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仅退款是不是杀鸡取卵

白用商品不付钱,这种“霸王餐”行为正在成为电商的标配。在经济下行的时代,有谁能忍住不薅白不薅的羊毛呢?但是谁又能站在商家的角度,制止这种杀鸡取卵的行为呢?

“小区有没有人认识曹某某?他在我的店铺买了东西,但却没有付钱,人现在也跑了。”刘晓平手持一个大喇叭,在曹某某所住的小区来回转悠。

这番喊话,引得不少居民好奇地围了过来,刘晓平停下脚步,向众人讲述起他的遭遇。“前几天,你们小区有人从我那买了副变色眼镜,可他收了货十几天后却说货有问题”,刘晓平有些无奈,“我让他退货退款,他却只退了款,没把货退给我”。

这是一个看起来有点夸张的场景,但却真实地发生了。一些买家利用电商平台的仅退款政策,频繁薅羊毛,已经把商家逼到绝境。为了维护自身权益,商家们甚至建立一个互助组织,为所有会员商家提供免费的“催货款”服务。而为了惩罚白党,这些困在不平等规则已久的商家不得不自讨腰包,付出巨大的精力和时间,去讨要一个“公正”的电商环境。

一、“仅退款”,快把商家逼疯了

39岁的刘晓平被商家们尊称为电商界的“一道光”。面容略显憔悴的他站在一堵高墙面前说,“正是因为有你们,让我感受到了我们商家团结的力量,你们就是希望的光照耀在我身上。”

后面的高墙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的是亚里士多德一句名言: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公平),没有毫无偏私的权衡。

这则视频点赞量超过1.6万,许多商家纷纷留言:“谢谢你这样的人,让我们还能看到希望”、“别难过,电商时代的人都要谢谢你”。这些看起来有些过誉的表达,是因为他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对电商平台不合理的规则说不。

刘晓平因为和电商规则对抗,成了商家里的名人。由于对“仅退款”等不平等规则不满,他与一家电商巨头展开漫长诉讼,虽然最后输了官司,该平台还起诉其侵犯名誉权,最终法院判定其需支付17.5万元的赔偿金。但刘晓平的举动却赢得了成百上千名商家的支持,商家们还帮助他筹集了10万元的官司败诉费用。

电商平台的“仅退款”政策,成了商家和平台之间最难逾越的鸿沟。

在这个鸿沟里,躺着各种各样奇葩的“仅退款不退货”的案例,这些无奇不有的“仅退款理由”几乎快把商家逼疯了。

“米粒麦子妈妈”在某电商平台上出售袜子,有消费者买了两盒袜子14双袜子后申请退款退货,但却只给她退回了两双。刘明出售的一件旗袍,买家收到货调换成旧衣服,再以商家发错货为由申请仅退款。但这还只是商家卖货中的常见案例。

有售卖狗狗香波的商家称,客户买了产品三个月后,使用了近十五次几乎耗尽,却以不喜欢其气味为由申请退款,而平台竟然即刻同意了。

另一售卖服装的商家遭遇的退款理由更是匪夷所思,客户声称“衣物释放出有毒气体,在公司当场致使三名同事中毒倒地”。还有买家以“我不知道网购需要支付费用”为理由申请退款,但电商平台都同意了。

而“白嫖”群体愈发年轻化,“曾有一个仅9岁的小学生,偷偷用父母的手机下单购买了4把水枪,待商品送达后却立即申请了仅退款,并迅速删除了订单记录,”刘晓平无奈地提及。

不分青红皂白的迁就用户,牺牲了大部分商家的利益。曾因为仅退款政策以及相关罚款,刘晓平开了10个月的网店后发现,亏损了十多万。

电商平台,不仅没有任何损失,在所有的“退款”订单中,所有的费用都照扣不误。这也意味着“仅退款”政策背后,最终所有的成本都由商家承担了。

而商家如果想在电商平台追回货款,只能起诉买家,但诉讼费时费力,普通人未必耗得起,有时调档费、材料打印费等加起来有几百块钱,比货值还要高,还无法保证百分之百胜诉。

提起诉讼还很可能会招致平台的反制,在某电商平台卖衣服的刘明就在对仅退款客户提起诉讼不久后,就被某电商平台关闭了店铺。理由是店铺“违反平台合作协议及平台相关规则的行为,极大增加了消费者的交易风险,严重损害了平台的利益”。刘明至今也想不明白,到底违反了哪些规定。

受益于对抗平台规则诉讼,刘晓平萌生了一个有点乌托邦的想法,创办商家互助会。他要在规则不平等电商系统之外,建立一个公平的社区,所有的商家都能讨回“应得”的公平。

当遇到仅退款等“白嫖订单”时,商家互助会网站所有的商家,都可以在上面发布求助订单,也可以伸出援助之手。具体来说,商家可以寻找“仅退款买家”所在地的商家,委托这些本地商家出面与买家沟通,以协商退货或退款事宜。

刘晓平希望通过商家互助会,能帮助商家以最快的速度解决“白嫖订单”。

二、搭建一个新的系统:没人有特权

为了对抗电商系统里对用户的过度保护和偏袒,刘晓平格外强调新社群的精神——平等,没人有特权。他希望商家互助会不掺杂任何功利性因素。为此,还制定了一套独特的规则。

商家要加入商业互助会很简单,只需在官网提交实名认证、自家店铺的基本资料,以及可提供的服务范围,经过审核后,可以成为商家互助会大家庭的一员。

倔强的刘晓平痛恨“白嫖”的行为。他在做电商时,被人“白嫖”时,心情会非常差,甚至因此砸坏了好几个键盘。即便是闭店之后,有时看到商家发来的仅退款订单聊天记录,他也会痛苦到整晚睡不着觉。

为了约束每位商家和建立平等关系,他引入了积分制度。每个新加入的商家都会获得两个初始积分,作为他们在这个平台上启动的“燃料”。每当商家发起求助,也就是下单时,他们会消耗一个积分。没有谁可以凭借金钱或地位获得特权,要想获得积分,就必须主动去接单,帮其他商家要回货款。

也曾有人建议刘晓平设置悬赏制度,以激励更多的商家参与互助。比如,当某个商家需要找本地商家协助时,可以设置一定金额的奖励来吸引接单者,但刘晓平拒绝了。

在他看来,悬赏制度虽然能短期内激发商家的积极性,但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功利性行为的滋生。一些商家可能会为了悬赏而故意在其他商家处下单,然后迅速申请仅退款,紧接着去接悬赏订单,“永远不要低估人性的恶”,刘晓平叹息道。

曾有商家图省事,直接在互助会的聊天群,私下找到了一位仅退款买家所在地的商家,并发出了求助信息,希望能得到快速的帮助。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位被求助的商家却借机索要红包,以此作为提供帮助的条件。

刘晓平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没有任何迟疑,迅速将该商家从群聊中移出。他对此事的态度非常明确,“一毛钱都不能要”。

而作为操盘者的刘晓平也不靠此盈利,团队目前的主要盈利方式是回收“冻结店铺”。具体来说,当某个商家的店铺资金在电商平台上被不公正地冻结时,刘晓平会以一定的折扣购买这些被冻结的店铺。一旦完成购买,刘晓平就会着手与电商平台展开法律斗争,如果成功解冻店铺,那他将获得店铺资金。但这项起步没多久的业务,大约要在一年后才能拿到可观的收入。

这种平等和纯带来了巨大的吸引力,尽管平台才于5月14日崭新上线,但它已经迅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上万名网店卖家。除了东北三省、云南、贵州、新疆、西藏等区域外,大部分地区覆盖已经延伸至区县一级。

三、每天三四百求助单背后:最怕线下起冲突

商家数量的急剧增加,让刘晓平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审核压力。他的团队,包括他自己,总共只有三个人。其中一人负责寻找那些有意向出售的被冻结店铺,另一人则专注于审核工作,刘晓平则负责推广。

但面对每天如潮水般涌来的商家注册信息,他们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由于6月份以后频繁在短视频平台上宣传,多的时候每天新增注册量高达700多个,但即便是加班加点,一个人每天能完成二三百单审核已是极限。

而随着商家数量一起上涨的,还有下单的数量,“才开始的可能只有个位数,现在一天已经有三四百单,”刘晓平偶尔也会被原始卖家选中,去和买家沟通,而他也早已摸索出了一套严格的规则和话术来确保合法性的同时,又能够对“白嫖买家”形成威慑力。

在这套规则下,本地商家接到求助单子后,首先会与求助方签订一份债权转让协议,确保原始卖家将本单债权正式转让给本地商家。

接下来,本地商家就可以与买家进行电话沟通。刘晓平特别强调,要用本地方言沟通,语气必须轻松、友好,避免使用过激或侮辱性语言,他给出了一个典型的电话沟通开场白:“你好,晚上有时间吗?想邀请你出来喝两杯,顺便聊聊你之前在我们店铺购买的产品”。

在解释来意时,刘晓平也设计了一套话术,“你可能不认识我,但前两天你在我们的店铺里购买了一个产品又退了,我知道你误操作,钱的事情都好说。要不我们晚上见个面,吃个饭、顺便把这个事情解决了?”

既能让买家了解事情的原委,又能给对方留下足够的台阶,大部分买家在明白事情真相后,都会愿意顺水推舟,承认误操作并主动退款。

事实也如他所料,98%以上的订单都可以通过电话解决,“当听到本地商家用方言打来的电话时,他们知道对方很可能是当地人,为了避免被找上门来,大多数都会选择直接退款”。

当然,线下寻找买家是他们遇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刘晓平最担心的也是这:当地卖家在线下沟通时,会不会情绪激动,跟买家产生正面冲突,导致恶劣影响?

