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银行的真正差异

从中国到美国之后最大的文化冲击就是银行系统,有时我们甚至觉得美国人的金融脑回路与中国人完全不一样。

美国人的银行就是一个生意,是整个金融系统的一部分,你只要有本事,能拿到执照,你也能开一个,如果你发现开不下去了,你可以转让出去,或者让它倒闭。而中国的银行首先是国家机构的一部分,国家信誉在它的后面做或有或无的担保,其次它才完成整个国家的金融功能。

不少美国的银行都参加FDIC保险,如果银行倒闭,那个叫做FDIC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负责在银行失效时赔给每个储户不超过25万美元的损失,但在银行买理财的账户就没有这个保险。中国银行过去没有保险这一说,原则上国家银行也不会倒闭。不过随着后来股份制银行和城市银行不断出现,国家也不愿意这些野孩子兜底,十年前学习美国出台了一个存款保险制度,银行倒闭时赔付50万人民币,总算是和国际接轨了。有人笑称,存款保险制度出台说明银行存款今后不再保险啦!

在美国,真正的纸币现金在经济活动中所占的数额比例很低,大部分交易都是通过银行系统的支票传递和电子转账来完成的。整个国家也鼓励交易在银行体系内部流动,不论是公司发工资,普通人缴纳水电费,刷信用卡买东西,买卖股票这些操作,都不让你离开银行系统。对于国家税务部门来说,银行系统内部前的流动是透明的,这类现金叫做“白钱”。

当然,市场上还流通着另一类钱,主要是现金纸钞,这类钱叫做“灰钱”。你有时候街边买杯咖啡,或者住旅馆给的小费,基本上就是这类钱。它的持有和交易都不透明,它有可能是“没纳税”的钱。比如某些餐馆老板的营业收入和食材采购就是用的这种灰钱。美国的国税局特别头疼的就是这种不受监管的,可能没被征税的灰钱。

从技术上说,白钱和灰钱的转换大部分都是在银行柜台或者银行ATM上完成的。两种性质的钱的转换点就被美国各种法律盯的死死的。

你去美国银行柜台存现金,就是在把可能没纳税的灰钱变成白钱,法律要求银行在做这个转换的同时,把客户的纳税义务给锁定。换句大白话就是,银行要判断你这笔钱是不是个人收入所得。如果你存入大额现金(超过一万美元),银行就有报告的义务,你就有报税的义务。

按中国人的想法,我给你存二十万现金,你吸收了我的储蓄,银行应该很高兴。这完全错误,银行很害怕!你实际上是给银行带来了申报麻烦和违规风险。另一方面,当你要提取巨额(一万以上)现金时,这被认为是把白钱投入灰钱的大海中,你依然要准备好解释这样做的目的。如果你没有合理解释(其实在美国境内,你完全不需要这么大一笔现金),基本上银行会让你销户走人,礼送出门。

就算不是现金操作,美国银行在个人账户收钱时依然有很多限制。比如你的银行户头突然有一笔资金汇入,如果是不太可靠的国家,银行怕惹麻烦根本就不愿意收,甚至在跨国转账成功后,也有可能给你一张银行本票让你拿走,爱上哪存上哪存。即使是可信国家的银行,你依然要说清这笔钱是赠予还是收入,便于纳税。就算是可信的国家的银行,就算是同名账户跨境转账,很多银行都会有后台监管部门时候电话询问。

灰钱纳税后就变成了白钱。美国发达的金融系统让你的银行利息,债券收入,券商炒股增值,公司股份分红,都在纳税系统监管下。银行,券商,基金公司都会同步向国税局报告你的所得,如果和你的年度申报匹配上,这些白钱的增值(纳过税之后)始终是白钱,始终在银行系统监管之下。

还有一种纸币现钞是纯粹的黑钱,就是贩毒、军火、恐怖活动之类的钱,想把它们变成白钱,把它们带入美国境内和存入美国银行系统的努力,就是把和钱变成白钱的过程,这个俗称“洗钱”。黑钱和灰钱的差别一个是非法,一个是可能没纳税,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钱。大部分洗钱的手法是先把黑钱混入现金收入的灰钱中,然后再申报纳税变成白钱。

对美国政府来说,如何识别出洗钱是一个严肃的课题。尤其是国际洗钱罪,这是联邦重罪。美国法典18卷1957款有详细描述,包括:把分散在不同账户的钱集中到一起的Promotional洗钱,把钱在不同银行的不同账户间倒来倒去(所谓洗三水就追不到了)的Concealment洗钱。

我们普通人经常要解释的不是黑钱,而是灰钱。在中国,黑钱、灰钱和白钱的区分很不明显。很多中国人经常在两个地方遇到新问题,一个是海关,一个是银行。海关和银行都有一个标准,超过一万就要填表申报,海关是105表格,银行是8300表格。美国海关不怕你带现金进入美国,只要你申报,就相当于把灰钱转换成了白钱,然后你再存入银行就没问题了。

当年导演英达多次带现金入境美国超过一万不申报,结果手头积攒下来一堆现金。然后又把钱免申报,以每次不超过一万存入多家银行,就是为了规避这两个表格。这在美国有一个特别的说法,叫做结构性操作,用人话说就是疑似洗钱。美国法典31卷5324和5316款说的就是这两件事。后来被起诉,最后先补税,又加罚款,再与检方和解。给中国人现场演示了中外银行的理念差异。

什么是KYC

新千年开始,由于反恐概念逐渐深入人心,美国法律给了银行各大的压力,一个特殊的词语被创造出来,叫做KYC,英文的意思是:了解你的客户。估计是撞毁世贸中心的恐怖分子的活动资金通过银行系统进入美国,惹了大麻烦。

于是在美国银行开户就更复杂了。前面说了,美国银行本身也是企业,它既然多了个责任为美国政府看守大门,当然也就尽量少惹麻烦为妙。很多国家都被它列入金融不可靠的国家,意思是说,那些国家并不能阻止黑钱变成白钱。这些进入他国金融系统的白钱可能不太“白”,所以某些国家银行的跨境汇款就要受到更多关注。

除此之外,还有些跨国银行也因为各种相关原因被罚款。这些银行一段时间内也受到特别关注。银行自己也自我审查,不让那些看起来不可靠的人或者无法判断你是否可靠的人开户。以免被扣上与受限制公司做生意的罪名。

很多中国人会和已经在美国的华人做换汇操作,从中国汇给美国账户美元,然后再从中国账户向另一个中国账户划拨人民币,没出过国的人认为这种操作等价交换、天然合理。其实这种操作在美国会一头撞上灰钱变白钱的规则:突然出现的美元是账户所有者的偶然收入吗?纳过税吗?

不仅是银行,美国的所有金融机构都是持牌运营的。他们都和税务系统直接挂钩。换句话说,你在美国金融系统内赚到的每一笔钱都是双重申报的。

比如你在银行里面的存款利息就算你的个人收入。每年年底银行会寄给你一张1099表,里面列明你的利息收入和替税务局预扣的金额。你拿这张表并入你的当年收入申报。如果你买了债券或者货币基金这类理财产品,你会收到相关机构给你的1099表,上面列出你的利息收入或者分红收入。

顺便说一下,美国人可以在境内自由迁徙,不需要户口,基本上一张驾照走四方,但是他们有一样东西是伴随终生的,叫做社会安全号码SSN,这是一个9位数的数字,一般人看不出来什么规律,一般情况下也不用出示。可是这个号码后面关联着你的所有纳税情况。

整个美国的纳税申报就像现代会计的“复式记账法”一样,你的收入你这方要申报,给你收入的(不论是工资、合同、利息、分红、增值)那一方也要申报。这种双重申报汇总到税务部们进行对照,你实际上无法隐藏任何“白钱”收入、因为另一方已经替你“申报”了。

当然,灰钱收入就没有办法了,比如服务业的小费收入。很多餐馆的现金收入也都在此类。所以美国政府痛恨现金,总是鼓励你用信用卡。

目前出现的虚拟货币交易,给美国政府出了一个难题。这东西非中心化,完全匿名,跨境无碍,交易本身几乎无法监管,你是否赚了钱没人知道,几乎就是一个典型的“灰钱”交易。

为了应付这种局面,美国政府采用的原则是:天上飞机怎么飞我不管,但我管理所有飞机场。只要你用法币买卖比特币,你个人和替你交易的交易所就应该双重申报。最近几年美国人的报税单中开始要求你填写虚拟货币的持有和交易情况。

中国过去的金融系统里面没有白钱,灰钱和黑钱的概念。我们的银行都是国有企业,我们有的原则还是银号最初级的“存款自愿,取款自由”。个人账户资金随便跨银行调度,大额现金存入还被银行欢迎,不同名字的朋友之间转帐非常随便,甚至公司发工资也用现金支付。大量买卖(买楼买车买珠宝买字画)和馈赠都是纯现金方式。

很多贪官收受贿赂的钱也都在银行系统之外。实际上,没人知道这种灰钱和黑钱到底有多少。估计在国际犯罪分子眼中,这地方真是一个自由的洗钱天堂。当然,由于外汇管制,我们的这种“自由奔放”的方式并不会立即污染国际金融体系。

改革开放后,一切才慢慢地规范起来,目前,企业发工资减少现金支付,个人银行增加开户限制减少垃圾账户,已有账户分级管理,大额转账受到监控,大额取款做出标记,新的金税系统让银行和税务机构连接起来。

美国的“落后”银行系统

话说回来,美国银行系统由于历史比较长,存在路径依赖,有些方面还真不如中国的银行系统。

最明显的是,美国银行间普遍使用的个人支票系统。华人到美国,找房子,考驾照,申请SSN,银行开户是标准四件套。在你的信用卡申请下来之前,在花现金的同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写支票,因为,这时候支票就是你大额付款的主要手段。

中国的所有银行经营理念和管理理念不一定先进,但信息化硬件建设绝对有后发优势。美国银行之间虽然也可以电子转账,但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用支票做交换。

当你去美国开户行存入一张支票,银行需要通过ACH交换机构确认对方账户上是否有钱,然后再进行真正的资金清算。即使速度再快,也是以几个工作日来衡量的。你去存一张一百美元的支票,柜台可能会和你说,这个钱要三个工作日之后到账,在此之前,可以给你一个25美元的额度应急。

万一对方账上没钱,就会出现跳票,两方都会被银行罚款。相对的中国银行间转账,基本上是6秒钟之内完成。比起美国银行,绝对是光速,而且你立刻就可以使用这笔钱。在美国,这就是梦想。

还有一个差异。在中国,你在银行储蓄账户就是一个,它直接挂钩你的身份证和手机,你也可以得到一张储蓄卡,卡号就是你的帐号。所以,储蓄账号和储蓄卡就是同一回事。而在美国,你的帐户是一串号码,它实际上是一个支票账户,你的支票本和这个账户挂钩。这个Checking账户的钱几乎没有利息(很多人都说,那个账户利率是一个无限接近于零的羞辱性数字)。

如果你需要有那么一点点年利率的储蓄账户,那就要另外开一个Saving账户,这个账户号码又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一串数字。如果你想像在中国一样,要办一张和账户关联ATM提款卡,这次你又得到了一串号码。这张卡在使用的时候,会从你的支票账户上扣钱。这张卡与支票的差异是:开支票不另外收费,使用这张储蓄卡(或者叫ATM卡),在某些时候会被另外收手续费。

自己家银行的储蓄卡还收手续费,真是逆了天了。不过你仔细观察,那张储蓄卡很可能是开户银行和VISA共同发行的,所以那个手续费(如果有的话)是被VISA收走了。

在美国银行系统之外,存在着几个专门管理卡片的机构:Visa,MasterCard,AmericanExpress这几家算是出名的。他们都是以发行各种信用卡赚钱的机构,和各个银行共同发行储蓄卡虽然只算是一个小小的副业,但是收服务费还是忘不了的。

比如你在美国为房子交财产税,用支票交款没有费用,网上付款有两块钱手续费,用储蓄卡和信用卡交款都要另外多付一笔税额百分之几的费用。又比如,你在美国加油站加油,用现金和用信用卡缴费就是两个不同的价格。

中国与此对应的发卡机构叫做银联,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是某些大银行共同创建的“银行间联合”机构。银联和银行比起来,发展的比较晚,话语权也比较弱,不论是储蓄卡还是信用卡想收点服务费都没那么容易。储蓄卡就完全和银行账户合一了,收费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总的来说,美国的发卡机构比较强势,他们从商户那里收费,也从用户这里收年费或者透支逾期费。从商户哪里收的费用比例相当高,甚至每笔交易还收一个固定费用,所以,你如果用信用卡买一杯咖啡,基本上商户利润就会被切走一大块,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运通卡American Express的收费。我刚来美国,朋友就建议我,这个场合最好用现金付款,也算一种“懂事”吧。

中国的银联卡对商户的收费相比就比较低,这算是中国银行系统的另一个优势。在中国,几乎看不到个人支票,所以支票系统的缺点也看不到。至于中国公司支间的支票结算交易,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美国银行会倒闭

说起银行倒闭,在美国是常事,在中国绝对是新鲜事,大家都没经验,只有到了真的倒闭那一天才能见到保险公司所谓的兜底存款保险制度是否真的有用。

一般来说,银行倒闭时最简单的解决办法是让另一个银行吃掉它,原来的存款兑付义务和贷款回收权利一并转移给新的机构,储户并没有受到影响,在美国,绝大部分倒闭银行都是这种股东出局,储户不受影响的结局。

如果没人愿意买,那就彻底倒闭,储户交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进行核保,合格账户美国最高赔25万美元(中国最高赔50万人民币),更多的存款就损失了。

美国关于企业倒闭的法律规定非常清楚,对于资产还在,就是现金流断了(无法应付挤兑)的企业适应破产法第十一章(破产保护),银行基本上就是第一种结局,储户无碍。对于资不抵债,彻底无望的企业适应第七章(破产清算),这种银行的储户就真的要启动保险公司赔付了。

任何企业都有风险,任何银行也都有风险,美国的四大银行BOA、Chase、Citibank和Wellsfargo破产概率很低,不过利息也很低。而一些社区银行或者互助银行会给出很高的利率,当然也有与之相配的破产概率。这一点,一定要在储户开户之前向储户讲清楚。在中国,由于银行破产和破产保险制度出台比较晚,很多储户都会误以为银行是国家机构,存款有国家背书,而不会仔细选择风险较低的银行。

去年,美国硅谷银行SVB就出现了流动性危机,它们把储户的存款投资于高风险标的,由于标的贬值,出现储户信任危机,大家一起挤兑,虽然资产总额高于储户所有存款,但有些资产不能变现,无法满足挤兑需求。在法治环境下:1)FDIC首先接管银行,可以按保险约定赔偿。2)由于这个银行在硅谷非常重要,和美联储商量后,决定可以全部赔偿。3)在和其他金融机构商量后,最后决定被另一家银行彻底吃掉,储户存款完全不受影响。这就是从合法最坏结果,走到合情中间结果,和合理最终结果的全过程。

对于中国的银行拥有者来说,其实也没有经历过这个悲惨的局面,各级政府大概率会以维稳为目标处理这类灾难,而不像真正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有法可依。可能会搞人工截访、搞舆论消声,甚至做出污名化储户等等奇怪的做法。

从纯粹法律角度看,银行的储户并不关心银行是否是某些诈骗行为的受害者,储户只是面对了一个倒闭的机构,作为保险公司该赔钱就赔钱,作为储户的其他损失要等到银行本身起诉诈骗者之后,看是否有可能挽回一些损失。在中国,往往让储户直接面对诈骗行为,把银行机构的风险责任转化为银行里面有坏人诈骗。尤其是中文“暴雷”这个词完全模糊了“破产”和“诈骗”。

补充一句,硅谷银行倒闭(美国媒体用了一个更准确的词Shut Down)只是现金流无法应付挤兑,如果有人承诺拿出足够的现金流应对挤兑,储户一旦有信心,就不会蜂拥提款,实际挤兑也就不会发生。银行新的接盘者反而会得到原来银行的资产(前面说过,资产远大于负债),赚取一大笔利润。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竞争格局,草原上一只动物倒下,总会有分食它的动物出现。倒霉的只是银行的老股东。

况且,接盘人完全不需要真的掏真金白银应对挤兑。它只要发行一个总额能覆盖预期挤兑额度特别债券,略微许以高息,就有更多的人支持他兼并破产银行。最后,支付有限的资金成本,自己基本不出钱,就能空手套白狼,得到一个新的银行。这才是资本主义市场环境下的高级信心游戏。

中国银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什么美国没有移动支付

整体来看,中国银行在金融服务的深度上与美国银行有很大的差异。不过在某些方面,中国居然阴差阳错,误打误撞地走在了美国的前面。

首先是手机支付。

所谓手机支付就是在手机上通过支付宝和微信通过扫描二维码,实现快速支付和转账的操作。从美国回到中国的华人非常惊叹的三大件就是高铁、网购和扫码。这个扫码就是基于移动网络无处不在,智能手机人手一部,二维码充斥手机和商场。

在美国,由于信用卡支付已经占绝对领导地位,对后来的手机支付抢占市场形成巨大的压力,尽管也有Paypal,ApplePay,Zelle,Vermo这些新手段的出现,但发展起来绝不会像国内那样摧枯拉朽,排山倒海。说到底,还是国内的银联系统太无能了,以至于支付宝和微信财付通横行华夏。(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由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无能,让微信取代了短信)。

结果是,在中国现在手持现金买东西居然变成了一种不便。硬币和找零这两个词对年轻人慢慢就生疏了。我们小时候的超级心算找零技巧完全没用了(当年买东西价格七块五毛六,我们会先拿一张十元,再拿出六分钱支付)。当然,依托于携带现金的小偷行业和和支付现金的假钞诈骗也自动消失了。

带来的方便是,所有支付都有据可查、有迹可循。私房钱的隐密变得更困难,甚至警察都能通过追踪嫖资支付,还原现场。个人隐私从理论上和技术上都完全消失了。如果移动支付进一步渗透,你的整个人生的金钱流动将完全透明。你不由得要问,方便换隐私到底值不值?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美国,当年推动信用卡支付时也有过了得到方便但是隐私消失的讨论。当年的信用卡只知道你去了那家店,并不知道你买了什么。如今的在移动支付的大背景下,你买的商品,甚至商品有多少折扣都一览无余。我们现在并没有法律规定,支付手段的提供者是否有权收集、分析和预测支付手段使用者的信息。

资本主义国家有两股力量在较劲,政府要透明可追踪,保证税收和反恐,舆论要自由和隐私。综合起来,隐私保护不会消失的那么快。而在中国,政府有意愿让一切交易透明话,舆论(老百姓)也在说:既然没干坏事就不怕别人看。

两股劲拧在一起,于是召唤出一个怪物:数字人民币。

这是中国银行业走在美国银行业前面的另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

数字货币对银行业的冲击

数字人民币这个新发明,它不同于现金,不同于比特币,不同于信用卡,也不同于微信支付宝,它是基于手机这类电子设备的无确定面额、可溯源、可控制、可能有漏洞的电子支付手段。

公众概念中的所谓现金,就是那种装在密码箱里的纸钞。它最大的特点是双重不可追踪性:持有者和交易路径两者都不可追踪。正因为如此,贩毒、卖军火、贿赂这些黑色或灰色的交易都很喜欢它。

所谓比特币,只是持有者不可追踪,交易路径是在全网络公开广播,人人记账。如果你能管好你的钱包,它完全满足拥有者匿名的要求。当然,如果你要把他们和法币互换,政府在那里等着你纳税呢!

所谓银行转帐(包括刷卡),这种电子支付手段是持有者和交易路径双重可追踪的。你是谁已经确定,你和谁交易也已经确定。

到了支付宝和微信,这种新型移动支付的好处是有手机就能支付,无比方便,也继承了支付宝微信后面链接的账户和信用卡的绝对方便点好处和毫无隐私坏处。

数字人民币是受支付宝微信和比特币的启发,由银行发行“无确定面额”的、可以方便地用“手机”进行“离线支付”的“电子支票”的“小额钱包”。加上这么多引号就是为了说清楚它的特点。它和支付宝微信的主要差异是支付宝和微信的付款方或者收款方设备至少一方在线联网,而数字人民币可以“双离线”。

在中国,手机不在线的情况比较罕见。所以数字货币的双方可以都离线交易的优点就显示不出来,因此,十多年来它一直被先入为主的微信支付宝压制。如果坚持支持双离线交易,那就比微信支付宝方便了,但是在技术上就存在着“胎里带来的”所谓“双花”风险。也就是一女二嫁或一女十嫁的风险。

在离线的情况下,数字钱包里存上1000块钱,把它花掉,这时你的银行账户因为离线所以不知道这笔交易,当手机恢复出厂设置之后,钱就又回来了。虽然最终会银行会通过黑名单抓到你,但抓到你之前你可以把这个离线花钱、恢复出厂设置、重装软件的三部曲操作重复了100次,那银行就损失大了。

原来每张纸币上有唯一编号,由国家信用和法律来支持。数字货币是在花出去那一刹那,才产生了唯一的货币编号供双方记账。

去年的新闻说,某些城市数字人民币从公务员“全额工资”开始使用,这是数字人民币十多年来一直不温不火的进展过程中,第一个听上去靠谱而且奇妙的玩法。这次先在公务员体系内推广数字钱包一举解决了这个“双花”难题。我们不在手机上做技术文章,而在手机持有者上做管理文章,体制内公务员可以秋后算账,他们不敢“双花”。

公务员收入全部数字货币话之后带来了一个奇妙的附加好处。理论上,公务员花的每一笔钱都应该与现实收入有关,过去有一个面向公务员的罪名叫做“非法所得”,如果解释不清楚你家里保险柜里的现金是哪里来的。现在可以再发明一个延伸的新罪名:“非法所持”,你家里的买的任何一件摆设都应该说清楚是哪笔数字人民币买的。

数字人民币管控了货币的最后一公里。对普通人来说,最大的问题是隐私消失,货币持有和货币交易都变成完全透明的的事情,虽然普通人不会干走私、贩毒、洗钱的事情,但是等于大家都为这些犯罪陪绑了。尤其支付的同时,一旦和你的购物小票绑定,你每年喝几罐啤酒,吃几次烤串,去几次桑拿,和谁幽会,就完全公开了。

最可怕的是以下的情况。未来你钱包里的数字人民币是可以打上各种标签的。如果

打上类别标签,那就买粮的钱不能买肉;

打上时间标签,货币就可以像促销券一样带有效期;

打上地域标签,甲地钱到乙地不能花;

打上激活标签,你就必须打疫苗才能花钱;

打上封锁标签,你就不能转账给特定人;

打上注销标签,你的财产就消失了。

你可能会问,这还是钱吗?这不就是五十年前的管制票据(布票,粮票,油票,糖票,自行车票)吗?

