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至少是100多种疾病的合称,它的发病率远远超过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个共同点:身体的持续存在的慢性炎症状态。

症状包括疲劳、肥胖、肌肉或者关节酸痛、腹胀和腹泻,有些人还会出现忧郁等等。

一、慢性炎症为何会发生?

说起来也非常简单,那就是身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正常组织发生误判。

这种误判可以是系统性的,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受到攻击的是全身的正常组织。

这种误判也可能是局限性的,受到攻击的自然是特定器官,如桥本甲状腺炎、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等等(此类疾病太多了,不胜枚举)。

二、长期依赖药物治疗结果:

治疗的本质就是利用药物将身体的免疫系统部分关闭。

不可否认,此类治疗的的确确、或多或少地改善了患者的症状,但风险是它增加了感染和恶性肿瘤发生的风险。

三、发病原因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肠道息息相关

胃肠道是人体吸收营养、补充能量的主要器官,我们的小肠细胞里也布满了免疫细胞,随时侦查食物中是否含有细菌和异物。

毫不夸张地说,胃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假如没有强大的防御能力,我们很可能因为”吃”而伤害身体。

肠道富含淋巴细胞对于身体的防御是件好事,但有一利就有一弊,这些丰富的淋巴细胞有时反应过度造成过敏。

1.慢性炎症为何会发生?说起来也非常简单,那就是身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正常组织发生误判。

这种误判可以是系统性的,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受到攻击的是全身的正常组织。

这种误判也可能是局限性的,受到攻击的自然是特定器官,如桥本甲状腺炎、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等等.

(二)造成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原因:麸质

不是麸皮,实际上它是种子里面的一种蛋白质的混合物,主要成分为小麦醇溶蛋白和谷蛋白。

我们可以吃到的柔软、蓬松、有嚼劲的面包靠的就是它。除了小麦、大麦和黑麦之外,人造奶油也含有麸质。

3.我们今天接触到的麸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多得多!

其原因包括了两个方面:

一是小麦的精加工,在去除了麸皮之后其所含的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相应地增加了;

二是为了让小麦颗粒更加饱满,人们开始运用转基因技术,这就使得构成麸质的蛋白质结构更加集中。

(三)麸质如何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由于缺乏消化麸质这种蛋白质的酶,或者酶的活力不足,使得麸质无法充分消化,这使得肠道淋巴细胞高度戒备,并产生抗体,抗体-麸质复合物由此产生。

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会清除这些复合物。

但假如这种复合物太多,通过血液循环就会沉积于不同器官,导致局部或全身受到免疫系统的攻击,这自然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2.麸质会导致交叉过敏

它指的是针对一种食物的蛋白质形成的抗体也能去识别另一种食物中的蛋白质,这在麸质尤其常见。

这些抗体也可能与乳蛋白(奶类食品多见)、燕麦、啤酒、面包酵母、速溶咖啡、高粱、小米、玉米、大米和土豆相关蛋白质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假如多次过量的摄入高麸质的食物,许多人自身的免疫系统一定会处于持续戒备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风险自然增加!

已有临床资料表明,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桥本氏甲状腺肿、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都存在肠漏。

其中说得最多是“炎症是诸多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基础”。这并不是危言耸听,炎症作为我们自身免疫系统对外界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有时候是有益的,但是如果炎症反应一直存在,发展成慢性炎症,免疫系统就会对我们人体自身的组织进行攻击,从而造成损伤。

这次新冠病毒让我们知道了一个词叫做“炎症风暴”,所谓炎症风暴就是炎症来得太猛太快,炎症因子聚集,好比烧了一场大火,虽然目的是为了消灭病毒,可是同时也给全身各器官组织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结果就是导致各个器官的功能衰竭。

1. 急性炎症 vs. 慢性炎症

每个人的身体里或多或少都有炎症,只不过有些炎症反应比较轻微,还没有让我们感受到,有些则有明显的症状。炎症的发生发展和自由基密切相关,比如摄入了自由基含量高的食物、周围的空气受到污染、吃了太多的糖以及不运动等,这些原因都有可能导致体内的自由基增多,从而加剧炎症反应,反过来炎症也会促进自由基大量产生,二者相互促进,最后形成恶恶性循环,慢性炎症就是如此。

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好比是一个警察局,警察就是我们的免疫细胞,它的功能是保护百姓(其他细胞)的安全。在这个警察局管辖的范围里经常会发生一点小偷小摸的事情,警察很快就能去处理掉,这是急性炎症,处理得当的话,来得快去得快,一般来说对人体不会有很大的损伤。

如果不断有小偷小摸或者是悬疑案件,就会让警察们很头疼,处理的时间就会变长,警察们不断出警却抓不到坏蛋,久而久之就会变得非常疲倦,难免会发生错误,误伤百姓,另一方面,这些坏蛋继续逍遥法外,并且持续为非作歹,这就是慢性炎症。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我们身体里长期有慢性炎症,那么我们的免疫警察会长期处于一个“疲惫”状态,当病毒侵入时,我们免疫系统“速战速决”的几率就大大降低,战线拖得越长,炎症反应越重,各个器官的损伤尤其是肺部的免疫攻击也越强烈。所以,平常没有病毒的时候,我们应该尽可能的降低体内的慢性炎症水平!

另外,长期不消的慢性炎症也是各种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基础,比如肥胖、糖尿病、通风、关节炎、肾炎、肺炎等常见疾病,严重的可能导致癌症、脑卒中、冠心病以及阿尔兹海默症等重大疾病。

2. 慢性炎症的五大常见症状

慢性炎症不像急性炎症那样有特别明显的症状,但是偶尔也会露出马脚,下面列举了慢性炎症的五个比较常见症状:

01.身体疼痛

如果感到全身疼痛,例如肌肉酸痛和关节痛,有可能是身体里的致炎因子增加引起的。就好像警察局辖区内的坏蛋增加了,警察一时间管不过来,它们就会攻击肌肉和关节,导致发红,肿胀和疼痛。

02. 皮疹

皮肤做为人体的第一道生理防线和最大的器官,时刻参与着机体的功能活动,机体的任何异常情况也可以反应在皮肤表面,皮疹就是炎症引起的皮肤疾病,例如湿疹或牛皮癣,当致炎因子增多,触及到与这些疾病相关的免疫系统,免疫反应被激活,就会触发皮疹到皮肤表面。其特征是皮肤发红,粗糙和剥落,有时候痒,有时候不痒,反复发作。

03.过多的粘液产生

如果总是需要清嗓子或拧鼻涕,有可能是发炎了!当发炎时,粘膜会产生浓稠的痰液,以保护呼吸系统内壁的上皮细胞,从而导致咳嗽,打喷嚏和流鼻涕。

04. 低能耗

尽管每晚有充足的睡眠,仍然会感到很疲倦,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在抵抗慢性炎症。当人体长期发炎时,我们的免疫系统会一直保持活跃,警察局会持续工作,加大警力加班加点的处理致炎因子。反过来说,慢性发炎增加了对细胞能量的需求,免疫细胞需要不断增加来对抗致炎因子,这就进一步加快了人体能量的消耗。

05.消化不良

常见的消化问题包括腹胀、腹痛、便秘及大便稀疏也可能提示炎症。整个人体的慢性炎症可导致肠道渗漏综合征或肠渗透性,这可导致细菌和毒素通过肠壁“泄漏”到身体的其他部位,也就是致炎因子流窜作案。“ 漏泄的肠道 ”会进一步加剧持续的全身炎症,并导致消化系统症状,如腹胀和肠蠕动不规则。

3. 可以做哪些针对性的检查?

除了上述症状以外,还可以根据医院检查数据来判断是否有慢性炎症:

1.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是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白细胞计数表明免疫系统已激活并正在努力抵御感染或伤害,长期升高的白细胞表明免疫系统经常超速运转。当人体的炎症升高时,白细胞计数会随之升高,而成年人正常范围内的白细胞计数在每微升4,000至10,000之间。

2. 红细胞沉降速率(ESR)

红细胞沉降速率(ESR)简称血沉,是红细胞在血液样本中沉降速度的量度。由于红细胞通常沉降缓慢,因此血沉变快可能表明人体在发炎。男性的正常范围为0至22毫米/小时,女性为0至29毫米/小时。

3.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响应体内炎症而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当体内发生特定的损伤或感染时,hs-CRP的水平升高;如果存在诸如IL-6(白介素-6)之类的炎性酶,hs-CRP的水平也会同时升高。重要的是hs-CRP值高的人不仅会发炎,而且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提高,而hs-CRP值低的人则具有较低的风险。hs-CRP的典型实验室范围是0到3.0 mg / L。

4. 如何干预慢性炎症?

急性炎症犹如一场大火,而慢性炎症就好比小火慢炖温水煮青蛙。因为慢性炎症的症状不明显,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特别在意,可是慢性炎症就好比各种疾病的温床,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养生保健的一个核心的核心就是“降低体内的慢性炎症”!

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哪些诱因?

