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失去补贴以后会发生什么

相对燃油车而言,中国新能源汽车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享受财政补贴。

为何要给新能源汽车“吃小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起步阶段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产品续航能力弱、实际用途窄、车型种类单一等问题,消费者认可度不高,配套基础设施水平较低,企业扩大生产的积极性不强,亟需通过政策激励首先解决“造得出”“卖得出”“用起来”的问题。

国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9年。该年初,财政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由中央财政安排资金,对试点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的新能源汽车消费给予补助。2012年,国务院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对购置补贴政策做了进一步明确。

2018年后,国补政策进入调整期,新能源乘用车续航里程补贴“门槛”持续上升,推动产业走向高端化发展。一方面,低续航能力的新能源乘用车不再享受补贴政策;另一方面,对电池能量密度、车辆能耗等要求逐渐趋于严格,并将其作为影响单车补贴金额的重要因素。

2022年12月31日,根据财政部、工信部等部门2021年底公布的通知,国补政策正式终止,该日之后上牌的车辆不再给予补贴,这标志着“插电混合动力车4800元/辆、纯电动车12600元/辆”的国家财政补贴正式退场。

退场前,国补已经历多次“退坡”:2016年,购置补贴政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财政补助采取退坡机制。截至2018年,不同续驶里程下,单辆纯电动乘用车补贴享受补贴均下降了约50%。2018年后,部分续驶里程较低的纯电动乘用车补贴逐渐下降为零,其余车型也逐年下降,到2022年,续驶里程300公里以下的纯电动乘用车已不再享受补贴。

国补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新能源汽车产量和市场销量连年增长。从2009年到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5294辆增长到688.7万辆,产销量近8年稳居全球第一。

  ——市场主体活力激发,自主品牌茁壮成长。企查查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年注册量从约5100家跃升至23.94万家,增长47倍。截至2023年初,中国现存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数量达60.58万家,比亚迪、小鹏、蔚来等自主品牌受到消费者高度认可。

国补代表了中国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从‘十城千辆’工程在出租车、公交车等公共服务领域逐步试点推广,到补贴政策优化,加大对高续航、高质量、高安全性产品的倾斜,国补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实现‘换道超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补不仅使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了“造得出”“卖得出”“用起来”,还助力新能源汽车“造得好”、产品“卖得好”、消费者“用得好”。“补贴提升了新能源汽车普及度和消费者接受度,加快了电池、电机等相关技术进步,也带动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与行业本身同步发展,通过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新能源赛道,在产业和充电设施之间找到了‘先有鸡’和‘先有蛋’的平衡点。”许海东说。

补贴退场时机已成熟,对车企暂时性的冲击有限且可控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以下简称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规模达33.2万辆,同比下降6.3%,环比下降48.3%。有人担心,车市能否适应国补“断奶”?

许海东解释,开年销售数据暂时遇冷的背后,有春节较早、去年底需求提前释放等多方面因素,不应完全归结为国补退出导致。“断奶”对企业带来的影响是有限的、阶段性的,进入“后国补时代”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望实现平稳过渡。

据分析,从入场到退场,补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市场主体的充分竞争、优胜劣汰。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新能源汽车企业从开始的投机性参与到带动有实力的企业全面进入再到补贴加速退出的过程中,取得了去伪存真、大浪淘沙的效果。

业内人士分析,这说明市场自身的扩张足以抵消补贴退坡带来的负面影响,车企受到的冲击可控。

此外,从政策驱动迈向市场驱动,政策也为企业适应调整留出了时间。

2020年4月,财政部等部门发布通知,要求平缓退坡力度和节奏,2020-2022年补贴标准分别在上年基础上退坡10%、20%、30%。

各主要车企均在企业战略规划中纳入了财政补贴退坡带来的冲击因素,并提前在资金、技术、营销等方面部署了较充分的应对措施。此前,新能源汽车畅销车型补贴占比已经降至较低水平。2017年以来,补贴在当年畅销车型售价中的平均占比从35%降至10%以下,5年来下降近25个百分点。“国补退出是早就明确的,企业对此有准备。”许海东说。

2021年,补贴力度在2020年的基础上退坡20%,核定补贴车辆数量却比2020年增长近7倍,达到156.9万辆。许海东表示,近几年补贴逐步退坡过程中,市场销量爆发性增长,表明消费者已对新能源汽车充分认可,市场自身的扩张足以抵消退坡带来的冲击。“补贴降温,市场却在升温,说明退场的时机是恰当的。”许海东认为,从市场发育度、产业链供应链成熟度、消费者习惯等条件来看,补贴退场时机已经成熟。

“一方面,对特定产业的财政补贴多具有阶段性特点,在市场化达到一定程度后,需要及时退出。另一方面,从享受补贴的主体来看,随着补贴效应向产业链上游传导,消费者和产业链中下游的电池企业、车企的受益空间不断压缩,原材料价格却水涨船高,这也说明补贴到了该退出的时候。”许海东说。

多地发放消费券,新能源汽车消费利好仍在

国补退场后,各地继续出台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力度不减,有望发挥“送一程”的正向作用。

投放消费券——2月1日,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推出元宵购车消费券活动,凡个人在活动中参与商家购买新车,根据车价不同赠送消费券1500元-10000元不等。消费券可在海曙区内部分商场、餐饮等单位消费。河南省郑州市1月5日推出2023年汽车焕新季活动后,2月3日宣布将活动截止时间延长至3月10日,并在原5000万元基础上增发1亿元汽车消费券。此外,山东省、江苏省无锡市等地也积极发放新能源汽车消费券,在区域内购置单辆纯电动新能源车可获3000元以上消费券。

刺激置换需求——1月29日,上海印发《上海市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延续实施新能源车置换补贴,2023年6月30日前个人消费者报废或转出名下在上海市注册登记且符合相关标准的小客车并购买纯电动汽车的,给予每辆车10000元的财政补贴。

业内人士指出,国补虽然退场,新能源汽车其他消费利好因素仍在,如牌照办理、车辆购置税、部分城市免于限行等方面优惠力度不减,地方政府补贴、厂家补贴、经销商促销亮点频出,仍对消费者有着强大吸引力。

需求端的政策支持有接续,供给端的企业反应如何?

短期内,原材料价格走高叠加补贴退场影响,企业可能面临成本压力甚至市场洗牌。记者梳理发现,去年底以来,业内一些头部企业对旗下部分新能源车型指导价进行了上调。一些外资品牌逆势降价,抢占市场份额。以小鹏、蔚来为代表的自主品牌“新势力”近日宣布降价,引发业内对新一轮价格战的担忧。

案例:上海不再免费送新能源牌照

作为全国乘用车销量最高的城市,上海在全国占比虽然不到5%,但它对于汽车、尤其是新能源车的管理政策,也会对厂商产生不可轻视的影响。

和长期以来只给纯电动车提供上牌优势的北京不同,上海过去在免费送新能源牌照上,一直对PHEV混动/增程和纯电动车一视同仁(具体性能、尺寸和参数上有一定要求),但从今年1月1日开始,PHEV车型免费送沪牌的政策被彻底取消。

如今,这项政策已经执行了一个季度,新政策之下,上海本地乘用车市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对主流厂商、尤其是活跃在当地的新能源车企,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借助一季度新车上险量(数据来源:乘用车销量数据)的数据,探究一下这些问题。

需要提前说明的是,分析市场的变化,我们需要找另一个时间段作为参考,这里我选择的是去年四季度,也就是2022年10到12月这三个月作为对比参照。

之所以没有选择去年同期的数据,是因为新能源市场发展极快,以去年一季度对比今年已经不合时宜,而最接近的去年四季度,在整体和细分层面的参考价值都更强。

当然,关注车市发展的话都了解,今年一季度全国车市都非常低迷,环比去年四季度整体的销量规模下跌了近三成,所以具体销量数字之外,更值得关注的其实是各车企、车型市场份额的变化,它也是真正反映上海新政策影响的关键数据。

具体有什么变化呢?我们一条一条讲。

1、上海Q1新能源销量环比“膝盖斩”,全国占比跌至5%

虽然PHEV车型在上海不再送沪牌,但它们目前依然属于新能源车的范畴。此前上海一市新能源车在全国的占比非常高,去年四季度达到了8.6%,而今年一季度的数字是5.07%,下滑了3.5个百分点。

看销量数字的话,跌幅就更明显,去年四季度上海总计售出14.5万辆新能源车,今年一季度骤然掉到了6.2万辆,已经差不多是“膝盖斩”了。

这里新能源车中包含了PHEV混动、增程和纯电动,我们无法统计各类别的销量变化,但稍后通过具体车企、车型的销量数据,可以大致看出背后的根源。

2、新能源销量萎缩的同时,上海整体车市也明显下跌

新能源车占比下滑的同时,上海在一季度整体乘用车也下滑明显,从去年四季度的28.4万辆骤跌至13.9万辆,抛开整体车市的涨跌,上海市今年一季度在全国市场中的占比,也从去年的4.88%萎缩到了3.29%。

也就是说,先不提新政策影响到了哪些厂商,它本身就导致上海市整体车市遭遇骤跌,说明把PHEV和增程式车型排挤出送牌清单后,纯电车型和燃油车并没能迅速补回PHEV和增程车型让出的空白。

3、新能源车渗透率跌回一半以下,但依然远高于全国

从2020年开始,国内新能源市场开启膨胀式增长,市场渗透率快速增长,到了去年四季度,全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达到了29.1%。

不过巧合的是,虽然今年一季度整体车市大幅萎缩,但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却和去年四季度完全一致,没能进一步突破30%。

上海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一直是领跑全国的,去年四季度达到了51.2%,销量规模已经超过了燃油车。

而在新政策影响下,今年一季度上海市的新能源车渗透率,跌落到了44.9%,后续这个数字肯定会逐渐回涨,至于多久能恢复到50%以上,还要看纯电品牌们的表现。

以上是上海新政在整体层面产生的影响,那么具体到PHEV、增程和纯电品牌/车型中,又有怎样的变化呢?

4、理想被边缘化,特斯拉/蔚来获益明显

新势力阵营中,工厂就在上海本地的特斯拉,销量长期遥遥领先,在针对插电式非纯电动车的政策实施后,特斯拉也是获益最明显的一个。

去年四季度特斯拉在上海市场的份额是6.17%,今年一季度在上海销量出现下滑的前提下,份额却骤增到了10.87%,是当地份额唯一超过10%的新能源品牌。

全系纯电的蔚来,虽然在上海整体市场中的份额不算高,去年第四季度只占2.49%,但在今年一季度,份额增长到了4.44%,增加了将近2个百分点。

上海是蔚来汽车非常重要的一个市场,去年四季度上海一市就贡献了蔚来18.15%的销量,这个比例到今年一季度进一步增长到了19.11%。

新势力三强目前最弱势的小鹏,今年一季度在上海市场的份额从0.73%增加到了1.08%,由于销量基数较小,份额的增长不算很明显。

而从全国市场来看,上海在小鹏整体销量中的占比,反而从去年四季度的9.39%,下滑到了今年一季度的8.33%,说明上海政策的改变,对小鹏汽车的销量并没有大的影响。

对比这三个纯电品牌,全系增程路线的理想就完全不同了。此前理想10%以上的销量都由上海支撑,是其全国最重要的区域市场之一,去年第四季度在上海售出4903辆,虽然不及蔚来,但也占据了1.73%的本地市场份额。

而到了今年一季度,理想在上海的上险量骤跌到了914辆,本地份额萎缩到0.66%,已经被彻底边缘化。不过伴随着上海销量的大跌,理想在全国范围的整体销量却蒸蒸日上,今年一季度整体上险量达到了5.4万辆,相比蔚来、小鹏的优势越来越大。

今年一季度,上海市在理想总销量中的占比,已经从去年四季度的10.4%下降到了1.69%,理想在上海被边缘化的同时,上海对于理想的重要性,也已经变得无足轻重。这个转变的背后,也是理想对于抵抗政策变化的能力,也在逐步增强。

最后看看同样以增程动力为主的AITO问界,它的整体规模比理想小很多,去年四季度在上海的市场份额只有0.89%,不过即便是这样的份额,在今年一季度也遭受重创,萎缩到了0.08%,三个月上险量只有110辆。

不过,AITO品牌遭遇下滑的不仅仅是上海,去年年底它一个月的上险量就超过万辆,而今年前三个月加到一起,AITO全国的上险量也只有9988辆,对于上海市场的损失,当然就不是AITO下滑的主因了。

5、比亚迪混动在沪由盛转衰,本地份额依然强压特斯拉

今年第一季度,上海市新能源车整体销量相比去年四季度减少了8.3万辆,其中比亚迪一个品牌减少的销量,就达到3.3万辆,这让其今年一季度在上海的销量,从去年四季度的5.2万辆大跌到了1.6万辆。

实际上,去年四季度比亚迪在上海的市场份额高达18.29%,一己之力占据近五分之一的市场,比特斯拉、蔚小理加到一起还要多很多。

不过这种情况在今年彻底改变,比亚迪一季度在上海的市场份额萎缩到了11.15%,此消彼长之下,已经几乎被特斯拉追平。

我们的数据库没有比亚迪混动、纯电车型的具体销量,不过我们可以在两个类别各挑三款代表车型:秦PLUS/宋PLUS和唐三款车的PHEV版本,去年四季度在上海上险量总计20828辆,三款车型就超过了特斯拉,而今年一季度它们的销量暴跌到了948辆,对于比亚迪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也就是说,比亚迪的混动车型,已经近乎被挤出上海市场。

不过比亚迪在纯电市场也有相当的销量规模,海豚、海豹、元PLUS三款畅销车型,去年在上海上险量为7958辆,今年一季度上涨到8457辆,销量涨幅不大,但份额提升明显。

很显然,比亚迪此前在上海的销量中,混动车型占据相当比例,所以今年一季度在上海的整体销量大幅下跌,好在它的纯电动车型足够坚挺,让比亚迪依然保住了上海第一大新能源品牌的地位。

至于其它传统势力的新能源品牌/车型,在上海的销量规模都不大,专营纯电动车的品牌,例如极氪、埃安、欧拉和大众的ID系列,今年一季度份额都有所提升,但由于本身销量规模尚小,这种提升对其整体的市场规模起到的作用有限。

随着新能源市场的发展和成熟,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新能源车的扶持、补贴政策,不可避免会逐渐退坡、取消,这种趋势的出现,也是很多人一直担心的事情。上海取消PHEV和增程车送沪牌之后,很多车企在当地的业绩确实受到了显著的冲击。

从全国层面来看,在上海当地销量大幅下滑的车企,例如理想和比亚迪,并没有因为上海市场的损失而影响全国层面的增长,它们反而是各自领域表现最好的厂商。至于一季度整体遭遇下滑的AITO,背后的主因也并不是上海政策的改变。

实际上,起码对比亚迪和理想来说,哪怕全国层面的补贴政策都被收回,它们在经过一定调整后,依然具备很强的增长潜力。

对于上海来说,新政策的推行,确实会对当地新车销量的结构产生突出的影响,PHEV和增程车型大幅萎缩的同时,上海一季度的整体销量也在下滑。

如今新能源汽车在全国的渗透率,即将突破三成,和传统燃油车正式分庭抗礼,预计也不会太远。上海取消PHEV/增程车送沪牌,只是全国层面新能源车取消扶持的一小步,在这个背景下,各厂商对补贴扶持政策的依赖到底有多大,就需要各自好好掂量掂量了。

By 楚卿萝吉 

“老司机”APP诈骗实录

当你掏出手机,在应用商店中搜索“约会”、“交友”或“寂寞”时,带有以上暧昧话语的APP顿时映入眼帘。面对这样充满迷惑而又挑逗性的字眼,你心中是否也泛起一丝波澜?

然而,就当你决定点击下载的那一刻起,可能已经陷入了一场精心策划好的圈钱骗局。

近日,小编的好基友在QQ上诉苦。说短短的一个中午,他的400块大洋就打水了。究竟发生了什么?小编舍命曝光下与基友的聊天记录: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原来,他是在手机里下载了一款名为“想爱爱”的软件,但充了钱进去却并没有约到美女,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其实,基友遇到的事情并非个案。但考虑到隐私性,大部分受骗者都会选择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最多也只是匿名在论坛上发发牢骚。为了不让更多人被套路,小编决定今天自掏腰包,以身试骗,揭开这类APP的真正面目。

废话不多说,拿起手机点开应用市场,输入“同城交友”。打开后惊呆了。信息量好大,居然发现有500多个类似的APP,且下载量过百万,看来寂寞之人大有人在啊。

选择一款名为“夜色有约”的APP点开看看:

“18岁以下勿入,寂寞陌生约爱”,这么迷惑又刺激的挑逗,简直让人心潮澎湃,想不下载都难。立即点击下载安装,注册成功还没有一秒钟,就有大把的美女主动向我打招呼了,而且每人都发了多条信息。

原来我有这么抢手?仿佛世界又为我开启了一扇窗!这些美女也太热情了。我都还没有上传本人照片就这么受欢迎?第一次被这么多美女关注,感觉有点飘飘然了。

回过神来,赶紧点开一个看看给我发了什么消息。

居然要回答问题且不能直接聊天,不过看到美女发“靓照”的份上,我含蓄地选择“3个月后”。这时,重!点!来!了!点击发送消息后直接跳转到充值页面!

