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层管理只有被裁的命吗

互联网寒冬之下,裁员似乎成了今年的关键词。

裁员的企业不分大小,不分行业,有市值超千亿的行业巨头,也有不到3年的创业明星;

被裁员的员工不分资历,有试用期未过的懵懂新人,也有摸爬滚打数年的职场老司机;

裁员后的反应各不同,有人欢喜,有人理解,有人沮丧……

在这个本就不暖的春天里,冷风使劲吹,没人能置身事外。

裁员风波,无人幸免

年后开工不到一周,网约车巨头滴滴就宣布开始裁员。

2月15日的上午,滴滴月度全员会议上,滴滴CEO程维宣布:公司将做好过冬准备。对非主业进行“关停并转”,对业务重组带来的岗位重叠和绩效不达标的员工进行减员,整体裁员比例占到全员的15%,涉及2000人左右。

2月19日,京东内部人士称,在上周末举行的京东开年大会上,刘强东宣布:将末尾淘汰10%的副总裁级别以上的高管。

那个曾经信誓旦旦宣布不会开除任何一个兄弟的东哥,也开始对那些“不争气”的兄弟动手了。

3月19日,腾讯宣布:裁撤公司10%的中层干部,包括助理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级别,甚至有一些副总裁也被划定在中干范围内。

业内人士分析,腾讯裁撤中干,有意为更多年轻人腾位置,试图借此让整个公司重新产生活力。

而与此同时,爱屋及乌、聊天宝相继被曝“凉凉”……中高层干部们到底怎么了?

近些年来,打着“人才优化、组织升级”的幌子进行裁员案例数不胜数,特别是企业在面临生死考验的时候。

裁员,也是为了企业更好的生存。

在人们传统意的识里,裁员一般都是从基层开始,但从近期互联网大厂的动作来看,中高层干部已经被盯上,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高枕无忧了。

中高层干部们,到底怎么了?会如此遭到嫌弃!

著名的组织变革领袖汤姆·彼得斯曾说:管理者一旦不思进取,必然压制一线员工和基层管理者,限制公司信息流动,影响公司活力。

因此坊间也有“辞退100个员工,不如辞掉一个平庸的管理者”的说法。

另外,中年梗也是跨不过的一个坎儿。

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无论是组织改革,还是制度、项目推进,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中年梗”。

在一家企业,高层往往做规划,想成事,基层想做事,而中层却只想保住职务和待遇,因为他们的背后是无奈的房贷、车贷……

这是很现实,也很危险的想法。          

一位中层管理者,一旦不思进取,必然压制一线员工,限制公司信息流动,影响公司活力,越来越多的大公司想做到扁平化,那么,中层的位置在哪里?

被裁的中高层干部,不值得同情吗?

人到中年,体力、精力都在不断递减,忠诚度也随之下降,职业容错率越来越低,这无疑让中高层干部变得越来越自私和保守。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正如《人民的名义》中的孙连成,反正自己也不想往上升,就这样吧。

这也暴露了职场很残酷的一面:公司高层的职业和财务风险越来越小,以至于没有。他们享受了公司发展的红利,已脱离用劳动力换钱的层级,他们没必要也没心情去谅解比他们小不了几岁的基层,何以堕落至此。裁撤就是了。

其实,谁都知道:如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那么任何人到了一定年龄都会出现困境,公司也是一样。

因此,如果你手里没有两把刷子,晋升到中层管理的话,你反而是最容易被「砍掉」的角色。

所以,如果你的工作不费劲,没啥进展,不用动脑子,不用加班就能完成;

当你觉得你安全的时候,你可能就危险了。

美国也刮起裁撤中高层管理的风潮

今年伊始,Meta、Salesforce 和 Amazon 这些典范企业给业界带来了新的趋势:摆脱中层管理人员,将一些中层管理人员从组织结构图中移除,这种趋势在每家公司都被称为“扁平化”。 在 Meta,扎克伯格正大刀阔斧地淘汰中层管理人员,将许多主管降级为被监督的对象。其他较小的企业纷纷效仿,Shopify 也都在重组业务层级,通过“扁平化”调整减少管理岗位……

事实上,传统的层级式管理结构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仍然是许多 MBA 和高管发展课程的核心内容,这些课程倾向于教育管理人员如何“升级”并成为领导者。现在,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对自己的决定给出了一个颇具说服力的解释:他不想让“经理管经理、经理再管经理、最后才能管理工作人员”这样的无限套娃继续存在。

扎克伯格的言论也代表着过去几十年来一波业务结构改变运动的倾向,旨在减少企业庞大官僚机构内的中间人数量,其目标是节约开支、打破孤岛、砍掉繁文缛节。用扎克伯格的话说,创造“一个更有趣的工作环境”。但裁撤中层管理人员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吗?

对中层管理者的攻击在不断升温

去年 11 月份,Facebook 母公司 Meta 进行了首次大规模裁员,解雇了 13%的员工。然而扎克伯格并不满足,在今年 2 月举行的财报电话会议上,他说自己仍然觉得公司发展太慢,而且过于臃肿。他将 2023 年称为“效率年”,并明确要削减中层管理人员数量和表现不佳的项目,要求许多经理和董事要么转换到能体现个人产出的基础岗工作(individual contributor jobs),要么就离开公司。

在员工会议上,扎克伯格解释说,现在很多管理人员只带了四五位员工,甚至有的只带了两三位。扎克伯格非常明确的表示不知道这样设置的意义何在,因此以后 Meta 管理者都必须带七到八位。目前 Meta 管理汇报链条共有 11 层级,扎克伯格要求减少链条中的节点(leaf node),基础岗直接汇报给高级的 Manager 比如 VP,鼓励中间层管理人员做回基础岗,并将采用淘汰方式减少中间管理层。

扎克伯格的做法跟伊隆·马斯克很类似。去年 10 月,马斯克在接管 Twitter 期间,在被问及 Twitter 内最大的“混乱”根源时,回答说“大约有 10 个人专门‘管理’其他人的编码。” ​​​​随后他还命令 Twitter 的工程经理除了发行监督职责之外,还要亲自参与代码编写。

据 Business Insider 报道,今年宣布裁员 18000 人的 Amazon 也一直在研究其“控制范围(span of control)”,这是一个行业术语,指的是每位经理手下的直接下属人数。

其他相对较小的公司也在效仿。例如,Shopify 也在做出可能导致中层管理人员减少的变化。就在几天前,据媒体报道,Salesforce 也开始取消管理​​层级,以提高效率并安抚激进投资者。

对此,纽约大学专业研究学院教授安娜·塔维斯 (Anna Tavis) 表示:“公司正在关注效率,他们发现不仅不再需要层级,而且不再需要这些低效、主观的绩效结构。”扁平化有一些好处,可以减少中层管理人员是监督员工的时间,塔维斯说,同时减少了审查级别,意味着产品可以更快地到达客户手中。

然而这波扁平化浪潮,也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打乱了很多人的职业规划路径。今年 Meta 宣布削减管理层后,一位 Meta 中层经理表达愤怒的匿名帖子上了“热搜”。这名经理在帖子中写道,去年,他拒绝了来自科技竞争对手(包括谷歌、Square、优步和 Stripe)每年高达 75 万美元的报价,降价 20 万接受了 Meta M1(一级经理)的职位。他计划在 2026 年之前晋升到 M2(二级经理)并达到 100 万美元 TC(总薪酬)。但不幸的是扁平化浪潮来了,他写道:“我为达到现在的位置,一直努力奋斗,尽管过程中困难重重,我还是登上了顶峰。然而不到一年,这一切都将被夺走!”

他的帖子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鸣,一些年轻人都认为做到管理层就代表着职业之路走向了成功。当公司撤换掉“经理”层时,大家职业发展道路突然就变得不那么清晰了,这相当于给有志进军中层管理岗的优秀基层员工发出了明确信号:别想了,否则你就是下一个裁撤对象。

技术世界中,不需要“经理管经理”?

硅谷可以说是程序员的天堂,人们甚至把这群才华横溢的创意人士奉若“神明”。有说法指出一名顶级程序员的工作产出甚至相当于 20 个普通程序员,企业也经常会用这项数据来证明为什么有必要以天文数字般的薪酬吸引最优秀的软件工程师。于是乎,科技行业为程序员们设计了一条单独的晋升轨道:超级明星们无需先当经理,就能晋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

相较于对出色程序员的无限崇拜,硅谷一直在贬低经理职务的意义。马斯克认为 Twitter 最大的“混乱”根源在于管理,扎克伯格也明确表示不想让“经理管经理”。在他的眼中,跟实际“做工作”的员工不同,中层管理者实际上啥事都没做。

但这可能是一种臆想式的假设。据 Business Insider 的 Aki Ito 报道,她曾采访过一位经验丰富的管理顾问,她曾在一家科技公司担任管理职位。在她入职后,公司马上要求她把大部分时间用来亲自执行项目,剩余精力再负责监督团队。她的绩效就是围绕个人工作量来核定的,跟经理角色几乎没多大关系。而到几个月前她被解雇时,公司的不满主要就集中中她把培养团队放在了首位、而不是产出更多个人成果。

她表示,“我认为花时间指导、引导和培养他人本身就是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如果你想做这些、想把这些做好,就必须得腾出相应的时间。管理就是一项工作,但公司的领导层好像不理解、也不重视这一点。他们只关注技术能力。”

事实上,基层管理工作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往往远超企业领导者的想象。咨询公司盖洛普发现,大多数经理能够有效监督的直接下属是存在上限的:10 个人。一旦超过这个上限,经理们就很难与员工每周开展有意义的对话。(据报道,仅在特斯拉,就有 28 个人直接向马斯克汇报。)随着像 Meta 这样的公司无情裁掉中层管理岗位,他们也开始面临剩余主管负担过重、无法有效监督团队的风险。这些公司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节约开销,但从长远来看,恐怕难以维持稳定的运营状态和业务收入。

吃力不讨好的中间层

这波裁撤中层管理者的斗争似乎取得了一些符合预期的好处:有研究发现,组织层级较少的公司能够更快向客户交付产品(这也是扎克伯格宣传的观点)。但这股趋势同时也输出了一种“中层管理者无用论”文化——而广泛的研究实际发现,优秀的中层管理者其实为组织做出了巨大贡献。

说到管理结构,目前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层级式与扁平式。层级式组织如同一棵高大的组织之树,各个分支层叠向下、逐步指向各被管理对象。而扁平化组织的这颗树则比较低矮,中层岗位也要少得多。

大企业往往采取层级制度,因为他们需要建立起清晰的指挥链。但在一些企业中,最吃力不讨好的职位就是中层管理者。他们夹在 CEO 和基层员工之间,长期以来被嘲弄为小器、无能、只会玩弄手腕的小官僚,而他们的所谓工作就是执行规则、敲打员工并消除一切跟创造力或积极性沾边的行为。总之,人们认定中层管理者就是一帮庸碌之辈、雇员里的监工。

但实际上,与高层管理者相比,中层管理者才是实际上维持大型组织运转的群体。研究表明,中层管理者对公司整体业绩的影响要大得多,对于利润的左右也大于由他们监管的基层团队。

