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食品是不是智商税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与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绿色、有机、原生态、无污染成为很多家庭新的消费需求,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将关注点放在有机食品上。

在各大超市,有各种带有机字样的产品,比如有机蔬菜、有机牛奶、有机大米等,即使价格高出普通食品数倍甚至十倍以上,仍有市民选择购买有机产品。他们认为,只要有机就是健康,只要有机就营养。

什么是有机?贵阳市场上的有机食品销售情况怎么样?市民究竟如何看待有机呢?近日,记者走访了几家超市。

“有机蔬菜”价格高出5至8倍

云岩区未来方舟一家大型连锁超市的蔬果销售区,文阿姨拿着贴上“有机”标签的西芹和黄瓜看了又看。仔细对比后,她转向蔬菜惠民区,挑选新鲜的散装黄瓜和蔬菜,排队称重购买。

“那些摆在架子上的蔬菜,就是多了一个包装,价格却高很多。我也看不出有什么区别。”文阿姨告诉记者,包装上没有详细标明有机蔬菜和非有机蔬菜的区别,对有机不了解的她,果断选择了普通的散装蔬菜。

市民选购有机蔬菜。

记者注意到,这些五花八门的有机蔬菜被整齐罗列在货架上,它们与普通蔬菜散装堆放不同,大多以小包装为主,像吮指胡萝卜、土豆、洋葱类蔬菜还连盒一起包装。

包装上都贴有“中国有机产品”标签,打着“食有机滋味”字样,附带着“水源区域”“农场直供”“有机种植”“冷链保鲜”图标,价格更是高出普通蔬菜数倍甚至十倍以上。

售价显示,散装黄瓜一斤只要2.68元,而包装好的盒装有机黄瓜两根就要10.9元;散装洋葱一斤只要1.98元,而盒装的有机洋葱两个就要8.9元;散装菠菜3.68元500克,包装好的有机菠菜标注250克要9.9元……

散装黄瓜一斤仅2.68元。

货架上的有机蔬菜均以“份”为计价单位。记者从几种蔬菜、土豆、玉米等价格进行了对比,将它们换算成统一的重量,有机蔬菜比普通蔬菜价格要高出5至8倍多。

2个有机土豆8.9元。

“有机就是无公害嘛,肯定要好吃一点。”当记者问超市一销售员有机蔬菜与其他蔬菜的区别时,该销售员表示“肯定不一样”。

至于哪里不一样? 这些有机蔬菜产自哪儿? 无公害就等于有机吗? 面对这些问题,该销售员未能解释。

究竟什么是“有机食品”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有机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1939年,英国农业学者诺斯伯纳勋爵(Lord Northbourne)第一次提出“有机农业”(Organic farming)的概念,这里所谓的“有机”,指的是“像有机生物体一样进行活动”的农业。其实是希望农场可以不用依赖外部肥料的输入,而是“像有机生命体一样”实现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和自给自足。

生物课本上经常提到的桑基鱼塘,用桑叶养蚕,用蚕沙、蚕蛹作鱼饲料,再用充满鱼粪的塘泥种桑树,其实就非常符合“有机农业”最初的概念。

实际上,在今天的认证标准中,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最本质的区别是,有机在生产过程中完全或基本禁止使用转基因技术及人工合成的农药、化肥、抗生素等。农民卖的有虫眼的自种菜可能确实没喷农药,但并不一定遵循了所有要求。

随着时间的发展,有机概念又有了新的扩展。有机的概念扩大到了“环境友好、无公害”的层次,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

在有机农业开始蓬勃发展的上世纪80年代,进入到分子层面的生物技术,人们已经认同并且接受“有机=天然”。

因此,有机食品中的“有机”不同于化学中的“有机”,它突出的是环保、循环、生态和谐的特性,除了来自于生态良好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 有机食品的生产和加工,不使用化学农药、化肥、激素、化学防腐剂等合成物质,也不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而普通食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没有这些要求,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有机食品营养成分无明显优势

据了解,有机食品其包装上都有一个有机认证标志、一个有机码。这是认证机构赋予有机产品的唯一身份代码,可供消费者追溯查询产品的具体生产信息。

记者通过扫描一袋有机娃娃菜包装上的二维码进行查询,弹出的“食品安全追溯查询平台”显示:这袋娃娃菜的获证生产企业为云南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认证机构为南京一家有机产品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扫描娃娃菜包装二维码,可查询有机认证信息。

但具体的种植基地、种植方式、口感差异等,有机蔬菜的包装上都没有显示。

“大概知道有机就是不使用农药吧,我们也买来吃过,但感觉口味没什么区别,所以看到这边的普通蔬菜更新鲜,还是习惯在这边买。”正在选购小白菜的代先生认为,有机蔬菜更贵,不代表更有营养,所以他和家人不会太执着于“有机食品”。

从瓶身上看,有机酱油瓶身上印有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有机码及查询网址。记者用手机扫描一旁的二维码,弹出显示“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

记者点击系统中“有机码”查询按钮,输入酱油瓶上的有机码后,同样可看到该产品的认证证书编号、认证类型、认证机构名称等信息。

在配料表上显示,有机酱油使用的配料是有机黄豆、有机小麦;而同品牌的零添加酱油使用的配料为非转基因黄豆、小麦。

营养成分表上,有机酱油的蛋白质含量1.1克、碳水化合物0.7克、钠含量679毫克。零添加酱油的蛋白质含量则为1.0克、碳水化合物1.3克、钠含量612毫克。

“看过很多宣传,都说有机食品营养更高、更健康,那进入娃娃嘴里的肯定要最安全的。”作为一名新手妈妈,曦曦(化名)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的饮食上。为了让孩子减少农药残留的侵害、吃得更有营养,她一直坚持给孩子选择有机食品。

普通绿豆,一斤4.98元。

选不选择“有机”看个人需求

“说实话,看这些成分表差别并不大。你说零点几克的物质,我们从入口或者身体上能感觉出来吗? 我还是习惯买熟悉的品牌、熟悉的口味。”刚选走两袋酱油的付先生说,只要是正规厂家生产的食品,一样吃得放心。

记者在超市内对比了有机牛奶、有机奶粉、有机酱油、有机米等部分有机产品与相对应的非有机产品的配料表、营养成分表等信息,从整体数据看,这些有机食品与普通食品在营养成分上没有显著的差别。

同品牌同规格牛奶,有机牛奶要比纯牛奶售价高出不少。

虽然有研究发现,对于有机动物产品,肉类和牛奶中含有较高含量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更高的%u3B1-亚麻酸、共轭亚油酸、EPA 和DHA。然而,这些差异不足以对人类健康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既然有机食品的营养价值并没有特别的优势,为什么有市民仍愿意选择它呢?

采访中,记者随机询问了几位市民的看法,总结来看,他们大概从三个方面给出自己的选择理由。“营养价值派”:想从有机食品中获取更有差距的营养价值,那么和普通食品来比相差无几,有机食品并没有那么牛;“安全性派”:对于孩子来说,有机食品的安全性肯定要比常规种植的农产品大,虽然在成年人身上所体现的价值甚微,但是对于未发育完善的孩子来说,多一份安全保障自然是好的;“食物口感派”:常吃有机食品不仅可以保障饮食安全、减少农残摄入,还可以充分享受到食物的原汁原味。

“我们超市售卖的有机产品系列其实占比不到全产品的十分之一,买的市民也不多。”该超市的一名金姓经理告诉记者,“买不买有机食品,主要还是看市民自己的需求,因为有机产品的价格确实贵一些。如果家庭条件允许,自然可以选择,如果觉得有压力,也完全不必选有机产品。”

有机蔬果贵在哪里?全天然蔬果算有机吗?听听有关专家解疑释惑

有机,一个集绿色、品质、健康、中产于一身的词,听上去就很高级。

在越来越多人崇尚精致健康的生活中,人们普遍喜欢天然性,尤其是天然食品。大多数人都愿意为标有“全天然”和“有机”标签的食品支付更多的费用。带有这类标签的食品不仅受到人们的青睐,而且越来越盛行。

自有机食品被人熟知以来,关于它的争议也一直不断。有人认为吃有机食品更健康、更营养;反之,有的人觉得“有机食品跟普通食品没什么两样”“有机食品就是浪费钱,交智商税”……

那么,超市里包装精美的有机蔬果到底贵在哪里?它们真的更健康更营养吗?全天然蔬果算有机吗?对此,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两位专家。

全天然≠有机

随着化学农业的发展,有机食品已经凤毛麟角,并晋升为食品中的“贵族产品”。有市民认为,“有机”就是纯手工传统耕种方式,这种说法靠谱吗?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产品加工研究室主任林茂介绍,所谓有机,是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有机食品是根据有机农业原则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方式及标准生产、加工出来的,得到国家认证机构认定和监督的农产品。

“有机种植的基本要求包括种子必须使用非基因工程产物,种植基地必须无重金属和农残等有害物质污染,种植过程中禁止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包括竹子、木材、棉麻等非食用农产品,蔬菜、水果等可食用农产品。”林茂博士强调。

“一些市民喜欢购买农民挑到路边售卖的全天然蔬菜,他们认为,‘只用农家肥而非农药化肥种植出来的蔬菜,才是真正的有机’,‘乡下种的,有虫眼的蔬菜才是没农药的有机蔬菜’,这算有机吗?”记者问道。

“全天然指的是依靠大自然的气候环境生产的方式,有虫眼的果蔬并不能代表它就是有机,要是它被种植在一个有镉、铅等重金属污染、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土壤环境中,它就不符合有机农产品要求。”林茂告诉记者,有虫眼只能代表它没有施用农药或是施用农药量小,没有起到防虫效果。“除非农民自种的地块符合国家有机种植要求,种植过程中仅用了有机肥,没有施用化学肥料、农药、激素等管理生产,能够通过有机检测的农产品也可以说是有机产品。”

有机食品位于食品安全的“金字塔”顶端

记者在超市看到,有机食品比普通食品售价高出5至8倍,甚至更多。

有机产品为什么这么贵? 林茂介绍,这跟有机种植方式密切相关。首先,有机地块的检测、监测成本高;其次,种植过程中只能施用生产成产较高的有机肥、矿物元素,生产过程中也需要精心呵护,才能让农产品长得好、品质好,整个过程繁琐程度,决定了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价格。

采访中,有市民表示:“市面上的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傻傻分不清楚。”

有机食品与近年同样热门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何区别?国家一级公共营养师、贵州博益健康营养管理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王伟说:“在中国食品安全体系中,无公害食品是食品安全的底线标准。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而绿色食品是从普通食品向有机食品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产品,介于无公害食品与有机食品之间。”

王伟介绍,绿色食品分AA级和A级两个技术等级,AA级优于A级。AA级绿色食品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不允许使用农药、化肥等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AA级绿色食品在生产环境方面的要求,没有有机食品严格。A级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则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农药、化肥等化学合成物质。

有机食品要求种植的土地有两到三年的转换期,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

无公害、绿色、有机,三类产品的区别,主要就是化学物质使用情况的不同。这三类都有高于普通食品的生产标准,从生产、认证的难易程度衡量,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说,有机食品位于“金字塔”的顶端。

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标识。

有机食品营养更高吗

有市民提出疑问,有机食品是否比传统食品更营养? 是否真的健康又好吃呢? 我们有必要购买吗?

