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难兴邦是真的吗?

古今中外,因为多难而兴邦的情况确实存在,但因为多难而亡国的也不少。“多难”跟是否“兴邦”没有必然的关系,何况历史本来也有它的偶然性。

外忧也好,内患也好,多难的直接影响往往都是加强了中央的集权。例如中国在历史上为了应对外部游牧民族的威胁不得不重视军事,这就会提高两项”百姓“最怕也最恨的负担——赋税和徭役。但这种拿财产、自由与一部分人的生命来换取安全的”交易“看上去是合理的,”百姓“也希望中央政府是强大的和可以依靠的,因此”百姓“会比较理解和认同,矛盾会有一定的缓解,中央的实力和权力就可以”平稳“地加强。如果看过《1984》和《V字仇杀队》,肯定会记得里面的专制统治者是怎么没有威胁都要制造威胁来 凝聚人心强化极权的。

一个高度集权的中央也确实可能利用获得的强大实力抵御外部的侵略、救济自然灾害、维持社会安定,以便修养生息,并使”百姓“感觉到这是”太平盛世“——虽然这实际上是一种低效的发展。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就曾经被一些西方人视作专制的典范,比如《论美国的民主》里就引用过一段旅行者的话说:”中国人有安宁而无幸福,有百业而无进步,有稳劲而无闯劲,有严格的制度而无公共的品德。在中国人那里,社会虽然也在天天前进得相当好,但绝不是甚好。“可是当外部的威胁相对于中央的实力足够强大的时候,也就是”多难“多得太多的时候,赋税和徭役的不断提高所引发内部的矛盾就会大到不可能抵消。中国古代专制统治的巅峰之一明朝就是在关外的女真和国内农民起义的夹击下灭亡的。 而如果统治者既无能又爱折腾,”难“稍微多点就完蛋了。

与之相对应的,独占一块大陆的北美的发展就和其它欧亚大陆上的国家就完全不同。美国建立的时候各州分权,联邦的权力极小。即使是1831年托克维尔到美国考察的时候,美国也不需要什么军队。用他的话说:”美国总统是军队的统帅,但这只军队只有六千名士兵。他也指挥舰队,但这支舰队只有几艘军舰。他主管联邦与外国的往来事务,但美国没有邻国。它与世界的其余大洲隔着汪洋大海……它没有敌人,它的利益只是偶而同地球上其他国家的利益冲突。“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世界越来越小,威胁无视距离,利益无处不在,现在的美国除去国民警卫队都还有百万军队,消耗着全世界最高的军费。同时,美国联邦的权力也比以前要大得多。 所以从历史上来看,“多难兴邦”只是许多种现象中的一种。”多难“会提高政府和人民的忧患意识,也常常使人民更依赖中央政府,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多难兴邦”语出《左传·昭公四年》: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若何虞难?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丕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敌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左传里的意思是:也许邻国遇到灾难,反而能保卫其领土。像齐国出了桓公、晋国出了文公,都是在国家危难之时。所以不要打以邻为壑、趁火打劫的小算盘。


另外,李鸿章遗折里也用到过个词: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伏读迭次谕旨,举行新政,力图自强。庆亲王等皆臣久经共事之人,此次复同更患难,定能一心效力,翼赞讦谟。臣在九泉,庶无遗憾。
这个更直白:皇上啊,老臣要挂了。虽然咱们国家要黄了,但是你也要好好努力啊,一二三四五这么这么办,我也算没白给你卖命啊。
从来也没有哪里说“灾难多了国家就能强大”。

至于如何给它赋予政治含义,其实已经够直白的了。或者说,这个词语的频繁出现仅仅是一种政治需要,甚至是情感需要,不能把它作为一个客观规律来看待。

By 甘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