咨询公司盖洛普的工作场所管理实践首席科学家 Jim Harter 表示,“你可以设定伟大的愿景,可以规划伟大的战略,但如果没有经理来创造你所需要的文化,那么所有目标都只是一纸空文。业务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高层领导者掌握一批效率出众的中层管理队伍,企业中的工作才能轻松开展。”

以盖洛普对员工敬业度(即衡量员工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和热情程度,这项指标往往与高盈利能力、低离职率和低缺勤率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分析为例。盖洛普的研究人员在 5 万多个团队中得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发现:即使是在同一家公司之内,某些团队的敬业度得分也比其他团队高得多。这个发现表明,员工对于工作的感受往往取决于所在团队的驱力,而非整个组织的驱力。

为此,研究人员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得出了令他们惊讶的结论:直接主管对团队敬业度变化的影响占 76%,而高层管理者只占 11%。Harter 表示,“你的直属经理对员工敬业度的影响,要比高层领导大得多。更令人震惊的是,不同经理所领导的团队间可以说是天差地别,这些经理可以说是直接决定着组织内员工整体的敬业度水平。”

高层管理者可能对自己的影响力不及中层感到意外,但结合我们自己的基层员工经历,这样的结论也完全在情理之中。对我们日常工作影响最大的人当然不是 CEO,毕竟人家可能根本不知道我们的存在。影响最大的肯定是顶头上司,他/她知道我们最近感情生活不顺,所以会稍微宽容一点;他们会以我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设计反馈态度、调整上级传达的任务,把每位员工的长处和诉求结合起来转化成可操作的晋升道路。这就是常常被低估的中层管理者,他们直接成就或者破坏着我们理解和完成日常工作的方式。正因为如此,劳动力软件供应商 UKG 在最近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多数员工表示他们的主管对自己心理健康的影响几乎与配偶持平,甚至高于心理治疗师。

商业世界的大扁平化浪潮正在持续推进,但与其淘汰中层管理者,或者强行要求他们承担额外的工作,倒不如给予他们应有的认可、并帮助他们在后疫情时代下找到更高效的行事途径。Harter 表示,最可能经受得住当前经济动荡的企业,必然是那些能够释放中层管理者潜在价值的企业。“这才是公司手中最宝贵的财富,特别是考虑到我们当前正身处愈发艰难的时期。只要能有效提高经理的技能,那么未来的道路会越走越宽阔。”

那么,你认为减少中层会是个错误吗?欢迎留言评论。

By 小猎吧InfoQ

一个叠码仔的自述

我叫阿彪,上海人,他们都叫我上海彪,世纪之初,我来澳门这个光怪陆离的地方,做起了一名叠码仔,此后十余年,我一直在澳门,到了17年才回去的,在这里我招揽过形形色色的赌客,也目睹过,太多富人们在赌厅里的极致疯狂,最终又将大把财富,留在了自己的掘金之地。

今天我介绍一下澳门赌场,以及我工作中的一些故事,为了更准确的描述澳门赌场,我特地找了个赌场的高层领导,核实了下我的看法,下面开始全是干货。

有人问如果在赌场赢了大钱,几亿几十亿赌场会让你把钱拿走吗,如果有人拿500万真赢了十几亿,赌场员工会夹道欢迎你离开赌场,甚至会花钱做广告,全球各大媒体头条,都是千年不遇的宣传机会,赌场乐死了。

为啥?因为你赢得不是赌场的钱,很多人对赌场的运作激励不明白,赌场不是靠你输的钱盈利,是靠抽水,抽水抽水,其实不止赌场,大型的赌博类行业都是靠抽水的,赌球赌马,彩票全部都是这个道理。

以骰子为例,可以压大小,压大1赔1,压小也是1赔1,看似公平,但实际不是,也为出豹子例如,六百六十六,五百五十五,三百三十三是大小通吃。所以压大或者压小的,赢钱概率是45%左右,不是50%, 这10%就是赌场的盈利,

其实也就是说,赌场会尽量让赌客分散投注,玩的次数越多,赌场盈利就会越大。那怎么做到的,那就是献红,什么是献红?就是赌场每次最多输多少,比如说献红10万,那么这局赌场最多输10万。

还以大小为例,压大的话最多只能压10万,如果想压20万怎么办,那么必须有人压小十万,这样赌场还是最多输10万,明白了吗,这也是为什么,澳门的贵宾厅盈利这么多原因。一般来讲限红500万就很少见了,除非是顶级的富豪,1万人赌场工作人员,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大限红。

即使不考虑概率的情况下,即使你赢到了十几亿,这里面很少一部分才是赌场的钱,甚至一毛钱都赢不到赌场的,为啥,想一想上面的抽水,赌场甚至会在你身上挣上一大笔水钱,那么赢的钱是谁的,和你一样的赌客了。

澳门的赌场,作为全世界盈利能力最强的赌场,盈利的关键就在于赌厅制度,或者说贵宾厅制度,那是怎么来的,下面我来介绍一下,赌的大的客人,业内称为豪客,必然是各个赌场争夺的重点,那怎么吸引或者留住豪客呢,就需要提供赌博以外各种附加服务,什么免费接送啊,免费食宿啊,另外一定会有各种你懂的服务,还有各种现金周转服务啊,我说的不是高利贷啊,就是临时周转的现金,包括现金进出境的服务,这些都不是合法赌场能做的,或者说能做好的,那么就催生专门提供这些服务的人,业内叫叠码仔或洗码仔。

那这些人的怎么赚钱呢,那就是泥码制度,泥码是不能直接兑换现金的,必须要到赌台上洗一下才能转成现金,其实就是下注用泥码,输了收走,赢了就赔你现金码,这样不断的来回,泥码是有佣金的,大约千分之三上下,也就是换1000,会有3元的佣金,这3元就是叠马仔的利润,不要小看这点钱,要知道赌博是来回,叠码仔一晚上用金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都是很常见的,当然的赌客也知道这点,所以一般也会多给赌客一些筹码。

还有很多人说,输光了会给赌客一些过路钱,也都来源于此,叠马仔的利润里,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小费,所以说叠马仔也非常盼望赌客赢钱。在赌场里声音最大的往往都是这些人,为啥?就是为了能多弄点小费呗,多说一句,澳门荷官的薪水,绝大部分都是小费收入,工资是非常少的,但小费是大家分的,不是给某个人的,都是全赌场的人份或者赌厅为单位。

所以赌客赢大钱,意味着小费多,所以也非常盼望赌客赢钱,对于特别大的豪客,这些可能就不适用了,有些不希望抛头露面,或者各种古怪的要求,例如直接在总统套房里赌,有些输钱了又拿了几千万回来,要求一把定胜负,或者临时没钱了,要求暂停赌局,我们叫封牌,好去筹钱的,等等太多了,例如换荷官,换牌这些常规操作就不值一提了,但这些都不符合赌场的规矩,赌场不能做或者不愿意做的怎么办,就出现了贵宾厅制度。

贵宾厅是赌场和各种有实力的,或者说有人脉关系的公司,甚至个人合作的,出现类似上面的事情,贵宾厅主就会解决,例如输急了一次要5000万,这种赌场完全不可能答应的情况就会自掏腰包对赌,以便留住客人。但要清楚的是,很少有人这么做,一般都是输了大大高于下注额,才会出现,否则甭管你是谁,上来就压一个亿,谁也不会答应你的,而且这种情况下,往往不是一个贵宾厅主能具有的财力,或者说愿意承担风险的。

很多巨富来一趟澳门,可能会有好几个贵宾厅主同时合伙,或者顶级实力的厅主接待,当然了利润也同时分享,实际上贵宾厅的换手率是非常高的。像洗米华短短的时间内,听说就有上百亿的身价,怎么来的,来得快去的也可能很快,其实也是赌。这种事情赌场一定不会做,毕竟安稳拿和规和法的利润,长期的挣钱才是赌场王道。

我从小就有演员梦,但家里的条件没办法培养我去北电,中戏或者上戏这些正规的表演学校,也就没有圆梦,中学的时候,我考了好几次上海的护具团,都没有考上,后来考上了常州的护具团。剧团要求把户口迁到常州,我妈妈不放我走,所以现在有时候我会跟我妈开玩笑说,我的星途就是你给耽搁了,没去护剧团,我就去了部队,上面看我能唱能跳挺好的,就让我去了文工团。后来安排工作的时候,我没有选择留下来,我可能内心本来就有一种不安分,我说我这一辈子一定要有钱,有钱什么都能拥有,但是我上班不可能实现致富的想法,现在想想,有钱未必幸福,真的有钱也会不幸福。

我去深圳的时候大概是90年,那时候你如果家里有一万块钱真的不得了,你就是有钱人,那时候工资才多少钱,几十块钱,我妈妈是街道办的,工资才9块钱,那时候老百姓是不敢下海的,大家觉得,有一份稳定的事业单位的工作,好像就到了保险箱里边,谁会把工作辞掉去下海,需要有勇气的,但我觉得深圳有机会,它毕竟改革开放的前沿市了,我就去了,因为我是唱歌的。

到了深圳之后,其实工作挺难找,后来是朋友,把我介绍到了一个香港老板,开的歌舞厅,海豚乐园,后来大军也来了,他那时候,还是华强电子公司流水线上的工人,白天上班,晚上来唱歌,唱完回员工宿舍睡觉,后来他接受采访的时候,提起过这段经历,说实在的,我觉得他唱歌,并不是特别特别好的那种,但是他比我努力,也比我聪明,一门心思要走这条路,他在我们这里唱完之后,还去了别的地方继续唱,慢慢就发展起来了,不像我走一步算一步,也没有想过要唱到一个什么高度,跟玩似的,所以说每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

我离开海豚乐园之后还在夜总会做过,在那边认识了一个老板,说我适合做销售,问我想不想去澳门,我说去干什么,他说去赚大钱,当时我还不相信,他说我先请你去澳门旅游,我就去看了那边的情况,原来是在赌场的贵宾厅,照顾那帮有钱人,人家说你和什么人在一起,你就会变成什么人,你和乞丐在一起会有钱吗,不会,你和土豪在一起,你怎么也应该变成个小土豪吧,那我就去了。

我的工作就是把赌客招揽到贵宾厅去赌,我可以拿佣金,我当时做的是起码其实就像销售一样,客人赌博的时候不方便带现金,他要来我这里换成筹码,他换的越多,我的提成就越高,那边的世界真的把我的眼界打开了,有钱人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什么叫纸醉金迷,什么叫花钱如流水,真的是穷的只剩钱了,赌场里有私人老板,开公司的,还有明星。

我最喜欢的是小老板,最好是自己开工厂的,或者是浙江人,浙江义乌做小商品市场的,看赌风就能看出来,我特喜欢浙江客人,浙江客人大方,赌的大骗子也少,输了钱喊一声阿彪,他说我钱在卡里面,我说你不要去刷了,我码房里给你拿个50万,输了你从卡里面刷出来给我,赢了你就直接把本钱给我,等于说在台面上借我的钱,你赌自己的钱赌不赢,你借借我的钱发财钱,万一赌赢了呢。

