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是不是硅谷的炮灰

2024年一月份还没过完,硅谷就已经寒风凛凛。1月20日,谷歌CEO皮查伊在致员工信中宣布将全球裁员约1.2万人。据外媒报道,此次裁员是该公司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裁员,约占其全球员工总数的6%。

自从新冠疫情以后,硅谷码农的生活只经历了2021年短暂的春天就急转直下。2022年,美国科技行业超过15万人失去工作。而2023年开年,情况并没有变好,微软裁员1万人、亚马逊裁员1.8万人、谷歌裁员1.2万人——不断加长的裁员名单如雪球一般越滚越大。

为了方便办理身份,硅谷的华人多从事技术岗,薪资更高,成为大裁员波及最多的群体。

中国名校本科,美国硕士光环加持,仰望着李彦宏这样早早红利变现的华人科技界偶像,这些有着雷同人生简历的异国“代码精英”,在互联网行业极速膨胀的年代挤进硅谷,成为国内人人艳羡对象。

只是他们中许多人没等来科技巨头光环如期变现,面前摆着的只有一纸裁员通知。这群刻板印象尽是“沉默”的少数族裔,甚至难以成为硅谷裁员主流叙事中的那条主线。

“有时还是会想,为什么是我?”刚刚经历裁员的某科技公司工程师Gemma问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60天,Gemma必须在60天内找到下一份工作,否则,她的美国工作签证将直接失效。

去年5月,Gemma从金融行业转行进入位于美国芝加哥的一家上市科技公司,尽管不属于一线科技大厂,不满金融圈封闭排外氛围的Gemma,仍旧对科技公司的开放充满了期待。

面试她的领导当时是这样描绘她的职业前景的:“这是CEO特批的一个岗位,非常重要,CEO很强调产品,你这个岗位要负责公司很大一部分业绩增长。”

然而,三个月后,这个“非常重要的特批岗位”就被弃如敝履。

一个阴谋论开始在硅谷流传:马斯克在财报发布前大刀阔斧“减员增效”只是一个序幕,下注暂无成果的科技巨头们迅速效仿之。和“暴君”马斯克相比,其他公司的大规模裁员竟然显得没那么可恨起来。

像过去10年牛市那样轻松拿钱已成历史,今天的科技行业不得不面临投资人对回报的苛刻期待,高利率和动荡的市场让其他融资手段也变得更加困难。

美国科技企业风雨飘摇,船上再也容纳不下那么多人了。激进扩张的代价屠刀落下之前,Gemma曾收到一封全员信。她回忆,CEO在信中说要缩减成本,并给出了很多解决方案,比如节省运营成本、提高自动化、优化效率,“当然,裁员是最后一种,也是最不想实施的”。不过事实是,前几项成本缩减措施并不够的时候,“人员开销”被纳入考虑。去年8月8日,先是非美国地区的部门接到了传递噩耗的电话,接着是美国部门,HR安排约谈的邮件每小时下发一批,慢慢地,裁员噩耗蔓延到整个公司15%的员工手中。“我们组属于engineering,是重灾区,基本上去年加入的员工都被裁了,我们组base美国的几乎都被端了。”Gemma告诉36氪,HR和她的一对一谈话简短而残酷,大概十分钟,原话是“这也不是你的错,但是你被影响了”。这当然不是Gemma的错,她不过是那个被科技行业膨胀恶果吞噬的牺牲品。

2009年到2018年间,以FAANG(Facebook、亚马逊、苹果、奈飞、谷歌)为代表的五家移动互联网公司,利润增长6倍,占标普500比例从3%提升至9%。除了科技要素生产力的提升外,宽松的金融环境,也帮助美股科技股长期保持着“高利润率”和“高杠杆率”,扩张自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科技企业在美国股票市场占据着很大比例,但他们所提供的岗位,在就业市场仅占2%。这2%的市场在过去两年中贪婪吸入着远超可容纳体量的劳动力,美国就业数据显示,直到去年底,科技行业每月净流入(新雇佣人人数-离职者人数)仍达1万人以上。2021年美联储一年时间放水23万亿美元,硅谷巨头们手握钞票,选择大举扩张。其中,Meta最为典型。据统计,Meta在2020年和2021年总共增加了超2.7万名员工,去年前9个月,又增加了1.5万人,而谷歌、微软、亚马逊去年的人员规模也一度同比增长超过20%。在“人力即资产”的互联网公司,对程序员的需求进入一个高潮。一位现就职亚马逊,有着30年经验工程师表示,2017年,公司还可以用15万美元的薪资招到一名中等资历的程序员(3至5年工作经验),而到了2022年,这个数字飙升到了40万美元。“这是一个循环,”Gemma回忆起2021年科技公司盲目扩张的盛况,“大厂们给的package很高,让整个就业市场产生了一种‘非大厂不去’的偏见。”

2020年,已经从Uber离职的David发起成立了一个名为Tech Job Community(后简称TJC)的社区组织,主要为了华人互助,成立的由头,便是那年硅谷掀起的首次科技裁员潮。运营TJC的关系,2021年下半年,很多朋友在跳槽选offer时,来找David咨询,他因此看到不少称得上“离谱”的offer。“公司为了抢人,同样的岗位,相比2020年,2021年的总包可以增加10万到20万美元。”David看到这些眩晕的数字只觉得这个市场“too good to be true”,“公司增长远远把通货膨胀甩在后面了”。而最近一段时间,TJC再次拥挤起来,短短三周内涌入1000多人——都是当下硅谷裁员潮中受影响的华人。David一个个手动将他们加到社群中。TJC网站上,提供了一个名为“Candidate Postings”的表格,近期的求职者信息被列在了上面,便于招聘方联系。从1月的名单来看,被裁职位九成是软件工程师,大部分只有一年及以下工作经验,集中来自亚马逊、Meta、推特、eBay等科技公司。David观察,“这次裁员华人相对而言受影响比较大,是一个客观结果,因为在美华人从事工程师的比例最高,而工程师也往往薪资最高,所以不幸的就是,当工程师被裁时,华人受影响比例自然更大一些。”

从读书到工作,David完整经历了美国科技十年长牛,原本以为一切就会照这样发展下去,但转折来得没有预兆。David和Gemma一样,作为在美国生活了十余年的80后,这代人当初选择赴美的想法也很统一而简单——见见世面。2010年左右,是众多后来如日中天的美国科技独角兽密集诞生的时间,Wework、Uber、Airbnb、Github……风投all in移动互联网,随之,硅谷也高调地进入了科技创业高潮期,同时纳斯达克市场指数开始从2100点一路上扬。这一切对于当时刚走出校园的人而言,充满了吸引力,David也是其中之一。“当时在中科大已经保送博士,但觉得自己的底子还很薄弱,对人工智能又很感兴趣,所以想去美国学习最先进的技术。”借了2000美元,凑齐了基本的申请费,David如愿到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深造,并在2015年加入了风头正盛的Uber。“那时,感觉Uber能招到全世界最好的技术人员,我们同一批进去的人,几乎之前都有创业经历,某某公司的CTO不计其数。”

David确实赶上了“美国大厂”招兵买马的巅峰期。不止Uber,一批中国技术人才在那几年内都流向了硅谷的科技公司。Gemma也意识到自己以为的主观选择,实际上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市场周期的影响。“各行各业都存在周期与循环。现在回想我自己为什么会转行?也是大市场cycle的作用,每次轮回都是币圈先火,再是科技,再是其他行业。”裁员未完,收缩继续虽然裁员是硅谷当下共同的噩梦,但大厂的应对能力不尽相同。在扩张与紧缩的大起大落过程中,如何花钱、花多少钱、如何裁员,眼下,科技公司面临的审视更加严苛。Meta在曝出11月的裁员大新闻之前,消息已经断断续续传了近半年。尽管如此,近两年Meta员工人数仍就持续上升,去年三季度人数增速甚至同比高达28%。“口号式裁员。”Gemma了然于胸。

Meta每次裁员的消息喊得又响又快,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都算不上是好事。“一方面,像这次,官方事先声张发公告的裁员,更多是希望员工自己走,但大家也不傻,有身份的人,他们不会走,会等到拿钱走人,没有身份的,更不会自己主动请辞。所以之前很多次Meta的裁员消息,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还有另一个侧面证明Meta的拖沓。Meta的万人大裁员集中在人力及销售岗位,而此前半年里,这两个工种早已开始裁员动作,“这种非技术岗,花了半年时间都没整顿完,就看出Meta内部效率非常低”。Gemma的想法是,“这和苹果形成鲜明对比,去年8月时,苹果曾裁员约100人,但动作干净利落,也没有发任何声明”。从公司经营角度考量,不管是赔偿还是员工纠纷,裁员的过程本身,同样会消耗大量公司资源,不宜久战。某种程度上,怎样对待裁员,和管理者运用公司各类资源的风格如出一辙。“所以有时大厂开出过度高价的薪资包,其实是不节俭的体现,薪酬体系合理,是公司稳定可持续的基础之一。”Gemma说。显然,扎克伯格在花钱上很不谨慎,“Meta的门卫都不外包,而是采用编制内员工。”

扎克伯格的“大手笔”,还用在更显眼的地方——元宇宙。截至目前,扎克伯格已经不顾股东劝阻,在元宇宙上花了300亿美元,而且没有克制的迹象,今年,他预计还将投入1000亿美元。缺乏正确预期及计划的财务行为,让Meta在去年美国科技公司危机中,成了最脆弱的那一个。2022年以来,从财报接连暴雷,到VR砍单、多次股价暴跌,Meta伤痕累累。“我错了,我要为此负责。”扎克伯格在公开信中忏悔,但在已经太晚的当下,他负责的方法,只有牺牲掉大量员工和他们背后的家庭。裁员旷日持久,走的人悻悻而去,留下的人也无法如往常安心。刚忙完年底Holiday Sales——这一美国电商人全年最重要的大促季,亚马逊的1.8万名员工就面临着被公司抛弃的风险,设备部门的华人产品经理May就是其中一员。

去年11月,亚马逊已经开启了第一轮小规模裁员,主要涉及Device(设备)部门,而当时就有传言称“更大的腥风血雨还在后面”。May是11月那批裁员的幸存者,“大促季用到我们部门的地方非常少,就先从我们下手,年后再裁的,都是大促活动的主力军部门。”元旦后第四天,亚马逊全体员工收到了一封来自CEO Andy Jessy的邮件,被通知公司将“继续裁员”,涉及的正是刚忙完年终大促的Store(商店)部门和PXT(人员、体验和技术)部门。Andy在信中告诉大家,正式的裁员通知和谈判,将从1月18日开始。这意味着,真正的审判日来临前,亚马逊员工要等待不安的两周,紧张情绪瞬间在公司内部沟通软件上弥漫开来。“大家都在小组讨论里各种猜测,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恐慌。即使是没有身份顾虑的人,主要收入来源只有这份工作,也会感到担忧。”去年11月以来,May的大部分工作都被迫进入了“待定”状态。年底正值亚马逊各个部门做运营计划的时间,受裁员影响,很多部门需要重新调整项目目标,而May所在的设备部,也只得不断校准合作部门的计划。“和我对接密切的首席产品负责人也被裁了,感觉下一年给我们的support要黄了。”May告诉36氪,“裁员的安排每天都在变,一会儿说亚马逊内部都可以转组,一会儿说要同一个部门才可以,想招人的也招不进来。这段时间充满了不确定性,效率很低。”她感觉公司几乎按下了两个月的暂停键。

裁员计划的另一部分,是针对即将于今年入职的应届生们。去年12月中旬,Tim所在的NG(New Graduate)offer群里有很多人陆续接到了亚马逊HR的电话,称入职时间被强制推迟6个月,如果不同意就撤销offer。Tim自然也没能逃脱噩运,原本明年上半年入职的亚马逊offer,被推迟到了2023年12月。他收到的邮件写着:“在当下宏观经济环境之下,更谨慎地推动商业决策,对亚马逊来说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这意味着,2023年全年,亚马逊都将对招聘规模保持收缩状态。“2023年才是真正的考验。”May说,“去年虽然经济下行,但个体并没有感受到过多的影响,因为年初定下的很多计划,年内可调整空间有限。而年底各大厂开始的裁员,才是真正的信号——大家都在为2023年更紧缩的预算做准备。”从二级市场来看,美国科技行业去年几乎遭遇灭顶之灾。纳斯达克指数在2022年累计下跌33.1%,特斯拉、亚马逊、Meta等明星科技公司跌幅更是达50%以上。而更悲观的消息是,2023年走势并不会掉头向上。骏利亨德森投资全球资产配置主管Ashwin Alankar预测,最坏情况下,科技股今年可能还会再下跌20%。“裁员往往是降本增效的最后一招,所以出现万人裁员时,情况难言乐观。我看到,需求比市场预期糟糕得多,市盈率会进一步收缩。”

硅谷,围城?