“有机食品生产有着严格的体系与标准,并不能说购买它就是交了智商税。”王伟从口味、健康、营养等角度做了分析,“有机食品生产成本会很高,价格高也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消费者购买到假的、非正规的有机产品,那肯定就是商家的渠道出了问题。”

另外,有机食品强调的是安全优势,口味则是相对主观的评判,影响食物口味的因素,与品种、产地、生长环境、生产周期、喂养饲料,甚至日照温差、成熟度都有关,并不能确定和有机种植有关。

“就好像土鸡蛋和洋鸡蛋的区别,越贵的不一定就好。其实土壤营养成分足,生产出来的食品营养价值就不一定有很大差别。”王伟说。

英国食品标准局(FSA)曾发表研究报告表示,有机生产的水果、蔬菜、肉类、鸡蛋和奶制品等与非有机生产的同类食品,营养水平差异不明显。

“家长们购买有机食品的初心无非是觉得有机食品更健康。与关心蔬菜如何生产相比,多吃蔬菜对身体健康更重要。”王伟分析道,选择对的,而不是选择贵的。“你应该买什么食物,取决于你对它的期望。如果你想吃得健康,那应该多买各式各样的蔬果,有机不是必须。”

如何辨别“有机食品”

那么如何选购有机产品? 林茂提醒:“有机食品种类繁多,并且存在专业认证模糊、认证环节随意性大、监管困难,有机食品市场混乱。”

选择有机食品,要记住两点。到有机食品店或者正规超市购买,选购正规品牌。如果对有机蔬菜了解不多,建议去有信誉的有机食品店购买。另外,大型超市也是不错的选择,一方面大型超市的信誉比较有保障,采购流程会更严格,并且有时超市会因为大宗采购,价格比有机食品专卖店便宜。选择有实力的正规品牌也是确保食品品质的有效途径;要注意包装上的有机认证标志和溯源码。按照我国的相关规定,有机食品的包装上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标识,一是有机食品标识,另一个则是有机认证机构标识。正规的有机蔬菜生产厂家会在每一份蔬菜上粘贴产品追溯码及产品相关信息(生产者单位名称、地址、电话)等,可以依据这些资料到相关网站或者相关部门查询。

有机农业的秘密

只要是有一定规模的农场,农药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害虫早就把农作物吃光了。更有意思的是,有机农场不但用农药,而且用量往往比非有机的还要多,原因就在于有机种植所使用的“天然”农药的药效,往往比人工合成的农药低,必须加大剂量才管用。

文中还提到美国农业部的有机认证机构从来不敢统计有机行业农药的使用量,就是怕有机爱好者们接受不了真相。

也有一部分有机人士承认自己用农药,但坚称天然农药比人工合成的农药更安全,可惜这个说法同样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很多自然界现成的杀虫剂毒性很强,比如提取自某些亚热带植物根部的鱼藤酮(Rotenone)就是一种很厉害的毒药,它能抑制线粒体的呼吸链,不但有很强的生理毒性,还能诱发帕金森氏症。

再比如,有机行业经常夸自己的产品比非有机的更健康,可惜事实并不支持这个说法。

英国科学家曾经系统地研究了半个世纪以来,发表在同行评议期刊上的162篇论文,涵盖了3558项相关研究,发现有机食品在15种重要营养物质的含量和质量方面,与非有机食品没有区别,用有机方式喂养的家禽家畜也和非有机喂养的没有差别。

文中还提到口感方面,有机与非有机差别不大。曾经有两位美国科学家分别做过双盲对照实验,在不告诉烹饪者和受试者所用食材来源的情况下,让他们试做试吃,结果受试者根本分不出他吃的东西到底是有机的还是非有机的。

纵观全文,作者对有机行业的质疑主要体现在以下5点:

1.有机农药也可能会有毒。

2.近5成有机测试样品含有违禁农药残留。

3.有机产品的价格是基于“信仰”而非科学。

4.有机农业误导和敲诈了消费者。

5.有机产业获得了大量的政府补贴。

02

事实真的如此吗?

下面,我们以问答的方式一一解答。

有机农药 ≠ 有机农业的病虫害防治

:

在大家的印象中,有机农业指农民在耕种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农药来控制虫害和杂草。

农药有“有机农药”和“化学农药”之分吗?“有机农药”的运用广泛吗?它对人体的危害有多大?

:

这篇《有机农业骗局》混淆了一些概念,夸大了目前有机农业面临的问题。

其中一个明显的错误是,将有机农业的综合防治措施和“有机农药”的概念混为一谈。

有机农业是一套依靠“生态系统”的农业管理方法,它强调的是利用自然规律增加作物的生产力和抗病能力,而不是利用化学合成物。

作物轮作、套种等各种农业、物理、生物和生态措施,才是有机农业控制病虫草害的主要手段。有机农业的种植者只在必要时,而非第一时间就采用有机农药。

:

可是文中说,“有机农药也可能会有毒。”

:

自然界中自然存在的部分植物的分泌物有杀虫作用,大多属于植物的次生代谢物,例如烟碱、苦参碱等。这类成分后来被制成了有机农药。

例如常用的Bt,就是天然的微生物杀虫剂。除非误食,否则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

既然有机农药本身是相对安全的,而且并没有滥用,为什么美国农业部的检测结果让人那么不安,“近5成有机测试样品含有违禁农药残留”?

:

姑且不论译文引述的报告只是针对美国的有机产业,其结果存在局限性,更大的问题是,它缺乏常规农业的农残抽检率和检出率作为参照。

我这里也有一份研究报告,年份更新、也更全面:英国的New Castle大学在2014年针对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进行研究。

研究综述了343份有机种植农产品和常规种植农产品的营养成分和有害成分对比。研究结果发表在《英国营养学期刊》上。

该项研究的其中一个结论是:普通农产品含有农药残留的概率是有机农产品的4倍。

同一个地球,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

你所引用的报告让我又喜又忧。喜的是,从英国的这份研究报告来看,坚持购买有机农产品是对的,忧的则是,为什么部分有机农产品依然会有农药残留?

:

60年代以来工业化农业大肆发展,以美国为代表的大规模种植单一作物,肆无忌惮地往环境中喷洒化学农药,生态系统的失衡导致病虫害变本加厉,农人不得不使用更多的化学肥料和农药来维持农业生产。

有机农业生产即便在耕种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物质,但会因为已经被污染的土壤、水、空气,以及周围化学污染物的漂移而无法做到100%零农残。

人类对自然所做的一切,影响的不只是眼下自己的生活质量,还会遗留在环境中,最终危害的是自己和后代的生命安全。

:

照你的说法,大环境对食品安全造成的压力短期内也很难改变,我们到底还能相信什么,才能吃上一口安全的食物?

文中所说美国“逾6成有机认证机构失职”,中国的情况会有乐观的可能吗?

:

我知道你想说“信任危机”。那么我们来讲一讲有机农业是怎么运作的。

有机认证行业通过完整的对生产过程的记录、认证、核查,让食物生产的各个环节得以明明白白地展现在消费者面前。

另外一种参与式认证体系(PGS)以及社区支持农业体系(CSA),将消费者的参与、生产过程的透明和风险共担等放在首位。

现在在各大城市周边郊区兴起,城市消费者在周末或假期到农田,参与农耕,分享收获。这些农场也成为很多家长对小朋友进行食物和农业教育的基地。

社区支持农业和参与式认证体系都在“信任重建”方面展现出了特有的价值,让很多城市消费者理解到了农民种植的辛苦,农民的生计有了保障,城乡之间不再被生硬地割裂。

有机农业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消弥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更是为了修补常规化学农业所带来的“信任危机”。

有机产品何以价高?

:

必须要承认有机农产品的价格更高。《骗局一文更是用了“敲诈”这个词。为什么有机产品这么贵?

:

对有机产品价格的质疑一直存在。我们来算一笔账,以大白菜为例,隆冬时市场价大概一块多一斤,但种植它们的河北菜农每斤只能获得5分钱。

有统计表明,农民实际赚取的,往往不到商品最后价格的6%。在大白菜这个极端案例中,菜农赚得的更仅有2%左右。

这样的投入产出比,让更多农民选择了从短期来看更方便、更高产的化学耕种方式。然而这样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农民自己并不会吃,消费者购买时也疑云重重。

相对而言,生态有机种植者通过投入更多的物资、人力来替代化学品的使用,例如人工除草、用驱虫灯、粘虫板等。

值得一提的是,常规化学农业的低价格,是政府通过财政资金的补贴才得以实现的。

以化肥为例,中国对化肥行业的生产用电、用气、铁路运输均进行补贴,近期为了减少化肥的使用,才刚刚取消增值税上的优惠政策。

生态有机的种植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养护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需要消费者支付相应的价钱。

但随着生态有机农业技术和运营的成熟,消费市场的扩大,再加上如果有政府政策、资金的投入,价格也会相应降低。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

:

提到政府拨款,我必须引用《骗局文章中的观点,有机农业是“严重依赖补贴的营销把戏”吗?

