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去新加坡是什么感受

在新加坡工作十六七年了,老婆孩子、房、车都有。家人参与过两次大选,孩子读了多年公校,可能我能总结的相对全面一些。

如果和中国大陆比的话:

好的地方:

新加坡作为一个开放的发达经济体,对外来人才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大量的国际人才为本地公司带来很多不同思想、文化、教育之间的碰撞。拿我工作的本地某银行来说,除了本地员工(本地华人、本地印度人等),更有大量的外来人员在这里服务。包括东北亚儒家文化圈(大陆、香港、台湾、韩国),印度,东南亚(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越南等),各个欧美国家等。就像美国对全球人才的收割,新加坡对亚洲人才也有一定程度的收割。

这几年国际形势变化很大,中美脱钩、新冠疫情、高通胀等,期间新加坡政府总体表现还是很好的。这个政府很务实(完全不讲虚的)、很开放(新观念都能跟得上,比如近期积极响应web3.0和加密科技),很勤奋(不遗余力的招商引资、新冠时满世界搜罗生活物资),有头脑(知道新加坡的优势劣势,有一个相对长远的规划),也明白自己要为谁负责(新加坡大选还是有力的)。

在新加坡比较少PUA。工作中,公司高层和顶头上司都是就事论事,而不是讲鞠躬尽瘁这套(最近来坡的某些中资科技公司可能不同,哈哈);回家打开电视报纸,李显龙等政府高层讲话做事也都接地气,英文所谓make sense。想、说、做三者能一致还是不容易的。

新加坡一般不站队,和几乎所有国家都关系不错。最近我的一些美国同学担忧中美对抗的风险,在琢磨着搬来新加坡。

国际形势影响下,这几年新加坡多了不少高薪岗位,特别在科技领域。原因有几个:1,中美脱钩+香港折腾后,国际资本更需要新加坡这个桥梁来辐射亚太;2,中国的科技公司往往把新加坡当作出海的第一个桥头堡(国内红海了,同时新加坡文化接近、没有时差、飞机四五个小时、营商环境不错);3,本地的科技公司有些也慢慢做大了;4,随着国内的一些变化,中国的富豪也喜欢肉身来新加坡。

新加坡的购买力平价GDP(十万美元上下)是世界前几位,欧美日澳新等都在身后,这部分体现了整个经济体的发展程度和竞争力。当然,新加坡的高GDP很大程度来自于高就业率(女性就业率很高、老人退休晚)和长劳动时间(每周的工作时间平均40小时了,远超老欧洲)。

非常安全,世界前列

政府廉洁、高效、政府雇员服务态度较好。

还算干净、整洁。新加坡的干净有一部分是靠清洁工人打扫出来的。

社会比较和谐(种族、阶层),除了和外来移民的一些矛盾。

绝大部分时候空气质量很好。(这五六年几乎不见烧芭带来的雾霾。猜测或者是印尼前年一次烧太多,现在没什么林可烧了;或者是这几年印尼政府加大了管理的力度)

人的素质还不错(但低素质的也有一些),身边很多人都有丢失钱包手机被送回的经历,包括我自己和我老婆。某次我和老婆去巴刹吃饭,因为不饿两人只点了一份饭,邻桌本地人还想把自己的饭送给我

这几年多了很多上档次的中餐馆,中餐选择越来越丰富了。吃饭的选择还行。不如中国,但肯定比欧美好。基本上食品安全还算放心。新加坡大力推广“食阁”,也就是集中的大排档,涵盖各种口味。这种卫生有基本保证,价格也很亲民,四五新币就能吃一餐。同时这几年也多了不少中国超市,想买各种中国零食、调味料都很容易。

新加坡海运立国,加上距离中国不远,从中国购物然后海运来新加坡很容易。一般每立方米五百人民币左右,加上清关大概半个月时间能拿到手。现在坡县很多中国人自发组织的海运团,大家淘宝京东后,再一起凑几立方海运来坡。

