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发展缓慢,主要没有经过革命或者改革,建立起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政治上的地主、军队和政权合一的考迪罗体制
经济上单一种植产业的大地主制
独立初期的毁灭性战争
独立后期面对列强的无能为力
这些交织在一起,让拉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较低的水平。
(一)政治上,拉美独立过程中和以后,以前的殖民军官,官员,革命官员和大地主结合,有枪有钱,成了新的豪强。他们依靠庄园农产品交换工业品,依靠武力镇压反对者,依靠政权对外交换,没有动力去发展工业等等。就和美国奴隶制改革前的庄园主一样,而且还有政权和武器。
政治上的 “考迪罗主义” 限制了经济 的发展独立战争后, 拉丁美洲在经济上保留并发展 了半封建的大地产制, 政治上建立了大地主、 大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 这种政权的表现形式就是“考迪罗主义”, 即军事独裁统治制度。
考迪罗制是拉丁美洲特有的军阀、大地主和教会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独裁制度。拉美地区的大多数国家在19世纪20年代独立后至20世纪前盛行。考迪罗经济上依靠大地产大庄园主,在政治上靠军人专政来维持其政治统治。对外投靠外国势力,对内残酷镇压人民反抗。
“考迪罗” 主义对拉美各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以下 3 个方面:
1)造成政治局势的经常性动乱在独立后一个比较长的时期里, 始终处于剧烈的动乱中。 每一个地区都在一个“考迪罗”的统治之下,而每一个“考迪罗”又都是 至高无上的。各地区的“考迪罗”为了扩大势力范围和争夺国家政权,不断进行无休止的血腥战争,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战争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个“考迪罗”都会利用一切机会, 随时发动政变, 以达到夺取政权的目的,这就造成了拉丁美洲国家权力的频繁更迭。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本无法谈起。
2)促进大地产制的膨胀性发展拉丁美洲的“考迪罗”们是依靠地主集团提供的强大经济支持夺取政权、建立军事独裁统治的,因此,在他们上台后,竭力维护和巩固大地主阶级集团的利益。这一时期成百次的起义和政变,都不能算为革命,因为它们并未促成经济和政治上的基本改变,即没有消灭殖民地时代盛行的大地主土地所有制。革命之后, 大地主仍然存在, 甚至依靠这些 “革命” 繁荣起来,这就极大地阻碍了拉美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3)打开帝国主义入侵的方便之门拉丁美洲各国的“考迪罗”为了巩固政权和地位,都极力寻求国外势力对自己的支持,引狼入室。 拉美各国军事独裁统治所带来的政治上的动摇,经济上的倒退,民族独立的丧失,使经济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整个美洲从地理大发现以来,就深刻地纳入到资本主义全球化大生产的进程之中,自然资源非常丰饶的拉丁美洲在环大西洋的贸易体系中也是赚的盆满钵满,除了受到奴役和剥削的土著居民和黑人。在这样的殖民地—宗主国体系下,美洲各殖民地扮演的角色都是宗主国工业生产原料的资源输出地,从法律意义上被禁止工业发展。以至于能够生产铜矿锡矿铁矿黄金白银可可甘蔗烟草的美洲,钢材、铜材、巧克力、精制糖、卷烟这些工业制成品却必须从宗主国也就是欧洲进口,成为了欧洲工业化的燃料,这也是殖民地最终走上反抗原宗主国道路的根本性原因。
而且,大宗商品交易和单一产品生产存在着极大的风险性。以单一性生产蔗糖的古巴为例。