下一步的前景是什么?

2016年,印度搞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废钞令。500和1000的大钞必须在指定期间换成新钞,过期作废,超过额度的兑换要说清楚来源,就是印度的一个绝招,强行把银行外的灰钱和黑钱逼入银行。当然,在印度这个操作造成了很长时间的混乱。

总结下来,当时印度电子支付和数字货币不够发达,新钞不足,强行换新钞没有平行保障方案。如果数字货币的支付和交易已经成熟,可以把旧钞纸币强行“单向”换成数字货币,并不耽误你使用,如果你需要纸钞,数字货币还可以“单向”受控换成新钞。

过渡时间一到,旧钞作废。保险柜和墙壁里边的旧钞就清零了,有主人的进入银行,没主人的变成古董。“金融可控”的老大哥时代到来了。黑钱,灰钱,白钱一律变成全过程透明的“红钱”。

这就是“数字人民币”的另一个妙用。

By 云中月

投资人在寒冬里都在想什么

从入行到现在,我其实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

诞生一个伟大的公司,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投出一个伟大的公司,最需要的素质是什么?

但很遗憾,一直没有满意的答案。

过去很多年,每天忙于出差、聊项目、写周报、招商、募资、尽调,执着于“战术上的勤奋”,更愿意从具体项目从发,去研究:行业、竞争、技术、模式、团队、财务等能够直接关系到KPI的细节问题。这种做法不能说不对,但是似乎离得到想要的答案想去甚远。

今年,因为客观原因,难得有一些看书的时间。

于是,我看了《硅谷之火》、《硅谷之心》、《光刻巨人:ASML的崛起之路》、《三位一体:英特尔传奇 》、《乔布斯传》、《埃隆马斯克传》、《人类简史》、《未来简史》、《风险投资史》等等十几本书。之后,我就开始尝试从历史和更为宏观的角度去思考这两个问题。最近,好像想到了一些答案。

其实,第一个问题可以分解为三个小问题:

哪些公司属于伟大的公司?

这些公司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这些共同点的形成原因?

从我有限的案例看,ASML、英特尔、苹果、Tesla、波音、SpaceX,都是伟大的公司。

我们仔细回想下,上述企业是否都有以下共同点:

他们通常定义了一类产品的形态;

这种形态要么是独创性的,要么对上一代产品是碾压性的;

他们提供的产品一定是有益于人类社会的;

他们提供的产品一定是大众可及的。

由此可见,伟大的公司大多定义了一类产品形态,而这类产品一定要是大众可及的,而大众之所以愿意使用它们,可以让生产/生活成本极大的降低,工作/出行效率极大的提升,而这“一升一降”又进一步促进了产品的普及。

没错,我称之为产品的“社会效应”,即这种产品在为公司创造利润的同时,更可以为使用者带来巨大的好处,甚至可以为人类社会带来某些变革。

一个家伟大公司的产生,必然是因为提供了一款具有极大“社会效应”的产品。

既然已经思考出了一家伟大公司的诞生要素,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识别到这些伟大的公司?

其实,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是我似乎又有了一些模糊的方向:

首先,还是要回顾一下人类的几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即“蒸汽革命”,带动了一批煤、铁巨无霸的产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即“电气革命”,进而产生了电灯、电话、电报、电影,我们至今仍在享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而大名鼎鼎的西门子、通用电气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第三次工业革命,即“信息革命”,诞生了原子能、航天、生物制药、计算机、互联网,这也是我们正在经历,而马上进入尾声的一场革命。前文耳熟能详的那批企业,基本都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回顾工业革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次工业革命,其实都是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又叠加了新的内容,但无外乎包含如下几个部分:

能源革命(蒸汽–电力–原子能);

交通革命(火车–飞机–火箭);

信息革命(电报–互联网);

算力革命(机械计算机–电子计算机);

生物革命(现代医学的诞生)。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

伟大的技术革命制造了产生伟大公司的温床。而伟大的公司,正是把这些技术产品化、可及化的那些企业。

所以:

第四次工业革命,何时发生?

第四次工业革命,会发生在什么领域?

也许,此时有人会说:

现在世界这么动荡,你想象这些有什么用?

但是,平心而论,这个世界更差了嘛。

想象下,我们没有智能手机,没有5G,没有微信、抖音,没有高铁、电动车、无人机,没有滴滴和美团外卖的生活,而他们,都只是诞生在近15年里。

所以,暂时忘记那些糟糕的事情,让我们来抽空想象下15年后的生活:

电是免费的;

每个人会有一个机器人管家/保姆;

肿瘤和遗传疾病将不复存在;

招手叫来的是无人驾驶的滴滴;

未来的食物都是从严格监管的工厂里培育出来的;

快递是由无人机/无人车送到门口的;

2小时内可以坐超级高铁抵达中国任何一个地方;

1小时内可以从北京飞到纽约;

然后你可以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见到家人的全息形象。

如果上述设想全部实现,会是一个怎样的人类社会。

而这些,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会发生的场景。

不对,也许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在发生:

可控核聚变、高温超导、氢能、空间太阳能电站、固态/燃料电池;

可复用火箭、亚轨道飞行器、超级高铁、新能源汽车/船/飞机、无人驾驶汽车/船/飞机、外骨骼;

卫星通讯(Starlink、星网)、量子通讯、ARVR技术、全息传输;

mRNA、基因治疗、抗衰老技术、组织再生、脑机接口、人造肉、合成淀粉;

OPenAI、人形机器人。

可能,我们正处于新经济周期的起点,而世界第二大科技体的造富运动就在眼前。

那些引领人类做出突破的公司,必然会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而与之相关的创业者、员工、投资人也必然获得无法想象的收获。

况且:

我们有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民;

最优秀的创业者;

国家正处于政治和竞技影响力全球扩张的关键阶段。

这是一段难熬的岁月,你我皆是短期无法抽离的局中人,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并且深刻感受到三者叠加引起的巨大变化。

投资人的微信群都在聊什么

芯片投资人的群又恢复了往日的火热。

导火索就是华为突然发布麒麟9000S和mate60 pro。

他们讨论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网传的华为调研纪要和小作文是真的假的”

“麒麟9000s是不是从松山湖下面挖出来的”

“麒麟9000s是不是14nm堆叠工艺”

“美国人都说了,单层,7nm制程,类N+2工艺。”

“类N+2工艺的良率究竟如何”

“到底是谁代工的,中X国际,X积电,还是华为的秘密晶圆厂”

“国产193nmArF浸润式DUV光刻机啥时候能量产交付”

“国产EUV光刻机5年内能不能搞定”

当然了,这类讨论大多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因为,知道内情的不敢说,不知道内情的道听途说。

最终,讨论在群里某人亮出出抢购到mate 60 pro+ 和众人“遥遥领先”的点赞中结束。

02 新能源投资人

新能源群这两年突然增加了很多新鲜的面孔。

一方面,新能源的热点确实很多:光伏、新能源车、锂电、储能、氢能。

另一方面,这两年有很多其他行业的投资人涌入了新能源领域。

比方说,这个新能源群里,就有不少之前投TMT和消费的“老相识”。

新能源群每天的讨论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某某钠电公司获得B++++++轮融资,@某群友,恭喜恭喜”

“对《某某地区又诞生了百亿估值新能源独角兽》一文的批判”

“HJT、TOPCon、钙钛矿谁是未来”

“政策限制储能/回收类企业上市是否实锤”

“XX明星锂电公司preIPO轮的估值究竟有多离谱”

“XX明星储能公司降估值卖老股了”

当然了,每个新能源群最终都会有两个保留节目:

一般重头戏是,电动三傻的车友互喷环节。

当然了,比亚迪和特斯拉的车主,格局都是比较打开的,他们一般讨论的是谁会成为宇宙第一的车企。

03 医疗投资人

医疗投资人的群应该是平均学历最高的群,人均博士。

医疗群一般也很有自己的特色,往常,总是分享些:政策变化、学术论文、临床进展,隔三差五的,大家还会在群里讨论讨论某个品种的临床数据。

从去年开始,医药行业遭遇了各种各样的轮番暴击。

先是二级市场暴跌,再是集采品种的扩大,还有医药领域反腐,然后到IPO政策变化。

这两年来,群里分享的基本都是些负面的消息,开始大家还在很热烈的讨论,到后面讨论的人就越来越少了,以至于很多群友都以为这个群死了。

这天。

有人转发了一个:“据传,五套标准企业一律不再受理”到群里。

换在往常,医疗投资人群里肯定不免又是一阵唏嘘和讨论

“五套也上不了”

“18A又发不出来”

“以后创新药投资怎么办啊”

“还有什么能投啊”

这次,医药投资人的群里静悄悄,感觉群真的是死了。

突然。

不知道是谁手滑发了张福利图到群里。

群里突然热闹了起来,大家纷纷表示,群友给力,以后请多发点。

直到此时,众人才发现,原来,之前是这个群的打开方式不对。

04 投资人的八卦群

八卦群应该是今年最热闹的群了。

一个合格的八卦群一般由一位热心的群主,几位每天勤勤恳恳地提供八卦/福利图/段子的瓜农,若干位杠精,还有一两位群宠组成。

众所周知,八卦群一般都遵循着严格的作息时间:朝九晚五,工作日。

于是,有好事者评价到:

上班了,群里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华与热闹,每个人都在带薪聊天,也不知道,是哪家倒霉公司招了你们这群人。

八卦群的内容一般都包罗万象,精彩纷呈:

“讨论《有头有脸的投资人都去XXX了》是不是标题党”

“哪家企业要看BP前先打1000万保证金”

“哪家企业的创始人拿投资人的钱去买保时捷了”

“哪家创业的创始人最近二婚了”

“哪家企业现金流要断了”

“哪家机构最近在降薪裁员”

“哪家机构的DPI六年只有0.1”

“哪个机构的合伙人最近搞了桃色新闻”

当然了,如果群里有几个热爱军事/国际政治的,群里还会时不时讨论下俄乌冲突和中美关系。

总而言之,八卦群,就是每个投资人抱团取暖的港湾和每天下饭的电子榨菜。

05 投资人的求职群

一般从投资人求职群,可以窥见最近一级市场的动向。

比方说,20年基本都是医药投资人的职位,21年基本都是ESG投资人的职位,22年基本都是储能投资人的职位。

求职群一般是没有人说话的,只有几个每天发布岗位信息的活雷锋。

每个群友进群之后的第一件事情,一般是快速看下群成员里面有没有自己熟悉的头像,生怕遇到了熟人或者是同事。

最离谱的,还是某人进群之后意外发现自己组的MD也在群里,然后吓的赶紧退群了。

当然,要说23年求职群最大的变化,主要有几点:

1、产投和国资/引导基金的招聘需求增加了;

2、家办职位是最受欢迎的;

3、大模型投资人的招聘需求增加了;

4、但是上述增加都无法掩盖总体需求大幅度下滑的事实。

投资人小剧场:IPO的焦虑

今天,是XX资本召开的季度总结会。

由于近期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公司合伙人胡总的要求下,本次会议的主题变成了退出策略研讨,让各位同事谈一谈对近期IPO政策变化的看法。

01 AIGC组

胡总首先翻了周博的牌子:

“周博,你那个XX项目,后续资本市场路径是怎么规划的?”

周博士是公司看大模型方向的投资经理,他在今年出手了几个大模型公司,有两个发展不错的,也获得了后续融资。

“公司的资本市场路径是很明确的!”

周博士一脸兴奋:

“A轮X杉已经在看了,X瓴资本的ZL也想要额度,B轮打算开给中东的主权基金,C轮打算跟某企鹅和某度合作, D轮找几个国资战投,估值搞到200亿,然后就可以去港股报他们那个18C,大模型第一股!”

有人小声的提醒周博士:

“周总啊,你刚才说的那几家潜在投资人,好像都有自己的大模型产品啊。”

”老周啊,第一批大模型版号里面好像没有你这家公司啊,正规吗?”

周博士瞪了眼说话的方向,淡定地总结道:

“任正非都说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基础就是大算力,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波澜壮阔,不可想象。IPO只是第一步,XX将是一个值得长期持有的企业。”

02 半导体组

第二个发言的是半导体组的小赵。

要说三年前的半导体组,投中了几个半导体企业,并且成功科创板IPO,一时风光无几。

后来,他们再接再厉,高位追投了几个IC设计、存储类的公司,然后就赶上了科创板批量劝退此类公司。

于是,小赵现在对半导体组的项目也是一脑门的官司。

“按照目前的审核政策,IC设立类的公司应该暂时是上不了科创板了。”

“利润体量也不够报创业板。”

“存储类的公司主要是受半导体行业周期影响,利润下滑的很厉害。”

胡总点了点头:“小赵啊,有啥经验教训要总结嘛?”

“最大的教训是要敬畏周期。”

“你的教训很深刻,现在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老板,听说今年iphone15系列的京东预售很好。”

“这跟半导体项目有啥关系?”

“说明半导体的补库存周期要开始了,半导体行业要进入下一个繁荣周期了。”

“所以,你这几个项目啥时候能报IPO?”

“我也不知道啊,这不还是要看监管的IPO政策嘛。”

03 新能源组

小王最近也被一个储能项目整的焦头烂额。

当初这个项目之所以能顺利投决,一方面是‘IPO确定性强’;另一方面是企业答应帮助小王完成在当地的招商落地任务。

然而天不遂人愿,项目报辅导之后就陷入了停滞。据说是因为有传言,储能类的项目的科创属性和盈利能力存疑,所以监管建议此类的项目谨慎申报。

要说,小王投的项目是个大储,还算有国家强制配储的政策支持,而他一个朋友投了某知名独角兽户储,今年业绩下滑严重,现在就有点欲哭无泪了。

胡总问小王:

“储能类项目的IPO政策,最近有什么新的说法?”

小王赶紧把最近的传言和国家支持配储的政策汇报了一遍。

胡总点点头,又追问到:

“那公司计划啥时候申报IPO?”

“胡总,企业老板亲口承诺,IPO进度不影响他们在XX地区建厂的进度,XX地区的领导很满意我们的推荐,说希望下一期基金继续跟我们合作。”

“嗯,不错。这个是大事,要敦促企业抓紧落实。”

04 生物医药组

宋博士是公司生物医药组的同事。

“小宋啊,现在不受理五套标准的企业,你投的那一堆创新药企业怎么办哟”

听到点名,宋博士赶紧扶了扶眼镜。

“五套标准只是暂时不受理,后面可能随时开闸,实在不行还能报港股18A。”

“港股40%的股票一天成交不到10万港币”,一位同事小声说到。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拆台,宋博士的脸腾的一下就红了,他小声嘀咕道:

“实在不行,不是还能去北交所嘛。”

“北交所?”胡总哼了一声:

“小宋啊,不能为了上市而上市啊,不然我们怎么跟LP们交代。哎,你说,你那些创新药企业要满足创业板的上市条件,还需要多久啊。”

“啊,这我还没想过……….”

宋博士挠了挠头,他的脸已经红的发紫了。

胡总一摆手,也不再追问:“行吧,你们医药组,以后还是尽量投点有收入有利润的项目吧。”

05 其他行业组

最后的时间,照例是由others组的同事发言,包括但不限于:消费、文娱、TMT等行业组。

胡总望向了这几位同事,一脸的同情,张了张嘴,又有点无可奈何。

眼见着胡总欲言又止的样子,投消费的同事抢先打破了沉默:

“老板,你是知道的,我们这些都是红灯行业,上不了市的。”

胡总有点生气:

“你们现在这个态度是不对的,虽然有政策影响,但是不能摆烂,还是得想办法,A股上不了,就想想去港股,港股去不了的,就去美股,美股还去不了,新加坡也不是不能考虑。实在不行的,该回购回购,该诉讼诉讼。”

见到胡总有点不悦,投TMT的同事小C赶紧圆场:

“胡总,虽然我们这些行业在上市这块面临些困难,但是有些企业基本面还是可以的,您看,现在公司在各地都有招商引资的任务,要不我们几个就把这块承担起来,把这些企业拉去聊聊,看看能不能满足落地要求。”

“嗯,小C这个想法不错,你们几个以后就跟着CRO(首席返投官)李总搞返投吧,散会。

By 星哥

VC行业史无前例的大洗牌

今年,VC的日子都不好过。某种程度来说,可能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严峻的一年。数据就不用说了,整体行业今年的萎缩还是相当厉害的。我比较坚定地认为,VC正在经历一场创投史上少有的,中长周期的大出清/大洗牌,而疫情三年,尤其是最近两年,只是这场大戏拉开序幕的起点。

01 VC正在迎来一次史无前例的大出清

为何这样说,因为VC行业基础的影响变量发生了本质的剧变,这些剧变,会让很多既有的VC打法不再奏效。
如,整体经济增速下滑,找到一个可以系统化布局某一个赛道的机会会越来越难。对于VC机构,进行赛道型布局,其实是管理难度相对比较低的一种做法。赛道型布局奏效,有几个前提:1、首先要有大趋势清晰的,体量很大的赛道存在,且不止一个;2、要有足够的赛道发展斜率,行业发展最终会收敛成几家,这样才能用一个成功项目去覆盖足够多的失败;3、VC机构本身要有很大的资金体量和品牌基础,这样才能够用高薪挖来“常春藤”、“清北复交”的聪明投手,并且能够连续出击提高胜率。这些其实在当今创业市场显然都不存在了,只不过不少机构还在延续着这个惯性。
再比如,当单一项目稀释后能赚个20倍,就不错了的时候,一个VC公司的决策模式就必须发生变化。比如就得降低失败概率,不能光指望100倍的项目来覆盖全部。这样往常一两个投委比较集中,通过通用的逻辑来进行决策,不那么深刻了解行业规律的决策机制就会出问题。要么就得有很强的专业属性聚焦一两个赛道,来确保决策的有效性;要么就得有个比较好的决策小组这样的联合决策机制,来适应几个方向的布局。其实在国内,覆盖几个方向的VC机构,很少有能够做好小范围的集体决策的,很多机构决策成本一上来,就分拆成行业基金,而每一个行业基金,如果又比不上专业做一个方向的VC机构的话,就会缺乏比较优势。
再比如,国资会彻底改变市场的权重和玩法。国资VC毫无疑问会成为未来5-10年VC市场最重要的玩家之一,这个趋势是不可逆的。为何?因为未来20年,科技创新一定是中国创投的核心投资主题。而科技创新的来源是什么呢?研发创新的本质规律,就是需要大量的、长期的资金的投入,因此很多都是来自于军工、高校、院所。而东亚的文化整体而言,先天鼓励集体主义,和西方文化更鼓励个人主义,由此带来更多的自下而上的创新不同,在这个背景下,解决高精尖问题,注定大部分是由国家队,或者说国家资源向市场外溢来完成的。而这个情况,就注定国资占据整体性优势,更加切合中国的VC主题能力的源头,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此外,资金结构的变化,就不用多说了。在国际政治的背景下,又要投资核心技术的主题,美元基金在中国整体边缘化是大概率的(可能投资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另说)。
等等等等……VC行业,遇到了中国自VC从无到有之后,最大的一次变局。

做几点对未来5-10年中国VC格局的几点猜想:
1、国资会扮演重要的角色;
2、目前成熟的,比较成体量的基金会进行激烈的内部厮杀,留存少数一批选手;市场化平台型基金会和国资基金进行激烈的能力竞争;
3、美元基金相对边缘化;
4、长尾基金大量僵尸化,VC数量会大幅度减少,VC创业门槛会持续加高;
5、会出现一批特色的,各自用不同打法生存下来的特色基金,规模不一定小,但是必须在同一打法中,排到上游,才有空间。

