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编程会取代程序员吗

用AI算法帮程序员写AI算法?或许不少程序员“你已经是一个成熟的AI了,该学会自己补全代码了”的心愿就要实现。
在今年6月份,GitHub与Open AI一同合作,推出了一款名为“GitHub Copilot”的AI工具,Copilot可以根据上下文自动补全代码,包括文档字符串、注释、函数名称、代码,只要编程者给出一定提示,这款AI工具就可以补全出完整的函数。

Image

GitHub Copilot官网
令人震惊的是Copilot还在不断进化。在近日举行的GitHub Universe 2021开发者大会上,GitHub官方表示Copilot已开始支持Java、C、C++和C#等语言的多行代码完成,并增加了Neovim和JetBrains IDE,包含开发者常用的IntelliJ IDEA、PyCharm等编辑器的支持。

Image

Copilot运行范例;来源GitHub Copilot官网
GitHub表示,如今新写的30%代码都是在AI编程工具Copilot的帮助下完成的,Copilot真的如此强大吗?在社交网络中,已有不少早早拿到了Copilot试用资格的博主分享了他们使用Copilot的感受。

Image

来源:微博截图
当然,除了认真写Copilot使用体验的博主,还有偷偷摸鱼被抓个现着的程序员……

Image

来源:微博截图
Copilot虽然强大,但就和大部分人工智能工具一样,它仍是建立在OpenAI Codex算法的基础上,需要通过海量的代码来训练其智能程度。
这对同样有着微软血统的OpenAI以及Github来说不是问题,微软在2018年斥资75亿美元收购了全球约有5000万用户的代码共享网站Github,这意味着Copilot所依托的Codex算法接受了数十亿行公共代码的训练。
事实早在Copilot诞生之前,OpenAI就推出1750亿参数的AI模型GPT-3,GPT-3耗费了千万美元对人类的诗歌、小说、新闻等海量自然语言进行训练(主要是英语),也因此GPT-3对自然语言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神经网络之父Geoffrey Hinton在GPT-3出现后,曾这样感慨:“生命、宇宙和万物的答案,其实只是4.398万亿个参数而已。”

Image

Codex就是基于GPT-3进行训练,OpenAI 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Greg Brockman曾表示Codex是 GPT-3 的后代。因此Codex也具备了将部分指令清晰的英语翻译成代码的能力,甚至有部分媒体宣传Codex已经让程序员门槛降低到了只要会英语就能写代码的地步。

Image

在官方示例的Codex效果展示中,程序员只需要在编辑界面写下“Make it be smallish”示例上图中的大型飞船就会如下图一般缩小,而在这个过程中程序员并不需要输入一行代码,Codex会自动编写车程序。

Image

如今,Codex经过无数代码与金钱训练出来的强大能力应用到了AI工具Copilot上,这虽然造就了Copilot神奇的代码补全、给出函数建议等功能,但同时也使得Copilot陷入了系列舆论争议风波。
当Copilot受到越来越多程序员的欢迎,GitHub的CEO Nat Friedman兴奋地表示:“每天都有数百名GitHub的开发者在使用Copilot,如果预览版进展顺利的话,我们将计划在未来某个时候将其扩展为付费产品。”
Nat Friedman的这番话让Copilot一下没那么香了,这意味着经过GitHub和OpenAI的一波神操作后,收费的Copilot白嫖了全球最大的代码共享网站GitHub5000万用户的知识成果用来商业化。这其中引起争议的焦点就在于Copilot的版权存在开源代码衍生品商业化GPL版权问题。
GPL(General Public License)即通用公共许可证,是一系列自由软件许可证的统称,它可以用来保证用户运行、研究、共享和修改软件的自由。与此对应的是,任何复制、迁移GPL版权的衍生作品都必须遵循相同或等效的许可条款。
简单来说就是,我是开源软件、开源代码你随便用没问题,但你只要用了就也得支持开源,其它任何人也可以免费使用你的代码或软件。Copilot引起GitHub社区人们公愤的关键就是其把开源代码洗成商业产品,无视了早期促进程序语言世界丰富、开放的开源精神,已有不少程序员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表示未来将不再使用GitHub来托管自己的代码。

Image

GitHub官方则解释Copilot“通常不会精确复制代码块”,也有人认为Copilot通过海量代码AI训练最后得出来的结果就如同人类一样,人类前期也需要通过学习其他人的相关知识来内化成为自己的,很难把AI模型训练出来的代码简单的理解为复制粘贴。
然而已有不少人否定了这个说法,在通过Copilot解决程序中的一些经典问题时,会发现Copilot几乎一字不差的复制粘贴了GitHub上的某段经典代码。这意味着在Copilot成为商业产品后,使用Copilot的用户在把其代码应用到自家产品时一不小心就会中招违反GPL协议,面临被人起诉的风险,因此,已有一些科技公司已明确要求禁止员工使用Copilot。
Copilot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问题不止如此,随着程序员们对Copilot了解的逐步加深,他们发现Copilot并不完美,仍然存在着不少缺陷。Copilot背后的Codex既经过大量文本语言训练,也吸收了网络世界中鱼龙混杂的海量代码,因此Copilot输出的部分代码或许看出去没有那么美好,有着隐私泄露、安全风险等问题。B站大佬陈睿就躺枪了一次,虽然立刻有网友表示其中出生年月日信息有误。

Image

也有网友表示“Copilot 一时爽,调试火葬场”,因为想要清楚、清晰的描述出目标函数想要实现的功能并不简单,同时在使用Copilot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去回顾检查AI生成的代码是否正确,这反而容易干扰到编程时的原有思路。

Image

来源:微博截图
目前,GitHub Copilot还处于未收取任何费用的申请试用阶段,目前还是人类程序员的“助手”,至于它是否能够取代程序员,还为时尚早。毕竟“自动补全代码”和“自动设计并生成代码”之间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By 洪雨晗

软银为何巨亏8251亿日元

三个月亏掉8200亿日元,又刷新了全球风投史上的纪录。

11月8日,日本投资巨头——软银集团披露了最新的财报,今年7-9月,愿景基金合计亏损高达8250.86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65亿元),超越了此前单季度亏损7886亿日元的纪录,成为史上最惨烈的一个季度。

此次巨亏或许与愿景基金重仓的2只电商股相关。首先是,韩国最大的电商企业Coupang在三季度的最大跌幅超44%,使得愿景基金持仓市值缩水超过7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5亿元);另外,阿里巴巴股价也一路走低,三季度的跌幅达34.7%,使得阿里巴巴在愿景基金的持仓占比首次降至30%以下。

软银CEO孙正义表示,目前,公司正处于“暴风雪”中,更重要的一项指标:净资产价值在一年内下降超过77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926亿元)。

3个月巨亏8250亿日元

中国互联网巨头的重挫,最大的“受害者”竟是软银集团。

当地时间11月8日,全球风险投资巨头—软银集团更新了2021财年第二财季(截至7-9月)的财报数据,因旗下愿景基金的投资遭遇巨幅回撤,软银集团在第三季度净亏损接近4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26亿元)。

根据软银的财报显示,今年7-9月,愿景基金部门合计亏损高达8250.86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65亿元),超越了全球疫情爆发伊始造成的单季度7886亿日元的损失纪录,成为愿景基金史上最惨烈的一个季度。

图片

来源:软银财报

这份糟糕的财报,再次令软银集团成为全球投资圈的舆论焦点。上一次遭遇如此巨大的亏损,是在2020财年(2019/4/1 至 2020/3/31),一年亏掉1.8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15亿元),当时业绩“爆雷”的主要原因是,估值超700亿美元的“独角兽”WeWork上市失败,泡沫破灭;另一只重仓持有的科技巨头Uber股价连续遭遇暴跌。

面对这份财报,软银CEO孙正义在财报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公司正处于“暴风雪”中,净利润遭遇大幅下降,更重要的指标是,公司的净资产价值在一年内下降超过770亿美元,其中愿景基金第一大重仓股阿里巴巴的仓位占比已经下降至不足30%。

图片

来源:软银财报

尽管愿景基金的表现糟糕,但孙正义强调,虽然愿景基金近3个月表现不佳,但从累计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愿景基金仍为投资者带来了接近6万亿日元的回报。更重要的是,愿景二期基金正处于布局阶段,有望在几年后进入回报期,预计愿景基金旗下投资有望在2021财年实现31宗IPO。

但投资标的实现IPO似乎并不能给愿景基金带来丰厚回报,有机构分析师指出,回顾软银愿景基金今年的表现,旗下的大部分IPO项目都没能赚到钱,其在新股市场的表现非常差,这背后的原因是,愿景基金投资的项目价格虚高,甚至出现了泡沫。

其中,滴滴便是案例之一,2016年至2017年,软银中国斥资100亿美元参与了滴滴的G轮及战略融资,当时滴滴的估值已超过500亿美元。今年滴滴上市后,股价一路下行,最新收盘价(8.12美元)对应的总市值为392亿美元,意味着,软银对滴滴的这笔投资中,已经出现了大幅亏损。

账面巨亏也给软银的股价蒙上了一层阴影,自7月以来,软银股价持续下挫,截止11月8日收盘,最新股价为6161日元,相较今年3月的高点,累计下跌幅度超42%,大幅跑输日经指数、美国的纳斯达克指数。对此,孙正义在业绩发布会也做出回应,董事会已经批准了一项价值最多1万亿日元的回购计划。

巨亏的真相

愿景基金3个月巨亏8250.86亿日元,与2只电商巨头股价暴跌有密切关系。

首先是,韩国最大的电商企业Coupang,今年7月以来,其股价连续遭遇大跌,三季度的最大跌幅超44%,总市值蒸发351.5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249亿元)。

图片

软银对Coupang的投资始于2015年,当年获得了软银的10亿美元投资,对应估值50亿美元;随后的2018年,愿景基金再向Coupang投资了20亿美元,这2笔投资让愿景基金成为了该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在其IPO之后,软银拥有8.6%的投票权,及33.1%股权。

Coupang上市后,股价一路崩跌,迅速跌破了发行价。无奈之下,软银连续2次以破发价抛售,回笼资金约17.5亿美元。当前,愿景基金仍持有Coupang的5.682亿股股票。以此计算,愿景对Coupang的持仓,在三季度浮亏超过7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5亿元)。

除了Coupang以外,愿景基金三季度巨亏的另一个来源是,中国的电商龙头—阿里巴巴。

众所周知,软银一直都是阿里巴巴的第一大股东,尽管近年来连续减持,但截止2021年7月,软银对阿里巴巴的持股比例仍高达24.85%,持股数量为6.736亿股。

然而,今年7月以来,阿里巴巴股价一路走低,7-9月期间,阿里巴巴的股价累计跌幅达34.7%,以此计算,软银持有的阿里巴巴市值在三季度缩水5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390亿元)。

图片

阿里巴巴市值的大幅缩水,使得其在愿景基金持仓占比首次降至30%以下。而在2020年三季度末,阿里巴巴在愿景基金中占比高达59%。

面对2大重仓股的下挫,也让孙正义产生了反思。据软银披露,相较于愿景一期平均每单投资额9.43亿美元,二期基金的平均投资额将下降至1.92亿美元,意味着,愿景基金正在改变此前的重仓下注的策略,转为分散化投资。

孙正义表示,将加快愿景基金后续基金的投资步伐,截至今年9月底,该基金已将其330亿美元资本的15%分配给中国的创业项目,特别是人工智能行业。

下一只“阿里巴巴”何在?

2008年的阿里巴巴,成就了孙正义的投资“神话”,当时的一笔2000多万美元投资,到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时,便为孙正义带来了超2000倍的收益。此后,阿里巴巴一直成为了软银集团最安全的基石,每当软银集团面临危机之时,几乎都会选择减持阿里,获得“救命钱”。

2016年,软银集团首次减持阿里巴巴,套现超100亿美元;

2019年6月,软银再次出售阿里7300万股美国存托股票,套现金额超过130亿美元,持股比例降至25.8%;

在2020年3月底遭遇巨额亏损后,软银陆续减持了0.9%的阿里股份,再次从阿里套现超50亿美元。

当前愿景基金再度遭遇巨亏,会否再度低位减持阿里巴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然而,当前软银更迫切的事情,或许是寻找下一只“阿里巴巴”。2010年以来,全球科技行业迎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在中国的庞大市场中,更是涌现出了一大批明显科技互联网企业,然而孙正义却没能在创业初期捕获到其中的任何一只。 

相比之下,小米的天使投资人晨兴资本、在滴滴A轮时大胆下注的金沙江创投,成功押注美团、字节跳动、拼多多的老牌美元基金红杉、IDG都迎来了黄金时代,赚得盆满钵满。 

而字节跳动、滴滴等新经济巨头,出现在软银的投资组合中时,已经到了移动互联网泡沫膨胀的2016年。

2016年至2017年,软银中国斥资100亿美元参与了滴滴的G轮及战略融资,届时滴滴的估值早已超过500亿美元。

2018年,软银愿景基金才第一次关注到张一鸣,而此时的字节跳动已经进入Pre-IPO阶段,估值已经高达750亿美元,显然已经错过了一级市场最佳的入场时机。

错过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潮,软银的1000亿美元的“大跃进”吹起了全球共享经济的泡沫,最终付出了巨额亏损的代价。

软银做错了什么?

面向网约车巨头Uber以及写字楼二房东公司WeWork失败的投资(愿景基金一号投入了上百亿美元资金),导致了愿景基金的巨亏。

2020年,随着软银集团掌管的愿景基金一号爆出创纪录的180亿美元巨额亏损,软银筹措的愿景基金二号已经前途未卜。业内人士表示,二号基金很难找到投资人。

据国外媒体报道,愿景基金一号号称“千亿美元规模”,是人类有史以来资金规模最大的科技投资基金,凸显了孙正义对于科技投资市场的野心和对于有潜力科技新创公司的“胃口”。然而,面向网约车巨头Uber以及写字楼二房东公司WeWork失败的投资(愿景基金一号投入了上百亿美元资金),导致了愿景基金的巨亏。

软银创始人孙正义在2017年推出的愿景基金一号因其庞大的规模震惊了科技投资界。1000亿美元的规模比任何其他科技投资基金都大几个数量级,其中包括硅谷重量级基金红杉(Sequoia)和安德森霍洛维茨(Andreessen Horowitz)。愿景基金一号一半以上的资金来自苹果、高通、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以及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公共投资基金。

2019年7月,软银宣布计划创建1080亿美元的“愿景基金二号”,主要投资人工智能,这一宣布再次震惊了科技投资行业。软银集团承诺亲自向愿景基金二号投入380亿美元,软银集团还宣传称,苹果、微软和富士康未来也会成为二号基金的投资人,提供数十亿美元的资金。

愿景基金二号已经启动并运行,但只有软银集团自己注入的380亿美元。该公司在2020年第一季度进行了约5项投资,包括对制药初创公司Alto的2.5亿美元入股。愿景基金二号目前的规模不到软银集团所称规模的一半,其未来现在岌岌可危。

“愿景基金一号的表现不是很好,因此我们决定暂时不面向合作伙伴进行愿景基金二号的营销,”孙正义在本周早些时候的一次软银集团财报分析师电话会议上说。

他补充道:“如果一号基金表现不是很好,那么我们当然不能要求(其他投资机构)为愿景基金二号提供资金。”

孙正义将自己比作一个被误解的耶稣基督,他同时为自己的投资策略辩护(在WeWork上市失败、估值暴跌之后,孙正义和软银集团的投资风格在全球遭到了批评),他说他不会试图从其他公司和个人那里筹集资金,除非愿景基金一号投资的公司业绩开始改善。

愿景基金一号已经在很多科技或互联网公司下了大赌注,包括Uber、英国芯片公司ARM(其实是软银集团控股的子公司)、企业协作聊天工具Slack、WeWork、印度酒店连锁Oyo、英国游戏公司Important和德国在线旅游预订平台GetYourGuide等。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愿景基金一号已经为88家初创企业提供了总计750亿美元的支持。根据该基金近日公布的信息,截至2020年3月31日,愿景基金一号发生的年度亏损为177亿美元。作为参考,软银集团公布的年度亏损为130亿美元。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软银集团将WeWork的估值从一年前的470亿美元减记至今天的29亿美元,只有原来的十六分之一。而迟迟无法实现盈利的网约车龙头企业Uber的市值在去年也暴跌了100多亿美元。

阿布扎比主权财富投资公司穆巴达拉向愿景基金一号提供了资金,但该公司尚未确认是否计划支持二号基金。去年9月,外媒报道称穆巴拉计划在第四季度投资愿景基金二号,但官方没有宣布任何消息。一家财经媒体去年10月份的一则报道显示,穆巴达拉“尚未决定”是否参加愿景基金二号的投资。

一位了解情况的科技投资人表示:“虽然他们是一个重要的支持者,但是穆巴达拉被愿景基金一号的糟糕表现彻底震惊了。”这位消息人士希望保持匿名,因为愿景基金是其投资组合公司的潜在投资人,“软银集团投资纪律太差。不幸的是,现在没有太多理想的投资机会来花掉基金的资金。”

Mangrove资本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马克·特卢斯茨认为,穆巴拉并不是唯一犹豫不决的投资人。他说:“软银集团几乎不会找到愿景基金二号的投资人。”

特卢斯茨表示:“根据他们最新公布的结果,虽然愿景基金一号的投资策略很聪明,但执行效果很差。他们需要交付成果,实施更好的管理,并重新建立投资人对其模式的信心。”

风险投资公司“基准风投”的合伙人马丁·米尼奥则并不悲观。他在推特上写道:“我们到现在仍然不知道软银集团愿景基金一号的表现不佳,到底是因为他们的战略(太多资本)还是他们的执行(错误的投资/企业估值)。”