有人赌赢的就很开心,阿彪来来来,喝茶喝茶,最近喜欢什么表。让我印象最深的有一个赌客,他是上海人,给我感觉是一个身价,不是说上千万上亿,几百万一定是有的。听他说他在一家贸易公司做经理,他赌博很大气,赚到钱以后请我出去又是吃龙虾,又是吃鲍鱼,后来他来的次数越来越多,但每次基本上都是输的,后来他把他老婆也带过来了,可能他手上的闲钱没有了,为了翻本。

我是这么猜测的,可能他家里大部分钱,还是压在老婆那里,他说服老婆说我们去打百家乐,很好赚的,可以把我们以前赚的钱翻本。他老婆应该也是心动了,或者因为相信他,跟他一起来了。

赌场里你有没有钱,你今天赌了多少,整个气势是能看出来的。赌场有一种人,他在怎么赌再怎么输,他状态还是在那的,因为他底子厚,他输个几百几千万没所谓,但有的人可能输了几十万,他第二天整个状态就不行了,你能感觉到他肯定是输钱了。这个上海人把老婆带过来后,他老婆也不懂,就看着他赌,赌输了从包里面,再把很厚的港币给他买成筹码,越到后面肯定是输的。如果你去澳门的通行证,上面盖章很多的话,肯定没有一个赢,都是输了钱的,他后来因为在我们贵宾厅没赢到钱,就在大厅玩,那时候他整个状态已经不对了,本来一开始来的时候一看就是老板,很注重自己的形象,越到后面他形象都不顾,老婆也没在身边了。

有一次我就问他,我说怎么没把你老婆带过来,说是离婚了,他本来是几千几千地赌,到后面就是几万几万的往赌桌上拍,那时候觉得他,已经是把全部身家赌进去,后面就再也见不到人了,不知道他是回内地重新开始,还是一下子就被社会淘汰了,按照他的年龄,他要再从零开始奋斗,我估计也不可能了。他50多岁了,后来我再也没见过他。

有的赌客,你在赌场里面,可以连着好几年都能见到他,赌场里面绕一圈就能碰到熟客,聊聊天最近怎么样,今天这次来赢了没有,有的人,就像流星一样,一刹那头几次赌的很大,也很牛逼,一推就十几万,你后面就看不到他人了,所以澳门这个地方真的去过才知道,一下子把你的世界观和金钱观,全部颠覆掉,这些有钱人的财富也只是海市蜃楼。他今天有一个亿,我不说他有钱,他这一个亿明天可能会变成富,一个亿就是玩的这么大,五十万,一百五十万甚至500万一推的都有。

我看到最高的是一推150万,连推6把都中,赢了900万,发小费发了快40万,厅里面的所有工作人员,换筹码的经理啊,倒水倒茶的那些公关,甚至扫地的阿姨,每个人都有。澳门的赌场里,专门有一些老太太问人家要小费的,她一天要小费可以要到很多钱,根本不需要去工作,我最高的一笔小费是8万块钱。

我2004年去澳门,在那边待了十几年,2017年才回来,也确实赚了不少钱,那时候花钱也是大手大脚的,你说客人赢了给你一两万筹码,算什么呢,一万块人民币这么厚,港币也是这么厚,但是换成一个筹码就这么小,他赢了几十万几百万,扔你几个筹码,三万块钱拿去喝个茶,你说这三万块钱赚的容易吗,容易啊那干嘛呢,去买名牌啊,老表啊,赌场里面全都是名牌,我现在名牌都放在家里不穿,穿的都是优衣库。

我觉得挺好,但那个时候毕竟是在赌场,你一定要穿名牌,你一个叠马仔不穿名牌,人家觉得你混的不好,你带的是几十万的名表,穿的是上万块钱的衬衣。人家看得出来的吗,他觉得你这个叠马仔,形象气质比较有品位,这个地方是看这种东西的。你要问我赌不赌,我说我不赌肯定是骗人的,我也赌过,而且赌的不小,其实我从澳门回来,是因为我觉得我收不住,我在那边输了三百万,一套房子没了。

所以我的人生经历不是说大起大落,但确实有起伏,有到过一定的高度,也到过人生的低谷,回来我觉得是对的,再继续下去有可能也是一无所有,因为我在澳门看过那么多赢钱的人,到后来还不是全部输掉了,今天赢了几百万上千万,难道你不来了吗,我不怕你赢我的钱,我就怕你不来,亿万富豪一夜之间毁于一代,输了钱吊死在酒店的这种事情多了,去哪个赌场死了人,我们圈子里面都会传,死个人就像死个猫或者死个老鼠一样,有什么所谓的,太正常了,太多了。一个月起码有十几个,跳江跳海的都有,或者被黑社会打残,借了钱还不上了吗,你没钱你借什么钱,我去澳门的时候身无分文,到了澳门一看,怎么有钱的人那么有钱,那么敢赌,为什么我不能成为这样的人,但钱到我手上我又守不住,贪心去赌的人都是有一种贪念。

其实我是迷失过自己的,没办法在那边真的是天天日夜颠倒,我得随着赌客的时间吗,赌客赌起来不分昼夜的,他赌了两天两夜或者三天三夜,问一句几点了,下午6点,但他感觉好像该吃早餐了,他赌的都晕掉了,他口袋里不管有没有钱,都是睡不着的,赢了钱还想再赢,输了钱就想办法叫人打钱过来,要去翻本。

所以在赌场开了房没用,他几乎不去睡,赌到后面输了那么多钱,输了几千万上亿,再赢几千万对他来说就没感觉了,他人已经不受控了,赌到后面已经不是为了输赢,是为了这个赢的感觉,哎呦 9点吃8点开心呐,一点吃0点,开心哦。你开了个9点我怎么办,我如果不开9点我就要输掉500万,这个过程人不要发疯吗?

所以我只建议大家去澳门娱乐,去购物去享受美食,赌场玩一玩,量力而行,输的钱就当做是旅游了,如果纯粹去想赢钱,100%没有希望。

By 阿彪

东南亚“爱情屠宰场”揭秘

如果说,你是一名大龄单身青年,现在突然有个“灵魂伴侣”降临到你身边,他的一切都符合你的“幻想”;为了两个人的未来,他打算利用公司的系统“漏洞”带你发大财,你会不会心动?

小心了,不仅赚钱是假的,这份爱也是假的。这其实是令无数受害者“伤心伤财”的“杀猪盘”。“杀猪盘”是业界的一种俗称,实际上它是指一种打着交友名义,通过培养感情获取信任,再诱惑受害者至博彩网站投资,从而实施敛财的新型情感投资类诈骗。此类骗局最早兴起在2017年,以男性同志和单身大龄女青年等感情寂寞的人士为主要目标,而操盘者的大本营大多设在东南亚,尤其是在菲律宾、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等允许线上赌博的国家。

这场多人恋爱诈骗,让受害者轻则十万八万,积蓄全无;重则倾家荡产,名誉扫地。受骗人数急剧上升,因此抑郁活不下去的年轻生命时有发生。

先看一下骗子截图(此软件为Soul):

(只要对方说看走势,副业,买彩,做投资,数字游戏,请注意你应该有了赚钱的机会。这钱你是不想赚也得赚,只要你有缺口,不管你的缺口是情感还是利益甚至是自卑愧疚。总有缺口让骗子利用你。

第二张图片的介绍就有意思多了,知道soul上同行骗子多,就换了方式,把自己撇的多干净。而且28岁就已经两房两车,事业有成,还在soul上找对象简直是宝藏男孩了,我大天朝的年轻人啥时候这么容易成功了?骗子如果看到,答应我下次改成48岁好么?)

相信看到这里,很多关注此事的人就会想到“东南亚杀猪盘”。其实我一点也不愿意用“杀猪盘”来称呼此骗局,恶意太大了,但是也只有统一称呼才能找到组织。下图就是骗局解密图,没被骗过的估计也不太想懂。毕竟人都觉得自己很聪明,肯定不会被网络诈骗。不过劝你还是了解一下。

其实跳出来看是很简单,这种交友诈骗如下:

骗局将“爱情”和“博彩”结合起来,采用了:情感操控+欲望操控。“活该网恋”的丢人尴尬和“涉嫌赌博”的违法恐慌,让当事人不愿意告诉别人,更不敢报警。

其实你赌博了么?并没有。整个盘就是针对你设计的,让你赢你就输不了,让你输你就逃不掉,而且没有对方混淆赌博概念,诱导带投,你可能连麻将都不爱打。唯一可能参与过的线上赌博估计也就是欢乐斗地主了。这真是要不起啊。

这种交友诈骗如下:(当然骗术也在更新,诈骗犯对人物的心理操控也在升级。这里只说对女性的交友诈骗,以及诱导的理由和借口。)

第一步:去各个社交网站找“客户对象”,然后就跟正常谈恋爱一样,当然要比普通恋爱更细心,更能理解你,更能恰到好处的夸奖你,毕竟他们是一个团队在研究你啊。同时有意无意让你知道对方很优秀,并且很喜欢你,还会给自己加点小故事。以求让你释放孤单,放下心防,觉得自己是一个很需要被保护的人,形成被爱被理解被关心的心理依赖。(谁不想被爱被理解呢?谁不想被懂的人看破逞强呢?)

第二步:确定信任,引导你跟对方确定恋爱关系,不断引导你想象你们在一起后的情景,包括以后一起去浪漫的土耳其,顺便看看东京和巴黎。会唱情歌说情话逗你开心哄你睡觉等等。甚至规划好了哪里定居,生娃养家。就等他过一个月忙完来找你。当然期间最重要的就是诱导你关注他的赚钱“副业”,投资线上数字游戏。

第三步:诱导你跟他一起玩副业,各种对你的爱要变成实际性的带你赚钱。打感情牌,例如爱他就陪他一起玩,只想跟爱的人分享;例如说不想看到你那么辛苦,想让你赚钱轻松一点。例如一起玩线上游戏这样就有共同爱好,以后见面话题更多。你都爱上他们团伙苦心经营的人设“他”了,不玩真说不过去了。如果你真的不想玩,对方会用情感勒索,质问你的灵魂:是不是不相信他?是不是感觉他逼着你赚钱?你能过意的去么?你竟然不相信“那么为你着想,那么关心你的人”,你不会自责自己防备心太重了么?

倍投稳赚理论

第四步:让你赢,不断诱导你加大投资。人都是趋利的,谁赚钱了不开心,你当然会更相信他。为了让你更相信他,打消你的顾虑,骗子还会解密为什么稳赚不赔。例如发现系统漏洞,例如还会讲给你为什么这样倍投,例如会告诉你专业的公式。骗子简直对你所有的担忧和怀疑掌握的恰到好处。具体还会激发你的赚钱欲望。例如有没有要想买的包,化妆品,车,房等等;例如要孝敬父母应该给父母更好的生活;例如回忆一下成长过程中有哪些事情是因为没钱而放弃的;例如几月几日他来找你前,带你挣够多少钱,跟他差距没那么大之类。总会激发出你的心理弱点。让你觉得自己很穷,而且还有连赚钱都不敢赚的穷人思维。你对不起这个美丽的世界,对不起爱你的人,对不起自己的梦想。毫无疑问你的确手里是有个小十来万。甚至还能问亲朋好友借点,效仿骗子总跟洗脑的资金整合。得,投个一二十万,反正凑钱也不是很难。被宰难免,因为你不知道是骗局。

凯利公式都搬出来了

第五步:带输你。一般骗子会分析你的经济状况,前边跟你推心置腹,已经收集了你的工资水平,家庭状况,信誉状况,以及你的反应。选择接着给你谈恋爱或者直接消失。这都看对方团伙对你的判断。具体情况是自己输得比你多十倍,自己也很自责很对不起你,让你没立场指责他,相信只是偶尔出错,对方更可怜。对方接下来目的是为了榨干你的信用,能贷的款都贷一下,能借的钱都借一下,然后去捞你的损失。当然你这样做了,输得更多,还背上了被追债的风险。了解到群里有人一个月要还七八万,都快赶上普通人一年的收入了。刺不刺激?

