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的学霸后来怎么样了

眼前是四川省达州市仙女山的一个千年古刹-云海寺,云海寺目前共有出家修行人30多位,大多数都是年轻人,这些年轻人以四川贵州重庆为主,也有一些来自北方的出家人,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30名僧人中有一半的人具有大学学历,其中包括西南交通大学的博士、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等,好多都是“学霸”,现在这么多的大学生高学历人群,不参加工作,直接剃度出家,在中国已经不是新鲜事了。

无独有偶,最近小编参加原单位同事家孩子的婚礼,听说一位老同事退休后,剃度出家了,不仅他出家了,而且她的老伴也出家了,他们夫妻俩一个去了峨眉山,一个去了五台山,而且把自己家里的房子也捐出去了。并且他的儿女们特别支持父母的行为,父母的财产他们不要,无偿捐出了。这些儿女说,等他们孩子大了,也会考虑剃度出家的。寺庙外面的人,真的很虔诚。

985女学霸19岁出家

1989年,释正孝同出生于河南,年幼时期她便接触到了佛。她的母亲是信佛的,在母亲的影响下,从小释正孝同便对佛门产生了向往。耳濡目染之下,即使年纪小,对佛法也比较精通。不过彼时她并未想到出家,跟许多女孩一样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好的大学。释正孝同从小成绩不错,高考时,便一举考上了山东大学。

这所大学是985、211,算得上是中国重点大学,可称为高材生的释正孝同却迷茫了。从小信佛的她对身边以及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都感到困惑和迷茫,相较于毕业之后找个好工作,忙忙碌碌、混混沌沌的度过一生。她更向往的是清静的地方,远离尘世,远离这些不良风气。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女孩在经年累月的接触下,真的选择了在19岁那年出家。

据说她在出家前,还做过一个梦,梦里她是佛祖跟前的弟子。佛祖让她来到人间,只是为了度更多的人,不过这个传闻显然有些不真实,更像是编出来的。她出家更多的应该还是看开了,无论是什么原因,她跳出了当代人同样的人生过程,选择在天台山出家。不过不得不说,虽然出家了,但她依然颇为引人注目。

没有头发没有影响到她的外表,反而更加的清新脱俗,像佛光一样照人。当然啦,释正孝同吸引众多游客也不单单是清纯的外貌,还有她的才气。这位能上985高校的尼姑自然是不一样的,她多才多艺,会跳舞、朗诵、声乐、提琴等等。现如今她成了天台寺艺术团的主持人,这个团是我国唯一一支由僧人组成的艺术团,除去表演一类,她还担任了主持人的身份。

不仅如此,释正孝同的修养还颇好,花在修行上的时间也是大量的。其实人和人的人生本就应该不一样,她有这样的选择,是认为这种方式更适合她。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毕业名校也未必能快乐。只要她自己喜欢这样的生活,不还俗也未尝不可,如今她已经接近三十岁了,却不打算还俗。

她没有忘记初心,默默的完成自己的理想,安静的生活对于她来说才是真心喜欢的。或许出家前,释正孝同也有很多不舍的东西,她也曾迷茫过未来该怎么办。但她都克服了,将不舍的东西舍下,这是信仰的力量。在这个悲哀的时代,能有自己的追求是好事,起码这是自己所愿,是许多人不敢的。而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敢于踏出那一步,也是极其勇敢的事情了。相信无论到底过得如何,释正孝同也不会后悔自己所为。

清华博士不顾父母下跪哀求坚持出家

1980年的时候,张明光出生在河南商丘。他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每天辛辛苦苦的工作,一年到头来也赚不了多少钱。但是他们都用心呵护着自己的儿子,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好好读书,长大赚很多的钱。

从小就特别懂事的张明光为了缓解父母的压力,曾经主动干一些家务劳动,可却遭到了父亲的责骂。他父亲说,你现在唯一的事情就是好好读书,其他任何事情都与你无关。那么他父亲为何会有读书至上的观念呢?

1966年的时候,商丘的农村被选为知青点。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全国各地的有为青年纷纷上山下乡了。他们的到来,给偏远的农村带来了很多活力,也带来了很多新的观念。由于和普通老百姓吃住都在一起,所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一批普通老百姓。

1977年的时候,国家恢复了高考。那些上山下乡的有为青年们,为了改变命运,纷纷都参加了高考,进入了大学的校园。1980年的时候,这些人正好毕业。由于当时的我国还是计划经济体制,所以国家分配工作,因此这些人都获得了很好的工作。

张明光的父母非常羡慕那些知青们,同时他也深刻地感受到,高考是贫苦人家的唯一出路。因此当他的儿子诞生以后,他们就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一心想要把儿子培养成读书人。

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张明光刻苦学习

张明光从小就特别懂事,他深知父母的不容易,也知道父母的期望。为了缓轻父母的压力,也为了将来更好的回报父母,从小他就刻苦学习。

在读小学的时候,张明光的注意力就非常集中。根据心理学研究,孩子的注意力一般在20分钟左右,但张明光的注意力达到40分钟,这也就说明了40分钟的课堂,张明光一刻都不走神。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明光也越来越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观念也发生了转变,由最初的为了父母而读书,变成了为了自己而读书。这种观念的转变,极大地调动了张明光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读高中的时候,张明光的成绩已经名列前茅,是班级的佼佼者。老师们都称他为是读书的天才,考试的神童。张明光的记忆力也特别好,能把老师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也能把做过的每一道题都记下来。

而且张明光的理解能力也特别强,经常能够做到举一反三。通常情况下都是,老师讲完例题以后,张明光自己就能解决所有的变形题,并且还能想出与老师不一样的解题方法。天资聪明,后天又努力,张明光的成绩一路高歌猛进,最后被清华大学录取。

我们都有这样的观念,那就是高中三年是最苦的三年,大学四年就是最轻松的四年,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总之读书是最没有必要做的事情。但是张明光并不想虚度大学的光阴,认为大学才是人生的起点。

因此当同学在玩耍的时候,张明光奔波在图书馆和自习室的路上。当同学们在谈恋爱的时候,张明光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其他同学只能找一个不好的工作时,张明光却成为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

非常适合读书,也特别热爱读书的张明光又充实地度过了自己的研究生时光,在2004年的时候,成为了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可是在读博期间,张明光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并做出了一个令人不解的决定。

博士毕业以后的张明光,不顾父母的反对,选择出家

有人问张明光为何要读书时,张明光总是说因为不想辜负父母的期盼,而且在读书的时候,才能忘记生活的压力与烦躁。可是当博士毕业以后,张明光不再需要读书,他的人生轨迹也发生了转变。

博士毕业的张明光在一家很好的公司找到了工作,工资也比较高,他一个月的工资基本上等同于父母一年的工资。但是刚刚步入社会的张明光有些不适应,他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也不懂得怎样享受生活。

一年的工作让张明光身心俱疲,甚至让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于是张明光选择辞职,然后出家做和尚。

张明光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母亲以后,他的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疯了,连夜坐的火车就从商丘赶到了北京。到了北京以后,他们立马就和张明光说,我们含辛茹苦的把你照顾大不容易,现在你也工作了也挣钱了,你也该回报这个家庭了。

不管父母说什么,张明光就是不改变自己的主意,情急之下的父母都跪地求他了。但是张明光说,经过一年的工作,我认为我不适合这个社会,我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我感受不到一丝丝的快乐,因此我决定出家,去感受另外一份开心。

劝说无果的父母怒气冲冲地回到了商丘。在2008年的时候,张明光去到了龙泉寺,成为了一名和尚。在这里他重新感受到了快乐,也懂得了生活的意义。

张明光为何会做出出家的决定?一方面是因为父母替他做了太多的选择,他努力读书就是因为不想辜负父母的期待,并不是因为自己喜爱读书。

另一方面是因为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博士毕业以后的他不需要读书了,他一时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一年的工作并没有改变了他的生活,而是加重了他的压力和焦虑,这些都更让他觉得生活毫无希望,每一天都是一种折磨。

时间已经过去12年了,张明光在寺庙的生活也过得相当不错,他的父母也尊重了他的选择。

宇宙的终点是神学

有人问过香港理工大学前校长潘宗光教授,为什么会学佛,他是这样回答的:

曾经有很多人问过我,作为科学家,又是大学校长,你为什么信奉佛教?我常常想,如果我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可能就没有人提出这个疑问。这反映人们对佛教仍然不大理解。甚至有人会认为佛教是不科学的、消极的、甚至迷信的……通过多年来的学佛,我深刻体会到,佛教不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而是一门深奥渊博的哲学。佛是觉悟了的人,他不是造物主,也不是主宰万物的神,他是众生最优秀的导师。

在科学和佛法的关系之中,潘教授的回答也体现了他求同存异的包容心态。

虽然佛教和科学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在我看来,两者背后都贯穿着对因果的探索和学习。或者说,佛教与科学对因缘的探索是不谋而合的,甚至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会尝试利用自己对科学的认识,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佛教义理。

潘教授在实际的佛教修行中也切切实实的有所收获,因此,他非常重视佛法的实践维度。

坐禅使我开始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得以拓展心灵空间,处事的态度亦较前客观和包容。
佛家讲因果,我们要教导下一代明白因果规律,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感恩父母,自然会孝顺;感恩师长,自然会尊重;感恩朋友,自然会互相帮助;感恩社会,自然会回馈;感恩国家,自然会承担。我们要种善因,结善缘。把正能量传递给年轻人,鼓励他们多做善事,多帮助他人,多修慈悲。我这里说的不是鼓励年轻人要去信佛,而是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去做人。

By 金刚焰

新冠口服药靠谱吗?

默沙东这次的成功,是站立在一连串的失败之上。不缺金钱、时间的它,缺的仿佛总是那么一点运气。2021年10月份,属于它的好消息终于到来。

新冠药物和疫苗研发领域,已经有近一年的时间没传来“大爆炸式”的新闻了,直到10月1日,默沙东宣布了其研发的第一款新冠口服小分子抗病毒药Molnupiravir(下文称莫努匹韦)的进展,III期临床中期数据显示,这种药物可降低 50%的住院风险或死亡风险——受试的患者都是处于轻症或中症阶段的感染者。

这意味着,新冠初期的患者,只需要在家里吃口服药,大概率病情发展不到重症,不用去医院,更不会死。

得知这一消息的,最高兴的群体莫过于临床医生。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监护室(ICU)主任彭志勇根据默沙东已公布的数据分析,“新冠肺炎感染者90%都是轻症,那么怎样防止转变为重症,非常重要,可以将病人治疗的关口前移。关键是可以口服,非常便利,不用去医院造成医疗资源挤兑。”

还有一些专家,认为这种药物对终结疫情的作用有限:没有改变感染率和传播率。他们更看重疫苗。

不过,到目前为止,新冠疫苗也尚未彻底终结疫情。上一个抗击新冠领域震惊世界的喜讯,是在去年中旬,美国Moderna公司宣布新冠肺炎三期试验疫苗有效性为94.5%,让人们仿佛马上看到了新冠疫情将终结的希望。

随后的一年,随着Delta病毒等变体的出现,短期内靠疫苗终结疫情,已成为奢望。

人们接受和新冠病毒长期共存,药企努力将新冠肺炎转变为一场普通流感,更靠谱和现实。

想象一下,接种疫苗的人,即便极少数被突破感染,已大概率成不了重症;那些不接种疫苗感染上新冠的患者,在轻症阶段,吃几天口服药,也不用住院就恢复了——那新冠肺炎还有什么好怕的?

默沙东终于加入了将新冠疫情流感化的“大家庭”。在寻找新冠防治方法的路途上,它总是未占得先机。

此前,它是第一个宣布放弃新冠疫苗研发的大药企;与此同时,将重心投入治疗轻症的莫努匹韦和治疗新冠重症的cd24FC;在收购cd24FC半年后,又因为FDA要求更多病人的试验数据,而宣布终止研发。

仅剩的这一个莫努匹韦,最终留了下来。

由于数据良好,这款药物的III期临床试验提前结束。默沙东宣布,正计划尽快向FDA提交治疗紧急使用授权的申请,并将向世界各地的其他卫生监管机构寻求紧急使用授权。在尚未取得任何国家卫生监管机构审批的情况下,默沙东已计划冒险提前生产这种药物,预计2021年底的产量可供1000万个疗程使用。

此前,因为一款疫苗,让晚于默沙东119年成立的Moderna市值达近2000亿美元——几乎是一个默沙东。这对于一个百年药企巨头来说很难想象。

不过,即使在巨大的投入之后,也可能颗粒无收。因为研发新药是充满冒险的旅程,而在这场旅程中,已经有近10款疫苗、3种中和抗体疗法在不同国家地区获批上市,背后是千亿美元的投入,还有大家没听说过也永远不会听说的失败。

01

上半场:

新冠研发竞赛,上百家公司的角逐

疫苗研发,永远是大瘟疫流行的首选研究领域。这也是全球药企最早、最激烈的竞争,从2020年1、2月即已开启。

短短半年,到2020年8月,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已有超过170款新冠候选疫苗在研发进程中,其中30款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其中,有5款进入或宣布在该月进入临床III期。这也是后来我们熟悉并最为常用的几个:科兴中维的灭活疫苗、国药集团和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灭活疫苗,美国生物科技公司Moderna的mRNA疫苗、辉瑞联合德国生物科技公司BioNTech开发的mRNA疫苗、阿斯利康和牛津大学开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

到2021年3月,包括以上5款的近10款新冠疫苗已在多个国家或地区经审批上市。人类抗击新冠的战役,第一次有了巨大转机。

至此,在之后推出的新冠疫苗,地位多少会有些尴尬:继续研发,意味着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投入,而未来的市场有了较大的不确定性,回报难以预期;而停止研发,则表示前功尽弃,前期巨额投入只能当作沉没成本。

赛诺菲即为放弃者之一。

它在全球疫情早期即开始布局疫苗研发,其中包括与一家美国公司合作研发的mRNA疫苗,还有一款重组蛋白疫苗。不过两款都进展缓慢。其中后者原计划于2021年第二季度上市,但进展不顺,在2020年底宣布推迟到2021年年底。

2021年2月,面对先机已失的新冠疫苗市场,赛诺菲相关负责人曾给自己和公众“打气”:如果病毒持续变异,它将来推出的疫苗可能仍然非常有用,因此会继续研发。

不过到2021年9月28日,在临床I 期/II期研究中期结果取得良好数据之后,赛诺菲宣布,停止mRNA新冠疫苗的III期实验。理由是:由于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mRNA新冠疫苗将供应充足”,该款疫苗已经错过投放市场的最佳时机。

也有不少药企的放弃源自试验数据不佳。

2021年1月,默沙东宣布将停止两种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发。这是因为,在研发八个月后,I 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与已获批的那些疫苗相比,这两种疫苗引发的免疫反应较差。

在那5款疫苗上市后,陆续又有20款左右的疫苗在不同国家地区获批上市。不过,它们的覆盖率和带来的资金回报,通常并不如最早抢占先机的那些。

据海通国际统计,截至2021年6月1日,全球共有102个新冠疫苗在研,其中34个产品到达临床3期,47个到达临床2期,185个疫苗在临床前阶段。

这些仍在疫苗研发跑道上的团队,包括近期刚宣布放弃mRNA新冠疫苗的赛诺菲。它还将继续推进重组蛋白新冠疫苗的研发。这项研发计划目前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预计在今年年底获得数据。

同时,针对变异毒株,多家疫苗研发企业还在进行新的试验。

02

药物研发:

在希望和失望之间

Image

自一年多前疫情初起,太多治疗新冠重症的“神药”,曾经反复给人希望,又让人失望。

2020年1至3月,即已有多家药企开始投入新冠治疗药物的研发。目前进度比较快的主要分为两种:中和抗体,与小分子抗病毒药物。

吉利德的瑞德西韦算是走的最快的。而这之后,还有其他药物与瑞德西韦的联合疗法获批。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新冠重症患者,不过疗效存在争议,其效力还远远不足影响疫情走向。

由于新冠疫苗大规模上市,需要入院的病人数量急剧减少,由此而生的药物市场预期萎缩,如今的药物研发赛道并不如疫苗赛道拥挤。不过,其中竞争也堪称激烈。也有多家药企曾报以巨大希望,又在此折戟,或者重焕斗志。

进展相对较快的是中和抗体领域。

截止目前,中和抗体已成为新冠治疗的主要手段。其原理是,通过抗体与新冠病毒结合,阻断病毒与人体细胞结合,进而抑制病毒进入细胞进行复制。

在2020年9月,据Antibody Therapeutics数据库统计,全球共有98个靶向新冠病毒S蛋白的中和抗体项目。

而一年后,一共只有三款中和抗体疗法已经FDA批准获得紧急使用授权。分别是再生元、君实&礼来以及GSK。

一年里,一些项目终止了。比如赛诺菲和再生元于2020年3月开始的抗炎药 Kevzara 用于治疗新冠住院患者的 II/III期临床试验。到当年9月,由于数据不理想,两家企业宣布决定终止进一步试验。

而已获得FDA授权的药品,有些也可谓命运跌宕起伏:礼来和君实生物合作研发的双抗体疗法药品,在今年6月底曾因疗效欠佳被美国卫生部门宣布暂停分发。不过后来,德尔塔毒株蔓延开来,它因对这一毒株疗效不错,被恢复使用。到9月16日,FDA又宣布扩大这类药品的禁忌使用授权,用于个体暴露后预防。

在中国,研发中的新冠中和抗体药物约在10款左右。包括君实生物和中科院微生物所联合开发的JS016、腾盛博药的两款中和抗体BRII-196和BRIII-198、迈威生物的MW33等等。

不过,中和抗体药物的成本与定价较高,还需要静脉注射,因此普及受到较大限制。

与中和抗体药物相比,莫努匹韦这样的小分子抗病毒药物成本较小,价格也相对低,不少在研剂型为口服,更有利于大规模推广。其实,本次因莫努匹韦的巨大进展而扳回一局的默沙东,在新冠药物赛道也曾有放弃。

2020年11月23日,默沙东以4.25亿美元首付现金收购美国小型生物技术公司昂科免疫,并将其旗下的药物CD24Fc更名为MK-7110。该药物能抑制人体细胞死亡引起的炎症反应,之前用于治疗GVHD(骨髓移植病人常发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一、II期试验效果良好。

当时,那款药物在新冠重症病人中的III期试验数据振奋人心。

美国政府负责新冠疫苗研发和生产的“神速行动”(Operation Warp Speed)的首领蒙舍夫·斯劳伊认为它将成为新冠肺炎治疗的新标杆,而默沙东的首席免疫学家佩尔穆特(Perlmutter)说这些数据给人“月亮上跳舞的感觉”。

而在新冠药物研发的进程中,意外因素总不期而至。

2021年4月15日,默沙东宣布终止对这款药物的研发。原因是,由于FDA要求临床方面的更多研究,需要更多的重症病人数据,因此该药物上市时间“不会早于2022年上半年”。

而莫努匹韦,是默沙东在新冠治疗领域布局更早的一颗棋子。

这种药物由美国埃默里大学药物开发研究所牵头,本为对抗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试验证明,它有望成为对抗冠状病毒的广谱药物。2020年3月,这种药物在体外试验中显示出对抗新冠病毒的良好效果后,Ridgeback公司从该大学取得这种药物的许可,默沙东随后与之共同研发,并于次月开始临床I 期试验。

在多种新冠抗病毒药物中,莫努匹韦是进展最快的一个。不过,默沙东最初对这种药物的期望,曾经不止是现在的早期、轻中度患者。2021年4月,因疗效不显著,默沙东宣布终止其用于住院患者的研究。

目前,在抗病毒药物赛道上,进度紧随默沙东之后的是辉瑞。

新冠疫情初起时,辉瑞在与BioNTech合作研发mRNA疫苗的同时,还开始了两种治疗药物的研发。

在研发用于治疗轻症患者的口服抗病毒药PF-07321332的同时,辉瑞重拾了为2003年SARS病毒设计的一种抗病毒药物PF-07304814,用于治疗入院患者。当年有初步成果后,甚至还没来得及动物实验,这款药物就因SARS疫情消亡而失去了用武之地,从此被搁置。2020年9月,经过进一步研发后,这款药物才开始进入临床试验。

近日,辉瑞公布,这两款药物都已进入了临床试验的中后期。

如今,全球有多款小分子口服抗病毒药物正在研发中。

其中,已进入临床III期试验阶段的,包括中国创新药企业开拓药业的雄激素受体拮抗剂普克鲁胺,罗氏与一家美国公司合作研发的RO7496998,以及日本盐野义制药公司的一款药物等等。

03

下一步:

疫情真正结束出现曙光了吗?

