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学霸读博7年未获博士学位,被导师PUA,魂断美国金门大桥。
她才32岁,有着“美女学霸”之称,正留学美国顶尖学府,为何要跳桥自杀呢?
1985年,唐晓琳出生于山东烟台一普通家庭,作为家中独女,她聪明伶俐,从小就被老师家长寄予厚望。
上小学时,唐晓琳经常听父母说“只要上了北大就会前途无量”。她暗下决心,日后一定要考上北大。
此后,课堂上,唐晓琳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回到家,她除了做作业,就是看书。她在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时,聊得最多的也是学习。
因此,唐晓琳的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一张张金黄的奖状,挤满了她家的墙壁。尤其是上高二的一次期末考试,她的总成绩全年级第一,物理成绩甩了同学们一条街。
唐晓琳之所以热爱物理,缘于她从小有个航天梦。
功夫不负有心人。
2004年夏天,唐晓琳如愿收到了北大空间物理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收到通知书后,父亲当即跑去买来鞭炮点燃,告诉左邻右舍这一天大的喜讯;母亲喜滋滋地做了一大桌好菜,以示庆贺,一家人边吃边聊,畅想未来。
要知道,上北大的几率可是1/2000,足见唐晓琳有多么优秀了。
不久后,父母大宴宾客,亲戚、邻居们对唐晓琳是啧啧称叹,个个想沾她的喜气,现场热闹非凡。
与此同时,唐晓琳所在的高中学校奖给她一笔钱,还在学校拉了横幅做广告,她成了学校的名人。
上北大后,唐晓琳光芒依旧。
空间物理专业是物理学科中最难的一个专业,对人的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要求极高。众所周知,学理科的女生寥寥无几,学空间物理专业的女生更是凤毛麟角。
即便是在天才云集的空间物理专业,唐晓琳还是稳居学霸之位。
除了学习成绩好,她还身材高挑,长相靓丽,平日里爱穿裙子、爱涂指甲油,被称为“美女学霸”。
唐晓琳智貌双全,身后追她的男生自是排起了长队,情书像雪片般飞来。每每收到情书,她从不拆开来看,而是将情书稳妥安放。她的心里,只有学业。
一位老师曾对唐晓琳说“本科只是懂了一点航天学的皮毛”。所以,她决定出国深造,将来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点贡献。
于是,唐晓琳在多番查找,深思熟虑之后,把目标锁定美国犹他大学。
犹他大学是世界顶尖的公立研究性大学,其空间物理专业排名世界前三,享有“殿堂”之称。值得一提的是,该专业每年面向全球仅招收20人,比考北大还要难。
为了备考,唐晓琳做了海量习题,查找了如山资料,废寝忘食……
终于,唐晓琳过五关斩六将,收到了犹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一家人欣喜若狂,破天荒出去吃了顿大餐。
唐晓琳做梦也不会想到,犹他大学会是她人生的最后一站。
2008年秋,唐晓琳带着父母的殷殷嘱咐和热切期盼,满怀信心地飞赴美国犹他大学。
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她选择了4年直博。
两年后,唐晓琳获得硕士学位,劲头十足。
