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自由”里你实现了哪个

在财富自由之前,你有买菜自由吗?

人人都想实现财务自由,那到底什么是财务自由?近年来社会上很多人都在讨论财务自由这个问题,但每个人对财务自由的标准不一样,你能得到几个自由呢?

1. 菜场自由

在菜场愿意买哪种菜就买哪种菜,对食材的选择是走向品质生活的第一步。

2. 饭店自由

在饭店吃饭,只要自己愿意去哪个饭店就去哪个饭店,首先考虑的是饭店的菜品、装修、服务,而不是价格。

3. 旅游自由

只要自己愿意,想去哪里旅游就去哪里。新马泰,港澳台,美日欧,每年都会去一个新的目的地。

4. 汽车自由

市面上主要的汽车品牌和型号都在财力范围之内,汽车不再仅仅是代步工具,而是自己生活品质的一个组成部分。

5. 学校自由

能为下一代提供优质的公立、私立学校教育,无论是买学区房还是交高额学费,保证子女受到良好教育是每个父母的心愿。

6. 工作自由

只要自己愿意,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这个工作或者那个工作,选择工作或者不工作,不计较这个工作是否能赚钱,而更在意工作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7. 医疗自由

能够抵御重大疾病,尤其是需要进行大手术,或者长期使用进口药物的疾病。

8. 房子自由

在房价依旧居高不下的今天,能够自由选择安居之地的人,妥妥的人生赢家了。

9. 国籍自由

可以通过投资移民等多种渠道,自由选择国籍和生活方式,不再受国境线的束缚。

你获得了哪些自由呢?

自由太远,消费降级很近

21点30分,挂掉爸妈电话,21岁在北京找到第一份工作的木木,不顾二手床垫上的酱汁污垢,重重地躺了下去。

脑海里又浮现起之前爸爸看《北京女子图鉴》时,对着自己的感慨:“我看了这个电视剧,剧里的女孩过得特别惨。”

“都是电视剧里演的。”

但爸爸还是回:“我一想到你以后就是这样,我就特别难受。”

2020年毕业选择留在北京,木木面试了五六家都难以称心,辛苦无处诉说,她意识到:进入社会后的生活,终究还是和学生时代不一样了。

据教育部统计,2020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高达874万,较之2019年增加了近40万。与此同时,BOSS直聘数据显示,2020年除房地产外,其余行业应届生岗位需求大幅降低,新增岗位同比降幅49%,100人以下小微企业更达到了60%以上。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找到一份工作已属不易,生活水准降低成为必然。

在北京望京一间不到15平米的合租房内,木木望着天花板上的白色水泥,算起了自己这个月的收支。

到手工资7k,房租2k7,按照大学期间的消费水准和周边的物价水平,中餐晚餐各30、早餐20,一个月2k4,还有水电费200,话费50,通勤费100,健身房会费300,不算上生活用品和化妆品就近6k开销,还答应好的要给家里人准备礼物……

不能让爸妈再担心自己的生活,更不能从爸妈那里要生活费了,还得攒钱为以后考虑——在很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看来,社会对自己的“毒打”,是从消费降级开始的。

一、“离家后,再也没人为你的奢侈买单了”

木木出生于南方一座四线城市,父亲是公务员,母亲也在政府部门,但没有编制。

从小到大,木木在外吃饭、穿衣、学校交各种费用,爸妈从来是二话不说,直接掏钱。每年过年前,妈妈都会带木木去挑一套比家中其他亲戚孩子都漂亮的新衣服。

木木一直认为,自己家的生活条件还算不错。直到今年因为疫情在家小半年,木木才发现——

由于家里新添一个1岁半的弟弟,自己不在家的日子,父母买一斤猪肉都会嫌贵,能在单位食堂吃,就不回家做饭;出门能走路就尽量走路…全家每月收入加起来也就1W左右。

今年毕业前,木木在南方已经找好了一份薪资更高的工作,只是不愿放弃在北京读书的男朋友,她留在了北京,开启消费降级体验。

吃上的降级最直接。以前在学校,点一次外卖动辄30+;工作后,木木尽量将一餐的开销控制在25元以内,超过30元的外卖一律不点。

为省钱,木木还特意开通了省钱类软件。为了积攒吃货豆,兑换抵扣红包,木木每天按时按点地点外卖,完成任务。晚上20点后的“夜宵任务”有300个豆,她每天下班回家,等到8点后再吃晚饭。

衣服和日用品也必须精打细算。

读书时代,有时一个月能买5、6件衣服;工作以来的这两个月,她没有买一件新衣服。

周末与室友去逛宜家采购生活用品,买了一叠碗、筷子、抹布、毛巾、水杯、衣架……在购物小票上,除了一把49.9元的菜刀,其他没有一件超过10元。

对木木来说,大学时期的一些“面子”也不再重要。

大学期间向来鄙视“薅羊毛”、“折扣券”优惠,工作后竟然微信加了一个“天天撸免单群”,QQ也加了一个“专挖折扣种草群”。每次网购前,她肯定先到群里的客服那里搜一搜有没有优惠券——

木木心头冒出一句话,因为离家后,再也没人为你的奢侈买单了。

二、“都多大的人了,不好意思再找父母要钱”

如果说,木木是消费降级,那从洛杉矶硕士毕业回国的陆明,简直是“消费蹦极”。

陆明父母和老家都在浙江,父母忙于生意,无暇顾及他的生活起居。自初中起,陆明就一个人在北京住校。

后来,陆明本科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父母给的一个月生活费高达7、8万。那时同学聚餐,陆明总会买了所有人的单。在外留学期间,一学期的所有开支加起来有小60万人民币。

但去年8月回国,受疫情影响,今年5月份才在北京找到工作的陆明到手工资只有7千。

经济影响下,陆明自觉过得有些捉襟见肘。

回国工作节奏更快,陆明没有自己做饭,本科期间一餐60+的外卖不再点,工作后的陆明只点30元的外卖。和以前的朋友聚餐时,陆明也开始AA支付。

对陆明来说,留学期间开销最大的地方莫过于游戏和服装,现在直接断崖下跌。

曾经每年都会买一些Burberry的衬衫,Gucci鞋,回国之后通通换成了ZARA和耐克。

原先打dota2充值至2000级,现在只充到1200级就不冲了。少充的这800级相当于节省了三四千块。

“今年28岁了,都这么大的人了,不好意思再向父母开口要钱了”,他如是说。

有意思的是,陆明还是找家里要了钱,7000元的住房资金。

因为留学期间,不喜欢和别人合租共用一个厨房,工作后,习惯了一个人的陆明也还是受不了和别人合租。

我问他:“为什么房租还要父母付?”

陆明回:“因为房租真的付不起啊,没办法。”

——“居住上我是不会让步的。”

三、“工资还没以前的奖学金多”

同陆明一样,回国工作即消费降级的还有花生。

去年,他留学回国,凭借硕士学历应聘了天津一所大学的教师工作,有编制。花生大学期间在港澳留学,每月都能拿到7000全额奖学金,但刚刚参加工作,花生月薪甚至低于自己的奖学金数目。

谈及选择这份工作的原因,花生说:

“我觉得当大学老师还不错,有假期去旅行,一直接触年轻人。而且这类事业单位工作,如果没有编制可能受欺负,我家境不错,所以有编制薪资低一些也没关系。”

尽管条件不错,但由于必须承担自我开销,花生依然拮据。

比如,专门在网上以7~8折购买面包店的储值卡。到夜里,再去面包店用淘到的储值卡,买第二天的早餐。因为晚上很多面包店会打折,避免过夜。

工作前,花生还喜欢一口气买很多水果,最后发现,有一半的水果最终都吃不完烂掉,钱也白白浪费。现在,他会一两天买一次水果,每次只买一点点。

喜欢喝牛奶的他也只选择大包装,算下来比小包装更加便宜,放冰柜里也能喝上好几天。

工作后,花生还开始网上淘二手货。

在二手APP上搜索“离开北京”、“北漂”之类,能看到很多急售低价的东西,一般品相都很好。

他曾经用600多块淘到了原价999元没有拆封的kindle,还7折买到了全新吉他和若干学习资料、优惠券。

“最值的是那种订了酒店自助餐门票但是没法退款,只能低价转让的。”花生说,但这些他没买,因为用不上。

省钱路数需要线上线下双联动。花生也养成了收藏连锁餐饮品牌优惠券的习惯,“KFC兑换码有时很超值,山姆店可以购买次卡,也很划算。”

我问花生,明明他的工资足够应付生活,无需这么抠,为什么还是给自己断崖式降级?

他的答案是,攒钱旅游。读书时代,花生每年会有2~3次的国际旅行;但是工作后,工资不够支付旅游的开支,花生开始节流,并总结出了许多省钱大法——

今年,花生计划去西班牙、格鲁吉亚看看。

四、“感觉自己就是一颗新鲜待割的韭菜”

有意思的是,有人的消费降级是主动,而非受现实影响。去年毕业,留在洛杉矶工作的柚子就是其中之一。

柚子父母从事技术工作,收入有一定保障,家乡也是座小城。刚来到美国时,身边朋友都在彩妆和护肤品上蹭蹭升级,周遭氛围“引诱”着年轻的女大学生投入消费怀抱。

价格是主要驱动,国内六七百的彩妆护肤品在美国只需要三四百,且美国营销热度不比中国小,“北美省钱快报”三天两头打折。柚子觉得实在太划算了,一次又一次剁手,最高记录是在黑五期间买了四千多美元的美妆和护肤品。

不仅彩妆护肤品,由于当时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众多低价的大牌包和鞋履,为了Logo,柚子每个牌子的经典款恨不得都有一个。

“还好那时候自己还有药可救,舍不得花爸妈的辛苦钱,头两年不算书包只买了两个包”,柚子说。

大三时,柚子发现,护肤品消费上,折腾半天,皮肤也没啥变化。买的包用得到时少之又少。一个原本心动的款式,用了三次便不再喜欢,几乎全新,就转手卖给同学了,原价二百多美元,八十就卖掉了。真的心痛地难以自持。

消费过度带来的麻烦不止于此。由于经常搬宿舍,囤积太多的瓶瓶罐罐都要折腾好久,筋疲力尽,自己忍不住暗暗发誓以后不要再买这么多东西了。

正当愈发怀疑消费是否合理的一天,柚子读到关于“资本主义的陷阱和我是一颗韭菜”探讨,想起自己皮肤敏感不爱化妆,却买了大量化妆品,用过两三次后就等着沾灰,而箱包也并未真正给予她期待的满足感,到最后,很多东西不是卖了,就是扔了——

“感觉自己就是一颗新鲜待割的韭菜”,柚子说。

醍醐灌顶般,柚子下定决心要逃离消费主义的洗脑, 能代替的就不购买,能借用的也不买。

她不仅缩减了自己的服装和彩妆、护肤品开支(上图为柚子目前所有的彩妆、护肤品),原先专门切芒果、去樱桃核的器具都被替换。亲戚闲置的豆浆机,柚子也拿来使用。

原先在厨房,会使用厨房纸,现在也换成抹布。厨房纸的使用速度也减少到了半个月一卷。

各类用品更新迭代也降低。两年前买的iPhone 7还打算继续用三年;四年前买的MacPro电脑,也打算继续用下去直到它不能开机;五年半前买的Beats耳机也用到了现在;除了男友送的TomFord墨镜,再也没有买过其他新款。

柚子还将个人消费“极简”化的经历感受发到某平台上,收获1000赞,其中,她引用了一段自己深以为然的话:

所以等下次你冲动消费的时候就要想一想,这是不是他们的陷阱?我是不是韭菜?思考完这两个问题再决定要不要掏腰包。反正对我还是蛮管用的,每次我都会思考这钱是不是花在刀刃上了。(来自知乎用户Vickyy) 

平心而论,无论花生还是陆明实在不算落魄,甚至是木木也仍然有给父母买礼物、去健身房的生活调料可选。

但可以明确的是,他们确实从学生过渡到工作中,感受到消费落差。

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应届生岗位的平均招聘每月薪资为5838元,这一数字放在北京、上海,甚至二线城市也无法提供房租开外的所谓“精致生活”。

这些刚步入职场的应届人里,有人大学时每天都要来一杯“星爸爸”,毕业后,只能选择咖啡粉配法压壶;有人曾买sk2都不眨眼,现在买ipsa还要选最便宜的组合;有人一张学生证想去哪个国家就去哪个国家玩,毕业后却养成了只加购物车,等淘宝大促、节日时一起买的习惯,有时甚至还要拿出小本本,算哪一种组合满减更优惠。

毕竟,在生存面前,任何自由都是奢望。“财富自由”终究只是极少数人的特权罢了。

By 搜狐绍斐

新能源车失去补贴以后会发生什么

相对燃油车而言,中国新能源汽车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享受财政补贴。

为何要给新能源汽车“吃小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起步阶段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产品续航能力弱、实际用途窄、车型种类单一等问题,消费者认可度不高,配套基础设施水平较低,企业扩大生产的积极性不强,亟需通过政策激励首先解决“造得出”“卖得出”“用起来”的问题。

国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9年。该年初,财政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由中央财政安排资金,对试点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的新能源汽车消费给予补助。2012年,国务院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对购置补贴政策做了进一步明确。

2018年后,国补政策进入调整期,新能源乘用车续航里程补贴“门槛”持续上升,推动产业走向高端化发展。一方面,低续航能力的新能源乘用车不再享受补贴政策;另一方面,对电池能量密度、车辆能耗等要求逐渐趋于严格,并将其作为影响单车补贴金额的重要因素。

2022年12月31日,根据财政部、工信部等部门2021年底公布的通知,国补政策正式终止,该日之后上牌的车辆不再给予补贴,这标志着“插电混合动力车4800元/辆、纯电动车12600元/辆”的国家财政补贴正式退场。

退场前,国补已经历多次“退坡”:2016年,购置补贴政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财政补助采取退坡机制。截至2018年,不同续驶里程下,单辆纯电动乘用车补贴享受补贴均下降了约50%。2018年后,部分续驶里程较低的纯电动乘用车补贴逐渐下降为零,其余车型也逐年下降,到2022年,续驶里程300公里以下的纯电动乘用车已不再享受补贴。

国补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新能源汽车产量和市场销量连年增长。从2009年到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5294辆增长到688.7万辆,产销量近8年稳居全球第一。

  ——市场主体活力激发,自主品牌茁壮成长。企查查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年注册量从约5100家跃升至23.94万家,增长47倍。截至2023年初,中国现存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数量达60.58万家,比亚迪、小鹏、蔚来等自主品牌受到消费者高度认可。

国补代表了中国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从‘十城千辆’工程在出租车、公交车等公共服务领域逐步试点推广,到补贴政策优化,加大对高续航、高质量、高安全性产品的倾斜,国补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实现‘换道超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补不仅使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了“造得出”“卖得出”“用起来”,还助力新能源汽车“造得好”、产品“卖得好”、消费者“用得好”。“补贴提升了新能源汽车普及度和消费者接受度,加快了电池、电机等相关技术进步,也带动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与行业本身同步发展,通过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新能源赛道,在产业和充电设施之间找到了‘先有鸡’和‘先有蛋’的平衡点。”许海东说。

补贴退场时机已成熟,对车企暂时性的冲击有限且可控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以下简称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规模达33.2万辆,同比下降6.3%,环比下降48.3%。有人担心,车市能否适应国补“断奶”?

许海东解释,开年销售数据暂时遇冷的背后,有春节较早、去年底需求提前释放等多方面因素,不应完全归结为国补退出导致。“断奶”对企业带来的影响是有限的、阶段性的,进入“后国补时代”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望实现平稳过渡。

据分析,从入场到退场,补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市场主体的充分竞争、优胜劣汰。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新能源汽车企业从开始的投机性参与到带动有实力的企业全面进入再到补贴加速退出的过程中,取得了去伪存真、大浪淘沙的效果。

业内人士分析,这说明市场自身的扩张足以抵消补贴退坡带来的负面影响,车企受到的冲击可控。

此外,从政策驱动迈向市场驱动,政策也为企业适应调整留出了时间。

2020年4月,财政部等部门发布通知,要求平缓退坡力度和节奏,2020-2022年补贴标准分别在上年基础上退坡10%、20%、30%。

各主要车企均在企业战略规划中纳入了财政补贴退坡带来的冲击因素,并提前在资金、技术、营销等方面部署了较充分的应对措施。此前,新能源汽车畅销车型补贴占比已经降至较低水平。2017年以来,补贴在当年畅销车型售价中的平均占比从35%降至10%以下,5年来下降近25个百分点。“国补退出是早就明确的,企业对此有准备。”许海东说。

2021年,补贴力度在2020年的基础上退坡20%,核定补贴车辆数量却比2020年增长近7倍,达到156.9万辆。许海东表示,近几年补贴逐步退坡过程中,市场销量爆发性增长,表明消费者已对新能源汽车充分认可,市场自身的扩张足以抵消退坡带来的冲击。“补贴降温,市场却在升温,说明退场的时机是恰当的。”许海东认为,从市场发育度、产业链供应链成熟度、消费者习惯等条件来看,补贴退场时机已经成熟。

“一方面,对特定产业的财政补贴多具有阶段性特点,在市场化达到一定程度后,需要及时退出。另一方面,从享受补贴的主体来看,随着补贴效应向产业链上游传导,消费者和产业链中下游的电池企业、车企的受益空间不断压缩,原材料价格却水涨船高,这也说明补贴到了该退出的时候。”许海东说。

多地发放消费券,新能源汽车消费利好仍在

国补退场后,各地继续出台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力度不减,有望发挥“送一程”的正向作用。

投放消费券——2月1日,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推出元宵购车消费券活动,凡个人在活动中参与商家购买新车,根据车价不同赠送消费券1500元-10000元不等。消费券可在海曙区内部分商场、餐饮等单位消费。河南省郑州市1月5日推出2023年汽车焕新季活动后,2月3日宣布将活动截止时间延长至3月10日,并在原5000万元基础上增发1亿元汽车消费券。此外,山东省、江苏省无锡市等地也积极发放新能源汽车消费券,在区域内购置单辆纯电动新能源车可获3000元以上消费券。

刺激置换需求——1月29日,上海印发《上海市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延续实施新能源车置换补贴,2023年6月30日前个人消费者报废或转出名下在上海市注册登记且符合相关标准的小客车并购买纯电动汽车的,给予每辆车10000元的财政补贴。

业内人士指出,国补虽然退场,新能源汽车其他消费利好因素仍在,如牌照办理、车辆购置税、部分城市免于限行等方面优惠力度不减,地方政府补贴、厂家补贴、经销商促销亮点频出,仍对消费者有着强大吸引力。

需求端的政策支持有接续,供给端的企业反应如何?