所以,每次线下处理前,刘晓平都会千叮咛万嘱托,还会组织好几个人对商家“培训”。比如,商家到买家所在小区或快递驿站附近后,要再次进行电话沟通尝试挽救。若对方仍拒绝协商,那用大喇叭喊话。

喊话的内容也有技巧,不提具体的单元号,也不提姓名,而是称呼对方为某女士或者某先生,以避免侵犯对方隐私,也不要使用任何侮辱性语言。“当然,最好是开着直播,在附近5公里内投流,进一步给对方造成心理压力”,刘晓平表示,很多人还是要面子的,他们害怕村里人或者小区里的人议论。

在经过多种方式沟通后,如果对方还不退款,那就直接报警。

在某电商平台卖零食的吴博就曾接到过一个棘手的订单,有人从深圳的一位卖家购买了一块手机屏幕,但收到货后却直接选择了“仅退款”。在电话沟通无效后,吴博亲自跑到买家所在的小区。但是因为快递留下的地址信息模糊不清,仅有一个小区驿站的名称,缺乏更详细的位置信息。更糟糕的是,由于快递驿站监控视频的画质问题,买家的真实身份难以确认。

吴博想尽了各种办法都毫无进展。最终,经过警方的反复协调和沟通,他还是迫使买家退回了货款。

网站上线一个月以来,刘晓平对网站的成果感到很满意,他向凤凰网《风暴眼》透露,目前商家互助协会已经完成了三千多单,只有一单没有解决,因为找不到人。“对方的房子是租的,联系到对方房东的时候,房东说还欠着一个月房租人就跑了”。

四、当孤岛连成大陆

在电商平台这个看似冷酷、高效的现代社会产物中,卖家们曾长期被束缚在压榨性的规则里,每当遇到那些选择“仅退款”的买家,他们往往束手无策,深感被规则所限制。

刘晓平的商家互助组织,给商家们提供了一个情绪的释放口。卖家们在此找到了共鸣和支持。

在刘晓平的那期视频下面,仍然有很多商家纷纷留言,“申请加入互助会”、“加油,干翻所有的不公平”、“谁能再起一个新平台,公平的”、“希望商家互助会强大起来”。

刘晓平的做法在社交网站上迅速发酵,不少商家纷纷发视频支持他。有商家称“商家互助会是拯救电商环境的一大步”,米粒麦子妈妈则称“他是用光照亮后人的先行者”。他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商家能像刘晓平那样站出来,用实际行动对不合理的规则说不。

而对加入协会的商家来说,一个最直接的改变,就是那些原本看似无法追回的货款有了被追回的可能性。自加入协会以来,吴博已成功追回了八九个“仅退款”订单,累计挽回了100多元的损失。

尽管从金额上看这并不算多,但那种正义终于得到伸张的感觉,却让他们重新找回了作为卖家的尊严和价值。

特别是当有了线下直面“白嫖买家”的机会时,能够当面指出对方的不当行为,这种经历让他们感到前所未有的振奋。

刘明的感受非常深。他自己帮人处理完一个订单——一位买家从合作商家的店铺购买了一款价值759元的夜吊灯,之后却以电池性能虚标为借口,申请了仅退款。

他为此奔波100公里,考虑到油费和过路费,总成本至少要100多元,还特意花50元买了个喇叭,但过程还算顺利,最后成功帮助商家要回了货。

刘明兴奋地一遍又一遍向商家朋友讲述维权的过程和结果,在他看来,自己又挽救了一个走向歧途的人。

刘明在社交媒体账号上给自己起了一个昵称“白嫖帝消消乐”,他会更新和“白嫖党”沟通的视频,最高的一条视频点赞量超过7000多,这种原生的现场素材,非常吸引人,有不少商家在下面评论“太解气了“。

从刘晓平到刘明、吴博,再到其他商家,正在形成的一个个支点,迅速往外扩增,逐渐变得多而稠密。

只有这时候,刘晓平才越发意识到这个商家互助会存在的意义,它把分散在电商系统底层的商家们连接了起来,因为基于共同的情绪和价值,商家之间建立的真诚和平等关系,帮助其他商家一起,共同重塑电商的秩序。

只是,当这些孤岛渐渐连接起来,积攒已久的愤怒的情绪在电商系统外滔滔流淌时,是否会对电商既有规则产生一丝丝影响?在电商平台竞争高度白热化的大浪潮里,旱涝保收的平台们若想基业长青,该如何平衡商家和用户之间的利益?

资深卖家评论:

电商平台的卖家,真的别太把自己当老板了,我们都是平台的打工人。以前淘宝时代,我们确实是老板,但是以后在各大平台,商家就是给平台打工。不是说赚不到钱、而是算法会把我们的利润算死,他吃最大的一块,管你是什么英雄豪杰,十八般武艺,你就给我连轴转,让我榨干,放心,你只要听话,我会给你一点蝇头小利,确保你不饿死,什么?你不服,那我有一百种办法对付你。比如我找更便宜的来搞你,比如我自营你的产品。

你们知道为什么互联网大厂入职门槛那么高吗?全是985、211的精英?并且给他极好的福利,因为他们要集中全国最聪明的脑子,来精确算计商家,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电商平台玩人性是最厉害的,大家不知不觉就被玩了。先给你一点甜头,爆几单,让你产生幻觉,之后长期做牛做马,直到累垮,再换匹新马继续。这个比以前的房东模式更狠。

我这么说不是反对电商平台,平台帮助消费者更方便的购物和售后保障,商家也离不开平台,毕竟可以快速获客,至于能不能留住回头客,除了自身产品过硬之外,还要对平台长个心眼,平台永远会制造内卷,鼓励新卖家进入你的赛道。我之前接触到比较高层的小二,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建立自己的护城河非常重要,适当搞一些会员制,实在不行引一些私域,也是需要的。

实力强的企业做护城河,实力弱的商家做小而美个性化,不要追求销量了,小商家追求销量结果一般不会太好。其实我们在平台经营,并不求大富大贵,天天爆单啥的,那都是忽悠傻子呢?我只希望平台算法不要太卷。人性化一点,希望让商家时间能自由一些,其实很多人做生意不就图个自由么,不然跟滴司机滴外卖小哥有什么区别?

不要从早到晚睁眼闭眼全是数据后台。我希望平时可以早点回家,发现好吃的可以带全家去吃,周末一家人去户外玩玩,孩子想去赶海,想看大山,想去沙漠,带他们去感受这个世界。可以多花时间陪伴家人。我爷爷走之前那几年,他很想见我,每次去看他,他都说见一次少一次了,我都没当回事,因为自己实在太忙了,没想到一语成谶,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希望未来的电商,可以像其他生意一样,正常打烊,细水长流,而不是困在算法的牢笼里做牛做马永不停歇,稍有放松就被对手卷死。

By 凤凰网财经风中的厂长

精致利己与何不食肉糜

为什么网上各种何不食肉糜的言论越来越多了?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究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有各种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

这些都是讲优秀的人,应该多关心别人,关心社会,关心民生。

但是在现实和网络中我发现绝大部分人都不是如此。

越是打扮的漂亮,好看,收入高,学历高,取得的成就高的人,他们往往越自我中心,只关心自己;

而且越是自我中心,只关心自己的人,越容易变得好看,漂亮,收入高。

二者相辅相成。

他们生活的所有内容和唯一重心,就是feel good about myself

说好听点,就自信乐观。

说负面点,就是优越感极强,狂热的想装B,眼睛里容不下任何除了自己以外的话题,思想和兴趣都极为狭窄,只能放得下自己,放不下任何第三方的事情,甚至就连他们宣称所热爱的伴侣,家庭,也放不下,除非在这段互动关系中,他们能够找到可以炫耀,感觉到自我优越,可以拿来吹嘘装B的点。

这些人并不是坏人哈,大部分也都心地善良,彬彬有礼,为人特别好。

只是他们的行为模式,语言习惯,思维认知程序,都太过单调单一,用英文讲就是predictable,老套乏味,极端的可预测可看见,所以和这种人相处会很无聊,和累,很消耗精力,非常枯燥没意思。

因为他们特别擅长在所有一切的语言交流中,找到「自我」。

也就是所谓的无时无刻不在装B

如果话题和他们自己无关,找不到自我,那么他们会强行插入进去。

比如对方主动提出来,说最近某个项目不太顺利。

你随口回应最近生意难做啊,经济不景气,大学生就业率低啊。

你的本意可能只是单纯的讨论下社会经济和对民生的关心而已,并且顺带表示下对他的安慰。

结果对方立刻来一句:没有啊,我刚毕业就工资就过万了,在XX大企业里上班,这些主要看你自己是不是优秀,现在大学生的质量越来越差了,而且我也只是说单独一个项目而已,我们今年生意可好了,那个荣智健你认不认识,啊这么有名的大佬你都没听说过啊(大段科普省略5分钟),我去过他家吃过家宴诶,他是我很好的朋友。

你还能说啥,你只能说,哇,真厉害啊,简直天方夜谭,这种只能在杂志里看到的人物居然是你好朋友,也是你特别优秀才有这样的朋友啊,厉害。

再举个例子,你无意间说起成年后很难交上朋友,对方立刻接话我感觉我的朋友都挺好的诶,我认识一个朋友,她爸爸身价400亿呢,经常叫我出去玩,我们都一个圈子的,可好玩的,完全没有你说的这种烦恼。

这个时候你能说什么呢?你说哦是嘛你居然能跟身价400亿的人交朋友?这么说显然就不礼貌了,你只能说:

那肯定是你优秀,才有这么优秀的朋友啊,羡慕你的朋友圈这么高端,社交质量这么优质,厉害。

再举个例子,偶尔聊到高考,你表示对高考不公平的不满,教育资源太落后了,小镇做题家基本考不上清北,因为语文英语老师根本不会教,也不懂完全不知道怎么教,所以只能做题理科拉分,语文英语拖后腿。

你期望听到的对制度不公的探讨,甚至对方表示反对,认为高考很公平,提出观点都可以。

然而对方立刻回复:

其实语文一门不好也不是什么大事啦,我当年语文就不及格,靠着其他四门拉成全前0.1%,考进的是全国顶级985

你眯了眯眼,心里知道他压根也没考得上清华北大,但是你能说什么,你只能说哇哦,你太厉害了,语文不及格还能考这么高分,简直传奇啊。

你必须把话题从对第三方社会制度的探讨,迅速转移到对方身上,围绕着他来说话,才能够把这段对话进行下去。

如果你直接无视他,继续说下去,或者反驳他,他也不会生气,脾气很好。

但是你说任何话题,他全部都能够转移到自己身上。

你说大学生躺平,他说自己毕业名企,1年就升迁,3年就总监,
你说大学生日子难过,他说自己刚毕业也很艰苦,还是挺过来了,
你说我们要多做好事,他说自己认识XX慈善协会的主席,并且把合影拿给你看。

哪怕你不称赞,不夸奖,无视他,他也会自顾自的永远把所有精力,注意力,焦点,全部都放在自己身上。

以上这种交流方式,我个人称之为 active aggressive

即对方特别喜欢积极主动的话痨,但是表达的内容非常无聊枯燥乃至油腻,只有我多么厉害,我的朋友多么厉害,没有任何可探讨的话题和任何独立观点。

他们都是很好的人,很善良很nice甚至很厉害很优秀。

但就是太过无聊了,没有办法去和他们进行任何形式的深入探讨。

哪怕你把他们所吹嘘的事情当真,谦虚请教,这么大的项目怎么做,这么大的人物怎么结识的。

他们也讲不出什么干货出来,讲的很笼统,或者说,依旧抓住所有机会来显示自己多么的优秀。

你问他是怎么语文不及格还考入top985的,他会回答很容易啊,就刷刷题自动就会了——学习方法是不可能详细告诉你的。

你问他是怎么认识荣智健的,回答是要与人为善,积极主动,多链接啦,总是可以的,你自己优秀,你的朋友才能优秀啊——具体细节是不可能详细告诉你的。

你还能说什么?

你只能说,哇那你真的太聪明了,智商真的很高,羡慕不来。

或者你说的没错,你这么智慧又美丽,而且还这么nice亲和力这么好,人又这么优秀,认识些大佬肯定手拿把掐的。

again,他们都是很好的人,就是聊起天来真的太枯燥,太无聊,太累了。

不动脑子,抓住他们说的最后一句,然后夸两句,提问一下接下来呢,

他们就能和你滔滔不绝聊两三个小时并且意犹未尽。

更可怕的是,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极致的敷衍了,但是这些人好像很喜欢你,没事就找你玩,不仅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发现自己身边越来越多这种人。

这简直就是无尽的自恋地狱。

By 恶魔奶爸

什么是职业闭店人

由于经济持续下行,很多店铺难以为继,迎来了大规模闭店潮,你知道在它们闭店之前,居然有“职业闭店人”在倒闭之前割消费者最后一波韭菜吗?

刚才孩子买了120节早教课,结果培训机构突然关门了,门口贴了张纸让加群沟通,结果沟通几个月也没用,找监管投诉和报警都没用,说这是经济纠纷,让你去法院起诉解决。

但就几千块钱而已,律师费都比这个贵的多,怎么可能上法院解决呢?

运气好的集合了几十或几百个受害者走集体诉讼,耗费巨大精力之后终于赢了官司,结果发现公司是有限责任制,账上早没钱了,最多就是把法人代表拉入诚信黑名单,仅此而已。

法院也没办法,只要这事的定性还是经济纠纷,那就只能这么处理。

健身房、理发店、美容店、蛋糕店、连锁餐厅等预付制商铺是这种情况的重灾区,很多老百姓欲哭无泪,一旦商家跑路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哪怕消耗大量的时间最后也拿不到自己的血汗钱。

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很久了,但随着行业的发展,哪怕只用花费一两年时间陪消费者走司法程序并最终获一个诚信黑名单就可以赖掉几十万乃至于几百万的债务,很多老板也不愿意了,嫌麻烦,嫌耽误挣钱。

于是一个新职业出现了,职业闭店人,专门帮老板负责善后扫尾工作,让老板们可以快速的反复割韭菜。

在正式闭店前3个月到半年左右,职业闭店人会介入,要求老板拿出底账,对整个店铺进行“背景调查”来评估负债,然后根据总资金窟窿的10~15%收取服务佣金。

谈妥后和老板签署合同,职业闭店人接管整个店铺,更换法人代表和股权,缩减注册资本等。

做完这些其实就已经可以跑路了,但职业闭店人会很有职业道德的再把店铺继续运营3~6个月,伪装成正常换老板的样子,然后才会宣布关门闭店,确保真正的那个老板可以平安落地,走司法程序你连经济纠纷都够不着他的那种平安落地。

碰到黑心的职业闭店人,在最终关门前还会以店庆、年终回馈等为借口再割最后一笔。

碰到更黑心的职业闭店人,还会把消费者的信息卖给黑产,把消费者拉进退款群后再再割一笔。

职业闭店人行业是2019年出现的,2020年之后开始茁长成长,如今都已经成了百科词条。

所以这并不是一个罕见的偶发个例,而是已经变成了成规模的行业行为,甚至诞生了行业黑话。

职业闭店人的业内称呼是关门狗,分工非常明确,有一整个行业链来处理这件事。

其中前端称底狗,负责收项目,收背债人,把前期的工作做好。

首先底狗要负责推广,搜寻需要“帮助”的老板,把“业务”揽上门。

然后要负责和老板谈价格,审材料,把合同给签了。

一切办妥后,底狗要负责找背债人,这个行业也已经形成规模了,中介很多,可以迅捷的找老头老太和癌症病人,然后把这些人拉过去当新的法人和大股东,行业内称之为“办狗证”。

然后前端的工作就结束了,工作会交给后端的“看门狗”,任务是负责维持店铺一段时间的运转,把门给看住,进行收尾工作。

看门狗并不是一个人,甚至不止是一群人,而是一群职业,只是划分没有那么细,统称为看门狗而已。

这群人有的负责运营管理,有的负责陪消费者玩法律纠纷,有的负责应付监管,还有的负责转账洗钱做假账,因为他们不止接一个项目,而是多个项目同时运作,让最专业的人做最专业的事才是最有效率的。

请相信专业的力量,这群人把法律法规吃的透透的,确保消费者去法院打官司之后一毛钱都捞不到,账上保证干干净净,法律责任保证扯不到背债人之外的第二个人头上。

难道这不是诈骗?

是的,较真的说,这就是诈骗,职业诈骗,但问题就是你没法较真。

为规避风险,职业闭店人有三不接,那就是已经传出暴雷迹象的不接,被投诉过多的不接,上过新闻的不接,以防被定性为诈骗。

总而言之,就是接管的店铺规模不能太大,每单生意的资金窟窿在几十万到几百万之间,闭店人每单赚个几万到几十万就行,细水长流平安赚钱,那种动不动涉及几千几万人,可能会引发舆情及上级要求“重点关注”的绝对不碰。

只要职业闭店人把每家店坑害的消费者人数控制在几百人以内,每个人的损失金额控制在几千元以内,那就基本不会出事。

哪怕你打电话报警,那这也是经济纠纷,建议你去法院起诉。

你非说这是诈骗,那也行,但你需要提供坚实的证据,不能说你怀疑这是诈骗那就给你按诈骗立案。

但你最多也就是怀疑,哪来的坚实证据呢?职业闭店人怎么可能让普通消费者抓到证据。

能为了几千块钱较真到底的消费者百不存一,拖到最后职业闭店人需要应付的也就几个人,这几个人里冒出一个能挖出诈骗证据的大神的概率基本为零。

要想定性诈骗,基本上只能指望引发上级注意,点名要求处理,刑警出马搜查相关证据等才有可能。

只要不碰超级连锁店,不上舆论热搜,职业闭店人就没有翻车的可能性。

而且职业闭店人不是那种关门后直接消失不见的玩法,人家可是职业闭店人,关门后有全套办法来安抚顾客,什么协商解决啊,什么制定退款计划啊等话术全部都有,而且相当专业。

虽然全是拖时间的废话空话,最后是不会给钱的,但至少在态度上是非常诚恳的,对监管的态度也非常好,看起来是一个愿承担责任的良民,站在警察和监管层的角度来看,甚至比绝大多数跑路的真老板都要好得多。

每年都有大量的健身房理发店关门跑路,留下无数的窟窿和投诉,哪些是真的老板跑路哪些是职业闭店人其实根本分不清。

但优先花费精力处理的肯定是那些态度恶劣的,态度良好的职业闭店人肯定不会优先打击。

等拖个一年两年,消费者疲了倦了,刚闭门时的那股怒发冲冠的愤怒消失了,这件事慢慢的也就不了了之。

消费者不问了,监管不查了,职业闭店人付出的不过是派一个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有问必答而已,而且这个人还可能同时兼着好几家店的善后工作。

相比那些第一次跑路手法生疏的老板来说,职业闭店人的善后手法要精细专业的多。

职业闭店人的做法是在钻法律漏洞,但并不算完全钻。

严格按照法律执行的话,民法确实制裁不了职业闭店人,但刑法可以,问题是职业闭店人精准的抓住了法律条文和现实运行之间的脱节之处。

在理想状态下,人人都可以依据法律起诉,而司法系统会严格按照法律处置每一桩起诉,该按民法处理按民法处理,该转刑法处理就转刑法处理。

但在现实状态下,按照法律起诉是有成本的,且成本巨大,而司法系统按法律处置起诉也是有成本的,且成本巨大。

在一定规模的经济纠纷之下,法律系统的成本是高于收益的,此时法律会失效,职业闭店人钻的就是这个空子。

每一个纠纷规模都很小,但累加起来并不是一笔小钱,薄利多销之下,职业闭店人成了一个暴利行业。

消费者愿意协商那就好好协商,无穷无尽的协商,要是有质疑那就让你走法律途径维权,闭店人比你还推崇法律,你能咋办?