米尼奥表示:“筹集大量的资金让软银集团获得了巨大的风险投资机会,这是一个聪明的业务突破方式,所以我相信这种运作模式能够奏效。”

软银愿景基金的总部设在伦敦安静的梅菲尔区的一栋传统联排别墅里,目前基金已经在全球多地雇佣了数百名员工,基金由首席执行官拉杰夫·米斯拉领导,他曾经是德意志银行的高管。

在今年早些时候接受美国一家财经电视频道采访时,米斯拉表示,不应该根据早期的一些投资错误来判断愿景基金,基金的投资组合可以在18至24个月内赎回。“我保证你会看到我们投资的结果会发生变化,”他说。

他补充道:“我们犯了很多错误,这很正常。我们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在着手实施愿景基金二号的过程中,我们正在把所学到的东西融入到我们的流程中。”

靠豪赌换回的“回光返照

孙正义有一个“十倍先生”的绰号,得自于阿里巴巴前CEO卫哲,他曾经对路透社回忆道:

“我解释任何商业计划与模型,孙正义第一反应就是,可以扩大十倍吗?当我设法回答,他会接着提问,能不能再十倍。”

“十倍先生”的背后,是孙正义一以贯之的豪赌投资风格。这个循环是这样的——对目标公司重金投资——迅速推高公司估值——跑马圈地扩大市场份额——形成垄断后再高价离场。

重磅下注,一路跟盘,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轻易开牌。这造就了孙正义一个个成功的案例,也造就了他“投资教父”的声名。但在投资者质疑、股价下挫面前,孙正义也不得不遇难从权,一点点剥离手中的权益资产,变战略投资为短期回报,挽救止不住的亏损。

孙正义的第一个办法,是将既有投资项目快速推送上市。

2020年7月2日,软银投资的在线家庭保险提供商Lemonade在纽交所上市,上市首日股价暴涨了139%。受益于疫情催生的公众健康保险意识,Lemonade获得了市场的看好,两个交易日内市值翻了1.5倍,成为了美股今年表现最佳的本土IPO。

与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rm相比,Lemonade只是孙正义动作中的小手笔。2016年,软银斥资320亿美元,完成了对Arm的收购。这是软银历史上最大一笔收购交易。作为交易对象,Arm也确实值得上这个价钱,2015年,这家公司Arm处理器的出货量达到150亿个,历史出货总量则超过1000亿个,世界上95%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都在采用Arm的架构。

如今,这家标准的长线战略标的,也成为了孙正义的兜售之物。他计划将其出售,或是在2023年甚至更早让Arm上市。

对Arm的出售,虽然金额注定巨大,却仍然不是真正的惊人之举。直到其真正开始抛售非卖品与成名作,才能看得出孙正义绝境求生的信念与迫切。

3月23日,软银披露了4.5万亿日元的筹资计划。其中2万亿日元将用于回购股票,其余资金用于偿还债务、购买公司债券、增加存款,预计将在未来4个季度内完成。在这个计划当中,软银最大的动作,就是疯狂抛售了占据孙正义投资生涯盈利80%的阿里巴巴股票。

凭借超越千倍的回报,软银在阿里巴巴的投资上获利超越千亿美元。孙正义多次强调绝不会出售阿里股票,然而计划抵不上变化,在业绩面前,孙正义只能选择食言,通过出售阿里股票期权,套现1.6万亿美元。除此之外,孙正义还通过出售部分T-Mobile股份获得2.4万亿日元资金,出售旗下电信子公司获得3千亿日元。

通过一系列变卖操作,孙正义终于成功地实现了收益套现,暂时解决了软银业绩亏损和财务投退平衡的困境。但出售资产带来的大部分都是一次性收入,如何让这些资金进行收益产出,如何让软银完成从绝地逢生到彻底翻盘的跃迁,乃至于如何再造一个新软银。

孙正义的豪赌本性,在这里再次显露。在一级市场折戟沉沙、铩羽而归的他,需要立即找到一张新赌桌,去把这把输惨了的牌打赢。

这时,正从疫情中走出大反弹行情的美股二级市场,纳入了孙正义的视野。

2020年春天,正当美联储开始放水,大量的资金涌入美股市场的时候。一部分敏感的交易机构发现,市场上出现了一个情况不明的巨手买家,在不断吃进特斯拉、苹果、亚马逊、微软、奈飞等蓝筹科技股。

2020年6月11日,特斯拉(TSLA.US)市值超越丰田汽车(TM.US),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汽车上市企业。此后,特斯拉的股价涨速如同坐上了马斯克研发的猎鹰火箭,在60个交易日里成功实现翻倍。

根据高盛的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两周内,美国股票交易看涨期权的平均总名义价值每天为3,350亿美元,这是2017年至2019年滚动平均水平的三倍多。而这其中绝大部分资金流入了苹果、特斯拉、亚马逊等科技股。

随着时间推移,市场对于买家身份的猜测,逐渐明朗起来。9月4日,媒体传出知情者消息称,软银在一季度买入了将近40亿美元的亚马逊、特斯拉、微软等蓝筹科技股,还同时斥资约40亿美元,买入这些已有持仓的科技股以及其他科技股的看涨期权。此外,另有媒体称,软银的期权与名义价值500亿美元的股票挂钩。

对于媒体就以上消息的求证,软银的发言人拒绝发表评论。然而,却有财经博客提供了直接证据,在二季度软银新进的科技股名单中,包括了特斯拉、亚马逊、谷歌母公司Alphabet、英伟达、奈飞、Zoom、拼多多等。

该博客还称,软银的第四大股东——日本政府养老金正在间接买入特斯拉和苹果的深度OTM价外看涨期权。

事实上,这正是在孙正义操纵下,软银在美股二级市场进行的豪赌计划。在孙正义的计划中,软银将一面买进科技股,一面买进这些股票的看涨期权,在股价推高后,同时从股价上涨和期权溢价中获利。

众所周知,看涨期权是在合约到期前,以固定价格买入相应资产的权利。当投资者购买期权的时候,市场承担了他们的风险,而市场为了将风险敞口对冲掉,就会购买相应的衍生品和股票,这是因为做市商并不愿承担标的股票价格变动的风险,只愿赚取期权出售以及交易所产生的佣金。

这种套利模式,构成了软银做多科技股,在二级市场豪赌的核心机制。

通过大量购买看涨期权和正股,软银推动了标的公司股价上升。与此同时,做市商需要大量买入正股以对冲风险,这又进一步地促进了股价上涨。在股价上涨到一定程度时,软银可以将价格早已飙升的期权与股票脱手。这样一来,软银就可以从正股上涨和加杠杆期权中同时锁定获利。

理论上讲,任何一支股票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做多获利,但作为谙熟于资本市场的资深大鳄,孙正义当然清楚什么样的上市公司更有利于进行这样的操作。它需要有故事、有题材炒作的想象空间、有众望所归的市场预期、有已经成型的上涨趋势、有对投资者的号召效应,当然,最好还要有足够大的权重,以便同步影响大盘氛围。

在这一点上,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科技股,无疑是吻合度最高的标的。

如果仅从财务数据上看,特斯拉的销量只有丰田的3%,盈利能力更是只有丰田的5%。在产品质量上,特斯拉更是无法与早早采用了TNGA架构的丰田相比。但它的特点也很明显。作为历史上最好的超级销售员之一,天赋异禀的南非人马斯克在美国这一技术圣地,捡便宜般地坐享技术大成,成功地塑造了市场对于特斯拉的看法——这并非一家车企,而是一家在智能汽车概念下的科技企业。

同处科技、汽车两条赛道,特斯拉拿到的是市场的双重期望。在科技一端,特斯拉有具体的落地场景、有巨大市场预期;在汽车一端,有传统行业对技术的仰望,有科技集成和科技创新的预期。

这正是孙正义豪赌计划所需要的,他深知市场心理,知道投资者会如何衡量特斯拉的价值:特斯拉的上涨趋势已经形成;公司产品产销双增、导致财报预喜;一分为五的拆股计划让投资者进入门槛更低;与此同时,马斯克在其他领域不断释放的技术成果突破,这些助力因素的叠加,使得本就处于上涨轨道的特斯拉,只要再加力一推,就可以飙升飞起。

时间进入八月,市场的热情果然被点燃了,特斯拉开始了自己的起飞之路。在“Crazy August”中,市场见证了日均突破400亿,峰值566.7亿、换手率高达15.94%的疯狂交易量。

特斯拉宣布拆股后价格走势

特斯拉宣布拆股后价格走势

作为另一个重要标的,苹果在8月全月里,有11天股价创收盘新高;9月1日当天,苹果市值超越2.3万亿美元,盘中,史上首次市值超越小盘股指罗素2000.

由于软银和跟风机构重磅加仓看涨期权,这为科技股与指数带来了强力提振。随着股价不断上涨,又需要更多股票进行对冲,这就形成了火上浇油的局面。当单只股票的看涨期权购买数量过于庞大时,便会出现“流动性相对欠缺”的情况。投资者由此开始买入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100指数等“替代品”。而为了对冲,做市商也一直在买入这些基准股指的看涨期权。

这也使得纳斯达克指数因为权重科技股的飙升而一路走高。这一市场热情,以及软银对科技股衍生品的交易,已经让一些市场老手感到震惊,一位专注衍生品的美国对冲基金经理表示:在自己从业20年以来,这个规模的交易是我所见过最庞大的。

财报由巨亏转为巨盈,持仓标的股价飙升,看起来,孙正义的豪赌手笔,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然而,就在新软银即将浮出水面之时,成功又与他失之交臂。

杠杆给不了光明的未来

杠杆交易的一个基本特性在于,放大收益的同时,也同步放大了风险与亏损。

在市场走高时,这种交易策略可以推波助澜让价格走到前所未有的高点,当市场走低时,这种对冲交易也会加剧整个市场的波动。而一旦大幅下跌开始,来自投资者的踩踏,与做市商的杠杆平仓就会加速这个过程。

2020年9月3日、4日,在两个交易日内,美国股市飙升至纪录高点的同时,也迎来了闪崩时刻,纳斯达克累积跌幅约10%,特斯拉等科技股领跌全市,其股价距离高点回调幅度达到近20%。

在媒体与普通分析师的口径中,纳斯达克与科技股的轰然崩塌,一方面来源于美国总统大选的担忧,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公司实际基本面已经不足以支撑其价值,有大量的获利盘要回吐。

然而,对于这场小规模的股灾,市场上却有着另外一路传闻:来自华尔街的做市商与沽空机构,看准了期权在到期日的前一天进行砸盘,以更快的速度将对冲头寸进行平仓,其目标只有一个:打爆在期权市场疯狂加仓的软银。

在9月5日收盘后,标普道琼斯指数公司宣布,标普500新纳入三只股票并剔除三只股票。调整在9月21日美股开盘起生效,特斯拉并未在新纳入名单中。该消息的传出,使得特斯拉股价迅速再次下探6.29%。

根据一位了解软银近期期权交易活动的银行家称,美股的大幅回撤,让软银的浮盈蒙受了巨大损失,但他也做出预计,软银会继续买入行为。

这无疑符合孙正义的豪赌个性。在上个月的投资者会议中,孙正义提到,如果基金出现亏损,他会用自己的份额去弥补基金的损失。

显然,和二十年前相比,这还是那个孙正义,他爱冒险,要争取利润,他仍然是那个激进的冒险家。但当潮水退去的时候,也许做什么都是错的。

By 冉超潘博文

元宇宙与Web3.0的关系

当你在家里看网剧的时候,隔壁老王家的某云矿机正在不断地为你传输下一集的视频文件;你为了看这部剧向视频网站支付了 15 块钱的会员费,老王的矿机靠着给附近的人传文件,一天赚了 2 毛钱。

你是普通的互联网用户,老王是 Web 3.0 参与者。

Web 3.0 和区块链有什么关系?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Web3.0 是互联网发展的新阶段。它基于现在的互联网(或者你可以叫他 Web 2.0),同时 Web3.0 带来的变化把互联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水平。计算机科学家和互联网专家认为,这些变化将使互联网变得更加智能,我们的生活也将变得更加容易。

而数字加密货币行业的从业者则为 Web 3.0 赋予了更高的期待,他们如今已经开始期待打破传统互联网巨头的垄断,创造一个全新的自由世界。

所以,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范式转移的变化,我们先看看互联网的发展阶段。

Web 1.0 -> Web 2.0 -> Web 3.0: 不断进化

我们即将见证的趋势是,互联网将随着用户的需求和使用而发展,最终归于用户。

Web 1.0——网站投喂信息给用户

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互联网刚刚开始普及的时候,用户与网络的互动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即用户只能被动地浏览文本、图片以及简单的视频内容,网站提供什么,用户查看什么。几乎没有互动可言。

对于 90 后、00 后来说,在社交媒体和视频流媒体盛行之前,曾经有过一个互联网(早期)版本!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在谷歌、百度发展之前的一段时间,互联网曾经由 AltaVista 和 Netscape 主宰。当时,互联网的存在只是为了宣传他们的实体公司。这些网站是「只读网站」,意味着你只能搜索和阅读信息。

(AltaVista,全球最知名的搜索引擎公司之一,于 1995 年创立。2003 年被雅虎收购,2013 年雅虎宣布关闭搜索引擎 AltaVista 服务。Netscape,网景通信公司,曾经是一家美国的计算机服务公司,以其生产的同名网页浏览器 Netscape Navigator 而闻名。1998 年 11 月,网景被美国在线 AOL 收购。)

而那个时代的电子商务网站实际上跟现在超市发的促销手册一样,只是给你展示内容,你无法在网站上下单。

这就是 Web1.0,缓慢的 Web 1.0,完全受控制的 Web 1.0。

Web 2.0——互联网开始与人互动

下一代互联网被称为「Web2.0」或「读写」网络。现在,用户不仅仅是单纯的访问者,他们还可以创建自己的内容,并将其上传到网站上。以著名的视频博主「办公室小野」为例,她仅用了 2 年的时间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视频作者变成了月收入数千万的视频大 V。

大概从 03 年开始,O’Reilly Media 的副总裁戴尔·杜赫蒂(Dale Dougherty)首先提出「Web2.0」这个词,随后「Web2.0」的浪潮席卷全球。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Web2.0」完全重新定义了市场营销和业务运营。

有影响的网红只需要发一个视频就可以让一个餐馆排满长队,也可以用一句话让一家网店差评如潮。互联网人对于互联网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以往网站给用户投喂信息的时代已经过去。

Web2.0 的主要目标是,使互联网更加民主,并尽可能地方便用户访问。

Web 3.0——更通人性的互联网

在传统互联网人的眼里,Web3 可能是这样的。

每次你在京东上买东西时,网站的算法都会通过查看跟你一样购买过某件产品的用户购买的其他产品或者根据你以前的浏览记录、购买记录来进行推荐。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网站正在向其他用户身上学习你的潜在偏好,然后向你推荐你可能喜欢的内容。从本质上讲,网站本身就是在学习,从而变得更加智能化。

他们认为,「Web1.0 主要由来自企业或机构为吸引其客户所产生的内容驱动。Web2.0 通过用户在网站上传和共享他们的内容,让互联网进一步发展。Web 3.0 通过在线应用程序和网站接收互联网上的信息,向用户提供新的信息或者数据。」

比如语义网络,「我爱比特币(I love Bitcoin)」和「我<3 比特币(I <3 Bitcoin)」之间有什么区别?两个句子之间的语法不同,但语义相同。在我们这个例子中,语义处理数据所传达的意义或情感,使得这两个句子都表达了相同的情感。语义网和人工智能是 Web3.0 的两大基石。有了语义元数据,Web3.0 将增强数据之间的连接。因此,用户体验将发展到另一个连接水平,可以利用所有可用信息。

再比如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将通过网站过滤并尽可能向用户提供最好的数据。在目前的 Web2.0 中,我们已经开始采纳用户意见,帮助我们了解特定产品或资产的质量。一个像烂番茄(Rotten Tomatoes)这样的网站,用户可以在上面为电影投票打分。评分较高的电影通常被认为是「好电影」。这样的列表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好数据」,而不必获得「坏数据」。

再比如高级的 3D 图像,想象一下在《第二人生(Second Life)》或《魔兽世界(World of Warcraft)》这样的在线游戏中,用户对他们在线角色的感兴趣程度远超过他们对真实自我的感兴趣程度。游戏《第二人生(Second Life)》的创始人 Philip Rosedale,相信虚拟身份将像电子邮件地址和手机一样流行。这种观点似乎有些牵强,但别忘了,在 20 年前的 1997 年,也只有少数人拥有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而未来拥有 3D 身份的人,将有可能越来越多。

最后,互联网将无处不在。我们已经在 Web2.0 中获得了这项功能。像 Instagram 这样的社交媒体网站,用户可以在相机上拍摄图像,然后在线上传和分发,从而成为他们的知识产权。因此,图像变得随处可见,也就是无所不在。移动设备和互联网接入的发展,将实现随时随地体验 Web 3.0。互联网将不再像 Web 1.0 只存在在桌面上,也不再像 Web 2.0 那样存在在智能手机上,它将是无所不在的。Web 3.0 也可以被称为无所不在的网络,因为你周围的大多数东西都是在线连接的,也就是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真正的 Web 3.0——由人来控制的互联网

从以上描述来看,Web 3.0 是一个更适合人类使用的互联网,它对人类的服务更加优秀且自然。但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用户需要将自己的信息大批量无偿地提供给人工智能和服务提供者,让他们训练 AI 模型来提供更好的推荐和语义关联,而无处不在的 Web 3.0 体验也将导致互联网用户隐私的消失,商家知道你是谁,知道你喜欢吃什么,而你对商家却知之甚少。

隐私、数据、权利、审查、身份……这都是区块链 Web 3.0 关心的话题。

在互联网科技前沿的数字加密货币行业里,圈内人士对于 Web 3.0 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互联网早已千疮百孔,上面提到的 4 个属性只是互联网发展必然会经历的阶段,但并不足以构成 web 3.0。