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原理就是自身的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细胞所致,是免疫失衡导致的。如常见的荨麻疹、湿疹、过敏性鼻炎,到严重影响健康的风湿和类似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皮肌炎、银屑病、肾病,这些都是属于自身免疫疾病的范畴。自身免疫疾病目前来说没有很好的方法来治疗,一旦发病或形成慢性疾病就很难治愈,所以预防减少发病几率就很重要了。

我们的免疫系统要处于平衡状态才不会发生问题,而不是免疫系统越强大越好。在免疫细胞里,有负责抑制免疫冲动的细胞,如淋巴系的CD8,粒细胞里的嗜碱性粒细胞,都有抑制免疫系统冲动的作用(还有更复杂的机制来保持免疫平衡,这里只介绍被发现的机制)。所以许多因素可以影响到免疫系统的自身平衡吗,导致诱发自身免疫疾病的可能。

这里简答介绍自身免疫疾病的几个常见诱因

1、遗传因素

这个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其他的因素来预防或减少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几率。

2、不良生活习惯

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导致免疫系统发生紊乱,如熬夜、缺乏运动、缺少室外活动等等。这些因素会导致内分泌、植物神经系统紊乱,继而引起免疫系统发生紊乱从而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

3、食物因素

经常吃刺激性食物、酗酒、高热量高添加的饮料、添加剂过多的食物、抗生素或农药残留过多的食物、接触污染物等等。这些物质会在体内引起免疫系统过激反应,或是引起抑制细胞的功能受损,不能抑制免疫系统的过激反应而发病。

3、精神心理状态

不良的精神心理状态,精神状态长期处于不良情况下,如紧张、焦虑、烦躁、忧郁等等不良精神状态,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反过来也会影响免疫系统,导致免疫系统失衡而发生过激行为。

4、过于洁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洁净了。好处是传染性疾病发病大大减少,坏处则是人体接触的自然物质越来越少,导致对很多代常见物质过敏。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适当的户外活动可以解决,实现让人体接触这些物质,让免疫系统适应这些物质,那发生过敏的几率就会减少(类似于提前的脱敏疗法吧)

5、食物、用品和药物使用的多样化

在古代,人类的食物和药物品种匮乏,人体早已适应,不会引发免疫过激的反应,但现代人能接触的食物、用品和药物越来越多,也就是过敏源越来越多,这让很多人发生免疫过激的几率增加,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发病率增加。

所以,对于新接触的物质,先要试一试看看自己是否过敏。低剂量的过敏源人体有时候会逐渐适应从而不再过敏,但一次性大量的过敏源会引发过敏反应,甚至是严重的过敏反应。像我们在用心化妆品之前先在手腕不少许涂抹看是否过敏就是一个很不错避免过敏的方法。

6、区分是否自身免疫引起的症状

人体对许多物质反应并不都是过敏,有的是一种应急反应或是刺激性的反应,或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些引起的症状也很像免疫疾病。如牛奶的乳糖不耐症,遇冷刺激皮肤产生的丘疹等等。

7、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调节免疫功能

我曾经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治疗过多例自身免疫疾病,利用的技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调节免疫功能和修复受损组织器官的功能。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调节紊乱的免疫功能,在红斑狼疮、类风湿性结节、皮肌炎、银屑病(牛皮癣)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但阻止病情进展,还促使受损皮肤、结缔组织、肾脏细胞、骨髓造血细胞得到恢复。比如许多红斑狼疮和银屑病患者皮肤恢复的就非常好,与正常皮肤从外表到功能相同。

自身免疫疾病随着生活过于“现代化”而越来越普遍,也越来越难治疗。有时让自己回归简单的生活,注意饮食作息,比过度依赖药物的效果好得多。

By CcVx91荣亚琦孙涵薀

可穿戴设备的尴尬处境与唯一亮点

可穿戴设备叫好不叫座

尽管可穿戴设备在全球快速升温,但由于其硬件技术、通信技术等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客户体验差、售价昂贵、服务领域有限、缺乏“杀手级”应用等原因,让众多消费者仍在隔岸看花。可穿戴设备仍处于宣传炒作过多、实用性有限的尴尬境地,产品成熟尚早。

产品实用性有限

首先,缺乏精确的产品界定。可穿戴设备领域尚无完全被认可,并吸引消费者的理念。比如说,谷歌眼镜的许多功能如打电话、拍照、收发邮件等与智能手机如出一辙,人们使用智能手机可以更方便快捷地解决需求。Power Welties充电靴穿12小时,才能给手机充1小时电,着实考验耐心。更有甚者,Argus 2作为世界首款仿生眼球,需植入人体,令人寒噤。

其次,设计美观是硬伤。试想戴着一副样式古怪的眼镜或是一块屏幕过大的手表,如同科幻电影里的人物,怎么也难以让人提起兴趣。一款外观精巧别致的产品才会让消费者购买并使用。目前可穿戴产品总体外表不够时尚,缺乏工艺设计美感。

再次,解决问题有限。目前大部分可穿戴设备的功能集中在健康管理等方面。以果壳发布的智能手表GEAK Watch为例,其内置多种传感器,主要实现对睡眠、心跳、体温和血压等的检测,功能简单。而映趣inWatch也只有查看时间、拍照和运动计量等功能。很多智能手表还无法独立使用,需通过蓝牙或无线连接到智能手机上,只是智能手机的第二块屏幕。

可穿戴设备的核心应用及其缺乏。当前,可穿戴设备没有固定的操作系统和统一的应用开发平台,应用服务局限于健康管理和智能手机服务,缺乏独立的功能。尽管可穿戴设备提供了数据采集的入口,但能够分析数据并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应用才是王道。从软件角度来看,没有专属的“杀手级”应用和差异化的应用服务等决定了消费者将其束之高阁。此外,由于屏幕尺寸的限制,目前海量级的移动应用无法直接应用于可穿戴设备上,而应用的匮乏又反过来制约硬件的发展。

缺乏产业链整合

首先,市场需求不足。消费者目前仍沉迷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带来的极大乐趣之中,对可穿戴设备的应用领域和实用性认知相当少。而可穿戴设备能够发挥较大作用的体育运动和医疗健康领域,也只占市场的很小一部分,属于智能手机无法独立完成的领域。消费者需求量极为有限,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规模。

其次,市场售价昂贵。作为配件或装饰品,可穿戴设备要具有体积小巧、方便佩戴、坚固耐用等特性,因此其硬件结构要大大区别于其他智能终端——芯片集成度要更高,计算响应速度要更快;电池容量要更大,续航能力要更强,目前小尺寸锂电池难以满足需求;显示屏需要可弯曲的柔性显示面板。诸如此类的硬件结构,决定其高成本、高售价。

最后,缺乏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可穿戴设备产业链涉及芯片、电池、传感器、软件程序和操作系统等方面。目前上游的设计研发、中游的生产制造和下游的市场销售等环节,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生态系统。就国内来说,缺乏一个能引导市场、让用户惊艳的产品,缺乏一个带动整合的标志性大企业。很多企业还处于概念炒作及盲目跟风的状态,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离散化的产业链,无闭合的产业链条,都将导致其短期内难以实现规模化、商业化。

可穿戴要培养哪些与移动医疗契合的气质?

1、便捷性。未来,智能终端要更方便地采集数据、更方便地提供医疗服务。在将来,更多的测量仪器会向小型化、移动化发展,不仅仅是血压、心率的测量,还会有白细胞、B超、脑电波等。针对主要的“老、幼、病、孕”用户群体,设备的设计理念、应用手段、操作方法都应做到“傻瓜式”便捷,以达到可穿戴设备的最高境界——“人机合一”。

2、交互性。从上世纪60年代可穿戴技术提出后,该创新技术所倡导的人机交互历史经历了很多伟大的节点。但自从乔帮主将触摸引入苹果的人机交互之后,这六七年来技术并没有太多质的飞跃。

对于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与身体交互,可以让人们活得更健康。与眼球的交互、与鼻子、耳朵的交互……当然,在健康医疗方面更高级的交互绝远不止现在如此:比如同样是“医疗”类设备,既然能实现人体指标的西医式检测,为什么不能尝试下“把脉问诊”的中医式看病?

3、专业性。不可否认,目前从事健康医疗类的可穿戴设备大多是国内的科技类公司。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很多产品是按照理工科的工程师思维开发的,很少有医生或医学专业出身的科班人士参与开发。纯粹按照工程师思维设计的产品会带有浓重的技术色彩,这样的智能终端到了用户手中,更多地还是在玩可穿戴方面的科技元素和炫酷概念,在性能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口、漏洞,缺乏了健康医疗类应具备的专业性。

另外一些觊觎该领域的健康服务公司或医院,在互联网思维又相对弱势一些。所以,未来如何打通相关行业,做到资源共享,或是保证设备专业性的万全之策。

总之,建设移动医疗需要从传统的医院线下模式过渡到以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线上模式,终端、平台、医患双方太多的东西需要改变,更无法抛开一个更上层的问题——现行的医疗体制与制度。

就像有业者此前低调地“唱衰”自己行业的节奏一样,现在移动健康及医疗行业已经很混乱了,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在重点注意这个行业所出现的问题。那么未来,移动医疗的发展是否会像现在的健康应用一样被政府政策步步紧盯?

现象:瑞表出口数据下滑, 部分品牌减产裁员

瑞士钟表业在腕表业的地位有目共睹,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也成为其重要的出口市场。而自2012年开始,瑞士钟表对华出口的增速开始出现下滑态势,部分腕表品牌也频频出现业绩预警。在此背景下,不少瑞士手表品牌开始诉诸于消极措施以求自保。

据无时尚中文网报道,隶属于全球第二大奢侈品集团历峰集团的Cartier 卡地亚日前表示由于市场需求减弱,品牌将会减产,具体措施为从11月开始减少其位于瑞士Villars-sur-Glane的一间制表工场中230名职工的工作时间至每周四天。品牌发言人称减产决定“旨在保护就业”,“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是“必要的”措施,而且品牌尚未决定减产的限期。

无独有偶,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团LVMH手表部门总监Jean-Claude Biver 也对外透露Tag Heuer 豪雅也将减产,同时会裁减46个管理和生产职位以及置49个员工于部分失业状态。

据称,瑞士腕表近一两年出口增长轻微,2014年至今整体增幅仅2.7%,远差过Jean-Claude Biver 预期的4%-6%,8月份出口额更因香港告急下跌0.2%至14.934亿瑞士法郎。对于瑞士腕表来说,未来的日子或许更难熬。瑞士宝盛银行分析师Patrik Lang 接受彭博社访问时称,瑞表当前的出口形势“显然比2009年更差”,在瑞士拥有6个制表工场约1600名职工的Cartier卡地亚亦曾于2009年连续减产几个月,当时涉及500名职工。他认为行业未来数月内将难以复苏,因此品牌需采取措施控制库存。

观点:智能腕表与高端腕表的竞争不在一个维度

“现在的市场的确存在一些挑战,”谈及腕表市场的一些变化,伯爵中国行政总裁 Thomas Bouillonnec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但其对未来市场持非常乐观的态度。“长期来说,这个市场还是很大的。伯爵同时也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我们始终提供好的产品,在质量和设计方面都走在前列。所以,从长远来看,我们对未来市场还是持非常乐观的态度。现在的市场虽然存在一些挑战,但是我们注重质量,我们有好的产品。基于此,我们整体还是比较乐观的。”

对于Apple Watch是否会对传统腕表行业产生强烈冲击的问题,Thomas Bouillonnec则表示,“智能手表市场会变大,但是智能手表和我们传统手表是两种不同的表类,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智能手表市场的变大也并不会影响我们的市场,不过我也很好奇将来会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目前我们还是坚持自己传统机芯的制造和生产。”

