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中的共生绞杀

大量的中国家庭用三句话就能概括:

一个极度焦虑的母亲

一个缺席的丈夫

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巨婴

巨婴,不是说这个人心态幼稚, 而是说他的心理结构。他的反应模式停留在婴儿期 ,而且是早期。所以武志红就讲:你看中国人的很多习惯就像婴儿。

婴儿的心理特点是什么呢?主要是三条 :第一叫母婴共生 ,第二叫全能自恋,第三条叫偏执分裂 。

听起来好像是很高大上的心理学名词,其实我稍一解释你就明白了 。

因为婴儿生下来0到6个月的时候,他是完全没有任何行动能力的 。一切吃喝拉撒睡玩都得靠母亲来伺候他,而且这个时候他的主观意识, 其实分不清自我和外界之间的区别。

母婴共生

所以这个时候的婴儿和母亲,是完全的共生体 。这就叫母婴共生。但是当孩子进入了成人,心理模式上还是和婴儿期一样, 就叫做病态共生。

婴儿母婴共生期其实并不长,只有0到6个月这一个阶段 :从六个月到三岁 ,这叫分离期,或者叫个性化期。因为婴儿终于明白了:我是我,世界是世界,我和外界是有边界,是有间隔的。

三岁之后,这个心理就继续发展,他的世界面对的关系变得很复杂 ,他有爱,有恨 ,有的爱中夹杂着恨,有的恨中夹杂着爱。

所以从三岁开始,一个婴儿他的世界就变得越来越复杂。他要处理越来越繁复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人格形成的过程。

但是一个巨婴,他的心理状态就一直停留在六个月之前。他发展不出间隔期,他也发展不出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

原来我们称婴儿叫母婴共生,但是如果成人之后你还这么共生,就叫病态共生。

在中国文化当中,母亲扮演的那个角色是非常突出的。中国典型传统文化应该是父权社会。但是你看,中国有所谓《二十四孝》 ,你真的把那《二十四孝》摊开看看,孝敬母亲的是主。父亲在里面其实并不多。

这为什么?在文化学上,这称之为叫大母神。就是母亲和婴儿之间的那个共生关系,或者是控制关系,是这个文化的主调。可能社会权利是由男性——父亲来掌握 ,但是家庭的权利其实是由母亲来掌握的。

在现在国家中,有两个国家还有这样的文化遗迹 ,就是中国和韩国。至少有两个现象在其他国家很难看到,这个两个国家却很普遍。

妈宝男

第一 ,叫妈宝男:一个男孩子 ,堂堂男子汉,二十多三十岁,甚至已经娶了媳,天天跟妈在一起 ,听妈的话 ,甚至不跟老婆睡。

这样的例子我估计你也听说过。

我原来在一个小单位当小头目的时候,就来了一个实习生。这个男孩也很帅,业务能力也非常强,谈笑风生。但是当天晚上他妈居然给我打了个电话,各种拜托,说孩子不懂事,你该骂骂该打打。

我说阿姨,这男孩子这么大了,不轮到你跟我说这种话 ,有什么话他跟我说。

后来果然实习期结束。他妈说不能在北京发展,“我在老家已经给你找好了公务员的岗位”,然后把他给调回去了。

这个男孩后来发展得不错,因为他自己努力摆脱了这种母子共生,要不然这辈子可能后悔药有得吃了。

婆媳矛盾

那婆媳矛盾就是典型的第二个现象了。中韩这两个国家都有。你从影视剧里能够看得出来。

有一个段子是这么说的:说当妈不容易啊,费了好几年时间才让他学会穿裤子,你一个小妖精一来,一秒钟就让他把裤子给脱了。

所以能不产生这样的争夺矛盾吗?就是原来的母子共生关系突然被打破,大家心里受不了嘛。

但是问题来了,这个局面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按照武志红老师的分析,这是一根链条,一个循环。要命就要命在它是个循环。

共生绞杀

我们首先来看,一个健康的正常的家庭应该什么样。

西方人有一个说法:一个人出生两次,第一次是作为婴儿来到世界,第二次是通过恋爱和结婚,用爱的力量去疗愈自己童年的创伤,然后通过爱的力量重新组建家庭。

所以家庭关系的定海神针应该是夫妻关系。

正好在这一点上,中国很多家庭做得不好。

很多人其实从小就没有学会怎样去爱。一旦结婚之后,两个人的关系就变成了又是共生关系,而且产生叫共生绞杀。

共生绞杀是怎样呢?就是妻子希望把丈夫拉回到家庭。但是丈夫呢?因为不会爱,又要躲避这种拉扯的关系,所以要找各种借口逃避,例如,我养家不容易啊……就要脱离出这个家庭。