真正的 Web 3.0 的几个特点

如果办公室小野拿到的广告分成是 100%,而不是平台抽成 30% 或者 40%,那么她将获得更多的收入。但是在现在的互联网阶段,这一目标几乎不可能实现,因为传统互联网是中心化运行、是被互联网巨头垄断的的,运营商需要为各种成本买单。

Web 3.0 需要全新的范式来颠覆如今的互联网巨头垄断局面,保护每一个互联网用户的利益。得益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存储、无法篡改、信息加密等特点,再结合区块律动 BlockBeats 近期的研究总结,可以大致地将 Web 3.0 贴上这么 4 个标签:

1、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2、数据确权与授权

3、隐私保护与抗审查

4、去中心化运行

针对目前互联网出现的诸多问题,诸如需要重复注册账号、服务商滥用用户隐私数据、网络公司使用用户数据盈利、网络服务无法延续等问题,都可以使用上述提到的 4 个标签单独或者组合起来使用,成为 Web 3.0 的解决方案。

Web 3.0 将带来透明、可信的互联网经济模式

因为用户已经免费使用了几十年的互联网内容,大家对于将个人数据通过《用户协议》和《隐私协议》的方式免费给网站、服务商使用的方法并不反感,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我们忽略了,企业使用用户的数据赚到的钱,并不会返回给用户,在收入覆盖运营成本之后剩下的利润,用户无权获得。很多人觉得这理所当然,但这不公平。

无论是 Web 1.0 还是 Web 2.0,因为运营服务的中心化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来透明度和信任的问题。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数据权益通证化、数据确权与授权的区块链技术应用来得到解决。用户在 Web 3 的世界里产生的数据归用户所有,在没有得到用户的授权确认之前,使用者无权使用。同时由数据使用而产生的收益,用户也有可能通过数字加密货币行业的通证经济分一杯羹。

通证经济、数字资产的出现,也让用户得到了参与 Web 3.0 开发公司运行的机会,他们可以参与投票、参与分红,实现开发者与使用者的良性互动。用户既是使用者,又是维护者。比如区块律动 BlockBeats 之前推荐的 Brave 浏览器,当用户在浏览器内上网时,浏览器会推荐广告给读者,与此同时也会返还一部分收入给读者。既消费了用户的数据,又为用户创造了收入。未来会有更多这样的产品出现,让用户参与到公司的运营中。AVC 资本合伙人 Fred Wilson 认为,这种行为可以被理解为是 Open Data(开放数据),属于 Web 3.0 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文章开头提到的老王,因为参与了某个项目的挖矿,他的矿机被用来当作视频网站的 CDN 节点,给附近的视频用户传递视频文件,按照上传出去的流量来计算自己的工作量,再从优酷或者爱奇艺或者腾讯视频分钱。老王就是一个非常标准的 Web 3.0 的参与者,他可以享受互联网的便利,也能为自己的贡献行为赚钱。

Web 3.0 会让用户放心使用

在传统互联网领域,用户对于自己的数据的控制权利,其实非常低。

比如你发表在博客上的文章,可能因为新浪博客的一封「停止服务公告」而遭到删除。即便是你在网易云音乐上花钱买的版权音乐,也会因为网易云版权到期而被从 App 中删除,再也听不到。你心爱的游戏也有可能因为开发商赚不到钱而「已断开服务器连接」,让你花了几个月打得装备灰飞烟灭。

传统互联网领域,这一切都已经发生,而且还会发生更多。在 Web 3.0 时代,这个问题将通过去中心化解决。

像以太坊 2.0、Dfinity 等号称全球计算机的区块链将为开发者提供基础的计算服务,不需要再去租用服务器,用户的数据也可以通过 IPFS、Sia、OrbitDB(使用 IPFS 的去中心化数据库)等技术去中心化存储,没有人能再控制你的数据。只要你愿意为游戏运行的区块链智能合约付费,即便整个游戏就只剩下你一个人,你仍然可以玩。

产品和游戏的改动也得经过社区投票才能通过,开发者不再有独裁的权利。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就因为网络游戏《魔兽世界》随意修改角色技能而对此大动肝火,Web 3.0 的出现将限制这种情况的发生。

Web 3.0 很无情但可以异常地公平

Web 3.0 实际上是冷冰冰的,它不会带感情,只有这样它才能为所有人忠诚地服务。

Web 3 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也将超越我们对目前金融行业的想象,而且已经落地。以 MakerDAO 去中心化借贷平台为例,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通过超额抵押数字资产来获得锚定美元的稳定币 DAI。

区块链和智能合约没有感情,它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它只认链上记在的不可篡改的记录以及实实在在的数字资产。

当你走进银行的时候,银行要审查你的资质,查你的资金来源,然后经过漫长的审查后再那你的抵押物给你贷款;而在 Web 3.0 的 Defi(去中心化金融)里,没有那么一个中心化的机构来对比进行审查,无论是你一个被赶出家门的流浪汉,还是一个身穿西装的华尔街大佬,部署在以太坊区块链上 MakerDAO 智能合约都将无条件地接收你的数字资产并将稳定币借给你。

现实世界中,你或许可以通过花言巧语取得别人的信任,而 Web 3.0 不听这一套。它是没有感情的机器,它不会骗人,也无法被人骗,同样在区块链上做生意,也可以几乎「去信任」。这种行为又被 Fred Wilson 称为开放金融(open finance)。

Web 3.0 效率低、普及难度大

但不可否认,新的 Web 3.0 世界存在很重大的问题:低效。这与区块链从业者们认可的 Web 3.0 去中心化运行有直接关系,去中心化的效率相较于中心化的 Web 2.0 和传统意义上的 Web 3.0 来说,都要低的很多。

首先是去中心化网络对于任务处理的速度低下,即便是那些号称 Web 级的区块链项目也无法掩盖效率低的事实;然后是使用去中心化网络需要支付的隐性成本,进入 Web 3.0 的用户都会被「手续费」概念给弄糊涂,原本的互联网根本不存在手续费这件事。

Web 3.0 要对用户科普的内容要远远超过区块链、比特币、加密货币要科普的知识。当然,开发者也可以通过多样的设计将应用程序设计的和传统 App 无异,让用户根本感觉不到这些复杂的运行机制的存在。但这类开发工具,才刚刚起步。

Web 3.0 的普及难度可能很大,无论是对开发者的普及,还是对用户的普及,还是对企业的普及,都将异乎常规的难。尤其是在如今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试图加强互联网监管的时代,Web 3.0 正在与政客们进行对抗。

再加上通证经济和人性自私,炒币远比做项目赚钱。为了取得大众信任,开发团队甚至需要定期露面来证明自己还在工作。如何把区块链运行得跟传统互联网一样,同时又能保持区块链的特性,是目前区块链开发者们仍在头疼和探索的难题。

Web 3.0 是否值得存在

这是绝大多数反对 Web 3.0 概念的声音。他们认为,如今的互联网已经发展到了几乎完善的阶段,用户已经习惯了出售数据,习惯了订阅制度,习惯了这一切后就不愿意再进入 Web 3.0 世界。

对此,他们认为 Web 3.0 这个概念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现在已经进入了 Web 3.0 阶段。从用户接受的角度来看,Web 3.0 似乎是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因为如今的互联网已经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但是从去中心化以及个人权益保护的角度来看,Web 3.0 有它的价值。但它的价值能多大,需要等待市场去检验。这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从数字加密货币市场角度思考的 Web 3.0 有它存在的必要,但它的存在是否值得我们花时间去等待,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开发者、区块链运营者还是用户,Web 3.0 不再像 Web 2.0 一样只需要等待就能享受,只有主动地参与才能够创造这么一个真正享受权利和值得旅行义务的新互联网世界。

以下是与Web3.0有关的代币:

Web3.0底层公链:Eth,Dot,Icp,Smt;

Web3.0数据存储:Ar,Fil,Cru,Pha;

Web3.0广告:Bat;

Web3.0社交:Mask,Rss3(未发币),Mirror(未发币);

Web3.0应用:Link,Grt,Mask,Bat,Band,Gnt,Lpt;

Web3.0论坛:Bbs(未发币);

Web3.0军火库:Gtc,Rad;

Web3.0云计算与通信:Ankr,Icp,Rlc,Mask,Pha,Cqt;

Web3.0身份索引:Lit,Icx,Bright,Sjsnb;

Web3.0隐私与匿名:Nu,Keep,Pha;

Web3.0交易:Uni,Dydx,Vega,Sushi,1Inch,Snx等;

Web3.0组织Dao:Ygg,Fwb,Bit,Gno,Dora等等;

By 律动

揭秘贝索斯投资的“永葆青春”神药

近期,搜狗CEO王小川辞任、投身生命科技领域,拼多多创始人黄峥辞任、开始布局“脑科学”……有评论人士表示,财富他们已经拥有得足够多了,剩下的就是如何解决“寿命”的问题。

美媒报道,57岁的贝索斯正联合一家生物科技机构Altos Labs,开发能逆转人体衰老的应用成果。其依赖的主要技术是诺奖得主山中伸弥在2006年发现的生物重编程技术。“你可以从一个 80 岁的老人身上取出一个细胞,然后在体外将年龄逆转 40 岁,没有其他技术可以做到这一点。”[1]

首富贝索斯投资“逆转衰老”,细胞“年轻”一倍,寿命即将货币化?

去年12月,哈佛大学遗传学教授大卫·辛克莱尔实验室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通过上述技术使老年小鼠恢复了视力[2],但他依然认为这个领域是“新生”——前景独特但距离临床研究还有10多年的漫长距离。

辛克莱尔确实有这样的发言权。作为衰老干预领域的权威,以及多个制药企业的参与创办人,他如今已经52岁了,但是外貌、精气神却没有丝毫的中年感。他曾对媒体表示:通过血液测算,自己的实际生理年龄只有30多岁。而贝索斯、比尔·盖茨等富豪在“延长寿命”领域的重金加注,有很大一部分信心来自于辛克莱尔。

首富贝索斯投资“逆转衰老”,细胞“年轻”一倍,寿命即将货币化?

52岁的大卫·辛克莱尔

2016年,辛克莱尔与华盛顿大学发育生物学教授今井真一郎先后在Cell公布了惊人的研究成果:通过给老年小鼠补充β-烟酰胺单核苷酸(即火爆富人圈的“哈佛衰老抑制剂”瑞维拓的关键成分),使其出现了显著的衰老逆转,老年小鼠的神经功能、代谢能力均大幅提升[3],后续甚至证实使高龄小鼠的剩余寿命延长了2.3倍[4]。随后,辛克莱尔便开始服用该物质并公开表示自己出现了“逆生长”的迹象,当2018年美国霍伯麦公司将其转化为实用化产品瑞维拓(Reinvigorator)后,甚至在富人圈内激起了持续疯抢。

目前,该物质已经具有完备的安全性验证和临床反馈。辛克莱尔就职墨尔本大学教授的父亲、博士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妻子也在常年服用该物质,他80岁的父亲如今还能在健身房做完一组130公斤的腿部推举……

首富贝索斯投资“逆转衰老”,细胞“年轻”一倍,寿命即将货币化?

除了瑞维拓外,挑动富人神经的“延寿”科技还在持续的挖掘中。将时间快进10年,当重编程技术开始走进应用,贝索斯接受全身的“细胞年轻化改造”后,这位中年首富的年龄或许将从67岁逆转,甚至有外国网友认为,未来支持寿命流通的时间交易所或将在首富的亚马逊帝国下建立。

对于硅谷的野心家们来说,很多人都会自信地说出“我不会死去”的观点。

“我不想让我的敌人活得比我久。”公认的延寿狂人、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在谈到自己是如何延寿时,毫不忌讳地说到。当时外界传闻,他定期会到一家名为 Ambrosia 的公司接受“换血”——将年轻人的血液注射到自己体内,这甚至引发了一小批美国富豪的效仿。他本人并不承认换血一事,却向媒体坦诚自己选择了“冰冻人”技术,也在吃一些衰老干预的药物。

首富贝索斯投资“逆转衰老”,细胞“年轻”一倍,寿命即将货币化?

“我认为,我现在距离我的最低标准——活到180岁刚过去了25%。”

防弹咖啡创始人戴夫·阿斯普雷今年45岁,他每天服用上百份补充剂,每6个月注射一次干细胞,他还有一个耗资500万元的“Alpha办公室”:低温冷冻、高压氧、红外线、电磁脉冲……各类的高科技在他这里都成了延寿的可能手段。

首富贝索斯投资“逆转衰老”,细胞“年轻”一倍,寿命即将货币化?

在他们眼里,衰老就和生活中的感冒、电脑上的bug一样,可以通过技术解决。而眼下,科技的进步正使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这一目标。

从2018年5月至今,以瑞维拓为代表的β-烟酰胺单核苷酸应用成果便始终位列衰老干预技术的第一梯队,在国立卫生研究院智库PubMed中检索相关词条,发表在《细胞》《科学》等期刊的研究显示有数千条,其中还有来自美国、日本、中国的人体临床研究成果[5]。

这项技术究竟火爆到哪种地步,李嘉诚曾通过非公开渠道获取此类物质(瑞维拓前体分子)服用,后来在媒体追问下说道“感觉超好”,而“李超人年轻20岁”的相关新闻也很快在整个亚太地区发酵。SOHO中国创始人潘石屹,在从麻省理工学院获取服用后表示“发现指甲长得很快”。瑞维拓通过京东和天猫进入中国后也迅速在国内富人圈中引发疯抢。

“对抗死亡,是我们的必争之战。”

这是贝索斯送给亚马逊股东们的最后一句话,而他就是这句话的先行者。

贝索斯在结束上一段婚姻后,他和新女友劳伦·桑切斯的花边新闻很快受到了全球关注。首富一改往日“硅谷码农”的形象,穿上花衫,以更年轻的精神面貌,与新人相拥出入象征上流社会身份的游艇、豪宅、酒会等。尽管被嘲“老房子着火”,但他却表现得毫不在意,只因女友“让我有回到青春的感觉”。

首富贝索斯投资“逆转衰老”,细胞“年轻”一倍,寿命即将货币化?

人到中年,对青春的渴望也到达了顶峰。除了这项被媒体放大的投资外,贝索斯早在几年前就与彼得·蒂尔一起巨资投了Unity Biotechnology,其创始人声称拥有“清除衰老细胞的技术”。其竞争对手Calico,也在谷歌和制药巨头艾伯维的支持下,首次公开其研究成果——让小鼠的大脑功能恢复至年轻水平。

而李嘉诚“年轻20岁”的新闻曝光后不久,他便入股了瑞维拓的上一代技术,步入晚年一贯低调的首富也不惜为其抛头露面地站台。贝索斯最新看好的重编程技术,也或将随着基因编辑、CAR-T疗法的普及,位列衰老应用的梯队。

这些流传富人圈的延寿技术,是否足够令人兴奋?因此,才有声音说:“永生的那个人不会是你,因为你没钱。”

不过,科学发展的本质还是在于推动人类的共同进步。以往1年花费150多万的富豪专享“延寿分子”,随着其技术奠基者霍伯麦与巴菲特旗下麦克莱恩的联手而下探至300美元,并逐渐渗透进普通的高净值群体。

首富贝索斯投资“逆转衰老”,细胞“年轻”一倍,寿命即将货币化?

人类的演化无时无刻不在颠覆自然界的规律:石器被计算机、机器人所取代,AI让自动驾驶代替了直立行走,基因编辑技术促成了世界首例猪肾在人体的成功移植……这些让人类解放双手、寿命延长的变化都在提示着:

现在正是重新定义人类物种的时刻,这不仅是变革的开端,更是演化的起始。

By 21世纪经济报道

癌症为什么容易复发?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0年度工作报告,我国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为40.5%。也就是说,有近60%的癌症患者无法达到临床治愈。而复发、转移是癌症病人无法获得治愈的重要原因。

        爱看香港喜剧片的影迷对“吴孟达”这个名字可谓耳熟能详,他是香港少有的金牌配角之一,特别是和周星驰合作的喜剧电影,让人捧腹大笑。

       然而,2月22日,微博热搜上“吴孟达患肝癌”的消息却让影迷们笑不起来。据吴孟达好友向外界透露,吴孟达罹患肝癌,现已手术并进入化疗阶段。

       那么,达叔已经切除了肿瘤是不是就意味着影迷们可以松一口气了呢?其实,在抗癌的漫漫征程中,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可能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因为肿瘤一直伺机而动,随时准备卷土重来——复发,或是到别的地方兴风作浪——转移。因此打好和肿瘤的持久战,是取得抗癌胜利的关键。

       临床治愈不是切除肿瘤这么简单

       很多人认为,通过外科手术把肿瘤切除干净就万事大吉了。做完外科手术真的等于临床治愈吗?