财富品质研究院院长周婷坦言,智能手机、移动终端设备的发达,对于大众群体的腕表消费的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颠覆了人们的时间习惯。这也让很多品牌不得不改变其产品的研发策略,包括产品定价和品牌定位等。但要说,Apple Watch将颠覆传统腕表市场,也没有那么夸张。

“因为其实这种智能设备的更新换代非常快,Apple Watch的出现,我觉得是一个阶段下的这种移动终端设备经历的升级和过渡。这种产品我觉得会回归一个本质,Pad、笔记本、手机,最后它会回归成单一设备。所以现在智能市场出现的一切设备我觉得都是为了未来的极致单品在做准备。因此我觉得它会短期内对一些石英表、电子表产生较大冲击。而对于一些高端腕表,特别是机械表,它们不是从一个维度来竞争的。”

预测:腕表市场将走向两极

对于卡地亚、豪雅的产能收缩,周婷认为这只是单个品牌的问题。“这跟品牌当前的经营状况是有关系的,可能短期内需要通过裁员减产来降低成本。这是单一品牌的问题,不具备代表性。”她还表示,对于一些腕表品牌的增速下滑,其实是跟品牌自身在中国的发展战略是有直接关系的。特别是走礼品路线为主的腕表,其受的打击是最严重的。对于腕表市场的前景,周婷还是充满信心。其告诉本报记者,“这个高端腕表市场其实还是在扩容的,而且从消费需求上讲也没有减弱,只是消费外流还是比较严重的。”

她分析,整个腕表市场整体来讲是走向两极的:一极是时尚化大众化。这类腕表的佩戴不是为了计时,而是为了装饰,把它当珠宝配饰一样去佩戴。这意味着大价格在3千到3万之间的以装饰功能为主的时尚型手表,是整个市场的大众型消费者的需求主流;另外一极则走向超高端,就是真正的高端腕表和顶级腕表。高资产人群还有专业的手表消费者欢迎。

“未来腕表市场是走向这两极,和现在很多各种品牌杂乱在一起的这种发展状况是不一样了。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年中,腕表品牌一直是靠市场需求把品牌的销售推动起来的,并不是很多腕表品牌真正自己做出来的一个市场,营销出来的一个市场。所以当消费逐渐回归理性、消费出现升级的这种情况下,很多腕表品牌的反应速度是比较慢的,它不能很有效地在短期内快速检验市场调研市场策略,又相应地没有有效地一个市场应对。所以它们现在受到影响是特别特别大。不过从消费的角度来讲,我依然看好整个腕表市场的发展,特别是高端腕表这一块。”

可穿戴生存论:刚需是王道

中国市场上目前主流的可穿戴或者智能硬件主要包括以下一些种类:智能手表手环智能眼镜智能血压仪器、空气质量检测仪器等等。在笔者看来,任何不以实用为目的的可穿戴产品都是耍流氓,而现在看来医疗服务领域的穿戴设备是最符合“实用”二字,最能满足用户刚性需求的。这个领域的相关产品,只要能真正解决用户的刚性需求,就会持续火爆下去,这类型产品可以是测量身体血压的工具、可以是戒严滤嘴产品、可以是母婴胎仪、可以是辅助走路的假肢、可以是按摩器,总之实用又好用就会有市场。除此之外,防止儿童走丢或者丈夫出轨的定位仪器也是刚性需求。

就此我看可以预见,大部分的智能手环、眼镜这种产品由于自身的使用局限性,最终会逐步被淘汰(当然,作为一个精美的装饰品和装逼神器还是有存在价值),而且这种产品主打小众路线,自身的功能完全可以被一步手机所取代,真正有价值的就是前文我提过的能和家庭健康相结合的产品,尤其是和健康智能检测想结合的穿戴式产品。

可穿戴设备唯一的增长点:医疗市场

这两年来可穿戴设备在中国异军突起,而可穿戴设备能真正火爆的原因就在于医疗市场的需求广阔,并且这种需求正在和大数据以及移动互联网全面链接。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这组数据,在2012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230万部,2013年暴涨到765万部,2014年的数据虽然没有出来,但我们预测能够突破2000万台。我在2014年8月底采访康康血压CEO曾明发的时候探讨过可穿戴设备和医疗健康的关系,曾明发也认同二者相互促进的观点。在曾明发看来,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其中一半以上与高血压有关。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病---占总死亡原因的首位(41%),平均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病。所以康康血压应市场需求而推出,能够让原本需要去医院做的事情,在家里面自己就可以搞定。

IDC2021年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报告指出,华为在腕上穿戴设备细分领域,2021年Q3的出货量与苹果并列全球第一。该季度全球此类设备出货量同比增长9.9%,达1.384亿台,维持了强劲增长的走势。近几年,可穿戴设备炙手可热,而在其中可穿戴医疗设备更是备受关注。

200亿市场,可穿戴医疗设备赛道正成为香饽饽
可穿戴医疗设备是指可以直接穿戴于身体上,具有体征监测、疾病治疗或给药等医学功能的电子设备。

目前市面上的可穿戴医疗产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消费级的健康硬件,如移动耳镜、健康手环、智能睡眠系统、皮肤传感器等;另一类是专业级的医疗硬件,如智能检测器、无创血糖监测、血压计、血糖仪、血脂检测仪等。

随着中国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老龄人口比重越来越高,老年人医疗保健需求急剧增加,此外,慢性病患者群体庞大,都为可穿戴医疗设备创造了市场机会。

据统计,中国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12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20年的122亿元,表现出强劲增长态势,到2023年该数值将超过200亿元。2015-2023年(预计)中国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规模。

200亿市场,可穿戴医疗设备赛道正成为香饽饽

来源:综合各市场调研机构及公司官网信息 传统械企、科技巨头争相竞逐
增长潜力巨大,诸多医疗器械企业,乃至科技巨头,都将目光瞄准这一新兴市场,天眼查数据显示,仅2020年,中国共新增超2800家可穿戴设备相关企业,赛道可谓是百家争鸣。


医疗器械企业
国际上,巨头美敦力、飞利浦等企业在可穿戴医疗设备领域已有较深的布局,其中美敦力的可穿戴医疗设备“美预安”在2019年第二届进博会上完成中国首秀,2020年完成中国上市。“美预安”尺寸仅相当于一枚贝壳大小,通过植入腹部或上臂的微型传感器,系统每5分钟自动记录一次葡萄糖值,24小时共记录288个葡萄糖值,再经过内置芯片搭载的算法对这些数据的实时分析,可就未来60分钟内会发生的高、低血糖风险提前做出预判,并通过专属智能手机app发出警报。
国内企业九安医疗已有可穿戴产品获批上市,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可穿戴医疗设备创新企业,如乐普智芯、质子科技、智柔科技等企业均有相关产品已获批上市。


科技巨头
科技巨头公司动作也频频加码可穿戴医疗设备行业,且成绩表现不俗。根据市场调研机构IDC近日发布的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报告显示,华为在腕上穿戴设备细分领域在2021年Q3的出货量与苹果并列全球第一。
2018年,苹果公司的AppleWatchSeries4上就推出了ECG心电图检测功能并获得FDA批准;2021年6月和8月,AppleInc.的移动脉率房颤提示软件和移动心电图房颤提示软件在中国相继获批,意味着Apple公司的AppleWatchSeries产品在中国具备了“心电图”和“脉率”监测功能。
今年8月,华为公司腕部心电血压记录仪、心电分析系统、心率失常分析系统、腕部单导心电采集器4个医疗器械产品进入了优先审批程序公示,将进一步丰富其智能医疗手表监测功能。
除了苹果和华为,目前,包括Garmin、谷歌、索尼、小米、三星电子和华为技术等公司都在激烈竞逐可穿戴医疗设备领域。


血压测量、无创血糖或成新风口
从医疗健康角度出发,血压、血糖、心率、血氧饱和度、体温、睡眠都是衡量个人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其中心率、血氧饱和度、体温、睡眠指标监测已经成为当下可穿戴设备的基础功能,已实现成熟应用。而血压、血糖测量尚未有优势产品出现,率先取得技术突破的企业,或将建立起竞争壁垒。


血压测量
利用可穿戴设备进行血压测量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其难点主要在于测量的精度要求上。目前市面上的便携式测血压设备中,并不是直接测量血压,而是测量血压变化,并没有办法像袖带测量一样得到血压的绝对值。
加入精确血压监测功能,毫无疑问将在同质化严重的产品中脱颖而出。2021年以来,三星、华米、华为等头部品牌陆续将血压监测功能引入到可穿戴设备中。其中华为WatchD将在今年12月23日推出,除了现代智能手表提供的常见功能外,新的WatchD还具有精确的血压监测功能。


无创血糖
糖尿病患者每日必备的数次血糖检测需要通过采集血液获取,用户体验不佳且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因此,业界一直在努力通过无创方式实现血糖监测,但难度较大,在这一领域进展并不明显。
此前华为发布的HUAWEIWATCH3虽然新增了微创血糖检测管理,但仍需要搭载专业健康机构血糖监测软件并连接微创式传感器(单独购买)才能查看血糖数据。另一巨头苹果则有望率先拿下这一技术。据了解,苹果主要的传感器供应商之一——硅光子芯片和模块供应商罗克利光子(RockleyPhotonics)在2021年7月宣布即将研发出无创血糖监测传感。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微型传感器、无线低功耗传输等技术的迭代发展,可穿戴医疗设备已实现产品形态、准确度等多方面的突破。因此在行业即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探索更为丰富的功能,也成差异化竞争的焦点。

使用人越多,数据采集越多样化,结果就越准确。未来中国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人群如果使用可穿戴设备人群足够多,而且数据都能通过第三方的平台进行交换,那么这会是一场改变中国健康史的革命。

By 物联网圈子Eshare医械汇

新冠对男性健康的影响

新冠病毒对男人挺狠的。

《欧洲心脏杂志》称,男性感染率、重症率和死亡率都高于女性。在中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男性新冠肺炎死亡率几乎是女性的两倍。美国和西班牙分析发现,谢顶男人感染新冠病毒后,后果更严重。中俄还有研究显示,新冠病毒可能让男人“绝后”,让人硬不起来、生不了精。而近日,《美国急诊医学杂志》发文,又给新冠病毒记上一笔。该文详解一名62岁法国新冠肺炎男性患者的诊疗、救治记录。与其他病例报告不同的是,这名患者上头条的“关键词”是:异常勃起达4小时。

