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科技与狠活以后你还吃得下饭吗

最近有两个热词:“科技与狠活”、“海克斯科技”,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

这两个热词都是靠一个叫“辛吉飞”的博主而爆红网络的。

这两个词的意思也很简单,就是指一些食品加工和制作过程中不为人知的“黑科技”

在视频里,辛吉飞兴趣盎然地为我们介绍了多种,只要加一点食品添加剂就可以将食材“化腐朽为神奇”的方式,

尤其让人觉得讽刺的是,他当着一位老师傅的面,在滚水里加了一勺三花淡奶,就能让煮着牛骨头的汤直接变得乳白,

大爷当场给他吓傻,他熬了几十年的牛骨汤,面对此情此景,也只能连连喊着:骗人、骗人……

当然更不要说年轻人爱喝的奶茶,只用一些碎茶叶渣子泡出点茶味,

然后加一通黑糖浆、植脂沫、奶精粉等添加剂,没有奶却奶香四溢的奶茶就做好了,

天然蜂蜜?那更是没有蜂蜜本蜜,加点白砂糖就已经算是仁义至尽,

名贵燕窝?明胶片加植脂末加糖浆,就摇身一变身价上千上万,

牛肉干?冷冻鸡胸肉就可以以假乱真,价格翻倍地售卖,

大鸡排?边角料加淀粉,外加水分保湿剂、肉味香精等添加剂,就可以制造出拉丝的效果,

火锅店的羊肉卷?用鸭肉和各种添加剂,就可以变鸭为羊,都不带犹豫的……

自然,这些全部击中了现代人的痛点,因为如果连入口的食品安全都无法保证,

吃进去的都不知道是羊肉还是猪肉还是鸭肉的话,那么究竟我们还能相信什么呢?

恐慌、焦虑、迷茫、不知所措各种情绪开始蔓延,连同信任、安全感,也一并消逝了

我们的焦虑,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常常说90后,就是在有毒的环境里成长的,曾经让多少家长痛彻心扉的三聚氰胺、瘦肉精、苏丹红、白块、孔雀石绿……

这些我们都耳熟能详违法违禁的成分,这些让今天的孩子畸形,甚至会荼毒一代又一代的孩子的问题,从来没有消失,

以前是三聚氰胺,今天是各种固体饮料充当奶粉,导致孩子们营养不足,甚至发育发育迟缓,

以前是地沟油,今天是着名企业的酸菜被爆出,是“土坑工艺,足时发酵”,是用垃圾和脚踩出来的,

以前是苏丹红,今天是新疆奶企偷偷往里面添加香精,让新疆奶的招牌一落千丈。

食品企业常常被称之为良心企业,因为病从口入,吃什么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健康程度,

然而对于利字当头的企业来说,他们绝不会管这些,他们想的,只有怎么赚钱,怎么快赚钱,怎么赚大钱,

其实,从很多小摊小贩,你就管中窥豹中国的食品行业,究竟是个什么现状,

由于食品行业并不是什么暴利的行业,既然无法在顾客身上下手,那么只能不断压低食材价格和环境标准,

只要你曾进过这个行业,就会发现,无论是卖什么,接触到的第一个人不是什么食材的批发商,

而是各种香精的业务员,他们会介绍香精各种神奇,在猪肉里加牛肉香精就可以冒充牛肉,以此来节省大量成本,

更有很多发物类的食品,卖相特别好看,结果一了解,居然是用福尔马林浸泡来防腐,

还有我们在路边看见的各种卖火腿肠的,指不定都是过期的,而这些都要进那些未成年,仍在发育的学生的口中,

你可能说小摊小贩管理难度大,你不吃就完了,

可是大企业,你以为能多有良心吗?

就在前不久爆出来的某大牌的酱油事件,国内版的酱油添加剂那是满满一面,

可是国外的同品牌酱油,竟然没有任何添加剂,就真的是零添加的酿造酱油

这种双标在上面提到的统一酸菜里也是一样的。

对外国人,他们就用厂里正规发酵的酸菜,而对国人,他们就用随地采购的“土坑酸菜,足时发酵”,

还真是“中国人就害中国人”、“中国人只骗中国人”

但很多人也说了,这个人就是在贩卖焦虑,可是,他真的是在贩卖焦虑吗?

难道一些事在幕后你看不见,就当不存在,一抬到台面上,就成了夸大和贩卖焦虑?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棒子把食品添加剂打死,毕竟它也是一种科学,

在剂量控制得当的情况下,能让人享受到更低价位味道更好的食品,

那么我们在怕什么?在焦虑什么呢?

怕就怕什么,怕双标,怕货不对板!

一种叫苯甲酸钠的添加剂,很多食品饮料的配料表都有,但对于它的安全性,国际上却一直在争论不休,

日本《食品安全法》中明确禁止使用苯甲酸钠;中国台湾,严禁苯甲酸钠添加到碳酸饮料中;

欧盟儿童保护集团,认为它不宜用于所有儿童食品中……

甚至还有研究指出,该防腐剂和维C反应会生成致癌物质苯,也就是说,在含有维C的饮料如果用该防腐剂,就会对消费者产生巨大影响,

而对于我国来说,这种防腐剂却一直很“畅销”,就是因为它便宜,并且在我国合法,

但抛开这种具有特殊性的防腐剂不谈,就算每样食品都达到了所谓的国家标准,

但谁又能保证我们每天吃下去的那么多食品,加起来的添加剂不会超标,又不会对我们的人体产生致癌的影响呢?

谁也不敢保证,就算是国家规定,也没办法要求每个人每天的摄取,进而保证个体的基本健康,

500件”香精”可口可乐被查获

另外就是货不对版,也就是挂羊头卖狗肉,

如果说起码把食品添加剂列出来,不管有害没害,还算是一种基本诚信的话,

那么挂羊头卖狗肉,就真的是丧尽天良,

特别是用鸭肉充当羊肉,用僵尸肉来做冻肉半成品,用增稠剂、凝固剂加工食品……

 “僵尸肉”冻库现场

我们根本不知道我们吃下去的究竟是什么,他们在后厨究竟在捣鼓什么,这才是最可怕的,也是我们焦虑的,

所以这或许也是很多人,虽然卖牛奶但是不喝牛奶、卖牛肉粒的不吃牛肉粒、卖猪肉不吃猪肉,

因为他们知道这个东西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是怎么加工出来的,不吃自己产出的,只能吃别人产出,

于是有人讽刺称其为:易粪相食。

正是因为知道那个肮脏的过程,且不想做出任何改变,于是彼此荼毒,

没有上限比下限,那就比比谁更狠,底层互害的逻辑,算是被他们玩明白了,

然而,他们终要付出代价,

而这最惨痛的代价就是人们的安全感,人们对这个世界的信心,将被恐惧和焦虑所取代,

更为可怕的是,当浑浊成为常态,清流就会归为异类。

利字当头,劣币追逐良币的后果,就是我们全都在慢性自杀。

当我们这个共同体,成为利益的拥趸,那么人早就被打入了利益链的最下端,不复存在,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了,变得不再相信,

外婆看着手机里疯传的食品视频和图片,叫我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看着我吃零食的时候,总是面露难色,

我时常吐槽他们过度担心,也总是不以为然,

但现在我却意识到了他们担心之下的真相,作为亲人,他们是真心爱你,而作为那些食品厂,他们是真心只想赚钱,

我意识到了,我们不相信,不是我们不愿相信,而是他们在作贱我们的相信,

一个社会因相信而存在,那是因为我们相信喝的水、吃的东西、唿吸的空气都是安全的,

然而当这份相信被践踏的时候,社会也离分崩离析不远了。人们将处处存疑、彼此为敌,更不会让下一代,再来受这个肮脏世界的玷污

By Poem

什么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至少是100多种疾病的合称,它的发病率远远超过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个共同点:身体的持续存在的慢性炎症状态。

症状包括疲劳、肥胖、肌肉或者关节酸痛、腹胀和腹泻,有些人还会出现忧郁等等。

一、慢性炎症为何会发生?

说起来也非常简单,那就是身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正常组织发生误判。

这种误判可以是系统性的,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受到攻击的是全身的正常组织。

这种误判也可能是局限性的,受到攻击的自然是特定器官,如桥本甲状腺炎、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等等(此类疾病太多了,不胜枚举)。

二、长期依赖药物治疗结果:

治疗的本质就是利用药物将身体的免疫系统部分关闭。

不可否认,此类治疗的的确确、或多或少地改善了患者的症状,但风险是它增加了感染和恶性肿瘤发生的风险。

三、发病原因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肠道息息相关

胃肠道是人体吸收营养、补充能量的主要器官,我们的小肠细胞里也布满了免疫细胞,随时侦查食物中是否含有细菌和异物。

毫不夸张地说,胃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假如没有强大的防御能力,我们很可能因为”吃”而伤害身体。

肠道富含淋巴细胞对于身体的防御是件好事,但有一利就有一弊,这些丰富的淋巴细胞有时反应过度造成过敏。

1.慢性炎症为何会发生?说起来也非常简单,那就是身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正常组织发生误判。

这种误判可以是系统性的,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受到攻击的是全身的正常组织。

这种误判也可能是局限性的,受到攻击的自然是特定器官,如桥本甲状腺炎、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等等.

(二)造成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原因:麸质

不是麸皮,实际上它是种子里面的一种蛋白质的混合物,主要成分为小麦醇溶蛋白和谷蛋白。

我们可以吃到的柔软、蓬松、有嚼劲的面包靠的就是它。除了小麦、大麦和黑麦之外,人造奶油也含有麸质。

3.我们今天接触到的麸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多得多!

其原因包括了两个方面:

一是小麦的精加工,在去除了麸皮之后其所含的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相应地增加了;

二是为了让小麦颗粒更加饱满,人们开始运用转基因技术,这就使得构成麸质的蛋白质结构更加集中。

(三)麸质如何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由于缺乏消化麸质这种蛋白质的酶,或者酶的活力不足,使得麸质无法充分消化,这使得肠道淋巴细胞高度戒备,并产生抗体,抗体-麸质复合物由此产生。

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会清除这些复合物。

但假如这种复合物太多,通过血液循环就会沉积于不同器官,导致局部或全身受到免疫系统的攻击,这自然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2.麸质会导致交叉过敏

它指的是针对一种食物的蛋白质形成的抗体也能去识别另一种食物中的蛋白质,这在麸质尤其常见。

这些抗体也可能与乳蛋白(奶类食品多见)、燕麦、啤酒、面包酵母、速溶咖啡、高粱、小米、玉米、大米和土豆相关蛋白质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假如多次过量的摄入高麸质的食物,许多人自身的免疫系统一定会处于持续戒备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风险自然增加!

已有临床资料表明,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桥本氏甲状腺肿、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都存在肠漏。

其中说得最多是“炎症是诸多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基础”。这并不是危言耸听,炎症作为我们自身免疫系统对外界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有时候是有益的,但是如果炎症反应一直存在,发展成慢性炎症,免疫系统就会对我们人体自身的组织进行攻击,从而造成损伤。

这次新冠病毒让我们知道了一个词叫做“炎症风暴”,所谓炎症风暴就是炎症来得太猛太快,炎症因子聚集,好比烧了一场大火,虽然目的是为了消灭病毒,可是同时也给全身各器官组织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结果就是导致各个器官的功能衰竭。

1. 急性炎症 vs. 慢性炎症

每个人的身体里或多或少都有炎症,只不过有些炎症反应比较轻微,还没有让我们感受到,有些则有明显的症状。炎症的发生发展和自由基密切相关,比如摄入了自由基含量高的食物、周围的空气受到污染、吃了太多的糖以及不运动等,这些原因都有可能导致体内的自由基增多,从而加剧炎症反应,反过来炎症也会促进自由基大量产生,二者相互促进,最后形成恶恶性循环,慢性炎症就是如此。

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好比是一个警察局,警察就是我们的免疫细胞,它的功能是保护百姓(其他细胞)的安全。在这个警察局管辖的范围里经常会发生一点小偷小摸的事情,警察很快就能去处理掉,这是急性炎症,处理得当的话,来得快去得快,一般来说对人体不会有很大的损伤。

如果不断有小偷小摸或者是悬疑案件,就会让警察们很头疼,处理的时间就会变长,警察们不断出警却抓不到坏蛋,久而久之就会变得非常疲倦,难免会发生错误,误伤百姓,另一方面,这些坏蛋继续逍遥法外,并且持续为非作歹,这就是慢性炎症。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我们身体里长期有慢性炎症,那么我们的免疫警察会长期处于一个“疲惫”状态,当病毒侵入时,我们免疫系统“速战速决”的几率就大大降低,战线拖得越长,炎症反应越重,各个器官的损伤尤其是肺部的免疫攻击也越强烈。所以,平常没有病毒的时候,我们应该尽可能的降低体内的慢性炎症水平!

另外,长期不消的慢性炎症也是各种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基础,比如肥胖、糖尿病、通风、关节炎、肾炎、肺炎等常见疾病,严重的可能导致癌症、脑卒中、冠心病以及阿尔兹海默症等重大疾病。

2. 慢性炎症的五大常见症状

慢性炎症不像急性炎症那样有特别明显的症状,但是偶尔也会露出马脚,下面列举了慢性炎症的五个比较常见症状:

01.身体疼痛

如果感到全身疼痛,例如肌肉酸痛和关节痛,有可能是身体里的致炎因子增加引起的。就好像警察局辖区内的坏蛋增加了,警察一时间管不过来,它们就会攻击肌肉和关节,导致发红,肿胀和疼痛。

02. 皮疹

皮肤做为人体的第一道生理防线和最大的器官,时刻参与着机体的功能活动,机体的任何异常情况也可以反应在皮肤表面,皮疹就是炎症引起的皮肤疾病,例如湿疹或牛皮癣,当致炎因子增多,触及到与这些疾病相关的免疫系统,免疫反应被激活,就会触发皮疹到皮肤表面。其特征是皮肤发红,粗糙和剥落,有时候痒,有时候不痒,反复发作。

03.过多的粘液产生

如果总是需要清嗓子或拧鼻涕,有可能是发炎了!当发炎时,粘膜会产生浓稠的痰液,以保护呼吸系统内壁的上皮细胞,从而导致咳嗽,打喷嚏和流鼻涕。

04. 低能耗

尽管每晚有充足的睡眠,仍然会感到很疲倦,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在抵抗慢性炎症。当人体长期发炎时,我们的免疫系统会一直保持活跃,警察局会持续工作,加大警力加班加点的处理致炎因子。反过来说,慢性发炎增加了对细胞能量的需求,免疫细胞需要不断增加来对抗致炎因子,这就进一步加快了人体能量的消耗。

05.消化不良

常见的消化问题包括腹胀、腹痛、便秘及大便稀疏也可能提示炎症。整个人体的慢性炎症可导致肠道渗漏综合征或肠渗透性,这可导致细菌和毒素通过肠壁“泄漏”到身体的其他部位,也就是致炎因子流窜作案。“ 漏泄的肠道 ”会进一步加剧持续的全身炎症,并导致消化系统症状,如腹胀和肠蠕动不规则。

3. 可以做哪些针对性的检查?

除了上述症状以外,还可以根据医院检查数据来判断是否有慢性炎症:

1.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是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白细胞计数表明免疫系统已激活并正在努力抵御感染或伤害,长期升高的白细胞表明免疫系统经常超速运转。当人体的炎症升高时,白细胞计数会随之升高,而成年人正常范围内的白细胞计数在每微升4,000至10,000之间。

2. 红细胞沉降速率(ESR)

红细胞沉降速率(ESR)简称血沉,是红细胞在血液样本中沉降速度的量度。由于红细胞通常沉降缓慢,因此血沉变快可能表明人体在发炎。男性的正常范围为0至22毫米/小时,女性为0至29毫米/小时。

3.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响应体内炎症而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当体内发生特定的损伤或感染时,hs-CRP的水平升高;如果存在诸如IL-6(白介素-6)之类的炎性酶,hs-CRP的水平也会同时升高。重要的是hs-CRP值高的人不仅会发炎,而且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提高,而hs-CRP值低的人则具有较低的风险。hs-CRP的典型实验室范围是0到3.0 mg / L。

4. 如何干预慢性炎症?

急性炎症犹如一场大火,而慢性炎症就好比小火慢炖温水煮青蛙。因为慢性炎症的症状不明显,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特别在意,可是慢性炎症就好比各种疾病的温床,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养生保健的一个核心的核心就是“降低体内的慢性炎症”!

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哪些诱因?

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原理就是自身的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细胞所致,是免疫失衡导致的。如常见的荨麻疹、湿疹、过敏性鼻炎,到严重影响健康的风湿和类似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皮肌炎、银屑病、肾病,这些都是属于自身免疫疾病的范畴。自身免疫疾病目前来说没有很好的方法来治疗,一旦发病或形成慢性疾病就很难治愈,所以预防减少发病几率就很重要了。

我们的免疫系统要处于平衡状态才不会发生问题,而不是免疫系统越强大越好。在免疫细胞里,有负责抑制免疫冲动的细胞,如淋巴系的CD8,粒细胞里的嗜碱性粒细胞,都有抑制免疫系统冲动的作用(还有更复杂的机制来保持免疫平衡,这里只介绍被发现的机制)。所以许多因素可以影响到免疫系统的自身平衡吗,导致诱发自身免疫疾病的可能。

这里简答介绍自身免疫疾病的几个常见诱因

1、遗传因素

这个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其他的因素来预防或减少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几率。

2、不良生活习惯

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导致免疫系统发生紊乱,如熬夜、缺乏运动、缺少室外活动等等。这些因素会导致内分泌、植物神经系统紊乱,继而引起免疫系统发生紊乱从而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

3、食物因素

经常吃刺激性食物、酗酒、高热量高添加的饮料、添加剂过多的食物、抗生素或农药残留过多的食物、接触污染物等等。这些物质会在体内引起免疫系统过激反应,或是引起抑制细胞的功能受损,不能抑制免疫系统的过激反应而发病。

3、精神心理状态

不良的精神心理状态,精神状态长期处于不良情况下,如紧张、焦虑、烦躁、忧郁等等不良精神状态,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反过来也会影响免疫系统,导致免疫系统失衡而发生过激行为。

4、过于洁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洁净了。好处是传染性疾病发病大大减少,坏处则是人体接触的自然物质越来越少,导致对很多代常见物质过敏。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适当的户外活动可以解决,实现让人体接触这些物质,让免疫系统适应这些物质,那发生过敏的几率就会减少(类似于提前的脱敏疗法吧)

5、食物、用品和药物使用的多样化

在古代,人类的食物和药物品种匮乏,人体早已适应,不会引发免疫过激的反应,但现代人能接触的食物、用品和药物越来越多,也就是过敏源越来越多,这让很多人发生免疫过激的几率增加,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发病率增加。

所以,对于新接触的物质,先要试一试看看自己是否过敏。低剂量的过敏源人体有时候会逐渐适应从而不再过敏,但一次性大量的过敏源会引发过敏反应,甚至是严重的过敏反应。像我们在用心化妆品之前先在手腕不少许涂抹看是否过敏就是一个很不错避免过敏的方法。

6、区分是否自身免疫引起的症状

人体对许多物质反应并不都是过敏,有的是一种应急反应或是刺激性的反应,或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些引起的症状也很像免疫疾病。如牛奶的乳糖不耐症,遇冷刺激皮肤产生的丘疹等等。

7、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调节免疫功能

我曾经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治疗过多例自身免疫疾病,利用的技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调节免疫功能和修复受损组织器官的功能。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调节紊乱的免疫功能,在红斑狼疮、类风湿性结节、皮肌炎、银屑病(牛皮癣)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但阻止病情进展,还促使受损皮肤、结缔组织、肾脏细胞、骨髓造血细胞得到恢复。比如许多红斑狼疮和银屑病患者皮肤恢复的就非常好,与正常皮肤从外表到功能相同。