       “对不同类型、不同分期的癌症,答案显然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巴一教授举例说,大多数甲状腺癌、I期胃癌患者仅进行根治性手术就有机会获得治愈,但是对于大多数恶性肿瘤,仅通过外科手术无法达到临床治愈。

       目前临床上推荐多学科合作机制,根据患者初诊的肿瘤分期、患者体质等情况选择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规范治疗后随访满5年,依然没有异常症状(如局部出血、疼痛)或体征(如异常的淋巴结肿大),超声、CT 等影像学检查也未发现明确转移性病变,可认为达到“临床治愈”,这也是医生们通常所说的“5年生存率”。

       癌细胞为何像打不死的“小强”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0年度工作报告,我国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为40.5%。也就是说,有近 60%的癌症患者无法达到临床治愈。

       复发、转移是癌症病人无法获得治愈的重要原因。对于癌症复发、转移的机制,目前尚无定论,依然是科学研究的热点。

       比较常见的有干细胞假说。在各种治疗后,大部分癌细胞死亡,但仍有一小部分细胞存活下来。这些存活下来的就是癌症干细胞,它们就像大树的根一样,具有自我更新和无限增殖的潜能,对多种治疗药物具有耐药性,其运动和迁徙能力又增加了癌症转移的风险。

       除了干细胞假说,科学家还发现,癌细胞为了存活下来,还具备“休眠”的能力。肿瘤休眠假说也是公认的癌症复发的机制之一。顶级期刊《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曾总结休眠癌细胞的生命周期:扩散的癌细胞首先会选择合适的生态位,但缺氧等微环境特点会抑制细胞增殖、引起细胞周期停滞,癌细胞此时会进行重编程而逐渐适应周围环境,在具备了逃脱免疫监视的能力后开始长期休眠。当癌细胞在贫瘠的环境中慢慢攒够了能量后就会被激活,或因微环境因素诱导而被激活。

       癌症的转移包含癌细胞浸润、血管生成等多个步骤,除了这两种与转移相关的假说外,还有上皮—间质转化假说、种子—土壤假说等。每一个假说背后都存在很复杂的生物学机制,但到底哪种才是真正的转移复发原因,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说法。

整体上来讲,复发的癌症比初始的癌症治疗要更为困难,对治疗方式的响应程度通常也不如肿瘤的第一次治疗,原因如下

  • 初始的手术或放疗等局部治疗已经尽可能将癌细胞完全清楚了。但仍然可能残留一些极小的癌细胞群体,很早就迁徙出了手术和放疗的范围。这些癌症往往是侵袭性非常强的(快速生长和快速扩散),也就是说复发的肿瘤是恶性程度是非常高的亚群组成的。对恶性程度进一步增高的肿瘤,治疗的困难性就会大大增加
  • 癌症对初始的放化疗治疗产生了抵抗力。癌细胞可以对治疗产生抵抗力,就像细菌对抗生素耐药一样。这意味着化疗或放疗也许可以杀死大部分癌细胞,但是其中一些癌细胞没有受到足够的影响或改变以至于可以在治疗后存活下来。这些癌细胞可以生长并导致癌症再次出现。之前的使用过的化疗药物再次使用敏感性下降很多,甚至没有疗效。目前的研究表明,剂量不足的放疗和化疗,甚至可以把一部分对放化疗不敏感的肿瘤“选择”出来,这部分肿瘤细胞就是肿瘤的干细胞,由于肩负着肿瘤细胞无限增殖的任务,其治疗抵抗的能力非常强大。也容易在全身各处定居增长起来,造成多发的转移,使得治疗更加棘手。
  • 初始治疗的副作用也会导致的再次治疗的困难:例如,某些特定的化疗药物会导致心脏问题或手和脚的神经损伤。如果持续给你同样的药物,会使得这些问题加重或者导致长期的副作用。手术治疗也是如此,第一次手术后,局部的粘连和解剖结构的变化,大大增加了手术并发症(出血、感染和穿孔等)的风险。再次放射治疗也是主要因为副作用的原因很少进行,这是由于第一次放疗后,正常组织如脊髓等已经接受很高的放射剂量,再次放疗,为杀灭肿瘤,脊髓等正常脏器不可避免的要接受再次照射,会出现脊髓截瘫、肠道穿孔和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身心都要“硬”才有希望打“胜仗”

       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显示,2012年—2015年,被称为“癌症之王”的胰腺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7.2%,而甲状腺癌却高达84.3%。

       为何同样是恶性肿瘤,复发转移的能力却大相径庭呢?

       由于肿瘤的异质性,不同类型、不同分化程度的肿瘤恶性程度不同,侵袭、转移、复发能力以及对治疗的敏感度也大不相同。究其根本原因,还是肿瘤细胞内在的基因调控层面的差异。科学家利用基因魔剪技术(CRISPR技术)为每个癌细胞打上一个独特的“标签”后,追踪它们及其后代的演变和转移过程,发现了导致转移的“热点”基因(IF127和REG4等基因与高转移潜力相关)。

       除了肿瘤本身的情况外,宿主的因素影响也非常大。比如对于同一肿瘤类型来说,分期越晚,肿瘤负荷越重,预后也越差;按计划接受规范化治疗的患者,其预后优于依从性差的患者;患者的身心因素、经济因素、家庭社会因素等也会影响预后。

       在临床上不难发现,体质好的患者、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的患者以及亲朋好友给予更多支持的患者可以更好地耐受治疗,更有机会从治疗中获益。

       “武器”升级有望提高患者生存率

       如何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是我们每一个临床医生关注的问题。医学研究中的新进展、新成果不胜枚举,但要落地到提高患者的生存,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探索新药物、新治疗模式的临床研究是提高癌症患者生存率最直接的方法。如今最火的癌症治疗药物当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恶性肿瘤可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让免疫系统重新奋起攻击肿瘤细胞。

       巴一教授介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使用已经在多种实体瘤的治疗中获得成功。

       新治疗模式主要是多学科讨论,相比于以往的单学科孤军奋战,目前肿瘤多学科讨论的协作模式也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对于肠癌肝转移这样的晚期患者,在内科、外科、介入科、放疗科等多方协作的基础上,依然有治愈的机会。

       其次,转化研究也在为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而蓄力。比如,很多转化研究开始寻找疗效预测分子标志物,这些标志物的发现将有助于医生针对不同患者筛选治疗方案。例如相关研究发现JAK1/2 突变、PTEN基因突变等与免疫治疗疗效呈负相关;POLD1/POLE 基因突变等与免疫治疗疗效呈正相关。医生看到携带这些基因突变的患者,自然就会对免疫治疗的取舍做出判断。

       最后,基础研究的发展一直是临床进步的后盾。新的治疗靶点、新的治疗药物都依赖于基础研究的支撑。巴一教授举例说,肥胖已被证实与癌症的发生及患者更差的预后相关。2020年12月发表于《细胞》(Cell)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肥胖会使癌细胞在与免疫细胞(CD8+T细胞)争夺燃料的竞争中胜出。在高脂肪饮食下,癌细胞能够进行代谢重编程以增加脂肪的摄取和利用,而 CD8+T细胞则不能。这个研究让我们知道T细胞与肿瘤细胞之间的拉锯战会因肥胖而改变,虽然还不能确定明确治疗靶点,但这一发现为通过代谢弱点来对抗癌症的新策略打开了大门。

       就目前情况下,接受规范合理的抗肿瘤治疗是降低复发转移、延长生存最有效的手段。进行定期复查和随访是早期发现复发转移最有效的方式。

癌症转移可以预测吗?

随着技术的进步,癌症转移的早预测早发现并不是不可实现的。首先,癌症复发转移的风险是能够被预测的。2019年ASCO会议报道了日本广岛大学津谷康弘教授在早期肺癌研究中发现的几个高危因素,包括:肿瘤>2cm,肿瘤侵袭脏胸膜,有局部淋巴或血管浸润。当存在这些风险因素时,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会从96%下降至86%,复发风险大大提高。最近发表于《Lung Cancer》杂志的一项研究则发现,术后cf-DNA检测阳性的患者,其疾病复发风险是阴性患者的8.5倍。其次,在癌症复发转移的早期进行有效处理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这就需要尽早发现癌症复发。出现以下情况应警惕癌症复发转移:

1原发症状

患者在经过一系列治疗后,病情稳定了一段时间,原发部位又出现了与初次确诊时相似的症状,如包块、结节等,并且可能症状加重。

2疼痛症状

除原发部位的局部疼痛外,还可出现背痛、腰痛,或其他部位的疼痛等。有些内脏疼痛不太容易察觉,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感觉腹部、腰部疼痛,并且疼痛短期不缓解,甚至加重,一般多见于骨转移。很多复发转移的患者都是因为疼痛不能忍受了才去就诊,此时可能就有点晚了,自己多受苦不说,也增加了治疗难度。

3消瘦症状

患者在治疗后,体重应保持在相对平稳状态,如某段时间出现了不明原因的消瘦、乏力,或贫血等症状时,应引起重视。这是因为体内肿瘤细胞增多,消耗了机体大量营养物质。

4淋巴结症状

患者应该时刻关注身体各部位的淋巴结情况,防患于未然。平时自己可以多摸摸,照照镜子看看,如颈部、下颌、锁骨窝、腋窝、腹股沟等处出现无法解释且无痛的淋巴结肿大,应当立即就医。

5发热症状

癌症患者的发烧和普通的感冒发烧有很大区别,一般不会超过38度,还可在午后、下午、夜间出现体温升高的症状。应该抗生素、抗过敏的药物一般作用不大,反而应用抗癌药后可退烧。当出现这种不明原因的低烧时也应引起警惕。

6出血症状

出血也是复发转移患者常出现的症状之一。如咯血、呕血、无痛性血尿、黑便、阴道流血,或身体其他不明原因的出血等,都应及时就诊。

7阻塞症状

管腔的狭窄,甚至堵塞也是常见症状之一,这是因为管腔内的肿瘤增大。若在食管,可见吞咽困难;若在气管或咽喉,可见气短、声音嘶哑,或语不出声等症状。

8脑部症状

部分脑转移的患者,当出现脑水肿时会出现疼痛、头晕或视物模糊。如果病灶长在支配肢体活动的区域,会出现渐进性的肢体无力,无法行走。

9.个体化基因检测,检出携带的致病基因以及致病突变,从而预测患癌几率,减少复发和转移

By 付琳

中国药企正在出海

2021年1月,百济神州与诺华就PD-1抗体的授权达成全球战略合作,前者将得到6.5亿美元的首付金额与22亿美元的总交易金额。这笔交易,拉开了2021年中国药企海外授权(License-out)的序幕。
8月8日,荣昌生物宣布与西雅图基因达成全球独家许可协议,后者将开发和商业化ADC新药维迪西妥单抗。荣昌生物获得的潜在收入总额将高达26亿美元,包括2亿美元首付款和最高可达24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交易数额刷新了中国制药企业单品种license-out交易的最高纪录。

据《财经·大健康》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底,中国药企共发生22起License-out交易,交易额超过35亿美元。项目许可引进License-in交易,共有82起。
授权合作 (License) ,是通过向产品授权方支付一定首付款,并约定一定金额的里程碑付款及未来的销售提成,从而获得产品在某些国家地区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等商业化权益。
引进项目的License-in,曾经助力一批生物科技企业上市。如今License-out背后,是中国本土创新企业展现的创新能力,被国外市场与合作方认可。
资本、行业、政策端人士的共识是“出海潮”将成为趋势,License-out项目会越来越多。

面对多变的支付环境、融资与资本退出渠道,如何在专注国内市场与国际化间抉择、布局国际化战略,如何决定商务拓展(BD)项目、选择合作伙伴等,是中国创新药企业需要进一步摸索的。

01

什么是好的商务拓展项目?

“内卷与国际化,这两个关键词我反复听到。”海思科医药集团国际合作部总监周峰感慨。
最先“卷”起来的是抗癌药物的靶点。抗癌药CAR-T细胞疗法中,CD19、CD20、CD22等都是热门靶点,仅CD19临床试验,在国内占比就超过40%。
另一个抗癌新药PD-1上,药企扎堆、同质化程度不输CAR-T。7月5日,乐普生物PD-1普特利单抗上市申请获国家药监局受理,这是国内第11款申报上市的抗PD-1单抗。国内已经批准七款PD-1单抗,均获批多项适应症,而且都有新适应症处于上市申请阶段。
西南证券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9月,全球有154个PD-1产品在研,其中85个由中国企业研发或合作开发,占比达55%。

什么是Car-T细胞治疗?

CAR-T细胞治疗是现今炙手可热的免疫治疗方法之一。CAR-T的全称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T细胞受体嵌合型T细胞作为最早的免疫治疗手段,这种T细胞会表达一种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s ,TCRs),这些T细胞受体可以特异性地识别胞内和胞外的肿瘤抗原。

CAR-T用的T细胞通过人工改造来提高特异性。操作时在从患者体内分离的普通T细胞,并在其中加入嵌合抗体。这个抗体可以特异的识别癌细胞,并激活T细胞来将其杀灭。加入这个嵌合抗体的CAR-T细胞便拥有了精准识别并打击癌细胞的“超能力”。将这样的细胞输入患者体内,就可以帮助患者清除癌细胞。实现了从最开始的基础免疫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变。

CAR-T治疗的流程示意,图片来自 CAR T Cell Therapies Are a Growing Area of Research

艾米丽-怀特黑德(Emily Whitehead)是CAR-T治疗的小代言人,这个5岁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小朋友在化疗无效医生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在六岁时接受了CAR-t治疗,康复后至今没有复发。

图片来自网络

利用CAR-T技术,还有不少“疑似治愈”癌症的例子,在半年或一年的复查后,没有发现癌细胞的死灰复燃。不过是否患者癌症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根治,在余下生命不在复发还需要时间来帮助我们检验。产业界不会错过这个前景大好的技术,诺华(Novartis)立刻将其作为其99亿美元研发预算的优先项目之一,朱诺治疗公司(Juno Therapeutics)以及美国凯特公司(Kite Pharma,Inc.)也投入这个技术的开发中。

一些参与CAR-T项目的公司

现实中还显骨感的CAR-T细胞治疗

虽然CAR-T技术听起来十分振奋人心,但是离真正的临床应用还有不少距离。在实现癌症治愈梦想的道路上,有不少的绊脚石有待清除。

首先,CAR-T技术也有副作用,其运用到临床的一个重大风险便是细胞因子风暴(Cytokine storm)。当T细胞杀灭细胞的同时会释放出一类叫做细胞因子的蛋白来号召更多的免疫细胞共同参与这场战争。但是由于CAR-T反应的过于高效,细胞因子的产生量也相当可观,这个“风暴”可能导致患者发生恶心、头痛、高烧等副作用,疏于监护还有死亡风险。

图片来自 What is the Cytokine Storm?

其次,现今技术的运用范围太有限了,对待实体瘤还处于束手无策的阶段。

同时,技术的效率有待提高、操作复杂、个性化程度过高、价格过于高昂、成功运用肿瘤范围还需扩大、肿瘤微环境带来的影响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临床试验中患者的多人死亡,FDA一度暂时叫停Juno公司的CAR-T免疫疗法JCAR015临床II期试验,并在近日最终再次由于病人死亡主动放弃了这一项目。这一表现更是增强了大家的疑虑。Kite的axicabtagene ciloleucel也造成过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和心脏骤停导致死亡的病例。

不解决这些问题,CAR-T技术的临床运用和可能的受益人群将十分受限。这也是为什么CAR-T技术公司在上市和融资时风头正劲,但是由于以上叙述的种种原因,现在公司股票的热度已经开始回落。

海外交易的内卷

海外交易也“卷”起来了,需用更多的钱去砸一个项目。不少生物科技公司负责人聚集的微信群里,常常会出现一名成员发出一则新闻,显示某公司签了引进项目的大单,随之而来的是整齐划一的恭喜,然后是签单的公司负责人发红包感谢。
“引进项目就像买东西,同样一个手机,原本6000元能买到,为什么要花1万元买下来,而且还骄傲地说拿下大单。”某业内人士说,用钱压竞争对手为了License-in,“这个风气不太好”。
在他看来,有些公司可能出于战略考虑,引进项目后更能吸引投资,“对于真正想做事情的公司,无形中交易成本整体提高了,造成内卷,恶性循环”。
商务拓展项目永远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周峰认为,首先要看项目是否有好的市场价值,其次要看能否落地、进临床,第三一定是买对的而不是买贵的。
购买、引进项目,是选择将自己核心竞争力较强的领域,与合作方强强联合。
广州领晟医药创始人宋燕,帮助不少企业完成过海外交易,她认为,对于企业来说,好的License-in项目应该是对自身成熟产品、自研管线的补充,“要么你是为了实现技术上的领先,要么希望拿到某一项独特技术的授权,要么扩大自身适应症独特的适应能力”。
如何成功地将项目License-out出去?第一步要看的,仍是产品是否有足够的底气。
宋燕的经验是,首先要看项目本身是否基于最好的靶点,尤其是跨国药企、大公司正在做的,而且进度比较接近的;还要看临床试验是在哪里做的,能否经得起核查,数据的国际化程度如何,甚至是找哪家公司做的临床试验。

意将上市的公司,需慎重考虑海外交易

一单关键的海外项目交易,往往会成为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通过监管机构审评、进入市场的机会显著增加。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统计显示,通过商务拓展项目得到上市申请药物,通过的成功率更高,基本超过50%。
上市公司的商务拓展项目交易,对于二级市场无疑是利好消息。荣昌生物8月8日公布与西雅图基因的License-out交易,8月10日股价达到每股119.6港元,比前一个交易日上涨22.35%,盘中一度达到每股145.5港元的高价。
出价过高的License-in项目,最终也难逃市场规律。美国众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炽认为,随着国内医保政策的变化,交易价格过高的License-in项目,会很难在中国市场得到预期的回报,“会从股价和其他层面上体现出来”。
从2020年12月至2021年9月,至少九家制药公司的科创板IPO被否,上市被拒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其中不乏陷入License-in模式争议的企业,比如亿腾景昂、天士力等。
一些业内人士的观察是,注重自主研发能力的科创板,不欢迎License-in。
在太湖医药创新大会上,上交所的参会人员面对企业的疑问表示:科创板不喜欢纯License-in模式,对于有License-in项目的公司,要看其在共同开发项目中的参与程度。

