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产的孩子最难进藤校

在国内,中产是最重视教育的人群,美国也不例外。但很多华人家长不知道的是,他们最想让孩子进的常青藤学校却最不欢迎他们。甚至有人总结出最难爬藤的收入群体就是家庭年收入158,200-222,400美元的中产阶级。

 1. 收入对常春藤联盟录取的影响:哈佛大学的“机遇洞察”研究发现,在常春藤联盟及其类似学校,父母年收入在158,200到222,400美元的孩子录取几率最低。

 2. 高收入家庭的不利地位:这些家庭的孩子在申请上处于劣势,即使他们的学术成绩与更富有或更贫穷的家庭的孩子相似。

 3. 曼哈顿私立幼儿园的例子:一些高收入但不是顶尖富豪的家庭在曼哈顿的精英学校面试时被告知他们处于“死区”,因为他们既不是潜在的大额捐赠者,也无法帮助学校提升贫困学生比例。

 4. 常春藤联盟学校的偏好:研究指出,顶尖1%的高收入家庭(61.1万美元)在常春藤联盟学校中过度代表,其中近一半的优势来自legacy status。【Legacy status:大学招生政策考虑到申请人的家庭成员是否是该校的校友。校友的子女申请时可能会获得优先考虑。这种政策的存在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校友家庭的孩子可能会延续家族与大学的长期联系,包括未来的捐赠可能性。】

 5. 校友Legacy和运动员招募的影响:约四分之一的录取优势来自于运动员招募,这些运动员通常来自高收入家庭。

 6. 非学术类别中的优势:非常富有的孩子在非学术类别(如课外活动和领导力)中获得更高评价,占据了他们优势的31%。

 7. 不同收入层次家庭的策略差异:中上层家庭在选择大学和申请策略上面临复杂的决策,例如是否利用提前决定申请(Early Decision)。

 8. 教育顾问的角色:随着大学录取过程变得更加竞争激烈,家长们越来越依赖教育顾问来指导学生的申请策略。

 9. 地域因素的影响:一些家庭为了提高录取机会,选择在学生高中阶段搬到不同的州,以期从较不竞争激烈的地区申请大学。

 10. 招生政策的多样性:不同的大学对于各收入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招生政策和优先级,这影响着学生和家庭的选择和策略。

虽然一些家庭在财务上位于较高水平,但在申请常春藤联盟和其他顶尖大学时,他们并不享有优势。事实上,这些家庭的孩子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因为他们既不是潜在的大额捐赠者,也不符合学校希望从贫困背景中提拔的学生标准。

中产爬藤的感叹:拼爹拼不起,拼娃我不配

每年藤校放榜,怒刷存在感的都是留学顾问。

挺神奇的,每年发榜爹妈哭天抢地,大藤offer一年比一年少,但机构有一个算一个,从来不缺藤校的喜报。

有好事者曾经较真地做加法,朋友圈飞过的offer之和比榜单里公布得还要多…

这里面最大的问题还不是诚信,而是容易给中国爹妈造成一种错觉:进TOP10的名校其实并不难嘛,只要肯花钱。

于是带着对哈耶普的梦想,不差钱的他们开始搜刮高端资源。一旦拥有就比较一言难尽…

TOP美高的妈妈最近签了个约,然后发现顾问给小孩拉了一个超级无敌的list,其中包含但不仅限于申请几个顶尖夏校,考个10门AP…

人已经被送进了顶尖美高,还要跟国内娃一样卷学术,当妈的只能果断跑路,因为如果按照这个单子把事儿都干了,那根本没顾问啥事了。

虽然损失了钱但至少省了时间,这对申请阶段的娃来说,就是最大的助攻。

她说,现在很多顾问的爬藤逻辑,不是发掘个性化,而是把流水线一样地把打造六边形战士。明明请他们是引导兴趣、筛选资源、针对个性高效规划,结果最后拽着孩子往死里卷…

原因很简单,做出六边形战士不用对结果负责。成了是顾问的功劳,输了是小孩运气不够…申请压力成功转移。

申请美国的顶尖大学,基本逻辑是GPA第一,兴趣活动+家长能给的资源第二,再下去是推荐信和文书;

想靠顾问手里的资源杀出重围拿到大藤的OFFER基本不可能。

因为机构运营总要有一套标准化流程,无论多小众也都不乏「大陆货」打底,竞赛资源和背景提升,基本都是你有我有大家有。既然人人有份,就是可以删掉的同类项…

所以想要胜出,说到底还是拼爹。

比如家长想让孩子学医,得先从自己这一代往上盘三代,看看有没有从事这个行业的基因。如果没有这个基因,就算觉得钱景不错强行选这个专业,最后绕来绕去也会绕到父母的老本行上,比如学计算机、搞数据分析;

但专业的波折还不算惨,真惨的是专业按家长的思路读完,终于熬到毕业要找工作,发现自己没有资源。连好的实习机会都捞不到,人生前路一片漆黑…

尤其是医科。

读到博士才能临床,大家算算这是多少年?没资源也没有过人的才华,27、8岁只能到处找实习,30岁事业才起步…

精心规划的专业和乱点鸳鸯谱,只有在爹妈眼里好像天上地下,对一个小孩的人生并没有太大差别。

成败是人生际遇,决定因素只有祖上积下多少阴德。

欲读名校,一拼爹、二拼运,三拼本事。

从这三点来说,非读家庭资源匮乏的专业也不是不行,只要你是个天才,纯靠自己的实力可以碾压有资源的竞争者。

这样的人我确实见过,真的凤毛麟角,不是智商爆表就是精神力秒杀众人。更多成功都是比尔盖茨那种版本,辍学做微软成为世界首富。

你以为他是靠自己奋斗,但刷完八卦才知道,他有个大律师爸爸,一个当校董的妈,连姥爷都是著名银行家…

这样的配置未必一定成功,但成功概率肯定是大大超过同水准的草根娃。

而盖茨之所以哈佛勇敢地退学,不是因为对自己的产品充满自信,而是因为他妈妈给拉了IBM的第一单,拿到首富人生的第一桶金。

成功之后故事掐头去尾,不知道内情的人会觉得,这是一个桀骜不驯的年轻人靠自己努力,爬上了科技时代的珠穆朗玛…

真相大多如此。

书画世家的三代凭祖传的艺术造诣进普林斯顿,开发商的老爹用自己的真金白银给儿子砸出一条通往哈佛的路…

你却在没头苍蝇一样地找两三家顾问,每年六位数续约挥金如土,一心想着努力借助外力实现名校梦。

现实残酷,95%以上花掉的钱,换回的都是安慰剂。

不过,也不必因此而绝望。富贵名门有拼爹的资源,普通家庭也一样有资源。还记得之前跟大家说过,我有个心明眼亮的朋友吗?娃小学掌握六门语言。

很多人都觉得这个爸爸过于牛逼,都找他打听怎么做到的?他听了直叹气。

说自己家就是因为没有什么祖传三代的资源,琴棋书画样样都得从头鸡,这怎么比得过人家那些世家子弟,不是书画大家就是三代行医,最不济也是做琴房生意,小孩学琴的难点,只有选择一张琴凳…

所以他盘了又盘,工作和国际教育有关,认识了不少外国人,给小孩找外教方便,只能选多语种这条路…

小孩之所以会六门语言,不是因为爹猛而是家里资源匮乏啊!

还有一个朋友更神。

他小孩今年读9年级,目标定下了康奈尔。选的专业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生物学,当爹的简直能愁死了…

但是,我这个朋友做国际教育、是个懂行的,憋了一宿之后稳定住了心神,开始盘算手里的资源给小孩铺路搭桥——

先找了几家号称藤校offer印刷机的机构,带小孩上门挨家访谈。小孩选了个老外Consular,两年20万。他也没指望顾问能起多大作用,主要是有人定期陪娃复盘。他自己本来能搞定,但第三方更容易沟通;

然后,开始扒拉自己圈子里的资源。

之前他帮不少人做过教育咨询,这一善举让他结识了不少有段位的朋友积累了不少资源,有做生物方面搞科研的,有医疗企业相关的大佬。

自从娃定了专业方向,他就有了拓展人脉的锚点,投入精力深化关系链,朋友圈里经常给大家点赞…

你知道,一个勤奋的爸爸可以把资源拓展到什么程度吗?截止到目前,他已经为9年级的娃找完了大学毕业后的工作。

可歌可泣,简直是吾辈楷模。

因为他的教育思路比较逆天:既然要以终为始看问题,那大学专业最好对口就业,就业只要搞定那反推专业,再推导出高中三年的规划,进康校重点攒的资源,有的放矢更能节约成本。

毕竟自己不是豪门,除了攒资源之外,还得攒出500万的学费生活费。

讲真,以前我觉得这朋友非常普通,但听完他为小孩所做的一切,感觉他浑身散发着神一样的光,让同为家长的我深感惭愧啊!

又有天赋又有钱的去走“体育生”路线

从林书豪谷爱凌,再到国内“体二代”们开练网球、高尔夫,如今,中产家庭敏锐觉察到了精英体育生和美国常青藤名校之间的密切联系。高昂全额奖学金,毕业后名利双收,再加上名人效应,国内形成了一股“爬藤”的热潮。

要知道在教育上,中产父母不会示弱。一边想培养孩子的身体素质,一边在为冲击美国名校暗暗发力,“体育爬藤”就是体现这种优越性和竞争性的最佳注脚。

十一岁开练,百万花费赌未来

今年36岁的迪迪,女儿即将11岁,有一年多的网球训练经历。在卷钢琴、书法、舞蹈的热潮外,迪迪想给孩子的未来挑个备选道路。一家人商量后,定了网球。

爬藤的想法来自于美剧,剧情里体育生总是能受到常青藤大学青睐的情节让迪迪浮想联翩:“如果将来有去美国读书的打算,练网球是加分项,何况女孩子练起来也很好看。”

不过,迪迪一家人对“体育爬藤”的认知依然处在初级阶段。很多消息都是从家长群或是短视频中得来,真真假假来源不明,不时动摇着父母们的想法。

首先,羽毛球、乒乓球等国人熟知的运动项目并不在“爬藤”的选择范围内,必须是美国全国大学体育协会(NCAA)指定的运动项目,大多都非常耗费时间和金钱,如美式足球、击剑、高尔夫、冰球、水球、网球等等。

迪迪做了功课后发现,美国本科网球录取比例并没有想象中的高,有的学校甚至在1%以下。不过相比较下来,其他项目对女儿来说挑战更大,现在主要在培养兴趣:“郑钦文也是这个年龄就开始练球了,我的孩子能练成她那样吗?不能确定。”

“爬藤”潜藏着失败的风险。如果女儿坚持不下去,这条路对这个家庭来说,可能会非常艰难。

迪迪还担心孩子承受不了网球带来的痛苦:“网球拍对她来说有点沉,挥拍也是有心无力的,现在北京天气变冷,我坐在场边陪她,给她捡球时也冻得发抖。但看着隔壁场都是爷爷奶奶们陪着,又好受了些,毕竟都是一样的卷,看谁卷过谁。”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不菲的开销。一位国外留学顾问在自己的视频栏目分析,在诸多项目里,网球可能是耗资最贵的,至少得1000万起步。水平参差不齐的网球教练是这里的“花销大头”,从100多元1小时的陪练,到号称是健将级运动员的高价教练,迪迪都试过,最高一个小时要花近1000多元。

一年下来,光是上课费用就近10万,还不包括其他运动装备的费用,每一项的支出都是个无底洞。一节节枯燥的训练课上下来,迪迪有些于心不忍,不过女儿后来慢慢喜欢上了网球,还是坚持了下来。

学业正在压垮美国体育生

小葵是迈阿密大学的体育生,但她对“体育生”这个标签有点意见,因为这三个字并不能准确描述她现在的生活。

来美国之前,她放弃了国内一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作为国家一级运动员,出国留学是她用来走出舒适圈的路径。

在众多的“体育爬藤”大军中,得益于自身背景优势,她一路很顺利,但小葵到了美国后,才真正开始遇到瓶颈。

和众多赴美“反向留学”的中国人不同,小葵的身边很少有中国人,她一下子进入了美国白人精英们构筑的体育生圈子。

小葵是个慢热型的女生,在刚开始的那几个月里,她很迷茫,脑子整日整夜地想这想那。

因为英文水平有限,小葵一开始很难忘适应美国大学运动圈子里的文化环境。美国本土体育生熟悉的那种单打独斗和个人主义风格,让她不解:“你自己能力不行,在篮球场上就没人给你传球,对方认识你知道你,你才能融入队伍。”

在球场上,教练让她积极主动一些,但她总是害怕投不进球,出现失误。好在美国教练耐心,每天大量练习对话帮她学英文,时间一长,自信心也就慢慢回来了。

在国内,体育生是专业性极强、职业路径非常清晰的一类学生,但在美国,体育生的身份可能是比985、C9更要耀眼的存在:“如果你说自己是NCAA运动员,大家都会觉得很厉害,包括找工作,人家都会格外刮目相看,因为很多人觉得爬藤的体育生,真的是在做两份‘全职工作’,一份是‘学生’一份是‘运动员’。

不过这份红利的背后,是大量的训练时间以外,没日没夜地赶作业和各种论文。小葵在国内落下的功课,在美国都要重新捡起来:“你是一个student athlete(体育生),如果你GPA低,你就没机会再打球了”,任何荣耀的前提都是学业,这也是作为一名NCAA运动员的保证。

“爬藤”失败后,他们都去哪里了?