送入ICU,发现异常勃起

该名患者于日前,被收入法国勒谢奈凡尔赛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治疗。病史资料显示:患者有左腹股沟手术和阑尾切除史。因乏力、发热、干咳、腹泻等,先至全科医生处就诊。医生怀疑其为细菌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两天后,患者出现急性呼吸困难。急救人员抵达时,患者呼吸衰竭,镇静后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随即,他出现血液动力学障碍,接受0.1μg/Kg/min的去甲肾上腺素。终于抵达凡尔赛医院。进入ICU前,患者胸部CT和CT血管造影显示弥漫性肺实质,呈磨玻璃样,小叶间隔增厚形成碎石路征。没有发现近端肺栓塞迹象。进入ICU后,患者体温为38.5℃,血压116/82mmHg,心率100次/分。出现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氧合指数66。再接着,医生查体发现:患者的阴茎直愣愣竖着。海绵体僵硬,但龟头松弛。

没多久,核酸筛查结果出来了。证实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医护人员用冰袋冷敷阴茎。4个小时后,小伞毫无收起之势。医生用针头,从丁丁处吸取血液,发现其中有深色血栓。他们推测,这可能是诱发缺血性阴茎异常勃起的原因。这一假设得到海绵体血液气体分析证实。此后,医生在其海绵体腔内,注射拟交感神经胺类药物,并用药预防血栓。机械通气14天后,患者成功拔管,并转入普通隔离病房。在治疗期间,他再没出现其他部位血栓,也未发生丁丁局部复发性血栓。法国勒谢奈凡尔赛医院将这一病例整理成文,称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强烈暗示阴茎血栓、异常勃起与新冠病毒感染有关。

这是世界首例与新冠肺炎有关的阴茎血栓

“我们在ICU看到大量与新冠肺炎相关的血栓栓塞症,数量是前所未有的。”美国纽约市威尔康奈尔医学院血液专家杰弗里·劳伦斯(Jeffrey Laurence)早前如是告诉媒体。荷兰和法国数据表明,在ICU治疗的新冠患者中,有30%-70%在大腿深静脉或肺部有血栓形成;约1/4出现肺栓塞。因新冠病毒感染入院者,出现缺血性中风的风险也更高。关于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为何易出现血栓,医学界尚未找到确切答案。可能的原因包括4方面:第一,多数重症患者有慢性基础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病等。其出现凝血异常的几率更高。


第二,出现炎症细胞因子风暴。免疫细胞本应保护机体,但有时会用力过猛、敌我不分。结果导致血管破裂、血压下降、形成血栓。第三,新冠病毒本身就会触发血液凝结。第四,ICU患者多卧床不起。这是形成血栓的“理想条件”。但法国勒谢奈凡尔赛医院称,该院报告病例,是全球首次在新冠重症患者中发现“阴茎血栓”。由此导致的阴茎异常勃起,是指在没有性兴趣和性刺激下,阴茎持续勃起超出4小时。根据病理生理学机制,它可分为缺血性异常勃起,也称低流量或静脉性异常勃起;及非缺血性异常勃起,也称高流量或动脉性异常勃起。上海某三甲医院泌尿外科匿名医生告诉“医学界”,血栓致缺血性异常勃起,在临床并不少见。造成血栓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盆腔肿瘤、血液或循环系统疾病等。“若血栓未得到及时处理、无法恢复血液循环,时间久了,阴茎和海绵体毛细血管可能全部堵塞,出现无法逆转的纤维化。缺血持续4-6小时,患者可能永久丧失自然勃起能力。”前述泌尿外科医生提醒,该名患者62岁,本身就是血栓高风险人群。依据论文中病例描述,无法断定其阴茎异常勃起和新冠病毒感染是因果关系。仍需更多病例和研究,加以佐证。

新冠对男性很不友好

法国勒谢奈凡尔赛医院研究团队指出,这一发现提醒临床,接诊男性新冠肺炎患者后,要思考更多。“它对男性非常不友好。”此前,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性别与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莎拉·霍克斯(Sarah Hawkes)指出,有人会说,这都是生物学因素。也确实有研究证实,基因和性激素差异,导致男性免疫力弱于女性,面对新冠病毒“表现弱鸡”。“但是,行为差异也是重要因素。比如,男性的吸烟和饮酒率,都高于女性。”莎拉·霍克斯说,基于此,男性患肺部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高。此外,男女的生活习惯也有明显差异。比如,不爱洗手。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2009年数据显示,用过公共厕所后,洗手的女性为65%,男性只有31%。

为什么新冠会导致阳痿

根据2021年3月份发表的研究,男性在感染新冠后出现短暂或长期勃起功能障碍的可能性,可能是未感染新冠男性的六倍。其他研究记录了一系列独立或共同影响性行为的感染后的健康问题:无法勃起或无法维持勃起、睾丸受损、睾丸疼痛或肿胀、无法达到性高潮、睾酮水平低,以及精神健康问题。

最有可能患上严重新冠的男性——老年男性或患有高血压、肥胖、糖尿病和心脏病的男性——已经处于性功能障碍的高风险中。这些情况会影响他们的荷尔蒙、肌肉、血管等。然而,更年轻的男性也报告了性健康问题。在确定这种新冠病毒的短期和慢性后遗症时,我们仍处于追踪和趋势阶段,这包括了解其影响关于男性的性健康和生殖健康。

为了查明该病毒是否确实侵入了男性的生殖器官,美国俄亥俄州的科学家对6名年龄在20至87岁之间死于新冠的男性进行了活检。当他们在电子显微镜下检查这些组织样本时,他们发现了潜伏在一名男性睾丸中的病毒颗粒。一半的男性精子质量也很差,这支持了其他小型尸检研究的数据,并提出了有关疾病对生育能力影响的问题。

如果病毒存在于睾丸中,但是否也存在于阴茎中呢?该团队通过研究两名感染病毒后变得阳痿的男性进行调查。其中一人出现轻微症状;另一个已经住院。很不幸,病毒确实存在于他们的阴茎组织中。这令人震惊:自从这些人第一次被感染以来,已经长达八个月了。医生还发现患者的器官微小血管内壁受损。

血液和骨骼

一种已知的新冠病毒的影响,即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最有可能是导致性能力差的罪魁祸首。虽然一些哺乳动物的阴茎中有一块骨头,但人类的勃起依赖于血液流动。动脉必须打开,静脉必须收缩,就像运河锁系统一样。受损、变窄的血管不会让海绵组织随着血液膨胀或保持血液以维持勃起。

如果没有足够的血液,细胞会缺氧,组织会发炎,血管会失去弹性。没有氧气,就没有性生活。

新冠似乎还降低了一种酶——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endothelial nitricoxide synthase)——的含量,这种酶有助于扩张血管和使阴茎充血。对于感染时间比较久的患者来说,肺或心脏损伤可能会改变血液循环和血液和组织中的氧气含量,从而使问题更加复杂。

由于阴茎实际上是体内血管最多的器官之一,因此勃起功能障碍在患有长期新冠感染的男性中更为常见。

今年7月,患者主导的研究合作组织(Patient-Led Research Collaborative)发布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信息。他们记录了10个器官系统的203种症状,这些症状来自全球各个国家的约6,500人的在线调查。结果包括性健康问题。大约18%的男性报告了性功能障碍;大约13%的人睾丸疼痛;8%注意到其他性器官问题;大约4%的男性阴茎或睾丸的尺寸减小。

病毒的藏匿之处

睾丸是病毒的完美藏身之处,像眼睛和中枢神经系统一样。即使病毒从身体其他部位清除后,包括埃博拉病毒(Ebola)、腮腺炎(mumps)和寨卡病毒(Zika)在内的病毒,都可以在这些地方保留下来,成功逃避免疫系统的清除。

一项研究推测,睾丸可能因此成为新冠病毒的储存库。这可以解释为什么11%的新冠住院男性患有睾丸疼痛。产生睾酮的莱迪希氏(Leydig)间质细胞的感染,也可以引起雄性激素水平降低。仅此一项就会导致性欲和滞后。

疫苗与阳痿是否有关?网友在发声

近日有网友揭露接种国产疫苗后出现阳痿,相关言论很快遭到封杀。官方对有关国产疫苗的批评一律保持沉默,并下令禁止任何传媒报导涉及疫苗的负面资讯。

一位网名为“我是小可爱”的网友在知乎上指称,他于5月8日和6月9日分别接种了国产疫苗之后,逐渐出现阳痿现象,并一直未得到缓解。另外,一个名为“云淡风轻”的网友亦在知乎上提及同样的症状,他称经过一段时间后,情况有所好转,但依然没恢复到正常状态,他们不清楚这些不良反应是否会造成长期的伤害。

“我是小可爱”和“云淡风轻”的留言引起很大回响,有数百名网民也称接种了国产疫苗后出现阳痿现象。有的留言称是短期障碍,但还有留言称阳痿已持续数月。也有自称接种后出现阳痿的网友建立群组,交流讨论各种的状况,迄今至少已有数百人参加讨论。有网友表示,他专门咨询了北京市卫健委,但卫健委对此也没有正面回应。

接种疫苗
大批网友称接种国产疫苗后出现阳痿,但迄今官方都没有正面回应此事。

据关注此事的传媒人洪涛称,国产疫苗有各种不良反应属实,他的一个朋友接种后出现心梗差点死亡,但目前严厉的舆论管控导致这些事情很难被公开讨论。

资深作家,前传媒人刘水指出,这是一个严谨的医学问题,普通人无法确认其关联性。但此前,湖南邵东的杨向伟就专门对官方强制接种国产疫苗提起了行政覆议,其列举的相关理由,也有疑似导致阳痿的说法。

另有网友爆料,官方已经再次发出禁令,严禁传媒报导涉疫苗不良反应的消息。此前,来自央媒的记者亦透露,官方严禁传媒涉及国产疫苗的任何负面资讯。

疫苗 接种
官方发出禁令严禁传媒报导涉疫苗不良反应的消息。

早前,海外媒体也有报导国产疫苗有多种负面作用。例如,一名陕西25岁女子在接种科兴疫苗后,直接过敏性休克送医,3天后疑似因心脏衰竭去世;有疾控人员透露,河北有人接种国产疫苗后5分钟即死亡。

