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主流币有哪些?怎么区分主流币和山寨币?

比特币和以太坊经过近10年的考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币圈领头羊。主流币的定义也从老牌的莱特币、门罗币、以太坊经典扩充到泛指市值排名全球前30的币,以下是2021年6月全球排名前30的币种:

  1. 比特币 BTC
  2. 以太坊 ETH
  3. 泰达币 USDT
  4. 币安币 BNB
  5. 艾达币 ADA
  6. 狗狗币 DOGE
  7. 瑞波币 XRP
  8. 波卡 DOT
  9. USD Coin (USDC)
  10. Uniswap (UNI)
  11. Internet Computer (ICP)
  12. 比特币现金 BCH
  13. Chainlink (LINK)
  14. 莱特币 Litecoin
  15. Solana (SOL)
  16. Polygon (MATIC)
  17. Binance USD (BUSD)
  18. THETA (THETA)
  19. 恒星币 (XLM)
  20. 唯链币 (VET)
  21. 以太坊经典 (ETC)
  22. Filecoin (FIL)
  23. Wrapped Bitcoin (WBTC)
  24. EOS (EOS)
  25. 波场 (TRX)
  26. 门罗币 (XMR)
  27. DAI (DAI)
  28. Aave (AAVE)
  29. 小蚁币 (NEO)
  30. Maker (MKR)

主流币一般都有以下特征:

1. 拥有足够强大的共识。只有一个币种获得广大的认可,也就是强大的共识,才能步入主流之列,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

2、经得住历史的考验。大浪淘沙始见金,主流币不仅在牛市中发展的很好,更要在熊市中完好的存活下去。

3、技术实力强。这是最基础的,技术是区块链网络最基本的支撑。没有技术的币就是风口上的猪,风不吹就掉下来了。没有技术但是市值很高的币只适合做短线或者微仓长线,比如狗币。

4、上线的交易所情况。上线交易所是对币种的一次考验,每个交易所都有自己的上币要求,上线的知名交易所越多,说明在交易所认可度越高,也越会被认为是主流币。

5、市值。市值是最直观的考量标准,市值高的币才能吸引机构和散户的同时注意。

6、币种的生态愿景。任何币种要想经久不衰,必定要发展出生态圈,为各种项目和新币创造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被持久地、广泛地认可。

普通人如何坚持屯币

发现币圈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行情一塌糊涂、熊市气象明显时,谈长期屯币的人很多。但当行情开始活跃,牛市的气息似乎暗潮涌动,谈长期屯币的人就明显减少了,理由也很清晰,以比特币为例,几个波段下来收入不菲,似乎波段才是光明大道。所以似乎熊市时没有什么行情,“长期”屯币其实是无可奈何,一到行情好转,短期的波段炒作才是王道。熊市时的信誓旦旦,短期行情一来信仰消失得飞快

蓝调自己是长期主义者,这个长期,指的是10年乃至更长时间,至少穿越2轮牛熊,甚至20年也觉得是个正常的情况。所以恐怕个人意识的长期与多数币圈人的长期概念是不同的,举目所见,对于多数币圈人,似乎能有个2~3年的囤币心态就算是长期了。在蓝调看来,这种2~3年的长期反映的还是一种焦躁的心态,所以短期行情一起,这种“长期囤币心态”很快地败退下来。

然而,长期囤币究竟是否是财富自由的光明大道呢?虽然很多人口头承认,但心里是怀疑的。蓝调的总结最根本的是以下3个最:

最纠结的在于——长期投资获得大收益时间实在太长,难道没有较短期成功的其他选择吗?如果十几年才能成功我也老了,财富自由了也是打折扣的。为什么不先尝试其他的道路呢?结果一尝试就是永远。

最大的恐惧在于——如果我囤错了币种,最终不涨甚至归零了呢?10年心血和资本,岂不是毁于一旦?

最动摇的在于——涨了2~3倍该不该止盈?或者长期不涨甚至下跌的心理折磨。2年不动摇,5年还能不动摇?

要回答这3个最。我们需要冷静地把自己的思想往最深里推

蓝调从不否认短线或者波段操作的价值,但关键的瓶颈是——必须保持高胜率。恐怕更常见的是,多数人会盈利一段时间,但在下一个或再下一个波段,又都输掉,来来去去,几年下来,做得好的也不过小有盈利而已,离财富自由差得十万八千里呢。极少数成功者,有的是押中了币种的幸运儿,有的是具有盘感天赋又有良好心态的交易高手,有的是合约赌徒。但总结下来,就是残酷的事实,第一成功率很低,第二丰富的操作经验基本没用(你看看一大堆靠吸粉收手续费过活的分析师就知道了),还不如依靠盘感天赋。第三你是在和高你几个层次的庄家博弈,你根本是市场最弱者,而你的对手有最丰富的经验、最全面的团队,还有压倒性的资本优势。所以对于普通人,你凭什么赢呢?天上的馅饼为什么会掉到你的头上呢?

所以短线或波段的赢家是高门槛的——非普通人,即使完全依靠幸运的赢家,他的幸运本身就是一种非普通。

所以在蓝调看来,如果你从事实的血的教训中,认知到你并不是短线或波段赢家需要的非普通人,而只是一个小韭菜。那么,其实事实很清楚,一句话:“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在币圈长期囤币是你唯一的理性选择。你动摇中的其他选择,本质上不过是人性中的侥幸心罢了,其胜率比长期囤币更是低到无可计量。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我们通常以为自己有很多选择,其实根本没有其他路可走。当你发现自己是没有幸运可言的普通人,能力又不出众,其实除了长期囤币(或者股票市场囤股),你其实没有任何财富自由的希望。短期的炒币炒股不行,努力工作不行,做生意不行,马路上捡金子的幸运不行,除了自我麻醉自我激励自我鸡汤还觉得自己有希望,在所有明眼人眼中,你其实毫无希望可言,这是绝大多数普通人的命运。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做“偏执狂”的长期囤币囤股,你哪来的丝毫希望呢?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上文的3个最,你就可以得到自己内心的答案。

最纠结的是时间?老兄,你本来已经毫无财务自由的希望,长期囤币囤股给了你希望,你还想怎样?万一成功了但是到老了才财富自由,那也是真正的财富自由,至少还有个幸福晚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你的命运就是如此,不成功还是个普通人,失去了什么?

最恐惧的是选错?长期投资七分在选择,确实有很大选错的可能。未来谁都不知道,就算是比特币,最终是归零还是黄金,现在的判断都是各自的思想而已,也不是现实。但你不拿这点本金出来赌博,又哪来的丝毫希望呢?至少,你还可以选择比特币或者以太坊这样确定性较大的币种。对于蓝调来说,很简单,如果失败了投资归零,那是闲钱投资,就是到老了还是个普通人而已。想通想透了,就会觉得不过如此,因为本身就是在赌一个小概率,但是实现了就会财富自由。例如比特币,蓝调底仓设定的止盈价格,就是50万美元,赌的就是比特币10年20年之后达到现在黄金市场的市值规模。如果20年不成功,归零认赔,还有残值就取出,认赌服输而已。如果成功了呢?假设你的底仓只有10万元,按目前接近1万美元的价格建立的底仓,到时就是500万元。

最动摇的在于止盈止损?止盈?那点盈利对于你有真正的价值吗?从长期投资的角度,如果你选择了一部分资金是大波段定投,区间止盈循环操作还有点道理。如果是底仓,简直是可笑。止损?老兄,不做好归零心态准备,谈什么长期投资啊?

容蓝调激进地说一句,如果你认知自己是没有幸运可言的普通人——绝大多数币圈群众中的一员。那你每天看那些大V行情分析,听别人成功的幸运故事,琢磨自己还有什么漏可捡,判断近期的行情是涨是跌,统统是扯淡,没有丝毫裨益!

唯一要做的,就是增强自己场外的赚钱能力,能有更多的闲钱在自己设定策略的合适区间,加码长期投资。如果真有闲工夫,那就零撸点内容平台币或其它币种,争取每天平均下来还能换包烟钱或者一顿盒饭,日积月累,也能增加你一定闲钱长期投资的能力。

蓝调很少谈炒币和币种长期投资,因为实在是觉得没什么可多谈的。道理很简单,只是你能否克服自身的侥幸心和过高的自我期许而已。长期投资从来不是光明大道,它也只是通往财富自由的一条崎岖小道,能长期坚持走下来的本来就是绝对少数。但对于无幸运的普通人,这可能就是你唯一可能财富自由的道路,只是五色令人盲,五音令人聋,你自己想不通坚持不了而已!

By 蓝调99

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很多学者认为张居正逼迫既得利益者妥协,让明朝苟延馋喘一百年。这种说法完全和事实背道而驰。

张居正所谓改革的核心一条鞭法,与其说逼迫既得利益者妥协,倒不如说是迎合工商业阶层,进一步加重了税收结构的畸形。原来没土地的工商业阶层,也要承担徭役。一条鞭法改革后,把徭役合并到土地税里,统一按照耕地数量,计算税收。只要不种地,不仅连原先的农业税不要交,就连按人丁计算的徭役都不必负担了。

明人于慎行《谷山笔麈》里就说唐代两税法好歹还根据资产来收税,而一条鞭法则连资产都不考虑了,就根据土地多少。使得农民困苦,而商人宽裕。“条鞭以地产为率,而不计其资,故农困而商宽”(《谷山笔塵》卷十二)

张居正所谓改革说白了就是两点,一是尽可能收缩政府开支,提高行政效率,二是在农业上榨取更多油水(但实际上农业上也并没有榨出来,按张居正自己的说法,他丈量田地,不是增加税收,而是平摊下来减轻负担,也就是连农民都不得罪)。把张居正放到崇祯时期,他的表现多半还比不上温体仁、杨嗣昌。

所以江南愤青心引述的某人观点“张居正如果不死,明朝不会灭亡之类”,完全没有摸到晚明问题的症结。当然这也不能怪他们,这不过是长期流传的错觉。连一些明史专家都不能免俗。就如我在《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的书中所说:

“可叹的是,有许多人,甚至包括一些学者在内,都把张居正的所谓改革当成了救星。黄仁宇写的《万历十五年》其中一章的题目就叫《世皆已无张居正》,真是无限惆怅感慨!