自身免疫疾病随着生活过于“现代化”而越来越普遍,也越来越难治疗。有时让自己回归简单的生活,注意饮食作息,比过度依赖药物的效果好得多。

By CcVx91荣亚琦孙涵薀

什么是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的创新改变了病人的护理方式,这种药到病除的治疗方式避免了让患者长期用药。长远来看,基因治疗潜在效益巨大,但是相关基因治疗公司面临着许多挑战,他们也并未充分意识到这些挑战。

近年在治愈由丙型肝炎病毒引发的疾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他治愈性的小分子或生物疗法还不常见。经过三十年的挫折和不断尝试,基因治疗(将经过外部蛋白编码的核酸植入细胞中,通过恢复或增强宿主基因功能来以改善疾病来的方法)将使治愈性疗法变成疾病管理1的常规方法。

基因治疗,包括体内治疗(将携带正确基因的病毒载体通过静脉注射给携带有缺陷的蛋白质的病人)和体外治疗(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修饰细胞再注射给病人)(见图表1)仅通过单次注射就能产生显著的长期的治愈效果,如今正在进入市场。FDA最近批准了诺华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 T)2Kymriah,之后还批准了吉利德的CAR T细胞疗法Yescarta,用于血液肿瘤的治疗。2017年底,Spark Therapeutics的Luxturna获批,这是第一个获批的体内基因治疗方法,用于治疗一种遗传性视力下降的疾病。此外,AveXis针对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基因治疗,BioMarin针对血友病A的基因治疗,以及Nightstar针对脉络膜血症的基因治疗产品等在其早期数据中呈现惊人潜力,现在已进入关键试验阶段(或已提交上市申请)。

gene therapy modalities

在这些成功的基础上,大型制药公司正在基因治疗领域大举投资(例如,辉瑞与Bamboo和Sangamo达成了基因治疗协议,诺华收购了AveXis,罗氏同意收购Spark)。与此同时,风险投资公司也在持续推动新的基因治疗平台和方法的创建,带动了基因治疗产品线的不断增长(见图表2)。

clinical pipeline

随着科学、临床和制药方面的不断进步,基因疗法将在治疗由特定基因突变引发的疾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这种新的治疗模式将促使生物制药公司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以便更好地为患者、医疗服务提供方和支付方提供这种新颖但复杂的治疗模式。

基因治疗的商业化挑战

基因治疗的核心价值是单次注射的长期疗效。这种新的治疗方法将为基因治疗公司带来许多独特的挑战。

1. 目标人群的快速减少

基因治疗可帮助恢复宿主基因功能,当然也有患者对治疗的载体(病毒)产生免疫抗体的情况,因此,一般情况下病人只能接受一次基因治疗。换句话说,病人不可重复进行该种治疗,这就导致能接受基因治疗的目标人群减少(见图表3)。随着接受治疗的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在特定年份可以接受治疗的潜在患者数量会随之减少。这导致基因治疗需求很早出现峰值,随后则呈现稳步下降的趋势。一旦目标人群消耗殆尽,对基因治疗的需求将主要由当年发病人群来驱动。

gene therapy demand

人们对基因治疗接受速度缓慢,因此需求峰值可能不那么明显,但病人的耗竭却是不可避免的,长期的市场需求还是要靠新发病人群。在某些疾病中,相较于发病人群,患病人群的数量很大,这种情况下,目标病人的消耗所带来的挑战则更大。许多需要基因靶向治疗的疾病都符合这种情况。

相比之下,针对发病人群的病症的治疗对基因治疗(在没有出现新市场或其他竞争的情况下)有更为稳定的长期需求,因为目标人群每年都在更新。不幸的是,除了肿瘤,基因疗法的其他适应症在发病人群中相对较少,这表明目标人群的消耗将是基因治疗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2. 复杂的市场准入

最近推出的基因疗法的价格低于预估价。例如,Kymriah推出之前,行业参与者预计每个病人(在美国)的治疗费用为60万至75万美元。然而,实际上市之后,每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实际支付价格为47.5万美元。Spark的Luxturna能够治疗遗传性视网膜疾病,上市后双眼治疗的实际价格相对较高,为85万美元,而这也低于市场预估的100万美元以上的价格。

支付方不愿意为这些疗法支付高昂的前期费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它们缺乏能证明其长期疗效的记录。在一次性支付模式下,基因治疗的短期成本将由支付方承担,而长期收益则由患者获得,两者之间存在严重的利益不对等。一次性为基因疗法支付的费用是现有治疗标准的三到五倍,支付方往往不愿接受。此外,支付方还担心,他们为病人预先支付的基因治疗费用的价值要远大于病人在保险计划期限内(通常少于5年)的价值。

3. 基因治疗的商业化可持续性存在挑战

接受第一次基因治疗的收入曲线所呈现出的集中式特征表明,由于缺乏稳定的目标人群的基础,基因治疗的可持续增长面临挑战。产品上市几年后目标人群数量就会减少,产品收入自然也会减少。单个基因治疗产品只能带来短期收入,这意味着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和其他产品上市的时机至关重要。

要实现增长,就需要在第一个基因治疗产品的收入减少之前,推出另一个收入来源(例如,另一个基因治疗产品)。但这样做有可能出现收入高峰重叠的情况,从而导致大幅增长。然而,保持增长正确的做法是每隔几年再推出一款新产品。生物技术公司要有足够的产品组合或资源才能在几年内相继推出多款产品,这对它们来说是个挑战。除此之外,准确安排后续基因疗法的推出最优时间也是相当有难度的。

基因治疗的关键制胜战略

随着基因治疗领域不断成熟,一系列商业挑战浮出水面,生物制药公司必须作出一系列战略决策来推动增长,获得成功。

4. 适应症的组合策略

如前所述,目标人群的特性可能对未来基因治疗方法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针对的是发病人群为主的病症(能接受基因治疗的目标人群体量主要由发病人群数量决定,而非患病人群的数量),那么该类基因疗法的需求更趋稳定;(相反)如果针对的是目标人群以患病人群为主的病症,那么其需求将在出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目前,基因治疗的适应症的区别在于是肿瘤还是非肿瘤。晚期和转移性癌症患者的时日无多,因此目标人群体量主要还是由每年的发病人数决定。除了少数确诊几年后就会致死的疾病(如1型脊髓性肌萎缩症)外,适应症为非肿瘤的基因治疗的主体通常都是患病人群。

在适应症为非肿瘤的基因治疗方面,基因治疗公司需要决定是研究罕见的单基因疾病,还是研究由一系列突变导致的疾病或是病因不明的疾病。出于技术层面的考虑,目前基因治疗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单基因遗传病上。然而,新平台的出现或竞争加剧可能促使基因治疗公司考虑研究目标人群更多的疾病,尽管这样的策略存在更多技术障碍。

基因治疗公司想要研究什么样的适应症组合都无可厚非,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所选择的适应症是否能激发后续其他适应症的市场,并考虑目前和未来的竞争环境。最终,生物科技公司应该找到相对于其他同类公司在研究上更有竞争优势的适应症。

5. 技术风险多样化策略

大多数基因治疗的生物技术公司都是围绕一个核心技术平台(例如,可被器官较好吸收的新型的病毒衣壳载体)成立的。然后,大多数公司将该核心技术平台优先应用于容易治疗的适应症,从而尽快降低技术风险。公司所选择的适应症往往具有共同特征。这些疾病的共同特征由原有核心技术平台决定。但是,这种做法会让技术平台暴露在风险之中,一旦有负面事件产生时,公司整个基因治疗研究都会受到影响。早期的基因治疗公司往往没有其他的方法来规避这种技术风险。然而,一旦技术平台开始展现出发展潜力,管理者们就会想办法创建相似或相关联的平台,以分散风险,实现机遇最大化。

基因治疗公司可以选择开发体内和体外的各种病毒载体或技术,真正难的部分是确定扩展新技术平台的时间,平衡初始核心平台和新平台之间的资金,以及决定是在公司内部开发还是从外部获取新技术。更重要的是,技术相关的战略决策应该和适应症组合策略保持一致,从而保证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不发生偏移。

6. 报销模式的创新策略

基因疗法的商业模式和传统生物制药不同。如上所述,患者获得的长期利益和支付方的短期成本之间并不对等。解决报销中的这种利益错位是基因治疗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虽然相关公司已经开始行动(例如,Alliance for Regenerative Medicine; Express Scripts, BioMarti和Spark之间的积极讨论),但是目前最优的基因治疗报销模式还未出现,也不清楚是否会出现针对特定适应症、特定基因治疗方法或特定地区的报销模式。

无论如何,基因治疗公司需做出一系列与新型报销模式相关的决策。首先,他们是否有意愿寻找基因治疗的新型报销模式?其次,他们是否想要引领这些商业报销模式的发展? 第三,什么时候是让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的最佳时机?基因治疗公司应尽早讨论这些问题,以确保自身的最大利益。

7. 自力更生还是依靠外包

许多领先的基因治疗生物技术公司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设施。这一点在药品生产行业表现得最为明显,由于外部(外包行业)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出于保护公司的知识产权和商业机密,BioMarin和AveXis等公司都对自己的生产能力进行了大举投资。然而,从小分子疗法和抗体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众多外包研发和生产公司的成熟,外部的药品生产能力有可能会在基因治疗行业中发挥关键作用。许多公司(如Brammer [Thermo]、Paragon [Catalent])已开始在这一领域进行投资。最终,投资组合的广度、技术的独特性和高质量外部生产供应等一系列综合因素将会决定基因治疗公司的发展走势。

此外,考虑到市场对商业和医药人员的需求下降,基因治疗公司可选择外包这些部分。随着各种基因疗法进入市场,这种外包的方式将会越来越重要,并进一步塑造基因治疗行业。

总结

基因治疗是一种通过单次注射就可以获得长期疗效的治疗方法。由于基因治疗的市场需求周期短,基因治疗的短期成本与患者的长期获益不对等,基因治疗将会给当前的生物制药行业带来挑战。制定相关的战略来应对这些挑战对于基因治疗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基因治疗行业研究

2022年1月7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公示,诺华旗下治疗脊髓性肌萎缩(SMA)的AAV基因治疗药物Zolgensma在中国递交的临床试验申请已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Zolgensma的目前定价为212.5万美元,被喻为制药史上单价最贵的药物,此前Zolgensma已经在全球近40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与此同时,国内基因治疗势如破竹。2022年1月18日,纽福斯治疗ND1突变引起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ION的基因疗法在美获批临床;2022年1月26日朗信生物AAV2-RPE65基因治疗制剂临床试验申请获CDE受理。

作为疾病的“治本”疗法,基因治疗正成为新药研发的下一个风口。本文就基因治疗的概念、发展历程、递送方式、上市产品、国内外产品管线布局及市场机会进行讨论。

一、基因治疗简介

基因治疗是指通过修饰或操纵基因的表达以改变活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治疗手段,主要作用机制有正常基因替换致病基因、使不能正常工作的基因失活或者引入新的或修饰的基因等方式。随着基因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基因治疗已为多种难治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基因治疗药物包括被批准的质粒DNA、反义寡核苷酸、小干扰RNA-脂质复合体、病毒以及遗传工程细胞治疗产品。


图1 基因治疗的分类

根据基因治疗药物使用方式,可分为体内治疗和体外治疗。


图2 体内基因治疗和体外基因治疗

自1998年FDA批准首款基因治疗产品Vitravene,至今已有20余个基因治疗产品上市(其中Vitravene和Glybera已撤市)。


图3 已上市基因治疗药物

基于RNA的基因疗法已有柳暗花明又一村:siRNA药物的诞生之路(上)、 柳暗花明又一村:siRNA药物的诞生之路(下)、日出江花红胜火:mRNA疫苗行业研究三篇行业介绍,本文将着重介绍基于DNA的基因治疗。

二、基因治疗药物的递送

除了少量以电转的方法实现递送的企业之外,绝大多数的基因治疗企业都面临基因治疗药物递送方法的问题。常用的基因治疗药物递送载体包括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其中病毒载体是目前主要采用的递送载体,临床试验中约有70%的基因药物为病毒载体。

2.1
基因治疗药物的病毒递送策略

近年来,基因治疗药物的病毒载体因其高转染效率和稳定的转基因表达而在体内和体外得到广泛应用。常用的病毒载体包括腺相关病毒、腺病毒、慢病毒和逆转录病毒。腺相关病毒、腺病毒、非病毒载体等常用于invivo(体内直接转移),而慢病毒、腺病毒、逆转录病毒等常用于exvivo(离体递送)。

根据2021年12月3日CDE颁布的《基因治疗产品长期随访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具有基因组整合活性的载体(例如γ-逆转录病毒和慢病毒载体)和转座子元件建议观察不短于15 年;可以产生持续感染、或有潜伏再激活风险的细菌或病毒载体(如单纯疱疹病毒)建议观察15 年或至数据表明不再存在任何风险(感染或再激活);腺相关病毒载体建议观察5年或至数据表明不再存在任何风险。根据该指导原则,腺相关病毒(AAV)载体安全性风险最小,观察时间最短,与此趋势一致,AAV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且最为重要的基因治疗病毒递送载体。

表1 不同病毒载体对比



2.1.1 腺相关病毒(AAV)

AAV是一种无包膜双链DNA病毒,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遗传稳定性、低免疫原性、高基因转导效率和大规模易用性。已经有几款使用AAV载体的药物相继获批。2012年获欧盟批准上市的Glybera是第一款获批的AAV药物;随后在2017年,美国FDA批准了SparkTherapeutics的Luxturna上市;2019年美国FDA又批准了诺华旗下AveXis的Zolgensma上市。


图4 重组AAV载体介导转基因表达

AAV有9种常见的血清型AAV1~9,还存在AAV10、AAV-DJ、AAV-DJ/8等血清型,不同的血清型对组织或器官有着不同的亲和性,其中AAV2、AAV3、AAV9源自人类本身,是迄今研究最为彻底、应用最为广泛的腺相关病毒载体。在小鼠肝脏转导效率影响的实验中,发现效率最高的是AAV8血清型载体;AAV9型病毒载体能够有效转染中枢神经;在视网膜的转染实验中,AAV5血清型载体转染效率优于AAV2血清型载体;在对肌肉组织进行基因治疗时,AAV1和AAV7型血清型载体要优于AAV2、AAV3、AAV4、AAV5血清型载体。

表2 不同血清型AAV载体对比

但是AAV的封装限制只有4.5kb,制作过程复杂,成本高,所以AAV载体的应用有一定的限制。日前,利用蛋白质剪接技术开发下一代基因疗法的生物技术公司SpliceBio宣布完成了5000万欧元(约合5700万美元)的A轮融资。他们将要递送的更大的基因拆分并包装到两个AAV载体上,在递送后通过分裂内含肽(SplitInteins)将其重新组装成完整的全长蛋白,从而突破AAV基因治疗的主要障碍。内含肽的方法为AAV载体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


2.1.2 慢病毒(LV)

LV是基因治疗中广泛使用的基因递送载体,可在高度分化的转导细胞中稳定整合并长期表达。LV是由单链RNA组成的球形结构,封装体积约为8kb。LV主要用于离体基因治疗方法,使用基因修饰的造血干/祖细胞治疗各种遗传疾病,或使用基因修饰的T 细胞(如CAR-T 细胞)进行癌症免疫治疗。目前有一百多项使用LV 的基因治疗试验正在进行中,几种基于LV 的基因治疗药物(Zynteglo、Kymriah、Abecma)已获得上市批准。

整体上来说,慢病毒感染体系完整保留了原本逆转录病毒高表达效率和长表达时间的优点,并且在感染能力上有了巨大的提升。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慢病毒体系的绝对安全。慢病毒在继承逆转录病毒优点的同时,也继承了其随机插入的不稳定性。Bluebird用于治疗镰刀状细胞贫血症(SCD)的产品LentiGoblin发生了安全性问题,在该产品的1/2期临床研究中,有两名患者分别确诊了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和骨髓细胞异常增生症(MDS),导致该药正在进行的一系列临床研究也因此宣布暂停。这一事件同时也影响到了Bluebird的其他产品,其已经上市的Zynteglo因为与LentiGoblin使用了同样的慢病毒载体也因此被暂停销售。GSK的Strimvelis可能导致了一名患者的白血病。Strimvelis最早在2016年获欧盟批准,用于ADA-SCID的治疗,Strimvelis的销售也因安全性问题被暂停。

LV可通过基因组整合实现长期表达和低免疫原性,这对于临床研究和应用非常重要。因此,LV已成为基因治疗中一个很有前景的选择。尽管存在插入突变、低滴度、高成本等诸多挑战,但LV治疗在白血病、血友病、帕金森病等多种疾病上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未来,在提高其治疗用途的安全性和转导效率之后,新一代的LV应该有望成为人类基因治疗的医疗产品。

2.2
基因治疗药物的非病毒递送策略

尽管病毒载体通过细胞转导有效地传递基因治疗药物,但它们的高免疫原性和高突变风险等安全问题也限制了它们的临床转化,非病毒载体的巧妙设计弥补了基因治疗药物的缺陷。非病毒递送载体可以根据材料的来源分为合成纳米载体和内源性纳米载体。常用的非病毒递送载体包括脂质体纳米粒(LNPs)、外泌体等。


2.2.1 LNP

LNP是由磷脂生物分子定向形成的,可以包裹脂溶性和水溶性药物,通过与细胞膜融合将遗传药物输送到体内。LNP具有药物靶向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降低药物毒性、克服耐药性、促进内体逃逸等优点.因此,LNPs已广泛应用于基因治疗药物的递送,其中Lipofectamine™、TurboFect™和Stemfect™已实现商业化。由带正电荷的两性化合物和中性脂质形成的阳离子脂质体是传递基因治疗药物的主要力量。阳离子脂质体携带的正电荷可以与靶基因上的负电荷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并且增加循环时间从而提高转染效率。为了提高基因治疗药物的递送效率,大量经过巧妙设计的脂质体非病毒载体开始出现,包括外泌体-脂质体杂化纳米颗粒、DOTAP脂质体,透明质酸修饰的阳离子niosomes。


2.2.2 外泌体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一种纳米级(40-100nm)的囊泡,在细胞间物质运输和信号通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外泌体具有与细胞膜相似、体积小、带负电、避免吞噬作用、产生免疫逃逸、延长循环时间、穿透深层组织等优点。由于不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的潜在生物学功能差异较大,因此外泌体的来源存在争议,存在促进肿瘤生长和免疫抑制的风险。Gyorgy等人构建了外泌体AAV通过将外泌体与腺相关病毒偶联来进行载体。引人注目的是,exo-AAV9转导了几乎 95%的内毛细胞(IHC) 和外毛细胞(OHC)。常规AAV1-GFP 载体转导约20% 的IHC 和OHC,而exo-AAV1-GFP 转导高达65% 的IHC 和50% 的OHC,表明exo-AAV1-GFP 比常规AAV1-GFP 更有效,并且它可能是一种重要的耳聋转基因载体。外泌体用作封装基因药物的膜,具有高封装效率。

三、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全球在研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均集中在肿瘤和感染性疾病领域,正逐步拓展至其他疾病领域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根据ClinicalTrials.gov的临床试验来看,2015- 2021年,全球正在进行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中有超过一半针对肿瘤治疗,目前基因治疗已在多种疾病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现将部分进展列举如下。

