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暴利的医美行业

如今,很多人信奉“颜值即正义”,想要通过整容实现华丽变身,美容整容正在成为中国女性的重要投资之一。故意制造“容貌焦虑”已成为不少医美机构招揽顾客的手段。医疗美容行业如今发展迅速,但乱象也层出不穷。

  根据ISAPS(国际美容整形外科协会)的数据,我国医美行业自2006年以来便呈指数级增长,2015年到2017年的复合增长率达42.23%。预计2020年全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将达3150亿元。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巴西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医美市场。

  巨大的市场背后是资本的争相抢滩,医疗美容机构如同雨后春笋般争相涌现,自2011年起,初创医美机构数量不断增长,到2015年,37家医美机构创立,近几年增长速度放缓,但每年仍有医美新机构成立。新京报智慧城市研究院数据库收纳的初创医疗美容机构共计有159家。

“既不是医疗也不是美妆”的中国医美市场,却像一个患了医疗、美妆甚至互联网广告的所有产业病的巨型畸形儿。它的每一个毛孔,都可以用“乱”来概括——上游原料市场A货水货横行;中游医美机构违规从业、租赁资格证、超适应症用药;下游渠道商“什么都敢吹”、营销商虚假广告漫天飞。

而作为整个产业链的变现入口的医美机构,直接面向消费者,是全产业链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医美乱象的集中爆发地,是这个畸型儿最大、最疼、最显眼的病灶。

乱象的另一个共生词,是暴利。但自2018年末,医美机构迎来了倒闭狂潮,甚至不少行内人士认为,医美已进入了“衰退期”。

公立医院整形科、大型连锁医美集团日子还比较好过,但对于占正规市场75%的中小型民营机构来说,品牌效应和资本号召力比不上前两者,原料议价能力不高,获客成本急剧增长,市场供大于求、同质化竞争激烈,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

根据天眼查数据,2020年6月到2021年6月期间新成立的医美企业里,有2030家已经注销了。

更雪上加霜的是,用伪劣产品仪器、无证无资质甚至监管也抓不到“现行”的非正规机构仍在横行。据央视市场研究统计,国内正规医美机构市场规模约为878亿元,而黑市规模约为1367亿元。

医美机构市场,血海一片,厮杀正酣。

冰火两重天

赛道值万亿,医美机构却难盈利

医美市场的美好前景,总是从“中国医美渗透率远低于美国、巴西和日韩”开始。

过去十几年间,中国医美渗透率从1.5%提升到了3.6%,但比世界医美大国还差得远——约为日本的1/3,美国的1/5,韩国的1/6。

这看上去是个潜力无限、需求未被满足的市场——当下市场规模两千亿,渗透率赶上日本,就是6千亿市场,赶上美国,就是万亿市场。

在许多人看来,医美的确“一本万利”,成本十几块的玻尿酸,出厂售价就是几百块,净利润十几倍。到了终端消费者那里,就成了几千、几万块。

“隆胸的胸假体嘴上跟你说成本都几万,你仔细想想看,就两坨硅胶能值啥钱”。

暴利,或是想象中的暴利,引得各行各业、各类资本都想来分得一杯羮。原料三巨头齐聚A股后累计市值超千亿,多家地产商、中药企、服装品牌高调入场,百度、美团、阿里、京东均有医美业务板块,垂直类医美平台更是风生水起。

今年5月,在地产企业奥园美谷转型医美6个月后的年度业绩说明会上,其总裁胡冉表示,“不要低估地产商进军医美行业的决心。”

赛道火热的另一面,是作为整个产业链的变现入口、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医美机构,日子越来越难过。

一位从业者向八点健闻分析:“整个行业,那么多链条,外界看来是个整体,其实在行业的都是知道的,利润全在上游、在渠道……医美机构新增速度比受众需求开发速度快”。

八点健闻从多家渠道医院了解到,这些渠道型医美机构五到八成的收入给了美容院、酒吧、KTV等下游渠道,“酒吧的小哥,靠给我们推小姐姐做胸、鼻子、眼睛,很快就开上了奔驰……你不给,有人给”。

线下渠道的医院、诊所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市场部的人,拉客户,像狼一样”,一位渠道医院市场部人员告诉八点健闻,这家不足400人的医院里,有300多名市场部员工,整个市场部可以分走13%的收入。

“看着流水挺高,实际上院长不赚钱”,五成给渠道,一两成给市场部,剩下的三成要覆盖房租、医生、耗财和其他开销。由于市场上优质医生资源紧缺、竞争大,整形医生的投入对医院也是一大笔开销。