然而,读博时,唐晓琳为了挑战自己,改选了难度更高的生物物理专业,研究最难的病毒RNA方向。
这一改选,是她噩梦的开始。
唐晓琳的导师萨维兹·萨法里安是位研究病毒物理学的权威,笑面虎一个。他看不起中国人,态度十分傲慢。
一次,唐晓琳虚心向萨法里安请教问题,他不仅没有回答,反而骂她蠢得像猪。
唐晓琳难以置信地望着萨法里安,泪水汩汩而下,顿感自己到了另外一个星球。
一次,两次、三次……
她苦不堪言,无奈地向朋友吐槽说:“我的导师是个挑三拣四的老大叔。”
这还不算,还有更难堪的事情在后头。
一天,唐晓琳匆匆走进实验室,迎头碰见萨法里安。
他一脸怒气,拿起唐晓琳的计划书,一边撕一边吼:“你迟到了!你笨得像头猪,根本不配做实验,你就应该退学!”说完,把撕碎的计划书全都扔到了她身上。
唐晓琳眼睁睁看着自己5天来辛辛苦苦的成果,变成一地碎纸,心里好似起了台风。她强忍泪水,紧咬双唇,徐徐弯腰去拾捡,如同拾捡她破碎的心灵。
当晚,唐晓琳在和朋友一起吃饭时,委屈地向朋友哭诉道:“我今天又被导师骂了。”紧接着,她把自己在实验室里的糟糕情形原原本本诉说了一遍,说完便嚎啕大哭起来。
吃完饭,已是晚上十点,唐晓琳抹干眼泪,拖着疲惫的身躯又走向了实验室。
一转眼,到了唐晓琳原定归国的日子,父母频频打来电话问询她何日回国。
可是,萨法里安迟迟不让唐晓琳做中期考核。做不了中期考核,就代表着升博无望。她焦灼万分,却又无计可施。
那段时间,她非常害怕接到父母的电话,即便是接了,也是三言两语搪塞过去。
唐晓琳的反常表现,父母不可能察觉不到,但他们理解为女儿压力过大,并未作多想。
一年过去了;
又一年过去了;
又又一年过去了……
萨法里安一拖再拖,先是把唐晓琳一颗热切的心撕得老长老长,继而扎得千疮百孔,最后碾得粉碎粉碎……她抑郁了。
2015年12月,唐晓琳的签证到期了,并且不能续签,这意味着她十几年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于是,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唐晓琳一边忙着办签证,一边忙着做实验,夜以继日,焦头烂额,抑郁症更严重了,她时常哭泣,屡次想到死,她甚至真的相信自己很笨,怀疑过去的风光都是假的,以至于在朋友面前崩溃大哭:“我很差劲,应该去死,我要去金门大桥自杀。”
唐晓琳果真如萨法里安说的那么蠢笨吗?
不!她在7年的时间里,先后发表了6篇高水准论文,还和萨法里安一起研究出了新的动物病毒成果,这一成果对埃博拉病毒、狂犬病毒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很显然,萨法里安就是故意不让唐晓琳毕业。
导师长期的羞辱和责骂,终日繁重的试验任务,抑郁症如影随形,她万念俱灰。
9月30日,唐晓琳赴旧金山参加一场学术研究会。会后已是中午12点,她在日落区买了一个太湖煎饼,径直走向金门大桥。
此时的金门大桥,是一天里最美的时光。
唐晓琳缓步走向桥中央,蓝天紧盯着她,阳光追逐着她,风儿撩动她乌黑的长发,拉拽她美丽的长裙,拍打她傲人的黄色脸颊,仿佛在着急地告诉她:姑娘,你不能做傻事!
遗憾的是,唐晓琳的心里早已积满了雪,凉透每一个毛孔……
国亲节凌晨,唐晓琳彻底失联,她的朋友立即发出寻人启事,并在盐城湖和旧金山两地报了警。
6天后,唐晓琳的遗体在金门大桥下被找到。
国内,父亲连续打了女儿几个电话没打通,正急得团团转。
这时,唐晓琳的朋友打来电话,说她已跳桥自杀。
闻听噩耗,父母顿觉天旋地转,肝肠寸断,母亲更是因心脏病发被送往医院抢救。
消息传开后,唐晓琳的同学们无不惊呼:“太可惜了,她很聪明!”