“1920年,古巴以每磅22美分的糖价打破了按人口出口糖的世界纪录,甚至超过了英国,成了拉丁美洲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但是就在这一年的十二月,糖价下跌到每磅4美分,1921年危机像火山一样地爆发了,美国把许许多多倒闭的糖厂以及所有的古巴银行和西班牙银行,包括国家银行在内,都买走了,只剩下美国银行的分行。后来,像古巴这样依附性、脆弱的经济是无法逃脱1929年美国那场危机的猛烈打击的。1932年,糖价猛跌到每磅远远不到1美分,三年中出口值下降到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而这时古巴的失业指数之高是任何国家都很难比拟的。”
由于美洲国家商品生产由于世界市场的需要和本国的情况,往往极其单一化,但国际大宗商品过山车的故事可不是今天才有的。今天是石油,石油价格100美元/桶的时候所有石油生产国都美滋滋,但没过两天石油价格就能砸到10美元/桶都不到,产油国们就纷纷发生内乱政变。铜矿、铁矿、煤矿、蔗糖、烟草、棉花等等国际大宗商品在历史上大起大落的次数非常多,越是单一化,对此抵抗力就越低下。古巴革命能成功,卡斯特罗是一方面,更大的因素和古巴畸形的经济体系是相关的。有压迫有抵抗这话没错,但抵抗就能成功这话就是革命史观的bug。要说残酷,秘鲁银矿玻利维亚锡矿等比种甘蔗还要残酷,但每一次反抗都被无情的镇压,资本集团的力量一直都是优势的。
但我想说的并不是烂大街的所谓“资源诅咒”,这个说法本身就是双标的。说到英国为什么能工业化,大家说英国煤矿多资源多。说到拉美为什么不能工业化,原因也是资源多。这岂不荒谬?中国也是,民国时候和新中国时候,资源就是这么多,山西煤一直很多。但民国时候工业始终一塌糊涂,新中国工业就能搞成,难道这也是资源多的问题?资源多就是好,任何自然资源多都是好事,问题是运用资源,不同的国家有着不一样的能力和政策,导向了不同的结果。《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在民国时候签署是KMT卖国的证明,但今天谁能签一个类似的条约,绝对是外交大胜利。民国时期中国基本没有工业,所谓“互相自由贸易”=“美国独占一切”,今天可能反过来。现在谁不希望中国有更多的资源?要是中国有更多的石油天然气,发展的可以更好,哪会有什么“资源诅咒”?资源诅咒是表象,问题是如果一个国家“只有资源”,不能消耗这些资源生产工业品而只能出口,那就是诅咒。要是能用上资源,那就是越多越好,根源还是工业。
讨论美洲殖民地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如何改出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首先应当看美国为什么能行。美国也是殖民地国家起步,他甚至条件还没有拉丁美洲好,尤其是美国北方(相比于美国南方)。经典EU4的超级烂地,除了农产品啥好东西都没有,然而北方却能成为世界的工业基地。其根源是南北战争。但不是解放奴隶带来的效果,而是北方工厂主对高关税的诉求压垮了南方棉花种植园主对低关税自由贸易的需求,成功构建了保护本国工业的高关税壁垒。
“南方失败之后,关税率具有了神圣的意义。冲突期间为了获得财源而提高的关税率到了战后仍然有效,以便保护获胜一方的工业。1890年,国会通过了极端贸易保护主义的麦金利税率。1897年,丁利法再一次提高了关税率。不久,面对具有危险竞争能力的美国工业品的泛滥,欧洲发达国家不得不筑起关税壁垒,托拉斯一词于1882年首次问世,石油、钢铁、食品、铁路和烟草都掌握在飞速发展的垄断集团手中。”
中学课本教科上往往把解放黑人奴隶作为美国南北战争后迅速兴盛的原因,但进行简单的对比就知道,拉丁美洲同样解放了黑人奴隶,但并没有变得更好,反而成了美国的附庸。更何况,“解放奴隶”本身就是“解决了别的制度下没有的问题”,那些一开始就没有奴隶制的国家,难道不能发展的更好么?真正起到作用的是关税率,贸易保护主义是美国摆脱“拉美陷阱”的根本原因。
关税是保护一个新兴国家稚嫩的工业体系最重要的武器,没有关税,初创状态下的工业完全不可能与海外成熟的工业集团进行竞争,只有在本国工业发展到足够壮大时,才有必要降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美国南方与拉美的思维实际上差不多,如果北方没有赢得战争胜利,南方独立或者北方与南方签订更有利于南方棉花烟草种植园主的协议的话,美国的命运就会同拉美其他国家一样。长期成为原料资源产地,在“自由贸易”的大旗下本国工业受到欧洲垄断集团的控制,自然向上传导到政治体制陷入政变内战叛乱的魔幻现实主义死循环。中国革命的意义也是这样,尽管中国和美国在意识形态上千差万别,但都实现了一点,就是关税自主权,保持高关税率长达数十年以保护本国工业,实现本国工业从无到有的突破后,再开始逐渐降低自己的关税壁垒,重新打出自由贸易的旗号去签各种贸易协定。先高后低是成功的经验,不能一直高关税,也不能一直低关税。《被切开的血管》作者故乡巴拉圭曾经有一小段时间在独裁者洛佩斯父子统治下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但在三国同盟战争战败后,巴拉圭也成为国际资本集团的乐园,本国的工业彻底成为依附于国际资本集团的附庸。国际资本集团不用像在本国那样遵守严苛的用工法律,无所不用其极。996算什么?矿井工人是10年期的消耗品,等你得了尘肺病后一脚踹掉。
