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失败的地标,上海喜马拉雅中心

趁着国庆,最近我去上海博览中心看了次展。在这个常年举行着诸如进出口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化工展览会、亚洲宠物展等大型国际化展览的地方。总是人群往来如梭。但今天想和大家聊的可不是它,而是就坐落在新国际博览中心对面。仅仅一街之隔,却意外显得很是破败的商业体。

图片来源:城市环境设计UED

喜马拉雅中心,我想不少人应该和我一样,对于这个项目第一眼都是始于“颜值”。

确实这个地方外面就仿佛一个个石疙瘩堆砌起来的石洞。外立面也开始掉色。

走近抬头看还有点容易犯巨物恐惧症。

每次行走其中都给人一种夹缝中生存的感觉。

尤其是从里面往外看,即使在上海市中心也可以瞬间化身山顶洞人。体表温度都得至少低2个度。
而就是这样走在路上想不注意都难的外表。加上紧邻上海博览中心、世纪公园的好区位,门口就是7号线花木路站直达。

在此之前它还曾被称为“中国九大地标建筑”,投资整整30个亿。这样一个城市地标级的项目。

如今却开始出现了大量的空置问题。这碎石满铺的地面,早就秃噜皮的草坪,就连旁侧原本精心搭建的休憩平台。

也是这么一副破败不堪的荒凉样子。这个曾经30亿打造的浦东地标,怎么突然就成了这样,于是我打算进去一探究竟。

你说会不会是它的设计…有点太超前?设计感这件事有错么?当然不是。别说这是商场,就连现在的住宅那都得讲求个设计感、艺术性,尤其是如今的豪宅作品,都是以标榜自己的艺术设计为荣的。但是设计感这件事确实多少有点门槛。
至少一般意义上我们最常见符合大众审美的作品,都还是比较克制。给大家看几个例子:

图片来源:LaVie

这是和喜马拉雅一样,也是来自日本设计大师打造的上海保利大剧院。同样也是内嵌窗户开洞般的设计,但作为建筑盒子的肌理还在,远看也足够高级。
还有那个当初不少小伙伴大呼看不懂的天安千树。

图片来源:长寿路街道

虽说这货最开始也被疯狂吐槽吧,但好歹还是有点建筑的样子,甚至看久了意外还挺好看。并且天安千树现在都开始扩建二期了,早在今年4月它的二期建筑就已经封顶。那么,为什么偏偏说喜马拉雅中心的设计超前。我们可以先来看下这个建筑的模型设计。说起来喜马拉雅中心最有灵魂的应该就是位于中央类似石洞一样的建筑。而最初它的设计理念其实是树洞。

图片来源:城市环境设计UED

也就是由国际著名日籍建筑大师矶崎新所设计的“异型林”。单就这个模型就挺超前的。简单来说,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建筑形态宛如自然生长出来的“树干”,再搭配粗糙的钢筋混凝土材料,表现其粗犷质感。
漫步其中,仿佛在神秘森林里遨游。甚至就这个造型还曾被CCTV评选为《为世博而设计》的“诗意建筑”。

图片来源:《为世博而设计》包括内部树洞与外部边界的相互渗透连接,也是为了用现代建筑来带给都市人真正的自然感。并且在哲学价值上。为什么项目会被叫做“喜马拉雅”,因为这个名字代表着世界最高峰,浦东又是长江的尾。这一头一尾,也就赋予了超越建筑之外的精神象征。听起来是不是觉得这样的理念还蛮有前卫的。


但是,梦想和现实之间或许也差了一个珠穆朗玛峰的距离。第一个点,是真的不太搭。

无论是和周边建筑对比起来风格迥异的外形。

紧接着旁侧又是非常密集如天书一般的汉字元素覆盖。更夸张的还是在内部。
大家可别小瞧这个所谓的“树干”设计。

是真的大到夸张。整个树干非常粗壮,我们对比下当人们行走其中时,确实有点“小蚂蚁”逛森林的感受。

尤其是当这样钢筋水泥做的树干内嵌在现代建筑中。

或是更为突兀的横插在墙壁里,都给人一种不太协调的混搭风格。至于第二点,原本设计师想要的自然、生态,反而因为大量的水泥显得很是生硬。

目之所及都是被硬质的水泥元素包裹。

树枝柱体和空间的衔接处也没有任何过渡处理。就..挺抽象的。项目室内唯一能看到的绿意。

居然还是这种现实主义铁窗风。

仅有的几个玻璃门窗,也是根本带不动室内的采光需求。
我们走进点看。

甚至就连水泥都开始逐渐开裂裸露出内里的钢筋。拥有如此特殊外立面的喜马拉雅中心。

图片来源:建筑师的非建筑

整个建筑形态都透着一股高冷的艺术范儿,只能说确实需要一定的审美门槛吧。当然,外表设计的超前或许是喜马拉雅中心冷清的原因之一。但是绝对不是最主要的那个。


内里的布局,却非常老派。各位知道么,打从一开始喜马拉雅中心的定位就不是什么单纯的商业办公。
而是一个建筑总面积达15万平的商业综合体。其中设有2座五星级酒店、1个购物中心、最先进的剧院、办公空间以及喜马拉雅艺术博物馆。五大业态共同组成。而面对如此众多的业态,也让这个综合体建筑的布局非常杂乱。

再高级的酒店,在这里门头也只能在夹缝中生存。

内里的商店也是置身于这样的钢筋水泥之间。而要说最夸张的,也是整个喜马拉雅中心空置率最严重的。
居然是商场。
是不是还挺惊讶。
要知道对于综合体项目也好,还是郊远地区,最能聚集人气的一定是商业。去过的小伙伴应该不少都会吐槽两句这里动线设计。拥有如此超前外表的商场内部。

居然还是非常老式的百货商场大中庭布局。尤其是中间的架空廊架设计。

除了占据了最为核心的中央空间,在功能上好像真没什么实际作用。包括动线规划上:

由于喜马拉雅的业态非常丰富,不仅去往不同区域需要搭乘指定的电梯。

单从地面上这密集的指示标,就知道这里的动线设计有多复杂多滞后。中心区域都是这副光景,更别提周围的店铺商家。

空无一人的商场。

漆黑一片的海鲜店。

即使周末也鲜有人光顾的羽毛球场。但是还没完。
当我乘坐电梯直达顶层的电影院是真的吓了一跳。没想到一个紧靠世纪公园位置的商业综合体,还能被我玩出密室逃脱的即视感。

凌乱的座椅,说话还能带点回音。要不是我把手机闪光打开,真就是大白天都能让你起一层鸡皮疙瘩。
甚至在一个角落里,还被我发现了周星驰监制的《西游伏妖篇》的宣传手办。

我去搜了下这部电影的上映时间。2017年,也就是整整6年前。
真不敢想象这6年时间里这个电影院有哪些游客走走停停,又经历了怎样的光景变化。但无论如何结局已定。那么,喜马拉雅中心真就没有还在运营的业态么?

长久的运营,才是商场发展的核心。作为一个总面积达15万平的商业综合体,背后的投资规模可想而知。而喜马拉雅中心还是典型的超预算。起初,这个商业体的投资金额约10亿左右,而为了呈现出异型林的特殊外表、五大业态。最终喜马拉雅中心足足花去了30亿投资,以及长达10年的修建时光。更何况这个商业综合体还是采取只租不售的模式。这也就决定了对背后的运营能力要求非常高。
那么,大家猜猜现在的喜马拉雅中心还有多少业态在运营。
电梯已经先告诉我们答案了。

除了6楼的酒吧、唐宫海鲜,少数的办公区和酒店,外加一个美术馆。其他业态、众多的商家,基本都处于空置状态。
而其中最令人唏嘘的还是美术馆。
在2010年开业后几年里,主打艺术路线的喜玛拉雅中心其实办过不少重磅展览。包括原研哉设计展、隈研吾个展、荒木经惟个展、肖恩·斯库利个展、敦煌展等,这些都是当时浦东为数不多的文艺展览中心。而现在。

虽然展厅还在,但只剩孤零零一个售票员。

旁侧的咖啡厅更是直接连灯光都省了。
10多年过去了,喜马拉雅中心连自己最为核心的艺术展也没能保住流量。我们说一个商场能否长久真的只有择址观重要么。刚好旁边就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其实在逛完这个商业综合体后,我顺便还去了旁边仅距离100米左右的浦东嘉里城。
几乎一样的地段,几乎一样多业态的商业综合体。

图片来源:https://www.kpf.com

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这里不仅是大量首店的聚集地。
长期以来包括KOLON SPORT、Particle Fever、On等多个品牌在此开出上海市场的首店。同时也是能吸引lululemon最早走出市中心核心商圈选址的项目之一。此外在空间规划上。

商场内部空间布局层次丰富且动线清晰。咖啡木色系的格栅、简约的线条感,都给人一种温馨感。尤其是室外的延伸。

由裙房围合形成一个大型围合型中庭开敞式空间。用户可以很好的在商铺外摆区域的雨棚下用餐,小孩们也可以在游乐设施尽情玩耍。

包括不定期举行的各类诸如非遗皮影戏、影音嘉年华等活动。如此的精心运营。

图片来源:嘉里建设2023年中期报告

也难怪浦东嘉里城能在今年上半年取得高达98%的出租率。而这也是喜马拉雅中心作为商业综合体,最欠缺的地方。

记得10多年前,也就是2010年末它开业时。
这里还叫证大喜玛拉雅中心,即使在最不缺特色建筑的上海。它依然能够脱颖而出,被媒体们冠上“中国九大地标建筑”、“最新时尚旅游地标”等无数标签。甚至在我打算乘坐7号线离开时。

还在地铁站看见了专为喜马拉雅中心开通的直达通道。可惜的是,通道另一侧的商业也都是黑洞洞的成片关闭。
这个如此地段、如此标新立异的建筑体。终究没能继续走下去,下一个10年,不知道这里又将是怎样一番光景。

By 岭南会

投资人在寒冬里都在想什么

从入行到现在,我其实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

诞生一个伟大的公司,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投出一个伟大的公司,最需要的素质是什么?

但很遗憾,一直没有满意的答案。

过去很多年,每天忙于出差、聊项目、写周报、招商、募资、尽调,执着于“战术上的勤奋”,更愿意从具体项目从发,去研究:行业、竞争、技术、模式、团队、财务等能够直接关系到KPI的细节问题。这种做法不能说不对,但是似乎离得到想要的答案想去甚远。

今年,因为客观原因,难得有一些看书的时间。

于是,我看了《硅谷之火》、《硅谷之心》、《光刻巨人:ASML的崛起之路》、《三位一体:英特尔传奇 》、《乔布斯传》、《埃隆马斯克传》、《人类简史》、《未来简史》、《风险投资史》等等十几本书。之后,我就开始尝试从历史和更为宏观的角度去思考这两个问题。最近,好像想到了一些答案。

其实,第一个问题可以分解为三个小问题:

哪些公司属于伟大的公司?

这些公司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这些共同点的形成原因?

从我有限的案例看,ASML、英特尔、苹果、Tesla、波音、SpaceX,都是伟大的公司。

我们仔细回想下,上述企业是否都有以下共同点:

他们通常定义了一类产品的形态;

这种形态要么是独创性的,要么对上一代产品是碾压性的;

他们提供的产品一定是有益于人类社会的;

他们提供的产品一定是大众可及的。

由此可见,伟大的公司大多定义了一类产品形态,而这类产品一定要是大众可及的,而大众之所以愿意使用它们,可以让生产/生活成本极大的降低,工作/出行效率极大的提升,而这“一升一降”又进一步促进了产品的普及。

没错,我称之为产品的“社会效应”,即这种产品在为公司创造利润的同时,更可以为使用者带来巨大的好处,甚至可以为人类社会带来某些变革。

一个家伟大公司的产生,必然是因为提供了一款具有极大“社会效应”的产品。

既然已经思考出了一家伟大公司的诞生要素,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识别到这些伟大的公司?

其实,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是我似乎又有了一些模糊的方向:

首先,还是要回顾一下人类的几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即“蒸汽革命”,带动了一批煤、铁巨无霸的产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即“电气革命”,进而产生了电灯、电话、电报、电影,我们至今仍在享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而大名鼎鼎的西门子、通用电气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第三次工业革命,即“信息革命”,诞生了原子能、航天、生物制药、计算机、互联网,这也是我们正在经历,而马上进入尾声的一场革命。前文耳熟能详的那批企业,基本都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回顾工业革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次工业革命,其实都是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又叠加了新的内容,但无外乎包含如下几个部分:

能源革命(蒸汽–电力–原子能);

交通革命(火车–飞机–火箭);

信息革命(电报–互联网);

算力革命(机械计算机–电子计算机);

生物革命(现代医学的诞生)。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

伟大的技术革命制造了产生伟大公司的温床。而伟大的公司,正是把这些技术产品化、可及化的那些企业。

所以:

第四次工业革命,何时发生?

第四次工业革命,会发生在什么领域?

也许,此时有人会说:

现在世界这么动荡,你想象这些有什么用?

但是,平心而论,这个世界更差了嘛。

想象下,我们没有智能手机,没有5G,没有微信、抖音,没有高铁、电动车、无人机,没有滴滴和美团外卖的生活,而他们,都只是诞生在近15年里。

所以,暂时忘记那些糟糕的事情,让我们来抽空想象下15年后的生活:

电是免费的;

每个人会有一个机器人管家/保姆;

肿瘤和遗传疾病将不复存在;

招手叫来的是无人驾驶的滴滴;

未来的食物都是从严格监管的工厂里培育出来的;

快递是由无人机/无人车送到门口的;

2小时内可以坐超级高铁抵达中国任何一个地方;

1小时内可以从北京飞到纽约;

然后你可以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见到家人的全息形象。

如果上述设想全部实现,会是一个怎样的人类社会。

而这些,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会发生的场景。

不对,也许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在发生:

可控核聚变、高温超导、氢能、空间太阳能电站、固态/燃料电池;

可复用火箭、亚轨道飞行器、超级高铁、新能源汽车/船/飞机、无人驾驶汽车/船/飞机、外骨骼;

卫星通讯(Starlink、星网)、量子通讯、ARVR技术、全息传输;

mRNA、基因治疗、抗衰老技术、组织再生、脑机接口、人造肉、合成淀粉;

OPenAI、人形机器人。

可能,我们正处于新经济周期的起点,而世界第二大科技体的造富运动就在眼前。

那些引领人类做出突破的公司,必然会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而与之相关的创业者、员工、投资人也必然获得无法想象的收获。

况且:

我们有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民;

最优秀的创业者;

国家正处于政治和竞技影响力全球扩张的关键阶段。

这是一段难熬的岁月,你我皆是短期无法抽离的局中人,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并且深刻感受到三者叠加引起的巨大变化。

投资人的微信群都在聊什么

芯片投资人的群又恢复了往日的火热。

导火索就是华为突然发布麒麟9000S和mate60 pro。

他们讨论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网传的华为调研纪要和小作文是真的假的”

“麒麟9000s是不是从松山湖下面挖出来的”

“麒麟9000s是不是14nm堆叠工艺”

“美国人都说了,单层,7nm制程,类N+2工艺。”

“类N+2工艺的良率究竟如何”

“到底是谁代工的,中X国际,X积电,还是华为的秘密晶圆厂”

“国产193nmArF浸润式DUV光刻机啥时候能量产交付”

“国产EUV光刻机5年内能不能搞定”

当然了,这类讨论大多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因为,知道内情的不敢说,不知道内情的道听途说。

最终,讨论在群里某人亮出出抢购到mate 60 pro+ 和众人“遥遥领先”的点赞中结束。

02 新能源投资人

新能源群这两年突然增加了很多新鲜的面孔。

一方面,新能源的热点确实很多:光伏、新能源车、锂电、储能、氢能。

另一方面,这两年有很多其他行业的投资人涌入了新能源领域。

比方说,这个新能源群里,就有不少之前投TMT和消费的“老相识”。

新能源群每天的讨论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某某钠电公司获得B++++++轮融资,@某群友,恭喜恭喜”

“对《某某地区又诞生了百亿估值新能源独角兽》一文的批判”

“HJT、TOPCon、钙钛矿谁是未来”

“政策限制储能/回收类企业上市是否实锤”

“XX明星锂电公司preIPO轮的估值究竟有多离谱”

“XX明星储能公司降估值卖老股了”

当然了,每个新能源群最终都会有两个保留节目:

一般重头戏是,电动三傻的车友互喷环节。

当然了,比亚迪和特斯拉的车主,格局都是比较打开的,他们一般讨论的是谁会成为宇宙第一的车企。

03 医疗投资人

医疗投资人的群应该是平均学历最高的群,人均博士。

医疗群一般也很有自己的特色,往常,总是分享些:政策变化、学术论文、临床进展,隔三差五的,大家还会在群里讨论讨论某个品种的临床数据。

从去年开始,医药行业遭遇了各种各样的轮番暴击。

先是二级市场暴跌,再是集采品种的扩大,还有医药领域反腐,然后到IPO政策变化。

这两年来,群里分享的基本都是些负面的消息,开始大家还在很热烈的讨论,到后面讨论的人就越来越少了,以至于很多群友都以为这个群死了。

这天。

有人转发了一个:“据传,五套标准企业一律不再受理”到群里。

换在往常,医疗投资人群里肯定不免又是一阵唏嘘和讨论

“五套也上不了”

“18A又发不出来”

“以后创新药投资怎么办啊”

“还有什么能投啊”

这次,医药投资人的群里静悄悄,感觉群真的是死了。

突然。

不知道是谁手滑发了张福利图到群里。

群里突然热闹了起来,大家纷纷表示,群友给力,以后请多发点。

直到此时,众人才发现,原来,之前是这个群的打开方式不对。

04 投资人的八卦群

八卦群应该是今年最热闹的群了。

一个合格的八卦群一般由一位热心的群主,几位每天勤勤恳恳地提供八卦/福利图/段子的瓜农,若干位杠精,还有一两位群宠组成。

众所周知,八卦群一般都遵循着严格的作息时间:朝九晚五,工作日。

于是,有好事者评价到:

上班了,群里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华与热闹,每个人都在带薪聊天,也不知道,是哪家倒霉公司招了你们这群人。

八卦群的内容一般都包罗万象,精彩纷呈:

“讨论《有头有脸的投资人都去XXX了》是不是标题党”

“哪家企业要看BP前先打1000万保证金”

“哪家企业的创始人拿投资人的钱去买保时捷了”

“哪家创业的创始人最近二婚了”

“哪家企业现金流要断了”

“哪家机构最近在降薪裁员”

“哪家机构的DPI六年只有0.1”

“哪个机构的合伙人最近搞了桃色新闻”

当然了,如果群里有几个热爱军事/国际政治的,群里还会时不时讨论下俄乌冲突和中美关系。

总而言之,八卦群,就是每个投资人抱团取暖的港湾和每天下饭的电子榨菜。

05 投资人的求职群

一般从投资人求职群,可以窥见最近一级市场的动向。

比方说,20年基本都是医药投资人的职位,21年基本都是ESG投资人的职位,22年基本都是储能投资人的职位。

求职群一般是没有人说话的,只有几个每天发布岗位信息的活雷锋。

每个群友进群之后的第一件事情,一般是快速看下群成员里面有没有自己熟悉的头像,生怕遇到了熟人或者是同事。

最离谱的,还是某人进群之后意外发现自己组的MD也在群里,然后吓的赶紧退群了。

当然,要说23年求职群最大的变化,主要有几点:

1、产投和国资/引导基金的招聘需求增加了;

2、家办职位是最受欢迎的;

3、大模型投资人的招聘需求增加了;

4、但是上述增加都无法掩盖总体需求大幅度下滑的事实。

投资人小剧场:IPO的焦虑

今天,是XX资本召开的季度总结会。

由于近期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公司合伙人胡总的要求下,本次会议的主题变成了退出策略研讨,让各位同事谈一谈对近期IPO政策变化的看法。

01 AIGC组

胡总首先翻了周博的牌子:

“周博,你那个XX项目,后续资本市场路径是怎么规划的?”

