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区块链的价值转移

区块链,是互联网的二次革命。”

“区块链,是互联网2.0。”

“区块链,让我们从信息互联网跨越到价值互联网。”

这是从互联网发展的视角出发,对区块链有什么意义做出的一些回答。

谈起区块链的前景,人们会列举它能改变金融、能源、零售、文化、社交、游戏、物联网等,但我觉得,以上回答更为有力。

从 1994 年互联网开始商业化,经过近 25 年的发展,互联网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周围的一切——经济、产业、生活。互联网从 1995 年左右的“信息高速公路”的说法,变成了无处不在的力量。现在,如果区块链是互联网 2.0,互联网曾经带来的改变以区块链的方式再来一次,随着区块链技术的进步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各种意想不到的应用会涌现出来。

信息传递 VS 价值转移

之前,互联网处理的是“信息”;现在,互联网可以处理“价值”。从 2008 年到 2018 年,酝酿了近十年的区块链技术弥补了互联网与数字世界中一直缺失的另一半。区块链提供了在数字世界中处理价值所需的两个基础功能:价值表示与价值转移,让互联网跃迁到价值互联网(见图1)。

信息互联网vs价值互联网
图:信息互联网 VS 价值互联网
1990 年,万维网协议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写道:“一旦我们通过万维网连接信息,我们就可以通过它来发现事实、创立想法、买卖物品,以及创建新的关系,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在过往时代不可想象的速度和规模来实现的。”到现在,互联网上的各种应用和服务,包括门户、视频、社交、即时通信、电商、打车、B2B、网络支付等,都是基于信息传递的基础设施、沿着他的设想逐步发展起来的。

在区块链出现之后,对照之下我们发现,信息传递的一个关键特征让互联网很强大,但有一个我们之前并未曾特别关注的限制: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复制。这一特征让我们在数字空间中进行价值转移时,必须依赖可信第三方的协助。那些可信第三方,即各种各样的中心化机构,比如亚马逊、淘宝、支付宝、优步、滴滴、爱彼迎、微信支付,一直以来像本来就应该有一样,存在于互联网产业之中。

不管是网络零售、生活服务交易,还是企业互联网,每个从事交易的互联网项目都需要价值转移的功能,而这些平台在交易中担任信用中介的角色。特别地,在互联网上进行金钱的转移时,我们需要信用中介来居中协调,为了进行在线支付,互联网上已经产生了专门的信用中介,如 PayPal、支付宝、微信支付等。

直到 2008 年,当中本聪在比特币系统中开发出区块链这个底层技术,当他尝试创造新的技术来去掉这些信用中介,让网络本身来扮演信用中介的角色时,我们开始发现,现在互联网中的各种信用中介并非必须存在。

经过十年的发展,比特币系统展示了,在数字世界中价值表示可以去中心化,价值转移同样可以去中心化。

现在,我们仍需要各种“信用中介”,因为到现在为止互联网数字世界中的所有基础设施都是为了信息传递而建的。

未来,我们不再需要这些“信用中介”。基于区块链技术,我们可能建立一个通过网络本身进行价值表示、价值转移的全新交易基础设施。

如果价值表示和价值转移可去中心化,直接通过网络本身来进行,那么我们就将从“信息互联网”跨越到“价值互联网”。

要理解价值互联网,我们可以从对比信息传递方式和价值转移方式的差异开始。

详解价值转移的方式:记录

信息和价值是完全不同的事物,信息传递和价值转移的方式完全不同。接下来,我们分别对比几组线下物理世界和线上数字世界的案例。

报纸 VS 纸币

在线下物理世界中,信息的典型代表是报纸,而价值的典型代表是纸币。每一张报纸都是一样的,报纸编辑完成后,印刷机复制它,然后它被送到我们的手中。

对比而言,虽然纸币也是由印刷机印制的,每一张 100 美元纸币代表的价值是相等的,但每一张纸币都是不一样的,每一张都有唯一的序列号。

信息是可复制的,我可以复印一份报纸给你。价值不可以复制,我必须把100美元现金真的给你,而不能复印了给你。

到了互联网上,数字化的信息可以完美复制,这加快了信息的流动。而和价值有关的事物在互联网中没有发生同样倍数的变化。

报纸和纸币的对比如图 2 所示。

报纸 vs 纸币
图2:报纸 VS 纸币

纸币的电子化:信用卡与在线支付

我们接着讨论现金交易。在商店中购物,我们付纸币现金,看起来在我们和商店收银员之间并没有任何中介。当然在这背后,这些现金会变成商店在银行账户上记录的数字,在现金交易完成之后有一个庞大的金融体系在运转。

当信用卡开始普及,现金开始被电子化的塑料卡片取代时,我们在刷卡支付时,一个第三方中介就出现在我们和收银员之间,它可能是维萨、万事达、银联等。这些信用中介做的事是:当我付钱时,从我的银行账户中减去我付的钱,在商店的银行账户中加上这笔钱。

在互联网出现之后,当我们在线上或线下使用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在线支付时,它们扮演着与维萨、万事达等信用卡组织类似的角色。

信用卡组织和在线支付系统做的事都是进行可信的记录,即在账本上进行记录,确认金钱的转移。

价值转移依靠记录:房产与汽车的案例

在物理世界中,涉及除纸币现金之外的其他价值转移时,在多数情况下,我们转移价值的方式也是记录,而记录通常需要一个可信的第三方。

以房产的转移为例。我们把一个房产转让给别人,对方付了钱,我们怎么把房产这个价值转移给他?

他仅仅搬进这个房子住,并不能表示他已经拥有了这个房子的所有权。在古代,房屋买卖双方签订地契,在中文中,“契”字的含义是刻画记载,地契成为所有权的记录。

到了现代社会,我们的做法是,到不动产登记中心进行登记,在政府部门管理的账本记录(不动产登记簿)上更改房屋所有权的归属,对方拿到有着他的名字的房产本——“不动产权证书”。房产这个价值的所有权转移依靠的是“记录”。

对比古代和现代的做法,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地契是去中心化的,而现代的房产登记是中心化的。

类似地,我们要把一辆汽车这样的动产转让给他人,现代社会的做法也是要去交通管理部门进行记录的变更,并获得新的车辆证照,如车辆行驶证。

在多数现代国家中,房产与汽车这两种资产都是由国家的相关部门来进行统一登记的。我们会发现,这里有两种记录:一是中心化数据库中的记录,对中国的房产来说,这个记录存在于国土资源部门集中管理的账本——“不动产登记簿”;二是产权人拿到的附属证明,即俗称的房产证——“不动产权证书”。如果房产证与集中账本中的信息不一致,或者车辆行驶证的信息与交管局数据库中的信息不一致,那么通常的做法是以集中账本中的记录为准。

数字世界中的价值表示与价值转移

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是复制(见图3)。在互联网中不管是最基础的 TCP/IP 协议,还是 WWW(万维网)协议,都是专为信息传递设计的。并且,数字化的信息复制可以复制出一模一样的副本,复制效率更高,互联网给信息传递带来了巨变。

信息传递方式 VS 价值转移方式
图3:信息传递方式 VS 价值转移方式
价值转移的主要方式是记录。从物理世界到数字世界,价值转移的方式都是记录。但是,用数据文件进行价值表示会遇到很多困难,可完美复制的数据文件和需要唯一性的价值表示形成冲突。如果表示价值的数据文件可以完美复制,那么我就可能把它支付给你,再复制一份支付给另一个人,造成双花问题。在数字世界中进行价值转移时,为了防止双花问题,我们要依赖可信第三方作为中介,由它作为交易中心进行记录。

这事实上成为互联网往下一步发展的隐形障碍。

在互联网上,与信息相关的产品高速发展、成本快速降低。但是,由于需要可信第三方进行协调,与价值转移有关的事依然处在成本高、效率低的状态。互联网上的价值转移仍局限在少数的价值类别上,比如在线支付系统处理的现金、在线证券交易、之前讨论的Q币与游戏币等互联网积分。

中本聪设计的比特币系统,给数字世界中的价值表示和价值转移这两个关于价值的关键问题都提供了解决方案。中本聪的解决方案去掉了处在中间的可信第三方,实现了完全的去中心化,让网络自身就可以表示价值,通过网络自身来转移价值和进行记录。

在互联网上,互惠经济是一种常被讨论的现象,比如开发者参与开源软件的开发,人们共同编撰百科全书,知识爱好者在社区问答社区中分享知识。过去很多人认为,这是缘于这些互联网用户有着无私和互惠的精神,这的确是这些社区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或许也可以说,过去人们为社区贡献了力量,而不给予相应的代表价值的事物,这可能是因为,在数字世界中一直没有方便的方法进行“价值表示”,更没有方便的办法进行“价值转移”。现在,在有了区块链和它底层的区块链技术以后,我们就有了相应的技术手段。

到现在来看,对数字世界的价值表示和价值转移,比特币系统都进行了完美的概念验证,并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比特币系统是一个试验性的系统,是极客们为了解决技术难题而开发的“技术玩具”。但从 2009 年年初开始运转起,不管比特币所表示的价值折算成法币是价值很小的 1 美元,还是高达接近 2 万美元,这一系统都运转正常。通过这一系统,我们可以在数字世界中进行价值转移,无须任何信用中介介入,比特币系统无须中介的点对点价值转移交易,被证明是有效的。

当然,比特币系统和源自它的区块链技术目前才跨过概念验证阶段,要作为投入工程应用的系统,满足亿万用户的使用,仍存在较大的性能问题。但不管怎样,区块链可能成为互联网数字世界中“价值表示”和“价值转移”的基础性协议(见图4)。有了比特币系统这个样板和区块链技术,互联网和数字世界中关于价值的一切都开始发生变化。

数字世界中的价值:价值表示与价值转移
图4:数字世界中的价值:价值表示与价值转移

价值表示功能:分布式账本改变了互联网上的价值表示方式

当从比特币系统中发现区块链技术时,人们首先看到的是,它是一个“分布式账本”,并将之称为分布式账本技术(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DLT)。分布式账本的核心功能是做价值的表示,比如一个人持有的比特币是分布式账本中的记录。这些被表示出来的价值,又是在交易中体现出来的,因而我们仍可从价值转移来讨论价值表示。

数据文件是可完美复制的,在数字世界里,我们要转移价值就需要有一个信用中介居中协调,它们的功能是做价值所有权的记录,它们也维护着一个集中的账本用以记录。在过去的数十年内,转移金钱的信用中介(如在线支付系统)越来越易用,支付宝、微信支付在线上、线下都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它们也越来越智能,比如能更好地识别欺诈。但是,它们的组成结构未曾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见图 5 a):

  • 信用中介处在交易双方之间,协助完成价值转移。
  • 它们通常提供一个供用户使用的应用界面。
  • 它们维护着一个集中的账本。
  • 金钱是集中账本中的记录。

分布式账本改变了互联网上价值转移的流程
图5:分布式账本改变了互联网上价值转移的流程
比特币系统彻底地改变了这个组成结构。通过各自掌握的比特币钱包软件,我们可以在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比特币转账。如图 5 b) 所示,在进行比特币转账时,不再有一个信用中介帮我们保存和维护一个集中的账本并处理所有权的记录。区块链的账本以分布式的方式存在于互联网上,由去中心网络中的节点共同维护。

市面上存在多种比特币钱包,只要我们掌握自己的私钥,任何比特币钱包软件都是一样的。我们的比特币被存储与记录在分布式账本中,即有人简单说的在链上。

这里还想澄清一个常见的误解。在讨论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时,常有人说每个人保存自己的账本,如果绘制成形象的图示,大体上如图 5 c) 所示。

那么,我们是保存自己的账本吗?通过这个形象的图示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保存自己的账本”这个说法既对又不对。说它对是因为,每个人的确可以把比特币的账本都下载下来;说它不对是因为,逻辑上我们接入了一个由包括众多节点的去中心网络维护的分布式账本,比特币账本的运转逻辑并不是每个人都保存自己的账本,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拿出账本来对账,而是我们共享一个云端账本。

特别地,比特币钱包中并不保存“账本”。账本是由比特币网络中的全节点维护的,而钱包软件是所谓的轻量节点或轻客户端,也叫简单付款验证客户端(simple payment verification,SPV),里面只保存了向你的地址付款的交易与区块头部。

更进一步追问,在区块链上,我们的数字资产存放在哪里?我们还是对照现实中资产的存储方式来理解区块链的资产存储。

比特币系统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是模拟黄金的设计。要特别说明,这里讨论的并非比特币本身有黄金一样的财富价值。对比黄金和比特币我们可以看到,比特币系统模拟的并不是实体黄金。如果我们拥有实体黄金资产,我们会拿到实物的金条、金币,将之保存在自己的保险柜中。

比特币系统模拟的是我们在银行中购买的黄金资产。这些黄金资产背后有存放在某处的黄金作为支撑,但对普通人来说,我们并不能接触到这些实体的金条、金币,这些黄金资产只是我们账户中的记录而已。

类似地,在比特币系统中,你并不保存自己的比特币资产,即通常情况下你并非自己保存分布式账本和它所表示的比特币。你只是保存了比特币的私钥,你的数字资产还是存在链上的。

再观察银行等我们熟知的管理金钱的系统,我们存在银行的金钱资产其实是银行账本中的记录,由银行账本中的记录表示和确认我们对金钱资产的所有权。比特币系统的设计是与银行系统相似的,一个人的比特币资产是分布式账本中的记录。只不过与过去相比,这里已经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这个账本是分布式的。

这是一个“分布式的、公开的、互联的大账本”。而比特币背后的去中心网络、工作量证明共识机制和“竞争-记账-奖励”循环确保了这个账本记录的可信度。

价值转移功能:区块链成为互联网的价值基础协议

从此,在数字世界中,我们可以在两个人之间直接进行价值转移,无须任何中心化信用中介的介入。如果从互联网应用的角度看,这个变化是,信用中介的角色被从各种互联网应用中剥离出来,下沉成为互联网更基础性的功能,即在基础层次上,区块链担任信用中介,协助我们进行价值表示和价值转移。

从比特币系统这样一个概念验证性质的系统开始,到其后的各种项目,区块链渐渐展现出对互联网的变革性意义:互联网在协议层有了价值表示和价值转移的功能,区块链成为互联网的价值基础协议。

通常来说,如图 6 所示,互联网可以大体分成三层。

区块链给互联网的协议层带来巨变
图6:区块链给互联网的协议层带来巨变

  • 最上层,是普通用户看到网站与移动App等应用。
  • 中间层,是协议层,这一层过去主要是信息传递的 WWW 等协议。
  • 最底层,是网络传输硬件和网络传输协议如TCP/IP等。

WWW 协议和各种网站、App 应用都是建立在硬件网络基础上的。现在看来,区块链带来的变化不是发生在普通用户看得到的应用部分,网站和 App 可能仍将保持它们现在的模样,同时比特币、以太坊等各种区块链去中心网络也仍是运行在现有互联网硬件网络之上的。

区块链带来的变化发生在中间的协议层。区块链给互联网带来了进行价值表示和价值转移的新协议。由此我们发现,互联网的结构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商业区块链》一书中,区块链专家威廉·穆贾雅将中间的协议层称为信用层(the trust layer)。我认为,由于现在尚处于发展早期,为了便于理解,如图 6 所示,将这个新协议层称为“区块链信用层协议”(blockchain trust layer protocol)可能更直观明了。

类似于 WWW 协议,区块链信用层协议由一组协议构成,在现有硬件网络之上,形成了一个协助我们进行价值表示和价值转移的新层次。这组协议目前仍未定型,也尚未被广泛认可,在持续发展中。

互联网上一次出现协议级的变化是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了 WWW 协议。WWW 协议把互联网塑造成我们现在所知的互联网,给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在这中间只发生过一些对信息传递的相关协议的修补和升级。

这一次,互联网增加了全新的一组协议——用于价值表示和价值转移的区块链信用层协议。

巨变才刚刚开始。

我们还可以用一个微观的事物类比来看:为什么把信用中介下沉到基础层次带来的变动是巨大的?为什么协议变化带来的变动是巨大的?

