,美国招人的学校看重中国人好用聪明勤奋听话,中国的学生看重美国学校名气好不用自己花钱读书还有奖学金受人羡慕,中国找海龟的大学要给自己学校提升形象更好骗科研金费,回国的人看重可以常回中国受人敬仰加腐败更好骗钱。当然,这个不是绝对适用,在这里做得很好希望在国内做得更好并利用国内低人力成本和人才的也有,想回国为国家做些贡献的也有,但是结果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只是没有看到自己在这一个大环境中的位置。


大的方面说完了,再说说从个人利益方面。作为一个讲钱的时代,其实大家不必为重视个人利益而羞愧,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就是大家都在不违反道德的框架下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这样得到的结果就是会对大多数人有利的结果。相信很多人都是抱着对科学研究的憧憬和热情来到美国的,我们从小的教育也一直鼓励做科学家,虽然这并不是
个很合理。科学家这个职业,是在物质极大丰富,有些人开始有能力探索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才产生的职业,在中国这个远远没有达到富足的国家鼓励大家去做科学家,也只能是文化大革命那个时期的思想造就的人处于社会主流时对教育的要求。但这也就造成了一个时代的留学生或多或少愿意在不算好的物质条件下投身科学研究。

许多人会说自己对生物研究也是有兴趣的,其实很多时候是自欺欺人,在全身心投入的情况下,其实一个人对自己做的事产生一些兴趣是很正常的,这并不代表他真的对这个职业有兴趣。很大一部分人根本对别的职业了解很少,甚至片面的否定那些金融,经济相关的职业,认为那些不够高大上,其实完全是盲目的自大,去读一读现代的经济学,也许你会发现经济学比生物科学更像科学,而投行对数学的要求,也比大多数分子细胞生物学家们懂得要多,咨询要的逻辑思考,比很多生物领域的实验设计也要更精妙。只要走出去看一看,就会发现很多工作都是非常有意义而又能够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的。但是由于这些工作对社会创造财富有直接的贡献,这些工作带来的报酬要远远高于普通教授的工资,更不要说是博士后。

有些人会说他们无所谓收入比别人少,他们更喜欢做研究带来的乐趣跟成就感,但是到底给你成就感的是什么?是你真的有了什么跨时代的发现?真的带来了什么对人类社会的改变?对大多数做这一行的来说,成就感还是来自发了Nature的论文,拿到了大的基金,到了哪个好的学校做教授,拿到了终身教职。这些其实只是成功带来的成就感,在别的行业也一样会得到。但是想一想你真的为这个社会创造了什么吗?一篇nature的论文,全世界也许有几百个和你一样的科学家会读上一读,其中可能有几十个会仔细的读,然后可能有10来个人会根据你的实验想点东西做,但是这样的成就就是你人生想要的成就吗?这个职业真的比别人崇高吗?

我并不是说没有人应该投身于科学研究,我的重点是做研究并不是一件有多么崇高意义的事,并不能给人额外的成就感,那么它的价值也应该在报酬上得到应有的体现。相对于别的博士,从事生物研究的在博士之后,还要经过漫长的博士后才有可能成为教授,而且是在淘汰率相当高的情况下。那么对于这一行没有真正热爱的人来说,实在是不值,而对于这一行真的热爱而又有才能的人来说,这一行的报酬没有达到可以让他们的价值得到体现的水平,所以,这样的情况对生
物研究的所有人都是不公平的。有些人甘于拿低工资卖苦力,这是中国传统宣扬的所谓的美德,但是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中,这并不被认为是美德。

我们高中报考的时候,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欺骗学生,抨击热门专业,鼓励学生报考基础研究的学科。那些城里人资讯发达都不上这个当,农村的学生大多乖乖地跟着老师走。现在想来,结果就是穷人去干吃力不讨好的行当,富人去干来钱快的行当。

在上海念研究生的时候,又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科院的研究所设在上海,结果念研究生的又只有极少数的来自上海的。来自上海的,我们都翘拇指,表扬他们有高尚的情操。其实科研真有比其他行业更高尚吗?大概穷人对于累和苦的活忍耐力比较强吧。

我并不赞同大陆来的学生真有什么一流的水平,一流的分数也不是一流的水平。那些拿CNS文章敲门找教职的人,到头来发现肚子里的货其实很有限。正如我们的奥运金牌,直接对准目标无限猛练,出成绩快,却并不意味对体育有多热爱,国家的体育有多强。至于个人的修养,心理素质,表达能力等等,差了不是一点两点。

说到罢工,如果生物postdoc是其他行业,美国人早罢工了。这个在现在看来还是觉得有点新鲜的创意,说新鲜是因为做研究的基本上比较书呆子气,造反气比较缺。罢工还有一个好处,警醒后人。但是基本上这个行当是由很多外国人来填充的,美国人转行的转行,做老板的做老板,个中滋味他们体会不会太深。如果真罢工,美国政府可以提工资,但是提funding的钱恐怕不现实(生物研究现在的阶段更像烧钱),更可能的情况是减少职位,减少国际学生和博士后,增加绿卡申请的麻烦逼你回国,到头来损害的恐怕还是中国人印度人自己。

生物研究的确需要很多不顶尖聪明但很耐操的劳动力,那些特别聪明的老板需求量不大,所以正如我以前提倡的,增加工资待遇,极大增加staff scientist的职位(有一定的研究独立性,待遇与公司的工作相当),减少postdoc的工作年限(比如顶多两轮,6年,现在postdoc更像是工作),适当减小规模。


对生命科学的鼓吹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了顶峰,那时候的顶尖学校的生科院,考分绝对是全校最高的三名之内,更是大量高考状元的去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生命科学的盲目崇拜,一方面是出国容易的名声。


但是随着中国大众对世界的了解在90年代末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带动下日渐正常化后,国内经济高速增长,特别是北大清华复旦所在城市的繁荣以及众多机会的出现使得出国不再是很多最优秀人才的第一选择,即使想出国的人,也意识到出国绝不该为了到美国而出国,很多更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同样有出国机会,而且能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在这样的形势下,整体出国读生物的中国学生素质也开始滑坡。那些已经在美国的留学生中学校好,能力强的往往寻找其他的出路而离开了学术界,留下的少数是确实感兴趣,也有实力想要冲击教职之路的,更多的是需要一个过渡去找一份公司或者别的工作的。新来的这些留学生,作为90,00后的一代,更是比以前的要更自我和现实的多,加之在国内有更好的物质条件,这一代应该看清自己真正要什么,不要再重蹈万年博士后的覆辙。

By bioending

生物制药明明前景广阔,为什么学生物却是个坑?

为什么生物是个坑?主要有环境、学科自身、从业人员三方面的原因

先说环境。生物相关专业的工业界职位实在是太少了,换句话说其实生物根本没有形成成型的工业界,只有少数几家生物制药和生物信息学的公司,再就是试剂和仪器公司。这里面原因有很多,很大一部分是学科自身的原因下面细说,再一个就是生物产业毕竟面对的是人,风险比一般产业高得多,所以不可能想互联网那样快速更新和发展。另外,几乎所以的企业都会有IT部门吧,但不可能有生物相关部门。这也就是说,学生物的人如果要找对口工作,几乎就只有大学和研究所了,这也就造成了很多万年博士后的场面。

再说学科特点。其实上面的问题学理科的都会遇到,但为什么偏偏生物最坑呢?其实说起来都是理科,某种程度还是有层级的,大概可以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这样排,这里面前面的是后面的基础,而越靠前理论就越严密和越完善。生命科学,说句不好听的,现在基本还处在瞎摸的阶段,生命体实在太复杂了,究竟是哪个基因,哪个蛋白,哪个回路在起作用,怎么起作用,基本只能靠经验来猜,而没有严密的模型可以预测。很多人搞模式生物,但且不说从模式生物到另一个模式生物再到其他所有生物的巨大差异,单是这些模式生物本身离研究明白都还差得远。所以现在的生物研究,在水平差距不大的情况下,很多时候就是在大量重复劳动的基础上碰运气,而且运气真砸你头上让你发了CNS(cns代表国际最高水平的《细胞》(Cell)、《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杂志),很多时候其实还是没有完全搞清楚。而更多的时候是没运气,怎么做也做不出来,毕业成问题。这也就导致了现在的生物学研究很难投入到真正的工业生产中。偏偏生物由于实验科学的性质,需要大量劳动力,也导致了学生找很多,工作不好找的问题。

最后讲个人。在所有理科中,不客气的说,生物系的学生基本是数理和计算机基础最差的,很多学校的生物系连线性代数都不开,统计也只学应用性的数理统计,计算机能学个皮毛就不错了。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是学生没法转行,只会动手做实验。学数理的发现本行不行可以去转经管,计算机,相对要容易得多。而相反的,学生物的人还要面临从数学物理计算机转行过来的人。说真的,生物那点东西,自己看看书用不了多久都能明白个大概,况且即使生物系自己的学生到用的时候也得查书,可是计算机数学这些东西可不是一下就搞得定的。比如生物信息学,数理生态学,生物物理学这些发展很快的领域里,明显生物科班的人没有优势。就更不用说像庄小威那样做显微镜的了。而往往这些学科才是带动生物科学发展的,学生物的人却只能跟在后面拾人牙慧。

以下是一位生物学博士的“万言劝退书”:

对于有些专业来说,不读到博士几乎就等于没读,比如我们生物专业,如果读到硕士毕业,只能每天背个包挨个实验室敲门推销试剂,或者在流水线上做质检,在可口可乐之类勉强与生物擦个边的公司给博士打下手。要想做研发,土博士都没人理你,海龟博士铺天盖地的。所以选择有些专业就意味着除非转行,否则一定要从一而终,读到博士才能在本专业内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philo和sophy这两个来源于希腊语的词根本意分别是“爱”和“智慧”。在西方国家,花白头发的博士生并不罕见,而这类无止境地追求自身更高精神境界的勇士,才最配被授予荣耀的博士学位。或者说,读博士的目的应当不仅仅局限于为了找份更有技术含量报酬更高的工作。实际上如果我真的如愿去音乐学院读博士,我不会仅仅问“博士毕业之后能做什么”,我更看重的是学习的过程,会为我这如同空气和水一样重要的爱好(实在不仅仅是一种爱好)带来什么样的价值,会让我的一生拥有怎样一个精神境界和视野,会给我的后代,给整个人类社会留下点什么无价的财富。可惜的是,在大学无异于职业技能培训所的中国,绝大部分博士生,包括现在上了生物学博士这条船的我,对于博士学业的意义,只能问出这样一个问题:毕业之后我能干什么?

毕竟我们的国情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生存的压力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压倒一切的。生存问题得不到一个足够强有力的保证,谁都不会去考虑更高层次的需求,包括对什么事物的热爱。我有个在美国读过硕士的朋友告诉我,他的室友有个绝对强大的老爸,财产足够他坐吃一辈子而不空,但是他就是不读大学,而是做了一个快乐的厨师。而我在美国做学术民工时所见到的美国学生,包括来自一些发达国家的学生,基本上家境都比较殷实,另外一方面,在美国博士毕业之后的收入,通常来说并不比硕士乃至本科毕业的高太多。所以那些欧美国家的学生,基本都是在一种不着急毕业了挣钱的情况下,怀揣着对学术由衷的热爱,把科研当成爱好来做的。既然是爱好,就不大可能以牺牲睡眠,必要的社交生活,以及最重要的健康,这样的代价,去谋求更上一层楼。所以通常来说天黑之后老外实验室基本都关灯了,如果没关灯的话在里面埋头苦干的基本上是来自中国、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学生,再就是晚上在黑灯瞎火的地方只要不张嘴绝对隐形的那种老黑……而也只有把科研当成爱好而不只是任务或者通向未来的一个台阶,才有可能真正做得好科研。做任何一件有挑战性的事情,由衷的热爱都是绝对必须的先决条件。否则,普通人绝无可能面对无穷无尽的困难,而依然保持足够强大的动力。

所以我们来回答当前我们国家国情下的这个问题吧:博士毕业之后能干什么?其实大家都知道,无非以下这么几条路。其中涉及到的详情,我只能说生物医药领域的,其它领域的,请各个领域的朋友们补充。

1.出国做博士后作为学位,博士到顶了,可是之后还有圣斗士,壮士,烈士。

博士毕业之后还有不少人去企业,而做完博士后的人留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可能性则更高一些。基础研究领域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也不排除一些特别强大的医药和生命科学类企业中的上游研究。但这种研究在西方国家比较常见,在国内还是凤毛麟角——国内能够做点像样研究的企业都不多,从数量上说占多数的都是些倒买倒卖试剂的皮包公司,大家都知道的……所以做完博士后,基本上就要把整个人生献给科学事业了。当然也有少数不得志的,一辈子做博士后,那点工资也够养家糊口……这条路适合真心热爱做科研,生命中没有什么爱好能够压倒科研,为了科研可以牺牲很多东西乃至包括家庭的那些人。正是这些人为全人类的进步提供了最大的动力,他们的自我牺牲值得崇敬。只是,绝大部分人是达不到这一境界的。

2.直接留在高校和科研院所

因为没有博士后经历,即使是国外名校博士毕业回到国内,也得爬几年才有可能爬到副教授职位。国内博士毕业的,即使是名校比如咱交大,要想直接留在一流大学或者去一流科研院所,那对不起,只能从食物链的最底层开始爬。我们实验室几位近几年博士毕业的青椒(青年教师),包括两位交大毕业的,只能从讲师开始干起。跟我们学生做几乎同样强度的实验,晚上和周末经常加班干活(对学生来说是常态,生物实验不像写电脑程序,有些实验扔下来休息一天可能就报废了,得从头开始重新做起),还要负责实验室琐碎的事情,还要给本科生上课。就这样累死累活,每个月到手才4000。当我知道这一事实的时候我简直忍不住要爆粗口了,要知道现在上海的公交司机每个月到手都能有4000!交大本科毕业起薪都能有三四千,工作到正常博士毕业的岁数七八千总有了。吭哧吭哧读到博士毕业,在高校里做了个听起来很不错的老师,收入只能跟开公交的持平?去二三流大学收入会高很多,因为人家求贤若渴,而一流大学根本不怕没人来。即使爬到食物链的上层(需要有国外访学经历、领导过一定级别以上的课题、发表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论文,才有资格去竞争晋升的名额),做了教授,据说在咱生物学领域做基础研究的(也就是没有很多来自企业的横向课题,而是主要靠国家的经费生存的),算上正常额度的灰色收入(不能说太细了,但这种“正常额度”内的还算是很厚道的了,而且对低到令人发指的工资来说简直是必须的),每月收入也就刚过万。这就是悲惨的现实。诸君莫怪很多教授搞三产,捞“超过正常额度”的外快,这实在并不是道德败坏到溃烂,而是为生存压力所迫——教授的尊严何在,应有的体面生活何在?

3.去企业

国内目前一般的生物医药行业企业,刨去那些倒买倒卖试剂的皮包公司,给博士的待遇都要比高校讲师高得多。起薪就翻个倍达到8000左右,很快可以过万。至于皮包公司,小庙也容不下胖和尚,总不能让博士去推销试剂咯。但生物学博士去企业的这个收入,跟其它很多专业的比起来,实在是太寒碜了。做实验最辛苦,毕业难度名列前茅,毕业后收入在博士中几乎垫底(可以跟文科博士抱团痛哭了),这就是生物学博士被称为失足青年的原因。不过好歹月收入万把块,如果配偶收入也还可以,在上海是勉强可以生存下去了。就整个博士群体而言,在国内工作的待遇也还是偏低的。

4.其它零碎的出路

比如我今后的去向,做本专业英文SCI杂志的编辑,或者去果壳网之类的科普网站/杂志写科普文章。后者倒是我的兴趣和长处之所在,据说待遇也还可以。或者创业。不过本专业创业的难度是极大的。比如做药的话,要知道一个药从实验室开始研究到最后能获准上市至少十年,而且在实验室或临床实验的某个阶段被砍掉的概率至少在七八成。没有哪个创业者能够承担这样的成本和风险。做试剂的话稍微好点,但要搞出自己拥有专利的试剂谈何容易,大部分还是落得个倒买倒卖的下场,走入同质化低价竞争的死胡同。所以除非博士阶段做出过惊天地泣鬼神的原创性成果,而且很快就可以产业化,自己在生物医药领域创业几乎是无法生存下去的。

5.转行

好吧,可是如果毕业之后转行的话,为啥要读博士?不过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走这条路总比饿死好点吧。怎样的人适合读博士?回答这个非常宽泛的问题前,请允许我讲个我自己的故事。记得2005年初,我在选择本科毕业论文导师(通常也就是研究生阶段的导师)时,从我大三起带我做PRP的老教授向李老师推荐我,说这孩子对科学有非常纯真的热情和兴趣,思路活跃有灵感,就收了他吧。李老师刚归国,原本不想招太多人,但在德高望重的老教授面前还是答应了。读研前两年,我也确实没辜负老教授的期望,甚至李老师送我出国交流前,还表示希望把我培养成他的接班人。后来发生的转折,我的老朋友们都知道,先按下不表。我要说的便是那“热情,兴趣和灵感”。确实,在我刚涉足科研领域时,这三个词放在我身上,我是不用谦虚的。大二暑假里我就从“鸽子每胎生两个一定是一雌一雄”的传言中,结合专业课上学到的皮毛知识,萌生了自己立项做PRP(participate in research program)的想法。于是我扣开老教授的办公室门说明想法,他同意给我指导,但项目由我自己申请。获批三千块经费后,我跑上图去查文献,拉拢了几个同学,靠在我寝室的床上把整个宏伟的蓝图描绘得天花乱坠(就跟现在那些创业公司骗风险基金似的)。然后在老生物楼(现在的本科生物理实验楼)一间实验室堆放废旧仪器的角落里,打扫干净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瓶瓶罐罐和基本的仪器设备是从各个实验室化缘而来的,要用稍微高端点的仪器就要跑上跑下借用。鸽子呢,正好学校里就有,用经费换了超市购物券打点好管鸽子的大爷,就可以去抓几只鸽子,拿几只鸽子蛋。再买了点最便宜的试剂,几个人就开始干活了。2006年交大110周年校庆征文,我以此段经历为材料写的《老生物楼309,我的科研之梦开始的地方》获得一等奖。特等奖获得者全是老者,而我是一等奖中唯一的学生。那篇文章确实是我饱含热泪写出来的,因为写作的时候老生物楼已经在施工改造了,那亲手拼凑起来的小角落,已经与那只从我们手中逃脱而弄得满屋子“鸽”飞蛋打的鸽子一样,成为了永远的回忆。当时我是学院历史上第一个自己申请PRP课题的,跟绝大部分做PRP的同学不同——他们基本上是去为师兄师姐们刷瓶子装枪头混报告的。后来我自己也带过PRP本科生,试着让他做实验,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教他做比自己做更累,而关键是他做出来的数据不敢用啊,用了能发论文能毕业吗?生物学实验是门手艺活……PRP那两年中,我们自己动手把论文上的文字变成手艺活,艰难也可想而知。不过我们都乐在其中。这其实是最本真的科研——完全由纯真的好奇心驱动,不受任何诸如考核、毕业等要求和标准的污染,没有任何功利性目的。每个周末我们当中的上海人不回家,泡在实验室,是自觉自愿的。当时我跟我妈说,我觉得就算在实验室里扫地的时候也很开心。

