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单向街书店(ID:onewaystreet2013),作者:仓运海,题图来自:《白色月光》剧照
刚开播两天的都市情感悬疑剧《白色月光》讲了一个发生在家庭之内的疑案:完美婚姻中出现了一条来源不明的暧昧短信,女主角张一借此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在痛苦与怒火中一个又一个寻找线索,侦破关于这场婚姻的残酷真相。
已经播出的前四集里,我们看到了张一的坚韧、愤怒、委屈、挣扎和痛苦。但在“古典出轨剧”中手撕渣男、报复小三等行动却并没有密集出现,可见创作者的野心在爽剧之上。丈夫出轨导致婚姻破裂是这部剧水面上的叙事线,水面之下,由女导演刘紫微领头组建的一个全女性创作班底在剧中自始至终以女性的视角重新看待婚姻与自我、自我与选择的关系,出轨的丈夫由此成为了一重背景,男性角色的存在在此只是女性认知自我的一个观照。
女主角张一不是一个软弱无力的被动“受害者”,而是个在国产影视剧里很少见的主动做出行动、实时整理现状做出当下最优选择的女强人。借由剧集构建职业女性形象,与女强男弱、女主外男主内的家庭形式的运转过程,我们想来探讨在各个关键节点上女性面临的选择有哪些,进行选择的空间到底有多大。
信任是一种“选择”
《白色月光》中宋佳饰演女主角张一,登场时集合了所有“乘风破浪”的女性想象。人到中年,又美又强,自己是业务能力过硬的建筑设计师与建筑事务所合伙人。丈夫张鑫原本在事业上与妻子齐头并进,有了孩子后却主动选择退出职场,回家承担育儿责任。
这种组合形式似乎展现了一种更当代的家庭图景:妻子可以变成张总,而丈夫抹掉自己的名字甘心成为“笑笑爸”。
人物设定给予了观众一种观看期待:女主外男主内,当传统婚姻中的责任分工完全调换,是否能让女性拥有更多选择?开局亮相,中年夫妻相爱相敬,中产生活体面从容,张一一家仿佛贴在婚纱店外的全家福样本,是全面地赢。
然而,一道道裂缝逐个出现。
叙事紧跟着张一的心理动线展开。起初是多余的一瞥,瞄到对方手机屏幕上一个不常见的昵称。紧接着平静的日常之下暗流涌动,酒店短信、消费小票、暧昧的眼神、含糊的话语、微妙的谎言、甚至他人行为的映射……暗示无处不在。而将张一网住的不是丈夫出轨的具体行为——截至第四集末尾,她仍未真正目睹奸情现场,而是在无数旁证细细密密的构建之下对丈夫不忠的怀疑。到底有没有第三者?谁是第三者?他跟第三者发生了什么?张一在自己的怀疑之中越陷越深,确定的答案似乎永远藏在下一秒。
这个世界上当然没有完美的婚姻,也不存在一桩“完美”的出轨。
现实里有位私家侦探戴朋俊,从业 17 年来接过无数婚姻调查的案子。他曾给自己的客户群体画过像:30~40 岁,所有的女性委托人都离不开一个“强”字。这种“强”不一定代表财力,也未必代表“强势”,而是指在婚姻中有掌控整个局面的欲望。他接手的婚姻调查,但凡妻子开始怀疑,下定决心找他去查,一查一个准,极少冤案。
人们普遍将这种准确解释为女性的第六感。第六感从何而来?剧里展现的所有被看作是出轨证据的生活细节并非婚姻里罕见之事。一声“鑫哥”可能有无数种解释,剧里也很快反转原来张鑫有所隐瞒的不是出轨,是背着妻子做起了微商。但为什么怀疑深种后无论如何就是不能被眼前的答案止住?