硅谷历史上,上一次“massive layoff”(大规模裁员)要追溯到2008年。随着雷曼兄弟宣告破产,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达到了高点。据美国劳工局统计,2008到2009年,美国失去了880万个工作岗位,总和新增从2010年才开始恢复至106万的水平,一年后恢复到200万以上的水平。

中国“留学热”开始于新千年,第一代技术人才外流也始于那时。在综合国力提升和留学政策利好的共同作用下,留学潮袭来,中国悄然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之一。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发布,进一步加速推进“支持留学、来去自由”。到了2018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峰值,突破60万。但2010年后,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与人才流出相对应的回流也在提速。数据显示,从2003年开始,中国出国与归国人数之比不断缩小,2010年为2.11:1,2015年为1.28:1,而2002年时,这一数字还曾是6.94∶1。

很多那时归国的硅谷精英的名字,在日后成了国内科技圈里总被提及的人物。当时“硅谷最有权势的华人”、微软前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在2016年归国,担任百度COO,被看作是新版精英归国的代表;曾在IBM工作的刘自鸿,2012年回国创办了柔宇科技;同年,担任Google总部科学家的李志飞,辞职归国创办了出门问问。借着移动互联网的风口,不管是创业还是加入大厂,这些归国精英迫切地追赶着中国速度。虽然舆论对于这批精英归国的原因看法不一,不乏声音提到“华人在硅谷发展受限”“华人在硅谷被印度帮碾压”。但无论如何,那几年市场的大门还敞开着,他们还是幸运地赶上了中国科技的上行通道,拿到了黄金期尾声的船票。等到80后华人工程师开始在硅谷施展拳脚的时候,故事走向就不一样了。短暂的繁荣后,他们只能面对太平洋两岸同时上演的大衰退,没有退路。“还是要对经济环境和大趋势有一些敬畏之心,有些人觉得自己能不受大环境影响,但是其实很难,每个人都是尘埃。”Gemma说道。

大部分被裁员的硅谷员工,虽然会得到一笔可观的遣散费,但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更加严峻的去留问题。最开始,选择哪家公司就职,掺杂着多重因素的考量,对在美华人而言,决定生存的“身份”问题自然被摆在首要位置。一位被Meta裁掉的工程师向36氪表达了后悔的心情:“从毕业后OPT,甚至挂靠,再到工作之后申请140,绿卡申请,可以说每一步都不允许我们失业。如果回到刚毕业的时候,重新选择,能否最快落实身份一定是第一选择,而不是package的大小。”Gemma当初的考量则是,“不管是工作签证,还是绿卡,很多华人选择进小厂,要么是因为大厂办身份的流程很久,要么是压根不给解决身份问题,所以放弃入职大厂”。但如果在小厂不幸被裁员,就只能承担此前选择造成的风险,并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小厂裁员不为人知晓、面试受歧视、最终很可能耽搁身份问题。

再一次衰退来临,硅谷需要多久恢复生机?已经离开科技行业的Gemma不再关心,相比于宏观环境,她更疲于照顾自己受伤的心理状态,推进新工作的面试时,Gemma才意识到,小厂被裁所要面对的处境比大厂严峻得多,远远超出她的想象。像Meta这样的大厂裁员11000人,毫无疑问是爆炸性新闻,虽然是消息是负面的,但Gemma发现,广泛传播到人尽皆知的裁员消息,实际利于被裁员工后续找工作。一方面,面试官会知晓公司的裁员行为,不过度质疑候选人,另一方面,裁员消息也会吸引面试官主动抛来橄榄枝。此前经历的一轮面试中,Gemma离拿offer只差最后一步,但面试官仍对她被裁一事心有芥蒂,因此找到内推Gemma的员工表达了一连串疑问:“她真的是被裁掉的吗?不是自己的表现有问题吗?才进去三个月,真的不是她自己的问题吗?”“很尴尬,他们坚持认为是候选人自身的问题”,内推Gemma的朋友除了把裁员官方新闻发给面试官,没有办法解释任何事。类似的质疑几乎出现在Gemma的每一场面试中,“你看你之前的选择都不对”“是不是你这人运气比较差”······“被裁之后鼓着勇气去到市场上,面试官却戴着有色眼镜看我们,是二次伤害。”Gemma很沮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同身受。”在硅谷当个快乐“打工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不论是闹得沸沸扬扬的裁员,还是健身房会员、移动办公、餐补等,这些常规福利都在一步步减少,“节衣缩食”成为美国科技行业的常态。

太平洋彼岸有更多的机会吗?“肯定有想过回国。”但David的语气却有些犹豫,毕竟,国内互联网行业的境况也好不到哪里去。David欣慰的是,即使眼下陷入困顿,但他并非没有经历过好日子。David初到美国读书时,还是欠了一屁股债的状态,但毕业之后两三年就还清了所有钱,并且在美国拥有了自己的一套房,“如果我在国内,是很难做到的”。来自中国的“代码精英”在全球两大数字经济体之间迁徙和流动,成为一个个财富神话的见证人,但残忍的是,当大幕拉上,一句周期的眼泪无法解释一切。

By 36氪

中国官场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地方越穷人们越想做官

倘若从现象观察,人们不难发现一个事实:就是地方越穷,想做官的人越多。比如北方经济不如南方发达,北方人就比南方人喜欢做官;内地经济赶不上沿海,内地人则比沿海人喜欢做官;中国经济落后于美国,故中国人普遍比美国人喜欢做官。

最近几年,国内不断有买官的事在媒体曝光,也有不少人被罢官判刑。如读者细心,留意一下案发地点,这类案件,都差不多发生在贫穷省份,或者是发达省份的贫穷地区。贫穷地区何以频频出现买官呢?经济学的解释是:一定局限条件下的经济人本性。


经济学讲经济人,有两层含义:一是说人是理性的;二是指人是自私的。既然人是自私的,必定要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既然人是理性的,就一定会寻求在局限条件下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办法。
比如贫穷地区,人们收入低,投资没本钱,做生意没市场。所以要改善自己,就得与政府扯上关系。因为这些地方,国有经济比重高,而国有经济由政府管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进政府的门,成不了政府的人,政府的餐桌上没你的饭碗,国家的大锅饭肯定与你无缘。
我曾听朋友讲过一个笑话。说是春节期间,有一四川民工南下打工,由于人多拥挤,不小心打破了火车上的玻璃。列车长让他赔,他说,火车是国家的,国有资产是全民资产,也有我一份,国家的东西我什么都不要了,就要现在这块玻璃,打破了也就不赔了。可列车长说,这块玻璃不是你的,弄坏了还得赔。


此事是否当真,笔者无从查考,但它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国有资产说起来是全民资产,但平头百姓却没有支配权。国有经济,实际上是政府所有制经济,政府所有的东西,都是由官员支配的。
设想一下,如果打破玻璃的不是那位民工,而是铁道部门的某位局长,列车长会让他赔吗?也许列车长解释说,民工乘车是因私;局长乘车是因公。既然因公是一种特权,损坏东西可以不赔,你说谁不愿去因公呢?所以贫穷地区人们想当官,多半是看透了当官与国有经济的特殊关系。


人要生存,每天都得吃饭,民以食为天嘛!别看吃饭是平常小事,可当不当官,吃法也大有不同。老百姓上饭店吃饭,肯定得自己出钱,可当官的吃了大餐,通常是拿了发票,回单位报销的。有一次我陪一个国内代表团到美国访问,吃完饭后,我们管餐厅服务员要发票,服务员却不知发票为何物,待他们找来老板,我们向他解释,说我们在你这里吃了饭,要开发票回国内报销,餐厅老板听了大惑不解。他问:你们不是为自己吃饭吗,为什么要公家付费呢?
显然外国人是不懂中国国情,在我们中国,老百姓才为自己吃饭,一旦当上官,就变成国家干部,吃饭就是为国家吃了,所以得由国家买单。不仅吃饭如此,坐车也一样。老百姓出门,得自己掏钱挤公交车;一般干部,可以让单位派车,官大一点的,可以有专车。总之,只要当上官,像吃饭坐车一类的事,都可由公家付费。就冲着这一点,你说贫穷地区想当官的人能不多吗?


时下人们想发横财,无非是两个路径:一是违法经营,如走私贩毒;二是行政垄断,以权谋私。
第一个办法,虽有暴利,但利大风险也大,若有闪失,就会人财两丢。这种掉脑袋的事,非虎豹之胆的人不能为也;而行政垄断则不同,大权在握,呼风唤雨,赚起钱来堂而皇之。像过去价格双轨制时,利用内外价差渔利,不知养肥了多少人。
而前些年靠批地皮、倒批文,一夜暴富者,也为数不少。老百姓管这些人为“官倒”,为什么叫“官倒”?因为像批地、倒批文这种营生,没有官位,手中无权,定然是倒不成的。所以贫困地区有人说:要想富,当干部,不种地来不养牛,大笔一挥成了暴发户。既然当官能无本生利,大家看在眼里,明在心头。尤其是贫穷地区,人们发财无门,可又穷则思变。故千军万马往官道上挤,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第二定律:实权越大通常难做大官

大凡做官,都会有权,但所处位置不同,权又有虚实之分。有的位高权虚,有的位低权实。比如,同是机关的处长,有人管钱管物管人,有人只管上传下达,分发文件。若是不同的部门,处长实权抵不过科长,更是司空见惯。当然,这里讲的实权,是特指财权、物权、人事权。


经济学研究定律,必须从普遍事实中加以提炼。若就一般性而言,官场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年轻时实权大的,往往难当大官。为什么呢?经济学的第二假定,叫资源稀缺假定。如果从经济学角度看,实权也是一种稀缺资源,实权越大,就越稀缺。市场上稀缺的东西,想得到的人就很多。用行话说,叫做供不应求。
既然是供少求多,比起一般岗位来,竞争自是激烈得多。所以当官有了实权,就会有人惦记,有羡慕的,有嫉妒的,有求你的,也有恨你的,还有不少则是想取而代之的。所以握有实权的人,除非你钢铸铁打,滴水不漏,不然稍有不慎,遭人算计,阴沟里也会翻船。要是工作中再有个三长两短,被人抓了把柄,不仅升官无望,就连现在的职位,也是凶多吉少,去日不多也。


对实权越大通常难做大官的现象,经济学还有一种解释:就是民主失灵。政治市场的选择,通常奉行的是多数通过规则。
比如选某人当处长,必须有多数人赞成才行。从理论上说,“多数通过”无可非议,它比一个人乱点鸳鸯谱,不知要强过多少倍。但难点在于,什么叫“多数通过”?经济学讲多数,至少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即少数人中的多数与多数人中多数。
还是以选处长为例,倘是由3个局长(一正两副)决定,则“多数”是两人;若是由全机关人员选举,“多数”可能是几十、甚至上百人。要知道,局长选人与一般干部选人,角度会有不同。局长选出的处长,与普通干部选出的处长,大有可能不是同一个人。如果以局长们的选择为准,虽然也是多数通过,但结果却不能代表全局多数人的意志,所以民主在这里就失灵了。


正是这种少数人选人,使得握有实权的年轻干部,往往难做大官。假设某处长,管着工程发包。工程发包,是让许多人垂涎欲滴的事,想插手的自然很多。如此一来,那些比处长官大的,就可能写条子,给处长介绍工程队。处长手里一个工程,也许要收20个条子,僧多粥少,如何是好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处长只能权衡厉害,把工程包给某重要领导介绍的工程队。
可是,处长讨好了一个领导,却得罪了19个上司。将来开会研究他的提拔时,一个人赞成,19个人反对,结果会是什么情形,人们可想而知。再有,那些官大的写条子,没官的呢?想接工程就得送票子。即使这个处长不收礼,100人送钱,拒绝了99个,而其中一个是丈母娘介绍的,就收下了。
可不料东窗事发,结果被人告到纪检委,纪检部门办案,不是看你拒贿多少次,而是看你有过受贿没有,是一票否决。哪怕是一次,该撤职的就得撤职,该法办的就得法办,法纪无情嘛。所以年轻的实权干部当大官,成功的概率只有1%,而失败的概率是99%。
读者如若不信,可以看看你所了解的官员,那些仕途通达的,是不是不少都是共青团出身,或是那些年轻时实权不大的人。为何共青团出身的干部进步快,因为共青团不管钱管物,要想办成一件事,得左右协调、上下周旋,所以工作能力都比较强;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实权,人家既不找你批项目,也不管你要资金,所以得罪的人不多,行贿的人更少。这样升迁的机会,反而比起实权干部来要多得多。


第三定律:好人未必就是好官

这里讲的“好人”,有特定的含义,即大家都说他“好”的人。
有句俗语形容这种人,叫“好好先生”,也是毛主席曾批评过的那种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好好人,不乏存在。在领导看来,缺点不明显;在群众眼里,印象也不坏,所以这些人做起官来,大多春风得意,平步青云。
其实,这样的“好人”,却未必是一个好官。


因为当官,本身就是一种责任。履行职责就得办事,可一旦办起事来,就没有不得罪人的。办好事要得罪坏人,办坏事要得罪好人,只有那些无所事事的人,才什么人也不得罪。像寺庙里的菩萨,好人坏人都要烧香,为什么?因为人们想升官发财,希望菩萨保佑;而菩萨呢,则是啥事也不做,所以不会得罪任何人。
要是菩萨真能提拔某人当官,或帮某人发财,那些没有升官发财的人,没准也会写菩萨的告状信。所以菩萨能得万人景仰,众生朝拜,玄妙在于他从不办具体的事。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总不能当菩萨吧?假如你要维护公平的竞争环境,要打击假冒伪劣,那么那些制假贩假的,就会对你恨之入骨,恨不得半夜里去你家的祖坟。倘若你办了坏事,如损公肥私,好人又饶不了你。因此要做“好官”,就要做好事,不得罪好人,但同时要敢于得罪坏人,得罪的坏人越多,说明你当官就越称职。


可问题也就出在这里,时下做官,要看民意。可“民意”是一个复合概念,人上一百,心态各异。那些敢做事的好官,只要做事,保不准就会得罪什么人。
尽管这些人不一定是坏人,但利益所系,必是如此。俗话说,众口难调,五个指头伸出来,也不一般齐。同一件事情,由于人们利益不同,有人说好,就有人说坏。若是搞起民主测评来,做事的,就往往比不过那些不做事的。站在经济学的角度看,这又是另一种民主失灵。
所以人们选官,既要民主,但又不能迷信民主;要看选票,但又不能只比选票。正确的办法应是,坚持多数人选人与“多数通过”规则,并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集中。我们的社会,毕竟好人是多数,坏人是少数。如有70%选民通过,就已是一个好官;相反,如果有了100%的选票,也许此人是一个“好人”,但作为一个官,就要大打折扣了。
不难想见,如果我们能在民主集中制的指导下,能把多数人赞成的人选出来,并委以重任,官风必能大变。这样一来,过去那些八面玲珑、只谋人不谋事的人,就没了市场;而那些刚正不阿、敢为老百姓办事的人,也没了后顾之忧。


其实,人非神仙,怎能无过?因此要容许干部犯错误。尤其现在改革时期,好多事情前无古人,我们不得不摸着石头过河。既然是靠摸石头过河,就得允许有闪失。不然求全责备,谁敢开拓创新呢?
现在确实有些人,自己无所作为,却总在背后指手画脚,这个不行,那个不对,但究竟如何办好,他又不出手。倘大家都如此,光说不练,那么我们的事业靠谁去推动呢?中国的改革,历来服从一个规律:突破在地方,规范在中央。农村改革如此,企业改革也如此。倘若当初改革不准试验,只能包对不错,中国的改革断不会有今天的局面。
经济学不反对你做“好人”,但发展经济,却需要的是好官。我们的分析证明,好人未必就是好官,所以笔者的建议是:为了国家的强盛,事业的勃兴,最好不要让“好好人”当官。

By 商闻

女主播的心酸谁能知

你可以随便点进一个直播间,关注任意一位秀场女主播,但很难与她们在线下的世界里相遇。在网络的另一端,主播们像住在山洞的蝙蝠,晚上起床,开始直播。白天几乎无法见到她们。大多数时候,只有送外卖和药品的外卖员在她们的出租屋进进出出。有的主播在长达两三年时间,除了拿外卖,丢垃圾,连小区门都没出去过。

长期晒不到太阳,人都有些怕光。因为通宵、失眠,大多数主播身体都不好,有人患上心肌炎,还有的新主播,刚开播一个月,就在家里晕倒。卸下浓厚的妆容和美颜滤镜,现实中的主播气色一个比一个差。

这是王怡霖接触到的底层秀场主播的生存状况。如果不日夜颠倒,挑战自己的生理极限,她们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直播行业中生存。王怡霖是香港大学的博士,今年毕业后将成为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的助理教授。2019年起,她选择中国秀场直播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开始了为期三年的田野调查。

如果单看公会的招募启事,当女主播应该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工作。不限学历,对颜值也没有多高的要求,就像一个公会的星探说的那样,“开了美颜,没有丑人”,“是个人就能播”。你不用早起挤地铁,也不用在外奔波。每天工作四个小时,月休五天。只需要化好妆,在家里坐着,陪人聊聊天,说说话,打开直播就能收钱。很多工会,管自己叫“MCN公司”。直播的基地,也叫“网红孵化基地”,很容易让素人产生变成网红明星的遐想。王怡霖看见,有些线下直播室会在墙上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着:

“给我变成白富美然后在你未来老公面前抬头挺胸,理直气壮不花他一分钱想买啥买啥!!!”

