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C与FDA高管为何集体辞职

美国9月20日起将开放部分民众开始施打第三针新冠疫苗。

追加施打计划由美国疾病防治中心(CDC)和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决定。

Image


纽约时报报导,公卫官员向白宫建议,追加施打新冠疫苗计划只针对辉瑞(Pfizer)疫苗接种者。

CDC主任Rochelle Walensky和FDA代理局长Janet Woodcock向白宫新冠疫情协调官Zients报告,近期内只会确定是否推荐辉瑞疫苗接种者补打一剂新冠疫苗。


第三针只有辉瑞没有Moderna

纽约时报还说,追加施打接种计划延迟的原因之一,在于主管机关需要更多时间确认Moderna第三剂的剂量。

知情官员指出,Moderna向FDA提出的授权文件数据不足。

纽约时报认为,拜登政府此举将造成民众困惑,认为联邦抗疫政策陷入混乱。

从头到尾,CDC和FDA所有政策看起来似乎对辉瑞有着某种程度的偏好。

辉瑞是第一支被FDA通过紧急使用的疫苗,紧接着是Moderna,最后是强生。

不久,强生被叫停,因为被多国发现接种后有少量人出现血栓问题。

但其实,英国的AZ,美国的辉瑞和Moderna,以及其它国家的疫苗接种者都发现少量人接种后出现这个问题。

现在,在CDC推广第三针的时候,辉瑞的另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Moderna却没有受到CDC授权批准。

只批准辉瑞,谁会相信Moderna药厂的人蠢到连一个完整、正确的数字都提供不了呢?

有分析说,唯一的解释就是利益集团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媾和。

新冠周边一本万利的生意经

ABC新闻报道,Yosi Health公司的首席执行官Hari Prasad开发了一款软件,可以帮助提高疫苗接种过程的效率,并向公司的首批投资者之一的初创健康公司(StartUp Health)寻求帮助。

而这一家初创健康公司的首席医疗官就是拜登的女婿Howard Krein。

Yosi Health的Hari Prasad就是在去年12月看准了拜登赢得了大选还没有宣誓就职的时候向初创健康寻求帮助的,他希望能向政府的卫生官员推销他们的软件平台。

Image


他当时告诉ABC说“他们的目标是利用初创健康与州和联邦机构的关系来达成相关的合作”。

拜登的女婿Howard Krein(下图中间),原本是费城的一名外科医生,2012年与拜登的女儿阿什利结婚,当年奥巴马拜登再度连任。

此后外科医生Krein摇身一变成了医疗投资专家,专门负责监督初创健康对数百家公司的投资。

Image


而拜登也一直是Krein与他的兄弟Steven Krein事业的支持者,他出席他们的企业会议,还曾邀请StartUp公司高管到白宫会见过前总统巴奥巴马。

Krein在竞选期间也开始为他的岳父提供建议,在制定大流行应对计划中也扮演了重要的非官方角色。

这一关系已经受到了密切关注,因为初创健康正试图投资于研发用于应对新冠病毒的产品。

CDC和FDA多名高官相继辞职

当拜登政府在大力宣扬美国新冠疫情不容乐观之际,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和白宫就疫情应对也暴露了存在着的不少分歧。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疾控中心的两名高级官员已经辞去职务,他们都是由川普总统任命的。

美国疾控中心的一位发言人证实,CDC办公厅主任Kyle McGowan和副主任Amanda Campbell宣布离职,他们将去创办一家咨询公司。

Image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疫苗研究与审查办公室主任、在该机构工作了32年的Marion Gruber将于10月底离职。

而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工作了十多年的OVRR副主任Phil Krause将于11月离职。

他们两位都是非常资深的美国顶尖疫苗专家。

有消息指他们是FDA的英雄,因为不同意福奇博士推广对孩子的疫苗而宣布离开。

他们曾经说过,“孩子们不需要这个疫苗,所以我们要辞职。”

Image


这一消息首先由BioCentury发布,是对该机构监管疫苗能力信心的巨大打击。

这一重磅消息是在一个特别关键的时刻宣布的,因为监管机构正在对儿童疫苗进行权衡。

很多网友说:美国3字头的机构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离职的原因还在于,拜登政府最近在加强型疫苗的审查上跳到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前面。

未来几个月,FDA将评估和批准为12岁以下孩童注射疫苗。

先前政府宣布自9月20日当周开始,将为接种两剂辉瑞(Pfizer)和莫德纳(Moderna)疫苗超过八个月的民众施打补强针。

然而,计划仍待FDA和联邦疾病防治中心(CDC)授权。

在美国FDA/CDC/NIH都不建议接种第三针疫苗的情况下,拜登政府要求把接种第三针的时间由(与第二针接种时间)8个月缩短至5个月

Image


美国FDA说将使用以色列第三针注射数据来审议是否授权美国使用第三剂COVID注射。

Image


CNN透露,FDA内部对疫苗的相关工作已感到满满挫折。此外也有传言指出,CDC与顾问委员会与FDA在疫苗上发生冲突。

不过福奇说了:我们需要加强针,因为最终会证明完全免疫需要三针。

主要问题之一是科学界只有一个声音,没有争论,因为另一方受到系统性谴责

Image

By 加西

天下第一禁书商君书

  公元前361年,响应秦孝公的号召,商鞅来到秦国。

  当时的秦国僻在一隅,经济落后文化粗鄙,很为中原诸国轻视。

  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齐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悼王、韩哀侯、赵成侯)……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史记·秦本纪》)

  秦孝公即位,试图改变这一状况,于是下求贤诏:

  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卫鞅闻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监求见孝公。(《史记·秦本纪》)

  我们看看秦孝公到底要招揽的是什么人:出奇计强秦之人。一,要的是“术”——计;二,目标是“强秦”,也就是国家强大。

  客观地说,秦国的人才引进在六国里面是最具有革命性的,其表现为对原先贵族政体的强烈冲击。变革需要人才,需要的也是能够变革的人才。而这所谓的变革,其目标只是一个:使国家成为“战国”——能战之国,与诸侯争夺天下。所以,汉代王充曾说:“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④ 梁启超说:“……衰周之际,兼并最烈。时君之求才,载饥载渴,又不徒奖励本国之才而已,且专吸他国者而利用之。”⑤

  清人洪亮吉统计秦国自孝公以来共引进了52名人才:

  孝公用商鞅,惠文君用公孙衍、张仪、司马错、岳池、魏章,武王用甘茂、陈轸、齐明、周最,昭襄王用田文、楼缓、寿烛、向寿、白起、任鄙、吕礼、蒙武、尉斯离、客卿胡伤、客卿竈、王纥、司马梗、张唐、范雎、蔡泽、将军摎,庄襄王用吕不韦、蒙骜,及始皇用庶公、王齮、茅焦、尉缭、桓齮、杨端和、王翦、李斯、羌隗、昌平君、昌文君、王贲、李信、王绾、冯劫、王离、赵亥、隗林、王戌、赵婴、杨摎、蒙恬、辛胜类皆异国人也。⑥

  另外,根据马非百《秦集史》统计,自秦武王以至始皇,右丞相12人,他们是樗里疾(秦人)、甘茂(楚人)、魏冉(楚人)、杜仓(未详)、薛文(齐人)、楼缓(赵人)、寿烛、范雎(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魏人)、隗状(未详)、冯去疾(未详);左丞相9人,他们是芈戎(楚人)、屈盖(楚人)、向寿(楚人)、金受(未详)、徐诜(未详)、王绾(未详)、昌平君(楚人)、李斯(楚人),此外不能确定其时代者有池子华(魏人)1人。而寿烛也是客卿。⑦

  秦国以外的人占了绝对多数。

  再如秦国20级军功制中的最高级别彻侯,共有卫鞅、公子通国、公子恽、恽子绾、魏冉、范雎、吕不韦、嫪毐、王离、王贲、令狐范、李斯、白仲、杜赫等14人获得。⑧

  秦国以外的人也占了大多数。

  但是,有意思的是,秦国虽然广引人才,可是并非兼收并蓄,恰恰相反,他们引进的,多是法家(如吕不韦、商鞅和李斯)、纵横家(如张仪、公孙衍、范雎)和武人(如司马错、蒙骜、蒙恬),一言以蔽之,都是实用之人。

  秦一直重实用讲功利,尚武好战。

  这也就能够理解商鞅入秦以后,为什么与秦孝公的前两次会见都不招待见。

  (孝公一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二见卫鞅)……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

  直到第三次,宾主双方才找到感觉:

  (三见卫鞅)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

  第四次见面,才有相见恨晚之感:

  (四见卫鞅)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史记·商君列传》)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但我们在这一点上可以理解商鞅:只有景监才有可能给他一而再地创造机会。

  而秦孝公之所以对商鞅的态度前后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商鞅的解释是: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其实,秦孝公不仅不要帝道、王道,他连霸道也未必感兴趣,只要是“道”,他都不感兴趣,他只要“术”。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功利鬼。而商鞅,前面的所谓以帝道王道说秦孝公,也如司马迁指出的,“非其质矣”,他真正感兴趣的,也是“富国强兵之术”,他与秦孝公之间的几次交锋,不过是互相试探,最后,两人莞尔一笑:彼此彼此,何必再装!脱去伪装,大干一场!

  说服秦孝公,获得他的赏识和全力支持,是商鞅到秦国实现理想的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

  后面他还有两个对手:贵族集团的阻挠和民间的反抗。

  但商鞅会有他的两手来对付这样两个对手。

  三

  就贵族集团言,秦国保守势力还很强大,既得利益集团太顽固,要变法,先得造变法的舆论,先得在理论上压倒他们。于是,一场由秦孝公主持的高端辩论会——事实上是一场高层有关变法的大论战,在孝公的宫廷开幕了。

  辩论主要是3个人:主持改革的商鞅,反对改革的秦国权贵代表甘龙、杜挚,支持改革的秦孝公担任裁判。秦孝公既然已经有了立场,商鞅就不算孤独,事实上还占着优势。但是,秦孝公作为裁判,不能帮着他辩论,就辩论现场而言,一对二,商鞅应该还是有些吃力。

  但没想到,这次辩论近乎一边倒,商鞅面对的这两位秦国贵族理论家,看起来阵营豪华,最终却被证明不过是鱼腩队,在商鞅面前,他们溃不成军,被打得满地找牙。

  根据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和刘向《新序·善谋上》的记载,在秦孝公致开幕词后,个性躁急而胸有成竹的商鞅首先发言: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这段话的意思是:犹犹豫豫的行为不会成名,犹犹豫豫的事业不会成功。您此前定下的变法理念,施行它,不要怀疑,不要顾忌天下人的议论。何况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就像俗语说的:“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可与乐成功。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什么是法?对百姓有利的就叫法;什么叫礼?有利于事业的就叫礼。所以,对于圣人来说,只要可以治国,不法其故;只要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看商鞅的这番演讲,圣贤语录、民间俗语、名言警句喷涌而出,平心而论,他还真是一个大演说家。

  我们稍微把他这番演讲做一番整理,你会觉得他说的真是有理有据:

  第一,做事不能犹豫不决,做人不能优柔寡断。

  第二,智慧和道德高出常人的人,命中注定要被人非议和污蔑,不必在意。

  第三,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所以,人多不是力量,真理才是力量。敢于坚持真理的人才有力量。

  第四,大多数人材质平平,德行一般,智不能料事,德不能担事;眼光不能看得远,胸襟不能容得多。所以,这些人不是我们事业依靠的力量,恰恰是我们需要抵制的阻力。

  第五,做小事,可以和众人商量;做大事,只能自己决断。

  第六,法也好,礼也好,其本质不在于一些条文和制度,而在于这些条文和制度背后的价值——治国和利民。价值永恒,条文和制度随时可变。

  看了他这6层道理,我们还不得不佩服:说得真好。并且,正如商鞅所说,它们来自于“俗话所说”或古圣先贤的名言——也就是说,它们是社会事实的总结,是古老智慧对历史经验的概括。因此,他不仅说得有理,还说得有据,并且他这6层道理,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说得慷慨激昂,富有激情。

  在这样一番裹挟着名言警句的集束轰炸面前,本来就没有道德优势和知识优势的甘龙、杜挚一下子就被炸得晕头转向,只能被动挨打,他们勉勉强强说了几句诸如:“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这样的废话,便丢盔卸甲,一败涂地。

  我们也一样,看到商鞅这一番宏论,立即佩服得五体投地,坚定地站在他这一边。

  四

  在朝堂之上打垮贵族后,还要在市井之中威慑民众。没有问题,商鞅不仅有理论,有口才,他还有手腕和权谋。法家人物,从来不心慈手软,从来不缺决断和魄力,更从来不缺权术和不顾忌手段的道德属性。他威慑民众的权谋,就是有名的且为人称道的“立木为信”。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史记·商君列传》)

  用设计的情节、布局来立信,本来就是一个“无信”的行为,与“指鹿为马”性质一样。而且,商鞅还故意设置了一个超越常理的情境:用重金去支付简单的事务。徙木,易事也;十金,重币也,人不得不疑;疑而不决,再加五十金,更增惶惑。我们想象一下,在街头扬手招出租车,正常付款,无人起疑;但假如乘客诡秘地对出租车司机说:给我拉到前面那栋房子前,给你1万元,司机一定迷惑惶然且犹豫:到眼前的房子,本不必租车,租车也只要起步价;租客竟然主动要付1万元,其中必有蹊跷。于是司机就会判断这个乘客有危险,他很可能选择拒载。商鞅要的正是这样的效果。他故意设置这样一个荒唐的不合常理的情境,其目的,不是我们一直理解的那样,要向人们证明商鞅的政府言出必行,而是用一种荒唐的不合情理的情节来向人民立威:只要是政府的政令,不管如何荒唐,人民也不得疑惑犹豫,照做就是。

  王安石曾经对商鞅的所谓“立木为信”大加赞赏: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商鞅》)

  其实,商鞅“能令政必行”的,不是驱民信诚,而是驱民盲从;不是要人民信任,而是要人民听命,取消自我思考,不要理性判断,只要听从号令。所以,商鞅的“立木”,不是“为信”,而是直接挑战人们的基本理性,让理性让位于对权力的盲从。

  对于政府政令,民众除了“不得疑”,更“不得抗”: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史记·商君列传》)

  这是什么?这是“刑公族以立威”,表明——政府政令,无论如何不近情理,也不得违抗!

  还有,对于政府行为及其效果,民众还“不得议”: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史记·商君列传》)

  这是什么?这是告诉民众——政府政令,民不得议!不但不可以批评,表扬也不可以!因为,人民根本就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力!

  召公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孔子说:“天下有道,则庶民不议。”这是给人民以议政的权力,商鞅把这一自古以来的权力都取消了!

  不得疑,不得抗,不得议,这是权力的傲慢本性,商鞅把权力的本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把权力的黑暗发挥到极致。

  至此,商鞅大权在握,大局在控。商鞅赢了所有人。接下来,一场由他设计、由他主导的变革在秦国拉开了序幕。

  但是,19年后,商鞅输了,输得身败名裂,家破人亡。

  这是为什么呢?也许,这“不得疑不得抗不得议”,就给了一个答案。

  当然,我们最该去读读《商君书》,那里,有更明白的答案。

  五

  《商君书》并不一定全是商鞅所作,高亨先生认为至少有五篇不是他的,而郭沫若则认为除《境内》篇外,其余均非商君所作。但是,这些挂名商鞅的著作,基本反映商鞅的思想,甚至有些就是商鞅的实际政治操作手册,同时也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作,是秦国及后来秦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理论基础,是没有什么异议的。

  《商君书》政治思考出发点,就是国与民的关系。他站在国——也就是国君(诸侯)的立场上,全面探讨了君如何制服民的问题。他提出的方案是两个:一曰壹民,二曰胜民。

  壹民,据我的分析,有两层含义。

  一是,国家只要一种“民”,耕战之民:平时耕田,战时攻敌。其他如“学民”、“商民”、“技艺之民”(《农战篇》所列),“士”(以言说取食者)、“利民”(吃利润的人或投资者)(《去强篇》所列)等,则统统是危害国家的“虱子”,国家不该容忍他们存在。

  二是,国民只做一件事:农战。农与战看似两件事,实则是一件事,农耕的目的不是为了足民,而是为了充实军粮。他理解的“国”,其实就是“军国”,而国之目的,不是为了保护人民,而是为了战胜他国。“战国”之名,既是时代造就,也是法家理论和舆论制造出来的概念——他们理解的国家,其功能就是“战”,而其目标,就是“强”。他们不仅认为强才能战,还坚信战才能强,他们对传统理论的“怀柔致远”嗤之以鼻,他们只相信武力征服,他们对国家强大的理解也是单一的武力强大。

  为了富国强兵,战胜他国,法家认为需要全面垄断、控制和调动社会资源,所以,“一民”的目的就在于建立一个绝对一元化的社会,使社会结构简化,单一化,垂直化,社会生活单调化,由一个绝对中心控制——

  《赏刑》:

  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

  《算地》:

  入使民壹于农,出使民壹于战……

  民壹则农,农则朴,朴则安居而恶出。

  “一民”的目的,当然在于使民“朴”,也就是愚朴顺从。“一民”的具体措施,则是先从经济(利益)的一元开始,然后达成政教的一元。

  《说民》:

  民之所欲万,而利之所出一。

  百姓人民的欲望千差万别,但只让它们从一个渠道来达成:农战。这就是一切专制国家所津津乐道宣传的集权的好处:能集中社会所有力量于一途,从而达成其他政体国家所不能达成的目的。至于其中有多少普通民众深被创伤,付出代价,则在所不计;而民众的意愿,更是完全置之度外。

  我们来看看《垦令》篇中商鞅的经济政策。

  当初李悝在魏国搞经济改革,魏国土地有限,所以,他要“尽地力之教”,提高单位亩产。而商鞅在秦国,看到的是地广人稀,很多土地抛荒,所以,他要开垦荒地,这就是他“垦草令”出台的背景。

  “垦草令”的基本内容,是8个字:全民皆农,灭绝百业。

  灭绝的百业中,商业首当其冲。商鞅灭绝商业的措施,全面而细致。

  首先,税收上的措施,加重关市商品税,比如提高酒肉价格,加重酒肉税,使得酒肉的税额比成本高十倍,这就直接萎缩了商品市场,即使有买卖,利润也极度摊薄。

  第二,规定商人的雇员必须服役等。商业当然要有雇佣,商鞅要求商业雇佣人员必须服役,这就直接萎缩了劳动力市场。商鞅甚至不许有雇工现象,这样主要还不是为了逼迫富贵人家的子弟自己动手做家务、盖房子等,而是取消劳动力市场,使得人们除了去种田,完全无以为生。

  甚至,农民生产粮食上缴国家,给公家送粮食时,还不得雇别人的车;自己的车在回程空着时,也不准揽载。这种随机的、临时性的商业活动,他都要严加禁止。商鞅灭绝商业,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

  第三更狠,“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商人不能买米,只好自己种田;农民不能卖米,就没有粮食市场,除了国家公务员,其他人一律必须自己种地。

  第四,建立粮食统购制度。不准农民卖米,农民的米怎么办?由国家统一收购,而价钱则永远定在成本价上,商鞅的政策是:“訾粟而税”,就是根据不同年份的收成,决定每亩收多少税:多收了三五斗,就多收你三五斗的税。统购的部分,价格压下来。于是,农民如果遇到灾年,他会因为减产而发愁;如果遇到丰年,他会因为价格而发愁,商鞅把这称之为“上一而民平”,什么叫“上一”?就是政府在各地统一地租数和统购价,地方官就不敢搞猫腻;什么叫“民平”?就是不管丰年灾年,让你一直处于一种温饱线上。一直在温饱线上,没有积蓄,就不敢稍有大意,而是勤勤恳恳种田,不敢有其他想法,商鞅把这称之为“民平则慎,慎则难变”。

  总之,除了糊口,不让人民有闲钱。

  第五,实行愚民政策。为什么不让农民有闲钱?因为要实行愚民政策,在商鞅看来,只有愚昧无知的农民,才会安心种田并且不知道怨恨,所以,商鞅严禁农民接触知识、娱乐等活动,他认为接触知识,从事娱乐,都有可能让农民见异思迁,不再安心种田。实际上,当时全国从事知识和娱乐活动的人,也早就被商鞅逼迫改做农民了。

  第六,“废逆旅”,就是废除旅店,禁止旅行和游民。

  第七,“一山泽”,也就是将山川湖泽等自然资源收归国有,禁止农民以此谋生。

  到这里大家可能有一个疑惑:既然商鞅把山川湖泽都收归国有,变成政府资源,那为什么他又允许土地私有呢?

  这里面其实是一个阴谋,或者商鞅本来是一个阳谋,只是我们今天的人不明就里,以为商鞅是对人民好。其实,土地私有的目的,实际上不是农民获得了拥有土地的权利,而是套上了土地义务的绞索!因为,你拥有多少土地,意味着你必须上缴国家多少土地税!多出来的粮食,如上面讲到的,由国家统购,价钱压到成本价!

  商鞅的“垦草令”发布,在公元前359年,我们看看公元2005年前的情况。那些出门打工的农民工,已经不再种田,但是,由于这些农田名义上已经包产到户,农民工在城市打工,还得按家中的包产田亩数,每年上缴农业税,也就是说,土地成了农民的负担!这是商鞅变法2360多年后,我们还能看到的真实情景!

  公元2005年,中共中央取消了农业税,这是从商鞅以来,中国农民几千年来终于获得的解放!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才终结了商鞅的恶法!