有律师说闭店人的行为涉嫌妨碍清算罪、非法经营罪、合同诈骗罪等一系列罪名,但这都是理想状态下才能定罪的,实际情况还是和我上面说的一样,你得有证据才能定罪,绝不可能仅凭你的怀疑来给人定罪。

而这些证据普通消费者是肯定拿不到的,甚至普通民警都很难拿到,只有刑警出马搜查证据才有可能,但按程序让刑警出马得先刑事立案,而小规模教育机构、健身房、理发店、蛋糕店等属于绝对的小微民营企业。

仅凭几万的经济纠纷举报以及虚空怀疑就给这样的企业刑事立案,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此例一开后果比职业闭店人猖獗更为可怕。

如今的职业闭店人已经在大量城市蔓延,不停的换马甲,专门负责给健身房美容店等做收尾,严重破坏了行业生态。

本来这些行业老板跑路的代价就很少,如今有了职业闭店人那就更少了。

预付款收上来之后运营一段时间把钱掏空,转给职业闭店人,换个地方开店再继续收预付款,老板成了职业闭店人的前端,也职业化循环化了。

他们的暴利的来源,全是老百姓的钱,血汗钱,因为他们不敢惹大资金,不敢搞大规模,专门针对就是普通老百姓的钱袋子,每个人只割你几百几千块,积少成多慢慢发财。

一刀割的确实不多,但几千块不是钱吗?几百块也是钱啊,老百姓挣这些钱不容易。

这种专门针对老百姓血汗钱的诈骗行为,典型的钻法律漏洞,行业规模已庞大到成了单独的百科词条,难道不该管管吗?

By 观察者网

什么是“县城婆罗门”

很多人这两天说回了老家县城被吓到了,因为印象中老家是很穷的,小地方人均三千嘛。

但是注意观察却发现,小地方也有很多百万豪车,再一看当初没出来的同学,过得也都还不错。被同学们叫去吃饭,发现同学里混得最好的那个,可能是自己这辈子连个边都靠不上去的。

其实我前年就在说这事,老家一直以来都是当地有势力的回去继续混,那些啥都没的人才会拼了命地考出来。

这里就有个问题,到底特么的咋回事,感觉完全跟月薪三千不搭边啊?!

其实小地方,也就是出了一二线城市的那些地级市和稍微大一些的县城,泾渭分明分成了三伙人

第一伙人比较一言难尽。

我就说两件事,大家这些年回老家感受到了市容的巨大变化了吧?从08到18年,很多地方“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担上几十甚至上百亿的地方债务,就是这种效果的代价。

这些变化的本质,就是地方自己筹款做项目,或者花中央的转移支付。不过大家想过没,这些项目是谁做的?

可能还有小伙伴没反应过来,觉得我是在扯废话,当然是政府在做啊。其实不是,政府一般是作为“发包人”,也就是某个项目通过之后,要交给包工头来做的。

这里的“包工头”范围极大,给政府做基建的,盖楼的,绿化改造的,甚至还有打扫卫生的。这些项目有大有小,但是无一例外,随便一个都超过咱们普通人的想象,他们能赚到的钱也不是咱们能想象的。

大家注意下,每个地方这些年借钱盖楼,不管欠了多少钱,这些钱并不是消失了,而是实打实进了相关责任人的手里,有的是包工头,有的是买水泥,还有各种挖掘机。

这些人赚到之后就得买点牛逼玩意,比如东北有个神奇的车,叫“大57”,唯一的特征就是大,跟个卡车似的,两百多万,包工头大哥的座驾。能高速能工地,能装逼能抵债。

也就是说,围绕大拆大建,这些年崛起了无数的隐形富豪,平均到每个县市都有几个,他们周围又围着一圈小富豪。

这也是为啥很多地方看着好像没有任何产业,却有不少有钱人,本质也是转移支付最后并不是均匀地落在当地每个人头上,有些人淋得多很多。

此外小地方很多店,其实就是一个老板的,连带门面也是他的,极端情况下,一大排都是一家子的。

倒也不是说这些业务涉及什么专营业务,只是你去开,搞个小超市可能问题不大,稍微做大点,事情就比较多,你可能压不住。具体有啥事,我也没法说,反正事很多,需要人脉广路子野能平事。

你如果对老家有点了解,就知道那边的人碰上事不报警,一般都是找人。找到人不是跟对方单挑,他可能跟对方说一句,事情就这样算了。

这就是“面儿”,在小地方“面子”就是另一种货币。

反正小地方有一大堆不是潜规则的潜规则,很多事看着利润不错,但是等你去做,你会发现根本拿不下,得找人,让人家帮你拿,拿下之后你得给对方分红,这都不算啥秘密了。

不知道大家听说了一句话没,说好的职位,就跟艾滋病毒一样,只有三种途径,性,母婴和血缘。这句话放在这里倒是很贴切。

所以这是小地方的第一层,做大买卖的人。当然了,做大买卖的人还有一些,没法说,我也不说了,大家有生活经验的都懂。

一般咱们胡侃国际政治的人喜欢聊“跨国资本”,还有个东西很少有人提,“跨城资本”。也就是小地方那些大生意都是泾渭分明的,你不能随便到别人地盘上去折腾。也有少数是可以的,来头大,好几个地方都能说上话,在哪都有关系,可能好几个地方都有他的产业,这种就厉害得不得了了。

咱们知道那些真正的大佬都是跨国配置资产的,小地方很多有钱豪门也是跨省配置的,比如北方基层豪门的最爱就是北京的房子。一大家子事先在京城找好联系人,坐上大越野“上”北京。到了北京先去那个四季什么吃烤鸭,然后就去买房,看准就下单,不分期不按揭,直接全款拿下。第二天再去逛故宫,给年轻辈买始祖鸟、lululemon和大鹅,主打的就是个“土潮”。

房子买了之后不住、不租、也不卖,就在那里放着,非常淡定,尽显老钱优雅。

你们随便找个北京卖豪宅的中介问问,他们都接待过这种,好说话不挑剔,他们最关心的是这地方离天安门多远。

这可能也是为啥这一轮房地产大调整,上海和深圳比较惨,北京稍微好一些的房子稳的一批。

因为深圳那些买房的很多是上班族大规模加杠杆买的,收入一降低就要死要活要爆仓,着急卖房抵债。但是京城的豪宅稳如老狗,因为真正的北方县市豪门根本不着急,房子升值他们没必要把钱换出来,换出来也没啥用,跌了更不着急,因为京城有房子是地位的象征,他们等着孙子考到北京做公务员时候住。

我前两天把这些人称为“县城婆罗门”,说不定这个说法会火。

那小地方第二层是啥人呢?

医师公,还有做中型买卖的人。

医师公不多说了,大家都知道。

如果你是个普通家庭的孩子,你大学毕业回小地方做医师公其实并不好,因为这个职业属于“大后期”,越往后越爽。刚开始那些年是稍微有压力的,收入不高,奖金什么的随缘,作为新人压力还比较大。

但是你如果有一些家底,比如父母就是医师公,你也是,那日子好到能让你北上广的同学羡慕。

一毕业家里就给买个二十万的车,从家到单位三百米,依旧要开车去上班。一结婚两家凑套房,如果对象跟你一个单位,父母也是体制内,那日子好得不得了。

这也是为啥很多人当上公务员之后月薪三千(当然不可能是三千,但是也不会太高),给人的感觉却觉得过得特别好。这个时候想一下,有没有可能是人家的爹已经在体制内默默服务了几十年呢?人家是有家底的。

可能又有小伙伴奇怪了,至于吗?就算父辈在体制内,收入又能有多高?你忽略了积累的力量,咱们不说别的,很多两口子教师,退休后一个月工资都一万五了,老人们花不了多少钱,两家都给补贴点,自己再赚一些,说不定真不比你在一线城市月薪两万少。

那可是小地方的月薪两万,和一线城市的两万,完全是两码事,这个不多说了,大家都懂。

那我为啥在第二个阶层里加了个“中型买卖人”呢?

因为小地方还有一种人,比如确实开了个“旺铺”,比如人流量比较大的饭店,比如服务小城市贵妇的美容店,他是能赚到的,凭本事一个月两三万,这种也是大家羡慕的对象,但是他们这些人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将来啥样,说不定过五六年倒闭了。当然了,这种是比较少的,绝大部分商铺只能维持个温饱。

所以大家尊重这些人,但是远远不如医师公,因为只有医师公才能跨越牛熊旱涝保收,真正的老有所养,是大家羡慕的对象。

剩下的就是大部分人,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月薪三千”,这些人占据了县市小地方的80%甚至90%以上,但是你一般不关注他们。

小地方还有个东西叫“聚会” 。每隔一段时间大家就聚聚,这种一般就是一群第二阶层的人,围着一个第一阶层的人。

逢年过节,会把从大城市回老家的白领同学也拉过来,一起聊些类似“那个谁谁谁最近离婚了”,“那个谁谁谁最近在干啥”,“还有那个谁怎么还没结婚”。这时候大家也就知道了,小地方不结婚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几乎每次都要被拿出来议论一番。倒也不一定关心你,总得找点话题吧。

你如果混得一般,进了这种饭局多多少少是有点局促的,你会惊讶地发现他们的日子似乎好像差不多比你宽裕得多,你的好东西他们都有,而且他们远远没你通勤和加班时间长。

如果你混得不错,一年大几十万,并且大家也都知道了,大家其实内心深处是羡慕你这样见识过世面的人,这时候就会有开着百万豪车和“大57”的地方土豪跟你联系。

这倒不是你太牛逼以至于大家要巴结你,而是他们那些人的被动技能就是“走动”,谁有资源他们都要打点打点,万一将来用得上。

这时候你会惊讶的发现,他怎么会这么有钱,百万座驾,往往不止一辆,而且竟然在京城有房产,还有好几个店铺。

如果对方跟你开始聊他多不容易,累得跟狗似的,一个项目才几百万,年底还得去要钱,大年三十都在跑,一年四五个项目只要回来三个,你就大概知道他为啥有钱了。

如果你们关系再深一些,他会跟你聊他能拿到项目,主要是因为他的某个大哥。这个大哥能力非凡让谁上谁牛逼,他的每次进步都是大哥的提携,大哥才是自己真正的财神。再继续聊,发现他的大哥是他姐夫,或者他爸的弟弟。