缘分来之不易,岂能说断就断?为快点约见“妹子”,充值50元毫不含糊,迅速微信支付。

支付完成后,怀揣着一丝希望给美女们发送信息。然而,悲剧的一幕还是发生了!所有的美女都不再搭理我了。

交友APP圈钱就此告一段落,但50块岂能白白浪费?当然不能!接下来必须要扒一扒这些骗人的APP。

小编继续从安卓应用市场下载了多款下载量超过100万次的同城交友APP,经金山毒霸安全研究员深入分析后发现,他们具有如下共同点:

1、页面风格和功能90%雷同;

2、收费模式100%雷同;

2、收费模式100%雷同;与美女聊天都是要先回答问题或只能发送一条信息,然后就强制跳转到购买VIP或者包月服务的支付页面;

3、注册成功后,在一分钟内就会有大量美女主动搭讪;搭讪用词格式化严重,基本都是:“你做什么工作”、“找对象的标准是什么”、“你喜欢什么样的女孩”“可以认识一下你吗”、“你是本地人吗”、“在吗?想看看我的身材吗”、“能见面吗”,“想看我的裸照吗”,“你愿意一夜情吗”等等。不过搭讪者并非全是肤白貌美的美女自拍,其中一些女孩的生活照其实算不上漂亮,这也让被搭讪的用户很容易产生受欢迎的真实感。

4、用户购买服务后都不再回复用户信息;

5、不同交友APP中美女图片大量重复。

以上种种特性表明这类APP应该都是流水线生产,设计框架基本不变,只是UI和名称稍加改动。多个APP甚至都是接入同一个后台,骗小编消费50元的交友APP就是这样生产出来的。该APP所属的公司是北京一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而这家公司在安卓应用市场这一平台就有多达20款同城交友APP上线,其中有两款下载量居然接近1亿:

小编数学虽然不好,但还是能轻松算出(即使按照百分之一的付费用户计算),这家公司从单一平台上圈钱至少上亿左右。

在分析多款交友APP时还发现,部分APP在付费购买页面会显示一元购买“免密购买3天VIP”服务选项。因只需要一元,所以大部分用户第一次会选择花一块钱购买此服务。

其实这个过程是授权让其开启了自己支付宝的免密支付功能,而往往用户没有注意这个免密是什么意思。一旦开通免密功能,则此类APP就会定期在你不知情的状况下自动从你的银行卡上扣取几十块钱不等的金额。

随后,在知名第三方投诉平台21CN聚上,发现了大量针对交友软件的投诉,都是恶意自动扣费

与收益相比,这些公司运营APP的成本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1、APP开发成本。根据目前专业APP开发公司报价,从零开发一款类似功能的交友APP(含安卓版和iOS版)报价在5万到20万之间不等。如果只是在源代码基础上进行简单的UI、名称更改,单次成本为3千到1万,并且还免费赠送图像识别抓取程序(自动去QQ空间、百度贴吧等社交平台抓取头像后识别、注册)。

2、APP上线成本。APP上线成本则更低,上线苹果商店只需花99美元注册一个开发者账号,而各个安卓市场上线成本则几乎为零。因此,一些APP开发公司也表示可以包上线服务。至于风险则基本为零。

3、APP发布到应用市场支付流程。Apple store会强制开发者接入指定支付系统,一旦遭遇用户投诉,开发者需进行处理,不然会受到下架的处罚。但只要对用户投诉进行妥当处理,问题基本不大。至于国内所有的安卓应用市场,则都没有强制APP内接入指定支付系统(APP内基本都是采取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接口直接转账),即使平台受理用户投诉下架APP,开发者或运营者只需要换个马甲即可立即重新上线。

4、APP发布渠道。而这类交友APP除了上线各种应用市场外,还会通过其它渠道进行推广。其中最主要一个渠道就是在广告联盟上投放广告,而各个网站主也乐意推广广告联盟上的此类APP。因为相比现实世界,生性内敛的中国用户们对网络社交更加情有独钟,更有意愿下载此类交友APP。

另外,从在技术层面分析:创造这类APP中美女扎堆的虚假繁荣景象其实很简单。

首先是“偷身份”。金山毒霸安全研究员称:“开发者可以通过一套程序,从其他大型社交平台偷偷抓取用户照片和昵称,然后匹配生成虚拟用户。虚拟用户诞生后,开发者会设置语言库,自动调用其中内容,变成虚拟用户消息,在用户上线时自动推送过去,活跃度很高的假象就做好了。”

面对这样诱惑性套路,网络交友需谨慎,遇到资金交易时,应理性对待,不要被美色冲昏头脑。时刻提高警惕识别虚假类交友软件,防止上当受骗。

By 渔村安全

为什么我不再做VC了

时势造英雄,美元基金过去20年确实创造了无数的传奇和辉煌。

中国的第一笔美元风投是IDG资本的熊晓鸽在美国IDG集团拉回来的2000万美元。1992年熊晓鸽和周全回国创办了中国的第一家风投公司。前5年有啥看啥,什么传统行业都看。直到2000年,和李泽楷共同投资了腾讯的第一轮,220万美元20%。(阿里的第一轮融资发生在1999年,高盛等500万美元40%。百度是2000年,120万美金。)在中国风险投资不成熟的早期拓荒阶段,美元不但承担了拉外币投资的作用,而且由于美元LP看过历史,能够承受更长的周期,所以中国早期的优秀互联公司几乎全靠美元输血,当然最后也带来了非常丰厚的回报。南非Naspers集团当年投的腾讯那一笔3500万美元,减持后现在还值1200亿美元,抵得上整个国家1/3年的GDP(主要是外部环境加上减持让tx跌跌不休,不然之前是抵半年的……)。此后的20年,2000-2020年间基本都是美元资本和中国互联网的蜜月期。互联网渗透率不断提升,改造不同行业,随之带来了巨大的财富集聚效应,也伴生了美元投资的高收益和金融/互联网行业的高收入。当RMB基金投资人苦哈哈地在矿山,养殖场,厂区,产业园区,田间地头穿梭时,美元基金打开对标硅谷和纳斯达克的上帝视角,在五星级酒店行政酒廊,喝着咖啡一句话10个词带5个英文聊项目,站在PE/VC行业鄙视链金字塔顶端,俯视众生。

  • 如果你是2005-2011年入行,一直呆到现在,那你估计已经是投资圈举足轻重的大佬,或者财富自由退休了。
  • 如果你是2011-2017年入行,运气好的话,现在基本也已经是手握几个百亿美金和独角兽项目,年薪7-8位数,在各基金做合伙人/MD了。
  • 但如果你是2017-2020年入行,那现在更有可能是投过几个项目,有好有坏,在不同风口行业之间流离失所,然后时刻被裁员失业的痛苦和焦虑笼罩……

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用后视镜的方式倒回去看这两年发生了什么。

美元基金是怎么一步步凉掉的?

如果我们看整体数据,一级市场每年募资额里外币占比其实在6%~18%之间浮动,RMB始终占大头。但是之前在声量上,美元要高调很多。

Image

因为疫情后美国放水导致的估值泡沫,20-21年其实一级市场非常忙碌,头部基金也趁机募了不少钱,大家都沉醉于数字带来的虚假繁荣里。但是这个情况,从2021年开始,迅速地改变了。看下面的图,2017-22国内VC按季度的投资事件数量,周期性显示得更明显。一般媒体披露会比实际情况有延迟,所以其实在2021年下半年投资事件就开始断崖式下滑了。

Image

发生了哪些事呢?

  • 2021年持续一整年的互联网反垄断,4月阿里罚了182亿。6月,累计融资超过200亿美金的滴滴,上市3天即被叫停,下架。10月,美团被罚34亿。
  • 2021年7月教育双减新规出台,一瞬间毁灭了美元基金布局的重要赛道。一开始大家还心存幻想,后来发现,不管你是千亿上市公司还是百亿独角兽,说没就没,到现在除了新东方靠直播电商翻身,其他公司还在深陷全球投资者的集体诉讼中。
  • 2021年7月还出台了一个重要新规,就是《网络安全审查》,100万用户个人信息赴国外上市必须审查。加上一直以来的审计底稿争议,中概的退出通路卡出了。
  • 2022年3月,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

随着加息,俄乌战争,上海封城,中美脱钩这四座大山压下来,股市首当其冲,从2021年11月掉头下来就再也没回去过。二级市场的对标公司跌下来,叠加前两年市场好的泡沫,对一级市场的公司估值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因为未上市公司的估值没法降,最多平)。无论谁推项目,IC都会问这么一个问题:“这个项目对标的xx上市公司,PS估值现在才2倍。你这个还没利润,就要30倍,那我为什么不去买xx的股票?好歹还有流动性。”

整个投资热情迅速地冷却了,美元PE直接凉透,因为到挂更严重。VC如果投科技方向早期牛人,至少没历史包袱,手上还有钱还可以继续尝试,但是整个态度也审慎很多,估值也卡的很严。2022年很多美元基金的实际新投资项目可能都在10以内,要知道,高峰的时候可能年投资数量是70-150之间。

Image

(这里说下降38%,但是一线从业者的体感是,光看美元下降90%)前几天还出了个新闻,拜登计划行政命令限制美企对中国芯片,AI,量子计算领域的投资,包含间接通过私募股权或者合资,技术转让等各种形式。虽然每次都说”下个月开始”,但是这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斯之剑,谁知道它什么时候掉下来呢?

Image

所以,总结一下,为什么说美元凉了,因为我们常说基金的4个最重要的环节:募投管退。21-22年全出了问题。


1. 募资端。

  •  美元加息回流,战争避险情绪,投入风险资产的资金减少。
  • 由于滴滴审查,瑞幸,中概股退市等事件影响,LP对中国资产的信心不足。
  • 投资热点转移到东南亚和拉美等地。


2. 投资端。

  • 投资热点青黄不接(现在AI来了,你永远不用担心一级市场没有热点),当时热炒的元宇宙和ARVR还没有到成熟期,web3国内做不了。数据/安全/芯片半导体/能源等重要领域,美元想投都投不进去。
  • 一二级估值倒挂严重。(逐渐修复中)


3. 退出端。

  • 中概赴美上市政策影响退出受阻。从那之后就没有举足轻重的公司在美上市了,都是小鱼小虾或者神秘力量公司。(为什么不说管,因为没啥好管)

这也宣告了从2011年开始就有的大家熟知的,美元抱团击鼓传花模式投资模式的破产:

  • 1⃣️找个牛人,攒局
  • 2⃣️天使到B轮,几家头部美元抱团抬估值
  • 3⃣️烧钱补贴,做数据
  • 4⃣️合并,市占率绝对领先
  • 5⃣️讲故事,赴美上市敲钟

在这个速成的循环里,如果真是好公司,人人受益,皆大欢喜。
一旦循环被打破,带来的恶果需要足够的时间(韭菜失去记忆到底需要几秒?)才能恢复。很多在好时候入行的朋友,现在才恍然大悟,原来”募投管退”最重要的是”退”,账面的增长没用,只有到手里的才是真的。机构的OKR变成不是你今年做了几个研究,投了几个项目,而是你个人的退出帮公司和LP赚了多少钱。其实本来就应该这样,但是泡沫时期你总会认为明天永远比今天更好。

另一方面,美元和RMB基金原本的投资方向是泾渭分明的,现在逐步在融合,因为大家都清楚地认识到了一个道理:在中国做投资,必须跟着政策走。(RMB基金:这个我熟!)头部美元其实之前都有RMB基金,甚至现在RMB的团队配置人数远超美元。没有RMB的,要么全跑海外去,要么人裁光,彻底躺平了。本来想着,答案在新闻联播那我照抄还不行吗?(IPO红绿灯还记得吗,跟我背:半导体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数字经济,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合成生物高端医疗器械……

可以,但是这个转向和适应的难度,也远远超出预期。1. 投资团队需要大换血。GP已经坐上那个位置了,换不了。GP们想:虽然我看不懂,但是下面得找一群讲得明白的人啊。所以裁员换人是必须的。于是乎大佬纷纷发出朋友圈英雄帖,招理工科博士,从RMB基金挖人。AI目前还不能让投资人失业,但是热点和周期切换可以。

别担心,失业了可以来我们退役投资群聊聊天)

2. 募资端。美元的LP专业度高,风险偏好高,钱多事少离得远,除了开大会,平时基本不用操心。RMB完全不同,各方诉求都不一样,而且国资的比例日益加大。政府要产业落地,”返投要到位,产能要落地,税收要跟上”,各种大小领导还要服务到位。上市公司要战略合作,母基金要收益要合投,高净值个人回报敏感事还超多……(IR:我好累)对风险的容忍度也超低,毕竟涉及国有资产。很多国资的基金话语权甚至不在总经理那。这让一言堂,习惯博赔率的美元基金难以适应。想从美元转RMB基金的打工人,基本上也很难适应薪资和汇报机制,工作环境的落差,当惯了甲方的人怎么适应乙方的生存之道呢?但是波美元的卷王过来,RMB基金也很痛苦啊。本来统共不到10个亿市场规模的细分赛道,吭哧吭哧好不容易找到个项目,谈了2个月,对接了一堆资源,估值从12亿压到10亿。披着RMB基金外衣的美元狼冲进来,估值马上涨到15亿,还马上打钱。我找谁说理去?
以上说的,都是现象。现实情况就是这样,哀嚎一片。从业者都在一边卷,一边觉得行业完蛋了。虽然现在还有钱,可能手上这支投完就没有下支了。但是谁又知道呢?也许我们现在在周期的底部,等到美元降息周期一开始,股价开始上涨,国内AI终于有能打的产品,可能新一波的泡沫又开始酝酿。因为一级没有做空机制,保持乐观才能做一级。等悲观者都被洗出去了,乐观的新入行年轻人是没有过去的记忆的。

珍惜经历过周期的GP和创始人吧,他们会决定(一部分)未来潮水的走向。我为什么写文,因为我也是长期乐观党,想自己记录周期中的思考,希望被打脸,希望中国的创业投资可以继续发展,这是创新力的源泉。不同币种不同风险偏好的资金都可以找到适合的项目,早期创始人在融资时也能有更合理和健康的融资环境。2023年以来,宏观环境也在好转,疫情基本过去,抓经济成为重点,AI又让科技圈兴奋了起来,似乎又重现往日美元的荣光。希望这不是回光返照。

为什么我不做VC了

本来职业选择是一个很个人的事,因为也有一些朋友在问,所以想着干脆写篇文章,一劳永逸,下次直接转发就得了。防杠申明,个人经验仅供参考。

取这个标题是为了Echo一下我的朋友曲凯老师在2016年写的一篇同名文章(公号42章经可看),当时也引起了圈内的很大讨论。虽然他现在常拖更,但确实是出走创投圈说人话的先驱者。

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2016年?居然已经是7年前了。

那一年,刚好是总理喊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2014-15年之后,资本市场在前两年的过热中,迎来了第一次的“资本寒冬”。

当时我还是一个在VC门口徘徊的新人,很多前辈已经悲观地留下了一句“红利期已经结束了”,离开了这个行业。今天回过来看,这个寒冬只能称得上是早秋的一阵寒流。

那一年发生了很多会在今天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事情:

  1. 宇宙的中心,字节跳动成立了,而快手在前一年成立。(SIG和晨兴资本多年后迎来巨大回报
  2. B站估值刚到10亿美金。(还记得当年的小破站吗?)
  3. 拼多多的前身拼好货在2015年成立。(高榕资本凭借在PDD上的屡次加码一举封神)。
  4. 共享经济是那一年的当红炸子鸡,与快的合并后的滴滴垄断了打车市场,新的热点以单车为首,后续还有一系列的充电宝,按摩机,娃娃机,KTV,无人货架在路上。(一个除了出行其他被全面证伪的赛道)
  5. 在线教育行业很热,VIPKID在那年融了红杉,云锋的1亿美金,估值破百亿。(教育行业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而vipkid这家公司的融资信息也停留在2019年,最新的新闻都是财产冻结和强制执行)
  6. 比特币在那一年翻了一倍,达到了860美金。(刚看了下,今天比特币的价格是$22106,翻了25.7倍,堪称最强投资……)
  7. 消费升级和品牌投资逐渐爆发,喜茶在那一年拿到了IDG和何伯权1亿rmb的A轮投资。(消费投资真正爆发在2018-19年,但其实更大的机会在pdd的消费降级)
  8. 人工智能因为阿尔法狗引爆,商汤在那年融了1亿美金,虚拟助理成为投资热点。(今天看看是不是历史惊人地相似?……)

所以啊,年纪越大,经历越多,你就越敬畏历史,敬畏周期。会知道个人的成就得失只是历史浪潮中的一个小水花,没啥了不起的。

回看曲老师当年那篇文章,他想表达的其实就是如下观点:

  • 投资热点从工具,电商,到O2O,B2B,到消费升级,文娱,互联网“元素”含量逐渐减弱,出现独角兽的几率大大减少了,风险投资的回报降低。
  • 与此同时,年轻的VC从业者增多,大家比拼的不是判断,而是soucing找项目的能力。所以年轻的VC迅速的internal FA化,而FA房产中介化。不能很好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也难以积累真正优质的人脉。
  • 在市场处于交替期时,继续做VC会让自己的学习曲线变缓。也许在这个时候转身回到行业内做点实事会是更好的选择。

而这些,与今天我们面临的情景有很多相似之处。

相似之处是,由于国际形势和其他不可说的各种因素,风险投资的范式大幅转向。消费和软件哑火,AI和VR/AR处境尴尬,投硬科技的回报率相比之前更加大大减少,投资进入需要追求高胜率,低赔率的阶段。而之前的VC投互联网逻辑是追求高赔率,低胜率,两者逻辑完全不同。

投资逻辑变了,赛道变了,对思维模式,人才结构的要求自然也需要转向。

上面说的其实从业者也清楚,在我写东西的这段时间,有很多同行跟我表达过同样的焦虑。回看很多过去的信息,其实这种焦虑始终存在,只不过年景不好的时候,声量大点,好的时候说的人少点,而已。

其实VC行业的问题在当年就已经被充分讨论过了。

  • 一,人的能力圈是有限的,所以成得看命。命是什么?就是既赌对细分行业,还要赶上周期的成长前期,还得找到最牛的那2-3个项目。(现在刚进入烈火烹油的热门行业做投资的朋友是不是背脊一凉)。
  • 二,VC的交易频次很低,反馈周期很长,行业竞争很激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自我怀疑,得不到正反馈的过程非常熬人。
  • 三,收入没有想象高。反正我互联网的朋友们看了我写的前几篇关于收入的,给我的反馈是:就这?