此外,中国自7月开始优先安排未成年人接种国产疫苗后,也不断传出有人当场晕倒、抽搐,甚至死亡。

网友报道:扬州一中学生打疫苗当场昏倒并死亡。pic.twitter.com/NeM1MXaus3

— 冷山时评 (@lengshanshipin) August 9, 2021

打完疫苗留观的时候就出现脸色发白出虚汗,接着抽筋,120赶来的时候说人已经不行了。
中学生打疫苗出事了!
无锡江阴中学。
责任谁付???学校?医院?
别忘了,注射疫苗前都会签订协议。 pic.twitter.com/EP0k5FLTqR

— 全智胜 (@MgOqkzLBRPLCHyN) August 2, 2021

网友留言:
部分中国父母畜牲都不如,如果是动物,你动他崽子,它会和你拼命,而中国部分人就不同了,你打了他幼儿,他要两个钱拉倒,你给他孩子注射不合格疫苗,他会跪下说,不打不行啊?
其实不上学能死吗? pic.twitter.com/DeFO9ziEvn

— 全智胜 (@MgOqkzLBRPLCHyN) August 2, 2021

本月3日,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后获得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药理学博士的谭亚娣在微博表示,现在中国强制接种疫苗行为太荒谬。“疫苗主要成分刺突蛋白融免疫原性和毒性于一身,每接种一次就等于被投毒一次,三番五次不死即残!接种一次就让很多女性月经不调,男性阳痿不举,老人心梗、脑梗,反复多次接种就是奔着灭族去了!如果变异病毒性放弃清零策略则可能因ADE(抗体依赖增强)发生超大规模严重感染,发生超大规模死亡。请每个人从自己做起拒绝打有毒新冠疫苗,且应该追究强推疫苗的相关高层人员反人类罪。”但随后其微博遭到网管封杀。

事实上,今年初一名中国疫苗专家也曾披露,2020年12月30日获得中共政府批准有条件上市国产疫苗,其副作用高达73种,他直言该疫苗是“世界上最不安全的疫苗” 。但随后相关言论也遭到封杀。

国药 疫苗 武汉肺炎
中国疫苗专家陶黎纳痛批国药疫苗是“世界上最不安全的疫苗”。

By 医学界燕小六

资料来源:1.Priapism in a patient with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A case report. Americ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June 17 2020. doi.org/10.1016/j.ajem.2020.06.0272.Doctors try to untangle why they’re seeing ‘unprecedented’ blood clotting among Covid-19 patients. CNN3.Alarmed as COVID patients’ blood thickened, New York doctors try new treatments. Reuters4.异常勃起. UpToDate

这些人怎么发“国难财”

2021年底,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近日反驳了《商业内幕》网站的一篇报道。

  该报道说,有49名美国国会议员未能及时提交有关资产交易的报告,涉嫌违规。

  报道认为,在美国抗击疫情、经济动荡、国会推出数万亿美元救助计划之际,这些议员隐瞒了制药股、科技股或军工企业股票的交易信息,涉嫌利用疫情动荡买空卖空,内线交易,是发“国难财”。

  而佩洛西辩称,美国是“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国会议员可以参与股市交易。

  佩洛西必然如此辩驳,因为她的丈夫同样陷入了谷歌母公司甲骨文的股票交易风波。

  这49人中有一名典型人物,是新泽西州民主党众议员汤姆•马利诺夫斯基。

  美联社披露,自2020年初以来,此人买进或卖出了与抗疫相关的医疗和科技公司价值100万美元的股票,而这只是他在新冠大流行期间320万美元股票交易的一部分。上述交易,他都没有按规定做披露。

  美国媒体介绍说,当市场动荡,数百万人失去工作时,马利诺夫斯基低价买进股票,等市场缓慢恢复之后再卖出。当一些公司因疫情困难向政府寻求财政援助时,他会参与卖空这些公司。

  2020年3月,随着新冠疫情重挫美国市场,马利诺夫斯基买进了价值19万至62.5万美元的股票。

  他投资的一些医疗公司在研发测试或者治疗新冠病毒的方法。去年6月,马利诺夫斯基买进了TFF公司的股票,当时该公司正在研发一种抗体疗法,该公司股票价值随后几乎翻了一番。

  11月,马利诺夫斯基抛售了秘密持有的制药公司默沙东的股票,随后,该公司宣布停止研发新冠疫苗,股票暴跌。

  美国舆论认为,国会议员参与买空卖空是“疯狂”行为,疫情当头,买空卖空将进一步加剧市场动荡,搞垮市场主体,而马利诺夫斯基并不以为意,仅2021年,他就至少卖空了6家公司的股票。

  马利诺夫斯基解释说,“这是我们资本主义体系中股票市场投资的一部分。我认为美国人参与这类正常的投资活动本身并没有什么错。”

  发“国难财”,马利诺夫斯基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北卡罗来纳州共和党参议员、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原主席伯尔夫妇在美国卫生部公布对新冠大流行的警告之前,通过30多笔交易抛售了60万美元到170万美元的股票,还秘密通知他的一些“金主”也做好准备。

  参议院卫生委员会委员特鲁维尔在大流行期间的股票交易价值在89.9万美元至356万美元之间,其中包括他所监管的医疗保健公司的股票。

  美国媒体发现,国会议员与医疗保健领域资本利益勾连,水很深。

  2014年,约有30%的参议员和20%的众议员持有生物医学和医疗保健公司的资产,或为投资这些行业而设立的专门基金资产。众议院最常见的投资是辉瑞、强生、默沙东和雅培。在参议院,投资者青睐强生、辉瑞和默沙东。

  2020年,国会议员参与的与医疗健康领域企业相关投资达6800万美元,超过军工和建筑行业股票的总和。

  比如,共和党籍众议员克里斯托弗·柯林斯是国会能源和商业委员会的成员,他与合伙人创建了一家公司,为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公布的一项规范诊断测试生产零部件。他还持有这家公司估值在500万至2500万美元之间的股份。

  柯林斯曾与其他议员共同发起了一项废除医疗设备税的法案,以帮助他大举投资的两家公司。

  他还提议推动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放宽对制药公司在产品上市后跟踪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要求。这一条款将帮助许多制药公司,包括一家生物技术公司,柯林斯是该公司最大的单一股东。柯林斯的两个孩子也持有该公司的股票。

  而加州民主党众议员斯科特•彼得斯曾召集78名国会议员,反对一项名为“创新法案”的法案,以保护制药公司免受昂贵的专利法律挑战。

  彼得斯所在的圣地亚哥地区的生物医学公司连续两年提名他为“年度当选官员”。而他的妻子在丈夫抗议专利法前后,积极购买了多家制药和生物医学公司的股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有《证券法》限制议员的股票交易行为,但上述议员没有人因该法被真正追责。

发国难财的护理用品公司

2021年10月,深交所官网信息显示,关于浙江优全护理用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全护理”)创业板IPO的申请进入“已问询”,其保荐机构为国信证券(002736)。

  据悉,优全护理成立于2012年,主要从事非织造材料和护理用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非织造材料和护理用品两大类,其中非织造材料分为水刺非织造材料、纺粘非织造材料和热风非织造材料;护理用品主要包括湿干巾和纸尿裤。 

  根据其招股书显示,对首次公开发行,优全护理拟募集资金17.05亿元,投向于新型医疗卫生材料和用品项目以及研发与信息化中心项目。 

  疫情中大发国难财 哄抬物价下净利暴增超10倍 

  然而,正在谋求上市并计划进一步扩大生产的优全护理却被曝出在去年疫情期间哄抬物价。 

  根据深交所的问询函,优全护理子公司金三发卫材、广东金三发由于去年价格违法行为分别受到长兴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佛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行政处罚。 

  2020年3月,正是国内疫情爆发之时,优全护理两家子公司却采取“套餐”形式捆绑销售熔喷布和纺粘无纺布,抬高熔喷布和无纺布价格,这些材料均属于作为防疫物资生产的主要原料。经查,在2020年防疫物资紧缺的情况下,优全护理捆绑的“套餐”(1吨熔喷布+1吨内层无纺布+1吨外层无纺布)最高价格竟达150万元。 

  然而,根据上述材料今年上半年的价格,其熔喷布销售单价为3.90万元/吨,而内层无纺布及外层无纺布则均不超过2万元/吨,可见哄抬后的价格远高出正常价格的几十倍。 

  自然,价格的抬升一定程度上直接推高了优全护理去年的业绩。报告期内,其实现营业收入33.74亿元,实现归母公司净利润11.62亿元,同比增幅分别达到156.33%和1125.86%。 

  经营是否可持续?今年营收净利双双下滑 

  对此,优全护理在招股书中同样表示,受疫情影响,公司产品作为防疫物资生产的主要原料,市场需求量短期内急剧增加、市场价格快速走高,导致了2020年度业绩显著增长。 

  不过,另一方面,这也引出了对优全护理经营业绩是否可持续的疑问。对于剔除疫情因素的情况,优全护理在招股书中披露,预计不考虑疫情下公司去年营业收入为23.74亿元,归母净利润为3.98亿元。能够看出,预算数值远低于实际值。 

  并且,去年之前,优全护理在2017至2019年之间的营收分别为10.08亿元、11.51亿元、13.1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65亿元、0.51亿元、0.95亿元。经计算能够发现,其去年全年的营收基本达到近前三年的总和,净利润更是超过了前三年总和的五倍。 

中国疫苗公司赚得盆满钵满

2021年9月开始,国内加强针接种程序正式启动。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建议对三类重点人群开展加强接种,主要包括口岸、隔离场所,定点医疗机构从业人员。

目前,在已经明确启动新冠疫苗加强针的地区,接种范围主要限定为18岁以上,完成两剂次灭活疫苗或一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接种满6个月的人群。

在加强针疫苗的选择上,专家给出的意见是使用原接种企业生产的疫苗,或至少选择相同技术路线的疫苗来接种。如果按此建议执行,先期出货量较大的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科兴中维)和国药集团将受益。

科兴中维和国药集团新冠疫苗产能相对宽裕,满足了很大规模的国内接种需求。2021年4月2日,科兴中维新冠疫苗原液车间(三期)正式投产,年产能达20亿剂;5月13日,国药集团董事长刘敬桢在上海表示国药中生全年新冠产能将达到50亿剂次。

相比之下,康希诺等疫苗厂商面临更多的压力来自于产能。2021年2月,康希诺宣布与上海医药成立合资公司投资建设生产基地,产能将达到5~7亿剂次;智飞生物(300122.SZ)、康泰生物(300601.SZ)年产能分别有5亿剂次和2亿剂次。