  第八,为了把农民捆绑在土地上,商鞅还明令“民无得擅徙”,也就是说,禁止百姓擅自迁居。这就是束缚了中国人几千年的“户籍制度”。

  六

  这种运用国家机器强制性地把全民意志高度统一到政府目标上来的做法,确实可以极大地调动和控制社会资源为政府目标服务。

  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说:

  与其他军事化社会相比,周朝的中国异常残暴。有个估计,秦国成功动员了其总人口的8%到20%,而古罗马共和国仅1%,希腊提洛同盟仅5.2%,欧洲早期更低。人员伤亡也是空前未有的,罗马共和国在特拉西梅诺湖和坎尼会战中,总共损失约5万军人,而……中国的数字简直是西方对应国的10倍。

  但是,短期的合理性,有效性,并不可以掩盖其致命的弱点:

  一、这种做法无视一切个体意志与个体差异,使社会目标单一化,蔑视并抹去了任何一个特殊个体的个人目标,个体幸福被当作不正当的欲求和国家集体的障碍物而踏平碾碎,个人只是实现政府目标的手段与工具。像《商君书》中的“民”,只是国家生产的工具和战争的工具。只有利用的价值,而没有被关心的意义,更不会被尊重。个体在这样的社会里只是一个机器中无可奈何的部件而己,毫无自己的独立价值与尊严,不仅其精神存在被当作无用有害的东西彻底抹杀,甚至肉体存在的合理性都要视他能否充当政府工具而定。在这种情形下,即使政府目标完全合乎道德,合乎全民或全民中绝大多数的所谓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其与人类的根本福祉仍然是背道而驰的,因为这种社会不可能存在任何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幸福、个体尊严和个体意志。利益不可以拿自由来交换。而没有个体自由、幸福、尊严和意志,只有秩序和政府意志的社会,我们只能说它是——监狱或劳改营。

  二、在一个独裁的社会里,政府目标的合理性是无法得到保证的,甚至大多数时候更只是一小撮人的意愿。所以,全民意志的高度统一往往变成了一种异已的怪兽,不仅每一个生存其中的个体被它吞噬,而且这种国家力量在“一致对外”的时候,还极可能使一个国家变成全人类的祸患。读《商君书》中的《境内》篇,通篇都写着血淋淋的“斩首”。“不逐北,不擒二毛”的中原传统,在变法后的秦国扫地以尽。据《史记》累计,秦在统一过程中斩杀的六国人数在150万以上。像白起这样极其残忍的人物也是秦的将军。可以说,秦国残忍地践踏了一些基本的人道原则。秦国在先秦典籍中一般都被称为“虎狼之国”,《战国策》中,“虎狼”并称有7处,全部都指秦国。如《战国策·魏策三》:魏将与秦攻韩,朱己谓魏王曰:“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同知也。”《史记》中“虎狼”并称有13处,除两处在原意上使用外,其他11处都是用来描述秦或秦王。

  “一民”还有一种作用,那就是在整个社会造成一种垂直性的上下关系,而斩断一切横向的平行关系,这是一切专制政治的基本构图。在这种垂直关系的最上端,只有一个人:君王。孟德斯鸠云:“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⑨这里我想对商君打击秦国宗族权贵说一点我自己的看法。作为一个腐朽堕落的阶级,我们当然不会同情宗族大姓,但假如我们不从道德角度看问题,那就会发现,打击这些世袭经济特权和政治特权的宗族,其目的并非为了人民,而是为了君主独裁!吴起、李悝,包括屈原所做的,都是这样的工作,他们把打击贵族集团当作实现政治一元政治独裁的必经之径,必要手段。

  所以,“一民”是一个大大的乌托邦狂想,而一切乌托邦都是以一元社会为基本特色。设若国家如《商君书》所云,极而言之,则最好的政治乃是刑律,最好的秩序乃是军法,最好的国家当是监狱。商鞅治理下的秦国,固然具有极强的攻击力,在列国纷争中频频得手,有“天子致胙,诸侯毕贺”(《史记》)之事功,对内则不免“老母号泣,怨女叹息”(《盐铁论·非鞅篇》),人民几无幸福可言。

  七

  事实上,秦国从来没有得到过当时人的认可和归附。

  首先,没有得到本国人的认可。请看《盐铁论》中的相关记录。

  《非鞅》:

  商鞅峭法长利,秦人不聊生,相与哭孝公。

  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刑既严峻矣,又作为相坐之法,造诽谤,增肉刑,百姓斋栗,不知所措手足也。赋敛既烦数矣,又外禁山泽之原,内设百倍之利,民无所开说容言。

  《论功》:

  鲁连有言:“秦权使其士,虏使其民。故政急而不长。”

  《周秦》:

  秦有收帑之法,赵高以峻文决罪于内,百官以峭法断割于外,死者相枕席,刑者相望,百姓侧目重足,不寒而栗。《诗》云:“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哀今之人,胡为虺蜥!”方此之时,岂特冒蹈刃哉?然父子相背,兄弟相慢,至于骨肉相残,上下相杀。

  《褒贤》:

  秦以虎狼之心,……百姓愁苦,同心而患秦。

  《取下》:

  商鞅之任秦也,刑人若刈菅茅,用师若弹丸;从军者暴骨长城,戍漕者辇车相望,生而往,死而旋,彼独非人子耶?

  在秦,不仅平民百姓是砧上鱼肉,就是王公贵族,功臣名将,又有几个有好下场?

  即使这种理论的倡导者,制度的设计者,政治的鼓吹者和政策的推行者,商鞅,也不能自外于这个吃人的制度,“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⑩

  其次,没有得到列国人的认可和归附。

  《史记·秦本纪》:

  (秦昭王)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

  秦攻韩上党,上党守不住了,却为何不降秦,反而降赵?看下面的记载就明白了:

  《史记·赵世家》:

  韩氏上党守冯亭使者至,曰:“韩不能守上党,入之於秦。其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赵,财王所以赐吏民。”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

  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

  上党之民,即使做亡国奴,也不选择秦。他们用逃亡的脚步在投票。

  长平之战赵国的40万俘虏,为什么秦国不加以改编利用,以壮大自己的战斗力,补充自己严重不足的兵源,而是都要杀呢?

  因为这些人根本不可能认同和归顺秦国!

  顺便说一下,秦国对40万赵国俘虏,是杀而不是坑杀。坑杀是活埋,既费力又不能展现武功;杀是把人杀死,然后堆成一座山,以此造成其他国家极大的心理恐慌和震慑!

  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朝代,谁能快乐而幸福?它为谁而存在?

  而当秦国成了秦朝,天下人咸荼其毒,刘邦和陈胜说出了全天下的一致感受和同声叹息:“苦秦久矣!”(《史记·高祖本纪》,《史记·陈涉世家》)

  秦,是天下苦难的根源!

  而商鞅自己,在最后时刻也是有醒悟的:

  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八

  “一民”还有一个严重后果,当然这正是专制论者国家主义者所追求的目标,那就是:消灭私人空间,造成一个透明的社会,让每个人都处在国家和他人的严密监视之下。商鞅搞户籍制度,置伍什之制,行连坐之法,倡告发之风,让居民们互相纠察,互相监视。告发奸人,予以重赏;不告发奸人,加以重罚,什伍之内,一人有罪,他人连带有罪,如在战争中不勇敢,本人处死,父母、兄弟、妻子连坐。有告发官吏为奸的,可以承袭所告之官的职位。甚至——

  至治,夫妻交友不能相为弃恶盖非,而不害于亲,民人不能相为隐。(《禁使》)

  连夫妻朋友都要相互告发,而不为亲情所动,真是透明极了的社会。在同一篇文章中还提到,要真正让人互相告发,必须避开利益相同的关系。因为利益相同就会互相包庇,而要使人人“事合而利异”,利用人们的利己之心去害人,告发别人。《画策》一文中给我们描写出了透明社会的图景,这段文字精练之极,不忍遗漏,全引于下:

  所谓明者,无所不见,则群臣不敢为奸,百姓不敢为非。是以人主处匡床之上,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所谓明者,使众不得不为。所谓强者,胜天下。

  胜天下,是故合力。是以勇强不敢为暴,圣知不敢为诈,而虑用。兼天下之众,莫敢不为其所好,而避其所恶。所谓强者,使勇力不得不为己用。

  这是一个何等可怕的情景?!暴君踞坐在交椅之上,在天下的中央枢纽,如同盘踞在蛛网中心的巨型毒蛛,任何一点轻微的信息都会被他敏锐地捕捉到,并随时扑上去撕咬吞噬。

  九

  《商君书》的第二个思想是“胜民”。《商君书》的文章,往往蛮不讲理,武断地下结论,令我们的读者不知他有何根据。比如这样的话: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弱民》)

  不知道为什么民弱了国反而能强,要国强必须民弱。更不明白人民都弱了(这个弱既是弱力又是弱智,既是生活的虚弱贫乏,又是思想的懦弱无力),这个国家还怎么叫“有道”?!这个国家还怎么可以“强大”?!这种强大到底是权力的强大还是人民的强大?!

  有这样一个无理的前提,他得出的结论也就十分令人错愕。类似的话在《商君书》中比比皆是:

  民胜其政,国弱;政胜其民,兵强。(《说民》)

  君之治不胜其臣,官之治不胜其民,此谓六虱胜其政也。(《靳令》)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民之所乐,民强,民强而强之,兵重弱。民之所乐民强,民强而弱之,兵重强。(《弱民》)

  商鞅是一个追求国强能攻的人,他对人民的幸福并不在意。而他又认定国与民不可兼强,国与民如翘翘板,一上必有一下;又如矛与盾:要让国的矛无坚不摧,民的盾必须弱不禁风。于是,为了强国,他必然要弱民。

  《画策》篇这样说:

  昔之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先胜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故胜民之本在制民,若冶于金,陶于土也。

  这种赤裸裸的制民理论,令人不寒而栗。较之于庄子在《马蹄》篇中的议论,《庄子》是竭力挽护着私人空间和私人生活的,而《商君书》则在不遗余力地挤榨着私人空间。这一点《商君书》确实开了《韩非子》的先河。

  《商君书》既倡胜民,必先制民,当然就会设计出“制民”之良方。他的“制民”手段约略有五。

  “制民”之手段一:以弱去强,以奸驭良,实行流氓政治、小人政治。

  直接鼓吹以弱民去消灭强民,以便留下弱民,甚至用奸民去驾驭良民,这实在令人惊愕。不读《商君书》,决想不到世界上还有这种混账理论。

  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去强》)

  这个句子原封不动地在《商君书》中两次出现(《去强》和《弱民》),应该是作者很得意的政治格言吧?至少是他发明的专制政治的要诀。为什么“以强去强者弱”?因为用强民来除去另一部分强民,剩下的还是强民,政治和政府要面对的还是不大容易对付的强民,政府就相对显得弱了。所以不如直接用弱民来除去一切强民,剩下的自然都是侏儒之群,对付起来就游刃有余。

  死水一潭的社会确实太像“稳定”,萎靡不振的国民也果然如同柔顺,但是,一个充斥着愚弱之民的国家真的能强大、能稳定么?清朝末年曾有一个目光炯炯的知识分子看出这个大秘密大黑暗,他就是龚自珍,他在《乙丙之际箸议第九》中沉痛地说:

  当彼其世也,而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

  这种弱民攻强民的结果是什么呢?龚自珍沉痛地指出:这种结果乃是社会中不但没有了才士、才民、才商等,甚至连“才偷”、“才驵”、“才盗”都没有了!

  而这不正是要求“稳定”的统治者所孜孜以求的么?

  一个生物死亡了,可能不会再闹事惹麻烦,但一个社会的死亡可能恰恰要出大事,惹大麻烦。一个完全没有了个性意志的一元社会,不是在沉默中灭亡,就是在沉默中爆发。而这种爆发,往往是义和团式的爆发,社会在义和团式的狂暴中,玉石俱焚,鱼烂河决。

  比“以弱去强”更可怕、更丑恶、更暗无天日的,《商君书》竟然提出要“以奸民治”:

  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去强》)

  如果能把人民训练得能忍受流氓了,民自然也就弱了,可以说,流氓地痞是专制皇权的第一道防线。故《说民》篇曰:

  以良民治,必乱至削;以奸民治,必治至强。

  《商君书》的这种办法必造成基层的流氓政治。而这又正和中层及上层的小人政治相辅相承(他所提倡的告发制度袭位制度适足以形成小人政治)。以流氓来压服基层百姓,以小人的勾心斗角来实现互相的纠察,这就是专制君主的御民之技。

  专制政治必然产生大量的流氓和小人。反过来,流氓和小人充斥的社会又似乎证明了政治专制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流氓地痞横行的地方,小人奸佞猖獗的地方,人们往往渴望专制。这如同渴极了,人们不惜饮鸩。如果流氓小人是狡兔,则专制政治就如同逐兔之犬。专制政治一面大喊大叫惩治流氓和小人,一面却又怂恿流氓和小人,并在自身的体制内不断滋生出数量更多的流氓和小人。是流氓和小人构成了专制政治的合法性基础,它们是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商鞅早就道破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了——“以奸民治,则民亲制”。让奸民来治理人民,因为人民失望于奸民,所以就自然亲近“制”。制者,国家专制权力也!

  胜民方法之二:“壹教”。《赏刑》篇说:

  所谓壹教者,博闻、辨慧、信廉、礼乐、修行、群党、任誉、清浊,不可以富贵,不可以评刑,不可以独立私议以陈其上。坚者被(破),锐者挫。……然富贵之门,要存战而己矣。

  一口气说出了八种品质,然后又是一连三个斩钉截铁的“不可以”。除了战争(当然还有耕作),不承认一切价值。拥有“农战”以外的一切品质,都“不可以”。你坚强吗?国家破败你;你锋利吗?国家挫折你,甚至你的生存方式谋生手段都要由国家来安排:

  故其境内之民,皆化而好辩乐学,事商贾,为技艺,避农战,如此则不远矣。国有事,则学民恶法,商民善化,技艺之民不用,故其国易破也。(《农战》)

  我们现在通过这一段话来看看专制论者的话语方式。这一段话有两层意思,我们分别剖析之。

  第一层“皆化而好辩乐学”乃是一个假设。其推论过程是这样的:某人好辩乐学——假设一国之人皆好辩乐学,则无人耕田打仗——国家离灭亡不远了——所以此人有罪。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推论是违背逻辑的。《商君书》作者认为,不能有农战之外的人存在,有了也不能让他们被农战之士看到,否则天下人都学他们而不农战了。比如,一千人中若有一人好辩乐学,则千人皆怠于农战而好学问。这种担忧实在幼稚,《商君书》作者的这种推论有一个前提错误,那就是,不承认人与人间实际上的差异及不平等,以及由此而必然要求社会的多元化。一元论者是天然的专制论者。由“好辩乐学”到“有罪”,关键的一环就是那个不可能出现的假设;而这个假设却成了判定有罪的逻辑前提。

  更可怕的还不是这种推论的前提错误,而在于它必然导致的两个结果。一,每一个人都必须为他的爱好、生存方式甚至职业而为意想不到也不可能出现的那个可怕结果负责,付出代价。这种定罪方式的有效性、普适性是它能为任何一个既无犯罪事实也无犯罪动机的人定罪,且罪行其大无比。事实上,这种推测定罪法,乃是使社会上的任何一个个体都处在被告的位置,只是开庭审判日期的不同。任何一个人在其有生之年,都在惊恐地等着一张传票,接着的便是有罪判决。

  第二个结果是,既然每个人的个人生存方式如此事关重大,就必须由政府来钦定一种“正确”的被允许的生活方式,而由政府来保证对这种生存方式不加惩罚,加以褒奖。这种生活方式被外在地赋予绝对性,且有绝对的价值权威,于是,便又出现两种强权假设,A:都像政府所倡导的那样,则天下治;B:都像“你” (任一作为被告的主体) 所做的那样,则天下乱。A项成为指控B项的伦理依据和法律依据。一种生活方式甚至个人性格趣味(包括偏执性的性格和趣味),只要一时符合政府需要或符合政府一时需要,都会为政府采样、倡导,成为否定其他生活方式和个性特征的依据。于是,政府便会根据随时的需要树立各种模范或榜样来引导人众,贬低甚至否定大众的生活方式。

  第二层,“学民恶法,商民善化,技艺之民不用”。这种定罪同样是出于“莫须有”,而《商君书》用的却是全称肯定判断。为什么在国家有事时,儒生就一定憎恶法度,商人一定投机取巧,手工业者一定不为国家效力?这毫无理论根据,更毫无事实根据。这种蛮不讲理的说话方式乃是《商君书》中一贯的方式。一部《商君书》,只有《徕民》一篇思维尚称缜密,立论尚顾证据,其他大都是这种没有逻辑事理依据的武断之论。

  十

  胜民方法三:剥夺个人资本,造成一个无恒产、无恒心的社会。

  《商君书》中有不少观点实在让人匪夷所思,比如下面的话:

  治国能令贫者富,富者贫,则国多力,多力者王。(《去强》)

  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贫者富,富者贫,国强。三官(指农、商、官)无虱。国久强而无虱者必王。(《说民》)

  这真是奇怪之论。他要这样反复折腾干什么呢?是要经过这样无休止的折腾,使人民无复有安全之感!单个的,无保障、无安全感的自耕农是封建专制的天然基石之一。因为这些自耕农需要朝廷来代表他们的利益,保护他们的面包,便不惜交出自由。一群患得患失的百姓,一群自感虚弱无力的百姓,一群没有自信不能主宰自己的百姓,又怎能不依附于国家听命于国家,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国家去摆布呢?

  不仅要剥夺百姓的恒产,而且连带剥夺百姓的自立能力,这样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谈说之士资在于口,处士资在于意;勇士资在于气;技艺之士资在于手;商贾之士资在于身,故天下一宅,而圜身资。民资重于身,而偏托势于外,挟重资,归偏家,尧舜之所难也,故汤武禁之,则功立而名成。 (《算地》)

  简直是要铲除人的一切谋生能力,剥夺人的经济来源,使万民除政府俸禄以外无所赖、无生机、无生趣,然后“坚者破,锐者挫”,摧残天下之生气,摧残天下之民气,造成一犬儒世界,一奴才世界,一邪媚世界!

  胜民之方法四:辱民、贫民、弱民。《弱民》云: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

  ……民有私荣,则贱列卑官,富则轻赏。治民羞辱以刑。战则战。

  为了使君主的爵、官、赏具有吸引力,当然要使百姓辱、弱、贫。百姓有私人的光荣,就轻视爵位,卑视官职;百姓富裕,就不能用赏来诱惑。所以,治理百姓,要用刑罚来羞辱他们,他们才会在有战事的时候肯出力卖命。这是彻头彻尾的法西斯主义!

  《商君书》的作者一再鼓吹要“重刑”。“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赏刑》),他的这个“重刑”,是轻罪重罚的意思:

  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去强》)

  “重罚轻赏”竟然成了君主爱民的表现,而贱民们呢?反而因此愿为君上而死。“重赏轻罚”,倒是君主不爱民了,民也不愿为君主死了。照《商君书》的作者看来,君主都是施虐狂,百姓则普遍患有受虐癖。

  胜民之方法五:杀力。

  上面的几种方法都是通过遏制生机、毁灭生意来使“强民”不得出现,把“强民”扼杀在萌芽状态。而“杀力”则是对已经出现的“强民”进行肉体消灭。《商君书》的作者把“强民”看成是“毒”,是“虱”,一旦产生,必须输之于外:

  国贫而务战,毒生于敌,无六虱,必强。(《靳令》)

  国强而不战,毒输于内,礼乐虱害生,必削;国遂战,毒输于敌,国无礼乐虱害,必强。 (《去强》)

  把“毒”输给外国,既可拓展土地,又可屠杀强民。所以——圣人之治国也,能抟力,能杀力……其杀力也,以事敌劝民也。(《壹言》)

  故能生力不能杀力,曰自攻之国,必削。(《说民》)

  能生不能杀,曰自攻之国,必削;能生能杀,曰攻敌之国,必强。(《去强》)

  可见所谓“杀力”,就是要通过战争手段缓解内部张力,消灭国内强民;同时,还可以输毒于外,把这内部张力引到国外,把内部矛盾转化为外部矛盾,侵吞别国领土,真正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十一

  在秦汉之际,对商鞅的评价毁誉不一。赞之者谓功高百代,贬之者谓遗臭万年。对商君的肯定评价,往往集中在对他经济与军事上的成功,而对他的否定评价,则又集中在对他的严刑峻法苛刻下民上。在《盐铁论》中,颂扬商鞅的“大夫”、“御史”们,知秦国之成功而不知秦朝之失败,徒以秦国之成功,力证秦之可以效法,显然缺少基本辨别力。而“文学”、“贤良”们则立足汉之大一统,援引商周之长久,对比秦朝之短暂,显得更有说服力。作为诸多“战国”之一的“国”的成功,不能掩饰作为一个王朝的失败;而国在单一的军事上的成功,也不能掩盖其社会治理上价值观的荒谬和野蛮。

  “战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基本诉求就是国之强大能战,即使其有历史合理性和相应的道德依据,那也是因为处于列国纷争的条件之下,而有“战时”的特点。而一个王朝,则必须立足于人民的幸福,所谓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前一句是一个王朝的道德立足点,后一句是一个王朝的命运立足点。所以,作为战国之一的秦国,其在特定时期的权诈奸谋以及对人民的全面剥夺,至少绝不可以延续到“战后”,不可以延续到天下一统的王朝时期。这就是秦十六年而亡的原因——它没有及时意识到自己的历史责任,改变自己的历史形象,履行自己的新的历史使命。

  对此,陆贾和贾谊早已指出。陆贾对刘邦所云:“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贾谊则在《过秦论(中)》里云:“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推此言之,取与守不同术也。”

  不变“战国”之术,是秦亡的根本原因。而今天,那些还在鼓吹秦朝的人,往往认为商鞅的“法治”思想有现代元素。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就治国需要法律这一点而言,岂但法家,儒家、墨家都无异议,所谓儒家纯任教化迂腐无能,法家依法治国功绩斑斑,完全是一个伪命题,儒法之争的实质根本就不是什么要不要法律的问题,孔子本人还做过大司寇,孟子更是宣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而商鞅的法律,给人民带来极大苦难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秦人大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这个被刘邦宣布除去的秦法,这个被秦人——注意,是秦人——痛恨的商鞅韩非之法,难道有什么先进性可言吗?

  所以,对商君否定也好,肯定也罢,关键还得思考一下商君本人为何竟成了人民公敌,而秦国在统一六国后又顷刻土崩瓦解。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国家的道德立足点是人民的幸福还是自身的强大?或者说,强大国家的道德目标是什么?是自身的战无不胜(包括对外战争和对内镇压),还是为了给人民提供幸福的保障?我的结论是,一个人也好,一种体制也好,不管在经济或军事上暂时取得什么成绩,只要他(或它)侵刻下民,不给人自由,否定人的尊严,用马克思的话说,“践踏人,不把人当人”,那他(或它)就只能是人民的公敌。秦的崛起与崩溃说明了这一点。人民并不像某些专制论者所想象的那样,只要面包,不要自由,没有自尊。人争取自由自尊的冲动乃是天赋予人的本能,自由与尊严也是天赋予人的基本权利,谁剥夺这些,谁就注定要被推翻,哪怕他(或它)强大一时!

  十二

  但是,我们今天的历史教材和一些学者常常这样告诉我们:虽然商鞅本人失败了,他的政策却在秦国取得了成功,秦国终于灭尽六国,一统天下。

  可是,我要问的是:秦国是谁的秦国?

  秦国灭了六国,又是谁的“成功”?

  六国当然失败了。

  六国的老百姓从此必须忍受更加残暴的政权,也失败了。

  让我们记住陈涉的那一句:“天下苦秦久矣!”

  那么,秦国的成功是秦国百姓的成功吗?他们获得了什么呢?是什伍连坐?还是轻罪重刑?是动辄就没为官婢,还是战陷即全家为奴?

