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自由”里你实现了哪个

在财富自由之前,你有买菜自由吗?

人人都想实现财务自由,那到底什么是财务自由?近年来社会上很多人都在讨论财务自由这个问题,但每个人对财务自由的标准不一样,你能得到几个自由呢?

1. 菜场自由

在菜场愿意买哪种菜就买哪种菜,对食材的选择是走向品质生活的第一步。

2. 饭店自由

在饭店吃饭,只要自己愿意去哪个饭店就去哪个饭店,首先考虑的是饭店的菜品、装修、服务,而不是价格。

3. 旅游自由

只要自己愿意,想去哪里旅游就去哪里。新马泰,港澳台,美日欧,每年都会去一个新的目的地。

4. 汽车自由

市面上主要的汽车品牌和型号都在财力范围之内,汽车不再仅仅是代步工具,而是自己生活品质的一个组成部分。

5. 学校自由

能为下一代提供优质的公立、私立学校教育,无论是买学区房还是交高额学费,保证子女受到良好教育是每个父母的心愿。

6. 工作自由

只要自己愿意,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这个工作或者那个工作,选择工作或者不工作,不计较这个工作是否能赚钱,而更在意工作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7. 医疗自由

能够抵御重大疾病,尤其是需要进行大手术,或者长期使用进口药物的疾病。

8. 房子自由

在房价依旧居高不下的今天,能够自由选择安居之地的人,妥妥的人生赢家了。

9. 国籍自由

可以通过投资移民等多种渠道,自由选择国籍和生活方式,不再受国境线的束缚。

你获得了哪些自由呢?

自由太远,消费降级很近

21点30分,挂掉爸妈电话,21岁在北京找到第一份工作的木木,不顾二手床垫上的酱汁污垢,重重地躺了下去。

脑海里又浮现起之前爸爸看《北京女子图鉴》时,对着自己的感慨:“我看了这个电视剧,剧里的女孩过得特别惨。”

“都是电视剧里演的。”

但爸爸还是回:“我一想到你以后就是这样,我就特别难受。”

2020年毕业选择留在北京,木木面试了五六家都难以称心,辛苦无处诉说,她意识到:进入社会后的生活,终究还是和学生时代不一样了。

据教育部统计,2020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高达874万,较之2019年增加了近40万。与此同时,BOSS直聘数据显示,2020年除房地产外,其余行业应届生岗位需求大幅降低,新增岗位同比降幅49%,100人以下小微企业更达到了60%以上。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找到一份工作已属不易,生活水准降低成为必然。

在北京望京一间不到15平米的合租房内,木木望着天花板上的白色水泥,算起了自己这个月的收支。

到手工资7k,房租2k7,按照大学期间的消费水准和周边的物价水平,中餐晚餐各30、早餐20,一个月2k4,还有水电费200,话费50,通勤费100,健身房会费300,不算上生活用品和化妆品就近6k开销,还答应好的要给家里人准备礼物……

不能让爸妈再担心自己的生活,更不能从爸妈那里要生活费了,还得攒钱为以后考虑——在很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看来,社会对自己的“毒打”,是从消费降级开始的。

一、“离家后,再也没人为你的奢侈买单了”

木木出生于南方一座四线城市,父亲是公务员,母亲也在政府部门,但没有编制。

从小到大,木木在外吃饭、穿衣、学校交各种费用,爸妈从来是二话不说,直接掏钱。每年过年前,妈妈都会带木木去挑一套比家中其他亲戚孩子都漂亮的新衣服。

木木一直认为,自己家的生活条件还算不错。直到今年因为疫情在家小半年,木木才发现——

由于家里新添一个1岁半的弟弟,自己不在家的日子,父母买一斤猪肉都会嫌贵,能在单位食堂吃,就不回家做饭;出门能走路就尽量走路…全家每月收入加起来也就1W左右。

今年毕业前,木木在南方已经找好了一份薪资更高的工作,只是不愿放弃在北京读书的男朋友,她留在了北京,开启消费降级体验。

吃上的降级最直接。以前在学校,点一次外卖动辄30+;工作后,木木尽量将一餐的开销控制在25元以内,超过30元的外卖一律不点。

为省钱,木木还特意开通了省钱类软件。为了积攒吃货豆,兑换抵扣红包,木木每天按时按点地点外卖,完成任务。晚上20点后的“夜宵任务”有300个豆,她每天下班回家,等到8点后再吃晚饭。

衣服和日用品也必须精打细算。

读书时代,有时一个月能买5、6件衣服;工作以来的这两个月,她没有买一件新衣服。

周末与室友去逛宜家采购生活用品,买了一叠碗、筷子、抹布、毛巾、水杯、衣架……在购物小票上,除了一把49.9元的菜刀,其他没有一件超过10元。

对木木来说,大学时期的一些“面子”也不再重要。

大学期间向来鄙视“薅羊毛”、“折扣券”优惠,工作后竟然微信加了一个“天天撸免单群”,QQ也加了一个“专挖折扣种草群”。每次网购前,她肯定先到群里的客服那里搜一搜有没有优惠券——

木木心头冒出一句话,因为离家后,再也没人为你的奢侈买单了。

二、“都多大的人了,不好意思再找父母要钱”

如果说,木木是消费降级,那从洛杉矶硕士毕业回国的陆明,简直是“消费蹦极”。

陆明父母和老家都在浙江,父母忙于生意,无暇顾及他的生活起居。自初中起,陆明就一个人在北京住校。

后来,陆明本科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父母给的一个月生活费高达7、8万。那时同学聚餐,陆明总会买了所有人的单。在外留学期间,一学期的所有开支加起来有小60万人民币。

但去年8月回国,受疫情影响,今年5月份才在北京找到工作的陆明到手工资只有7千。

经济影响下,陆明自觉过得有些捉襟见肘。

回国工作节奏更快,陆明没有自己做饭,本科期间一餐60+的外卖不再点,工作后的陆明只点30元的外卖。和以前的朋友聚餐时,陆明也开始AA支付。

对陆明来说,留学期间开销最大的地方莫过于游戏和服装,现在直接断崖下跌。

曾经每年都会买一些Burberry的衬衫,Gucci鞋,回国之后通通换成了ZARA和耐克。

原先打dota2充值至2000级,现在只充到1200级就不冲了。少充的这800级相当于节省了三四千块。

“今年28岁了,都这么大的人了,不好意思再向父母开口要钱了”,他如是说。

有意思的是,陆明还是找家里要了钱,7000元的住房资金。

因为留学期间,不喜欢和别人合租共用一个厨房,工作后,习惯了一个人的陆明也还是受不了和别人合租。

我问他:“为什么房租还要父母付?”