各种公共服务还不错,也算基本符合发达国家的标准。比如图书馆,的确很好

公园算比较多,也都免费。周末可溜娃的地方不少,但别期待什么壮丽风景

公路交通基本上不拥堵,代价就是私家车非常昂贵

买车虽然贵,但公开透明的出钱就行,不用排队摇号这些。

双语教育也算优势吧,但免不了新加坡腔。英文、中文都是小学的四大主课之一(排课时间排序是英文>数学~=中文>科学),只是和中国的地位反转。新加坡是只有中文课是中文(科学、数学、历史等等都是英文),而中国则是翻过来。本地教育之后,孩子的英文将会很好(听说读写),中文会比较差,但可以应付日常生活。有一点必须强调的是,新加坡教简体中文和汉语拼音,学校教材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我看我儿子的小学教材,有不少让我感到亲切的中国文化内容,比如孙悟空、曹冲称象、花木兰、长城长江,以及“二月春风似剪刀”

主体民族是华人,比较容易融入。同文同种还是有作用的。虽然大家成长环境不同,但毕竟母语都是中文,毕竟都过春节、清明。出门吃饭买菜,很多时候就自然的用中文了。

读书的话,去欧美名校相对容易。本地高中生每年都能去几十个牛津剑桥,而录取最难的是美国那些top(哈佛、MIT每年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但二档藤校就比较多了)

住房问题解决的较好,一手组屋的价格很亲民。这几年国内几轮暴涨之后,新加坡好地段的公寓已经比北京上海便宜了。比如较好地段的次新房,建筑面积130平(套内110平)的三卧室泳池公寓大概1000万人民币左右,还自带停车位。

这几年经济又算比较繁荣,各行各业都请不到人。经济算是比较蓬勃(对比欧美),就业机会很多。

本地的低收入群体需要直面外来移民的竞争,压力还是有的。本地的建筑工人、家佣都是外国人,而很多服务业雇员也是外国人,比如餐饮零售。对比过来的话,香港台湾的建筑工人就给本地人提供很多高质量就业机会。当然,这个国策收割了周边国家的低端人口,部分的提高了新加坡的生产力。

企业年假较多,一般二十天到三十天不等。

个人所得税很低(但有消费税),且有一些扣税额度。大部分工薪阶层,目测有效税率不到5%。

每个人的养老金账户(CPF)是完全独立的,完全不存在统筹。我相信看这篇文章的基本都是高收入打工人,那这个政策对你是有利的,这说明你的钱不会被拿去补贴穷人。

政府预算谨慎,一般都有结余。同时本地的主权基金生财有道,比如淡马锡在全球的各种投资,其收益还可以反哺预算(2022年国库收入中有210亿新元来自主权投资的收益)。意味着找个人收税的压力会少些吧。

新元币值稳定,这几十年一直坚挺乃至升值。同事们纷纷调侃现在该去日本欧洲玩,能省不少了。

购物还不错。名牌的话,比香港贵、比大陆便宜。

社会贫富差距还可以,可能比大陆、香港好些。

工作上人际关系比较简单,大家一般都就事论事。

回国方便,现在能直飞国内不少城市了,包括一些二三线城市。

去周边海岛度假,或者坐个游轮之类,很容易。

如果拿新加坡护照的话,基本上常去的国家都可以免签,甚至包括中国。(发达国家里能免签中国的只有日本和新加坡)

上网没有限制,不用翻墙。

请女佣方便,省心,便宜。我家菲佣月薪七百新币,吃饭不上桌,工作时间从早上六七点到晚上八九点,包括买菜做饭洗衣清洁和孩子接送。未经允许不可因为私事外出(当然她白天大把时间休息放空)。每周休假一天,每两年回菲律宾休假一次。最近我们经常让她跟着油管的小高姐频道自学中餐。

医疗体制算有效率。中国的不合理(以药养医),美国的太贵。

气候在我看来还不错。虽然四季夏天,但最高气温不过三十一二度,加上本地下雨多,也一直多云,并不会感到特别闷热(我本人在家从不需要空调)。常年裤衩,随时游泳的感觉还是不错的。当然,本地无处不在的空调也有帮助。再就是,新加坡其实并不潮湿,因为下雨一般只是阵雨,出太阳时候多,一般也通风良好。即使在室内阴处,一般一天也能把衣服晾干,能晾在太阳下估计几个小时就够了。