信任从来都是一种“选择”。从张一看到短信后没有立刻当面明问丈夫开始,她就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选择怀疑,那只能怀疑到底,一条“不见棺材不落泪”之路。
剧里每次张一发现新的证据都对应一场内心的拉扯,其中一场内心戏是公司团建中常见的背摔游戏。一个人站在高台上,背向后,直直地往后倒。你对身后一无所知,只能相信落地之前会有伙伴们的手接住你。没错,婚姻就是一场接一场的背摔。幸运的人闭上眼四面八方随便倒,都能被伴侣稳稳地承托住。而你一旦开始犹豫身后有没有那双手,就再也没有了往后倒的勇气。
而选择信任之后的事要“简单”的多,不听不看不问不想,生活仍能在光滑的水面滑行。亲密关系之中,有人受不了的是谎言和隐瞒。如张一,她一再的逼问丈夫,如果你爱上了别人,一定要告诉我。有人无法忍受的却是坦诚:如果你出轨了,瞒好了,咽下去,别让我知道。日子还能往下过。
不知道的出轨存不存在?不想知道的出轨存不存在?张一是个理想主义者,她选择了怀疑,选择了走向踏入人心暗处最难的那条路。
婚姻是一种不断进行的选择
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逐渐认知到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要结婚,婚姻不是人作为个体的宿命。这种认知之下,催婚逼婚的理由开始多样化:从在外打拼太累要找个人照顾你、人到中年太孤单要找个人陪伴你,到一个人只有成了家结了婚才能学会真正承担责任,再到现今十分流行的婚姻经济论——结婚就是合伙开公司,共同抵御风险,产生更多价值。总之,婚姻的神性与人性都在降低,建立婚姻关系的实用价值被提到显著的位置。
以上种种都意味着,婚姻成为了一种选择。选择进入婚姻与否的唯一标准是,婚姻状态是否优于一个人生活的状态。那么,维系婚姻的纽带也不再是爱情,选择是一种理性行为,依据由爱情变为复合性的利益计算。
在这种经济判断下,女性需要为自己的付出(情感上的、经济上的)索取抵押物,比如房本上的名字。这将一桩桩远看是感情问题的婚姻关系,拉近一算都算成了钱的问题,谁掌控经济主权谁就有话语权。
选择之所以成为选择,重要的是还有别的选项存在。张一的“强”,让她有退出当前选择的余地,她第一时间想的是如何进行情感与经济的切割,如何保护孩子。主角没有全然自困在对失去婚姻、失去爱情的恐惧里,对往后的剧情除了继续猜测谁是小三之外,更多期待的是看到张一作为一位你所能想象到的最理想化的独立女性,不会任由自己坠落为和小三互撕头发扇耳光的泼妇,她要如何维持最大的理性具体处理当前的婚姻困局?
没有完美的婚姻,也没有一桩完美的出轨。但有可能存在体面的离婚吗?拭目以待。
李银河说,很想结婚的话不一定非要等到爱情不可,跟一个肉体相合的朋友或是精神相契的朋友结婚也无不可;要是一定要等待爱情,那你内心要足够强大,要做好终身独身的准备,攒些钱保障自己的生活,因为爱情发生的几率并不太高。
要在人海中遇见唯一的那个人需要的是运气。爱情的发生并不是选择,爱情是遇见,是悲痛的沦陷,是一个创伤性的事件(齐泽克)。“我们想要一件东西而避免它的坏处和代价,我们要糖不要卡路里,所以有了代糖。我们要啤酒不要酒精……对爱是一样的。我们想要安全轻松的性爱、避免坠入其中、不想有致命的依恋。”
因此,成为一种选择的婚姻关系,或任何一段长期稳定排他的亲密关系成了合伙人制,核心是权力的置换,关系中的双方各让渡出一部分关于自我的权力以达成平衡。剧中的女主外男主内看似达成了经济账面下的平衡,但隐形的权力平衡被无视了。
无论张鑫有没有出轨,他瞒着妻子做微商,和好友一起创业开公司,表示他并不能仅在家庭主夫的角色里认可自己在婚姻中的价值,只有证明自己能在不靠老婆的情况下为家庭带来收入才能给他在家庭中面对张一的底气。
如果婚姻可以不以爱情为开始,那也可以不以出轨为结束。这段婚姻表面问题是出轨,内里问题是平衡失稳。女主外男主内,结构中的双方只要有一方将自己的选择看作是为对方的付出与牺牲,而没有真正享受其中。那维持权力的平衡就变成了一件危险的事,夜里开山路。
出轨很容易,离婚也相对容易,但维系婚姻不容易。婚姻不是一场只定输赢的博弈,很多人维系着一段千疮百孔的婚姻只不过是想要用尽全力让当初的选择变得正确。
话说回来,不是人人都要开这家公司。
“是我的问题吗?”事业还是家庭,这是个不成立的选择
剧中的张一始终还是体面的。宋佳给了张一一张能在不同的美之间任意切换的脸,坚忍的、愤恨的、不甘的、甜蜜的、闪着复仇之光的。张一有财力,有才华,有美貌,她的事业完全独立于丈夫,她有核心后援团:律师提供离婚咨询、下属提供事业依靠、闺蜜提供情感支撑。
剧里自始至终只有女性的视角。前四集里,我们看到了张一与自己的拉扯,她不敢爆发、没时间痛苦、没资格崩溃。在遭遇背叛后,张一能体面地发泄怒气,将愤怒化成墙上的恶之花,化成与客户谈判的内驱力。她也不得不如此,除了是个被丈夫欺骗的妻子外,她还是个五岁女孩的妈妈,是公司的顶梁柱。
张一本是个进退自如的人,但她身上还是要背负一付十字架:他出轨了,是不是我的错?是我没做好?我不是个好妈妈好妻子?