3.1
A型血友病

BioMarin公司的valoctocogeneroxaparvovec(BMN270)采用了AAV5载体。其I/II期临床的3年随访结果显⽰,VIII因子在体内展现出了持久的表达,6x1013vg/kg队列的6位患者治疗三年后的平均年化出血率(ABR)从入组前的16.3降至0.7,降幅高达96%,且所有的患者都不需要进行预防治疗。正在进行的III期临床也展现出了同样优异的结果。

Spark的SPK-8011则采用了生物工程AAV衣壳Spark200。其I/II期临床结果显示,12名患者出血事件和需要传统治疗频率降低97%,但是即使高剂量组7位患者的FVIII号因子平均值也只达到正常值的22%,这主要是因为两个患者产生免疫反应令FVIII因子水平降低到5%以下。虽然SPK-8011也几乎达到“痊愈”标准,但是其疗效与安全性均劣于BMN270。

Sangamo的SB-525采用的AAV6载体在ASH2019年会上公布的结果显示3*1013vg/kg剂量的5名患者中,过5-7周可以达到正常FVIII因子水平,且前两名患者在37周和44周时仍然保持稳定的FVIII因子水平,疗效持久。Sangamo/辉瑞也即将开展SB-525的III期临床。

3.2
B型血友病

Spark/辉瑞的SPK-9001的I/II期临床结果显示,患者在接受SPK-9001治疗后,FIX活性水平范围在第6周时为正常表达水平的14%至68%,在第8周时为16%至78%,在12周时为14.3%至76.8%(平均为35.5%),并使年出血率降低了97%,正在开展III期临床。

uniQure的AMT-061则采用了AAV5载体。早期结果显示,给药后6周,3名患者的平均FIX活性水平为正常值的31%,处于III期临床。

3.3
黑色素瘤

安进的Imlygic于2015年10月被FDA批准在美国上市,它是一款针对局部不可切除的黑色素瘤的基于单纯疱疹病毒的注射型基因药物,它能够引起局部炎症,导致癌细胞的死亡。同时,它所表达的人类GM-CSF蛋白能够有效的聚集树突状细胞,从而增加抗原展示,以引起周边CD4+、CD8+T细胞的免疫反应,继而对肿瘤细胞起到破坏的作用,形成了一个消灭癌细胞的正循环,达到一次或少次用药即治愈的效果。

3.4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

Sarepta/Roche的SRP-9001采用了AAVrh74载体递送micro-dystrophin基因,正处于临床II期。初步临床结果显示,在接受单剂量2.0*1014vg/kg的SRP-9001静脉给药后,患者肌肉纤维中能检测到微肌营养不良蛋白,同时显示出NSAA分数的功能改善。基于此优异结果,FDA于2020年7月授予了SRP-9001快速资格认定(FTD)。

辉瑞的PF-06939926采用了AAV9载体来递送mini-dystrophin基因,已开展III期临床,9名患者中有3名出现了SAE,其中有一例患者出现了肾损伤,曾短暂暂停了临床试验。

SolidBiosciences的SGT-001则采用了公司筛选得到的AAV- SLB101载体来递送micro-dystrophin基因,AAV -SLB101在人类骨骼肌细胞体外实验中显示出了优于AAV9的基因转导效率。SGT-001正处于临床II期,但是临床中曾两次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肾损伤副作用,因此目前临床遭到了FDA的叫停。

3.5
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GenSightBiologics公司的AAV2-ND4目前正处于III期临床,采用了AAV2载体递送ND1基因到患者眼部,用于治疗由ND4基因突变引起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3.6
X-连锁视网膜色素变性

目前正处于临床II/III期的NightstarTherapeutics公司的NSR-RPGR,用于治疗X-连锁视网膜色素变性。NSR-RPGR采用了AAV8载体,在2021年1月公布的中期I/II期临床数据结果显示,一部分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持续3到6个月的改善。

MeiraGTx公司的AAV-RPGR也是一款用于X-连锁视往膜色素变性的基因疗法,其采用了AAV2载体,正处于I/II期,在2021年7月份公布的初步结果显示出积极疗效,将支持AAV-RPGR进入III期临床。

3.7
无脉络膜症

Spark公司的SPK-7001用于治疗无脉络膜症,正处于I/II期临床,其早期结果优异,已获得了孤儿药资格认定。

3.8
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

IntelliaTherapeutics和再生元(RegeneronPharmaceutical)体内基因组编辑候选疗法NTLA-2001用于治疗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其最新发布的I期临床试验数据结果表明所有的给药剂量都耐受良好,目标蛋白的血清水平分别取得平均86%和93%的降低。在所有四个剂量组中,水平降低的程度也呈现给药剂量的依赖性。

四、国内外基因治疗公司布局

根据再生医学联盟(Alliancefor RegenerativeMedicine,ARM)的数据,在2021年,基因治疗行业的投资总额达到了约115亿美元,国内外多家公司布局基因治疗领域。

表3 国外知名基因治疗公司布局

表4 国内知名基因治疗公司布局

五、面临的机会和挑战

基因治疗让我们能够治疗“无法治愈”的疾病,也为其他疾病带来新的治疗思路。目前基因治疗的主要应用场景是治疗罕见病,随着AAV递送系统不断成熟,基因治疗“⼀次给药”的特性对病⼈吸引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在研管线将应用场景从罕见病拓展到常见病。然而,作为一种“革命式”的新型疗法,基因治疗也面临诸多挑战。

虽然大部分基因疗法在临床上展现出了较好的耐受性,但是仍有部分产品在临床上出现了严重副作用,UniQure、Bluebirdbio,以及最近的AllogeneTherapeutics都报告了癌症或基因异常病例,导致研究暂停和被调查,安全仍是基因治疗需要注意的首要风险。此外,目前超70%基因递送药物均采用AAV载体递送,由于AAV基因组不会整合进基因组,因此AAV递送的基因有可能会随着细胞的分裂、死亡或者其他原因不断被稀释从而导致疗效不能持久。所以基因疗法的耐久性问题也一直备受关注。

进入2022年,多款基因疗法拟推进上市。蓝鸟生物的2款基因疗法(分别用于治疗B型血友病和一种罕见的脑部疾病),目前正在接受FDA的审查,目标决定日期为今年5月和6月。在获得A型血友病基因治疗的更多数据后,BioMarin计划很快与FDA接洽,重新提交上市申请。其他公司,如CSLBehring和PTCTherapeutics,目前也计划在2022年向FDA提交其基因疗法的上市申请。基因疗法因其光明前景和巨大商业潜力必将作为成为了各大药业巨头寸土必争之地。

By 陈玮生物药云享

中国精子库的发展历程

一份合格的捐精者的精液,“生产周期”需要6-10个月。

当市场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时,地下市场就会形成。有捐精者的目的就是“上床”。

我国规定一份精液最多只能供5个妇女使用。一个捐精者只能固定在一个精子库捐精。

在美国,精子库的主要买家一半是想要孩子的单身女性和同性恋伙伴,购买方式以电子商务为主。在中国,精子的采购者,必须身份证、结婚证和准生证三证齐全。

对着日本AV女优小泽玛利亚的照片自慰,你可以得到大约三千元人民币的“补贴”。

位于北京大慧寺路12号的北京人类精子库规定,年龄22到45岁的健康男子、中国公民,若无传染病、遗传病以及重大疾病,没有吸毒、酗酒等不良习惯,均可自愿捐精,获得“补贴”。

北京人类精子库有四个“取精室”,里面的布置相似。房间都在5平方米左右,一个粉色沙发,三面墙壁和房门后面都贴着一些没有露点的女明星或者男女亲密照片。沙发旁边的小桌子上放着一卷卫生纸,墙壁上还有一个电源插槽,这是方便捐精者自慰时观看自己电脑里的视频内容。

按照中国目前的相关法律,捐精者不用担心依靠自己精液出生的孩子以后向他要抚养费,孩子对他也没有赡养义务,孩子只对使用捐精者精液的夫妻具备赡养义务和财产继承权。精子库会为捐精志愿者及人工授精的后代提供婚前咨询,尽可能避免近亲结婚的伦理灾难。

像北京人类精子库这样获得过卫生部门正式审批的人类精子库,目前在中国大陆有15家。

2012年9月初,一则关于“广东精子库告急”的消息广为传播,同时一条关于“捐精能买房”的微博也引发了大众对捐精的关注。

中国各地的精子库现在到底处于怎样的情形?

真假告急

陈振文是国家人口计生委科研所研究员,现任人类精子库管理学组组长,2012年3月从北京人类精子库主任位置上退休。按照他的说法,目前我国精子库的精液生产量“基本满足社会的需求,不存在告急一说”。

而且,按照我国对精子库和生殖中心的相关法律法规,一个捐精者一生只能在一家精子库进行精液捐赠,并且当一个捐精者的精液让5名妇女受孕,或者精液在精子库的储存量超过40支的时候,就不允许再捐精。

这也意味着,“捐精能买房”在中国没法实现。

“不是社会对精液的需求多了,而是采集有一些困难。捐精有一定的标准,而整个社会的精液质量有所下降。”湖南卫生厅一位要求匿名的官员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一份合格的捐精者的精液,“生产周期”需要6-10个月。捐精者先是需要到人类精子库进行精液采集,确定精液合格之后,进行全面体检,确认身体健康,才开始进入捐精周期。大概每周捐一次,每次捐赠都能获得一定的“误工费”和交通补贴等。

大约十次捐精之后,精液采集工作完成。半年之后,捐精者需要再进行一次艾滋病等传染病检测和筛查。确认没有问题后,捐精者的精液才正式成为一份可供使用的合格产品。

国外的精子银行也是差不多的捐赠周期。

整个捐赠过程下来,一位中国捐精者大概能拿到总共3000元人民币左右的补贴。

这些精液产品只能销售给卫生部或省级卫生部门批准成立的生殖中心。生殖中心再将精液用做人工授精或试管婴儿。

据《广州日报》报道,目前到广东省人类精子库捐精者当中95%以上是大学生。3年前《河南商报》的一则报道援引河南省精子库主任李玉山的话称,河南省人类精子库“捐精主力”是大学生,但“遗憾的是,精子的合格率不足20%”。

当市场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时,地下市场就会形成。用QQ搜索捐精,会出现很多“自助捐精”和“求精”的群号。这是一个不受监管的领域。有捐精者的目的就是“上床”——通过性交方式使求精女性受孕,且多是免费为主。有的则是去宾馆开个房间,捐精者通过自慰取出精液,交给求精女性的丈夫。

2012年8月,精子库和生殖中心的主管部门,由卫生部科教司转移到了妇社司。随后妇社司召开“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座谈会”并表示,有少数地区监管不力,某些辅助生殖技术机构违规开展辅助生殖活动;一些未取得资质的机构和个人非法开展辅助生殖技术服务;“也存在促排卵药等特殊药物网上随意销售及滥用问题等”。

卫生部科教司原副司长于修成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目前卫生部针对全国范围内出现的精子库和生殖中心系列问题,已经开始了一轮整治。!

由乱到治

1981年,我国医学遗传学奠基人卢惠霖接到一个自称“无精之人”的患者来信,信中问到为什么有牛和猪的精子库,却没有人的精子库,“如果有,我愿意让我的妻子通过接受捐精者的精液来受精。”

如今是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院长的卢光琇,当时正在学习老鼠胚胎的培养。拿到父亲转来的这封患者的信之后,决定投身试管婴儿领域。她先是到北京郊区参观了一个牛的精子库。

“那时候牛的精子库已经很规范了,卫生标准很严格,进去都要消毒。那里主要通过做一个假的母牛让公牛骑跨来取精液。”卢光琇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回到长沙后,她成立了试管婴儿实验室,开始介入精液冷冻技术领域。

卢光琇回忆称,跟现在一样,当时的捐精者也主要是高校老师和学生。体检也就是根据入学检测,合格者的精子就会被采纳。

1981年底,卢光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精子库,她约来那个给她父亲写信的患者。最终,患者妻子通过人工授精成功在1983年初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

“当时很多人肯定我们的成绩,但也有人骂我‘把人当牲口’。”卢光琇说,“那时候全国很多地方建设了精子库,也确实造成了各种问题。比如,有个中医院,连精子库都没有,患者需要精液,门口一个修皮鞋的进去捐精,中医院便将热乎乎的新鲜精液直接输入给患者。”

1988年,卢光琇去法国学习冷冻胚胎技术。当时卫生部的一个司长让她顺便考察法国的精子库建设和管理情况以备为中国所借鉴。回国后,卢光琇拟定了精子库的管理草案,包括伦理管理、计算机网络管理和“中央精子库”等。

就在这一年,卢光琇组织了一场关于精子库法律道德的伦理原则研讨会,提出希望卫生部对全国精子库做监管。但当时正好赶上中国人口剧增,搞人工授精和试管婴儿遭遇到巨大的舆论压力。

当时她建设的精子库是国内第一家,也只让他们每个月做少量几起案例。

1990年代是生殖中心“野蛮生长”的年代,一些机构和医生为争取人工授精和试管婴儿的成功率,方法大胆,结果出生缺陷等问题大量爆发。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上世纪末。

2001年,中国科学院的一次“香山科学会议”在云南昆明举行。包括卢光琇在内的一些与会者,纷纷呼吁国家加强对辅助生殖中心的管理,特别是加强对技术滥用的监管。与此同时,卢光琇利用其全国政协常委的身份,在“两会”期间提交了一份关于严格管理辅助生殖技术的提案。

不久后,卫生部在上海组织讨论辅助生殖技术是否要管理、怎么管理等问题。当时的一个共识是,精子库也要进行管理。精子库不管理便可能会成为继输血之后的第二个艾滋病的重要来源。“而卫生部觉得管理的时机到了,于是就派了于修成来主抓这个事情。”卢光琇说。

权力下放

二十年磨一剑。2001年8月1日,《人类精子库管理办法》和《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以下简称“两个办法”)正式施行。

“两个办法”规定,申请开展丈夫精液人工授精技术的医疗机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对申请开展供精人工授精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及其衍生技术(试管婴儿)的医疗机构,由卫生部审批。

而人类精子库的成立皆由卫生部审批。人类精子库的精液只能给生殖中心使用,不允许进口和出口精液。另外,一份精液最多只能供5个妇女使用。一个捐精者只能固定在一个精子库捐精。每个省最多设立一个精子库,生殖中心的数量也要严格控制。

“两个办法”颁布前,经批准的辅助生育技术中心数量有200多家,而在颁布后,这一数字下降到100家以内。

一年后,全国精子库重新洗牌,一些医院的人工授精资质被撤销,变成了提供生殖保险业务的机构,比如精子保存:有些患有恶性肿瘤需化疗,或是工作环境受到强辐射,于是提前保存高质量的精子,待生育时取出使用。一年保存费一般在千元左右。

2002年10月,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以下简称中信湘雅)在中信集团原董事长王军的“亲自策划”下成立。

南方周末记者查阅工商登记资料显示,中信湘雅是国有与民营资本的结合体。中信医疗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持有中信湘雅58.04%的股份,湖南湘雅集团有限公司持有17.46%。卢光琇个人持股24.5%。

中信医疗健康产业集团是中信集团全资子公司,湖南湘雅集团则由中南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控股6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和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各占股16%。

卢光琇透露,中信湘雅的精液库存量在25万份左右,其中有10万份冷冻的精液。目前正向全国23个省市45家生殖中心提供精子,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试管婴儿中心,2011年诞生了18000个试管婴儿。

截至2007年6月30日,卫生部共审核批准了95家机构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10家机构(湖南、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北京、山东、山西、河南、重庆)设置人类精子库。

其中,重庆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附属医院精子库于2001年11月获得卫生部批准,后由于其在精子采集、存储和对外提供等方面存在严重技术和管理问题,于2003年6月被卫生部责令停止对外供精并进行整改。2003年11月和2006年2月,经卫生部先后复查仍未达到整改标准,目前仍在停业整顿中。

也就是在2007年,卫生部将精子库和生殖中心的审批权下放到省级卫生部门。权力下放后,生殖中心的数量再次回升,陈振文的数据是,2011年年底生殖中心已经达到了205家。精子库的数量随之增加了5家,变成了15家。

“权力下放,主要是管不过来。两三百家,每两年检查一次,很麻烦。”陈振文这样解释权力下放的原因。!

模式之别

中国的捐精采取双盲原则,即捐精者和接受捐赠者彼此不知道对方信息。

英国的法律部分借鉴了美国的做法,规定以捐献的精子或卵子培育出的孩子在18岁后,有权了解自己“血缘父母”的真实身份。在英国,从2005年4月1日起,精子和卵子的捐献者不再受匿名保护,这主要是保护其“血缘子女”了解父母身份的权利。

在美国,美国组织库协会已经认证了一百多家精子银行,精子银行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监管,具体的监管条例在美国各州有区别。

西雅图一家国际精子库一位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相比中国对于一名捐赠者的精液最多只能让5个女性受孕的严格规定,美国并没有任何限制,但精子银行一般都会控制在最多25位女性受孕为宜。

美国人每捐一次精,会得到100到130美元的“补助”。如果献精者是医生、律师等,补助会更高一些。因为患者对这类人群的精子需求比较大。

上述人士还表示,每份试管精子的出售价格是根据他们的成本和同行竞争价格所制定的。他们的精子卖到世界40个国家,时常供不应求。

世界五大精子库有四个设在美国,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精子出口国。大多是采取公司化运作的营利性机构。而中国的精子库和生殖中心大都设立在医院和科研院所。比如,北京人类精子库,属于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是社会公益性研究机构。

在美国,精子库的主要买家一半是想要孩子的单身女性和同性恋伙伴,购买方式以电子商务为主。想购买精子的用户,可以在网站上根据自己想要的标准,检索出特定捐精人群的精液。比如血型、种族、身高、头发颜色和教育程度等。一旦选中某个捐精者,买主就可以和精子库签署一份协议,明确表示同意放弃追究捐精者作为父亲的责任。签完协议,买精的客户付款,精子库会把精液快递给买精人的医生,由私人医生给买精人做人工授精。

如果买精人愿意多花一点钱,还可以看到捐精人的个人简历和详细个人信息。

在中国,精子的采购者,必须身份证、结婚证和准生证三证齐全。不允许单身女性和同性恋人工授精和做试管婴儿。

产业化更是明令禁止。“两个办法”明确规定,严禁精子库的商业化。

商业化争议

“我们卖给生殖中心的精液每份价格大概在800-1000元,现在要涨价了,因为精液的采集成本高,而捐精者减少了。”陈振文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很多人是打着(捐精前)免费体检的目的来的,体检结束后就不再捐精了。

陈振文透露,北京人类精子库基本不盈利,处于盈亏平衡期,前几年是亏损,“每个捐赠者的获取成本是一万元左右”。

作为精子库下游的生殖中心则基本是赚钱的,主要是利用生殖医学技术进行人工授精或试管婴儿培育。因为手术费用比较高,比如人工授精,便宜的也要3万元以上。

“重庆精子库的问题就是商业化造成的。外面的公司帮他们操作,带来很多问题。不合格的精液也被卖出去了。连艾滋病都不查。”陈振文说。

卫生部妇社司一位工作人员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虽然有中信湘雅的模式在先,但是私人资金和社会资金要进入精子库和生殖中心,很难行得通。

而湖南省卫生厅科教处的一位要求匿名的官员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资金来源不会影响审批,湖南省卫生厅只认标准、条件和人员资质。不过他又透露,除了中信湘雅,目前湖南的生殖中心里,只有一家有民间资金。

探访中国西南地区首家人类精子库,完成捐精后可免费冷冻自体精液30年

四川省人类精子库工作人员正在操作储存精子的液氮罐。

四川省人类精子库工作人员正在操作储存精子的液氮罐。

四川省人类精子库工作人员正在操作储存精子的液氮罐。

四川省人类精子库工作人员正在检测精子标本。

四川省人类精子库工作人员正在检测精子标本。

四川省人类精子库工作人员取精子标本。

媒体记者探访四川省人类精子库取精室 

2020年6月9日,四川省人类精子库对媒体开放。四川省人类精子库是中国西南地区首家人类精子库,截至2019年底,该精子库累计捐精志愿者筛查人数为5370人,合格纳入的志愿者捐精人数为957人,合格率不到20%。四川省人类精子库为鼓励更多人“爱心捐精”,除缩短捐精流程外,捐精志愿者完成捐献后,还可享有终“生”生育力保存服务(免费冷冻自体精液30年)。

据国内精子库检测权威报告,正常成年男性精子合格率不足30%。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人类精子库2015年供精者1000人,合格者仅100人,但用精者有1400人。专家说,精子一年不如一年,但精子需求量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导致精子质量不断下降?怎样才能提高精子质量?