广深地区的前资深经理人石继勇告诉八点健闻,行业内”1-5年的医生属于执业医生,平均工资在2-5万,8-10年的主治医生基本在8-12万,15-20的副高级别的都在15-18万左右。月薪”。

形势还在朝着更难的方向变化,“年轻小姐姐都在互联网,美容院老板娘拉来的客户都是年纪偏大的,底子不好,不太适合做医美项目了”。

拥抱互联网的直客式医院同样在内卷。2017年以前手术投产比可以达到1:6——花100万买广告做营销,最终可获得600万的收益。现在,很多医美机构,“1:1.5都很难”,收入的一半以上贡献给互联网医美平台做营销,几乎成了普遍的情况。

激烈的竞争使得医院不得不走走薄利多销的路子,市场部和营销人员疯狂拉客,后台作为工具人的医生就只能都接着。

“话语权在运营院长跟咨询那里,医生只负责拿钱做手术。”医生不是神,工作时间长,疲劳工作久了,事故风险就会提高,“但是没办法,工资高呀。

“我们的原则是不死人,出了纠纷院长会处理”。一旦出现纠纷,“给钱也好、免费修复也好,只要传不出去就行”——高额的纠纷处理费用也几乎成了医美机构成本的一部分。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医美机构带来了更大的冲击。新氧创始人金星在一次颁奖典礼上说,“跟去年相比,大型头部机构也只是实现了营收平衡,大量的中小机构业绩萎缩了10%到20%,甚至更多。”

“没有疫情,医美市场也到了一个转折点了”,复工之后,尽管医美市场的高增长率预计会回归高位,但多家医美机构从业者告诉八点健闻,2021年,他们并没有活得更好,只有更难。

从蓝海到血海

一位资深从业者回忆,在2016年之前,情况还完全不是这样。当时的医美市场,供不应求,行业信息不透明,“顾客求着医生做手术”。

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直客医院”,稍稍营销一下,打打广告,收入就非常可观。“渠道医院”也不差,积累了“优质高端消费者”的美容院、KTV、酒吧、洗脚城等生活美容机构为它们源源不断地送来了客户。

在当时,即便分给下游的生活美容机构两三成利润,渠道医院仍然可以赚个盆满钵满。

多位从业者意犹未尽地回忆起当年盛景,“那时候挣不到钱的话,都不好意思说在医美圈里混的”。

回过头来看,2016年发生的几件事确实为医美市场后来的变化埋下了种子。

2016年,中国医美行业突然成为风口,朗姿、苏宁环球等A股企业进来大举并购。朗姿以5亿估值收购米兰柏羽和晶肤两个品牌,创下中国医美机构的史上最贵并购案。

同年,魏则西事件发生,百度与莆田的合作模式开始受到影响。

也是同年,新氧开始组建日记审核团队,并完成了C轮投资,主攻医美垂类的互联网渠道也开始走向成熟。

风口上,歌舞升平中,很少有人意识到,整个市场的供需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美业观察》主编龚伟的一篇研究报告指出,从2015年开始,“中国医美似乎进入了供大于求的状态。”

市场的变化反映在了年末,根据一位业内人士的介绍,2016年当年,仅在杭州,莆系医美业绩几乎腰斩——虽有“过度营销”,莆系医美机构在当时良莠不齐的医美机构中尚属正规军。

于是,转过年来,2017,风向突变,资本停下了进军医美的步伐,医美市场本身增速也明显放缓,多位行内人士“明显感到,市场涨不动了”。

下跌的业绩让每一个医美机构的危机感油然而生,昔日的平衡被打破,“机构之间,开始抢医生、抢顾客,供求关系发生了倒转——医生求着顾客做手术”,内卷开始,并日渐加重。

2017年,一位化名美亚的行业观察者在《中国医疗美容》杂志上写道:“2016年以前,大家(杭州的莆田系)心照不宣的坚守着一种价格默契,在当时,虽然旁边的上海医美市场上,价格战已经打得头破血流,像杭州这样的地区中心,大家却仍是各做各的,相安无事。”然而,百度魏则西事件后,杭州莆系医美业绩拦腰,业绩压力打破了之前微妙的价格同盟,“轰轰烈烈的低价战最终也在杭州上演。”

2018年新氧创始人金星公开表示,医美机构正在大规模亏损,只有30%的机构是盈利的。更美商务总监杨晓姣接受《创业邦》采访时说,“2018年,医美机构有10%~20%的淘汰率,转手率也增长了30%左右”。