可惜的是,这种纯真的状态在我去美国做学术民工之后就一去不复返了。然而,当年我的热情,兴趣,灵感,莫非是虚假的?绝不是!现在我恍然大悟,破灭的并不是我的兴趣、灵感和热情,而是科研本应有的纯真的,不带功利性目的的环境。当然,如果没有那段血泪民工史,我的这些财富还不至于这么快这么彻底地化为泡影。

长长的故事讲完了……就是希望那些觉得自己对科研很有兴趣或者被老师这样夸赞的,对科研殿堂充满美好憧憬的弟妹们,要多长一个心眼,要看看自己是不是拥有我接下来要说的这些资质。这些才是科研工作者真正必需的。我把读博士等同于做科研了,因为不管毕业之后怎样,读的过程中每个人必然要自己做科研。当然我只能描述生物医药类(或许可以旁通到化学化工类)研究的情况,其它学科的,作作参考就好。

1.极强的自制力因为极少有人会从骨子里热爱做科研,胜过喜爱花前月下饕餮大餐环游世界以及一觉睡到中午……所以没日没夜没周末缺假期(实验学科的博士生暑假能有一两周假期就不错了,还得看老鼠的脸色),在实验室埋头苦干,必须有极强的自我约束力。靠老板管是没用的,如果处于老板不在就乐翻天的状态,基本上也就只能混毕业了。

2.狭窄的兴趣和有限的社会活动

经常要进城看音乐会?每天晚上要陪女朋友?得了吧。在实验学科读博士,过的绝不可能是正常人过的日子。除非你禀赋惊人又运气好到爆,否则想天一黑就离开实验室该干嘛干嘛,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因为这里有博士毕业必在SCI杂志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论文的规定。也就是说,虽然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探索未知世界,未知世界的面目不可能在几年前就确定,但一个博士生在四到六年的时间内,必须把未知世界探索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并且取得一定质和量的成果。翻译一下,就是必须做到一定量的实验,以保证去掉必然会存在的“此路不通”之后剩下的都还够。再说得形象点,就好比把一个猎人赶进从没人进去过的原始森林,规定他几天后出来必须带多少大小以上的禽畜,至少总共多少公斤。现在知道为什么中国人论文造假层出不穷了吧?知道为什么纽约大学动物房的耗子们被淹死之后,自然科学界的博士们纷纷转帖向这些要延期毕业了的同行们默哀了吧?所以,如果不愿冒造假被抓的风险,又没有惊人的禀赋和好到爆的运气可以用idea击败审稿人(这样也还是必须做实验的),那就用工作量堆呗。

3.说得不好听点,要非常偏执不近人情

比如什么呢?比如我做学术民工时的那个老板,每天午饭就用微波炉热份冷冻垃圾食品,拿在手里满实验室转悠,逮着谁做实验不够好就骂;每天半夜两三点回家早上八九点来实验室,周末晚一两个小时来同样时间走;一坐在实验台前就快乐得哼小曲儿,回到家除了睡觉吃饭就是偶尔看电视(自己告诉我们的,还很骄傲地说他老婆非常好把所有的事都包了)。这个太极品了?那说说我现在的老板吧,他说他就是觉得坐在办公室里才安心了,幸福了,回到家就无聊得要死,呆不住。他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是不是跟大部分人“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么点追求不一样?为全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正是这样一些怪才,然而对于他们的家人来说就是噩梦。

4.家里有一定的财力,另一半非常任劳任怨

第一条是保证博士生熬白了头发终于毕业开始挣钱时,爸妈还不等着他供养,最好还已经准备好了房子,免得博士生还得工作好几年到快要四十岁了才能结婚。第二条是保证博士生能有比较稳定的感情,因为有时候被耗子虐得想跳楼,心爱的人会是最温暖的慰藉,但绝大多数伴侣做不到任劳任怨

5.脸皮要厚,心脏要坚强

被老板骂得狗血喷头实属正常,实验一次成功可以马上去买彩票了。漫漫五年左右的岁月,没这两条属性怎么行?没有也得练出来!

6.不要往上比,要往下比

高中同学聚会,当年考试分数被自己永远秒杀的傻不拉几只会踢球的哥们,带着娇妻抱着宝宝开着宝马,饭桌上充斥着育儿经,股票基金,年终奖,IPO等等话题。此时,兜里只有几百块钱孑然一身来赴宴的博士生,须秉持“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不该吃的赶紧多捞几口”的原则,在心中默念“我毕竟比华联生活中心卖鸡蛋灌饼的幸福多了”

7.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

俗话说就是“老天爷赏饭吃”,大多数人是考霸而不是学霸。学霸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他学到这个境界的必要条件之一。像我这种高等数学课从不拉下一节,作业从来都自己试图完成,但几乎什么都没搞懂过然后毫无悬念地挂在高树上了的人,就是吃了神药每天24小时学习,都未必能博士毕业。因为根据我常年观察,除非是极品天才,人的语言文字能力(与形象思维关系不小)和逻辑思维能力极难两全。人的天赋一部分是由大脑结构决定的,这里面又有一部分是由基因决定的,扔不掉,也拿不来。当然也有后天因素,但像我这样一直努力学数学却从来没学好过,从未感受到过数理学科任何一丁点美的,读理工科博士可以,但从入学起就扔掉以后搞科研的念头吧!干脆地、彻底地,啪地一下把那个气球戳破掉。别像我似的,两年前(读博士的第三年)还跟导师说我想毕业后去美国做博后,他莞尔一笑,你生活在火星上吗?人对自己有个清醒的,准确的,客观的认识,由此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扬长避短,是很关键的。那么,对所有的专业来说逻辑思维能力都很重要吗?文科我不敢说,但听说也需要相当程度的逻辑思维能力。当然不是狭义地指数理方面那种线性的思维能力,具体也说不太清楚,请文科的朋友来补充。

理工科方面,大家知道,生物学是最偏文科的一门。尤其本科时候学的那些东西,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发育生物学等等,没有一门需要用到比四则运算更加复杂的数学。对不起,四则运算只是算术,还不是数学。算术之外说穿了都是文科那种要背的东西,在背的基础上再去融会贯通。即使到了硕博士搞科研阶段,如果不是搞生物信息学、生物工程等少数分支,就算在Nature上发文章,最高级的数学也只是用到方差计算等一些最基础的概率与统计而已。而且我相信至少在近几十年内,生命科学不可能发展成一门以数学为主要工具的,模型化的,线性的自然科学。因为生命现象和活动的随机性、复杂性和动态特性太强,数学工具用来描述这些现象和活动,至少以目前数学的发展水平来看,是达不到足够的准确度的。就是这样一门不能再“文科”一点的理工科,搞研究缺乏逻辑思维能力还是不行。

比如,我每次组会上拿出来的ppt,老板的评语总是“像散文”,在美国时的导师的评语是“像小说”,那已经是我尽量简洁表达的产物了。我绞尽脑汁学人家的样弄出来的图表,总是连我自己都看不下去。但对于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来说,表达实验结果天然地就是用图表比较爽,要他们用文字描述清楚反而得费不少功夫。所以大家都觉得写论文比做实验痛苦,写完中文还得翻译成英文更痛苦。唯有我觉得直接用英文写论文好轻松,不开夜车两天足够搞定一篇SC。只是我写出来的论文还是像文学作品,现场感描述得很生动而缺少逻辑性。我更主要的问题是,得费好大的功夫折腾出一些勉强算是实验结果的东西,才够我写一次文章。可是对于理工科研究生来说,没有做出质和量都在一定档次以上的实验结果,你写个啥?写文章再轻松有个啥用?再比如,设计实验思路,我觉得自己一步步走得已经很逻辑了,老板的评语是“顺序都不对,你不知道做这个实验之前必须先做哪几个实验,出现了问题应该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去找问题”,而这种正确的顺序我怎么都学不到位,因为我根本就不擅长那种一步步推导的线性思维。

设计实验不行,解决问题不行,表述结果也不行,光会写文学作品那还读个啥理工科博士?即使动手能力强做得好实验有什么用?生物学实验本身都是民工也能做得好的,只要培训足够长的时间。而博士的价值在于把握研究方向,设计实验思路,解决问题,以及销售自己的成果。除非导师每一个实验步骤都给你设计好,每一个结果会给你检查,你只需要像机器人一样干活,否则逻辑思维能力差的人即使再努力也绝对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理工科博士生,继而在科研领域做出大的成就。逻辑思维能力特别差的,像我这种,甚至可能遭遇生存危机,绝非危言耸听。

好在我毕业后还有本专业文字工作的饭碗可以端端,可以让我扬眉吐气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否则简直是绝望了。我都不知道我高考的时候“理智地”报了理工科中最偏文科的生物学,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或许如果我报了数学、计算机、机械动力这一类我小宇宙爆发也还是理解不能的天书学科,大二的时候就会因为挂科太多而被劝退,或许我就横下一条心去学音乐了,整个人生道路就完全不同了。祸兮,福兮?

现在想这些也没用了,到了一定的岁数渐渐就信命了,就淡定地接受上帝的安排了。就是希望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只要你学理科,逻辑思维能力一定要好,否则就现实一点早点工作算了。已经读博士了的能下船就下船,下不了的就早作毕业后尽快逃离学术圈的准备,别弄到太被动了。

2. 有极清晰并且得到严格执行的(阶段性)人生目标

我认识一个学霸,快30岁了博士毕业才初恋然后很快结婚,是不是跟“正常人”不大一样?如果不是取向异常,那就是阶段性人生目标非常清晰而且得到严格执行。我妈有个同事的儿子也是这样,读博士阶段坚决不谈恋爱。追求他的姑娘其实不少,据说不乏非常优秀的。但他就是铁了心这几年要过苦行僧一样的生活。学业当然是完成得非常漂亮。等到毕业,就娶了一位苦苦等了他很多年的姑娘,几乎都没经过恋爱阶段。在他读博士期间这位姑娘多次表白,他很简单地回答,你愿意等就等,不愿意拉倒……这样执行人生目标,或许有点残忍。然而不得不承认,最能做得成大事情的恰恰有不少是这种理性得可怕的人。

读博士最理想的状态,确实是不要有爱好,不要有很多朋友,不要谈恋爱,成天像个机器人泡在实验室或者图书馆。某位教授的原话如此,而且我觉得他说得很到位:这可不是为了考研几个月不打游戏那么简单,这可是在昔日同窗纷纷踏入婚姻殿堂的几年中,一直要忍受孤苦伶仃的滋味啊。如果一位男博士的女朋友,能够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大部分的晚上要等到男朋友干完了活十点十一点甚至更晚才能见个面抱一抱,大部分周末都没法拉他出去逛一逛吃个饭买点衣服,最需要他的时候他正戴着手套在虐待耗子(或者被耗子虐待)连电话都没法听短信都没法及时回,又穷得连送她一根最便宜的施华洛世奇项链都要咬咬牙,就这样陪他一起走过了这么多年的话……那么恭喜这位博士生,他要么是找到了一位也是没日没夜泡实验室的同行,一生中每天都可以回到家继续讨论学术问题;要么是找到了一位打着灯笼也找不着的好姑娘。

怎样读博士?老规矩,我在这里所能谈论的只能是生物医药领域的科研情况(还不包括生物信息学这种双手不沾鲜血的专业),顶多能够延伸到化学化工这一类同为劳动密集型学科的失足青年专业。但是这些劳动密集型专业博士的读法,稀释一下之后多少也能用于其它专业吧。不管做什么事情,如果你决心把它做好,做到自己的极致,把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致,而不只是走个过场踏个台阶拿块敲门砖,那你就必须从一百分的天赋、精力、热情和毅力中拿出一百二十分来,不是么?

1.从入学那一刻起就牢记,你什么都不是。在短短几个月内出色地完成了本科毕业论文,得到了“优”的评价,甚至发表在了SCI杂志上,所以你很牛?是的,在本科生当中你很牛。可是当太阳又一次升起之后,现在你是博士(硕士)生了。你的参照系底部从你家那幢楼的底层,上升到了金茂54层的凯悦大酒店大堂,并且住在87层行政层的那些顶级大牛也在同一个参照系里面。并不因为你年轻,你缺乏经验,你偶尔疏忽会犯错,你就可以花光了口袋里的资本而继续赖在酒店里,你会被直接从窗口扔出去。学术研究的现状,尤其在中国,就是这样残酷:做不好实验,发不了论文,你就滚蛋,没人会救你。你不再可以只把自己跟你家隔壁的小明,乃至楼下那双颊还泛着红晕的阿芳去美滋滋地比。不管你是谁,你有什么历史,你在有影响力的杂志上发了论文,名字在第一位,才有人鸟你。否则你房间里的被子还得自己叠,给钱都没服务生睬你。当然这是指学术圈至少中上游流域的情况。

如果你希望毕业之后做一条下游的鱼,戴一顶教授的高帽子,成天拉一帮人吃吃喝喝搞一些名字很漂亮,其实就是一包草的“课题”,养两三个学生成天在实验室打DOTA,发中文核心期刊综述(不用做实验,零打碎敲摘抄别人的论文就可以凑出一篇。据说有些二三流大学博士毕业就真是不需要英文SCI,搞个中文核心就可以,或者只要求发英文SCI而不限影响因子,那印出来只能当草纸用的英文SCI杂志也确实是有的),或者你就是这样一位教授的DOTA学生,那你就不必那么谦虚了。可是,有点志向的人们,你们愿意做这样一种腐烂得恶臭的鱼?你以为你在本科阶段就已经有了满脑袋的灵感,好像比老板的还多,所以你很了不起?等你读到了博士,发现自己本科阶段苦读文献坚持操练实验技术,终于掌握了的“复杂技能”,不过是博士们每天干一直干到要吐的重复劳动,发现自己引以为傲地写成了一本书那么厚的毕业论文,里面没有一个字可以发表到影响因子10分以上的SCI杂志上,你就知道,原来本科时候的自己就是渣渣。站在一个小圆圈的边界上,你不知道大圆圈可以有多大,所以现在我告诉你,你的小圆圈什么都不是。这要比你自己过几年才终于发现这一事实,要好得多。

我本科做毕业论文之前带一帮人做PRP的时候,自我感觉是最好的。我简直就是一个导师。我在动手做第一个实验之前,就靠在寝室床上把宏伟蓝图描绘得让在下面听的几个同班同学一愣一愣的。那时候上个厕所都会产生新的灵感。我觉得自己牛逼到了迪拜塔顶了。结果玩了一年多的鸽子和鸽子蛋,练就了以后当家下厨杀鸡的本事,却没能把文章发到哪怕是中文核心期刊上。连个确定的结果都没拿到,因为有个跑PCR的技术“难关”,尝试了各种方法,包括偷用我本科毕业论文导师买的顶级的罗氏Taq酶,跑一次PCR,8个样品就花掉1000多块,还是攻克不了。几年后我知道PCR,只是比装枪头略微高级一点点的基础技能,要用到的时候五十个样品一字排开呼啦啦地跑,而且在生物公司里为客户做检测的大专文化程度技术员,做PCR比我们这些博士生牛多了。

本科的时候这样自认为牛X不要紧,成了博士生之后,尤其是头一两年中,还这样那就惨了。以为老板的想法也没什么牛的,好像还是自己上厕所的时候迸发出来的灵感更有可能做出大文章?你还不知道没有足够的文献积累,没有在这潭泥浆中摸爬滚打好几年,你迸发出来的灵感确实有可能做成了大文章,而你导师的想法做到一半就死了,但这种概率,我觉得不比我们全都要在几天之后分解成游离原子和分子状态的概率来得大。你吃个饭迸发出十个灵感,激动得要死,被老板嘲笑得无地自容,你很愤怒。但老板只提出了一个想法,两年后师兄把它发到了Nature上,而你的十个想法没有一个能够做下去的。你傻眼了?

所以,切记,当你开始学术生涯的时候,扔掉你本科时候热得烫手的GPA和牛逼闪闪的论文,从零开始,跟着你的导师慢慢学。前提是你的导师确实是有学术水平的。如果不幸撞上了一个不学无术只会喝酒骗钱的,又没法转导师了,怎么办?我的导师说得好,教科书和论文(当然不包括中文论文和印出来只能当草纸用的英文SCI)是最好的老师,在他们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有一篇论文一本教科书写的东西我自己也不懂,那我也是它的学生。所以只有一类人可以不鸟我这一段长篇大论,那就是禀赋异于常人,并且敢于跟老板拍桌子说,我不鸟你的idea,但你还是要给我经费做实验的牛人。

2.你是木头人,你是机器人读了博士,夸张点讲,你就不是人。人都有七情六欲,人都喜欢睡懒觉,人都喜欢吃好吃的,人都喜欢扔下工作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你工作了,你抑制自己这些本能的动力或许来自于绩效考评,来自于下个月的零花钱额度,来自于老板那双贼溜溜的眼睛。可是大部分博导并不会像企业老板那样对你严加看管,或者即使管你,毕竟跟劳务聘用关系基础上的约束力不是同一个等级的。那读博士的时候你要强制自己尽量远离这些本能,就只能靠前面两篇文章所说的极强的自制力等品质。不要抱着侥幸心理,觉得我就玩这几天,耽误几天的实验,没事。读博士最理想的状态是你的脑袋里始终充满了学术那些事,从睁开眼睛到睡着都这样,那你才能保持对学术最高程度的敏感性。先不说有些实验在有些步骤上一旦停下来就算彻底报废了,所以你必须每天守在实验室。就是有些可以在某个步骤停下来,然后过几天重新启动的实验,你的敏感性降低了,你做实验的手感减弱了,你的脑袋里还残留着度假期间的欢愉,心时常从实验室飘到那美丽的沙滩,那你不把实验搞砸了就算撞大运了。所以读博士期间,能不回家就不回家,能不旅游就不旅游,能不腐败就不腐败,能不逛街就不逛街。君不见我们实验室漂亮的师妹们,几年来买衣服都是利用实验间隙上淘宝,进城逛个商场早已成了奢望。上海同学最好周末就别回去孝敬父母了,前几年我经常就是这样的,三个礼拜一个月回一次家。不要觉得博士学制有四年,然后还可以延期两年,好像时间非常宽裕。我很快就要进入第六个年头了(扣除在美国交换的一年),博士资格面试的情境还恍如昨日呢。

