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个常见的认知偏见

我们每个人都有权拥有自己的个人世界观。

但不幸的是,在解释信息和试图客观地理解现实时,人类的大脑天生就会犯各种可能影响我们做出理性判断能力的心理错误。

没有简单的方法可以绕过这些基本的人类本能,但我们可以做的一件事就是了解我们犯的具体错误以及原因。

1、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会影响你对接下来的一切的判断。人的心灵本质上是有联想性的,所以我们接受信息的顺序有助于决定我们判断和感知的过程。

在诸如住房、汽车和薪水等财务谈判中,要特别注意这种偏见。最初提供的价格被证明有显著的影响。

2、不忍割舍

你非理性地执着于那些已经让你付出代价的东西。当我们投入了时间和金钱。或者把情感转化成某种东西,放手会伤害我们。这种对痛苦的厌恶会扭曲我们更好的判断,导致我们做出不明智的选择。比如点了一道菜,虽然很难吃,甚至不利于身体健康,但还是继续吃。或者买了一本书,其实没怎么知识价值,还是浪费时间去阅读。

为了恢复客观,问问你自己:如果我没有已经投资了一些东西,我现在还会这么做吗?如果我的朋友遇到同样的情况,我会建议他们怎么做?

3、固执己见

你在寻找方法来证明你固有的执念。我们习惯于看到和同意符合我们先入之见的想法。把你的想法和信念想成是你正在积极地寻找问题的软件,而不是你需要为之辩护的东西。

“首要原则是你不能欺骗自己——而你自己是最容易被欺骗的人”—理查德·费曼

4、知道越多越不自信

你知道的越多,你可能就越不自信。

因为专家知道他们不知道的东西有多少。他们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

但当你对事物只有一个简单的概念时,就很容易过度自信。

“这个世界的全部问题在于,傻瓜和狂热者对自己如此确信,而智者却充满怀疑。”—伯特兰·罗素

5、事与愿违

淹死的往往都是会游泳的,当你的核心理念受到挑战时,它会让你的信念更加坚定。

“让你陷入麻烦的不是你不知道的东西。”—马克吐温

6、错误联想

你可以通过填补空白在模糊的陈述中看到个人细节。

因为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善于建立联系,所以我们很容易接受模糊的陈述,并找到解释它们的方法,使它们看起来更具体、更个人化。

通灵者、占星家和其他人利用这种偏见,让你觉得他们在告诉你一些相关的事情。考虑一下事情如何被解释为适用于任何人,而不仅仅是你。

7、一代不如一代

你对过去的印象比它本来的要好,而对未来的预期却比它可能的更糟。

尽管生活在历史上最和平繁荣的时期。许多人认为情况正在变得更糟。24小时的新闻循环报道公开的负面和暴力事件,可能是造成这种影响的部分原因。

不要依赖过去美好事物的怀旧印象,而是使用可衡量的指标,如预期寿命、犯罪和暴力水平以及繁荣统计数据。

8、框架效应

你允许自己过度地被上下文和表达方式所影响。

我们都喜欢认为我们是独立思考的,但事实上,我们所有人都受到传递、培养和微妙暗示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广告业是一个行业,尽管几乎每个人都认为他们不会受广告信息的影响。

只有当我们理性地谦逊地接受我们可以被操纵的事实,我们才能有希望改变我们被操纵的程度。试着去注意事情是如何摆在你面前的。

9、公正世界假说

你对公正世界的偏爱使你认为它是存在的。

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人们并不总是得到他们应得的,努力工作并不总是有回报,不公正的事情随时发生,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世界,威胁着我们所偏爱的叙事。然而,这就是现实。

一个更加公正的世界需要理解而不是指责。记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我们都会犯错。坏事总是发生在好人身上。

10、群体内偏见

你不公平地偏袒那些属于你的人。

我们以为自己是公平公正的,但事实是,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偏爱那些与我们最相似或属于我们群体的人。

试着把你自己想象成群体外的人;同时在评判那些和你同群体的人的时候也要尽量保持冷静。

11、基本归因错误

你判断别人是根据他们的性格,而判断自己是根据你所处的环境。

如果你没有睡好觉,你知道为什么自己有点慢,但如果你观察别人慢你没有这样的知识,所以可能认为他们只是一种缓慢的人。

不仅要善良思考把他人的情况,还需更客观。也要注意,犯错误时要承担个人责任,而不是辩解和指责。

12、爱屋及乌

你有多喜欢一个人,或者他们有多迷人,会影响你对他们的其他判断。

我们的判断是联想和自动的,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客观,我们需要有意识地控制无关的影响,这在专业场合尤其重要。

如果你注意到自己的分数总是高或低,那么就应该考虑到你的判断可能受到了光环效应的影响。

13、安慰剂效应

如果你相信你正在吃的药,那么它就会“有效”,即使它是假的。

安慰剂效应对受我们思想影响的东西(如疼痛)有效,但对病毒或骨折等物质作用不大。

使用合格医生的循证医学,保持健康的身体和银行余额才是关键。

14、旁观者效应

你假定别人会在紧急情况下做某事。

当一些可怕的事情在公共场合发生时,我们会经历一种震惊和精神麻痹,分散我们对个人责任的意识。

每个人都可以在人群中体验这种去个性化的感觉。如果有紧急情况,假设自己是那个愿意帮助或寻求帮助的人。欲变世界,先变自己。

15、潜意识

你的判断会受到最容易浮现在脑海中的东西的影响。

你的记忆是最近的、情感强大的还是不寻常的,这些都会让它们看起来更相关。

反过来,这又会导致你过于轻易地应用它们尝试获得不同的观点和相关的统计信息,而不是单纯依靠第一判断和情绪影响。

16、常识偏见

一旦你理解了某件事,你就假定它对每个人都是显而易见的。

知识一旦有了就很难记住为什么没有。我们建立了复杂的理解网络,却忘记了获取知识的道路是多么复杂。

教别人新东西的时候,慢慢来,像他们才十岁一样解释(但不要用居高临下的口吻)。重复重点,促进积极的实践,以帮助获取知识。

17、信仰偏见

如果一个结论支持你现有的信念,你就会把支持它的一切合理化。

我们很难把现有的信念放在一边,去考虑一个论点的真正优点。在实践中,这意味着我们的思想不受批评的影响,并不断得到强化。

一个很有用的问题是:“我是何时、如何得到这个信念的?”我们倾向于自动地捍卫自己的想法,而从不真正地质疑它们。

18、自我认知偏见

你认为你的失败是由于外部因素,而成功则是在于自己。

我们中的许多人享受着别人所没有的不劳而获的特权、运气和优势。

我们很容易告诉自己,这些事情是我们应得的,但当事情没有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时,我们却责怪环境。

当评判他人时,要注意这种偏见是如何与公正世界假说、基本归因错误和群体内偏见相互作用的。

19、群体意志

你让一个群体的集体意志压倒了最好的结果。

不同意见会让人感到不舒服,对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也会造成危险,所以通常最自信或第一个声音将决定团队的决定。而不是公开反驳别人,寻求促进客观的评价手段和批判性思维实践作为一个群体的行动。

20、消极偏见

你让消极的事情不成比例地影响你的思想。

失去和伤害的痛苦比快乐事物的短暂满足更强烈、更持久。

我们已经为生存做好了准备,我们对痛苦的厌恶会扭曲我们对现代世界的判断。

列出赞成和反对的清单,以及从可能性的角度思考,可以帮助你更客观地评估事情,而不是依赖于认知印象。

21、乐观偏见

你高估了积极结果的可能性。

积极的态度是有好处的,但让这种态度对我们做出能产生负面影响的理性判断的能力是不明智的(它们不是相互排斥的)。

如果你做出理性、现实的判断,你就会有更多积极的感觉。

22、悲观偏见

你高估了消极结果的可能性。

悲观通常是对失望的一种防御机制,也可能是抑郁和焦虑障碍的结果。

也许悲观最糟糕的方面是,即使有好事发生,你可能还是会感到悲观。

23、逆反心理

你宁愿做别人试图让你做的相反的事。

当我们感到我们的自由受到限制时,我们倾向于反抗,然而这样做我们可以过度补偿。

当有人强迫/操纵你或试图强迫你做某事时,要小心不要失去客观性。智慧源于思考,愚蠢源于反应。

24、聚光灯效应

你高估了人们对你的外表和行为的关注程度。你在别人的世界里并不那么重要。不要为了别人的眼光而改变自己想走的路。

By 思想学院

自私的基因揭示人类的本质

现代进化论认为:生命的种族、繁衍、生长、死亡等过程都是基因决定的。基因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保证自己的存在和延续,基因最关心的是个体的生存和繁殖。

有一些表面的利他行为,比如父母花费很大的代价养育子女等等,我们常常误解为这是个体为了群体利益牺牲自己,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父母养育子女是为了基因能够延续下去,获得进化的机会。

这个真相很残酷,人活着似乎跟其他动物没什么区别,那么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很多人陷入了迷茫。当年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时,就遭到很多人的攻击。即使是现在,也依然有很多人不认同进化论。

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人类是进化的产物,但正是由于进化,人类才产生了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可以让人类摆脱基因的控制,帮助我们寻找人生的意义。

一、生命是如何产生的?复制基因与自然选择

1、复制基因。最初地球上只有岩石和一些气体,后来出现了水,这些水汇集起来,形成了海洋。 在火山、闪电以及阳光的作用下,有机物出现了。一些科学机构做过实验,他们模拟地球最开始的条件,结果获得了组成DNA的有机物质。美国宇航局前几年也在火星上发现了有机物质,说明只要满足一定条件,有机物质就会出现。

这些有机物在海洋中自由漂浮,受到太阳紫外线之类的能量影响后,会进一步结合,形成大一些的有机分子。这种结合是很偶然的,也是随机的。在某个时刻,一个能够复制自己的大分子出现了。这个过程当然是很漫长的,就像我们买彩票一样,如果时间足够长,比如说连续买两亿年的彩票,总有几次能中奖的。

对于复制基因来说,只要出现一次就够了,因为复制出来的基因都会继续复制自己。 基因在复制过程中一定会出错的,当然了什么时间出错也是偶然发生的。就像人抄写书本一样,总会出现几个错误的地方。于是,时间一长,原始海洋中就会出现不同种类的复制基因。这些复制基因是地球上生命的祖先,也是人类的缔造者。

2、自然选择。原始海洋中有不同种类的复制基因,这些基因会一直复制下去,数量越来越多。基因在复制过程中需要消耗资源,但海洋中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些复制基因为了生 存,不可避免的会争夺资源。在争夺的过程中,复制基因会互相搏斗,当然了它们并不知道自己在进行生存斗争,也不会动感情。

在竞争的过程中,那些更长寿、复制速度更快或者精确性更高的基因才有机会存 活。一些品种的基因可能会灭绝。而有些基因复制出错之后,反而变得更强,这些更强的基因会自动的延续下来,并且在数量上成倍的增长。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些基因可能会采用消灭对手的方式来加强自己,将对手直接变成自己的资源。而另外一些基因可能会把自己裹在蛋白质外壳中来保护自己。

经过漫长的时间之后,这些改良过的品种会被积累下来,第一批生命细胞就这样产 生了。生命细胞只是基因为了生存创造出来的容器和运载工具,也就是说生命体只是基因的生存机器。 最原始的生存机器只是一层保护膜,但是竞争并不会停下来,更有效的生存机器会 陆续出现,生存斗争会逐渐激化。生存机器的体积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数 量越来越多,海洋中的原始资源被消耗完。 这时,一部分生存机器进化出了利用光合作用获取资源的能力,地球上便出现了植 物。另外一些生存机器可以直接吃掉植物来保证自己的生存,这些就是动物。

随着时间推移,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生存的技能会越来越熟练。除此以外,还有新的生存方式出现,比如细菌、病毒。 地球上的生物越来越丰富,复制基因分子之间的竞争变成了生存机器之间的竞争。 为了争夺稀有的资源,吞食其他生存机器,避免被其他生存机器吃掉,基因之间产生了合作,于是就出现了大型生物,最终诞生出了人类。

二、基因是如何控制人类行为的? 在竞争中,为了生存和繁殖,这些合作的基因需要为生存机器制定策略。动物会一直寻找并捕获食物,避免自己被抓住或者吃掉;气候发生变化时,它们会想办法保 护自己;它们会寻找异性伴侣繁衍后代。

一切生物包括人类的生老病死,都只是 基因制定的生存策略。基因为什么要事先制定策略,而不是随时指挥生存机器的行为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环境一直在变化,基因的反应在时间上是滞后的,它做不到随时指挥生存机器。 比如说树是不能移动的,如果突然有一颗石头砸过来,那么这棵树只能被砸死,基因也就死了。

对基因来说,要在这种情况下生存,生存机器就必须能够抵挡石头的 撞击,但是被撞击的那一刻这个功能是不存在的。 我们遇到的危险和问题都是未知的。你从一棵树下走过的时候,树上可能有一条蛇会攻击你,这种情况基因是不可能事先预知的,它无法知道哪棵树上藏着蛇,也不 知道蛇会不会发起攻击。蛇突然袭击的时候,基因也来不及反应。基因只能预先为动物准备一套神经系统,让神经系统执行基因的策略,让大脑进行判断,下达指令。也就是说,动物的行为只是在执行基因的策略。 基因设置的策略就类似程序员预先写的一段程序,这段程序只是预设了一些目标和 规则,就比如电子游戏,游戏中的人物动作只能按照程序设定运行。经历了漫长的 进化历程,基因为了生存机器会不断提升和改进策略。

人类的生物行为,都是在执行基因的策略。以衰老为例,人体内有很多基因,每一种基因都想要让自己复制,从而得以保存。自然选择会清除掉那些不成功的基因,只留下成功的。 人体中有一种衰老基因,如果衰老基因让人在两三岁时衰老,人还没有生育,它是没有机会复制并遗传给后代的,也就是说它是不成功的。如果它让人在五十岁开始衰老,在这个时间人已经生育过后代,那它就有机会遗传下来,它就是成功的基因。

经过漫长的进化岁月,这种会让我们年老体衰的基因不断积累,越来越多,我们就都得面临衰老和死亡。也就是说,人类的衰老和死亡只是某种基因活动积累下来的副产品。你会发现,人类其实只是基因的临时工具,只要人死在生育了足够的孩子 之后,基因就成功了,而这个人怎么样,基因其实是不管的。

再看养育后代。孩子分别从父母那里继承了50%的基因,也就是说孩子身上有一半的基因跟父母是 一样的。对于基因来说,当然会尽可能让自己的后代存活下去。 这就是为什么“血浓于水”的原因。

你身上的某个基因,出现在你同胞兄弟或者儿女身上的几率是1/2,它出现在你第一代堂兄弟身上的几率是1/8,出现在第二代堂兄弟身上的几率是1/32,出现在第三代堂兄弟身上的几率已经降低到1/128。这个比例,已经和同一个基因出现在随意两个陌生人身上的几率接近了。在现实中,亲戚关系越远,感情就会越淡薄,和基因的相似比例是一致的。

人类社会中还有一个很常见的现象,一个家庭中如果有几个孩子,有一个孩子,一般是小儿子常常会得到偏爱。这也是基因选择的结果。父母所获取的资源总量是相对有限的,在远古的时候甚至还会面临食物短缺的风险。基因的原则是尽可能多的 让自己的后代存活,最小的孩子是最弱小的,大一点的孩子一般很快就可以自己寻找食物,有限的食物就会优先用来喂养最弱小的孩子。这种策略形成之后,如果母 亲已经确定自己正在哺育最后一个幼儿,它就可以尽情倾注全部的资源,偏心就是这样形成的。

除了偏心,我们还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女性的生育能力会突然消失,而男性的生育能力是随着年龄逐渐降低的。从自私的基因理论来说,女性到了一定年龄不再生育,而是把资源投注在孙子辈身上,可以让基因更加成功。毕竟年轻女性生下的 后代比年老女性的后代会更加健康,更有利于基因的存活。 还有被女性诟病的男人出轨现象,也是男人的基因中存在“尽可能多地播种”这个原始设定导致的。既然人类的衰老死亡、甚至亲情都是基因保存和复制自己的需要,我们是不是只能生活在基因的安排中,任由基因来决定生活方式呢?

三、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人类这个生存机器的特殊之处在于,我们拥有自我意识。我们可以思考和做出决定,这些决定可以违背基因的策略,我们也因此可以去定义自己的人生。自我意识产生后,生存机器就从基因那里获得了解放,变成有判断能力的决策者, 人类也就可以拒不服从基因的命令,比如,基因希望我们生孩子,但是人类可以采取避孕措施来对抗基因的命令。

在自我意识的作用下,人类产生了一种新的复制基因,这种复制基因就是我们的文化(本书中叫meme迷因)。文化通过我们的自我意识进行传播,它通过模仿进行复制,比如说一首歌、一 本书的内容或者一个信仰。 这种文化基因的复制传播跟基因的复制很类似。对人类来说,文化的复制比基因复 制更加重要,比如说孔子的基因传到现在已经所剩无几,但是孔子的思想却能够一 直保存到现在。

基因在复制自己的时候是盲目的,无意识的,完全按照进化机制进行,只关注眼前 利益。但是人类有预见能力,能看到长远的利益。我们可以控制那些由基因控制的自私行为,表现出真诚无私的利他行为。 比如人类可以控制对野生动物的猎杀行为,保持生态环境。而自我意识薄弱的动物常常会在无节制繁殖之后摧毁整个生态。

纳粹种族理论

纳粹党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制定并阐明了后来称为纳粹主义的思想。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思想家,确信自己已经找到了理解极其复杂世界的关键。他相信一个人的特征、态度、能力和行为是由其所谓种族构成决定的。在希特勒看来,所有种群、种族或民族(他互换使用这些术语)都有其内在特征,这些特征一成不变,代代相传。没有人能够克服种族的先天特质。所有人类历史都可以从种族斗争的角度来解释。

在构建他们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时,希特勒和纳粹借鉴了 19 世纪晚期德国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的思想。和他们之前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一样,纳粹认为人类可以分成不同“种族”,每个种族都有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从人类在史前时期首次出现就已存在并且通过基因遗传。这些遗传特征不仅涉及外表和生理结构,还会影响内在的精神生活、思维方式、创造和组织能力、智慧、文化品味和鉴赏能力、体力和军事才能。

纳粹还采纳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关于“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对纳粹而言,种族的生存依赖于繁衍能力,积累土地以支持和养活增长的人口,以及维持基因库纯度的警惕性,从而保存“自然”赐予该种族以供其在生存斗争中获得成功的独特“种族”特征。由于每个“种族”都寻求扩张,而地球上的空间是有限的,因此生存斗争就“自然而然地”导致暴力征服和军事对抗。因此,战争 — 甚至是持续战争 — 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人类生存条件的一部分。

社会达尔文主义者通过种种对民族外表行为和文化、积极和消极的刻板印象来定义种族,宣称它们根植于生物遗传,不可改变,与时间、环境变化、智力开发或社会化无关。对于纳粹而言,一个种族的成员不可能同化到另一种文化或种族群体中,因为原有的遗传性状无法改变:他们只会通过所谓的种族混合发生退化。

什么是社会达尔文主义

2020年的新冠疫情应对中,针对一些国家的医学专家提出的“群体免疫”的概念,有人将它评价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死灰复燃”。这个概念也常出现于中文语境下其他的公共事务讨论中。对许多人而言,字面上的它看似熟悉,却又难以让人给出详细的定义。究竟什么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它与提出进化论的大科学家达尔文有着怎么样的历史渊源?