职场女性是原罪吗?女强人与幸福婚姻之间无解吗?
女性主义话题在公共环境中的广泛流行已经有三四年的时间。这波潮流刚起头时,我帮几本女性刊物集中采访了许多职业女性选题,她们都有一些共同性:人到中年,事业有成,经济独立,又美又强——各个都是张一。但对读者来说,仅描述她们的事业是如何走向成功似乎不够。编辑总要求一定问她们的私人状况:结婚了吗?有孩子吗?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
就我采访的女强人中,各式各样都有。女摩托车手独身到四十岁,伙同一帮酷女孩每天疯玩;女创业者长期与丈夫异国分居、自己带着两个孩子在身边,日常是边喂奶边开会;女律师因工作压力太大险些流产后硬躺了大半年保胎,孩子出生后自己却得了严重的产后抑郁;女歌手与丈夫事业相互绑定,两人约定好出了家门是合伙人,进了家门是夫妻……她们所做的选择与她们的个性、经历、行业与当时当下的价值观都有关联。
即便如此,人们总想给女强人画一个面孔统一的既定肖像,并将她们的“强”与她们所处的婚姻状态之间做个联结:中年单身是你太强了;无偶式养娃是你太强了;丈夫出轨?是你太强了。这种论调的危险之处是,好像一切都关于你的选择,而且选项只有 A 或 B,事业与家庭。当前的人生不如你所愿,那做出与现在不一样的另一个选择就好了。
事业与家庭选择哪一个?表面看是选择,实则是个陷阱。上野千鹤子在《父权制与资本主义》指出,妻职、母职与资本市场的劳动力向来是齐头压在女性身上,根本没有让女性进行选择的自由,没有人可以只作为妈妈或作为员工在社会中存在。自认为做出了选择的人立刻会被以另一套价值标准判断:“所谓‘结婚就是女性的终点’,这种观点只不过意味着停留在职场生活的女性总是被看作是不完整的女性而已。”
女强人、完美妈妈、人生赢家、事业爱情双丰收……所有关于身份与状态的定义只是个体的一个侧面,人生时间线上的一个瞬间。将其作为个人的最终目标,是诱惑也是牢笼。它塑造了一个“一招下错满盘皆输”的人生假象,这种假象下,女性会时时因为一个单一事件:公司倒闭、丈夫变心、孩子叛逆,全面否认自己,否认自己几十年来走过的所有人生。
残酷的现实是,成功的男人很容易找到为他牺牲的女人,但成功的女人却很难找到为她牺牲的男人,而且如果女性作为“供养者”,需要付出的价码更高。除了提供独立婚房给男人与孩子居住以外,还要拿出至少50%以上的收入给男人自由支配,才能达到“女财男貌”的基础线。以一线城市的消费标准,那就是女方的年收入要达到百万以上,且娘家给予物质与人力的双重支持,这对绝大多数女性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警惕“赢”这个字,也警惕要你“赢”的那些人。事业会崩塌、婚姻会终结,自己还在。无论主外主内,要主自己,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女性只有具体肯定了自我作为主体的地位,才能成为积极描绘自己命运航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