  让我们记住刘邦对关中父老的那一句:“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结论是:只有嬴氏一姓赢了。

  且慢。

  为巩固法家倡导的一人独裁,防止宗族分权,二世即位后,在咸阳杀死公子12人,在杜县车裂公主10人,公子高为保妻子,自请殉葬始皇帝。

  嬴姓,也被杀得差不多了。

  那么,只有那个被班固称为“人头畜鸣”的二世一个人赢了?

  还是且慢。

  我们再稍微耐心一点,只要再等两年——两年后,二世被赵高杀了。

  赵高,潜伏秦宫几十年,殚精竭虑,最后,是他赢了?

  且慢。

  只要再等5天——5天后,赵高被嬴婴杀了。

  那么,在一轮又一轮的内部残杀中幸存下来的嬴婴,是最后的胜利者?

  还得再说一声——且慢!

  嬴婴为秦王46天后,刘邦来了,“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秦亡。

  一月后,项羽来了,嬴婴被项羽杀了。

  同时被杀的,是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从秦非子算起,近700年;从秦襄公算起,有500多年——几百年的兢兢而强,几百年的发奋图强,几百年的不息自强,几百年的好胜争强,拿强用强——强到最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一统天下,唯我独尊,谁知道最后竟是瞬间崩溃一败涂地,宗族绝灭?

  一个有数百年历史,有一百多万军队的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王朝,输给了草根陈胜吴广,输给了半文盲项羽刘邦。

  结论:商鞅变法的结果是——所有的人都输了。

  这是为什么?

  商鞅,把落后的秦国变成了强暴的秦国;把愚昧的秦国变成了野蛮的秦国,然后,用这种野蛮的强暴,挥舞着冷兵器,横扫天下。

  他的变法只有强大,没有文明。没有尧舜禹汤,三代以来直至孔子的普适道义。

  他的变法目标,是强国,是把秦国变成“战国”。

  他的眼里,没有百姓,百姓只是强大而野蛮的“战国”炮灰。

  他忘了一点:对于政治来说,光有事功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价值;对于一个人来说,光有“成功”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仁义。

  人类世界,应该是一个有价值的世界。

  没有价值的世界,是动物世界。

  政治家和政客的区别,在于:有无价值优先之坚持,有无公平正义之理念,有无一视同仁之关心。

  在商鞅对普通民众的藐视、漠视、歧视里,暗含着他自己未来的命运,暗含着在他的理念下成长壮大的秦国、秦王朝的命运。

  是的,他从来不在乎人民的幸福,他只追求国家的强大。抹杀个体以统一意志,残害百姓以成就一姓,他成功了。在他的理念指引之下的秦国,果然强大到灭了六国,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强国——但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有功利而无道义——

  这样的大国,真的大吗?

  这样的强国,真的强吗?

  有幸的是,作为后来人,这些,我们都看到了。

  但是,我们真的明白了吗?

By 鲍鹏山

什么是金融空转

何为资金空转?简单说,是资金在金融体系内流转而没有流向实体经济。目前的主流论调是“金融 服务实体经济”因此资金只要不是直接从金融机构流向“实体经济”,那么最后流向 实体经济那个环节之前的环节都视为“资金空转”。 举个例子,活期存款存在银行,利率是0.35%,但是你取出来存到余额宝里,余额 宝把你的钱做成协议存款再存到银行里,你的收益率就是4到5个百分点。对银行来 说,资金还是那些资金,成本却上升了十多倍。

再举个例子,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是6%,但是许多需要资金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房地产企业企业得通过银信合作、银证合作等方式,辗转贷出款来。这期间,钱从 一家银行到另一家银行,再到信托,再到实体,中间每一个环节都要收半个点到一 个点的信用费,”推高资金成本”。 “资金空转”其他的表现,还包括一些企业获得了信贷资金、上市募集的闲置资金 等,却不投入生产而是用来购买理财产品;一些企业用借来的新钱偿还旧债,等等。

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市场上绝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不可能都是傻子。换言之,表面的“资金空转”自有 其背后逻辑。我们现在知道 “资金空转”是指融通环节被拉长了,但是为什么被拉长了? 我个人认为,还得从以前说起。请看下图: 大致上,M0是央行印的钱,M2是整个金融体系印的钱,因为它包含了全体银行通过 贷款-存款的循环创造的信用货币扩张(题外话:可以看出,相比M2的迅猛增长, M0近十年的变动简直就是天地良心,所以以后求别再黑我央行“货币超发”)

2008年前后,在那位“信心比黄金还重要”的总理领导下,我们大张旗鼓地推出了 “四万亿”。对应的可以看出,2008年10月前后M2有一个跳升,而且此后的增长速度 是高于之前的(斜率超过了之前几年的斜率,更为陡峭了)。 四万亿的初衷是美好的,但不幸的是,正如计划经济下一切美好的计划的最终结果 一样,它也毫不意外地“跑偏”了。当贷款如同政治任务一样摊派下来时,同样的利 率下,理性的银行自然会选择贷给政府或者国企,而不是贷给明天都不知道会不会 在的小企业——至少政府明天肯定还在,看起来风险低一些。而且小企业的业务也不 在四万亿的支持方向里。 许多信贷资源被用在需要大量建设资金的项目上,而这些项目产生的收益是否足以 偿还贷款本息却很可疑。举个例子,我知道重庆某地级市通过融资平台,找银行贷 款修了几个人工湖,免费供市民参观。。。。。。更糟糕的是,有些项目如果没有 后续资金投入,前期的投入也将成为废渣。比如铁路,开工就必须修到另一个站才 可以用来货运,只修一半的铁路毫无意义。此类项目成为资金黑洞,促使地方政府 极度渴望新的资金注入,为此不惜开出高价。

某些部门比如银监会意识到了中国信贷低效率膨胀的问题,开始通过加强监管的方 式要求银行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但问题是,银监会只能用行政指令控制银行,为 所有的银行下诸如“拨贷比不得低于2.5%”之类的硬性指标,而监管的创新永远落后 市场一步。机智的银行纷纷开发出信托收益权、银证合作、银保合作等层出不穷的 资金渠道,以绕过银监会的存贷比等监管指标,将资金提供给最愿意开出高价的那 些机构,也就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商、国有企业等等。

所以说到这里,已经可以回答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资金要“空转”?我的答案是: 因为我国的贷款资金成本并不是市场化的。它有两个或者说多个价格。有“关系” 者,可以直接获得银行的廉价信贷。但*当廉价信贷资源耗尽,其他借款人面对的 则是另一个包含了资金通道各环节的信用风险溢价的报价。当贷款配额用尽,存贷 比接近红线之时,只有通过这种“空转”才能使资金流向实体*,而除此之外的其他 途径,资金成本都比这条途径高。所以这并非浪费,而恰恰是当前的资金要流向实 体经济,成本最低的环节。这是市场面对行政限制时最自然的做法——多走点路绕开。 余额宝的情况其实是类似的。存款利率没有实现市场化,所以就变相地市场化。

至于流动性紧张,是因为新增信贷很多用来偿还旧债和归还利息了,市场上实际新 增的钱并不多。特别是长期信贷,由于大家对未来不看好,估计没多少人敢投,钱 都集中在短期市场里。

有些政(sha)府(bi)部(bai)门(chi)觉得,可以通过发个文件强迫“为富不 仁”的银行将资金投向实体经济。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达到预想目的的。因为资金 之所以在金融体系内得以流转,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存在资金的“价格双轨制”。 比方说,一部分预算软约束实体(国有企业和政府融资平台)挤占了大量廉价的信 贷资源,自身却不能很好地使用。而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却只能出高价从前者手中 获取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前者也在资金的转手中获得了一笔收益。 再比如,活期存款利率现在远远低于余额宝等宝宝的收益率。而余额宝所干的只不 过是积少成多的协议存款而已。有一些银行就打着“资金空转”的大旗,要把余额宝 批判一番,弄出个大新闻。而这个问题的根源则在于协议存款的利率已经市场化 了,活期存款的利率还没有,所以当然就有套利空间。 所以真正消除“资金空转”,归根到底需要解决资金的“价格双轨制”。这包括贷款的 价格双轨,也包括存款的。 为什么会造成流动性紧张? 实际上不是的。流动性紧张是因为贷款总额度是有限的,大部分给了政府和国企用 来借新还旧了,其他需要资金的地方分配到的资金少,当然就紧张。另外,经济形 势不好,钱都集中在银行间市场里买卖债券,不敢做长期投资,所以长期资金市场 上也会紧张。 根本的解决方法自然还是改革。 不是靠行政指令。 也不是靠降息。

有经济学家指出,目前中国90%中产家庭将陷入返贫的危机。其理由是当前中国经济正式进入了“金融空转”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国内90%的中产家庭将出现财富缩水的问题。资料显示,截止到2016年上半年,中国的中产阶层人口约有2亿。

纵观美国、英国的中产阶层的发展史,我们会看到“金融空转”时代,中产阶层很大程度会被消灭掉,就如现在美国:穷人很多、中产阶层越来越少、富人也很多。那么现阶段国内中产阶层是由哪些人构成的呢:其一,中小企业主及生意人;其二,炒作房产从中谋利者;其三,依靠工资收入的企业白领以及技术人员。

央行释放出来的流动性,还是在金融体系内循环,除了炒房外,还有炒股、炒大宗商品等,真是无一不被炒过。

可能有人会问,购买房产并非都是投资,也有部分是消费啊!买房怎么能都算投资呢?而笔者认为,从国家统计局的报表看,住房从来没有计算为消费品,其本身就是投资品。既然住房是投资品,那么大量的流动性进入房地产市场同样是一种投资,是一种“金融空转”。

另一方面,实体经济投资持续恶化。这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中国80%的就业是民营企业创造的。而如此大幅下跌的民间投资,只能说明实体经济利润很低,而且很多行业都处于亏本状态。

正因为当前诧异的国内经济形势以及未来前景的不确定性,我国中产阶层已经感到焦虑。《金融时报》近期有一项调查表明,中国多数中等收入受访者希望能将资产变现后兑换成外币(美元),更有近三成受访者表示已经完成了上述目标。那么,中国进入“金融空转”时代,中产阶级为何因此而焦虑呢。

首先,对于中小企业主来说,如果中小企业是传统企业,那么由于产能过剩严重,他们不太可能有贷款投资的欲望。如果这些中小企业是创新型企业,但这些企业由于固定资产少而无法获得银行贷款,只好通过其他渠道融资,这将付出更高的利息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严重降低企业主们的投资积极性。于是,很多中小企业主也不得不进入投资风险巨大的国内房地产市场。

再者,对于通过炒房而成为中产阶层的人来说,自然希望房价长期高位运行,希望政府一直鼓励投机者炒作居民住房。但当前一二线城市房价高得惊人,同时,政府对房地产的态度也在改变。

所以,各路炒房者都担心中国房地产炒作终有一日会戛然而止,房价上涨会受到遏制。

而且中国房地产市场一旦价格停涨或者下跌,住房投机者们就会退出市场。届时,中国中产者财富缩水才会真正开始。所以,未来几年,我国中产者财富危机是否到来,还要看房价的变化。

最后,在中产阶层中,靠拿固定工资的企业白领同样也在焦虑。他们焦虑的是央行货币超发,隐形通胀会使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大幅缩水。同时也在焦虑,央行货币泛滥而不进入实体经济,在金融领域空转,使得中国经济增长前景更加黯淡,作为拿固定薪水者,收入上升前景不容乐观。

事实上,为了使中国经济能够“稳增长”,央行货币政策持续宽松。不过,货币宽松政策对国内经济拉动的效果却越来越差。而大量的流动性除了流向房地产领域,也流向了国内商品领域,从而大大侵蚀了人民币的购买力。中国每年实际通胀率大约在7%左右。对于拿着固定工资的中产阶层来说,最害怕的是工资从此滞涨,而人民币购买力逐步缩水。

在“经济下行,脱实向虚”的大背景下,“金融空转”对于中产阶层最为不利。因为,中产阶层手握财富却要面临货币贬值风险。而若是中产阶层投资实体经济却要冒投资风险,且利润还远不及虚拟经济。但如果选择进入虚拟经济又怕资产泡沫破灭,多数人又重新返贫。显然在通胀居高不下,经济持续恶化的情况下,中产阶层要想避免陷入财富缩水危机或返贫危机也并非易事。

By mudbear

君主论 – 西方的统治厚黑学

《君主论》是马基雅维利的传世名著,号称政治家的入门读物。

一、导论

曾经有学生问199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里德曼:为什么很多人看起来无所不知但在生活里却一事无成呢?

大师回答:因为你懂的大家都已经认同了,而大家已经认同的东西,你再对也没有意义了。

所以你讲卢梭讲凯恩斯,大家只是嗯嗯嗯,觉得你懂点社会学经济学而已,有什么意思?

然而马基雅维利所从事的领域,平常人涉猎的很少。

他的学问在中国叫做《屠龙术》,是专门给统治者讲的,从不向百姓和平民宣扬。

为什么?

他的论点很多都是反常识、反道德、然后却被国家策略实际采用的——它有效。

因此理解马基雅维利绝对可以让你看到一个全新而真实的世界。

欢迎来到真实世界!

【图片缸中之脑】

马基雅维利政治学第一个大前提:人本恶。

“关于人类,一般而言,他们忘恩负义!他们背信弃义!他们乐于欺骗!他们逃避责任!他们见利忘义!”

看到没有,人类是一群坏蛋。

然而马基雅维利研究的又是君王统治学,那么如何统治一群坏蛋和孬种呢?

那么明显的推论就是:去特么的道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二、假装读过下面章节

第一章 君主国有多少种类?是用什么方法获得的?

第二章 世袭君主国

第三章 混合君主国

上述几章马基雅维利不废话,看起来谈论的是君主国分类,然而讨论的是如何征服被占领领土。

世袭君主国在于习惯渗入了文化,被该君主家庭统治已经融入了人民的血液,这里马基雅维利狂拍了世袭国的马屁。

毕竟他写这个书的原因其实是为了向诺伦佐美迪奇自荐求官做,大意就是“您老要是收了我这千里马,世袭罔替就是您的了。”

他认为一个普通人素质的君王就能很轻松的维持这种国家,即便遇到篡位者,耐心等待机会也会夺回国家。

这个论点也不能说他错误:想想看,咱们大唐时候,武则天改朝换代,一旦她死了,李家又轻松的夺回大唐;而王莽篡权之后,原来贵族刘秀等也是登高一呼应者云集。

长久的世袭国家本身就对统治者有正统加成,因此马基雅维利主要讨论的是下面:如何彻底征服一块新土地。

如何征服新土地新国家,这里有隐含的前提:

当地人民往往对于新统治者有更高的期望值。

这点很容易理解啊,我现在吃糠吃了一百年,换了个皇帝,我希望明天锅里有大米吃。

而且我在网上观察那些民主者,他们往往认为:明天民主了,他们就能住别墅开豪车过上人上人生活了。

何其愚昧!

马基雅维利在这里嘿嘿一笑,又黑了人民:

“人们希望更换他们的统治者,改善生活,甚至拿起武器反抗,可是事实告诉他们:他们上当受骗了,他们生活更坏了。因为新君主的军队不可避免的要带来无数损害,从而更加得罪他们。”

下面,马基雅维利针对蠢萌的占领区人民,给出两点恶毒的内政策略:

第一条:团结(麻痹)当地精英。

“一方面要对旧君主血统斩草除根、决不留情;二是,不要改变当地法律,也不改变赋税,这样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该地区融入帝国。”

读者老爷肯定问,这和精英有什么关系?不改法律不变赋税难道不是对整个地区的居民有利吗?请您对比第二条策略。

第二天:派驻大批移民,无情的掠夺穷人财富、置换当地血统文化!

“(相比驻扎军队或者君王驻节)巩固一个地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朝国家要害之处移民,这非常必要……”;

“移民不需要花大量钱财、只需付出很少费用…….”;

“君王得罪的仅仅是那些把房产田产交给移民的原住民(抢劫财富)…….”;

“这些被抢劫的原住民散居各地,十分贫穷,因此根本不可能对君王造成威胁……”;

“其他人(平民)看到这些被抢劫原住民的下场,定然战战兢兢,不敢生事……”;

“无论从哪方面说,移民都比驻军性价比高……”

看到此处,我们不妨问:

征服南北美洲的那些君王们,朝当地派遣主力军队了吗?没有,靠的是移民就把事做成了;

军国日本时期对我国东北、朝鲜、台湾做得是什么?派遣大批移民;

19世纪英国殖民者进入缅甸,在征服这个佛教国家过程中面临重重困难,就有意识从南亚地区引进绿绿移民,久而久之在缅甸若开邦形成了罗兴亚人;

蒙元灭宋、满清入关后,那些跑马圈地的还是移民。

从上面可以看出,马基雅维利是一定要君王掠夺一部分当地穷人的财富,同时吓阻另外一部分受损较少的穷人,那么在法律和税赋不变的情况下,唯一受益的又是什么群体呢?

当地的精英阶层——原来的法律是他们制定的、原来税赋是可以逃避的,法律税赋不变,他们利益就不会损失,就是要拉拢精英群体。

由此知道,如何征服新地区呢:拉一派打一派。

拉的是精英,打的是无力量的穷人。

这也是大棒和胡萝卜的一种用法,可怜,穷人,在哪个统治者下面都没好日子过呢。

最近韩国老出事,韩国人民疯了,网上疯传一个顺口溜:“抗日穷三代,韩奸掌实权”。韩国在日据期间抗日功臣后代都没有善终,而那些投降日本做走狗的韩奸后人到现在还掌控着韩国朝政和财经大权。

为什么?聪明的读者已经知道马基雅维利给出答案了吧:日本要征服韩国,必重用韩奸(愿意合作的精英);而美国打走日本来了后,怎么控制韩国呢?保持精英待遇不变啊,这些精英是谁?——投日韩奸嘛。——所以韩奸就发达了好几代嘛。

残酷吗?

而韩奸掌实权的政治后果是什么呢?日本过去可以控制韩国,现在美国依然控制韩国,到未来无论是金三世还是某大国控制韩国,韩奸和他们的子孙依然要荣华富贵!

这就是小国的悲哀。

这就是世界的真相。

这就是权术的效果。

这就是马基雅维利在国际政治中的实际应用。

同时,马基雅维利还为上面的两点内政给了补充:若还不行,三光政策也是必需。

“值得注意的是,对人们(特指会被掠夺的穷人)最好加以安抚(在移民掠夺之后),要是不安抚,就必须消灭。”

“这是因为,人们如果受了轻微的侵害,仍然有能力进行报复;但是对于沉重的伤害,他们就无能无力了。”

“因此,当我们对一个人进行侵害时候,应该彻底、不留后患,不给他们任何报复的机会。”

这点在世界军事史征服史上太多了,我不置可否,只是告诉大家:不要当被征服者。

答案很明显:马基雅维利是政治屠龙术,它很有效

第三章 混合君主国

前文说了,第三章《混合君主国》更确切的名称应该是《如何征服新领土》,前半截是关于胡萝卜+大棒的内政手腕,后半截则是关于军事征服中的外交。

马基雅维利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两个策略和一个定理。

第一条:联弱锄强;

第二条:勿养强狼;

定理:施恩者的诅咒;

联弱锄强,是针对国家袭取强大国家的策略,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有自己的附属国或者文化经济辐射地区,当这种国家被进攻的时候,他那些小弟往往不是怒发冲冠提刀来战,而都是隔岸观火甚至兴高采烈的扭头助敌。

何解?

因为“强大”这个词不是用来欣赏的,力量是一把好刀,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杀的谁?周边小国嘛!

一个大国不欺负压榨周边邻居、拿力量换取金钱和资源,那么应该把它的丞相拉出去毙了!什么玩意,卖国贼啊!

所以世界上永远存在一种叫做“霸权税”的东西,让周边被辐射到的国家和百姓掏出额外的保护费;这个玩意可比武侠小说里的“武林霸主”名头实惠太多了,流血得到霸权,然后就是躺着收钱。

这么说来,任何一个区域大国,周边弱国都是对它又怕又恨,不存在真正良善的关系,即便大国真的铁了心仁慈,那么还有一种恶德称作:妒忌。

一旦大国出事,小国们定然会欢欣雀跃的“迎接王师”(人类健忘,总幻想下一头不是饿狼),踊跃的为入侵者提供向导、情报和后勤支援。

马基雅维利在这里举了罗马帝国作为例子,罗马帝国入侵任何一个大帝国的时候,基本上都先和其附庸国拉好关系,附庸国会踊跃的当起眼睛和手杖带领罗马军团长驱直入

这个【联弱锄强】的策略对于目前世界外交的教导就是:你是一把铁锤,当你要锤碎铜豌豆(强敌)的时候,要把它先放到砧板(联合阵线)上,它就会变得脆弱如鸡蛋,而你一定能在铜豌豆周围找得到现成的砧板。

此种现象在美帝在中东的翻云覆雨历史里非常容易得到验证,因为当地政治势力非常复杂和繁多,每次美帝要搞谁的时候,你看吧,那个国家里“受压迫的”人突然就春笋般钻了出来:什么自由党、联合阵线、***族人等等,世界包括铜豌豆目标自己都会愕然:老子那么不得人心吗?

不是不得人心,而是大国谁没有几个仇人啊,没有仇人架得住周围和萧墙内眼红吗?

老虎的悲哀:身边永远有杀心。即便它吃得多饱不想理身边的瘦羊脏牛,身边的动物必然因为恐惧或者妒忌起杀心。

【大猎物全部自带砧板】

第二条原则勿养强狼,是紧随第一条而来的。

马基雅维利不是让我们寻找猎物周围的弱者联合起来事半功倍吗?

联合可以,但一定不能让联合者得到利益导致自己强大起来!

你联合一只小狼围猎狮子,策略是没问题的,但是在执行中,切勿牢记:不可让小狼吃狮子吃成了巨兽,以至于反客为主,连你也吃掉。

在本章中,马基雅维利举了路易十二的例子,路易十二在夺取意大利的战争中,联盟了教皇,取得了胜利。但在其后,教皇反而联合敌人倒过来头把路易十二赶出了意大利。

事件大体是这样的:狮子(法国国王)联合狼(教皇)把土狗揍得屁滚尿流,吓坏了其他土狗,胜利之后,狼权威大涨,而土狗对狮子的恐惧也达到顶点;怎么对抗狮子呢?不如去找狼,于是,狼笑眯眯的统帅了大批土狗反攻狮子,此刻形单影只的狮子只好吐掉嘴里的肉落荒而逃。

马基雅维利就指出,假如狮子不让狼进入战局,受害者没有建立联合阵线的可能,狮子会稳稳的享受一切。

这给我们一个推论:不要与次强者联盟。

因为猎物一定会使用分化手法,而次强者有此动机,最后所有矛头指向最强者。

这也是为什么霸主永远联合老三打老二,1+3→2,因为最具篡位动机的永远是二哥,而不是三弟,而三弟还妒忌二哥呢,3想篡位2,而不是1。

你要是联合老二打老三,1+2→3,老三肯定没有还手之力,看起来很爽,但下一步往往就是养肥的二哥凶猛之极的反噬老大,来谋求霸主的地位;或者是保住自己的利益,因为恐惧老大消灭它。

把盟友养成哥斯拉这种事历史上发生不计其数,如:

一战时候德国皇帝支持列宁,以求内部消灭沙皇俄国;而日本的王牌间谍也在莫斯科狂撒钞票(日本特高科的莫斯科之春?)扶持列宁(为了削弱俄国的远东力量),现在两家坟头草八米高;

二战时候,英美法又妄图容忍希特勒去驱狼吞虎灭掉苏联,结果就是养出了照亮半个地球的红色巨鹰;

努尔哈赤怎么起家的?还不是明军希望女真部落内部厮杀不断、扶持起来的一个村级军阀?没成想,大明因此灭亡。

【图片巨鹰】

那么如何避免扶持了错误的盟友呢?