短期内,原材料价格走高叠加补贴退场影响,企业可能面临成本压力甚至市场洗牌。记者梳理发现,去年底以来,业内一些头部企业对旗下部分新能源车型指导价进行了上调。一些外资品牌逆势降价,抢占市场份额。以小鹏、蔚来为代表的自主品牌“新势力”近日宣布降价,引发业内对新一轮价格战的担忧。

案例:上海不再免费送新能源牌照

作为全国乘用车销量最高的城市,上海在全国占比虽然不到5%,但它对于汽车、尤其是新能源车的管理政策,也会对厂商产生不可轻视的影响。

和长期以来只给纯电动车提供上牌优势的北京不同,上海过去在免费送新能源牌照上,一直对PHEV混动/增程和纯电动车一视同仁(具体性能、尺寸和参数上有一定要求),但从今年1月1日开始,PHEV车型免费送沪牌的政策被彻底取消。

如今,这项政策已经执行了一个季度,新政策之下,上海本地乘用车市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对主流厂商、尤其是活跃在当地的新能源车企,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借助一季度新车上险量(数据来源:乘用车销量数据)的数据,探究一下这些问题。

需要提前说明的是,分析市场的变化,我们需要找另一个时间段作为参考,这里我选择的是去年四季度,也就是2022年10到12月这三个月作为对比参照。

之所以没有选择去年同期的数据,是因为新能源市场发展极快,以去年一季度对比今年已经不合时宜,而最接近的去年四季度,在整体和细分层面的参考价值都更强。

当然,关注车市发展的话都了解,今年一季度全国车市都非常低迷,环比去年四季度整体的销量规模下跌了近三成,所以具体销量数字之外,更值得关注的其实是各车企、车型市场份额的变化,它也是真正反映上海新政策影响的关键数据。

具体有什么变化呢?我们一条一条讲。

1、上海Q1新能源销量环比“膝盖斩”,全国占比跌至5%

虽然PHEV车型在上海不再送沪牌,但它们目前依然属于新能源车的范畴。此前上海一市新能源车在全国的占比非常高,去年四季度达到了8.6%,而今年一季度的数字是5.07%,下滑了3.5个百分点。

看销量数字的话,跌幅就更明显,去年四季度上海总计售出14.5万辆新能源车,今年一季度骤然掉到了6.2万辆,已经差不多是“膝盖斩”了。

这里新能源车中包含了PHEV混动、增程和纯电动,我们无法统计各类别的销量变化,但稍后通过具体车企、车型的销量数据,可以大致看出背后的根源。

2、新能源销量萎缩的同时,上海整体车市也明显下跌

新能源车占比下滑的同时,上海在一季度整体乘用车也下滑明显,从去年四季度的28.4万辆骤跌至13.9万辆,抛开整体车市的涨跌,上海市今年一季度在全国市场中的占比,也从去年的4.88%萎缩到了3.29%。

也就是说,先不提新政策影响到了哪些厂商,它本身就导致上海市整体车市遭遇骤跌,说明把PHEV和增程式车型排挤出送牌清单后,纯电车型和燃油车并没能迅速补回PHEV和增程车型让出的空白。

3、新能源车渗透率跌回一半以下,但依然远高于全国

从2020年开始,国内新能源市场开启膨胀式增长,市场渗透率快速增长,到了去年四季度,全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达到了29.1%。

不过巧合的是,虽然今年一季度整体车市大幅萎缩,但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却和去年四季度完全一致,没能进一步突破30%。

上海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一直是领跑全国的,去年四季度达到了51.2%,销量规模已经超过了燃油车。

而在新政策影响下,今年一季度上海市的新能源车渗透率,跌落到了44.9%,后续这个数字肯定会逐渐回涨,至于多久能恢复到50%以上,还要看纯电品牌们的表现。

以上是上海新政在整体层面产生的影响,那么具体到PHEV、增程和纯电品牌/车型中,又有怎样的变化呢?

4、理想被边缘化,特斯拉/蔚来获益明显

新势力阵营中,工厂就在上海本地的特斯拉,销量长期遥遥领先,在针对插电式非纯电动车的政策实施后,特斯拉也是获益最明显的一个。

去年四季度特斯拉在上海市场的份额是6.17%,今年一季度在上海销量出现下滑的前提下,份额却骤增到了10.87%,是当地份额唯一超过10%的新能源品牌。

全系纯电的蔚来,虽然在上海整体市场中的份额不算高,去年第四季度只占2.49%,但在今年一季度,份额增长到了4.44%,增加了将近2个百分点。

上海是蔚来汽车非常重要的一个市场,去年四季度上海一市就贡献了蔚来18.15%的销量,这个比例到今年一季度进一步增长到了19.11%。

新势力三强目前最弱势的小鹏,今年一季度在上海市场的份额从0.73%增加到了1.08%,由于销量基数较小,份额的增长不算很明显。

而从全国市场来看,上海在小鹏整体销量中的占比,反而从去年四季度的9.39%,下滑到了今年一季度的8.33%,说明上海政策的改变,对小鹏汽车的销量并没有大的影响。

对比这三个纯电品牌,全系增程路线的理想就完全不同了。此前理想10%以上的销量都由上海支撑,是其全国最重要的区域市场之一,去年第四季度在上海售出4903辆,虽然不及蔚来,但也占据了1.73%的本地市场份额。

而到了今年一季度,理想在上海的上险量骤跌到了914辆,本地份额萎缩到0.66%,已经被彻底边缘化。不过伴随着上海销量的大跌,理想在全国范围的整体销量却蒸蒸日上,今年一季度整体上险量达到了5.4万辆,相比蔚来、小鹏的优势越来越大。

今年一季度,上海市在理想总销量中的占比,已经从去年四季度的10.4%下降到了1.69%,理想在上海被边缘化的同时,上海对于理想的重要性,也已经变得无足轻重。这个转变的背后,也是理想对于抵抗政策变化的能力,也在逐步增强。

最后看看同样以增程动力为主的AITO问界,它的整体规模比理想小很多,去年四季度在上海的市场份额只有0.89%,不过即便是这样的份额,在今年一季度也遭受重创,萎缩到了0.08%,三个月上险量只有110辆。

不过,AITO品牌遭遇下滑的不仅仅是上海,去年年底它一个月的上险量就超过万辆,而今年前三个月加到一起,AITO全国的上险量也只有9988辆,对于上海市场的损失,当然就不是AITO下滑的主因了。

5、比亚迪混动在沪由盛转衰,本地份额依然强压特斯拉

今年第一季度,上海市新能源车整体销量相比去年四季度减少了8.3万辆,其中比亚迪一个品牌减少的销量,就达到3.3万辆,这让其今年一季度在上海的销量,从去年四季度的5.2万辆大跌到了1.6万辆。

实际上,去年四季度比亚迪在上海的市场份额高达18.29%,一己之力占据近五分之一的市场,比特斯拉、蔚小理加到一起还要多很多。

不过这种情况在今年彻底改变,比亚迪一季度在上海的市场份额萎缩到了11.15%,此消彼长之下,已经几乎被特斯拉追平。

我们的数据库没有比亚迪混动、纯电车型的具体销量,不过我们可以在两个类别各挑三款代表车型:秦PLUS/宋PLUS和唐三款车的PHEV版本,去年四季度在上海上险量总计20828辆,三款车型就超过了特斯拉,而今年一季度它们的销量暴跌到了948辆,对于比亚迪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也就是说,比亚迪的混动车型,已经近乎被挤出上海市场。

不过比亚迪在纯电市场也有相当的销量规模,海豚、海豹、元PLUS三款畅销车型,去年在上海上险量为7958辆,今年一季度上涨到8457辆,销量涨幅不大,但份额提升明显。

很显然,比亚迪此前在上海的销量中,混动车型占据相当比例,所以今年一季度在上海的整体销量大幅下跌,好在它的纯电动车型足够坚挺,让比亚迪依然保住了上海第一大新能源品牌的地位。

至于其它传统势力的新能源品牌/车型,在上海的销量规模都不大,专营纯电动车的品牌,例如极氪、埃安、欧拉和大众的ID系列,今年一季度份额都有所提升,但由于本身销量规模尚小,这种提升对其整体的市场规模起到的作用有限。

随着新能源市场的发展和成熟,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新能源车的扶持、补贴政策,不可避免会逐渐退坡、取消,这种趋势的出现,也是很多人一直担心的事情。上海取消PHEV和增程车送沪牌之后,很多车企在当地的业绩确实受到了显著的冲击。

从全国层面来看,在上海当地销量大幅下滑的车企,例如理想和比亚迪,并没有因为上海市场的损失而影响全国层面的增长,它们反而是各自领域表现最好的厂商。至于一季度整体遭遇下滑的AITO,背后的主因也并不是上海政策的改变。

实际上,起码对比亚迪和理想来说,哪怕全国层面的补贴政策都被收回,它们在经过一定调整后,依然具备很强的增长潜力。

对于上海来说,新政策的推行,确实会对当地新车销量的结构产生突出的影响,PHEV和增程车型大幅萎缩的同时,上海一季度的整体销量也在下滑。

如今新能源汽车在全国的渗透率,即将突破三成,和传统燃油车正式分庭抗礼,预计也不会太远。上海取消PHEV/增程车送沪牌,只是全国层面新能源车取消扶持的一小步,在这个背景下,各厂商对补贴扶持政策的依赖到底有多大,就需要各自好好掂量掂量了。

By 楚卿萝吉 

“老司机”APP诈骗实录

当你掏出手机,在应用商店中搜索“约会”、“交友”或“寂寞”时,带有以上暧昧话语的APP顿时映入眼帘。面对这样充满迷惑而又挑逗性的字眼,你心中是否也泛起一丝波澜?

然而,就当你决定点击下载的那一刻起,可能已经陷入了一场精心策划好的圈钱骗局。

近日,小编的好基友在QQ上诉苦。说短短的一个中午,他的400块大洋就打水了。究竟发生了什么?小编舍命曝光下与基友的聊天记录: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原来,他是在手机里下载了一款名为“想爱爱”的软件,但充了钱进去却并没有约到美女,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其实,基友遇到的事情并非个案。但考虑到隐私性,大部分受骗者都会选择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最多也只是匿名在论坛上发发牢骚。为了不让更多人被套路,小编决定今天自掏腰包,以身试骗,揭开这类APP的真正面目。

废话不多说,拿起手机点开应用市场,输入“同城交友”。打开后惊呆了。信息量好大,居然发现有500多个类似的APP,且下载量过百万,看来寂寞之人大有人在啊。

选择一款名为“夜色有约”的APP点开看看:

“18岁以下勿入,寂寞陌生约爱”,这么迷惑又刺激的挑逗,简直让人心潮澎湃,想不下载都难。立即点击下载安装,注册成功还没有一秒钟,就有大把的美女主动向我打招呼了,而且每人都发了多条信息。

原来我有这么抢手?仿佛世界又为我开启了一扇窗!这些美女也太热情了。我都还没有上传本人照片就这么受欢迎?第一次被这么多美女关注,感觉有点飘飘然了。

回过神来,赶紧点开一个看看给我发了什么消息。

居然要回答问题且不能直接聊天,不过看到美女发“靓照”的份上,我含蓄地选择“3个月后”。这时,重!点!来!了!点击发送消息后直接跳转到充值页面!

缘分来之不易,岂能说断就断?为快点约见“妹子”,充值50元毫不含糊,迅速微信支付。

支付完成后,怀揣着一丝希望给美女们发送信息。然而,悲剧的一幕还是发生了!所有的美女都不再搭理我了。

交友APP圈钱就此告一段落,但50块岂能白白浪费?当然不能!接下来必须要扒一扒这些骗人的APP。

小编继续从安卓应用市场下载了多款下载量超过100万次的同城交友APP,经金山毒霸安全研究员深入分析后发现,他们具有如下共同点:

1、页面风格和功能90%雷同;

2、收费模式100%雷同;

2、收费模式100%雷同;与美女聊天都是要先回答问题或只能发送一条信息,然后就强制跳转到购买VIP或者包月服务的支付页面;

3、注册成功后,在一分钟内就会有大量美女主动搭讪;搭讪用词格式化严重,基本都是:“你做什么工作”、“找对象的标准是什么”、“你喜欢什么样的女孩”“可以认识一下你吗”、“你是本地人吗”、“在吗?想看看我的身材吗”、“能见面吗”,“想看我的裸照吗”,“你愿意一夜情吗”等等。不过搭讪者并非全是肤白貌美的美女自拍,其中一些女孩的生活照其实算不上漂亮,这也让被搭讪的用户很容易产生受欢迎的真实感。

4、用户购买服务后都不再回复用户信息;

5、不同交友APP中美女图片大量重复。

以上种种特性表明这类APP应该都是流水线生产,设计框架基本不变,只是UI和名称稍加改动。多个APP甚至都是接入同一个后台,骗小编消费50元的交友APP就是这样生产出来的。该APP所属的公司是北京一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而这家公司在安卓应用市场这一平台就有多达20款同城交友APP上线,其中有两款下载量居然接近1亿:

小编数学虽然不好,但还是能轻松算出(即使按照百分之一的付费用户计算),这家公司从单一平台上圈钱至少上亿左右。

在分析多款交友APP时还发现,部分APP在付费购买页面会显示一元购买“免密购买3天VIP”服务选项。因只需要一元,所以大部分用户第一次会选择花一块钱购买此服务。

其实这个过程是授权让其开启了自己支付宝的免密支付功能,而往往用户没有注意这个免密是什么意思。一旦开通免密功能,则此类APP就会定期在你不知情的状况下自动从你的银行卡上扣取几十块钱不等的金额。

随后,在知名第三方投诉平台21CN聚上,发现了大量针对交友软件的投诉,都是恶意自动扣费

与收益相比,这些公司运营APP的成本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1、APP开发成本。根据目前专业APP开发公司报价,从零开发一款类似功能的交友APP(含安卓版和iOS版)报价在5万到20万之间不等。如果只是在源代码基础上进行简单的UI、名称更改,单次成本为3千到1万,并且还免费赠送图像识别抓取程序(自动去QQ空间、百度贴吧等社交平台抓取头像后识别、注册)。

2、APP上线成本。APP上线成本则更低,上线苹果商店只需花99美元注册一个开发者账号,而各个安卓市场上线成本则几乎为零。因此,一些APP开发公司也表示可以包上线服务。至于风险则基本为零。

3、APP发布到应用市场支付流程。Apple store会强制开发者接入指定支付系统,一旦遭遇用户投诉,开发者需进行处理,不然会受到下架的处罚。但只要对用户投诉进行妥当处理,问题基本不大。至于国内所有的安卓应用市场,则都没有强制APP内接入指定支付系统(APP内基本都是采取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接口直接转账),即使平台受理用户投诉下架APP,开发者或运营者只需要换个马甲即可立即重新上线。

4、APP发布渠道。而这类交友APP除了上线各种应用市场外,还会通过其它渠道进行推广。其中最主要一个渠道就是在广告联盟上投放广告,而各个网站主也乐意推广广告联盟上的此类APP。因为相比现实世界,生性内敛的中国用户们对网络社交更加情有独钟,更有意愿下载此类交友APP。

另外,从在技术层面分析:创造这类APP中美女扎堆的虚假繁荣景象其实很简单。

首先是“偷身份”。金山毒霸安全研究员称:“开发者可以通过一套程序,从其他大型社交平台偷偷抓取用户照片和昵称,然后匹配生成虚拟用户。虚拟用户诞生后,开发者会设置语言库,自动调用其中内容,变成虚拟用户消息,在用户上线时自动推送过去,活跃度很高的假象就做好了。”

面对这样诱惑性套路,网络交友需谨慎,遇到资金交易时,应理性对待,不要被美色冲昏头脑。时刻提高警惕识别虚假类交友软件,防止上当受骗。

By 渔村安全

为什么我不再做VC了

时势造英雄,美元基金过去20年确实创造了无数的传奇和辉煌。

中国的第一笔美元风投是IDG资本的熊晓鸽在美国IDG集团拉回来的2000万美元。1992年熊晓鸽和周全回国创办了中国的第一家风投公司。前5年有啥看啥,什么传统行业都看。直到2000年,和李泽楷共同投资了腾讯的第一轮,220万美元20%。(阿里的第一轮融资发生在1999年,高盛等500万美元40%。百度是2000年,120万美金。)在中国风险投资不成熟的早期拓荒阶段,美元不但承担了拉外币投资的作用,而且由于美元LP看过历史,能够承受更长的周期,所以中国早期的优秀互联公司几乎全靠美元输血,当然最后也带来了非常丰厚的回报。南非Naspers集团当年投的腾讯那一笔3500万美元,减持后现在还值1200亿美元,抵得上整个国家1/3年的GDP(主要是外部环境加上减持让tx跌跌不休,不然之前是抵半年的……)。此后的20年,2000-2020年间基本都是美元资本和中国互联网的蜜月期。互联网渗透率不断提升,改造不同行业,随之带来了巨大的财富集聚效应,也伴生了美元投资的高收益和金融/互联网行业的高收入。当RMB基金投资人苦哈哈地在矿山,养殖场,厂区,产业园区,田间地头穿梭时,美元基金打开对标硅谷和纳斯达克的上帝视角,在五星级酒店行政酒廊,喝着咖啡一句话10个词带5个英文聊项目,站在PE/VC行业鄙视链金字塔顶端,俯视众生。

  • 如果你是2005-2011年入行,一直呆到现在,那你估计已经是投资圈举足轻重的大佬,或者财富自由退休了。
  • 如果你是2011-2017年入行,运气好的话,现在基本也已经是手握几个百亿美金和独角兽项目,年薪7-8位数,在各基金做合伙人/MD了。
  • 但如果你是2017-2020年入行,那现在更有可能是投过几个项目,有好有坏,在不同风口行业之间流离失所,然后时刻被裁员失业的痛苦和焦虑笼罩……

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用后视镜的方式倒回去看这两年发生了什么。

美元基金是怎么一步步凉掉的?

如果我们看整体数据,一级市场每年募资额里外币占比其实在6%~18%之间浮动,RMB始终占大头。但是之前在声量上,美元要高调很多。

Image

因为疫情后美国放水导致的估值泡沫,20-21年其实一级市场非常忙碌,头部基金也趁机募了不少钱,大家都沉醉于数字带来的虚假繁荣里。但是这个情况,从2021年开始,迅速地改变了。看下面的图,2017-22国内VC按季度的投资事件数量,周期性显示得更明显。一般媒体披露会比实际情况有延迟,所以其实在2021年下半年投资事件就开始断崖式下滑了。

Image

发生了哪些事呢?

  • 2021年持续一整年的互联网反垄断,4月阿里罚了182亿。6月,累计融资超过200亿美金的滴滴,上市3天即被叫停,下架。10月,美团被罚34亿。
  • 2021年7月教育双减新规出台,一瞬间毁灭了美元基金布局的重要赛道。一开始大家还心存幻想,后来发现,不管你是千亿上市公司还是百亿独角兽,说没就没,到现在除了新东方靠直播电商翻身,其他公司还在深陷全球投资者的集体诉讼中。
  • 2021年7月还出台了一个重要新规,就是《网络安全审查》,100万用户个人信息赴国外上市必须审查。加上一直以来的审计底稿争议,中概的退出通路卡出了。
  • 2022年3月,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

随着加息,俄乌战争,上海封城,中美脱钩这四座大山压下来,股市首当其冲,从2021年11月掉头下来就再也没回去过。二级市场的对标公司跌下来,叠加前两年市场好的泡沫,对一级市场的公司估值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因为未上市公司的估值没法降,最多平)。无论谁推项目,IC都会问这么一个问题:“这个项目对标的xx上市公司,PS估值现在才2倍。你这个还没利润,就要30倍,那我为什么不去买xx的股票?好歹还有流动性。”

整个投资热情迅速地冷却了,美元PE直接凉透,因为到挂更严重。VC如果投科技方向早期牛人,至少没历史包袱,手上还有钱还可以继续尝试,但是整个态度也审慎很多,估值也卡的很严。2022年很多美元基金的实际新投资项目可能都在10以内,要知道,高峰的时候可能年投资数量是70-150之间。

Image

(这里说下降38%,但是一线从业者的体感是,光看美元下降90%)前几天还出了个新闻,拜登计划行政命令限制美企对中国芯片,AI,量子计算领域的投资,包含间接通过私募股权或者合资,技术转让等各种形式。虽然每次都说”下个月开始”,但是这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斯之剑,谁知道它什么时候掉下来呢?

