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奶茶店还能赚钱吗

奶茶行业的“内卷”越来越激烈。

喜茶拥趸们发现喜茶多款茶类饮品价格进行了下调,其中突出体现在纯茶系列,比如“芝芝金凤茶王”从此前的22元下降到了18元,最便宜的“纯绿妍茶后”则直接降到了9元。

茶颜悦色则上调了部分奶茶产品价格。但无论是下降还是上调,都是奶茶市场竞争过剧、疯狂“内卷”现状的映射。茶颜悦色表示,价格上调主要源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而业内人士则推测,喜茶下调价格有下探中低端市场之意。

无论是哪种原因,都可以看出,奶茶行业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光鲜”。在2021年底,闲鱼发布了“年度十大创业雷区”榜单,其中“开奶茶店”赫然名列榜首。只是明知开奶茶店是个坑,还是不乏有人往里跳。

“我是2020年10月打算开奶茶店的。”在广东某三线城市开过一家奶茶店的大华告诉燃财经,“当时我退伍,拿到了一笔十几万元的一次性退役金,回到家乡,开始思考下一步的人生计划。”

“我没什么从业的手艺,所以创业是最好的选择。而在创业之中,餐饮店又是创业的首选,因为门槛低、毛利高。奶茶店属于餐饮行业,投入低、成本低,而且我女朋友和身边的朋友都喜欢喝,让我觉得这个市场不错。”大华说道。

于是大华开始了解行情,打算加盟一个品牌。“市面上有名的开放加盟的奶茶店,我基本上都递交过申请书。最后谈下了广东这边一个门店数量比较多的品牌。”花了大半年时间签约、装修、培训,大华的奶茶店终于开张了。

“前期投入大概30万元,包括设备、装修、品牌使用、培训费等等。”在开店前期,大华也感受到了火爆的氛围,“开店第一个月忙得连外卖都顾不上开。”但火爆的场景就像是昙花一现,大华的奶茶店很快就门庭冷落了下来,“一个月新鲜期后,人流减少,我们就上线了外卖渠道。”

但外卖也没拯救大华的奶茶生意,“外卖平台20%一单的提成,以及付费在平台做的广告投放和营销活动进一步压缩了奶茶店的盈利空间。”开业仅半年,2021年11月,大华就转让了店铺。最后合计,开业期间每日营收几乎只够勉强维持门店运营成本,前期投入的30万元“打了水漂”。

令大华哭笑不得的是“接手我那个门面的人也要用来开奶茶店。”大华说道,“有点小钱想要投资做生意的,十个有九个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开奶茶店。”但奶茶店并不好做,“我在的这条商业街大大小小遍布了近十家奶茶店,半年时间内除了我的奶茶店还倒了两三家。”

奶茶是一个看似火爆的行业。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超37.8万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茶饮料、奶茶、食品饮料”,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新式茶饮相关企业。而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统计,我国新式茶饮门店数量已经突破50万家。

50万家门店是个什么概念?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度数据显示,我国共有293个地级市数,平均下来,每个地级市就有1700余家新式茶饮门店。

但赚钱也的确是奶茶行业的一大难题。除盈利艰难被迫关店的大华他们之外,奈雪的茶、茶颜悦色等茶饮巨头也深陷亏损的漩涡。2021年12月,茶颜悦色创始人吕良在工作群内与员工争吵时透露,“公司疫情期间,一个月亏2000多万元。”

二级市场似乎也对奶茶这门生意不买单。顶着“新式茶饮第一股”登陆港交所的奈雪的茶(002150.HK),无奈身陷“上市即巅峰”泥潭,上市首日就遭破发后股价更是一路下跌,2022年1月7日收盘价报6.92港元/股,股价较开盘价18.86港元/股已跌去大半,总市值只剩118.69亿港元。

奈雪的茶招股书也显示,奈雪的茶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净亏损分别为6970万元、3970万元、2750万元。

为了盈利,奈雪的茶、茶颜悦色、喜茶们正在使出浑身解数。加速“上新”成为吸引消费者的一大利器,奈雪的茶在招股书中提到,平均每周会推出一款新品;而喜茶在其《2020年度报告》中显示喜茶2020年平均1.2周就出一个新品。

巨头们的触角也不断向外延伸,比如喜茶就投资了有咖啡品牌Seesaw,预调酒品牌WAT、野生植物品牌YePlant等一系列与“喝”相关的品牌。

奶茶的激烈竞争和“内卷”并没有影响外界蜂拥前来。即使盈利成难题,也有不少其他企业正在“跨界”奶茶,比如“高铁奶茶”,以及娃哈哈、王老吉、中国邮政等。

大华也表示,虽然他已经闭店,但假以时日可能还会选择重新投资开店,前提是会再慎重考虑,“三线城市还是存在巨大发展潜力的,只不过现在一时布局的品牌多,但消费者还没养成一二线城市消费者的奶茶消费习惯。”

奶茶在大众和资本的拥趸下,在激烈的竞争和“内卷”下,将走向何方,仍是一个待回答的难题。

不赚钱的奶茶生意

奶茶曾经和“暴利”联系在一起。

某餐饮网的一篇文章表示,大部分店家都会将一杯奶茶的成本控制在1-2元之间,但一杯奶茶的售价都会在5元以上,地段和装修好一点的奶茶店,甚至可以卖到10元一杯的价格。现在可能出现一些比较健康的饮品奶茶,会添加水果、牛奶等成分,成本控制在2-4元之间,但是售价更高,在10元以上。

以成本2元,售价10元计算,利润率高达400%。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仅列出了一杯奶茶的原料和售价,未纳入店铺租金、设备、人员等支出费用。多数观点还是认为,奶茶行业的利润大概在6-7成。

但奶茶赚钱似乎只是“空中楼阁”。

知乎网友“梦见梦不见的梦”感叹道,“你说他赚钱他也赚钱,说不赚钱也不赚钱。奶茶店一般都是开在闹市区,房租动不动一年就是10多万元左右,再加上日常的水费、电费、人工,加上其他的。本来都打算开一个,乱七八糟的算下来,不赚什么钱,基本上都是给房东打工,所以暂时打消了开店的念头。”

除了高企的店铺租金等成本,更大的问题来源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整个商业街不算上我自己就有七八家奶茶店,知名的不知名的品牌都有,还不乏容易混淆视听的山寨品牌。”大华表示,“我开店的位置虽然属于商业区,但人流量并没有想象中大,而且竞争也很激烈。消费者也不会说必须得指定在某一家进行消费,各家门店的品类都高度相似,不搞促销甚至连门店运营都成问题。”

“日常没有促销活动时,流水不到500元。虽然毛利确实不错,能接近70%,但且不论前期投入的30万元,仅是日常经营开销都很勉强。”大华直言。

陈炯踩到的坑更深。“被割韭菜了,饮品口感和去公司考察时候有天壤之别,加盟后强制从公司进货的物料也是一个大坑,淘宝就有同款,但差价就有十几倍。品牌没有知名度,口感不好回头客少,干一天亏一天,索性转让,还能止点损。”加盟了某“快招品牌”,但开店不到两个月就挂上“旺铺转租”、损失20万元的陈炯表示。

创业者尚且如此,业内头部品牌的日子也不好过。先是屡屡被曝光的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广受关注,店铺整改的同时也在一次次折损消费者的信赖度。

与此同时,茶颜悦色也在一年里体会到了“内忧外患”。茶颜悦色先是在2021年11月宣布临时关闭近20%门店,并且是2021年第三次集中临时闭店。疫情还未过去,2021年年底,茶颜悦色又因一场近万人大群高层领导与基层员工间的“口水战”,引爆各大社交平台。期间创始人吕良也透露出,公司在疫情期间每月亏2000多万元。

而曾被消费者与喜茶和奈雪的茶齐名称为“高端新式茶饮三巨头”的乐乐茶,近年来的发展也明显掉队。2021年7月,在喜茶回应停止收购乐乐茶的次日,晚点LatePost发文称,获悉乐乐茶正在寻找下一轮融资。但过去数月,乐乐茶最近一次融资还停留在2020年7月。

2021年登陆港交所赚尽风头的奈雪的茶,在《2021年第三季度运营情况及盈利预警》以及补充公告中均提及2021年全年收入同比增幅将低于预期。

多家券商对于奈雪的茶的评级也随着时间有所改变。尽管2021年6月上市首日开盘破发,但国泰君安、中信建投等多家券商依旧给予奈雪的茶“增持”评级。2021年7月国信证券研报预估奈雪的茶2023年中线潜在合理估值19.5-36.2港元,同样给予了“增持”评级。不过,到了2021年10月,中金发表研报首次给予了奈雪的茶“中性”评级,目标价为12.48港元。

扎堆打起“奶茶”主意

在过去几年,“门槛低、毛利高、回报快”,新式茶饮凭借着这些的特性,成了各行各业企业跨界物色的宠儿。

在餐饮店菜单上发现“奶茶”的身影,已经不再是件新鲜事,奶茶已然悄无声息融入人们的生活中,除了在菜单上占据一席之地外,餐饮品牌也是争先恐后尝试“餐+饮”模式,推出属于自己的新式茶饮品牌。

在一群餐饮品牌中,以火锅品牌尤甚。呷哺呷哺的“茶米茶”、小龙坎的“龙小茶”、渡娘火锅的“度娘的茶”,火锅界一哥海底捞也在继个别门店上线“9.9自助DIY奶茶”后,开了一家“海底捞奶茶铺”。

餐饮业除了火锅店卖奶茶外,中式快餐品牌乡村基也于2021年年初开了第一家新式茶饮店“乡村基手摇茶”。再往前数年,真功夫的母公司功夫集团就在2015年孵化了自己的新式茶饮品牌“猫熊煮茶”。

加入奶茶大军的绝非只有餐饮企业。

2021年11月,一则“高铁奶茶已上线”消息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这款由广州动车组餐饮有限公司推出的“那个女孩”高铁奶茶一时引发热议。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广州动车组餐饮有限公司由广州铁路站车服务有限公司和易食纵横有限公司分别持股50%,易食纵横有限公司背后的母公司则为A股上市公司凯撒旅业。

此外,同为A股上市公司的华北制药也于2021年推出了茶饮品牌“甄饮子”,首家旗舰店还于2021年8月亮相河北石家庄,并在2021年末传出招商资料正在制作,招商活动即将开始的消息。与此同时市面上开奶茶店的,还有娃哈哈、王老吉、中国邮政等主体。

各行各业的企业紧盯奶茶,无论是企业性质还是行业跨度,都相当之大。纷纷入局的背后,自然是因为有利可图。

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和红餐网联合出版的《中国餐饮品类和品牌发展报告2021》数据显示,2020年现制茶饮市场规模1136 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4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4.5%。从这样的市场规模预期看,我国的茶饮市场还处于发展中期,在上升通道之中,且远未及触碰天花板。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千亿市场必然少不了前赴后继的参与者,尽管新式茶饮赛道竞争十分激烈,但不可否认这也是个充满想象力的赛道。品牌希望从中分到一杯羹的同时,也企图借助自己主品牌的影响力赚取加盟商的费用。

“新式茶饮行业目前的经营模式有两种,分别是直营和加盟模式。跨界做茶饮的品牌基本都选择的加盟模式,主要是利用自己的品牌影响力拉拢加盟商,赚取加盟费以及管理费。”过去从事奶茶加盟代理的工作人员肖煌告诉燃财经,虽然企业孵化的茶饮品牌在招商时都会与大公司挂钩,但实际情况是茶饮品牌大多都是授权合作企业进行运营。“更有甚者希望能够成为下一个蜜雪冰城,通过自建的大规模生产基地和原料工厂,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增加自身的利润空间。”

“性质和明星代言火锅店差不了多少,利用的就是品牌多年在大众心目中积累的知名度和口碑。”肖煌同时也表示,企业跨界开奶茶店也有出于公司发展的考虑.

“虽然娃哈哈奶茶这个项目不是娃哈哈直接运营,但是娃哈哈持有该公司股票25%。2020年娃哈哈奶茶首家直营店在广州开业时,宗庆后还为此站台。凭借娃哈哈这个名声,一开始找上门的加盟商也有不少,但最近一年时间基本无人问津,毕竟茶饮品牌不断冒出,加盟商也更希望与自带流量的网红品牌合作。”

肖煌也直言,虽然奶茶品牌多的是,但从他合作过的加盟商发展情况来看,十个有八九个还没实现盈利,他自己也在2021年10月从公司离职。“夏季原本是我们销售的旺季,但2021年夏季交易量与2020年相比差太多了。加盟商的日子也不好过,我对接过的客户,最快一个是不到3个月就关店了。”

流血内卷赌未来

跨界卖奶茶成潮流的背景,无不出于想抢占市场份额。《中国餐饮品类和品牌发展报告2021》也显示,2020年茶饮品牌门店总数在100家以下的占比高达81.9%,可见业内还是未能形成一家垄断之势,还存在着潜在机会。

2021年,新式茶饮的发展又超前迈了一大步。在这一年里,“新式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成功冲刺港交所;因魔性歌曲成功出圈的“五环外选手”蜜雪冰城一年里也是喜讯不停,2021年9月30日,河南证监局官网披露蜜雪冰城辅导备案公示,意味着蜜雪冰城将在A股上市。

身处一级市场的喜茶也不遑多让,在2021年7月完成价值5亿美元的D轮融资,该轮融资后,喜茶估值高达600亿元人民币。据红餐品牌研究院统计数据,截止2021年11月25日,2021年新式茶饮行业共发生融资32起,披露总金额超140亿元,融资事件数量和所披露金额都已经高过2020年全年,达到近10年来的顶峰。

新式茶饮经过几年的野蛮发展,也已进入到了断刃相接的时代,数以万计的奶茶店逐渐呈现出高中低端三个层次的品牌。为了攻占市场和打破同质化的束缚,各大茶饮品牌一边研发新品一边攻城掠地不断开店,其速度也是越来越快。

据久谦中台数据显示,2018-2020年,乐乐茶三年中推出了600款新品(包含周边产品),喜茶、奈雪三年来分别上新300款、200款。奈雪的茶在招股书中提到,平均每周会推出一款新品;而喜茶在其《2020年度报告》中显示喜茶2020年平均1.2周就出一个新品。正如奈雪的茶在近期公示中表示:“本集团加大了冬季热饮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以期提升冬季本集团销售表现。”

创新可以在众多同质化严重的品牌中脱颖而出,而更多的门店数量意味着更多的覆盖人群。娃哈哈集团负责人就在娃哈哈奶茶开业不久表示,要在未来10年开设1万家娃哈哈奶茶店。

掉队的乐乐茶显然也想卷土重来。2021年12月初,乐乐茶公众号发文称“五周年逆卷而上”,表示“致力于2022年全国门店数超300家”。成立于1997年的蜜雪冰城,经过20余年的发展,在2020年6月全国门店数量才超过一万家,但仅用一年多时间,蜜雪冰城门店数从1万突破到了2万家。

另一边,虽然奈雪的茶2021年收入增幅不若往期,但开店计划可一点也没耽误,甚至2021年全年新开门店数量还超过先前计划,预计全年新增奈雪的茶茶饮店数量增加约50家,全年新开约350家茶饮店。

据奈雪的茶往期公开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12月31日,奈雪的茶在中国大陆拥有茶饮店489间,意味着2021年一年新开门店数量是过去5年时间总门店数的70%。

喜茶门店数量一年来也新增上百家门店,门店数已经突破800家。而相对于其他品牌,喜茶在下场做VC这条路上是越走越远。

在喜茶的投资项目库中,有咖啡品牌Seesaw、预调酒品牌WAT、野生植物品牌YePlant等一系列与“喝”相关的品牌。其中在2021年11月因一杯橄榄枝卖1000元高价而引发热议的野萃山,也获得了喜茶的投资。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喜茶在2021年11月11日投资入股该公司,并以60%持股比例成为野萃山的第一大股东。

对于投资,喜茶相关负责人表示:“投资只是为了促进喜茶与其他品牌的完美糅合,加快研发步伐,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新式饮品而已。”

其言不假,对于茶饮品牌来说。在投资中合作的意义应排在前列。像奈雪的茶和沪上阿姨入股供的田野股份,主营业务是热带果蔬加工,据田野股份公布数据显示,奈雪的茶、茶百道和沪上阿姨这三家奶茶品牌是其2021年上半年的前三大客户。不排除未来奈雪的茶和沪上阿姨将加强与田野股份的合作,以减少成本。

开门店、研发新品、做投资……这届奶茶玩家都在不断突破自身界线,开启舒适圈外的尝试,然而自身发展却有待时间去进行检验。

By 镜观台

OpenAI的宫斗内幕

OpenAI动乱终极原因,疑似被揭秘!外媒纽约客长文曝出动乱始末,起因疑似是Altman和女董事Helen Toner起了龃龉,Altman希望踢掉Helen,但不幸被Helen先发制人。

果然,时值ChatGPT一周年之际,OpenAI的大戏,还没完。前几天Greg、Altman、Mira放出了三人合影,却不见Ilya。许多人猜测,Ilya是不是要彻底离开OpenAI了?

