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战队就是在战场上为防止士兵出现溃逃而设立的兵种,属于那种对逃兵可以直接处置的人,平时应该是充当宪兵警察那种角色,总之是当兵的最为痛恨,也最为恐惧的人。
在世界战史上,我认为军队纪律性最好的时代应该是17、18世纪排枪战术时代的欧洲军队,凡是看过排枪战术场面的,不管是影视剧还是游戏中,你都会感觉到震惊,这帮人怎么可以这样不怕死。
当时的枪械主要是滑膛枪,由于是火枪的早期形态,这种枪的性能并不可靠,主要体现在装填时间慢,命中率低,在这样的情况下,欧洲人发明了排枪战术,简单来说就类似一个三排的方阵,打仗的时候,第一排的人放完枪之后开始装填子弹,此时第二排的人再放一枪,然后装填子弹,第三排再放一枪装填子弹,这个时候第一排的人已经装填好了子弹,形成一个射击循环,在射击密度和保留火力方面,都有作用。
这与我国古代的弓弩手在作战的时候有些相似,也会分两组,一组射的时候,另一组准备,相当于不给战场上留下空档,如果大家一起都射了,在装箭的时候,敌人可能趁着这个功夫就已经冲过来了。
当然,弓弩手换挡比较容易,毕竟是处于战线后方,而欧洲的步兵可不是这样的,这些排成一排排的士兵,不仅要射击,还要保持队形往前移动,在很多人看来,这不就是去送死嘛!有人戏谑此战术为排队被枪毙。
所以,想要维持这种战术的队形是相当困难的,一旦士兵出现混乱,或者溃逃,很容易导致整个方阵军心大乱,影响作战。
可以说,排枪战术的思想并不复杂,士兵也都能够掌握,说当时打的是贵族战争,士兵都勇敢这是扯淡,此战术应用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维持部队的纪律,这就体现到督战队的作用了,几乎在这些步兵的身后都会有督战人员的存在,可以说,督战队才是排枪战术的核心。
在很多懂军事的人眼里,知道军队纪律的重要性,一个部队有纪律他是兵,没有纪律他就是不是兵了,但凡打仗厉害的人都会注重军队纪律,他们也都是运用督战队的高手。
比如在明末清初的战役中,就充分体现了督战队的作用。
在孙传庭与李自成进行汝州之战的关键时期,由于明军后勤出现问题,孙传庭率领一部分兵力回师迎粮,留下陈永福部与农民军周旋,当时陈永福部的很多士兵都认为是孙传庭把他们扔下了,因此都跟着撤退,当时陈永福“斩之不能止”,可见当时督战队已经不起作用了。
正在这时李自成率军攻击明军,此时列阵的时候,李自成就玩起了“排兵督战”的套路,他将军队分为前后五重战阵,第一重是饥民,第二重是步兵,第三重是骑兵,第四重是精锐骑兵,第五重是家属。
这个列阵实际上已经宣告至少前两重是炮灰的级别,但是后面都是精锐,也都是督战的,如果前军撤退,后军是杀无赦的。
果然明军杀到第三重后,被第四重精锐骑兵打败,明军瞬间无法抵挡农民军的反冲,最后大败而归。
但是,督战队也不是什么时候都好使,孙传庭部下陈永福部是一例,而在民国时期的“玉帅”吴佩孚,最后就因为督战队不起作用,而在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中败北。
在贺胜桥之战中,吴佩孚构筑三道防御阵地,实行逐次防守,为了守住防线,吴佩孚亲自组织督战队,在后方督战,不准士兵后退一步。
然而当时北伐军的进攻部队正是第四军和第七军,一个被称为“铁四军”,一个被称为“钢七军”,而吴佩孚部经过汀泗桥之战时士气已经受挫,在贺胜桥地区又遭遇这两支强大北伐军的冲击,自然是一溃千里。
这时亲自督战的吴佩孚,让督战队“向退却者扫射”,随即血流成河,当时吴佩孚部一看这形势,都开始弃枪逃跑,在过不了桥的情况下,直接跳水,吴佩孚羞愤至极,手刃旅团长10余人悬其头于电线柱上示众,以惩戒后退之官兵。
当然,这个时候溃兵已经顾不上那么多了,开始与督战队打到了一起,吴佩孚部顿时乱作一团,北伐第四军乘机夺下贺胜桥,吴佩孚看大势已去,只能开车跑路,结果有意思的是,吴佩孚跑的时候,有一些溃兵还想上车一块跑,吴佩孚的卫兵喊都喊不走,最后拿刀砍掉那些想上车士兵的手臂,吴佩孚的车才得以走脱。
可见,在军事实力不对等的情况下,督战水平玩得再高也无异于引火烧身。
最令人闻风丧胆的非苏联督战队莫属。
绝大多数二战史爱好者对此时期与督战队相关事件中了解最深的莫过于227号命令,它以斯大林“一步不许后退(Ни шагу назад!)”的口号而闻名,实际上,早在战争爆发伊始,督战队便初以“特种部门”的称呼由国防委员会(НКО)第三局(其战时任务即处理各种间谍、叛徒、破坏分子、危言耸听者以及混乱制造者)再度组建,自1941年7月17日起,成为内务人民委员会(НКВД)和军队的下属单位。以下是数则斯大林亲自签发的文件:
决议号:№ ГОКО-187сс
1941年7月17日,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1.将部队和军事区中师级及以上单位的第三局机构改组为特种部门