周博士是公司看大模型方向的投资经理,他在今年出手了几个大模型公司,有两个发展不错的,也获得了后续融资。

“公司的资本市场路径是很明确的!”

周博士一脸兴奋:

“A轮X杉已经在看了,X瓴资本的ZL也想要额度,B轮打算开给中东的主权基金,C轮打算跟某企鹅和某度合作, D轮找几个国资战投,估值搞到200亿,然后就可以去港股报他们那个18C,大模型第一股!”

有人小声的提醒周博士:

“周总啊,你刚才说的那几家潜在投资人,好像都有自己的大模型产品啊。”

”老周啊,第一批大模型版号里面好像没有你这家公司啊,正规吗?”

周博士瞪了眼说话的方向,淡定地总结道:

“任正非都说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基础就是大算力,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波澜壮阔,不可想象。IPO只是第一步,XX将是一个值得长期持有的企业。”

02 半导体组

第二个发言的是半导体组的小赵。

要说三年前的半导体组,投中了几个半导体企业,并且成功科创板IPO,一时风光无几。

后来,他们再接再厉,高位追投了几个IC设计、存储类的公司,然后就赶上了科创板批量劝退此类公司。

于是,小赵现在对半导体组的项目也是一脑门的官司。

“按照目前的审核政策,IC设立类的公司应该暂时是上不了科创板了。”

“利润体量也不够报创业板。”

“存储类的公司主要是受半导体行业周期影响,利润下滑的很厉害。”

胡总点了点头:“小赵啊,有啥经验教训要总结嘛?”

“最大的教训是要敬畏周期。”

“你的教训很深刻,现在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老板,听说今年iphone15系列的京东预售很好。”

“这跟半导体项目有啥关系?”

“说明半导体的补库存周期要开始了,半导体行业要进入下一个繁荣周期了。”

“所以,你这几个项目啥时候能报IPO?”

“我也不知道啊,这不还是要看监管的IPO政策嘛。”

03 新能源组

小王最近也被一个储能项目整的焦头烂额。

当初这个项目之所以能顺利投决,一方面是‘IPO确定性强’;另一方面是企业答应帮助小王完成在当地的招商落地任务。

然而天不遂人愿,项目报辅导之后就陷入了停滞。据说是因为有传言,储能类的项目的科创属性和盈利能力存疑,所以监管建议此类的项目谨慎申报。

要说,小王投的项目是个大储,还算有国家强制配储的政策支持,而他一个朋友投了某知名独角兽户储,今年业绩下滑严重,现在就有点欲哭无泪了。

胡总问小王:

“储能类项目的IPO政策,最近有什么新的说法?”

小王赶紧把最近的传言和国家支持配储的政策汇报了一遍。

胡总点点头,又追问到:

“那公司计划啥时候申报IPO?”

“胡总,企业老板亲口承诺,IPO进度不影响他们在XX地区建厂的进度,XX地区的领导很满意我们的推荐,说希望下一期基金继续跟我们合作。”

“嗯,不错。这个是大事,要敦促企业抓紧落实。”

04 生物医药组

宋博士是公司生物医药组的同事。

“小宋啊,现在不受理五套标准的企业,你投的那一堆创新药企业怎么办哟”

听到点名,宋博士赶紧扶了扶眼镜。

“五套标准只是暂时不受理,后面可能随时开闸,实在不行还能报港股18A。”

“港股40%的股票一天成交不到10万港币”,一位同事小声说到。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拆台,宋博士的脸腾的一下就红了,他小声嘀咕道:

“实在不行,不是还能去北交所嘛。”

“北交所?”胡总哼了一声:

“小宋啊,不能为了上市而上市啊,不然我们怎么跟LP们交代。哎,你说,你那些创新药企业要满足创业板的上市条件,还需要多久啊。”

“啊,这我还没想过……….”

宋博士挠了挠头,他的脸已经红的发紫了。

胡总一摆手,也不再追问:“行吧,你们医药组,以后还是尽量投点有收入有利润的项目吧。”

05 其他行业组

最后的时间,照例是由others组的同事发言,包括但不限于:消费、文娱、TMT等行业组。

胡总望向了这几位同事,一脸的同情,张了张嘴,又有点无可奈何。

眼见着胡总欲言又止的样子,投消费的同事抢先打破了沉默:

“老板,你是知道的,我们这些都是红灯行业,上不了市的。”

胡总有点生气:

“你们现在这个态度是不对的,虽然有政策影响,但是不能摆烂,还是得想办法,A股上不了,就想想去港股,港股去不了的,就去美股,美股还去不了,新加坡也不是不能考虑。实在不行的,该回购回购,该诉讼诉讼。”

见到胡总有点不悦,投TMT的同事小C赶紧圆场:

“胡总,虽然我们这些行业在上市这块面临些困难,但是有些企业基本面还是可以的,您看,现在公司在各地都有招商引资的任务,要不我们几个就把这块承担起来,把这些企业拉去聊聊,看看能不能满足落地要求。”

“嗯,小C这个想法不错,你们几个以后就跟着CRO(首席返投官)李总搞返投吧,散会。

By 星哥

预制菜的未来会如何

去做预制菜吧。去做比放贷还赚钱的预制菜。去做拥有万亿市场规模的预制菜。去做能卷死餐馆、统一味蕾的预制菜。

别不信。你看趣店在退市边缘挣扎的最后关头,被罗老板寄予最大希望的救命稻草,就是预制菜。2022年7月17日,罗敏亲自直播卖预制菜,19个小时卖了2.5亿。罗老板说,期待预制菜业务在2022年成为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让趣店成为一家真正的“菜店“。没错。预制菜的吸引力就是这么大,大到能让一家放贷的公司决定转型卖菜。天眼查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超过6.8万家预制菜相关企业,近58%的企业成立于5年内。万众期盼下的预制菜,火力全开,势不可挡。十年前,妈妈们会说,“我儿子是吃我亲手做的菜长大的”。也许十年后,妈妈们会说,“我儿子是吃我亲手热的预制菜长大的”。

01 占领外卖

如果你在北京CBD这样的区域工作,如果你每餐点外卖的预算控制在50以内,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进食预制菜一段时间了。如果你看到趣店的罗敏全网砸钱推广,直播19个小时卖预制菜,最后卖掉了2.5亿,内心还有一丝疑惑,这都被谁吃了?不用疑惑,被你吃了!当你在CBD吃着50块钱以下的外卖,那些面点小吃,是冷冻加热后的速食或半成品。中式快餐,是米饭料理包配几片少得可怜的青菜叶子。哪怕你点个轻食,都是用的即食肉制品,配上一大碗耐冷冻储存的主食类蔬菜。 这些外卖里,只有一些裹着浓厚酱汁的不成形状的肉,零星几片菜叶子,以及占据绝对优势比例的一大碗主食。吃一个月,你会发现,比吃普通外卖,胖的还快。“五年前刚工作那会儿,30元点个外卖都是新鲜制作的。”一个在CBD工作的白领说,“现在50元以下,吃的全是预制菜”。

外卖,是第一个被预制菜占领的地方。有人说,不要点那些没有门店的外卖。那些从点单到出餐只需要5分钟的外卖商家,没有真正的后厨,没有新鲜的食物,只有给半成品和预制菜加热的操作台。

但有电商平台数据显示,用户们日常下单的外卖中有70%来自预制菜。外卖平台不会限制商家使用预制菜。美团表示,只要符合法律法规,允许餐饮商家通过菜肴复热的方式进行生产、售卖。饿了么也表示,按原国家食药监总局第37号令,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商户可以自主采用不同的经营形式。一切都是合法合规的,你无从指责。即使你花了本来可以买一顿新鲜食物的钱,买到了一份加热的料理包。你更无从阻止,谁能挡住别人赚钱呢?

根据中金公司研究部的测算,一家面积20平方米,主要经营外卖,日均80单、实际客单价35元的餐饮门店,在采用预制菜后,食材成本从30%提升到了36%,而人工成本、租赁成本、能源成本、运营费用的下降可以覆盖食材成本的提升,总体上提高门店的外卖利润率。这意味着,采用预制菜的外卖店家,虽然毛利更低,但净利更高。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大不了不点外卖小店,只点知名的连锁餐厅,人家大品牌总是现做的吧。太天真了。

中国外卖市场每天约3000万单,在餐饮企业的收入占比中越来越大。出于成本和效率的考量,餐饮企业有极其充足的动力去做预制菜。《2021 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显示,目前已经有超过九成的连锁餐饮品牌入局预制菜市场,一些知名连锁品牌使用预制菜的比例甚至达85%以上。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目前已有90%以上餐饮企业发力外卖食品,其中91.6%的企业出售半成品和预包装食品。在互相踩踏、极致追求降本提效的外卖行业,使用预制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商家的个人选择,而是整个行业的集体选择。预制菜利好一切利益相关方,除了掏钱吃饭的你。如果我点的外卖都是预制菜,我为啥不买预制菜包自己加热吃呢?我是图你家微波炉热菜更快?还是图你赚我三倍差价?

02 侵占堂食

我前两天去一家餐厅吃饭,看到这家餐厅把自家招牌的酸菜鱼分成了两个菜,一个叫“霸王酸菜鱼”,卖98元/斤(3斤起),一个叫“经典酸菜鱼”,卖98元/份。我问,“这两个酸菜鱼有啥区别?”一个做餐饮的朋友告诉我,“一个是后厨现杀现做,一个是预制菜加热”。我记得,这家餐厅以前只卖现做的酸菜鱼,卖188元/份。而现在,如果我想吃现做的酸菜鱼,我就要多付出2倍的价钱。当时正值饭点,餐厅内的客人几乎桌桌都点了他家的酸菜鱼,我问服务员,“点哪种酸菜鱼的客人更多?”服务员回答,“98一份的。实惠,上菜快”。

堂食,是第二个被预制菜占领的地方。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21年中国餐饮行业各项成本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食材成本/已售存货成本占营 业收入比例约30%—40%,租金成本占营业收入比例约10%-15%,人力成本占营业收入比例约15%-20%。2021年,餐饮企业单店平均息税折旧前利润率在20%-30%, 众多餐饮商家面临着房租高、人力成本高、原料进货成本高、利润低的“三高一低” 的困境。预制菜,成了餐饮企业为降本增效选择的同一条路。根据中国饭店协会的调研,目前国内超过74%的连锁品牌有自建中央厨房。前瞻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中央厨房具有独立场所集中完成食品成品或半成品制作并配送,保障菜品新鲜并降低采购配送成本,可以减少约70%从业人员、节约30%配送成本。

做预制菜,当然是比做传统餐饮赚钱的。以“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为例。2021年,味知香实现营收7.65亿元,实现净利润1.33亿元,净利率17%。对比万联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的传统餐饮行业的平均净利率。最高的细分市场是火锅市场,平均净利率为13.7%,西餐及休闲餐饮市场和快餐,平均净利率为11.13%和 11.12%,而正餐的平均净利率,仅为6.2%。预制菜的这个净利率是什么水平呢?以消费金融行业第一梯队的巨头“马上消费金融”为例。2021年,马上消金实现营收100.1亿,位居行业第二,实现净利润13.82亿,净利率13.8%。所以你看,为什么罗敏这次决定彻底抛弃起家的现金贷业务?因为卖预制菜,比放贷还赚钱啊。

如果你问,那以后普通人开餐馆还能赚钱吗?看情况吧。那些单纯想赚点小钱的人,只能在现有的预制菜里选择自己的品类,于是卖卤肉饭肥牛饭、米粉拌面、伪轻食的店铺会越来越多。至于那种初心最朴实的、因为做菜好吃才开餐馆的人,大概率会一步步失去活下去的能力。

03 侵入家庭?

家庭,预制菜曾经最想去的地方。我见过的最夸张的一个关于预制菜的宣传是,以后预制菜普及了,中国家庭就不会有厨房了。戏剧的是,这个预制菜曾经最想去的地方,是它一直没能去的远方。中商产业院的报告中指出,预制菜在B端销售占比为80%。也就是说,80%的预制菜最终还是要从堂食和外卖流入消费者口中。这和以往的餐饮并无任何分别,也和预制菜在C端宣传中的消费场景大相径庭。魔镜市场情报数据显示,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淘宝+天猫平台上的方便速食/速冻食品类目共完成销售额229.58亿元,子类目销售额TOP10基本上都是方便面、粉类速食、自热火锅等产品,而速食菜/预制菜的销售额仅4.5亿元,占比不到2%。那些被资本给予了厚望的C端人群,目前来看对预制菜并不太买账,原因有二。第一,对于个人来说,预制菜并不省钱。根据艾媒咨询做的调查,超过六成的消费者,买一道预制菜的平均花费在21-40元之间,不比外卖便宜。

以酸菜鱼为例,北京盒马鲜生门店的预制菜产品酸菜鱼售价约39元,而在外卖平台上,酸菜鱼+米饭的套餐价格基本为25-30元。

第二,预制菜也并不好吃。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的预制菜消费调查报告显示,62.32%的消费者表示“预制菜品口味一般”,3.32%的消费者觉得“预制菜口味较差、不好吃”。

《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61.8%的消费者认为预制菜的口味复原程度需要改进,47.8%的消费者认为预制菜的食安问题需要改进。在消费者认为预制菜行业需要改进的问题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口味复原程度。对于手残党来说,只需简单加热的成品预制菜,“卖家秀”图片仅供参考,自己加热复原出来的“买家秀”压根儿不是一回事儿,花同样的钱不如点外卖。对于真正喜欢做饭的人来说,预制菜既不新鲜,又不好吃,还抹杀了自己动手的意义。

04 循环的糖盐油陷阱

你不会在预制菜中吃到青菜,这就和你吃的预制菜一定是重口味的原因一样。”一个做过冷链物流、现在做预制菜生意的朋友告诉我。做预制菜主要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挑选食材。为了最大程度上让预制菜看起来实惠划算,肉类是最受欢迎的选择。看起来操作越复杂的菜,会更收消费者欢迎,客单价更高,利润也更高。比如常年稳居预制菜零售榜首的佛跳墙。对比之下,新鲜蔬菜做预制菜,要实现长久保鲜的技术难度大, 客单价低,利润空间也更小。这就像西式快餐里的蔬菜永远只有玉米豌豆胡萝卜,这些耐冷冻储存的主食型蔬菜一样。

第二个是研究防腐
为了保证食物不变质,预制菜会在肉的表面多裹上一层淀粉,酱料里多加一些糖盐油,再放一点合规合量的防腐剂——这都是你自己在家做饭不会有的工序。这一切操作和添加都是合法合规的,虽然合规并不意味着健康。比如盒马卖的预制菜产品“湖南风味小炒黄牛肉”,一份菜品250g,钠含量为2500mg(1000mg/100克)。比如象大厨卖的预制菜产品“鱼香肉丝”,一份菜品350g,钠含量为2751mg(786mg/100克)。比如味知香卖的预制菜产品“金汤酸菜鱼”,一份菜品450g,钠含量为7173mg(1586mg/100克)。……这是个很恐怖的数字。因为只一道菜的盐分,就超过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慢性病所建议的,每日食盐摄入量——2000mg钠(约5g食盐)。当预制菜真的如资本所愿,走进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成为你外卖、堂食、在家做饭的绝对主角——你觉得,你离高血压糖尿病还有多远?

预制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20世纪60年代,净菜开始在美国实现商业化经营,通过供应餐饮行业,使餐厅、配餐公司等外食产业降低人工费、水电费和垃圾处理费,减少厨房面积和生产设备采购。之后部分净菜企业开始面向家庭、个人零售,方便居民日常烹饪。1969年,大型食材配送供应链公司西斯科(Sysco)在美国成立,年销售额从最初的1.15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513亿美元,翻了445倍。目前,西斯科(Sysco)共经营40多万种产品,在美国餐饮供应市场上的占有率高达16%。根据欧睿国际数据,2020年美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454亿美元,披萨、汉堡、炸鸡等冷冻食品成为预制菜主流选择。在美国的超市里,冷冻预制菜食品摆满了大部分货架,价廉量大,而新鲜蔬菜肉类摆放在高端货架上,用昂贵的价签筛选着消费阶层。

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调查记者迈克尔·莫斯写了一本书,《盐糖脂:食品巨头是如何操纵我们的》,起底了整个美国加工食品行业的内幕:人类天性嗜甜,嗜盐,嗜油脂。于是食品巨头、食品科学家、心理学家合作起来,利用人类的这个天性去创造了使我们无法抗拒的食品,最终——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有1/4美国人正在遭受高血压折磨,美国的儿童糖尿病患者确诊率持续增高,美国的肥胖率世界第一。当快餐越来越廉价,越来越多餐厅使用冷冻预制菜,你吃到新鲜食物的门槛也会越来越高。于是,“越穷越胖,越胖越穷。越穷越生病,越生病越穷”。你看现在那些追逐着中国预制菜风口的人,是不是也总是会拿“美国的预制菜市场已经很成熟”,来展望中国市场的美好未来。

05 标准带走野趣致我们终将统一的味蕾

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3459亿元,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中国预制菜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显示,长期来看,预制菜行业规模有望实现3万亿元以上。3万亿是什么概念?2020年,中国整个餐饮市场营收才3.95万亿。食品企业一拥而上。包括但不限于,卖咖啡的瑞幸、卖火腿肠的双汇,卖水的农夫山泉、卖火锅的海底捞……互联网企业也来添一把火。包括但不限于,宣布在未来三年打造20个销售亿级预制菜品牌的京东、成立一系列“预制菜事业部”的盒马,推出独立预制菜品牌的叮咚买菜,大力发展预制菜项目的美团买菜……天眼查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超过6.8万家预制菜相关企业,近58%的企业成立于5年内。

在这样的滔天浪潮下,作为一个平凡消费者的我,只能淹没其中。我爱吃小酥肉。作为每次吃火锅的必点选项,我曾经乐于品尝和比较每家店小酥肉的细微差别:这家用的是纯里脊肉,特别嫩滑;这家用的肉有点肥了;这家面衣裹得有点厚了;这家复炸没到位;这家加了花椒,香味很足……但现在,我没有这样的快乐了。因为十家店的小酥肉,九家都用的同一个品牌的预制品。它们不光长得一样,吃起来也一样,甚至连配的辣椒蘸碟,都是一样的。同样的经历,开始陆续发生在红糖糍粑、凉拌三丝、酸菜鱼、酸汤肥牛、红烧肉、烤鱼、虾饺、水煮肉片、宫保鸡丁、鱼香肉丝、卤肉饭、肥牛饭、肉酱面上……我可以还没吃,就知道它的味道。我可以在全国不同城市,吃到同样味道的食物。我可以不会被惊吓,但也不再有惊喜了。它合规,它经济,所以它不可阻挡。产品的标准化,可以带来口味的标准化。而带走的,是新鲜食物的一点野趣。是今天的你,已经所剩无几的一点多元化的快乐。如果说“趣店”创业时的校园贷风口,是在用今天的消费透支明天的青春。那么罗敏此次选择的“预制菜”,是不是在用今天的便捷,透支健康与生活的多样性?元代诗人马钰,有一手烹饪鳝鱼的绝活儿,他曾在《西江月·赴胡公斋》写道,“我会调和美鳝。自然入口甘甜。不须酱醋与椒盐。一遍香胜一遍。”放到今天,如果将这道美肴做成预制菜,大概就变成了,“全是酱醋与椒盐,一遍味同一遍”。

七叔辣评:

不晓得为啥,最近预制菜的新闻频频上热搜。

翻了一下评论,好像大部分人都非常抵触预制菜。

实际上预制菜这东西也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早十几年前就有了,类似于冷冻饺子,香肠,罐头之类的东西,严格意义上都算预制菜。

大家这么多年都吃过来了,似乎也是其乐融融,并没有太大抵触,为啥预制菜上了热搜反而抵触大起来了呢?