博士毕业了做科研,如果能混到个PI(principal investigator 学科带头人)的位置,不要以为自己爬到食物链顶端了就可以休闲养生了。高处不胜寒啊。你在跟全世界的同行竞争杂志上那两三页纸的位置,那个位置就是你和你学生们的命根子。在美国,系里公用的共聚焦激光显微镜只要10美元一小时,一个楼层就有两台,所以几乎任何时间都可以去用,你在国内是400人民币一小时加200开机费;人家只要在晚上八点前把DNA样品放到楼下一个窗口,贴上自己实验室的条形码,第二天一早就有测序结果发到你的邮箱,你在国内要打电话联系皮包公司来取样然后过几天才拿到结果;人家一幢楼里从早到晚不间断地有学术报告,诺贝尔奖获得者来做个讲座根本就是家常便饭,去听报告经常还有免费的食物供应,你在国内来一个老外教授就像过节了似的;人家凭一个学生ID可以想下什么文献就下什么文献,你在国内要下一些文献只能找在海外的师兄帮忙,隔了时差给你发过来;人家跑完胶在凝胶成像仪上按个按钮,直接在旁边的打印机上把图打印出来,看到好的文献在电脑上按个按钮,直接在大堂里的打印机上免费彩色打印,人家的实验记录本是活页的,装订得像时尚杂志一样漂亮,而你在国内实验室那台像蜗牛一样慢的打印机,没墨了还得打电话让外地口音的大妈来换墨盒;人家一个系十个实验室就有四位秘书和一位主管秘书全职服务,大到申报和报销经费小到个人要订个机票都帮你办了,实验室订工作午餐自己垫付了,把收据交给秘书一小时之后就能拿回现金,你在国内一个课题结题要由一位青椒带动几乎全体博士生,像四大里面突击搞审计那样折腾,然后一天跑个四五趟财务处,去欣赏窗口里面那张长满麻子像铁板一样硬的脸,有时候还要长途跋涉到市区里面去欣赏另外一些面孔。以上这些“人家”都是我亲眼所见,亲手所做。可正如上文所说,你在金茂凯悦酒店里,不因为任何理由而会有人对你施恩。所以你要在中国读博士,要在中国做PI,很多方面要比在国外辛苦得多。但你是木头人,是机器人,你不知道辛苦,不懂得艰难,不理解辛酸,不需要休息,你唯一的任务就是埋头苦干。如果你的人生哲学并不是事业至上,并不是不计一切地投身于工作甚至连付出健康的代价都在所不惜,那就至少不要做科研梦了吧。

博士还是可以读,但委屈一下自己,在这几年中不要做自己了。或者,如果你觉得自己真正的事业并不在你的专业你的工作上,那也一样。实际上每个人人都会为了自己所认定的事业而付出他所能付出的全部心血、精力,时间和代价。比如我有时候会因为躺下去之后,突然闪现写作灵感而半夜里起来,查找多资料来写一篇关于音乐或者别的什么的长文。但我现在不会为了做科研而这样了。如果你的情况跟我相似,那就不要硬逼着自己走学术道路了,你真心不适合。事业并不仅仅包括那份供你养家糊口的工作,事实上仅仅以养家糊口,名利双收,拓展人脉以及晋升职位为目的的工作根本谈不上是事业(career),那只是职业(job)。事业必须是没有上下班的界限,没有退休的概念,少了它你的灵魂就会枯竭的那块玉石。

如果你的事业在别处,那就现实一点,尽量混个毕业找份工作,去支持自己一辈子的事业吧!要想读好博士,光把自己当成渣渣,并且成功变身木头人机器人,还不够。那两条我个人觉得最基础,但还有一些Tips也很重要。

1、做实验要高度专心。我导师规定手机不得带入实验室,一开始我觉得过分,后来自己吃了苦头,已经自觉养成习惯了。生物学实验是细致到家的手艺活,一个半秒钟的疏忽就可能让几十甚至上百小时的劳动成果完全报废。不像编程,打错了字改正一下就行,哪怕全部写完了再debug也能挽救。而有些生物学实验会仅仅因为一次走神就做砸了,必须重新来过,如果浪费了实验动物,可能还要等很久才能订得到下一批,代价会非常惨重。比如给一排ep管加试剂,标准做法是加完一管就把管子往上移一格,以防一走神忘记自己加到哪一管了。尤其往大体积比如一两百微升的溶液里加一微升的酶,全都是无色透明溶液,根本无从确认有没有加过酶。加两倍的酶可能就会影响实验结果了,漏加当然不用说了。(忍不住吐槽劳动密集型实验,这种机械的事情,不识字的农妇都做得来。完全可以实现自动化,可是博士生比机器便宜得多啊)如果一边做实验一边听音乐,像我这种只要喜欢的音乐一响起来,可能连别人跟我说话都直接从同一个耳朵出去的人,那完了。心里发一声感叹“真好听啊”,加完一排样品,才意识到忘记把加完了的管子往上移一格,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漏加或重复加。继续做下去吧,要冒几天之后结果出来才知道加错了的风险。从这个步骤开始推倒重来吧,不甘心。最后基本上还是乖乖取出冻存的备份样品(什么东西都要留备份,留后路,非常重要!),把耳机放回办公桌,重新加样。所以从几年前开始,我就习惯了进实验室不带任何会导致自己分心的东西。可是脑袋里储存的音乐删不掉,有时候几个小时坐下来受不了了,脑袋里突然蹦出一句什么旋律,完了……

2、文科做研究当然也需要专注,但假如必需临时放下手头的事离开,只要把当前的想法简单记下来回头继续,已经写下来的东西总不会丢掉。总不至于像实验那样,一旦回不到原来的点就要把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的努力全部推倒重来吧。

3.底子不够厚就老老实实照规矩来,别乱创新

Protocol上的繁琐步骤,老板的奇异规定,师兄师姐的古怪经验,可能照着做很麻烦,但别轻易地扔了它们。手艺活靠的就是经验,很多经验可能看起来没道理甚至违反常理,但在你成熟到可以向别人系统地传授经验之前,别人的经验就是王道,至少在你尝试过,并与自己的想法系统地比较过之前。科学研究需要质疑精神,需要创新,但是盲目质疑,就跟反右时我外公仅仅因为给员工分发福利就被打成右派一样是犯罪,而缺乏根基只靠拍脑袋的创新就跟钢产量两年赶英三年超美一样是胡闹。尤其在刚开始读博士时,你是渣渣,渣渣还质疑啥,创新啥?

4.读文献,读文献,读更多的文献!

二战美国海军名将“公牛”哈尔西被问到准备如何对日作战时回答,杀日本鬼子,杀日本鬼子,杀更多的日本鬼子!读文献也一样。夸张点说,读多少好文献决定了毕业时能发多少好文章。没有通读几百篇英文文献,不要跟别人说你博士毕业了。文献当然没文学作品美丽,实际上简直是丑陋,八股文字读得让人很反感。但这些“日本鬼子”必须杀掉。惭愧,虽然我读英文文献比大部分理工科学生轻松得多,地铁上半小时足够我把一篇四五页的英文文章从头看到尾还不用字典。但我没读过多少文献,反正肯定没有我博士期间读过的五线谱的页数多。所以我做实验有如盲人摸象。设计实验不知道一条好的实验思路是怎样的,需要哪些理论和实验基础,到了每一个阶段通常应当怎样走。具体的实验方案方面,也没有足够的文献积累可供参考。慢慢地我才懂得,因为偷懒而省下一个小时的文献阅读时间去玩,几乎一定会付出几十倍的时间去做徒劳无功的实验。另补充一下,把文献从头读到尾是很愚蠢的做法。除了必需精读的几篇顶级综述,以及为了学习论文写作而解剖的几篇研究论文,大部分论文只要读通abstract,扫一眼图和表格,把自己用得到的实验方法摘录下来,再看看人家引用的参考文献有哪几篇可以为我所用,就够了。能用一句话概括论文的核心 idea和结论就记在本子上,否则就划出来留待日后翻阅。

5.重视实验记录做实验的时候用到的试剂仪器和方法,当时可能早已司空见惯,懒得重复写在记录本上。但做完实验写论文时,要写实验材料和方法,就想不起一年前做实验时候的一些细节,当时所用的试剂早已用完了包装扔掉了,当年的测序报告可能已经找不到了,这下傻眼了。我就吃够了自己散文式实验记录的苦头,有时候偷懒没把具体信息写全,甚至先做了实验回头再写,记忆已经有误。实验结果也要妥当有序地存放好,电子数据一定要备份,免得电脑失窃或坏了之后欲哭无泪。

6.重视做简报的技能

我在美国时第二个导师传授了我很多经验,包括:做简报一定要以观众为中心,他们看得懂才算数,文字要少图表要多,严格控制在每张PPT一分钟然后按总时间决定slides数量,slides之间要有承上启下的衔接,演讲前最好背出讲稿尽量多看观众(我那次把整个半小时的讲稿,以PPT里的一点图表和文字为依托,硬是全部背出来的,所以跟听众交流比较多,系里的师生反响特别好)。她说,一个好的科研工作者除了做得一手好实验,还要是一个优秀的销售。能不能拿到足够的经费,很大程度上看你能不能成功地把自己的成果卖出去,尤其在美国(在中国可能主要得靠酒量)。但不管怎么说,即使博士毕业之后不搞科研,在博士毕业答辩的现场作一次精彩的展示,毕竟是给自己好几年的苦读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在工作中这个技能也非常重要。

7.尽量多帮助实验室里的每一位成员

生物医药行业不仅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而且非常接近流水线生产的形式。不是说日本那种每个研究生负责一项技术然后真的以流水线形式生产论文,而是说这个领域内的技能种类实在是太多了,一个人不可能精通所有的技能,大家互帮互助是团队存在之最重要的意义。光说实验领域,怎么着也能数出至少一百种,比如分子克隆(这其中的倒平板、转化、涂板、挑克隆、抽质粒、酶切、连接等步骤已经打包了,否则能数出上千种吧),PCR,Western,Southern,CoIP,流式细胞,共聚焦显微镜,显微注射,动物解剖,血涂片制作和血象观察统计,实验动物的各种注射(尾静脉,腹腔,皮下等等),各种生理指标的观测,实在是太繁杂了。像琼脂糖凝胶电泳,SDS-PAGE这种天天做的事情已经都不能列为技能了,这都成本能了。每个实验室可能用得到的就得有几十种,而每个人在博士阶段可能用得到十几种。如果想要在每一种技能上都成为专家,估计可以读一辈子的博士了。所以大家互帮互助,各自多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大家都做不了就求助于楼上楼下其他实验室的兄弟姐妹们。大家都是失足青年,抱起团来特别有爱。在实验技能之外还有文字技能呢,比如我就经常帮人家修改论文,换取别人帮助我一起做实验。一定要记住,试图靠一己之力完成劳动密集型专业的博士学业,除非你禀赋异于常人,否则几乎是不可能的。在美国读博士在这个系列的最后,我想就我在美国做学术民工的所见所闻,谈谈在国外生物医药领域读博士的情况。我在那边时间不长,也不是拿学位的性质,所以描述未必准确,还请在美国读博士的朋友们补充指正。另外,欧洲和澳洲的情况我不了解,请相应的朋友们帮忙补充,谢谢。

首先要岔开了说下目前在中国读博士的现状。在中国读博士,实在是不得已的下下策,除非能进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所这类体制接近国外研究机构的异类,那还稍好一些。如果我本科时的数学物理等公共课能不挂掉那么多,凭专业课成绩和GT分数早就出国读博士了,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曲曲折折。中国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对博士毕业条件的规定实在是荒唐。虽然在前文中我说过,因为国情不同,如果在我国也像美国那样对博士毕业条件不作硬性规定,而由答辩委员会对博士学习期间,实际所受学术训练的质和量,以及学生实际学术水平进行考察来决定(我在美国就见过没有第一作者SCI论文而毕业的哈佛生物学博士来应聘博士后)。那样的话,先不说国内大部分导师有没有这种考察能力,此制度本身必然导致更大范围内更严重的学术腐败。但并不是说除了这种当前情况下最合理的方式,就不可以有其它辅助方式。以其为单一标准,比如交大规定理工科博士必须发表影响因子总和大于三分的至少两篇文章,这种强奸学术的规定,逼迫学生要么抓住狗熊将其痛打一顿让它承认自己是兔子,要么就尽量规避风险,尽量在别人走过的老路上试图挖点残羹剩饭吃。因为创新程度越大必然意味着风险越大,意味着出成果所需时间越长。没有人会愿意拿无法顺利毕业为赌注,去赌自己可能在创新的领域中作出大成就。只有我在前文中反复提到的“少数秉赋异于常人而且运气特别好”的人可以例外。这种规定,与其贼兄盗弟——高校教师和院所研究员晋升的规定中,关于发表论文质和量的部分一样,是我所知道的学术规定中最荒谬,危害最大的。它们不仅给博士生和青年教师施加了无谓的压力,催生了一大堆在世界范围内臭名昭著的,印出来只能当草纸用的中国式SCI/EI论文(包括我自己的在内),而且使我们这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受到极大的损害。昨天排四重奏时我跟Patrick聊天,他是赛诺菲中国(制药)的部门总监。他说据他在曾经工作和生活的几个地方——美国,法国,日本和中国——的观察,中国科研人员所做的具有真正原创性意义的研究,是最少的。这种原创性意义不仅不可能用SCI论文数量来衡量,而且SCI论文影响因子和被引用次数也不是准确的标准,因为写论文的时候尽量引用自己人的论文,不管实际上是不是真的在文中具有参考意义,这是很自然的。中国人多嘛,所以中国人的论文被引用次数上升很快有此一个原因。相对地,做出一个成果所需的时间倒是一个更有规律性的标准。CNS(Cell,Nature,Science)上的文章,鲜有在一两年之内就做出来的,而那种印出来只能当草纸用的杂志,里面的文章多是同一个课题组一年能灌好几篇的水文。一项真正有意义的原创性工作,除非得到上帝赐予的灵感从而一次尝试就成功,必然要经历艰苦的摸索,反复的尝试,再加上经验,灵感,日复一日枯燥难耐的工作,才能诞生。

中国的博士培养制度,为啥不允许培植这类珍贵果实的土壤存在?我们的博士学制一般是三到四年,交大去年才延长到四年,又规定延期不得超过两年,像我这样出国交流休过学的,还不能对休学的时间相应给予补偿。去掉疲于对付各种课程(只有赵立平教授的课是真正有意义的,其它都是枉然浪费时间)而无法投身实验室的第一年,论文投稿准备答辩的最后一年,只剩最多四年。等到导师摸清了学生的特点而给了他合适的课题,学生也锻炼出了堪用的能力,课题做到能判断可否继续下去的程度,又是一到两年过去了。最后只剩一两年时间,想做原创性研究?连失败一次的机会都没有。

学不学生物,你决定好了吗?

By 交大bbs

迪拜有可能成为加密货币中心吗

迪拜会成为全球加密经济交易的中心吗?

在一批优秀的区块链技术开发者和加密经济生态建设者齐聚迪拜、共谋未来之际,Dachale Research试图在元宇宙建构的语境下,从全球主要政(机)府(构)治理与阿联酋\迪拜区块链产业布局的对比之中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憧憬以加密技术为基础的一个更高维度的元宇宙时代的到来,我们可能在数字化世界里重构组织关系、经济系统甚至是文明形态,但不可回避的是,元宇宙建构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个阶段是需要与物理世界\政(机)府(构)融合、共建的。

在中本聪打开区块链大门之后,一批先行者砥砺前行已有十年,这十年间有技术进阶和应用迭代,也有资产交易与流通的探索与进步,其中也充斥着政(机)府(构)试图治理与灰黑边界的欲望和欺诈;未来十年间,Crypto技术、应用和资产的迭代和进阶将会在元宇宙建构过程中发挥作用并催生更大的产业\市场\财富空间,而这也是物理世界\政(机)府(构)在下一个时代抢先自己身位最好的时机。大多数政(机)府(构)正在加大对加密经济的抑制,包括曾经态度开明、监管严厉的美国、日本等国家。

巧合的是,包括Binance、Bloqwork、Metahero项目创始人在内的一批优秀的区块链技术开发者和加密经济生态建设者在迪拜政府发起的2021未来区块链峰会共谋未来之时,著名风投公司 Andreessen Horowitz(a16z)的高管正在华盛顿与国会山和白宫的官员会面,试图就加密货币和Web3监管问题游说美国政策制定者。迪拜峰会的议题包括技术开发、项目应用,也包括加密资产流通与交易;a16z将议题曲折的定位为“阐述美国应该如何监管下一代互联网 Web3 的愿景”,而实际上,Web3 定义为“一组包括区块链、加密协议、数字资产、去中心化金融和社交平台的技术”。

Zero one创始人Robin对此分析认为,区块链在蓬勃发展,大势不可阻挡,目前基于区块链的多赛道已经形成,包含DeFi、NFT、元宇宙、GameFi、Web3.0、衍生品等,由迪拜政府发起的区块链峰会,是少数国(政)家(府)级对于区块链的布局先机,这是接受监管的加密经济向着元宇宙过渡阶段双方互利的举措。

在元宇宙建构与政(机)府(构)治理语境下分析和讨论,会让我们发现迪拜有可能会成为全球加密经济交易的中心,因为它抢得了先机;但这又不是最重要的,因为还有一个更大的战场,序幕刚刚拉开。

01先机

我们的故事从Ripple们的选择开始讲起。

2020年11月8日,区块链支付公司Ripple(瑞波)宣布已在迪拜国际金融中心(DIFC)设立了地区总部。本来,这只是Ripple开拓中东市场而设立地区总部的行为,但结合一个多月后的圣诞时刻美国SEC几乎要灭了Ripple的监管举动,就可以知道这是Ripple的一次战略转移行动。

Ripple也曾做出努力与美国监管进行隔空对话——在洛杉矶区块链峰会上,Ripple联合创始人兼支付技术公司董事会主席克里斯·拉尔森(Chris Larsen)表示,美国正在扼杀比特币和以太坊以外的加密资产。

Chris Larsen特别指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未能在区块链领域引燃创新的火焰。他说:“我不得不说,在美国,所有区块链、数字货币的事情,从头到尾都与SEC有关……他们没有采取鼓励美国创新的步伐,而是采取了相反的行动。我们必须在这里做出改变,否则我们将失去我们的领导地位,失去对全球金融体系的管理。那将是一场悲剧。”

Chris Larsen还表示,如果监管环境没有改善,他的公司会离开美国。事实也是如此,Ripple是对美国监管动向是有预感的,所以也就早有计划将其总部迁至美国以外的地区。Ripple首席执行官布拉德·加林豪斯(Brad Garlinghouse)也对在设立迪拜地区总部时公开表示,美国对XRP加密货币的不利监管制度意味着包括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会被视为潜在的替代基地。

2020年12月23日,SEC宣布对Ripple提起诉讼,指控他们通过一项未注册的、正在进行的数字资产证券发行筹集了超过13亿美元。 在冗长的起诉书中,SEC列出了瑞波的多项罪名。Ripple与美国监管当局的这场法律战打得十分艰难,Ripple在美国SEC迅速而又严厉的监管之下错失搬迁机会。

面临着抑制性的监管,这不单单是Ripple和Chris Larsen自己的境遇;但因为迪拜的存在,更多的企业有着选择的机会。

迪拜正在成为比特币交易中心的路上,Binance、ALPEX 、Metahero数百家家企业(包括90 多家投资基金和 12 家企业孵化器)都选择将迪拜作为区块链战场大本营。据了解,已有多家发源于中国的区块链和加密资产企业迁居迪拜,在当地谋求合规化运营,包括计划于今年底完成中国大陆地区用户清退工作的火币交易所也在迪拜设有分站,在 5 月份中国监管加强虚拟货币管制时,火币就向部分员工提出赴迪拜办公要求。

他们的选择,必有背后的因由。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简称“阿联酋”,是一个由阿布扎比、迪拜、沙迦、富查伊拉、乌姆盖万、阿治曼和哈伊马角这 7 个酋长国家组成的联邦国家。阿联酋虽然是一个土地贫瘠,沙漠为主的国家,但是由于这里盛产石油,更被誉为是沙漠中的花朵,一年的人均GDP,更是达到了 6.8 万美元。

但是,他们是有危机感的——石油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沙漠中的花朵也会枯萎的。他们必须找到新的财富机会。