有些人说什么也不会去碰网贷。骗子见无利可图,便不再搭理你。去服务他下一个对象去了。各种账号不回手机不接。让你经历地狱般的抽离。突然钱和爱都没有了,你甚至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还有骗子会先发制人哭诉自己输的更惨。

其实骗局流程不重要了,很多人都是愿意相信自己在恋爱,才会被骗。

这种感情诈骗的高明之处在于,意识到受骗后由于觉得丢人尴尬并不愿意告诉其他人。更甚者,根本不愿意相信这是骗局,对方给她带来的感情好像真的无法让人相信这是骗局。利用感情,多恶心。

经历过的人,和未经历过的人看到这些骗局,可能都会觉得傻逼才会被骗。正在经历中的人则根本跳不出来,因为他们是当局者。所以请大家对受害者的恶意少一点,没人愿意当受害者。

这场诈骗中金额已经过亿,人均都是二三十万,残害着刚刚有点小积蓄的空城里的青年男女。受害者大部分现状,总是一个人躲在深夜里哭泣,抑郁,轻生,活不下去,情绪已经带给他们不可逆的身体伤害。随着人数的激增,这样的骗局开始向病毒一样侵蚀着即将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90后中孤独的灵魂。

说一下写此篇文章的目的:

1.阻止恶继续蔓延

1.让更多无辜的人知道这个骗局,当你偶尔感到孤单缺爱,偶尔需要找人倾诉的时候,留个心眼,别碰上类似的情感操控的骗局。你一旦内心有了缺口,就难以逃脱这场骗局,最终钱情两失,被骗子在内心注射了恶毒发酵液。

2.让更多吃瓜群众看到受害者精神和经济的双重压力,别在旁边说风凉话,增加受害者的情绪负担,不知不觉做了伤害别人的恶。如果有朋友求救,希望能耐心倾听,不要嘲笑冷语,你的理解可能能救他们。事情都发生了,指责奚落并没有意义,他们自己已经很自责了,难道不知道自己当时傻么?

3.让更多受害者看到后知道这是骗局,别逃避,勇敢去选择报警;别沉默,不能让坏人逍遥法外。别害怕,及时寻求帮助。也不要因为独立惯了就硬抗。

4.让更多难友放下受害者的标签,原谅自己,这不是你的错,别折磨自己,也别对世态炎凉产生恶意,努力走出来,相信这个世界还是善念主导的。摆脱一朝被骗,三观尽毁,从此看谁都是骗子的心理状态。你很好,你值得拥有幸福。如果实在不能释怀,看一下最后的受害情绪重建。

为什么会被骗

问题一、你要不是看上人家有车有房事业有成,长相身材这些,也不至于被骗,你会相信对方是你自己爱慕虚荣,被骗活该。

对方的确挺帅,人设打造很完美。

难道她们不知道“霸道总裁爱上我”这样的玛丽苏剧情是不现实的么?难道她们心理没有疑问又帅又好同时物质条件还不错的人凭什么会爱上自己么?难道能拿出几十万去输的姑娘,自身实力是差到不应该看上更好的人?

第一:骗子的账号是一套的,他的所有社交号娱乐号竟然在认识你之前就开始经营人设了。你搜图搜不到对方信息。还是不相信对方,要看对方其他号,对方还真有跟微信一样的抖音等账号,而且上面发的内容和告诉你的工作信息以及生活视频完全吻合,反口就情感勒索说你不信任他,借机跟你吵架然后你慌了,对方大方原谅你。

善良的你怎么会知道骗子为了骗你竟然这么努力,所有账号都做人设了,你除了觉得自己太多疑外,根本不会往坏的方向去想对方了。你甚至开始怕伤害到他。毕竟还有第二。

第二:完美人设中会有不完美,让你相信对方并不是高不可攀,例如会有家里是农村的,吃了很多苦才有的今天的成绩。例如自己文化水平不高,辍学女友在他最艰难的时候离开这种。让你觉得他真的挺可怜缺爱也需要你。你完全可以被他喜欢,他也完全喜欢你。

彻底打消你怀疑他怀疑自己的理智想法,进入这场虚拟恋爱的迷局。等待温水煮青蛙式的宰割。

即使你还是不相信,但也会想试试看,毕竟对方一月后就说要来看你了。说见过面后,你就会完全相信他了。你不会动心试一下网恋?大不了见面后不合适就算了,谁知道骗子已经进化到半个月就完成了宰割?

问题二、都这么大人了,还会被骗。被骗几十万,还是人傻钱多。

大多数被情感诈骗的女生是没有恋爱经验的,生活里绝对是个能手,但她们在情感里的确是个小白,愿意付出,也愿意相信,就是不知道现实里如何主动,如何和男孩子相处。就算有恋爱经验的人,陷入爱情智商也得突降吧,何况小白?谁能时刻提防着被感情欺骗?谁知道还有这么恶心的骗局?光是欺骗感情,就够她们自我毁灭了。何况还有金钱带来的现实压力。

这个世界缺爱缺理解,所以给了骗子团伙有机可乘。这跟年龄有什么关系?再大的人也会被骗,只要你有弱点,只要你还与人接触,只要你放松喘了口气。

这个年龄的女生,又独立又能干,有点小积蓄也很正常,他们的孤单和年龄还有小积蓄正是骗子好入手的对象啊。要不然骗子8:00吃完饭研究什么呢?一场针对适婚独立女性的骗局研究,骗子投入了大量科研时间。

彩票也是概率问题,当然也属于赌博,但是福利彩票是合法的,上去让你回忆买彩票经历,就已经把博彩和福彩混淆概念,让你认为就是彩票,就是靠运气的中奖。

第一,受害者就是因为不赌博,才更不会知道这种彩票形式属于线上赌博。没人告诉过他们,他们如果不是因为这个诈骗,终其一生能参与的“线上赌博”可能就是欢乐斗地主了。骗子们说这是线上开奖,跟彩票概念混淆在一起,彩票是赌博,毕竟都是概率,谁还没听过福利彩票体育彩票?骗子这个xx28数字游戏结果跟3D彩票一模一样啊!恰巧有过一两次买双色球的经验,彩票属于违法么?

第二、每个盘都是可操控的,让你赢你就赢,让你输你就输。这是一群人设置了虚拟盘陪你玩呢,有客服送你彩金,有客服给你充值账号,有“对象”带你投资,多人恋爱服务中的必要付出环节。让你开心相信让你欲哭无泪。

如果是赌徒可能知道各种赌局的方式,可能受骗几率更小。为什么那么多乖孩子突然沉迷赌博?还不是因为对赌博无知。

老铁们,想知道什么是线上赌博么,准备几十万,东南亚的那群同胞会让你永远记住。

【受害者情绪重建,如何走出负面情绪:】

第一,放空自己,当自己是一个无行事能力者。给自己定一个时间周期:2-5天,时间不宜过久。

这几天可以允许自己不工作,不去做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允许自己搞砸一些事情。不去批评指责自己。哪怕暴饮暴食,哪怕昼夜颠倒。颓一下,别逼自己。比如强迫自己不要哭,强迫自己睡觉,强迫自己走出来,强迫自己乐观。这些都不要。你就要放空自己,不用大脑思考,随便跟着身体流浪放逐自己。

哭泣就哭个够,睡不着就劳动擦地洗衣服做一些体力活等。

第二,在日期最后一天,开始恢复理智。拿出一张白纸开始理智分析问题。如何自救。分析受骗的原因,制定相应计划,例如找人倾诉,例如运动健身,例如认真吃饭,例如如何赚钱等等方面。然后重生。

接受被骗的事实,也接受追回的希望渺茫。重新开导自己去爱上这个世界。

虽然很困难,但是时间能淡化一切。

题外话:之前有个人受骗后,女友也离开了他的小伙子找我咨询,我回的一些话,也许这些回复对经历杀猪盘的人有用:

虽然没有碰到可以治愈爱的爱,但也不能轻易被恶侵蚀。我们终究不愿变成恶龙。因为我们是美好本身。加油!

从第一句搭讪聊天,到最后钱被层层转账流往境外,诈骗分子是怎么得手的?

随手点击的中奖信息又怎么套取了个人信息?杀猪盘、套路贷、刷单购物、微信中奖等各类电信网络诈骗的本质是什么?背后又有哪些秘密?

第一章:一旦搭话,诈骗分子就有了可乘之机

网恋求助、刷单兼职、资金冻结、高额返利……无论哪款诈骗手法都会有人受骗,这并不是骗子手法高明,而是在骗子利用境外服务器广泛撒网,群发各类消息,弹出各种网站的背后,总有一些心怀好奇或有潜在欲望的人想点进网站了解。一旦在网络上结识了“意中人”,犯罪分子就会利用人们对感情或者金钱的渴望心理伺机下手,在建立信任和感情后,骗取受害人钱财。

第二章:角色多样,量身定做诈骗剧本

每个诈骗剧本,陷进去的人都会发现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当你渴望无微不至的关怀时,他们就是中年多金的“暖心大叔”;当你向往旷世之恋的爱情,他们就是青春靓丽的“小萝莉”;其实,他们只是一群躲在房间内,拿着诈骗剧本的“话务员”,在幕后老板的指挥下,他们按照剧本一一出演。

第三章:虚构的身份,为什么深信不疑?

诈骗分子正是利用人们弃用的电话卡,制定虚拟身份实施诈骗。

在撒网寻找猎物的过程中,骗子会使用不同的身份信息注册不同的虚拟身份,在行骗成功后,原来的虚拟身份就不再使用。追查过去,虚拟身份的注册信息可能是正在工地干活的工人,也可能是在校读书的学生,而真正的行骗者早已遁入网络大海中。

第四章:虚拟身份也分三六九等

不同的诈骗剧本需要不同的虚拟身份,而每个虚拟身份背后的网络生活痕迹,更加使被骗者对对方身份深信不疑。

使用多年的QQ、微信等虚拟账号,丰富多彩的朋友圈、说说、日志等内容,再加上骗子的精心包装,对方可能就变成了受骗者喜欢的男朋友、女朋友、成功人士、人生导师。……其实真相却是,除了受骗者,里面全是骗子成员。

第五章:电话卡怎么到了骗子手中?