除了IPO难关,在海外交易的实战中,生物科技公司们还要与诸多大药企“直球对决”。当面临同一个具有潜力的创新药项目,小公司与大药企都想要引进时,资金、人才,甚至谈判话术、对项目的感情都成为决定胜败的关键。
过往十年,中国医药产业成立了1500多家大大小小的生物科技公司。不少生物科技公司的商务拓展负责人的疑问是:公司规模小、海外项目经验有限,甚至资金也只够一个项目的交易,如何拿到心仪的项目?
“有大公司介入时,你要小心一点了。”宋燕说,小公司要展现自己能力,“要表现出在这个赛道你对这款药爱的一塌糊涂”。此外,技术团队的沟通要对等,要有自己的想法,要证明自己在中国市场知道的最多,解决问题能力最强。
兴业证券董事总经理、医药首席分析师徐佳熹则对生物制药企业提出四个标准:研发管线中要有一款至少10亿元国内销售的品种,以200万元养一名销售来算,要有一个500人以上的销售部门;要有足够的临床人员数量、药政能力、市场准入经验;创始人要兼具科学家和企业家的素质;要有持续进入品种的商务拓展能力。
尽管困难重重,宋燕还是认为,“对于创新药企业而言,价值不能仅仅停留在中国内地市场,更要向国际进军。”

03

国际化布局要趁早

荣昌生物创始人兼CEO房健民在梳理自己公司十多年的演化进程后,认为“犯了很多错误”。
“早期,没有那么大的雄心壮志,只是说这个药能够在中国上市就不错了,来自资本市场的钱也很少。”房健民回忆2008年创建公司之初,从公司战略到布局,到临床试验,一开始没有按照国际的标准来做,“前几年,我们还在考虑国际化对创新公司的意义”。
随着国内数据的积累,房健民团队觉得适合在美国报临床,开始和美国FDA沟通。“又返回头做一些工作,比如补一些数据来支持美国的临床申报,这是比较浪费的,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2021年3月,荣昌生物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新药泰它西普在国内获批上市;4月,美国FDA授予快速通道资格。
凭借泰它西普上市、与跨国药企海外交易后,10月14日房健民公开宣布,“2亿美元的首付款,我们已经收到了。”
房健民提醒“后来人”为避免日后的麻烦,做创新药,一开始就要把国际化作为主要的内容,不管要不要在美国申报,CMC(药学研究)的工作都要满足美国FDA和EMA(欧洲药品管理局)的要求。
随着国内研发成本的急剧上升、同靶点候选药物竞争白热化、医保谈判降价压力,新药上市后在国内的回报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医保谈判让药企心惊肉跳,过了这一关,进医院又是一个难题,医院总在说总量需要控制,创新药进来意味着将其他药挤出去。”一名药企负责人感慨,“以前认为拿到国内百分之几都是很大的市场,现在发现不够可观。”
国际化不再只是药企、生物科技公司的高目标、高追求,已然成为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市场很大,但是14亿人的市场再怎么样,也比不上70亿大。”徐佳熹说。

By 孙爱民、王小

软银与DCG最近投了哪些加密项目

10 月 30 日至 11 月 5 日期间,加密市场共发生 27 笔投融资事件,较上周略有下降;已披露投融资总金额为 13.098 亿美元,为今年四月以来次高点。

软银大手笔加码加密市场,DCG 完成 7 亿美元融资 | 投融资周报

从赛道分类来看,NFT 和游戏赛道热度继续上升,该领域融资数占总融资数比例过半。本周共发生 3 笔亿级大额融资。金额最高的一笔为灰度母公司 DCG 以 100 亿美元估值融资 7 亿美元,软银愿景基金二期与 Latin America Fund 领投;其次为区块链游戏工作室 Mythical Games 完成 1.5 亿美元 C 轮融资,a16z 领投;非洲跨境支付公司 Chipper Cash 以 20 亿美元估值完成 1.5 亿美元融资,FTX 领投。

除此以外,软银还在过去一周内领投了 The Sandbox 完成 9300 万美元的新一轮融资,这也是元宇宙大火的当下备受市场关注的一则融资消息。软银愿景基金是软银旗下科技投资基金,重点关注科技领域独角兽,其在过去一周内的活跃表现展现了其押注加密领域的决心。

机构方面,本周持续活跃机构包括 a16z、Animoca Brands、Jump Capital 、Dragonfly Capital、Multicoin Capital、Huobi Ventures、Electric Capital 、FTX 、Hashed、Polychain Capital 、Delphi Digital 、DeFiance Capital、Tiger Global、DeFiance Capital 等,活跃机构普遍聚焦于 NFT 和 DeFi 等领域。

注:统计中融资笔数和总金额不包含投资基金融资和谷歌向芝商所投资。

NFT 和游戏

区块链游戏工作室 Mythical Games 完成 1.5 亿美元 C 轮融资,a16z 领投

区块链游戏工作室 Mythical Games 完成 1.5 亿美元 C 轮融资,估值达 12.5 亿美元,a16z 领投,D1 Capital、RedBird Capital、The Raine Group、Binance、FTX 参投,现有投资者 Galaxy Interactive、WestCap、01 Advisors、Javelin Partners、Struck Capital、Alumni Ventures 和 Signum Growth Investments 追投。

来源链接

区块链沙盒游戏 The Sandbox 完成 9300 万美元融资,软银 Vision Fund 2 领投

区块链沙盒游戏 The Sandbox 完成 9300 万美元融资,软银 Vision Fund 2 领投。

来源链接

游戏工作室 Faraway 完成 Alameda Research 和 Alameda Research 领投的 2100 万美元 A 轮融资,a16z 和红杉资本等参投

游戏工作室 Faraway 完成 2100 万美元 A 轮融资,Alameda Research 和 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 领投,a16z、红杉资本、Pantera Capital、Jump Capital 和 Solana 参投。

来源链接

数字房产交易游戏 Upland 完成由 Animoca Brands 领投的 1800 万美元 A 轮融资

数字房产交易游戏 Upland 完成 1800 万美元 A 轮融资,Animoca Brands 领投,其他投资者包括 OneTeam Partners、Block.one、Alumni Ventures Blockchain Fund、Global Founders Capital、C3 Management、Michael Ronen (前软银管理合伙人)、Mike Vorhaus (Vorhaus Advisors)和 Michael Terpin (Transform Group CEO)等参投。

来源链接

板球 NFT 平台 Faze 完成 174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Tiger Global 领投

板球 NFT 平台 Faze 完成 174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Tiger Global 领投,Dapper Labs、Coatue、红杉资本印度、SamsungNext、Courtside Ventures 以及萨克拉门托国王队主席 Vivek Ranadive 参投。

来源链接

互动式内容体验创意工作室 rct AI 完成超千万美元的 A-3 轮融资,Zonff Partners 联合投资

旨在运用分布式学习和人工智能打造下一代交互式体验的创意娱乐工作室 rct AI 完成超千万美元的 A-3 轮融资,Zonff Partners 联合投资,原股东 Galaxy Interactive 以及元宇宙资本、Springwind Ventures、Bonfire Union、Everest Ventures Group、FBG Capital、Folius Ventures、HashKey Capital、Hash Global、复星集团联合创始人梁信军、Lucid Blue Ventures、Mask Network、PKSHA SPARX Algorithm Fund、SNZ 等参投。

来源链接

NFT 数据市场 Hawku 完成 4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光速创投领投

NFT 数据市场 Hawku 宣布完成 4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光速创投领投,Dragonfly Capital、Multicoin Capital、Alameda Research、Animoca Brands、Solana、Virtual Human Studio、e^{i} Ventures 等参投。

来源链接

ARPG 游戏 Project SEED 完成 310 万美元私募融资,Huobi Ventures 等参投

ARPG (动作角色扮演类)游戏 Project SEED 完成 310 万美元私募融资,Huobi Ventures、Solar Eco Fund、Cipholio、Solana Capital、BlackEdge Capital、Basics Capital、UG Ventures、Exnetwork Capital、Minted Lab 等参投。

来源链接

NFT 社交平台 Monaco Planet 完成由 Three Arrows Capital 和 IMO Ventures 投资的 3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NFT 社交平台 Monaco Planet 完成 3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本轮融资由 Three Arrows Capital 及 IMO Ventures 共同投资。

来源链接

Solana 生态 NFT 社交平台 Only1 完成超 300 万美元融资,将推出 NFT 市场

Solana 生态 NFT 社交平台 Only1 (LIKE)宣布获 A41 Ventures、Satori Research 和 Ellipti Ventures 战略投资,Only1 已经完成了超过 300 万美元的融资。

来源链接

多链游戏基础设施开发商 Koi Labs 完成 260 万美元 Pre-A 轮融资

多链游戏基础设施开发商 Koi Labs 宣布完成 260 万美元 Pre-A 轮融资,本轮融资由 AU21 Capital、Titans Ventures、CryptoDiffer、X21 Digital、Maven Capital、Encrypt Club、Kyros Ventures、Exnet Capital 等参投。

来源链接

基于 Solana 的游戏 Nyan Heroes 完成 250 万美元融资,Three Arrows 等领投

基于 Solana 的射击类游戏 Nyan Heroes 宣布完成 25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由 Three Arrows Capital、Mechanism Capital 和 DeFiance Capital 领投,Sino Global Capital、Infinity Ventures Capital、Solana Ventures、Skyvision Capital、Yield Guild Games 和 Merit Circle 参投,天使投资人包括 Kevin Lin (Twitch)、Thomas Vu (Riot Games)、吴忌寒(Matrixport)、Darren Lau (The Daily Ape)和 Mr.Block。

来源链接

元宇宙土地信息聚合器 WeMeta 完成 110 万美元首轮融资,DCG 等参投

元宇宙数字土地信息聚合器 WeMeta 完成 110 万美元首轮融资,Delphi Digital、DeFi Alliance、Digital Currency Group、Galaxy Interactive、Hashed、SkyVision Capital 和 Tribe Capital 参投,其他天使投资者包括 Andy Chorlian (Fractional)、Darren Lau (The Daily Ape)、John Fiorelli (Kenetic)和 Navi Singh (Antler)。

来源链接

区块链游戏初创公司 Star Sharks 获 Binance Labs 战略投资

区块链游戏初创公司 Star Sharks 获 Binance Labs 战略投资,投资金额未披露。Star Sharks 是一款建立在币安智能链(BSC)上的,以海洋世界为背景的 3D NFT 游戏,用户可以通过持有、繁殖、交易其鲨鱼宠物 NFT 来获取收益。

来源链接

DeFi

Cardano 生态 DeFi 协议 Ardana 完成 1000 万美元战略融资,Three Arrows、Ascensive Assets 领投

Cardano 生态 DeFi 协议 Ardana 完成 1000 万美元战略融资,Three Arrows Capital 和 Ascensive Assets 共同领投,cFund、Morningstar Ventures、Mechanism Capital、Kronos Research、FMFW、MGNR、Selini Capital、Skynet Trading 和 Portico Ventures 参投。

来源链接

加密衍生品市场 Beta Finance 通过私募融资和公开代币销售筹集 575 万美元资金

由 DeFi 平台 Alpha Finance Lab 孵化的加密货币衍生品市场 Beta Finance 宣布通过私募融资和公开代币销售筹集了 575 万美元资金,私募轮融资由红杉资本印度领投,ParaFi Capital、DeFiance Capital、Spartan Group、GSR、Delphi Digital 和 Multicoin Capital 参投。

来源链接

Tempus 完成 400 万美元新一轮融资,计划于 11 月底在以太坊主网上线

未来收益率代币化和固定利率协议 Tempus 完成 400 万美元新一轮融资,Distributed Global、Jump Capital、 Koji Capital 参投,现有投资者也参与了该轮投资。

来源链接

DeFi 质押和流动性策略平台 xToken 完成 200 万美元融资,Lattice Capital 等参投

DeFi 质押和流动性策略平台 xToken 完成 200 万美元融资,Lattice Capital、Zeal Capital 创始人 Joe Buttram、Cygni Capital 联合创始人 Thomas France、Kyber Network 联合创始人 Loi Luu 及其团队、Synthetix 创始人 Kain Warwick 等参投,所筹资金将用于发展 xToken 的去中心化资产管理平台。

来源链接

YieldFi 平台 Entropyfi 通过 Deversifi 上的 IDO 融资 160 万美元

YieldFi 平台 Entropyfi 通过 Deversifi 上的 IDO 融资 160 万美元,将上线 Deversifi、Uniswap 和 QuickSwap。

来源链接

YieldFi 平台 Entropyfi 完成 150 万美元种子轮及私募轮融资

YieldFi 协议 Entropyfi 宣布完成 150 万美元种子轮及私募轮融资,4RC 领投,Crypto.com、Hotbit、Woo Ventures、LD Capital 以及极客投资团队和天使投资人 ChainIDE、DeFi Dad、区块先生、Justin Bram 参投。

来源链接

应用

虚拟交互视频聊天平台 Gather 完成 5000 万美元 B 轮融资,红杉资本和 Index Ventures 领投

专注于虚拟交互的视频聊天平台 Gather 完成 5000 万美元 B 轮融资,红杉资本和 Index Ventures 领投,Dylan Field (Figma)、Jeff Weiner (LinkedIn)、Juan Benet、Lachy Groom、Elad Gil、YC Continuity、Neo、Haystack 参投。

来源链接

数字身份认证公司 Spruce 完成 750 万美元融资,Ethereal 和 Electric 领投

数字身份认证公司 Spruce 宣布完成 750 万美元融资, Ethereal Ventures 和 Electric Capital 领投,其他投资方包括 BITKRAFT、Coinbase Ventures、Alameda Research、A.Capital Ventures、SV Angel、Protocol Labs、Future Positive、Third Kind Venture Capital、Gemini Frontier Fund 以及 Parity Technologies 联合创始人 Jutta Steiner 等。

来源链接

Cosmos 生态隐私一层网络 Penumbra 完成 475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Penumbra Labs 完成 475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Dragonfly Capital 领投,Interchain Foundation、Lemniscap、Robot Ventures、Volt Capital、Figment、Strangelove Ventures、Informal Systems 和 ZKValidator 参投。

来源链接

澳大利亚加密投资应用 Bamboo 完成 400 万美元 A 轮融资,Orthogonal Trading 等参投

澳大利亚加密投资应用 Bamboo 完成 400 万美元 A 轮融资,Orthogonal Trading、Mountain Ash Investment Management 和 VP Capital 等参投。

来源链接

CeFi

灰度母公司 DCG 以 100 亿美元估值融资 7 亿美元,软银愿景基金二期与 Latin America Fund 领投

灰度母公司 Digital Currency Group (DCG)以 100 亿美元估值融资 7 亿美元,软银愿景基金二期与 Latin America Fund 领投,GIC Capital、Ribbit Capital、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旗下私募股权投资机构 CapitalG 参投。

来源链接

非洲跨境支付公司 Chipper Cash 以 20 亿美元估值完成 1.5 亿美元融资,FTX 领投

非洲跨境支付公司 Chipper Cash 完成 1.5 亿美元 C 轮延期融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 FTX 领投,现有投资者 SVB Capital 、Deciens Capital、Ribbit Capital、Bezos Expeditions、One Way Ventures 和 Tribe Capital 以及一些新投资者参投,此轮融资后该公司估值达 20 亿美元。

来源链接

加密货币交易所 AscendEX 完成 5000 万美元 B 轮融资,Polychain Capital 和 Hack VC 领投

加密货币交易所 AscendEX 完成 5000 万美元 B 轮融资,Polychain Capital 和 Hack VC 领投,Jump Capital、Alameda Research、Uncorrelated Ventures、Eterna Capital、Acheron Trading、Nothing Research 和 Palm Drive Capital,AscendEX 在 B 轮融资中的估值达 4.55 亿美元。

来源链接

其他

谷歌向芝商所投资 10 亿美元,芝商所核心清算和交易系统将迁移到谷歌云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与谷歌云(Google Cloud)签署为期 10 年的合作伙伴关系,谷歌已向芝商所投资 10 亿美元,芝商所的核心清算和交易系统也将迁移到谷歌云,从而通过采用云来改变全球衍生品市场。

来源链接

区块链游戏开发平台 Enjin 成立 1 亿美元 Efinity 元宇宙基金,将用于元宇宙生态建设

区块链游戏开发平台 Enjin 成立 1 亿美元 Efinity 元宇宙基金(Efinity Metaverse Fund),以正式支持 Enjin 的生态系统合作伙伴,并帮助实现去中心化的 Metaverse。

来源链接

Avalanche 基金会启动 2 亿美元专项投资基金「Blizzard」

Avalanche 基金会启动 2 亿美元专项投资基金「Blizzard」,该基金的初始投资者包括 Avalanche 基金会、Ava Labs、Polychain Capital、Three Arrows Capital、Dragonfly Capital、CMS Holdings、Republic Capital、R/Crypto Fund、Collab+Currency、Lvna Capital、Finality Capital Partners。

来源链接

NFT 生态投资公司 Sfermion 旗下风投基金 Fund II 完成 1 亿美元募资,DCG、Animoca Brands 等参投

NFT 生态投资公司 Sfermion 旗下风投基金 Fund II 完成 1 亿美元募资,DCG、CMT Digital 和 Animoca Brands 参投,个人投资者包括 a16z 合伙人 Marc Andreessen、Gemini 创始人 Winklevoss 兄弟以及 Bloq 联合创始人 Matthew Roszak。

来源链接

加密风险基金 Collab+Currency 为新基金募资 6000 万美元,将继续投资早期加密项目

加密货币风险基金 Collab+Currency 宣布完成一只新的 6000 万美元基金募资,将继续投资于早期加密项目,此外 Collab+Currency 在推出的新网站上列出其投资组合。

来源链接

区块链投资机构 Sanctor Capital 首只基金已筹资 2000 万美元,将专注于 GameFi 等领域

区块链投资机构 Sanctor Capital 已为其首只基金筹资 2000 万美元,将专注 GameFi、DeFi 和跨链基础设施开发。

来源链接

SocialFi 平台 Torum 获 Kucoin Labs 基金投资,具体金额未披露

SocialFi 平台 Torum 获 Kucoin 旗下 Kucoin Labs 基金战略投资,具体投资金额未披露,此次合作将赋予 Torum 与独家合作伙伴的联系,并获得 KuCoin 生态系统提供的区块链技术支持、法律咨询等服务,以专注于发展社交网络元宇宙。。

来源链接

By 链闻

为什么没人愿意上职校

“职高是提前被社会淘汰的小孩待的地方,比起学校它更像一个收容所。”这是学生李维对职校生活的总结。

“职业学校类似于托儿所的存在,从家长的角度,只要不出事,平稳度过这三年就行。”研究职校教育的学者周舟说。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019年,中国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重提“普职比大体相当”。

2018年开始,中国官方接连颁布文件和提交法律修订案,为提振职业教育背书。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中国制造缺乏增长动力的背景下,官方寄望职业学校培养能推动制造业转型的高级技术工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今年4月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期间,指示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作出批示:“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

而另一方面,在教育资源不平衡和大学扩招的影响下,职业教育的成效颇受质疑。职校学生近20年来一直遭遇歧视,不被社会舆论和就业市场认可。今年又常常见诸报端的“普职比大体相当”(指升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的提法,引起了不少家长的争论和恐慌,职校学生的现实处境和国家政策的规划之间,有着明显的落差。

这种落差为什么会长久存在?中国的职业教育和社会需求真的能够接轨吗?学生们为什么会选择上职校?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毕业后的出路又在何方?