陆明回:“因为房租真的付不起啊,没办法。”

——“居住上我是不会让步的。”

三、“工资还没以前的奖学金多”

同陆明一样,回国工作即消费降级的还有花生。

去年,他留学回国,凭借硕士学历应聘了天津一所大学的教师工作,有编制。花生大学期间在港澳留学,每月都能拿到7000全额奖学金,但刚刚参加工作,花生月薪甚至低于自己的奖学金数目。

谈及选择这份工作的原因,花生说:

“我觉得当大学老师还不错,有假期去旅行,一直接触年轻人。而且这类事业单位工作,如果没有编制可能受欺负,我家境不错,所以有编制薪资低一些也没关系。”

尽管条件不错,但由于必须承担自我开销,花生依然拮据。

比如,专门在网上以7~8折购买面包店的储值卡。到夜里,再去面包店用淘到的储值卡,买第二天的早餐。因为晚上很多面包店会打折,避免过夜。

工作前,花生还喜欢一口气买很多水果,最后发现,有一半的水果最终都吃不完烂掉,钱也白白浪费。现在,他会一两天买一次水果,每次只买一点点。

喜欢喝牛奶的他也只选择大包装,算下来比小包装更加便宜,放冰柜里也能喝上好几天。

工作后,花生还开始网上淘二手货。

在二手APP上搜索“离开北京”、“北漂”之类,能看到很多急售低价的东西,一般品相都很好。

他曾经用600多块淘到了原价999元没有拆封的kindle,还7折买到了全新吉他和若干学习资料、优惠券。

“最值的是那种订了酒店自助餐门票但是没法退款,只能低价转让的。”花生说,但这些他没买,因为用不上。

省钱路数需要线上线下双联动。花生也养成了收藏连锁餐饮品牌优惠券的习惯,“KFC兑换码有时很超值,山姆店可以购买次卡,也很划算。”

我问花生,明明他的工资足够应付生活,无需这么抠,为什么还是给自己断崖式降级?

他的答案是,攒钱旅游。读书时代,花生每年会有2~3次的国际旅行;但是工作后,工资不够支付旅游的开支,花生开始节流,并总结出了许多省钱大法——

今年,花生计划去西班牙、格鲁吉亚看看。

四、“感觉自己就是一颗新鲜待割的韭菜”

有意思的是,有人的消费降级是主动,而非受现实影响。去年毕业,留在洛杉矶工作的柚子就是其中之一。

柚子父母从事技术工作,收入有一定保障,家乡也是座小城。刚来到美国时,身边朋友都在彩妆和护肤品上蹭蹭升级,周遭氛围“引诱”着年轻的女大学生投入消费怀抱。

价格是主要驱动,国内六七百的彩妆护肤品在美国只需要三四百,且美国营销热度不比中国小,“北美省钱快报”三天两头打折。柚子觉得实在太划算了,一次又一次剁手,最高记录是在黑五期间买了四千多美元的美妆和护肤品。

不仅彩妆护肤品,由于当时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众多低价的大牌包和鞋履,为了Logo,柚子每个牌子的经典款恨不得都有一个。

“还好那时候自己还有药可救,舍不得花爸妈的辛苦钱,头两年不算书包只买了两个包”,柚子说。

大三时,柚子发现,护肤品消费上,折腾半天,皮肤也没啥变化。买的包用得到时少之又少。一个原本心动的款式,用了三次便不再喜欢,几乎全新,就转手卖给同学了,原价二百多美元,八十就卖掉了。真的心痛地难以自持。

消费过度带来的麻烦不止于此。由于经常搬宿舍,囤积太多的瓶瓶罐罐都要折腾好久,筋疲力尽,自己忍不住暗暗发誓以后不要再买这么多东西了。

正当愈发怀疑消费是否合理的一天,柚子读到关于“资本主义的陷阱和我是一颗韭菜”探讨,想起自己皮肤敏感不爱化妆,却买了大量化妆品,用过两三次后就等着沾灰,而箱包也并未真正给予她期待的满足感,到最后,很多东西不是卖了,就是扔了——

“感觉自己就是一颗新鲜待割的韭菜”,柚子说。

醍醐灌顶般,柚子下定决心要逃离消费主义的洗脑, 能代替的就不购买,能借用的也不买。

她不仅缩减了自己的服装和彩妆、护肤品开支(上图为柚子目前所有的彩妆、护肤品),原先专门切芒果、去樱桃核的器具都被替换。亲戚闲置的豆浆机,柚子也拿来使用。

原先在厨房,会使用厨房纸,现在也换成抹布。厨房纸的使用速度也减少到了半个月一卷。

各类用品更新迭代也降低。两年前买的iPhone 7还打算继续用三年;四年前买的MacPro电脑,也打算继续用下去直到它不能开机;五年半前买的Beats耳机也用到了现在;除了男友送的TomFord墨镜,再也没有买过其他新款。

柚子还将个人消费“极简”化的经历感受发到某平台上,收获1000赞,其中,她引用了一段自己深以为然的话:

所以等下次你冲动消费的时候就要想一想,这是不是他们的陷阱?我是不是韭菜?思考完这两个问题再决定要不要掏腰包。反正对我还是蛮管用的,每次我都会思考这钱是不是花在刀刃上了。(来自知乎用户Vickyy) 

平心而论,无论花生还是陆明实在不算落魄,甚至是木木也仍然有给父母买礼物、去健身房的生活调料可选。

但可以明确的是,他们确实从学生过渡到工作中,感受到消费落差。

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应届生岗位的平均招聘每月薪资为5838元,这一数字放在北京、上海,甚至二线城市也无法提供房租开外的所谓“精致生活”。

这些刚步入职场的应届人里,有人大学时每天都要来一杯“星爸爸”,毕业后,只能选择咖啡粉配法压壶;有人曾买sk2都不眨眼,现在买ipsa还要选最便宜的组合;有人一张学生证想去哪个国家就去哪个国家玩,毕业后却养成了只加购物车,等淘宝大促、节日时一起买的习惯,有时甚至还要拿出小本本,算哪一种组合满减更优惠。

毕竟,在生存面前,任何自由都是奢望。“财富自由”终究只是极少数人的特权罢了。

By 搜狐绍斐

什么是“大模型世界观”

就连AI布道人陆奇都说他跟不上大模型时代的狂飙速度了。他让下属做“大模型日报”,一方面便于他跟上论文和信息更新,另一方面给奇绩生态创业者共享。他用了三个“实在”表达这一点。“我实在不行了,论文实在是跟不上,代码实在是跟不上。Just too much(太多了)。”陆奇在近期一次分享活动上说。

这样的时刻还从没有过。奇绩创坛创始人兼CEO陆奇是中国AI布道人,也是中国针对大模型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他曾在全球巨头身居要职,先后任职于IBM、雅虎、微软、百度,曾是华人在美国科技公司最有权威的高层人士,位至雅虎和微软执行副总裁,回国加盟百度出任集团总裁兼COO。陆奇以勤勉的工作为科技圈著称——每天清晨4点起床,跑步5英里,6点准时到办公室。

同时,他和OpenAI有着深厚渊源。陆奇所掌管的奇绩前身是YC中国,是美国著名创业孵化器YC(Y Combinator)的中国分支。他也是YC全球研究院院长。而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正是YC二代接班者、现任总裁。两人虽相差24岁,却是忘年交,相识已逾18年。当初正是Sam Altman屡次力邀陆奇加盟YC。所以,陆奇对YC、对Sam Altman和OpenAI都有长期的近距离观察。