:

文中对美国有机农业收到的“巨额补贴“满腔愤怒,中国的有机生态农业又获得了多少补贴呢?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中国对生态有机农业的研发投入还不到转基因研发经费的4%(转基因研发投入200亿元,生态农业研发投入7亿元),比起巨额的总体农业投入而言,更可谓是凤毛麟角。

中国的有机农场要想获取这部分有限的经费,需要先达到规定的规模。也就是说,从事有机农业的小规模农场,多数得不到公共资金的支持。

我们见过富得流油的大型食品企业获得补贴,同时压低生产成本,却从未见过生态有机生产者成为富豪。

03

借着这篇文章,源味君还想解答一些关于有机农业的疑惑。

平日里和朋友聊起有机农业,他们往往会问我这些问题:大棚种植的是有机蔬菜吗?有机标签可靠吗?有机肥健康吗?有机菜为何这么昂贵?化学农业会回归至有机农业吗?

我想在这里做一些粗浅的探讨,意在抛砖引玉。

用大棚种植的算有机菜吗?

在源味君采访过的农场里,大棚里生长的有机菜不占少数。露天还是大棚种植并不能成为判断是否有机农场的标准。

与露天菜相比,大棚菜不会受雨水与日照的影响,口感更嫩,菜也漂亮点。而露天种植的蔬菜生长速度慢,受环境因素影响大,更容易变老,同时叶绿素更聚集,更有生命力。

大棚菜可能存在的一大问题是反季节,这会导致激素与农药的大量使用。

此外,最生态的方法,是同一块地换着面孔种不同的菜,而且要套种、间种。因为土壤也会沾染“病毒”,好比南瓜会得一种白粉病,这种真菌疾病会通过土壤传播,但对其他作物可能就不起作用。

有机标签可信吗?

对寻求产业化的有机农产品供货商而言,有机认证是避不开的门槛。

这一行业曾经乱象丛生,买标签、假有机等问题层出不穷。有机蔬菜的认证费用高昂,动辄上万;认证过程漫长,两三个月是常有的事。

即使通过有机认证,认证机构还需对认证公司的产品进行长期追踪和复查。

市场上真正的有机食品就两种,一种是真正坚持有机理念的农场,纯粹靠农户的良心和消费者自己鉴别;而另一种是有机食品店里规范的有机蔬菜,贴有机认证标签,并标示了认证单位、有机证书编码的。

有机产品认证证书的有效期仅为一年,每过一年要重新认证,但市场上出售的有机产品却很少标注认证时间和有效期限。

此外,只有初级农产品诸如大米、茶叶、杂粮、水果,才有可能是有机的,加工过的产品声称是有机需要存疑。

不认证的有机菜靠谱吗?

每个月,梦田生态农庄张律都会至少进一次城,参加一个名为“农好农夫市集”的活动。包括张律在内的十余家中小规模的农户,会带着自己的新鲜蔬菜到上海市杨浦区大学路的小广场上摆摊。

这个活动的加入者必须承诺不在生产中使用化学农药、化学肥料、化学添加剂和转基因种子。为取得消费者信任,他们常常撕下一片菜叶子就直接扔嘴里。

参加市集的农户多是像张律这样的都市农夫,没有所谓的有机认证。他们普遍主张自然农耕,相对抵触大棚,常采取的销售模式叫CSA(社区支持农业)。

对参与的农夫,农夫市集有一套严格的考核标准,会亲自至产地拜访,直接了解产地环境与耕种方法,有的再加上验证单位的无农药残留抽验证明。

这些都市农夫也鼓励消费者直接去产地考察。“小农庄没钱认证,有些也不屑于认证。消费者也不相信标签,他们只相信自己亲眼看到的。”

不过,也有庄主认为,小农场联盟的效果并不理想,这基于经营者之间互相了解的基础之上,注定其规模无法扩大,也难以解决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信任缺失的问题。

有机农业能大面积推广吗?

有机农业面临的最大瓶颈是高昂的成本和稀有的产量。

业界普遍认为有机农业的产量不如化学农业。尤其是在土地由化学农业向有机农业转化的前几年,产量明显降低。但近来有研究表明,在过渡期之后,有机农业的产量能和普通化学农业的产量保持相当。

美国威斯康星州整合作物系统试验表明当转换期结束,在好年景时有机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可达普通种植产量的90%~98%。

不过,即便能解决上述两大问题,有机农业还必须面对目前农业链条上,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包括化肥生产商、经销商、农药研发机构以及生产和销售商,还有转基因技术的鼓吹者。

有机农业究竟意义何在?

有机在国内更多被当作“商标”使用,以便提高标价。国内仅仅从健康角度考虑发展有机农业,而国际上已经认识到,若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将流失的碳返还给土地。

大蔬无界总经理宋渊博认为,有机农业是在拯救土地,“东北黑土地原本二三十厘米的有机质,现在许多地方成了‘破皮黄’,黑下面就看到黄。大多土地黑土层不到10cm,有些只有5cm,是否能长期供应下去?”

化学农业是“掠夺式经营”,只索取不反哺,像抽水机一样把营养都抽出来,营养靠化肥,弄得土地越来越板结。

为寻找安全的食材,大蔬无界走遍八方,最终在黑龙江省五常市新庄村找到一群用心耕作的农民,并以此为基地筹备了“安心米”项目。

当年化肥运到新庄村时,村民们都不敢使,把化肥全埋在了树根下。半个月左右,树叶全落光,树死了。身为队长的方永江往树下一站,对村民说:“我多有远见。这么大的树都死了,使庄稼上,庄稼不全得死掉吗?”尽管后来新庄村也开始使用化肥,但因为量少,所以土地净化也快。

但在污染更严重的地区,土壤的肥力恢复起来就不乐观了。因为图省事、想不花钱,许多地方的土壤修复只是“挖土机一挖,找个地填埋”了事而已。

中国有机产业发展20年余年来,可谓路途曲折。能始终坚持有机之道的生产者并不多,个中艰辛也很难向外人道出。当然,我们也欢迎《有机农业骗局》这类质疑,因为真理是愈辩愈明的。

不可否认的是,有机农业最大的好处是环保,或许,正如业内人士所言:“我们做有机农业,就是给子孙后代留一口饭吃,留一点好的资源。

By 贵州日报农场主

海鲜行业的黑幕

你知道活鱼运输会加麻药吗?

活鱼不贵,安全贵
想要全产业链可控的安全,成本很高
就说一个环节:运输

知道运输多少潜规则吗?
就说一项:麻药或者安眠药

有些鱼品种,是必须要麻醉的,你说麻醉安全吗?反正我不愿意吃,你认为安全也没问题,这就是灰色地带,只要一严格管控,这个产业就完蛋,因为不加麻药无法运输,你能技术解决,你就是牛逼的人。

解决不了,这个产业又不能死,老百又想吃活鱼,那就让它成为灰色地带,反正老百姓也看不到。

如果你看到鱼贩子往池子里倒大量的麻醉剂,你会吃吗?你会给你孩子吃吗?

这个是批发市场运到厦门八市的鲈鱼(请点击链接看视频),桶里加了麻醉剂,活蹦乱跳的鱼放进去就麻醉了,运输就没有应激反应了,就不会死。到了地方放清水里,一会就活了。
这都是产业里人才想出来的办法,很好用,但这就是健康为代价的。

这两年我亏了2000万

别说小白了,这两年我亏了多少钱?2000万。

做餐饮的人最希望大环境好,大环境好,别人吃肉,我们跟着也能喝点汤。

我有个几个矛盾:
1、鱼要养两年左右才能出池,鱼是提前规划养的,开店也是按计划开的,店不开鱼养了没销路,店开少了成本很高,店开多了风险高。

2、鱼的运费太高
因为是活鱼,要水车活运,我一次运500斤,和一次运5000斤,成本差别很大很大

3、鱼的暂养成本太高
因为是活鱼,我需要有个仓库暂养鱼,仓库的房租都不低,比如杭州的仓库,一年费用将近10万,我一个仓库给一家店供货,和给10家店供货,费用一样的。我现在每个城市都有仓库,是一项很大的开支。

其实这两年一直很矛盾,做活鱼,要全程闭环才能保证安全,做的太累。很多人都说:老板,你这个壁垒高,别人很难模仿,可是这个壁垒对别人是壁垒,对我也是啊,我做起来也累啊,不但需要大投入,还需要坚持。

要不断的解决各种活鱼链条里的问题:
1、养殖,因为我的鱼比市场的鱼大一倍,养殖周期就很长,里面的风险就高,养殖密度一直很低,喂的饲料都是很好的

2、运输,活鱼运输太多太多问题了,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花了很多代价。比如很多潜规则:加淡水增重,海鲜运输几乎99.99999%加淡水,这样重量会增加,原海水运输就会减称,一加一减,可能差几百斤,单价这么高,就差几千上万元,这都是鱼贩子的纯利润啊。

3、暂养,我每个城市都有仓库,成本高是一方面,死亡损耗是大头,因为有的员工不规范操作,一不小心就死几千上万元的鱼。

4、不可控因素太多,冷冻品要比活鱼简单多了,活鱼整个流通产业链,不加任何药物的话,稍微哪个环节、参数没控制好,就损失惨重。比如:去年因为疫情管控,水车不让下高速,我因为这个损失超过50万。因为疫情突然封控,我仓库的鱼损失最少超过30万。
如果是冷冻品,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做连锁的餐饮,没一个老板敢碰活鱼,我碰了,也解决了很多问题,一直不断的升级。今年对我打击最大的事件就是:日本排污,本来生意就是微利阶段,经历了去年的疫情,亏损窟窿很大,一直在调整,虽然没有大利润,但整体上还不亏,还不断的补去年的窟窿。

日本排污之后,我的营业额下降了一半,因为我以前一直主打安全的海鱼,我的理念就是:让中国的孩子多吃优质、安全、营养、没刺的海鱼。最早的口号也是:给孩子吃的鱼。以前周末基本上都是带孩子来的家庭,现在几乎看不到了。