此外,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开发的灭活疫苗也于今年6月9日获得国内紧急使用批准,成为国内获批第5款灭活疫苗,预计至年底时产能可增至5亿剂次。

截至2021年10月19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超过22.4亿剂次。按12岁以上人口,每人3剂次和80%接种率目标计算,共需约26.9亿剂次疫苗。国内仍需约4.5亿剂次疫苗,占比16.7%,以灭活为主的市场格局基本落定。

科兴中维和国药集团盈利颇丰。根据中国生物制药(01177.HK)2021年中期业绩测算,科兴中维2021年上半年净利润达400亿元。2020年12月,中国生物制药及其关联方以5.15亿美元投资入股国内科兴中维约15%股权

美国疫苗公司股价飞起

随着新冠病毒变种的蔓延,部分美国部门或企业正在下决心推行“强制疫苗令”,疫苗需求直接刺激美国疫苗巨头Moderna股价一路狂飙,不断刷新历史新高,2021年以来的累计涨幅已高达337%,总市值一度逼近2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680亿元)。

截至目前,70%的美国成年人已经注射一剂新冠疫苗,美国完全接种疫苗的人口占比约为49.7%。但是面对传染性更强的德尔塔、拉姆达变异毒株,需要更高的接种率才能实现免疫屏障。美国传染病学会(IDSA)在最新的简报中表示,面对德尔塔变异病毒,疫苗接种率要超过80%,甚至可能接近90%,才能实现群体免疫。

意味着,美国距离实现群体免疫仍有较大的差距,或将继续大力推进疫苗的接种。

美国对疫苗的需求再度爆发,这对于疫苗厂商而言,无疑又是一大笔订单,直接刺激美国疫苗巨头Moderna的股价持续飙升。2021年8月9日美股盘中,Moderna股价一度暴涨19%,刷新历史最高点,收盘涨幅回落至17%,总市值一度逼近2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680亿元)。8月10日股价稍有回落,全天跌幅5.7%,股价回落至465.76美元。

拉长周期看,Moderna的股价今年以来的累计涨幅已高达337%,相比其发行价更是暴涨超过20多倍,目前Moderna已经成为了市场上最大的生物科技股之一,更是一举超过了拥有130年历史的老牌医药巨头默克。

而这背后,自然离不开“暴利”的疫苗,据Moderna发布的二季度财报显示,第二季度营收猛增6516%,超70亿美元,净利润达27.8亿美元,均超出市场预期。

摩根大通分析称,由于Moderna的2021年预购剂量基本上已经售罄,预计Moderna第三季度将交付3亿剂疫苗;第四季度将交付3.3亿剂疫苗。此外,摩根大通上调了对Moderna全年营收的预测,预计将达到200亿美元,此前的预测为192亿美元。

市场认为,由于德尔塔变异毒株还在传播,而目前全球的疫苗接种率仅有15%,其中100多个国家接种率甚至不到5%,疫苗接种的潜在空间仍非常巨大。因此,市场预期,Moderna的营收及净利润仍将持续增长,乐观的投资者甚至预计,到2030年,Moderna估值有可能将达到万亿美元的体量。

By 巫乐定胡一刀

为什么有些癌症“传男不传女”

根据Dana-Farber癌症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男性的一生中,约有1/2的人具有患癌的可能性,而同样的数字在女性群体中只有1/3。为什么男性患癌的风险会更高呢?

这或许和一系列因素有关。从历史上看,男性吸烟的情况比女性要严重,从而导致男性出现更多肺癌(lung cancer)、头颈癌症(head and neck cancer)、食道癌(esophageal cancer)以及膀胱癌(bladder cancer)的病例。此外,大量男性都被发现患有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尽管大多数病例都不具有危险性。在过去的75年里(自2018年算起),卵巢癌(ovarian cancer)病例的数量大幅下降,这与多种趋势有关,包括:巴氏宫颈涂片测试(Pap tests)的改善和更频繁的筛查,这是一项可以在癌症进一步演化前就检查出子宫颈变化的技术。

一项由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麻省理工学院及哈佛大学旗下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 of MIT and Harvard)以及麻省总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科学家们带领的研究解开了这种差异性背后的一个遗传学谜题。

研究表明,女性体内细胞里的某种保护性基因(certain protective genes)携带了一份额外的副本,后者是防止细胞无序生长的另外一条防御线。尽管这些复制的副本不是癌症更 “青睐” 于男性的唯一原因,但它们更可能对一些不平衡性作出解释,这包括在某些肿瘤类型中,上至80%的病例都倾向于在男性群体中产生。

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的Andrew Lane博士(Andrew Lane, MD, PhD)表示:“在几乎所有类型的癌症病例中,男性患癌的发生率均高于女性。在某些病例中,这种男女间的差异或许很小,也许只有很小的百分比差异,但是在一些特定类型的癌症中,男性患癌的可能性要高出2-3成。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得出这样一组数据:与女性相比,男性患癌的风险要高出20%。也就是说,在美国,每年男性有15万额外的新增癌症病例”。Lane博士是本研究的联合作者之一,另外一位作者是来自麻省总医院和博德研究所的Gad Getz博士(Gad Getz, PhD, of MGH and the Broad Institute)。

X染色体是关键

此前的研究发现:在一种白血病(leukemia)中,癌细胞往往携带一种名为KDM6A的基因突变,它位于X染色体上(X chromosome)。X染色体是一个性染色体(sex chromosomes),而性染色体是在生理上决定一个人为男性或女性的关键因素。女性细胞里含有两条X染色体,男性则含有一个X染色体,一个较短较小的Y染色体(Y chromosome)。倘若KDM6A是一种抑制肿瘤的基因(tumor-suppressor gene)——暨防止细胞无序分裂的基因——那么突变会因为损害了这种抑制系统而引发癌症。

按照这种逻辑,我们或许会认为女性体内的细胞也对这种基因突变呈同等程度的敏感性。在胚胎形成的过程中,女性细胞中的一条X染色体会被关闭,学界称之为X去活化作用(X inactivation),并且这种作用会持续终生。因此,存在于那条活跃的X染色体上的KDM6A基因里,将会出现与男性体内同样的细胞分裂损害。但是出乎意料的是,研究人员发现KDM6A基因突变更常见于男性癌症病例中。原来,在女性细胞里,那些X去活化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不仅 “逃脱” 了所谓的休眠状态(dormant state),还发挥着正常的功能。在没有被去活化的基因中,其中一个基因恰好是KDM6A基因中一个发挥功能的副本。该基因中“好” 的那个副本足以防止细胞具有致癌性。

本研究的联合首席作者是博德研究所的Andrew Dunford博士和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及博德研究所的David M. Weinstock博士(David M. Weinstock, MD)。他们深入研究了这种现象——暨另外一个惰化的X染色体上存在的全面发挥功能的抑制肿瘤基因的现象——是否能从广义上强调癌症更倾向于出现在男性细胞中。研究人员把这类基因称为 “EXITS基因”,暨“逃脱X染色体去活化作用的肿瘤抑制基因”(Escape from X-Inactivation Tumor Suppressors)。

Lane博士解释道: “在这种理论下,癌症更常见于男性的原因之一是在男性的EXITS基因中,仅需要一个副本上携带一个有害的突变,就可以使细胞呈现致癌性。相反地,在女性体内的细胞中,若要使细胞具有致癌性,则需要两个副本上都出现基因突变” 。

为了验证这个假设,博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超过4000份肿瘤样本进行基因组测试,这些肿瘤样本代表了21种不同类型的癌症,它们能够帮助科研人员了解不同类型的异常性,包括突变在内。随后,研究人员深入探索了他们在这些样本中发现的任何一种不规律性是否更常见于男性细胞里,或是女性细胞中。

研究的结果是令人惊异的。仅仅在X染色体上发现的近800种基因里,就有6个基因在男性群体中更频繁地产生了突变,而且它们都丧失了(抑制肿瘤的)功能。在其它逾1.8万个的基因中,没有任何一个基因展现出突变率方面的性别差异。在男性群体中更容易出现突变的6种基因里,有5种基因被证实躲避了X染色体的去活化作用,这就让它们成为EXITS基因的强劲备选。

Lane博士表示: “我们发现:那些更常见于男性群体中的突变基因仅存在于X染色体上,并且其中若干基因都不仅具有抑制肿瘤的作用,它们还能够逃脱X染色体的去活化作用,这是证明我们的理论的有力证据之一。在女性细胞中,同样基因中那个能发挥作用的副本具有保护性作用,这一点或许能够帮助我们解释很多癌症少见于女性与女童群体的现象。”

尽管这项研究有助于探索癌症为何更常见于男性的现象,科学家们仍然在了解其它癌症里出现的悬殊的作用机制,例如人种因素。

癌症为何“重男轻女”?