2023年4月22日,陆奇在上海举行小规模演讲。陆奇希望帮助中国创业者认清这次历史性的拐点时刻,定位今天的时代坐标、找准自己的位置。“这个时代跟淘金时代很像,”他说道,“如果你那个时候去加州淘金,一大堆人会死掉。但是卖勺子、卖铲子的人永远可以赚钱。”

陆奇很反感蹭热点,他一再警示创业者蹭热点只会浪费机会。到现在为止,你几乎很难在公开渠道听到陆奇的观点。这也让本次演讲具有稀缺性。

事实上,在大模型快速达成社会共识之际,一部分人期待陆奇博士披甲上阵,做“中国的Sam Altman”——扮演可能比一名投资者、布道者更关键的角色。但据奇绩内部人说:“Qi目前100%时间花在奇绩。”

腾讯新闻作者将这场分享进行了完整的整理——演讲涵盖他对大模型时代的宏观思考,包括拐点的内在动因、技术演进、创业公司结构性机会点以及给创业者的建议。大家可以各取所需。

好了,让我们来看看陆奇怎么说。为了方便阅读,作者做了一些字句修改和文本优化。

01 社会性拐点的核心,是一类大型成本从边际成本变成固定成本

我认识Sam Altman是2005年,他那时19岁不到,我已经40多岁了。

我们俩是忘年交。他是一个很善良也很奇怪的小孩,今天很高兴他能这样改变世界。前不久,我春节在美国3个月,也到OpenAI和Sam聊了一些。

首先,怎么理解这个新范式?这张图能把ChatGPT和OpenAI所带来的一切讲清楚。之后,基于第一性原理,你自然会推演出所在赛道的机会和挑战。

这张图是“三位一体结构演化模式”,本质是讲任何复杂体系,包括一个人、一家公司、一个社会,甚至数字化本身的数字化体系,都是复杂体系。“三位一体”包括:

① “信息”系统(subsystem of information),从环境当中获得信息;

② “模型”系统(subsystem of model),对信息做一种表达,进行推理和规划;

③ “行动”系统(subsystem of action),我们最终和环境做交互,达到人类想达到的目的。

图片

任何体系,都是这三个体系的组合,数字化系统尤其如此。数字化和人分不开。人也一样,人要获得信息、表达信息、行动解决问题或满足需求。

基于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结论。今天大部分数字化产品和公司,包括Google、微软、阿里、字节,本质是信息搬运公司。一定要记住,我们所做的一切,一切的一切,包括在座的大部分企业都在搬运信息。Nothing more than that,You just move bytes(仅此而已,你只是移动字节)。但它已经足够好,改变了世界。

早在1995-1996年,通过PC互联网迎来一个拐点。那时我刚从CMU(卡内基梅隆大学)毕业。大量公司层出不穷,其中诞生了一家伟大公司叫Google。为什么会有这个拐点?为什么会有爆炸式增长?把这个观点讲清楚,就能把今天的拐点讲清楚。

原因是,获取信息的边际成本开始变成固定成本。

一定要记住,任何改变社会、改变产业的,永远是结构性改变。这个结构性改变往往是一类大型成本,从边际成本变成固定成本。

举个例子,我在CMU念书开车离开匹茨堡出去,一张地图3美元,获取信息很贵。今天我要地图,还是有价钱,但都变成固定价格。Google平均一年付10亿美元做一张地图,但每个用户要获得地图的信息,基本上代价是0。也就是说,获取信息成本变0的时候,它一定改变了所有产业。这就是过去20年发生的,今天基本是free information everywhere(免费的信息无处不在)。

Google为什么伟大?它把边际成本变成固定成本。Google固定成本很高,但它有个简单商业模式叫广告,它是世界上高盈利、改变世界的公司,这是拐点关键。

今天2022-2023年的拐点是什么?它不可阻挡、势不可挡,原因是什么?一模一样。模型的成本从边际走向固定,因为有件事叫大模型。

模型的成本开始从边际走向固定,大模型是技术核心、产业化基础。OpenAI搭好了,发展速度爬升会很快。为什么模型这么重要、这个拐点这么重要?因为模型和人有内在关系。我们每个人都是模型的组合。人有三种模型:

① 认知模型,我们能看、能听、能思考、能规划;

② 任务模型,我们能爬楼梯、搬椅子剥鸡蛋;

③ 领域模型,我们有些人是医生,有些人是律师,有些人是码农。

That’s all。我们对社会所有贡献都是这三种模型的组合。每个人不是靠手和腿的力量赚钱,而是靠脑袋活。

简单想一想,如果你没有多大见解,你的模型能力大模型都有,或者大模型会逐步学会你所有的模型,那会怎样?——未来,唯一有价值的是你有多大见解。

人类社会是技术驱动。从农业时代,人用工具做简单劳动,最大问题是人和土地绑定,人缺少流通性,没有自由。工业发展对人最大变化是人可以动了,可以到城市和工厂。早期工业体系以体力劳动为主、脑力劳动为辅,但随着机械化、电气化、电子化,人的体力劳动下降。信息化时代以后,人以脑力劳动为主,经济从商品经济转向服务经济——码农、设计师、分析师成为我们时代的典型职业。

图片

这一次大模型拐点会让所有服务经济中的人、蓝领基本都受影响,因为他们是模型,除非有独到见解,否则你今天所从事的服务大模型都有。下一时代典型的职业,我们认为是创业者和科学家。

所以,这次变革影响每个人。它影响整个社会。

02 我所看到的三个拐点

下个拐点是什么?

下个拐点将是组合:“行动”无处不在(自动驾驶、机器人、空间计算)。也就是人需要在物理空间里行动,它的代价也从边际走向固定。20年后,这个房子里所有一切都有机械臂,都有自动化的东西。我需要的任何东西,按个按钮,软件可以动,今天还需要找人。

那么,哪些公司能走到下个拐点、站在下个拐点?我认为特斯拉有很高概率,它的自动驾驶、机器人现在很厉害。微软今天跟着OpenAI爬坡,但怎么站住下个拐点?

接下来讲一下我们看到的三个拐点:

① 今天信息已经无处不在了,接下来15-20年,模型就是知识,将无处不在。以后手机上打开,任何联网,模型就过来了。它教你怎么去解答法律问题,怎么去做医学检验。不管什么样的模型都可以无处不在。

② 在未来,自动化、自主化的动作可以无处不在。

③ 人和数字化的技术共同进化。Sam最近经常讲,它必须要共同进化,才能达到通用智能(AGI)。通用智能四大要素是:涌现(emergence)+代理(agency)+功能可见性(affordence)+具象(embodiment)。

总结来说,我们从根本性的三位一体结构分析未来,从过去的历史拐点能清晰看到今天所面临的拐点,本质是模型成本从边际走向固定,将有一家甚至多家伟大公司诞生。毫无疑问,OpenAI处于领先。

虽然讲得有点早,但我个人认为,OpenAI未来肯定比Google大。只不过是大1倍、5倍还是10倍。

03 OpenAI核心就坚信两件事,发展速度连Sam本人都惊讶

下面我从技术角度讲OpenAI大事迹,它怎么把大模型时代带来的?