就在刚刚,Greg火速po出了和Ilya的合影,po出一颗心,Ilya也转发了合影,同样以心回应。

与此同时,Altman也发文,为曾经被怀疑是OpenAI动乱「一号内鬼」的Adam D’Angelo做出澄清,表示他在竭尽全力地避免冲突。

我发现,有人对Adam在OpenAI董事会任职期间经营Quora和Poe的潜在利益冲突有疑问。我想声明,Adam一直非常清楚我和董事会的潜在冲突,并且在竭尽所能对之斡旋,避免冲突(在适当的时候回避,甚至在必要时请辞)。Quora是OpenAI的大客户,在董事会中拥有客户代表,对我们是有益的。OpenAI如果像我们希望的那样成功,就会触及经济中的许多领域,和世界上许多实体建立复杂的关系,这都会导致各种潜在利益冲突。我们的处理方式就是完全披露,把决定权留给董事会。

同时,《经济学人》发表于11月的一篇文章也翻出,里面提到了这样的细节——曾经,OpenAI的投资者回报率以100倍为上限,但他们改变了规则,因此从2025年开始,上限大约每4年翻一番,也就是说,利润上限会呈指数级上升。

文章地址:https://www.economist.com/business/2023/11/21/inside-openais-weird-governance-structure网友们纷纷流下羡慕的泪水,表示自己现在去投资还来得及吗?而马斯克则在留言区讽刺道:大家别忘了,OpenAI可是个非盈利机构。

《纽约客》长文爆料

同一时间,外媒纽约客发表了一篇长文,爆料此次OpenAI内乱的始末,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还是第一次公之于众。

董事会内乱,纳德拉被瞒

事情发生在感恩节前的周五上午11点半左右,纳德拉正在开会,忽然传来晴天霹雳般的消息——在20分钟后,OpenAI董事会将宣布解雇Altman的消息。纳德拉此时不知道,Altman和OpenAI董事会之间的关系已经很僵了。某些董事会成员认为,Altman很擅长操控他人,这种特质在科技CEO中常见,但对于学术界或非营利组织背景的董事会成员来说,却很不受用。后来,这场为期五天的动乱,被部分微软员工称为「Turkey-Shoot Clusterfuck」(压倒性的大规模混乱)。

彼时,纳德拉已经和Altman密切合作了四年,对他越来越信任。大爆款ChatGPT塞进Office Copilots后,微软的核心生产力程序Word、Outlook、PPT都已改头换面。多年来,微软并非站在科技行业的最前沿,但它与OpenAI的联盟,让这家巨头一举超越谷歌和亚马逊等对手。Copilot的发布,是微软的高光时刻。ChatGPT的日活数有1400万,而Microsoft有十亿,前途一片大好。纳德拉刚刚从震惊中恢复过来,就给另一董事会成员Adam D’Angelo打电话询问情况。D’Angelo表示,Altman在与董事会的沟通中,并不是始终坦诚。他不愿透露更多,似乎董事会故意隐瞒纳德拉,不希望他知道Altman被辞的真正原因,因为不希望纳德拉提前警告Altman。

消息传开,整个科技行业震动

纳德拉很沮丧地挂了电话。微软拥有OpenAI营利性部门近一半的股份,董事会做这种决定前,理应征求他的意见。而且他知道,这次解雇会引发OpenAI的内乱,甚至引发整个科技行业的内战。纳德拉和微软CTO Kevin Scott以及其他微软高管视频通话,大家都在猜测,解雇理由或许是因为发布AI产品太过迅速引起的安全顾虑。Scott理解这种担忧,因此微软和OpenAI决定缓慢但持续地发布AI产品,同时招募大量未经训练的用户,观察他们如何与AI技术交互。在Scott看来,管理AI风险的最佳办法,就是对尽可能多的人透明,让AI技术逐渐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而文字处理AI,就是一个最好的方式。

对于Altman的下台,微软的A计划是通过支持Murati来稳定局势,然后看看董事会是否会改变决定,或者解释自己鲁莽举动的原因。如果董事会拒绝,微软就会启动B计划——利用公司的巨大影响力(承诺的数十亿美元投资还未移交),帮Altman重登CEO之位,并且更换掉董事会成员。而C计划,就是聘请Altman和他最得力的同事们,在微软内部重建一个OpenAI。这就意味着,微软可以将任何新技术出售给用户,这将是一笔巨大的意外之财。视频通话中的高管们认为,这三个计划都很不错。这一战略背后的信念是,微软已经找到了负责任地开发AI的方法、保障措施和框架。无论Altman发生什么,微软「将AI带给大众」的蓝图都不会改变。

Helen Toner是内鬼,还是Altman遭反噬?

就在今年秋天,Sam Altman曾与CSET负责人Helen Toner针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原因是Toner参与撰写了一篇批评OpenAI「煽风点火炒作人工智能」的论文。

虽然Toner为自己辩解过(后来她还向董事会道歉,因为没有预见到论文可能产生的影响),但Altman依然开始单独联系其他董事会成员,探讨替换她的可能性。有趣的是,当这些董事会成员交换彼此的谈话内容时发现,Altman竟然把有些人的想法「曲解」成支持撤换Toner。据知情人士透露:「Altman通过『谎言』让他们互相猜疑的做法,已经持续很多年了。」不过,也有人表示:「Altman实际上并没有操纵董事会,但他也承认,自己在试图撤换一名董事会成员时,手段有些生硬。据《纽约客》爆料,Sam Altman在企业的内部斗争中非常老练。这在OpenAI早期的时候帮助巨大。例如,他在2018年时阻止了Elon Musk尝试接管组织的计划。

与此同时,Altman也很擅长控制信息和操纵观念,不论是公开还是秘密地进行。同样,这种能力也帮助他吸引到了相当丰厚的风险投资。然而,对此十分不满的董事会成员们认为,OpenAI的使命要求他们对AI的危险保持高度警觉,但在Altman的领导下,他们无法有效地执行这一使命:「我们的使命是多方面的,不仅要确保AI惠及全人类,还要有能力让CEO对此负责。」当然,Altman有着不同的看法。知情人士称,Altman和董事会之间进行的是「非常正常且积极的辩论」。但与此同时,Altman也认为一些董事会成员不懂商业规则,并且对自己的职责感到不安。面对Altman令人敬畏的战术技巧,四名董事会成员Helen Toner、D’Angelo、Ilya Sutskever和Tasha McCauley最后在研究如何撤换他时,不得不非常谨慎——必须确保能打Altman一个措手不及。「很明显,一旦Sam知道这一计划,他会想尽一切办法来破坏董事会的行动。」

我们并不清楚董事会成员们,究竟是更害怕具有自主意识的计算机,还是更担忧Altman可能的擅作主张。但不管怎样,他们最终还是选择先发制人,并且天真地认为微软会支持他们的「政变」。两天后,Altman被解雇了。

微软:整件事都愚蠢得难以置信

纳德拉得知政变后,微软开始执行A计划。微软发表了一份声明,强调微软仍将效力于Mira及其团队。与此同时,纳德拉与Murati保持联系,但没有得到太多情报。在解雇Altman的前一晚,董事会让Murati保持沉默。他们以为,她和OpenAI的员工们不会与董事会抗争。他们错了。

Murati和员工们强烈表达了不满,提出了尖锐的问题。随着Altman下台成为全球瞩目的新闻,董事会开始不知所措。而在微软内部看来,整件事情都愚蠢得令人难以置信。一位高管吐槽说:「除非董事会的目标是摧毁整个公司,否则他们每次做决定时,似乎都会莫名其妙做出最糟糕的选择。」A计划失败后,微软转向了B计划。有了微软的声援,Murati和员工们开始敦促董事会成员辞职。

有些成员同意离开,甚至对Alman的回归持开放态度,只要他不做CEO,也没有董事会席位。到感恩节前的那个周日,每个人都筋疲力尽了。OpenAI的办公室和Altman的住所,在被大批记者监视着。董事会找到Murati,告诉她,他们正在秘密招聘一位新CEO,并且成功找到人选。

这是最后一根稻草。C计划启动:周日晚上,纳德拉邀请Altman和Brockman加入微软的新AI实验室,承诺尽可能多的资源。Murati和员工们向董事会发出公开信:「我们无法为缺乏能力和判断力、不关心员工使命的人工作,无法再合作。」几乎所有OpenAI员工签署了这封信,宣布加入微软子公司,除非现任董事会成员辞职,并恢复Almtan和Brockman的职位。

终于,在感恩节前两天,OpenAI宣布Altman重返CEO之位,除 D’Angelo之外的所有董事会成员都将辞职。

OpenAI宫斗,微软成最大赢家

尽管C计划看起来很诱人,但微软高管综合评估后得出结论:目前的情况是最好的结果。将OpenAI员工转移到微软,可能会导致成本高昂、浪费时间的诉讼,还可能需要政府干预。在新框架下,微软获得了OpenAI的无投票权董事会席位,不引起监管审查的情况下,微软就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这部宫斗剧的结局,被视为微软的巨大胜利,也是对其开发AI方法的强烈认可。

一位微软高管表示,Sam和Greg真的很聪明,他们本来可以去任何地方,但他们选择了微软。所有OpenAI人都选择了微软,就像他们在四年前选择我们一样。这是对我们所建立系统的巨大承诺。他们都知道,微软是继续自己工作的最佳地点,最安全的地点。」

同时,被解雇的董事会成员也坚称自己的行为是明智的。「我们不会把Sam的一群亲信放进董事会,而是会任命能够对抗他的新人。」Helen Toner表示,「Sam非常强大,他很有说服力,善于按自己的方式行事,现在他注意到了,观众们正在观看。」而AI监管机构,对这一结果也并不满意。开源人工智能平台Hugging Face的首席道德科学家Margaret Mitchell表示,「董事会在解雇Sam时,是在履行自己职责。他的回归会产生寒蝉效应。公司内部发声的人会越来越少,因为担心自己被解雇,高层人士也将更加不负责任。」Altman表示:「我们将进行独立审查,我对此感到兴奋。我只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这里,继续快乐地前进。」

CTO:找到OpenAI,让微软重新伟大

Scott被任命为CTO时,被寄望带领微软超越谷歌。在过去的20年里,微软曾在内部的AI项目上花费数亿美元,但收效甚微。许多高管认为,像微软这样笨拙的大公司(拥有20万名员工和庞大的官僚机构),无法满足AI开发需要的灵活性。「很多时候,都是越小越好。」那时起,Scott开始关注各种初创公司,然后OpenAI脱颖而出。建立合作关系后,OpenAI可以使用微软的云计算平台Azure。2018年,Scott见到了OpenAI的数十名年轻员工,他们拒绝了大科技公司数百万美元的offer,来到OpenAI每天工作18小时,因为这里承诺创造「不会危害人类或过度集权」的AI。

首席科学家Ilya非常关心为AI的出现做好准备——它可能很有用,也可能会造成大规模破坏。Altman是一位富有魅力的企业家,决心让AI变得有用,且有利可图。在Scott看来,这家初创公司的理念非常理想。「他们有一种真正的文化,一个关于未来的理论。」Ilya曾表示,AI会让人类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医疗保健等事情比今天好一亿倍 。这种自信让一些潜在投资者望而却步,但对Scott却异常有吸引力。当时,微软内部正弥漫着阴郁的氛围,许多员工都认为,AI是一场数据游戏,谷歌有更多的数据,而微软处于巨大的劣势。但Scott说服了绝望的微软高管:我们有另一种方式玩这个游戏。因为对算力的需求猛增,OpenAI需要拥有巨大财力的合作伙伴,因此,它推出了营利性部门,允许合作伙伴持有OpenAI的股权,并收回投资。然而营利部门由非营利组织董事会管理,董事会成员由教授、非营利组织领导人和企业家组成。他们有权解雇CEO,如果认为OpenAI的发现会将人类社会置于风险之中,他们可以锁死这种技术,把钥匙扔掉。纳德拉、Scott和高管们愿意接受这些奇怪的规矩,因为相信OpenAI会让微软在AI领域拥有领先优势。随后,就是近100亿美元的投资。

那一天,GPT开始自动编码

2019年的某天,OpenAI 副总裁Dario Amodei有了一项震惊的发现——将软件程序的一部分输入GPT中,要求系统完成编码后,GPT照做了,而且使用了Amodei根本没有计划使用的技术。没人能确切说出,AI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LLM本质上是一个黑匣子。GPT的答案,基于数十亿个数学权重,后者会根据概率,来决定接下来输出什么。在OpenAI的某些员工看来,GPT的神秘编码能力令人恐惧——这也太像终结者了。好在,令人安慰的是,GPT也时常会出现编码失误。而Scott和Murati在了解到GPT的编程功能后,既焦虑又兴奋。他们一直在寻找人们愿意付费使用的AI应用。巧的是,五天后,微软收购了GitHub。被收购后,GitHub成为微软内部的独立部门,拥有自己的CEO和决策权。GitHub上的代码,有时会出错。所以Scott和Murati找到GitHub CEO Nat Friedman时,双方一拍即合。

Friedman是一名业余飞行员,他给产品取名为GitHub Copilot。21年,GitHub准备推出Copilot时,遭到微软一些高管抗议,因为这个工具偶尔会产生错误,因而会损害微软的声誉。但Friedman力排众议,不顾许多激烈的反对声,发布了产品。GitHub Copilot获得了巨大成功,微软开始对程序每月收取10美元的费用。一年后,它的年收入突破了一亿美元。同时,高管们注意到,使用这个工具越多,就会对它的功能和局限性理解得越细致。用Friedman的话说,「你的大脑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它」。

从那时起,Scott开始撰写一份题为《AI Copilot时代》的备忘录,他写道,微软已经找到了一个强有力的隐喻来向世界解释AI——副驾驶。「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从未经历过这样一个时刻:所在的领域正在发生如此激烈的巨变,重新构想新的可能性,如此令人兴奋。」就如OpenAI联创Karpathy所说,最热门的新编程语言是英语。接下来,就是将GitHub Copilot应用到微软的软件中。

2023年,微软将GPT-4集成到了Bing搜索引擎中,Bing的下载量猛增了八倍。而微软的工程师们,记住了Clippy和Tay的失败教训——避免将AI拟人化。它们之所以失败,部分原因是犯错时会被认为是愚蠢的,人们并不会决定它们是不完美的工具。因此Office Copilot会提醒用户,自己是AI而不是人,没有呆滞的眼睛或者活泼的名字,图标也都是抽象形状。截止今年11月15日,已经有数万人在使用Coiplot。显然,OpenAI和微软,还将继续给世界带来巨变。

By 新智元

赵长鹏认罪事件详细解读

赵长鹏是加拿大籍华人,在加密货币领域有很高的影响力,被人称之「CZ」。他出生于1977年,幼年生活在江苏,后来随家人移居加拿大温哥华,接受当地的基础教育。

从十几岁时候开始,赵长鹏就开始承担家庭开支,他在麦当劳当过店员,也曾在加油站熬夜工作。在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学习计算机科学之后,赵长鹏曾前往东京和纽约。他最初为东京股票交易所开发了用于匹配交易订单的系统,随后又在彭博Tradebook开发期货交易软件。

27岁时,这名计算机程式奇才就已经在不到2年内获得了3次晋升,负责管理位于新泽西、伦敦和东京的庞大团队。2005年,他辞职搬到上海,成立Fusion Systems(富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为券商开发速度最快的高频交易系统。

2013年,赵长鹏从一名牌友,同时也是风险投资人那里了解到比特币,于是开始涉足多个不同的加密货币项目,于2014年卖掉在上海的房产,以600美元的价格全仓购买比特币。2017年7月,赵长鹏携团队创建了数字货币交易平台某安,开启暴富之路。半年后,某安用户达到600万,成为世界最大加密货币交易所,并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然而就在昨天,Binance ,全球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经历了一场历史性的变革,赵长鹏(CZ)辞去了首席执行官职务,并且有可能面临牢狱之灾。Binance 还需支付43亿美元的天价和解费!