但是有张居正又怎么样?即便张居正的政策能够半点不走样的一直执行下去,如果不改变国家不合理的税收结构,那么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也只是明朝政府依靠紧缩开支勉强维持下去,如果发生连续十几年的灾荒瘟疫,再加上连续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国家依然无法支撑,最后的结局不会有太大的区别。”

另外让江南愤青心觉得深得其心的观点:

“地主不愿意给政府交高额的税,所以政府没钱,也就无法对抗后金军队的入侵,迎接他们的命运最后只能是政府盘剥本来没钱的人来维持统治,而这帮人最后的结果必然就是揭竿而起,直接把那些看不到未来的舍不得出钱的有钱人给搞死。”

这其实仍旧是许多人经常陷入的误区,他们觉得明朝灭亡是因为盘剥太多,是盘剥所谓本来没钱的人,然后所谓揭竿而起。这是根本性的错误。明朝政府真要能铁了心盘剥,哪怕是能盘剥本来没钱的人,那倒也是一回事,也不至于灭亡。实际上满清在初期能巩固自己统治,恰恰就是这样敲骨吸髓的盘剥。但问题是明朝政府根本没能做到这点。

所谓揭竿而起根本不是什么没钱的人受到盘剥,或者什么“越穷的地方税负越重”。明朝基层官员真要能压榨到这个程度,那倒是不会灭亡了,更普遍的是,地方百姓偷税漏税,少交乃至不交,官员大多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能用武力硬逼老百姓交的少之又少。崇祯被骂的最厉害的剿饷练饷,也从来没有什么时候收齐过。

再说一遍,揭竿而起的,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什么征税太多,或者什么税收负担转嫁给穷人。

明末流寇的主因就是政府征税太少,没钱支付军饷,军队才要造反。北方连年特大旱灾,政府没钱救济,饥民才要抢劫造反。这不是税收负担转嫁的问题,这就是税收不足的问题。

另外说天启时期魏忠贤收税云云,也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神话。其实魏忠贤时期所谓增收的商税和不增没有多大区别(实际和万历时期比起来降低了还差不多)。崇祯时期所谓商业税也是增收的,而不是某些人所谓的取消原来的云云,但同样和不增没有什么区别。

一些人根本没有概念。几十万两商税增加,在他们眼里就算增加商业税的丰功伟绩了吧,这完全是笑话。

什么叫增加商业税?拿宋代的例子好了

北宋初期,盐、酒两项收入只有500万缗,到了南宋前期,这两项收入合计至少达到了4300多万缗,增长了八倍还多。对应明代的单位,就是北宋初期盐、酒两项收入500万两银子收入,南宋前期4300万两银子的收入,这叫增加。

你拿着几十万两银子所谓增加,好意思叫增加商税,因而魏忠贤如何了不起云云,这就成了开玩笑了。

南宋增收到这么多非农业税,乃至让非农业税达到整个税收比例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并不是因为南宋比明代更富裕,就是更大程度的盘剥而已。

我书里(《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也有叙述:

南宋由于酒税榨取太甚,导致酒价过高,卖不出去,为了征收到预定的税额,不得不强迫百姓买酒。有些地方根据居民财产划定级别,上户、中户、下户各自规定必须出多少钱买多少酒。更有甚者,还强迫百姓缴纳尝酒钱:

“尤为离奇的是,当阳县‘每遇人户纳夏秋二税,并令先纳尝酒钱,以家业多少为率,自五百至三千,虽赁地侨寄之户亦令地主抱认,一年两次尝酒钱将近两千贯’。尝酒钱实际上成为当地两税的附加税了。居民们缴纳‘尝酒钱’,能否尝到酒,从史料上还看不清楚,但有的地方缴纳所谓的‘乾酒钱’,可以肯定地说,是吃不到酒的,仅仅成为南宋官府‘别求课利’中的一项课利而已。”[1]

能尝到酒的还算运气不错,更直接点的酒影子都看不见,直接把钱摊派给老百姓,不管你吃不吃酒,都必须要交。甚至发展到直接拦路抢劫的地步:

“隆兴府进贤县之土坊镇,‘居民不满数十,商旅稀少,强名曰镇,而有酒税务一所’;通一岁之所入,这个镇的酒税却达两千多缗。那么,这两千多缗是怎样剥取来的呢?‘所谓酒者,初无酝造,亦无发卖,系于镇户量其家第之高下,抑令纳钱,一户或四五十文,或三二十文,或七八文,以是为月解,岁亦不过千数百缗而已’。所得虽然不多,‘本镇却有酒税官一员,专拦数辈,恶少爪牙数十人,皆蚕食于数十户之市民,甚则罗织村氓,攘夺商旅,又甚则拦截客舟于二三十里之外’。从摊派到公然抢劫商旅客舟,为‘别求课利’创造了骇人听闻的手段。”[2]

把南宋酒、盐4300万贯收入加上茶叶400万贯的收入,算是4700万贯的收入,相当于明代4700万两银子。那明代在这三项上的收入有多少呢?

“盐税250万两,茶税10余万两”,酒税则提都没有提到,估计压根就没这个项目。总而言之,同样这三项,明代收入只有三百万两银子都不到!

而要知道明朝的领土面积,人口数量都远远大于南宋,至于盐、酒、茶三项的消费更远大于宋朝,然而南宋政府从中获得的收入接近5000万两白银的价值,而明朝政府却只有300万两不到,几乎所有利润都被商人拿去了。

而且宋代是政府直接控制的专卖收入更高,所谓宋代经济史专家郭正忠说:

“商税的收入,鲜有高过专卖的时候。甚至在大多数情况下,商税收入简直难与专卖收入同日而语。”[3]

关于明代税收和宋代的区别,弘治时期的丘浚就说得很清楚了:

“我朝不立酒曲务而惟摊其课于税务之中,而醋则自来无禁,凡唐宋以来苛征酷敛一切革之,其取于民也可谓宽矣。[4]

臣按:自古取民之财之多无如宋朝者,天下税务、酒务无处无之,且如成都一府税务二十一处、酒务三十五处,其岁额皆四十万以上,然此大郡也,若夫中郡如凤翔者,税务亦十有五、酒务亦二十有五,当世之民何以堪哉?至于南渡之后,又有所谓经总制钱、月桩之类。所谓月桩者其取之尤为无谓,其间殊名异目皆是于常赋之外、经制之余,巧生别计,然皆当时权宜不得已而为之。事已世殊,悉皆革罢。”[5]

至于后面一段辽沈战事的叙述错误太多,什么天启三年,后金攻陷沈阳辽阳,什么之后东林党推荐重新启用熊廷弼(文中似乎是指朝廷还是在魏忠贤的支持下重新启用熊廷弼,这时间和史实都完全错乱了),还有什么把天启时期启用袁崇焕当成了魏忠贤功劳,然后说“魏忠贤死后,孙承宗被罢,袁崇焕被杀。尤其是袁崇焕被杀更是自毁长城。”这错误多得稍微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要皱眉了。

他如果说魏忠贤时期,孙承宗和袁崇焕被罢免,这是魏忠贤的功劳还差不多。

说袁崇焕被杀是什么自毁长城,这更是完全离谱了。袁崇焕本身才是毁长城的利器。把关宁防线之类当成袁崇焕孙承宗的功劳,说明这位江南愤青心完全是机械地把各种道听途说来的观点拼凑在一起。他既要赶时髦来赞扬魏忠贤(还把天启无视,依然遵循传统贬低天启的说法),又尊信他一直被主流宣传灌输的袁崇焕、孙承宗如何英明神武。对史实又基本了解也谈不上,结果就把各种矛盾的东西杂糅在一起,附会到了似乎时髦的观点上。

再回过头来说说他的一些说法吧。

首先说明亡于东林党,其实我并不太赞同这种归结,虽然我本人在各种文章包括《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这本书里对东林党推行的政策,起到负面作用,也一直抨击的很激烈。

一个朝代的灭亡,当然是由各个人群,各种集团的合力拉扯下的结果,如果固定其他因素条件,单独变动其中某个因素,或许都可以得到免于灭亡的结果。但因此说某个朝代亡于某某因素么?按此种逻辑,断言明朝亡于天灾也可以,断言明朝亡于自私的军队阶层也可以,断言明朝亡于袁崇焕也可以,甚至断言明朝亡于李成梁也可以,亡于史可法,亡于郑芝龙都可以。

任何情况下,不同的利益集团,不同的意识形态群体,当然都是按照自己利益观,是非观行事,朝代初期是如此,朝代末期也是如此。所以正如我过去一条微博说的那样:问题不在于不同集团、阶层按自己认可的是非观念或应捍卫的利益行事,而在于是什么样的历史情势把这些团体推进了当他们按各自认为正确的利益观念行事,却导致了国家灭亡,和他们初衷悖反的结局出现。这才是深层次原因。

否则还可以说明朝亡于官员百姓不是听话的奴才,如果都是听话的奴才,皇帝指哪打哪,那后金也照样只能被碾压。

至于所有朝代灭亡都是一样,是所谓的“既得利益者的无限利益膨胀,而挤压了其他几个阶层的利益,导致小部分群体的极度暴富,而大部分群体无立锥之地”。

这也是空洞的判断,而且不符合事实。无限利益膨胀只有在绝对军事专制的社会下才能出现,否则就谈不上无限,朝代初期就没有所谓利益膨胀,挤压其他阶层的利益?

后金统治下的社会,满清早期的社会状态,符合所谓“既得利益者的无限利益膨胀,而挤压了其他几个阶层的利益,导致小部分群体的极度暴富,而大部分群体无立锥之地”的描述,但满清恰恰并没有因此崩溃。

而明末导致社会大动乱的流寇和后金利益集团,都不是属于什么大部分群体。流寇主要来源就是哗变的边军,以及陕西、河南等北方重灾地区的灾民。就说把这些地区的所有人都算上,都不是什么大部分群体。

我过去的文章里有过一段对朝代灭亡的规律的分析,就直接复制在这里吧:

每一个朝代在建立之初,都依赖有一个富有威望和能力的领导人,控制有一支强大富有战斗力的军事武装力量,否则它就无法在战斗中打败众多竞争对手,无法用武力迫使各种势力接受默认它的统治。所以在朝代初期,军事暴力关系是维持统治的决定性因素。

随后随着领导人的更替,领导人自身素质的变化,军事关系逐渐黯淡,这时必须有意识形态来维系中央政权统治的合法性权威性,正是这种合法性权威性使得国家中大批知识阶层精英阶层为维护统治而效忠出力。这是朝代中期维系统治的决定性因素。

而到朝代末期,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则开始瓦解意识形态,激化社会矛盾,腐蚀行政能力,导致国家无法行使正常职能(比如救济灾民,抵抗外敌),最终整个社会在动乱中崩溃瓦解。

所以中国历史上一个朝代(建立在大规模民族压迫之上的政权不在考虑范围中)的命运本质上是由军事力量、意识形态力量、商业力量这三者之间的消长关系所决定。当军事力量起决定性作用的使用,一个国家能够打破常规的利益格局,最大限度的调用整个社会的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建造许多大型工程,发动对外战争,并且实施许多平常状态下阻力重重的经济改革政治改革。但军事力量却是无法持久的,它本身取决于统治者的个人素质,个人能力,军事经验,威信。而一个朝代的统治者却是在不断更换,如果依靠军事暴力维系统治,一旦统治者的能力达不到那种严苛的要求,统治就会发生危机,社会就会崩溃。

所以中国历史上的短周期皇朝基本上都是军事力量没有顺利转化交接给意识形态力量的朝代,秦朝是如此,隋朝也是如此。

当军事力量转化为意识形态的力量,也就是说在军事武力的威慑下,进行的意识形态灌输,加上这个朝代本身的政策,确立了统治的合法性,合理性,这时候朝代就进入长周期的循环。一旦进入长周期的循环,很大程度上朝代的命运就不取决于一两个皇帝自身的素质,而是取决于整个社会自身的经济政治发展的规律,更准确的说就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以及当这种发展无法上升为资本主义的时候导致的社会崩溃。这时候整个社会似乎沿着既定的轨道经历一个从繁荣到崩溃的过程,统治者的个人素质仅仅能对这个轨道造成一些小的波动,却无法改变总体的轨迹!