比特币以来的加密世界,让包括阿联酋、迪拜、萨尔瓦多、安圭拉在内的一些小国,看到了新的生机。

这些国家都希冀通过开明的加密经济监管态度,以在区块链新世界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性。比如位于西半球热带大西洋海域加勒比海的安圭拉,意在打造全球第一个区块链经济特区,以图借此弯道超车同样是英国海外属地的开曼——全球离岸金融中心和“避税天堂”。

我们看一下阿联酋的野心——阿联酋央行宣布了 2023-2026 年的规划路线图,将最早于 2023 年实现本国 CBDC 的运行,旨在使阿联酋成为世界上金融部门数字化转型的前 10 个国家之一。这意味着其将可以跳过美元霸权、跳过美元支付体系。

这背后的战略意义重大,堪比对全球石油资源与定价权的争夺、美元霸权体系格局;这背后是人类世界重塑经济格局、争夺在下一个时代话语权的“战争”。

今天距离人类史上最大的战争已过70多年,大范围的武装战斗也许已经落幕成为历史,但争夺资源和话语权的矛盾永远不会消失,只是这一次,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过去,捍卫美元的最强悍武器是航母和石油。在军队加持之下,通过石油载体,让美元得以在全世界流通。可是他们也遇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疫情的到来和迟迟不退,让美国经济繁荣遥遥无期,美国9月CPI同比上涨5.4%,这已经是连续第16个月上涨,在此之下,美联储的“加息”也只能是狼来了般的传言,而迟迟难以真正实现。

美国80年代末加息,让西欧失去了5年,日本进入了沉寂的15年;

美国90年代末加息,让韩国和东南亚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经济萧条十余载;不过这次对美国情况并不乐观,2015年美联储开启这一轮加息消息带来的是美股暴跌。

美元威力大减,货币政策功力不及当年——长债务周期的终结,央行可刺激的空间有限;巨大的贫富差距和政治极化,带来内部的各种矛盾,美元主导的世界秩序正在面临重塑。

经济周期的变动加上数字货币的革新,一点点机会都会令人兴奋。数字货币似乎给各国提供了一个机会。

而阿联酋的野心昭然若揭,以小博大不是梦,但要实现仅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阿基米德撬动地球也需要一个支点,而迪拜需要用更加开明的政策来吸引一个强大的加密经济生态建设。

2020 年底,阿联酋证券和商品管理局 ( SCA ) 发布了《管理局主席关于加密资产监管的 2020 年第 (21/RM) 号决定》。该法规旨在为希望在阿联酋境内提供加密资产服务的任何提供商建立一个明确的许可制度。这包括基于或利用加密资产的初始通证发行、交易所、市场、众筹平台、托管服务和相关金融服务。

《加密监管决定》指出,希望提供加密资产服务(或任何相关服务)的提供商必须在阿联酋境内或在阿联酋的金融自由区之一(即迪拜国际金融中心或阿布扎比全球市场)内注册成立,同时必须获得必须获得 SCA 的许可。作为流程的一部分,申请人必须证明他们将会严格遵守阿联酋的反洗钱和反恐融资法律、网络安全合规标准和数据保护法规。

在迪拜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上,迪拜发起了“区块链之都”的建设愿景。这是当今时代最为开明的政(机)府(构)治理举措,这或许是一些区块链项目选择迪拜的理由。但迪拜为何做此选择?或者说为什么是迪拜有此契机做这样的选择?

02契机

承接着阿联酋的成为世界上金融部门数字化转型和迪拜“区块链之都”的建设,迪拜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特殊,意义重大。

迪拜政府2004年9月决定设立迪拜国际金融中心DIFC,目标是向纽约、伦敦、香港靠齐。这是迪拜国际金融中心网站上的一句标语。不同于离岸金融中心,迪拜完全是陆地金融中心,本质上与纽约、伦敦、香港无异。当初,DIFC为金融机构提供的条件及营造的环境似乎更具有吸引力,在金融机构及其他企业纷纷在DIFC挂牌营业的情况下,DIFC的证券交易所和商品期货交易所等市场也迅速建立起来。

福兮祸之所倚,当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国际资本便纷纷撤离,导致迪拜金融危机开始爆发。因此,很大程度上,迪拜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可以说是在于它对外资的高度依赖性。此后的迪拜复苏之路颇为艰辛。尽管阿联酋中央政府和迪拜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帮助迪拜度过危机,不过,迪拜仍艰难地走在摆脱金融危机的道路上。2012年12月,穆迪对迪拜金融业复苏发出警告,出于对不良贷款累积的担忧,该评级机构下调了阿联酋最大的银行Emirates NBD与另外两家银行的信用评级。另外,穆迪还将迪拜伊斯兰银行列入评级可能下调名单。

从那时候起,观察家就在分析,经历过大起大落之后的迪拜在走向国际金融中心的进程中是否将更加得“智慧”,经历过从“天堂”到“地狱”的磨砺后,迪拜是否将在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多一份“务实”?

时间进入到2013年,阿联酋发起“智能迪拜计划”(Smart Dubai initiative),该计划的核心部分是通过使用区块链技术提高政府效率,包括了以自身行动推进区块链从1.0(支付工具)到2.0(金融行业应用),再到3.0阶段(其他行业及政务管理应用)的发展,致力要使迪拜成为该领域的全球领先者。

可见,此时开始,迪拜已经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在那个时代,这可以说是在国际金融大气候之中无奈的选择,但也可以说是他们敏锐的察觉到新的求生出路。

下面回顾一下此后迪拜的区块链发展历程:

2016年,迪拜成立了全球区块链委员会,目前拥有超过30个会员,包括政府实体、国际公司以及区块链创业公司,其计划在2020年之前全面启动区块链应用,使之成为世界首个区块链全面应用的国家;全球区块链委员会举行了2016年行业主题会议,公布了7个新的区块链概念验证,包括:医疗记录、保障珠宝交易、所有权转让、企业注册、数字遗嘱、旅游业管理、改善货运。可以说,迪拜目前是中东地区的区块链研发中心。

2017年,迪拜政府宣布Dubai Economy的子公司Emcredit将与总部位于美国的初创公司Object Tech Grp Ltd合作,创建一种名为emCash的加密数字货币。

2018年,迪拜总理Sheikh Mohammed宣布,迪拜政府将在2021年之前实现一半的政府业务采用区块链技术;这一年还首次举办了未来区块链峰会,邀请区块链专家探讨区块链技术在智慧城市方面的应用,吸引了超过8000位与会者和134位演讲嘉宾;7月,迪拜国际金融中心(Dubai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法院宣布与“智能迪拜计划”建立正式合作关系,成立“区块链法庭”;9月,智能迪拜办公室宣布将区块链技术引入在线支付平台DubaiPay。

2020年,根据“2020年迪拜区块链战略(Dubai Block chain Strategy 2020)”的愿景,智慧迪拜(Smart Dubai)实现了在迪拜建立繁荣区块链生态系统的承诺,启动了无数个使用案例、一个联合区块链平台和迪拜区块链政策。政府和私营部门机构正致力于实现24个区块链使用案例。这些使用案例涵盖八个部门,即金融、教育、房地产、旅游、商业、卫生、交通和安全。

2021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将迪拜列为全球第八大最重要的金融中心,这是迪拜在该指数有史以来的最高排名。就在今年3月,迪拜在该指数中还排在第12位,在2007年该指数首次推出时,该指数排名第25位。

以此进展和成绩来看,迪拜的区块链之都是成功的,领先很多国家,完成了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求生使命,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加密经济(金融与交易)项目前来驻扎,这也将助力其在这个以BTC资产交易为核心的数字交易时代成为中心的可能。

03挑战

但是,这一切似乎不足以实现阿联酋和迪拜后来随着区块链技术与加密经济发展而建立起来的雄伟宏大的目标。阿联酋央行已经宣布了 2023-2026 年的规划路线图,要实现CBDC的运行,使阿联酋成为世界上金融部门数字化转型的前 10 个国家之一。

这一部分的战略雄心我们已经在第二部分有过论述,这个战略雄心再次放在元宇宙建构与政(机)府(构)治理语境下分析和讨论会更有意义。目前来看,除了迪拜自身的区块链之都的发展与营造全球加密经济交易中心的努力,他们面临的挑战将是如何实现在元宇宙建构过程中加密技术、应用和资产全方位的能力,这些对于下一个时代身位至关重要,远比成为现有的BTC资产为主的加密经济交易中心更为重要,这也将助力其超越美元霸权地位的战略雄心。

我们有必要在这儿分析一下元宇宙建构的进程。元宇宙概念最早缘起于1992年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的小说《雪崩(Snow Crash)》,在书中,尼尔·斯蒂芬森描述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网络世界,并将其命名为元宇宙(Metaverse)。必须承认的是,在元宇宙初期建构中技术能力者是主角,因此会有一些项目开发者尝试对元宇宙给出定义,比较知名的是“元宇宙第一股” Roblox公司给出的八要素:身份、社交、沉浸感、低延迟、多元化、随地、经济系统、文明。

显然,要完成这八大要素,实现元宇宙建构,需要全方位科技产业的共同进阶,为什么我们认为Crypto技术、应用、资产要比 AI、5G等新基建的进步和大数据的发展,以及AR\VR和脑机接口的可能性更为重要?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近日在2021 BAAI智源大会发表了题为《数据资产时代》的主题演讲,谈到了数字资产的产权和数字资产的流通\交易,这是在我们 领(主) 导 (席)人 在世界互联网大会面向全人类呼吁我们要一起迎接数字时代、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后,传统政商学界对此最为核心的讨论。

我们判断,如果没有Crypto技术、应用、资产的进阶,元宇宙(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即使获得5G与AR\VR的进步以及AI、大数据的发展支持,也不过是一个更为宏大的产业形态,无法形成一个与物理世界文明秩序相应的元宇宙世界。

因此,我们从两点来分析为什么我们认为Crypto技术、应用、资产在元宇宙建构(接近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要比 AI、5G等新基建的进步,大数据、加密经济的发展,以及AR\VR和脑机接口的可能性更为重要。

其一是私有制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财产权确立了人类文明的进化方向。从史前的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阶段发展转化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财产所有权意识的明确和秩序的建立。显然这个时代的用户数据、大数据掌握在中心化的大公司手里,数字资产确权需要Crypto技术来实现。

二是资产流通\交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尤其是从大航海时代商业贸易繁荣、股份制逐渐确立,到资产证券化、资本金融化,高效流通加速了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数据资产的流通\交易如何实现?我们不排除链下交易、DEX的资产衍生品设计在这个时代仍有很多优势,但以在元宇宙建构过程中,大量部落、孤岛、次级元宇宙之间的资产确权和流通比如要在Crypto技术和应用中实现。

以DeFi、NFT为例,在迪拜的发展仍属滞后,只是个别项目有所行动。但这对迪拜的野望显然并不足够。因为如果想要实现迪拜和阿联酋CBDC的运行,实现其数字化转型,必然需要在成体系的加密经济生态中运行,包括DeFi、NFT在内的Crypto技术、应用、资产的进阶,将会最终决定加密世界与物理世界\政(机)府(构)融合、共建元宇宙过程中谁能在下一个时代抢先自己身位。

Zero one团队明至介绍,有着中(机)国(构)投资基因的 Zero one团队也开发了一款衍生品Vigoss,使用Vamm机制,正在内测中。在元宇宙建构与当今政(机)府(构)治理语境下,Zero one并不孤独,Zenlink、DODO、X World Games 、Celer、Neo、Scaleswap、WePiggy、PlatON、MCDEX、Cook Protocol等一大批区块链项目在开发、运行。

或许迪拜尚未认识清楚。因此,这是迪拜的机会,也是我们的机会。

By Jerry Dachale,Leon Dachale

程序员为什么难过35岁这道坎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35 岁变成了一个很“残酷”的年龄。35 岁的中浪,稍不留神,就可能被前浪和后浪拍打在沙滩上,连浪花都不剩。

中年危机已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但对程序员这个群体来说,35 岁的危机感似乎格外重一些。

“因为程序员的工资普遍高于其他行业,一旦这个行业不要你了,(薪资)可能会面临断崖式下跌,所以才会有危机”,资深程序员赵可(化名)说。

35 岁是一道界限分明的职场分水岭,最尴尬莫过于“高不成、低不就”。如果到了 35、40 岁还没晋升上管理层去,就会面临失业、被社会淘汰的风险。一位 35+程序员在求职网站自述,他在今年年初被裁后的 2 个月里,疯狂海投简历、面试,只拿到了 6 个非大厂 offer,最终他决定平薪入职其中一家。

打击面并不仅限于职场。 在某社交平台上,一位程序员愤愤表示,新认识的交友对象对“程序员到了 35 岁就退休”的定律感到介意,以致于感情快告吹了。

越临近 35 岁,焦虑感越发强烈起来。打开不少社交平台的相关话题页,你很容易被各种忧心忡忡的情绪所感染,35+程序员懊恼失业,就连 20+的年轻人也开始担忧未来会失业…

我产生过年龄上的焦虑,首先觉得自己没有财务自由,也不是老板,随时会面临各种选择,跟年轻时的状态确实不一样了。

当到 35 岁时,我确实感觉到,自己和更年轻的同学间有些不同。身体的能力没有以前充沛了,感觉没以前那么能熬夜了,学习新事物的速度也慢了一些,可能需要更规律的管理时间以保持充沛精力投入工作。

尤其当我成立了家庭,有了孩子后,需要承担的角色和责任更多了,一开始觉得有转变的时候,内心其实还是有点慌的。

就像懂得所有道理却还是过不好生活。中年焦虑“魔幻”之处在于当你置身其中时,你明知道它是正常现象,却很难逃离负面情绪的“手掌心”。

35 岁不转管理“混吃等死”?

“我没焦虑过,因为我在 35 岁之前就转型管理了”,70 后技术人陈岳(化名)自 2006 年开始转做架构师,兼做技术研究。在陈岳看来,较早转型让他“跳”过了 35 岁这道槛。

35 岁以上的程序员都去哪了? 经常有人发出这样的灵魂拷问。很多人会选择在 35 岁的当口转型以渡过中年危机。

一般来说,35+程序员的职业路径主要有三个大方向:技术专家、技术管理、跨行业就业(非技术向)。

转做技术管理,大多数程序员都会走上这条路。

在国内科技公司,大龄程序员想要一直做研发需要运气和实力。公司得提供这样的岗位,还要有足够的开放度允许他们长期写代码。而 35+程序员也要证明自己写的代码对公司有利,年轻人还替代不了。

另一方面,技术做久了,升到管理层,也是正常的职场晋升流程。

柳疏桐(化名)从 2016 年开始逐渐转向管理,到 18 年年底才完全从一线工作中解放出来。“那个时候我是技术骨干,同时还要周旋在各项管理会议里,大家很多事都需要等我做完才能往下推进,渐渐地我就成了团队的‘瓶颈’,这促使我下定决心把一线研发工作下放到团队中去”。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程序员都适合做管理。

二者在思维和工作性质上有很大不同,程序员主要与机器打交道,通过程序驱动机器运作、服务,做管理多和人打交道,得擅长对技术方向做把握、协调、判断、决策。

从技术到技术管理,要跨过的“坎”不少。

刚转到管理时,柳疏桐有挺多地方不适应。“主要还是改不了程序员那套习惯,很多事愿意亲力亲为,参与细节,对别人不放心,我自己做最放心。一开始感觉在向务虚的方向走,感觉写的代码少了就和技术脱钩了,时常感到焦虑”。

经过 2 年多磨合,柳疏桐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技术 Leader 了。与工程师对自己负责,对程序负责不同,他意识到,舍得权力下放,推动整个技术体系前进,带动团队成功是从技术开发者进阶到技术领导者必须要面对的事。

38 岁的赵可刚刚渡过“管理小白”的阶段。加入一家创业公司 3 年后,今年年初,他被提拔到前端组负责人,手底下管着十几个人。

开始管人后,要给团队制定 kpi 和 deadline,以前习惯了和同事平级交流,赵可对“下命令”这事感到很别扭。日常工作也变得手忙脚乱,“天天觉得特别忙,在做这件事,马上就有人来找我,还没处理完呢,另一个人又来找我”;“以前核心代码都是我写的,我来处理可能只需要 1 天就解决了,交给别人可能需要 1 个礼拜”…..

花了一年多时间,通过看管理书,听管理课程,赵可才慢慢培养起了管理思维。

另一个程序员经常纠结的问题是,去大厂做管理还是去小厂做管理?

一般大厂不太可能空降“管理者”,它更看重对团队、业务的熟悉度及对公司的忠诚度,因此多倾向于内部孵化技术管理者。如果一个从大厂出来的程序员在小厂呆了几年后再想回去做管理就很难了。因此有不少从大厂出来的程序员选择去中小创业公司做技术 Leader,有些人不止自己去还带着自己原来的团队一起加入。

“35 岁不转管理就‘混吃等死’”,很多程序员觉得到了 35 岁、40 岁,再不转管理就来不及了。

对此,苏锐认为这一说法不成立。“多大年纪都可以转管理,转管理岗是一个挺大的角色转换,工作的重点会从自己产出变成支持团队去产出,需要对团队的成员、团队与团队之间提供支持,做桥梁。能否胜任这些工作与年龄无关,而与你是否愿意去做,是否擅长去做有关。”

现实情况下,技术管理岗位相比普通程序员岗位要少得多,所有人都去做高管显然不切实际,市场空间小且需要在技术和管理能力上具有相当的竞争力。

在这种背景下,程序员到了 35+还在一线写代码的人一定大有人在。实际上,如果热爱技术工作,就算到了 35 岁不转管理,坚守在一线岗位也未必就发展不好。

到底要不要转型,当你做决定的时候,可以先思考下这两个问题,一是想转到什么岗位及评估自己是否具备该岗位所需的技能;第二,是否热爱这个行业,并愿意始终在这个行业学习。

“最愁 35+技术 Leader 不写代码”

转向技术管理后,一个最直接的变化是,代码量越来越少了。

InfoQ 接触到的几位技术管理者都表示,做了管理后,多数时间花在管理上,写代码的频次和数量与以前相比大大减少。

但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代码。他们仍然关注新的技术趋势,当有新技术(产品)出来时也会抽空直接上手“跑一跑”。

作业帮 NLP 技术负责人蒋宏飞喜欢在周末或者晚上有空档时就一些新出的算法模型开源代码进行分析并跑跑尝试一下。“这个过程有点像小孩拆玩具再组装起来的感觉,你在研究一个东西,完全沉浸在里面了。不掺杂任何功利和紧迫的东西,那一刻我感到特别放松”。

对很多技术管理者来说,偶尔研究下新出的技术,既能让自己保持技术敏锐度,同时也能更好地帮助作技术判断和决策。

近期,一则阿里巴巴 CEO 张勇对 35 岁程序员的看法流传网络。张勇表示,不会对程序员限制年龄,对 35+还在写代码的程序员表示鼓励。但他同时表示,“现在我最不发愁的事情不是 35 岁以上的员工写代码,而是 35 岁的员工不写代码”。

张勇的表态引起热议。那么,35 岁+的程序员到底要不要写代码?各个层级的技术管理者是否必须要保持一定的代码量?

