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西医;传统医学,现代医学;四者的概念与两组的关系
“中医”和“西医”,“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首先我们要明确这四者的关系,才好讨论接下来的内容。
中医与西医,是以理论体系与认识论,基础学科的区别作以区分的。
西医是理论体系以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微生物学,分子细胞学说,药代动力学等为基础学科的医学;
而中医是以精炁学说,阴阳五行哲学,藏象学说,五运六气学,气血津液,病因学,经络学说,药物属性与归经等学说为基础学科的医学。
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在广义概念上是以时间轴的先后作为区分的。
所谓传统医学,即世界各地古代存在的医学形式,但现当代社会并不被临床主流使用了,这些是传统医学,包括一些小众的特殊疗法。
而现代医学,无论是通过进化,还是传承一直演化至今,而一直在临床主流使用的,就是现代医学。所以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能进入国家普遍承认的临床诊疗,他们就都是现代医学。中医在东亚国家普遍被使用,而针灸疗法更是在包括欧美在内的30余个国家被主流使用,甚至其中多数国家已将针灸列入国家医保体系。
但目前有很多人把是否进行“现代化”“科学解释化”“分析验药”来判定现代医学与否,这种认识论我是不认可的,因为这是用“西医理论(科学分析思维范式)在评价中医理论(统一整体思维范式)”。这是典型的认识论的误区,也是我接下来我要说的。
二、中西医各自独立存在且不可互套
概括来说,西医是把人视作一个由各个组织器官与微观物质有机组合起来的生命体。手术是“零件模式”,目的在于维持局部的健康,以“维修、除、换”为手段;而化学制剂是“战争模式”,目的在于消灭靶向目标,以“阻、消、打、杀”为手段。由于西医对于解剖学,生理学的认识与发展,使其发展出了优秀的诸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抢救措施,非常全面的各类有创手术,心脏手术,脑外科手术,器官与组织摘除置换手术等等。由于病理学和化学药物的进步,使得很多药物可以进行靶向治疗。
而中医是把人视作一个宏观不可分割而内在与天地万物关联统一的精气神整体。中医是“生态模式”,目的在于维持生态平衡与多样性,让其自由发展,以“辅、导”为手段。有生物入侵这片生态时,不是必须要消灭你,而是让你从哪来回哪去即可。一个生物聚群的天敌太强导致这个族群快灭绝了,我只要稍驱赶一下天敌,帮你这个族群多繁衍一下即可,重点是维持生态整体的平衡。人体自身就是一套极为复杂精妙的生态系统,自身就有一套平衡机制,生病就是阴阳失衡,有时失衡的幅度很小,自身就可以调节正常,但有时也无法调节。此时中医的手段就是通过药物、食物、针灸、推拿、调节人与自然的规律匹配,来帮助人体恢复调节能力,使其阴阳平衡。对证(证候而不是病症)治疗,而非西医的对病治疗。
这也是为什么对于很多功能改善,疑难杂症,中医具有更稳定且更好的疗效的原因。虽然西医近年来也开始重视免疫系统对于诊疗的重要性,但在我看来,免疫系统≠调节阴阳,只能说是调阴阳的一个小组成部分。
西医是标准化明确的循证医学,而询证医学的一部分弊端就是,理化影像指标不达标(人为设定),就不能下明确的诊断,没有诊断就没有对症治疗方案,这也是西医目前的尴尬之处。可身体的不舒服是真实的,痛苦的感受可不会骗人,例如西医概念中的亚健康疾病,头痛,面瘫,女性痛经等等非常多的功能性疾病,理化指标一切正常,西医就只能旁观,中医却有明显的疗效。