马基雅维利在这里提出了定理:施恩者的诅咒。

“基于此,可以得到一条永远正确或者极少错误的一般规律:促使他人强大的人,最终会自取灭亡。因为这种强大是基于施恩者的智谋或者武力,受恩者对此两点会因为见识过其手段而恐惧和焦虑。”

在阐述之前,强调一下:此处谈的是国家间或者政治势力间的行为,国家是经济学上最经典的理性人。也即是利益至上的不择手段的机器人,近乎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在实际生活中,个体人对个体人之间是很少见这种残酷关系的,我坚信“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耶稣说的“施比受有福”。

因为此点相当的冷酷,预先说明,免得影响各位的正常社交行为。

马基雅维利此处的发言简单明了,就是决不让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变得强大。

但是我们上面也说了,历史上扶持了不对盟友的事比比皆是,这个定理假如是正确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推论:

推论:受恩者若是强大了,就极大可能背叛施恩者。

说到这里,我只列出威名显赫的远朋班几个大人物就足够了。

远朋班,全称远朋国建班,后来更名为国家建设班,为台湾蒋介石政府于1964年设立的军事训练机构。成立原由为冷战期间企图反共,特别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培养的初级军事人才。该班成立之初,即美苏两大集团对峙的冷战格局。由于台湾当局作为当时美国“反共联盟”的重要棋子,因此“远朋班”的任务,就是专门代训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初级军官,使他们回国后成为反共中坚。

远朋班学院成名人物:

萨达姆——伊拉克王;

卡扎菲——利比亚王;

诺列加——巴拿马总统;

前两个坟头草两米高了,后者今年应该在法国出狱了。

这些人都是欧美培养出来的受恩者!

作为美国人扶持的小朋友,萨达姆曾经和美国有很长的蜜月期,和前任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布什家族(石油)私交甚好;在里根政府时期,更是充当了美帝殴打伊朗的头号打手。在两伊战争期间,他获得美国提供的卫星情报、包括坦克的各种新型武器(出口埃及再转给他),甚至于帮助他研发生化武器,那时候,萨达姆就是美帝的小心肝、中东的民主明灯。

1987年老布什亲自召见伊拉克驻美国大使,向萨达姆总统转达一个“好消息”。布什强调,这个好消息是他本人和他的支持者向有关部门进行游说的结果。

好消息呢?老布什说,萨达姆总统很久以前提出的购买美国先进武器和技术的两个许可证,已经批下来了。为了这件事,他不顾国防部的抵制,亲自与进出口银行行长通了电话,强制命令他放弃反对立场,为伊拉克购买美国武器开绿灯。

然后萨达姆变强了,也变秃了,不,是被马基雅维利定律击中,要背叛美国了。海湾战争后伊拉克勉强从联合国拿到“石油换食品”协议,却着急把伊拉克与欧洲间的石油贸易结算货币改为欧元,这严重威胁了美元的全球第一货币的地位,也最终把自己送上了绞刑架

【不交霸权税,如杀我国父,孰可忍孰不可忍】

卡扎菲经历与萨达姆类似,区别在于其背后大树可能是英法,利比亚曾经是英国法国的殖民地,911之后与美国合作,关系飞速升温,他“死”的原因可能在于要成立非洲联盟,将非洲头领从实际的四大常变成自己。

要知道非洲可是类似当年的上海滩,那是四大常的势力范围,法国因为历史关系最厉害,甚至可以控制某些实际殖民地的货币发行,英国美国紧随其后,我国介入较晚,但我国真诚啊:大批的基建援助眼睛不眨的就给黑兄弟,不仅收获了友谊,还额外多了些资源。

卡扎菲这个人大约是历史上第一个胆敢实际反对全世界绝对力量的人吧?

联合国安理会15个理事国,一致通过了制裁利比亚的决议。决议要求冻结卡扎菲等6人的资产,禁止卡扎菲等16人的国际旅行,禁止向利比亚的任何军事援助,并且破天荒地在安理会的历史上,第一次决议将一个国家的首脑送交国际刑事法庭审判。包括中国在内的15国一致投了赞成票。

【年轻人,我就让你见识下联合国五大常的可怕吧】

至于诺列加,则是想学萨达姆和卡扎菲,人家都收回过主子的股份国有化,他就想拿回巴拿马运河主权,然后被抓去坐牢了。

嗯,是出兵一个主权国家抓捕其总统。

综上所述,我们也可以得到推论2和推论3:

推论2:施恩的时候要做好日后敲死受恩者的准备;

例子,绝大部分是寻找潜力者进行亲我派系培养,只要对方政治生态多元化,说过了,砧板就容易生成了,看看美帝操纵日韩政坛多么的轻而易举就明白民主制度的好了。

推论3:受恩者在理解推论2的前提下,要消弭推论2的施恩者准备;

例子有:金太阳在抗美援朝胜利后立刻清洗大功臣——亲中的“延安派”,这步棋很赞啊。

总结:

第一条:联弱锄强;

第二条:勿养强狼;

定理:施恩者的诅咒;

推论1:受恩者若是强大了,就极大可能背叛施恩者。

推论2:施恩的时候要做好日后敲死受恩者的准备;

推论3:受恩者在理解推论2的前提下,要消弭推论2的施恩者准备;

马基雅维利给出两个征服原则:

1.对该被征服地区的伤害一次到位;

2.其后给与持久的恩惠。

来一场台风,然后慢慢修补。

不能持续不断的进行台风级伤害,容易造成敌对者蜂起。

这是因为对于被征服者而言,入侵者会造成伤害其实是有心理预期,对最初的伤害有心理承受能力并且报复意愿较弱。

但是入侵者不能破门而入揍了一顿后不停的揍,那样石人也会发怒。

中国古代有个类似的例子,不过顺序反了而且施暴者是两个人。

一个是刘邦,他攻入咸阳后,约法三章,基本没有造成大伤害。

然而后来的项羽,坑杀了20万秦国降卒只留下三个高级将领,并且“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项羽完成了摧毁秦朝反抗火星的毁灭行为,而刘邦则给人民留下了希望。

假如两人行为调换次序并且归于一人,就是一次完美的征服行为。

并且马基雅维利强调:

“损害要一次完成,减少人民的积怨;”

恩惠要一点一点的给与,树立人民对自己的期望,习惯于这种阳光雨露的待遇。”

这样,人民会把你的善举归结于你的人格而非你的动机。

想想看两种说法哪个好:

“刘邦是想统一天下收买人心而已”与“刘邦真是个仁慈的军阀,他要是当皇帝,我们就有好日子过了。”

收买人心是理性的;

人品好则是感性的;

百姓最需要的感情性的印象,理性的人民世界上不存在,所以这就是恩惠要持久并且持续的小步前进给与的原因。

并且此处马基雅维利提出了一个超前的理论:

君王要活在人民之中。

这一点我看着挺困扰的,我们说了,马基雅维利不认为人类是良善的,那么这个“人民”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人民”在《第九章论市民的君主国》才给了详细的论述,看了之后蛮吃惊的,马基雅维利在这点上是领先时代了,他的“人民”涵义与现在相差无几!!!

为什么说其领先时代了呢?因为当时欧洲地区的统治谚语是:

以人民(百姓/愚民/市民/农奴)为基础的统治,如同沙上造房。”

他说成为君王无非两种方式:

贵族推选:一个地区经济军事发展了,面临强敌,贵族们就推选自己中的一个幸运儿成为皇帝,带领大家抵抗或者裁决司法;

人民支持:这种应该是马基雅维利生活的那种城邦文明里,居民支持某个英雄人物或者惧怕某个邪恶人物,听任他建造了君主国。如上文说的两个邪恶人物既是如此。

在这里马基雅维利说了两个原则:

原则1:贵族和平民利益是对立的,而君王不是;

原则2:谁给与自己权力就为谁所制;

“人民的要求更加光明正大,因为贵族总想压迫人民,而人民只是想少受点压迫;”

“贵族比人民更危险,因为更加狡猾、懂的更多,他们可能是君主最危险的力量;”

马基雅维利指出:

当一个君王是贵族推选而来的时候,他总是受制于贵族,因为后者都是拥立功臣,甚至于自认为自己地位和君王平等;

而一个君王是人民里产生的时候,他就是超然之人,他高于人民也高于贵族,可以左右平衡互相拿捏双方;并且因为贵族拥有更多的信息更危险的力量,一个来自于人民的君王有能力随时随地的废黜贵族,从而给这个危险而有力的群体以无形的制约。

以我国为例,所有开国皇帝几乎得手后都会屠杀贵族、消灭功臣势力,很容易理解,因为那群人能力过强能量过大;但是独独有一位开国皇帝没有做过这些事,大臣们权力也没有削减,他就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

为什么刘秀可以避免朱元璋、赵匡胤这种不可减免的手段呢?

我觉得恰恰因为刘秀皇帝真是人民里得来的。

因为王莽篡汉、天下民不聊生积怨太深,人民呼唤得是汉皇室的复兴——人民不需要新皇帝,是怀念旧王朝,几大起义军势力基本上都是以刘汉宗室为旗号的,其中宗室子弟皇N代刘秀脱颖而出。

这么看来,是百姓念汉,所以刘秀这个皇帝当得稳如泰山,权臣(新贵族)基本上不敢对刘家失而复得的江山有任何染指的想法。

民心不再信任另一个新王莽、一心用户汉家王朝,因此民心就是刘秀最大的依靠,所以他敢放任自己功臣新贵族继续掌控权力。

马基雅维利说:“君王必须与人民保持友谊,否则在身处逆境之时就会无能为力。”

但是马基雅维利的毒舌也没有停,他还提出要注意的一点:

法则:人民也很狡猾,要拢住他们得上手段。

他说人民会在安全和平时期,鼓足腮帮子支持君王,满口报效国家,全都准备为君主去死;然而一旦遇到危险,人民也会脚底抹油溜了,留下茫然四顾的君王孤零零的发呆。

那么怎么避免人民开溜呢?

马基雅维利说:“英明的君王应该想出策略,让人民任何时候都有求于君王和国家。”

这让我不仅想起某美国政治剧主角和老婆竞选总统不利的情况下,两个老狐狸久久对视,然后同时微微一笑:“是时候让人民感觉到恐惧了。”

“嘭!”恐怖袭击就来了。

人民害怕了,但是别忘了,人民也来了、选票也来了、战争印钞机也来了。

那么如何拢住狡猾的人民?

让他们以为自己处于危险中感到恐惧即可。

By 缺月梧桐

千古第一邪书罗织经

近日,栋德无意间,读到一本专门罗织罪名,残害人的一本经书。俗称 “害人经”“整人经” 。初读此经,哥哥虎躯一震,自问道:这样也行???

是的,这样真的行,而且有很多人专门研究这本经书,以满足自己不可告人的私欲。栋德初读此经,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细细品读,发现写这本经书的作者来俊臣,应该是反复的研习了黄石公的《素书》和鬼谷子的捭阖之术《本经阴符七术》这两本天书。然来俊臣此人,正气不足,邪气由余,终究是曲解了天道,误解了圣人之作,写出了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孽生出来的集邪恶智慧之大成的诡计全书。时至今日,此书亦被看做阴谋学的扛鼎之作。最终是作茧自缚,没得善终啊。

宰相狄仁杰读了此书,冷汗直冒,却不敢喊冤。

女皇武则天读了此书,叹道:如此机心,朕未必过也。杀机遂生。

酷吏周兴临死之际,看过此书,自叹弗如,竟甘愿受死。

这本害人经就是《罗织经》!

《罗织经》是唐朝酷吏来俊臣所著的一部专讲如何罗织罪名,角谋斗智的书。全经共12卷。从12个层面分别作了详细的讲解,分为:阅人卷、事上卷、治下卷、控权卷、制敌卷、固荣卷、保身卷、察奸卷、谋划卷、问罪卷、刑罚卷和瓜蔓卷。

原文及翻译

阅人卷第一

【原文】人之情多矫,世之俗多伪,岂可信乎?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耻其匿怨而友人也。

【译文】人们的情感许多是做出来的,世间的习俗许多是虚假的怎么可以相信呢?孔子说:“甜言蜜语、和颜悦色、毕恭毕敬,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可耻的是他们心中藏着怨恨,表面却与人要好的虚伪行径。

【原文】人者多欲,其性尚私。成事享其功,败事委其过,且圣人弗能逾者,概人之本然也。

【译文】人的欲望是多种多样的,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事情成功了便享受功劳,事情失败了便推托过错,圣人尚且不能超越这一点,这大概是人的本性所决定的吧。

【原文】多欲则贪,尚私则枉,其罪遂生。民之畏惩,吏之惧祸,或以敛行;但有机变,孰难料也。

【译文】欲望多了就会起贪心,极端自私就会有偏差,罪恶从此便产生了。老百姓害怕惩罚,官吏恐遭祸患,不得不收敛自己的行为;一旦有了机缘变故,谁都无法预料了。

【原文】为害常因不察,致祸归于不忍。桓公溺臣,身死实哀;夫差存越,终丧其吴。亲无过父子,然广逆恒有;恩莫逾君臣,则莽奸弗绝。是以人心多诈,不可视其表;世事寡情,善者终无功。信人莫若信己,防人毋存幸念。此道不修,夫庸为智者乎?

【译文】人们受害常常是因为对人没有仔细的察验,人们遭受祸患往往是由于对人心慈手软。齐桓公过份相信他的臣子,以致死亡实在让人哀痛。吴王夫差没有吞并越国,最后却导致吴国的灭亡。关系亲密没有超过父子的,可是像杨广那样的逆子却总是存在;施以恩德没有超过君对臣的,但是像王莽那样的奸臣起却从未断绝。因此说人的内心隐含着太多的欺骗,不能光看他的外表。世上的事缺少情爱,做好事的人最后却得不到功劳。相信别人不如相信自己,防范别人不要心存侥幸。这种技艺不学习,难道还能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吗?

事上卷第二

【原文】为上者疑,为下者惧。上下背德,祸必兴焉。

【译文】上司的疑心重,下属的恐惧就多。上司和下属的心意不一致,祸事便由此产生了。

【原文】上者骄,安其心以顺。上者懮,去其患以忠。顺不避媚,忠不忌曲,虽为人诟亦不可少为也。上所予,自可取,生死于人,安能逆乎?是以智者善窥上意,愚者固持己见,福祸相异,咸于此耳。

【译文】高高在上的人骄傲,顺从他可使其心安。高高在上的人懮虑,忠于他可使其免除懮患。顺从不要回避献媚,忠心不要忌讳无理,虽然遭人诋毁也不能少做。上司能给你什么,自然能拿回什么,生死都控于人手,怎么能违背他们呢?因此有智能的人擅长暗中猜度上司的心意,愚蠢的人只坚持自己的见解,他们福祸不同,都是源于这个原因。

【原文】人主莫喜强臣,臣下戒怀妄念。臣强则死,念妄则亡。周公尚畏焉,况他人乎?

【译文】当主子的没有喜欢手下的人势力过于强大,当臣子的要戒除心中存有的非分之想。臣子权势过大会招致死祸,想法荒谬会导致灭亡。周公姬旦尚且惧怕这些,何况是其它人呢?

【原文】上无不智,臣无至贤。功归上,罪归己。戒惕弗弃,智勇弗显。虽至亲亦忍绝,纵为恶亦不让。诚如是也,非徒上宠,而又宠无衰矣。

【译文】上司没有不聪明的,下属绝无最有德行的。功劳让给上司,罪过留给自己。戒备警惕之心不要丢失,聪明和勇敢不要显露。虽然是最亲近的人也要忍心断绝,纵然是干邪恶的事也不躲避。如果真的做到这样,不但上司会宠爱有加,而且宠信不会衰减。

治下卷第三

【原文】甘居人下者鲜。御之失谋,非犯,则篡耳。

【译文】自愿处于下属的人很少。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如果没有计谋,不是下级抵触上级,就是下级夺取上级的权力。

【原文】上无威,下生乱。威成于礼,恃以刑,失之纵。私勿与人,谋必辟。幸非一人,专固害。机心信隐,交接靡密,庶下者知威而畏也。

【译文】上司没有威严,下属就会闹出祸事。威严从礼仪中树立,依赖于刑罚,放任它就会丧失。秘密的事不要让人参与,参与谋划的人一定要清除。宠信不要固定在一个人的身上,让一个人专权一定会带来祸害。心思一定要隐藏起来,与人交往不能过分亲密,希望下属由此感知上司的威严而生敬畏。

【原文】下附上以成志,上恃下以成名。下有所求,其心必进,迁之宜缓,速则满矣。上有所欲,其神若亲,礼下勿辞,拒者无助矣。

【译文】下属依附上司才能成就志向,上司依靠下属才能取得功名。下属有贪求的东西,他的心自然会要求上进,提升他应该慢慢的来,太快他就满足了。上司有想使用的人,他的神态要亲切,以礼相待下属不要推辞,不这样做就没有人协助他了。

【原文】人有所好,以好诱之无不取,人有所惧,以惧迫之无不纳。才可用者,非大害而隐忍。其不可制,果大材而亦诛。赏勿吝,以坠其志。罚适时,以警其心。恩威同施,才德相较,苟无功,得无天耶?

【译文】人有喜好的东西,用喜好的东西引诱他没有收伏不了的。人有惧怕的东西,用惧怕的东西逼迫他没有不接受的。有才能可以使用的人,没有大的害处要暗中容忍。其人不能驯服,确实是才能出众的也要诛杀。赏赐不要吝惜,用此消磨他们的意志。惩罚要适合时宜,以此让他的心得到告诫。恩惠和威力一起施行,才能和品德互相比较,如果这样做还没有成效,莫非这就是天意吧?

控权卷第四

【原文】权者,人莫离也。取之非易,守之尤艰;智不足弗得,谋有失竟患,死生事也。

【译文】权力,是人们不可以缺少的。获取权力不容易,保住权力更加艰难;智慧欠缺的人不能得到,谋略不当的人最终却能带来祸患,这是关系生死的大事。

【原文】假天用事,名之顺也。自绝于天,敌之罪也。民有其愚,权有其智。德之不昭,人所难附焉。

【译文】借用天意行事,名义上才适合正道。逆天而行,自作自受,这是敌人的罪名。让老百姓愚昧无知,这是掌权者的聪明之处。恩惠不显示出来,人们就很难依从了。

【原文】乱世用能,平则去患。盛事惟忠,庸则自从。名可易,实必争;名实悖之,权之丧矣。嗜权逾命者,莫敢不为;权之弗让也,其求乃极。机为要,无机自毁;事可绝,人伦亦灭。利禄为羁,去其实害;赏以虚名,收其本心。若此为之,权无不得,亦无失也。

【译文】混乱动荡的时代要使用有能力的人,天下平定了要铲除他们以绝后患。大治时期只使用忠于自己的人,平庸无才的人最易掌握和归顺。名称可以改变,实权必须力争;名称和实权完全相反,权力就丧失了。酷好权力超过他性命的人,是没有什么不敢做;权力没有主动让给别人的,所以争夺它的方法无所不用。时机十分重要,时机不当就会自取灭亡;事情可以做绝,尊卑长幼也能狠心灭杀。用钱财爵禄来拘束他们,以消除他们可能造成的实际危害;用虚假的名位来赏赐他们,以收买他们的人心。如果这样行事,什么权力都可以获得,也不会失去。

制敌卷第五

【原文】人皆有敌也。敌者,利害相冲,死生弗容;未察之无以辨友,非制之无以成业。此大害也,必绝之。

【译文】人都有敌人的。敌人,是与他有利害冲突,生死不能兼容的人。不能认清敌人就无法分辨朋友,不能制伏敌人就不能成就事业,这是最大的祸害,一定要根除它。

【原文】君子敌小人,亦小人也。小人友君子,亦君子也。名为虚,智者不计毁誉;利为上,愚者惟求良善。

【译文】君子和小人为敌,也就变成小人了。小人和君子友善,也就变成君子了。名声是虚的,有智能的人不会计较别人的毁谤和称赞;利益是至高无上的,愚蠢的人才只是求取好的善名。

【原文】众之敌,未可谓吾敌;上之敌,虽吾友亦敌也。亲之故,不可道吾亲;刑之故,向吾亲亦弃也。惑敌于不觉,待时也。制敌于未动,先机也。构敌于为乱,不赦也。害敌于淫邪,不耻也。敌之大,无过不知;祸之烈,友敌为甚。使视人若寇,待亲如疏,接友逾仇,纵人之恶余,而避其害,何损焉?

【译文】人们共同的敌人,不能说一定是我的敌人;上司的敌人,虽然是我的朋友也要与他为敌。亲戚的缘故,不能说就是我该亲近的人;刑罚的缘故,如果是我的亲人也要舍弃。在不知不觉中迷惑敌人,以等待时机。在敌人没有行动的时候制伏他,这就是抢先占有有利时机。在犯上作乱上构陷敌人,这是不能赦免的罪名。在淫秽邪恶之事上加害敌人,这最能让人鄙视他。最大的敌人,是没有比不知道谁是敌人更大的了;最深的祸害,以和敌人友善最为严重。假如把天下人看得像强盗一样,对待亲人像陌生人一样,交接朋友超过了对仇人的态度,纵然人们厌恶我,却能躲避祸害,又有什么损失呢?