最早关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系统分析和梳理来自美国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理查德·霍夫施塔特(Richard Hofstadter,1916-1970)所著的《美国思想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一书。此书由霍氏的博士论文扩展而成,在1955年甫一出版即引得洛阳纸贵,并获得第二年(1956)的普利策奖。虽然该书的影响力被认为稍逊于他的另一部获奖作品《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但它仍是了解美国乃至西方世界社会达尔文主义这一话题最重要的必读书目。本文以这本书的内容为主线,试图寻找这一思潮的历史脉络、发展和没落的过程。或许这将有助于在今天了解这一历史久远但又常被提起的概念。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图片来源:Library of America)

社会达尔文主义(Social Darwinism)泛指在十九世末期在西欧和北美一度流行的,一种将英国博物学家、地理学家和生物学家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的进化论思想中“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理念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理论。虽然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不同流派在谁是“适者”、社会如何实现“适者”的支配机制等理论细节上各有不同,但是他们通常认为在人类社会中,“适者”占有更多的财富和权力,“不适者(被淘汰者,弱者)”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符合进化论的思想,有其合理性。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理论,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被用来做为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威权和极权主义、人种优化理论、种族主义、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以及阶级矛盾等存在合理性的理论依据,其形象是非常负面的。

达尔文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基础是所谓的“达尔文主义(Darwinism)”,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人类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在他1861年所撰写的书评中提出,用以代指脱胎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思想的、关于进化或发展的一系列被泛化的概念。赫胥黎积极维护他所理解的达尔文学说,被戏称为“达尔文的斗牛犬(Darwin’s Bulldog)”。但同时,赫胥黎提出的这个概念又不严格遵循达尔文的科学思想,将其拓展到自然科学以外的领域。这也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后来得以出现的原因。

Social Darwinism(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崭新的达尔文国度——美国

社会达尔文主义早期在美国得到发展并迅速地壮大。霍夫施塔特认为这不是偶然的:在某种程度上,年轻的美利坚合众国可以说是一个“达尔文国度”。

进化论的提出者达尔文来自英国,但美国给了达尔文不寻常地迅速又富有同情心的接纳。查尔斯·达尔文的皇皇巨著《物种的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于1859年在英国出版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此后第二年,它就来到了新生的美利坚。但美国人此时正关注着一次重要的总统选举,国家也处在内战的边缘,因而这本书的出版起先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仅仅在科学界被阅读和讨论。但内战后的短短几年之间,这本书在阅读非常普遍的美国国民中就变得十分流行。到了1870年代,美国科学界和不少公众已然将进化论的思想作为一种事实接受。美国哲学学会(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在1869年授予达尔文荣誉会员的称号。而他自己的母校剑桥大学十年后才授予他荣誉学位。美国科学家不仅迅速接受了这一科学理论,而且对它贡献颇多。接受过启蒙、并且阅读量巨大的美国民众对部分基于达尔文主义建立起来的哲学和政治理论,给与了热情的欢迎。第一个将进化论的思想系统地应用于其他领域的斯宾塞,在美国的受欢迎程度,也远远大于他的祖国。霍氏在书中提到一个细节:美国社会改良家亨利·毕彻(Henry Ward Beecher,1813-1887)曾在给斯宾塞的信中写道,“美国的独特国情,让您的作品在美国比在欧洲结出了更丰硕的成果。”

在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几位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产生及其在美国的成型和传播过程中产生了重要作用的三位主流知识分子:赫伯特·斯宾塞、威廉姆·萨姆纳和莱斯特·沃德。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ser,1820-1903)是英国哲学家、生物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是整个西方世界十九世纪末期最为知名的知识分子。“适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的说法,就是斯宾塞在阅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之后,在他的作品《生物学原理(Principles of Biology)》中首先提出的。

《社会静力学》

斯宾塞的思想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物。他本身是一个土木工程师,出身一个低等中产阶级家庭。他曾经在鼓吹自由市场的杂志《经济学人》工作。英国发达的科学与活跃的思想让他发展出“综合哲学(synthetic philosophy)”的概念,试图整合人类在具体领域内——比如物理和生物学——的知识而产生出一套有机和谐的、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解释世界的宏大理论。除了“自然选择”的概念产生自达尔文,斯宾塞还广泛地阅读了热动力学的有关科学家,包括焦耳,开尔文,亥姆霍兹等人的科学论著,也将“能量守恒”的理论介绍到解释社会的工作中。

斯宾塞发展出一整套极具包容性的“进化”观点,认为物理世界、生物机制、人类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都处于一种前进的发展——“进化”之中。他认为所有伦理的基础,是人类对于自身所生存的环境的适应(adaptation),而邪恶的根源则是“对环境的不适应性”。最终,会发展出一种适应文明生活的道德体系。因而人类的完美性不仅可能,而且不可避免。在晚期的作品中,斯宾塞呈现出一个极端保守的思想家的论调:他反对国家对于“自然”的干预,反对一切国家对于穷人的救助。斯宾塞认为他们“不适应”社会,应该被淘汰掉。也许令今天的读者无法接受的是,斯宾塞还反对国家邮政系统,国家支持的教育和卫生系统。

斯宾塞的思想最先在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流行起来。在这里,美国文艺复兴和一位神论的兴起已经开始了打破旧有思想,包容新思想的风潮。到了美国南北战争之后的三十年,想不与斯宾塞的思想打交道而立足于任何知识领域几无可能。所有第一、二流的哲学家都会在某个时间段与斯宾塞有交集。流行杂志中刊载他的作品或者介绍他的文章的那些页,通常会被读到有许多褶皱。当时那一代人,视格兰特将军为他们的英雄,而斯宾塞就是他们的思想家。一时间,斯宾塞对于普通美国人的影响,难以用语言描述。斯宾塞的书,从最早1860年代介绍到美国的,直到1903年,卖出了近三十七万卷。对于一个哲学和社会学的作者来说,这个数字恐怕无出其右者。1901年,美国人口仅为七千六百万。

赫伯特·斯宾塞(图片来源:Wikipedia)

威廉·格雷厄姆·萨姆纳(William Graham Sumner,1840-1910年 )是美国影响力最大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也是一位对美国保守主义阵营有长久影响的古典自由主义者。他在耶鲁大学担任教职长达三十八年,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学教授,也是当时主流学术界最有名望的知识分子。1881年萨姆纳写了一篇名为《社会学》的文章。在文中,他着重解释了自己所理解的生物学与社会学的联系。萨姆纳在文中认为人类为生存进行的挣扎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作为生物 “为生存而挣扎” ;第二个层面是 “为生活而竞争” ,主要是人与人的竞争。人必须为生存与自然对抗,获得必要水、食物等生存必需品;反过来,专业催生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因而人类无法摆脱达尔文所描述的 “适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的规律。人类只能遵循这一规律,从而产生一些“被淘汰者(unfit)”。

美国植物学家、考古生物学家和社会学家莱斯特·弗兰克·沃德(Lester Frank Ward,1841-1913)是一个与斯宾塞及其门徒的许多理念有分歧的“异端“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他曾担任布朗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和美国社会学学会第一任主席。沃德出身贫寒,是一个靠个人奋斗取得成就的典型。沃德撰写了一列写重要的社会学书籍。虽然在学术界声誉卓著,沃德从未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

沃德接受了斯宾塞思想中自由开放的激进成分。由于曾经担任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质学家,沃德是一个信仰科学精神的知识分子。他一直试图将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包括实验的实证方法带入社会科学中。沃德则认为人类社会和纯粹自然世界里的进化不完全相同。他相信,在萨姆纳和斯宾塞提到的人类社会的“进化”中,人并不是只能毫无办法的顺从它。因为人有意志,因此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进而引导社会的演进。由具有“科学思维”的社会学不断地、科学地指导的社会和经济,可以设计出一个以机会均等为基础的人人互助的环境,从而促进人类的幸福和自由。沃德提出,“竞争实际上阻碍“‘适者‘生存”。比如人工培育的果树要比自然界中通过竞争生存下来的品质质量要好。他还对自由市场多有批评、对福利国家的概念、妇女平权、废除奴隶制等进步议题则表现出强烈支持。

进化论、道德和社会

社会达尔文主义一直存在一个道德上的争议。达尔文的学说像是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他本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关于道德和同理心的讨论,但他的理论也似乎证明了强权的重要性。达尔文的理论在今天看来毕竟具有历史的局限性,浸透着马尔萨斯(The Reverend 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1834,英国人口学家、经济学家)和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英国政治哲学家)式的思想。他本人曾经在《人类的由来(The Descent of Man)》中曾写道:“我们文明人……为智障、残废和病人建立避难所;我们为穷人立法;我们的医疗人士竭尽所能救助他人直到他们生命最后的一刻……所以文明社会中的弱者也可以繁衍。不会有豢养过动物的人质疑,这对于人类这个物种是有害的。”他也表达过与马尔萨斯的理论类似的观点,比如无法养活自己孩子的人,不应该结婚。达尔文把群体的观念、家庭的道德影响和智慧的利己,作为道德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当时的许多知识分子必须面临他们的传统信仰遭遇的挑战:达尔文主义是否真的使对弱者和穷人的忽视、对慈善机构的抛弃具有合理性?进步是否就一定意味着对于“不适者”的淘汰?对一个坚持传统基督教伦理、建立了一个民主和人道主义系统的国家来说,这些问题非常棘手。在十九世纪末期,这方面的讨论在美国十分活跃。

作者在书中详细介绍了许多人的观点。在“适者生存”的观念流行的时代,费斯克、亨利·德拉蒙德(Henry Drummond,苏格兰生物学家、作家、宗教人士,1851-1897)和克鲁泡特金(Pyotr Alexeyevich Kropotkin,俄国活动家、作家、革命家、科学家、经济学家等,1842-1921)都强调了社会团结的重要性,将家庭、部落等群体作为生存的单元,而不过度强调个人层面上地竞争。他们认为社会的互助,是自然现象,是进化的一部分。这似乎为社会达尔文主义最终从主流思潮的神坛上走下来,拉开了序幕。

社会达尔文主义为何衰落

社会达尔文主义最终还是随着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发展,逐渐从“正统”的理论走向了式微。这个转变开始于近一百年前。作者专门在书中辟出一章,讨论了美国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社会及文化运动,如社会福音运动(The Social Gospel Movement)、国家主义者运动(The Nationalist Movement)、以及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与达尔文主义的关系。

十九世纪末期,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美国的社会问题逐渐变得严重起来:比如市政建设落后、政治腐败等。其中劳资矛盾成为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在这种背景之下,美国在十九世纪末期兴起了社会福音运动。神职人员开始从过往专注于抽象的神学理论,转向关注社会议题,开始批评工业化社会。这场社会运动又深刻地被自然科学家对社会思想的影响所影响。在这个过程中,神职人员接受了进化理论的观点,认为社会的进步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当然,发展的目标还是基督教特有的:神的天国。随着这个运动的发展,它越来越多的推动了市政的社会主义倾向,以及对于工业的管控。

国家主义者运动开始于记者和小说家爱德华·贝拉米(Edward Bellamy,1850-1898)出版其乌托邦小说作品《回顾》之后。书中描写了主人公沉睡了百年之后,于2000年在同一地点——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醒来,发现美国已经进入了一个乌托邦的社会。作家贝拉米本人提倡工业的国家化。对将人类社会于生物类比持批评态度。此部作品之后出现了一些列文章和相关的思想者成为贝拉米同道。霍夫施塔特也写道,美国的社会主义者一直都认为进化生物学并不能作为竞争个人主义的理论依据。

二十世纪早期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诸多思想与达尔文主义不谋而合。1860年,马克思在阅读了《物种起源》之后,就对恩格斯表示“达尔文的书很重要,为我提供了历史上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基础。”有趣的是,社会主义者秉持了“实用主义”的原则,使用这一理论作为阶级斗争的基础,但不用它来解释个人竞争。

上述的种种改革者都没有看到他们的努力变成完全的现实。自由竞争的次序最终被另一种担忧所取代。民粹主义者,黑幕揭发记者(Muckeracker),基督教布莱恩派(Bryanites)、激进主义者,新自由(the New Freedom,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1912年总统选举的主张)的拥趸的影响逐渐成为强音。即便是在美国这样一个国度,十九世纪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也逐渐被二十世纪的福利资本主义所取代。中产积极的沮丧和穷人的需要加速了这种变化。新的秩序正在形成,人们开始讨论新民族主义者,公平交易(the Square Deal,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国内政策项目,旨在保护自然资源、限制企业发展和保护消费者),新自由,新竞争(New competition)和新民主(New Democracy),还有罗斯福新政(the New Deal)。中产积极开始面临着特大型企业的剥削。而社会上,为工薪阶层福祉而设立的法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知识分子,人道主义者,社会工作者开始与工人阶级打成一片,对抗工业的压榨。那时候,各州出现了大量限制童工、有关薪酬等议题的立法。

《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

至此,沃德所期待的,而萨姆纳所反对的人为干预自由竞争的社会形态终于出现了。霍夫施塔特在书中把它叫做,“斯宾塞这个维多利亚时代的个人主义者最坏的噩梦”。

社会达尔文主义对于社会理论的影响

作者还详细分析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对于美国社会科学理论的影响。它对于经济学的影响十分有限。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达尔文主义本身所发端的学术领域——社会学,也逐渐放弃了这一学说。富有影响力的社会学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猛烈的批评。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Edward Alsworth Ross,1866-1951)就评价说社会达尔文主义是“达尔文主义的讽刺画,是商人们无情的所作所为的借口。”

当然,达尔文主义的社会在尤金运动中找到了众多的支持者。然而我们今天知道,到了二十世纪后半页,尤金运动本身也被永远地钉在了人类文明的耻辱柱上。

社会达尔文主义是否该为种族主义与军国主义负责?

人们容易把种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出现与达尔文联系起来。欧洲与北美的种族主义和军国主义者也确实曾经用社会达尔文主义作为论证自己观点正当性的“科学”论据。但霍夫史塔特认为事实上,达尔文对此所负的责任恐怕小得多。不需要他的出现,为上述二者寻找理论借口的论述早就出现了。在美国历史上,种族主义最好的例子是十九世纪在英美知识分子、医生及学术界流行的所谓“盎格鲁-撒克逊主义(Anglo-Saxonism)”。它主要的内容是认为英语国家的民族要优于其他任何种族,而美国在文化上由于继承了它先前的宗主国英国的衣钵,因此也具有优越性。这种观点在当时美国知识分子对北美原住民、墨西哥人的的论述中非常常见。但盎格鲁-撒克逊主义最早期的有关文献的作者,都没有受到任何生物学的启发。霍夫施塔特认为它与许多种族主义的表现形式一样,是现代“民族主义和浪漫的运动”的产物。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是“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这是十九世纪美国一个响亮的口号和信念。它的有拥趸相信美国被赋予了扩张领土的合理缘由,是天意而不可违背,应该横贯北美洲——这也是美国发动与加拿大的1812年战争的思想基础。它的论点虽然后来借用达尔文的理论以强化自身,但其鼓吹者的一些观点如“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它要么生长要么凋亡”等,都在达尔文出版他的巨著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与其说社会达尔文主义要为种族主义和军国主义负责,不如说它强化了这两种观点的“正当性”。需要强调的是,在上升时期的美国,持有这些观点的思想者非常普遍。比如美国第26任总统小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Jr. 1858-1919)就曾深受种族扩张思想的影响。他最著名的作品《西部的胜利(The Winning of the West)》中曾提到早期拓荒者与印第安人的冲突,并将英语人口向 “世界上被浪费的空间”的扩张描述为种族发展的最终的壮举。

受斯宾塞影响很深的哲学家约翰·费斯克在他的《(Outlines of Cosmic Philosophy)》中,接受在野蛮社会中,冲突永恒存在的观点;他也相信这是自然选择的一种途径。但是经过自然选择之后的社会,会通过自然选择凌驾于落后的社会之上。而发起战争的主动权,一般会掌握在弱肉强食的争夺最小化、工业化活动最大化的社会手中。费斯克也相信“雅利安”人种的优越性,接受所谓的“条顿民主理论(Teutonic theory of democracy)”。这一理论也称为“条顿原始理论(Teutonic Germ Theory)”,其内容是宣称民主机制产生于古德国的条顿森林部落之中,后来被盎格鲁·撒克逊人带到英国,进而带到美国。只有操英语语言的人群才能将民主体制和自由的思想带到全世界。他将十八世纪英法争夺殖民地的战争中英国的胜利、美国击败西班牙获得菲律宾的历史事件解读为英语世界的胜利。

有趣的是反对扩张的和平爱好者,曾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理论作为自己的论证工具。十九世纪末,美国民主党人曾经在众议院反对吞并海外领地。而这种观点并不是出于人道主义或者正义的考量,而是认为将海外领地,比如菲律宾这样无法同化的、也许不可能在地方自治方面达到盎格鲁·撒克逊人水平的异邦接纳入美国的政治系统,存在巨大的问题。弗吉尼亚的参议员约翰·丹尼尔在1899年曾经宣称:“有一件事情是无法通过时间或者教育解决的……你永远无法解决种族的不同质量差异问题——这是神创造的,他们在世界上由不同的使命、不同的开化和文明程度。”

霍夫施塔特的隐忧

霍夫施塔特的基本判断是,美国社会曾经在达尔文主义的理论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无情、毫无节制的商业竞争,没有原则的政治斗争似乎符合生存的哲学。这个版本的达尔文主义所流行的基础,是对于没有限制的竞争被广泛的接受。当达尔文个人主义衰落的时候,民族或种族主义者的集体达尔文主义登上了舞台。达尔文主义恰好可以嵌进国际冲突的意识形态中——而这一现象在欧洲以及有很久的历史了。这种理论也为在国际上的扩张提供理论依据。

这种理论一直流行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然后,讽刺的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在国际上被排斥,他们转而用一个声音批评敌人的种族主义和军国主义行径。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一战后的美国基本消失。从1914年开始,美国的达尔文个人主义的声音与十九世纪后叶相比明显减小了许多。当然,民间依然有人笃信威廉·格莱姆·萨姆纳的文章是经济学的箴言。但在正式的讨论中,这种论调非常少见且被边缘化。当然,作者也谨慎地指出,只要竞争还存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重现就存在着可能性。