几天后,父母急匆匆赶到美国,见到了日思夜盼的女儿,她静静躺着,身盖白布,再也不笑,也不叫爸爸妈妈,兀自沉睡。父亲捶胸顿足,母亲哭着在地上打滚,几度晕厥。
当白发苍苍的父母捧着女儿的骨灰回家时,所有人都泪流满面,唏嘘不已。
唐晓琳离世后,萨法里安迅速在网上删除了有关她的一切信息,仿佛她从未存在过一样。
这一举动,惹怒了中国留学生们,他们向校方提出强烈抗议,要求彻查唐晓琳7年未毕业的原因。
校方迫于压力,专门聘请人进行调查,经过深入走访,得出长达6页的报告,最终承认,萨法里安将唐晓琳充当免费的劳动力,把她的博士资格考试延迟了四年,直到她离世,也还未给她明确安排论文计划。校方决定暂停萨法里安招生。
另据调查,萨法里安和他的老婆均在学校任教,两人是“夫妻档”,经常卡国外留学生,曾有留学生毕不了业,选择了退学。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犹他大学决定追授唐晓琳为博士。斯人已逝,当博士又有何意义?
其实,唐晓琳曾经换过一次导师,她完全有理由再换一次导师,但她没有。她忘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像极了钓到大鱼死也不肯松手的人,反倒被鱼带进水里淹死。父母含辛茹苦几十年,落得白发人送黑发人,可谓凄惨之至。
纵观萨法里安的行为,就是“PUA”。PUA是指通过刻意扭曲事实,采用持续打压、否认、误导和欺骗等方式,使被操作者怀疑自己的价值,从而不得不对操作者百依百顺。他是害死唐晓琳的罪魁祸首,这种杀人不见血的“恶魔导师”罪无可恕。
一个在美国读博的中国学子评论
听到唐晓琳的噩耗以后,我心情非常的沉重。和唐晓琳同学一样,我和周边的小伙伴也都是毕业后来美国直博,全奖,甚至研究领域也与她有几分相似。也正因为是这样,我完全能理解甚至体会到她的那种绝望,不堪重负,以及生无可恋,然而很多人并不理解。
最近,我看到了不少相关的新闻报道,下面的网友留言,大多数都是类似于“怎么就想不开呢?我要是能上北大我做梦都能笑醒”,“太年轻了,没经历过风雨,把博士学位当作人生全部了”,“早干什么去了?第四年就应该换方向,这样现在也就毕业了”等等。还有很多分析文声称“北美留学生心理问题值得关注”,然后不痛不痒的分析一下生活压力大,语言存在障碍,适应能力差,种族歧视什么的。要我说,压力这个东西,各行各业,谁人不知,谁人没有?上面所说的各种看似客观的原因,根本没有切中要害。今天,我想从“为什么”和“怎么办”这两个方面来分析论证。
一、缘由
我发现,现在的很多分析文,都喜欢各打五十大板,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尤其喜欢从自身找原因,比如被抢了是因为“不该把戒指露在外面”,被强暴了是因为“谁让你穿的那么招摇”,学业压力大被逼得自尽是因为“自己承受能力太差”。对不起,我要向这些键盘侠狠狠的竖一个中指。考虑问题全面是好的,但是这种假惺惺的为显示自己看事情透彻而不分主次把所有原因全罗列甚至将主要缘由归咎于受害者的行为,我想有一句话能很好的形容:站着说话不腰疼。那些批判唐晓琳同学的人,请你们先自己来美国读个生物物理的博士体验一把。
————缘由1————
具体说到这件事情,我个人的观点是,百分之七十的责任要归咎于唐晓琳的导师及其所在院系。没来美国读过phD的同学,可能对这边导师能变态到什么程度无法了解。我开了公众号的这段日子,已经更新了A、B、E、F四个导师的故事,同时大致介绍了一下美国的导师制度,还没有读过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美国的研究生体系赋予了导师太大的权力,基本上学生的命脉就掌握在导师手中。而同时,美国学术界缺乏国内几千年来发展的师承观念,反而以雇佣的体制来运行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导致很多导师明显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甚至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前途。
我之前写过的故事里,A教授把学生往死里push,同时不给写推荐信,不让毕业,就连学生想要离开另谋出路都不允许;B教授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不发文章,不让学生申请奖学金,不给出去开会,拖延毕业;E教授让别人的学生为自己干活,不同意的话就挂掉他们的考试;F教授组里都是9年才能毕业,甚至学位都不给,而有幸毕业了的很多学生还拿不到推荐信,只能留在F组里博后一辈子……
我说这些,就想证明一点,导师真的有可能变态到你无法想象的地步,而且大部分情况下系里都没什么作为。回归到唐晓琳的事情上,她已经发表了六篇论文,又是在犹他大学,硬件条件上完全符合博士毕业的要求。然而七年(也可能是九年)了还不能毕业,几乎可以肯定是导师从中作祟,不愿意放弃这么好的一个劳动力。至于有些网友质疑的,为什么第四年第五年的时候不走?一方面,已经“投资”了这么多年进去,谁能轻易言走?大部分都会抱着一种心理,也许再奋斗一两年就毕业了呢。不到七年八年,谁会知道要九年才能毕业?
