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食品也能造假
在以“进口食品”来俘获消费者青睐的营销过程中,无处不在的网络和四通八达的现代物流合力架设起了一条跨越地域的“装配线”。于是,从外包装到食料,涉嫌多地多环节制造的假冒“进口食品”将沿着这条“装配线”抵达它的下游:那些正在轻点鼠标下单的消费者。
陈媛在上海一家企业从事财会工作,由于经常网购进口食品,她在商品比价、交易信息方面颇有心得,并自诩为“资深买家”。但即便这样,陈媛还是会买到冒牌的进口食品,比如,有一次明明买的是从美国进口的“好时”巧克力,但打开包装发现产地竟然是广东。
事实上,在网上搜索“进口食品”,关于“假冒伪劣”的指责就层出不穷,甚至有人吐槽,这是“康帅傅”要做进口食品的节奏。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数据,2014年,我国进口食品3500多批次,约2.4万吨。然而,市面上能买到的“进口食品”远不止这些,随便登录一个电商网站,就能搜索出多达十万种以上的“进口食品”,每种乘以库存量,其数量远远超过从海关渠道进入国内市场的食品。
那么,这些多出来的“进口食品”是否名副其实?它们到底通过怎样的渠道流向了消费者手中?
暧昧的代理商
“来吧,不串味。”刘宇给记者递过来一个巧克力球,一边说着,一边往自己的嘴里也塞了一个。
刘宇的手头,有数十种包装各异的巧克力,据他介绍,生产方还能提供相关的“QS生产许可证”。根据许可证上的文字,包括生产地、制造商,以及保质期和条形码等信息一应俱全。
刘宇所说的巧克力,在网上很容易就能找到,而它们的生产地之一则位于广东省江门市。生产这些巧克力的食品企业既有藏身于郊区乡间、用横幅遮挡厂名的小厂家,也有设置在工业开发区的现代化厂房。
这些厂家并非来者不拒,如果有陌生人到来,厂家经常会问,你是怎么找到我们的?
如果“话不投机”,厂家应付陌生人最好的推辞往往成了,“我们的产品主要用于外贸,不做电商的路子”。
来自福建省晋江市的代理商王松道出了其中的缘由,据他描述,这些厂家的销售渠道基本由代理商掌控,但厂家只认可熟悉的代理商作为生意伙伴。
显然,刘宇和王松都是厂家认可和熟悉的代理商,而网络则是他们售卖“进口食品”的主要渠道。
刘宇和王松的客户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婚庆市场,特别是江浙一带。凡是订婚和结婚,都要给亲朋好友送一盒喜糖,而那些包装上全是外文的“进口巧克力”就显得特别有档次。
彭方从事婚庆行业已近5年,他说,是不是真的“费列罗”完全视客户的需求而定。若要分辨真假,可以从进货的“价格”上看出来,这在行业里并不算秘密,“比方说预购的5粒装只要20多元,而正宗的‘费列罗’肯定没有这么便宜。”
王松说,这些“进口巧克力”除了由代理商在网上销售之外,另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通过食品批发市场“集中批发”给买家。
批发市场的秘密
福建省晋江市,就是这些山寨进口食品集中流向的地区之一。
晋江某食品批发市场集中了50多家食品批发商,市场中不仅可以发现“费列罗”巧克力的身影,也能找得到薯片、咖啡、肉条等各种款式和包装的进口食品。
这些“进口商品”往往“价廉物美”。根据该市场的行情价,一盒20粒装的所谓“费列罗“批发价格为60元人民币左右,而“hellokitty”牛奶棒棒糖,其百粒装批发价也不过50元出头。
但顾客想要成功购买这些“进口食品”,一般要先面对商家的两个问题:你想在哪里卖?你是来干什么的?