宋朝、明朝恰恰和以前的长周期王朝的衰亡有很大不同。

在宋代以前,商业发展对社会的瓦解是通过商业发展造成的两极分化、贫富对立,破坏基层管理,同时通过意识形态的瓦解破坏上层统治,上下合力破坏所造成的。也就是这个时候,商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有破坏而无构建。旧的意识被变化的经济基础产生的星火意识所瓦解了,但新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无法构建起来。政治上层建筑处于逐渐崩溃支离之中,无法形成新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的上层建筑。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宋代以前的长周期皇朝在朝代末期的景象是皇帝的大权旁落,成为傀儡,或操纵在宦官手里,或操纵在权臣手里。而宦官也好,权臣本身也无法对各地官员有效统治,到处都是地方割据,军阀割据的情形。

宋朝和明朝不象任何以前一个长周期皇朝一样,在临近朝代末期的时候,政府机构处于支离瓦解的边缘。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某个权臣或宦官能真正意义凌驾在皇帝头上。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权威也没有丧失,并没有出现地方割据,军阀割据的局面。恰恰相反中央对地方还是存在绝对的权威,整个文官系统也依然是按照文官本身的愿望在进行运作。商业力量的作用并非是仅仅起了瓦解破坏作用,相反本身就起了建构作用。

By 杜车别

你被OKex交易所坑了吗

近期大家最关心的会议,就是今天在成都召开的关于挖矿的座谈会了。

不少人在会议期间到处传小道消息,但正如良心哥之前说的那样,政策相对温和,算是利好。Image虽然会议有点雷声大雨点小的意思,但十分正常,这又不是整顿专项会议。座谈会嘛,就是大家坐下来谈,调查了解行业情况,先摸摸底再说。所以关注后续吧,甚至因为今天会议的影响,行情都开始回暖了。好现象,好现象。但今天文章的主体,就如标题一样,要讲OKex。实际上在良心哥这里,OK早就是一生黑。但随着看良心哥文章的人越来越多,实际上良心哥越不能乱开炮,起码在说话的态度上是要客观公正的,所以后边基本没怎么怼OK。
今天之所以再次曝光OK,是因为OK根基已经松动。良心哥甚至可以在这里断言:就目前的行业格局而言,OK彻底丧失了头部地位。说的直接一点就是:OK彻底退出三大,沦为二线。为什么会下这样的结论,我们先来看近期OK发生的两件事情。
统一账户算法错误
在27号的时候,有粉丝来爆料说,自己使用了OK的统一账户模式,但在账户里躺着220个以太坊,24万usdt的情况下,合约单子却被OK强平。
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粉丝在讲问题反馈给OK客服之后,OK的客服开始阶段是懵逼的,完全没搞懂发生了什么。
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不知道大家看完之后是什么感受,良心哥总结一下这个事件的过程:用户之前采用OK新出的统一账户模式开的合约单子,账户里大额资产有220个以太坊价值约60万u,而且还有24万usdt,结果却在持仓上显示只有150%的保证金。并且在行情波动不大的情况下,强卖了用户17个多以太坊,然后强买了4万多个grt回来。整个过程当中用户是懵逼状态。
而这就是OK去年年底推出的,大吹特吹的,引领行业的交易所账户革命,去年为了吹这个统一账户产品,还不惜把友商ftx和币安拉出来踩在脚下做个垫脚石。ImageImageImage然而就是这么个王牌产品,却直接连以太坊的价值这算都不考虑进去,直接将eth的折算率标记为0。后来虽然通过人工调整的方式调整了用户的持仓,但用户依然亏损了4个以太坊。对于这些亏损,OK客服说了一堆废话搪塞。
哦对,最新的回复是,你作为我们OK的大客户,我们给你寄点粽子吧。LAT低级失误导致用户亏损数百万
lat是前期热度不错的项目,上了OK,但OK出了个低级失误。
事件大致流程如下: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这个事件就更好懂了,OK把总量100亿的lat在公告里写成总量10亿,用户在1u位置大量接盘,后来发现不对后赶紧割肉,割完之后亏损近60万u,找OK要说法,结果内部踢皮球到现在都没有回复。
ImageImageImageImageOK自己犯的低级错误导致用户产生错误认知,却给用户造成的损失闭口不提,内部互相踢皮球,客服说我不是写文案的,文案说我不负责赔偿,赔偿部门第一次说我给你50u点卡吧,第二次说我给你100u补偿吧,第三次说,要不我给你寄个礼品吧?
ImageImage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之前的OK还是很维护大客户的权益,但是现在对于动辄亏损数百万的用户也不放在心上了,直接礼品打发。
仿佛现在的OK,除了给客户寄礼品,什么都不会。无论是对外的业务端还是对内的各部门,实际上都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说出去都是非常可笑的问题,但就真真实实的在OK上发生着。伴随着OK用户的巨额亏损一起实实在在的发生着。老话说管中窥豹,从这些细节上,其实可以看出OK的没落。无论是OK的现货业务,还是OK不断被蚕食的合约业务,还是OK一直难产的OK链,都2021年了,OK几条业务线上一点建树都没有,更看不到奋起直追的态势和希望。反倒是之前的几家二线交易所今年赶上defi、nft、波卡等热点玩的风生水起,OK上一次让币圈人有印象的活动,还是在春节时候发的红包。难不成OK的下一次亮眼活动,还是要等到今年的春节红包?交易所赛道里,OK彻底掉队,而且很难追回。

By 币圈的良心

What Is Theta?

Samsung and Sony-backed Theta Network wants to make it cheaper for companies to share video content. Here’s how it all works.

In brief

  • Theta Network aims to provide a decentralized infrastructure for video streaming that’s cheaper than centralized alternatives.
  • Participants in the Theta Network are paid in tokens for sharing video content to other users.

Hosting and sharing video content is a tricky business.

The problem is, if the content is all stored in one place, it can be very slow for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to access it. So video sharing websites will use multiple servers around the world so they can deliver the content much more quickly—known as a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 (CDN).

But it’s expensive to pay for a CDN. These services will typically charge for the amount of data being used, meaning that when a video streaming site becomes popular, its costs will rise.

This is where Theta Network wants to make a difference.

What is Theta Network?

Theta Network is aimed at cutting the costs of operation for video streaming services like YouTube. It works by reducing the load on the content distribution network by putting some of it on Theta’s peer-to-peer network. It’s a little bit like BitTorrent, where people share video content with each other, but it actually pays its users for sharing this content.

Theta Network isn’t trying to replace YouTube or live streaming platform Twitch. Instead, it’s trying to provide new infrastructure for such businesses that’s not only decentralized, but far cheaper. https://www.youtube.com/embed/OQR7GVoV-24?autoplay=0&mute=0&controls=1&origin=https%3A%2F%2Fdecrypt.co&playsinline=1&showinfo=0&rel=0&iv_load_policy=3&modestbranding=1&enablejsapi=1&widgetid=1

If you’re trying to watch a video on a video streaming site that uses the Theta Network, you will receive the data in a combination of two ways. Some of the video will be streamed directly from the site’s hosting platform, but you’ll also receive some of it from local peers using the Theta Network.

While Theta Network claims to be cheaper than centralized alternatives, it still has some costs attached—and this is why the Theta tokens are needed.

How Theta Network uses two tokens

Those participating in the Theta Network get paid for sharing video content to other users. The video sites themselves pay for this service, not the end-user.

In order to pay for the data being streamed, the network uses a token called TFUEL. When someone shares the video content to someone else who’s trying to watch the video, the streaming site pays them in TFUEL tokens. It’s worth noting that these users don’t stream whole clips but just small amounts of data for each video—so the end-user will receive fragments of video data from multiple users and piece it together themselves.Theta Token Rises 17,000% in a Year, Cracks Top 10 CoinsA new token has seemingly boomed out of nowhere into the top 10 cryptocurrencies by market capitalization. Theta, which is up 17,000% in the past year, is now the ninth biggest crypto with a m…NewsCoinsMathew Di SalvoMar 23, 2021

Theta Network also has a second token, called THETA. This is a governance token that’s designed to help the community manage the Theta blockchain and control its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Currently the governance element is in its infancy, but the project plans to hand over more control to THETA holders in the future.

The THETA token has a fixed supply of 1 billion tokens with no inflation. You can stake THETA tokens to receive TFUEL, which has a supply of 5.2 billion tokens and a fixed 5% inflation rate.

What is the Theta blockchain?

The Theta blockchain is fast and designed for smaller payments. This enables it to provide real-time payments to reward content distributors for their efforts.

It achieves this through a proof-of-stake consensus mechanism, which is based on the Tendermint blockchain code. This mechanism involves users locking up large amounts of THETA in a process known as staking. Then they process blocks; if they process malicious blocks, they might lose some of their staked tokens.

Theta network world nodes
Theta nodes around the world. Image: Theta Labs.

But the blockchain has two levels. First, it has validator nodes. These involve powerful computers processing a large number of transactions quickly. There are fewer of these and they are typically run by companies who are backing the network, such as Samsung and Sony. They are the first line of defense in keeping the network secure. Those running validator nodes have to stake 1 million THETA tokens.

Second, there are community nodes. These are run by thousands of community members and they check and validate that the validator nodes are performing accurately. If a malicious block was somehow accepted by all the validator nodes, these community nodes would stop it in its tracks. These nodes only need to stake 1,000 THETA tokens.

Who is backing Theta Network?

The company behind Theta Network is called Theta Labs. It’s run by CEO Mitch Liu and has its own streaming site, Theta.tv, which pays viewers in TFUEL to watch video content (since they are then sharing that content to other peers). The company has around 25 employees, mostly based in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although it’s looking to expand and has recently opened an office in Seoul.

The company has a nominal amount of revenue currently, according to Wes Levitt, head of strategy at Theta Labs. While the Theta TV platform brings in some revenue, it’s nothing relative to the size of the Theta blockchain, he explained. Rather, the company has been relying on funds raised from its investors.

These investors include Samsung and the Sony Innovation Fund, along with a string of VC firms. As noted, many of these investors run validator nodes on the Theta blockchain. Four of these VC firms announced in March that they will be staking $100 million of their Theta tokens—largely acquired in earlier investments when the token was cheaper—in a collaborative validator node.

The company also has advisers from a range of mainstream media companies, including Steve Chen, co-founder of YouTube, Justin Kan, co-founder of Twitch, and Jonathan Wong, director of product at video streaming website Rakuten Viki.

Theta Labs has so far been granted three patents by the United 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related to its video streaming service, Levitt told Decrypt. The patents relate to how the data is streaming utilizing a decentralized network.