中医讲“辨证论治”,只辨证而不“辨病”,原因也是由于,在中医医生眼中,一系列的病症都是因为证候的改变所引起的,只要调节好失衡的证候,由证候引发的具体病症自然就消失了。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点是千百年来不断验证且正确有效的。所以日常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很多人看西医“治不好”的疾病,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去找看中医,中医有时却能把病治好。实则中医是在“治病”吗?不是,而是依旧在“治证”,中医的体系中并没有“治病”一说。
西医的手段与药物在西医的理论体系(众基础学科)内才可发挥其价值与作用,把西医手段与药物直接放在中医体系中也是格格不入。但中医依然可以把现代科技中的X光、血检、CT、核磁等手段作为中医的四诊合参的信息要素,但那依据报告得出的中医结论并不是西医结论,也和西医没有半毛钱关系。同样西医也可以把中药作为西医循证诊疗路径来治病使用,但那一定是化学检验后具体成分在西医理论中得到实用,而那时那个“中药提纯物”是完全的西药,和中医也没有半毛钱关系。
中华文化的“整体观”与西方“一神教”为主导的“分析思维观”,从底层认识论逻辑就没有共同点或包含关系的,王德峰老师的中西文化的渊源的课程有部分论述。
我不否认中医整体观的正确合理性,同时也不否认科学分析观的正确合理性,他们都正确。只是这是中西方完全独立的两套世界观、思维观、评价体系、理论体系,无论谁套用对方理论而使用都是不合理的,用各自的体系去解释对方的理论也都是不可理解的,分裂而得不出结果的。双方都只能在各自的理论体系内发挥各自的作用,一旦脱离这个体系便会出现问题,带来风险。
三、中医无法进行“现代化”
我们现在所常说的“现代化”,是指在西方华语体系下的“现代化”,它实质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工业化,标准化”,用大规模与分工来取代传统小规模与个体生产。学过中医,或爱好中医的人,应该能清楚的明白一点,中医是没有任何办法进行量化和标准化的,难以规模分工化,这也就意味着中医没有“工业化”的土壤。
工业化与标准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为使其效率最大化,最少的人工做到最大事情,在生产工具不具备海量标准(个性化制造)的情况下,必须用较小的误差寻求“最小公倍数”来完成低成本的大规模生产,从而达到控制成本,提高效率,提高利润的目的。这是标准化的意义。西医中处处体现着标准化的思维,循证医学体系就是一套非常标准化的诊疗体系,以大量的“客观”数据来最大限度降低人为经验因素在医学诊疗过程中的判断与干预,这是它区别于中医几乎完全依照医师个人经验来诊病的模式。这使得西医从业难度很大幅度的降低,而误诊率也最大限度的得到降低,规模可以迅速扩大。
而工业化就是用机器替代人工劳作,借助工具最大限度提升工作范围与强度,而剩余下来的人可以去向更多的领域,更多的专业分工,从而扩大整体产业规模。结合我之前论述的西方科学分析思维模式,所以诞生与创造都会受这套底层思维模式影响,事事都会以“分”这套思维范式作为发展演变的基础。临床医生,就可以细分到非常多的专业科室。在外,从化学制药,医疗器械、医疗设备生产,体检中心,疾控中心,公共卫生预防,病毒微生物实验,解剖研究中心,法医鉴定,康复中心,生物医药、基因工程、生物实验,各领域研究等等,目之所及的一个非常庞大的工业产业体系逐步呈现。
这就是西医的模式天然适合开展标准化与工业化,因为他的诞生与发展就是在工业革命这个爷爷的支持下完成的,他诞生自工业化的土壤,思维模式,运作模式等都是顺应形成的。
而反观中医,他诞生于农耕文明,他的土壤是反工业化的,个性化,逆全球化的,他需要全才甚至是通才,不需要更多复杂的产业链,需要小范围自给自足,需要小循环与大循环。无论放在过去还是现在,高成本低利润的中医都不需要更多的分工,这也是中医最大的优势与最大问题症结(唉,还真是阴阳互根互用啊)就是:“不赚钱”。不盈利,低利润就意味着无法扩大规模生产来拉动行业蓬勃发展,客观不扩大规模就意味着全产业链无法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就更没有利润空间,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但这不是中医人不努力,而是文明冲突带来的后遗症。