我们把互联网看成一个平台,把信用中介看成其上的一个应用。比如,在Facebook或微信这样的社交网络平台上,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第三方公司可以开发某种特定的应用。但这些公司始终要面对一个艰难的问题:如果平台做了这个功能,全面开放这个能力,你怎么办?当平台在平台级别提供一种能力后,所带来的变化是:一方面,第三方开发的应用可能没有存在的必要;另一方面,当平台把一个能力开放给所有人时,更多人可以利用它开发新产品,甚至更多的个人可以直接利用这个能力。当微信从2017年开始提供小程序功能时,应用开发变得方便,大量的小程序应用涌现出来,大幅度改变了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生态。

价值表示物:数字世界中表示价值的通证

比特币是区块链技术的第一个应用,也是到目前为止最重要的应用,虽然它还只是一个完成了概念验证的系统,比特币系统完成关于价值的两个功能的验证:价值表示和价值转移。

我们已经讨论了价值表示和价值转移两个功能,接下来讨论用区块链的这两个功能实现的价值表示物——通证。

要更好地理解通证,我们还是从比特币说起。通常,比特币被称为“加密数字货币”,它是一种数字商品,是被凭空发行出来的。从技术角度说,中本聪创造的比特币是一种在数字世界中可以代表价值的事物。作为技术极客,中本聪解决了一个技术难题:如何在数字世界中表示价值?

他的解决方案侧重在技术本身,而并没有考虑“比特币是不是有内在价值”,也没有考虑“人们会不会普遍接受它”。一枚比特币的价格是多少,是由自由市场交易决定的。它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是时间累积而来的。比特币的价格以及谁接受它都受到很多偶然因素的影响。现在看来,比特币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价值表示,背后没有任何物理世界或数字世界中的对应价值作为支撑。

随着对比特币关注度的提升,更多人试图进一步改进比特币这个价值表示物、比特币系统和它底层的区块链技术。

2013 年年底,以太坊创始人维塔利克首次发布以太坊白皮书,他准备开发一个新的区块链项目,在前人尝试的路径上继续改进和发展。他对到那时为止的比特币的改进做了如下梳理,他写道,常被提及的应用包括:

  1. 使用链上数字资产来代表定制货币和金融工具(染色币,colored coins);
  2. 某种基础物理设备的所有权(智能资产,smart property);
  3. 如域名一样的不可互换的资产(域名币,Namecoin);
  4. 以及复杂的应用来直接控制转移数字资产,如采用事先制定的规则(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s);
  5. 甚至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自治组织(DAOs)。

现在再回顾我们可以看到,迄今为止,从比特币开始的区块链的开发和应用有以下四条主要路径:

1) 从比特币延展的各种替代币(altcoin),主要有莱特币等。通常,它们只是对比特币代码库的参数进行小修改,然后用这组程序代码运行自己的系统。它们和比特币系统一样包括三个部分:加密数字货币、分布式账本、去中心网络。在中文中,替代币也常被称为“竞争币”“山寨币”。

2) 借鉴比特币区块链的设计,开发所有人都可以接入的全新公有链,典型的有 Steem、以太坊、EOS 等。有意思的是,过去站在以比特币系统为世界中心的视角看,以太坊曾被视为替代链(alt chain)。

3) 借鉴比特币区块链的设计思想,开发适合单个企业或多个企业使用的区块链开源软件,这常被称为联盟链。典型代表是由 IBM 开发、现在由 Linux 基金会管理的超级账本项目(HyperLeger)。

4) 以比特币区块链为基础,开发基于它的协议(meta-protocol,又译为元协议、外设协议),提升性能,使之便于应用,比如钱包、侧链、跨链、支付、交易所等。

以上除了第一类以外,其他三类都已经超越比特币最初的加密数字货币(电子现金)的想法,凭空发行的加密数字货币可能只是价值表示物的一种早期特殊形式。

一个重大变化发生在 2017 年。这一年,除了竞争币和各类公有链发行的原生货币之外,以太坊的一个功能开始被广泛地使用。这个功能是,任何人都可以在以太坊上按其 ERC20 通证标准编写智能合约,发行通证。

这些通证可以在数字世界中表示某种价值,这些价值既可以是线上的,也可以是线下的;既可以是已经存在的,也可以是设想中的。有些人甚至在没想好用它代表什么价值之前,就已经在以太坊上将之发行出来,当然这造成了不少问题。以太坊还创造了一种常被称为代币众筹或首次代币发行(initial coin offering)的机制:人们可以用以太币(ETH)去参与众筹,换得相应的通证。

在后续章节中,我们会详细解释以太坊的原理、ERC20通证标准以及代币众筹。

创建通证的方便、用通证获取资金的便利以及随之而来的财富效应,使得市场上通证的数量暴增,再加上 2017 年比特币和以太币的价格暴涨,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引发了一场投机狂潮。在 2017 年年底,在数字世界中代表价值的数字资产的总价值暴涨,然后在 2018 年年初又暴跌。

但不管怎样,从 2017 年年中到 2018 年年初发生的事,让区块链走出了极客圈子,变得广为人知。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它的价值,并认识到,区块链和在过去20年中带来巨变的互联网有着相似的结构,它既有技术的一面,又有经济的一面。

从比特币到以太坊,价值互联网的关键基础构件之一“通证”呈现在所有人的面前。

你可能注意到了,我们始终在用通证的说法,而没有用很多人常用的中文词“代币”。“代币”说法和“币”这个字,常让人们关注通证的货币特性。我赞同通证经济专家孟岩与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发起人元道等提出的中文翻译:token,可称为“通证”,指“可流通的加密数字权益证明”。

对区块链的经济一面,新的认知正在形成。延续过去的说法,很多人把比特币、以太币等基础公链的原生货币,以及通过以太坊等基础公链的智能合约发行出来的通证都称为加密数字货币。但人们逐渐发现,不是通证是加密数字货币的一种特殊情况,而是反过来,原生加密数字货币是通证的一种特殊情况。因此,在说通证时,我们采用了最广泛的含义,把数字世界中,基于区块链的各种价值表示物都称为通证。

我们还可以用 WWW 协议来类比理解区块链。WWW 协议包括三个部分:文本标记语言 HTML、文档传输协议 HTTP、指定文档网络地址的统一资源定位符 URL(见图7)。

对比WWW协议与区块链信用层协议
图7:对比WWW协议与区块链信用层协议
大体上,区块链信用层协议进行记录的价值表示功能可类比为统一资源定位符 URL,进行价值转移的功能可类比为文档传输协议 HTTP,而区块链上的价值表示物(通证)可看成文本标记语言HTML(见图 8)。

从比特币到以太坊:价值互联网的关键基础构件“通证”
图8:从比特币到以太坊:价值互联网的关键基础构件“通证”
过去,对于在 WWW 协议上可以构建什么样的应用,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被逐步发现的。现在在价值互联网上,对于在区块链上可以开发什么应用,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等着在实践中被发现出来的。

总的来说,现在在数字世界中,类似于 HTML 的代表价值的语言(通证)已经准备好了。“怎么用通证,通证有什么用”等问题等待着创造性的回答。

在信息互联网中,基于万维网协议我们构建各类互联网应用;在价值互联网中,基于区块链信用层协议我们可能构建各种通证经济体(见图 9)。

区块链的第三、第四个定义如图 10 所示。
对比WWW协议与区块链信用层协议:从互联网应用到通证经济体
图9:对比WWW协议与区块链信用层协议:从互联网应用到通证经济体
区块链的定义之三、之四
图10:区块链的定义之三、之四

By C语言中文网

加密数字货币简史

加密数字货币有着非常漫长的历史,这个冷知识专栏用几个主要人物和他们的创造,来展示一个简明的加密数字货币前传。

区块链:技术驱动金融》一书的前言“通往比特币的漫长道路”(杰里米·克拉克/文)从技术与历史的角度对加密数字货币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里参考了他的梳理分析。

1) 1983年,大卫·乔姆(David Chaum)最早提出把加密技术用在数字现金上

在物理世界中,现金可以非常简单,它需要的是防伪功能。现金是一张纸条,我可以在一张纸条上写“拿到这张纸条的人可以找我领取一只羊”,然后签上自己的名字。签名就是防伪措施。我把纸条拿给你,纸条到你手中,我就没有了。

在数字世界中,情况开始变得复杂:这张纸条和上面的签名是一个数字文件,而电子文件可以被无数次地完美复制。把这个电子文件给你之后,我还可以再把这个电子文件给第三个人。这就是所谓的双重支付(double spending)问题。

大卫·乔姆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方案,在数字世界里解决了这个难题。他的方法是采用这样的逻辑:在一张纸条上,你选择一个只有你知道的序列号,然后我在上面签名。由于我不知道这个序列号,因此我没法再复制一份这张纸条给另一个人。这就是密码学上所谓的盲签(blind signature)。这个思路形成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子货币方案”。1989年,大卫·乔姆还创建了数字现金公司(DigiCash)来把自己的想法商业化,但未能被大规模接受。

这个方案的缺点是,它要运转起来,就必须有一个所有参与者都信任的中心化服务器来进行这些“数字纸条”的验证。

2) 1997~1998年,亚当·贝克(Adam Back)与哈希现金(HashCash)、戴伟(Wei Dai)与B币(B-Money)、尼克·萨博(Nick Szabo)与比特黄金(bit gold)、哈尔·芬尼(Hal Finney)与工作量证明(POW)

在比特币白皮书中,中本聪引用了1997年亚当·贝克设计的哈希现金、1998年华裔密码学家戴伟设计的B币等前人的成果。2010年,由于维基百科试图删除比特币词条,因此中本聪与人讨论了如何修改词条描述以让维基百科接受,他建议这样写:“比特币是戴伟在1998年在密码朋克中所提到的B币构想和尼克·萨博提出的比特黄金的具体实现。”他说是具体实现,是因为B币和比特黄金都只是停留在构想中。

这就引出了区块链领域的一个重要人物——计算机科学家尼克·萨博。他在1998年提出了名为比特黄金的方案。在现在的区块链世界中,尼克·萨博有着更为重要的位置:萨博是“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的提出者,1993年他写出了“智能合约”论文。智能合约是区块链处理交易的核心方式,区块链应用的实质可被看成是一个个智能合约的组合。

这一阶段的第四个重要人物是知名密码学家哈尔·芬尼,他是著名的PGP加密中的“G”,是密码朋克圈中的前辈。他在2004年推出了自己版本的采用工作量证明(POW)机制的电子货币。在比特币开发过程中,哈尔·芬尼与中本聪有很多互动,比特币的第一笔转账就是中本聪转了10个比特币给哈尔·芬尼。

他们四人的具体设想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让计算机进行计算,从而“创造”电子现金,它们是比特币系统让计算机进行加密计算的工作量证明和“挖矿”的创意来源。这非常重要,有了这个想法,中心化服务器才可以被去中心网络所取代,困扰数字货币的难题被解决了。

再往前,这个想法可追溯到1992年密码学家辛提亚·沃克(Cynthia Dwork)、摩尼·纳欧尔(Moni Naor)提出来的用于减少垃圾邮件的一个方案,对此杰里米·克拉克在《区块链:技术驱动金融》一书中解释说:“设想你每次发送邮件时,计算机都不得不花几秒钟解决一道数学计算题目。如果你没能附上答案,收件人的邮箱会自动忽略这封邮件”。

3) 2008年10月,中本聪发布论文“比特币:一个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

最终,中本聪把前人的创新综合起来,实现了一种在发行和交易上都去中心化的电子现金。

对于前人的数字货币系统(比如乔姆的系统)为什么会失败,中本聪曾经写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有的虚拟货币公司全都失败了……我希望,人们可以看到,这些系统之所以失败,显然是因为它们的中心化控制这一特性。我想,我们正在首次尝试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非基于信任的系统。

这里他提到了两个相关的词,一是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二是非基于信任的(non-trust-based)。去中心网络一定是非基于信任的。

以太坊创始人维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在以太坊白皮书中也很好地概述了这段历史,他是围绕“去中心化”这个关键词展开论述的:“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概念,正如财产登记这样的替代应用一样,早在几十年以前就被提出来了。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匿名电子现金协议,大部分是以乔姆的盲签技术为基础的。这些电子现金协议提供具有高度隐私性的货币,但是这些协议都没有流行起来,因为它们都依赖于一个中心化的中介机构。

1998年,戴伟的B币首次引入了通过解决计算难题和去中心化共识创造货币的思想,但是该建议并未给出如何实现去中心化共识的具体方法。

2005年,芬尼引入了“可重复使用的工作量证明”(RPOW)概念,它同时使用B币的思想和亚当·贝克提出的计算困难的哈希现金难题来创造密码学货币。但是,这种概念再次迷失于理想化,因为它依赖于可信任的计算作为后端。

2009年,一个去中心化的货币第一次被中本聪实现,它通过已有公钥加密方式来管理所有权,并用一个名为工作量证明的共识算法来记录谁拥有货币。”

By C语言中文网

去中心化与中心化支付比较

中本聪解决了自己定义的难题“点对点的电子现金”,在这个过程中,他“发明”了区块链技术。比特币系统融合密码学、博弈论和软件工程等三个领域的技术与理论,区块链技术是已有技术巧妙地组合形成的创新。中本聪不是凭空解决“点对点电子现金”这个难题的,他沿着前人的足迹前进,只是他完成了最后一跃。

接下来,我们来具体地看中本聪是如何解决他定义的难题,创造一个在数字世界中做价值表示的事物的。在讨论中我们会特别关注,他是如何实现“去中心化”的?

什么是去中心化?

在说“货币”时,我们讨论的是数字世界中的价值表示。在互联网上的数字世界中,人们曾设计出各种各样的电子现金或数字现金方案,在为《区块链:技术驱动金融》一书撰写前言时,杰里米·克拉克收集了约 100 种支付系统。他写道:“在通往比特币的道路上,布满了无数失败的尝试。”在所列的各种系统中,他认为大众所知道的只有 PayPal。当然,在移动支付超前发展的中国,我们都很熟悉支付宝与微信支付。

一直以来,数字世界中的“货币”有三种形式(见下图):

  • 中心化的在线支付;
  • 中心化的计算机点数或互联网积分;
  • 去中心化的电子现金。

数字世界中“货币”的三种路径
图1:数字世界中“货币”的三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中心化的在线支付

我们常用的 PayPal、支付宝、微信支付都是中心化的在线支付,在这些支付系统中流转的是映射到数字世界的各国的法定货币(也称法币)。

法币(fiat money)是“法定货币”或“法偿币”的简称,它依靠政府的法令成为合法流通的货币。法币是各国政府发行的纸币,发行者没有将货币兑现为实物(如黄金)的义务。

法定货币的价值来自拥有者相信货币将来能维持其购买力,本身并无内在价值。历史上,在政府强制规定纸钞为法定货币之前,大多数流通的货币具有一定的内在价值,例如金币、银两,它们又被称为商品货币(commodity money)。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35美元能兑换1盎司(1盎司=28.35克)黄金,因而当时的美元不是法币。之后,当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美元就变成了法币。

第二种形式:中心化的计算机点数或互联网积分

中心化的互联网积分/计算机点数是指 Q 币、游戏币、航空里程等,它们还曾有一个更为大众所熟知的名字——虚拟货币。通常,它们不与物理世界的法币对应,而是由商业公司中心化发行,仅可以在一家公司的体系中使用。

第三种形式:去中心化的电子现金

去中心化的电子现金已经被计算机密码学家探索了多年,沿着前人的探索路径,中本聪最终将这条路径变成了现实。中本聪设计和开发了比特币系统,并催生了众多加密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项目。

下面来分别看看这三种形式。三种形式与物理世界中的现金的对比如图 2 所示。

一组对比:是否去中心化与是否自行发行
图2:一组对比:是否去中心化与是否自行发行

第一种形式:PayPal、支付宝、微信支付

现在,被互联网用户广泛使用的主流支付系统是 PayPal、支付宝,以及后来出现的移动支付 Square、微信支付等。这些第三方在线支付系统依赖于物理世界中的货币系统与金融体系,它们在数字世界中为用户提供支付、转账等服务。在使用它们时,我们所用的钱是物理世界中的法币,如美元、人民币、欧元、日元等,钱从银行账户中被映射到网络支付账户中。

过去,信用卡、储蓄卡等塑料卡片实现了纸币现金的数字化,把纸币现金变成了卡片账户中的数字现金。现在,在线支付系统将信用卡和储蓄卡的功能转移到互联网数字世界中来了。

在这些系统中流转的都是与法币一一对应的电子现金,变化的仅仅是“账户”,而非“货币”。这些系统所起的作用是,在账户和货币上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