作者在书中写道,不论将来的社会哲学是什么样的形态,大多数人文学者都接受这样的结论:

生物学意义上的“适者生存”,不论其在自然科学上有什么样的价值,在理解社会中都毫无价值——偏离了适用环境的生搬硬套没有道理。

人们实际的福祉是他们的社会组织所决定的,反之则不然。

社会的进步是技术和社会组织的产物,而不是生育或者选择性的清除(如人种优化)造成的。

对于人、企业(组织)、国家之间的竞争的价值判断必须基于社会,而不是生物学的后果。

在自然界,关于生命的自然哲学中,不存在以共同利益为借口、实施本不该存在的道德制裁的情况。

社会达尔文主义与中国

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中国的缘起、演变和现状已有诸多讨论。普遍认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盛行,始于清末风雨飘摇的旧中国。在战争和外交中屡战屡败的国人忽然发现这个理论足以解释祖国惨遭列强蹂躏的原因:优胜劣汰,落后的就一定挨打。这一理论的引进源自于严复所译《天演论》。它译自赫胥黎的书,讲述的却是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此后,举国上下,都信奉强权和实力就是公理的逻辑,认为只有在国力竞争中居于上游者,才能实现复兴,站在“食物链”的顶层。

《中国与达尔文》

在当时革命者、思想家的论述中这种思潮十分常见,梁启超是其中一例。他的《现今世界大势论》中就认为十八世纪卢梭所论的天赋人权学说必然让位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只有强者才有生存的权利。如文中所述“……谓天下惟有强权,更为平权。权也者由人自求之自得之,非天赋也。”

这些革命者的思想,显然与中国传统价值观中以“德行”为核心的教导相背离——这与当时知识界接纳新学、反对传统的风潮颇为贴合。在这种崭新的价值观下,德行的微弱作用全面让位于竞争力。对于国人这种认识,也有反思的声音。美国巴克纳尔大学教授、汉学家浦嘉珉(James Pusey,1941-2019)的《中国与达尔文(China and Charles Darwin)》一书中录有如下一段孙中山先生于1912年的言论:“二十世纪以前,欧洲诸国,发明一种生存竞争之新学说……此种学说,在欧洲文明进化指出,固适于用。由今视之,殆是一种野蛮之学问……诚以强权虽合于天演之进化,而公理实难泯于天赋之良知。”然而身为革命先行者的孙中山,对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评价限于当时的科学认识水平,也无法从根本上对其进行否定。这种理论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安徽的一个年轻人为自己取名“胡适”,取“适者生存”之意(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

近几十年来,丛林社会的思维再度被经济高速发展中出现的物质追求的风气加持,使得功利、或者实用主义的风尚日益浓厚。霍夫史塔特也专门在书中用一章的篇幅讨论了“实用主义”在二十世纪以前的美国的思想界和民间盛行的情况。我们今天可以看到,无论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判断,抑或是对国际政治事件的评价,国人重“权力”,轻“权利”,信奉“大国博弈”中“零和游戏”的游戏规则,也就是这种观念的体现。有趣的是,不少人对于西方社会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思想史和社会发展状况知之甚少。在物质层面上,改变了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腐朽”的教条认识,却对西方社会依然处在二十世纪以前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大行其道的社会形态的认识,深信不疑。

道金斯说:人类完全没有必要绝望,良好的教育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我们虽然生来是自私的, 但是人类可以通过教育,把利他主义灌输到人们头脑中。我们通过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理解基因的内在动机,这样我们可以有机会去打乱它们的计划,而这是其他物种不可能做到的。 比如说同卵双胞胎如果放在不同的家庭抚养,性格也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因为基因的表达会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同样的基因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塑造出性格截然不同的两个人。

从自私的基因角度来说,人生没有意义。但是人类的自我意识,让我们可以定义自己的人生。对于每个个体来说,你可以像心理学家阿德勒说的那样,将关注他人,为人类和社会贡献自己力量作为人生的意义。你也可以像陶渊明那样享受 生活,或者把抚养孩子当做自己人生的意义。 总之,人生的意义是我们自己赋予的,人类的进步就在于不仅认识到基因的强大作用,还能通过自我意识改变基因对我们的奴役。

By 逐魂枭邵鹏

从美剧东城梦魇看美国社会的结构性贫困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它——《东城梦魇》。

Mare of Easttown 

这位主演,相信每个看电影的人都再熟悉不过。《泰坦尼克号》的女主萝丝,凯特·温斯莱特,奥斯卡与金球奖的双料影后。

曾经她年少成名,大家都称赞她的美貌和肉体。现在她愈发沉淀,磨炼出的演技是如此精纯。

在这部剧里面,鱼叔经常会忘记她是当年风靡全球的梦中情人。

眼前看到的是一个疲惫不堪的中年女警,在棘手的工作和不堪的生活中忧心操劳。

女警名叫梅尔。人到中年,事事不如意。离婚、丧子,工作不顺心,一重一重的打击不曾停止。

凯特在里面是真·素颜出镜

更过分的是离婚后,家人反而都站在前夫那边,相处和谐,其乐融融。

甚至对于前夫的新女友,也要违心地表示“我很喜欢”。

她的状态极其糟糕。

平日里不修边幅,简单套着格子衬衫和素色大衣,乱糟糟的头发随便扎着,眼角疲惫地耷拉着。仿佛是寻找出口一样,她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

小镇原本就不大,梅尔几乎认得镇上每一个人,而且工作能力强,办事效率高,可以说是镇上的顶梁柱。

但也有一件至今无法解决的麻烦,就是一年前的少女失踪案。梅尔已经查遍了所有的线索,但还是一无所获。

就在一筹莫展之时,小镇上又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个名叫艾林的少女,被发现死在了小树林里。全身赤裸,断了一根手指,头部严重受创。

艾林是一个未婚妈妈,只有17岁。没有经济能力,孩子的爸爸则是个渣男,不愿承担过多责任,而自己的父亲同样吝啬得要命,对艾林不管不顾。

面对急需做手术的孩子,她束手无策。

这天,艾林跟网友在树林约见。没想到对方竟然是渣男和新女友假扮的,就是为了把她叫出来殴打、羞辱一番。

而这件事情发生的当天晚上,艾林就死在了树林里。

梅尔全力投入到这个案子中。在多方调查之下,从艾林的闺蜜那里获得了一个关键信息——艾林孩子的爸爸,可能另有其人。

但具体是谁,也没有准确把握。

孩子的父亲到底是谁?会不会跟这场谋杀案有关?

有几个人物嫌疑比较大。

渣男前男友,表面上有杀害艾林的动机,当天还约了艾林去树林见面。而且他也没有不在场证明。

小镇上的神父,是最后一个跟艾林通话的人。他在调至这个小镇之前,曾有过性侵少女的指控,更加让人觉得可疑。

还有让人细思极恐的,艾林的叔叔。

他在艾林的母亲死后,曾经照顾过艾林很长时间,两人的关系变得很亲密。当被警察询问的时候,他开始含糊其辞,一副逃避的姿态。

这件案子还没查到凶手,又发生了一起女孩失踪案,让整个小镇陷入了恐慌之中。

更可怕的是,这个女孩的失踪跟一年前的案子十分相似。都是问题少年,都是瘾君子,都被发现在小网站上有过卖淫的可能性。

是谁绑架了她们,会不会是同一个人?而这个人,又跟艾林的死有没有关系?

从悬疑上来看,《东城梦魇》有着极佳的叙事范本。

一桩案件,人人都有参与,人人都显得可疑。但如果去仔细研究他们的作案可能性,又多多少少有些无法实现的客观条件。不在场证明、凶器来源、犯罪动机,构成了一张丝丝入扣的逻辑大网。在真相揭开的一刻,让人大吃一惊。

但如果去细数这网中的每一条丝线,却又发现这是刚好适合的那个答案。

以此可见,《东城梦魇》在悬疑方面处理得确实优秀。但,如果只把它当做是一部烧脑爽剧,那就太小看它了。

鱼叔看完全剧,又仔细咂摸几遍后,越来越觉得它内容丰富。

首先,在主要的破案叙事线之外,填充了大量看似跟案件无关的内容。

梅尔儿子自杀,留下年幼的外孙,而戒毒成功的儿媳又来索要抚养权;好闺蜜发现了丈夫的婚外情;还有一位瘾君子,为了吸毒到处坑蒙拐骗,甚至诈骗姐姐的朋友。这些内容总结起来,就是小镇居民压抑的生活状态。

其次,故事并没有随着案件的结束而停止。

本剧将着重点其实并不在案件本身,而是放在了每个被案件涉及的居民身上,描述他们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尤其是主角梅尔,如何在中年危机里挣扎,一步步重新建立自我与外界的关系。

因此,在悬疑之外,《东城梦魇》更是一部美国“锈带”小镇的影像拓印。

锈带,指的是美国那些曾经依靠重工业获得繁荣,后来又随着第三产业兴起走向衰败的地区。

因为转型困难,工厂倒闭,曾经的机器布满了铁锈,因而得名锈带。

这种“锈感”,被真实地表现在了剧中。

整部剧中每一帧画面、每一寸光影,都带着浓重的后工业时代烙印。所有的一切都看起来灰蒙蒙的,好像覆盖着一层被当年工业发达时扬起的尘土。

房屋稀稀拉拉,半新不旧。道路和公共设施看起来也破败不堪,好似在弃用的边缘。

生活习惯上,人们也十分守旧。按时前往教堂做礼拜,聆听神父的布道。

相比与大家对美国城市的主流印象——光鲜亮丽的纽约,坐拥好莱坞的洛杉矶,风景宜人的旧金山。锈带小镇是如此的疲惫、闭塞、荒凉。他们不至于贫困,没有落魄到需要做流浪汉的地步。他们也并不富裕,大部分人的收入仅仅够维持生活。

这是一群在国家变身成发达国家的时候,被遗留在中等收入陷阱中的居民。

中产阶级的美好生活与他们无关,阶级的跃迁已经是痴人说梦,他们自己也早早地放弃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在日复一日的枯燥之中,他们的精神实在难以抵御贫瘠与乏味的折磨。最终只能诉求于酒精、毒品、性,换取片刻的慰藉。

也因此,我们在整个故事中看到的人物,生活状态都十分混乱。

梅尔作为主角更是一个典型的范本,勾勒出这一群体的中年危机。

她的脸上既紧绷又疲惫,跟家里所有人的关系都剑拔弩张。

下班回到家,第一个动作一定是去拿啤酒。从不离手的电子烟,是她苦闷生活中的片刻松弛。

酒吧里来搭讪的男人,意义就是能带来一点放纵与放空的喘息。

当然,最能体现这种贫瘠的还是年轻人。

他们从一开始就是野蛮生长,尽管心智依旧稚嫩,但行为却已迈入了成人的模式。

从没受到过所谓的精英教育,辍学的情况屡见不鲜。就连艾林17岁就未婚生子,大家也早已司空见惯,丝毫不觉得奇怪。

他们的日常就是谈情说爱,浑噩度日,而为了尽快筹钱摆脱困境,去网上卖淫成了最快的捷径。

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艾林的好闺蜜和渣男前男友。

闺蜜在艾林死后,一厢情愿地想做“她以为艾林会希望的事”。而前男友则自以为是地想要“促成父母的愿望”。

两人一起烧毁艾林的日记,从而破坏证据,严重干扰了警察查案。

他们根本无从理解世界的严肃性,用一种无知者无畏的“少年意气”惹下各种祸端。

也是因为上面这种种问题,小镇居民在案件侦破后的生活重铸,就成了无比重要的一环。

《东城梦魇》没有将其处理成虚假的大团圆,没有让整个小镇从此欣欣向荣。只是用平淡又存有余味的手法,讲述了他们的蹒跚和坚持。

这种生活化的、静默的疼痛,才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揮之不去的男性暴力

《東城梦魇》非常細膩地展示了,近二十年來衰敗美國城鎮的典型沉闷气氛,那是铁锈带的藍領勞工階層,因生活困頓失落,從而持續發酵的負面男性氣質(或者說是傷痕)。

有兩種「男性罪惡」彌漫在影集中:一方面,隨著兇案調查的進展,觀眾注意到覬覦少女的男性欲望始終陰魂不散。原本深受敬重的教區神父,原來過去曾有與未成年少女「權勢性交」的骯髒醜聞;而Mare的前夫,一位看似熱心教育的高中老師,也被指控與死者可能有不正常師生關係;當然還有影集前半那位神秘的變態疑犯,他開車在街上物色年輕妓女,將她們綁架到家中密室恣意性侵。

另一方面,小鎮中還有一種陽剛的暴力氛圍。比如死者Erin的父親,成日烂醉在家,脾氣火爆,很多蛛絲馬跡都可以拼湊,他大概有家暴傾向。也像Erin剛分手的不良少年前男友,動輒口出惡言、拳腳相向,在命案發生前也不斷因為兒子醫藥費用,而對死者粗魯霸凌。

還有當神父「醜聞」的流言傳開後,人們毫不掩飾將嫌惡化為私刑,在街頭「审判」在法律上只有輕微嫌疑的神父……。在這個看似普通的小鎮,隱藏著失業、酗酒、毒癮、青少年色情、肢體暴力等等問題,人們分享著似曾相識的自暴自棄跟憤怒厭世。

在這個人際關係極度緊密、由天主教信仰所凝聚的保守安靜小鎮,某日卻蒙上了可怕陰影。圖為《東城奇案》劇照。 圖/IMDb
圖/IMDb
《東城奇案》非常細膩地鋪陳,近二十年來衰敗美國城鎮的典型沉鬱氣氛,那是鐵鏽帶的藍領勞工階層,因生活困頓失落,從而持續發酵的負面男性氣質。 圖/IMDb
圖/IMDb

集体抑郁下的個人悲劇

尽管主角Mare精明而堅強,但在幹練警探、單親母親、小鎮風雲人物等身分背後,她從來也沒有擺脫整個小鎮深入骨髓的「陰鬱」。數年前,Mare的長子受到毒癮與精神病的影響,先是偷窃跟勒索,後來直接在家中閣樓上吊;在Mare更年輕時,她深深崇拜的警察父親,也因為婚姻不諧,選擇丟下家人自殺离世。

所以本劇另一重要主題是,Mare對於心理創傷的拒絕承認。她對兒子自殺的過往絕口不提,對童年時母親的冷漠無法忘懷,過分压抑的情緒最終導致了婚姻破裂。此外,由於父親、兒子都死於自殺,她也一直察觉抑郁症在發作边缘,因此Mare最為恐懼的是,家族的精神病基因,會不會在未來毀滅親愛的孫兒。

本劇給予這位颇有脾气的Mare相當心理深度。她絲毫不是討喜、可愛的「正常人」,甚至還有道德瑕疵。為了避免孫子在有毒癮、前科的单亲家庭長大,因此Mare從警局庫房偷出海洛因,栽贓多次进出戒毒所的兒子的女友。

當她聽到街坊留言,她也不顧情面,當著前夫未婚妻、兩人女兒的面前,大聲質問「你是否與Erin有性關係」。在工作上,Mare更難相處,對於郡裡派來協助辦案的聯邦警探,再三擺出老鳥姿态百般刁難。

觀眾不難注意到,正義感強烈的Mare,精神非常緊繃,對待陌生人充滿敵意。我們也納悶,為何Mare如此不快樂?事實上,這部影集的背景就是整個絕望社區,小鎮上多數其他角色,經濟上相較Mare更窮困、家庭更破碎、社會支持更稀薄。

像是Mare兒子的女友最後放棄监护权官司,因為她必須同時做两个兼职,最後在過勞疲惫中,再次選擇使用毒品,失去了為人母親的法律資格。還有在影集最後,Erin命案的核心人物,由於自己「沒有家庭」、「中年仍寄居在老父家中」,因此他寧可頂替真兇入獄,反正他的晦澀人生早就沒有希望。

所以,當高中剛畢業的女兒想留在家人身邊,考慮放棄名校入學錄取之時,Mare堅定地要求,女兒一定要離開故鄉──東城這個地方就是,铁锈带上沒有未來、「白垃圾」們陷入集體消沉的晦暗小鎮。

事實上,這部影集的背景就是整個絕望憂鬱社區,小鎮上多數其他角色,經濟上相較Mare更窮困、家庭更破碎、社會支持更稀薄。圖為《東城奇案》劇照。 圖/IMDb
圖/IMDb
當高中剛畢業的女兒想留在家人身邊,考慮放棄名校入學錄取之時,Mare堅定地要求,女兒一定要離開故鄉。圖為《東城奇案》劇照。 圖/IMDb
圖/IMDb

誰該為了「罪惡」负责?

「是誰那麼沒有人性,幹下這些綁票、兇殺?」影集中,Mare的老母親,看著電視裡失蹤的三個女孩這樣問。仔細看這個故事,「罪惡」很可能不是個人因素,而是美國社區的結構性失能。

影集巧妙聯結了東城小鎮與「窮困的那一半美國」。少女為何染上毒癮?其實,來自於美國穷人普遍的毒瘾问题。少女為何街頭賣淫?半世紀來,美國家庭結構日趋破碎(整部影集中,沒有一個完整家庭),失去双亲支持又急需用錢的底层少女,就只有出卖身体一条路。

最後凶杀案水落石出(保證猜不到誰是犯人),但是觀眾只要仔細想想,真正原因還是在于,這個「伟大」國度枪支太過泛濫,讓那些冲动起意的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隨手取得毁灭性的杀人工具。

本片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Mare在酒吧邂逅一位外地來的文学教授,两人一拍即合。但到了影集結尾,帥哥教授結束聘期,兩人如同成熟大人那樣冷靜告別。有些觀眾可能抱怨,為何帅哥教授戏份如此稀少?這個安排是有深意的──教授是潦倒作家,辗转在那些「沒聽過,你編的吧」的三流野鸡大學,担任聘期只有一年的約聘教授。這又反映出美國當代高等教育崩潰的問題,無論是小城裡的蓝领勞工,或是教授代表的白領知识階層,那半個「贫困美國」(事實上是七、八成的普通百姓),都滑向了毫无希望的深渊。

在今天貧富差距严重恶化、中产阶级沒落的全球性歷史條件下,許多本來骄傲的美國平民,都与剧中的小鎮一樣,落入了自閉、絕望、憤怒、攻击性抑郁的綜合症狀。也就是這些源自外在的集体情緒,最終造就了《東城梦魇》所描寫的社會性悲劇的根本源頭。

在今天貧富差距嚴重惡化、中產階級沒落的全球性歷史條件下,許多本來誠實驕傲的美國平民,都與劇中小鎮一樣,落入了自閉、絕望、憤怒、攻擊性抑鬱的綜合症狀。 圖/IMDb

By 独立鱼电影林运鸿

触目惊心的私人监狱产业链

见过私人养老院、私人机场,你见过私人监狱的吗?

在私人监狱,罪犯可以根据交钱多少来享受不同待遇,是不是匪夷所思?