Binance是否会恐慌性挤兑?会不会和 FTX 一样崩盘?BNB 还能否持有?

CZ 钦点的接班人Richard Teng 是谁?此次加密交易平台大洗盘又有什么机遇在等着我们?

赵长鹏认罪下台

作为针对美国司法部刑事调查之和解协议的一部分,赵长鹏昨晚做出下台与认罪的决定。此外,某安也同意支付43 亿美元的和解金其中包含美国财政部金融犯罪执法局(FINCEN)的34 亿美元以及来自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OFAC)的9.68 亿美元。(与SEC 的诉讼属于民事,仍要继续打官司,目前仍未解决。)

另一方面,赵长鹏本人昨晚已在西雅图法院出庭,根据其认罪条款:

CZ 需罚款5,000 万美元。

三年内不得参与某安运营。

禁止CZ 发表任何与其认罪或案件事实相矛盾的公开言论。

而某安实体方面将被允许继续运营,但除了需支付43 亿美元和解金以外,还必须聘雇独立合规监察员(任期至少三年)并完全退出美国市场。同时,财政部将在五年内保留对某安账簿、记录和系统的访问权限,未能履行这些义务可能会使某安面临巨额的额外处罚

缴交1.75 亿美元保释金

此外,彭博社报导称,虽然赵长鹏的罪行可能面临最高10 年的监禁,但按照认罪协议,预计刑期不会超过18 个月

现阶段,美国司法部尚未对他的监禁时长做出最终决定,判决结果将推迟至明年2 月宣判,这段期间赵长鹏将被允许缴纳1.75 亿美元保释金后居住在阿联酋,但赵长鹏必须在宣判前14 天返回美国。

币安方面发声

美国司法部的指控中,未提及某安有挪用用户资金、操纵市场等行为。

赵长鹏也在推特上提到,我很自豪地指出,在与美国监管机构达成的和解中,他们没有指控某安挪用任何用户资金,也没有指控某安参与任何市场操纵。资金仍然安全。

某安联合创始人何一在推特表示,美国监管机构并未指控某安挪用用户资金或参与市场操纵。某安将进一步加强合规并继续构建。    

某安官方也发布报告称,今天我们很高兴地通知,我们已经与美国司法部、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和金融犯罪执行网络就他们对历史注册、合规和制裁问题的调查达成了解决方案。

“这些解决方案承认了我们公司在历史上违反刑事合规的责任,并允许我们公司翻开充满挑战但又极具转型意义的学习和成长新篇章。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与美国机构的解决方案中,他们没有指控某安挪用任何用户资金,以及没有指控币安参与任何市场操纵。”

Binance 是否会恐慌性挤兑?

根据DeFillama 的数据显示,某安交易所过去24 小时的资金流出量约8 亿美金,虽然这个数字是所有交易所里面最大的,但事实上,以670 亿美元的总资产规模来看,8 亿美金对于某安而言并不构成风险。且事件发生首日若没有出现严重的资金外流,后续发生恐慌性挤兑的概率自然不会太高。

Binance 会不会和 FTX 一样崩盘?
漂亮国政府对于 Binance 指控有以下3条:

1、阴谋

2、未经允许给美国人提供服务(没营业执照开张)

3、违反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

我们从以上信息可以得知,Binance 并没有挪用用户的资金和操作市场。

不管 Binance 做没做,至少漂亮国现在是没有实际的证据。

Binance 和 FTX 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 SBF 是挪用了用户的资产,违背了用户的利益。

而 Binance 被罚主要还是因为触碰到了漂亮国的…

1、未经漂亮国允许给漂亮国用户提供了服务
2、给某中东国家相关人员提供服务

总结一下:
Binance 没有触碰原则性问题,不会和 FTX 一样崩盘,不用恐慌的转走你的 token 。

43亿美元的天价罚款赔得起吗?

Binance 的罚款分为三部分:

其中刑事罚款为18.05亿美元,需在15个月内付清;违规为美国用户提供服务罚款为16.12亿美元,需在6个月内付清;为伊朗相关人员提供服务罚款为8.98亿美元,需在30天内付清。

加密货币量化交易公司Capriole Investments 的执行长Charles Edwards 引用《财富》杂志的报导指出,某安过去三年的营收大约为300 亿美元,利润率大约落在30% 左右,换句话说某安过去三年净赚大约90 亿美金,有充足的能力支付这笔天价和解金。

另一方面,X 用户@jconorgrogan 也对某安资产储备证明(Proof of Reserves, PoR)中的公司资产持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某安公司的链上总资产为63.5 亿美元,其中31.9 亿美元为稳定币(仅统计链上资产,不包括PoR 以外的链下资产),@jconorgrogan 推测,某安可能有充足的能力在不出售加密货币资产的情况下支付这笔43 亿美元和解金。

虽然钱是赔得起的,但是43亿对任何一家公司来说都是一个致命打击!
查理芒格目前个人净值也才20多亿美金,这一波“可以让两个查理芒格破产”!

CZ的继任者Richard Teng有何来头?

11 月 22 日,某安创始人赵长鹏宣布辞去 CEO 一职,“我犯了错误,我必须承担责任”,与此同时,Richard Teng 将接棒出任币安 CEO。

这并不让人意外。

今年 6 月,彭博社曾发布一篇名为《某安的监管困境为 CZ 的继任者铺平了道路》的文章,预测若 CZ 因监管困境请辞,Richard Teng 将很成为下一任某安 CEO。

市场往往领先一步,早在 11 月 22 日凌晨 1 点,美国司法部还未正式公布消息之前,在  Uniswap  上就出现了名为 Richard Teng 的 MEME 代币。

Richard Teng 表示:

我非常荣幸并保有谦卑的心担任币安新任执行长。

我们经营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1.5 亿的用户和数千名员工对我们的信任,是我认真对待且珍惜的责任。

在CZ 和我们的领导团队支持下,我接受了这个角色,以便我们可以继续满足并超越股东对我们的期望,同时实现我们的的核心使命:金钱自由。

为确保光明的未来,我会运用我过去30 年在金融服务和监管经验中学到的一切来带领我们卓越、创新且忠诚的团队。

我们会留下来。请给我你的支持。对未来的日子感到期待!

在推文中Richard Teng 也说明对领导币安的三项重点:

让使用者对于某安的财务实力、安全及保障维持信心。

与监管机关合作,在全球范围内维持高标准、促进创新,并保护消费者。

与合作伙伴推动Web3 的接纳与成长。

Richard Teng 个人生平

对于大多人来说,Richard Teng 这个名字相当陌生,事实上,他并不算是某安老人,根据 Linkedin 上的个人资料,Richard Teng 2021 年加入  Binance ,至今仅 2 年 4 个月,经历了 5 连跳。

在加入某安前Richard Teng 根据LinkedIn 资料曾担任过哪些职位:

Richard Teng 一开始担任某安新加坡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随后 2021 年 12 月被晋升为某安的中东和北非地区负责人,

并在 2022 年 11 月被任命兼管欧洲事务(欧洲、中东和北非地区负责人),

随后又在 2023 年 4 月再度加码,被任命兼管负责亚洲事务(亚洲、欧洲、中东和北非地区负责人), 

2023 年 5 月又负责美国以外所有区域的市场。

Richard Teng 是CZ 钦定接班人?

在今年6 月时就曾传出Richard Teng 可能成为某安的下任CEO。

由于某安已面临监管困境一阵子,当时就曾传出分析若CZ 因监管困境请辞,并钦点Richard Teng 成为下一任某安执行长,但是当时某安官方曾回应无此事,为媒体虚假猜测,而如今证实当时所言可能不虚,或有几分巧合之处。

而从Richard Teng 的经历就可找出一些蛛丝马迹,Richard Teng 的经历无疑是一位监管专家。他在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 中工作13 年的经验,加上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中担任监察长,拥有对于全球监管机关的丰富交手经验;而对传统金融的监管理解,当局比起相信技术安全性,可能更相信熟面孔与老朋友,这些经历都有助于某安度过监管方面的挑战。

某安联合人何一此前也在采访中对 Richard Teng 表示认可,“我认为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职业经理人,自从他加入某安以来,他的范围一直在不断扩大,我们都很喜欢和认可 Richard。”

Binance 未来展望
Binance 的未来仍然充满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合规的道路上。然而,龙头大哥的地位不会变,对比其他交易所,Binance 仍然保持着相对强大的地位。罚款的支付将有助于缓解市场对Binance 爆雷的担忧,为其提供了一定的喘息空间。BNB短期利空,但是长线还是看好,不要在恐慌中抛售你的 token !

其他机会
某安的困境对于其他交易所可能带来一定程度的利好,如OKB和FTT的反弹。此外,中长期内可能会对链上衍生品板块和 DeFi 产生利好影响。可以关注 Defi 板块中的预言机 token ,同时留意其他平台币,如OKB,因为某安事件可能将中长线带来利好。

CZ的时代落幕

2023 年 11 月 22 日这一天是载入史册的一天!

为了达成和解,CZ 放下了自己创业六年来的成果,换一个某安未来稳定的道路,该和解方案也意味着着某安对过去刑事合规违规行为的承认,并表示将以此为契机,铺设未来 50 年的发展基石。

同时,CZ 也完成了「壮士断臂」,让自己正式成为了某安历史的一部分,承认犯有反洗钱和违反美国制裁的罪行并卸任某安 CEO,量刑听证会定于明年 2 月举行。

无论做事对错,CZ 的确是行业内对比特币最忠实的信仰者之一,这份信仰也让我们见证了一家企业从零到全球第一的夸张速度。

尽管某安的罚款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区块链和加密行业的发展仍将继续,黑暗之前的黎明愈发清晰。去中心化个人财富主权的黎明终将到来,只是我们不知道黎明之前的黑暗到底有多长。

作为加密货币最重要的基础设施,CZ 完成了他的使命,但某安还没有。

By 加密神探长Jane

创业者该死吗?一个女创业者的质问

纽诺宣布倒闭时,我已经赔进去20年来的全部身家,身无分文,孑然一身。
我承认自己在创业风险和家庭安全上考虑不周,严重影响了我的丈夫和孩子,让他们连最基本的生存都变得艰难。我不仅失去经营12年的事业,背负了几千万投资款的回购债务,我还被投资人执行了限高。不能乘坐高铁和飞机,银行卡、支付宝、甚至时微信零钱都被执行了,我连最基本的人生自由都失去,这就是创业失败的巨大代价!我无数次想重整旗鼓,重新爬起,像那些起死回生的企业家一样,再次翻身。但越折腾,陷入越深,最后只能无望的放弃。面对巨大的失败打击和精神压力,我陷入重度抑郁,接近半年的时间处于严重失能状态,甚至几次产生自杀念头。每当我濒临崩溃,都是我的丈夫,跌跌撞撞地把我从深渊中拽出来。我的丈夫在疫情期间就患上严重的银屑病,精神压力导致他免疫力低下,病情进一步加重。而他,因为舍不得每个月几千块的治疗费而放弃治疗,最终也无可避免的陷入抑郁。两个重度抑郁的中年人,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希望,没有梦想,我们常常陷入绝望和沮丧当中。

幸运的是,我们身边还有一个4岁的小女儿,她每天都会抱抱我们,亲亲我们,要我们陪她玩,饿了喊我们给她做饭吃。孩子成为我们好好活下去的勇气。春节前我做了子宫手术,4岁的小女儿送我去医院,帮我拿行李,然后一个人去朋友家住了十几天,不哭不闹,让我好好照顾自己。

我的孩子跟着我,承担了很多在她这个年龄原本不该承担的一切。5月,为了全家生计,我的丈夫大马,找到一份离家几百里的工作,住工厂宿舍,周末才能回来看看我们母女。周一早上4点就要起床赶绿皮火车,因为限高,他无法乘坐高铁。他完全是被我连累的。我在疫情期间申请银行贷款以维持公司现金流,大马充当了担保人,当我公司无法偿还银行贷款时,他也一并被执行了限高。我每天都盼着自己能从抑郁症中走出来,重新振作起来,却祸不单行的患上面瘫。6月中的一天早上,我突然感觉自己半边脸失去知觉,眼睛一大一小,喝水也无法兜住杯口,半边脸发肿发胀,去医院确诊为面瘫。经过几个月的治疗,至今没康复,嘴还是歪着的,说话口齿不清,右眼视觉模糊,时常看不清路。这里,也跟买我的课程的家长说声对不起,这几个月没能跟进大家的课后服务,没有及时回答提问,是因为我病了。6月至今,我每周都需要去医院治疗,吃药打针,每个月几千。最糟糕的是,我的医保卡一直无法使用,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只能支付现金,这让原本手头拮据的我雪上加霜。每次接待我给我治疗的医生,似乎看出了我有什么难言之隐,会给我开特别便宜的药,能给免的治疗费也都给我免掉。虽然她没说,但我感觉到她巨大的善意,让我既感动又委屈—— 一个曾经年流水过亿的女人,如今需要靠别人的善意来救济。