这些系统都是中心化的。它们背后所依赖的传统金融系统是中心化的,法币是由各国央行发行的。它们自身是完全中心化的,由单一机构运转网络支付系统。它们在交易中担任中心化的中介角色,进行账户的记账,是用户间数字现金流通的中心。当两个用户进行转账时,在线支付系统在中间担任可信第三方的中介角色。这就是为什么称之为“中心化的电子现金”。

第二种形式:Q币、游戏币等互联网积分或计算机点数

在互联网上,除了在线支付系统之外,还有一种过去常被称为“虚拟货币”的货币现象。

比如,用户可以用人民币购买腾讯公司的Q币,腾讯自称它是“统计代码”。Q币可以在腾讯的产品如QQ即时通信工具、网络游戏、音乐文学等中使用,兑换各种在线服务。

关于“什么是Q币,它有什么用处”的问题,腾讯网站上的解释是,Q币是用于计算机用户使用腾讯网站的各种增值服务的种类、数量或时间等的一种统计代码,并非任何代币、票券,不能用于除腾讯网站增值服务以外的任何商品或服务。

又比如,在游戏中,用户可以付钱购买道具,也可以通过战斗赢取游戏币。这些道具和游戏币的形态与价值各不相同,在一个游戏中都很难确定价格、进行兑换,在多个游戏之间几乎不可互换。当然,游戏玩家还是可以找到办法进行交换,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还可以将它们变现换回法币,例如,曾流行的“游戏打金”就是指有些玩家专门在游戏中获得金币,然后卖出获得现金收入。

正如腾讯用“统计代码”的说法所表明的,Q币等是中心化机构(通常是一家公司)发行与管理的互联网积分或计算机点数。它们是中心化的,其发行和交易都是中心化的。

一般来说,在不需要用户付费购买时,它们常被称为“积分”,在需要用户付费购买时,它们常被称为“点数”。

但近年来出现了很有意思的混合产物。在打车软件中,用户可以存入现金,如存 100 元得 150 元;也可以介绍其他人成为打车软件的用户从而获得奖励,如介绍一个新用户双方各获得 50 元余额。在这种情况下,在打车软件钱包中的余额就变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点数与积分的混合物。在打车软件钱包中的余额一般是不能提现的,也不能在用户之间直接转账,至多只能帮其他用户代付车费。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对比在线支付系统和计算机点数。

  • 一个视角是,它们是否映射物理世界中的货币。在线支付系统是映射物理世界中的货币的,电子现金价值就是货币的价值。而对于游戏迷来说,游戏币、游戏道具通常是不映射物理世界中的货币的。对游戏迷而言,游戏道具既有价值也有价格;对其他人而言,游戏道具可能毫无价值。在线支付系统与法币无缝连接,而这些互联网积分/计算机点数系统只与现实世界中的货币系统有很少的连接点,并且由于法律、商业等方面的原因,一般没有畅通的渠道将它们兑换回法币。
  • 另一个是视角是“电子现金”或“点数/积分”是如何发行的?与在线支付系统不同,点数/积分是由一家公司自行发行的,用户付费获得点数,可被认为是向这家公司购买一种数字商品,用户稍后可用这些点数兑换成该公司体系内的虚拟商品或服务。

直到最近,与现实世界相连的在线支付系统和不与现实世界相连的互联网积分/计算机点数都是互联网中的主流。变化始于比特币的出现。

第三种形式:去中心化的电子现金

在这两个主流之外,一直还有着另外一种探索:能不能创造一种完全去中心化的点对点电子现金?其中最终极的设想是,在数字世界中,货币的发行和交易都不需要中心化机构介入,是由计算机自动执行的:在发行时,无须类似各国央行的中心化机构;两个人在相互转移电子现金时,也无须中心化机构的参与。

按前面的对比表格,这种理想化的去中心化的电子现金几乎在每个方面都试图进行突破:不映射线下的货币,而在数字世界中自行发行;发行去中心化,不需要一个类似中央银行的角色;像物理世界中的现金交易一样,交易无须中介介入。

这个问题很难,因为它的要求与数字世界中的技术基础设施的能力相悖。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在物理世界中,表示价值的现金纸币是不能复制的。但在数字世界中,数字化文档是可以复制的,每一个复制出来的文档都一模一样。因而过去在数字世界中,要用数字文件表示价值(比如表示一笔电子现金),我们需要一个中心化机构来确保数字文件是唯一的。假设这笔电子现金现在属于我,当我把它转给你时,我们需要一个中介来协助记录所有权的变更,我不能直接把数字文件复制给你。

计算机密码学家们探索的是,在无须中心化介入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密码学的方法,用可复制的数字文件来代表价值。

这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其开端甚至比互联网商业化都还早,最早可追溯到 20 世纪 80 年代。总的来说,由于这种探索是基于加密技术的,因此各种去中心化数字现金也被称为加密数字货币(crypto-currency),其中 crypto 是密码学(cryptography)的词根。

最终在 2008 年,匿名的中本聪在密码朋克的邮件列表中发布了比特币的设计。他发明的比特币系统几乎集合了第三类探索的所有智慧结晶,他又加入了新的创新,最终在电子现金的发行和交易上都实现了去中心化。

正如我们所知,中本聪不只是设计和实现了这个最理想化的去中心化电子现金,他还“发明”了区块链技术。区块链的价值表示和价值转移功能让它可能成为新一代互联网的技术基础。

比特币实现了极致的“去中心化”

对照前文图表,与现有中心化的电子现金系统(在线支付系统)相比,比特币是与之完全相反的:

  • 在线支付系统的货币发行是中心化的,比特币的发行是去中心化的;
  • 在线支付系统的货币流动是中心化的,比特币的交易是去中心化的;
  • 在线支付系统映射物理世界中的货币,比特币不映射任何现有的货币;
  • 在线支付系统自己不进行货币的发行,比特币是在数字世界中凭空发行出来的。

在去中心化的程度上,比特币系统达到了极致。去中心化的初级阶段是自动化(automatic),即根据人设定的规则自动运行,而去中心化的高级阶段是自治(autonomous),也就是完全自治、自发。而比特币系统作为一个电子现金系统,达到了极致的去中心化状态(见图 3):

  • 作为一个货币应用,它不只交易是自治的,它的发行也是自治的。
  • 作为一个计算机网络,它是完全去中心化的,而不仅仅是分布式网络。
  • 作为一个组织,它是完全的社群自治,不需要有一个领导者居中协调。

去中心化处于区块链的思维模式的最内核,而比特币实现了极致的去中心化。

比特币去中心化的层次
图3:比特币去中心化的层次
不过,之后在发展区块链技术和将之应用的过程中,我们又不得不从最极致的理想状态往实用方向调整,比如:

  • 现在多数区块链项目都是由基金会管理的。以太坊是由创始人维塔利克·布特林(人称“V神”)和以太坊基金会居中协调的,而不像比特币社区那样是完全自治的。
  • 常在金融系统中使用的联盟链,以及部分节点数量不多的基础公链,如小蚁(NEO)、EOS,更应被视为分布式网络,没有实现完全的去中心网络
  • 通过以太坊发行基于 ERC20 标准的通证,通证的发行规则是由项目方确定的,在运行过程中会酌情更改规则。它们的发行不是自动的或自治的。
  • 常被视为区块链 3.0 代表的 EOS 在智能合约部分引入了李嘉图合约和社区仲裁机制,也即交易部分不再是完全交给机器自动执行,在需要时人可以参与和干涉。

我们反复讨论比特币系统的设计,是因为它早已经把最极致的情况展现在所有人面前。而在将区块链技术落地应用的过程中,从最极致的去中心化往实用主义方向调整并不是倒退,而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

比特币是如何实现去中心化的?

那么,比特币系统具体是如何实现极致的去中心化的呢?

在比特币白皮书《比特币:一个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中,中本聪详细地解释了他是如何设计这个系统的。在其中,他确立了此后所有区块链系统的主要设计原则。

  • 一个真正的点对点电子现金应该允许从发起方直接在线支付给对方,而不需要通过第三方的金融机构。
  • 现有的数字签名技术虽然提供了部分解决方案,但如果还需要经过一个可信的第三方机构来防止(电子现金的)“双重支付”,那就丧失了(电子现金带来的)主要好处。
  • 针对电子现金会出现的“双重支付”问题,我们用点对点的网络技术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
  • 该网络给交易记录打上时间戳(timestamp),对交易记录进行哈希散列处理后,将之并入一个不断增长的链条中,这个链条由哈希散列过的工作量证明(hash-based proof-of-work)组成,如果不重做工作量证明,以此形成的记录无法被改变。
  • 最长的链条不仅仅是作为被观察到的事件序列的证明,并且证明它是由最大的CPU处理能力池产生的。只要掌控多数CPU处理能力的计算机节点不(与攻击者)联合起来攻击网络本身,它们将生成最长的链条,把攻击者甩在后面。
  • 这个网络本身仅需要最简单的结构。信息尽最大努力在全网广播即可。节点可以随时离开和重新加入网络,只需(在重新加入时)将最长的工作量证明链条作为在该节点离线期间发生的交易的证明即可。

威廉·穆贾雅在《商业区块链》一书中对比特币白皮书摘要进行了分析,他总结了四个要点:

  1. 点对点电子交易;
  2. 不需要金融机构;
  3. 加密证据而不是中心化的信用;
  4. 信用存在于网络,而不是某个中心机构。

而从这个摘要中,我们提炼出了比特币系统设计的五个要点(见图 4):比特币的区块链系统是由分布式账本(即狭义的区块链)和去中心网络(点对点网络)组成的,形成链条的方式是工作量证明共识机制。最长链是由网络中的算力共同决定的,因而它是可信的,节点离开和加入依据的是最长链是可信的这一原则。这些组合起来形成了比特币系统。

比特币系统设计的五个要点
图4:比特币系统设计的五个要点

1) 去中心化的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

比特币要做的是一个“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发送方和接收方直接交易,它们之间不需要中介机构的介入。

要去掉可信第三方等中介机构,就需要解决“双花问题”。在摘要中,中本聪给出了点对点网络的解决方案,并介绍了这个方案的核心——区块链。他并没有提到区块链(blockchain)这个词,但在论文中分别提到了区块(block)和链(chain)这两个概念。

2) 分布式账本

比特币的区块链是基于工作量证明形成的带时间戳、存储数据的数据块和由哈希指针连接成的链条。

这个链条或者说账本以分布式的方式存储在比特币网络的各个节点上,因而也被称为分布式账本。

3) 工作量证明

比特币网络中的节点按照规则进行加密哈希计算,以竞争获得生成新区块的权利。节点在竞争获胜后就获得记账权,它生成区块成为最新区块后,就获得与新区块对应的挖矿奖励。

工作量证明也是区块链账本的安全机制。如果不重做“工作量证明”所需的大量计算则此链条不可修改,这一共识机制保证了区块链上的数据的可靠性。

4) 最长链原则

在任何时刻,最长的链条是所有人都接受的最终记录。

由于最长链是由网络中的主要算力完成的,因而只要它们不都与攻击者合作,那么它们生成的最长链就是可信的。这个原则被称为“最长链原则”。

5) 去中心网络

比特币的去中心网络的架构非常简洁,本身需要的基础设施很少。它可以在互联网网络上运行。计算机节点可以随时离开或加入这个去中心网络,在加入时它们只需遵守最长链原则即可。

By C语言中文网

5个值得关注的DeFi应用

现如今,整个世界的利率都萎靡不振,对世界经济前景的预期也普遍悲观。在英国,即将卸任的英格兰银行行长 Mark Carney 警告,最早从本月开始,整体利率可能会从 0.75% 下调至仅 0.50%。

许多人还不知道的是,以太坊区块链上有许多应用(通常叫做 “DeFi(去中心化金融)应用”),借助这些应用,您可以从中赚取等同于传统机构所提供的十倍之多的收益率。这些应用便于使用,即使是新用户也能在几分钟内完成设置。

我的点在于,存钱仅仅只是这种新技术的一种应用。现在,我们先来看看,利用在以太坊区块链上发行的、跟美元锚定的稳定币 Dai,您可以尝试的 5 大新颖玩法。

本文提纲:

1: 利用 Argent 和 Compound,只要点三下就能开始赚取 6% 的利率

2: 通过 Maker Oasis 平台实时查看您的 6% 的资产增幅

3. 使用 PoolTogether 参加每周一次的免费抽奖

4. 将您的 6% 收益捐给 rTrees,种下属于您的公益树苗

5. 使用 DeFiZap,既能用 DAI 来赚取利息,又可以获得 ETH 的风险收益

什么是 DeFi 应用?

DeFi (发音是 “DEE-FI”~)是一类基于以太坊的应用的总称,此类应用数量众多,并且还在不断增长。其主要特征包括:

  • 开源(因此任何人都能检查代码库并为其做出贡献)
  • 非排他性(因此任何人都能使用,无论其种族/年龄/性别/国际/性取向如何)
  • 非托管性(因此您的所有财产一直处在您的控制中,而且无需第三方介入)

DeFi 在密码学货币领域崭露头角,并且正处于迅猛发展的阶段。如今,在 DeFi 项目中流通的资金总额价值已达 7.64 亿美元,并且光昨天一天就增长了 3000 万。在 DefiPulse 网站上,您可以看到 DeFi 迅速发展的势头。

许多 DeFi 应用都是通过浏览器来下载的,而且您需要使用 MetaMask 这一插件才能与它们交互。您可以在这里看到使用说明。

1: 利用 Argent 和 Compound,只要点几下就能开始赚取 6% 的收益

利用 Agent 钱包,您可以轻松购买到 DAI 并用它来赚取利息,而且能全程控制自己的资金。您还将获得一个免费的 ENS 域名(就是一个人眼可读的以太坊资金地址,类似于 activism.xyz.eth),并且通过 Argent 用户可以免手续费在以太坊网络中发送代币。

使用 DAI 在Compound 借贷市场上放贷,是您利息的来源;当前,Compound 市场上的存款利率略少于 6%,约为 5.8%。目前,仅有美国用户能够通过 Argent 直接购买密码学货币,但对欧洲用户的支持将于本月上线。

步骤:

  1. 在安卓或 iOS 系统中下载 Argent 钱包;
  2. 使用您本国的货币直接购买 DAI;
  3. 选择 Finance 栏目并点击 ‘Grow Your Holdings’。
1

2: 通过 Maker Oasis,实时查看您 6% 的资产增幅

Maker (发行并维护 DAI 稳定币币值的组织) 同时通过他们的 Oasis 应用提供了一套工具。这些工具很容易上手,但和使用 Argent 手机 app 相比要略微繁琐。您需要下载 MetaMask 这一 Chrome 浏览器插件,并将 DAI 以及一些以太币(用于支付交易手续费)发送到您的地址。

此处可以查看您的实时收益情况,真是太棒了!