固荣卷第六

【原文】荣宠有初,鲜有终者;吉凶无常,智者少祸。荣宠非命,谋之而后善;吉凶择人,慎之方消愆。

【译文】显达和宠幸有开始的时候,能保持到最后的就很少了;吉利和凶险没有不变的,有智能的人才能减少祸事。显达和宠幸不是命里就有的,先有谋划后才有成;吉利和凶险是选择人的,谨慎小心才能消灾免祸。

【原文】君命无违,荣之本也,智者舍身亦存续。后不乏人,荣之方久,贤者自苦亦惠嗣。官无定主,百变以悦其君。君有幸臣,无由亦须结纳。人孰无亲,罪人慎察其宗。人有贤愚,任人勿求过己。

【译文】君主的命令不要违抗,这是显达的根本,有智能的人宁肯牺牲自己也要让显达延续下去。后代不缺乏人材,显达才可持久,贤明的人情愿自己吃苦也要惠及后人。官位没有固定的主人,用机智多变取悦他的君主。君主都有宠幸的臣子,没有什么原由也必须和他们结交往来。人都有三亲六故,惩罚人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审察他的家族。人有贤明和愚蠢之别,任用人不要要求他们的才能高过自己。

【原文】荣所众羡,亦引众怨。示上以足,示下以惠,怨自削减。大仇必去,小人勿轻,祸不可伏。喜怒无踪,慎思及远,人所难图焉。

【译文】显达为众人所羡慕,也能引发众人的怨恨。对上司要表示心满意足,对手下要施以恩惠,怨恨自然就会减少了。大的仇人一定要铲除,无耻小人不要轻视,祸患就不能隐藏。高兴和愤怒的心情不露踪迹,谨慎思考放眼远处,人们就很难图谋他了。

保身卷第七

【原文】世之道,人不自害而人害也;人之道,人不恕己而自恕也。

【译文】世间的道理,人们不伤害自己却遭到别人的伤害;做人的道理,别人不原谅自己而自己却能原谅。

【原文】君子惜名,小人爱身。好名羁行,重利无亏。名德不昭,毁谤无损其身;义仁莫名,奸邪不以为患。阳以赞人,置其难堪而不觉;阴以行私,攻其讳处而自存。

【译文】君子爱惜名誉,小人爱护自己。喜好名誉就会束缚人的行为,重视利益就不会吃亏。名望和德行不显示,诽谤就不能损害他本身的清誉;义气和仁德不显露,奸诈邪恶的人就不会把他视为祸患。表面上赞美别人,让他难以忍受却不知真意;背地里为达私利,攻击他最忌讳的地方而保存自己。

【原文】庶人莫与官争,贵人不结人怨。弱则保命,不可作强;强则敛翼,休求尽善。罪己宜苛,人怜不致大害。责人勿厉,小惠或有大得。

【译文】老百姓不要与官府争斗,富贵的人不要轻易和人结下怨仇。身为弱者要保全性命,不能逞强显能;身为强者要收敛羽翼,不可求取完美无缺。责备自己应该苛刻,使人怜悯就不会招致大的祸害。责罚他人不要过于严厉,小的恩惠有时能带来大的收获。

【原文】恶无定议,莫以恶为恶者显;善无定评,勿以善为善者安。自怜人怜,自弃人弃。心无滞碍,害不侵矣。

【译文】恶没有固定的说法,不把恶当作恶的显达;善没有固定的评判,不把善视为善的人平安。自己怜惜自己别人才会怜惜,自己厌弃自己别人自会厌弃。思想没有停滞阻碍,祸害就无法侵犯了。

察奸卷第八

【原文】奸不自招,忠不自辩。奸者祸国,忠者祸身。

【译文】奸臣不会自己招认,忠臣不能自己辩解。奸臣损害国家,忠臣损害自身。

【原文】无智无以成奸,其智阴也。有善无以为奸,其知存也。

【译文】没有智谋不能成为奸臣,他们的智谋都是阴险的。心存良善不会成为奸臣,他们的良知没有丧失。

【原文】智不逾奸,伐之莫胜;知不至大,奸者难拒。忠奸堪易也。上所用者,奸亦为忠;上所弃者,忠亦为奸。

【译文】智谋不超过奸臣,讨伐他就不能获胜;良知不深远广大,对奸臣就难以抗拒。忠臣和奸臣是可以变换的。君主任用信任的人,虽然是奸臣也被看做忠臣;君主抛弃不用的人,即使是忠臣也被视为奸臣。

【原文】势变而人非,时迁而奸异,其名难恃,惟上堪恃耳。好恶生奸也。人之敌,非奸亦奸;人之友,其奸亦忠。

【译文】时势变了人就不同,时间变了奸臣就有分别,忠奸的名称难以依赖,只有君主才可作为依仗。喜欢和厌恶产生奸臣。人们的敌人,不是奸臣的也被视为奸臣;人们的朋友,是奸臣的也被视为忠臣。

【原文】道同方获其利,道异惟受其害。奸有益,人皆可为奸;忠致祸,人难为忠。奸众而忠寡,世之实也;言忠而恶奸,世之表也。

【译文】道义相同才能获得利益,道义不同只有得到灾害。当奸臣有好处,人们都可以成为奸臣;当忠臣招致祸患,人们就很难做忠臣了。奸臣多而忠臣少,这是世间真实的状况;说自己是忠臣而厌恶奸臣,这是世间表面的现象

【原文】惟上惟己,去表求实,奸者自见矣。

【译文】只献媚君主就是为了自己,去除表面探求实质,奸臣自然就会显现出来了。

谋划卷第九

【原文】上不谋臣,下或不治;下不谋上,其身难晋;臣不谋僚,敌者勿去。官无恒友,祸存斯虚,势之所然,智者弗怠焉。料敌以远,须谋于今;去贼以尽,其谋无忌。欺君为大,加诸罪无可免;枉法不容,纵其为祸方惩。

【译文】君主不用计谋统御臣子,有的下属就无法治理;下属不用计谋对君主,他们自身的官职就难以晋升;官员不用计谋对付同僚,他的敌人不能铲除。官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祸患常在片刻之间,这是形势的必然,有智能的人对此不能松懈。预料敌人能达到远处,必须要在今天谋划;铲除贼人要达到全歼,他的谋划就不能有所忌讳。欺骗君主是大罪,把这个罪名强加在别人身上他就不能幸免;破坏法律不能宽容,放纵他以致出生祸乱才加以惩罚。

【原文】上谋臣以势,势不济者以术。下谋上以术,术有穷者以力。臣谋以智,智无及者以害。事贵密焉,不密祸己;行贵速焉,缓则人先。其功反罪,弥消其根;其言设缪,益增人厌。行之不辍,不亦无敌乎?

【译文】君主凭借权势谋划臣子,势力衰弱的时候要依靠权术。下属依靠权术谋划君主,权术穷尽的时候就凭借实力。臣子用智计谋划同僚,智计达不到的时候就用伤害。事情贵在保守秘密,不能保守秘密,就祸及自身;行动贵在迅速快捷,缓慢拖拉就让别人占了先机。设定一个荒谬的说法诬指是他说的,这最能增加人们的厌恶。谋划行为不停止,不是没有敌手了吗?

问罪卷第十

【原文】法之善恶,莫以文也,乃其行焉;刑之本哉,非罚罪也,乃明罪焉。

【译文】法律的好坏,不在条文本身,而是它的执行;刑罚的根本,不在如何处罚犯罪,而是如何确定犯罪。

【原文】人皆可罪,罪人须定其人。罪不自招,密而举之则显。上不容罪,无谕则待,有谕则逮。人辩乃常,审之勿悯,刑之非轻,无不招也。或以拒死,畏罪释耳。人无不党,罪一人可举其众;供必无缺,善修之毋违其真。事至此也,罪可成矣。

【译文】人都是可以定罪的,加罪于人必须先确定对象。罪行不会自动暴露,密告并检举他就会让罪行显现。君主不会容忍犯罪,没有谕旨就耐心等待,有谕旨就马上逮捕。人们自辨无罪是正常的,审讯他们不要心存怜悯,刑罚他们不能出手轻微,这样做他们就没有不招认的。有的人因为拒不认罪被责打致死,这种情况可用畏罪自杀来解释说明。人没有不结党营私的,给一人定罪便可揭发出他的同伙;供状必须没有破绽,把被告供状编撰修补使之不违反真实。事情做到这样,罪案就可以成立了。

【原文】人异而心异,择其弱者以攻之,其神必溃。

【译文】人不同他们的思想就有差异,选择他们的薄弱之处加以攻击,他们的精神就会崩溃。

【原文】身同而惧同,以其至畏而刑之,其人固屈。怜不可存,怜人者无证其忠。友宜重惩,援友者惟其害。

【译文】人的身体相同害怕责罚也相同,用他最畏惧的东西给他动刑,他就一定会屈服。不可以存有怜惜,怜惜别人的人并不能以此证明他的忠正。朋友应该从重惩处,帮助朋友的人只能给他自己招来祸害。

【原文】罪人或免人罪,难为亦为也。

【译文】加罪于人或许能避免被人加罪,此事虽不容易也要勉为其难了。

刑罚卷第十一

【原文】致人于死,莫逾构其反也;诱人以服,非刑之无得焉。刑有术,罚尚变,无所不施,人皆授首矣。

【译文】让人达到死亡的境地,没有比构陷他谋反更能奏效的事了;诱导人们做到服从,不刑罚他们就达不到目的。刑讯是讲究方法的,责罚贵在有所变化,施行的手段没有限制,人们就都会伏法认罪了。

【原文】智者畏祸,愚者惧刑;言以诛人,刑之极也。明者识时,顽者辩理;势以待人,罚之肇也。

【译文】有智能的人畏惧祸事,愚笨的人害怕刑罚;用言语来杀人,这是刑罚中最高明的。聪明的人能认清当前的客观形势,愚顽的人却一味辩说有理与无理;按照形势的要求对待他人,这是责罚人的出发点。

【原文】死之能受,痛之难忍,刑人取其不堪。士不耐辱,人患株亲,罚人伐其不甘。人不言罪,加其罪逾彼;证不可得,伪其证率真。刑有不及,陷无不至;不患罪无名,患上不疑也。

【译文】死亡可以接受,痛苦难以忍耐,给人动刑选取他们不能忍受的。读书人忍耐不了屈辱,人们都担心株连自己的亲人,惩罚人要攻取他们不情愿处。人们不承认有罪,就此加害他的罪名比原来的罪名还大;证据不能得到,伪造证据大概像真的一样。刑罚有做不到的地方,诬陷却什么都可以做到;不要担心给人加罪没有名义,只担心君主没有猜疑之心。

【原文】人刑者非人也,罚人者非罚也。非人乃贱,非罚乃贵。贱则鱼肉,贵则生死。人之取舍,无乃得此乎?

【译文】被人用刑的人会受到非人的待遇,惩罚别人的人自己也会避免惩罚。遭受非人的待遇就低贱,不受惩罚就高贵。低贱的人就任人宰割,高贵的人就主宰别人的生死命运。人们的选择态度和行为,恐怕是源于此吧?

瓜蔓卷第十二

【原文】事不至大,无以惊人。案不及众,功之匪显。上以求安,下以邀宠,其冤固有,未可免也。

【译文】事情不是很大,就不能让人震惊。案件不是牵扯人多,功劳就不能显现。君主用它来求取安定,臣子用它来邀功取宠,这里的冤情一定会有,却是不可能避免的。

【原文】荣以荣人者荣,祸以祸人者祸。荣非己莫恃,祸惟他勿纵。罪无实者,他罪可代;恶无彰者,人恶以附。心之患者,置敌一党;情之怨者,陷其奸邪。

【译文】真正显达是能让他人也显达的显达,真正的祸患是能使他人也致祸的祸患。不是自己挣来的显达不要倚仗,只要是他人的祸患就不要放过。罪名没有实证,用其它的罪名来替代;恶行没有显露,用他人的恶行来依附。心腹的祸害,把他诬指为是敌人的同伙;情感上怨恨的人,陷害他是奸诈邪恶的小人。

【原文】官之友,民之敌;亲之友,仇之敌,敌者无常也。荣之友,败之敌;贱之友,贵之敌,友者有时也。是以权不可废,废则失本,情不可滥,滥则人忌;人不可密,密则疑生;心不可托,托则祸伏。智者不招己害,能者寻隙求功。饵之以逮,事无悖矣。

【译文】官吏的朋友,在以官吏为敌的百姓眼里便是帮凶;亲人的朋友,在和亲人有仇的仇人眼中也成了敌人,所以说敌人是变化不定的。显达时的朋友,败落时就是敌人;贫贱时的朋友,富贵时就是敌人,所以说朋友是暂时的。因此说权力是不可废弃的,废弃了就失掉了根本;同情心是不能随便施予的,太随便了就会招人忌恨;与人交往不能过于亲密,太亲密就会产生疑虑;心里话不能说出来,毫无保留就潜藏着祸患。有智能的人不会为自己招来祸害,有能力的人总是寻找别人的漏洞以求取功劳。引诱他们上钩再据此把他们逮捕,事情就没有悖理之说了。

《罗织经》是一部专讲罗织罪名,角谋斗智的书籍,是由武则天时唐朝酷吏来俊臣,万国俊所著,实际上就是“整人经”,“害人经”,教他们的门徒如何编造罪状,安排情节,描绘细节,陷害无辜的人。他们还争相发明了刑讯办法,名目繁多,可谓整人有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它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有着不同寻常的意味。其一,它是人类有始以来,第一部制造冤狱的经典。其二,它是酷吏政治中,第一部由酷吏所写,赤裸裸的施恶告白。其三,它是文明史上,第一部邪恶智慧之大成的诡计全书。其四,它第一次揭示了奸臣为何比忠臣过得更好的奥秘:权谋厚黑。

By 栋德

富豪都想长生不老,贝索斯重金押注抗衰老公司

去年 10 月,俄罗斯亿万富翁 Yuri Milner 在其位于旧金山南湾的超级豪宅中召开了一场名为 “为衰老科学和表观遗传重编程创造愿景” 的科学会议,该会议由前任美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NCI)所长 Richard Klausner 负责组织。
在会议上,多位专家针对抗衰老议题进行了演讲和讨论,他们最终决定:将花费大笔资金来实现人类 “返老还童” 的梦想,并将为该目标挖掘人才,获取最大的竞争力。
这次会议直接促成了一家崭新抗衰老公司的建立 ——Altos Labs(以下简称 Altos)。今年 7 月,Altos Labs 在美国和英国注册成立,并直接瞄准了生物重编程技术。
作为一种使成熟细胞恢复活力的方法,一些科学家认为,生物重编程技术可以被扩展至整个动物身体,最终用于延长人类寿命。
目前,Altos 已经吸引了世界首富 Jeff Bezos 和 Yuri Milner 的支持。据悉,该公司计划将在湾区、圣地亚哥、剑桥、英国和日本等地建立多个研究所。Image

生物重编程技术

显而易见的是,当前的抗衰课题仍然处于早期研究阶段。为此,Altos 正在广泛招聘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及教授,并承诺让他们针对各自的课题进行不受约束的自由探索,而不急于进入应用领域。
更高的薪水,且不考虑应用转化。目前,Altos 已经通过这两项诱人的条款网罗了众多专家,包括由于研究人类和动物混合胚胎而充满争议的 Juan Carlos Izpisúa Belmonte,以及 “表观遗传时钟” 领军人物 Steve Horvath,和 Manuel Serrano 等。其中,诺奖得主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成为了 Altos 科学顾问委员会的主席和无偿顾问。
Image图丨山中伸弥(来源:The Royal Society)
2006 年,山中伸弥发现成年体细胞可以通过传递四种转录因子(Oct3/4、Sox2、Klf4 和 c-Myc,称为 “山中因子”),被重新编程为具有类似胚胎干细胞的多能状态。这些被称为诱导多能干细胞 (iPS) 的重编程细胞有可能发育成体内的所有细胞类型,现已作为疾病建模、药物筛选和细胞治疗的宝贵工具。
这项开创性的工作确立了 iPS 细胞技术领域。需要知道的是,重新编程并不直接等同于恢复活力或是 “年轻化”。对于胚胎细胞来说,重要的不是它的 “年龄”,而是它的特性。而重编程技术正是改变了细胞的特性。
Image(来源:nobelprize)
2012 年,山中伸弥与英国生物学家 John B .Gurdon 因生物重编程技术一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3 年,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生物医学研究所的 Manuel Serrano 发表论文,他首次尝试将山中因子应用在小鼠身上。动物实验的结果虽然诱人,但也令人恐惧。根据重编程发生程度的不同,除了部分小鼠显示出组织年轻化的迹象之外,另一些小鼠则分化出现畸胎瘤。这一结果提示了重编程技术的潜在风险。
到了 2016 年,Izpisúa Belmonte 的实验室在小鼠实验中,改善了衰老细胞和其生理特征,并延长了早衰老小鼠模型的寿命。其研究成果发表于 Cell 期刊。
去年 12 月,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员发表论文登刊 Nature,声称通过重新编程技术能够使老年小鼠恢复视力。
Image(来源:Nature
Altos 聘请的其他员工还包括 Peter Walter,他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实验室开发了一种对于阿兹海默病人恢复记忆有显著帮助的合成分子。而重编程专家 Wolf Reik 也于 7 月辞去英国 Babraham 研究所所长一职,该中心表示其离职原因是接受了 “另一个研究机构” 的工作,而现在,Reik 的去向已然揭晓。
此外,鉴于生物重编程技术与基因组中的表观遗传学具有强烈的科学联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授 “表观遗传时钟” 的开发者 Steve Horvath 也加入了 Altos 研究阵容。这种甲基化时钟通过测量基因上的 “表观遗传” 标记,将是衡量抗衰老或年龄逆转药物效果的重要方法。Image

资本下场,最初目标是产出 “伟大的科学”?

重编程被认为是 “重复次数最多的实验之一”,这一过程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受精卵变成胚胎,并在九个月后生出一个婴儿,这就是一种 “重编程” 过程。
不过,想要利用该技术并进行医学转化显然为时尚早。曾在 Izpisúa Belmonte 实验室工作,瑞士洛桑大学的教授 Alejandro Ocampo 表示,重编程技术的高风险和致癌等因素,使其距离人体实验还十分遥远。
但必须承认的是,该技术在实验室阶段已经取得了无可争议的、可重复的效果。“你可以从一个 80 岁的老人身上取出一个细胞,然后在体外将年龄逆转 40 岁,没有其他技术可以做到这一点。” Ocampo 说。
除了技术问题之外,Ocampo 还质疑当前的重编程技术是否能够从商业投资中受益。目前,已经有太多资金和公司正在试图进入重编程研究领域,而该领域技术可能尚未准备好。
“这个概念很强大,但有很多炒作。”
据美国大学商学院教授 Will Gornall 称,虽然没有正式对外宣布,但 Altos 已于今年在特拉华州注册成立。据 6 月份在加利福尼亚州提交的文件表明,该公司已筹集了至少 2.7 亿美元。
一些专家表示,政府资助机构在抗衰老技术方面的投资不够。与之相比,Altos 则像是一个巨大的赌注。Gordian Biotechnology 首席科学官 Martin Borch Jensen 表示,“它的建立将让我们知道,重新编程是否有效,甲基化时钟是否可以成为衰老过程的生物标志物。如果它们确实有效,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据悉,Altos 通过提供每年 100 万美元及以上的薪水,加上股权,以及免于申请助学金等优厚条件来吸引大学教授和科学家。已经确认接受工作邀请的 Serrano 则透露,Altos 支付的酬劳相当于他现在收入的 5 到 10 倍。
有了强大的资本支撑,广泛的基础研究支持,这对于稳扎稳打、被好奇心牵着走的研究人员显然是一个好消息,不过这就使得 Altos 的运营和未来变得扑朔迷离。这究竟是一家公司还是营利性学术机构?我们很难猜测。
据一位知情人士表示,该公司的最初产出将是 “伟大的科学”。无论如何,当前可以肯定的是,Altos 近期目标并不是赚钱。
Serrano 介绍,现阶段的主要问题是调整重编程技术以便安全地使动物 “恢复活力”,此外将尝试让该技术通过药物实现以取代基因工程。
“在我看来,山中因子在临床上使用并不现实。” Serrano 说,“这一技术涉及到基因引入,而其中一些将有致癌风险。这很难通过监管机构的审查。”
“Altos Labs 的理念是进行好奇心驱动的研究,从而让我们做一些喜欢和擅长的研究。” Serrano 说,他计划搬到英国剑桥,并加入那里的 Altos 工厂。
现在,包括 Life Biosciences、Turn Biotechnologies、AgeX Therapeutics、Shift Bioscience 和 Youthereum Genetics 等初创公司都在针对重编程技术展开研究。不过,目前这些公司均未进入到人体临床试验阶段。
作为竞争对手,Altos 今后将不可避免地与 Calico Labs 进行比较。Calico 作为一家由 Google 和制药巨头艾伯维(AbbVie)共同支持的抗衰老及相关疾病的公司,今年 5 月,其发表了有关重编程抗衰老的第一份预印本(未经同行审评)。
Image(来源:bioRxiv)
该研究结果表明,瞬时多能重编程会带来肿瘤风险,但可以通过替代策略实现年轻基因表达的恢复。Calico 还发现,瞬时重编程恢复了脂肪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多能成体干细胞)中年轻基因的表达,但也暂时抑制了体细胞鉴定程序。
今年 7 月,艾伯维和 Calico 宣布第二次扩大合作,重点关注衰老和与年龄相关的疾病。Image

中年危机产生的投资?

都说年轻人梦想发财,富人梦想年轻。这句话或许可以解释 59 岁的 Milner 和 57 岁的 Bezos 投资抗衰老公司的初衷。
熟悉 Altos 组建过程的人士介绍,最初 Milner 对于重编程的兴趣是出于慈善目的。不过在 Richard Klausner 的指导下,Altos 于 2021 年正式成立以便加快研究进展。Klausner 曾创办了 Juno Therapeutics 和癌症测试公司 GRAIL 等公司。而现在,他成为了 Altos 的首席执行官。
去年 12 月发表小鼠恢复视力研究的哈佛大学研究员 David A. Sinclair 认为,这是一个 “新生” 领域,但它将具有独特的前景。
“你还能做些什么来逆转自身年龄?在实验室中,我们正在探索重编程技术在各种主要器官和组织的可行性,例如皮肤、肌肉和大脑 —— 看看有哪些细胞可以被恢复活力。” 据 Sinclair 表示,他并没有加入 Altos。
虽然目前尚无法确认 Bezos 在 Altos 的持有股份数量,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也处于衰老带来的烦恼之中。2017 年,Bezos 曾投资美国的抗衰老公司 Unity Biotechnology,然而其开发的抗衰老药物于 2020 年在骨关节炎 II 期实验中遭遇失败。
在给亚马逊股东的最后一封信中,Bezos 引用了生物学家 Richard Dawkins 在其著作中发表关于死亡的一句话:“避免死亡是你必须努力的事情…… 若非如此,生命终将与周围的环境融合而不再以自主的生物形式存在。这就是死亡的过程。”

By Antonio Regalado

四种“焦虑型人格”的父母

据世界卫组织(WHO)披露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3.5亿罹患抑郁症,近年来患者增速约18%。根据估算,中国泛抑郁数逾9500万。这其中有多少是家长群体呢?