蒋宏飞觉得,技术管理者不能失去技术敏感度,否则管理可能会“变形”。新技术点、新模型,新框架能否在业务场景中形成新应用或改造升级旧应用,能否结合业务场景改造现有技术并推动业务升级,这些都考验着技术管理者的判断能力。固步自封和盲目跟风都不可取,不能产生业务价值,团队成长也会成问题。

陈岳强调了对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当生产运作遭遇突发风险时,亟需快速定位症结所在。如果技术 Leader 不写代码,对内部结构、上下游关系了解不够细致,一旦出了问题,可能不知道从何处着手解决。

“如果一个技术 Leader 完全不写代码,并不一定会对他开展管理工作有影响”,在创业之初,苏锐还会贡献一些代码,随着技术团队扩大,他现在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产品、市场上。但他仍然会从工程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也为他开展市场工作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代码留给技术人的是观察世界和思考世界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道’,真正优秀的技术人会将这种‘道’吸收进而内化成为自己的一项能力。而代码水平是‘术’。即便管理工作多用“道”,也许术的部分有些生疏,但本质上计算机的逻辑没有变,并不妨碍成为一个优秀的技术人”,苏锐说。

35 岁+管理者代码量的问题或许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答案或者标准,因为公司类别、规模、岗位等的不同,对管理者的要求也必然不尽一致。

从公司规模的角度看,大公司的技术 Leader 不写代码并不意味着没有价值。平时可能很少见哪个大公司的 CTO 还在写代码。对他们来说,设计和把控技术方案更重要。

而对于中小公司,尤其是初创团队而言,不太可能单纯只招一个只负责管理而不能从事技术工作的人。自 2017 年创业以来,刘洪清目前仍是公司核心产品 JuiceFS 存储系统的主要代码贡献者。他的技术团队目前不到 10 人,除每天早上花一个小时左右开会外,剩下的时间,刘洪清几乎全都扑在产品研发上。

在以业务为导向的应用型公司,企业运营、战略管理可能比写代码更为重要。而若是纯技术型公司,技术 Leader 最好需要保持一定的代码量。

涛思数据创始人陶建辉今年 52 岁了,仍在一线写代码,据他介绍,他现在平均每天花 12 个小时写代码,最高 14 个小时。陶建辉是公司核心产品物联网大数据平台 TDengine 的主要代码贡献者,已为其写了 5 万多行代码。

他认为,代码是底层技术公司最重要的工作和价值所在,如果 CEO 不亲自写代码会失去对产品的把握,“如果 CEO 不写代码或者不懂代码,那我觉得这个公司不可能成为伟大的公司”。

互联网不需要中年人

回过头来反思一下,为什么 35 岁成了程序员的职场终点?

表面上看,这是个人的职场发展遇到了困境。更深层次的原因与当前激烈的就业环境不无关联,这里面很大程度上是市场“倒逼”的结果。

华为劝退 35 岁员工,强制退休补偿 45 岁员工;腾讯裁撤 10%高管,劝退 35+员工…如今的快速迭代的互联网和职场环境,都在向中年人传递出一个信号 —“你老了”。正如马化腾所说,或许你什么错都没有,就错在太老了。

“不要 35 岁以上的中年人,再便宜也不要”。虽没有明文,但 35 岁定律已是国内科技互联网公司招聘标准里的“潜规则”。

图源网络

年轻人能修 996 福报,对薪资要求不高,中年人精力和体力双下滑,家庭负担拖累成长空间,对薪资要求还高。于是“橄榄枝”更多伸向了年轻人。

一个员工,若活到 35 岁还没有猝死,那他就是公司的负资产了。在 996 相关话题的讨论区,有网友代入「老板思维」后如是说。

残酷吗?挺残酷。有些三天两头将企业社会责任挂口头的 CEO、CHO,嘴上也会说「残酷」,可一看公司财务报表,会「身体很诚实」地在辞退信上大笔一勾。

前两天,某科技公司老板说「80 后的人真的该退出 IT 行业了」,引发挺多人关注。

据曝出的截图显示,这位老板在微信群内发飙,说自己「见不得下了班要给老婆孩子做饭的男人」。

接着,他对这类顾家男喊话:「请离开,你已经不适合在一个创业团队呆着」,「我给你时间,找个新工作,请你滚!」

大概是霸总体质太上头,他还直接要求员工们中秋节回去多想想,「节后,开始清理所有跟公司达不成‘共识’的人!」

可能是那堆感叹号不足以泄恨,他又顺手挑了个「典型」,直接将人给开了。

疑似被开员工则曝光了此事,说「半夜娃尿床突然发现被优化了」,称自己去年 10 月入职销售,在各种困难下,拿下了公司第二的业绩,合同业绩 150 万-200 万,回款 100 万。

他还透露,公司实行大小周,底薪 4500 元。

你 25 岁时天天 996 无所谓,但你不可能永远 25 岁,你会有家庭和孩子。

可永远有人 25 岁。这事让我想起了这句话。很多人到中年的员工,看到的可能是上面那句。

许多老板,看到的或许是下面那句。他们还会将它提炼为一句:职场没那么多人情。

但没人情跟没人性,是两码事。我反对将此类事件带入「资本家嗜血论」的阶级斗争模型里去置评。

可有些老板非要将「压榨」两个字往自己脑门上拍。

连员工「下了班要给老婆孩子做饭」都见不得,还直接用上「滚」和一堆脏口,确定不是找骂?

你要员工把公司当家,可你有把员工当家属吗?在互联网大厂,让员工 996、大小周好歹是用高薪酬做「对价补偿」的。

塔勒布说的「现代化大公司创造出的新奴隶制形式」,早就落地开花。可这次被推上风口浪尖的涉事公司,给足了员工被虐的价码吗?

挡住大龄员工求职的主要就是在招聘过程

一位运维工程师在脉脉上讲述他电话面试阿里的经历,“刚开始聊的挺好的,当听到我的年龄是 35 的时候,感觉面试官比我还紧张了”。最终,不出意料,他收到了拒绝邮件。

InfoQ 查询 Boss 直聘发现,有些公司在招聘 JD 上直接写明了年龄范围 。某软件公司招高级程序员的任职要求之一是“3 年以上经验,40 岁以下”。某教育公司的招聘 JD 上要求道“ 18 年毕业的-35 岁以内都有的聊”,HR 备注卡年龄的原因是因为“年龄大职级可能 hold 不住” 。

截图来自 Boss 直聘

到了 35+的年龄再去找工作,市场的期待值也会变高。

有程序员表示,猎头找他的理由很直接“你的年龄也不太年轻了,想邀请你过来,希望你带一个团队”,聊的话题也基本围绕过往的管理经历。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程序员们担忧过了 35 岁再不转管理就来不及了。这就好比很多人 30 多岁了被催婚,传统的观念总认为,到了某个年龄,就意味着必须要到达一个阶段。

“我之前去面试国内某大厂,一面时被提问的所有问题我都答上来了,最终面试的人明显比我要年轻很多,面完之后,他说让我等一等他就走了,然后就再也没有然后了。那年,我三十四,面试官看起来也就二十七八岁。我当时猜测他可能‘嫌’我岁数大,觉得 30+的人水平应该更高”,胡伟(化名)向 InfoQ 讲述自己上一份面试经历。

现在做了技术 Leader 的胡伟似乎也成了当年那个“拒绝”他的面试官。

“现在招聘看简历,如果是 32 或 33 岁以上的,我就不会再看了。因为他们要求的工资待遇比较高,我们创业公司可能承受不了。另一个是好不好管的问题,像这个年纪,一般已做过一些管理岗位,价值观已基本定型了”。

“但每当我直接 pass 这些 30+候选人的简历时,我心里其实还是有一个坎儿的。反射到我自己的经历,也会同样感到不舒服。但这确实是正常现象”。

胡伟的矛盾,反映出了市场的选择。这可能不能简单称之为“偏见”或“歧视”。

不同企业对不同技术岗位有着差异化的需求和成本上的考量。如果一个技术岗对技能的要求并不高,考虑到性价比,企业更愿意少花钱招一个合适的人。如果 30+的工程师还在做基础工作,那与年轻人相比显然不具备竞争力。而那些技能要求高、犯错成本高的岗位,企业会更倾向于花更多的钱找一个有经验的人。

蒋宏飞在招人时发现,其实市场上很缺人,但又有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这并不矛盾。“很多程序员的简历上写着做过很多项目,但真聊起来发现他做的并不深入。行业真正需要的是经验丰富、能实际解决问题的人才”。

从另一个角度看,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也并非全都是坏事。它能鞭策程序员不断提高自己,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国外程序员从不谈中年危机,35 岁退休是中国特色?

与国外相比,国内的互联网公司似乎更崇尚年轻文化。

从平均年龄上看,国内的互联网员工要比国外更年轻。

今年 3 月脉脉研究院发布的《互联网人才流动报告》统计,19 家企业的人才平均年龄为 29.6 岁,其中滴滴算是“最老”的,员工平均年龄为 33 岁,最年轻的是字节跳动和拼多多,人才平均年龄仅为 27 岁。

另据美国调查机构 PayScale 数据,截止 2018 年年底,苹果员工平均年龄 31 岁,谷歌员工平均员工 30 岁,Facebook 和 LinkedIn 员工平均年龄为 29 岁。

值得一提的是,Facebook 是一家极其奉行年轻文化的企业,这家公司简直就是年轻人的天下,年轻就是王道”是 Facebook 的用人准则。

而在脉脉研究院所统计的 19 家公司中,有 9 家公司的员工平均年龄低于或者与 Facebook 持平。其中不乏网易这种 20 多岁的“中年”公司。

图片源自脉脉数据研究院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国内的公司里,似乎很少见到中年的程序员,但国外就能见到很多中年程序员。

有数据为证。

2019 年搜狐科技《中国互联网简史》报告显示,国内近一半的程序员年龄在 25-29 岁之间,其次为 30-34%,占比 24.6%,35 岁-39 岁的程序员占比 6.1%,而 40+的仅占 1.2%。

2019 年,Stack Overflow 对全球(中国参与者较少)近 9 万名开发者的调研报告显示,国外 20-34 岁程序员人数占比最高,35 岁以上的程序员占总数的 25.7% 。

上周,已经退休的 64 岁 Python 之父 Guido van Rossum 因为觉得退休生活太无聊了,而重返职场成了微软“打工人”。前段时间美国一位数据科学家 Gene D’Angelo 在社区表示他已经 74 岁了,从事编程 57 年,至今仍没有退休的打算。

国外 IT 行业对于大龄程序员也有着较高的包容度。此前,同样 60 多岁的 Java 之父 James Gosling 曾自述在求职时感受到的善意“我们虽然不愿意招你这个年龄的程序员,但可以对你特殊考虑”。

而且在海外程序员眼里,中年危机压根并不是一件多么严重的事情。陶建辉此前在美国留学,后又先后在美国 Motorola、3Com 等公司从事技术工作。他介绍,在美国、欧洲的科技公司,无论规模大小,40-50 岁的程序员工作状态非常好,在他们的观念里,程序员并不一定非得带团队,做管理晋升到 CTO、CEO 级别才能证明人生是正常,圆满的。“在美国,从来不讨论 35 岁程序员的问题,美国程序员没有年龄危机,大家只是把它当做一份正常的工作”。

35 岁中年危机,难道是中国特色?

刘洪清向 InfoQ 表示,这种差异与两个国家的 IT 行业的发展历史有关。美国的 IT 行业从上个世纪 70 年代开始发展,而中国差不多晚了 20 年。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国内年长的程序员的数量肯定要少很多,中国四十岁以上的第一代程序员,相当于美国六十岁以上的那一代。

自 1994 年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开始,从 PC 到移动互联网,中国出现了三次大的互联网浪潮,带动国内 IT 行业在最近 10 年-20 年间获得了井喷式增长,程序员数量也迎来爆发。这促使整个从业者群体的年龄结构更加年轻,再加上管理层的“空白”,公司需要有经验的程序员去做管理。

图为华为 1996 年招聘启事,要求所有岗位应聘者年龄在 35 岁以下。图片来源:微博 @程序员的那些事

到这里你可能就明白为什么中年危机会聚焦在 35 岁了。在中国,时代的红利已经让最早的一批程序员(70 后)实现了财富自由,他们用不着焦虑。而随着产业壮大,时代红利渐消怠,80 后成了第一批遇到这个问题的群体。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而更有年龄优势的 90 后,00 后正在快速成长,80 后程序员的焦虑感可能更重。

陶建辉认为,“35 岁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中国的 IT 水平还相对落后,国内在操作系统、中间件、内核软件、数据库等底层技术上与国外差距大,做移动应用的公司较多,软件开发门槛低,甚至有些程序员从培训班出来就能写,对高级人才需求不足。

“中国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家软件公司开发的软件,真正走向全球。如果国内做基础开发的公司越来越多,那可能不会再有 35 岁程序员的问题”。

结语:如何打破 35 岁定律

35 岁定律就像一把高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而不落的状态最“折磨”人。但时间永在流逝,没有人能避免 35 岁的来临。

如果一个程序员随着年龄的成长,每天还只是在重复做着基础工作,那么当 35 岁来临时,危机大概率也会找上门。

如果真的热爱技术,希望在技术领域长期发展下去,就要持续学习,以让自己在技术上有积累,有系统化的理解和认知。如果有志向转型管理,那也要做相应的准备,注意培养自己的管理思维。而对于那些觉得干这行不是特别突出,竞争力相对较弱的普通程序员来说,提早准备 Plan B ,探索第二职业,谋求合适的时机转型 ,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据了解,在美国、欧洲等国家,为减少经验干扰和就业歧视,求职简历上不允许写年龄,也避讳问年龄,涉及年龄是违法行为。这就意味着,求职者全靠作品说话。

对 35 岁以上员工“一刀切”可能会令企业与那些真正富有经验累积的优秀人才失之交臂。我们呼吁,国内互联网科技公司在招聘技术人员时不要太限制年龄,例如在招聘 JD 里不写年龄规定,面试环节尽量不问年龄。就像招聘时不问肤色、种族一样,年龄也应该逐渐避免成为干扰因素。

克服 35 岁现象,除了个人努力突破职业瓶颈外,还需要良好的舆论环境,不要“妖魔化”35 岁。

By 刘燕

NFT的现状究竟如何

2021 年 NFT 市场经过了风驰电掣般的发展,市值从 2 月份中旬的 7000 万美金暴涨至 10 月份的 47 亿美元,涨幅 67 倍,NFT 持有者人数也从最开始的几百人暴涨至目前的 57 万。如此这般的其涨幅与 DeFi 市场市值前 100 项目总市值涨幅一致——指数级上涨。

值得注意的是,NFT 对于加密行业的影响已经不仅仅是一两个加密游戏那么简单,加密艺术更不是天花板,他是更加高阶的生成艺术,也将会与 Web3.0、元宇宙以及 SocialFi 等新生事物发生紧密联系。

探索 NFT 边界:市场现状、发展周期及未来方向

那么,对加密行业而言,NFT 正在经历哪些微妙的变化?NFT 又能否承载得起类似「数字世界文艺复兴」与「进入数字世界大门」这样的美誉?如果 NFT 真的能让我们身处的世界运行逻辑产生变革,那么他的边界又在哪里?

NFT 市场现状

NFTGO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上共流通 12,840,916 个 NFT,市值超过 48 亿美元,30 天参与交易的人数为 11.8 万,有超过 58 万人持有 NFT,巨鲸(持有 NFT 价值超过 100 万美元的地址)数为 560。

探索 NFT 边界:市场现状、发展周期及未来方向

其中 30 天成交量数值最值得关注,目前该数值为 16.6 亿美元,较此前数据有较为明显的下降,减少幅度约为 49%,最大的 NFT 交易网站 Opensea 成交量在 8 月份触及 34 亿美元,9 月份回落至 30 亿美元。

探索 NFT 边界:市场现状、发展周期及未来方向

目前,虽然 NFT 市场仍会出现 CrypToadz by GREMPLIN 近 7 天成交量涨幅为 738% 的现象,但整体数据说明目前 NFT 市场正趋于恢复理性。

在 NFT 项目交易层面,ArtBlocks 单品录得近期售价最高的 NFT 单品,ArtBlocks 系列的 Ringer #109 成交额高达 6,891,017.67 美元,由 0x55Fa 地址六天前购入,该买家钱包中共有 151 枚 NFT,ArtBlocks 占比 9 成以上(144 枚)。

探索 NFT 边界:市场现状、发展周期及未来方向近期售价高达 2100 ETH 的 ArtBlocks 单品 Ringer #109

Art Blocks 是可在以太坊上按需编程生成并存储作品的 NFT 平台,作品内容可包括静态图像、3D 模型以及交互式体验等多种类型。它是创意编码的家园,在以太坊上按需编程生成作品,在区块链上托管生成作品的后续迭代。

Ringer#109 能以如此高的价格成交,说明 NFT 市场正在欢迎「生成艺术」,所谓生成艺术就是指 Art Blocks 这样的,可以通过用文本编辑器、C 语言编译器和以太坊区块链这些最简单的工具,制作的一系列开创性视听作品。

此外,近期 CryptoPunk#4220 成交额为 1,536,775.11 美元,占据排行第二位,排行第三位为 CrypToadz#1519 成交额为 1,506,468.57 美元。

另外两组数据也反映出「生成艺术」正在受到 NFT 市场的极大关注。

首先,市值排名前十项目分别为 CryptoPunks、Art Blocks、Bored Ape Yacht Club、Mutant Ape Yacht Club、Loot (for Adventurers)、My Curio Cards、Meebits、Cool Cats NFT、CrypToadz by GREMPLIN、0N1Force。

其中 Art Blocks 市值 7.7 亿美金,位列 NFT 类别项目第二。Art Blocks 总市值从 7 月下旬的 4500 万美金暴涨至 7.7 亿美金,涨幅 1700%,用时不到三个月。

探索 NFT 边界:市场现状、发展周期及未来方向

其次,观察近 30 天内售价前十的 NFT 单品,他们分别是 Ringers #109 (2100 ETH)、Fidenza #77 (950 ETH)、Chromie Squiggle #4697 (945 ETH)、Chromie Squiggle #7583 (922.5 ETH)、Bored Ape Yacht Club #2087 (769 ETH)、Ringers #220 (750 ETH)、Ringers #621 (700 ETH)、Bored Ape Yacht Club #8135 (550 WETH)、Chromie Squiggle #6339 (485 ETH)、The Eternal Pump #11 (450 ETH)。

其中有 8 款与 Art Blocks 有关,也足以说明 Art Blocks 此类 NFT 作品的受欢迎程度。

探索 NFT 边界:市场现状、发展周期及未来方向

在融资方面,近期大部分 NFT 相关的融资事件发生在 GameFi 领域,近日 GameFi 元宇宙项目 DeHorizon 完成 850 万美元融资,史前题材 RPG 网游 Cradles 完成 12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NFT 编程艺术生成平台 Art Blocks 获 600 万美元融资,True Ventures 领投。

此外,近期加密艺术家 Pak 走进国内投资者视野,值得关注。

Pak 是 Undream 工作室和 AI 策展人 Archillect 的创始人和首席设计师,从事数字艺术创作已经超过 25 年,近一年来不断在 NFT 领域深耕,推出了诸如五件早期作品的艺术品系列 Terminus 等多个系列。今年 4 月份,Pak 还与苏富比合作,进行了为其三天的 NFT 数字艺术品系列「The Fungible」拍卖,成交额接近 1700 万美元。根据 CryptoArt.Ai 数据统计,按个人数字艺术品销售额来看,Pak 在 SuperRare、Foundation、Nifty Gateway、hic et nunc、MakersPlace、KnownOrigin 以及 Async Art 七个平台的销售额超过 5000 万美元,仅次于仅次于超现实艺术家 Beeple (1.4 亿美元)。

那么在 NFT 逐渐回归理性背景下,又该如何评估当下 NFT 市场所处的发展阶段?