02 VC进入了战略考验战

战略对于VC到底重要么?我坚定认为答案是极其重要的。
有的业内人认为,想那么多干嘛,坚守行业专业性就是了。这种想法本身没错,我相信,未来的VC,如果没有专业追求,压根就不在牌桌上。但是专业性能够持续积累是需要大量的基础前提条件的。就类似于大家都熟悉的车企,研发人员谁不想专业,但是专业是需要钱的。如果公司没有销售规模,没有毛利率水平,就没有足够的钱来招足够多的人来做研发。而这个又是取决于可能公司3-5年前的战略的。对于VC机构,其实逻辑是类似的。
行业有大量低垂果实的时候,战略好不好,区别还不那么显著;但是当VC全行业进入Hard模式后,战略就会变得重要了。在VC,首先是要去找好生态位。现在,国内的VC,实质上很少在通过生态位在划分大家。更多的是按照资金属性划分为比如国资、美元、家办;或者按照行业属性来划分为投医疗的基金、投硬科技的基金、投消费的基金等。而这个不是本质,未来划分生态位的,是一个VC生存的底层逻辑,形成同一个打法下,有比较优势的底层逻辑。
先说一个判断:有生态位意识的VC,会先行一步;找准了生态位,并且有战略定力的VC,会有更大概率赢得同一生态位之战;战略漂移的,会被出清。
比如,国资先天就有资源有钱,就有更多可以本地协同,调动资源的抓手。如果一个市场化的VC,并没有坚定的定位成服务国资的VC,而只是因为不好募资,跟着国资的打法套路跑,那么就很难干出啥大成果来。比如,如果追求单纯的财务收益的VC,没有击穿某种能力和资源瓶颈,干着干着又动作变形,那么也会有问题。再比如,如果一个金融背景的VC,硬是要聚焦一个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耦合的产业,可能在pk这种赛道的cvc方面,就会有更大的风险。
VC毕竟还是一个企业,我是谁,我要到哪去,这个命题,VC和所有其他创业公司一样,都是根本命题。
有的人可能会说,没有办法,我要活,现在市场不好,我必须怎么怎么样。这个其实没错,但是从市场整体而言,市场是不会管单个VC死活的。所有的生态位,都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但是一定要想明白自己在哪。既要、又要、还要,一定会出问题的。正如一个汽车品牌,不能自己又定位高端又定位大众,一会定位科技感,一会定位“家”。和所有的企业一样,一旦VC锚定了某种生态位,构建的能力和体系,是很难让自己回头的。比如一个VC,一旦定位为服务国资,那么就注定和定位追求绝对的回报率,长出不一样的物种。大平台基金形成的组织逻辑,也一定和CVC不一样。一会这一会那,一个VC就会成为一个四不像,每一种方向上,都缺乏绝对的竞争力。
VC的生态位,从混沌到清晰,考验VC机构掌舵人的战略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战略坚守的定力。要看清自己的生态位,做到最好,才能够安全地活下来。
比如,如果做CVC,就应该在一个产业周期区间内,充分利用好产业资源,做好服务,做好资源的充分变现,不一定要刻意克制规模。比如国资,就要充分响应国家战略和地方政策,不必然要试图像市场化VC那样积累所谓追求纯财务收益的能力。国资体系是庞大的,科研院所系、地方政府系、产业央企系、部委系、银行系,这些国资所追求的底层目标都是不同的、非标的。比如如果是Solo VC,就不要试图盲目扩大规模,扩大队伍,吃透一亩三分地。再比如,大平台VC的竞争,会是非常艰辛的一场战。因为大平台VC的底层逻辑就不是吃绝对收益的,而是要形成综合能力的最优解,这样就需要品牌建设,战略投资,生态构建,等一系列的体系建设,谁能够在这些建设方面,实现更好的协同效应,就会有更强的竞争力。平台VC之间,能力更强的,会PK掉能力不足的,此外,未来,市场化平台VC一定和平台国资VC竞争会加大,因为他们的生态位有重叠,这也是我相信,一定会有一部分主流平台VC会更加拥抱国资的原因,打不过就被招安。如果是追求绝对财务收益的VC,就要明白,一个追求绝对收益的VC模型是啥样的,倒推来建设自己的能力。部分吃透一个产业方向的VC,就要思考是否要往PE,甚至二级去延展。等等……


03 未来追求财务收益的市场化VC,和现在的模式会不一样
风险投资,本质还是一种形式,确定自己的目标,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可能CVC的目标就是服务主业,可能银行VC的目标就是支持主体业务,再比如可能政府VC的目标是招商引资产业链生态搭搭建。说创造绝对的财务收益不是自己的第一目标,其实对于VC,一点也不丢人。最怕就是既要又要还要的,反而可能奇奇怪怪的。
那讨论到追求绝对财务收益的一部分VC,可能也会有一批用新的打法和组织形态做的机构出来。当然,VC这种生意,必然还是百花齐放的,因此也必然不只是一种模子的。这儿只做一些推演假设。我觉得,其实中国的VC,整体上还是通过归纳法,按照经验主义生长出来的一批企业;但我也相信,未来注定会有一部分VC是按照演绎法生长出来的,先抽象出目标和路径,再不断走过去。因为在其他的创业领域,也是归纳方和演绎法并存的一个特点。
首先,我觉得VC是要具备公司级别能力的。所谓公司级别的能力,就是要有战略、管理、组织等方面的意识。就比如上文提到的生态位选择,和定力。包括信息搜集,战略投资等方面。但是,另一方面,VC太非标了,非常依赖于个人且个人的精力边界是有限的,完全去照搬公司制的运作模式,比如极致的内部赛马,KPI考核,是会形成大量的看不见的内部成本的。所谓“精英内耗”通常是VC发展路上的魔咒。未来哪怕成规模的VC,都应该在公司制运作和具有东方色彩的“戏班”、“作坊”之间,找到平衡。在东方强调中庸、内敛、自省、灰度、协同的文化,和西方文化中讲究竞争、效率、丛林法则的部分,找到平衡。
很多行业,当发展归于稳态的时候,最终能够跑出来的企业,通常是遵循了这个行业的基础的、最本质的、最单纯的特质和规律的。
VC机构本质也是公司,VC投资本质也是长周期投资,回归常识,如果财务型VC长期能够形成稳定的、良好的业绩,把这个作为唯一目标,需要具备哪些特点呢?


第一,就是规模得克制,需要和真正的投资能力相互匹配。在国内目前的VC市场,对于大部分基金而言,15亿以上的管理规模,业绩就会出现明显的下滑。当然,5亿规模做5倍DPI,和30亿规模做2倍DPI,其实不完全在一个生态位上,也不一定30亿规模,对团队而言才能获取更大的收益,完全有可能5亿中3-4亿是自有资金的这种模式。当然,如果只能有信心投好5亿,但是因为生存压力,或者由于募资能力比较强,募到了30亿,其实就不在追求财务收益的这条路上了。
第二,基金规模可以缩小。经济是有周期的,二级基金也是一样,往往牛市募资最多,业绩最烂。VC也是如此,伴随最佳的开枪节点,往往特别火热的时候,规模其实做很大,是比较危险的,但是往往火热的时候比较容易募资。规模只能大,不能小,其实是根植在很多VC内生逻辑的。尤其比较大体量的,人数多的VC,因为如果规模缩小,管理费减少,可能伴随投手的流失,这个会恶化业绩,走入负向循环。这是按照公司制的方式运作的VC,内生性的一个特征。
第三,得有控制投资节奏的自由。其实这个也是和上述两点匹配的。大家都奉为股神的巴菲特,也不是要开非常多的枪的。投资压力,要把钱给花出去的压力这个事情,本身就是和业绩追求矛盾的。要追求业绩的话,最好是有“不投资的自由的”。但是,在KPI驱动下,在超过驾驭能力的资金,和3-4年的投资期的限制下,很多人是有巨大的“投资压力”的。而且很容易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没有敬畏感的投资人,反而出手更多。
第四,在大方向稳定的前提下,优秀项目一定是散点发生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尤其经济整体增速下降,单一大趋势不那么强的时候,不太可能一个赛道出批量的好企业的。很多时候,可能一段时间繁荣,两三年后,周期向下,很多就会死。跨境、元宇宙、半导体、消费品,不断在印证这一点。按照热点,批量投资项目,在中国会是非常危险的事情。现在,很多VC的投资逻辑,依然是先赛道,再是选按照表面的证据找前三名来投资。其实创投历史已经反复证明,这是有局限性的。很多跑出来的,不是第一批注册的企业,很多最终跑出来的,有的靠技术,有的靠销售,有的靠特定资源。加上好的企业,不必然对一个VC就有交易机会,完全按照赛道来投资覆盖,胜率会出问题。
第五,得有很厉害的几个不完全相关的方向的人才长期聚在一起,来应对周期风险。每个产业方向,都是有产业周期的,对于财务VC,聚焦短期有好处,长期看的话,多几个方向能力都不错,其实可以抵抗周期性的风险,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活法。

上述几点想做到,是非常非常难的。我们看看,至少需要哪些前提,才能做到VC“自由追求绝对财务收益”。
首先,这个VC是要有非常清晰的自我定位。我是谁,我要到哪,这些命题,其实对VC里面的人非常重要。这批人的诉求,和这个定位越吻合,越在大变局中,能够形成独特的稀缺性。真正说自己要追求财务收益,其实在当前背景下,并不容易,那么这个时候,做什么取舍,能否放弃一些机会和资金后,能否放弃后还能活着甚至发展,其实就变得很重要。稀缺性,清晰的标签,是所有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其次,比如要做到规模克制,管理费就一定有限。给业务骨干的base一定在行业内没有竞争力。基金从激励机制,是一定要向着跟投、从carry中倾斜的。但是问题是这个周期很长,那么这就需要团队的成员,没有短期的生活压力,或者至少压力不太大。而且基金要真能收到carry,其实需要团队都很强的,否则单个人的业绩也会被稀释。这也会要求VC,需要稳健地吸引和凝聚一批牛的人才。另一方面,这种人才注定是有限的。因此,人数也必须是克制的,所有人都是精挑细选的。
再次,要做到“有不投资的自由”,这个对VC的管理模式,是一个重大的颠覆。很多Solo基金,是这方面能做到的,因为就一个老大,管理周边的资金,不能给自己的铁杆LP亏钱,因此就非常克制。但是对于稍微上规模的VC,能否还能做到,其实是要回答一个命题,是能否把这些Solo基金的老大的这样的类似角色,聚集到一起的。很多业内的人,对此极其悲观,认为不可能。我承认这个很难,但是我并不认为这个一定不可能。关键是文化方面,能否让大家彼此认同,极其追求底层的一致性,而非只是关注“产业背景”、“投资能力投资业绩”这些表象的东西。此外还需要这个团队都比较有灰度意识,愿意去配合,去妥协。因为几个核心一起,毕竟不能完全都按照自己的来。让渡一部分自由,其实可能换回来的,也正是跨越产业周期风险的解决路径。很多细节的东西,设置都需要支撑上述目标,在此不展开。还有,就是大家能否从这个组织上获取比自己单打独斗更好的资源。这样就需要协同,需要配合,需要有格局愿意把核心资源分享出去,真正从内心愿意去帮助别人。从公司层面,需要公司有一些整体赋能大家的抓手,这些很多是要精心呵护的,把不符合这样的人给淘汰出去。并不容易,但是一旦做成,就会非常有力量和后劲。


从投资的分布看,客观说,一个成熟的厉害投手,一年能找到几个估值低、团队好、后劲强的企业呢?我比较悲观的认为不超过1-2个。那么一个VC公司,能够一年投多少内部都信赖的高质量新增项目,这个整体数量,就是这个机构真正的“核心投手”的人数*1.5左右。而一个VC公司,能够凑齐5-8个,就已经非常难了。很多基金业绩不好的原因就自然而然出来了。现在很多VC投手,看似投了很多企业,但是很难说是优秀和成熟的。一方面,很难真正理解行业,只是了解了更多的信息;另一方面,尤其投比如BC轮,企业的战略、人员管理、销售管理、研发管理,这些证据是啥,怎么看,有几个在所谓现在主流的datapack里面?其实绝大多数VC投手,是没有办法去解读的,解读的还是过去的数据。这样就注定降低成功率。方方面面条件大多能看懂,还能找到相应的企业,也注定是有一定的大方向下的离散分布特征的。
如果是精准的狙击,通常就需要和被投企业走的比较近,这对VC内部,能否拉通投资、投后、募资,这方面的组织设置,激励设置,就比较重要。否则好不容易碰到一个好的企业,其综合的价值,就是不能很好地去发挥的。
如果要能够同时驾驭比如3个方向,去规避产业链波动的风险,就需要这几个方向都比较厉害的合伙人,能够长期熟悉彼此的风格,相互信赖,也大体了解彼此行业的基本特征,才能够带有灰度的联合决策,这也非常不容易。
其实,市场上是有很多很精品的VC活得非常好的,生存能力也很强。这些基金里面的核心1-2个合伙人,就是标准的不靠管理费活的。未来想做一定规模起来的VC,要回答的命题,就是如何挑选价值观一致的这样的合伙人,能够把多少这样的合伙人聚一起;多聚一个,可能单支基金多个3-5亿就依然能很强的业绩能力;并且势能也会上一个大台阶。这个问题我认为是逃避不了的。如果逃避,用其他的方式“简化代替”,比如上层规定赛道找专门背景的VP来投,所有试图绕开这些问题的基金,都解决不了规模起来之后的绝对业绩保持问题,早晚面对

不必悲观,大变局、大考验、大机会

所以我觉得,其实按照上述的逻辑看,大变局的背景下,在VC市场,其实很多地方生态位是存在空白的。这也意味着,大变局下,其实是有着很多机会的,这也是我们自己团队正在探索和实践中的东西。我们也希望在这个过程,找到更多的同心人、同路人、合作伙伴。
2000-2005年,中国VC从无到有,其实有一批VC,在看到了系统化的机会之后,抱团去迎接了这个时代的到来,获取了巨大的成功。二十年后,我们坚信,会有一批同样有眼光、有前瞻性、有定力的VC掌舵人,会在把基础命题思考明白,找到自己生态位后,找到一批同行者,把二十年前的抱团,换个背景重新做一遍。这个考验智慧和格局。而无论是谁,包括找准了生态位的LP,当大家闯出来后,会让中国的VC市场,在未来10年后,上升一个大台阶。

By HaoHao

银行为什么会破产

2023年3月,硅谷银行(SVB), Silvergate银行,Signature银行相继破产。美国第一共和银行(FRC)也无法正常取款,之后虽然接受了提款指令,但以前只要几秒钟就能到账,现在也需要48-70小时。  3月16日,11家华尔街大型银行组成财团(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花旗银行、美国银行、富国银行等),向陷入困境的第一共和银行注入300亿美元资金,以防止地方银行业危机进一步蔓延。

这一系列的金融系统崩溃,让人不禁担忧,银行到底还安全吗?

银行为何资不抵债

跟其他法律主体一样,银行“破产” 的原因就是资不抵债。这通常有两个原因。

首先,由于投资策略,资产价值变动等原因,银行的债务可能最终会超过其拥有的资产价值或其持有的债权价值。在会计术语中,这就意味着其资产价值低于其负债

其次,如果一家银行在到期时无法偿还债务,即使其总的资产价值可能超过其负债,它也可能资不抵债。这就是所谓的现金流资不抵债,或“缺乏流动性”。

资不抵债本身这个概念不难理解,但是现金流资不抵债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比较陌生。那么现金流资不抵债是怎么发生的呢?下面一个例子告诉大家:

第一步:某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显示其财务状况良好——资产价值超过负债。即使一些客户确实拖欠贷款,也有一个很大的,资产价值 – 负债价值的空间缓冲,来保护储户免受任何损失。

第二步:出于某种原因(也许是由于一些新闻引起的恐慌, 也许是提现需求短期急速升高),人们开始从银行取出他们的钱。客户可以要求提现,也可以要求银行代表他们向其他银行转账。相对于银行的总存款,银行持有少量的实物现金,因此这些现金很快就会用完。它们还在央行持有一定数量的准备金,这些准备金可以通过电子方式支付给其他银行,以“解决”客户的电子转账。

这些现金或电子转账离开银行的影响是同时减少银行的流动资产和负债(以客户存款的形式)。这种提款可能会持续到银行耗尽现金和央行储备为止。

在这一点上,银行可能有一些债券,股票等,它将能够迅速出售筹集额外的现金和中央银行储备,以继续偿还客户。然而,一旦这些“流动资产”耗尽,银行将不再能够满足提款需求,也不能再代表客户进行现金或电子支付。

第三步:这个时候,银行账面理论上仍有偿付能力, 也就是总资产依然超过总债务,然而,因为流动性问题,银行已经无法回应任何的提款要求了,因为它实际上已经耗尽了现金(以及现金的电子等价物——央行储备)。如果银行无法从其他银行或者国家中央银行借到额外的现金或准备金,那么它筹集资金的唯一途径就是出售其非流动性资产,即其贷款账簿。

这就是问题所在。因为银行马上就需要现金或央行储备。但任何考虑购买其非流动性资产的银行或投资者都会想知道这些资产的质量(贷款是否真的会得到偿还?)这需要时间——几周甚至几个月——来审查价值数百万或数十亿的贷款,以评估其质量。如果银行真的不得不匆忙出售,那么说服当前买家购买其无法评估的一系列资产的唯一方法就是提供大幅折扣。

例如,一家银行可能对其贷款账簿估值为10亿。然而,如果被迫迅速出售,它可能只能得到8亿。如果资产价值 – 负债的空间低于2亿,那么这将使银行彻底的资不抵债

在美国银行破产后存款怎么办

美国银行存款保险规定,每一个存款人在同一家银行普通账户内的存款可以得到25万美元的联邦政府免费保险,同一个人可以在不同银行开设普通账户,不同银行的普通账户保险额也都是25万美元。

举例来说,约翰有50万个人存款,为了分散风险,他在A银行开设了一个普通账户,存入25万美元,在B银行开设了另外一个普通账户,也存入25万美元。根据规定,这两个账户分别得到最高25万美元的免费保险,合计50万美元都得到了保险;存款多于25万美元的话,可以照此办理,依此类推。而约翰如果将全部50万美元都存在A银行的话,万一出现意外A银行倒闭,约翰的50万美元存款中只有25万美元得到保险可以取回来,但另外的25万美元就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一定拿的回来,也可能打水漂了。

负责银行存款保险的是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简称FDIC),这是一家联邦机构,FDIC是在1930年代大萧条时期依据1933年的银行法(Banking Act of 1933)成立的,目的是保护商业银行客户的存款利益,避免银行倒闭时存款没有保障,由此加强民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从而保护银行体系的稳定。FDIC对存款保险的额度随时间推移而不断提高,最近一次提高是在2008年金融风暴后的2010年,根据《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的规定,由此前的10万美元提高到25万美元。

FDIC对存款账户的保险是免费的,无需申请,只要客户在FDIC成员银行开户就自动得到存款保护。目前美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是FDIC成员银行,据统计,截至2019年FDIC共有5256家成员银行,遍布全美城乡各地。

前面提到的FDIC存款保险主要指普通账户,比如支票(Checking)、储蓄(Saving)、货币市场(Money market)、定期(CD)账户等,民众可以在不同银行开设此类账户,数量不限。此外,FDIC也对退休账户的存款保险,金额也是最高25万美元,退休账户与普通账户不同,每个人只能有一个同类型的退休账户,比如一个传统退休账户(Traditinal IRA)、一个401K退休账户、一个罗斯退休账户(Roth IRA)等,不能在不同的银行开设相同类型退休账户,因此,如果退休账户里的存款超过25万美元保险上限,就无法如普通存款账户一样分散风险。

美国民众的金融资产,除了一部分存放在商业银行外,还有一部分用来投资,在证券公司开设账户投资金融产品,这一部分资产并不受FDIC的保护,因此,在发生金融危机时,证券体系的稳定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国会于1970年通过了证券投资者保护法 (Securities Investor Protection Act)并成立了证券投资者保护公司(Securities Investor Protection Corporation ,简称SIPC),这是一家非营利性会员公司,负责证券公司破产或陷入财务困境时努力返还客户的证券和现金,限额最高50万美元(其中现金限额为25万美元)。SIPC是美国投资者保护整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指出的是,尽管SIPC是根据联邦法律创建的,但它与FDIC不同,不是联邦政府机构。

除了联邦法律规定的存户保护规定外,民众如果握有大笔资产而其金额超过FDIC规定的存款保险上限的话,还有其它一些办法可以保护自己的资产不受损失。比如可以将钱存在现金管理账户(Cash Management Account),或者将钱存在“最大安全”账户(MaxSafe account)内,该账户提供额外保险,允许储户将保险限额从25万美元增加到375万美元。还可以在存款人保险基金(Depositors Insurance Fund,简称DIF)加盟银行开设账户,凡在存款人保险基金加盟银行所属任何一家银行的存款,都会自动获得高于25万美元上限的额外保险。存款人保险基金是私人性质的行业赞助保险基金,成立于1934年,成立以来一直为客户存款提供高于FDIC保险额度的保险。

为什么存款保障有上限,但贷款还要必须还

银行存款与贷款,实质形成的都是债权债务关系。而债权债务按约履行,首先是以双方主体的信用做担保的,其次才是抵押、质押担保,或者第三方履约担保等等。

银行存款的债权人是存款人,债务人是商业银行。

存款的安全性,或者说银行到期支付款项给储户,这首先是由商业银行的信用做保证的。如果银行发生重大风险信用破产,则会动用到第三方履约担保,即银行按照《存款保险条例》投保的存款保险。

在中国,银行存款保险是国家强制商业银行投保的保险,目的是确保储户存款的安全。国家在制定存款保险限额偿付的标准50万元时,考虑的是这个限额可以覆盖99.5%以上的个人储蓄,而且也会考虑银行的投保费用负担问题。

但是,在这里我们需要特别强调,并不是说银行破产只赔50万元,要完整理解存款保险条例的有关条款:

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机构所有被保险存款账户的存款本金和利息合并计算的资金数额在最高偿付限额(50万元)以内的,实行全额偿付;超出最高偿付限额的部分,依法从投保机构清算财产中受偿。也就是说,银行破产清算后的财产,会按照法定清偿顺序偿付给债权人(包括储户)。

银行贷款,债权人是银行,债务人是贷款人。

银行贷款,有不同的种类,比如信用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等等。

银行贷款,正常要靠贷款人的信用保证偿还本息。如果贷款人出现问题还不上款,那就要开始第二步,使用抵押、质押的财产偿还,或者找第三方担保方还钱。

但是,如果贷款人倒闭破产,抵押、质押的财产也不够偿付贷款,或者第三方担保方也没有能力偿还的,银行追不回贷款,也只能接受坏账的结果。

所以,出现上述的问题,银行贷款也有可能收不回来。懂点常识的人都该知道,银行的坏账率是什么概念。2019年第一季度,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8%。经过疫情三年,这个数字已经翻了几番。银行危机的本质就是,一家银行没钱的时候其他银行也会一起没钱,以现在金融系统的乱象来看,政府出手似乎是唯一解决危机的方法,但何时连政府都会黔驴技穷,这谁也不知道。

By 月石信息局诗涵

薪资极高的Jane Street是什么公司

最近,Bloomberg放出了华尔街实习生的薪资榜单,排在首位的Jane Street为Intern开出了超过$16K(约10万RMB)的月薪!