电信网络诈骗需要用到大量的虚拟身份,也就需要用到大量的电话卡。购买电话卡,然后注册虚拟身份,这是常人想到最简单直接的办法,然而这对于电信网络诈骗庞大的“业务量”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有需求就有市场,于是一条拿手机卡,盗取虚拟账号,制作盗号软件,提供群发信息设备的黑灰产业链条就这样相互连接起来了。

不法分子为了获得电话卡想出了各种办法,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甚至还成为了“帮凶”,这其中便有诸如开卡送油、开卡送洗衣粉等方式。只需带上身份证,顺便再随手拍一张本人照片,便将各种小礼物送到手上。而此时,自己的身份信息已被别人掌握,自己的无心之举已经成了犯罪分子的“帮手”。

第六章:电信网络诈骗的真相是什么?

骗子之所以成功,关键一点就是其出演的身份,核心之一就是电话卡。通过电话卡可以注册出不同的虚拟身份;通过“回收卡”可以找回原有的虚拟身份,包装出骗子需要的优质虚拟身份;通过电话卡可以群发消息、广发链接、组团忽悠、建群坑人……电信网络诈骗的另一核心就是银行卡,这里不作详解。

人生已经足够艰难,可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独自承受。这时候有一个人向你伸出了温暖的双手,你小心翼翼的把手交给他,看着他把你拉上了高空,再眼睁睁看着他突然放手。

只剩你一个人在无尽的坠落、坠落……那种绝望,根本无法对外人诉说。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更多的人远离骗局,一生平安。

By 小菲灰产圈

银行为什么会破产

2023年3月,硅谷银行(SVB), Silvergate银行,Signature银行相继破产。美国第一共和银行(FRC)也无法正常取款,之后虽然接受了提款指令,但以前只要几秒钟就能到账,现在也需要48-70小时。  3月16日,11家华尔街大型银行组成财团(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花旗银行、美国银行、富国银行等),向陷入困境的第一共和银行注入300亿美元资金,以防止地方银行业危机进一步蔓延。

这一系列的金融系统崩溃,让人不禁担忧,银行到底还安全吗?

银行为何资不抵债

跟其他法律主体一样,银行“破产” 的原因就是资不抵债。这通常有两个原因。

首先,由于投资策略,资产价值变动等原因,银行的债务可能最终会超过其拥有的资产价值或其持有的债权价值。在会计术语中,这就意味着其资产价值低于其负债

其次,如果一家银行在到期时无法偿还债务,即使其总的资产价值可能超过其负债,它也可能资不抵债。这就是所谓的现金流资不抵债,或“缺乏流动性”。

资不抵债本身这个概念不难理解,但是现金流资不抵债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比较陌生。那么现金流资不抵债是怎么发生的呢?下面一个例子告诉大家:

第一步:某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显示其财务状况良好——资产价值超过负债。即使一些客户确实拖欠贷款,也有一个很大的,资产价值 – 负债价值的空间缓冲,来保护储户免受任何损失。

第二步:出于某种原因(也许是由于一些新闻引起的恐慌, 也许是提现需求短期急速升高),人们开始从银行取出他们的钱。客户可以要求提现,也可以要求银行代表他们向其他银行转账。相对于银行的总存款,银行持有少量的实物现金,因此这些现金很快就会用完。它们还在央行持有一定数量的准备金,这些准备金可以通过电子方式支付给其他银行,以“解决”客户的电子转账。

这些现金或电子转账离开银行的影响是同时减少银行的流动资产和负债(以客户存款的形式)。这种提款可能会持续到银行耗尽现金和央行储备为止。

在这一点上,银行可能有一些债券,股票等,它将能够迅速出售筹集额外的现金和中央银行储备,以继续偿还客户。然而,一旦这些“流动资产”耗尽,银行将不再能够满足提款需求,也不能再代表客户进行现金或电子支付。

第三步:这个时候,银行账面理论上仍有偿付能力, 也就是总资产依然超过总债务,然而,因为流动性问题,银行已经无法回应任何的提款要求了,因为它实际上已经耗尽了现金(以及现金的电子等价物——央行储备)。如果银行无法从其他银行或者国家中央银行借到额外的现金或准备金,那么它筹集资金的唯一途径就是出售其非流动性资产,即其贷款账簿。

这就是问题所在。因为银行马上就需要现金或央行储备。但任何考虑购买其非流动性资产的银行或投资者都会想知道这些资产的质量(贷款是否真的会得到偿还?)这需要时间——几周甚至几个月——来审查价值数百万或数十亿的贷款,以评估其质量。如果银行真的不得不匆忙出售,那么说服当前买家购买其无法评估的一系列资产的唯一方法就是提供大幅折扣。

例如,一家银行可能对其贷款账簿估值为10亿。然而,如果被迫迅速出售,它可能只能得到8亿。如果资产价值 – 负债的空间低于2亿,那么这将使银行彻底的资不抵债

在美国银行破产后存款怎么办

美国银行存款保险规定,每一个存款人在同一家银行普通账户内的存款可以得到25万美元的联邦政府免费保险,同一个人可以在不同银行开设普通账户,不同银行的普通账户保险额也都是25万美元。

举例来说,约翰有50万个人存款,为了分散风险,他在A银行开设了一个普通账户,存入25万美元,在B银行开设了另外一个普通账户,也存入25万美元。根据规定,这两个账户分别得到最高25万美元的免费保险,合计50万美元都得到了保险;存款多于25万美元的话,可以照此办理,依此类推。而约翰如果将全部50万美元都存在A银行的话,万一出现意外A银行倒闭,约翰的50万美元存款中只有25万美元得到保险可以取回来,但另外的25万美元就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一定拿的回来,也可能打水漂了。

负责银行存款保险的是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简称FDIC),这是一家联邦机构,FDIC是在1930年代大萧条时期依据1933年的银行法(Banking Act of 1933)成立的,目的是保护商业银行客户的存款利益,避免银行倒闭时存款没有保障,由此加强民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从而保护银行体系的稳定。FDIC对存款保险的额度随时间推移而不断提高,最近一次提高是在2008年金融风暴后的2010年,根据《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的规定,由此前的10万美元提高到25万美元。

FDIC对存款账户的保险是免费的,无需申请,只要客户在FDIC成员银行开户就自动得到存款保护。目前美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是FDIC成员银行,据统计,截至2019年FDIC共有5256家成员银行,遍布全美城乡各地。

前面提到的FDIC存款保险主要指普通账户,比如支票(Checking)、储蓄(Saving)、货币市场(Money market)、定期(CD)账户等,民众可以在不同银行开设此类账户,数量不限。此外,FDIC也对退休账户的存款保险,金额也是最高25万美元,退休账户与普通账户不同,每个人只能有一个同类型的退休账户,比如一个传统退休账户(Traditinal IRA)、一个401K退休账户、一个罗斯退休账户(Roth IRA)等,不能在不同的银行开设相同类型退休账户,因此,如果退休账户里的存款超过25万美元保险上限,就无法如普通存款账户一样分散风险。

美国民众的金融资产,除了一部分存放在商业银行外,还有一部分用来投资,在证券公司开设账户投资金融产品,这一部分资产并不受FDIC的保护,因此,在发生金融危机时,证券体系的稳定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国会于1970年通过了证券投资者保护法 (Securities Investor Protection Act)并成立了证券投资者保护公司(Securities Investor Protection Corporation ,简称SIPC),这是一家非营利性会员公司,负责证券公司破产或陷入财务困境时努力返还客户的证券和现金,限额最高50万美元(其中现金限额为25万美元)。SIPC是美国投资者保护整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指出的是,尽管SIPC是根据联邦法律创建的,但它与FDIC不同,不是联邦政府机构。

除了联邦法律规定的存户保护规定外,民众如果握有大笔资产而其金额超过FDIC规定的存款保险上限的话,还有其它一些办法可以保护自己的资产不受损失。比如可以将钱存在现金管理账户(Cash Management Account),或者将钱存在“最大安全”账户(MaxSafe account)内,该账户提供额外保险,允许储户将保险限额从25万美元增加到375万美元。还可以在存款人保险基金(Depositors Insurance Fund,简称DIF)加盟银行开设账户,凡在存款人保险基金加盟银行所属任何一家银行的存款,都会自动获得高于25万美元上限的额外保险。存款人保险基金是私人性质的行业赞助保险基金,成立于1934年,成立以来一直为客户存款提供高于FDIC保险额度的保险。

为什么存款保障有上限,但贷款还要必须还

银行存款与贷款,实质形成的都是债权债务关系。而债权债务按约履行,首先是以双方主体的信用做担保的,其次才是抵押、质押担保,或者第三方履约担保等等。

银行存款的债权人是存款人,债务人是商业银行。

存款的安全性,或者说银行到期支付款项给储户,这首先是由商业银行的信用做保证的。如果银行发生重大风险信用破产,则会动用到第三方履约担保,即银行按照《存款保险条例》投保的存款保险。

在中国,银行存款保险是国家强制商业银行投保的保险,目的是确保储户存款的安全。国家在制定存款保险限额偿付的标准50万元时,考虑的是这个限额可以覆盖99.5%以上的个人储蓄,而且也会考虑银行的投保费用负担问题。

但是,在这里我们需要特别强调,并不是说银行破产只赔50万元,要完整理解存款保险条例的有关条款:

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机构所有被保险存款账户的存款本金和利息合并计算的资金数额在最高偿付限额(50万元)以内的,实行全额偿付;超出最高偿付限额的部分,依法从投保机构清算财产中受偿。也就是说,银行破产清算后的财产,会按照法定清偿顺序偿付给债权人(包括储户)。

银行贷款,债权人是银行,债务人是贷款人。

银行贷款,有不同的种类,比如信用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等等。

银行贷款,正常要靠贷款人的信用保证偿还本息。如果贷款人出现问题还不上款,那就要开始第二步,使用抵押、质押的财产偿还,或者找第三方担保方还钱。

但是,如果贷款人倒闭破产,抵押、质押的财产也不够偿付贷款,或者第三方担保方也没有能力偿还的,银行追不回贷款,也只能接受坏账的结果。

所以,出现上述的问题,银行贷款也有可能收不回来。懂点常识的人都该知道,银行的坏账率是什么概念。2019年第一季度,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8%。经过疫情三年,这个数字已经翻了几番。银行危机的本质就是,一家银行没钱的时候其他银行也会一起没钱,以现在金融系统的乱象来看,政府出手似乎是唯一解决危机的方法,但何时连政府都会黔驴技穷,这谁也不知道。

By 月石信息局诗涵

硅谷银行破产对中国的影响

“没想到一觉醒来,居然赶上了银行倒闭,人生完整了。”中国医疗初创公司创业者安迪(化名)3月11日午间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他的公司大部分美元资产都存在硅谷银行,主要用于美国办公室人员的工资发放。

另一位业内人士在谈及此次硅谷银行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时对记者透露,有初创企业因此损失上亿人民币。

美国著名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 CEO更是将硅谷银行的后果称为“初创企业的灭绝级别事件”,他称YC 1/3的项目约1000多个创业公司所有的钱都在硅谷银行,下周甚至发不了工资和房租,而保险公司理赔的上限是25万美元。

互联网投资人庄明浩表示,如果说过去的20年,互联网+VC相辅相成的爆发成就了硅谷,这种效用同时造就了SVB这家特殊的“银行”。如今,整个互联网的宏大叙事已经远去,所谓的互联网+硅谷的造富神话也开始成为历史。