2012年,中国大陆25个地区2679名青少年(10-25岁)抑郁比例为20.3%。也就是说大约5个孩子中有1个有抑郁倾向。可以说,我国青少年抑郁问题已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这其中,有多少是因为原生家庭或学业压力及亲子关系等原因,导致或加速的呢?

十多年前,我在南方周末做财经记者的时候,写过一本书《他们比你更焦虑》,谈的是中国企业家群体当中焦虑者甚众。其中引用到德国心理学家弗里兹•李曼(Fritz Riemann)的“焦虑型人格模型”

过去七年在运营少年商学院过程中,我接触到大量的中国家长,发现其中焦虑型人格的比例非常之大。

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对孩子的教育非常用心,却又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

弗里兹将焦虑型人格分为四种类型:分裂、忧郁、强迫和歇斯底里

第一种分裂型人格,特点是高度敏感、有主见。正如我前面说的北京妈妈,她其实特别想做出对孩子好的选择,从北到南说搬就搬也很果断。但她在表面淡定背后,其实是分裂的,从来没有真正下定决心把自己给“交出去”。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家长特别多,无论是对于孩子的择校问题,还是兴趣发展、成长路径等等,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心里总落个不踏实。每件事都浅尝辄止,最后折腾的是孩子。

第二种忧郁型人格。用弗里兹的话来说,这一人格的共同特征是“害怕做自己”。他们始终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这让我想起前阵子一个课外补习机构跑路的新闻,一位妈妈号称交了40万预付款退费无门

这个妈妈如果说的是真的,我想对于这位卖房也要供孩子上补习班的妈妈,她交的40万不是孩子的学费,而是她想找一个安全的港湾,买个心里踏实。因为她担心,自己的孩子永远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不断投入比别人家更多的时间、金钱、资源,结果呢,往往却过犹不及。

没有学习自驱力的孩子,砸再多钱有什么用呢。

第三种父母的表现是强迫型人格。他们的焦虑体现在极度自信,相信自己的决定,而且号称做事一定要从一而终,从不跟着环境去做一丁点调整。

就好比今天,因为疫情的原因,关于未来几年是否送孩子留学,以及在国内读哪一类国际化学校的问题,情况确实比较复杂。但有不少父母强迫自己当做什么都没发生,坚定按照之前既定线路走

他们成功的几率是比较高的。但要注意的是,到了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面对国际形势剧变及国内教育内卷,如果你有资源和见识,根据孩子的特征、未来家庭规划等,重新做一番推导,是有必要的。否则固步自封、盲目自信,也可能落入另一极端。反正要么大成,要么落空,没有中间路可走。

最后一种焦虑性父母,表现为歇斯底里。

这似乎是为“双高家庭”(高知、高收入)定制的一种焦虑型人格。这类父母往往高知识水平、高收入、资源比较丰富,他们的每一步决定都可能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在每一次变化时都可能提前了解更多信息,却仍不满足,总想要在麦田里摘到最大的麦穗

过去我见过很多每年为孩子换一次小学的父母,可能他们已经第1次、第2次、第n次为孩子做了比较好的选择,但永远在折腾。

在信息不对称的年代,这类父母其实已经是二八定律中的20%,拥有更多的资源,但是他们最后的结果未必是好的,孩子也走了不少弯路。

面对这四类焦虑型人格的家长,如果你有焦虑,你是属于哪一种呢?

03.

三个维度看未来教育和孩子成长

我们今天经常说,要做智慧父母。

智慧父母和普通父母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敢让孩子做自己,而后者可能是在孩子头上管太多的“直升机父母”,也可能是除了学习什么都包办的“除草机父母”。

但我想说,在谈论是不是智慧父母之前,我们首先要看清,自己是不是焦虑,以及焦虑到了哪种程度。

如果你不属于上面任何一种焦虑型人格,恭喜你,走出了第一步,可以真正为孩子考虑未来教育选择和成长路径了。

这就是今天教育的现状,这就是新一代父母面临的窘迫现状。

当然也能理解,家长的焦虑由非常复杂的原因造成的,也正是因为此,大家才寄望于把孩子送的好的学校,名校,期冀焦虑能有所缓和。

我们怎样才能跳出焦虑怪圈,或者说,我们在给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 , 到底有选择什么?

今天的孩子都是聪明的、有好奇心、有天赋的“苹果世代”,那学 校到底应该做怎样的改变?

未来的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正如1000个人心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没有人能告诉你未来的路怎么走

但站在21世纪的第3个十年,关于如何缓解焦虑,如何帮助8-18岁的孩子度过未来十年,我想可以从三个维度去思考,从而找到适合孩子的学校、兴趣、成长路径和职业生涯规划。

第一个维度是,看看一所学校,是不是注重家长的终身成长。

前两天,我受一所华南国际学校的邀请,为他们正在推进的“未来学校实验”研讨会担任点评嘉宾。研讨会上,六个小组分别阐述了他们眼中未来学校的模样。

我非常高兴的是,有人提出了一个与我两年前相似的想法,就是家庭式国际学校的概念。

所谓的家庭式国际学校,并不是私塾,也不是服务少数孩子的贵族学校,而是包括第三个层面的含义。

首先是,孩子在学校里,可以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其实,今天很多孩子学习缺乏内驱力,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心理问题。如果孩子在家里,得不到良好的亲子沟通,那么在学校里得到一点点弥补,也算是补了木桶理论中的短板。

其次,“家庭式学校”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重视家长的终身成长。学校和家长其实是一家人,家委会也不再是一个传统的传递信息、维护秩序的管道,而是全新的、注重家长终身成长的新型组织。

再次,家校共创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社会资源。无论是学科学习,还是素质教育、社会实践,父母们一起寻找适合孩子的、激发自驱力、兴趣发展与个性化成长的社会资源。“家庭型学校”在这个时候,更像是一座桥梁,一个社会企业。

04.

自驱力与全人品格并驾齐驱

第二个维度是,学校注重孩子的成绩当然没有错,但是关注孩子学习自驱力的养成,以及全人品格更重要

一是不能因噎废食。家长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一分为二,可能是因为他并没有了懂得什么是素质教育,以及真正让孩子体验过

现在不少父母和老师仍停留在过去,“一刀切”,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占用孩子宝贵的时间。认为素质教育只等于狭义的琴棋书画和运动比赛“硬核大项目”。

二是他们终究会意识到自己错了,或者现在已经意识到,却不愿意承认。最近,教育部中高考改革明确了增加素质教育内容,纳入综合评价体系,但我们无法叫醒装睡的人。

在我看来,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从来都不应该一分为二,或者说从来不应该有“素质教育”这个词,因为教育本来就应该是培养孩子完整品格的

我们不光关注到冰山上面孩子的知识体系、学习成绩,还更应该关注冰山下的的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团队合作能力、科学素养等等,也包括了孩子的品格养成,包括自律、勇气、正义、精神卓越等。

但我们这个社会,太多学校和家长,把更多的钱、资源和注意力关注冰山上的元素(而且只是冰山上“考试类知识体系” ),却希望得到冰山下的结果。

05.

科技固然重要,但是一定要以人为本

第三个维度是,如何真正地把科技元素应用到孩子学习和成长当中去,或者说,如果真正基于学生成长,去研发和应用科技力量。

譬如,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学习。疫情过后,这已成为更多国际化学校甚至公立学校的常规配套。我想未来三年内,中国就会出现类似斯坦福在线高中(OHS)类的学校。

再譬如,游戏化学习。无论是在学科学习中用游戏化的思维去激发孩子的兴趣,还是把孩子参与的个性化素质项目变成一个升级打怪、不断获得即时激励和成就感的旅程,这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游戏化机制,会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的关注的方向。

关于80后新式父母,为孩子择校,或者说为自己缓解焦虑,总结以上三个维度,分别为:

A、家长的终身成长体系——“家庭式国际学校”

B、孩子的学习自驱力与全人品格培养——“冰山模型”

C、科技力量真正激发成就感——“混合式与游戏化”

放在两年前,我对未来教育的3种维度的思考,可能排序还是B-C-A,也就是 全人品格>科技力量>家长成长。

但是今天,我的排序是A-B-C,即家长成长>全人品格>科技力量

看出变化了吗?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学习的主人是孩子。新式学霸们,学习成绩、知识结构与能力及品格都很优异。

但是我想相比占比5%的新式学霸,或许我们利用科技的力量,可以帮助更多普通家庭、在普通学校的孩子找到学习自驱力,激发学习动机,发现兴趣,甚至从小树立梦想。

我希望能借此帮助学校和家长们培养更多“中等但出类拔萃的学生”——非常多世界名校其实蛮青睐这样的孩子,考试成绩未必是绝对顶尖,但是有特点,在某方面某领域兴趣有深度热爱热忱,视野开阔,逻辑思维与哲思能力都很清晰。

但是,后来我们发现,家长如果不注重终身成长,如果传统学校如果不注重用“家庭式学校”的理念去建构家校关系,我们再多的赋能,都可能事倍功半。

今天的整个社会实在是太焦虑、太焦虑、太焦虑。

如果一个社会如果有80%的人,都深深地被德国心理学家弗里兹•李曼提到4种焦虑型人格所裹挟和套牢,那么我想,再好的学校也缓解不家长们的教育焦虑

今天我们常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觉得这是一种理想,一种奢望。社会物质丰盈的程度和科技发展带来的福利,有可能会被整个社会制造的焦虑所摧毁,使孩子的自驱力坍塌。何谈美好生活。

任何一个时代都叫不醒装睡的人,但没有人会希望看到,4种焦虑型人格的父母投入了那么多精力、资源,还有孩子不可逆的少年时代,却获得完全不符合产出比的结果。

By 少年商学院

亚马逊封号以后,跨境卖家何去何从

8月初,盛夏日,热浪滚。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跨境电商卖家的聚集地。曾经繁华忙碌、淌金流银之处,如今正笼罩在灰暗情绪中。

  徐凌(化名)在坂田经营着一家规模超过四十人的跨境电商公司,主要经营亚马逊平台。从今年4月起,他感受到了一天比一天更沉重的气氛。

  “我动不动听说最近哪个邻居房子退了,哪个邻居公司破产了,哪个邻居店铺被冻结了四千多万拿不回来。”恐慌情绪逐渐蔓延,让他在盛夏竟有唇亡齿寒之感。

  整个七月,这些传闻越来越密集地涌来。而这一切,都源于国际知名电商平台亚马逊的一场封号事件。

  但凡被封号的卖家,不但店铺被关,就连店铺账户内的资金,都被全数冻结。目前,事态依然在延续。

  不仅是深圳板田,国内多家跨境电商企业均卷入这场漫长的风波。

  8月5日,义乌华鼎锦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T华鼎”)发布公告称,旗下全资子公司深圳市通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拓科技”)多个品牌涉及的店铺,被亚马逊暂停销售、资金被冻结。截至公告日,通拓科技被禁售关闭店铺数共54个,涉嫌冻结资金 4143 万元人民币,占公司 2020 年年末货币资金的 4.27%。

  7月6日,天泽信息也发布公告,通报旗下跨境电商子公司有棵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有棵树”)涉嫌违反亚马逊平台规则,已知的涉嫌冻结的资金约为1.3亿元。

  截至ST华鼎的此份公告,大名鼎鼎的“华南城四少”(赛维、傲基、通拓、有棵树)中,已有三家受到此次封号风波的影响。

  4月30日至今,傲基、帕拓逊、泽宝等多家头部跨境电商的产品相继遭亚马逊下架,大部分卖家2020年营收都达数十亿。

  “大卖”遭殃,“小卖”们更是遭遇“灭顶之灾”。据徐凌透露,资金链不够稳健的“小卖”们需要面临多方资金压力:亚马逊店铺账户资金被冻结,货物在海外仓被迫低价贱卖,供应商索要货款……破产不过是在一夕之间。

  “封号刚刚开始的4月份其实还好,我们周边并没有充斥着如此恐怖的气氛,真正令我们觉得恐慌的是6月中下旬开始,陆陆续续有深圳头部卖家开始死品牌、死账号。”徐凌说,以前小卖家账号被封并不鲜见,但大卖被大规模封号,绝无仅有。

  深圳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执行会长王馨证实了他的说法。她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此次亚马逊针对中国卖家的封店事件是历史上第五次。第一次是在2015年,针对国内婚纱卖家,此后又先后针对平衡车、移动电源以及疫情时期的口罩卖家。不过,前四次封杀都只是针对某个特定品类,在产品质量、设计专利等问题上“动刀”。

  这一次显然很不寻常。王馨称,这轮治理,亚马逊更多是针对品牌型卖家。

  “现在,有人说已经封了5万家店铺,有人说已经封了10万家店铺,这谁能给出具体数字?”徐凌的双眼望向阳光灼人的街道。他的公司已有3年,好的时候月销售额也有上千万。但对于他,以及不计其数的亚马逊中国卖家而言,明天和封号,不知道哪个会先到来。

  阴霾,持续而至

  现在,徐凌和他同做跨境电商的朋友们保持着默契,谁也不主动提起亚马逊,这是一件伤心事,自己无力掌控。

  不过,随着亚马逊一轮一轮的封号,大家表面上闭口不谈,内心却非常焦灼。徐凌一部分朋友受到杠杆影响,已经“熬不下去了”。

  “其实,很多卖家都是通过杠杆物流费和供应商的货款进行日常经营的。”徐凌透露,“比如,一个卖家向供应商预订了500万的货,定金可能付了50%,半年后再和供应商结款。但结款的前提是货能够卖得出去。如今账号一被封,货卖不出去,钱也被冻结在账户中,拿什么结款呢?”

  据徐凌透露,如果主账号因为刷单等违规操作被封,那么该账号关联的店铺及品牌大概率都会受牵连,授权了该品牌的其他链接也会一并被下架。

  这种情况下,卖家还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处理货物。一来,他需要将原先存放在FBA(Fulfillment by Amazon,即亚马逊代发货服务)仓库内的货移出去,“移货的费用就是一笔,之后卖家可能需要海外仓帮忙存储货物,这又是一笔费用。如果卖家之后还想把产品卖出去,需要更换产品上的原标签,换标又是一笔费用。”

  为了止损,绝大多数被封卖家会选择低价贱卖库存,“有的会选择海外的清库存平台把库存清了,或者让其他卖家分销他的商品。”徐凌说。

  一名亚马逊小卖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他在海外仓的货已经能退的退,不能退的就做丢弃处理,“主要损失不是货,是账号内的营业额,账号一旦被封,账户里的钱也不是卖家的了。”

  眼下,部分公司毫无招架之力,已经无奈退场。有业内人士提供的一份聊天记录显示,一名跨境电商从业人员说自己已经失业了,“我前公司奥睿拓科技,一夜之间被关了70多个店铺,已经倒闭了。”

  8月5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拨打奥睿拓科技官方电话,电话始终忙音无法接通。

  ST华鼎也在公告中表示,亚马逊是通拓科技最大的第三方销售平台,上述受影响店铺的销售额约占通拓科技2021年1~6月份销售总额的18%,将对本年度跨境电商业务的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有棵树披露员工流失情况严重。其在公告中表示,在职员工人数已自2021年1月1日的近2800人下降至目前的约1400人,其中主管(含副主管)级别以上离职人员近280人。

  一线卖家们破产、倒闭、裁员的同时,供应商也受此事牵连,非常时期非常做法。

  东莞市某家具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林芝(化名)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由于亚马逊封号一事,公司货款在外有100多万拿不回来,“今年特殊行情,我们已经不敢做账期了,现在来拿货的,我们一概要求现金。”

  “现在的情况非常难,很多供应商都是亏本在做,(对方是)老客户,没办法。”林芝感叹,为了度过这个寒冬,他决定收缩战线,“今年我们已经转了好多客户出去。”

  风波,还将加剧?

  亚马逊对于违规店铺的“绞杀”,似乎远未结束,徐凌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轮到自己。

  “前段时间有大量卖家的店铺后台出现了黄色的警告,我们内部说后台出现了黄色警告栏的卖家,可能就是下一次被绞杀的对象。也有传言说,亚马逊9月份可能会去查收款关联的问题。”徐凌说。

  记者从多个业内人士处得知,亚马逊查封收款关联的举动对业内可能造成更大的恐慌。徐凌表示,许多卖家会将一张银行卡绑定十几个账户,一旦查起来,徐凌估计,现在还活着的店铺们就得再“死”一半。

  业内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亚马逊判断账号存在关联的因素有很多。

  “有一种说法是,以收款账号为纬度,凡是同一个公司名义开的收款账号,就会判断为关联账号,被封后亚马逊不会给任何申诉机会。”该业内人士表示。

  另有卖家称,可以导致关联的因素非常多,IP、登录环境、注册资料、商品信息等,都有可能被判断为关联。

  暂时,亚马逊还没有大范围查封关联账号,“亚马逊小规模地查封关联账户是一直在持续的行为,我们担心的是它一次性地几万几十万个地查关联账号。”徐凌说。

  封号风波影响如此之大,亚马逊必然不是一时兴起。

  封号风波初期的5月20日,“亚马逊全球开店”官方公众号发出《致亚马逊全体卖家信》,信中称,一直以来,亚马逊的政策明确要求卖家不可以滥用评论。

  “近期,我们暂停了部分卖家的销售权限。未来,我们也将持续履行这一职责,严谨地监督商城的运营环境、并慎重地采取行动。亚马逊采取的这些举措在业内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在此,我们也想向各位进一步说明:亚马逊治理不合规运营行为的态度是坚决的、也是一贯的。”亚马逊方面在信中表示。

  徐凌称,规矩是亚马逊方面制定的,当卖家签订卖家协议的那一刻,但凡这类行为就都是违规的,“卖家协议里写得很清楚,这些行为是不允许的,违背了所谓的卖家公平交易原则。”

  亚马逊卖家协议中提到的“滥用评论”,类似中国境内电商卖家的“刷单”行为。多名亚马逊卖家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证实,许多卖家会在商品中放“好评卡”,如果顾客打了好评,客服就会给顾客返数额不等的好评费用。

  既然如此,为什么亚马逊卖家还要明知故犯、前赴后继?

  多名业内人士的口径非常一致:在亚马逊上,更多的好评与更好的销量直接相关。

  “亚马逊坚持自己‘顾客第一’的原则,因此在算法上给予顾客(买家)的评论很高的权重,一个差评可能会导致卖家的产品链接排名下降很多。”跨境电商观察人士、蓝海亿观网创始人吴以辉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了其中原因。

  但“顾客第一”是一把双刃剑,来自顾客的好评也会带给卖家肉眼可见的好处。在“好评”带来的收益与“差评”造成的恶果之间,卖家抱着侥幸心理,选择在“红线”的边缘游走,并成为一种屡禁不止的“小动作”。卖家们认为,长期以来,亚马逊的态度无非是小惩大戒、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这一次,究竟是什么,让亚马逊决定“大开杀戒”?

  有业内人士认为,此事之所以会发酵,与《华尔街日报》6月13日发表的一篇报道有关,报道名为《Fake Reviews and Inflated Ratings Are Still a Problem for Amazon》,内容直指RAV power Store使用小卡片获取好评。

  或许是舆论压力,让亚马逊开始对“滥用评论”卖家忍无可忍了。

  6月16日,“亚马逊全球开店”公众号又发一文,名为《打造值得信任的顾客评论体验》。亚马逊方面在文中表示,2020 年,我们在顾客看到之前就已经阻止了超过 2 亿条疑似虚假评论,其中超过99%都是我们主动监测发现并移除的。并表示,亚马逊将继续加强主动管控、通过优化流程和工具加大行业协作,并让不良行为者对其行为承担责任。

  封号就此掀起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当地时间7月5日,安迪·贾西(Andy Jassy)从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手中接棒CEO一职。也许是“新官上任”之故,在迎来新任CEO之前,亚马逊开始对平台违规卖家进行封号清理?总之,时间点耐人寻味。

  亚马逊“封号猜想”

  然而,业内对封号原因的解读,还有不同看法。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曹钟雄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受2020年疫情影响,中国卖家在亚马逊平台上突飞猛涨,也因此愈发鱼龙混杂,部分卖家确实存在把在国内互联网平台上的做法延伸到国际平台的行为。

  数据显示,2017至2020年三年间,亚马逊中国卖家占比逐年增加,由23%升至42%。在中国跨境电商里,广东卖家占到70%,而这当中的50%都来自深圳。图片来源:《从新业态到新常态—2020中国出口跨境电商趋势报告》亚马逊全球开店

图片来源:《从新业态到新常态—2020中国出口跨境电商趋势报告》亚马逊全球开店   图片来源:谷歌&德勤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发展报告

图片来源:谷歌&德勤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发展报告  

  曹钟雄认为,伴随着越来越大的卖家规模,中国卖家在亚马逊平台上的此类违规行为引起了美国监管部门的注意,相关部门也在倒逼平台解决这些问题。

  另外,亚马逊自身或许也有“清扫门户”的内在需要。

  根据亚马逊7月30日公开的监管备案文件,7月16日,卢森堡国家数据保护委员会裁定亚马逊对其用户数据保护不力,违反了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由此对亚马逊处以7.4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 57.29亿元)的罚款,刷新了全球科技巨头在数据隐私保护领域的罚款纪录,也是欧盟有史以来最大一笔关于数据隐私侵犯的罚款。

  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亚马逊正面临至少12项反垄断调查。而“独霸大量敏感个人信息及相关市场数据”则成了悬在亚马逊头上最危险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反垄断造成的巨大压力让亚马逊不得不再次正视自身合规经营的问题,整治平台不良风气仅仅是第一步。”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刘大成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这是亚马逊此次大规模封杀中国卖家的核心原因。

  但有人质疑:在封号事件上,亚马逊是完全出于公正且毫无私心的吗?尤其是超过5万这样的巨量中国卖家被封号,其间是否存在“误伤”?

