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职业闭店人

由于经济持续下行,很多店铺难以为继,迎来了大规模闭店潮,你知道在它们闭店之前,居然有“职业闭店人”在倒闭之前割消费者最后一波韭菜吗?

刚才孩子买了120节早教课,结果培训机构突然关门了,门口贴了张纸让加群沟通,结果沟通几个月也没用,找监管投诉和报警都没用,说这是经济纠纷,让你去法院起诉解决。

但就几千块钱而已,律师费都比这个贵的多,怎么可能上法院解决呢?

运气好的集合了几十或几百个受害者走集体诉讼,耗费巨大精力之后终于赢了官司,结果发现公司是有限责任制,账上早没钱了,最多就是把法人代表拉入诚信黑名单,仅此而已。

法院也没办法,只要这事的定性还是经济纠纷,那就只能这么处理。

健身房、理发店、美容店、蛋糕店、连锁餐厅等预付制商铺是这种情况的重灾区,很多老百姓欲哭无泪,一旦商家跑路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哪怕消耗大量的时间最后也拿不到自己的血汗钱。

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很久了,但随着行业的发展,哪怕只用花费一两年时间陪消费者走司法程序并最终获一个诚信黑名单就可以赖掉几十万乃至于几百万的债务,很多老板也不愿意了,嫌麻烦,嫌耽误挣钱。

于是一个新职业出现了,职业闭店人,专门帮老板负责善后扫尾工作,让老板们可以快速的反复割韭菜。

在正式闭店前3个月到半年左右,职业闭店人会介入,要求老板拿出底账,对整个店铺进行“背景调查”来评估负债,然后根据总资金窟窿的10~15%收取服务佣金。

谈妥后和老板签署合同,职业闭店人接管整个店铺,更换法人代表和股权,缩减注册资本等。

做完这些其实就已经可以跑路了,但职业闭店人会很有职业道德的再把店铺继续运营3~6个月,伪装成正常换老板的样子,然后才会宣布关门闭店,确保真正的那个老板可以平安落地,走司法程序你连经济纠纷都够不着他的那种平安落地。

碰到黑心的职业闭店人,在最终关门前还会以店庆、年终回馈等为借口再割最后一笔。

碰到更黑心的职业闭店人,还会把消费者的信息卖给黑产,把消费者拉进退款群后再再割一笔。

职业闭店人行业是2019年出现的,2020年之后开始茁长成长,如今都已经成了百科词条。

所以这并不是一个罕见的偶发个例,而是已经变成了成规模的行业行为,甚至诞生了行业黑话。

职业闭店人的业内称呼是关门狗,分工非常明确,有一整个行业链来处理这件事。

其中前端称底狗,负责收项目,收背债人,把前期的工作做好。

首先底狗要负责推广,搜寻需要“帮助”的老板,把“业务”揽上门。

然后要负责和老板谈价格,审材料,把合同给签了。

一切办妥后,底狗要负责找背债人,这个行业也已经形成规模了,中介很多,可以迅捷的找老头老太和癌症病人,然后把这些人拉过去当新的法人和大股东,行业内称之为“办狗证”。

然后前端的工作就结束了,工作会交给后端的“看门狗”,任务是负责维持店铺一段时间的运转,把门给看住,进行收尾工作。

看门狗并不是一个人,甚至不止是一群人,而是一群职业,只是划分没有那么细,统称为看门狗而已。

这群人有的负责运营管理,有的负责陪消费者玩法律纠纷,有的负责应付监管,还有的负责转账洗钱做假账,因为他们不止接一个项目,而是多个项目同时运作,让最专业的人做最专业的事才是最有效率的。

请相信专业的力量,这群人把法律法规吃的透透的,确保消费者去法院打官司之后一毛钱都捞不到,账上保证干干净净,法律责任保证扯不到背债人之外的第二个人头上。

难道这不是诈骗?

是的,较真的说,这就是诈骗,职业诈骗,但问题就是你没法较真。

为规避风险,职业闭店人有三不接,那就是已经传出暴雷迹象的不接,被投诉过多的不接,上过新闻的不接,以防被定性为诈骗。

总而言之,就是接管的店铺规模不能太大,每单生意的资金窟窿在几十万到几百万之间,闭店人每单赚个几万到几十万就行,细水长流平安赚钱,那种动不动涉及几千几万人,可能会引发舆情及上级要求“重点关注”的绝对不碰。

只要职业闭店人把每家店坑害的消费者人数控制在几百人以内,每个人的损失金额控制在几千元以内,那就基本不会出事。

哪怕你打电话报警,那这也是经济纠纷,建议你去法院起诉。

你非说这是诈骗,那也行,但你需要提供坚实的证据,不能说你怀疑这是诈骗那就给你按诈骗立案。

但你最多也就是怀疑,哪来的坚实证据呢?职业闭店人怎么可能让普通消费者抓到证据。

能为了几千块钱较真到底的消费者百不存一,拖到最后职业闭店人需要应付的也就几个人,这几个人里冒出一个能挖出诈骗证据的大神的概率基本为零。

要想定性诈骗,基本上只能指望引发上级注意,点名要求处理,刑警出马搜查相关证据等才有可能。

只要不碰超级连锁店,不上舆论热搜,职业闭店人就没有翻车的可能性。

而且职业闭店人不是那种关门后直接消失不见的玩法,人家可是职业闭店人,关门后有全套办法来安抚顾客,什么协商解决啊,什么制定退款计划啊等话术全部都有,而且相当专业。

虽然全是拖时间的废话空话,最后是不会给钱的,但至少在态度上是非常诚恳的,对监管的态度也非常好,看起来是一个愿承担责任的良民,站在警察和监管层的角度来看,甚至比绝大多数跑路的真老板都要好得多。

每年都有大量的健身房理发店关门跑路,留下无数的窟窿和投诉,哪些是真的老板跑路哪些是职业闭店人其实根本分不清。

但优先花费精力处理的肯定是那些态度恶劣的,态度良好的职业闭店人肯定不会优先打击。

等拖个一年两年,消费者疲了倦了,刚闭门时的那股怒发冲冠的愤怒消失了,这件事慢慢的也就不了了之。

消费者不问了,监管不查了,职业闭店人付出的不过是派一个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有问必答而已,而且这个人还可能同时兼着好几家店的善后工作。

相比那些第一次跑路手法生疏的老板来说,职业闭店人的善后手法要精细专业的多。

职业闭店人的做法是在钻法律漏洞,但并不算完全钻。

严格按照法律执行的话,民法确实制裁不了职业闭店人,但刑法可以,问题是职业闭店人精准的抓住了法律条文和现实运行之间的脱节之处。

在理想状态下,人人都可以依据法律起诉,而司法系统会严格按照法律处置每一桩起诉,该按民法处理按民法处理,该转刑法处理就转刑法处理。

但在现实状态下,按照法律起诉是有成本的,且成本巨大,而司法系统按法律处置起诉也是有成本的,且成本巨大。

在一定规模的经济纠纷之下,法律系统的成本是高于收益的,此时法律会失效,职业闭店人钻的就是这个空子。

每一个纠纷规模都很小,但累加起来并不是一笔小钱,薄利多销之下,职业闭店人成了一个暴利行业。

消费者愿意协商那就好好协商,无穷无尽的协商,要是有质疑那就让你走法律途径维权,闭店人比你还推崇法律,你能咋办?

有律师说闭店人的行为涉嫌妨碍清算罪、非法经营罪、合同诈骗罪等一系列罪名,但这都是理想状态下才能定罪的,实际情况还是和我上面说的一样,你得有证据才能定罪,绝不可能仅凭你的怀疑来给人定罪。

而这些证据普通消费者是肯定拿不到的,甚至普通民警都很难拿到,只有刑警出马搜查证据才有可能,但按程序让刑警出马得先刑事立案,而小规模教育机构、健身房、理发店、蛋糕店等属于绝对的小微民营企业。

仅凭几万的经济纠纷举报以及虚空怀疑就给这样的企业刑事立案,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此例一开后果比职业闭店人猖獗更为可怕。

如今的职业闭店人已经在大量城市蔓延,不停的换马甲,专门负责给健身房美容店等做收尾,严重破坏了行业生态。

本来这些行业老板跑路的代价就很少,如今有了职业闭店人那就更少了。

预付款收上来之后运营一段时间把钱掏空,转给职业闭店人,换个地方开店再继续收预付款,老板成了职业闭店人的前端,也职业化循环化了。

他们的暴利的来源,全是老百姓的钱,血汗钱,因为他们不敢惹大资金,不敢搞大规模,专门针对就是普通老百姓的钱袋子,每个人只割你几百几千块,积少成多慢慢发财。

一刀割的确实不多,但几千块不是钱吗?几百块也是钱啊,老百姓挣这些钱不容易。

这种专门针对老百姓血汗钱的诈骗行为,典型的钻法律漏洞,行业规模已庞大到成了单独的百科词条,难道不该管管吗?

By 观察者网

他们不是穷人,而是中产返贫

电影《寄生虫》刚上映的时候,国内绝大部分网友对寄生虫都是持批判态度,认为这一家人:

又懒,又虚荣,好吃懒做,又不求上进,而且还坏,祸害善良温柔的朴社长全家人。

并且还列出了一堆寄生虫情节安排的不合理之处,比如富人请司机和请保姆都是非常谨慎非常排外的,不可能那么轻松容易的就随随便便招个外人进来。

这些评论其实都是没看懂电影导致的。

寄生虫这个电影有很大的深意,需要细细挖掘才能真正领会。

就以网友的差评来说,随随便便就招外人当司机当保姆,整个谈吐和仪态,贫民窟环境下生活的老夫妻俩是不可能不露馅的。

这个其实就说明,老夫妻俩的能力,个人素养很高,就不会露馅。

为什么不会露馅?

因为他们就不是从贫民窟里长大的。

妈妈是全国链球锦标赛亚军,能在全国比赛的重压下不怯场拿到银牌的人,就算是贫民窟出身,也不可能还保留贫民的缺点,怯场,谈吐差劲,能力低下。

爸爸开车的车技也是一流,里面多次提过他以前就给社长之类的大人物开过车,不论是开车还是修车水平都很高。

两口子都不是什么低贱没见过世面的乡下人和贫民,而是有能力有头脑说话有谈吐的高素质的人。

富人家找司机找保姆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光是厨艺和护理这一块就很糟糕,必须是要高素质的人来用心做事的,光是给高薪水也没有用,用心不用心,能看得出来。

老夫妻能够轻松当上富人的司机和保姆,没有别的原因,说明他们的能力强,轻松就超过了其他面试者。

还有一点可以说明主角全家人都不是贫民窟出身,那就是「他们全家都很团结」。

东亚社会里的贫民家庭,是不可能团结的。

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贫民?

前段时间有个微博段子,讲两口子出门为了8块钱的奶茶吵了起来,老公拼命的希望老婆和孩子承认,8块钱的奶茶就是垃圾,就是骗人,就是对人有害,谁买谁就是SB。

这种对小钱的极度抠门,以及家庭成员的极度内斗,戾气极大,才是真正的贫民。

东亚的贫民家庭,不可能有任何团结可言,永远都是父母怨恨小孩,不停的哭诉自己的艰苦辛劳,小孩愧疚害怕父母,上下彼此之间都有严重隔阂,绝对不会彼此交心交流,也更不可能有电影里那个公开讲儿子闺女是我们的自豪骄傲,把链球银牌和艺术天赋等比较虚的,不能换来两斤猪肉的精神荣誉,看的比较重。

东亚的贫民家庭,只会有争吵,谩骂,鸡毛蒜皮的斤斤计较,以及家庭内部权力的永恒争夺和掌控。

像电影里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喝啤酒吃烧烤无话不谈,而且异常的团结,是绝对不可能在东亚贫民家庭里出现的。

我自己就是贫民家庭出身,我非常理解这套家庭秩序和家庭关系。

只有基础物质条件满足了,人才会重视精神层面的需求,才会对链球,银牌,艺术之类的感兴趣,也才会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才会彼此平等,互相支持,异常团结。

所以寄生虫里的穷人,不像穷人,更像富人,起码也是精神富有的人。

这个就说明他们本来就不是穷人,不是生下来就在贫民窟的,而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家道中落,才搬到贫民窟的。

这个设定其实就说明,这部电影背后的深意更加恐怖。

并不是所谓的穷人和富人的二元对立。

而是普通人,中产,或者工薪,平民,在社会上的生活越来越差,彻底的衰落和下滑。

这个衰落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电影里也说了,就是投资台湾古早味蛋糕店失败,积蓄全赔,爸爸本来好的工作也没了,只能全家人搬到地下室折腾。

妈妈在别墅里说,钱就是熨斗,把生活里所有的不平整都烫平了,还是有钱才能善良,我有钱我也善良。

这么高深的人生哲学,穷人是绝对发表不出来的,因为穷人从来都没有见过钱,拥有过钱,不存在安全感,他们根本体会不了什么人生。

这种所谓的人生感悟,其实更是人生经历,妈妈是在回忆以前:

我们家曾经有钱的时候,就没遇到过现在这么多的不平,我们家曾经有钱的时候,我也善良,而不是现在的悍妇。

也只有从中产滑落,到寄人篱下,才特别的注重自尊心。

真正的穷人是没有自尊心的,他们也不懂自尊,都是有奶便是娘,赤裸裸的丛林社会,谁对我好我就跟谁,任劳任怨。

只有曾经体面过,知道什么是受尊重的人,才特别看重自尊,才会在社长捂鼻子嫌弃自己时候失去理智,去把社长一刀给捅了。

这个电影的深意,反映了一个比表面更严重的问题:

不单单是穷人和富人对立。

而是社会有大批的平民在不断的变穷。

不是富人越来越富,也不是穷人越来越穷。

而是本来不穷的人,在批量化的变穷。

开篇全家人在打零工干活,一点也不认真,偷奸耍滑,

后来赚到钱了,全用来大吃大喝,也不想着搬离地下室,不换个更好的生活,

不是他们穷,他们本性差,他们人品差,他们不努力,他们活该。

而是他们投资蛋糕店失败了,上当受骗过,基本心死了,完全不在乎了,不敢有长远规划,干脆及时行乐算了。

片中表面看受害者是朴社长一家。

但其实真正的受害者就是主角一家,他们是最大的受害者,因为误信蛋糕店加盟骗局,而一夜返贫,是整个社会最大的受害者。

朴社长死亡只是个例,主角一家返贫,是整个社会现象,一整个社会阶级。

我以前说过,为什么普通人很难跃升改变。

因为跃升的过程,类似一种猜硬币的游戏:

猜对了,得20万。

猜错了,输10万。

如果你有100万,1000万,你肯定会无限玩这个游戏。

但如果你只有10万,那你肯定不敢玩。

不敢玩,就跃升艰难。

但这个还是建立在,游戏真的公开有效,人人守规则的前提下。

在规则明确的情况下,普通人都很难跃升。

现实是,大部分时候,规则都不明确。

更像是一场猜拳游戏。

参加游戏,需要普通人的全部身家。

猜拳赢了,可以赚2倍或者3倍。

但一般都是你先出拳,对方看到你出什么,对方再出。

蛋糕店加盟这种骗局,不是赚蛋糕钱,而是赚加盟费,疯狂的打广告制造骗局,本质上不就是不守规矩,骗你先出拳么。

这个就是为什么这部电影是如此的伟大了。

只是肤浅的建立穷富二元对立,其实是肤浅了。

它的深意,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By 刘晓光

美国养老也很难

与很多人的想象不同的是,美国并不是一个福利国家。虽然拥有庞大、复杂、高度碎片化的社会福利制度体系,但是美国很少为公民提供全民性和普惠性福利,而是遵循以市场提供福利的基本理念和个人责任原则,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福利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养老福利保障的内容与水平取决于老年人的就业状况、收入水平和资产拥有量。养老危机是贫富分化的产物,并且美国养老制度设计本身在进一步加剧贫富分化,导致中下阶层长期受困于老年贫困。美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移民政策的收紧、养老基金对金融市场的高度依赖性、金融资本对政策制定的影响等,一方面导致养老危机持续恶化,另一方面加大了公共福利支出压力。

基于个人责任原则的美国养老福利制度

美国的养老体系主要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以个人责任原则为核心的养老工作福利制度,第二部分是政府救济性老年保障,第三部分是社会慈善等。以个人责任原则为核心的养老工作福利制度,顾名思义,就业或者拥有资产是成为该制度“局内人”的关键,该制度由公共养老金、职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三大支柱组成。

第一支柱是基本组成部分,由政府主导、强制实施,主要指联邦退休金制度;

第二支柱是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占比高达50%以上,由企业主导、雇主和雇员共同出资,是非强制性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包括企业年金和雇员团体保险等,金融市场提供不同的职业养老金产品计划,由雇主进行选择和组合购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401K退休计划;

第三支柱的重要性逐年提升,是由个人负责、自愿参加的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制度,包括个人退休储蓄(如IRA等)与个人人寿保险等,无论是否参加了其他养老保险计划,所有70岁以下且有收入者都可以开设个人退休储蓄账户。

作为全国性强制性计划,第一支柱直接由联邦政府在全美范围统筹。它采取专项税收保障模式,其资金来源为雇员和雇主共同缴纳的社会保障税或自雇者税(self-employment taxes):前者以雇员工资为纳税基数,但设上限,超出上限的部分不再缴纳社会保障税;后者上限相同但享受特别税收减免待遇。领取基本保险金(Primary Insurance Amount,PIA)的资格包括年龄和纳税贡献,领取额度根据每个人的月薪和工龄计算。美国退休人员协会(AARP)数据显示,大部分65岁以上退休人口平均获得的联邦退休金仅稍高于贫困线。因此,联邦退休金只能维持基本生活所需,包括购买食品、支付水电费和交通费等。

美国的领取养老金年龄是如何确定的?

美国设立的养老保险制度与国内完全不同,最初规定人们能够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其实也是大家习惯理解上的退休年龄)是65岁。在当时全球人均预期寿命也就是四五十岁的情况下,真的是一副“好算盘”。

由于退休年龄制度的刚性,确实也引起了很多人们的不满。在养老保险制度实施20多年后,美国先后允许女性和男性可以提前3年退休,后来再度提前了5年。

美国的养老保险待遇领取的选择是可选择性的。根据美国对养老金待遇领取年龄的制度是:可以在国家标准领取养老金年龄之前5年内任意一个月份申请领取养老金,如果提前领取养老金会按一定比例减发。具体的比例是,早退休36个月以内,每月扣减1%的5/9,36个月以上至60个月是扣减1%的5/12。早三年退休扣减20%,最多扣减30%。

反过来,个人也可以选择延迟退休,也能够得到相应的按比例奖励,相应的奖励年龄最多是标准养老金领取年龄基础上延长5年。也就是说,最多可以领取到130%的养老金。

美国也在推动延迟退休。不过,由于美国的退休年龄本来就较晚,再加上其行动较早,1983年就开始规划。所以其推进行动相对缓和。美国计划于2027年以后将所有人的领取标准养老金年龄延长为67岁

美国退休人员养老金能领多少钱?

美国领取养老金的资格是按照积分制计算的,最起码要40个积分。2004年缴纳900美元社保费才能积累一个积分。要是按照每年积累一个积分的进度来看,需要40年。但是人们一年最多能够积累40个积分。由于美国的养老保险缴费比例是12.4%,即使年收入是1万美元,一年也能缴纳900美元社保费。所以,这种积分还是非常宽松的。

积分只是资格,美国还有标准养老金制度。必须养老保险缴费满35年才能够领取到标准养老金,否则的话只能按比例发放了。比如说只缴费30年,发放30/35。

美国养老金制度非常注重保基本。养老金待遇是根据自己35年的最高平均指数月收入,然后根据两个转折点计算。从0元到第一转折点的部分是发放90%,第一、第二转折点之间发放32%,第二转折点以上发放15%。

比如说美国2008年两个转折点分别为711美元和4188美元。如果平均指数月收入为5000美元,这样约养老金就是711×90%+(4188-711)×32%+(5000-4188)×15%,最终结果是1874.34美元。

美国2008年的工资基数定额最高标准为10.2万美元,相当于每月9000美元。如果是说平均指数月收入达到了9000美元,这样的养老金才2474.34美元。根据美国社会保障管理局的数据,2022年老人平均养老金水平是1825美元每月,大约是1.3万元人民币每月。也许在国内的收入水平看来已经很不错了,但考虑到美国的物价是国内的许多倍,两千美元不到的养老金实在是捉襟见肘。

美国雇主对雇员有没有养老责任

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提供的私营部门工人平均每小时其雇主为其支付的薪酬成本结构,雇主为雇员提供的自愿性社会福利(商业保险、职业养老金等)占报酬总额的比重是强制性社会福利支出(联邦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等)所占比重的近三倍,远高于以欧洲国家为代表的其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在美国养老保障中发挥绝对主力作用,其拥有的资产超过美国养老金资产总额的90%。

美国政府以税收优惠的方式鼓励第二支柱职业养老金的发展,雇主支付职业养老金可以享有免税,雇员可以享有延迟缴税,养老基金如果用作投资后的盈利部分也可以享有免税。从就业市场获得的养老福利,即由资本力量提供的以401K退休计划为代表的职业养老金是美国民众获得养老保障的重要支柱,号称是美国政府“给中产阶级最大的礼物”。

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更鲜明地体现了退休前个人财富的积累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过分依赖个人的投资选择能力,而且因税收优惠进一步扩大。政府对个人开设退休账户(IRA)提供以下两种税收优惠:一是普通个人退休账户税收优惠,主要方式是递延纳税,即缴费(向账户注入资金)不计入个人所得税基数,到提款时才根据税法征收个人所得税。二是对特殊形式个人退休账户(Roth IRA)的税收优惠,主要是缴费时不免所得税,但对投资收益(包括投资分红、利息等)免税。

政府救济性老年保障包括补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济保险计划(Medicaid)、补充收入保障(SSI)、住房补贴、营养补充援助和老年公寓等。其中,补充收入保障项目是非缴费型社会福利制度中最大的现金救助项目,在全美范围向最需要帮助的老人、盲人和残疾人提供最低收入保障。2020年12月,美国补充收入保障计划实际平均支付给65周岁以上的领取人的金额为每月468美元。显然这一部分所提供的养老保障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但是,贫困线以下的美国老年人90%的现金收入来自于该项目。

基于个人责任原则的美国养老福利制度设计的必然结果是,社会慈善等在美国的作用空间相较于其他OECD成员国要大得多。企业参与慈善活动可以享受税收优惠,相反遗产税和资本利得税高昂,以养老为名的各种慈善形式为美国富人提供了渠道,其私人财富可以变相兑现政治社会权力。

美国社会贫富分化问题日趋严重

美国是发达国家中收入不平等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美国民众的养老显然不能依靠政府救济性老年保障和社会慈善等,而是主要依靠基于个人责任原则的美国养老工作福利制度。但是,后者的制度设计本身决定了美国的职业养老金和个人退休储蓄等天然存在巨大的财富鸿沟。

美国没有统一规定退休年龄,可未满62周岁的美国民众没有资格从社会保障管理局(SSA)领取联邦退休金。美国盖洛普咨询公司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过去几十年美国的平均退休年龄一直在增长。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2021年美国男性的平均退休年龄为65周岁,女性为63周岁。也就是说,美国老年人要想维持较为体面的养老生活,要么延迟退休以延长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税)时间,要么依赖养老工作福利制度的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然而,第二、三支柱取决于个人收入水平和资产水平,这就进一步固化甚至加剧了美国社会贫富分化,也必然导致广大中下阶层陷入养老危机。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美国各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2021年,收入最高的前10%群体的人均收入是收入最低的后50%群体的17倍。收入最高的前10%群体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5.5%,而收入最低的50%群体的收入仅占13.3%。目前,有超过1500万老年人在经济上缺乏足够保障。大约50%的老年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是联邦退休金,但过去20年来联邦退休金的实际购买力在持续萎缩。大量老年人将收入的30%以上用于支付房租或抵押贷款,因而经济状况窘迫。全美无家可归者中的老年人比例在攀升,还有上百万贫困的老年人无法获得经济适用房。美国老年人2019年的收入中位数是27398美元,远高于联邦退休金的平均数,这说明养老工作福利制度的第二、三支柱主要服务于高收入群体,老年人群体中的贫富分化严重。

截至2019年底,户主年龄在65岁至74岁之间的家庭的退休储蓄中值为16.4万美元。但是,在32岁至61岁之间的美国家庭中,几乎有一半的家庭没有个人退休储蓄(如IRA等),也没有401K退休计划等享有税收优惠的雇主固定缴款职业养老金计划。在略多于一半的一些退休储蓄的家庭中,有50%的美国家庭的退休储蓄不到6.5万美元,有40%的美国家庭面临退休储蓄不足以支撑正常退休生活的困境。与此同时,有近6300万美国人持有个人退休储蓄账户,并且平均账户余额不到20万美元。但是,有3625名纳税人的退休账户余额超过1000万美元,497名纳税人的退休账户余额超过2500万美元。

根据美国养老金权利中心(Pension Rights Center)的数据,私营部门职业养老金的中位数只有每年9376美元。并且,职业养老金的覆盖面和保障程度因不同人群而异:全职工作者明显高于兼职工作者,后者的覆盖面极低;大中企业工作的雇员明显高于小企业雇员,例如在员工少于100人的中小企业工作的美国人,有75%并没有加入任何职业养老金计划;金融业职业养老金覆盖面最高、制造业居中、最低的是服务业,而政府部门的职业养老金覆盖面明显高于私营部门。

目前的退休税收激励主要针对收入较高的群体,他们获得的税收福利占收入的比例高于中低收入者,以2019年为例,该年度向收入最高10%的家庭提供的退休税收优惠高于向收入最低80%的家庭所提供的退休税收优惠,这就导致退休福利差距进一步加大。

低生育率叠加人口老龄化,移民政策反复

任何形式的养老储蓄都是为了在养老阶段换取某种商品和服务,因此,养老储蓄是否可持续取决于养老阶段的劳动力人口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并且,联邦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现收现付制”,也就是在职的人员赡养已经退休的人员。上述两个方面都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2014年至2060年期间的美国人口变化呈现老龄化、低生育率和族群多样性(“从几乎是白色婴儿潮文化到全球化多民族国家的转型”)三个要素相结合的特点。

“婴儿潮”一代的老龄化正在改变美国劳动力人口结构。目前,美国3.28亿人口中,16.5%即5400万人年龄超过65岁,并且增长最快的是85周岁以上的人群。到2030年20%左右的美国人口将是65周岁以上的老人,这一比例将在2040年和2060年分别达到21.6%和24%。18周岁以下年龄组占人口总数的比重在持续下降,2014年至2060年,美国18周岁以下的人群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从23%下降到20%,到2035年,美国65周岁以上人口数将超过18周岁以下人口数。“银发海啸”冲击下,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将从62%下降到57%,这将导致美国的劳动力数量不足,无法满足老龄化社会的需要。