一大波风投与创业公司受影响

“没想到连SVB都要遭遇金融信用危机,这可是大多数投资机构和创业公司的首选开户行。”一位科技领域创业者这样感慨。

1983年成立于美国的硅谷银行一度被认为是初创公司的“金主”和“命脉”, 在硅谷高科技产业高速发展之际,它凭借低息募资、面向大银行尚未重视的中小企业,迅速开辟出灵活的发展路径,成功帮助过Facebook、twitter等明星企业。

appWorks合伙人、具备多年募资经验的詹益鉴总结,硅谷银行之所以能够拥有近一半的初创公司市占率,关键在于其核心产品风险债,可以帮助创业者减少股权稀释,帮助投资人降低现金流风险,只要公司成长与获利能力高于资金成本,实际便能获得投资人、创业公司与风险债发行者三方共赢的局面。

为了让旗下被投公司获得风险债额度,詹益鉴称,许多创投机构会要求被投公司尽早到SVB开设账户、积累往来记录与财务资料,并将投资资金存放到该账户中,降低汇兑费用与手续时间。其后,随着老牌或大型初创机构对SVB的信任与依赖,想在硅谷获得投资或已被投的创业公司,几乎都有SVB账户。

 “我们使用硅谷银行也是因为它的服务好,而且非常便捷。”安迪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但这样的特性使得硅谷银行对于行业的繁荣与萧条周期特别敏感。今日,一段美团曾晒出硅谷银行存款6000多万美元的旧闻被重新提起。有消息称美团创始人王兴今日已回应“我们很多年前就转用大银行了。”第一财经记者就此询问,截至发稿美团公司方面未予以回应。

但安迪所在的企业没有这么幸运。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从昨天开始我们就一直在设法转钱出去,但是还没有转出来,银行就先倒闭了,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目前,银行网站的状态显示正在维护中。

不过,因为企业规模不大,安迪的公司存在硅谷银行的美元资金并不多,涉及数十万美元的资金。他还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至少在我的朋友圈就有好多家中国初创公司也把钱存在硅谷银行。”

安迪称,相比一些存款好几亿美元的大型科技公司来讲,自己就是损失了也还不算多,保险公司理赔上限25万美元,风险相对可控。

以流媒体技术公司Roku为例,该公司在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一份文件中披露,该公司在硅谷银行持有近5亿美元现金,占现金流比例超过四分之一。Roku还称,其在硅谷银行的大部分存款都没有投保,不知道公司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收回现金存款。

“元宇宙第一股”游戏公司Roblox在一份文件中表示,其30亿美元现金中的5%存在硅谷银行。

除了互联网企业,加密资产客户也被硅谷银行纳入可接纳范畴,虽然所设敞口并不大。据统计,Blockchain Capital、Castle Island Ventures、Dragonfly 与Pantera 都与硅谷银行有关系。

另据加密货币领域稳定币发行商Circle公司表示,截至1月17日,总部位于美国的稳定币发行人Circle在硅谷银行持有其USDC(市场第二大稳定币)稳定币的部分现金储备。

负面影响还在持续蔓延。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多家LP(Limited Partners,有限合伙人)机构开始询问自己投的基金有没有将钱放在SVB里。有LP发朋友圈称,自己所投的基金连夜发邮件告知没有将钱存在硅谷银行,而那些没有发邮件的,大概率是遇到了麻烦。

恐慌情绪背后

传奇基金经理、潘兴广场创始人比尔·阿克曼(Bill Ackman)在推文中表示,由于风险资本支持的公司依赖SVB获取贷款和运营资金,因此这家硅谷第一大银行倒闭可能会摧毁经济的关键长期推动力,SVB一旦倒闭,将有更多的银行面临挤兑和倒闭,届时多米诺骨牌会接连倒下。

“大家已经开始把账户转到更大规模的银行,担心小银行爆雷。”一位硅谷的从业者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还有一位正在计划将资金从BOA银行转到Chase银行的硅谷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Chase的银行工作人员忙疯了,说不少客户连夜开户,预计下周一还将有大量客户紧急把资金转入Chase里。”

回溯这场危机,互联网投资人庄明浩认为,2022年下半年开始的长加息周期令债券价格不断下跌,硅谷银行出现高额浮亏。近日,SVB启动资本动作,出售大部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AFS)以换取流动性来支付存款提款。此次出售涉及价值210亿美元的债券,造成18亿美元实际亏损。同时,SVB还将通过出售普通股和优先股等股权融资方式,募集22.5亿美元的资金。CEO贝克尔又向最大客户群风险投资者们争取支持,没想到这些机构转身就劝说被投企业们提前取出资金,进而引发挤兑风险。

庄明浩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很多天使轮与A轮阶段的早期公司没有资产配置的概念,也一般不太会开很多银行的账户,自身业务可能还没赚钱甚至收入都没有,主要依靠VC投资款活着,这种情况不分中美,都会受到硅谷银行事件的巨大冲击。

“从心理上讲,这是一个打击,因为每个人都意识到事情是多么不堪一击。”为初创公司提供税务、会计和人力资源服务的咨询机构Kruze Consulting运营主管Scott Orn表示。

Orn将硅谷银行称为“硅谷皇冠上的明珠”。对于他的数百个客户来说,硅谷银行的撤资可能会使初创公司借钱成本变得更加昂贵。他希望硅谷银行能够度过这个困难时期,甚至有可能被一家更大的银行收购。

目前来看,美国政府已经介入,但对SVB最大客户群——风险投资机构与初创公司的负面影响已经造成,尤其是在资金流动性压力方面。

硅谷技术VC Fusion Fund创始人张璐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说,这一事件对于科技创投领域的资金活跃度影响巨大,尤其对初创企业影响不小,但硅谷技术创新的趋势不会因为资金的问题就出现倒退。

还有用户提议推特应该收购硅谷银行并将它变成一家数字银行,马斯克对此评论称持开放态度。

 硅谷银行的倒闭正值科技行业面临挑战之际。不断上升的利率侵蚀了便宜的资金渠道。根据CBInsights今年1月份发布的数据,2022年美国的风险投资较上年下降了37%。

与此同时,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和衰退担忧促使一些广告商和消费者收紧支出,削弱了科技行业的收入驱动力,大型科技企业陷入了大规模裁员,重新关注以“效率”为标志的成本削减计划。

截止发稿时,浦发硅谷银行、再鼎医药、百济神州、北海康成、腾盛博药、加科思也、圣诺医药、基石药业、亚盛医药、德琪医药、康方生物、云顶新耀、潘石屹等都表示硅谷银行的破产不会对其业务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硅谷银行为何轰然倒塌

美国时间3月10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发布声明,美国加州金融保护和创新部(DFPI)当日宣布关闭美国硅谷银行,并任命FDIC为破产管理人。为保护投保的储户,FDIC创建了存款保险国家银行(DINB),硅谷银行在关闭时,作为接管人的FDIC需立即将硅谷银行所有受保存款转移到DINB。

3月9日,硅谷银行从开盘价176.55美元暴跌至106美元,并在10日的美股盘前交易中再度暴跌逾60%,随后进入停牌状态。

事件的导火索出现在3月8日,当天硅谷银行大举抛售了210亿美元的债券,造成18亿美元亏损。同时该公司称将通过出售股票的方式筹集23亿美元,以弥补这一笔“债券甩卖”带来的巨额亏损。

此举引发了强烈的市场担忧,银行最害怕的挤兑风潮就此来临。3月9日开始,“硅谷教父”彼得·蒂尔的创始人基金(Founders Fund)、对冲基金Coatue Management、著名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 等机构均建议他们投资的公司——硅谷银行的储户们,考虑从该银行尽快按需撤资。

作为硅谷创投圈的“宠儿”,这家银行立刻陷入了更深的流动性危机,继而快速崩盘。硅谷银行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倒闭的最大银行,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二大倒闭的银行。

硅谷银行为何“猝死”?其会不会又如当年突然破产的雷曼兄弟公司,酝酿出一场更广泛的危机事件?

硅谷银行成长史

作为硅谷创投圈的宠儿,硅谷银行1983年成立,后发展成硅谷银行金融集团,资产达2120亿美元。按资产总额排序,该银行是美国第16大商业银行。该银行在美国、欧洲、亚洲等国家与地区设立了分公司与办事处。

从商业模式来看,硅谷银行的目标客群有别于其他商业银行,主要服务于PE/VC、高科技企业,以及这些企业的员工等高净值个人客户。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独特的市场定位,硅谷银行一直是硅谷科技和生命科学初创公司中最受欢迎的金融机构之一,曾成功帮助过Facebook、twitter等明星企业。根据国信证券估算,SVB对美国高成长企业的贷款市占率约 46%,是高成长企业贷款市场的龙头。

国信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将硅谷银行形容为“创投圈集团”的财务公司——资金以贷款形式投放给PE/VC企业、高科技企业和这些企业的员工,同时也从这些企业和员工处获得存款。

具体来看,硅谷银行的两大主营业务是为PE/VC提供“资本催缴信贷”以及为初创企业提供信用贷款:

  • 资本催缴信贷:本质是一种过桥贷款,通常会给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机构提供短期贷款,让它们在等待投资者的资金到位之前先解决资金问题。这类贷款风险较低,期限较短,所以收益率相对不高。
  • 初创企业贷款:当初创企业没有盈利和现金流时,它们经常需要向硅谷银行借款来维持业务运营。这些贷款风险比较大,因为没有抵押物,所以硅谷银行通常会向借款企业要求提供3-5%的认股权证。具备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

2022年财报显示,在该行的贷款构成中,资本催缴信贷余额413亿美元,占比高达56%,初创企业贷款占比为9%。

有业内人士将硅谷银行的业务特点总结为“投贷联动”,即股权投资的收益与信贷业务的风险平衡相互抵消,以实现超额盈利。2021年,硅谷银行的股权资产占总资产的1%,却实现了收益5.6亿美元,占非息收入的20%。

Image

安然度过千禧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平稳运行已经40年的硅谷银行,为何在短短数天内崩盘呢?