你这个时候才想起来,自己离家去大城市,不是因为自己牛逼,是因为自己太不牛逼,实在是没出路,才出来了。

不过接下来是一波大洗牌。

首先小地方的大项目越来越少,没了大项目,很多包工头大哥也就失去了财源。

道理也不复杂,很多地方如果靠自己,下辈子也盖不起来那么多的楼,修不出来那么多的路,主要靠卖地和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接下来这两条财路都不太稳了。

当然了,没了大拆大建,不代表彻底没了项目,路得修吧,设施得维护吧,这些都得人来做,还是有一部分人能继续做下去,只是大部分人得出局。此外商场饭店卖场得有吧,这些人买卖好一般也都过得不错。

间接受影响的就是第二阶级,财政宽裕的年头,他们之前有大量的收入之外的钱,类似什么精神文明奖,今后也没了,收入越来越向工资逼近。

当然了,你如果待在大城市,也别想独善其身,这两年的裁员压力真是无差别扫射。

这也是我一直说,年轻人如果实在是憋屈的不行,就去大城市,中国的一线相对公平的多得多。倒也不是说一线没有婆罗门,而是一线的蛋糕太大了,他们吃不下,碎屑掉下来,也能让大家吃的很好。

而且很多类型的蛋糕他们不想吃。比如你成立了一个评测工作室,或者动画创意公司,几乎不用担心任何二代跟你抢资源,你只需要跟市场抢就行了。

我知道写到这里,很多人又开始说“阶级固化”什么的了。

我现在对这个概念有两个看法:

过去千年都这样,甚至比这严重的多的多,可以预测的未来,依旧是这样。哪怕美国那边的县城(美国的县城比咱们的高一级),几个大生意也是被几家子垄断着,政商两界都是那几家子,可以看看《黄石》感受下。

此外这个世界是有惯性的,这不仅是牛顿第一定律,更是咱们这个社会最硬的规律之一。想摆脱贫穷比较难,富起来想返贫也没那么容易。这些规律一般不在乎大家的反驳,接受就行了。只能是好好努力,其实每个人都有机会。

而且中国古代比这固化一万倍,哪怕改朝换代,新王朝还得笼络旧土豪来稳固统治。哪怕元朝蒙古人和满清女真人来了,也得拉拢旧土豪,其实蒙古和满清都不是他们自己打下了这么大的中国,他们都是依靠汉族军阀打天下,灭了南宋和南明的都是投靠他们的汉人将领,军队也都是汉人,然后靠汉族土豪稳固天下。识字率不到5%的年代,科举优胜者也几乎都是从这些地主阶层里出。

其次现在其实也谈不上啥固化,毕竟现在你不想在老家待着,可以去大城市,也一样有机会快速翻身。

这么个操作,别说古代了,哪怕四十年前都是奢望。现在甚至给大家提供了一种选择,你可以选择去大城市卷,也可以选择去小地方躺,这是从来没出现过得盛景。

此外随着大基建的结束,小地方豪门明显面临一波明显的萎缩,今后机会越来越集中在那种超级城市群,热血青年往那些热点城市冲就行了,那里是建功立业的地方,除此之外可能也没啥别的好办法。

By 投行圈子

什么是“职业背债人”

背债人,是近几年出来的新词,过去被称为“撸口子”,也就是用不同的方式从银行获取贷款,罔顾还款成为“老赖”。

究其本质,在法律层面上与骗取贷款罪同属。不过,撸口子赚的是小钱,背债才能“发家致富”。

背债的发端多数与楼市相关。楼市下行压力之下,部分业主急于抛售套现,背债人替他们“背”上债务——业主解套,背债人拿钱

200多万现金一摞摞叠起来,把透明茶几捂得严实。

这是许旭用3个月“赚来”的钱——他是一个出生在中西部,28岁的县城青年,也是一名背债人。

许旭说,为了桌上这些钱,自己签下了10多份贷款协议,利率最低的2.6%,最高的7.2%。但这些他都不在意——因为压根没打算还。

像许旭这样的失信人在增多。

图源: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

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2月1日,失信被执行者达839万人。

这839万人里,就有职业背债人的身影。

时代周报记者调查发现,和许旭一样的背债人,靠着一套游走在法律界限的吸金哲学和方法论,游走在二三线城市,利用负债,实现了普通人难以想象的财富升级。

但许旭更愿意认为,这是一场“赌局”。当然,他认为自己“赢了”:“50万和100万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更何况他拿到的是200多万,“这是敲门砖,能再上一个阶层。”

一、成为背债人

成为背债人之前,许旭有过犹豫。

按照中介的说法,他需要待在指定城市,吃住全包,期间配合完成一系列流程。一般需要2~6个月,之后到手的收益超过百万。

巨大的利诱面前,许旭担心自己被骗。他先找银行的朋友咨询,再去找律师朋友印证,“不能拿你怎么样。”对方言之凿凿的回应成了他背债的助推剂。

成为背债人之后,许旭只想一件事:拿到钱之后,该怎样生活。

和许旭一样,97年出生的陶礼同样决心成为背债人。

他来自南方县城,中专毕业后留在当地做厨师。2022年10月,饭店倒闭,他成了县城里的待业青年。

2023年,他找工作的时候看到了中介发的帖子:“想赚钱的来,找白户,一周到手100个。”他主动发了私信,很快得到回复。

背债人的操作方式及利益配比 制图:时代周报记者 傅一波

陶礼第一次知道“背债”。中介告诉他,背债没大风险,轻松且高收益,也不会被追责。他相信了。

俩人约定,在中介的安排下,他“买入”一套价值约400万—500万元房产,付完首付后做二次贷款,套出600万的贷款。作为“借款人”, 陶礼可以分到100万左右。

他不知道剩下的钱去哪了,只知道自己离100万很近——不过是征信变“黑”。

决定下得很快。从私信到电话落实,陶礼花了3天。

进入背债人的角色也很快。

许旭记得,他带着6千元生活费抵达目的地时,接他的是背债中介——一位看起来40多岁的矮胖中年人。

他被带到市中心一间三室一厅的屋子,里面有两个人待了几个月。许旭被告知,接下来的时间里,该吃吃,该睡睡,保持手机畅通,需要的时候会叫他。

许旭问了这两个“过来人”的情况:一位来自贵州,30岁,父母早逝,奶奶罹患肝癌,急需用钱,继而走上背债路;另一位对出身三缄其口,只说自己37岁,被车贷、房贷压得喘不过气,和妻子正在闹离婚。

一周后,许旭背债的工作开始了。一天下午,中介让他签了购房委托书。他看了文件,都是制式模版,购入的房产也是新盘,他都签了。中介顺便把他名下的银行卡和U盾收走了,说是为了方便打款和制造银行流水。

许旭做好了心理准备。要是被骗,就去报案,把这条产业链给曝光,“大家都别玩。”他事后回忆,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卡里不断有钱进账,从几万至几十万不等。

之后的时间里,他窝在屋里憨吃憨睡。中介大约3天来一次,送点生活用品,以及几百到上千元的现金。

很快,“资产”流入——价值180万元的新房,两套。不过,除了房产证之外,许旭都没真正见到过。这些“资产”都是通过中介口述或是以文件的形式传递至他的手中。

他形容自己像个机器人,文件内容都没细看,就顾着翻到页尾,签上名字。

许旭忙活着签名,贵州室友被带走了。回来的时候,对方告诉他,自己拿到了200多万元现金。忙了一天,才分批把钱存了起来。

二、从现实里“消失”

室友拿到钱后,他们到外面搓了一顿。饭桌上,话匣子打开,许旭也厘清了何为“背债”。

按室友的说法,先是经过中介的“包装”,他“购入”一套价值约为500万元二手的联排别墅,中介为此“垫付”了约150万元的房产首付。

房本到手后,他连着跑了不少银行做二押,包含国有银行和商业银行,做的贷款产品五花八门,信用贷、装修贷、经营贷、消费贷。几项加起来,套取了超过房价总额的贷款。

他算过,实际背负的债务是二押的贷款以及房产首付之外的欠款,总额接近950万元。

同样的操作在许旭身上完美复刻。

在许旭的讲述中,他经由中介操盘“购入”两套新房,以此为抵押物进行二押,获得600余万元贷款。

而那些房产实际是滞销品,挂牌价格约500万,但一年来无人问津。中介垫付了购房费用,借着许旭的身份接盘,让开发商解套。

不同的是,那600余万元,许旭分到了接近40%,比贵州室友多出了几十万。许旭说,这是因为他和中介的上线相识。

背债人的欠款计算 制图:时代周报记者 傅一波

拿到钱的第三天,许旭回到老家。刚到机场,他给中介发了消息:

“到了,放心。”

“有钱低调一点,不要太招摇把钱一下子搞完了。”

“行。”发完一个字之后,许旭又接了一句:“谢谢老哥,江湖路远,有缘再见。”

“xxx开启了朋友验证,你还不是他(她)朋友。请先发送朋友验证请求……”

看着手机屏幕上亮起了一行灰色的字迹和红色感叹号,许旭低声骂了一句。

不过,拿到了钱,其他都不重要。

“有钱有闲”的许旭开始规划未来:作为黑户的生活剧本。

用两张非本人的银行卡转移资金,和妻子开个小店,过安稳日子;给父母买养老保险,再给他们余些现金;还有一部分,用来投资私人借贷,“据说利息一年能赚20万左右”。

成为“老赖”,许旭并不觉得这有什么。

中介给他留了一段时间,把钱“藏起来”——换掉手机号和社交账号,停用在线支付。“限高”不能坐高铁、飞机,他要买辆车。面对催收,他想好了应对说法:反正就是没钱。

陶礼背的也是600万债务,但他只拿到了100万现金,只占15%。

他觉得自己“亏了”。之前,他在网上查了不少关于背债的信息,有些慌神,想到以后的日子,只看见死水一潭。

陶礼试图找中介讨价还价,比如多分一点或是出掉房产套现,均被回绝。中介的态度冷淡下来,完全没有了最初的热情。

不论如何,当初想要的100万还是到手了。陶礼想了下,这足够用一年时间来思考接下来的生活,打工是不会了,或者去其他国家,或是找个地方窝起来。

三、为何有利可图?