Image

所以,总结一下,为什么说美元凉了,因为我们常说基金的4个最重要的环节:募投管退。21-22年全出了问题。


1. 募资端。

  •  美元加息回流,战争避险情绪,投入风险资产的资金减少。
  • 由于滴滴审查,瑞幸,中概股退市等事件影响,LP对中国资产的信心不足。
  • 投资热点转移到东南亚和拉美等地。


2. 投资端。

  • 投资热点青黄不接(现在AI来了,你永远不用担心一级市场没有热点),当时热炒的元宇宙和ARVR还没有到成熟期,web3国内做不了。数据/安全/芯片半导体/能源等重要领域,美元想投都投不进去。
  • 一二级估值倒挂严重。(逐渐修复中)


3. 退出端。

  • 中概赴美上市政策影响退出受阻。从那之后就没有举足轻重的公司在美上市了,都是小鱼小虾或者神秘力量公司。(为什么不说管,因为没啥好管)

这也宣告了从2011年开始就有的大家熟知的,美元抱团击鼓传花模式投资模式的破产:

  • 1⃣️找个牛人,攒局
  • 2⃣️天使到B轮,几家头部美元抱团抬估值
  • 3⃣️烧钱补贴,做数据
  • 4⃣️合并,市占率绝对领先
  • 5⃣️讲故事,赴美上市敲钟

在这个速成的循环里,如果真是好公司,人人受益,皆大欢喜。
一旦循环被打破,带来的恶果需要足够的时间(韭菜失去记忆到底需要几秒?)才能恢复。很多在好时候入行的朋友,现在才恍然大悟,原来”募投管退”最重要的是”退”,账面的增长没用,只有到手里的才是真的。机构的OKR变成不是你今年做了几个研究,投了几个项目,而是你个人的退出帮公司和LP赚了多少钱。其实本来就应该这样,但是泡沫时期你总会认为明天永远比今天更好。

另一方面,美元和RMB基金原本的投资方向是泾渭分明的,现在逐步在融合,因为大家都清楚地认识到了一个道理:在中国做投资,必须跟着政策走。(RMB基金:这个我熟!)头部美元其实之前都有RMB基金,甚至现在RMB的团队配置人数远超美元。没有RMB的,要么全跑海外去,要么人裁光,彻底躺平了。本来想着,答案在新闻联播那我照抄还不行吗?(IPO红绿灯还记得吗,跟我背:半导体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数字经济,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合成生物高端医疗器械……

可以,但是这个转向和适应的难度,也远远超出预期。1. 投资团队需要大换血。GP已经坐上那个位置了,换不了。GP们想:虽然我看不懂,但是下面得找一群讲得明白的人啊。所以裁员换人是必须的。于是乎大佬纷纷发出朋友圈英雄帖,招理工科博士,从RMB基金挖人。AI目前还不能让投资人失业,但是热点和周期切换可以。

别担心,失业了可以来我们退役投资群聊聊天)

2. 募资端。美元的LP专业度高,风险偏好高,钱多事少离得远,除了开大会,平时基本不用操心。RMB完全不同,各方诉求都不一样,而且国资的比例日益加大。政府要产业落地,”返投要到位,产能要落地,税收要跟上”,各种大小领导还要服务到位。上市公司要战略合作,母基金要收益要合投,高净值个人回报敏感事还超多……(IR:我好累)对风险的容忍度也超低,毕竟涉及国有资产。很多国资的基金话语权甚至不在总经理那。这让一言堂,习惯博赔率的美元基金难以适应。想从美元转RMB基金的打工人,基本上也很难适应薪资和汇报机制,工作环境的落差,当惯了甲方的人怎么适应乙方的生存之道呢?但是波美元的卷王过来,RMB基金也很痛苦啊。本来统共不到10个亿市场规模的细分赛道,吭哧吭哧好不容易找到个项目,谈了2个月,对接了一堆资源,估值从12亿压到10亿。披着RMB基金外衣的美元狼冲进来,估值马上涨到15亿,还马上打钱。我找谁说理去?
以上说的,都是现象。现实情况就是这样,哀嚎一片。从业者都在一边卷,一边觉得行业完蛋了。虽然现在还有钱,可能手上这支投完就没有下支了。但是谁又知道呢?也许我们现在在周期的底部,等到美元降息周期一开始,股价开始上涨,国内AI终于有能打的产品,可能新一波的泡沫又开始酝酿。因为一级没有做空机制,保持乐观才能做一级。等悲观者都被洗出去了,乐观的新入行年轻人是没有过去的记忆的。

珍惜经历过周期的GP和创始人吧,他们会决定(一部分)未来潮水的走向。我为什么写文,因为我也是长期乐观党,想自己记录周期中的思考,希望被打脸,希望中国的创业投资可以继续发展,这是创新力的源泉。不同币种不同风险偏好的资金都可以找到适合的项目,早期创始人在融资时也能有更合理和健康的融资环境。2023年以来,宏观环境也在好转,疫情基本过去,抓经济成为重点,AI又让科技圈兴奋了起来,似乎又重现往日美元的荣光。希望这不是回光返照。

为什么我不做VC了

本来职业选择是一个很个人的事,因为也有一些朋友在问,所以想着干脆写篇文章,一劳永逸,下次直接转发就得了。防杠申明,个人经验仅供参考。

取这个标题是为了Echo一下我的朋友曲凯老师在2016年写的一篇同名文章(公号42章经可看),当时也引起了圈内的很大讨论。虽然他现在常拖更,但确实是出走创投圈说人话的先驱者。

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2016年?居然已经是7年前了。

那一年,刚好是总理喊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2014-15年之后,资本市场在前两年的过热中,迎来了第一次的“资本寒冬”。

当时我还是一个在VC门口徘徊的新人,很多前辈已经悲观地留下了一句“红利期已经结束了”,离开了这个行业。今天回过来看,这个寒冬只能称得上是早秋的一阵寒流。

那一年发生了很多会在今天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事情:

  1. 宇宙的中心,字节跳动成立了,而快手在前一年成立。(SIG和晨兴资本多年后迎来巨大回报
  2. B站估值刚到10亿美金。(还记得当年的小破站吗?)
  3. 拼多多的前身拼好货在2015年成立。(高榕资本凭借在PDD上的屡次加码一举封神)。
  4. 共享经济是那一年的当红炸子鸡,与快的合并后的滴滴垄断了打车市场,新的热点以单车为首,后续还有一系列的充电宝,按摩机,娃娃机,KTV,无人货架在路上。(一个除了出行其他被全面证伪的赛道)
  5. 在线教育行业很热,VIPKID在那年融了红杉,云锋的1亿美金,估值破百亿。(教育行业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而vipkid这家公司的融资信息也停留在2019年,最新的新闻都是财产冻结和强制执行)
  6. 比特币在那一年翻了一倍,达到了860美金。(刚看了下,今天比特币的价格是$22106,翻了25.7倍,堪称最强投资……)
  7. 消费升级和品牌投资逐渐爆发,喜茶在那一年拿到了IDG和何伯权1亿rmb的A轮投资。(消费投资真正爆发在2018-19年,但其实更大的机会在pdd的消费降级)
  8. 人工智能因为阿尔法狗引爆,商汤在那年融了1亿美金,虚拟助理成为投资热点。(今天看看是不是历史惊人地相似?……)

所以啊,年纪越大,经历越多,你就越敬畏历史,敬畏周期。会知道个人的成就得失只是历史浪潮中的一个小水花,没啥了不起的。

回看曲老师当年那篇文章,他想表达的其实就是如下观点:

  • 投资热点从工具,电商,到O2O,B2B,到消费升级,文娱,互联网“元素”含量逐渐减弱,出现独角兽的几率大大减少了,风险投资的回报降低。
  • 与此同时,年轻的VC从业者增多,大家比拼的不是判断,而是soucing找项目的能力。所以年轻的VC迅速的internal FA化,而FA房产中介化。不能很好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也难以积累真正优质的人脉。
  • 在市场处于交替期时,继续做VC会让自己的学习曲线变缓。也许在这个时候转身回到行业内做点实事会是更好的选择。

而这些,与今天我们面临的情景有很多相似之处。

相似之处是,由于国际形势和其他不可说的各种因素,风险投资的范式大幅转向。消费和软件哑火,AI和VR/AR处境尴尬,投硬科技的回报率相比之前更加大大减少,投资进入需要追求高胜率,低赔率的阶段。而之前的VC投互联网逻辑是追求高赔率,低胜率,两者逻辑完全不同。

投资逻辑变了,赛道变了,对思维模式,人才结构的要求自然也需要转向。

上面说的其实从业者也清楚,在我写东西的这段时间,有很多同行跟我表达过同样的焦虑。回看很多过去的信息,其实这种焦虑始终存在,只不过年景不好的时候,声量大点,好的时候说的人少点,而已。

其实VC行业的问题在当年就已经被充分讨论过了。

  • 一,人的能力圈是有限的,所以成得看命。命是什么?就是既赌对细分行业,还要赶上周期的成长前期,还得找到最牛的那2-3个项目。(现在刚进入烈火烹油的热门行业做投资的朋友是不是背脊一凉)。
  • 二,VC的交易频次很低,反馈周期很长,行业竞争很激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自我怀疑,得不到正反馈的过程非常熬人。
  • 三,收入没有想象高。反正我互联网的朋友们看了我写的前几篇关于收入的,给我的反馈是:就这?

作为个体,你无法选择你的出生时间,这决定了你所处的时代。能做的只有坚守。追风是没有意义的,要守到你专注的领域风来的那一天。

前面说了一大堆,说回自己身上。为什么离开VC,其实说到底就是5个字:混不下去了……哈哈哈哈哈。

机构有调整,现在的热点方向和我的兴趣及能力圈也完全不同,硬看挺痛苦的。当然个人业绩也不够好啦,毕竟这是个真金白银看回报的行业。大家都是混口饭吃,没必要上升到行业原罪。

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主动选择不再继续找VC的工作也确实有个人的几点考虑:

  • 当前市场行情下,我个人的能力模块和热门行业需求匹配度比较低。我自己招过人,也帮其他portfolio招过人,了解HR的想法。我也并不想欠朋友人情。
  • 在休息和思考未来之路的过程中,我对自己的了解逐渐加深了。作为一个水瓶座的INTP型人格,高薪诚可贵,自由价更高。有趣是对一个人的最高褒奖,体验和创造才是生而为人这几十年最好的礼物。
  • 想想之所以当年非常努力要进入这个行业,也是觉得学习商业以及优秀的创业者打交道有意思,而不是为了赚钱过人上人的生活。所以我没那么“势利”(非贬义),其实也会导致交易的效率不够高。其实更直接渴望财富的人更加适合这个行业。
  • 因为在行业呆的时间久,也逐渐对投资人这个光鲜的职业祛魅了。作为创业看客的学习已经到了瓶颈,想突破只能换一条路。与此同时,市场上虽然VC投资的大平台机会减少了,作为小个体公司的机会窗口却一直在不断涌现。
  • 最后,很奇怪地,我有一种莫名的自信,觉得自己做点事回报也不会差,而且能获得更多的新的经验和价值。家人支持,之前的积累也足够让我去做一些尝试。很多新想法不断涌现,甚至有点后悔为什么不早一点。不过人就是这样,要把你扔到水里,才会学会游泳。

写东西自我袒露心声,也是我突破舒适圈的一种方式。意外的还得到了一些回音,挺开心的。

写到这里,我想应该找曲老师作为先驱者给我评论一下,当时那篇引起了一些争议,我跟他说,如果对这个话题没啥表达欲了,不评论也没关系。

但是他说:不!我要帮你,我现在写。(感恩的心❤️)

过了一会,他回复:

“有的人把工作只当做一份工作,有的人把工作当做一份事业。而对于一份事业来说,其实在不在机构,Title 是不是 VC 可能也没有那么重要。所以,当我离开 VC 后,反而有了更多的视角和成长,也更加发现了自己对于一级市场的热爱,创业是一种投资、VC 也是一种投资、选择去哪里打工同样也是一种投资,自己选择在什么地方花时间,最终获得选择的自由,就是一种最高回报的投资。”

我秒回:“不能再多认同了!”

就是如此。

By 佩妮

中国人在美国做医生的心路历程

为什么学医?
立志从医的孩子们,常常心里有大爱,有济世救人之心,或者一心想钻研医学研究。但是医学院及以后医生的培训和工作确实辛苦,很容易身心疲惫。有些医生一不小心在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里日复一日地继续下去,就有可能变成被蒙上眼睛为生活拉磨的驴,失去对工作和生活的热情。
医生的自杀率在各种职业中一直都是最高的。而且医生很会掩饰自己内心的痛苦,自杀成功率也很高。医生忧郁自杀并不只是因为工作高强度;对自己的工作/财务前景忧虑,对工作/生活环境失望却又无法改变都是很常见的原因。做为一个有长期稳定高收入和高智商的人群,这样的原因是不应该的。但却比比皆是。
所以有孩子上医学院的父母,应该找时间坐下来跟孩子聊一聊,帮他们理清一下他们向往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问她/他,在未来人生中,她/他认为自己的幸福会是从哪里来的?百分之多少是“可以帮助他人”?百分之多少是“在自己专业中受人尊敬”?百分之多少是“不需要担心金钱”?百分之多少是“结婚生子建立家庭”?也许孩子还不知道自己未来想要的是什么。但是没关系,就按她/他当下的想法先去做。人都是在不断改变的。然后你再帮他们估计一下他们需要花多少时间精力在每个方面去学习和成长。你多半会发现他们在这个时候非常非常的“偏科”。但是不用着急,至少你让他们开始注意什么是对他们自己的幸福重要,而不是老师告诉他们什么重要,父母认为什么重要。尤其是医生,在整个求学过程中都会被洗脑要牺牲自己去成全他人。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愿望最重要,这对孩子未来的幸福至关重要。帮助他们设立一个计划,就是未来要怎样持续地学习和慢慢达到让他们幸福的每个方面。
大多数人也许不知道,医科其实是一个极端偏科的行业。一个医生的成长和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如果不自己有意识地去调整,可以绝大多数的时间被治病救人和学习更新知识占去了。不要说平衡工作生活, 有时候甚至连基本生活的方面都无法顾及。这也是为什么一部分医生抑郁的原因。他们有时候会陷入这种漩涡,无法自拔,甚至也不自知,而且别人说也不听。但是一个幸福的人生不可能只是治病救人,只是工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什么对自己重要什么不重要, 不能自省,不会计划自己生活的医生,非常容易陷入这种漩涡。


2. 选择什么专科才好?
医学生经常凭着一腔热血冲进一个专科。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可能很骨感。一个医生的专科对他/她未来的生活几乎有不可逆转的影响,而且专科对医生的个人身体/智力也会有客观的要求。比如,一个小个子的女生当骨科医生就是会更困难;一个经常失眠的人选妇产科以后可能一辈子生活在痛苦中;没有方向感的人最好不要做神经外科/耳鼻喉科;如果你不是绝对碾压型的学霸,却非要去做神经外科,基本上就注定要有很多的失望和坎坷;如果你觉得金钱很重要,去做家庭医生或全科保健医生(Primary Care Physician) 基本上是与自己的目标南辕北辙。一个人可以有逆流而上的勇气,但是有时候扬长避短并非没有勇气,而是一种智慧。人生毕竟很短,试错的时间和机会有限。这些方面,父母的智慧也许可以对孩子未来的方向有一定的帮助。


3. 医生的收入
医生从来不是最富有的一群人,但是如果计划的好,一定是“相当富裕”的一群。
最富有的医生和其他各行各业一样,是自己开公司的医生。那么还在行医的医生中,谁最富裕呢?这个问题被问过很多遍,调查统计做过无穷多次,而答案高度一致。各个专科的平均收入可以有很大的不同。在同一专科之内,最富裕的是私人医所合伙人( partner owners of single specialty/multi-specialty private practice group),其次是单人诊所owner(solo private practice),再其次是大私立医院雇佣的医生(employee at large group/private hospitals),收入最低的是搞纯学术的医学院教授(academics)。做学术研究和教书的医生可以向国家机构如NIH或制药公司申请研究经费或在私人诊所兼职,这样可以增加收入。
大多数人可以查到的是各专科的平均收入。Medscape 和 MGMA 每年都发布调查统计出来的各专科的平均收入和各种其他数据。但是绝大多数的医学生,甚至有些医生都不知道,行医的方式对医生收入造成的差别,和不同专科造成的差别同样巨大,有时甚至更大。而且有很多的医生,象我和我的同事,是不参加任何调查统计的。而不参加调查统计的医生一般都是收入相对较高的那一群。
在调查统计中看到的只是税表(W2)上申报的工资而已。对于在医院和医学院工作的医生(employee doctors),这就是他们所有的收入了。也许再加一些退休金(401k 或者 pension)或其他福利。


4. 私人开业
而私人开业的医生(physician owners) 是一个不同的情形。私人开业又有自己一个人开诊所 (solo private practice),与其他医生合伙开医所,或者加入一个医所做合伙人( partner owners of single specialty/multi-specialty private practice group)几种情况,统称 “physician owners”。那么私人开业有什么好处呢?我在这里不讲其他“开公司”,“不只拿工资” 有什么好处,只限于“医生私人开业”的这个范围内。
首先是设立税前退休金福利。如果设立的得当,一个象我这样年龄的医所合伙人,一年可以税前放入退休基金里的钱的上限是$290,000。而且这个上限随着年龄每年以万递增。我的不少私人开业的医生朋友每年都放满。所以你看一个平平常常不起眼的中年医生开着个小诊所,他们的退休金常是以数百万计算的。雇员医生(employee physicians)一年能存放的退休金最多是401K 的上限($19,500-$26,000)。
其次是商务开销(business expense)的福利。对于一个高收入的人群来说,省税是个人理财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你想省税,就不能完全把钱当“钱”去想。有些福利你觉的没有太多钱,但是如果你享受到了,你要想想如果要自己出钱,又要出多少“税前”的工资呢?所以真的想要省税,就是要想在交税前怎么先把这个钱花了。我平时工作生活很忙。有些旅行我其实是去开会的时候顺便抽空在当地玩一下,车旅费和旅馆都是税前商务开销(pretax business expenses)。不要说这钱少,每年累加,也是一笔可观的开销,但是旅行放松是我自己享受到了。因为我是医所合伙人,医所还帮我租工作用车。所以我每二到三年就会开新车。碰到一个喜欢的,到期了我还可以把它买下来,交了税后自己家用。不喜欢的就换下一辆。
国家对小公司(small business)是有一定的扶持的。在特定的时候会比对个人的扶持力度大。比如这次疫情, 大多数人每人一个月拿 $600 的政府补助。工资高的还没有。我的私人开业的医生朋友们和我们医所都拿到了PPP(The Paycheck Protection Program),这是几万,几十万级别的。当然我们不能拿这笔钱只给自己开工资。事实上小公司老板可以用这笔钱给自己开工资的部分极其有限。但是我可以用它在疫情期间来保住我们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帮我们付房租水电和其他费用。它帮我们做到的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帮我们保住了医所,也就是去掉了我们的风险。我们知道开公司的好处是可能有高回报,但是你的付出是高风险。在正常状况下,为了在这样的疫情环境中保住我们的医所,我们必须要付出多大的代价?而这个代价被政府付掉了。就好比你买了个高风险高回报的股票,有人帮你垫掉了风险。这个风险代价是多少呢?这就是我们得到的。而且也是税前,因为这钱并没有进我们的口袋,不算收入,所以也没有所得税。
那为什么国家非要付这笔风险费不可呢?因为 60% 的美国人都在小公司工作。而疫情对小公司的打击最大。如果小公司大批倒闭,美国会有大批人失业,国家也会乱。做为老板,平时我们会承担这些风险和责任;但是到了大危机的时候,国家也必须伸手救助。当然我们自己也要有一定的能力来掌控自己的医所。很多小公司都倒闭了,也有不少医生诊所关门了破产了。这一年我也长了一生中最多的白头发。国家会出手帮助,但是不会为你的责任和风险统统买单。
私人开业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我们行医买诊所,是要设有限公司(LLC)的。在符合国家要求的几项条件之后,就可以以10% 的首付买诊所房产。自己买自住房子也没有这么低的首付。我所在的医所已经买下了我们四间诊所中的两间,租给自己。你有见过比自己更用心维护房子的租客吗?而且每月必定按时交房租。就从这两间诊所的房产,我们医所合伙人每年资产都有相当的增长。而这是完全被动和最有保障的增长。
还有某些特别的投资只有开业医生才可以投。最常见的是手术中心,化验室,医院,癌症中心等。我认识一个专做手的手术的整形外科医生,他十几年前花了八万,投资了当地的一个手术中心,当时是最低投资。大概五年后起,每年这手术中心给他的分红至少八万一年,他基本上可以拿到老死还可以传给孩子。这种投资,一般来说风险很小。投几个,也就可以退休了。但是医生大多数不喜欢退休,当医生是会上瘾的。
自己做老板还可以聘请其他医生,护士,医师助理来帮助看病人,雇员工资和其他开销之外的收入就归医生老板了。还有的医生可以在诊所开副业。比如喜欢做研究的医生可以为药厂做试验点。这个你自己没有诊所是不能做的。你在医院里做,赚到钱也不是你的。在加州湾区有我们专科的一个大医所的资深合伙人就是在看病之外自己还有着这样一个研究中心。他请医师助理和护士帮他做研究。临床研究的丰厚收入比他看病人还多。他看病人的数据输入研究中心,而临床研究给他带来的声誉又为他吸引病人。他光靠这俩方面年收入就颇丰厚了。 
这些也只是我平常能看到的,还是在做临床医生范围内的。很多医生,尤其是外科医生,还有技术发明,有自己的专利。更进一步,开公司。很多医疗设备公司的创始人都是医生。