故事的伏笔在三年前埋下。2020年3月,美联储开启无限量QE,把基准利率降到0左右,在流动性泛滥的背景下,美国科技公司大量回购和融资,与高科技相关的VC投资也变得非常热门。美国的PE/VC市场快速扩张。

这种情况下,硅谷银行的核心储户——即科技公司们手头拥有大量现金,该行由此吸引了大量存款。该行存款规模从2019年的617.6亿美元跃升至2021年底的1892亿美元(尤其以活期存款为主)。硅谷银行的规模在此期间也快速增长,其资产总额从2019年末的710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末的2115亿美元,其中2020年同比增长63%,2021年同比增长83%。

与此同时,手握大量现金的硅谷银行为了获取更高额收益,选择进行证券投资,主要买入了投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和美国国债。这类资产在2020年和2021年实现了浮盈,但并没有被出售。

但问题是,硅谷银行投入在证券上的存款太多了。截至2022年底,硅谷银行买下了1200亿美元的投资证券,其中包括91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组合(MBS)和260亿美元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甚至远远超过了740亿美元的贷款总额。

更不利的是,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硅谷银行买入了大量长久期的证券资产,尤其是中长期国债。

2022年3月,美联储启动了力度空前的加息周期,为硅谷银行的扩张故事画上了休止符。随着加息周期的到来,一方面,存款的成本变得更高,难以低成本揽储——该行有息存款成本从2021年的0.13%大幅攀升到2022年的1.13%;另一方面,债券价值会走低,这也就意味着硅谷银行持有的大量证券资产的缩水。

更重要的是,科技初创公司们转而变得需要现金,选择提取存款。年报显示,2022年该行全年存款总额下降了160亿,大约占存款总额的10%,特别是活期无息存款由1260亿骤降至810亿。

这还远远不够,为了填补资金缺口,硅谷银行只能选择卖出此前囤下的巨额证券。 

Image

3月8日盘后,该行发布公告称出售了210亿美元的可供出售资产来重塑资产负债表,税后损失达18亿美元(硅谷银行2022年全年归母普通股东净利润仅15亿美元),同时还出售普通股和优先股募资22.5亿美元。此时,硅谷银行还持有久期更长的高达913亿美元的“持有到期”债券,而这部分债券在整个2022年的价值已经缩水了69亿美元,并且还很有可能持续缩水。

花费如此亏损也要变现反映出了巨大的流动性压力,投资者对于硅谷银行的信心随之坍塌,挤兑风潮到来。周五披露的一份监管文件显示,投资者和储户周四一天内试图从硅谷银行提款420亿美元。

总体来看,“期限错配”是硅谷银行失败的核心原因。其持有资产的期限远远大于利负债期限,银行极易面临“流动性风险”,银行可能无法及时偿还负债,导致资不抵债、银行破产。

“银行最大的风险是挤兑,负债不稳但又利率低位,买一大堆长债很致命。如果没有流动性危机,资不抵债也不一定倒闭。”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表示。

是否又是一次雷曼时刻?

对于硅谷银行的雷暴,市场反映出了强烈不安。

3月9日,美股基准KBW银行指数暴跌超8%,创下自2020年6月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 1.85%,而道琼斯工业指数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均超过500点,跌幅分别为1.66%和2.05%。3月10日,KBW银行指数再跌3.91%,本周累下跌15.74%,创有记录以来最大周跌幅。甚至在亚洲,MSCI亚太金融指数一度下探2.6%,迈向一年来最大跌幅。

有市场声音认为,突然雷暴的硅谷银行可能又如当年突然破产的雷曼兄弟,酝酿出一场更广泛的危机事件。 

多家券商机构发声为市场降温。比如,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银行团队认为,当前整体情况可能并没有市场担忧的那么紧张:

杠杆方面,金融危机后美国金融部门在强监管下整体杠杆较低,且资本充足率也相对健康,因此发生大面积的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似乎并不高,上述事件可能无法代表整个美国银行体系。

流动性角度,美国在岸及离岸流动性的收紧也并没有那么显著。在极端假设下,如果后续流动性继续收紧引发更大层面和程度的流动性冲击,美联储可能而且也有充裕的手段提供流动性支持。

对此,钛媒体App也咨询了多位美国私募股权投资者以及国内学者。一部分观点认为,目前来看,硅谷银行的雷暴还无法与雷曼时刻同日而语。

中央财经大学投资学教授李国平向钛媒体App表示:“硅谷银行的雷暴与雷曼公司的倒闭存在着三点区别,规模就不一样(倒闭前雷曼资产规模达到6390亿美元,硅谷银行为2120亿美元),杠杆率不一样(雷曼远高于硅谷银行),影响对象不一样(雷曼影响其它金融机构,硅谷银行影响的是硅谷的实体企业)。”

事实上,硅谷银行的雷暴对于硅谷实体企业的初步影响已经出现。

比如,人力资源初创公司Rippling依靠硅谷银行处理其客户员工的工资支票,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在周五表示,尽管硅谷银行的系统显示付款已经处理,但实际上没有款项流向Rippling的客户员工。Rippling迅速与其新的银行合作伙伴摩根大通展开合作,并提交了支票以进行隔夜处理,这意味着客户的员工将在几天内收到工资。

硅谷银行破产对币圈的影响

币圈最大的稳定币发行商之一Circle发推表示其约400亿美元的USDC储备中有33亿美元存放在硅谷银行的消息后,其发行的稳定币USDC价格暴跌,脱锚状态持续扩大,甚至引发挤兑风波。

  截至发稿,USDC已跌至0.8905美元左右,达到历史新低,24小时跌幅扩大至9.63%,市值缩水至366.8亿美元。

  与此同时,孙宇晨等大量投资者将大量USDC兑换并赎回。加密货币及股票交易应用Robinhood、加密货币交易所Binance、Coinbase 等平台均宣布暂停USDC的部分服务。

  受到波及

  Circle是加密货币领域最大的稳定币发行商之一,USDC是加密货币市场上第二大稳定币,拥有430亿美元的流通供应量。

  硅谷银行是美国第16大银行,主要为科技行业提供服务,曾参与大量美国初创公司的融资,3月10日,美国监管机构关闭硅谷银行,使该事件成为成为美国金融史上第二大银行倒闭事件。

  该事件的爆发也使得众多加密金融机构“明哲保身”,Paxos、Binance、Bybit、Tether、Gemini等纷纷发文表示与硅谷银行没有业务关系,对其风险敞口为零。

  但Circle却被不幸卷入其中。3月11日,Circle发推称,硅谷银行是Circle的六家银行合作伙伴之一,其总共约400亿美元的USDC储备中有33亿美元存放在该银行。

  巨大的敞口引发投资者恐惧撤离。派盾监测数据显示,3月11日孙宇晨地址从Venus赎回100万枚Binance-Peg USDC,并将至少11360万枚USDC兑换为DAI。同时,Nansen数据显示,自硅谷银行被监管机构关闭以来,USDC已出现约10亿美元的净赎回。

  市场的悲观情绪使得USDC与美元出现持续性脱锚,价格一度跌至0.879美元,24小时跌幅近10%,市值也一度缩水至366亿美元左右。

  USDC抛售压力下,机构也纷纷采取措施以降低其影响。

  Coinbase表示,将在周末“暂停”将USDC兑换成美元,“在兑换活动繁忙的时候,转换依赖于银行在正常营业时间内清算的美元转账”,因此将在周一银行开业时恢复,他同时表示,“用户的资产是安全的,随时可以在链上转移”。

  Binance表示,由于当前市场的状况,USDC资产大量流入使自动转换的负担加重,所以Binance已暂停USDC到BUSD的自动转换,“这是Binance监控情况时所采取的常规风险管理程序步骤”。

  Robinhood则宣布暂停美元稳定币USDC的交易和存款。

  据悉,Circle在3月10日曾销毁价值约16亿美元的USDC,虽也同时铸造了部分USDC以增加流通量,但远远不及其销毁量。

  另一方面,根据 Circle 的1月份储备报告,该公司持有约98.8亿美元的现金存放在6家受监管的合作银行,包括纽约梅隆银行(47.31, -0.69, -1.44%)、Citizens Trust Bank、Customers Bank、New York Community Bank、Signature Bank、硅谷银行。

  值得注意的是,Signature Bank的控股公司Silvergate Capital Corporation在3月8日刚刚宣布将关闭运营,并自愿进行清算,随后,Circle表示已切断与 Silvergate Bank 的关系。

  此外,已经破产的加密借贷机构BlockFi也在硅谷银行中有2.27亿美元的资金。

  警惕脱钩风险

  随着挤兑风波的持续,USDC仍面临较大的抛售压力。

  链上数据监测显示,此前持有1.2亿枚USDC的某巨鲸地址,正在将USDC换成USDT ,亏损达614万美元,但该地址目前仍持有4500万USDC。

  打着稳定币旗号的USDC,其价格自发行以来整体稳定在1美元左右,2020年3月币圈312大跌的过程中,其价格产生了一定波动,最低价格达到了0.9679美元,而本次事件中其价格已跌破0.9美元,可谓是USDC有史以来的最低价,也成为了其史上最大跌幅。

  独立国际货币研究员陈佳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USDC兑美元估值史诗级波动,及大量币圈核心玩家抽离存款,已经造成了行业流动性逃逸,这已经充分证明硅谷银行倒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已经开启。

  他认为,这类情况的产生,根本上暴露了币圈稳定币机制设计的问题。

  Circle官网数据显示,截至3月9日,USDC总流通量为434亿美元,储备量为435亿美元,其中储备银行中的现金111亿美元(占比超过25%),短期美国国债324亿美元。

  “USDC的底层资产是银行现金存款与美债,但这些资产正在大量被挤兑,所以其估值注定无法稳定。”陈佳分析称,USDC发行方将美元现金和美债等以美元计价资产,存入美国监管认可的银行之中,构成了整个USDC估值体系的支撑和基础,所以硅谷银行事件使得USDC出现系统性估值危机是必然的。

  因此,USDC的情况是否会持续恶化无疑是当前投资者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结语

无论人们不希望看到雷曼时刻再次重演,硅谷银行的轰然倒塌都必将对科技、股市、币圈等几乎所有领域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于中国公司来说,硅谷银行事件必将敲响管理海外账户的警钟,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无论这个篮子看上去多么牢不可破。不可否认的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将会“火烧连营”,由此引发的暴雷事件将会层出不穷。

By 第一财经钛媒体新浪财经

深度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自从新能源汽车问世以来,“新能源汽车究竟是不是伪需求”的问题一直引发热烈讨论。想要区别是不是伪需求主要在于2点:

第一,要抓住用户的核心和深层次的需求点,而不是表面的需求;

第二,要从用户的角度去算经济账,需求得到满足需要花费的成本和需求得到满足的收益之间的对比

首先,我认定人们的购车需求是真需求,那么到底购买什么车取决于2大因素,一是汽车本身的性能情况,二是牌照和补贴方面的政策问题,这就取决于消费者所处的城市情况,比如北上广一线城市的限购政策导致牌照成为购车中很重要的因素;以及地方政府是否把纯电动汽车/插电混动汽车限定为新能源汽车,如何进行补贴。

我认为,人们购车的需求点在于:(我个人列了个表格来对比,发现基本结论如下)

  • 续航能力:燃油车>电动车(里程焦虑)
  • 驾乘体验:各有优劣(取决于驾驶者看重哪个方面)
  • 安全性:燃油车>电动车(主要是由于电池问题引起的自燃)
  • 性价比:燃油车<电动车
  • 环保情况(不是主要考虑因素)

所以,现在大部分人还是会优先购买燃油车,而人们购买电动车始于政策驱动,补贴新能源汽车;而在补贴逐渐取消的前提下,第一,在北上广的大城市中,限购导致刚性需求;即相比燃油车牌,新能源车牌更好拿;于是购买新能源形成刚性需求。第二,在没有限购的二三线城市中,对电动车的需求有可能是第二台家庭用车,比如在已经有一台燃油车的前提下,考虑到第二台车的差异性

因此,结论为:

  1. 人们需要的并不是“电动汽车”,而是更好拿的车牌、更高的性价比(或者更低的价格)、更出色的驾乘体验;所以,无论是什么车,只要能抓住消费者购车的几个需求,就是真需求,而不是伪需求。
  2. 从性能上讲,电动汽车在驾驶体验的某些方面(比如起步、响应、刹车等)上确实存在优势,加之一线城市确实存在牌照和限购的问题,因此电动汽车的需求是真是存在的,是可以投资的