在次期间,我多次给社保局和医保局电话,均无法查明医保卡不能使用的原因,医保局建议我去开户银行查询。10月底,我去特意去广州银行查询医保情况,银行告诉我,我的医保卡被投资机构“文XXX”申请执行划扣和冻结,我交了十几年的医保攒下来的几万块救命钱也被一并执行。这几乎成为压死我的最后一根稻草,我在银行门口顾不上自己的形象,电话里破口大骂“文XXX”的丧心病狂,我甚至想过要冲到他们的办公大楼,死在这个投资机构的门口。后来,我被闺蜜追过来拦截,才避免了做傻事。闺蜜劝慰我,说,不管谁创业失败都会遭受到经济打击,让我想开点。闺蜜只说对了一半。如果我失去的只是金钱,那我也认了。问题是,我失去的还有人身自由,以及无数次被人翻出来嘲笑和谩骂的精神摧残。我只是创业失败了,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罪人。我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创业者,我一直努力工作,超级拼命,为这个社会创造价值,贡献自己的光和热。我不仅没有没杀人,没有放火,没有坑蒙拐骗,还为社会创造过700多个工作岗位,为国家缴纳了近千万税金!我带领的团队为社会照顾过近5万个宝宝,服务超过3万个家庭。无数个妈妈和宝宝在我这里被照顾,被温暖,被感动。我没有危害这个社会,更没有要伤害任何人!我只是创业失败了,我就那么该死吗?10月24日下午,我跟执行法官详细了解了“文XXX”的执行申请,表达了对医保卡冻结的复议需求。法官告诉我,“文XXX”不仅申请了冻结我的医保卡,还申请了拘留。是的,一个原本共进退的投资机构,要让一个创业的失败者蹲局子,丧失经济能力、自由能力的同时,还要丧失人权。好在法官有良知,没有同意执行。

我知道,谁的钱都不是打水漂得来的,投资机构也有压力,要对资金方交代。该追的追,该要的要。但我没有过任何逃避责任的想法和行为啊!在公司遭受疫情打击,面临资金风险时,我已竭尽所能,倾尽所有,做了一切我可以做的努力,把全部身家都搭进去了,既没转移资产,也没私藏余粮,投资机构把所有的责任赖在我身上,搞得我身败名裂,走投无路,意义是什么?公报私仇吗?我知道,你们中的某高管跟我有私仇。文XXX机构的某高管刘女士,你是否还记得?疫情前,我们本来可拿到一大笔投资拯救公司,如果你不从中作梗,非要吃股权差价,影响了新一轮资本注入,或者纽诺今天还活着,不是吗?当时我愤怒的呵斥了你的无理取闹,现在,你来落井下石了对吗?还有,文XXX的x总,你是否记得?当公司遭受舆论压力的时候,你告诉我,让我准备15万,就能帮我删掉负面信息。我听到之后惊呆了!你们号称自己是专业人士,请问,你们不懂得投资有风险吗?世界上没有一本万利的好事!你们投资成为纽诺的股东,不知道身为股东的责任吗?和公司共进退,而不是在公司风雨飘摇的时候整死创业者!明明知道创业者已经搭上了全部身家,在想法设法开展新业务,尽量挽救公司,降低投资人的损失。你们背后插刀,穷凶极恶,这就是你们的专业能力吗?你们的行为真的是为资金方负责吗?花着资金方的钱聘请律师,坐在办公室和律师商量怎么整死我的时候很开心吗?看着我的惨状是不是更开心?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我现在什么都没有,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资产,没有自由,只有命一条。尽管我时常替自己委屈,替我丈夫和孩子不值,但并不怕你们刁难。既然创业者如此该死,那我更要好好的活着,活给你们看。当然,也不是每个投资方都如此穷凶极恶。其他的投资机构,不仅做了自己该做的,维护了资金方的利益,还给了我中肯的建议。这里特别感谢让总,梁总,陈总、彭总,对于你们蒙受的经济损失,我深感歉意。我不会因为世间有恶意的存在,就失去对这个世界心怀美好。我会好好的活着,继续为这个社会发光发热,创造力所能及的价值。

也感谢所有善良的,善意的,熟悉的,陌生的朋友。谢谢你们,在我最黑暗的时候给了我温暖和光明。(王荣辉)

故事背景:纽诺教育是曾经的托育领头羊

在“每日人物”的采访中,王荣辉自述是新疆人,2000年大学毕业后到深圳工作,创业前曾在一家外资保险公司任人力资源总监。

“2003年非典疫情以后广州房价非常低,我跟我先生两人的收入很高,我们一年半的工资就可以买套房。”王荣辉在接受采访时说,至创业前她已经买了4套房,只有1套房有贷款,剩下都是全款。

2009年,王荣辉决定创业,当时便卖了第一套房子,与人合伙引入了澳大利亚早教品牌亲亲袋鼠,在广州的市中心位置珠江新城开了一所加盟店。

资料显示,亲亲袋鼠早教始于1982年,分布在澳洲、亚洲和欧洲地区20多个国家,全球超300家中心,是一家有医学背景的、侧重神经生理学发展的澳洲品牌的早教中心。

“第一个早教中心,就是为了我的孩子开的,花了300万元就当是给我的孩子一个重新成长的机会,弥补做的不足的地方。”她曾谈起第一次创业时的想法。该中心不仅有早教、托育,还有家庭教育的咨询、诊断评估等服务。

2011年,王荣辉从职场离开全职创业。由于第一家门店运营状况良好,账上的钱能够再开一家新店,于是当年她开出了大概1500平方米左右的第二家分店。“本来钱是够的,但装修超预算了,所以我就卖掉了一套小公寓,卖了60多万。”

至此,王荣辉为创业卖掉了两套房。但在2013年,三个中心中的一个都被关掉了。据21世纪经济报道,关闭是因为与特许经营商的纠纷,王荣辉也与最初的合伙人分手。目前,她曾经的合伙人仍在经营早教中心,但已更换了品牌名。

不过,王荣辉很快转型成了托育园。不同于早教业务大多在周末上课,工作日场地和师资会有闲置,托育班可以在任何时段为0-6岁的孩子提供托管服务,让其父母安心工作,因此一经推出大受欢迎。

2015年9月,王荣辉首次启用纽诺教育品牌。次年1月,其成立广州纽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并卖掉第三套房子,用来拓展更多托育园。

这期间,纽诺不仅拓展了更多的托育园,还抓住自媒体崛起的机会,在微信公众号上做运营、在线讲课,培育母婴专家的个人IP,成为第一批吃到知识付费红利的人。

此外,纽诺教育还开拓了托育师培训、国际睡眠师培训等衍生业务。纽诺教育还研究过to B模式,即向大型企业提供集中式托育服务。但国内这类园区较少,且对区域资源要求较高,并未成为纽诺重点业务。

天眼查显示,2017年3月,纽诺教育获得文投创工场、毅聪资本的1000万Pre-A轮融资;2018年4月,获得了文投创工场、创玺企业管理、安赐资本6500万元的A轮融资;然后2019年4月获得广发证券、广州市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数千万的B轮融资。

据王荣辉介绍,当时纽诺教育在珠三角扩展到近40家,估值达5个多亿,成了全国最大的托育直营连锁品牌。伴随而来的,还有王荣辉身上的各种光环和荣耀,她也因此受邀到处演讲。

彼时“前来合作的风投非常多,我接待了一批又一批”。不过随着疫情到来,资本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其中,疫情前谈的一笔投资,眼见疫情形势不明朗,就暂停了投资。疫情期间谈的一家机构,签了TS、做了几轮尽调,投资协议改了好几版,但最后资本还是没进来。

融资断档,加速了疫情爆发后纽诺教育的崩盘。

疫情之下接连溃败

疫情影响了纽诺教育的正常运营,旗下的几十家保育园关园停课6个月,机构里500多名老师以及3000多名孩子全部因此受到影响。

更要命的是,疫情停课还引来一波退费潮,“前后退费超过3000万,同时还有物业租金2000多万,老师工资社保2000多万。我不仅把全家的积蓄拿出来,还个人担保找银行贷款1000多万。”王荣辉说。

据报道,2019年,纽诺教育营收约1亿元,亏损约1000万元,账面上有3000万元现金流,还完成了和资方签订的业绩对赌。

有分析认为,空有规模而无利润,给了王荣辉某种错觉。因此在疫情之初,她还怀抱信心。在2020年3月做了一场线上直播,在直播间里她预测疫情结束之后,30%的托育企业将面临倒闭危机。

因此,为了能扛过去,王荣辉一边找融资,一边向亲戚、朋友借钱,从银行贷款,最后还把天河区自主的房子卖掉,集资了上千万现金来保障公司运转。

当时投资方曾提出,疫情期间可以把店关掉,把家长的钱都退了,保留口碑待疫情过后再开园,到时候还能继续融资,顶多稀释一些股份。

王荣辉并没有听从这个建议,不想主动关掉园区。随后疫情出现反复,超出了她的预期。

“我自己过于乐观,我觉得疫情是会消耗掉一部分资金,但我们还是有能力在疫情结束、恢复营业的时候,快速地将现金回流回来,恢复正常。”她在采访中反省,自己对疫情过于乐观,对于疫情对资金的影响的判断不够。

此外,她还认为自己在退费决策上有“失误”。据悉,2020年,纽诺教育停课半年,从7月份开始出现大量退费,既有家长主动退费,又有孩子长大了离开要去上幼儿园。

采访中王荣辉表示,家长不论什么原因要求退费,他们都退。在不少机构分期半年退7成的情况下,纽诺在去年11月份以前都按83.8%来退,且在15天完成。退费过快的消耗掉了现金流,她称“今天的这种局面也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据其助理透露,纽诺从2021年开始资金链出现问题,改为分期退。到现在连员工工资都发不下去,退费也无法给出承诺。

在王荣辉声称的1亿元债务中,家长已经提出退费的大概有300多万,没有申请退费、还在托育的家长缴费大概是600多万。拖欠员工的工资不到200万,其个人无限连带担保的银行贷款1000多万。剩下大约7000多万是欠投资人的,已经有投资方提起诉讼。

“我以前没有接触过资本,签了比较不利于自己的回购协议。”这让王荣辉认为,创业法律、财务方面的能力和创业能力一样重要。

对于未来的规划,采访中王荣辉表示,老板和老师之间,感觉自己更擅长做老师,“我卖我的课程,讲我的课。”

因此在发文的第二天,王荣辉就直播销售财商课。不过,此举却被批评借助“卖惨”收割流量。

创业故事的另一面

在王荣辉早期合伙人的口中,纽诺教育的创业故事还有另外的版本。

据其前创业合伙人李晓艳爆料,直至2016年为止王荣辉经营的保育园,仍然处于较为初级的发展模式,没有系统的发展规划。

随后王荣辉找到了新疆老乡、大学师妹李晓艳,帮助其孵化项目,重新寻找商业定位,梳理产品体系和课程体系,帮她从BAT挖人搭建核心团队。

这时李晓艳的身份是联合创始人,并带领王荣辉一起见了朋友圈中信任她的投资人和投资机构。

但在拿到第一笔两家机构的天使投资资金后,“王荣辉的态度立刻发生了变化,承诺给我的股份以及找我一起帮忙孵化项目和融资时谈的合作条件全部通通不予兑现,并且用了让我至今都无法忘记的卑劣手段让我从这个项目出去。”

李晓艳直指王荣辉并没有她自己说的那么努力、单纯,曾用各种手段排挤、踢走包括她在内的数个一同创业的合伙人。

天眼查信息显示,王荣辉确实与早期合伙人存在股权纠纷。其名下有10家公司,其中5家公司已经注销,而其担任法人的广州纽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已有股权冻结、合同纠纷、经营异常等。

对于李晓艳的说法,王荣辉一口咬定对方只是财务中介(FA),因此按照行业惯例,支付了投资额5%的费用,而非20%股权。其他的几位合伙人,王荣辉认为他们只是员工。

但失去这些帮手,让王荣辉的创业事业有些“独木难支”。按她自己的话说,“除了早教机构初期是合伙制,后来就是我一个人当老板,其他是投资人(给钱,但不参与具体事务),这可能也是我抗不下去的原因。”

最后,她总结道,创业一定要找志同道合、每个人都独当一面人成为合伙人,而不应该一个人当老板。当遇到麻烦,只有自己一个人冲在前面,非常孤独。

近期,王荣辉的视频小店还上架了一款售价1999元的家庭终生会员产品。据悉,用户购买该产品后,可以享受到包括所有家庭教育父母课程终生免费、每年2场会员私密直播、终生会员微信群、五大测评在内的服务。而这款产品还打出了“王荣辉老师亲自群运营”以及“仅限500名”的卖点,不过该产品目前已售仅45件。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1月,王荣辉曾向红星资本局表示,股东会已经决定走破产程序。“股东会对我之前的处理已经很不满了,我借了50万元去把员工所有的社保都补缴上了,其实我承担的已经远远超过我应该承担的,也超出我个人的能力了。至于员工的工资,可以走法律程序。”

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王荣辉想要和罗永浩一样上演“真还传”的大结局并非易事。

By 王荣辉36氪

不靠谱的投资人正在被反向尽调

“同一个投资机构有三四拨不同人找上门,都不知道该接待谁。”一家新能源赛道公司的工作人员吐槽称,公司成立不足一年,前来调研的VC、PE络绎不绝,“接待麻了”

内卷调研的风,不止吹向一家公司。

社交平台流传着一张照片,江苏某硬科技项目的狭窄厂房通道里,黑压压挤满了投资人们,几乎一眼望不到头。

硬科技的风口之下,VC、PE从北上广深的CBD不断飞向县城的工厂,一周出四五次差,安排见至少6家企业,下沉到一线开启“沉浸式投资”。然而被调研的项目却发出了不同声音。

“不以打钱为最终目的看项目都是耍流氓!”“想尽调先打1000万”“平庸的投资人都别来沾边”……一些创始人们以较为戏剧化的形式和言论,表达着不满。

细分领域的稀缺项目面对源源不断的投资人造访,分身乏术,以自己的方式反向筛选机构。而投资人对于长周期、高风险的硬科技项目,出手相对谨慎,只看不投。

本应是合作共赢的双方却公开互怼,到底是一时的实力错配还是长久的分歧显现?01 创始人和投资人互怼:你有钱吗?你技术成熟吗?

近日,一家新材料创始人在朋友圈发表言论称,“现在投资界流行从海外名校回来的。平庸的投资人,希望你不要轻易接触我,我保证怼死你。”

Image

如此尖锐且简单粗暴的言论引发了不少投资人吐槽,纷纷表示“性格不好的创始人更要慎重”“明明各有所需,戾气怎么都这么重”……

不少创始人们感慨不懂技术和业务的投资人屡见不鲜。“有时候已经在用大白话解释问题了,对方还是听不懂,内心是非常绝望的。不止一家硬科技公司创始人告诉我们,有钱又合适的投资机构太少了。

“他们最关注技术成熟度,又想挖来知名专家,还要求你被所有人看见。如果我们能满足所有要求,早就上市了。”另一名创始人告诉我们,资本的惯性思维就是不给马儿吃草,还得让马儿快跑。

一名硬科技FA告诉我们,投资人看到一些项目的BP和官网信息,大概就知道适合不适合继续跟进,但出于了解行业竞品、打听上下企业的需求,仍旧会继续和创始人聊,甚至有项目方收到NDA、TS都没有什么用。经验是直到钱到账,融资才能停。

“全国一次性拿出一亿的机构,应该不超过100家。”某芯片公司创始人告诉我们,市场现状就是这样,但机构不会说他们没钱。

如何在成千上万个投资机构里去选择有钱且合适的?该创始人的方式是直接问,“钱到账了没有?到账了多少?”