在美国,监狱还真的能自己开,而且特别挣钱,8年前,监狱行业总收入轻轻松松就拿到了50亿美元。

▲ 遍布全美的私营监狱

监狱里的暴利

在美国开监狱到底有多挣钱?答案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首先就是霸王合同,虽然关押的人都是依照官方程序进来的,给官家办事,但是在这份合同上,私人企业却是合同的最终受益者,美国政府只是待宰的羔羊(当然官商勾结,钱进了官员的腰包)。第一个霸王条款是政府必须保证私营监狱的入住率,根据2011年双方签订的协议,这个入住率定在了90%,也就是说私营监狱有多少床位,政府就得送多少人进来;

第二个霸王条款

是进来的人还得经过同意,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有重大暴力犯罪的人不要;

第三个霸王条款如果私营监狱经营不善倒闭了,那么政府就要负责在背后托底,必须无条件地购回监狱。

签订了合同,那就意味着私人监狱不愁没有犯人,而且外面的犯人越多,监狱的收益就会越好。

因为这源源不断的一个个人,就是一个个生产线上“不能”疲倦的奴隶。

为了让这些奴隶的生产合法化,私人监狱企业家们想出来一种解决使命意义的口号:为了帮助囚犯更好地适应自由社会的生活,所以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和监狱再就业。唬住了媒体人的笔,就有了鲜亮的外壳,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开工了。

只要有单子来者不拒,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到知名企业IBM、微软、波音,既能做麦当劳的制服,也能制作电路板。甚至还有给医药公司做人体实验的。有收益的企业自然要交税,私营监狱又想了法子,先是让政府给自己免税后再利用法律漏洞变身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使得公司收入的90%必须分配给股东,当然不用交税。

因为没有工会的参与,被关押的人也没有话语权,效应是蹭蹭蹭地上涨。

一个被关押者依靠政府补贴就有18美元的净收入,而这还没算上工业收入,于是仅仅20年的时间,行业老大CCA的收入就暴涨500%,经济危机之后,各大行业战战兢兢,唯有私人监狱行业势头不停,并在2011年获得50亿美元收入。

私人监狱,美国监狱系统不可或缺的“伙伴”

提到监狱,多数人的意识中这是政府机构,里面的工作人员都是公务员行业的。

但是在美国监狱却是私人企业家眼里的大肥肉,因为美国要关的人实在太多了。世界人口中,美国占了5%;世界监狱人口中,美国占了25%;过去30年美国的人口增长不到30%,监狱人口增长却达到了800%;每100个美国成年人就有1个进过监狱,每38个美国成年人中就有一个被关押过。美国吃牢饭的人有220万人,如果把监狱当作一座城市的话,这座监狱之城凭借人口能稳进美国前五。

美国怎么会有这么多在关押的人呢?

这还要从上世纪80年代的大毒枭时代说起。哥伦比亚是一代毒枭巴勃罗•埃斯科瓦尔的天地,他曾被《财富》评为全球七大富翁之一,豆瓣评分最低9.1分的美剧《毒枭》就是以此人为原型。

得益于当时的环境,哥伦比亚成为毒品的代名词,离哥伦比亚很近的美国就成了毒品的销售市场。

美国的街头巷尾都是半公开化的毒品买卖,一些毒贩子还占据了美国的街区,枪战、谋杀都是家常便饭,可能昨天还笑呵呵的邻居第二天就暴尸街头,人心惶惶。

有数据统计显示平均每个星期就有250多起案件。

为了急速处理态势,政府部门见着可疑人员就抓,抓了就关起来,一时之间监狱人满为患,没有地方关人了,但是又绝对不能放过一个。没办法只能赶紧建新监狱,但是光申请就得等4年,这还没算上盖楼的费用。

在这种情况之下,当时田纳西州的共和党主席汤姆愁苦不已,他找来自己的朋友多克托·克朗兹

和唐·赫托想法子解决困境。

讨论中他们发现只要引入商业化,不仅能解决问题还很挣钱。

当机立断,三人合伙成立了CCA。

第一单生意是跟得克萨斯州的移民局签的,不错的买卖。

不过万事开头难,拿下这单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必须在3个月时间解决监狱床位问题。这么点时间盖楼是不可能的,思来想去他们决定租旅馆,安保人员也是临时找的、基础生活设备也是着急忙慌备的,但也还凑合,这第一单算是接下来了。有了第一单,就有第二单、第三单……第n单。看此趋势,美国私人监狱入局企业增多,私营监狱也成了美国监狱系统的重要伙伴。

多多益善的私人监狱

当监狱变成一门生意,那么效益就是最大的驱动力。增加收益减少成本,是最基本的要求。

于是他们跟政府部门要求的是犯人必须没有重大疾病和强烈的暴力倾向,给囚犯的工资也极其低,一个月最多只有20美元收入,比一个美国自由人的时薪都低。中国有句俗语,“肥水不流外人田”。美国的私人监狱运营者将这句话运用到了极致。

他们在监狱开店,一日三餐必须自己购买;想要过中上等的生活,明码定价;开放地下黑市,枪支毒品贸易不断;管理松散,以暴力名义淘汰不合格“员工”,死因大多为自杀。

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国际销售副总裁弗雷德里克·皮耶鲁齐也进过美国监狱,因为在美国系统之外,出狱之后他揭露了美国私人监狱的“噩梦”生活。2013年4月14日,皮耶鲁齐像往常一般走下飞机,迎接他的不是以前的工作人员,而是恭候多时的FBI探员。

因为被美国恶意打击,皮耶鲁齐在美国私人监狱度过了艰难的5年。“我穿着橘黄色的球服,手脚都被铁链束缚着,压在胸前的铁链让我呼吸困难。”

“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变成了动物……没有自由,不能反抗。”

皮耶鲁齐在《美国陷阱》里提到美国私人监狱的模式:在监狱里,没有东西是不要钱的,喝水的买塑料杯子,有电视机,但是是无声的,必须花钱买耳机才能听声音。一日三餐很简单,两片面包还有一份不知道是什么的糊糊,五颜六色的,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成本绝对不会超过1美元。

为了保证政府能够源源不断地送来劳动力,私人监狱的企业们都要跟政治家们搞好关系。

私人监狱行业的巨头CCA是美国立法交流委员会的长期且重要的捐助者,这个委员会里的人都是能够影响州会和国会立法的政界大佬。2010年,亚利桑那州不顾外界反对,强行颁布“非法移民新法案”,在该方案中指出,只要警察怀疑某某人非法移民,不用经过审判就可以关押。这些不公平积聚到一定时候就会爆发。2012年,CCA的亚当斯县惩教中心250人发生骚乱导致一名警卫死亡,20人受伤。私营监狱爆发的暴乱终于引起了外界的关注,在奥巴马政府治理期间宣布逐步取消私营监狱。

但是这一切在特朗普上任之后被全部推翻。

把省钱作为头等任务的特朗普决定把监狱业务外包给更便宜且能赚钱的私营监狱,而且特朗普大力推行的非法移民无限期关押政策,使得监狱来源不断。

于是,在奥巴马期间处于颓势的私营监狱在特朗普上任之后局势逆转。特朗普上任第二天,私营监狱两大巨头CCA和GEO的股票就分别上涨了43和22个百分点。

特朗普由此举措,跟CCA和GEO长期的投入很有关系,两者都是共和党背景,与特朗普同属一党。

2010~2015年,光是政治游说就花了1460万,特朗普就职典礼还给了50万美元,对于民众反对的移民政策,CCA更是充当特朗普忠实的发言人和追随者。截至今年7月,美国移民局抓捕了53000人,仅仅一个路易斯安那州每天就有1000人入账,这些人70%最后被拘留在私营监狱。

逃不出去的监狱系统

对于这些大人物来说,小人物根本不需要在乎。被关押的人,一些是已经经过法院宣判有罪的,一些是因为交不起保释金被困的,而后者占大多数。

数据显示,在各地监狱,有三分之二的是没有被定罪的,每年因为保释金,刑事司法系统就有20亿美元的利润。因为丢了工作,没有及时支付545美元孩子养护费,这位美国母亲已经在监狱里待了6个多月,还未释放,除非能够得到机构的援助。

每天凌晨1点,23岁的耶西卡和35名“室友”就会被警卫们叫醒,开始忙碌的工作,准备早餐,大约8点才能准备完毕,然后开始分发餐点、打扫卫生,虽然一天有3美元收入,是其他人整整3倍,但是耶西卡不知道还要在这暗无天日的地方待多久,好好工作是应该的,不会因此得到释放的机会,反而会干得更多。

Yazmin和女儿Mariee一起被关进了南得克萨斯州的一所监狱,没想到第二天女儿就因为呼吸系统疾病没有得到及时救助离开了这个世界,也许在到达之前她们对未来满是憧憬,却不知道有些美好只能想象。

▲ 一个女孩在阿德兰托移民拘留中心

私人监狱如何兴起?

美国私人监狱可以盈利主要是以下一些因素导致的。

居高不下的监禁人数

在美国,监狱是可以私人开设的,它们和联邦和州政府运营的公立监狱一起组成了美国的惩教系统

这并非新兴产业,早在2000年,美国私人监狱就已经发展壮大。2006年,美国私人公司经营的监狱就达到了264家,一些罪行较轻的犯人会被移送私人监狱看押,从而缓解公立监狱的压力。31个州和联邦监狱系统当中有87359名服刑人员关押在私人监狱,占联邦服刑人数的8.3%。

遍布全美的CCA设施

(图片来自http://www.corecivic.com/

这背后的隐秘是,美国人口虽只占世界人口5%,囚犯数量却占全球在押人口的25%

早在2004年,美国司法统计局

数据就显示,美国监狱在押囚犯的人数达到了210万人,比一年前增加了4.8万人,增幅为2.3%,即每138名美国居民当中有1人在坐牢。从2003年年中到2004年年中,在押犯大约以每周900人的速度在增加。

不同州之间差别也比较大

(数据来自: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而到了近几年,美国各类犯罪频发,美国涉枪犯罪持续高发,监禁率更是居高不下。2016年,美国全年共发生枪击事件58125起,共造成15039人死亡。也正是在这一年前后,美国监禁率跃居世界第二,受过监禁的人数高达7000万。

也就是说,每三个成年美国人就有一个坐过牢。

2006年加利福尼亚州立监狱的内景

(图片来自Wikimedia@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Corrections)

到了2018年,特朗普政府上台以后加大对非法移民的打击,在押人数更多了。当年全美国每日平均在押人数已高达44631人,这不仅接连刷新特朗普上台以来每日拘留移民人数的最高纪录,也超过了奥巴马政府期间每日监禁的记录。

居高不下的在押人数,既反映美国治安形势有所恶化,也深层次透露出美国国内各种利益集团以牺牲民众为代价的利益博弈。

监禁人数不断上升,首先乐开花的利益集团,那就是开监狱的。

圣昆廷州立监狱

一座早期私有化私监狱的老建筑

(图片来自wikimedia@Frank Schulenburg)

2017年,美国监禁人数比1970年增长了7倍,特朗普大肆抓捕非法移民反倒是让开监狱的企业股价大涨,大赚一笔。那究竟私人监狱从何而来?

私营监狱兴起

美国私营监狱出现于18世纪。当时美国出现了一些管理犯人的现代监狱,几乎同时私人经营监狱也出现了。

这些私人监狱除了依靠从政府那里获得一些拨款来盈利以外,还从事将犯人作为廉价劳动力出租的业务。1885年,美国13个州开始将监狱劳动力出租给私人公司。1905 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禁止使用监狱犯人劳动力的法律。这掐断了私人监狱的财路,后来几经周折,监狱最终让位于州政府和联邦政府。

(图片来自《摩登时代》)

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美国发起反毒品战争,美国联邦和各州立法机构开始加强犯罪惩罚力度,开展多次禁毒行动,抓获大批罪犯、吸毒人员和毒品走私分子。抓来的人肯定要判刑和服刑,政府不得不建造了大量监狱来关押他们,但是建设监狱的速度远远比不上罪犯增加速度,囚犯的关押环境非常差。而且毒贩不同于一般罪案,资金支持和精神状态都相差很大,关押起来可能也需要更多的成本

(图片来自《摩登时代》)

此后媒体发现了这个问题,曝光很多囚犯被迫关押在拥挤的牢房里,生活环境恶劣,在美国社会掀起了舆论漩涡。一些非政府组织和犯人家属于是起诉这些监狱条件不达标,违反了有关法律规定。

受理上诉的联邦法院命令加州和德州等41个州采取措施降低看押囚犯的密度,以便达到相关法律规定。

这没问题,大不了多建设新监狱就是了。但当监狱管理部门试图申请更多拨款来建监狱时,更广大的纳税人不同意了。他们质疑国家的资金使用有效性问题,税收没有用来改善教育、医疗、福利等民众所需,反而用来造监狱监禁民众。

联邦监狱年费用

(图片来自Wikimedia@FRED)

1978年,加州甚至发生了纳税人抗税事件,反对当局挪用税款兴建监狱。

一边是法院的命令,一边是民众的反对,很多州政府无奈,思来想去——把监狱外包吧,谁爱开谁开。

1986年田纳西州颁布《私人监狱签约外包法》,正式为私人建立监狱打开绿灯。1987年,德州也修改法律,允许私人企业建立监狱来承接政府外包的监狱服务。

私人开监狱成为新兴行业,在这个商业浪潮当中催生了CCA(美国惩教公司)。此后GEO集团和管理培训集团MTC进入监狱行业淘金。

CCA下属的德克萨斯州伊甸园拘留中心

(图片来自Wikimedia@WhisperToMe)

1984年,美国移民局开始跟两家私人监狱公司签署看押非法移民的合同。到80年代中期,一共有9个州开始通过监狱私有化法律。

1989年里根政府出现财政赤字,为了省钱,大肆将监狱服务外包,促进私营监狱产业发展。

和所有产业领域一样,私人监狱也确实比公立监狱省钱。当时美国政府统计显示,政府建造一座公立监狱通常需要5到6年,而私人公司的私人监狱从破土到完工只需2到3年。再算上人工成本,私人监狱比公立监狱节省经营费用10%-20%。

但是,随着1994年CCA公司在纽交所上市,受到资本干扰的企业高层也想赚取更多利润,他们就开始插手政治,干扰司法独立了。

现代监狱都是功能齐全的综合建筑,建一座的成本可不低

(图片来自google map)

监狱干政

2011 年,CCA 实现收入 17.3 亿美元

,纯利润 1.6 亿美元。但这还远远不够,资本的逐利性让私人监狱总是想争取更多犯人。

私人监狱逐渐形成游说团体显然有碍于司法独立,所以2016年美国司法部长公开质疑私营监狱存在的正当性,并且认为监狱应该由政府运营,外包监狱职能的做法是错误的。没多久司法部又再次放出消息,逐步取消与私人监狱的合作,受此消息影响,CCA和GEO都股价下挫,暴跌近50%,收盘仍下跌超过30%。

这被认为是对两大私人监狱集团的重大打击。

大起大落了一把

但是没过几个月,特朗普上台了。据《纽约时报

》报道,在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第二天,美国监狱巨头CCA和 GEO 的股价分别窜升 43 和 22 个百分点。私营监狱行业居然迎来了春天。

在特朗普的力推下,各州与监狱签订合同,规定州政府一定要保证监狱最低入住率达90%以上。如果没有达到,空床由政府买单。州政府当然也想省钱,但这就要求犯人只能多不能少,扭曲了司法的本意。

特朗普改变了CCA和GEO的命运…

如今美国的私营监狱里面生活着大量囚犯,这群人吃喝拉撒睡还有平时的劳动,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监狱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完整而且交织复杂的产业,这当中牵扯到建筑商、食品商、钢铁制造商甚至包括制造业。

对于私人企业而言,监狱劳动力就像一块金子,不会罢工、没有工会组织、没有健康福利、没有失业保险、没有语言障碍,是最好的劳工。有媒体曝光,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如苹果公司

和戴尔,都直接或者间接雇佣监狱囚犯获取了成本优势,提高利润。

当然,在更不发达的国家对监狱劳动力的使用更加普遍

(图片来自wikipedia@Roosewelt Pinheiro / ABr)

在从监狱劳工获利的上下游产业的支持下,监狱产业进一步做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利益集团,整个利益集团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政府的政策。

上文提到的美国惩教公司CCA一直都是美国立法交流委员会(the American Legislative Exchange Council)的主要捐助者。这个委员会里面聚集一大批州议会和国会的议员,监狱集团可以通过这个委员会进行游说活动,影响州和国会立法。

AICE总部位于弗吉尼亚州阿灵顿的水晶城,它是非盈利的,但在纽约时报和彭博社等的报道中,称其为赋予企业利益巨大影响力的组织。

(图片来自Wikimedia@Thomson200)

那些跟监狱集团往来密切的官员,为了保护私营监狱集团的利益,也都会颁布一些政策或者修改法律来帮助监狱集团更好获利。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特朗普的顶层呼声下,联邦政府和各州都借机收紧移民政策,扩大因涉嫌非法移民而被判监禁的人数,增加刑期,为监狱提供更多关押时间更长的犯人。

2010年,亚利桑那州,不顾联邦政府的反对和民众抗议,出台CCA推动的严厉的非法移民新法案。该州认为只要警察怀疑某人是非法移民,哪怕不经审判也可以收监。雇佣非法移民违法,哪怕用汽车搭载也是违法。

如果那些非法移民跨国这堵墙,就把他们关进另一堵墙里。

(图片来自Wikimedia@Sgt. 1st Class Gordon Hyde)

这些规定在法理上站不住脚,但从私营监狱的利润角度看,就很好解释了。

除了通过立法交流委员会间接影响政策制定和法律颁布,监狱企业每年会直接给两党政治活动提供数百万美元资金。2010年到2015年间,CCA和GEO集团在政治游说上共计1460万美元。2017年1月,这两家公司还给特朗普就职典礼捐了50万美元。

所以特朗普上台以来,私营监狱投资前景确实被华尔街看好。并且近两年美国加大打击非法移民数量,同时修改了非法移民遣返和审判的程序,原来走快速遣返程序的非法移民平均关押时间是11.4天,而走常规程序的非法移民平均关押时间是51.5天。很多非法移民的关押时间都人为被延长了。

只要有利可图,只有你想不到的罪恶,没有办不到的罪恶。

By 地球知识局

参考文献:

1. Ryan, M. . (1996). Private prisons. European Journal on Criminal Policy and Research, 4(3), 92-107.

2. Khey, D. N. (2015). Privatization of Prison. The Encyclopedia of Crime and Punishment.

3. 连春亮. (2016). 美国监狱私营化争议的焦点——王廷惠

卖卵的女大学生

你知道现在高校遍地都是“招募捐卵志愿者”的小广告吗?