社会保障管理局(SSA)的统计数据显示,如果目前的社会保障水平和税率保持不变,联邦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可持续性堪忧。退休人员的数量将在50年内翻一番,养老和遗属保险(OASI)以及残疾保险(DI)的储备金都将在2035年耗尽。为了解决退休基金不可持续性问题,一方面需要有“外国出生人口”群体也就是移民人数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需要极大提升人口出生率和劳动参与率。

从移民政策来看,尽管美国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移民国家,但是美国人口的种族与族裔多样性进入加速多元化进程之中,到2060年左右白人所占人口比重将仅有35.6%,美国将处于没有任一族群超过总人口半数的多元人口结构之中。这就给美国保守力量带来极大的不安全感,因此,美国国内政治社会现状迫使其移民政策出现反复变化。特朗普政府的移民政策不仅严厉打击非法移民,而且减少了合法移民。拜登政府试图改变特朗普政府的严控移民政策,但实际上不断处于政策摇摆之中。在德克萨斯州和密苏里州对拜登政府终止《移民保护协议》进行起诉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于2021年8月24日裁定,《移民保护协议》必须恢复,“留在墨西哥”移民政策被重启。此后,在法律层面上,拜登政府实际上是推翻了拜登上任之初作出的移民政策调整,重新回到了特朗普政府时期的做法。并且,拜登政府时期的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继续严控非法移民,在美国与墨西哥南部边境逮捕的非法移民数创下历史新高。

2020年美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过去10年里,美国总人口的增长幅度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以来的最低水平。2021年美国人口报告数据显示,与2020年相比,美国人口增加了39.27万人,增幅仅为0.1%。这是美国人口普查局自1900年开始年度人口统计以来美国人口增长率的最低数字,也是自18世纪美国建国以来的最低人口增长率。

21世纪以来的美国劳动参与率一直在低位徘徊,2021年美国的经济反弹和工资水平上涨都未能将美国的劳动参与率提升到疫情前的水平。劳动参与率一直徘徊在197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辞职和罢工两股浪潮正在全美机械、食品、医疗、娱乐等行业加速蔓延,加剧了美国劳动力短缺的危机,劳动力市场迅速从2020年的“人找工作”变成了2021年以来的“工作找人”。

越来越多的美国民众因为无法或拒绝在就业市场找到正式工作,兼职等灵活性就业岗位增多,使得现有的低工资收入者比例上升,而这些低收入者获得职业退休金的比例下降。还有越来越多的工作年龄阶段的人因被就业市场所排斥而依靠领取食品券等政府救济维持生活,就业市场的“双轨制”导致工作福利制度的“双轨制”,越来越多的劳动年龄人口无力缴纳社会保障税等,基于个人责任原则的美国养老福利制度设计的现实基础受到冲击。

美国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话语权不平等

美国《福布斯》杂志评论指出:“美国正面临一场重大的退休危机。”对此,美国试图进行退休制度改革以应对危机。2022年3月29日,美国国会众议院以414:5的投票结果通过了名为《保障强大退休法案》的第2954号决议。根据该法案,美国将扩大退休储蓄覆盖面、扩大自动登记、提供更多的退休储蓄选择等,其中最突出的是个人可以在退休前向享有税收优惠的退休金账户注入更多资金。但是,从美国养老体系的现状来看,该法案的税收优惠实际上集中在那些拥有足够退休储蓄的人身上,它将扩大而不是缩小不同社会阶层的退休福利差距。为什么一个以“增加中产阶级退休收入”为名的法案,实际效果却是中下阶层获利甚少,富豪阶层成为这一体制的最大受益者,并将导致美国老年人的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这背后是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话语权的不平等。

首先,美国政治日益被资本裹挟,养老体系改革固化既得利益。当前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急剧攀升,已经达到198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食品、住房和汽油等的价格上涨无疑增加了美国中低收入群体面临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中低收入群体在通货膨胀下承受收入缩水和生活质量下降的痛苦,食利阶层却因通货膨胀实现资本迅速增值,包括老年人在内的贫富分化和阶层固化等现象因而愈发严重。虽然有“一人一票”机制,但是,在包括美国养老体系改革在内的各项制度改革的议程设置中,政治和经济寡头对其实际影响力远超中产阶级和底层民众。其原因是,美式民主日益退化为一种受特殊利益操纵的、可以讨价还价的寡头政治制度,从选举机制到官僚机构运行都越来越受寡头们掌控,因此很难推行有利于弥合贫富鸿沟的养老体系改革。

其次,美国养老金体系与金融市场深度捆绑。作为当今最庞大的养老金体系之一,美国养老金体系规模居世界之首,不仅能够大量投入公募基金和美国股市等,并且可以享受免税等多种税收优惠。在过去几年里,美国养老金投资从相对安全的资产转向风险更高的资产。尽管投资于对冲基金、私人股本和另类投资等资产可以提高回报,但在经济衰退期间,这些投资也会受到严重的打击。不仅职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等严重依赖投资收益,联邦和州层面的公共养老金系统的资产价值也受制于金融市场是否景气,以加利福尼亚州为例,该州公务员退休基金越来越多地涉足“风险很高的科技股”。以伊利诺斯州为代表的部分州的公共养老基金,已经难以支付承诺给政府工作人员的养老金福利。各州在保障提供基本服务的能力和减少公共养老基金债务的客观需要之间面临着艰难的权衡。对此,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将美国联邦和各州的公务员养老金计划转为现金平衡计划,也就是根据受益人一生的收入而不是退休前的工资来计算福利,而退休前的工资通常是他们收入最高的时候。

最后,管理退休金账户的金融机构以牟利为目的影响改革议程。对管理退休金账户的金融机构来说,流入个人退休金账户的资金越多,所能收取的管理费就越多。因此,美国最大的几家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各自的政治行动委员会以及政治献金等向两党议员游说,使养老体系改革方向符合其利益。

上述三个方面说明,尽管美国社会高度关注养老危机,但是现有的各项改革并不能缓解养老危机。美国养老体系的设计和改革走向都具有偏向资本利益的特点,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体系所能提供的保障有限,过度依赖职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必然导致“富者越富”和贫富分化加剧,并且加大了公共福利支出压力,不适合成为中国养老金改革的发展方向。

By 人民论坛网搜狐

什么是“学术缅北”

人人都知道缅北是令人闻风丧胆的诈骗地狱,但什么是“学术缅北”却只有苦命的博士才知道。“安家费”、“编制到岗”这些词听起来不错,但你知道它们意味着什么陷阱吗?

要知道自己究竟进了什么坑,就要知道高校编制分为哪几种:

1.正式编制

正式编制也称实名编制,教师医疗类单位也属于事业单位,所以一般公告会写明属于事业单位编制、编制内招聘等等

2 员额制

员额制招聘比较常见,可以理解为等同编制内。员额制教职工和在编教职工享受同等工资待遇、年度一次性绩效奖励,由当地财政预算列支。其转正定级、岗位管理、职称评聘等按照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办理。

在有空编的情况下,每年拿出一定空编,通过考核,将纳入员额制管理的优秀教职工按程序入编。

3 备案制

备案制属于编制外,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一般三年为一个聘期。备案制教师及医生在岗位设置、职称评聘、职务职级晋升、考核奖励等方面与编内人员享受同等待遇。按规定流动,调剂余缺,定岗不定人。

4 教师控制数

一般出现在教师招聘中,与员额制相似。用人单位与聘用教师签订聘用合同,在薪酬待遇、职称评定、竞争上岗等方面享受在编人员同等待遇,但不办理入编手续。名单需报县编制、财政、人社部门备案。在有空编的情况下,可通过考核直接办理入编手续。

5 人事代理人员

人事代理人员也非正式编制,新进人员以人事代理方式聘用,与学校医院等签订劳动合同,并按规定实行试用期。

但必须注意的是,在招聘时,以上五种都可以称作是“正式编制”,很多青椒(青年教师)不懂这五种编制的区别,尤其是海归更是傻傻以为不会遇到骗子。

什么是编制+非升即走?这种“到岗不到人”的编制就是以上的第2、3、4种,各种叫法不一样罢了。总体的意思就是学校有人事权,想让你走就可以让你走,不需要教育局的批准,教育局只批各个高校的总编制数量,各个高校只要控制总数量不超就行了。

以前的编制都是实名的,在教育局挂号的,要裁人相当麻烦,不但要惊动教育局,还需要正式除编文件,基本上不犯法是裁不掉的。而如果一旦变成控制编制数量,即编制到岗,而不是编制到人,其实就跟合同制没有太大区别。

这种编制最早是18年上面下的文件,最开始是医院,后来蔓延到高校,两大知识分子群体被集体开刀,18年也是大规模非升即走的元年。

安家费原来是要退的

安家费多,套路也多,坑也多。

比如说:博士刚入职不久,安家费没拿到多少,税已经被扣得差不多了……

△知乎热门问题

当你没有通过考核,学校除了让你退还安家费外,离职赔偿金甚至比安家费还高……

△山西某高校一女博士辞职,被高校索赔51万

所以,每次被问起如何看待“高校安家费”问题时,我都会回答——

你别看高校怎么说,你要看高校怎么做。

一、“安家费的金额和发放方式,提前商量有用吗?”

明明是才签好的合同,安家费也事先和高校谈好了「给多少,怎么发」……

为什么还会发生“新博士入职半年后,被扣税将近十万”的问题呢?

安家费的事情可以提前商量好;

但商量,不一定管用。

△高校的“翻脸”案例

当高校对人才十分渴求的时候,对于安家费的说法可能是非常积极的。

“安家费一次性发放”、“考核不过不用退安家费”、“安家费免税”……诸如此类,都表现出了高校对人才的渴求。

可是,在真正的合同当中,只写了“见参考,按照……标准”的字样,当求职者问起“这些参考文件在哪里”的时候,高校又回答:“以前的过期了,新的暂时还没出来”。

于是谁也不清楚,参考和规定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得到一些口头承诺,再被高校催着入职,稀里糊涂签下合同,这不就被狠狠“拿捏”了吗?

除了和人才签的合同,有些高校还另外发布了《教职工离职管理暂行办法》(提前看过也没用,高校还会更新的)。

而文件里的内容,对想要离职的大学老师们来说,无疑是不利的。

△离职退还,还要补偿;职称越高,交得越多;

二、“安家费交不交税,高校说了算吗?”

入职前,高校说“安家费免税”;

入职以后,高校的安家费换了发放方式,结果还是要交税

这是因为,高校只可以决定安家费的发放方式,而《税法》里资金的发放方式不同,都有不同的纳税规定。

说白了,高校决定了怎么交,《税法》才知道你要交多少。

有的高校会简化成一句话——

“公对公不纳税,自己拿要纳税。”

这话有问题吗?

这些具体的场景,来帮助你理解↓

01安家费属于“工资薪金所得”

这里列举几种常见的安家费个税计算方法,仅供参考

  • 第一种:完全按照工资收入,直接算作当月“工资、薪金所得”,最高可以按照45%的最高累进税率,计算个税;

注意:需要结合老师个人的工资收入、专项扣除等因素综合考虑,否则容易出现税率跨档、缴纳个税大幅增加的情况。

  • 第二种:把安家费比照全年一次性年终奖金收入的算法(可以选择并入或者不并入),不并入,分摊到12个月后,根据税法规定计算个税;

注意:实发数和应发数差距会较大。

  • 第三种:这也是相对公平的一种,由于安家费具有递延性质,所以将收入按照合同期内的服务年限,分摊到每年,再分摊到每个月,根据税法规定计算个税;

注意: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钱拿得越晚 ,其购买力就越低。所以对于老师来说,早一点发完其实更好。

02安家费的一部分转入科研启动经费

许多高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时,提供的科研经费有限,这也影响了科研成果的产出。

所以,一些高校就会和人才协商好,调整安家费与科研经费的金额,安家费的一部分按照《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据实报销,最终达到提高科研预算与减少个税的作用。

注意:属于【部分高校】的税务行为,并不普遍。

03完成个人购房后凭发票进行安家费领取

注意:①一般来说,个人账户收款,无论你是基础人才购房补贴,还是高层次人才的购房补贴,在拨付时,都是未扣税全额拨付;在收到购房补贴后,同样应当依法缴纳税款。

(有些人说,“我有同事收到了补贴没扣钱!”,可能……人家只是还没来得及扣。)

②有些高校把「安家费」和「购房补贴」完全区分开,购房补贴专门用来买房,不交一分税,作为购房款直接打到开发商账户。

最重要的:看当地的住房货币化分配政策。有的是限额免征个税,有的则是符合条件全免。

04把安家费当做按照一次性偶然所得,按照20%的税率,计算个税;(有这种说法,但不太可行)

注意:①2017年,钟南山院士建议的是:对科研奖励(划重点!)可以按照20%的偶然所得税率一次性扣税;

②而安家费的金额较大,按照“工资薪金”算,税率一般都会超过20%;若是强行适用偶然所得的规定,可能会涉嫌违规。

三、其他高校安家费相关税务政策参考

1、广州市《关于个人所得税若干业务问题的通知》(穗地税发【2004】64号):对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而发放的一次性安家费,不超过5万元的,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超过5万元的,其超出部分可按签约期限平均分摊计算。

2、财税字〔1994〕20号、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1年第43号:外籍个人以非现金形式或实报实销形式取得的住房补贴、伙食补贴、搬迁费、洗衣费。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如果你还有疑问——

“高校安家费为何不能免税?”

“安家费的扣税比例,为什么每所高校都不一样?”