Image

莫努匹韦的意义,一线的公卫医生最有体会。

“它主要是可以减少轻症变成重症的比例,从而减少轻症的住院比例甚至随后的死亡率。我觉得这个意义很大。”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监护室(ICU)主任彭志勇根据默沙东已公布的数据分析,“因为新冠肺炎感染者90%都是轻症,那么怎样防止转变为重症,非常重要。”

彭志勇还尤为看重这款药的便利性:“最大的进步是使用很方便。”他分析,现有的其他新冠治疗药物都要经过静脉或肌肉注射,所以一般必须在医院进行。而在一些欧美国家,绝大部分轻症病人都在家中,情况变严重了才会去医院。如果在家能用上这种口服药,可以把治疗关口前移,减少医疗系统负担。

而病毒学家则各有看法。

 “(这款药)进一步降低重症死亡的机会,新冠也继续向普通感冒化迈进。”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说。

“可能可以成为新冠病毒感染治疗的一个选项。”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说,“这款药的定价不低(注:莫努匹韦一个疗程价格为700美元),不可能像感冒药一样存放在家里,也不可能没有医院管理随意服药。”一直以来,他最为关注的还是疫苗接种的覆盖率。

在莫努匹韦被尝试应用于新冠治疗之前,曾有病毒学家曾质疑其安全性,指出它可能诱导基因突变、导致出生缺陷。

默沙东近日公布,它的试验数据显示不会有这种情况,但为了安全起见,参加试验期间的男女都要避免孕育。虽然这一风险至今尚未完全排除,默沙东还是力推这种药物上市,这是它在新冠领域中,唯一的一种药了。

抗疫过程中,疫苗和药物都十分重要。疫苗效力的提升和接种普及率的提高,能减少病毒的传播;而药物即使只是治疗轻中症,也能减少重症比例,降低医疗系统的压力。

新冠病毒仍在变异,疫情远未终止,人们期待用效果更好的疫苗和更有效的药物,真正终结疫情。未来上市的新冠疫苗和药物,或许会给人类带来新的机遇,也为研发团队带来巨大的回报。不过,对研发团队而言,最大的胜利或许总是只发生在前几名身上。

时间紧迫的研发,压力下的抉择,无数希望和失望,还有放弃,同样的故事还会继续上演。

By 方澍晨

家里为什么做不出饭店的味道?一滴香了解一下

现在很多饭店的高汤、火锅店的锅底是用食品添加剂做出来的,这些香喷喷的东西吃多了会对人体有害,但滥用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餐饮业的潜规则。

  香精是化学合成的

  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销售的火锅飘香剂中有相当一部分产自本地。 配料厂没有挂牌

  昨天下午,根据网上的信息,记者来到平度市香店街道办事处工业园内,找了半个多小时没找到生产“一滴香”的某食品配料公司。记者随后拨通了该公司的电话,听说要购买 “一滴香”,工作人员变得非常小心谨慎。“你说的事,我不是太了解,你要是购买,可详细询问我们的销售人员。”随后根据这名工作人员提供的电话,记者与一名姓王的销售人员取得了联系。

  “我们这里没有悬挂厂牌,所以有点难找。我们有‘一滴香’现货,我告诉你详细地址你来看货吧。”10分钟后,在这名销售人员的电话指引下,记者终于在一处较为偏僻的地方找到了这家公司。 每公斤45元到65元 “你是哪里人,要‘一滴香’干什么啊?”在这家公司门口,这名销售人员显得非常紧张。在和记者简单聊了一会后,对方逐渐打消了顾虑。

  “我们这里生产的‘一滴香’是用国外进口的多种名贵香料制成,绝不含有任何化学成分,而且对人身体没有任何危害。除了用‘一滴香’,火锅最好用火锅飘香剂,香味更是浓郁。”这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一滴香”添加剂是他们公司的主打产品,分为水溶性和油溶性两种款式,价格从每公斤45元到65元不等。

  “质量能保证吧,能不能到你们车间去看看?”记者问。“不能,公司有规定任何人都不能到车间。再说我们公司是一家正规公司,在质量上不可能有问题,你就放心吧。”当记者询问制作“一滴香”具体是用什么香料加工而成时,这名销售人员含含糊糊称自己不清楚。

  自称产品供不应求

  “你闻闻,非常香。你就放心用吧,绝对没问题,要不你先带回几瓶试试,用得好再来购买!”这名销售人员从一个塑料包内拿出了一些样品,请记者当场验货。记者各打开一瓶“一滴香”和“火锅飘香剂”闻了闻,尽管这两瓶添加剂很香,但带有一股刺激性气味。“是不是很香,现在周边多个县市的饭店都用我们的货。”这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公司生产的“一滴香”和“火锅飘香剂”供不应求,主要销往青岛市内和周边县市。

  厂家承认是化学合成香精

  随后,记者上网查到了青岛另一家食品配料有限公司,电话采访了该公司的徐经理,他说,他们生产的火锅飘香剂、一滴香等香精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他承认这些香精是用化学方法合成的,不过都是国家允许使用的原料加工的。“一滴香销量很好,很多火锅店都在用,连我们去吃火锅都会吃到。”徐经理给了记者销售部门的电话,接电话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的“一滴香”500克装一瓶是34元钱,要是量大的话价格还可以优惠。

  厨师向记者揭秘 增香剂制成香锅底

  “秋天到了,又到了要喝滋补汤的时候了。很多饭店说的高汤根本不是用大骨慢火炖出来的,而是用食品添加剂调制的。”干了快10年厨师的王先生向记者揭秘。

  王先生说,通常情况下的高汤需要使用筒子骨、老鸭、母鸡等来熬制,还要使用一些天然香料,一般要熬制四五个小时。有些酒店为了节省成本和时间,就使用“一滴香”等增香剂来加工,滴上几滴就可以让

  清水变成高汤,像做佛跳墙、鲍鱼、燕窝等很多高汤都是添加剂调制出来的。

  “酒店使用食品添加剂较多,主要用的是增香剂、辣椒精、肉香王等,特别是火锅行当中最集中,红汤中要使用辣椒精、一滴香、火锅飘香剂,这样调制出来的汤料又辣又香,比真正用辣椒熬出来的汤料还要香辣。”

  不敢吃红汤火锅

  “一瓶子500克的火锅飘香剂可以调制500斤火锅汤料,用起来又省事省力,还节约成本,火锅店当然喜欢用了。”王先生说,其实不光他工作过的火锅店,很多火锅店都是这么做的。

  王先生向记者坦言,他在火锅店工作期间,从来不吃红汤火锅。后来,王先生离开那家火锅店,直到现在他也不敢吃红汤火锅,每次去吃火锅,都是点名要清汤锅底,“很多食品添加剂中含有工业用香精,像魔精人吃了就会上瘾,因为里面含有罂粟籽成分,做菜时加的量也没有尺度,长期食用会伤害肠胃,还可能致癌。”

  香精煮出香酱货

  王先生说,除了汤料要经常使用食品添加剂外,加工酱货、烧烤更离不开各种增香剂、着色剂,“现在有一种泰国卤汁做酱货味道非常好,但是一斤要85元,有些酒店为了省钱就买比较便宜的肉骨王、猪肉精、一滴香等来加工酱货。“有时候我们吃的一道菜就要用10多种添加剂调制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同样的原料,家常做法香不过饭店做法的原因。”王先生说,类似“一滴香”等食品添加剂在青岛餐饮业已经使用了好几年了,而且都形成了产业链,“卖货的也知道其中的风险,有些添加剂你不是熟客根本就买不到。”

  配料是啥说不清 火锅飘香剂卖得很火

  9月17日上午,记者以一家火锅店老板的身份探访了抚顺路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南山市场。可能是最近央视等媒体曝光了“一滴香”等食品添加剂,市场上加大了检查力度,面对记者的询问,很多店家显得非常警惕,声称自己早就不卖“一滴香”了,但是“一滴香”的“姊妹”火锅飘香剂等屡见不鲜。

  在一家调味品店,记者说明来意后,女店主让伙计从二楼上拿来了两瓶火锅飘香剂,“这种火锅店用得很多,效果很好,我们卖得很火。”火锅飘香剂是用不透明塑料瓶装着的,很多瓶子上的配料标签标得很含糊,配料只简单地写着“食用油、食用香精”;有的还带有QS标志,但是却没有相关的认证号,还有的干脆都不标这些内容。

  这些飘香剂是用什么做成的?对人体有没有害?记者问经营业户,大部分业户闪烁其辞,不愿意透露太多内容。有一家经营食品添加剂种类较多的业户,店老板特意提醒记者,使用火锅飘香剂一定不要超量,每次用量是0.1%到0.3%。

  违禁调味品也敢卖

  在抚顺路蔬菜批发市场的一些调味品摊位上,记者发现了王先生报料的“魔精”,这些“魔精”都摆在很不起眼的位置上。业内人士说,这种“魔精”吃了之后会上瘾,这种东西是用罂粟籽做的,但成分含量不大。经销的业户告诉记者,这种“魔精”销量还不错,很多火锅店都愿意要这种货。“这种东西吃了会上瘾吗?”记者问,个别业户笑而不答默许此事。

  “魔精”又叫“灭活罂粟粉”,不止奇子香一个品牌,还有“鲜香”等。所谓的“灭活”,是指经过钴-60对罂粟籽辐射,使其失去生物活性,丧失生长发芽的能力。专家介绍,消费者应该慎用这种调料,不然可能会上瘾。记者了解到,在2005年,国家卫生部、工商总局就发布通知,规定罂粟籽仅允许用于榨取食用油脂,不得在市场上销售或用于加工其他调味品。

  摊主给香精打包票

  记者又赶到了南山市场,在一些调味品店里,记者很轻易地找到了飘香剂、增香膏等。“你用了这种飘香剂,火锅汤料会很香,客人也喜欢吃,吃完了还想吃。要是不香的话,你拿回来,我给你退货。”一家店主这样给记者打包票。在另外一家调味品店里,记者看到了一家本地生产的火锅飘香剂,500克价格是40元,“你开火锅店用价格低的就可以了,这种本地的浓度很大。”记者随后以25元的价格买了一瓶火锅飘香剂。

  两小时香味不散

  这种火锅飘香剂真像那些摊主说得那么玄乎吗,真得会很香吗?昨天下午,记者在办公室做了一个小小的试验,刚打开火锅飘香剂的盖子,一股浓重的怪异香味就传出,在装有300毫升水的瓶子里倒入了四五滴飘香剂,黄色的飘香剂像一层花生油飘浮在水上,轻轻摇晃瓶子后,奇特的香味就弥漫出来了。“这种味太熟悉了,我们去吃烧烤就是这个味。”“台东那边的麻辣烫也是这个味。”大部分同事在仔细闻了闻这种香味后认为,确实是火锅店里的汤料味。

  水瓶里的火锅飘香剂慢慢地跟水溶合在一起,清澈的矿泉水变得混沌起来,瓶子的香味很“冲”。当记者把火锅飘香剂展示给大家看的时候,很多人不由得担心起来,“真是没想到连火锅汤料都可以调制出来,看来以后吃火锅就要清水锅底了。”两个小时后,因为飘香剂的味还没有散去,有些同事反映闻起来有些恶心。记者倒掉了这些矿泉水,不过拧盖子的大拇指上还有一股猪大油的味,洗了三遍气味才淡了。

现在最广泛使用的“一滴香”是一种食品添加剂。主要成分是酶解肉膏、水解植物蛋白、氨基酸等。单纯从成分上很难断定这瓶一滴香是否属伪劣产品,但通过化工合成或用劣质香油精都能做出这种一滴香来。经分析,“一滴香”是通过化工合成,营养价值不高,长期过量食用将危害人体健康。

成分

标明其主要成分为乙基麦芽酚、丙二醇、食用香料等。包装上同时注明“不可直接食用”。

从包装上的标注来看:

乙基麦芽酚是一种常用的食品添加剂,但是主要用于饮料增香,根据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不能添加到新鲜菜肴中。乙基麦芽酚过量食用对人肝脏有影响,骨骼和关节提前脆变癌变等疾病。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甚至能够损伤肝、肾,对人体有较大的危害。

类型

乙基麦芽酚分纯香型及焦香型两类。

纯香型

其水果香味突出。添加进各种不同的水果、凉果制品、天然果汁,各种饮料、冷饮品、酒类、乳制品、面包糕点、酱油、中成药、化妆品及各种烟用香料,能明显提高果鲜味,抑制苦、酸、涩等味,获得最适宜的水果香甜鲜味,同时,获得极佳的口感。尤其是用其配制各种烟用香精香料,添加香烟中,使烟味更加醇香芬芳,吸后减少口腔、咽喉的干燥涩苦味,口、喉觉得圆滑舒适。

焦香型

有极浓醇的焦糖香味,对各种食品原有的香甜鲜味有极强的增效作用。适用于肉制品、烧腊品、罐头、调味品、糖果、饼干、面包、巧克力、可可制品、麦片、槟榔、凉果蜜饯制品及各种饲料等。尤其添加进各种肉类制品,能和肉中的氨基酸起作用,明显提高肉香鲜味。因而,当今各类食品行业应用越来越广泛。

危害

2010年3月,相关部门出台的《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正式实施,食品添加剂的生产、销售、使用究竟该如何规范,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饭店往往为了追求味道而滥用添加剂,超量添加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中国质量报》曾报道称,食品专家基本可以断定“一滴香”是通过合成反应及化学品直接调和的方法做出来的,营养作用十分有限,而服用过量化工合成物质对人体危害很大,这些化学合成的添加剂进入体内后,由肝脏进行分解,长期食用更会损伤肝脏,因此,长期过量食用“一滴香”有损健康。

“一滴香”已成规模使用

经过对上海市一些饭店调查后发现,“一滴香”在行业内的名气真是相当响亮。不少店主并不避讳使用这种食品添加剂,反而觉得用这种东西调制出来的汤底,更容易得到顾客的认可。

个别小店使用“一滴香”作为调味品,制作米线、火锅、麻辣烫等食品,其标榜的“鸡汤”、“大骨汤”实际都是用这种食品添加剂调制而成的。这类“一滴香”产品功效十分厉害,打开瓶盖后,甚至整个办公室走廊内都飘散着浓重的异香。

这种俗称“一滴香”的食品添加剂,价格在20元到100元不等,鸡肉味、鸭肉味、牛肉味、羊肉味等应有尽有,通常都是一些饭店和面馆来购买这种添加剂,一瓶20块钱的“一滴香”小饭店可以使用一个月,只要按照上面的说明来使用,控制用量,不会对人体有害,但是“一滴香”加得越多香味越浓,所以饭店老板买回去到底加多少,谁也不知道。一般酒店、饭店里面,他们做餐饮类的,人家吃得越香越好吃。

开饭店的没有几家不用增香剂的,“一滴香”的用途最广泛,用得最多的是煲汤店,其次是火锅店,炒菜和各类酱卤制品也用。如果开的是一家火锅店,那就用“火锅飘香剂”,一瓶一斤装的才30元,可以勾兑出500斤左右的火锅汤。

乙基麦芽酚本身无害,早在40年前就被世卫组织认定为合规的食品添加剂。只要用量符合标准规定,乙基麦芽酚是安全的。

但是为什么“一滴香”却臭名昭著?主要还是量的问题。如果长期、过量食用添加了“一滴香”的食物,肝脏等器官都会有极大的负担,甚至有可能引起肾脏衰竭。“一滴香”是明令禁止添加到新鲜菜肴中的。

像芝麻油这种在日常菜系中广泛使用的食用油,实际上也是不允许过量添加的。其实今年不止安徽出现食用油中添加“一滴香”的情况,河北、重庆、广东也同样出现过。河北的小磨香油、重庆的食用植物调和油、广东的花生油,都被检测出乙基麦芽酚不符合标准的问题。

为什么要违规超量使用乙基麦芽酚?答案多简单:便宜啊!香啊!

在食用油中加入成本很低的乙基麦芽酚,可以让普通油变得色香俱全,从而冒充高档油。有些更过分的,甚至用最低廉的色拉油加上色素和香精,摇身一变就成了芝麻油。

价格便宜的芝麻香食用植物调和油占了市场的销量大头,其成本可能5元/斤。而餐饮企业也会更加倾向于选择这些低成本的芝麻调和油。要知道纯芝麻油的批发价都要19元/斤,但因为价格高销量一直平平。

同样的道理出现在了各种增香增色的食品添加剂上。其实哪怕就是“一滴香”也是合法的,不过要严格尊重它的用量和适用范围。

这种香飘一百米的神奇物质,虽然合法合规,安全剂量下也没有副作用。但尤其是不能用在新鲜菜肴中,因为其可以去除原料的杂味,掩盖异味。所以会出现有些餐饮食肆的原材料不新鲜甚至变质了,无节制添加“一滴香”去盖住臭味异味。

在路边摊上的麻辣烫、烧烤、粉面小吃上,商家肆无忌惮地超量使用,当然就有可能演变成食品安全事故。如果真的严查的话,市场上还有能吃的东西吗?猪喂瘦肉精,鸡喂抗生素和激素,鱼用孔雀绿,龙虾用洗虾粉,炸油饼油条用泡打粉,辣椒粒放苏丹红,还有地沟油和各种非法添加剂。

在现在这个世道下,能吃一口“无添加”的食物,真不是易事啊。

By 欧界

海归为何变成海废?最不适应的是什么?

“路边的树那么绿了,不知不觉又错过了一个春天”。

投完春招的最后一个简历,海归文文已经预料到结果。

“估计又没戏了,小树都长嫩芽了,我还是颗粒无收”。

文文是海归硕士,回国一年多没交社保,算是保住了应届生的身份。

“好像也没什么用,去年秋招就没收获,今年春招,许多大厂网申结束得比想的还早,可能是今年找工作的人太多了”。

其实,招聘市场早在去年就成为了“修罗场”。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0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向国内岗位投递简历的海归人员,较上一年猛增33.9%,增幅远高于2019年和2018年。而应届留学生,准备回国就业的人数,比2019年猛增67.3%,增幅是海归总体的2倍,供应在增多,坑位却在减少。

像文文一样等待就业的海归被戏称“海带”,一直没找到工作的自称“海废”。

豆瓣甚至成立了“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16400多名海归加入小组,几乎每天都有人在吐槽求职艰难。

《财经故事荟》也采访了多名海归人员。国外知名大学美女硕士,连投100份简历,没找到一份工作,痛哭质疑自己是失败者;在美国拿到工作签的海归小夫妻,回国后却双双失业,成了无收入的“家里蹲”;悉尼大学硕士,曾在国外工作并取得优异成绩,却在回国面试时遭HR质疑,入职后被当做实习生,仅工作一天便离职。

海归硕士投100份简历零回应,痛哭质疑自己是lose

“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要去拼实力”。朋友们经常和李冉冉开玩笑。

94年的冉冉是东北人,在浙江长大,天然的好嗓音,姣好的容貌,超强的表达能力,命运没曾亏待过她。

大学本科,她选择了艺术院校的传媒专业,原本可以靠自身优势进入媒体圈,但她不喜欢抛头露面的工作,更不打算靠颜值吃饭。

几番考量之下,这个英语基础不是很好的女孩,选择了出国留学,她雅思考了6分,拿到了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录取通知。

悉尼大学校园

“很多人对这个分数不屑一顾,但我知道自己经历了什么,整整一年我都在刷题,没有周末,没有休息,早上6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

除了承受学习的艰辛,冉冉还背负了巨额的出国留学成本,

一对一的雅思辅导班学费是10万元,悉尼大学一年的学费是20万,生活成本费15万左右,还有一些其他支出,累计花费百万之巨。

有数据分析,在主流留学目的地中,美国每年的留学费用约35—50万,英国约20—35万,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约18—30万。

“但凡留学的,大多家庭都是投入了上百万吧,如果是想收回’投资’,让孩子赚回来,恐怕得等10年”。

冉冉不想留在国外,她也不着急赚回学费,但她渴望工作,目标就是进入互联网大厂。

《2020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海归在回国就业的职业选择上,更偏爱金融、互联网、文娱等行业。其中互联网行业吸引了22%的海归求职者,占比最高。

然而,一场突然爆发的疫情,让冉冉的毕业之路徒增变数。

2020年1月国内爆发疫情,澳洲政府不让中国留学生入境。熬到3月,学校通知可以开学,但必须在他国入境。

冉冉飞往泰国曼谷隔离15天,又通过新加坡中转到悉尼。可万万没想到,大费周折到了悉尼,只上了一天课,澳洲便爆发疫情。4月8日,她又买了一周仅有一次的高价机票飞回国内,在家上网课。