“爬藤”不只是资金和时间、精力的较量,也是运气的比拼。作为第一批靠学击剑计划出国上学的小c,在2005年时就进行过备考,当时“体育爬藤”还是极少数人才知晓的出国路径。

母亲在他上小学时,认为击剑可以锻炼心理素质,再加上小c本身精力旺盛,于是报了击剑班。

“回想我小时候学击剑的过程,还是挺苦的,丝毫没觉得这是一项‘贵族’运动。教练觉得底子没打牢之前不要考虑参加比赛,但在小孩子的世界里,参加比赛意味着荣誉,是一种可以向外人展示的‘成果’,要付出的代价就是孤独,当时除了一起练剑的同伴,我都没什么学校里的朋友。

最近几年,击剑运动员的花费也在大幅上涨,其中最大的开销在雇佣教练上,如果要指定明星教练,单次收费就在千元以上,更专业的培训费用一年远超十万的情况比比皆是,小c已经无法估算自己投入的金钱:“应该超过了100万。”

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说,参加比赛不仅意味着要独自一人,很多额外的开销也要承担,小c经常因为比赛差旅需要自费,为了省钱直接在卧铺上睡一晚。

但他还是没有成功“爬藤”,最后转向了欧洲的大学。去了欧洲后,作为体育生的过去慢慢派上了用场。

“击剑作为一项运动特长,和欧洲当地的同学融入起来会更顺利一些,更像是一种社交的敲门砖吧。某种意义上,自己爬到了另外一根藤上,击剑更像是我年少时的一个生命印迹。”

结语

俗话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华人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辛苦绸缪苍天可见,但藤校的录取规则是那么难以捉摸。拼爹、拼体育、拼推荐、拼“与众不同”,很多履历及其优秀的“六边形战士”都败下阵来,觉得没有藤校加持的人生一片灰暗。其实在一个不适合自己的地方,再优秀的人才都无法施展才能,只感觉到压力,没感觉到成果。更别说非藤校学生不招的公司少之又少,不用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藤校毕业生”这个标签上。如果进入社会几十年以后,还要把这个标签挂在嘴上,那才是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

By 墅姐聊跨境谷雨星球Elleman

复旦高材生为何流落美国街头

前几日,我们报道的一篇关于纽约华人物理博士流浪美国街头16载的新闻,牵动着无数同胞们的心。

现在已经确认了他的真实身份,现在将最新情况整理通报给关心他的所有网友们。

01

天才少年高考状元

纽约流浪了16年的博士真实身份已确认:

1、1987年江苏江阴市高考状元

2、复旦少年班录取,复旦87级校友

3、李政道弟子

4、美国物理学硕士博士

5、华尔街软件工程师工作

6、2007年开始流浪纽约街头

图片截取自@王探长在纽约视频,版权属于原作者

孙卫东,生于1969年,现年54岁,高中毕业于江阴南菁中学,他曾经是江阴市的高考状元,15岁就进入了复旦大学少年班。

据《南方都市报》,复旦大学校友会纽约分会方面已确认该人的确是复旦校友。

图中为学生时期的孙卫东先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复旦大学物理专业毕业后,当时19岁的孙卫东非常被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看好,于是拿到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学研究生计划”(CUSPEA)名额,决定留美继续深造。

在美国,获得了全额奖学金的孙卫东获得了物理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他留校了两年,成为一名研究员。

谷歌学术平台显示,孙某1997年毕业于纽约城市大学,论文导师为Carl M.shakin,其在1992年到1999年之间发表30余篇全英论文。多篇论文发表在核物理SCI期刊杂志《物理评论》(Physical Review),该杂志由美国物理学会(APS)创办,被认为是世界上刊载获得诺奖的物理学论文最多的系列期刊。

有熟知的网友表示:他曾是当年“复旦仰望的天才”!👇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后来因为某些原因,加之纯做物理专业很难成就人生,后又改读了计算机专业,随后在华尔街做过两年程序员,当时年薪月13万左右,属于高薪人员。

 

图中为复旦学子们赴美前,谢希德校长接见他们时的留影。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孙卫东后来遇到了一位从中国东北来纽约还带着孩子的单身女人,但没想到对方在拿到绿卡后就离开了。

孙卫东与前妻结婚8年后离婚了,离婚后不久,他有了回国的打算,带着3万美金回到国内,结果很快3万美金就被偷走了。原本想要衣锦还乡,结果最后却沦落至此。

知情网友提供的孙博士信息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可能是生活上的重大打击,让他患上了幻听、幻想症,无法继续工作,最终在2007年在纽约当起了流浪汉。

这一流浪,就是16年…….

夏天的时候,晚上就睡在公园的长凳,但纽约冬天的气温实在太寒冷,所以经常会在纽约地铁上或是地铁站过夜。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02

复旦校友们已经联系上家人

复旦大学校友会纽约分会已确认孙卫东为复旦校友,并且正积极想办法为他提供帮助,自发组织成立了“孙同学帮助群”,现有两百余人,内含多名认识他的老同学等。

根据群内部消息,复旦校友计划本周五,今天下午带上衣物去找孙同学,且已与孙同学家人取得了联系。

孙先生的弟弟回应称,自己通过媒体才知道哥哥的遭遇,母亲已经年近80岁且身体不太好,因此家人不敢让老人家知道此事。

纽约当地时间1月5日凌晨2时,有媒体通过视频拍摄者朱先生与孙博士取得联系。

孙博士称,他之前曾靠教堂资助生活,曾因工作不稳定、生活没有着落得了忧郁症。他近期萌生了想求助同学的想法。

“以前还能坚持过去,现在冬天非常艰苦。”他说。

近日九派新闻采访孙博士,拍下的近照。

图片来源于九派新闻,版权属于原作者。

他告诉媒体,他想回国,但之前没和家人提过回国的事。如果回国,需要和家人取得联系,或许会去他们住所住一段时间。

当被问到能否接受现在的生活时,孙博士说,万事开头难,如果顺利的话,或许可以回到过去的状况。他也想找机会去华尔街工作,“几万美金也可以”。

03

原籍家乡表态:无法介入

孙卫东原籍江苏省江阴市长泾镇,江阴市长泾镇政府工作人员表示已经了解到孙先生的情况,一名代表称:

“我们和你们一样,都是在网上看到的这些信息,但是这些信息的真实性我们没法考证。他就算是20世纪80年代去的美国,已经离开了本地几十年,我们也没法知道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即便孙某的家人在长泾镇当地生活,但此事是其家事,他们也未向镇里提出要求。如果该男子系美国国籍,当地也无法介入。

图中为现在的孙卫东。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眼中已经不再有光,因被现实所“打败”流浪在美国街头,真是令无数人对此唏嘘不已。

以下是一位在美国多年的网友对于天才少年的分析

早慧少年为何命运多舛

大家可以将这两张照片对照起来看,特别是注意各人的眼神,那是代表智慧的东西。

左侧照片是复旦学子们赴美前,谢希德校长接见他们时的留影。每个学生都十分紧张,应该都发过誓要为国争光,中间那位可能发誓最大,因为眼睛鼓鼓的。我经常留意那个年代的家庭照片,包括与父母的合影,都是这种赴汤蹈火般的表情,完全没有外面世界的欢笑。我们谈论的主人公在前排左一,这位名为孙卫东的美国博士,现在流落纽约街头。他与自媒体的那次访谈是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的,人很实在,有问必答,那是他脑子清醒的时候。他年轻时的聪明相还在,据说他年轻时语速很快。这是我识别聪明学生的标准之一,他们因为思维比语言更快,所以他们往往说话结巴。只是孙博士可惜了,生病不是他的错,需要大家的帮助。普林斯顿帮助了John Nash(约翰·纳什)几十年,我们欣慰复旦的校友们正在设法帮助他。

在美国的中国学人中,肯定不止一位像这位来自复旦的美国博士流落街头。我自己就遇到过好几位,有的永远消失在人群中,有些则是进出美国的监狱。我不能透露细节,但是有点是肯定的,他们都是从中国顶尖名牌大学出来的人才。我抵美国后不久曾经打电话去帮助朋友,他当时在美国的属于科学中心的城市C,电话那端的他告诉我:“我现在是克隆专家,在C城我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的基因克隆高手”。我本来想帮助他在华大找工作,因为他当时已经失业。结果我碰了一鼻子的灰,因为他的幻想和爱面子拒绝了我的帮助,从此混入到美国非法人群中。

孙卫东从复旦通过CUSPEA读了SUNY布鲁克林分校的物理博士,做纯物理专业很难成就人生,他便改行去了华尔街,最后因为压力诱发精神疾病流落纽约街头。孙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自己承认存在幻听,如果他也存在妄想,那是妥妥的精神分裂症,他最需要的是找精神病医生治疗。在美国这种充满竞争和隐私的社会里,特别容易诱发外国人得精神疾病。尤其如果沒有稳定的家庭,痛苦几乎无人述说,这就是美国残酷的地方。所以我对一般的国人,开始都是说“劝你不要来美国”。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我的同济同班同学和国内心理咨询界的大佬曾奇峰,心理同行专家这样评价他:“曾老师最大的贡献是把深奥晦涩的精神分析普及大众化了”。

曾奇峰以前在同济就是一个腼腆而清秀的小伙子,湖北乡里人。现在不仅普通话说得好,还变成了一个咨询情感以及青少年与父母亲子关系的高手。他将“You raise me up”翻译成“你太抬举我了”,这家伙是留德的,佛罗伊德的译法。他长期不信我说的精神病拥有生物学基础,他比毕业于北大的哥哥厉害,我总觉得曾奇峰每次都是在讲哲学。美国以圣路易斯华大为代表的神经科学家正在努力探索精神病的生物学本质,精神病的生物学流派因为华大而闻名。国内环境将精神疾病妖魔化,耶鲁毕业的儿童精神病学家告诉我,他从来不根据弗罗伊德的理论指导治疗,完全是根据现代科学所发现的药物原理。如果大家注意跟随马斯克的访谈,他自己就亲自承认过患有bipolar personal disorder。这些好莱坞名人、富豪、作家和政治家都有Bipolar: Mel Gibson,海明威,Ted Turner,Catherine Zeta-Jones,Frank Sinatra和丘吉尔。马斯克曾经说他不能控制自己的躁症与抑郁,这似乎是创造性的一部分。我们的文化往往是歧视精神问题,没有想到世界的很多美好都是他们创造出来的。我们领域就有这么一位天才,他发现了补体的旁路激活途经,他无法面对同行对他的调侃与质疑,在Case Western Reserve大学的自己实验室喝化学试剂自杀了,可以看我的旧文。同济美国教授:“移民人群中的精神健康问题非常严重,但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许多人用药加上辅助治疗是完全可以回到正常生活和工作状况的,真的令人心痛。关键是联糸社区组织,及时帮助处于急性期及高危期的病人度过难关”。


精神病和天才有时仅一纸之隔 
雅美之途
(2018-06-06 15:15:06)


Louis Pillemer。照片来自Journal of Immunology。最近的一个合作研究非常有趣,涉及领域里的经典故事,曾经在学界广泛流传,精彩程度几乎可以拍成好莱坞的电影。1980年美国免疫学家协会主席Irwin Lepow在他的任职演讲中说出过那段往事,他是当事人的学生。我还记得William Ratnoff就此写过科学史的论文,在芝加哥大学出版的关于生物医学与社会的论集中发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创造性的科学天才本身就是精神病患者。我朋友更是对我说,大量著名作家也患有bipolar(躁狂与忧郁合并症)。

在我们不知道体内存在淋巴细胞的时代,科学家的大部分时间是研究血清的两种免疫成份:抗体和补体,补体以辅助抗体杀伤病原微生物而得名。人类开始知道抗体能够通过与抗原结合成的免疫复合物活化补体,也就是现在我们知道的补体活化的经典途经,通过补体的C1,C2和C4。这个概念被出生在南非的美国科学家Louis Pillemer(匹勒默)颠覆或修改,但是这个过程历时近20年,有人还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匹勒默和同事观察到,如果将血清与能够活化补体的真菌膜成份Zymosan混合,在低温(摄氏17度)孵育后离心,那些存留在血清中的C3则不能在摄氏37度的条件下活化。

匹勒默推测有种因子被Zymosan移走了,而把该因子从Zymozan洗脱下来后再加回去则能恢复C3在37度下的活化。匹勒默把这个因子命名为Properdin, 源于古拉丁语Perdere, 为催毁的意思。这样他们发现了一种叫Properdin的蛋白能够在沒有抗体的情况下活化补体,并且是奇迹般和自发性地活化。这种内在的机制可以不断地输送裂解的免疫分子去监视随时入侵的病原菌。匹勒默将此机制称为Properdin系统,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补体活化的旁路途经。

旁路只是相对于经典途经而言,实质上旁路要重要得多。现在认识的旁路途经更加古老,因为经典途经需要抗体所以是进化得较为高级的产物。因为旁路途经可以扩展其他两个补体的通路,有人甚至认为80%左右的补体活化与它相关,我们可以此欣赏匹勒默的贡献有多么大。

匹勒默将他们的发现于1954年发表在《Science》上,那是我们的免疫学知识十分缺乏的时代,根本没有所谓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这一说法,人类也只知道用酒精去分层蛋白质。

他们的论文造成轰动,《纽约时报》和美联社都大幅报道,外行的报道把该实验结果描写成人类找到了抵抗病菌的神奇武器。《纽约时报》甚至为此罕先地发表社论,匹勒默顿时成为科学明星,风光无限,踌躇满志。他的学生后来辩称,匹勒默本人没有提供材料为媒体的热度加油,这个辩词很难让我接受。中国向来有捧杀之说,这对于一个精神不稳定的人其实是灾难,尤其当他脆弱的神经根本无法面对科学界惯有的残酷质疑的时候。

匹勒默的经历相当传奇,他虽然出生于南非,但是为美国中西部人,一岁时随父母移民美国,长在肯塔基。从现存的照片似乎看不出来,但是他小时候肥胖和天生的结巴,这两项使他备受歧视。他求学的路也十分不顺,从这些他不断入学、退学或被要求离开的学校名单就可以看出:俄亥俄州立大学、西弗吉尼亚的Marshall学院以及宾州的Franklin and Marshall学院。他没有在这上面的任何大学或学院里毕业,他纯粹就是一个屡学屡败的人。

他靠打橄榄球读OSU,第一学期就失败;后去西弗吉尼亚读半途书。又去杜克打球,他在杜克读完了本科,然后入读杜克医学院。他在杜克医学院顺利时,第二年参加医生执照考试的成绩为全美国的第二高分,他无疑拥有聪明基因。

但是好景不长,他的情绪开始严重不稳,加上酗酒,在杜克医学院的第三年遭遇开除。他为了谋生去参加医学考试,这样允许他在肯德基的乡下在没有MD的情况下也能行医,条件是必须是20英里开外没有正规的医生,价格为50美分看诊一次病人。这期间他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他并不享受那样的生活。

他的姑姑认识Western Reserve大学病理研究所的头,经家人的牵线使他重回学术界,这个后门几乎救了一位科学天才,证明当时美国科学界是相当灵活机动的。匹勒默明摆着拥有精神方面的毛病,精绪不稳定,曾经被杜克医学院除名,百年老校Western Reserve仍然接纳他读博士,并且留下来很快成为生化的正教授,他还在哈佛学到当时先进的蛋白质分离技术。现在的Case Western University是在1967年由Cas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和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合并而成,为理工加人文的综合性大学, Western Reserve(1826年)的创办更是早到当时必须称俄亥俄为西部的时候。当时Western Reserve和纽约哥大曾经是美国实验生物学的重要中心,匹勒默的成功更是增加了那里的热度,访问者不断。

据说匹勒默的好多实验是在脑袋里先完成的,然后在试管中进行,结果好时他欣喜,结果坏时他抑郁,甚至莫名其妙地消失几天。我翻阅史料时,很吃惊地发现他这样的人还结婚和拥有做技术员的太太。

正当匹勒默的Properdin系统风光时,耶鲁的Robert Nelson向他发动攻击,Robert以前在DC周围的军队医学研究所,后来去了迈阿密大学。Nelson的实验发现:匹勒默半纯化Properdin的过程会活化经典途经的早期补体蛋白, 更要命的是Properdin提取物中还含有抗Zymosan的抗体。