  5月14日,西安的天气有点凉,秦岭山里下起了雪。“心跟下了雪一样冷”,小青说。因为结婚七年一直没生育,成了她的一块心病。近期她和丈夫再次来到医院检查,结果是丈夫精子质量无法达到怀孕标准。在西安高新区一茶馆接受采访时,大学老师小青说,自己40岁了,“做不了妈妈可怎么办啊”。

  小杨夫妻是80后,都是独生子女,现在大女儿已经7岁了。三年前,他们开始要二胎,却一直没成功,为此双方家人都比较着急。专门到医院检查,没想到的是,男方精子质量比较差。为何第一胎怀孕非常顺利,到现在精子却出现质量问题?小杨夫妻俩有点不明白。

  随着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一些70后夫妻也想要二孩。43岁的西安市民李子经过近一年努力,还是没有成功,没办法的情况下,李子跟妻子商量,采取人工受精或做试管怀孕。

  精子质量一年不如一年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人类精子库(以下简称省妇幼精子库)主任医师、副主任张洲介绍,男科不育症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才开始发展起来的学科,男性不孕疾病逐年增加,精子质量一年不如一年。

  张洲说,目前常规精液质量检查的项目主要包括:精子浓度、精子活力、精子存活率、精子形态(畸形)、炎症感染(病原体感染)等。

  公开数据报道称,目前多数研究认为,全球成年男性的精液质量在不同年代呈现出下降趋势。国外学者等用专业分析法研究显示,50年来全球性的精子计数呈下降趋势,平均每次射精量由1940年的3.4ml下降到1990年的2.7ml,精子密度由1940年的113×10/ml下降到1990年的66×10/ml。我国学者研究显示,近25年来中国正常男性精子计数、活动率和正常形态率均存在下降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类精液检查中,将1999年制定的精子密度达标的标准,从每毫升2000万个精子算正常,降低到了如今的1500万个精子算正常。而1990年这一达标数值是6600万。

  据中国精子库的公开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国不孕不育患者都在增加。据统计,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试管婴儿出生,目前,中国不孕不育患者已超过4000万,占育龄人口的12.5%。不孕夫妇呈年轻化趋势。在我国,需要辅助生殖助孕的育龄妇女大约有300万,其中男性不育达到40%,而“无精症”约占15%—20%。男性不育多是因为弱精症、无精症。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每年的不孕不育夫妇通过采取试管辅助生殖技术受孕的有6000例左右,其中男性不育占三分之一。我省成规模的精子库除了省妇幼精子库外,还有西京医院、唐都医院、交大一附院等。目前,我省每年不孕不育夫妇采取试管辅助生殖技术受孕约有1.5万人,其中男性不育因素大概占到了三分之一。

  捐精成功获约3000元补助

  精子合格率下降,需要精子的数量逐年增加,这一困局只能通过捐精来打破。国内到精子库供精检查的正常成年男性,精子合格率不足30%。

  以省妇幼精子库为例,2011年精子库成立至今,共有1万多市民捐献精子,捐精人数逐年上涨,但是经过筛查体检后的合格率却逐年下降。每位前来捐献精子的市民都会得到免费体检,看是否达到捐献标准。最初还能达到近30%的合格率,到2014年已降到不足15%,2015年捐精者1000人左右,合格人数仅100人。据了解,目前捐精者以20岁到30岁居多,其中20多岁的在校大学生占了近一半,即便是这个最佳年龄段,精子质量都在下降。

  对于捐精者,会有一定的补助。张洲介绍,捐精者一般需要来10次,才能完成捐精事项。一般来3次时,进行体检和取精,进行一系列检测,在第6次时完成取精,随后再进行检查。之所以要10次,就是为了严格筛查,保证质量。半年后还要进行复查身体(这次不用捐精)。捐精成功会得到3000元左右的补助。

  2015年,省妇幼精子库捐精合格者仅100人,用精者在1400人,使用的多是往年储藏的精子,现在库存约有2万份。

  “地下捐精”QQ群很多

  随着精子需求者的不断增加,加之一些患者对信息不了解,将简单事情复杂化,催生了地下捐精。据了解,地下捐精已经在网上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有些夫妇觉得去精子库寻找合适的精子手续麻烦,经济负担重,便选择了这种快速的地下捐精方式,殊不知地下捐精者的捐精目的各不相同,求精者一不小心就会碰到目的不纯的捐精者。

  华商报记者经过多日调查了解到,地下捐精的运作方式一般是这样的:求精者或者捐精者通过QQ或微信联系,他们在群里相互认识后,通过私聊的方式加强联系。每个地下自助捐精者都称自己仪表堂堂、身体健康,不存在传染病或生殖疾病,也表示愿意配合各项检查,然而他们又称为了保护隐私,拒不提供自己的具体信息,包括QQ号和电话也都是临时所用,且要求求精者成功后永不联系。

  专家介绍,“地下捐精”暗藏着子嗣合法性、疾病传播、社会伦理、道德风险等多种隐患。

  记者在网上搜索“西安地下捐精”,立刻出现多个相同名称的“西安捐精志愿者”QQ群。记者以急需求精子为由成功加入后,发现各个捐精群里不时地会弹出一些宣传信息,一般是标注自己的年龄、血型以及身体状况。为让女方相信自己的生育能力,捐精者会主动提到自己的孩子。记者通过查询资料发现,有个别人还把自己的相片放在QQ相册里。

  “地下捐精”或导致伦理问题

  一位知情者介绍,“地下捐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间接的,即男方捐精液,然后用注射器注入女方体内;另一种就是直接发生性关系。地下捐精更像一揽子交易,双方以合约的方式承诺,为保证成功率,会一直“配合”直到买方怀孕。若买方无法受孕,只收取一半的定金。

  专家介绍,第一种方式存在很多健康隐患。首先拿容器来说,注射器和存放精子的一次性杯子如果被细菌污染,可能导致宫腔感染,如果对方还有一些传染病比如梅毒、艾滋病等,通过女性生殖道时肯定会被感染。而正规的人工受精对精子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如果捐献精子的人有染色体或者遗传疾病,对于受捐者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

  第二种“地下捐精”方式从技术层面消除了通过注射器取精的污染,但捐精者自身携带的疾病或遗传疾病无法检测,更重要的是从伦理学角度讲,有些人捐出的精子不知有多少人受孕,他们居住地域在哪里,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未来很可能导致伦理问题。如果真是这样,涉及的家庭将痛苦不堪。据了解,在正规精子库,一个人的精子最多供5个人使用,这都是经过科学测算的,能有效预防将来发生伦理问题。

  对于地下自助捐精,专家表示出很大的担忧。按正规程序,精子存放在精子库,女方如果需要,就要去精子库调取,这种情况属于双盲(意思就是男方的精子捐助给了谁,男方并不知情;而女方受到谁的捐助,自己也不知道)。只要丈夫检测无精,女性可以根据排卵日期进行人工受精,程序根本不复杂。

  从正规渠道获取精子不复杂

  连续多日的采访中,记者联系了一些“地下捐精者”或受捐者,在交流中,有人表示,因为丈夫多年不能生育,在各种压力之下,他们非常渴望能有一个孩子。交流者小花(化名)说,她是西安一城中村的村民,村子里早就补偿了不少拆迁款,大家的条件还不错,自己年近四十了却一直没孩子,跑了很多地方治病,花了好多钱,也没有什么效果,后来通过检查,发现丈夫是无精患者,这种事情在村里让人实在抬不起头来,夫妻俩商量后,通过网络联系到一名自愿捐精者,小花就和对方发生了性关系,但还是没有怀上孩子,这个事实让夫妻俩都无法接受。一年多后,他们去正规大医院检查,发现小花有一个输卵管堵塞。在医院咨询,才知道直接从医院接受捐来的精子,程序并不复杂,费用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贵,只是以前不知道而已。在医生的建议下,女方最终选择了试管婴儿。

  华商报记者通过“地下捐精者”网上报价了解到,捐精者大多会直言着急用钱,每次的捐精费用多在1000元至8000元不等。

  正规精子库收费真的如一些人说的那么贵吗?记者专门到省妇幼精子库了解到相关的价位:

  人工受精(总计费用):夫妻间,使用丈夫精液,3000元/次;使用精液标本者6500元/次;

  试管婴儿(总计费用):夫妻间,使用丈夫精液2.5万元/次;使用精液标本者3万元/次。

  记者通过“地下捐精”群联系到一对夫妻打听接受捐精情况,在谈到为何选择“地下捐精”而不到正规医院时,他们介绍,考虑到自己的私密情况,想通过“地下捐精”来悄悄要孩子,担心医院里登记会泄露自己的秘密。对想要孩子的人来说,成功怀孕真的不容易。

By 南方周末西部网

可穿戴设备的尴尬处境与唯一亮点

可穿戴设备叫好不叫座

尽管可穿戴设备在全球快速升温,但由于其硬件技术、通信技术等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客户体验差、售价昂贵、服务领域有限、缺乏“杀手级”应用等原因,让众多消费者仍在隔岸看花。可穿戴设备仍处于宣传炒作过多、实用性有限的尴尬境地,产品成熟尚早。

产品实用性有限

首先,缺乏精确的产品界定。可穿戴设备领域尚无完全被认可,并吸引消费者的理念。比如说,谷歌眼镜的许多功能如打电话、拍照、收发邮件等与智能手机如出一辙,人们使用智能手机可以更方便快捷地解决需求。Power Welties充电靴穿12小时,才能给手机充1小时电,着实考验耐心。更有甚者,Argus 2作为世界首款仿生眼球,需植入人体,令人寒噤。

其次,设计美观是硬伤。试想戴着一副样式古怪的眼镜或是一块屏幕过大的手表,如同科幻电影里的人物,怎么也难以让人提起兴趣。一款外观精巧别致的产品才会让消费者购买并使用。目前可穿戴产品总体外表不够时尚,缺乏工艺设计美感。

再次,解决问题有限。目前大部分可穿戴设备的功能集中在健康管理等方面。以果壳发布的智能手表GEAK Watch为例,其内置多种传感器,主要实现对睡眠、心跳、体温和血压等的检测,功能简单。而映趣inWatch也只有查看时间、拍照和运动计量等功能。很多智能手表还无法独立使用,需通过蓝牙或无线连接到智能手机上,只是智能手机的第二块屏幕。

可穿戴设备的核心应用及其缺乏。当前,可穿戴设备没有固定的操作系统和统一的应用开发平台,应用服务局限于健康管理和智能手机服务,缺乏独立的功能。尽管可穿戴设备提供了数据采集的入口,但能够分析数据并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应用才是王道。从软件角度来看,没有专属的“杀手级”应用和差异化的应用服务等决定了消费者将其束之高阁。此外,由于屏幕尺寸的限制,目前海量级的移动应用无法直接应用于可穿戴设备上,而应用的匮乏又反过来制约硬件的发展。

缺乏产业链整合

首先,市场需求不足。消费者目前仍沉迷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带来的极大乐趣之中,对可穿戴设备的应用领域和实用性认知相当少。而可穿戴设备能够发挥较大作用的体育运动和医疗健康领域,也只占市场的很小一部分,属于智能手机无法独立完成的领域。消费者需求量极为有限,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规模。

其次,市场售价昂贵。作为配件或装饰品,可穿戴设备要具有体积小巧、方便佩戴、坚固耐用等特性,因此其硬件结构要大大区别于其他智能终端——芯片集成度要更高,计算响应速度要更快;电池容量要更大,续航能力要更强,目前小尺寸锂电池难以满足需求;显示屏需要可弯曲的柔性显示面板。诸如此类的硬件结构,决定其高成本、高售价。

最后,缺乏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可穿戴设备产业链涉及芯片、电池、传感器、软件程序和操作系统等方面。目前上游的设计研发、中游的生产制造和下游的市场销售等环节,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生态系统。就国内来说,缺乏一个能引导市场、让用户惊艳的产品,缺乏一个带动整合的标志性大企业。很多企业还处于概念炒作及盲目跟风的状态,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离散化的产业链,无闭合的产业链条,都将导致其短期内难以实现规模化、商业化。

可穿戴要培养哪些与移动医疗契合的气质?

1、便捷性。未来,智能终端要更方便地采集数据、更方便地提供医疗服务。在将来,更多的测量仪器会向小型化、移动化发展,不仅仅是血压、心率的测量,还会有白细胞、B超、脑电波等。针对主要的“老、幼、病、孕”用户群体,设备的设计理念、应用手段、操作方法都应做到“傻瓜式”便捷,以达到可穿戴设备的最高境界——“人机合一”。

2、交互性。从上世纪60年代可穿戴技术提出后,该创新技术所倡导的人机交互历史经历了很多伟大的节点。但自从乔帮主将触摸引入苹果的人机交互之后,这六七年来技术并没有太多质的飞跃。

对于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与身体交互,可以让人们活得更健康。与眼球的交互、与鼻子、耳朵的交互……当然,在健康医疗方面更高级的交互绝远不止现在如此:比如同样是“医疗”类设备,既然能实现人体指标的西医式检测,为什么不能尝试下“把脉问诊”的中医式看病?

3、专业性。不可否认,目前从事健康医疗类的可穿戴设备大多是国内的科技类公司。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很多产品是按照理工科的工程师思维开发的,很少有医生或医学专业出身的科班人士参与开发。纯粹按照工程师思维设计的产品会带有浓重的技术色彩,这样的智能终端到了用户手中,更多地还是在玩可穿戴方面的科技元素和炫酷概念,在性能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口、漏洞,缺乏了健康医疗类应具备的专业性。

另外一些觊觎该领域的健康服务公司或医院,在互联网思维又相对弱势一些。所以,未来如何打通相关行业,做到资源共享,或是保证设备专业性的万全之策。

总之,建设移动医疗需要从传统的医院线下模式过渡到以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线上模式,终端、平台、医患双方太多的东西需要改变,更无法抛开一个更上层的问题——现行的医疗体制与制度。

就像有业者此前低调地“唱衰”自己行业的节奏一样,现在移动健康及医疗行业已经很混乱了,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在重点注意这个行业所出现的问题。那么未来,移动医疗的发展是否会像现在的健康应用一样被政府政策步步紧盯?

现象:瑞表出口数据下滑, 部分品牌减产裁员

瑞士钟表业在腕表业的地位有目共睹,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也成为其重要的出口市场。而自2012年开始,瑞士钟表对华出口的增速开始出现下滑态势,部分腕表品牌也频频出现业绩预警。在此背景下,不少瑞士手表品牌开始诉诸于消极措施以求自保。

据无时尚中文网报道,隶属于全球第二大奢侈品集团历峰集团的Cartier 卡地亚日前表示由于市场需求减弱,品牌将会减产,具体措施为从11月开始减少其位于瑞士Villars-sur-Glane的一间制表工场中230名职工的工作时间至每周四天。品牌发言人称减产决定“旨在保护就业”,“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是“必要的”措施,而且品牌尚未决定减产的限期。

无独有偶,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团LVMH手表部门总监Jean-Claude Biver 也对外透露Tag Heuer 豪雅也将减产,同时会裁减46个管理和生产职位以及置49个员工于部分失业状态。

据称,瑞士腕表近一两年出口增长轻微,2014年至今整体增幅仅2.7%,远差过Jean-Claude Biver 预期的4%-6%,8月份出口额更因香港告急下跌0.2%至14.934亿瑞士法郎。对于瑞士腕表来说,未来的日子或许更难熬。瑞士宝盛银行分析师Patrik Lang 接受彭博社访问时称,瑞表当前的出口形势“显然比2009年更差”,在瑞士拥有6个制表工场约1600名职工的Cartier卡地亚亦曾于2009年连续减产几个月,当时涉及500名职工。他认为行业未来数月内将难以复苏,因此品牌需采取措施控制库存。

观点:智能腕表与高端腕表的竞争不在一个维度

“现在的市场的确存在一些挑战,”谈及腕表市场的一些变化,伯爵中国行政总裁 Thomas Bouillonnec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但其对未来市场持非常乐观的态度。“长期来说,这个市场还是很大的。伯爵同时也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我们始终提供好的产品,在质量和设计方面都走在前列。所以,从长远来看,我们对未来市场还是持非常乐观的态度。现在的市场虽然存在一些挑战,但是我们注重质量,我们有好的产品。基于此,我们整体还是比较乐观的。”

对于Apple Watch是否会对传统腕表行业产生强烈冲击的问题,Thomas Bouillonnec则表示,“智能手表市场会变大,但是智能手表和我们传统手表是两种不同的表类,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智能手表市场的变大也并不会影响我们的市场,不过我也很好奇将来会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目前我们还是坚持自己传统机芯的制造和生产。”

财富品质研究院院长周婷坦言,智能手机、移动终端设备的发达,对于大众群体的腕表消费的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颠覆了人们的时间习惯。这也让很多品牌不得不改变其产品的研发策略,包括产品定价和品牌定位等。但要说,Apple Watch将颠覆传统腕表市场,也没有那么夸张。

“因为其实这种智能设备的更新换代非常快,Apple Watch的出现,我觉得是一个阶段下的这种移动终端设备经历的升级和过渡。这种产品我觉得会回归一个本质,Pad、笔记本、手机,最后它会回归成单一设备。所以现在智能市场出现的一切设备我觉得都是为了未来的极致单品在做准备。因此我觉得它会短期内对一些石英表、电子表产生较大冲击。而对于一些高端腕表,特别是机械表,它们不是从一个维度来竞争的。”

预测:腕表市场将走向两极

对于卡地亚、豪雅的产能收缩,周婷认为这只是单个品牌的问题。“这跟品牌当前的经营状况是有关系的,可能短期内需要通过裁员减产来降低成本。这是单一品牌的问题,不具备代表性。”她还表示,对于一些腕表品牌的增速下滑,其实是跟品牌自身在中国的发展战略是有直接关系的。特别是走礼品路线为主的腕表,其受的打击是最严重的。对于腕表市场的前景,周婷还是充满信心。其告诉本报记者,“这个高端腕表市场其实还是在扩容的,而且从消费需求上讲也没有减弱,只是消费外流还是比较严重的。”

她分析,整个腕表市场整体来讲是走向两极的:一极是时尚化大众化。这类腕表的佩戴不是为了计时,而是为了装饰,把它当珠宝配饰一样去佩戴。这意味着大价格在3千到3万之间的以装饰功能为主的时尚型手表,是整个市场的大众型消费者的需求主流;另外一极则走向超高端,就是真正的高端腕表和顶级腕表。高资产人群还有专业的手表消费者欢迎。

“未来腕表市场是走向这两极,和现在很多各种品牌杂乱在一起的这种发展状况是不一样了。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年中,腕表品牌一直是靠市场需求把品牌的销售推动起来的,并不是很多腕表品牌真正自己做出来的一个市场,营销出来的一个市场。所以当消费逐渐回归理性、消费出现升级的这种情况下,很多腕表品牌的反应速度是比较慢的,它不能很有效地在短期内快速检验市场调研市场策略,又相应地没有有效地一个市场应对。所以它们现在受到影响是特别特别大。不过从消费的角度来讲,我依然看好整个腕表市场的发展,特别是高端腕表这一块。”