过程虽艰辛,总算是毕业了,可之后的求职路,却不太顺利。

正好赶上2020年秋招,冉冉非常自信,海投了近百份简历,却只有区区10家给出回应,而在群面时,却一个也没成功。

猝不及防的打击让她很崩溃,从自闭到社恐,甚至不愿意出门,开始怀疑出国的决定,一向自律的她开始暴饮暴食,吃火锅,吃甜品,晚上偷偷在被窝里哭。

“那段时间,特别憔悴,出门也不化妆,整个人都垮掉了”。

这样的日子,整整持续了三个月,“我不甘心就这样窝在家里,承认自己是失败者”。

于是,她拖着行李箱,一个人来到上海,开始参加社招。

在上海10天,冉冉面试了20多家企业,最后收到4个offer,但没有一个合意的,“都是特别小的企业,工资标准也特别低”。

冉冉的期望薪资是8K-12K,但这些企业大多只能给到6K。

上海之行,虽没找到工作,终归让冉冉恢复了一些自信。

她开始分析总结找工作失败的原因,“优秀的人太多了,今年仅应届毕业生就有874万人,招聘市场饱和,企业并不看重海外留学经历,反而更看重工作经验”。

失望之下,就在她打算放弃“大厂目标”时,一位朋友通过内推的方式给她介绍了某互联网大厂的机会。

面试了三次,前后历时3个月,等待的煎熬,让她万分焦灼。

有一天,她实在没忍住,在父亲面前崩溃大哭,“我不明白,自己付出那么多,为什么没有收获”。

父亲很心疼女儿,但也只能安慰她,别着急,慢慢找。

直到今年的3月份,冉冉终于“苦尽甘来”,收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厂offer,是她非常喜欢的公关岗位,每天要接触不同的人,面临新的挑战,学习新的知识,冉冉一刻也不敢松懈。

工作压力很大,996的强度也不小,但与之前找工作的迷惘和焦虑相比,都不算什么了。

小夫妻加州拿到工作签,回国却成“家里蹲”

“你知道美国加州的工作签有多难拿吗?为了回国,我们都放弃了。”

提起这段经历,林曼曼语气低沉,透着失落和不甘。

1992年出生的林曼曼毕业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瓦尔帕莱索大学,本科选择了音乐教育,研究生则读了艺术管理。

瓦尔帕莱索大学校园

读书的地方,华人很少,饮食不习惯,曼曼总想着早点毕业回国。可一次加州之旅,改变了她的想法,“第一眼便喜欢上这里,决定先留下来工作”。

毕业后,林曼曼很快在加州的一家华人报社找到记者工作,老公也在一家公司找到数字运营岗位。

“10万人,也就几个人能拿到工作签,但我和老公都拿到了”。

一切都在向好,他们甚至有了在加州买房的计划。

2019年底,林曼曼的父母来美国看望刚结婚的小两口。可武汉突然爆发疫情,回国的机票很难预定,父母只好匆忙回国。

父母前脚刚走,林曼曼就发现自己意外怀孕了,本应开心的消息却让她很崩溃。

疫情之下,父母无法前来美国照顾她,刚找到工作的她,也不想失业。

随后,加州也爆发了疫情,公司通知在家办公,怀孕的曼曼正好线上采访写稿,工作总算保住了。

一个人的孕期,曼曼挺着大肚子自己买菜做饭,一直熬到孩子顺利生产。父母也来不了美国,他们只能花高价雇佣阿姨,阿姨每月工资6000美金,额外还要另收20%的小费。

这笔支出让小家庭压力山大——曼曼和老公的月薪也就6000美金左右。

此前,曼曼因为在家办公,工资已经减半。怀孕8个月时,因经常请假产检,公司让她休息,便没了收入来源,全靠老公一个人勉强支撑。

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打算回国,孩子满月后,曼曼还出去看房子,计划在加州买房。

恰恰就是这次看房,险些发生意外。

美国人对疫情防控意识淡薄,几乎无人戴口罩。曼曼看房回来就开始发烧,她和老公吓坏了,以为感染了新冠病毒。直到核酸检测结果显示一切正常,才松了一口气。

但老公每天要出门上班,阿姨也要回家,他们都有可能把病毒带回来传染宝宝,曼曼每天都处于恐惧中,再加上产后恢复不好,这让她情绪低落,每天都止不住眼泪,一度怀疑自己患上了产后抑郁症。

曼曼不是孤例,《2020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分析,国内疫情管控效果更好成为留学生选择回国的首要因素。

终于熬不住了,小两口决定回国,2021年1月份,他们耗费10万块,买了高价机票匆匆回国,却没能顺利回家。

同机乘客中,发现四个新冠病毒确诊病例,很不幸,他们是密接者。就这样,又隔离了快一个月,曼曼才看到早已急白了头的父母。

但曼曼没想到的是,更大的考验在后头——原以为回国之后,就能顺利找到工作,毕竟两人都有工作经验。

可投出的简历都石沉大海,没有回音,“工资低的我们看不上,工资高的看不上我们”。

《2020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近9成留学生回国后选择就业,薪酬福利成为最看重因素。海归求职者的期望薪资主要集中在8000—10000元/月与10000—15000元/月,而全平台求职者,薪资更多集中在4000—6000元/月,这也成了许多企业不选择海归人才的原因之一。

曼曼和老公也想进大厂,毕竟大厂工资高,甚至可以仰望“财富自由”,可大厂用人标准也高。其他一些小企业给出的薪资待遇,每月只有五六千元,“和之前的工资差距太大了,我们还要养孩子,压力真的很大”。

可不降标准,就找不到工作,还要面对亲戚朋友的问询,“同龄的朋友,大多已经有车有房有稳定工作,出国几年回来我们竟然成了’海废’,什么也没有”,曼曼半是戏谑,半是无奈。

“最可怕的是,简历接连被拒后,我连每月8000元的工资都没信心投了,感觉与国内严重脱轨”。

曼曼说,五一之后,老公打算先找一份工作,就算薪资低也要先做着,毕竟这么多年在国外工作生活,要先慢慢适应国内节奏。

有数据分析,在求职的海归中,31%需要4个月以上才能找到工作,对于这个时间,曼曼也有心理准备。

“如果实在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也有可能在疫情彻底结束,再回美国”,但疫情什么时候才能彻底结束,曼曼不知道。

名校海归成了“实习生”,上班仅一天便离职

“我肯定是留在国内,再也不出去了”。

北方女孩吕楠楠性格爽朗,个性风风火火。

94年的她,高中就去澳洲读书,一直读到悉尼大学研究生毕业。她曾半工半读了3、4年,在澳洲一家传媒公司负责演唱会活动宣传,月薪不算高,也有1万多人民币。

触动楠楠回国的转折点,是一次意外事件。

租住在楠楠对面小区的一位中国留学生女孩,突然跳楼自杀了,这让楠楠感觉很悲凉,人在异乡独自打拼的孤独,她也不想再品尝了。

2020年7月,楠楠花费4万元高价,买了一张回国的机票,不久之后,就开始在北京找工作。

一线城市,是楠楠就业的底线,她海投了上百份简历,工作地点都是北京。可惜,近百份简历只收不到20%的回复,而且都是不太满意的公司,“当时心态就崩了”。

与一些对薪资期望很高的海归不同,楠楠更在意公司是否“内卷”,公司前景如何,是否有晋升机会。

但一些大厂,并不太在意海归身份的光环加持,尤其对应届生,给出的待遇标准极低,还有很多HR认为,应届生就不应该提高标准。

一次面试,一位HR问她,“作为一个应届生,你凭什么提这个条件?”

吕楠楠很不爽,有着四年半工半读经历的她,并不认为自己是一名新人,也不想从零开始。

多次碰壁之下,她妥协了,接受了作为实习生入职宣传策划岗位的条件。可仅仅入职一天,“周四办理入职,周五晚上就离职啦”。

“骨子里还是不行,没办法做一些端茶倒水,没有挑战性的无脑工作”。

离职之后,楠楠又接到了一个0ffer,同样也是企宣岗位,她很喜欢这个企业的文化氛围。

这一次不是实习生岗位,但她也收敛了很多,放低了姿态。

“我不愿意从新人做起,但也不会忍受自己犯低级的错误,所以拼命努力,提高硬实力。”

与国外比,国内的节奏很快,工作也很累,楠楠不太在意996,虽然国外不用996,但她“现在很踏实,也很安心,毕竟在国外,死了都没人知道”。

结语

几位海归人员在讲述求职经历时,都曾提到“迷茫”、“崩溃”,而在豆瓣的“海联盟小组”,焦虑、抑郁、痛苦、绝望,也是大多数“海带”的现状。

很多海硕留贴,本以为镀金之后,会有更高的竞争力,可四处碰壁后才发现,还竞争不过国内的985、211本科生。

相关调研报告也显示,86%的受访企业认为,海归对自我评价过高,眼高手低,还有52%企业认为海归薪资要求过高。

事实上,很多海归已将薪资标准一降再降,还有海归放弃找工作,准备创业,甚至打算在疫情缓解后,再度回流国外。

以下是留美海归小A的心声:

回来之后一定要接地气!一定要尽快适应!不要经常把中国和美国相比较!

首先你要学会服从,老板说让你干啥你就干啥,哪来的那么多想法。这一点其实挺不舒服的,因为在国外都是支持你要有想法,鼓励你做出新的东西出来。把老板交给你做的事情做好了就已经很不错了,你的”瞎操心“在领导们看来就是你好烦啊,我事情那么多哪有时间跟你唧唧歪歪的。那么多想法你算老几?你咋不去创业啊?

其次你要学会忍受,老板心情不好的时候骂你两句都是应该的,因为你的薪水里面已经包含了被骂的那块精神补贴。举个我的例子吧,刚进公司,老板早上6点问我要刚建立的邮箱因为要我翻译份邮件 尽管迷迷糊糊的还是睁大眼睛反复确认了邮箱没给错误,早上老板来气呼呼的说你赶紧把邮箱弄好,我发送不成功。麻溜的去找IT,反复确认没问题,忐忑的带了人过去说没问题呢,不然看看您是不是发错邮箱了。老板大吼:我怎么可能错 哪有这时间让你们检查我电脑呀!去检查她的去!吓坏了的孩子们哆嗦着研究了很久,给已发送成功的证据给她看,又大吼:你这慢性子的真让人急人!结果我发现领导把p和q拼错了,她再次白眼加上加吼:我们是不是八字不合呀! 我惊恐地内心一阵阵抽搐。

后来又听她吼过各种人,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职位。我跟同事倾诉后,她的回答是:“你懂的,xxx样的领导只是脾气大了点,她还不算最奇葩的。你要记住她的错就是你的错,对错不重要,抱紧大腿才重要。”

By 魏一然

中国为什么要持有美国国债?

很多人对中国购买美国国债有很大的误区,这些误区归 纳起来大概有下面几种:首先认为中国的外汇储备都是中国人自己挣的,应该给中 国人自己花,比如从国外购买大量设备或者物资把中国物价打下来。其次是认为即 便不愿意花在国人身上,也不应该买美国国债送给美国人花,应该进行海外并购, 购买工厂等资产进行美元增值。最后是认为即便你投资能力很差,投资赚不到钱, 你买点黄金矿山石油等战略资源储备起来总可以吧,也犯不着把中国人辛辛苦苦赚 来的美元反手再借给美国政府让美国人消费。 这种思维的核心观点是,中国人用民工的血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给美国代工,赚一 点微薄的美元,这些钱又被美国利用美元霸权强制中国买美国国债回到美国了,所 以美国空手套白狼弄来了大量物资过的很滋润,中国人除了一堆国债债权什么都没 捞着,过的很辛苦全因为政府无能,被人忽悠去买美国国债了。网上很多伪专家都 是这么说的,也忽悠了很多愤青,今天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科普,让你真 正了解中国为什么必须购买美国国债。

一、中国的外汇储备并不都是中国人赚的

很多人有个误区,中国的外汇储备都是中国人的血汗钱,都是中国人自己赚的,这 其实是非常错误的。当然,这看起来理所当然,这个基础常识错误,也正是很多人 后面一系列判断错误的根源。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看一组数据:

这是中国官方宣布的1978年到2013年的外汇储备,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1990年之 前,中国的外汇储备极度可怜,区区几十亿,遇到一点风浪就变成负的了,那个时 候中国的基础还没有打好,说通俗点,你想当欧美的血汗工厂赚血汗钱都没资格, 1990年之后开始走上正轨,中国开始稳定的赚钱了,外汇储备逐年增加,大概一年 增长个100多亿美金吧。

突变发生在2001年,这一年外汇储备增长了500亿美金, 2006年之后出现直线上升,一年增长接近5000亿美金。 我们都知道万事万物都是循序渐进的,即便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基础建设太落后,改 革开放20年才储备1500亿美金,2006一年就多了5000亿美金,这个速度肯定不正 常,那么2001年发生什么呢?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根据WTO 协议,中国将会开放诸多领域的市场并且允许外资进入,例如汽车银行等,对于中 国这种开放的姿态以及展示的市场前景,大量外资一夜之间开始纷纷看好,外国对 华投资额开始激增。外国人持有的是美元,进入中国办厂或者合资用的是人民币, 那么这些美元就只能通过央行进行兑换。天量的外资进入就形成了天量的外汇占 款,这些美元换成了人民币进入了中国市场进行流通,美元只是暂存于央行,将来 某一天外资退出的时候,这些人民币是要再兑换成美元撤离的。 这些外资带来的天量投资带来了天量的生产能力,天量的生产能力导致中国的出口 顺差飞速增加,但是这些赚的钱,很大一部分,那也是资方,也就是外国人的,他 可能拿这些钱继续扩大投资,但是将来总归有一天,他会撤离的。 所以,中国的外汇储备并不全部都是中国人自己赚的,里面有一部分,而且是很大 一部分,是外国投资引来的外汇,这笔美元只是暂存在央行,其所有权并不归属于 中国。

中国每年的巨额出口顺差,赚的钱也并不全是中国的,相当大一部分,都是 属于外国资方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排斥外国资方,相反还要拼命引资,没有这些 外国投资,中国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个高度。

二、能否进行海外投资进行美元增值

很多人问了,这些美元只是暂存在你这里,你别买美国国债啊,拿去海外投资啊, 实现资产增值。 这法子不仅国家想过,而且还试过,大家应该都对前几年的国家战略,那就是鼓励 企业走出去,鼓励海外并购有印象,那也是国家逼的没办法了,手里捏着一大把美 元,每年以一个恐怖的速度增加,这些美元还不是自己的,放手里逐年的贬值,只 能鼓励企业走出去,如果这些企业出去能获得资产投资受益,那是再好不过了。 于是乎,中石油走出去了,中海油走出去了,中铁建走出去了, 在各个领域各个触角都进行了市场并购的尝试,花了大把美金,不敢说100%输,九 负一胜的战绩还是有把握的,这些中字头老大哥在国内垄断舒服惯了,去海外接受 市场残酷磨练,尤其还是带着行政任务一窝蜂出去的,为了花美金而花美金,忽视了很多市场风险。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中铁建的高铁技术,很骄傲认为高铁走出国门很有赚钱把握, 但是这些高铁打不进欧美市场,于是一些有建设高铁需求,但是风险极大外国人不 愿去的市场,中国愿意接。比如利比亚存在战争隐患,跨国公司评估风险较大,不 愿意接这种活,中国接了,结果战争爆发了,技术人员紧急撤离,修了一半的设施 以及大量的机械设备全部仍那不要了,一把就损失了接近200亿美金,这不是外国 人的外汇占款,是实实在在属于中国人的200亿。

中铁建这个损失太大,是个意外,毕竟战争也有可能不爆发,中国绝大部分投资亏 损,都是损公肥私型,例如中石油花30亿美金买的油田,几年之后评估价值只剩十 几亿,后来查处某某受贿上亿强行通过这种,毕竟是国企,花国家的钱不会有人太 过计较。 那么这些美金不给中字头,给私企行不行?

首先外汇储备是国之重器,政府不可能放心给私企替国家花,放心的只有挂着私企名头的”赵企“。如果是盈亏自负的话,私企是不带政治任务的,他们也想走 出去,但是走的很谨慎,没有90%把握不会出国门,毕竟中国私企还很弱小,离开国门的保护,大部分都是无法存活的,所以私企的美元投资有,但是很少,投资速 度很慢很谨慎,完全无法抵消中国飞速增加的外汇储备,政府也知道国企投资不靠 谱,但是私企投资太慢,也就捏着鼻子让国企出去试一下了,既然失败了,也就死心不走这条路了。

三、能否买黄金石油等战略物资进行储备

既然投资不行,那我们蠢一点,买黄金石油矿石等物资,囤积在国内行不行,反正 我就是不借给美国人花。 这个更不行了,相反,如果中国真这么做了,那么这个提议的人就是卖国贼,会以 爱国名义毁灭整个中国。 首先要记住,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是自己的,绝大部分的美金所有权是外国人的,只 不过因为在中国投资,暂存在中国央行的。这个巨大的外汇储备,不能算是你的储 蓄,相反,应该算是央行欠下的外债,外国投资者一旦撤离,这些钱都是要还回去 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2007年年末的《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在2007年,中 国政府拥有1.528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同时外国在华资产为1.2664万美元。07年之 后外汇每年都增长5000亿美金左右,大家可以结合我第一张图,算一下这个比例问 题,新增的5000亿,绝大多数,肯定还是外资的。

为了应付随时可能流出的外资,央行手里必须储备大量的流动性,确保任何时候央 行都有足够的美金应对任何形式的提款要求,确保不出现挤兑现象。以07年的数据 为例,假设央行头脑发昏拿自己1.5万亿美金去买了8000亿美金的黄金石油运回 国,一旦被美国政府察觉到你外汇储备不足,暗地里组织欧美几百家大型跨国公司 在某个时间点统一要求提现,导致你剩余的7000亿外汇储备瞬间降低到3000亿以下 甚至给你打到更低,那剩余的外资就会极度恐慌,他们来华投资是为了赚美元,一 个外国人要人民币没用啊,就像我现在给你日元,你不还是要兑换成人民币才有 用,所以他们就会拼命出逃引发恶性连锁反应,绝对可以把你的外汇储备变成负 值。

你以为这就算完了?还没结束,一旦央行被挤兑,拿不出美元,就像当年亚洲 金融危机的泰国一样,央行被宣布破产了,会引发全体国民极度的恐慌,拿人民币换美金的有,换黄金的也有,不信任本国银行的也有,总之,全国经济都会像当年 亚洲金融危机时候泰国那样崩溃,如果要制止,只能抛售当初储备在国内的黄金石 油换美金来应付提现要求,但是你当初买了那么多,短期内想变现哪有那么简单, 全球都找不到买家,不趁机压价是不可能的,7折出手都算良心价,想给你把价格打到5折,也不是不可能,这种时候中国就真被剪羊毛了,一夜返贫,诸多社会矛 盾在经济繁荣发展的时候都会弥补掉,经济大幅衰退的时候都会爆发出来,越乱中 国经济越差,越差就越乱,恶性循环,最终的残局,会是噩梦一样的景象。

四、那应该怎么处理手头的外汇储备

既然大量的美元储备不是自己的,放手里也贬值,投资不行黄金石油也不能买,那 该怎么处理呢,那就只能贷给别人了。 贷给谁呢?借给个人是肯定不行的,这么大体量的美元贷款个体是肯定消化不了 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也没有保障,借给银行也是不行的,任何银行都是会倒闭的, 一旦倒闭就鸡飞蛋打,中国承受不起这种外汇损失。那么如果要借,就只能借给美 国政府了,15年来,美国国债的平均债息大约在5.5%左右,而CPI约为2.2%。也就 是说扣除通货膨胀,投资美国国债的原始收益依然在3%以上。美国国债也不是100% 保险的,万一美国政府完蛋了美债也作废,但是哪一种资产是100%保险的?