图/Bloomberg*华尔街实习生月薪排行

或许大家会好奇,这个Jane Street是何方神圣?出手如此阔绰,居然能把Citadel这样财大气粗的主都远远甩在身后。
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Jane Street到底是什么来路。

华尔街里的“硅谷公司”

Jane Street,又称“简街”,华尔街最神秘低调的一家公司,他们的财富密码就藏在其独特的运营模式里面。
主营业务是ETF(Exchange Traded Fund)。名字挺长,但其实只用看最后一个词:Fund,这东西本质上还是基金

图/Jane Street官网

不过,ETF不是我们在某宝上购买的那种基金,而是需要在证券交易所进行买入或卖出的指数基金图/Blacksrock.com

可能有的同学对指数基金这个概念比较陌生,主页君给大家举个小例子。

图/指数基金讲解*DBC职梦自制

简单来讲,就是给股票设置一个追踪目标,可以是一个指数或涨幅等,然后再通过算法软件得到的数据反馈去进行投资。而Jane Street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它拥有一个完全由自己设计,并且独立运行的算法软件。这么做的好处有两个

第一,收益十分稳定ETF里这一揽子股票,并不是恒久不变的,而是可以随时根据行情变化去重新进行排列组合。
Jane Street的ETF有算法软件做支撑,可以随时随地捕捉最新涨跌情况,根据情况变更自己的投资组合,使他们的收益始终保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

图/ino.com*某ETF从20年7月至今的股价变化
第二,准确性更高

对金融行业有了解的同学们肯定知道,传统证券交易方式的主体是股票经理人,他们先对股市整体情况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来帮助顾客进行投资。

既然是人工作业,就不可避免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误判,而Jane Street的算法软件就很大程度上规避了这样的风险。

比如,在2020年疫情期间,Jane Street所掌握的ETF就逆流而上,迎来一次爆发。

图/Bloomberg.com*注意第一第二季度交替时的疯涨

在大多数投资管理公司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时候(如索罗斯成立的量子基金),Jane Street依靠科技手段,将证券交易的风险降到了最低,把收益增到了最大
因此,Jane Street最核心的岗位就是Quant(量化)。在其伦敦分部,有40%的员工从事科技相关的工作。

Quant岗位大部分的工作内容都是专业性很高的编程,所以偏爱本科理工类专业+硕士金融学背景的学生。
比如,之前拿下Jane Street Quantitative Trading offer的DBC职梦学员,就是本科数学专业,研究生金融工程专业的背景。


图/DBC职梦学员offer*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在大摩小摩这样的传统投行,自动化交易往往被用作处理小单交易,大部分的资源还是被分配在人工交易上。这也是为何把Jane Street称作华尔街里的“硅谷”公司,投资管理公司中如此重视科技岗位的,Jane Street是独一份。
看到这里的同学们,是不是已经对这个神秘又强大的公司心动了?
目前在2022招聘季中,Jane Street香港和纽约office还有少量岗位正在补录中,而2023招聘季预计将在6月中旬正式开启招聘。
*Jane Street面试难度极高,下滑可领取面试真题

硅谷里的“华尔街公司”除了“科技领导一切”之外,Jane Street还有一大特色,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换句话说,Jane Street拿来做交易的钱,全是自己的,挣了赔了全由自己承担。

虽是盈亏自负,但Jane Street的大佬们也是家里有粮,心里不慌。因为和采用人工交易的竞争对手们比起来,Jane Street有两大优势


第一,数字算法覆盖面积大普天之下,代码最大。有算法做后盾,Jane Street可以同时分析成千上万支股票,行情涨跌,一瞬之间尽收眼底。第二,数字算法运算速度快股市交易,入手的机会转瞬即逝。当传统的股票经纪还在犹豫要不要买进或卖出的时候,数字算法已经将各种结果计算完毕并且出手了。

有数字算法保驾护航,Jane Street可以说是稳赚不赔。在疫情影响尚未完全褪去的情况下,还能取得如此成绩,足以说明Jane Street的强大。

图/efinancialcareers*JS每季度交易额增长(2019-2020)

02

毕业就能实现财富自由的机会

营收逐年上涨,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也难怪薪资会水涨船高。但是,Jane Street却一直对薪资方面的信息讳莫如深。

刚刚毕业,年入百万不过21世纪哪有不能说的秘密,网友们愣是把其中两个岗位的薪资给扒了出来:

  • Researcher&Trader—$275K(约183万RMB)
  • Entry-Level Software Development Engineer—$250K(约166万RMB)

值得一提的是,这仅仅部分薪资。据行业内部人士推测,算上各种Bonus之后,应届生的工资会超过$425k(约283万RMB)

图/efinancialcareers.com/*Jane Street薪资预测

除了薪资是行业天花板,员工们对Jane street就职体验的评价也是好的没话说。

  • “友好的工作环境,缺点就是没什么缺点”。

图/WSO

  • “薪资待遇非常好!唯一的缺点是面试有点难”。

图/WSO

面试关键词:脑筋急转弯

确实,能看到WSO上对于Jane Street的面试难度评价一路飘红——一个词:difficult;两个词:very difficult

图/WSO

就像Jane Street在官网上透露的那样:“我们更在乎你思考和学习的方式”。面试的重点会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趣味性和挑战性兼具的脑筋急转弯是Jane Street的“最爱”。

比如,DBC职梦的学员就透露他曾经在面试中碰到了这样的题目:

  • Estimate the size of the sun?
  • How many paintings are there in NYC?

除此之外,Jane Street的笔试题目难度也不容小觑。就比如下面的这道题,就是在初面时可能会碰到的类型

Q:You flip a coin as many times as needed until either a pattern of HHT or HTT occurs. What is the probability that HHT occurs before HTT?

答案:

如果你是数学天才,那么Jane Street欢迎你!

By Redian

城市、专业、学校 – 选择美国金融专业三要素

现在赴美留学的中国学子越来越多,而金融研究生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十分热门的选项。而申请金融硕士项目的同学大多数都是为了可以更好的就业,而如果可以留在美国就业无疑意味着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发展前景,所以不少同学都希望可以在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不过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个专业在美国的就业前景,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准备,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1. 金融硕士留美就业情况

首先不只是金融硕士,近年来美国的政策对于留学生留美就业越来越不友好,H1B抽中的几率变低,也让美国的企业不愿意招收留学生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变数。

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金融专业的研究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其实是很尴尬的,因为在美国人看来,金融这个行业的岗位并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所以大部分岗位本科生就能胜任。而招聘本科生的花费是要远远小于招聘研究生的,所以在竞争中研究生很是吃亏。

而那些需要学生有一定专业能力的岗位,数量并不是很多,所以金融硕士毕业生往往要和PhD竞争,竞争力自然相差很多。而就算在硕士之间的竞争中,因为金融行业的工作对于工作经验、人脉有着一定要求,所以MBA项目毕业的学生也比金融硕士毕业生更受青睐,因此金融研究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前景也并不是那么乐观。

另外在金融领域,国际学生找工作较之于其他的专业也显得并不是很乐观,这是因为金融行业的工作对于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还是比较看重的。而语言能力无疑是国际学生的短板,所以金融企业一般情况下不是很喜欢招聘国际学生。

相比较之下,与金融相关的研究生项目中,MSA、MFE以及BA留美工作几率会稍大一些。这是因为这些专业的专业性都比较强,尤其MFE、BA方向很符合当前的发展趋势,所以也有很多的工作岗位可供选择,而且在招聘的时候企业往往更看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国际学生的背景也不再是短板。而会计专业则是因为工作岗位比较多,同时也比较看重学生的专业能力,所以虽然想要进入四大或是大型企业比较难,可是留美工作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

所以金融研究生在美国的就业情况整体来看并不是很乐观,但是每年还是会有很多金融专业的同学在留学之后成功留在美国工作,所以其实只要做好准备,还是有机会留在美国的。

2. 留美就业准备

想要在毕业后留美工作,其实在申请研究生之前就需要开始做准备工作了。在申请高校的时候,很多同学往往只关注学校的排名和往年的录取要求,希望自己可以申请排名更高的学校。但是对于想要就业的同学来说,其实更应该关注项目毕业生历年的就业情况。

而在美国,学校的地理位置对于学生就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对于题主想要申请的综合排名100左右的高校,学校的地理位置对于申请的影响更是要远远重要于学校的综合排名。如果可以申请位于纽约这样的金融中心附近的高校,对于未来的就业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不过要注意的是,美国不同的州在招收毕业生的时候,对于学生背景的接受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在德克萨斯州、加州、纽约州这些地方,大型企业比较多,而且也愿意为国际学生提供工作岗位,所以对想要留在美国工作的同学来说,可以格外留意这几个州的高校。

另外现在阻碍国际学生留美就业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H1B很难被抽中,所以在申请的时候最好可以选择被归为STEM的项目。因为这样的项目OPT时间会延长,抽中H1B的几率也会增加。

不过在综合排名较低的高校中,属于STEM项目的还是比较少的,而在综合排名前一百的高校中,综合排名第76的明尼苏达双子城分校以及排名第85的圣地亚哥大学中的金融硕士项目目前都属于STEM项目,所以题主可以考虑一下。

不过在学校选择的时候,自己去网上查找学校的资料往往不够全面,而且很多的资料真实性都得不到保证,同时很多的消息也都是过时的,指导意义不足,因此也会影响项目的选择。因此在申请的时候,最好可以找到有经验的人来提供指导,现在在国内也有很多的留学机构提供这样的服务,不过这些机构往往收费比较高,一般来说价格要4万元左右。

所以我建议想要申请出国留学的同学,可以尝试选择半DIY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在DIY的基础上,由专业导师提供建议和帮助。AdmitWrite在半DIY申请上就有着成熟的服务,AdmitWrite有超过500位来自海外名校的导师,这些导师都有过留学的经历,因此也最了解申请同学的需要,而无论申请什么专业,都会有同专业背景的导师提供服务。

所以在这里也可以得到最准确的建议,在选校的时候,导师也会结合申请同学的自身情况,做出最切合实际的推荐。而在后续文书准备过程中,导师也会结合专业特点打磨文书,突出同学自身的优势,让文书成为申请时的助力,帮助同学成功申请心仪的高校。而且半DIY模式在收费上也有很大的优势,价格只要2万元,对于想要留学的同学来说也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顺利申请了美国高校的金融研究生,在入学之后就要开始为了之后的就业做准备了。而在就业的时候,你的硬实力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一定要注重提升自己的硬性实力。一位如果你的能力真的足够优秀,就算有H1B这样的问题存在,企业还是会选择留下你。

首先在校期间,一定要重视自己的GPA,因为对于招聘的企业来讲,GPA是反映学生能力最直观的方式,所以高的GPA也会给对方留下一个比较好的印象,因此还是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科目以及每一次考试,这些都将成为你找工作时的助力。

除了GPA之外,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正如我前文所说的那样,金融行业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和人打交道,所以对于人际交往能力十分看重,所以各企业对于语言能力也是十分看重的。而如果你可以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做到可以顺畅地交流,那么这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你身为国际学生的劣势,帮助同学们找到心仪的工作。

另外作为金融专业的毕业生,想要让自己更容易找到工作,也可以参加一些专业的考试,考取一些证件,比方说会计专业的同学可以去考CPA,金融专业的同学可以去考CFA,如果可以顺利考下来的话,在求职的时候也会为你加分不少。

而除了硬实力的准备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需要准备,所以想要留美工作的同学从进入校门开始其余的时间和精力就都要放在找工作这件事上。因为美国的金融硕士项目时间一般都非常短,大多都是一年的时间长度,所以如果你想要等到适应了那边的学习和生活之后再去找工作,往往会错过很多的招聘机会。因此我建议想要留美工作的同学,在入学之后就要注意学校内的招聘会等信息。

在美国的高校中都会设有Career Center,而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就业所设立的。在这里面会有很多招聘的信息和新闻,刚刚入学的同学也可以在这里比较快速地了解美国求职与就业的情况。另外在Career Center中还会不定期地为同学们举办一些关于职业规划与求职技巧的讲座,这些也可以帮助同学们日后更好地就业,所以也是不容错过的。

而很多学校每个学院也会有自己的Career Center,而在这里发布的招聘信息也都是经过筛选比较适合自己学院同学,因此也更有指导意义,所以想要留美就业的同学要时刻关注自己学院Career Center发布的动态。

想要在美国就业,Networking无疑是重中之重,有资料显示美国八成的求职者是通过Networking找到工作的。在美国的就业中,Networking往往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你的Networking会帮助你得到很多的机会,同时也会让你在求职的时候得到一定的帮助。尤其是金融行业更是十分看重人脉资源,如果你的Networking做的足够好,那么这也将成为你的一个优势。

想要做好Networking,首先要利用好校内的人脉资源,因为这也是你平时最容易接触到的,其中包括给你上课的教授,你的同学以及平时回到学校参加活动的校友。平时多多和他们进行交流,也可以丰富你的人际交往圈子,并带来一定的人脉资源。

其中尤其要和教授多多联系,美国高校的教授还是很喜欢同学们向他们咨询问题,所以平日里可以通过邮件多多和教授交流一些学习上的问题,这也会让你在对方的心中留下一个好印象,而教授也可以为你带来很多的人脉资源,未来也有可能为你介绍一些实习的机会,这些对于日后的求职都是很有帮助的。另外平时在学校中同学们也会接触到很多已经毕业的校友,而这些校友不仅会为你传授一些求职方面的经验,同时他们也会带来一些校外的人脉资源,可以让同学们接触到很多校外的业内人士,帮助同学们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

除了校内的Networking之外,校外也有很多Networking的机会,这对于未来的求职也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我建议同学平时也要注重校外人脉资源的培养。在最初的时候,很多同学可能不知道该如何融入校外的社交圈子,我建议大家可以先试着参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公益或是志愿活动,这些活动门槛比较低,也容易接触到很多金融的业内人士,经由这些活动,你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人,也让你可以更好地进入金融社交圈子。

之后你就可以多多参加一些学术上的交流活动,这样可以提升你整体人脉资源的层次,也可以让你接触到更多专业的人士。如果可以和他们保持密切的联系,那么未来你也很可能通过你的人脉资源获得很多实习和工作的机会。

在这里我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很多同学平时过分注重拓展自己的人脉,而不重视对于人脉的维护,这样是不对的,因为这样很难发挥人脉的全部作用。所以平时也要注重维护自己的人脉,比如平时可以转发一些有趣的消息或是分享一些生活中遇到的趣事,也可以时不时约对方出来喝杯咖啡聊聊天,这样可以很好地维持双方的关系,这样在求职的时候这些人脉资源才更容易发挥作用。

另外美国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对于学生的实习经历也是十分看重的,因为实习经历可以直接体现他的专业能力。而找实习的时候,最好可以借助你的人脉资源,这样你找到的实习机会往往会比你自己找到的更加优质。而且你也可以关注学校或者学院的Career Center,在那里也会有很多不错的实习机会。

而在实习的时候也一定要认真对待,因为在实习中如果你表现的足够优秀,那么在应聘的时候这也会成为你的加分项。而且假如你在实习的时候得到了对方的认可,你也很可能得到一份全职工作的机会,所以实习的机会一定要好好珍惜和把握,这也将会是你留美工作的重要砝码。

除了这些背景实力的准备之外,你在应聘时的表现也是十分重要的,而在应聘的时候,你的简历也决定了对方对你的第一印象,所以简历也一定要好好准备。在求职的简历上,你要写清你过往的经历以及你取得的成绩,通过这些让雇主了解你的能力。而在写简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表达的简洁,你的每一段经历最好都是以结果为导向,先抛出你取得的结果,再描述你做了什么和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些就足以让雇主了解你的能力了。

另外不同的企业和岗位对于员工的能力要求也是存在差异的,所以在准备简历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对方的要求,并分析对方需要什么能力,之后调整自己的简历,结合自己的经历让自己成为那个对方最需要的人,这也可以大大提升应聘的成功率。

而在高校的Career Center中,大多也会提供写简历方面的培训,在准备简历之前同学们也可以学习相关的技巧和经验。另外Career Center中也会提供修改简历的服务,所以在投递简历之前,最好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这样也能让自己的简历脱颖而出。

最后就是面试了,在面试的时候最主要的就是表现的要自然和自信一些,表达也要流利,要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语言能力,这也会为你的应聘加分,帮助你成功在美国找到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美国与国内的就业市场非常不同,作为外国学生更是“一进天坑误终身”。如果城市、专业、学校选择错误,你注定在美国留不住,因为一开始就输了。如果你想留在美国就业,别一味的追求所谓的名校,在美国就业和中国情况不一样,地理位置和STEM至关重要。建议大家一定选择金融硕士STEM项目,哪怕排名低一点儿问题也不大。

简单科普:

STEM是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被认定为属于STEM专业的,在美国可以享受36个月的超长OPT,而非STEM专业(大部分属于文科和商科)只有12个月的OPT。OPT全称是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是美国毕业后实习/工作的身份。OPT越长对于留美实习/就业越有利。

STEM看起来好像大多数是理工科专业,不关商科什么事。但其实美国也越来越多商科专业转成了STEM项目,以下是整理出来的美国TOP100大学金融硕士中的STEM项目,以供参考:

1.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

【Master in Finance】

2. 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

【Master of Science in Financial Economics】

3.麻省理工学院(MIT)

【Master of Finance】

4.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HU)

【MS in Finance】

5.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

【MS in Finance】

6.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WUSTL)

【MS in Finance- QF】

7. 南加州大学(USC)

【Master of Science in Finance】

8.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 (UC-Irvine)
【Master of Finance】


9.罗切斯特大学
【MS in Finance】


10.布兰迪斯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Master of Science in Finance】
【MA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Finance】


11.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
【MS in Finance-quantitative finance track】

12.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
【Master of Finance】


13.凯斯西储大学(CWRU)【MSM -Finance】


14.杜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
【Master of Finance】


15.佩珀代因大学(Pepperdine University)
【MS in Applied Finance】


16.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
【MS Finance】

17.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T-Austin)
【Master of Science in Finance】


18.里海大学
(Lehigh University)
【MS Analytical Finance】


19.雪城大学
(Syracuse University)
【MS in Finance】


20.迈阿密大学(University of Miami)
【Master in Finance】


21.俄亥俄州立大学 – 哥伦布(OSU)
【Specialized Master in Finance】


22.普渡大学
(Purdue University)
【MS in Finance】


23.罗格斯大学
(Rutgers University)
【Master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24.南卫理公会大学(SMU)
【MS in Finance】


25.乔治华盛顿大学(GWU)
【MS in Finance】


26.康涅狄格大学
(UCONN)
【MS in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27.克拉克大学
(Clark University)
【Master’s in Finance】


28.德克萨斯A&M大学(TAMU)
【MS Finance】


29.福特汉姆大学
(Fordham University)
【MS in Global Finance】
【MS in Quantitative Finance】


30.斯蒂文斯理工学院(SIT)
【Master’s in Finance】


31.明尼苏达大学(UMN)
【MS in Finance】


32.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UCR)
【Master of Finance】


33.圣地亚哥大学
【Master’s in Finance】


34.芝加哥洛约拉大学
【MS in Finance】


35.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
【MS in Finance】


36.爱荷华大学
(University of Iowa)
【Master of Finance】


37.丹佛大学
(University of Denver)
【Master of Applied Quantitative Finance】


38.旧金山大学(USF)
【MS Financial Analysis】

By 小星

30种常见的洗钱手段

“洗钱”一词,源于 20 世纪初,美国旧金山一家饭店老板发现
肮脏的钱币常常会弄脏顾客漂亮的手套,于是就将在饭店流通的钱币
放进洗涤剂中清洗,这就是最初的洗钱。洗钱犯罪可以和绝大多数犯
罪共生,是这些犯罪的下游犯罪。洗钱通常以隐藏资产来源为目的。
洗钱的整个过程大致可分为存放(Placement:将犯罪得益放进金
融体系内)、掩藏(Layering:将犯罪得益转换成另一种形式)、整合
(Integration:将清洗后的财产如合法财产般融入经济体系)三个阶
段,这三个阶段经常互相重叠,反复出现,从而使追查非法获益及其
来源变得更加困难。


洗钱的手法和步骤千变万化、名目繁多。一般来说,必须首先以
某种名义和形式把钱储存起来,然后通过一系列的交易或转账,将其
变为合法形式。世界上比较常见的洗钱方法如下:


1、现金走私洗钱。目前许多国家并未建立现金交易报告制度,
所以将犯罪收益通过走私带入这类国家,然后存入银行,是洗钱的重
要方式,这也是各国严格限制出入境现金携带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2、将大额现金分散存入银行、构建存款洗钱。这种方法也叫“化
整为零”。一些国家建立了严格的现金交易报告制度,对于超过限额
的现金交易,银行必须向反洗钱情报部门报告。所以洗钱分子往往将
大额现金拆分成低于报告标准的金额分散存入银行,逃避监管。


3、利用现金密集行业洗钱。越来越多的洗钱者利用现金密集行
业进行洗钱,他们以赌场、娱乐场所、酒吧、金银首饰店等作为掩护,通过虚假交易将犯罪收益对外宣告为经营的合法收入。


4、直接购置各种动产或不动产洗钱。直接购买房产、高价值的
交通工具、古玩、艺术品以及各种金融证券等,然后在转卖中套取现
金存入银行,逐渐演变成合法的货币资金。


5、利用证券业和保险业、无记名债券或期货洗钱。由于证券业
交易资金量巨大,金融工具和交易品种繁多而且复杂,全球资本市场
已经形成,这都为洗钱提供了最好的掩护。所以许多洗钱犯罪是通过
包括股票、债券、期货在内的证券交易形式进行的,还有许多洗钱者
在保险市场购买高额保险,然后再将保费以退费、退保等合法形式回
到罪犯手中,以掩盖犯罪收入的真实来源。