图片

©王怡霖

这样的工作吸引了很多刚出社会的年轻女孩。这些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学生,以前可能会流向工厂,现在,她们更在乎能不能被看见,希望能成名快速挣钱,寻找一条更体面的道路。

但真正点进这些直播间,大部分时候,主播都在说,“求求大哥给我点个赞”、“不要走”。花一毛钱,就能获得“0.1元撩主播”的资格。直播间来了一位高等级的大哥,主播们会立马起身欢迎。有时候,突然有人刷了一个价值几千块的礼物,主播会哭得稀里哗啦,不断地说“感谢大哥”,“感谢老铁,我给你鞠躬”。

“给人感觉,就像乞讨一样”。王怡霖说。这些反差和疑惑,也是她想做这项研究的起因,直播是不是满足了这些年轻人的愿望?又对她们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到底是什么人在直播,为什么非得直播?封杀平台,鼓励人勤劳奋斗,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吗?这是她想在研究中去展现的问题。

公会不欢迎外人报道这个行业。一个工作人员告诉王怡霖,“这里面发生的事情,如果都让你知道了,把遮羞布给扯下了,我们这个行业就完了。”

2019年3月,王怡霖给20名女主播发去了访谈邀请,但最终只有6位回复了她,都拒绝了更进一步的对话。直到后来,一位即将离职女主播答应了采访。她之所以离职,是因为她和“大哥”之间的关系。

“大哥”支持她一段时间后,就再也没有在直播间里出现。她变得越来越孤独,害怕开播,整个人陷入抑郁状态,严重失眠。刚开始,王怡霖很不理解,直播间的人来来去去,不是很正常的事吗?她没有透露和大哥之间的故事,只是告诉王怡霖,“如果你自己做主播,一定能体会到我的这些感受”。

为了理解女主播们的生活、工作、情感和人际关系,在2019年3月,王怡霖加入成都一家全国排名前十的公会,成为一名全职女主播。

以下是王怡霖的自述:

底层主播

成为女主播的第一步,是懂得如何使用美颜。所有新主播在签约后,都会收到几张“美颜参数调整建议表”:磨平最好不超过60%,让直播画面呈现出一种不失真的美。鼻子直接拉高,头肩比一定要调,瘦脸可以打开40%-80%,这样既上镜,又不会显得有攻击性。“学妹”、“伪素颜”是最能展现幼态、瘦弱、清纯的滤镜,公会的经纪人朵姐说,这样最符合东亚男性的审美。

我在连麦的时候,认识了来自东北的小雨,她24岁,住在一个靠近边境的小城市里。小雨认为自己长得普通,但有了美颜滤镜,“和网红没什么区别。”因为当地常住人口很少,她很难遇到有足够消费力的大哥。哪怕通宵直播,获得的收入,被平台和公会抽成,还不够付电费和饭钱。

“我播一晚上挣五十,还不够买脸上这些化妆品的。口红、粉底液、遮瑕膏、眼影、眉笔、眼线笔、腮红…… 这什么不是钱?还有化妆水、 卸妆水、 面霜……以后就开美颜了,不化了,再也不化了!”

图片

一位女主播的化妆品 ©视觉中国

对于另一位底层主播小婷来说,美颜过滤掉的是她在现实生活中的窘迫。28岁的小婷是位单亲妈妈,前夫突然失业,家里的老人又患了重病,她刚生产不久,就必须在家开始直播。她拉高瘦身的系数,遮住自己尚未恢复的身材。

花不到50块钱,就能在网上买一件质感很差,但足够上镜的衣服。她对此很满意,“开了美颜,穿名牌衣服和便宜衣服都差不多了”。直播只需露出一小块地方,是不是大房子,观众也看不出来。小婷曾给我发来一张家里的照片,在镜头之外,角落里堆杂着奶瓶、尿布、玩具、药盒子和塑料袋。那些不能展露的,才是她的真实生活。

和小婷一样,三十岁的主播丽丽也是一位单亲妈妈。她有两个孩子,还因为欠债,被银行列为失信人员。白天,她清晨6点起床,顾不上打扮,就要给孩子做饭,送孩子上学。晚上,她坐在直播间里,戴上一张滤镜加持的面具,跟“大哥”们调笑、聊天。美颜开得越夸张,她越觉得安全。只有这样,她才能从容地在两个世界之间切换,不至于在孩子老师、家长面前被认出来。

图片

一位正在直播的女主播 ©视觉中国

跟踪主播两三年来,我发现很多女性坚韧得令人吃惊。最触动我的,是一个我长期关注,但没见过面的主播。在个人账号上,她会发布自己坐月子的视频,晒还没满月的孩子的照片。但在直播软件里,每晚都可以看到她画好妆,像个没事人一样直播,连休息日也没有。为了一点点生存空间,她们会特别拼。

我认识的很多女主播,没有一位是成都本地人。她们大多来自西部一些欠发达地区,甚至是贫困县。毕业于职业技术学校的女主播,已经属于高学历群体,很多人早早就辍学。她们中,有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年轻女孩,有些是离异后带着孩子生活的单亲妈妈,或是因为投资、创业而负债的女性。

主播工作是她们能力范围的最优选,就像我的经纪人说的那样,“对一个要照顾两个孩子的离婚女人来说,做直播可能是唯一的选择,因为她可以尽快过上安稳富足的生活。”

我在公会的线下直播间里,看到墙上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着描述着这些女性的共同愿景:“给我变成白富美然后在你未来老公面前抬头挺胸,理直气壮不花他一分钱想买啥买啥!!!”

然而,只有真正踏进这个行业,才会明白,这条所谓能过上体面生活的捷径,不过是场空洞的幻梦。

可供售卖的痛苦

一开始,我的定位是“才艺主播”。我专门学了200首歌,每个进直播间的人,我也会用笔记记下他们点过什么歌,喜欢什么。

工作人员教我在这个行业生存的法则。比如“五敢”:“敢唱”、“敢喊”、“敢调情”、“敢自黑”和 “敢连”(连麦)。

连麦PK是女主播工作的重点。如果只是坐在镜头前,不愿意连麦PK,就会收到经纪人的警告。我被告知,这是把普通观众转化成为忠实粉丝最好的方法。一个玩家也让我“豁出去”,“你以为这样坐着就会有很多人看?”

PK游戏,可以在关注列表里选一个主播,也可以由算法匹配到其他人。接受挑战的两个主播,会被切入同一个直播画面,进行三轮,总计时长三分钟的PK。谁获得的礼物多,谁就是赢家,输家则必须接受惩罚。

PK什么,如何惩罚,主播们都会提前问各自大哥的意见,看看他们想看什么。单纯的才艺比拼不够吸引人。为了刺激男粉丝送礼,有些女主播会加入一些带有性暗示的表演,比如扭腰,亲吻屏幕,晃动胸部,或是用身体摩擦椅子。

惩罚也带有很强的侮辱性质。我曾经匹配到跟一位男主播PK,输掉比赛后,他让我照着他说的去做,在镜头往下移动,做点头的动作。乍一听,好像并不过分。但有个正在看直播的朋友发微信告诉我,那个动作有性意味。直播间的人都在笑我,让我觉得自己像是个傻子。

图片

正在直播中的网络主播 ©视觉中国

有一次,我跟一位大主播PK,她说,如果我玩得起,才会考虑和我成为平台好友。“玩得起”是要求我输掉PK,拿一瓶水往衣服里倒,这个惩罚还有一个名字,叫“高山流水”。为了跟大主播建立联系,我也只能接受。我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惩罚,比如在脸上画画、把垃圾袋套在头上、光着脚跳到瓶盖上、喝一口水然后吐出来、用透明胶带拔毛等等。

一名女主播曾跟我抱怨,她碰到一个有恋足癖的大哥。“大哥”是指支撑起主播大部分收入的忠实粉丝。输掉比赛时,大哥想出一个惩罚方式,要求她用脚抓起一个小球。这种奇怪的癖好让她觉得很恶心,但她找不到第二个男人,比这个大哥更能花钱。做完惩罚,大哥就会给她刷一个礼物。

看主播被羞辱,是娱乐的一部分,所以别人才会愿意花几千,甚至几万刷礼物。我采访过一个平台上的玩家,他告诉我,在直播间里,当着其他男玩家的面骂脏话、挑逗女主播,操控她们做自己想让她们做的事情,会让他觉得“很释放,很舒服”。

我发现,很多男性玩家看直播,很多时候并不会直接提太露骨的要求。有的大哥会觉得让女主播直接裸露“没意思”,“显得我特别 low”。性是被高度隐藏的,但又无处不在。什么时候释放呢?其实就是在那三分钟的PK里。欲望被藏在游戏里,玩家们才能堂而皇之获得快感。有的人在直播间里说话很文明,加上微信,就开始骂粗话,要求主播发裸露视频。他们不希望别人看到的一面,其实也是东亚人对性的一种拧巴的心理。

很多人会觉得,当秀场主播,好像就是坐在那里,跟大哥谈恋爱,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我曾经在平台上刷到过一个女主播的直播间。她说自己是三个孩子的妈妈。直播时,那位母亲穿着一套小丑的衣服,墙上贴着一个礼物表:小心心(0.1元钱)、加油鸭(1.5元)等,大部分是几块钱的小礼物。有的可以让她呱呱叫十声,有的能让她做20个下蹲。现在想起那个画面,还是会让人觉得很难过。

这种游戏甚至慢慢发展到了线下。在长沙最繁华的五一广场,有很多户外主播。他们既在网上连线,又在同一条街上找主播同行PK。我的合作者,董晨宇老师曾经跟我描述他看到过的一个画面。两个主播站在雨里,一个男的撅着屁股,另一个女的在打他的屁股,打得很响。

在这样一种游戏化的情景中,人会说服自己去做一些突破自己底线的事,甚至没意识到这件事已经对自己产生了伤害。

但这种方法的确能奏效。后来,我也是在PK游戏时遇到了我的“大哥”。那天,我输掉了一场PK比赛,被惩罚打屁股。大哥说,当他看到我脸上痛苦的表情,觉得非常内疚。在那之后,他下定决心,要给我刷礼物,帮我赢下其他PK。

平台流行着一句话,叫“主播的嘴,骗人的鬼。主播的脆弱,是鳄鱼的眼泪”。

英雄救美的爱情游戏

平台消费感情,也制造感情。你很难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这种充满戏剧张力的情境:试想一下,当你即将面临着在地上爬、或者跳“怼椅子”热舞的羞辱时,在你面前出现的,是某位公爵,君主,甚至帝王(平台上的身份等级,这意味着他们在平台上花费几十万以上)。多少主播盼而不得的礼物从天而降,他用他的慷慨,换来你的尊严、一天的收入,和一场浪漫体验。我接触过的很多女主播,都曾在这种英雄救美的游戏里,被大哥的男子气概深深感动。

那位曾下定决心,让我不再输掉PK的大哥,花了好几万,参加平台的抽奖游戏,抽中了价值4880元的一等奖“私奔到月球”。他告诉我:“其他主播有的东西,我也希望你能拥有,成为第一个送你这份礼物的人。”

图片

直播画面 ©王怡霖

那天晚上,我坐在那里,什么话也不用说,看着一个个特效在面前绽放,体会到了心动的感觉。公会里有一句话,叫做“没有哪个女主播能抵挡大哥的浪漫,也没有哪个大哥能抵挡幸运抽奖的浪漫假象”。即使到最后,我只收到了这些大礼的20%,其他收入都进了平台和公会的口袋。

但这个爱情游戏残酷的地方在于,大哥们不会只喜欢一位主播,他们的新鲜感只能维系几个月,有些更快的,一两个月就没了。

刚开始,我以为女主播靠过硬才艺就能留住人。后来发现,只要胆子大,玩得开就能挣钱,但是直播越久,我越发现,没有什么东西是自己控制得了的。

如果发现大哥热情减退,主播们常用的一招,就是用各种方式“卖惨”,包括上传自己生病的照片,在朋友圈写伤感小作文,输掉PK时做最狠的惩罚等等。我的一位大哥曾在采访中说,每次看到女主播哭,他都会感到尴尬、内疚。“我会给她送礼物,直播间每个人都知道我是大哥,我不想在别人面前丢脸,也不想让别人觉得,我没钱在平台上玩”。但他也讨厌主播的眼泪,“她们在逼我”。

如果发现大哥关注其他人,很多主播会注册匿名小号,跟踪她们的大哥。每天截屏保存大哥主页信息的财富值,如果数字有变动,就能推测大哥在“别的女人”那里花了多少钱。

就像妻子发现丈夫的外遇证据一样,她们会和大哥闹翻,或者要求大哥送更贵的礼物作为补偿。来自上海的25岁大主播佳佳,故意一周不直播,拉黑大哥的账号,让他知道自己吃醋、生气,回来哄她。更极端的时候,她连续三天不间断地直播,用这种挑战身体极限的方式,逼她的大哥回到直播间——刷够礼物,大哥就有权让女主播休息。有的女主播,经受不住连续直播,会在镜头前晕倒,给男性玩家最强烈的情绪刺激。

图片

男粉丝给主播送花 ©视觉中国

很多主播会不知不觉陷入情感的纠葛中。瑶瑶是跟我同期入职的一位主播。她21岁,长得很可爱,以前是专门教小孩跳舞的舞蹈老师。瑶瑶开播没多久,认识不到一个月的大哥,就给她送了两万元的虚拟礼物。为了让瑶瑶登上平台的城市热搜小时榜,大哥还会设闹钟,在小时榜更新之前给她送礼物、做数据。

平时在直播间跳舞,有人会对瑶瑶说一些冒犯的话,大哥就申请成为管理员,把那些人都踢走,当瑶瑶的守护者。在大哥的支持下,瑶瑶月收入很快达到三万。

第三个月,这个没有过什么恋爱经历的女孩沦陷了。大哥到她的城市出差,两个人约在线下见了面。不知道大哥已经有家庭的瑶瑶,成了被动的第三者。

和大哥发展线下关系,大部分都不会长久。瑶瑶很快发现,失去了直播平台那些模仿贵族等级的身份再造,大哥只不过是个普通生意人。虽然有老婆孩子,但长期出差,让他非常孤独,在酒店、宾馆休息的时间,只能靠看直播来打发。

大哥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喜欢她。瑶瑶之所以能收到的那些大礼,是因为大哥沉溺于平台的抽盲盒、玩转盘活动。平台用游戏的形式,掩盖了它的赌博性质。抽中礼物是一重快感,送给喜欢的主播,换来她们的殷勤,这又是第二重快感。

另一方面,主播和大哥的感情是建立在直播间的环境中。大哥们都不喜欢私下转账,更愿意在直播间当众送礼,他们需要有其他男性玩家见证,被围观、被崇拜,树立一个成功男性形象。

直播间里,大哥送给瑶瑶一个200块钱的礼物。但她不会知道,大哥背后是不是花了2万才抽奖抽到的,这个礼物的价值有无限的想象空间。但在现实里,瑶瑶收到一根口红,这个礼物明摆着就是两三百块钱。没有观众,快感大打折扣,送礼的人觉得没劲儿,收礼的人也没劲儿。

最后,两个人分开的主要原因,是大哥不愿意放弃他的家庭。瑶瑶一直觉得自己的鼻子不好看,为了挽回大哥,她尝试过整容。还曾在大哥生意做得不顺利的时候借钱给他。有一次,瑶瑶问我,是不是怀了他的孩子,就能留下大哥。趁着大哥睡着,她用他的手机,给大哥的妻子发短信,宣告主权。但这除了惹怒大哥,没有其他作用。

你会发现,彼此仅存的那些温存、浪漫,都随着直播平台环境的消失而消失了。对于年轻女孩而言,什么是好的亲密关系,这些认知都会被改变。瑶瑶就曾告诉我,她可能没办法再喜欢上现实生活中的男孩了。

公会向来不支持主播和大哥私下见面。他们最清楚,秀场直播玩的就是人性游戏。有人贪婪、有人寂寞、有人好色、有人爱面子,主播其实就是利用这些人性的弱点去变现。公会的人常告诫主播,“一旦见了面,你们的关系就完了”。

大哥是谁?