退一万步说,如果美国政府完蛋了,美债不要就不要了呗,中国做老大哥也不是不行,这么多美债就当战争费用了便是。 最重要的是,购买美国国债不仅具有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还具有核捆绑效 应。国债是一国信用的体现,如果中国国债暴跌崩盘了,会极大挫伤民众对中国国力的信任,市场避险情绪会激增,不能短期解决的话,会引发很严重的经济后果, 美国国债同理。 所以只要中国自己不出现问题,如果美国想采用上文那种私下撮合几百家外资甚至 更多短期抽离中国外汇这种阴谋的话,中国完全可以立刻抛售相应规模的美国国债 来应对提现要求,这种流动性危机就被对冲掉了,甚至可以说转嫁掉了,你小规模 抽离我就小规模卖美债,你大规模抽离我就大规模卖美债,反正不卖我也没钱,任 何人都不可能对我大量抛售美债说三道四。我美债短期卖多了肯定有损失,但是你 短期抽离太多外资,损失比我大多了,因为你抽离步骤更繁琐,看谁玩的过谁呗。

所以,各国政府例如中国、日本等,都争相购买美国国债,在诸多选择里面,无论 是安全性、增值保值性还是流动性,美国国债优势明显,也许买美债有很多问题, 但是在一篮子烂苹果里面,他是最不烂的那一个,中国曾经做过多渠道尝试,最终 还是回到买美债这条路上来,不要怀疑国家智囊团的智商有问题。 所以,为了在外汇储备激增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保护中国的利益,买美国国债,是保 护中国外汇储备最佳的选择。

By 紫色的股

时代的一座山,巫宁坤的一滴泪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老年应该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狄兰·托马斯(翻译 巫宁坤)

1. 他因为流下“一滴泪”无家可归

  2019年8月10日,中国著名翻译家,曾翻译《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巫宁坤教授,在美国家中逝世,享年99岁。

  1993年,他因为出版了回忆录《一滴泪》,惹怒了单位的一些领导,他和夫人李怡楷的退休金停发,住房收回,“学院领导下令毁门砸锁,将全部财物扫地出门”,他再一次无家可归。

  无奈之下,他只好留在了子女美国的家中,在那里度过了余生。

003.jpg

  巫宁坤的回忆录《一滴泪》究竟讲了什么?会引来这样的遭遇和后果?

  这“一滴泪”,记录的是他亲身经历的扭曲、残酷的人和事,是一些人至今不愿意承认,害怕面对的并不久远的历史,是他的“一滴泪”,也是整个民族的一场哭泣。

  没有人能够否认,巫宁坤是一个爱国的人。

  1943年10月,巫宁坤自告奋勇,为第一批去美国受训的中国飞行员担任翻译,他乘坐着一艘没有武器,没有军舰护航的运兵船,冒着被德国潜艇击沉的危险,在海上航行了四十二天之后来到美国。在此之前,他曾担任了美国飞虎队的翻译员,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51年,当新中国的橄榄枝递给他的时候,他本可以像他的室友李政道一样,留在美国继续深造,却因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选择了回到中国。

  李政道帮他收拾完行李,还送他上路,临行前,他还问李政道:“为什么不跟自己一起回去?”

  多年之后,当李政道以诺贝尔奖得主的身份回到中国,巫宁坤又见到了阔别已久的室友,他发现,对方已经成长为顶级国际学者,两人之间有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根本就是生活在两个世界。

  回忆往事,巫宁坤流下了“一滴泪”,这滴泪,用三个词来概括,就是“我归来,我受难,我幸存”。

2. “我归来,我受难,我幸存”

  1951年年初,人在美国深造的巫宁坤接到了燕京大学校长陆志韦发来的聘书,聘请他前去担任英语教授。

  他翻来覆去想了几天,找各路朋友商量意见,最终决定接受这份聘书,回中国任教。

  当时他想:“放弃一个最富裕的资本主义事业,回去为社会主义新中国服务,一定会受到对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

  听到这个消息,身在上海的妹妹非常开心,哥哥终于要回来团聚了,而台湾那边的哥哥、姐姐却表示了担心,但他们的迫切告诫并没有阻止巫宁坤为国效力的一腔热情。

四三年赴美留学。国共内战的硝烟,只是他在美国报纸上读到的、语焉不详的新闻。不过,出于纯朴的爱国之心,他总是感到“有一根割不断的纽带”将自己与古老的祖国连接在一起,“一个新时代、一个崭新的社会,似乎随着一个新政权的建立已经来到了”。

接到电报之后,没有经历太多思虑,巫宁坤便决定放弃完成一半的博士论文,回去为“新中国”效力。在美国为数不多的中国留学生当中,比巫宁坤小六岁的李政道,是与之过从甚密的“小弟弟”。李政道赶到三藩市港口即将启程的远洋轮船上为之送行。巫问李:“你为什么不回去为新中国工作?”李笑着回答说:“我不愿让人洗脑子。”一九五七年,巫宁坤被打成“右派”,押送到劳改营服苦役。同年,李政道荣获诺贝尔物理奖,名满天下。


“一九八四”提前降临中国

归国之初,住房尚未分配,巫宁坤暂住好友陈梦家、赵萝蕤夫妇的家中。陈梦家是新月派诗人和考古学家;赵萝蕤是燕京大学宗教学院院长赵紫宸的女儿,英美文学专家和翻译家,第一位翻译艾略特长诗《荒原》的中国学者。陈赵夫妇与大诗人艾略特有过一次传奇的会面:一九四六年夏天,艾略特由英国回美探亲,邀请两人在哈佛俱乐部共进晚餐。艾略特即席朗诵《四个四重奏》的片段,又在赵萝蕤带去的《一九零九至一九三五年诗歌集》和《四个四重奏》两本书上签名,在扉页上题写“为赵萝蕤签署,感谢她翻译了荒原”的英文题词。

然而,“新中国”并不适宜这类优雅聪慧、学贯中西的人物居住。当灭顶之灾悄然降临时,诗歌根本不能充当救命的稻草。巫宁坤记载了一个发人深省的细节:有一天,从学校的大喇叭里传来一个通知,要求全体师生参加集体工间操。陈先生一听就火了:“这是‘一九八四’来了,这么快!”

“集体操”是极权主义的重要象征,从纳粹德国到文革时期的中国,再到今天的北韩,都拼命推广这种似乎很单纯的体育活动,其实它目的是泯灭每个人独特的个性,将个体融入集体之中,以方便独裁者统治和驾驭。陈梦家对“集体操”的敏锐认识,来自刚刚在英国出版三年的乔治•奥威尔的名作《一九八四》,可见当时仍有少数知识份子与西方文学和思想潮流同步。遗憾的是,《一九八四》在中国发生广泛的影响力,则要等到半个多世纪之后,经历了“六四”屠杀的人们与这本老书迎面相遇。试想,如果《一九八四》取代《毛泽东选集》,三十年前在中国人手一册,专制暴政还会肆虐如此之久吗?

俄国思想家别尓嘉耶夫说过:“一个趋向于为统治者服务的国家是不会关心人的;对它来说,人是仅仅作为统计单位而存在的。”这样的政权之下,先知的下场可想而知。一九五七年,陈梦家发表《慎重一点“改革”汉字》和《关于汉字的前途》两篇文章,不赞成废除繁体字实行简化字,被定性为“章罗联盟反对文字改革的急先锋”,并被打为“右派”。赵萝蕤因受到过度刺激,导致精神分裂。“文革”期间,陈梦家被强迫长跪在院子裡,被人吐口水,有人还将吃剩的饭菜往他头上浇,罪证是“攻击革命烈士闻一多”,说闻一多“不洗澡,不换衣服,身上臭得要命”。陈梦家愤然道:“我不能再让别人当猴子耍。”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四日,服安眠药自杀未果;九月三日,自缢身亡。也有人怀疑他是被打死后伪装成自杀的。与此同时,被放逐到安徽合肥的巫宁坤,再度被抄家、批斗、游街,在“牛棚”中挣扎求生。

《一滴泪》不仅是一部个人史,更是政治史的一部分。今天的中国人,香港人、台湾和海外华人都需要认真阅读这本书。香港评论家陶杰强调说,香港今天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港人尤其是知识界不了解中国的真实历史。“香港的学者,有许多读「社会科学」:社会学、政治学、行政管理、社工。「社会科学」在西方,属于左倾理想主义份子的大本营,这个类别,在香港,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历史的基础训练,尤其是:1. 由1921年开始的中共史;2. 三千年来的中国历史;3. 自1789年以来的世界史。”对此,陶杰感叹说:“绝对没有「民主回归」这回事,只要读过一九五○年之后的现代中国史,包括「公私合营」、批判「武训传」,批判胡风,然后藉一本《红楼梦》,政治批判俞平伯,直到1957年的「反右」为止,就会一清二楚。但是到今日,以上的几件事,香港人又有几个听说过,几个明白,又有几个看得透?”

从1951年回到中国,到1991年离开中国,巫宁坤在共产中国生活了四十年,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的好日子。

青年时代的巫宁坤,不是共产党员,却是同情和支持共产党的“同路人”。早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他就深受进步教授和左派同学亲共思想的影响,也是左翼学生文艺社团“冬青文艺社”的积极分子,阅读过高尔基的小说和共产党的秘密传单。在美国留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美国共产党出版的《群众与主流》杂志,在书店里到处搜罗“进步”书刊。回国时,他的行李大半是装满左派书刊的铁皮箱和纸板箱。

然而,回国后迎接巫宁坤的,是一场又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政治运动。第一次是“思想改造运动”,翦伯赞居高临下地命令他“补充交代本人的历史轮廓”,巫宁坤从未受过如此侮辱,顶撞说:“我回国不是来搞坦白交代的。翦教授,失陪了。”巫宁坤由此埋下了成为“老运动员”的祸根。而自以为对共产党忠心不贰、整人毫不手软的翦伯赞,大概不会想到,在更加严酷的“文革”中,自己会成为被整肃的对象,并走上自杀的不归路。

接着,燕京大学与所有的教会学校一起被取缔,巫宁坤随即被分配到天津南开大学外语系。刚刚热情澎湃地投入教学工作,让他更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外语系突然召开“帮助巫宁坤同志认识他来外语系任教一年以来在思想上和其他方面所犯的错误”的会议。若干平常与之无话不谈的同事,将他私下里的言论一条条地揭发出来,然后落井下石、上纲上线。会后,他的好友、诗人和翻译家查良铮提醒说:“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自由社会里。”

不自由的社会,不能容纳热爱自由的知识份子。“反右运动”罗网高张,巫宁坤这样深受西方自由主义传统洗礼的知识份子必然落入网中。这一次,他被划为全系唯一一名“极右分子”,被送到北京半步桥劳教所关押。那一刻,他终于认识到:“跨过这‘半步’,我就不再是教授、知识份子,甚至不是一个人。我现在只是一个入了另册的‘分子’,一个贱民,一点也不比睡在我左右两边的小偷或流氓高明。不,我比他们还坏,因为思想罪被认为比各种小罪更危险。”

数月之后,巫宁坤被送往北大荒小兴凯湖上沼泽遍布的劳改农场,他不是被法庭正式判定的罪犯,却被剥夺了基本自由与人权。1960年,他与一群难友一起被转移到北京与天津之间的清河农场。在那里,大饥荒蔓延开来,巫宁坤靠着亲人从黑市买来捎带给他的食品幸存下来,许多难友被活活饿死——有一次,巫宁坤被派去挖坑埋尸体,由于身体羸弱,只挖了一个坑,遭到队长的严厉斥责。

作为“小知识份子”的毛泽东,对曾经蔑视过他的“大知识份子”充满刻骨仇恨。知识份子成了“臭老九”和“牛鬼蛇神”,与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存在千丝万缕联系的“海归”更是“渣滓中的渣滓”。那是一个反智主义的时代。毛泽东及中共政权将知识份子看作潜在的颠覆者和必须加以改造的对象。殊不知,改造他人的思想,是所有思想中最邪恶的思想。

在兽性氾滥的国度,“义人”不会被“勐人”摧毁

苏俄历史学家沃尓科戈诺夫在《胜利与悲剧:史达林的政治肖像》一书中写道:“斯大林在不断满足但又无法彻底满足他那血腥的欲望时,犯下了史无前例的反对自由的罪行:他不让人们自由地生活和自由地思想。”

鲁迅笔下有杀人如麻、不知良心为何物的“勐人”。“勐人”是一群天不怕、地不怕的“二杆子”,以残暴为美德,以欺骗为技能。巫宁坤在《一滴泪》中,描写了种种如虎豹、豺狼和毒蛇般的“勐人”:有把整人当作进身之阶的学术官僚,有劳改营中军人出身的暴虐的管教人员,有被施加催眠术而变得嗜血的红卫兵学生……纳粹在德国已成为历史,“文革”在中国却并未遁入历史隧道。可悲的是我们的世界,仍然被大大小小的“勐人”所统治。

英国思想家伯林对人类的本性有悲观的评估:“同种动物之间一般不会互相残杀,只有人类才互相残杀,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止人杀人,人是所有动物中最残酷的一种动物。”没有宗教信仰的伯林,经历了苏俄十月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史达林的暴政和漫长的冷战,对人性只剩下淡淡的绝望。然而,在这个世界上,虽然有“勐人”横行,却也有如萤火虫般闪闪发光的“义人”,无论黑暗何其大,亦不能消灭他们的光芒。

《一滴泪》这本书还有另外一位作者,就是巫宁坤的妻子李怡楷。书中有五个章节是根据李怡楷的口述整理出来的,这部分内容让读者认识到,受难者家人承受的苦难,丝毫不比受难者本人小。李怡楷十五岁上中学时,就皈依天主教,一九四九年之后,大学生上教堂受到当局的白眼,但她仍然不声不响地上教堂。当她与巫宁坤结婚之后,厄运接踵而至,正是来自信仰的勇气与爱,让她对丈夫不弃不离,对政治迫害不屈不挠,坚定地拒绝了当局让他与丈夫划清界限并离婚的诱骗。

书中记载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细节:当巫宁坤即将被送去劳动教养之际,李怡楷炒了两盘丈夫爱吃的菜为丈夫送行。此时,她腹中怀着即将出世的孩子,丈夫将去服一个没有刑期的、不知何时是归期的刑,她将在家独自奉养老人、抚养孩子,她却深明大义地对丈夫说:“我会每日每夜为你祈祷。坚守信念,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坚守对生活的信念。”正如余英时教授在为《一滴泪》写的序言中所说:“巫先生之所以终能‘幸存’下来,如果没有夫人的全心全意的支援,是不可想像的。如果不是夫人给他寄寒衣,恐怕他在北大荒非冻死不可;如果不是夫人千里迢迢的‘探监’,送食品之外更为他的病情而向原单位要求早日释放,他也可能饿死在清河农场。”这位柔弱而坚韧的女性,乃是全书中的“第一英雄”。

美国作家何伟从巫宁坤那里听到陈梦家、赵萝蕤的故事,由此对中国的古文字产生兴趣,撰写了“中国三部曲”之一的《甲骨文》。在书中,他描述了巫宁坤、陈梦家、赵萝蕤那一代人的故事:“那一代人一直在流浪——他们要逃离战争、饥荒和政治,他们尝试着调和西方思想和中国传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失败了,但他们并没有丧失自己的尊严,而他们的一点理想主义火花则以某种方式倖存了下来。”幸存者不仅为自己作传,更是为不能开口的死难者作传。在与巫宁坤有过一番长谈之后,何伟写道:“我特别敬重巫宁坤的平静。他的回忆录并不是畅销书,但他理顺了他的过去。对于任何作者而言,那就是写作的根本动机,特别是对那些遭遇了不幸的人们。写作可以模煳真相、困住在生的人,它可以具有破坏性,也可以具有创造性。但对意义的搜寻,则有了一种超越一切瑕疵的尊严。”是的,再凶暴的兽性也不能压倒人性的尊严。

004.jpg

3. “中国的良心”却在美国走完了余生

  在巫宁坤的回忆录《一滴泪》里,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太多的颠倒黑白和人性的堕落。

  有位曾经被打成“右派”的老教授,因为表现好从下放的地方调了回来,结果他一回来就成为揭发别人最积极的那位。

  曾经说话斯文有“长者风范”的前辈,一夜之间变了嘴脸,站出来揭发别人时一开口就大喊大叫,犹如泼妇骂街。

  曾经对知识充满崇拜的学生,一言不合就逼着老师下跪,把无知当成理想。

  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说错了一句话,或者,被别人故意曲解他的一句话,就被整得死去活来。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段短暂的“大鸣大放期间,巫宁坤曾经“天真”地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防知识分子之口甚于防洪,在我们几亿人口当中,知识分子少得可怜,应该鼓励他们作为民族的良心,而不是继续做封建王朝卑躬屈膝的士大夫,给予知识分子言论自由,不会失去任何东西,而从无数开放的头脑中却可获得集体智慧的无价之宝。”

  说完这番话之后,巫宁坤没有得到想要的“自由”,反而成为他被批斗,被抓进监狱的罪行之一。

005.jpg

  但他不后悔说了这样的话,1993年,他将《一滴泪》出版,记录了想要铭记的历史,说了自己想说的话,因为这样,他被停发退休金,收回了房子。

  当时他和妻子正在美国子女的家中居住,学校领导因为这本回忆录“伤害了一些老同志的感情”,竟然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将他的房门砸烂,将里面的财物全部扫地出门,宛如当年的“抄家”。

  巫宁坤年复一年的申诉,要给自己讨个公道,一直到1999年朱镕基总理访美,收到了巫宁坤的申诉信,才得以恢复。

  巫宁坤知道,这种小小的困难,和那些没有幸存下来的人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一九七八年,刚刚获得“平反”的巫宁坤,去北京饭店拜访到中国讲学的李政道。久别重逢的那一幕,让他感慨万千:分别二十七年后,他们生活在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中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李政道留在美国,获得成就和荣誉,过着安定富裕的生活;巫宁坤回到祖国,历尽劫难和凌辱,好不容易才活到“改正”的今天。李政道在“美帝国主义的堡垒”安居乐业,回到共产中国荣膺“爱国主义者”的桂冠,受到最高级党政领导的接见和宴请,作为国宾出入有专用红旗大轿车代步;巫宁坤响应号召回到祖国,却被划为人民公敌,受尽无产阶级专政下劳动改造和“牛棚”的煎熬,几乎成为饿殍,葬身一捧黄土。当时,巫宁坤脑子里突发奇想:如果当年在旧金山是自己送李政道回国,结果会是怎样?