另一方面,你们要相信,极品导师们都不是吃素的,威逼利诱的手段多的是,胡萝卜和大棒都是成吨的买,空头支票更是成箱的开。所以,在学生好容易下点决心想要离开的时候,导师总有办法把他/她掰回来的——许诺点好文章,再承诺过一两年就给你毕业,绝大多数人都会就范——都已经四五年了,再过一两年学位就到手了,熬一熬不就好了?所以说,请不要事后诸葛亮,你永远都不知道当事人到底经历了什么。悲剧发生后,唐晓琳的网页在校园网中被匆匆删掉,不留一点痕迹。对于这样一个连学生殁去都没有一点哀悼而是迅速消抹痕迹的导师,我还能说什么呢?
————缘由2————
刚才说了,百分之七十是导师和院系的责任,那么剩下百分之三十呢?我认为很有可能其中的百分之二十都在她家人身上。我并不是在指责谁,我相信出了这样的事情她的家人朋友一定都悲痛欲绝,但是伤痛不代表就没有责任。我之所以想要分析这一点,也是希望能给大家敲个警钟,以后有类似的事情出现时能够采取正确的行动,避免悲剧的发生。不过我要强调的是,这一点只是我个人的推断,未必符合真实情况。
而之所以用“推断”而不是“猜测”,是因为我观察到并接触过好些类似的例子。国内的博士生,尤其是好学校的博士,大部分都能够五年按时毕业,如果超过这个年限的话就需要延期,这被认为是一件极其丢脸的事。而作为北大学子的家长,自己的孩子一路优秀上来,从未有过任何让自己“丢脸”的经历,现在已经读了四五年了,想要换专业?那怎么行!再坚持一把就是胜利,不然前面那么多年不就白费了?说不定再过一两年博士学位就拿到了呢!你说拿硕士毕业,之后找工作?那怎么行!之前你申请到了全额奖学金出国,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人人都羡慕,结果最后拿个硕士,这……这怎么跟邻居同事交代啊!人家五年都能博士毕业,你为什么不行?娃啊,你看咱是北大出来的,比别人聪明多了,再努把力不就好了吗?什么?你说导师太变态?那是你没跟人家沟通好,再好好说说,导师也是人,你是不是什么地方得罪人家了?要找对症结,跟导师把关系一定要处好,一定要多加沟通,他肯定会理解的。你要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总有办法解决的。
我相信,唐同学很可能没有得到家人关于转系/转校/回国的理解和支持,反而受到了更大大的压力,导致她没有选择中途离开,而是一直坚持了下去——说白了就是在硬撑。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想一想,人总是喜欢按照自己的经验和阅历来对事物进行判断,而忽略了相信当事人在既有聪明的头脑,又有当局者了解更多更深的情况下,实际上更能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我们往往就是这样,对于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永远都不相信对方的判断。
————缘由3————
剩下的百分之十,我把它归于唐同学本人。在变态导师明里暗里的压迫下,家人表面安慰实则施压的情况下,以及周围人纷纷毕业/跳坑/询问的结果下,唐同学的承压能力到了极限。从她最后做出自尽这一选择来看,我相信她应该是重度抑郁了。
为什么会这样?正如之前网友所问的那样,再不济就是一个博士学位的问题,那么多本科毕业甚至高中毕业的人不也生活的好好的?至于想不开吗?这就是一个预期与现实冲突的问题了。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有个预期,比如我们预期去菜市场就能买到当天准备做饭的菜品,比如我们预期三十岁之前要谈一场恋爱然后结婚,比如我们预期博士读五年后就该拿到学位。