因为它上热搜的情况不太好,都是一些中小学通过“官方渠道”订了一些预制菜,关键这些预制菜馊的霉的烂的啥都有,最后学生吃了串稀,引起众怒。

于是很多人就开始引申,谁知道买来的预制菜到底是三个月前的还是三年前的,里面不晓得放了多少防腐剂。

日本的辐射海鲜宣传得铺天盖地,预制菜对身体的危害怎么不放在明面上来谈一谈?

在中国这片土地,从来不缺少道德下限的黑心商人,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依然非常严重,癌症病发率已经是全世界第一了,你现在还要鼓吹预制菜。

老百姓的身体真的不是化学工厂。

此外,预制菜的定位也是大家争论的重点。

理论上说,这种流水线出来的预制菜就应该比现做的要便宜,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一些饭店就会用预制菜以次充好,但是价格还是现价。

大家花了吃新鲜食物的钱,却吃了一肚子防腐剂,这就让人没法忍。

关键是这种事情很难监督。

这倒是让我想到以前的活禽交易。

我记得小时我们买鸡买鸭都是买活的,买回来自己杀,或者你让店家帮你杀也行。

后来因为禽流感的原因,国家不允许活禽交易,你想吃鸡鸭只能去市场买冷冻的。

既然是冷冻的,那么价格应该便宜才对。

但并不是,冷冻的鸡鸭价格和当时的活禽差不了多少,大家没得选也只能接受。

后来,一些商家又搞起了“竹林散养鸡”的概念,带你去乡下玩一圈,然后卖给你一只,号称走地鸡。

一只活鸡200。

明明可以便宜买到活鸡活鸭,但是因为冷冻概念横空出世,活鸡活鸭反而更贵。

同样道理,预制菜的普及并不会自贬身价,用很便宜的价格面对公众,而是努力把自己拉到新鲜食材的价格同台竞争。

然后新鲜食材,就会变成普通人额外的负担。

未来饭店里搞个预制菜专区,生鲜专区也不是不可能。

通过这事情,我发现一个问题,预制菜的发展和中国这么多年来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啥意思呢?

就是你别看中国努力发展了那么多年,看似从一个落后的国家变成了GDP世界第二,实际上真正的发展是非常有限的,我们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财富转移上去了。

所谓财富转移,就是这些钱本来是在整个社会平摊的,每个普通人都有机会去获得,但是有那么一小撮人通过某些方式迅速归拢了这些钱,把本属于大众的机会全垄断到自己身上。

身边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互联网电商,房地产,直播带货,网约车,包括现在的预制菜等等。

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对整个社会进步是没有增量发展的,没有这些所谓的创新,我们依然可以活下去,甚至活得更好。

它们只是用了个噱头,却让财富变得更加集中。

于是导致了现在看似国家GDP日益增长,但是人们的收入水平却极度分化,贫富差距过大,穷人变得越来越穷。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在宏观层面和微观个体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

搞预制菜,本质上还是这个套路。

名义上方便人们生活,实际上背后搞产业链垄断,继续财富转移。

所以我认为是不是要立法约束预制菜,还是抵制预制菜,这些都不触及到问题的核心。

现在的核心是,在经济萎靡的时候,凡是不存在发展增量的东西,就不要大张旗鼓地往外推了,别再乱折腾了。

老百姓口袋里的钱包已经被房地产榨干了,老老实实养精蓄锐,安安静静发展这才是渡过经济低迷的好办法。

搞搞光伏,新能源车,芯片,航空航天,这些才是真正通过发展带来财富的东西,而不是像预制菜这种可有可无,房地产互联网不行了,再来个预制菜继续从穷人头上搜刮油水。

发展方向一旦错了,只会让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戾气也会越来越重,到时候对谁都没好处。

从业人员爆料:

网友评论精选:

  1. 既然预制菜那么好,那就请领导先吃
  2. 我不反对预制菜进入市场,但我反对预制菜进入校园。家里隔夜菜都不敢给孩子吃,何况是保质期一年的预制菜?真的不知道时代是在进步还是退步
  3. 建议取消“中央厨房”这个词,容易误导人们的认知,以为中央厨房是国家的,会很靠谱
  4. 如果餐厅现做的不洗菜,环境脏乱差,那还不如流程安全规范食材放心的预制菜。所以预制菜不是问题,问题是有没有高标准的,保证营养与卫生的预制菜?

By 七叔商业洞察

为什么中国车在德国举步维艰

北京时间9月1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欧洲议会发表第四次“盟情咨文”时表示,欧盟委员会将启动对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

“全球电动车市场充斥着平价的中国汽车。它们的价格如此之低,是因为获得了巨额的国家补贴,而这在扭曲我们的市场。”冯德莱恩说道。对于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电动汽车企业来说,这显然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但从中国汽车在欧洲的市场表现来看,这位65岁的女性政治家貌似有些多虑了。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欧洲约35万辆,占同期欧洲新能源汽车141.9万辆总销量的25%。尽管市占率看着挺高,但中汽中心资深首席专家、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吴松泉指出,虽然中国汽车出口总量庞大,但在大部分单一市场的份额相对较小。此外,中国汽车品牌数量众多,与欧美日韩等跨国品牌相比,还没有取得相同的地位。

这从@第一电动发布的,中国纯电动车在今年8月欧洲14国的销量榜就可以看出,即使是在一些叙事逻辑中已经实现了“大卖”的国产电动车,其品牌依旧是欧洲的。

显然,相比较比亚迪、蔚小理这样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品牌,欧洲人更青睐“有洋味儿”的名爵、沃尔沃和极星。而在国内大杀四方的比亚迪,在欧洲14个主要国家的销量只能排到国产车的第4。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在中国已经对燃油车掀起替代浪潮的国产电动车,在欧洲反而卖不动了呢?

一方水土,养一方电动车?

当然,在海外市场销量不好的,不限于中国汽车品牌。根据懂车帝销量排行榜数据,今年8月,德国汽车品牌的电动车,在中国遭遇了滑铁卢。今年8月,北京奔驰在售的5款电动车,没有一辆销量过千。其中最惨的EQC,月销量仅为1辆;奥迪仅有Q4 e-tron的销量达到了2301辆,而其他3辆电动车加一块儿才卖了200辆出头。

相比之下,只有祭出降价大旗的宝马和大众,在8月份迎来了大卖。其中,前者依靠降价超12万元的宝马i3,让电动车的单月销量超过了7500辆;而后者则通过把ID.3降价至16.28万元(指导价),让这款车的单车销量接近了8000辆。如此看来,在燃油车时代曾经披着高端和豪华外衣的德系品牌,其电动车在中国汽车市场表现并不好。

当然,品牌是导致中德两国电动车,在对方市场销量表现不好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毕竟,中国汽车品牌在欧美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感都不高。而德系电动车,因为其产品力和性价比的不足,在中国汽车市场并没有获得燃油车时代的好口碑。

前一阵,笔者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慕尼黑参加IAA车展间隙,驾驶奔驰的新款插混E级在德国进行了几场微型“自驾游”。在过程中笔者发现,刨除品牌因素这种“老生常谈”的话题,中国和欧洲(尤其是德国)交通道路环境和消费者用车场景的巨大差别,也许已经不再适合让车企用一款车“打天下”了。

首先要说的,就是用车场景。按照我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百度地图发布的《2023年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的调查,中国超大城市(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特大城市(中东部省会、发达城市)的单程平均通勤距离分别为9.6公里和8.6公里。其中,北京市单程通勤距离最长,为11.7公里。可见,绝大多数中国人,上下班的通勤都发生在同一城市内部。

相比之下,德国人则面临更多市际乃至洲际通勤。以@德国驻华大使馆发布的微博内容为例,该国有48%的上班族住在市郊,每天开车或坐火车到市中心工作。像在杜塞尔多夫、法兰克福、慕尼黑和斯图加特这类大城市,住在城外的人甚至高达60%。

如图所示,通勤距离在19公里以上的青色、蓝色与深蓝色区域,占到了德国全国一半以上的面积。

但相比之下,德国人民的平均通勤时间要比中国人民短得多。根据@德国驻华大使馆透露,全国只有约三分之一的工作人口,单程通勤距离要超过30分钟。相比之下,我国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通勤时间分别为40分钟和36分钟。

可见相比较我国,德国人民日常通勤距离更长而时间更短。由此可以推断,在德国开车上下班,堵车大概率没国内那么严重。

其次,则是道路交通环境的不一样。在我国城市开车,绝大多数汽车驾驶员要经过的,大多是城市道路或严格限速的城市快速路。在特大城市,承担联络线职能的路段,早晚高峰时段往往还得面临严重拥堵。

“欢迎来到国贸桥”

相比之下,德国在市郊的高速公路往往车流量不大且通行速度很快。相信关注汽车的朋友都对德国不限速的高速公路有所耳闻,但与大家常识相悖的是,不限速的高速路段其实不止大段存在于A8、A9这样全国性的高速。在A952这样,连接慕尼黑周边富人区图青(Tutzing)A95号高速的联络线,同样拥有不到5公里的不限速高速路段。


笔者标注的红圈位置,即为A952高速的不限速路段

也就是说,德国人在设置不限速路段时,完全采用的是“见缝插针”的模式。即只要两个匝道口之间的距离满足标准,设计师们就尽量让司机们不限速地开车,以便提升通行效率。

注意画面右侧一晃而过的标志牌,那是不限速的标志

对于笔者这种此前一直在国内开车的司机来说,德国高速公路最直观的区别便在于,如果你要赶时间上下班,这里需要你的“全神贯注”。因为一方面,你需要抓住“稍纵即逝”的不限速路段赶紧提速,以便缩短通勤时间;另一方面,超高速驾驶时,其他道路参与者留给你的反应时间会比北五环上90公里/小时的情况少得多。

为了保住你和你的车不会在200公里的时速下发生意外,你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头。

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开车真的变成了一件相当刺激且有趣味性的事情。而由于速度更快,道路环境与车辆性能对一辆车动态表现的影响会被放大,此时你更能意识到自己开的这辆车的高速性能是否卓越。

转向的指向性是否精准,150公里/小时以上的区间动力输出是否源源不断,车身造型是否有利于减少风噪,悬架能否在准确传递路感和滤震之间做好平衡……最重要的是,在长距离的高速行驶中,车辆的能源储备是否能不让人产生焦虑。

而正是这些考验,恰恰把国产电动车给难住了。

中国电动车的卖点,在德国“一无是处”?

在德国,笔者和同事们试驾了去年在欧洲多国开启售卖的蔚来EL7(即国内的ES7)。在不限速的高速中,这款车的最高时速被限制在了200公里/小时,且在150公里/小时以上的区间加速感已经不明显。要知道,这款车的动力和极速水平放在国产电动车上已经属于“天花板”的水平。

而在行驶了一段时间后,车辆的百公里电耗居然到了接近30kWh的程度。显然,如果行驶在A8和A9这样贯穿全国且拥有长距离不限速路段的高速上,这辆标配75kWh的电动车,带给用户带来的里程焦虑不言而喻。

更不用说连宝马、奔驰的CEO都承认,德国的充电基础设施相比较中国还有非常大的差距。要知道,德国绝大多数高速公路服务区,也没有安装超充桩。因此,普遍倾向于造SUV的中国车企,在能耗这件事上完全不占优势。更不用说,基于国内最高130公里/小时工况下定义的国产电动车,在底盘、动力和高速性能上相比较德系车的劣势了。

如果把车换成“500万以内最好SUV”,可能油耗/电耗会更加感人

更糟糕的是,国产电动车劣势被放大的同时,优势也在异国他乡惨遭“消解”。

当前的国产电动车除了性价比之外,优势相比较德系电动车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基本实现标配的高阶智能驾驶功能,以及丰富的智能座舱生态。但这两点在德国老百姓常见的通勤场景里,都不是那么实用。

首先,是车企花费巨大力气研发的智能驾驶功能。目前国内车企对于辅助驾驶功能的限速大多局限于中国道路限速的上限,即130公里/小时(超速10%)。事实上就算是生于美国的特斯拉,其FSD(完全自动驾驶)功能的最高限速也仅为85英里/小时(约合136.79公里/小时)。而在笔者这样的行驶速度下,显然智能驾驶系统帮不上忙。

更何况,你也不放心在这个速度下,把方向盘交给智驾系统。

同时,就算是当下华为、小鹏等企业占据技术先机的城区领航辅助驾驶,在德国恐怕也跑不起来。

在慕尼黑和斯图加特城区,笔者见识到了真正的“德国效率”。下图展示的是横跨昂腾河(Isar)连接慕尼黑老城与新城的重要通道——路德维希大桥(Ludwigsbrcke)的施工现场。据同行的导游介绍,这座大桥的工地早在疫情开始前便已开工,至今没有完工的迹象。

在这里,原本的双向4车道被划分为了2车道,桩桶和围挡到处都是且不定期变化位置,这对于目前大多数还依赖高精地图的智能驾驶系统来说,绝对是个噩梦。

与此同时,斯图加特的中央车站也是个典型的“地狱场景”。这个位于市中心的车站和我们国内许多城市内的老火车站一样,也在进行地下化改造。据同行者讲,中央车站的工程已经持续了十年,且完工时间可能已经奔着21世纪第四个十年去了。在这些路段,即使特斯拉FSD这样不依赖高精地图的智驾系统,恐怕也很难为自己找到出路。

更不用说,德国乃至欧洲市区内的狭小道路,时不时因为各种活动而进行临时的交通管制,禁止机动车通过了。

而在智能座舱方面,该功能其实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智能驾驶而存在。一位同行的知名媒体大V在闲聊中谈到,在每天上下班通勤的过程中,他最常做的事便是在拥堵的城市环路上开启智能驾驶后,时不时看看车机与手机。尽管这类行为违章且不值得提倡,但确实也是国内大多数智能汽车用户的通行做法。

但在德国,在“激情”的高速公路叠加“不定期”施工的城市道路中,智能驾驶的用武之地实在不多。在此基础上,智能座舱对于用户的价值与利益也被直线压缩。毕竟,当常用功能只剩导航和听音频之后,那么大的车机屏幕又有什么用?

当然可能有人会提出,德国人是否也会像中国用户这样,在车里用大屏幕K歌看球?

“是啊,谁车里不需要一个投影仪呢?”

先不说除了东亚人之外全球其他地区的人们是否喜欢KTV这种艺术形式,笔者相信每个人都承认:如果能在家中或酒吧看球,没有人会喜欢车内狭小的空间。众所周知,德国有着举世闻名的啤酒和酒吧文化,而该国的人均居住面积也已经达到了48.4平方米,且地区差别不大。

相比之下,我国人均居住面积刚刚超过41平方米,且城市和城乡差异巨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显示,北京、上海和广东省的人均居住面积,距离平均值最大差出了近9平米。

9平米,远比一辆车的座舱面积大多了。说实在的,如果都像欧美人那样住大房子,谁乐意在车里看球呢?

写在最后

过去几年中,在国内首发EQS和EQE时,奔驰总会强调自己的产品“风阻低”且“续航准”;在奥迪e-tron上,该公司甚至“丧心病狂”地只开放全部电量的88%供用户使用;而在保时捷Taycan上,厂商甚至为后驱低配车型也搭载了2档变速箱,以便让用户开出250公里/小时的极速……

当时很多人对于德系厂商的这类做法表示“看不懂”,但想必经过笔者前文的分析大家可以感受到,德系厂商造电动车,显然是优先基于本土用户场景开发的。

更不用说,德系车“孱弱”的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很大程度上也是厂商们对本土市场用户需求洞察的结果。毕竟无论是再追求极致的厂商,也很难会对用户的低频需求投入更多资源。

从这个角度讲,将研发资源进行全球化配置,让当地人才基于本地需求开发“特供”的智能电动车,已经成为了车企在新时代保证自身产品大卖的不二法门。这也就是为何我们看到,德系电动车纷纷宣布在中国设立软件研发中心,并主动和国内厂商合作打造新车。

宝马集团在上海建成的中国研发中心

但是又有几家国产车企,有意愿并有能力在德国这么做呢?

更不用说,欧洲的政治家们,已经对还没绽放销量的中国电动汽车,拉响12分的警报了。

By 虎嗅

我在美国办厂的心路历程

2018年底某日,我驱车360英里(5个小时车程)从新泽西州的家驶往美国“铁锈带”工业老区Ohio州,在一个名叫东巴勒斯坦(East Palestine)的城镇落下脚。我在这里看中了一个占地9万多平方英尺(等同于8千多平方米)的旧厂房,故事便从这里开始….

鬼使神差般地,我与图中这个老旧厂房结下了不解之缘,让我有机会和美国蓝领劳工阶层共事建厂,更使我做梦都不会想到的是,这里竟会在几年后发生一起惊天动地的大事。

在美国所谓的镇不是我们中国的乡镇概念,这里的镇其实就是有别于大都市的小城市,有点像中国的三线乃至四线城市。这个在美国的小镇为何用中东国家的名称命名?据说以前此地名为Mechanicsburg,1833年改名为East Palestine(东巴勒斯坦),那时当地一个最大的工厂名字叫“东巴勒斯坦陶具厂”,老板祖籍是东巴勒斯坦人,便在厂名里加入祖籍元素,他是个成功商人,为了表彰该厂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当地政府就把镇名改为“东巴勒斯坦”。目前该镇人口在4700左右,是蓝领劳工阶层居住区,几乎100%的居民都是前总统特朗普的粉丝。

如标题所提示,本故事的叙述形式以图为主,以文相辅,画面可以说明的事,就尽量省去文字,文字只是对图作个简短的注解(有点像我们从前小时候看的连环画)。但是在图叙故事展开以前,我必须要费少许文字来概述一下本人在美经商的背景:至2018年底,我在美国经营冶金工业耐高温陶瓷纤维材料的进口批发业务整整有20个年头,在边干边学搞懂了这个相对来说比较冷门的行业同时,我积累了一点资本,更积累了一大批美国冶金行业的客户朋友。这些客户不少都聚集在以匹茨堡钢铁城为中心向四周延展开去的重工业区域 – 宾州、俄亥俄州、西弗杰尼亚州、印第安纳州、密执安州、肯塔基州。具备了一定资本,又有了经过多年开发出来的市场,也积累了可观的客户群,唯一所缺就是没有自己做的产品,进口批发只是中间商,靠买价和卖价之间的差额以及所提供的一定服务来实现盈利,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体企业,能在美国钢铁工业心脏地带开设工厂生产自己的陶瓷纤维产品是我多年的夙愿,而眼前这个旧厂房正好处于能够实现这个夙愿的最佳地理位置 – 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的交界处 (参见所附地图上的红圈标注)。


这个旧厂房的主人名叫Steve,20多年前在这里开了个做金属管加工的厂,取名TubeTech,鼎盛时期雇有50多个工人,这规模在地广人稀的美国也算得上是个中等规模的企业,如今这位仁兄已步入年迈,只好靠女婿帮忙打理工厂,女婿经营不善,坑坑巴巴熬了几年,终于撑不下去。资本社会做生意大鱼吞小鱼司空见惯,当下这条孱弱可怜的小鱼在同行业的竞争中被大鱼盯上,不得已最终就范,出于无奈Steve把厂的设备和业务一股脑转手出让给了那条大鱼。当时他正在为怎么将这个老旧厂房脱手而发愁,而我就在这个时候出现在这个地方,成了他的接盘侠。(上图是2017年当地互联网媒体报道这个厂倒闭的新闻截图)

老厂房的原始结构是钢筋水泥加砖,非常坚固,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最初是造纸厂, 几经变迁易主,最后演变成如照片上的这番模样,内部残梁断柱,满屋顶漏水…

厂房外部残墙破壁,污泥浊水,野草丛生,破烂不堪,惨不忍睹。这样的地方能用吗?过去几年的经历给出的答案是:能。请大家耐心往下看,循着这一张张的画面,看看这个被邋遢老美糟蹋得惨不忍睹的地方是怎么被一个较真的老中一点点收拾干净,使它变成当地的一道风景线。在现代生活工作中,手机提供了一种智能便利,这里每张建厂照片和视频都由我亲手所拍,即时抓拍完胜文字日记,直观地用影像记录了这一路走来的足迹。英语俗话说:Seeing is believing. (眼见为实),又说:A picture can say a thousand words. (一张图片可抵一千个文字)。


