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成因的民间观察

前不久,一个家长通过后台问我,她的一对同卵双胞胎,二宝有着明显的自闭症症状,问我大宝目前稍稍落后于同龄人,但又比二宝好得太多,担心会不会也发展成为自闭症。

我回复她说,自闭症是种基因性障碍,同卵双胞胎的话,如果二宝确诊自闭症,大宝一定有自闭特质。但为什么一个典型,一个却又不明显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来看看自闭症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1943年,自闭症被发现以来,其成因就一直是个谜。它不是疾病,因为它找不到病灶;它也不是单一的基因缺陷,目前已知与自闭相关的基因多达102个。这些都颠覆了我们对传统疾病的认知,那么自闭症究竟是什么呢?

我先给出我的答案:自闭症是处于稳态的自闭基因携带者繁衍遗传时,出现了偏差而造成的障碍。

这里用大白话翻译一下,就是父母中至少一位是看着和普通人没有差异的自闭特质携带者,但是在怀孕妊娠的过程中出现了意外,导致孩子成为一名典型自闭症患者。

长久以来,中外医学界一直将自闭症看成一种病症,认为典型自闭症是一种病,高功能和阿斯伯格是轻度自闭症,也就是较轻的病。

要点梳理:传统自闭症研究是以典型自闭症为锚定物。

但这条路走了那么多年,似乎发现走不通了。因为自闭症是公认的基因性疾病,严重时生活不能自理,按理说如此恶性的基因疾病应该是发生率极低的,因为这会阻碍相关基因的遗传。比如渐冻人的发生率就只是十万分之一,而自闭症反其道而行之,今年美国公布最新数据为1/54,完全违背固有逻辑。

即然病症研究这条路走不通了,那不妨换个研究思路,先来看看邹小兵教授是怎么说的。

动图封面

▲ 自闭症即然是基因问题,自然存在遗传性

邹教授表示,他在诊疗中发现那些被确诊为自闭症的孩子往往会有个类似症状的爸爸。这个说法并不意外,因为基因就是天然具有遗传属性的。但问题来了,如果孩子爸爸也是自闭症,他是如何学习成长,娶妻生子的呢?

这里就要引用邹教授提出的另一个概念:稳态

稳态,意思是自闭特质携带者可以融入社会的稳定状态。我们通常提到的爱因斯坦、牛顿、乔布斯等,他们虽然有着非常明显的自闭症特征,却可以融入社会甚至取得成就,这就是稳态。自闭症的稳态主要有高功能和阿斯伯格两类。

即然稳态可以融入社会,那就不妨将社会学融合基因学研究自闭症,只是研究的对象不再是典型自闭症,而是高功能与阿斯伯格。

要点梳理:社会学融合基因学研究是以高功能和阿斯伯格为锚定物。

作为一名自闭特质携带者,我的优势便是能在自闭症家庭中轻松发现与我一样的“同类”。在与这部分家长的对话过程中,我发现他们的职业分布是有规律的。

这里我就不展开具体有哪些工作,之后我会单独做一期,这里我只说结论:高功能的工作主要为一线的工艺操作技师;阿斯伯格的工作主要集中于科研领域的高端人才。所以我将高功能称为工匠型人格,阿斯伯格称为学者型人格,而这两类人都被社会所需要。

那么这两类人格有什么共同点呢?这两类人格都能长期专注某个领域或专注某项工作。

来,让我们补补课!还记得之前我描述自闭特质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吗?

对,就是高专注度

动图封面

▲ 对感兴趣的事物耐心是普遍特征

高专注度的背后其实是大脑的高占比。我举个例子,一个普通人下围棋,70%的大脑计算棋局,剩余的30%保持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而一个自闭特质携带者,则可以用90%的大脑计算,在两人智力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你认为谁的赢面更大?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这种大脑的相对优势会体现在学习工作上,所以自闭症基因也被认为是种高知基因,这方面优势充分体现在阿斯伯格上。

2019年《南都健康大讲堂》的演讲中,邹小兵教授就表示自闭症曾被看成一种富贵病。因为高知人群更容易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也更偏向聚居在城市中,因此自闭症的城市发病率也高于农村。

2020年年初,北京协和医院副教授秋爸爸在抖音发布视频,表示自闭症的发病可能和正常甚至是优势的基因有关。

动图封面

▲ 国外研究发现自闭基因部分为优势基因

有了两位大咖的观点支撑,我的研究发现,大脑的高占比就是自闭症基因的核心优势。(如果你对“大脑的高占比”保持怀疑,点击这段文字跳转相关论述)

或许有人要问,大脑的高占比应该只对应一个基因,那102个基因又如何解释?

这就得说说人类演化的神奇之处。所谓适者生存,就是只要这个特征符合社会需要,基因就会遵循优势最大化的演化理念匹配其他特质。

所以为了放大大脑高占比的优势,基因都做了哪些努力呢?

