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靖边,一名叫马某宽的男子,只是因为不满母亲大小便失禁,导致家里臭烘烘,就将母亲王老太拉到了废弃的墓穴活埋。
是的,是在母亲还有生命,意识完全清醒的情况下,活生生地埋掉。
难以想象,这位本就腿脚不便的老母亲,在被亲生儿子推入两米深的大坑,再将一铁锹一铁锹的黄土重重倒下来时,那种痛彻心扉、欲哭无泪的心情。
难以想象,就算有一万个理由,一个儿子,竟会做出如此泯灭人性、丧尽天良的丑事。
三天三夜,可怜的老人没有喝一口水,吃一口饭,就在那个暗无天日的墓穴里,度过了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72小时。
或许,是出于生而为人最基本的求生欲,或许,是儿子未将填埋的黄土踩实,靠着透进黄土的稀松空气,老人竟奇迹般活了下来。
让人惊愕的是,从5月2日案发,到5月5日民警破案抓获马某宽,他始终没有一丝悔意,“处理掉”母亲后,他还若无其事地跑到周边乡镇打工。
直到警察逼问出了他活埋母亲的地点,他才有了一些“后悔和担忧”。
但与儿子的毫无人性相比,在被救援人员救出时,她还不停地替儿子开解:“我自己爬进去的”。
经过治疗后,身体情况稍微好转,就在不断念叨:“希望儿子不要被判得太重。”
据调查,5月2日晚,趁天色渐黑,马某宽曾用一辆人力车将母亲拉走,谎称要雇车把母亲送到了甘肃省庆城县的亲戚家中。
但5月3日凌晨2点,他却独自一人回到了家中,在媳妇的再三追问下,才告诉妻子将母亲活埋的事实。
据他供述,活埋母亲的想法,他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早就蓄谋已久,事发前,他曾多次到事发地捡柴火,熟悉地形。
其实,让这个儿子如此厌弃,想要像垃圾一样扔掉的老人,此前,还一直在照顾另一个身体不好的儿子,只是2019年底摔倒后导致无法行走,才和马某宽一起生活。
就像靖边县副县长、公安局局长杨利军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那样:“案件本身不复杂,主要是嫌疑人泯灭人性,有违道德伦理,让人难以接受。”
她含辛茹苦养你长大,你冷酷无情将她活埋,马某宽亲手导演了一出现实版农夫与蛇的故事。
东野圭吾说:“世上两件事不可以直视,一个是太阳,另一个是人心。”
虎毒尚不食子,人恶却会弑母,人性里那些阴暗和曲折,总会如幽灵般,出没在忽明忽暗的人生。
羔羊尚知跪乳,乌鸦亦求反哺,但现实生活中,有些儿女,却将利益和金钱,看得比亲情都重。
当利益被奉为圭臬,当亲情被连根拔起,那么,人与人之间,便只剩下赤裸裸的利益交换,这个世界,便只剩下弱肉强食。
更残酷的是,当父母的满腔爱意遭遇子女的冷血无情,对子女毫无防备的他们,更容易被子女处心积虑的暗箭射中。
所谓我爱你如命,你却恨我入骨,人世间最悲哀的事,莫过如此。
2017年5月,陕西渭南发生了一起儿子杀害亲生父母的事。
罪犯杨某,大学毕业步入社会后,屡遭挫败,他想前想后,觉得自己是因为没钱,才会被人小瞧。
为了赢得别人的认可,为了所谓的面子,他急中生智,想了一个好主意。
在为父母买了多份保险后,他把父母请到了渭南来,想要导演一场杀害父母骗取保费的大戏。
他把买来的亚硝酸盐拌到牛肉中,故意夹给父母吃,但舍不得吃的父母,又把肉夹了出来,让给他们最爱的儿子吃。