至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那就不会有巫宁坤的这本血泪斑斑的回忆录《一滴泪》了。

巫宁坤曾用一句话概括三十年的“牛鬼”生涯:“我归来,我受难,我幸存。”他说:“持久的苦难决不仅是消极的忍受,而是一宗支持生命的馈赠。……或许恰恰因为受难在一个人的生命中佔有一个无比重要的地位,所以一部丹麦王子的悲剧,或是杜甫盪气迴肠的诗篇,才以人生悲剧的壮丽使我们的灵魂昇华。”在巫宁坤的三个一字千金的动词之后,我要补充一个动词:“我离开。”一九九一年,又经历了一九八九年的巫宁坤,决绝地离开中国,到青年时代曾求学八年的美国安度晚年,并于一九九六年加入美国籍。

  正如《古拉格群岛》的序言说得那样:“献给没有生存下来的诸君,要叙述此事他们已无能为力。但愿他们原谅我,没有看到一切,没有想起一切,没有猜到一切。”

  索尔仁尼琴记录了苏联过去犯下的错误,成为了“俄罗斯的良心”。而我们,有“一滴泪”,尽管这滴泪水是那样的稀少,弱小,但它总有一天,能够感动中国,汇成大海,警醒着我们,不要再犯过去的错误。

  愿天堂里的巫宁坤,获得永远的自由。

By 万维

这些创业者为什么严重抑郁

你想创业吗?如果没有无比强大的内心,没有异于常人的钢铁身体,没有学习进化能力,而只是空有一腔理想和热血的话,建议三思而拒绝。

阿宝就曾经以为,创业是为了实现梦想,但现在看来,梦想遥不可及。

阿宝关掉了他仅仅成立一年的电影公司后,来到朝阳区育慧南路的鲁迅文学院学习。阿宝的宿舍是614,一间北向的屋子,窗外阳光灿烂,一群灰色的鸽子在钢筋水泥丛林里自由的翱翔。

与当下海阔天空相比,半年前的阿宝非常焦虑。

他的电影公司成立一年多了,开发了十多个项目,培育了九个IP,拍摄了一部院线文艺片电影……但IP难以轻易卖出去,谈好的项目签好了的合同说没就没,总是最后关头对方一个电话就告知不投了。

阿宝发现影视圈的生态与之前的创业环境完全不同。拍摄的文艺电影拿到了龙标(放映许可证)却上不了院线,止步于惊人的发行费,而发行代理公司又不看好文艺片市场。烧钱,很煎熬。有一天,阿宝忽然想通了。

失败是悬在创业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关于创业的残酷性,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如此说,“创业3年的公司,93%会死掉,活下来的只有7%,但是所有的创业者,在上路的那一天都没想过失败的后果。”

创业是个九死一生的事情。活下来的这7%的创业者,他们有异于常人的心志,好的身体,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还有些时势造英雄的运气。

对那些成功的创业者来说,“如果可以重新开始,我就不玩这个了。”那么玩什么?成为一名极客,产品经理,投资人……又或者是作家?如果人生可以重新来过,他们会拒绝创业。

“我有生以来最大的错误就是创建阿里巴巴,因为工作占据了我的所有时间……如果有来生,我不想谈论商业,不想工作。”马云在阿里巴巴18岁的成人礼上对着台下4万多的听众如此说。

遗憾的是,很多人只是把这理解成马云的“傲娇”。

《创业维艰》的作者本.霍洛维茨,如此总结他的创业时光:“在担任CEO的8年多时间里,只有3天是顺境,剩下的8年几乎全是举步维艰。

窘迫、艰难,承受巨大的压力……即是如此,为什么要创业?如张颖所说,“抽不醒的他们,才是勇者”。

不服输的代价

“不同社会阶级间,像是一个平行宇宙,我们期待看到更多通过自己努力,能够愿意跳出来打破这种僵局的人。不管创业这件事是暂时失败,还是获得阶段性成功……但这事只要我还没放弃,就还不算完。”

创业电影《燃点》播出后,“席读”的CEO安传东在自己的朋友圈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罗永浩在《燃点》中如此说:“泥腿子改变命运的冲动,远远强过富五代守住家业的动力。”安传东亦是如此。

《南方人物周刊》杂志曾梳理,改革开放这些年,打破阶层固化的九大通道:高考、倒爷、打工潮、裁军、炒股、下海、留学、新经济和海选。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改变个人命运的机会呈现出波浪状的演进态势,每隔若干年就有一个改变。

安传东想通过新经济这个通道来改变命运。近年来,随着“网络股”的飙升,一些人把以信息、网络业为代表的 “高科技产业”称为“新经济”。在中国,新经济企业的成长依靠风险投资的“输血”,盈利模式则建立在庞大的用户群上。

2019年1月22日上午,“席读”的CEO安传东来到望京叶青大厦,一位教育赛道的创业者看了电影《燃点》,觉得她的公司在渠道上可以和“席读”合作,这样就可以帮到安传东。

1992年出生的创业者安传东,圆脸,中等身高,其人质朴率真。《燃点》上映后,安传东在片中的屡败屡战的经历戳中了很多创业者的泪点。

他的不自信,固执,不服输的勇气,像极了当时初出茅庐创业的他们。

安传东从河南安阳的小镇考到人民大学哲学系,擅长考试的他有了第一个目标拿奖学金,但后来奖学金还是属于来别人。安传东发现人和人的不同,在于天赋,基因和资源。

尽管很受挫,但安传东没有放弃,他想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证明自己。大二的时候他把专业从哲学系转到了商学院,开始在校外做兼职,他在苏宁做推销员,三天三夜,他挣了360元。

安传东自述,大学通过买卖二手物品,他有了第一桶金50万,他买了一辆车。后来他去搜狐网做实习生,期间,他采访过雷军、董明珠、宗庆后……他知道了微软的盖茨、苹果的乔布斯,Facebook的扎克伯格……在他们身上,贴满了创新、努力、不墨守常规的标签、这些成功的故事激励了无数热血澎湃的青年,安传东也是其中的一位。在此期间,他认识了恩师张五常,他们一起卖橘子,卖过鲜花,在生活中感受经济学原理。

安传东搜狐实习结束后,本可以留下来工作,但他还是放弃了。安传东的那些商业院的同学,有的去了银行,有的成了公务员,安传东想创业。2014年3月26日。 安传东第一次踏上创业历程。

那一年,O2O创业潮如火如荼、创业如火如荼。在中关村创业大街上,一个有名的段子是,一个保安说自己要做外卖,在一个月内拿到了几万块钱投资,几个月后,钱用光了,换一个方向再来拿钱。

安传东做的是一个O2O项目“最后驿千米”,校园里经常会产生大量物流订单,但快递一般只能把产品放到校园的某一个地方。安传东要填平这最后一公里的“蓝海”,学生可以以手机接单的方式,帮快递人员把物品送到最终的地点。

把安传东的这个创业项目置于全民创业潮的大背景中,安传东天使轮和preA轮总共融了1250万。据IT桔子的统计,2014年拿到天使轮投资的公司达到812家,拿到A轮的达到846家,拿到B轮的也有225家。

安传东的项目整体进展也很顺利,因为太顺整个人就飘起来了。安传东自述,项目的现金流很好,一度,他的账上趴着两千多万的现金。一度,安传东成为团中央力推的青年创业榜样。这是安传东创业的高光时刻。

后来,他也跟着疯狂补贴,项目失败了。2016年年底的时候,安传东变得一无所有,还欠了几百万外债。

安传东说他内心里有着深深的恐惧,夜里睡不着的时候,他会想,这些钱他怎么才能还上,白天上班,晚上捡破烂吗?

非常窘迫的时候,安传东回到老家河南安阳市滑县四间房,他的父亲是个木匠,他拿走了父亲一年的收入14.8万,给员工们发放了最后一次工资。幸运的是:投资人收购了他的公司,他才无债一身轻的告别了他的第一次创业。

安传东这几年的创业生涯中有的只是窘迫,为了200元的电费他会埋怨女朋友,有时候公交卡里只剩下了四毛钱……

心理大考验

如若说,失败是悬在创业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压力则是创业过程中的常态。一度,创业者的抑郁在甚至成为了一个话题,被《经济学家》以漫画的形式登上了杂志。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赤裸裸的现实。

阿宝,湖北人,北漂,也曾供职商务部,后考上京城一所著名的“985”高校全日制研究生,文科生背景的跑去读金融。但阿宝最重要的人生经历是就是创业。他说:“商场就是生死场。”还说,“现实永远比小说更精彩更残酷。”

阿宝赶上了纸媒的黄金十年,而后阿宝加入了一家户外传媒公司,实现了媒体人到职场人的华丽转身。阿宝转型顺风顺水,写文章他一把好手,做销售亦然。

好景不长,这家户外传媒公司高层内斗,创始人和投资人也因对赌协议而直接爆发冲突,最激烈时投资人冻结了公司账户,赶走了总经理,随即总经理动用社会暴力力量又赶走了投资人任命的职业经理人。

阿宝毅然选择离开,他想跟着一个创业公司一起成长,但显然不是这样的创业公司。

半年后,阿宝选择了一家成长型的连锁公司加盟,他的职位是副总裁,负责品牌和融资。在巨额亏损境况下,他成功两轮融资,让公司在生死边缘数次化险为夷。

直到有一天,半夜早醒,然后持续半年,每晚只有两三个小时的睡眠。

失眠时内心焦躁不安,渴望倾诉,这种心境阿宝不可能和公司员工分担,也不可能告诉商业合作伙伴。阿宝需要给自己找点事情做,他开始写商战小说。那些日常发生在身边的商业故事,像水一样从他的笔端流出。

他亲历的高层内斗和融资的经历都成了他写作的素材,阿宝写的很快,几乎三个月时间,他差不多就完成四十万字的小说。

这个过程中,阿宝辞职了,他觉得他不能拿着自己的命耗了,长期失眠,他的脸上已经长出了一些老年斑,发际线也在后移。

这次离职后,阿宝自己创业了,他成立了一家电影公司,公司的地址在北京东四环的竞园,曾经的两个下属跟着他来到了这个新公司,他签约了一个导演。阿宝曾经熟悉的那些投资人他们只投资互联网,他们不懂电影产业也不投电影产业。

阿宝这次创业,持续了一年,因为各种各样的缘故,定好的电影项目被延迟,总体上有点萧条。

再次告别创业后的阿宝加入了中国作协,而后他获得了去鲁迅文学院学习的机会。莫言、余华、王安忆、张抗抗、刘震云、迟子建等作家都在这所“文坛的黄埔军校”学习过。整整一学期,阿宝从未缺过一堂课。

现在阿宝不再创业了,他成为天使投资人,他只投自己熟悉赛道的创业者,投了工业机器人、养老、医疗器械、游戏、生鲜电商等项目,这些被投资的创业者,都是被阿宝认可的朋友。

失眠是抑郁症的前哨,阿宝的失眠症还是未好,但他没有抑郁,因为他热爱写作。

“我曾经得了很严重的郁抑症,整宿整宿睡不着觉……一到夜里眼睛盯得跟灯泡似的……看待事情非常非常悲观”,万科前高管毛大庆回忆起自己的抑郁的状态。

毛大庆曾尝试过看心理医生,但收效甚微。期间他去美国跟王石吃了一顿四个小时的午餐,“就像祥林嫂一样在那一直说一直说,你这人怎么这么负面呢?”后来跑步治愈了他的抑郁。

法制周报曾提到一份公开资料,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已有1200多名企业家因为自己摆脱不了的心理障碍走向了自杀身亡的道路。

如何九死一生?

剔除创业者成功时的风光无限后,剩下便是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皇明太阳能董事长黄鸣所说,便意味着他的一生从此将与压力、竞争、劳累、焦虑结伴而行,再也不得轻松。

大多数成功的企业家都是工作狂,他们的生活与工作几乎没有明显的界限,也没有节假日、上下班的概念。即使有病也一再拖。

网上曾流传过王健林的一天作息表,他早上4点起床,健身45分钟,工作量约是16小时;马云一年飞行了800多个小时,平均每天2小时在飞机上度过,走访了33个国家和地区;对于腾讯员工而言,凌晨三四点收到马化腾的回复邮件也是家常便饭的事情。

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曾回忆自己刚创业的时候,“那时候,我经常半夜2点钟醒来,起床回Email。回复完继续睡觉,再醒来也才5点钟,再起床回Email……长时间在高压工作,造成我抵抗力减弱,这可能也是后来生病的原因。”

“钢铁侠”马斯克。在最困难的时间,特斯拉面临资金短缺、员工离职、美国次贷危机……马斯克一度精神崩溃。多年以后,马斯克把这段九死一生的经历形容为“一边嚼着玻璃,一边凝视死亡的深渊”。

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创业30年来,每天工作16个小时,一年中200多天都奔波在市场一线。工作几乎是宗庆后的全部,他上班不是朝九晚五,而是朝七晚十一,几十年如一日。

《史蒂夫·乔布斯传》的作者艾萨克森说“乔布斯在死前一天还是在工作”。 青岛啤酒的彭作义突发心肌梗塞意外去世、大中电器的胡凯、爱立信的杨迈都死于心脏病、春雨医生的张锐……更多是积劳成疾,过劳猝死。

创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承担着精神和身体的双重压力。

失败则是创业的一种常态。

“跨界美食家”是安传东的第二个创业项目,定位于短视频MCN机构。这个项目在2017年的经纬创答会上被张颖否定了。安传东又失败了。

周亚辉,昆仑万维董事长。第一次创业的周亚辉是做多媒体光盘,他在清华科技园租了一个办公室,账面只剩10万块钱时,办公室就被退掉了。后来,周亚辉就在五道口附近租了两个2000块钱的两居。刚刚工作的第一个暑假,他几乎天天中午都吃蛋炒饭,3块钱。

周亚辉的第一次创业的失败并不偶然。失败是创业路上的一种常态。周亚辉多年后坦陈,“我觉得大学生创业,其实就是拿着一把木头枪上战场,觉得自己很英雄,实际上是个木头枪,一枪就被人打死了,自己还打不死别人。”

周亚辉第一次创业失败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创业。他在寻找新的机会,他去了陈一舟的千橡互动做总监,他觉得千橡互动里有很多技术高手,他想了解技术,他觉得自己不懂技术。千橡互动的创始人陈一舟给了周亚辉很多启发。

陈一舟说,“互联网上第二拨创业者肯定比第一拨更难成功,上一拨创业时,哪里都是空地,占一片就可以。现在,已经有几个大城市了,只能做游击队,一边找几片相对肥沃的草地,逐渐变成小村庄,再变成城市;一边寻找其他草地。”

周亚辉也找到了他的空地——海外网页游戏。

翻翻中国互联网不长不短的历史,几乎所有成功的商业模式都找到了市场的空白点。找到市场的空白点,这显然只是创业成功标准动作的第一要义,

第二要义,要对这个事业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在美国硅谷,大部分公司创立的时候,都以伟大为目标。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的答案是:只有“这个产品不得不做”的冲动,才是真正的创业理由。

卡耐基曾请教古里奇公司的董事长古里奇,成功的第一要义是什么?古里奇回答:“喜欢你的工作”。他说,“如果你喜欢你从事的工作,你工作的时间也许很长,但丝毫不觉得在工作,反倒像是在游戏”。

宿华,快手CEO,除了编程,没有什么爱好。在接受《人物》杂志采访时,他坦陈他的偶像是两位谷歌程序员:Jeff Dean和Sanjay Ghemawat。他读过很多他们的代码,“就跟你读了一个人写的小说是一样的,你会很喜欢这个人。”

快手初创期,每个创始人都要投入大量时间写代码。到了2015年,主管前端开发的程一笑就不写了。由于后端压力大,CEO宿华一直写到了2016年年初。熬夜作战是经常的事,至于是否存在连续几天不洗澡,他说,“乔布斯也不爱洗澡。”

看王小川的故事也是如此,如果不热爱搜索,没有把这个事情做成的执念,就没有后来的搜狗。

所有光鲜的成功背后必然有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如软银亚洲总裁阎炎所说:“我们太多的人去讲微软盖茨的成功、乔布斯的成功。但他们是经过多少年的奋斗才获得的?”

即便如此,能登山塔顶的只是少数人。

关于创业,小米的创始人雷军曾说过,“说实话我觉得创业真不是人干的事,都是阿猫阿狗干的,一个正常人绝对不会选择创业。因为一旦选择创业,就选择了一个无比痛苦的人生,压力、困惑、别人的不理解甚至是看不起,真正能走向成功的只是极少数,绝大部分创业者都成了铺路石。”

创业的过程中,安传东也已经修正了他的梦想,以前他的梦想是去纳斯达克敲钟,现在,他想的是做成一家公司卖给BAT。

对创业者来说,与投资人的关系破裂是导致“至暗时刻”的最大元凶。

2016年,空空狐创始人余丹发文自述在重病期间被踢出董事会,公司股份由90%降到10%,90%股权持有者变更为昆仑万维创始人&董事长周亚辉;17年5月4日,她再度发文,称在未被告知的情况下,通过其他途径知悉周亚辉欲关闭空空狐,并表示希望用剩余的10%股份来交换之后的运营权;5月6日,周亚辉发布长文反驳称余丹“断章取义,拼凑故事”,给他本人带来了名誉伤害,已向其发送律师函,长文中还指责其乱花投资款;5月7日,余丹在其公众号上就周亚辉指出的问题进行了回应,并表示自己没有乱花投资款;今日凌晨,周亚辉授权的律师事务所向猎云网爆料余丹部分置装报销单据,似乎在用票据回应余丹的解释。

  短短几天,空空狐事件不断反转发酵,他们在做哪些业务,一票群众不明所以,但余小丹与周亚辉这两个名字以及期间摩擦却迅速在创投圈口耳相传。这种创始人与投资人对撕的事件虽然看点十足,但也并非个案。

  易到周航称大股东乐视挪用易到13亿资金,回应称其诽谤

  2017年4月17日晚,易到创始人兼CEO周航发声,称大股东乐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挪用了易到13亿资金;几小时后,易到和乐视控股共同发文指责周航恶意诽谤,称乐视已为易到投入40亿,“挪用13亿”是乐视汽车生态拿走了以乐视大厦为抵押、易到为主体的贷款资金;第二天凌晨,周航通过朋友圈表示,这是在向自己泼脏水;4月18日早上,乐视方面对记者表示:“针对我们的声明,周航并没有提出实质性的反驳,就说明了很多问题。”

  “易到”是中国第一个由汽车租赁公司、劳务公司、软件平台和乘客四方协议的约租车服务模式。自2010年起长达三年的时间里,这个领域几乎无人进入。世事变幻,滴滴后发制人,先后合并了快的、Uber中国,成为行业绝对的大佬。而先行一步的易到用车,却因为一连串的决策失误,走向了失败的泥潭。这并不是易到的第一次危机。自2010年成立以来,政策危机、资本大战、管理层易主,已经让易到几经生死。

  大娘水饺吴国强呛声资方管理,磨合3年终分手

  2016年初,大娘水饺创始人吴国强写的一封《致全体大娘人的公开信》在网上传播,品牌创始团队与资方管理团队之间的矛盾暴露于众,信中吴国强表示,自从CVC接手大娘水饺以来,公司业绩逐年下滑,自己去参加公司年会时还遭到了现场保安的阻拦。

  1996年4月,吴国强将常州一家小餐馆改名为大娘水饺,在吴国强的带领下,大娘水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成为中式快餐行业的领军企业;2013年,吴国强已经年满60,他开始考虑把企业交给专业的团队;2013年12月16日,大娘水饺与CVC在香港进行了交割,双方经营理念完全不同,股权交割后,为了确保大娘水饺的管理平稳过渡,吴国强受资方聘请,担任董事长和企业顾问,很快,资方聘请的管理团队与创始团队间有了包括会议方式、管理方式、产品线、成本控制、用工和薪资结构在内的矛盾。

  自2014年3月,大娘水饺正式被CVC收购以来,大娘水饺似乎就再也没有平静过。2017年春节前夕,大娘水饺被格林豪泰酒店(中国)有限公司收购的股权案公告被发布在商务部反垄断局网站上,这一跨界收购意味着大娘水饺与CVC近三年的磨合宣告终结。回顾这三年间所经历的数次CEO更迭以及2016年初的创始人被禁入年会会场争端,每一件事都让这家创立20余年的餐企“气喘吁吁”。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水饺品类市场中,大娘水饺似乎还没来得及仔细应对对手的挤压,就被企业内部的风云变幻打入被动局面。尽管如此,仍有业内人士认为,离开了CVC的大娘水饺,或许仍有扭转现状的机会。

  俏江南VS  CVC:法庭相见分外眼红

  2000年4月,张兰将创业近10年攒下的6000万元投资进军中高端餐饮业,在北京国贸的高档写字楼里,第一家以川剧变脸脸谱为Logo的“俏江南”餐厅应运而生;2007年,俏江南销售额已高达10亿元左右;2008年,张兰引入鼎晖投资。鼎晖以2亿的价格换取俏江南10.526%股权,两人最初相谈甚欢,最后关系却被闹僵;2014年,CVC以3亿美元收购俏江南82.7%股权,鼎晖抽身退出。之后俏江南的业绩一路下滑,双方矛盾不断,CVC试图撤销交易,张兰资产被冻结,双方还为此打起了一场贸易仲裁案的官司;2015年年中,债权银团指派的保华公司接手俏江南,并最终交由新投资人。

  对于资本的引入,张兰直言“太后悔了”,资本方则称早知今日悔不当初。双方没有赢的一方,俏江南也早已不是当初那个俏江南,像张兰儿子、大S老公说的那样:在与境外资本的博弈中,创始股东离场,而最后受伤害的是一个创立了16年的本土品牌。

  雷士照明吴长江:二斗资方,曲终人散被判14年刑期

  1998年,吴长江与其他二人沟通创办雷士照明,2005年,由于经营上的分歧,吴长江被迫让出全部股份,携8000万元出走雷士照明,随后,全体经销商力挺吴长江,他顺利回归,其合伙人携款出局。

  为了在半年内付清1.6亿元股权转让款,吴长江四处借钱,甚至借高利贷,并引入财务投资人软银赛富和高盛、施耐德电气等,股权不断被稀释,沦为第二大股东,2010年5月,雷士照明在香港上市。到11年,吴长江只剩下15.33%雷士股权,而阎焱掌管的赛富则持有18.48%。

  12年5月25日,雷士照明公告,称吴长江“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的董事长及相关一切职务,而当时的雷士第一大股东、投资方赛富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焱将出任董事长;7月12日,吴长江微博自称“被逼辞职”,要求回归雷士。随后围绕吴长江回归问题,7月12日雷士经销商上演逼宫大戏力挺吴长江,7月13日雷士照明员工全国停工抗议,7月27日雷士运营商召开动员会欲另起炉灶等诸多事件接连发生。

  而彼时处在风波中心的吴长江和阎焱也针锋相对,剑拔弩张。

  9月4日,雷士照明公告,称董事会决定设立一个临时运营委员会,董事会任命吴长江为公司临时运营委员会负责人,该运营委员会管理公司日常运营。雷士照明风波至此告一段落。

  2012年9月,吴长江重返雷士管理层后找到德豪润达董事长王冬雷并签署一份“秘密协议”,很快,王冬雷入股雷士,并协助吴长江重返董事会,担任CEO,此时阎焱成为了出局者。

  王冬雷成为雷士第一大股东后开始主导雷士与德豪之间的业务整合,包括将雷士核心业务T8支架转移进入德豪润达(该业务每年贡献了公司20%的收入),吴长江有所不满。和上一次资方与创始人一样,为了公司经营权,双方又开始“切磋较量”。

  14年10月28日,警方介入雷士照明内斗,吴长江涉嫌挪用资金被立案侦查;15年1月12日,吴长江被惠州市公安局正式逮捕;16年12月22日,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吴长江以挪用资金罪、职务侵占罪判处两项罪名,被判处14年刑期。

  “情侣”常常被拿来形容创业者和投资人的关系,创企希望通过资本来快速抢占市场,而资本也希望从创企身上获得未来收益,二者情投意合,但在短暂的蜜月期,创企与资本各有诉求之后,同床异梦的二者则有可能迅速成为敌人,反目成仇。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尽人散是不可避免的悲剧。

创新工场CEO、原谷歌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罹患淋巴癌。在经历了17个月的痛苦治疗后,李开复写下《向死而生》一书,他在书中这样说道:

  “如果不是癌症,我可能会循着过去的惯性继续走下去,也许我可以获取更优渥的名利地位、创造更多成功的故事,如今,癌症把我硬生生推倒,这场生死大病开启了我的智慧,我依旧会尽力投身工作,让世界更好;但我也更真切地知道,生命该怎么过才是最圆满的。”

  对于无法保证睡眠、长期缺觉的创业者,李开复再三提醒——健康比创业重要!