在现实中见到大哥,我才发现他们跟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出于调研需要,我与十多位长期在平台进行直播打赏的大哥们线下见了面。有的是我直播间的粉丝,有的是直播姐妹介绍来的。当然,他们并不都是消费金额惊人的大哥,但都在直播平台上投入巨大,特别是时间和情感上的付出。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个川渝地区小镇上与我见面的男性。眼前这个中年男人,正在市场流动摊位上吆喝卖橘子,卖一会儿,就要换一个地方。他身上的T恤洗得发白变薄,露出几个洞眼。

大哥结过婚,他的妻子以前因为打麻将欠钱,为了躲债,跟别人跑了。如今,他独自一人抚养两个快上中学的孩子。白天,从老家弄些货卖,有时是橘子,有时是核桃。晚上,就到当地一个厂里开车拉货。

我离开之前,大哥扯下几个袋子,一个个装满,让我拎回家吃:“你一定要拿着,我也没什么给你的”。

我总想起他给我装橘子时的样子,很难将他跟平台上那个讲粗话、刷礼物的大哥联系在一起。他有好几个号,在平台上消费过一两万。

在地铁上写田野笔记时,我非常难过,觉得生活这么困难的人,怎么还能诱导人家在直播间里消费?

后来,有很多主播都知道这位大哥不容易,也会劝他别花钱,在直播间里陪着就行了。但当厂里发工资的时候,大哥还是会在直播间里,一晚上花出去几百上千块钱,给几位喜欢的主播一人刷两辆跑车。他对此很骄傲:“你看我这个人就是‘雨露均沾’。”那个阔绰的瞬间,对他来说,就是很重要的。

对于这个生活在欠发达地区的单亲爸爸来说,每天面对的不是打工挣钱,就是两个孩子,生活得很孤独。在平台上,大哥才学会,原来喜欢别人不只是挣了钱拿回家,还可以送花、刷礼物。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浪漫关系。实在没钱时,他也会待在直播间里,陪她们聊天,维持秩序。

图片

一位女主播房间里的毛绒玩偶 ©视觉中国

我接触的大部分大哥,都是从事建筑类行业。工程款一般是滞后的,突然拿到一笔钱时,钱的真实价值变得模糊,他们不会珍惜,而是立马花出去。还有人晚上在工厂里值夜班,或者跑长途,业务压力大,但也有一些空闲的时间。他们都是从周边的乡镇来到大城市,又没办法融入城市的生活。

有大哥跟我吐槽过他们的婚姻和家庭。养孩子压力大,老婆强势,丈母娘又嫌弃他挣不到什么钱。另一位大哥刚成立公司,为了拿下一个成都的项目,天天跟一位很难说话的中间人周旋,“我感觉我自己活得像狗”。

需要满足别人、讨好别人的大哥,在直播间里,从“乙方”变成了“甲方”,获得他们渴望的关注和尊重。平台会根据玩家的消费水平制定身份等级,只要花的钱多,就能脱离平民身份,进入贵族体系,成为骑士、伯爵、帝王。

接触久了就会发现,大哥们其实很脆弱,“玻璃心”,一不小心就会得罪他们。有的时候,在直播间里突然来了个高级别的玩家,主播开始转移注意力,跟新来的人寒暄,有的大哥就会吃醋,“你看,有了新人就忘了旧人。”

下播之后,我发现一个大哥把我拉黑了。他觉得自己没送礼物,受了冷落。主播得时时刻刻哄着他们,“哥哥明天再来”,“不要走,爱你哦”。

回想起在直播间疯狂刷礼物的日子,大哥们到头来都会后悔。我的一位大哥在平台上消费过几十万,因此欠下巨债。在与我最后一次见面时,他给我看了一篇控诉直播平台的小作文,将他所有的失败都归因于被诱导进行直播打赏,特别是直播抽奖。

他在作文中写,原本自己是个“阳光健康”的男性,开了两家公司。出差的时候,朋友跟他推荐了直播平台,说是可以看球赛,还有女主播唱歌。他觉得好奇,就下载了软件,点进去一看,别人都在刷礼物。主播教会他充值后,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没钱花的时候,为了维护在平台上的成功男士的形象,大哥还会借钱消费。软件里嵌入了微型贷款的业务,很容易就能借到钱。

后来,因为经营不善,公司倒闭,他也欠了债,只能到处打工。每次见面,我都会请他吃饭。平时,他总舍不得在吃饭上花钱,有时候一天就只吃一碗重庆小面。冬天就两套衣服来回换,一凑近就能闻到羽绒服已经穿得带味儿了。

最开始,他还是戒不掉直播。于是跟妻子撒谎,让她给钱应酬,再拿这些钱刷礼物。直到最后跟他关系好的主播也相继停播,最后才把账号卖了。

大哥每天都在后悔,为什么不把心思放在公司运营上,如果几十万还在,现在的生活会不会不一样?

绝望劳动

田野调查结束后,我完成了我的博士论文。答辩时,老师问我,是不是把这一行写得太灰暗了?在我成为女主播前,我也对那位因抑郁、痛苦而离职的同行有过类似的疑问:至于吗?

图片

王怡霖的博士论文 ©王怡霖

入职五个月,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变化。起初,作为一个研究者,我以为只要多认识一些行业内的人,能不能留下大哥无所谓。哪怕一天收入就三毛钱,我也不会太过焦虑。但是,当支持者慢慢变多,我也开始收到“跑车”、“私奔到月球”的礼物,那一刻,自己就像是个明星,觉得飘飘然。这些东西都会放大人的欲望。

下播之后,我躺在床上,耳朵刚被那些低音炮网络神曲轰炸了几个小时,隐隐发痛,听力下降,大脑却变得更活跃。我也开始失眠,被一种巨大的失落感淹没:明天那些人还会不会来?还能不能收到礼物?无论获得了什么,有多么开心,一觉醒来,一切都可能随时失去。

和很多主播一样,我也开始自觉延长直播时间,从开始的五个小时,延长到七个小时,不间断地唱歌、聊天,从那时起,我患上了慢性咽炎,到现在都一直影响着我。

因为直播时间够长,我还拿到了公会的月度“直播之星”。奖品不是现金,而是直播间的一个虚拟“城堡”礼物。按照分成规则,我只能拿到20%。也就是说,我拼死拼活加班,公会还要从我的奖励里分走大部分钱。

下播不意味着工作结束,我从靠背椅挪到床上,继续打开软件,和玩家维系感情:“大哥起床了没?吃饭了吗?今天有什么安排?我下午三点开播,你要不要来?”

曾经无法接受PK羞辱游戏的我,也开始教刚入行的新人,怎么能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做呢?你不去做怎么可能会有机会?在这个环境中,人会渐渐被异化。

那段时间,有朋友问我,做主播快半年的时间,怎么没见你搞学术,发论文?

做这行久了,人的注意力、精力,都会被平台吞噬,对真实的生活提不起兴趣。我每天都会感到巨大的空虚感,但还是不受控地打开直播平台,连看本书来充实自己也做不到。很多主播告诉我,以前还会刷剧、看综艺,做了主播后,再也没看过了。四五个月后,尽管我播得不错,但我还是意识到,这种生活不能再过下去了。

我和主播佳佳生活过一周,她是我们当中播得最好,最挣钱的明星主播。七天里,她从来没有跟我一起到房间睡觉,每天结束直播,就在地上坐着,要么呆呆看着窗外直到天亮,要么一直在刷同等级主播的直播间,学习别人是怎么做的。哪怕是休息日,脑子里也都在想这些。我参加女主播的聚会,发现大家都拿着手机和大哥聊天,或是看别的直播。

很多主播一天到晚待在自己的出租屋里,在我跟踪她们长达三年的时间里,除了拿外卖,有人连小区也没出去过。我关注的一个主播,长期在社交软件上发到医院打点滴的照片。

大哥在主播身上花的钱多了,也会索求回报。有一位支持我的榜二大哥,一连好几天都不来我的直播间。他明明知道,那段时间我直播的数据多么惨淡。后来,我忍不住问他,到底要我做什么?他回复我:“你那么聪明,肯定知道的,哥哥就看你的表现。”他希望能来我的城市见面,或者让我飞到他的城市陪他。

前期,我在公会线下演播室直播时,有人送了我一个小礼物,发来私信:“等会儿接你下班。”平时,主播为了吸引来自附近的流量,会开启定位。玩家就能看见,双方的距离显示1000米、500米,还是100米。

图片

公会的线下直播间 ©王怡霖

有的玩家能在直播间看到主播背后的窗口,根据广告牌或者街景推断主播的位置。在我直播时,看到过一条弹幕:“我知道你在XX写字楼的第几层,那里面全是主播。”那一刻,我很害怕,我根本看不见任何人,但他们却知道我的具体信息。

如果玩家痴迷于平台的抽奖游戏,欠了钱还不上,最后都会算到主播头上。一些人会找到主播讨债,他们会觉得,“我是为了给你抽盲盒,刷礼物,才在上面花了钱”。实际上,主播只能从这里礼物中得到20%~30%,最高也不超过50%。我认识的一位主播,为了躲避大哥上门讨债,注销了账号,搬了家,一连换了六个直播平台,最后只能躲到一个国外的非法平台。

在平台卧底五个月后,为了能和访谈对象见面,深入了解他们的真实线下生活,我辞职离开了这个行业。我可以自由选择,其他主播们却退无可退。在微信朋友圈,我常常看到那些主播朋友们不断地停播又复播。她们都跟我提到过,不想再当秀场主播,又找不到其他的路可走。

这些女孩们学历不高,只能找到前台这类工作,3000块钱工资,连负担自己的生活开销都成问题。

一位女主播转行到直播带货行业,加入选品团队。她很快发现,这份工作比秀场主播还累。每天要把直播过的几千个商品输入系统,写评价,想文案,记录每种商品的优惠机制。厂家寄来的样品,都要自己先尝试,各类防脱发的洗发水,一瓶瓶往头上抹。入职后,工资从原本许诺的一万变成了五千,比她当主播时还低。一切合作都是不规范的,连份合同也没有。

每次做直播行业调研的分享,总有人批评秀场直播,认为应该取缔这些平台。但我发现,这类直播平台至少是合法的,受到监管。如果她们没办法在绿色平台上生存,就会被挤压到非法空间。

我认识的一位主播,因为播得不好,被介绍到一个赌博的灰色平台。只有通过特定的链接,摁掉提示有病毒的弹窗,才能下载那个软件。她的工作是负责直播足球比赛,玩家买球、充值,都会专人对接。没过多久,她就接到了“警局”的电话,说她从事非法活动,必须配合清查资金。她一着急,到处借钱,给对方转去了十来万。等到发现是电信诈骗,也不敢报警,不敢求助,“人家会说你自己也不干净”。

所以,在论文里,我提出了一个概念,就叫“绝望劳动”。主播们必须在各种嵌套的不确定中,不断地有策略地挑战平台规则,甚至采用自我伤害的手段来获得有限的生存空间。她们剥削自己,伤害自己,同时也获得一些受人关注和喜爱的“高光时刻”。当她们希望开始新的生活,却发现秀场直播已经是最好,收入最高的选择。我希望“绝望劳动”这个概念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他们所处行业以及人性、欲望的复杂性。

做这个研究,我常常有种无力感。几年过去,很多女主播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这个行业。对她们来说,直播行业还能提供一种妄想。就像一位在家带孩子的主播给我展示的那样,她的大哥一月内在直播间里花了9万。她能从其中获得30%,相当于一笔巨款。

在她小时候,因为家里困难,高中还没读完就辍学了。如今她年过三十,没有什么过硬的技能,为了照顾孩子不能离家太远,生活处处受限。

对这些主播而言,想打破这种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只能等待天降“神豪”,在这场赌局里开出一个大奖。

By 谷雨实验室

如何识别饭局中的骗子

北京大了,什么样的人都有,北京的饭局上有一类人是纯骗子,常爱冒充国家重要部委的司局级干部,以号称能帮人办事为由头骗钱。如果骗子骗术高一点,对所冒充对象的周边情况熟悉些,能哄得一些刚认识的老板上当,真给骗子送钱办事。


还有一类人你没法说人家是骗子,只能夸人家是“装家”,超级能装。“装家”不骗,而是通过演技让老板们觉得他是大人物,人脉广阔,根基深厚,值得结交,有事 肯定能办。达到这个目的是要水平的,演技要好,摆谱摆得到位,能在不动声色间征服老板,让老板拿钱来投靠,然后再拿着老板的钱运作事,一方面满老板的愿, 一方面壮大自己的根基。

02“装家”
我见过一个“装家”,其真实身份是中央顶级单位后勤部门的一个芝麻小官,估计就是管管供暖这 类的小事。这位“装家”官小谱大,在饭局上一坐,气质平静中藏霸气,风范随意中显智慧,说他是多大干部你都觉得像。我亲眼见过一个湖南老板初次和此“装 家”见面,即被征服。湖南老板问“装家”在哪儿高就。“装家”答在中央为首长服务。老板来了兴趣,接着问具体在什么部门。


“装家”没急着正面回答,反问道,你们现在的省长是谁?老板答是某某啊。“装家”想了想,从名片夹里掏出一张名片道,是这个人吧,上个月我还见过他,又请我去湖南玩,实在没时间啊。老板见“装家”很随意就拿出省长的名片秀,立刻很崇拜,背看着就驼了下去,恭敬地向“装家”要电话。