第一个问题的实质在于,商家希望卖到福建省以外的地方,并且青睐于来自网络的客户;第二个问题的原因,则是商家试图规避自身的法律风险,因为之前曾多次发生正品的食品生产企业派遣法务人员“卧底”并在市场取证。
但在顾客表达出想要购买的想法时,更多的商家愿意让你相信,店内商品陈列柜上的“进口食品”来自于“原产地”。
该市场一家名为“壹加壹”的商铺中不仅陈列了多种款式各异的进口食品,其中还出现了我国对核辐射管控地区的食品。
根据外包装上的图文字样,这些重量为50克的薯片生产地为日本茨城县,而制造商则位于东京新宿。外包装上的制造商、名称和原料均为全日文标注,就连“保质期”也采用日文的通常用法,即“赏味期限”来描述。
商家坚称,该薯片完全采用了日本的原料,而且“全进口”。不仅如此,商品柜台上还陈列了原产于“韩国”的乐天扁桃仁巧克力豆。与前者不同的是,“乐天巧克力豆”被贴上了“中文标签”。
该商家表示,如果进货量达到一定规模,又用作网络销售,可以在薯片的外包装上贴上类似的中文标签。
事实上,市场上四处可见缺少中文标签的“进口商品”。即便如此,商家也能在零售的过程中,现场提供在外包装上贴“中文标签”的服务。
一包标注为“产地泰国”的“黄油饼干”也因此拥有了进口食品的“中文注释”。而在商家内部甚至发明了一套基于言辞的“解释体系”,用来应付各种检查。
比方,“样品”一词就会频频出现在商家的口中。它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进口食品没有“中文标签”,显示为“饼干”的进口食品包装盒为什么是空的;至于散装的“进口糖果”,之所以既没有袋包装,也无中文标签,那是因为仅仅用来给顾客品尝的。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进口食品必须贴上中文标识,并注明原产国或地区名称以及依法登记注册的代理商、进口商或经销商信息。如果没有按照规定贴上中文标识,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假冒伪劣食品,另一种是走私或者个人私自带进来的。
化装术与造假产业链
事实上,除合法渠道外,通过走私和个人私自带进内地的进口食品数量毕竟有限,因此很多打着“进口食品”旗号的实际上是山寨和高仿的。
“贴标”是高仿“进口食品”最常见的“化装术”。
王松透露,要想完成“普通巧克力”到“费列罗”的变身,可以更换“普通巧克力”的外包装,以及商品标签等。
如果是真品的费列罗巧克力,每一粒都是用金色纸质包装,并且包装上还印有“FERREROROCHER”商标的椭圆形金边标签。但对于这些要求,王松表示其“化装术”不仅从外观上看不出来,加之口感接近,“可以当作真品来用”。
除了“贴标”外,还有一种方法是厂家出货时,在外包装上不贴任何商标和LOGO,然后根据需求进行“定制化”的贴标,“想贴哪种牌子都可以”。
按照其他几名代理商的说法,他们经营的巧克力产品,在生产地,包装盒、外观标志物已经形成了“生产链”,因此不用担心到手的不是完整的货物。
王松称,还有一个“自助生产”的办法。那就是可以向厂家批发散装的、有包装纸的巧克力球,购买后可以自行组装,至于盒子、商标之类的“原料”,则完全可以在网上找到卖家。这样一来,就实现了一款知名巧克力的组装。
一名在批发市场中经营进口食品多年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商家有能力实现多样的生产渠道。比如,进口食品的外包装、内包装其实在当地都能生产,其包装模板在设计上并不困难,只要提供真货,基本上可以由生产厂家直接依葫芦画瓢,生产链较为完整。不论是在福建晋江,还是广东江门,均能找到这样的“产业链”。而与正规渠道的同类型进口商品相比,假冒进口食品的利润至少在一倍以上。
至于发票和财务等问题,“业内人士”表示,如果直接从厂家拿货,一般不开具发票,因为货品在物流过程中一旦被查扣,厂家就能规避相应的责任。“在这些高仿进口食品进入网络销售渠道后,你或许可以明白,为什么商家要询问陌生顾客所谓的‘销售区域’。”该“业内人士”说,完全是为了规避被查获的风险。
一方面,作为正品的生产厂家正饱受“不正当竞争”之苦,各地也曾多次查处仿冒进口食品的行为。但另一方面,假冒的进口食品因为没有出厂记录,又缺少质检过程和发票提供,一旦进入流通领域,追查将变得十分的困难。
或许,批发市场的商家几乎一致的回答有助于理解这一行业的深意:“我们在网上并没有开店经营”。
天津市静海区独流镇的“假调料中心”
把瓜子加工企业用过的八角、花椒、小茴香,回收后晾干、粉碎,简单加工罐装,一包王守义十三香就炮制成功了。工业用盐、色素、食品添加剂加上自来水一勾兑,贴上标签就是一瓶李锦记牌或海天牌的酱油。
在天津市静海区独流镇的一些普通民宅里,每天生产着大量假冒名牌调料,雀巢、太太乐、王守义、家乐、海天、李锦记等市场知名品牌几乎无一幸免。
这些假冒劣质调料,通过物流配送或送货上门的方式,流向北京、上海、安徽、江西、福建、山东、四川、黑龙江、新疆等地。