By 薛芳

为什么科技越发展,人们越不幸福?

科技发展对人类的改变

1,科技的发展让人类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不断增加。

为了种植小麦,农业社会的人类需要将采集社会中几名成年男性只需每三天 打猎一次,而每次只需要 3-6 个小时即可的工作状态转变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小麦还需要足够的空气、阳光、水和空间,所以人类还需要去除田地 里的其他植物。

大片的小麦还会引来麻雀,兔子等动物的掠夺,人类还要不断的保证不会有动物来带走人类的劳动成果。

因为小麦的生活环境内不能有石子,于是人类需要不断的犁地,去除田中的石子。种植小麦同时需要给小麦浇水,施肥等等,人类还需要把河中的水运到田中,拾取动物的粪便来给小麦施肥。

在工业社会,大部分人类都是工人阶级,需要整天在工厂中劳动。在环境差,收入低的工作环境下没日没夜的工作,会对身体等方面造成很大破坏。

2,科技发展使人类生活更复杂。

现代社会的科技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前进,随着新科技的诞生,人类需要学习 和掌握的“知识”并没有减少,生活也更加复杂。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考虑的东西以及需要做的事情变多了。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为了使用汽车这种快捷的交通工具,人类需要学习和了 解很多东西,比如说

作为技能——学会开车,了解车,知道什么是机油什么是电瓶,对于车的一些简单问题得会处理;

作为商品——得有钱买车,得记得上保险, 得记得年检;

作为面子工具——得思考买什么类型的车,了解不同品牌的车的特点以及别人换车我要不要换,要换成什么;

作为推手——钱从哪里来,我是需要多加班还是节省其他的钱来买车。

但是将时间拉回远古时代,这些烦恼会因为没有汽车这样的科技产物全部消失。这也就是科技发展使生活更复杂的原因。

3,科技使人产生欲望。

欲望是由人的本性产生的想达到某种目的要求。科技会促使人类产生更多的 欲望,从而使生活变得复杂。科学技术归根结底是人类为了满足其欲望而产生的。

比如说洗衣机,它的发明者是汉密尔顿•史密斯。为了节省洗衣时间和洗衣服带 来的很多工作量,他将衣服放入一个木桶内,在木桶中使用桨叶使衣物在桶中翻滚,起到洗衣的效果。

这个例子可以说明科学技术是为了满足人类欲望而产生的, 史密斯为了回避辛苦的洗衣工作,希望更多的休息,减少劳动时间,使他发明了洗衣机我们为了做到某件事,或者更加容易的做到某件事情。

但是当这些事情做到了以后,人类的欲望会就此停止么?肯定不会。

我们会因为现有欲望的满足而激发出更多的欲望,同样我们为了达到这些新的欲望,会考虑更多的事情,会考虑更多的方法去达到这些欲望。

也许针对之前的一件事,科技使它更容易的被满足,但是针对生活这个由许多件事情综合起来的整体而言,科技发展无疑增多了我们需要考虑需要做的内容,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复杂。

科技发展使我们做成一件事情或者达成一种目的更加简单,我们更容易的做成一件事情,我们的欲望更容易得到满足,我们会激发更多的欲望,大量的欲望却少有可以满足的情况会让人们感到不幸福。

4. 科技使人类生活失去自由

信息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方式极大丰富的同时,也使人类对信息依赖 的欲望极大膨胀——信息的应用给予了人类方便与快捷,提高了效率,但同时也彻底使人失去了自主和自由。

人们使用手机,移动支付,为了使生活更方便,把自己的个人信息填写在了实名认证的栏目中,把个人信息储存在网上,对个人信息的保密来说存在危险。

科学的发展俘虏了自由。信息的应用给予了人类方便与快捷,提高了效率, 但同时也彻底使人失去了自主和自由。

现代人无法离开计算机、手机、互联网, 产生手机综合征、网络综合征,让人们迷失在信息中。

人实际已被信息控制,整个世界都被信息给霸占了。人表面上在这里能够支配很多信息,实际上人被支配 了。表面上是人类制造使用机器,实际上是机器奴役了人类。

5. 科技发展会使人类社会的竞争越发激烈

在采集社会,人类人均土地面积十分广泛,不会存在什么实质性的竞争。

在农业社会,食物的产出始终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人类对土地的面积要求越来越 高,直到两个群体的土地发生重合,就产生了对于土地的纠纷,时间长了就演化为战争。

在工业社会,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变的更大——电子产品的生产需要大量的铜,发动机的工作需要石油,金属制品的制作需要矿物质,燃气灶需要天然气, 火炉需要煤炭等等。

然而地球上这些自然资源的分布并不均匀,所以资源越多的国家越发达,资源少的国家会为了资源向资源多的国家发动战争。

在信息社会中,人类数量异常的大,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单位中,竞争 是无处不在的,每年都会有人因为无法在继续竞争中生存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 命。

6. 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食用的食物变的更少且更加单一

在采集社会,人类四处寻找食物,狩猎各种各样的动物,食物获取相对广 泛,且较为容易。

之后人类开始大面积种植小麦以后,人类就几乎只有小麦一种能量来源,但是面对人口数量的暴增,大面积的小麦种植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的需要,所以会有很多人处于饥饿状态。

现代社会还会有饥荒,比如非洲某些国家的人们,在国家形态下,他们无法像采集社会一样迁移。

又比如,为了控制三高, 为了减少癌症,为了塑形等等,很多人每天计算着卡路里吃饭。如果人连饭都吃不饱,何谈快乐和幸福呢。

7. 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的欲望逐渐变大大到无法满足的程度

人类由于科技进步,得到了短暂的满足之后,其欲望又会不断膨胀。反之, 如果人类的进步使得自身欲望得到了持久的满足,那么人类也就不会有再次进步的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科技的进步促使人类的欲望不断膨胀,也正因此使得人类得以不断进步。

结合以上观点,可以看出人类欲望的膨胀与短暂的满足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这个问题本质上就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并不存在一个答案。不 过单就此问题而言,答案是人类的欲望是最初的原因,因为人类在科技出现之前就已存在,而欲望(懒惰)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

近代科学认识世界是逐步递进的过程,途中总要经历不完备、不精确,从而 不断修正,在修正的同时新的问题又大量涌现、层出不穷,就像手机和软件等的 升级和进化也是这个道理。

对于世界,人们总是处于质疑、求解、得解、再质疑的滚动循环中,似乎永远无法获知对这个世界的终极认识,这就是不断研究科学的原因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发展负重了生活。

如果这么想的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作效率的提高,人们本应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生活、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人们的工作更趋繁忙,过去悠闲缓慢生活状态几乎见不到了。

即使是一秒钟能计算上千亿次的电脑也没有把人们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反而生活压力更重了,人们依旧坐在电脑前工作着,即便人们面前的电脑已经非常高级了。

所以可以说科技的进步并没能使人从工作中解脱出来。精神的忧郁与科学的发达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在更大的悲剧可能降临之前,人类已经品尝到了自己培育的苦果——自我伤害,暴力事件等等。

科学为人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使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 来,人类用科学几乎征服了地球上一切可为人类所用的资源。但由于占有的欲望从未停歇,反而被一次次地放大,人们的心难以安静下来。

其实人类的快乐与否和科技发展并没有什么关系。就算以后发展到可以移民外星的程度,世界也没有战争和疾病,每个人都有房有车有钱,自己的另一半也全是理想型,人类也不会快乐。因为我们从来不会满足,有了钱就想有超过他人的地位;有了一个贤惠温柔的妻子,又想要有个妩媚风骚的狐狸精。什么都有了以后,人就会想着要长生不老,长生不老之后又会想着从人变成神。


人类永远也不会达到一种“极乐”的境界,永远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满足。到现在为止,人类所获的所有科技成就都是这种“不满足”基因所塑造的,欲望是因,科技是果,所以人类的欲望注定无法用科技来填补。

By 秦士超

8成留学生回国,他们内心想法如何?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据教育部最新公布数据显示,学成即回国占到的比例达到80%。
30位留学生自曝回国后真实薪资,看完之后你还想回国吗?

想在美国留下来越来越难,2017年4月底,两位议员提交了H-1B 签证改革议案要求H-1B申请者的年薪需高于11万美元,这让很多留学生感到绝望。尽管该议案尚处于提案阶段,但“见风使舵”的美国公司,由于H-1B政策不明朗而不敢雇佣外国人,最终导致不少留学生丧失工作机会。

8月份,美国国土安全部又起草一份计划,要求外国留学生每年重新申请居留许可,以加强“国家安全”。

对于留学生来说,想要获得工作签证俨然已经比北京摇号还难。

于是大部分留学生只能“裸归”,令人心碎的是留学归国人员的薪酬待遇,比想象中的低很多:

月收入在一万元人民币以下的,高达82%;

而一万元至三万元之间的只有15%。

按照中国北上广的生活标准,一万元的薪水只能“呵呵”。

留学归来的薪资真的像报告中说的那样低吗?来看看网友们是怎么说的。(来自@办公室吐槽君 粉丝留言)
30位留学生自曝回国后真实薪资,看完之后你还想回国吗?
30位海归自报回国薪资

● 1. 美硕,魔都,学校排名前50,税前10k。想知道那些说金融20k的到底进的是哪,跟我一块儿毕业的小伙伴也没这么高啊。

● 2. 美硕好歹算个综合top前50,南京,ee转金融,本科985,现在交双一流。回国3年,月薪1万多,不加年终奖….别bb回国,庙小妖风大,水浅王八多。

● 3. 广州,高中初中香港国际学校美高那种,大学美国本科top50,月薪11k。

● 4. 美国4年回国1年,坐标沈阳,我回来之后找了小半年才找到一个7.6k的。

● 5. 留美top50,国内一年,HR税前10k,心塞。

● 6. 美本日硕,之前在北京科研机构事业编,到手6k-7k,现在深圳高校到手7k-8k。

● 7. 上海去年英硕传媒刚回国第一份工作6.5k,次年9月第二份工作10k,入不敷出。

● 8. 工作即将一年整,英国本科学的是会计金融,帝都做外企财物分析,刚入职月薪税前5.5k,工作半年后加薪到7k……

● 9. 国本英国硕士,回国在四大的二线所趴着,当时起薪7k多,每年涨30%,就这样吧。

● 10. 人大本科,英国留学回来,北京税后1万加各种福利。

● 11. 英国两年电气,回国第三个月工资拿到手的工资5000,住房和吃饭公司包了,平时福利也多,哎感觉学电就是求稳,一辈子赚不了什么钱。

● 12. 成都,IT外企,加拿大毕业两年回的,IT月薪2万。

● 13. 二线省会私企,电力设计院,加拿大本科土建专业,公司平均3k月薪加3k预支奖金加16/小时加班费,项目奖金季度结算,按土建电气,水工,热控,机务,配比X工时,有注册证书的吗,单独再加。

● 14. 呵呵….难得留言还是如此伤心的话题,澳洲8年回国5年,坐标南京月薪4000。

● 15. 金融专业、土澳留学,上海入职一年12k。

● 16. 土澳5年商科master,回国广州某商业地产开发国企,13薪到手月均6.5k左右,算上补贴10k出头,这个月跳槽去了某个外资乙方,佣金部分不确定能有多少,但底薪税前7k。

● 17. 澳洲硕士,一线城市,第一年工作,企业财务到手7000+,朋友香港硕士,marketing,到手8000+。

● 18. 澳硕会计专业,国内在二线城市外企做了半年税前5k,现在帝都税前1万,感觉遇到好领导好同事比工资重要。

● 19. 港硕,毕业第一份工作在港,15k税前,属于平均偏低的水平,三年后回国年薪超过香港,金融业。

● 20. 这个看个人能力吧,不要以为是个海归就一定能拿多高的薪水,坐标深圳,之前公司的一个同事,海归硕士税前5.5k。

● 21. 说说我身边的海归圈子,都是刚毕业入职的,朋友在小券商投行,月薪7k,年终看业绩,男票交易员,月薪7k年终看业绩,同学度娘hr,月薪6k,另一同学小银行甲方,月薪20k,本人外企小数据员,月薪13k,所以说找工作这个事情,见仁见智吧,感觉还是看能力和关系。

● 22. 美本硕,在美国留学9年,回国第一年3线城市,常州金坛区,14k/月。

● 23. 呆过的公司的新入职小姐姐,美本文理学院,北京税前3万5。

● 24. 其实很多不一定看月薪,我一朋友国内南开本科,毕业去英国读研回深圳,在证券工作一年后月薪税后一万吧,但是做项目的年底分红50多万,我现在土澳工作本以为自己薪资也不低了,一对比瑟瑟发抖,想回国工作了。

● 25. 英国硕士,毕业工作3年,工程单位,月薪2.5万年底绩效好的话,一年40万+。

● 26. 室友:AI985本科,澳洲博士,英国博士后,即将回国,年薪90万,税后60+膜拜大神。

● 27. 5年前985本科毕业时年薪税后30万,郑州,现在悉尼大学读博士毕业年薪20万。

● 28. 看到你们的回复,还蛮庆幸自己没回内地留在香港。做市场调查加咨询,年薪32.5万,月薪两万多酱紫,月租6000,剩下的钱花一花、存一存感觉自己生后还算挺幸福的。

● 29. 对不起,我啃老了,跟着老妈干,给老妈当助理,说好先一年给10万。

● 30. 世界前20学校研究生毕业,英国留学,本科金融,研究生business,坐标浙江,月薪3k……………CFA 1 Pass忘记说了,我妈妈好朋友的孩子,本科复旦,研究生博士剑桥,读的还是环境工程,回上海后,近了外企,入职38k每月,一年多后50k每月,海归也和海归不一样的,优秀的人咋都挣得多,不优秀的出国了也没用。

但即使薪资水平不尽如人意,还是阻挡不住留学生回国的浪潮,这是为什么呢?

为何回国发展?每个人都列举了不只一个理由。其中,6人提到美国疫情严峻、抗疫表现差劲,4人提到签证政策“卡”人,3人提到包括华裔在内少数族裔受歧视或遭遇隐形“天花板”,3人提到目睹种种社会问题而致“美国滤镜”破裂。所有人都提到了一个词——机遇。或感到美国发展机遇不足,或憧憬中国国内发展机遇,都是促成他们决心回国的一大因素。

在美国从高中读到大学的小沈说,总觉得在国外有一层透明“天花板”,长期来看整体发展机会不如国内好,加之文化有差异,个人感觉与其在美国工作两年镀一层所谓的“金”,不如早些回国发展。

一名在美学习6年、原本打算继续攻读政治学博士的留学生回忆说,早在今年2月,他所在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能听到“隆隆响的咳嗽声”。他当时十分关注祖国的抗疫工作,很多新闻都令他深受感动,美国的疫情应对方式加剧了他的危机感。据他本人观察,美国种族矛盾根深蒂固,阶级对立日益尖锐,经济危机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反观中国,每一次回国探亲都对国家蒸蒸日上、城市发展迅速、人民精神面貌变化印象深刻。

在美国学习两年、工作4年、留名Terry的留学生说,过去4年来目睹了美国阶级之间、种族之间隔阂日益加大,一个办公室里就能听到不同派别的人为一个政策而争吵;还感受到美国社会对亚裔的偏见和歧视很深;决定离开美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当地经济至上、大选至上甚至漠视生命的种种防疫政策令人失望。

在美国求学7年的杨修武提到,包括他所处的纽约在内,感觉美国社会效率整体偏低,创业、工作节奏较慢,年轻人整体拼劲不足。

刘春吾在美国毕业后有在联合国的工作经历。她认为,联合国中国籍中高层职员相对较少,反观国内更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才能,她所投身的教育行业正蓬勃发展,期待对社会有所贡献。

留名Cara的留学生说,自己今年抽中H1B签证但没通过审核,美国收紧签证政策而致拒签率飙升,个人觉得留美职业前景艰难,对比国内的日新月异尤其感到不满足,加之身为独生子女想更好支持家人,决定回国发展,但相信在美经历对个人有提升。

留名Grace的留学生说,虽然在纽约已过上不错的白领生活,但即将三十而立还是想回国“闯一把”。即使在经济发达的纽约,十年间区别都不会很大,与中国发展速度不在一个量级。此外,文化障碍存在,大部分留学生还是在抱团取暖,没有融入美国主流社会,“这终究不是我的国”。

在美国学习和工作达十年之久的Wanjing说,因签证政策,职业选择和晋升都受身份限制,她认为最重要的是有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看到近几年中国医药行业蓬勃发展,希望回来迎接这些机遇。

在美国学习和工作9年的侯颖捷说,签证因疫情之故未能续签,趁机选择回深圳一家自己青睐的餐厅谋职。

在美国学习烹饪并有过在米其林三星餐厅工作经历的一名留学生说,因为疫情暴发,自主创业的餐厅被迫停工,今年看到大量打砸抢行为,也看到了对华人的歧视行为,加上美国疫情久久得不到控制,经济形势并不好,因此决定回国重新开始。

以下是留学生栾奕的万字长文《我为什么离开美国》:

我在纽约一共生活了6年:在纽约大学读研2年,工作4年。2017年拿到美国工作签证,原计划在明后年完成绿卡申请。

栾奕从纽约大学毕业

读书时做过很多兼职,工作后做过公立学校教师,自媒体博主,纽约知名餐饮品牌PR经理。就职期间帮公司三登《纽约时报》并获得过近百篇主流媒体报道,个人也上过一些华人报纸。

栾奕在美国做美食博主探店

对我来说,离开美国是一个几乎要前功尽弃、成本极高的决定。

但我还是回来了。原因概括来说有四个:

➤ 美国疫情以来的行为,完全站在了它所宣扬的那些价值观的反面。

➤ 在美国我无法获得我所看重的共鸣共情与社会参与感。

➤ 美国综合得分日益走低,中美差距显著缩小,中国在我有生之年甚至有可能实现反超。

➤ 同等条件和同等努力下,我在中国获得快乐和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 栾奕这一代人看美国电影、动画和出版物长大。在这些作品中,美国宣扬着它的民主、自由和多元。 而在经历了美国疫情暴发、“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运动、政府打压中企的一系列事件后,栾奕看到的,是“美式价值观的崩盘”。 】

02

被打碎的“美国滤镜”

2012年我开始准备出国的时候,美国宣传的主流价值观大概是这样的:崇尚科学、人人平等、民主法治、自由多元。

对于一个有点人文情怀的文科生来说,这简直就是“理想世界”的定义。

而在纽约这个“最不像美国”、最激进多元的地方,我曾经一度觉得世界真的还挺美好。

直到疫情、特朗普和“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这记组合拳,彻底打碎了所有的美国滤镜。

而见识到美国最真实的面目之后,我无法说服自己继续假装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像原来那样与之共处。

【接下来,她从三个角度写了自己对美国社会的观察。 】

1. 民主与法治:“看不见的手”突然看见了

好多人特别欣赏美国的政治制度。说实话,初高中的时候我也特别喜欢。但政府对华为、Tiktok、微信明目张胆的制裁,“看不见的手”突然能看见了,还连扇了我们三个嘴巴。

这让我对美国的民主法治和市场经济属性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政治体制没有优劣之分,哪个体制能让自家国民踏实发展、国家稳步向前就是好的。国民幸福感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才是王道。任何抛开历史阶段和国情空谈体制都是耍无赖。

非要借题发挥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性来,以干涉和贬低中国为乐,有大国的瞎操心没大国的责任心。

作为一个少数族裔的外国人,即使是和平年代,这种“随时都会被第一个放弃”的感觉太令人不安了。我选择回到让我更有安全感的土地上去。

2. 反智与傲慢:“反疫苗”的美国人

疫情带给我的一个巨大冲击是,它让我十分具象化地意识到,美国社会的反智现象已经严重到了什么地步。

眼看着2020年都快过去了,美国社交媒体上至今还有人在争论要不要戴口罩。我盲猜,如果没有这些反口罩的游行,美国感染人数大概能少个10%。

有人说,那是因为民众在等疫苗。但问题是疫苗一般要达到60%以上的接种率才能实现美国的全民免疫。那么,有多少美国人愿意接种疫苗呢?