(二) 殖民时代的庄园之经济保存了下来,就像同期的美国奴隶制庄园一样,而且一直没有改革。大庄园制度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基本上摧毁了手工业,基础工业的发展可能性。由于国家没有被 产业,农民很便宜,所以国内教育、设备更新,哪怕是农业新技术投入,庄园主没有丝毫兴趣。
殖民时期的“大地产制”延缓了经济的发展1791~1826 年资产阶级性质的拉美独立战争,并没有改变旧的社会经济基础,特别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克列奥 (即土生白人)地主阶级在独立战争中掌握了领导权,取得胜利后又把持了国家政权,因此,殖民时期的大地产制没有被废除,反而更为发展。
克列奥地主们凭 借手中的权力,采取垄断水源、丈量土地、廉价收购、强迫迁移、非法没收等卑劣手段,最大限度地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占为已有,使土地高 度集中。他们在19 世纪一个世纪中併入的土地,等于以前三个世纪併入大地产的土地总和。
例如: 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省, 1830 年, 每个地主 平均占有土地 1 万 6 千公顷, 到 1840 年则增加了84%, 达 2 万 9 千公顷, 到19世纪末, 最大的地 主拥有土地 120 万英亩。 又如在墨西哥, 独立战 争前大庄园的数目有 4944 个, 到 1854 年则达6093 个, 到 20 世纪初 , 拥有 2 万 5 千英亩以上 土地的庄园有 300 个, 拥有 6 万 3 千 5 百英亩以 上的有 116 个, 拥有 7 万 5 千英亩以上的有 51个; 拥有 25 万英亩以上的有 11 个, 最小的庄园 也不少于 2 千 5 百英亩。拉丁美洲独立革命不能解决土地问题, 是它最根本的失败。 结果, 大地产制像一个重负似的 套在拉美各族人民的脖子上, 成为国家政治进步,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之一。
“大地产制” 对拉美各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1)造成农业生产的极端落后。由于土地高度集中, 整个拉丁美洲的自耕农数量在农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只有 10%, 占绝大多数的是无地或少地农民。 他们中的债农为了偿还债务, 不得不每年在地主的庄园中劳动180~265 天, 不仅农民本人, 就连其儿孙也得继续偿还债务, 沦落为半农奴性质的债务奴隶。 这样残酷的压迫和剥削, 带来的必然是十分低下的生产效率。
更由于大土地所有者关心的只是保持大地产和满足于在庄园内对农民无限制的封建剥削, 根本不注意改善经营管理, 结果使近 90%以上的可耕地完全荒芜。 生产工具简陋、 耕作方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例如: 1920 年巴西有 6个州, 每个州所有的犁竟然不到 100 部, 平均每214 个农庄才有一部犁。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 独立后的拉美各国, 农业生产单位面积产量得不到提高, 反而逐年下降。 据统计, 从 19 世纪初到20 世纪 20 年代的一个多世纪里, 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 至少下降 50%以上, 迟滞了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2) 阻碍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拉美各国的大地产者满足于庄园内自给自足的经济, 缺少发展本民族工业的热望。 巴西的大地主曾声称: “我们家里所需要买进来的只是盐、铁、 铅和火药, 其它一切东西都是在地产内自己制造的。” 这样, 既限制了工农业生产, 也限制了随着生产发展而形成的贸易交往。 这种闭关自守的农业, 是适应不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冲击的。