NFT 市场正经历怎样的发展周期?

NFT 市场的迅猛发展建立在长时间积累的基础上, Axie Infinity 之所以能够从 2021 年 4 月每天 38,000 名活跃玩家增长到 2021 年 10 月的 200 万,且 NFT 市场交易量高达 22 亿美元,源自于团队从 2019 年以来的潜心开发。

目前,NBA Top Shot 与 CryptoPunk 这样的 NFT 收藏品的历史销售额已经达到了约 6.75 亿美元和 6.57 亿美元,遵循相似的发展路径。

但就观察而言,DeFi 与 NFT 的发展还远未达到成熟的地步。

加密市场的细分领域,包括 DeFi/NFT,其发展过程很可能会像细胞的增殖过程,处于营养丰富环境中的细胞会经历三个阶段的发展,分别是潜伏期、指数增长期、停滞期。在细胞潜伏期,即便供给丰富营养,但促进细胞增殖的辅助因子量会很小,随着细胞缓慢增加,这个过程是细胞增殖的潜伏期。

探索 NFT 边界:市场现状、发展周期及未来方向

随后,随着细胞本身释放的辅助因子量逐渐增加,开始促进细胞的指数级增长,越来越多细胞,彼此之间就会接触并发生化学通信,这又会进一步促进细胞增殖,细胞功能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这一阶段就是细胞增殖的指数增长期。

此后随着细胞数量达到某一个峰值,细胞之间的拥挤反过来又会抑制细胞高速增殖,随着营养被大量消耗,生存空间遭到严重侵占,细胞代谢产物会迅速增多,整个生存环境 PH 值降低,环境开始不利于细胞生长,大量细胞中毒死亡,整个细胞生态进入停滞与衰退期。

回顾 NFT 市场自 2017 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其市值从 1300 万美元到 4000 万美元耗时将近三年(2018 年 1 月份到 2020 年 10 月份),这一过程,相当于细胞增殖的潜伏期。而从 4000 万美金暴涨 47 亿美元,120 倍的涨幅仅用时 1 年(2020 年 10 月份至 2021 年 10 月份),这一阶段就像细胞增殖的指数增长期,虽然当下该阶段有所放缓,但并不会影响 NFT 市场的持续性繁荣。

探索 NFT 边界:市场现状、发展周期及未来方向

另一种猜测是,虽然当下 NFT 市场市值飙涨,但相较于元宇宙巨大的想象空间,NFT 市场很可能仍处于第一阶段的潜伏期,未来将会经历新的高速增长期。最有可能的是,未来我们将看到不止一次 NFT 热潮,NFT 行业将变得更加强大。

就当下 NFT 市场发展来看,NFT 出圈迹象明显,各行各业都在快速接受这个新物种。

NFT 出圈迹象明显

目前,NFT 市场正在涌现更多新的玩法,向各行各业渗透。

5 月份,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制作了博物馆馆长艾克·施密特 (Eike Schmidt) 签名的米开朗基罗的多尼·通多 (Doni Tondo) 的数字副本,并以 170,000 美元的价格出售。画廊还计划为其他作品制作类似的 NFT。

NFT 也正在渗透到时尚行业。6 月,时装品牌 Gucci 通过佳士得为庆祝其成立一百周年,以 25,000 美元的价格售出其首个 NFT。6 月,迪士尼旗下最火的 IP 之一,也是美国最成功的漫画公司漫威宣布计划通过与数字收藏品平台 VeVe 的合作,推出蜘蛛侠版本的 NFT。7 月,时尚品牌 Dolce & Gabbana 与数字市场 UNXD 合作,宣布推出名为 Collezione Genesis 的数字 NFT 设备系列。8 月份,法国奢侈品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在其创始人诞辰 200 周年纪念日上线一款手机游戏《Louis:The Game》。

NFT 与元宇宙与 GameFi 的链接正在变得越来越紧密。在 NFT 市场中,5 月份,游戏巨头 Atari 在 Decentraland 建立了一个虚拟赌场和游戏中心。在 7 月,《行尸走肉》系列的世界出现在沙盒中。

快消品版块也在与 NFT 发生关系。6 月份,啤酒制造商 Stella Artois 在 ZED RUN 平台上发布了 50 匹独特的 NFT 马匹用于数字赛马。出售马匹的资金用于支持受封锁影响的欧洲的酒吧和餐馆。

7 月份,来自耶路撒冷的拉比(犹太人的特别阶层,主要为有学问的学者,是老师,也是智者的象征)乔纳森·卡拉斯和布鲁克林启动了 NFTorah 项目。用户可以购买 Torah (犹太教圣书) NFT 之一——所有利润将用于创建要发送给犹太社区的实体文本成交量轴。现在,作者将开始销售与手写托拉成交量轴中的单个字母相关的 NFT。这些成交量轴是手工制作的,售价高达 50,000 美元。

在围绕 NFT 行业进行下一次炒作之前,我们需要为不可替代的代币找到更多经过验证和可持续的用例。春季泡沫主要出现在收藏代币和绘画领域,但该行业拥有巨大的应用市场:数字房地产、游戏、音乐、工作流等。

9 月份,Element 官方推出 More Loot Tools,可预先查看文本信息一键铸造 Mloot,More Loot Tools 功能主要包括:可预先查看文本信息一键铸造 Mloot,无需查看繁琐教程;实时查看文本信息,稀缺捡漏必备;可领取编号查询,避开已铸造的编号。

你在哪里可以交易 NFT?

目前有数十个平台提供买卖 NFT,但就目前而言,最值得信任与最受欢迎的 NFT 交易平台非 Opensea 与 Element 莫属。其中 Opensea 是全球最大的 NFT 交易市场,Element 是数十家 NFT 交易品台中成长较快,创新性较高的平台。

那么,如果 NFT 市场按照当下路径发展下去,他会为我们的行业带来怎样的改变?

NFT 最终会为加密产业带来什么?

NFT 的边际是什么?或者说 NFT 最终会与哪些概念结合并推动加密产业发展?

探讨 NFT 未来发展,Web3.0、元宇宙以及 SocialFi 是必须要提及的。

互联网进化依照 Web 1.0——Web 2.0——Web 3.0 的路径不断进化,Web 3.0 是互联网发展的终极形态,用户可以参与投票、参与分红,实现开发者与使用者的良性互动,用户既是使用者,又是维护者。SocialFi 是在 Web 3.0 下的社交网络, 在 Web2.0 环境下,创造了无数互联网财富奇迹,如腾讯、Facebook 市值数以万亿计,但用户并未从这样的增长中获利,而基于 Web 3.0 的 SocialFi 或许会改变这些形态,也会对传统社交产生深刻影响。

今年 7 月份,扎克伯格表示要将 Facebook 打造成元宇宙公司的原因,扎克波卡认为希望在未来用 5 年左右的时间,将 Facebook 打造为一家元宇宙公司,这是移动互联网后的一次新变革。元宇宙将是一个实体互联网,并且由许多参与者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共同运营。

关于元宇宙,10 月 12 日,a16z 合伙人 Chris Dixon 在推特上表示,NFT 是能让用户真正拥有并通过互联网随身携带的虚拟商品,使用 Web 3 钱包和 NFT 被广泛接受可能会要一段时间,这当然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你个人不喜欢虚拟商品,其实没关系,但很多人都喜欢,包括我在内。有社区用户回应称,一旦解决了电力消耗问题,虚拟知识市场就将发挥作用,Chris Dixon 还回应指出,在权益证明(PoS)网络中电力消耗是非常小的。

探索 NFT 边界:市场现状、发展周期及未来方向

以上都说明元宇宙对未来互联网的重要作用。

NFT 将会为这些产业带来巨大的用户流量,进而推动当下互联网产业发展。

当下,NFT 已经成为非加密原生用户进入 Crypto 领域最直接与最简单的工具,诸如腾讯、阿里、网易发布的 NFT 艺术品,严格意义上都属于加密资产范畴,用户在参与竞拍抢购过程中,已经实质上已经接触了加密资产,根本原因在于 NFT 收藏和交易要比金融活动直观的多,人们不必像参与 DeFi 那样,去理解复杂的流动性方案与 DeFi 产品之间的借贷关系,可以说 NFT 的简单与可见,让非加密圈用户快速接触加密资产。

类似 Opensea 与 Element 这样的 NFT 交易市场将会为 NFT 市场提供强大的流动性支持。

尽管 NFT 未来可期,且想象空间巨大,但当下 NFT 仍然要解决它面临的困难。例如在法律层面,目前尚不清楚 NFT 持有人究竟拥有什么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拥有版权,在多大程度上遵守版权法,以及 NFT 是否不会引起监管机构不必要的关注。例如,一些艺术家和内容创作者抱怨他们的作品被盗并作为 NFT 出售。不过这些问题不大可能成为 NFT 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至于 NFT 未来究竟会发展到哪种形态,我们拭目以待。

By Akon

区块链有可能变成金融基础设施吗

区块链技术发端于 2009 年开始的全球数字货币浪潮,但对金融的影响却已远远超出数字货币领域。从根本上讲,它创造了一种新型的价值登记和交换技术,是账本技术继电子化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如果说证券无纸化、电子化业务处理是信息技术带来的第一次金融基础设施革命,那么证券数字化、去中心化业务处理则将可能是信息技术带来的第二次金融基础设施革命。

信息技术进步与证券无纸化、电子化发展

世界上可查证的最古老股票由荷兰东印度公司在 1606 年 9 月 9 日发行。它印在纸上,上面有投资人名册、发行人、金额等信息,还有相关人员的签名。这是股东权益的一纸契约,立字为据。

纸质证券的缺点在于,证券交收需要纸质移动,涉及印制、储藏、运输、交付、盖章、背书等一系列操作,步骤多,流程长,效率低。随着证券交易量迅猛增长,纸质证券交收越来越力不从心,终于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爆发了证券史上的纸质作业危机(Paperwork Crisis)。1968 年,纽约证券交易所日均股交易量 1600 万,是 1950 年的日均 200 万股的 8 倍。缓慢的交收处理导致大量订单未能及时交割。纽约证券交易所不得不缩短每日的交易时间,并在每星期三休市一天,以处理积压的纸质文件。

为解决纸质作业危机,欧美证券业建立了中央证券存管 (Central Securities Depository,CSD) 制度和证券名义持有制度,通过多层级的第三方簿记形式,实现纸质证券的非移动化交割,使证券交收效率大幅提升。但证券仍以纸质为主,与纸质证券有关的成本、风险以及效率依然存在。

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计算机存储和通信成本大幅下降,证券无纸化方真正成为可能。证券从发行环节开始,就可用电子账簿记录代替纸质凭证,全业务流程采用高效的电子化处理。1989 年,澳大利亚开展证券无纸化改革。1992 年、1995 年和 2001 年,英国先后发布三份《无纸化证券法》,开展证券无纸化改革。其他国家还有芬兰、挪威、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我国资本市场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建立时也实现了证券全面无纸化,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革命」

传统金融基础设施框架中,中央证券存管(CSD)、证券结算系统(Securities Settlement System,SSS)、中央对手方(Central Counterparty,CCP)、支付系统(Payment System,PS)所提供的证券登记、清算、结算功能,均采用第三方簿记形式,由 CSD、SSS、CCP、PS 等中心机构在中央服务器上对证券账户或资金账户的余额计增计减,从而完成证券和资金的转移。

而在基于区块链的金融基础设施框架,钱包地址取代了账户,客户无须在特定的中心机构开户,其私钥在本地生成,然后从中导出公钥,再变换出钱包地址,相当于自己给自己开账户,这是首要不同。其次,分布式账本取代了中心账本。每个客户都有一个账本,大家一起共有、共享账本信息。账本就像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公开、透明、可追溯。而且所有人都可参与记账,成为记账人。再次,在价值形式上,未花费的交易输出(Unspent Transaction Output,UTXO)取代了账户余额,这是经公众一致同意后的价值索取权,而不是第三方账簿记录的数目。最后,在解决价值转移的「双花」问题上,共识算法取代了第三方背书,它利用经济激励相容设计,解决了在没有可信中间人的情况下的造假问题。

在纸媒时代,证券的形式是纸质凭证,立「字」为据;在电子化时代,证券无纸化,以「第三方电子簿记」为据;在数字时代,证券的形式则是可信数字凭证,立「数字」为据,我们可称之为「数字证券」。它不依赖第三方,数字证券分布式账本本身就是 CSD、SSS,是天然的交易报告库(TR),甚至可以是 PS。除证券登记结算,还可应用智能合约技术,在数字证券分布式账本上将目前的证券交易和 CCP 的业务逻辑编成代码,用算法实现,从而在链上直接开展去中心化资产交易和中央对双方清算。这是全新的可以集证券交易、CSD、SSS、PS、CCP、TR 为一体的金融基础设施。

目前还很难论断,基于区块链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是否一定比传统的金融基础设施更具有优势,至少在性能方面,争议不断。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中心模式的金融基础设施技术方案。在某些方面,它的优点显著。

如系统的抗攻击性和稳健性。当发生节点故障时,只要共识算法所必需的节点能够运行,则区块链系统的可用性不会受到影响。无论系统宕机时间长短,验证节点都能够恢复。相比于中央服务器的单点失效风险,区块链系统更具有优势。近年来,因黑客攻击或技术故障,交易所交易系统宕机时有发生,如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东京证券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孟买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交易所等。最严重的一次是 2020 年 8 月新西兰证交所连续 5 个交易日遭遇网络攻击,交易多次被迫临时中断。而完全开放和裸露的比特币网络系统自 2009 年运行至今尚未因网络攻击而宕机,高度稳定。

又如系统的开放性和普惠性。传统的金融基础设施不仅封闭,而且分割,以邻为壑,信息交互效率低,成本高。基于区块链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则不受传统账户体系和封闭网络限制,具有更强的金融普惠,并可以在同一个网络连接各方主体,集成各项金融基础设施功能,具有统一、无缝、泛在、普惠的特点。它可以在零售、跨境、场外等分割程度较高、痛点比较显著的场景发挥积极效能。

基于区块链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构想

基于区块链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已经引起证券业的广泛关注。比如,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计划采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系统取代现有的电子结算系统。瑞士证券交易所提出了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资产交易所(SIX Digital Exchange, SDX)。美国证券存托与结算公司(Depository Trust and Clearing Corporation, DTCC)开展了基于区块链的证券回购交易后处理试验。德国的国家区块链战略则提出从数字债券入手,推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证券发行和交易。但与如火如荼的全球数字货币浪潮相比,证券业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与探索略显冷清。

姚前:分析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构想及进展

应该说,在证券业,基于区块链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探索才刚开始。应该如何建设?不同证券品种的技术方案如何设计?相应业务流程和操作如何开展?关键点在哪?在具体场景如何发挥区块链技术的积极作用?传统金融基础设施机构是否将不复存在?新的角色是什么?新型金融基础设施的风险点在哪?应该如何对其进行监管⋯⋯这些问题还模糊不清。为此,需要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框架指导基于区块链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的实践探索。本部分提出基于区块链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的基本框架构想。

姚前:分析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构想及进展

DLT-CSD 账本

作为新一代价值登记和交换技术,区块链技术最有可能在证券登记结算领域率先得到应用。即保持证券交易和清算流程不变,前端依然由证券交易所负责交易,中央对手方(CCP)负责清算,而后端转化为基于区块链的证券登记结算系统(简称「DLT-CSD」)。此为基本框架。基本框架对现有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格局的改变较小。DLT-CSD 账本至少可包含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商业银行、证券发行人(上市公司)、投资者、中央银行、证券监管部门等 8 类节点,具有与传统 CSD 完全一样的金融基础设施功能,只是在实现形式上发生了根本变化。

证券存管与证券账户

证券持有人持有的证券,在上市交易时,应当全部存管在 CSD。在传统 CSD 模式下,CSD 为每个投资者开立账户,证券存管后投资者所持有的证券权益体现为其在 CSD 账本上的账户余额,而在 DLT-CSD 模式下,传统证券账户则变成了钱包地址,证券相应地变成在分布式账本上存储的加密数字资产。加密数字资产指向投资者的钱包地址,只有投资者的私钥才能打开。私钥非常隐秘,本地通过椭圆曲线算法,从中导出公钥,再做两次哈希运算,然后做一个数据的编码整合,产生一个长位数,就是钱包地址。

证券登记结算

证券登记是对证券持有情况的认定,包括初始登记、变更登记(即证券结算)和退出登记。先谈变更登记,传统 CSD 通过账户余额增减的形式记录证券的归属及变动,而在 DLT-CSD 账本,数字的流转就是价值的流转,数字化的证券直接点对点流转,不依赖第三方中介机构。具体流程是:付券方先获知收券方的钱包地址和公钥,用对方公钥对证券划转报文进行加密,然后用自己的私钥签名,进行全网广播。全网收到证券划转信息后,共识验证这一证券划转报文是由哪个地址发出,想划转到哪个钱包地址,最终收券方用自己钱包地址的私钥解开证券划转报文,获取证券。

对于初始登记和退出登记,为了保障公开发行、证券登记等相关监管政策的落地实施,DLT-CSD 可采用双重签名机制。也就是说,只有经过证券发行人、证券监管部门和公证人中的两方签名之后,证券发行人才能发起初始登记和退出登记。而交易过户或非交易过户发起的变更登记,则可不经证券监管部门和公证人签名。

集中交易过户不改变现有交易后结算业务链条,交易订单经 CCP 清算后,发送至 DLT-CSD 账本,由结算参与人签名确认,并向 DLT-CSD 账本提交证券划转指令,以进行变更登记。DLT-CSD 系统与 PS 系统之间则通过券款对付机制(后续将详细阐述),实现证券结算和资金结算的原子性和最终性。

公司服务

传统 CSD 为上市公司提供的服务包括证券持有人名册查询、权益派发、网络投票服务等,而在 DLT-CSD 的环境下,这些服务可交由智能合约自动执行。证券发行人作为账本节点,自动获得证券持有人的名册;同初始登记一样,证券发行人通过双重签名机制,进行股利发放等权益派发;由于分布式账本身就是一种投票系统,因此可在 DLT-CSD 账本上直接开展网络投票。

结语

数字化技术手段下,基于区块链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可行而且可控,监管也更加精准,因此它是规范的。区块链账本不易伪造,难以篡改,且可追溯,容易审计,所以它是透明的。它使金融服务更加自由开放、更有活力,而且它还基于可信技术,容错性强,更有韧性。因此,它是符合「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五大标准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潜力无限,前景可期。

By 姚前

注册海外公司炒币靠谱吗

多方监管加大力度打击下,虚拟货币产业链集体外迁。目前,大部分矿圈公司已搬至海外,多个头部交易所也表态将退出大陆市场。但阳光之外仍有阴霾,个人买币业务被头部交易所表态清理后,目前不少币民竟注册海外机构,以此身份参与币圈现货甚至杠杆合约交易,这个游走在法律红线地带的市场,究竟如何操作?背后有何风险?未来又如何规范?