2.特种部门及其下属单位隶属内务人民委员部,团、师级特种部门分别由相应级别政委调配
3.在战时,该部门的主要任务为打击间谍和反叛活动、在前线当即根除逃跑者
4.特种部门被赋予逮捕逃兵的权力,并在必要时,可以将他们当场射杀
5.内务人民委员部须在必要时向特种部门提供武装力量的支持
6.后勤保障部须与特种部门保持直接联络并为其提供各种支援
在战争初期,苏联高层下达了一系列诸如270号命令的通告试图制止大规模的溃败,然而效果不尽如人意,进入9月份,德军逐渐兵临莫斯科城下,为了能够有效地稳住前方战线,苏联最高统帅部于12号针对督战队作了更详细的规定:
关于在步兵师中组建督战队
在与德国法西斯斗争的过程中,有许多懦夫和完全的敌对分子,在与敌人第一次的正面冲突中就放下了武器,大喊着“我们被包围啦!”并影响了其他人员。由于他们的影响,部队中的一些成员选择了丢下物资逃之夭夭,这种情况在各方各面都是存在的。如果这些师中的指挥官与政委们能够很好地履行他们的职责,那么这些懦夫和敌对分子就不会在整个师中占到上风,但不幸的是,我们并没有那么多能够胜任的指挥官与政委。
为了预防以上现象的继续发生,最高统帅部命令:
1.每个步兵师中都要组织一个由不超过一个营的人员组成的督战分队(依照每个步兵团中抽调出一个连人员的模式),隶属于该师的指挥官并由其调配,除常规武器外还拥有一些交通工具,如卡车、几辆坦克或装甲车
2.督战分队的任务是协助指挥官维持和建立部队中的秩序,阻止恐慌的军人逃离,使用武器来消灭那些恐慌以及逃跑行为的发起者,同时对那些忠诚、战斗或因情况撤退的人员提供支持
3.各特殊和政治部门人员应向指挥官与督战分队提供全力协助,以巩固和维持部门的秩序与纪律
4.组建督战队的任务应在收到本命令后五天内完成
5.相关执行情况应向前线和全军指挥官进行汇报
随着莫斯科战役的结束,德军停止了大规模的进攻,转为阶段性防守,虽然从勒热夫到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苏军的损失依旧十分巨大,但由于苏军在这期间多为进攻方,所以在这一阶段的一些失误并没有对整体战线产生大的影响,直到1942年中旬后,德军开始实施蓝色方案(Fall Blau),兵分两路分别向伏尔加—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巴库方面进军,由于苏军在战役初期未能组织起有效的防御,节节败退;到了7月下旬,北线德军已逼近斯大林格勒,为了稳住战线,斯大林又想起了他于1941年下达的一系列特殊命令,但此时已经过去了近一年时间,随着大量动员新兵的入伍及时间的冲刷,军中已对此有所淡忘,因此,他便要求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起草一份命令,而它主要针对的,正是那些未接到命令便擅自撤退的人,他们将受到最严厉的惩处!这便是著名的——227号命令(Приказ № 227),但国内对这一命令的汉译版本明显有些曲解它的意思,实际上也因此误导了许多人,首先看一下汉译版本的全文:
红军最高总指挥部命令:
1. 前线军事委员会、前线指挥官应该:
a)果断地根除部队中的撤退情绪,严禁诸如我们还能继续东撤和撤退无害等言论。这些措施的实施要使用铁腕。
b)凡是那些在没有得到方面军上级命令的情况下,允许部队擅自撤离阵地的指挥官,要坚决革职并送上级军法处置。
c)在每个方面军组织1至3个(视具体情况而定)惩戒营,将那些因表现怯懦而触犯纪律的指挥官、高级指挥官和各级政治委员派驻这些惩戒营,并把他们投入到前线的较危险地段以给他们机会用血来洗刷对祖国犯下的罪行。
2.集团军军事委员会、集团军指挥官应该:
a)对那些在没有集团军领导命令的情况下,擅自允许部队撤离手中阵地的集团军指挥官和政治委员,要坚决革职并送交前线军事委员会军法处置。
b)在每个集团军的范围内,成立3到5个装备精良的护卫队,把分队投入到惩戒部队的后面,命令他们处决恐慌制造者和懦夫,以防部队出现恐慌性撤退,只有这样,才能帮助部队里忠诚的战士为祖国尽忠。
c)在每个集团军的范围内,成立5至10个戴罪立功连,将那些因表现怯懦而触犯纪律的士兵和军士派到这些戴罪立功连,并把他们投入到各军的危险前线以给他们机会用血来洗刷对祖国犯下的罪行。
- 军、师的指挥官和政治委员应该:
a)对那些在没有军、师指挥官命令的情况下擅自允许其部队撤退的团、营指挥官和政治委员,要坚决革职并收缴他们的勋章,接管他们的指挥权,并且将他们送军事委员会军法处置。
b)全力帮助和支持护卫部队,从而整肃军纪。
战场上谁不怕死,谁没有父母妻儿?督战队的作用就是让士兵“横也是死,竖也是死”,与其当个逃兵,不如当个烈士,但绝大多数人的命运是变成一粒无名的炮灰。
By 圣海神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