医美内卷:

价格战后,哀鸿一片

医美进入内卷时代,价格战第一个表现,价格战能打起来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技术壁垒不高,使得各医院的项目极其相似;二是机构数目多,一位从业者举例:在2016年,女性人口不超500万的杭州就拥有近900家医美相关企业。

价格战,是行业洗牌的常规路径。但对于医美行业而言,最大的变数来自互联网。

互联网医美平台成立之初,都打着增加行业透明度、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旗号。它们将医生口碑、项目价格赤裸裸地呈现到消费者面前,也的确打破了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壁垒,利好了消费者和苦于没有现成渠道的直客医院,后者开始拥抱互联网,医美机构与互联网平台迅速进入蜜月期。

然而,好景不长,当互联网平台们集齐了海量用户,圈地完成,变现开始之后,游戏就变成了商家竞价买广告位。2017年,成立四年的医美垂直app新氧的信息服务收入首超预定服务,主营业务转向了营销。

“本来大家都有各自的栖息地”,但当海量用户聚集到互联网平台上的时候,战场就转移到了互联网。一位业内人士这样介绍互联网对医美的影响。

顾客在互联网,医美机构想要获客,就必须交钱给平台买服务,为了提高转化率,就得多砸钱,买最有人气的关键词、最显眼的广告位——当医生IP都被包装的金光闪闪、机构都赔本赚吆喝低价促销的时候,消费者看来,哪家的广告最显眼,那家的医生口碑就越好,那的性价比就越高。

“人们总是幻想着又便宜又好的”,为了取悦消费者,但又尽可能盈利,营销变得极为重要,甚至可以决定生死。一家江浙地区的行业人士告诉健闻,“好的营销人才比医生还要紧俏”。

营销天才们采取了一些巧妙的套路,“价格战”就成了“表面价格战”。

一位资深从业者告诉八点健闻,“网络上,像双眼皮880、1000、2000的比比皆是,实际去到医院说不包含去皮取脂肪,随便加个2000块常见,或者项目升级弄个包装项目6800”。互联网上的手术费用是来比价的,“挂羊头卖狗肉也是逼不得已”。

中小型机构砸钱肯定砸不过莆田系,为了抢占市场,莆田系医院并不吝惜营销费用,而且只要客流大,最终受益也不是问题。

靠投放广告、营销来引流是有风险的,“就只有人点了链接或只来跟你咨询聊天,最终没有一个人来做项目,这钱也得给平台”。

除了被下游渠道、营销商牵着鼻子走,医美机构对上游原料市场也缺乏议价能力。中国医美市场集中度低,即便是头部连锁,占据的市场份额也不大,互不相识又彼此竞争的中小型民营机构,更散。

对这种内卷的恶果,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常务理事,北京整形美容协会副会长,联合丽格医疗美容集团董事长李滨在一篇文章中愤然提到:“中国医美行业在自作自受的价格战之后,哀鸿一片;但上游厂家们仍然赚得盆满钵满,对医美机构的自相残杀,作壁上观,悠然自得。”

837亿正规医美 VS 1367亿黑医美

劣币正在驱逐良币

行业内卷之外,一家开在中国的医美机构面临的另一个麻烦是那些使用三无器械和耗材的、医生资历浅成本低的、靠虚假宣传夸大其词能忽悠到顾客的灰医美。

灰医美,一般合法而不合规。激烈的竞争,使得医美不得不绞尽脑汁地开发新市场,甚至有一些合法机构也开始铤而走险,打一些擦边球。

中国医美市场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是由营销推动的。

新客户的获取困难,那就想法儿打造新项目,挖掘老客户的新需求。同样是这些营销天才们,用有限的原料,捧出了精灵耳、小腿肌肉阻断术、眼睑下至等无数奇葩的医美项目,在需求乏力的市场上创造新的需求。

年轻女性的市场饱和了,就想办法拓展其他消费人群。

一家渠道医院从业人员告诉八点健闻,对于不便推广医美手术的年长消费者,他们准备了“血液进化、干细胞和肝脏排毒”。

根据更美的统计数据,近些年来,私密整形暴涨了105%,“这是一片新的蓝海”。

越来越多的男性医美项目也逐渐被开发出来……

而与挖空心思打擦边球的正规和半正规机构相比,违法、毫无道德底线的黑医美,在新业务开发方面优势更为明显。八点健闻以加盟之名对接了一位轻医美产品推销商,对方表示,“1万即可创业,半天培训即可上岗,无须开店和任何资质,除了代理费外,没有其他投入”。