多么痛的领悟:食品安全居然是伪需求

我为啥非要卖活鱼?
1、源于2016年北京活鱼停售事件,当时北京市场下架活鱼,老百姓买不到活鱼了

2、监督局的说法是:改为销售更符合超市消费者购买习惯的冰鲜鱼类。

3、中国老百姓爱吃活鱼,你推广冰鲜鱼,消费者不答应,矛盾来了。

4、为啥要推广冰鲜鱼?和预制菜一样,冰鲜冰冻鱼好控制,好追溯,好管理。作为监管部门,肯定喜欢预制菜、喜欢冰鲜冰冻鱼。

5、活鱼链条长,养殖、运输、暂养、批发、零售环节都可能加药,检测出了问题很难追溯,你不知道哪个环节加的。

6、当时我在做食品安全的工作,水产协会的相关领导找我,问我有没有解决方案?我研究了之后说:有(冲动了)

7、我确实刚开始把活鱼想简单了,我投资不少钱搞了一个方案:检测➕追溯。
a、我开发了活鱼追溯系统,
b、研发了活鱼快检车,先进,车还是奔驰
c、设计研发了多宝鱼检测追溯码
d、一鱼一码,扫码每条鱼的检测信息都看的到

8、最早的时候,在盒马、永辉超市,卖的鱼都有我的二维码,消费者也放心。

我信心满满,投资虽然很大,但我以为我解决了问题,找对了方向,内心还有点激动,紧接着问题来了:

1、安全的鱼养殖成本高,高的成本谁愿意出?
2、我检测追溯打码也有成本,这个成本谁出?
3、我不是做公益,我也要养团队,也要利润才能持续。
4、养殖户养安全的鱼,如果不能卖个好价格,他何必呢?为啥配合我呢?
5、无法闭环,我只能保证我检测过的鱼没问题,但是活鱼在暂养中心,在超市属于混养,一个循环水养很多种鱼,其他鱼有问题,也可能污染我的鱼。所以我店里只卖一条鱼,出问题那就是我的问题,好追溯区分。

传统渠道不愿意出这个成本,传统渠道最在意的还是价格,价格低是王道,价格低你就有竞争力。

我组织了一个研讨会:水产协会和烹饪协会,我希望直接把餐饮和养殖无缝对接,找了不少连锁餐饮老板考察养殖,大家都说好,但最后没一个老板敢碰活鱼。

于是我忽悠我一个很好的朋友
1、你开活鱼专卖店,我给你供鱼,保证鱼安全

2、他也怕,非要拉着我入股,我不投钱他不敢

3、我投了钱,第一个试验店在温州乐清开的,一开就火爆了,生意很好,很多人要加盟,我们乐开了花。

4、但紧接着问题来了,我的专业是检测,养鱼我不懂,鱼到店里死亡率很高,生意好却不挣钱,有时候来了1000斤鱼,能死800,有一条死鱼你没及时发现就完蛋,整缸水质都变坏

5、鱼品质不稳定,安全不代表好吃,有的批次有腥味,有的没有,我们又是做清淡的,菜品不稳定

6、餐饮的模式设计没问题、安全我能保障,但我忽略了活鱼其他问题,我掉坑里了。

7、我的合伙人陆续都退出了,亏损我来承担,因为这是我忽悠大家开店的,我不断的开店,不断的升级,越来越多的问题被我解决,我信心满满。

8、2019年底,我几乎解决了养殖、死鱼、腥、安全、运输、暂养的所有问题,我准备大干一场,刚投资了两个新店,疫情来了。

9、2020年中,我投资了杭州大厦,火了,也挣了不少钱,模式越来越成熟,我乐观的计划将来:养更多的鱼,开更多的店。

10、2021年,生意更好,我一口气新签了9家店铺。我在想:疫苗都出来了,2021年肯定比2020年好,2022年肯定比2021年好

11、于是来到了2022年……

12、最后来到了2023年……

我一直在反思,我太犟了
当时遇见困难就应该像我朋友那样,及时止损,我以为我解决了问题,就能成功,其实不是的。

我有个执念:老百姓喜欢吃活鱼,怎么活鱼就不可控?我想控,我不甘心,我在坑里越陷越深。

这么多年最大的感触:食品安全是伪需求,老百姓要的就是便宜又好吃,只要这两条满足了,食品安全就是睁只眼闭只眼的事。我的方向是对的,但我带不动了。

By 渔老板钓鱼

开奶茶店还能赚钱吗

奶茶行业的“内卷”越来越激烈。

喜茶拥趸们发现喜茶多款茶类饮品价格进行了下调,其中突出体现在纯茶系列,比如“芝芝金凤茶王”从此前的22元下降到了18元,最便宜的“纯绿妍茶后”则直接降到了9元。

茶颜悦色则上调了部分奶茶产品价格。但无论是下降还是上调,都是奶茶市场竞争过剧、疯狂“内卷”现状的映射。茶颜悦色表示,价格上调主要源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而业内人士则推测,喜茶下调价格有下探中低端市场之意。

无论是哪种原因,都可以看出,奶茶行业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光鲜”。在2021年底,闲鱼发布了“年度十大创业雷区”榜单,其中“开奶茶店”赫然名列榜首。只是明知开奶茶店是个坑,还是不乏有人往里跳。

“我是2020年10月打算开奶茶店的。”在广东某三线城市开过一家奶茶店的大华告诉燃财经,“当时我退伍,拿到了一笔十几万元的一次性退役金,回到家乡,开始思考下一步的人生计划。”

“我没什么从业的手艺,所以创业是最好的选择。而在创业之中,餐饮店又是创业的首选,因为门槛低、毛利高。奶茶店属于餐饮行业,投入低、成本低,而且我女朋友和身边的朋友都喜欢喝,让我觉得这个市场不错。”大华说道。

于是大华开始了解行情,打算加盟一个品牌。“市面上有名的开放加盟的奶茶店,我基本上都递交过申请书。最后谈下了广东这边一个门店数量比较多的品牌。”花了大半年时间签约、装修、培训,大华的奶茶店终于开张了。

“前期投入大概30万元,包括设备、装修、品牌使用、培训费等等。”在开店前期,大华也感受到了火爆的氛围,“开店第一个月忙得连外卖都顾不上开。”但火爆的场景就像是昙花一现,大华的奶茶店很快就门庭冷落了下来,“一个月新鲜期后,人流减少,我们就上线了外卖渠道。”

但外卖也没拯救大华的奶茶生意,“外卖平台20%一单的提成,以及付费在平台做的广告投放和营销活动进一步压缩了奶茶店的盈利空间。”开业仅半年,2021年11月,大华就转让了店铺。最后合计,开业期间每日营收几乎只够勉强维持门店运营成本,前期投入的30万元“打了水漂”。

令大华哭笑不得的是“接手我那个门面的人也要用来开奶茶店。”大华说道,“有点小钱想要投资做生意的,十个有九个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开奶茶店。”但奶茶店并不好做,“我在的这条商业街大大小小遍布了近十家奶茶店,半年时间内除了我的奶茶店还倒了两三家。”

奶茶是一个看似火爆的行业。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超37.8万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茶饮料、奶茶、食品饮料”,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新式茶饮相关企业。而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统计,我国新式茶饮门店数量已经突破50万家。

50万家门店是个什么概念?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度数据显示,我国共有293个地级市数,平均下来,每个地级市就有1700余家新式茶饮门店。

但赚钱也的确是奶茶行业的一大难题。除盈利艰难被迫关店的大华他们之外,奈雪的茶、茶颜悦色等茶饮巨头也深陷亏损的漩涡。2021年12月,茶颜悦色创始人吕良在工作群内与员工争吵时透露,“公司疫情期间,一个月亏2000多万元。”

二级市场似乎也对奶茶这门生意不买单。顶着“新式茶饮第一股”登陆港交所的奈雪的茶(002150.HK),无奈身陷“上市即巅峰”泥潭,上市首日就遭破发后股价更是一路下跌,2022年1月7日收盘价报6.92港元/股,股价较开盘价18.86港元/股已跌去大半,总市值只剩118.69亿港元。

奈雪的茶招股书也显示,奈雪的茶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净亏损分别为6970万元、3970万元、2750万元。

为了盈利,奈雪的茶、茶颜悦色、喜茶们正在使出浑身解数。加速“上新”成为吸引消费者的一大利器,奈雪的茶在招股书中提到,平均每周会推出一款新品;而喜茶在其《2020年度报告》中显示喜茶2020年平均1.2周就出一个新品。

巨头们的触角也不断向外延伸,比如喜茶就投资了有咖啡品牌Seesaw,预调酒品牌WAT、野生植物品牌YePlant等一系列与“喝”相关的品牌。

奶茶的激烈竞争和“内卷”并没有影响外界蜂拥前来。即使盈利成难题,也有不少其他企业正在“跨界”奶茶,比如“高铁奶茶”,以及娃哈哈、王老吉、中国邮政等。

大华也表示,虽然他已经闭店,但假以时日可能还会选择重新投资开店,前提是会再慎重考虑,“三线城市还是存在巨大发展潜力的,只不过现在一时布局的品牌多,但消费者还没养成一二线城市消费者的奶茶消费习惯。”

奶茶在大众和资本的拥趸下,在激烈的竞争和“内卷”下,将走向何方,仍是一个待回答的难题。

不赚钱的奶茶生意

奶茶曾经和“暴利”联系在一起。

某餐饮网的一篇文章表示,大部分店家都会将一杯奶茶的成本控制在1-2元之间,但一杯奶茶的售价都会在5元以上,地段和装修好一点的奶茶店,甚至可以卖到10元一杯的价格。现在可能出现一些比较健康的饮品奶茶,会添加水果、牛奶等成分,成本控制在2-4元之间,但是售价更高,在10元以上。

以成本2元,售价10元计算,利润率高达400%。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仅列出了一杯奶茶的原料和售价,未纳入店铺租金、设备、人员等支出费用。多数观点还是认为,奶茶行业的利润大概在6-7成。

但奶茶赚钱似乎只是“空中楼阁”。

知乎网友“梦见梦不见的梦”感叹道,“你说他赚钱他也赚钱,说不赚钱也不赚钱。奶茶店一般都是开在闹市区,房租动不动一年就是10多万元左右,再加上日常的水费、电费、人工,加上其他的。本来都打算开一个,乱七八糟的算下来,不赚什么钱,基本上都是给房东打工,所以暂时打消了开店的念头。”