不好的:

对个人来说,职业发展(薪水的增长幅度)和财富增值(房价上涨幅度)方面,现在的确比不过国内的一线城市。我在新加坡的圈子里,大家对国内和硅谷的大offer都有些羡慕,更不用说翻番的房价了。

这几年坡县大力投入公共交通。旧有地铁线这几年很少出事,新修的几条地铁下面几年也会陆续投入使用。之后公共交通应该能解决的很好。坡县的基础设施水平近年有所下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地铁。这几年地铁时不时停运,政府似乎也尽全力修补,但还是无法解决问题。这算是十年二十年前投入不足的后果吧,要改善可能还得再过几年。国内大城市往往一下开工五条地铁或者更多,这里能开工两条就很不容易了。

现在公司招人,明面上必须新加坡公民优先。对于入门岗位来说,必须本地人找不到了(公民和永久居民),才可以请外国人(工作签证)。另外外来人口想就业,工作签证也越来越难搞定,薪水门槛水涨船高。最近甚至一些本地学位的中国学生都拿不到工作签了。(但本地鼓励新兴科技,不少中国科技公司可以从中国大量搬人过来,有特殊政策)

本地人对噪音的容忍度非常高,想找到安静的房子很难。(很难避开车流声,特别是摩托车;以及震耳欲聋到晚上十点半的歌台)

这几年越来越拥挤,600万人挤在一个海淀区这么大的地方。(但可能比北京上海还是好些)

不比中美,这里想自驾俩三个小时去野外比较难。(只有旁边马来西亚,虽然马来的确很不错)

私家车很贵。新加坡的车价构成非常复杂,几乎可以单开一个主题了。政府的总体思路是通过抬高车价来控制交通拥堵。车价组成大体有:车到岸进口价+关税(20%到岸价)+额外注册费(100%以上的到岸价)+环境税(看车是否省油)+拥车证(拍卖,目前大概在六七万新币)+消费税(7%)+车商成本和利润等。一辆卡罗拉到岸价约一万六,最终售价约12万新币(五十多万人民币)。

私人公寓,尤其是好地段的,价格昂贵。较好地段差不多一两千万人民币一套三居室。租房也涨了很多,一个偏远的三卧室组屋可能也得一万五人民币一个月。

国家经济体量很小,对外部经济依赖较大。每次中美生病,新加坡这边也免不了吃药。

政府这几年受民粹影响,长远决策越来越难

民意现在有点排外

现在自己拿永久居民,或者父母拿长期居留签,都比以前难很多了

烟酒很贵(税太高),没有口香糖

福利不多(对比欧美),当然这是低税的必然后果。

这两年新加坡网购进步不小,阿里巴巴和亚马逊都有发力。当然还是不如国内方便。网上购物不太发达,经常让人羡慕国内的淘宝和美国的亚马逊。不过这几年大有改善了。

没什么文化积累,不如香港。没什么好的博物馆、历史文物等,文艺演出还可以

学生从小学开始,压力就非常大了。父母都很“怕输”,而孩子免不了刷题。身在人口稠密、资源紧张的亚洲,新加坡的孩子的成长道路也不得不“卷”,这点和港澳台、日韩是一模一样的。

平均工作时间和韩国并列发达经济体里的全球第一吧,但感觉工作压力应该比香港小。

男性公民和二代永久居民需要强制服21个月兵役,之后每年还需要入伍几个星期直到四十岁。我家两个男娃,早已做好思想建设。

旁边的两个邻居都不咋地。人种、宗教、文化、发展程度都大不相同,也都算不上友好。所以虽然新加坡本身有点像个小瑞士,但周边就没法比了。当然,这也让新加坡更得以享受周边的人口红利,算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新加坡对高净值人群的移民也非常严格

2023年6月23日,新加坡国务资政兼社会政策统筹部长、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主席Tharman Shanmugaratnam先生宣布了改进单一家族办公室(SFO)的税收激励计划。而最新的13O/13U标准、阶梯式开支要求和资本部署要求(CDR)已于7月5日生效。