身为休斯研究员的Nelson也不是省油的灯,先在学术会议上, 后在J Exp Med(JEM, 1958年)正式成文称匹勒默的Properdin系统可能是错误的,为污染了的抗体造成的假像,因为应用匹勒默粗提Properdin的方法发现提取物中含有抗体,并且血清与Zymosan混合后还能消耗C1, C2和C4等经典途经必须的补体成份。也就是说科学证据说明,匹勒默因为技术不过关把看到的经典途径当成了新的发现,这里还存在Nelson在公开场合对匹勒默的攻击,有些甚至是人身的攻击:你那水准居然炮制了新发现,这类言语应该可以想象。

当时科学界迅速有人跟进研究,数个研究组连续发表至少六篇文章支持Nelson的观点,包括Nature和Science的文章。时为全球最著名的补体学家Manfred Mayer从起始就协助Nelson建立方法,然后参与强烈质疑匹勒默的Properdin学说,美国学界从开始接纳Nelson的观点到完全否认匹勒默学说的时间很短,似潮来潮往,几年后Properdin系统被嘲讽为“来自Western Reserve的假象(artifact)”。当时基本上没有欧洲人发言的机会,因为他们在战后重建中,他们的学者都往美国跑,但是欧洲人在观看美国人内斗后倾向于同情匹勒默。

科学家里面争强好胜者不少,匹勒默本身就有精神病,经受不起同行的这般质疑,陷入深度抑郁。他在Western Reserve自己的实验室里,喝了大量barbiturate,于1957年8月31日自杀身亡,而barbiturate为当时常用于补体实验的试剂。这匹勒默也太脆弱了,他居然死在Nelson的正式论文发表之前,虽然他的自杀事件确实发生在从1957年补体领域的会议回来后不久。他去世时年仅49岁,还有四个年幼的儿子。当然我们应该说匹勒默为因抑郁症而自杀,多少来自疾病本身,多少来自科学竞争对手,则很难判断清楚。

匹勒默死后,他的学生Lepow被研究所所长留下继续整理和核实了匹勒默的研究课题,在随后的四年中发表了九篇论文,其中七篇署上已经去世的匹勒默的名字。他们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以实验结果参与争辩,直到1968年正式纯化出十分复杂的分子量为220,000的蛋白质Properdin。

他们发现以前污染的抗体被移除后,并不能改变Properdin系统的活性。他们真是幸运,他们看到的假象和自己认为的结果并存,而后者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原因为多方面的,其实后来发现在某种条件下,抗体也能活化补体的旁路途经,只是Nelson发动攻击时不知道这个事实罢了。

匹勒默丝毫不让步,学生Irwin Lepow曾经劝他放弃学说未果;匹勒默本身是个被Western Reserve豁免不用给学生上课的结巴,聪明的结巴会怎么用词可以想象,他应该是个糟糕的交流者。我们不知道匹勒默的反击方式,但是Mayer后来回忆匹勒默的行为让学术界更加怀疑他。

直到时间推移到了七十年代,随着蛋白纯化技术的不断进展,新的补体蛋白陆续被鉴定出来。在美国Scripps的德国人Müller-Eberhard和哈佛的Frank Austen (包括Fearon)的研究组找到独立于抗体的蛋白FB,原来这FB就是以前被认为污染了的C1和C2,而与Properdin一样对hydrazine敏感的C4实际上是C3,也是当时匹勒默假说中预测的Factor A。后来发现蛋白酶FD能切割FB, 这样C3和FB形成的转换酶参与活化补体,而匹勒默发现的Properdin能够使酶解过程更有效,因为Properdin的功能是使旁路转换酶(C3bBb)的半衰期成倍地延长。

从生化角度,Müller-Eberhard和哈佛的Austen几乎证明匹勒默的所有结论是正确的,匹勒默只在一个细节上存在误差。加上Michael Frank的组发现补体仍在C4缺陷的豚鼠中活化,以及CVF绕过经典途经活化补体。

在Mayer的支持下,有研究组显示内毒素(LPS) 可以在完全没改变早期补体成份C1,C2和C4的情况下活化补体。所以这些研究组从不同角度重新发现和确立了补体的旁路途经,但是那时匹勒默己经死了十几年了。从这里的描述可以看出,匹勒默发现的Properdin还不是旁路途经中最关键的成份,有时是可有可无的,但是他建立的Properdin系统本质上就是说的旁路途经的事。

Müller-Eberhard也是只要科学不要家的典范,酒徒死于酗酒,他为自视相当高的人物,为美国科学院在院士没有注水膨胀前的院士。他的文章惯用“绝对需要”,我们近期文章应该是修正了他的一个经典科学结论。  这场科学决斗以一位著名科学家的死亡而成为传奇故事,也记录了Robert Nelson的勇敢挑战,据说他后来也住进过精神病院,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将功劳也给予那些基于实验证据的反对派,因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刺激和推动了科学的发展。至于他们的私生活,开放的美国科学家著文时都说不易谈及,属于相当浪荡的那种,与Virginia Woolf等上世纪初的英伦自由派作家们可以媲美。

这是作为免疫学家的Robert Nelson。西部牛仔般的英俊,他的八卦故事多并不奇怪。他不去好莱坞演电影而在免疫学领域攻击人,有点可惜。Nelson到最后仍然小看匹勒默和他的同事们,在1978年写给史学家的信中他还在指责匹勒默阵营故意(deliberate) 展现实验结果以使自己显得那么优异。Nelson贡献广泛,包括参与发现其他补体成份,以及涉及巨噬细胞的功能研究,他的贡献毋庸置疑。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对匹勒默的无休止攻击是这位天才早逝的重要原因。

这世界总是上演天才英年早逝,庸才名利双收的悲剧。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就是因为他们天生比普通人敏感,这种敏感让他们能够懂得普通人无法理解的高深学问,更会让他们受到比普通人厉害百倍的攻击与伤害。愿世人能真正地善待天才,真正地理解他们作为“超级人类”所面临的精神困境,不要再出现天才流落街头的悲剧。

By Taola雅美之途-陌上美国

如何识别饭局中的骗子

北京大了,什么样的人都有,北京的饭局上有一类人是纯骗子,常爱冒充国家重要部委的司局级干部,以号称能帮人办事为由头骗钱。如果骗子骗术高一点,对所冒充对象的周边情况熟悉些,能哄得一些刚认识的老板上当,真给骗子送钱办事。


还有一类人你没法说人家是骗子,只能夸人家是“装家”,超级能装。“装家”不骗,而是通过演技让老板们觉得他是大人物,人脉广阔,根基深厚,值得结交,有事 肯定能办。达到这个目的是要水平的,演技要好,摆谱摆得到位,能在不动声色间征服老板,让老板拿钱来投靠,然后再拿着老板的钱运作事,一方面满老板的愿, 一方面壮大自己的根基。

02“装家”
我见过一个“装家”,其真实身份是中央顶级单位后勤部门的一个芝麻小官,估计就是管管供暖这 类的小事。这位“装家”官小谱大,在饭局上一坐,气质平静中藏霸气,风范随意中显智慧,说他是多大干部你都觉得像。我亲眼见过一个湖南老板初次和此“装 家”见面,即被征服。湖南老板问“装家”在哪儿高就。“装家”答在中央为首长服务。老板来了兴趣,接着问具体在什么部门。


“装家”没急着正面回答,反问道,你们现在的省长是谁?老板答是某某啊。“装家”想了想,从名片夹里掏出一张名片道,是这个人吧,上个月我还见过他,又请我去湖南玩,实在没时间啊。老板见“装家”很随意就拿出省长的名片秀,立刻很崇拜,背看着就驼了下去,恭敬地向“装家”要电话。


我跟湖南老板不熟,跟“装家”倒见过多次,自然不会点破玄机,再说装家真没说假话,中央工作,省长名片,都是真的啊,至于你要把他想成是大高干,那是你的问题。


后来听说,湖南老板跟“装家”跟得很紧,花钱主动积极,给“装家”送了不少钱,办了不少事。老板很热情,“装家”很欢迎,只是真实能力有限,给不了老板想要的回报,让老板无比郁闷,又无话可说。
湖南老板嫩啊,有张省长名片就了不起啊,省长去中央办事,跟煤老板去能源部办事差不多,遇到人多的场合,名片肯定是群发嘛,闲杂人等拿一张有什么稀奇。当然老板嫩是一回事,“装家”装得特到位也是真的,那谱摆得太像大领导了。


当代北京饭局,纯骗子已经很少了,“装家”是主流,“装家”的数量也大,水平有高有低,手段不尽相同,目的和骗子近似,忽悠老板拿钱找他们办事。


除了那位中央供暖处领导把省长名片当道具,我还见过教育部收发室负责人被随行的托介绍成机要处负责人。其实他们不算狠角色,毕竟还要秀演技,还要云山雾罩地自我吹嘘,对于有些功成名就的资深“装家”,根本不用秀演技,光是那范就能把老板镇住。


03“装爷”


有位资深“装家”,我认识他两年,都没搞清楚他在哪儿高就,但绝对相信他有料。因为他不管到那儿,外面永远有两辆好车等着,挂的车牌不是警卫局的,就是政协的,司机都是正儿八经的正团级以上军官,车里布置得也超有派,副驾驶拆了,供他坐后座时能舒服地搁脚。


这样的资深“装家”和那些没有底蕴,只有演技,办不了大事的“装家”不同,资深“装家”能镇住你,也能真给你办成大事,当然你要付出相当的代价。如果请资深“装家”帮你跑些ZF项目,利润分成很可能是他七你三。


京城最牛的“极品装家”大概数”高老大”了,他应该称得上是“装爷”了,超级能装的大爷,能镇住超级大的老板,能办超级大的事,比如拿地,搞机场建设、隧道建设之类的超级大项目。
“装爷”聊起家史时,说父亲是村长,就他这么一个儿子。小时候父亲常教育他,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别跟一般小孩们一块玩,得端着劲,记住,你是村长的儿子。


受家庭教育影响,“装爷”从小就爱装大爷,后来成为“装家界”的传奇人物。传颂甚广的一件事发生在1998年,装爷当时还是在位的领导,正和一群各省来的高级干部,在人民大会堂等着接受某领导人接见。
可能是因为南方发大水的缘故,大领导看上去心事重重,“心不在焉”地按照惯例和大家一一握手。握到装爷这里时,出意外了,大领导伸着的手跳过装爷去握下一位的手了!装爷竟然平静地看了领导人一眼,双手背后,大摇大摆地扬长而去。


大领导快七十了,当下脸就红了,说道,对不起啊,南方洪水下不去,我状态不好,怠慢大家了,向大家道歉,拜托大家也把我的歉意转达给刚才走掉的那位同志。


众人这才回过神来,既为领导人的真诚感动,也折服装爷的勇气。因为这件事,装爷在党内出了名,大家都传装爷的后台比山高,比海深,从此装爷去哪个省都是警车开道,享受领导人待遇。他也充分利用自己的名气,到处帮老板拿地盖房,或者拿一些机场建设、地铁建设之类的肥项目。


装爷有一次去某大使馆办事,在盖最后一个章的环节上,说一口流利中文的使馆老外女领导一度有些犹豫。装爷三秒钟之内就哭了,痛编自己一生如何艰难,自己如何为了做出点有尊严的事,做出非人牺牲。装爷的眼泪在飞,女领导心软了,盖了章。
敢在人民大会堂装爷,能在小女人面前掉眼泪,装爷太强,空前绝后。


04高干家属


在北京饭局上,还有一类人比较鸡肋,就是高干形形色色的家属们。结交吧,他们未必能给你办事;不结交吧,他们又是家属,有相当的独特性。


在高干家属团中,像儿子老婆这种级别的,追捧巴结倒也值得,至于人家肯不肯给你办事当然另说了,毕竟不是买卖。像妹妹、哥哥、表妹、表哥、嫂子、小舅子、老姨、侄子、表侄子、外甥这类亲属,真拿不准是否值得结交。


常会发生这样的事,老板跟某高干的某亲戚打得火热。在某场合,老板遇到某高干了,上去热情巴结,说我跟您的亲戚某某认识,关系特好。高干保不齐回这么一句话,哦,某某啊,我们多年没跟他来往了。


当然,高干亲属能不能办事也不全在亲疏远近,还是要看个人能力。有的人虽是高干远亲,但自身活动能力强,会来事,这种人也管用。毕竟高干下头的人,哪敢随便打电话问高干,您那某亲戚,跟您远还是近啊。


骗子、装家、高干家属团都有可用之才,关键看你眼光,看你会用不会用。北京的饭局多,可实权领导参加的饭局少,想办事,很多时候还就得靠这些饭局上的骗子、装家、高干家属团。

05局长
在北京饭局上,有一类人要千万小心,这些人有点能耐,你求他们办事,他们表面上答应,也认真开始办,实际上他们爱玩阴的,爱做局,根本目的在于让你入局,脱不了身,乘机勒索你。


爱做局的阴谋家,简称“局长”。“局长”和老板认识之后,会称自己认识某高官,很高的高官,有能力帮一切人。幼稚的老板就会说,能不能引见我认识啊。“局长”的回答很爽快,能,而且很快,你等着吧。
很高的高官真的接见老板了,很热情,老板很感动。寒暄之后,高官说道,某慈善项目进展得一直很艰难,难得你这样的企业家能站出来,愿意出力支持,我代表委员会先向你表示感谢。


老板心说,我操,原来是让我捐款来了,捐就捐吧,认识这么大的领导总要付出点代价的。老板问高官这慈善项目得多少钱才能撑起来。
高官说了个数,老板听了恨得牙直疼,又不好拒绝,只好含混着答应下来。


见完高官,老板后悔了,认识这么高的高官,其实没用,他怎么可能给你办事呢?至于捐款,不捐了,这么大的数,等于白挖了一年煤,何苦啊。

你把自己说的话当放屁,别人可未必这么想,“局长”和高官可都等着你兑现承诺呢。很快,高官见到省里的领导,聊着聊着就说到某老板号称要捐款,还主动找上门来,并亲口答应捐多少钱,但一直没动静,好多失明儿童等着呢,怎么回事,你回去给我问问。


省领导别过高官,就给办公厅打电话,交代要紧急处理诈捐事宜。省、市、县三级一把手都找老板要说法,老板还能说什么,只能说前段时间一直忙着筹捐款来着,现在终于凑齐了,今天就汇过去。
直到汇款的时候,老板这才发现,“局长”竟然是慈善项目的负责人。感叹“局长”厉害,看来高干和自己都成他做局的道具了。


有一次,我做东开饭局,一个不太熟的朋友跟我打招呼,说要请几个重量级嘉宾来。我没在意,随口说好啊。饭局六点半开始,我开着车被堵在三环上,着急火燎时,负责接待客人的助手打来电话,告诉我那个不太熟的朋友带了几个纪检部门的领导来了。


我一听觉得不对劲,这事有玄机,我是一个普通煤老板,跟纪检部门的领导本来没一毛钱关系,吃顿饭可就有关系了。万一饭桌上,领导开口求我点什么事,我到底是答应呢,还是答应呢。


我意识到我遇上做局的“局长”了,于是当机立断告诉司机,饭局我去不了了,急性肠炎发作,你负责把单买了,把客人招呼好。


江湖凶险啊!对于钱包鼓鼓,又有很多事要办的煤老板而言,尤其如此。

06花絮

有些没有实质目的的饭局,会请些老首长来助兴。有一场饭局,我见到了一个省里原来的老省长,快八十岁了,走路直哆嗦,话也说得含混。


我问马鹏程,这么大年纪了,看着都快糊涂了,怎么还出来参加饭局?