除了高企的店铺租金等成本,更大的问题来源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整个商业街不算上我自己就有七八家奶茶店,知名的不知名的品牌都有,还不乏容易混淆视听的山寨品牌。”大华表示,“我开店的位置虽然属于商业区,但人流量并没有想象中大,而且竞争也很激烈。消费者也不会说必须得指定在某一家进行消费,各家门店的品类都高度相似,不搞促销甚至连门店运营都成问题。”

“日常没有促销活动时,流水不到500元。虽然毛利确实不错,能接近70%,但且不论前期投入的30万元,仅是日常经营开销都很勉强。”大华直言。

陈炯踩到的坑更深。“被割韭菜了,饮品口感和去公司考察时候有天壤之别,加盟后强制从公司进货的物料也是一个大坑,淘宝就有同款,但差价就有十几倍。品牌没有知名度,口感不好回头客少,干一天亏一天,索性转让,还能止点损。”加盟了某“快招品牌”,但开店不到两个月就挂上“旺铺转租”、损失20万元的陈炯表示。

创业者尚且如此,业内头部品牌的日子也不好过。先是屡屡被曝光的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广受关注,店铺整改的同时也在一次次折损消费者的信赖度。

与此同时,茶颜悦色也在一年里体会到了“内忧外患”。茶颜悦色先是在2021年11月宣布临时关闭近20%门店,并且是2021年第三次集中临时闭店。疫情还未过去,2021年年底,茶颜悦色又因一场近万人大群高层领导与基层员工间的“口水战”,引爆各大社交平台。期间创始人吕良也透露出,公司在疫情期间每月亏2000多万元。

而曾被消费者与喜茶和奈雪的茶齐名称为“高端新式茶饮三巨头”的乐乐茶,近年来的发展也明显掉队。2021年7月,在喜茶回应停止收购乐乐茶的次日,晚点LatePost发文称,获悉乐乐茶正在寻找下一轮融资。但过去数月,乐乐茶最近一次融资还停留在2020年7月。

2021年登陆港交所赚尽风头的奈雪的茶,在《2021年第三季度运营情况及盈利预警》以及补充公告中均提及2021年全年收入同比增幅将低于预期。

多家券商对于奈雪的茶的评级也随着时间有所改变。尽管2021年6月上市首日开盘破发,但国泰君安、中信建投等多家券商依旧给予奈雪的茶“增持”评级。2021年7月国信证券研报预估奈雪的茶2023年中线潜在合理估值19.5-36.2港元,同样给予了“增持”评级。不过,到了2021年10月,中金发表研报首次给予了奈雪的茶“中性”评级,目标价为12.48港元。

扎堆打起“奶茶”主意

在过去几年,“门槛低、毛利高、回报快”,新式茶饮凭借着这些的特性,成了各行各业企业跨界物色的宠儿。

在餐饮店菜单上发现“奶茶”的身影,已经不再是件新鲜事,奶茶已然悄无声息融入人们的生活中,除了在菜单上占据一席之地外,餐饮品牌也是争先恐后尝试“餐+饮”模式,推出属于自己的新式茶饮品牌。

在一群餐饮品牌中,以火锅品牌尤甚。呷哺呷哺的“茶米茶”、小龙坎的“龙小茶”、渡娘火锅的“度娘的茶”,火锅界一哥海底捞也在继个别门店上线“9.9自助DIY奶茶”后,开了一家“海底捞奶茶铺”。

餐饮业除了火锅店卖奶茶外,中式快餐品牌乡村基也于2021年年初开了第一家新式茶饮店“乡村基手摇茶”。再往前数年,真功夫的母公司功夫集团就在2015年孵化了自己的新式茶饮品牌“猫熊煮茶”。

加入奶茶大军的绝非只有餐饮企业。

2021年11月,一则“高铁奶茶已上线”消息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这款由广州动车组餐饮有限公司推出的“那个女孩”高铁奶茶一时引发热议。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广州动车组餐饮有限公司由广州铁路站车服务有限公司和易食纵横有限公司分别持股50%,易食纵横有限公司背后的母公司则为A股上市公司凯撒旅业。

此外,同为A股上市公司的华北制药也于2021年推出了茶饮品牌“甄饮子”,首家旗舰店还于2021年8月亮相河北石家庄,并在2021年末传出招商资料正在制作,招商活动即将开始的消息。与此同时市面上开奶茶店的,还有娃哈哈、王老吉、中国邮政等主体。

各行各业的企业紧盯奶茶,无论是企业性质还是行业跨度,都相当之大。纷纷入局的背后,自然是因为有利可图。

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和红餐网联合出版的《中国餐饮品类和品牌发展报告2021》数据显示,2020年现制茶饮市场规模1136 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4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4.5%。从这样的市场规模预期看,我国的茶饮市场还处于发展中期,在上升通道之中,且远未及触碰天花板。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千亿市场必然少不了前赴后继的参与者,尽管新式茶饮赛道竞争十分激烈,但不可否认这也是个充满想象力的赛道。品牌希望从中分到一杯羹的同时,也企图借助自己主品牌的影响力赚取加盟商的费用。

“新式茶饮行业目前的经营模式有两种,分别是直营和加盟模式。跨界做茶饮的品牌基本都选择的加盟模式,主要是利用自己的品牌影响力拉拢加盟商,赚取加盟费以及管理费。”过去从事奶茶加盟代理的工作人员肖煌告诉燃财经,虽然企业孵化的茶饮品牌在招商时都会与大公司挂钩,但实际情况是茶饮品牌大多都是授权合作企业进行运营。“更有甚者希望能够成为下一个蜜雪冰城,通过自建的大规模生产基地和原料工厂,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增加自身的利润空间。”

“性质和明星代言火锅店差不了多少,利用的就是品牌多年在大众心目中积累的知名度和口碑。”肖煌同时也表示,企业跨界开奶茶店也有出于公司发展的考虑.

“虽然娃哈哈奶茶这个项目不是娃哈哈直接运营,但是娃哈哈持有该公司股票25%。2020年娃哈哈奶茶首家直营店在广州开业时,宗庆后还为此站台。凭借娃哈哈这个名声,一开始找上门的加盟商也有不少,但最近一年时间基本无人问津,毕竟茶饮品牌不断冒出,加盟商也更希望与自带流量的网红品牌合作。”

肖煌也直言,虽然奶茶品牌多的是,但从他合作过的加盟商发展情况来看,十个有八九个还没实现盈利,他自己也在2021年10月从公司离职。“夏季原本是我们销售的旺季,但2021年夏季交易量与2020年相比差太多了。加盟商的日子也不好过,我对接过的客户,最快一个是不到3个月就关店了。”

流血内卷赌未来

跨界卖奶茶成潮流的背景,无不出于想抢占市场份额。《中国餐饮品类和品牌发展报告2021》也显示,2020年茶饮品牌门店总数在100家以下的占比高达81.9%,可见业内还是未能形成一家垄断之势,还存在着潜在机会。

2021年,新式茶饮的发展又超前迈了一大步。在这一年里,“新式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成功冲刺港交所;因魔性歌曲成功出圈的“五环外选手”蜜雪冰城一年里也是喜讯不停,2021年9月30日,河南证监局官网披露蜜雪冰城辅导备案公示,意味着蜜雪冰城将在A股上市。

身处一级市场的喜茶也不遑多让,在2021年7月完成价值5亿美元的D轮融资,该轮融资后,喜茶估值高达600亿元人民币。据红餐品牌研究院统计数据,截止2021年11月25日,2021年新式茶饮行业共发生融资32起,披露总金额超140亿元,融资事件数量和所披露金额都已经高过2020年全年,达到近10年来的顶峰。

新式茶饮经过几年的野蛮发展,也已进入到了断刃相接的时代,数以万计的奶茶店逐渐呈现出高中低端三个层次的品牌。为了攻占市场和打破同质化的束缚,各大茶饮品牌一边研发新品一边攻城掠地不断开店,其速度也是越来越快。

据久谦中台数据显示,2018-2020年,乐乐茶三年中推出了600款新品(包含周边产品),喜茶、奈雪三年来分别上新300款、200款。奈雪的茶在招股书中提到,平均每周会推出一款新品;而喜茶在其《2020年度报告》中显示喜茶2020年平均1.2周就出一个新品。正如奈雪的茶在近期公示中表示:“本集团加大了冬季热饮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以期提升冬季本集团销售表现。”

创新可以在众多同质化严重的品牌中脱颖而出,而更多的门店数量意味着更多的覆盖人群。娃哈哈集团负责人就在娃哈哈奶茶开业不久表示,要在未来10年开设1万家娃哈哈奶茶店。

掉队的乐乐茶显然也想卷土重来。2021年12月初,乐乐茶公众号发文称“五周年逆卷而上”,表示“致力于2022年全国门店数超300家”。成立于1997年的蜜雪冰城,经过20余年的发展,在2020年6月全国门店数量才超过一万家,但仅用一年多时间,蜜雪冰城门店数从1万突破到了2万家。

另一边,虽然奈雪的茶2021年收入增幅不若往期,但开店计划可一点也没耽误,甚至2021年全年新开门店数量还超过先前计划,预计全年新增奈雪的茶茶饮店数量增加约50家,全年新开约350家茶饮店。

据奈雪的茶往期公开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12月31日,奈雪的茶在中国大陆拥有茶饮店489间,意味着2021年一年新开门店数量是过去5年时间总门店数的70%。

喜茶门店数量一年来也新增上百家门店,门店数已经突破800家。而相对于其他品牌,喜茶在下场做VC这条路上是越走越远。

在喜茶的投资项目库中,有咖啡品牌Seesaw、预调酒品牌WAT、野生植物品牌YePlant等一系列与“喝”相关的品牌。其中在2021年11月因一杯橄榄枝卖1000元高价而引发热议的野萃山,也获得了喜茶的投资。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喜茶在2021年11月11日投资入股该公司,并以60%持股比例成为野萃山的第一大股东。

对于投资,喜茶相关负责人表示:“投资只是为了促进喜茶与其他品牌的完美糅合,加快研发步伐,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新式饮品而已。”

其言不假,对于茶饮品牌来说。在投资中合作的意义应排在前列。像奈雪的茶和沪上阿姨入股供的田野股份,主营业务是热带果蔬加工,据田野股份公布数据显示,奈雪的茶、茶百道和沪上阿姨这三家奶茶品牌是其2021年上半年的前三大客户。不排除未来奈雪的茶和沪上阿姨将加强与田野股份的合作,以减少成本。