How does Theta stop people cheating the system?

One potential issue with Theta Network is the idea that someone could just use two computers and share video through the network to themselves and get paid for doing so. However, there are a few safeguards that aim to prevent this.

For a start, the network doesn’t let someone stream content to the same IP address. This prevents the basic example above. The network also has a few other similar limitations, that can be fine-tuned by the video streaming platform, depending on how strict they want to be.

Another key element is that those sharing the video content don’t get to choose who they’re sharing to. So if they tried to game the system and share content to themselves, they would naturally be sharing content to potentially thousands of other users. As a result, they would actually be doing more good to the network than harm, according to Levitt.

What does the future hold?

In the near term, Theta Network will be upgrading to its Mainnet 2.0. This will upgrade the network and provide a few benefits.

The upgrade will provide more support for edge nodes. These are nodes that download and share video content without the user needing to watch the video. This is for people who want to support the network and earn TFUEL. Levitt estimated that a user could earn around $10-15 a month by running a node full time.

Theta Labs also plans to introduce a non-fungible token (NFT) marketplace. NFTs are unique, digital tokens that represent a piece of digital content, such as art or music. The marketplace will allow Theta TV content creators to issue their own NFTs and use them to interact with their viewing audience.

Levitt noted that most of Theta’s partners in the entertainment space are trying to find ways to enter the nascent NFT market. That is, as long as the ballooning NFT market doesn’t pop.

By Tim Copeland

What is Kyber Network

Kyber Network is a decentralized, blockchain-based protocol that aggregates liquidity and enables the exchange of tokens without an intermediary. Kyber Network can be integrated into 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s (dApps), crypto wallets, and decentralized finance (DeFi) platforms. The protocol is governed by holders of its native Kyber Network Crystals (KNC) token through KyberDAO, a 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DAO).

Kyber Network Defined

Kyber Network is a decentralized, blockchain-based protocol that facilitates the exchange of tokens without an intermediary and provides liquidity for decentralized finance (DeFi) applications. At the time of this writing, Kyber Network is integrated with more than 100 applications, and powers KyberSwap, Kyber Network’s decentralized exchange (DEX). Kyber Network is governed by the holders of its native KNC token through KyberDAO, a 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DAO).

Kyber Network Provides Critical Liquidity to DeFi

Before examining Kyber Network’s design, let’s first unpack why liquidity is important to the DeFi ecosystem. In the cryptocurrency community, liquidity refers to several things: the ability to exchange an asset without substantially shifting its price in the process, the amount of trading activity in a market, and the ease with which an asset can be converted to cash. Liquidity is essential to healthy, functional, user-friendly markets, but can be difficult for new DeFi protocols to both attain and retain.

In tradi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liquidity providers are centralized entities like bank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However, utilizing centralized entities to provide liquidity in DeFi markets would run contrary to the ecosystem’s ethos of decentralization. As a result, permissionless protocols like Kyber Network have emerged to take their place. Kyber Network’s mission is to create a world in which any token of value can be used anywhere for swaps in any wallet, as well as for payment services, and other newly developed financial products.

How Does Kyber Network Work?

Kyber Network consists of a set of smart contracts that can be implemented on any smart contract-capable blockchain, though it is only implemented on Ethereum as of December 2020. The protocol aggregates liquidity from a variety of reserves, including token holders, market makers, and decentralized exchanges, into a single liquidity pool on its network. Anyone can provide liquidity to the network. Kyber Network enables its three primary users — 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s (dApps), vendors, and crypto wallets — to execute instant token swaps without the use of a trusted third party.

Let’s run through two types of trades.

In every trade, there is the token that represents the core asset. Ether (ETH) currently acts as this token in the Ethereum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tocol, so any trade must involve an exchange of ETH for another token. Imagine that you want to trade ETH for BAT, Brave’s Basic Attention Token:

  • You send your ETH to the Kyber Network smart contract.
  • The contract then queries all of its reserves for the best ETH to BAT exchange rate.
  • The contract then sends the ETH to the reserve with the best ETH to BAT exchange rate.
  • Finally, that reserve then sends you your BAT.

Now let’s imagine that you want to trade BAT for DAI. In this example, since you are not trading directly in ETH, some additional steps are required because ETH is the core asset:

  • You send your BAT to the Kyber Network smart contract. 
  • The contract then queries all of its reserves for the best BAT to ETH exchange rate.
  • The contract then sends the BAT to the reserve with the best BAT to ETH exchange rate. 
  • That reserve then sends ETH to the contract. 
  • The contract then queries all of its reserves for the best ETH to DAI exchange rate. 
  • The contract then sends the ETH to the reserve with the best ETH to DAI exchange rate.
  • Finally, that reserve then sends you your DAI.

Despite the second trade involving more steps, both trades are completed in a single blockchain transaction. Likewise, with Kyber Network, all trades are instantly settled on the blockchain and are either executed in full or reverted. In other words, your trades should never be partially executed (though they may be partially executed on other types of exchanges). Additionally, all exchange rates offered by reserves are publicly verifiable if you query the smart contracts.

When integrated into dApps, DeFi platforms, and crypto wallets, the Kyber Network has a wide range of use cases. For example, a dApp that would like to accept users who do not hold its native token can integrate the Kyber protocol to allow for in-app token swap and token conversion functionalities. These features enable the dApp’s users to utilize any Kyber Network-supported token and simultaneously enable the dApp to receive payment in the token of its choice.

KyberDAO and KNC

Holders of KNC can participate in the governance of Kyber Network through KyberDAO. By staking their tokens, KNC holders can vote on the network’s fee model, rebates for reserves, and other proposals, and also earn staking rewards denominated in ether. KNC is a deflationary staking token, which means its supply will decrease over time. KNC is only an ERC-20 token as of December 2020, but Kyber Network anticipates that it will also be implemented on other blockchains in the future. Nonetheless, its supply will be managed as if it were a single token, and Kyber Network is developing technologies that will enable the transfer of KNC across blockchains.

Kyber Network’s broadly integrated protocol offers an on-chain, decentralized solution to DeFi’s liquidity challenges and provides ERC-20 tokens with ecosystem-wide utility.

By Cryptopedia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

从2010年起,我们开始启动对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本文是此项研究的总报告。

  总的看,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发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之一。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危机频繁发生,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是其中蔓延最广、破坏力最大的两次,它们都是资本主义内生矛盾积累到无法自我调节程度后的集中爆发。

  一、研究的目的、方法和基本逻辑

  1。这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试图通过历史比较来理解过去,推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工作任务之一是应对本轮金融危机,我们希望通过历史比较使自己的工作获得主动性

  当我们开始进行这项工作后,立刻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对结论的好奇使我们对这项研究工作的兴趣全面上升。

  2。在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理解和判断往往在实验室进行,而社会科学没有研究实验室①,当统计数据不充分、研究对象又十分泛化时,替代的研究方式可能是进行历史比较。

  正如在自然界存在着气候变化长周期一样,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只要时间的跨度足够大,也会发现历史的重复现象或者相似之处②。

  令人欣慰的是,这两次危机之间实际间隔约80多年,如果加上上次大萧条之前的历史背景时间,可用于比较研究的时间超过百年。

  这一百多年的时间内,发生了两次重大的技术革命,人类也经历了两次最大的繁荣与萧条的更迭,这使得这个宝贵的时间成为进行比较研究最难得的实验场所。(①自然科学中,一些学科也无法通过实验室验证,比如宇宙天体学、气候学、生命科学等。②康德拉季耶夫1925年提出,资本主义世界存在以固定资产投资为驱动的大约45~50年的经济周期。熊彼特1939年提出,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存在大约48~60年的经济长周期。范杜因在1979年的《经济生活中的长波》中提出,技术创新具有寿命周期,并将长技术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弗里曼在1982年的《失业与技术创新——关于长波和经济发展的研究》中,着重从技术创新扩散与就业关系的角度对长技术周期进行了分析。)

  3。本项研究的基本逻辑是历史的周期率。

  我们认为,周期性是历史变化和自然界的本质特征,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特点。

  历史在时间跨度足够长时会不断重复自己,经济社会发展的周期率首先表现为繁荣与萧条的交替,但这种交替只是分析问题的起点①。

  本项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试图发现在两次繁荣萧条之中那些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相似程度,更准确地说,这项研究是试图理解两次危机发生前技术和经济背景的类似性,刻画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行为和大众心理的特征,描述两次危机的宏观发展轨迹,从而为应对危机的决策提供依据。(①参见《资本论》关于经济周期的描述。)

  4。历史重复自己有线性方式,也有非线性方式,有符合逻辑的精准变化规律,也有逻辑不清的意外变化,甚至还有很多无法解释的历史困惑,这一切既是进行这项研究的迷人之处,也是它的难点所在。

  在下面的报告中,我们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归纳两次危机的不同点,试图总结出两者的共性特点,并得出初步的政策结论。

  由于历史事件和比较的对象极为宏观,可以用于翻阅资料和进行数据比较的研究时间十分有限,我们的描述选择了较为粗略的方式,描述的重点是“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即便是对“是什么”的描述也十分困难,因此这项研究大纲仅是更深入研究的起点。

  二、两次危机的区别点

  在提炼两次危机的共同点之前,十分有必要看到两次危机存在的巨大区别。

  非常明显,两次危机对人类社会造成灾难的程度不同。

  从危机爆发初期的情况看,1929年大萧条造成的经济总量损失和商业破坏要大大超过本次金融危机。

  但本次金融危机的后续发展演变日趋复杂,美国复苏过程曲折反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不断深化,经济社会政治产生共振,负向反馈,不确定性和风险持续提高。

  总的来看,这次危机尽管短期杀伤程度要轻,但调整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深度影响难以估计。归纳起来,两次大危机有几点主要的区别:

  1。人口结构不同。

  人口结构特别是年龄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也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大萧条期间的人口年龄较轻,中等收入者比重偏低,受教育程度也不高。

  而本次危机发生的时候,人口的年龄已大大提升,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进入老龄化社会①,中等收入者比重上升,受教育程度提高,福利化制度和人口年龄因素造成劳动力的市场适应性减弱,人们更乐于维持现状而不是变革。(①以美国为例,1929年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5.3%,2007年则占12.6%(数据来源:美国国家统计局)。)

  2。技术条件不同。

  大萧条发生在第二次技术革命之后,而本次危机发生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之后,在两次技术革命之后,人类技术进步的程度大大提高。

  特别是在军事领域,核武器的发展使得主要国家具有相互制衡的能力,鲜有国家寄希望于通过世界战争解决国家利益争端。

  相反,核力量造成的“恐怖平衡”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

  同时,本次金融危机是在信息化技术高度发达条件下产生的,这会加重风险的扩散和共振,使这次危机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且市场同步波动更明显。

  3。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发生了进化。

  大萧条后,资本主义国家吸收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保障制度在发达国家普遍建立,宏观经济管理制度从无到有且日趋完善,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了稳定器和刹车系统。