2

步骤:

1 .导航至 https://oasis.app/
2 .关联到您的 MetaMask 钱包;
3 .点击 ‘Save’,’deploy proxy’,并在弹出窗口中确认;
4 .选择存入金额并为交易签名。

3

小提示:如果您又不想亲自动手,又想赚取 Maker 系统给你的收益,Chai 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 这种代币的增值率会与 Oasis 的 DAI 存款利率保持一致。只需要持有 Chai,您就可以开始赚取 6% 的收益。您可以点击此处直接购买 Chai,或在 Uniswap 上使用以太币或其他代币换取。

译者注:作者在这里没有写得很清楚。在上文第一种办法(使用 Argent 钱包的存款操作)中,你的利息来源于你拿手上的 DAI 到 Compound 借贷市场上去放贷;而在这第二种办法中,你的利息来源于你把 DAI 存入 Maker 的 MCP 系统中,系统本身会给你提供一个储蓄利率,这种功能叫 DSR(DAI 储蓄利率)。两种办法的利息来源不同,而且,两种利息的利率都是实时调整的;Compound 的存款利率是根据一个公式及市场上的资金供需情况自动匹配出来的,DSR 的利率则是由 MKR 持币者共同投票决定出来的。

3: 使用 PoolTogether 参加每周一次的免费抽奖

4

通过 Compound 或者 Oasis,您可以锁定您的 DAI 并获取 6% 的利息。

而使用 PoolTogether,用户可以把各自的资金一起汇总到一个资金池中,每周开一次奖,奖金就是本周内产生的利息,由一位幸运儿领走。每存入 1DAI 就能拿到一张奖券,并有机会每周赢取 410 美元的奖金(截至本文撰写时)。奖池目前累积的金额为 316599 美元,并且随着更多用户的加入,每周的奖金将会不断增加(译者注:截至 2020 年 3 月 4 日,PoolTogether 的每周奖金已经上升到 1400 多美元了)。

步骤:

  1. 导航至 https://app.pooltogether.com/
  2. 点击 ‘Join Pool’,选择存入 DAI 的数目,并使用 MetaMask 为交易签名。
5

4: 将您的 6% 收益捐给 rTrees,种下属于您的公益树苗

6

另外有一种代币叫 rDAI,其功能是,你可以放弃存留 6% 的利息,转而将其直接使用。DAI 会被发送给 Trees For The Future —— 一个在过去三十年间在非洲种下了超过四千三百万棵树的公益组织。该组织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直接贡献。您可以在这里查看有关这一组织的信息。

步骤:

  1. 导航至 https://rtrees.dappy.dev/
  2. 选择您希望每年种下树的数目;
  3. 通过 MetaMask 为交易签名。
7

5: 使用 DeFiZap,一边赚取 DAI 利息,一边获得 ETH 风险收益

8

你肯定觉得不可思议对吧,这怎么可能呢?要从 DeFi 应用中赚取利息,一般来说必须拥有 DAI。持有 DAI 当然不错,但您本可以将这笔钱投资于以太币。这样一来,你可能会错过可能远高于 6% 的潜在收益(即 ETH 价格飞涨给你带来的收益)。你想想看,以太币相较其最高点已经下跌了 90% 之多。

DefiZap 的杠杆化流动资金池解决了这一问题。您账户余额的一部分将被用于在 Uniswap 去中心化交易所中提供流动性,这样你就能赚取一些收益。其余的资金将被用于在 Fulcrum 应用中开设杠杆化的多头头寸,使您获得以太币币值变动带来的两倍收益及亏损。

把这两种操作结合在一起,您就既能用 DAI 赚取收益,又不会错过 ETH 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因为最后,您还是保持了约 100% 的 ETH 风险敞口。

通过 DeFiZap,您只需要几次点击即可完成这一复杂系统的设置,可以为您节约大约 8 分钟时间。

警示:杠杆化的投资意味着一旦以太币价格下跌,您可能会被平仓(清算),并导致部分以太币的损失。这是一个有风险的合约,仅适用于看好以太币短期走势的投资者。如果您不熟悉杠杆交易,最好在开始操作前先花一些时间了解风险。

DefiTutorials 给 Zap 的用法做了一个很好的解释

步骤:

  1. 导航至 https://defizap.com/zaps/llpdai
  2. 点击 ‘Use this Zap’ 并为 MetaMask 交易签名。
9

译者注:在上文中,Zap 协议是使用 Fulcrum 应用来完成上述功能的。但现在已经换成了 Synthetix 协议提供的杠杆功能。Fulcrum 在 2020 年 2 月中旬出现了攻击事件,如果暂时没有升级,应谨慎使用。

总结

DeFi 正以指数级的速率增长,并且每周都有新项目启动。这些应用的易用程度让人出乎意料:只要拥有一个 MetaMask 钱包以及一些以太币,无论什么人,点几下手机就能利用其中的革命性技术。

然而,尽管以太坊带来的无限可能性比任何时候都要近在眼前,对于新用户而言,仍有必要透彻地了解风险所在。

  • 一般来说,当您在使用 DeFi 以及加密货币时,您必须对自己的资金负全责。如果您犯了一个错误(如,把您的资金发送到了错误地址),没有任何方法挽救。您必须再三检查。
  • 一旦您弄丢了自己钱包的私钥,您的资金也就完全丢失,找不回来了。请记得备份你的私钥,并使用多个设备。
  • 这是一项非常新的实验性技术。我们无法完全排除意料之外的 bug 或漏洞,即使合约代码已经过审计,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在启动您的投资之前,请确认这一风险。

By 曾汨

比特币和以太坊挖矿的区别

第一,挖矿设备不同。与比特币采用的SHA-256加密算法相适应,目前比特币挖矿设备主要是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的 ASIC 矿机。而以太坊采用的则是 Ethash 加密算法,具有“抗 ASIC 性”,因此挖矿设备主要是显卡矿机,专业化的 ASIC 矿机非常少。

  第二,矿机的电费消耗不同。ASIC 矿机算力高,耗电量大,比如蚂蚁 S19 Pro 矿机,额定功耗为 3250W,每天需要消耗 78 度电,电费占比较高。相比之下,显卡矿机的耗电量低,电费占比也低。

  第三,矿机托管难易程度不同。由于挖矿难度的不断加大,导致一些小矿工难以获得挖矿机会,因此不少矿工会选择将其矿机托管在矿场以获得挖矿收益。比特币 ASIC 矿机耗电量高有利于矿场收取更多电费,维护也相对简单,所以深受矿场欢迎,在托管时,可以选择的矿场多。

  而以太坊的显卡矿机不仅耗电量小,而且还体积大,对矿场的环境要求也高。若关机后重启,普遍会出现掉算力的情况,增加现场运维的工作量。因此显卡矿机在很多矿场并不受待见,可以选择的托管矿场也比较少。

  第四,矿机残值不同。ASIC 矿机的芯片是定制的,只能挖固定算法的币种,报废之后,就只能当作硬件以30元左右的价格卖掉,残值很低。而相比之下,以太坊的显卡矿机可以转挖其他币种,显卡等配件也可拆下售卖给其他用户继续使用,残值很高。

  第五,“矿”产生的速度不同。比特币生成一个区块约需10分钟,即每隔10分钟才能挖一次矿,而以太坊则只要约15秒,仅为比特币的1/40。因此,以太坊上交易的处理速度要快于比特币。

  第六,区块奖励(即挖矿奖励)和挖矿期限不同。比特币的区块奖励和发行量是确定的,目前区块奖励是 6.25BTC,但奖励平均每 4 年减半,直至 2140 年所有的2100万枚比特币都被挖出。

  而以太坊的区块奖励,最早是 5ETH,2017 年 10 月,以太坊的拜占庭升级,将出块奖励由 5ETH 降为 3ETH,2019 年 3 月君士坦丁堡升级,出块奖励由 3ETH 降为 2ETH。在发行量上,以太坊也没有限制。此外,以太坊正逐步向 2.0版本过渡,待过渡完成后共识机制将升级为 PoS(proof-of-stake),届时所有的矿机都将无法继续挖矿。

  事实上,以太坊和比特币的最大区别在于,比特币更倾向于是一种“货币”,主要发挥支付手段和价值储存的功能。而以太坊则是一个平台,用户可在其平台上发布智能合约、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在以太坊平台上作为“燃料”来使用的就是我们在数字货币交易所里交易的以太币(ether)。可以说比特币开创了数字货币这一全新的领域,代表了区块链1.0,而以太坊则使这个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代表了区块链2.0。

By 李铁民

区块链的优点与缺点

随着区块链热潮席卷全球,社会各界对区块链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一方面期待区块链为各个行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带来惊喜蜕变,一方面也对这项新技术能否真正解决当前及未来面临的多重难题存在些许担忧。

凡事都是有两面性,区块链也不例外,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也有亟待完善的不足,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区块链的优点和缺点。

区块链的优点

1、高安全性

区块链采用去中心化分布式记账方式,系统中各个节点同时参与数据变动记录,每个节点都保留一份相同且完整的账本,单个节点被摧毁不会影响整个账本及记录的完整性,极大地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

2、高透明性

公有区块链系统是开放的,由其中所有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共同维护,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公开的接口查询区块链数据和开发相关应用,因此整个系统信息高度透明。

3、高自治性

区块链采用基于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比如一套既定算法),使各参与方在不需要信任任何人的环境下进行自由安全的交易,由过去对“人”的信任进化为对机器“算法”的信任,排除人为干扰因素达到高度自治。

4、不可篡改性

一旦信息经过验证并添加至区块链,就会永久存储起来,生成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标记且难以可篡改的数据记录,既能保证数据的可追溯性,又能极大减少不同时间点不同节点数据造假的情况。

区块链的缺点

1、隐私保护难题

原生区块链技术不具备隐私保护能力,在区块链公有链上,每个参与者都能拥有完整的数据备份,所有交易数据公开透明,如果知道某个参与者的账户就很容易获取其每一笔交易记录和推断其拥有的财产数目,不利于个人隐私保护。

2、不可篡改、撤销

不可篡改、撤销既是区块链的优点也是区块链的缺点。区块链技术一大特点就是不可逆转、不可伪造,即:交易一旦发起便不可撤销,私钥一旦丢失就无法在对账户进行任何操作。不像现实生活中,部分情况银行卡转错账了还能撤回,银行卡丢了还能去挂失补办。

3、交易确认延迟性

区块链中交易确认存在延迟性。以比特币为例,比特币每次交易的确认时间大约10分钟,6次确认的话需要一个小时。尽管后续出现的其他数字货币系统交易效率有所提升,但和支付宝双十一25.6万笔/秒的峰值相比,仍有差距。

4、适应监管要求

区块链的去中心、自治化的特点淡化了国家监管的概念,然而所有的创新,都需要符合监管要求。对区块链的监管,一定程度上能加速区块链的落地应用,保证区块链技术的良性发展。

区块链作为一项创新技术,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区块链落地应用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新思路、新方法来发挥其优势,弥补其不足,才能最大限度发掘区块链价值,推动区块链与各行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协同进步。

By 矩阵元

加密货币衍生品盘点

衍生品基本情况介绍

  在传统金融世界,衍生品的交易量均比现货市场的交易量要高。以外汇市场为例,衍生品成交额为现货的 3 倍。2019 年,加密货币的全年现货交易量达到 13.8 万亿美元,而全年的衍生品交易量只有 3 万亿美元,加密货币衍生品交易量仍不足现货市场的 25%。因此我们认为加密货币衍生品方向是一个十分有潜力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梳理传统金融市场上的衍生品与目前加密市场的衍生品,以此来分析加密市场衍生品发展路径。

  传统金融衍生品介绍

  金融衍生品是一种特殊类别买卖的金融工具统称。这一类衍生产品的价值依赖于其标的金融资产价值的变动。比如资产(商品、股票或债券)、利率、汇率或者各种指数(股票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以及天气指数)等。这些要素的表现将会决定一个衍生品的回报率和回报时间,产品形式表现为主体双方(买方和卖方)之间签订的合约,并在规定时间内按照合约要求执行。

  衍生品类型包括如下几种:

  远期合约和期货合约

  远期合约和期货合约都是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买卖某一特定数量和质量资产的交易形式。期货合约是期货交易所制定的标准化合约,对合约到期日及其买卖资产的种类、数量、质量做出了统一规定。远期合约是根据买卖双方的特殊需求由买卖双方自行签订的合约,属于场外交易。因此,期货交易流动性较高,远期交易流动性较低。

  加密货币市场中的合约交易即是从这两种合约中演变而来,由于加密货币这类资产的特殊性,加密货币交易所针对传统合约产品做出了创新并衍生出了加密货币市场独有的永续合约,下文将着重介绍。

  掉期合约

  掉期合约是一种为交易双方签订的在未来某一时期相互交换某种资产的合约。更为准确地说,掉期合约是当事人之间签订的在未来某一期间内相互交换他们认为具有相等经济价值的现金流的合约。掉期合约一般主要用于银行之间的外汇交易以及公司在进出口商品之间的对冲或者套利,因此不适用于加密货币市场。

  期权合约

  期权合约是买卖权利的交易。期权合约规定了在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买卖某一特定种类、数量原生资产的权利。根据期权买方的意愿可以将期权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期权合约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投资选择范围 , 并适应投资者更多样性的投资动机和利益的需求 , 一般来说会作为一种对冲手段为投资者减少风险。

  目前在加密货币市场中各大交易所已逐步推出期权合约,其交易逻辑与传统金融行业内的期权合约几乎相同。

  衍生品交易标的:传统金融市场中的资产较为多样化,衍生品的交易标的例如股票、利率、汇率、商品、指数等。加密货币市场中则主要以代币价格为资产标的,个别交易所会将衍生产品标的进行创新会包含了一些板块指数、波动率指数等。标的物随着加密货币市场的成长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衍生品交易场所:衍生品交易场所主要分为两种,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场内交易又称交易所交易,指所有的供求方集中在交易所进行竞价交易的方式。这种交易方式由交易所向交易参与者收保证金、同时负责清算和承担履约担保的责任,所有交易者集中交易增加了流动性。期货合约和部分标准化期权合约都属于这种交易方式。加密货币市场中的衍生品交易则主要为这种方式,交易所能保证流动性同时也能为用户提供便捷快速的交易需求。

  加密货币衍生品介绍

  目前,加密货币市场中的主流衍生品有:杠杆交易、期货合约、期权合约和杠杆代币。其中,一部分加密货币交易所并未将杠杆交易以及杠杆代币归为衍生品之一,但这两种不同于现货的交易方式确实为用户带来了多样化的操作,并且能达到衍生品所能及的效果。

  杠杆交易

  杠杆交易是一种使用第三方提供的资金进行资产交易的方式。与常规的现货交易相比,杠杆交易能够让用户获得更多资金,对交易结果进行放大,使用户能够在盈利交易中获得更大的利润。

  在传统金融市场中,杠杆交易一般被称为融资融券,借入的资金一般都由股票经纪人提供。然而,在加密货币市场中,借入资金通常由交易所中其他用户提供。资金提供者通过将资产放入交易所以获取利息,通过杠杆借入资产的用户则支付杠杆利息,交易所作为中介方通过调配资产并从中获取手续费。

  杠杆交易可用于开仓多头和空头交易。多头方可以借入稳定币对加密货币进行买入反映了用户对于资产价格上涨的期望;而空头则借入加密货币立即卖出并在市场下跌后买回对应币种,反映了与多头相反的情况。在使用杠杆交易开立多头或空头时,交易者的资产将充当借入资金的抵押品。

  目前主流交易所提供的杠杆倍数为 2-10 倍。所谓杠杆是指借入资金与保证金的比例。例如,开 5 倍的杠杆比例进行 5 万美金的交易,用户则需要质押 1 万美金的保证金。当用户的开仓方向与市场走势相反且行情波动剧烈的情况下,用户的保证金账户总资产低于杠杆交易的最低保证金要求时,交易所将强制出售用户抵押的资产以进行平仓。

  由于杠杆交易的爆仓风险性,个别交易所为用户提供了全仓杠杆和逐仓杠杆功能。全仓杠杆则是账户内支持所有交易对的杠杆交易,并且账户内资产互相担保共享使用。一旦发生爆仓,账户下所有资产都将被平仓。逐仓杠杆则是每个账户内每个交易对拥有独立的仓位,每个逐仓账户的风险互不影响。一旦发生爆仓,对其余逐仓账户并不影响。

  总体来看,逐仓杠杆功能对于用户整体仓位的风险管控意识更强,可以将不同资产的风险互相隔离,但需要用户时刻关注不同借贷资产的保证金情况。全仓杠杆功能则是有利于对单一资产进行风险管控,相较逐仓而言保证金的集中共享可以更好的缓冲单一币种的爆仓情况,但某一资产的极端行情就可能会造成所有仓位都被平仓。

  期货合约

  期货合约作为加密货币市场中推出较早的衍生产品,也是目前交易量最高的衍生品。加密货币市场中的期货合约分为两种:交割合约和永续合约。

  交割合约是一种加密资产衍生产品。用户可以通过判断涨跌,选择买入做多或卖出做空合约来获取数字资产价格上涨 / 下降的收益。主流加密货币交易所的交割合约一般使用差价交割的模式,合约到期时交易所将对所有未平仓的合约订单进行平仓,仅有 Bakkt 等个别交易所支持加密货币合约实物交割。

  目前加密货币市场中交割合约的交割时间多分为「当周、次周、季度」,并可以加一定倍数的杠杆。目前主流交易所支持高达 125 倍的杠杆,在行情波动剧烈的市场中,爆仓风险较高。

  永续合约是一种创新型衍生品,该合约与交割合约相似。只不过永续合约并没有交割日,用户可以一直持有。为了确保永续合约价格和现货标的价格之间的长期趋同,交易所基本都会使用资金费率的方式。