我跟湖南老板不熟,跟“装家”倒见过多次,自然不会点破玄机,再说装家真没说假话,中央工作,省长名片,都是真的啊,至于你要把他想成是大高干,那是你的问题。


后来听说,湖南老板跟“装家”跟得很紧,花钱主动积极,给“装家”送了不少钱,办了不少事。老板很热情,“装家”很欢迎,只是真实能力有限,给不了老板想要的回报,让老板无比郁闷,又无话可说。
湖南老板嫩啊,有张省长名片就了不起啊,省长去中央办事,跟煤老板去能源部办事差不多,遇到人多的场合,名片肯定是群发嘛,闲杂人等拿一张有什么稀奇。当然老板嫩是一回事,“装家”装得特到位也是真的,那谱摆得太像大领导了。


当代北京饭局,纯骗子已经很少了,“装家”是主流,“装家”的数量也大,水平有高有低,手段不尽相同,目的和骗子近似,忽悠老板拿钱找他们办事。


除了那位中央供暖处领导把省长名片当道具,我还见过教育部收发室负责人被随行的托介绍成机要处负责人。其实他们不算狠角色,毕竟还要秀演技,还要云山雾罩地自我吹嘘,对于有些功成名就的资深“装家”,根本不用秀演技,光是那范就能把老板镇住。


03“装爷”


有位资深“装家”,我认识他两年,都没搞清楚他在哪儿高就,但绝对相信他有料。因为他不管到那儿,外面永远有两辆好车等着,挂的车牌不是警卫局的,就是政协的,司机都是正儿八经的正团级以上军官,车里布置得也超有派,副驾驶拆了,供他坐后座时能舒服地搁脚。


这样的资深“装家”和那些没有底蕴,只有演技,办不了大事的“装家”不同,资深“装家”能镇住你,也能真给你办成大事,当然你要付出相当的代价。如果请资深“装家”帮你跑些ZF项目,利润分成很可能是他七你三。


京城最牛的“极品装家”大概数”高老大”了,他应该称得上是“装爷”了,超级能装的大爷,能镇住超级大的老板,能办超级大的事,比如拿地,搞机场建设、隧道建设之类的超级大项目。
“装爷”聊起家史时,说父亲是村长,就他这么一个儿子。小时候父亲常教育他,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别跟一般小孩们一块玩,得端着劲,记住,你是村长的儿子。


受家庭教育影响,“装爷”从小就爱装大爷,后来成为“装家界”的传奇人物。传颂甚广的一件事发生在1998年,装爷当时还是在位的领导,正和一群各省来的高级干部,在人民大会堂等着接受某领导人接见。
可能是因为南方发大水的缘故,大领导看上去心事重重,“心不在焉”地按照惯例和大家一一握手。握到装爷这里时,出意外了,大领导伸着的手跳过装爷去握下一位的手了!装爷竟然平静地看了领导人一眼,双手背后,大摇大摆地扬长而去。


大领导快七十了,当下脸就红了,说道,对不起啊,南方洪水下不去,我状态不好,怠慢大家了,向大家道歉,拜托大家也把我的歉意转达给刚才走掉的那位同志。


众人这才回过神来,既为领导人的真诚感动,也折服装爷的勇气。因为这件事,装爷在党内出了名,大家都传装爷的后台比山高,比海深,从此装爷去哪个省都是警车开道,享受领导人待遇。他也充分利用自己的名气,到处帮老板拿地盖房,或者拿一些机场建设、地铁建设之类的肥项目。


装爷有一次去某大使馆办事,在盖最后一个章的环节上,说一口流利中文的使馆老外女领导一度有些犹豫。装爷三秒钟之内就哭了,痛编自己一生如何艰难,自己如何为了做出点有尊严的事,做出非人牺牲。装爷的眼泪在飞,女领导心软了,盖了章。
敢在人民大会堂装爷,能在小女人面前掉眼泪,装爷太强,空前绝后。


04高干家属


在北京饭局上,还有一类人比较鸡肋,就是高干形形色色的家属们。结交吧,他们未必能给你办事;不结交吧,他们又是家属,有相当的独特性。


在高干家属团中,像儿子老婆这种级别的,追捧巴结倒也值得,至于人家肯不肯给你办事当然另说了,毕竟不是买卖。像妹妹、哥哥、表妹、表哥、嫂子、小舅子、老姨、侄子、表侄子、外甥这类亲属,真拿不准是否值得结交。


常会发生这样的事,老板跟某高干的某亲戚打得火热。在某场合,老板遇到某高干了,上去热情巴结,说我跟您的亲戚某某认识,关系特好。高干保不齐回这么一句话,哦,某某啊,我们多年没跟他来往了。


当然,高干亲属能不能办事也不全在亲疏远近,还是要看个人能力。有的人虽是高干远亲,但自身活动能力强,会来事,这种人也管用。毕竟高干下头的人,哪敢随便打电话问高干,您那某亲戚,跟您远还是近啊。


骗子、装家、高干家属团都有可用之才,关键看你眼光,看你会用不会用。北京的饭局多,可实权领导参加的饭局少,想办事,很多时候还就得靠这些饭局上的骗子、装家、高干家属团。

05局长
在北京饭局上,有一类人要千万小心,这些人有点能耐,你求他们办事,他们表面上答应,也认真开始办,实际上他们爱玩阴的,爱做局,根本目的在于让你入局,脱不了身,乘机勒索你。


爱做局的阴谋家,简称“局长”。“局长”和老板认识之后,会称自己认识某高官,很高的高官,有能力帮一切人。幼稚的老板就会说,能不能引见我认识啊。“局长”的回答很爽快,能,而且很快,你等着吧。
很高的高官真的接见老板了,很热情,老板很感动。寒暄之后,高官说道,某慈善项目进展得一直很艰难,难得你这样的企业家能站出来,愿意出力支持,我代表委员会先向你表示感谢。


老板心说,我操,原来是让我捐款来了,捐就捐吧,认识这么大的领导总要付出点代价的。老板问高官这慈善项目得多少钱才能撑起来。
高官说了个数,老板听了恨得牙直疼,又不好拒绝,只好含混着答应下来。


见完高官,老板后悔了,认识这么高的高官,其实没用,他怎么可能给你办事呢?至于捐款,不捐了,这么大的数,等于白挖了一年煤,何苦啊。

你把自己说的话当放屁,别人可未必这么想,“局长”和高官可都等着你兑现承诺呢。很快,高官见到省里的领导,聊着聊着就说到某老板号称要捐款,还主动找上门来,并亲口答应捐多少钱,但一直没动静,好多失明儿童等着呢,怎么回事,你回去给我问问。


省领导别过高官,就给办公厅打电话,交代要紧急处理诈捐事宜。省、市、县三级一把手都找老板要说法,老板还能说什么,只能说前段时间一直忙着筹捐款来着,现在终于凑齐了,今天就汇过去。
直到汇款的时候,老板这才发现,“局长”竟然是慈善项目的负责人。感叹“局长”厉害,看来高干和自己都成他做局的道具了。


有一次,我做东开饭局,一个不太熟的朋友跟我打招呼,说要请几个重量级嘉宾来。我没在意,随口说好啊。饭局六点半开始,我开着车被堵在三环上,着急火燎时,负责接待客人的助手打来电话,告诉我那个不太熟的朋友带了几个纪检部门的领导来了。


我一听觉得不对劲,这事有玄机,我是一个普通煤老板,跟纪检部门的领导本来没一毛钱关系,吃顿饭可就有关系了。万一饭桌上,领导开口求我点什么事,我到底是答应呢,还是答应呢。


我意识到我遇上做局的“局长”了,于是当机立断告诉司机,饭局我去不了了,急性肠炎发作,你负责把单买了,把客人招呼好。


江湖凶险啊!对于钱包鼓鼓,又有很多事要办的煤老板而言,尤其如此。

06花絮

有些没有实质目的的饭局,会请些老首长来助兴。有一场饭局,我见到了一个省里原来的老省长,快八十岁了,走路直哆嗦,话也说得含混。


我问马鹏程,这么大年纪了,看着都快糊涂了,怎么还出来参加饭局?

马鹏程告诉我,有些老首长为官时清正廉明,老了以后,既无人脉,又无钱财。而身边一直跟着的警卫或秘书,因老首长在位时没让他们捞着什么好处,现在伺候老首长,自然有怨气。厉害的就会收拾欺负这些没权的老首长,甚至逼着老首长出来参加活动帮他们捞点外快,否则就不伺候了,知道老首长也没地投诉去。


还有一次,中石油的一个副总请客,央视二台一个知名男主持也来了。男主持声音有磁性,人长得精神,当时正从耶鲁大学留学回来,气质很知性。饭局上聊起中东局势,这名男主持如此说道,“正如我一个非常好的朋友,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的……”
听得我们胃都酸了。
干掉两瓶红酒后,男主持不那么端着劲了,嚷嚷着要和中石油的副总对赌,如果自己能再喝掉一瓶红酒,副总必须要给自己一张加油卡。

这兄弟开着三百万的车,为了一张两千块的加油卡,这么给力,真不知道是怎么发育的。

人在江湖,必知江湖险恶啊。

By 商闻

什么是创新的本质

我一直有个暴论,所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愚蠢的人类发明出来自我安慰的概念

想象力的本质,就是面对复杂度高一点的没见过的组合,觉得很新颖,自己以前没想象过,于是硬造出来一个词语形容这种能力。创造力同理,把大家觉得无关联/弱关联的事物组合出新的系统/方向,获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

生物角度来说,人脑是无法想象自己没见过的东西的,人类的本质就是一个复读机,无法真正“凭空想象”出东西,不可能突破知识边界的封锁

所以想象力本质上是一种“组合各种可能性”的能力: “connecting the dots”

所以机器的创造力/想象力的来源,可能会跟人类理解的创造力完全不一样:就是看机器组合各种信息的能力(包括评估结果)什么时候复杂度能超过人类,对各个组合好坏的评估能力是不是和人类一致方便人类理解

诗云里的上帝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一个对各种组合结果的评估能力,而这个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完成的,Meta的Toolformer就是最近的一个例子

创新的本质是组合,想清楚这一点,是我2023年最大的收获之一

往大里一点说,人类文明发展本质上取决于复杂组合能力:通过归纳组合不停的拓展知识边界

前一阵openAI宫斗剧才爆出来的Q*算法,本质上是强化学习里Q learning和A star算法,和LLM(large language model 大预言模型)组合起来。而A* 算法又相当于是把搜索和目标函数组合起来

最近的LLM发展,其实很多效果不错的方法,都是AI/ML(Machine Learning 机器学习)领域里的老方法新用在了LLM上,比如Tree o Thought,LLM blender这类ensemble method都是ML里古老的思想了

麦克斯韦方程(描述电磁场以及如何随时间变化/相互作用),精妙之处在于把几种数学现象和几种电磁现象组合起来,把这种微妙的看似不同现象的弱联系组合起来,就是最伟大的天才,让人的感官有无比愉悦的感受:原来电磁的关系是如此的简洁优雅

乔布斯著名的“connecting the dots”,本质上也就是在自己的人生经历dots里寻找更合理和更有价值的组合,动画/图形学+人机交互+电脑组合起来,成就了一个新王国

艺术里的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或者爆款),实际上也是某些场景和某些表现方式(叙事模式)或是某种新技术的组合,效果会非常好

有了这个指导思想,其实能推广到很多领域

应用领域的科研,如果说我们把某一个领域里最近几年100个最有启发性的idea,作为X维度和Y维度两两组合(当然不靠谱的是绝大多数),然后去归纳总结组合起来最有价值的idea组合,也许有1%的组合会很有价值,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识别把两种组合重新归纳成一种新的理论框架的可能性,或者用一个idea去解决另外一种方法里的特殊限制,获得更泛化能力的方法

芯片设计领域,可以借鉴一些AI/ML/操作系统/networks/SW architecture的idea和思维方式,抽出100个启发性的idea,和芯片领域里各个层面(arch/DV/perf)去寻找组合,有太多太多可以革新的地方

往更本质里说,寻找组合方式是一种更本质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的检索弱关联的能力,而检索弱关联的能力需要更高的智能,或者说意味着更高的智能,因为这需要的是一些比常见尺度更大尺度(时间,空间,数量)上的特征的弱matching,或者更小尺度特征(一些微妙而反常的现象)的弱matching,而这些能力需要match特征之后还能在及其有限的试错机会里去找到检索结果里最有可能成功的组合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靠直觉性的灵光一现,那就是大脑里检索到了一些不易发现的弱关联之处

人类所谓的举一反三能力,实质上是一种根据归纳来的弱特征检索类似特征的能力,这种检索能力如果放到计算机里,体现出来就是搜索能力

那么甚至可以更进一步,在AI领域,把LLM和搜索组合起来,用搜索技术去解决寻找组合(Alpha Go就是搜索剪枝,Google擅长),形成一种泛化的寻找组合和评价组合的能力(就像引文里提到的那样),AI的能力就又能上一个新台阶:“创新能力”

所谓的成熟技术,就是已经知道的或者常用(强关联)的组合方式,或者说基于当前环境变量和知识图谱,降落在可能性最大的地方。而创新能力,就是不常用(所谓弱关联)或者概率较低的组合方式,或者说是排列组合后以前认为可能性较小的地方

就像刚才说到的科研一样,AI能力也许有更进一步的可能

在找到高效的组合之后,把两种组合重新归纳成一种新的理论框架,那就是AI更进一步的高阶能力了,等到了这一步,AI能力在人类ranking(层级)又会大幅提高了(我一直认为评价AI的能力,应该按人类中的ranking来算)

By Fin

民间偏方“滚鸡蛋”究竟科学吗

滚鸡蛋,科学还是不科学?

社会上流传着不少“滚鸡蛋”的方法,有些人推崇备至,但也有质疑、批驳“不科学”的人,这里不去争论究竟“科不科学”,因为科学并非衡量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是验证真理的方法之一。

滚蛋疗法不仅简便有效,无毒副作用,而且廉价,它的疗效从古至今都被很多人亲自证实有效,有时甚至堪称是“神奇”的效果。今天给大家做一个专题介绍。

滚蛋法正名为“履蛋收阴术”,名字有点奇怪,是少数民族一种疗法,很多朋友小时候都受过奶奶们这种爱的待遇,用鸡蛋滚一滚,病就好了。

说这么多,能调哪些问题呢?
1、新生儿黄疸

2、感冒发烧、咽喉痛、鼻炎;

3、湿疹、荨麻疹、皮炎,各种小疙瘩小疹子;

4、腹痛、腹泻;

5、宫寒、妇科炎症;

6、扭伤等外伤肿痛瘀血;

7、祛体内湿气。

概括来说凡是风寒、风湿、湿热、寒湿等引起的各种病症,从感冒、湿疹、拉肚子,到关节炎、妇科炎症,甚至血液病、肿瘤等疾患都可以调治!