为了摆脱困境, 大地产者不是从发展本国农业、 工业的奋斗中求生存, 而是在对帝国主义的屈从中保护自己的利益。 他们种植一种或者几种可供出口的作物, 如巴西、 哥伦比亚、 萨尔瓦多、 洪都拉斯的香蕉, 古巴、 多米尼加的甘蔗和蔗糖, 厄瓜多尔的可可等。 这种适应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牟取暴利而发展起来的单一性的农业,根本不能为本国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更为严重的是, 地主们宁愿在欧洲的赌场上倾家荡产, 也不肯购买农业机械和现代化设备。 例如:阿根廷的牛羊饲养业大王们, 对于修筑急需的铁路一事实行怠工, 反对建立肉类包装工业, 反对培养纯种马、 短角牛、 螺角羊以替代劣等牲畜,反对开垦极肥沃的大草原来种植谷物, 尽管这些技术的改良, 几乎可以使他们一夜间变成巨富。大地主的愚昧无知, 延缓了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使拉美各国的经济严重依赖于帝国主义。
(三) 在拉丁美洲独立初期,残酷的战争破坏了经济发展,那时候南美洲战争的强度和损失,不比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影响小。恢复战争创伤的时候,拉丁美洲迅速和北美等地拉开了距离,被欧洲和北美拉下。
拉丁美洲各国掌握政权的统治者为了扩充地盘, 往往利用殖民时代各种棘手的历史遗留问题,制造借口, 挑起事端, 发动对另一个国家的入侵。从 19 世纪 20 年代开始, 战争连年不断, 其中规模较大的有:
1825~1828 年, 巴西、 阿根廷、 乌拉圭战争, 称第一次乌拉圭战争;
1836~1838 年,智利、 秘鲁、 玻利维亚战争;
1834~1851 年, 巴西、 阿根廷、 乌拉圭战争, 称第二次乌拉圭战争;
1864~1870 年, 巴拉圭与阿根廷 , 巴西与乌拉圭战争, 即巴拉圭战争;
1879~1883 年, 智利与秘鲁、 玻利维亚战争, 称太平洋战争。
战争带来了两败俱伤、 家破人亡的恶果。 如 1864~1870 的巴拉圭战争, 进行了 5 年之久, 战争结束后, 巴拉圭作为一个国家惨遭破坏、 彻底崩溃: 土地荒芜,男人绝迹, 城市变成废墟, 整个国家无论在物质方面或精神方面都垮了。 战争开始时, 全国人口总计 133 万 7 千多人, 到战争结束和平实现时,全国只有 22 万人, 其中男子为数不过 28746 人。经过这次空前浩劫之后, 巴拉圭始终没有恢复,直到今天, 人口比 1864 年战争爆发之前还是少些。 交战国巴西损失 5 万余人, 耗费 6 千 3 百万英磅, 外债却高达 1230 万英磅。
1879-1883 年,智利和玻利维亚、 秘鲁的太平洋战争, 持续了 4年多, 结果, 玻利维亚、 秘鲁两国损失惨重, 前者丧失了 15 万 8 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及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 后者则丧失了塔拉帕卡省, 失去了对阿里卡和塔克纳两省的控制。 沿海的肥沃谷地,完全变成荒野, 作为秘鲁国家收入主要来源的硝石大部分被夺走, 财政收入锐减到 600 万美元,仅及 15 年前的 1 / 3, 而外债却高达 1 亿 5 千万美元, 社会经济倒退了若干年。
(四)等到拉美相对稳定,进入1900年代的时候,世界列强瓜分世界结束,遥遥领先拉美的北美,开始推出门罗主义,拉美成为了美国的势力范围和半殖民地,一直到今天。列强和美国对于拉美的干涉,使得很多的拉美政权,依然是以美国的利益为重,而不是以自己国家的利益为第一。