5. 在医院和医学院工作
现在美国大多数的医生都是雇员医生 employed physicians (包括 academic jobs)。
雇员医生最大的优点是风险比较低,大多数拿医院的一份工资,可以是固定工资加奖金,也可以是 incentive based (一般是 RVU based。RVU 是 Relative Value Unit 的缩写,是美国医学界衡量医生看病人的劳动付出和效率最常用的相对值单位。每年联邦老年医疗保健机构 Center for Medicare 会调整和规定每个医疗服务项目的 RVU 价值和付费标准)。比如我们的医院大多数的专科是 RVU based,每两,三年调整一次。固定工资,比如在医院上班的医生(Hospitalist)拿个28-30万美元,下班就没有事了,一周一般工作40个小时,可以工作4天每天10小时,或3天每天12小时,压力比较小。
我们神经外科专业辛苦一些,还要每 3-4 天值一次夜班。如果是医院雇佣的话,神外专业全国平均工资中位数大概是 70-80 万美元,加上每年大约10,000 RVUs。如果一个医生挣了12,000 RVU,就可以拿高出10,000 RVU的额外奖金。如果低于这个RVU,只能拿基本工资。
一般医院雇佣的医生的职业风险相对比较低,一年的假期,比如我们医院4周假期,3周开会,都有保证的时间。其实80后,90后(估计未来00后也是)都比较喜欢这样的位置,不太喜欢自己太幸苦,自己开业和承担比较大的风险。
当然就是医院也有倒闭的可能性,特别是比较小的医院。所以在医院工作风险不是零。但是这个风险和个人开业比还是小得多。
比较吃力辛苦又工资一般的是做纯学术研究的医学院教授。一开始的几年需要看病人,做手术,也要做科研,发表文章,拿国家卫生局(NIH)的研究基金,起始工资一般也比在医院工作或是自己开诊所要低。但是如果你孩子喜欢教学,科研,行医,那这是一个几乎完美的工作!而且一旦熬出头,拿到 NIH 的研究基金或是有其他的成就,就可以一步一步做到正教授甚至是系主任,在好一点的医学院甚至可以拿到 endowed professorship. 一般 endowed professorship fund 有2百或是3百万美元,每年的利息可以用来雇人,买东西,发工资,等等。拿到 NIH 或是其他科研经费,工资可以长;临床做得好,工资会更高。一般比较复杂的病人和疑难杂症也会到教学医院看病,所以临床会很容易变得很忙。
Academic position 也有 clinical track, education track,和 tenured track, 等等,具体情况和医学院,医院或是所在医疗系统有关系,要具体了解。具体收入也会由医院,科室来决定,也和地域有关。总之,要看孩子的兴趣,只要喜欢,就可以鼓励和支持 
另外,高端的医学院教授和医生额外收入包括和医药公司和器材公司的合作,临床试验,等等,就没有上限了。越是出名的医学院教授,找你的公司就越多。但是需要非常注意避免利益冲突。如果有任何疑问,一定要以病人的利益为上。

6.过敏科的就业情况
医学生都是学霸。但是想要进神经外科,必须是在这群学霸中的长时间全方位碾压型的学霸。
过敏科的收入可以达到神外中位数一样的水平。不过一周只需要工作3.5天,不是5天。早九晚五,中间二小时午餐(不过经常用来开会和写病历),没有夜班。在医生中我们专科生活品质还是蛮好的。这只是收入,不算其他有关医疗方面的投资。做为合伙人, 也是一年四周假期, 几周在职进修(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CME)。但我是老板,只要我合伙人不抱怨,休多少假其实也没人管我。
另外自己开业上轨道之后也未必更辛苦。因为很多东西是请人做的。收账等也会请人来做。这些管理和财政方面的东西你需要懂,必要时才可以把关,而且医所未来的方向布局也可以筹划。最开始有些要学习的,然后就是常规了,年复一年都差不多。进入任何一个新的领域或公司都有一个学习曲线,医疗领域的常规是很成熟的。
当我从医学院出来后,才慢慢发现,医学院是个特别会给人洗脑的地方。他们教你的东西,除了行医之外,有很多是为了医学院自己服务,或者为“国家”服务的。我在医学院和住院医期间,整个国家都大力鼓吹基本保健是医疗的未来。将来全科保健医生(PCP)不仅是赚大钱的,而且是唯一有工作的;专科医生都要面临失业的危险。那时选做全科保健医生专业很时髦,而选专科医生好像很落伍很危险。那时候说自己想去做专科医生都不好意思,我最后是羞羞答答地决定去做过敏科的。我很高兴当初做了这个决定。现在二十年过去了,专科医生仍然供不应求,全科保健医生还是过的很辛苦
我做专科训练(fellowship)的时候就已经听说全国没人愿意去私人开业了;私人诊所是夕阳产业,是没落的,年轻人只有在医院里工作才可以生存;还有就是新医生都没有人愿意开诊所了,因为不想有风险。我专科训练结束后决定去加入私人医所的时候,我的那些老师们失望的脸色,让我难过了好几年。十六年过去了,我当时的老师们,除了退休的,不管在加洲湾区还是在中西部,现在每一个都在私人医所工作,因为在医学院做过敏科医生实在是太苦了。现在他们挣着以前五到十倍的钱,担着不到以前一半的责任, 开开心心地跟病人看病聊天,生儿育女,到处旅游。现在加入私人医所和自己开业的各专科年轻医生们还是如雨后春笋般地一批批地冒出来。我很高兴自己当初做了这个决定。
有些高精尖的手术专科,比如神经外科,需要一个较大的病人群体才能让一位神外医生有足够的工作,同时对医院的硬件和软件配置要求比较高,所以自己开业不太合适,在大医院里才可以更好地展开自己的工作。但是基本保健和一些比较常见的专科,或者比较院外的专科,病人群体人很多,在大医院里很多时候反而是做分母的,不受重视。私人开业则自主性大,较少受气和掣肘,而且收入要高很多,还有私人开业的其他好处。甚至连心脏科这样高调的专科,私人开业的医生都比在医院里工作的医生人数要多,日子也更好过。
我在专科训练结束后才知道,过敏科医生中私人开业的有90%以上。被医院医学院雇佣的只有不到10%,与当时我们被告知的完全不同。皮肤科就更是了,如果我们看到一个皮肤科医生在医学院教书, 我们会觉得他一定是真爱。因为在这个科私人开业和被雇佣的差距就更大了。
所以每个科也有自己的特色,很多是这个科的特别需求造成的。


7. 学会经管和理财
还要在这里提醒大家一句。孩子们上医学院确实是好事。但是千万从开始上学就持续吹风要有点儿商业头脑。大到管理医院/医所/部门/科系;中到自己开诊所;小到最基本的作为高收入/(可能是)高净值人士(毕竟医生基本铁饭碗很多年,这里面复利的作用非常大),如何管理自己的个人资产,如何不被“理财人士”欺骗,都关系着孩子们下半生的幸福。甚至去学个商业管理硕士 MBA 都不为过。
如果不上个MBA, 各大专科的全国性学会的年会上都有针对本专科医生的商管课程。每年应该都有。有的年会上还会细分成 “开业指南”,“研究基金申请指南”,“保险收费 101”, “医院管理者的MBA”, 甚至“个人理财”。这些课程因为是为医生,甚至本专科医生量身定做的,比真的去学一个MBA 要有针对性的多。我们专科的学会每年就有一个专门 “行医经营管理” 的年会。。大家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养成习惯,每年的年会都要找一个财政经营管理方面的课程去听一下。有些课听一遍听不懂或者没感受,可以多听几遍。实践一段时间再去听,可以体会其中深意。
虽然赚钱不是医生学医从医的终极目标,但是一个没有后顾之忧的财务状况会很大地增加一个医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也可以让医生更加可以专注于提升自己的医疗知识能力,为病人服务,成为一个更优秀的医生。医生也会因此更自信,更开心。这是一个正向的循环。


8. 对女医生说几句
另外如果孩子是女医生的,一定要教会孩子一件事:远离渣男。
如果可以的话,替她们把关。不行的话,至少要尽量教会她们识别渣男的方法。
尤其是华人的父母,千万不要有对做女医生的孩子有催婚的想法。因为女医生工作稳定,收入高,人又个性单纯,社会上有相当多专门针对和猎获女医生的渣男。作为加洲湾区女医生协会的联席会长,我见到的女医生成为家暴受害者的太多了。有些还是“连环受害者”。她们是你的家庭医生,小儿科医生,妇科医生,外科医生。在你们眼里她们又成功又自信,在人后,她们被殴打虐待, 被骗财骗色,我见到过一次又一次。这其中有些是我的好朋友,而且有些还是正在进行时。
有女儿做医生的,一定请记住:你们的女儿,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人可以托付终身,不婚,是一个好的多的选择。医生本来就是一个有极强职业满足感的行业。一个女医生就算不结婚也可以过一个丰富的有意义的一生,远远强过被渣男破坏的一生。如果找不到正直善良做人有底线自己有一技之长可以养活自己的人携手一生,还不如不婚的好。


9. 结语
总之,学医是一个很好的职业选择,目的并不是为了赚大钱。大部分医生属于受人尊重的中产阶级而且热爱自己的工作。虽然工作压力可能比一般人大一些,但职业的满足感更充足。极富的医生不多,很穷的医生也很少见,除非判断力很差或犯了很多错误。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欢学医只想赚大钱,那选择学医就是一个错误。
医生行医,是因为喜欢,因为想帮助他人,济世救人。万变都不能离其宗。如果没有这个强烈的愿望,不能坚守这个初心,一个医生不管做什么都走不远。这是真心话。不过,也让你们孩子长个心眼。医生的路有很多条。他们的心愿也很重要。只要他们愿意学习,愿意在生活中不断成长,不仅可以治病救人,他们其他的愿望,也都可以实现。

By 徐安琳 黄海涛

揭秘加密项目空投内幕

ICO 的消亡、IDO 的式微和 VC 对于早期项目代币的垄断,似乎赋予了“羊毛党”某种“梁山好汉”般的正义感及正确性。对早期用户空投也俨然成为市场对许多项目的“政治正确”所在。

一个月前,Arbitrum 基金会正式公布空投信息。

尽管不少羊毛党在Arbitrum“很卷”的空投规则中阵亡,但仍然不能否认,这是币圈又一场声势浩大的造富运动。“刷了几千个号”“拿了几十万个Token”“一夜自由”的传奇故事再度广为流传。

热情溢出到Starknet等发币潜力巨大的项目。据 0xScope 推特,在 Arbitrum 宣布空投后,其他有潜力空投的项目近日的每日活跃用户激增,其中 zkSync 和 StarkNet 增长最为明显,日活用户数增长约 10 倍以上。

网友调侃,最近zkSync Era交互已经卷到“有大爷大妈带退休金入场”。而也有不少专业空投工作室都针对zkSync空投开展了专业的“带撸”、培训班等业务。

从2020年9月,Uniswap开启的空投盛宴至今不到三年的时间,空投的形式、性质、参与规模等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空投不再单纯是一场链上的狂欢,其中涉及的利益相关方也逐渐卷入做市商、中心化交易所、钱包等,于是交易所抢上、大户砸盘、Gas战争、项目方官网宕机等名场面也开始频繁出现。

但无论是项目方还是羊毛党,都在这场猫鼠游戏中不断升级攻防手段,并逐渐演变成一种相互对抗但又相互依赖的诡异关系。

空投内卷

加密史上第一次空投最早可以追溯至 2014 年,一名叫 Baldur Friggjar Odinsson的程序员发明了“冰岛比特币”AuroraCoin,并且为冰岛的33万名公民每个人都空投了31.8个代币。此后虽然出现了多次空投,但影响有效。直到Uniswap 的 UNI 空投带来的财富效应,又重新点燃了人们对空投的热情。

如果我们把Uniswap作为Web3空投盛宴的起点,那么,空投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类型):

1、快照前交互:在空投早期,用户只要在快照之前的某个时间段交互过至少一次就有资格获得空投,例如 Uniswap、1inch等项目的空投。其中,Uniswap将15% 的代币空投给了超过 25 万个用户,基本上只要在2020 年 9 月 1 日之前使用过 Uniswap就可以获得至少400枚UNI,当时价值约800美元。

2、依据少数条件过滤地址:经历了第一阶段暴利的刺激后, “羊毛党”团体不断壮大,项目方开始对空投资格加上诸多限制条件,例如在不同的月份具有交互历史,交互金额高于100U等。此时,由于市场行情的走高,项目方的平均空投价值也在水涨船高,Ampleforth、Tornado.Cash等项目的平均空投价值均在5000美元左右,Ribbon Finance的平均空投价值甚至达到6万美元

3、搭建节点等“硬核”交互要求:近期不少项目开始提高测试网用户的交互门槛,尤其是“必然发币”的公链项目,例如Aptos、Aleo、Iron Fish等公链项目,用户大多需要购买云服务器。具体以已经发空投的Aptos为例,用户需要参与节点测试,而参与节点测试需要购买海外服务器,并进行环境配置,需要有一定的Linux基础。而对于用户来说,这种类型的交互门槛高,且付出的成本高。

4、积分制空投:积分制本着多劳多得的原则对用户进行激励。例如NFT市场 Blur的空投规则,不仅会依据拉新人数、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等发放积分,而且也通过多次空投、分阶段的空投保证用户的留存率和忠诚度。在激励明码标价、非常明确的前提下,产生的网络效应自然非常可观。

实际上,Arbitrum同样属于积分制空投的“优等生”。 Arbitrum 此次空投综合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了时间跨度、交互金额、交互频率、交互频次等多个因素来对用户进行阶梯式空投,不仅有加分项,也会依据反女巫规则进行减分。在对交易大户进行激励的同时也照顾到了部分小成本用户。

Arbitrum空投相关数据,目前仍有少量地址未领取空投,来源:Dune

5、社区举报女巫运动:除了通过特点的规则筛选、检测女巫,部分项目方为了识别出更多的女巫地址还会群策群力,在社区发起空投猎人和举报女巫活动。此前 Hop、Optimism、Safe都曾发起举报女巫运动。比如,Optimism去年空投中,通过官方调查+社区举报等抓出了1.7万个女巫,女巫率约7%。

但类似的社区挑战也引发了较大争议。例如去年Safe空投时规定,成功举报空投猎人的用户可获得被举报者 25% 的 SAFE ,剩余的 75% 将分配给其他所有符合条件的人。对于在被其他人举报之前主动自首的空投猎人,可以保留 25%。在强激励下,最初符合空投条件的 43,058 个地址中,有近四分之一 已被认定为女巫攻击者,并取消其在本次空投计划中的资格。因为扫射面过大,项目方被指责不符合“Web3精神”“缺乏格局”等。所以,之后鲜有项目方再采取类似反女巫手段。

6、KYC、灵魂绑定代币(SBT)等身份验证:SBT的重要用例之一的确是反女巫,但目前并未被项目方普遍用于空投检测,原因有二:一是SBT基础设施尚不完善,二是在Web3早期发展阶段仍需利用“羊毛党”带来的网络效应。

此外,和KYC一样,SBT用于空投检测女巫时仍面临较大争议。去年9月,币安推出灵魂绑定代币BAB,持有即可获得14个潜在空投。但不少人批评,这无疑是在“拿利益交换灵魂”,通过一些“羊毛和空投”就可以获取到一个用户的个人信息,方法甚至比Web2更廉价。

即将发布空投的隐私的公链 IronFish 因需要 KYC 才能获得测试奖励也招来不少批评的声音。Iron Fish 为获得激励的用户推出网站并发送电子邮件,其中包含经过验证的电子邮件和测试网点。用户收到通知后,前往兑换门户并完成 KYC 流程。每位用户仅限兑换一次测试网奖励代币。

除了 KYC 流程外,Iron Fish 还将在内部进行重复数据删除和批准流程。3 月 9 日,官方团队在 Discord 宣布已经禁止了 97281 (57%) 个帐户,有 171891 名用户获得积分,预计会有更多账户无法通过 KYC 并将被进一步过滤。

Iron Fish 代币经济模型

总体而言,空投进化史略等同于反女巫史。

在不断对抗升级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项目方和数据分析平台在女巫地址识别上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标准和手段。

据数据平台X-Explore分析,由于女巫地址是由一个实体所控制的多个地址,通常会有同一个资金账户转账给这些女巫地址来进行薅羊毛的行为,因此资金来源的一致性,就是判断女巫地址最直接的标准。专业的女巫或者“羊毛党”则会借由脚本来控制多个地址,来与几个潜在空投项目做交互,因此地址和地址之间的“交易记录相似性”是评断女巫的另一个重要的指标。

以Arbitrum为例,相比其他项目方,其在空投设计上较为用心,且综合运用了多种手段。反女巫数据分析平台 Trust Labs 认为Arbitrum在反女巫上有多处可圈可点:1)利用Nansen的地址标签,特意排除了CEX、Bridge地址,这样可以减少误杀;2)其核心团队Offchain Labs亲自下场分析女巫行为,使用了the Louvain Community Detection Algorithm基于资金网络进行分析;3)考虑了HOP的黑名单。

使用the Louvain Community Detection Algorithm基于资金网络的分析、利用过往项目方的黑名单都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反女巫策略。此外,TrustScan还会考虑批量操作和相同行为序列等反女巫手段。

当然,即便Arbitrum和其他项目相比,已经对女巫非常严格,但仍存在很多漏洞。根据 X-Explore 的估计,Arbitrum 空投中仍包含约 15 万个女巫地址和至少 4000 个女巫社区,项目方并没有办法识别下列的女巫:1. 从交易所出入金的女巫地址;2. 透过合约分散资金的女巫地址;3. 使用跨链桥转移资金的女巫地址;4. 在快照之后才有归集行为的女巫地址;5. 只针对 ETH、Arbitrum 上有女巫行为的地址检测,没有把其他 Layer 2 链的女巫检测结果纳入考量。

尽管项目方空投条件越来越苛刻,在反女巫技术上也逐步专业化、精细化,但“羊毛党”也毫不示弱,在与项目方的对抗中不断武装着自己。

二、“撸毛党”专业化:工作室分销模式趋于成熟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撸毛难度伴随着每次大规模空投进行升级。散户逐渐面临无利润甚至被反撸的风险,“羊毛党”同样开始走向专业化,大量空投工作室、培训班和分销模式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这个小众行业在逐渐走向成熟。