年轻、素质高、未婚未育、经济没有完全独立——正是看中了女大学生的这些“特质”,越来越多的非法生殖中介机构把“黑手”伸向了她们,大学周边的美食小吃街、小旅馆、医疗机构、公共厕所常常能看到“爱心赠卵、月入过万”“微创无痛采卵”等小广告。《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一次卖卵的价格由年龄、学历、外貌决定,17至28岁的女性卵子价格在一万至三万元不等。引诱女大学生卖卵是整个“黑市”第一步,产业链后端的违法行为更加触目惊心。专家呼吁全面规制依法打击。

  “微创无痛采卵”:有人动了心

  在学校附近商区的公共卫生间里,一则“微创无痛采卵,月入过万”的小广告,让湖南一所高校的大学生李某动了心。

  通过体检、面试,在一幢居民楼里打了半个月促排卵针后,李某差点进了鬼门关。“手术没有麻醉,我痛得泪流满面,长时间动弹不了。事后还引发感染导致我下腹部积水,住院治疗了很长时间。”李某懊悔地说。

  打着“无痛无害、正规操作”的幌子,非法生殖中介机构经常徘徊在高校附近,寻觅颜值高、学历高的女大学生。

  “女生每个月都会排卵,不生孩子的话也就浪费了,我想把它们利用起来,还能赚点钱买些自己喜欢的东西,也不是坏事。”21岁的大学生许芳芳(化名)对自己“卖卵”的行为如是评价,她说除了取卵的时候有点怕,取完卵腰痛了几天,没有觉得对身体有什么太大影响,“赚了钱买到了最新款的手机还挺高兴的。”

  记者调查发现,一次卖卵的价格是由年龄、学历、外貌决定的,17至28岁的女性卵子价格在一万至三万元不等。有中介机构还鼓动女大学生发展同学做下线,赚取额外的介绍费,做成一单可以提成三千至五千元,目前不少女大学生都在参加交易。

甚至连教室都未能幸免,抽屉里也贴满了小广告!

小广告里的二维码背后是一个介绍捐卵活动的公众号。当媒体尝试扫码并咨询,却获得了以下的回复:

“3万是打底的”

“不合法,但也不违法”

“对身体有影响”

案件起底

此前,我们就见过相应的案例,2017年6月,南京某高校也出现这样的情况。

捐卵广告竟然进入医院、大学城

记者来到某医院,看到了“试管助孕中心”的小广告和“供卵、试孕”的名片明目张胆地贴在楼道内。这些不法分子在医院散布供卵广告的同时,也将视线转向了高校,打着有偿捐卵的旗号,招募18-26岁的女大学生捐卵。

某高校门口的捐卵广告

找供卵:3万-8万,学历和颜值越高越贵

对于想要卵子的客户,中介们豪言,“只要你提出需求,我们都能满足,满意为止。”

记者开出“名校、身高168cm以上、样貌较好”等条件。中介称,一般是3万到8万,“名校和颜值高的会比较贵”。记者表示接受后,他发来一张某大学毕业生的照片,还附上她的简历,有年龄、姓名、身高、血型、例假周期、特长等信息。

供卵大学生能赚多少钱?对方表示“这个不一定,我们收取中间费用,其余的给她”。

央视调查

黑中介布陷阱引诱女学生捐卵

早在2015年央视就曝光了“非法代孕”事件,记者用半年时间深入代孕中介了解情况,表面来看这些女生为了赚几万块钱,不惜出卖自己的卵子,和需要的客户进行着这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交易,而经过深入调查发现,黑中介很可能在这个交易中布下陷阱。

不了解取卵可能存在的风险,女孩们就稀里糊涂地去出卖自己的卵子。一家代孕中介负责人偷笑着告诉记者,“这全要靠忽悠,取卵的危害怎么能告诉她们呢?”

取卵中介大行其道

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有生育障碍的夫妇比例为10%至15%,其中需人工生殖辅助技术介入才能怀孕的约有20%。目前,代孕可分为三种:一是精子、卵子由夫妻双方提供,仅借用代孕者的子宫;二是精子来自丈夫,卵子由代孕者提供,经体外授精后,由代孕者怀孕生育;三是卵子由妻子提供,经异质人工授精后,通过胚胎移植由代孕者怀孕生育。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的代孕中介已达400多家,大多属于“地下交易”,并因此造成代孕市场收费较为混乱。一般情况下,挑选卵子价格为6万元至10万元左右;代孕价格则按照不同档次定价,有不包成功的、包成功的、包生儿子的等,价格也从40万元至135万不等。

一些卵子的黑中介豪气冲天:租下龙华新区一家养老院,采购价值上千万元的手术设备,打造地下手术室。当这颗卵子在手术室与不孕家庭提供的精子结合后,身价已涨至近20万元。据记者两个月来的暗访,这家养老院还有孕妇活动,黑中介打造的产业链还衍生出代孕服务。这间名为“安胜达”的黑中介,对供卵者提出了一连串严苛的要求:本科毕业,85后,相貌娇美,身高1.65米以上,身体健康,供体条件越好价格越高。据黑中介负责人称,公司虽在深圳,但供体来源包括广州、北京等地。根据我国法律,此种地下卵子交易因对供卵女性健康有伤害,且风险巨大,属明令禁止之列。

相比复杂的手术,卵子供体的工作则要简单得多。据郭老板称,如果应聘的女性获得客户认可,且身体条件适合,即可领取到5000元的预付款,并进入养老院。在这里的手术室,她们会接受排卵针注射,为期10天,然后接受取卵。一根长度约15厘米的长针插入阴道,在超音波圈像的帮助下,椭圆形的卵泡将被缓缓吸出,耗费时间不过十几分钟。图为执法人员到达现场发现几位代孕妈妈正在进行治疗。

郭老板手上有形形色色的捐卵者,最常见的是写字楼里的底层白领。这类女士的最大优势是年轻,学历和长相都有,且身家清白,但薪水却难以和这些城市飞涨的物价匹敌,她们愿意通过这种方式获得钱来救急。而这类不富裕的办公室女郎,正是郭老板以及他的客户们所青睐的捐赠者,这类人群没有太多不良嗜好,时间充裕,通常捐卵要经历面试、体检、打针以及取卵,走完流程差不多需要一个半月。小部分供卵者是在校大学生,但郭老板透露,深圳本地的并不多,若实在需要,只能从广州甚至北京接人过来。图为几位代孕妈妈正在进行治疗。

据暗访,外籍人士亦是网罗的对象。就在今年9月底,一位20岁的匈牙利留学生通过郭老板介绍,以6万元的价格售出了自己的卵子,买家是一名出手阔绰的生意人,他一直希望拥有一个漂亮的混血儿。这不是郭老板经手的第一单此类买卖,“之前还有一个俄罗斯的模特,也是在我这做的(卵子捐赠)。”图为执法部门冲进非法医疗机构,发现其中一间取卵室的仪器上还套着安全套,有几名女士从里面出来。

手术室隔壁便是胚胎培养室,在同一天,买方丈夫的精子也将被取出,并注射入卵子,在培养室的培养箱内实现卵子与精子结合,成为受精卵。早期受精卵继续在培养箱内发育2-5天,然后将人工培养的受精卵移植到母体子宫内继续妊娠发育成胎儿。剩下的受精卵则被保存在温度为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桶内,作为替补。图为在精子室收集到的精子通道样本传递进入胚胎培养室。

实际上,胚胎培养室还承担着另外一项功能,捡精。“就是挑选只携带Y染色体的精子,确保生下来的肯定是男婴。”阿芬透露,这项工作需要医务人员在实验室埋头奋战两个多小时才能完成,代价亦不菲,如果需要这项额外服务,买方需要多支付两万元,“国家法律规定严谨筛选孩子的性别,因此就算你去医院做试管婴儿,医生也不敢告诉你性别,只有我们这里可以做。”图为胚胎培养室内一根用过了的取卵针。

被推出手术室时,供卵者即可收到余款,这也就意味着她们使命的结束。在那之前,她们需同中介签订生死契约,若在手术台上发生意外,中介只要赔偿一小笔钱。术后的并发症则需自己负担。而这里除了奔走的护士,看不到医生的身影。“他们不会24小时在,只有需要动手术的时候,我们才会将他们从公立医院里接过来”,郭老板反复强调,到了手术时,一定是有资质的医生操刀。图为两位前来准备实行代孕的男女。

“相比被炒热精子紧张来说,卵子资源更是稀缺。”罗湖人民医院生殖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国内目前尚无卵子库,但不少妻子无法提供合格卵子。虽然卫生部制订了相应政策,如有正在进行助孕治疗的夫妇在尝试过程中产生富余卵子,在卵子健康且安全情况下可自愿捐赠给其他卵子有缺陷的夫妻,但只能收取适量误工费、营养费。1999年生殖中心成立至今,能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卵子的夫妻仍是凤毛麟角。“即使是通过合法的手段捐赠卵子,通常也要在卵子被取出半年之后才能进行。艾滋病的潜伏期就是半年,之前未必就能检测出来,这么做就是为了保险。”图为病房

在现有情况下,这种家庭若要获得卵子,铤而走险诉诸黑市似乎是唯一的办法。只要刚需在,这个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灰色链条就不会消失。在这条灰色链条上牵扯着的是待价而沽的捐卵者、无奈的不孕家庭、趋利的中介和铤而走险的医生。在这场交易背后隐藏着的,除了捐赠者卵巢早衰的问题,亦有巨大的伦理风险。它是这条灰色产业链的原罪,一旦应验,后果难以设想。图为病房内的几对男女以及其家属均被控制并做笔录。

“以前做这个的都赚了钱。现在做的人多了,利润也被摊薄了。”这家中介的幕后老板姓郭,40岁上下,早年从事医疗器械生意,轻描淡写说这话时,20多万元的大众车正停在门外。南都记者以捐卵者的身份与这个黑中介联系并取得信任,历时两个月,最终获得与其面谈的机会。因为掌握着最核心的环节———取卵与胚胎培养,除了自家生意,郭老板还能承揽其他中介打包过来的活,从中抽水。图为郭先生到办公室接受调查。

“以前都是去广州的医院做,深圳的医院之前也能做,现在管得紧了,只有自己砸钱来搞。”郭老板透露,安得颐养堂的租金每个月20万左右,手术室和胚胎培养室的一系列设备买下来,他和合伙人投资了数千万,“和大医院做试管婴儿的设备一样,正规医院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话音刚落,三五个大腹便便的女人鱼贯而入,操着各地方言,亲切地管郭老板叫着张总。她们是代孕妈妈。在孩子分娩前,她们必须住在这里,由女助理和护士看护。“这些人之前都是打工妹,嫌赚得不多,或急需用钱,就会来干这个”,郭老板的助理阿芬说。

“以前做这个的都赚了钱。现在做的人多了,利润也被摊薄了。”这家中介的幕后老板姓郭,40岁上下,早年从事医疗器械生意,轻描淡写说这话时,20多万元的大众车正停在门外。南都记者以捐卵者的身份与这个黑中介联系并取得信任,历时两个月,最终获得与其面谈的机会。因为掌握着最核心的环节———取卵与胚胎培养,除了自家生意,郭老板还能承揽其他中介打包过来的活,从中抽水。图为颐养堂负责人被警察带走调查。

过道内摆放着的冷藏罐。

颐养院二楼内的手术室。

供需两旺,黑中介春风吹又生

  不久前,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对外发布一起案例警示代孕风险。该案中,中介赖某是某广播电视大学的在校学生,兼职做“介绍取卵”。据审理该案的法官吴云山介绍,赖某的工作是带应征“卵妹”去面试、体检、照B超等,安抚她们“我也是过来人,一切都会很顺利”,实际上却并未有过取卵经验。最终赖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

  有大学生“上钩”后,中介机构会安排让其连续打10至12天左右的促排卵针,在“黑诊所”里卖卵的女大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过量注射促排卵药,从而让中介机构采到尽可能多的卵子。

  “这些人把高校当成了他们的优质卵子库,甚至还拿到了申请助学金的女生信息,专挑经济较为困难,特别是需要偿还贷款的女生下手,一番花言巧语,总有一些女生受骗。”一名执法人员透露。

  规避监管:触目惊心的“一条龙”服务

  “提供各种血型的供卵女孩,提供代孕妈妈,试管包男孩、包性别、包出生……”这是广州市宝如愿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在新浪微博上公然打出的广告。

  记者以客户的身份联系到该公司,自称该公司法人代表的罗某介绍,出卖卵子的女孩被称之为“卵妹”,“卵妹”基本上是年轻学生,也有刚毕业走入社会的,年龄多在19岁到26岁之间。

  “有人找年轻女孩卖卵,有人去找代孕妈妈,像我主要做销售、发展客户。”罗某说,公司成立了八年,手下有20多名业务员,已经形成了稳定的资源和渠道。

  据了解,如果客户不想自怀,宝如愿公司还可以帮忙联系代孕妈妈,“主要来自广西、贵州、四川等比较贫困的农村地区,已经生育,年龄在20岁到33岁之间,她们代孕一个孩子差不多能赚二十万。”

  在交谈中,罗某还“吐槽”了他近期一个棘手的烦心事,帮客户处理尚未出生被弃养的孩子。“孩子是一名客户委托我们代孕培育的,为了保证成功率,移植了两个胚胎,不料是一对龙凤胎,预产期在今年2月。因客户已生育两个女儿,只要男孩便舍弃了女孩。”罗某说,女孩的“售卖价格”是16万元,加价7万元可包办出生医学证明,便于落户,此外胚胎的供卵者“有本科学历,身高一米六六”也是罗某对外炫耀的“卖点”。

  从卖卵子、卖子宫到卖孩子,罗某谈起公司这些业务显得十分熟练,“国内业务不能光明正大地做。我们一般是代孕成功的客户介绍其他客户,网上找过来的现在不敢接。”罗某说,现在已经提前放假,让员工回老家过年,暂时避避风头。

  “其实每年都差不多,检查就是一阵风。”罗某说,“每次新闻出来以后,记者过来暗访、政府部门过来检查,年头、年尾一般也会检查一下,卫生、药监、公安等部门都有。这时候我们就休息一下,风声过了再出来。”

有没有人关心过那些卖卵的女孩,都是谁家的女儿?男孩卖肾,女孩卖卵,这是我们想要的社会吗?

By 蓝鲸风闻社

女性投资人为什么这么少

外人看来,小 B 是一个幸运儿,俗称 “别人家的孩子”。

父母担任公职,她自己从小到大成绩优异,国外名牌大学毕业,然后又幸运的在某知名投资机构担任投资经理工作,待遇不菲。

这令她的很多同学羡慕不已。

然而,小 B 却有一肚子的烦恼没有办法说出来,她说,在投资圈,她感觉非常孤独。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投资圈的女投资经理

话要从头说起。

原来,在投资圈,几乎号称男性的世界,女性投资人的比例非常小,据说只有不到 1%,甚至更少。

因此,在很多投资机构,女性都是做后台工作,比如财务或者前台,投资者关系等等,做投资经理的,几乎少之又少。

为啥呢?

原来,投资也是需要搞关系的一个工作。

坏项目大家自然无人问津,但是好项目却都需要抢,这个是投资圈的必然,毕竟好项目不多,大家显而易见,为了投资机构将来生存下来,保持好的业绩,就需要投资机构必须要抢到好项目。

怎么抢到好项目呢?

这个时候,前台投资经理、投资总监等业务人员的作用就非常重要。

因为保证投资机构抢到好项目的关键就是投资经理与项目的创始人保持好关系,如何保持好关系呢,那就是经常要谈心,吃饭,喝酒,需要应酬,因此,对于女性投资经理来说,有的时候就不太方便。

因此,对于某些投资公司,比如,有的公司几乎明确规定,他们不招女性投资经理,出差不方便,当然也有的是担心女性将来怀孕耽误他们的工作及进展。

包括小 B 他们公司也是,诺大一个公司,他们部门只有她一个女性,当然她也就有点孤单了。

二来,她清楚的知道这个情况,因此,她就需要证明自己,女投资经理不比其他人差,他们可以做的比别人更好,因此,平时,小 B 就牺牲了很多自己的休息时间来工作,这让她就没有多少时间来维系与闺蜜的友情,因此,生活当中小 B 的朋友也不多。

“如果说这个我可以忍受的话,我真的忍受不了单位领导及身边男同事的歧视,我不甘心,而且女性投资经理在职场当中冲出来真的不容易,需要我们付出比其他人 2 到 3 倍的努力。” 面对 GPLP 君,小 B 几乎哭了出来。

如果说在传统行业司空见惯的话,在扶持创新的创投圈也是如此,这让小 B 接受不了。

“投资人的素质不是更高吗?” 小 B 充满了疑惑,对于性别歧视,这个 “幸运儿” 如今依旧烦恼不已。

当然,这并不是她一个人的问题。

“女性投资经理在工作的时候最好要忘记自己的性别,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高效工作,用事实和业绩来证明自己。” 在投资圈工作 20 年,源星资本合伙人金炯分享说到。

投资人与创业者的关系十分脆弱,甚至容易演变成敌对关系,女性包容性强,很少与人对抗,很难做到投资人需要的铁石心肠。

在现实创投生态中,创业者与投资人之间这类和谐的状态并不常见。风险投资的天然属性,为创业者与投资人双方均埋下了大量极易引爆的“雷”,排雷技术高超的,可以取得双赢的美好结局,但凡技术糙点,便是满盘皆输。

每次做投资人专访,临近结束时,我都会请他(她)描述下如何看待投资人与创始人的关系。投资人分别用各种社会关系来比喻,回答五花八门,常见的有如下几款:

  1. 夫妻:双方为了共同目的本着契约精神一起过日子,互相看着顺眼,双方是平等关系,过不下去了就离婚
  2. 兄弟:双方在价值观上要契合,最好在生活方式与兴趣爱好上也有些共同语言,双方是平等关系,可以坐下来大口喝酒,大口吃肉,有钱大家一起赚
  3. 商业关系:双方就是纯粹的投资与被投资的关系,不掺杂太多情感因素,一切按照协议办事
  4. 司机与乘客:创始人是驾驶员,负责车辆前进的方向与操作,投资人坐在副驾驶座上,不主动添乱,驾驶员如果主动提出,投资人可以就车辆前行的方向提供建议,但不会把方向盘抢过来自己开

关于创投双方关系一说,我见过的最惊世骇俗的比喻来自桔子水晶酒店的创始人吴海,他把创始人比作小姐,投资人比作嫖客,两者是长期包养关系。

“创投圈小黄书”第一册出版后,我曾经联系过一些投资人朋友,请他们说说书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篇章,很多朋友不约而同地把书中的一段话截屏发我:

创业的过程是丑陋的,既然碰到问题是必然,那么有事大家一起扛就好了。

媒体对于创投圈的报道,报喜的多,报忧的少,弥漫在创投生态中的许多矛盾与谎言由此被掩盖,只要当事人不说,旁观者无从知晓。创业者与投资人的龃龉,就是这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家丑之一。

01

投资人与创业者分属两个阵营。

投资人受出资人委托,通过自己的专业判断,把钱款投在他看好的项目上,求财是投资人的终极目标。许多风险基金存续期仅为五至七年,这就使得投资人不但要求高回报,还追求速度,希望通过快速退出并获得高收益。