“一些机构宣传跟政府成立了10个亿专项基金,但其实里面没钱。很多是有项目了,双方才会按比例出钱。”上述创始人称,空壳基金不在少数。

2023年上半年募资规模在50亿元及以上的大额基金共计16只,单只基金的平均募资规模下滑至2.23亿元。

清科研究中心报告显示,无论是大额基金还是中小规模基金,普遍存在资金实缴不足的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上半年的全部新募基金中约1/5的基金存在实缴比例低、存续规模低或是个别投资者实缴为0等情况,而募资规模在30亿元及以上的基金中,实缴到位不足的基金比例已达到60%以上。02 投资门槛能有多高:亮资、没BP以及反向尽调

如果一家公司没有BP、尽调要交保证金或者需要亮资,十有八九会被投资人直接判断为不靠谱。但有话语权且不走寻常路的人变多了。

我们已经融了三轮,但公司现在没有BP。领存技术创始人楚一兵告诉我们,他们采用思维导图形式和投资机构沟通,更有逻辑地讲述技术、业务、竞品和行业,同时避免了BP满天飞的情况。

此前领存因1000万尽调保证金“出圈”,楚一兵解释是因为刚做过A轮融资尽调,公司业务相关数据并未有太大变化,再度尽调耗费精力,同时有可能泄露商业机密

“如果不让尽调的话,那么公司100%是有问题的。用之前的尽调报告上会,也需要投资方认可尽调内容。”我们采访的数位投资人均表示,融资不是小数目,绝大多数机构都有自己的投资流程及风控流程,要尊重各机构的内部机制。

一般而言,完整的创业项目尽职调查包括业务尽职调查CDD、财务尽职调查FDD、法律尽职调查LDD,整个过程往往会持续数月。不仅要采访行业专家、产业链客户,还需要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第三方机构的配合,流程复杂且繁琐。

有早期科技项目投资人对我们吐槽,现在的第三方尽调报告很水,可信度要打上问号,从逻辑角度来看项目方提供的尽调报告可信度更低。哪怕报告可信,机构也不可能把报告抄一遍就上决策会报告里必然有很多需要和项目方、尽调者的细节沟通,不是扔一份报告就万事大吉。

不过,领存一直有投资人在官网认证、交纳保证金的流程,这是公司对投资人进行“摸底”,也就是所谓的“反向尽调”。实际上,想掌握融资主导权的公司,不止领存一家

“优质项目的话语权确实高一些,会要求亮资后再约谈尽调,这也是业内潜规则。”一位关注医药行业收并购的投资人告诉我们,亮资金额一般是总标的金额的10%—20%不等,具体数额及操作方式都可以聊。

一些热门项目的尽调会面向机构设定门槛,FDD和LDD不单独开放。即便如此,机构也是抢着签协议。一旦机构内部流程过长,也有可能错过了close的节点,甚至有项目直接拒绝给出份额。上述硬科技赛道FA称即便有人不尽调就投,也没人会公开承认,因为这是对基金方的不负责。

今年上半年,硅谷AI公司Rewind创始人直接把融资PPT通过Twitter用视频公开播放,让感兴趣的投资人填写表格并报价。该视频浏览次数超过170万,公司收到超过1000家VC的初步报价和170个TS,其中报价最高估值超10亿美元。

公司创始人在社交平台表示,他放弃了私下只与少数人交流融资的愚蠢传统,同时对投资人进行反向尽调

Rewind 的融资方式,完全反转了 VC 和创业者的地位。创始人不再花费大把时间会见一个个VC、PE,而是所有 VC 前来竞价,创始人从中选择最适合的投资人,几乎掌控了融资过程的主导权。博弈的底气在于,该公司 ARR 营收数据几个月内呈直线式增长,达到了 70.7 万美元。03 强势还是弱势?套路之外,看的是实力

创投圈的人常常把投融资比喻成相亲、恋爱、结婚,这就需要圈子里的人互相介绍、频繁交流、线下面基、彼此试探。

习惯了卷的投资人,尽管不一定真投,也要不停去工厂实地看项目,提高对一线的认知,才能跑出来一手的信息和资源。他们必定不如硬科技的创始人懂业务和技术,然而说不定有其他产业资源或人脉,能够实实在在地帮助到创业者。

“真正懂的人不会做投资,因为看到的全是风险大多数项目尽调后和预期都不完全一致,总有或多或少的瑕疵。”一位关注硬科技的FA对我们表示,机构决策者因为朋友的一句话,放弃项目的例子也很多。

有民营航天项目的投资者所做的前期尽调非常简单,问一圈航天研究院的原同事,大概就能摸清项目的具体情况。

套路化的博弈常常上演。上述医药行业投资人称,当遇到强势的企业方,一般会抓住公司的经营负债、业务发展、法律纠纷等问题并放大,摆到台面上,先把对方的气场压下去。有时候双方都心知肚明,只是公事公办,为己方多争取一些权益。

当头部美元机构式微,中小机构愈加分散,项目方想要摸清对方的专业能力和实力比以往更难一些。

一位关注半导体行业的FA告诉我们,前几年,创业者需要融资可能拜访下头部和第二梯队的机构,聊一聊前20家就差不多了。如果这些机构都看不上,那也没必要再去找。

但如今的情况变成了,一个项目找了六七十家机构,其中80%的要不没听说过,要不搞不清楚到底有没有钱。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创始人遇到的是不专业但有钱,或者不专业还没钱的投资人。

虽然许多创始人对领存的筛选方式表示支持,却少有人效仿在融资市场上,实力雄厚的一方还是相对强势,缺钱的始终弱势。赛道冷、质地一般的公司,几乎不用考虑提高什么门槛,能活下去、拿到钱就实属不易。

而硬科技越来越投早、投小,有产业基金投资方向我们表示,大多数人蜂拥而至的明星项目反而不太看了。“目前看的项目都是在研发中,产业化公司成立之前,我们就已经在里面了。”

擦亮眼睛,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和前进方向,对投资和创始人来说,或许都比朋友圈互怼来得更有意义。

By 王露

投资人在寒冬里都在想什么

从入行到现在,我其实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

诞生一个伟大的公司,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投出一个伟大的公司,最需要的素质是什么?

但很遗憾,一直没有满意的答案。

过去很多年,每天忙于出差、聊项目、写周报、招商、募资、尽调,执着于“战术上的勤奋”,更愿意从具体项目从发,去研究:行业、竞争、技术、模式、团队、财务等能够直接关系到KPI的细节问题。这种做法不能说不对,但是似乎离得到想要的答案想去甚远。

今年,因为客观原因,难得有一些看书的时间。

于是,我看了《硅谷之火》、《硅谷之心》、《光刻巨人:ASML的崛起之路》、《三位一体:英特尔传奇 》、《乔布斯传》、《埃隆马斯克传》、《人类简史》、《未来简史》、《风险投资史》等等十几本书。之后,我就开始尝试从历史和更为宏观的角度去思考这两个问题。最近,好像想到了一些答案。

其实,第一个问题可以分解为三个小问题:

哪些公司属于伟大的公司?

这些公司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这些共同点的形成原因?

从我有限的案例看,ASML、英特尔、苹果、Tesla、波音、SpaceX,都是伟大的公司。

我们仔细回想下,上述企业是否都有以下共同点:

他们通常定义了一类产品的形态;

这种形态要么是独创性的,要么对上一代产品是碾压性的;

他们提供的产品一定是有益于人类社会的;

他们提供的产品一定是大众可及的。

由此可见,伟大的公司大多定义了一类产品形态,而这类产品一定要是大众可及的,而大众之所以愿意使用它们,可以让生产/生活成本极大的降低,工作/出行效率极大的提升,而这“一升一降”又进一步促进了产品的普及。

没错,我称之为产品的“社会效应”,即这种产品在为公司创造利润的同时,更可以为使用者带来巨大的好处,甚至可以为人类社会带来某些变革。

一个家伟大公司的产生,必然是因为提供了一款具有极大“社会效应”的产品。

既然已经思考出了一家伟大公司的诞生要素,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识别到这些伟大的公司?

其实,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是我似乎又有了一些模糊的方向:

首先,还是要回顾一下人类的几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即“蒸汽革命”,带动了一批煤、铁巨无霸的产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即“电气革命”,进而产生了电灯、电话、电报、电影,我们至今仍在享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而大名鼎鼎的西门子、通用电气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第三次工业革命,即“信息革命”,诞生了原子能、航天、生物制药、计算机、互联网,这也是我们正在经历,而马上进入尾声的一场革命。前文耳熟能详的那批企业,基本都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回顾工业革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次工业革命,其实都是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又叠加了新的内容,但无外乎包含如下几个部分:

能源革命(蒸汽–电力–原子能);

交通革命(火车–飞机–火箭);

信息革命(电报–互联网);

算力革命(机械计算机–电子计算机);

生物革命(现代医学的诞生)。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

伟大的技术革命制造了产生伟大公司的温床。而伟大的公司,正是把这些技术产品化、可及化的那些企业。

所以:

第四次工业革命,何时发生?

第四次工业革命,会发生在什么领域?

也许,此时有人会说:

现在世界这么动荡,你想象这些有什么用?

但是,平心而论,这个世界更差了嘛。

想象下,我们没有智能手机,没有5G,没有微信、抖音,没有高铁、电动车、无人机,没有滴滴和美团外卖的生活,而他们,都只是诞生在近15年里。

所以,暂时忘记那些糟糕的事情,让我们来抽空想象下15年后的生活:

电是免费的;

每个人会有一个机器人管家/保姆;

肿瘤和遗传疾病将不复存在;

招手叫来的是无人驾驶的滴滴;

未来的食物都是从严格监管的工厂里培育出来的;

快递是由无人机/无人车送到门口的;

2小时内可以坐超级高铁抵达中国任何一个地方;

1小时内可以从北京飞到纽约;

然后你可以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见到家人的全息形象。

如果上述设想全部实现,会是一个怎样的人类社会。

而这些,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会发生的场景。

不对,也许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在发生:

可控核聚变、高温超导、氢能、空间太阳能电站、固态/燃料电池;

可复用火箭、亚轨道飞行器、超级高铁、新能源汽车/船/飞机、无人驾驶汽车/船/飞机、外骨骼;

卫星通讯(Starlink、星网)、量子通讯、ARVR技术、全息传输;

mRNA、基因治疗、抗衰老技术、组织再生、脑机接口、人造肉、合成淀粉;

OPenAI、人形机器人。

可能,我们正处于新经济周期的起点,而世界第二大科技体的造富运动就在眼前。

那些引领人类做出突破的公司,必然会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而与之相关的创业者、员工、投资人也必然获得无法想象的收获。

况且:

我们有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民;

最优秀的创业者;

国家正处于政治和竞技影响力全球扩张的关键阶段。

这是一段难熬的岁月,你我皆是短期无法抽离的局中人,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并且深刻感受到三者叠加引起的巨大变化。

投资人的微信群都在聊什么

芯片投资人的群又恢复了往日的火热。

导火索就是华为突然发布麒麟9000S和mate60 pro。

他们讨论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网传的华为调研纪要和小作文是真的假的”

“麒麟9000s是不是从松山湖下面挖出来的”

“麒麟9000s是不是14nm堆叠工艺”

“美国人都说了,单层,7nm制程,类N+2工艺。”

“类N+2工艺的良率究竟如何”

“到底是谁代工的,中X国际,X积电,还是华为的秘密晶圆厂”

“国产193nmArF浸润式DUV光刻机啥时候能量产交付”

“国产EUV光刻机5年内能不能搞定”

当然了,这类讨论大多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因为,知道内情的不敢说,不知道内情的道听途说。

最终,讨论在群里某人亮出出抢购到mate 60 pro+ 和众人“遥遥领先”的点赞中结束。

02 新能源投资人

新能源群这两年突然增加了很多新鲜的面孔。

一方面,新能源的热点确实很多:光伏、新能源车、锂电、储能、氢能。

另一方面,这两年有很多其他行业的投资人涌入了新能源领域。

比方说,这个新能源群里,就有不少之前投TMT和消费的“老相识”。

新能源群每天的讨论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某某钠电公司获得B++++++轮融资,@某群友,恭喜恭喜”

“对《某某地区又诞生了百亿估值新能源独角兽》一文的批判”

“HJT、TOPCon、钙钛矿谁是未来”

“政策限制储能/回收类企业上市是否实锤”

“XX明星锂电公司preIPO轮的估值究竟有多离谱”

“XX明星储能公司降估值卖老股了”

当然了,每个新能源群最终都会有两个保留节目:

一般重头戏是,电动三傻的车友互喷环节。

当然了,比亚迪和特斯拉的车主,格局都是比较打开的,他们一般讨论的是谁会成为宇宙第一的车企。

03 医疗投资人

医疗投资人的群应该是平均学历最高的群,人均博士。

医疗群一般也很有自己的特色,往常,总是分享些:政策变化、学术论文、临床进展,隔三差五的,大家还会在群里讨论讨论某个品种的临床数据。

从去年开始,医药行业遭遇了各种各样的轮番暴击。

先是二级市场暴跌,再是集采品种的扩大,还有医药领域反腐,然后到IPO政策变化。

这两年来,群里分享的基本都是些负面的消息,开始大家还在很热烈的讨论,到后面讨论的人就越来越少了,以至于很多群友都以为这个群死了。

这天。

有人转发了一个:“据传,五套标准企业一律不再受理”到群里。

换在往常,医疗投资人群里肯定不免又是一阵唏嘘和讨论

“五套也上不了”

“18A又发不出来”

“以后创新药投资怎么办啊”

“还有什么能投啊”

这次,医药投资人的群里静悄悄,感觉群真的是死了。

突然。

不知道是谁手滑发了张福利图到群里。

群里突然热闹了起来,大家纷纷表示,群友给力,以后请多发点。

直到此时,众人才发现,原来,之前是这个群的打开方式不对。

04 投资人的八卦群

八卦群应该是今年最热闹的群了。

一个合格的八卦群一般由一位热心的群主,几位每天勤勤恳恳地提供八卦/福利图/段子的瓜农,若干位杠精,还有一两位群宠组成。

众所周知,八卦群一般都遵循着严格的作息时间:朝九晚五,工作日。

于是,有好事者评价到:

上班了,群里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华与热闹,每个人都在带薪聊天,也不知道,是哪家倒霉公司招了你们这群人。

八卦群的内容一般都包罗万象,精彩纷呈:

“讨论《有头有脸的投资人都去XXX了》是不是标题党”

“哪家企业要看BP前先打1000万保证金”

“哪家企业的创始人拿投资人的钱去买保时捷了”

“哪家创业的创始人最近二婚了”

“哪家企业现金流要断了”

“哪家机构最近在降薪裁员”

“哪家机构的DPI六年只有0.1”

“哪个机构的合伙人最近搞了桃色新闻”

当然了,如果群里有几个热爱军事/国际政治的,群里还会时不时讨论下俄乌冲突和中美关系。

总而言之,八卦群,就是每个投资人抱团取暖的港湾和每天下饭的电子榨菜。

05 投资人的求职群

一般从投资人求职群,可以窥见最近一级市场的动向。

比方说,20年基本都是医药投资人的职位,21年基本都是ESG投资人的职位,22年基本都是储能投资人的职位。

求职群一般是没有人说话的,只有几个每天发布岗位信息的活雷锋。

每个群友进群之后的第一件事情,一般是快速看下群成员里面有没有自己熟悉的头像,生怕遇到了熟人或者是同事。

最离谱的,还是某人进群之后意外发现自己组的MD也在群里,然后吓的赶紧退群了。

当然,要说23年求职群最大的变化,主要有几点:

1、产投和国资/引导基金的招聘需求增加了;

2、家办职位是最受欢迎的;

3、大模型投资人的招聘需求增加了;

4、但是上述增加都无法掩盖总体需求大幅度下滑的事实。

投资人小剧场:IPO的焦虑

今天,是XX资本召开的季度总结会。

由于近期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公司合伙人胡总的要求下,本次会议的主题变成了退出策略研讨,让各位同事谈一谈对近期IPO政策变化的看法。

01 AIGC组

胡总首先翻了周博的牌子:

“周博,你那个XX项目,后续资本市场路径是怎么规划的?”