网传 zkSync 交互 gas 花费表

针对项目方的反女巫策略,空投工作室也演化出不同的应对策略。

钱鑫是从Uniswap空投时期开始的“专业户”。在感受到大规模空投的趋势后,他就养成了定期看项目和交互的习惯。他一直坚持的一个原则是以“早期贡献者”的状态去交互,并进行手动操作,他的空投策略几乎可以总结为“没有技巧,全靠勤奋”。

在最近的Arbitrum 空投中,钱鑫纯靠手动操作的69个号大约有一半都拿到了空投。对比之下,其近期成立的工作室也在Arbitrum生态首次尝试群控和批量交互,但因为转账金额、交互内容高度重复,最终1300个地址仅有2个地址获得空投,其他都被“毙掉”了。钱鑫也一直劝自己所在社区的“羊毛党”们少用工具。

“我在交互项目时,是真的认可这个生态,甚至愿意扮演早期贡献者的角色”,钱鑫表示,空投的本质是Gas补贴,但如果生态发展良好,甚至不需要依赖空投覆盖成本。他在Arbitrum上前后交互了两年时间,其中有很多地址都通过交互 Magic生态、GMX等发展较好的项目赚了一些钱,因而覆盖掉了gas费等交互成本。

钱鑫认为,空投工作室和一级市场的投资非常类似。选择哪个项目进行交互或者说“撸羊毛”的过程同样需要行业认知、对项目方保持高度关注并及时捕捉信息,这些行为和投研机构做的事情没有本质区别。

和钱鑫的策略不同,昊天所在的空投工作室“木偶师”专门组建了自己的技术团队开发了一套更严密的空投工具。

据昊天介绍,团队最早一直在做投研和一二级市场的投资,但去年Luna暴雷后,市场持续下跌,尤其对于二级市场投资的影响巨大,团队不得不开始考虑如何更好地生存下去。行业内有个流行的说法是“熊市撸毛,牛市炒币”,对于小型投资机构和普通用户来说,想要穿越牛熊,“撸空投”或许是一个选择。于是,团队在经过充分调研之后,决定开辟了一个专门的“撸空投”部门,部门成立后对过往明星项目进行了深度对比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策略。

群控软件操作界面

去年11月,团队开始尝试批量操作,虽然找了很多类似指纹浏览器、群控软件和云服务器等提高交互效率的工具,但是他们发现目前市场上并没有很好的产品能够充分满足目前不是“科学家羊毛党”的需求。于是,在现有工具基础上,团队便着手开发了一套无需代码能力就可以操作的交互系统。

据“木偶师”团队介绍,在近期Arbitrum空投中,工作室大约有小千个地址拿到了空投,但因为去年11月开始开发的系统才开始正式投入使用,所以时间上较为仓促,“不然最多就会有五千个地址能拿到空投”。在具体交互行为上,团队抱着投研的目的进行交互,对于投入的成本、时间和交互的次数都有一定的要求,像Arbitrum这次的成本就挺高的。此外,拿到Arbitrum的空投之后,他们并没有着急“出货”,因为团队在交互的过程对Arbitrum这条二层公链的体验非常好,后续也希望能继续深度参与生态,寻找更多机会。

而提到加密市场对于“撸毛党”的评价,“木偶师”团队认为,空投工作室实际上正在改变一级市场的投资格局。“很早之前,普通用户在Coinlist 上有机会拿到像Flow这种比较优质的筹码,但自从大机构入场以后只有像a16z、红杉这种大风投机构才能拿到优质项目的早期代币,而撸空投可以让普通用户也能拿到优质项目的筹码。”

“木偶师”团队表示,去年开始的熊市似乎和此前的情形略有不同,并没有多少用户离开这个圈子,而是选择“撸羊毛”和交互项目持续等待。实际上,羊毛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优质的项目方度过熊市——Arbitrum在2月公布过一个数据,其链上协议收入是78万美元,这就说明在撸毛的也是真实的用户,在为项目方带来实际收益,陪伴优质项目一直做下去。此外,撸毛的专业化会倒逼项目方在认真做产品这个方向上更专业,进而推动行业的发展。

三、重新定义“撸毛党”

加密市场似乎对“撸毛党”风评变了。

在空投早期,使用大量地址批量交互的羊毛党被视为投机者和搅局者,对于认真做事的项目方来说,“激素流动性”并没有什么吸引力,从长远来看,短期好看的数据并不会给项目方带来价值。此外,女巫或女巫社区通过刷量会导致代币囤积,会影响项目代币分发公平性。

以Aptos 为例,其在最终测试网阶段数据高得惊人——测试网在不到 2 周的时间内完成了超过 8 亿笔交易,实现超过 4000 TPS。空投过后,Aptos活跃地址数、交易笔数和TPS迅速下降。据Aptos explorer显示,目前 Aptos链上平均TPS仅为 10。

此外,Aptos因未防女巫攻击,导致羊毛党大获全胜,直接结果就是Aptos代币上线后便出现巨大的抛压。

Aptos 日活跃用户变化,来源:GenliData

Aptos 综合交易量变化,来源:GenliData

但客观来讲,Aptos空投引发了前所未有的财富效应和出圈的网络效应,一时间,大批掘金者涌入Web3,带着满腔热情开始寻求下一个暴富机会。

但ICO的消亡、IDO的式微和VC对于早期项目代币的垄断,似乎赋予了“羊毛党”某种“梁山好汉”般的正义感及正确性。对早期用户空投也俨然成为市场对许多项目的“道德要求”与“政治正确”所在

加密KOL@煌道曾在其社交媒体上发文:“撸毛本质上撸的不是毛,而是区块链明星初创企业的原始股。”而Element创始人王峰也曾在推特上表示:“近一年的观察,撸毛日趋成为准一级市场投资……”

不少圈内人对此类观点表示赞同,毕竟像Arbitrum、Aptos这种明星项目,只有顶级VC才有机会拿到早期代币份额。而如果把“撸毛”当做一种投资行为,反而要比ICO安全更多。

而从生态角度看,“撸毛党”已经成为Web3生态发展的重要部分。小白用户通过空投预期进入Web3领域并获取可观收益,项目方通过测试网的交互任务实现了教育用户的目的。而在Web3发展早期,项目方在测试网阶段的确需要大量“羊毛党”来进行一定的压力测试来更好完善网络性能。此外,市场也有猜测称,项目方可以通过空投保证代币分布的去中心化,而非高度集中于团队与VC,因而在应对监管与上大所方面处于有利位置。

更有甚者,如今的“撸毛”生态已经成为项目方、用户与VC机构的一场“合谋”,各方各取所需,最终从代币二级市场抽取利益。

四、空投的终极演变形态

随着行业“内卷”,赛道划分会越来越细。有专业空投工作室出现,就有专业反女巫机构的出现。

项目方的确存在保护真实用户利益、公平发行代币、为优化产品而过滤羊毛党的需求,而反女巫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精细活”,项目方不一定有足够的技术手段和时间精力剔除女巫账户,专业第三方不仅从识别算法上会更加完整,也会协助项目方设计更多运营策略。

Trust labs 就是一家专门反女巫的工作室,目前已经和部分公链、DAO和DID等项目合作,其防女巫的适用场景也不仅局限于空投,也适用于捐赠投票、市场活动甚至有用户行为分析需求的场景。Trust labs认为,一个健康持续的Web3社区会逐渐形成反女巫的共识,未来反女巫会和代码审计一样成为项目方的必选动作。

而X-Explorer认为,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撸毛党”和专业空投工作室的出现,以及随着Web2的黑灰产团队入场,撸毛的自动化能力也越来越完善,撸毛赛道的内卷程度加剧后其收益并不乐观。撸毛是与项目进行交互,测试项目的各种性能,因此其更倾向于专业的空投工作室与项目方之间进行合作,以技术测试的方式对项目的各种性能问题进行大规模压测。最终会形成“双赢的局面。

随着 ChatGPT 的出现,Twitter 上也开始充斥着各种用AI工具产生撸毛脚本的教程,使得“撸毛党”的门槛正在逐渐降低。不难想象,未来“撸毛党”的行为模式在AI的助力下,可能变得越发“扑朔迷离”难以追踪,对抗成本也将随之上升。在这个前提下,项目方更需要专业数据分析平台的协助。

事实上,互联网撸羊毛历史由来已久。早在互联网流量大战时期,在优惠券、抢红包、积分兑换、VIP等各种羊毛的刺激下,也诞生了不少类似挂机撸毛软件、工作室等灰色产业。

而游戏领域在游戏装备等高额利润刺激下,也诞生了打金工作室等灰产,通过多设备、多开器、云平台等实现大批量角色同时在线,利用按键脚本或群控软件等第三方辅助重复刷取游戏内游戏币资源获利。但很快,各家安全、数据公司很快就出现了更为严苛的检测工具和防挂机软件。

但Web3是否最终会形成像Web2那样精细的反女巫产业?

在行业发展早期,空投引发的一场又一场财富效应和去中心化的终极理想对越来越多的人进入web3项目实际上是有正向意义的,仍有掘金机会和“暴富幻梦”,也是Web3最大的魅力所在。因此,目前多数的项目方本着“水至清则无鱼”的哲学,为这个“幻梦”留有一道缝隙。

在互联网行业,随着流量红利周期的结束,羊毛党大军大多也偃旗息鼓,Web3行业也会遵循类似的轨迹吗?可以确定的是,空投作为Web3项目“社区共建/主导”理念的具体体现,它会长期存在于行业,为志在Web3的个体用户提供广阔的施展空间。

尽管工作室式“撸毛”在早期收获巨额收益,但随着行业逐渐成熟,空投内卷程度的加深、项目方反女巫手段的升级,当工作室的收益难以覆盖上千上万账号的成本时,工作室式“撸毛”或许将进入不可持续阶段并逐渐沉寂。

StarkNet、zkSync 们,会是羊毛党们最后的狂欢吗?

By 念青,ChainCatcher

NFT还有前途吗

据OKX Ventures发布的2023年Q1总结,NFT市场在这一季度表现强劲:链上数据回暖迹象明显,整体市场活跃度上升,且Ordinals协议带来新的NFT市场机会,比特币网络的季度费用达到了自2021年Q4以来的最高水平。

但从NFT蓝筹项目和整个NFT市场来看,并没那么乐观。前不久Meta商业和金融技术主管Stephane Kasriel发推称,该公司将在Instagram和Facebook上停止NFT和数字收藏品功能,无疑让萎靡不振的NFT板块雪上加霜。

那么,当前NFT市场发展究竟如何?未来NFT破局点在哪?我们一起来看看。

01
NFT板块整体发展现状

2022 年下半年整个加密市场入熊之后,市场低迷,NFT 市场成交量也骤减。然而在2022年底,黑马平台Blur强势崛起,正面硬刚顶流Opensea,随后,我们看到Blur强势逆袭、一步步登顶NFT平台榜首的全过程,并带来2023Q1NFT链上数据的提升。

据DappRadar数据,NFT市场交易量在2023年Q1快速增长,增幅达 137%,总价值47 亿美元,达到了自2022年Q2以来的最高水平。



当然,数据的攀升和黑马平台Blur不无关系:2023年2月,Blur 启动Token 分发和激励政策,平台NFT交易量飙升,2月份的NFT市场总交易量为20.4亿美元,约为1月的两倍,其中绝大多数交易量来自 Blur,这也是自202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2023Q1NFT总市值变化图,来源:Footprint Analytcs

尽管整个NFT市场交易平台有所攀升,但与此同时,蓝筹NFT地板价的普板下跌。据下图NFTGo 蓝筹指数,近一年中,NFT 蓝筹经历了短暂的高点(2022 年 4 月 29 日)后持续下跌,当前处于 9000 点以下。所以,NFT市场交易量的上升,并未惠及行业中真正有共识的优质项目,看起来,绝大多数交易可能只是来自平台token激励的结果。



另外一个重大变化是社交媒体巨头关闭NFT功能:2022年5月,Meta隆重宣布将NFT功能引入其旗下社交平台Facebook和Instagram,至此时间尚未满一年,4月11日,Facebook和Instagram便正式关闭了分享NFT的功能,此外,Instagram初始发行和出售NFT的功能也将关闭。

除此之外,备受期待的NFTFi赛道,近期虽然有不少融资,但并未出现一些非常亮眼的明星项目,尚需时日积累。

总体而言,2023 年开端,NFT 市场数据虽有回暖迹象,交易平台竞争加剧、比特币NFT强势崛起等给NFT带来一系列利好,但蓝筹NFT遭遇滑铁卢、社交媒体巨头关闭NFT等,说明NFT并未真正走出熊市,与2022年变熊之前繁荣的NFT市场相比,差距还是很大。

02
差强人意的蓝筹NFT

入圈比较早的朋友都知道,2021 年初,NFT 市场经历了一波狂热,以 BAYC 为首的 NFT 成为了机构和明星强烈追捧的投资标的,凭借强大的社区共识和运营手段成为蓝筹NFT,占据着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而随着加密市场牛熊转换,曾经的蓝筹项目也因过度炒作、缺乏创新,项目市值和均价双双下跌,且出现明显分化。

尽管市场相比于去年下旬最低谷的时候有所回暖,但在2023年Q1阶段,Doodles、Moonbirds、CloneX 等多个蓝筹项目跌幅严重,平均均价下跌 47.3% ;BAYC、CryptoPunks、Azuki 等也略有下降。



但是与最高点相比,这些蓝筹NFT用价格暴跌来形容都不为过:

BAYC 作为头部项目之一,旗下NFT 售价曾高达近900ETH,价值数百万美元,地板价也超过100ETH。但近期,BAYC 地板价已跌至最近5个月以来的最低点 53.99 ETH 。



一度被称为NFT中“比特币”的CryptoPunks跌幅更大,在 2022 年 3 月成交价格最高曾超过4200 ETH,按当时的价格约 7500 万美元左右 。



不过在今年3 月 21 日,有近 1700 万美元的Cryptopunks 被抛售,这次抛售行为将 Cryptopunks 地板价从 75 ETH 砸至 62 ETH。从上图数据看Cryptopunks 的价格已经低至到 52.99 ETH,若再次出现抛售现象, Cryptopunks 地板价可能将进一步下跌。

另外一个蓝筹项目Azuki因为词源日文,被称为红豆,在发布后的一个月内,Azuki的销售额达到了3亿美元,其总销售额甚至一度超过了CryptoPunks和 BAYC,价格虽然不及前两位“权贵”,但在2022年3月份单价最高曾冲到420ETH,是2022年最热门的NFT 项目之一。但是,进入熊市以后热度逐渐下降,当前Azuki地板价跌至15 ETH左右。



知名艺术家创作的Doodles上线不久便成为了蓝筹 NFT,交易量同样长期占据 NFT 市场的前 10 名,最高价将近60ETH,目前也回落到15.3ETH。



除了以上的老牌蓝筹NFT外,最近大火的比特币NFT,即Bitcoin Ordinals NFTs 也在3月内被大量铸造。

2023 年 1 月 21 日软件工程师 Casey Rodarmor 发布比特币网络 NFT 协议 Ordinals ,正式将 NFT 带入到比特币主网。

Dune 上的数据显示,Ordinals NFT 在 2 月以来飞速增长,尤其是图片类内容。



但与以太坊上普遍使用成熟的中心化 NFT 交易市场不同,在比特币主网上,没有 NFT 交易市场,一切全靠场外交易。没有 Mint 页面,发售模式大部分是自行交易,用起来还比较麻烦。

尽管如此,Ordinals 协议还是开启了的「比特币主网 NFT」热潮,4 月 21 日,据 Dune Analytics 数据显示,比特币 NFT 协议 Ordinals 累计铸造量目前已达到 1,192,910 枚,迄今产生的总费用已达到 177.4931 枚 BTC。



比特币NFT的火热,给NFT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不过目前还在早期,可能随着Ordinals 协议的发展完善,钱包应用、NFT 交易市场等「基建」的落地,比特币NFT会给陷入熊市的NFT市场带来新的叙事和发展机会。

03
NFT市场平台竞争依旧激烈

Blur 于2022 年 10 月 19 日正式推出,作为NFT市场的新贵,一上线就迅速成为了NFT市场的主要交易平台。

OpenSea一直是NFT市场龙头,被称为NFT的“eBay”或“Web3亚马逊”,长期垄断着80%以上的NFT市场份额,Blur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局面。Blur上线不久,即以黑马姿态迅速抢占NFT市场份额,并对OpenSea头部位置发起了冲击,X2Y2、LooksRare等二级市场更是惨淡,且几无对抗之力。

据下图Dune Analytics最新数据,自2月份以来,Blur的NFT交易量一直高于OpenSea ,从数据上看Blur是这些市场数据增长的主要原因,其交易数量甚至已经超过OpenSea 成为NFT市场的龙头。



不过3月数据的回落也说明,链上回暖迹象的有可能是“虚假”繁荣。很可能是因为Token分发的预期和规模效应(多轮分发、时间久),导致NFT的交易量激增,为了获得Token而刷单的现象不无可能。所以,Blur已经全面超过了OpenSea吗?目前看来还为时过早。

但Blur能在短期内冲到榜一,也有可圈可点之处。

一方面,Blur与一般 NFT 交易平台不同,Blur 是一个面向专业 NFT 交易者的聚合平台,且该平台交易速度十分快,支持批量买卖和零版税。

另一方面,Blur为了吸引用户,推出了多轮Token 分发机制,甚至首创不收任何平台交易手续费,甚至让OpenSea也不得不为了争夺用户放弃原本2.5%的手续费,推出相应的社区激励计划。

LooksRare、X2Y2、Magic Eden 等平台也进入调整期以抓住生存空间。比如Magic Eden启动钻石奖励(Diamond Rewards)计划,并尝试比特币NFT市场。LooksRare 上线 V2 版本,手续费也几乎为零,Blur的搅局让NFT交易平台的竞争日趋激烈。


主要的NFT平台相关信息对比(上线时间、平台属性、手续费、忠诚度政策等)
来源:Binance research

NFT市场的竞争,往往考虑平台费用、版税政策、支持的区块链、Token激励政策、平台体验等因素。

比如Blur就是借助平台费用、Token激励政策、和平台体验等快速“打败”Opensea占据领先地位,接下来的竞争矛头又会转向哪些因素?

目前来看,版税战争逐渐升级,比如Blur上个月为了阻止创作者在OpenSea上的交易,开出执行全额版税的政策,作为回应,OpenSea也宣布将转向可选的创作者版税,这样可以使创作者获得的更多版税以吸引用户。

不过也由此可见,NFT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缺乏平台忠诚度或用户粘性。归根结底,大多数交易者本质上是利益驱动的,对于使用哪个平台无所谓,重要的是能最大程度上进行低买高卖。在这方面,价格竞争力是关键。然而,除了在价格上竞争,NFT市场还需要专注于打造优质产品,以培养品牌忠诚度,推动长期增长也至关重要。

04
新叙事NFTFi能带来什么?