如此爱自己的父母,恐怕是人,都会心软,但心肠恶毒的杨某,不仅没有感到丝毫惭愧和悔恨,而且一招不成又想了一招。
趁父母在餐厅吃饭的时候,他又跑到厨房,借给父母倒水的名义,偷偷把亚硝酸盐再次放进了水里。
然后,这个被父母爱了32年的独子,眼看着父母把毒水喝下去,又看着他们无比痛苦地在自己面前挣扎死去。
最后,他非常平静地拧开了厨房的液化气罐,伪造了父母煤气中毒的现场……
(图片来源:微博)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写道:“一个忘恩负义的孩子,比毒蛇的牙齿更让人痛彻心扉。”
对于含辛茹苦抚养他长大,眼泪巴巴盼他幸福的父母来说,死在最爱的儿子手中,心中的痛,又岂是撕心裂肺足以形容。
《十宗罪》中说:“人性之中有着冰山一样的冷漠和残忍。”
当良善被侵蚀,当罪恶占上风,曾在父母的爱里恣肆过的人,却往往是一副冷酷面容。
在医院工作的朋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夜里,他们急症室接收了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经过全力抢救,老太太终于暂时脱离了险境,但仍需要住院治疗。
但就在医院通知家属去办入院手续的时候,他们得知要交5000块钱,老太太的5个儿子,却都犹豫了,只有一个勉强愿意交钱,其他的都说没钱。
虽然医生明确告知,入院治疗效果会更好,老人的病还没到不可挽救的地步。
但他们一致的意见却是,老人年龄大了,根本没必要治,交5000不一定治得好,而且交完这次,肯定还有下次,还不如直接拉回家等死。
最后,那个愿意交钱的儿子,在媳妇和兄弟们的阻挠下,也妥协了。
医院无奈,只好停止治疗,朋友去给老太太拔针,她紧紧地拽着朋友的手不肯拔,那种乞求又无奈的表情,她说一辈子她都忘不了。
面对死亡的恐惧和疾病的折磨,谁都会害怕,哪怕是垂垂老矣的人,如果还有生的可能,谁又愿意回去等死,谁又愿意在疾病的折磨中,痛苦死去。
看过《今日说法》的一期节目《母亲的呼救》。
重庆万州,一位生了7个儿女的老太太,却被冻死在儿子家门口。
自从老伴去世,因为生活无法自理,她便被4个儿子轮流照看,他们约定,每人养一个月。
但其实,他们谁都不想照看,哪怕多照看一天,都感觉是吃了莫大的亏,两个女儿倒是愿意照看,但儿子们却觉得没面子。
于是,老人就像一个被推来搡去,谁都不愿意沾手的烫手山芋一样,在4个儿子间艰难生活。
到了大儿子照看的日子,她就被扔到了大儿子家门口,但大儿子却故意躲避,不让母亲进门。
无奈之下,老人又去找二儿子,但二儿子却觉得没到他照看的日子,还是不开门,就这样,在新年的第二天,老人竟被活活冻死在了他家门口。
更可气的是,老人去世后,为了母亲的丧事,4个儿子还在互相扯皮,谁也不愿出这份钱。
看惯了太多这样的事,现实生活中,很多老人便宁愿选择自己去死。
针对老人自杀的现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曾有研究:在我国农村,每10万老人,就有40至50人自杀,个别地区,80岁以上的老人,每10万人中,就有600人自杀。
不管是被强行拔掉针管,逼迫致死,还是自己平静地选择死亡,其实,没有一个老人,会真地想要去死,只不过对于他们来说,相比死亡,活着太难了。
有人说:“中国父母,是最好的演员。”
天底下,有多少厌弃憎恨父母的孩子,就有多少深深爱着孩子的父母,中国父母有多爱孩子?