6、利用离岸金融中心、银行保密天堂等国家和地区对个人资产
的保密措施洗钱。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允许成立匿名公司、对个人资
产有着过度的保密措施,这些都使得犯罪收入进入这些国家和地区
后,真实来源很容易被隐藏。


7、开展显失公平的进出口贸易、注册皮包公司开展虚拟交易洗
钱。通过开展一些与标的极不相称的进出口贸易实现洗钱的目的,或
是注册皮包公司伪造经营业绩,把犯罪收入变成合法的经营收入,这
也是犯罪分子常用的手段。


8、“先捞后洗”。一些贪污腐败的官员在位时拼命捞钱,然后
就办企业、开公司。这种洗钱的方式有一个特点,就是官员无论是办
企业还是炒股、期货一般都会“盈利”。不管实际上是盈利还是亏损,
他们一般都会宣传自己“大发特发”,惟恐别人不知道自己赚了钱,
因为他们要给自己到手的黑钱找个“说法”。


9、“边捞边洗”。自己捞钱,亲属经商。这也是一种比较普遍
的洗钱方式,贪官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拼命捞钱,亲属则下海开娱乐
场所、开餐厅、办企业等。


10、“连捞带洗”。别人公司,自己掌权。政府官员或国企老总
创办私人企业,但一般表面由别人代理,实际大权则由自己掌握。这
样既可以通过经济往来把黑钱转移到自己的企业账户上,又可通过正
常的纳税经营再赚一笔。


11、转移境外洗钱。目前最普遍的洗钱方式是将黑钱转移出去,
或在境外收取赃款并洗钱。一种是非贸易方式,一些官员干部把子女
送到国外,用支付教育费、保险费、佣金等方式套购外汇,再汇到境
外。另一种是贸易方式,高报进口,低报出口:洗钱者勾结国外公司,
在进口设备和原材料时高报进口价格,以高比例佣金、折扣等形式支
付给境外进口商,再从其手中拿回扣,然后将非法所得留存国外。再
一种是设空壳公司境外投资,即先在国外设空壳公司,然后利用手中
职权将非法所得以对外投资的形式汇到境外。还有一种是通过地下钱
庄转移境外。


12、贿赂金融高官将资金汇往境外洗钱。一般为走私、贩毒犯罪
集团贿赂金融高官放松对资金结算的审查和管理,将黑钱转移出境。
如 2001 年香港廉政公署捣毁了香港最大的跨境洗钱集团,洗钱金额
高达 500 亿港元。罪犯在香港中银集团下属的宝生银行尖沙咀分行开
设账户,为逃避香港法律监管,他们贿赂该行一名高级经理,把黑钱
以一般转账而非汇兑的形式转移到不同的银行账户,再分别汇往香港
和海外的有关银行账户。


13、利用合法的金融体系洗钱。不法分子通过银行或非银行的金
融机构清洗赃款,特别是一些犯罪嫌疑人使用假身份证在银行开设多
个账户,用于转移和藏匿非法所得及其收益。


14、利用互联网洗钱。不法分子利用网上银行转移赃款,或通过
网上赌博,把黑钱洗“白”。


15、通过投资洗钱。不法分子通过投资兴建宾馆、开设公司、购
买商品房、投资房地产等方式洗钱;甚至在境外开设公司,为其犯罪
所得披上合法的外衣。


16、利用进出口贸易洗钱。犯罪嫌疑人通过虚报进出口价格或伪
造有关贸易单据等方式跨境转移赃款。


17、利用旅行支票洗钱。海关会对通关者携带的现金要求申报,
未申报者超过限制则没收,但不会对携带旅行支票者做金额的限制,
重点在于无背书转让给第三者,因为支票被存入银行兑现,最终会回
到原发票人的手中。


18、在赌场以代币间接兑换洗钱。在赌场中兑换成代币,再将代
币直接交付给洗钱的受益人。再由他去将代币兑换回现金(通常需要
5% 左右的手续费),对外可声称是在赌场内赌赢的。这样可以避免
透过纸钞上的编号直接追查到洗钱的受益人。常用于各国可将代币兑
换回现金的职业赌场。


19、利用“低买高卖”贵重物品的假买卖洗钱。对古董珠宝或具
价值收藏品、高价中古精品“低价买,高价卖”,将钱以合法交易的
形式洗到目的账号(此方式亦常用于受贿的收钱方式);或购买古董
珠宝、具价值的收藏品(一般会购买没有记号的物品如文物、邮票或
历史悠久的名厂乐器),再谎称为自家收藏品在市场上放售,或私下
购买多部名车,中古私人飞机,珠宝名牌等高价值物转售。


20、利用基金会洗钱。不少政客、企业或财团成立基金会,然后
假捐赠给基金会以逃漏所得税;或利用赈灾名义募款诱骗企业捐款给
自己能掌控的基金会,募到的善款私自挪用,或用各种名目扣住善款
于私人户头。在跨国洗钱活动中,洗钱者常在各地不同慈善名义的基
金会中互相转换款额。


21、跨国多次转汇(结清旧账户)或直接跨国搬运洗钱。利用转
汇相关单据有保存期限的漏洞洗钱。利用专机或具有海关免验的身
份,直接把钱搬到外国,常用 100 美元的纸钞方式运送。


22、利用人头账户洗钱。洗钱者通常利用人头账户分散赃款,以
掩人耳目逃避监管,但由于会担心人头账户本人到银行声称存折、提
款卡与印章丢失而重新申请进行盗领,所以通常会在人头账户本人所
不知的外国开户。


23、利用外币活存账户洗钱。使用多次小额存款的方式存入,再
到外国提领外币。俗称“蚂蚁搬砖”,常配合“人头账户”使用。


24、跨国交易洗钱。常见于无实体商品的产业。利用交易金额造
假灌水的方式,先通过合法的方式将金钱汇往外国掮客的账户,再通
过外国账户分钱,分清原本的交易金额、掮客的佣金与原本要洗出去
的钱;或利用各地的商品贸易,例如以过高金额购买普通消费品,将
大量款项汇到国外账户,装作用以支付买货款项。反过来亦可将商品
高价出售,让国外的洗钱伙伴将款项汇进国内。


25、地下汇兑洗钱。常见于不肖的卖珠宝金饰的银楼。除非法兑
换外币外,甚至可将现金兑换为外国无记名与背书的支票,供客户至
外国的账户存入。


26、利用跨国企业的资金调度洗钱。常见于金融、银行或保险业
等,常以大批的现金纸钞进行跨国搬运。例如以麻绳捆绑、纸箱方式
搬运。


27、人头炒楼洗钱。使用人头购买房地产,向承包商或开发商以
市价五至七折买入,以现金支付。然后在短期内快速脱手(例如预售
屋在交屋前,获利约 50%-100%)。


28、假借贷洗钱。常用于受贿或贪污。收钱的人持有对方开立的
远期兑现的本票或支票。即使被查到这张本票或支票,可声称为借贷
关系。等风头过了或不在其位,没有明显的对价关系时,再把本票或
支票转手给第三者,或是扎进银行兑现。或是贪污被抓包的人说要还
钱,但开立本票或支票,只要没有兑现就没有真正的还钱。


29、利用伪币或伪钞洗钱。将伪币或伪钞通过多次小金额消费行
为,或是利用自动贩卖机找零行为,或是纸钞兑换成硬币的机器。将
伪币或伪钞洗成真钱。


30、利用百货公司的礼券洗钱。具有高度的流通性,但由于具有
不易兑换回现金的特性,故需有一定的人脉关系才方便消化礼券。例
如转卖给各公司的员工福利机构,将礼券作为员工的节假日福利奖金
方式发放。把礼券洗到不知情的第三者手中,原礼券持有人则获得接
近等值的现金。


另外还有,如与合法收入混合,利用双重发票,利用信用卡,利
用外汇交易所洗钱,利用互联网洗钱,利用信托方式洗钱,利用律师、公证员、会计师和其他专门职业者的服务或帮助洗钱,利用收购金融机构洗钱,利用贫困地区政府项目洗钱等。

By 中金在线

那些破产的首富们

2019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下行,在中美贸易战、上市公司频频爆雷之下,昔日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的“首富”,如今变成了“首负”,包括上海“资本大鳄”戴志康、重庆首富尹明善、河南首富朱文臣等,他们有的自首,有的濒临破产……

一、证大公司控制人戴志康自首

2019年,上海证大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下称“证大公司”)实际控制人戴志康向公安机关自首。

上海警方9月1日通报了上述消息。通报称,证大公司法人代表戴志康、总经理戴某新等人于8月29日“投案自首”,并称其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存在设立资金池、挪用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且已无法兑付。

通报还指,证大公司旗下的“捞财宝”平台及“证大财富”公司涉嫌非法集资。目前,戴志康、戴某新等41人被刑拘,相关涉案资产被查封。

根据“捞财宝”的官网数据,捞财宝累计交易额为313.5亿元,截至2019年7月末,待偿余额为49.96亿元,涉及2.8万人。

此前,有证大公司的理财经理对财新网表示,证大公司线上和线下渠道全部投资人的投资余额约有98亿元。另据“券商中国”援引清算人员的估算指,证大公司未偿付金额高达198亿。

曾经“叱咤”黄浦江多年的地产大佬戴志康,因P2P爆雷倒下了。

8月12日,证大公司旗下的资产端公司、主营借贷咨询业务的上海证大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被曝暂停业务、解散数千名员工;同日,捞财宝公告称停止新增业务和停止债权转让服务。

现年55岁的戴志康,于1992年创办了证大集团,业务涵盖金融投资、房地产开发、文化艺术等板块,他被外界称为“私募教父”、“地产大佬”、“资本大鳄”。

1998年、1999年,戴志康开始进军房地产领域。上海浦东是其房地产业务的发家之地,从1998年到2001年,戴志康在上海浦东低价购入2,000多亩土地。

戴志康曾以92.2亿元(人民币,下同)拿下外滩地王8-1地块,成为上海有史以来最昂贵的政府出让地皮。然而,拿下了“地王”的上海证大当时账上仅有5亿元,投标书显示,其银行存款加净资总额也不过30亿元,因此被外界质疑为“蛇吞象”。

据《理财周报》报导,因为这块地皮,戴志康、SOHO潘石屹、复星郭广昌、绿城宋卫平、万达王健林等五名地产大鳄曾展开一场明争暗斗。五大地产家族卷入的一场5,000亿现金流之战,离不开其背后庞大的银行团支持。

2011年底,证大因“受困于资金链”将外滩地块出手给了复星和SOHO中国。之后,这两家地产公司围绕着这一地块发生纷争。随后郭广昌和潘石屹对簿公堂,最终在2015年9月,以SOHO中国作价42.47亿元出售股权而告终。

2015年2月,戴志康突然宣布退出房地产产业,以总价12.507亿港元将其和女儿持有的42.03%股份全部卖给中国东方资产管理控股有限公司。

戴志康能在上海地产界风生水起,全靠前央行行长戴相龙做后盾。并指戴志康是戴相龙家族千亿美金资产的白手套之一。戴志康依靠戴相龙在上海做房地产和证券起家,由于有黄菊和吴邦国、韩正等人在上海的支持,戴志康很快成为上海地产界的大享。

二、力帆已走到开始变卖家产的窘境

尹明善出生于1938年1月,曾坐牢18年,47岁下海经商,54岁创建重庆力帆集团(下称力帆),他从摩托车起步,逐渐扩展至汽车领域。2010年11月,力帆成为大陆首家上市A股的民营乘用车企业,72岁成为重庆首富。

重庆富商尹明善创建重庆力帆集团,于2010年11月成为大陆首家上市A股的民营乘用车企业。目前面临产量下滑、债务高企、卖厂卖地、股份被冻结。(China Photos/Getty Images)

据企查查显示,尹氏家族四人持有力帆控股100%股权,其中尹明善持股26.5%,其妻陈巧凤及儿子尹喜地、女儿尹索微分别持股24.5%。

根据2018福布斯富豪榜数据显示,尹明善家族的财富价值达到了125亿元,排名第279名。

近年来,力帆新能源汽车销量、业绩不好。公开数据显示,2015至2018年力帆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14,874辆、5,550辆、7,738辆和10,166辆。而2019年前5个月,力帆新能源车销量仅为1,011辆,同比暴跌57.77%。

2016至2018年,力帆连续三年扣非净利润亏损。截至2018年,力帆流动负债账面余额高达187.80亿。其中短期借款91.61亿元,同期流动资产为134.29亿。同时,公司财务费用2018年达到12.42亿,同比暴涨91.66%。

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禁摩令”。2019年前5个月,力帆摩托车销量为24.49万辆,同比跌幅18.33%。

为了缓解财务危机,力帆开始“变卖家产”。2018年底,力帆以6.5亿元的价格,将所持力帆100%股权转让给车和家。此外,力帆还将原15万辆乘用车项目的生产基地以约33.15亿元作价卖给重庆两江新区土地储备整治中心。

财报显示,2019年一季度,力帆营业收入约为22.47亿元,同比降低31.07%;净亏损9,720万元,同比下滑257%。

今年5月5日,三十多家力帆汽车经销商,聚集在重庆力帆中心门口,身着写有“力帆还钱”的T恤维权。

7月17日,力帆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重庆力帆控股有限公司所持有的本公司的6.16亿股股份被轮候冻结,冻结期限为3年。

7月26日力帆公告,公司近12个月未披露的累计涉及诉讼(仲裁)涉案金额已达14.23亿元。

在经历了产量下滑、债务高企、卖厂卖地、股份被冻结……如今,步入耄耋之年的尹明善,似乎已无力挽救力帆的败局。

三、罗干侄子罗韶宇陷入债务危机

重庆富豪罗韶宇系东银系“创始人”。一年多前,东银控股旗下两家上市公司陷入危机。

2017年,东银控股两笔债务发生逾期违约,其所持迪马股份和*ST慧业(智慧农业)两家上市公司股份随后被各地法院轮候冻结。

逾期的债务主要涉及到两笔债务,合计金额13亿元。一笔是来自*ST慧业控股股东江动集团的金额为9亿元的质押担保贷款,另一笔债务是迪马股份的控股股东东银控股的4亿元的逾期贷款。

江动集团99.3%的股权为罗韶宇夫妇所有,罗韶颖(罗韶宇之妹)持有江动集团0.7%的股权。换句话说,江动集团是由罗韶宇家族100%持有。

据悉,约有三十多家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涉及与东银控股的债务问题,其中主要的七八家银行就涉及了上百亿贷款。

罗韶宇1969年12月28日出生在重庆,父母原是重庆兵工长安厂的职工。罗韶宇的父亲罗刚是罗干之兄(也有说是堂兄)。正因为有当年罗干这把保护伞,罗韶宇在重庆可谓呼风唤雨。

1997年,罗干升任中央政法委副书记后,罗韶宇开始在金融业强制推行把普通运钞车换成防弹运钞车,于是罗家“第一桶金”就是生产防弹运钞车。开始他们用旧车改造成防弹车,经常出现运钞车转弯时翻车现象。

1997年10月,罗韶宇母亲彭启惠担任法人代表的广州和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1996年创立),与罗韶宇共同出资组建了重庆中奇特种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简称“中奇汽车”)。“中奇汽车”是迪马股份的前身。主营防弹运钞车和警用车。当时罗韶宇仅出资3万元,占303万元注册资本的1%。

1998年12月,罗韶宇把原本属于中奇公司的钱算在自己头上,作为现金增资,使他个人在中奇公司的股权由1%增加为33.3%,一年增加了三十多倍。

由于罗干主管政法委,间接管理各地银行的安全工作,指定购买中奇汽车的防弹车。

熟悉罗韶宇的证券行业人士都说,他是个赌性很强的人,很早就开始了炒股,特别是有罗干这层关系,凭借权力、信息和黑箱作业,在运作迪马股份的同时,他还鲸吞了江苏国有企业——位于江苏盐城的江动集团。江动集团1959年开始生产柴油机。

2000年7月,重庆“中奇汽车”整体变更设立迪马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迪马股份生产的防弹运钞车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2001年公司销售收入47,322.76万元,净利润4,725.01万元。

2002年7月,迪马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以每股15.8元的发行价公开发行2,000万A股。迪马在二级市场融资共3.16亿元,由此,年仅33岁的罗韶宇步入了亿万富翁行列。

罗韶宇多年前常住在重庆南山密林深处倚山而建的一栋别墅,紧闭的黑色大门上方镶嵌着“1997”字样。此处警卫甚为森严,距离别墅区大门岗亭约30米就会触发警告。

上世纪80年代,罗韶宇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在重庆天府可乐办公室任职。

罗家在上世纪90年代初经过短短的几年,就摇身一变成为重庆最大民营企业“东银集团”的掌门人。

赚了大钱的罗韶宇家族2000年前后开始向香港布局。而在香港布局中,一个重要的公司则是“东银国际”。

罗韶宇拥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罗刚至少曾在4家香港公司以董事身份出现。罗韶宇则至少在17家香港公司及注册非香港公司中担任董事或股东。

通过对罗韶宇家族掌握的数十家香港公司和离岸群岛公司进行了交叉比对后发现,罗韶宇的父母罗刚与彭启惠及罗韶宇、罗韶颖(罗韶宇之妹)均出现在香港一家公司的股东及董事会名单中。

罗韶宇家族在2017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中以92.5亿元身家位列223位。同年11月3日,东银控股陷入债务危机。

2017年欠下的债务,在今年1月,东银控股与债权人对债务重组达成共识,加之引入华融资产“救场”,债务重组进入实质性阶段。

四、河南富豪朱文臣辅仁药业爆雷

宋河酒业的控股方是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文臣,现年53岁,河南鹿邑人,上世纪90年代创办辅仁集团的前身河南三维药业,后通过兼并重组壮大。上市公司辅仁药业的前身是民丰实业,2006年朱文臣的辅仁堂制药借壳民丰实业上市,目前主营化学药、中成药等,主要经营主体为控股子公司辅仁堂制药公司和全资子公司开封制药公司。

2012、2013年,朱文臣连续两年以76亿和80亿的财富位列胡润富豪榜河南首富,其手上的上市公司辅仁药业为河南龙头药企,宋河酒业则是当地知名酒业。

2018年,朱文臣虽不再是“河南首富”,但身价依然高达14亿美元,排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1650位,河南省第五。

今年7月26日晚间,辅仁药业因涉嫌违法违规被中共证监会立案调查。此前的7月16日,朱文臣被郑州高新区法院列为限制高消费人员,这已经是朱文臣在这半年里接到的第23个限制消费令。

为何被查呢?据辅仁药业2019年一季度报告显示,其账面货币资金期末余额高达18.16亿元,却拿不出 6,000万分红。这一分红式“爆雷”事件,震惊资本市场,也引发外界对其业绩的质疑。

辅仁药业还称,截止7月19日,辅仁药业及子公司拥有现金总额1.27亿元,但其中“受限金额”高达1.23亿元,可动用的“未受限金额”仅377.87万元。

截至8月17日披露的公告显示,辅仁集团持有辅仁药业45.03%股份100%被冻结。从6月1日至今,辅仁集团持有辅仁药业股份已经被冻结17次。

此外,宋河酒业的多类资产连续10余次被抵押用来进行融资。

据棱镜报导,“宋河(酒业)没有任何理由不行,(大家)怀疑朱文臣在转移资产。”当地知情人士指出。

比较讽刺的是,辅仁药业在上市10年后最大的新闻竟然是被上交所点名:“上市十年没有分过一分钱红利”。

此外,2016年,朱文臣曾经被合作伙伴的妻子举报,《中国经营报》等媒体曾报导称,举报信涉及十项内容,其中包括财务造假问题。按纳税额计算,开封制药集团的收入和利润水平与报表上的相差甚远,涉嫌虚报利润14亿元。

五、东方金钰面临破产危机

靠着赌石发迹并坐上云南首富宝座的赵兴龙,被称为“赌石大王”、“翡翠大王”。2003年赵兴龙成立了云南兴龙实业,隔年又通过借壳多佳股份上市;2006年,多佳股份正式改名为“东方金钰”。

2007年,赵兴龙家族就以27亿身家出现在胡润百富榜单中,当时52岁的赵兴龙成为云南首富。2013年,赵兴龙家族再次以35亿元资产成为云南首富,排名全国富豪榜第573位。

据《中国经营报》报导,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昔日的“私募一哥”徐翔与时任东方金钰董事长赵兴龙合作,进行东方金钰定向增发股票,2014年5月成立了瑞丽金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赵兴龙持股51%,徐翔以朱向英名义持股49%,作为增发对象。

截至2015年8月18日,瑞丽金泽持有的东方金钰股票市值51.49亿多元,按照投资比例,赵兴龙所持股份账面浮赢18.65亿多元,徐翔所持股份账面浮赢17.9亿多元。

徐翔出事后,东方金钰股价一路下跌。2016年赵兴龙宣布因“个人原因”辞职,由其子赵宁担任董事长。2017年,赵宁以70亿元的财富成为云南首富。

赵宁上任后,曾夸下“将东方金钰市值从100亿元人民币变为100亿美元”海口。但没想到事与愿违,公司深陷债务危机。

东方金钰称,2018年以来,公司融资渠道受限,出现流动性困难。2019年上半年债务状况未有根本性改变,公司资金面继续紧张,控股股东股份遭冻结、部分被划转,公司部分账户被冻结,部分资产被拍卖或处置,融资依然困难。

今年1月18日,东方金钰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共证监会立案调查。

根据东方金钰2019年度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该公司目前负债总额为94.51亿元,负债率高达82.3%。截至4月18日,到期未清偿债务40.61亿元。8月15日,公司市值只有40亿元。

7月29日晚,东方金钰公告称,东方金钰及其全资子公司深圳市东方金钰珠宝实业有限公司(简称“金钰珠宝”)被债权人(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截至7月15日,金钰珠宝未能向首誉光控清偿的到期债权总额为4,326.6万元。

8月28日,东方金钰发布了2019年半年报,报告期内,东方金钰营业收入49,636.10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77.75%;利润为负50,010.36万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1,438.79%。

有着A股“翡翠第一股”之称的东方金钰,目前正面临破产的危机。

六、山西首富李兆会破产

22岁继承山西海鑫百亿家产的李兆会,年仅26岁就因重仓民生银行暴赚几十亿而闻名,一度被认为是成功接班的“富二代”代表人物之一,是山西最年轻首富和第一个百亿富豪。

但是,李兆会的海鑫于2015年破产,他本人陷入涉及总计2.16亿元的追偿权纠纷案,被列为失信人,限制出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位曾经的“天之骄子”沦落至此?山西海鑫又如何走向了破败局面?