本文将归纳之前宣布的三大激励措施以及最新的家族办公室要求。

一、三大激励措施

新加坡当局鼓励家族办公室(“家办”)在以下三大领域做出贡献并推出了相应的激励计划:

1.   在慈善活动方面,为慈善捐款提供税收优惠、奖励或赠款,旨在通过慈善税收优惠促进本地慈善事业的发展,并提升其作为慈善中心的地位。在新加坡设有家办的慈善捐赠者,可以通过符合资格的本地中介机构进行捐赠,以此获得100%的海外捐赠税收减免。

(1)捐赠者必须持有符合13O/13U规定的基金并需要满足相应的条件,例如必须有20万新元的本地商业支出要求。

(2)此外,税务扣除的上限为捐赠者法定收入的40%

2.   在混合融资方面,鼓励家办参与混合融资架构。如果家办能提供投资此类架构,家办每花费一新元会被认定为提供了价值两新元的资助。被认定的资助可以算作金管局要求的本地开销

3.   在气候变化投资方面,当局希望通过扩大气候相关的投资认证范围,缓解气候危机。新加坡当局将承认全球范围内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投资,而不仅限于新加坡境内。

二、家族办公室13O & 13U最新要求

MAS也根据新的激励政策,更新了家办的条件和要求。

要求《新加坡所得税法》第13O条《新加坡所得税法》第13U条
资产规模在申请时和整个激励期间,指定投资须达到至少2,000万新元在申请时和整个激励期间,指定投资须达到至少5,000万新元
“指定投资”指证券、基金、股票等,不包括保险、新加坡本地房产及加密货币的投资。
专业投资人士在申请时和整个激励期间,雇用至少2名专业投资人员,且其中1名为非家庭成员在申请时和整个激励期间,雇用至少3名专业投资人员,且其中1名为非家庭成员
专业投资人员要求:有相关的正式工作经验(从事投资管理或并购)或学历(例如金融相关学位,CFA、CMFAS证书等);符合资格的投资专业人员必须被雇用为投资组合经理、研究分析师或交易员,其月薪不低于3,500新元,并且每月有超过50%的时间参与符合资格的活动;在激励期间,合格的专业投资人士必须是新加坡税务居民;以上投资专业人士都必须在正式申请前受雇;投资专业人士的变动需要向MAS报告和更新;非家庭成员的专业投资人员必须全职在家族办公室工作,并且在家族办公室之外的公司中只能担任非执行职位。如果此专业投资人员在多个免税的家族办公室中担任职位,则不能被视为第二个家族办公室的专业投资人员。如果创富人作为传业投资人士,虽然没有相关学术背景或相关的正式工作经验,也可以申请成为专业投资人士,但需要详细阐述管理个人财富的足够经验。
本地运营开支阶梯式开支要求,其中本地商业花销需要至少为20万新元阶梯式开支要求,其中本地商业花销需要至少为20万新元
如果家办的资产超过5,000万新元,对当地慈善机构的捐款和对混合融资结构的赠款(实质参与新加坡金融的机构),可以纳入阶梯式开支的计算中,并且在计算税收优惠时以投资额的双倍计算。例如,将30万新元捐给亚洲气候解决助学金,则在统计时按照60万新元统计。
资本部署要求本地投资的最低限额为资产规模的10%或1,000万新元,以最低者为准。本地投资包括:在MAS批准的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商业信托或交易所交易基金;符合资格的债务证券;新加坡授权金融机构分销的非上市基金;新加坡本地经营的非上市企业;气候相关投资(新增)混合融资架构(新增)。本地投资金额的计算可以基于产品类型进行倍数计算(1.5倍或2倍)。例如,在新加坡交易所股票的投资金额可以计算为实际金额的两倍。如果购买了价值100万新元的新加坡交易所股票,则可以将其视为本地投资的200万新元。
私人银行账户基金必须在申请时和整个激励期内,在MAS许可的金融机构拥有私人银行账户。

新加坡是一个能让人时时感受到“监管”的社会,它适合按部就班,非常喜欢守规则,上进心适中的人,但并不适合“艺高人胆大”,喜欢刺激,随性生活的人。无论你是中产还是拥有几个小目标的高净值人士,都要谨慎考虑你适不适合新加坡。

By 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