专注于感兴趣的工作

高功能和阿斯伯格在做自己喜欢擅长的事情时,投入而专注。这种特质得益于他们的规则偏好,而规则偏好就是刻板行为和兴趣狭隘的根本原因。换个角度说,如果孩子兴趣狭隘和刻板行为的方向是学习,是不是就不那么别扭了。而我做解读自闭症的动机,也是因为研究自闭成为了我的刻板行为。

避免不必要的社交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人若想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功,必须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自闭症的基因会破坏负责语言的布洛卡区和韦尼克区,损伤社交能力,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社交,好将精力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取得成绩的同时,基因携带者成家立业,更有利于繁衍自己的基因。有没有发现大部分技术人员真的不太喜欢应酬。

不擅长体育运动

古代时,如果一个人既聪明,运动能力又好,他很有可能被征兵送往前线。这种情况下,他的基因更难被传承下去。于是当基因给了你高智商,就需要配套运动障碍,好让基因携带者依靠智力优势生存。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认为感官失调是因,本体觉失调是果。时间到了现代,基因给你一个卓越的大脑,可不是让你去搬砖或搞体育的,它通过剥夺你的运动协调能力,逼迫你从事技术性或智力性工作,从而实现优势最大化,这就是为什么自闭症患者总是伴有本体觉失调。

多动症机制打断深度沉浸

很多人搞不明白,自闭症为什么容易伴生多动症?而且自闭症越是严重,多动症的发生概率越高。我的观点是,高专注度容易让人陷入深度沉浸,而自闭特质越是严重这种沉浸越是难以打破,于是大脑匹配了多动症。多动症类似一个突发的强烈信号,可以打破高专注度的深度沉浸状态,所以相当于基因为深度沉浸匹配了一种生理机制。

看到这里你或许已经反应过来了。

核心观点:自闭症很多所谓的障碍,其实都是为了服务大脑的高占比优势而配套的症状。

即然自闭症是所谓的优势基因,那为什么有的孩子就发展成典型自闭症呢?

我们先来看下这组表格,这是我观察的高功能与阿斯伯格的差异:

高功能,1项以内感官失调、轻度自闭特质、智力普通

阿斯伯格,2项感统失调、中度自闭特质、智力卓越

通过观察发现,自闭特质与智力水平成正相关的关系,从大脑高占比的解释来看,自闭基因似乎会拉高智力水平。

▲ 自闭特质与自闭症程度的关系

也就是说,自闭症想要发展成稳态,智力水平必须要压过自闭特质,且自闭特质不能过重。

所以,构成典型自闭症的主要分为两种情况:

低重典

这类孩子由于智力不足以克服刻板行为和兴趣狭隘,一旦陷入深度沉浸状态,缺乏打断机制和整体意识,加之理解力差,造成对外界新鲜事物充满恐惧,进一步加深自我沉浸。困扰他们的还有严重的断片现象,行为受此影响而支离破碎,生活自理能力也被瓦解。(如果你不理解“断片”,点击这段文字跳转相关论述)

《海洋天堂》里文章饰演的王大福就是典型的低重典。但智力水平是呈线性分布的,《雨人》里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雷蒙就是智力就略高于王大福。而雷蒙之所以拥有超强的记忆能力,是因为他同时伴有严重的逻辑思维切换障碍。(如果你不理解“逻辑思维切换障碍”,点击这段文字跳转相关论述)

动图封面

▲ 低重典在于即便拿掉自闭还有智力问题

有个说法是70%的自闭症存在智力低下。这里我们换个角度,一部分人先天具有自闭症基因,他们的孩子原本应该发展为稳态,但因为智力不足最终发展成为自闭症,而这类情况占据了自闭症的70%。这样是不是更符合逻辑。另外,剩下的30%又是什么情况?

高重典

这是另一类典型自闭症,其根本原因是自闭特质中某些负面障碍过重,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多动症及情绪抑制障碍。此时即便患者的智力水平较高,但其严重的行为问题使其无法顺利融入社会。

高重典的典型代表人物是东田直树,他可以写书出书,但因为过度敏感的感官及情绪控制能力,导致他的行为模式怪异而无法融入社会。我曾提到的陈景润则介于中重度阿斯伯格和高中典之间。

动图封面

▲ 高专注度状态下无视环境的过度兴奋

核心观点:高功能和阿斯伯格根本不是病,他们就是自闭症基因试图塑造的完美形态,典型自闭症只是这个过程的意外。

有没有被我的观点颠覆到,我再来梳理一下关于自闭症的真相:

我的观点是,高功能和阿斯伯格并不是所谓的轻度自闭症,他们只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演化出的一类在大脑利用率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的普通人。当他们处于智力水平和自闭特质的稳定状态时,他们就像普通人一样可以融入我们的社会,以至于大部分人意识不到他们其实也是“自闭症”。最典型的就是自闭症孩子的家长,他们和我一样在儿童时期都没有接受特殊教育,却最终也融入了社会生活,这部分人就是邹小兵教授所说的稳态,或者称之为神经多样性。