个人买币竟注册海外机构操作,支付数千元3天内可下证

虚拟货币市场仍在蠢蠢欲动。其中一大表现是,继各大币圈交易所宣布清退个人用户交易行为后,目前不少币民正在试图通过海外注册公司的形式,以企业身份参与币圈现货甚至杠杠合约游戏。

先注册海外公司然后再对接交易所开设企业认证,这背后已经形成了一条环环相扣的灰色产业链。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已有专门的第三方代注册公司,仅需提供个人身份证和空白纸签名等资料,支付数千元,就可以在1-3天内完成海外公司注册。

正如10月18日,北京商报记者在淘宝上搜索“海外注册”等关键词就发现,包括“美关系视觉旗舰店”“典音旗舰店”“尊荣蒙娜旗舰店”等十余家店铺均明码标价可代办商标注册、海外账户和公司注册等,价格在千元之内。

其中,北京商报记者以“炒币业务”咨询了其中一家店铺,客服很快便向记者介绍了业务办理人员,据该业务员告知,近段时间业务量激增,大部分是有炒币需求的客户,主要是注册海外公司进行KYC(知晓你的用户)认证。

“经常有客户在认证中不清楚资料怎么上传,我们也可以进行辅助,主要是先注册海外公司,然后用海外公司主体认证。”该业内员轻车熟路地介绍道。

北京商报记者从该店铺介绍获悉,其可为用户代办理英国、美国、bvi(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日本、韩国、法国、泰国等20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公司注册,下证时间1-3天,公司注册价格在1200-28800元不等。

炒币其中,前述业务员着重向记者推荐了bvi公司注册流程和优势, 其称bvi的国际业务公司法与税法中,特别为英属维京群岛以外的投资人设计了一套非常灵活与具有弹性的制度,因此被列为世界上的租税天堂。

在记者表示有意注册后,前述业务员进一步告知了注册海外公司需要提交的资料,主要包括注册英文、注册资金(5万美元默认)、经营范围、董事姓名、占股比例、身份证号码、身份证地址以及身份证和空白纸签名等注册信息,并告知“bvi公司注册为认缴制,可不用验证出资资本”。

“确实现在很多炒币大户都在计划注册海外公司,成本大概在3000-3万元人民币不等,含金量比较高的是bvi,一般是注册公司后再联系交易所开设机构账户,实际上现在交易所也对此呈现拥抱态度。”一币圈从业人士向记者坦言道,大部分交易所其实并不会真正清退个人用户,只是为应对监管做出的一些规避动作,对于一些机构账户交易所甚至会开设专属API(应用程序接口),不过对于其持有资产也有一定要求,一般要求50个比特币左右。

对于注册海外公司参与交易一事,北京商报记者进一步向交易所进行求证,并得到了肯定答复。以一家头部交易所的回复为例,其表示“若用户需要海外账户,需要用户使用海外的有效证件进行认证使用,且目前平台支持企业认证的用户进行法币交易”。

炒币比特币期货ETF推动价格回升,市场盲目逐利背后风险高企

炒币成瘾的币民不惜成本注册海外公司,阳奉阴违的交易所表面退出实则暗度陈仓,难点重重的币圈整治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利”字。

近几日,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价格再度回升,币圈市场情绪再次点燃。10月18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比特币于10月16日涨破63000美元,成为历史第二新高。截至10月18日12时15分,比特币最新报价62015美元,一周内涨幅7.8%,年内涨幅447.54%。

炒币

对于此次上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广州数字金融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比特币此次上涨主要是由于比特币期货ETF即将推出,在期货交易的早期,会有被动买入标的物的需求,所以比特币预期将出现买盘,推动上涨。

“比特币ETF获批一事确实刺激了整个币圈。” 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肖飒同样认为,此次比特币上涨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的相关政策变动。 10月15日,纳斯达克官网显示,已经批准Bitcoin Strategy ETF申请的ProShares比特币期货ETF上市,将在NYSE Arca交易所交易,代码为BITO。同日,美国证监会SEC也批准了该只比特币期货ETF。至此,美国首个被批准的比特币ETF期货已经准备就绪,因而也直接推动比特币一路大涨。

尽管比特币多头情绪再占上风,但币圈交易风险仍不可忽视。易观高级分析师苏筱芮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通过海外机构参与币圈交易,表明这些币民仍存有较强的投机心理。

但需要注意的是,海外机构亦存在重重风险,一是海外机构主要在海外经营,易与国内投资者产生信息不对称;二是这些机构,包括熟人推荐的相关机构鱼龙混杂,不排除不法分子混迹其中,故意损害币民利益甚至实施诈骗。

事实上,北京商报记者多方了解到,目前确实仍有不少自称海外的币圈项目方仍在三四线甚至更为下沉市场宣传涉币业务,鼓动一些对金融缺乏风险意识的群众进行投资,但最终投资者却沦为受害者。

另从法律的角度,肖飒同样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国内币民通过注册海外机构形式参与币圈交易并不能有效阻止有关风险。仅就刑法风险而言,如果国内币民仍然在国内进行币圈交易,则根据《刑法》的属地管辖原则,只要该行为构成犯罪,就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即便币民在国外参与交易,那么根据属人管辖原则,仍然有刑事责任风险。

“现在市场上就有相关机构没有做好善后工作直接跑路或终止交易,这种情况下无疑给此前参与的用户带来了巨大损失。”肖飒提醒道。

涉币业务乱象不止,C2C方式交易有待加强治理

币圈市场乱象重重。尽管一波接一波的币圈机构宣布清退国内用户,但看似大潮退去,实则不少暗流逆行。

前述币圈从业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尽管大部分矿机转到海外,但仍有少部分以太坊显卡矿机伪装成服务器机柜,被放进了数据中心;尽管部分头部交易所在做个人炒币业务清退,但目前大多交易所业务不受影响;尽管项目方迁移海外,甚至试图转型,但仍有少部分仍在国内下沉市场寻找机会。

在苏筱芮看来,监管高压下,币圈乱象主要还是变相或绕道监管继续开展涉币相关业务。对于炒币个人,她指出需明确炒币投机行为不被政策所支持,炒币所致的损失风险等后果自负,对于后续监管,仍需加大对涉币机构的监测与关注。

对炒币个人而言,肖飒建议,关键还是需要事前谨慎投资,了解现在国家的政策,仔细审核欲参与的项目或交易是否有违法风险,同时若发现已经参与的项目或交易存在违法违规风险,则应及时退出。

另对后续监管,肖飒则指出,一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宣传,让个人树立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以减少国内个人参与违法违规交易或项目的情形;另一方面,对于此前的交易平台或机构,应当关注其动向,了解现在的交易模式,以洞察和监督可能的风险点。

“私底下通过C2C和跨境C2C方式交易,当前还没有高压治理,属于灰色地带,但未来随着监管的深入,包括退出存量、禁止增量的政策推进之后,最终也会涉及到比特币底层的C2C交易。后续监管收紧,只是时间问题。”盘和林进一步称,在监管上尤其是对境内交易,要杜绝金融机构参与到比特币交易链条甚至对比特币交易提供支持,对于明显的C2C交易,可以数字技术进行实时监控,来监管虚拟货币交易行为。

By 北京商报

Filcoin挖矿逐步退出中国大陆

FIL 挖矿也要逐步退出大陆了。
之前很多人还对此抱有幻想,打击比特币挖矿的时候,说只是打击比特币,没说打击所有虚拟币,所以以太坊、莱特币、达世币等品种可以继续挖。
后来文件说虚拟币挖矿高能耗,又幻想说这些机器都是电老虎,吃电厉害所以被打击,FIL 这种在 IDC 机房里的低能耗挖矿不受影响。

在多省清退比特币矿场后,打着“IPFS”(分布式储存)的名义而落地的硬盘挖矿项目依然潜伏在各地的数据中心之中,包括虚拟货币项目Filecoin和Chia等。

  与比特币等以算力验证产生虚拟货币的技术路线不同,硬盘挖矿以储存空间验证为主,在挖矿过程中,“硬盘挖矿”占用了极大的储存空间,至7月30日,FIlecoin全网的有效算力(储存空间)占到了8.259EiB,Chia的全网储存空间则达到了31.45EiB,两者总计占用了近40EiB的储存空间。

  40EiB是什么概念?一个对比是,2020年11月,百度网盘曾经公布其用户数据的储存总量已经突破1000亿GB(约93EiB),这是其从2012年运营起8年发展的结果,而上述两种虚拟货币的验证储存空间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即达到了超过4成的比例。

  “这些储存空间记录了一大堆毫无用处的信息,基本没有任何有效信息”,一位曾经为File矿池提供过硬件设备和技术服务的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表示。

  上述人士在2021年上半年为FIL矿池提供了3000台服务器以做数据封装,该人士介绍,中国是上述两种虚拟货币矿池算力集中的区域,而与比特币的矿场不同,Filecoin用电量较小,但对机房环境要求较高,因此多以租用各地的数据中心机柜的方式存在,因此也更加隐蔽。

  此外,硬盘挖矿中存在的资金盘现象也颇被关注。与比特币不同,FIL在激励机制上设置了抵押挖矿的模式,即挖矿前需要先购买FIL币作为质押,挖出来的币则一定的时间周期才能逐一“解禁”,一位虚拟货币投资人士表示,这一模式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资金盘模型。

  目前,国内的比特币矿场已逐一清退,监管之下,硬盘挖矿矿场清退还远吗?

  币价走低,储存空间还在涨

  2020年10月,Filecoin正式上线,也带动了“硬盘挖矿”概念,此后多种硬盘挖矿币逐一上线,凭借着2020年至2021年上半年虚拟货币的一轮行情而收到普遍关注。

  在今年4月FIL币达到了币值的最高峰,此后便一路走低,目前仅为高峰状态币值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余主打IPFS的虚拟货币也随着整个虚拟币市场行情的走低而迎来普跌,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在“挖矿”端的投入并不见少,在今年4月币价走低后,储存空间仍然处于增长区间。

  在7月初,Filecoin和Chia全网所占用的储存空间近36EiB,至7月末已经上涨至近40EiB。

  快速的增长对硬件市场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上述设备技术服务商算了一笔账,以7月初的近36EiB储存总量计算,按平均一台服务器320T容量估算,存储这些数据至少使用了12万台存储服务器,生成这些数据使用了1万5千台高性能计算服务器,占用了近2万个IDC机柜。“大量的挖矿需求造成从年初开始服务器核心配件CPU,内存,硬盘价格大幅上涨,并且缺货。连带造成服务器整机价格上涨,交货延迟,”上述服务商表示。

  一位硬件设备销售商对经济观察报表示,硬盘的价格在今年上半年经历了快速上涨,直到近两个月才逐渐稳定下来。其认为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疫情对全球供需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即硬盘挖矿带来的需求增长。

  全球最大的硬盘、磁盘和读写磁头制造商希捷公司此前发布了截至7月2日的2021财年Q4财报,当季营收30.1亿美元,同比增长20%,环比增长10%,而净利润达到了4.82亿美元,同比大涨190%、环比增长47%,毛利率也扩大到了29.4%。希捷方面称在第四财季期间,去中心化存储区块链Chia币挖矿潮带动了硬盘市场需求,约占本季度bit总出货量中等个位数百分比。

  与比特币产生的大量二手显卡不同,由于存在“P盘”等技术流程,挖矿后的二手硬盘在市场上流通的难度更高,价格也更低。

  此外,尽管在电力消耗要低于比特币的挖矿方式,但硬盘挖矿依然带来了大量电力消耗,上述供应商算了一笔账,按平均每台服务器功率500W估算,以36EiB储存总量计算的13万5千台服务器每年耗电近6亿度,托管的IDC机房配套用电近3亿度,年总耗电量9亿度。

  在耗费了大量储存空间和电力资源后,最终形成的只有近40EiB的“垃圾数据”,“这些数据没有任何用处,只是为了获得奖励而产生的”,上述供应商表示。

  技术隐蔽下的“资金盘”

  比特币的挖矿过程会消耗大量电力,因此其矿场也主要集中在风光电资源丰富的四川、内蒙古地区。但硬盘挖矿并非如此,多位投资过硬盘挖矿项目的人士表示,很多硬盘矿池在东部地区,甚至包括华东、中部的一些核心城市的IDC机房之中。

  一位投资者表示他曾经考察过一个Chia项目,位于长沙市的一处机房,按照当时矿池销售人员的介绍,如果成功签订订单,还可以报销往返机票,甚至购买算力多,还有诸如赠送特斯拉汽车等促销活动。

  上述供应商表示,Filecoin对于机房环境、带宽要求较高,所以一般都以在IDC机房内租用机柜的形式建立,也因为如此,所以其隐蔽性较好,目前还未出现大面积的关停。

  硬盘挖矿的隐蔽性并不仅仅在于所处的位置,Filecoin等项目均以“IPFS”为概念,在技术的包装下,硬盘挖矿被包装为类理财产品进行销售,经济观察报获得的多份宣传资料中均多提及算力能够产生的币数量以及其收益回本周期。

  “但实际上,由于数字货币市场此前整体的下滑,硬盘投入回报周期在不断延长,遥遥无期”,一位硬盘挖矿的投资人表示。

  由于技术特性和投资门槛较高的限制,Filecoin等虚拟货币普遍采用了矿池的方式进行投资,即将矿池内的储存里以分拆打包的形式进行出售,并承诺回报周期,因此投资人的投资金额并不直接对应特定的硬件设备,而整个“算力池”也变成了“资金池”。

  “Filecoin整个机制设置非常巧妙,它有质押机制,意味着要挖矿先要先期投入一部分资金作为质押,此外,挖矿的收益也并非一次性支付,而是在一定时间周期内逐渐支付,从机制设置天然的可以沉淀下很多的资金”,上述供应商表示。


现在靴子终于落地,所有品种的矿工们都没什么好幻想的了,还是面对现实吧。
根据最新消息,目前国内头部的 FIL 厂商已经开始被约谈,要求清退。
所以接下来,大家会看到各大厂商们对于监管政策的表态。
相较于比特币以太坊等矿机需要搬运出海而言,fil 有些不一样。
目前大多是通过备份数据+迁移机器的方式在从大陆撤退。
备份数据是为了不触发惩罚机制,而迁移机器目前大多搬到了香港。
所以除了厂商成本增加之外,矿工暂时没有什么损失。
经此一役,大陆与矿圈已经没什么关系了。
首先矿场活不下去了,因为政策直接打击挖矿企业。
其次市场也没有了,这种情况下,谁还敢逆流而上去买矿机?
基本上来讲,大陆没有矿工的生存土壤了。
一个时代结束了。
今天下午在跟一个朋友聊 FIL 政策的时候,他表示监管是不是要考虑下 FIL 惩罚机制的问题,估计不会轻易下决策。
良心哥笑了笑说,你看到教培行业了吗? 还记得今年上半年,整个矿业如火如荼,甚至有从业者开始宣称,今年是挖矿元年,全民挖矿时代即将到来。
而短短半年之后,一切戛然而止,仿佛没有发生过一样。


但一个时代,才刚刚开始。
空投骗局卷土重来
再说两个紧急的事情,就在昨晚,良心哥接到了两起空投骗局的爆料。
第一个跟之前良心哥曝光的 BTT 假空投很相似,一起来看下:FIL 挖矿未能幸存,中国从此再无矿业!

FIL 挖矿未能幸存,中国从此再无矿业!
简单就是来说,通过高额收益吸引用户去点击链接,并且给到授权。
FIL 挖矿未能幸存,中国从此再无矿业!
而当你给到授权之后,就相当于交出去了转账权限。 这个粉丝从给授权到被盗币,期间只用了 4 个小时。 损失金额,3 万多 U。
FIL 挖矿未能幸存,中国从此再无矿业!

FIL 挖矿未能幸存,中国从此再无矿业!
这种盗币团伙一般都是在国外,你甚至没法定位到他们是谁。
目前来看,只能认栽。
当你不了解这背后的原理,又不想当这样的冤大头,请你仔细看看良心哥在 7 月份和 8 月份的这两篇文章:
别他吗撸 BTT 空投了!看看你的币还在吗?
现在的币圈人不叫韭菜,叫鱼苗
另外一个盗币案子,手段则比这个要高明。
一方面是做了个假的金色财经快讯,另一方面则是在签名上做了手脚。
FIL 挖矿未能幸存,中国从此再无矿业!

FIL 挖矿未能幸存,中国从此再无矿业!
FIL 挖矿未能幸存,中国从此再无矿业!

FIL 挖矿未能幸存,中国从此再无矿业!
后来受害人也请教了技术咖,人家说有一种签名是不能给的,如下:
FIL 挖矿未能幸存,中国从此再无矿业!

FIL 挖矿未能幸存,中国从此再无矿业!
在这个被盗案中,受害人被盗取了 14 多个以太坊,损失惨重。
所以在最新的两个案件中,良心哥要告诉你们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他吗的那么傻逼呼呼的相信优质空投会送到你面前来。
现在薅羊毛的玩法已经变了,真正的优质大毛自己能薅到就不错了,空投是有门槛的,你得翻墙、得钱包交互、得做安全隔离,还不一定能撸的到。
现在这种又是知名项目,又是规则简单,而且还带邀请奖励的,就差你把钱包授权给他了。
jst 有没有空投,你自己不会去看一看问一问吗?
一看有空投就觉得是优质大毛不能错过,一看优质大毛就精虫上脑,一精虫上脑就点链接进去,一点进去就他吗无脑授权,一授权就开始质押撸空投。 几个小时之后你会发现,你一根毛都没剩下。 脑子很有用,但你真的有吗?
没脑子就不要他吗的瞎操作。
第二,自动屏蔽波场系的空投。
无论是之前的 BTT 还是本次的 JST,都是波场链上的代币,原因很简单,因为波场链上的 U,是目前适用范围最广的稳定币,所以他不会去搞你以太钱包、bsc 钱包,因为里边可能都是垃圾币,但你的波场钱包里,有 u 的概率很高。如果再看到波场上有空投,直接当骗局处理,绝对不会错杀一个。 不要抱着侥幸心理觉得会错过优质大毛,
我就问你是本金重要还是空投重要?
第三,具备一点常识。 不要轻易给来路不明的链接、dapp 去授权。 不要在有风险提示的时候还去签名。
你相当于把银行卡和密码都告诉人家了,人家不盗你的币才怪呢。
如果真的是忍不住想撸空投,起码在撸之前求证一下,多问一问。
去看看项目方的官方媒体有没有活动,去问问群友知不知道这个活动。
问人一句话,能掉一块肉?
真不知道该问谁的,你们不认识我吗?
来我公众号里发消息留言又不要钱,你们发的消息又不是不回,咋就这么金口难开呢?
非得等到币丢了再哭哭啼啼的来问该怎么办才舒服是吗?
现在的骗子越来越坏,之前还是骗、割韭菜,现在都直接改偷改抢了,你辛辛苦苦攒的币,可能因为一次点击授权直接就被清零,这种情况我经历过,我能体会当时那种绝望和无助,所以不希望你们也再被盗币。
攒点币不容易,好好珍惜,别瞎折腾。骗子们不眠不休 还记得之前碰瓷我们的绿洲学院吗?
今天又换马甲重来了,这次改名叫做方舟讲堂,在一些大 V 的号里做了投放,之前的林晨,这次改名叫韩飞了,又是要开始讲课,然后骗人到杀猪盘里收割的套路。
FIL 挖矿未能幸存,中国从此再无矿业!
文案跟之前的也没什么区别,再次提醒大家,不要上当受骗。
目前正值多事之秋,境外的骗子已经开始忍不住群魔乱舞了,良心哥只希望大家能够看清这些骗局,不要产生无谓的损失。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为什么要去便宜这狗骗子呢?