  资金费率是指永续合约市场中所有多头和空头之间的资金结算,每 8 小时结算一次。资金费率决定了付款方和收款方;如果费率为正,则多头支付资金给空头;如果为负,空头支付资金给多头。可以认为这是交易者持有合约头寸的一笔费用,或一笔退款。这种机制可以平衡买卖双方对永续合约的需求,使永续合约的价格与标的资产价格基本保持一致。

  主流加密货币交易所几乎都已支持永续合约,杠杆倍数最高可达 125 倍,永续合约也是当下最受市场欢迎的衍生品。

  正向合约与反向合约

  加密货币市场中,正向合约也称之为稳定币合约,即利用稳定币(USDT)来充当合约中的保证金。反向合约也称之为币本位合约,则是利用币种做对应交易对的合约保证金。

  传统金融市场中衍生品一般都为正向合约即利用现金来结算,而反向合约则是加密货币市场中的创新,利用加密货币(BTC、ETH 等)成为衍生品开仓的抵押物,极大增加了加密货币在二级市场中的需求,推动市场的流动性。

  同时,加密货币的衍生品市场有其特殊之处。由于加密货币市场的价格波动非常大,所以其会非常容易导致穿仓。

  接下来本文会介绍何为穿仓以及其解决措施。穿仓是指用户合约爆仓后由于流动性的原因其仓位无法被强平,即交易市场中没有对手方能撮合这笔订单。一般来说这种情况下交易所将会接管用户的剩余仓位,而这会使交易所收到损失。主流交易所(例如币安、火币、OKEx 等)都会设立风险保证基金,风险保证基金旨在弥补由于用户合约资产保证金低于 0 时而导致的损失,非破产的强平用户支付的额外费用将被注入风险保障基金。风险保障基金的主要目的是减少用户无法被强平的可能。

  当风险保证基金无法接管船舱用户的仓位时,目前加密货币交易所中有两种主流解决方案。(1)穿仓分摊:在交割日进行盈亏结算时,交易所会将所有合约的爆仓单产生的穿仓亏损合并统计,并且按照所有盈利用户的所有收益作为分摊;(2)自动减仓:交易所将根据用户优先级排序进行平仓。优先级排序是基于用户的盈利与杠杆倍数来计算的,通常盈利越多,杠杆倍数越高的用户将首先被平仓。以上两种方案都是通过减少合约盈利方的盈利部分来实现系统的盈亏平衡,穿仓分摊机制会对所有盈利用户进行分摊,而自动减仓则是针对盈利最多的用户。加密货币交易所一般会上线多个不同交割时间的交割合约,以满足大部分用户的需求,而这也会使用户资金分流,造成个别交割合约流动性较差。而永续合约的流动性较好且买卖盘深度几乎接近于现货,因此穿仓现象大多出现于交割合约。

  期权合约

  目前加密货币市场中的期权合约主要分为两种,一类以 Deribit 交易所为主的 T 型报价期权合约,而另一类则是币安推出的基于加密货币市场的创新期权合约。

  T 型报价期权

  加密货币市场中的 T 型报价期权合约与传统金融市场中的期权合约几乎相同,均为欧式期权,仅可在到期日进行行权。交易所充当证券经纪商的职责,为用户提供 T 型报价表,表中包含了期权合约标的、到期日、行权价、买卖价格等交易信息。用户可以作为期权买方也可作为期权卖方。

  简易版新型期权

  第二类期权产品则是币安、Gate.io 等交易所推出的简易版新型期权(也称为短时期权)。相比传统期权的复杂 T 型报价表,这类期权产品简化了交易流程,以增强交易体验。用户购买期权只需要选择期权到期时间和购买数量即可,下单时的行权价则是实时变化由交易所提供。根据不同交易所的产品特性可分为欧式期权和美式期权两种,与传统期权相比,它的到期时间范围也较短,从 5 分钟到 1 天不等。用户仅可以作为期权购买方与交易所进行期权合约的博弈。

  此类简易版新型期权拥有以下几个特点:

  • 流动性高。普遍来说,标准期权合约拥有多个到期日以及行使价格的选择,并且拥有买方和卖方两种选择,多样化的产品结构也将分散每份期权合约的流动性。简易版新型期权的卖方则为交易所,随时可以提供流动性,因此用户不必担心因流动性缺失没有对手盘的情况。
  • 操作简捷容易上手,对于新手用户体验更加友好。期权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衍生品,对于期权合约的深度理解需要掌握 5 个希腊字母之间较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学习成本和门槛较高。简易版新型期权经过交易所的包装之后成为了一种极为简单的衍生品工具,可以理解为用户对于加密货币资产短时价格的预期猜测。
  • 期权到期日较短。简易版新型期权的到期日从 5 分钟到 1 天不等,与传统期权合约的一个月甚至一个季度相差甚远。短时期权的主要用户更多的是投机者,对资产标的进行短期的猜涨或者猜跌,而这其中赌博意味更重。
  • 内在价值不透明。经过交易所包装后的短时期权并不会为用户提供潜在波动率、Delta、交易量情况等期权重要数据,用户无法计算期权真实的内在价值。交易所可以通过高溢价的方式出售期权以获取高额利润,用户的对手方交易所掌握大量期权标的的实时数据就已存在天然优势,同时交易所还能通过其他期权交易所中的 T 型报价表反向操作以对冲作为卖方的风险。因此用户作为交易所的期权对手方需要承受的风险较高,即使期权的价格并不合理也无法从中获悉。

  杠杆代币

  杠杆代币本质上是一种带有杠杆功能的代币,旨在提供标的资产的杠杆倍数报酬。与杠杆交易不同,用户不需要任何抵押品和维持保证金,也不需要担心被清算的风险。每个杠杆代币的背后都对应了一篮子的标的物持仓。

  根据产品的不同,杠杆代币背后的真实目标杠杆倍数也不相同,杠杆代币通过交易所的调仓机制,增加或减少基础资产的所持头寸来维持目标杠杆。从功能性的角度来看,杠杆代币的作用类似于传统金融领域内的 ETF (Exchange Traded Fund,即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例如币安发行的杠杆代币 BTCUP 和 BTCDOWN。BTCUP 可在 BTC 价格上涨时,实现杠杆倍数收益。相反地,BTCDOWN 可在 BTC 价格下跌时,实现杠杆收益。BTCUP 杠杆代币对应的一揽子资产是 123,456.78 张 BTCUSDT 永续合约。币安杠杆代币的目标杠杆倍数将保持在 1.5 倍至 3 倍之间。

  虽然杠杆代币与普通加密货币一样并不需要繁琐的操作,但其中的机制较为复杂不适宜新手参与。杠杆代币并不存在爆仓的情况,但是与持有现货相比,长期持有杠杆代币将会受到每日调仓以及日管理费的影响,资产会逐步受到手续费磨损。因此,在短期的单边行情中杠杆代币将发挥其优势,杠杆代币会自动用浮盈来增加底层资产仓位,使得实际杠杆倍数超过原定的杠杆倍数,以达到更多收益。

  根据 CryptoCompare 的数据显示,在 2020 年 5 月份,所有交易平台的衍生品交易量都出现大幅上涨,总成交量创历史新高达到 6020 亿美元(增幅 32%)。2020 年 6 月份,相较于 5 月份,所有平台的衍生品交易量均有下降,全月衍生品交易量为 3930 亿美元(下降了 35.7%)。尽管交易量下降了,但衍生品交易占所有交易的份额却达到了历史新高(37%)。后期,整个衍生品行业的交易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Tokeninsight 预计 2020 年的加密货币衍生品交易量将达到现货成交量的 2 倍以上。

  在不同的衍生品种类中我们认为期权目前是很有发展空间的一个品种。传统市场期货交易量和期权交易量差距不大。而目前数字货币期货前三交易所( Huobi 、 OKEx 、 Binance )期货 6 月份平均每日交易量之和为 105 亿美元,而 Deribit 期权为 8.3 亿美金(根据 CryptoCompare, 占总期权交易约 90% ),因此我们保守预计期权会有近 10 倍的增长空间。

  除了期权以外,场外交易的衍生品则是另外一个发展机会。2017 年年底,全球场外衍生品市场名义本金为 532 万亿美元,而同期的场内衍生品市场持仓额为 81 万亿美元,比值约为 7:1,我们透过数据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场外衍生品交易额远大于场内衍生品交易额。

  目前加密货币场外交易占加密市场活动的 60%至 65%左右。一些场外交易柜台为有大额交易需求的客户提供了许多定制的衍生产品,可能包括期权,掉期,远期以及差价合约。与传统金融市场的数据来看,我们认为加密货币的场外交易未来还有较大增长空间。

  从衍生品市场发展来看,2018 年是衍生品开始起飞的一年,BitMEX 的 BTC 永续合约日平均交易量比上一年增长近 10 倍,达到 2 亿美金级别。原因是 2018 年市场萎靡,参与者急需一种金融工具来进行对冲或投机做空,因此我们认为 2018 年的加密货币衍生品的腾飞主要来自做空需要。

  衍生品新兴交易项目介绍

  随着比特币的价格和加密货币圈的市值持续扩大,衍生品交易这一赛道也越来越被重视。除了前文提到的众多成功的衍生品专业交易所外,也涌现了很多新兴的项目。

  其中期货交易平台包括了 dYdX,perpetual,Injective 和 Deri;期权交易包括了 Opyn1 和 Hegic;下面我们按几个技术路径分类介绍一下这些 DeFi 衍生品项目:

  技术路径一:订单簿交易范式

  此技术路径的项目基于传统的订单簿(orderbook)交易范式进行交易。但是因为大多数公链的性能无法支持订单簿交易,所以一般都需要在技术上采取某种妥协。

  dYdX

  dYdX 创建于 2017 年,与 MakerDao、Aave 等头部 DeFi 协议属于同一时期的产品,并在 2017 年底获得 A16Z 的 Chris Dixon、Polychain Capital 的 Olaf Carlson-Wee、Coinbase 的 Brian Armstrong 等人的投资。

  dYdX 是少数坚持使用订单簿模式的去中心化交易所之一,采用链下订单簿和链上结算的交易方式,也是运营了数年的 DeFi 协议中少有的还没有推出治理代币的项目。dYdX 同时包含借贷、杠杆交易与永续合约三种功能。杠杆交易自带借贷功能,用户存入的资金自动组成资金池,交易时若资金不足,则自动借入并支付利息。需要注意,目前 dYdX 的杠杆交易只对大额交易的用户友好,若单笔订单小于 20ETH,则只能选择吃单,并需要支付较高的小额订单吃单费,以弥补 Gas 成本。

  目前 dYdX 的永续合约在 Layer 1 与 Layer 2 上同时运行,Layer 2 采用 StarkWare 的二层解决方案,已开启主网测试。用户可以用自己的邮箱与以太坊地址进行注册。现在使用很有可能在 dYdX 发币时拿到空投奖励。在过去 3 个月时间里,dYdX 中锁定的资金已经从 4500 万美元升至 2.2 亿美元。

  Injective

  Injective Protocol 是 Binance Lab 首批孵化的项目之一,也通过 Launchpad 上线币安。Injective 协议中包含三个部分:基于 Cosmos 构建的 Injective 链,作为以太坊 Layer 2 侧链解决方案,可将以太坊交易扩展到 Injective 链上;Injective 衍生品交易协议,用户能够自建衍生品交易;Injective 交易平台,采用订单簿模式撮合交易,且订单存储在链上,由节点维护。除了正常的交易之外,Injective 还优化了交易体验,采用延迟随机函数来防止抢先交易。基于 Cosmos 的 Injective 链可以通过 IBC 直至其它链的产品。

  自从 Uniswap 将基于流动性池的 AMM 交易范式变成 DeFi 项目最主流的流动性提供机制之后,基于订单薄的 DeFi 衍生品交易目前主要的问题是缺乏一个类似于流动性池这样的机制让社区参与流动性提供。除此之外,基于订单簿的 DeFi 衍生品项目主要都部署在自己的 layer2 上,因为跟别的 DeFi 项目的可组合性也是一个问题。

  Opyn

  Opyn 是建立在以太坊上的一个去中心化期权交易平台,使用户能免受币价波动的风险。Paradigm、Dragonfly、1kx、DTC Capital 以及 Synthetix 与 Aave 的创始人均参与了该项目的投资。Opyn 使用 Convexity Protocol 构建,该协议允许用户创建看跌期权和看涨期权。用户只能购买和出售既定产品、交割时间、行权价的期权。

  Opyn 中出售的为欧式期权,只有到期时才能交割,产品均以 USDC 定价,期权卖方必须要质押 100% 的保证金,以应对市场风险,期权卖方将获得对应的 oToken 并卖出。例如,当前若要卖出 1 WETH 以 1800 USDC 为清算价,交割日期为 3 月 12 日的看跌期权,则需要抵押 1800 USDC,生成 1 oWETHP,卖出后获得 171 USDC 的期权费。若期权到期后,WETH 价格在 1800 USDC 以下,持有对应 oToken 的用户即可行权,获得 1800 USDC 与 ETH 价格之间的差额。

  技术路径二:vAMM

  此技术路径主要受 Uniswap 的 AMM 启发,采用一个虚拟的 AMM (virtual AMM)作为其价格生成机制。

  Perpetual

  Perpetual Protocol 从前叫做 Strike Protocol,是自动化做市商 AMM 并支持每种资产的去中心化的永续合约交易协议。其去中心化永续合约具有包括 20 倍多空杠杆率、非托管、无需信任、抗审查、通过 AMM 保证流动性、支持区块链资产以及例如黄金、原油等链外资产等性质。通过每小时使用一次 Chainlink 喂价以最小化预言机的使用率。

  其团队位于台湾,联合创始人为冯彦文、Shao-Kang Lee。冯彦文此前担任 Decore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参与创办 Cinch Network、Cubie Messenger、Gamelet 与 Willmobile (台湾移动金融服务应用,后被 Systex 收购)。Shao-Kang Lee 此前曾创立应用 POPAPP,后被 Marvel 于 2016 年收购。

  Perpetual 在 2020 年 8 月获得了 Alameda Research、Three Arrows Capital、CMS Holdings、Multicoin Capital、Zee Prime Capital、Binance Labs 等机构的投资。它构建在 xDai (以太坊侧链)上,由虚拟做市商(vAMM)驱动的合约交易所,一开始只支持 USDC 作为抵押品。vAMM 也依靠恒定乘积公式决定价格。用户使用前,需将 USDC 存入存储真实资产的智能合约。交易时,会在 vAMM 中铸造虚拟资产。假如以 100 USDC 开 10 杠杆的多仓,则会铸造 1000 vUSDC 放入 vAMM,而 vAMM 中并不存储真实资产,只是为了方便清算。

  vAMM 模式由于其流动性池是虚拟的,因为高度依赖于人工设定虚拟流动性池的参数。例如 Perpetual 的参数 K,代表虚拟流动性池的流动性大小。K 如果太小,会给交易带来较大滑点,K 如果太大,会让内部 CPMM 机制产生的价格对外部价格的响应太慢。因为 K 值的设定较难把握,会给项目带来一定的隐患。

  技术路径三:基于流动性池

  基于流动性池的衍生品交易方式本质上跟 Uniswap 基于流动性池进行现货交易的逻辑相同,都是让流动性池在交易过程中扮演用户的对手方的角色。

  Deri Protocol

  Deri Protocol 是由 DeFi 工厂开发的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协议。Deri 协议提供⼀种去中⼼化的⽅式让用户精确⽽⾼效的交易风险暴露。

  Deri 协议的⼯作机制跟 Uniswap 类似,都是让流动性池作为交易者的对⼿⽅。不同的是, Uniswap 执⾏现货交易的流动性池需要持有⼀对 token 供交易者兑换,⽽Deri 的流动性池作为衍⽣品的对⼿⽅只需要持有衍⽣品的本位币。Uniswap 作为现货交易对手方,在交易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流动性池备有 A 和 B 两种币,随时准备按照用户转入 A (或者 B)的数量基于 CPMM 算法转回一定数量的 B (或者 A)给用户。而 Deri 作为衍生品交易对手方,在交易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随时准备按照用户建立多头(或者空头)仓位的需求成为其对手方建立对应的空头(或者多头)仓位。交易者的开仓价格为交易时的 oracle 报价,因此没有滑点。由于外部交易者的多空双方有可能不平衡,流动性池有可能会因为持有净头寸而承担市场风险,Deri 通过资金费率(funding rate)的机制来平衡多空双方。资金费率机制的存在会使得套利者出于赚取资金费率的动机而在交易中扮演少数方的角色,从而平衡多空双方,使流动性池的净头寸(以及市场风险)用于趋于 0。