更深层地说,中医的模式与“标准化”是完全两极分化,格格不入的。中医讲究千人千方(除了疫病),因人、因地、因时三因制宜。结合我之前说的,中医是把人与自然当做一个整体,所以每个人的素体(基础体质)不同,生活环境不同,饮食结构不同,情志心绪不同,就不可能用完全相同的治疗方案,想要最大限度治好一个人的疾病,就必须审证求因,治病求本,开出针对这个个体的方子。这里同样可以看出两套思维体系的区别,西医是由个体推导到整体的集体医学(通过老鼠的试验推导到全人类的适应性),中医是由整体推导到个体的个体医学(通过所有关联信息最终落定到一个个体情况来审察治疗)。所以西医天然适合标准化,中医天然适合个性化。并且也完全无法量化与标准化。
具体来说,第一个例子,“四诊合参”就是“望闻问切”,切就是指的“切脉”,就是俗称的“把脉”。我们现在沿用的脉象有28种,“浮散芤沉伏牢迟缓数疾虚实滑动,涩细濡微弱洪大弦紧革代促结”,这些都是指下感觉的直观记录与类比描述,完全不像理化指标,是无法量化和标准化的。比如滑脉“如珠滚滚来,往来流利”。怎么标准化,几个珠子算往来流利?再比如紧脉“有力左右弹手,如绳索绞转”。多少牛的力算弹手,绳索绞转感怎么量化?结论就是完全无法量化,进而没办法标准化,所以中医的传授学习,与很多传统技能的学习,传统哲学思想的学习是大道相通的,是一种感受,他可以言说,可以描述,可以类比,就是无法量化分析它。(这其实涉及到另外一个更加宏大的论题,我们人类在认知这个世界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靠感觉与感知来理解的,还是更多的靠定量指标来理解的?比如:爱。。。另起一篇文章吧)
第二个例子,同样一味药的用量加减,针对不同的两个个体的差异怎么去量化与标准化?胖一点的人多用几克?瘦一点的人少用几克?这是无论通过统计学,还是分析化学都无法得出结论的问题。因为中医不是化学实验药剂,它不是通过合成——试验——应用的方式产生的,所以自然不能把中药用西药的统计——分析——试验的方式来进行用量思考。
说回正题,中医的学习正是靠良师益友的言传身教,通过大量的练习与体会感知去学习四诊,通过释义与广泛联系去理解经典理论,通过勤学苦背将满天繁星般的药物与方剂烂熟于心进而融会贯通,再通过反复大量的实践去摸索去精进用药用针的手感,最终才能说稍微入点门了。所以学习中医一点也不简单,中医医生更不是能批量生产的,所以真正培养一个中医大家是需要天赋和很高的时间与实践成本的。
如果能标准化,统一量化,按照“循证医学体系”进行改造的中医,也必然不是“中医”,他叫什么我不知道,我暂且叫它“四不像”或“西医的传统补充医学”吧,但那绝对不是中医。
四、“废医验药”的不可实现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确实能治好病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而面对洪水猛兽般的攻击中医依旧能存活至今天而没有消亡,并且越来越被更多人接受,其最重要的原因也是中医的立命之根本:“疗效”。
中医有疗效这个事实现在越来越少的人反对,但反对人士有另一个论点,就是中医治病并不是中医理论那套“玄学”发挥了什么作用,而是“中药里的具体某一个成分治愈了疾病”,而这个具体需要通过现代科学,微观化学成分分析那一套来验证。这也就是“废医验药”了。