……

可以见《“150万安家费扣税五十万,我的首付没了。”》一文,本文主要对「安家费」的纳税问题,进行了更为详尽的补充。

有人觉得:高校招聘信息里的“安家费一次性发放”,很好?

等到入职后才发现,原来是和当月工资一起一次性给完,结果税率高达45%

海归去高校?还是劝退吧

一个海归博士,特别是本硕要是在外面念的,回国之前我劝你三思。

如果以下这些你都可以忍受,你就可以回来。

1 全国统一要求新入职的大学老师需要兼职或全职一年辅导员、班主任、其他行政责任,具体执行程度看各个高校。总之你一定会有很多琐碎的事情要做,甚至可能要端茶送水

2 国家基金这个东西几乎是所有高校的必争之地,很多海龟面试就发现不顺利,就是因为人家用人单位在面试的时候就在筛选有可能申请下国基的人,再背调你后面是谁,你一个海归的性价比不如某院士直系

3 科研理想喂狗。这里没有理想,只有业绩。因为你三年要完成四篇甚至更多Paper,还要申请一个概率很小的基金。而且很多学校对这个的要求是不能用Paper抵的,所以你只能不断地水论文求得自保,可能还要参加酒局来为基金护航(这还是基于领导看得上你肯帮你,你还得感恩戴德)。另外,国内工科博士人均酒量一斤。

4. 行政地位比你高。他们不像国外没有假期,他们不但有假期,而且如果在一般高校工资比你还高,不是国外薪资只有你三分之一的那种情况,所以他们可以全方位地碾压你,会让你觉得书都白读了。你不可以直呼Sarah Amy,你得叫这群人领导,否则一个章要你跑十次。

5 基金申请下来了,报销是你最大的眉头,结题也会把你磨平。可以说,从头到尾你的科研生活,60%是在做无用的形式,40%在做科研

6 你不会有work life balance,你的精神永远处于高压状态。即使你想通了,见到一个焦虑卷王同事,你马上一夜回到解放前

7 一些审基金的老头是连英文都看不懂的人,你的reference里面一定要有中文文献。即使你知道他是抄别人的,而original你已经refer了

8 一群人为了一个7000字只批二十万人民币的基金本子可以斟酌三个月,重点不是内容,而是形式和如何吸引“专家”的目光

9 上课必须要牢记“主旋律”,否则你会连累整个学校,如同一个罪人

10 你的工资连你业界Offer的三分之一都没有,基金连企业R&D投入的零头都没有

11 你不再是精英,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臭老九。你加入的是一个焦虑的秃头群体,没有美丽的Fiona,也没有帅气的Felix了。

看到这里,你还能接受吗?

By Aler阿乐搜狐

霸道总裁短剧在海外火了

二十年前,很多华人在海外的生计是开餐馆。过去十年,新一代高知华人留学生开始进入美国科技大厂赚钱。而现在,华人有了新的工种选择:拍短剧。

2023年开始,短剧出海成为影视行业新热潮,紧跟财富密码、捕捉时代潮头的人,总能在风口来临之时分取一杯羹。而中国人式的“卷”,不可避免地让行业从蓝海到红海,只发生在一瞬之间。

当短剧坐稳“暴利”“成瘾”“制作周期短”的标签后,资本终于按捺不住,决定带着霸总、娇妻以及恶婆婆出海了。

哪怕不懂英文,你都能轻易品出欧美短剧里换汤不换药的狗血味。你也很难不怀疑,这些剧本的生成,或许只需要两步:1.中文剧本全文翻译;2.关键词替换。例如,查找“龙傲天”,替换为“Alpha”,以及查找“赘婿”,替换为“狼人”。

短剧出海,使得ReelShort——这个原本只存在于小众圈层的粉色软件,在半年内无数次刷新下载与付费纪录。类似“短剧出海,日入百万”的行业传奇故事频频流传于社交媒体。

海外高昂的拍摄成本,是否真的能创造收益传奇?在亚洲大杀四方的“霸总情结”,为什么也能在欧美付费盛行?欧美短剧的受众究竟是谁?

我们联系到了几位在海外做短剧的华人。通过他们的讲述,或许能够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的海外短剧制作方生存现状。

01 既要快,也要爽

“这东西谁看啊?”

杨唯佳和马文迪从未想到,3个月后,他们也会成为短剧创作者的一员。

在美国待了8年也干了8年影视的中国人马文迪,在2023年9月接到国内一位在互联网工作的朋友的邀约,问他“要不要一起赚钱”。

此前,马文迪一直专注院线电影。或许是对短剧行业的暴利有所耳闻,从未接触过短剧甚至短视频的他,这次决定试一试。

一个7人的小团队立马成型,成员几乎都是海外顶尖艺术类院校出身。有人参与过《流浪地球2》的摄像工作,有人曾在《我在北京等你》做执行制片,还有人担任过《寻龙诀》《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曾少年》的美方制片。

马文迪的IMDB主页,团队里几乎每个人都有院线项目的经历。(图/ IMDB截图)

但科班思维在短剧创作中时常失灵。就比如,甲方甩来一个4集的短剧剧本,让他们“拍出来看看”。马文迪按照职业习惯,一拿到本子就开始琢磨故事情节,还花了20美元把原著小说全集买了下来,写了20多页的人物小传和故事背景后,才开始着手拍摄。

马文迪的发小兼合伙人杨唯佳知道这件事后,把它当成段子讲了很久。“哪有这么拍短剧的?短剧是产品,他非要当成作品去搞。”

杨唯佳一直在国内从事与信息流投放相关的工作,由于经手过大量爆款短剧素材,她深知学院派的那一套完全不适合短剧的节奏,“太慢、太严肃了”。

业内普遍认同的做法是:保留主干,设计爽点。短剧的前身就是网文投放的素材广告,它是流量和情绪的生意,和影视本身关系不大。“故事和逻辑,没有情节推动和‘下钩子’重要,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抓重点。”

拍摄剧照。(图/ 受访者提供)

在这一点上,从事海外短剧选角的肖惟宇也深有感触。

他此前接触到的剧组,找演员时更看重是否“适合”。性格、气质以及对角色的理解固然重要,但是短剧客户只要求演员“漂亮”。

高中开始就在纽约读书的肖惟宇,时常会因为和客户审美不一致而无法达到要求。后来他才意识到,客户说的“好看”,对应到女演员身上就是白、甜美;对男演员的要求则更加单一——就按克里斯·埃文斯那种款型去找,准没错。

次数多了,肖惟宇发现,如果按照模特的标准去选人,通过率反而更大一些。

“模特们”自然是不会演戏的。最夸张的一次,一位男主角把台词抄在了手上,边演边看。

“如果他在纽约的其他剧组干出手抄台词这种事情,早就被赶走了。”对肖惟宇而言,表演应该是庄严的。他多次和我强调,在纽约,不会有人夸一个好莱坞演员演戏“认真”,因为那是演员的本分。

“你看,找模特倒也不是坏事,如果真找了一个会演戏的,我还觉得有点对不起人家。”

拍摄剧照。(图/ 受访者提供)

经手过短剧项目后的马文迪也意识到,短剧很像舞台剧和消费品,它不是写实的。制作方甚至包括观众自己,可能都希望被它骗到。“大家只是去体验情感的。”

短剧的精髓在于快。写本子要快、拍摄要快、后期要快,就连剧组搭建,都要以快为主。

此前,有个较为小众的特殊项目,由于时间过于紧张,团队在社交媒体上招募制片时,只发了5张图片,图片里都是与短剧相关的内容,“短剧项目缺人,能认全的来”。事后证明,这个方法确实很有效率。

从筹备到上线,国内一般需要一个月,海外需要45天。但这多出来的15天,一般都是留给剧本创作和前期准备的,拍摄周期反而和国内一样,都要控制在7天以内。

就在几天前的圣诞节,马文迪工作室的短剧《Mr. Santa, I Want You》终于面世,据他所言,这是整个纽约上线的第二部短剧。(图/Sereal+截图)

在国内,短剧行业有一种“拍不死就往死里拍”的氛围。纽约当地的工作人员能否接受这种强度,是国内甲方普遍担心的问题。

但在马文迪看来,“这纯属多虑了”:“影视是美国最卷的行业之一,不管是不是短剧,他们每天都能拍 12 个小时以上。”

02 霸总,谁不爱

欧美人也吃“霸总爱上我”这套?

答案是吃,很吃。“其实霸总在欧美已经火很久了。”

当初决定接下短剧,马文迪考虑到的另一个因素是,女频网文在欧美,起步并不比中国晚。“玛丽苏”这个词,甚至本身就起源于美国。几十年过去,女频已经有了很深的受众基础。

肖惟宇告诉我们,短剧的主要受众是拉丁裔的女性,年龄分布在25 — 40 岁之间,大部分都是家庭主妇。“早在短剧出来之前,她们就已经是这类爽剧的受众了。”

观众的反应一般分为2种:1.我是土狗我爱看;2.为什么还不更。(图/欧美火爆短剧The Double Life of My Billionaire Husband 评论YouTube截图)

虽说出海的互动小说和网文已经培养了一批受众,但要说“霸总占领世界”还差点意思。此外,相比女频短剧的火爆,男频市场显得分外冷清。“还是预算的问题,男频对特效和动作戏的要求更高,有一些还需要更宏大的场景。”

为了降低风险,目前在海外拍摄的短剧,大多都是被市场验证过的爆款网文。资方会先找好小说,再找编剧改成剧本。

谢千文就是一名短剧编剧,采访谢千文时,她刚刚写完一个80集的短剧剧本。“我写了那么多(影视剧)本子,唯一被拍的居然是短剧。”

根据她的观察,海外短剧的编剧也都是留学生,核心优势是英语好,基本都是失意电影人。

相比于国内观众,谢千文认为欧美观众更“不受虐”。国内看短剧的观众,普遍可以接受先虐主角8—10集再反转,但是欧美短剧的节奏必须3232(3集受虐,2集反转,以此类推)。

当然,上面所指的都是“大反转”。与之对应的,是短剧每一集都不能少的“小反转”。如何让主角逆袭,成了谢千文最头疼的事情。“实在想不到,就用巴掌和泼水来凑。”

中国人喜欢泼水,欧美人喜欢泼咖啡。(图/Your loser ex-boyfriend left you for a rich girl!截图来自ReelShort)

马文迪还发现,目前看到的很多短剧,角色全部都是白人,很少见到其他肤色。

有一些剧本看起来就“水土不服”。他们此前看到过类似“纽约第一人民医院”的地名,“一眼就知道是国内的剧本直接翻译过来的”。此外,国内最流行的赘婿元素,美国观众也不太能买单。

在美国人的观念里,赘婿没有理由被看不起,如果不被尊重,也可以选择不结婚。除了赘婿,他们也很难共情因为学历、恶婆婆、出身等因素被歧视的可怜主角。

替代赘婿的,是一些与“狼人”“吸血鬼”“Luna”“Alpha”相关的元素。一个在海外短剧中常见的故事套路是:主角外表是一个普通人类,在狼人的世界里一直被看不起,唯有Alpha男主爱慕她,想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变成Luna(与Alpha匹配的女性设定),没想到女主也是一个隐藏的狼人族。

“狼人秒杀一切。”谢千文觉得,奇幻题材和软色情或许在之后会更受欢迎。

铁打的爽剧,流水的Luna。(图/ReelShort截图)

剧本的反复修改是煎熬的,但对谢千文而言,最痛苦的回忆来自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不是因为长达5个小时的《阿拉伯的劳伦斯》,而是看完了电影之后,“为了点钱,回到家之后我还得继续写短剧剧本”。

03 “赚钱?我压根没遇到盈利的”

海外短剧的流程、内容、形式、盈利模式都照搬国内,但利益分配模式似乎并未同步。对于海外短剧的制作方而言,收益情况不容乐观。

在此前的短剧项目里,马文迪的工作室只拿到了基本的制作费。据他观察,国内头部的短剧公司都是靠分红来盈利的,制作费只能抵消成本。“海外的短剧目前还处于青铜时代,各个环节的分红都不透明”,再加上海外拍摄的高成本,马文迪目前“还没有赚到钱”。

在国内拍短剧,50万人民币已是极高的预算 (此处特指小程序短剧)。而海外的制作成本则高达12—20万美元一部,这也只针对粗糙版本,如果想达到和国内一样的品质,最少也得30万美元,这其中还不包括剧本的费用(剧本的成本一般不超过1万美元)。

纽约拍摄剧照。仔细看,能发现满满的中国元素。(图/ 受访者提供)

此前在国内做信息流短视频时,杨唯佳时常感叹平台的暴利。“比方说,所有的用户给这部剧的充值额度是1亿元,但内容制作方花在流量方面的费用就能达到8000万,剩下的2000万才是盈利。平台永远都是赢家。”

那时的杨唯佳经常和同事调侃,大家伙都在“给平台打工”。如今创业了,开始给自己打工时,杨唯佳也只感觉“比上班儿稍微强一点点”。

“只能说饿不死。国外的短剧就是在开荒,等北美的盘子像国内那么大,平台赚到钱了,我们才能赚到钱。”

做短剧需要规避很多因素。(图/ 受访者提供)

对于现阶段的马文迪而言,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平衡预算与拍摄质量。比如,同样一场“烧家”戏,在国内有很多取巧的拍法。“找一个废弃仓库,给对方塞500块就可以随便造,但在美国是想都不敢想的。先不说你能不能找到这样一个地方,就算你费大劲找到了,你还需要买保险,并且支付善后费。”