周博士是公司看大模型方向的投资经理,他在今年出手了几个大模型公司,有两个发展不错的,也获得了后续融资。

“公司的资本市场路径是很明确的!”

周博士一脸兴奋:

“A轮X杉已经在看了,X瓴资本的ZL也想要额度,B轮打算开给中东的主权基金,C轮打算跟某企鹅和某度合作, D轮找几个国资战投,估值搞到200亿,然后就可以去港股报他们那个18C,大模型第一股!”

有人小声的提醒周博士:

“周总啊,你刚才说的那几家潜在投资人,好像都有自己的大模型产品啊。”

”老周啊,第一批大模型版号里面好像没有你这家公司啊,正规吗?”

周博士瞪了眼说话的方向,淡定地总结道:

“任正非都说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基础就是大算力,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波澜壮阔,不可想象。IPO只是第一步,XX将是一个值得长期持有的企业。”

02 半导体组

第二个发言的是半导体组的小赵。

要说三年前的半导体组,投中了几个半导体企业,并且成功科创板IPO,一时风光无几。

后来,他们再接再厉,高位追投了几个IC设计、存储类的公司,然后就赶上了科创板批量劝退此类公司。

于是,小赵现在对半导体组的项目也是一脑门的官司。

“按照目前的审核政策,IC设立类的公司应该暂时是上不了科创板了。”

“利润体量也不够报创业板。”

“存储类的公司主要是受半导体行业周期影响,利润下滑的很厉害。”

胡总点了点头:“小赵啊,有啥经验教训要总结嘛?”

“最大的教训是要敬畏周期。”

“你的教训很深刻,现在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老板,听说今年iphone15系列的京东预售很好。”

“这跟半导体项目有啥关系?”

“说明半导体的补库存周期要开始了,半导体行业要进入下一个繁荣周期了。”

“所以,你这几个项目啥时候能报IPO?”

“我也不知道啊,这不还是要看监管的IPO政策嘛。”

03 新能源组

小王最近也被一个储能项目整的焦头烂额。

当初这个项目之所以能顺利投决,一方面是‘IPO确定性强’;另一方面是企业答应帮助小王完成在当地的招商落地任务。

然而天不遂人愿,项目报辅导之后就陷入了停滞。据说是因为有传言,储能类的项目的科创属性和盈利能力存疑,所以监管建议此类的项目谨慎申报。

要说,小王投的项目是个大储,还算有国家强制配储的政策支持,而他一个朋友投了某知名独角兽户储,今年业绩下滑严重,现在就有点欲哭无泪了。

胡总问小王:

“储能类项目的IPO政策,最近有什么新的说法?”

小王赶紧把最近的传言和国家支持配储的政策汇报了一遍。

胡总点点头,又追问到:

“那公司计划啥时候申报IPO?”

“胡总,企业老板亲口承诺,IPO进度不影响他们在XX地区建厂的进度,XX地区的领导很满意我们的推荐,说希望下一期基金继续跟我们合作。”

“嗯,不错。这个是大事,要敦促企业抓紧落实。”

04 生物医药组

宋博士是公司生物医药组的同事。

“小宋啊,现在不受理五套标准的企业,你投的那一堆创新药企业怎么办哟”

听到点名,宋博士赶紧扶了扶眼镜。

“五套标准只是暂时不受理,后面可能随时开闸,实在不行还能报港股18A。”

“港股40%的股票一天成交不到10万港币”,一位同事小声说到。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拆台,宋博士的脸腾的一下就红了,他小声嘀咕道:

“实在不行,不是还能去北交所嘛。”

“北交所?”胡总哼了一声:

“小宋啊,不能为了上市而上市啊,不然我们怎么跟LP们交代。哎,你说,你那些创新药企业要满足创业板的上市条件,还需要多久啊。”

“啊,这我还没想过……….”

宋博士挠了挠头,他的脸已经红的发紫了。

胡总一摆手,也不再追问:“行吧,你们医药组,以后还是尽量投点有收入有利润的项目吧。”

05 其他行业组

最后的时间,照例是由others组的同事发言,包括但不限于:消费、文娱、TMT等行业组。

胡总望向了这几位同事,一脸的同情,张了张嘴,又有点无可奈何。

眼见着胡总欲言又止的样子,投消费的同事抢先打破了沉默:

“老板,你是知道的,我们这些都是红灯行业,上不了市的。”

胡总有点生气:

“你们现在这个态度是不对的,虽然有政策影响,但是不能摆烂,还是得想办法,A股上不了,就想想去港股,港股去不了的,就去美股,美股还去不了,新加坡也不是不能考虑。实在不行的,该回购回购,该诉讼诉讼。”

见到胡总有点不悦,投TMT的同事小C赶紧圆场:

“胡总,虽然我们这些行业在上市这块面临些困难,但是有些企业基本面还是可以的,您看,现在公司在各地都有招商引资的任务,要不我们几个就把这块承担起来,把这些企业拉去聊聊,看看能不能满足落地要求。”

“嗯,小C这个想法不错,你们几个以后就跟着CRO(首席返投官)李总搞返投吧,散会。

By 星哥

我在美国办厂的心路历程

2018年底某日,我驱车360英里(5个小时车程)从新泽西州的家驶往美国“铁锈带”工业老区Ohio州,在一个名叫东巴勒斯坦(East Palestine)的城镇落下脚。我在这里看中了一个占地9万多平方英尺(等同于8千多平方米)的旧厂房,故事便从这里开始….

鬼使神差般地,我与图中这个老旧厂房结下了不解之缘,让我有机会和美国蓝领劳工阶层共事建厂,更使我做梦都不会想到的是,这里竟会在几年后发生一起惊天动地的大事。

在美国所谓的镇不是我们中国的乡镇概念,这里的镇其实就是有别于大都市的小城市,有点像中国的三线乃至四线城市。这个在美国的小镇为何用中东国家的名称命名?据说以前此地名为Mechanicsburg,1833年改名为East Palestine(东巴勒斯坦),那时当地一个最大的工厂名字叫“东巴勒斯坦陶具厂”,老板祖籍是东巴勒斯坦人,便在厂名里加入祖籍元素,他是个成功商人,为了表彰该厂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当地政府就把镇名改为“东巴勒斯坦”。目前该镇人口在4700左右,是蓝领劳工阶层居住区,几乎100%的居民都是前总统特朗普的粉丝。

如标题所提示,本故事的叙述形式以图为主,以文相辅,画面可以说明的事,就尽量省去文字,文字只是对图作个简短的注解(有点像我们从前小时候看的连环画)。但是在图叙故事展开以前,我必须要费少许文字来概述一下本人在美经商的背景:至2018年底,我在美国经营冶金工业耐高温陶瓷纤维材料的进口批发业务整整有20个年头,在边干边学搞懂了这个相对来说比较冷门的行业同时,我积累了一点资本,更积累了一大批美国冶金行业的客户朋友。这些客户不少都聚集在以匹茨堡钢铁城为中心向四周延展开去的重工业区域 – 宾州、俄亥俄州、西弗杰尼亚州、印第安纳州、密执安州、肯塔基州。具备了一定资本,又有了经过多年开发出来的市场,也积累了可观的客户群,唯一所缺就是没有自己做的产品,进口批发只是中间商,靠买价和卖价之间的差额以及所提供的一定服务来实现盈利,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体企业,能在美国钢铁工业心脏地带开设工厂生产自己的陶瓷纤维产品是我多年的夙愿,而眼前这个旧厂房正好处于能够实现这个夙愿的最佳地理位置 – 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的交界处 (参见所附地图上的红圈标注)。


这个旧厂房的主人名叫Steve,20多年前在这里开了个做金属管加工的厂,取名TubeTech,鼎盛时期雇有50多个工人,这规模在地广人稀的美国也算得上是个中等规模的企业,如今这位仁兄已步入年迈,只好靠女婿帮忙打理工厂,女婿经营不善,坑坑巴巴熬了几年,终于撑不下去。资本社会做生意大鱼吞小鱼司空见惯,当下这条孱弱可怜的小鱼在同行业的竞争中被大鱼盯上,不得已最终就范,出于无奈Steve把厂的设备和业务一股脑转手出让给了那条大鱼。当时他正在为怎么将这个老旧厂房脱手而发愁,而我就在这个时候出现在这个地方,成了他的接盘侠。(上图是2017年当地互联网媒体报道这个厂倒闭的新闻截图)

老厂房的原始结构是钢筋水泥加砖,非常坚固,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最初是造纸厂, 几经变迁易主,最后演变成如照片上的这番模样,内部残梁断柱,满屋顶漏水…

厂房外部残墙破壁,污泥浊水,野草丛生,破烂不堪,惨不忍睹。这样的地方能用吗?过去几年的经历给出的答案是:能。请大家耐心往下看,循着这一张张的画面,看看这个被邋遢老美糟蹋得惨不忍睹的地方是怎么被一个较真的老中一点点收拾干净,使它变成当地的一道风景线。在现代生活工作中,手机提供了一种智能便利,这里每张建厂照片和视频都由我亲手所拍,即时抓拍完胜文字日记,直观地用影像记录了这一路走来的足迹。英语俗话说:Seeing is believing. (眼见为实),又说:A picture can say a thousand words. (一张图片可抵一千个文字)。


听说有个中国人横空出世、单枪匹马闯入这个蓝领阶层的领地,说是要在这里设厂建业,创造工作机会,当地East Palestine镇长Pete带着很大的好奇心来见我。跟他一交谈,感觉就像以前在上海弄堂里跟居委会主任说话,握手拍肩,没有丝毫的距离感,仿佛是早已认识的熟人。


融入地方,搭建人脉,拜见各路地方神明,走各类规定办事程序,和层层相关部门的人员交涉商谈建厂方案。(视频截图)



接下了这个盘子,就是揽下了一大摊子的事,开启烧钱模式,场面一旦铺开便一发不可收,开弓没有回头箭。


上面是修缮厂房过程的部分照片。修缮旧厂房是个一言难尽的过程,其间也发生不少有趣难忘的故事,但这里不是写纪实文学,编者力避文字赘述,主要还是请观者们浏览图片和视频,留给大家一定的形象思维空间,去想象一番这些照片和视频背后的故事…


工厂基建施工现场拍摄的实景。(视频截图)


清除污泥浊水,更换地下排水管道,平整土地。(视频截图)


给厂房前的停车场铺上沥青。(视频截图)


这个旧厂房一天天在改变它的模样。

设备陆续运抵工厂。(视频截图)


有时送设备的车路上遇堵,我们只得等到天黑,连夜卸货,因为租用的卸货吊车按日计费,当天必须要还人家。(视频截图)


设备搬入车间。(视频截图)


上面是安装设备的过程部分照片。

安装钢架配料操作平台的过程。(视频截图)

安装室外吸尘装置。(视频截图)


电力公司为我厂配电接线时的情形。(视频截图)

我工厂的牌子 CeramFab 竖立起来了,没办任何挂牌仪式,只是让员工给我拍个照,咔嚓一声,便在East Palestine Ohio这块异乡土地上留下了一个中国人办厂的永恒印记。


上面这些照片是工厂基建工程基本完成后的实景,旧厂房的面貌焕然一新。于此同时,办公室里的电话铃声开始频频响起,电话另一端或者是附近的居民,或者是开车经过这里的路人,有些人纯出于好奇心想打听一下我们要办什么工厂,有些人是想登记个名字为以后找工作排个号,更多的人是周围的居民来电感谢我们为当地办了件大好事,把这个经年失修、丑陋不堪的厂房修缮一新,不仅他们的居住环境变美了,他们的房产价值也因此沾光增值了。


有一天,当地的一位中年妇女对我说:“以前这个厂房是这里一个令人作呕的鬼屋,现在它是我们镇上的一道亮丽风景,我们非常感谢你。” 听她这样说,我心头涌起一股暖流,我知道她说的是心里话,也是代表这个小镇的所有居民说了他们的心里话。在当地我和我的厂已经成了人们饭桌上的谈资,酒吧间里的热门话题,中国人在这块美国蓝领的土地上受到了欢迎和尊重。有时我走在当地的路上或停车场,经常会有人从驶过的车里伸出手来给我打招呼,我并不认识他们,可他们都认识我。

CeramFab 陶瓷纤维真空成型件生产线一天天安装到位,工厂的模样一点点呈现出来。

(请点击原文观看视频)

陶纤真空成型件生产车间初具规模,第一条生产线启用。


创建CeramFab 的三年也是饱受疫情折磨的三年,我们历经了供应链断裂、运费飞涨、劳动力严重短缺等等困难,力克时艰,终于在2022年初,我们的陶纤真空件工厂CeramFab 第一条生产线正式投产,做出了第一块板材,注册商标名为VacuWool(见上图)。

https://www.ceramfab.com/

请点击原文看VacuWool 陶瓷纤维真空成型件的生产工艺流程视频(请放大屏幕并横屏看)。看了这个视频你就基本了解我们做的是什么产品,以及这些产品是怎么做出来的。概述其工艺如下:主要原材料是耐高温达1260摄氏度的陶瓷纤维,将其切碎,倒入水池,根据不同配方加入其它耐高温配料和粘结剂,在水池里把配好的原料搅拌均匀,然后通过抽真空设备将拌匀的湿料吸入模具,抽去水分和空气,然后将其脱模,这就成型了,再将成型件放入烘箱烘干,烘干后的毛坯经过打磨抛光便可装箱出厂了。


CeramFab 部分产品展示 (1)


CeramFab 部分产品展示 (2)

走过四个春夏秋冬,贯穿三年新冠疫情,2022 年底 CeramFab 这个厂总算初步建成,进入了早期生产阶段。由于我们做的都是非标产品,客户可以选择的供货商不多,大多时候不是我们去找客户,而是客户主动找上门来,所以投产第一年订单就排满,一条生产线根本忙不过来,必须再接再厉按原计划继续推进,向六条生产线目标前行。So far so good 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很不错,然而平凡的故事还只说了三分之一,观者且耐心,石破天惊的大事还在后面等着我们。

第二章:中国人在美国土地上开厂生产的镁碳砖,这是第一块!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世事无常。2019年底新冠疫情在中国武汉爆发,2020年新冠病毒迅速蔓延全球。(网络截图)

美国崇尚个人自由的国情,尤其适合传染性病毒之扩散传播,美国进入了一个有史以来最黑暗的时代 – 百姓病亡,政治纷乱,社会动荡,经济瘫痪。2020年3月,美国疫情开始全面蔓延,形势越来越严峻。我家所在地新泽西州以及大纽约地区每天感染人数成千上万,死亡人数日以百计,全美国开始封城封镇。(网络截图)

我把自己关在匹茨堡的公寓住所里整整一个月,远离新泽西州家人,陷于完全封闭孤独状态。然而人在独处的时候往往也是思绪飘逸、灵感活跃的时候,创意之举往往萌生于孤独之时。那天我站在16楼的阳台上,瞅着眼前匹茨堡这座城市发楞,这时手机铃声响了起来,是一个员工打过来的,告诉我离我们新建的陶纤真空件厂半英里处有一个更大的厂房在网上拍卖(因为他听我说过打算把在新泽西的进口批发公司搬迁过来,需要仓库),起拍价很低,于是我便上网查看了一下,这一看便又启动了另一个创业之举。