男性不仅癌症发病率高,患癌后的生存状况也不容乐观。《分析》显示,恶性肿瘤死亡率为男性201.67/10万,女性124.06/10万。《报告》也指出,男性结直肠癌、胃癌、肺癌的5年观察生存率低于女性。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尤长宣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不只中国,国外也是男性比女性患癌多、治愈率低,其中肺癌、胃癌、肝癌最为突出。美国2017年癌症统计数据显示,相较女性,男性癌症发病率高20%,癌症死亡率高40%。英国一项统计学研究发现,男性罹患癌症的几率比女性高16%,死亡率高40%。排除一些男性或女性特有的癌症(如前列腺癌和宫颈癌),以及某一性别中更为常见的癌症(如乳腺癌),在两性都会罹患的癌症中,男女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差异更为明显,男性比女性分别高出60%和70%。

恶习是罪魁祸首

近日,美国癌症协会、中国医学科学院等机构联合研究发现,2013年中国男性癌症死亡者中,一半以上可归因于吸烟、喝酒、营养失衡、超重、缺乏体育锻炼和感染,而女性这一数据只有1/3。英国专家指出,男性患者癌症死亡率高,并不是因为他们身体更脆弱,而是男性不愿意向医生诉说自己的病症,导致癌症被发现时已经无法医治。相比女性,男性更不愿放弃恶习,也是导致其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

长期吸烟。肺癌是我国男性最高发的癌症,与长期吸烟脱不了干系。我国是吸烟大国,“烟民”已超过3亿人,其中男性吸烟率高达52.9%,女性仅为2.7%。长期吸烟会损伤肺部,甚至诱发癌症。此外,环境污染、长期疲劳也是增加男性肺癌发病率的危险因素。

感染乙肝。乙肝是导致男性患癌的第二大原因。我国乙肝感染者多达1亿,其中仅1%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尤长宣表示,乙肝多为母婴传播,但因其是传染性疾病,男性在外就餐频率较高,被传染的几率也随之增加。而且男性得知自己感染乙肝后,很少或很难在生活上做出改变,一旦控制不好,乙肝易转变为肝癌。有研究指出,雌激素对乙肝有抑制作用,女性的这一“天然护体”降低了患肝癌的几率。

过量饮酒。在我国,男性喝酒人数比女性多,醉酒情况也较常见。尤长宣告诉记者,酒精摄入过多会加重肝脏负担,引起病变,增加患癌风险。

不爱蔬果。果蔬中富含膳食纤维,有益身体健康,但男性普遍吃得较少。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膳食纤维可阻止致癌毒素从小肠进入肾脏。与膳食纤维摄入量较大的人群相比,摄入量较小的参试者肾癌发病率增高19%。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研究表明,男性多吃蔬菜能减少癌症发病率,尤其是胃癌。

不常体检。与女性相比,男性大多不注意自身变化,遇到轻微不适也不放在心上。一项调查显示,女性体检和就医频率远高于男性,一些早期的重疾更易被察觉。尤长宣指出,相比之下,男性查出癌症大多已到了晚期,治疗难度大,死亡风险高。

除了以上几个原因,男性压力大、心态差也导致其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尤长宣指出,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男性作为家中的“顶梁柱”,会承受较大的压力,危机感较强。压力过大会降低免疫力,使癌细胞更容易在体内“扎根”。“从临床经验看,男性在知晓自己患癌后的接受能力一般不如女性,”尤长宣说,心态差往往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

男女之间、城乡之间,最该提防的癌症是否有区别?

各个年龄段面临的癌症威胁有何不同?

2019中国最新癌症报告——《2015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一般滞后3年,本次报告为2015年的数据)出炉!让我们带着以上疑问,从最新的研究报告中来一探究竟。

患癌概率:男性近1/4 女性近1/5

根据报告,2015年全国新发恶性肿瘤约392.9万例,发病率为285.83/10万,死亡例数约为233.8万例,占全部死因的23.91%。

平均每分钟有7.5个人被确诊为癌症。发病的累积率(0到74岁),男性一生有23.36%的概率会罹患恶性肿瘤,女性稍好但数字也不容乐观,是18.6%!

整体来讲,中国的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在全球居中等偏上水平。中国癌症发病率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消化道肿瘤发病率较高,部分消化道肿瘤如食管癌、胃癌、肝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约占全球的一半。

此外,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近10年来呈缓慢下降趋势,每年平均下降约1.5%。相比之下,我国的癌症负担在呈持续上升态势,发病率每年保持约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幅。

肺癌稳居发病率和死亡率“双料冠军”

按人数顺位排序,肺癌稳居发病率(78.7万)和死亡率(63.1万)的“双料冠军”。

对于高发病率癌症,仅次于肺癌的是胃癌(40.3万),其余依次为结直肠癌(38.8万)、肝癌(37.0万)、乳腺癌(30.4万)、食管癌(24.6万)、甲状腺癌(20.1万)、宫颈癌(11.1万)、脑瘤(10.6万)和胰腺癌(9.5万)。

对于高死亡率癌症,仅次于肺癌的是肝癌(32.6万),其余依次为胃癌(32.6万)、食管癌(18.8万)、结直肠癌(18.7万)、胰腺癌(8.5万)、乳腺癌(7.0万)、脑瘤(5.6万)、白血病(5.4万)和淋巴瘤(5.0万)。

男性最应提防肺癌 女性最应提防乳腺癌

男性发病率最高的是肺癌,其它依次为胃癌、肝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等。前10位恶性肿瘤发病约占男性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82.20%。需要注意的是,前列腺癌近年来的上升趋势明显。

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是乳腺癌,其它依次为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和胃癌。前10位恶性肿瘤发病,约占女性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79.10%。需要注意的是,甲状腺癌近年来增幅较大。

市民最应提防肺癌结直肠癌 乡民最应提防肺癌胃癌

城市地区主要高发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胃癌和肝癌等,农村地区主要高发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等。

总体来讲,城市地区发病率(304.96/10万)略高于农村地区(261.40/10万),而死亡率农村略高于城市,但城乡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的差异逐渐减小。

研究者分析,城乡差异减小的原因是由于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的城乡差异在缩小,如吸烟、慢性感染、饮食习惯以及空气污染等。

各年龄段最该提防的癌症

癌症发病率随着年龄逐渐上升,80岁达到发病高峰,80岁以上略有下降。且各年龄段最该提防的癌症,男女之间有一定差别,具体如下:

男性:

0~14岁,白血病、脑瘤;
15~44岁,肺癌,肝癌;
45~59岁,肺癌,肝癌;
60~79岁,肺癌,胃癌;
≥80岁,肺癌,胃癌。

女性:
0~14岁,白血病、脑瘤;
15~44岁,乳腺癌,甲状腺癌;
45~59岁,乳腺癌,肺癌;
60~79岁,肺癌,结直肠癌;
≥80岁,肺癌,结直肠癌。

By 尤长宣

为什么美国急诊让人捉急

总以为美国医疗体系先进,现在的我也终于能理解为何这样的医疗体系能逼得美国总统拜登曾为帮助接受癌症治疗的儿子考虑卖房。

  【传说中的先看病后付账】

  3年前我在夏威夷大学校园散步。突然,脚背感到一阵刺痛,抬脚一看,一坨黑乎乎的虫子正趴在脚面上。“啊!”我疼得叫出声来,用力甩腿、跺脚,脚面瞬间麻痹刺痛。

  东西方中心宿舍前台的值班阿姨问我,“叫救护车还是出租车?不过,救护车会很贵。”(多贵?后来才知道至少一千美元)。

  乘出租车到医院急诊,护士询问了我的医保、住址、过敏史等基本信息后,上网搜出一张图片给我看,“是这虫吗?”对,像是蜈蚣!护士把我领进病房坐下,给我一个冰袋。

  等了十几分钟,一位瘦瘦的光头男医生走进来,看了一眼我的脚伤,悠悠地说:“给你吃片止疼药,12个小时后会不痛,24小时以后消红消肿。”

  “至于会不会感染,要再观察了。感染比例很低,千分之一吧。”医生说完就消失了。等了十几分钟,又进来一护士,一手药片,一手纸笔,吃药前让我签字。“吃完之后四小时,如果还疼,就去药店买药继续吃。”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伤口未作任何清理,看病三分钟,等待半小时。我问,看病多少钱?接诊护士回答说:“我们也不知道。以后会给你寄账单。明天记得电话告诉我们你的医保账号。”

  打车回学校路上,我去了longsdrugs药店买药。在美国,实行医药分家,最近的药店和医院相距车程8分钟,车费15美元。而医生开的处方药,只有5粒止疼片。

  第二天,我找出医保网站信息,给急诊打电话,告知医保账号。这就是传说中的先看病后付账,只是你不知道,你这次看病花了多少钱。

  【开方未必能买到药】

  被蜈蚣咬伤后的五天里,我卧床休养基本没活动,伤势渐好,一周后能正常行走。不料第七天稍事运动后,伤口复发,开始发痒,脚面如卤猪蹄般又红又肿。

  正值圣诞节,校园诊所放假关门。我只好去上次看病的急诊。护士医生均穿红戴绿,身穿红裤子的男医生瞧我的脚,说是细菌感染,需要吃抗生素消炎。“大概几天能好呢?”他回答:“你让我预测未来,我可做不到。”

  “不过,如果过两天加重的话,一定要再来医院。”——不像中国大夫,会嘱咐几句“饮食注意事项或不沾水少运动”的注意事项,美国大夫只管当下。

  医生开了处方药头孢氨苄,我电话叫车往longsdrugs药店超市赶。但是美国人的圣诞节就像中国的大年初一啊,药店下午3点就提前下班了。医药分离的假期效应,是病人可能会无药可吃。

  第二天一早,脚伤愈加严重,更肿了。我只好第三次打车去医院,医生这次开的是药效强的克林霉素。等了15分钟后,进来一位护士说:“不好意思,药还在路上,药店正在往医院送。”整个医院连一粒克林霉素都没有。又等了10分钟,护士给我送来一粒独立包装的克林霉素,让我吃下。而剩下的处方,还需要我自己去药店取。

  打车去药店买药,尽管前面没有排队,也足足等了一小时。原来药店打电话到保险公司确认我的医疗保险类型,核算到底每项我该承担多少费用。最后告诉我说,保险公司名称不对,团体保险号码也不对。我自付了40粒消炎药的10%(12美元)。药店人员却没有交代吃药的注意事项。

  【美国78%的个人破产是因为付不起医疗账单】

  到了2016年元旦这天,交流项目的美国接待家庭邀请我去他们家里吃晚饭。

  Vernon说:“你要早点告诉我,我会告诉你不要去急诊。你还去了三次急诊!一次少说也要1000美元,而你们学生保险也未必会包括这类赔付。”

  Vernon算美国中产阶级,他在檀香山市中心有整幢楼的房产。他给我讲述了他自己的看病难经历。那次,他突然鼻子发炎,第二天起来整个脸肿了一半”,Vernon的家庭医生推荐他去看专业的耳鼻喉专家,“我给三个专家打电话预约,都不接收。我几乎是乞求着,给第四个医生打电话。他的护士看我可怜,网开一面,让我加塞,给安排上了。”

  Pamela点头苦笑:“如果你不买保险,万一病了那就得倾家荡产;买了保险也一样病不起,除非你的保险月缴额度很大,涵盖保险范围广。我们一般也都不轻易去看医生,感冒什么的就扛着,哪疼了就吃止疼片。”

  后来我才了解,美国医保体系的可靠性、公平性和普惠性,远非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地位相匹配,其以私立医院和商业保险为主的医疗体系,使得政府难以控制成本、改善公平性。“有多少钱看多大病”是赤裸裸的现实。