其实我想说的是,这一点完全是西式科学分析思维范式下对于中药的理解,它不是错的,但这么理解一定是“失实”的。他可以作为中药微观研究缺少的“科学补充”,但决不可能颠覆或替代中医理论。为什么?因为“各自使用的手段与工具在各自的理论体系内,都有其内生合理性与逻辑闭环,所以可以实现思想与物质的最大结合,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但当其工具脱离这个体系,该合理性和逻辑闭环便不复存在。”只有重新建立新的逻辑闭环,“工具”才可重新应用。这同时也解释了为何“中医不能西化”,“西医也不能中化”,以科学之名改造中医,和以本质之名取代西医,都是愚蠢的。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维护各自的发展脉络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才可将人类智慧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全人类。
说回正题,对于单味药治疗疾病,我觉得是可以验药的,用其化学提纯物来治病,这是可行而且非常有效的。比如青蒿素治疟疾,砒霜治白血病。屠呦呦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前卫生部部长陈竺带头,用全反式维甲酸加砒霜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进行联合靶向治疗,近乎100%的患者都能被成功治愈,这离诺奖应该也不远了。
但对于中药组方治疗疾病,此情况下“废医验药”,客观来说也是天方夜谈,因为科学最重要的就是要严谨。小的中药组方4-5味药,大的组方三四十味中药,每种药物的化学组成成分几十种,随着微观化学分析的不断进步,我们甚至可以检测到上百种,上千种物质。而有一种观点,中药组方的效果,不是简单的某一味药作用到某一个靶点,而是药物的组成成分之间自身会发生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又同时在发挥多物质交叉多向靶点作用,这个过程极其复杂。药物与药物之间成分的排列组合,每一种排列组合方式又在多点靶向有效,而每一次靶向少有变动所有成分又是一次排列组合,这种排列组合最终的结果是一个极其恐怖的天文数字,以目前的科技手段,是没有任何可能研究的清楚的。
但是在中医理论的逻辑里,组方治病没有那么复杂,也没有那么玄密,就是各个药物有四气五味与归经的自身属性,中医的作用属性,结合辨证论治原则,遵循君臣佐使的用药规则,在这套逻辑里,他就“恒有效”。
“废医存药”还有一个典型的恶果案例,“日本小柴胡汤事件”。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的津村顺天堂制成了小柴胡汤颗粒制剂,同时有地滋教授发表了“津村小柴胡汤颗粒对慢性肝炎有治疗效果”的报告,刹时间在日本引起巨大凡响。而后厚生省对小柴胡汤改善肝病患者的肝功能障碍之功效也予以认可,于是该方作为肝病用药被正式收入日本国家药典,小柴胡汤瞬间成了畅销药,日本出现了百万肝病患者同服小柴胡汤的盛况,舆论广泛认为日本成功将汉方医药走向了现代化。但由于脱离了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对病而不对症的治疗。当时的日本为了早日得到中西医结合的成果,便用了西医病名找对应中药汉方的研究道路,而其中对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肝炎的研究规模最大,发表的论文也最多,抛弃中医理论指导用药,而研究中药组方对西医体系里疾病的作用。
最终的结果是1994年1月~1999年12月报道了因小柴胡汤颗粒的副作用发生了188例间质性肺炎,其中22人死亡。导致津村顺天堂1997年破产,2000年津村顺天堂社长津村昭被判刑3年。
这些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废弃中医理论,不考虑辨证论治,盲目中药西化,用西医思维来套用中医,只会让这种恶果再次发生。而可怕的是,今天的中国的医科大学论文发表中,依旧存在不少类似情况,而我想说的是,这条路日本早在上世纪就已经原模原样的走过一遍了,事实结果就是走不通。
中医与西医不存在“谁废了谁”
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只有医学上还保留着各路传统医学(不止中医),而其他行业全面被现代学科所代替了?