  王馨认为,“亚马逊基于自身平台规则封杀中国卖家,规则本身是否公平、清晰,执行规则时有无选择性执法,以此打压中国品牌等问题,仍然值得关注。”她称,“亚马逊既是裁判员也是运动员”,或许很难服众。

  值得注意的是,欧委会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多次对亚马逊展开反垄断调查。2020年11月,其发现亚马逊存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使用第三方卖家的数据,为自己的直营产品牟利。此外,亚马逊还面临同时作为商家和平台所有者的双重身份所引起的潜在冲突的调查。

  王馨告诉记者,一直以来,亚马逊大规模封杀中国卖家都有“策略性封杀”嫌疑。“即(封号)集中发生在大促前。这次是始于Prime Day大促,往年在‘黑五’以及圣诞节前后。被封的卖家想要解封账号,通常需要1至3个月,这也就意味着他们错过了各个大促销售旺季节点。”

  事实也印证了她的判断。“这次我们发现,铺货型卖家几乎没有损失,被封的往往是品牌卖家(即俗称的‘精品卖家’)。其前期花费巨额成本为大促或新品上市进行引流,但因封店事件影响,消费者在购买时只能另做选择。如此一来,背后牵扯到的往往是巨额的利润。”

  王馨称,“近几年,亚马逊根据第三方商家销售火爆的品类,会有针对性地推出自营品牌。”据公开报道显示,2009年,亚马逊推出了自营品牌业务“AmazonBasics”,这些自营品牌无固定类目,主打高性价比。得益于亚马逊自身强大的流量、成熟的供应链开发,AmazonBasics的品类扩张速度和销售成长都很快。

  根据Quartz的数据,AmazonBasics 2013年产品数量为252个,到2019年,已上升到1700+个。据美国投行SunTrust预测,亚马逊自有产品业务在2018年为公司创造了75亿美元的收入,这个数值在2022年将增长到250亿美元。

  拜登政府正持续发力科技反垄断。最近,美国众议院反垄断小组委员会主席大卫·西西林就针对科技巨头的反垄断立法接受媒体专访,记者问,

亚马逊是否必须分拆成两个不同的网站,一个展示和出售他们自己的产品,另一个针对第三方卖家?或者干脆关闭自己的品牌?

  西西林回答:

应该是这样!或者卖掉那部分业务……竞争的重点是为亚马逊以外的其他竞争对手创造空间。

  据王馨称,目前有多位头部中国卖家向她反映,申请后解封的账号比例可能只有20%。

  亚马逊处心积虑,但其强推自营品牌已经屡受业内和媒体诟病,认为是搜集第三方卖家数据、与第三方卖家竞争,并在第三方卖家商品页面推送同类且价格更低的自营品牌产品。

  当地时间7月29日,亚马逊发布了2021财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亚马逊第二季度净销售额为1130.8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7%,不计入汇率变动的影响为同比增长24%;净利润为77.78亿美元,同比增长48%。这两项数据均低于此前分析师预期的1152亿美元和78亿美元。

  财报发布后,7月30日晚间,亚马逊股价低开低走,跌幅7.56%,市值一度蒸发近万亿元,这也让亚马逊跌出“2万亿市值俱乐部”。

  谁能取代亚马逊?

  亚马逊封店风波仍在发酵,中国卖家开始反思将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的弊端,寻找“多条腿走路”的可能性。

  卖家们承认,亚马逊的确可以带来引傲全球的流量以及利润表现。

  “在7月1号欧洲税改之前,亚马逊上自发货卖家的毛利率能够达到35%,品牌卖家的毛利大约在20%,如果品牌运营得好、品牌溢价高的话,可能有30%的毛利率。”徐凌说,一个同样的产品,在同类型平台上可能卖8美元,但在亚马逊上可以卖到20美元。

  跨境电商早期的火热,让无数国内商家趋之若鹜,但受制于运营能力低下、流量基础薄弱等影响,加速入驻如亚马逊等第三方电商平台,进行跨境电商品牌的经营成了不二法宝。

  亚马逊等平台成熟的运营模式和巨额流量,让跨境电商品牌和中国卖家享受了早期红利。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平台型交易模式劣势开始显现,除了会受到诸如亚马逊封店潮这类事件的影响外,商家自身也难以形成品牌集聚效应,流量难以转化,数据难以利用,反倒是让客户对平台的黏性越来越强了。

  王馨称,亚马逊的平台规则摆在那里,除了继续适应,卖家们别无选择。此外,她也建议,中国卖家应加速开启全面建站之路,如在速卖通、WISH、eBay、Lazada等海外平台开店,或是自建独立站。

  不过,其他平台也有门槛。徐凌向记者透露,他认识的部分卖家已经开始转向沃尔玛、速卖通等其他第三方平台,“沃尔玛的入驻要求偏高,卖家必须得有在其他平台运营的经验,并且单店一个月要做到100万美金的销售额,才允许卖家入住。”记者了解到,在市场上,沃尔玛一个店铺一度被炒到10多万元人民币。

  归根到底,亚马逊一封号,中国卖家就颤抖,反映出中国卖家过度依赖第三方平台,造成了经营风险高企,再次警示了平摊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应该进一步增强。

  在亚马逊等电商平台对卖家政策日益收紧的情况下,出口跨境电商做自有品牌和独立站也已成大势所趋。作为跨境电商落地的主要方式之一,自建独立站属于自营型交易模式。如业内知名的独立站系统服务商Shopify,就是起家于亚马逊平台的“盲区”,贴合了欧美市场自有品牌占有率较高的特征。

  相较于平台型交易模式,自建独立站不受第三方平台规则约束,运营形式灵活。独立站相当于卖家的私域流量,可以100%留存数据,有利于盘活和挖掘流量、数据价值。女装起家的垂直跨境电商SHEIN一开始就是自营模式,有自己独立的APP。目前它已将产品线拓展至男装、童装、鞋类、家居、家纺、美妆、配饰等诸多品类。公开报道显示,自2020年始,SHEIN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自营独立站平台,而在尝试将女装周边的一些品类开放给其他商家,并由SHEIN为这些商家提供物流运输。图片来源:谷歌&德勤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发展报告

图片来源:谷歌&德勤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发展报告  

  被亚马逊暂停销售的ST华鼎也在公告中表示,其不但将增加如eBay、沃尔玛、速卖通、Lazada 等其他电商平台的销售占比,也会加大通拓科技自营网站的投入,积极拓展欧洲、美国线下实体店渠道。

  但也须看到自建独立站的B面:较高的运营成本以及运营难度,成了许多卖家特别是中小卖家难以承受之重。和入住平台相比,这就是“自建新房”和“拎包入住”的区别。图片来源:谷歌&德勤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发展报告

图片来源:谷歌&德勤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发展报告  

  徐凌也说,“独立站货不对板的问题非常常见,卖仿牌才能赚钱,如果没有能够保证高质低价且非标的供应链优势,正经做生意很难盈利。”

  目前,独立站的相关基础设施正在逐渐完备。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7月29日,微盟发布跨境独立站产品ShopExpress,提供包括对接海外主流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等多渠道,为卖家提供海外媒体精准引流服务;提供SaaS独立站系统等一站式服务。

  事实上,近半年来,跨境电商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赛道热钱滚滚,马帮、易仓、领星、店小秘、积加等跨境电商服务商都获得了大额融资。据不完全统计,跨境电商ERP上半年累计融资超过25亿元。 2021年上半年跨境电商服务商融资数据,图片来源: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2021年上半年跨境电商服务商融资数据,图片来源: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跨境电商投资的基本逻辑未变,长期依旧向好。”王馨称,“此次大规模的亚马逊封店风波,短期内可能会让中国卖家出海有所降温,资本也会回归理性,但长期来看,随着更确定性机会的到来,资本对于跨境电商及其各个细分赛道仍会热情高涨。”

  地方政府也正出手。《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8月5日,深圳市商务局发出通知,对通过独立站销售渠道开拓海外市场的跨境电商企业进行资金支持:单项目给予200万元资助,最多单项目申报奖励可高达300万元。图片来源:深圳商务局

图片来源:深圳商务局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意见》指出,要完善跨境电商发展支持政策,扩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试点范围;提升传统外贸数字化水平,支持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支持外贸细分服务平台发展壮大,鼓励外贸企业自建独立站等。

  跨越“小白”,未来可期

  无疑,封店风波让跨境卖家们备感焦虑,事实上,我国有关政府部门早已关注此事。

  7月22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针对“有些商家的行为被认为违反了亚马逊平台的《卖家行为准则》等格式条款,经营受限”一事表态称——

  总体上看,这是外贸新业态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阶段性的“水土不服”,是“成长的烦恼”。在边学边干、相互学习了解的过程中,商务部希望平台珍惜广大企业作出的重要贡献,充分尊重各类贸易主体,相信平台和企业能够找到既合规又合理的解决之道。商务部会持续关注相关进展。

  疫情横扫全球后,尤其是2020年以来,我国跨境电商增长迅猛。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1.69万亿元,增长了31.1%,其中出口1.12万亿元,增长40.1%,进口0.57万亿元,增长16.5%。通过海关跨境电子商务管理平台验放进出口清单达24.5亿票,同比增加了63.3%。作为世界工厂,中国跨境卖家是各大电商平台争抢的对象。图片来源:艾媒咨询

图片来源:艾媒咨询 

  王馨认为,若将国内成熟经验以及品牌成长逻辑加速复用至海外,跨境电商未来可期。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刘大成则认为,跨境电商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贸易间的冲突等宏观因素影响,但针对此次亚马逊封店中国卖家的具体行为,我们应该明晰“规则在前,执行在后”。

  “跨境电商和过去产业链出海逻辑是一样的,既然要出口,就要接受国际规则。但同时,我们也要认真学习和了解国际商业规则,更要知道其背后的潜规则,而这种潜规实际上是文化和文化之间的碰撞。”他说。

  在制造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商贸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积极引导规则的制定和执行同样重要。

  当然,这是另一个更宏大、更长远的话题了。

  即使是阶段性“水土不服”,或者不得不面对“成长的烦恼”,我国跨境电商激荡数年,终将从野蛮生长过渡至精耕细作,也必将从莽撞“小白”扎进不一样的土壤,奋力挣出强势品牌。

By 陈婷 王郁彪

上山下乡运动的目的何在

1968年12月2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预告,今晚将广播“毛主席最新指示”。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虔诚地守候在收音机旁,等待着聆听“毛主席的声音”。这次广播播出了《人民日报》将于次日发表的一篇报导及其编者按。这篇报导介绍了甘肃省会宁县城关镇部份居民到农村安家落户一事,其标题是“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1]。《人民日报》为这篇报导所加的编者按语引述了毛泽东10多天前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收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的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这就是“文革”时期毛泽东著名的“12.11指示”。毛的这一指示改变了整整一代城市青年和数千万城市家庭的命运。

据《人民日报》报导,从“12.11指示”发布当晚到次日,全国各大城市、中小城镇以及广大农村的革命群众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一片欢腾,纷纷集会游行,最热烈地欢呼毛主席最新指示的发表。当时就有人写出热情洋溢的诗歌:“北京传来大喜讯,最新指示照人心。知识青年齐响应,满怀豪情下农村。接受工农再教育,战天斗地破私心。紧跟统帅毛主席,广阔天地炼忠心。”[2]

事实上,当时许多城市青年是被政府强制离家、迁往农村的。在许多城市里,居民委员会和中学相互配合,逼迫行将毕业的中学生吊销城市户口,迁往指定的农村居住并从此以农业劳动为生。政府指定“知识青年”劳动居住的地方,通常是边疆地区或经济落后、条件较差的县。这一做法很快就成了既定政策,全国开始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这就是著名的“上山下乡”运动。它几乎涉及到全国城市里的家家户户,在农村则关联到村村寨寨。10年中全国的下乡人数多达数千万,其规模亘古未有,其影响至今难以消弥。“文革”末期,“上山下乡”运动无声无息地结束了。这场对数千万城市居民家庭的生活前途影响深远的社会性运动,就这样仓促而起,悄然而止。

如今,35年过去了,中国已经走出了那个狂躁的“文革”年代,绝大多数下乡知识青年也离开了当年生活过的乡村。对现在20、30岁的人来说,“上山下乡”似乎成了一个遥远模糊的名词。究竟为什么毛泽东和中央政府当年要发动这场“上山下乡运动”,不仅如今的青年一代一无所知,甚至当年参与“上山下乡运动”的“知识青年”也未必能说清楚。更有趣的是,如果查阅当时的各种正式文件和报纸,也同样找不到任何一种令人信服的解释。甚至在1968年12月2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报导和编者按中,主要的说法也是自相矛盾的。那篇报导用“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作标题,很明显是把无业城镇劳动力到农村安家落户视为解决失业的办法;然而毛泽东的最新指示却在强调“接收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之必要性,按照毛泽东的说法,似乎城市居民下乡落户是对他们实施思想教育的政治需要,与解决失业并关多少关系。

这场延续10年、令数千万“知识青年”及其家庭付出重大代价的“上山下乡运动”究竟出于何种目的?直至今天,对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发起这次运动的原因之解释仍然莫衷一是,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毛泽东提出的“再教育”说,另一种是“兔死狗烹”说,第三种是“经济困难”说。当此“上山下乡运动”35周年之际,笔者试就“上山下乡运动”背后的动因作初步分析,谨以此文献给参加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朋友们。

为了政治上对城市青年实行“再教育”?

毛泽东虽然提出了“接收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一说,但却从未明确解释过,为什么这样做“很有必要”?被毛泽东称为“知识青年”的城镇初中、高中学生们比贫下中农的平均文化程度高,毛泽东所说的“再教育”显然不是文化知识层面的,而是政治思想层面的。

在“上山下乡运动”的高潮中,人们经常引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一段话:“我是个学生出身的人,在学校养成了一种学习习惯,在一大群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学生面前做一点劳动的事,比如自己挑行李吧,也觉得不像样子。那时,觉得世界上乾净的人只有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总是比较脏的。知识分子的衣服,别人的我可以穿,以为是乾净的;工人农民的衣服,我就不愿意穿,以为是脏的。革命了,同工人农民和革命军的战士在一起了,我逐渐熟悉他们,他们也逐渐熟悉了我。只有在这时,我才根本地改变了资产阶级学校所教给我的那种资产阶级的和小资产阶级的感情。这时,拿未曾改造过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比较,就觉得知识分子不乾净了,最乾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乾净。这就叫感情起了变化,由一个阶级变到另一个阶级。”

当时的舆论工具为鼓吹“上山下乡”而引用这段话,其实十分牵强。“知识青年”学会体力劳动,本身并不太难,这也为“上山下乡运动”中数千万“知识青年”的行动所证明;但为什么从事体力劳动就会在政治上变得“高尚”起来,毛泽东并没讲出道理来。在延安时代,出身农民、身为农民领袖的毛泽东不喜欢城市里来的知识分子,这有许多记述。当时,毛泽东可以用知识分子来自国民党统治区作理由,认定他们的思想复杂。但到了60年代末期,共产党在大陆都统治了近20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对象其实都是在中共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为什么毛泽东对共产党多年的教育成果仍然毫无信心,而要这些城市青年学生到农村去,接受并未受多少党化教育熏陶的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其实,恐怕没有人比出身农民的毛泽东更明白,贫下中农比青年学生的思想“先进”多少,前者的灵魂比后者又“纯洁”多少。众所周知,毛泽东事实上在政治方面并不信任农民,他曾经指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3]。

现在来仔细体味“接收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句话,会觉得毛泽东当时说“很有必要”时,好像并没有什么具充份说服力的道理,这句话似乎更象是一种颇为勉强的说词,或是一种借口。那时中央的“秀才”们千方百计地为毛泽东的说法圆场,提出了一些口号,如知识青年“同工农打成一片”、“缩小三大差别”、“改造世界观”是“反修防修的百年大计”等。但毛泽东本人自始至终从来没讲解过,究竟“接收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之“必要性”何在。也因为如此,后来在诸多讨论知青问题的论述中,很少有人会认真看待毛泽东的“12.11指示”。当时毛泽东作如此说,是否有些言不由衷,或者另有隐情呢?

“兔死狗烹”说:“上山下乡运动”是场阴谋?

在一些“文革”中一度十分活跃的“红卫兵”当中,这种看法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代表作之一是贺文的“毛主席为什么送我们下乡”。[4] 这篇文章写道:“为什么老头子送我们下乡?十分简单:‘卧榻之上,岂容他人酣睡?’党内头号走资派刘少奇已经被打倒。曾经借过力的学生组织没有用了。大学生的人数少,先抓几个坏头头,日后再整‘五一六’,便可以了结。这几千万中学生该如何处理呢?下乡!把他们送到广阔天地里去,听凭他们自生自灭,于是经过‘战火锻炼’出来的红卫兵组织便消解于无形之中也。”

最近,有关毛泽东召见北京高等院校“5大学生领袖”的谈话记录在网上披露[5],据说,当年毛泽东曾坐等彻夜。于是有网友评论,毛泽东当时已感到学生是心腹大患,这成为他发动“上山下乡”运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类说法只是一种猜测,没有什么旁证材料。事实上,当时全国各地的“红卫兵”人数虽多,但组织松散,且派别纷杂。毛泽东深谙权术,并不难控制这些“红卫兵”。更何况在当时全社会的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狂热中,毛泽东对“红卫兵”有绝对的号召力。毛泽东1968年7月28日凌晨召见“5大学生领袖”时,为他们调解派系冲突,并批评了学生们的“武斗”活动,召见后“5大领袖”回到学校随即放下武器、拆除工事。[6] 显然,毛泽东对高等院校的“5大学生领袖”有极高的威慑力和控制力。如果以此次接见为依据,说“红卫兵”成了毛泽东的心腹大患,为此毛发动了“上山下乡运动”这场牵涉全国千家万户的规模宏大的社会运动,恐怕缺乏依据。事实上,大学“红卫兵”中真正参加“上山下乡运动”、到农村安家落户的,只是少数人。

“上山下乡运动”的主要对象是中学毕业生,而中学的“红卫兵”当时最不可能威胁毛泽东的统治地位。中学“红卫兵”们组织松散、没有纲领,又年青幼稚,是没有统一行动能力的“乌合之众”。中学生充其量会因无所事事而结成流氓团伙,干扰社会治安,他们的行动破坏社会安定或许有余,要挑战当局则远非可能。其实,当时全国各大城市里“武斗”闹得最凶的并不是学生,而是工人。但毛泽东并未把参加“武斗”的工人送到农村定居以示惩罚。显然,“兔死狗烹”之说没有很强的说服力。

“上山下乡运动”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

许多“上山下乡运动”和“知青问题”的研究者支持“上山下乡运动”的“经济根源说”,这一假说也为官方文件所证实。最具代表性的文件是1981年10月“国务院知识青年领导小组办公室”起草的“25年来知青工作的回顾与总结”。[7] 这个文件至今似乎仍然代表着政府对这场运动的基本看法。这个文件就“上山下乡运动”的原因提出了两点说明:其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50年代根据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就业难的国情提出来的,是党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次大试验。它不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其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本来是一个就业问题,但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被当成政治运动去搞,指导思想偏了,工作上有严重失误,造成劳民伤财,人民不满,也损坏了上山下乡的声誉。

为了减轻当时政府对“上山下乡运动”严重不良后果的责任,这个文件声称“上山下乡”不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这一说法不足为信。在“文化大革命”之前,虽然有城市居民去乡村或边疆落户,但那只是少数人的行动,并未成为全国性的强制性政策。实际上,“上山下乡”作为“运动”,就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

不过,这个文件说了一些实话,认为“上山下乡运动”想解决的“本来是一个就业问题”,但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指导思想偏了 ,工作上有严重失误,造成劳民伤财,人民不满”。此后,官方对“上山下乡运动”的评价从来没有越过这一界限。在民间,持这种观点的人也非常普遍。例如,有人指出,“知青问题从根本上讲是就业的问题。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当经济问题无法用经济的,市场的手段来解决的时候,就演变成了一场不堪回首的政治运动。”[8]

毛泽东发表“12.11指示”时,“文化大革命”已历时两年半,在此期间,大、中、小学全部奉命停课“闹革命”。其后果是:全国各大学积压了3届毕业生等待就业;全国城乡的高中里有3届高中毕业生等待就业或升入大学,但因经济停滞、大学停止招生而无法安排;于是全国各地正在等待升入高中的3届初中毕业生也就没有出路;这又进一步造成了小学毕业生无法正常升入初中,小学校舍过度拥挤,连带着使学龄儿童无法正常入学。显然,毛泽东发动的这场“文化大革命”把整个教育系统拖入了严重的混乱局面。当时正是1949年后和平年代里第一个人口增长高峰时出生的青年人大批进入就业期,其人数之大前所未有。恰恰在这一时刻,“文革”使得城市工业的发展基本停顿,社会上自然就不会有新的就业机会。于是,在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形成了一个“死锁”,被这个“死锁”卡住的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初中、高中、大学的毕业生。

雪上加霜的是,1959年至1961年的3年全国性大饥荒之后出现的人口出生高峰正在60年代末转化成学龄儿童入学高峰,迫切需要整个教育系统迅速消化积压了3年的毕业生,以便腾出师资校舍,接纳新生。这就如同上下水道之间的关系:上水道来水不断,而下水道又严重堵塞,这势必造成大水泛滥。于是,在“接收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名义下,政府通过“上山下乡运动”,把几百万积压了3年的中学毕业生象“清淤”一样地从教育系统中输送到全国农村去,从而得以恢复中小学教育系统中学生的正常入学和毕业,又回避了无法解决的城镇就业安排问题。

当然,在“清淤”过程中,“毛主席的红卫兵”们就只能是“文革”和党的牺牲品了。从当时中国的国情看,“文革”对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破坏如此严重,这几百万“知识青年”的命运似乎就注定如此了。问题还不止于此,完成了这3届毕业生的“清淤”之后,中小学系统虽然恢复了运转,但经济却毫无起色,城镇里仍然没有多少就业机会,于是大批中学毕业生还是只能“上山下乡”。“上山下乡”就是这样从应急手段变成常规制度的。

但是,政府始终回避的一个事实是,“上山下乡”其实只是缓解了政府所面对的无法安排城市中学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而无论对“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来说,还是对接受下乡“知青”的农民来说,这个就业问题根本没有解决,它只是从政府手中转嫁给了农民。因为,在经济落后地区务农的“插队知青”不一定能养活自己,往往还要靠城市里的父母接济。如果政府把强迫“知青”到农村里苟活称为“解决就业问题”,只会挑起“知青”的怒火。对接收“知青”的农村生产队来说,“知青”的到来一般不会增加当地的农业产出,所以下乡的“知青”其实是来“分”农民的“饭”吃。正因为如此,当时许多生产队拒绝接收“知青”,即便接收了也只肯接收寥寥数人,还要求政府另给补贴。由此可见,“上山下乡运动”中安排城市“知青”到农村“插队落户”,其实质是政府强迫农民养活城市经济无法雇佣的失业城市青年,这绝不是就业问题的解决,而是把政府责任和财政负担转嫁给农民,是变相地对农民强征“知青税”。

“上山下乡运动”功过辩

“经济根源”说似乎触到了这次运动的实质,它指出,政府发动“上山下乡运动”其实是因为在“就业问题”上面临无法解决的压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毛泽东关于“知识青年”“接收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说法,其实只不过是在“革命”的旗号下对青年的又一次愚弄而已。许多“知识青年”下乡之初,并未充份领会到这一点,但后来就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毛泽东那些说法的欺骗性,进而对毛泽东时代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怀疑。“文革”之后出现的“反思”、启蒙、改革浪潮,与“知青”一代的政治觉醒有密切关系。毛泽东完全没想到,他号召发动的“上山下乡运动”确实“再教育”了一代人,但这一“教育”的结果与他期待的正好相反,不是培养了“反修防修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而是造就了“非毛化”(用毛泽东的话语来说,也就是实行“修正主义”)的支持者,其中还包括一大批在80年代活跃于思想、学术、文化、政治各领域的“毛泽东思想”掘墓人。