  另外,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基于对上次大萧条的认识,主要发达国家政府都对经济进行了快速的直接干预,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了经济自由落体的状态。

  因此,本次危机对经济和社会的短期损害还没有达到上次大萧条的程度。

  4。全球化的程度不同。

  在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框架下,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度大大提高①。

  目前全球的货币制度以纸币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替代了传统的金本位制度。

  资本市场开放的程度大大提高,跨境投资现象比较普遍②,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使得单个国家的利益和其他国家的利益更加交融。

  虽然会有保护主义的思潮和损人不利己的种种行为出现,但是这些做法将损害本国政府、企业和居民利益,因此将是短命的。(①1928年全球贸易占世界GDP的16.7%,2007 年则占51.6% (数据来源:商务部网站)。②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猛,1980年总额为5 190亿美元,2007年达到18 330亿美元,年均增长5%,高于同期全球GDP 3.4%的增长率。)

  5。新兴国家崛起和全球经济格局不同。

  上次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欠发达国家受到严重的外部震荡,但只有消极接受的无奈,没有力量拉动全球经济回升。

  而本次危机截然不同,全球力量出现了结构性变化①,在发达国家内需下滑的时候,世界出现新的经济增长发动机。

  这些国家的巨大需求对经济下滑的拉升作用加大,全球经济危机可能从中心扩散到外围,但是从外围折射到中心的力量巨大。(①1929年美、欧、日以外的亚非拉国家GDP合计占世界GDP的23.3%,2010年则占到42.6%,危机期间的2009年金砖四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达90% (数据来源:《世界经济千年史》, 人民网等)。)

  三、两次危机的共同特点

  通过比较研究,关于两次危机的共同之处,我们侧重于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归纳。初步得到十点结论,简要描述如下:

  1。两次危机的共同背景是都在重大的技术革命发生之后。

  长周期理论认为,技术创新引起繁荣,繁荣又是萧条的原因,重大的技术革命引起大繁荣,毫无疑问也会引起大萧条,这是历史周期率的重要表现。

  1929年爆发的大萧条是在第二次技术革命后发生的,而这次危机则发生在“第三次浪潮”之后①。

  重大的技术革命总是使生产力得到极大程度的解放,这不但改变着生产函数和产生“毁灭”的创新效应,而且每次技术革命都对社会结构、地缘政治、国家力量对比产生深远而根本性的影响。

  如果生产关系调整滞后于技术创新后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调整滞后于经济基础变化,潜在的危机风险必然加大。

  对这个问题,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做出过十分到位的描述,康德拉季耶夫也做过大量研究。所不同的是,从技术革命发生到产生危机的时间大为缩短,1870年以后发生的电力技术革命到发生1929年的危机间隔了60余年,而1980年以后发生的信息技术革命与本次金融危机之间只隔了30余年。

  其警世意义在于,今后当重大的技术革命发生之后,不仅需要认识它的进步作用,抓住它带来的机遇,同时也要充分意识到重大变革会随之出现,充分估计震动性影响和挑战。(①以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驱动力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开始于1870年,到“二战”结束。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技术、航天科技为驱动力的“第三次浪潮”开始于1945年,1978年IBM推出个人计算机,开启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驱动力的信息和新经济革命。)

  2。在危机爆发之前,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危机发源地的政府都采取了极其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

  1929年大萧条之前,柯立芝总统实行了以放任自流著称的经济政策,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基本保持缄默,金融利益集团也对放松监管、推动金融自由化发挥了巨大影响。

  在此期间,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首先集中在电力行业汽车行业,自由竞争使主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和垄断程度大幅度提高,劳资对立由于经济繁荣得到一定缓解,而弱势的农业相对衰退,埋下了产业失衡、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和经济投机性增强等种种隐患。

  但不管怎样,经济的放任自流政策创造了著名的“柯立芝繁荣”。

  在本次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在强大的产业和金融利益集团作用下,从克林顿到小布什政府也都采取了经济自由化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其实际的经济放任程度和对监管的放松接近甚至超过里根政府的做法。

  在此期间,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信息通讯产业和互联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房地产业的繁荣已经出现,美国经济确实出现了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长久的繁荣,人们乐观地认为,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商业周期已经不复存在。

  在两次繁荣期间,经济的自由放任和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发扬互为补充,推动着经济的高增长,但也与后来危机的发生存在某种逻辑关系。

  十分明显的是,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制造业的衰落,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已经无法适应产业结构的快速变化,过度负债的经济模式已经充满风险(见表1、图1)。

  3。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危机的前兆。两次危机发生前的另一个共同特点,是较少数的人占有较多的社会财富(见图2)。

  大萧条期间所表现出的,是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表现形式是实体经济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

  这一次危机则与全球化、互联网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经济虚拟化程度提升、不同国家人口结构的变化有更多关系。

  但最突出的表现是,生产资料名义所有权和实质支配权分离,权力集中到虚拟经济领域极少数知识精英手中。

  分配差距也不仅表现在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而且表现在传统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

  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世界经济形成了相互依赖的三角形循环,新兴市场国家成为全球制造中心,资源富足国家提供原材料和能源,发达国家通过负债消费,拉动新兴市场国家产能利用。虽然形式上的变化很多,但是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

  4。在公共政策空间被挤压得很小的情况下,发达国家政府所采取的民粹主义政策通常是危机的推手。

  技术变革和分配差距扩大造成的心理压力,往往会引起社会公众的不满,在执政期内无力改变现状和选票政治的推动下,政府倾向于更多地采取民粹主义政策宣示,安抚民心。

  上次危机美国总统作出“每家的后院有两辆汽车、每家的锅里炖着一只鸡”的承诺;而这次危机发生前,两任总统都承诺提高住房自有率①。

  欧盟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税收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但社会福利支出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社会福利安排出现过度化倾向,但绝大部分政治家难有决心和胆量压缩福利。

  民粹主义承诺改变了大众的福利预期,加大了对政府的依赖,也放松了自己的奋斗决心,是效果极其负面的腐蚀剂。

  致命问题是,一旦大众的福利预期得不到满足,社会心理很快发生逆转,并形成蔑视权威、拒绝变革和仇视成功者的强烈氛围。

  与此同时,超出收入能力的过度财政负债和福利主义相应成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在政府和民间相互影响,其破坏力在目前的欧债危机中得到充分体现。

  对这个问题,桥水投资基金的戴利欧先生在“和谐的去杠杆化”一文中,对政府和民间的去杠杆化过程做了精彩描述。

  文章认为,每隔70年左右的一次高负债都伴随着一次经济危机(见图3),在这期间工资增长都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负债增长都大大超过税收能力。(①在1995年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发布的《国家住房战略》中,克林顿提出:“要实现住房自有率在本世纪末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4年10月小布什在华盛顿竞选连任的演讲时提出:“任何一个家庭搬进自己拥有的房子都会感到美国比其他国家强”。)

  5。大众的心理都处于极端的投机状态,不断提出使自己相信可以一夜致富的理由。

  两次危机前的产业神话和收入分配出现的巨大差距,往往导致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心理状态出现变异。

  改变其社会地位的急切心情,使大众都开始追求一夜暴富,人们宁愿相信各种投机奇迹,人类本性中的贪婪和健忘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没有多少人可以经受泡沫产业的诱惑,社会心态浮躁具有普遍性。

  在宽松货币环境和以提高杠杆率为实质的金融创新助推下,大量举债进行高风险投机,产生了巨大的资产泡沫,大萧条前主要是股市泡沫,这次危机前是房地产泡沫。

  正如加尔布雷思所描述的,当经济处于过度繁荣状态的时候,没有人不相信泡沫会继续膨胀,人们不是找出理由使自己理性,而是找出理由使自己相信盲目冒险的正确性。

  可以肯定的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制度条件下,人类这种自我膨胀的说服力量和缺乏理性是导致危机的重要原因。由此我们也可以提出一个相关的质疑:经济学关于理性人的假设是否具有永恒性?

  6。两次危机都与货币政策相关联。

  在两次危机之前,最方便的手段是采取更为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

  大萧条前,泛滥的信贷政策引起了股市的泡沫和投机的狂热;在这次危机前,美联储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放松监管和次级贷款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使得经济泡沫恶性膨胀。

  在经济泡沫导致消费价格上涨的压力下,货币当局不得不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从而捅破了泡沫,改变了投机者的心理预期,使得迟早发生的事终于发生(见图4)。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929年大萧条还没有明确的宏观经济理论指导,而本次金融危机则是宏观经济政策长期服从于政治选举目标。

  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货币当局对宏观经济形势都缺乏准确的理解,大萧条时期美联储的决策者基本没有总需求管理的意识,而这次美联储则对已经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与美国作为储备货币国所应该执行的货币政策认识很不到位。

  7。危机爆发后,决策者总是面临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经济问题政治意识形态化的三大挑战,市场力量不断挑战令人难以信服的政府政策,这使得危机形势更为糟糕。

  在面对严重危机的时候,主要国家在应对政策上总犯同样的错误,特别是应当采取行动的时候总会错过时机,应当采取宏观扩张政策的时候则采取紧缩政策,应当开放和进行国际合作的时候往往采取保护主义政策,应当压缩社会福利、推动结构改革的时候却步履艰难甚至反复和倒退①。

  这些明显的错误在事后看起来显得可笑,但对当事人来说,实施正确的政策却困难重重。这是因为,大危机在人的一生中往往仅会遇到一次,决策者缺乏经验,又总是面临民粹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经济问题政治化这三座大山,政治家往往被短期民意绑架、被政治程序锁定和不敢突破意识形态束缚,这几乎是普遍的行为模式,这一点在最近的希腊危机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同时,在市场大幅波动中获益是大金融资本的逐利本性。在一些国家软弱的政府政策面前,国际金融市场力量往往起到“树欲静而风不止”的作用,这种力量又与在野的政治力量相结合,使得当政者处境岌岌可危。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两次危机中的市场力量从来都是高度政治化的力量。如果仅从经济角度认识问题而忽视其政治属性,就会犯重大的判断性错误。(①2012年欧债危机持续发展,法国、希腊、西班牙等国的民意普遍左转,民族主义和极左、极右势力明显抬头,大选之年政府不得不迎合民意,许多有利于债务问题解决的政策难以实施,欧债风险迅速上升。)

  8。危机的发展有特定的拓展模式,在它完成自我延伸的逻辑之前,不可轻言经济复苏。

  在经济危机的过程中,会发生很多意外事件,它们似乎是一些小概率事件,由运气决定。但事实并非如此。经济一旦从正常状态转入危机状态,它就开始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循环。

  危机往往从经济大幅跳水开始,由泡沫破裂走向失业率攀升,由经济困境加重转向社会矛盾激化,由经济社会领域转向政治领域乃至军事领域。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面对超高的负债率,先是在财政上采取紧缩政策,去杠杆化进程开始;

  随后经济泡沫破裂所带来的经济压力往往通过货币贬值和债务重组得以缓解;