演员方面的支出也不容忽视,“国内群演可能100元一天,美国也得一百,但是是美元”。

此前有甲方提议,“找俩俄罗斯美女拍一拍得了”,做过短剧的一听,立马开始劝。因为类似的操作早就有人试过,结果这群美女的演技根本不过关。口音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欧美人根本不认。

在美国,只有纽约和洛杉矶的演员是富足的。经纪公司、选角导演、制片人都会把信息公布在网上,选角的工作一般在平台上就能完成。

纽约永远都不缺怀揣明星梦的演员。成名之前,“有戏就上”是共识。肖惟宇告诉我们,尽管剧组给演员的预算低到离谱,但每个短剧角色也都能收到上千份简历。“女性角色的录取率一般是一千四百分之一,男性则是八百分之一。”

短剧在招聘演员时,分类那一栏一般填写“网剧”。(图/ 演员招募平台Breakdown Services截图)

在肖惟宇看来,欧美短剧就是“按照国内的标准,走国外的流程”。相比于“海外短剧”这个称呼,杨唯佳更愿称其为“短剧出海”。毕竟这条链路上,除了演员以外,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华人。

我们好奇,拍了几个月短剧后,剧组工作人员的审美是不是也会随之变化。马文迪一听就乐了,“怎么可能,没有人在美国是专门做这个的”。

对于马文迪而言,他最终还是希望能回归院线,“要不是为了生计,谁想糊弄观众”。业内的朋友大多都看不起做短剧的,价值观粗糙自然是原罪之一。所以马文迪在拍摄时,会尽量选择“不过于物化女性或者强调阶级地位”的剧 本。

马文迪认为,在未来,横屏和竖屏将会并存。又或者说,横与竖不是关键,“类似VR 的设备普及后,竖屏还是会变横的,短剧风靡的核心在于爽”。

最悲观的是肖惟宇,他不认为短剧在美国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破圈,“那不是美国的主流文化,太下沉了”。

美国观众更加认可的收费方式是subscription,即订阅制。而短剧的出现,意味着市场上又出现了陌生的分集付费的方式,而分集付费比订阅要贵很多。

拍摄剧照。(图/ 受访者提供)

谢千文倒认为,短剧不会缺少观众,毕竟高压的地方永远盛行爽剧和爽文。但她也感受到了来自短剧的“后遗症”——在长时间创作短剧剧本后,她发觉自己变得更容易暴躁,也滋生了更多虚无感。

在谢千文眼中,今后内容分层是必然的,“下沉的越下沉,高雅的越高雅”。没有人能预料,以后会不会出现比短剧更加下沉的内容产品。“我们现在摸到的不一定是下沉市场的底,这或许就是个无底洞。”

英国短剧也疯狂

2023年上半年,四五个华人家长带着孩子来到黄小鹤面前,希望能让孩子跟着黄小鹤参与短剧拍摄,为未来事业铺路。黄小鹤终于意识到,短剧在英国是真的火了。

92年出生的黄小鹤,在英国留学十年,一路读到了博士。从生物学横跨至导演专业,黄小鹤的职业方向有了阶段性的定论,在影视行业寻找一方天地,开始接拍广告、宣传片等视频内容,也运营着自己的自媒体频道。

2020年4月,国内微短剧上新数量激增,下半年“网络微短剧”正式被官方纳入重点网络影视剧类目中。同年,TikTok 全球下载量超过8.5亿次,打败Facbook 和 Instagram等,成为2020年全球下载量最大的应用程序,来自中国的短视频攻入欧美腹地。

而也是在这一年,黄小鹤迎来了一项新业务,为国内或华人开设的短剧公司,拍摄面向欧美市场的短剧。这是一串连锁反应,也能粗略解释如今短剧的出海路径:国内短视频成熟后出海,伴随短视频应运而生的短剧,被国内资本在海外复制试水。

1-10分钟的短剧,黄小鹤并不陌生。2018年他就曾尝试拍摄过类似的作品,灵感来源于他在英国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本叫《留学垃圾》的书籍,以一个个揭露留学生群体乱象的短篇故事组成。“我当时大受震撼,要是能把这种短篇故事拍成视频,一个连续剧不就诞生了。”

拍了一段时间,同名《留学垃圾》的短剧还是夭折了。黄小鹤说,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内容太过于反映现实,起初抱着极大热情参与进来的留学生朋友害怕“社死”,担心社会评价降低,都不愿意再做下去。

这次黄小鹤在短剧上自发性的初尝试,缘于兴趣。2020年到目前,黄小鹤又陆续承接三个短剧项目,周围的影视同行们也陆续做了起来。而现在拍摄短剧,已经从兴趣变成了一项可以流水线处理的业务。

黄小鹤说,目前他所接触到的短剧,内容上无外乎将国内网文式爽点进行本土化包装改造,题材大多是外国人之间drama的情感纠葛,沿袭国内短剧一分钟仨反转的套路。演员构成要符合国际化视野,比如一黄一黑、一白一拉丁,各国混血。

拍摄周期上,同样是一分钟一集,共50集的短剧。2020年,黄小鹤第一部短剧项目的投资方,给了他半年的时间。而到2023年,投资方的要求是,从策划、分镜、请演员、拍摄、剪辑、返修再到最终交付,一共15天时间。

至于制作费用,2020年黄小鹤每天的收入大概是100英镑,“相当于一个服务员的收入”。而现在每天大约200英镑,也就是两个服务员,但工期却缩减了十几倍,工作强度大幅增加。

“靠拍短剧,赚不了多少钱”,黄小鹤说道。

图 | 短剧拍摄现场,受访者提供

在英国当地制片同行的群里,拍摄短剧的需求越来越多。公交车上,能看到不少刷着短剧聊以消遣的英国人。近几个月,从带着孩子来找黄小鹤的华人父母口中,黄小鹤才知道原来英国大学里已经开设了新媒体表演、新媒体导演、新媒体策划等围绕短视频开设的专业。

从短视频到短剧,从生活娱乐到求学、就业,精明的中国商人们带着可以支配万物的算法,正迅速在地球村里蔓延。

短剧市场关键数据

中文在线旗下枫叶互动的短剧出海产品 ReelShort ,11月11日当天扣除支付应用商店费用后的净收入为45.9万美元,合人民币328万元,截至11月17日,其累计净收入已超过22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6亿元。

这样的掘金能力,甚至让A股都为之一振。11月8日收盘,中文在线、掌阅科技、天威视讯、欢瑞世纪等涨停;11月22日,短剧互动游戏板块大涨5.09%,中文在线涨逾10%,天威视讯、中广天择、引力传媒等多只个股涨停。截至11月24日收盘,中文在线11月市值暴涨146亿元。

图源:东方财富网

资本市场上一路飘红的“短剧概念股”,以及内容层面“短剧出海、日入千万”的风声,让短剧出海成为年末内容行业最爆火的“分口”。无疑,这将吸引大量的资本和从业者涌入,只是,这个“风口”是否每一个进入者都能分一杯羹?

2021年底,优酷开始尝试开发并推出海外短剧,同年,快手海外版Kwai 也上线了微短剧品牌Telekwai。此外,腾讯视频和爱奇艺也逐渐增加了对海外市场的投入,发行一些短剧作品。在“优爱腾”的国际版App及YouTube、TikTok账号上,都有专供短剧的频道。

然而这些先行者们,却并非如今的“弄潮儿”。

谈到当前短剧出海的头部选手,上文提到过的ReelShort会是首先被想到的一个,在2022年8月正式上线后,主攻北美市场,前一段海外十分火爆的短剧《Fated To My Forbidden Alpha》就出自该平台。

据SensorTower数据显示,今年7月ReelShort在GooglePlay和App Store的总下载量达190万次,月流水达600万美元,这一数据几乎与Netflix的月收益持平,11月更是一跃成为当前短剧出海赛道的头部玩家,在“双十一 ”期间甚至一度超过 TikTok,成为美国Apple Store上最热门的娱乐应用。

风头正盛的海外短剧平台还有新阅时代旗下的GoodShort,不过上线较Reelshort晚了几乎一年。GoodShort主攻的是欧美、韩国市场,其发展路径也与ReelShort相似,早期主要是翻译国内短剧并上线,之后则采用当地班底进行筹备拍摄。

网文平台安悦科技在2022年10月推出的Flex TV,则在南亚地区占据一定地位。推出一年多以来,Flex TV下载量长居泰国总榜Top50。据Sensor Tower数据显示,2023年7月,FlexTV在Google Play和AppStore的总下载量约为16万,月总流水约为50万美元。

点众科技在今年4月上线的DramaBox和九州文化今年下半年先后推出的99TV、Short TV,还有今年7月畅读科技推出的MoboReels和与赤子城科技推出的Mini Episode,也具备一定影响力。

不难发现,这一波出海竞赛中,迅速起势的头部选手,一类出自中文在线、安悦科技、新阅时代这样的网文出海头部公司,它们在网文出海市场根基深厚,庞大的网文储备成为短剧剧本的重要来源。

比如枫叶互动,旗下有Kiss和Chapters两款小说产品,Chapters目前已经处于美国互动小说品类的第一梯队;安悦科技旗下的海外网文阅读App覆盖了10个语种,累积用户1000万;新阅时代旗下更是拥有GoodNovel、GoodFM、BueNovela、MegaNovel等多款海外小说APP。

另外一类则是出自九州文化、点众科技等短剧制作公司,这两家都是国内小程序剧赛道的头部公司。

国内短剧商业模式与海外不同

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短剧也一样,出海后的受众以及商业模式都较国内发生了改变。

此前DoNews从国内小程序短剧编剧玩纸那了解到,国内小程序短剧在男频上更容易出爆款,他们主要瞄准的是保安、快递小哥以及外卖员。而不同于国内小程序剧的主要受众是下沉市场用户,在欧美市场,中产阶层才是消费短剧的主力军,且女频更加受欢迎。据深响援引海外短剧从业者Leon,25岁到45岁之间的“宝妈族”是欧美市场的核心受众。

受众的不同也影响了流行的题材。据Yeahmobi社媒营销高级运营经理June称,欧美市场短剧受众更喜欢如狼人、吸血鬼、豪门、奇幻等具有传统欧美形象的题材。而国内热门的“赘婿 ”“战神 ”等题材在海外反而“吃不开”。

商业模式方面,国内和海外的产品有着本质的不同,国内小程序短剧产品就是短剧,而短剧出海后的产品其实是各大厂商推出的短剧App。

图片来源:APP Growing

在小程序这种“一次性”的平台上兜售的短剧,让用户花钱买剧即可。当产品变成App,商业化就有着更多的可能。以Reelshort为例,有看广告和付费两种方式,《Fated to My Forbidden Alpha》共60集,从第二集开始收费,每集66个金币(折合约人民币5元)解锁。如果不愿意花钱,还可以看广告解锁,不过观看次数有限定。此外像Goodshort还有订阅制,以及打赏和商务合作等。

产品由短剧变成App,制作者们的目标也从如何让短剧内容抓住用户,转变成如何让App留住用户。

据了解,短剧出海当前大致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将国内原有的视频进行翻译,再上传到应用或者第三方视频平台,也就是译制剧;第二种则是在当地搭建班底,邀请当地的演员,根据剧本拍摄更加贴合当地用户的短剧。

不过,现在又出现了用AI拍出海短剧,即通过AI 换脸+换语言/口型,将一部国产短剧改变成为海外“面貌”,据称一部成本立省60万,但是并未改变剧情本质,只能算是更高级一点的译制剧。

June分析,译制剧可以做到快速起量,短期内大量上新,前期投入成本较少,但由于地域、文化、喜好的不同,内容可能不被当地用户接受,不容易有爆款。搭建当地班底的定制剧就有利于快速破圈,形成一定的用户池,但是前期投入的成本较大,且拍摄、剪辑,后期调整的周期较长,导致上新速度相对较慢。

比较来看,搭建当地班底的定制剧当然更家吸引用户,但如果上新频率太慢,就会影响用户留存。可要保持住一定的上新频率,资金上的投入肯定不会少。

短剧,低端制造业

国产影视作品出海,是国内影视行业一直在做、却一直难言成功的一块心病。典型的例子如国产电影。

2018年,博纳的老板于冬对这一现象有过犀利的点评:“中美贸易的最大的逆差实际上就是中国电影。我们600亿元票房当中有接近一半是美国电影,然而我们在北美市场的票房合起来年票房还不到300万美金,国产片在北美的出口能力远远落后于韩国、日本和欧洲的电影。”

近来好莱坞电影在国内的票房神话倒是有失灵的态势,但出海这条路却始终走不通。近五年,在北美表现较好的国产片《流浪地球》系列,两部电影加起来,北美票房也才刚刚超过1000万美元。这么来看,2000年上映的《卧虎藏龙》取得1.28亿的北美票房,是巅峰,也是奇迹。

文化壁垒、电影工业水平差距甚至是国际形势,任何一点都可以是阻碍国产电影对外传播的阻碍。而如今大有代替国产电影和剧集横扫海外的短剧,似乎并不会受到这些限制。面对底层逆袭、豪门虐恋、霸道总裁等题材,背后所体现的权力、财富、性对全人类都彰显着十足的诱惑力。

短剧的出海经历过两个阶段。一开始,是把在中国验证成功的短剧直接搬运到国外,在原来的剧集中加上英文字幕。而后随着AI技术的成熟,通过换脸和语音技术对内容进行无缝转换。

这样的弊端在于,为国内观众量身定制的内容,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例如,国外观众对赘婿、婆媳等题材不感冒,而是钟情于狼人、吸血鬼等设定。在强行喂食给国外观众时,甚至还出现过“纽约第一人民医院”的荒诞场景。