开门店、研发新品、做投资……这届奶茶玩家都在不断突破自身界线,开启舒适圈外的尝试,然而自身发展却有待时间去进行检验。

By 镜观台

为什么机器人餐饮屡屡碰壁

最近,温州一家机器人面馆试营业都没撑过去就打算关门了。

这家机器人餐饮店有噱头、有优惠、有宣传,一碗牛肉面最便宜时只要4.9元,甚至还配合网红放出了“免费吃面”的大招,但也无济于事。

“一台做面机器人采购价10万元,传菜机器人系统大约3万-4万元,再算上预铺轨道、维护成本,一家机器人餐厅在机器人上的前期投资就约20万元。”有专家指出,开业仅4个月倒闭相当于血本无归。

这已经不是第一家要“凉”的机器人餐厅。

2019年,碧桂园集团进军该行业,投资800亿元成立负责餐饮机器人的千玺机器人集团,短短几年,在机器人故障、出餐慢、菜品味道差等吐槽声中歇业退场。如今只剩下机器人谷店独挑大梁,大众点评显示,该门店评分为3.8分。

盒马与京东的机器人餐厅也走向了相似的命运:盒马2018年开出的首家Robot.HE机器人餐厅,在大众点评上只有3.9分;京东开在天津的首家机器人餐厅“京东X未来餐厅”在大众点评上已显示关闭。

反观国外,在食品和饮料的制作领域却正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多家机器人餐饮企业快速崛起,今年就有26家企业获得融资,这种转变已经开始重塑食品和饮料行业结构。   

机器人餐饮的模式在中国真的走不通吗?或许并非如此。机器人餐饮成功与否,和围绕机器人产品打造商业模式有着极大关系。

▍失败的背后

即将倒闭的这家面馆名字叫做“吉莱未来面吧”,今年8月份开始试营业。号称温州首家机器人面馆,本想着用这个噱头吸引顾客,没想到算盘却打空了。

在全国,某品牌机器人煮面店开了163家门店,温州也曾有“蛋炒饭机器人”餐饮店十分火爆,2016年,温州中学引入“炒菜机器人”颇受欢迎。

然而在今年刚开业的这家店里,生意始终没有起色,即便是中午就餐高峰期,客人也寥寥无几,上座率最高不到三分之一。

在大众点评上,目前该店铺已是“停业”状态。

“8月份试营业,生意就不大好,店里的空位基本没坐满过,于是我们不断优化调整,各种优惠频出,就算赔本赚吆喝,生意还是不见起色,反而越来越差。”店长在采访中说道。有创意、有优惠、有宣传,本以为这样一家时尚新潮的“机器人面吧”,一开业就能生意火爆,没想到陷入了超长试营业。

问题到底是什么?口味或许是其中很重要的问题。从评价上看,真实消费者对该店口碑呈现明显“批评”。

“机器人煮得面硬了一点,火候掌握不好。吃过一次就不想再来”市民小李这样评价。

“面不筋道,毫无口感。”另外一条评价这样写道。

实际上,这家店在温州鹿城区府前街,与之竞争的是路边一溜的快餐店,虽然机器人面馆干净整洁明亮宽敞,但无疑市场的竞争压力巨大。

机器人餐饮最大的卖点就是无人化,干净卫生,店内是全透明厨房,前店后厨,两个机器人明档作业,它们由一台和面机器和一只机器手臂构成,煮面、送餐、做饮料都是机器人。   

输入指令后,和面机器10秒压制出面条,机械臂将面条送入汤篓煮熟,再放至既定轨道,送至出餐口,由工作人员配上浇头,整个过程只需3分钟。

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口味已经成为一个致命伤。

另外有顾客表示机器人做饭在很多城市比较普遍,只是一个噱头,这更是放大了在味道上的对比。

“其实机器人做饭并不算什么新鲜事了,我们大学食堂就有,网上这种店也很多,见得多了就谈不上吸引力了,加之味道实在没什么亮点。”家住府前街附近的市民小王说道。“对比看来这与市场上见到的餐饮机器人并没有太多的差异。”

实际上,在某网络平台,简易的商用炒菜机器人售价已经杀到2千到8万不等,产品广告中还标注了“1台机器等于3位星厨”的字样,有店铺月售70余台,乃至于一些家庭也有了炒菜机器人。

机器人餐饮店靠着机器人这一噱头的商业模式注定难以长久。

不彻底的尴尬自动化或许也是该面馆失败的重要原因。95后张女士表示,自己就是被机器人做面的噱头吸引来的,到店后发现配餐还需服务员协助。

“我以为这家店跟日本那种无人餐厅一样全自动化,顾客只需要点餐就可以,没想到实际上这家店还有四五名服务员协助机器人工作。”她直言,这种靠新奇来吸引客户的餐饮店,来过一次就觉得没意思了。

“店员小姐姐都很热情,不过机器人送面到桌边,还要服务员端上来这个设定有点搞笑。”也有顾客在大众点评上这样评价。

卡在上桌后的最后一步,机器人实现全自动化依然成为产业模式打造的瓶颈,但是该问题目前很难说快速得到解决。

“换去一线城市,这种机器人餐饮店稳定而高频次的客流才能带来更多可能性,前提是采用自主取餐。”有专家提出了建议。   

▍国外的餐饮成功案例

反观国外,餐饮机器人的快速崛起,与标准化、定制化有着非常大的关系。机器人不仅用噱头解决了拉新的问题,还为餐饮带来了独特的价值点和卖点。

“斗山机器人引领的机器人炸鸡不只是一种转瞬即逝的趋势,而是一种长期的风潮。在原先,机器人技术仅限应用于前端营销领域,但如今正在向后厨迈出巨大的一步,为人们带去了更加美好的餐饮体验。”一位品尝过机器人炸鸡和比萨的媒体人在文章中不吝溢美之词。

在国外,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厨师服务开始出现,例如Alpha Grill是一款自动化汉堡肉饼烹饪机器人,这是一家名为Aniai的机器人初创公司开发的革命性设备。

借助人工智能,机器人已经有着远超于人的“手艺”。它可以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烹饪 8 个多汁的汉堡,或者每小时最多烹饪 200 个肉饼,该机器人刚刚荣获 2023 年厨房创新奖。利用人工智能和传感器,它可以根据肉的厚度和重量来调整烧烤的温度、时间和压力,做出来的快餐赢得了一致好评。

在颁奖词中是这样写道:“Alpha Grill 可能会改变汉堡行业的游戏规则,因为它在创纪录的时间内创造出美味且一致的汉堡。它可以根据人们的口味需求,检测肉饼何时烤好,并且由于它同时烹饪两面,因此无需像传统方式烤肉饼那样将其翻转。它每次都能完美地煎汉堡肉,所以不用担心烤过头或未烤熟。”

但在整个餐饮流程中,老外并不想一步实现餐饮的全自动化。肉饼煮熟后,依然会由工作人员拿起它们,然后添加他们选择的配料和面包,进行更深度的定制化制作。

“餐饮店的支撑最终还是客户的复购,食物核心竞争力是味道和性价比。”一位老餐饮人说道。“然而Alpha Grill与人配合,很好地做到了兼具。”

Alpha Grill 还具有自清洁功能,可以在每批汉堡后对烤架进行消毒。它还具有直观的触摸屏显示器,允许员工自定义烹饪条件并监控机器人的状态。据悉,这些丰富的功能使得Aniai 的烹饪机器人设计可用于各种环境,包括汉堡特许经营餐厅、快餐店和学校食堂,目前已经取得一定的商业认可。

酒吧也是国外机器人希望进入的一个场景。例如KIME 就是一个人形调酒亭,它证明了机器人技术在食品服务中的可能性:KIME 将效率用以用户为中心的方法无缝地融合在一起。

KIME 不仅能够全天候提供各种饮料和小吃,被认为代表了自动化餐饮服务的新巅峰。KIME 也是效率的缩影,能够每六秒提供两杯啤酒,从而实现 24/7 不间断运营。每个售货亭能够提供多达 12 种不同的产品,展示了该机器人系统的多功能性和适应性。

增强的用户体验是 KIME目前正在优化的部分。目前最新版机器人已经能采用更逼真的表情和动作,为客户增添了个性化的感觉。这种细节不仅吸引了新客户,还增强了整体服务。

此外,KIME 能够通过应用程序或触摸屏接收多达 10 种语言的订单,打破了语言障碍,使其可供不同的客户使用,并提供更加定制化的餐饮服务。

除了这两家公司,True Bird 和 Bear Robotics 等公司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True Bird 通过其位于纽约市的自动售货亭重新定义了咖啡体验,而 Bear Robotics 的名为 Servi 的机器人正在改变餐厅的前台运营。

这些创新意味着餐饮界更广泛的趋势,即机器人技术已经成为烹饪和酒店服务行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机器人的受欢迎程度正在与日俱增。

▍机器人餐饮到底带来了什么?