可穿戴生存论:刚需是王道

中国市场上目前主流的可穿戴或者智能硬件主要包括以下一些种类:智能手表手环智能眼镜智能血压仪器、空气质量检测仪器等等。在笔者看来,任何不以实用为目的的可穿戴产品都是耍流氓,而现在看来医疗服务领域的穿戴设备是最符合“实用”二字,最能满足用户刚性需求的。这个领域的相关产品,只要能真正解决用户的刚性需求,就会持续火爆下去,这类型产品可以是测量身体血压的工具、可以是戒严滤嘴产品、可以是母婴胎仪、可以是辅助走路的假肢、可以是按摩器,总之实用又好用就会有市场。除此之外,防止儿童走丢或者丈夫出轨的定位仪器也是刚性需求。

就此我看可以预见,大部分的智能手环、眼镜这种产品由于自身的使用局限性,最终会逐步被淘汰(当然,作为一个精美的装饰品和装逼神器还是有存在价值),而且这种产品主打小众路线,自身的功能完全可以被一步手机所取代,真正有价值的就是前文我提过的能和家庭健康相结合的产品,尤其是和健康智能检测想结合的穿戴式产品。

可穿戴设备唯一的增长点:医疗市场

这两年来可穿戴设备在中国异军突起,而可穿戴设备能真正火爆的原因就在于医疗市场的需求广阔,并且这种需求正在和大数据以及移动互联网全面链接。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这组数据,在2012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230万部,2013年暴涨到765万部,2014年的数据虽然没有出来,但我们预测能够突破2000万台。我在2014年8月底采访康康血压CEO曾明发的时候探讨过可穿戴设备和医疗健康的关系,曾明发也认同二者相互促进的观点。在曾明发看来,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其中一半以上与高血压有关。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病---占总死亡原因的首位(41%),平均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病。所以康康血压应市场需求而推出,能够让原本需要去医院做的事情,在家里面自己就可以搞定。

IDC2021年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报告指出,华为在腕上穿戴设备细分领域,2021年Q3的出货量与苹果并列全球第一。该季度全球此类设备出货量同比增长9.9%,达1.384亿台,维持了强劲增长的走势。近几年,可穿戴设备炙手可热,而在其中可穿戴医疗设备更是备受关注。

200亿市场,可穿戴医疗设备赛道正成为香饽饽
可穿戴医疗设备是指可以直接穿戴于身体上,具有体征监测、疾病治疗或给药等医学功能的电子设备。

目前市面上的可穿戴医疗产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消费级的健康硬件,如移动耳镜、健康手环、智能睡眠系统、皮肤传感器等;另一类是专业级的医疗硬件,如智能检测器、无创血糖监测、血压计、血糖仪、血脂检测仪等。

随着中国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老龄人口比重越来越高,老年人医疗保健需求急剧增加,此外,慢性病患者群体庞大,都为可穿戴医疗设备创造了市场机会。

据统计,中国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12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20年的122亿元,表现出强劲增长态势,到2023年该数值将超过200亿元。2015-2023年(预计)中国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规模。

200亿市场,可穿戴医疗设备赛道正成为香饽饽

来源:综合各市场调研机构及公司官网信息 传统械企、科技巨头争相竞逐
增长潜力巨大,诸多医疗器械企业,乃至科技巨头,都将目光瞄准这一新兴市场,天眼查数据显示,仅2020年,中国共新增超2800家可穿戴设备相关企业,赛道可谓是百家争鸣。


医疗器械企业
国际上,巨头美敦力、飞利浦等企业在可穿戴医疗设备领域已有较深的布局,其中美敦力的可穿戴医疗设备“美预安”在2019年第二届进博会上完成中国首秀,2020年完成中国上市。“美预安”尺寸仅相当于一枚贝壳大小,通过植入腹部或上臂的微型传感器,系统每5分钟自动记录一次葡萄糖值,24小时共记录288个葡萄糖值,再经过内置芯片搭载的算法对这些数据的实时分析,可就未来60分钟内会发生的高、低血糖风险提前做出预判,并通过专属智能手机app发出警报。
国内企业九安医疗已有可穿戴产品获批上市,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可穿戴医疗设备创新企业,如乐普智芯、质子科技、智柔科技等企业均有相关产品已获批上市。


科技巨头
科技巨头公司动作也频频加码可穿戴医疗设备行业,且成绩表现不俗。根据市场调研机构IDC近日发布的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报告显示,华为在腕上穿戴设备细分领域在2021年Q3的出货量与苹果并列全球第一。
2018年,苹果公司的AppleWatchSeries4上就推出了ECG心电图检测功能并获得FDA批准;2021年6月和8月,AppleInc.的移动脉率房颤提示软件和移动心电图房颤提示软件在中国相继获批,意味着Apple公司的AppleWatchSeries产品在中国具备了“心电图”和“脉率”监测功能。
今年8月,华为公司腕部心电血压记录仪、心电分析系统、心率失常分析系统、腕部单导心电采集器4个医疗器械产品进入了优先审批程序公示,将进一步丰富其智能医疗手表监测功能。
除了苹果和华为,目前,包括Garmin、谷歌、索尼、小米、三星电子和华为技术等公司都在激烈竞逐可穿戴医疗设备领域。


血压测量、无创血糖或成新风口
从医疗健康角度出发,血压、血糖、心率、血氧饱和度、体温、睡眠都是衡量个人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其中心率、血氧饱和度、体温、睡眠指标监测已经成为当下可穿戴设备的基础功能,已实现成熟应用。而血压、血糖测量尚未有优势产品出现,率先取得技术突破的企业,或将建立起竞争壁垒。


血压测量
利用可穿戴设备进行血压测量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其难点主要在于测量的精度要求上。目前市面上的便携式测血压设备中,并不是直接测量血压,而是测量血压变化,并没有办法像袖带测量一样得到血压的绝对值。
加入精确血压监测功能,毫无疑问将在同质化严重的产品中脱颖而出。2021年以来,三星、华米、华为等头部品牌陆续将血压监测功能引入到可穿戴设备中。其中华为WatchD将在今年12月23日推出,除了现代智能手表提供的常见功能外,新的WatchD还具有精确的血压监测功能。


无创血糖
糖尿病患者每日必备的数次血糖检测需要通过采集血液获取,用户体验不佳且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因此,业界一直在努力通过无创方式实现血糖监测,但难度较大,在这一领域进展并不明显。
此前华为发布的HUAWEIWATCH3虽然新增了微创血糖检测管理,但仍需要搭载专业健康机构血糖监测软件并连接微创式传感器(单独购买)才能查看血糖数据。另一巨头苹果则有望率先拿下这一技术。据了解,苹果主要的传感器供应商之一——硅光子芯片和模块供应商罗克利光子(RockleyPhotonics)在2021年7月宣布即将研发出无创血糖监测传感。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微型传感器、无线低功耗传输等技术的迭代发展,可穿戴医疗设备已实现产品形态、准确度等多方面的突破。因此在行业即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探索更为丰富的功能,也成差异化竞争的焦点。

使用人越多,数据采集越多样化,结果就越准确。未来中国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人群如果使用可穿戴设备人群足够多,而且数据都能通过第三方的平台进行交换,那么这会是一场改变中国健康史的革命。

By 物联网圈子Eshare医械汇

新冠对男性健康的影响

新冠病毒对男人挺狠的。

《欧洲心脏杂志》称,男性感染率、重症率和死亡率都高于女性。在中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男性新冠肺炎死亡率几乎是女性的两倍。美国和西班牙分析发现,谢顶男人感染新冠病毒后,后果更严重。中俄还有研究显示,新冠病毒可能让男人“绝后”,让人硬不起来、生不了精。而近日,《美国急诊医学杂志》发文,又给新冠病毒记上一笔。该文详解一名62岁法国新冠肺炎男性患者的诊疗、救治记录。与其他病例报告不同的是,这名患者上头条的“关键词”是:异常勃起达4小时。

送入ICU,发现异常勃起

该名患者于日前,被收入法国勒谢奈凡尔赛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治疗。病史资料显示:患者有左腹股沟手术和阑尾切除史。因乏力、发热、干咳、腹泻等,先至全科医生处就诊。医生怀疑其为细菌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两天后,患者出现急性呼吸困难。急救人员抵达时,患者呼吸衰竭,镇静后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随即,他出现血液动力学障碍,接受0.1μg/Kg/min的去甲肾上腺素。终于抵达凡尔赛医院。进入ICU前,患者胸部CT和CT血管造影显示弥漫性肺实质,呈磨玻璃样,小叶间隔增厚形成碎石路征。没有发现近端肺栓塞迹象。进入ICU后,患者体温为38.5℃,血压116/82mmHg,心率100次/分。出现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氧合指数66。再接着,医生查体发现:患者的阴茎直愣愣竖着。海绵体僵硬,但龟头松弛。

没多久,核酸筛查结果出来了。证实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医护人员用冰袋冷敷阴茎。4个小时后,小伞毫无收起之势。医生用针头,从丁丁处吸取血液,发现其中有深色血栓。他们推测,这可能是诱发缺血性阴茎异常勃起的原因。这一假设得到海绵体血液气体分析证实。此后,医生在其海绵体腔内,注射拟交感神经胺类药物,并用药预防血栓。机械通气14天后,患者成功拔管,并转入普通隔离病房。在治疗期间,他再没出现其他部位血栓,也未发生丁丁局部复发性血栓。法国勒谢奈凡尔赛医院将这一病例整理成文,称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强烈暗示阴茎血栓、异常勃起与新冠病毒感染有关。

这是世界首例与新冠肺炎有关的阴茎血栓

“我们在ICU看到大量与新冠肺炎相关的血栓栓塞症,数量是前所未有的。”美国纽约市威尔康奈尔医学院血液专家杰弗里·劳伦斯(Jeffrey Laurence)早前如是告诉媒体。荷兰和法国数据表明,在ICU治疗的新冠患者中,有30%-70%在大腿深静脉或肺部有血栓形成;约1/4出现肺栓塞。因新冠病毒感染入院者,出现缺血性中风的风险也更高。关于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为何易出现血栓,医学界尚未找到确切答案。可能的原因包括4方面:第一,多数重症患者有慢性基础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病等。其出现凝血异常的几率更高。


第二,出现炎症细胞因子风暴。免疫细胞本应保护机体,但有时会用力过猛、敌我不分。结果导致血管破裂、血压下降、形成血栓。第三,新冠病毒本身就会触发血液凝结。第四,ICU患者多卧床不起。这是形成血栓的“理想条件”。但法国勒谢奈凡尔赛医院称,该院报告病例,是全球首次在新冠重症患者中发现“阴茎血栓”。由此导致的阴茎异常勃起,是指在没有性兴趣和性刺激下,阴茎持续勃起超出4小时。根据病理生理学机制,它可分为缺血性异常勃起,也称低流量或静脉性异常勃起;及非缺血性异常勃起,也称高流量或动脉性异常勃起。上海某三甲医院泌尿外科匿名医生告诉“医学界”,血栓致缺血性异常勃起,在临床并不少见。造成血栓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盆腔肿瘤、血液或循环系统疾病等。“若血栓未得到及时处理、无法恢复血液循环,时间久了,阴茎和海绵体毛细血管可能全部堵塞,出现无法逆转的纤维化。缺血持续4-6小时,患者可能永久丧失自然勃起能力。”前述泌尿外科医生提醒,该名患者62岁,本身就是血栓高风险人群。依据论文中病例描述,无法断定其阴茎异常勃起和新冠病毒感染是因果关系。仍需更多病例和研究,加以佐证。

新冠对男性很不友好

法国勒谢奈凡尔赛医院研究团队指出,这一发现提醒临床,接诊男性新冠肺炎患者后,要思考更多。“它对男性非常不友好。”此前,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性别与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莎拉·霍克斯(Sarah Hawkes)指出,有人会说,这都是生物学因素。也确实有研究证实,基因和性激素差异,导致男性免疫力弱于女性,面对新冠病毒“表现弱鸡”。“但是,行为差异也是重要因素。比如,男性的吸烟和饮酒率,都高于女性。”莎拉·霍克斯说,基于此,男性患肺部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高。此外,男女的生活习惯也有明显差异。比如,不爱洗手。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2009年数据显示,用过公共厕所后,洗手的女性为65%,男性只有31%。

为什么新冠会导致阳痿

根据2021年3月份发表的研究,男性在感染新冠后出现短暂或长期勃起功能障碍的可能性,可能是未感染新冠男性的六倍。其他研究记录了一系列独立或共同影响性行为的感染后的健康问题:无法勃起或无法维持勃起、睾丸受损、睾丸疼痛或肿胀、无法达到性高潮、睾酮水平低,以及精神健康问题。

最有可能患上严重新冠的男性——老年男性或患有高血压、肥胖、糖尿病和心脏病的男性——已经处于性功能障碍的高风险中。这些情况会影响他们的荷尔蒙、肌肉、血管等。然而,更年轻的男性也报告了性健康问题。在确定这种新冠病毒的短期和慢性后遗症时,我们仍处于追踪和趋势阶段,这包括了解其影响关于男性的性健康和生殖健康。

为了查明该病毒是否确实侵入了男性的生殖器官,美国俄亥俄州的科学家对6名年龄在20至87岁之间死于新冠的男性进行了活检。当他们在电子显微镜下检查这些组织样本时,他们发现了潜伏在一名男性睾丸中的病毒颗粒。一半的男性精子质量也很差,这支持了其他小型尸检研究的数据,并提出了有关疾病对生育能力影响的问题。

如果病毒存在于睾丸中,但是否也存在于阴茎中呢?该团队通过研究两名感染病毒后变得阳痿的男性进行调查。其中一人出现轻微症状;另一个已经住院。很不幸,病毒确实存在于他们的阴茎组织中。这令人震惊:自从这些人第一次被感染以来,已经长达八个月了。医生还发现患者的器官微小血管内壁受损。

血液和骨骼

一种已知的新冠病毒的影响,即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最有可能是导致性能力差的罪魁祸首。虽然一些哺乳动物的阴茎中有一块骨头,但人类的勃起依赖于血液流动。动脉必须打开,静脉必须收缩,就像运河锁系统一样。受损、变窄的血管不会让海绵组织随着血液膨胀或保持血液以维持勃起。

如果没有足够的血液,细胞会缺氧,组织会发炎,血管会失去弹性。没有氧气,就没有性生活。

新冠似乎还降低了一种酶——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endothelial nitricoxide synthase)——的含量,这种酶有助于扩张血管和使阴茎充血。对于感染时间比较久的患者来说,肺或心脏损伤可能会改变血液循环和血液和组织中的氧气含量,从而使问题更加复杂。

由于阴茎实际上是体内血管最多的器官之一,因此勃起功能障碍在患有长期新冠感染的男性中更为常见。

今年7月,患者主导的研究合作组织(Patient-Led Research Collaborative)发布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信息。他们记录了10个器官系统的203种症状,这些症状来自全球各个国家的约6,500人的在线调查。结果包括性健康问题。大约18%的男性报告了性功能障碍;大约13%的人睾丸疼痛;8%注意到其他性器官问题;大约4%的男性阴茎或睾丸的尺寸减小。

病毒的藏匿之处

睾丸是病毒的完美藏身之处,像眼睛和中枢神经系统一样。即使病毒从身体其他部位清除后,包括埃博拉病毒(Ebola)、腮腺炎(mumps)和寨卡病毒(Zika)在内的病毒,都可以在这些地方保留下来,成功逃避免疫系统的清除。

一项研究推测,睾丸可能因此成为新冠病毒的储存库。这可以解释为什么11%的新冠住院男性患有睾丸疼痛。产生睾酮的莱迪希氏(Leydig)间质细胞的感染,也可以引起雄性激素水平降低。仅此一项就会导致性欲和滞后。

疫苗与阳痿是否有关?网友在发声

近日有网友揭露接种国产疫苗后出现阳痿,相关言论很快遭到封杀。官方对有关国产疫苗的批评一律保持沉默,并下令禁止任何传媒报导涉及疫苗的负面资讯。

一位网名为“我是小可爱”的网友在知乎上指称,他于5月8日和6月9日分别接种了国产疫苗之后,逐渐出现阳痿现象,并一直未得到缓解。另外,一个名为“云淡风轻”的网友亦在知乎上提及同样的症状,他称经过一段时间后,情况有所好转,但依然没恢复到正常状态,他们不清楚这些不良反应是否会造成长期的伤害。

“我是小可爱”和“云淡风轻”的留言引起很大回响,有数百名网民也称接种了国产疫苗后出现阳痿现象。有的留言称是短期障碍,但还有留言称阳痿已持续数月。也有自称接种后出现阳痿的网友建立群组,交流讨论各种的状况,迄今至少已有数百人参加讨论。有网友表示,他专门咨询了北京市卫健委,但卫健委对此也没有正面回应。

接种疫苗
大批网友称接种国产疫苗后出现阳痿,但迄今官方都没有正面回应此事。

据关注此事的传媒人洪涛称,国产疫苗有各种不良反应属实,他的一个朋友接种后出现心梗差点死亡,但目前严厉的舆论管控导致这些事情很难被公开讨论。

资深作家,前传媒人刘水指出,这是一个严谨的医学问题,普通人无法确认其关联性。但此前,湖南邵东的杨向伟就专门对官方强制接种国产疫苗提起了行政覆议,其列举的相关理由,也有疑似导致阳痿的说法。

另有网友爆料,官方已经再次发出禁令,严禁传媒报导涉疫苗不良反应的消息。此前,来自央媒的记者亦透露,官方严禁传媒涉及国产疫苗的任何负面资讯。

疫苗 接种
官方发出禁令严禁传媒报导涉疫苗不良反应的消息。

早前,海外媒体也有报导国产疫苗有多种负面作用。例如,一名陕西25岁女子在接种科兴疫苗后,直接过敏性休克送医,3天后疑似因心脏衰竭去世;有疾控人员透露,河北有人接种国产疫苗后5分钟即死亡。

此外,中国自7月开始优先安排未成年人接种国产疫苗后,也不断传出有人当场晕倒、抽搐,甚至死亡。

网友报道:扬州一中学生打疫苗当场昏倒并死亡。pic.twitter.com/NeM1MXaus3

— 冷山时评 (@lengshanshipin) August 9, 2021

打完疫苗留观的时候就出现脸色发白出虚汗,接着抽筋,120赶来的时候说人已经不行了。
中学生打疫苗出事了!
无锡江阴中学。
责任谁付???学校?医院?
别忘了,注射疫苗前都会签订协议。 pic.twitter.com/EP0k5FLTqR

— 全智胜 (@MgOqkzLBRPLCHyN) August 2, 2021

网友留言:
部分中国父母畜牲都不如,如果是动物,你动他崽子,它会和你拼命,而中国部分人就不同了,你打了他幼儿,他要两个钱拉倒,你给他孩子注射不合格疫苗,他会跪下说,不打不行啊?
其实不上学能死吗? pic.twitter.com/DeFO9ziEvn

— 全智胜 (@MgOqkzLBRPLCHyN) August 2, 2021

本月3日,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后获得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药理学博士的谭亚娣在微博表示,现在中国强制接种疫苗行为太荒谬。“疫苗主要成分刺突蛋白融免疫原性和毒性于一身,每接种一次就等于被投毒一次,三番五次不死即残!接种一次就让很多女性月经不调,男性阳痿不举,老人心梗、脑梗,反复多次接种就是奔着灭族去了!如果变异病毒性放弃清零策略则可能因ADE(抗体依赖增强)发生超大规模严重感染,发生超大规模死亡。请每个人从自己做起拒绝打有毒新冠疫苗,且应该追究强推疫苗的相关高层人员反人类罪。”但随后其微博遭到网管封杀。