为了提升品质,国内短剧公司开始制作针对海外观众的“细糠”,招聘海外华人担任剧本的创作,主要是一些留学生和华人影视从业者。

由此也可以看出,IP和剧本是掣肘短剧出海的一大因素。当下活跃在欧美、东南亚等地的短剧平台,如ReelShort、GoodShort、FlexTV等,其背后都有一个做网文起家或网文出海的母公司。

2023年11月,中文在线海外子公司、枫叶互动旗下的ReelShort短剧APP,曾超越TikTok登上苹果商店免费应用娱乐榜榜首,“短剧爆火论”兴起。

图 | ReelShort上的短剧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是为了迎合外国人,但中国短剧的出海,除了演员,整个制作和运营都是由华人来完成。《真故研究室》与多位海外短剧从业者交流,其中的原因令人唏嘘:只有中国人才够卷。

从本质上看,短剧不是内容生意,而是流量生意。

一部短剧的诞生,主要可以简化为制作和投流两个阶段。从成本上看,剧本、拍摄、演员片酬等在传统影视行业中占据大头的部分,在一部成功短剧中往往不值一提。即便行业进入激烈的红海厮杀后,开始在质量上有所追求,一部短剧的全部制作费用通常也不会超过百万。

但一旦短剧进入投流阶段,即在抖音等社交平台(海外TikTok、Facebook等)投放宣发,并取得正向的收益后,一部短剧的投流成本会高达数百万乃至数千万,国内的爆款短剧投流甚至会达到亿元的规模。

一家游戏公司的负责人也向《真故研究室》透露,因担忧未来国内对游戏的管控升级,也开始考虑做短剧出海的生意。去年底,真人互动影像美少女游戏《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发行后连续登顶steam国区畅销榜,还带动A股短剧互动游戏概念股大涨。而在投流这一环节,游戏公司也深谙其道。

对于导演和演员而言,短剧不再是作品,而是产品。一部短剧的制作时间被压缩至一到两周,短剧是流量模式下企业不断上新的商品,它和直播间中卖的9块9的农产品和29块9的衬衫没有区别。商家大量上新、投流、试错,只要押宝中一个爆款,便可以获得成功。

By 真故研究室DoNews新周刊

容易被误解的艾灸真相

近几年,有关艾灸的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某某帖、某某艾、某某灸。这些艾灸产品的宣传口号也非常煽动人心,什么“艾自己,艾家人”,“珍艾一生”,“艾不够,艾不完”,“好好艾,好好灸”“天天艾,日日艾”“随身艾,随时艾”……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宣称艾灸可以包治百病,什么疑难杂症只要艾一下就可以治好。 小伙伴们眼花缭乱了,蠢蠢欲动了,见身边的朋友都在用艾灸,心里那个痒啊别提了,也跟风“艾”起自己来。可是,让他们困惑的是,为什么别人艾灸啥病都治好了,轮到自己啥都治不好,还艾出一身问题来了呢?这到底是每天艾自己一点,还是毒自己一点? 

以下关于艾灸的真相希望小伙伴们认真读一读。

1 艾灸到底能不能治病?艾灸到底是不是忽悠人的?文小叔毫不犹豫地告诉你,艾灸肯定能治病,艾灸绝不是忽悠人的,艾灸属于中医的外治法,与针灸齐名。

2 艾灸是不是包治百病?艾灸不包治百病,艾灸属于火疗范畴,有很多禁忌。艾灸不是万能的,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没有包治百病的养生手段。如果艾灸真的那么神通广大,中医大夫为啥不都去学艾灸?

3 艾灸的材料是艾叶。艾叶最佳采集时间是端午前后。因为艾叶是纯阳之草,五月是一年之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端午又是五月这个月阳气最旺盛的一天,所以这个时候采集最佳,艾叶吸收了最旺盛的阳气,温阳通络的效果最好。


4 艾叶有生艾叶与熟艾叶之分,效果稍微有些差别。生艾叶就是艾草让它自然阴干就可以了,熟艾叶呢,则要经过反复搓揉、捣碎,做成艾绒,这个艾绒就是艾灸的基本原料。

5 生艾叶有一股浓郁的辛烈的芳香之气,所以特别善于走窜,性质又是温的,所以能够温经通络,能够把你身上的寒湿散掉。生艾叶药性比较猛,它不单单只入几条经络,它可以通行全身的经络,包括奇经八脉。


6 熟艾叶保留了艾叶的基本药性,性质由温上升到了热,让艾叶走而不守的性质有所收敛,就是说熟艾叶温通的作用更大了,走窜的力量小了。如果你想要艾叶的药性迅速通达你的四肢末梢,你就用生艾叶;如果你需要艾叶慢慢温煦你,打通你的经络,少火生气,你就用熟艾叶。


7 所以艾灸最大的作用可以归结八个字:温经通络,祛湿散寒。别小看这八个字,这八个字太厉害了,现在的人好多的病都是经络不通导致的,好多的病都是寒湿导致的。艾灸就是熟艾叶药效的加强版,艾灸因为有了火的帮忙,艾叶的药效更容易抵达身体各个部位,可以把躲在你身体最深处的病邪搜刮出来,然后赶跑,比如筋骨里面的寒湿之邪。

8 打通经络对现代人的意义非常重大。如果一个城市的交通要道堵塞了,那么这个城市就会瘫痪。同样,如果一个人的身体经络不通畅了,各种各样的疾病都会来找你,各种瘀滞,血瘀啊、寒瘀啊、湿瘀啊等等,进一步发展下去各种痞块各种结节,最后就会成为肿瘤、癌症。 

9 很多人身体不好了就想吃补品,可是经络不通你想补根本就补不进去。这就好比你去浇花,花盆里的土硬得像石头一样,都板结了,你一壶水浇下去,水根本进不了土壤,都从花盆边缘流出来了。如果把水比作气血的话,那么流出来的水就是你吃补品冒出来的火。怎么办呢?松土啊,把土松一下水就渗透进去了。这松土的过程就是打通我们经络的过程,经络一通吃啥都不会上火。


10 从这个角度来说艾灸不仅治病,还可以治很多病,因为归根结底世上只有两种病,一种叫不荣,一种叫不通。艾灸可以治疗不通的病,世上一半的病可以被艾灸搞定。但是,前提是你必须艾灸对了,你的体质与症状适合艾灸,否则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11 艾灸不等于中医,艾灸仅仅是中医很小的一个部分。汤药、针石、食疗、情志、拔罐、按摩、推拿、刮痧等等都是中医。 

12 艾灸也需要望闻问切,也需要懂中医,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灸。中医最讲究辩证施治,辩证开药,辩证施针,同样也需要辩证施灸。艾灸的时间和顺序都很讲究滴。 

13 不是什么病都可以用艾灸治疗,有实热的人艾灸后会适得其反,火上浇油。很多实热症患者艾灸后浑身燥热,彻夜难眠,问买艾灸产品的人,他们会说,没事,这是排病反应。把所有艾灸导致的症状都说是排病反应,这是在毁艾灸,在毁中医。


14 身体有实火是不能艾灸的。实火就是你身体多出来的火,身体本来就有一股火,你还用艾灸这种火疗的方法去治疗,真是伤口上撒盐。张仲景就写了很多这样的病例,身体里面有热,还用火疗去治疗,结果伤了津液,耗了气血,病情更严重。


15 艾灸可以补阳气,养生就是养阳气,补阳气不是很好的一件事吗?但是,你也得想一想啊,阳气补得进去才好啊。气滞的人也不能随便艾灸,身体里面的气已经乱作一团了,这时你再艾灸补进去一股阳气,会让身体气机更加紊乱。你这不是添乱添堵吗?气滞的人必须先理气,气顺了后再艾灸。


16 不是随随便便的艾灸产品都可以用,只有三年以上的陈艾才会有治病防病的效果。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现在的商家有多少是用三年以上的陈艾来制作艾灸产品的?


18 现在很多艾灸产品,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很方便的艾灸产品,打着环保无烟艾灸的旗号,其实艾灸的效果远远比不上传统艾条。很多艾灸产品在电视上打广告,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成本,这种成本肯定要转嫁给消费者的。也就是说消费者买这些艾灸产品,很多时候买的不是艾灸产品的药效,而是营销而是广告。 

19 一个艾灸产品好不好有两点至关重要,一个就是艾绒,是否是三年以上的陈艾;一个是红外线辐射量。先不说现在很多所谓的无烟灸用的艾绒好不好,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无烟灸的红外线辐射量太小,比起传统艾条要小多了,所以效果自然比不上传统艾条。也就是说传统艾条艾灸半个小时所带来的效果,无烟灸需要花数倍的时间才能取得同样的效果。 

20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嘛,手工做的饺子好吃还是机器做的饺子好吃?手工做的饺子对人的身体好还是机器做的饺子对人身体好?带给你方便的产品疗效肯定要打折扣的。那些宣称某某帖疗效是传统艾条的好几倍都是睁眼说瞎话,不要再上当了。


22 不要害怕艾烟,它真的没有媒体说的那么多坏处,相反还有很多好处。无艾不成灸、无火不成灸、无烟不成灸。要想疗效好,还是自己动手吧。


23 孕妇不能艾灸,因为艾叶活血破血的作用非常强,很容易引发胎动,导致滑胎。

24 小孩子最好也不要艾灸,因为艾叶是纯阳之物,小孩子是纯阳之体,用纯阳之物去艾灸纯阳之体不符合中医阴阳平衡之道。艾叶属于纯阳之草,纯阳之物治疗纯阴之体纯阴之病是最好不过了。但是,小孩子是纯阳之体啊,你再用纯阳之物去艾灸纯阳之体,这等于火上浇油啊。小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所以好动,睡觉不踏实,多汗好哭。


28 气血极度虚弱的人也不能艾灸,艾灸的原理说白了就是打通经络,祛湿散寒,但是艾灸并不补气血,反而要耗散一定的气血。大病初愈的人应该先补气血恢复常态之后再慢慢艾灸。

29 不是什么时间都可以艾灸的,其实艾灸的时间最好是白天,最佳的季节是夏天。晚上养阴,冬天养藏,都不适合毛孔的大开大合。


30 白天我们阳气生发,艾灸也是补阳气的,所以艾灸最好在白天。晚上属阴,需要收藏,这个时候我们的穴位毛孔不要开泄,也不要用艾灸刺激经络血脉。晚上艾灸容易导致失眠。艾灸的季节最好不要选择冬天,道理是一样的,夏天最好,冬病夏治嘛。

31 激烈运动后不能艾灸,饭后半小时内不能艾灸,极度疲劳时不能艾灸,饥肠辘辘时不能艾灸,酩酊大醉时不能艾灸,月经期间不能艾灸。 

32 很多人以为艾灸这么好,为何不一次多艾灸几个穴位?殊不知这种全面撒网重点捕鱼式的艾灸法不能集中有效兵力攻克敌人,反而会消散你身体其他部位气血。每一种疾病艾灸时都有相应的穴位,要严格执行,半点马虎不得。 

33 很多人以为艾灸这么好,为何不天天艾灸,一次多艾灸一些时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艾灸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工程,没有耐心就不要选择艾灸啦。长年累月导致的慢性病需要细水流长的调理。另外一次艾灸的时间也有讲究的哦,过了就是火,以感觉皮肤微微灼热就可,切不可烧伤了皮肤还在那灸。不要一味追求什么灸感。 

34 并不是所有的部位都可以艾灸,通常来说头面部的穴位一定要慎重,因为头面部属阳,尤其是脸部属于多气多血的部位,根本不怕冷,阳气很足,大冬天只有脸露在外面,所以头面部不需要艾灸。有些皮肤特别敏感的人尤其不要随便艾灸头面部,很容易烫伤、毁容。

35 艾灸是中医的产物,希望艾灸健康发展,不要误入歧途,不要跟风艾灸,要正确的爱自己,不然就是毒自己。

By 文小叔说

你是什么时候对工作心灰意冷的

1. 一个年轻同事,天天巴着领导,围前围后的干活,结果有一天周末在家心梗了,ICU里面躺了一个月。你猜,他躺在ICU的时候,领导开例会的时候,怎么说话的? 大概意思就是,某某躺进去了没用了,他怎么样是他自己的事,你们还得给我好好干。

2. 我们公司一个男同事,后来考了公务员。开始一两年还特别开心,经常看他发朋友圈分分享生活和工作,后来慢慢就不是分享了,渐渐多了一些消沉和佛系,有时候还抱怨。我跟他聊过,他说在里面经历了一些事后,慢慢没有了之前想走仕途的心思,不再打鸡血,不再听领导画饼。他考进去的时候是27岁,属于年富力强的岁月,是他们科室最年轻的人之一。他们科一共5个人,一个股长,50多岁,一个副股长,40多岁,一个从股长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干部,也是50多岁,剩下一个是个24岁的姑娘,还有他。按道理,这个配置在科室也不弱了,两个年轻人。但是那个女生考进来后就躺平了,让她做个事她就说不会,让她加班,她就说感冒了,头痛,要回去休息。他跟领导反馈,说是自己忙不过来,让分出去一点活。领导就去找姑娘谈话,姑娘直接就哭的梨花带雨只,说为什么欺负她一个女孩子。领导没办法,活分不下去,他只能继续干。但是活越干得多,出错概率越大。他被市里督察发现两处操作错误,扣了单位的绩效分,当时就被罚了200。年底评优,他们股室年轻人有一个名额,但要求不扣分,结果他扣分了,没评上,那个女生啥活不干,一点错没有,被评上了。就这样,每天累死干活的人,一点回报没有;不干活的人,倒是可以评优评先。这种“鞭打快牛Q”的现象,让他无比寒心,把想要进步的想法彻底掐灭了春晚沈腾小品《坑》,确实是来源于体制内实际工作情况的,尽管上面三令五申,让有为者有位,要有容错机制,但执行上还是没有很彻底。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是部分年轻人过早躺平的重要原因。