虽然前文提到NFT在今年Q1交易量回暖,但是交易量的增加主要跟短期刺激相关,并不意味着NFT的发展就此繁荣昌盛,当前市场环境下,很多非蓝筹项目,要么努力成为蓝筹,要么“等死”。

所以,当下 NFT的问题还是怎么突破仅限于买卖赚差价割韭菜,解决流动性不足。另外除了大环境变熊,蓝筹NFT门槛高(像无聊猿、cryptopunks 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过于昂贵)之外,也缺乏NFT的相关应用场景,持有者对于 NFT资产的利用率很低,除了进行买卖,好像没有什么用处。

NFT 发展初期,在交易平台能够进行 NFT 的直接交易,这实现了 NFT 商品化。而从直接交易到间接交易,如进行 NFT 借代、质押等,或者将 NFT 产品证券化,就使 NFT 真正进入金融化阶段。

由此也可以看出,从目前的NFT产品特性来看,交易是NFT的第一金融需求,第二金融需求是释放或者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从用户角度出发,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借代市场,对应着持有NFT,需要释放流动性。

因此为了改善 NFT的流动性、拓宽应用场景以及应对门槛高的现状,NFTFi应运而生。

其实鉴于DeFi的发展已经给NFT借代提供了非常完备的可参考产品与模型。DeFi引入NFT,也催生了一系列更具潜力的新型金融产品,像上文提到的交易平台等都是NFTFi下的初期产物DEX与聚合器。还有一些像DeFi常用到的预言机、借代、衍生品等NFTFi产品也在悄然发展。具体来说:

-预言机
目前在NFT领域被使用最多的两个数据源分别是 Opensea的API和NFTX的地板价。协议将来自Opensea和 NFTX的价格以及其他一些来源的价格进行加权汇总后以最终的结果作为定价参考,是目前常见的模式。

代表产品有建立在CuratorDAO之上的NFT借代协议Taker,Taker协议于2021年7月完成种子轮融资,9月完成第二轮融资。目前Taker提供点对池的NFT借代解决方案,其中NFT池的资金和收益由DAO管理。

-分期付款
先买后付的诉求核心在于透支将来的消费能力来解决当下的资金短缺,这个支付场景从Web2也延伸到了Web3世界,Web3的建设者们也开始将此支付方式应用到NFT领域,目前可以分期买到NFT和元宇宙资产有Cyan、Teller 等产品。

-借代
借代作为金融的基础设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NFT借代核心机制是将NFT作为抵押品获取贷款。和DeFi领域的情况一样,借代也是NFTFI中爆发比较早的项目类型,目前NFT借代项目包括:BendDAO、NFTFi.com、DropsDao等。

-衍生品
NFT衍生品的工作方式与在TradFi中的工作方式完全相同。最著名的NFT衍生项目NiftyOption,可以以金融期权的形式购买NFT,赋予买方在未来以指定价格和日期执行交易的权利而非义务。

除此之外,2023Q1 期间,基于 Liquidity Book 的 NFT 自动做市商协议 Midaswap、NFT 收益生成协议 insrt finance、由 Uniswap V3 提供支持的 NFT 借代协议 paprMEME、提供杠杆交易的 NFT 衍生品交易平台 NFEX、以社区为中心的 NFT 交易平台 EZswap 等纷纷获得融资。

NFT在稀有收藏品上面的价值与应用、推动数字专利、版权登记等方面的潜力都是有目共睹的。随着 DeFi 的引入,二者结合所产生的NFTFi也许可以期待一些新的火花。

05
小结

总的来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各个平台需要不断优化和改进自己的服务以保持竞争力。而NFT自身的发展也需要突破目前流动性不足的困境,实现更多的应用场景,以发挥Web3基石的作用。

虽然NFT市场链上数据在刚刚过去的Q1呈现“短暂回暖”的趋势,但NFT Summer何时到来依据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还是个大大的问号。

By 白话区块链

什么是“大模型世界观”

就连AI布道人陆奇都说他跟不上大模型时代的狂飙速度了。他让下属做“大模型日报”,一方面便于他跟上论文和信息更新,另一方面给奇绩生态创业者共享。他用了三个“实在”表达这一点。“我实在不行了,论文实在是跟不上,代码实在是跟不上。Just too much(太多了)。”陆奇在近期一次分享活动上说。

这样的时刻还从没有过。奇绩创坛创始人兼CEO陆奇是中国AI布道人,也是中国针对大模型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他曾在全球巨头身居要职,先后任职于IBM、雅虎、微软、百度,曾是华人在美国科技公司最有权威的高层人士,位至雅虎和微软执行副总裁,回国加盟百度出任集团总裁兼COO。陆奇以勤勉的工作为科技圈著称——每天清晨4点起床,跑步5英里,6点准时到办公室。

同时,他和OpenAI有着深厚渊源。陆奇所掌管的奇绩前身是YC中国,是美国著名创业孵化器YC(Y Combinator)的中国分支。他也是YC全球研究院院长。而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正是YC二代接班者、现任总裁。两人虽相差24岁,却是忘年交,相识已逾18年。当初正是Sam Altman屡次力邀陆奇加盟YC。所以,陆奇对YC、对Sam Altman和OpenAI都有长期的近距离观察。

2023年4月22日,陆奇在上海举行小规模演讲。陆奇希望帮助中国创业者认清这次历史性的拐点时刻,定位今天的时代坐标、找准自己的位置。“这个时代跟淘金时代很像,”他说道,“如果你那个时候去加州淘金,一大堆人会死掉。但是卖勺子、卖铲子的人永远可以赚钱。”

陆奇很反感蹭热点,他一再警示创业者蹭热点只会浪费机会。到现在为止,你几乎很难在公开渠道听到陆奇的观点。这也让本次演讲具有稀缺性。

事实上,在大模型快速达成社会共识之际,一部分人期待陆奇博士披甲上阵,做“中国的Sam Altman”——扮演可能比一名投资者、布道者更关键的角色。但据奇绩内部人说:“Qi目前100%时间花在奇绩。”

腾讯新闻作者将这场分享进行了完整的整理——演讲涵盖他对大模型时代的宏观思考,包括拐点的内在动因、技术演进、创业公司结构性机会点以及给创业者的建议。大家可以各取所需。

好了,让我们来看看陆奇怎么说。为了方便阅读,作者做了一些字句修改和文本优化。

01 社会性拐点的核心,是一类大型成本从边际成本变成固定成本

我认识Sam Altman是2005年,他那时19岁不到,我已经40多岁了。

我们俩是忘年交。他是一个很善良也很奇怪的小孩,今天很高兴他能这样改变世界。前不久,我春节在美国3个月,也到OpenAI和Sam聊了一些。

首先,怎么理解这个新范式?这张图能把ChatGPT和OpenAI所带来的一切讲清楚。之后,基于第一性原理,你自然会推演出所在赛道的机会和挑战。

这张图是“三位一体结构演化模式”,本质是讲任何复杂体系,包括一个人、一家公司、一个社会,甚至数字化本身的数字化体系,都是复杂体系。“三位一体”包括:

① “信息”系统(subsystem of information),从环境当中获得信息;

② “模型”系统(subsystem of model),对信息做一种表达,进行推理和规划;

③ “行动”系统(subsystem of action),我们最终和环境做交互,达到人类想达到的目的。

图片

任何体系,都是这三个体系的组合,数字化系统尤其如此。数字化和人分不开。人也一样,人要获得信息、表达信息、行动解决问题或满足需求。

基于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结论。今天大部分数字化产品和公司,包括Google、微软、阿里、字节,本质是信息搬运公司。一定要记住,我们所做的一切,一切的一切,包括在座的大部分企业都在搬运信息。Nothing more than that,You just move bytes(仅此而已,你只是移动字节)。但它已经足够好,改变了世界。

早在1995-1996年,通过PC互联网迎来一个拐点。那时我刚从CMU(卡内基梅隆大学)毕业。大量公司层出不穷,其中诞生了一家伟大公司叫Google。为什么会有这个拐点?为什么会有爆炸式增长?把这个观点讲清楚,就能把今天的拐点讲清楚。

原因是,获取信息的边际成本开始变成固定成本。

一定要记住,任何改变社会、改变产业的,永远是结构性改变。这个结构性改变往往是一类大型成本,从边际成本变成固定成本。

举个例子,我在CMU念书开车离开匹茨堡出去,一张地图3美元,获取信息很贵。今天我要地图,还是有价钱,但都变成固定价格。Google平均一年付10亿美元做一张地图,但每个用户要获得地图的信息,基本上代价是0。也就是说,获取信息成本变0的时候,它一定改变了所有产业。这就是过去20年发生的,今天基本是free information everywhere(免费的信息无处不在)。

Google为什么伟大?它把边际成本变成固定成本。Google固定成本很高,但它有个简单商业模式叫广告,它是世界上高盈利、改变世界的公司,这是拐点关键。

今天2022-2023年的拐点是什么?它不可阻挡、势不可挡,原因是什么?一模一样。模型的成本从边际走向固定,因为有件事叫大模型。

模型的成本开始从边际走向固定,大模型是技术核心、产业化基础。OpenAI搭好了,发展速度爬升会很快。为什么模型这么重要、这个拐点这么重要?因为模型和人有内在关系。我们每个人都是模型的组合。人有三种模型:

① 认知模型,我们能看、能听、能思考、能规划;

② 任务模型,我们能爬楼梯、搬椅子剥鸡蛋;

③ 领域模型,我们有些人是医生,有些人是律师,有些人是码农。

That’s all。我们对社会所有贡献都是这三种模型的组合。每个人不是靠手和腿的力量赚钱,而是靠脑袋活。

简单想一想,如果你没有多大见解,你的模型能力大模型都有,或者大模型会逐步学会你所有的模型,那会怎样?——未来,唯一有价值的是你有多大见解。

人类社会是技术驱动。从农业时代,人用工具做简单劳动,最大问题是人和土地绑定,人缺少流通性,没有自由。工业发展对人最大变化是人可以动了,可以到城市和工厂。早期工业体系以体力劳动为主、脑力劳动为辅,但随着机械化、电气化、电子化,人的体力劳动下降。信息化时代以后,人以脑力劳动为主,经济从商品经济转向服务经济——码农、设计师、分析师成为我们时代的典型职业。

图片

这一次大模型拐点会让所有服务经济中的人、蓝领基本都受影响,因为他们是模型,除非有独到见解,否则你今天所从事的服务大模型都有。下一时代典型的职业,我们认为是创业者和科学家。

所以,这次变革影响每个人。它影响整个社会。

02 我所看到的三个拐点

下个拐点是什么?

下个拐点将是组合:“行动”无处不在(自动驾驶、机器人、空间计算)。也就是人需要在物理空间里行动,它的代价也从边际走向固定。20年后,这个房子里所有一切都有机械臂,都有自动化的东西。我需要的任何东西,按个按钮,软件可以动,今天还需要找人。

那么,哪些公司能走到下个拐点、站在下个拐点?我认为特斯拉有很高概率,它的自动驾驶、机器人现在很厉害。微软今天跟着OpenAI爬坡,但怎么站住下个拐点?

接下来讲一下我们看到的三个拐点:

① 今天信息已经无处不在了,接下来15-20年,模型就是知识,将无处不在。以后手机上打开,任何联网,模型就过来了。它教你怎么去解答法律问题,怎么去做医学检验。不管什么样的模型都可以无处不在。

② 在未来,自动化、自主化的动作可以无处不在。

③ 人和数字化的技术共同进化。Sam最近经常讲,它必须要共同进化,才能达到通用智能(AGI)。通用智能四大要素是:涌现(emergence)+代理(agency)+功能可见性(affordence)+具象(embodiment)。

总结来说,我们从根本性的三位一体结构分析未来,从过去的历史拐点能清晰看到今天所面临的拐点,本质是模型成本从边际走向固定,将有一家甚至多家伟大公司诞生。毫无疑问,OpenAI处于领先。

虽然讲得有点早,但我个人认为,OpenAI未来肯定比Google大。只不过是大1倍、5倍还是10倍。

03 OpenAI核心就坚信两件事,发展速度连Sam本人都惊讶

下面我从技术角度讲OpenAI大事迹,它怎么把大模型时代带来的?

为什么讲OpenAI,不讲Google、微软。讲真心话,因为我知道,微软好几千人也做这个,但不如OpenAI。一开始比尔·盖茨根本不相信OpenAI,大概6个月前他还不相信。4个月前看到GPT-4的demo(产品原型),目瞪口呆。他写了文章说:It’s a shock,this thing is amazing(这太令人震惊了,这东西太神奇了)。谷歌内部也目瞪口呆。

OpenAI一路走下来的关键技术:

① GPT-1是第一次使用预训练方法来实现高效语言理解的训练;

② GPT-2主要采用了迁移学习技术,能在多种任务中高效应用预训练信息,并进一步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③ DALL·E是走到另外一个模态;

④ GPT-3主要注重泛化能力,few-shot(小样本)的泛化;

⑤ GPT-3.5 instruction following(指令遵循)和tuning(微调)是最大突破;

⑥ GPT-4 已经开始实现工程化。

⑦ 2023年3月的Plugin是生态化。

OpenAI的融资结构为什么这么设计?和Sam早期目标和对未来的判断分不开。他知道要融很多钱,但股权设计有一个很大挑战——容易把回报和控制混在一起——所以他要设计一个结构,让它不受任何股东的制约。于是,OpenAI的投资者没有控制权,他们的协议是一种债的结构。如果赚完2万亿,接下来是non-profit(不再盈利了),一切回归社会。这个时代需要新的结构。

图片

它势不可挡。Sam Altman自己都surprise,连他都没想到会那么快。

如果大家对技术感兴趣,Ilya Sutskever(OpenAI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很重要,他坚信两件事。

第一是模型架构。它要足够深,只要到了一定深度,bigness is betterness(大就是好)。只要有算力,只要有数据,越大越好。他们一开始是LSTN(long short term memory),后来看到Transformer就用Transformer。

图片

第二个OpenAI相信的是,任何范式、改变一切的范式永远有个引擎,这个引擎能不断前进、不断产生价值。

这个引擎基本是一个模型体系(model system),它的核心是模型架构Transformer,就是sequence model(序列模型):sequence in、sequence out、encode、decode后者decode only。但最终的核心是GPT,也就是预训练之后的Transformer,它可以把信息高度压缩。Ilya有个信念:如果你能高效压缩信息,你一定已经得到知识,不然你没法压缩信息。所以,你把信息高效压缩的话,you got to have some knowledge(你得有一些知识)。

Ilya坚信GPT3、3. 5,当然GPT-4更是,它已经有一个世界模型在里面。虽然你做的事是predict next word(预测下一个关键词),这只不过是优化手段,它已经表达了世界的信息,而且它能持续地提高模型能力,尤其是目前研究比较多的在子概念空间当中做泛化。知识图谱真的不行。如果哪个同学做知识图谱,我认真跟你讲,你不要用知识图谱。我自己也做知识图谱20多年,just don’t do that。Just pretty bad。It does not work at all。You should use Transformer。(不要那样做。很糟糕。它根本不起作用。你应该使用Transformer。)

更重要的是用增强学习,加上人的反馈,与人的价值对齐。因为GPT已经做了4年多,知识已经封装在里面了,过去真的是用不起来,也很难用。

最大的是对齐(alignment engineering),尤其是instruction following和自然语言对齐。当然也可以跟代码、表格、图表对齐。

做大模型是很难的,很大难度是infra(基础设施)。我在微软的时候,我们每个服务器都不用网卡,都放了FPGA。网络的IO的带宽速度都是无限带宽技术(Infiniband),服务器和服务器之间是直接访问内存。为什么?因为Transformer是密度模型,它不光是算力问题,对带宽要求极高,你就想GPT-4需要24000张到25000张卡训练,试想世界上多少人能做这种系统。所有数据、data center网络架构都不一样。它不是一个三层的架构,必须是东西向的网络架构。所以这里要做大量的工作。

Token很重要。全世界可能有40-50个确定的token,就是语言的token和模态,现在有更多的token化。当然现在更多的模型的参数小型化、本地化,任务领域的专业知识可以融入这些大模型当中。它的可操纵性主要是靠提示和调试,尤其是根据指令来调,或者对齐来调试,或者in-context learning(上下文学习),这个已经贯彻比较清晰了。它的可操作性是越来越强。可拓展性基本上也足够。

加在一起,这个引擎并不完美。足够好、足够强的引擎,我没从没有过。

以上是引擎,拐点是怎么到的?ChatGPT能在历史上第一次两个月1亿活跃用户,挡都挡不住,为什么?

① 它封装了世界上所有知识。

② 它有足够强的学习和推理能力,GPT-3能力在高中生和大学生之间,GPT-4不光是进斯坦福,而且是斯坦福排名很靠前的人。

③ 它的领域足够宽,知识足够深,又足够好用。自然语言最大的突破是好用。扩展性也足够好。当然还是很贵,像2万多张卡,训练几个月这么大的工程。不过也没贵到那么离谱——Google可以做,微软可以做,中国几个大公司能做,创业公司融钱也能做。

加在一起,范式的临界点到了,拐点已经到来。

稍微啰嗦几句,我做自然语言20多年,原来的自然语言处理有14种任务,我能够把动词找出来、名词找出来、句子分析清楚。即使分析清楚,你知道这是形容词,这是动词,这是名词——那这个名词是包香烟?还是你的舅舅?还是一个坟墓?还是个电影?No idea(不知道)。你需要的是知识。自然语言处理没有知识永远没用。

The only way to make natural language work is you have knowledge(让自然语言处理有效的唯一路径是你有知识)。正好Transformer把这么多知识压缩在一起了,这是它的最大突破。

04 未来是一个模型无处不在的时代

OpenAI未来2-3年要做的——模型更稀疏一点,现在它对带宽要求实在太高,要把attention window拉长一点,或者是recursion causality推理的功能,包括brainstorming等一些工作要做。当然有一些grounding的东西,包括亚符号、子概念的都可以做。更多的模态,更多的token空间,更多的模型稳定性,更多的潜在空间(例如Latent Space对齐),更多的计算,更多的基础架构工具。2-3年基本排满。也就是说,我们大概知道需要什么去把这个引擎继续做大。

不过这个飞轮启动,主要是资本大量进来。美国2023年1月到3月,挡也挡不住,钱全进去了,每个月都在比上个月增长。中国基本也一样,商业模式、盈利模式有初步规模,基础设施、平台应用、生态在加速开发,初创公司、大型企业都在进入。

当然社会的安全、监管,一大堆问题——现在这些是OpenAI最头痛的——Sam在美国花大量精力让社会认可这个技术。现在OpenAI核心做的是,把推进速度变慢,每推进新版本,都有足够时间让用户给他们足够反馈,找到潜在风险点,有足够时间弥补。但加在一起,增长飞轮的雏形基本上起来了。

有了飞轮,我认为发展路径核心是模型的可延伸性和未来模型的生态。是一个模型无处不在的时代。

未来的模型世界会怎么发展?首先是将有更多大模型会出来。更多更完整的模态和更完整的世界知识在这里。你有大量的知识、更多的模态,学习能力、泛化能力和泛化机制一定会加强。

此外,会有更多的对齐工作要做。OpenAI目前会关注什么呢?今天对齐基本上是做到,有一部分人能接受但你也得罪很多人,很多人每天骂GPT。他们想要做到是足够宽的一个对齐,希望有个像美国宪章这样一个结果,虽然ChatGPT不是大家都能够认可,但它足够平稳、综合,大部分人能接受,这是对齐工程。自然语言也好,代码也好,数学公式也好,表单也好,有大量对齐工作要做。

还有更多的模态对齐。这里先讲human scale的模态,它主要是对人的描述,以人的语言为主,它的模态目前是语言和图形,以后有更多的模态会接入。这是大模型层面。

在大模型之上建立的模型更多了。我判断主要是有两类模型和他们的组合。第一是事情的模型,人类每一类需求都有领域/工作模型,其中有结构模型、流程模型、需求模型和任务模型,尤其是记忆和先验。

第二,人的模型,包括认知/任务模型,它是个体的,其中有专业模型,有认知模型、运动模型和人的记忆先验。人基本是这几类模型的组合,律师也好,医生也好,大量领域会有大量模型往前走。

人的模型和学的模型有本质区别,这是我过去1-2个月个人收获较多的。

首先,人一直在建立模型。人的模型好处是泛化的时候更深、更专业,基本是用符号(例如数学公式)或结构(例如画流程图)。它具体用,说实话都不好用。人的模型要么像物理公式解决很宏观的问题,要么解决很微观的问题。我们日常生活的问题,物理一点用都没有——没法告诉我这个树的叶子的形状,狗的猫的颜色为什么是这样子?没有任何模型可以解这个。很大问题是它的模型是静态的,不会场景变化。

今天有很多模型,比方说数字孪生,很难用。因为物理世界一直在变,这个模型僵硬、不变,就用不起来。尤其是用知识图谱建的模型,我做了几十年,超级难算,函数结构差得一塌糊涂。所以人的模型有好处,专业性强,但有很大缺点。

学出来的模型,首先,它本质是场景化的,因为它的token是场景化的。其次,它适应性很强,环境变了,token也变了,模型自然会随着环境变;第三,它的泛化拓展性有大量理论工作要做,但是目前子概念空间的泛化,看来是很有潜在发展空间的这样一种模型的特性。它好用,因为它可以对齐人的使用倾向或人的自然语言、表格等等。它的计算性内在是过程性的。这里有大的问题,就是人表达知识倾向运用结构,但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是过程,人不适合用过程来表达。

ChatGPT代表的模型跟人的模型相辅相成,长期可以融在一起。我们看到的未来是更多模型的生态,新的领域、新的专业、新的结构、新的场景、新的适应能力,形成闭环,不断加强认知和推理能力。当然,最终还是要所谓叫grounding,跟感知要ground,和接入行动的能力,形成真正的智能。

某种意义上20-30年后,这个模型世界跟生物世界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大模型我觉得像基因,有不同的种类,然后进化。我们目前能看到未来核心技术模型世界,它是用这个方法来向前驱动。

我们基本对这个时代的范式有了结构性的理解。那么接下来,我们如何拥抱这个时代?