滚蛋疗法真这么厉害?什么原因呢?

“滚鸡蛋”履蛋收阴术疗法治病原理有多种解释,但从现代科学的角度上,我作为一个西医出身的医生,不管从热交换,离子交换或者营养学的角度怎么都说不清,那既然古人是运用中医的智慧方法发现创制的疗法,还是从中医自身的角度来理解更靠谱。

古人认为鸡蛋一颗鸡蛋就是一个“小天地”,蛋黄如同大地属阴,蛋清如同天空属阳,小小的鸡蛋具足天地之气,可以演化出一个完整的生命。同气相求,以热鸡蛋和有寒、有湿、有淤血的皮肤充分接触,可以把人体的“病气”置换到鸡蛋中,从而在鸡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有的是蛋黄上出现各种小豆豆,有的是蛋黄颜色发黑,有的是蛋清中出现条索或者斑块。

《本草纲目》还有详细解释:

“卵白(蛋清)象天,其气清,其性微寒,秉天之清气,有金象焉,善消肿痛而利咽喉,清肺金而发声音。其诸主治,涂鼻疮,治发黄,敷肿痛,洗烧灼;卵黄(蛋黄)象地,其气浑,其性温,鸡子黄,温润淳浓,体备土德,滋脾胃之精液,泽中脘之枯槁,降浊阴而止呕吐,升清阳而断泄利,补中之良药也;鸡卵则兼黄白而用之,其性平。天地之卵通理气血,故治上列诸疾也。”

滚鸡蛋怎么做呢?先说说最简单版本:

准备N个鸡蛋(土鸡蛋最好,2个或多个轮流使用),然后按照正常煮鸡蛋的方式把鸡蛋煮熟,注意不要煮爆裂。

做滚鸡蛋的步骤:

将一把艾叶水放进水里煮开,放2-3个鸡蛋进艾叶水,不要用刚从冰箱拿出来的蛋,因为容易煮爆。(熟蛋一次性使用,滚到没有什么温度就不要了)。

蛋煮熟煮透后(一般15分钟),一个个取出来剥壳,剥壳后的鸡蛋用纱布包起来,用手拿着纱布的边缘,在相应的部位来回滚动到蛋不烫了为止。蛋的温度要根据年龄来,老人和小孩温度要低点。皮肤任何部位都可以滚蛋。滚到局部皮肤发红,有点微微发红(红晕的感觉)出汗就可以了。滚熟蛋切记力气不用太大。

滚蛋热滚法-–药蛋:

风寒:可加生姜、艾叶、紫苏、葱白、防风。

风热:可加薄荷、连翘、菊花、金银花、绿茶;以上的药可以单独用,也可2-3种配合使用;

风湿:可加羌活、独活、杜仲、路路通、红花等活血通经类药物。

湿疹:可加苍术、菖蒲、艾叶、防风等药物以祛湿,而茯苓、扁豆则可以补脾(因为补脾药也可祛湿)。

跌打损伤有淤血的:可加红花、桃仁这类活血化瘀的。

小儿积食,积食引起的发热:可加山楂、鸡内金、神曲类消食的。

黑眼圈:可加红花、艾叶类……

小儿受惊吓:可以把煮好的蛋和饮食包在一起滚,因为银有“安五脏、定心神、除邪气”作用,所以受惊时候要用到银。银饰针对体内有风、毒、湿邪等问题,银饰只需要和鸡蛋包在一起即可。

小伙伴们如果无法准确判断疾病是风寒还是风热,是内伤积食还是其他问题时,就不要滚药蛋,煮白水蛋滚也很好啦。

具体的使用场景和操作方法:

1、孩子感冒了:打喷嚏、流鼻涕、微微咳嗽
滚蛋方式:A、用鸡蛋在大椎穴位区域滚动; B、用鸡蛋在印堂穴区域滚动;C、如果孩子有说头痛难受,可以在后脑勺下面的“风池”和“风府”两个穴位滚动。每个穴位一般3~5分。

如果孩子不配合,那就用鸡蛋滚背后的督脉和膀胱经,当做玩游戏一样滚一滚,发点汗就好了。

2、孩子肚子痛:比如孩子吃了西瓜、冰淇淋、吹空调后,说肚子痛难受。
滚蛋方法:用鸡蛋肚脐周围的腹部滚动,大致10~15分钟,2个鸡蛋轮流换,鸡蛋凉了重新加温。

3、孩子拉肚子:大便稀、有气泡、水样、不臭的受寒腹泻。
滚蛋方法:用鸡蛋肚脐周围的腹部滚动,大致10~15分钟。

4、眼睛疲劳:孩子学习用眼过度
滚蛋方法:用鸡蛋在印堂穴和眼眶做为滚动,也是预防近视好方法,眼珠子部分记得不要滚到。

5、黄疸护理:注意温度,小宝宝皮肤娇嫩
滚蛋方法:用整个鸡蛋在孩子从头到脚滚一遍,上午滚一遍,下午滚一遍。

6、鼻炎:鼻塞难受、一直打喷嚏
滚蛋方法:前额、印堂、鼻子两侧、项(后脖子)、背部膀胱经。

7、湿疹:宝宝反复长湿疹
滚蛋方法:在宝宝长湿疹的区域,轻轻滚蛋,注意温度是宝宝能接受范围。

8、受惊:宝宝晚上一直哭闹(非积食哭闹)
滚蛋法:滚蛋时先从头面部开始,接着是正面沿着皮肤从上身滚至下身,然后是背部身体从上身滚至下身,最后从脚心收出去。(注意温度,鸡蛋凉了要换一个。)

注意事项
1、滚过的鸡蛋不能吃哦!
2、古人有要求把滚过的鸡蛋要埋入土中,不要随便丢弃,这样对接受治疗的人康复更有好处。
3、做完后,一定不要外出到吹风、最好也不要洗澡,在家静养一天。
4、气虚或血虚的人做完后可能脸色会更难看或身体发虚,可煎煮山药红枣稀粥喝。
5、滚蛋方法不适用破溃流脓容易感染的情况,没破皮已经收口的可以用。

上图均为收集了“病气”的鸡蛋,是不是很神奇?

一、普通热滚法:

1)如果蛋黄上凸起水滴状小点点,像冠状病毒一样,说明体内有风,蛋黄表面凸起的小水滴越多、越不均匀,病情越为严重;

2)如果蛋黄变黑:说明有湿,湿大小依蛋黄颜色深浅不同而不同,可以根据肉眼判断;

3)蛋黄又黑又有颗粒,说明风和湿并存。

4)按正常轻重进行滚蛋时,蛋黄爆破了说明体内有痰湿;

5)蛋白或蛋黄分层:身体受风邪侵蚀,蛋黄分层更为严重,在感冒或过敏的情况比较多见;

6)蛋黄隆起一条条:条型毒素,体内痰湿很重,出现肠道问题的机率较大;

7)蛋黄发青:并且滚蛋时热烫不明显说明体内有寒;

8)蛋黄或蛋白里面有红色颗粒,鲜红说明有火,暗红者有淤血。

二、根据银器的颜色判断 : 滚蛋后银器的颜色变化来判断病情,
1、颜色发乌暗,黑红或绿色表明体内有风寒、风湿;

2、红黄是风热。

滚蛋为泻法,在白天早晨阳气最盛的时候使用。最急,最好不要连续滚蛋超过3天。

希望有生之年能够用科学的理论解释为什么滚鸡蛋这个民间偏方真的有效,让中医更加发扬光大。

By 杏林寻道

海鲜行业的黑幕

你知道活鱼运输会加麻药吗?

活鱼不贵,安全贵
想要全产业链可控的安全,成本很高
就说一个环节:运输

知道运输多少潜规则吗?
就说一项:麻药或者安眠药

有些鱼品种,是必须要麻醉的,你说麻醉安全吗?反正我不愿意吃,你认为安全也没问题,这就是灰色地带,只要一严格管控,这个产业就完蛋,因为不加麻药无法运输,你能技术解决,你就是牛逼的人。

解决不了,这个产业又不能死,老百又想吃活鱼,那就让它成为灰色地带,反正老百姓也看不到。

如果你看到鱼贩子往池子里倒大量的麻醉剂,你会吃吗?你会给你孩子吃吗?

这个是批发市场运到厦门八市的鲈鱼(请点击链接看视频),桶里加了麻醉剂,活蹦乱跳的鱼放进去就麻醉了,运输就没有应激反应了,就不会死。到了地方放清水里,一会就活了。
这都是产业里人才想出来的办法,很好用,但这就是健康为代价的。

这两年我亏了2000万

别说小白了,这两年我亏了多少钱?2000万。

做餐饮的人最希望大环境好,大环境好,别人吃肉,我们跟着也能喝点汤。

我有个几个矛盾:
1、鱼要养两年左右才能出池,鱼是提前规划养的,开店也是按计划开的,店不开鱼养了没销路,店开少了成本很高,店开多了风险高。

2、鱼的运费太高
因为是活鱼,要水车活运,我一次运500斤,和一次运5000斤,成本差别很大很大

3、鱼的暂养成本太高
因为是活鱼,我需要有个仓库暂养鱼,仓库的房租都不低,比如杭州的仓库,一年费用将近10万,我一个仓库给一家店供货,和给10家店供货,费用一样的。我现在每个城市都有仓库,是一项很大的开支。

其实这两年一直很矛盾,做活鱼,要全程闭环才能保证安全,做的太累。很多人都说:老板,你这个壁垒高,别人很难模仿,可是这个壁垒对别人是壁垒,对我也是啊,我做起来也累啊,不但需要大投入,还需要坚持。

要不断的解决各种活鱼链条里的问题:
1、养殖,因为我的鱼比市场的鱼大一倍,养殖周期就很长,里面的风险就高,养殖密度一直很低,喂的饲料都是很好的

2、运输,活鱼运输太多太多问题了,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花了很多代价。比如很多潜规则:加淡水增重,海鲜运输几乎99.99999%加淡水,这样重量会增加,原海水运输就会减称,一加一减,可能差几百斤,单价这么高,就差几千上万元,这都是鱼贩子的纯利润啊。

3、暂养,我每个城市都有仓库,成本高是一方面,死亡损耗是大头,因为有的员工不规范操作,一不小心就死几千上万元的鱼。

4、不可控因素太多,冷冻品要比活鱼简单多了,活鱼整个流通产业链,不加任何药物的话,稍微哪个环节、参数没控制好,就损失惨重。比如:去年因为疫情管控,水车不让下高速,我因为这个损失超过50万。因为疫情突然封控,我仓库的鱼损失最少超过30万。
如果是冷冻品,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做连锁的餐饮,没一个老板敢碰活鱼,我碰了,也解决了很多问题,一直不断的升级。今年对我打击最大的事件就是:日本排污,本来生意就是微利阶段,经历了去年的疫情,亏损窟窿很大,一直在调整,虽然没有大利润,但整体上还不亏,还不断的补去年的窟窿。

日本排污之后,我的营业额下降了一半,因为我以前一直主打安全的海鱼,我的理念就是:让中国的孩子多吃优质、安全、营养、没刺的海鱼。最早的口号也是:给孩子吃的鱼。以前周末基本上都是带孩子来的家庭,现在几乎看不到了。

多么痛的领悟:食品安全居然是伪需求

我为啥非要卖活鱼?
1、源于2016年北京活鱼停售事件,当时北京市场下架活鱼,老百姓买不到活鱼了

2、监督局的说法是:改为销售更符合超市消费者购买习惯的冰鲜鱼类。

3、中国老百姓爱吃活鱼,你推广冰鲜鱼,消费者不答应,矛盾来了。

4、为啥要推广冰鲜鱼?和预制菜一样,冰鲜冰冻鱼好控制,好追溯,好管理。作为监管部门,肯定喜欢预制菜、喜欢冰鲜冰冻鱼。

5、活鱼链条长,养殖、运输、暂养、批发、零售环节都可能加药,检测出了问题很难追溯,你不知道哪个环节加的。

6、当时我在做食品安全的工作,水产协会的相关领导找我,问我有没有解决方案?我研究了之后说:有(冲动了)

7、我确实刚开始把活鱼想简单了,我投资不少钱搞了一个方案:检测➕追溯。
a、我开发了活鱼追溯系统,
b、研发了活鱼快检车,先进,车还是奔驰
c、设计研发了多宝鱼检测追溯码
d、一鱼一码,扫码每条鱼的检测信息都看的到

8、最早的时候,在盒马、永辉超市,卖的鱼都有我的二维码,消费者也放心。

我信心满满,投资虽然很大,但我以为我解决了问题,找对了方向,内心还有点激动,紧接着问题来了:

1、安全的鱼养殖成本高,高的成本谁愿意出?
2、我检测追溯打码也有成本,这个成本谁出?
3、我不是做公益,我也要养团队,也要利润才能持续。
4、养殖户养安全的鱼,如果不能卖个好价格,他何必呢?为啥配合我呢?
5、无法闭环,我只能保证我检测过的鱼没问题,但是活鱼在暂养中心,在超市属于混养,一个循环水养很多种鱼,其他鱼有问题,也可能污染我的鱼。所以我店里只卖一条鱼,出问题那就是我的问题,好追溯区分。

传统渠道不愿意出这个成本,传统渠道最在意的还是价格,价格低是王道,价格低你就有竞争力。

我组织了一个研讨会:水产协会和烹饪协会,我希望直接把餐饮和养殖无缝对接,找了不少连锁餐饮老板考察养殖,大家都说好,但最后没一个老板敢碰活鱼。

于是我忽悠我一个很好的朋友
1、你开活鱼专卖店,我给你供鱼,保证鱼安全

2、他也怕,非要拉着我入股,我不投钱他不敢

3、我投了钱,第一个试验店在温州乐清开的,一开就火爆了,生意很好,很多人要加盟,我们乐开了花。

4、但紧接着问题来了,我的专业是检测,养鱼我不懂,鱼到店里死亡率很高,生意好却不挣钱,有时候来了1000斤鱼,能死800,有一条死鱼你没及时发现就完蛋,整缸水质都变坏

5、鱼品质不稳定,安全不代表好吃,有的批次有腥味,有的没有,我们又是做清淡的,菜品不稳定

6、餐饮的模式设计没问题、安全我能保障,但我忽略了活鱼其他问题,我掉坑里了。

7、我的合伙人陆续都退出了,亏损我来承担,因为这是我忽悠大家开店的,我不断的开店,不断的升级,越来越多的问题被我解决,我信心满满。

8、2019年底,我几乎解决了养殖、死鱼、腥、安全、运输、暂养的所有问题,我准备大干一场,刚投资了两个新店,疫情来了。

9、2020年中,我投资了杭州大厦,火了,也挣了不少钱,模式越来越成熟,我乐观的计划将来:养更多的鱼,开更多的店。

10、2021年,生意更好,我一口气新签了9家店铺。我在想:疫苗都出来了,2021年肯定比2020年好,2022年肯定比2021年好

11、于是来到了2022年……

12、最后来到了2023年……

我一直在反思,我太犟了
当时遇见困难就应该像我朋友那样,及时止损,我以为我解决了问题,就能成功,其实不是的。

我有个执念:老百姓喜欢吃活鱼,怎么活鱼就不可控?我想控,我不甘心,我在坑里越陷越深。

这么多年最大的感触:食品安全是伪需求,老百姓要的就是便宜又好吃,只要这两条满足了,食品安全就是睁只眼闭只眼的事。我的方向是对的,但我带不动了。

By 渔老板钓鱼

你的下一代也许没有高中学历

新闻联播持续说了10来分钟教育话题,国家已经明确了进一步教育改革的方向,至少未来五年,教育的顶层设计已经出来的,给大家提下要点:


1 高中会越来越两极分化,会把一些最好的学生放在一起,相互比拼,高中不是义务阶段,有的地方已经搞二四高中体制了,初中用两年时间学完三年内容,剩下四年学完高中三年的内容,还有的学校,一进高中,全体都要去学科技特长。

2 培养头部好学生,从0到1研究的能力要加大培养,要加大理工农业类专业紧缺人才的培养,以及小学六年基础知识的扎实和逻辑能力的培养。


3 短期内不会解决教育内卷问题,甚至会越来越卷,而且卷的有目标。核心就是教育强国,简单来说就是顶尖人才,人才拔尖计划,强基计划,而且在未来的招生指标上,向理科倾斜。


4 未来大学和高中之间的关系会非常紧密。小初高知识一体化会衔接得越来越紧密。更需要家长建立一套适合自己孩子的课外辅助学习体系,这是现在的教育特点,向下衔接,向上贯通。

5 从推荐生不用中考来看,历史证实不用考了,那些理科好的学生,将会有一条绿色通道,不仅可以躲过中考,还有可能躲过一半的高考,去定向培养了,以后高中会有各种特色搞出来,这种特色班就是为好学生准备的,所以强烈建议把数学一定抓好,数学是一把尖刀。

高中分流的他们去哪了

新学期来临,有些学生兴高采烈地迎接升学,也有些人则要踏着沉重的脚步走进中专的大门。

这些年,无论是北京海淀妈妈,还是普通小镇家长,都会因为普通高中与职业院校“五五分流”的消息焦虑得头秃。每次过年回家,许多年轻人还能听到七大姑八大姨抱怨自家小孩要上不了高中了。

而另一边,那些没考上高中的孩子在公共视野中成了“看不见的 40%”。上个微博,会感觉这世界仿佛人均本科,根本不存在职校生。

那么,上高中真的有在变难吗?没考上高中的孩子最后都去哪里了?

四成孩子,注定上不了高中

其实人们常说上高中,指的只是上普通高中。

在教育部的定义里,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都属于高中教育阶段。但前者才是长辈眼里正儿八经的高中。后者,就是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学生成天厌学、打架、混日子的职高、中专和技校。

现在许多家长比起担心高考,更担心孩子的中考了,还有些家长都恨不得给孩子报十个培训班。

那到底有多少人上不了高中呢?

2022 年,根据教育部统计,全国初中毕业生大约有 1624 万,而普通高中招生数只有 948 万,占初中毕业生的比例不到 60%,也就是说大约四成孩子注定上不了高中 [1]。

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普高升学率都在 50% 到 60% 之间。分地区来看,几个直辖市和东三省的升学率比较高。例如黑龙江,普高升学率达到 69.4%,相当于 100 个初中毕业生中,有将近 70 个能上普高。

排行垫底的是四川、贵州、江西等省份,只在 50% 左右徘徊 [2]。

这些升学率的数字乍一听很残酷,但和以前相比,现在学生上高中其实变容易了。

2000 年时,中国普通高中升学率才不到 30% [2]。在很多农村,你能上个高中就算是同龄人里的学霸了。2010 年以来,中国人的普高升学率还上升了十个百分点 [1][2]。

过去,读中专堪比读985

既然上高中的比例实际上在提高,那家长和学生们为什么反而比过去还焦虑呢?

答案是人们对读中职的恐惧也提高了。

其实在以前,中国人很少有考不上高中的焦虑。中职这么不受待见,还是这二十多年来的事。

时间倒转至改革开放之初。1979 年时,中国的普职比高达 24:1 [3]。也就是说,初中后升学的学生中,超过 90% 都上了普高。

但这不意味着当时的人就更愿意上普高。

那时候,中专、技校生凭借着政策优惠,上学既能转户口,又拿人民助学金,毕业后还包分配工作,到国企里当干部 [4]。许多成绩优异的初中生都抢着考中职,考上了不但不焦虑,还跟现在上 985 一样开心。

转变发生在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

中专和技校逐步走向了全面收费,学生毕业了也不再包分配,直接使得这些学校对初中生失去了吸引力 [5]。

1997 年后,中职占高中阶段招生的比例下滑 [4]。到 90 年代末,许多国企在岗的熟练工人都可能要下岗,一个中专刚毕业的新手工人不仅就业困难,工人这个身份带来的荣誉感也大不如前了。

也正是这一时期,中国的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猛增。与此同时,中国高校开始扩招,上大学不再像以前那么难,毕业了还能做社会眼里更体面的工作,人们就更愿意把孩子送去普高。

现在读职校,有出路吗

就这样,中职逐渐从尖子生的选择变成人们口中的“差生收容所”。

家里的长辈一听有哪个孩子读中专,就觉得他一定是班上的那种“坏学生”,去中专了也只是再混三年,还不如早点去打工挣钱。

可实际上,中职学生哪怕想沉下心来学门技术,学校也没能提供这样的环境。

同样都是高中阶段,读中职的体验比普高可差太多了。

根据教育部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在高中阶段的教育中,中职经费总投入占了三分之一左右,而普高则超过六成 [6]。

一些经费短缺、管理机制又落后的中职学校里,不仅没有专业的技术老师,也没有供学生练习技术的教学设施。

曾经一位从职校辞职的老师匿名发帖,吐槽实验室的设备要么是坏的、要么就不存在。甚至这几年新闻里经常能看到中职给学生提供的实习机会,就是暑假组团到电子厂里当廉价的劳动力 [7]。

教学环境落后,使得许多学生花了三年也没学到一技之长。

一项样本量约十万人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家长和企业人员都认为,中职教育的最大难题是人才培养质量堪忧,无法满足企业的招聘需求 [8]。

该调查还发现,在有些中职学校,学生就业率还不到 10% [8]。一些学生哪怕找到工作了,做的还是培训一天就能上岗,几乎没有技术门槛的活,每月只能领到微薄的薪水。

一项关于中职毕业生的分析报告显示,2019 年,接近 70% 的中职生月薪不到 3000 元 [9]。

而据麦可思的报告,2019 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 5440 元,高职毕业生也有 4295 元 [10][11]。

直接毕业工资低,不少中职生就只好继续学,在拥挤的“独木桥”上,竞争一个升高职、升本科的机会。报告显示,接近一半的中职毕业生都选择继续升学 [9]。

这样一来,现在的中职生就面临着双重的困境。去就业,在学校学到的东西不够用;去升学,不仅很难和遍地的大学生竞争,还和职业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中职学生,大多数都来自农村

面对着这样的未来,中职学生难免会无奈又彷徨,那些来自农村、家境贫寒的孩子体会得还要更深。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显示,对于 90 后而言,虽然农村学生上高中的比例比起以前有提升,但还是只有 38%,比城市学生的升学率低得多 [12]。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对广东、四川、贵州三省 30 所中等职业学校的跟踪研究也发现,这些学校 70% 的生源都来自于农村 [13]。他们中的许多人,因为没有更好的家庭资源、教育环境,更容易在中考这场“战役”中被淘汰出局。

也有一些农村孩子虽然跟随父母进了城,但也因为户籍等原因没法就读本地高中。教育部数据显示,2014 年以来,全国的本地初中毕业生超过六成能上普高,而随迁子女的这个比例不超过 40% [2]。

曾经有记者问一位上海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班上学生的家长是做什么工作的,得到的回答是工人、保洁、食堂打菜员、无业……不少学生都是没有本地户籍的流动儿童。

他们中的许多人毕业后,因为找不到好工作,只能继续从事父辈的职业,延续他们的命运。

所以,可以说上高中其实没有变难,但随着中职的光环褪去,随着人们把高中当成人生唯一出路,水涨船高的教育投入就让这场竞争变得更为激烈。而最后“落败”的往往是在网络上最没有声量的人。

还值得庆幸的是,现在这个社会,学历虽然重要,但还不能给人全盘限定未来的轨迹。中职不会给人生宣判死刑,就像大学学位证也没法许诺你一个美好前程一样。也许在这个过程中,最难接受的人不是学生,而是望子成龙的家长。

By 十八子金名36氪

你是怎么被小红书驯化的

看到一个访谈,采访前小红书演算师,不禁感叹,小红书成功的关键,就是把所有人都驯化成绩效社会的奴隶。

1,演算工程师,直男,光头,他设计的模型可以决定什么人、什么内容能红。有天他坐在上海市中心的健身房里,发现对面是一家整容医院,而且是主打削骨那种,出来的顾客一个个都包着头。他进去闲逛,发现医院里所有人都在刷小红书。

他突然意识到,是他筛选出来的内容塑造了这些人的审美,这些人又按照他所灌输的东西,开始改造自己的脸。

那一刻,他感觉自己就像上帝。

2,他说小红书的流量是可以人工控制的。平台需要人气的时候,他们就推一些有争议、引战、容易吵架——所谓“高讨论”的内容。你的情绪就是他们想吸的血。

3,那小红书是如何让全民陷入中毒的呢。他说平台有一个全自动模型。

如果你是一个新人,发帖很快就能得到互动回馈。这会让你获得一些满足感和希望,哇,这么容易就有人回应我,说不定我认真做也可以当网红。

这一方面是平台会给新人流量,另一方面你怎么知道那些回复和点赞背后是真人呢,工程师说着露出了暧昧的微笑。

在你刚刚有所幻想的时候,平台会立刻甩你一耳光,开始压流量,让你产生焦虑和急迫感。咦,怎么没人点赞了,怎么没人看了。

人在这种时刻会产生自恋的受损,进而自我攻击,觉得心虚和恐惧,我是不是很平凡,是不是没有人在意我?

但你已经品尝过被注视的滋味,你自然会更努力去揣摩别人想看什么,努力去创作更有流量的内容。

所以咱们总能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些骇人听闻、诱导性的题目,连狗路过都想戳进去看一眼到底是怎么回事。

4,那位前工程师说,他们还会和创作者开会,目的不是帮助对方,而是想了解软肋,想知道怎么让对方更焦虑。因为焦虑就是最好的生产利器。

他们希望用户每个小时都处于创作的焦虑中,这样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数据和内容进来。

所以你有没有发现,经常写小红书的人,总是24小时虎视眈眈寻找着素材,无论吃饭旅行,心里永远都在构思,待会儿要怎么假装云淡风轻地来一篇,也永远活在渴望被关注、表演,以及竞争之中,把生命的所有时刻都商品化了。

5,平台还会特意打压创作者,如果哪位博主流量特别好,那就给她压下去,不能一直涨,免得对方太嚣张。

6,创作者焦虑,用户也别闲着,都一起来焦虑。那位工程师说,平台会刻意让大家看到一堆有钱的网红,名车,别墅,豪华的生活,让你产生羡慕和幻想,如果我也是网红,那我也能过上这样的生活。一旦有过这种思绪,你就永远是创作者后备役。

看完访谈,我还是多少有些被震撼。在这个时代,大平台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利用心理障碍和自恋情结,把所有人都变成被驯化的病人,而小红书只是里面的最强者。

大家上班拿钱,每天抱怨不断,但一打开小红书,立刻心甘情愿开始自我剥削,疯狂帮小红书免费创造内容。

自我剥削永远比他人剥削来得更有效率,我们时刻处心积虑,过度生产,精神超负荷活跃,追求遥远的奖赏。

信息流占据着一切,被人关注,赢得他人的视线,成为所有人的副业。

这也影射着这个时代的焦虑,你永远活在全世界无声的指令中:你必须获得成功,你有义务过得更好。这牢牢的精神枷锁既来自“自我实现”的信条,也要自对成功的无上崇拜。

小红书就像一个绩效制公司,你不断为它优化自己,更高效地工作,更夸张地表演。它也像是一个劳动营,你的主页就是你的营地,人人都是它的奴隶。

用户们是受害者,也是施暴者,我们彼此竞争,也共同营造虚假美好的景象。

哪怕你不打算创作,仅仅只是浏览小红书,永无休止的信息量,回音壁式的牢笼,其实已经是一种精神暴力,会让你疲惫,烦躁,产生窒息感。

在他人完美富有的生活面前,真实的自我就像是一个失败者,你会一边忍不住跳起来看看美好人生,又一边增强自我鄙视。网络让我们更加相信别人的人生,内心发动对自己的战争。

小红书对人的驯化,是外的,也是对内的。那位演算法工程师说,他辞职到现在两年,至今也会不断产生幻听,听见公司里广播的声音。

他对大家的建议是,不要试图成为网红,那只会害了你。

也许在这个时代,我们最应该珍惜的,是一种隔绝网络的本能,只有强大的灵魂才能拥有宁静。关上小红书,纵身大世界。

By 陈生大王

开奶茶店还能赚钱吗

奶茶行业的“内卷”越来越激烈。

喜茶拥趸们发现喜茶多款茶类饮品价格进行了下调,其中突出体现在纯茶系列,比如“芝芝金凤茶王”从此前的22元下降到了18元,最便宜的“纯绿妍茶后”则直接降到了9元。

茶颜悦色则上调了部分奶茶产品价格。但无论是下降还是上调,都是奶茶市场竞争过剧、疯狂“内卷”现状的映射。茶颜悦色表示,价格上调主要源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而业内人士则推测,喜茶下调价格有下探中低端市场之意。

无论是哪种原因,都可以看出,奶茶行业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光鲜”。在2021年底,闲鱼发布了“年度十大创业雷区”榜单,其中“开奶茶店”赫然名列榜首。只是明知开奶茶店是个坑,还是不乏有人往里跳。

“我是2020年10月打算开奶茶店的。”在广东某三线城市开过一家奶茶店的大华告诉燃财经,“当时我退伍,拿到了一笔十几万元的一次性退役金,回到家乡,开始思考下一步的人生计划。”

“我没什么从业的手艺,所以创业是最好的选择。而在创业之中,餐饮店又是创业的首选,因为门槛低、毛利高。奶茶店属于餐饮行业,投入低、成本低,而且我女朋友和身边的朋友都喜欢喝,让我觉得这个市场不错。”大华说道。

于是大华开始了解行情,打算加盟一个品牌。“市面上有名的开放加盟的奶茶店,我基本上都递交过申请书。最后谈下了广东这边一个门店数量比较多的品牌。”花了大半年时间签约、装修、培训,大华的奶茶店终于开张了。