听说有个中国人横空出世、单枪匹马闯入这个蓝领阶层的领地,说是要在这里设厂建业,创造工作机会,当地East Palestine镇长Pete带着很大的好奇心来见我。跟他一交谈,感觉就像以前在上海弄堂里跟居委会主任说话,握手拍肩,没有丝毫的距离感,仿佛是早已认识的熟人。


融入地方,搭建人脉,拜见各路地方神明,走各类规定办事程序,和层层相关部门的人员交涉商谈建厂方案。(视频截图)



接下了这个盘子,就是揽下了一大摊子的事,开启烧钱模式,场面一旦铺开便一发不可收,开弓没有回头箭。


上面是修缮厂房过程的部分照片。修缮旧厂房是个一言难尽的过程,其间也发生不少有趣难忘的故事,但这里不是写纪实文学,编者力避文字赘述,主要还是请观者们浏览图片和视频,留给大家一定的形象思维空间,去想象一番这些照片和视频背后的故事…


工厂基建施工现场拍摄的实景。(视频截图)


清除污泥浊水,更换地下排水管道,平整土地。(视频截图)


给厂房前的停车场铺上沥青。(视频截图)


这个旧厂房一天天在改变它的模样。

设备陆续运抵工厂。(视频截图)


有时送设备的车路上遇堵,我们只得等到天黑,连夜卸货,因为租用的卸货吊车按日计费,当天必须要还人家。(视频截图)


设备搬入车间。(视频截图)


上面是安装设备的过程部分照片。

安装钢架配料操作平台的过程。(视频截图)

安装室外吸尘装置。(视频截图)


电力公司为我厂配电接线时的情形。(视频截图)

我工厂的牌子 CeramFab 竖立起来了,没办任何挂牌仪式,只是让员工给我拍个照,咔嚓一声,便在East Palestine Ohio这块异乡土地上留下了一个中国人办厂的永恒印记。


上面这些照片是工厂基建工程基本完成后的实景,旧厂房的面貌焕然一新。于此同时,办公室里的电话铃声开始频频响起,电话另一端或者是附近的居民,或者是开车经过这里的路人,有些人纯出于好奇心想打听一下我们要办什么工厂,有些人是想登记个名字为以后找工作排个号,更多的人是周围的居民来电感谢我们为当地办了件大好事,把这个经年失修、丑陋不堪的厂房修缮一新,不仅他们的居住环境变美了,他们的房产价值也因此沾光增值了。


有一天,当地的一位中年妇女对我说:“以前这个厂房是这里一个令人作呕的鬼屋,现在它是我们镇上的一道亮丽风景,我们非常感谢你。” 听她这样说,我心头涌起一股暖流,我知道她说的是心里话,也是代表这个小镇的所有居民说了他们的心里话。在当地我和我的厂已经成了人们饭桌上的谈资,酒吧间里的热门话题,中国人在这块美国蓝领的土地上受到了欢迎和尊重。有时我走在当地的路上或停车场,经常会有人从驶过的车里伸出手来给我打招呼,我并不认识他们,可他们都认识我。

CeramFab 陶瓷纤维真空成型件生产线一天天安装到位,工厂的模样一点点呈现出来。

(请点击原文观看视频)

陶纤真空成型件生产车间初具规模,第一条生产线启用。


创建CeramFab 的三年也是饱受疫情折磨的三年,我们历经了供应链断裂、运费飞涨、劳动力严重短缺等等困难,力克时艰,终于在2022年初,我们的陶纤真空件工厂CeramFab 第一条生产线正式投产,做出了第一块板材,注册商标名为VacuWool(见上图)。

https://www.ceramfab.com/

请点击原文看VacuWool 陶瓷纤维真空成型件的生产工艺流程视频(请放大屏幕并横屏看)。看了这个视频你就基本了解我们做的是什么产品,以及这些产品是怎么做出来的。概述其工艺如下:主要原材料是耐高温达1260摄氏度的陶瓷纤维,将其切碎,倒入水池,根据不同配方加入其它耐高温配料和粘结剂,在水池里把配好的原料搅拌均匀,然后通过抽真空设备将拌匀的湿料吸入模具,抽去水分和空气,然后将其脱模,这就成型了,再将成型件放入烘箱烘干,烘干后的毛坯经过打磨抛光便可装箱出厂了。


CeramFab 部分产品展示 (1)


CeramFab 部分产品展示 (2)

走过四个春夏秋冬,贯穿三年新冠疫情,2022 年底 CeramFab 这个厂总算初步建成,进入了早期生产阶段。由于我们做的都是非标产品,客户可以选择的供货商不多,大多时候不是我们去找客户,而是客户主动找上门来,所以投产第一年订单就排满,一条生产线根本忙不过来,必须再接再厉按原计划继续推进,向六条生产线目标前行。So far so good 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很不错,然而平凡的故事还只说了三分之一,观者且耐心,石破天惊的大事还在后面等着我们。

第二章:中国人在美国土地上开厂生产的镁碳砖,这是第一块!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世事无常。2019年底新冠疫情在中国武汉爆发,2020年新冠病毒迅速蔓延全球。(网络截图)

美国崇尚个人自由的国情,尤其适合传染性病毒之扩散传播,美国进入了一个有史以来最黑暗的时代 – 百姓病亡,政治纷乱,社会动荡,经济瘫痪。2020年3月,美国疫情开始全面蔓延,形势越来越严峻。我家所在地新泽西州以及大纽约地区每天感染人数成千上万,死亡人数日以百计,全美国开始封城封镇。(网络截图)

我把自己关在匹茨堡的公寓住所里整整一个月,远离新泽西州家人,陷于完全封闭孤独状态。然而人在独处的时候往往也是思绪飘逸、灵感活跃的时候,创意之举往往萌生于孤独之时。那天我站在16楼的阳台上,瞅着眼前匹茨堡这座城市发楞,这时手机铃声响了起来,是一个员工打过来的,告诉我离我们新建的陶纤真空件厂半英里处有一个更大的厂房在网上拍卖(因为他听我说过打算把在新泽西的进口批发公司搬迁过来,需要仓库),起拍价很低,于是我便上网查看了一下,这一看便又启动了另一个创业之举。


这里允许我离题打个岔:匹兹堡(Pittsburgh )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西南部,是美国著名的钢铁工业城市,有”世界钢都”之美誉,20世纪初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在此建立了卡内基钢铁公司(后来成为美国钢铁公司),一度垄断了全美一半以上的钢铁产量,成为钢铁业的托拉斯,卡内基是当时美国第一富翁。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中国钢铁产量上升,匹兹堡的钢铁业务逐渐淡出,至今已转型为以医疗、金融及高科技工业为主的都市。市内最大企业为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UPMC),也是全美第六大银行匹兹堡国家银行所在地。尽管如此,匹茨堡市周边地区仍然布满了过去钢铁冶炼工业辉煌时期遗留下来的痕迹 – 大大小小和冶金工业有关的被遗弃的旧厂房不计其数,原先的厂主们要不早就关厂息业要不去国外投资建厂,这些被遗弃的旧厂房年久失修,锈迹斑斑,“美国铁锈带”这个名称由此而生,而这些斑斑“锈迹”跟我为何从新泽西州移居这里办厂有着直接的关系。

2020年上半年是美国新冠疫情高峰期,也是中美贸易战打得不可开交的激战时期,任性的特朗普总统给中国进口产品使劲加关税,中方也毫不示弱地向美国进口产品征收反制关税,中美贸易谈判每谈一次双方关税便追加一次,互不相让,中美交恶的局势像踩上了油门的快车,并且开上了高速公路。


这里还必须让我埋个伏笔,提及一下冶金工业里的一个必用耐火材料产品 – 镁碳砖(见上下二图),该产品用于炼钢炉和钢水包上直接接触钢水的内衬层,据于钢水种类的不同,炼钢炉和钢包上的镁碳砖用到一定的次数就必须更换,这是个奢侈的高消耗工业产品,该产品的主要原料电熔镁砂产自中国东北,以前美国市场上的镁碳砖主要从中国进口,随着中美贸易纷争日趋白热化,来自中国该产品的美国入关税率从零关税一路飙升至300%,这使得中国镁碳砖在美国市场上完全失去了价格竞争力,打那以后中国镁碳砖在美国市场上彻底销声匿迹,严重脱销。众所周知,市场供求关系从来就是物以稀为贵,没有来自中国的镁碳砖,该产品在美国市场上一下子便成了紧俏商品,这时市场经济规律的自我平衡效应开始显现:资本向新的商机汇聚,流失的美国制造业开始重返美国本土,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已建和在建的的镁碳砖厂在美国突然冒出六家。

(图1)钢厂工人在用镁碳砖砌炉。(图2)钢厂工人在操作钢水包。(图3)钢水包中直接接触沸腾钢水的镁碳砖包壁。(网络截图)

现在回到上面搁下的那个话题 – 正在网上拍卖的那个老厂房。我在网上查明该厂房的信息后,马上打电话给拍卖商,约定时间去看厂房。这个老厂房距离已经建得差不多的CeramFab 厂房只有0.7英里(开车只需两三分钟),总占地面积为160000平方英尺(约1.5万平方米),以前是生产大型钢管的工厂,被遗弃10年有余,里面有大小行吊好几个,居然都可以用。上面几张照片是该厂房的当初外观,陈旧兮兮,锈迹斑斑,是“铁锈带”建筑的生动图解。去看厂房时候我们居然在里面撞见许多小动物和成群的鸽子,这里早就成了它们的栖息天堂。

这是当初挂在外墙上的竞拍牌子


上面的视频截图是第一次去看这个老厂房的情形,因为厂房被遗弃多年,供电公司早就切断电源,大白天厂房里面也是一片昏暗,我们只好打着手电筒来照明

第二次再去看旧厂房,事先跟供电公司打了招呼,给供上了照明用电,这次看清楚了厂房内各部位的状况。

有专门的办公室区域。


临街有数个进货出货的大小卷帘门。


结实牢固的钢结构。


高挑的房顶。


且配有10-35吨位行吊数个。


据说100年前这里曾是一个橡胶厂,当地的一个理发店里现在还挂着这个厂址的老照片,照片上是当时该厂的工人们,看这阵势估计有数百人。
两次看过这个厂房后,我果断决定参加竞拍,主要理由有三:1)厂房面积足够大,一半可用作仓库,把在新泽西州的进口批发公司搬迁过来,可以省去在新泽西州租赁仓库的一大笔开销;2)这厂房顶高16米,又配有现成行吊,非常适合用来建一个镁碳砖厂;3)这厂距离正在兴建中的陶纤真空件厂不到一英里,两个厂在同一地方生产相关工业耐高温产品,可以互补互利,并在物流方面将为客户节省大笔运费,同时提高我们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由于带着最大的诚意参加竞拍,竞拍那天很顺利就将此厂房拍到了手。当地政府得知我买下了这个厂房后,专门派有关部门采访了我,并决定发放政府资助金25万美元,以表对我们在当地创办两个工厂的感谢和支持,尽管这笔政府资助金额对办两个工厂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但是这事在当地所产生的影响不可小觑,在蓝领老美的认知观念里,中国人夺走了他们的工作机会,使他们变穷了,而现在居然有个中国人在这里一下子兴办两个工厂,而且还从新泽西州搬来一个进口批发公司,这对刺激和带动当地经济无疑是个巨大的贡献!为了感谢当地政府对我办厂的支持,我对当地政府许诺:在以后三至五年里将为当地创造至少45个就业岗位。这个许诺成了当地一大新闻,地方报纸和网络媒体对此纷纷进行了报道。(上面是当地报纸对我们的头版头条报道)

网上媒体报道(网络截图)


网上媒体报道(网络截图)

买下了这个厂房后,我马上着手办理创建镁碳砖厂的各种手续,注册成立了WYG Refractories LLC公司。

我的第二个厂牌在East Palestine小镇诞生了,与此同时,我们在美国为自己将要生产的镁碳砖注册了商标,取名WYG。

接下来便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烧钱节奏…. 照片里地上画的红线,预示挖地工程即将开始。为何要挖地?因为这里即将要安装一套自动化配料系统、两台混料机、三台螺旋压机、两条隧道烘干窑、三个机械臂、三套自动化检测系统、一套全自动成品检测系统…. 所有这些设备的安装或多或少需要涉及到车间的基础建设,最大基建工程是给三台螺旋压机做承压基础,每个基础就是一个深达5米的地下钢筋水泥建筑,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WYG镁碳砖厂基建破土的那一刻。

奠基破土。(视频截图)

挖掘开始….. (视频截图)

挖掘压机地基过程(视频截图)

挖掘压机地基过程(视频截图)

挖掘压机地基过程部分照片。

给整个基础打上钢筋结构。(视频截图)

再给钢筋浇筑水泥。(视频截图)

给地基钢筋浇筑水泥。(视频截图)

浇筑钢筋水泥的过程照片。

建成后的压机承压基础,这样的压机基础在B车间里做了三个,是基建工程中烧钱最多的部分。

修缮厂房屋顶。(视频截图)

修缮厂房外墙。(视频截图)

修缮完毕后的厂房外观。

清洗并油漆内墙,然后给厂房安装节能照明(视频截图)。

装修一新的办公区域。

设备陆续运抵工厂。

安装设备过程的部分照片。

安装设备过程的部分照片。

维修调试行吊。(视频截图)

安装压机。(视频截图)

给螺旋压机装上顶部的大旋轮。(视频截图)

安装压机现场。(视频截图)

安装调整压机模具。(视频截图)

点击这里看视频

(压机启动试压那一刻)

安装配料系统。(视频截图)

安装压机及送料系统配电装置。(视频截图)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镁碳砖生产车间雏形呈现)

安装混料机。(视频截图)

打磨模具。(即时实拍视频)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安装调试自动化机械臂。)

安装除尘设备。(视频截图)

安装镁碳砖隧道烘干窑。(视频截图)

这里必须要插叙一个人,他的名字是:李乃根。(上图是他的微信头像照)李乃根是国内老一辈资深耐材专家和镁碳砖生产工程师(下面称他为李工),李工以前曾任上海第二耐火材料厂工程师兼厂长,国内耐火材料行业内的人都知道上海二耐在中国曾是祖师爷级别的一流企业。上世纪末朱熔基总理主政时大刀阔斧改革中国经济,措施之一就是国企改革,为了盘活落后僵死的国企体制,朱熔基解体了国营企业,让民营老板来接手经营。上海二耐在这波改革浪潮中解散了,该厂的所有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分散到全国各地,成为各地民营企业的技术骨干。李工离开二耐后曾在我上海办事处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因健康原因隐退在家过起退休生活。现在我要在美国办镁碳砖厂,李工是我必须聘用的不二人选,我对镁碳砖生产是个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没有李工的参与我根本不可能办成这个厂,当然没有李工的参与我也不可能去做这件事。我和李工进行了一次长谈,他同意再次重返江湖,助我一臂之力在美国建立这个镁碳砖厂。

根据我和李工商定的计划,李工不仅是要负责为我在国内采购所有生产设备,而且在设备运到美国后他将来美亲自帮我主持工作,指导工厂的基建和设备的安装调试。这个工厂的车间布局设计方案、工艺流程的设计方案、以及设备设计和采购方案等等,全都是李工日夜辛苦的结果,由他一手制定!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本以为新冠疫情会在一年半载内渐渐趋缓结束,故我们在采购设备前将工厂一整套设备都计划在 采购时间表里,车间基建工程的工期安排也都被筹划得环环相扣、尽量详细周到,唯独没有在疫情问题上多长个心眼,当时没有去考虑也不愿意去考虑疫情发展的范围之广和时间之长的恶劣因素。在李工把主要设备的采购方案订好并且和各设备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以后,新冠疫情不但没有趋缓,反而在美国和世界各地不断蔓延恶化,世界上国与国之间由于疫情所导致的政治纷争和经济危机此起彼伏,最终导致中美两国之间的人员来往渠道全部关闭,美国方面的人员去不了中国,中国方面的人员也来不了美国(这个阻隔一直延续至今,据说中美航班最近才刚刚恢复并渐增!)。厂办在美国,设备和技术来自中国,现在中美通航渠道完全关闭了,这个项目还能继续进行吗?这个厂还能办成吗?事实给出了答案:三年疫情,李工和中方所有相关设备的技术人员都没有来美国,我和我美国工厂的技术人员也没有去中国,所有来自中国的设备的组装和调试都靠双方用手机来进行沟通操作,而我是中美双方语言沟通的唯一翻译员,中美时差12小时,太平洋东西两岸正好日夜颠倒,多少个日日夜夜,我们就是靠手机微信的通话和视频功能来完成组装和调试所有来自中国的设备,这个过程中的种种困难、挫折、沮丧、无奈、悲哀、甚至绝望,很难用有限的文字来表述和倾吐,我想假如有“手机办厂”吉尼斯纪录,我们凭这段经历完全有资格可以去申请。上面展示的是一小部分(注意:只是极小一部分!)我和李工通过手机微信沟通的截屏照片。
2020至2022三年里,我几乎每个晚上要跟国内各设备供应商的技术人员和李工打微信语音和视频电话,第二天再把获取到的信息翻译成英文提供给我们美国方面的技术人员和设备安装工人,这个技术中英翻译过程是一个非常繁琐的过程但对我来说也是非常有效地学懂各种机械设备性能的过程,因为要让这边美国技术人员和工人懂得这些来自中国的设备,我自己必须首先搞懂,然后才能用我的英文来向他们讲解这些设备应该怎么安装和调试,三年里我通过这个语言翻译过程学懂了所有来自中国的机械设备。按原来采购合同条款规定,中国各设备供应商必须要派技术人员来美国现场安装调试设备(所有来往费用和来美人员的工资由我方承担),可是由于疫情阻隔,中方没派一个人来,李工也没来,我们美方也没派一个人去中国,手机+微信+我这个翻译,竟然取代了中美双方的互访,这省去了好大一笔费用!因祸得福,这要感谢手机,感谢微信,感谢疫情,感谢我自己。

整整三年努力,历经千辛万苦,WYG镁碳砖厂初步建成,2022年9月开始进入试生产阶段,上面展示的是一部分试生产过程的照片。

上面是部分试生产过程照片组合。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这个视频请你务必看完整,它像一个新生婴儿,第一块WYG镁碳砖在美国土地上诞生了,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以前在美国市场上的中国镁碳砖全都在中国生产,由中国人在美国土地上开厂生产的镁碳砖,这是第一块!)

听说我们WYG镁碳砖工厂开始投入试生产,有三家美国钢厂用户为了表示对我们的支持,分别给我们下了试验订单,其中一个客户是美国最大规模钢铁公司Nucor Steel。这三个订单对我们这个新办小厂来说意义重大深远,我们对此万分感激,回报以最认真的态度,最精细的工艺,最严格的质检标准,把这三个试验订单的镁碳砖生产了出来,运往这三家钢厂用户。

上面是使用中和使用后的WYG镁碳砖(照片由我们的用户Nucor Steel钢铁公司提供)。

两个月后,三家钢厂用户先后发来了反馈,他们一致认可了我们生产的镁碳砖,Nucor Steel 钢铁公司还同时下了一个25万美金的正式订单!(见上图)第一次试验订单就能被用户认可是值得任何一个生产厂商感到无比骄傲的事情,而能被美国最大钢铁公司Nucor Steel接受成为它的供货厂商,其意义更远远超出经商赚钱的范畴,这是一种资质,一种档次,一种实实在在的荣耀,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高光时刻,比在大学毕业典礼上拿的那张纸有意思得多!这个时候我实在忍不住要骄傲一番,这个时候假如还是很谦虚的样子那一定是假的装的。

建厂的故事讲到这里似乎可以结尾了,两个工厂都已建成,先后通过试生产阶段,并驾齐驱地进入初期投产阶段,产品都分别得到用户的认可,订单陆陆续续通过电子邮件传送进来,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合理安排好生产计划,进一步完善工艺,扩大生产规模,增招工人,提高产量,使工厂逐步进入常规自动化生产模式。此时,设备性能已经摸熟,产品配方调至完备,工人培训基本到位,过去几年的投入和付出即将结出丰硕成果,产生巨大回报,前途一片光明灿烂!
那天下班回家前,我来到厂后面的铁轨旁,看见西边美丽的夕阳映照着漫天云霞,金光璀璨,便鱼贯掏出手机,怀着愉悦的心情拍下这张铁路美片。不料就是该张照片上这条铁路在不久以后给我带来巨大灾难!