不得已的选择

李维出生于2000年,在成都长大。2015年初中毕业,因为中考成绩不高,只能上离家很远的一所普通高中,或者读职业高中(简称“职高”)。

填报职校志愿和高中志愿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一座城市的高中排名总是口口相传,也有历年录取分数线作参考;职校的信息则混乱且不透明,李维的分数够得上成都所有的职校,但她并不知道应该报哪所学校。

在中国职高是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以下简称“中职”)的一类,此外还有中等专业学校(中专)、技工学校(技校)等,属于高中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学生毕业后可以获得中等学历。

根据中国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20年中国有9896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生1663.37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39.96%;作为对比,同年中国有1.42万所普通高中,在校生2494.45万人,约占总数的59.93%。

img

尽管九年义务教育完成后选择继续升学的学生中有四成上了职业学校,但中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一直很低,中职学生也长期被认为是“成绩差”、“素质低”、“没前途”的群体。即便是官方表述,也承认职业教育存在种种问题。2002年,国务院发布《推进职校教育改革的决定》,承认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较差,教育教学质量不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019年,国务院再次印发《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仍然表示职业教育问题重重,“到了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的时候”。

中考后,李维的姐姐陪她去了一所航空类的职校面试,从家里坐地铁出发要三个半小时。航空学校学费很高,16000元人民币一年,但环境很好,教学楼也修得很漂亮。李维到了那里,内心只有抵触。“周围很荒凉,跟学校反差很大。”负责面试的招生办老师告诉李维,三年读完后就可以直接出来实习、工作——这也是职业学校的重要卖点,但她刚初中毕业,从没想过“工作”离自己这么近,只觉得害怕。

从航空学校面试回家,李维心情低落,什么学校都不想去。一所公办职高给她爸爸打电话,说有“升学班”,只要成绩好就有机会上本科,她答应了。但她后来才知道,会主动打电话招生的职高,都是比较差的学校。很多学生都是被“介绍”进特定职校的——这是一门生意,有的初中班主任甚至会劝成绩差的学生去读职校,“到了那里想怎么玩都没人管你。”

李维已经忘记去职高的决定是怎么做出来的,只记得当时自己特别沮丧。那时李维的爸妈刚离婚,一向给李维出主意的妈妈也从家里搬了出去。“选学校的过程我爸妈几乎没有参与,到最后我自己也觉得很累,所以当时我爸跟我讲,我就想,好吧,也许这所会好一点,然后我和我爸都松了一口气。”

“成绩不好只是上职高的原因之一。”研究中国职业教育的学者周舟在江西一所县城职高做过半年的田野调查,她认为农村的小孩读职校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近几年县城的重点高中独大,同时挤压了普通乡镇高中和中职院校。“这导致了学生成绩如果达不到县城最好的高中,只能在职高和乡镇高中做选择,而可能这两者上大学的概率是差不多的,甚至职高上大专院校(大学专科院校,即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概率可能更高。”

家庭经济条件也是学生选择读职校的重要原因。周舟做田野调查的学校,学生家长大多是工人和农民,也有做小生意的。“有不少学生说选择职高是因为可以早点工作,如果上普高,考不上大学就浪费了三年的钱,考得上大学也是家里一个负担。”周舟分析,尽早进入社会工作,是职校学生的“懂事”。

菠菜在江苏常州读过职高。2012年中考前,菠菜的爸爸就已经替她选好了一所职高,连专业都已经决定好了——“城市铁道运营管理”,毕业后能去高铁当乘务员。中考前的校园开放日,菠菜和爸爸去职高参观,在学校门口迎宾的是两个学姐,长得很好看。菠菜当时觉得,毕业后能做一个高铁乘务员也不错。

直到亲戚开始安慰她——“职高也挺好的,好找工作”,菠菜才反应过来,读职校是一件应该感到羞耻的事情。尽管爸爸始终认为,女生读完职高、找份工作,“安安稳稳”,没什么不好,但成为职校生之后,菠菜迅速经历了这一身份带给她的自卑和挫败。

不过,由于经济发展不同,“读职校”在城市和农村也有着不同的意味。王樵夫在广东潮汕地区一所技工学校教书,学校开在乡镇,学生也都是周边农村的孩子。他说:“农村户口读我们学校是免费的,他们从一开始就觉得自己会来到这里,读职校没什么自卑心理,家长也对学历没太重视。”这所学校的门槛很低,不需要中考分数,有初中毕业证就能报名入学。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报告》,2017年,中国有250余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领取了国家助学金,其中西部地区学生占一半。

img

2015年11月19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一群外国记者参观政府组织的一所职业学校,学生们在玩具汽车装配线上工作。摄:Damir Sagolj/Reuters/达志影像

学习是一件羞耻的事

罗拉是自己决定读职校的,2016年他初中毕业,这对他是一场解脱,他庆幸自己可以不再跟应试教育缠斗。“它教学是为了考试,但我学习的目的不是考试。”罗拉认为应试教育花了太多时间教学生做题和考试,这不是他心目中的教育。

罗拉抱着接受另一种教育的心态去了成都技师学院机械系——西南地区最好的中等职业学校之一,但还是受到不小的冲击。入学第一个星期是军训,有一个晚上操演结束,罗拉先回到寝室,坐在椅子上看书。另一个室友回来看到这一幕,非常惊讶,室友后来告诉他:“居然在职校里会遇到一个看书的人。”

罗拉也很惊讶,寝室里年龄最大的同学已经24岁,比当时的他大了10岁,读了一年又退学。许多同学的穿着打扮、行为举止都像“小混混”,这和初中的分别很大。

学习在职校似乎是一件羞耻的事情。菠菜读职高的时候,隔壁班有个男生,作派像一个老学究,特别爱学习,下课会问老师问题,在同学眼里是个十足的怪人。

菠菜学习的时候,也总是本能地避开同学。她的专业是城市铁道运营管理,课程很杂,要学机械制图、电路、管理学、心理学。大多数同学都在课堂上玩手机,老师告诉她们,女生毕业后可以去高铁当乘务员、或者去地铁和机场做地勤,男生可以去当地铁司机——这些职业上岗前都会有培训,内容和学校教的东西没有太大关系。

菠菜读初中的时候成绩也不好,但学校管得很严,她从没想到职校的学习氛围这么松散。她不习惯自暴自弃,但对自己的专业和附带的职业前景已经失去兴趣,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迷茫之中开始在视频网站看老师讲高中课程的视频,想着也许还能参加高考。

“他们可能在意的不是学习,他们想要和同伴之间的关系,甚至可能想要从‘混日子’变成一个‘混社会’的状态。”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所长史耀疆跟学者马跃2016年发布了报告《中国农村中学辍学调查》,研究了来自四个省份的2.5万名学生,结果显示,来自农村的学生中,初中毕业后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会继续升学(普通高中和中职),而中职学生的辍学率也高达29%-32%,相比普通高中(4.2%-7.4%)高出不少。周舟做田野调查的职高,官方统计的辍学率低于2%,但她认为这个数字明显失实,“学生和老师都说学校里辍学的同学并不少,比如有两个年级,刚入学没多久就有二、三十个人不读了。”

“虽然在学校,但实际上没有在上学的状态,这种学生是非常多的。”周舟说,除了直接辍学的学生,还有很多中职学生处在“混日子”的状态,她称之为“隐性辍学”。“他们可能在意的不是学习,他们想要和同伴之间的关系,甚至可能想要从‘混日子’变成一个‘混社会’的状态。”周舟在学校中发现,学生中常常会讨论谁是“精神小伙”,这是一个流行词汇,指的是混社会的青年。

对于尝试在职校努力学习的学生来说,阻碍是多重的。比如菠菜很难在学校找到学习的地方。每天下午放学,学生必须轮流打扫教室卫生,把桌椅摆放整齐,等待学生会检查,菠菜这个时候就不得不中断自习,离开教室;图书馆的桌椅也很少,而且下午5点就关门;寝室里都是玩游戏和打电话的室友,会玩到半夜。很多职校实行封闭式管理,住宿的学生不能出校门,但学校也没有什么学习空间。

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李维职高学会计专业,老师也不会教电脑上操作的会计软件,而是用手写账本进行教学。她在职高的同班同学之中,几乎没有毕业后去做会计工作的。她从职高考上了一所大专,同样读会计专业,对比之下,她认为职高的教学和管理制度都很不完善。“职高的老师更像大学老师,不会管你,但大学有一个体系支持你学习,职高没有。”李维说,学校连图书馆也没有,想学习也不知道从何学起。

在中职学校教汽车维修专业的老师大钟也承认,教学内容和社会脱节是不可避免的。他以数控机床为例,工厂的设备一直在更新换代,而大部分学校用的都是老旧的设备,学习跟生产是脱节的。“学生学到的永远是过时的知识,但如果你在北京,不会过时太多,在小县城,过时是难以摆脱的。”他说。

成都卫生学校的一则招生广告中写道:“半军事化管理就是可以为提高对这些学生管理教育而可实行的一种管理模式。”

学生“混日子”的另一面,是中职学校普遍推行“军事化管理”。周舟在的学校是一所民办职高,每天的第一节课都是军训。学校聘请了许多退伍军人担任教官,同时还做班主任,这引起了普遍的不满。“老师会跟我吐槽说这些教官根本不懂得教育的方法,学生们也会认为教官不是老师。”周舟说,封闭式管理是民办学校的特色,这也和学校的经济考量有关——比如学校的小卖部、食堂都是学校赚钱的渠道。

“职校的老师还会监督学生们的社交账号,比如说在 QQ 看谁和谁是情侣头像,然后去他们的快手抖音里寻找谈恋爱的蛛丝马迹。”周舟认为,虽然普通高中也会有学校纪律,但职校对学生的管理更严苛,这也符合家长的需求。 不少职业学校的都把“军事化管理”作为自己的卖点。比如九江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宣传中写到:“上午、下午、晚自习上课前15分钟,值班教官哨声集合,各班教官清点人数,进行短暂讲评后,列队进入教室。下课后教官整队,依次进入食堂用餐。21∶30后,值班校领导、教官、班主任和国旗班同学进行查寝,检查学生就寝情况。”

成都卫生学校的一则招生广告,这样形容自己的学生:“集聪明、贪玩、任性、厌学、基础差、缺乏自信于一体……半军事化管理就是可以为提高对这些学生管理教育而可实行的一种管理模式。”

王樵夫教书的技校有一条规定,学生上课要先把手机统一放到讲台前的袋子里。作为班主任,他认为严格的管理是必要,因为职校学生年纪小、心智还不成熟,对未来没有规划,“他们玩就是玩,然后也不知道自己要干嘛。”他说,自己带的班有50多个学生,有四、五个是“问题学生”——经常违反纪律,比如抽烟、打架、谈恋爱,不畏惧老师用严厉的语气。

“这四、五个学生如果没有控制好的话,会把好的学生也带偏。”王樵夫的处理方式是,把他们单独放到教室一个角落,要求他们不要影响到其他同学,如果再违反校规就会叫家长。“家长来也是跟老师说两句好话,说希望孩子继续留在这边,等毕业给他一个毕业证。”王樵夫说,学校一般都会让学生顺利毕业,但也有例外,他们今年已经开除了几个学生。

几个职校生的故事

小白曾就读于电梯工程技术专业。他点了一支烟,徐徐道来:“要谈过去犯的错误,你需要一支烟。”青少年吸烟虽然并不少见,但从道德和学业角度经常被视为“坏”的标志。小白第一次吸烟是在职高的第一天,他的室友递给他一支烟。那年,他16岁。


“是万宝路,”他回忆道,“香港黑帮在《古惑仔》电影里就抽那个。” 小白所在的小团体,成员们都以兄弟相称。后来,他们卷入了几起群架事件,用砖块袭击了校园里的高年级学生。小白被停课,差点被开除。“我不愿意去回想。毕竟,这些都是错误,”他说,“在我们学校里,没有人会学好。我们年纪太轻,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差生“是被制造出来的


说到中国教育系统,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恐怖的高考和通过类军事化训练强化记忆的“高考工厂”。但是,鲜少有人关注学生生涯中更早的一次考试。16岁时,学生们参加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中考),这对他们今后的生活轨迹也至关重要。


中考中表现不佳的学生要么辍学,要么选择在职业或技术高中学习。学生命运的区别非常明显。职校生毕业后进入当地工厂工作,为世界各地组装“中国制造”的商品。他们经常被贴上“差生”的标签,最终永远也摆脱不了“低端人口”的地位。

在精英主义者眼里,”优胜劣汰“无可厚非。但事实并非如此。受中国教育制度的系统性影响,人们不把失败归咎于他们所处的环境,而是将之内化。

尽管不同地区和年份的普通高中录取率会有所不同,但自1993年以来,这一比例在全国整体一直保持在大约50%。换句话说,不管考生如何努力,已经预先确定得分较低的一半人只有进入职业学校的选择。
这个数字对公众来说从来都不是秘密,但大家都默认这个事实,很少挑战其不合理之处。这种集体冷漠令人不安,因为通常不理想的成绩会伴随着许多道德审判。目前,中国家庭大多仍然将学业成功与长期的经济保障联系在一起。尽管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95%,职业教育仍然被视为失败的选择。人们可以像衡量成绩一样轻易地判断这些青少年的价值,中国一半的年轻人因为高中录取率而被视为“失败者”。


命运对“不走运”的学生狠狠惩罚


十多年前,小顾杭州农村参加中考,当时班上超过六成的同学去了职业学校。除了少数幸运儿,她的大部分同学都去了职业学校。然而,这在农村地区非常普遍,尤其是在中国西部。
幸运儿会在周围的村庄被谈论。“一个邻村朋友和我在同一所小学和初中读书”,小顾说,“她好幸运,考上了镇上最好的普通高中,而我最后在职高里学电子商务。她说我又笨又懒,不如她聪明又勤奋。我什么也没说。但有时候我觉得她说的对,不然为什么我没考上高中呢?”
使用负面标签的后果非常明显。像顾梦这样的职校学生可能会将这些文化偏见内化,并将其与更成功的同龄人相比下的不足完全归咎于自己。之后,顾梦因扇室友耳光差点被职校开除,问题彻底爆发,她在父母恳求学校并且塞钱之后才被允许留下。她认为自己受到了学校不公平的对待,最终还是选择了退学。


进入职业学校对于年轻人来说,通常意味着首次在不受父母或者熟悉老师监督的环境下学习,不容易进步。相对于学术型高中,就读职业高中会大大降低学生的一般技能,特定技能得不到提高,并且增加辍学率,这在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中尤为突出。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学生们最终对他们的教育和未来前景漠不关心。


小许曾经在山东一所职校读建筑工程,他告诉我,只有两成的同学真正在意学业,其余的人上课时间要么用手机聊天,要么睡觉。上课睡觉非常普遍,所以它或多或少被迫接受了。一位职校的女老师坦言:“我们老师也只是混日子。” 针对这些行为,顾梦的学校被认为是杭州一所相对较好的职业学校,学校要求学生上课时交出手机,并在教室里安装监控摄像头,以威慑上课睡觉的学生。
衢州技师学院的一名英语老师哀叹道,“我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他们沉迷于电子游戏。他们意志力薄弱、感性、无心向学。”
在职业学校,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男性青少年通常与香烟、电子游戏、兄弟帮和暴力挂钩。然而,大多数职业学校将这些视为“正常现象”。2016年,中国西南部一所职业学校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持械群殴,据报道,100多名学生参与该事件,其中三人住院。小顾说,“在桐江(县上的一所地方职业学校),只要学生不违法,就不会有麻烦。”

对女学生来说,怀孕和堕胎时有发生。虽然普通高中的女生通常是优秀学生模范,得到老师照顾,但职业学校的女生缺乏学校及其家长的类似保护和指导,因孕辍学屡见不鲜。


虽然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高就业率表明这些年轻人毕业后可以找到工作,可他们经常发现自己在低端服务行业工作,并且频繁换工作。然而,职业横向流动并不等于向上流动。学生以短期的、能挣钱的逻辑寻找、更换工作,对他们长期的职业发展并无帮助。但他们这样选择的原因是:学历没有竞争力、技能与当地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身上“坏”和“懒”的标签从未褪色。


与德国广受赞誉的学徒制度不同,中国职业学校的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机制缺乏与当地行业的密切合作。虽然从2015年起人社部、财政部曾试图推进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但企业通常不愿意在学徒制上投资太多,因为缺乏短期利益回报。


小许不喜欢建筑工程,所以毕业后他当起了健身教练。相比之下,小白试图遵循传统路径,找与其专业对口的工作。在学校待了两年后,他被派到一家小电梯公司当学徒,月薪不到1500元。杭州的冬天非常寒冷,六个月后,他辞去了工作,永远离开了电梯行业。“我们不喜欢这个专业,但当时别无选择,”他解释道。在父亲的帮助下,他现在在一家当地的电子商务公司工作,该公司在淘宝上销售奶粉、谷物和女士内衣。


“我很努力地工作,每月挣不到3000元。我终于意识到赚钱有多难。在职业学校的时候花了父母这么多钱,我很懊悔。”我问白瑞文他将来想做什么。“我上不了大学,所以我没有办法和那些有前途、可能会给我带来机会的年轻人交朋友。如果可能的话,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他说,“但现在我只想赚钱,一步步地来。”像我外甥和表妹这样的职校学生无法控制他们的生活轨迹,他们无助地被困在与父母一样的阶层里。


中国职校教育的未来

北大国发院院长姚洋教授最近谈到全社会都在高度关心的教育内卷,他认为问题出在中考分流过早,建议实行十年义务教育。

 中小学教育的焦虑,主要是职校焦虑。因为面对有一半左右的孩子(北京市2017年为约三分之一)将去上职校的升学前景,绝大多数小学和初中的家长是极不情愿的。

  孩子为了不进职校,压力之大,甚至有初三学生晚上八点睡觉,凌晨两点起床读书做作业,忙到天亮,吃好早饭赶往学校。

  平心静气地讲,一个孩子如果不是读书的料,完全可以去职校学一门手艺。但家长却有三重焦虑:

  第一,一个普通高校的学生可以轻松去读职校的课程,但职校学生要去读普通高校的课程,难上加难。同一年级的各类学校和专业,在学习上是有难易梯度的。家长多不会同意让孩子一开始就选择容易的学校和专业,否则在未来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第二,初中毕业生社会经验匮乏,实际上根本没有能力做人生规划。选择职校学一门技术,同时也就意味着,将来从事其他工作的门槛是很高的。如果没有继续学习的能力,改行的成本之高,难以想象。

  第三,中国的一些职校,风评十分糟糕,家长并不放心把十五六岁的孩子送入这些学校,他们不担心孩子学艺不成,而是担心孩子“学坏了”。

  并且,随着科技加速进步,很多好端端的传统职业,忽然消失了。以汽修为例,现在的汽修专业毕业生,谁能保证他的精湛技术在10年之后不会归零?一些新职业出现没几年又消失了,谁能保证中高职教育能够跟上科技潮流?