对比而言,在国外,机器人的流行大多是因为减少了食品和饮料制备过程中不必要的人际接触,这使其脱颖而出。但在国内,对于预制食品或者是半成品菜却掀起了极大的抵触热潮,即便这类菜品早已经出现多年并且深入大多数人的饭碗。

在国内,这类机器人的食品加工模式,例如面馆中,大多是将事先保存在-18℃的汤面盒快速解冻,并由注水口戳开汤面盒顶部,将开水灌入。整个过程涉及现场餐饮的制作环节,需要食品和商品经营许可证明,还因为预制过程受到人们的抵制。   

“究竟是机器人做面还是预制面加热?”在吉莱未来面吧大众点评的评论中,有一条网友的评论很说明了这种对立。

但由于国外的餐饮机器人制定了较为严苛的标准,能够用于餐饮的机器人往往需要不仅采用抗菌材料制成,还需要确保不会污染环境,并从而优先考虑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这使得机器人做预制菜品反倒成为更安全和健康的标识。

因此作为其生产和二次加工的机器人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可,也能够直接获得经营许可。在卫生和安全至关重要的时代,坚持食品安全标准正在成为餐饮行业愈发重要的一部分。在这种基础上,国外对于餐饮机器人的重心,就不仅仅放在安全性和流程自动化,还重点提倡提供个性化服务。

例如KIME公司也开发出了完整的服务包,能帮助店铺凭借实时销售数据和监控、实现智能ERP 集成和集成支付系统等功能,同时为餐饮店提供了满足业务需求和客户满意度的全面定制化解决方案,这些功能正在向着人靠拢。   

可以预见,餐饮服务的未来倾向于机器人技术的更大集成,因此其重点必然是个性化和增强客户互动。

很容易预见到这样的场景:机器人不仅可以准备食物和饮料,还可以迎合个人口味和饮食偏好,提供真正的定制体验。

这不仅是一个变化,而且会是一个卓越烹饪和服务创新的新时代。

当我们见证机器人融入烹饪世界时,重点不应仅仅放在技术进步和劳动取代上,还应放在保存和发展人类技能以及保护就业机会上。

食品和饮料行业的这场机器人革命,不仅仅是要取代人类工人,而是以创新和可持续的方式丰富和增强服务体验,为人类带来更好的未来。

这种转变需要人类开始重新思考工作角色,并开发旨在管理和与这些先进系统协作的新技能。如何掌握好这种中间度,依然考验人们的智慧。

By 机器人大讲堂

预制菜的未来会如何

去做预制菜吧。去做比放贷还赚钱的预制菜。去做拥有万亿市场规模的预制菜。去做能卷死餐馆、统一味蕾的预制菜。

别不信。你看趣店在退市边缘挣扎的最后关头,被罗老板寄予最大希望的救命稻草,就是预制菜。2022年7月17日,罗敏亲自直播卖预制菜,19个小时卖了2.5亿。罗老板说,期待预制菜业务在2022年成为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让趣店成为一家真正的“菜店“。没错。预制菜的吸引力就是这么大,大到能让一家放贷的公司决定转型卖菜。天眼查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超过6.8万家预制菜相关企业,近58%的企业成立于5年内。万众期盼下的预制菜,火力全开,势不可挡。十年前,妈妈们会说,“我儿子是吃我亲手做的菜长大的”。也许十年后,妈妈们会说,“我儿子是吃我亲手热的预制菜长大的”。

01 占领外卖

如果你在北京CBD这样的区域工作,如果你每餐点外卖的预算控制在50以内,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进食预制菜一段时间了。如果你看到趣店的罗敏全网砸钱推广,直播19个小时卖预制菜,最后卖掉了2.5亿,内心还有一丝疑惑,这都被谁吃了?不用疑惑,被你吃了!当你在CBD吃着50块钱以下的外卖,那些面点小吃,是冷冻加热后的速食或半成品。中式快餐,是米饭料理包配几片少得可怜的青菜叶子。哪怕你点个轻食,都是用的即食肉制品,配上一大碗耐冷冻储存的主食类蔬菜。 这些外卖里,只有一些裹着浓厚酱汁的不成形状的肉,零星几片菜叶子,以及占据绝对优势比例的一大碗主食。吃一个月,你会发现,比吃普通外卖,胖的还快。“五年前刚工作那会儿,30元点个外卖都是新鲜制作的。”一个在CBD工作的白领说,“现在50元以下,吃的全是预制菜”。

外卖,是第一个被预制菜占领的地方。有人说,不要点那些没有门店的外卖。那些从点单到出餐只需要5分钟的外卖商家,没有真正的后厨,没有新鲜的食物,只有给半成品和预制菜加热的操作台。

但有电商平台数据显示,用户们日常下单的外卖中有70%来自预制菜。外卖平台不会限制商家使用预制菜。美团表示,只要符合法律法规,允许餐饮商家通过菜肴复热的方式进行生产、售卖。饿了么也表示,按原国家食药监总局第37号令,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商户可以自主采用不同的经营形式。一切都是合法合规的,你无从指责。即使你花了本来可以买一顿新鲜食物的钱,买到了一份加热的料理包。你更无从阻止,谁能挡住别人赚钱呢?

根据中金公司研究部的测算,一家面积20平方米,主要经营外卖,日均80单、实际客单价35元的餐饮门店,在采用预制菜后,食材成本从30%提升到了36%,而人工成本、租赁成本、能源成本、运营费用的下降可以覆盖食材成本的提升,总体上提高门店的外卖利润率。这意味着,采用预制菜的外卖店家,虽然毛利更低,但净利更高。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大不了不点外卖小店,只点知名的连锁餐厅,人家大品牌总是现做的吧。太天真了。

中国外卖市场每天约3000万单,在餐饮企业的收入占比中越来越大。出于成本和效率的考量,餐饮企业有极其充足的动力去做预制菜。《2021 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显示,目前已经有超过九成的连锁餐饮品牌入局预制菜市场,一些知名连锁品牌使用预制菜的比例甚至达85%以上。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目前已有90%以上餐饮企业发力外卖食品,其中91.6%的企业出售半成品和预包装食品。在互相踩踏、极致追求降本提效的外卖行业,使用预制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商家的个人选择,而是整个行业的集体选择。预制菜利好一切利益相关方,除了掏钱吃饭的你。如果我点的外卖都是预制菜,我为啥不买预制菜包自己加热吃呢?我是图你家微波炉热菜更快?还是图你赚我三倍差价?

02 侵占堂食

我前两天去一家餐厅吃饭,看到这家餐厅把自家招牌的酸菜鱼分成了两个菜,一个叫“霸王酸菜鱼”,卖98元/斤(3斤起),一个叫“经典酸菜鱼”,卖98元/份。我问,“这两个酸菜鱼有啥区别?”一个做餐饮的朋友告诉我,“一个是后厨现杀现做,一个是预制菜加热”。我记得,这家餐厅以前只卖现做的酸菜鱼,卖188元/份。而现在,如果我想吃现做的酸菜鱼,我就要多付出2倍的价钱。当时正值饭点,餐厅内的客人几乎桌桌都点了他家的酸菜鱼,我问服务员,“点哪种酸菜鱼的客人更多?”服务员回答,“98一份的。实惠,上菜快”。

堂食,是第二个被预制菜占领的地方。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21年中国餐饮行业各项成本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食材成本/已售存货成本占营 业收入比例约30%—40%,租金成本占营业收入比例约10%-15%,人力成本占营业收入比例约15%-20%。2021年,餐饮企业单店平均息税折旧前利润率在20%-30%, 众多餐饮商家面临着房租高、人力成本高、原料进货成本高、利润低的“三高一低” 的困境。预制菜,成了餐饮企业为降本增效选择的同一条路。根据中国饭店协会的调研,目前国内超过74%的连锁品牌有自建中央厨房。前瞻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中央厨房具有独立场所集中完成食品成品或半成品制作并配送,保障菜品新鲜并降低采购配送成本,可以减少约70%从业人员、节约30%配送成本。

做预制菜,当然是比做传统餐饮赚钱的。以“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为例。2021年,味知香实现营收7.65亿元,实现净利润1.33亿元,净利率17%。对比万联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的传统餐饮行业的平均净利率。最高的细分市场是火锅市场,平均净利率为13.7%,西餐及休闲餐饮市场和快餐,平均净利率为11.13%和 11.12%,而正餐的平均净利率,仅为6.2%。预制菜的这个净利率是什么水平呢?以消费金融行业第一梯队的巨头“马上消费金融”为例。2021年,马上消金实现营收100.1亿,位居行业第二,实现净利润13.82亿,净利率13.8%。所以你看,为什么罗敏这次决定彻底抛弃起家的现金贷业务?因为卖预制菜,比放贷还赚钱啊。

如果你问,那以后普通人开餐馆还能赚钱吗?看情况吧。那些单纯想赚点小钱的人,只能在现有的预制菜里选择自己的品类,于是卖卤肉饭肥牛饭、米粉拌面、伪轻食的店铺会越来越多。至于那种初心最朴实的、因为做菜好吃才开餐馆的人,大概率会一步步失去活下去的能力。

03 侵入家庭?

家庭,预制菜曾经最想去的地方。我见过的最夸张的一个关于预制菜的宣传是,以后预制菜普及了,中国家庭就不会有厨房了。戏剧的是,这个预制菜曾经最想去的地方,是它一直没能去的远方。中商产业院的报告中指出,预制菜在B端销售占比为80%。也就是说,80%的预制菜最终还是要从堂食和外卖流入消费者口中。这和以往的餐饮并无任何分别,也和预制菜在C端宣传中的消费场景大相径庭。魔镜市场情报数据显示,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淘宝+天猫平台上的方便速食/速冻食品类目共完成销售额229.58亿元,子类目销售额TOP10基本上都是方便面、粉类速食、自热火锅等产品,而速食菜/预制菜的销售额仅4.5亿元,占比不到2%。那些被资本给予了厚望的C端人群,目前来看对预制菜并不太买账,原因有二。第一,对于个人来说,预制菜并不省钱。根据艾媒咨询做的调查,超过六成的消费者,买一道预制菜的平均花费在21-40元之间,不比外卖便宜。

以酸菜鱼为例,北京盒马鲜生门店的预制菜产品酸菜鱼售价约39元,而在外卖平台上,酸菜鱼+米饭的套餐价格基本为25-30元。

第二,预制菜也并不好吃。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的预制菜消费调查报告显示,62.32%的消费者表示“预制菜品口味一般”,3.32%的消费者觉得“预制菜口味较差、不好吃”。

《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61.8%的消费者认为预制菜的口味复原程度需要改进,47.8%的消费者认为预制菜的食安问题需要改进。在消费者认为预制菜行业需要改进的问题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口味复原程度。对于手残党来说,只需简单加热的成品预制菜,“卖家秀”图片仅供参考,自己加热复原出来的“买家秀”压根儿不是一回事儿,花同样的钱不如点外卖。对于真正喜欢做饭的人来说,预制菜既不新鲜,又不好吃,还抹杀了自己动手的意义。

04 循环的糖盐油陷阱

你不会在预制菜中吃到青菜,这就和你吃的预制菜一定是重口味的原因一样。”一个做过冷链物流、现在做预制菜生意的朋友告诉我。做预制菜主要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挑选食材。为了最大程度上让预制菜看起来实惠划算,肉类是最受欢迎的选择。看起来操作越复杂的菜,会更收消费者欢迎,客单价更高,利润也更高。比如常年稳居预制菜零售榜首的佛跳墙。对比之下,新鲜蔬菜做预制菜,要实现长久保鲜的技术难度大, 客单价低,利润空间也更小。这就像西式快餐里的蔬菜永远只有玉米豌豆胡萝卜,这些耐冷冻储存的主食型蔬菜一样。

第二个是研究防腐
为了保证食物不变质,预制菜会在肉的表面多裹上一层淀粉,酱料里多加一些糖盐油,再放一点合规合量的防腐剂——这都是你自己在家做饭不会有的工序。这一切操作和添加都是合法合规的,虽然合规并不意味着健康。比如盒马卖的预制菜产品“湖南风味小炒黄牛肉”,一份菜品250g,钠含量为2500mg(1000mg/100克)。比如象大厨卖的预制菜产品“鱼香肉丝”,一份菜品350g,钠含量为2751mg(786mg/100克)。比如味知香卖的预制菜产品“金汤酸菜鱼”,一份菜品450g,钠含量为7173mg(1586mg/100克)。……这是个很恐怖的数字。因为只一道菜的盐分,就超过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慢性病所建议的,每日食盐摄入量——2000mg钠(约5g食盐)。当预制菜真的如资本所愿,走进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成为你外卖、堂食、在家做饭的绝对主角——你觉得,你离高血压糖尿病还有多远?