第三章:飞来横祸

还是那句老话: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世事无常 。刚走出动荡纷乱的三年疫情,紧接着又遇上一场飞来横祸!老天为我安排好了惨烈而又悲壮的结局。这两个厂就像两个新生儿,如能继续精心喂养它们,它们定会茁壮成长,我内心发了狠誓要把它们打造成这里的企业翘楚。然而,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一场大祸从天而降,照片上的这个庞然大物 – 美国诺福克南方火车公司(Norfolk Southern)将在一夜之间把我刚建成的两个工厂扼杀在摇篮里。

2023年2月3日周五晚上,我在匹茨堡住所接到安全警报公司来电,告诉我CeramFab 厂房后面的铁路轨道火车脱轨,引发大火,消防人员已经到场,急需进入我们的厂房铺设灭火水管,展开灭火救援。我立马打开手机上的摄像监控软件,通过工厂后面的监控摄像头看见了铁轨上的熊熊大火!我们厂房后墙离铁轨仅仅约8米左右。那晚我没有入睡。(上面是我手机上显示的厂区摄像头的实况录像截图)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员工在火灾现场拍摄的手机视频)

上面是火车出轨导致的火灾现场照片(由在当地的员工拍摄提供)。

当晚大火基本被控制住,没有直接人员伤亡。但是第二天早晨还有多节车厢的余火仍在燃烧,冒着很大烟气。网上开始流出许多火车出轨引发火灾的照片,从照片上可以看到出轨的火车差一点撞击到我们的蓝色厂房,厂房并没有被火烧到(这是消防员们的功劳)。看了照片我暗自庆幸:不幸中的大幸啊!只要厂房还在,机器无损,我们就没事,大不了过几天等火灾现场清理完毕我们就可以返回工厂继续生产,当时根本没有意识到真正的灾难还只是刚刚开始,事态以后的演变发展会有多么严重,因为无知,所以无畏。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上面是当地居民在出事后的第二天用无人机拍摄的视频。我们厂房的白色屋顶已被大火的烟雾熏得有点发黑了。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上面视频是出事当晚我用手机拍摄下的电视实况报道)

引起火车出轨的原因是第32号车厢有个轮子的轴承磨损发热,导致轮子停转卡住,铁轨上的自动探测装置有感应到这个异常情况,向火车头驾驶室发出警讯,火车司机接收到报警后立即采取了刹车措施,可是为时过晚,火车还没来的及完全停住那节32号车厢率先出轨,从而引发前后众节车厢纷纷出轨,冲撞、翻车、重叠、燃烧。
这列火车是美国诺福克南方火车公司(Norfolk Southern)营运的货运火车,共有151节车厢(车头至车尾总长度2.8 公里,总重量18000吨),其中有20节车厢装载化学危险品(包括11节罐状车厢装有化学液化气),这么长的车体加上这么大的货运重量,操作人员竟然只有两个,这简直是离谱得出奇!照这样下去,恐怕不久将来,他们会用无人驾驶方式来操作151节车厢的营运!
我通宵达旦一直盯着电视屏幕,第二天,对这个火车出轨事故的实况报道迅速占据全美各有线电视频道和互联网媒体。出轨车厢共51节,11节出轨车厢载有化学物质,其中有5节罐状车厢装有氯乙烯液化气。请注意播音员提及的那个英文单词“vinyl chloride”(氯乙烯)。后来随着事态的发展逐渐知悉:氯乙烯是一种剧毒化学品,长期接触这种化学物质得肝癌的机率很高。

上图是百度对氯乙烯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上,氯乙烯被列为1类致癌物。(网络截图)

下面是百度上的一个链接,是国内CCTV对俄亥俄州这次火车出轨造成氯乙烯泄漏事件的报道,这个报道基本不带倾向,比较中性,试试看能不能打开这链接(复制到浏览器):https://mr.baidu.com/r/130omX8rIY0?f=cp&u=72be4220658f3525(网络截图)

火车出轨当晚几小时后,当地警察局派出警员,在离出事地点方圆一英里之内的住宅区逐户叩门要求居民立即撤离自己住所,去当地的一个学校室内体育场馆避难,官方后来公布了这张示意图(网络截图),由火车出轨引发的化学品火灾烟雾严重污染了周围的空气,大家看到的红色区域表示有中毒死亡危险,黄色区域表示有中毒受伤危险。真不知道官方公布的这张图上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难不成烟雾一旦在空中弥漫开来就会按人为划好的颜色区域来运行?而不是随自然风力大小和方向四处飘散?

这里上下两个图是美国政府环保机构在出事第二天网上公布的照片截屏(无人飞机照片),该画面成了这次灾难的主题情景照片,吸引了全世界人的眼球。照片上蓝墙白顶建筑物就是我们CeramFab的厂房,老美们把这个位置称作“Ground Zero”,直译“归零地”,这个词出自2001年911纽约世贸中心大厦被飞机撞毁的恐怖事件,意思是一切都毁了重归于零的地方,现在这个词的意思可以引申为任何重大毁灭性灾难发生的中心位置。

事故发生在周末,周一,出轨车厢余火还在燃烧,我们厂房四周停满了消防车,附近多个消防站出动全部消防员,日夜工作在事故现场。那些出轨的车厢大部分装有危险化学物质,如果余火不及时完全扑灭,那就可能引发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化学专家们来了,俄亥俄州环保部门的官员们来了,州长也来了,大家聚集在东巴勒斯坦讨论研究怎么来熄灭余火、处理罐状车厢里的危险化学品、清理灾难现场….等急需解决的问题。(网络截图)

事故后的第一个星期我让两个厂的所有员工不要上班,待在家里等通知,同时要大家跟踪新闻实况报道,注视事态发展。2月5日,诺福克南方火车公司作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要在6日就地用人工方法切开车罐,引放氯乙烯液化气,然后将其点燃就地烧掉,他们称此操作为“controlled release”,即所谓“有控释放”。2月6日下午,5个车罐氯乙烯被引流到一个预先挖好的地沟内点燃,一团巨型黑烟在我们蓝色厂房边上升起。5节车罐的氯乙烯加在一起共500,000英磅(227吨),当时从电视屏幕上看到那团巨大蘑菇状黑烟,遮天蔽日,感觉大事不妙!(网络截图)

警察上门要求居民在“有控释放”以前撤离住所,暂时搬到一英里以外的临时安全住所避难。(网络截图)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他们点燃了氯乙烯的历史时刻。右边那一小簇蓝色建筑是我们的厂房,面对巨头火车公司的肆虐,它显得那么无奈,那么可怜巴巴。(网络视频)

像氢弹爆炸,全世界都在注视着它。火车出轨引起的燃烧是意外事故,而“有控释放”是在处理这起意外事故过程中的人为操作,它导致了一个更大的灾难,如此巨量的氯乙烯燃烧所产生释放出来的有毒气体和燃烧物将严重污染这里的生态环境,这里的空气、水、土壤都将受染于由氯乙烯燃烧所产生的微粒,这些微粒粘附性很强,几年甚至更久都不会自然消失,而只要这些微粒存在,它们就会危害人畜的健康。那么你要问:既然有这样的危害性,火车公司决策层为何还要作这个决定?答案是:经济利益。如果不尽快移走这些出轨被毁的车厢,就无法尽快着手抢修受损的铁路,而这条铁路主干线不通,物流链将断裂,美国经济将受损。牺牲局部的生态环境还是牺牲物流交通和经济利益?诺福克南方火车公司选择了前者。(网络截图)

“有控释放”的大火烧了几乎一整天,五节车罐的氯乙烯全部烧尽,空中久久弥漫着烟雾和呛鼻的化学品气味,铁路抢修工人迅速开始清理火后现场,五节被引流释放的氯乙烯车罐被拖至我们工厂西边的空地上,等候处置。(视频截图)

搬移被毁的氯乙烯车罐。(网络截图)

工厂后面散落一地的化学品颗粒。

我们工厂整个停车场成了救灾工地,停满各种救灾机械设备和车辆。

出事后第七天诺福克南方火车公司派人送来一份由他们起草的Access Agreement(租用场地合同,上面是其中一页截图),要我签字同意他们使用我厂场地进行由火灾造成的化学品污染清除工程,交换条件是火车公司偿付我们2万美金作为场地租用费(后来又提高至4.5万美金)。我不同意签字,理由是火车公司从出轨那天开始已经侵犯了我的私人财产,而且是在没有通知我的情况下使用了我们的场地来进行灭火、“有控释放”、搬移被毁车厢,等等的操作,作为产权所有人,我们有权知道他们正在我的产权场地上做了些什么,可是至今我们没有得到任何这方面的信息,因此我不知道合同上的内容是否和他们实际上正在做的事相符,所谓合同是在双方知情并且达成意见一致时所签订的书面承诺,而这份合同完全是一厢情愿,我既不知情也未和对方达成任何一致的意见,这个合同我不能签。假如我签了这个合同,接受他们的4.5万美金,那就意味着他们可以在我的产权地上做任何事情,也无须告知我任何相关情况,将来一切衍生后果也不是他们的责任。

几天后我收到了俄亥俄州环保局(Ohio EPA) 要求使用我们工厂场地的合同(见上图),让我签字,其实这不是什么合同,而是政府的一道行政命令,为了服从政府的命令,我让我的律师代我在这份合同上签了字,但拒收火车公司开出的4.5万美金。

诺福克南方火车公司的各个铁轨抢修工程队日以继夜地事故现场(我厂周围)进行抢修工作。

2月8日(事发后的第5天),诺福克南方公司的火车恢复行驶在我们工厂后面那条被修复的轨道上,可是我的工厂还未复工,至今为止没有任何部门通知我们这个地方是否安全从而可以恢复生产。

我非常着急,两个厂整整一个星期停工,订单积压,客户催货。我让生产经理联系了俄亥俄州环保局(EPA),要求他们立即派人来工厂检测空气质量,有了官方EPA的检测结果我方可决定是否让工人复工。2月11、12日两天,EPA 先后派来两位检测人员对我的两个工厂分别进行了空气质量检测,完了他们给了我两份报告(见上),我问他们报告上的这些符号代表什么意思,他们给我解释了一通,意思是报告上的这些专业术语表明你的两个工厂的空气质量达到安全的标准。当时我满脑子想着尽快复工、缓解积压订单的事,有了EPA的这个解释,我松了口气,迫不及待地安排复工。后来我把这三页报告和我们自己律师聘用的专业检测机构的十几页测试报告做了比较,证明这三页纸的报告是扯蛋!显然火车公司和政府环保部门之间已有某种默契,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有了EPA的三页检测报告,我立即打电话给两个厂的生产经理,让他们通知全体员工于2月13日(周一)复工上班。空气中仍然弥漫着强烈的化学品气味,因此有些工人对返厂上班表示疑虑,我只得对员工们说:虽然空气中的确还有气味,但是EPA的检测报告说空气质量达到安全标准。

2月13日(周一)复产的第一天上午,两个厂分别有几个工人出现各类症状:眼睛红肿,流鼻血,全身发红色肿块,噁心呕吐,胸闷。我们立即让有症状的员工去医院就医,就医后的员工带回的医生诊断证明说:这些是受到化学品异味刺激而引发的急性症状,这些工人应该马上停止工作,在家服药观察。当即,我做出决定:两个厂全部停工,让所有员工回家等候通知。

与此同时,我们给三个公司的所有客户发出工厂停产的通告(上图)。

自2月13日两个工厂停产,至今已有五个多月了,在这五个多月里,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当地河水里的鱼死了4万多条,居民家里的小动物病了或死了,有些居民的尿样检测呈氯乙烯阳性,好些居民暂时搬到旅店居住,诺福克南方火车公司在当地开设灾难救济中心,俄亥俄州环保局在当地开设医疗检测站,各律师事务所在当地承接了大大小小诉讼案30多件,当地居民上街示威诉求,美国国会和俄亥俄州州政府分别就这次出轨事故召集了听证会,俄亥俄州环保局责令火车公司必须要在主要受污染地点进行挖地换土、过滤河水和井水等排污除毒工程,美国交通部部长到访东巴勒斯坦镇视察调研毒污染灾情,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到访东巴勒斯坦慰问当地居民,美国政府和俄亥俄州政府分别正式起诉诺福克南方火车公司由于出轨事故而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等等等等……,大大小小事件不计其数,在此不一一列出。2023年2月3日发生在美国东巴勒斯坦的火车出轨事故是举世瞩目的事件,其震撼效应接近1986年4月26日发生在苏联统治下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核子反应堆事故。

当地河水里的死鱼(据统计有4万多条死鱼)和居民家里得病或死去的宠物。(网络截图)

当地居民上街抗议,表示对诺福克南方火车公司和EPA的强烈不满。(网络截图)

诺福克南方火车公司的CEO在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被拷问。(网络截图)

俄亥俄州参议院有关东巴勒斯坦火车出轨事故的听证会 (网络截图)

诺福克南方火车公司在当地设置的救灾中心。这个救灾中心主要工作就是发放各种赔偿金和救济金。视频里的这些人都是当地居民,前来登记名字、申报资料、领取各种因火车出轨事故所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经济赔偿,我们三个公司的员工自停产后的五个月里也到这里来领取工资损失赔偿金。我在美国开公司经商24个年头了,这是唯一一次没给员工发工资,而且是连续五个月。

前总统特朗普带着他的人马,前来这里对当地居民表示慰问,送来一卡车瓶装饮用水。这里的蓝领工人都是他的铁杆粉丝,是他下一轮竞选的重要票仓之一,特朗普来这里,标志着他2024年东山再起的决心。(网络截图)

在这五个月的时间里,我的三个公司所遭受到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两个工厂一直处于完全停产状态,进口批发公司处于半运作状态(只靠家人员工打理)。情况一天天在恶化,假如继续在东巴勒斯坦搞生产经营,三个公司的前途将会十分黯然,甚至可以说是毫无前途,为什么这样说?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1)不确定工厂周围的环境是否还安全从而可以继续长期搞生产,没有官方的明确担保,雇主和雇员都不敢也不愿继续在这个地方工作;2)只要还在这个地方经营,保险公司不愿意延续对我们三家公司今后的商业保险和工伤保险;3)由于停工导致订单和客户严重流失,商场上的竞争像游泳,不进则退甚至被淹;4)技术工人的流失,工厂一停产,那些有技术有本事的员工不愿干等复工,有的早已另谋生路,再说这个地方已被污染是不争的事实,不仅有些现有员工不愿回来上班,而且将来找新员工也面临很大困难;5)生产一停止,现金流紧跟着停止,没有收入来支付员工工资和公司各类账单。等了五个月,形势还是不明朗,工厂周围清除毒污染的工程还在进行,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何时这些工程可以结束。我和律师反复讨论评估后,作出最后的痛苦决定:将进口批发公司CeramSource的仓库迁往宾州(又要开始租用别人的仓库了);两个工厂不能搬迁,因为设备都已生根在厂房里,要把它们拆卸搬走又得花上3-5年,过来之人经历了前几年一路走来的艰辛,现在再要走一遍这条路,不是不可以,只要还具备这四个条件:1. 资本够足,2. 年纪够轻,3. 精力够旺,4. 勇气够大,而这四个条件如今我都不具备了,所以唯一的选择就是将两个工厂清理资产,永久关闭!

这是给两个工厂全体员工的最后一封信,正式宣布两个工厂自2023年7月1日起永久关闭。

这是我用无人机拍摄的工厂周围目前的情况(视频截图)。我在这个地方待了四年有余,如今将要离开,留下两个耗尽我全力但又半途而废的工厂,心里好生憋屈!

据说他们还要继续往下深挖15英尺,把底下受化学毒液污染的泥土挖出移走,然后再换上干净的泥土。这是政府对诺福克南方火车公司下的死命令,宏大的工程啊。(视频截图)

四年间在East Palestine建厂有成,正在庆幸自己这把年纪还能做成这事的时候,不料一夜横祸,一切便化为浮沉一梦。目前,两个工厂我断无财力搬迁它们,它们将连同那些还没来得及使用的设备被留在这个小镇,重归“铁锈带”废弃类厂房,谁知道下个接盘侠会是谁,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假如没有接盘侠,它们不久又会房顶漏水,门窗生锈;而我们去年刚从新泽西州搬来这里的进口批发公司CeramSource,目前正在搬离这个地方,迁往宾州的过程中。
当然,这场大祸对我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诺福克南方火车公司负全责,已经进入诉讼程序,何时赔偿我?赔偿多少?只有天知道。

四年间在East Palestine建厂有成,正在庆幸自己这把年纪还能做成这事的时候,不料一夜横祸,一切便化为浮沉一梦。目前,两个工厂我断无财力搬迁它们,它们将连同那些还没来得及使用的设备被留在这个小镇,重归“铁锈带”废弃类厂房,谁知道下个接盘侠会是谁,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假如没有接盘侠,它们不久又会房顶漏水,门窗生锈;而我们去年刚从新泽西州搬来这里的进口批发公司CeramSource,目前正在搬离这个地方,迁往宾州的过程中。
当然,这场大祸对我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诺福克南方火车公司负全责,已经进入诉讼程序,何时赔偿我?赔偿多少?只有天知道。

By Edwin Wang

什么是“中美双操作系统”

观察了很多中国制造国产替代案例后,我们开始思考一个更为宏大的命题:假设我们从一个几十年的周期来看,国产替代发展的终局形态应该是怎样的?