这里允许我离题打个岔:匹兹堡(Pittsburgh )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西南部,是美国著名的钢铁工业城市,有”世界钢都”之美誉,20世纪初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在此建立了卡内基钢铁公司(后来成为美国钢铁公司),一度垄断了全美一半以上的钢铁产量,成为钢铁业的托拉斯,卡内基是当时美国第一富翁。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中国钢铁产量上升,匹兹堡的钢铁业务逐渐淡出,至今已转型为以医疗、金融及高科技工业为主的都市。市内最大企业为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UPMC),也是全美第六大银行匹兹堡国家银行所在地。尽管如此,匹茨堡市周边地区仍然布满了过去钢铁冶炼工业辉煌时期遗留下来的痕迹 – 大大小小和冶金工业有关的被遗弃的旧厂房不计其数,原先的厂主们要不早就关厂息业要不去国外投资建厂,这些被遗弃的旧厂房年久失修,锈迹斑斑,“美国铁锈带”这个名称由此而生,而这些斑斑“锈迹”跟我为何从新泽西州移居这里办厂有着直接的关系。

2020年上半年是美国新冠疫情高峰期,也是中美贸易战打得不可开交的激战时期,任性的特朗普总统给中国进口产品使劲加关税,中方也毫不示弱地向美国进口产品征收反制关税,中美贸易谈判每谈一次双方关税便追加一次,互不相让,中美交恶的局势像踩上了油门的快车,并且开上了高速公路。


这里还必须让我埋个伏笔,提及一下冶金工业里的一个必用耐火材料产品 – 镁碳砖(见上下二图),该产品用于炼钢炉和钢水包上直接接触钢水的内衬层,据于钢水种类的不同,炼钢炉和钢包上的镁碳砖用到一定的次数就必须更换,这是个奢侈的高消耗工业产品,该产品的主要原料电熔镁砂产自中国东北,以前美国市场上的镁碳砖主要从中国进口,随着中美贸易纷争日趋白热化,来自中国该产品的美国入关税率从零关税一路飙升至300%,这使得中国镁碳砖在美国市场上完全失去了价格竞争力,打那以后中国镁碳砖在美国市场上彻底销声匿迹,严重脱销。众所周知,市场供求关系从来就是物以稀为贵,没有来自中国的镁碳砖,该产品在美国市场上一下子便成了紧俏商品,这时市场经济规律的自我平衡效应开始显现:资本向新的商机汇聚,流失的美国制造业开始重返美国本土,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已建和在建的的镁碳砖厂在美国突然冒出六家。

(图1)钢厂工人在用镁碳砖砌炉。(图2)钢厂工人在操作钢水包。(图3)钢水包中直接接触沸腾钢水的镁碳砖包壁。(网络截图)

现在回到上面搁下的那个话题 – 正在网上拍卖的那个老厂房。我在网上查明该厂房的信息后,马上打电话给拍卖商,约定时间去看厂房。这个老厂房距离已经建得差不多的CeramFab 厂房只有0.7英里(开车只需两三分钟),总占地面积为160000平方英尺(约1.5万平方米),以前是生产大型钢管的工厂,被遗弃10年有余,里面有大小行吊好几个,居然都可以用。上面几张照片是该厂房的当初外观,陈旧兮兮,锈迹斑斑,是“铁锈带”建筑的生动图解。去看厂房时候我们居然在里面撞见许多小动物和成群的鸽子,这里早就成了它们的栖息天堂。

这是当初挂在外墙上的竞拍牌子


上面的视频截图是第一次去看这个老厂房的情形,因为厂房被遗弃多年,供电公司早就切断电源,大白天厂房里面也是一片昏暗,我们只好打着手电筒来照明

第二次再去看旧厂房,事先跟供电公司打了招呼,给供上了照明用电,这次看清楚了厂房内各部位的状况。

有专门的办公室区域。


临街有数个进货出货的大小卷帘门。


结实牢固的钢结构。


高挑的房顶。


且配有10-35吨位行吊数个。


据说100年前这里曾是一个橡胶厂,当地的一个理发店里现在还挂着这个厂址的老照片,照片上是当时该厂的工人们,看这阵势估计有数百人。
两次看过这个厂房后,我果断决定参加竞拍,主要理由有三:1)厂房面积足够大,一半可用作仓库,把在新泽西州的进口批发公司搬迁过来,可以省去在新泽西州租赁仓库的一大笔开销;2)这厂房顶高16米,又配有现成行吊,非常适合用来建一个镁碳砖厂;3)这厂距离正在兴建中的陶纤真空件厂不到一英里,两个厂在同一地方生产相关工业耐高温产品,可以互补互利,并在物流方面将为客户节省大笔运费,同时提高我们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由于带着最大的诚意参加竞拍,竞拍那天很顺利就将此厂房拍到了手。当地政府得知我买下了这个厂房后,专门派有关部门采访了我,并决定发放政府资助金25万美元,以表对我们在当地创办两个工厂的感谢和支持,尽管这笔政府资助金额对办两个工厂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但是这事在当地所产生的影响不可小觑,在蓝领老美的认知观念里,中国人夺走了他们的工作机会,使他们变穷了,而现在居然有个中国人在这里一下子兴办两个工厂,而且还从新泽西州搬来一个进口批发公司,这对刺激和带动当地经济无疑是个巨大的贡献!为了感谢当地政府对我办厂的支持,我对当地政府许诺:在以后三至五年里将为当地创造至少45个就业岗位。这个许诺成了当地一大新闻,地方报纸和网络媒体对此纷纷进行了报道。(上面是当地报纸对我们的头版头条报道)

网上媒体报道(网络截图)


网上媒体报道(网络截图)

买下了这个厂房后,我马上着手办理创建镁碳砖厂的各种手续,注册成立了WYG Refractories LLC公司。

我的第二个厂牌在East Palestine小镇诞生了,与此同时,我们在美国为自己将要生产的镁碳砖注册了商标,取名WYG。

接下来便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烧钱节奏…. 照片里地上画的红线,预示挖地工程即将开始。为何要挖地?因为这里即将要安装一套自动化配料系统、两台混料机、三台螺旋压机、两条隧道烘干窑、三个机械臂、三套自动化检测系统、一套全自动成品检测系统…. 所有这些设备的安装或多或少需要涉及到车间的基础建设,最大基建工程是给三台螺旋压机做承压基础,每个基础就是一个深达5米的地下钢筋水泥建筑,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WYG镁碳砖厂基建破土的那一刻。

奠基破土。(视频截图)

挖掘开始….. (视频截图)

挖掘压机地基过程(视频截图)

挖掘压机地基过程(视频截图)

挖掘压机地基过程部分照片。

给整个基础打上钢筋结构。(视频截图)

再给钢筋浇筑水泥。(视频截图)

给地基钢筋浇筑水泥。(视频截图)

浇筑钢筋水泥的过程照片。

建成后的压机承压基础,这样的压机基础在B车间里做了三个,是基建工程中烧钱最多的部分。

修缮厂房屋顶。(视频截图)

修缮厂房外墙。(视频截图)

修缮完毕后的厂房外观。

清洗并油漆内墙,然后给厂房安装节能照明(视频截图)。

装修一新的办公区域。

设备陆续运抵工厂。

安装设备过程的部分照片。

安装设备过程的部分照片。

维修调试行吊。(视频截图)

安装压机。(视频截图)

给螺旋压机装上顶部的大旋轮。(视频截图)

安装压机现场。(视频截图)

安装调整压机模具。(视频截图)

点击这里看视频

(压机启动试压那一刻)

安装配料系统。(视频截图)

安装压机及送料系统配电装置。(视频截图)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镁碳砖生产车间雏形呈现)

安装混料机。(视频截图)

打磨模具。(即时实拍视频)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安装调试自动化机械臂。)

安装除尘设备。(视频截图)

安装镁碳砖隧道烘干窑。(视频截图)

这里必须要插叙一个人,他的名字是:李乃根。(上图是他的微信头像照)李乃根是国内老一辈资深耐材专家和镁碳砖生产工程师(下面称他为李工),李工以前曾任上海第二耐火材料厂工程师兼厂长,国内耐火材料行业内的人都知道上海二耐在中国曾是祖师爷级别的一流企业。上世纪末朱熔基总理主政时大刀阔斧改革中国经济,措施之一就是国企改革,为了盘活落后僵死的国企体制,朱熔基解体了国营企业,让民营老板来接手经营。上海二耐在这波改革浪潮中解散了,该厂的所有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分散到全国各地,成为各地民营企业的技术骨干。李工离开二耐后曾在我上海办事处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因健康原因隐退在家过起退休生活。现在我要在美国办镁碳砖厂,李工是我必须聘用的不二人选,我对镁碳砖生产是个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没有李工的参与我根本不可能办成这个厂,当然没有李工的参与我也不可能去做这件事。我和李工进行了一次长谈,他同意再次重返江湖,助我一臂之力在美国建立这个镁碳砖厂。

根据我和李工商定的计划,李工不仅是要负责为我在国内采购所有生产设备,而且在设备运到美国后他将来美亲自帮我主持工作,指导工厂的基建和设备的安装调试。这个工厂的车间布局设计方案、工艺流程的设计方案、以及设备设计和采购方案等等,全都是李工日夜辛苦的结果,由他一手制定!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本以为新冠疫情会在一年半载内渐渐趋缓结束,故我们在采购设备前将工厂一整套设备都计划在 采购时间表里,车间基建工程的工期安排也都被筹划得环环相扣、尽量详细周到,唯独没有在疫情问题上多长个心眼,当时没有去考虑也不愿意去考虑疫情发展的范围之广和时间之长的恶劣因素。在李工把主要设备的采购方案订好并且和各设备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以后,新冠疫情不但没有趋缓,反而在美国和世界各地不断蔓延恶化,世界上国与国之间由于疫情所导致的政治纷争和经济危机此起彼伏,最终导致中美两国之间的人员来往渠道全部关闭,美国方面的人员去不了中国,中国方面的人员也来不了美国(这个阻隔一直延续至今,据说中美航班最近才刚刚恢复并渐增!)。厂办在美国,设备和技术来自中国,现在中美通航渠道完全关闭了,这个项目还能继续进行吗?这个厂还能办成吗?事实给出了答案:三年疫情,李工和中方所有相关设备的技术人员都没有来美国,我和我美国工厂的技术人员也没有去中国,所有来自中国的设备的组装和调试都靠双方用手机来进行沟通操作,而我是中美双方语言沟通的唯一翻译员,中美时差12小时,太平洋东西两岸正好日夜颠倒,多少个日日夜夜,我们就是靠手机微信的通话和视频功能来完成组装和调试所有来自中国的设备,这个过程中的种种困难、挫折、沮丧、无奈、悲哀、甚至绝望,很难用有限的文字来表述和倾吐,我想假如有“手机办厂”吉尼斯纪录,我们凭这段经历完全有资格可以去申请。上面展示的是一小部分(注意:只是极小一部分!)我和李工通过手机微信沟通的截屏照片。
2020至2022三年里,我几乎每个晚上要跟国内各设备供应商的技术人员和李工打微信语音和视频电话,第二天再把获取到的信息翻译成英文提供给我们美国方面的技术人员和设备安装工人,这个技术中英翻译过程是一个非常繁琐的过程但对我来说也是非常有效地学懂各种机械设备性能的过程,因为要让这边美国技术人员和工人懂得这些来自中国的设备,我自己必须首先搞懂,然后才能用我的英文来向他们讲解这些设备应该怎么安装和调试,三年里我通过这个语言翻译过程学懂了所有来自中国的机械设备。按原来采购合同条款规定,中国各设备供应商必须要派技术人员来美国现场安装调试设备(所有来往费用和来美人员的工资由我方承担),可是由于疫情阻隔,中方没派一个人来,李工也没来,我们美方也没派一个人去中国,手机+微信+我这个翻译,竟然取代了中美双方的互访,这省去了好大一笔费用!因祸得福,这要感谢手机,感谢微信,感谢疫情,感谢我自己。

整整三年努力,历经千辛万苦,WYG镁碳砖厂初步建成,2022年9月开始进入试生产阶段,上面展示的是一部分试生产过程的照片。

上面是部分试生产过程照片组合。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这个视频请你务必看完整,它像一个新生婴儿,第一块WYG镁碳砖在美国土地上诞生了,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以前在美国市场上的中国镁碳砖全都在中国生产,由中国人在美国土地上开厂生产的镁碳砖,这是第一块!)

听说我们WYG镁碳砖工厂开始投入试生产,有三家美国钢厂用户为了表示对我们的支持,分别给我们下了试验订单,其中一个客户是美国最大规模钢铁公司Nucor Steel。这三个订单对我们这个新办小厂来说意义重大深远,我们对此万分感激,回报以最认真的态度,最精细的工艺,最严格的质检标准,把这三个试验订单的镁碳砖生产了出来,运往这三家钢厂用户。

上面是使用中和使用后的WYG镁碳砖(照片由我们的用户Nucor Steel钢铁公司提供)。

两个月后,三家钢厂用户先后发来了反馈,他们一致认可了我们生产的镁碳砖,Nucor Steel 钢铁公司还同时下了一个25万美金的正式订单!(见上图)第一次试验订单就能被用户认可是值得任何一个生产厂商感到无比骄傲的事情,而能被美国最大钢铁公司Nucor Steel接受成为它的供货厂商,其意义更远远超出经商赚钱的范畴,这是一种资质,一种档次,一种实实在在的荣耀,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高光时刻,比在大学毕业典礼上拿的那张纸有意思得多!这个时候我实在忍不住要骄傲一番,这个时候假如还是很谦虚的样子那一定是假的装的。

建厂的故事讲到这里似乎可以结尾了,两个工厂都已建成,先后通过试生产阶段,并驾齐驱地进入初期投产阶段,产品都分别得到用户的认可,订单陆陆续续通过电子邮件传送进来,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合理安排好生产计划,进一步完善工艺,扩大生产规模,增招工人,提高产量,使工厂逐步进入常规自动化生产模式。此时,设备性能已经摸熟,产品配方调至完备,工人培训基本到位,过去几年的投入和付出即将结出丰硕成果,产生巨大回报,前途一片光明灿烂!
那天下班回家前,我来到厂后面的铁轨旁,看见西边美丽的夕阳映照着漫天云霞,金光璀璨,便鱼贯掏出手机,怀着愉悦的心情拍下这张铁路美片。不料就是该张照片上这条铁路在不久以后给我带来巨大灾难!