作为个体,你无法选择你的出生时间,这决定了你所处的时代。能做的只有坚守。追风是没有意义的,要守到你专注的领域风来的那一天。

前面说了一大堆,说回自己身上。为什么离开VC,其实说到底就是5个字:混不下去了……哈哈哈哈哈。

机构有调整,现在的热点方向和我的兴趣及能力圈也完全不同,硬看挺痛苦的。当然个人业绩也不够好啦,毕竟这是个真金白银看回报的行业。大家都是混口饭吃,没必要上升到行业原罪。

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主动选择不再继续找VC的工作也确实有个人的几点考虑:

  • 当前市场行情下,我个人的能力模块和热门行业需求匹配度比较低。我自己招过人,也帮其他portfolio招过人,了解HR的想法。我也并不想欠朋友人情。
  • 在休息和思考未来之路的过程中,我对自己的了解逐渐加深了。作为一个水瓶座的INTP型人格,高薪诚可贵,自由价更高。有趣是对一个人的最高褒奖,体验和创造才是生而为人这几十年最好的礼物。
  • 想想之所以当年非常努力要进入这个行业,也是觉得学习商业以及优秀的创业者打交道有意思,而不是为了赚钱过人上人的生活。所以我没那么“势利”(非贬义),其实也会导致交易的效率不够高。其实更直接渴望财富的人更加适合这个行业。
  • 因为在行业呆的时间久,也逐渐对投资人这个光鲜的职业祛魅了。作为创业看客的学习已经到了瓶颈,想突破只能换一条路。与此同时,市场上虽然VC投资的大平台机会减少了,作为小个体公司的机会窗口却一直在不断涌现。
  • 最后,很奇怪地,我有一种莫名的自信,觉得自己做点事回报也不会差,而且能获得更多的新的经验和价值。家人支持,之前的积累也足够让我去做一些尝试。很多新想法不断涌现,甚至有点后悔为什么不早一点。不过人就是这样,要把你扔到水里,才会学会游泳。

写东西自我袒露心声,也是我突破舒适圈的一种方式。意外的还得到了一些回音,挺开心的。

写到这里,我想应该找曲老师作为先驱者给我评论一下,当时那篇引起了一些争议,我跟他说,如果对这个话题没啥表达欲了,不评论也没关系。

但是他说:不!我要帮你,我现在写。(感恩的心❤️)

过了一会,他回复:

“有的人把工作只当做一份工作,有的人把工作当做一份事业。而对于一份事业来说,其实在不在机构,Title 是不是 VC 可能也没有那么重要。所以,当我离开 VC 后,反而有了更多的视角和成长,也更加发现了自己对于一级市场的热爱,创业是一种投资、VC 也是一种投资、选择去哪里打工同样也是一种投资,自己选择在什么地方花时间,最终获得选择的自由,就是一种最高回报的投资。”

我秒回:“不能再多认同了!”

就是如此。

By 佩妮

中国人在美国做医生的心路历程

为什么学医?
立志从医的孩子们,常常心里有大爱,有济世救人之心,或者一心想钻研医学研究。但是医学院及以后医生的培训和工作确实辛苦,很容易身心疲惫。有些医生一不小心在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里日复一日地继续下去,就有可能变成被蒙上眼睛为生活拉磨的驴,失去对工作和生活的热情。
医生的自杀率在各种职业中一直都是最高的。而且医生很会掩饰自己内心的痛苦,自杀成功率也很高。医生忧郁自杀并不只是因为工作高强度;对自己的工作/财务前景忧虑,对工作/生活环境失望却又无法改变都是很常见的原因。做为一个有长期稳定高收入和高智商的人群,这样的原因是不应该的。但却比比皆是。
所以有孩子上医学院的父母,应该找时间坐下来跟孩子聊一聊,帮他们理清一下他们向往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问她/他,在未来人生中,她/他认为自己的幸福会是从哪里来的?百分之多少是“可以帮助他人”?百分之多少是“在自己专业中受人尊敬”?百分之多少是“不需要担心金钱”?百分之多少是“结婚生子建立家庭”?也许孩子还不知道自己未来想要的是什么。但是没关系,就按她/他当下的想法先去做。人都是在不断改变的。然后你再帮他们估计一下他们需要花多少时间精力在每个方面去学习和成长。你多半会发现他们在这个时候非常非常的“偏科”。但是不用着急,至少你让他们开始注意什么是对他们自己的幸福重要,而不是老师告诉他们什么重要,父母认为什么重要。尤其是医生,在整个求学过程中都会被洗脑要牺牲自己去成全他人。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愿望最重要,这对孩子未来的幸福至关重要。帮助他们设立一个计划,就是未来要怎样持续地学习和慢慢达到让他们幸福的每个方面。
大多数人也许不知道,医科其实是一个极端偏科的行业。一个医生的成长和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如果不自己有意识地去调整,可以绝大多数的时间被治病救人和学习更新知识占去了。不要说平衡工作生活, 有时候甚至连基本生活的方面都无法顾及。这也是为什么一部分医生抑郁的原因。他们有时候会陷入这种漩涡,无法自拔,甚至也不自知,而且别人说也不听。但是一个幸福的人生不可能只是治病救人,只是工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什么对自己重要什么不重要, 不能自省,不会计划自己生活的医生,非常容易陷入这种漩涡。


2. 选择什么专科才好?
医学生经常凭着一腔热血冲进一个专科。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可能很骨感。一个医生的专科对他/她未来的生活几乎有不可逆转的影响,而且专科对医生的个人身体/智力也会有客观的要求。比如,一个小个子的女生当骨科医生就是会更困难;一个经常失眠的人选妇产科以后可能一辈子生活在痛苦中;没有方向感的人最好不要做神经外科/耳鼻喉科;如果你不是绝对碾压型的学霸,却非要去做神经外科,基本上就注定要有很多的失望和坎坷;如果你觉得金钱很重要,去做家庭医生或全科保健医生(Primary Care Physician) 基本上是与自己的目标南辕北辙。一个人可以有逆流而上的勇气,但是有时候扬长避短并非没有勇气,而是一种智慧。人生毕竟很短,试错的时间和机会有限。这些方面,父母的智慧也许可以对孩子未来的方向有一定的帮助。


3. 医生的收入
医生从来不是最富有的一群人,但是如果计划的好,一定是“相当富裕”的一群。
最富有的医生和其他各行各业一样,是自己开公司的医生。那么还在行医的医生中,谁最富裕呢?这个问题被问过很多遍,调查统计做过无穷多次,而答案高度一致。各个专科的平均收入可以有很大的不同。在同一专科之内,最富裕的是私人医所合伙人( partner owners of single specialty/multi-specialty private practice group),其次是单人诊所owner(solo private practice),再其次是大私立医院雇佣的医生(employee at large group/private hospitals),收入最低的是搞纯学术的医学院教授(academics)。做学术研究和教书的医生可以向国家机构如NIH或制药公司申请研究经费或在私人诊所兼职,这样可以增加收入。
大多数人可以查到的是各专科的平均收入。Medscape 和 MGMA 每年都发布调查统计出来的各专科的平均收入和各种其他数据。但是绝大多数的医学生,甚至有些医生都不知道,行医的方式对医生收入造成的差别,和不同专科造成的差别同样巨大,有时甚至更大。而且有很多的医生,象我和我的同事,是不参加任何调查统计的。而不参加调查统计的医生一般都是收入相对较高的那一群。
在调查统计中看到的只是税表(W2)上申报的工资而已。对于在医院和医学院工作的医生(employee doctors),这就是他们所有的收入了。也许再加一些退休金(401k 或者 pension)或其他福利。


4. 私人开业
而私人开业的医生(physician owners) 是一个不同的情形。私人开业又有自己一个人开诊所 (solo private practice),与其他医生合伙开医所,或者加入一个医所做合伙人( partner owners of single specialty/multi-specialty private practice group)几种情况,统称 “physician owners”。那么私人开业有什么好处呢?我在这里不讲其他“开公司”,“不只拿工资” 有什么好处,只限于“医生私人开业”的这个范围内。
首先是设立税前退休金福利。如果设立的得当,一个象我这样年龄的医所合伙人,一年可以税前放入退休基金里的钱的上限是$290,000。而且这个上限随着年龄每年以万递增。我的不少私人开业的医生朋友每年都放满。所以你看一个平平常常不起眼的中年医生开着个小诊所,他们的退休金常是以数百万计算的。雇员医生(employee physicians)一年能存放的退休金最多是401K 的上限($19,500-$26,000)。
其次是商务开销(business expense)的福利。对于一个高收入的人群来说,省税是个人理财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你想省税,就不能完全把钱当“钱”去想。有些福利你觉的没有太多钱,但是如果你享受到了,你要想想如果要自己出钱,又要出多少“税前”的工资呢?所以真的想要省税,就是要想在交税前怎么先把这个钱花了。我平时工作生活很忙。有些旅行我其实是去开会的时候顺便抽空在当地玩一下,车旅费和旅馆都是税前商务开销(pretax business expenses)。不要说这钱少,每年累加,也是一笔可观的开销,但是旅行放松是我自己享受到了。因为我是医所合伙人,医所还帮我租工作用车。所以我每二到三年就会开新车。碰到一个喜欢的,到期了我还可以把它买下来,交了税后自己家用。不喜欢的就换下一辆。
国家对小公司(small business)是有一定的扶持的。在特定的时候会比对个人的扶持力度大。比如这次疫情, 大多数人每人一个月拿 $600 的政府补助。工资高的还没有。我的私人开业的医生朋友们和我们医所都拿到了PPP(The Paycheck Protection Program),这是几万,几十万级别的。当然我们不能拿这笔钱只给自己开工资。事实上小公司老板可以用这笔钱给自己开工资的部分极其有限。但是我可以用它在疫情期间来保住我们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帮我们付房租水电和其他费用。它帮我们做到的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帮我们保住了医所,也就是去掉了我们的风险。我们知道开公司的好处是可能有高回报,但是你的付出是高风险。在正常状况下,为了在这样的疫情环境中保住我们的医所,我们必须要付出多大的代价?而这个代价被政府付掉了。就好比你买了个高风险高回报的股票,有人帮你垫掉了风险。这个风险代价是多少呢?这就是我们得到的。而且也是税前,因为这钱并没有进我们的口袋,不算收入,所以也没有所得税。
那为什么国家非要付这笔风险费不可呢?因为 60% 的美国人都在小公司工作。而疫情对小公司的打击最大。如果小公司大批倒闭,美国会有大批人失业,国家也会乱。做为老板,平时我们会承担这些风险和责任;但是到了大危机的时候,国家也必须伸手救助。当然我们自己也要有一定的能力来掌控自己的医所。很多小公司都倒闭了,也有不少医生诊所关门了破产了。这一年我也长了一生中最多的白头发。国家会出手帮助,但是不会为你的责任和风险统统买单。
私人开业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我们行医买诊所,是要设有限公司(LLC)的。在符合国家要求的几项条件之后,就可以以10% 的首付买诊所房产。自己买自住房子也没有这么低的首付。我所在的医所已经买下了我们四间诊所中的两间,租给自己。你有见过比自己更用心维护房子的租客吗?而且每月必定按时交房租。就从这两间诊所的房产,我们医所合伙人每年资产都有相当的增长。而这是完全被动和最有保障的增长。
还有某些特别的投资只有开业医生才可以投。最常见的是手术中心,化验室,医院,癌症中心等。我认识一个专做手的手术的整形外科医生,他十几年前花了八万,投资了当地的一个手术中心,当时是最低投资。大概五年后起,每年这手术中心给他的分红至少八万一年,他基本上可以拿到老死还可以传给孩子。这种投资,一般来说风险很小。投几个,也就可以退休了。但是医生大多数不喜欢退休,当医生是会上瘾的。
自己做老板还可以聘请其他医生,护士,医师助理来帮助看病人,雇员工资和其他开销之外的收入就归医生老板了。还有的医生可以在诊所开副业。比如喜欢做研究的医生可以为药厂做试验点。这个你自己没有诊所是不能做的。你在医院里做,赚到钱也不是你的。在加州湾区有我们专科的一个大医所的资深合伙人就是在看病之外自己还有着这样一个研究中心。他请医师助理和护士帮他做研究。临床研究的丰厚收入比他看病人还多。他看病人的数据输入研究中心,而临床研究给他带来的声誉又为他吸引病人。他光靠这俩方面年收入就颇丰厚了。 
这些也只是我平常能看到的,还是在做临床医生范围内的。很多医生,尤其是外科医生,还有技术发明,有自己的专利。更进一步,开公司。很多医疗设备公司的创始人都是医生。

5. 在医院和医学院工作
现在美国大多数的医生都是雇员医生 employed physicians (包括 academic jobs)。
雇员医生最大的优点是风险比较低,大多数拿医院的一份工资,可以是固定工资加奖金,也可以是 incentive based (一般是 RVU based。RVU 是 Relative Value Unit 的缩写,是美国医学界衡量医生看病人的劳动付出和效率最常用的相对值单位。每年联邦老年医疗保健机构 Center for Medicare 会调整和规定每个医疗服务项目的 RVU 价值和付费标准)。比如我们的医院大多数的专科是 RVU based,每两,三年调整一次。固定工资,比如在医院上班的医生(Hospitalist)拿个28-30万美元,下班就没有事了,一周一般工作40个小时,可以工作4天每天10小时,或3天每天12小时,压力比较小。
我们神经外科专业辛苦一些,还要每 3-4 天值一次夜班。如果是医院雇佣的话,神外专业全国平均工资中位数大概是 70-80 万美元,加上每年大约10,000 RVUs。如果一个医生挣了12,000 RVU,就可以拿高出10,000 RVU的额外奖金。如果低于这个RVU,只能拿基本工资。
一般医院雇佣的医生的职业风险相对比较低,一年的假期,比如我们医院4周假期,3周开会,都有保证的时间。其实80后,90后(估计未来00后也是)都比较喜欢这样的位置,不太喜欢自己太幸苦,自己开业和承担比较大的风险。
当然就是医院也有倒闭的可能性,特别是比较小的医院。所以在医院工作风险不是零。但是这个风险和个人开业比还是小得多。
比较吃力辛苦又工资一般的是做纯学术研究的医学院教授。一开始的几年需要看病人,做手术,也要做科研,发表文章,拿国家卫生局(NIH)的研究基金,起始工资一般也比在医院工作或是自己开诊所要低。但是如果你孩子喜欢教学,科研,行医,那这是一个几乎完美的工作!而且一旦熬出头,拿到 NIH 的研究基金或是有其他的成就,就可以一步一步做到正教授甚至是系主任,在好一点的医学院甚至可以拿到 endowed professorship. 一般 endowed professorship fund 有2百或是3百万美元,每年的利息可以用来雇人,买东西,发工资,等等。拿到 NIH 或是其他科研经费,工资可以长;临床做得好,工资会更高。一般比较复杂的病人和疑难杂症也会到教学医院看病,所以临床会很容易变得很忙。
Academic position 也有 clinical track, education track,和 tenured track, 等等,具体情况和医学院,医院或是所在医疗系统有关系,要具体了解。具体收入也会由医院,科室来决定,也和地域有关。总之,要看孩子的兴趣,只要喜欢,就可以鼓励和支持 
另外,高端的医学院教授和医生额外收入包括和医药公司和器材公司的合作,临床试验,等等,就没有上限了。越是出名的医学院教授,找你的公司就越多。但是需要非常注意避免利益冲突。如果有任何疑问,一定要以病人的利益为上。