事实上,今年初一名中国疫苗专家也曾披露,2020年12月30日获得中共政府批准有条件上市国产疫苗,其副作用高达73种,他直言该疫苗是“世界上最不安全的疫苗” 。但随后相关言论也遭到封杀。

国药 疫苗 武汉肺炎
中国疫苗专家陶黎纳痛批国药疫苗是“世界上最不安全的疫苗”。

By 医学界燕小六

资料来源:1.Priapism in a patient with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A case report. Americ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June 17 2020. doi.org/10.1016/j.ajem.2020.06.0272.Doctors try to untangle why they’re seeing ‘unprecedented’ blood clotting among Covid-19 patients. CNN3.Alarmed as COVID patients’ blood thickened, New York doctors try new treatments. Reuters4.异常勃起. UpToDate

这些人怎么发“国难财”

2021年底,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近日反驳了《商业内幕》网站的一篇报道。

  该报道说,有49名美国国会议员未能及时提交有关资产交易的报告,涉嫌违规。

  报道认为,在美国抗击疫情、经济动荡、国会推出数万亿美元救助计划之际,这些议员隐瞒了制药股、科技股或军工企业股票的交易信息,涉嫌利用疫情动荡买空卖空,内线交易,是发“国难财”。

  而佩洛西辩称,美国是“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国会议员可以参与股市交易。

  佩洛西必然如此辩驳,因为她的丈夫同样陷入了谷歌母公司甲骨文的股票交易风波。

  这49人中有一名典型人物,是新泽西州民主党众议员汤姆•马利诺夫斯基。

  美联社披露,自2020年初以来,此人买进或卖出了与抗疫相关的医疗和科技公司价值100万美元的股票,而这只是他在新冠大流行期间320万美元股票交易的一部分。上述交易,他都没有按规定做披露。

  美国媒体介绍说,当市场动荡,数百万人失去工作时,马利诺夫斯基低价买进股票,等市场缓慢恢复之后再卖出。当一些公司因疫情困难向政府寻求财政援助时,他会参与卖空这些公司。

  2020年3月,随着新冠疫情重挫美国市场,马利诺夫斯基买进了价值19万至62.5万美元的股票。

  他投资的一些医疗公司在研发测试或者治疗新冠病毒的方法。去年6月,马利诺夫斯基买进了TFF公司的股票,当时该公司正在研发一种抗体疗法,该公司股票价值随后几乎翻了一番。

  11月,马利诺夫斯基抛售了秘密持有的制药公司默沙东的股票,随后,该公司宣布停止研发新冠疫苗,股票暴跌。

  美国舆论认为,国会议员参与买空卖空是“疯狂”行为,疫情当头,买空卖空将进一步加剧市场动荡,搞垮市场主体,而马利诺夫斯基并不以为意,仅2021年,他就至少卖空了6家公司的股票。

  马利诺夫斯基解释说,“这是我们资本主义体系中股票市场投资的一部分。我认为美国人参与这类正常的投资活动本身并没有什么错。”

  发“国难财”,马利诺夫斯基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北卡罗来纳州共和党参议员、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原主席伯尔夫妇在美国卫生部公布对新冠大流行的警告之前,通过30多笔交易抛售了60万美元到170万美元的股票,还秘密通知他的一些“金主”也做好准备。

  参议院卫生委员会委员特鲁维尔在大流行期间的股票交易价值在89.9万美元至356万美元之间,其中包括他所监管的医疗保健公司的股票。

  美国媒体发现,国会议员与医疗保健领域资本利益勾连,水很深。

  2014年,约有30%的参议员和20%的众议员持有生物医学和医疗保健公司的资产,或为投资这些行业而设立的专门基金资产。众议院最常见的投资是辉瑞、强生、默沙东和雅培。在参议院,投资者青睐强生、辉瑞和默沙东。

  2020年,国会议员参与的与医疗健康领域企业相关投资达6800万美元,超过军工和建筑行业股票的总和。

  比如,共和党籍众议员克里斯托弗·柯林斯是国会能源和商业委员会的成员,他与合伙人创建了一家公司,为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公布的一项规范诊断测试生产零部件。他还持有这家公司估值在500万至2500万美元之间的股份。

  柯林斯曾与其他议员共同发起了一项废除医疗设备税的法案,以帮助他大举投资的两家公司。

  他还提议推动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放宽对制药公司在产品上市后跟踪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要求。这一条款将帮助许多制药公司,包括一家生物技术公司,柯林斯是该公司最大的单一股东。柯林斯的两个孩子也持有该公司的股票。

  而加州民主党众议员斯科特•彼得斯曾召集78名国会议员,反对一项名为“创新法案”的法案,以保护制药公司免受昂贵的专利法律挑战。

  彼得斯所在的圣地亚哥地区的生物医学公司连续两年提名他为“年度当选官员”。而他的妻子在丈夫抗议专利法前后,积极购买了多家制药和生物医学公司的股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有《证券法》限制议员的股票交易行为,但上述议员没有人因该法被真正追责。

发国难财的护理用品公司

2021年10月,深交所官网信息显示,关于浙江优全护理用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全护理”)创业板IPO的申请进入“已问询”,其保荐机构为国信证券(002736)。

  据悉,优全护理成立于2012年,主要从事非织造材料和护理用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非织造材料和护理用品两大类,其中非织造材料分为水刺非织造材料、纺粘非织造材料和热风非织造材料;护理用品主要包括湿干巾和纸尿裤。 

  根据其招股书显示,对首次公开发行,优全护理拟募集资金17.05亿元,投向于新型医疗卫生材料和用品项目以及研发与信息化中心项目。 

  疫情中大发国难财 哄抬物价下净利暴增超10倍 

  然而,正在谋求上市并计划进一步扩大生产的优全护理却被曝出在去年疫情期间哄抬物价。 

  根据深交所的问询函,优全护理子公司金三发卫材、广东金三发由于去年价格违法行为分别受到长兴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佛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行政处罚。 

  2020年3月,正是国内疫情爆发之时,优全护理两家子公司却采取“套餐”形式捆绑销售熔喷布和纺粘无纺布,抬高熔喷布和无纺布价格,这些材料均属于作为防疫物资生产的主要原料。经查,在2020年防疫物资紧缺的情况下,优全护理捆绑的“套餐”(1吨熔喷布+1吨内层无纺布+1吨外层无纺布)最高价格竟达150万元。 

  然而,根据上述材料今年上半年的价格,其熔喷布销售单价为3.90万元/吨,而内层无纺布及外层无纺布则均不超过2万元/吨,可见哄抬后的价格远高出正常价格的几十倍。 

  自然,价格的抬升一定程度上直接推高了优全护理去年的业绩。报告期内,其实现营业收入33.74亿元,实现归母公司净利润11.62亿元,同比增幅分别达到156.33%和1125.86%。 

  经营是否可持续?今年营收净利双双下滑 

  对此,优全护理在招股书中同样表示,受疫情影响,公司产品作为防疫物资生产的主要原料,市场需求量短期内急剧增加、市场价格快速走高,导致了2020年度业绩显著增长。 

  不过,另一方面,这也引出了对优全护理经营业绩是否可持续的疑问。对于剔除疫情因素的情况,优全护理在招股书中披露,预计不考虑疫情下公司去年营业收入为23.74亿元,归母净利润为3.98亿元。能够看出,预算数值远低于实际值。 

  并且,去年之前,优全护理在2017至2019年之间的营收分别为10.08亿元、11.51亿元、13.1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65亿元、0.51亿元、0.95亿元。经计算能够发现,其去年全年的营收基本达到近前三年的总和,净利润更是超过了前三年总和的五倍。 

中国疫苗公司赚得盆满钵满

2021年9月开始,国内加强针接种程序正式启动。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建议对三类重点人群开展加强接种,主要包括口岸、隔离场所,定点医疗机构从业人员。

目前,在已经明确启动新冠疫苗加强针的地区,接种范围主要限定为18岁以上,完成两剂次灭活疫苗或一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接种满6个月的人群。

在加强针疫苗的选择上,专家给出的意见是使用原接种企业生产的疫苗,或至少选择相同技术路线的疫苗来接种。如果按此建议执行,先期出货量较大的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科兴中维)和国药集团将受益。

科兴中维和国药集团新冠疫苗产能相对宽裕,满足了很大规模的国内接种需求。2021年4月2日,科兴中维新冠疫苗原液车间(三期)正式投产,年产能达20亿剂;5月13日,国药集团董事长刘敬桢在上海表示国药中生全年新冠产能将达到50亿剂次。

相比之下,康希诺等疫苗厂商面临更多的压力来自于产能。2021年2月,康希诺宣布与上海医药成立合资公司投资建设生产基地,产能将达到5~7亿剂次;智飞生物(300122.SZ)、康泰生物(300601.SZ)年产能分别有5亿剂次和2亿剂次。

此外,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开发的灭活疫苗也于今年6月9日获得国内紧急使用批准,成为国内获批第5款灭活疫苗,预计至年底时产能可增至5亿剂次。

截至2021年10月19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超过22.4亿剂次。按12岁以上人口,每人3剂次和80%接种率目标计算,共需约26.9亿剂次疫苗。国内仍需约4.5亿剂次疫苗,占比16.7%,以灭活为主的市场格局基本落定。

科兴中维和国药集团盈利颇丰。根据中国生物制药(01177.HK)2021年中期业绩测算,科兴中维2021年上半年净利润达400亿元。2020年12月,中国生物制药及其关联方以5.15亿美元投资入股国内科兴中维约15%股权

美国疫苗公司股价飞起

随着新冠病毒变种的蔓延,部分美国部门或企业正在下决心推行“强制疫苗令”,疫苗需求直接刺激美国疫苗巨头Moderna股价一路狂飙,不断刷新历史新高,2021年以来的累计涨幅已高达337%,总市值一度逼近2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680亿元)。

截至目前,70%的美国成年人已经注射一剂新冠疫苗,美国完全接种疫苗的人口占比约为49.7%。但是面对传染性更强的德尔塔、拉姆达变异毒株,需要更高的接种率才能实现免疫屏障。美国传染病学会(IDSA)在最新的简报中表示,面对德尔塔变异病毒,疫苗接种率要超过80%,甚至可能接近90%,才能实现群体免疫。

意味着,美国距离实现群体免疫仍有较大的差距,或将继续大力推进疫苗的接种。

美国对疫苗的需求再度爆发,这对于疫苗厂商而言,无疑又是一大笔订单,直接刺激美国疫苗巨头Moderna的股价持续飙升。2021年8月9日美股盘中,Moderna股价一度暴涨19%,刷新历史最高点,收盘涨幅回落至17%,总市值一度逼近2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680亿元)。8月10日股价稍有回落,全天跌幅5.7%,股价回落至465.76美元。

拉长周期看,Moderna的股价今年以来的累计涨幅已高达337%,相比其发行价更是暴涨超过20多倍,目前Moderna已经成为了市场上最大的生物科技股之一,更是一举超过了拥有130年历史的老牌医药巨头默克。

而这背后,自然离不开“暴利”的疫苗,据Moderna发布的二季度财报显示,第二季度营收猛增6516%,超70亿美元,净利润达27.8亿美元,均超出市场预期。

摩根大通分析称,由于Moderna的2021年预购剂量基本上已经售罄,预计Moderna第三季度将交付3亿剂疫苗;第四季度将交付3.3亿剂疫苗。此外,摩根大通上调了对Moderna全年营收的预测,预计将达到200亿美元,此前的预测为192亿美元。

市场认为,由于德尔塔变异毒株还在传播,而目前全球的疫苗接种率仅有15%,其中100多个国家接种率甚至不到5%,疫苗接种的潜在空间仍非常巨大。因此,市场预期,Moderna的营收及净利润仍将持续增长,乐观的投资者甚至预计,到2030年,Moderna估值有可能将达到万亿美元的体量。

By 巫乐定胡一刀

揭秘暴利的医美行业

如今,很多人信奉“颜值即正义”,想要通过整容实现华丽变身,美容整容正在成为中国女性的重要投资之一。故意制造“容貌焦虑”已成为不少医美机构招揽顾客的手段。医疗美容行业如今发展迅速,但乱象也层出不穷。

  根据ISAPS(国际美容整形外科协会)的数据,我国医美行业自2006年以来便呈指数级增长,2015年到2017年的复合增长率达42.23%。预计2020年全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将达3150亿元。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巴西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医美市场。

  巨大的市场背后是资本的争相抢滩,医疗美容机构如同雨后春笋般争相涌现,自2011年起,初创医美机构数量不断增长,到2015年,37家医美机构创立,近几年增长速度放缓,但每年仍有医美新机构成立。新京报智慧城市研究院数据库收纳的初创医疗美容机构共计有159家。

“既不是医疗也不是美妆”的中国医美市场,却像一个患了医疗、美妆甚至互联网广告的所有产业病的巨型畸形儿。它的每一个毛孔,都可以用“乱”来概括——上游原料市场A货水货横行;中游医美机构违规从业、租赁资格证、超适应症用药;下游渠道商“什么都敢吹”、营销商虚假广告漫天飞。

而作为整个产业链的变现入口的医美机构,直接面向消费者,是全产业链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医美乱象的集中爆发地,是这个畸型儿最大、最疼、最显眼的病灶。

乱象的另一个共生词,是暴利。但自2018年末,医美机构迎来了倒闭狂潮,甚至不少行内人士认为,医美已进入了“衰退期”。

公立医院整形科、大型连锁医美集团日子还比较好过,但对于占正规市场75%的中小型民营机构来说,品牌效应和资本号召力比不上前两者,原料议价能力不高,获客成本急剧增长,市场供大于求、同质化竞争激烈,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

根据天眼查数据,2020年6月到2021年6月期间新成立的医美企业里,有2030家已经注销了。

更雪上加霜的是,用伪劣产品仪器、无证无资质甚至监管也抓不到“现行”的非正规机构仍在横行。据央视市场研究统计,国内正规医美机构市场规模约为878亿元,而黑市规模约为1367亿元。

医美机构市场,血海一片,厮杀正酣。

冰火两重天

赛道值万亿,医美机构却难盈利

医美市场的美好前景,总是从“中国医美渗透率远低于美国、巴西和日韩”开始。

过去十几年间,中国医美渗透率从1.5%提升到了3.6%,但比世界医美大国还差得远——约为日本的1/3,美国的1/5,韩国的1/6。

这看上去是个潜力无限、需求未被满足的市场——当下市场规模两千亿,渗透率赶上日本,就是6千亿市场,赶上美国,就是万亿市场。

在许多人看来,医美的确“一本万利”,成本十几块的玻尿酸,出厂售价就是几百块,净利润十几倍。到了终端消费者那里,就成了几千、几万块。

“隆胸的胸假体嘴上跟你说成本都几万,你仔细想想看,就两坨硅胶能值啥钱”。

暴利,或是想象中的暴利,引得各行各业、各类资本都想来分得一杯羮。原料三巨头齐聚A股后累计市值超千亿,多家地产商、中药企、服装品牌高调入场,百度、美团、阿里、京东均有医美业务板块,垂直类医美平台更是风生水起。

今年5月,在地产企业奥园美谷转型医美6个月后的年度业绩说明会上,其总裁胡冉表示,“不要低估地产商进军医美行业的决心。”

赛道火热的另一面,是作为整个产业链的变现入口、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医美机构,日子越来越难过。

一位从业者向八点健闻分析:“整个行业,那么多链条,外界看来是个整体,其实在行业的都是知道的,利润全在上游、在渠道……医美机构新增速度比受众需求开发速度快”。

八点健闻从多家渠道医院了解到,这些渠道型医美机构五到八成的收入给了美容院、酒吧、KTV等下游渠道,“酒吧的小哥,靠给我们推小姐姐做胸、鼻子、眼睛,很快就开上了奔驰……你不给,有人给”。

线下渠道的医院、诊所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市场部的人,拉客户,像狼一样”,一位渠道医院市场部人员告诉八点健闻,这家不足400人的医院里,有300多名市场部员工,整个市场部可以分走13%的收入。

“看着流水挺高,实际上院长不赚钱”,五成给渠道,一两成给市场部,剩下的三成要覆盖房租、医生、耗财和其他开销。由于市场上优质医生资源紧缺、竞争大,整形医生的投入对医院也是一大笔开销。

广深地区的前资深经理人石继勇告诉八点健闻,行业内”1-5年的医生属于执业医生,平均工资在2-5万,8-10年的主治医生基本在8-12万,15-20的副高级别的都在15-18万左右。月薪”。

形势还在朝着更难的方向变化,“年轻小姐姐都在互联网,美容院老板娘拉来的客户都是年纪偏大的,底子不好,不太适合做医美项目了”。

拥抱互联网的直客式医院同样在内卷。2017年以前手术投产比可以达到1:6——花100万买广告做营销,最终可获得600万的收益。现在,很多医美机构,“1:1.5都很难”,收入的一半以上贡献给互联网医美平台做营销,几乎成了普遍的情况。

激烈的竞争使得医院不得不走走薄利多销的路子,市场部和营销人员疯狂拉客,后台作为工具人的医生就只能都接着。

“话语权在运营院长跟咨询那里,医生只负责拿钱做手术。”医生不是神,工作时间长,疲劳工作久了,事故风险就会提高,“但是没办法,工资高呀。

“我们的原则是不死人,出了纠纷院长会处理”。一旦出现纠纷,“给钱也好、免费修复也好,只要传不出去就行”——高额的纠纷处理费用也几乎成了医美机构成本的一部分。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医美机构带来了更大的冲击。新氧创始人金星在一次颁奖典礼上说,“跟去年相比,大型头部机构也只是实现了营收平衡,大量的中小机构业绩萎缩了10%到20%,甚至更多。”

“没有疫情,医美市场也到了一个转折点了”,复工之后,尽管医美市场的高增长率预计会回归高位,但多家医美机构从业者告诉八点健闻,2021年,他们并没有活得更好,只有更难。

从蓝海到血海

一位资深从业者回忆,在2016年之前,情况还完全不是这样。当时的医美市场,供不应求,行业信息不透明,“顾客求着医生做手术”。

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直客医院”,稍稍营销一下,打打广告,收入就非常可观。“渠道医院”也不差,积累了“优质高端消费者”的美容院、KTV、酒吧、洗脚城等生活美容机构为它们源源不断地送来了客户。

在当时,即便分给下游的生活美容机构两三成利润,渠道医院仍然可以赚个盆满钵满。

多位从业者意犹未尽地回忆起当年盛景,“那时候挣不到钱的话,都不好意思说在医美圈里混的”。

回过头来看,2016年发生的几件事确实为医美市场后来的变化埋下了种子。

2016年,中国医美行业突然成为风口,朗姿、苏宁环球等A股企业进来大举并购。朗姿以5亿估值收购米兰柏羽和晶肤两个品牌,创下中国医美机构的史上最贵并购案。

同年,魏则西事件发生,百度与莆田的合作模式开始受到影响。

也是同年,新氧开始组建日记审核团队,并完成了C轮投资,主攻医美垂类的互联网渠道也开始走向成熟。

风口上,歌舞升平中,很少有人意识到,整个市场的供需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美业观察》主编龚伟的一篇研究报告指出,从2015年开始,“中国医美似乎进入了供大于求的状态。”

市场的变化反映在了年末,根据一位业内人士的介绍,2016年当年,仅在杭州,莆系医美业绩几乎腰斩——虽有“过度营销”,莆系医美机构在当时良莠不齐的医美机构中尚属正规军。