3. 年轻有为的时候,不提拔我,说老同志优先。等我又加班加点干了几年熬成了老同志,还不提拔我,说干部年轻化。提的都是自己的小圈子的人,还好意思舔着脸说我群众基础不好。群众基础不都是想提谁之前先放风的么?想让谁群众基础好就谁群众基础好么?好容易熬到他今年滚蛋了。可是我知道以后也没啥机会了,因为已经错过了关键几年。这个混蛋以后千万别落到我手里,能收拾他,我一定不会放过他。

4. 其他的先不说,工作以来我始终有一个感觉,我仿佛进了宫,什么都要讲等级,个个讲话弯弯绕绕,阴阳怪气。偏偏我还是个刚进宫的宫女级别,感受就更明显了。遇到分工不明,脏活累活都默认是年轻人干,拒绝就是没有觉悟,不思进取,不和领导走得近不媚上欺下,安静做事被提醒不要太内向。地方小,人均年龄45+ 大家没什么爱好每天就是在背后议论人、分析事,当然都不会是什么好话,你不想参与也被迫接收了负能量。忙闲不均,忙没有忙的价值,在我们这地方,家里没点实力的事业编当一辈子奴才顶天了副科,公务员要提拔也没有那么容易,好处都让会来事的人捞去了,出了事情背锅的就是底下人。像我们这种老实人光是自保,避开别人挖的坑就要耗费心力,养成厚脸皮,不惧流言的强大内心也是要一天天熬过来的,一般人经历这么一遭可不得心灰意冷

5. 我在单位8年,一个优秀没有,新来的妹纸4年,连拿3年优秀,2022年休产假8个月照样拿优秀。心灰意冷了。评优秀就是评人际关系,我人际关系不好,也不怪别人。还有就是只有办公室的能拿优秀,其他部门的工作都毫无价值。

心灰意冷之后就是真正的抑郁

工作了几年之后,一天,大厂网络新闻编辑沈毅感觉自己“病了”。

那是一个周末,公司大楼灯火通明,他坐在工位上值夜班。突然之间,一种冰冷的感觉像蛇一样爬上来——胸闷,无法呼吸,感觉痛苦。这种痛苦不但是身体上的,也是心理上的。他起身去洗手间给家人打电话,打着打着就嚎啕大哭。

他去看中医,医生开了一堆药,其中有治疗抑郁的中成药。从医院出来后,他逃离现实的愿望空前强烈,于是给领导请假,想着:如果领导不批假,他马上辞职。

领导批了假。他马上买了一张火车票,去南方旅行。回来之后,他感觉好些了。

但过了一段时间,那种抑郁的感觉又回来了,就像一个无限循环,反反复复出现,困扰他很多年。

从2019年到2021年,大厂HR雨璇出现了两次心理崩溃。

一次是2019年。当时她接受了一个挑战性很大的项目;头一年,她刚做了母亲。双重压力之下,她出现了崩溃。她去北医六院就诊,结果显示,她患上了双相情感障碍。

图:《实习医生格蕾》剧照

她提出辞职,被领导挽留、建议转岗。在新部门调整了一阵子,她感觉自己好一些了。

2021年的那次崩溃来得更为剧烈。当时,雨璇所在部门的一个项目黄了,她的家人则生病住院。在外人看来,她有一份很好的工作,有房有车,但是她感觉,自己当时被事业和家庭放在火上烤。

那段时间,雨璇出现了重度失眠和死亡焦虑。在北医六院,她被确诊为重度抑郁。

为了自救,雨璇去做心理咨询。在首次咨询的50分钟里,她哭了整整45分钟。压抑多年的情绪一旦爆发,整个咨询室都被淹没了,“压都压不住”。

“我很不喜欢我现在的样子,也很不甘心,我想活成我喜欢的样子,你能帮帮我吗?”她对咨询师哭道。

心理咨询师李丹旻服务的对象包括不少大厂人。她发现,当一个人在大厂卷得很欢时,这个人是不需要心理咨询的,只有身体出问题的时候,他可能才会想到去做心理咨询。因为心理问题会“躯体化”,这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化表现,即,一个人承受的心理压力和情绪,最后通过身体的疾病表现出来。

图:《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剧照

李丹旻有一位朋友在大厂工作,在工作时,他非常忘我,每件事一定要做到最好。另一方面,他对自己的身体感觉非常迟钝,对一些腰酸背痛之类的小问题毫不在意,一旦开启工作模式,就会全情投入。

直到有一天,他被查出患有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

心理问题还会代际遗传,每一个来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小孩后面,都是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李丹旻在给一个有抑郁问题的孩子做心理咨询时发现,症结不在孩子身上,而在孩子的妈妈身上——这个妈妈在大厂拼命工作,经常整个人都处于躁狂状态,完全无法安静下来。“她好像进入那个机器里面,有点出不来了。”

妈妈的焦虑感,全部都倾泻到了孩子身上。

“当父母一直活在自己的焦虑里时,他们是没有办法看见孩子的。孩子的感受被父母的情绪覆盖掉了。”李丹旻说,当孩子持续不被父母看到、无法发展出健康的自我,到青春期就容易出现无法上学、自残乃至自杀等行为。

02

无意义感与生存焦虑

在大厂,人的无意义感和虚无感会提前降临。它源于机械重复、过于细化的流水线作业,也源于高效、高度协同必然导致的去个人化。在某种程度上,人被工具化和异化了。

“为了效率,大厂领导往往说一不二,下属的空间很小。如果你有自我意识,觉得被控制很痛苦,何去何从?”李丹旻问。

一个大厂员工说,每天上班,都感觉自己“像是一个机器人”。

在大厂做实习编辑的第一天,沈毅就感到了不适。那天他腰酸背痛,工作也没什么技术含量。一个念头划过他的脑海——“这就是我以后的人生吗?”

图:《疑犯追踪》剧照

他觉得网络新闻编辑跟富士康工人没什么本质区别:都是三班倒,都是不停简单重复,都要拼体力。富士康的生产线叫“拉”,每条“拉”的负责人叫“拉长”,沈毅经常和同事开玩笑,叫自己领导是“拉长”——大家都觉得,自己就像是在流水线上拧螺丝。网络编辑的小夜班是下午3点到晚上12点,大夜班是晚上12点到早晨7-8点,值完一个通宵夜班,就像中了毒,“连呼吸都难受”。刚缓过来,下一个夜班又来了。

工作能体现出智力含量的部分,就是改标题——用20或24个字,把一篇文章的主要看点囊括进去。但这样的部分,很少。

压力则比富士康更大。网络媒体极其看重时效,各大商业网站会比拼谁的突发新闻PUSH发得更快。一条新闻比竞品早发1秒,就可以放进周报作为重要业绩汇报。在此情况下,网络编辑的精神高度紧张,不敢错过任何重大突发。在抢时效抢到极致的情况下,有时会出现让人啼笑皆非的情况——几个网站前后脚推送的都是假新闻。因为没有时间去核实。

亦诚曾在某大厂游戏部门任职。部门下面有很多工作室,因为曾经出现的赛马机制,不同游戏工作室和项目之间就会出现“反复造轮子”的情况。大量基础而无意义工作因此产生。“你会特别无奈地想,我的天,我在公司待了这么多年,现在还要做这个。但是在这个制度下,你没有选择。”

图:《生活大爆炸》剧照

生存焦虑也困扰着大厂和大厂人。

在外部资本市场,评价大厂表现的依据,是利润率、营收、增长率等数据。在大厂内部,评价员工表现的依据,是KPI、已沦为KPI变种的OKR、季度考核和年终考核等。

“当所有人都被无形的结果和功绩指挥着的时候,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有生存恐惧的。”雨璇说。

作为网络新闻编辑,沈毅清楚地知道,自己KPI考核的最关键数据就是流量。“为了KPI,有的编辑会把一坨坨吸引流量的狗屎推到页面上。但是你心里知道,这个东西没有任何价值。”

沈毅相信新闻专业主义,觉得新闻应该惩恶扬善、反映社会现实,但他发现,能反映社会现实的严肃稿子往往流量都不高,甚至很低,而那些打“黄赌毒”擦边球的稿子,流量则很高。他的领导对外宣称说要做严肃新闻,但当沈毅推了一条流量很差的严肃新闻时,领导就会质疑:“为什么要推这条?”“流量不行,赶紧撤了”。

因为流量是互联网大厂的命脉。流量就意味着广告,意味着钱。

大厂很多部门下设的工作室会被要求独立核算成本。项目负责人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项目和手下的员工每天要花掉多少钱,项目成本与研发成本要以怎样合格的利润率才能赚回来,从而保证工作室的营收与年终奖。“当大家都开始拼利润率和成本核算的时候,就卷起来了。”亦诚说。

让大厂人焦虑的末尾淘汰率、35岁红线,也都是冷冰冰的数字。“你会感觉工作得越久,自己就越没有价值。”曾在大厂任管理者的王彦说。

图:《上班一条虫》剧照

大厂生存焦虑的直观体现之一,就是公司要求某个部门或工作室自证价值。“当一个中层带着团队说我们要自证价值的时候,有80%的几率是悲剧的开始。”雨璇说。在要让公司看到自己更有价值、自己部门值得活下去的时候,管理者和员工很难做出理智的决策。

她觉得,如果不折腾,大厂的有些业务“可能死得还慢点”。

“在大厂的上升期,大家也会有拼搏的感受,但是每天大部分时间还是充斥着无聊、空洞和无意义:开各种各样的会,跟各种团队PK,为了一点资源你争我抢。还有同事擅长向上管理,天天琢磨老板,老板喜欢啥他就汇报啥,粉饰业绩,捏造自己都不相信的成果。在行业发展放缓之后,更是如此。”王彦选择了辞职。

还有更多人没有离开的勇气,但又倍感痛苦,于是就会有一种分裂的感觉。

03

好学生

好学生,是大厂的抑郁高发人群。

“大厂的好学生密度很高,这是从源头筛选的结果——大厂招收大量的应届毕业生,他们中的很多都是教育体系中的佼佼者。”已投身心理咨询行业的前大厂员工萧念一观察发现。

勤奋、温顺、忘我奉献、追求完美,让好学生成为大厂的理想员工。

但另一方面,好学生会高度在意外界评价、过度反思,永远都觉得自己不够好。遇到问题,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抨击自己。不久前,歌手李玟因抑郁症去世。她的姐姐李思林告诉媒体,在妹妹病情恶化时能感受到妹妹的无力,“妹妹会嫌弃地说,‘都是我不好’。”

图:《丈夫得了抑郁症》剧照

“好学生不能接受自己的‘无价值’,而他们价值感的来源,在学校时是成绩,在职场时是业绩。一个每天摸鱼混日子还能拿高薪的大厂员工是不会抑郁的。”李丹旻说。

雨璇曾是这样的好学生。她毕业于国内顶尖高校,有硕士学历,工作后业绩出众。“在职场上,我一直想做一个女战士,做一个神奇女侠,很想去证明自己。”

所有心理问题都是“里应外合”的结果。在两次大崩溃后,雨璇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根源所在。其中既有大厂的外因,也有自己的内因——“你很认真地想去证明自己的价值,对工作、对出成绩这件事非常在意。你很想要那个很厉害的自己,很排斥自己不够好的地方。”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假自体”,也就是说,一个人为了迎合外界眼光、顺从外部环境,打造出了一个虚假的“壳”,但这并不是真实的自我。很多好学生就顶着这样的假自体生活,他们的自我价值、生存的意义全部建立在外部认可之上。于是,读书的时候,他们通过努力获得高分,让家长和老师认可。进入大厂后,他们通过努力取得成就,让公司和领导认可。

换言之,我工作,故我在;我优秀,故我在。

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他们无法接受自己不完美的、脆弱的一面,将这部分压抑在潜意识中。压抑得太久,就容易被反噬。

雨璇发现,在自己此前任职的大厂,不少老员工都是好学生,都有一些抑郁。后来她反思,“为什么我们会对工作对自我价值的关系这件事这么看重?为什么我们像依赖生命的养分一样依赖外界评价?其实是因为我们内在的自我没有长得特别稳固。”

但在想明白之前,大厂生活就像爬满了虱子的华丽袍子。

有一次,雨璇被老板的一句指责深深刺痛:“你的标准就这么低吗?”

她特别难受。“这种话我是听不得的。如果别人在这方面质疑我,我就非常想反抗。” 毕竟,长期以来,她关于“我很好”的自我认知,是建立在“我很负责、我很上进、我对我自己要求非常高”的基础上。领导的那句话,相当于否定了这一切。

图:《坡道上的家》剧照

从大厂离职前,亦诚一直是四星五星员工。直到一次,她参与运营的一个游戏项目因为某些原因被叫停,工作室面临人事大调整,亦诚体验到了巨大的失控感。为了缓解焦虑,她找到一位心理咨询师做精神分析。

这位心理咨询师是拉康派的。包括拉康派在内的很多精神分析流派都认为,包括孩子在内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主体,所以精神分析师会经常问来访者:“‘别人觉得你好,诶,你觉得自己好吗?’(‘别人觉得你不好,你觉得呢?’)‘别人想让你做这件事,诶,你想做这件事吗?’”