  一些号称有经验的小学教师会告诉家长,三年级是个“分水岭”,好的就好上去了,不好的就困难了,因此职校焦虑,基本上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开始弥漫在家长心中。但实际上,我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还得过38分,还是百分制。但谁也不好意思把这种个案拿去安慰一个焦虑的家长。

  中国乃至东亚,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对读书进学十分看重,虽然科举制度已经取消,但很多人把现在的高考约略等同于王朝时期的科举。

  而王朝时期,通常只有贱民和罪犯才没有资格参加科举,中考分流,实际上等同于剥夺将近一半人的高考资格(尽管中职生也可以参加高考,但实际效果尽人皆知),因而也可以说是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然而对于延长义务教育到高中阶段,并且缩短基础教育年限,将12年缩短为10年,是不是可行?

  首先,肯定是财政的巨大投入。

  目前的“双减”改革,延迟学生离校时间,增加音体美等课程,实际上既增加现有教师的工作量,又增加了音体美老师的岗位需求,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服务,那么相应地需要更多的财政投入,才能让家长放心,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而如果将义务教育延伸到高中阶段,虽然只是将9年义务教育扩展到10年,表面上只增加了一年。但是,整个的初高中教育将会更加紧凑,不仅对现有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更高,而且,需要平白增加一半左右的高中各科教师,所有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当然需要各方共同出力,但首要的还是需要花钱,花大笔的钱,其他还有校舍的改扩建,教育教学等用具的添置,等等,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

  总之,中小学教育的内卷,很大程度上是教育财政的短缺造成的。

  当然,现在拨给中职学校的经费也不算少,江苏省在2019年就曾经规定,中职学校生均经费将达到普通高中的1.5倍,这部分经费可以转拨给将来的普高,缓解财政压力。

  其次,还将面对比较庞大的职教利益集团的反对。

  大幅减少中职学校的招生,必定侵犯中职学校老师和领导以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和民间教育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如何将他们的利益受损减少到最小程度,也是改革是否能够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

  再次,职教改革的难题如何破解?

  中国人理直气壮办职教,底气之一是德国职教的榜样力量。德国职教模式的拥趸认为,德国工业之所以独步全球,就在于德国有完备的职教系统,很多优秀人才也进入职教系统学习,成为各种企业的优秀技师。

  窃以为这种看法因果倒置,更贴合实际的表述应该是,正因为德国工业在诸多领域领先于世界,在德国工厂能够挣到足够体面的工资,才吸引了那么多优秀的人才去职校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中国的情形是反过来的。很多职校毕业的一线员工,即便比较优秀,然而由于中国的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在产业梯度上的位置也与德国很不一样,难于获得体面而持久的收益,因而职校的吸引力是比较弱的。

  为了迎头赶上,中国职教通过中考分流,强制性让十五六岁的孩子进职校学习,大部分也是学非所愿,如何让他们去追赶国际先进技术?一个不愿意学习,对学习深怀抵触的孩子,你如何让他取得优异成绩?

  职教改革的难题就在这里。

  从来没有一劳永逸解决所有问题的政策。停止中考分流,取消职普比同样如此。你不能指望实行了这项政策,中小学生们就能够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个性,发挥聪明才智,最终人才辈出。这个政策只是诸多系统性政策的一部分,实行了它,可以大大缓解中小学生你死我活的学习竞争,也可以大大缓解家长的焦虑。

  03

  有人认为,即便拖到高中,你不是还得分流一大部分学生去接受职业教育,与其拖到高中毕业,不如初中毕业就分流,这样既节约教育成本,也节约时间成本。

  这种看法的问题在于:

  其一,他不知道如今少子化背景下,孩子教育跟买房子一样,通常情况下,许许多多城市家庭和部分农村家庭里,也是六个钱包在支持一个孩子的教育,为了孩子教育,是不惜血本,无论如何也是劝阻不了的。

  其二,从青少年的成长规律来看,十五六岁的孩子,根本没有能力规划未来,也没有能力为自己的未来负起全部责任,但偏偏在这个时候,你要让他们通过一场(或几场)考试来确定自己将来干什么,是不是很荒唐,很残酷?

  而如果在他们十七八岁的时候来做这场决定,显然要更成熟,更从容。因而用时间成本衡量是不妥的。

  作为孩子家长,从来都是对没有考上高中感到遗憾万分,而少有对没能考上985、211而抱憾终生。为什么?前者主要靠家庭和孩子的后天投入,而后者主要靠孩子的天分。天分这个东西,没有什么值得遗憾的。

  其实也可反推求证,如果现在从小学毕业就开始分流,可以肯定的是,有相当多的青年男女将不得不提前介入到精子和卵子的基因配对。

  04

  也有人认为,通过提高职业教育的声望和地位,可以缓解家长和学生进入中职学校的焦虑,从而缓解中小学学习的恶性竞争。

  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一劳永逸解决所有问题的办法。这些年来,政府也为此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打开了中职生的学历提升通道;各种补贴也越来越高,甚至不收学费;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也可以考公务员;事实上,很多职校毕业的学生,的确比那些同龄的本科同学更好找工作,甚至收入更高……

  但问题是,对这些正向变化,家长和学生用他们的行动表明,他们不买账。这是什么原因?

  我认为,还得从传统上找原因。

  除了上文所说的不能堂堂正正参加高考带来的侮辱感之外,还有一个传统,就是中国人对“读书”一事,寄予了太多的社会内涵。

  比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无疑,读职校不算正经“读书”,是学手艺做蓝领工人,是劳力者,家长是不甘心的。与之相联系的是,在所有有“编制”的招考中,总是那些正经的“读书”人,占尽优势,他们成为了“劳心者”。

  而在中国许多地方,对“编制”的推崇无以复加。几年前,我的一个在互联网大厂工作的朋友曾经讲过,在他们老家,有老人家问,你这个单位是不是相当于县团级?言下之意,没有“编制”,没有级别,你啥都不是。

  所有好的政策,一方面是与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作抵抗,另一方面,好的政策必须要照顾到旧观念的巨大影响,只能是逐渐反客为主。一开始就摆开一副战斗到底的姿态,一定事倍功半,甚至头破血流。

By 来福方军冰川思享

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做到极度残忍

平常在网络上,或者媒体上,我们会感觉这世界仿佛有一道玻璃墙,隔在罪犯和大众之间。一旦大众中的某个人犯罪了,TA就会被拎到墙的另一边,被围观、惊叹、鄙视、咒骂、议论······而墙这一边,大众永远是“安全”的,尽管没人知道“大众”里面到底包括了什么样形形色色的人。

接触案件越多,越了解犯罪心理,我便越认为玻璃墙两面的人性是相通的。罪行或许离奇,但作案动机往往代表了人性中普遍的欲望。普通人,如果给予一定的外部条件,也可能成为那些故事中的当事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保持警觉的原因。

残忍取乐

说到这里,今天我要讨论的是一类动机最无法被理解的犯罪:残忍取乐。大家可能听说过香港的hello kitty藏尸案,日本的绫濑少女水泥藏尸案,还有1993年发生在英国的这起案子。

1993年,在英国利物浦,两个10岁男孩从购物中心偷走了一个两岁幼儿,他们带着他走了几公里的路后开始凌虐他。他们把偷来的蓝色颜料泼进他眼睛里,把电池塞进他嘴里,用石头和砖头砸他……最后用一根10公斤重的铁条把他的颅骨打碎,把他的尸体横置于铁轨上。

在这类案件中,谋杀不是主要目的,罪犯追求的是残酷折磨受害人的过程。

我虽然写过各类案件,但这一类却是我一直抗拒的。因为我觉得首先它们是随机作案,其次他们太过残忍却又没有理由,所以哪怕去重新讲述它,也很难有社会意义。

我的想法发生改变,是有一天在游乐场上看到一幕。我看到三个4岁左右的孩子举着充气大锤不断追打一个差不多年纪的小女孩。那个小女孩一直在尖叫躲闪,看上去很恐慌、恼怒,但她越是躲,另外三个孩子就越兴奋,越是盯住她不放。直到有大人站出来阻止才结束这一切。

这是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一幕,我相信那三个孩子这么做并恶意,只是出于“好玩”。

但这一幕让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在特殊的场景下,儿童会觉得,对方的恐惧、尖叫、沮丧可以变得“很好玩”?

因此,我们可以不去讲述那些案件细节,但依然有必要去理解这种行为。

“禽兽亦不会这样对待同类”

我先讲一起2006年发生在北京的真实案件。

5月的一个凌晨,17岁的双胞胎兄弟小明、小刚(化名)带着各自的女友一同出门闲逛。当时天上下着雨,几乎没有行人。

在宣武区的一个公交站台上,他们遇到了30多岁的受害人刘女士。

当时受害人拿一把伞、正准备接在外面喝酒的丈夫回家。这四个少年前几天晚上刚刚虐待过一个智障的流浪老太太,便想再玩一次。其中一女孩故意碰撞受害人后,假装自己摔在地上,诬赖是受害人推倒她。

他们以这个借口团团围住受害人,将她挟持到附近一个废弃的拆迁房屋里面,抢走了她身上的100多元和一部小灵通。但是,他们并没有离开。

接下来,他们脱光受害人的衣服,用带钉子的木棍殴打她的头和身体,又用烟头烫、用打火机烧她全身的毛发。他们不顾受害人苦苦哀求,用残忍的手段折磨、侮辱了她一两个小时,将她活活打死。

我相信大部分人读到这类案件时,会和我一样感到愤怒、恶心、心疼,此外可能还会有一丝茫然:这四个少年和刘女士素不相识、无冤无仇,为什么要这样做?

在绝大部分案件中,精神正常的罪犯作案都有动机。举个例子,一个人怕自己的婚外情败露而失去名誉、事业、家庭,他会铤而走险杀死情人。

我自己也写小说,我知道当作家创作小说时,每个人物的行为同样需要合理的动机。所谓合理,是指能让大部分读者看得懂,能理解这些动机背后的理性和逻辑。当然,能理解不代表会产生共鸣,也不意味着赞同。

但是问题来了,你看不出这一类罪行有任何理性可言。如果说是为了财产,他们当时已经抢到了钱和小灵通,可以离开现场了;如果是为了灭口,他们应该杀完人就走,而不是在现场逗留一两个小时慢慢折磨受害人。

被抓后,其中为首的小明和警方有这样一段问答。

他们纯粹以伤害为乐趣,享受看到受害人饱受痛苦、恐惧和屈辱。

因为一般人无法理解这样的残忍, 我们通常会称那些罪犯禽兽、畜生,把他们的所作所为和最凶残的动物比较。也就是说,我们放弃了用人类的理性去理解这种行为。

但我记得Hello kitty藏尸案的主审法官说过一句话:连禽兽亦不会这样对待同类。

她是对的。绝大多数动物并不会这么对待同种生物。

有人或许会说,猫在抓到老鼠后经常会玩弄它好一阵再吃掉。但是,猫和老鼠不是同种,是捕食者和食物的关系。

狮子和狮子会打架,但几乎都有可以理解的“动机”,要不是为了争夺领地、猎物,要不是为了争夺交配权。

在这种争夺中,他们会撕咬对手,但极少会用残忍的手段去慢慢折磨、戏弄对手,更不会无缘无故去对待一个对自己的利益没有威胁的同类,因为这种“恶行”不符合动物最核心的本能——种族繁衍。

换言之,残忍取乐的行为既不是理性的,也不符合动物本能。

通过观赏残忍而寻求刺激

事实上,通过残忍来寻求刺激、乐趣的人并不少。如果他们手中握有权力,就更可怕了。

在中央集权的等级社会中,残忍就经常用于统治和娱乐。古希腊西西里岛的暴君法拉里斯最爱创新酷刑。据说有一天,一个铜匠给他献了一个空心的铜牛。把人关进去后,在下面点火炙烤,受害人的惨叫声通过一个特别装置传出来,听上去很像野兽的吼叫。他们以此为乐。

这一类残忍取乐的行为在战争和动乱中更为常见。

BBC曾报道过2002年发生在乌干达(Pajong村)的一起屠杀事件。当时,反叛的士兵闯入一个村庄。据一个妇女回忆,这些士兵踢死了她两岁的孩子。随后,一个女兵走上前,逼迫她亲手把自己5岁的孩子在柱子上撞死。如果她不照做,或者撞的力气不够,士兵就会抽打她。当时留在村子里的几个母亲被迫亲手撞死了共七个孩子。

大家可以想象,这对于这些母亲和孩子来说,是怎样一幅地狱的场景。其实那些士兵完全可以自己动手、速战速决,但是他们似乎很享受戏弄那些母亲,看到她们经历世间最痛苦的挣扎。在日本侵略战争期间或者纳粹屠杀犹太人期间,类似虐杀的游戏数不甚数。

当然,制造残忍的人毕竟只是少数,但那种通过观赏残忍而寻求刺激的行为就更为普遍了。

取乐型残忍的仪式和活动一直都很有流量。大家都知道古罗马角斗场。里面所谓的演出异常残酷,猛兽从圈中放出,角斗士被驱入赛台。兽和人之间必须有一方死亡才可收场。每次演出时,罗马角斗场可以容纳几万名的奴隶主、贵族和自由民同时观看。

中世纪欧洲经常在广场上公开处决罪犯或放火烧死异教徒、女巫,每次都会吸引到大批的民众围观。

如今,残忍和暴力依然是娱乐产业的重要IP。譬如1999年发生香港的Hello kitty藏尸案。三个男性把一个23岁的性工作者囚禁在尖沙咀的一间公寓里,殴打和燃烧她的身体,喂毒品、泼滚油、在伤口上涂辣椒油,并逼迫她发出笑声……他们残忍虐待她几个星期。在她伤重死亡后,他们肢解并煮熟尸体,并把她的头颅缝进一个Hello Kitty公仔玩偶的头部。

那些惨绝人寰的情节在香港被接连改编成两部电影。这些片子的分类都是恐怖片、三级片。我查了下票房也都有几百万。它们鲜有社会意义,纯粹就是为了贩卖感官刺激来追求票房。

当然,还是有许多人不爱看恐怖片,譬如我。但是我发现,残忍的元素就连在老少皆宜的儿童片里都很多。

相信大家都看过Tom和Jerry(猫和老鼠)。Tom猫总是被拧成麻花、切成片、炸飞、压成肉饼、烫平……

我曾经闪过一个念头,那只猫好可怜啊。但好像每次猫被虐的时候,就是大家觉得最好玩的时候。如果不那么残忍,整个情节就似乎没那么好笑了。

对同类残忍是在人类基因里的吗?