创始人将项目视若己出,他们经营企业不但为了求财,还希望能收获良好的社会声誉和成就感等非货币收益。当他们发现投资人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牺牲企业长期发展时,便会表现出极大的抗拒心理,甚至不惜与投资人决裂。

为了避免在企业战略执行上丧失主动权,创业者与投资人又会在企业控制权上正面交锋。投资人希望能介入公司管理层的人事安排与日常管理,创业者则希望在所持股权比例缩小的情况下能通过对董事会控制权分配的特殊设计,牢牢把握对公司重大事情的决策权。

很多时候,企业业绩的波动也会推动企业控制权在创投双方之间转换,从而引发创业者与投资人在收益分配方面的矛盾。

投资人之所以愿意投资某个项目,是因为他们看好该项目未来产生高回报的潜力,投资后一旦企业收益减少,投资方常常喜欢通过执行对赌协议或引入新投资人等相应条款来约束创业者,以避免创业者通过关联企业利益输送等不公平手段,让自己获利却损害了投资方利益。创业者一方也是一肚子苦水,他们会质疑投资人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比如拖延投放资金等。

02

除了风险投资自身属性导致的潜在冲突,创业者与投资人在信息与认知上的差异也是造成创投双方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

不止一位创始人抱怨,很多有潜在投资意向的投资人在和他们交流时,对项目所在行业的基本常识都不掌握,只是因为该行业当下处于风口,便要上门来分一杯羹。如果拿了这类投资机构的融资,投资方在进行投后指导时的发展建议与策略无疑要大打折扣。

而就企业自身而言,其内部大部分关键信息都掌握在企业创始人手里,企业技术研发的真实实力、企业产品的真实利润,未必会项目计划书上如实展示。有些时候,企业甚至会通过第三方灰色产业链对关键数据进行恶意造假。在这种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投资人即便是通过进场尽调等方式,也未必能掌握企业的真实状态,这就让一些贪图捷径的创业者产生了侵吞投资方利益的动机和行为。而企业造假情况即便是蒙混过关,也容易在日后双方长期磨合中东窗事发。

不过此类认知冲突对于创投双方来说未必就是一件坏事,处理得当,完全可以将坏事变好事,尤其是对投资方来说。要想缩小乃至消弭创业者与投资人在信息与认知上的差异,要求投资人不但加强行业认知与项目判断能力,还要在尽调时擦亮眼睛,既不错过沙土里埋藏的珍珠,也能识别出李鬼。

03

还有一类矛盾则纯属人际间的不协调。

创业者通常都有着极强的个性。他们愿意放弃原有稳定的工作岗位与优渥的职场收入,开疆辟路,内心的孤独感与意志力一样强大。许多创始人坦言,融资时心理落差都很大,他们在公司里一言九鼎,地位高崇,在与投资方接触时却要摆出低姿态,和颜悦色地回应来自各路投资人或内行或外行地询问甚至质疑,脸上笑嘻嘻,心里MMP。如果投资人是女性,他们就会开启夸夸其谈模式,如果被拒绝就会把问题归结为“女人头发长见识短”。

投资人也是个特殊行当。市场化的投资机构通常都是合伙制,他们或有着辉煌的创业背景,财务自由后涉猎创业投资,希望以自己的丰富行业经验帮助更多创业者重复辉煌;或是财务法务背景出身,作风严谨,思路缜密,即便在进入创投圈后,也保持着优秀的职场精神。一位母基金高层曾对健一君直言,在诸多圈层中,一级市场投资人是最聪明的,尤其是合伙人这个级别,真的是人中龙凤,基因中综合了高智商与高情商,将高智商用于项目判断,高情商则用于募资及与项目方相处。

当这两个群体进行碰撞时,由于互相熟悉与磨合的时间不长,且项目方争相追逐优秀投资机构,优秀项目背后也有许多家投资机构竞投,这就极易出现盲目决策的情况出现。投融资阶段,创投双方都习惯了在心仪对象前展现自己温柔美好的一面,以期请君入“瓮”。当蜜月期过去之后,创业者与投资人的真实个性开始逐渐表露,双方针对对方性格与能力方面的负面评价开始冒头——

  • 性格太强势,独断专行
  • 思维太跳跃,策略没有稳定性
  • 不讲规则,无视社会伦理
  • 压力下人性变异
  • 愿赌不服输,输不起
  • 盲目自信
  • 权力欲强,不能团结大多数人

与风险投资行业自身属性造成的矛盾及认知差异导致的冲突不同,投资人与创业者若是相看两厌,对项目的发展没有一丝好处,要么是创始人退出(在实际案例中,此种情况居多),要么是投资方通过转让股权等方式退出,双方和解的概率极少。这也给看重感情,狠不下心的女投资人下了一道难题,你能不能始终坚定你做为投资人的立场,哪怕你认识到创业者命悬一线?能不能收起你的圣母心,用资本的逻辑做决策?

所以经纬中国的张颖在出道之初便以“特立独行、爱憎分明”的言论与行为作为自己的人设,不妨视为其希望以此作为与创始人交好的敲门砖及通行证,否则他又如何能赢得个性同样强烈的唐岩的另眼相看?

硅谷创投圈对女性也并不友好

真实的硅谷创投圈女性成满足私欲的工具

作为高科技的前沿,硅谷一直号称全球最具创新的地方。

然而,即便如此,对于女性,这个地方也并没有一视同仁,古老的性别歧视大行其道。

彭博科技频道的记者,Emily Chang 曾《名利场》网络版上发布了一篇名为《天哪,这太操蛋了:起底硅谷神秘乱交的黑暗面》(“Oh My God,
This Is So F—ed Up”: Inside Silicon Valley’s Secretive, Orgiastic Dark Side)
的文章。

根据该文章描述,在硅谷精英及创新前沿的另外一面,存在着一个对大众而言颇为神秘,却在某一个特定的圈子里广为流传的派对,派对地点并不确定,或者为某个豪宅,或者是某个庄园,甚至是某个小岛或者游艇上面。

参与人当然是硅谷科技圈的男性精英主流,包括有权有势的早期风险投资人、知名的连续创业者和各大互联网及科技公司的高管。

年轻貌美的女性也必不可少,这些人的构成主要为早期科技公司的女性创业者或者科技公司的女性高管,或者是来自其他各种职业的女性从业者,比如工程师,女教练等等,当然在派对上他们失去了职业,仅仅是其它男性的酒友、药友、玩耍的女伴和性服务者。

尽管并不愿意参加,这些女性并不傻,她们也知道后果,但是在硅谷科技和投资界由男性统治决策的糟糕现状面前,她们貌似没有其他选择。

“跟男性投资人建立私人关系本来就难,如果你做得好,他们会被你吸引,会以为你是他们关系最密的人。在旧金山,这就意味着他们会邀请你去某种乱交派对,在派对上,他们真的会谈生意、做决定。不去会显得很尴尬,不去就无法触及他们,不去会错过重要的对话。” 据该记者采访一名女性创业者表示,“参加这种派对,就像是用身体来交换先机。”

但是,实际上,即便她们参加了,牺牲了自己的身体,但是效果依旧并不好。

某已婚的 VC 也表示,她们不会聘用或投资自己在派对上见过的女人。

女人在这里只会被鄙视,她们是所谓的 “下等人”。

在全球最具创新的地方,满口是多元化与创新,然而,自古以来,女性的地位从没有被改变,无论是硅谷互联网公司还是投资公司,女性从业者在升迁上从来都是不如男性,融资的时候也同样如此,甚至还有中国的投资人公开表示,“她们不投资女 CEO。”

许多投资人本身就是创业者出身,因为创业女性本来就少,能创业成功变身投资人的就更少了。如果创业需要的铁石心肠是8分,那么投资人需要的铁石心肠就是10分。

创业者需要激情,投资人需要冷静,女性投资人准备好了吗?

By 健一会GPLP

为什么美国枪支问题如此复杂

2021年7月4日,美国迎来历史上最血腥的独立日,3日到5日短短3天,美国国内竟然爆发了超过540起枪击案件,造成至少189人死亡、516人受伤,社会矛盾之激烈可见一斑。

作为GDP排第一的国家,美国的枪支暴力问题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2018年,瑞士一个研究小组对全球小型武器拥有情况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美国民间至少拥有3.93亿支枪,以仅占世界百分之四的人口拥有了全球40%以上的民用枪支

如果算上那些无法追溯源头的“幽灵枪”,总数还会更多。

不仅如此,2020年疫情期间,弗洛伊德被美警跪压致死,游行示威运动风起云涌,特朗普不甘下台,鼓动支持者MAGA冲击国会大厦,街头氛围肃杀,民众不安感急剧上升。

根据美国联邦调查局5月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的前四个月全美枪支销售量达到近1600万支,比去年同期猛增31%,创下自1998年有枪支销售纪录以来的新高。

上千万支新枪被恐慌的民众疯狂抢购,枪店门口大排长龙,老板声称生意比平常暴增十倍。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自由美利坚,枪击每一天”,但是很少有人了解,四十年前的美国,枪支问题还是另一番景象。

短短四十年,究竟发生了什么?这还要从七十年代的一场的悲剧说起。

上世纪七十年代,两名年轻女性沃伦和琼租下了华盛顿特区一间公寓三楼的一个房间,她们楼下是道格拉斯女士和她四岁的女儿。

像激荡年代的大多数人一样,她们渴望在首都打拼实现美国梦,没想到,迎来的却是一场噩梦。

1975年3月16日清晨,两名壮汉踢开了二楼公寓房门,闯入屋内,当着小女孩面轮奸了她的母亲,沃伦和琼听到楼下传来的尖叫声后,立刻拨打911,向调度员报案,请求警方立刻提供援助。

调度员似乎觉得问题不大,只给了巡警二级优先权,照理来说应该是一级优先权,但毕竟是首都,还是有四辆警车响应命令。此时沃伦和琼已经爬上了屋顶,危机暂时解除。

但是她们绝望地看到,第一名警察直接开车略过,看都没看一眼;第二名警察停下来敲了敲门,没有听到回应后就离开了;第三名警察停在房门前看了看,也离开了。

无奈之下,沃伦和琼再次爬回屋内报警,一名警官向她们保证立刻救援。但事实上这次报警被记录为“随便查查”,一名警察也没有派出。

天真的沃伦和琼轻信了警察,认为救援已经到达了,于是打电话告诉道格拉斯女士。没想到警察根本没来,通信反而暴露了自己,两名罪犯持刀将三名女性掳走,进行了长达十四个小时的奸淫和殴打。

幸运的是,她们最终逃了出来,并愤怒地向当地警方提起诉讼。

但是下级法庭宣布此案不予受理,给出的解释很绕,用人话说就是“警察保护大众没错,但是警察并没有义务保护特定的人—比如你

三名女性不服,再次上诉,上级法院七名大法官以4-3的票数维持原判,最高法院宣布对此案上诉不予受理,彻底堵死了上诉之路,而且由于首都法院级别很高,它的判例全美国有效。

判决一出,震动全美,舆论一片哗然,开创了警方与普通公民不存在任何具体法律义务的先河。

在此之后的大量法律案件,又逐渐确定了:美国警察有基于自身判断剥夺公民生命的权力,但没有保护公民生命的义务。自此以后美国警察一方面权力剧增,暴力执法蔚然成风,另一方面尸位素餐,你死了不关我事。

从此,美国公民失去了对警察的信任,决心自己保护自己,自卫权和公民持枪权开始全面放开。美国的枪支问题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纸牌屋的高手 – 美国步枪协会

惨绝人寰的案件虽然能够提升人们对拥枪的支持,但并不足以使枪支暴力如此泛滥。一个隐藏更深的庞然大物功不可没,它就是全美步枪协会-简称NRA。

1871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的第6年,为了改善内战中士兵射击水平普遍太烂的问题,全美步枪协会在纽约州特许成立。

一个半世纪后,NRA已经成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游说集团、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民权组织、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反枪支管制政治团体,历史上有八位美国总统曾是NRA的成员,分别是格兰特、老罗斯福、艾森豪威尔、肯尼迪、里根、尼克松、老布什、小布什,全部忠诚地为其站台。特朗普虽不是正式成员,但也是NRA的忠实死党。

自NRA成立以来美国共换了29位总统,其中9个是他们的人,约占三分之一。

1934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联邦枪支管制法《国家枪支法》, NRA敏锐地意识到政策是它未来不可避免的对手,迅速着手建立立法事务司(NRA-ILA),专门研究国家政策对NRA的影响,对政府进行游说,政治胜利基金 (PVF)专门进行政治利益输送。

NRA开始向成员邮寄关于枪支法案的文章,逐渐将魔手伸向政治、甚至瞄上了总统。

协会按照总统竞选人对枪支管制的立场从A+到F进行评级,被评定为A+和A的政客,将获得丰厚的政治献金和竞选支持,相反,被评定为D级以下的控枪派,会遭到无情的打压。

是不是觉得很离谱,很夸张?故事才需要逻辑,现实从来不需要。

1980年,NRA第一次公开支持总统候选人,他选择了里根。

而里根也没有辜负它的支持,上任总统不过两个月,遭遇刺杀,抢手连开6枪,举世震惊。所有人都以为死里逃生会改变这个死硬拥枪派,没想到,他说出了一句名言。枪不会杀人,是人杀人。

没错,确实是人杀人,但是如果没有枪,枪手们也无法造成如此大的破坏,里根和NRA却用春秋笔法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

1993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由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赞助的研究,报告指出,持枪会增加凶杀案的风险。

NRA反应迅速,立刻指责其毫无根据,并游说政府呼吁取消研究枪支暴力的项目。

你觉得美国政府会怎么做呢?没错,他们通过了《迪基修正案》

该法律规定联邦基金不得支持或促进控枪的研究,同时宣布所有对枪支和暴力犯罪之间关系的研究都涉嫌支持或促进控枪,而没有政府支持的独立研究者无法获得翔实的数据支持和资金援助。所以现在美国甚至没有一篇官方的对于枪击暴力与犯罪之间关系的研究

奥巴马曾经无奈地说:

你们知不知道,国会是不允许疾控中心去研究枪支暴力的?

2000年总统大选,当时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宣称要禁枪,NRA主席强硬地放下狠话:

“如果戈尔想要夺走第二修正案赋予的权力,那就从我的尸体手中拿走吧!”

隶属于共和党的小布什上台后,便再也没提过禁枪一事!

NRA势力越来越大,行事也越来越激进。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名索尼娅.索托马约尔接任退休的苏特大法官的空缺时,NRA认为她是反对持枪的,因此公开号召参议院否决她的提名。

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NRA直接不演了,在初选及提名阶段就公开支持刚胜出共和党提名的特朗普,这为历史首次。过去NRA都是在选举后期才公开表态。

NRA报告中称其花费超过3000万美元“支持”特朗普,川普投桃报李,当选后即宣称“他是全国步枪协会的忠实粉丝”。

如今,NRA拥有550万忠实会员,每年运营经费高达2.5亿美元,触手伸到美国上下方方面面。国会参众两院535名议员,有307人与NRA有利益牵扯。

三权分立无能为力

共和党是强硬的拥枪派,民主党是坚决的控枪派,但是两边势均力敌,相互掣肘,有争议性的法案无法一致通过,一拖再拖。为了争夺权力,民主党、共和党不顾一切拉拢选民,导致政策被选民绑架。

NRA拥有550万忠实会员,不仅数量多,而且参政意愿浓厚,高达普通选民的四倍,他们成为政坛上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裹挟政客的决定。

美国人的拥枪热情高涨

美国人可以不吃汉堡包,绝不可能不拿枪。

枪击带给美国巨大的伤痛,为什么美国人仍然支持拥枪?

这就要追溯到1791年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

即:“训练有素之民兵乃保障自由州安全所必需,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可侵犯。”

原文:A well regulated Militia, being necessary to the security of a free State, the right of the people to keep and bear Arms, shall not be infringed.

这条法案的确立有其历史缘由,美国建国时靠民兵击败了大英帝国的统治,建国者们吸取教训,为了限制强势的专制政府,防止政府权力膨胀进而侵犯公民权力,赋予公民反抗的武器,俗谓“枪权天授”。

但是时代变了,200年前500个民兵拥枪和现在几千万人拥有3亿支枪不可同日而语。

利益集团更是通过电影将枪支逐渐演变成代表美国的文化符号和男人的标志,有枪就有面子、有男子气概,这种观念深入人心。NRA的广告宣称AR-15才是保护你和你的家人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成功地将自由和拥枪紧密联系在一起,禁枪就是禁自由。呼吁大众不要相信政府,暗示除你的家人之外的所有美国人都是敌人,加剧了社会割裂。

为什么政府不作为?

每次枪击案发生时,总统都表示痛心疾首,降半旗默哀,但是从来没有一个人,敢于修改美国大宪章,剥夺掉美国人“持枪”的权力。

在美国,修宪难度很大,但并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它需要两院议员三分之二的选票或者三分之二的州议会通过,随后只要四分之三的州议会或者制宪议会通过就可以了。

历史上美国曾经顺应时代要求,共修订宪法修正案27条,但是从1992年之后再也没有修过宪。自从新冠以来美国枪击案尤其严重,拜登多次怒斥这是枪支瘟疫,并倡议禁止高攻击性武器和高容量弹夹,加强对枪支销售和转让的背景调查,要求司法部出台严控“幽灵枪”的规定。

现实版大逃杀

1981年12月21日,沃伦诉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案正式结案。自此以后警察保护公民这个契约正式被打破,治安不能靠警察,想活只能靠自己。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20个枪击大案,几乎都发生在1982年之后,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对社会治安的破坏可见一斑。

美国人放开枪支的初衷,是希望好人有枪,好人可以保护自己不被坏人和政府威胁。但结果却变成坏人全副武装,好人却被层层限制,更容易受到不法侵害。

美国著名英雄漫画蝙蝠侠父母被罪犯枪杀,而他生活的城市,犯罪之都哥谭的原型,就是衰落的空心化城市芝加哥。

芝加哥是美国控枪最严格的城市,犯罪率反而最高,不少拥枪人士借此抨击控枪政策。事实却是,坏人可以轻松地从其他管控不严的城市买枪,再到芝加哥作案,更印证了控枪应该全国一盘棋,不能留下一丁点漏洞。

美国人民不让政府有权禁止恐怖分子买枪,是因为他们害怕有一天自己也被政府认定为“恐怖分子”(这种恐惧源于对美国政府的不信任),拥枪是美国民众对政府权力无序扩大的最后一条防线。但只要政府对暴力犯罪不作为,拥有再多的枪也无法带来真正的安全。

根据美国枪支暴力档案数据,2020年,美国爆发611起大规模枪击案,21起大屠杀,全年总共造成43565人死亡,美国人被枪杀的可能性是其他发达国家的25倍。现在甚至出现这么一种思潮-你屯粮我屯枪,你家就是我粮仓!这就是现实版《人类清除计划》,美国版大逃杀。

如果只看利益,大逃杀模式政府是最后赢家

美国2021年已发生232起大规模枪击,让人不禁想到《人类清除计划》这部电影是否已经成为现实。

电影中成功人士詹姆斯一家为了预防在“大逃杀日”受到攻击,用了各种防护措施来保证房子的安全,但讽刺的是,他家房子安装的正是自己公司的伪劣安保产品,依然逃不过追杀。贫民窟里的穷人根本没有能力自保,只能为人鱼肉,成为了国家最想“清除”的人。当国家不愿意脏了自己手的时候,“群众斗群众”就是消化多余人口最快的方式。

回到现实,如果抛弃所有道德考量,只看政府的经济指标(比如收到高额保释金,缩减监狱开支让罪犯少关甚至不关),那么让美国百姓与罪犯正面对垒确实会让政府本身的收益更高,而那些中枪死亡的冤魂成了无关紧要的“副作用”,甚至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代价”。这是不是阴谋论呢?枪击案凶手越来越轻的量刑让事实胜于雄辩。

By 一心

不爱彼此只爱自己的“末日25号宇宙”

让我们假设一个世界:一个没有贫穷,没有疾病,不存在饥荒,不存在资源不足的世界,一切都是充足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这就是乌托邦最基础的定义。乌托邦,人类最终的梦想,一个完美的世界。但是也许,乌托邦,也是一个让灵魂死亡的地方。

1947年,John B. Calhoun,大学教授,负责以人口密度为课题进行实验。他在大学的实验室里制造了一个小小的老鼠居住地。在为期28个月的观察期内,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情:本应繁衍到50000只老鼠的居住场,老鼠的总量却未能突破过200只。由于没有充分的贯彻和研究,这个现象一直在他头脑中围绕着。究竟是什么阻碍了老鼠数量的增长,是人为因素,还是自然因素?