被咨询师这样问到时,亦诚被深深地触动了。“竟然有人问我是怎么想的。我从来不知道我是怎么想的,以前没人问过我。”

她后来就发现,很多大厂好学生都陷落在二元关系的思维中,只能通过外界评价来感知自己的存在。“你说我好,我就是好的,你说我不好,我就是不好的,我就很难受。”而更健康的状态应该是三元关系,即使你说我不好,我也知道,这只是你对我的评价,并不是真实的我。但很多好学生一直生活在评价与被评价的环境中,人格结构上没有独立评判意识。

在大厂,还有很多好学生的痛苦来源,是强烈的道德洁癖与公平意识。

一位前大厂员工在发现直属领导贪污、向其上级领导举报未果后,整整痛哭了一个晚上,“完全是生理性反应,浑身发抖,停不下来”。她一直坚信的那个世界崩塌了。

另一位大厂员工干了本部门最多的活儿,年底考评时却被领导穿小鞋,拿了低分。他也久久无法释怀。“好学生的心态是要公平,在行业蓬勃发展的时候,你越努力越被认可,越得到正向反馈。但是当环境变化,大家要靠彼此竞争、打压来获取资源时,这套价值观就会变成弱点。你不认同领导,领导就要拿低评价低绩效赶你走,否则人人效仿你这种情况,人心散了,团队也散了。”亦诚说。

一个大背景是,互联网行业在2018、2019年之后发展放缓,可做事的空间变少,这必然影响到个人工作和升职加薪的空间。在过去三十年里,中国社会的基调就是高大猛好,要创造,要发展,要向上,人们相信的是明天会更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好学生的人格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的。但当在职场“大杀四方”的愿望遇到收缩的环境,好学生就很容易产生自尊体系的崩塌。

04

PUA

互联网大厂,曾经是最适合好学生的职场之一。

雨璇在2016年进入大厂工作,当时她对公司的认知是充满生命力,对有才华的人很包容。她也充满使命感和干劲,想真正为社会创造价值。但这种感觉,随着大厂规模的扩大,逐渐稀释掉了。更多素质参差不齐的新员工加入,大公司病、官僚化现象逐一显露。

“有各种小丑轮番上台的感觉。”HR的工作让雨璇发现,一些员工会表演障眼法,擅长夸夸其谈,让大家觉得他有精确的判断,可以跟着做事,但随后就会发现,这些人就像华而不实的小丑。

这些“小丑”往往有过度自恋倾向,甚至有一部分人就是被称为“天生的PUA大师”的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NPD)。根据统计,后者在美国总人口中的占比达到6.2%。在美国,与NPD有关的知识已经比较普及,但在中国职场,了解NPD相关知识和其危害性的人寥寥无几。

李丹旻和心理咨询行业的不少同行都发现了一个现象——在卷文化下,擅长向上管理、向下霸凌的自恋者更容易上位,成为领导。

图:《半泽直树》剧照

在心理学中,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分高功能自恋者(有能力)和低功能自恋者(无能),“逼疯”好学生的,大都是浮夸且无能的低功能自恋型领导。网络上曾传出一个聊天截图:有大厂领导要下属叫自己“爸爸”,而下属一一照做,直到事件曝光。

一位曾是部门骨干的大厂员工在愤而离职多年后自学了心理学,这才发现自己当时遇到的就是低功能自恋型领导。

刚从其他部门空降过来时,这个基干体贴入微,到处问手下:“我可以为你做什么吗?”几个月后,可能是觉得位子稳了,他突然就像变了一个人,开始对手下各种贬低打压,甚至人格羞辱。问题是,他并不精于业务,只擅长向上管理,开会时的名言是:“要干领导看得见的活儿。”“哪怕是一坨屎,也可以包装成一朵花。”

实在不堪忍受,上述大厂员工和另一个骨干同事选择了离职。因为投诉太多,后来这个小领导被调离。

另一位大厂员工也遇到过类似的领导。

这个领导不但争功诿过,还习惯性撒谎——他要求下属言听计从,但一旦出了问题,他就会矢口否认自己说过的话。对下属颐指气使、贬低打压,更是常态。就任三个月后,他手下十二三人的团队,有一半人离职。

大厂禁止越级告状的制度,会让自恋者的精神虐待现象更难被察觉。

小红书博主“灰灰是蓝猫”是一位在英国执业的律师和心理治疗师,对自恋型人格障碍有深入研究。她表示,自恋者会利用他人的特质和行为方式来操纵和控制其他人。而好学生之所以容易被自恋者拿捏,主要是因为好学生有同理心、同情心、顺从、忠厚、老实,此外缺少城府和心机,对丛林法则认识不足。

举例来说,自恋领导在工作中是甩锅大师,不会承担任何责任,核心信念是“我不可能有错,有错都是别人的错”,且以贬低打压他人为乐。而好学生一遇到问题就会下意识地反求诸已,认为一定是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对完全不合理的苛责往往“照单全收”。自恋领导拼命指责,好学生拼命反省,这样一来,他们就共同构建了职场的施虐-受虐关系。

图:《黑暗荣耀》剧照

但这种关系不可能持久。“灰灰是蓝猫”指出,长期而言,自恋型领导可能给好学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让他们产生心理压力、情绪困扰、工作满意度下降,甚至可能导致身心健康问题,比如抑郁症、焦虑症和失眠等。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严重的精神疾病,对他人的虐待和伤害很严重,有人因此终身抑郁,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或者精神不稳定。”她建议,如果情况持续恶化且无法忍受,比如发现自己的领导是极端的自恋者,好学生应该为了身心健康考虑转岗或离职。

大厂需要更加普及与自恋型人格障碍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做好管理者筛选,因为自恋型领导往往不利于团队合作、个人发展和公司目标。“灰灰是蓝猫”观察发现,“大部分自恋型领导是低功能的,他们的实际能力并不如他们自己夸耀和以为的那样好”。

“最重要的是,好学生应该保持对自己的尊重和关注,不让自恋型领导的行为影响到自己的价值观和自我价值。如果情况变得过于困难或不可忍受,寻求职业咨询、心理治疗和法律援助等专业支持也是一种选择。”“灰灰是蓝猫”说。

因为心理学知识的匮乏,一部分寻求心理咨询的大厂人,并不知道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李丹旻提到,一位大厂人说自己跟领导关系不好,在交谈过程中,咨询师发现其领导有严重的问题,但这位来访者的反应是:“领导不都是这样的吗?”因为不但他的领导是这样,公司其他部门的领导也这样。于是,他断定自己与领导关系不好,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

“这是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你要去迎合这样的领导,除非把自己变成病人。”李丹旻说,自我归因,在某种程度上是这个员工的自我保护机制——“不将这种情况合理化,他是待不下去的。”

不过,近年来,一个名词开始被部分大厂人作为“武器”,那就是“PUA”。

雨璇在做HR时发现,职场的领导和HR都非常排斥PUA这个词,甚至会声讨PUA被员工用滥了,“觉得谁都可以拿PUA来给领导贴标签”。但学习心理学后,她发现,命名其实是一种赋权。当大家不知道如何形容糟糕的被压迫感时,就想到了PUA这个词。

从个体角度来说,当一个人的遭遇可以被命名时,他就可以与因之而来的痛苦保持一定距离,而不是陷在”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我在这个老板下面干活好痛苦”的状态里。

05

终止创伤的代际遗传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是很多互联网大厂的标配——这是给员工的福利,从侧面也说明了需求足够旺盛。

但很多时候,大厂的心理咨询服务,更像流水线。

因为工作压力和被领导视为非嫡系排挤,沈毅在公司预约过多次心理咨询服务,但因为排班时间不固定,他很难预约到固定的心理咨询师。而只有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建立稳固的关系,才能进入下一步。

一次,因为工作细节,沈毅在微信群和同事争执了几句。有同事马上将截图发给领导,领导大张旗鼓,在大群里斥责平时兢兢业业的沈毅“破坏团结,给公司业务造成了损害”。

他极度委屈,在内网预约了一位心理咨询师,对其诉说苦闷,对方只是告诉他,保留好证据,不要那么唯唯诺诺,“你是有还击能力的,你是有选择的”——就像所有不痛不痒的安慰一样。

“这些话任何人都可以说,不需要学心理学。”他感觉意冷心灰,最终选择了辞职。

图:《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剧照

直到一段时间之后,他的抑郁才慢慢好起来。

当然,板子不能都打在大厂和互联网行业身上,很多心理问题要回溯到原生家庭和教育、社会等方面。

“我们的上一代、上上一代都有很深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创伤,这些原生家庭的创伤会代代遗传。岁月静好的时候,这些创伤是隐藏起来的,或者不明显。但是当环境一旦变化,人受到挤压,它们就很容易被激发。”李丹旻说。

在一些中国家庭,父母的角色是缺失的。大厂提供诸多保障,更像是象征意义上的父母。“心理上缺失父母的人,就会贪恋这样的环境。实际上,他们是在补足自己早年匮乏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厂对于他们也是救赎。”李丹旻表示。

而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家长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为你好”。孩子很少被看作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主体,他们的自我往往是不被看见的。儒家文化和集体主义也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把人放在群体中。

很多中国孩子承载了家长过多的期待,他们从小接受的爱就是有条件的——“只有我这样做,妈妈才会爱我。”一位大厂好学生被妈妈不断数落着长大,妈妈的理由是“我希望你完美”。她的缺点,是不被妈妈接受的。但“追求完美”是一场让人精疲力尽的夸父逐日游戏。这个好学生后来成为了工作狂,一闲下来就有罪恶感。

因为没有接受过无条件的爱,好学生小时候迎合父母,长大后迎合领导,即使离开了家,他们内化了的严苛父母还会继续批判自己,对内攻击。

而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中,努力工作是很高的美德。“我们身边的好几代人都把工作看得特别重要。”雨璇说。她的奶奶八十多岁了,每次雨璇回老家看她,老人总是叮嘱:“你要好好工作。”

那么,当我不努力工作的时候,我还能是谁?

图:《伊藤君A到E》剧照

李丹旻发现,那个孩子抑郁、自己心力交瘁的妈妈之所以无法离开大厂,就跟原生家庭有关系——她出生在一个极度重男轻女的家庭,一切自我价值都来自学习。

在这种模式驱动之下,她从一个不被看见的小女孩变成了家族的骄傲、职场的精英。她无法离开大厂,因为那意味着安全感的消失。她不敢去想,如果自己不努力学习,不努力做一个好员工,她还能是谁。她的存在价值是被外界建构的。“去掉壳子后,她就是空的。”

当然,还是有一部分“大厂病人”,选择了离开。

李丹旻那位患上严重免疫系统疾病的朋友接受了长期治疗,捡回一条命。他从大厂离职,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身心。

有一部分离职的大厂人进入了心理咨询领域,希望更深入地探索自己内心,找寻真实的自我。比如王彦就在放弃大厂的管理岗后,考上了北师大的心理学研究生。她想做一些跟之前不一样的事情。

落差可想而知。一个直观体现,就是收入从高薪锐减为零。

“我有些孩子气。可以说我辞职是因为不成熟,但是我的心灵又会因此早一点自由。”她想找到生命的意义。

她感谢大厂带来的财富积累,让她在进入一条全新的赛道时没有后顾之忧。不同于互联网行业,心理学行业是一条长期赛道,没有年龄焦虑,她想用后半生来做这件事情。

亦诚也选择了从大厂主动辞职。她目前是一位心理咨询师,并在打造一个心理咨询师创作实习项目。她发现,在大厂工作时,自己的钱都用来消费,缓解工作带来的痛苦了。“离开那个环境后,你不需要花那么多钱,可以过一种由你自己选择的、很简单很满足的生活。”

不过,改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尤其是在心理层面。

在进入心理咨询行业的同时,雨璇也在看心理咨询师。最近,她的心理咨询师告诉她,自己有一个感觉——“无论是你之前的大厂工作,还是现在的心理咨询工作,都比你自己的位置更高,感觉你是服务于这两个职业的。”

当听到这句话时,雨璇哭了。她发现,自己还是有一些自己没有看见的阴影。

心理咨询师告诉她,你的自我是你真正的将领,是要带领着你去打仗的。无论选择什么职业,你的感受是最重要的,是高于任何一个职业本身的。

但另一方面,雨璇觉得自己还是有了巨大的进步。随着自我觉察的不断加深,她开始更加接纳以前自己认为自己“不好”的一面,活得没有那么累了。

图:《丈夫得了抑郁症》剧照

小时候,她的妈妈很少表扬她,所以有了女儿之后,雨璇曾经经常表扬自己的女儿。直到有一天,她突然发觉,表扬也是一种评价,她还是在重复母亲“有条件的爱”的教育模式。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孩子会形成这样一种心态——“只有被表扬,我才是有价值的。”

现在,她试着尽量给女儿无条件的接纳与爱。

她也试着给自己的内在小孩无条件的接纳与爱,与自己拧巴的那部分握手言和。

“最好的状态是,意识到‘我的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哪怕什么都不做,只是呼吸,我都是价值的’。”

我的内在感受比外表更重要。我的价值,不需要由外界来定义。

这种状态,就叫做自由。

在心理咨询师们看来,虽然心理创伤就像一个命运的魔咒,会在无意识间代代传递,但是一旦人们有了自我觉察,这个代际传递就会被打破,命运的魔咒也会随之被打破。

“我们这一代,就是在打破这个代际传承的过程中。”王彦说。

(应受访者要求,沈毅、雨璇、王彦为化名)

By 老秘书首席人物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