于是,转过年来,2017,风向突变,资本停下了进军医美的步伐,医美市场本身增速也明显放缓,多位行内人士“明显感到,市场涨不动了”。

下跌的业绩让每一个医美机构的危机感油然而生,昔日的平衡被打破,“机构之间,开始抢医生、抢顾客,供求关系发生了倒转——医生求着顾客做手术”,内卷开始,并日渐加重。

2017年,一位化名美亚的行业观察者在《中国医疗美容》杂志上写道:“2016年以前,大家(杭州的莆田系)心照不宣的坚守着一种价格默契,在当时,虽然旁边的上海医美市场上,价格战已经打得头破血流,像杭州这样的地区中心,大家却仍是各做各的,相安无事。”然而,百度魏则西事件后,杭州莆系医美业绩拦腰,业绩压力打破了之前微妙的价格同盟,“轰轰烈烈的低价战最终也在杭州上演。”

2018年新氧创始人金星公开表示,医美机构正在大规模亏损,只有30%的机构是盈利的。更美商务总监杨晓姣接受《创业邦》采访时说,“2018年,医美机构有10%~20%的淘汰率,转手率也增长了30%左右”。

医美内卷:

价格战后,哀鸿一片

医美进入内卷时代,价格战第一个表现,价格战能打起来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技术壁垒不高,使得各医院的项目极其相似;二是机构数目多,一位从业者举例:在2016年,女性人口不超500万的杭州就拥有近900家医美相关企业。

价格战,是行业洗牌的常规路径。但对于医美行业而言,最大的变数来自互联网。

互联网医美平台成立之初,都打着增加行业透明度、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旗号。它们将医生口碑、项目价格赤裸裸地呈现到消费者面前,也的确打破了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壁垒,利好了消费者和苦于没有现成渠道的直客医院,后者开始拥抱互联网,医美机构与互联网平台迅速进入蜜月期。

然而,好景不长,当互联网平台们集齐了海量用户,圈地完成,变现开始之后,游戏就变成了商家竞价买广告位。2017年,成立四年的医美垂直app新氧的信息服务收入首超预定服务,主营业务转向了营销。

“本来大家都有各自的栖息地”,但当海量用户聚集到互联网平台上的时候,战场就转移到了互联网。一位业内人士这样介绍互联网对医美的影响。

顾客在互联网,医美机构想要获客,就必须交钱给平台买服务,为了提高转化率,就得多砸钱,买最有人气的关键词、最显眼的广告位——当医生IP都被包装的金光闪闪、机构都赔本赚吆喝低价促销的时候,消费者看来,哪家的广告最显眼,那家的医生口碑就越好,那的性价比就越高。

“人们总是幻想着又便宜又好的”,为了取悦消费者,但又尽可能盈利,营销变得极为重要,甚至可以决定生死。一家江浙地区的行业人士告诉健闻,“好的营销人才比医生还要紧俏”。

营销天才们采取了一些巧妙的套路,“价格战”就成了“表面价格战”。

一位资深从业者告诉八点健闻,“网络上,像双眼皮880、1000、2000的比比皆是,实际去到医院说不包含去皮取脂肪,随便加个2000块常见,或者项目升级弄个包装项目6800”。互联网上的手术费用是来比价的,“挂羊头卖狗肉也是逼不得已”。

中小型机构砸钱肯定砸不过莆田系,为了抢占市场,莆田系医院并不吝惜营销费用,而且只要客流大,最终受益也不是问题。

靠投放广告、营销来引流是有风险的,“就只有人点了链接或只来跟你咨询聊天,最终没有一个人来做项目,这钱也得给平台”。

除了被下游渠道、营销商牵着鼻子走,医美机构对上游原料市场也缺乏议价能力。中国医美市场集中度低,即便是头部连锁,占据的市场份额也不大,互不相识又彼此竞争的中小型民营机构,更散。

对这种内卷的恶果,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常务理事,北京整形美容协会副会长,联合丽格医疗美容集团董事长李滨在一篇文章中愤然提到:“中国医美行业在自作自受的价格战之后,哀鸿一片;但上游厂家们仍然赚得盆满钵满,对医美机构的自相残杀,作壁上观,悠然自得。”

837亿正规医美 VS 1367亿黑医美

劣币正在驱逐良币

行业内卷之外,一家开在中国的医美机构面临的另一个麻烦是那些使用三无器械和耗材的、医生资历浅成本低的、靠虚假宣传夸大其词能忽悠到顾客的灰医美。

灰医美,一般合法而不合规。激烈的竞争,使得医美不得不绞尽脑汁地开发新市场,甚至有一些合法机构也开始铤而走险,打一些擦边球。

中国医美市场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是由营销推动的。

新客户的获取困难,那就想法儿打造新项目,挖掘老客户的新需求。同样是这些营销天才们,用有限的原料,捧出了精灵耳、小腿肌肉阻断术、眼睑下至等无数奇葩的医美项目,在需求乏力的市场上创造新的需求。

年轻女性的市场饱和了,就想办法拓展其他消费人群。

一家渠道医院从业人员告诉八点健闻,对于不便推广医美手术的年长消费者,他们准备了“血液进化、干细胞和肝脏排毒”。

根据更美的统计数据,近些年来,私密整形暴涨了105%,“这是一片新的蓝海”。

越来越多的男性医美项目也逐渐被开发出来……

而与挖空心思打擦边球的正规和半正规机构相比,违法、毫无道德底线的黑医美,在新业务开发方面优势更为明显。八点健闻以加盟之名对接了一位轻医美产品推销商,对方表示,“1万即可创业,半天培训即可上岗,无须开店和任何资质,除了代理费外,没有其他投入”。

这家公司推广的产品是由一家转正的“高端代工厂”生产的“量子仪”和“雾化器”。

量子仪配合她们的产品,可以“填充、去皱、提升、溶脂”。其中,填充的产品主要是比玻尿酸“更安全”的“葡聚糖”“葡聚多肽”。

“这个产品小小的,你就放到包里,可以约客户上门服务,也可以开一间房,平时和周末都可以,甚至路上也能聊客户”。而这行的收入,可以发展下线,还可以找个店家搞活动,“做一场活动的话,大几万十几万都是对半分,相当于用别人的资源帮自己赚钱……”

这样的死角,监管不太可能追查到。

劣币在驱逐良币。一位医生直言:

“你所看到的这个行业就是‘劣币驱逐良币’之后给社会和求美者带来的影响。想一下,一个厨子,一个月撑死了赚10000块钱,学学打针,轻轻松松赚10万,你怎么选?

只要敢吹牛,你就能赚钱。那我们正规的机构、正规的医生怎么办?正规机构是带着镣铐跳舞,营销上先就输了“。

专业医生缺口严重

我国法律规定,合格的医疗美容医师必须有《医师资格证》、《医生执业证》、《医疗美容主诊医生职业资格证》,很多非法执业者趁机混水摸鱼。

  中国数据研究中心、中国整形美容协会2018年联合发布的《中国医美“地下黑针”白皮书》表明,目前中国合规的医美行业执业者大约有 17000 名左右,但非法执业者数量超过 150000 名,几乎是合规医师的9倍。

  这也造就了很多没有正规资质的医生经过几天培训就敢给消费者动刀、打针,火热的医美市场背后是行业的重重乱象。

除皱又瘦身 肉毒素成“午餐式美容”新宠

在医疗美容界,肉毒素一直被认为是“除皱神器”。肉毒素作为一种神经麻醉剂,能使肌肉暂时麻痹。起初,医学界用它治疗斜视、面部痉挛以及其它肌肉运动紊乱症。

不过医生们发现,肉毒素在消除皱纹方面具有更加显著的功效。很快,注射肉毒杆菌素的医美项目迅速风靡。

记者了解到,伴随肉毒素需求增长,研究机构数据预测:

未来五年肉毒素行业将延续高速增长态势,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可达140亿元。加上肉毒素普遍需要多次注射,消费者需要多次返店治疗,医美机构也能借此实现锁客循环。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副主任医师 李芯:

肉毒素被称为午餐式美容,就是恨不得中午吃顿饭的工夫就已经完成治疗了,而且下午上班都看不出来。

部分商家售卖肉毒素水货假货 处方药竟能轻易购买

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通知,A型肉毒毒素及其制剂被列入毒性药品管理,并且作为处方药,必须要由有处方权的执业医师开出处方,才能够购买。但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肉毒素泛滥 ,其中不少还是“水货”,甚至是假货。

今年6月,韩国食品药品安全处表示,从6月25日开始,吊销韩国知名制药企业美得妥公司三款肉毒素产品的许可证。

原因是美得妥公司在生产肉毒素的过程中,使用未经许可的原液,通过材料造假获得流通许可,违反了相关法律。

因为药品包装为粉红色,这家公司的肉毒素产品通常被称为“粉毒”。记者发现,一些卖家在公开售卖粉毒。

一些消费者向记者反映,在一些医美机构,很可能被注射了所谓“水货”。而除了售卖未经批准的国外水货,也有人在卖国产肉毒素的假货。

业内人士提醒,作为处方药,药品本身的真伪至关重要,而肉毒素的保存与运输同样关乎药品质量。同时,注射剂量也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安全。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副主任医师 李芯:

小作坊合成的计量很多不准确,大夫可能认为我打的是100(单位),但实质上我可能打了400(单位)。有可能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并发症,叫呼吸肌麻痹,就不会呼吸了。球麻痹(延髓麻痹),你咽东西的肌肉麻痹了,这也是非常恐怖的。

专家提醒,国产肉毒素的包装盒与瓶身上均印有“国药准字”,进口肉毒素则印有“进口药品注册证号”,可以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官方网站上进行查询,鉴别药品的真伪。

零基础医美速成班仅四到六天 警惕“打针人”资质

注射肉毒素的美容项目,操作核心是注射的“位点”和“剂量”。

假货、水货直接影响了注射的“剂量”,而一名不合格的操作人员,则极有可能对注射“位点”把握不准,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的风险。而这样一名不合格、不靠谱的打针人,可能只经过了短短四到六天的医美速成培训。

记者咨询一家医美培训学校后了解到,一期微整全科班,学费12800元,课程时间是六天。

课程内容包含针剂注射类和线雕技术。不仅教授肉毒素的注射技巧,还包括各种注射项目的修复急救、注射美容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处理。

一期线雕全能班学费12800元,课程是4天,主要讲解医美营销、资源裂变、谈单技巧、朋友圈打造和线雕技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此外赠送包括肉毒素在内的针剂注射类课程。

今年6月,国家卫健委、公安部、海关总署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然而,针对这一《整治工作方案》,医美培训班为此增加了如何规避的课程。

商家的非法违规操作,导致肉毒素注射的医美事故频发。

注射肉毒素必须要到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由具备《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和《医疗美容主诊医师资格证书》的人员进行操作,否则后果非常严重。

资深医美医生爆料

那些正儿八经搞医美的人都赚了多少钱?老老实实地干医美还有得赚吗?记者找到了一位从业十年的整形医生——老豆,他目前在一家中小型医美门诊部供职,知道的内幕肯定不少。废话不多说,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正规医美机构的“暴利”,上真家伙那种。

既然我们要聊正规医美赚了多少钱,那肯定要先说最没有技术含量、乱象最为严重的医美注射项目,即“微整形”。

微整形中很火的“瘦脸针”“瘦腿针”以及“除皱针”,别看名字起得天花乱坠,其实这针那针用的都是同一种东西——肉毒素以瘦脸针为例,注射两颊所需的肉毒素为100单位,国产衡力最便宜,正品进价约为700元。

但在老豆的医院,一个瘦脸针项目也仅需要1000元左右,有时碰到杀价狠的顾客,800元也能做。我纳闷了,难道是医院疯了?做亏本生意?

老豆摇头表示,由于竞争激烈,医院需要压缩自己的利润才能获客,但怎么压缩也不至于亏本。肉毒素必须稀释过后才能注射进入人体,且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所需的剂量浓度也不同。比如我拿一瓶100单位的肉毒素,给一个人打了80个单位,剩下的20个单位我还可以留着再给另一个人打。不过,就算省下了20单位,成本降到560元,但只要卖给顾客的价格低于1120元,那么利润就没有翻倍,这就很不符合医美的暴利形象。老豆意味深长地笑了,告诉我瘦脸针的效果只能维持4个月。

一旦停药,你就变回大饼脸了,所以,你得一年打3次,一锤子的买卖怎么比得上细水长流。接下来,我们再说说玻尿酸。玻尿酸也叫透明质酸,同样是医美注射项目中的赚钱“扛把子”。老豆告诉我,玻尿酸主要用来填充和嫩肤。热搜上哪位明星鼻子透了光,基本上都是因为打了玻尿酸针剂。

玻尿酸填充项目按照剂量收费,最便宜的玻尿酸针剂每支成本在500元左右,却能卖出一千多元。同样是以玻尿酸为原料的针剂,在小红书上爆火的“熊猫针”价格更夸张。以最知名的嗨体熊猫针为例,它用于消除泪沟和黑眼圈,按疗程收费,一个疗程3支,一支3000元,通常医生还会建议配合仪器治疗。一通下来,随便上万。

熊猫针有多火多赚钱呢?生产嗨体熊猫针的厂商爱美客上市不满一年,股价直接翻倍,比茅台的毛利还高。

你品,你细品。还有同样在小红书上被炒得很火的“热玛吉”,堪称最烧钱的仪器护肤代表之一。

热玛吉最大的成本就是需要外国进口的仪器,保守估计也要上百万,还有机器的各种保养费用,一般的医美机构根本负担不起。但是大部分正规医美机构还是有这个项目的,WHY?老豆告诉我:“热玛吉属于网红医美,效果有限,医院觉得不会有几个人来做第二次,因此不愿意花大价钱去购买仪器,但是为了赚钱可以租啊。”仪器租金一天1万,平均每个顾客的费用在2万左右。一般医院会把要做热玛吉的顾客集中预约在一天,这样可以最大化地压缩成本,利润率超过200%。还有长期在整容话题榜上位列前三的抽脂项目,这项神奇的手术,又被称为“体型雕塑术”。

老豆告诉我,抽脂主要用到的器械叫负压吸引器,医院的采购价大概2万元,跟“热玛吉”比起来简直是白菜价。手术过程中需要全麻加局部肿胀麻醉,一支麻醉药的成本仅几十元到一百元不等。因此,项目的主要成本就花在人工和仪器上。在他的医院里,手术通常是按照部位收费的,以腰腹部为例,一般分为7~9个部位,每个部位2000元左右。要是你比别人肥,皮肤面积大,医生不仅会给你多划分几个部位,还能以工作量大为由,再多收你一笔。

△胖子:你礼貌吗?收费可以随便定,但成本是固定的,仪器占大头。总结下来,医美机构最多只需要做两台腰腹吸脂手术,就能够赚回在仪器上投入的钱。之后每多做一台吸脂手术,仅考虑人工和耗材成本,利润率保守估计也有200%。这些数据都来自老豆所在的二线城市医美机构,我们只考虑地区因素,不考虑黑医美乱报价的情况。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价钱可能还要贵50%。

如果你问我,这么贵有用吗?我只能回答你,如果你的钱包支持你长期且规律性地做这些项目,那就有用。如果不能的话,那就是薛定谔的有用。

既然医美项目都这么赚?那医美机构呢?岂不是也赚翻了?老豆苦笑道:“像我们这样的中小型医院,初期投入成本约600多万元,做了6年才开始盈利,一年纯利润不到百万。”我惊了,如果老豆没骗我,那医美机构赚的钱都去哪儿了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看医院的成本。正规医美机构赚得多,成本也高,钱主要花在了三个地方——工资发放、医用耗材和宣传费用。老豆的医院共有60多名员工,工资约占总成本的30%。医生人数在员工总数中占比5%,工资占比却超过20%,跟金融行业里20%的人赚着80%的钱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人家赚的是辛苦钱,准入门槛极高,大众没什么可指责的。

医用耗材在成本中约占25%,钱被谁赚了不言而喻,药厂呗。我国食药监局非常严格,能够拿到食药监局认证的药厂寥寥无几,因此这是一个卖方市场,医院没有议价权,只能接受药价连年上涨。在药企的暴利面前,医美机构只是弟弟。

除了工资和医用耗材,宣传费用在一家医院的总成本中占比能达到50%。医美机构又分为直客医院和渠道医院。老豆的医院属于直客医院,获客方式主要是老顾客介绍和第三方引流,因此,他们需要在各大主流平台上投放广告,比如百度、美团、大众点评……消费者到店后和医院直接建立联系,成为这些直客医院的私域流量。先不提第三方平台宣传的效果,保护费是必须交的,不然给你随意置顶几个差评,医院的名声就臭了,这对直客医院是致命打击。

而渠道医院则是与手里有顾客资源的美容院合作,最后两方再分成,营销成本相对于直客医院比较低廉。但渠道医院无法直接跟客户建立联系,当美容院坐地起价要求提高分成后,他们的利润空间会越来越小。有的医美机构,赚了一万,要给美容院分成六七千,相当于累死累活给美容院打工。且今时不同往日,这样一个暴利行业谁不眼馋?很多掌握着资源的美容院也逐渐开始转型,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

算下来,正规医美机构的利润居然有一大半都落进了第三方平台和美容院的口袋中。老豆感叹道:“目前医美行业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没人在意技术,渠道和营销才是最重要的。”像那些已经上市了的连锁医美机构,每年花在营销和广告上的钱不计其数。酒香不怕巷子深在这个时代,像是一个笑话。

“营销成本增加是没办法的事,竞争压力这么大,医院想要生存下去必须有更多曝光。”老豆说。确实,医美蛋糕虽大,但争抢的人也越来越多。有拿着1000万入场一年下来全打水漂的老实人,也有拿着几百万用假货水货敷衍消费者,赚得盆满钵满携款跑路的奸商。

采访的最后,老豆对正规医美机构在整个行业的现状做了个高度总结。“十家之中,两家盈利三家持平五家亏本,资金链一断就只能倒闭。我们医院已经算是幸运儿了,还有很多亏损的医院在苦苦支撑。”我好奇地问,他们在坚持什么呢?老豆笑了,说:“一家医美机构最难度过的就是前五年,只要熬过去,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获得了他们的信任,后面的成本会越来越低,现金流也会越来越稳定。”但我不禁在想,当经济不好的时候,还会有那么多人花这么多钱做医美吗?