电动汽车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 从驱动系统上来讲,电机肯定要好于内燃机,因此电力驱动一定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

第一,电机的成本比内燃机的成本低(注意是电池的成本较高);

第二,电机的转化效率高于内燃机,电机的效率是70%-90%,内燃机只有30%;

第三,保养和维修成本上讲,电机维修保养成本低于内燃机;

第四,从体积上来讲,同样输出功率的情况下,电机的体积要小于内燃机

  • 但现在BEV面临的痛点在于2点:

一是技术方面的限制,提高电池的密度(电池密度越高,续航里程越高)意味着成本的提高,电池密度提不上去,将始终面临里程焦虑

二是基础设施跟不上,比如充电麻烦。所以未来要实现全面替代燃油车还是不太现实;

  • 预计纯电池电动车在未来5-10年很难全面替代燃油车,而混合动力车可能会有发展空间

【电动汽车的市场集中度未来会是什么样?】

• 行业集中程度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系:

  1. 政策
  2. 行业进入门槛:行业进入门槛越高,行业集中度越高
  3. 取得市占率的难易程度:这与一个行业的生产效率有关,如果一个行业的工艺复杂,生产环节多,生产效率偏低,则此行业会呈现比较分散的格局(比如汽车行业);如果一个行业的生产效率高,生产环节少且简单,则此行业会呈现较为寡头集中的格局
  4. 行业发展周期
  5. 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产品越能够差异化,行业越呈现分散格局
  • 预计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会经历一轮洗牌,行业格局会更加集中:
  1. 第一,造车需要有取得资质;
  2. 第二,乐视事件之后,资本市场会对新造车势力和新能源汽车融资更加谨慎,以及未来市场会更加青睐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公司;
  3. 第三,新能源汽车目前可能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根据2012年国务院引发的《产业生产规划》,直至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 万辆。但目前根据各类车企公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规划,已经超过了2000万辆。

因此未来行业可能会进一步整合,更加集中。


未来是否有初创企业的生存空间?

虽然未来行业格局会比现在更加集中,但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并不会出现寡头垄断的格局:

第一,造车本身是比较复杂的流程,对产品质量、工艺要求较高,生产效率不会非常高,因此很难出现寡头垄断的格局;

第二,购车的客户群体多样化,产品的同质化不会太强;

第三,电池密度导致成本较高是整个行业的竞争者都面临的一个问题,这给了很多新造车势力弯道超车的机会(新造车势力的创新基因等);

因此未来仍旧会有佼佼者的小公司生存的空间。


产业链投资逻辑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上游是矿产能源,中游是三电系统,下游是整车制造和配套设施(比如充电桩)。

【下游】

整车厂投资逻辑:

第一,从需求方看,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伪需求,因此从大面上来看是可以投的;

第二,从市场格局看,现在虽然目前分散,但未来将经历一轮行业洗牌,并依旧有创业公司发展的空间,因此值得投资;

但是,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竞争激励,大部分盈利能力堪忧,比如头部企业比亚迪,毛利均低于20%,净利一般在10%以下,以及很多企业是亏损状态,因此需谨慎投资

若投资,需关注以下4点:

1)需要看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来源:比如三电系统(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

2)量产交付状态、代工厂情况

3)看首款车是什么车型,开发和量产车型所需要的技术门槛、资金门槛、时间门槛

4)配套设施情况考虑(充电、换电支持等)

配套设施投资逻辑:不建议投资

个人认为充电桩不是值得投资的生意,首要问题是盈利模式模糊:第一,国家政府的补贴在2019年起将逐渐减少,由政策导向变成市场导向;第二,服务费和投入的运营成本相比九牛一毛,不足以盈利:据新闻报道,一个慢充充电桩的运营成本为1-3万元,快充为10-20万元,而拥有10台充电桩的充电站一年运营成本高达500-600万元,而服务费又不能收取太高,否则就违背消费者购买电动车的基本诉求 – 价格低;第三,2B广告收入还未成气候

其次,充电桩生意属于重资产型,前期投入较大,对资金链的要求高;

【中游】

电池投资逻辑:

第一,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是三电系统(占整车成本的60%),而三电系统的核心是电池(占整车成本的42%)。在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起飞的前提下,动力电池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

第二,行业技术门槛高,且目前存在竞争激烈、产能过剩、补贴退坡的情况,未来将经历行业洗牌,寡头更加垄断,中小公司生存空间小

第三,头部公司的盈利能力尚可,毛利在30%,净利在15%,建议谨慎投资

若需投资,要关注以下4点:

1)关注头部公司,比如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以及海外优质资产

2)关注技术实力:NCM811(高镍低钴)的各企业研发进度和电池的能量密度

3)关注能匹配国际主流车型的公司:电池本身是一个配套附属品,需要满足整车需要,而国内公司除了需要满足国产车型外,还需要实时关注国际主流车型

4)关注成本变化情况:正常来说,在扩张产能的前提下应该产生规模效应,规模越大成本越低

【上游】

上游环节矿产资源(即碳酸锂、钴和石墨)投资逻辑:

虽然上游环节的毛利和净利较高,但行业呈现寡头垄断,龙头公司均为国企/政府机构控股,投资机会较少。

新能源电池行业最新动态

2023年2月23日,中科海钠举办新产品发布会,针对不同场景推出ME12圆柱电芯、ME80方形电芯及ME240方形电芯三款产品,进一步扩大了钠离子电池的应用场景。电池铝箔一般用作钠离子电池的集电器的制造零件,钠离子电池的应用场景扩大将成为电池铝箔需求的另一增长点。更是有数据预测至2025年,低速电动车、储能和少量A00级乘用车等是中国钠离子电池最先使用的领域,市场空间共约30GWh、200亿元。

电池铝箔不但被用作钠离子电池的集电器的制造零件,还被用作锂离子电池的集电器的制造零件。锂离子电池总产量扩张的同时,相关材料电池铝箔也随之加速扩张。有公开数据显示,全球电池铝箔2025年需求约为100万吨,2021-2025 年复合增长率达48%。由此可见,虽然钠离子电池被重新提起,但是锂电池的需求量并没有被降低,在双碳政策下,新能源汽车产量的继续增长将带动锂离子电池产气量的继续增长,电池铝箔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

表1:电池铝箔全球总需求预测(万吨)Image

(数据来源:MIR DATABANK)

除了锂、钠离子电池之外,电池铝箔在储能电池上的应用也较为广泛。在型储能方面,虽然中国电储能装机规模世界第一,但是储能与风电光伏新能源装机规模的比例不到7%,基于储能安全和新能源发电规模的快速增长的方面考虑,中国电力储能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电池铝箔作为储能电池的重要原材料,其需求规模也将继续扩大。

表2:储能锂电池铝箔需求预测

(数据来源:MIR DATABANK)

02

行业内扩产增产加速,预计2023年陆续投产

电池铝箔上游行业的目前现状是今年中国的铝土矿产量呈下降趋势,2021年生产的铝土矿产量为8500万吨,相较于2020年同比减少8.3%。而电解铝也作为电池铝箔重要原材料之一,近年来产量不断增长,2021年产量达3850.3万吨。电池铝箔的下游行业主要是新能源汽车等,近年来随着“双碳”政策的不断深入,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增加,电池铝箔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随着电池铝箔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行业内也在增产扩产。其中鼎胜新材的市场占有率从2020年的34%上升到2021年的42%,占有率连年增高,市场份额扩大,电池铝箔行业集中度增高。2020年CR3达到了78%,2021年CR3仍然有76%左右。更何况电池铝箔对设备和工艺的要求比较高,电池铝箔厚度要求控制在10-50微米,部分电池厂则达不到这种要求,更是助增了行业集中度。

表3:2020年电池铝箔出货量市占率

表4:2021年电池铝箔出货量市占率

(数据来源:MIR DATABANK)

电池铝箔的行业集中度较高,其中鼎胜新材作为电池铝箔行业占比最大的企业,市场份额占比达到42%,其次是华北铝业以及永杰新材,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20%以及14%。鼎胜新材等企业在市场份额占比高这样的情况下还在规划电池铝箔增产扩产计划,计划抢占更多的市场。龙头鼎胜的这次扩产带动行业厂商纷纷扩产,这次投产是基于传统业务下游需求回升,供需偏紧及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高。

表5:主要电池铝箔企业产能及规划产能

(数据来源:MIR DATABANK)

这两年云铝股份和鼎胜新材旗下子公司与宁德时代建立电池铝箔产品的购销业务关系,其他企业也在加速扩产中。由于铝箔项目建设周期长、行业间技术差距较大,再加上未来部分电池企业或会精简铝箔供应商以降低维护成本,较小规模企业的淘汰速度将会加快,这也将导致行业头部效应愈加明显,市场集中度会越来越高。企业扩产有助于提高公司产能,提高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助力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随着铝箔新建产能逐步释放、动力电池出货量进一步增长以及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发展,未来电池铝箔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03

电池铝箔未来发展趋势

下游电池行业发展为电池铝箔带来广阔市场空间。下游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以及钠离子电池发展需求爆发,带来了电池铝箔的蓬勃发展。

具体看来,目前全球已探明的锂资源储量约为3978万吨,未来资源供应有限,所以新能源汽车行业内部对资源储备更加丰富、成本更低的钠离子电池开始布局,推动钠离子电池的商业化进程。预计到2030年钠离子电池的实际出货量将达到347.0GWh,钠离子电池未来将促进电池铝箔需求增长。

除此之外,储能电池市场的发展,将为电池铝箔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2022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总计142.7 GWh,同比2021年大幅增长204.3%。据有效数据预测,储能锂电池依然是电力系统最大的应用市场,全球储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有望在2025年超240GWh,2030年则有望达到 914GWh。

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未来,电池铝箔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电池铝箔的产线周期较长,整体产线扩产周期至少在2-3年,电池企业所需的导入时间更长。并且电池铝箔的认证周期也长于市场此前的认知,中国内资厂平均8个月,海外电池厂平均12个月以上,除却这些投产周期的难题还有工艺技术这方面的难题,如电池铝箔型号需维持在8-15μm之间。由于电池铝箔的以上难题,很多电池铝箔企业则发展较慢,市场份额占比很少。因此,行业市场份额集中在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领先、市场信誉良好的大型铝箔生产企业中,行业集中度升高。

结语

如今动力电池电芯产品相对成熟,能量密度已经触碰到了现有材料物理性能的极限,开发难度和成本相对之前指数级上升,目前各大动力电池厂商的主要工作是产业化量产降本以及完善性能。

当电池企业提升能量密度的脚步暂缓,车企自建的电池厂或将得到一定追赶机遇。目前其实很多车企并不追求绝对的能量密度,更在意电池的品质,比如电池的一致性高不高。现在一款电动汽车有时能达到10万级别的销量,意味着在10万辆车中任意抽出两辆车,至少在电池的表现方面应该保持一致。这考验的是制造能力,对车企来说是一大挑战,也因此,自己造电池,可不只是个技术活。未来新能源汽车能否真正战胜燃油车,电池是关键中的关键。

By MIR搬砖大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