马鹏程告诉我,有些老首长为官时清正廉明,老了以后,既无人脉,又无钱财。而身边一直跟着的警卫或秘书,因老首长在位时没让他们捞着什么好处,现在伺候老首长,自然有怨气。厉害的就会收拾欺负这些没权的老首长,甚至逼着老首长出来参加活动帮他们捞点外快,否则就不伺候了,知道老首长也没地投诉去。


还有一次,中石油的一个副总请客,央视二台一个知名男主持也来了。男主持声音有磁性,人长得精神,当时正从耶鲁大学留学回来,气质很知性。饭局上聊起中东局势,这名男主持如此说道,“正如我一个非常好的朋友,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的……”
听得我们胃都酸了。
干掉两瓶红酒后,男主持不那么端着劲了,嚷嚷着要和中石油的副总对赌,如果自己能再喝掉一瓶红酒,副总必须要给自己一张加油卡。

这兄弟开着三百万的车,为了一张两千块的加油卡,这么给力,真不知道是怎么发育的。

人在江湖,必知江湖险恶啊。

By 商闻

什么是创新的本质

我一直有个暴论,所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愚蠢的人类发明出来自我安慰的概念

想象力的本质,就是面对复杂度高一点的没见过的组合,觉得很新颖,自己以前没想象过,于是硬造出来一个词语形容这种能力。创造力同理,把大家觉得无关联/弱关联的事物组合出新的系统/方向,获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

生物角度来说,人脑是无法想象自己没见过的东西的,人类的本质就是一个复读机,无法真正“凭空想象”出东西,不可能突破知识边界的封锁

所以想象力本质上是一种“组合各种可能性”的能力: “connecting the dots”

所以机器的创造力/想象力的来源,可能会跟人类理解的创造力完全不一样:就是看机器组合各种信息的能力(包括评估结果)什么时候复杂度能超过人类,对各个组合好坏的评估能力是不是和人类一致方便人类理解

诗云里的上帝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一个对各种组合结果的评估能力,而这个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完成的,Meta的Toolformer就是最近的一个例子

创新的本质是组合,想清楚这一点,是我2023年最大的收获之一

往大里一点说,人类文明发展本质上取决于复杂组合能力:通过归纳组合不停的拓展知识边界

前一阵openAI宫斗剧才爆出来的Q*算法,本质上是强化学习里Q learning和A star算法,和LLM(large language model 大预言模型)组合起来。而A* 算法又相当于是把搜索和目标函数组合起来

最近的LLM发展,其实很多效果不错的方法,都是AI/ML(Machine Learning 机器学习)领域里的老方法新用在了LLM上,比如Tree o Thought,LLM blender这类ensemble method都是ML里古老的思想了

麦克斯韦方程(描述电磁场以及如何随时间变化/相互作用),精妙之处在于把几种数学现象和几种电磁现象组合起来,把这种微妙的看似不同现象的弱联系组合起来,就是最伟大的天才,让人的感官有无比愉悦的感受:原来电磁的关系是如此的简洁优雅

乔布斯著名的“connecting the dots”,本质上也就是在自己的人生经历dots里寻找更合理和更有价值的组合,动画/图形学+人机交互+电脑组合起来,成就了一个新王国

艺术里的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或者爆款),实际上也是某些场景和某些表现方式(叙事模式)或是某种新技术的组合,效果会非常好

有了这个指导思想,其实能推广到很多领域

应用领域的科研,如果说我们把某一个领域里最近几年100个最有启发性的idea,作为X维度和Y维度两两组合(当然不靠谱的是绝大多数),然后去归纳总结组合起来最有价值的idea组合,也许有1%的组合会很有价值,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识别把两种组合重新归纳成一种新的理论框架的可能性,或者用一个idea去解决另外一种方法里的特殊限制,获得更泛化能力的方法

芯片设计领域,可以借鉴一些AI/ML/操作系统/networks/SW architecture的idea和思维方式,抽出100个启发性的idea,和芯片领域里各个层面(arch/DV/perf)去寻找组合,有太多太多可以革新的地方

往更本质里说,寻找组合方式是一种更本质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的检索弱关联的能力,而检索弱关联的能力需要更高的智能,或者说意味着更高的智能,因为这需要的是一些比常见尺度更大尺度(时间,空间,数量)上的特征的弱matching,或者更小尺度特征(一些微妙而反常的现象)的弱matching,而这些能力需要match特征之后还能在及其有限的试错机会里去找到检索结果里最有可能成功的组合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靠直觉性的灵光一现,那就是大脑里检索到了一些不易发现的弱关联之处

人类所谓的举一反三能力,实质上是一种根据归纳来的弱特征检索类似特征的能力,这种检索能力如果放到计算机里,体现出来就是搜索能力

那么甚至可以更进一步,在AI领域,把LLM和搜索组合起来,用搜索技术去解决寻找组合(Alpha Go就是搜索剪枝,Google擅长),形成一种泛化的寻找组合和评价组合的能力(就像引文里提到的那样),AI的能力就又能上一个新台阶:“创新能力”

所谓的成熟技术,就是已经知道的或者常用(强关联)的组合方式,或者说基于当前环境变量和知识图谱,降落在可能性最大的地方。而创新能力,就是不常用(所谓弱关联)或者概率较低的组合方式,或者说是排列组合后以前认为可能性较小的地方

就像刚才说到的科研一样,AI能力也许有更进一步的可能

在找到高效的组合之后,把两种组合重新归纳成一种新的理论框架,那就是AI更进一步的高阶能力了,等到了这一步,AI能力在人类ranking(层级)又会大幅提高了(我一直认为评价AI的能力,应该按人类中的ranking来算)

By Fin

民间偏方“滚鸡蛋”究竟科学吗

滚鸡蛋,科学还是不科学?

社会上流传着不少“滚鸡蛋”的方法,有些人推崇备至,但也有质疑、批驳“不科学”的人,这里不去争论究竟“科不科学”,因为科学并非衡量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是验证真理的方法之一。

滚蛋疗法不仅简便有效,无毒副作用,而且廉价,它的疗效从古至今都被很多人亲自证实有效,有时甚至堪称是“神奇”的效果。今天给大家做一个专题介绍。

滚蛋法正名为“履蛋收阴术”,名字有点奇怪,是少数民族一种疗法,很多朋友小时候都受过奶奶们这种爱的待遇,用鸡蛋滚一滚,病就好了。

说这么多,能调哪些问题呢?
1、新生儿黄疸

2、感冒发烧、咽喉痛、鼻炎;

3、湿疹、荨麻疹、皮炎,各种小疙瘩小疹子;

4、腹痛、腹泻;

5、宫寒、妇科炎症;

6、扭伤等外伤肿痛瘀血;

7、祛体内湿气。

概括来说凡是风寒、风湿、湿热、寒湿等引起的各种病症,从感冒、湿疹、拉肚子,到关节炎、妇科炎症,甚至血液病、肿瘤等疾患都可以调治!

滚蛋疗法真这么厉害?什么原因呢?

“滚鸡蛋”履蛋收阴术疗法治病原理有多种解释,但从现代科学的角度上,我作为一个西医出身的医生,不管从热交换,离子交换或者营养学的角度怎么都说不清,那既然古人是运用中医的智慧方法发现创制的疗法,还是从中医自身的角度来理解更靠谱。

古人认为鸡蛋一颗鸡蛋就是一个“小天地”,蛋黄如同大地属阴,蛋清如同天空属阳,小小的鸡蛋具足天地之气,可以演化出一个完整的生命。同气相求,以热鸡蛋和有寒、有湿、有淤血的皮肤充分接触,可以把人体的“病气”置换到鸡蛋中,从而在鸡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有的是蛋黄上出现各种小豆豆,有的是蛋黄颜色发黑,有的是蛋清中出现条索或者斑块。

《本草纲目》还有详细解释:

“卵白(蛋清)象天,其气清,其性微寒,秉天之清气,有金象焉,善消肿痛而利咽喉,清肺金而发声音。其诸主治,涂鼻疮,治发黄,敷肿痛,洗烧灼;卵黄(蛋黄)象地,其气浑,其性温,鸡子黄,温润淳浓,体备土德,滋脾胃之精液,泽中脘之枯槁,降浊阴而止呕吐,升清阳而断泄利,补中之良药也;鸡卵则兼黄白而用之,其性平。天地之卵通理气血,故治上列诸疾也。”

滚鸡蛋怎么做呢?先说说最简单版本:

准备N个鸡蛋(土鸡蛋最好,2个或多个轮流使用),然后按照正常煮鸡蛋的方式把鸡蛋煮熟,注意不要煮爆裂。

做滚鸡蛋的步骤:

将一把艾叶水放进水里煮开,放2-3个鸡蛋进艾叶水,不要用刚从冰箱拿出来的蛋,因为容易煮爆。(熟蛋一次性使用,滚到没有什么温度就不要了)。

蛋煮熟煮透后(一般15分钟),一个个取出来剥壳,剥壳后的鸡蛋用纱布包起来,用手拿着纱布的边缘,在相应的部位来回滚动到蛋不烫了为止。蛋的温度要根据年龄来,老人和小孩温度要低点。皮肤任何部位都可以滚蛋。滚到局部皮肤发红,有点微微发红(红晕的感觉)出汗就可以了。滚熟蛋切记力气不用太大。

滚蛋热滚法-–药蛋:

风寒:可加生姜、艾叶、紫苏、葱白、防风。

风热:可加薄荷、连翘、菊花、金银花、绿茶;以上的药可以单独用,也可2-3种配合使用;

风湿:可加羌活、独活、杜仲、路路通、红花等活血通经类药物。

湿疹:可加苍术、菖蒲、艾叶、防风等药物以祛湿,而茯苓、扁豆则可以补脾(因为补脾药也可祛湿)。

跌打损伤有淤血的:可加红花、桃仁这类活血化瘀的。

小儿积食,积食引起的发热:可加山楂、鸡内金、神曲类消食的。

黑眼圈:可加红花、艾叶类……

小儿受惊吓:可以把煮好的蛋和饮食包在一起滚,因为银有“安五脏、定心神、除邪气”作用,所以受惊时候要用到银。银饰针对体内有风、毒、湿邪等问题,银饰只需要和鸡蛋包在一起即可。

小伙伴们如果无法准确判断疾病是风寒还是风热,是内伤积食还是其他问题时,就不要滚药蛋,煮白水蛋滚也很好啦。

具体的使用场景和操作方法:

1、孩子感冒了:打喷嚏、流鼻涕、微微咳嗽
滚蛋方式:A、用鸡蛋在大椎穴位区域滚动; B、用鸡蛋在印堂穴区域滚动;C、如果孩子有说头痛难受,可以在后脑勺下面的“风池”和“风府”两个穴位滚动。每个穴位一般3~5分。

如果孩子不配合,那就用鸡蛋滚背后的督脉和膀胱经,当做玩游戏一样滚一滚,发点汗就好了。

2、孩子肚子痛:比如孩子吃了西瓜、冰淇淋、吹空调后,说肚子痛难受。
滚蛋方法:用鸡蛋肚脐周围的腹部滚动,大致10~15分钟,2个鸡蛋轮流换,鸡蛋凉了重新加温。

3、孩子拉肚子:大便稀、有气泡、水样、不臭的受寒腹泻。
滚蛋方法:用鸡蛋肚脐周围的腹部滚动,大致10~15分钟。

4、眼睛疲劳:孩子学习用眼过度
滚蛋方法:用鸡蛋在印堂穴和眼眶做为滚动,也是预防近视好方法,眼珠子部分记得不要滚到。

5、黄疸护理:注意温度,小宝宝皮肤娇嫩
滚蛋方法:用整个鸡蛋在孩子从头到脚滚一遍,上午滚一遍,下午滚一遍。

6、鼻炎:鼻塞难受、一直打喷嚏
滚蛋方法:前额、印堂、鼻子两侧、项(后脖子)、背部膀胱经。

7、湿疹:宝宝反复长湿疹
滚蛋方法:在宝宝长湿疹的区域,轻轻滚蛋,注意温度是宝宝能接受范围。

8、受惊:宝宝晚上一直哭闹(非积食哭闹)
滚蛋法:滚蛋时先从头面部开始,接着是正面沿着皮肤从上身滚至下身,然后是背部身体从上身滚至下身,最后从脚心收出去。(注意温度,鸡蛋凉了要换一个。)

注意事项
1、滚过的鸡蛋不能吃哦!
2、古人有要求把滚过的鸡蛋要埋入土中,不要随便丢弃,这样对接受治疗的人康复更有好处。
3、做完后,一定不要外出到吹风、最好也不要洗澡,在家静养一天。
4、气虚或血虚的人做完后可能脸色会更难看或身体发虚,可煎煮山药红枣稀粥喝。
5、滚蛋方法不适用破溃流脓容易感染的情况,没破皮已经收口的可以用。

上图均为收集了“病气”的鸡蛋,是不是很神奇?

一、普通热滚法:

1)如果蛋黄上凸起水滴状小点点,像冠状病毒一样,说明体内有风,蛋黄表面凸起的小水滴越多、越不均匀,病情越为严重;

2)如果蛋黄变黑:说明有湿,湿大小依蛋黄颜色深浅不同而不同,可以根据肉眼判断;

3)蛋黄又黑又有颗粒,说明风和湿并存。

4)按正常轻重进行滚蛋时,蛋黄爆破了说明体内有痰湿;

5)蛋白或蛋黄分层:身体受风邪侵蚀,蛋黄分层更为严重,在感冒或过敏的情况比较多见;

6)蛋黄隆起一条条:条型毒素,体内痰湿很重,出现肠道问题的机率较大;

7)蛋黄发青:并且滚蛋时热烫不明显说明体内有寒;

8)蛋黄或蛋白里面有红色颗粒,鲜红说明有火,暗红者有淤血。

二、根据银器的颜色判断 : 滚蛋后银器的颜色变化来判断病情,
1、颜色发乌暗,黑红或绿色表明体内有风寒、风湿;

2、红黄是风热。

滚蛋为泻法,在白天早晨阳气最盛的时候使用。最急,最好不要连续滚蛋超过3天。

希望有生之年能够用科学的理论解释为什么滚鸡蛋这个民间偏方真的有效,让中医更加发扬光大。

By 杏林寻道

海鲜行业的黑幕

你知道活鱼运输会加麻药吗?