By 于焕焕雪花肥牛

什么是“医药政治”

今年8月,深圳一家小广告公司将全球医药巨头辉瑞告上了法庭,索赔100亿,称要弥补公司遭受的巨大经济损失。

理由是辉瑞的“小药丸”侵权了“伟哥”的商标权。
这都怪辉瑞进入中国时候犯的错误,给他的小药丸起了一个很怪的音译,叫“万艾可”,但中国老百姓,都习惯称之为“伟哥”。
当年伟哥在美国上市的第一周,每天就开出了1.5万张处方,到第七周,每天开出的处方高达27万张,前9个月的销售额就高达7.88亿美元,创下了世界医药史上的奇迹,可谓全球最强大的印钞机。
随着2001年WTO的签署,辉瑞初进中国,虽然被授予了“万艾可”化学结构专利,但国内的12家制药巨头随即参考欧洲发起了集体诉讼,最终知识产权局宣布,辉瑞万艾可专利无效。


此举惹恼了多位民主党的大佬,以及参众两院的议员,在辉瑞游说团队的鼓动下,纷纷斥责刚刚签署了WTO协定的中国政府不遵守知识产权协议。
终于,2006年,携民主党之力的辉瑞打赢了官司,拿回了小药丸的专利权,开始了对中国男人们的疯狂印钞。
直到2014年,在各方的交易与妥协下,辉瑞提前五年放弃了在中国的专利,而从广告公司手中买到“伟哥”商标使用权的广药,又从辉瑞手中拿到了详细的生产数据,李鬼变李逵,接过了小药丸的超级印钞机。
一年劲销8000万片,几十亿的净利润握在了中国人的手里。

把时钟拨到2017年1月。
随着特朗普击败希拉里登上美国总统的大位,论功行赏分封共和党大员,民主党的大佬和幕僚们不得不离开白宫和联邦政府。
这一年,布林肯组建了WestExec公司,收拢了拜登外交与安全团队的成员,直到四年后,这个用白宫战情室命名的公司全员,跟着布林肯进入了拜登政府。
也是这一年,拜登与妻子创立了癌症慈善基金会,收拢了“白宫抗癌登月计划特别小组”的成员。

再让时间倒退回2016年1月12日,奥巴马在最后一次国情咨文中,宣布“抗癌登月计划”正式启动,并任命副总统拜登为计划的总负责人。成员包括国防部、商务部、卫生部等20个政府机构,负责协调全美的医药与卫生机构。在这项联邦政府18亿美元投资的重担下,副总统拜登放弃了2016年竞选总统,转而全力支持前国务卿希拉里。

却不想特朗普意外上台,不仅取消了奥巴马医保,拜登抗癌登月也被迫夭折。

Image
于是Gregory Simon,这位癌症登月工作组的执行主任,在特朗普上台后,出任了拜登癌症基金会的会长。
随即,拜登的基金会就出现了不少“抗癌登月计划”的高级官员,被曝出领上百万美元的年薪,而且,基金会自创立以来科研经费一直是个谜。


至于这位Gregory Simon更不简单,是美国最著名的游说大佬之一,代表着医药与互联网力量游说白宫两会,被《自然医学》列为医保政策“十大人物”。
从2003年开始,他把主要精力从互联网转向了医药,当年对华小药丸施压的背后,就有他的身影。

这位大佬携巨额的竞选资金,在帮助搞出奥巴马医保的奥巴马拜登政府在2008年赢得大选后,就深藏功与名,回到辉瑞出任负责全球政策的高级副总裁,直到奥巴马安排拜登去搞癌症登月计划,才重新出山。
有了医药巨头们的强力支持,拜登在2020这个疫情年,与特朗普的决战中占尽了优势。
11月9日,辉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新冠疫苗大获成功,阻止了90%的感染,远高于美国药监局50%的要求。
有效率是需要逐步爬坡的,辉瑞显然是在忍着憋大招。

而宣布的这一天,距离美国大选投票刚过5天,距离摇摆州投票落地刚过1天。
特朗普被巧妙的错过了研发出疫苗带来的民心振奋。共和党的卫生部长,竟然说自己是从新闻中才得知辉瑞完成了疫苗。
其中,在辉瑞在拜登癌症计划中负责的高级副总裁,自然居功至伟。

而该癌症登月计划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癌症疫苗与免疫T细胞疗法,与新冠病毒的治疗模式几乎一致,这也使得辉瑞在这场全球疫苗军备竞赛当中力拔头。
2019年10月,伟哥专利的正式到期,辉瑞痛失全球收割20年的印钞机。2020年1月,新冠疫情爆发,辉瑞又迎来了更强大的疫苗印钞机。

今年11月2日,辉瑞宣布,因与各国签署加强针供应协议,其新冠疫苗2021年销售预期提高至360亿美元。
这个数字有多夸张呢,去年辉瑞全年营收为420亿美元,仅新冠疫苗一项,就占据了全球医药一哥去年营收的七分之六。
而这个数字,肯定还会再一次被刷新。

就在辉瑞宣布的两天之后,11月4日,南非首都一家实验室首次发现新冠检测数据中的异常,令全球资本市场闻风色变的欧米克隆横空出世。
但是,新冠疫苗不完全是小药丸。

处于政治形象的角度,拜登政府为了赢得全球支持,必须要做足面子工作,将要求辉瑞等美国企业放弃专利权,允许其他国家仿制,甚至还要呼吁其他几个大国也开放仿制。
但是,医药公司就算公开了专利,缺少了其中确保可靠性的生产数据,就像早年国产伟哥据说效用偏低,仿制疫苗的有效率大概也就在50%左右。
此时,拥有着庞大疫苗生产能力,又拥有疫苗模仿能力,还有意愿公开生产数据的中国,也将成为拜登背后医药集团的竞争对手,以及必须争取的对象。
因此今天医药的段子很多可信度都偏低,鼓动中美医药对抗的都是共和党大佬,而民主党的金主们则普遍在压下舆论的热潮。
在天价的利润面前,斗争与合作并存,将是一种常态。而随着中国明年即将开启新一轮的医药改革,中美医药领域的知识产权之争,也将拉起新的篇章。

By 顾子明

mRNA技术的其他方向

自新冠爆发以来,新冠这头“洪水猛兽”已经无情地吞噬了人们两年的时间。回望这两年,新冠就如同笼罩在人们头顶的铁穹一样,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又如锁链一般,限制了人们的出行自由。正如《流浪地球》描述希望那样——“出行自由,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新冠视人命为草芥。截止发文,全球累计报告新冠感染人数270,791,973人,死亡人数5,318,216人,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被刷新,着实让人痛心。

为了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天灾(亦或是人祸,我们不做讨论),全球各大药企也都展开了“饱和式救援”,纷纷投身于新冠疫苗的研发。新冠疫苗也成为了这两年最热的话题之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多个药企都拿出了自己的新冠病毒疫苗方案:既有传统的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也有mRNA疫苗。一时间,关于传统疫苗和mRNA疫苗孰优孰劣的争论也愈发激烈。

mRNA技术会是人类破局新冠的一步妙棋吗?会成为叩开HIV疫苗大门的敲门砖吗?mRNA技术究竟能给疫苗研发带来怎样的思考和影响?请往下看。

2020年秋天,Moderna的mRNA新冠疫苗达到临床实验终点,验证了其mRNA平台的有效性。Moderna随即宣布将利用mRNA平台来抵御人类的宿敌——流感病毒和HIV病毒。

除了现有的疫苗项目外,Moderna的管理层还宣布了针对流感病毒(流感疫苗长期表现不佳)和艾滋病毒(近40年来一直没有研发出有效的HIV疫苗)的新项目。在流感疫苗领域,其他mRNA疫苗公司如:与辉瑞合作的BioNTech、赛诺菲旗下的Translate Bio以及与葛兰素史克合作的CureVac也都雄心勃勃——希望能够研发出保护率超过80%的mRNA流感疫苗。

01

mRNA流感疫苗背后的隐忧

然而,就在12月10日的上午,人们对mRNA疫苗的前景产生了质疑。Moderna是第一家发布mRNA流感候选疫苗临床数据的公司,数据看起来勉强还行。

Moderna表示,mRNA流感疫苗可以诱导免疫系统产生抵抗四种流感病毒家族的抗体,毫不逊色于传统的灭活疫苗和基于蛋白质的疫苗。但一些专家表示,早期数据中没有任何证据表明mRNA流感疫苗能更好地诱导免疫系统产生流感病毒抗体。

实际上,Moderna不过是“新瓶装旧酒”罢了。

伊坎医学院流感和流感疫苗的专家Peter Palese表示:“mRNA流感疫苗和现有的流感疫苗效果相差无几,目前的数据并不能说明技术上实现了突破。”

也正如Peter Palese的同事Florian Kramer在推特上所说:“mRNA技术并不是万能的。

不错,mRNA流感疫苗虽然看起来跟常规的季节性流感疫苗差不多,但不良反应可能更多。

mRNA技术不是万能的。

– Florian Krammer 2021年12月10日

mRNA流感疫苗确实是有效的,有其自身的优势,但其缺点往往被人们忽视了。而这种疫苗最明显的缺点就是不良反应较多,比如,在接种后的几天内可能会出现的头痛、发烧以及其他副作用。

Moderna的临床数据显示,正如其mRNA新冠疫苗一样,该公司的mRNA流感疫苗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比基于蛋白质或活病毒的疫苗更加严重。在一次电话会议上,分析人士认为,mRNA疫苗的不良反应可能会妨碍Moderna的疫苗开发计划:该公司打算采用mRNA技术研发一款将流感疫苗、RSV疫苗和新冠疫苗联合起来的单一季节性疫苗。

SVB Leerink的Mani Foroohar指出,分别接种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就已经引发了如此强烈的副作用,联合接种的后果不堪设想。

Palese表示,仅仅是单一的mRNA流感疫苗就可能导致安全问题。携带mRNA到细胞的纳米脂质粒是mRNA流感疫苗的佐剂,也会刺激先天免疫系统。这确实增强了疫苗的保护作用,但如果每年都接种mRNA流感疫苗,可能会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

目前大多数人接种的流感疫苗都不含佐剂。一般来说,只有65岁以上的人才会接种含佐剂的流感疫苗,如Fluzone®。

Palese还表示:“我认为人们目前对含佐剂的流感疫苗仍然比较抵触,没有人想一辈子都接种含佐剂的流感疫苗。”

Moderna公司的管理层告诫人们,在头对头试验的结果出来之前,不要笼统地对各种疫苗进行比较。他们还指出,一些专家认同mRNA疫苗在某些方面更有优势。

例如,mRNA疫苗的生产速度比传统的流感疫苗更快,因为传统的流感疫苗是用鸡蛋清或细胞培养的。从理论上来说,Moderna和其他mRNA疫苗公司将有更充足的时间来研究流感毒株,以确保疫苗对秋季流行的流感毒株是有效的,从而解决在某些年份季节性流感疫苗的保护性低至19%的问题。

mRNA流感疫苗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上述问题?

这取决于Moderna的mRNA流感疫苗研发速度。Palese质疑mRNA疫苗在研发时间上的优势,但Moderna的总裁Stephen Hoge指出,Moderna已计划在100天内生产针对新冠变种奥密克戎的专用疫苗。然而,在12月10日,政府宣布必须在明年2月份之前控制住由奥密克戎所引发的新一轮疫情,留给Moderna的时间不多了。

然而,无论Moderna的技术(或Translate的技术或BioNTech的技术)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最终都取决于mRNA疫苗公司是否能有所创新,而不仅仅是制造已有疫苗的mRNA版本。

在mRNA技术上的投入,为疫苗的研发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12月10日,Moderna表示将推出一种候选疫苗,其设计类似于所谓的“通用”流感疫苗,可以抵御所有毒株。这当然是长期追求的目标,目前临床结果还没有达到预期。

02

HIV疫苗的曙光?

Moderna还致力于推进艾滋病毒疫苗项目,这是30多年来疫苗学界最难啃的一块骨头。俄勒冈州健康和科学大学的免疫学家Louis Picker专注于研究艾滋病毒,他告诫大家不要对HIV疫苗抱太大希望。

Louis Picker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写到:“目前mRNA技术也无法突破提升HIV疫苗效力的瓶颈。”

但他又表示,不排除未来mRNA技术会在研发HIV疫苗上发挥作用。在过去的12年里,HIV疫苗领域一直在努力研发一种疫苗,这种疫苗能够诱导免疫系统产生超稀有抗体,从而中和所有不同的HIV毒株。

Picker表示,mRNA技术让研究人员能够快速地设计新结构并进行测试以期找到正确的结构,mRNA技术在这方面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虽然Picker认为第一次研发针对HIV的mRNA疫苗肯定会失败,但Moderna还是描绘了这款疫苗第一阶段的蓝图。

“成败难料,”他说,“即使是成功了,那也是历尽千辛万苦之后的事了。”

其他研究人员也对此表示赞同。在Wistar研究所从事HIV疫苗研究的Hildegund Ertl在一封电子邮件中指出,本周NIH的一篇论文研究了Moderna给猴子接种HIV疫苗的试验。给猴子注射疫苗后,让猴子暴露在艾滋病毒之中。大多数猴子没有感染,而感染后的猴子似乎也不能抑制HIV病毒,这表明HIV疫苗效果很差。

Ertl表示:“因此我对这种HIV疫苗不抱太大的希望”。

mRNA疫苗的副作用

Pfizer-BioNTech和Moderna在SARS-CoV-2疫苗中使用的核苷修饰mRNA-LNP疫苗平台,已在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中得到广泛研究,其激活 Tfh细胞和产生保护性体液免疫反应方面或超过其他疫苗。

关于副作用,一直有疫苗接种相关副作用高发生率的报道,包括心包炎、心肌炎、神经系统炎症等。虽然临床研究的赞助商等发表数据认为这些副作用与疫苗本身无关,但还是有很多学术机构进行了相关研究。

不同国家mRNA疫苗副作用报道

墨西哥

墨西哥一项前瞻性研究,包括704,003名第一剂接种者的数据,报告了6536例疫苗接种后副作用(adverse events followingimmunization,AEFI),其中65.1%至少有一种神经系统AEFI(非严重的99.6%)。报告了33起严重事件;17例(51.5%)为神经系统副作用(约2.4/10万剂)(文献2)。

韩国

一所大学医院问卷研究,包括2498名接种Pfizer-BioNTech COVID-19疫苗的医护人员。每次注射后7天,使用日记卡进行调查。第一剂患者的问卷回复率为75.1%(1876/2498),第二剂患者的问卷回复率为73.8%(1840/2493)。在局部反应中,疼痛是最常见的报告(第一次用药后84.9%,第二次用药后90.4%)。第二次注射后,2人因严重局部疼痛来到急诊室,但未住院或皮肤坏死。在全身反应中,疲劳最常见(第一次给药后52.8%,第二次给药后77.0%),其次是肌痛(49.0%和76.1%)、头痛(28.7%和59.2%)、寒战(16.7%和54.0%)和关节痛(11.4%和39.2%)。第一剂0.2%和第二剂0.7%的疫苗接种者发生了一个或多个严重的不良事件。除荨麻疹外,第二次剂接种后报告的不良事件多于第一剂(文献3)。

捷克

捷克一项针对医护人员接种Pfizer-BioNTech COVID-19疫苗副作用的研究,结果:注射部位疼痛(89.8%)、疲劳(62.2%)、头痛(45.6%)、肌肉疼痛(37.1%)和寒战(33.9%)是最常见的副作用。所有一般副作用在≤43岁组中更为普遍,其持续时间主要为接种后1天(45.1%)或3天(35.8%)(文献4)。
Image

意大利

意大利中部医疗机构员工接种Pfizer-BioNTech疫苗调查,340人(61.5%为女性;平均年龄49岁)参与了研究。第一剂接种后279例(82%)报告了不良事件,第二剂接种后281例(82.6%)报告了不良事件。轻度反应为主(80.9%和80.3%),其次为中度反应(11.8%和37.1%)和重度反应(3.8%和4.7%)。不良事件与已经描述为非常常见的事件相同(81.8%和80.6%),大多数不良事件是轻微的,与女性和年轻相关(文献5)。

不良反应机制研究

Pfizer-BioNTech和Moderna疫苗的mRNA成分经过核苷修饰,以减少潜在的先天免疫识别。选择LNP作为载体,以保护mRNA免受降解,并帮助细胞内递送和核内体逃逸。LNPs由磷脂、胆固醇、聚乙二醇化脂质和阳离子或可电离脂质的混合物组成。磷脂和胆固醇具有稳定结构的作用,而聚乙二醇化延长半衰期。

阳离子/可电离脂质可帮助mRNA从核内体到细胞质进行翻译。可电离脂质的开发是为了降低一些永久带电荷的阳离子脂质的高炎症和细胞毒性作用。一项临床前研究表明,核苷修饰的mRNA与Acuitas公司的可离子脂质的LNPs复合物具有辅助活性。然而,这些LNPs的潜在促炎症性质尚未被评估。

美国托马斯杰斐逊大学微生物与免疫系的临床前研究,发现使用LNPs进行小鼠的皮内、肌内或鼻内递送会触发炎症,其特征是白细胞浸润、不同炎症途径的激活和各种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分泌。

电离脂质与炎症发生高度相关(文献8),炎症细胞因子IL-1β和IL-6参与其中。Image

第一剂和第二剂炎症副作用机制

在SARS-CoV-2疫苗的第一剂接种中观察到的副作用可能与LNPs的炎症特性有关。LNPs激活不同的炎症途径,这将导致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如IL-1和IL-6,可以启动和维持局部和全身炎症和副作用。Image

上图虚线表示LNPs也可能扩散到身体的任何器官,包括中枢神经系统(下丘脑),在那里它们可能直接诱发副作用。聚乙二醇被广泛用于食品和药物添加剂,我们很多人会产生聚乙二醇抗体。因此,LNPs的聚乙二醇化脂质可以诱导人体内具有预先存在的PEG特异性抗体产生补体激活相关的假性过敏(CARPA)。

人类在第二次注射时往往会出现更严重的副作用,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首先,针对LNPs的先天免疫记忆可能在第一次接种疫苗后形成,这可能导致第二次接种疫苗时更强烈的炎症反应。其次,在第一次接种后,针对mRNA编码的病毒蛋白形成适应性免疫反应。因此,表达病毒蛋白衍生肽或蛋白本身的细胞(红色形状)可以分别成为CD8+T或NK细胞介导的杀伤(ADCC)的靶点。由于LNPs可以扩散到全身,通过mRNA转染任何细胞,而且mRNA也可以通过细胞外囊泡进一步分布,因而损失的靶细胞群体可能是庞大和多样化的。

总  结

mRNA疫苗副作用发生率在80-90%,虽然绝大部分是常见的低级别副作用,但是中重度副作用也达到了10%左右。来自于学术机构的研究显示,副作用多数来自于LNP的成分,比如PEG、电离脂质等,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都参与其中。mRNA疫苗向更多领域的铺开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By 药时代BIG生物创新社

参考文献:

  1. Nicola P Klein et al,Surveillance forAdverse Events After COVID-19 mRNA Vaccination,JAMA .2021 Oct 12;326(14):1390-1399.
  2. MiguelGarcía-Grimshaw et al,Neurologic adverse events among 704,003 first-dose recipients of theBNT162b2 mRNA COVID-19 vaccine in Mexico: A nationwide descriptive study,Clin Immunol . 2021 Aug;229:108786.
  3. Jae Hyoung Im etal,AdverseEvents with the Pfizer-BioNTech COVID-19 Vaccine among Korean HealthcareWorkers,Yonsei Med J . 2021 Dec;62(12):1162-1168.
  4. Riad A, Pokorná A,Attia S, Klugarová J, Koščík M, Klugar M. Prevalence of COVID-19vaccine side effects among healthcare workers in the Czech Republic. J Clin Med2021;10:1428
  5. GiancarloRipabelli et al,Active Surveillance of Adverse Events in Healthcare WorkersRecipients After Vaccination with COVID-19 BNT162b2 Vaccine (Pfizer-BioNTech,Comirnaty): A Cross-Sectional Study,J Community Health. 2021 Oct 9;1-15
  6. Mohamad-GabrielAlameh et al, Messenger RNA-Based Vaccines Against Infectious Diseases, CurrTop Microbiol Immunol 2020 Apr 17. doi: 10.1007/82_2020_202.
  7. Pardi, N., Hogan,M.J., Naradikian, M.S., Parkhouse, K., Cain, D.W., Jones, L., Moody, M.A.,Verkerke, H.P., Myles, A., Willis, E., et al. (2018a). Nucleoside-modified mRNAvaccines induce potent T follicular helper and germinal center B cell responses.J. Exp. Med. 215, 1571– 1588
  8. Ndeupen, S., Qin, Z., Jacobsen, S., Bouteau, A., Estanbouli, H.,Igyártó, B.Z., The mRNA-LNP platform’s lipid nanoparticle component used inpreclinical vaccine studies is highly inflammatory, ISCIENCE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