这家公司推广的产品是由一家转正的“高端代工厂”生产的“量子仪”和“雾化器”。

量子仪配合她们的产品,可以“填充、去皱、提升、溶脂”。其中,填充的产品主要是比玻尿酸“更安全”的“葡聚糖”“葡聚多肽”。

“这个产品小小的,你就放到包里,可以约客户上门服务,也可以开一间房,平时和周末都可以,甚至路上也能聊客户”。而这行的收入,可以发展下线,还可以找个店家搞活动,“做一场活动的话,大几万十几万都是对半分,相当于用别人的资源帮自己赚钱……”

这样的死角,监管不太可能追查到。

劣币在驱逐良币。一位医生直言:

“你所看到的这个行业就是‘劣币驱逐良币’之后给社会和求美者带来的影响。想一下,一个厨子,一个月撑死了赚10000块钱,学学打针,轻轻松松赚10万,你怎么选?

只要敢吹牛,你就能赚钱。那我们正规的机构、正规的医生怎么办?正规机构是带着镣铐跳舞,营销上先就输了“。

专业医生缺口严重

我国法律规定,合格的医疗美容医师必须有《医师资格证》、《医生执业证》、《医疗美容主诊医生职业资格证》,很多非法执业者趁机混水摸鱼。

  中国数据研究中心、中国整形美容协会2018年联合发布的《中国医美“地下黑针”白皮书》表明,目前中国合规的医美行业执业者大约有 17000 名左右,但非法执业者数量超过 150000 名,几乎是合规医师的9倍。

  这也造就了很多没有正规资质的医生经过几天培训就敢给消费者动刀、打针,火热的医美市场背后是行业的重重乱象。

除皱又瘦身 肉毒素成“午餐式美容”新宠

在医疗美容界,肉毒素一直被认为是“除皱神器”。肉毒素作为一种神经麻醉剂,能使肌肉暂时麻痹。起初,医学界用它治疗斜视、面部痉挛以及其它肌肉运动紊乱症。

不过医生们发现,肉毒素在消除皱纹方面具有更加显著的功效。很快,注射肉毒杆菌素的医美项目迅速风靡。

记者了解到,伴随肉毒素需求增长,研究机构数据预测:

未来五年肉毒素行业将延续高速增长态势,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可达140亿元。加上肉毒素普遍需要多次注射,消费者需要多次返店治疗,医美机构也能借此实现锁客循环。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副主任医师 李芯:

肉毒素被称为午餐式美容,就是恨不得中午吃顿饭的工夫就已经完成治疗了,而且下午上班都看不出来。

部分商家售卖肉毒素水货假货 处方药竟能轻易购买

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通知,A型肉毒毒素及其制剂被列入毒性药品管理,并且作为处方药,必须要由有处方权的执业医师开出处方,才能够购买。但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肉毒素泛滥 ,其中不少还是“水货”,甚至是假货。

今年6月,韩国食品药品安全处表示,从6月25日开始,吊销韩国知名制药企业美得妥公司三款肉毒素产品的许可证。

原因是美得妥公司在生产肉毒素的过程中,使用未经许可的原液,通过材料造假获得流通许可,违反了相关法律。

因为药品包装为粉红色,这家公司的肉毒素产品通常被称为“粉毒”。记者发现,一些卖家在公开售卖粉毒。

一些消费者向记者反映,在一些医美机构,很可能被注射了所谓“水货”。而除了售卖未经批准的国外水货,也有人在卖国产肉毒素的假货。

业内人士提醒,作为处方药,药品本身的真伪至关重要,而肉毒素的保存与运输同样关乎药品质量。同时,注射剂量也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安全。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副主任医师 李芯:

小作坊合成的计量很多不准确,大夫可能认为我打的是100(单位),但实质上我可能打了400(单位)。有可能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并发症,叫呼吸肌麻痹,就不会呼吸了。球麻痹(延髓麻痹),你咽东西的肌肉麻痹了,这也是非常恐怖的。

专家提醒,国产肉毒素的包装盒与瓶身上均印有“国药准字”,进口肉毒素则印有“进口药品注册证号”,可以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官方网站上进行查询,鉴别药品的真伪。