活鱼不贵,安全贵
想要全产业链可控的安全,成本很高
就说一个环节:运输

知道运输多少潜规则吗?
就说一项:麻药或者安眠药

有些鱼品种,是必须要麻醉的,你说麻醉安全吗?反正我不愿意吃,你认为安全也没问题,这就是灰色地带,只要一严格管控,这个产业就完蛋,因为不加麻药无法运输,你能技术解决,你就是牛逼的人。

解决不了,这个产业又不能死,老百又想吃活鱼,那就让它成为灰色地带,反正老百姓也看不到。

如果你看到鱼贩子往池子里倒大量的麻醉剂,你会吃吗?你会给你孩子吃吗?

这个是批发市场运到厦门八市的鲈鱼(请点击链接看视频),桶里加了麻醉剂,活蹦乱跳的鱼放进去就麻醉了,运输就没有应激反应了,就不会死。到了地方放清水里,一会就活了。
这都是产业里人才想出来的办法,很好用,但这就是健康为代价的。

这两年我亏了2000万

别说小白了,这两年我亏了多少钱?2000万。

做餐饮的人最希望大环境好,大环境好,别人吃肉,我们跟着也能喝点汤。

我有个几个矛盾:
1、鱼要养两年左右才能出池,鱼是提前规划养的,开店也是按计划开的,店不开鱼养了没销路,店开少了成本很高,店开多了风险高。

2、鱼的运费太高
因为是活鱼,要水车活运,我一次运500斤,和一次运5000斤,成本差别很大很大

3、鱼的暂养成本太高
因为是活鱼,我需要有个仓库暂养鱼,仓库的房租都不低,比如杭州的仓库,一年费用将近10万,我一个仓库给一家店供货,和给10家店供货,费用一样的。我现在每个城市都有仓库,是一项很大的开支。

其实这两年一直很矛盾,做活鱼,要全程闭环才能保证安全,做的太累。很多人都说:老板,你这个壁垒高,别人很难模仿,可是这个壁垒对别人是壁垒,对我也是啊,我做起来也累啊,不但需要大投入,还需要坚持。

要不断的解决各种活鱼链条里的问题:
1、养殖,因为我的鱼比市场的鱼大一倍,养殖周期就很长,里面的风险就高,养殖密度一直很低,喂的饲料都是很好的

2、运输,活鱼运输太多太多问题了,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花了很多代价。比如很多潜规则:加淡水增重,海鲜运输几乎99.99999%加淡水,这样重量会增加,原海水运输就会减称,一加一减,可能差几百斤,单价这么高,就差几千上万元,这都是鱼贩子的纯利润啊。

3、暂养,我每个城市都有仓库,成本高是一方面,死亡损耗是大头,因为有的员工不规范操作,一不小心就死几千上万元的鱼。

4、不可控因素太多,冷冻品要比活鱼简单多了,活鱼整个流通产业链,不加任何药物的话,稍微哪个环节、参数没控制好,就损失惨重。比如:去年因为疫情管控,水车不让下高速,我因为这个损失超过50万。因为疫情突然封控,我仓库的鱼损失最少超过30万。
如果是冷冻品,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做连锁的餐饮,没一个老板敢碰活鱼,我碰了,也解决了很多问题,一直不断的升级。今年对我打击最大的事件就是:日本排污,本来生意就是微利阶段,经历了去年的疫情,亏损窟窿很大,一直在调整,虽然没有大利润,但整体上还不亏,还不断的补去年的窟窿。

日本排污之后,我的营业额下降了一半,因为我以前一直主打安全的海鱼,我的理念就是:让中国的孩子多吃优质、安全、营养、没刺的海鱼。最早的口号也是:给孩子吃的鱼。以前周末基本上都是带孩子来的家庭,现在几乎看不到了。

多么痛的领悟:食品安全居然是伪需求

我为啥非要卖活鱼?
1、源于2016年北京活鱼停售事件,当时北京市场下架活鱼,老百姓买不到活鱼了

2、监督局的说法是:改为销售更符合超市消费者购买习惯的冰鲜鱼类。

3、中国老百姓爱吃活鱼,你推广冰鲜鱼,消费者不答应,矛盾来了。

4、为啥要推广冰鲜鱼?和预制菜一样,冰鲜冰冻鱼好控制,好追溯,好管理。作为监管部门,肯定喜欢预制菜、喜欢冰鲜冰冻鱼。

5、活鱼链条长,养殖、运输、暂养、批发、零售环节都可能加药,检测出了问题很难追溯,你不知道哪个环节加的。

6、当时我在做食品安全的工作,水产协会的相关领导找我,问我有没有解决方案?我研究了之后说:有(冲动了)

7、我确实刚开始把活鱼想简单了,我投资不少钱搞了一个方案:检测➕追溯。
a、我开发了活鱼追溯系统,
b、研发了活鱼快检车,先进,车还是奔驰
c、设计研发了多宝鱼检测追溯码
d、一鱼一码,扫码每条鱼的检测信息都看的到

8、最早的时候,在盒马、永辉超市,卖的鱼都有我的二维码,消费者也放心。

我信心满满,投资虽然很大,但我以为我解决了问题,找对了方向,内心还有点激动,紧接着问题来了:

1、安全的鱼养殖成本高,高的成本谁愿意出?
2、我检测追溯打码也有成本,这个成本谁出?
3、我不是做公益,我也要养团队,也要利润才能持续。
4、养殖户养安全的鱼,如果不能卖个好价格,他何必呢?为啥配合我呢?
5、无法闭环,我只能保证我检测过的鱼没问题,但是活鱼在暂养中心,在超市属于混养,一个循环水养很多种鱼,其他鱼有问题,也可能污染我的鱼。所以我店里只卖一条鱼,出问题那就是我的问题,好追溯区分。

传统渠道不愿意出这个成本,传统渠道最在意的还是价格,价格低是王道,价格低你就有竞争力。

我组织了一个研讨会:水产协会和烹饪协会,我希望直接把餐饮和养殖无缝对接,找了不少连锁餐饮老板考察养殖,大家都说好,但最后没一个老板敢碰活鱼。

于是我忽悠我一个很好的朋友
1、你开活鱼专卖店,我给你供鱼,保证鱼安全

2、他也怕,非要拉着我入股,我不投钱他不敢

3、我投了钱,第一个试验店在温州乐清开的,一开就火爆了,生意很好,很多人要加盟,我们乐开了花。

4、但紧接着问题来了,我的专业是检测,养鱼我不懂,鱼到店里死亡率很高,生意好却不挣钱,有时候来了1000斤鱼,能死800,有一条死鱼你没及时发现就完蛋,整缸水质都变坏

5、鱼品质不稳定,安全不代表好吃,有的批次有腥味,有的没有,我们又是做清淡的,菜品不稳定

6、餐饮的模式设计没问题、安全我能保障,但我忽略了活鱼其他问题,我掉坑里了。

7、我的合伙人陆续都退出了,亏损我来承担,因为这是我忽悠大家开店的,我不断的开店,不断的升级,越来越多的问题被我解决,我信心满满。

8、2019年底,我几乎解决了养殖、死鱼、腥、安全、运输、暂养的所有问题,我准备大干一场,刚投资了两个新店,疫情来了。

9、2020年中,我投资了杭州大厦,火了,也挣了不少钱,模式越来越成熟,我乐观的计划将来:养更多的鱼,开更多的店。

10、2021年,生意更好,我一口气新签了9家店铺。我在想:疫苗都出来了,2021年肯定比2020年好,2022年肯定比2021年好

11、于是来到了2022年……

12、最后来到了2023年……

我一直在反思,我太犟了
当时遇见困难就应该像我朋友那样,及时止损,我以为我解决了问题,就能成功,其实不是的。

我有个执念:老百姓喜欢吃活鱼,怎么活鱼就不可控?我想控,我不甘心,我在坑里越陷越深。

这么多年最大的感触:食品安全是伪需求,老百姓要的就是便宜又好吃,只要这两条满足了,食品安全就是睁只眼闭只眼的事。我的方向是对的,但我带不动了。

By 渔老板钓鱼

你的下一代也许没有高中学历

新闻联播持续说了10来分钟教育话题,国家已经明确了进一步教育改革的方向,至少未来五年,教育的顶层设计已经出来的,给大家提下要点:


1 高中会越来越两极分化,会把一些最好的学生放在一起,相互比拼,高中不是义务阶段,有的地方已经搞二四高中体制了,初中用两年时间学完三年内容,剩下四年学完高中三年的内容,还有的学校,一进高中,全体都要去学科技特长。

2 培养头部好学生,从0到1研究的能力要加大培养,要加大理工农业类专业紧缺人才的培养,以及小学六年基础知识的扎实和逻辑能力的培养。


3 短期内不会解决教育内卷问题,甚至会越来越卷,而且卷的有目标。核心就是教育强国,简单来说就是顶尖人才,人才拔尖计划,强基计划,而且在未来的招生指标上,向理科倾斜。


4 未来大学和高中之间的关系会非常紧密。小初高知识一体化会衔接得越来越紧密。更需要家长建立一套适合自己孩子的课外辅助学习体系,这是现在的教育特点,向下衔接,向上贯通。

5 从推荐生不用中考来看,历史证实不用考了,那些理科好的学生,将会有一条绿色通道,不仅可以躲过中考,还有可能躲过一半的高考,去定向培养了,以后高中会有各种特色搞出来,这种特色班就是为好学生准备的,所以强烈建议把数学一定抓好,数学是一把尖刀。

高中分流的他们去哪了

新学期来临,有些学生兴高采烈地迎接升学,也有些人则要踏着沉重的脚步走进中专的大门。

这些年,无论是北京海淀妈妈,还是普通小镇家长,都会因为普通高中与职业院校“五五分流”的消息焦虑得头秃。每次过年回家,许多年轻人还能听到七大姑八大姨抱怨自家小孩要上不了高中了。

而另一边,那些没考上高中的孩子在公共视野中成了“看不见的 40%”。上个微博,会感觉这世界仿佛人均本科,根本不存在职校生。

那么,上高中真的有在变难吗?没考上高中的孩子最后都去哪里了?

四成孩子,注定上不了高中

其实人们常说上高中,指的只是上普通高中。

在教育部的定义里,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都属于高中教育阶段。但前者才是长辈眼里正儿八经的高中。后者,就是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学生成天厌学、打架、混日子的职高、中专和技校。

现在许多家长比起担心高考,更担心孩子的中考了,还有些家长都恨不得给孩子报十个培训班。

那到底有多少人上不了高中呢?

2022 年,根据教育部统计,全国初中毕业生大约有 1624 万,而普通高中招生数只有 948 万,占初中毕业生的比例不到 60%,也就是说大约四成孩子注定上不了高中 [1]。

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普高升学率都在 50% 到 60% 之间。分地区来看,几个直辖市和东三省的升学率比较高。例如黑龙江,普高升学率达到 69.4%,相当于 100 个初中毕业生中,有将近 70 个能上普高。

排行垫底的是四川、贵州、江西等省份,只在 50% 左右徘徊 [2]。

这些升学率的数字乍一听很残酷,但和以前相比,现在学生上高中其实变容易了。

2000 年时,中国普通高中升学率才不到 30% [2]。在很多农村,你能上个高中就算是同龄人里的学霸了。2010 年以来,中国人的普高升学率还上升了十个百分点 [1][2]。

过去,读中专堪比读985

既然上高中的比例实际上在提高,那家长和学生们为什么反而比过去还焦虑呢?

答案是人们对读中职的恐惧也提高了。

其实在以前,中国人很少有考不上高中的焦虑。中职这么不受待见,还是这二十多年来的事。

时间倒转至改革开放之初。1979 年时,中国的普职比高达 24:1 [3]。也就是说,初中后升学的学生中,超过 90% 都上了普高。

但这不意味着当时的人就更愿意上普高。

那时候,中专、技校生凭借着政策优惠,上学既能转户口,又拿人民助学金,毕业后还包分配工作,到国企里当干部 [4]。许多成绩优异的初中生都抢着考中职,考上了不但不焦虑,还跟现在上 985 一样开心。

转变发生在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

中专和技校逐步走向了全面收费,学生毕业了也不再包分配,直接使得这些学校对初中生失去了吸引力 [5]。

1997 年后,中职占高中阶段招生的比例下滑 [4]。到 90 年代末,许多国企在岗的熟练工人都可能要下岗,一个中专刚毕业的新手工人不仅就业困难,工人这个身份带来的荣誉感也大不如前了。

也正是这一时期,中国的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猛增。与此同时,中国高校开始扩招,上大学不再像以前那么难,毕业了还能做社会眼里更体面的工作,人们就更愿意把孩子送去普高。

现在读职校,有出路吗

就这样,中职逐渐从尖子生的选择变成人们口中的“差生收容所”。

家里的长辈一听有哪个孩子读中专,就觉得他一定是班上的那种“坏学生”,去中专了也只是再混三年,还不如早点去打工挣钱。

可实际上,中职学生哪怕想沉下心来学门技术,学校也没能提供这样的环境。

同样都是高中阶段,读中职的体验比普高可差太多了。

根据教育部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在高中阶段的教育中,中职经费总投入占了三分之一左右,而普高则超过六成 [6]。

一些经费短缺、管理机制又落后的中职学校里,不仅没有专业的技术老师,也没有供学生练习技术的教学设施。

曾经一位从职校辞职的老师匿名发帖,吐槽实验室的设备要么是坏的、要么就不存在。甚至这几年新闻里经常能看到中职给学生提供的实习机会,就是暑假组团到电子厂里当廉价的劳动力 [7]。

教学环境落后,使得许多学生花了三年也没学到一技之长。

一项样本量约十万人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家长和企业人员都认为,中职教育的最大难题是人才培养质量堪忧,无法满足企业的招聘需求 [8]。

该调查还发现,在有些中职学校,学生就业率还不到 10% [8]。一些学生哪怕找到工作了,做的还是培训一天就能上岗,几乎没有技术门槛的活,每月只能领到微薄的薪水。

一项关于中职毕业生的分析报告显示,2019 年,接近 70% 的中职生月薪不到 3000 元 [9]。

而据麦可思的报告,2019 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 5440 元,高职毕业生也有 4295 元 [10][11]。

直接毕业工资低,不少中职生就只好继续学,在拥挤的“独木桥”上,竞争一个升高职、升本科的机会。报告显示,接近一半的中职毕业生都选择继续升学 [9]。

这样一来,现在的中职生就面临着双重的困境。去就业,在学校学到的东西不够用;去升学,不仅很难和遍地的大学生竞争,还和职业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中职学生,大多数都来自农村

面对着这样的未来,中职学生难免会无奈又彷徨,那些来自农村、家境贫寒的孩子体会得还要更深。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显示,对于 90 后而言,虽然农村学生上高中的比例比起以前有提升,但还是只有 38%,比城市学生的升学率低得多 [12]。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对广东、四川、贵州三省 30 所中等职业学校的跟踪研究也发现,这些学校 70% 的生源都来自于农村 [13]。他们中的许多人,因为没有更好的家庭资源、教育环境,更容易在中考这场“战役”中被淘汰出局。