或者说,东亚有吴庭艳、李承晚等美国人利益为重的政权,但是都灰飞烟灭了,被本国人民搞下去再也没起来过。现在日韩政府也不独立,但是不至于像吴庭艳和李承晚一样,在拉丁美洲,大把的吴庭艳和李承晚,而且一点也不羞耻。
拉美各国独立初期, 欧美殖民主义、 帝国主义, 特别是英、 美、 法、 德等国的竞相角逐、巧取豪夺, 使这个地区成为半殖民地似的附庸,经济发展受到沉重打击。欧美帝国主义国家还通过挑起战争、 索取赔款, 掠夺拉美人民的大量财富; 通过对外贸易、 资本输出,利用当地丰富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 修筑铁路、开办工厂、 经营采矿, 剥削拉美人民, 使拉美各国的财富源源不断、 大量外流, 极大地影响了拉美各国资本的原始积累, 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在拉美地区的发展。
如果说初期是大家一起上,拉丁美洲国家还能像李鸿章一样“以夷制夷”的时候,那么美国对拉美的控制,让拉美大多数国家的政府,成了事实上的张作霖政府甚至是汪精卫政府。
1823年左右,门罗主义提出,一直到1904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补入罗斯福推论至门罗主义中,确保美国有权介入拉丁美洲。门罗主义从想想,成为现实,1900年代之后,美国深刻的控制了南美洲的一切,尤其是在冷战时期,美国对南美洲所有国家直接干涉,掌握生杀予夺的大权。
有意思的是,美国国务卿克里2013年11月18日在华盛顿表示,门罗主义的时代已经终结,今天的美洲国家间关系建立在平等伙伴关系和共同责任基础上,美国不再致力于干预其他美洲国家事务。
就是说,美国口头上说自己不干涉拉美国家内政,是在2013年,以前,都是直言不讳的说:
拉美的事情美国都会干涉
拉美国家和美国不是平等的
美国对拉美国家没有平等责任,只有美国利益
这就是美国对拉美对国家的控制力
(五)进入最近的一百年,20世纪的拉丁美洲取得了一些发展的成绩,但是仅仅是浮在表面的,并未深刻的改变拉美的现状。
比如:
初级产品一直是拉美产品出口的主力,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最底层
国家教育尚可,但是对科技的投资有限,科技进步在二战后还不错,进入七八十年代马上不行了
想走类似于东亚多家的出口替代型经济,就是出口东西赚外汇,结果行不通
就只能走进口替代的路线,就像蒋介石政府的时代一样,国内高消费,进口大量产品,政府控制关税积累资本,逐步以国产换进口。蒋介石时代黄金十年就是这样的。
最后的结果就是搞出了八十年代的南美支付危机,触发了经济危机。
也有人想改变这些,在政治上民主化,在经济上改革庄园制和大地主,吧以前在农庄积累的资本引导到工业。结果在五六十年代,拉美纷纷进行土地改革,但是结果是分地以后,政府允许农民卖地,最后绝大多数的农民又把土地卖了,地主重新把土地集中了起来
讽刺的是,重新拿到土地的地主们怕在土改,纷纷上新设备新技术,引进外资合资经营等等,大量以前在农庄干活的农民失业了,只能去城市,最后产生了南美洲的的过渡城市化和大量的贫民窟。
当然,有人也从更加深刻的角度去处理过这个事情,比如智利的阿连德
这个人因为不听美国人话,国内也有反对声音
最后在中情局的指挥下,皮诺切特的军人,吧总统击毙在了总统府。
所以
拉美独立五百年, 在经济、 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虽然也有过一定程度的进展, 工业、 农业中的资本主义力量相对增强, 但是, 这种发展的速度是缓慢的, 比同一时期、 相邻地域的美国和加拿大,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而且这些缓慢的发展还是片面的、 不平衡的, 只发展了少数农作物、 矿业原料和加工工业, 根本谈不上有任何真正意义上的重工业。 经过独立战争, 拉丁美洲各国虽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 但经济却并没有摆脱殖民主义、 帝国主义的桎梏, 实际上成了半殖民地性质的附属国。 正是由于上述各方面原因的合力, 造成了拉丁美洲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严重局面。
By Al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