  而后,在经济未实现好转之前,通胀上升和股市繁荣往往带来一次虚假复苏,但很快会遇到经济的二次探底

  在1929年的大萧条中是这样,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已经出现了这种迹象:美国金融危机一度出现缓解,但欧债危机却出乎意料地全面恶化,系统风险迅速上升,全球经济可能由此进入第二轮危险期。

  同样,当国内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向外部转移和推卸责任。

  危机的自我拓展只有走完全过程才能达到新的平衡点,大危机一旦发生就注定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上次大萧条最极端的情况是希特勒通过民选方式上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当前特别需要重视的是,在危机自我逻辑实现的过程中总会出现意外事件,一连串的失控和误判也屡屡发生。

  目前,欧债危机正在深化,中东形势很不确定,经济、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冲突相互交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本次危机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见图5)。

  9。危机只有发展到最困难的阶段,才有可能倒逼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一解决方案往往是重大的理论创新。

  大萧条后,世界在绝望中发生了凯恩斯革命。在这次危机中,虽然凯恩斯理论再一次获得生命力,但人口老龄化、全球产能过剩、资源约束强化所导致的潜在生产能力下降,加上劳动力市场更加“粘性”,使单纯扩张总需求的政策撞到天花板。

  同时,全球通缩压力、欧洲主权债务恶化等导致的负面效应显现,全球经济又一次进入十分困难和复杂的境地。

  前一段兴起的心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相结合的不少研究引人注目,目前兴起的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呼声提高,这说明全球都在等待着理论创新。

  这次理论创新可能围绕全球经济最实质和困难的问题展开:世界出现的总需求萎缩和资本、技术与劳动力在全球宏观配置失衡的局面,加上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陷入绝境,既带来本国的社会政治问题,也快速向全球传染,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尚无明确思路。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单个国家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而大国相互合作又如此困难,急需提出一个可行方案,解决这个全球性的复杂问题。

  我们看到,全球经济的恶化又一次产生巨大的倒逼力量,这在曾经的欧盟峰会上已经体现出来。同时还要看到,尽管理论创新十分重要,但全球经济能否走出危机,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运气因素,这在1929年大萧条的末期表现得十分充分。

  10。危机具有强烈的再分配效应,它将导致大国实力的转移和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大变化。

  “基辛格定律”可能被再次验证。基辛格在他的名著《大外交》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世界每隔百年会出现一个新的全球大国。

  这个判断可能被两次危机所证实。大萧条后世界经济重心由欧洲转向美洲,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美元占据支配地位,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诞生,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这次危机发生后,全球发展的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二十国集团(G20)平台产生,世界实力对比正在急剧变动,国际经济秩序正在发生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看,危机不仅具有对生产力发展的破坏作用,也有积极的创新作用,更有强烈的再分配效应。

  总之,大危机所分配的不只是一个国家国内的财富,而且是国家之间实力的对比。危机的再分配效应是无法抗拒的,世界经济秩序将继续发生稳步但不可逆转的重大变革(见图6)。

  四、三点政策思考

  两次危机的比较研究,使我们得到不少思想收获,也受到很多启示。考虑到我国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背景,在诸多可以选择的政策建议中,这里主要想提出三点思考。

  1。树立底线思维方法,对危机可能出现的最坏场景做出预案。

  比较研究的结论和目前欧债危机的恶化形势告诉我们,必须树立底线思维的思想方法,对危机态势做最坏的准备,同时努力争取较好的结果,既要应对突发性外部冲击和震动,又要做好应对危机结构性变化的长期准备。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目前有两个场景必须预防:一是危机升温而产生的巨大外部震荡;二是危机迫使一些国家转嫁灾难而走向变换形态的战争。

  2。把握我国战略机遇期内涵的重大变化,谋求中国利益和全球利益的最大交集。

  比较研究的结论也可以告诉我们,我国所处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从经济意义来说,在本次危机前,我国的战略机遇主要表现为海外市场扩张和国际资本流入,我国抓住机遇一举成为全球制造中心。

  本次危机发生后,全球进入了总需求不足和去杠杆化的漫长过程,我国的战略机遇则主要表现为国内市场对全球经济复苏的巨大拉动作用和在发达国家呈现出的技术并购机会和基础设施投资机会。

  我们应牢牢把握这些实质性变化,认真分析我国与大国经济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出现的巨大利益交集,明确提出解决全球增长困境问题的方案,在外部条件明朗化后稳步加以实施。

  3。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抓好重大课题的务实超前研究。

  比较研究的结论还告诉我们,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是我们应对外部巨大冲击、实现我国和平崛起的根本之策。

  我们要借鉴历史上大国崛起的经验,警惕卷入不必要的国际事件,切实集中力量、重点突出,扎扎实实地办好自己的事。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建议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发,对一些需要集中力量办好的事进一步务实研究,尤其需要增强全球视野,提高定量化程度,使研究成果具有可操作性。

By 刘鹤

什么是Band Protocol预言机

在加密货币世界中,token价格上涨10倍很常见,尤其是在牛市期间。然而,在加密市场相对平静的30天内,价格上涨10倍很难见到。Band Protocol最近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其实,Band Protocol已经有几年历史了,但最近才发布升级后的主网。在过去几个月时间里,该项目与ICON和Elrond在内的数十家知名加密货币项目合作,其原生代币Band也上线Coinbase和Huobi等多家知名交易所。

你可能会问:“Band Protocol有什么特别之处?”其实,Band Protocol是通过创建平台以解决加密货币的“预言机问题(Oracle)”,该平台通过去中心化方式将其现实世界数据反馈给加密货币区块链上的Dapps和智能合约。

Band Protocol历史

Band Protocol最先浮现于Soravis Srinawakoon脑海中,他是福布斯30位30岁以下表单企业家之一,他有斯坦福大学(本科和硕士!)和波士顿咨询公司学习工作经历。在BCG工作期间,Srinawakoon创办了几家公司,涉及行业有能量饮料、咖啡,甚至油炸豆腐片等等。

2014年,Srinawakoon听说麻省理工学院向所有完成调查的本科生“空投”价值100美元的比特币,从那时起开始涉足加密货币。有趣的是:每个受访者收到的0.3枚比特币现在价值超过3500美元。

*Band Protocol CEO Soravis Srinawakoon

不久,Srinawakoon和他的朋友们开发了一个加密货币“赌博”网站,用比特币奖励在赌场游戏中获胜的用户。在网站巅峰时期,Srinawakoon卖掉了网站,利用资金开发一个新项目,这个项目就是被我们熟知的Band Protocol。

Srinawakoon意识到,随着社区的发展,社区内的互动质量会下降,这主要是由错误信息和缺乏责任感造成。因此,Band Protocol是为了向建立在加密货币区块链上社区提供准确可靠信息。Band Protocol第一个版本于2017年在以太坊区块链上线。

随着时间推移,Band Protocol发展更加注重预言机元素。DeFi和Dapp的发展让他们意识到,如果这些技术不能访问现实世界数据,那么它们中的许多技术就无法发挥作用,这些协议在自己原生区块链中与现实世界隔绝,那么Band的作用和用户群将非常有限。

意识到这一点后,Band Protocol团队取消了基于Ethereum版本的协议和以社区为中心的运营方式,并开始转向预言机协议,将开发出速度更快、价格更便宜、对开发者更友好的预言机。今年6月推出了Band Protocol新主网是使用Cosmos SDK构建,也是Cosmos网络一部分。

Band加密货币ICO

Band Protocol有2次ICO和1次IEO经历。第一次ICO是在2018年8月公募,1000万个Band代币以每个30美分的价格出售,共筹集300万美元。第二次ICO是在2019年5月私募,500万个Band代币以每个40美分的价格出售,共筹集了200万美元。

*Band Protocol IEO

Band Protocol的IEO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一轮融资,筹集了近600万美元。通过Binance Launchpad,Band以每个47美分的价格售出了近1240万个代币。由于Band Protocol的初始版本是建立在以太坊公链上,所以在ICO和IEO轮中出售的所有Band都是ERC-20代币。

Band的总供应量为1亿个,不过预计未来会发生变化(后面会有介绍)。在两轮ICO和IEO之后,抛售了27.37%的Band代币。

*Band Token分布图

在剩余的供应量中,25.63%分配给了生态系统开发,20%的代币分配给了Band Protocol团队,5%的代币分配给了项目顾问,剩余22%的代币则留给了Band Protocol基金会。在Band目前的文档和媒体中,似乎没有任何关于这个基金会的信息。

如何理解Band Protocol?

Band Protocol是一个安全且可扩展的去中心化预言机(oracle),以 Layer 2 的形式为公链扩容。它允许去中心化应用将互联网上的现有数据进行利用,而无需可信任的中介。与现有的其他协议相比,Band Protocol提供了更便宜,更快速的解决方案,并且不会影响安全性。使用 Band Protocol的开发者将能够构建更广泛的去中心化应用,并集成到链下财务数据。

*Band Protocol将现实数据传送至区块链

Band Protocol将自己描述为一个“跨链数据预言机”。在加密货币中,数据预言机是一个程序,它可以将API接口和现实世界的数据汇总连接到加密货币区块链上的Dapp和智能合约中。

这些数据可以包括天气、股票价格、加密货币价格,甚至是飞行记录等。跨链就是意味着Band Protocol能够对多个区块链进行链接,不仅仅局限于以太坊网络内。这一创新模式是目前所缺乏的,也是该项目的主要卖点。

Band Protocol区块链被称为BandChain,验证者和委托人用其原生的Band代币质押,激励最新准确的数据馈送。

Band Protocol如何运行?

当前Band Protocol与旧版本协议运行方式相比,其运行方式更容易理解。Band Protocol的以太坊版本涉及多个数据社区,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独特的代币,这些代币都是由Band支持,并根据社区内数据需求有价值波动。

*Bandchain图解

这一点需要简单说明,因为很多二手资料(如文章和视频)都是介绍以太坊版本的Band Protocol。BandChain(当前的Band Protocol区块链)使用的是更简单的委托权益证明(DPos)机制,用于追溯可靠数据。它本质上是由验证者和委托者组成的网络,确保外部数据一致性和准确性。

*Band预言机

当有人想要从Band Protocol中发送数据请求时,他们向BandChain提交一份智能合约,其中包含想要的数据以及他们数据聚合方式的细节。然后根据各自质押Band加权平均数,随机选择验证者来提供数据。

通过智能合约指定获取数据来源,实现智能合约聚合数据。然后,这些数据会存储在BandChain上,并随时供其他请求者(如果有的话)使用。

*Band Protocol速度和成本

简单举例来说,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在餐厅点餐一样。你提交一个汉堡(数据)的订单(智能合约),并在订单中指定要在面包上放芥末,在另一个面包上放番茄酱(你希望数据加在一起的具体方式)。厨师(验证者)根据他们对汉堡的烹饪能力“随机”选择(也许顶级汉堡厨师正在上厕所,他们就会选择第二好的汉堡厨师代替)。在支付了订单后(用Band代币),你就会收到定制汉堡(数据)。与餐厅相比,这个过程在BandChain上从开始到结束只需要3-6秒,成本不到1美元。

BandChain如何运行?