也有一些农村孩子虽然跟随父母进了城,但也因为户籍等原因没法就读本地高中。教育部数据显示,2014 年以来,全国的本地初中毕业生超过六成能上普高,而随迁子女的这个比例不超过 40% [2]。

曾经有记者问一位上海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班上学生的家长是做什么工作的,得到的回答是工人、保洁、食堂打菜员、无业……不少学生都是没有本地户籍的流动儿童。

他们中的许多人毕业后,因为找不到好工作,只能继续从事父辈的职业,延续他们的命运。

所以,可以说上高中其实没有变难,但随着中职的光环褪去,随着人们把高中当成人生唯一出路,水涨船高的教育投入就让这场竞争变得更为激烈。而最后“落败”的往往是在网络上最没有声量的人。

还值得庆幸的是,现在这个社会,学历虽然重要,但还不能给人全盘限定未来的轨迹。中职不会给人生宣判死刑,就像大学学位证也没法许诺你一个美好前程一样。也许在这个过程中,最难接受的人不是学生,而是望子成龙的家长。

By 十八子金名36氪

你是怎么被小红书驯化的

看到一个访谈,采访前小红书演算师,不禁感叹,小红书成功的关键,就是把所有人都驯化成绩效社会的奴隶。

1,演算工程师,直男,光头,他设计的模型可以决定什么人、什么内容能红。有天他坐在上海市中心的健身房里,发现对面是一家整容医院,而且是主打削骨那种,出来的顾客一个个都包着头。他进去闲逛,发现医院里所有人都在刷小红书。

他突然意识到,是他筛选出来的内容塑造了这些人的审美,这些人又按照他所灌输的东西,开始改造自己的脸。

那一刻,他感觉自己就像上帝。

2,他说小红书的流量是可以人工控制的。平台需要人气的时候,他们就推一些有争议、引战、容易吵架——所谓“高讨论”的内容。你的情绪就是他们想吸的血。

3,那小红书是如何让全民陷入中毒的呢。他说平台有一个全自动模型。

如果你是一个新人,发帖很快就能得到互动回馈。这会让你获得一些满足感和希望,哇,这么容易就有人回应我,说不定我认真做也可以当网红。

这一方面是平台会给新人流量,另一方面你怎么知道那些回复和点赞背后是真人呢,工程师说着露出了暧昧的微笑。

在你刚刚有所幻想的时候,平台会立刻甩你一耳光,开始压流量,让你产生焦虑和急迫感。咦,怎么没人点赞了,怎么没人看了。

人在这种时刻会产生自恋的受损,进而自我攻击,觉得心虚和恐惧,我是不是很平凡,是不是没有人在意我?

但你已经品尝过被注视的滋味,你自然会更努力去揣摩别人想看什么,努力去创作更有流量的内容。

所以咱们总能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些骇人听闻、诱导性的题目,连狗路过都想戳进去看一眼到底是怎么回事。

4,那位前工程师说,他们还会和创作者开会,目的不是帮助对方,而是想了解软肋,想知道怎么让对方更焦虑。因为焦虑就是最好的生产利器。

他们希望用户每个小时都处于创作的焦虑中,这样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数据和内容进来。

所以你有没有发现,经常写小红书的人,总是24小时虎视眈眈寻找着素材,无论吃饭旅行,心里永远都在构思,待会儿要怎么假装云淡风轻地来一篇,也永远活在渴望被关注、表演,以及竞争之中,把生命的所有时刻都商品化了。

5,平台还会特意打压创作者,如果哪位博主流量特别好,那就给她压下去,不能一直涨,免得对方太嚣张。

6,创作者焦虑,用户也别闲着,都一起来焦虑。那位工程师说,平台会刻意让大家看到一堆有钱的网红,名车,别墅,豪华的生活,让你产生羡慕和幻想,如果我也是网红,那我也能过上这样的生活。一旦有过这种思绪,你就永远是创作者后备役。

看完访谈,我还是多少有些被震撼。在这个时代,大平台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利用心理障碍和自恋情结,把所有人都变成被驯化的病人,而小红书只是里面的最强者。

大家上班拿钱,每天抱怨不断,但一打开小红书,立刻心甘情愿开始自我剥削,疯狂帮小红书免费创造内容。

自我剥削永远比他人剥削来得更有效率,我们时刻处心积虑,过度生产,精神超负荷活跃,追求遥远的奖赏。

信息流占据着一切,被人关注,赢得他人的视线,成为所有人的副业。

这也影射着这个时代的焦虑,你永远活在全世界无声的指令中:你必须获得成功,你有义务过得更好。这牢牢的精神枷锁既来自“自我实现”的信条,也要自对成功的无上崇拜。

小红书就像一个绩效制公司,你不断为它优化自己,更高效地工作,更夸张地表演。它也像是一个劳动营,你的主页就是你的营地,人人都是它的奴隶。

用户们是受害者,也是施暴者,我们彼此竞争,也共同营造虚假美好的景象。

哪怕你不打算创作,仅仅只是浏览小红书,永无休止的信息量,回音壁式的牢笼,其实已经是一种精神暴力,会让你疲惫,烦躁,产生窒息感。

在他人完美富有的生活面前,真实的自我就像是一个失败者,你会一边忍不住跳起来看看美好人生,又一边增强自我鄙视。网络让我们更加相信别人的人生,内心发动对自己的战争。

小红书对人的驯化,是外的,也是对内的。那位演算法工程师说,他辞职到现在两年,至今也会不断产生幻听,听见公司里广播的声音。

他对大家的建议是,不要试图成为网红,那只会害了你。

也许在这个时代,我们最应该珍惜的,是一种隔绝网络的本能,只有强大的灵魂才能拥有宁静。关上小红书,纵身大世界。

By 陈生大王

开奶茶店还能赚钱吗

奶茶行业的“内卷”越来越激烈。

喜茶拥趸们发现喜茶多款茶类饮品价格进行了下调,其中突出体现在纯茶系列,比如“芝芝金凤茶王”从此前的22元下降到了18元,最便宜的“纯绿妍茶后”则直接降到了9元。

茶颜悦色则上调了部分奶茶产品价格。但无论是下降还是上调,都是奶茶市场竞争过剧、疯狂“内卷”现状的映射。茶颜悦色表示,价格上调主要源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而业内人士则推测,喜茶下调价格有下探中低端市场之意。

无论是哪种原因,都可以看出,奶茶行业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光鲜”。在2021年底,闲鱼发布了“年度十大创业雷区”榜单,其中“开奶茶店”赫然名列榜首。只是明知开奶茶店是个坑,还是不乏有人往里跳。

“我是2020年10月打算开奶茶店的。”在广东某三线城市开过一家奶茶店的大华告诉燃财经,“当时我退伍,拿到了一笔十几万元的一次性退役金,回到家乡,开始思考下一步的人生计划。”

“我没什么从业的手艺,所以创业是最好的选择。而在创业之中,餐饮店又是创业的首选,因为门槛低、毛利高。奶茶店属于餐饮行业,投入低、成本低,而且我女朋友和身边的朋友都喜欢喝,让我觉得这个市场不错。”大华说道。

于是大华开始了解行情,打算加盟一个品牌。“市面上有名的开放加盟的奶茶店,我基本上都递交过申请书。最后谈下了广东这边一个门店数量比较多的品牌。”花了大半年时间签约、装修、培训,大华的奶茶店终于开张了。

“前期投入大概30万元,包括设备、装修、品牌使用、培训费等等。”在开店前期,大华也感受到了火爆的氛围,“开店第一个月忙得连外卖都顾不上开。”但火爆的场景就像是昙花一现,大华的奶茶店很快就门庭冷落了下来,“一个月新鲜期后,人流减少,我们就上线了外卖渠道。”

但外卖也没拯救大华的奶茶生意,“外卖平台20%一单的提成,以及付费在平台做的广告投放和营销活动进一步压缩了奶茶店的盈利空间。”开业仅半年,2021年11月,大华就转让了店铺。最后合计,开业期间每日营收几乎只够勉强维持门店运营成本,前期投入的30万元“打了水漂”。

令大华哭笑不得的是“接手我那个门面的人也要用来开奶茶店。”大华说道,“有点小钱想要投资做生意的,十个有九个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开奶茶店。”但奶茶店并不好做,“我在的这条商业街大大小小遍布了近十家奶茶店,半年时间内除了我的奶茶店还倒了两三家。”

奶茶是一个看似火爆的行业。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超37.8万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茶饮料、奶茶、食品饮料”,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新式茶饮相关企业。而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统计,我国新式茶饮门店数量已经突破50万家。

50万家门店是个什么概念?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度数据显示,我国共有293个地级市数,平均下来,每个地级市就有1700余家新式茶饮门店。

但赚钱也的确是奶茶行业的一大难题。除盈利艰难被迫关店的大华他们之外,奈雪的茶、茶颜悦色等茶饮巨头也深陷亏损的漩涡。2021年12月,茶颜悦色创始人吕良在工作群内与员工争吵时透露,“公司疫情期间,一个月亏2000多万元。”

二级市场似乎也对奶茶这门生意不买单。顶着“新式茶饮第一股”登陆港交所的奈雪的茶(002150.HK),无奈身陷“上市即巅峰”泥潭,上市首日就遭破发后股价更是一路下跌,2022年1月7日收盘价报6.92港元/股,股价较开盘价18.86港元/股已跌去大半,总市值只剩118.69亿港元。

奈雪的茶招股书也显示,奈雪的茶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净亏损分别为6970万元、3970万元、2750万元。

为了盈利,奈雪的茶、茶颜悦色、喜茶们正在使出浑身解数。加速“上新”成为吸引消费者的一大利器,奈雪的茶在招股书中提到,平均每周会推出一款新品;而喜茶在其《2020年度报告》中显示喜茶2020年平均1.2周就出一个新品。

巨头们的触角也不断向外延伸,比如喜茶就投资了有咖啡品牌Seesaw,预调酒品牌WAT、野生植物品牌YePlant等一系列与“喝”相关的品牌。

奶茶的激烈竞争和“内卷”并没有影响外界蜂拥前来。即使盈利成难题,也有不少其他企业正在“跨界”奶茶,比如“高铁奶茶”,以及娃哈哈、王老吉、中国邮政等。

大华也表示,虽然他已经闭店,但假以时日可能还会选择重新投资开店,前提是会再慎重考虑,“三线城市还是存在巨大发展潜力的,只不过现在一时布局的品牌多,但消费者还没养成一二线城市消费者的奶茶消费习惯。”

奶茶在大众和资本的拥趸下,在激烈的竞争和“内卷”下,将走向何方,仍是一个待回答的难题。

不赚钱的奶茶生意

奶茶曾经和“暴利”联系在一起。

某餐饮网的一篇文章表示,大部分店家都会将一杯奶茶的成本控制在1-2元之间,但一杯奶茶的售价都会在5元以上,地段和装修好一点的奶茶店,甚至可以卖到10元一杯的价格。现在可能出现一些比较健康的饮品奶茶,会添加水果、牛奶等成分,成本控制在2-4元之间,但是售价更高,在10元以上。

以成本2元,售价10元计算,利润率高达400%。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仅列出了一杯奶茶的原料和售价,未纳入店铺租金、设备、人员等支出费用。多数观点还是认为,奶茶行业的利润大概在6-7成。

但奶茶赚钱似乎只是“空中楼阁”。

知乎网友“梦见梦不见的梦”感叹道,“你说他赚钱他也赚钱,说不赚钱也不赚钱。奶茶店一般都是开在闹市区,房租动不动一年就是10多万元左右,再加上日常的水费、电费、人工,加上其他的。本来都打算开一个,乱七八糟的算下来,不赚什么钱,基本上都是给房东打工,所以暂时打消了开店的念头。”

除了高企的店铺租金等成本,更大的问题来源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整个商业街不算上我自己就有七八家奶茶店,知名的不知名的品牌都有,还不乏容易混淆视听的山寨品牌。”大华表示,“我开店的位置虽然属于商业区,但人流量并没有想象中大,而且竞争也很激烈。消费者也不会说必须得指定在某一家进行消费,各家门店的品类都高度相似,不搞促销甚至连门店运营都成问题。”

“日常没有促销活动时,流水不到500元。虽然毛利确实不错,能接近70%,但且不论前期投入的30万元,仅是日常经营开销都很勉强。”大华直言。

陈炯踩到的坑更深。“被割韭菜了,饮品口感和去公司考察时候有天壤之别,加盟后强制从公司进货的物料也是一个大坑,淘宝就有同款,但差价就有十几倍。品牌没有知名度,口感不好回头客少,干一天亏一天,索性转让,还能止点损。”加盟了某“快招品牌”,但开店不到两个月就挂上“旺铺转租”、损失20万元的陈炯表示。

创业者尚且如此,业内头部品牌的日子也不好过。先是屡屡被曝光的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广受关注,店铺整改的同时也在一次次折损消费者的信赖度。

与此同时,茶颜悦色也在一年里体会到了“内忧外患”。茶颜悦色先是在2021年11月宣布临时关闭近20%门店,并且是2021年第三次集中临时闭店。疫情还未过去,2021年年底,茶颜悦色又因一场近万人大群高层领导与基层员工间的“口水战”,引爆各大社交平台。期间创始人吕良也透露出,公司在疫情期间每月亏2000多万元。

而曾被消费者与喜茶和奈雪的茶齐名称为“高端新式茶饮三巨头”的乐乐茶,近年来的发展也明显掉队。2021年7月,在喜茶回应停止收购乐乐茶的次日,晚点LatePost发文称,获悉乐乐茶正在寻找下一轮融资。但过去数月,乐乐茶最近一次融资还停留在2020年7月。

2021年登陆港交所赚尽风头的奈雪的茶,在《2021年第三季度运营情况及盈利预警》以及补充公告中均提及2021年全年收入同比增幅将低于预期。

多家券商对于奈雪的茶的评级也随着时间有所改变。尽管2021年6月上市首日开盘破发,但国泰君安、中信建投等多家券商依旧给予奈雪的茶“增持”评级。2021年7月国信证券研报预估奈雪的茶2023年中线潜在合理估值19.5-36.2港元,同样给予了“增持”评级。不过,到了2021年10月,中金发表研报首次给予了奈雪的茶“中性”评级,目标价为12.48港元。

扎堆打起“奶茶”主意

在过去几年,“门槛低、毛利高、回报快”,新式茶饮凭借着这些的特性,成了各行各业企业跨界物色的宠儿。

在餐饮店菜单上发现“奶茶”的身影,已经不再是件新鲜事,奶茶已然悄无声息融入人们的生活中,除了在菜单上占据一席之地外,餐饮品牌也是争先恐后尝试“餐+饮”模式,推出属于自己的新式茶饮品牌。

在一群餐饮品牌中,以火锅品牌尤甚。呷哺呷哺的“茶米茶”、小龙坎的“龙小茶”、渡娘火锅的“度娘的茶”,火锅界一哥海底捞也在继个别门店上线“9.9自助DIY奶茶”后,开了一家“海底捞奶茶铺”。