我认为无非这样几种结局:

(1)国产替代失败,中国技术升级失败,全球主要产业依然被美国等发达国家掌控,中国继续被“卡脖子”,中国掉入中等发达国家陷阱。

(2)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大部分产业规则的制定者,形成事实上的中国标准主导全球。

(3)中国搞中国标准,美国搞美国标准,其他小国家在中美两个体系中选择站队,接入了美国标准,就不再接入中国标准。

(4)中美两国各搞一套产业标准,其他小国家在中美两个体系中自由接入,同时接入美国标准和中国标准,和中美两国同时做生意,中美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而我们认为,第一种和第三种结果,对于中国来说都是非常糟糕的,而要取代美国实现第二种结果,难度则非常大,不仅需要中国付出十二分的努力,还需要美国犯战略性的错误才有可能。其中,第四种结果是中国很有机会努力做到并相对对中国有利的终局。不久前,我们看到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的一个观点,非常有意思,大概的意思是,未来的世界,会形成中美“双操作系统”格局,像富士康这样的企业,应该同时接入中美两个系统。

实际上,当今的国际规则,大部分是美国制定的,其他大部分国家和美国之间的关系,类似应用开发者和苹果(或者谷歌安卓系统)之间的关系。当今的国际贸易大部分是采用美元结算的,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互联网、半导体、操作系统等产业标准大都是由美国制定的:美国掌控着世界主流专利体系并且随时可以利用这一体系对其他国家进行技术禁运,美国的媒体主导着全世界的议程设置,好莱坞的大片主导着全世界的文化输出,美国的高校吸引着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

当其他国家和美国发生冲突的时候,你可以理解是平台上的开发者和平台拥有者的冲突。辛巴最多的时候其旗下账号曾经占到整个快手总流水的40%,但是当辛巴和快手关系搞僵的时候,快手开始打压辛巴家族,结果是依赖单一平台的辛巴很难抵御这一打击。类似地,当依赖于美国系统的其他国家要和美国发生冲突的时候,这些国家几乎毫无招架之力。

但是国际手机主流操作系统,有安卓和苹果两大系统并存,安卓相对开放,苹果相对封闭,两大系统互相竞争,其他中小开发者同时接入安卓和苹果两大系统,并且可以迅速在两大系统之间切换。

比如当腾讯开发了一款备受欢迎的新游戏时,哪怕苹果系统应用商店率先将该款游戏上架,它也可以迅速用发达的中间件和服务极快地推出安卓版本,用户可以同时玩苹果版本和安卓版本,其差距极小。

类似的案例还在汽车行业发生,中国内地和美国的汽车方向盘在左边,日本和英国、中国香港的汽车方向盘在右边,同一个厂出的同一款车,比如丰田凯美瑞,只需要在日本出售右方向盘版本,在中国出售左方向盘版本就可以了,两大系统切换很方便。这个思路为我们描绘了将来中国产业界可以为之努力的方向,也就是世界形成中美两大产业标准,互相竞争,但是又不是完全老死不相往来,其他中小国家在中美两大标准之间自由切换,同时接入,两边做生意,两边都不得罪。我认为,这一结果是有机会实现的,且是在中国能够看到的产业出路当中相对对中国最有利的。

例如,中国的互联网产业,本质上是与美国形成了“双操作系统”模式,美国有Facebook,中国有腾讯,美国有亚马逊,中国有阿里巴巴,美国有谷歌,中国有百度,美国有Uber,中国有滴滴打车……实际上,互联网产业的中美双操作系统模式,就有很特殊的时代背景,首先互联网这个产业太特殊,中国对于外资互联网公司有着很严格的限制,例如Facebook、谷歌在华业务有诸多限制,这给了本土的腾讯、百度等公司巨大的市场空间,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的互联网产业毫无疑问具有了世界级竞争力,在全世界仅次于美国,不仅能够很好地服务本国市场,还在海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那么,其他产业有没有可能复制互联网走过的“中美双操作系统”模式呢?我认为是很有可能的。例如芯片产业,长期以来,我们的整个产业链都落后于国外厂商,不管是芯片设计,还是光刻机、光刻胶、EDA软件都比国外落后一些,但是这个产业又非常讲究产品迭代,只争朝夕,这使得领先者的地位越发领先,马太效应越来越强,追赶者与领先者的差距越来越大。但是在中美科技战开始后,中国许多产业被迫开始用国产芯片、国产光刻机,这给了许多中国厂商以机会,中国第一次有机会搭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并且形成自己的标准。

2021年9月底法国战略研究基金会发布了一篇报告,题目是《增强“软连接”:中国的标准制定改革与国际雄心》,专门分析中国在标准制定问题上的能力和前景。该报告认为,虽然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工业国,但中国在国际标准的制定当中,仍然只是一个新手。报告指出,中国目前只占国际标准的1.8%,而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占这些标准的90%~95%。

另一份国外智库推出的名为《数字丝绸之路和中国对中国标准设置的影响》的报告也指出,中国在5G通信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电网等产业上具有国际产业领先地位,但是很多时候并没有转化为中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上的市场份额。中国可能是全世界对于国际标准最重视,也是最想在国际标准制定上取得突破的国家,这可以从政府部门接二连三推出的关于推动国际标准制定的文件当中看出,例如《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2021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改革方案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

未来10年,中国的标准在国际上的接受程度如何,将是评估中国实际产业地位的重要试金石。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和美国最终形成“双系统”模式,一定要以在经济领域竞争为主,避免变成美苏冷战那种纯军事对抗,因为军事对抗的结果大概率是双输,而经济的竞争,则有可能是双赢的。例如,中美在互联网产业上的竞争,对于世界就是双赢的结果。

中国企业字节跳动打造的备受欢迎的短视频平台抖音,在国外的版本叫作TikTok,火遍全球,给全世界的消费者带来快乐,而字节跳动本身在融资的时候也有大量美国资本投资。同理,美国的波音和欧洲的空中客车,在民用大飞机领域的良性竞争,形成了事实上的“双系统”结局,也大大造福了全球消费者。在竞争下,两大航空巨头都有危机感,不停升级自己的技术,投入研发,打造越来越好的客机。

从产业层面,未来在互联网、半导体、移动通信、电动汽车、航空航天、工业软件、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重型装备制造、新材料、卫星导航、人工智能、数字货币等领域,都很有可能形成中美“双系统”“双标准”的格局。

在更大的国际关系领域,比如货币、语言、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要形成中美“双系统”的格局,难度似乎要比产业层面大得多,不过这并不是本书所探讨的重点。我认为,第一步在产业层面,许多主要的产业形成事实上的中美“双系统”,是有较大可能的。

当今世界,中国是120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另外70多个国家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在如此庞大的经贸往来背景下,当世界主要国家都与中国有着事实上的经贸、科技密切往来后,要想完全孤立中国、“卡中国的脖子”,再形成类似20世纪美苏冷战那样的完全对抗和脱钩,就不容易了。美国商会中国中心在一份名为《理解中美脱钩:宏观趋势与工业影响》的报告中对于中美经济脱钩情况下对美国的损失也做了定量估算,其结果同样是非常惊人的。该报告估算,在中美贸易硬脱钩的情况下,美国经济将在10年内损失超过1万亿美元的潜在增长。

在投资方面,截止到2020年6月,美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达到2580亿美元,假设算上资本收益、商誉和再投资收益,估算美国在华投资实际价值高达7640亿美元。假设中美完全脱钩,该报告估算美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存量将下降一半。

历史上,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每运作1美元资产都会增加美国的GDP总量。该报告指出,假设美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下降一半(1240亿美元),则可能使得美国GDP每年减少1/4(5000亿美元)。这两项成本加起来,对美国每年的影响高达5500亿美元。此外,中美双边证券投资存量高达3.9万亿美元(不包括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假设中美资本发生脱钩,美国居民和投资者将不再享受中国市场带来的高额回报,同时美国吸引到的中国证券投资也会大幅减少,这些资本将可能流向其他地区。

该报告列举了美国航空业的例子,假设中美经济发生脱钩,美国向中国出口的飞机在10年内将减少2772亿美元货值,美国航空产业会有16万~22万名员工失业。要知道,航空产业在美国的平均薪资是8.6万美元,远高于美国平均4.9万美元的薪资水平,这是不折不扣的高收入人群。失去中国市场可能使得中国商飞等中国本土航空企业未来变成波音新的强劲竞争对手,因为它们将有可能填补美国公司撤退带来的巨大市场空白,这并不是美国想看到的。

同时,2019年中国购买了美国大约705亿美元的半导体,约占美国公司全球销售额的36.6%,中国是美国半导体公司最大的单一市场。报告指出,如果中美“部分脱钩”,美国半导体全球份额将下降8%,如果全面脱钩将下降18%。而这部分份额,将大部分被中国半导体公司吃掉。

中国是美国学校最主要的生源来源地,中国学生(本科及以上)每年光在美国花费的学费和生活费就高达138亿美元(2018年数据,来源:美国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该报告认为,来自中国的留学生的减少将使美国的创新受到影响。以上分析表明,美国国内的精英对于中国脱钩有着很清醒的认知,这种脱钩绝非两国产业界、人民的福祉。同理,中国国内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走美苏冷战那种“双操作系统脱钩”的产业道路。

中国一定要防止一种极端局面的出现,那就是美国通过类似美苏冷战这种军事对抗,胁迫其他大部分发达国家与中国形成事实上的技术脱钩和经济脱钩,这将是非常糟糕的一种结局。这意味着中国要自己从0开始造光刻机的所有零部件,自己研发飞机发动机所需的所有零部件,自己开发所有的工业软件,自己研发大部分发明专利……

同理,假设中国与其他国家继续保持高频度的经济往来,那么日本、韩国、德国、法国、新加坡、泰国、沙特阿拉伯、巴西、阿根廷这些国家,是否愿意像美苏冷战那样必须在中美两强中间选一边站,而不与另一强往来呢?相信大部分国家是不愿意的。这就像大部分移动应用开发者,它接入安卓系统,不代表它就不想接入苹果系统。

美国多家智库推出的关于对华技术封锁的报告建言说道,对中国出口管制的真正对象应该是技术,而不是产品。以半导体为例,美国的真正目标是要防止中国尖端半导体设备设计和制造的本土化,简单来说就是芯片可以继续卖给中国,而光刻机和光刻胶、EDA软件不能卖。这种策略一旦真正开始推行,对中国来说将是巨大的挑战。因为中国要想完全自主创新搞大部分高科技产业的全产业链,将是极其艰难的。

以光刻机为例,这种复杂的精密设备需要数十个国家的5000家企业紧密合作才能制造出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单一国家能完全独立自主造出光刻机。有人打过一个比方,中国要完全自主造出高水准的光刻机就相当于如果你要吃一盘清蒸鲈鱼,你要先自己挖个鱼塘,然后自己养鱼、自己捕鱼,还要把烹饪鱼所需的佐料如葱姜蒜都种出来。这种脱离国际分工体系的完全独立自主,其代价是十分高昂的。这是中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中国越是被国外“卡脖子”“技术脱钩”,越是要扩大开放,越是不能闭门造车。

中美“双系统”模式的精髓,是要积极在产业和经济上接入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德国、法国、俄罗斯、印度、巴西、阿根廷、印尼、越南、土耳其、捷克、波兰、西班牙、意大利、荷兰这些国家,开门做生意,我们让这些国家在中国赚到钱、获得利益,同时中国也能从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和技术往来当中不断发展自己,这是与上一次美苏冷战不同的局面,也是中国可以努力实现的方向。

By 星海

高校教授送外卖的深刻感受

临沂大学文学院邢斌教授以《我在临沂城送外卖》为题,讲述了自己整整一个月的送外卖经历。他从送外卖的基本情况、个人体验与观察、底层民众的生存成本,讲到当代知识分子的信息茧房。

全文如下:

说干就干。最简单的是跑“美团众包”: 不用培训,注册就行,不限时间,不规定最低工作量,收入一天一结。还有“蜂鸟众包(以前是饿了吗)。基本同上。后来又注册了“闪送”(据说这家最规范最人性化)。去齐鲁园培训了半天,花了50块钱买了工牌、马甲、文件袋。“顺丰同城”,和“闪送”差不多,就不再体验了,否则还得花一份钱。这几家相比较,美团最狠,市场占有率最高。蜂鸟次之,闪送和顺丰相对温和但生意不多。

美团把骑手分三个等级。核心是美团专送,职业骑手。每天九点打卡上班,晚上九点下班。埋头跑系统推送的单子,每单3-4元。都是优化过的好单。取餐处集中,比如说上万达四楼,一圈拿5-6个餐。派送处集中,比如说送到某银行前台一次放5-6份餐。派送距离短,不超过3公里。派送时间短,因为取餐省时间、放餐可以直接放前台,不用进小区、上电梯、爬楼、给顾客反复打电话确认。他们相对轻松一些。但不好处是不准请假,每个月允许歇四天,歇哪天得提前一星期报备,越是刮风下雨下雪越要求准时派送。接到差评罚款200-500,一般罚500。送餐迟到不罚款因为是系统计算出来的,人只管快跑就是。说是早九点干到晚九点,实际上还要长。上午八点半开早会,迟到一次扣20。晚上到九点了,手里的餐送完才能打卡回家 (一般到八点半还会继续派单,多数都是九点半才能打卡回家)。在临沂城,专送每天必须干12-14小时,一个月必须干26-28天,平均能挣6000。特别拼命的能挣8000多,都是市区60码逆行闯红灯拿命换的。

专送很苦,但业余送外卖的众包骑手更苦,处于最低的第三级。送一趟单价低30%,单子都是专送挑剩下的,不是偏就是远,要么就是要去没有电梯的搬迁小区爬六楼送上门。好单很难抢到 (上两层有60-30秒的提前抢单优先权)。众包工作时间更长,更危险,挣的更少,不听话就被“针对性”礼送到没有订单的边缘地区。好处是不想干就回家躺着,没人强迫你挣钱。我了解的最拼命的,每个月能挣7000 (每天干15-16个小时,一个月一天不歇)。我有本职工作,只能干业余的众包。这些天我假日就从早干到晚,工作日早晨跑两小时,晚饭后再跑到夜里一两点,或者两三点。夜里给钱多一些,能挣到钱的都是偏远地方。半夜里我跑到过相公镇东边的村里,跑到方城,跑到兰陵村子里,跑到沂南山里面,都是乡间小路。都是骑摩托。太黑,灯书院照不远,有时候就骑到了沟里。一过长春路,夜里都是大货车,擦身而过,心里也打怵。送完货,骑车回来,才觉得手麻觉得冻得不行。有一次我实在太冷了,就把车停在田里,绕着跑了一阵,看看高德地图,在临沂大学正北九公里,回家还很漫长。一个月,我送了2000多单,接触了几百个商家,敲响了2000多个房门。平均下来每天骑摩托210公里、步行32000步、爬110层楼。所以我那个月微信运动里每天都是步行最多的。

这个月综合算下来,每小时收入10元是常态,每小时收入20元是极限。平均每单3.5元,要取货送货2+3公里,取货平均等5分钟,骑车8分钟,送货进小区上门平均7分钟,共20分钟。一小时3单,10.5元。一次送3单,排列好次序,能节省1/3时间。但会被催。一小时能送4-5单,15.75元。一次送5单,适用于午餐晚餐的集中送餐时间。很难排列好次序不被催促。基本上就是极限值。略微提升单位时间的收入,一小时还是送5-6单,19.25元。好处是能最大化高峰期的送餐量。关于送的货品,我有一些小的建议: 蛋糕不建议送。鲜花,不建议送。冬天不要送烧烤。万达、泰盛,不建议取货。医院,不建议送。代买,不建议送。菜市场代买,坚决不送。啤酒,最好不送。转单,不能接。一超市用品,比送餐好。文具、药品,最佳。轻便而不易损坏的特殊用品,建议送。长途,加急,谨慎判断。

二、痛苦,是一件事实,还是一种体验?


诗歌只有一种现实: 痛苦——帕切科《诗人之恋》我无心于调查,就是想体验体验。2022年很特殊。一份报道里讲,在上海骑手送外卖每天能赚1000多。另一份报道又说,北京人社局一位副处长,王林,亲身体验当外卖骑手,送餐12小时赚了41元。究竟哪个说真的?我想,应该亲身试试才知道真伪。干了一周,我觉得王林处长那篇报道更真实。大家有时间可以搜一下看看他的具体讲述。不过,我觉得12小时赚41元,这根本不能维持生活,何况在北京。王林处长体验得有些短,他要是干上个把月,我估计每个月能赚个三四千块钱。要不,他怎么活?我体验了一个月。这张纸上是我每天记录的收入情况 (没有去除每天3元保险费和25元摩托车油费)。跑到第20天的时候,我上升到了众包骑手的最高级别,路也很熟了(临沂市区的小区和周边的乡镇都牢记了,不需要看导航。经常去的小区,我每天回家都默背一阵具体楼号编排次序,提高步行送餐速度),基本上算是很熟练的骑手了。劳动强度和具体收入情况,大致如此。

但我主要关注的是外卖员这个“身份”究竟是怎样的处境。体验这个工作过程中人是如何感受、应对、反刍这些遭遇的。肉体受罪是一方面,虽然很久没有这种体验了;主要的还是受人辱骂。没有人拿正眼看送外卖的,商家,顾客,尤其是保安。熟人都不知道我最近在干这个,只有我们小区的保安知道。他们天天见我早出晚归半夜回来,不让我进。我说我是业主;他们骑车跟着我到楼下看我上楼,说你送外卖都能在这儿买起房,是个人物。很多顾客看我的眼神就像看要饭的。有的顾客就是披着人皮的畜生。我曾经痛恨过这些人,后来慢慢都忘了。

有几次,差点就被人认出来了。一次是在万达。我取餐的时候,旁边有一对小情侣说那个送外卖的说话好像邢老师啊。我心想肯定是爱听我课的好孩子。还有一次,我半夜送螺狮粉到宝德新领域,开门的男士穿着内衣,他是我的前同事。我认出了他,他肯定没认出我。我戴着头盔。我更愿意回忆起温暖的瞬间。这一个月,我送了两千多单,有三个人真诚地感谢过我。一个是搬迁小区古城社区的一位女士。她说半夜里孩子想吃馄饨,天这么冷谢谢我专程送来。后来我发现她又打赏了我2块钱。还有一位,也是女士,就是相公镇东北那个村里的。他们夫妻俩怕我半夜里找不着路,打着手电把我送到了路口。还有一对夫妻,老人住在人民医院五号楼,心脑血管疾病中心。我把他们给老人定的餐洒了一些,后来我又买了一份送去。他们俩把第二份餐的钱退给我,又打赏了我10块钱。真的很感谢他们。祝愿他们事事顺利,吉祥如意。

三、今天,我们体面地存在于社会中,究竟需要每月多少“成本”?


在我栖息的孤独中有充裕的时间来思考希望的问题:能否有一天我们的生命不再像霍布斯所说只是污秽、野蛮与短暂的?——帕切科《约拿报告》我们看一下中国这几家外卖公司的隐形控制结构:外卖公司总部把所有城市都分包给每个城区的运营商,然后运营商再次分包。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结构,很多国家是不允许这样操作的。肯德基、麦当劳它们都有自己的外卖队伍: 无论专职还是业余,都有正式签约.有五险一金,受伤有公司保险,从不设置送餐倒计时催促你飞马赶到否则亏款罚款。——我们这几家公司 (在此我不便说它们的名字),实际情况就是,骑手出车祸了,每天扣的3元保险 (公司扣了60%,只把1.2元交给保险公司) 提供最高6000块钱的伤亡保险。不够了,县区运营商承担。还不够治病,县区运营商直接跑路,你起诉都找不到人。起诉城市的运营商都起诉不了,外卖公司总部根本起诉不着,因为都是“劳动外包”,它把自己早隔离出去了。这种重大伤亡事故,据了解城区每个月都有。

猝死,外卖公司总部所有阶层的管理都不会——按照他们的条款,这与外卖公司理睬,总部毫无关系,起诉都是白花钱。全国起诉的都没一个赢的。罚款的问题。——顾客投诉,会被重罚。这个网上讨论很多,我就不赘述了。

我说下另个关于罚款的问题。比如说:案例一。这一单完成得很好,很完美。然后继续送的过程中,软件提示说上一个订单没有点击送达。你只好停下了点击。第二天就会被罚款:异地点击送达,或者超时点击送达。可以投诉说,没有超时,而且当时已经点击了送达,这是软件又跳出来的问题。投诉无效。还有一次申诉机会。再次申诉也秒回,无效。打人工客服电话,一个小时内能联系上就是幸运的。联系上了,还是同样的回复。这样的情况我一个月遇到两次,程序完全一样,三次申诉机会没一点点用,完全是摆设。我最后对人工客服(是个活人) 说,你们可以直接联系顾客看真实情况是怎样的。没用,依旧扣钱。而且扣的钱也不返还顾客,都进了外卖公司总部腰包。

案例二:跑腿单。
送达过程顺利,顾客非常满意。但是顾客不会在手机上完成“垫付款。顾客找不到如何支付垫付的页面,骑手就得在门外等着,也不好大声催促。(大声催促是态度不好,是要被顶格罚款的,罚500) 。一家人在屋内找垫付款入口。等了好久,系统提示说送达已经超时。超时一秒钟,扣跑腿费用40%。超时五分钟,扣跑腿费60%。昨天我在楼梯上等了快十分钟,顾客才完成支付。今天显示那一单扣款80%白送了,从大学城附近到罗庄,11公里。有一次,在小海螺,替顾客代付餐费后等餐(四菜一汤),等了半小时第一份菜还没做,打电话给经理报备,回复说继续等待等到45分钟还没出菜,再打电话给经理报备,回复说倒计时宽限15分钟;等到倒计时都快走完了,我已经等了75分钟,再打电话给经理报备,回复说和顾客商量,尽量让顾客满意别投诉。顾客很体谅,说: 既然已经付款了,等一等就再等一等吧,快春节了,人多,理解;我先在家把收货确认了,你安心送来就行。
结果第二天一起床,就看到红色警告: 严重违规,罚款200元!怎么办,开始申诉呗。从第一级开始申诉,填单、录音、截图上报。被打回,申诉无效。第二级申诉….第三级申诉….第四级申诉,到总部了,有人电话录音取证;最后还是申诉无效。最后到第五级,最高级,总部市场部总经理,上海,…..还是申诉无效,答复说系统显示顾客填写好评的时间,我的定位还在饭店。我说刚才发给你的顾客专门录音的情况说明、大堂经理的录音情况说明、顾客接餐到家的照片已经把事实讲清楚了。回复说不行。同时反问我,你申诉了快一整天了,有这时间,你跑一天外卖,也快赚200块钱了,干嘛这么轴?