为什么讲OpenAI,不讲Google、微软。讲真心话,因为我知道,微软好几千人也做这个,但不如OpenAI。一开始比尔·盖茨根本不相信OpenAI,大概6个月前他还不相信。4个月前看到GPT-4的demo(产品原型),目瞪口呆。他写了文章说:It’s a shock,this thing is amazing(这太令人震惊了,这东西太神奇了)。谷歌内部也目瞪口呆。

OpenAI一路走下来的关键技术:

① GPT-1是第一次使用预训练方法来实现高效语言理解的训练;

② GPT-2主要采用了迁移学习技术,能在多种任务中高效应用预训练信息,并进一步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③ DALL·E是走到另外一个模态;

④ GPT-3主要注重泛化能力,few-shot(小样本)的泛化;

⑤ GPT-3.5 instruction following(指令遵循)和tuning(微调)是最大突破;

⑥ GPT-4 已经开始实现工程化。

⑦ 2023年3月的Plugin是生态化。

OpenAI的融资结构为什么这么设计?和Sam早期目标和对未来的判断分不开。他知道要融很多钱,但股权设计有一个很大挑战——容易把回报和控制混在一起——所以他要设计一个结构,让它不受任何股东的制约。于是,OpenAI的投资者没有控制权,他们的协议是一种债的结构。如果赚完2万亿,接下来是non-profit(不再盈利了),一切回归社会。这个时代需要新的结构。

图片

它势不可挡。Sam Altman自己都surprise,连他都没想到会那么快。

如果大家对技术感兴趣,Ilya Sutskever(OpenAI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很重要,他坚信两件事。

第一是模型架构。它要足够深,只要到了一定深度,bigness is betterness(大就是好)。只要有算力,只要有数据,越大越好。他们一开始是LSTN(long short term memory),后来看到Transformer就用Transformer。

图片

第二个OpenAI相信的是,任何范式、改变一切的范式永远有个引擎,这个引擎能不断前进、不断产生价值。

这个引擎基本是一个模型体系(model system),它的核心是模型架构Transformer,就是sequence model(序列模型):sequence in、sequence out、encode、decode后者decode only。但最终的核心是GPT,也就是预训练之后的Transformer,它可以把信息高度压缩。Ilya有个信念:如果你能高效压缩信息,你一定已经得到知识,不然你没法压缩信息。所以,你把信息高效压缩的话,you got to have some knowledge(你得有一些知识)。

Ilya坚信GPT3、3. 5,当然GPT-4更是,它已经有一个世界模型在里面。虽然你做的事是predict next word(预测下一个关键词),这只不过是优化手段,它已经表达了世界的信息,而且它能持续地提高模型能力,尤其是目前研究比较多的在子概念空间当中做泛化。知识图谱真的不行。如果哪个同学做知识图谱,我认真跟你讲,你不要用知识图谱。我自己也做知识图谱20多年,just don’t do that。Just pretty bad。It does not work at all。You should use Transformer。(不要那样做。很糟糕。它根本不起作用。你应该使用Transformer。)

更重要的是用增强学习,加上人的反馈,与人的价值对齐。因为GPT已经做了4年多,知识已经封装在里面了,过去真的是用不起来,也很难用。

最大的是对齐(alignment engineering),尤其是instruction following和自然语言对齐。当然也可以跟代码、表格、图表对齐。

做大模型是很难的,很大难度是infra(基础设施)。我在微软的时候,我们每个服务器都不用网卡,都放了FPGA。网络的IO的带宽速度都是无限带宽技术(Infiniband),服务器和服务器之间是直接访问内存。为什么?因为Transformer是密度模型,它不光是算力问题,对带宽要求极高,你就想GPT-4需要24000张到25000张卡训练,试想世界上多少人能做这种系统。所有数据、data center网络架构都不一样。它不是一个三层的架构,必须是东西向的网络架构。所以这里要做大量的工作。

Token很重要。全世界可能有40-50个确定的token,就是语言的token和模态,现在有更多的token化。当然现在更多的模型的参数小型化、本地化,任务领域的专业知识可以融入这些大模型当中。它的可操纵性主要是靠提示和调试,尤其是根据指令来调,或者对齐来调试,或者in-context learning(上下文学习),这个已经贯彻比较清晰了。它的可操作性是越来越强。可拓展性基本上也足够。

加在一起,这个引擎并不完美。足够好、足够强的引擎,我没从没有过。

以上是引擎,拐点是怎么到的?ChatGPT能在历史上第一次两个月1亿活跃用户,挡都挡不住,为什么?

① 它封装了世界上所有知识。

② 它有足够强的学习和推理能力,GPT-3能力在高中生和大学生之间,GPT-4不光是进斯坦福,而且是斯坦福排名很靠前的人。

③ 它的领域足够宽,知识足够深,又足够好用。自然语言最大的突破是好用。扩展性也足够好。当然还是很贵,像2万多张卡,训练几个月这么大的工程。不过也没贵到那么离谱——Google可以做,微软可以做,中国几个大公司能做,创业公司融钱也能做。

加在一起,范式的临界点到了,拐点已经到来。

稍微啰嗦几句,我做自然语言20多年,原来的自然语言处理有14种任务,我能够把动词找出来、名词找出来、句子分析清楚。即使分析清楚,你知道这是形容词,这是动词,这是名词——那这个名词是包香烟?还是你的舅舅?还是一个坟墓?还是个电影?No idea(不知道)。你需要的是知识。自然语言处理没有知识永远没用。

The only way to make natural language work is you have knowledge(让自然语言处理有效的唯一路径是你有知识)。正好Transformer把这么多知识压缩在一起了,这是它的最大突破。

04 未来是一个模型无处不在的时代

OpenAI未来2-3年要做的——模型更稀疏一点,现在它对带宽要求实在太高,要把attention window拉长一点,或者是recursion causality推理的功能,包括brainstorming等一些工作要做。当然有一些grounding的东西,包括亚符号、子概念的都可以做。更多的模态,更多的token空间,更多的模型稳定性,更多的潜在空间(例如Latent Space对齐),更多的计算,更多的基础架构工具。2-3年基本排满。也就是说,我们大概知道需要什么去把这个引擎继续做大。

不过这个飞轮启动,主要是资本大量进来。美国2023年1月到3月,挡也挡不住,钱全进去了,每个月都在比上个月增长。中国基本也一样,商业模式、盈利模式有初步规模,基础设施、平台应用、生态在加速开发,初创公司、大型企业都在进入。

当然社会的安全、监管,一大堆问题——现在这些是OpenAI最头痛的——Sam在美国花大量精力让社会认可这个技术。现在OpenAI核心做的是,把推进速度变慢,每推进新版本,都有足够时间让用户给他们足够反馈,找到潜在风险点,有足够时间弥补。但加在一起,增长飞轮的雏形基本上起来了。

有了飞轮,我认为发展路径核心是模型的可延伸性和未来模型的生态。是一个模型无处不在的时代。

未来的模型世界会怎么发展?首先是将有更多大模型会出来。更多更完整的模态和更完整的世界知识在这里。你有大量的知识、更多的模态,学习能力、泛化能力和泛化机制一定会加强。