预制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20世纪60年代,净菜开始在美国实现商业化经营,通过供应餐饮行业,使餐厅、配餐公司等外食产业降低人工费、水电费和垃圾处理费,减少厨房面积和生产设备采购。之后部分净菜企业开始面向家庭、个人零售,方便居民日常烹饪。1969年,大型食材配送供应链公司西斯科(Sysco)在美国成立,年销售额从最初的1.15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513亿美元,翻了445倍。目前,西斯科(Sysco)共经营40多万种产品,在美国餐饮供应市场上的占有率高达16%。根据欧睿国际数据,2020年美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454亿美元,披萨、汉堡、炸鸡等冷冻食品成为预制菜主流选择。在美国的超市里,冷冻预制菜食品摆满了大部分货架,价廉量大,而新鲜蔬菜肉类摆放在高端货架上,用昂贵的价签筛选着消费阶层。

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调查记者迈克尔·莫斯写了一本书,《盐糖脂:食品巨头是如何操纵我们的》,起底了整个美国加工食品行业的内幕:人类天性嗜甜,嗜盐,嗜油脂。于是食品巨头、食品科学家、心理学家合作起来,利用人类的这个天性去创造了使我们无法抗拒的食品,最终——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有1/4美国人正在遭受高血压折磨,美国的儿童糖尿病患者确诊率持续增高,美国的肥胖率世界第一。当快餐越来越廉价,越来越多餐厅使用冷冻预制菜,你吃到新鲜食物的门槛也会越来越高。于是,“越穷越胖,越胖越穷。越穷越生病,越生病越穷”。你看现在那些追逐着中国预制菜风口的人,是不是也总是会拿“美国的预制菜市场已经很成熟”,来展望中国市场的美好未来。

05 标准带走野趣致我们终将统一的味蕾

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3459亿元,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中国预制菜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显示,长期来看,预制菜行业规模有望实现3万亿元以上。3万亿是什么概念?2020年,中国整个餐饮市场营收才3.95万亿。食品企业一拥而上。包括但不限于,卖咖啡的瑞幸、卖火腿肠的双汇,卖水的农夫山泉、卖火锅的海底捞……互联网企业也来添一把火。包括但不限于,宣布在未来三年打造20个销售亿级预制菜品牌的京东、成立一系列“预制菜事业部”的盒马,推出独立预制菜品牌的叮咚买菜,大力发展预制菜项目的美团买菜……天眼查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超过6.8万家预制菜相关企业,近58%的企业成立于5年内。

在这样的滔天浪潮下,作为一个平凡消费者的我,只能淹没其中。我爱吃小酥肉。作为每次吃火锅的必点选项,我曾经乐于品尝和比较每家店小酥肉的细微差别:这家用的是纯里脊肉,特别嫩滑;这家用的肉有点肥了;这家面衣裹得有点厚了;这家复炸没到位;这家加了花椒,香味很足……但现在,我没有这样的快乐了。因为十家店的小酥肉,九家都用的同一个品牌的预制品。它们不光长得一样,吃起来也一样,甚至连配的辣椒蘸碟,都是一样的。同样的经历,开始陆续发生在红糖糍粑、凉拌三丝、酸菜鱼、酸汤肥牛、红烧肉、烤鱼、虾饺、水煮肉片、宫保鸡丁、鱼香肉丝、卤肉饭、肥牛饭、肉酱面上……我可以还没吃,就知道它的味道。我可以在全国不同城市,吃到同样味道的食物。我可以不会被惊吓,但也不再有惊喜了。它合规,它经济,所以它不可阻挡。产品的标准化,可以带来口味的标准化。而带走的,是新鲜食物的一点野趣。是今天的你,已经所剩无几的一点多元化的快乐。如果说“趣店”创业时的校园贷风口,是在用今天的消费透支明天的青春。那么罗敏此次选择的“预制菜”,是不是在用今天的便捷,透支健康与生活的多样性?元代诗人马钰,有一手烹饪鳝鱼的绝活儿,他曾在《西江月·赴胡公斋》写道,“我会调和美鳝。自然入口甘甜。不须酱醋与椒盐。一遍香胜一遍。”放到今天,如果将这道美肴做成预制菜,大概就变成了,“全是酱醋与椒盐,一遍味同一遍”。

七叔辣评:

不晓得为啥,最近预制菜的新闻频频上热搜。

翻了一下评论,好像大部分人都非常抵触预制菜。

实际上预制菜这东西也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早十几年前就有了,类似于冷冻饺子,香肠,罐头之类的东西,严格意义上都算预制菜。

大家这么多年都吃过来了,似乎也是其乐融融,并没有太大抵触,为啥预制菜上了热搜反而抵触大起来了呢?

因为它上热搜的情况不太好,都是一些中小学通过“官方渠道”订了一些预制菜,关键这些预制菜馊的霉的烂的啥都有,最后学生吃了串稀,引起众怒。

于是很多人就开始引申,谁知道买来的预制菜到底是三个月前的还是三年前的,里面不晓得放了多少防腐剂。

日本的辐射海鲜宣传得铺天盖地,预制菜对身体的危害怎么不放在明面上来谈一谈?

在中国这片土地,从来不缺少道德下限的黑心商人,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依然非常严重,癌症病发率已经是全世界第一了,你现在还要鼓吹预制菜。

老百姓的身体真的不是化学工厂。

此外,预制菜的定位也是大家争论的重点。

理论上说,这种流水线出来的预制菜就应该比现做的要便宜,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一些饭店就会用预制菜以次充好,但是价格还是现价。

大家花了吃新鲜食物的钱,却吃了一肚子防腐剂,这就让人没法忍。

关键是这种事情很难监督。

这倒是让我想到以前的活禽交易。

我记得小时我们买鸡买鸭都是买活的,买回来自己杀,或者你让店家帮你杀也行。

后来因为禽流感的原因,国家不允许活禽交易,你想吃鸡鸭只能去市场买冷冻的。

既然是冷冻的,那么价格应该便宜才对。

但并不是,冷冻的鸡鸭价格和当时的活禽差不了多少,大家没得选也只能接受。

后来,一些商家又搞起了“竹林散养鸡”的概念,带你去乡下玩一圈,然后卖给你一只,号称走地鸡。

一只活鸡200。

明明可以便宜买到活鸡活鸭,但是因为冷冻概念横空出世,活鸡活鸭反而更贵。

同样道理,预制菜的普及并不会自贬身价,用很便宜的价格面对公众,而是努力把自己拉到新鲜食材的价格同台竞争。

然后新鲜食材,就会变成普通人额外的负担。

未来饭店里搞个预制菜专区,生鲜专区也不是不可能。

通过这事情,我发现一个问题,预制菜的发展和中国这么多年来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啥意思呢?

就是你别看中国努力发展了那么多年,看似从一个落后的国家变成了GDP世界第二,实际上真正的发展是非常有限的,我们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财富转移上去了。

所谓财富转移,就是这些钱本来是在整个社会平摊的,每个普通人都有机会去获得,但是有那么一小撮人通过某些方式迅速归拢了这些钱,把本属于大众的机会全垄断到自己身上。

身边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互联网电商,房地产,直播带货,网约车,包括现在的预制菜等等。

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对整个社会进步是没有增量发展的,没有这些所谓的创新,我们依然可以活下去,甚至活得更好。

它们只是用了个噱头,却让财富变得更加集中。

于是导致了现在看似国家GDP日益增长,但是人们的收入水平却极度分化,贫富差距过大,穷人变得越来越穷。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在宏观层面和微观个体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

搞预制菜,本质上还是这个套路。

名义上方便人们生活,实际上背后搞产业链垄断,继续财富转移。

所以我认为是不是要立法约束预制菜,还是抵制预制菜,这些都不触及到问题的核心。

现在的核心是,在经济萎靡的时候,凡是不存在发展增量的东西,就不要大张旗鼓地往外推了,别再乱折腾了。

老百姓口袋里的钱包已经被房地产榨干了,老老实实养精蓄锐,安安静静发展这才是渡过经济低迷的好办法。

搞搞光伏,新能源车,芯片,航空航天,这些才是真正通过发展带来财富的东西,而不是像预制菜这种可有可无,房地产互联网不行了,再来个预制菜继续从穷人头上搜刮油水。

发展方向一旦错了,只会让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戾气也会越来越重,到时候对谁都没好处。

从业人员爆料:

网友评论精选:

  1. 既然预制菜那么好,那就请领导先吃
  2. 我不反对预制菜进入市场,但我反对预制菜进入校园。家里隔夜菜都不敢给孩子吃,何况是保质期一年的预制菜?真的不知道时代是在进步还是退步
  3. 建议取消“中央厨房”这个词,容易误导人们的认知,以为中央厨房是国家的,会很靠谱
  4. 如果餐厅现做的不洗菜,环境脏乱差,那还不如流程安全规范食材放心的预制菜。所以预制菜不是问题,问题是有没有高标准的,保证营养与卫生的预制菜?

By 七叔商业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