6.过敏科的就业情况
医学生都是学霸。但是想要进神经外科,必须是在这群学霸中的长时间全方位碾压型的学霸。
过敏科的收入可以达到神外中位数一样的水平。不过一周只需要工作3.5天,不是5天。早九晚五,中间二小时午餐(不过经常用来开会和写病历),没有夜班。在医生中我们专科生活品质还是蛮好的。这只是收入,不算其他有关医疗方面的投资。做为合伙人, 也是一年四周假期, 几周在职进修(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CME)。但我是老板,只要我合伙人不抱怨,休多少假其实也没人管我。
另外自己开业上轨道之后也未必更辛苦。因为很多东西是请人做的。收账等也会请人来做。这些管理和财政方面的东西你需要懂,必要时才可以把关,而且医所未来的方向布局也可以筹划。最开始有些要学习的,然后就是常规了,年复一年都差不多。进入任何一个新的领域或公司都有一个学习曲线,医疗领域的常规是很成熟的。
当我从医学院出来后,才慢慢发现,医学院是个特别会给人洗脑的地方。他们教你的东西,除了行医之外,有很多是为了医学院自己服务,或者为“国家”服务的。我在医学院和住院医期间,整个国家都大力鼓吹基本保健是医疗的未来。将来全科保健医生(PCP)不仅是赚大钱的,而且是唯一有工作的;专科医生都要面临失业的危险。那时选做全科保健医生专业很时髦,而选专科医生好像很落伍很危险。那时候说自己想去做专科医生都不好意思,我最后是羞羞答答地决定去做过敏科的。我很高兴当初做了这个决定。现在二十年过去了,专科医生仍然供不应求,全科保健医生还是过的很辛苦
我做专科训练(fellowship)的时候就已经听说全国没人愿意去私人开业了;私人诊所是夕阳产业,是没落的,年轻人只有在医院里工作才可以生存;还有就是新医生都没有人愿意开诊所了,因为不想有风险。我专科训练结束后决定去加入私人医所的时候,我的那些老师们失望的脸色,让我难过了好几年。十六年过去了,我当时的老师们,除了退休的,不管在加洲湾区还是在中西部,现在每一个都在私人医所工作,因为在医学院做过敏科医生实在是太苦了。现在他们挣着以前五到十倍的钱,担着不到以前一半的责任, 开开心心地跟病人看病聊天,生儿育女,到处旅游。现在加入私人医所和自己开业的各专科年轻医生们还是如雨后春笋般地一批批地冒出来。我很高兴自己当初做了这个决定。
有些高精尖的手术专科,比如神经外科,需要一个较大的病人群体才能让一位神外医生有足够的工作,同时对医院的硬件和软件配置要求比较高,所以自己开业不太合适,在大医院里才可以更好地展开自己的工作。但是基本保健和一些比较常见的专科,或者比较院外的专科,病人群体人很多,在大医院里很多时候反而是做分母的,不受重视。私人开业则自主性大,较少受气和掣肘,而且收入要高很多,还有私人开业的其他好处。甚至连心脏科这样高调的专科,私人开业的医生都比在医院里工作的医生人数要多,日子也更好过。
我在专科训练结束后才知道,过敏科医生中私人开业的有90%以上。被医院医学院雇佣的只有不到10%,与当时我们被告知的完全不同。皮肤科就更是了,如果我们看到一个皮肤科医生在医学院教书, 我们会觉得他一定是真爱。因为在这个科私人开业和被雇佣的差距就更大了。
所以每个科也有自己的特色,很多是这个科的特别需求造成的。


7. 学会经管和理财
还要在这里提醒大家一句。孩子们上医学院确实是好事。但是千万从开始上学就持续吹风要有点儿商业头脑。大到管理医院/医所/部门/科系;中到自己开诊所;小到最基本的作为高收入/(可能是)高净值人士(毕竟医生基本铁饭碗很多年,这里面复利的作用非常大),如何管理自己的个人资产,如何不被“理财人士”欺骗,都关系着孩子们下半生的幸福。甚至去学个商业管理硕士 MBA 都不为过。
如果不上个MBA, 各大专科的全国性学会的年会上都有针对本专科医生的商管课程。每年应该都有。有的年会上还会细分成 “开业指南”,“研究基金申请指南”,“保险收费 101”, “医院管理者的MBA”, 甚至“个人理财”。这些课程因为是为医生,甚至本专科医生量身定做的,比真的去学一个MBA 要有针对性的多。我们专科的学会每年就有一个专门 “行医经营管理” 的年会。。大家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养成习惯,每年的年会都要找一个财政经营管理方面的课程去听一下。有些课听一遍听不懂或者没感受,可以多听几遍。实践一段时间再去听,可以体会其中深意。
虽然赚钱不是医生学医从医的终极目标,但是一个没有后顾之忧的财务状况会很大地增加一个医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也可以让医生更加可以专注于提升自己的医疗知识能力,为病人服务,成为一个更优秀的医生。医生也会因此更自信,更开心。这是一个正向的循环。


8. 对女医生说几句
另外如果孩子是女医生的,一定要教会孩子一件事:远离渣男。
如果可以的话,替她们把关。不行的话,至少要尽量教会她们识别渣男的方法。
尤其是华人的父母,千万不要有对做女医生的孩子有催婚的想法。因为女医生工作稳定,收入高,人又个性单纯,社会上有相当多专门针对和猎获女医生的渣男。作为加洲湾区女医生协会的联席会长,我见到的女医生成为家暴受害者的太多了。有些还是“连环受害者”。她们是你的家庭医生,小儿科医生,妇科医生,外科医生。在你们眼里她们又成功又自信,在人后,她们被殴打虐待, 被骗财骗色,我见到过一次又一次。这其中有些是我的好朋友,而且有些还是正在进行时。
有女儿做医生的,一定请记住:你们的女儿,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人可以托付终身,不婚,是一个好的多的选择。医生本来就是一个有极强职业满足感的行业。一个女医生就算不结婚也可以过一个丰富的有意义的一生,远远强过被渣男破坏的一生。如果找不到正直善良做人有底线自己有一技之长可以养活自己的人携手一生,还不如不婚的好。


9. 结语
总之,学医是一个很好的职业选择,目的并不是为了赚大钱。大部分医生属于受人尊重的中产阶级而且热爱自己的工作。虽然工作压力可能比一般人大一些,但职业的满足感更充足。极富的医生不多,很穷的医生也很少见,除非判断力很差或犯了很多错误。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欢学医只想赚大钱,那选择学医就是一个错误。
医生行医,是因为喜欢,因为想帮助他人,济世救人。万变都不能离其宗。如果没有这个强烈的愿望,不能坚守这个初心,一个医生不管做什么都走不远。这是真心话。不过,也让你们孩子长个心眼。医生的路有很多条。他们的心愿也很重要。只要他们愿意学习,愿意在生活中不断成长,不仅可以治病救人,他们其他的愿望,也都可以实现。

By 徐安琳 黄海涛

中高层管理只有被裁的命吗

互联网寒冬之下,裁员似乎成了今年的关键词。

裁员的企业不分大小,不分行业,有市值超千亿的行业巨头,也有不到3年的创业明星;

被裁员的员工不分资历,有试用期未过的懵懂新人,也有摸爬滚打数年的职场老司机;

裁员后的反应各不同,有人欢喜,有人理解,有人沮丧……

在这个本就不暖的春天里,冷风使劲吹,没人能置身事外。

裁员风波,无人幸免

年后开工不到一周,网约车巨头滴滴就宣布开始裁员。

2月15日的上午,滴滴月度全员会议上,滴滴CEO程维宣布:公司将做好过冬准备。对非主业进行“关停并转”,对业务重组带来的岗位重叠和绩效不达标的员工进行减员,整体裁员比例占到全员的15%,涉及2000人左右。

2月19日,京东内部人士称,在上周末举行的京东开年大会上,刘强东宣布:将末尾淘汰10%的副总裁级别以上的高管。

那个曾经信誓旦旦宣布不会开除任何一个兄弟的东哥,也开始对那些“不争气”的兄弟动手了。

3月19日,腾讯宣布:裁撤公司10%的中层干部,包括助理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级别,甚至有一些副总裁也被划定在中干范围内。

业内人士分析,腾讯裁撤中干,有意为更多年轻人腾位置,试图借此让整个公司重新产生活力。

而与此同时,爱屋及乌、聊天宝相继被曝“凉凉”……中高层干部们到底怎么了?

近些年来,打着“人才优化、组织升级”的幌子进行裁员案例数不胜数,特别是企业在面临生死考验的时候。

裁员,也是为了企业更好的生存。

在人们传统意的识里,裁员一般都是从基层开始,但从近期互联网大厂的动作来看,中高层干部已经被盯上,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高枕无忧了。

中高层干部们,到底怎么了?会如此遭到嫌弃!

著名的组织变革领袖汤姆·彼得斯曾说:管理者一旦不思进取,必然压制一线员工和基层管理者,限制公司信息流动,影响公司活力。

因此坊间也有“辞退100个员工,不如辞掉一个平庸的管理者”的说法。

另外,中年梗也是跨不过的一个坎儿。

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无论是组织改革,还是制度、项目推进,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中年梗”。

在一家企业,高层往往做规划,想成事,基层想做事,而中层却只想保住职务和待遇,因为他们的背后是无奈的房贷、车贷……

这是很现实,也很危险的想法。          

一位中层管理者,一旦不思进取,必然压制一线员工,限制公司信息流动,影响公司活力,越来越多的大公司想做到扁平化,那么,中层的位置在哪里?

被裁的中高层干部,不值得同情吗?

人到中年,体力、精力都在不断递减,忠诚度也随之下降,职业容错率越来越低,这无疑让中高层干部变得越来越自私和保守。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正如《人民的名义》中的孙连成,反正自己也不想往上升,就这样吧。

这也暴露了职场很残酷的一面:公司高层的职业和财务风险越来越小,以至于没有。他们享受了公司发展的红利,已脱离用劳动力换钱的层级,他们没必要也没心情去谅解比他们小不了几岁的基层,何以堕落至此。裁撤就是了。

其实,谁都知道:如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那么任何人到了一定年龄都会出现困境,公司也是一样。

因此,如果你手里没有两把刷子,晋升到中层管理的话,你反而是最容易被「砍掉」的角色。

所以,如果你的工作不费劲,没啥进展,不用动脑子,不用加班就能完成;

当你觉得你安全的时候,你可能就危险了。

美国也刮起裁撤中高层管理的风潮

今年伊始,Meta、Salesforce 和 Amazon 这些典范企业给业界带来了新的趋势:摆脱中层管理人员,将一些中层管理人员从组织结构图中移除,这种趋势在每家公司都被称为“扁平化”。 在 Meta,扎克伯格正大刀阔斧地淘汰中层管理人员,将许多主管降级为被监督的对象。其他较小的企业纷纷效仿,Shopify 也都在重组业务层级,通过“扁平化”调整减少管理岗位……

事实上,传统的层级式管理结构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仍然是许多 MBA 和高管发展课程的核心内容,这些课程倾向于教育管理人员如何“升级”并成为领导者。现在,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对自己的决定给出了一个颇具说服力的解释:他不想让“经理管经理、经理再管经理、最后才能管理工作人员”这样的无限套娃继续存在。

扎克伯格的言论也代表着过去几十年来一波业务结构改变运动的倾向,旨在减少企业庞大官僚机构内的中间人数量,其目标是节约开支、打破孤岛、砍掉繁文缛节。用扎克伯格的话说,创造“一个更有趣的工作环境”。但裁撤中层管理人员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吗?

对中层管理者的攻击在不断升温

去年 11 月份,Facebook 母公司 Meta 进行了首次大规模裁员,解雇了 13%的员工。然而扎克伯格并不满足,在今年 2 月举行的财报电话会议上,他说自己仍然觉得公司发展太慢,而且过于臃肿。他将 2023 年称为“效率年”,并明确要削减中层管理人员数量和表现不佳的项目,要求许多经理和董事要么转换到能体现个人产出的基础岗工作(individual contributor jobs),要么就离开公司。

在员工会议上,扎克伯格解释说,现在很多管理人员只带了四五位员工,甚至有的只带了两三位。扎克伯格非常明确的表示不知道这样设置的意义何在,因此以后 Meta 管理者都必须带七到八位。目前 Meta 管理汇报链条共有 11 层级,扎克伯格要求减少链条中的节点(leaf node),基础岗直接汇报给高级的 Manager 比如 VP,鼓励中间层管理人员做回基础岗,并将采用淘汰方式减少中间管理层。

扎克伯格的做法跟伊隆·马斯克很类似。去年 10 月,马斯克在接管 Twitter 期间,在被问及 Twitter 内最大的“混乱”根源时,回答说“大约有 10 个人专门‘管理’其他人的编码。” ​​​​随后他还命令 Twitter 的工程经理除了发行监督职责之外,还要亲自参与代码编写。

据 Business Insider 报道,今年宣布裁员 18000 人的 Amazon 也一直在研究其“控制范围(span of control)”,这是一个行业术语,指的是每位经理手下的直接下属人数。

其他相对较小的公司也在效仿。例如,Shopify 也在做出可能导致中层管理人员减少的变化。就在几天前,据媒体报道,Salesforce 也开始取消管理​​层级,以提高效率并安抚激进投资者。

对此,纽约大学专业研究学院教授安娜·塔维斯 (Anna Tavis) 表示:“公司正在关注效率,他们发现不仅不再需要层级,而且不再需要这些低效、主观的绩效结构。”扁平化有一些好处,可以减少中层管理人员是监督员工的时间,塔维斯说,同时减少了审查级别,意味着产品可以更快地到达客户手中。

然而这波扁平化浪潮,也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打乱了很多人的职业规划路径。今年 Meta 宣布削减管理层后,一位 Meta 中层经理表达愤怒的匿名帖子上了“热搜”。这名经理在帖子中写道,去年,他拒绝了来自科技竞争对手(包括谷歌、Square、优步和 Stripe)每年高达 75 万美元的报价,降价 20 万接受了 Meta M1(一级经理)的职位。他计划在 2026 年之前晋升到 M2(二级经理)并达到 100 万美元 TC(总薪酬)。但不幸的是扁平化浪潮来了,他写道:“我为达到现在的位置,一直努力奋斗,尽管过程中困难重重,我还是登上了顶峰。然而不到一年,这一切都将被夺走!”

他的帖子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鸣,一些年轻人都认为做到管理层就代表着职业之路走向了成功。当公司撤换掉“经理”层时,大家职业发展道路突然就变得不那么清晰了,这相当于给有志进军中层管理岗的优秀基层员工发出了明确信号:别想了,否则你就是下一个裁撤对象。

技术世界中,不需要“经理管经理”?

硅谷可以说是程序员的天堂,人们甚至把这群才华横溢的创意人士奉若“神明”。有说法指出一名顶级程序员的工作产出甚至相当于 20 个普通程序员,企业也经常会用这项数据来证明为什么有必要以天文数字般的薪酬吸引最优秀的软件工程师。于是乎,科技行业为程序员们设计了一条单独的晋升轨道:超级明星们无需先当经理,就能晋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

相较于对出色程序员的无限崇拜,硅谷一直在贬低经理职务的意义。马斯克认为 Twitter 最大的“混乱”根源在于管理,扎克伯格也明确表示不想让“经理管经理”。在他的眼中,跟实际“做工作”的员工不同,中层管理者实际上啥事都没做。

但这可能是一种臆想式的假设。据 Business Insider 的 Aki Ito 报道,她曾采访过一位经验丰富的管理顾问,她曾在一家科技公司担任管理职位。在她入职后,公司马上要求她把大部分时间用来亲自执行项目,剩余精力再负责监督团队。她的绩效就是围绕个人工作量来核定的,跟经理角色几乎没多大关系。而到几个月前她被解雇时,公司的不满主要就集中中她把培养团队放在了首位、而不是产出更多个人成果。

她表示,“我认为花时间指导、引导和培养他人本身就是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如果你想做这些、想把这些做好,就必须得腾出相应的时间。管理就是一项工作,但公司的领导层好像不理解、也不重视这一点。他们只关注技术能力。”

事实上,基层管理工作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往往远超企业领导者的想象。咨询公司盖洛普发现,大多数经理能够有效监督的直接下属是存在上限的:10 个人。一旦超过这个上限,经理们就很难与员工每周开展有意义的对话。(据报道,仅在特斯拉,就有 28 个人直接向马斯克汇报。)随着像 Meta 这样的公司无情裁掉中层管理岗位,他们也开始面临剩余主管负担过重、无法有效监督团队的风险。这些公司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节约开销,但从长远来看,恐怕难以维持稳定的运营状态和业务收入。

吃力不讨好的中间层

这波裁撤中层管理者的斗争似乎取得了一些符合预期的好处:有研究发现,组织层级较少的公司能够更快向客户交付产品(这也是扎克伯格宣传的观点)。但这股趋势同时也输出了一种“中层管理者无用论”文化——而广泛的研究实际发现,优秀的中层管理者其实为组织做出了巨大贡献。

说到管理结构,目前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层级式与扁平式。层级式组织如同一棵高大的组织之树,各个分支层叠向下、逐步指向各被管理对象。而扁平化组织的这颗树则比较低矮,中层岗位也要少得多。

大企业往往采取层级制度,因为他们需要建立起清晰的指挥链。但在一些企业中,最吃力不讨好的职位就是中层管理者。他们夹在 CEO 和基层员工之间,长期以来被嘲弄为小器、无能、只会玩弄手腕的小官僚,而他们的所谓工作就是执行规则、敲打员工并消除一切跟创造力或积极性沾边的行为。总之,人们认定中层管理者就是一帮庸碌之辈、雇员里的监工。

但实际上,与高层管理者相比,中层管理者才是实际上维持大型组织运转的群体。研究表明,中层管理者对公司整体业绩的影响要大得多,对于利润的左右也大于由他们监管的基层团队。

咨询公司盖洛普的工作场所管理实践首席科学家 Jim Harter 表示,“你可以设定伟大的愿景,可以规划伟大的战略,但如果没有经理来创造你所需要的文化,那么所有目标都只是一纸空文。业务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高层领导者掌握一批效率出众的中层管理队伍,企业中的工作才能轻松开展。”