此外,会有更多的对齐工作要做。OpenAI目前会关注什么呢?今天对齐基本上是做到,有一部分人能接受但你也得罪很多人,很多人每天骂GPT。他们想要做到是足够宽的一个对齐,希望有个像美国宪章这样一个结果,虽然ChatGPT不是大家都能够认可,但它足够平稳、综合,大部分人能接受,这是对齐工程。自然语言也好,代码也好,数学公式也好,表单也好,有大量对齐工作要做。

还有更多的模态对齐。这里先讲human scale的模态,它主要是对人的描述,以人的语言为主,它的模态目前是语言和图形,以后有更多的模态会接入。这是大模型层面。

在大模型之上建立的模型更多了。我判断主要是有两类模型和他们的组合。第一是事情的模型,人类每一类需求都有领域/工作模型,其中有结构模型、流程模型、需求模型和任务模型,尤其是记忆和先验。

第二,人的模型,包括认知/任务模型,它是个体的,其中有专业模型,有认知模型、运动模型和人的记忆先验。人基本是这几类模型的组合,律师也好,医生也好,大量领域会有大量模型往前走。

人的模型和学的模型有本质区别,这是我过去1-2个月个人收获较多的。

首先,人一直在建立模型。人的模型好处是泛化的时候更深、更专业,基本是用符号(例如数学公式)或结构(例如画流程图)。它具体用,说实话都不好用。人的模型要么像物理公式解决很宏观的问题,要么解决很微观的问题。我们日常生活的问题,物理一点用都没有——没法告诉我这个树的叶子的形状,狗的猫的颜色为什么是这样子?没有任何模型可以解这个。很大问题是它的模型是静态的,不会场景变化。

今天有很多模型,比方说数字孪生,很难用。因为物理世界一直在变,这个模型僵硬、不变,就用不起来。尤其是用知识图谱建的模型,我做了几十年,超级难算,函数结构差得一塌糊涂。所以人的模型有好处,专业性强,但有很大缺点。

学出来的模型,首先,它本质是场景化的,因为它的token是场景化的。其次,它适应性很强,环境变了,token也变了,模型自然会随着环境变;第三,它的泛化拓展性有大量理论工作要做,但是目前子概念空间的泛化,看来是很有潜在发展空间的这样一种模型的特性。它好用,因为它可以对齐人的使用倾向或人的自然语言、表格等等。它的计算性内在是过程性的。这里有大的问题,就是人表达知识倾向运用结构,但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是过程,人不适合用过程来表达。

ChatGPT代表的模型跟人的模型相辅相成,长期可以融在一起。我们看到的未来是更多模型的生态,新的领域、新的专业、新的结构、新的场景、新的适应能力,形成闭环,不断加强认知和推理能力。当然,最终还是要所谓叫grounding,跟感知要ground,和接入行动的能力,形成真正的智能。

某种意义上20-30年后,这个模型世界跟生物世界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大模型我觉得像基因,有不同的种类,然后进化。我们目前能看到未来核心技术模型世界,它是用这个方法来向前驱动。

我们基本对这个时代的范式有了结构性的理解。那么接下来,我们如何拥抱这个时代?

05 每周都有一两个“HOLLY SHIT” moment,对每个人、每个行业都有结构性影响

我个人过去10个月,每天看东西是挺多的,但最近实在受不了。就真的是跟不上。发展速度非常非常快。最近我们开始发行“大模型日报”,是我实在不行了,论文实在是跟不上,代码实在是跟不上——just too much(太多了)——基本上,每周都会有一两个“HOLLY SHIT” moment。

Holly shit!You can do this now。

世界在哗哗哗地变。我曾经说1995-1996年有这种感觉,但这个比1995-1996年还要强。为什么?模型的成本从边际转向固定,知识创造就是模型和知识的获取,它结构性做演变了。

生产资本从两个层次全面提高。第一,所有动脑筋的工作,可以降低成本、提升产能。我们目前有一个基本假设,码农成本会降低,但对码农的需求会大量增加,码农不用担心。因为对软件的需求会大量增加,就是这个东西便宜了,都买嘛。软件永远可以解决更多问题,但有些行业未必。这是生产资本的广泛提高。

第二,生产资本深层提升。有一些行业的生产资本本质是模型驱动,比如医疗就是一个模型行业,一个好医生是一个好模型,一个好护士是一种好模型。医疗这种产业,本质是强模型驱动。现在模型提高了,科学也随之提高。在游戏核心产业,我们的产能将本质性、深度提高。产业的发展速度会加快,因为科学的发展速度加快了,开发的速度加快了,每个行业的心跳都会加快。因此,我们认为下个拐点会加速。用大模型做机器人、自动化、自动驾驶,挡也挡不住。

它对每个人都将产生深远和系统性影响。我们的假设是每个人很快将有副驾驶员,不光是1个,可能5个、6个。有些副驾驶员足够强,变成正驾驶员,他自动可以去帮你做事。更长期,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驾驶员团队服务。未来的人类组织是真人,加上他的副驾驶员和正驾驶员一起协同。

毫无疑问,每个行业也会有结构性影响,会系统性重组。这里有一个简单公式。今天动脑筋的人一天平均工资多少小时?减掉ChatGPT现在大概平均是15美元/小时,再过3年可能不到1美元,再过5年可能几十美分。然后就乘一下有多少数量。降本或者增效,让码农能变成super码农,医生变成super医生。

大家可以按这个公式算一算。如果你是华尔街的对冲基金,你可以做空一大堆行业。

举个简单例子,律师在美国平均1500美元/小时,我在网上已经看到每天有这种信息——如果你想离婚,不要找离婚律师,ChatGPT离婚很便宜啊!(全场笑)

开发人员、设计师、码农、研究人员都一样,有些是更多需求,有些是成本下降。尤其是核心产业,科学、教育、医疗,这是OpenAI长期最关注的3个行业,也是整个社会最根本的。

尤其是医疗。在中国,需求远远大于供给。而且,中国是大政府驱动的市场经济,政府可以扮演更大角色,因为固定成本政府可以承担。

最为重要的是教育。如果你是大学,你第一担心的是,考试怎么考?没法考了。他一问ChatGPT,什么都知道。更重要的是,以后怎么定义是好的大学生呢?假定说有个大学生什么都不懂,物理也不懂、化学也不懂,但他懂怎么问ChatGPT,他算不算一个好的大学生?机会与挑战并存。

总结一下,整个这个时代在高速地进行,速度越来越快。它是结构上决定的。势不可挡。

06 大模型的淘金时代,对机会点进行结构性拆解

现在,我给大家一个结构化思维框架。某种意义上你可以对号入座,知道我在这里,我怎么思考今天的机会点。

图片

这张图是整个人类技术驱动的创业创新,所有事情的机会都在这张图上。

首先,底层是数字化的技术,因为数字化是人的延伸。数字化的基础里有平台,有发展基础,包括开源的代码、开源的设计、开源的数据;平台有前端、后端等。这里有大量机会。

第二,波是用数字化的能力去解决人的需求。我们把数字化应用完整放在这张表上。

① C端,是把所有的人分成人群,每种人群24小时,他花时间干什么?有通讯、社交、内容、游戏消费、旅游、健身……C端有一类特殊的人,这类人是改变世界的,是码农、设计师、研究员。他们创造未来。微软这么大的公司,是基于一个简单理念:微软我们就是要写更多软件、帮别人写更多软件,因为写软件是未来。