为了不给孩子添麻烦,总是把“我很好”挂在嘴边,然后一个人,在孩子看不到的地方,默默将苦难和孤独消化。
为了让孩子过得更好,恨不得与时间赛跑,与岁月抗争,赚得多一些,再多一些,好贴补孩子的生活。
为了让孩子赢得未来,宁愿自断臂膀,忍受委屈,哪怕是用自己的命,去换他的命,也会义无反顾,心甘情愿。
张泉灵在《奇葩说》里曾说过:有一次,她去敬老院采访,发现很多老人身上都有股“老人味”,便问她们多久洗一次澡,老人的回答却是这样的:“尽量不洗澡,年龄大了,怕洗澡摔倒拖累儿女。”
很多父母都是这样,年轻的时候,拼尽全力照顾孩子,年老的时候,却害怕自己会拖累孩子。
不计付出,不求回报,这个世界上,又有哪一种爱,能像父母对孩子的爱这样,无私无畏,一往而深。
看过一个视频,针对“假如爸妈得重病,超过多少钱你会放弃治疗?”这一问题,记者分别采访了孩子和父母,两代人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
有句话说的好:“父母的心在孩子上,孩子的心在石头上”,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要比孩子对父母的爱多太多。
父母这个词,是世界上最温暖的词,只是叫一声,也会触动心弦,喉间哽咽。
每一个为人子女的人都要知道,你的屎尿屁臭,他们曾为之欢喜,你的蹒跚呢喃,他们曾为之雀跃。
如今,他们老了,你也不该嫌弃他的臭烘烘,不该嘲笑他的傻乎乎。
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子女之爱父母,则是做人之根本,身为子女,一辈子都亏欠的人,就是父母,怎么做,都不够,怎么爱,都不过。
高亚麟说:“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父母不在,我们直面死神。”
养儿防老变成养儿啃老
“傍老族”、“啃老族”,在当下社会已不鲜见,这不仅是家庭小事,更是一个沉重的社会话题。最近,北京父母状告“啃老”独子和山东拟立法禁止恶意“啃老”的新闻,再次把“啃老族”推到风口浪尖。“想‘啃老’,没那么容易”,这是社会发出的强烈信号,更是希望以此刺激那些“啃老”的青年,走出父母庇护的翅膀,学会在社会打拼自立。
都说“养儿防老”,可如今有的成年人却游手好闲,赖在家中坐等父母供养,着实成了“养儿啃老”。更有甚者,对养着自己的父母非但不感恩,稍有不顺便恶语相加。
最近,北京一对被独生子“啃老”7年的父母,将儿子小徐诉至海淀法院,并申请强制赶其出门。该案吸引了众多的眼球。父母因为“啃老”问题与孩子对簿公堂,足可见其“恨铁不成钢”的无奈和心痛。
悲情,绝望父母告亲儿
据媒体报道,小徐大学毕业后,一直赋闲在家,不是上网就是睡觉,滋润地过起“啃老”的日子。刚毕业那会,父母催促小徐找工作,但他老说工作难找。无奈,父亲老徐通过同学的关系,把儿子安排到其公司。可小徐工作了3个月,就辞职不干。此后,老徐又帮着联系过几家单位,但小徐总说“没意思,不想干”,老方一帖。
更夸张的是,去年,小徐认识了一名女网友,竟然带回家长期同居。面对父母的劝说,他振振有词:“没工作也有权利恋爱……作为父母,你们有义务养我。”
时光荏苒,转眼7年过去,可29岁的儿子仍坦然赋闲在家,老徐夫妻忍无可忍,将小徐诉至海淀法院。法院执行判决过程中,小徐百般阻挠,还对父母吼道:“你们就是想逼死我,我让你们断子绝孙!”