200多万到手后,许旭还是没想通:背债这件事,为什么有利可图。

用中介的话说,他们垫付了房产购置款、房产交易产生的各项税费,还负担了背债人在当地的各项消费。

在分成比例中,背债人一般拿30%—40%,中介20%—30%,第三方30%—40%。

在他们的讲述中,第三方通常是指银行内部人员,他们与放款数额相关。所以,他们同样拿走了利润的大头。

尽管在许旭们看来,中介的话不能尽信。但背债这件事,与银行确实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时代周报记者调查发现,这事关银行的贷前审查与审批

背债人提供给银行的资料,皆是经过中介“包装”后的真实资产,以此换来更高的贷款资质;银行工作人员根据这些真实资料,完成贷款审批。

这是一门暴利的生意。

有的银行工作人员按下审核按键,背债人就能以其名义获得上百万元的资金。各方根据事前约定,拿走自己的份额。

于中介而言,他们一个项目拿的钱并不多,得靠同时运作几个项目,以获取高额收益;

于银行人而言,这并不是一笔少数目,相当于5~10年的收入。

浙江某商业银行副行长王庆表示,当下多数银行信贷部门都有业绩压力,也会产生坏账。这确实增加了背债的可行性,也尚无有效的杜绝机制。“但操作风险很大。谁会拿自己的工作当赌注?”

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

裁判文书网显示,多数骗贷案件发生在2019年前。2013年,有人用假手续从周村某商业银行贷款9笔,共计本金1990万元。2014年,有人联合银行、房管局等人员骗贷千万余元,相关被告人被判刑超过4年。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处罚象山县农村信用联社11名金融人员,总经理等7人管理员工行为不到位,采用不正当手段发放贷款,催收处置严重不审慎,被禁止终身从事银行业工作。

近年,背债产业卷入房贷。

2023年12月15日,上海警方破获一起涉案6000万元的房贷诈骗案。据报道,此案中,背债人、黄牛、房产中介、贷款中介、银行职员等轮番上阵,利用背债人买房骗贷套利。最终,34名嫌疑人被警方抓捕归案。

四、浮出水面之后

尽管有严密的监管,暴利驱使之下,依旧有人愿意入局,争相“跑马圈地”。

背债中介张新做了四年“生意”。他有个规矩,“每个月最多做10单,免得被盯上”,在电话里,他语气轻松地说道,“肯定能做,这东西(背债)有大把人搞了”。

当提及风险时,张新更是自信。他自称,从未被查过。从业这些年,他经手的背债人,最小的年龄19岁,最大的52岁。

他对背债人的入局并不奇怪——赌钱的、做生意亏本的、想暴富的。毕竟,需要钱的,各有各的理由。

只是,大部分背债人的结局都不是按照他们最初设想的剧本走。“三、五年,钱就挥霍一空了。”

但这只是“生意”,张新不会管这么多。

他是这个产业链的底层中介,业内俗称为“串串”。主要任务是拉人头,找到一个背债人,能拿到5万—10万元的提成。

张新说,背债人的资料到了手里,他会根据各地的楼市和放贷情况进行选择,二、三线城市是首选,其次是新一线。

“哪个地方的政策宽松,银行比较好做,我们就选哪里。”

背债中介的朋友圈图 

不过,张新也有烦恼。这段时间,各个社交媒体上的背债招募信息,无疑让这条隐秘的产业链浮上水面。稍有留心,便能在社交媒体上找到背债人和中介的足迹,有背债中介形容,“这东西看起来复杂,实际上的操作跟网上购物一样轻松简单。”

“本来是闷声发大财,避开风险。现在是,大家都想来分一杯羹。”张新说。

让这个产业链走进大众目光的还有陆续被曝光的案件。

据指尖新闻2023年12月12日报道,在2020年12月31日,山西潞城农商行为仨90后工薪族“神速”贷款897万元。案中,月薪大约为3000元的借款人,仅凭几份文件就从该行贷款299万元,且在当日成功放款。

另据《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1月26日发布报道,提到象山县农村信用社11名金融人员违法放贷4.25亿元。

有媒体曾统计,在过去的2023年,国家监管机构共对银行金融机构(包括各分支机构)开出超2400张罚单,罚没总金额超27亿元,其中信贷业务是违规高发区,开出罚单超千张,涉房融资业务大额罚单频现。

近段时间,监管机构表态,2024年将延续对信贷业务的严监管态势,提升“双罚”(既罚机构又罚人)力度。

张新觉得,这一行已经被盯上了。他打算再做几票就“上岸”。他声称,银行会在今年收紧贷款审核,让要参与“薅羊毛”的背债人尽快下定决心。

“兄弟,考虑的怎么样了。现在做的话,一周内就能放款。”对话的最后,他如此说道。

By 虎嗅

海鲜行业的黑幕

你知道活鱼运输会加麻药吗?

活鱼不贵,安全贵
想要全产业链可控的安全,成本很高
就说一个环节:运输

知道运输多少潜规则吗?
就说一项:麻药或者安眠药

有些鱼品种,是必须要麻醉的,你说麻醉安全吗?反正我不愿意吃,你认为安全也没问题,这就是灰色地带,只要一严格管控,这个产业就完蛋,因为不加麻药无法运输,你能技术解决,你就是牛逼的人。

解决不了,这个产业又不能死,老百又想吃活鱼,那就让它成为灰色地带,反正老百姓也看不到。

如果你看到鱼贩子往池子里倒大量的麻醉剂,你会吃吗?你会给你孩子吃吗?

这个是批发市场运到厦门八市的鲈鱼(请点击链接看视频),桶里加了麻醉剂,活蹦乱跳的鱼放进去就麻醉了,运输就没有应激反应了,就不会死。到了地方放清水里,一会就活了。
这都是产业里人才想出来的办法,很好用,但这就是健康为代价的。

这两年我亏了2000万

别说小白了,这两年我亏了多少钱?2000万。

做餐饮的人最希望大环境好,大环境好,别人吃肉,我们跟着也能喝点汤。

我有个几个矛盾:
1、鱼要养两年左右才能出池,鱼是提前规划养的,开店也是按计划开的,店不开鱼养了没销路,店开少了成本很高,店开多了风险高。

2、鱼的运费太高
因为是活鱼,要水车活运,我一次运500斤,和一次运5000斤,成本差别很大很大

3、鱼的暂养成本太高
因为是活鱼,我需要有个仓库暂养鱼,仓库的房租都不低,比如杭州的仓库,一年费用将近10万,我一个仓库给一家店供货,和给10家店供货,费用一样的。我现在每个城市都有仓库,是一项很大的开支。

其实这两年一直很矛盾,做活鱼,要全程闭环才能保证安全,做的太累。很多人都说:老板,你这个壁垒高,别人很难模仿,可是这个壁垒对别人是壁垒,对我也是啊,我做起来也累啊,不但需要大投入,还需要坚持。

要不断的解决各种活鱼链条里的问题:
1、养殖,因为我的鱼比市场的鱼大一倍,养殖周期就很长,里面的风险就高,养殖密度一直很低,喂的饲料都是很好的

2、运输,活鱼运输太多太多问题了,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花了很多代价。比如很多潜规则:加淡水增重,海鲜运输几乎99.99999%加淡水,这样重量会增加,原海水运输就会减称,一加一减,可能差几百斤,单价这么高,就差几千上万元,这都是鱼贩子的纯利润啊。

3、暂养,我每个城市都有仓库,成本高是一方面,死亡损耗是大头,因为有的员工不规范操作,一不小心就死几千上万元的鱼。

4、不可控因素太多,冷冻品要比活鱼简单多了,活鱼整个流通产业链,不加任何药物的话,稍微哪个环节、参数没控制好,就损失惨重。比如:去年因为疫情管控,水车不让下高速,我因为这个损失超过50万。因为疫情突然封控,我仓库的鱼损失最少超过30万。
如果是冷冻品,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做连锁的餐饮,没一个老板敢碰活鱼,我碰了,也解决了很多问题,一直不断的升级。今年对我打击最大的事件就是:日本排污,本来生意就是微利阶段,经历了去年的疫情,亏损窟窿很大,一直在调整,虽然没有大利润,但整体上还不亏,还不断的补去年的窟窿。

日本排污之后,我的营业额下降了一半,因为我以前一直主打安全的海鱼,我的理念就是:让中国的孩子多吃优质、安全、营养、没刺的海鱼。最早的口号也是:给孩子吃的鱼。以前周末基本上都是带孩子来的家庭,现在几乎看不到了。

多么痛的领悟:食品安全居然是伪需求

我为啥非要卖活鱼?
1、源于2016年北京活鱼停售事件,当时北京市场下架活鱼,老百姓买不到活鱼了

2、监督局的说法是:改为销售更符合超市消费者购买习惯的冰鲜鱼类。

3、中国老百姓爱吃活鱼,你推广冰鲜鱼,消费者不答应,矛盾来了。

4、为啥要推广冰鲜鱼?和预制菜一样,冰鲜冰冻鱼好控制,好追溯,好管理。作为监管部门,肯定喜欢预制菜、喜欢冰鲜冰冻鱼。

5、活鱼链条长,养殖、运输、暂养、批发、零售环节都可能加药,检测出了问题很难追溯,你不知道哪个环节加的。

6、当时我在做食品安全的工作,水产协会的相关领导找我,问我有没有解决方案?我研究了之后说:有(冲动了)

7、我确实刚开始把活鱼想简单了,我投资不少钱搞了一个方案:检测➕追溯。
a、我开发了活鱼追溯系统,
b、研发了活鱼快检车,先进,车还是奔驰
c、设计研发了多宝鱼检测追溯码
d、一鱼一码,扫码每条鱼的检测信息都看的到