② B端,企业需求也一样,降本增效。它要生产,有供应链、销售、客服……有了这些需求之后,数字化看得见的体验结构有6种:给你信息的,二维就够;给你三维交互体验,在游戏、元宇宙;人和人之间抽象的关系,包括信任关系、Web 3;人在物理世界环中自动驾驶、机器人等;人的内在的用碳机植入到里面,今天是脑机接口,以后有更多,以后是可以用硅基;最后是给你模型。

最后,人类是挺奇怪的物种,不光要满足这些需求,还要改变世界,我们在满足世界时,也要获得更多能源,所以需要有能源科技;需要转化能源,用生命科学的形式,biological process转化能源或者使用mechanical process,材料结构来转化能源,或者是新的空间。这是第三波。

所以创业公司基本上有三类:数字化基础,用数字化去解决人的需求,去改变物理世界。有了这个大的框架,我们可以系统性地来看对号入座:我在哪个位置?如果我在这个位置,需要关注哪些点?

图片

首先讲数字化基础,它有一个稳定结构,不管再怎么发展,结构永远是这样。过去30多年,大部分系统或多或少我都碰过,这个结构确实相当稳定。

核心是前端和后端——前端是完整可延伸的体验,后端是完整可延伸的能力,有设备端,比方说电脑、手机、眼镜、汽车等等,设备端里面是芯片、模组加上操作系统。万亿美元的公司都在这一层。

其次是体验的容器,二维的容器,三维的容器,内在嵌入的容器。

容器之上,写代码都知道画布,画布可以是文档,可以是聊天,可以是代码,可以是空间,可以是世界,可以是数字人,也可以是碳基里的蛋白质等等。这是前端。

后端也一样,底层式设备,服务器、交换机、数据中心等等,也是芯片、模组、操作系统。

中间这一层非常重要,网络数据堆栈,分布式系统,区块链等等。

最上面是云,是能力的供给。能力供给像自然水源,打开就是算力,有存储和通讯能力。今天的模型时代,打开就是模型。

下面是数字化基础。符号计算,或者所谓的深度学习,叠加向量的浮点计算,硅基的,碳基的。

如果你是这里的创业者,机会点在哪里?

图片

① 首先搬运信息,这个时代还有很多可以做。

② 如果你是做模型的,我现在判断什么都要重做一遍。大模型为先。很多设备也要重做,你要支持大模型,容器要重做,这些都有机会。云、中间的基础设施、底层的硬件,包括数字化发展核心的基础,尤其是开源的体系,这里是真正意义上是有大量机会。

③ 第三代系统,即已经开始做机器人、自动化、自主系统。孙正义今天all in。这个也能用大模型做。马斯克也看到这种机会。都是在第三代下一个拐点,创业公司完全可以把握的机会。

④ 同时并行的,我把它称作“第三代++系统”,是碳基的生物计算,这一类公司有大量的量子计算,有很多机会。元宇宙和Web 3今天有点冷,但从历史长河角度来讲,只是时间问题,因为这些技术都能真正意义上带来未来的人类价值。

所以如果是这个创业项目,基础层机会就在这里。这是最好的生意。为什么?这个时代跟淘金时代很像。如果你那个时候去加州淘金,一大堆人会死掉,但是卖勺子的人、卖铲子的人永远可以赚钱。所谓的shove and pick business。

大模型是平台型机会。按照我们几天的判断,以模型为先的平台,将比以信息为先的平台体量更大。平台有以下几个特征:

① 它是开箱即用;

② 要有一个足够简单和好的商业模式,平台是开发者可以活在上面,可以赚足够的钱、养活自己,不然不叫平台;

③ 他有自己杀手级应用。ChatGPT本身是个杀手应用,今天平台公司就是你在苹果生态上,你做得再好,只要做大苹果就把你没收了,因为它要用你底层的东西,所以你是平台。平台一般都有它的锚点,有很强的支撑点,长期OpenAI设备机会有很多——有可能这是历史上第一个10万亿美元的公司。

这是一场激烈的竞争平台之战,未来一个体量很大的公司。在这个领域竞争是无比激烈。The price is too big(代价实在太大),错过太可惜。再怎么也得试一试。

今天的模型鲁棒性、脆弱性,还是问题。用这个模型,你一定要一开始稍微窄一点,限制要严一点,这样的话体验是稳定的,等到模型能力越来越强再把它放宽,找到适当的场景,循序渐进。质量和宽度之间的平衡很重要。另外发展路径上,你要考虑今天产品要不要在这个上基础上改,重启炉灶,还是齐头并进。把这个团队给改了、重做,还到外面去买公司?

创新,尤其是创业公司落地,它永远是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的组合。在落地的过程中,对需求理解的把控,掌握和满足需求的方法是一切当中最重要。长期一定是技术驱动为主,但在落地的时候对需求的拆解、分析、梳理,把控好需求,是一切的一切。

有一个机密大家今天都知道了——OpenAI是用GPT-4做GPT-5,每个码农都是放大能力的码农。它规模效应不一样,马太效应不一样,从此壁垒和竞争格局不一样,知识产权结果不一样,国际化的格局也不一样。中国显然有机会。

07 我对创业者有几点建议

创业公司的内在结构是人和事的组合。人,一开始是创始人/创始团队;他有初心,内在驱动力、外在驱动力;他能独立思考,判断未来;他能行动导向,解决问题;他能需求导向,找到价值;最终通过沟通获得资源。接下来是产品市场匹配,这部分就是研发技术、研发产品、交付产品。商业模式是收到钱、更多增长、触达更多客户、融更多钱、一直触达到未来的价值。组织上,通过系统建设,开拓面向未来的人才、组织结构和文化价值观等等。这一切就是一家公司的总和。

图片

我们对每位同学的建议是,不要轻举妄动,首先要思考。

① 不要浮夸,不能蹭热。我个人最反对蹭热,你要做大模型,想好到底做什么,大模型真正是怎么回事,跟你的创业方向在哪个或哪几个维度有本质关系。蹭热是最不好的行为,会浪费机会。

② 在这个阶段要勤于学习。新范式有多个维度,有蛮大复杂性,该看到的论文要看,尤其现在发展实在太快,非确定性很大。我的判断都有一定灰度,不能说看得很清楚,但大致是看到是这样的结果。学习花时间,我强烈推荐。

③ 想清楚之后要行动导向,要果断、有规划地采取行动。如果这一次变革对你所在的产业带来结构性影响,不进则退。你不往前走没退路的,今天的位置守不住。如果你所在的产业被直接影响到,你只能采取行动。

接下来我想讲几个维度——每个公司是一组能力的组合。

① 产品开发能力方面,如果你的公司以软件为主,毫无疑问一定对你有影响,长期影响大得不得了。尤其是如果你是做C端,用户体验的设计一定有影响,你今天就要认真考虑未来怎么办。