BandChain验证者的任务是生成新区块和处理交易数据。验证者在生成新区块和可靠数据时,会得到Band代币奖励。验证者可以自己设定费用。

如果验证者离线时间过长,并重复签署交易(对数据请求收取的费用超过其声明的费用),或者对数据请求没有反应,可能削减部分之质押金。

*验证者在Bandchain上的角色

与其他DPoS和PoS共识机制不同的是,成为网络验证者所需的质押数量不是一个固定数字,而是取决于其他验证者的质押份额的多少。

*Bandchain上100个验证者

如果想成为BandChain上的验证者,你必须是网络上前100名质押者之一。你可以通过支付所需的Band或说服足够多的人将他们的Band委托给你,从而跻身于这个排行榜。

委托人将Band代币委托给选择的验证者,以换取区块奖励的一小部分和验证者的数据请求费。虽然没有规则强迫委托人审核验证者及其数据,但他们有动力这样做。如果验证者有恶意行为,委托人也会看到他们质押部分Band代币被削减。

*Bandchain上委托者的角色

委托人和数据请求者都可以使用Lite Client协议来验证数据质量。

Band Protocol治理

验证者和委托人都可以投票支持或反对协议修改,其中1票等于1个Band。委托人的投票方式不必与委托验证人方式相同。

通常来说,委托人的投票会凌驾于验证者的投票之上,以“平衡”协议的治理。如果委派者没有投票,他们的准选票将自动以验证者投票相同的方式投出。

*BandChain投票

事实上,委托人的投票会凌驾于验证者的投票之上,“平衡”协议治理。如果委派者没有投票,他们的准选票将自动以验证者投票方式投出。

关于Band Protocol的运行方式,还有最后一件事需要注意。新版本的Band Protocol旨在为代币供应引入一个可变的通货膨胀率,以每年7%-20%浮动变化去激励Band代币持有者的网络参与积极性。

Band Protocol VS Chainlink协议

“等一下,上面介绍听起来很像Chainlink!”那么你是对的。Band Protocol被认为是Chainlink的直接竞争对手,Chainlink是目前加密领域最受欢迎的预言机,遥遥领先。Band Protocol的一些特性在与Chainlink的特性进行比较才能更好的理解。

*Chainlink vs Band Protocol.

首先,Chainlink的预言机只与以太坊区块链兼容。Band Protocol的预言机具有不可知链性,它兼容包括以太坊在内的几十个区块链。其次,Chainlink预言机是一种“请求”服务。当用Link请求数据时,你可以选择最值得信赖的供应商为你提取数据,并支付LINK代币作为报酬后;当用Band Protocol,你所需要的数据可能已经存储在链上的某个地方,这是因为数据在不断地被输入到网络中。这意味着你可以以更快、更低的成本收到数据。其次,BandChain对数据的请求也是通过区块链上单一交易来处理;Chainlink在两个独立载体交易中发送请求和接收数据,这意味着如果以太坊网络拥堵,可能会有明显的延迟。

Chainlink和Band Protocol之间的第三个区别就是了解你的客户(KYC)规则。如果想成为Chainlink数据提供商,你必须提供文件证明个人或组织身份;这对于Band Protocol来说是没有必要,只要他们有资格成为验证者,任何人都可以。

*KYC在加密货币中越来越普遍

有趣的是,有没有KYC似乎并没有太大区别,因为在Chainlink上发现的许多数据聚合器也活跃在Band Protocol上。根据一些消息来源,Chainlink更喜欢与区块链项目合作,这些项目赋予chainlink预言机独有性。也就是说,加密货币应用使用多个预言机是很常见的,特别是在DeFi中,价格数据的错误可能导致前所未有的混乱。

Band Protocol路线图

Band Protocol修订后的愿景是成为不止于加密数字火币区块链的预言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团队概述了4个以中国著名图标命名的发展阶段。

*Band Protocol roadmap

Phase 0 阶段(文昌)。这是今年6月10日主网推出的Band Protocol,这个阶段包括将ERC-20 Band代币换成主网Band代币。(目前仍有很多ERC-20 Band代币在流通)。

Phase 1阶段(关羽)。这是我们目前所处的阶段,在BandChain上引入智能合约预言机数据请求的自定义脚本语言。它还专注于将BandChain与基于Ethereum和Cosmos区块链上的应用进行整合。

Phase 2阶段(老子)和Phase 3阶段(孔子)。这阶段的重点是提高区块链的互操作性,允许使用其他支付方式,并打开企业区块链的大门。Srinawakoon指出,在可预见的未来,Band Protocol将专注于亚洲市场(可能是由于Chainlink在北美的主导地位)。

Band 价格分析

Band的价格历史让人眼前一亮。Band在2019年底加密货币熊市进入市场,几个月来,它的价格一直持平在20-30美分左右。这刚好低于其ICO价格每枚代币30美分美元。

*BAND 价格

今年4月,Band代币的价格开始缓慢攀升。在8月10日,也就是主网发行后整整2个月的时间里,Band代币的价格爆涨至17美元以上。与其ICO价格相比,涨幅高达56倍,而在过去的一个月里,Band token在知名交易所陆续上市,出现了10倍的涨幅。虽然过去几天调整,但与之前的低点相比,Band价格仍然是涨破了天。

如何获得Band

Band加密货币可以在一些知名的交易所进行交易,包括Binance、Huobi和Coinbase Pro。如果你喜欢去中心化的交易所,可以在Kyber Network和Uniswap等交易所上交易Band(虽然流动性有限)。建议最好的选择Binance交易所,近80%的Band交易都发生在那里。

说到流动性,Band 24小时的交易量几乎与其市值相当! 这在质押性加密货币中是非常罕见(因为它们被锁定在指定协议中,无法交易)。根据CoinMarketCap的数据,Band的总供应量还没有任何变化。

Band钱包

现在,Band是在自己原生区块链上运行,如果选择钱包储藏,选择就非常有限。支持Band的数字钱包似乎只有Trust Wallet、Coinbase Wallet和Atomic Wallet。

*Atomic 钱包支持BAND

Ledger硬件钱包正将Band添加到其支持的加密货币列表中。如果你目前拥有ERC-20版本的Band,建议将其提到Binance等交易所,在那里可以换取“新”Band代币。

对Band Protocol的看法

Band Protocol是一个非常非常令人兴奋的项目,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原因很简单:任何一种实用的去中心化应用都需要预言机来工作。

Srinawakoon准确地将预言机问题描述为价值“数十亿美元”。像Band Protocol这样“互联网连接”的预言机和“世界计算机”区块链一样有价值。

*Band Protocol概述

考虑到DeFi的加速步伐,Ethereum和类似的区块链逐渐占据加密技术的中心舞台,Band的价值只会继续增长,甚至可能挑战比特币作为加密货币“老大”的地位。

Band Protocol唯一真正的问题是加密货币内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代币分配,Band总供应量的30%都没有掌握在投资者和Bandchain参与者手中。雪上加霜的是,Srinawakoon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用户并不关心去中心化”,该协议似乎正朝着一个方向发展,它将由一个中心化的验证者集团与被动的委托人组成。

尽管有这些担忧,我们仍然非常看好Band。Band Protocol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有很大的机会成为市场上最有价值的加密货币之一。这将从根本上取决于其他加密货币的增长幅度,特别是那些试图成为“Ethereum杀手”的加密货币。目前预言机的发展阶段还处于萌芽阶段,并不能保证数据绝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但是从DeFi项目对它的需求趋势来看,预言机这条路的探索,让区块链有了更多道路可走。

By 火星财经

什么是The Graph(GRT)币

什么是The Graph

说的简单一些,The Graph 就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索引协议。

The Graph 跟我们的谷歌、百度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应用的领域不同。传统的互联网离不开精准的搜索引擎,这样才能获得我们需要的数据。同样的,在区块链的世界里也需要一个强大的索引协议来适应日益发展的区块链世界。

相对来说,链上数据比传统数据更为复杂,它们的表现形式也只是一串串杂乱无章的代码,协议间无法从中获得任何增益、进行协同。许多数据也不能够被直接调用和查询,只能通过一个中心化的检索服务器,从链上抓取数据后进行处理,之后以 API 的形式提供给各种去中心化应用进行连接使用。这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思想。

而 The Graph 的出现可以解决以上问题,让搭建在公共底层网络上的无服务器去中心化应用成为了可能。

在今年7月份,The Graph这个项目才正式向外界开始宣传,相比DOT、FIL来说,它的行事相对低调。所以,The Graph以及GRT还是鲜为人知,关于区块链检索协议也没有进行相应的炒作,但是团队为此付出了三年多的努力。

具体来说,The Graph 是 Web3 去中心化协议,用于索引和查询区块链数据,应用于以太坊,给 Defi 和去中心化应用提供核心的数据基础设施。开发人员或任何人都可以在我们的网络上构建和发布称为Subgraph(子图)的开放数据 API。应用程序可以使用 GraphQL 查询这些 API 调取数据。

7527fa027f6bc6f936a36634ca02bc13?x-oss-process=style%2Fcailu-watermark

根据其官方资料显示,与The Graph系统交互的协议角色有好几种,他们的恰当参与保证了协议的正常运行,同时也有激励驱动他们这样做。

1、用户(Comsumer):用户向索引器支付查询费用。他们通常是终端用户,但也可能是集成The Graph的网络服务或中间件。

2、检索人(Indexer):检索人是The Graph的运行节点。其动力是赚取财务奖励。

3、管理人(Curator):管理人使用GRT代币来指明哪些子图值得索引。他们通常是开发者,也可能是支持他们在使用服务的终端用户,或者纯粹出于经济动机的一种角色。

4、委托人(Delegator):委托人向某个Indexer质押GRT代币,赚取一部分通货膨胀奖励和费用,他们无需亲自运行一个Graph节点。这类角色主要出于经济动机。

5、执法者(Fisherman):执法者时刻检查查询响应是否正确,以此保护网络。渔夫动机是利他的,因此The Graph将率先为网络提供执法者服务。

6、仲裁员(Arbitrator):在争议解决期间,仲裁员决定是否对索引器进行罚没。他们可能出于经济或利他动机。

在今年10月份,The Graph 宣布将与开源项目State Channel、L4、Magmo、Connext和Consensys Mesh R&D合作构建基于以太坊网络部署可扩展通用状态通道,旨在帮助用户直接连接到去中心化服务提供商的分布式网络,从而实现更快,更安全的P2P小额支付交易。

开发人员构建并发布开放的API,称为子图,应用程序可以使用GraphQL进行查询。生产中有一种托管服务,使开发人员可以很容易地开始在图形上构建,这种分散的网络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推出。该图目前支持索引来自以太网、IPFS和PoA的数据,更多的网络即将出现。

The Graph 代币 GRT 的使用场景

为了支持查询市场的功能,The Graph协议引入了一种原生代币:Graph代币(GRT)。 Graph代币在协议中主要有三个作用:

1、检索人质押

检索人质押Graph代币,以便自身被查询市场所发现,同时在执行工作过程中提供经济安全。

2、 委托人质押

委托人可将 GRT 质押至其认为可靠的检索人的检索节点上,参与到网络安全维护中,同时与检索节点分享收益。预测哪些子图对网络具备价值,他们因为正确预测而获得奖励。

3、管理人通过联合曲线质押

管理人将 GRT 通过联合曲线质押在其认为最佳的 Subgraph 上并获得此 Subgraph 的查询费用。

用户能够支付ETH或DAI进行查询。但是最终的结算将以GRT进行,以确保整个协议中使用一种通用的帐户单位。

此外,持有原生代币还能够通过通货膨胀来激励特定行为。动态调整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的能力是工具箱中的一个强大手段。

10分钟4亿公募代币被抢光

在今年10月份,去中心化索引协议 The Graph已完成两轮代币GRT公开发行。总发行量为100亿,每年 3% 的速率进行增发, GRT共融资约1300万美金。

据官方表示,第二轮GRT公开发行启动仅10分钟,4亿代币就已全部销售,单价0.00008 ETH,约为0.03美元,共有超过4500个地址成功抢购。

d8b880a1aef5f153faad0cc689317d8f?x-oss-process=style%2Fcailu-watermark

向合格的买家,限额销售GRT代币:每个注册人都有一定的额度分配给他们,以便销售可以容纳尽可能多的参与者,并消除大买家或机器人购买销售的可能性。

要求销售参与者成功填写KYC和登记表,回答关于他们对图表的理解、对DeFi和Web3的兴趣以及对网络贡献的意愿的问题。根据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过去的贡献,阶段和单个上限的分配在1000美元至5000美元之间。

GRT 购买者主要由俄罗斯、越南、中国、印度和英国等,共有99个国家参与。

643903fc009faaf9a2ab769507f8cdc0?x-oss-process=style%2Fcailu-watermark

由于需求量巨大,第二轮代币在大约10分钟内售完,第3阶段没有剩余代币,销售提前完成。所以现在公募的代币已经没有了,只能从交易所进行购买。

GRT 为何暴涨?

The Graph 历经了3年的开发,5个月的测试网运行,主网终于上线。GRT 之所以被大家看好,最重要的原因还是The Graph 这个平台,它的发展预示者整个区块链数据进入索引和查询的阶段。

1、头部交易所的支持和Coinbase效应

GRT获得了头部交易所的支持,如Coinbase Pro,OKEx和Binance、火币等。 这些顶级的交易所,拥有数理庞大的交易者,又基本同时上线,这就为币价和拉升创造了条件。

对于Coinbase大家都知道,在币圈有一个Coinbase效应,Coinbase宣布其对交易某种代币有兴趣似乎就意味着该种代币是优质加密货币,这种代币很快就会迎来一波上涨。

GRT也明显受到了这种效应的影响,在The Graph主网上线10分钟后,Coinbase 就宣布上线GRT,币价暴涨似乎在预料之中。

2、DeFi 和 DAPP 的发展成就了The Graph

市场的需求反映了未来The Graph发展前景,The Graph 的出现让区块链数据索引成为可能。今年 DeFi 和 DAPP 的发展也成为大家看好GRT的重要原因,未来区块链数据索引发展正是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重要趋势,The Graph 也会带给这一领域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随着DeFi 和 DAPP的发展进一步繁荣,The Graph所处的赛道应该也会顺势发展。

从今年的经验来看,只要搭上 DeFi 这个赛车的协议发展都不错,比如预言机 Chainlink ,已经从无名小卒,变成了前10名的主流币。

当许多人看到“ API”和“区块链”一词时,有人问这是否是Chainlink的竞争对手,这两者都是对区块链数据进行处理。

根据 Chainlink 分析师和投资者 Chainlinkgod 的说法,事实并非如此。他最近强调指出,由于Graph Network仅从区块链中获取其API的数据,因此它目前无法与链下的数据源进行交互,与Chainlink并不是竞争关系。

未来GRT也是有可能走 Chainlink 相同的一条路,币价上涨值得期待。

3、The Graph或成为区块链数据索引的领头羊

Graph的技术已为该领域的一些顶级DeFi应用程序提供了动力,包括Uniswap,Synthetix,Balancer、AAVE,Aragon,Gnosis,Balancer,Coingecko,Yearn,Curve,Chainlink,Livepeer, Bancor, Moloch DAO、Decentraland、ENS等,几乎涉及了整个DeFi热门协议。到目前为止,数以千计的开发人员已经为应用程序部署了3000多个子图。

在过去六个月的时间里,The Graph 使用量增长了 10 倍,从六月份的 10 亿月查询量到十一月的 100 亿月查询量,平均日查询量到达了 3.5 亿次。

很显然,这个赛道正在开启,The Graph 成为了这个领域的领头羊,未来这个领域正在被大家看好。现在随着The Graph的关注度加强,进行GRT交易的人数也可能会增加,新增资金会进一步推动币价上行。

The Graph 可以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的项目,GRT未来升值空间存在,发展前景仍被看好。从长期来看,伴随区块链应用的进一步拓展,未来 The Graph 会以去中心化的方式为Defi、Web3.0等区块链数据提供索引和服务。

但是,The Graph 主网上线时间并不长,在今后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面临诸多问题。其代币GRT上线之后即被暴拉,也有炒作的嫌疑,短期投机风险仍然较大。

By 大白高国

为什么更多人选择以太坊而非比特币

2020年的最后2个月,比特币开启了上升渠道,与比特币不同,以太坊在2020年最后2个月的表现并不起眼,而在2021年的第一天,以太坊似乎开始苏醒,自2021年1月1日以来,以太坊已经上涨了70%,并在2021年1月10号触碰到三年前2018年1月14日的价格高点,虽然短暂触碰后便开始回调,但是今天,以太坊看起来要再比冲击之前的价格高点了。关于加密货币的市场讨论通常围绕着比特币,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解释为什么比特币能够吸引整个加密货币市场的注意,它是区块链的创造者、它市值第一、并占据了70%的加密货币市值……然而,即使是这样,以太坊仍能够在市场中夺人眼球。我仍相信以太坊能够在2021年吸引更多的聚焦灯,并且在市场中能够保持领先。

1.昂贵的比特币使新入场的投资者目光转向ETH

比特币在最近3个月中价格经历了指数级别的上升,在撰写本文时,比特币的价格已经达到了35500美元,这对长期投资者来将是一个好消息,但是对于增加市场活力的新入局玩家却不太友好,大部分的投资者并没有如此多的资金去购买一个完整的比特币,这可能会让投资者觉得自己比特币所抛弃,如果比特币继续上涨,无论对于新入场的投资者还是之前未建立比特币仓位的老玩家来讲,这种“被抛弃感”会越来越多。虽然ETH的价格已经开始冲击三年前的高点,但是与比特币的价格相比,ETH显得十分划算,更不用说,相比较于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ETH是市场上绝大多数分散式融资 (DeFi) 协议和分散式应用程序 (dApps) 运行的主要智能合约平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自称”以太坊杀手”的加密货币能够像ETH平台一样被广泛认可并采用。

2.以太坊即将跟随BTC登上CME,传统投资者的投资将增加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你一直关注传统金融市场。你会发现在过去的12个月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比特币(BTC)期货交易产品的交易量创下了新高。伴随着CME不断增加交易量,据数据显示,12月份的比特币日均交易量(ADV)达到11179份合约(等值于55900 BTC),同比增长114%,与此同时,比特币价格也在之前3个月中不断创造历史,并创造新的最高点。成立于1848年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是一个具有领导地位的期货与期权交易所。2020年5月,位列2020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榜第440。而根据最新消息,2021年2月8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正式推出以太坊期货,目前该项决定正在等待最后的审查。有了之前比特币的成功经验,ETH得审查之路也将大概率顺利通过。一旦顺利通过,传统金融市场就彻底为以太坊打开了大门,投资者无需实际购买和存储以太坊,就能投资以太坊,换而言之,就好比我们在支付宝上买黄金一样简单。试想一下,如果”新钱”开始像通过期货向比特币那样流向ETH,那么ETH势必和BTC一样,传统投资者的投资会将ETH源源不断的推上新的高度。

3.ETH2.0的启动将吸引更多投资者

ETH2.0是对当前以太坊的升级,它要解决以太坊的可扩展性和费用等问题。ETH2.0是PoS链,跟当前以太坊1.0的PoW链是两条不同的链,未来两者最终会融合。区块链网络中存在着一个“不可能三角”理论,即去中心化、可扩展性和安全性无法同时满足,这就需要在网络设计时进行一个权衡。比如比特币满足了去中心化和安全性,在可扩展性上就有所牺牲。ETH2.0旨在通过分片技术提高扩展性,大幅提高区块链网络的吞吐量,改善整个网络运行的性能。分片的思路简单理解就是增加流水线的数量,将业务订单分类分配到每条流水线上,这样所有的流水线可以并行工作,效率就会得到大大提升。同样,ETH2.0将启用64个数据分片(后续分片数量也可能会增加),每条分片链只处理自己的交易信息,64条分片链并行运行,显著改善吞吐量不佳的现状。pow转换为pos,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机会,这种转变将改变以太坊的经济模式、资源使用和治理。更重要的是,随着其可扩展性、安全性和分散性的提高,一个更快、更好的平台将会比之前更加诱人。

4.Defi将为ETH提供强劲动力

ETH在2017年强势上涨中,以太坊价格飙升至超过1400美元,在那一轮上涨中,1co表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以太坊,可以一键发行代币,再加上一份精美的白皮书,就可以开启融资,这种模式让ETH开启了疯狂模式,虽然最后绝大1CO项目都以破碎收尾,但他们确确实实在那一轮上涨趋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时间来到2021年,回顾2020年,我们可以看到DEFI的火热,不同于1CO的风险性,DEFI是实实在在的金融行为,DeFi是Decentralized Finance(去中心化金融)的缩写,也被称做Open Finance。它实际是指用来构建开放式金融系统的去中心化协议,旨在让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金融活动。由于具有更好的扩展性和操作兼容性,市场上大部分的DEFI都选择ETH平台,数据显示,以太坊上的DeFi总锁仓量已经达到了305亿美金,而由于以太坊的高度兼容性,只有以太坊上实现了借贷、DEX、保险、理财等完整的生态系统。伴随着ETH2.0的到来,部署在ETH平台的DEFI将不在受制于性能瓶颈,如此一来,未来市场上的DEFI的第一选择必定是ETH2.0,ETH上的DEFI生态必将成为市场的核心。虽然加密货币的剧烈波动是相当频繁的,但是,在世界持续拥抱区块链技术和加密货币的背景下,完全忽视区块链绝对会是一个错误的绝对。区块链或许是人类历史近期内最有可能的财富转移方式之一,而我仍然相信,2021年或许是ETH最有机会的一年,我们或许将见证加密货币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年。

By 星球日报

Published
Categorized as 以太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