以盖洛普对员工敬业度(即衡量员工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和热情程度,这项指标往往与高盈利能力、低离职率和低缺勤率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分析为例。盖洛普的研究人员在 5 万多个团队中得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发现:即使是在同一家公司之内,某些团队的敬业度得分也比其他团队高得多。这个发现表明,员工对于工作的感受往往取决于所在团队的驱力,而非整个组织的驱力。

为此,研究人员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得出了令他们惊讶的结论:直接主管对团队敬业度变化的影响占 76%,而高层管理者只占 11%。Harter 表示,“你的直属经理对员工敬业度的影响,要比高层领导大得多。更令人震惊的是,不同经理所领导的团队间可以说是天差地别,这些经理可以说是直接决定着组织内员工整体的敬业度水平。”

高层管理者可能对自己的影响力不及中层感到意外,但结合我们自己的基层员工经历,这样的结论也完全在情理之中。对我们日常工作影响最大的人当然不是 CEO,毕竟人家可能根本不知道我们的存在。影响最大的肯定是顶头上司,他/她知道我们最近感情生活不顺,所以会稍微宽容一点;他们会以我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设计反馈态度、调整上级传达的任务,把每位员工的长处和诉求结合起来转化成可操作的晋升道路。这就是常常被低估的中层管理者,他们直接成就或者破坏着我们理解和完成日常工作的方式。正因为如此,劳动力软件供应商 UKG 在最近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多数员工表示他们的主管对自己心理健康的影响几乎与配偶持平,甚至高于心理治疗师。

商业世界的大扁平化浪潮正在持续推进,但与其淘汰中层管理者,或者强行要求他们承担额外的工作,倒不如给予他们应有的认可、并帮助他们在后疫情时代下找到更高效的行事途径。Harter 表示,最可能经受得住当前经济动荡的企业,必然是那些能够释放中层管理者潜在价值的企业。“这才是公司手中最宝贵的财富,特别是考虑到我们当前正身处愈发艰难的时期。只要能有效提高经理的技能,那么未来的道路会越走越宽阔。”

那么,你认为减少中层会是个错误吗?欢迎留言评论。

By 小猎吧InfoQ

一个叠码仔的自述

我叫阿彪,上海人,他们都叫我上海彪,世纪之初,我来澳门这个光怪陆离的地方,做起了一名叠码仔,此后十余年,我一直在澳门,到了17年才回去的,在这里我招揽过形形色色的赌客,也目睹过,太多富人们在赌厅里的极致疯狂,最终又将大把财富,留在了自己的掘金之地。

今天我介绍一下澳门赌场,以及我工作中的一些故事,为了更准确的描述澳门赌场,我特地找了个赌场的高层领导,核实了下我的看法,下面开始全是干货。

有人问如果在赌场赢了大钱,几亿几十亿赌场会让你把钱拿走吗,如果有人拿500万真赢了十几亿,赌场员工会夹道欢迎你离开赌场,甚至会花钱做广告,全球各大媒体头条,都是千年不遇的宣传机会,赌场乐死了。

为啥?因为你赢得不是赌场的钱,很多人对赌场的运作激励不明白,赌场不是靠你输的钱盈利,是靠抽水,抽水抽水,其实不止赌场,大型的赌博类行业都是靠抽水的,赌球赌马,彩票全部都是这个道理。

以骰子为例,可以压大小,压大1赔1,压小也是1赔1,看似公平,但实际不是,也为出豹子例如,六百六十六,五百五十五,三百三十三是大小通吃。所以压大或者压小的,赢钱概率是45%左右,不是50%, 这10%就是赌场的盈利,

其实也就是说,赌场会尽量让赌客分散投注,玩的次数越多,赌场盈利就会越大。那怎么做到的,那就是献红,什么是献红?就是赌场每次最多输多少,比如说献红10万,那么这局赌场最多输10万。

还以大小为例,压大的话最多只能压10万,如果想压20万怎么办,那么必须有人压小十万,这样赌场还是最多输10万,明白了吗,这也是为什么,澳门的贵宾厅盈利这么多原因。一般来讲限红500万就很少见了,除非是顶级的富豪,1万人赌场工作人员,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大限红。

即使不考虑概率的情况下,即使你赢到了十几亿,这里面很少一部分才是赌场的钱,甚至一毛钱都赢不到赌场的,为啥,想一想上面的抽水,赌场甚至会在你身上挣上一大笔水钱,那么赢的钱是谁的,和你一样的赌客了。

澳门的赌场,作为全世界盈利能力最强的赌场,盈利的关键就在于赌厅制度,或者说贵宾厅制度,那是怎么来的,下面我来介绍一下,赌的大的客人,业内称为豪客,必然是各个赌场争夺的重点,那怎么吸引或者留住豪客呢,就需要提供赌博以外各种附加服务,什么免费接送啊,免费食宿啊,另外一定会有各种你懂的服务,还有各种现金周转服务啊,我说的不是高利贷啊,就是临时周转的现金,包括现金进出境的服务,这些都不是合法赌场能做的,或者说能做好的,那么就催生专门提供这些服务的人,业内叫叠码仔或洗码仔。

那这些人的怎么赚钱呢,那就是泥码制度,泥码是不能直接兑换现金的,必须要到赌台上洗一下才能转成现金,其实就是下注用泥码,输了收走,赢了就赔你现金码,这样不断的来回,泥码是有佣金的,大约千分之三上下,也就是换1000,会有3元的佣金,这3元就是叠马仔的利润,不要小看这点钱,要知道赌博是来回,叠码仔一晚上用金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都是很常见的,当然的赌客也知道这点,所以一般也会多给赌客一些筹码。

还有很多人说,输光了会给赌客一些过路钱,也都来源于此,叠马仔的利润里,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小费,所以说叠马仔也非常盼望赌客赢钱。在赌场里声音最大的往往都是这些人,为啥?就是为了能多弄点小费呗,多说一句,澳门荷官的薪水,绝大部分都是小费收入,工资是非常少的,但小费是大家分的,不是给某个人的,都是全赌场的人份或者赌厅为单位。

所以赌客赢大钱,意味着小费多,所以也非常盼望赌客赢钱,对于特别大的豪客,这些可能就不适用了,有些不希望抛头露面,或者各种古怪的要求,例如直接在总统套房里赌,有些输钱了又拿了几千万回来,要求一把定胜负,或者临时没钱了,要求暂停赌局,我们叫封牌,好去筹钱的,等等太多了,例如换荷官,换牌这些常规操作就不值一提了,但这些都不符合赌场的规矩,赌场不能做或者不愿意做的怎么办,就出现了贵宾厅制度。

贵宾厅是赌场和各种有实力的,或者说有人脉关系的公司,甚至个人合作的,出现类似上面的事情,贵宾厅主就会解决,例如输急了一次要5000万,这种赌场完全不可能答应的情况就会自掏腰包对赌,以便留住客人。但要清楚的是,很少有人这么做,一般都是输了大大高于下注额,才会出现,否则甭管你是谁,上来就压一个亿,谁也不会答应你的,而且这种情况下,往往不是一个贵宾厅主能具有的财力,或者说愿意承担风险的。

很多巨富来一趟澳门,可能会有好几个贵宾厅主同时合伙,或者顶级实力的厅主接待,当然了利润也同时分享,实际上贵宾厅的换手率是非常高的。像洗米华短短的时间内,听说就有上百亿的身价,怎么来的,来得快去的也可能很快,其实也是赌。这种事情赌场一定不会做,毕竟安稳拿和规和法的利润,长期的挣钱才是赌场王道。

我从小就有演员梦,但家里的条件没办法培养我去北电,中戏或者上戏这些正规的表演学校,也就没有圆梦,中学的时候,我考了好几次上海的护具团,都没有考上,后来考上了常州的护具团。剧团要求把户口迁到常州,我妈妈不放我走,所以现在有时候我会跟我妈开玩笑说,我的星途就是你给耽搁了,没去护剧团,我就去了部队,上面看我能唱能跳挺好的,就让我去了文工团。后来安排工作的时候,我没有选择留下来,我可能内心本来就有一种不安分,我说我这一辈子一定要有钱,有钱什么都能拥有,但是我上班不可能实现致富的想法,现在想想,有钱未必幸福,真的有钱也会不幸福。

我去深圳的时候大概是90年,那时候你如果家里有一万块钱真的不得了,你就是有钱人,那时候工资才多少钱,几十块钱,我妈妈是街道办的,工资才9块钱,那时候老百姓是不敢下海的,大家觉得,有一份稳定的事业单位的工作,好像就到了保险箱里边,谁会把工作辞掉去下海,需要有勇气的,但我觉得深圳有机会,它毕竟改革开放的前沿市了,我就去了,因为我是唱歌的。

到了深圳之后,其实工作挺难找,后来是朋友,把我介绍到了一个香港老板,开的歌舞厅,海豚乐园,后来大军也来了,他那时候,还是华强电子公司流水线上的工人,白天上班,晚上来唱歌,唱完回员工宿舍睡觉,后来他接受采访的时候,提起过这段经历,说实在的,我觉得他唱歌,并不是特别特别好的那种,但是他比我努力,也比我聪明,一门心思要走这条路,他在我们这里唱完之后,还去了别的地方继续唱,慢慢就发展起来了,不像我走一步算一步,也没有想过要唱到一个什么高度,跟玩似的,所以说每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

我离开海豚乐园之后还在夜总会做过,在那边认识了一个老板,说我适合做销售,问我想不想去澳门,我说去干什么,他说去赚大钱,当时我还不相信,他说我先请你去澳门旅游,我就去看了那边的情况,原来是在赌场的贵宾厅,照顾那帮有钱人,人家说你和什么人在一起,你就会变成什么人,你和乞丐在一起会有钱吗,不会,你和土豪在一起,你怎么也应该变成个小土豪吧,那我就去了。

我的工作就是把赌客招揽到贵宾厅去赌,我可以拿佣金,我当时做的是起码其实就像销售一样,客人赌博的时候不方便带现金,他要来我这里换成筹码,他换的越多,我的提成就越高,那边的世界真的把我的眼界打开了,有钱人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什么叫纸醉金迷,什么叫花钱如流水,真的是穷的只剩钱了,赌场里有私人老板,开公司的,还有明星。

我最喜欢的是小老板,最好是自己开工厂的,或者是浙江人,浙江义乌做小商品市场的,看赌风就能看出来,我特喜欢浙江客人,浙江客人大方,赌的大骗子也少,输了钱喊一声阿彪,他说我钱在卡里面,我说你不要去刷了,我码房里给你拿个50万,输了你从卡里面刷出来给我,赢了你就直接把本钱给我,等于说在台面上借我的钱,你赌自己的钱赌不赢,你借借我的钱发财钱,万一赌赢了呢。

有人赌赢的就很开心,阿彪来来来,喝茶喝茶,最近喜欢什么表。让我印象最深的有一个赌客,他是上海人,给我感觉是一个身价,不是说上千万上亿,几百万一定是有的。听他说他在一家贸易公司做经理,他赌博很大气,赚到钱以后请我出去又是吃龙虾,又是吃鲍鱼,后来他来的次数越来越多,但每次基本上都是输的,后来他把他老婆也带过来了,可能他手上的闲钱没有了,为了翻本。

我是这么猜测的,可能他家里大部分钱,还是压在老婆那里,他说服老婆说我们去打百家乐,很好赚的,可以把我们以前赚的钱翻本。他老婆应该也是心动了,或者因为相信他,跟他一起来了。

赌场里你有没有钱,你今天赌了多少,整个气势是能看出来的。赌场有一种人,他在怎么赌再怎么输,他状态还是在那的,因为他底子厚,他输个几百几千万没所谓,但有的人可能输了几十万,他第二天整个状态就不行了,你能感觉到他肯定是输钱了。这个上海人把老婆带过来后,他老婆也不懂,就看着他赌,赌输了从包里面,再把很厚的港币给他买成筹码,越到后面肯定是输的。如果你去澳门的通行证,上面盖章很多的话,肯定没有一个赢,都是输了钱的,他后来因为在我们贵宾厅没赢到钱,就在大厅玩,那时候他整个状态已经不对了,本来一开始来的时候一看就是老板,很注重自己的形象,越到后面他形象都不顾,老婆也没在身边了。

有一次我就问他,我说怎么没把你老婆带过来,说是离婚了,他本来是几千几千地赌,到后面就是几万几万的往赌桌上拍,那时候觉得他,已经是把全部身家赌进去,后面就再也见不到人了,不知道他是回内地重新开始,还是一下子就被社会淘汰了,按照他的年龄,他要再从零开始奋斗,我估计也不可能了。他50多岁了,后来我再也没见过他。

有的赌客,你在赌场里面,可以连着好几年都能见到他,赌场里面绕一圈就能碰到熟客,聊聊天最近怎么样,今天这次来赢了没有,有的人,就像流星一样,一刹那头几次赌的很大,也很牛逼,一推就十几万,你后面就看不到他人了,所以澳门这个地方真的去过才知道,一下子把你的世界观和金钱观,全部颠覆掉,这些有钱人的财富也只是海市蜃楼。他今天有一个亿,我不说他有钱,他这一个亿明天可能会变成富,一个亿就是玩的这么大,五十万,一百五十万甚至500万一推的都有。

我看到最高的是一推150万,连推6把都中,赢了900万,发小费发了快40万,厅里面的所有工作人员,换筹码的经理啊,倒水倒茶的那些公关,甚至扫地的阿姨,每个人都有。澳门的赌场里,专门有一些老太太问人家要小费的,她一天要小费可以要到很多钱,根本不需要去工作,我最高的一笔小费是8万块钱。

我2004年去澳门,在那边待了十几年,2017年才回来,也确实赚了不少钱,那时候花钱也是大手大脚的,你说客人赢了给你一两万筹码,算什么呢,一万块人民币这么厚,港币也是这么厚,但是换成一个筹码就这么小,他赢了几十万几百万,扔你几个筹码,三万块钱拿去喝个茶,你说这三万块钱赚的容易吗,容易啊那干嘛呢,去买名牌啊,老表啊,赌场里面全都是名牌,我现在名牌都放在家里不穿,穿的都是优衣库。

我觉得挺好,但那个时候毕竟是在赌场,你一定要穿名牌,你一个叠马仔不穿名牌,人家觉得你混的不好,你带的是几十万的名表,穿的是上万块钱的衬衣。人家看得出来的吗,他觉得你这个叠马仔,形象气质比较有品位,这个地方是看这种东西的。你要问我赌不赌,我说我不赌肯定是骗人的,我也赌过,而且赌的不小,其实我从澳门回来,是因为我觉得我收不住,我在那边输了三百万,一套房子没了。

所以我的人生经历不是说大起大落,但确实有起伏,有到过一定的高度,也到过人生的低谷,回来我觉得是对的,再继续下去有可能也是一无所有,因为我在澳门看过那么多赢钱的人,到后来还不是全部输掉了,今天赢了几百万上千万,难道你不来了吗,我不怕你赢我的钱,我就怕你不来,亿万富豪一夜之间毁于一代,输了钱吊死在酒店的这种事情多了,去哪个赌场死了人,我们圈子里面都会传,死个人就像死个猫或者死个老鼠一样,有什么所谓的,太正常了,太多了。一个月起码有十几个,跳江跳海的都有,或者被黑社会打残,借了钱还不上了吗,你没钱你借什么钱,我去澳门的时候身无分文,到了澳门一看,怎么有钱的人那么有钱,那么敢赌,为什么我不能成为这样的人,但钱到我手上我又守不住,贪心去赌的人都是有一种贪念。

其实我是迷失过自己的,没办法在那边真的是天天日夜颠倒,我得随着赌客的时间吗,赌客赌起来不分昼夜的,他赌了两天两夜或者三天三夜,问一句几点了,下午6点,但他感觉好像该吃早餐了,他赌的都晕掉了,他口袋里不管有没有钱,都是睡不着的,赢了钱还想再赢,输了钱就想办法叫人打钱过来,要去翻本。

所以在赌场开了房没用,他几乎不去睡,赌到后面输了那么多钱,输了几千万上亿,再赢几千万对他来说就没感觉了,他人已经不受控了,赌到后面已经不是为了输赢,是为了这个赢的感觉,哎呦 9点吃8点开心呐,一点吃0点,开心哦。你开了个9点我怎么办,我如果不开9点我就要输掉500万,这个过程人不要发疯吗?

所以我只建议大家去澳门娱乐,去购物去享受美食,赌场玩一玩,量力而行,输的钱就当做是旅游了,如果纯粹去想赢钱,100%没有希望。

By 阿彪

东南亚“爱情屠宰场”揭秘

如果说,你是一名大龄单身青年,现在突然有个“灵魂伴侣”降临到你身边,他的一切都符合你的“幻想”;为了两个人的未来,他打算利用公司的系统“漏洞”带你发大财,你会不会心动?