  作为去中⼼化衍⽣品的解决⽅案,Deri 协议具有以下全部特性:

  • 真正的 DeFi:区别于大多数基于订单薄的解决方案,Deri 协议的核心交易逻辑完全在链上完成。
  • 真正的衍⽣品:衍生品的经济学意义在于让用户精准且高资本效率地交易风险因子。Deri 的交易仓位由 oracle 更新的标记价格来计算 PnL,确保仓位 PnL 精确跟踪标的价格变化;实⾏保证⾦交易,提供内在杠杆,具有杠杆所提供的的高资本效率;
  • 可组合性:仓位被通证化(tokenized)为 non-fungible tokens (NFT),⽤户⽅便在⾃⼰的钱包⾥持有、转移仓位 token,也可以将仓位 token 便捷的导⼊其它 DeFi 项⽬作为其基础组件以满⾜其⾦融需求(即作为他们⾃⼰项⽬的乐⾼模块);
  • 开放性:理论上 Deri 可以基于任何本位币(但通常为稳定币)启动以任何交易对象为标的的流动性池。Deri 协议不强制要求⽤户使⽤任何特定的“⾃家筹码”。根据其 oracle 机制所支持的交易范围,Deri 的交易范围可拓展值任何 oracle 所能支持的交易标的,例如目前 Deri 已在 BSC 链上支持交易 COIN 永续期货。
  • 三链一体(Three chains,one ecosystem):目前 Deri 协议部署在 Ethereum、BSC、HECO 三个公链上,且由其官方提供的跨链桥将三个链统一在同一个生态体系之下。
  • Deri 协议目前 V1 已经上线,团队正在开发 Deri V2。V2 版本的 Deri 将给 DeFi 衍生品交易领域带来极致的资本效率。

  Hegic

  Hegic 通过流动性池解决了期权产品的流动性问题,虽然它并没有知名的机构投资者,但也因为 YFI 创始人 Andre Cronje 的推广而火爆。Andre 曾发布推特称 YFI 机枪池均为单币无损挖矿策略,不利于资金池获得收益,未来将考虑使用 Hegic 的期权策略来帮助 YFI 获得更多收益。

  目前,Hegic 中只包括 BTC 和 ETH 的期权。用户可以在 Hegic 中提供资金,组成流动性池,这些资金将用于自动卖出看涨和看跌期权,成为买方的交易对手。因此,在 Hegic 中提供流动性,将承担卖出期权的风险,同时也享受卖出期权的收益。

  dFuture

  dFuture 是由 MIX 集团旗下 Mix Labs 研发的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协议,采用 QCAMM 做市商协议,具有零滑点、高交易深度、零无偿损失的特点。 dFuture 是一个由 LP 提供流动性的点对池交易式期货 Dex,处于 Dex 赛道的细分赛道「AMM 型期货 Dex 赛道」中。点对池形式的优势是,交易者在池子容量范围内成交可实现近似无限流动性的效果,同时不需要 LP 进行专业做市,仅简单提供流动性就可以做市。

  dFuture 的定价方式为预言机定价。它采用 QCAMM 机制定价,从 Uniswap 和 Chainlink、Wootrade (即 Wooracle)等多个数据源获取价格后得出加权平均价进行报价。为防止预言机故障,dFuture 设计了多种规则处理各种预言机故障状况,极端情况下将暂停交易。QCAMM 定价方式的优势是,用户能够直接按照报价直接成交,没有滑点;同时由于 QCAMM 机制中以单一货币进行结算,例如目前以 USDT 来做多 / 多空 BTC、ETH 等资产,因此没有无偿损失。实现点对池和 QCAMM 优势的代价是,dFuture 对所有用户的总开仓量有限制,其裸头寸不能超过 LP 池质押数额,达到之后裸头寸方向不能继续交易。同时,dFuture 的「恒定和」公式设计,使得场内多空头头寸尽可能相互接近。

  此外,dFuture 由 LP (流动性提供商)提供流动性,需要作为交易者的对手方承担风险,同时也获得手续费 / 平台币 DFT 收益。dFuture 设置了风险保障基金作为风险发生时的缓冲器,先由风险保障基金承担风险,再由预设算法进行穿仓分摊等损失产后处理,最后,由 LP 承担有限风险。

  dFuture 于 2021 年 2 月 8 日上线,目前交互钱包超过 4 万个。其上线运营一个月后,合计取得日均 4000 万 USDT 总锁仓量(TVL)、日均 2.8 亿 USDT 合约交易量以及 3 万多个合约互动地址数的靓丽成绩。去中心化期货赛道整体处于爆发前夜,同时 dFuture 拥有独特 QCAMM 的机制,具备竞争潜力。相比于以太坊,Heco 和 BSC 都具备较快的出块速度和较短的确认时间,dFuture 能够实现快速更新平台价格,有效避免抢跑攻击;Heco 和 BSC 的 Gas 费都远远低于以太坊,让交易者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在 dFuture 平台开仓交易;同时,Heco 和 BSC 都拥有大量和优质的交易用户,dFuture 作为目前唯一一个基于 QCAMM 构建的 DeFi 衍生品交易所,为 Heco 和 BSC 的用户带来更丝滑的交易体验和更良好的用户体验。dFuture 与 Heco 和 BSC 合作接连不断推出 DFT 闪兑、开启流动性交易池、开放二池挖矿功能,LP Token 抵押挖矿功能,使得这两条链上的 USDT 流动性挖矿累计回报率、LP Token 挖矿年化回报率分别稳定在 150% 和 500% 左右。唯一需要观察的是,其依托于币安和火币的生态实现,后续是否能够持续发力。

  Lever Network

  Lever Network 是一个去中心化杠杆交易平台。 其旨在可以让用户一气呵成地进行抵押、借贷、杠杆交易,做多或做空任何标的资产:

  • 对于存款方来说,可将任何闲置资产(包括你从其他借贷协议中获得的质押凭证)存入 Lever 以获得利息或进行抵押贷款,获取更高的利息和流动性挖矿收益(原生的 LEV 代币)。
  • 对于交易者而言,Lever 的资金池目前提供最高 3 倍的杠杆开仓,用户可自由选择做多或做空。为此,Lever 巧妙地借助了 DeFi 中具备最大交易流动性的 Uniswap、Sushiswap 等 DEX 的自动做市商(AMM)来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并为交易者建立了全 DeFi 行业中交易流动性最大的杠杆交易平台,满足了不同层次交易者的交易体量需求。

  用户在 Lever 平台可以为其可利用资产轻松加杠杆以博取更多利润这一前景,是建立在 Lever 产品下述 3 个特点优势之上:

  • 充足的交易流动性:Lever 创新性的引入如 UniSwap、Sushiswap、Pancakeswap 等外部自动做市商,保证平台具备充足的交易流动性,交易者可任意选择开仓做多或做空的仓位大小。除了常见的 WBTC 和 ETH,Lever 还支持其他常见的 ERC20 代币资产如 AAVE、SNX、UNI 等以及其他长尾资产。
  • 极高的资本利用率:Lever 提供了直接的借款使用场景和杠杆交易服务,大大提高借款频次和额度,进而通过较高的资产使用率来推高存款利率,提升存款人的动力和意愿,从而进入正向循环。此外,用户通过如 AAVE、Compound 这样的借贷协议质押资产获得的可交易转移的质押凭证 aToken、cToken 等可在 Lever 进行抵押获取利息,这些质押资产同时也可被作为抵押物进行杠杆交易。
  • 便捷安全的交易体验:Lever 在资产存借、交易执行、仓位管理三大方面产品进行结构化设计,将新用户的参与使用门槛降到最低,对用户的开 / 平仓、存、取、还都提供了便捷的交互设计。Lever 还通过集成 TradingView 专业的 K 线图分析,让职业交易员的体验也更加顺畅。未来也会增加 PNL、行情预警、多链支持等产品。此外,Lever 的智能合约已在审计和优化中,力争用户的交易 Gas fee 控制在最低水平,同时最大化保证合约的资产安全。
  • 与中心化交易所提供的杠杆交易产品相比,Lever 自然拥有公平、透明、安全,以及用户数据完全由用户掌握从而避免隐私泄露的去中心化优势。相比于市场上知名的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协议 dYdX ,Lever 的产品设计思路截然不同:dYdX 作为较早的 DeFi 产品通过自建的订单簿积累了一定的交易流动性,但 Lever 拥抱目前 DEX 集聚于 AMM 模式的马太效应,其交易流动性通过集成市场上所有的大型 DEX 而来。

  衍生品相关投资标的

  Vega

  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协议 Vega 从 VC 机构和传统交易平台募集了 500 万美元融资,投资机构包括 Arrington Capital、 Coinbase Ventures 和 Cumberland DRW 等。

  由 Arrington Capital 和 Cumberland DRW 领投的本轮融资将支持 Vega 推动衍生品市场大众化的使命,使任何人都能够创建和启动衍生品市场,同时解决一些困扰去中心化系统并阻碍其广泛发展的难题和挑战。通过消除中心化「看门人」,Vega 可以实现即时结算(小于 1 秒钟),消除市场中的利益冲突,降低交易费用,并实现大宗衍生品交易所必需的吞吐量(最高 一万 TPS)

  风险分级衍生品协议 BarnBridge

  BarnBridge 是分级衍生品协议,使用固定收益率和波动率对产品风险进行标记,产品有:

  • 由 DeFi 收益担保的定息和浮息产品 Smart Yield Bond「智能收益债券」;
  • 可对冲任何 ERC20 代币市场价格波动的衍生工具 Smart Alpha Bond「智能 Alpha 债券」。

  Paradigm

  加密货币机构级交易通讯平台 Paradigm 宣布推出多元委托系统(Multi-Dealer RFQ),从而进一步扩大其旗舰报价请求系统(RFQ)的能力。Paradigm 新上线的多元委托系统可匿名报价,并获取多个经销商报价中的最优价格,而无需进行人工密集的双边谈判。Paradigm 表示,已经拥有一个由 270 多个交易对手组成的全球网络,其中包括对冲基金、场外交易平台、贷款人、结构性产品发行商、做市商和家族办公室等,该平台日常业务量目前已经占全球加密货币期权流量的 20-30% 左右。Paradigm 联合创始人 Anand Gomes 向链闻表示,由于美国总统大选前的期权需求强劲,该平台曾在 10 月 30 日创下单日交易量 2.86 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链闻此前报道,Paradigm 在今年 7 月份完成一轮战略融资,投资方包括 Dragonfly Capital、Digital Currency Group、欧科集团投资部、Bybit Fintech、Alameda Research、New York Digital Investment Group (NYDIG)、CoinShares 和 Yleana Venture Partners,2019 年融资的领投方 Vectr Fintech Partners 也参与了此轮融资。

By 区块链慧慧

DeFi的发展与未来

如果从比特币算起,区块链发展已有十余年。除了比特币的石破天惊之外,区块链最新的真正意义上的转折点是智能合约平台的诞生。智能合约平台带来了新物种,目前最重要的是金融和游戏方面。

游戏方面主要以非同质代币为主,这个方面蓝狐笔记之前也有过很多论述,未来会围绕非同质代币的生成和交易形成较大的价值领域,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过交易市场已经稳住脚跟。而金融方面以DeFi为主。最近有不少“蓝狐笔记”的读者反馈,DeFi有些复杂,但又很希望了解什么是DeFi。今天,蓝狐笔记简要解读一下DeFi。

什么是DeFi?

在理解DeFi的重要性之前,我们先来理解什么是DeFi。它来源于英文中的decentralized finance,DeFi是这个词组的缩写,如果直译是“去中心化金融”。但实际上,称为“分布式金融”或者“开放金融”更合适,因为,从本质上,还不存在完全的“去中心化”金融,大多数都是不同程度的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结合。不过DeFi已经约定俗成,更适合传播。

那么具体来说,DeFi是什么?它一般是指基于智能合约平台(例如以太坊)构建的加密资产、金融类智能合约以及协议。这些资产、智能合约以及协议能够像乐高一些组合起来,因此,也被称为“货币乐高”。

DeFi是加密史上第二个突破

加密历史上的第一个突破是比特币,它通过对密码学、共识机制、点对点网络、激励机制等恰如其分的运用,完成了无须第三方参与的价值转移。从目前看,基本上实现了价值存储和转移的初级阶段,是加密历史上最耀眼也是最成功的第一个突破。

而DeFi可以算得上第二个突破,虽然它还没有达到比特币的高度,但它已经初具规模,且有成长的潜质。

DeFi为什么会是加密史上的第二个突破

想要理解DeFi,首先要理解它为什么会存在。它的存在是因为它能满足一些人的金融需求,而这些金融需求是传统金融无法满足的。

  • 不透明的金融和经济危机

金融的核心对象是货币。而货币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自发产生的,并非与生俱来。人类一开始的交换是物物交换,但物物交换最大的问题是效率低下,因为要找到两个刚好都有物品匹配需求的人很难,一位需要鞋子的渔夫和一位需要谷物的鞋匠之间很难达成交易。

即使需求匹配,一双鞋子可以换多少斤鱼?怎么计价又是一个问题。所以,货币的需求出现了,人们需要一个通货在不同的物品之间实现交换,这个通货成为交换媒介,而且还能存储价值,不能今天能买10条鱼的货币明天就只能买1条鱼了。

人类历史上有过贝壳、贵金属、金银等通货,发展到了今天,就是法币。传统金融通过中介机构的整合和运作,提高了市场的效率,实现了更好的资源配置。但同时,也由于中介机构的存在,传统金融体系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不透明、滥发等。这导致过度的债务和过度的通胀,一旦经济发展停滞或者经济分配存在过度不均,且债务结构没有及时消化,就很容易爆发经济危机。

而在当前中介化为主导的金融结构中,经济危机似乎很难避免,周而复始。而区块链的核心是透明化和分布式,这导致它有机会改变当前的金融结构的现状。这就是DeFi为什么未来可以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

  • DeFi的不一样

迄今为止,DeFi还远远谈不上成功,甚至跟比特币所取得的突破相比,都还很初级。其量级跟传统金融相比,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但为什么它会很重要?