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但这是对未成年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而小徐完全有劳动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期在家“啃老”,于情、于理、于法都难容。
“想‘啃老’,没那么容易了。”法律界人士认为,海淀法院的判决不仅直接表明立场,也是给家长和孩子上了一堂普法教育课:父母拒绝“啃老”的权利受法律保护。
这场父母与儿子的“啃老”拉锯战告一段落,却不禁引人深思。
啃老,已成为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有的家长出于对子女无私之爱,默默承受子女的“啃老”;而另一方面,一些年轻人以就业压力太大等借口,心安理得待业在家,不思进取。
无独有偶,山东拟立法规定禁止恶意“啃老”,引发公众关注和热议。有人认为,立法容易,实施则难,被“啃老”的父母极少会拿起法律武器,与孩子对簿公堂。但大多数网友认为,立法禁止恶意“啃老”,为那些默默被“啃”的父母撑了腰,至少发出法律“信号”,警示“啃老”族生活最终还需自食其力。
悔恨,盲目溺爱终害己
最近,某网站联合北京大学发布今年的《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对35万余份来自90后就业情况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很多毕业生坦言,比起潇洒的学生时代,毕业后的日子更加苦逼,吃穿住行之外,保持“月光”已算庆幸,仍有30%的人不得不“啃老”。
客观而言,刚毕业的年轻人有可能一段时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有时需要父母提供帮助,这无可厚非。但如果以现实压力为理由,长年不愿出去工作,依赖父母生活,那就另当别论。身为父母,更不能任由孩子如此。
反观小徐的案例,老徐夫妻也是后悔莫及。夫妻俩对小徐从小就百般疼爱:小徐小学时当过班长,听说其任务太重,老徐的妻子跑到学校找班主任,要求别让儿子当班长;小徐考上当地一所大学,住校不到一个月就提出和宿舍同学相处不好,他们便让小徐回家住。正是溺爱纵容,使小徐的行为不断“升级”。
其实,“啃老”事例中,很多父母起初是心甘情愿被“啃”。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家住杭州市小营街道的小叶,大学毕业3年。刚开始,小叶也投过简历、找过工作,但总是不满意。后来,她索性闲在家中,靠父母生活,谈恋爱的开销也由父母资助。面对亲友的劝说,小叶很坦然:“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与其勉强干不喜欢的工作,不如嫁个好丈夫,反正现在父母养得起我。”
而小叶的父母也不以为然,觉得女儿“啃老”无所谓。“工作可以慢慢找,急不来的。”小叶的母亲已经退休,父亲经商,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错,认为养女儿不算负担。
工作难、收入低、物价高、压力大……这些已成为“啃老族”们自我安慰的通用理由,而更多父母的宽容,助长了他们“啃老”的底气。然而,如此无条件纵容,伤害的不仅是家长,更是孩子。孩子无压力地生活惯了,当生活的风雨来袭时自然束手无策,最后只会失去独立生活能力。
宁波市海曙区某社区曾做过一次调查,社区2000余户居民中,有18位大学毕业生过着“啃老”生活,他们都是大专以上学历,毕业后不找工作就在家呆着,短的半年多,长的两三年。
“我们是一个老社区,很多家庭的经济条件一般,所以孩子‘啃老’,对父母来说有不小的压力。”社区党委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些孩子觉得,自己读大学时父母每月也给一两千元生活费,如果工作收入不高,还不如在家休息。而家长方面,有的是出于对孩子的溺爱,怕孩子吃苦;有的虽然想让孩子工作,但孩子不愿意,也不忍相逼;还有个别家长觉得孩子找的工作不理想、不体面,不如不做。等孩子“啃”得时间太久了,不能自食其力了,很多家长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
感悟,该放手时就放手
“其实,让孩子工作,重要的不在于收入多少,而是让孩子学会在社会上生活,了解社会,面对风雨。如果长期赋闲在家,会失去为生活打拼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宁波天封社区曾做过帮助“啃老”青年融入社会的公益项目,社区党委书记李缇虹认为,对未就业在家的孩子,要区别对待,有的的确是惰性使然、不愿吃苦,而有的则是在等待一个机会和转折点,重要的是社会和家庭要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
社区一位青年大学毕业后两年,一直待业在家沉迷网络游戏,靠父母供养。社区慢慢引导他到周边一些企业实习工作,虽然小伙每次都因为不适应干不久,但他逐渐体会到工作赚钱不容易。现在,他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成为网络游戏职业玩家,每月有2000余元收入。
对这样的孩子,迈出第一步,就可能改变一生。
精神上不“断奶”、经济上就难以独立。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朱力分析,“啃老族”中绝大部分人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从没受过委屈,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大多数父母在抚养孩子过程中,更关心孩子生理性健康,如衣着是不是能避寒保暖,膳食是不是营养可口,而忽略了孩子人格是否成熟等精神健康,不注重孩子的独立性、自我奋斗、家庭责任观的培养。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导致孩子“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孩子”的依附心理,结果父母想养儿防老却被养儿啃老,极端的孩子还要致父母于死地。
By 水木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