餐饮业除了火锅店卖奶茶外,中式快餐品牌乡村基也于2021年年初开了第一家新式茶饮店“乡村基手摇茶”。再往前数年,真功夫的母公司功夫集团就在2015年孵化了自己的新式茶饮品牌“猫熊煮茶”。

加入奶茶大军的绝非只有餐饮企业。

2021年11月,一则“高铁奶茶已上线”消息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这款由广州动车组餐饮有限公司推出的“那个女孩”高铁奶茶一时引发热议。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广州动车组餐饮有限公司由广州铁路站车服务有限公司和易食纵横有限公司分别持股50%,易食纵横有限公司背后的母公司则为A股上市公司凯撒旅业。

此外,同为A股上市公司的华北制药也于2021年推出了茶饮品牌“甄饮子”,首家旗舰店还于2021年8月亮相河北石家庄,并在2021年末传出招商资料正在制作,招商活动即将开始的消息。与此同时市面上开奶茶店的,还有娃哈哈、王老吉、中国邮政等主体。

各行各业的企业紧盯奶茶,无论是企业性质还是行业跨度,都相当之大。纷纷入局的背后,自然是因为有利可图。

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和红餐网联合出版的《中国餐饮品类和品牌发展报告2021》数据显示,2020年现制茶饮市场规模1136 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4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4.5%。从这样的市场规模预期看,我国的茶饮市场还处于发展中期,在上升通道之中,且远未及触碰天花板。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千亿市场必然少不了前赴后继的参与者,尽管新式茶饮赛道竞争十分激烈,但不可否认这也是个充满想象力的赛道。品牌希望从中分到一杯羹的同时,也企图借助自己主品牌的影响力赚取加盟商的费用。

“新式茶饮行业目前的经营模式有两种,分别是直营和加盟模式。跨界做茶饮的品牌基本都选择的加盟模式,主要是利用自己的品牌影响力拉拢加盟商,赚取加盟费以及管理费。”过去从事奶茶加盟代理的工作人员肖煌告诉燃财经,虽然企业孵化的茶饮品牌在招商时都会与大公司挂钩,但实际情况是茶饮品牌大多都是授权合作企业进行运营。“更有甚者希望能够成为下一个蜜雪冰城,通过自建的大规模生产基地和原料工厂,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增加自身的利润空间。”

“性质和明星代言火锅店差不了多少,利用的就是品牌多年在大众心目中积累的知名度和口碑。”肖煌同时也表示,企业跨界开奶茶店也有出于公司发展的考虑.

“虽然娃哈哈奶茶这个项目不是娃哈哈直接运营,但是娃哈哈持有该公司股票25%。2020年娃哈哈奶茶首家直营店在广州开业时,宗庆后还为此站台。凭借娃哈哈这个名声,一开始找上门的加盟商也有不少,但最近一年时间基本无人问津,毕竟茶饮品牌不断冒出,加盟商也更希望与自带流量的网红品牌合作。”

肖煌也直言,虽然奶茶品牌多的是,但从他合作过的加盟商发展情况来看,十个有八九个还没实现盈利,他自己也在2021年10月从公司离职。“夏季原本是我们销售的旺季,但2021年夏季交易量与2020年相比差太多了。加盟商的日子也不好过,我对接过的客户,最快一个是不到3个月就关店了。”

流血内卷赌未来

跨界卖奶茶成潮流的背景,无不出于想抢占市场份额。《中国餐饮品类和品牌发展报告2021》也显示,2020年茶饮品牌门店总数在100家以下的占比高达81.9%,可见业内还是未能形成一家垄断之势,还存在着潜在机会。

2021年,新式茶饮的发展又超前迈了一大步。在这一年里,“新式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成功冲刺港交所;因魔性歌曲成功出圈的“五环外选手”蜜雪冰城一年里也是喜讯不停,2021年9月30日,河南证监局官网披露蜜雪冰城辅导备案公示,意味着蜜雪冰城将在A股上市。

身处一级市场的喜茶也不遑多让,在2021年7月完成价值5亿美元的D轮融资,该轮融资后,喜茶估值高达600亿元人民币。据红餐品牌研究院统计数据,截止2021年11月25日,2021年新式茶饮行业共发生融资32起,披露总金额超140亿元,融资事件数量和所披露金额都已经高过2020年全年,达到近10年来的顶峰。

新式茶饮经过几年的野蛮发展,也已进入到了断刃相接的时代,数以万计的奶茶店逐渐呈现出高中低端三个层次的品牌。为了攻占市场和打破同质化的束缚,各大茶饮品牌一边研发新品一边攻城掠地不断开店,其速度也是越来越快。

据久谦中台数据显示,2018-2020年,乐乐茶三年中推出了600款新品(包含周边产品),喜茶、奈雪三年来分别上新300款、200款。奈雪的茶在招股书中提到,平均每周会推出一款新品;而喜茶在其《2020年度报告》中显示喜茶2020年平均1.2周就出一个新品。正如奈雪的茶在近期公示中表示:“本集团加大了冬季热饮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以期提升冬季本集团销售表现。”

创新可以在众多同质化严重的品牌中脱颖而出,而更多的门店数量意味着更多的覆盖人群。娃哈哈集团负责人就在娃哈哈奶茶开业不久表示,要在未来10年开设1万家娃哈哈奶茶店。

掉队的乐乐茶显然也想卷土重来。2021年12月初,乐乐茶公众号发文称“五周年逆卷而上”,表示“致力于2022年全国门店数超300家”。成立于1997年的蜜雪冰城,经过20余年的发展,在2020年6月全国门店数量才超过一万家,但仅用一年多时间,蜜雪冰城门店数从1万突破到了2万家。

另一边,虽然奈雪的茶2021年收入增幅不若往期,但开店计划可一点也没耽误,甚至2021年全年新开门店数量还超过先前计划,预计全年新增奈雪的茶茶饮店数量增加约50家,全年新开约350家茶饮店。

据奈雪的茶往期公开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12月31日,奈雪的茶在中国大陆拥有茶饮店489间,意味着2021年一年新开门店数量是过去5年时间总门店数的70%。

喜茶门店数量一年来也新增上百家门店,门店数已经突破800家。而相对于其他品牌,喜茶在下场做VC这条路上是越走越远。

在喜茶的投资项目库中,有咖啡品牌Seesaw、预调酒品牌WAT、野生植物品牌YePlant等一系列与“喝”相关的品牌。其中在2021年11月因一杯橄榄枝卖1000元高价而引发热议的野萃山,也获得了喜茶的投资。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喜茶在2021年11月11日投资入股该公司,并以60%持股比例成为野萃山的第一大股东。

对于投资,喜茶相关负责人表示:“投资只是为了促进喜茶与其他品牌的完美糅合,加快研发步伐,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新式饮品而已。”

其言不假,对于茶饮品牌来说。在投资中合作的意义应排在前列。像奈雪的茶和沪上阿姨入股供的田野股份,主营业务是热带果蔬加工,据田野股份公布数据显示,奈雪的茶、茶百道和沪上阿姨这三家奶茶品牌是其2021年上半年的前三大客户。不排除未来奈雪的茶和沪上阿姨将加强与田野股份的合作,以减少成本。

开门店、研发新品、做投资……这届奶茶玩家都在不断突破自身界线,开启舒适圈外的尝试,然而自身发展却有待时间去进行检验。

By 镜观台

比特币生态全系列盘点

2023年是比特币生态迈向新巅峰的重要一年,在数字资产和传统市场均面临着巨大挑战的背景下,临近年尾,比特币相关生态沉睡后迎来了复兴。铭文的爆火虽让部分人保持反对,但不可否认的是市场热情也同样为比特币带来了“构建者文化”的回归,这一发展势头推动了比特币的创新浪潮,最为出圈的是将市场对铭文高涨的热情叙事牵引至其他公链间传递。本文将探讨当前比特币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只对比特币当前生态概述,不含任何投资建议。

BTC市场热点协议

2023年Q1季度比特币资产发行协议经历了迅猛的发展,历经一年至Q4季度市场呈现出了一片蓬勃发展的景象。特别是在Ordinals协议生态,以BRC20为代表的多种代币引发了明显的财富效应,激发了市场的FOMO情绪,即使它仅为添加到比特币区块链中的JSON脚本文件,但仍得到了市场的以涨服人。随着时间的演进,更多引人瞩目的协议出现了,其中包括Ordinals、Atomicals、Taproot Assets、Runes、PIPE。这一趋势清晰地显示出比特币生态系统正朝着更为多元化和创新的方向去发展,各类资产发行协议为市场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和更加丰富的发展机会。

Ordinals 协议(BRC-20)

图源:Hiro

2023年1月,比特币开发者Casey Rodarmor发布了Ordinals协议,这是一项基于比特币的资产发行协议,包含两个核心组成部分:Ordinals序数理论和Inscription铭刻。Ordinals 协议作者 Casey 通过铭刻的方式将内容携带在 UTXO 上,序数为比特币最小单位——2100万亿个Satoshi分配独特的标识符。而铭刻则是将内容与未花费交易输出(UTXO)相关联的过程。Ordinals协议的资产发行过程就像是将信息写入见证数据中,并用BRC20的形式以JSON格式记录将代币信息写入。

BRC-20 代币

BRC-20是由Domo于2023年3月8日创造的比特币实验性代币标准,其核心概念是利用Ordinal Inscriptions中的JSON数据。通过BRC-20标准,用户能够轻松实现Token合约的创建(Deploy)、Token的铸造(Mint)以及Token的转移(Transfer)等关键功能。截至2023年12月18日的统计数据显示,BRC-20赛道的总市值已经达到了6.4亿美元,突显了这一代币标准在比特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为数字资产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BRC-20 交易量数据来源: GeniiData

BRC-100

BRC-100 是基于 Ordinals 构建的比特币DeFi协议,除了本身的代币属性以外,BRC-100 还是一种应用协议,开发者也能基于 BRC-100 协议去设计 DeFi 等应用类的产品。据开发者MikaelBTC介绍,BRC-100引入了协议继承、应用嵌套、状态机模型和去中心化治理,为比特币区块链带来了计算能力,使构建 AMM DEX、借贷等比特币原生去中心化应用成为可能。

Ordinals NFT

软件工程师Casey Rodarmor 在比特币区块链上推出了 Ordinals NFT 协议,该协议已正式上线。现在,用户可在比特币的最小单位 Satoshi(Sat)上创作和拥有自己的 NFT,它们使用一个随机但符合逻辑的排序系统,使每个聪都变得独一无二。据介绍 Ordinals NFT 与以太坊NFT相比主要有以下三点不同:

● 相关数据均存储在比特币网络中,不依赖IPFS、AWS S3等外部存储;

● Permissionless:交易可以通过PSBT以分散的方式完成,而不需要“授权”;

● 其造币的成本与交易量成正比。

BRC-420

根据RCSV 官方 Gitbook 的介绍,BRC-420 专注将链上铭文模块化,包含元宇宙标准和即版税标准这两个关键部分,分别为元宇宙中的资产定义了开放且灵活的格式和为创作者经济设定了具体的链上协议。与 Ordinals 的其他协议都是单铭文不同的是BRC-420 协议采用多铭文递归组合。

Atomicals 协议(ARC-20)

图源:Atomicals Guidebook

Atomicals,又称原子协议,涵盖多种资产类型,包括同质化代币ARC20标准、NFT、Realm和Collection Containers。作为一种基于UTXO类型的区块链资产发行协议,Atomicals提供两种铸造方式,即去中心化铸造和直接铸造。去中心化铸造方式引入了Bitwork Mining,这是一种基于PoW(工作量证明)模式的铸造方式。该协议将比特币最小单位Satoshi作为发行资产的最小单元,当前ATOM的最小可拆分单位为546,并最小可将546个ATOM进行出售或转移。

Atomicals协议与Ordinals在资产交易排序方面不同的是,它不依赖于第三方排序器,可用于创建(铸造)、转移及升级各种数字物品,包括原生NFT、游戏、数字身份、域名和社交网络。此外,该协议还支持创建可互换的代币,其代币名称为ATOM(与Cosmos的ATOM不同,仅是名称相同)。

近期,创始人Arthur在12月13日的采访中分享了他对于元协议(Meta-Protocols)的看法。他认为元协议是一种全新的方法,允许开发人员创造自己的数据结构和规则,而不受限于使用已存在的严格结构。代表元协议的协议,如Atomicals Protocol,不断涌现,为开发人员提供了利用智能合约创建全新结构的机会。这一趋势使创作者能够更专注地倾注精力于Atomicals虚拟机(AVM)。该虚拟机的推出使开发人员能够在比特币网络上构建智能合约程序,为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体验创造方式。这意味着创作者们可以更专注地在比特币生态中实现智能合约,推动数字创新的进程。

Atomicals 资产类型:

● ARC20:是与Ordinals 上的 BRC20 类似的代币格式标准;

● Realm:Atomicals 提出的新概念,旨在颠覆传统域名,将作为前缀来使用;

● Collection Containers:这是一个用于定义NFT Collections 的数据类型,主要用于存储可读取的 NFT 和相关的元数据。据12月20日数据显示,目前市值体量处于第一位的TOOTHY总市值为46.12枚BTC,7日交易量为25.74枚BTC。

图源:Atomical Market

ARC-20 AVM

12月13日Atomicals创始人Arthur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元协议是开发人员创造自己的数据结构和规则的新方法,而不受现有严格结构的限制。诸如Atomicals Protocol之类的元协议不断涌现,使开发人员能够利用智能合约创建全新的结构。这让创作者能够专注于Atomicals虚拟机(AVM),该虚拟机使开发人员能够在比特币网络上构建智能合约程序。

Runes 协议(符文)

Runes由Ordinals协议创建者Casey Rodarmor提出,旨在解决BRC-20存在的效率问题。与某些协议的复杂性不同,Runes的设计简洁而优雅。通过在交易中使用OP_RETURN,Runes促使代币分配到特定的UTXO,具有输出索引、代币数量和代币ID。

Runes协议是一种基于比特币UTXO模型的同质化代币(Fungible Token)协议,通过简单的元组(ID、OUTPUT、AMOUNT)和OP_RETURN操作来管理和转移。其主要特点是协议简洁,无需额外的链下数据或原生代币即可支持部分操作,优化了链上数据使用。

Runes协议的提出是源于Ordinals协议开发者Casey对BRC20使用Ordinals协议创造大量UTXO的不满,因此他提出了基于比特币UTXO模型的同质化代币协议。目前,Runes Protocol仍然是Casey的一个构想,尚未具备完整的客户端和开发工具,尽管它在某些领域存在争议。

PIPE 协议

图源:Trac 官方

PIPE 协议是由开发者Benny在受到Casey设计的Runes协议和Domo提出的基于Ordinals的BRC-20标准启发后开发的资产发行协议。PIPE 协议巧妙地融合了Runes协议和这两个协议标准的特点,并在BTC生态中推出了三个协议:Trac Core、Tap、Pipe(简称TTP,合称Trac Systems)。