每一个人,由于自身条件与经历的不同,预期就各不一样。比如卖菜大妈和一个正在读书的中学生预期不一样,在职场打拼的白领和自由撰稿人的预期不一样,一个读完技校去4s店打工的小伙子跟攻读博士学位的唐晓琳的预期也不一样。经过深思熟虑并加以计划实施的预期,我们有另一个词,叫目标。那些说出“没有博士学位难道就不能活了吗”的人,显然没有搞清楚症结所在,让唐同学倍感压力的并不是简单的没有拿到学位,而是她的目标始终无法实现。
换言之,对于一个汽车修理工来说,是不是博士并不重要,他的目标是修好每一辆车;而对于唐同学来说,修理汽车又变得无足轻重,她所需要的,是一个博士学位。当目标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人的心理就无法得到认同感,加之周围人对其的看法也是“你应该能拿到博士学位”,“你就是比其他人优秀”——我记得当年人们发现北大毕业的陆步轩在卖猪肉时,也引发了轩然大波,这说明人们对于好学校出来的人就是有一种“优秀人才”的预期——这种观念进一步加深了目标的架设,从而预期与现实渐行渐远,最终导致了目标无法实现的焦躁和抑郁。
那么,为什么唐同学的目标与现实会产生冲突?是因为她的目标制定的不合理吗?不,她的目标其实很合理。五年,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一个博士学位,这并不是一个什么非常特别的事情,按道理讲,只要科研方向不那么奇葩,应该是可以实现的。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 我们不应该简单粗暴的归结为唐同学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抗压水平不行。换任何一个人,长期在那种压抑的环境中,都可能会做出和唐同学一样的举动。
在我看来,唐同学最大的问题所在,就是她没有意识到有些人是无法改变的,而有些事情不是通过自己努力就能实现的。这一点有好有坏,在某些情况下,它是自信,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它是没有认清现实。我认识很多Top2毕业的朋友,都有这种问题,因为从小到大拼的都是学习,学习这东西没有太多运气成分和他人成分在里面,基本只要自己资质够高又够努力就可以取得好成绩。因此,这些好学生们很容易得出一个有所偏差的结论,就是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得到。然而科研并非如此。一个博士的顺利毕业,除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加刻苦努力之外,还有太多自己无法掌控的因素,比如课题方向,导师人品,等等。因此,当所有人都告诫你这个方向不好,或是这个导师人品有问题的时候,请不要以身犯险,认为自己一定能够搞定。你要相信,能进入phD圈子的都是高精尖人才,你比他们不会有太多等级上的差距,很多事情不是单凭自己努力就可以解决的。
我有一个师兄,也是本科毕业来美攻读博士,当时有人劝说他不要进某老师组,因为其组异常艰苦。师兄不信,进组了以后经历了各种常人难以想象的折磨和压迫,最终重度抑郁,险些自杀,幸被友人拦住。之后换学校,换专业,终于过上了正常生活,然而偶尔还是会被抑郁症所折磨。这件事情我以后会写到我公众号的【极品导师】系列中,想看的朋友们请关注。我的公众号目前更新到F导师,之后还有各种更为bt无所不用其极的故事。
二、如何应对