8、最早的时候,在盒马、永辉超市,卖的鱼都有我的二维码,消费者也放心。

我信心满满,投资虽然很大,但我以为我解决了问题,找对了方向,内心还有点激动,紧接着问题来了:

1、安全的鱼养殖成本高,高的成本谁愿意出?
2、我检测追溯打码也有成本,这个成本谁出?
3、我不是做公益,我也要养团队,也要利润才能持续。
4、养殖户养安全的鱼,如果不能卖个好价格,他何必呢?为啥配合我呢?
5、无法闭环,我只能保证我检测过的鱼没问题,但是活鱼在暂养中心,在超市属于混养,一个循环水养很多种鱼,其他鱼有问题,也可能污染我的鱼。所以我店里只卖一条鱼,出问题那就是我的问题,好追溯区分。

传统渠道不愿意出这个成本,传统渠道最在意的还是价格,价格低是王道,价格低你就有竞争力。

我组织了一个研讨会:水产协会和烹饪协会,我希望直接把餐饮和养殖无缝对接,找了不少连锁餐饮老板考察养殖,大家都说好,但最后没一个老板敢碰活鱼。

于是我忽悠我一个很好的朋友
1、你开活鱼专卖店,我给你供鱼,保证鱼安全

2、他也怕,非要拉着我入股,我不投钱他不敢

3、我投了钱,第一个试验店在温州乐清开的,一开就火爆了,生意很好,很多人要加盟,我们乐开了花。

4、但紧接着问题来了,我的专业是检测,养鱼我不懂,鱼到店里死亡率很高,生意好却不挣钱,有时候来了1000斤鱼,能死800,有一条死鱼你没及时发现就完蛋,整缸水质都变坏

5、鱼品质不稳定,安全不代表好吃,有的批次有腥味,有的没有,我们又是做清淡的,菜品不稳定

6、餐饮的模式设计没问题、安全我能保障,但我忽略了活鱼其他问题,我掉坑里了。

7、我的合伙人陆续都退出了,亏损我来承担,因为这是我忽悠大家开店的,我不断的开店,不断的升级,越来越多的问题被我解决,我信心满满。

8、2019年底,我几乎解决了养殖、死鱼、腥、安全、运输、暂养的所有问题,我准备大干一场,刚投资了两个新店,疫情来了。

9、2020年中,我投资了杭州大厦,火了,也挣了不少钱,模式越来越成熟,我乐观的计划将来:养更多的鱼,开更多的店。

10、2021年,生意更好,我一口气新签了9家店铺。我在想:疫苗都出来了,2021年肯定比2020年好,2022年肯定比2021年好

11、于是来到了2022年……

12、最后来到了2023年……

我一直在反思,我太犟了
当时遇见困难就应该像我朋友那样,及时止损,我以为我解决了问题,就能成功,其实不是的。

我有个执念:老百姓喜欢吃活鱼,怎么活鱼就不可控?我想控,我不甘心,我在坑里越陷越深。

这么多年最大的感触:食品安全是伪需求,老百姓要的就是便宜又好吃,只要这两条满足了,食品安全就是睁只眼闭只眼的事。我的方向是对的,但我带不动了。

By 渔老板钓鱼

开奶茶店还能赚钱吗

奶茶行业的“内卷”越来越激烈。

喜茶拥趸们发现喜茶多款茶类饮品价格进行了下调,其中突出体现在纯茶系列,比如“芝芝金凤茶王”从此前的22元下降到了18元,最便宜的“纯绿妍茶后”则直接降到了9元。

茶颜悦色则上调了部分奶茶产品价格。但无论是下降还是上调,都是奶茶市场竞争过剧、疯狂“内卷”现状的映射。茶颜悦色表示,价格上调主要源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而业内人士则推测,喜茶下调价格有下探中低端市场之意。

无论是哪种原因,都可以看出,奶茶行业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光鲜”。在2021年底,闲鱼发布了“年度十大创业雷区”榜单,其中“开奶茶店”赫然名列榜首。只是明知开奶茶店是个坑,还是不乏有人往里跳。

“我是2020年10月打算开奶茶店的。”在广东某三线城市开过一家奶茶店的大华告诉燃财经,“当时我退伍,拿到了一笔十几万元的一次性退役金,回到家乡,开始思考下一步的人生计划。”

“我没什么从业的手艺,所以创业是最好的选择。而在创业之中,餐饮店又是创业的首选,因为门槛低、毛利高。奶茶店属于餐饮行业,投入低、成本低,而且我女朋友和身边的朋友都喜欢喝,让我觉得这个市场不错。”大华说道。

于是大华开始了解行情,打算加盟一个品牌。“市面上有名的开放加盟的奶茶店,我基本上都递交过申请书。最后谈下了广东这边一个门店数量比较多的品牌。”花了大半年时间签约、装修、培训,大华的奶茶店终于开张了。

“前期投入大概30万元,包括设备、装修、品牌使用、培训费等等。”在开店前期,大华也感受到了火爆的氛围,“开店第一个月忙得连外卖都顾不上开。”但火爆的场景就像是昙花一现,大华的奶茶店很快就门庭冷落了下来,“一个月新鲜期后,人流减少,我们就上线了外卖渠道。”

但外卖也没拯救大华的奶茶生意,“外卖平台20%一单的提成,以及付费在平台做的广告投放和营销活动进一步压缩了奶茶店的盈利空间。”开业仅半年,2021年11月,大华就转让了店铺。最后合计,开业期间每日营收几乎只够勉强维持门店运营成本,前期投入的30万元“打了水漂”。

令大华哭笑不得的是“接手我那个门面的人也要用来开奶茶店。”大华说道,“有点小钱想要投资做生意的,十个有九个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开奶茶店。”但奶茶店并不好做,“我在的这条商业街大大小小遍布了近十家奶茶店,半年时间内除了我的奶茶店还倒了两三家。”

奶茶是一个看似火爆的行业。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超37.8万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茶饮料、奶茶、食品饮料”,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新式茶饮相关企业。而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统计,我国新式茶饮门店数量已经突破50万家。

50万家门店是个什么概念?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度数据显示,我国共有293个地级市数,平均下来,每个地级市就有1700余家新式茶饮门店。

但赚钱也的确是奶茶行业的一大难题。除盈利艰难被迫关店的大华他们之外,奈雪的茶、茶颜悦色等茶饮巨头也深陷亏损的漩涡。2021年12月,茶颜悦色创始人吕良在工作群内与员工争吵时透露,“公司疫情期间,一个月亏2000多万元。”

二级市场似乎也对奶茶这门生意不买单。顶着“新式茶饮第一股”登陆港交所的奈雪的茶(002150.HK),无奈身陷“上市即巅峰”泥潭,上市首日就遭破发后股价更是一路下跌,2022年1月7日收盘价报6.92港元/股,股价较开盘价18.86港元/股已跌去大半,总市值只剩118.69亿港元。

奈雪的茶招股书也显示,奈雪的茶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净亏损分别为6970万元、3970万元、2750万元。

为了盈利,奈雪的茶、茶颜悦色、喜茶们正在使出浑身解数。加速“上新”成为吸引消费者的一大利器,奈雪的茶在招股书中提到,平均每周会推出一款新品;而喜茶在其《2020年度报告》中显示喜茶2020年平均1.2周就出一个新品。

巨头们的触角也不断向外延伸,比如喜茶就投资了有咖啡品牌Seesaw,预调酒品牌WAT、野生植物品牌YePlant等一系列与“喝”相关的品牌。

奶茶的激烈竞争和“内卷”并没有影响外界蜂拥前来。即使盈利成难题,也有不少其他企业正在“跨界”奶茶,比如“高铁奶茶”,以及娃哈哈、王老吉、中国邮政等。

大华也表示,虽然他已经闭店,但假以时日可能还会选择重新投资开店,前提是会再慎重考虑,“三线城市还是存在巨大发展潜力的,只不过现在一时布局的品牌多,但消费者还没养成一二线城市消费者的奶茶消费习惯。”

奶茶在大众和资本的拥趸下,在激烈的竞争和“内卷”下,将走向何方,仍是一个待回答的难题。

不赚钱的奶茶生意

奶茶曾经和“暴利”联系在一起。

某餐饮网的一篇文章表示,大部分店家都会将一杯奶茶的成本控制在1-2元之间,但一杯奶茶的售价都会在5元以上,地段和装修好一点的奶茶店,甚至可以卖到10元一杯的价格。现在可能出现一些比较健康的饮品奶茶,会添加水果、牛奶等成分,成本控制在2-4元之间,但是售价更高,在10元以上。

以成本2元,售价10元计算,利润率高达400%。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仅列出了一杯奶茶的原料和售价,未纳入店铺租金、设备、人员等支出费用。多数观点还是认为,奶茶行业的利润大概在6-7成。

但奶茶赚钱似乎只是“空中楼阁”。

知乎网友“梦见梦不见的梦”感叹道,“你说他赚钱他也赚钱,说不赚钱也不赚钱。奶茶店一般都是开在闹市区,房租动不动一年就是10多万元左右,再加上日常的水费、电费、人工,加上其他的。本来都打算开一个,乱七八糟的算下来,不赚什么钱,基本上都是给房东打工,所以暂时打消了开店的念头。”

除了高企的店铺租金等成本,更大的问题来源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整个商业街不算上我自己就有七八家奶茶店,知名的不知名的品牌都有,还不乏容易混淆视听的山寨品牌。”大华表示,“我开店的位置虽然属于商业区,但人流量并没有想象中大,而且竞争也很激烈。消费者也不会说必须得指定在某一家进行消费,各家门店的品类都高度相似,不搞促销甚至连门店运营都成问题。”