PIPE 协议的主要功能包括部署(Deploy)、铸造(Mint)和转移(Transfer),简称DMT。这些功能使得PIPE协议资产可以在比特币网络内轻松创建、分发和转移。除了支持同质化代币,PIPE 协议还提供了完整的非同质化代币数据结构和标准。

● Trac Core:比特币铭文的预言机和去中心化索引器;

● Tap:是对Ordinals协议的拓展而不是分叉,因此能够无缝兼容BRC20;

● Pipe:是Ordinals分叉的新协议,但实际过程需重铸流动性;

● Trac代币:部署于Ordinals-BRC20协议,后期做为Tap协议的治理代币;

● TAP代币:部署在Ordinals-Tap协议。

Stamps(SRC-20)

12月6日,比特币核心开发者Luke Dashjr在社交平台上透露,铭文(Inscriptions)正在利用比特币核心客户端Bitcoin Core的一个漏洞向区块链发送垃圾信息。这一漏洞允许用户在转发或挖矿时设置交易时的额外数据大小限制,而铭文通过将其数据伪装为程序代码,绕过了这一限制。Dashjr表示将于明年的v27版本发布时修复这一漏洞。然而,后来他在回应Ordinals相关问题时称,铭文本身并不存在,是一场骗局。

此言论给Ordinals生态泼了一盆“冷水”,导致BRC-20代币价格剧烈波动,ORDI价格单日下跌超过25%。Dashjr的批评者认为比特币网络属于社区,开发者无权按照个人偏好决定Ordinals协议的命运。即便Dashjr完成了对比特币程序的更新,只要矿工不采用更新后的程序,整个比特币网络就无法完成升级。

尽管有关铭文的争议尚未有最终定论,但这场风波引发了人们对Ordinals和区块链本质的反思,同时让人们关注到另一种代币标准SRC-20与Bitcoin Stamps协议。Ordinals协议是一个使用比特币UTXO作为数据储存媒介的衍生协议,通过比特币的OP_RETURN函数存储任意数据。该协议导致比特币区块更大,带来中心化风险和导致网络运行成本提高。而Bitcoin Stamps协议则由Mike In Space创建,基于Counterparty(XCP)协议,是比特币链上的第一个NFT代币协议标准。Stamps将图像数据编码为Base64字符串,存储在比特币UTXO中,相比Ordinals,Stamps更注重数据的可靠性,无法被从比特币公共账本中永久移除。

这场争议推动人们对于Ordinals和区块链本质的思考,并引发了对SRC-20标准和Bitcoin Stamps协议的关注。SRC-20类似于BRC-20,但避免了Ordinals带来的争议。Bitcoin Stamps采用直接将图像数据写入比特币UTXO的方式,强调数据的可靠性和无法被移除的特性。

图灵完备性的扩展:

阿兰·图灵

图机是由阿兰·图灵在1936年提出的抽象计算模型,用于定义可计算性的概念。图灵完备性是与计算理论相关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一个计算系统是否能够模拟任何图灵机的计算过程,重点在于如果一个计算系统是图灵完备的,那么它具备执行任何图灵机计算过程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比特币区块链本身并不具备图灵完备性,在区块链的不可能三角中,通过完全舍弃可扩展性来达到去中心化和安全的性质。所以这种设计选择有助于防止在比特币网络上运行恶意代码,从而保障网络的安全和稳定性。

BitVM

10 月 9 日,ZeroSync 项目负责人 Robin Linus 发表了一篇名为《BitVM:Compute Anything On Bitcoin》的白皮书,引发了大家对于提升比特币可编程性的思考,BitVM 是「比特币虚拟机 Bitcoin Virtual Machine」的缩写。它提出了一种在不改变比特币网络共识的情况下可实现图灵完备的比特币合约解决方案,使任何可计算的函数都可以在比特币上进行验证,允许开发者在比特币上运行复杂的合约,而无需改变比特币基本规则。

BitVM是一种新的Optimistic Rollup + Fraudproof+ Taproot Leaf + Bitcoin Script计算范式。它是“比特币虚拟机 Bitcoin Virtual Machine “的缩写。在允许开发者模拟程序行为的同时,无需对实际的比特币网络施加任何负载或更改。 BitVM 用它独特的方案来做此扩展,其主要包含的角色有:

证明者和验证者:前者会利用某一系统输入的信息来创建证明,后者需验证这个证明的计算结果,但却无法得知信息的具体内容,以此确保计算结果准确;

● 链下计算和链上证明:在不改变比特币共识的情况下,BitVM 毋庸置疑需要将大量的计算和扩展转移到链下完成,以此提升灵活度。

RGB

RGB 是 LNP/BP 标准协会(Lightning Network Protocol / Bitcoin Protocol:比特币协议/闪电网络协议),该协会是一个监督比特币各层开发的非营利组织,覆盖了比特币协议、闪电网络协议和 RGB 等智能合约。RGB 协议适用于可扩展且具备隐私性的比特币和闪电网络智能合约系统,其目的是在 UTXO 上运行复杂的智能合约以此引入比特币生态中。官方说明是:用于比特币和闪电网络的可扩展和保密智能合约协议套件,可用于发行和转移资产以及更广义的权利。

Layer2扩展方案:

图源:Bitcoin Layer 2: Your Complete Guide

Stacks

Stacks 是可使用智能合约的比特币 Layer 2,旨在通过其独特的「转账证明」共识机制 Proof of Transfer(PoX)将其自身与比特币链相链接,从而实现高度去中心化与可扩展性并且无需增加额外的环境影响。Stacks 是一个开源的比特币二层区块链,将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应用引入比特币,Stacks 最初名为 Blockstack,其基础工作早在 2013 年就已开始。Stacks 的技术架构包括核心层和子网,开发人员和用户可以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其区别在于主网高度去中心化但吞吐量低,而子网去中心化程度较低但吞吐量较高。Stacks进行的Nakamoto升级将全面提升网络性能,并引入了一项重要产品——SBTC。

● Stacks 更新了名为 Nakamoto的 版本,可让Stacks不仅可以结算比特币交易,还可以升级到100%的比特币重组阻力,且提升堆栈的速度,让出块时间预估为5秒;

● SBTC引入了去中心化和原生的锚定方式以此提升Stacks网络的总锁定价值(TVL)和用户数量,通过发行以SBTC为基础的稳定币。

Lightning Network(闪电网络)

闪电网络是比特币网络的一个第二层扩展解决方案,旨在解决比特币网络的可扩展性和交易速度问题。它是一个基于智能合约的支付协议,允许参与者在不必将每一笔交易都记录在比特币区块链上的情况下进行快速、低成本的微小额支付。

在闪电网络中,参与者可以打开一个多重签名的支付通道,通过在通道内部直接进行交易,可以实现几乎即时的支付,并避免了在比特币主链上进行每笔交易的需要。只有在通道开启和关闭时才会与比特币主链发生实际结算。这使得闪电网络可以大大提高比特币网络的处理能力,降低交易费用,并加速交易确认速度。

闪电网络采用类似于网络中的传递方式,通过多个支付通道将支付从一个节点传递到另一个节点,从而形成一个覆盖整个网络的支付网络。这种设计使得参与者可以通过链路进行跨节点、跨通道的支付,从而实现了高度的互联互通性。其核心功能包括:

● 发行稳定币:借助比特币自身价值在无国界的金融世界中为用户提供稳定币,好比可以使用它创建一个新的稳定币taUSD,并且可以使用单个 Bitcoin 交易将 BTC 和 taUSD 转入 Lightning Network 通道,从而进行 DeFi 操作;

● 多重Universe 模式:Universes 是存储库,保存了 Taproot Asset 钱包初始化和同步特定 Taproot Asset 状态所需的所有信息;

● 资产发行和赎回API:用户在比特币上交易各类资产就像在现实世界中投资股票、债券一样容易,以此映射到现实世界资产的发行;

● 异步接收功能:为开发者提供向链上地址添加统一资源标识符(URI)工具;

● 可扩展性:新功能build-loadtest 命令,以允许开发者对软件进行压力测试。

MVC

MVC是一条融合多项创新的革命性公有链,12月8日比特币侧链MVC的首席运营官Jason.Kwok公布了MVC明年第一季度的路线图并称将完成比特币跨链桥开发。MVC基于UTXO和PoW模型,突破性地实现了高性能、低成本和强大的去中心化特性。借助Layer1 DID和智能合约技术,提供比特币虚拟机MVC,其目标是成为引领80亿用户迈入Web3时代的顶尖区块链。

MVC于明年第一季度路线图中更新了9大板块:搭建去信任化资产桥;发布两个比特币兼容钱包;上线全新区块浏览器;内置支持Ordinals及BRC-20;Metacontract集成开发环境;MetaID比特币版本;MVC/BTC兼容DEX Orders.Exchange;开启第一期Proof of Buiding;以及上线MVC节点V0.2。

BEVM

BEVM是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BTC Layer2项目,通过Musig2聚合多签技术和比特币轻节点实现BTC去中心化跨链到BTC Layer2。通过兼容EVM来拓展比特币的智能合约场景,使BTC摆脱比特币区块链的非图灵完备和不支持智能合约的限制,可以构建以BTC为原生Gas的去中心化应用。

BEVM基于Taproot升级带来的Schnorr签名和Mast合约,以1000+比特币轻节点实现了去中心化的BTC跨链。在其网络中BTC可以无需信任地在L1和L2之间自由流通,同时以BTC为Gas,且兼容EVM,迅速得到比特币社区支持,最大程度地吸引开发者和用户的参与,从而迅速实现BTC L2的商业闭环。

由于BEVM是兼容EVM的Layer2,ETH EVM上可以部署的各类去中心化应用也可以在BEVM上部署,唯一的区别是BTC Layer2以BTC为Gas。每一笔BTC Layer2上的交易都将按照10:1的比例以定序器的形式打包到BTC Layer1,以实现BTC Layer2共享BTC Layer1的安全性。长期来看,BEVM的BTC Layer2解决方案将增强比特币的可扩展性、降低费用,并培育更安全和去中心化的金融生态系统,对比特币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侧链扩展方案:

图源:DCX Learn:What is a Sidechain

RSK

RSK是比特币网络上第一条兼容EVM的侧链,由比特币挖掘者担保的有状态智能合约平台。矿工通过联合挖矿获得奖励,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智能合约大革命中。RSK的目标是实现智能合约、即时支付及更高的可扩展性,为比特币生态系统增强价值和实用性。RSK智能合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使用了比特币的挖矿机制来维护其网络和安全性。这意味着RSK智能合约区块链具有比以太坊更高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程度,同时可以避免以太坊网络中的一些可扩展性和性能问题。

RIF是基于RSK智能合约的网络,通过提供一系列的基础设施服务( DeFi、存储、域名服务、支付解决方案)来解决二层网络所面临的技术复杂度,用户体验不足,安全性不够,及缺乏统一标准的生态系统等诸多问题。

Spiderchains

Spacechain是比特币侧链设计的最新提议,它合并了挖矿,需要矿工同时运行比特币节点和他们想要挖掘的侧链节点。交易链条从一个UTXO开始,每次交易都创建两个输出。第一个输出是记号UTXO,表示这个交易链条与某个Spacechain相关;而第二个输出是一个小面额的UTXO,任何人都可以花费它,尽管由于其小面额,需要额外的输入和输出。从链条的第二笔交易开始,任何人都可以从Spacechain交易链条花费第二个输出,并用它来承诺自己的侧链区块头。与此同时,Spiderchain位于主链基础层之上,由Botanix Labs于今年9月创建,旨在将以太坊虚拟机移植到锚定到比特币网络的平台上。其独特之处在于,它不直接涉及矿工在共识中的角色,也不使用任何合并挖矿的形式。Spiderchain采用多签和托管保证金,在比特币之上创建第二层权益证明系统,而且无需对比特币进行任何更改即可部署。

Softchains

Ruben Somsen于2021年1月提出了一种名为 Softchain 的侧链机制。这个概念起源于 Somsen 更早时候提出的 “PoW 欺诈证明” 提议,其初衷是提高简易支付验证(SPV)的安全性。在 Softchain 中,主链节点需要下载和验证每个 Softchain 侧链的区块头。当链分裂发生时,主链节点必须下载相关区块并利用UTXO集合承诺验证这些区块,以此构成双向锚定机制的基础。

其他协议:

图源:What is a Network Protocol and How Does it Work

Omni (稳定币)

JR Willett在2012年1月提出Omni协议,是基于比特币区块链的数字货币和通信协议,它使用比特币区块链实现智能合约、用户资产和分散式点对点交换等功能。2014年,USDT是首先在比特币区块链上基于Omni Layer协议发行的。从此获得先发优势一局夺得大半个加密货币的稳定币市场,是基于比特币网络的Omni-USDT,充币地址是BTC地址,充提币走BTC网络;

Colored coins(资产发行)

Chia 是一个由 Bram Cohen — 同时也是BitTorrent 协议的创始人提供的更加高效、更加环保的加密货币平台。Chia 引入了一种新的共识机制,称为证明空间和时间(Proof of Space and Time, PoST) ,这是对传统的证明工作共识机制 (Proofof Work,PoW) 的一个替代。最近市场火热的脚本协议早于2012年就已存在利用比特币进行资产发行的概念。

DLCs(可扩展智能合约)

11 月4 日,据官方消息,DLC.Link 宣布推出dlcBTC,一个旨在在以太坊上安全启用比特币进行 DeFi 操作的创新解决方案。据悉,dIcBTC 预定于 2024 年 2 月发布,它将赋予比特币持有者无缝参与像 Curve 和 AAVE 这样的DeFi 协议,无需托管人或第三方。

Ethscriptions(用于以太坊的创建转移内容的铭文协议)

最早的Ethscriptions 协议是在2016年创建的,但 Tom Lehman 是在今年的6月17日才为该协议开发了相关的产品,Ethscriptions是一种使用交易调用数据(Call Data)在以太坊上创建和转移数字内容的铭文协议,它绕过了使用智能合约存储和执行来实现将确定性协议规则应用于以太坊调用数据来计算状态,实现在不告知预言机和信任第三方的情况下信任彼此确定合约的结果。

Multibit (跨链桥)

旨在通过Multibit跨链桥完成比特币网络和以太坊虚拟机 (EVM) 网络之间的桥接,目前用于在 ETH 、BNB 和 BTC 三者网络之间,其主要目的是为BRC-20的资产提供DeFi服务。

结语:

2023年可谓是比特币生态的开荒之年,虽受自身天然不具备图灵完备性原因的影响其生态开发可谓是举步维艰,但随着铭文的出圈不仅让市场的视线转移到了比特币生态也同时吸引了不少开发者们的加入。或许我们正处于生态爆发的前夜,如同上轮21年牛初的公链之争一样也会爆发出一片“百花齐放”的事态。

当前局势下能够脱颖而出的协议也是非常值得我们期待和探讨的,数字黄金的流通和传递仍未完待续。

By Techflow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