太原中院公布200名“老赖”名单,前山西首富李兆会名列其中

新官上任   兢兢业业出成效

2003年1月,李兆会从父亲李海仓手里接手海鑫钢铁集团,担任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接班初期,李兆会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改往日贪玩的习气,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

据一位海鑫钢铁的董事回忆,李兆会上任后玩命地学习钢铁行业知识,而且很快弄懂了企业内部的运营,并很有悟性地了解了“董事长”的角色:30%的时间是从决策者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剩下70%的时间是在应付朋友和处理一些琐碎事。

李兆会上任的第一年正值“非典”疫情流行,煤价高涨,用电受到限制,运输也非常紧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好几个月都处于连轴转的状态,要经常出差,回来后还要没完没了地部署工作。

2003年,海鑫钢铁的资产总值达到50多亿元,上缴利税超过10亿元,是历史上发展最快和最好的一年。

2004年,海鑫钢铁的资产总值更是达到70多亿元,上缴利税12亿元,还成为当年度中国民企中的“第一纳税大户”。当年8月,海鑫钢铁还在即将兴建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原材料招投标中一举中标。

凭借这番亮丽的业绩,李兆会让公司内外的质疑者哑口无言,甚至把自己和家人吓了一大跳。上任仅一年的他就稳住了局面,赢得各方夸赞,之后他便开始模仿一个“少主”的样子打造自己的王朝了。

管理失衡  内斗成为家常便饭

李兆会这个不满22岁的小伙子,虽然执掌海鑫集团却似乎并不喜欢实业。李兆会接班初期,为防止李兆会因没有经验而导致决策空白或混乱,海鑫钢铁内部成立了一个“总调度室”,实行集体决策和集体领导。总经理李天虎和副董事长辛存海掌握实际决策权。但这种局面维持的时间极短,李兆会先后将创业元老、海鑫集团副董事长兼党委书记辛存海调离权力核心。

李兆会成为董事长后,鲜见他到工厂巡视,倒是李海仓的五弟李天虎显示出企业管理的才干。在叔侄俩发生矛盾之后,李天虎被赶走,海鑫的局面更加每况愈下。随后,李兆会请来了自小与自己关系最近的“六叔”李文杰,此后很长时间内李文杰都是海鑫钢铁的实际掌舵人。2009年之后,李文杰逐渐从海鑫的管理层消失。

更不乐观的是,在停工前的最后一年多,李兆会已经不再信任他的叔叔们,而是安排他的妹妹李兆霞管理海鑫集团。但李兆霞目前已在上海结婚生子,回公司的时间很少,只在出现重大问题时才会露面。实际上,在海鑫走下坡路期间,很多“亲近”的人都在忙着为自己赚钱,没有人再顾及企业利益,最终海鑫集团倒下了,成为家族企业传承失败的一个典型案例。

经营不善   涉嫌造假 问题接踵而至

市场分析认为,海鑫这个山西曾经最大的民营企业,有多个原因导致其倒闭。

首先李兆会太年轻,接班时就自称压力太大。李兆会曾在接班时说,“公司是我父亲的,不能让它败在我手里。”十年后终于还是败在了他的手里。正如李兆会自己所说:“现在财富对我来说是种压力,我明白海鑫有9000多人等我开饭,我一个决策失误,会砸掉许多人的饭碗。这个压力对我太大了。”

李兆会的父亲李海仓生前良好的人脉关系也断送在李兆会手里。海鑫集团创始人李海仓精明能干,眼光长远,又善于与各种人交往。在世期间,李海仓和当地官员经常来往,把政商关系处理得头头是道,为地方政府税收、就业、政府面子工程出力、出汗、出钱。而接班人李兆会,海外留学背景,含金钥匙出生,经常看不起地方政府官员,当地的政府官员想见他都找不到人。

涉嫌造假也显示出海鑫集团内部危机重重。据从税务、工商等部门获取的会计报表等资料显示,海鑫集团涉嫌造假账、偷逃税款以及向关联公司输送利益转移资产。其中“造假账”的指控依据来自两份山西海鑫国际线材有限公司会计报表,各项数据存在巨大差异。以2013年4月为例,海鑫国际线材公司会计报表上的高线平均售价为每吨2934元,而其市场报价为3550元到3620元之间;会计报表上的棒材平均售价为3097元,但其市场报价(大同地区)在3550元-3580元之间。

海鑫的破产现在不能排除人为故意的嫌疑,它长期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销售产品给自己的关联公司,涉嫌偷逃税款,转移资产,最终难以为继。这债务问题还恐怕只是冰山一角。

远离主业   大局恶化 银行抽贷雪上加霜

公司核心管理层地动山摇、涉嫌造假的危机出现,李兆会本人并不在意,反而很少在公司出现。他远离钢铁主业,频频活跃于资本市场。10年时间,海鑫的钢铁生意日渐没落,但在钢铁圈之外,李兆会却“玩”得风生水起。

2004年11月,海鑫旗下的山西海鑫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5.9亿元的价格,受让中色股份所持民生银行1.6亿股,并在2007年上半年的牛市高点抛售,套现超过10亿元。此举将李兆会推上了当年胡润百富榜第78位,成为最年轻的山西首富。在这之后,李兆会先后在资本市场买入山西证券、兴业证券、银华基金、中国铝业、益民商业、鲁能泰山等多家上市公司股票,但大多数是快进快出,均无法再现当初民生银行的成功。海鑫集团在停产后,也曾几番尝试复产,但终究无果。

除此之外,钢铁行业经济环境的恶化也成为加速海鑫集团倒闭的原因。2014年钢铁行业就已经进入寒冬,2015年依旧如此。据中钢协统计,1月至4月,会员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下降15.76%,企业遭遇大面积亏损,甚至一些民营钢企都难以为继。陷入经营困境的海鑫集团也不例外。

在行情不好的情况下,银行还要抽贷,企业境况更是雪上加霜。银行正因为钢铁行业吸收资金过猛,最先开始从钢铁贸易商抽贷,后来又对生产商抽贷。自海鑫集团全面停产后,资金漏洞再难以东挪西补。海鑫债权人超过4000户,这些债权人一方面是金融机构,包括平安银行南京分行、中信银行上海分行、江苏银行上海分行、杭州银行上海分行等。另一方面是与海鑫有工程合作的大大小小的建筑队、工程公司、供货商等。面对海鑫兵败如山倒的债务压力,银行不抽贷才怪。

负债累累  最后一根稻草压垮海鑫集团

对于海鑫钢铁的真实负债,新华社引用公开数据称,海鑫钢铁现有负债及对外担保数字约为104.59亿元,而整个集团的账面资产仅100.68亿元,这意味着其负债率超过100%。事实上,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因2014年初一笔30亿元的逾期贷款未能及时归还,“潘多拉的盒子”悄然揭开,海鑫钢铁的6座高炉,终于被迫全部熄火。

这个曾拥有9000多名员工、纳税额占全县60%的“万亩钢厂”。目前凄凉一片,集团门外的墙上密密地贴着法院的多份公告,集团大楼里则空空荡荡,敞开着的办公室里随处可见各种关于海鑫破产的文件、报告。而与集团大楼隔路相对的万亩钢厂,更是一片死寂。

值得思考的是,不少上市公司高管热衷于伪市值管理,炮制各种概念题材拉升股价,做大公司市值。甚至有的公司高管无心公司主营,成为股权投资和精美PPT专家。忽悠式重组、无实质内容的跨界并购、伪市值管理、诱导散户高位接盘的高送转游戏,使得金融脱实向虚现象愈演愈烈,远离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资本市场助力实体经济的本源。

富豪或毁于靠山倒塌,或毁于盲目扩张、或毁于组织内斗、或毁于接班失败。荣华富贵几年之间便成过眼云烟,富豪变老赖的教训适合每个人。

By 矿治园古清

60个老百姓投资创业的故事

1. 阿布:我讲个失败的例子吧  身边的 预期是开小酒馆 鸡尾酒 加西餐 加一些轻食 13年3月份从咖啡西餐吧 转型小酒馆 开在社区里 面积一楼加复式2楼大致有150-200 左右 意面、牛排简餐啥 蛋包饭18-50不等 算是比较便宜的那种 附近是大学 居民也挺多   合伙人有三个 (其中两个都很年轻 一个会主食 一个调酒加主食)转让费10万 年租金 加上 设备等等20几万  但一直很不理想 主要是定位没定清楚  定位在鸡尾酒 但鸡尾酒的类目不多 又不精  会调的那位又在另外的餐吧主职 然后店铺的特色不够  会主食的出品 不够有卖相

2. 某某:我爹之前攒了银子投养鸡场,包山头放养那种。小鸡还没长大呢,禽流感就爆发了。后来我爹利用职务之便投了采矿,安插大表哥当小头目,盈利没几年,大表哥携公款潜逃,自己也被领导雪藏了。我爹还不死心,又开个足道馆,内设麻将桌点餐等业务,开了一年多,到现在还赔钱。小伙伴们对足道馆有什么建议?

3. 杉:身边的例子:舅舅的朋友中大经济系毕业,90年代初考进法院,后辞职炒股,在90年代末亏得一塌糊涂,连吃饭钱都没有。后来只身去到广州,开始做化工,慢慢有起色。后来转行开公司,帮别人炒股,也有投资其他的,例如棋牌室,好身家不断攀升。但是前两年在广州增城自己投资了一家酒店,选址相对偏僻,酒店服务类型相对单一,只做饮食类。前期投入建设费用,场地租金,人工费用较大,跟别人借了很多钱。后续资金跟不上加上人气不足,终于资金链断裂。车子房子全部卖了,现在还欠人家一屁股债。目前不知道人跑到哪了,人生大起大落。鉴于年龄问题,现在翻身就不像90年代那么轻易了

4.  二胖 :我也说个失败的例子吧,是我公婆的~ 我公婆在四五线小县城,90年代靠酒厂关系给各饭店店供应啤酒,积累下了第一桶金,大概十几万,后来县城主产业经济不行了,饭店也都开不下去了。从此就开始走下坡路了。看海鲜生意不错,投资,甚至在海边买了一间房子专门雇人弄,结果那年海鲜及其便宜。赔了。后来投资农产品,折腾半天也没赚到,也开过店,开过厂,都没成功,倒是连最初的资本都慢慢用完了,导致我老公上大学时候家里七凑八凑才凑出来,哎,后来利用自己年轻是学到的点技术,到其他地方打工,日子才慢慢好起来。

5.  不闹 :大一的时候特别想挣钱,所以在头脑发热的情况下,跟几个学长合伙在学校周边开了一家小碗菜那种的餐厅,因为是合伙而且人多,当时没有明确分工,人多手杂,所以偷懒偷拿东西什么的也就出现了,坚持了2个多月,把店转了。以后做什么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啊。

6. 爱卡农的xs:13年上半年 同学和一个富二代在桐庐搞毛蛋,他们用的是鸭蛋(小鸭刚刚成型那种)开始还依靠富二代父亲的网络请卫生方面的专家和营销方面的咨询,后来由于禽流感和定价太高,出了一批样品之后放弃了。2.也是一个同学和别人合伙在滨江高教区投开了很普通的那种餐馆,由于之前没有任何经验,花钱太多,100多平的地方,服务员请了6个,不知道厨师几个,一开始是预想生意会很好!后来也就一般,后来到了暑假期,吃的人更少 就放弃了 2人亏了十来万

7. 双木天枰:我来说说我一个朋友的。他10年和几个合伙人自主开发出租车拼车器,我曾见过工程机,操作和导航系统相似,主要用于北方严寒地区拼车显示方向与分段计价,这个产品在用户需求性上我认为问题还是不大的,因为拼车现象总是屡禁不绝而北方严寒地区总要开窗询价确实也很不方便,所以做这个项目之前的主要顾虑是怕政府方面明令禁止拼车行为,甚至还曾想过是否要公关他们那边当地政府承认拼车这个事情(毕竟这也可以搭上节能减排的边,想做企业的哪能没点野心,如果真的能把人们的观念转变过来,那么作为第一家生产商前途不要太好),但是12年底我们见面再谈这个项目,我猜可能是不了了之了,他原有的团队转向了ECU电路板的代工承包,另外还做些加工设备上的经销。我自己分析之前项目消失的原因,一是可能政府没能打通,毕竟可能谁也不敢负这个责,所以无法从出租车公司的层面批量出货;二是成本控制有些问题,产品定价在当时来看虽然不离谱但吸引力不够,可能导致零售的量也难以保证。销售达不到一定量,制造业一定是做什么赔什么的。如果那个朋友看到,我希望他能知道虽然我猜这个项目没有成功,但还是钦佩他的胆识和执行力的。

8. 禄来A:我妈托朋友在2011年底基金热的时候买了十万左右的混合型和债券型基金,高潮的时候盈利50%左右,我妈属于不懂瞎投资相信朋友的人,买了以后也不看,结果2012年下半年看的时候已经亏损2%,直到现在亏损10%,还是没卖。。。还有一次我妈失败的例子更厉害,我妈入市很早98年,还没遇到08年牛市就早已封号,原因很简单,经历过一次股票退市,经常凡买必跌,凡卖必涨,最后也不知道自己亏了多少,我一直觉得我妈才是真正的黑卡持有者

9. 乖乖隆地咚:99年的时候,姥姥家里住在思南路的小洋房,现在思南公馆的位置。动迁的时候,妈妈为了不让她的哥哥姐姐再为了钱吵架,一分钱没有拿。后来最后走的那家动迁价一个平方18.5w,我姥姥家有200+个平方。02年家里在上海市中心有两套房子,妈妈怕单位的人说闲话,卖了一套90平方的。现在均价3.6w。

10. 我老舅是个从年轻就开始创业的,20多岁时,姥爷去世分家,家里从81年开始开的三线城市饭店给了老舅管理,结果遭遇那会儿正遇到县城大搞形象工程,逼着路边的房子全部改楼房,不改就搬走,没办法,90年代底,老舅东借西借把酒楼盖了起来,后来又遇到打白条成风,各路神仙吃饭白条不给钱,拿白条去要,各单位都说一把手换了,或者签字的人走了。总之20年代初,他欠别人20多万,别人欠他20多万,这事儿到现在没扯清。后来老舅把酒楼包出去,去农村包地种杨树,学其他舅舅搞养殖,跟我妈搞农业技术推广,总之都干过,没有长远的。好容易农村中的杨树快成才了,有人出极低价钱买他的树,他没卖,结果没过多久一场大火给烧了个精光,找看林的老头,人家赔不起,也管不着,找村支书,人家说这事儿跟我没关系。于是又一个20多万打了水漂。

11. 天际行者:我三个同行友人(出版业),2004年辞职经商,合伙开网上书店。那时候当当网什么的也刚起步没多久,更没有什么人做现在很火的“馆配”业务。当时他的公司定位在企事业单位专业图书配送(基本也就是“馆配”),不到一年时间,已经业务量稳定上升、现金流转正,环京津地区基本都覆盖了(做的早,基本没遇到竞争)。但就在这个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牵头人的女友(现在已经是老婆)电令他立刻到英国陪读、发展,否则马上分手。此友在一番内心挣扎后,带着刚刚跟别人借来、准备投入扩大业务的款项,甩下另外两个合伙人毅然奔向大不列颠。。。此突然变故,造成公司现金枯竭、业务信息丢失,迅速垮掉!另两位友人的所有投资打了水漂~

12. 天际行者:另一同行友人,2005年初,藉由工作之变,借助某国有出版集团的资源和平台(与自己持股的私人图书公司合作),搞了一个在线读书和文化分享社区,其当时的功能基本与豆瓣一样,比豆瓣还早开张几个月。网站运行之初,因为借助了原有出版集团的平台,注册读者数迅速超过2万,而且都是优质用户,书评、荐书榜、读书会等等线上线下活动非常活跃。但是,也是在这样一个良好开端下、在扩大影响的关键时刻,该国有出版集团上层领导决定,将企业主要精力转作盈利预期更强更稳定的大中专教材,其他业务不再追加投资。此兄由于身为体制内中层领导,没有魄力将此社区单独拿出来自己经营,遂放弃对其的维护和投入,此网站迅速死掉,投资打水漂~

13.  止不住的流浪 :说说我的亲身经历吧:大二的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印了十几张传单去各大宿舍楼贴,经过半年吧,有了个几百人的QQ群,平时就一起娱乐,然后跟另外2个朋友开了个校内网站,分3块:论坛(因为我有一定的人员基础);外卖(自己联系校内的所有商家,帮忙建立网上订购的外卖服务,每单手续费);网上购物(由于是二线城市大学,找了美邦,以纯等牌子加盟)。
前期由于只有我那几百人的关系,很不景气,外卖单有,但不稳定,大家没什么钱,请不起员工,都自己去送外卖。网上购物由于是请的学长做的平台,有bug,调试了很久。论坛每天都要自己去发帖,刷帖,加人气,自己还印传单去宣传。一个字,累!
但是1年后还是慢慢进入轨道,巅峰时期学校校报还采访我了。可是由于我们算是学生自发的网站,跟学校的官方校内网冲突了(其实是学生会的人见不得我们好),就迫使我们把论坛板块关了。我们的基础就是论坛人员,一关之后,生意一泻千里。慢慢大家也临近毕业,各种原因,一个可以跟媲美校内网的idea就这样扼杀了(当时我们想如果在我们学校成功了,就复制到其他高校,最后统一联网起来!)。
总结:再怎么牛,还是要跟官方打好关系,权才是最大的。

14.  小托小尼 :2012年投入6万在中小学旁开了一个西式快餐加盟小店,经营半年,无力支撑,加上门面难转,血本无归,净身出户。从此决意与开店创业是路人。

15. 晴天:我知道的一个案例是这样,一家人90年代初做出租车黑车生意,当年勤快的还是比较赚钱的,这家的夫妻也是比较会持家的。然后攒了钱在市中心做澡堂生意,做了几年在当地应当算是中产阶级了,也算巴结到几个政府官员。不过地面金贵,澡堂不做,开始做高利贷生意了。到这里应该都是顺风顺水,这家夫妻似乎也没做错啥,不过他们性格都很吝啬,开澡堂时有些亲朋好友经济有困难想找帮忙或找个活干的一律拒绝。之后丈夫的爸爸去世,给了他个小化工厂,看的出有点家底,好好运作应该小日子过得不错。不过他不太懂这个行业,而且为人过于吝啬,做个体户ok,做企业家这样的性格不太合适。做了两年有点小亏本,工厂关了。不过手上还有钱,做做高利贷,小日子过过挺好,但是偏偏心气又高。这时他亲戚开了家造纸厂,找他老婆帮忙,因为她老婆做过会计,做了几个月不做了,要自己干,觉得这没什么。然后承包了个造纸厂,偏偏遇到金融危机,亏了不少钱。无奈关了厂,过了两年现在准备开个饭馆。总结:自己不懂的行业不要一头猛扎进去;每个人有自己的特点,要清楚自己的特点发挥出来,不合适的事要量力而为。

16. 年画:真实案例,两口子都不到25岁新婚夫妇,找爹妈一个人要了10万块,在家附近的小区开了一个工作室,美其名曰游戏工作室文创产业。每天就是顾几个小伙伴在办公室里打游戏币,在工作室里吃,住。不到一年两口子赔的底掉。游戏币毛也没换回来!挣得游戏币还不够花的,入不敷出当然会坚持不下去!只能继续回家在火车站附近盯着超市,不过火车站附近爹妈的超市真是赚的蛮多的!
总结一下会赔的原因如下,创业的小伙伴要有人生阅历,经验神马的,要勤奋,好学。

17.  karth :失败的案例啊 拿我在新疆呆的那会来说  老总想挂羊头卖狗肉,借着农业开发的幌子扯着项目找政府要地皮  结果12,13年那会政府正在收紧和清查农业开发项目,算是撞枪口上, 政府那边费了很大力气才搞通了关系可以拿地,却因翁上头的清查, 主要地块算保护地了,拿不下了“““““` 当地政府为了补偿,好歹批了点别的地块   结果本来是以农业为借口的项目,真把自己整成了农业生产企业““““

18. 暴走肉:讲一个身边的例子,一个朋友毕业感觉打工没有意思,就跟家人借了10万去开甜品店,开甜品可能问题不大,但是他初衷就是为了自己可以做老板还可以有一间店自己耍,产品从不创新,也不弄活动,服务态度也很一般,开始生意还可以,但是这样慢慢的生意越来越冷清。去年入不敷出倒闭了.现在创业如果不是为了追求进步而是安于现状真心不如好好打工.