“日常没有促销活动时,流水不到500元。虽然毛利确实不错,能接近70%,但且不论前期投入的30万元,仅是日常经营开销都很勉强。”大华直言。

陈炯踩到的坑更深。“被割韭菜了,饮品口感和去公司考察时候有天壤之别,加盟后强制从公司进货的物料也是一个大坑,淘宝就有同款,但差价就有十几倍。品牌没有知名度,口感不好回头客少,干一天亏一天,索性转让,还能止点损。”加盟了某“快招品牌”,但开店不到两个月就挂上“旺铺转租”、损失20万元的陈炯表示。

创业者尚且如此,业内头部品牌的日子也不好过。先是屡屡被曝光的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广受关注,店铺整改的同时也在一次次折损消费者的信赖度。

与此同时,茶颜悦色也在一年里体会到了“内忧外患”。茶颜悦色先是在2021年11月宣布临时关闭近20%门店,并且是2021年第三次集中临时闭店。疫情还未过去,2021年年底,茶颜悦色又因一场近万人大群高层领导与基层员工间的“口水战”,引爆各大社交平台。期间创始人吕良也透露出,公司在疫情期间每月亏2000多万元。

而曾被消费者与喜茶和奈雪的茶齐名称为“高端新式茶饮三巨头”的乐乐茶,近年来的发展也明显掉队。2021年7月,在喜茶回应停止收购乐乐茶的次日,晚点LatePost发文称,获悉乐乐茶正在寻找下一轮融资。但过去数月,乐乐茶最近一次融资还停留在2020年7月。

2021年登陆港交所赚尽风头的奈雪的茶,在《2021年第三季度运营情况及盈利预警》以及补充公告中均提及2021年全年收入同比增幅将低于预期。

多家券商对于奈雪的茶的评级也随着时间有所改变。尽管2021年6月上市首日开盘破发,但国泰君安、中信建投等多家券商依旧给予奈雪的茶“增持”评级。2021年7月国信证券研报预估奈雪的茶2023年中线潜在合理估值19.5-36.2港元,同样给予了“增持”评级。不过,到了2021年10月,中金发表研报首次给予了奈雪的茶“中性”评级,目标价为12.48港元。

扎堆打起“奶茶”主意

在过去几年,“门槛低、毛利高、回报快”,新式茶饮凭借着这些的特性,成了各行各业企业跨界物色的宠儿。

在餐饮店菜单上发现“奶茶”的身影,已经不再是件新鲜事,奶茶已然悄无声息融入人们的生活中,除了在菜单上占据一席之地外,餐饮品牌也是争先恐后尝试“餐+饮”模式,推出属于自己的新式茶饮品牌。

在一群餐饮品牌中,以火锅品牌尤甚。呷哺呷哺的“茶米茶”、小龙坎的“龙小茶”、渡娘火锅的“度娘的茶”,火锅界一哥海底捞也在继个别门店上线“9.9自助DIY奶茶”后,开了一家“海底捞奶茶铺”。

餐饮业除了火锅店卖奶茶外,中式快餐品牌乡村基也于2021年年初开了第一家新式茶饮店“乡村基手摇茶”。再往前数年,真功夫的母公司功夫集团就在2015年孵化了自己的新式茶饮品牌“猫熊煮茶”。

加入奶茶大军的绝非只有餐饮企业。

2021年11月,一则“高铁奶茶已上线”消息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这款由广州动车组餐饮有限公司推出的“那个女孩”高铁奶茶一时引发热议。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广州动车组餐饮有限公司由广州铁路站车服务有限公司和易食纵横有限公司分别持股50%,易食纵横有限公司背后的母公司则为A股上市公司凯撒旅业。

此外,同为A股上市公司的华北制药也于2021年推出了茶饮品牌“甄饮子”,首家旗舰店还于2021年8月亮相河北石家庄,并在2021年末传出招商资料正在制作,招商活动即将开始的消息。与此同时市面上开奶茶店的,还有娃哈哈、王老吉、中国邮政等主体。

各行各业的企业紧盯奶茶,无论是企业性质还是行业跨度,都相当之大。纷纷入局的背后,自然是因为有利可图。

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和红餐网联合出版的《中国餐饮品类和品牌发展报告2021》数据显示,2020年现制茶饮市场规模1136 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4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4.5%。从这样的市场规模预期看,我国的茶饮市场还处于发展中期,在上升通道之中,且远未及触碰天花板。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千亿市场必然少不了前赴后继的参与者,尽管新式茶饮赛道竞争十分激烈,但不可否认这也是个充满想象力的赛道。品牌希望从中分到一杯羹的同时,也企图借助自己主品牌的影响力赚取加盟商的费用。

“新式茶饮行业目前的经营模式有两种,分别是直营和加盟模式。跨界做茶饮的品牌基本都选择的加盟模式,主要是利用自己的品牌影响力拉拢加盟商,赚取加盟费以及管理费。”过去从事奶茶加盟代理的工作人员肖煌告诉燃财经,虽然企业孵化的茶饮品牌在招商时都会与大公司挂钩,但实际情况是茶饮品牌大多都是授权合作企业进行运营。“更有甚者希望能够成为下一个蜜雪冰城,通过自建的大规模生产基地和原料工厂,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增加自身的利润空间。”

“性质和明星代言火锅店差不了多少,利用的就是品牌多年在大众心目中积累的知名度和口碑。”肖煌同时也表示,企业跨界开奶茶店也有出于公司发展的考虑.

“虽然娃哈哈奶茶这个项目不是娃哈哈直接运营,但是娃哈哈持有该公司股票25%。2020年娃哈哈奶茶首家直营店在广州开业时,宗庆后还为此站台。凭借娃哈哈这个名声,一开始找上门的加盟商也有不少,但最近一年时间基本无人问津,毕竟茶饮品牌不断冒出,加盟商也更希望与自带流量的网红品牌合作。”

肖煌也直言,虽然奶茶品牌多的是,但从他合作过的加盟商发展情况来看,十个有八九个还没实现盈利,他自己也在2021年10月从公司离职。“夏季原本是我们销售的旺季,但2021年夏季交易量与2020年相比差太多了。加盟商的日子也不好过,我对接过的客户,最快一个是不到3个月就关店了。”

流血内卷赌未来

跨界卖奶茶成潮流的背景,无不出于想抢占市场份额。《中国餐饮品类和品牌发展报告2021》也显示,2020年茶饮品牌门店总数在100家以下的占比高达81.9%,可见业内还是未能形成一家垄断之势,还存在着潜在机会。

2021年,新式茶饮的发展又超前迈了一大步。在这一年里,“新式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成功冲刺港交所;因魔性歌曲成功出圈的“五环外选手”蜜雪冰城一年里也是喜讯不停,2021年9月30日,河南证监局官网披露蜜雪冰城辅导备案公示,意味着蜜雪冰城将在A股上市。

身处一级市场的喜茶也不遑多让,在2021年7月完成价值5亿美元的D轮融资,该轮融资后,喜茶估值高达600亿元人民币。据红餐品牌研究院统计数据,截止2021年11月25日,2021年新式茶饮行业共发生融资32起,披露总金额超140亿元,融资事件数量和所披露金额都已经高过2020年全年,达到近10年来的顶峰。

新式茶饮经过几年的野蛮发展,也已进入到了断刃相接的时代,数以万计的奶茶店逐渐呈现出高中低端三个层次的品牌。为了攻占市场和打破同质化的束缚,各大茶饮品牌一边研发新品一边攻城掠地不断开店,其速度也是越来越快。

据久谦中台数据显示,2018-2020年,乐乐茶三年中推出了600款新品(包含周边产品),喜茶、奈雪三年来分别上新300款、200款。奈雪的茶在招股书中提到,平均每周会推出一款新品;而喜茶在其《2020年度报告》中显示喜茶2020年平均1.2周就出一个新品。正如奈雪的茶在近期公示中表示:“本集团加大了冬季热饮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以期提升冬季本集团销售表现。”

创新可以在众多同质化严重的品牌中脱颖而出,而更多的门店数量意味着更多的覆盖人群。娃哈哈集团负责人就在娃哈哈奶茶开业不久表示,要在未来10年开设1万家娃哈哈奶茶店。

掉队的乐乐茶显然也想卷土重来。2021年12月初,乐乐茶公众号发文称“五周年逆卷而上”,表示“致力于2022年全国门店数超300家”。成立于1997年的蜜雪冰城,经过20余年的发展,在2020年6月全国门店数量才超过一万家,但仅用一年多时间,蜜雪冰城门店数从1万突破到了2万家。

另一边,虽然奈雪的茶2021年收入增幅不若往期,但开店计划可一点也没耽误,甚至2021年全年新开门店数量还超过先前计划,预计全年新增奈雪的茶茶饮店数量增加约50家,全年新开约350家茶饮店。

据奈雪的茶往期公开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12月31日,奈雪的茶在中国大陆拥有茶饮店489间,意味着2021年一年新开门店数量是过去5年时间总门店数的70%。

喜茶门店数量一年来也新增上百家门店,门店数已经突破800家。而相对于其他品牌,喜茶在下场做VC这条路上是越走越远。

在喜茶的投资项目库中,有咖啡品牌Seesaw、预调酒品牌WAT、野生植物品牌YePlant等一系列与“喝”相关的品牌。其中在2021年11月因一杯橄榄枝卖1000元高价而引发热议的野萃山,也获得了喜茶的投资。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喜茶在2021年11月11日投资入股该公司,并以60%持股比例成为野萃山的第一大股东。

对于投资,喜茶相关负责人表示:“投资只是为了促进喜茶与其他品牌的完美糅合,加快研发步伐,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新式饮品而已。”

其言不假,对于茶饮品牌来说。在投资中合作的意义应排在前列。像奈雪的茶和沪上阿姨入股供的田野股份,主营业务是热带果蔬加工,据田野股份公布数据显示,奈雪的茶、茶百道和沪上阿姨这三家奶茶品牌是其2021年上半年的前三大客户。不排除未来奈雪的茶和沪上阿姨将加强与田野股份的合作,以减少成本。

开门店、研发新品、做投资……这届奶茶玩家都在不断突破自身界线,开启舒适圈外的尝试,然而自身发展却有待时间去进行检验。

By 镜观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