“前期投入大概30万元,包括设备、装修、品牌使用、培训费等等。”在开店前期,大华也感受到了火爆的氛围,“开店第一个月忙得连外卖都顾不上开。”但火爆的场景就像是昙花一现,大华的奶茶店很快就门庭冷落了下来,“一个月新鲜期后,人流减少,我们就上线了外卖渠道。”

但外卖也没拯救大华的奶茶生意,“外卖平台20%一单的提成,以及付费在平台做的广告投放和营销活动进一步压缩了奶茶店的盈利空间。”开业仅半年,2021年11月,大华就转让了店铺。最后合计,开业期间每日营收几乎只够勉强维持门店运营成本,前期投入的30万元“打了水漂”。

令大华哭笑不得的是“接手我那个门面的人也要用来开奶茶店。”大华说道,“有点小钱想要投资做生意的,十个有九个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开奶茶店。”但奶茶店并不好做,“我在的这条商业街大大小小遍布了近十家奶茶店,半年时间内除了我的奶茶店还倒了两三家。”

奶茶是一个看似火爆的行业。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超37.8万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茶饮料、奶茶、食品饮料”,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新式茶饮相关企业。而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统计,我国新式茶饮门店数量已经突破50万家。

50万家门店是个什么概念?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度数据显示,我国共有293个地级市数,平均下来,每个地级市就有1700余家新式茶饮门店。

但赚钱也的确是奶茶行业的一大难题。除盈利艰难被迫关店的大华他们之外,奈雪的茶、茶颜悦色等茶饮巨头也深陷亏损的漩涡。2021年12月,茶颜悦色创始人吕良在工作群内与员工争吵时透露,“公司疫情期间,一个月亏2000多万元。”

二级市场似乎也对奶茶这门生意不买单。顶着“新式茶饮第一股”登陆港交所的奈雪的茶(002150.HK),无奈身陷“上市即巅峰”泥潭,上市首日就遭破发后股价更是一路下跌,2022年1月7日收盘价报6.92港元/股,股价较开盘价18.86港元/股已跌去大半,总市值只剩118.69亿港元。

奈雪的茶招股书也显示,奈雪的茶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净亏损分别为6970万元、3970万元、2750万元。

为了盈利,奈雪的茶、茶颜悦色、喜茶们正在使出浑身解数。加速“上新”成为吸引消费者的一大利器,奈雪的茶在招股书中提到,平均每周会推出一款新品;而喜茶在其《2020年度报告》中显示喜茶2020年平均1.2周就出一个新品。

巨头们的触角也不断向外延伸,比如喜茶就投资了有咖啡品牌Seesaw,预调酒品牌WAT、野生植物品牌YePlant等一系列与“喝”相关的品牌。

奶茶的激烈竞争和“内卷”并没有影响外界蜂拥前来。即使盈利成难题,也有不少其他企业正在“跨界”奶茶,比如“高铁奶茶”,以及娃哈哈、王老吉、中国邮政等。

大华也表示,虽然他已经闭店,但假以时日可能还会选择重新投资开店,前提是会再慎重考虑,“三线城市还是存在巨大发展潜力的,只不过现在一时布局的品牌多,但消费者还没养成一二线城市消费者的奶茶消费习惯。”

奶茶在大众和资本的拥趸下,在激烈的竞争和“内卷”下,将走向何方,仍是一个待回答的难题。

不赚钱的奶茶生意

奶茶曾经和“暴利”联系在一起。

某餐饮网的一篇文章表示,大部分店家都会将一杯奶茶的成本控制在1-2元之间,但一杯奶茶的售价都会在5元以上,地段和装修好一点的奶茶店,甚至可以卖到10元一杯的价格。现在可能出现一些比较健康的饮品奶茶,会添加水果、牛奶等成分,成本控制在2-4元之间,但是售价更高,在10元以上。

以成本2元,售价10元计算,利润率高达400%。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仅列出了一杯奶茶的原料和售价,未纳入店铺租金、设备、人员等支出费用。多数观点还是认为,奶茶行业的利润大概在6-7成。

但奶茶赚钱似乎只是“空中楼阁”。

知乎网友“梦见梦不见的梦”感叹道,“你说他赚钱他也赚钱,说不赚钱也不赚钱。奶茶店一般都是开在闹市区,房租动不动一年就是10多万元左右,再加上日常的水费、电费、人工,加上其他的。本来都打算开一个,乱七八糟的算下来,不赚什么钱,基本上都是给房东打工,所以暂时打消了开店的念头。”

除了高企的店铺租金等成本,更大的问题来源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整个商业街不算上我自己就有七八家奶茶店,知名的不知名的品牌都有,还不乏容易混淆视听的山寨品牌。”大华表示,“我开店的位置虽然属于商业区,但人流量并没有想象中大,而且竞争也很激烈。消费者也不会说必须得指定在某一家进行消费,各家门店的品类都高度相似,不搞促销甚至连门店运营都成问题。”

“日常没有促销活动时,流水不到500元。虽然毛利确实不错,能接近70%,但且不论前期投入的30万元,仅是日常经营开销都很勉强。”大华直言。

陈炯踩到的坑更深。“被割韭菜了,饮品口感和去公司考察时候有天壤之别,加盟后强制从公司进货的物料也是一个大坑,淘宝就有同款,但差价就有十几倍。品牌没有知名度,口感不好回头客少,干一天亏一天,索性转让,还能止点损。”加盟了某“快招品牌”,但开店不到两个月就挂上“旺铺转租”、损失20万元的陈炯表示。

创业者尚且如此,业内头部品牌的日子也不好过。先是屡屡被曝光的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广受关注,店铺整改的同时也在一次次折损消费者的信赖度。

与此同时,茶颜悦色也在一年里体会到了“内忧外患”。茶颜悦色先是在2021年11月宣布临时关闭近20%门店,并且是2021年第三次集中临时闭店。疫情还未过去,2021年年底,茶颜悦色又因一场近万人大群高层领导与基层员工间的“口水战”,引爆各大社交平台。期间创始人吕良也透露出,公司在疫情期间每月亏2000多万元。

而曾被消费者与喜茶和奈雪的茶齐名称为“高端新式茶饮三巨头”的乐乐茶,近年来的发展也明显掉队。2021年7月,在喜茶回应停止收购乐乐茶的次日,晚点LatePost发文称,获悉乐乐茶正在寻找下一轮融资。但过去数月,乐乐茶最近一次融资还停留在2020年7月。

2021年登陆港交所赚尽风头的奈雪的茶,在《2021年第三季度运营情况及盈利预警》以及补充公告中均提及2021年全年收入同比增幅将低于预期。

多家券商对于奈雪的茶的评级也随着时间有所改变。尽管2021年6月上市首日开盘破发,但国泰君安、中信建投等多家券商依旧给予奈雪的茶“增持”评级。2021年7月国信证券研报预估奈雪的茶2023年中线潜在合理估值19.5-36.2港元,同样给予了“增持”评级。不过,到了2021年10月,中金发表研报首次给予了奈雪的茶“中性”评级,目标价为12.48港元。

扎堆打起“奶茶”主意

在过去几年,“门槛低、毛利高、回报快”,新式茶饮凭借着这些的特性,成了各行各业企业跨界物色的宠儿。

在餐饮店菜单上发现“奶茶”的身影,已经不再是件新鲜事,奶茶已然悄无声息融入人们的生活中,除了在菜单上占据一席之地外,餐饮品牌也是争先恐后尝试“餐+饮”模式,推出属于自己的新式茶饮品牌。

在一群餐饮品牌中,以火锅品牌尤甚。呷哺呷哺的“茶米茶”、小龙坎的“龙小茶”、渡娘火锅的“度娘的茶”,火锅界一哥海底捞也在继个别门店上线“9.9自助DIY奶茶”后,开了一家“海底捞奶茶铺”。

餐饮业除了火锅店卖奶茶外,中式快餐品牌乡村基也于2021年年初开了第一家新式茶饮店“乡村基手摇茶”。再往前数年,真功夫的母公司功夫集团就在2015年孵化了自己的新式茶饮品牌“猫熊煮茶”。

加入奶茶大军的绝非只有餐饮企业。

2021年11月,一则“高铁奶茶已上线”消息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这款由广州动车组餐饮有限公司推出的“那个女孩”高铁奶茶一时引发热议。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广州动车组餐饮有限公司由广州铁路站车服务有限公司和易食纵横有限公司分别持股50%,易食纵横有限公司背后的母公司则为A股上市公司凯撒旅业。

此外,同为A股上市公司的华北制药也于2021年推出了茶饮品牌“甄饮子”,首家旗舰店还于2021年8月亮相河北石家庄,并在2021年末传出招商资料正在制作,招商活动即将开始的消息。与此同时市面上开奶茶店的,还有娃哈哈、王老吉、中国邮政等主体。

各行各业的企业紧盯奶茶,无论是企业性质还是行业跨度,都相当之大。纷纷入局的背后,自然是因为有利可图。

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和红餐网联合出版的《中国餐饮品类和品牌发展报告2021》数据显示,2020年现制茶饮市场规模1136 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4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4.5%。从这样的市场规模预期看,我国的茶饮市场还处于发展中期,在上升通道之中,且远未及触碰天花板。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千亿市场必然少不了前赴后继的参与者,尽管新式茶饮赛道竞争十分激烈,但不可否认这也是个充满想象力的赛道。品牌希望从中分到一杯羹的同时,也企图借助自己主品牌的影响力赚取加盟商的费用。

“新式茶饮行业目前的经营模式有两种,分别是直营和加盟模式。跨界做茶饮的品牌基本都选择的加盟模式,主要是利用自己的品牌影响力拉拢加盟商,赚取加盟费以及管理费。”过去从事奶茶加盟代理的工作人员肖煌告诉燃财经,虽然企业孵化的茶饮品牌在招商时都会与大公司挂钩,但实际情况是茶饮品牌大多都是授权合作企业进行运营。“更有甚者希望能够成为下一个蜜雪冰城,通过自建的大规模生产基地和原料工厂,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增加自身的利润空间。”

“性质和明星代言火锅店差不了多少,利用的就是品牌多年在大众心目中积累的知名度和口碑。”肖煌同时也表示,企业跨界开奶茶店也有出于公司发展的考虑.

“虽然娃哈哈奶茶这个项目不是娃哈哈直接运营,但是娃哈哈持有该公司股票25%。2020年娃哈哈奶茶首家直营店在广州开业时,宗庆后还为此站台。凭借娃哈哈这个名声,一开始找上门的加盟商也有不少,但最近一年时间基本无人问津,毕竟茶饮品牌不断冒出,加盟商也更希望与自带流量的网红品牌合作。”

肖煌也直言,虽然奶茶品牌多的是,但从他合作过的加盟商发展情况来看,十个有八九个还没实现盈利,他自己也在2021年10月从公司离职。“夏季原本是我们销售的旺季,但2021年夏季交易量与2020年相比差太多了。加盟商的日子也不好过,我对接过的客户,最快一个是不到3个月就关店了。”

流血内卷赌未来

跨界卖奶茶成潮流的背景,无不出于想抢占市场份额。《中国餐饮品类和品牌发展报告2021》也显示,2020年茶饮品牌门店总数在100家以下的占比高达81.9%,可见业内还是未能形成一家垄断之势,还存在着潜在机会。

2021年,新式茶饮的发展又超前迈了一大步。在这一年里,“新式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成功冲刺港交所;因魔性歌曲成功出圈的“五环外选手”蜜雪冰城一年里也是喜讯不停,2021年9月30日,河南证监局官网披露蜜雪冰城辅导备案公示,意味着蜜雪冰城将在A股上市。

身处一级市场的喜茶也不遑多让,在2021年7月完成价值5亿美元的D轮融资,该轮融资后,喜茶估值高达600亿元人民币。据红餐品牌研究院统计数据,截止2021年11月25日,2021年新式茶饮行业共发生融资32起,披露总金额超140亿元,融资事件数量和所披露金额都已经高过2020年全年,达到近10年来的顶峰。

新式茶饮经过几年的野蛮发展,也已进入到了断刃相接的时代,数以万计的奶茶店逐渐呈现出高中低端三个层次的品牌。为了攻占市场和打破同质化的束缚,各大茶饮品牌一边研发新品一边攻城掠地不断开店,其速度也是越来越快。

据久谦中台数据显示,2018-2020年,乐乐茶三年中推出了600款新品(包含周边产品),喜茶、奈雪三年来分别上新300款、200款。奈雪的茶在招股书中提到,平均每周会推出一款新品;而喜茶在其《2020年度报告》中显示喜茶2020年平均1.2周就出一个新品。正如奈雪的茶在近期公示中表示:“本集团加大了冬季热饮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以期提升冬季本集团销售表现。”

创新可以在众多同质化严重的品牌中脱颖而出,而更多的门店数量意味着更多的覆盖人群。娃哈哈集团负责人就在娃哈哈奶茶开业不久表示,要在未来10年开设1万家娃哈哈奶茶店。

掉队的乐乐茶显然也想卷土重来。2021年12月初,乐乐茶公众号发文称“五周年逆卷而上”,表示“致力于2022年全国门店数超300家”。成立于1997年的蜜雪冰城,经过20余年的发展,在2020年6月全国门店数量才超过一万家,但仅用一年多时间,蜜雪冰城门店数从1万突破到了2万家。

另一边,虽然奈雪的茶2021年收入增幅不若往期,但开店计划可一点也没耽误,甚至2021年全年新开门店数量还超过先前计划,预计全年新增奈雪的茶茶饮店数量增加约50家,全年新开约350家茶饮店。

据奈雪的茶往期公开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12月31日,奈雪的茶在中国大陆拥有茶饮店489间,意味着2021年一年新开门店数量是过去5年时间总门店数的70%。

喜茶门店数量一年来也新增上百家门店,门店数已经突破800家。而相对于其他品牌,喜茶在下场做VC这条路上是越走越远。

在喜茶的投资项目库中,有咖啡品牌Seesaw、预调酒品牌WAT、野生植物品牌YePlant等一系列与“喝”相关的品牌。其中在2021年11月因一杯橄榄枝卖1000元高价而引发热议的野萃山,也获得了喜茶的投资。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喜茶在2021年11月11日投资入股该公司,并以60%持股比例成为野萃山的第一大股东。

对于投资,喜茶相关负责人表示:“投资只是为了促进喜茶与其他品牌的完美糅合,加快研发步伐,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新式饮品而已。”

其言不假,对于茶饮品牌来说。在投资中合作的意义应排在前列。像奈雪的茶和沪上阿姨入股供的田野股份,主营业务是热带果蔬加工,据田野股份公布数据显示,奈雪的茶、茶百道和沪上阿姨这三家奶茶品牌是其2021年上半年的前三大客户。不排除未来奈雪的茶和沪上阿姨将加强与田野股份的合作,以减少成本。

开门店、研发新品、做投资……这届奶茶玩家都在不断突破自身界线,开启舒适圈外的尝试,然而自身发展却有待时间去进行检验。

By 镜观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