2017年11月底,重案组37号根据知情人士提供的线索进入独流镇,对这个“北方调料造假中心”进行调查,发现此地聚集的造假窝点多达四、五十家,每年产值以亿元计,造假历史更是长达十多年。
1月11日下午,重案组37号与打假人员,带领天津市静海区刑警大队负责人,进入独流镇子牙河岸边的一家普通民宅,发现这里每天都在生产大量假冒名牌酱油。
屋外的院子里,一进门就可以看到门旁放着一些辣鲜露的外包装纸箱,院内堆放着数十箱没有任何品牌标识的鸡精,以及数十桶没有标识的黑色液体。
一名60多岁的老人自称该院主人,她告诉刑警大队负责人,房屋租给他人使用,她对造假情况一无所知。
当地造假者介绍,以酱油为例,造假非常简单,拿工业用盐、自来水、色素和食品添加剂按一定比例勾兑一下就可以。
造假现场堆放的原料有山梨酸钾添加剂、苯甲酸钠添加剂、三福牌甜蜜素、味精,以及两个半袋的白色袋装长舟牌“高级精制盐”。
1月12日,重案组37号根据在造假现场查获的长舟牌“高级精制盐”包装袋上的联系方式,采访其生产厂家及售卖该款产品的卖家,两方均表示,该盐属于工业用盐,不可食用,不能用于食品生产。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专家刘少伟告诉重案组37号,工业用盐不能用作食品原料,应该在包装上标注“严禁食用”。他说,工业用盐含有大量杂质和很多有害成分,如亚硝酸盐是致癌物,还有一些重金属,会伤害肝脏、肾脏。
甜蜜素、苯甲酸钠、山梨酸钾虽然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但是须严格按相关标准添加,过量的话也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比如苯甲酸钠,作为一种防腐剂,虽然有防止食物变质发酸,延长保质期的效果,但用量过多会对人体肝脏产生危害,甚至致癌。
1月11日下午,重案组37号,来到独流镇七堡村一处王守义十三香品牌的生产窝点。假十三香窝点隐藏在流镇七堡村河北一村民家中。查抄中,几位雇来的民工正将假十三香成品、半成品、原料、包装及机器都搬上卡车拉走。
一名自称该院主人的妇女同样表示对造假一概不知,彩钢板房是短期租给了一个东北口音的男子,并不知道对方姓名,也没签订合同。
王守义十三香打假人员随后叫来车辆,将查获的假货及原料、加工设备一并拉走,在公安人员带领下运至独流镇一处仓库存放,等待后续处理。
对于造假人员,则等待警方后续追查。
据一名曾给这个窝点送过原料的知情人士介绍,该窝点存在已有两年多,他们使用的原料来自临近的的王口镇,该镇存在大量瓜子加工企业,这些企业加工瓜子要用八角、花椒、小茴香等调料浸泡,用过的这些废料有人专门回收,他们把回收的废料晾干后再粉碎成粉末,而后以每斤两元的价格卖给调料造假者。
这名知情人士介绍:“每次送来1吨原料,大概可以供它用几天”。
一名曾在此窝点工作的工人介绍,他们就是用石磨进行磨料,一般一个人一天可以磨1吨废料。
在天津独流镇,一家生产假酱油村民家,门口仅一堵墙外就装了三个摄像头。
这名知情人士说“外人就算是想要买货,这些造假者也不一定会卖给你,需要熟人之间相互介绍,才会卖货给你。”
假调料老板开着保时捷
独流镇的假调料生意在市场上早已名声在外。河北沧州一家调料商介绍,独流镇假货齐全,销量大,可以从当地一个制假经销商这里把所有品牌假调料采购齐全。
做得大的假调料商,在当地也颇有关系,手下几十号人为他们服务,加工、送货、采购,一条产业链分工明细,窝点分散,每天各品牌总和出货量都在几千件,三辆货车为其运货送货,分散到天津各个物流发往全国各地。
十三香打假负责人说,初步估计,一个独流镇,所有的调味品假货,每天大概有50万的假货产值。
知情人士说:“在独流,全国所有的知名调味料都可以做得出来,包括酱油、醋、味精等等。”造假售假人员在卖货到全国各地,与经销商联系时,并不采用真实姓名。
独流当地知情人表示,独流镇大规模的制假窝点被四五家垄断,这些窝点雇佣当地人,分散在镇内多个地方隐蔽加工。当地做得大的窝点,一天出货量差不多五六车。
假货老板以刘某、邢某某等人最为知名,两人年龄均为四五十岁,平常开着保时捷和奥迪轿车,但很少在窝点出现。
知情人士介绍,一个大老板,窝点会分布到独流的各个地点,采用这样的模式把风险分散。
一位造假者说,自己有造醋的窝点,还有一些生产报价单上其他调味品的多个窝点,“都是要分散开来的,不能放在一个院子生产,不然查到不就一锅端了嘛。”
知情人士介绍,当地制造假调料盛行,刚开始时,造假人员之间还有相互举报的,让厂家来打假。但随着相关部门的严查,造假人员之间开始抱团,相互通气串货。
有一次,质检部门接到举报,执法人员赶到现场后,整个工厂空无一人。原来,造假者在院门口安装了摄像头,一有情况便逃离。
这些造假窝点长期存在,在当地延伸出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在独流当地生产的假调料,使用的包装纸箱和标签均可买到,而生产瓶装类的调料,还有专门的人回收旧调料瓶,利用火碱刷洗干净再卖给造假者。
By 顾文剑 王培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