19. 黛西:我同学在大学城搞了个白臭豆腐店,当时做得不错一年下来差不多赚了二十w。他野心比较大,发展了很多加盟店,再步行街开了两个分店,结果因为豆腐供应不足,天气炎热,步行街修地铁等原因,销售量没达到预期。现在亏损亏损亏损。。。。暂时没有倒闭。但是资金压力很大,现在准备分若干股份吸引资金,结果请听下回分解。。

20.  Aaron去爱尔兰:说一个学长的案例,他06年大学刚毕业一年左右,和2位大学同学一共仨创办了一个做行画(装饰性油画)出口的公司,他自己生产,自己找欧美客户。
一年左右破产关门,可谓刻骨铭心,因为创业的钱都是借的,还了3年左右……
失败原因:
1、股权结构模糊。股份占比、出资比例全是口头商量,以至于不但工作中互相扯皮,公司关门以后大家的关系都受到影响;
2、做了自己不熟悉的行业。对行业了解太少,仅仅是因为其中一人在这个行业干过大半年,没有掌握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3、花钱没有计划。光是参加广交会2次(包括1次被骗)就花了几十万人民币,而且效果不好,而对于网络如阿里巴巴找客户没有深入做;
4、没有意识到产品是核心。做出口,赚的是国家给的出口退税,在这个前提下怎么以低成本生产出好的行画。
5、缺少激励措施,当时没有明确的给业务员(她们对公司业务很关键)足够的提成和承诺。

21. 黛西:我是做教育的,具体模式是英语加绘本,当时总投入为十万左右,失败在于定位不准(3-12岁)都有,个人力量有限。招的人给的工资上不去又不愿意搞回传统的总之太混乱了搞得自己内分泌失调就关了亏了大概两三万。我还是坚信这个项目值得做的,只是自己太嫩了点,嘻嘻。

22. 0:我亲戚一小姑娘在一个舞蹈学校行政管理,她去年暑假去工作的,那个舞蹈学校之前已经开了3个了,一个在市里,俩个在镇上,因为那俩个镇发展厨具业所以比较富裕,那俩个学校收益很好,市里的那个不太好,收益持平不赔不赚,结果老板信心爆满,心想在城镇发展回很好,又在去年10月份开了一个新舞蹈培训班,不大,俩间教室一个间前台服务。结果因开业时间靠后天气见冷,孩子不愿出门,到现在报名的不到15个。当初他们选的学校地址在一新小区,一栋楼20户人家入住率不到一半,也就78户,而且是新开发的小区周围人很分散,现在一直在赔钱。关键是那个镇没什么重大经济产业,热门收入

23. 苏苏:我说个失败经验,是我叔叔,去年发生的事。去年年初叔叔和他在上海混了多年的侄子合资投了个饭店,叔叔投资15万,侄子投资人力和店面的位置等事,没有出一分股份钱。(侄子每次春节回家总是说他上海做的风生水起,自己管理8家餐馆,老板对他的福利好等等,各种夸耀自己)。
饭店的地段很好,人流量大。面积多大不清楚,月租不超过3万,所有员工的工资不超过3万,有些员工是自家的亲戚帮忙。
在饭店经营4个月,第一个月毛利润是14万,两人算账除掉开支分了叔叔6800元,两人是4,6分成,叔叔占4成。具体为什么算下来只有6800就不得而知了。不包括自己2000元工资,平时叔叔也在做事。余下三个月就没有算账当然也没有分股份钱给叔叔。叔叔想,自己的亲侄子不好意思提钱的事情。等一个月没提算账,第二月也没提,第三个月叔叔忍不住了就提算账的事,侄子公开性的提出让叔叔走人,也没股份钱。
这四个月,店里的员工只承认侄子是老板,叔叔是员工,(员工知道叔叔投钱了)都没有好脸色,当叔叔说的话都是放屁,对叔叔指手画脚,恶言相对等等。
没办法只能回家,侄子说,工资照给,但是没有股份钱。那时都只是口头承诺,没有签合同。谁也没想到成这个样子。叔叔回来了,带回8000元的工资和一张15万欠条。之间的心酸,没法用语言形容。算是中年的家道中落了

24. 大熊:我来说说自己的失败经历。本科时候做过学校的论坛,租服务器,备案,搭模板等等乱七八糟的事情做好之后,论坛上线了。出发点一是为了服务同学,二是希望有朝一日论坛壮大了为线下生意服务。没有团队,不懂运营,以及技术白痴,现在这个论坛已经长草了。。。就这些

25. xhot:02年的时候我爸跟亲戚合作搞了个路灯杆厂,但是我爸不太懂交际,只是负责生产日常,亲戚负责销售,生意其实还不错,可是都没拿到钱,因为都是亲戚出去要的钱,每次出去回来就说没收到钱,货倒都是发了,这样开了2年坚持不下去了,后来才知道钱都被亲戚自己拿去了,大概亏了100多W。

26. ivy:有一老先生,当年在国企做一种食品添加材料,后来退休就自己开厂做。专门出口国外市场,国内没人用,因为价格高,中国人自己添加的都是化工合成的,这老先生做的是真正的发酵产品。开始第一代产品出口日本,德国,还获得了犹太食品认证。
没想到第二代产品出来,没人要了。
因为日本直接做到了第二代产品大批量生产。这研发就全水漂了。。老先生的第二代产品只能一次产50kg。
后来老先生把工厂连土地全卖了。自己还落了600万银子。就那土地升值了。

27. 江西_外贸_言: 五年级家里开煤矿,决定矿井方向的那个师傅被买通了,然后另外一家故意从相反的方向打矿井,就穿了,两家就斗上了,对方找了个劳改释放的,揣枪上门,扬言说要不让矿井就绑架什么之类的。当时管理矿上和矿下的是爷爷和外公,爷爷是一家国有矿退下的书记,外公也是做了多年的老手了,两人都互相各种看不顺眼,导致我爸妈因为这事吵架打架。内忧外患之下就把矿井卖了,大概150w,后来这个矿的接受股东大概赚了1个亿吧,我爸就再也没脸回去了,爸妈后来也隔阂越来越深离婚了。家族之间的合伙生意非常难做,不是很有道行的都容易被坑。不过当年的那几个暴富的股东一个赌博儿子吸毒,一个做生意被骗的差不多,有一个守着老本过日子两儿子作为也一般。姨妈家也是差不多的光景,赌博吸毒做生意的败光。

28. 迪卡斯:上初中那会山西开小煤矿如火如荼。卖猪肉攒点钱买些雷管都去开煤矿去了。我家也去开个煤矿。我们是两家人入股。一家搞定白道,一家搞定其他煤矿不过来找麻烦。这个煤矿在县里距市区有三个小时的车程。因此我爸就找了一个穷亲戚管理。这个穷亲戚坏事了。他把产量少报一半。另一半就自己卖了。事故方面的基本又不管。另一家因为这个亲戚对我家意见很大。然后就内斗。半年之后我们就把矿卖了。两家都身心俱疲。

29. 烟雨:我也来说个失败案例,05年我亲戚开了一家地板厂,当时地板厂大热,赚了很多钱,但是由于此人不懂会计和经营之类的知识,所有业务收支全都是请人代算,自己就负责拉业务,07年左右房地产上涨,代算的人跳槽了,他对自己的厂盲目看好,扩大规模,买设备造厂房和职工宿舍花了几千万,结果房地产一涨,地板厂也多了,他的厂竞争不过人家就倒闭了

30. pp:也是我家亲戚。看好中亚酒精厂投资,在国内贷款买设备,和那边官员也算好分红。结果因为隶属国营外贸,总公司卡着要钱,眼红想分红。这亲戚说,我钱都是借银行的,都买设备了,还没挣哪里有钱给你。总公司主管眼红这个项目,愣是联合检查院把亲戚抓了进去。搞得项目最后也流产了。这个算投资失败吗?人事搞不平,也算失败原因之一吧。

31.  风飞絮 : 08年年初存款。本想定期一年。结果被银行柜员忽悠买入了带有保险性质的存款,说是存三年,央行利率上涨,该存单的利率也跟着涨,当时心动了,买了2W,貌似当时的利率是2.75%左右(当然后来一次一次的加息……)。三年后想去取出,银行柜员说取出来损失利息,不如继续存下去,反正不用操心,一直涨。(备注:存单上并不显示利息多少,但是有个2.5%的手续费,忘记是怎么算的了。银行解释说手续费是保险的,你是存款,不会扣除的)到了第四年实在是忍不住了,到银行质问究竟有多少利息,银行不情愿的查了一下告诉我,一千多一点。震怒!后取出……从此,带有保险性质的存款成了陌路人……

32. 破晓 : 10年的时候开了家花店,也卖绿植,当时还兼营婚庆事务。选址并没有选在主街上,其主要原因就是主街的门面费贵。刚开始的时候主力放在卖捧花上,绿植为辅,利润比较高的项目还是婚庆。销售也是三条线铺开,一个门面直营,一个关系网公司订购,一个网络推广。维持了快2年时间,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状态,后面选择关闭。
后面分析了下原因,觉得当时没挣到钱的原因三点,1选址错;2推广不够深入:一、公司订花单一且数额不多,就只依靠关系联系了一家公司。二、曾经试着进行网络推广,当时在本地一个很火的BBS上租了一个宣传模块,但毕竟自己不懂,只是瞎弄了两下,图片什么的也没跟上就不了了之了。三、婚庆这块主要依靠熟人介绍;3没有很好的品牌意识,现在看到微薄上有几个做的很好的鲜花营销案例,他们也都是概念品牌做得非常好。

33. 大源: 自己家遇到的:
一:我妈原来买基金,因为叔叔是银行的人,所以比较相信,结果那会股市熊市,基金也不景气就赔的不少,赔了一半吧,也不甘心于是没有听我的建议及时出身。我也不懂,但是我知道我妈也不懂所以能多及时出身就多及时出身。
二:家里原来投资的一个家具城,就在我家对面。我家是中部一个在周边市县经济较发达的县城,家里那条街是比较繁华的,但是由于是老街所以特别窄。最后赔了,赔的原因大概就是请的经理人不太行,而几个股东本来都是各自有自己的生意,这次是几个同学聚一块搞了个东西,赔了。直接管事的一定要找靠谱的。
三:投资房子,这是被骗了。像全国所有地方一样,近几年我们这边各种拆房建房,我叔叔认识一个房地产商,就借钱准备买栋别墅。开口200,我爸问100行不行,当场答应了,我爸一听感觉不靠谱,最后拗不过我叔就投了30。也像全国各地其他的地方一样,地产商留了各种烂尾楼跑了。我大三时候的事,现在我研一了钱还没弄回来。
家里投资的东西,我爸直接管理的一般都赔不了,间接投资好像很多都不赚。。

34. 苏苏:表姐有家冲印馆是和人合伙开的,在胶卷时代店面还是赚了不少的,不过因为她本身有工作,这只是副业,所以财务上的事情一直是合伙人在打理,她偶尔过去看看,后来合伙人就瞒着她做假账什么的,她自己根本不清楚中间的利润多少,导致她的分红一直不高,结果没想到合伙人狠赚一笔卷钱撤股了,留她一堆旧机器,现在冲印也不景气,不过都换成了自家亲戚打理,能赚些小钱吧
在冲印店比较赚钱的那几年,表姐还和人在市区中心稍偏的地段和人合伙投资了酒吧,位置还可以,我说一下她酒吧经营不下去的原因:1、附近都是些一般商户和一般住宅楼,消费圈没找对 2、去那里的朋友多一些,表姐她们人比较实在,不好赚朋友太多,有些去直接免单 3、这次倒没被合伙人坑,但因为前几年我们这小城市根本就不流行酒吧文化,那时候人都爱去KTV,这两年KTV满大街都是,酒吧又开始时兴,投资时机不对 后来酒吧赔大发了,冲印店能勉强补贴这边赔的钱

35.  他们叫我小朋友:  2008年的上大二,我们三个同学合伙在校园里卖U盘。一个合伙人老家在东南沿海某省,能够提供货源,进货价格是中关村售价的1/3,考虑到我们身处学院路地区,市场应该还比较好做,就开始了摆地摊和在各种宣传栏上贴广告。那时候1G的U盘在商场里要卖到三四百块,我们的售价明显有优势,可是实际上销量非常一般,每天卖出一两个算是不错的了。岂料后来中关村的U盘价格基本是没几天就要降一次,我们压货太多,眼看中关村的市场价格每天都在逼近我们的进货价。减价是必然的了,最后一部分还是半卖半送的被本校的一些朋友消化,忙活了半年,结果是不赔不赚。
失败原因:1.作为在校学生,不了解自己所卖产品,更不熟悉市场,基本属于用卖白菜的思维去做3C产品的销售;2.没察觉出电商大势已到,我们三个人当时都没有淘宝账号,对互联网不了解,还好时间较早,没赶上电商开始普及的时候,否则就血本无归了。

36. 王小猫。面试失败。今天下午去了某创业互联网公司,做在线教育的。首先自己在教育背景和市场背景方向都是匹配的。但是和营销运营总监聊了以后总结出:没有相关工作经验,只有想法,没有具体战略实施,没有对细节有把握,一上来是很难在创业公司里相关职位独当一面的。所以套用一句话:当你实力撑不起你的野心时,那就静下来好好学习。自己牛逼了也就不怕傻逼了。

37. tk : 我目前唯一的一次创业。大学的时候在学校旁边租了个门面,雇了几个学生,专门送外卖以及宵夜,并且在学校里大肆宣传,因为打着同学、校友的幌子,初期盈利还不错,尤其是到了周五周六晚上,三个人一起做饭都忙不过来。如果有老师订了外卖,我本人亲自去送,一个学期下来学院的几乎老师全都听说过我了。之后雄心勃勃的想在其他校区开两家分店,因为资金不足甚至去借了高利贷,但是现实是血淋淋的。想要不挂科的同时还想赚大钱,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后因为资金、时间、管理投入不够,对发展前景过分乐观,开了两家店之后撑了半个学期就关门大吉了,房租太TM高了。。。高利贷的钱没还上,厚着脸皮跟家里要,被爸妈臭骂一顿。然后就读研工作到现在,快成SB了

38. 不吃草的兔子 :前几年,我哥刚结婚时候,包头开一小超市,到后来超市倒闭。中间经历的一些奇葩事情。1、听他丈母娘的话,从我们老家进了一大批汾酒。谁知道包头那面的对汾酒不感兴趣,。只能堆放到仓库里,被我家老爷子一点点的送人,送掉。现在还有好多送人都感觉档次低,喝又喝不了的酒。2、我也听他们说,那时候,有人想把假烟放他那买,事后对半分。他尽然不做。。都饿死了,还坚持狗屁原则。能说什么呢? 3、据说,他们方便面尽然能过期,过期就过期吧!快点卖掉也可以。你瞄的竟然被查封了。。。。4、倒闭之后,折现问题。。。这个问题是我奶奶提出来的。具体我就不想说了,反真是没有处理。。。5、还有一个重大问题没说,选址问题。据说是,我家老爷子选的地方,具体什么地方我也没去过。我哥表示反对没有奏效。没有主见是多么可怕。。。。。

39. 猫不知:为了做一个摄影师,从摄影助理开始做起,做到公司升我当店长的时候跟人合伙开了自己的工作室,找了一个宽大的房子,做成自己理想的样子,开业那一天像生孩子一样欣喜。随后员工的工资,房租的压力,营销的欠缺,种种问题接踵而来,半年后本着止损的态度亲手掐死自己的孩子。事后才发现,就算我这一年啥也不干,天天吃喝玩乐也花不了这么多钱,我到底都干了些什么?

40. 某某:我爸在08年的时候和他朋友拿到了安踏Kids的南宁经销权。安踏(大人)在南宁一年至少3K万利润 可是我爸那年去效益不好 俩人加起来可能亏损200万 他们就没做了 结果过了几年效益很好 安踏很土 不过如果地区好 利润可观

41. 郭不同:我知道的例子很简单,工作上的一位前辈,投资开了一家饭店,专做午晚饭。当时我们公司有五百人吧。前辈都有在公司里宣传,公司的老总也有订餐。自己去过,最大特色是汤是很好喝,比起那些大饭店酒店的都好。只是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前辈都有抱怨生意不好,店在横街,人流不多,同一街上的店都已经有好几家饭店是开了又关又转让了。一年后吧,再去,发现那些靓汤没有了,变成了瓦煲焗饭的,前辈又在抱怨,说做早餐好,赚钱快,没午晚餐麻烦。现在前辈也不做了,前后花了20多W吧。
前辈说了些有趣的事,
一是他店有个人是开车专门去他店吃的,因为酱油都是用好的,好像说有一次换了一种没那么好的酱油,结果那人一吃就吃的出来,搞到他都不敢用差的,成本就降不下来。
二是同一街上有一家店,店主在上面有房,于是把自己房的电,水接到店里去用,因为不算是商业用电用水,便宜很多。
三是两个年轻人也开饭店,结果做不下去,转让又转不出去,现在店改成洗车的了,反而赚到了。

42.  苍狼。天空:大二的时候,在社团工作中总是需要进行一些采购任务,慢慢的与批发区的老板混的挺熟的。当时看学校里同学对网球的热情蛮高涨的,就在批发区对不同质量品牌的网球进行了价格调查,然后自己投资1000多元(穷小子一枚),采购了10几副吧。然后请寝室的一个哥们帮我设计宣传单,在学校里进行张贴。利益分配是7:3.但由于当时只是一头热血,也没有对营销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第一批网球后来通过关系好的朋友、学弟学妹也算是销售出去了。两个人每人赚了小几百块钱,毫无成就感,就放弃了。
总结:不论是创业还是创富,自己拥有专业的知识很重要的,包括产品的知识,营销的知识。另外一点就是客户,一定要简历相关的客户库,并不断的与潜在客户互动。最后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求成长,而不是非常短视,争取少量钱。

43.  吸金大王王久久:半年前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自己做服装批发,完全没有任何渠道对各种时装不了解的情况下就开始了,一直在磕磕绊绊不停的在学习,找经验,总结教训,目前状况完全没有盈利,甚至还在投钱,可我还是在坚持,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好起来。

44. 零如余:说个我身边的。两个男生,一个拿钱,一个做技术,两个人在大二的时候合伙开了个工作室,专门做摄影摄像,写真,宣传片,活动,会议什么的都能接,但是不到半年就撤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当时人脉还没有拓展开来,大家面对的都是学生,和后几年认识的人层次上还是差很多,而且面对学生宣传也没什么针对性(个人觉得对学生就应该宣传个人写真拍摄,价钱是摄影馆的一半,拍出来效果也很好),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几个月没接到单子,投钱的那个同学投不下去了,工作室开在市中心,房租还是比较贵的。

45 S: 前段时间,包括这段时间,比特币都很火,我去年玩的,算是比较早的一批,到年底也翻了一些,因为交易平台会开qq群,人满了再开新的群,我们那个群都算是“老人”了,大家都比较理智,心态比较平和,都挺聊得来的。比特币价格飞涨,莱特也是,中国人什么最擅长呢?没错,山寨。那时候越来越多的人转而弄山寨币的开发,矿机,山寨币的价格也涨得挺快的,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天,群里的一个人给我发了个消息来,问我有没有兴趣一起做币,我说,好啊,看看去。就进了群,群里十几个人,大家讨论几天,愿意做的留下,不愿意的退,到时间要做币了封群。我当时也看形势好,那时候还出来好几个山寨平台,上线了几十种山寨币,都知道这东西就是风光一下昙花一现的,就做个车捞一把。后来就分配,2000元一股,每个人自愿投资,有两个发起的就是把剩下的都包了。做币需要技术,翻译,宣传等等等等,首先我们就没有开发的人写代码,不过有团队做,但是预约单已经排到很久以后了,这不行啊,怎么办呢?后来找了很多人,都不放心,这东西不像别的,不是自己人做的,源代码就在人家手里啊⋯⋯这个技术性的东西我不懂,后来和懂一点的人聊了才知道一些,反正当时就被骗了吧,找的做币的人迟迟不出币,那个发起人一天到晚不在线,现在形势⋯⋯山寨币都死了成百上千了,不是好时候了,大家说算了不做了,找那个发起的主要负责的人,那人也玩儿消失⋯⋯都不是现实里的人,不认识⋯⋯一个骗一个⋯⋯现在还在催着呢,都两个月了,那钱还迟迟拿不回来,算是失败了,不过当时就是抱着最坏做了没用了的打算,那投资的钱也是玩币赚的里面拿了一些,不多,想着当亏了⋯⋯简单点说说,话还是不少

46. Dalloway:说下我父母吧,96年左右在火车站下站口开小饭店,生意好到爆,攒下第一笔钱没选择在市里买房,而是回老家起房子,豪华装修(说是怕我哥哥念书不出息,房子留给他结婚用);00年左右回县城开酒家(涉黄、赌、毒),2年期间出了3起砍杀事件,生意勉强火起来后被合资的姑父全盘坑掉;继而转战工厂食堂连锁,因缺乏管理意识,1年就把家底赔得只足够支撑到我哥哥跟我分别大学毕业。现如今我爸在我哥哥公司做司机,我在杭州工作,近期想在杭州找个店面把我妈接过来开肠粉店。我父母坚持重头再来的原因,是想攒钱给我哥哥分担结婚买房压力。

47. 蘑蘑咕咕咕菇菇:国企工作三年,主业相对轻松下班就没事了。招呼了4个朋友一人出4万块钱在北京五道口开了一个桌游吧,店址在居民区内高层。该小区有很多商户人气很旺,前期宣传主要靠网络上到处发帖发微博,另外就是在周边大学里的校报上登广告。我们桌游吧的主要特色是提供包场办party的活动,生意在1个月后开始有起色,面向周边大学的学生。主要成本是每月1w多的房租,桌游吧收费是每人30元,送免费饮料和小吃。就在有起色阶段,楼下住户开始投诉我们,理由是厌恶在该小区商用,屡次带着礼物上门沟通依然无效,每次都是劈头盖脸把我们一顿骂。天天投诉物业最后报警说我们商用扰民,警察那边我们扛不住,只好在生意刚有起步阶段收手。后来想过迁址到该小区的底商,但是房租更高,需要追加成本且就之前的经营状况看来很难回本,养店不容易。小本生意更是难有满意的利润,失败告终。