宾大今年八月份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20%的人不相信疫苗。注意,不是说新冠疫苗,是所有疫苗,疫苗这个概念本身。

这使我对美国人“崇尚科学”的滤镜破灭了。

这六千多万不信疫苗的,加上几百万几千万不戴口罩的,让我觉得美国抗疫之路实在是道阻且长。

当然,美国疫情到今天这个地步,政府要承担最大的责任。他们手握一切信息和科技资源,甚至还有宝贵的两个月窗口期。但他们选择把头埋在沙子里,什么都不做。

疫情刚暴发的两个月,美国疾控中心宣传了:多洗手、别恐慌、保持社交距离。而在我和所有中韩日留学生戴了半年的口罩之后,5月,疾控中心终于建议大家戴口罩了。

其他国家的确诊病例不作数,早就发布的科学研究也不作数。

除了傲慢,还是傲慢。

我有时候甚至觉得美国政府在赌。《纽约时报》在美国死亡人数达十万人时,发布了一整版的讣告。上面是1000位逝者的名字。

借用《三体》的一句话,希望美国有朝一日可以明白这个道理: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3. 有条件的自由和开放

继续从口罩说起。

口罩自己可能都没想到,薄薄三层无纺布,遮住的不是病毒,而是人权与法治和那自由的天空。

1918年流感大流行期间,加州通勤者戴着白色的防护口罩,其中一人身上还写着“要不戴口罩,要不去坐牢”。 来源:纽约时报

有不少人,哪怕面对生死,面对求大家居家隔离的医护,面对每天开发布会教怎么戴口罩的州长,都要坚守不戴口罩和朋友去海滩晒太阳开派对的自由。

这件事本质上是高度崇尚自由民主的国家和东亚文化圈“不给别人添麻烦”的社会责任感的观念区别。

我们都没错,只是观念不同,不必强融。

5月北京新发地疫情前期,大姨夫去了趟新发地买菜,事发后一家人开始了强制隔离。两个快70岁的老年人,愣是在隔离期结束后又接着自我隔离了两周,一共在家里窝了25、6天。北京好不容易快清零了,他们生怕给社会添麻烦。

中国老百姓这种心照不宣的社会责任感,对我来说更加熟悉,也更加有安全感。

4月份的时候,美国著名国民电台节目连线采访中餐企业,探讨如何向中国学习,振兴“后疫情时代”的餐饮经济。

照理说是挺拉好感的方向,偏偏主持人在临结束时问:听说中国现在封城,出入公共场合强制扫码、查体温,中国群众就真的没有意见?

面对主持人的笑里藏刀,几个连线方都坦诚地说“没有怨言,大家都很理解”。然后就是主持人心领神会的笑容。在最后剪辑播出的版本里,主持人果然意味深长地补刀了一句。

这次访谈也让我对美国人的自由开放精神有了更绝望的认识。这样见多识广的媒体人,理应保持着开放的心,不带明显预判和倾向地去采访他人。

可惜没有人能逃离美国这么多年在舆论上妖魔化中国的洗脑,很多美国人所谓的“持开放态度”(open-minded),也不过是愿意接受在自己观念的同向延伸线上的更多观点罢了。

4. 普通票:$100、黑人及其他有色人种、学生和残疾人:$50

促使我做出回国决定的导火索,是“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

看到那条视频的时候,我也跟着里面的路人从不解,到质疑,在看到弗洛伊德尿失禁的一幕时愤怒地热泪盈眶。

接下来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目之所及的所有活动为“黑人的命也是命”让路,所有媒体资源向这场运动倾斜,整个美国似乎都停滞了,每个人每天接受到的大部分信息都与它有关。

再后来,我熟悉的媒体圈和餐饮圈开始流行互相检举,谁家的编辑有过歧视行为,谁家拍杂志同工不同酬,谁家店员曾经驱赶过黑人顾客。

后来不知道是谁想出了“统计纽约哪些餐厅是黑人开的”这个主意。

最后发展到餐饮界各种意见领袖、主厨、食客的大联动,大家在社交媒体上接力扩充“黑人开店”名单,号召粉丝去名单里的这些餐厅点外卖以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

因为主厨是黑人所以去吃这家餐厅,主厨真的会为此开心吗?这是不是反向歧视呢。

这场运动进行到这里,个人观感已经很离谱了。而让我彻底震惊的是下面这件事。

8月底的一天我在网上闲逛,看见一个线上讲座活动,票价是分级制:

普通票:$100;黑人及其他有色人种、学生和残疾人:$50。

作为有色人种的我感到被冒犯,给主办方写了一篇长邮件表达这样定价多么不妥。当天晚上我就收到了对方CEO,一个金发碧眼白人美女的官方回复,邮件字数是我的三倍。

她表示,定价分级是因为之前与平权NGO合作过,他们也更希望借此举,给经济有困难的群体一个机会。言外表达了“其他人一片好评,你是第一个来投诉的”意思。

一位美国朋友说,这就是在实践“机会均等”啊。给“弱势群体”一个机会!并向我祭出网上的神图:

“平等 VS 公平”

沿着这个思路发展下去,看起来是少数族裔占便宜了,但这背后的逻辑和当年的种族隔离又有什么区别。又是谁给他们的权利,可以这样居高临下地评判他人呢。

经历了这场全民运动,“平等”和“人权”两个大词现在看来有点变味。而直说整场运动是白人的自我感动,又实在有点太悲壮了。

美国黑人世世代代重复着“黑人闹-白人哄-再闹-再哄”的命运。“黑人的命也是命”期间曾有一个视频冲上微博热搜:

每次看都很难过。

“黑人的命也是得”闹的沸沸扬扬的时候,也时有亚裔同胞站出来,试图借着这股东风,为新冠期间亚洲人遭受的歧视发声。其实在特朗普一句China Virus(中国病毒)“震惊四座”之前,针对亚裔的歧视就已经开始了。

1月底国内疫情大规模暴发的时候,纽约地铁就开始有人辱骂亚裔乘客“滚回中国”。唐人街晚餐时段整条餐馆街空空荡荡、陆续有中餐馆被打砸抢。

偶尔有几个政客跑到当地唐人街餐厅吃饭拍宣传照),试图拉动经济以及拉点选票。除此之外,亚裔基本上是孤立无援的状态。

首先美国的亚裔人口就不多,大家还以不爱投票著称。对主流政客来说,亚裔基本不算数。

如今亚裔精英越来越多,经济地位高,又重视教育,已经形成正向循环。在日常生活中,亚裔是真正能够与白人抗衡并且抢夺资源的一群人,他们对白人的食物链顶端地位是一种威胁。而帮自己养狼的事情,傻子才会干。

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感情健全的人,我当然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但我做不到在支持的同时,不感到一点委屈。

【除了美式价值观的崩盘,栾奕说,她长久以来形成的认同感,让她对美国始终是一种异乡客的感觉,无法得到她所看重的个人社会参与感。 】

03

隔了一层纸的共情

其实黑人平权运动和中国疫情早期抗疫的讨论度和全民参与度是非常类似的。但是慢慢地我意识到,无论我自己多么努力,我始终无法对这两件事情达到同样程度的共情。

对于中国发生的事情,我是更加真情实感地感受着共鸣,这些是我在纽约再待10年20年都永远无法获得的一种精神共鸣。

很遗憾,面对弗洛伊德这样被残忍地夺去生命的人,即使刽子手如此具象,身边的人们如何群情激愤,我也没有办法达到同样程度的共情。

我终于明白,对于美国,我可能永远都是一个“异乡客”。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情,我的心态可能永远都是“他们美国又怎样怎样了”。

以前总觉得,如果我再多读点书,再苦练一下英语,再多交点美国朋友,总有一天能融入美国社会的吧?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后来我GPA3.9从纽约大学毕业,业余时间把《六人行》看了十遍,毕业后在美国学校教书,交了ABC男朋友,离开前两年每天的工作都是跟美国媒体打交道……

6年了,我明白了融入美国社会并不是可以用“能听懂深夜脱口秀95%的梗”来判定的客观状态,而是一个心理状态。

更重要的是,我想要一份社会参与感。我想要时刻和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人民在一起。我知道我们离完美的社会还有很远,但是,哪里又有什么完美的社会呢?我愿意跟同胞们一起吃苦,一起摸索,一起通过自己的努力,亲手让这里变得更好。

【而除了这些“感性”的原因,中美力量对比的理性思考也是促使栾奕做出回国决定的原因。 】

04

分数走低的美国

如果说多年前我出国的时候,美国和中国就像是“100分”和“70分”。

留学生们为了这30分的差距,克服语言文化身份饮食等诸多不便,背井离乡追求“向往的生活”不难理解。

如今将近十年过去,以及美国在疫情期间不负责任的表现,美国的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的下降有目共睹。

两者的差距确实还有,但落实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上,为了享受这多出来的分数,付出那么多代价实属不值。

最后一个问题在于人心。

现在的美国不仅面临着内部的撕裂,还因为疫情期间的表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极大的信用危机。它几乎是釜底抽薪的移民政策也让很多外国人才寒了心,无论是已经在美国的,还是曾经向往美国的。

失掉国际信用,失掉外来人才,美国的实力会被严重削减。

———————–

无论你是否同意栾奕的看法,她的心声在留学生当中非常有代表性。只有时间才能证明他们的选择是否正确。

By 双语君

揭开中药行业的黑幕

2006年,记者采访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司司长骆诗文,他曾预言:“我们执行错误的‘中药现代化’路线与国际接轨三四年,已经使得中药加速走向衰败。如果这种情况再让它继续5年,中药就无法挽救了。”

2011年,记者拜访骆老,再度提及此事,他直言:“医药不分家。现在传统中药已经不复存在,医也完了!”“前些日子得了结肠炎,一直拉肚子,最严重的时候一天十几次。”骆老解释说。
  
这位学徒出身、从事中药工作53年的退休老人,有点头疼脑热从来都是自己开方、抓药。结肠炎病程缓慢,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为了根治,骆老从医书找到一方。该方需要的药材,有一味颇为独特:伏龙肝。

伏龙肝就是灶心土,可治腹痛泄泻、便血。骆老托了朋友,终于在湖南农村寻找到了传统的老灶台。他特意交代:“要挖取灶底中心烧得最红的那一块,有多少要多少。” ——这东西如今太金贵了,骆老保存了整整一大包,以备后用。为了保证这服药的品质,骆老亲自按古法炮制。果然几剂而愈。
  
很多人都以为“中医是慢郎中”,有时候连骆老的女儿都不例外。一次孩子发烧,咳得很厉害,工作繁忙的她为了快速治愈,也是直接送医院挂水去了,没想到连着一星期都没见好。而北京中医院一位医生,是名老中医的孙子,仅用了5味药,3服下去,小朋友就活蹦乱跳了。
  
这位医生姓周,夫人也是名门之后,是京城名医施今墨的第三代。周医生用药有何高明?骆老说,重点是他每一味药都经过自己精心炮制。而现在的医院大多不炮制、或者乱炮制。一位老医生则对记者说:“不能怨老百姓骂中医。现在中药不灵了。价格涨得那么厉害,假冒伪劣又空前严重,老百姓怎么能不骂?从来没有见过中药材质量像今天这么差,过去三五服中药下去疗效就出来了,现在十服八服也没见疗效。”
  
最可悲的事情莫过于,连治病救人的药都“病”了。骆老说:“我搞了50多年中药,现在的中药连我自己都不敢吃。不是危言耸听,很可能吃出问题。我吃中药,都得自己跑到药材市场亲手选药材,自己炮制。”

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教授断言:“中医将亡于药!”作为华夏5000年文化结晶的传统中药,到底怎么了?

“一袋袋包装扎实的枇杷叶码得像小山一样,一辆12吨的载重货车整装待发……”这是一名记者在全国最大的枇杷叶收购大户,福建仙游县书峰乡林文喜的收购站,看到的“壮观场面”。自2005年起,林文喜就以每吨700元至1000元的价格,向山民收购枇杷叶。并相继敲开了广州医药公司、山东制药厂、同仁堂的大门。
  
原来落到地上随其腐烂的枇杷叶,随便捡来就能换钱,瞬间激发了村民们的积极性,连残疾人都加入了捡叶大军。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大爷,一年仅靠卖枇杷叶,就能收入4000元左右。枇杷叶应该如何采集、炮制?骆诗文为记者详细地讲解:“今年用的枇杷叶必须是去年从树上摘下来的老叶,树龄至少三五年。用鬃刷把枇杷叶背面的毛刷得干干净净,放在竹垫上晾到八九成干,以一公斤为单位,一叶一叶码好用绳子扎起来,再立起让它彻底干燥。做药的时候,拿出来,用药刀切成0.5厘米厚的丝,锅里加炼熟的蜂蜜和适量开水,放入枇杷丝拌匀,用文火炒到枇杷丝既能很均匀地沾上蜜,又不黏手,取出放凉即可。”
  
但现在农民们一般都是怎么采集落叶?“我亲眼看到,都是直接用一根金属的或者竹制的长签扎地上的落叶,管它老叶、新叶。很多叶子在泥里已经腐烂,再一下雨,浸泡过后还有什么用?采回来洗都不洗,毛也不去,晒干一扎。炮制的时候,甚至连绳子都不解,蜜炙就更不用提了,直接往提取罐里倒。”

中药材历来讲究原产地,是为“道地”。骆老解释说:“这是五千年来通过实践摸索出的规律。大量验证表明,一旦改变了环境,药效往往就不行了。”据骆老所言,“文革之前,中药如果需要异地种植,必须经过三代,考察是不是有疗效。用第一代的种子种第二代,第二代的种子再种第三代,直到三代药材的疗效和原产地药材一致,才允许移植。现在则随心所欲了,想去哪里种就去哪里种。

“前一段时间检查出鱼腥草有问题。什么问题?从原料上就不对。过去鱼腥草主要生长在深山的水沟溪泉两边,没有污染,煮了以后给小孩退烧很快就能见效。现在云南、贵州、四川,把鱼腥草洒在大地里,像种蔬菜一样。本身那个地是农田,已经施过很多年的化肥农药。长出来后用耙一耙,装在竹筐浸到水塘里,把泥洗掉就挑到集市上去当蔬菜卖了。当天卖不完怕烂掉才拿回去晒干,卖出去做药。肺炎发烧,以小孩居多。小孩病情变化很快,以往一服药就能扳过来,延误了就可能致命。你说拿这样没什么疗效的鱼腥草做药,吃了能不死人吗?”
  
不道地的药材一轰而上大量供应,优质的原产地药材则遭到人们竭泽而渔式的掠抢。如今浙江各中药房,已经难以看到原汁原味的“浙八味”了。云南白药最重要的原材料野生重楼,又名七叶一枝花,已经濒临灭绝。道地药材大多产于老少边穷地区,无论用什么手段,如果能使产量倍增,对当地都是有吸引力的。麦冬使用壮根灵后,单产可以从300公斤增加到1000多公斤。党参使用激素农药后,单产量也可增加一倍。但药效可想而知。

“就像我们吃黄瓜,头尾两端味道不一样,当归各个部位的药效不同。当归头止血,当归身补血,当归尾破血(催血),不能乱用。以前用当归,都要分清部位,一钱一钱算得很仔细。现在去配药,药房的人跟我说,当归都长得很大,给你一整根,都啃光也不会出事情,当然,也没什么疗效,跟吃萝卜差不多。”一名老医生告诉记者。
  
药材中农药残留超标的真相更令人震惊,这也是我国中药材出口最大的拦路虎。从检测统计可以看出,我国中药材中农药残留污染具有普遍性,几乎在所有的样品中都有检出。二三十年前,为了消灭长白山上的松毛虫,政府曾组织飞机在林区大规模洒下666等剧毒农药,至今该成分仍不时在长白山区的人参中被检出。
  
岷县当归又称“岷归”,为药材界公认的“道地药材”。前段时间岷县“毒当归”闹得沸沸扬扬。由于黄芪、当归、党参等药材常发麻口病,束手无策的农民最后只能用各类高毒高残农药一起“招呼”。吓得不少想买当归的朋友,不惜从香港绕道订购。
  
就在人们为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纠结不已时,转基因中药也已来到了我们身边。早在1999年,成都就利用转基因技术提高枸杞等药材的抗病虫害能力和药材产量。

“现在国家投资了好几个亿,在黄河以南的某省份搞黄芪转基因研究。黄河以北的黄芪疗效才好,到黄河以南有什么用?”骆老透露,“中药作为一个复杂的化合物集合体,转基因之后是不是会影响它的性味归经,这事没有人管,科研经费才是大家更重视的。”
  
目前列为转基因研究项目中药包括:金银花、忍冬藤、连翘、板蓝根、鱼腥草、人参、太子参、大枣、枸杞、核桃仁、丹参、绿豆、黄芪、百合、青蒿、何首乌、龙眼肉、杜仲、甘草、半夏、桔梗、银杏、麻黄、防风、芦根、地骨皮、竹叶、菊花、广藿香、巴戟天、枳壳、夏枯草等。

“抢青”之祸

内行人都知道这句谚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药王孙思邈更在一千多年前直接指出,不按时节采摘的中药材,有名无实,跟烂木头没有什么两样。
  
骆诗文说,中药市场放开以后,药材变成了“农副产品”,没多少人再指导农民种药了。现在种药主要靠价格调节,哪个上涨种哪个,哪种方法长得最大最快就用哪种。为了尽早上市,药农采收的天麻里面都是瘪的。桔梗生长两三年才能达标,现在人工种植一年就可以了。
  
杜仲等皮类药材,过去选择的标准是皮必须有0.3厘米厚,树龄一般10-15年,折断后杜仲丝拉都拉不动,那才有效。现在不管年限,也不管加工、研炒了,当年种的都拿来用,都是薄皮和枝皮的,也根本没有丝,疗效相差极大。黄芩五寸长才能用,现在才长到一寸长就被挖出来了。甘草、大黄三年以上的才能达标,可农民一旦遇到价好的年份,就会提前采收。
  
还有药用价值极高的辽五味子,本应到10月才能采收,已经提前3个月遭受了抢青之祸,采回来的青果还要喷上药水焐红,而真正自然成熟的五味子则无处寻觅。

中药也有“三聚氰胺”

药材采集之后,最基本的工作是除去泥沙和混杂物。然而目前市场上的药材,茵陈、蒲公英、菟丝子等所含泥沙重量几乎占20%以上。丹皮不刮皮抽心,白芍不去老根,板蓝根不去根头部,桃仁、杏仁不去皮,酸枣仁大量含壳,麦冬、莲子不去心……
  
饮片切法不同,药效也不同。板蓝根薄片的浸出物还原糖含量明显高于斜片、厚片。但现在药工怕切到手,随意把药片薄片改厚片,厚片改块状。片薄如飞的天麻,只能停留在老药工的记忆中了。
  
既然在加工修治上竭尽全力偷工减料,功夫都花到哪里去了?——“面子工程”,俗称“打磺”。既为了饮片色泽好看,延长保质期,又能让霉变药材焕然一新。
  
打磺本来是传统的熏制方法,目前的问题是反复打磺,造成硫超标。更有甚者是直接将硫黄粉洒在药材上面,注重养生的老百姓叫苦不迭,从我国进口药材的韩国商家也是颇为头痛。为了获得二氧化硫不超标的白芷,他们只能每年从中国直接进口新鲜白芷自己加工。
  
当今中国,已经被戏称为“化学大国”,中药商在这方面的“追求”更是孜孜不倦。近年来为了让药材更好看,除了打磺,还增加了用双氧水浸泡天麻漂白,用氧化铁水洗丹参染色,拿洗衣粉搓掉霉斑……