零基础医美速成班仅四到六天 警惕“打针人”资质

注射肉毒素的美容项目,操作核心是注射的“位点”和“剂量”。

假货、水货直接影响了注射的“剂量”,而一名不合格的操作人员,则极有可能对注射“位点”把握不准,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的风险。而这样一名不合格、不靠谱的打针人,可能只经过了短短四到六天的医美速成培训。

记者咨询一家医美培训学校后了解到,一期微整全科班,学费12800元,课程时间是六天。

课程内容包含针剂注射类和线雕技术。不仅教授肉毒素的注射技巧,还包括各种注射项目的修复急救、注射美容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处理。

一期线雕全能班学费12800元,课程是4天,主要讲解医美营销、资源裂变、谈单技巧、朋友圈打造和线雕技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此外赠送包括肉毒素在内的针剂注射类课程。

今年6月,国家卫健委、公安部、海关总署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然而,针对这一《整治工作方案》,医美培训班为此增加了如何规避的课程。

商家的非法违规操作,导致肉毒素注射的医美事故频发。

注射肉毒素必须要到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由具备《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和《医疗美容主诊医师资格证书》的人员进行操作,否则后果非常严重。

资深医美医生爆料

那些正儿八经搞医美的人都赚了多少钱?老老实实地干医美还有得赚吗?记者找到了一位从业十年的整形医生——老豆,他目前在一家中小型医美门诊部供职,知道的内幕肯定不少。废话不多说,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正规医美机构的“暴利”,上真家伙那种。

既然我们要聊正规医美赚了多少钱,那肯定要先说最没有技术含量、乱象最为严重的医美注射项目,即“微整形”。

微整形中很火的“瘦脸针”“瘦腿针”以及“除皱针”,别看名字起得天花乱坠,其实这针那针用的都是同一种东西——肉毒素以瘦脸针为例,注射两颊所需的肉毒素为100单位,国产衡力最便宜,正品进价约为700元。

但在老豆的医院,一个瘦脸针项目也仅需要1000元左右,有时碰到杀价狠的顾客,800元也能做。我纳闷了,难道是医院疯了?做亏本生意?

老豆摇头表示,由于竞争激烈,医院需要压缩自己的利润才能获客,但怎么压缩也不至于亏本。肉毒素必须稀释过后才能注射进入人体,且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所需的剂量浓度也不同。比如我拿一瓶100单位的肉毒素,给一个人打了80个单位,剩下的20个单位我还可以留着再给另一个人打。不过,就算省下了20单位,成本降到560元,但只要卖给顾客的价格低于1120元,那么利润就没有翻倍,这就很不符合医美的暴利形象。老豆意味深长地笑了,告诉我瘦脸针的效果只能维持4个月。

一旦停药,你就变回大饼脸了,所以,你得一年打3次,一锤子的买卖怎么比得上细水长流。接下来,我们再说说玻尿酸。玻尿酸也叫透明质酸,同样是医美注射项目中的赚钱“扛把子”。老豆告诉我,玻尿酸主要用来填充和嫩肤。热搜上哪位明星鼻子透了光,基本上都是因为打了玻尿酸针剂。

玻尿酸填充项目按照剂量收费,最便宜的玻尿酸针剂每支成本在500元左右,却能卖出一千多元。同样是以玻尿酸为原料的针剂,在小红书上爆火的“熊猫针”价格更夸张。以最知名的嗨体熊猫针为例,它用于消除泪沟和黑眼圈,按疗程收费,一个疗程3支,一支3000元,通常医生还会建议配合仪器治疗。一通下来,随便上万。

熊猫针有多火多赚钱呢?生产嗨体熊猫针的厂商爱美客上市不满一年,股价直接翻倍,比茅台的毛利还高。

你品,你细品。还有同样在小红书上被炒得很火的“热玛吉”,堪称最烧钱的仪器护肤代表之一。

热玛吉最大的成本就是需要外国进口的仪器,保守估计也要上百万,还有机器的各种保养费用,一般的医美机构根本负担不起。但是大部分正规医美机构还是有这个项目的,WHY?老豆告诉我:“热玛吉属于网红医美,效果有限,医院觉得不会有几个人来做第二次,因此不愿意花大价钱去购买仪器,但是为了赚钱可以租啊。”仪器租金一天1万,平均每个顾客的费用在2万左右。一般医院会把要做热玛吉的顾客集中预约在一天,这样可以最大化地压缩成本,利润率超过200%。还有长期在整容话题榜上位列前三的抽脂项目,这项神奇的手术,又被称为“体型雕塑术”。