当我们难以解释残忍行为的时候,我们会把这类虐待动物或者人的施暴者称作恶魔,以此来撇清他们和大众之间的关系。

邪恶是一个宗教概念。很少有人会问恶从哪儿来,它本身就存在于世间,只要有善的地方,就会有恶,就像光和影子总是相伴。但其实,“恶”这个词没有说出残忍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只要贴上“恶魔”的标签,对其源头的思考也终止在这里了。

因此,有不同的学科都试图从科学上去理解残忍。

60年代起,有不少理论都认为,我们要了解社会和人的特性得从源头思考,追溯到我们以狩猎为生的祖先是怎么生存的。为这个理论做出贡献的大都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也就是我的专业。

基于Man-the-hunter(男人是猎人)的理论呢,2006年,心理学教授Victor Nell提出了疼痛/血/死亡情结(PBD情结)。

他认为,人类祖先从树上下来时,最初是在陆地上采集果实,后来演变为吃腐食。而从几百万年前开始,直立人开始狩猎,主要的食物蛋白质来源自动物。有考古证据显示,当时的直立人不仅吃狒狒、河马这些大动物,甚至很可能吃自己同类。因此,Victor Nell认为,人类身上“残忍”这种特性,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由于当时没有有效的工具,原始人捕食其他大型动物是一项艰辛的工作,过程中会经历紧张,也会受伤。这时,驱使他们去狩猎的就是一种“疼痛/血/死亡情结”。在被捕杀时,猎物会十分恐惧,拼命想要挣脱,鲜血直流,并在受伤和被啃噬时发出呻吟声。

捕食者在体验这一场景时,感受到的是一种多巴胺式的、兴奋刺激的情绪,因为它的身体知道马上就会获得养分。因此,在原始人吃到食物之前,这个捕猎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奖励的体验。这就是PBD情结。

当人类不再茹毛饮血,并发展出社会后,部分残忍被保留了下来。像2006年北京站台的案件中的情节,一个或者几个凶手凌虐一个受害人,这画面很像原始人围猎一个猎物。受害者的痛苦、害怕、绝望、愤怒、挣扎都可以唤起捕食者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兴奋。

Victor Nell的这个理论得到一些考古学、神经科学的证据的支持。

但PBD情结也遭到了许多同行的反驳。一些人觉得他把残忍当成基因,有点像“性本恶”的论调,太悲观主义了。再说,人对待自己的猎物如此不代表会对同类如此,中间好像还是有点跳跃。

目前科学家观察到,唯一会像人类一样残忍对待同类的动物,就是和人类基因最为接近的动物黑猩猩,两者大约98.6%的DNA是重合的。因此有人认为,这再次证明了残忍是深深扎根在人类的基因里的。

但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John Mitani博士说过:就算真的如此,我们也不用悲观,因为我们有道德准则,而黑猩猩没有。

这个道德准则既包括正式的譬如法律、宗教,也包括非正式的,譬如约定俗成的习俗、伦理。

一方面人类身上有和黑猩猩相似的基因,另一方面人类千百年来崇尚道德准则。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也体现在人类文化的主题“善恶争斗”中。善恶之争也是宗教、文学、艺术的永恒的主题。

而我们若仔细看取乐型谋杀案的话,这些参与者多半长期活在社会边缘,对社会中的道德准则缺乏感知。

日本绫濑水泥埋尸案的罪犯是一群无业不良少年,很早辍学,平日里就抢劫、勒索、打架,他们的父母压根不敢管;北京的那起案件也是这样,双胞胎和他们的两个女朋友都已经辍学了,他们家境贫寒,父母忙于生计在外打工,平时不对他们进行管束。

这些凶手基本上脱离了同龄人正常的生活轨道,脱离主流社会环境。

这也导致他们进入一个小团体后,更容易被身边的人影响,而更快将道德法律抛诸脑后。

恐惧管理理论

前几年,一些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人类的残忍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几千年前才出现的。他们用“恐惧管理理论”来解释人对其他动物和同类的残忍。这个理论的根基是人类学家Ernest Becker 在1974年写的书《死亡否认》,这本书获得了普利策奖。80年代“恐惧管理理论”就逐步发展起来了。

什么是恐惧管理理论?它认为:人和其他动物一样,本能需求就是生存。但当进化具备认知能力后,我们人类才认识到,死亡是个体不可避免的终极命运。几乎每个人都怕死。为了应对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人类创造出了宗教、集体道德、文化信念等等,这些都属于“世界观防御”。

所以,从西方到东方,在绝大部分宗教里,人死后都不会烟消云散,而是会重生、投胎、灵魂上天堂······这些文化世界观让我们相信,自己和其他动物是不一样的。

当一个群体的世界观被另一个群体的世界观威胁时,残忍和暴力就发生了。所以很多战争是为了意识形态或者宗教信仰开战。文化越强大,战争就越残忍。那时候,残忍就成了一种彰显权力、保卫文化世界观、建立社会秩序的手段。

而在个体的层面,2017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一个实验表明,一个人潜意识里越有死亡焦虑,就越可能去认同杀害动物的行为。

当人们潜意识里有死亡焦虑时,会做不同的事去缓解。篮球运动员可能会在球场上更奋力拼杀。而在这个动物研究中,潜意识受到死亡提示的人,更倾向于去杀害动物。支持这个理论的专家认为,这可能因为他们想证明自己和动物不一样,这样可以感觉自己是特别的,坚不可摧的,不朽的。

同时我发现,虐杀动物的人以及连环杀手,他们在作案前往往因为各自生活的原因,产生一种无力感和自卑感,拼命想要挣脱,想要证明自己有力量。举个例子,杀害章莹颖的凶手克里斯滕森曾对他的女友说过这么一段话:

而一些连环杀手提到,受害人的恐惧、哀求、绝望,让他们感觉自己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掌控他人生死,他们感觉自己在扮演神的角色。

通过残忍,凶手们是在“错误地”寻找力量,试图建立一个人和人的秩序。在这个秩序中,他们把自己放在其他动物,甚至其他人类之上。

残忍的凶手会有共情能力吗?

无论是PBD情结,还是恐惧管理理论,指向的都是人类的共性。

但是很显然,人和人之间是有着巨大差异的。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当看到同类疼痛、流血、死亡时,大部分人会感觉到紧张、压抑、害怕,而另一些人却会感到刺激和兴奋呢?

如果细看那些残忍取乐的案子,你会发现总有一个带头的主谋。他们是提出作案的人,也是那个一步步把暴力升级的人;在法庭上,通常也是最无动于衷的那一个。这样的主谋中有一些会被诊断为精神病态人格或者反社会人格。

我在这里说的人格障碍不同于精神病。反社会人格患者还是具备认知能力的,有的甚至在事业上可以获得很大的成功。他们主要表现是:行为没有社会责任感,无视他人的权益,没有自省和愧疚之心,没有共情能力,经常撒谎,藐视法律道德。

有不少实验证明人和人确实是不一样的。

譬如芝加哥大学曾做过一个青少年实验,发现那些有行为障碍的孩子,如果看到有人被故意伤害的录像,他们大脑中的奖励路径会变得活跃,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会感觉兴奋、愉悦。那些引起别人生理不适的画面,在他们这里可以引起强烈舒适。

2013年重庆发生了一起10岁女童李某摔婴的案件。那个李姓女孩在电梯里抱走了一岁幼儿原原,无缘无故踢打他,把他拖出电梯、带回家,最后把原原放在自家25楼的阳台上,导致原原掉到一楼,摔成重伤。

据记者采访得知,李某在小区里是“恶名在外”。她经常把其他孩子打哭,她会把自己养的蜗牛捏碎,她曾把一条狗从二楼扔下,把一个女孩的头摁在水沟里……她早先就对同学说过,她想把一个婴儿装在包里,从25楼扔下去。

李某家人说她的头部受过伤。不管如何,她和大部分儿童不一样,似乎能够从伤害其他生命的行为中获得某种快感。

其实每次在残忍行为之前,去人性化和物化受害对象往往更先一步发生。譬如,那些虐待动物的人会把这些生命当成可以随意蹂躏的物品;那些强奸虐待女性的人必然在生活中物化女性;种族屠杀前,政治宣传常常先把那个种族去人性化,贬为低等生物。

这些行为其实都在消除一个共情的基础。

科学界普遍认为,共情能力是残忍的克星。共情能力意味着我们有能力辨识到其他人的感受和想法,并以恰当的情感来回应。

和真正有共情能力的人在一起,你会感觉自己有价值,自己的感情和想法被听到,并被尊重。

但人和人之间的共情能力并不是有和无的区别,多数人是在中间地带上。譬如,我见过许多比我更有共情能力的朋友,他们的共情是如此强大,甚至没法去读那些犯罪新闻报道,因为他们会感受到强烈的恐惧和难过。

有一些嗜好残忍的人,他们的共情能力是几乎为0,或者只对亲近的人才有反应。

那么,一个精神病态人格的人是不是不可能具备共情能力?

2013年英国的一个实验发现,精神病态人格大脑中好像有个共情能力开关,他们不会感性触发,只能理性打开。什么意思呢?当他们看到一个人弄疼另一个人时,和对照组相比,他们的大脑毫无反应。但是当实验者让他们想象自己就是那个被伤害的人,当他们努力去体会那种疼痛,大脑那几个区域才会有和对照组一样的活动。

因此,这一类人不是不能体会你在遭受什么,他们只是不想去体会。所以呢,他们往往具有浮于表面的魅力,当他们想要吸引别人时,完全可以猜到对方想什么,假装和你共情,而一转身,他们又可以变得极度残忍。

由于大部分人都具备或多或少的共情能力,所以,发自内心喜欢残忍,能从极度残忍中获取乐趣只是人群中极小一部分。这也是为什么每当有这样的罪案发生,不管在哪个国家、哪种文化中,都会激起公愤,引发全社会的声讨。

那些本性并不残忍的人,为何制造残忍?

好了,今天我尝试探讨这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会制造残忍?学术界有各种争论,有的认为人类基因中有残忍的因子,有的认为这是一种文化心理现象,有的认为一些个体具有生理、心理问题,譬如大脑损伤、人格障碍。

以上的观点并不是全部的回答。

一部分残忍的罪犯有虐待倾向,享受残忍、暴力,但另一些罪犯在心理医生的测评中精神和人格都很正常。

当他们站在审判席上时,看起来就是一些很普通的人。他们也会懊悔、会哭泣、会叹气,有的甚至在事后会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你很难想象这么一个人会对另一个无冤无仇的同类做出那些超越人类底线的事。

那么,那些本性并不残忍的人,又为何制造残忍呢?

原因有各种各样。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案件都是群体行为,而从众心理可以把一些人推向残忍。这个众不是指大众,而是指小团体里的多数人、其他人。这些案件中的不少罪犯辍学、无业、离家出走,脱离主流的社会环境以及道德准则。

他们进入一个小团体,会忍不住服从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去谋求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在这个小团体里,善良、同情心、公正这种品质可能遭到嘲笑,残忍反而是“有趣”而“强大”的。

其次,很多残忍的罪行在发生时,每个参与者只是承担其中一部分行为。在神木少女被逼卖淫并被殴打致死的案子中,六个未成年罪犯在数个小时内,轮流用皮带、拳脚、砖头把一个15岁少女殴打致死。他们中有的人踢了几脚,有的人打了几拳,或许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制造的伤害不致命。但恰恰是这一个个行为叠加起来变成极其残忍的恶行。

因此,从案例来看,不仅是一些有精神、心理、人格问题的人可能制造残忍,另一些各方面正常的人也可能在某些特殊的情境下做出残忍的行为。

嬉戏、玩过界的恶作剧、校园霸凌、囚禁虐待、取乐型谋杀、战争中的屠杀,它们的程度是一点点加深的。

人们对于残忍接受度,以及共情能力的差异,也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像一个旋转调节的灯泡,是从光亮慢慢变成漆黑。

虽然制造残忍的永远只有深色那端的极小部分人,但生性不残忍的人在特殊的情境下,也完全可以变得越来越残忍,这就是人性的黑暗。

By 何袜皮

元宇宙可以诞生哪些商业模式?

Facebook上周宣布改名为“Meta”,进军元宇宙;腾讯今年9月注册“王者元宇宙”、 “QQ元宇宙”等元宇宙相关商标;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在参加今年9月中关村论坛时认为,“元宇宙概念代表人类社会对虚拟与现实进一步融合的期待”。随着国内外大平台与元宇宙相关的一系列动作,“元宇宙”这个概念也受到更多大众的关注。

为什么元宇宙最近如此被青睐呢?

从技术方面来看,区块链技术实现了数字资产的所有权化;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看,3D化、多维化是大势所趋,从最开始的文字短信、图片、到现在的短视频、直播,互联网在往越来越鲜活的方向发展。元宇宙则是综合了上述两个特点,既拥有了区块链的技术支撑,也和互联网发展的保持趋势一致。同时,元宇宙平台如Cryptovoxels本身就是由特殊的NFT组成的,因为这种NFT好像一个个大的容器,可以承载容纳更多的小NFT在其中,而这是其他NFT所不可比拟的。

那么元宇宙会有哪些商业模式呢?让我们来畅想一下吧!

1、销售艺术品NFT

Gallery是目前元宇宙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商业模式。通过观察国内现状以及和国外的元宇宙玩家交流,笔者发现无论国内外,可能缘于 N FT 和艺术先天的关联性。早期进入元宇宙的相当一部分是艺术家以及艺术家相关群体,如中国社区艺术家刘嘉颖的赤金馆、艺术家宋婷的熊猫馆、BCA gallery,韩国社区火热的dogesoundclub。这些群体也催生了元宇宙中最早目前也最流行的gallery商业模式。

体验

2、Vox shop

元宇宙和现实生活中所使用的材质不同,比如crptocvoxels 主要是体素构成的,建筑和wearable均是以体素为主形成,元宇宙中的玩家为了装扮场馆或者为了展示自己的虚拟形象,免不了需要vox,这也催生了以Vox Walk 为首的一批vox商家,当然这也是非常有元宇宙特色的一类商业模式。

体验

3、元宇宙建造服务

有的地主有多个地块,但是建造精力时间有限;有的地主是机构,愿意聘请更专业的团队建造品牌HQ等。上述需求也滋生了第三方元宇宙建造服务公司,如国内的MetaEstate公司、国外的Voxel Architects公司。Cryptovoxels平台Origin City岛心累计访问量最高的spaceage,stoneage,glassage,Welcome四大建筑均出自Voxel Architects公司;MetaEstate公司也建造了元气星空MetaChi HQ、Creation时尚馆、豪林居饭店等多个精致的场馆。

体验
体验

4、广告宣传

有流量的地方就可以有广告。MVB(metaverse-billboards)是一家致力于在元宇宙中做广告宣传的服务商,公司早早就在元宇宙cryptovoxels 中布局了140多个地块共250多个广告牌,服务价格为每周1ETH,下图中蓝色坐标均为MVB所持有的地块。当然,个人也可以赚取宣传费,如AILY gallery,为艺术家在场馆中布置为期数天的一次性展览。另外,元宇宙内容导航teleport.land,地主可以和其合作增加曝光。

体验
体验

5、地产租赁

对于房地产行业,有买卖,也会有租赁,数字房地产也同理。CV Analytics的数据统计显示, 有很多地主持有多个地块。我们也了解到,有的地主买地不是为了建造而是为了长期投资。那么这些地主如果愿意把地块租赁给有建造创意、经营想法的玩家,何尝不是有价值的资源交换呢?

6、沉浸式体验项目

沉浸就是让人专注在当前氛围(设计者营造)下而忘记真实世界的体验。去一趟北京环球影城,你觉得是肉身去体验,但是几乎每个主题里都有一个沉浸式体验项目,你可在跟着哈利波特在高空飞翔,跟着变形金刚穿梭于高楼大厦,跟着小黄人上蹿下跳,但是实质上可能只是座椅多加了左右摇摆失重等功能,结果是这种沉浸式项目的综合评价是远高于单纯的过山车的。有的商场也有了类似的沉浸式体验项目,一次收费100元人民币左右。笔者认为元宇宙天然适合沉浸式游乐项目,元宇宙场馆的设计者们也可以打造出类似项目,游客凭门票进入,在3D设备的帮助下获取身临其境的体验。

体验(图片来源于网络)

7、游戏项目

游戏项目由于本身的虚拟属性,更容易植入元宇宙空间。比如,The Sanbox便是一个社区驱动的区块链游戏平台,创作者们可以在区块链上将体素资产和游戏装备NFT化。当然,游戏也可以是其他某个元宇宙平台中创作的一部分。这种链上游戏,由于场地等体素资产和游戏装备的NFT化,玩家获取了投资NFT和游戏游玩的双重体验。

体验

8、销售服饰

虚拟世界会极大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但是从某些方面也是永远替代不了现实世界的,比如衣食住行。从服饰角度看,线下商场到淘宝界面,再到直播平台主播试穿卖衣服,电商也在往越来越立体的方面发展。但是主播毕竟不是消费者,所以是不是可以有个3D扫描仪,将自己真实的身高等数据扫描出来,形成1:1的元宇宙虚拟化身,去试穿里面同样1:1化身的衣服呢?

9、线上KTV

KTV本来就是一种社交方式,消费者愿意付出金钱去体验K歌式社交,但是线下KTV更局限于地点,相隔千里之外的人不可能专门赴约参加一场K歌。元宇宙居民遍布世界各地,而K歌项目本就适合植入线上,不久以后,不知道你是否愿意付费参与一场元宇宙线上K歌呢?

10、数据服务商

万物离不开数据,元宇宙也是。项目方想了解地块的地主流量等数据、买家想及时了解在售地块的信息、卖家想了解市场待价而沽、玩家想了解哪儿最好玩最热门,等等。这一切,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持。专业的数据服务商势必是未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体验

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涌现出一批新的职业或产品,如元宇宙建筑师、场馆设计师、元宇宙建造培训方、元宇宙游乐项目规划师、元宇宙场馆运营方、3D扫描仪等。想必又会滋生出除上述罗列外的其他商业模式。

所以未来的元宇宙会是什么?一个融合社交、广告的立体微博,一个可以纵享沉浸体验项目的游乐园,一个可以直接试穿的立体淘宝、一个可以跨国K歌的唱吧……当然,正如腾讯、百度、阿里巴巴都不可能被单独的叫做互联网一样,多个元宇宙平台的互通连接、各个角色的共同参与,才能形成真正的元宇宙。

By Dawn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