分析完原因之后,自然而然跳出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我们遇到和唐同学类似的状况,该如何处理?换句话说,当你的导师是个bt,不给学位不给推荐信不放你走,还各种折磨你;而家人又不理解,只是让你坚持下去继续拿到学位;周围的小伙伴倒是很同情可是无能为力,每次见面就问“你什么时候毕业”这种给人带来更大压力的问题;系里抱着和稀泥的态度只是好言安慰而不采取行动;而自己已经压力山大感觉随时要精神崩溃,既想走又想留,左右摇摆拿不定主意,只感到整个世界都黑暗了,对任何事物都失去了兴趣……这时你该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及时止损,坚决跳走。当然,这种情况是要一步一步来的。首先需要开解自己的情绪,相信跳坑并不可怕,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选准时机和下家,坚决跳。导师在系内阻碍,那就换学校,或者换方向,不要太过于纠结多耽误了几年。及时止损总比一条道走到黑要强。其次,要多跟小伙伴交流。哪怕只是抱怨,也是一种发泄方式。尤其看一看相似经历的朋友们,用其他人的事迹安慰和勉励自己——你不是唯一的。在我极品导师上一弹中,F组里的祥林姐之所以最后还能撑下来,就在于她跟同病相怜的小伙伴一直保持着交流,互相安慰,互相鼓励,这才迈过了最难的时候。(当然,如果祥林姐能在第四第五年的时候及时止损,结局会更好)再次,获取家人的谅解和支持。这一点确实有一定难度,如果实在不行,那就坚定自己的决心,先斩后奏吧!最后,多读书,多运动,这也是排解忧虑的好方法。如果真的发现自己开始经常产生自杀的念头,对所有事情都失去了兴趣,每天精神都萎靡不振,注意力无法集中的话,那就是中度到重度抑郁症的表现,需要及时就医了。
三、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所有糟糕的事情,都是越早处理越好。如果一开始就能预防,或者掐死在萌芽状态,就不会有后面的悲剧了。那么如何预防呢?选好导师是关键。那么怎样判断一个组,一个导师的好坏呢?首先看这个组的研究方向。有些方向就是周期长,难出成果,文章数少,毕业时间长,比如唐同学的病毒RNA方向,真的非常非常难做。这种研究领域,除非是特别特别感兴趣,不然确实要考虑一下这种客观存在的问题,做好心理准备,有困难了及时应对。
其次是看这个组的文章数和学生的毕业情况。文章数要看平均每人每年发多少文章,主要是合作的还是独立的,是学生的还是博后的,是高年级的还是各年级都有的;学生毕业情况则要看大多数人需要几年毕业,毕业后都去了哪里,是学术界还是工业界。
再次看一看导师的经历。他/她读了几年的phD,之后做了多久的博后,这期间是否发过文章,发过多少。我之前写过的B导师,phD期间没有发过文章,这可能导致他有一种博士期间不发文章也可以的思想;而E导师,则读了12年的博士,因此他觉得phD时间长,被折磨压榨都是正常的,学生不应该有任何怨言。
人在衡量他人时,总是喜欢用自己做参照,比如考60分的学生无法理解考95分学生对那5分的执念;性子急的人眼里所有人的动作都是慢的;每天喝两升水的人会觉得每天喝一升水的人喝少了,但喝三升水的人又喝多了……很少有人真的会去用所有人的平均值去比较和衡量。这就是为什么选实验室时也要看导师的简历。你会发现,一路平顺的导师多半待人比较好,因为他/她就是这么过来的;而被折磨的体无完肤的导师多半也会把他/她所经历的施加于你,因为他/她认为读博就应该是这样的。因此,我这个公众号写极品导师的文章,也是希望大家入行需谨慎,选导师更是要慎重再慎重。希望大家从唐晓琳同学的事情中也能有所思考,明智的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By HCN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