② 如果你的公司是自己研发技术,短期有局部和间接影响,它可以帮助你思考技术的设计。长期核心技术的研发也会受影响。今天芯片的设计是大量的工具,以后大模型一定会影响芯片研发。类似的,蛋白质是蛋白质结构设计。不管你做什么,未来的技术它都影响。短期不直接影响,长期可能有重大影响。

③ 满足需求能力,满足需求基本就要触达用户,供应链或运维一定受影响。软件的运维可以用GPT帮你做,硬件的供应链未必。长期来看有变革机会,因为上下游结构会变。你要判断你在这个产业的结构会不会变。

④ 商业价值的探索、触达用户、融资,这一切它可以帮你思考、迭代。

图片

最后是关于人才和组织。

① 首先讲创始人。今天创始人技术能力强,好像很牛、很重要,未来真的不重要。技术ChatGPT以后都能帮你做。你作为创始人,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值钱的是愿力和心力。愿力是对于未来的独到的判断和信念,坚持、有强的韧劲。这是未来的创始人越来越重要的核心素养。

② 对初创团队,工具能帮助探索方向,加速想法的迭代、产品的迭代,甚至资源获取。

③ 对未来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学习工具,思考和探索机会,长期适当时候培养自己的prompt engineer(提示工程师)。

④ 最后讲到组织文化建设,要更深入思考,及早做准备,把握时代的机会。尤其是考虑有很多职能已经有副驾驶员,写代码也好,做设计也好,这之间怎么协同?

我们面临这样一个时代的机会。它既是机会,也是挑战。我们建议你就这个机会做全方位思考。

By 张小珺

从小老板到流浪汉的心路历程

每年开春,会有无数的务工者涌入城市。在北京,马驹桥镇通常是他们落脚的第一站。这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劳务市场,生活成本低,十来块钱能解决一顿饭,二十块就能租到一张床位。

但对一些初来乍到、囊中羞涩的人来说,想要在六环边缘生活下去,仍然需要面临许多现实的问题。比如,便宜房子该到哪里找,做什么工作性价比会更高,如果身无分文,在哪里“流浪”最安全。

这些问题,37岁的李华都曾遇到过。2022年初,“北漂”了十几年的他来到了马驹桥,以做日结工为生。与此同时,他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起自己的日常。他的视频里,既有“找日结实操教程”,也有关于城中村生活的真实记录。这些内容,在他的个人主页里被统称为“流浪指南”。  他说:  “我们从小接受的都是有关怎么奔向好生活的教育,却从来没有人教我们在落难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而他想做的事情,正是给那些处在人生低谷又茫然无措的人提供一些实用的帮助。

以下是他的自述。

一我是河北张家口人,上过技校,学的是跟服装相关的专业。20岁那年,我就来北京了。家里的亲戚给我介绍到了平谷区的一个服装厂,工作是踩缝纫机。工厂管吃管住,每个月大概给我发四五百块的工资。  虽然钱不多,可我活得挺快乐。一方面是因为刚来大城市,很有新鲜感。另一方面,当时身边的都差不多是同龄人,大家白天上班,下了班就一起去网吧玩,每天吃吃喝喝,没什么烦恼。  后来,为了涨点工资,我又换到市内的服装厂,钱确实多了些,但加班很严重,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常事,货催得紧了,还得通宵加班。有个晚上,我和几对夫妇一块赶工,他们都四五十岁了,看到他们那种疲惫的样子,我觉得很难受。我不敢想象,自己以后要还是这样怎么办,于是决定离开服装厂。

我学历不高,没有拿得出手的技术,所以酒店服务员,摆地摊,都干过。那时候自己的花销倒是不大,每个月能攒下一小笔钱。于是,我开了个网店,做起小生意。渐渐的,我对销售这块有点感觉了,觉得自己好像挺擅长这个。  7年前,经朋友介绍,我去了一家中高端化妆品公司。这家公司不看文凭,只要五官正常,形象别太差,都能试一试。我抱着挑战一把的心态就去了,当时每个月底薪三千,剩下的提成全看个人本事。  我表达能力不错,再加上这家公司的产品质量说得过去,很快我就摸出了门路,越做越顺手,最多的时候,月薪差不多在三万左右。对北京的白领来说,这些钱应该也算比较多了。  那段时间,我过得格外舒服,上下班有班车接送,五险一金公司也交得齐全,每天8小时标准工时,能双休,业绩要是好了,公司还组织团建。日子过得滋润了,我花钱也变得大手大脚的,觉得没了还能再赚,经常下了班和朋友一起去饭店,只去那些网红店和装修得很漂亮的餐厅。我还租了个三室一厅的房子,有闲心了,就做几个菜,找点儿人喝酒聊天。所以当时工资虽然高,也没攒下很多钱。  

接着,公司因为内部领导的斗争倒闭了。我和朋友承接了其中的一部分业务,开了家小公司,起初业绩挺好,有时候一天能赚一万多。不过,没过多长时间,之前的同事开始也开始做同样的生意,我的业务受了不小的影响。  当然,最大的打击还是疫情。尤其在物流方面,货品能卡在路上好几个月,转运都没办法。我们在上面压了很多钱,最后货全砸手里了,剩下一堆我用不上的面膜、洗面奶和护肤品。  就这样,我失业了,只能又继续琢磨找工作的事情。本想找长期工,但我那时候已经35岁了,没资源,没文凭,很难再找到像样的工作。我之前听说过马驹桥有很多招日结工的劳务公司,思来想去,决定去试试看,起码拿钱痛快,想干一天是一天,累了随时都可以休息。  

刚到马驹桥时,我很受冲击。  满街都是平房,街边站了一堆三四十岁的男人,他们都穿着比较破的衣服,背着双肩包,跟我们平常见到的农民工一个样子。  刚下车,我有点儿害怕,不知道那些人到底在干嘛,也不敢跟他们说话。  等我走进去慢慢熟悉了,才知道,哦,原来大家都是来找活儿的。  


没几天,我摸清了这边的路数。马驹桥有个劳务一条街,招工的人会在外边喊,今天是180、220或者300(日薪)。要是觉得合适了,就去问问,行的话报个名,然后填个表,写上姓名、身份证和手机号就行。填完了,他们会告诉工人大概什么时间集合。  一般的话,要提前一个半小时到这边。这期间如果没事干,可以在招工的店里休息,如果是夜班,白天想干嘛都行,只要保证按时上班。上班一般有劳务派车接送,上车前往往还会发个马甲。白班一般是上到下午五六点钟,然后可以通过微信,在公众号里结算工资了,领走就直接存进微信零钱。  

这边的工种有很多,最受人尊重的是装卸工,因为代表着你能出力,能吃苦。最不受待见的是保安,但凡是干保安的,大家都默认那人是懒汉,找个桌子坐那儿玩一天手机,摆明了就是“躺平”和“摆烂”。  我的第一份日结工作,是在一个物流园里装卸宠物食品。装卸工工资是最高的,好的时候能有300块钱一天。但这钱真不好挣,看着箱子很小,可能只有10斤20斤的,但一天不停地干,几个小时,人就累得不行了,消耗特别大,还有监工在屁股后追着,只能不停重复着同一个动作。干到最后,我筋疲力尽,手也都磨破了。  干这行的,其实都挺无奈。