一言难尽话炮制

很多人都听说过何首乌能治少白头,但为此闹肚子的也比比皆是。
  
原来生首乌中含有一种蒽醌衍生物,能滑肠致泻。必须经过炮制,让蒽醌衍生物水解成无泻下作用,降低毒性,才可以正常行使乌须黑发的功效。
  
红顶商人胡雪岩开设的胡庆余堂,收藏着一套国家一级文物——金铲银锅。紫雪散祖传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放入白银钵内,用黄金铲搅拌煎熬。
  
很多人以为这不过是药店的噱头,后来经过化验证实,白银含有硝酸银、弱蛋白银,对人体黏膜有抗菌消炎作用:金箔则具有镇惊、安神功效。

“中药加工炮制,一是减毒性,二是增加疗效,三是改变归经。”骆诗文告诉记者:“半夏有毒,临床大都经炮制后使用,分为法半夏、姜半夏、童子尿半夏。用盐卤、生石灰炮制的法半夏,用于健胃。童子尿半夏,主治跌打损伤、胃里咳血。姜半夏则是治疗妇女妊娠反应。而生半夏则是催吐的。” 

但据骆诗文观察,现在的药厂和医院,虽然有炮制标准,但都锁在柜子里,好多都是不炮制,或者炮制不到家。即使某些著名的大药店也存在此类现象。“炮制首乌传统用黑豆煮,药材商代以锅底灰,甚至用墨汁染色。白术就是往锅里一倒,根本不翻炒,上面是白的,中间是黄的,下面的则是焦黑的。”
  
炮制不得法,轻则减效,重则害命。一名具有40年临床经验的中药师发现,炮制用醋如果用工业醋酸或食用醋酸配制的食醋,都有一定的毒性,能引起30%左右的小鼠死亡,而使用发酵米醋则无此不良反应。马兜铃则闹出过肾病风波,一时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主要原因就是国外为了减肥,把马兜铃直接当茶饮,而不知道我们药典规定马兜铃要用蜂蜜炮炙解毒。 
  
一位医生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收治过多位因服用了炮制不到家的中药材,而导致中毒的病人。更令人担忧的是,虽然炮制技术乃是中药的核心,但是后继无人,很多饮片厂甚至雇佣了对中药炮制一知半解的初中生、高中生来作业。

“现在善鉴别精炮制的中药专家,全国只剩下两位‘高徒’:83岁高龄的王孝涛和85岁高龄的金世元,所有中药炮制方面的专家加在一起,总共40多位。说句难听的话,死一位少一位。”骆诗文说。
  
而一家驰名全国的老字号,由于老药工总坚持老规矩,新领导不乐意了,退休时一个都没留。有些人就这样流失到深圳的外商合资药店当技术指导,我国炮制技术面临泄密之虞。
  
“王孝涛现在老得连门都出不去了,曾经想穷极毕生所学,为国家留下一本关于炮制方法的书,出版社问他要20万元,他向有关部门申请经费支持,没想到一分钱都没批,王老一怒之下罢笔不写了。”

高价买“药渣”

“我买西洋参的时候特别烦,有时候一泡就没有味道了。”有位医生气愤地告诉记者,这类西洋参早已被萃取过有效成分。
  
骆诗文说,很多冬虫夏草也已被提炼,药材商将“药渣”用啤酒浸泡,误导消费者以为是真货。没有经过萃取的虫草外观饱满、色黄而亮,现在市场上至少70%的冬虫夏草 ,都被提取了有效成分,干巴巴的,虫体较硬,也没有香菇一样的香气。
  
即使正规药材市场,都充斥着以“药渣”冒充的正品,这让制药厂也很头疼。不买就得停产,买了药品质量肯定有问题。权衡再三,最终还是经济利益占了上风。
  
以下这些药材都发现过“被萃取”现象:人参、西洋参、党参、冬虫夏草、黄连、黄柏、牡丹皮、首乌藤、金银花、连翘、八角茴香、山茱萸、连翘、桔梗、淫羊藿、川贝、五味子、益母草、泽泻、白术、鸡血藤,柴胡、穿山甲、紫河车等。
  
如果说从前的中药造假,还只是在等级上以次充好,如今则是花样百出了。
  
骆诗文曾跑遍了全国17个中药材市场,总结出来常见的造假手法有山肉萸掺进葡萄皮,黄芩中掺桑寄生,用塑料做穿山甲甲片,
把树枝包上毛皮包切成片冒充鹿茸,在海马肚子里灌玻璃胶,往虫草上粘铅粉……中成药造假则更有隐蔽性。比如衡量萸肉的质量标准是熊果酸的含量,一些药厂就往里掺山楂,结果一样达标,疗效只有天知道了。

救救中药,救救中医

求医问药的人们经常感叹,找到合格的好中药难,找到一位好中医,就更难了。医之用药如用兵,须有良医辨证施治、对症下药、才能精确打击。

但中国还有多少中医专家呢?

“过去能被国家外派给其他国家领导人治疗疾病的‘名师’已基本上没有了,只有高徒这一称谓,其中中医有145人,计划让他们再带上一批具有一定中医水平的中年中医,总数达到500人。”骆诗文谈道。

凡是师傅带徒弟的,基本上是学徒出身,没有这种学历,一律不能考执业医师,也就无法行医。仅有一条狭窄之门,允许七八十岁的带五六十岁的,五六十岁的带四五十岁的。如此以来,只有提高,没有继承。

“我在中医药局好几年,问老中医:‘你带了几个徒弟?’他说上面给安排的,又不是我自己带徒弟。如果是我自己带徒弟,肯定会像亲生儿子一样教他。现在我都七八十岁了,徒弟五六十岁,他都形成自己观点了,能跟我学什么?什么也学不了!’中医这不是等死吗?前年我写了调查文章,有领导批示我反映的问题很好,要允许中医带徒弟,可惜下到执行层面就不了了之。”
 
吕柄奎被誉为中医泰斗,他的儿子吕嘉戈告诉记者:“从中医人数上的变化,就能说明问题。西医人数,从1950年到2004年,增长了70多倍,达157万人。而中医从1950年的27万-30万人,达到2004年的27万人,实现了零增长!况且这27万人和55年前的那27万人,医疗水平无法相比。”

自从清末太医院被废止,中医药就开始走上了不被重视之路,经过“现代化”的洗礼,如今更是日渐风雨飘摇。

“中药现代化没错,只是我们的路走错了!”著名专家张吉林认为:“中药要走自己的现代化之路,而不是全盘西药化。”
  
一位药工批评说:“现在该研究的不研究。比如传统硫黄熏蒸加工方式有不足的一面,但农民收的鲜药不处理无法卖出,怎么解决?没有人管。”

欧盟药典委员会草药专家组组长格哈德·弗兰兹,数年来研究中草药。今年7月,在世界中联中药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上,他表示“西方的植物药偏重于对已知化学成分的研究;而中草药则是基于对‘阴阳’理论的研究。中药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过来的,西药则是纯粹的化合物。因此,我们在尝试让中药和西药达到统一,结合两者的长处做一些整合工作。”
  
一位评论者提供了另一个思考角度:“目前西医、中医,西药、中药,谁更科学,以我们目前人类的认知能力,无法做出判断。所以最关键的不是谁先压倒谁,而是先保护,不要让两大体系中的一个先行消亡。”

“洋中药”启示录

中医药在全世界愈来愈受到重视,但是这一切,都与中国无关。我国的贡献,仅在于为日韩等国的汉方药提供原材料。
  
1949年,大局已定,苏共代表米高扬来到西柏坡。滹沱河畔,没有什么山珍海味,品尝着汾酒和红烧鱼,堪称美食家的米高扬赞不绝口。
  
毛泽东笑道:“我相信,一个中药,一个中国菜,这将是中国对世界的两大贡献。”这番评价,他在1953年杭州刘庄宾馆小憩时,又再次重提。
  
他不会想到,作为中草药的发源地,今天中国大陆拿到的份额,只是世界草药销量的2%,日本则以90%的市场份额牢牢占据第一把交椅。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则占5%-7%。曾获得日本医师会授予“最高功勋奖”的日本医学权威大冢敬节,1980年去世前,曾叮嘱弟子:“现在我们向中国学习中医,10年后让中国向我们学习。”不幸言中。
  
在日本,超市药店中卖得最火的,莫过于汉方药,甚至中国游客来此都会大买特买,带回去分赠亲友。
  
一杯喝下去,不一会儿就舒服多了。现在已经好几年过去,没有再复发过。”一位在日本常年出差的中国工程师告诉记者。
  
汉方药是在公元513年经朝鲜引入日本的,受宠1000多年。明治维新之后,汉方医学遭到抛弃,又在几年前再度重兴。“中医学概论”2006年成为日本医生临床考试内容之—,2008年又被纳入日本医生资格考试。
  
生产汉方药的龙头企业集中在津村等少数企业手里,他们特意在深圳开办一家涉足中药饮片的药业公司,高薪聘请从中国药企退休的老药工担当技术指导,涉及人参、桂皮、柴胡等500余种中药材原料、中药饮片。
  
日本汉方药界,对饮片炮制技术的热情不止于此。
  
据炮制泰斗王孝涛回忆,只要他被请去日本讲学,对方总是不忘询问饮片炮制的关键环节。但王老提出想去参观一下他们的炮制技术,却被断然拒绝。

美国方面也不乏“卧底”。一位药界人士告诉记者,几年前美国人曾以旅行团的方式到山西运城来治疗结核病,当地有一位老中医有独门绝技。他曾公开打擂台:“你们哪家医院说治不好,最后发了病危通知的,都可以送到我这里。我保证一个月好转,三个月出院。”而美国病人来此,正是为了拿到他那张治疗结核病的方子。2008年,美国有关部门又拨款500万元给北京协和医院,委托该院帮其了解我国中药材资源和开发利用情况。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老先生,则收了一位美国徒弟。
  
如今中国六七十岁的老中医,到美国去就有可能享受“敞开绿卡”的特殊优待。
  
一位中医学教授,在国内开不了药店,更开不起医院——他是老师,没有办法考执业医师,没有处方权。开医院则必须有100平方米的地方,配上检验员、药师,以及5名以上的医生。63岁那年,他远赴重洋。在美国,直接住在儿子家里坐诊。
  
为了给其他医生也留点饭吃,他的规矩是一天只看30个病人。为了避免低劣药材之祸,特意从香港进口药材。一个月收入9万多美元,交完税还有6万多。在美国,10万美元就可以买一栋房了。“在美国开诊所什么都不要,但是就一条,每隔一天卫生部门会来检查处方,他们想学东西。”
  
湖南中医学院一位副教授陈勇,将自己在美国的考察,写成了《美国市场中草药的热销,对我国的中草药研究的反思与建议》一文,这篇从大洋彼岸寄来的文章,正放在记者案头。他在文中谈道:“1994年美国已经通过一条法规,中草药这样的补充品,不经FDA批准,就可以直接进入美国市场,在有机食品专卖店销售。看见美国有机食品专门店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种中草药制剂,真是既高兴,又惭愧,高兴的是中草药制剂在美国这么受欢迎,中医药发展有望。惭愧的是在琳琅满目的中草药制剂中,没有一种是中国制造的产品。”
  
今年4月份,陈勇的小外甥女被诊断为鼻内有炎症,西药用抗生素。他女儿拒绝了,去有机食品专卖店买了一支德国生产的纯中药喷剂,一喷见效,清鼻涕立刻不流了。婴儿使用尿不湿有一个副作用,就是很容易患尿布炎。将美国加州宝宝公司生产的一种纯中药软膏抹上去,10分钟内红色炎症就会消失。
  
我国古方“六神丸”,日本拿去改造后,开发出“救心丹”,曾一度风靡全球,被誉为“救命神药”,年销售额1亿多美元。日本老牌的汉方药“正露丸”,也已经返销中国。在向中国申请中药专利的国家里,以日本、韩国、美国、德国最热衷。2006年底,葡萄牙国立波尔图大学正式开设中医专业,并招收了首批27名学生。来中国研读自然科学的外国留学生中,学习中医药的人数位居第一。
  
中医药在全世界愈来愈受到重视,但是这一切,都与中国无关。我国的贡献,仅在于为日韩等国的汉方药提供原材料。

中药行业最黑暗的,莫过于中药注射液

在中国医疗界,有一个中医不认,西医也不认,都认为不是自己阵营东西的怪胎,那就是中药注射液。

仅2013年一年,因为中药注射液造成不良反应的数以万计,其中严重不良反应都破万,然而,中药注射液在中国的产值依然破亿,曾经的“山东首富”依然可以一边做着中药注射液的生意,一边花650万美元,把女儿送到斯坦福念大学:

他们步长制药的“丹红注射液”,因不良反应频发,26次被列入重点监控。

但根据步长制药上市前的招股说明书,在2013年至2015年期间,丹红注射液的年销售金额分别高达41.61亿、38.31亿和33.6亿,合计113.52亿。收入占比超过30%,利润占比更稳居4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这家企业营销费用惊人,仅2018年,他们的“市场、学术推广费及咨询费”高达74.86亿元,远高于同体量其他公司数倍。

因为没有证据,我就不说他们用这笔钱做什么了。

但我们知道的是,现在你点开他们官网,丹红注射剂依然在官网产品一栏中并没有下架,这种把“丹参,红花”等中药材提取物注射进人体的中药注射剂,依然被宣传为“治疗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绞痛,脑血栓”的特效药。而且依然有医院,在给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开这味“中药注射剂”。

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可以每年赚几十亿,这本身已经很魔幻了。

更魔幻的是,这还远远算不上我国最大的中药注射剂,最多只能排前五。根据米内网的一份数据显示,仅2017年上半年全国重点城市公立医院,就有超过5种注射剂销售额破3亿人民币。

中药注射剂的水还有很深很深。

02

中国医疗最黑暗的部分“这十个字可不是随便说说的,他基本等于全盘否定了中药注射剂的存在意义,并表示它不应该继续在市场上生存。

为了防止有杠精把讨论方向带偏,我需要先声明,中药注射液≠中医,中药注射液≠中药。

我们今天的文章里我们不讨论“中医”和“中药”,只是单纯来说说“中药注射液”。

03

说起中药注射剂的问题,就不得不提到它们的不良反应率

根据法治周末的数据:

2013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为12.1万例次,其中严重报告占5.6%。与2012年相比,中药注射剂报告数量增长17.0%,严重报告数量增长22.3%

2014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为12.7万例次,其中严重报告占6.7%。与2013年相比,中药注射剂报告数量增长5.3%;严重报告数量增长26.0%。

此外,2015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同样为12.7万例次;不过,其中严重报告比例增加,为9798例次,占7.7%。

“实际上,每年公布的还只是可以监测统计出来的数据。”第三方医药服务平台麦斯康莱创始人史立臣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由于使用中药注射剂而产生不良反应的病例在现实中比这多很多。”

说到底,注射是现代医学层面的东西,而且因为注射液不经过消化系统肝脏代谢直接进入内循环,应该是极慎重极慎重的事情,注射剂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也是最严格的。

其中最主要的是注射剂必须成分清晰、药品纯净度高、疗效有充分证据、毒副作用明确。这是国际医学界的共识,也是最基本的原则。

然而大部分中药注射剂的成分是什么?

举个例子,现在中国应用最多的“清开灵注射剂”,它的说明书上这样写:

胆酸、珍珠粉、水牛角(粉)、板蓝根、金银花、栀子,这中间到底有多少没有弄清的大分子,谁也不知道。这些没有弄清的大分子在人血液里会发生什么,至今也没有完全弄明白。

实验室里都没太弄明白,更别说批量化几百万支的生产了。因为草药植物中许多次级代谢物非常复杂,所以工业生产时很难做到像实验室里那样提纯,很容易让杂质大分子进入注射液中。

要知道这可不是吃下去的,可是要往血管里打的。

——很多中国人连吃个转基因食品都不敢,说“这东西未知的,谁知道会有什么风险”,却敢把中药成分往血管里打,这事情老祖宗没干过,现代医疗机构也没干过。

更别说中药注射液中还有许多奇葩的东西。

比如蟾蜍注射液、蚯蚓注射液。

这些注射液中的杂质大分子极容易造成严重不良反应,乃至于药监局很多次发布报告,警告、限制中药注射液的使用:

越来越多的中药注射液也迫于压力,改成了“婴幼儿,孕妇”禁用:

然而在某药企一年70多亿的“市场,学术推广及咨询费”面前,这些都成了次要的东西。

04

你说中药注射剂在历史上是否完全没有它存在的意义?

那也不是,因为中药注射剂的出现,其实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1940年前后,八路军一二九师首创了“柴胡注射液”,在当时缺乏医药品的情况下,通过注射给药,可能确实比口服效果更好,也在特点的历史情况下救了不少人。

但那是在战争时期,物资极度短缺时代的权宜之计,至于后来全国掀起的轰轰烈烈的大搞中草药群众运动,以及到了80年代,多达1400多种中药注射剂,就完全是胡扯了。

你要知道,一般正常的新药研发,前期投资的金钱、时间和人力成本都极庞大。

世界500强药企罗氏制药,曾公布研发一种新药到上市的条件——

平均花费12年时间,需要投入66.145亿元人民币、7000874个小时、6587次实验、423个研究人员,最后才得到一种药物。

这还是在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药品研发条件,在一个有无数先人铺垫的现代理论体系上做的研究。而我们的中药注射剂,就算他们自己表示是“根据中医经典做的”,但基本是扯淡,因为注射和口服根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也就是说,我们的研究人员,在物资短缺的情况下,从零开始搭一个体系,达成了国外同行百倍千倍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到底成色如何,相信你我心中都有答案。

反正我觉得这和药品研究中的“大跃进”,“亩产一万八”,没有太大区别。

不过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在那个时代,违反客观规律、违背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背离现代医学的基本原则根本不是什么稀奇事。

但现在还用那时的科技,把权宜之计当灵丹妙药,利用愚昧无知赚取千万亿万的利润,就又蠢又坏了。

坏的是黑心药企,蠢的是你。

事实上,最近十几年,中药注射液也背负了很多命案。

比如,2006年的鱼腥草注射液事件。

很多人可能已经忘了。

当时,因鱼腥草注射液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甚至死亡事件频发,国家药监局发布暂停使用鱼腥草注射液的通告。

据当时统计,截止2006年4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中心共收到鱼腥草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222例,当然这些不良反应报告是建立在医院自觉上报的基础上的。

鉴于其不良影响,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终于在2006年6月1日宣布暂停使用和审批鱼腥草注射液等7个注射剂。

遗憾的是,这个禁令是用生命换来的,但这还不算完。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不仅仅发生在鱼腥草注射液。

2008年,刺五加注射液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导致3位患者死亡。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叫停黑龙江完达山药业公司生产的刺五加注射液。

2009年,双黄连注射液发生不良事件,并有死亡病例报告。

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紧急通知暂停使用和销售黑龙江乌苏里江制药有限公司佳木斯分公司生产的双黄连注射液。

每一次禁令,都是由鲜活的人命换来的。

但就是这样一个,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实验,没有经过安全性有效性验证,似乎一定会退出市场的“中药注射剂”,却存活至今,原因大家可想而知

——利益。

中药注射剂往往属于独家品种,在药品招标中享有单独定价权,利润空间很大。

产品竞争较弱却有高回报,使得越来越多的药企盯上了“中药注射液”这块肥肉。

围绕着中药注射液的是各方的利益均沾,自然是有更多的药企、医药代表、医药、医生愿意为中药注射剂的推广和使用,亮绿灯,开后门。

作为普通人的你我,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健康竟然被当作金钱勾当的砝码。

面对频发的医疗事故,国家药监局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从2015年起,有超过47种中药注射剂被限,被要求修改说明书或临床使用限制。

这份名单里,许多明星药赫然在列——清开灵注射剂、参麦注射剂、丹参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香丹注射剂、血塞通注射剂。

但修改说明书的方式,对普通人的警示作用微乎其微,更无法抵抗各方的利益诱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当然,也有许多有经验有、有良知的医生,在看到一次次问题出现之后,呼吁中药注射剂退出市场。

很多三甲医院与一线城市已经退出中药注射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药注射液已退出市场。

在中国广大的二三线城市、基层医院、乡村医生之中,以及大量的中医医院。

众多医生还在滥用中药注射液,大量的人体还被当作“标本”做实验。中药注射液的临床使用仍然大行其道。中药注射剂改革进程之缓慢,各方背后利益纠葛之复杂。中药注射剂退出市场还有很长一段路有要走。

By 雷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