05 每周都有一两个“HOLLY SHIT” moment,对每个人、每个行业都有结构性影响

我个人过去10个月,每天看东西是挺多的,但最近实在受不了。就真的是跟不上。发展速度非常非常快。最近我们开始发行“大模型日报”,是我实在不行了,论文实在是跟不上,代码实在是跟不上——just too much(太多了)——基本上,每周都会有一两个“HOLLY SHIT” moment。

Holly shit!You can do this now。

世界在哗哗哗地变。我曾经说1995-1996年有这种感觉,但这个比1995-1996年还要强。为什么?模型的成本从边际转向固定,知识创造就是模型和知识的获取,它结构性做演变了。

生产资本从两个层次全面提高。第一,所有动脑筋的工作,可以降低成本、提升产能。我们目前有一个基本假设,码农成本会降低,但对码农的需求会大量增加,码农不用担心。因为对软件的需求会大量增加,就是这个东西便宜了,都买嘛。软件永远可以解决更多问题,但有些行业未必。这是生产资本的广泛提高。

第二,生产资本深层提升。有一些行业的生产资本本质是模型驱动,比如医疗就是一个模型行业,一个好医生是一个好模型,一个好护士是一种好模型。医疗这种产业,本质是强模型驱动。现在模型提高了,科学也随之提高。在游戏核心产业,我们的产能将本质性、深度提高。产业的发展速度会加快,因为科学的发展速度加快了,开发的速度加快了,每个行业的心跳都会加快。因此,我们认为下个拐点会加速。用大模型做机器人、自动化、自动驾驶,挡也挡不住。

它对每个人都将产生深远和系统性影响。我们的假设是每个人很快将有副驾驶员,不光是1个,可能5个、6个。有些副驾驶员足够强,变成正驾驶员,他自动可以去帮你做事。更长期,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驾驶员团队服务。未来的人类组织是真人,加上他的副驾驶员和正驾驶员一起协同。

毫无疑问,每个行业也会有结构性影响,会系统性重组。这里有一个简单公式。今天动脑筋的人一天平均工资多少小时?减掉ChatGPT现在大概平均是15美元/小时,再过3年可能不到1美元,再过5年可能几十美分。然后就乘一下有多少数量。降本或者增效,让码农能变成super码农,医生变成super医生。

大家可以按这个公式算一算。如果你是华尔街的对冲基金,你可以做空一大堆行业。

举个简单例子,律师在美国平均1500美元/小时,我在网上已经看到每天有这种信息——如果你想离婚,不要找离婚律师,ChatGPT离婚很便宜啊!(全场笑)

开发人员、设计师、码农、研究人员都一样,有些是更多需求,有些是成本下降。尤其是核心产业,科学、教育、医疗,这是OpenAI长期最关注的3个行业,也是整个社会最根本的。

尤其是医疗。在中国,需求远远大于供给。而且,中国是大政府驱动的市场经济,政府可以扮演更大角色,因为固定成本政府可以承担。

最为重要的是教育。如果你是大学,你第一担心的是,考试怎么考?没法考了。他一问ChatGPT,什么都知道。更重要的是,以后怎么定义是好的大学生呢?假定说有个大学生什么都不懂,物理也不懂、化学也不懂,但他懂怎么问ChatGPT,他算不算一个好的大学生?机会与挑战并存。

总结一下,整个这个时代在高速地进行,速度越来越快。它是结构上决定的。势不可挡。

06 大模型的淘金时代,对机会点进行结构性拆解

现在,我给大家一个结构化思维框架。某种意义上你可以对号入座,知道我在这里,我怎么思考今天的机会点。

图片

这张图是整个人类技术驱动的创业创新,所有事情的机会都在这张图上。

首先,底层是数字化的技术,因为数字化是人的延伸。数字化的基础里有平台,有发展基础,包括开源的代码、开源的设计、开源的数据;平台有前端、后端等。这里有大量机会。

第二,波是用数字化的能力去解决人的需求。我们把数字化应用完整放在这张表上。

① C端,是把所有的人分成人群,每种人群24小时,他花时间干什么?有通讯、社交、内容、游戏消费、旅游、健身……C端有一类特殊的人,这类人是改变世界的,是码农、设计师、研究员。他们创造未来。微软这么大的公司,是基于一个简单理念:微软我们就是要写更多软件、帮别人写更多软件,因为写软件是未来。

② B端,企业需求也一样,降本增效。它要生产,有供应链、销售、客服……有了这些需求之后,数字化看得见的体验结构有6种:给你信息的,二维就够;给你三维交互体验,在游戏、元宇宙;人和人之间抽象的关系,包括信任关系、Web 3;人在物理世界环中自动驾驶、机器人等;人的内在的用碳机植入到里面,今天是脑机接口,以后有更多,以后是可以用硅基;最后是给你模型。

最后,人类是挺奇怪的物种,不光要满足这些需求,还要改变世界,我们在满足世界时,也要获得更多能源,所以需要有能源科技;需要转化能源,用生命科学的形式,biological process转化能源或者使用mechanical process,材料结构来转化能源,或者是新的空间。这是第三波。

所以创业公司基本上有三类:数字化基础,用数字化去解决人的需求,去改变物理世界。有了这个大的框架,我们可以系统性地来看对号入座:我在哪个位置?如果我在这个位置,需要关注哪些点?

图片

首先讲数字化基础,它有一个稳定结构,不管再怎么发展,结构永远是这样。过去30多年,大部分系统或多或少我都碰过,这个结构确实相当稳定。

核心是前端和后端——前端是完整可延伸的体验,后端是完整可延伸的能力,有设备端,比方说电脑、手机、眼镜、汽车等等,设备端里面是芯片、模组加上操作系统。万亿美元的公司都在这一层。

其次是体验的容器,二维的容器,三维的容器,内在嵌入的容器。

容器之上,写代码都知道画布,画布可以是文档,可以是聊天,可以是代码,可以是空间,可以是世界,可以是数字人,也可以是碳基里的蛋白质等等。这是前端。

后端也一样,底层式设备,服务器、交换机、数据中心等等,也是芯片、模组、操作系统。

中间这一层非常重要,网络数据堆栈,分布式系统,区块链等等。

最上面是云,是能力的供给。能力供给像自然水源,打开就是算力,有存储和通讯能力。今天的模型时代,打开就是模型。

下面是数字化基础。符号计算,或者所谓的深度学习,叠加向量的浮点计算,硅基的,碳基的。

如果你是这里的创业者,机会点在哪里?

图片

① 首先搬运信息,这个时代还有很多可以做。

② 如果你是做模型的,我现在判断什么都要重做一遍。大模型为先。很多设备也要重做,你要支持大模型,容器要重做,这些都有机会。云、中间的基础设施、底层的硬件,包括数字化发展核心的基础,尤其是开源的体系,这里是真正意义上是有大量机会。

③ 第三代系统,即已经开始做机器人、自动化、自主系统。孙正义今天all in。这个也能用大模型做。马斯克也看到这种机会。都是在第三代下一个拐点,创业公司完全可以把握的机会。

④ 同时并行的,我把它称作“第三代++系统”,是碳基的生物计算,这一类公司有大量的量子计算,有很多机会。元宇宙和Web 3今天有点冷,但从历史长河角度来讲,只是时间问题,因为这些技术都能真正意义上带来未来的人类价值。

所以如果是这个创业项目,基础层机会就在这里。这是最好的生意。为什么?这个时代跟淘金时代很像。如果你那个时候去加州淘金,一大堆人会死掉,但是卖勺子的人、卖铲子的人永远可以赚钱。所谓的shove and pick business。

大模型是平台型机会。按照我们几天的判断,以模型为先的平台,将比以信息为先的平台体量更大。平台有以下几个特征:

① 它是开箱即用;

② 要有一个足够简单和好的商业模式,平台是开发者可以活在上面,可以赚足够的钱、养活自己,不然不叫平台;

③ 他有自己杀手级应用。ChatGPT本身是个杀手应用,今天平台公司就是你在苹果生态上,你做得再好,只要做大苹果就把你没收了,因为它要用你底层的东西,所以你是平台。平台一般都有它的锚点,有很强的支撑点,长期OpenAI设备机会有很多——有可能这是历史上第一个10万亿美元的公司。

这是一场激烈的竞争平台之战,未来一个体量很大的公司。在这个领域竞争是无比激烈。The price is too big(代价实在太大),错过太可惜。再怎么也得试一试。

今天的模型鲁棒性、脆弱性,还是问题。用这个模型,你一定要一开始稍微窄一点,限制要严一点,这样的话体验是稳定的,等到模型能力越来越强再把它放宽,找到适当的场景,循序渐进。质量和宽度之间的平衡很重要。另外发展路径上,你要考虑今天产品要不要在这个上基础上改,重启炉灶,还是齐头并进。把这个团队给改了、重做,还到外面去买公司?

创新,尤其是创业公司落地,它永远是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的组合。在落地的过程中,对需求理解的把控,掌握和满足需求的方法是一切当中最重要。长期一定是技术驱动为主,但在落地的时候对需求的拆解、分析、梳理,把控好需求,是一切的一切。

有一个机密大家今天都知道了——OpenAI是用GPT-4做GPT-5,每个码农都是放大能力的码农。它规模效应不一样,马太效应不一样,从此壁垒和竞争格局不一样,知识产权结果不一样,国际化的格局也不一样。中国显然有机会。

07 我对创业者有几点建议

创业公司的内在结构是人和事的组合。人,一开始是创始人/创始团队;他有初心,内在驱动力、外在驱动力;他能独立思考,判断未来;他能行动导向,解决问题;他能需求导向,找到价值;最终通过沟通获得资源。接下来是产品市场匹配,这部分就是研发技术、研发产品、交付产品。商业模式是收到钱、更多增长、触达更多客户、融更多钱、一直触达到未来的价值。组织上,通过系统建设,开拓面向未来的人才、组织结构和文化价值观等等。这一切就是一家公司的总和。

图片

我们对每位同学的建议是,不要轻举妄动,首先要思考。

① 不要浮夸,不能蹭热。我个人最反对蹭热,你要做大模型,想好到底做什么,大模型真正是怎么回事,跟你的创业方向在哪个或哪几个维度有本质关系。蹭热是最不好的行为,会浪费机会。

② 在这个阶段要勤于学习。新范式有多个维度,有蛮大复杂性,该看到的论文要看,尤其现在发展实在太快,非确定性很大。我的判断都有一定灰度,不能说看得很清楚,但大致是看到是这样的结果。学习花时间,我强烈推荐。

③ 想清楚之后要行动导向,要果断、有规划地采取行动。如果这一次变革对你所在的产业带来结构性影响,不进则退。你不往前走没退路的,今天的位置守不住。如果你所在的产业被直接影响到,你只能采取行动。

接下来我想讲几个维度——每个公司是一组能力的组合。

① 产品开发能力方面,如果你的公司以软件为主,毫无疑问一定对你有影响,长期影响大得不得了。尤其是如果你是做C端,用户体验的设计一定有影响,你今天就要认真考虑未来怎么办。

② 如果你的公司是自己研发技术,短期有局部和间接影响,它可以帮助你思考技术的设计。长期核心技术的研发也会受影响。今天芯片的设计是大量的工具,以后大模型一定会影响芯片研发。类似的,蛋白质是蛋白质结构设计。不管你做什么,未来的技术它都影响。短期不直接影响,长期可能有重大影响。

③ 满足需求能力,满足需求基本就要触达用户,供应链或运维一定受影响。软件的运维可以用GPT帮你做,硬件的供应链未必。长期来看有变革机会,因为上下游结构会变。你要判断你在这个产业的结构会不会变。

④ 商业价值的探索、触达用户、融资,这一切它可以帮你思考、迭代。

图片

最后是关于人才和组织。

① 首先讲创始人。今天创始人技术能力强,好像很牛、很重要,未来真的不重要。技术ChatGPT以后都能帮你做。你作为创始人,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值钱的是愿力和心力。愿力是对于未来的独到的判断和信念,坚持、有强的韧劲。这是未来的创始人越来越重要的核心素养。

② 对初创团队,工具能帮助探索方向,加速想法的迭代、产品的迭代,甚至资源获取。

③ 对未来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学习工具,思考和探索机会,长期适当时候培养自己的prompt engineer(提示工程师)。

④ 最后讲到组织文化建设,要更深入思考,及早做准备,把握时代的机会。尤其是考虑有很多职能已经有副驾驶员,写代码也好,做设计也好,这之间怎么协同?

我们面临这样一个时代的机会。它既是机会,也是挑战。我们建议你就这个机会做全方位思考。

By 张小珺

从小老板到流浪汉的心路历程

每年开春,会有无数的务工者涌入城市。在北京,马驹桥镇通常是他们落脚的第一站。这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劳务市场,生活成本低,十来块钱能解决一顿饭,二十块就能租到一张床位。

但对一些初来乍到、囊中羞涩的人来说,想要在六环边缘生活下去,仍然需要面临许多现实的问题。比如,便宜房子该到哪里找,做什么工作性价比会更高,如果身无分文,在哪里“流浪”最安全。

这些问题,37岁的李华都曾遇到过。2022年初,“北漂”了十几年的他来到了马驹桥,以做日结工为生。与此同时,他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起自己的日常。他的视频里,既有“找日结实操教程”,也有关于城中村生活的真实记录。这些内容,在他的个人主页里被统称为“流浪指南”。  他说:  “我们从小接受的都是有关怎么奔向好生活的教育,却从来没有人教我们在落难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而他想做的事情,正是给那些处在人生低谷又茫然无措的人提供一些实用的帮助。

以下是他的自述。

一我是河北张家口人,上过技校,学的是跟服装相关的专业。20岁那年,我就来北京了。家里的亲戚给我介绍到了平谷区的一个服装厂,工作是踩缝纫机。工厂管吃管住,每个月大概给我发四五百块的工资。  虽然钱不多,可我活得挺快乐。一方面是因为刚来大城市,很有新鲜感。另一方面,当时身边的都差不多是同龄人,大家白天上班,下了班就一起去网吧玩,每天吃吃喝喝,没什么烦恼。  后来,为了涨点工资,我又换到市内的服装厂,钱确实多了些,但加班很严重,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常事,货催得紧了,还得通宵加班。有个晚上,我和几对夫妇一块赶工,他们都四五十岁了,看到他们那种疲惫的样子,我觉得很难受。我不敢想象,自己以后要还是这样怎么办,于是决定离开服装厂。

我学历不高,没有拿得出手的技术,所以酒店服务员,摆地摊,都干过。那时候自己的花销倒是不大,每个月能攒下一小笔钱。于是,我开了个网店,做起小生意。渐渐的,我对销售这块有点感觉了,觉得自己好像挺擅长这个。  7年前,经朋友介绍,我去了一家中高端化妆品公司。这家公司不看文凭,只要五官正常,形象别太差,都能试一试。我抱着挑战一把的心态就去了,当时每个月底薪三千,剩下的提成全看个人本事。  我表达能力不错,再加上这家公司的产品质量说得过去,很快我就摸出了门路,越做越顺手,最多的时候,月薪差不多在三万左右。对北京的白领来说,这些钱应该也算比较多了。  那段时间,我过得格外舒服,上下班有班车接送,五险一金公司也交得齐全,每天8小时标准工时,能双休,业绩要是好了,公司还组织团建。日子过得滋润了,我花钱也变得大手大脚的,觉得没了还能再赚,经常下了班和朋友一起去饭店,只去那些网红店和装修得很漂亮的餐厅。我还租了个三室一厅的房子,有闲心了,就做几个菜,找点儿人喝酒聊天。所以当时工资虽然高,也没攒下很多钱。  

接着,公司因为内部领导的斗争倒闭了。我和朋友承接了其中的一部分业务,开了家小公司,起初业绩挺好,有时候一天能赚一万多。不过,没过多长时间,之前的同事开始也开始做同样的生意,我的业务受了不小的影响。  当然,最大的打击还是疫情。尤其在物流方面,货品能卡在路上好几个月,转运都没办法。我们在上面压了很多钱,最后货全砸手里了,剩下一堆我用不上的面膜、洗面奶和护肤品。  就这样,我失业了,只能又继续琢磨找工作的事情。本想找长期工,但我那时候已经35岁了,没资源,没文凭,很难再找到像样的工作。我之前听说过马驹桥有很多招日结工的劳务公司,思来想去,决定去试试看,起码拿钱痛快,想干一天是一天,累了随时都可以休息。  

刚到马驹桥时,我很受冲击。  满街都是平房,街边站了一堆三四十岁的男人,他们都穿着比较破的衣服,背着双肩包,跟我们平常见到的农民工一个样子。  刚下车,我有点儿害怕,不知道那些人到底在干嘛,也不敢跟他们说话。  等我走进去慢慢熟悉了,才知道,哦,原来大家都是来找活儿的。  


没几天,我摸清了这边的路数。马驹桥有个劳务一条街,招工的人会在外边喊,今天是180、220或者300(日薪)。要是觉得合适了,就去问问,行的话报个名,然后填个表,写上姓名、身份证和手机号就行。填完了,他们会告诉工人大概什么时间集合。  一般的话,要提前一个半小时到这边。这期间如果没事干,可以在招工的店里休息,如果是夜班,白天想干嘛都行,只要保证按时上班。上班一般有劳务派车接送,上车前往往还会发个马甲。白班一般是上到下午五六点钟,然后可以通过微信,在公众号里结算工资了,领走就直接存进微信零钱。  

这边的工种有很多,最受人尊重的是装卸工,因为代表着你能出力,能吃苦。最不受待见的是保安,但凡是干保安的,大家都默认那人是懒汉,找个桌子坐那儿玩一天手机,摆明了就是“躺平”和“摆烂”。  我的第一份日结工作,是在一个物流园里装卸宠物食品。装卸工工资是最高的,好的时候能有300块钱一天。但这钱真不好挣,看着箱子很小,可能只有10斤20斤的,但一天不停地干,几个小时,人就累得不行了,消耗特别大,还有监工在屁股后追着,只能不停重复着同一个动作。干到最后,我筋疲力尽,手也都磨破了。  干这行的,其实都挺无奈。

我做装卸时认识了一个老哥,他以前开煤矿,有1000多万资产,钱赔光了,只能过来跟我们干一样的活。一开始,他开着轿车过来,车里面装着被子、电饭锅,人也很讲究,一副老板的做派。一起住宿舍时,他还嫌弃地说,这里脏,那里有味道。第二次见面,他的车还在,但车里的东西少了。等再聚到一起,他的车也卖掉了,只剩下一个拉杆箱,孤身一人就过来了。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大家都是没有别的谋生之道了,眼前就只剩下日结工这个选择。  前些天,还有个兄弟找我聊天,说他会烤串,想拉着我合伙摆个摊儿。我说,就一个小摊,你自己弄不就行了。他说自己不适合当老板,对这方面很恐惧。我就在想,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去挑战不同的道路,但可惜的是,很多人的意识里已经没有了这个选项。  