DeFi的目标是构建透明化的金融系统,向所有人开放,且无须许可,不用依赖于第三方机构即可完成金融的需求。例如借贷、交易、支付以及衍生品等。

它是开放金融,这也是区块链的基础设施所带来的,也是来源于比特币的灵感。它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可验证和透明。通过区块链,人们可以验证在上面发生的每个交易,这也带来了透明化。

  • DeFi是货币乐高

有了基本的乐高模块,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组装出不同的东西。DeFi中的智能合约也是这样。通过各种不同的资产、合约以及协议,可以组装出新的项目,给用户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

例如Compound是基于以太坊的借贷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可以借贷ETH,也可以借贷由MakerDAO生成的稳定币Dai,还可以借贷由美元抵押生成的稳定币USDC。当用户向Compound提供Dai,用户可以收到cDai代币。cDai代表了用户的Dai以及由此产生的利息。

cDai本身也是代币,这意味着两个事情,一是cDai可以在市场中流通,持有者可以获得收益。例如,如果你通过Dex例如Uniswap用ETH交易cDai并持有cDai,那么你就可以获得cDai的收益。二是,它可以被其他的智能合约使用,例如cDai可以被Uniswap使用。MakerDAO上抵押ETH或BAT可以生成Dai代币,而将Dai放入Compound,可以产生cDai,而cDai可以在uniswap上跟其他代币进行交换。这是货币乐高的简单例子。

  • DeFi是传统金融的平行世界

传统金融有其中介的优势,通过服务获得了很多人的信任。这能满足现实世界中很大部分人的需求。而这个世界上,还有一部分人希望自己来掌控金融服务。这也是DeFi存在的关键。为了服务于这部分人,DeFi正在构建一个跟传统金融平行的世界。

例如Compound、Dharma、Maker等在提供加密资产的借贷服务,这就类似于传统银行的加密版本,也就是DeFi银行。像Uniswap、Kyber、Bancor等项目提供资产的兑换服务,类似传统金融世界的纳斯达克、纽交所等交易所,它们是DeFi版本的交易所,只要拥有加密资产和钱包就可以进行兑换。

  • DeFi不仅仅是传统金融的平行世界

DeFi不单是传统金融在加密世界的映射,它还呈现出新的特征。例如,它通过资金池实现快速兑换;它的借贷利率可以实现即时调整,可以随时加入或退出,没有传统借贷的借贷期限等。又例如,其借贷收益是通过其代币来体现,而如果用户购买了该代币,本质上也可以享受到该代币的借贷收益,相当于将债权代币化并实现了流通,这些都大大加速了资产的流动性。DeFi的无须许可和透明性这也是传统金融无法企及的。

由于DeFi是用户跟区块链上的一系列智能合约进行交互,人们可以利用它的透明和无须许可特性获利,比如通过DEX的聚合实现最优价格的交易;通过借贷协议的聚合实现最好的利息收益。

借贷业务看,DeFi当前的借贷需要超额抵押才能实现借贷。由于所有的借贷和清算过程都由协议来强制执行,所以,不用担心违约,也无需第三方参与。同时,由于省去中间环节,出借人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借入人可以获得更好的利率。

当然DeFi并非没有风险,这也是它相对于传统金融的不足。虽然传统银行也有破产风险,但相对来说,它具有稳定性和可预测性。而DeFi的项目可能会面临黑天鹅事件,例如加密资产在短时间内极速下跌,导致来不及清算产生崩溃风险;此外如果代码存在漏洞,可能会导致黑客攻击的风险等。

  • DeFi和传统金融的融合

目前看,DeFi是一部分人的需求,并不是所有人的需求。并不是所有人都具有管理加密资产的能力和意愿。更有可能的情形是DeFi和传统金融形成融合,各自都有用户群体,传统金融可以利用DeFi的特性实现流动性,DeFi可以利用传统金融的资产、合规等来实现规模的扩展。

USDC就是DeFi和传统金融结合的一个案例。当前USDC在DeFi中借贷业务量仅次于ETH,甚至超过了Dai。USDC将传统世界的货币输入到DeFi中,形成一种稳定币,然后通过DeFi的无须许可、快速流通、透明等特性来发挥其作用。

传统金融需求有其历史惯性,从今天来看,DeFi如果没有传统金融的参与还很难扩展,虽然这是很多理想主义者和极客们不愿意看到的,但现实世界中能够让DeFi发挥最大作用的地方就是帮助传统金融通过区块链的无须许可和快速流通实现资产的更快流动,从而让很多原来固化的资产获得新生。

即使是Dai也无法做到纯度100%的去中心化,因为它的安全需要MKR代币持有人的治理,需要防止对它的预言机攻击等,这些都需要一定程度上的中心化来维持安全。

DeFi本身是开放金融,是新的形态,它可以充分利用区块链透明、开放和不可篡改和无须中介的特性,而不必排斥传统金融世界,如果两者能够找到融合方式,会产生全新物种。

随着现实世界资产在DeFi上流通,这一点会越来越明显。比如,如果你购买了某个房子的100%的代币,但房子涉及到现实中的很多法律权利和义务,无法仅仅通过代币转移就自动获得所有的权益,这需要借助于传统的法律执行来解决争议。

  • DeFi与智能合约平台

当前的DeFi项目绝大多数都是基于以太坊公链构建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基于以太坊区块链构建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底层资产价值以及开发者生态支持。

DeFi项目是货币乐高,它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基石。比特币虽然市值最高,但它无法做到像以太坊这么灵活,无法构建复杂逻辑的智能合约。

以太坊的市值赋予其安全性,加上它是智能合约平台,这导致DeFi在以太坊上有了发展的土壤。这一点从当前DeFi的主要项目也能看出来。

当然,这意味着其他的公链没有机会吗?不一定,事在人为。这里的核心逻辑并不是tps,而是安全。所以,其他的公链如果要达到甚至超过以太坊的DeFi,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实现公链的安全性,其核心的前提之一就是链的价值规模的提升。期待百花齐放的DeFi。

  • DeFi的参与和用户习惯

由于DeFi是无须许可的,它意味着任何人拥有加密资产都可以参与DeFi。例如,如果一个用户拥有Dai、USDC、ETH等资产,可以将加密资产存入DeFi项目,获得利息收益。这些通常是通过链上的操作完成,无须第三方参与,用户拥有很大的参与自由度、便利性以及速度。

目前通过DeFi,人们可以实现借贷、交易、支付和期货等业务,但对于大多数没有加密钱包使用经验的普通用来说,它存在一定的门槛。它需要用户具有一定的管理资产的能力和经验。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DeFi项目简化其操作流程,使用越来越简单,一旦人们使用了DeFi产品,使用的难度会逐步降低。一旦形成使用习惯,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DeFi领域。

DeFi项目现状

  • 从借贷、DEX到衍生品

当前的DeFi项目涉及到借贷、DEX、金融衍生品等业务,按照撰稿时锁定的加密资产规模来看,锁定的加密资产一共达到6.86亿美元,其中锁定的ETH近270万个,BTC1400个,DAI 2200多万美元,已经运行的项目近百个,锁定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项目达到16个。

这16个项目也是当前DeFi的主要项目,包括MakerDAO、Synthetix、Compound、InstaDApp、Uniswap、dYdX、Nuo Network、Lightning Network、Bancor、WBTC、Kyber、bZx、Nexus Mutual、Set Protocol、DDEX、Dharma。

  • DeFi三小巨头

如果按照当前锁定资产的价值看,MakerDAO、Synthetix以及Compound当前(蓝狐笔记撰稿时)锁定的资产分别达到3.29亿美元、1.76亿美元以及9960万美元,是当前DeFi的三小巨头,剩余的项目跟前三差距较大。

但是DeFi格局远未确定,还有新的智能合约平台加入,还有新的项目诞生,这个领域才刚刚开始。因此所谓的“三小巨头”也只是当前的暂时领先者,未来会有更多的项目脱颖而出。

结语

DeFi会载入加密史册,因为它真正实现了产品和市场的匹配。迄今为止,加密历史上有两次产品和市场的匹配,一是比特币,二是DeFi。虽然DeFi还很小,但按照目前它“货币乐高”的发展趋势,它既试图构建一个跟传统金融平行的领域,也试图跟传统金融结合实现新的特性,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索的领域。

By 蓝狐笔记

政府对加密货币的监管逻辑

2009年比特币面世以来,各国监管当局对比特币的监管都遵循“不禁止、限范围、限影响、防犯罪”的原则。监管重点是防止比特币成为洗钱通道或被恐怖主义组织利用。同时,对于比特币接入传统金融体系实行程度不一的限制,例如,中国就禁止传统金融机构介入,禁止第三方支付公司提供清算,这一方面是防止比特币做大,另一方面是隔离风险。

虽然央行对比特币态度总体宽松,没有当作诈骗和传销一样一禁了之,但并不意味着当局没有红线。不能扰乱现有的金融秩序,不能造成严重社会后果,这就是红线。2017年1月比特币涨至1000美元,比特币成为资金外流的便捷通道的传闻甚嚣尘上,敏感的人知道,央行一定要出手了。

果然,中国式ICO死于2017年9月4日下午3时许,终年不到1岁。

2017年9月4日,七部委发布了《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对于中国境内的ICO活动的性质做出了指示,并要求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应当自公告之日起立即停止,宣判了中国式ICO的突然死亡。

然而,中国式ICO之死早有种种迹象和预兆。近年来,随着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虚拟货币、数字货币的交易的火热,在全球范围内ICO融资模式悄然兴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的关注和参与。中国式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在中国境内也大量涌现,并且在缺乏明确法规指引和监管的环境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风险事件。事实上,监管部门自2013年以来已经开始研究和关注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以及其它司法管辖区的相关监管环境的情况,并逐渐发展出对于数字资产交易的监管逻辑和思路。

越来越多的ICO活动转战香港、新加坡等监管较为宽松的境外司法管辖区,而香港证监会也在9月5日迅速跟进,发布了《有关首次代币发行的声明》。

此次《公告》新规基本明确叫停了所有境内ICO活动,但对其监管思路和趋势发展,仍有许多值得研究之处。

解读:

刑事责任问题:从事代币发行融资活动是否一定构成刑法意义上的犯罪

首先,根据《公告》的内容,虽然代币发行融资被认定为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违规行为,但该活动并不直接构成犯罪,而属于“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

其次,我们理解从事代币发行融资活动是否构成犯罪应当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 各代币发行融资活动的情况和方式不尽相同,应当逐案研判,确定是否构成犯罪以及构成何种罪行;
  • 由于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即为罪刑法定,ICO活动中的一些行为,是否能够从刑法的角度认定其符合上述罪行的构成要件,仍待进一步讨论与研究。

例如,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所指向的对象一般是筹集资金;如果虚拟货币性质上被界定为一种商品而非货币资金,是否还满足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构成要件?

法律性质问题:代币及其它虚拟货币是否属于一种商品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对于比特币的属性认定中明确“从性质上看,比特币应当是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但在此次新规中并没有对于代币及其它“虚拟货币”予以该等明确认定。

在《公告》中,监管部门指出,在代币发行融资活动项下,筹集比特币、以太币等所谓“虚拟货币”属于非法融资行为,有观点认为在该等监管模式下监管部门可能不再将虚拟货币(包括比特币)认定为一种商品,一定程度上与之前的属性认定存在矛盾之处。

监管思路面临新技术和新形势环境下充满纠结和矛盾。监管部门一方面倾向于否定数字货币的“货币”属性,一方面又不能无视市场环境下市场主体对于数字货币的投资、交易和融资行为客观上对数字货币的“货币”属性的认识。然而,我们认为《公告》中体现的监管部门对于数字货币属性的认定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强调了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并非货币,不能也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的监管理念。在代币发行融资活动项下,融资方把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作为一种货币流通使用,并且客观上容易达到非法融资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监管部门叫停该等将比特币作为一种货币流通使用的活动,与监管部门现行对于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本质属性的认定一脉相承。

然而,在虚拟货币仍被认定为商品而非货币或金融产品的理念下,如何适用非法集资、非法证券发行等非法金融活动的现行相关监管规定,仍有待研究。在此方面,香港证监会的声明体现的香港监管部门的思路值得参考。

代币融资交易平台比特币交易信息中介机构虚拟货币互联网平台

《公告》禁止了“代币融资交易平台”开展与虚拟货币相关的主要业务,但并未对代币融资交易平台进行具体定义。考虑到《公告》旨在打击并且整治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即监管的整治重点在于该等活动利用虚拟货币的特殊属性从而规避相关法规限制的“非法融资”属性,而非直接针对所有的虚拟货币交易,我们理解在法规不明确的情况下,不能当然地将所有与虚拟货币相关的交易平台均纳入“代币融资交易平台”的范畴内。

例如,根据《比特币交易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人民银行将对比特币交易信息中介机构实行备案管理的监管制度,实现国内适格的比特币交易信息中介机构的合规运作。如果将代币融资交易平台扩大解释为所有与虚拟货币相关的交易平台,则比特币交易信息中介机构也将根据《公告》不得为虚拟货币提供信息中介等所有服务,则该结论是与征求意见稿的比特币平台备案制监管趋势相背离的。

目前,面向国内提供ICO服务的相关平台分为多种模式,其中最主要的模式为专营第三方平台(该类平台专门为各种项目提供ICO服务)以及虚拟货币交易+ICO模式(借助用户充值、充币和代币上线交易的便利性,该类平台同时提供虚拟货币交易和ICO服务)。《公告》中所提及的“代币融资交易平台”是否仅指专营第三方平台?对于虚拟货币交易+ICO模式的ICO平台,是否仅需关闭与ICO相关的业务则该等平台即可不属于“代币融资交易平台”的范畴之内?

我们理解,“代币融资交易平台”的范围问题关系着各地整治活动将如何具体开展,有关部门应当尽快进一步予以明确指示。同时,我们预测《比特币交易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可能会很快正式出台,进一步明确我国对于比特币以及比特币交易信息中介机构的态度以及监管制度,引导社会公众进行合理投资。

违规ICO、“合规”ICO与数字资产交易平台

从《公告》以及99号文的措辞来看,监管部门更为关注的是针对大众违规发行的活动,打击其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公告》的措辞中也强调了对于“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的代币融资行为,将依法予以查处。

近年来,境内监管部门对于区块链技术本身一直持有鼓励的态度,在《比特币交易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也体现了对于比特币交易信息中介机构未来予以通过备案、事后监管的方式纳入监管体系的趋势态度。因此,我们预测在未来监管部门对于纳入监管的数字资产交易活动,或不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的数字资产交易活动,将可能继续予以一定的研究、引导和建立监管体系。

技术问题:监管意图如何实现

2017年初,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各监管部门对境内三大比特币交易平台进行整顿时,通过要求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支付机构严格执行《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的要求,不得直接或间接为代币发行融资和“虚拟货币”提供账户开立、登记、交易、清算、结算等产品或服务等整治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监管成效。

但在代币发行融资活动中,如果筹集及发行的均为虚拟货币,该等虚拟货币的交付与转让均不需要依赖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支付机构的协助即可完成交付,亦不会受到外汇管理部门的管制,在技术上很难阻断此类活动的发生。

跨境ICO

《公告》中并未明确涉及跨境ICO活动的监管态度,从措辞来看,《公告》主要关注国内的ICO活动。如上所述,ICO活动从技术上本身难以阻断,特别是在跨境ICO的活动中,如果发行平台和发行人均位于中国境外,只通过境外网站和网络社交工具进行一定程度的宣传,不在中国境内开展任何宣传、募集活动,不针对大众进行募集行为,则国内监管部门将难以对此类行为进行监管,我们也预测,监管部门本身很可能并不将此种跨境ICO活动纳入监管,但与此种活动有关的在境内开展的宣传、募集、发售代理、跨境支付,或利用境内网站、APP或社交媒体进行的募集活动,仍落入监管的视野之中。

ICO在2017年整治过后销声匿迹,但是4年后,2021年2月比特币暴涨至5万8千美金,又让币圈陷入疯狂,于是6月9日监管政策又集中释放。

1、新疆昌吉等地发文,6月9日14点前所有虚拟货币挖矿停业整顿。主要依据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随后全网算力急剧下降,前7大矿池中除ViaBTC,全部下降超过20%,蚂蚁矿池下降超过33%。

2、晚间青海亦发文,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亦发布关于全面关停虚拟货币挖矿项目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对有关虚拟货币挖矿行为开展清理整顿。做好以下工作:一、严禁各地区立项批复各类虚拟货币挖矿项目,对现有的各类虚拟货币挖矿项目全面关停。二、坚决查处纠正以大数据,超算中心等名义立项但从事虚拟货币挖矿的项目主体。制止向虚拟货币挖矿行为提供场所、电力支持。三、后期将对清理整顿情况开展检查和抽查,请做好相关资料准备工作。

3、百度、搜狗等所有中国搜索引擎的PC端,已屏蔽三大交易所主要关键词,知乎微博等也已屏蔽

4、央行旗下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向全行业发布风险提示,第三条为:利用虚拟货币、区块链技术逃避资金溯源,使用虚拟货币作为赌博跑分媒介或以虚拟货币进行充值交易。
内容为:利用虚拟货币等形式实施违法犯罪活动逐渐上升,因其交易具有匿名性,便捷性和全球性,逐渐成为跨境洗钱的重要通道。同时,已出现使用虚拟币作为赌博跑分媒介的模式。主要手法为:赌客将资金支付给跑分者,跑分者向赌博平台支付虚拟货币完成下注,最后庄家用虚拟币向跑分平台或虚拟货币承兑商兑换回现金。统计显示,近13%的赌博网站支持虚拟货币平台充值,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匿名性,通过大量C2C交易掩盖了赌博资金转移路径,提升了资金链追溯难度。

5、在国务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的统一指挥下,全国“断卡”行动开展第五轮集中收网,北京、河北、山西、辽宁等23个省区市公安机关同步开展收网行动,对利用虚拟货币为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转账洗钱服务的违法犯罪团伙实施集中抓捕。截至当日15时,共打掉违法犯罪团伙170余个,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100余名。而这些提供服务的,可能大部分都是所谓的“OTC商”。

但是由于萨尔瓦多的历史性推动比特币法立法成功,比特币不降反升,上涨13%,领先于绝大多数主流币。当然这也有6月8日暴跌过大的回调因素,目前仍然未突破4万美金。

中国监管政策的集中释放有什么逻辑,可以看出什么端倪?