我在电话里对这位总经理说,你应该看过一部电影,叫《秋菊打官司》;这不是钱的问题。过了一会儿,他打电话过来,说发了一个红包给我,请接收。我点开,15元红包,留言说我个人理解你的经历,但罚款不能取消这15块钱算是我个人的一个人道主义补偿。——这几家全球知名的外卖公司,盈利能力真有这么紧张吗?这家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有严格的季度财报和年度财报。我们打开看一下。它自创办以来,十几年几乎没有一年是盈利的。18年亏损1155亿,21年亏损235亿,22年亏损67亿。我看到这个财报,心里和大家一样,非常惊讶。因为每一单外卖,商家需要额外支付货品价格30%的送货费用,顾客需要支付每公里0.5元的送货费用。举个例子,午餐定一个20元的饭,3公里,顾客支付20+2=22元;商家拿到14元,快递员拿到3元,外卖公司拿到5元。大概抽成比例是这样。它究竟为何亏损如此之大呢?我们还是看财报。21年,它行政开支88亿、研发开支167亿。22年,它行政开支98亿、研发开支208亿。钱都从这里流走了。它的所有分公司都是外包出去的,总部平台需要多少行政人员大家可以统计一下。它的平台,就是一个手机APP,每年需要多少研发费用来支撑,大家也可以统计一下。

有时候,精心修订过的数字会误导世界。还不如我们日常的体验。这些骑手干着全世界强度最大的外卖工作,拿着最低比例的收入;商家一批一批退出,不再接受它这么重的抽成;它的大股东们在全世界豪宅游艇转移资产……和这些财报数据显示的完全不符。送外卖的一个月里,我见到了3个女性外卖员,见到了几位年龄很大的外卖骑手,最大的一位对我说今年66岁了。他们承担不了每天14小时、全年无休这么大强度的劳动,我估计他们每个月能赚个3、4000块钱。春节过后,我离开了外卖队伍,但在路上我还是首先注意到他们的身影。最近几个月,我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女性和老人骑手风驰电掣争分夺秒。可能再危险再苦再累,他们也离不开这3、4000块钱的收入。家里的孩子、病床上的老人、银行发来的房贷还款短信……都在提醒着他们: 跑起来,快些跑!有天夜里,我在彷河边上一家烧烤店门口蹲着,等老板出餐。旁边还蹲着好几个美团骑手。我问他,现如今啥活最苦? 他说,送外卖挣钱最苦,还有快递中心搞分拣也苦,搬家搬货也苦,扛地板砖上楼也苦。我问他,比老家种地苦不? 他说,当然比种地苦了,种地清闲,又不来钱,种屁的地。我问他,这几样比干建筑活苦不? 他说,当然比干建筑活苦了,千建筑活,大工一天二百,小工一天一百八到二百;但你能拿到钱不? 半年有活,半年没活,干到年底工头跑了,过年,过屁年。我准备把这几样都干一遍。每一样干几个月。给自己油头粉面的内心减减肥。

是否有一种公司,不仅能让我赚钱糊口,还能教我们学点好的东西?这是我心中最大的疑问。我们这种极度内卷源自哪里,谁能告诉我?我查证了国外快递业的具体情况。日本送一单起价是32元 (人民币),北美送一单起价是6美元。所以国外让外卖送到家是很贵的。(高级知识分子的薪水,目前日本是国内的2-3倍,北美也是国内的2-3倍。但底层劳动者的收入,目前日本是国内的8-12倍,北美是国内的10-15倍。) 而且,国外的通例是双方都可以差评投诉:骑手被差评五次,要暂停工作重新培训。顾客被骑手差评五次,会被系统封号一年,不能再点外卖,必须自己去取。双方如果投诉,系统提供的都是真人接听电话,2-6小时反馈意见。调解不了,骑手和顾客都可以拿着证据去法院起诉,也可以起诉公司。像起诉公司“违规罚款”、“歧视”这种官司,打赢了一辈子就财务自由了 (一般都会收到公司钱庭外和解) 。因为那些工会,不是一般的厉害,是非常非常厉害。而我们这些外卖总部的管理系统,与刚才说的那些人性化的公司比较,内核完全不同。我们这些公司很特殊,就是我们这个“大系统”的具体而微,基因完全一样。它的一切设计,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变得更精密、更准确,“恰好”能获取适量的劳动者,“恰好”能让骑手们维持最基本的生活,让他们积累不下休养生息、以钱养钱的些微资本,像驴一样,被牢牢拴在这台磨上。这不就是齐格蒙特-鲍曼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里写的那样吗?“新的工厂系统需要的只是人的一部分,是身处复杂机器之中,如同没有灵魂的小齿轮一样工作的那部分。而人身上那些无用的部分,比如兴趣和雄心,还有天性中对自由的渴望,不仅与生产力无关,还会干扰生产需要的那些有用的部分。”这是关于后现代状况的分析,令人揪心。而我们遭遇的,是加强版,更令人揪心。究竟谁在阻碍我们过上有最低体面水准的生活?

四、知识分子的“信息茧房

复仇是世界的主旋律人犯我,我犯人,人再犯我我们永续这无尽循环——帕切科《牢笼》我不觉得知识分子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词。——它就是个中性词,既不好,也不坏。我读了很多年书,读了很多书,结识了很多读书人。但我觉得读书越多,盲区越大,反而会生成一种鄙视日常世界的莫名奇妙的自负。底层人生活在底层的信息茧房;知识分子生活在知识分子的信息茧房。两者经常是不相通的。我从另一个角度谈谈这个问题。我来自于一个天主教家庭。读高中的时候,我顶着巨大压力,离开了教会的钳制。母亲经常叹息说,这些事你做得比教徒还认真,为什么不回到教会里?为什么呢? 我觉得“精华已尽皆堪弃”。这是围棋世界里的一句话。——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是天主教信念的核心。有这个信念是最关键的。我见过很多自称严格遵循戒律的教徒。就算他们言行一致,我也不喜欢: 被动地屈服于某些戒律,内心却充满了私欲,这不是买椟还珠吗?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应该理解人的有限性,理解财富是流动不居的。最起码,得理解世界各阶层必须平衡发展,竭泽而渔必将鸡飞蛋打。说他们之所以慷韦伯谈到清教徒的“慷慨”慨,不仅仅因为道德追求,主要是认识到必须让渡一部分利润给他人,才能维持系统的稳定运行。说得远一点,世界的终点是“空”(空不是无)。我所理解的“空”,是生灭灭生,循环往复,不为某人某姓永远独存。获取大量金钱,有点意思,但也没太大意思。以前古人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老百姓爱说,人就是懒骨头,能上不能下。确实是这样的。年近半百,我感觉自己越来越娇气,越来越矫情,越来越脾气坏,越来越没耐心。这样发展下去,是要下地狱的。

By 邢斌

“京沪永远涨”的时代过去了

从城市层面来论,内地最牛的城市非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莫属,其中京沪实力又在广深之上。从楼市角度来说,最牛的房子不是地铁房,也不是豪宅,而是顶流学区房。如果将二者叠加,得出一个结论便是,中国最牛的房子,就是京沪的顶流学区房。堪称中国楼市的王炸级选手。但最近传来的消息显示,这些王炸级房子,价格也失守了,出现了跳水。根据每日经济新闻披露,上海学区房“最强阵地”在市场下行中失守了,部分溢价过高的学区房,“价格已经回到了5年前”。

Image

报道列举了多个顶流学区房为案例。2021年,浦东新区顶流学校明珠小学的“老破小”朱家滩小区单价已经飙升至130952元/平方米,“秒杀”隔壁世茂滨江豪宅,而单周价格涨幅更是高达39.4%,是世茂滨江涨幅的10倍。高点时期,达到均价15万元。今年一季度成交均价跌至10万元左右。而目前,门店的挂牌价跌至10万元以内,同样对口明珠的泉东小区,挂牌单价只有9万元出头。此外,同样地处浦东新区、凭借“福外+建西”双学区成为顶流学校的梅园片区,最高峰单价卖到20万元出头,甚至有挂25万元的。现在小户型只能卖到13万-15万元/平方米了。这降幅,妥妥的破防。


北京的学区房降价跳水的消息,更多了,随便一搜都出来了。

Image

还有深圳。

百花小学和深圳实验中学的学区房金茂礼都,二手房价格最高时冲破了30万元/平方米,去年3月份有业主将价格降到了13.7万元/平方米。深圳的六大名校学区房中的百花片区、南二外周边以及深高北周边二手房成交价跌幅最大,在20%左右。

Image

之所以有顶流学区房这类产物,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与房子深度捆绑。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大力推进农民进城,加快城市化速度,国家将教育、医疗、公共交通等公共资源集中到了城市,然后又将房子与教育捆绑。民众想要获得好的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就必须来城市,而要让自己的孩子能够上公立学校,就必须买房。轰轰烈烈的四十多年城市化,从某种角度来看,是资源的城市化,和普通民众买房的城市化。当房子与教育资源捆绑的时候,它早就不是纯粹的房子,而是资源,资源便可以金融化。在这种制度之下,学位越好的房子,越受追捧,有钱的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能够上更好的学校。资本也看到了这个利润点,所以炒作资本也不断涌入。顶流学区房变成了天价学区房。

02顶流学区房为何失守

这些楼市皇冠上的明珠,为何暗淡,为何价格不断失守?主要原因有三,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第三个原因。


第一,行情下行。去年以来,楼市进入了全面调整周期。今年一季度,在防控放开之后,由于部分人盲目、过度乐观,再加上压抑的需求集中爆发,引发了一场短暂的小阳春。
但进入二季度,随着需求在一季度消耗殆尽,而经济、就业、消费等宏观经济数据并未按照大家的预期表现,导致新的需求并未产生,需求之间的青黄不接,最终表现在4月份的成交量整体转向。以上海来说,2月份二手房成交量高达18857套,冲破了荣枯线,3月份更是创下了23650套的高峰,但高峰之后,无论怎么走都是下坡路。5月成交约1.5万套的低谷,只相隔2个月。

Image

而且,过去两周上海的二手房成交量都只在3000套左右,上上周成交了3025套,上周成交了2957套,下行趋势仍在。

以此估算,6月份上海的二手房成交量在1.2万套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兴奋了三个月,又被打回原形了。

同时,上海的二手房挂牌量创下了历史新高。

易居研究院披露,6月初上海的二手房挂牌量冲破了18万套,挂牌量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重庆的22万套,成都的20万套。

同时,从挂牌增速来看,今年6月份上海、武汉和西安的二手房同比去年同期,增速最大,分别为82%、72%和40%。13个重点城市二手房挂牌量Image换句话说,二手房越卖越多,已经成为当下中心城市的共同烦恼。卖不动,降价就是必然。
国家统计局披露的5月份数据显示,四大一线城市二手房价格全线下跌。

北京环比下跌0.6%,上海环比下跌0.8%,广州环比下跌0.2%,深圳环比下跌0.1%。其中上海的二手房环比领跌全国。

Image

第二,学区房游戏规则正在改变。这两年,学区房的一个新的游戏规则在越来越多的城市推进,就是教师轮岗制度。
本号之前也多次写到过。目前已经有北京、上海、深圳、南京、常州、徐州、烟台、大连、无锡、合肥、西安、三亚等城市或者城市的某个区正式官宣,开启教师轮岗。其中的典型代表是北京。早在2021年,北京率先在东城和密云两个区试点,当年年底就扩展到了6个区。2022年7月份,北京更是直接梭哈,全市16个区全面开展教师轮岗。

Image

所谓教师轮岗制度,就是老师们不再固定于一个学校教学,而是几年轮动一次。这样的背景下,原本的名校,会因为优质老师的流失而不再名校,原本的普通学校,在一定周期内,轮动到了优质教师资源,实力大增。而教师轮岗制度就是打破名校对优质教育资源,也即对优秀老师的垄断,让买学区房变成了买盲盒,让优质学区房变得不确定。教师轮岗制度,是悬在天价学区房头顶上达摩克利斯之剑,是一个长期威胁,但高价学区房的最大利空,则是接下来要说的第三点,新生儿人口转向。

03新生儿人口下滑才是最大利空

我们的新生儿人口在2016年见顶后转向,去年出生人口跌破了千万,只有956万,相比于2016年的高点,下跌了46.4%。

Image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国家统计局

民政部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国结婚人数创37年来新低,这意味着出生人口下行速度还会加快。

Image

有机构预测,今年的出生人口可能会跌破800万。上海的出生人口这几年也在快速下滑。

Image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上海市统计局去年上海的出生人口10.8万,死亡人口14.8万人,自然人口减少了4万人。同时人口流出了几万人。总常住人口合计减少了13.54万人,是主要城市中人口减少最多的城市,也是全国人口减少最多的城市。

Image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新生儿人口逐年减少,对房地产整体是一个持续利空,而短期遭遇利空最大的则是学区房。
新生儿数量不断减少,学区房的需求就滑落,最终冲击整个房地产市场的需求。
目前,全国幼儿园数量已经在收缩。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8.92万所。这一数量相较于2021年减少了5600多所。这是过去15年以来,全国幼儿园数量首次负增长。

Image

总而言之,人口减少是楼市最大的利空。


当孩子数量不断减少,对学区的需求不断下滑,顶级学区房的支撑力量晃动,高价便难以坚守,这是高价学区房失守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这个利空,会随着时间推移,持续发挥作用。

By 城市财经

VC行业史无前例的大洗牌

今年,VC的日子都不好过。某种程度来说,可能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严峻的一年。数据就不用说了,整体行业今年的萎缩还是相当厉害的。我比较坚定地认为,VC正在经历一场创投史上少有的,中长周期的大出清/大洗牌,而疫情三年,尤其是最近两年,只是这场大戏拉开序幕的起点。

01 VC正在迎来一次史无前例的大出清

为何这样说,因为VC行业基础的影响变量发生了本质的剧变,这些剧变,会让很多既有的VC打法不再奏效。
如,整体经济增速下滑,找到一个可以系统化布局某一个赛道的机会会越来越难。对于VC机构,进行赛道型布局,其实是管理难度相对比较低的一种做法。赛道型布局奏效,有几个前提:1、首先要有大趋势清晰的,体量很大的赛道存在,且不止一个;2、要有足够的赛道发展斜率,行业发展最终会收敛成几家,这样才能用一个成功项目去覆盖足够多的失败;3、VC机构本身要有很大的资金体量和品牌基础,这样才能够用高薪挖来“常春藤”、“清北复交”的聪明投手,并且能够连续出击提高胜率。这些其实在当今创业市场显然都不存在了,只不过不少机构还在延续着这个惯性。
再比如,当单一项目稀释后能赚个20倍,就不错了的时候,一个VC公司的决策模式就必须发生变化。比如就得降低失败概率,不能光指望100倍的项目来覆盖全部。这样往常一两个投委比较集中,通过通用的逻辑来进行决策,不那么深刻了解行业规律的决策机制就会出问题。要么就得有很强的专业属性聚焦一两个赛道,来确保决策的有效性;要么就得有个比较好的决策小组这样的联合决策机制,来适应几个方向的布局。其实在国内,覆盖几个方向的VC机构,很少有能够做好小范围的集体决策的,很多机构决策成本一上来,就分拆成行业基金,而每一个行业基金,如果又比不上专业做一个方向的VC机构的话,就会缺乏比较优势。
再比如,国资会彻底改变市场的权重和玩法。国资VC毫无疑问会成为未来5-10年VC市场最重要的玩家之一,这个趋势是不可逆的。为何?因为未来20年,科技创新一定是中国创投的核心投资主题。而科技创新的来源是什么呢?研发创新的本质规律,就是需要大量的、长期的资金的投入,因此很多都是来自于军工、高校、院所。而东亚的文化整体而言,先天鼓励集体主义,和西方文化更鼓励个人主义,由此带来更多的自下而上的创新不同,在这个背景下,解决高精尖问题,注定大部分是由国家队,或者说国家资源向市场外溢来完成的。而这个情况,就注定国资占据整体性优势,更加切合中国的VC主题能力的源头,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此外,资金结构的变化,就不用多说了。在国际政治的背景下,又要投资核心技术的主题,美元基金在中国整体边缘化是大概率的(可能投资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另说)。
等等等等……VC行业,遇到了中国自VC从无到有之后,最大的一次变局。

做几点对未来5-10年中国VC格局的几点猜想:
1、国资会扮演重要的角色;
2、目前成熟的,比较成体量的基金会进行激烈的内部厮杀,留存少数一批选手;市场化平台型基金会和国资基金进行激烈的能力竞争;
3、美元基金相对边缘化;
4、长尾基金大量僵尸化,VC数量会大幅度减少,VC创业门槛会持续加高;
5、会出现一批特色的,各自用不同打法生存下来的特色基金,规模不一定小,但是必须在同一打法中,排到上游,才有空间。

02 VC进入了战略考验战

战略对于VC到底重要么?我坚定认为答案是极其重要的。
有的业内人认为,想那么多干嘛,坚守行业专业性就是了。这种想法本身没错,我相信,未来的VC,如果没有专业追求,压根就不在牌桌上。但是专业性能够持续积累是需要大量的基础前提条件的。就类似于大家都熟悉的车企,研发人员谁不想专业,但是专业是需要钱的。如果公司没有销售规模,没有毛利率水平,就没有足够的钱来招足够多的人来做研发。而这个又是取决于可能公司3-5年前的战略的。对于VC机构,其实逻辑是类似的。
行业有大量低垂果实的时候,战略好不好,区别还不那么显著;但是当VC全行业进入Hard模式后,战略就会变得重要了。在VC,首先是要去找好生态位。现在,国内的VC,实质上很少在通过生态位在划分大家。更多的是按照资金属性划分为比如国资、美元、家办;或者按照行业属性来划分为投医疗的基金、投硬科技的基金、投消费的基金等。而这个不是本质,未来划分生态位的,是一个VC生存的底层逻辑,形成同一个打法下,有比较优势的底层逻辑。
先说一个判断:有生态位意识的VC,会先行一步;找准了生态位,并且有战略定力的VC,会有更大概率赢得同一生态位之战;战略漂移的,会被出清。
比如,国资先天就有资源有钱,就有更多可以本地协同,调动资源的抓手。如果一个市场化的VC,并没有坚定的定位成服务国资的VC,而只是因为不好募资,跟着国资的打法套路跑,那么就很难干出啥大成果来。比如,如果追求单纯的财务收益的VC,没有击穿某种能力和资源瓶颈,干着干着又动作变形,那么也会有问题。再比如,如果一个金融背景的VC,硬是要聚焦一个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耦合的产业,可能在pk这种赛道的cvc方面,就会有更大的风险。
VC毕竟还是一个企业,我是谁,我要到哪去,这个命题,VC和所有其他创业公司一样,都是根本命题。
有的人可能会说,没有办法,我要活,现在市场不好,我必须怎么怎么样。这个其实没错,但是从市场整体而言,市场是不会管单个VC死活的。所有的生态位,都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但是一定要想明白自己在哪。既要、又要、还要,一定会出问题的。正如一个汽车品牌,不能自己又定位高端又定位大众,一会定位科技感,一会定位“家”。和所有的企业一样,一旦VC锚定了某种生态位,构建的能力和体系,是很难让自己回头的。比如一个VC,一旦定位为服务国资,那么就注定和定位追求绝对的回报率,长出不一样的物种。大平台基金形成的组织逻辑,也一定和CVC不一样。一会这一会那,一个VC就会成为一个四不像,每一种方向上,都缺乏绝对的竞争力。
VC的生态位,从混沌到清晰,考验VC机构掌舵人的战略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战略坚守的定力。要看清自己的生态位,做到最好,才能够安全地活下来。
比如,如果做CVC,就应该在一个产业周期区间内,充分利用好产业资源,做好服务,做好资源的充分变现,不一定要刻意克制规模。比如国资,就要充分响应国家战略和地方政策,不必然要试图像市场化VC那样积累所谓追求纯财务收益的能力。国资体系是庞大的,科研院所系、地方政府系、产业央企系、部委系、银行系,这些国资所追求的底层目标都是不同的、非标的。比如如果是Solo VC,就不要试图盲目扩大规模,扩大队伍,吃透一亩三分地。再比如,大平台VC的竞争,会是非常艰辛的一场战。因为大平台VC的底层逻辑就不是吃绝对收益的,而是要形成综合能力的最优解,这样就需要品牌建设,战略投资,生态构建,等一系列的体系建设,谁能够在这些建设方面,实现更好的协同效应,就会有更强的竞争力。平台VC之间,能力更强的,会PK掉能力不足的,此外,未来,市场化平台VC一定和平台国资VC竞争会加大,因为他们的生态位有重叠,这也是我相信,一定会有一部分主流平台VC会更加拥抱国资的原因,打不过就被招安。如果是追求绝对财务收益的VC,就要明白,一个追求绝对收益的VC模型是啥样的,倒推来建设自己的能力。部分吃透一个产业方向的VC,就要思考是否要往PE,甚至二级去延展。等等……