48. lost:我有过几次  1.06年毕业的,之前很喜欢看城市画报这种杂志,弄得自己特别向往什么开工作室之类的自由轻松小资的东西,然后大学和一帮朋友喜欢折腾点潮牌,然后其中一个朋友毕业了开了服装店倒腾这些,他做得还不错,我就心痒痒,在长沙五一路一个新开的写字楼租了一间想做那种写字楼里隐蔽高端小店,然后就一直亏,朋友那边给的货不给力,好多奇怪码,自己人不在长沙,叫朋友看管,朋友也不上心,反正就是全亏
10年有一个奶茶甜品店的绵绵冰不错就经常去吃,那个店怎么说比一般奶茶店高档有绵绵冰烧仙草什么的,还有地方坐,但又没有那些甜品店舒服,就高不成低不就,慢慢和老板熟了,老板说想顶这个店,因为这店给他儿子开的,他儿子才17,本来死活要开,开了几个月劲头过了不干了,他自己是搞房地产汽车配件的,身价应该上亿,在很多地方都有物业,在珠海也有几套豪宅,我们还去玩过的,然后我们就觉得这么有钱的人不能坑我们两个年轻人,然后店是装修什么的不错,就顶了兼职做,后来碰到扫黄,那里是在珠海红灯区附近,小姐带旺那那块,铺租高,所以生意很差一个月赔一两万,后来和那老板扯皮要回我们之前保证金,也耍赖了还说可以跟我们打官司,然后叫律师给我们看合同,才发现有漏洞
教训就是1.不要做自己不熟的领域,不要头脑发热不深思熟虑 2.不要以为有钱人就不坑小钱了,有钱人才最坑人 3.如果想赚钱,兼职做生意基本很难很难,除非你有全职的业内精英跟你合作

49.  纯金的小铜佛:我认识一个看门的老大爷,又一次聊天才知道他早年是高中生,和老婆出去闯,刚开始的时候他在电影院放电影,后来有空就给人婚庆的时候放电影赚外快,算是积累了一些资金。后来又开了粮油店,资金进一步增加,在90年代的时候就有了一百万。之后拿所有的钱开了一个生产纸箱的厂子,据说还是效益挺好了。
他后来之所以家道中落是因为他老婆得癌了,需要拿钱治病,资金链一断,厂子就开不下去了。所以一个人的身体很重要,不然身体吃不消就很难挣钱了。
再说一个我爸的,我爸也是高中生。当年很年轻,想创业,经常倒卖东西,当时也挣了点小钱。后来和朋友合伙倒卖一卡车煤,结果因为两人都不懂行,别人偷偷换了一车质量很差的煤给他们,结果运回来厂子肯定不要。那个合伙人一气之下就撒手不管了,我爸只能自己千辛万苦把那车煤低价处理掉,才挽回了一些损失。我爸后来也做了一些其他的创业,但都是因为不懂行而创业失败,我有时候真的很为他的头脑发热捉鸡。现在我老妈管着他,平时也就拿着小钱炒炒股了。

50.  Lin夕夕夕夕:11年的时候,我们那突然流行起新奥尔良烤翅,朋友说我们可以做反正上班也比较清闲,预计投资1200块两个人。于是在一个熟人介绍下买了她朋友不做的车,800块,还有其它东西竹签手套材料以及调料包和炭火,200块,还有100准备买材料,因为我们没做过准备少买点,当时去菜市场对比了几家鸡腿和鸡翅的价格,得出的最少定价为鸡腿2块一个,鸡翅2.5一个。鸡腿鸡翅各买了20个左右。因为是朋友介绍的熟人,所以顺便教授了我们一些技巧和方法。据她所说按照当时一个鸡腿鸡翅价位为8块钱一个,每天晚上6点以后摆摊买,12点收摊。最少一天为30个计算(她们当时最少一天买的数量)价格为240。一个月摆20天4800。所以我们觉得还是靠谱,而且朋友家就是最繁华的的路边,晚上这里夜市也很多。开张之前我们先试烤了几个感觉味道还不错。所以第一天我们开张,基本20个全部卖完,生意反响不错,但当时卖得时候我自己把调料加错导致很咸!!!朋友吃了一口后大叫到:好难吃啊!!!还好我急忙把他拉过来叫她闭嘴!于是加了点水进去!就第一天的情况看来还是很乐观!于是第二天我们早上又买了30个。中午的时候朋友打电话来告诉我她不想做了,她妈妈不同意还有就是她看到鸡腿就想吐。后来在我的劝说下她晚上又摆摊出去,(当时公司有事晚上去不了)到我赶到现场发现所有的鸡腿都硬得可以当棒球棍用!!!于是和她大吵一架,双方都决定不在做了!!!!这次事件的教训就是不要盲目的和朋友做生意。

51. 饭团:叔叔以前投资老家附近的药厂,赚了很多钱,最后因为药厂好像要通过一个国家认证,郑筱萸弄得那个。老家的药厂没有被认证就关门。跑到省里另外一个认证过的药厂搞,结果因为人生地不熟、请的配药的人又故意配错了一车药。陪的很惨。。。。好在最近几年在老家搞基础建设翻身了。。。。我觉得做生意不但要对这个行业熟悉,对所在这个城市、人也要熟悉。像打仗一样。。孤军深入很危险。。。

52. 饭团 :我上高中的时候叔叔因为一个朋友的关系,接了一个糠醛加工厂,用玉米芯做出来一种工业原料,刚开始很赚钱的,但是最后因为遇到08年的金融危机影响了价格,而且那些农民对玉米芯一点不重视,收上来的也质量也不是很好,当地农民还打架,最后被迫关掉了,也损失了不少钱。总之还是因为对这行不了解。。。

53. 阿飞:那年大一 北京冬季还会下雪 没有雾霾 批发了很多北京特产穿梭在各个宿舍楼卖 结果学校提前放假 没有卖完 只好带回家吃了 家里人还说 第一年回来买这么多。。。囧。。

54. 放浪不羁小表哥:这个我也来现身说法一下吧,就是自己家里的事。
我妈他们姐弟四人,90年代中期开始捣货卖,之后自然而然的发展成了商贸行业,代理了几种品牌的酒,还有一线方便面品牌,香烟什么的,当时做的非常大,每年都要增加一辆货车,很早别人都称他们曹百万,自家买的商铺有六七间。到了02年的时候,我那不学无术的小舅劝我妈开厂,进入纺织行业,当时由于做商贸的还比较赚钱,但毕竟都是体力活,而且不太体面吧,我妈就决定倾其所有,变卖所有货品和商铺,将资金全部投入开纺织厂,05年厂开起来了,苦苦支撑3年,然后08年金融危机,纺织业深受其害,呵呵关门倒闭。
所以说做事还是别太盲目,还有就是选对队友很重要。。。

55. 文产: 国内的暂时想不起来,我说个最近听说的伦敦著名老牌独立书店Owl & Pussycat
倒闭的例子吧。是那个书店老板亲口说的。她说,真正逼死独立书店的,不是电子书,而是纸质书无下限的折扣。自从畅销书进入超市之后,价格就越来越低,因为连锁超市的销量大,出版商给的折扣就多,逼得独立书店老板去超市扫货。另外,出版市场有个奇怪而荒谬的现象,卖的越好的书折扣打得更多,卖得越便宜。于是在价格战中,独立的实体书店不敌超市,不敌亚马逊,最终倒闭。虽然伦敦独立书店本身做的很好,各有特色,很多人为了支持独立书店,特地去书店买稍微贵一点的书,但是由于折扣问题没有解决,所以独立书店被牺牲掉了。

56. Teey: 有个朋友想开餐饮,因为受到了身边朋友的影响,就总想把一线城市那种高端温馨感觉的餐厅安放到我们这个三四线城市里来,地址选在这城市的老城区主街上,周边有医院和三所学校,都是当地比较有名气的,店租2W6,一份普通便饭套餐20-30之间,属于当地学生消费比较贵一些的,因为环境还行,生意就保持着收支平衡这样,几乎没有钱赚,那个朋友就和合伙人商量,觉得应该是店铺装修不够针对性,因为她是想做白天餐饮为主 晚上休闲吧为主,于是重新装修了一番,但生意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善,于是又讨论,觉得应该是厨师的问题,然后去台湾找了个据说是主做意大利餐厅的大厨师,当然,这只是片面之词。后来,因为厨师请来,费用又加重了,所以餐厅的东西也卖贵了,人自然就越来越少了。

57. eagle:地区鞋业服装业发达的小地方,人物是早年发迹的制衣厂小老板,做的是俄罗斯的衣服生意。早期就拥有规模比较大的厂房,后期又扩建了,可能厂房也有几百万的投资。后来资金链断裂,跑路了。事件经过不清楚不细谈,但提几点可能是失败的原因。首先,厂房盲目扩张,,可能花了很多的流动资金。第二,当时可能处于市场比较严峻的波动期,早前是服装业变革,向正规化前品牌化变化,因为不只做海外,代工也是大部分,地方服装业特色资金拖欠严重。倒闭刚好在金融危机前后。人工费上升。前面两点是猜测居多,后面举一下事实发生的。家族经营,实质就厂长夫妻几个人管理,聘了一个亲戚后,花大钱帮其签证到俄罗斯,协助管理生意,但事实上可能被偷吃了。后来闹矛盾散了。当时俄罗斯针对中国商人,有一段时间,中国的货都被扣了,警察也不好应付。被扣了很多货,没有办法,损失巨大。后来也不知道有没有拿回来。遭过小偷,十多万的布被偷走了。那时的钱和现在不一样。生意不好,借太多钱,可能是高利贷。后来还高薪聘了一个外来的厂长想扭转局面。但这人可能是满光鲜的,会吹,但在遍地是家族企业的的地方可能起不了效果。后来还发生厂里司机撞死人的事,厂长坐在车内,被抓。这种事件大家都知道,对一个家庭影响很大。后来虽然不是厂长过错,但还是花财消灾,赔了几十万。

58. 鸽神:我来说个:早先几年通过朋友关系,以3000元租金抽中我们当地春节期间15天的春联销售摊位。那时狗屎运拿到的是最好的位置,街口,上下俩层。我们三个合伙人,都是有工作的。当时开车去批发市场进货,点货,定价,上货,忙的兴高采烈。刚开业一周还很有干劲,三人以各种理由请假,天天往店里跑,之后就慢慢这个没空,那个有事了。生意也还行,但远比不上对面破摊上手写春联的老伯。最后快结束时,剩一堆货

59. 纪文:去年6月份我在cctv节目看到一个投资项目黄金白银T+D,,节目很会吹水,而且能在CCTV播出,应该不会骗人。。。于是乎,我开始玩起T+D黄金白银,,操作十分简单,不管黄金白银是上涨还是下降,只要你做多做空方向把握对了,都能赚钱。而且有直播室有专家为你坐镇,教你什么位置买入或卖出,做空还是做多,平台有四个直播室,直播室意见可能不一样,也就是说今天你跟对直播室你就赚钱,跟错了就惨了。而我就是哪个运气极差的那个,玩了三个月输了将近一半。浪费我时间和精力,还有我的钱啊。

60. 疯狂钞票:原来上学的时候,看当时用手机的挺多就像开个手机维修的,然后进了一些充电器,手机套等小配件,然后招聘了一个修手机的,发现这个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的,卖充值卡和配件这些压钱不说还不挣几个钱,并且有的时候让那个修手机给别人修说缺配件,开始自己去买,买回来有的时候不对后来索性让那个人去买,过了一段时间发现他买东西挣得比我每个月给他的钱都多,干了差不多两年的每个月辛辛苦苦也就一千多块钱不够累的,就把店面盘给别人了

By Livermore

乔布斯遗孀的神秘家族基金会

提到劳伦·鲍威尔·乔布斯,人们似乎首先记住的是她是史蒂夫·乔布斯的遗孀。然而,她并未拘泥于乔布斯的遗愿和生前事业,而是正在利用自己巨大的影响力涉足不同领域,并真正发展自己的事业。

2004年,劳伦·鲍威尔·乔布斯创立了艾默生(Emerson Collective),该公司并非一个典型的家族办公室,而是一个社会革新组织,在前十年并不活跃,只零星参与过教育类慈善项目。根据研究公司PitchBook的数据,2014年以来,艾默生已投资30多家初创公司,经常与红杉等风投联合出手,从虚拟现实到超音速飞机无所不包,知名被投包括大西洋杂志和Pinterest。鲍威尔·乔布斯还购买了Monumental Sports & Entertainment 20%的股份,该公司控制着华盛顿特区运动队NBA奇才队、NHL首都队以及国会大厦一号球馆。

通过投资,劳伦·鲍威尔·乔布斯已将乔布斯生前遗产总额增加了数倍。据彭博亿万富翁指数显示,其当前身家为185亿美元,全球排名110名。

1 新闻业的“白衣骑士”

劳伦·鲍威尔·乔布斯的大部分财富来自乔布斯之前持有的两家上市公司的股份:迪斯尼和苹果。根据 2017年1月13日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劳伦·鲍威尔·乔布斯通过家族信托控制了迪士尼 4% 的股份。 

严格来说,乔布斯夫妇名下并没有家族办公室,但劳伦·劳伦·鲍威尔·乔布斯创立的Emerson Collective属于一个非典型家族办公室,一方面活跃在慈善事业,一方面又活跃在风险投资领域。其参与的早期投资Pinterest在2019年以127亿 美元的价格上市,投资的播客 Gimlet Media 和电话维修公司 iCracked也成功被大公司并购。

劳伦·鲍威尔·乔布斯在2004 年创立艾默生,以她所喜爱的超验主义作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 的名字命名。目前在该团队中,劳伦·鲍威尔·乔布斯的兄弟布拉德鲍威尔担任投资董事总经理,儿子里德·乔布斯负责健康投资。2016 年,艾默生聘请了《纽约时报》前媒体编辑兼商业副主编彼得·拉特曼担任媒体董事总经理,还请来了乔治·W·布什总统时期的前助理能源部长安迪·卡斯纳担任管理合伙人。 

*劳伦·鲍威尔·乔布斯

艾默生热衷的方向不同于典型的风险投资公司,一头扎进了旧世界的媒体行业。艾默生投资了 Anonymous Content,这是奥斯卡获奖电影《聚光灯》背后的制作公司。艾默生在美国还有“新闻业的白衣骑士”之称,2017年收购了美国老牌媒体《大西洋杂志》 ,还支持了 Axios 和 Ozy Media 等其他媒体。另外,艾默生还收购了以现场巡回演出而闻名的 Pop-Up Magazine 和以专题报道和摄影而闻名的 California Sunday Magazine 的出版商。

对媒体的偏好来自劳伦·鲍威尔·乔布斯的个人兴趣。她曾表示,本地新闻的消亡令人不安。除了直接投资之外,她还向新闻相关的非营利组织捐款。

在收购《大西洋杂志》之后,劳伦·鲍威尔·乔布斯在编辑招聘上投入巨资,迅速壮大了内容团队。劳伦·鲍威尔·乔布斯曾经承诺,不会把杂志视为慈善项目,而是真正对《大西洋杂志》进行商业化运作。2020年5月,随着冠状病毒导致广告和活动收入放缓,该公司解雇了 68 名员工。 

2 争议:慈善or盈利?

美国媒体称艾默生为“硅谷最奇怪的实体”,一半是VC,另一半是慈善基金会。

乔布斯本人对慈善并不太热衷,他的传记作者艾萨克森曾透露,在采访中乔布斯可谓无话不谈,但唯独拒绝就慈善发表看法。另外,乔布斯还拒绝参加由比尔盖茨和巴菲特联合发起的“裸捐宣言(The Giving Pledge)”活动,这项活动号召富豪捐赠大部分财产。与之相反,劳伦·鲍威尔·乔布斯积极投身慈善事业,已通过艾默生和高盛捐赠者顾问基金进行了超过 20 亿美元的慈善捐赠,与艾默生有关联的中学教育顾问 XQ Institute 和暴力预防项目 CRED都是非营利组织。

艾默生本身是一家有限责任制公司( LLC ), 这为其在美国带来诸多争议。在美国,慈善基金会只能向“非盈利机构”捐款,不能向盈利项目投资,且需要披露资金流向。LLC 模式则不受与非营利组织相同的报告规则约束,可以更轻松地投资营利性公司,譬如扎克伯格夫妻名下的基金会便采用了该模式。但这种模式被认为缺乏透明度,且将盈利动机引入慈善事业。

因为乔布斯逝于癌症,劳伦·鲍威尔·乔布斯的儿子里德·乔布斯正在艾默生关注癌症研究。里德·乔布斯说,艾默生是一家与众不同的机构:“虽然大多数该领域的参与者都专注于慈善事业或投资,但我们能够同时做到这两点。” 

虽然目前劳伦·鲍威尔·乔布斯尚未加入“裸捐宣言(The Giving Pledge)”,但她在2013年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明确表示,无意将财富传给下一代。“如果我活得够久的话,它就在我死前终结。” 她说,她和乔布斯二人都不是关注财富传承的人。这也符合当下新一代富豪的潮流,截至2020年8月,“裸捐宣言(The Giving Pledge)”收到来自23个国家211个签名,其中有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甲骨文创始人埃里森、苹果CEO库克、《星球大战》导演卢卡斯、酒店巨头希尔顿以及airbnb的创始人布莱恩等等,大润发创始人尹衍梁、蒙牛创始人牛根生、海云天集团董事长游忠惠也在其中。

劳伦·鲍威尔·乔布斯认为大规模的财富积累对社会有危险,并以19和20世纪的大家族洛克菲勒、卡内基和梅隆举例说, 个体拥有其他几百万人财富总和的做法不公平。在“裸捐宣言”出现前,富豪一般以慈善基金会的形式保护自己的财富,因为如果简单由下一代继承需要缴纳高达40%的遗产税,基金会每年捐出资产总额的5%,这基本也约等于基金会当年通过投资等途径获得的财富增量。

劳伦·鲍威尔·乔布斯明确反对这种富豪家族通过慈善基金会长期延续社会影响力的做法。与此同时,她还解释过,之所以选择LLC结构是因为她相信除了支持非营利组织外,扶持企业家同样重要,企业家可能对社会问题拥有一些传统非营利组织永远不会想到的独特解决方案。

从20世纪90年代起,劳伦·鲍威尔·乔布斯就对推动教育公平饱含兴趣。1997年,劳伦·鲍威尔·乔布斯成立了一家非营利性组织College Track,通过辅导帮助低收入学生进入大学做准备。2015年,她创立了 XQ Institute,这是一家由艾默生支持的独立非营利组织,另一位联合创始人Ali在谈到劳伦·鲍威尔·乔布斯时说:“教育曾是我们俩的唯一出路。” 

3 强大的能量

劳伦·鲍威尔·乔布斯的父亲是一个飞行员,在她三岁时逝于一场空难,后来她母亲再婚。劳伦·鲍威尔·乔布斯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学院获得政治学和经济学双学位,毕业后曾在华尔街效力于美林集团和高盛。1989年,从高盛离职的她进入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攻读硕士。在斯坦福,她遇到了未来的丈夫乔布斯。 

彼时乔布斯还在NEXT工作,到斯坦福做演讲。劳伦·鲍威尔·乔布斯不觉得他有什么了不起的,甚至还把乔布斯和比尔盖茨的脸记混了,但还是陪朋友去了会场。因为当天到的晚没有空位,她和朋友就溜到了第一排预留席位,而坐在她左边的是正等待上台的乔布斯,两个人便聊起天来。结束后,乔布斯追到停车场约她周六共进晚餐,于是他们交换了联系方式。但是,乔布斯等不及,尽管当晚有工作聚会,他还是改变主意和她在附近餐厅呆了4个小时。1991年,劳伦·鲍威尔·乔布斯拿到MBA学位,同年两人结婚。

在乔布斯离世前,她一直隐藏在丈夫身后,只参与少量教育相关的慈善项目。在这10年间,人们才注意到她身上的能量。

劳伦·鲍威尔·乔布斯不甘于只做开支票的人,也深入参与到项目的筛选和管理当中。艾默生投资的 3D 打印初创公司 Carbon的联合创始人Philip DeSimone 曾透露,劳伦·鲍威尔·乔布斯在他们的第二次会议上细致检查了 Carbon 打印的国际象棋棋盘,她还穿着该公司专门为她印制的运动鞋出席了一场活动。另一家被投公司Neighborly创始人 Jase Wilson 在会见劳伦·鲍威尔·乔布斯时曾汗流浃背,因为她对业务提出了尖锐且直戳要害的问题。“她非常非常聪明。”Jase Wilson说。 

劳伦·鲍威尔·乔布斯也是一个有野心的投资者。“一位同事提出了一个十年后大西洋的雄心勃勃的目标,”大西洋媒体董事长大卫布拉德利回忆,“她问:“为什么不是五年?十年太长了,世界变化太大了。我们可以在五年内尝试吗?” 

当然,她也有信任企业家并果断放权的一面。“她完全不干涉,”AxiosCEO Jim VandeHei透露,“她非常认真地倾听并提出了很好的问题。”Pop 联合创始人兼主编Doug McGray说,劳伦·鲍威尔·乔布斯对媒体业务进行了深入的战略性思考。

如今,劳伦·鲍威尔·乔布斯的朋友圈已扩散至美国各个圈子的名人、政府和社会团体组织的领袖,包括前美国参议员Joe Kennedy、前美国教育部部长Arne Duncan和前新奥尔良市长Mitch Landrieu等,鲍威尔乔布斯经常与知名人士一起出现。

劳伦·鲍威尔·乔布斯没有乔布斯的棱角,以谦虚、耐心和干练而著称。据接近她的人描述,她具有极强的好奇心,问的多,评价的少。不同于乔布斯活跃于舞台和媒体并成为苹果品牌的一部分,劳伦·鲍威尔·乔布斯低调而克制,鲜少接受采访,即便有公开发言的机会,她谈的最多还是慈善事业。虽然经常出差,但她很少休息,也不喜欢助手用“假期”这个词回复别人对她去向的询问。

即便对于慈善本身,她依然保持低调作风,很多工作都是匿名完成的,甚至在艾默生内部,对捐款去向和数额也没有公开的清单,除了开支票的员工之外的所有人都被隔离在外。

By 家办新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