比如林徽因梁思成夫妇有一项重大成就就是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宋代建筑学著作的解读。
建筑学可以这样做,因为现代建筑学已经完全解释了建筑中的原理,没有逻辑漏洞,我们在实践中不再需要其他的原理,那么古籍中所记载的原理和经验,我们要用现代理论体系重新审视一遍,既能去伪存真,也能获得经验和启示。大多数学科都是这样。
但现阶段的医学不是这样,现代医学研究人体距离能称为完整的阶段还差的非常远,大量的人体现象我们解释不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隔着巨大的鸿沟,基础医学所推导产生的理论解释不了很多临床现象,临床医学研究人在很多方面仍然处于黑匣子阶段,只能通过不断的临床试验来验证结果,然后思考黑匣子里到底有什么东西来形成一些假说。
说白了,现代医学虽然发展了这么多年,进步了这么大,但目前仍然没有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准确的体系,远不足以解释人体和实践应用,这一点是现代医学和现代其他学科最根本的区别
那么这样一个体系是不能作为标准来衡量其他事物的正确性的,所以,用现代医学标准检验中医,从逻辑上就是不对的。
同时还有一点,现代医学里有很多科学的部分,但整个现代医学体系并不是科学,你用科学方法检验中医检验西医检验任何东西都是可以的也是合理的,但是你要用现代医学来检验中医,这就是不合理的。
比方说,你可以设计一个随机双盲对照实验,验证“湿气是否真的困脾”这件事,这就是科学的合理的,这叫用科学手段检验中医理论的正确性。但是,如果你想用“2型糖尿病”来解释“中医中阴虚火旺的概念”,这就是不合理的,因为其中用到了现代医学概念。
比如再生障碍贫血,文革时期红卫兵们用一个成药生血片,其中有胎盘粉,牡蛎粉,无差别不分型治疗,100例治愈率15%,而自然自愈率5%不到)
90年代记录邹文华老中医治疗10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分肾阴虚,肾阳虚,阴阳两虚,气血两虚四种,并且开四种药方,治愈率69%
废医验药就意味着把中医里面对一些疾病的亚型分类也废掉了,然后治愈率下降,是药无效,还是分型错误用错药就搞不清了,就变成循环因果了。
其实合理的临床试验,目的就是“验证事实”,应该是适用任何情况的,不属于中医思维也不属于西医思维,就是单纯的实验法思维。即循证医学。
但事实上,很多试验往往忽视「辨证」的概念,而其实辨证才是中医思维的核心。有些是设计不出合理的试验,有些是做实验的人确实不懂。
比如德国那个著名的针灸治腰痛的单盲试验,它验证出针灸对腰痛有改善作用,但是按照肾俞等穴位扎针和扎其他地方没有明显的区别。很多中医黑以此黑经络理论不存在。
这就是因为试验设计中没有考虑「辨证」,事实上针「肾俞」不是治「腰痛」的,而是治「肾虚腰痛」的,如果此人辨证不属肾虚,就是一般的筋骨病,自然就不用肾俞,而是取局部阿是穴加阳陵泉等,说白了就是按肌肉走行扎针。如果把辨证体系纳入试验,应该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
而很多人不承认辨证体系,所以设计试验中不设计辨证内容,效果自然就不好,事实上这样验证出来的并不是中医内容,因为中医内容一定是有辨证在里边的。
废医验药的前提是有一个绝对正确且完整的理论体系,既能解释现象又能指导临床,很遗憾,目前的现代医学体系并不能做到这些。
换句话说,假如哪天现代医学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成为了一个正确且完整的既能解释现象又能指导临床的体系,那个时候就可以考虑废中医验药了,因为中医想要达成的目的都有可以替代的方式可以完成,就不被需要了,自然而然就被淘汰了。
再换句话说,如果哪天空降出现了名为X理论的一个正确且完整的,既能解释现象又能指导临床的理论体系,那别说废中医了,连目前称为西医现代医学的这些理论都应该一起废掉,大家都应该听X理论的。
其他学科都陆续出现了这样的理论体系,所以旧的理论体系都废掉了。而医学,直到目前仍然没有出现这样一个理论体系,那么当然就谈不上废掉谁。
By 追风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