03 未来追求财务收益的市场化VC,和现在的模式会不一样
风险投资,本质还是一种形式,确定自己的目标,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可能CVC的目标就是服务主业,可能银行VC的目标就是支持主体业务,再比如可能政府VC的目标是招商引资产业链生态搭搭建。说创造绝对的财务收益不是自己的第一目标,其实对于VC,一点也不丢人。最怕就是既要又要还要的,反而可能奇奇怪怪的。
那讨论到追求绝对财务收益的一部分VC,可能也会有一批用新的打法和组织形态做的机构出来。当然,VC这种生意,必然还是百花齐放的,因此也必然不只是一种模子的。这儿只做一些推演假设。我觉得,其实中国的VC,整体上还是通过归纳法,按照经验主义生长出来的一批企业;但我也相信,未来注定会有一部分VC是按照演绎法生长出来的,先抽象出目标和路径,再不断走过去。因为在其他的创业领域,也是归纳方和演绎法并存的一个特点。
首先,我觉得VC是要具备公司级别能力的。所谓公司级别的能力,就是要有战略、管理、组织等方面的意识。就比如上文提到的生态位选择,和定力。包括信息搜集,战略投资等方面。但是,另一方面,VC太非标了,非常依赖于个人且个人的精力边界是有限的,完全去照搬公司制的运作模式,比如极致的内部赛马,KPI考核,是会形成大量的看不见的内部成本的。所谓“精英内耗”通常是VC发展路上的魔咒。未来哪怕成规模的VC,都应该在公司制运作和具有东方色彩的“戏班”、“作坊”之间,找到平衡。在东方强调中庸、内敛、自省、灰度、协同的文化,和西方文化中讲究竞争、效率、丛林法则的部分,找到平衡。
很多行业,当发展归于稳态的时候,最终能够跑出来的企业,通常是遵循了这个行业的基础的、最本质的、最单纯的特质和规律的。
VC机构本质也是公司,VC投资本质也是长周期投资,回归常识,如果财务型VC长期能够形成稳定的、良好的业绩,把这个作为唯一目标,需要具备哪些特点呢?


第一,就是规模得克制,需要和真正的投资能力相互匹配。在国内目前的VC市场,对于大部分基金而言,15亿以上的管理规模,业绩就会出现明显的下滑。当然,5亿规模做5倍DPI,和30亿规模做2倍DPI,其实不完全在一个生态位上,也不一定30亿规模,对团队而言才能获取更大的收益,完全有可能5亿中3-4亿是自有资金的这种模式。当然,如果只能有信心投好5亿,但是因为生存压力,或者由于募资能力比较强,募到了30亿,其实就不在追求财务收益的这条路上了。
第二,基金规模可以缩小。经济是有周期的,二级基金也是一样,往往牛市募资最多,业绩最烂。VC也是如此,伴随最佳的开枪节点,往往特别火热的时候,规模其实做很大,是比较危险的,但是往往火热的时候比较容易募资。规模只能大,不能小,其实是根植在很多VC内生逻辑的。尤其比较大体量的,人数多的VC,因为如果规模缩小,管理费减少,可能伴随投手的流失,这个会恶化业绩,走入负向循环。这是按照公司制的方式运作的VC,内生性的一个特征。
第三,得有控制投资节奏的自由。其实这个也是和上述两点匹配的。大家都奉为股神的巴菲特,也不是要开非常多的枪的。投资压力,要把钱给花出去的压力这个事情,本身就是和业绩追求矛盾的。要追求业绩的话,最好是有“不投资的自由的”。但是,在KPI驱动下,在超过驾驭能力的资金,和3-4年的投资期的限制下,很多人是有巨大的“投资压力”的。而且很容易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没有敬畏感的投资人,反而出手更多。
第四,在大方向稳定的前提下,优秀项目一定是散点发生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尤其经济整体增速下降,单一大趋势不那么强的时候,不太可能一个赛道出批量的好企业的。很多时候,可能一段时间繁荣,两三年后,周期向下,很多就会死。跨境、元宇宙、半导体、消费品,不断在印证这一点。按照热点,批量投资项目,在中国会是非常危险的事情。现在,很多VC的投资逻辑,依然是先赛道,再是选按照表面的证据找前三名来投资。其实创投历史已经反复证明,这是有局限性的。很多跑出来的,不是第一批注册的企业,很多最终跑出来的,有的靠技术,有的靠销售,有的靠特定资源。加上好的企业,不必然对一个VC就有交易机会,完全按照赛道来投资覆盖,胜率会出问题。
第五,得有很厉害的几个不完全相关的方向的人才长期聚在一起,来应对周期风险。每个产业方向,都是有产业周期的,对于财务VC,聚焦短期有好处,长期看的话,多几个方向能力都不错,其实可以抵抗周期性的风险,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活法。

上述几点想做到,是非常非常难的。我们看看,至少需要哪些前提,才能做到VC“自由追求绝对财务收益”。
首先,这个VC是要有非常清晰的自我定位。我是谁,我要到哪,这些命题,其实对VC里面的人非常重要。这批人的诉求,和这个定位越吻合,越在大变局中,能够形成独特的稀缺性。真正说自己要追求财务收益,其实在当前背景下,并不容易,那么这个时候,做什么取舍,能否放弃一些机会和资金后,能否放弃后还能活着甚至发展,其实就变得很重要。稀缺性,清晰的标签,是所有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其次,比如要做到规模克制,管理费就一定有限。给业务骨干的base一定在行业内没有竞争力。基金从激励机制,是一定要向着跟投、从carry中倾斜的。但是问题是这个周期很长,那么这就需要团队的成员,没有短期的生活压力,或者至少压力不太大。而且基金要真能收到carry,其实需要团队都很强的,否则单个人的业绩也会被稀释。这也会要求VC,需要稳健地吸引和凝聚一批牛的人才。另一方面,这种人才注定是有限的。因此,人数也必须是克制的,所有人都是精挑细选的。
再次,要做到“有不投资的自由”,这个对VC的管理模式,是一个重大的颠覆。很多Solo基金,是这方面能做到的,因为就一个老大,管理周边的资金,不能给自己的铁杆LP亏钱,因此就非常克制。但是对于稍微上规模的VC,能否还能做到,其实是要回答一个命题,是能否把这些Solo基金的老大的这样的类似角色,聚集到一起的。很多业内的人,对此极其悲观,认为不可能。我承认这个很难,但是我并不认为这个一定不可能。关键是文化方面,能否让大家彼此认同,极其追求底层的一致性,而非只是关注“产业背景”、“投资能力投资业绩”这些表象的东西。此外还需要这个团队都比较有灰度意识,愿意去配合,去妥协。因为几个核心一起,毕竟不能完全都按照自己的来。让渡一部分自由,其实可能换回来的,也正是跨越产业周期风险的解决路径。很多细节的东西,设置都需要支撑上述目标,在此不展开。还有,就是大家能否从这个组织上获取比自己单打独斗更好的资源。这样就需要协同,需要配合,需要有格局愿意把核心资源分享出去,真正从内心愿意去帮助别人。从公司层面,需要公司有一些整体赋能大家的抓手,这些很多是要精心呵护的,把不符合这样的人给淘汰出去。并不容易,但是一旦做成,就会非常有力量和后劲。


从投资的分布看,客观说,一个成熟的厉害投手,一年能找到几个估值低、团队好、后劲强的企业呢?我比较悲观的认为不超过1-2个。那么一个VC公司,能够一年投多少内部都信赖的高质量新增项目,这个整体数量,就是这个机构真正的“核心投手”的人数*1.5左右。而一个VC公司,能够凑齐5-8个,就已经非常难了。很多基金业绩不好的原因就自然而然出来了。现在很多VC投手,看似投了很多企业,但是很难说是优秀和成熟的。一方面,很难真正理解行业,只是了解了更多的信息;另一方面,尤其投比如BC轮,企业的战略、人员管理、销售管理、研发管理,这些证据是啥,怎么看,有几个在所谓现在主流的datapack里面?其实绝大多数VC投手,是没有办法去解读的,解读的还是过去的数据。这样就注定降低成功率。方方面面条件大多能看懂,还能找到相应的企业,也注定是有一定的大方向下的离散分布特征的。
如果是精准的狙击,通常就需要和被投企业走的比较近,这对VC内部,能否拉通投资、投后、募资,这方面的组织设置,激励设置,就比较重要。否则好不容易碰到一个好的企业,其综合的价值,就是不能很好地去发挥的。
如果要能够同时驾驭比如3个方向,去规避产业链波动的风险,就需要这几个方向都比较厉害的合伙人,能够长期熟悉彼此的风格,相互信赖,也大体了解彼此行业的基本特征,才能够带有灰度的联合决策,这也非常不容易。
其实,市场上是有很多很精品的VC活得非常好的,生存能力也很强。这些基金里面的核心1-2个合伙人,就是标准的不靠管理费活的。未来想做一定规模起来的VC,要回答的命题,就是如何挑选价值观一致的这样的合伙人,能够把多少这样的合伙人聚一起;多聚一个,可能单支基金多个3-5亿就依然能很强的业绩能力;并且势能也会上一个大台阶。这个问题我认为是逃避不了的。如果逃避,用其他的方式“简化代替”,比如上层规定赛道找专门背景的VP来投,所有试图绕开这些问题的基金,都解决不了规模起来之后的绝对业绩保持问题,早晚面对

不必悲观,大变局、大考验、大机会

所以我觉得,其实按照上述的逻辑看,大变局的背景下,在VC市场,其实很多地方生态位是存在空白的。这也意味着,大变局下,其实是有着很多机会的,这也是我们自己团队正在探索和实践中的东西。我们也希望在这个过程,找到更多的同心人、同路人、合作伙伴。
2000-2005年,中国VC从无到有,其实有一批VC,在看到了系统化的机会之后,抱团去迎接了这个时代的到来,获取了巨大的成功。二十年后,我们坚信,会有一批同样有眼光、有前瞻性、有定力的VC掌舵人,会在把基础命题思考明白,找到自己生态位后,找到一批同行者,把二十年前的抱团,换个背景重新做一遍。这个考验智慧和格局。而无论是谁,包括找准了生态位的LP,当大家闯出来后,会让中国的VC市场,在未来10年后,上升一个大台阶。

By HaoHao

闲鱼已成“中国暗网”

淘宝曾被网友称为“万能的淘宝”,如今,闲鱼也被称为“万能的闲鱼”。

闲鱼以二手交易起家,但很多你想得到、想不到的东西,都能在闲鱼上找到。

可你不知道的是,闲鱼在黑灰产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中国暗网”。

在闲鱼上,你可以购买到难以想象的物品:资金盘推广、现金贷系统、黑产软件、隐私数据,甚至还有违规的催收服务、色情服务等等。

这里已沦为黑灰产的狂欢之地,有黑客甚至说:“这里可能比国外的暗网更方便。”

而这一切,和闲鱼宽松的审核政策、推荐机制密不可分……

神奇的闲鱼

中国最神奇的电商平台是什么?

大部分人的答案,是闲鱼。

闲鱼,是阿里在2016年成立的的二手电商平台。但在这里能找到的商品,却远不止于各式各样的二手货。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里渐渐沦为黑灰产的汇聚之地。

例如,在闲鱼上搜索“现金贷”,你可以找到各类现金贷周边服务。

这里可以购买到现金贷的系统,还有人直接转让小额贷款公司,宣称“干净可过户”。

也有人提供相应的催收服务,“什么业务都接,什么样的催收方式都行”。

比如,对于上门催收的服务,你可以选纹身男,还是刀疤脸。

除了一些违规操作,各路神仙也在上面“大显神通”。

上面甚至还有精通道法的“大法师”,可以用转运法事帮人催讨欠款——号称“法事催收”。

闲鱼上,有人提供做法事催债、指导投资的服务

在闲鱼上,资金盘同样十分猖獗。

资金盘玩家在这里发展下线,并打出了“注册送10元”的宣传语——他们利用的,是二手电商平台用户喜欢占小便宜、“捡漏”的心理。

时下火热的资金盘项目秘乐,就正在闲鱼进行推广。

“注册认证成功后,发8元红包。”一位闲鱼卖家表示。在商品图中,他还附上了自己的秘乐推广码。

也有卖家在闲鱼上提供秘乐“养号”服务,一单售价33元。他称,自己推广的下线长期活跃,且会自动复投。

资金盘系统,有卖家在闲鱼上兜售,价格从1-5万不等;资金盘地推服务,也有卖家在闲鱼上销售,一个人头收费15-20元之间。

与此同时,闲鱼上也有一群“买家”,意图收割卖家。

“最近,许多买家找到我,要求加微信,看商品实拍图。”一位闲鱼卖家对一本财经表示。

加完微信,这些买家会一言不发。几天后,他们才会露出真面目,开始在朋友圈里分享自己的“投资战果”。

骗子的朋友圈

鱼塘

闲鱼还有大量秘密,隐藏在具备社交属性的“鱼塘”中。

鱼塘以地区、兴趣、商品类型作为分类标准。在这里,用户不仅可以交易商品,还能发帖交流。

这相当于将一群有同样需求的人,汇聚在了一起。

一些鱼塘已经开始发臭,变成藏污纳垢的隐秘角落。

例如,在“袜子”鱼塘内,除了置顶的几条商品尚属正常,很多商品都是女性穿过的贴身衣物,即所谓的“原味丝袜”。

它们的配图也聚焦足部,带有情色意味。

在闲鱼上,还有很多以城市名命名的本地鱼塘。在这些鱼塘内,色情信息更加泛滥。

例如,在“北京”鱼塘,能看到许多穿着暴露的女性用户。

在闲鱼头像、昵称或评论中,她们会直接注明自己的微信号码。

添加微信号,她们会直接表示可提供“会馆服务”:“两个半小时1300块钱。”

图:闲鱼上的色情服务信息

大量的黑灰产在闲鱼上面盘踞,已形成一条庞大的产业链。

“黑灰产、违规商品在闲鱼中的交易比例,我觉得不会低于5%。”黑客CC称,这里一度成为黑客们的心爱之地。

“现在一些黑客都不在暗网交易了,直接在闲鱼上卖。”黑客CC透露,他们在闲鱼上“卖过数据、黑产软件、网站代码,甚至还有黑客在上面接过活儿”。

为了让黑灰产得以交易,一条辅助产业链也形成了——租号。

目前,闲鱼上的卖家审核机制是比较简单的,只需要绑定支付宝,进行人脸识别就可以。

但是有些黑灰产的卖家,并不想实名认证,因此,他们就会去租闲鱼号。

“求租闲鱼号。只要你有支付宝账户,什么都不用干,就能一天躺赚50块钱。”一则闲鱼租号广告如是称。

在各大论坛、黑灰产社群里,租号买号信息满天飞。

“大量租,一个号一天只要10元。”一个社群里,有卖家公开求租,他号称手里屯了上千个闲鱼号。

百度贴吧上的闲鱼租号广告

而这些闲鱼号,都成了黑灰产的发布源头。

因为闲鱼号与支付宝账户绑定,骗子们租到闲鱼号后,往往会绕开闲鱼平台交易,只有这样,钱才会到他们自己的腰包。

而出租闲鱼号的一方,则会面临很大的风险。

有闲鱼用户就称,自己将闲鱼账号出租给骗子后,遭遇了买家的投诉,自己的支付宝资产也被闲鱼官方冻结。

至今,他的资产仍未解冻。

为什么是闲鱼

闲鱼为何被黑灰产钻了空子,成为“法外之地”?

黑客CC认为:“这是闲鱼的市场监管不到位导致的。”

首先,闲鱼的准入门槛不高。

在淘宝上,你要成为一个商家,需要经历严格的审核,甚至还要交押金,如果你的商品出现问题或者被投诉,就要扣押金。

因此,卖家不敢乱来。

“闲鱼上不需要保证金,再加上有租号产业链,几乎人人都可以成为卖家。”黑客CC称。

其次,闲鱼对商品和交易的审核也不够。

“商品一经发布,不会审核,立刻上架,除非遭遇举报,否则几乎不会下架。”黑客CC称。

而买卖双方都可以私聊沟通。

在私聊过程中,一旦双方转移到微信等第三方平台,闲鱼就彻底失去了监管的可能。

“这里真的是黑灰产的圣地。”黑客CC称,买家和卖家没有准入门槛,商品没有审核机制,交易没有监督体系,“随心所欲”。

最关键的一点是,闲鱼为了迅速聚合流量池,对流量的扶持,堪称“良心”。

发布之后,万一没人看见怎么办?

闲鱼还提供每天一次的“擦亮”操作,擦亮之后,就能获得前排曝光机会。

找不到意向客户怎么办?

闲鱼还提供定点推荐服务。

例如,在频繁浏览大量资金盘推广信息后,一本财经的闲鱼首页就被推荐了相关商品。

除了给你推荐产品,还给你推荐“鱼塘”,帮你找到大量的同类产品和同需求用户。

一位闲鱼用户对一本财经表示,他曾被闲鱼推荐过一个鱼塘,名为“爱侣的秘密花园”。

里面有人在出售情趣用品,也有人在出售原味衣物,甚至提供色情服务。

目前,该鱼塘已被闲鱼官方封禁。

“这一套机制下来,黑灰产能很快找到有意向的客户,非常好用。”黑客CC称。

目前,很多曾经盘踞在淘宝上的黑灰产,都开始转战闲鱼。“淘宝越来越严,而闲鱼依旧是自由的海洋。”

因此,在黑灰产圈,闲鱼才有了“中国暗网”的“美誉”。

而黑客CC觉得:“闲鱼可能比暗网方便多了。”

2019年4月,闲鱼举办了一场发布会,披露了闲鱼的交易数据:

用户在闲鱼累计发布宝贝超过14亿件。每天有超过100万用户,在闲鱼上发布超过200万件个人闲置物品。

而闲鱼的总用户规模超过了3亿,交易金额突破千亿,正在向万亿迈进。

不得不说,闲鱼的审核制度、推荐机制确实有效,才可以迅速汇聚如此巨大的流量池。

但这万亿市场背后,又有多少隐秘角落?

作者:棘轮 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