1968年,Calhoun教授决定披上上帝的袈裟,制造一个乌托邦。他租了一个农场仓库的二楼。在那里他搭建了一个长宽2.57米,高1.37米的老鼠居住地。

这是一个完美的居住所,有着所有老鼠们梦寐以求的东西:以盒子中央为点均匀划分出的16个居住区域里,每个都有独自的饮水器,食物仓,以及休息窝巢。按照设计的计算,只有当老鼠数量超过3840只时,窝巢才会出现短缺。6144只老鼠时,水资源才会不足。9500只老鼠时,粮食才会成问题。除此之外,最早引入居住地的八只老鼠都经过了疾病的筛选,以确保居住地的实验不会因为外来疾病而出现差错。居住地本身的温度也通过风扇和供暖保持在20C到31C之间,以确保温度不是导致宇宙25出现问题的原因。除此之外,25号宇宙也没有任何老鼠的天敌。

这是个没有天敌,没有疾病,没有饥饿,没有居住问题的世界。一切可能导致人口衰减的原因都被排除在外。那么,这个宇宙能够持续多久呢?

1780天。

1973年5月23日,伴随着最后一只雄鼠的死亡,老鼠们彻底失去了任何繁衍的可能。25号宇宙宣告了他的终焉。

发生了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1968年7月9日,回到25号宇宙开始的第一天……

美丽新世界

1968年7月9日,25号宇宙实验第1天。四只公鼠,四只雌鼠被放入了居住地中。这8只只有48天大的小老鼠们有幸成为了25号宇宙的亚当与夏娃们。从而宣告了

这些小老鼠们在美丽新世界中闯荡了3个月后,总算安定了下来,开始划分自己的领地,择偶,交配。在25号宇宙实验第104天的时候,第一窝小鼠出生了。

随后,小鼠人口开始迅速的增长。在第100~第300天的时期内,平均每55天小鼠的人口就会加倍。20只,40只,160只,320只,640只。直到620只的时候诞生速度才从55天加倍减缓到145天加倍。

但是25号宇宙中的小鼠们已经出现了很多科学家们意想不到的事情:

实验开始后第86天到第338天是小鼠诞生最频繁的时期,在这时期科学家们统计了每个领地中诞生的小鼠数量。有意思的是,尽管所有领地都按射线状从中央平均划分开,每个领地中诞生的小鼠数量却不相等。

东北角的领地在252天之间只诞生了13只小鼠,和其相对的西南角却生下了111只,8.5倍之多。

是的,就算是在一个全新的宇宙中,弱肉强食依旧存在。强鼠得妹子生孩子,弱鼠只能在角落里不受妹子青睐。

止步

伴随着人口爆炸阶段的结束,25号宇宙进入了缓慢期。从第315天开始,小鼠数量的成长从55天增加一倍减缓到了145天一倍。

正是在这一阶段的时候,小鼠的人口达到了整个实验的最高峰2200只。而正是在这时,社会中的问题显现了出来。尽管25号宇宙理论上将需要达到3840只老鼠才会出现窝巢短缺,6144只老鼠时才会出现水源不足的问题,但是在人口尚未突破2000只的时候,这个乌托邦,却满了。

尽管25号宇宙中依旧有着充足的居住空间和食物,但是一项令人意想不到的东西却被占满了:社会责任。在充满危险的自然中,成年小鼠能够终老的机会并不多。那些成年的小鼠们便会接过长辈的担子,成为保护领地,保护雌性,繁衍后代的角色。若一个领地上所居住的成年小鼠已经超出领地所需要的数量时,这些小鼠便会向外转移,去开发新的天地。然而这两点在25号宇宙里都是不可能出现的。成年却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中未知的成年小鼠们开始迷茫了。这些不属于任何领地的雄鼠们开始在25号宇宙的中央聚集。

这些小鼠们逐渐开始对生活失去兴趣,不和其他任何小鼠社交,相互之间也不闻不顾。逐渐的,另一个特点开始在这些无所事事的小鼠之间显现:暴力。通常只是因为进食回来而打扰了其他人的小鼠会突然变成被攻击的目标。被攻击者也不会逃避或反击,但是当其他小鼠打扰了她的宁静时,被攻击者也会变得异常暴力起来。

这些小鼠们最明显的区分方式就是全身的伤痕,被攻击过多次的尾巴。

同样在社会中找不到位置的雌性小鼠则会选择在较高,那些在生育幼鼠的雌鼠不会选择的巢穴中隐居。她们中看不见暴力的痕迹,也看不见社交的迹象,就如同与世隔绝的隐士们。

随着无处可去的小鼠们的数量越来越多,担任起保护领地工作的雄鼠们对于自己领地的意识也越来越薄弱。但是对于雌鼠来说,对领地保护的降低就意识到了自己哺育用的巢穴被侵犯的机率越来越高。随着领地概念的逐渐淡化,负责哺育的雌鼠们的攻击性也变得越来越强,甚至直接代替了本应负责保护领地的雄鼠们。这种攻击性不仅仅是对于外人,雌鼠们的攻击性也渐渐的转移到了自己的后代上。许多尚未断奶的幼鼠们也成为了雌鼠们的攻击对象,甚至被逐出巢外。在此阶段的后期,小鼠们的生理期被打乱了,受孕率下降了,就连每胎的出生数量也下降了。在雌鼠们频繁转移巢穴的过程中,有许多幼鼠被遗忘,被抛弃。很多幼鼠“消失”在了每次统计之间。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这个阶段生育率的下降,以至于完全停止。

死亡,无法阻止的死亡

最后一只小鼠诞生的那一天,便是死亡阶段开始的第一天。实际上死亡阶段开始的比他早得多。从第560天的时候,小鼠的人口其实就勉强保持在生死平衡的状态,但是从600天的时候开始,幼鼠的诞生数量开始大幅度下降。第920天是最后一只小鼠诞生的日子,而从这之后,25号宇宙就进入了缓慢,但是持续稳定的死亡。

在1973年5月23日的时候,最后一只雄鼠死亡,25号宇宙的终焉来临了。临近灭绝的时候,事情也不想一些乐观人士所设想那样,会有一组小鼠会重新复兴25号宇宙。一切都太晚了,大家……都老了。在第1588天,最后一只小鼠诞生668天之后所做的调查中显示,还活着的小鼠们的平均年龄已经达到了776天,超过了绝经期200天。就算有小鼠出现了本应有的能力,小鼠们也已经过了繁殖的年龄了。那种在种族频临灭绝的时候,有一小支集团重新振兴整个物种的故事,果然也只是个美好的幻想。

这个宇宙没有经历过灾难浩劫,也没有经历过疾病的洗礼,不用担心饥饿,也不用担心住所。小鼠们都非常健康的活到了终老的年龄。若外界没有任何原因的话,那么就必须进入到社会当中去寻找问题。

问题实际上在第三阶段,人口增长缓慢起来的时候就已经初露端倪了。少数幸运的没有在出生时就被母亲抛弃的幼鼠们也早早的被赶出了巢穴。他们中绝大部分在还没有建立起任何亲情和感情就被迫加入了社会之中。而接受他们的社会也早已人满为患,在社会中不仅没有能他们的一席之地。任何和其他小鼠进行社交的企图也不断的被匆匆路过的小鼠们机械性地打断。在没有基础社交的情况下,更复杂的社交关系也就无从谈起。对于这些小鼠来讲,无论是爱情关系,母子关系,还是竞争关系,都是遥远而陌生的。在另外一个持续了300天的小型实验中,解刨表明148只雌性小鼠中仅有20%只小鼠有受孕痕迹(子宫中有胎盘疤痕)。而在正常情况下绝大部分雌性小鼠们应该已经孕育了超过五只小鼠。远超于实验的数值。

和深居高处的隐士雌鼠们相对应的,则是被我们称为“美丽鼠”的雄鼠们。他们拒绝打斗,也从来没有带着性意图接近过雌鼠。这些小鼠没有任何伤痕,也没有任何凌乱的地方,就好象完美的样品一样。他们的行为中仅有吃,睡,和打理自己,对除了自己身边以外的事情均显得漠不关心。在这个拥挤的社会中,这些小鼠们彻底丧失了一个年轻鼠该有的性格,而变成了对一切都冷漠,对一切不问不顾,只对自身喜好感兴趣的独居者们。在研究者看来,这些只剩下最基础生存需求的小鼠们,就如同灵魂死亡后所遗留的躯壳一样。

卡尔宏将这些行为称之为“行为沉沦”,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

第1阶段,老鼠幼崽在断奶前就被逐出了家门

第2阶段,年轻的老鼠们互相攻击,

第3阶段,年轻的老鼠的同性行为增加,对雌性失去兴趣

第4阶段,正常社会中的雄性无力保护他们领地内的雌性

第5阶段,雌性开始变得具有攻击性

第6阶段,年轻的老鼠们开始对攻击变得逆来顺受,不再抵抗,

第7阶段,雌性拒绝繁殖

第8阶段,雄性彻底退缩,绝不打架互不理睬

第9阶段,雄性独自进食,睡觉梳妆打扮,追求孤独。

第10阶段,雄性皮毛光滑没有伤疤,卡尔宏称他们为与末日一同到来的“美丽的人”

卡尔宏在1973年撰写这20多年的研究成果时,在论文中一开头用了大概1/5的篇幅来谈论启示录,并且用显眼的斜体字在论文中强调启示录的内容。卡尔宏的论文发表以后,同时惹毛了科学家和神学家。科学家认为卡尔红这种用启示录来背书科学论文的做法简直是科学界的奇耻大辱,从而将他20多年的研究成果排除在了主流科学界之外,神学家则认为,你用动物的行为来预言人类的结局,简直就是对上帝最大的侮辱,比达尔文还要可恶,人类不能与动物相提并论,就像人类不能与上帝相提并论一样。

1973年之后再也没有26号宇宙,老鼠乌托邦也成了一个被禁止的实验。这就是当的老鼠乌托邦实验,那年社会上还没有鲜肉娘炮,还没有女装大佬,还没有三和大神,形成废柴,似乎离我们也还很远,但是这一切,短短10多年而已

我们再看另外一个传说,时间回到1995年旧金山费尔蒙特大酒店,时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的布洛金斯基,在大会上提出了奶嘴乐计划,与会的500名人类精英一致通过了这个计划。这些人类基因包括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美国总统乔治布什,撒切尔夫人索罗斯,比尔盖茨等等领域的顶尖人士,这是一场决定人类命运的闭门会议,当时的精英担忧,即将到来的全球化和城市化中,人类将会不可避免地陷入2|8原则。20%的精英将掌握80%的资源,80%的人口将成为所谓的垃圾人口,这个现象其实并不会让精英们感到担忧,真正让他们担忧的是,如果这80%的人口意识到自己的窘境以后,是否会造反,从而摧毁掉精英们的乌托邦呢

会议讨论的三天,直到布热津斯基冷峻的说给那80%的人嘴里塞上奶嘴,再给他们大量的娱乐刺激,视频节目,电子游戏,无用商品,狗血八卦等等,总之就是用各种无意义的内容刺激他们的各种感官,让他们沉溺其中,不会思考成为被精英们幻想的家畜,用他们的热爱毁掉他们,给他们奶嘴加娱乐。布热津斯基的妙计从此被称作奶嘴乐,这场闭门会议被两个的德国记者记录在全球化陷阱这本书当中,这本书在1996年的时候就出版了,但是除了书中的单一记录以外,我们再也找不到任何证据能够证明这场会议曾经举行过,所以30年来费尔蒙特会议也只能作为阴谋论,在互联网上像幽灵一样的传播。

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能够观察到越来越多的奶嘴乐现象,而且这些奶嘴乐现象和老鼠乌托邦中的行为沉沦。有些类似,比如日本的低欲望社会,低生育率,这就叫新生代无法融入社会的情况,再比如现在媒体上出现的那些画着女装的鲜肉偶像们,就很像老鼠乌托邦中和末日一起出现的美丽的人。

其实25号宇宙中后半段出生的小鼠几乎都是”美丽鼠”。当他们的前辈小鼠们逐渐衰老的时候,25号宇宙也就逐渐的画上了终止符。在人口增长衰减期时,上一代的小鼠们已经过了生育的年龄,但新一代的小鼠们却根本就没有培育出生育的能力。

所以,没有争斗,没有战乱,没有疾病,没有灾难。25号宇宙就在一片平静和安详中,迎来了死亡。

1972年,在实验临近末期的时候,Calhoun教授的同事,Halsey Marsden博士从25号宇宙中借出了几只小鼠做了几个自己的实验。他将选中的,从25号宇宙中生长的“美丽鼠”们作为新的亚当和夏娃,放入了只属于他们的新“宇宙”中。然而就算进入了一个低人口的环境中,所有的”亚当“和”夏娃“们也丧失了任何重组社会,或者重新繁衍人口的能力。Marsden博士甚至将“美丽鼠”和在正常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雌鼠们搭配起来,但也没有任何效果。这些表面上十分高贵优雅的小鼠们,在心中却已丧失了任何的沟通的能力和欲望。他们的”灵魂”,死了。

留给人类的警示

三年时间,2000只老鼠的命运和他们的故事并不是一个绝对的预言。但是其中的警示性不容忽视。无论是人口密度过大导致的社交能力崩溃,还是因为责任职位的饱和导致社会构建的倒塌,都能从现实中看见端倪。而25号宇宙兴衰过程中的历史痕迹(雄鼠能力的衰退,雌鼠开始担当起雄鼠的地位,对后代的关心和培养的下降,新小鼠们社交能力的退化,“隐居士”和“美丽鼠”)都能在现实中看到他们的影子(男女平等,女权的崛起,丁克一族,朋友圈化,草食系男子)。而随着大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世界人口越来越倾向于集中在生活便利但身口密度高的城市中居住,间接的促进了人口密度的上升。

图中深色部分所居住的人口相当于美国总人口的一半。

最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切都发生在远低于25号宇宙所能承受的小鼠数量上限时。就算在小鼠数量最密集的时期,作为上限中最低的巢穴,也总有20%的巢穴无小鼠居住。人们可以通过设计和统计来得出一个地区可以承受人口数量的硬上限,但是什么时候人口算做过于密集,单纯的数字和统计是无法得出来的。

当然,对于小鼠们来讲,恋人关系,母子关系和领地关系已经是他们社会中最复杂的社交关系。对于有着更错综复杂的人类社会来说,没有人知道人类在人口过剩的社会中,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也许人们会想出一个对路,成功的生活下去,也许人们会踏上25号宇宙的道路,最终死于安乐之中。乌托邦,人类最终的梦想,一个完美的世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乌托邦,是一个让灵魂死亡的地方。

“起名为25号宇宙的原因是?因为之前还有24个宇宙吗?”

“对。”

“那他们的结局呢?”

“灭亡。”

By

我们生活在“后真相时代”

成熟媒体的商品不是内容,而是读者。就像游戏的免费玩家不是玩家,而是专门给付费玩家提供的一种商品。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媒体是企业,而任何企业的第一要务是生存和赚钱。关于任何企业的第一要务是赚钱这一点,几乎是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构成条件之一。否定这一点所否定的不只是媒体,甚至连整个市场经济也否定了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内。

另外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另外一种论调说「媒体变的没有良心了」。好像说的以前的媒体不是以赚钱为第一目的一样。是的,在过去的一些时代和现在的某些地区,媒体存在的意义是高于商业利益的,是统治工具。

现代媒体业的诞生基本发生在一次工业革命以后,也就是资本主义上升的阶段。所以可以理解为媒体从诞生之初就要么为商业利益服务,要么为政治利益服务。

媒体「自由」则为钱而鸣,「不自由」则为政而鸣。相比之下若非要分出谁更良心的话,那么更加符合目前市场经济的前者可能更所谓的「高尚」一些,但这是商德而非道德——与大多数人心目中的良心媒体相反,一个商品社会下有良心的媒体应当做到的恰恰是:拿钱办事或收钱闭嘴。

一个媒体如果他勇于向厂商收钱,还同时公正客观中立的去评判自己的客户,那并不是它有理想,而只是傻。与大多数人的认知相反,在公众领域不断强化媒体理想和媒体中立性原则的其实恰恰是依赖出卖影响力为生的老牌媒体,而真信了的一般是赚不到钱的新媒体。这个现象不止出现在国内,甚至可以说我国目前的媒体市场化其实受政策影响较大,相对来说在市场行为上还是比较中立的。

归根结底,包括《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这类媒体企业之所以能够成为媒体领域百年长青的金字招牌,第一个条件是能够活下去,第二个条件是还能让人相信他们,因为只有有人看,他们才能继续向上游售卖他们的影响力。

在一个充分竞争、规则齐全的市场里,媒体售卖自己的影响力是一件半公开的事情。媒体可以公开的收客户的钱压掉一篇记者写的稿子,记者也可以愤而离职拿着黑料跳到一家可以发这篇稿子的媒体,但那家媒体断然是受了被曝光公司竞争对手的照顾。

而读者也绝对不是媒体市场的消费者,正相反,读者是媒体出售的商品。

若如媒体理想主义者所说,优质内容才是媒体售出的东西,那么世界上应该只剩下类似《自然》《柳叶刀》这种在各领域专精的媒体才对。事实却显然不是这样的,而生产优质内容也显然不是放之所有媒体皆准的运作方式,而出卖读者才是。

不同类型的媒体对应不同的上游出售针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力,朋友圈里你不屑转发的《一定要知道的 9 个养生小秘诀》和你老板经常分享的《深度 – 创业企业高效管理的内在逻辑》。虽然在内容上有天地之别,但其背后的商业逻辑却并没有改变:让人们相信这个媒体,然后将这种信任卖给需要的厂商。

注意,我说媒体让人们相信他们,而并不意味着媒体一定要讲述真实。

肤浅的真相

2015年,BBC 报道了一则新闻说恐怖组织博科圣地在尼日利亚北部屠城,死亡者高达2000。2000这个数字乍一看上去十分可怕,但更令人感到可怕的是BBC究竟是如何打入恐怖分子统治区还能在不到一天之内就完成伤亡者统计的。什么?靠当地政府?哦,不好意思,当地政府公布的死亡人数是154人。

但我仍然要称之为一条有良心的新闻,你知道为什么嘛?