By 币圈的良心

比特币期货 ETF和现货 ETF 有什么区别

近期行情可谓跌宕起伏,二级市场自 5 月中下旬的大幅度调整后,近期又独立于美股行情,逼近历史新高。而近日 Bloomberg 一则「SEC 不会在截止期前拒绝比特币期货 ETF」的消息无疑点燃了整个市场,本文就来简单聊聊比特币 ETF。

传统市场有哪些用于追踪比特币的产品 ?

金融市场目前常见追踪比特币的投资形式主要包括 :ETF、ETN 和 OTC 市场

ETF 全称为 Exchange-Traded Funds,即可以在交易所(如纽交所、纳斯达克交易所)交易的指数基金。目前已通过比特币 ETF 的有加拿大 Purpose 和 3iQ 等。

ETN 全称为 Exchange-Traded Note,是一种可以在交易所交易的债券 (Note)。它是券商或者银行发行的到期时支付所追踪相关资产回报的凭据,VanEck Vectors 的 VBTC 就是一个标准的 ETN 产品。

ETP 全称为 Exchange-Traded Product,是可以交易的 ETF 类型产品。这个产品类似于 ETF,欧洲 21Share 的 ABTC 就是一个 ETP 产品。该种类规模很小,不作拓展讲解。

Trust 信托 / Fund 基金,最有名的莫过于灰度 Grayscale 的 GBTC 产品。此外比较知名的还有 CoinShares。这里要指出的是,比特币信托是由于历史原因成为信托,并非其设立初衷。

灰度信托前身是一个正在申请 ETF 过程中的基金,但由于之前没有被 SEC 批准为 ETF,所以转为了信托。它本质上是一个并不能在交易所交易的基金,为了通过监管,妥协成为了一个不能退出的合规信托。目前 GBTC 二级流通平台是在 OTCMKTS 的 OTC 市场。

期货 ETF 有哪些不同于现货的特点 ?

这次火热的期货 ETF 和之前申请多次的现货 ETF 有什么区别?

区别很大。之前美国市场多次申请的现货 ETF 一直难以通过,部分原因如下:

1.比特币本身具有现货特性,并非现金存款,没有银行和第三方可以进行托管,需要另外一套合规托管和私钥安全性管理的方案;
2.市场上没有出现一个以公允价格购买和退出的完整二级平台。这里说的不是新兴的比特币交易所,而是如纳斯达克、CME、CBOE 等有着完整盘前、盘后、大宗、做市商席位和清算结算等体系的传统交易平台;

这次 Bloomberg 提到的比特币期货 ETF 是来自 ProShares 和 Invesco Ltd. 提出的,基于 CME 比特币期货的 ETF。这里有两个重点:

  1. 它是基于 CME 期货(futures-backed)的比特币 ETF;
    2.发行商 Proshares 是知名的传统 ETF 发行商

这两点表明了其交易场所的和 ETF 方式。CME 是大名鼎鼎的芝商所,是美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衍生品交易所(没有之一),是美股百年老字号的衍生品主要交易场所平台。而 ProShares 是美股常见的 ETF 资产公司,旗下产品包含指数如标普 500 指数 ETF,纳斯达克 100 指数,波动率和杠杆性的 ETF 产品等。

此外,期货 (future back) ETF 机制本身也有特点。简单来说,期货不像现货,它会一直滚动调仓,因为旧的合约会不断到期交割,而新的合约又会不断开出来。举例而言,假设期货基金配置设计 1/4 是当月期货,1/4 下月期货,1/2 下季度期货。

到月底前当月期货即将交割,下个月期货将即将变为新的当月期货。这种情况下由于该期货 ETF 保持标的追踪并不会真进行交割,所以就需要做调仓把当月快到期的的提前平掉后续到下个月保持整体接近所设计的配置情况

关于套利机会

前面提到了关于调仓的情况。期货的升水 (远期的价格高于现货) 和贴水(远期价格低于现货)会随着行情而不断变化,所以从中将会有套利的可能

简言之就是升水情况下期货 ETF 将会有比较大的调仓损耗,而贴水情况将会有一些优势(这里是对于现货持仓来说,并没有考虑管理费和手续费)。

ETF 常用工具和链接

部分 ETF 常用工具和链接:

尾语

近期 Skew 显示的期货开仓量已经接近历史最高点,足以见得市场情绪的大幅回升,比特币期货 ETF 将会持续受到关注。如同上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笔者依旧认为美股 ETF 通过只会是时间问题(加拿大合规 ETF 3iQ 是 Jsquare 投资组合之一)。

截止至发稿前,ProShares 的比特币期货 ETF 交易代码已公布为「BITO」,笔者在盈透终端交易界面查询到该产品,但目前未开盘还未能有做市报价。

捷足先登的比特币期货 ETF,究竟和现货 ETF 有什么区别?

By Jsquare研究院

Published
Categorized as 比特币

你被贩卖焦虑击中了吗

我们经常被商家利用的焦虑有哪些?或者说,你常常因为什么而感到很焦虑?

其实总结一下,最常见的两个焦虑大类,我觉得本质上就是2个:

  • 一个是金钱焦虑
  • 一个是身份焦虑

在这两大类型的焦虑之下,又衍生出更多样式的焦虑。

  • 金钱焦虑。不是有句话毒鸡汤说嘛,你所有的焦虑还不都是因为穷。成年人的世界里,判断成败的标准有很多,但最基本的门槛依然是,有钱!有没有一夜暴富的捷径啊??学啥可以年入百万啊?有什么办法能遏止财富缩水啊?可以说,没钱是最大的焦虑了。
  • 身份焦虑。这个时代,除了最顶层和最底层的人之外,每个人都在焦躁,而焦躁和核心,不仅仅是人们担心的金钱问题,更是背后的身份危机。

“你必须飞速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简直就像一把刀扎进了中产阶级的心。事实上,如何留在原地,真的是当下中产阶级最大的身份焦虑。飞速奔跑,却寸步难行,名义上中产,实际上感觉和屌丝一样紧巴巴,随时可能滑落底层。

不中产,就屌丝。这中间没有任何缓冲地带。当“中产”二字的标准越来越高,你只有垫着脚,只有向前跑,才能停留在这个尚算体面的阶层。

所以,大多数人的焦虑都脱不开金钱焦虑和身份焦虑这两点。而金钱焦虑和身份焦虑带来的,是各种衍生的焦虑:

1. 竞争焦虑

你们觉得年薪七位数的职业经理人焦虑吗?你们觉得年薪30万的小leader焦虑吗?是的,他们都同样很焦虑,焦虑自己随时被替代,担心自己随时跌回年薪10万的行列。即使他们终日穿着名牌服装却战战兢兢,踏着3000元的鞋却如履薄冰。

我有个同事,有天晚上和我聊,说:安顿啊,我每天一觉醒来就在想阿何会不会哪天把我炒了。我说:嗯嗯,我也这种感觉。

所以,别以为自己在职场上多混了几年就高枕无忧了,你的身后永远都是更年轻、更能干、更便宜、还不油腻的小年轻们在等着干掉你……

2. 年龄的焦虑

女生对年龄的焦虑很好理解,哪个女人不想永远保持年轻貌美、保持少女感呢?与衰老缠斗,可谓是我们女人终其一生的战斗,加油啊各位美少女战士。

男生的年龄焦虑也很好理解,这一天天的,年纪越来越大,会不会一事无成啊?啥时候才能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世界很快就是年轻人的,他们希望自己离开世界中心舞台的时间,尽量延迟一点。

3. 知识的焦虑

我们都经历过十年寒窗苦读,那时候坐在飘着秋叶的窗口,埋头看书一看就是一天,觉得内心丰富极了。可是现在的知识获取,以小时计啊。一本原本应该看10天的书,现在APP上的精华版,5分钟就能看完。

然而即使是这样我们一个月读了100本书,依然觉得知识不够用。我们必须还要买各种课程,订阅各种专栏,手机里必须下载至少3个知识类APP,成为付费会员,才能换得一点心理安慰。

类似这样的焦虑还有很多,比如:

  • 颜值焦虑——这是个以貌取人的世界,我这么丑,连对象都没有,只能孤独终老了
  • 人际焦虑——这社会好复杂啊,人心难测,我该咋办呢?
  • 教育焦虑——养个娃多难啊,我的娃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吧?
  • 安全焦虑——天天熬夜加班,会不会哪天我他妈就猝死了啊……

这就是当下时刻围绕在我们身边的焦虑,讲的我自己都觉得心累。这些焦虑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剂剂毒药,让我们很难受,但对商人、营销人却是机会。制造“焦虑”就是他们核心的销售技巧。包括我们做知识付费的,焦虑点就是我们要挖掘的用户痛点和产品卖点。

所以营销人员在策划的时候,首先要去分析产品,其次去分析目标人群,看看目标群体此处正处于哪种焦虑中,把这种焦虑拧出来,去刺激他,打痛他,然后在卖给她一个看上去能解决焦虑的方案。

所谓的制造焦虑,核心是制造“欠缺感”,兜售需求。方法可能有很多,最常用,最管用的招数有以下三个:

1.对比

所以我们第一个制造焦虑的办法就是对比法。没有对比,就没有焦虑。这种方法非常常见,因为它特别好使。

对比法所营造的欠缺感,就是一种“别人有而自己没有”,或者“别人比我的更好”,或者“别人都在做,而你却不在做”的感觉。

我胖,我不焦虑,因为身边的人跟我一样胖。我丑,我不焦虑,因为朋友们颜值在同一条线上。这时候,你说服他们去减肥美容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们自我感觉良好。

但是,如果你的闺蜜突然去了趟韩国,换了张脸变成了那个经常吃饭的漂亮姐姐,被小鲜肉撩,你是不是瞬间感觉你们的友谊开始有塑料味了?

因为你开始认为你们不再是同一个群体了,那个比你还丑的妹子,现在有帅哥天天送鲜花,你连招呼都收不到,这才是你要开始变美的核动力。所以一个女孩子决心要变美绝对不是为了鸡汤文里面说的,转角遇到更好的自己,其实就是为了转角遇到更好的帅哥。

你们承认不?

同样的,如果你昨天的同事甚至是你的下属,忽然成为了你的上司,或者变为明天的老板,这恐怕是你最不能容忍的事,估计比炒鱿鱼还残忍。你和同事本来是同一个群体,现在他有了更高级的身份,这个身份,足够让你焦虑好几天。

真正的吸引力,不在于饼有多大,而是同等人群中有人吃得比我好。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减少焦虑感,保住自己的身份、地位、面子。

好的,前面我们说过,用对比这一招制造焦虑非常好使,很多商家经常用

用的时候有一点一定要注意:就是你用来对比的人物、故事或者案例,一定要让用户觉得,正是我所经历过的,和我所处的普通阶层是非常贴近的,甚至还不如我。

千万别动不动就举马云怎样怎样,范冰冰怎样怎样,雷军怎样怎样。你如果说,现实生活中一个大学生是怎样赚到比你工资还多的钱的?一个刚工作两年的同事是怎么做到总监级别的?身边的朋友是怎么在短时间内瘦了50斤的?甚至讲的是你自己一个中专生一开始摆地摊卖手机贴膜,后来通过运营公众号成为了月入10万+,比大学生还牛逼的暴发户的故事,马上就有感觉了对吧?

这就是关于对比这个制造焦虑的方法。下面,我们来说说另一个制造焦虑的方法——

2.恐惧

“恐惧营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可以快速点燃用户焦虑情绪的营销策略。你要科学的去吓唬你的读者。

也就是说:通过制造压力,唤起他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告诉并让用户感觉到,如果不用我的产品,现在或者不久你极有可能你会面临种种威胁、风险,从而改变他们的态度或者行为。

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类似这样的话:“不减肥,你就变成人人都嫌弃的胖子”、“不读书,你就是个没有文化的野蛮人”、“不学习,那么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招呼都不会和你打”、“弹钢琴的孩子数学更好”……

这是因为当人感受到一定程度的恐惧时候,都会激活大脑中的“杏仁核体”,让人分泌更多肾上腺素,而肾上腺素回让人在短期内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让人从“放松”的状态脱离出来,更加留意周围的信息。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当你说“弹钢琴陶冶情操”的时候,母亲们不会留意文案信息,而一旦说“弹钢琴的孩子数学更好”,就一下子激发了注意力。

3.损失

它其实对应的是心理学上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叫损失厌恶。

什么是损失厌恶呢?就是同样一个东西,你得到它时产生的喜悦,跟失去它时产生的痛苦相比,痛苦的感受会比喜悦更加强烈。

举个例子: 你今早出门的时候,捡到了一张100块的毛爷爷,估计今天你整天心情都会很好。但是晚上的时候,你发现你又把这100块弄丢了,这时候你的心情就有点上坟的感觉了。

但事实上,你今天并没有损失一分钱,你丢的钱是你早上捡到的本来就不属于你的钱。但你还是心情跟下雨了似得,甚至开始埋怨自己这么不小心……这两种情况对比,丢失100块带给你痛苦,会比你捡到100块给你带来的快乐,要强烈的多。

这就是损失厌恶。由于这种损失厌恶效应,人们往往不愿意放弃自己拥有的东西,包括觉得自己应该拥有的东西。很多商家就看透了这个心理机制,利用这个弱点搞营销。

商家做的就是利用这个人性的弱点,要让用户感知到,如果不用我的产品,你所拥有的某样东西就会消失。你现在无所作为的状态,就是在失去!

我们再来想象下这个场景:你在公司茶水间正在跟一个同事扯淡呢,忽然她说:我上周买了一只股票,结果大涨,3天就赚你两个月的工资。

而事实上,你同事的薪水还不如你。这时候你就没法淡定了,你会自动把同事口中的炒股高收益率,当成“你本来应该得到”的状态,认为你没去炒股是一种损失,所以真正激励去入坑的,实际上就是这种“失去心理”。

再比如,不参加减肥训练营,你就失去了一个变美的机会。护肤品最常用的:“留住20岁的自己。”比如某针对非本科学历工作者的职业培训:“不要失去,第二次改变命运的机会。”比如一门教你学习英语课程:“不要放弃一个用英语赚钱的机会”。

是不是越看越焦虑?焦虑就对了,这就是他们的目的。

以下是一位职场人处理焦虑的心得体会:

我历数工作十几年的经历,无论媒体工作还是创业,相对都是焦虑的高发领域。但 是相比之下,我是人群里生活比较忙乱、但比较不容易焦虑的人。

我想说一下克服焦虑的经验,那就是:舍弃、看透、冷漠、躲藏。

第一个词是舍弃。

舍弃并不完全等同于流行的“断舍离”,但它们部分重合。我理解的舍弃,是善于挑选一段时间、一个场景内的主要目标,然后把跟目标无关的因素忘记。时间和场景变换,主要目标会变换,这时候就要看情况是否调整主要目标。 最典型的场景是工作和娱乐的变换。在工作状态下忘记娱乐,在娱乐状态下忘记工作,这就是舍弃。

如果事情非常多,场景变换非常快,那么这种舍弃的节奏也随之 加快,但不管是多么微小的间隙,都要舍弃次要目标,寻找主要目标。否则,两个 不同标准会重叠,你会不知道按照哪个标准选择,有个精确的说法叫作“心挂两肠”,焦虑随之而来。 要做到快速取舍,需要慢慢培养一些明确标准,而防止标准的重叠:什么事重要, 什么事不重要;什么事对,什么事错。就像给自己画一条明确的线,线之上的,不纠 结,去做;线之下的,不纠结,不做。当然,这条线并不容画,需要价值观、判断力足够成熟,需要长期的总结和训练。

第二个词是看透。

它有两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说,面对一个麻烦,尤其是急切的时候,绝不为其中无法改变的部分费神,只关注其中可以解决的部分。 已经发生或必将发生的事实不可改变,为它付出任何精力都是损耗。

最典型的例子是“迟到”这个场景,我见到太多人,在约会、会议、赶飞机即将迟到的时候张皇失措,不断抱怨司机开错车道,选错路,或者绝望地思考着后果。但这一切都丝毫不 会改变迟到的事实和它的后果。这时候应该做的,是弥补和防备可能的后果,哪怕系好鞋带以便下车后跑得快一些,都更有用。如果一切都已经于事无补,不如安心 看本书,或者处理一些与此无关的工作。记住,不为无法改变的事情伤神,别人可 能会因为你这种时候的状态感到奇怪,但这是这个情景下最正确的状态。

大的一层则是,从总体上认清麻烦不断是自己人生的常态,并且为此做好一切心理 准备。不要为“麻烦出现”这件事耗费心神,不要懊悔,不要叹息不幸——除非这种懊悔和叹息是策略性的,能带来帮助。这样,你可以冷静对待任何麻烦,并且用最快的时间决断最好的应对方式。

第三个词是冷漠。

这一点包含在上一点里,但值得单独拿出来说。 冷漠主要是对自己而言。很多焦虑的来源,是“太爱惜自己”。而化解这个焦虑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简单地问一句”有什么大不了的“。从战术上把一切自己无法改 变、必须承受的后果看成“没什么大不了的”,在我看来是问题发生后唯一正确的心 态,它有些自欺欺人,因为很多后果可能非常严重,比如破产,甚至死亡。但假如 你曾经试过多问几次自己这个问题,你会发现世界变得不那么可怕了。人可以承受绝大多数坏事,并且能够度过绝大多数危机,失恋、失去工作、失去财产都是并不 致命的麻烦,更不用说你面对的大多数麻烦根本到不了这个层级:诸如一件工作没 有做好、丢了一个钱包这种小事,不是无法弥补的过错。大多数情况下,都还来得及。

还要记住一点:有些痛苦根本无法解决。这也是冷漠的价值:不要呵护自己脆弱的幻想,要让自己承认这个事实。接受它然后想想怎么办,反正你早晚要接受。

第四个词是躲藏。

要给自己准备一个随时可以躲进去忘记一切的庇护场。 简单来说,就是给自己寻找一些可以快速进入又快速出来的状态,这些东西可以是 一本小说、一个歌手、一些游戏画面,或者一个你非常喜欢的 人,一段你难忘的回忆,它们的特点是,你可以在耐心就要失控的混乱时刻,花二 十分钟甚至十分钟躲进去,让自己彻底放空,享受片刻沉浸,用最短时间给自己吸 取最大的耐心和宁静感,然后出来继续面对一切。 很多时候,抽一根烟或者涂一次口红就是充当着这种效果。有些经常焦虑的人喜欢 抽烟,有些女孩每天需要到卫生间补几次口红,这些小举动其实就是躲藏,三五分 钟时间,可以积攒很多能量。 一定要有短暂放空的办法,大多数事情不会被10分钟耽搁,而这10分钟却可以给你 带来处理大多数事情需要的力气和耐心。

判断利弊和得失,判断后果,专注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对问题产生情绪。 理性的养成不能一蹴而就,但如果不断提醒自己,你会发现一切都在慢慢变好。生 活会仍然一团乱麻,但你面对乱麻会更加镇定。

By 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