我们传统认为自闭症的问题及障碍,其中大部分是基因为了发挥大脑高占比的优势最大化而匹配的生理机制。但当最核心的智力因素不匹配,或是自闭特质中某些问题过度严重,打破了这个平衡,就会发展为公众所熟知的典型自闭症。

关于102个基因,我们看到感统失调就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它们都有各自对应的基因。加上前面我提到的,自闭症分为高重典和低重典,他们的核心差异是不同的,而且像多动症和情绪控制障碍都是可以单独存在的病症,这也就解释了自闭症多基因和千人千面的说法。

过去十年间,美国的自闭症出生率会从2004年的1/166上升至如今2020年1/54,并非是自闭症发病率明显升高,而是随着对自闭症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多处于稳态的孩子在幼年儿童期被发现。对于这个数据,大家可以反问下自己,如果说54个人中就有一个自闭症,是不是54个人就有一个人生活不能自理?这个答案够简单了吧。

▲ 逐年走高和社会对自闭的了解有关

据我观察,很多高功能和阿斯伯格在1岁半至2岁期间,由于智力尚未完全展现,很多孩子仅表现出典型的自闭特征。这种情况下,原本可以发展为稳态的孩子可能会被认为成典型自闭症,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需要等到3岁后才能确诊。

看到这里,你应该理解脱帽的概念其实是个伪概念。因为至今没人定义这个帽子究竟是自闭症的帽子,还是自闭特质的帽子。有些家长说自己的孩子摘帽了,其实只是摘掉了自闭症的帽子,但自闭特质却依然存在,只是孩子发展为稳态,前途一片光明。当孩子成家立业那天,帽子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熟知陈锦鸿、方静的孩子能完成大学学业其实都属于这种情况。而过去太多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例,其实是早期对自闭症认知不全面,仅反映出中重度的自闭症的生活状态罢了。

关于未来,随着数字科技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岗位需要高专注度和高计算力的数码人才。具有自闭基因的人或将在社会竞争中发挥优势,从而获得更多的优质岗位和婚育条件。因此我大胆预测,未来数年中自闭症出生率还将进一步升高,而高功能和阿斯伯格才是真正的NT,不是Neurotypical(一般精神状态的人),而是Newtype(新人类)。

你以为到了这里就结束了?

别急!前面双胞胎的案例还没分析呢?因为这关系到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自闭症的易感性。

那位家长告诉我,两个孩子出生时二宝全身通红,医生诊断孩子患有胎儿溶血症。我百度了下,胎儿溶血症大概是指母子血型不符合,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超过0.5毫升后,引起的免疫反应。

我猜测这类免疫反应可能造成了轻微的脑损伤,但由于这种损伤非外伤性的,所以核磁共振也无法检测出来,但事实造成二宝的智力轻微低下。因为自闭特质的稳态要求极高,智力不一定要达到低下才会发病,哪怕是稍低一些导致智力水平无法压制自闭特质就会表现出典型的自闭症症状,而大宝则处于稳态。换个角度看,如果没有胎儿溶血症,或许两个孩子都将成为稳态。

这里我引用一组数据,同卵双胞胎中,如果一个患有自闭症,另一个同样是自闭症的概率高达90%,而剩余的10%多数就是上面这种状况。

我们将自闭症定义为一种先天疾病,即出生前就决定了孩子的命运。但在怀孕至妊娠的过程中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可能一次感染一次撞击,都可能造成胎儿智力上的偏差。

邹小兵教授曾公开表示妈妈的生育年龄过高或与自闭症存在关联,我的说法恰恰解释了这一现象。

动图封面

▲ 一个打岔就可能忘记之前的事

如果家长带有自闭基因,可能会诞生一个稳态的孩子。但妈妈由于年纪偏大,子宫的环境更加不稳定,更容易出现缺氧、缺血、血溶症等症状,一旦上述问题造成孩子智力受损,打破稳态,就容易发展为典型自闭症。

说到这里,你还会认为自闭症和疫苗接种有关吗?

▲ 没人比川普更懂疫苗……

这里科普个知识,疫苗不可能在无炎症的情况下损伤大脑,如脑膜炎。但现在的疫苗都相当稳定安全,尤其是灭活疫苗不具备从接种点转移到大脑的危险,反而是不接种疫苗,万一得病引发严重的高烧可能会损伤孩子的智力。

所以优生优育,避免风险要素,即便迎来的小生命是高功能或阿斯伯格,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他们都是完美的,只是和普通孩子有所不同罢了。

写在最后,这篇文章不仅解释了自闭症的病因,更重要的是重新定义了自闭症。

自闭基因的目标就是塑造一个成功的高功能和阿斯伯格。一旦他们发展为稳态,他们就是天选之人,而不是病人。很多携带自闭特质的家长,从未思考过自己与其他人是否存在不同,更发现不了自己的问题,所以才会将自闭症看成一种灾难而不是天赋。

By 读星星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