一旦生了孩子之后,马上就会出现一个更加恶化的局面,就是妻子既然拉不住丈夫,就把全部共生的纽带和孩子绑在一起,把孩子变成自己生命全部的寄托。

所以,中国很多家庭一旦生完孩子之后,家庭的重要次序马上就变了。孩子变成这个家庭的核心,孩子和母亲的关系成为家庭的关系核心。

而丈夫呢,马上在家庭中就找不到存在感。

所以三口之家在中国很容易出现这样的排序:孩子老大,妈妈老二,丈夫老三,在家里是地位最低的 。

但是作为丈夫又觉得这种方式很好,本来我就想逃离家庭,正好利用这个时机把孩子推给妻子,更加脱离出家庭。

那种孩子一旦长大之后,你会发现一个现象。就中国的家庭当中,公公这个角色好像就不存在。

你看很多家庭伦理剧,往往在里面无论是好婆婆还是坏婆婆,那总是婆婆表演的戏份比较大。公公好像在这个家庭当中是消失的。他也没有什么发言权。

这就是男人的一生,而女人的一生呢,就是我要绑紧这个孩子,要培养这个孩子。

等孩子长大了,这个孩子他也没有见过什么叫爱,什么叫正常的夫妻关系。所以在中国的男孩和女孩当中普遍存在叫爱无能

这样的孩子长大结婚,他从小就没见过什么叫正常的夫妻之爱。他从小看到的都是父母感情淡漠,经常吵嘴 、打架、冷战。所以这种爱无能又传递到下一代的家庭。 这可不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吗?

我们身边见过大量这样的中国家庭,用三句话就能概括:

一个极度焦虑的母亲

一个缺席的丈夫

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那对于这个母亲来说,一生中最大的隐痛就是丈夫:这个男人他对不住我。很多女人生完孩子就跟闺蜜抱怨,都说我们家最没用的就是我老公,什么都管不了。随着年岁渐长,女人对于她丈夫怨气就越积越深。

中国家庭,尤其是老年家庭,老太太天天骂老头的事是不是很普遍?那对于丈夫来说, 他一生中最大的隐痛,就是:我为这个家庭已经贡献了一切,什么钱都给你们了,你能不能让我清静一会儿 。

那对于孩子来讲, 他一方面摆脱不了这种共生关系,一方面又想脱出这个牢笼,那在现实当中脱不出去怎么办呢?

沉迷于互联网和游戏。

所以中国家庭的很多问题,在这个关系模式和链条当中,都可以找到原因。

人际边界

这种家庭共生关系产生的结果是啥?就是中国家庭人和人之间的边界是分不清楚的 。所以武志红讲,中国家庭有种浆糊逻辑 :边界不清

第一:我的事就是你的事,你们的事就是我的事,你们的关系我也要管,我们的关系你也要处理。

第二个浆糊逻辑,就是:我就等于我们,你就等于你们,比如说老婆要是跟小姑子闹矛盾,她回家找丈夫毛病:你就代表你们,对吧!

第三个浆糊逻辑,是我们互相之间是不能有边界的。 我的手机回家是要上交给老婆,我们之间完全没有秘密, 要共享所有的账户密码。

那第四个浆糊逻辑,连时间上的边界都没有,夫妻之间一吵架,陈芝麻烂谷子全部都兜出来,就是为了几个字:你对不起我。

那这样的家庭共生,你别觉得这种共生是什么好事,这都是共生绞杀。

这就造成了中国的很多成人,在心理结构上是个巨婴,就是没有办法摆脱病态共生。

比如说中国母亲有一个现象,叫唠叨。春晚有一首歌《常回家看看》歌词是: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准备了一桌好菜。你看,爸爸继续缺席,回厨房做菜去了,而妈妈主要负责唠叨。

那啥叫唠叨呢?唠叨不是话多,而是一种超越边界的控制性的咒语。

我在这本书里就看到一个例子: 说我不管做什么,只要在我要做之前,我妈一定会把这话说出来。比如说出门 ,妈妈就会说“穿鞋”;进门说“ 洗手”;东西掉地下 “捡起来”;东西打碎了,“哎呀, 怎么又打碎了?赶紧收拾收拾。”

这些事都是我马上要干的,你为什么要说呢?!

妈妈也没有什么恶意, 这个中国家庭当中太普遍的现象。但是你想,它本质上是个什么?就是我跟你之间没有边界,我们是共生的。你是我的一个器官,我指挥你只好用这种语言,甚至我说的不好听,它是一个咒语,来指挥你。

你不信出去做个实验。有人在走路,你在旁边喊 121 121 。你看,他一会儿就不会走了。

这就是控制给对方带来的那种手足无措。很多人在家庭当中就要承受母亲这种唠叨。

By 武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