小心了,不仅赚钱是假的,这份爱也是假的。这其实是令无数受害者“伤心伤财”的“杀猪盘”。“杀猪盘”是业界的一种俗称,实际上它是指一种打着交友名义,通过培养感情获取信任,再诱惑受害者至博彩网站投资,从而实施敛财的新型情感投资类诈骗。此类骗局最早兴起在2017年,以男性同志和单身大龄女青年等感情寂寞的人士为主要目标,而操盘者的大本营大多设在东南亚,尤其是在菲律宾、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等允许线上赌博的国家。

这场多人恋爱诈骗,让受害者轻则十万八万,积蓄全无;重则倾家荡产,名誉扫地。受骗人数急剧上升,因此抑郁活不下去的年轻生命时有发生。

先看一下骗子截图(此软件为Soul):

(只要对方说看走势,副业,买彩,做投资,数字游戏,请注意你应该有了赚钱的机会。这钱你是不想赚也得赚,只要你有缺口,不管你的缺口是情感还是利益甚至是自卑愧疚。总有缺口让骗子利用你。

第二张图片的介绍就有意思多了,知道soul上同行骗子多,就换了方式,把自己撇的多干净。而且28岁就已经两房两车,事业有成,还在soul上找对象简直是宝藏男孩了,我大天朝的年轻人啥时候这么容易成功了?骗子如果看到,答应我下次改成48岁好么?)

相信看到这里,很多关注此事的人就会想到“东南亚杀猪盘”。其实我一点也不愿意用“杀猪盘”来称呼此骗局,恶意太大了,但是也只有统一称呼才能找到组织。下图就是骗局解密图,没被骗过的估计也不太想懂。毕竟人都觉得自己很聪明,肯定不会被网络诈骗。不过劝你还是了解一下。

其实跳出来看是很简单,这种交友诈骗如下:

骗局将“爱情”和“博彩”结合起来,采用了:情感操控+欲望操控。“活该网恋”的丢人尴尬和“涉嫌赌博”的违法恐慌,让当事人不愿意告诉别人,更不敢报警。

其实你赌博了么?并没有。整个盘就是针对你设计的,让你赢你就输不了,让你输你就逃不掉,而且没有对方混淆赌博概念,诱导带投,你可能连麻将都不爱打。唯一可能参与过的线上赌博估计也就是欢乐斗地主了。这真是要不起啊。

这种交友诈骗如下:(当然骗术也在更新,诈骗犯对人物的心理操控也在升级。这里只说对女性的交友诈骗,以及诱导的理由和借口。)

第一步:去各个社交网站找“客户对象”,然后就跟正常谈恋爱一样,当然要比普通恋爱更细心,更能理解你,更能恰到好处的夸奖你,毕竟他们是一个团队在研究你啊。同时有意无意让你知道对方很优秀,并且很喜欢你,还会给自己加点小故事。以求让你释放孤单,放下心防,觉得自己是一个很需要被保护的人,形成被爱被理解被关心的心理依赖。(谁不想被爱被理解呢?谁不想被懂的人看破逞强呢?)

第二步:确定信任,引导你跟对方确定恋爱关系,不断引导你想象你们在一起后的情景,包括以后一起去浪漫的土耳其,顺便看看东京和巴黎。会唱情歌说情话逗你开心哄你睡觉等等。甚至规划好了哪里定居,生娃养家。就等他过一个月忙完来找你。当然期间最重要的就是诱导你关注他的赚钱“副业”,投资线上数字游戏。

第三步:诱导你跟他一起玩副业,各种对你的爱要变成实际性的带你赚钱。打感情牌,例如爱他就陪他一起玩,只想跟爱的人分享;例如说不想看到你那么辛苦,想让你赚钱轻松一点。例如一起玩线上游戏这样就有共同爱好,以后见面话题更多。你都爱上他们团伙苦心经营的人设“他”了,不玩真说不过去了。如果你真的不想玩,对方会用情感勒索,质问你的灵魂:是不是不相信他?是不是感觉他逼着你赚钱?你能过意的去么?你竟然不相信“那么为你着想,那么关心你的人”,你不会自责自己防备心太重了么?

倍投稳赚理论

第四步:让你赢,不断诱导你加大投资。人都是趋利的,谁赚钱了不开心,你当然会更相信他。为了让你更相信他,打消你的顾虑,骗子还会解密为什么稳赚不赔。例如发现系统漏洞,例如还会讲给你为什么这样倍投,例如会告诉你专业的公式。骗子简直对你所有的担忧和怀疑掌握的恰到好处。具体还会激发你的赚钱欲望。例如有没有要想买的包,化妆品,车,房等等;例如要孝敬父母应该给父母更好的生活;例如回忆一下成长过程中有哪些事情是因为没钱而放弃的;例如几月几日他来找你前,带你挣够多少钱,跟他差距没那么大之类。总会激发出你的心理弱点。让你觉得自己很穷,而且还有连赚钱都不敢赚的穷人思维。你对不起这个美丽的世界,对不起爱你的人,对不起自己的梦想。毫无疑问你的确手里是有个小十来万。甚至还能问亲朋好友借点,效仿骗子总跟洗脑的资金整合。得,投个一二十万,反正凑钱也不是很难。被宰难免,因为你不知道是骗局。

凯利公式都搬出来了

第五步:带输你。一般骗子会分析你的经济状况,前边跟你推心置腹,已经收集了你的工资水平,家庭状况,信誉状况,以及你的反应。选择接着给你谈恋爱或者直接消失。这都看对方团伙对你的判断。具体情况是自己输得比你多十倍,自己也很自责很对不起你,让你没立场指责他,相信只是偶尔出错,对方更可怜。对方接下来目的是为了榨干你的信用,能贷的款都贷一下,能借的钱都借一下,然后去捞你的损失。当然你这样做了,输得更多,还背上了被追债的风险。了解到群里有人一个月要还七八万,都快赶上普通人一年的收入了。刺不刺激?

有些人说什么也不会去碰网贷。骗子见无利可图,便不再搭理你。去服务他下一个对象去了。各种账号不回手机不接。让你经历地狱般的抽离。突然钱和爱都没有了,你甚至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还有骗子会先发制人哭诉自己输的更惨。

其实骗局流程不重要了,很多人都是愿意相信自己在恋爱,才会被骗。

这种感情诈骗的高明之处在于,意识到受骗后由于觉得丢人尴尬并不愿意告诉其他人。更甚者,根本不愿意相信这是骗局,对方给她带来的感情好像真的无法让人相信这是骗局。利用感情,多恶心。

经历过的人,和未经历过的人看到这些骗局,可能都会觉得傻逼才会被骗。正在经历中的人则根本跳不出来,因为他们是当局者。所以请大家对受害者的恶意少一点,没人愿意当受害者。

这场诈骗中金额已经过亿,人均都是二三十万,残害着刚刚有点小积蓄的空城里的青年男女。受害者大部分现状,总是一个人躲在深夜里哭泣,抑郁,轻生,活不下去,情绪已经带给他们不可逆的身体伤害。随着人数的激增,这样的骗局开始向病毒一样侵蚀着即将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90后中孤独的灵魂。

说一下写此篇文章的目的:

1.阻止恶继续蔓延

1.让更多无辜的人知道这个骗局,当你偶尔感到孤单缺爱,偶尔需要找人倾诉的时候,留个心眼,别碰上类似的情感操控的骗局。你一旦内心有了缺口,就难以逃脱这场骗局,最终钱情两失,被骗子在内心注射了恶毒发酵液。

2.让更多吃瓜群众看到受害者精神和经济的双重压力,别在旁边说风凉话,增加受害者的情绪负担,不知不觉做了伤害别人的恶。如果有朋友求救,希望能耐心倾听,不要嘲笑冷语,你的理解可能能救他们。事情都发生了,指责奚落并没有意义,他们自己已经很自责了,难道不知道自己当时傻么?

3.让更多受害者看到后知道这是骗局,别逃避,勇敢去选择报警;别沉默,不能让坏人逍遥法外。别害怕,及时寻求帮助。也不要因为独立惯了就硬抗。

4.让更多难友放下受害者的标签,原谅自己,这不是你的错,别折磨自己,也别对世态炎凉产生恶意,努力走出来,相信这个世界还是善念主导的。摆脱一朝被骗,三观尽毁,从此看谁都是骗子的心理状态。你很好,你值得拥有幸福。如果实在不能释怀,看一下最后的受害情绪重建。

为什么会被骗

问题一、你要不是看上人家有车有房事业有成,长相身材这些,也不至于被骗,你会相信对方是你自己爱慕虚荣,被骗活该。

对方的确挺帅,人设打造很完美。

难道她们不知道“霸道总裁爱上我”这样的玛丽苏剧情是不现实的么?难道她们心理没有疑问又帅又好同时物质条件还不错的人凭什么会爱上自己么?难道能拿出几十万去输的姑娘,自身实力是差到不应该看上更好的人?

第一:骗子的账号是一套的,他的所有社交号娱乐号竟然在认识你之前就开始经营人设了。你搜图搜不到对方信息。还是不相信对方,要看对方其他号,对方还真有跟微信一样的抖音等账号,而且上面发的内容和告诉你的工作信息以及生活视频完全吻合,反口就情感勒索说你不信任他,借机跟你吵架然后你慌了,对方大方原谅你。

善良的你怎么会知道骗子为了骗你竟然这么努力,所有账号都做人设了,你除了觉得自己太多疑外,根本不会往坏的方向去想对方了。你甚至开始怕伤害到他。毕竟还有第二。

第二:完美人设中会有不完美,让你相信对方并不是高不可攀,例如会有家里是农村的,吃了很多苦才有的今天的成绩。例如自己文化水平不高,辍学女友在他最艰难的时候离开这种。让你觉得他真的挺可怜缺爱也需要你。你完全可以被他喜欢,他也完全喜欢你。

彻底打消你怀疑他怀疑自己的理智想法,进入这场虚拟恋爱的迷局。等待温水煮青蛙式的宰割。

即使你还是不相信,但也会想试试看,毕竟对方一月后就说要来看你了。说见过面后,你就会完全相信他了。你不会动心试一下网恋?大不了见面后不合适就算了,谁知道骗子已经进化到半个月就完成了宰割?

问题二、都这么大人了,还会被骗。被骗几十万,还是人傻钱多。

大多数被情感诈骗的女生是没有恋爱经验的,生活里绝对是个能手,但她们在情感里的确是个小白,愿意付出,也愿意相信,就是不知道现实里如何主动,如何和男孩子相处。就算有恋爱经验的人,陷入爱情智商也得突降吧,何况小白?谁能时刻提防着被感情欺骗?谁知道还有这么恶心的骗局?光是欺骗感情,就够她们自我毁灭了。何况还有金钱带来的现实压力。

这个世界缺爱缺理解,所以给了骗子团伙有机可乘。这跟年龄有什么关系?再大的人也会被骗,只要你有弱点,只要你还与人接触,只要你放松喘了口气。

这个年龄的女生,又独立又能干,有点小积蓄也很正常,他们的孤单和年龄还有小积蓄正是骗子好入手的对象啊。要不然骗子8:00吃完饭研究什么呢?一场针对适婚独立女性的骗局研究,骗子投入了大量科研时间。

彩票也是概率问题,当然也属于赌博,但是福利彩票是合法的,上去让你回忆买彩票经历,就已经把博彩和福彩混淆概念,让你认为就是彩票,就是靠运气的中奖。

第一,受害者就是因为不赌博,才更不会知道这种彩票形式属于线上赌博。没人告诉过他们,他们如果不是因为这个诈骗,终其一生能参与的“线上赌博”可能就是欢乐斗地主了。骗子们说这是线上开奖,跟彩票概念混淆在一起,彩票是赌博,毕竟都是概率,谁还没听过福利彩票体育彩票?骗子这个xx28数字游戏结果跟3D彩票一模一样啊!恰巧有过一两次买双色球的经验,彩票属于违法么?

第二、每个盘都是可操控的,让你赢你就赢,让你输你就输。这是一群人设置了虚拟盘陪你玩呢,有客服送你彩金,有客服给你充值账号,有“对象”带你投资,多人恋爱服务中的必要付出环节。让你开心相信让你欲哭无泪。

如果是赌徒可能知道各种赌局的方式,可能受骗几率更小。为什么那么多乖孩子突然沉迷赌博?还不是因为对赌博无知。

老铁们,想知道什么是线上赌博么,准备几十万,东南亚的那群同胞会让你永远记住。

【受害者情绪重建,如何走出负面情绪:】

第一,放空自己,当自己是一个无行事能力者。给自己定一个时间周期:2-5天,时间不宜过久。

这几天可以允许自己不工作,不去做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允许自己搞砸一些事情。不去批评指责自己。哪怕暴饮暴食,哪怕昼夜颠倒。颓一下,别逼自己。比如强迫自己不要哭,强迫自己睡觉,强迫自己走出来,强迫自己乐观。这些都不要。你就要放空自己,不用大脑思考,随便跟着身体流浪放逐自己。

哭泣就哭个够,睡不着就劳动擦地洗衣服做一些体力活等。

第二,在日期最后一天,开始恢复理智。拿出一张白纸开始理智分析问题。如何自救。分析受骗的原因,制定相应计划,例如找人倾诉,例如运动健身,例如认真吃饭,例如如何赚钱等等方面。然后重生。

接受被骗的事实,也接受追回的希望渺茫。重新开导自己去爱上这个世界。

虽然很困难,但是时间能淡化一切。

题外话:之前有个人受骗后,女友也离开了他的小伙子找我咨询,我回的一些话,也许这些回复对经历杀猪盘的人有用:

虽然没有碰到可以治愈爱的爱,但也不能轻易被恶侵蚀。我们终究不愿变成恶龙。因为我们是美好本身。加油!

从第一句搭讪聊天,到最后钱被层层转账流往境外,诈骗分子是怎么得手的?

随手点击的中奖信息又怎么套取了个人信息?杀猪盘、套路贷、刷单购物、微信中奖等各类电信网络诈骗的本质是什么?背后又有哪些秘密?

第一章:一旦搭话,诈骗分子就有了可乘之机

网恋求助、刷单兼职、资金冻结、高额返利……无论哪款诈骗手法都会有人受骗,这并不是骗子手法高明,而是在骗子利用境外服务器广泛撒网,群发各类消息,弹出各种网站的背后,总有一些心怀好奇或有潜在欲望的人想点进网站了解。一旦在网络上结识了“意中人”,犯罪分子就会利用人们对感情或者金钱的渴望心理伺机下手,在建立信任和感情后,骗取受害人钱财。

第二章:角色多样,量身定做诈骗剧本

每个诈骗剧本,陷进去的人都会发现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当你渴望无微不至的关怀时,他们就是中年多金的“暖心大叔”;当你向往旷世之恋的爱情,他们就是青春靓丽的“小萝莉”;其实,他们只是一群躲在房间内,拿着诈骗剧本的“话务员”,在幕后老板的指挥下,他们按照剧本一一出演。

第三章:虚构的身份,为什么深信不疑?

诈骗分子正是利用人们弃用的电话卡,制定虚拟身份实施诈骗。

在撒网寻找猎物的过程中,骗子会使用不同的身份信息注册不同的虚拟身份,在行骗成功后,原来的虚拟身份就不再使用。追查过去,虚拟身份的注册信息可能是正在工地干活的工人,也可能是在校读书的学生,而真正的行骗者早已遁入网络大海中。

第四章:虚拟身份也分三六九等

不同的诈骗剧本需要不同的虚拟身份,而每个虚拟身份背后的网络生活痕迹,更加使被骗者对对方身份深信不疑。

使用多年的QQ、微信等虚拟账号,丰富多彩的朋友圈、说说、日志等内容,再加上骗子的精心包装,对方可能就变成了受骗者喜欢的男朋友、女朋友、成功人士、人生导师。……其实真相却是,除了受骗者,里面全是骗子成员。

第五章:电话卡怎么到了骗子手中?

电信网络诈骗需要用到大量的虚拟身份,也就需要用到大量的电话卡。购买电话卡,然后注册虚拟身份,这是常人想到最简单直接的办法,然而这对于电信网络诈骗庞大的“业务量”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有需求就有市场,于是一条拿手机卡,盗取虚拟账号,制作盗号软件,提供群发信息设备的黑灰产业链条就这样相互连接起来了。

不法分子为了获得电话卡想出了各种办法,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甚至还成为了“帮凶”,这其中便有诸如开卡送油、开卡送洗衣粉等方式。只需带上身份证,顺便再随手拍一张本人照片,便将各种小礼物送到手上。而此时,自己的身份信息已被别人掌握,自己的无心之举已经成了犯罪分子的“帮手”。

第六章:电信网络诈骗的真相是什么?