第三章:飞来横祸

还是那句老话: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世事无常 。刚走出动荡纷乱的三年疫情,紧接着又遇上一场飞来横祸!老天为我安排好了惨烈而又悲壮的结局。这两个厂就像两个新生儿,如能继续精心喂养它们,它们定会茁壮成长,我内心发了狠誓要把它们打造成这里的企业翘楚。然而,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一场大祸从天而降,照片上的这个庞然大物 – 美国诺福克南方火车公司(Norfolk Southern)将在一夜之间把我刚建成的两个工厂扼杀在摇篮里。

2023年2月3日周五晚上,我在匹茨堡住所接到安全警报公司来电,告诉我CeramFab 厂房后面的铁路轨道火车脱轨,引发大火,消防人员已经到场,急需进入我们的厂房铺设灭火水管,展开灭火救援。我立马打开手机上的摄像监控软件,通过工厂后面的监控摄像头看见了铁轨上的熊熊大火!我们厂房后墙离铁轨仅仅约8米左右。那晚我没有入睡。(上面是我手机上显示的厂区摄像头的实况录像截图)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员工在火灾现场拍摄的手机视频)

上面是火车出轨导致的火灾现场照片(由在当地的员工拍摄提供)。

当晚大火基本被控制住,没有直接人员伤亡。但是第二天早晨还有多节车厢的余火仍在燃烧,冒着很大烟气。网上开始流出许多火车出轨引发火灾的照片,从照片上可以看到出轨的火车差一点撞击到我们的蓝色厂房,厂房并没有被火烧到(这是消防员们的功劳)。看了照片我暗自庆幸:不幸中的大幸啊!只要厂房还在,机器无损,我们就没事,大不了过几天等火灾现场清理完毕我们就可以返回工厂继续生产,当时根本没有意识到真正的灾难还只是刚刚开始,事态以后的演变发展会有多么严重,因为无知,所以无畏。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上面是当地居民在出事后的第二天用无人机拍摄的视频。我们厂房的白色屋顶已被大火的烟雾熏得有点发黑了。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上面视频是出事当晚我用手机拍摄下的电视实况报道)

引起火车出轨的原因是第32号车厢有个轮子的轴承磨损发热,导致轮子停转卡住,铁轨上的自动探测装置有感应到这个异常情况,向火车头驾驶室发出警讯,火车司机接收到报警后立即采取了刹车措施,可是为时过晚,火车还没来的及完全停住那节32号车厢率先出轨,从而引发前后众节车厢纷纷出轨,冲撞、翻车、重叠、燃烧。
这列火车是美国诺福克南方火车公司(Norfolk Southern)营运的货运火车,共有151节车厢(车头至车尾总长度2.8 公里,总重量18000吨),其中有20节车厢装载化学危险品(包括11节罐状车厢装有化学液化气),这么长的车体加上这么大的货运重量,操作人员竟然只有两个,这简直是离谱得出奇!照这样下去,恐怕不久将来,他们会用无人驾驶方式来操作151节车厢的营运!
我通宵达旦一直盯着电视屏幕,第二天,对这个火车出轨事故的实况报道迅速占据全美各有线电视频道和互联网媒体。出轨车厢共51节,11节出轨车厢载有化学物质,其中有5节罐状车厢装有氯乙烯液化气。请注意播音员提及的那个英文单词“vinyl chloride”(氯乙烯)。后来随着事态的发展逐渐知悉:氯乙烯是一种剧毒化学品,长期接触这种化学物质得肝癌的机率很高。

上图是百度对氯乙烯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上,氯乙烯被列为1类致癌物。(网络截图)

下面是百度上的一个链接,是国内CCTV对俄亥俄州这次火车出轨造成氯乙烯泄漏事件的报道,这个报道基本不带倾向,比较中性,试试看能不能打开这链接(复制到浏览器):https://mr.baidu.com/r/130omX8rIY0?f=cp&u=72be4220658f3525(网络截图)

火车出轨当晚几小时后,当地警察局派出警员,在离出事地点方圆一英里之内的住宅区逐户叩门要求居民立即撤离自己住所,去当地的一个学校室内体育场馆避难,官方后来公布了这张示意图(网络截图),由火车出轨引发的化学品火灾烟雾严重污染了周围的空气,大家看到的红色区域表示有中毒死亡危险,黄色区域表示有中毒受伤危险。真不知道官方公布的这张图上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难不成烟雾一旦在空中弥漫开来就会按人为划好的颜色区域来运行?而不是随自然风力大小和方向四处飘散?

这里上下两个图是美国政府环保机构在出事第二天网上公布的照片截屏(无人飞机照片),该画面成了这次灾难的主题情景照片,吸引了全世界人的眼球。照片上蓝墙白顶建筑物就是我们CeramFab的厂房,老美们把这个位置称作“Ground Zero”,直译“归零地”,这个词出自2001年911纽约世贸中心大厦被飞机撞毁的恐怖事件,意思是一切都毁了重归于零的地方,现在这个词的意思可以引申为任何重大毁灭性灾难发生的中心位置。

事故发生在周末,周一,出轨车厢余火还在燃烧,我们厂房四周停满了消防车,附近多个消防站出动全部消防员,日夜工作在事故现场。那些出轨的车厢大部分装有危险化学物质,如果余火不及时完全扑灭,那就可能引发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化学专家们来了,俄亥俄州环保部门的官员们来了,州长也来了,大家聚集在东巴勒斯坦讨论研究怎么来熄灭余火、处理罐状车厢里的危险化学品、清理灾难现场….等急需解决的问题。(网络截图)

事故后的第一个星期我让两个厂的所有员工不要上班,待在家里等通知,同时要大家跟踪新闻实况报道,注视事态发展。2月5日,诺福克南方火车公司作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要在6日就地用人工方法切开车罐,引放氯乙烯液化气,然后将其点燃就地烧掉,他们称此操作为“controlled release”,即所谓“有控释放”。2月6日下午,5个车罐氯乙烯被引流到一个预先挖好的地沟内点燃,一团巨型黑烟在我们蓝色厂房边上升起。5节车罐的氯乙烯加在一起共500,000英磅(227吨),当时从电视屏幕上看到那团巨大蘑菇状黑烟,遮天蔽日,感觉大事不妙!(网络截图)

警察上门要求居民在“有控释放”以前撤离住所,暂时搬到一英里以外的临时安全住所避难。(网络截图)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他们点燃了氯乙烯的历史时刻。右边那一小簇蓝色建筑是我们的厂房,面对巨头火车公司的肆虐,它显得那么无奈,那么可怜巴巴。(网络视频)

像氢弹爆炸,全世界都在注视着它。火车出轨引起的燃烧是意外事故,而“有控释放”是在处理这起意外事故过程中的人为操作,它导致了一个更大的灾难,如此巨量的氯乙烯燃烧所产生释放出来的有毒气体和燃烧物将严重污染这里的生态环境,这里的空气、水、土壤都将受染于由氯乙烯燃烧所产生的微粒,这些微粒粘附性很强,几年甚至更久都不会自然消失,而只要这些微粒存在,它们就会危害人畜的健康。那么你要问:既然有这样的危害性,火车公司决策层为何还要作这个决定?答案是:经济利益。如果不尽快移走这些出轨被毁的车厢,就无法尽快着手抢修受损的铁路,而这条铁路主干线不通,物流链将断裂,美国经济将受损。牺牲局部的生态环境还是牺牲物流交通和经济利益?诺福克南方火车公司选择了前者。(网络截图)

“有控释放”的大火烧了几乎一整天,五节车罐的氯乙烯全部烧尽,空中久久弥漫着烟雾和呛鼻的化学品气味,铁路抢修工人迅速开始清理火后现场,五节被引流释放的氯乙烯车罐被拖至我们工厂西边的空地上,等候处置。(视频截图)

搬移被毁的氯乙烯车罐。(网络截图)

工厂后面散落一地的化学品颗粒。

我们工厂整个停车场成了救灾工地,停满各种救灾机械设备和车辆。

出事后第七天诺福克南方火车公司派人送来一份由他们起草的Access Agreement(租用场地合同,上面是其中一页截图),要我签字同意他们使用我厂场地进行由火灾造成的化学品污染清除工程,交换条件是火车公司偿付我们2万美金作为场地租用费(后来又提高至4.5万美金)。我不同意签字,理由是火车公司从出轨那天开始已经侵犯了我的私人财产,而且是在没有通知我的情况下使用了我们的场地来进行灭火、“有控释放”、搬移被毁车厢,等等的操作,作为产权所有人,我们有权知道他们正在我的产权场地上做了些什么,可是至今我们没有得到任何这方面的信息,因此我不知道合同上的内容是否和他们实际上正在做的事相符,所谓合同是在双方知情并且达成意见一致时所签订的书面承诺,而这份合同完全是一厢情愿,我既不知情也未和对方达成任何一致的意见,这个合同我不能签。假如我签了这个合同,接受他们的4.5万美金,那就意味着他们可以在我的产权地上做任何事情,也无须告知我任何相关情况,将来一切衍生后果也不是他们的责任。

几天后我收到了俄亥俄州环保局(Ohio EPA) 要求使用我们工厂场地的合同(见上图),让我签字,其实这不是什么合同,而是政府的一道行政命令,为了服从政府的命令,我让我的律师代我在这份合同上签了字,但拒收火车公司开出的4.5万美金。

诺福克南方火车公司的各个铁轨抢修工程队日以继夜地事故现场(我厂周围)进行抢修工作。

2月8日(事发后的第5天),诺福克南方公司的火车恢复行驶在我们工厂后面那条被修复的轨道上,可是我的工厂还未复工,至今为止没有任何部门通知我们这个地方是否安全从而可以恢复生产。

我非常着急,两个厂整整一个星期停工,订单积压,客户催货。我让生产经理联系了俄亥俄州环保局(EPA),要求他们立即派人来工厂检测空气质量,有了官方EPA的检测结果我方可决定是否让工人复工。2月11、12日两天,EPA 先后派来两位检测人员对我的两个工厂分别进行了空气质量检测,完了他们给了我两份报告(见上),我问他们报告上的这些符号代表什么意思,他们给我解释了一通,意思是报告上的这些专业术语表明你的两个工厂的空气质量达到安全的标准。当时我满脑子想着尽快复工、缓解积压订单的事,有了EPA的这个解释,我松了口气,迫不及待地安排复工。后来我把这三页报告和我们自己律师聘用的专业检测机构的十几页测试报告做了比较,证明这三页纸的报告是扯蛋!显然火车公司和政府环保部门之间已有某种默契,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有了EPA的三页检测报告,我立即打电话给两个厂的生产经理,让他们通知全体员工于2月13日(周一)复工上班。空气中仍然弥漫着强烈的化学品气味,因此有些工人对返厂上班表示疑虑,我只得对员工们说:虽然空气中的确还有气味,但是EPA的检测报告说空气质量达到安全标准。

2月13日(周一)复产的第一天上午,两个厂分别有几个工人出现各类症状:眼睛红肿,流鼻血,全身发红色肿块,噁心呕吐,胸闷。我们立即让有症状的员工去医院就医,就医后的员工带回的医生诊断证明说:这些是受到化学品异味刺激而引发的急性症状,这些工人应该马上停止工作,在家服药观察。当即,我做出决定:两个厂全部停工,让所有员工回家等候通知。

与此同时,我们给三个公司的所有客户发出工厂停产的通告(上图)。

自2月13日两个工厂停产,至今已有五个多月了,在这五个多月里,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当地河水里的鱼死了4万多条,居民家里的小动物病了或死了,有些居民的尿样检测呈氯乙烯阳性,好些居民暂时搬到旅店居住,诺福克南方火车公司在当地开设灾难救济中心,俄亥俄州环保局在当地开设医疗检测站,各律师事务所在当地承接了大大小小诉讼案30多件,当地居民上街示威诉求,美国国会和俄亥俄州州政府分别就这次出轨事故召集了听证会,俄亥俄州环保局责令火车公司必须要在主要受污染地点进行挖地换土、过滤河水和井水等排污除毒工程,美国交通部部长到访东巴勒斯坦镇视察调研毒污染灾情,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到访东巴勒斯坦慰问当地居民,美国政府和俄亥俄州政府分别正式起诉诺福克南方火车公司由于出轨事故而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等等等等……,大大小小事件不计其数,在此不一一列出。2023年2月3日发生在美国东巴勒斯坦的火车出轨事故是举世瞩目的事件,其震撼效应接近1986年4月26日发生在苏联统治下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核子反应堆事故。

当地河水里的死鱼(据统计有4万多条死鱼)和居民家里得病或死去的宠物。(网络截图)

当地居民上街抗议,表示对诺福克南方火车公司和EPA的强烈不满。(网络截图)

诺福克南方火车公司的CEO在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被拷问。(网络截图)

俄亥俄州参议院有关东巴勒斯坦火车出轨事故的听证会 (网络截图)

诺福克南方火车公司在当地设置的救灾中心。这个救灾中心主要工作就是发放各种赔偿金和救济金。视频里的这些人都是当地居民,前来登记名字、申报资料、领取各种因火车出轨事故所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经济赔偿,我们三个公司的员工自停产后的五个月里也到这里来领取工资损失赔偿金。我在美国开公司经商24个年头了,这是唯一一次没给员工发工资,而且是连续五个月。

前总统特朗普带着他的人马,前来这里对当地居民表示慰问,送来一卡车瓶装饮用水。这里的蓝领工人都是他的铁杆粉丝,是他下一轮竞选的重要票仓之一,特朗普来这里,标志着他2024年东山再起的决心。(网络截图)

在这五个月的时间里,我的三个公司所遭受到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两个工厂一直处于完全停产状态,进口批发公司处于半运作状态(只靠家人员工打理)。情况一天天在恶化,假如继续在东巴勒斯坦搞生产经营,三个公司的前途将会十分黯然,甚至可以说是毫无前途,为什么这样说?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1)不确定工厂周围的环境是否还安全从而可以继续长期搞生产,没有官方的明确担保,雇主和雇员都不敢也不愿继续在这个地方工作;2)只要还在这个地方经营,保险公司不愿意延续对我们三家公司今后的商业保险和工伤保险;3)由于停工导致订单和客户严重流失,商场上的竞争像游泳,不进则退甚至被淹;4)技术工人的流失,工厂一停产,那些有技术有本事的员工不愿干等复工,有的早已另谋生路,再说这个地方已被污染是不争的事实,不仅有些现有员工不愿回来上班,而且将来找新员工也面临很大困难;5)生产一停止,现金流紧跟着停止,没有收入来支付员工工资和公司各类账单。等了五个月,形势还是不明朗,工厂周围清除毒污染的工程还在进行,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何时这些工程可以结束。我和律师反复讨论评估后,作出最后的痛苦决定:将进口批发公司CeramSource的仓库迁往宾州(又要开始租用别人的仓库了);两个工厂不能搬迁,因为设备都已生根在厂房里,要把它们拆卸搬走又得花上3-5年,过来之人经历了前几年一路走来的艰辛,现在再要走一遍这条路,不是不可以,只要还具备这四个条件:1. 资本够足,2. 年纪够轻,3. 精力够旺,4. 勇气够大,而这四个条件如今我都不具备了,所以唯一的选择就是将两个工厂清理资产,永久关闭!

这是给两个工厂全体员工的最后一封信,正式宣布两个工厂自2023年7月1日起永久关闭。

这是我用无人机拍摄的工厂周围目前的情况(视频截图)。我在这个地方待了四年有余,如今将要离开,留下两个耗尽我全力但又半途而废的工厂,心里好生憋屈!

据说他们还要继续往下深挖15英尺,把底下受化学毒液污染的泥土挖出移走,然后再换上干净的泥土。这是政府对诺福克南方火车公司下的死命令,宏大的工程啊。(视频截图)

四年间在East Palestine建厂有成,正在庆幸自己这把年纪还能做成这事的时候,不料一夜横祸,一切便化为浮沉一梦。目前,两个工厂我断无财力搬迁它们,它们将连同那些还没来得及使用的设备被留在这个小镇,重归“铁锈带”废弃类厂房,谁知道下个接盘侠会是谁,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假如没有接盘侠,它们不久又会房顶漏水,门窗生锈;而我们去年刚从新泽西州搬来这里的进口批发公司CeramSource,目前正在搬离这个地方,迁往宾州的过程中。
当然,这场大祸对我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诺福克南方火车公司负全责,已经进入诉讼程序,何时赔偿我?赔偿多少?只有天知道。

四年间在East Palestine建厂有成,正在庆幸自己这把年纪还能做成这事的时候,不料一夜横祸,一切便化为浮沉一梦。目前,两个工厂我断无财力搬迁它们,它们将连同那些还没来得及使用的设备被留在这个小镇,重归“铁锈带”废弃类厂房,谁知道下个接盘侠会是谁,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假如没有接盘侠,它们不久又会房顶漏水,门窗生锈;而我们去年刚从新泽西州搬来这里的进口批发公司CeramSource,目前正在搬离这个地方,迁往宾州的过程中。
当然,这场大祸对我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诺福克南方火车公司负全责,已经进入诉讼程序,何时赔偿我?赔偿多少?只有天知道。

By Edwin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