干了日结工,我的生活水平直线下降。我不再租房,而是住进马驹桥的旅馆,旅馆里有床位出租,类似于大学宿舍的上下铺,每张床铺每月300块,比专门租房要便宜。夏天暖和的时候,为了省钱,我还在马驹桥洞下面睡过觉。  第一次睡桥洞,是2022年过完年的那阵儿。因为疫情封控很严重,健康宝又弹窗,我哪儿也去不了,只能背着行李到桥洞底下找地方。那时候,天气还很冷,但在户外已经有些人睡在里面了,大概有六七个人,他们盖了很多层被子,把自己紧紧裹着。人不多,倒也不用特意占地方,我随便找了个位置,就躺了下去。  在那之前,我只有小时候在野外走丢了才露宿过。以前我也觉得睡在桥洞里,有些不可思议和不能接受,当真正睡过一次后,觉得也没什么,只要地方僻静一点儿,休息得挺好,也更省钱。

在那边,我每天吃饭花销控制在二三十块,有时候租的旅店有燃气炉,我就煮点儿方便面,尽量不在外面吃。跟我前些年在北京的生活,肯定是一个天一个地,但我适应能力挺强,没有那么明显的落差感。我是觉得,没钱了就该过这样的生活,现在只不过是个过渡,吃点苦不算什么。  日结的工作不是每天都有,有的话我就去做,没有就和认识的工友买点酒菜,坐公园聊天喝酒。喝得没意思了,我们分别去打打游戏,看看女主播,反正精神方面比较匮乏。要是手机玩没电了,可以去招工的地方充,背着行李直接过去就行,大家肩上的东西都相差不多,无非是几件衣服和一床被子。  其实我发现,大家都有种有力气使不出的感觉,却又没有任何办法能缓解。  我拍短视频,就有这部分的原因。我不是很甘心,我想大家都在刷这些东西,还讨论这行多挣钱,多有面子。我也想给自己创造个机会,先拍着玩玩看,哪怕失败了,也算是对我这段人生低谷的记录。  真正促使我行动的是,有两个躺在马驹桥公共厕所门口的陌生小伙子。他们身高在1米7左右,都穿着红色T恤,下身西裤,一眼看上去,就是农村来的那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有天早上我去上班,看见他们没找到活儿,躺在厕所的门边呼呼睡着。我当时就在想,我们的父母和亲人可能从来没告诉过我们,某一天要是没有钱了该怎么办。如果我跟他们说一句,找个公园或找个桥洞待着会比那里暖和,应该能有所帮助。

毕竟那时候我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比如流浪的时候,但凡是有用的东西都会丢,就连打水的桶,也很容易让人顺走,所以带行李不要带太好的东西,装点儿破衣服、破被子就可以了。因为至于洗头、洗澡、洗衣服这些,是很难解决的。实在难受了,可以找个大众浴池,花三四十块钱,把自己和衣服都弄干净。  根据以往的经历,我分享起所谓的“北京流浪生存指南”。没想到,有几条还真的火了。其中点赞最多的,是我那条“流浪教程之夜宿医院篇”。当时我在二环内做零工,结束时已是深夜,地铁和公交都停运了,打车回马驹桥要一二百块,我就摸索了一通,就地选择了一家三甲医院过夜。当时疫情不算严重,所以外来的人还是进得去的,我从急诊楼走到了手术室附近的长椅上,在那儿安心地睡了一宿。  这都是“实践出真知”,可能很多人第一印象是可以睡在银行的ATM提款机那边,但实际上那里面有监控,而且24小时有喇叭的提醒声,根本待不住。全天开业的麦当劳肯德基在北方很少,疫情期间更是早早就关门了。商场也是同理,热了去吹吹空调还可以,待时间长了不现实。所以综合来看,医院是合适的地方,有电源插口,有水,还暖和。  

视频发出去后,很多人给我发了私信,有的人说很有共鸣,有的人说对他很有帮助,也有人的说我干事儿只是在博眼球,没任何意义。但还是正面评价居多,后来,越多越多人问我怎么找工作,哪里能租到合适的房子。  有时候,还会碰到一些迷茫的年轻人找我聊天,虽然我只能说些皮毛,但我还是希望能给别人提供一些慰藉。很多人因此认识了我,走在马驹桥附近的街上,常有人叫我“李帮主”,还有邀请我吃饭的,我常有种当明星的感觉。  随着视频播放量的上升,我的收入也稍微多了一些。在2023年春节前,我攒了25000元,买了一辆二手车。其实车主要价3万,但我只能给出这么多,她也没再同我拉扯。那段日子,正好是北京最冷的时候,我把车停在凉水河边,当成了卧室,好歹有个地方睡觉了。  今年回老家过完年,我没有再回北京,而是开着车一路向南走了。我想趁着没有变老,多看看这个世界,这也是我从小以来的梦想。现在,我依旧没有什么积蓄,但我相信,只要足够努力,总有一天能过上好的生活。

我从河北穿过北京,走过了山东、湖北、湖南,开累了就停在路边睡一觉。大概一个月前,我到了东莞,又做了“东莞28镇加市区详细生存攻略”。我感觉东莞高楼大厦并不算多,生活成本也比较低,所以这边流浪的年轻人有很多,大概都十八九岁的样子,在他们眼里,这种生活是很自然的。有些人可能从流浪第一天就开始捡东西吃,好像没有很大的心理障碍。  因为天气不冷,这边有很多人每天都睡在桥洞里,甚至有人不租房子,在桥下睡了二三十年。另外我还注意到,在东莞,虽然很少有年轻的女孩选择流浪,但上了岁数的女性流浪者不少,她们年纪一般在四五十岁,和身边的人一样,背着个包,到处游走。到东莞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在南方流浪和在北方很不一样,在北方,流浪还是一件很边缘很出格的事情,这边却能看到很多在大街上睡觉的人,仿佛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这可能也跟两个地方的气候有关。  我分享的这些内容,也许能对人们产生一些帮助。如果你问我,怀不怀念在北京的那些经历,

我想说的是,那些苦难,只有真正过去了,才能让人怀念,如果一直持续那种生活,可能它并不幸福。我单纯地希望,大家都能有个美好的明天,那时候,过往的一切就真的成为人生磨砺的一部分了。

By 奶盖

中高层管理只有被裁的命吗

互联网寒冬之下,裁员似乎成了今年的关键词。

裁员的企业不分大小,不分行业,有市值超千亿的行业巨头,也有不到3年的创业明星;

被裁员的员工不分资历,有试用期未过的懵懂新人,也有摸爬滚打数年的职场老司机;

裁员后的反应各不同,有人欢喜,有人理解,有人沮丧……

在这个本就不暖的春天里,冷风使劲吹,没人能置身事外。

裁员风波,无人幸免

年后开工不到一周,网约车巨头滴滴就宣布开始裁员。

2月15日的上午,滴滴月度全员会议上,滴滴CEO程维宣布:公司将做好过冬准备。对非主业进行“关停并转”,对业务重组带来的岗位重叠和绩效不达标的员工进行减员,整体裁员比例占到全员的15%,涉及2000人左右。

2月19日,京东内部人士称,在上周末举行的京东开年大会上,刘强东宣布:将末尾淘汰10%的副总裁级别以上的高管。

那个曾经信誓旦旦宣布不会开除任何一个兄弟的东哥,也开始对那些“不争气”的兄弟动手了。

3月19日,腾讯宣布:裁撤公司10%的中层干部,包括助理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级别,甚至有一些副总裁也被划定在中干范围内。

业内人士分析,腾讯裁撤中干,有意为更多年轻人腾位置,试图借此让整个公司重新产生活力。

而与此同时,爱屋及乌、聊天宝相继被曝“凉凉”……中高层干部们到底怎么了?

近些年来,打着“人才优化、组织升级”的幌子进行裁员案例数不胜数,特别是企业在面临生死考验的时候。

裁员,也是为了企业更好的生存。

在人们传统意的识里,裁员一般都是从基层开始,但从近期互联网大厂的动作来看,中高层干部已经被盯上,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高枕无忧了。

中高层干部们,到底怎么了?会如此遭到嫌弃!

著名的组织变革领袖汤姆·彼得斯曾说:管理者一旦不思进取,必然压制一线员工和基层管理者,限制公司信息流动,影响公司活力。

因此坊间也有“辞退100个员工,不如辞掉一个平庸的管理者”的说法。

另外,中年梗也是跨不过的一个坎儿。

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无论是组织改革,还是制度、项目推进,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中年梗”。

在一家企业,高层往往做规划,想成事,基层想做事,而中层却只想保住职务和待遇,因为他们的背后是无奈的房贷、车贷……

这是很现实,也很危险的想法。          

一位中层管理者,一旦不思进取,必然压制一线员工,限制公司信息流动,影响公司活力,越来越多的大公司想做到扁平化,那么,中层的位置在哪里?

被裁的中高层干部,不值得同情吗?

人到中年,体力、精力都在不断递减,忠诚度也随之下降,职业容错率越来越低,这无疑让中高层干部变得越来越自私和保守。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正如《人民的名义》中的孙连成,反正自己也不想往上升,就这样吧。

这也暴露了职场很残酷的一面:公司高层的职业和财务风险越来越小,以至于没有。他们享受了公司发展的红利,已脱离用劳动力换钱的层级,他们没必要也没心情去谅解比他们小不了几岁的基层,何以堕落至此。裁撤就是了。

其实,谁都知道:如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那么任何人到了一定年龄都会出现困境,公司也是一样。

因此,如果你手里没有两把刷子,晋升到中层管理的话,你反而是最容易被「砍掉」的角色。

所以,如果你的工作不费劲,没啥进展,不用动脑子,不用加班就能完成;

当你觉得你安全的时候,你可能就危险了。

美国也刮起裁撤中高层管理的风潮

今年伊始,Meta、Salesforce 和 Amazon 这些典范企业给业界带来了新的趋势:摆脱中层管理人员,将一些中层管理人员从组织结构图中移除,这种趋势在每家公司都被称为“扁平化”。 在 Meta,扎克伯格正大刀阔斧地淘汰中层管理人员,将许多主管降级为被监督的对象。其他较小的企业纷纷效仿,Shopify 也都在重组业务层级,通过“扁平化”调整减少管理岗位……

事实上,传统的层级式管理结构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仍然是许多 MBA 和高管发展课程的核心内容,这些课程倾向于教育管理人员如何“升级”并成为领导者。现在,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对自己的决定给出了一个颇具说服力的解释:他不想让“经理管经理、经理再管经理、最后才能管理工作人员”这样的无限套娃继续存在。

扎克伯格的言论也代表着过去几十年来一波业务结构改变运动的倾向,旨在减少企业庞大官僚机构内的中间人数量,其目标是节约开支、打破孤岛、砍掉繁文缛节。用扎克伯格的话说,创造“一个更有趣的工作环境”。但裁撤中层管理人员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吗?

对中层管理者的攻击在不断升温

去年 11 月份,Facebook 母公司 Meta 进行了首次大规模裁员,解雇了 13%的员工。然而扎克伯格并不满足,在今年 2 月举行的财报电话会议上,他说自己仍然觉得公司发展太慢,而且过于臃肿。他将 2023 年称为“效率年”,并明确要削减中层管理人员数量和表现不佳的项目,要求许多经理和董事要么转换到能体现个人产出的基础岗工作(individual contributor jobs),要么就离开公司。

在员工会议上,扎克伯格解释说,现在很多管理人员只带了四五位员工,甚至有的只带了两三位。扎克伯格非常明确的表示不知道这样设置的意义何在,因此以后 Meta 管理者都必须带七到八位。目前 Meta 管理汇报链条共有 11 层级,扎克伯格要求减少链条中的节点(leaf node),基础岗直接汇报给高级的 Manager 比如 VP,鼓励中间层管理人员做回基础岗,并将采用淘汰方式减少中间管理层。

扎克伯格的做法跟伊隆·马斯克很类似。去年 10 月,马斯克在接管 Twitter 期间,在被问及 Twitter 内最大的“混乱”根源时,回答说“大约有 10 个人专门‘管理’其他人的编码。” ​​​​随后他还命令 Twitter 的工程经理除了发行监督职责之外,还要亲自参与代码编写。

据 Business Insider 报道,今年宣布裁员 18000 人的 Amazon 也一直在研究其“控制范围(span of control)”,这是一个行业术语,指的是每位经理手下的直接下属人数。

其他相对较小的公司也在效仿。例如,Shopify 也在做出可能导致中层管理人员减少的变化。就在几天前,据媒体报道,Salesforce 也开始取消管理​​层级,以提高效率并安抚激进投资者。

对此,纽约大学专业研究学院教授安娜·塔维斯 (Anna Tavis) 表示:“公司正在关注效率,他们发现不仅不再需要层级,而且不再需要这些低效、主观的绩效结构。”扁平化有一些好处,可以减少中层管理人员是监督员工的时间,塔维斯说,同时减少了审查级别,意味着产品可以更快地到达客户手中。

然而这波扁平化浪潮,也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打乱了很多人的职业规划路径。今年 Meta 宣布削减管理层后,一位 Meta 中层经理表达愤怒的匿名帖子上了“热搜”。这名经理在帖子中写道,去年,他拒绝了来自科技竞争对手(包括谷歌、Square、优步和 Stripe)每年高达 75 万美元的报价,降价 20 万接受了 Meta M1(一级经理)的职位。他计划在 2026 年之前晋升到 M2(二级经理)并达到 100 万美元 TC(总薪酬)。但不幸的是扁平化浪潮来了,他写道:“我为达到现在的位置,一直努力奋斗,尽管过程中困难重重,我还是登上了顶峰。然而不到一年,这一切都将被夺走!”

他的帖子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鸣,一些年轻人都认为做到管理层就代表着职业之路走向了成功。当公司撤换掉“经理”层时,大家职业发展道路突然就变得不那么清晰了,这相当于给有志进军中层管理岗的优秀基层员工发出了明确信号:别想了,否则你就是下一个裁撤对象。

技术世界中,不需要“经理管经理”?

硅谷可以说是程序员的天堂,人们甚至把这群才华横溢的创意人士奉若“神明”。有说法指出一名顶级程序员的工作产出甚至相当于 20 个普通程序员,企业也经常会用这项数据来证明为什么有必要以天文数字般的薪酬吸引最优秀的软件工程师。于是乎,科技行业为程序员们设计了一条单独的晋升轨道:超级明星们无需先当经理,就能晋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

相较于对出色程序员的无限崇拜,硅谷一直在贬低经理职务的意义。马斯克认为 Twitter 最大的“混乱”根源在于管理,扎克伯格也明确表示不想让“经理管经理”。在他的眼中,跟实际“做工作”的员工不同,中层管理者实际上啥事都没做。

但这可能是一种臆想式的假设。据 Business Insider 的 Aki Ito 报道,她曾采访过一位经验丰富的管理顾问,她曾在一家科技公司担任管理职位。在她入职后,公司马上要求她把大部分时间用来亲自执行项目,剩余精力再负责监督团队。她的绩效就是围绕个人工作量来核定的,跟经理角色几乎没多大关系。而到几个月前她被解雇时,公司的不满主要就集中中她把培养团队放在了首位、而不是产出更多个人成果。

她表示,“我认为花时间指导、引导和培养他人本身就是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如果你想做这些、想把这些做好,就必须得腾出相应的时间。管理就是一项工作,但公司的领导层好像不理解、也不重视这一点。他们只关注技术能力。”

事实上,基层管理工作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往往远超企业领导者的想象。咨询公司盖洛普发现,大多数经理能够有效监督的直接下属是存在上限的:10 个人。一旦超过这个上限,经理们就很难与员工每周开展有意义的对话。(据报道,仅在特斯拉,就有 28 个人直接向马斯克汇报。)随着像 Meta 这样的公司无情裁掉中层管理岗位,他们也开始面临剩余主管负担过重、无法有效监督团队的风险。这些公司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节约开销,但从长远来看,恐怕难以维持稳定的运营状态和业务收入。

吃力不讨好的中间层

这波裁撤中层管理者的斗争似乎取得了一些符合预期的好处:有研究发现,组织层级较少的公司能够更快向客户交付产品(这也是扎克伯格宣传的观点)。但这股趋势同时也输出了一种“中层管理者无用论”文化——而广泛的研究实际发现,优秀的中层管理者其实为组织做出了巨大贡献。

说到管理结构,目前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层级式与扁平式。层级式组织如同一棵高大的组织之树,各个分支层叠向下、逐步指向各被管理对象。而扁平化组织的这颗树则比较低矮,中层岗位也要少得多。

大企业往往采取层级制度,因为他们需要建立起清晰的指挥链。但在一些企业中,最吃力不讨好的职位就是中层管理者。他们夹在 CEO 和基层员工之间,长期以来被嘲弄为小器、无能、只会玩弄手腕的小官僚,而他们的所谓工作就是执行规则、敲打员工并消除一切跟创造力或积极性沾边的行为。总之,人们认定中层管理者就是一帮庸碌之辈、雇员里的监工。

但实际上,与高层管理者相比,中层管理者才是实际上维持大型组织运转的群体。研究表明,中层管理者对公司整体业绩的影响要大得多,对于利润的左右也大于由他们监管的基层团队。

咨询公司盖洛普的工作场所管理实践首席科学家 Jim Harter 表示,“你可以设定伟大的愿景,可以规划伟大的战略,但如果没有经理来创造你所需要的文化,那么所有目标都只是一纸空文。业务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高层领导者掌握一批效率出众的中层管理队伍,企业中的工作才能轻松开展。”

以盖洛普对员工敬业度(即衡量员工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和热情程度,这项指标往往与高盈利能力、低离职率和低缺勤率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分析为例。盖洛普的研究人员在 5 万多个团队中得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发现:即使是在同一家公司之内,某些团队的敬业度得分也比其他团队高得多。这个发现表明,员工对于工作的感受往往取决于所在团队的驱力,而非整个组织的驱力。

为此,研究人员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得出了令他们惊讶的结论:直接主管对团队敬业度变化的影响占 76%,而高层管理者只占 11%。Harter 表示,“你的直属经理对员工敬业度的影响,要比高层领导大得多。更令人震惊的是,不同经理所领导的团队间可以说是天差地别,这些经理可以说是直接决定着组织内员工整体的敬业度水平。”

高层管理者可能对自己的影响力不及中层感到意外,但结合我们自己的基层员工经历,这样的结论也完全在情理之中。对我们日常工作影响最大的人当然不是 CEO,毕竟人家可能根本不知道我们的存在。影响最大的肯定是顶头上司,他/她知道我们最近感情生活不顺,所以会稍微宽容一点;他们会以我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设计反馈态度、调整上级传达的任务,把每位员工的长处和诉求结合起来转化成可操作的晋升道路。这就是常常被低估的中层管理者,他们直接成就或者破坏着我们理解和完成日常工作的方式。正因为如此,劳动力软件供应商 UKG 在最近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多数员工表示他们的主管对自己心理健康的影响几乎与配偶持平,甚至高于心理治疗师。

商业世界的大扁平化浪潮正在持续推进,但与其淘汰中层管理者,或者强行要求他们承担额外的工作,倒不如给予他们应有的认可、并帮助他们在后疫情时代下找到更高效的行事途径。Harter 表示,最可能经受得住当前经济动荡的企业,必然是那些能够释放中层管理者潜在价值的企业。“这才是公司手中最宝贵的财富,特别是考虑到我们当前正身处愈发艰难的时期。只要能有效提高经理的技能,那么未来的道路会越走越宽阔。”

那么,你认为减少中层会是个错误吗?欢迎留言评论。

By 小猎吧Inf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