老豆告诉我,抽脂主要用到的器械叫负压吸引器,医院的采购价大概2万元,跟“热玛吉”比起来简直是白菜价。手术过程中需要全麻加局部肿胀麻醉,一支麻醉药的成本仅几十元到一百元不等。因此,项目的主要成本就花在人工和仪器上。在他的医院里,手术通常是按照部位收费的,以腰腹部为例,一般分为7~9个部位,每个部位2000元左右。要是你比别人肥,皮肤面积大,医生不仅会给你多划分几个部位,还能以工作量大为由,再多收你一笔。

△胖子:你礼貌吗?收费可以随便定,但成本是固定的,仪器占大头。总结下来,医美机构最多只需要做两台腰腹吸脂手术,就能够赚回在仪器上投入的钱。之后每多做一台吸脂手术,仅考虑人工和耗材成本,利润率保守估计也有200%。这些数据都来自老豆所在的二线城市医美机构,我们只考虑地区因素,不考虑黑医美乱报价的情况。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价钱可能还要贵50%。

如果你问我,这么贵有用吗?我只能回答你,如果你的钱包支持你长期且规律性地做这些项目,那就有用。如果不能的话,那就是薛定谔的有用。

既然医美项目都这么赚?那医美机构呢?岂不是也赚翻了?老豆苦笑道:“像我们这样的中小型医院,初期投入成本约600多万元,做了6年才开始盈利,一年纯利润不到百万。”我惊了,如果老豆没骗我,那医美机构赚的钱都去哪儿了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看医院的成本。正规医美机构赚得多,成本也高,钱主要花在了三个地方——工资发放、医用耗材和宣传费用。老豆的医院共有60多名员工,工资约占总成本的30%。医生人数在员工总数中占比5%,工资占比却超过20%,跟金融行业里20%的人赚着80%的钱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人家赚的是辛苦钱,准入门槛极高,大众没什么可指责的。

医用耗材在成本中约占25%,钱被谁赚了不言而喻,药厂呗。我国食药监局非常严格,能够拿到食药监局认证的药厂寥寥无几,因此这是一个卖方市场,医院没有议价权,只能接受药价连年上涨。在药企的暴利面前,医美机构只是弟弟。

除了工资和医用耗材,宣传费用在一家医院的总成本中占比能达到50%。医美机构又分为直客医院和渠道医院。老豆的医院属于直客医院,获客方式主要是老顾客介绍和第三方引流,因此,他们需要在各大主流平台上投放广告,比如百度、美团、大众点评……消费者到店后和医院直接建立联系,成为这些直客医院的私域流量。先不提第三方平台宣传的效果,保护费是必须交的,不然给你随意置顶几个差评,医院的名声就臭了,这对直客医院是致命打击。

而渠道医院则是与手里有顾客资源的美容院合作,最后两方再分成,营销成本相对于直客医院比较低廉。但渠道医院无法直接跟客户建立联系,当美容院坐地起价要求提高分成后,他们的利润空间会越来越小。有的医美机构,赚了一万,要给美容院分成六七千,相当于累死累活给美容院打工。且今时不同往日,这样一个暴利行业谁不眼馋?很多掌握着资源的美容院也逐渐开始转型,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

算下来,正规医美机构的利润居然有一大半都落进了第三方平台和美容院的口袋中。老豆感叹道:“目前医美行业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没人在意技术,渠道和营销才是最重要的。”像那些已经上市了的连锁医美机构,每年花在营销和广告上的钱不计其数。酒香不怕巷子深在这个时代,像是一个笑话。

“营销成本增加是没办法的事,竞争压力这么大,医院想要生存下去必须有更多曝光。”老豆说。确实,医美蛋糕虽大,但争抢的人也越来越多。有拿着1000万入场一年下来全打水漂的老实人,也有拿着几百万用假货水货敷衍消费者,赚得盆满钵满携款跑路的奸商。

采访的最后,老豆对正规医美机构在整个行业的现状做了个高度总结。“十家之中,两家盈利三家持平五家亏本,资金链一断就只能倒闭。我们医院已经算是幸运儿了,还有很多亏损的医院在苦苦支撑。”我好奇地问,他们在坚持什么呢?老豆笑了,说:“一家医美机构最难度过的就是前五年,只要熬过去,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获得了他们的信任,后面的成本会越来越低,现金流也会越来越稳定。”但我不禁在想,当经济不好的时候,还会有那么多人花这么多钱做医美吗?

By 于焕焕雪花肥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