其中,很明显可以看出清晰的三条政策走向:“打击高耗能挖矿”、“尽可能限制网络传播”、“打击洗钱”三条主轴。

第一:挖矿领域不容乐观。内蒙古因为种种原因,很早就极其激进地关闭挖矿。四川、云南等地,大量弃水无法挪为他用,加上清洁能源碳排放低,理论上没有关闭挖矿的理由。因此新疆成为了矛盾焦点。新疆拥有需要消纳的风光电,但也确实利用火电。虽然未来还需要观望,但此时火电基本面全面打击下,未来可能四川云南也会面临一些压力。此外枯水期的国内挖矿将面临更大压力,因此更多矿工也坚定了出海的决心。

第二:从此前的官媒持续性轰炸式发文,到禁封微博大V,再到昨日最激烈的搜索引擎、内容媒体全面屏蔽三大交易所,网络监管部门在本轮打击虚拟货币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也符合政策中“防范个人风险向社会转移”的要求。预计未来各类中文互联网上的加密货币社群、内容与服务将会受到更严格的限制。微信群、QQ群等可能会成为打击对象。

第三:打击利用虚拟货币洗钱也是一以贯之,只是集中式的收网更加具有威慑力。此处可能受到威胁的是其他OTC商,以及交易所的OTC平台。但全面关闭的可能性目前还有待观察。因为如前所述,目前交易所与公安部门的配合良好,交易所具有KYC并且可以协助链上追踪,如果取消后全面转入地下,反而会使得抓捕更加困难。

与中国政府严厉打压比特币的做法截然相反,2021年6月9日,萨尔瓦多正式成为第一个将比特币作为法币的国家。

萨尔瓦多没有本国的独立主权货币,此前一直是用美元进行结算——美元发行、调控全都由美联储决定。

使比特币在萨尔瓦成为法定货币是萨尔瓦多国会投票的决定。不论是否出于去中心化不可控的风险,确实是有22 票反对,但萨尔瓦多国会以 62 票赞成通过。

法案由萨尔瓦多共和国总统伊布·布克莱(Nayib Bukele)向国会提交,提案称:“该法律的目的是将比特币作为不受限制的法定货币进行监管,让比特币具有自由权力,并在任何交易中都不受限制,并且具有公共或私人,自然人或法人所拥有的任何所有权。”

显然,大多数拥有自己的主权货币的国家,即使也一定程度上受制于霸权美元,但不太会像没有本国的独立主权货币的萨尔瓦多一样激进。

但这不是一时冲动——萨尔瓦多已宣布将与数字钱包公司Strike合作,使用比特币技术建设该国的现代金融基础设施;国家将成立一个信托基金,以降低投资者购买比特币的风险;萨尔瓦多已经组建了一个比特币领导团队,以帮助建立一个以比特币为基础的新金融生态系统……

如果说萨尔瓦多有一些不得以而为之的态度对待一比特币为首的加密货币生态,我们可以看看美国的态度,这个肯定是主动的。

他们很早就让纽约地方政府试运营锚定美元的稳定币;他们在对瑞波币等进行监管处罚的同时,承认比特币、以太坊的去中心化加密货币的合法地位,并谨慎但有效的推动比特币ETF;还让加密货币交易所Coinbase上市了;SEC主席甚至在建议联邦层面制定一揽子的加密监管制度……

这背后的逻辑,是积极应对加密经济生态的行为,是对区块链技术驱动的加密经济大趋势的尊重和认同。

对比一下我们的政府治理,还停留在防范金融风险。工信部、中央网信办发布的最积极的区块链产业要略,只字未提加密货币和加密经济。即使是正向的、积极的治理,对利用虚拟货币为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转账洗钱服务的违法犯罪团伙实施集中抓捕,也在百度和搜狗等所有中国搜索引擎的PC端已屏蔽三大交易所主要关键词、知乎微博等也已屏蔽、地方政府清理挖矿行为的气氛下,搞的边界模糊,人心惶惶。

加密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前沿的玩家在研究ZK STARK突破性区块链隐私解决方案、以太坊Layer 2 百花齐放的时代带来的机会与挑战、将现实世界资产连接到 DeFi的可行性实践、加密经济与元宇宙……

我们政府提出这几年要在产品溯源、数据流通、供应链管理等领域培育一批知名产品,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打造3~5个区块链产业发展集聚区,这是积极的信号,是国内区块链从业者们期待可以发挥能量的地方。但是,分布式计算与存储、密码算法、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技术支持的区块链底层平台,玩的再好也只是技术的应用,与美国积极应对的一个全新的加密经济生态是无法融合在一起的。

因为加密货币在早期阶段的发展充斥着灰黑边界的不安因素,因此我们严厉的监管、治理是必要的。但是因此一刀切的完全否定token和加密货币在区块链技术驱动的商业应用中的角色和作用,值得商榷。如何监管区块链项目中加密货币的应用,或许应该是治理的下一个要攻克的难题了。 

By 币世界金杜律师事务所

比特币追踪新思路

比特币的区块链技术为每一笔比特币交易记录提供了不可变更的证据,并存储在成千上万台计算机上。而记录在该分布式账本上的许多交易其实都属于犯罪行为:数十亿美元的被盗资金、违禁品交易以及勒索赎金等都包含其中,但是由于被不可识别的比特币地址掩盖,且大多数黑钱已经完成洗钱程序,所以通常很难进行追踪调查。

但是,一组剑桥网络安全研究人员现在却认为,人们仍然可以将这些非法货币与围绕其间的合法货币区分开来,但是并非使用任何新的技术或取证技术,而只是通过简单地观察区块链——确切地说,这种方式是受到了19世纪早期的英国法官的启示。具体是怎么回事,听听专家怎么说?

在上周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剑桥团队提出了一种用于追踪区块链中非法货币的新方法,特别是那些从受害者身上窃取或勒索所得,然后通过一系列的交易来隐藏其非法来源的货币。但是,他们并不是试图提供新的取证技术,来识别隐藏在匿名地址背后的比特币交易的真实来源,而是重新定义了“非法比特币的构成因素”。

根据1816年英国法庭裁决的一项法律先例,他们认为,第一枚留下比特币地址的货币应该被视为与第一枚进入该地址的货币是同一个,其携带着有关这枚货币所有的犯罪记录。如果这枚货币被别人盗走,即便它已经经历过多次交易,更换过多个地址,仍能被其失主索回。

剑桥研究人员已经在编写一个概念验证(PoC)软件工具,并计划于今年晚些时候正式将其对外发布,据悉,该软件可以扫描整个区块链,并结合已知的失窃比特币实例,理论上,它可以识别出相同的被盗货币,即使它们已经在区块链上被匿名转储了很多年。

负责该研究小组的剑桥计算机科学教授Ross Anderson表示,“我们将要发布的软件会让你知道你最喜欢的比特币是否曾为Ross Ulbricht(‘丝绸之路’创始人)或Mt. Gox(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商,承担超过80%的比特币交易,2014年被盗取85万比特币后宣布破产)所有。如果你的被盗资产恰好是一种加密货币,或者你希望能够查到赃款或洗钱收益,我们所提供的软件将比之前任何一款用于追踪失窃资产的软件都要好得多。”

定义黑钱

理论上来说,追踪比特币一直很容易:区块链的公开记录,允许任何人在货币从一个地址转移到另一个地址的过程中跟踪货币的踪迹,尽管并非总能确定是谁在控制着这些地址。但是,当比特币用户通过“混合”或“清洗”服务(有时是通过不受监管的交易所)将他们的货币放入一个单一的地址,而这一地址中又混杂着许多人的加密货币时,想要追踪货币的痕迹就会变得更加困难。在另外一种情况下,用户会通过一个名为“Coinjoin”(一种比特币交易压缩方法,旨在通过丢弃无用信息提高隐私保护能力)的过程将他们的交易捆绑在一起,这使得每个消费者和接受者都无法得知他们的钱从何而来,或者最终又将流到哪去。

对于像Chainalysis、Coinfirm和Ciphertrace这样的公司来说,它们有能力追踪被盗的或是非法的货币,但是它们通常并不会完全公开自己的技术,所以大家对其具体细节认识有限。它们可以将“混合”地址中的任何货币(其中包括被盗或非法货币)视为完全“非法”,或者更合理地,平均计算出所有货币中的“非法”部分——例如,把一枚偷来的加密货币放入一个混合地址中,里面还有9个合法货币,那么就说明其污染率为10%。一些学者将这种方法称为“折剪法”(haircut)。

但是Anderson 认为,利用“折剪法”进行跟踪虽然能够从区块链中识别非法货币,但对于如何处理无穷无尽的非法货币,以及如何确定谁应该在追踪到被盗货币的情况下首先得到补偿却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但是,当Anderson在今年1月份向爱丁堡法学院的法学教授David Fox提到这个问题时,Fox指出英国法律已经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1816年的法律先例,也被称为“克莱顿案件”,就解决了关于“谁应该率先从破产的金融公司剩余资金中获得赔偿”的问题。根据当时主审法官的说法,答案是“谁先把钱放进去,谁就可以先把钱拿出来”。由此产生的“FIFO”(先入先出)的概念也成为鉴别货币合法拥有者在资产混乱的情况下,收回被盗财产,或解决债务的标准方法。

解码混合的加密货币

因此,Anderson和他的研究团队开始考虑在比特币区块链中应用这条规则:

把1个被盗货币和9个干净货币混合在一个“混频器”(laundry)地址中,并且所有出来的10个货币将按照他们进入该地址的顺序进行定义,即使顺序只有毫秒之差也会被写入区块链交易记录中。这种情况下,如果第一个进入混合地址中的比特币被偷了,那么第一个从混合地址中出来的就会被认为是同一枚硬币,也就说它就是那枚被偷的货币。

Anderson说,“它让我们能够识破人们用来尝试和混淆比特币交易来源的绝大多数算法。”

这难道不会让比特币变成逆向彩票系统(reverse lottery systems),在这种系统中,任何人都可能会持有被盗的比特币,而这枚比特币最终可能会被一名被窃的受害者索回?Anderson 认为,作为英国法律的一部分,这项“先进先出”的原则已经发挥了几个世纪的作用。如果合法用户持有的比特币被证实属于“被盗”资产,他们将很快就能学会远离比特币混币交易和黑幕交易所。如果他们不是最初放入非法货币的人,那么这种情况出现的机率很低。

当研究人员试图对比特币的实际区块链进行“FIFO”(先进先出)原则分析时,他们发现,在大规模盗窃案中——比如在2012年的盗窃事件中,云供应商Linode丢失了46,653个比特币,或是2014年比特币网站Flexcoin失窃了896个比特币——“FIFO”原则能够就“失窃比特币的最终归处”给出比“折剪法”更为精准的回答。

使用“FIFO”方法,他们可以将Linode被盗的比特币锁定在约372,000个地址上,而使用“折剪法”得到的关联地址却高达270万个(Linode实际丢失的比特币数量为46,653个)。而在Flexcoin失窃案件中,“FIFO”方法追踪到的被盗货币关联地址为18000个,而使用“折剪法”追踪到的数量为140万(Flexcoin实际失窃896个比特币),精准度如何我想大家已经一目了然。

代价问责制

当然,要想剑桥研究人员的技术能够付诸实践,就必须让那些能够真正定义“非法比特币”规则的人/机构(如世界各地的政府、或者至少是比特币交易所和银行)来使用它,以试图避免洗黑钱的情况出现。但目前,研究人员只是通过简单地公布他们的“FIFO”区块链研究结果,以及今年晚些时候将计划推出的软件工具,就可能会影响这些权力经纪人(power brokers)判断非法货币的方式。

伦敦大学学院(UCL)的密码和安全教授Sarah Meiklejohn认为,如果他们的系统被采纳,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他说,“这种方法基本上破坏了比特币的所有隐私解决方案。毕竟,合法的用户有时也会通过交易所放入比特币,以确保其合法且敏感的交易的私密性。比特币的默认匿名级别并不高,而且人们有正当理由希望将其提高。如果没有匿名性,对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

德州大学的法学教授Andrew Kull表示,“FIFO”的法律规则并不像剑桥研究人员所描述的那样简单,尤其是在美国。在某些情况下,法官会使用“按比例追踪”的方法(所有“混合”账户都持有一定比例的非法资产),或者一种称为“Jessel’s Bag”的技术,该技术是先从有罪的当事人身上提取资金,然后再进行罪责判定。

所有权追踪如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这取决于许多因素,比如特定国家/地区的法规,法官的决定,以及资产是否被定义为金钱或商品等,这在比特币的例子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Kull 指出,“FIFO”原则只是一种惯例。它根本没有任何内在逻辑,有时候甚至还会略显随意。

对此,剑桥研究人员回应称,尽管“FIFO”原则可能的确略显随意,但它确实有着数百年的法律渊源。鉴于它作为一种处理混合比特币的机制具有如此强大的功效,也许将其应用到实践,帮助受害者寻回失窃货币只是时间问题。

有些人会起诉受监管的比特币交易所,并说”你收了赃物,它们是我的。请补偿我!”当首起类似案件发生的时候,一定会触及高级法庭的神经,促使他们开创一个先例,这将对整个加密货币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加密货币追踪服务公司

1.Chainalysis

Chainalysis是数字货币监控这种新兴业务中最热门的公司之一。公司竭尽全力对数字货币交易进行追溯,并跟踪区块链上的不法行为,这主要是帮助美国政府调查人员追踪诈骗犯和洗钱者。

Chainalysis开发的软件最初是一个反应性的程序应用,很大程度上依靠人工在不同的比特币账户之间建立联系,并利用数字现金交易来跟踪资金往来并最终发现犯罪分子。公司发展到今天,其大部分程序已经实现了自动化,能够通过查看他们的交易历史记录来确定与个人比特币账户相关的风险,因此涉及数字货币交易的企业可以确定他们到底是在与合法用户进行交易,还是在与洗钱者或其他诈骗犯打交道。

其开发的软件一直是全球一些国家的警察开展行动的技术依托。荷兰警方在3月份透露,他们利用Chainalysis追查了据称为Hansa背后的世界上最大的黑暗网络毒品市场背后的所谓策划者。该公司还帮助Mt. Gox的债权人找到了2014年神秘失踪的65万枚比特币。

该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Jonathan Levin声称,公司新发布的Chainalysis Know Your Transaction应用“是全球第一款可以发现潜在可疑活动的数字钱包实时监控工具。如果你即将收到资金,你可以随时做出决定你是否该进行交易。”

本月初,Chainalysis在由旧金山风险投资公司标杆资本发起的首轮融资中筹集到了1600万美元的资金。据悉,标杆资本曾成功投中eBay和Uber等公司,并获利颇丰。标杆资本一直是数字货币的热门追随者,其早在2014年就投资了比特币存储初创公司Xapo并共同创办了一个比特币投资基金。

2.Ciphertrace

CipherTrade是一家研究区块链安全、合规和执行解决方案的公司。2018年3月27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宣布与CipherTrade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旨在增强其数字货币监管。根据美国证交会并购办公室起草的一份文件显示,该机构希望雇佣CipherTrace提供专业的分析支持SEC工作人员调查跟踪加密货币交易。

3.Coinfirm

Coinfirm是伦敦区块链初创企业,以提高区块链上交易的透明度和安全性著称。该公司独特之处在于其平台以一种新颖创新的方式解决了加密货币和区块链采用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AML风险和合规,同时还降低了大量的成本,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效率。

2017年,该公司获得7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领投方为 Luma Ventures。募集资金将用于公司扩张以及增加平台的服务和特色。

4.Elliptic

Elliptic是一家位于伦敦的区块链情报公司,创立于2013年,初始业务是提供比特币储存的解决方案。现在该公司主要为司法部门和比特币公司识别比特币区块链上的违法活动提供监控服务。

该公司的软件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识别比特币区块链网络上可疑的交易模式,并帮助用户定位和追踪异常交易。

由于Elliptic的软件能够监控区块链上发生的交易,该软件也能够被运用于任何区块链衍生的服务,这意味着该公司也可以为金融机构运用区块链衍生技术进行的交易提供帮助。前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以及现任骑士集团总经理Kenneth Minihan表示:“Elliptic公司打破了区块链行业的游戏规则,并且已经获得执法机构精英人员的重视。我们希望在监控方面的能力未来能成为每一个区块链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通过自身与美国执法机构和政府部门的联系和了解,帮助Elliptic在美国扩展业务。”

By Jasm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