因为这次屠杀事件发生的时间点,刚好在法国《查理周刊》被恐怖袭击之后三天。你想一下,一家欧洲的媒体,放着离自己这么近的《查理周刊》事件追踪报道不做,硬生生的挤出一点人力和版面来关注一下远在尼日利亚的一次屠杀,怕大众不关心还硬生生的编了一个 2000 人的噱头出来,这是一种怎样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我从不认为因媒体立场而夸大或扭曲报道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因为大众读者物理视界和影响范围之外的事情,本身就是读者所不关心的。全球化的进程让全世界的每个点好像都联系在了一起,但其实对于那些距离遥远的点来说,无论其中一方发生了什么多么值得庆祝或值得哀悼的事情,都只不过是另一方谈资而已。

而事实上也是如此,新闻媒体的受众——我们一般指的大众,对真相的追求只停留在「真实感」上。在已经习惯了热门新闻总能反转的中国社交网络上,一个典型的讨论是这样的:

A:如果这事是真的,我觉得是 XXX 不对,毕竟 XXX 原本就不该做。

B:@A 凭什么 XXX 就不能这么做,难道你们 YYY 就高人一等嘛。

A:@B 我最看不惯你们这群 XXX,社会都是被你们带坏的。

……

这样的讨论其实特别好,真的,你把最前面那个「如果这事儿是真的」(事件的真实性条件)去掉,丝毫不影响之后两小时的骂战,这就是大多数人对真实性的需求了。

相比之下,真实发生的事件现场究竟如何,和基于完全还原真相的谁度谁错其实并不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现实世界像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媒体从这些素材库中挑选出最能吸引人共鸣和讨论的话题,促成舆论的生成。这既给大众舆论找到了良好的引子让每个人茶余饭后都不那么闲,又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别笑,这些讨论虽然大多数对网民自己终生没有卵用,但形成的讨论和思潮往往是深入人文、法律、社会与哲学各个领域的,而那些流于表面的「真相」工作,就交给「肤浅」的法院好了。

比起真实性,真实感更重要

有些自称喜欢真相的人听了这话,立刻就不开心了:你要是再这样写,我就取关你,我就不看你,我就抵制你。

对于大多数给大众免费看的媒体来说,遇到这样的读者好似遇上了微博上盗图的营销号:老子看你,是给你脸了。

但这逻辑还真是正确的,因为微博和微信的出现让媒体产生的门槛越来越低,媒体市场空前的从卖方市场转变成买方市场。所以比起真实性,如何在不真实的情况下让媒体报道产生真实感才是重要的。

在你能找到的任何一本正统的传媒学教材中都几乎都提到过新闻真实性与真实感的博弈,在过去真实性与真实感的博弈主要表现在时效性冲突上——如果采写记者要越详实的核查一件事的真相,那么他成稿的时间就越晚,而民众对新闻媒体的好恶中时效性是远远压倒一切其他因素的。在网络时代,时效性依然是一方面,吸睛度或者说你为什么能从好几万篇新闻中吸引到读者的眼球依靠的依然是真实性与真实感的博弈。

换句话说,真实与吸引力并不是前者第一后者第二,而是原本就允许被放在天平上进行权衡的对等事物。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最近刚刚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女士。大多数的中国人对这个俄罗斯女记者其实是陌生的,以至于诺贝尔奖项一经宣布很多人都在转这次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一个「记者」。

哦,但其实和屠呦呦获奖不意味着中医得奖一样,特兰娜得奖也不意味着记者得奖。因为,特兰娜女士最大的特色就是擅长在她的长篇纪实文学中运用合理的想象,而非源模原样的传递真实的情况。而之所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因为她纪实小说作者的身份。

哦,当然,这种基于现实的合理的想象和夸张在纪实文学中是被允许的写作手法。如果你看过一些纪实文学就会知道,这种想象大概是这样的:

摘自《夹边沟记事》——杨显惠

纪实文学工作者的大部分是采访一部分事实,然后根据采访中得到的信息去查一些资料然后还原成最初的场景。比如类似上面这段中黄茅草的描述,有可能并不来自被采访者而是来自黄茅草的其它资料。被采访者可能只是说:「当时,他和我说那种能用来挡风的黄茅草能吃。」但在了解了被采访者的口语习惯、方言和身世背景之后,纪实文学工作者是被允许「捏造」出这段「对话」的。

回到获奖的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女士身上,你们可以去看看俄罗斯对这位获奖记者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正如我们知道在莫言之前还有好几位不能提及名字的华人诺奖得主一般,我们也知道诺贝尔和平奖和文学奖,大多都是颁给立场而非事实的。

哦,那么为什么纪实文学可以如此,新闻就不可以呢?

真正的良心

但这样我们就能说因为这些作者和媒体人写的「不真实」,所以他们没有「良心」嘛?

不。

因为如果没有杨显惠中国就没人注意到那段黑暗的历史,如果没有特兰娜也就没有人关注切尔诺贝利当时的真相。放的更宽一点,如果没有卡勒德·胡赛尼完全虚构的畅销书《追风筝的人》,除了政客又有谁真的关心中东那摊子烂事儿给当地人带来的灾难呢?

摘自扬子江评论采访杨显惠

用更难听一点的话说:既然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经走遍天下,那么想在人心中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也只能撒一个反方向的慌。

而什么又是媒体人的良心?

凤凰和环球两家媒体的定位受众截然相反:前者在境内的印象是反华在境外的印象是大外宣,后者中文版是五毛外文版是美分;所以造成了一种“不论你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看凤凰都不爱国,看环球都是爱国”的神奇现象。

二者分别定位为与当地主流舆论相悖的声音和与当地主流舆论相符的声音,以立场为中心,将读者并不关注的事实改造成能够引起你注意的故事。

这样爱憎分明,有预设,有立场,坚信自己所做的是正确的,甚至不惜为立场而撒谎的媒体,难道不是最“忠诚”最“良心”的吗?错不在媒体,而在于天下读者一般黑。

By 评论shi

女人的“黑化”时代

有一天如果你醒过来,你想去做自己,那么现实条件都为你准备好了,只剩你一个内心的转变。 ——武志红   01 时机:权力大反转主创团:你在微博话题#她们变“坏”了#中写道:“我们正处在一个时代的拐点”,这个拐点是指什么呢?

武志红 :我想从一个大背景去谈谈这件事。   我们所熟悉的世界,很长一段时间是男权社会。   萨特的情人波伏娃写了一本书《第二性》提到:一直以来,人类社会都是男人第一性,女人第二性。圣经也说:女人是由男人的一根肋骨造出来的。   但男人第一性的来源是什么呢?   第一、男人体力强,有力量;   第二、过去男人组织性比女人更强。   这就导致我们有文字记载的5000年历史中,一直是男人的权力高于女性。   而现代文明社会带来了一场权力的大反转,我们不再是刀兵相见,体力也不再是最重要的。   尤其现在互联网、自媒体的发展,拼的是:   语言能力。   这方面女人一点都不比男人差,甚至更强。   而且因为过去女人被压得太厉害了,所以现在的崛起还有点复仇的味道。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女性们正在集体从白天鹅,变成黑天鹅,最后变成一只彩色的天鹅。  

主创团:除了这样的大背景,催化女性黑化的还有哪些更具体的条件吗?武志红:所谓“黑化”,我的理解是女性需要用比较负面的情绪去释放她自己,然后磕磕绊绊最终找到自己的过程。   放300年前,女性要谈黑化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现在社会完全不同了!   首先是你能独立挣钱,养活自己了——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再往前推200年,女人连工作的资格都没有,根本没有经济基础,去掌握自己的命运了。   其次,现在媒体舆论上女性的声音很多,掌控力也很强。   所以现在无论在力量上,还是经济上,大环境已经给了女人黑化的土壤。   或许你还受过去文化对你的洗脑,你以为自己要做个乖女孩。   但有一天如果你醒过来,你想去做自己,那么现实条件都为你准备好了——剩下的就是你内心的转变。  

02 人格黑化:伤害还是和解?主创团:为什么有的人黑化会变得很可怕,比如伤害别人;而有的人能够最后走向和解?人和人的“黑化”有人格上的区别吗?黄玉玲:这取决于她人格的破碎程度。   如果是一个破碎的人,她的人格不太稳定,可能摆荡幅度是非常大:她要么就很好,要么就很可怕。   从两个极端正十分到负十分,180度对撞。   本来这样的人格结构就很破碎,这样对撞带来的攻击性和破坏力都特别强,既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   武志红 :我举个例子,一个男人,有一个极其温柔贤惠的老婆,这个老公就觉得在她面前可以肆无忌惮。   后来他出轨了,以为跟老婆提离婚会非常容易。   结果当他提出离婚的时候,女人一言不发,把孩子叫过来,当着老公的面狂打自己的孩子。   她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没有中间过程。   丈夫没发现妻子温柔贤惠的形象是虚假的,是她的一个面具而已,她压抑自己为的是获得一个回报。   这个回报就是:我的家庭是稳定的。   当男人提离婚的时候,对女人来说,婚姻没了,她内在的那个自我也就破碎了。   黄玉玲:是的,这时候,这个破碎的人,她需要一个外在的粘合剂来粘合她的碎片。   我来讲另一个故事:一对情侣,女人很能干,也很付出;而男人完全相反:不怎么担责,并且很自我。   这两人结合,彼此双方都有欣赏对方的地方。   结果他们结婚生子之后,这个男人还是很自我,女人很失望,对他就各种吼,还找各种理由来刺激对方。   后来这个女人就发现,这个男的有一点不同:吵完架之后,第二天还是一如既往地早起做早餐,该照顾她的事情一件都不落下。   其实,她是在考验他们关系的柔韧度。   而身边这个男人无论她怎么发怒,都没有离开她,其实就是给了她的自我一个粘合,允许她真自我的表达。   这就像咨询室里,咨询师会鼓励来访者多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有的来访者人格摆荡很厉害,一会把人夸上天,过一会又可以把人踩在地上,这时咨询师要稳稳在那儿。   不管来访者说什么,咨访关系都不容易断掉,这样便有机会去粘合这些破碎的人格碎片。

通常来说,破碎程度越高,修复需要的时间越长;稳定程度越高,时间越少,修复可能性就更大。   有的人可能一生都在修复。   而有些人会更快一些——外部的契机、个人的成长,她遇到的人和事都会促进她修复,并且是不断地变化的。   03 你的一辈子都是你的容器主创团:如果一个破碎的女性她没有这个粘合剂呢,就无法活出自我了吗?

武志红:一个有创伤的女性,要活出她自己,一段很强包容性的关系的确非常重要。   这段关系对女性来说,就是「容器」的作用。   但是,现在的容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过去,女性如果被休了,就没人敢娶,对女人来说,这是对她存在的扼杀。   但现代这个社会很包容,男性可以经历多次关系,女性也可以。   当然,前提是不要去过度的破坏关系,因为这会伤到你自己。   很多时候,女人不断地找男人,她是在找容器。   当然可能到最后,发现闺蜜更为重要,情感比男性细腻很多,那这也是她的容器。   黄玉玲:男性也是如此,在关系中找容器。   只不过,女性倾向于认同自己是脆弱的,而男性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强大的。   但男女一进入亲密关系,一切都是相互的。   容器有很多,比方说做咨询、做一个艺术创作、去旅行……都可以帮到你疗愈自己。   有个女孩,有段时间她很抑郁,偶然安排了去旅行,她爬到一个很高的山时,周围空无一人,没有声音。   望着远方,那一刻她感觉自己跟天地有了连接,突然就哭了。   在那一刻,她找到了一个很深的共鸣,似乎也找到了人生的某种意义。   对于她来说,天地也是她的容器,她能从中汲取力量。   容器不是你非要亲密关系去容纳你,而是将你的生命里展开,去跟人建立连接,去跟这个世界建立连接,然后你从中找到力量——万事万物,都是你的容器。   我们强调的所谓的“扎根”,不只是可以向下,还可以将你的触角伸向四周。   武志红:当我们自己开始感觉——我可以按照我的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也许就不再需要刻意地用黑化的方式去做自己。   关系是容器,时间和空间也是容器,你的一辈子都是你的容器。   所以啊,慢慢来,不要轻易放弃希望。  

04 黑化要趁早主创团:为什么有些女性经济独立,也能照顾自己了,但还是无法黑化呢?比如类似樊胜美这样的女性。

武志红:女性无法完全地活出她自己,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无法跟原生家庭,尤其是妈妈做切割。   我的一个多年的好友,很可爱的女性,但她始终谈不了恋爱。   有一天她做了一个梦境——梦到她挑着担,走在广州的市中心,但四周都是钢筋水泥,空无一人。   我就随口问她,你联想一下那个担子里有什么?   她说:一个是我爸,一个是我妈。   她始终把爸妈背在身上,分化不成功,所以男性不敢靠近她,恋爱也就不成。   分离的两个步骤是,你要问问自己:   第一,你和妈妈分离完成了吗?   第二,你和爸爸、或者原生家庭分离了吗?   黄玉玲:通常分离之所以很难,难在我们脑袋里的幻想——   我们担心一分离,父母就活不下去;二是害怕父母会因此跟我们断绝关系。   但现实是什么呢?   有一个真实事件是这样的,一个女孩跟妈妈吵架之后,她一个人去流浪,在她的想象里面,她把妈妈打败了,同时她也感觉到很罪恶。   几个月后她身上没几个钱了,这时候妈妈也想她,就问:宝贝你是不是没钱了?要不……我给你打点钱?   她那一瞬间发现,她这么走了几个月,   第一、妈妈还是活得好好的;   第二、妈妈还在关心她,完全没有她想象的那么脆弱。   后来她回家之后,跟妈妈两人的关系像是重新洗牌了一样:   妈妈知道女儿的界限在那儿,女儿也知道其实分开也没那么可怕。   所以当我们说“黑化”的过程时,不得不承认:这需要时间。   在这个时间里面你去观察人性。   最后会发现有的关系,能够回来;但也有的关系是回不来的,关系会死掉,或者会有偏激的反应。   例如少有的父母,因为孩子不孝顺,在一气之下,就喝农药死了,一个尸体横躺在那,让这个孩子万劫不复。   这很可怕,对吗?   如果要黑化的话,建议在更年轻的时候反抗,那时候父母还很刚强,等到你毕业工作了,你跟父母的关系会慢慢地有了和解和平衡,你也可以为你的人生做主。   而那些一直都没怎么反抗的,等到30多岁再反抗的,那简直就是剧烈的、颠覆的、可怕的。   到了一定程度她可能会不惜毁掉一切,只为做一次自我。   所以,黑化要趁早!   武志红:是的。对你个人而言如此,对父母更是。   因为,父母越老越依赖。   年轻的时候,狠心一点挺好。   你的父母在四五十岁的时候,你这么锋利,他们还很结实,怕什么。   很多他们对你的绑架性需求,都是一些心理需求。没了这些他们就活不下去了吗?   可能未必。   如果你趁早离开他们,他们还有能力去想办法,让自己生活得更OK。   我认识很多年的朋友,在他们父母还是五六十岁的时候就提醒过他们,必须要跟父母分离,他们没有做。   但那等到父母80多岁了,已经习惯大家生活在一起、相互干涉了……这时一想要分离,就是死去活来的,根本已经行不通。   所以孩子小的时候多坏一坏,是他们在小时候就懂得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空间,应该要鼓励。   对于中年人来说,也不迟。   现在流行的一种状态叫:中年叛逆,如果有能力、有契机,也是很棒的人生历练。   05 黑化避坑指南主创团:对准备“黑化”的女性有哪些提醒?

武志红:① 经过深刻反思后,再结婚。   不要急着结婚,我们至少要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你要去思考清楚这一点,因为一旦结婚,结婚很早,无论对于男性女性,都没有经过深刻的反思。   结婚后,过去那些重男轻女的思想,都还是会在这个家庭里浓烈地存在着。   这就意味着,你们一下子带上了巨大的枷锁,这部分尤其对需要经历生育脆弱期的女性来说,是不利的。   过去总在谈爱情对一个女人来说有多重要,其实都在强调:女性是不应该独立存在的。   这是因为过去女性必须要依靠一个好男人。   而现在,爱情是两个独立灵魂之间的部分,婚姻是更加平等、有共识的结合,我们可以经过反思,创造出更多新的可能。   ② 接受人性的残酷面。   一旦你想要活得自己的主体性,就要做好去面对“人性残酷一面”的心理准备,这是外在世界有的、人的内心都会有的「阴暗面」——   例如一个男人,他会突然羞辱你,不会好好对你。   假设你遇到这样一个人,你该如何从这段关系里面成长起来?   你面对它时,说:OK,这个世界的确会有这样的人。   那么,你接受了这个世界的残酷面。   如果在这样一个环境,你能够活下来,你能活得漂亮,那么它不会摧毁你,只会使你的力量增强。   到那时你拥有反击的能力来保护自己,但你可以选择对谁反击。  

06 女人活得爽,下一代才会更强主创团:都说女权实质上是平权,它不仅解放女性,也在解放男性,我们今天所谈的女性黑化,对整个社会的意义是什么呢?武志红:重男轻女的文化下,男性把自己放在女性之上,这时女性作为妈妈,就会把自己的孩子压下去,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时下一代就越来越弱。   过去我们总觉得自己弱,好像被什么东西锁住,其实可能跟那个虚弱的妈妈关系很大。

但如果女人变强,可能会男人构成挑战,他们择偶会变得麻烦,但同时也对男人有了更高的要求,男人也会随之变强。   而妈妈变强,对孩子的容纳度会变大,孩子可以更强;并且妈妈强,孩子跟妈妈的分离会简单得多,孩子的主体性发展也有了空间。   所以总体上来说:

女人活得爽,下一代会更强;一代代是一个不断变强的过程。

By 武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