骗子之所以成功,关键一点就是其出演的身份,核心之一就是电话卡。通过电话卡可以注册出不同的虚拟身份;通过“回收卡”可以找回原有的虚拟身份,包装出骗子需要的优质虚拟身份;通过电话卡可以群发消息、广发链接、组团忽悠、建群坑人……电信网络诈骗的另一核心就是银行卡,这里不作详解。

人生已经足够艰难,可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独自承受。这时候有一个人向你伸出了温暖的双手,你小心翼翼的把手交给他,看着他把你拉上了高空,再眼睁睁看着他突然放手。

只剩你一个人在无尽的坠落、坠落……那种绝望,根本无法对外人诉说。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更多的人远离骗局,一生平安。

By 小菲灰产圈

印尼市场不容小觑

近年来,印尼的网红营销一直在上升。印尼社交媒体渗透率相对较高,再加上印尼人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是推动这一增长的因素之一。此外,市场上品牌数量的增加使消费者更难决定购买什么。社交媒体名人或有影响力的人的推荐已经成为客户决定购买决定的主要因素。


Whatsapp的渗透率约为89%,是印尼使用最多的社交网络。然而,所有其他广为人知的社交媒体平台,如Instagram和Facebook,在那里也享有很高的渗透率,使印度尼西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交媒体市场之一。


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印度尼西亚受访者平均每天使用互联网的时间约为8小时36分钟。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平均每天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为3小时17分钟。这些数字表明,互联网已经很好地融入到该国人口的日常活动中。


作为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印尼的总人口超过了2.7亿,是一个很有潜力的网红营销市场。此外,到2026年,印尼社交网络用户数量预计将超过2.6亿,这表明了这种营销策略的潜力。越来越多的社交媒体用户为来自不同阶层和细分市场的潜在影响者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人才库,同时也为品牌营销活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受众。


据估计,到2026年,印度尼西亚的社交媒体用户数量将从2022年的约5000万增长到约2.68亿。截至2021年7月,Facebook在印度尼西亚的其他社交媒体平台中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约为70%。


因此,印度尼西亚是一个有前景的网红营销市场,自2017年以来,印尼在网红营销上的广告支出不断增加。有影响力的人在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参与和互动中架起了桥梁。印尼的食品和饮料品牌是利用网红营销最多的品牌。这些品牌已经在所有社交媒体平台上看到了这种营销方式的积极影响。印度尼西亚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受众对网红营销内容的反应相对较好。印尼消费者最常见的反应是搜索有影响力的人代言的产品的更多信息,访问该品牌的网站或应用程序。
2022年,印尼网红营销的广告支出约为1.533亿美元。预计这一价值将持续增长,到2027年将达到约2.845亿美元。

根据2022年对社交媒体影响者进行的一项调查,约79%的印度尼西亚受访者表示,当接触到影响者营销内容时,他们会搜索更多信息。2022年,印尼社交媒体活跃用户数量达到1.914亿人。
印度尼西亚网红依靠几个因素作为其定价策略的基准。这些因素包括他们内容的质量和他们的粉丝数量。截至2022年9月,在印度尼西亚的Instagram、TikTok和YouTube上,有159个创作者账户拥有超过1000万的粉丝。其中34个是Instagram账户,30个是YouTube账户,95个是TikTok账户。衡量网红质量的其他措施包括他们的帖子收到的评论和点赞的数量。


然而,印尼品牌在考虑与哪些网红合作时也有自己的衡量标准。其中一些指标包括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网红认知水平、网红关注率、网红可信度以及网红参与度。这些指标有助于品牌了解哪些影响者最受受众信任。根据最近的一项调查,在印度尼西亚,以绩效为导向的营销活动比以意识为导向的营销活动更常见,占整个营销活动的57%。虽然Facebook、Instagram和YouTube被认为是印尼网红最喜欢的平台,但Instagram是网红营销活动使用最多的社交媒体平台。

美妆产品备受青睐

近日,印尼纯素美容品牌Base宣布获得600万美元(约合4351万人民币)A轮融资,由Rakuten Ventures领投,Antler、East Ventures、Skystar Capital和Pegasus Tech Ventures等老股东跟投。本轮资金将用于拓展产品线、提升新技术、升级产品等方面。

据《美妆头条》新媒体观察,上个月,印尼电商平台 Social Bella 也宣布获得了 5000万美元融资(约合人民币3.63亿元),该平台主要为印尼当地客户们提供包括化妆品、护肤品、护发品、香水和美容工具等产品。

美妆领域接连获得资本认可,证明了印尼美妆市场的巨大潜力。

01 市场潜力巨大,获资本青睐

公开资料显示,Base成立于2019年,坚持精简护肤的理念,最初以DTC模式发家,现在注重线上线下全渠道业务融合。目前产品线已经扩张到洗面奶、爽肤水、保湿霜、精华、防晒、涂抹式面膜等六个类别,共16种产品。

在印尼纯素美容品牌Base和电商平台 Social Bella 获巨额融资的背后,实际上证明了整个印尼的美妆市场。

据悉,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为第四人口大国,平均年龄为28.3岁美妆需求旺盛。受疫情影响电商平台普及,再加上年轻消费群体的扩大,美妆市场潜力巨大。根据GlobaData的推测,在2023年印尼的美妆市场可以达到105.1万亿印尼盾(约合507.6亿人民币)。并在2018年中,印尼的化妆品市场就已经达到了70.3万亿印尼盾(约合362.6亿人民币)。其中增长最大的是护肤行业,以9.6%的年复合持续增长。

无独有偶,Euromonitor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与其他行业相比,美妆个护行业在整个疫情期间保持弹性增长。在护发、身体护理和护肤品类巨大增长的推动下,印尼的美容市场到2025年预计将达到约100亿美元(约合710亿人民币),且每年的增长率约为6%。

除此之外,印尼GDP在以每年5%左右的增速稳步增长,被称为“世界未来第六大经济体”。在这一串串数据的背后,美妆市场蕴藏着极具开拓空间的消费力,自然得到了资本的重视。

一位长期跟踪美妆头条的资本人士向美妆品牌透露到,印尼人不仅多还年轻、爱上网爱社交的属性使得当地美妆市场增长迅速,敏锐的资本市场自然觉察到了这一机遇而快速涌入。而国际资本的加入又催生了当地美妆产业的快速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加速美妆市场崛起。

02 提早布局,外资品牌不断加码

实际上除了资本,巨大的市场也吸引了很多国际大牌入驻印尼,众多外资美妆品牌也早已提前布局,把目光投向了印尼美妆市场。

早些年,欧莱雅就在东南亚的印尼投资1亿欧元建起了其在全球最大的工厂,最高年产能达到5亿件。除此之外,欧莱雅还专门研发力适合印尼女性的产品,并采用小包装策略,迎合当地消费者。

爱茉莉太平洋的足迹更是遍布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五个国家,此外还专为东南亚女性推出了符合当地气候和文化的产品,并于去年进军东南亚网购商城“Shoppy”,希望借此打入印尼等市场,雪花秀也在印尼开设了东南亚最大旗舰店。

前不久,宝洁还宣布将与Shopee合作,在马来西亚和越南地区推出增强的虚拟家庭购物体验。宝洁还表示,这一举措将在7月和8月逐步印尼等国家推行,增强东南亚地区国家的购物体验。

此外,近几年在资生堂、雅诗兰黛等各大美妆企业财报中,东南亚市场(包括印尼、泰国等国家)成为新的增长亮点,被频频提起。雅诗兰黛就曾在财报中指出,亚太地区是其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

年轻人口红利、日益普及的移动互联网趋势以及不断提升的电商渗透率,让印尼美妆市场的吸引力进一步放大,致使各大全球化妆品公司运用各种手段扩大各自在印尼的影响力,以期可以分到蛋糕。

03 跳出内卷往外卷,东南亚成出海第一站

印尼作为全球化妆品的热门市场之一,不只是成为众多外资品牌重点开发的“未来市场”,就连其归属地东南亚都成为本土美妆品牌的掘金地。

根据谷歌、淡马锡和贝恩联合发布的《2019年东南亚数字经济报告》(e-Conomy SEA Report 2019),东南亚经济未来将以年均5%的速度增长,预计2030年将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

某跨境电商平台负责人透露到,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东南亚市场成为了跨境卖家们争夺的重点市场,在众多品类之中,化妆品占据重要地位。在此情况之下,美妆头条记者就发现,多个本土美妆品牌都把东南亚美妆市场作为出海第一站。

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完美日记就把有着广阔发展机遇的东南亚当作出海首站,设计海外官网出道即销量霸屏,先后夺得多个市场销售第一。花知晓也将出海重心放在了东南亚美妆市场,并在去年一举拿下双十一、双十二东南亚区域美妆品类销量亚军。此外,珂拉琪也已入住东南亚最大电商平台Shopee。伽蓝、上海家化、玛丽黛佳等品牌也都认为东南亚是其真正迈出“打开海外市场第一步”的不二之选。此外,一叶子、佰植萃、稚优泉、橘朵、御泥坊、诗佩妮、她素等多个本土美妆品牌出海足迹也都涉足东南亚。

作为第一批出海的新锐彩妆品牌之一,ZEESEA滋色品牌方告诉美妆头条记者,早在2020年,ZEESEA滋色就已开启“品牌出海”战略,多平台布局,先后在日本市场、北美市场取得较不错的成绩,目前东南亚作为新兴市场,也是其战略要地之一。

另外根据东南亚消费人群,ZEESEA滋色做不同的产品线区分,如唇部彩妆,会偏向丰唇、浓烈的色彩,而泰国则是一些日常、百搭的色彩更受欢迎。除了形成差异化的品牌特色,ZEESEA滋色还通过第三方平台、线下渠道、独立站形成一个流量闭环。在线上TikTok就主要针对东南亚地区用户,线下则选择印尼KK等知名连锁店。

新生代潮流国货彩妆INTO YOU负责海外运营的人员也告知记者,东南亚市场经济水平的增长进一步加速了当地消费者对于快消品的需求,在此情况之下,美妆品类受到欢迎,这是品牌选择东南亚市场的主要原因。其次,东南亚目前彩妆风向标的审美和风格与国内较为相似,人群适配度高,再加上出口成本对比出口发达国家来说成本更低,自然成为品牌关注的重点市场。在东南亚运营渠道上,INTO YOU重点以线上为主,主要集中在shopee电商平台。不过也会有一些其他的线下渠道,如彩妆集合店、药妆店、大型商超等。

除此之外,多个美妆品牌也表示,扎推出海究其根本有两个因素。第一是因为近两年国内电商增长率减缓且流量越来越贵。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基于国内美妆当下的供应链与营销手段都占有优势,为了能让品牌业绩更上一层楼,出海就成为了很多美妆品牌的第一选择。

据《2021美妆行业趋势洞察报告》显示,国货美妆出海增长同比超10倍。从线上走红再到如今的集体扬帆出海,国货美妆纷纷跳出内卷往外卷,通过多渠道高密度的点位覆盖和差异化的服务去深耕东南亚美妆市场,围绕用户定制本土化产品以抢占当地用户心智,完成自己的“出海之路”。

管理咨询公司护肤专家刘雅尼则向记者表示,印尼美妆市场确实正在高度增长,同时中国电商在这近几年已经总结出了新的电商销售模式,从人群需求-种草-拔草,已经有了高度的经验值,这些是足以支撑国内品牌出海的优势。但唯一有个劣势是在于印尼是世界上最多的穆斯林国家,穆斯林人口超过2亿。在2019年10月17日,印尼的清真法正式生效。因此,出口印尼的化妆品和护肤品要获取清真认证证书,这样才会更受印尼消费者的欢迎。因此在原料原料、生产和检测过程以及品牌包装,需要因地制宜进行升级,才有机会做出更好的成绩。

诚如刘雅尼所说,在出海东南亚这件事情上伴随着机遇的是更多的挑战。毕竟东南亚作为一个多元化市场,每个国家的语言、宗教文化、政策都不相同,这就导致各细分品类竞争程度不一。所以在走出国门之后,怎么更好落地生根形成本土化就成为了众多美妆品牌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

作者:界面财经

薪资极高的Jane Street是什么公司

最近,Bloomberg放出了华尔街实习生的薪资榜单,排在首位的Jane Street为Intern开出了超过$16K(约10万RMB)的月薪!


图/Bloomberg*华尔街实习生月薪排行

或许大家会好奇,这个Jane Street是何方神圣?出手如此阔绰,居然能把Citadel这样财大气粗的主都远远甩在身后。
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Jane Street到底是什么来路。

华尔街里的“硅谷公司”

Jane Street,又称“简街”,华尔街最神秘低调的一家公司,他们的财富密码就藏在其独特的运营模式里面。
主营业务是ETF(Exchange Traded Fund)。名字挺长,但其实只用看最后一个词:Fund,这东西本质上还是基金

图/Jane Street官网

不过,ETF不是我们在某宝上购买的那种基金,而是需要在证券交易所进行买入或卖出的指数基金图/Blacksrock.com

可能有的同学对指数基金这个概念比较陌生,主页君给大家举个小例子。

图/指数基金讲解*DBC职梦自制

简单来讲,就是给股票设置一个追踪目标,可以是一个指数或涨幅等,然后再通过算法软件得到的数据反馈去进行投资。而Jane Street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它拥有一个完全由自己设计,并且独立运行的算法软件。这么做的好处有两个

第一,收益十分稳定ETF里这一揽子股票,并不是恒久不变的,而是可以随时根据行情变化去重新进行排列组合。
Jane Street的ETF有算法软件做支撑,可以随时随地捕捉最新涨跌情况,根据情况变更自己的投资组合,使他们的收益始终保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

图/ino.com*某ETF从20年7月至今的股价变化
第二,准确性更高

对金融行业有了解的同学们肯定知道,传统证券交易方式的主体是股票经理人,他们先对股市整体情况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来帮助顾客进行投资。

既然是人工作业,就不可避免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误判,而Jane Street的算法软件就很大程度上规避了这样的风险。

比如,在2020年疫情期间,Jane Street所掌握的ETF就逆流而上,迎来一次爆发。

图/Bloomberg.com*注意第一第二季度交替时的疯涨

在大多数投资管理公司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时候(如索罗斯成立的量子基金),Jane Street依靠科技手段,将证券交易的风险降到了最低,把收益增到了最大
因此,Jane Street最核心的岗位就是Quant(量化)。在其伦敦分部,有40%的员工从事科技相关的工作。

Quant岗位大部分的工作内容都是专业性很高的编程,所以偏爱本科理工类专业+硕士金融学背景的学生。
比如,之前拿下Jane Street Quantitative Trading offer的DBC职梦学员,就是本科数学专业,研究生金融工程专业的背景。


图/DBC职梦学员offer*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在大摩小摩这样的传统投行,自动化交易往往被用作处理小单交易,大部分的资源还是被分配在人工交易上。这也是为何把Jane Street称作华尔街里的“硅谷”公司,投资管理公司中如此重视科技岗位的,Jane Street是独一份。
看到这里的同学们,是不是已经对这个神秘又强大的公司心动了?
目前在2022招聘季中,Jane Street香港和纽约office还有少量岗位正在补录中,而2023招聘季预计将在6月中旬正式开启招聘。
*Jane Street面试难度极高,下滑可领取面试真题

硅谷里的“华尔街公司”除了“科技领导一切”之外,Jane Street还有一大特色,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换句话说,Jane Street拿来做交易的钱,全是自己的,挣了赔了全由自己承担。

虽是盈亏自负,但Jane Street的大佬们也是家里有粮,心里不慌。因为和采用人工交易的竞争对手们比起来,Jane Street有两大优势


第一,数字算法覆盖面积大普天之下,代码最大。有算法做后盾,Jane Street可以同时分析成千上万支股票,行情涨跌,一瞬之间尽收眼底。第二,数字算法运算速度快股市交易,入手的机会转瞬即逝。当传统的股票经纪还在犹豫要不要买进或卖出的时候,数字算法已经将各种结果计算完毕并且出手了。

有数字算法保驾护航,Jane Street可以说是稳赚不赔。在疫情影响尚未完全褪去的情况下,还能取得如此成绩,足以说明Jane Street的强大。

图/efinancialcareers*JS每季度交易额增长(2019-2020)

02

毕业就能实现财富自由的机会

营收逐年上涨,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也难怪薪资会水涨船高。但是,Jane Street却一直对薪资方面的信息讳莫如深。

刚刚毕业,年入百万不过21世纪哪有不能说的秘密,网友们愣是把其中两个岗位的薪资给扒了出来:

  • Researcher&Trader—$275K(约183万RMB)
  • Entry-Level Software Development Engineer—$250K(约166万RMB)

值得一提的是,这仅仅部分薪资。据行业内部人士推测,算上各种Bonus之后,应届生的工资会超过$425k(约283万RMB)

图/efinancialcareers.com/*Jane Street薪资预测

除了薪资是行业天花板,员工们对Jane street就职体验的评价也是好的没话说。

  • “友好的工作环境,缺点就是没什么缺点”。

图/WSO

  • “薪资待遇非常好!唯一的缺点是面试有点难”。

图/WSO

面试关键词:脑筋急转弯

确实,能看到WSO上对于Jane Street的面试难度评价一路飘红——一个词:difficult;两个词:very difficult

图/WSO

就像Jane Street在官网上透露的那样:“我们更在乎你思考和学习的方式”。面试的重点会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趣味性和挑战性兼具的脑筋急转弯是Jane Street的“最爱”。

比如,DBC职梦的学员就透露他曾经在面试中碰到了这样的题目:

  • Estimate the size of the sun?
  • How many paintings are there in NYC?

除此之外,Jane Street的笔试题目难度也不容小觑。就比如下面的这道题,就是在初面时可能会碰到的类型

Q:You flip a coin as many times as needed until either a pattern of HHT or HTT occurs. What is the probability that HHT occurs before HTT?

答案:

如果你是数学天才,那么Jane Street欢迎你!

By Redian

日本风俗业与女性贫困

日本二次元圣地秋叶原,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打工者和派遣员工找不到工作,尤其是女性受到的影响更大,这导致秋叶原从事身体交易的女孩子的数量增多了。疫情之下,一些女大学生就被迫坠入风尘,由美就是其中一个。

图片2.png

一、从女大学生到“卖春难民”

由美是静冈县人,高中毕业考入了日本一流的私立大学——驹泽大学。

第一年,就要缴纳学费、设备费及其他费用合计125.7万日元(约8.3万人民币)。

四年下来,光是学费就要412.5万日元(约27.4万人民币)。

因为父母离异,母女相依为命,家里根本没钱供她上大学。

像很多贫困学生一样,由美办了助学贷款,共440万日元(约29万人民币)。

当初,她满怀憧憬,“去东京这种大城市,想到毕业后找到好工作就能还钱了!”