  美国医院收费高的原因,在于其医疗体系私有化、垄断化导致医药定价缺乏透明度。全美护士联合工会(NNU)公布的资料显示,美国部分医院向病患收取的费用,比实际治疗成本高出10倍。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78%的个人破产,是因为付不起医疗账单。付不起医疗费的穷人,信用也将严重受损,社会生活将举步维艰。

  先看病后寄账单的流程,至少说明美国急诊不会见死不救。但实际上这种秋后算账、缺乏透明度的方式,导致了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第二、第三次仍去看急诊,以至付出更多的高额诊费。

  美国没有实现全民医保,其医保模式以商业保险为主、公共医疗保障为辅。商业医保主要由雇主以团体形式购买,费用与雇员分担,覆盖人群占六成。比如我的接待家庭,每人每月缴纳400美元医保金(听说2016年又要涨)。政府为65岁以上老年人(或符合条件的65岁以下残疾人)提供“老年和残障健康保险”(Medicare);为贫困儿童和贫困家庭提供的医疗补助(Medicaid),两者覆盖人群占三成。

  但商业医保强调风险控制和赢利,医疗收费持续上涨,保险公司或增加保费,或削减保险覆盖内容,增加自费项目。这正是我的美国接待家庭所遇困境,Vernon说,“我的家庭医生加入了一个VIP计划,这意味着,我要多掏1800美元的会费,才能继续找他看病。我目前还在犹豫要不要找他。”

  【打飞的回国治疗】

  吃药卧床休息到第十天,按照医生建议冰敷,仍不见好转。咬伤处依然红肿,越发大面积发热刺痒,瘙痒面积扩展到左脚脚踝以上,疹子起得像鸡皮疙瘩。

  第三次急诊,医生让作者等一等,说“药要从药店送来,还在路上”。

  亲友在国内找了六七家专家门诊,拿手机拍的图片给专家看,结论不一,一半说是丹毒,需注射青霉素两周,必须抓紧治疗;另一半说不确定,需要见病人才能确诊。他们希望我回国治疗,一来国内医生不会不当回事而误诊;二来我行动不便,一人在外连买菜做饭都成问题;三来,按照一次急诊千元的收费,往返国际机票算下来,未必比留在美国看病的医药费贵。综合考虑后,我迅速向单位和学校请假,买了回国机票。(幸亏是发生在新冠之前,要是现在真是叫天天不应)

  从北京转机到家,直奔医院做检查,验血一小时出结果:血象正常,不是丹毒。但我当晚就多处发起红疹子,浑身过敏。医生判断是由于伤口发炎引起的过敏症状。住院输水5天、局部敷中药,红肿渐消,一周后走路依然发麻,变成小瘸子。医生说色素沉淀、皮肤消淤更新需一两个月,完全恢复仍需数月。

  治疗过程中,国内医生说,他们经常接到从国外美国回国看病的患者,尤其是留学生,去一次急诊室就会“一夜回到解放前”。

为什么中国急诊比美国方便这么多?

中国的支付方主要是社保和患者自费。美国的患者自费部分 (Co-pay) 原初的设计目的是限制患者过量使用医疗服务,浪费医疗资源。

理论上,抛去保险费的购买,美国的医疗的患者自费部分一定比中国便宜,但为什么事实又并非如此。

首先,因为中国离谱的便宜。

中国的国情决定中国的医疗机构公立机构为主力,早年中国的医疗资源都很落后,国有化统一调控比较合理,先解决资源可获得性问题,能让大部分人看得上病,随着改革开放,为了社会稳定,医疗也不敢随意市场化价格,哪怕最不值钱的那一部分尝试市场化的结果就是现在的莆田系,然后医保改革之后,医保由于人社局决策和拨付脱节,基本不控费裸奔, 资金穿底,更不敢提高支付给医疗的价格,同时也没有胆量提高患者自付部分给医疗涨价,毕竟患者人更多,还不是体制内的,无法管理,患者普遍不满会影响社会稳定和个人仕途,所以只能拿体制内的开刀。

同时,中国人普遍又不愿意为未知的需求买保险的,才有了理财型保险,疾病险要生了病才买,除了车险是强制的,否则也不会有多少人买车险,这种保险的观念的转化需要很长时间,所以短期内,缺乏商业保险支持的患者自费能力也是不足的。

这时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国内宣传的是医生护士的奉献精神,而不是像美国一样宣传的是有知识有地位高收入的精英群体,因为你们道德高,所以既要拼命工作满足门急诊需求,也不能对多要工资,不然就太俗气了。

同时,中国过往医生培训成本低,国内老一代医生大半是高中到大专学历,极少部分才是符合美国医生要求的博士级别的培训,学医入学和毕业门槛都不高, 平均收入不高也能接受。但是,随着医学教育的正规化,新一代医生就有了提高待遇的呼吁。

目前挂号费的上涨、北京医事服务费的引入、医生多点执业、医生集团被医生追捧等预示着中国当前的低价医疗体系也正在崩溃。

其次,美国价格体系在失控。

美国的费用上升也是庞大体系中本来应该互相制约的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之间在某一天发现了系统漏洞,开始了愉快地勾结之旅,而奥巴马医改让保险业损失惨重,更加速了保险公司在生死面前的道德崩溃,加速了勾结过程。为了切断保险和支付方的直接联系,美国引入了PBM(Pharmacy Benefit Management,药品福利管理)等很多第三方控制,但是结果是流程越来越长,降低系统效率,增加了成本。

我在美国的公司购买的是Oxford保险计划,PCP(Primary Care Physician,家庭健保医生)的Co-pay是30美元,账单上医生的收费是150美元每次,但是保险公司平均每次只付给医生7-8美元,也就是医生只收到了大约38美元,而里面绝大部分是我的付款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表面上昂贵的账单的目的是把成本转嫁给患者。如果账单上明确说明医生收费38美元,患者需自付30美元,那还有什么傻瓜会购买这个保险呢。

大家在网上看的晒账单加深了美国医疗费用贵的印象,也都来自于这个保险骗局游戏里创造虚假基数,我曾经收到过4万多美元医院一日游的账单, 最后支付了800多美元,如果没有这个吓唬人的基数,我应该也不大可能有了这么贵的保险仍然愿意付这么多。

所以中国便宜,美国贵,各自有不同的决定性因素。

接下来谈谈问题中的门急诊预约时间和医疗质量。

在中国

门急诊很快,医生看的也很快,有耐心一两天都能检查完,为什么呢,首先是国内三甲医院就是能独立运行的小生态体系,系统内的连接效率是可以保证的,其次上面说过国内社保不设防而另一个支付主体是更加不设防的患者,这时候控费的结构博弈和医疗行为审核就不存在了,无形中加快了流程间的转化。再次,中国的高效也是建立在压榨医生工作时间和医患交流时间的基础上的,大家都知道医生只跟你说三五分钟这种典型场景,这影响了患者医疗体验和医疗质量,也让医生苦不堪言,有能力的医生群体在流失。

中国特色的医闹又导致医生多数选择保守的重复和过度诊断来为未来的医疗纠纷厘清责任,导致很多人觉得是很快,每项也不怎么贵,但是最后花的总时间不短,也自掏腰包了不少钱,把体系中不审核和医生奉献精神产生的优势又消耗殆尽。

中国的私立医疗体系, 不管莆田系还是外资系, 都不是中国医疗主力, 暂时就不提了。

在美国

医疗系统还分为公立系统和私立系统,私立系统又分为全自费和商报付费。在我们说美国看病愉快不愉快, 预约时间短不短, 都要不同医疗系统内分开看。

私立医院+商业保险(价格高): 当你使用商业保险的时候,保险控费的问题就出来了,为了不想让你乱花钱,你要看专家之前得到家庭医生的转诊介绍信,证明你的病家庭医生没办法,需要某类特殊专家,这个需要大量时间做文件处理,然后才能预约专家。在使用某类药物或者治疗的时候, 需要满足很多条件, 经过审核, 这些往往几天甚至几周。但是商业的保险比较好的时候,价格也都贵, 但是覆盖的医生多,质量高,计划内用户密度相对小, 这时候你就好像进入人不多的大型超市, 没有人争夺你看上的东西, 可以很快预约,而且离家里近的范围就有很多选择。

私立医院+商业保险(价格低): 如果你的商业保险便宜,那么你的医生选择就很少,同时购买的患者又很多,预约就会遇到障碍,产生拖延, 想象一下节日时超市打折, 收银台排的长龙。

私立医院+政府保险(Medicare/aid): 除非总统逼的, 正常的私立医院和医生的患者都够, 政府保险付费能力又可怜, 被迫接受成为保险网络, 医院和医生也都会选择减少给予这类保险患者的时间, 最典型的比如只有周二某个时间段开放预约, 这样就不难理解, 同一个医生做个胃镜, 商业保险下周可以预约到, 政府保险就是半年以后了。

公立医院+政府保险(Medicare/aid): 私立医院不要的, 没商业保险的, 甚至没有身份的, 最后落脚点都在这, 政府拨款也就够医院运营, 没能力持续扩大医生团队, 人一多急诊就只能排队等着, 拍个片预约到什么时候都是技术活。

总之,美国的系统性的慢主要来自于诊疗流程里不同阶段交接的时候,需要做费用监控审核,有很多的保险公司文书需要准备和汇报并获得批准,其次, 在长期博弈后的结果就是不同保险价格和覆盖质量决定了患者是被分级对待的, 道德不合理但是商业可持续。医疗保险的潜在歧视性条款很多都是为了商业可持续, 一旦破坏, 就会造成资金亏损, 面临破产, 比如奥巴马医改里的一些强制要求, 导致保险公司巨额亏损, 最后干脆退出市场。

而德国在60-80年代的标准化保险也因为条款宽松平等差点导致全国医保市场破产, 后来才逐渐分离出不同保险类型, 延续至今。而加拿大著名的全民医保是不包括药品的, 就这样加拿大联邦政府也逐渐负担不起, 改为由各省为各自居民医保的付主要费用, 导致省间医疗流通互相设置障碍, 同时国家出资越来越少, 国家对控费体系失去影响力, 医疗效率也是急剧下降, 车祸到急诊排上号的时候天都亮了血都干了, 这很类同美国的政府保险。

中国的便宜和快,则是通过压榨医生,同时又不做系统性博弈, 也没有具体控费审核的方式, 所产生的, 对于患者来说, 这是道德合理但不可持续的模式,而且这个“道德合理”是建立在对患者其他方面的压榨之上的。

By HS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