现在,对“文革”10年中的“上山下乡运动”,人们大都持否定态度。有人认为,这是一场民族灾难,整整毁掉了一代人,造成了社会混乱,知识断代,科研后继乏人,“算总帐,当然是得不偿失。整整延误了一代人,其灾难性后果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份”。[9] 也有人认为,毛泽东“是这个悲剧性运动的总导演。知青上山下乡政策的出台,并不是代表中国共产党集体的一项成熟的政策,而是较多地反映出毛泽东的个人意志及其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毛泽东的晚年失误之一”。[10] 还有人认为:“对知青运动的评价,其中某些有血有肉的复杂层面,当然可以各人有各人的异样感受,但这是一场荒谬的、应予以否定的运动,这点难道还有什么疑问吗?……知青上山下乡如果有很多可取之处,它就不可能受到1,600万知识青年和广大老百姓的顽强抵制。10年风雨,知青的抗争从来就未曾停止过。”[11]

“上山下乡”的“知青”当中,大部份是到农村“插队落户”,但还有一部份虽然也是务农,过的却是“生产建设兵团”的集体生活,他们的状况与“插队知青”有很大不同。“上山下乡运动”前期,全国各地组建了许多“生产建设兵团”,有一大批“知青”到这些“生产建设兵团”参加“屯垦”。“屯垦”之制古已有之,往往是让驻军就地垦荒种田以减少军费开支。“生产建设兵团”虽有“屯垦”的功能,但却非正规军队,它同时兼具安排城市失业青年就业和备战的目的。如果从单纯安排就业的角度看,供养“生产建设兵团”成员的成本高于在城市企业里雇佣学徒工,那时一个学徒工的月工资约20元,而“兵团战士”每月的伙食费及津贴费比20元多得多,另外还有被服、房建等开支。由于成立“生产建设兵团”的军事目的远重于“疏通就业渠道”,所以当时政府为组建和维持“生产建设兵团”花费了大量资源。

1968年底,中苏关系已从“政治对立走向军事对立”。毛泽东向全国发出了“全民皆兵”,“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等一系列关于备战的指示。城市里开始修建防空洞,沿海地区不少军工企业纷纷西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组建了以“知青”为主要成员的大量“生产建设兵团”。从1969年初到1970年,原有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大规模扩大建制,同时新成立了内蒙古、兰州、广州、江苏、安徽、福建、云南、浙江、山东、湖北共10个“生产建设兵团”以及西藏、江西、广西的3个农垦师,加上50年代组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国共有12个“生产建设兵团”及3个农垦师。

这里以“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为例,简单介绍“生产建设兵团”的编制。“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共有6个师39个团,1972年全“兵团”的现役军人、退伍军人和“知识青年”达17万人。[12] 该“兵团”各师沿中蒙、中苏边境驻扎,直接受北京军区指挥,连长、指导员、副连长、副指导员以上干部均为现役军人。平时以“屯垦”务农为主要任务,但每个连均设有“武装排”,“武装排”每人配备步枪、手榴弹,排长配备冲锋枪,每个排还配备了机关枪。[13] 然而,这些来自城市的“知青”其实并未受过正规的野战训练,武器简陋且配备不足,在军事上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作用。

当时,“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结构与“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相似,但前者所辖的师、团更多,主要驻扎在东北中苏边境附近的北大荒地区。这两个“生产建设兵团”沿中苏边境线的配置,是为了一旦发生军事冲突能暂时延阻苏军的进攻。用当时的语言来说,这几十万“知青”是国防前线的一道“血肉长城”。确实,从这些“兵团战士”的军事训练基础和作战能力来看,他们就是一道“血肉”筑成的战线,在战争状况下这些师、团的“作战”主要靠的是“兵团战士”的“革命豪情”和“一腔热血”。幸好,中苏之间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这是“兵团战士”们的幸运。

“上山下乡运动”的那段历史是那样痛苦,那样不堪回首,那样“值得否定”。但是,今天来回顾这场运动,是否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上山下乡”这样惨重的代价,是否会有改革开放的今天?毫无疑问,“上山下乡”的这一代人是“被愚弄”的一代。在中国特定的历史场景中,“上山下乡”似乎是这一代人无可逃避的沉重“使命”。这一代人承担了这个“使命”,为共和国走出荒诞岁月、渡过难关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人们不应该忘记这一点。

By 任国庆

社交媒体在埃及革命中发挥的作用

毋庸置疑,2011年在埃及发生的政治革命并不是一场由社交媒体导致的革命,证明这一点最典型的负面案例是,在社交媒体运用更为活跃的西方国家,至少目前为止没有出现革命迹象。

学界在分析埃及革命时依然是遵循传统社会运动理论框架,可以归纳为如下解读视角:第一,“挫折-反抗机制”(frustration-aggression mechanism),由于埃及内部发展不平衡,贫民以及比重攀升的失业者因政治期待与现实的差距而产生相对剥夺感,在经济恶化(金融危机)的变动环境中起来抗争;第二,政治机会结构(structure of political opportunities),在该视角下政治精英的分裂是革命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埃及军队以及其他支持联盟放弃拥护穆巴拉克政权才促使革命成功。第三,框架整合(frame alignment),发动埃及革命的主要组织虽然最初的运动目标并不相同,但是经过策略转换,最后整合成“穆巴拉克下台”与“民主”这两个更具动员潜力的口号。

因此,本文在探索社交媒体对于埃及革命的作用方式时,将其纳入国家社会关系的框架下讨论。本文假设驱动路径的实现过程是:在国家社会之间结构性互动过程中,民众的政治表达管道不够充足乃至完全被堵塞,于是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释放压力的管道(channel),从而出现压力转移现象。

然而,随着压力在承载量有限的社交媒体不断积聚以及怨恨、剥夺感/压迫感产生后相互传染,一旦刺激因素到来,在活动积极分子的作用下,社交媒体开始驱动社会运动。这就是作用得以发生的前提,接着探讨发生过程。由于只有当足够的人,或说行动者(actor)被动员起来,才能发动并且推动社会运动。因此,作用的发生过程就是网络动员与话语塑造分别同行动者的互动。

社交媒体与社会运动的关系在国际政治视野内是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一方面有学者赞其为互联网编织的神话,是新一波民主化的黎明。《纽约时报》在对伊朗“twitter革命”的评论中认为:第一次,威权统治下的温和反对派以他们自己投射权力的方式——社交媒体——战胜了总统内贾德。在2010-2011年在中东北非国家发生的一系列集体抗争,被认为是“网络给以传统上沉默的人以发言的权力,并能够组织联合起来”。

另一方面,也有态度谨慎的学者,将互联网视为潜在的包裹着技术创新色彩的煽动家。长期以来,信息通讯技术与国际政治变革有着密切关系。互联网的发明是源于冷战时期美苏面临核战争威胁,美国试图建立通讯网络以期在核战争中生存。三十年前发生在前苏联与东欧国家的政局变动,部分原因是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成功地将来自西方的信息向这些国家外部扩散。

而现在国际政治学者在这一议题上的争论焦点是:全世界的非民主国家是否将依靠web2.0提供的机会平台进行“2.0抗争”(activism2.0)来完成民主转型。可以预见,社交媒体与集体抗争的结合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将成为国际政治观察的长期热点。这也是本文研究社交媒体与社会运动关系的缘由所在。

目前有关社交媒体网络化的研究主要在计算机领域运用拓扑学的知识分析“小世界”现象。早前社会关系网络分析主要是采集现实中人际关系网络数据,现今陆续有学者运用于网络虚拟空间。语义匹配方法是基于神经网络技术,需要根据研究对象专门编写程序,因而较少出现在社会运动研究中。

更为遗憾的是,之前研究要么从其他视角切入而根本未能捕捉到机制要素,要么专注于关系网络与信息内容中的一个维度,少有文献考察这两个维度的共同作用,因此限制我们研究社交媒体究竟如何作用于社会运动。

正是基于这种判断,本文将结合社会关系网络分析方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与语义模型分析方法(Semantic Patterns),以埃及革命中社交媒体的数据验证社交媒体对于社会运动的一般化作用路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分别是研究方法介绍与结果分析。第三部分是对埃及革命的事件追踪与分析。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和讨论。

一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资料借用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分别是:

(一)Maksim Tsvetovat,Alexander Couznetsov

1. 研究对象:埃及解放广场上twitter的流量(2011.2.10-2.11)

1.1 资料处理:将每秒中推文(tweet)流量与新闻事件对比分析

1.2 研究结果:穆巴拉克辞职前夕,当重要新闻事件发生,推文流量也出现峰值。与埃及革命目标直接相关的事件导致最高峰值出现。(图表4-1)

2. 研究对象:有关埃及革命主题的推文转发(retweet)形成的关系网络

2.1 数据收集:DeepMile Networks

2.2 资料处理:社会关系网络分析软件

2.3 研究结果:通过推文转发,示威者能够形成关系网络。并且有着一小部分的用户相比其他人,更加能够产生不对称的大规模的推文回复,而这小部分用户不取决于他们是否是有着极大关注率的重要人物。(图表4-2)

(二)沈逸

1. 研究对象:巴拉迪、“四月六日青年运动”、“我们都是赛义德”、 格尼姆所持有的五个twitter账号形成的网络关系

1.2 数据收集:根据五个账号节点所收集的关系型数据

1.3 资料处理:社会关系网络分析软件

1.4 研究结果:在网络舆论空间,此次埃及革命中最具影响力的五个账号保持了一种松散网络关系。(图表4-3)

(三)Peter Teufl,Stefan Kraxberger

1. 研究对象: 与推文“维基解密宣布将在埃及投放大量的电缆。2011/01/28”语义相关的流量演进。(红色部分)

与推文“埃及互联网用户宣称网络被中断。2011/01/28”语义相关的流量演进。(蓝色部分)

1.2 研究方法:语义模型(Semantic Patterns)分析

1.3 数据收集:抓取与研究对象的语汇(term,名词、动词、形容词)、热门标签(hashtag)、以及时间戳(timestamp)匹配的推文进行分析

1.4 研究结果:对于重要新闻事件流量均会达到最大值。双方都在“2011-1-28-0”这个时间戳上达到流量峰值。因为此刻的事件是:网络最开始中断。而在时间戳“2011-2-1-0”又达到另一个峰值,这时候的事件是:埃及最后一个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关闭。(图表4-4)

2. 研究对象:所有被抓取的语汇、热门标签和时间戳的重要性(被激活值)排序

2.2研究方法:语义模式(Semantic Patterns)分析

2.3研究结果:所有推文中最强烈相关的语汇是“穆巴拉克”。(图表4-5)

二 软件分析结果及其可视化

图表4-1

图表4-2

图表4-3

图表4-4

图表4-5

三、埃及革命:过程分析

1、结构性张力

自1981年延续到现在,埃及的《紧急状态法》每隔三年延长一次。根据《紧急状态法》,警察的权利增加,公民享有的宪法赋予的权力被暂停,各项政府管制被合法化。没有经过批准的政党、政治组织街头示威,以及未经政府批准的捐款都被禁止。法令赋予警方权力镇压公众集会,不需要证据就可以扣查疑犯,搜查时不需要事先得到法院批准。

原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在位32年从来没有选出一位副总统,这一方面加深了民众对于穆巴拉克之子继位的猜疑;另一方面意味着在埃及继任危机始终存在。根据埃及选举制度,人民议会挑选总统候选人只需要议会三分之二选票,长期以来穆巴拉克利用这一制度确保自己是唯一总统候选人。

政府和反对派之间力量极不平衡,执政党民族民主党在人民议会中控制了86%的席位,这使得反对派不再对议会过程抱有幻想,结果阻止了多元政治制度形成的步伐。在埃及政府缺乏对公众诉求的回应力,而利益集团又组织薄弱,表达效率低。在反对党中,只有被禁止的民族进步联合党和非法的穆斯林兄弟会形成了连贯性政党平台,但是他们却没有能力控制利益实施平台。尽管民族民主党在选举层面具有利益表达机制,但是没有连续性的政策计划。只有内阁内部才有利益的协调,而内阁间的纷争则需要提交总统裁决。

长期以来,埃及的社会运动主要由伊斯兰宗教组织领导,从激进的杰哈德组织到比较主流的穆斯林兄弟会。由于伊斯兰运动组织主要是通过动员对政治现状的不满情绪来增加吸引力,将穷人的政治疏离感资本化,因此支持群体主要为中下阶层平民。

但由于伊斯兰运动组织的目标是法律中实行伊斯兰教法及其宗教化的动员路线,许多埃及人在意识形态上对伊斯兰运动满怀狐疑。在1990-1997年间,在伊斯兰激进组织对当局政权实行的准军事行动中,埃及安全部门逮捕了上千名伊斯兰主义激进分子,穿透并且摧毁了革命细胞组织。政府还通过为独立伊斯兰公民团体颁发执照的方式加以控制。

埃及威权国家性质的最典型特征是总统一人独揽大权。在政治精英集团内部,穆巴拉克通过执政党来排挤其他党派的议政空间;在社会层面,他又通过强势警察进行合法化的社会管控。另一方面,埃及社会中层组织薄弱,宗教性的组织很难赢得中产阶级的信任,这种分歧带来的是民间组织力量的分化以及社会运动动员网络不发达。所以,一方是个人专断的强势国家,另一方是难以整合的弱势社会,双方不对等的互动于是产生了结构性的张力。

2、压力转移

在传统社会运动势头渐弱的背景下,埃及的政治活动家开始借用互联网作为动员工具。网络博客大约在2003-2004年出现在埃及,到2005年埃及博客空间的发展已趋于成熟。2004年在埃及兴起的“受够了运动”(Kifaya或Kefaya)与埃及的第一代博主存在一种共生关系,因为“撇开‘受够了’运动很难解释博客在埃及的起源,但撇开博客又很难解释‘受够了’运动的成功”。“受够了”运动的成员通过网络博客披露警察滥用暴力的信息,并且及时播报主流媒体不被许可报道的社会抗争新闻。

2008年4月6日,在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带发生了棉纺织工人罢工,当天,一群埃及博客作者以同一时间在互联网上更新博客与twitter内容的方式,散播当日的罢工信息。尔后,这群人在facebook上创建公共主页,成立名为“四月六日青年运动”(April 6 Youth Movement)的组织。根据披露的维基解密文件,“4月6日运动”青年骨干曾经在美国参加“青年运动联盟首脑会议”,接受逃避计算机监控技术培训。

当传统的依靠宗教组织网络动员的运动方式转向以互联网为平台的虚拟空间网络动员,意味着“强国家-弱社会”造成的社会压力转向网络平台。运动积极分子对于暴力的揭露以及抗争的宣传,在给埃及人心理上造成的效应是:第一,集体性的不满情绪传染;第二,破除信息闭塞之下对反抗的恐惧。

3、 刺激因素

触发埃及2011年1月25日示威游行的导火线是一名叫做赛义德(Said)的埃及商人被两位警察拷打致死。2010年6月,这位埃及商人拍下了警察将检获的毒品与现金收入囊中的画面,并且在亚历山大的一间网吧上传该视频。几周后,视频中的警察撞见赛义德,将他拖出网吧,并以头部撞击大理石的方式将其虐死。

在赛义德死后五天,谷歌公司在中东地区市场经理格尼姆(Ghonim)以匿名绰号“烈士(El Shaheed)”创建了一个facebook网页——“我们都是赛义德(we are all Khaled Said)”。格尼姆将手机拍摄的赛义德脸部严重变形的照片上传,通过facebook、youtube与twitter高频次点击与反复播放,引起互联网用户的极大关注,埃及民众的愤怒情绪逐渐积累酝酿。

2011年1月14日,“我们都是赛义德”第一次在facebook主页上呼吁埃及人在1月25日这天走上街头示威游行。

萨义德之死能够成为导火线,是它直接反映《紧急状态法》之下,警察的暴力与腐败,埃及人的权利受到限制。正如一个埃及青年的留言“我们都是萨义德,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萨义德”。这种共感说明革命前“一般化信念产生”。

4、社交媒体的驱动

网络动员分析

最初发动埃及1月25日示威游行的主要是四个组织,它们在twitter上共有五个账号,分别是:巴拉迪(@EIBaradei);“我们都是赛义德”(@Alshaheeed、@ Elshaheeed);“四月六日运动”(@ shabab6april);格尼姆(@Ghonim)。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分析这四个组织依靠互联网形成的关系网络:

第一,通过软件(图表4-2;图表4-3)分析揭示了最初发动革命的运动组织之间,以及占领埃及解放广场的示威者之间,在社交媒体上已经形成了关系网络。其中,巴拉迪、“四月六日运动”、“我们都是赛义德”的两个账号以及后来居上的谷歌中东地区市场经理格内姆虽然彼此并不直接关注对方,更多的是借助一些国际非政府组织,如“马上要民主”(Democracy Now)作为中介,建立起了一个松散的多中心网络。

第二,运动组织的部分积极分子已经自我暴露了他们之间的网络关系。1月14日“我们都是赛义德”网站的示威声明是:来自全埃及的活动家都一致同意,在1月25日这天进行一场和平的反抗折磨、贫穷、腐败以及失业的起义。捍卫所有埃及人的权力。对于国际友人:支持我们的话就请不遗余力地使得这天是一个胜利。1月18日“四月六日青年运动”的发起人之一阿斯玛·玛芙兹(Asmaa)在网络上公开身份,号召埃及人参与1月25日的游行。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关系网络不仅是境内的,还可以跨越政治边界,形成全球关系网络。埃及的活动积极分子承认,他们“与突尼斯的活动家交流游行时对抗警察的战术,在网络上形成互动”。此外,最大的搜索引擎网站谷歌也提供技术支持。1月27日,埃及政府开始关闭境内90%的手机网络通讯,中断开罗解放广场上的抗议群众以智能手机登录社交网站的方式向外界发送示威游行的消息和照片。然而,借由谷歌公司所推出的语音推特(voice-to-tweet)服务,示威者的语音留言在技术支持下换成文字发布在twitter网站上,继续保持与社交网站的链接。

至于社交媒体的关系网络对于活动积极分子的影响,格尼姆的例子说明虚拟空间的影响力能够投射到现实政治,线上的影响力与线下的影响力可能产生一致性的互动。格尼姆最初完全是依靠在社交媒体上不断增加的粉丝数量而获得影响力。然而,当他在被拘留12天后,格尼姆回到解放广场后的发言是:我们将不会放弃我们的请求,那就是政权必须倒台。当晚他在电视访谈上极具煽动力的访谈。这些都再次点燃了广场上示威者的抗争热情。

话语塑造方式

分析社交媒体的话语塑造可以从三个维度切入,第一,语义模型分析表明,埃及革命期间社交媒体基本上克服了以往研究中所批评的信息分散、可信度较低的缺点,并且充分放大网络信息及时性的优点。虽然有关核心议题的谣言也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抬升流量,但这只是小波动,何况辟谣信息也因语义相关可能被算入流量内。第二,运动组织以及积极分子主动的话语塑造,尽管塑造成功与否需在密集的关系网络中检验。第三,不被信任的传统媒体提供正向机会。

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话语塑造方式:

第一,信息流量集中在重要议题

语义相关的推文流量演进图(图表4-4)表明:对于重要的新闻,推文的数量有着显著地上升。而在语义模型分析所激活的值中(图表4-5),排名前五的语汇分别是:“穆巴拉克(mubarak)”“折磨(torture)”“停止(stop)”“总统(president)”“辞职(resign)”。这与埃及革命中的主要口号,如“穆巴拉克下台”“人们想要推翻政权”“调查警察滥用酷刑”,都是高度语义相关的。由此可知,社交媒体上承载的信息内容具有设定与集中抗争议题的潜力。

第二,“框架整合(frame alignment)”后的口号

Twitter上五个主账号对此次游行要实现的具体诉求最初并不相同:巴拉迪非常明确的要求穆巴拉克总统立刻下台,由自己出任过渡政府领导人;“我们都是赛义德”的两个账号主打要求在埃及实现“民主选举”,“调查警察滥用酷刑”;格尼姆完全走感性路线,谴责滥用职权;“四月六日青年运动”强调“民主”、“就业”与“社会公平”。但是通过策略转换与话语整合,在网络空间里,社交媒体在他们之间先后构筑出了两个可以作为公约数的符号:第一个符号是“穆巴拉克下台”这个通俗易懂容易快速传播的口号;第二个符号是“民主”。在完成话语的框架整合后,此次埃及革命的运动组织将不同的意识形态、目标和价值与动员对象的利益以及怨恨联系起来。

第三,国际主流媒体的“新闻源”

在埃及革命第一天,几位独立公民记者创建了以facebook公共主页为信息发布平台的Rassd新闻网(Rassd News Network, R.N.N.)成为三月份中东地区关注人数最多的在线媒体品牌。R.N.N.的新闻采集模式——“从人到人的新闻”——完全是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特征。然而在埃及革命期间,R.N.N却建立了其特殊的舆论权威性。国外主流媒体,如BBC、路透社、半岛电台、阿拉伯卫星电视台(AlArabiya)都是援引R.N.N.的新闻以及照片来报道社会运动细节。这至少证明了:权威国家发生革命时,由政府控制的传统媒体不被信任,社交媒体担当了新闻传播之职。

第四,选择传播效率更高的信息形式

在埃及革命期间,facebook与twitter上除了发布短新闻,最大的特征是大量现场拍摄的第一手照片与视频资料。曾有学者在反思“媒体过盛(media richness)”理论时,发现媒体传播效率随着媒介方式的不同而不同,效率越高意味着用户对其认可度越高,然而,效率递减顺序是“视频>音频>照片>文本”。

社交媒体驱动埃及革命的路径过程

六 、总结与讨论

本文的核心问题是:社交媒体如何驱动埃及革命?我们试图从两个层次回答:宏观上追溯到埃及革命的过程机制,从“结构性张力”“压力转移”以及“刺激因素”来解释社交媒体能够产生作用力的前提条件;进而,我们转向微观层次,探讨社交媒体能够驱动革命的根本路径,并且引入“行动者”深化讨论驱动过程。

从国际政治的视角看,我们可能思考的是一个“埃及命题”,即:在一个政治信息闭塞,主流媒体不被信任的威权国家,社交媒体有机会通过“话语塑造”方式驱动一场社会运动;同样,在一个公民发育不良,各组织之间关系网络切割分化的威权国家,那么社交媒体有机会通过“网络动员”的方式驱动一场社会运动。只有单个案例验证的命题当然不足以成立,因此,本文的进一步工作应该是更加细致的国别案例比较研究。

By 中东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