走出校门后,却发现现实很残酷。

她收到了还款计划书:每月还2.6万日元(1700多元人民币),一共还20年。

看起来不多,但实际上对年轻人来说,就是一座山。

因为,即使是在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新入职,月薪也就是20万日元左右(1.3万元人民币)。

在东京,一般房租要七八万块。

图片3.png

东京各地的房租水平

据统计,生活费、水电暖费、买衣服等等,七七八八,男性一月的生活花费在9.5万日元左右,女性还要再稍微高一点点。

算下来,哪怕扣扣索索,一个月开支也要16万日元左右。

这样,工作一个月下来,兜里也就所剩无几了。

微信图片_20200515114434.jpg

由美只好打两份工。

白天,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

下班后,到居酒屋做兼职,一小时1000日元(约人民币60多元),常常得干到凌晨12点。

日复一日,劳累不堪。

难道就没有更赚钱的工作吗?

在网上搜索了一阵后,她发现的确有,那就是风俗店。

“工作简单”,挣得还多。

在一番思想斗争后,由美在周末兼职做起风尘女子。

图片4.png

“外卖式”风俗店关于在读大学生的广告

但突如其来的疫情,又打乱了由美的所有计划:店里,没有了客人。

收入大幅减少,但贷款一分也不能少还,房租该付还要付。

万般无奈下,由美只好求助于曾经的老主顾:一位40岁有家有业的大公司职员。

由美背着风俗店偷偷联系了这位熟客。

两人每月见面2次:她差不多能拿到8万日元,刚好抵消房租等基本开支。

可随着疫情恶化,男子主动断了往来,因为“要是感染后,被家里和公司发现就麻烦了” 。

现在,由美只好转投“外卖”服务。

可如今不但客户少了,同行为了争夺为数不多的客户,单价也从一次2万日元降到了1万日元左右。

生意更是惨惨戚戚。

为省钱,她白天跟互联网公司的同事说不吃午饭减肥,也没买什么新衣服。

如果紧急状态再不解除,马上就要还不起贷款,沦落成“难民”了。

二、还有人被迫投身AV行业

像由美这样陷入困境的女孩,不在少数。

日本全国紧急状态,原则上风俗业要全部歇业。

比如,大阪的著名风月场——飞田新地在4月初宣布歇业。历史上,它只歇业过两次:一次是昭和天皇大丧,一次是去年的G20峰会。

但像这次这么长时间的歇业,历史上也是头一次。对风俗业的女孩来说,是一个巨大冲击。

图片5.png

歇业中的飞田新地

很多从事风俗业的女孩,为了生计,只能更进一步:工作内容比较接近的AV行业,就成为了首选。

大阪一家AV企划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从2月中旬开始,打电话咨询的人就逐渐增多,3月份人数更是暴增,每天都有新人面试。

最近,更是1天面试3个人,而在平时最多一星期只面试3到4人,有时候只有1人。

至于为何选择AV行业,一位22岁的陪酒女孩说道:因为疫情,挣不来钱,生活都难以为继。

店铺停业之后,自己只能通过电话联系接“外卖”的单子,但这个风险太大,这个时候还出来玩的人是什么情况也不清楚,太危险。

相比之下,男优(男演员)起码管理更严格,更有保障,也会更安心。

图片6.png

实际上,因为各行各业很多店铺歇业,大学生的兼职工作机会也少了很多。

日本著名搞笑艺人冈村隆史日前就在节目中调侃:“等到疫情过去,会有可爱的女孩子去做风尘女的,所以我现在一直在忍耐,存钱到那时候去。”

这话引起了轩然大波。

冈村虽然道了歉,但他也只是实话实说而已。

三、风俗业对政府来说是块不小的蛋糕

在大家印象里,日本是当之无愧的“情色大国”。

到处可见的色情杂志,游走于歌舞伎町的案内人,庞大的AV产业……

日本的风俗业可以上溯到奈良时代(公元8世纪左右)。

不过,1956年,日本颁布了《卖春防止法》,彻底禁止包括“公娼制”在内的一切卖春行为。

那为什么日本今天的风俗业,还如此发达?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风俗业不等于“卖春”。

现在的日本风俗业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就是有店铺的风俗营业,另一种则是无店铺的“外卖服务”。

图片7.png

有店铺的类型又能分为6种营业方式。这些店就不再只是陪喝酒聊天那么简单的服务,而会提供各样尺度不同的服务,只要办理了相关手续,就能大大方方开门营业。

但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能发生直接行为,这被叫作“本番禁止”。可实际上,共同泡泡浴却是可以的……

法律摆在那里,实际上,又会出现灰色地带。

毕竟,房间内又没有装摄像头监控,很多时候只要价格谈得好,店家为了吸引客户,风尘女倒也乐意敞开自己的怀抱。

图片8.png

一位现役风尘女子接受采访,介绍疫情对风俗业的影响

这两年,日本老司机们流行起新口味:无店铺类型的“外卖服务”。

日语叫做デリヘル,专指没有提供房间,女孩直接到客人定的酒店或者住所进行服务。

原则上这种外卖服务也不能真枪实战,但因为是在客户指定的地方进行,比在风俗店内被追踪的概率还要小很多,因此,很多女孩为了吸引客户成为回头客,也就从了。

这属于女孩的自愿行为,如果不幸被查到,店家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自己不知情。

因此,这类服务现在是红红火火。

那么,日本的风俗产业到底有多繁荣?

有组数据显示,这一行从业人数超30万人,年产出约5兆日元(3300多亿人民币),每天营业额峰值时突破150亿日元(近10亿元人民币)。

为日本贡献了0.4%的GDP。

图片9.png

2018年的市场规模,面积越大规模越大

英国《金融时报》曾估计,日本风俗业的年营业额与日本的年度国防预算相当。

四、更诱惑着年轻女孩

就像由美一样,日本风俗业不少女孩还是在读大学生。

这又是为什么?

因为,钱。

和中国不一样,孩子上大学,学费、生活费基本都是父母掏。

在日本,大部分都是要靠孩子自己去挣。

因为经济不景气,日本父母给予孩子上学的援助,从1994年的12.49万日元,锐减到2016年的8.57万日元。

生活费平均每天只有七八百日元,而在日本一碗拉面往往就要600~900日元。

图片10.png

父母的支援越来越少,为了生活只能自己出来打工

所以,很多日本大学生就要去申请奖学金。

日本的奖学金分3种:

一种是类似国内的赠与型奖学金,这个钱后期不用还。

第二种,不要支付利息,但后期需要归还本金。

第三种,除了要还本,还要还息,而且借贷时间往往长达二三十年。

其实,第二、第三两种说是奖学金,从本质上说更像是助学贷款和商业贷款。

而恰恰第三种(类似商业贷款),还本还息,是最常见,也是最容易申请到的。

据统计,日本51.3%的大学生都借过高额贷款。

图片11.png

一个日本女大学生的账单

一上大学,就背上了高额贷款,还本付息。不能按时还的话,还要罚滞纳金。

连续3个月不还,就会影响征信,个人生活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连续9个月没还,法院将督促还钱。

从2004到2014年的10年间,在日本,被法院督促的事件增加了40倍。

如果不打工,完全无法生活。

图片12.png

日本大学四年打工学生的比例高达70%以上

而女孩就被逼走上了风俗路。

东京池袋的20岁女孩菅野舞,就是这样。

她被父母遗弃,在孤儿院长大。靠着自己努力,考上了私立大学,贷款成了上大学的唯一希望。

和国内大学提供价格低廉的宿舍不同,日本大学宿舍很少,就算有大多也很破旧,而且还很难申请到。

所以,绝大多数学生都要自己在外租房。

比如,菅野舞就在大学附近租了房子,每月房租7万日元。

为还贷款、付房租,她不得不一边上学,一边兼职打工。

白天在一所小企业做数据录入员,一小时工资1000日元。

然后,在晚上,接着干“外卖”业务。

她也曾经找过男朋友,但因为在风俗店工作的事露馅后,就和男朋友分了手。

图片13.png

“虽然我不喜欢这份工作,但这确实能让我快速挣到钱。”菅野舞无奈地说道。

因为,风俗娘的收入十分诱人。

在便利店等地方打工,一小时可能只有1000日元上下,也就是人民币66元左右。

但转身进了风俗业,1小时能赚1~5万日元不等(人民币660~3300元左右),“时薪”立马翻了好几倍。

如果愿意再加点特殊服务,收入又会迈上一个台阶。

五、也有女性想通过风俗业翻身

况且,如果能进一步发展,“钱途”也不错。

风俗店很多姿色漂亮的女孩会转投AV影视业,如果发展顺利,成为头部AV女优的话,年薪就不菲了。

而且还有机会脱离苦海,进军娱乐圈。

图片14.png

去年隐退的吉泽明步,就是业内少有的常青树。

在参加综艺节目时,她大方承认自己一年收入最少时也有3000万日元,巅峰时有5000万日元。

而在日本公司,正式员工平均年薪才400万日元左右,非正式职员可能就200万日元出头。

她一年就赚了别人一二十年的钱。

图片15.png

在日本,女人去工作,大部分也是非正式职员。

这些以兼职、派遣、研修等名义上班的女性员工,拿的收入更低,也没有多少社会保障。

图片16.png

蓝色为兼职工作比例,可以看出女性占据大部分

很多女性就希望,在风俗业打个翻身仗。

但实际上,哪有那么容易?

一个留日女学者的思考

在我去日本留学之前,就有国内男性朋友和我开玩笑,就说要我帮他们买正版DVD,当然我的回答肯定是“滚”。不过到了日本之后我自己也很好奇,某天去一个影音店,就看见角落有个成人影片的corner,里面也有几个男性顾客。然后我就很天然呆地准备去晃一下,但是当我走近那个corner的时候,我的电波就突然感到一股寒意,就是里面的人,还有外面周围也有人用很奇异的眼光在看我。

  当时我也没有时间细想,但是动物的本能第一时间告诉我,这样不行,于是我就赶紧假装在地上找掉了的东西,然后就逃跑了。事后想想就是,这个店里可以有个光明正大的成人影片柜台,但是按照社会的标准,我这种外表看上去很规矩的女子大学生,是绝对不应该走过去的。

  再有一次就是在秋叶原,我当时去看一部动画电影,出来的时候大概晚上七八点钟吧,发现一个二十出头的男生在跟踪我。这里我要澄清一下绝对不是我神经过敏,因为作为一个刑侦小说爱好者,我还是用了一些方法测试,可以肯定我一定是被“尾行”了。不过当时我也不慌,因为也不算太晚,路上人还不少,而且我当时还在练空手道,对自己逃跑的速度也有一定的信心。

  于是我就想了一下他为什么跟踪我,然后觉得很有可能是,因为晚上有点冷,所以我披了一个很大的斗篷,基本把我的衣服都遮住了,就露出裙子的一点蕾丝边,其实那个裙子本身整体很普通,但是这样一遮就产生了一种错觉。我估计十有八九这个男生误以为我是女仆店的店员,所以可能是想跟着到店里看看。结果后来看到我进了车站他就很落寞而安静地走了。就真的很落寞,让我当时甚至感到有一点抱歉,没有能够帮助到他。

  还有一个就是,因为学校离得不远,所以我会和一些同学或者舍友去新宿喝酒,然后每次都会被前辈指点,这条巷子不能进去,那条路必须拐等等。有不同的需求就要走不同的路,乱走就可能会撞到让大家彼此都尴尬的场景。我到现在还觉得,新宿的歌舞伎町就是日本式暧昧的和谐社会的象征。

  这种暧昧当然可以带来和谐,但是它又会带来另外一种混乱。比如前面说的这两个争论,一方说反对对女性的性剥削,应该消灭性交易,另一方认为是这歧视女性性工作者,妨碍个人自由。结果在大家吵架的时候,真正造成问题的人消失了。

  关于新的AV法案,没有人出来讨论到底怎么样才能真正防止小姑娘被奸商欺骗,到底怎么样能够防止成人电影的拍摄中出现暴力。而在“爸爸活”的争议里,那个最开始挑事儿的男性也隐身了。大家都在传递自己的一个形而上的理念,但是真正的问题就被模糊掉了。

  这让我想起日本历史上另外两个著名的关于妓女的学术主题。

  一个就是我们很熟悉的强征慰安妇问题。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觉得妓女涉及人身买卖,是东方腐朽文化,必须废除掉,于是发布了对娼妓和艺伎的解放令,给了这些女性人身自由。但是有了人身自由,明治政府没有给她们新的生活出路,于是日本的风俗业又蓬勃发展,加上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新富阶层的需求越来越多,于是日本政府干脆又让风俗业合法化,便于管理和收税,甚至还大规模组织女性到海外从事卖春活动,为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积累资金。而受西方文明熏陶的知识分子一边消费乡下来的年轻小姑娘,一边讨论女性独立问题和性交易剥削问题,两边都不耽误。

《伊豆的舞女》剧照《伊豆的舞女》剧照

  到了对外侵略战争时期,军国主义政府就搞出慰安妇制度,这种明明是对女性最极端的压榨行为,不过当时的日本统治者和媒体都很有“文化”,整出一套很厉害的说辞。大意就是虽然你们妓女是道德败坏的,是导致家庭和社会不稳定的罪魁祸首,但是即使是你们这样的下等人,也可以通过主动向军人献身,为大东亚圣战服务,从而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实践自由意志。

  这个逻辑今天的日本右翼还在用,说中国和韩国批判日本强征慰安妇,说日本政府迫害女性,这是对战争时期伟大的日本女性的侮辱,因为她们是自愿的。这里一说女性的自由意志,军国主义政府就可以隐身了。

  而日本投降之后,立刻又活学活用这套逻辑。1945年8月18日,日本刚刚投降第三天,内务省就给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发指令,要建立针对美军的特别慰安设施,美其名曰保护日本的良家妇女,保护日本的血统纯洁和护持日本的国体。招募以前的风俗业从业者、家里没饭吃的良家妇女,还有单纯以为是招服务员而被骗来的小姑娘,给美军服务,最多的时候有7万人。

  后来到了1946年,美军下令叫停这个事情,不是因为美军良心发现,而是因为太过分了,导致性病蔓延,为了美军的身体健康,日本政府在美军的逼迫下,开始逐步制定法律,目标是废除官方风俗业,取缔私人地下风俗业。最后在1956年的时候制定《卖春防止法》,彻底禁止了性交易。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今天日本性交易的法律很严格,不是出于什么东方文化,而是美国的需要。

  不过,一方面是美军要求日本打击风俗业,但另一方面,美国大兵当然又不可能修仙。于是,日本政府除了容忍美军的强奸活动之外,还在各种城市划出所谓的“红线区域”,大量女性在这里进行兼职或者全职卖春,主要服务对象是美军和一些日本的上层人士。美军以前在南太平洋(2.750, 0.00, 0.00%)地区,把当地的女性称为“潘潘”,现在就用来指代为他们服务的日本女性。这就是我说的关于妓女的第二个学术主题。

资料图

  过去,当马克思主义在日本学术界还占有比较强的地位的时候,人们对“潘潘”的研究和理解主要是阶级分析,讨论的是在战后日本要啥没啥的情况下,妇女作为劳动阶级的最底层,为了家庭的生计,不得不忍受美军的性剥削。不仅如此,当时的日本社会,也把对生活的不满,还有对美军的恐惧,发泄在这些女性身上,她们经常会被警察驱赶逮捕,被右翼黑社会伤害,还有面对一些媒体和闲人的指责。这些研究主要批判的就是美国占领军的霸权主义,还有日本的资本主义、军国主义残余思想对妇女的压迫。

  到了后来,欧洲后现代的女性主义研究逐渐兴起,就把研究视野从分析当时社会的背景,转向关注不同个体的复杂体验。这种研究就认为,过去强调妇女作为被压迫阶级的惨状,否定了妇女在面对生存困难时的主动性,也是一种对“潘潘”的歧视。

  这类研究就强调“潘潘”对日本社会的作用,比如分析潘潘的服饰文化体现出东西方的文化交融,同时影响了日本后来的通俗文化,把性变成一种对抗世俗秩序的手段。又比如认为潘潘改变了美军对日本的印象,对美日关系有积极影响,还有的认为“潘潘”改变了日本人对“混血儿”的看法,对于抵制军国主义的极端民族主义有积极作用,而且促进了日本的堕胎合法化。总之就是要表达出,这些我们认为很可怜的女性,其实她们为社会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结语

实际上,日本现在对风俗业者的歧视仍然十分普遍。

比如,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政府给每个日本公民补贴10万日元,一开始就把风俗从业者排除在外。

面对舆论压力,政府又加入了风俗从业者。

但这10万日元,对风俗业者来说,就是水中月,看得见,拿不着。

图片17.png

10万日元申请书,以家庭为单位填写

因为,这次这笔钱是以家庭为单位登记,需要把具体身份信息和希望汇款的银行账户上报当地政府办事窗口。

但在东京工作的大部分风尘女子都来自外地,而且不少是和家里有矛盾,或者像菅野舞这样从小无依无靠的人。

而且,疫情中,返乡的长时间交通,本来就是冒险。

所以,风俗女真正拿到10万日元的,少之又少。

曾经,看似彻夜笙箫,如今,惨惨戚戚。

但只要读懂背后的故事,我们都无力去嘲笑、批判。

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名句:

每逢你想要批评别人的时候,你要记住,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By 正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