我做装卸时认识了一个老哥,他以前开煤矿,有1000多万资产,钱赔光了,只能过来跟我们干一样的活。一开始,他开着轿车过来,车里面装着被子、电饭锅,人也很讲究,一副老板的做派。一起住宿舍时,他还嫌弃地说,这里脏,那里有味道。第二次见面,他的车还在,但车里的东西少了。等再聚到一起,他的车也卖掉了,只剩下一个拉杆箱,孤身一人就过来了。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大家都是没有别的谋生之道了,眼前就只剩下日结工这个选择。  前些天,还有个兄弟找我聊天,说他会烤串,想拉着我合伙摆个摊儿。我说,就一个小摊,你自己弄不就行了。他说自己不适合当老板,对这方面很恐惧。我就在想,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去挑战不同的道路,但可惜的是,很多人的意识里已经没有了这个选项。  

干了日结工,我的生活水平直线下降。我不再租房,而是住进马驹桥的旅馆,旅馆里有床位出租,类似于大学宿舍的上下铺,每张床铺每月300块,比专门租房要便宜。夏天暖和的时候,为了省钱,我还在马驹桥洞下面睡过觉。  第一次睡桥洞,是2022年过完年的那阵儿。因为疫情封控很严重,健康宝又弹窗,我哪儿也去不了,只能背着行李到桥洞底下找地方。那时候,天气还很冷,但在户外已经有些人睡在里面了,大概有六七个人,他们盖了很多层被子,把自己紧紧裹着。人不多,倒也不用特意占地方,我随便找了个位置,就躺了下去。  在那之前,我只有小时候在野外走丢了才露宿过。以前我也觉得睡在桥洞里,有些不可思议和不能接受,当真正睡过一次后,觉得也没什么,只要地方僻静一点儿,休息得挺好,也更省钱。

在那边,我每天吃饭花销控制在二三十块,有时候租的旅店有燃气炉,我就煮点儿方便面,尽量不在外面吃。跟我前些年在北京的生活,肯定是一个天一个地,但我适应能力挺强,没有那么明显的落差感。我是觉得,没钱了就该过这样的生活,现在只不过是个过渡,吃点苦不算什么。  日结的工作不是每天都有,有的话我就去做,没有就和认识的工友买点酒菜,坐公园聊天喝酒。喝得没意思了,我们分别去打打游戏,看看女主播,反正精神方面比较匮乏。要是手机玩没电了,可以去招工的地方充,背着行李直接过去就行,大家肩上的东西都相差不多,无非是几件衣服和一床被子。  其实我发现,大家都有种有力气使不出的感觉,却又没有任何办法能缓解。  我拍短视频,就有这部分的原因。我不是很甘心,我想大家都在刷这些东西,还讨论这行多挣钱,多有面子。我也想给自己创造个机会,先拍着玩玩看,哪怕失败了,也算是对我这段人生低谷的记录。  真正促使我行动的是,有两个躺在马驹桥公共厕所门口的陌生小伙子。他们身高在1米7左右,都穿着红色T恤,下身西裤,一眼看上去,就是农村来的那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有天早上我去上班,看见他们没找到活儿,躺在厕所的门边呼呼睡着。我当时就在想,我们的父母和亲人可能从来没告诉过我们,某一天要是没有钱了该怎么办。如果我跟他们说一句,找个公园或找个桥洞待着会比那里暖和,应该能有所帮助。

毕竟那时候我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比如流浪的时候,但凡是有用的东西都会丢,就连打水的桶,也很容易让人顺走,所以带行李不要带太好的东西,装点儿破衣服、破被子就可以了。因为至于洗头、洗澡、洗衣服这些,是很难解决的。实在难受了,可以找个大众浴池,花三四十块钱,把自己和衣服都弄干净。  根据以往的经历,我分享起所谓的“北京流浪生存指南”。没想到,有几条还真的火了。其中点赞最多的,是我那条“流浪教程之夜宿医院篇”。当时我在二环内做零工,结束时已是深夜,地铁和公交都停运了,打车回马驹桥要一二百块,我就摸索了一通,就地选择了一家三甲医院过夜。当时疫情不算严重,所以外来的人还是进得去的,我从急诊楼走到了手术室附近的长椅上,在那儿安心地睡了一宿。  这都是“实践出真知”,可能很多人第一印象是可以睡在银行的ATM提款机那边,但实际上那里面有监控,而且24小时有喇叭的提醒声,根本待不住。全天开业的麦当劳肯德基在北方很少,疫情期间更是早早就关门了。商场也是同理,热了去吹吹空调还可以,待时间长了不现实。所以综合来看,医院是合适的地方,有电源插口,有水,还暖和。  

视频发出去后,很多人给我发了私信,有的人说很有共鸣,有的人说对他很有帮助,也有人的说我干事儿只是在博眼球,没任何意义。但还是正面评价居多,后来,越多越多人问我怎么找工作,哪里能租到合适的房子。  有时候,还会碰到一些迷茫的年轻人找我聊天,虽然我只能说些皮毛,但我还是希望能给别人提供一些慰藉。很多人因此认识了我,走在马驹桥附近的街上,常有人叫我“李帮主”,还有邀请我吃饭的,我常有种当明星的感觉。  随着视频播放量的上升,我的收入也稍微多了一些。在2023年春节前,我攒了25000元,买了一辆二手车。其实车主要价3万,但我只能给出这么多,她也没再同我拉扯。那段日子,正好是北京最冷的时候,我把车停在凉水河边,当成了卧室,好歹有个地方睡觉了。  今年回老家过完年,我没有再回北京,而是开着车一路向南走了。我想趁着没有变老,多看看这个世界,这也是我从小以来的梦想。现在,我依旧没有什么积蓄,但我相信,只要足够努力,总有一天能过上好的生活。

我从河北穿过北京,走过了山东、湖北、湖南,开累了就停在路边睡一觉。大概一个月前,我到了东莞,又做了“东莞28镇加市区详细生存攻略”。我感觉东莞高楼大厦并不算多,生活成本也比较低,所以这边流浪的年轻人有很多,大概都十八九岁的样子,在他们眼里,这种生活是很自然的。有些人可能从流浪第一天就开始捡东西吃,好像没有很大的心理障碍。  因为天气不冷,这边有很多人每天都睡在桥洞里,甚至有人不租房子,在桥下睡了二三十年。另外我还注意到,在东莞,虽然很少有年轻的女孩选择流浪,但上了岁数的女性流浪者不少,她们年纪一般在四五十岁,和身边的人一样,背着个包,到处游走。到东莞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在南方流浪和在北方很不一样,在北方,流浪还是一件很边缘很出格的事情,这边却能看到很多在大街上睡觉的人,仿佛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这可能也跟两个地方的气候有关。  我分享的这些内容,也许能对人们产生一些帮助。如果你问我,怀不怀念在北京的那些经历,

我想说的是,那些苦难,只有真正过去了,才能让人怀念,如果一直持续那种生活,可能它并不幸福。我单纯地希望,大家都能有个美好的明天,那时候,过往的一切就真的成为人生磨砺的一部分了。

By 奶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