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主义究竟是对还是错

你是一个精英主义者吗?先来做这个小小的测试,你是否认同以下的观点?

  1. 世界上一切的不公平,都是当事人不努力
  2. 大体上,一个人所挣到的钱和他提供的社会价值成正比
  3. 我的成就大部分都是我努力挣来的
  4. 因为上网的人中读过大学的人很少,所以网民素质很低

事实上,这些观点或想法都可以概括为精英主义,也是迈克尔·桑德尔《精英的傲慢:好的社会如何定义成功?》一书试图讨论和批判的想法。

“精英主义”的来源和演变

我们认为成功不是靠运气或恩典,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这是精英主义理念的核心。迈克尔·桑德尔《精英的傲慢:好的社会如何定义成功?》“

精英主义的核心就是自己的成功是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精英主义体现了效率和公平。通过奖励努力和才能,精英主义激发了生产力;通过淡化阶级、种族等因素,摒弃出身上的歧视,激励人们成为自己的主人。“只要我们努力、有天分、有梦想、我们想飞多高就能多高”。

在现代社会中,精英主义集中体现了对著名大学学位的推崇和对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贬低。作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且最应该体现“英雄不问出处”的高等教育,却成为了是精英主义观点所支持的核心。精英主义通常将人们分为有大学文凭的人和没有大学文凭的人,有钱人和穷人,白领工人和蓝领工人。前者被倍加赞扬,而后者则通常被认为因为懒惰、愚昧。

一组社会心理学家在英国、荷兰和比利时做了一系列调查,发现受过大学教育的受访者对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比对其他不受欢迎的群体有更多的偏见。研究人员调查了受过良好教育的欧洲人对一系列典型受歧视对象一一穆斯林、在西欧体面生活的土耳其人、穷人、肥胖者、盲人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的态度,结果发现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最不受欢迎。“

电视情景喜剧中的工人阶级父亲,比如《全家福》( All in the Family )中的阿奇.邦克和《辛普森一家》中的霍默.辛普森,大都是受人嘲弄的小丑。研究媒体的学者发现,电视上的蓝领爸爸们常常被描绘成无能、愚蠢的人,并且会成为大家的笑柄,而管束他们的妻子往往更能干、更聪慧。相比之下,那些来自中上阶层和专业技术群体的父亲的形象就给编剧描绘得更为美好,受人尊敬。“

在中国长大的人都非常熟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共识,却很少有人知道为何精英主义在基督教的根源很深。《圣经》中就有根深蒂固的“自己的作为决定命运”的观念, 属于一种因果报应思想。新教伦理中“创造财富以增添上帝的荣耀”与资本主义的兴起结合在一起,将精英主义的思潮随着基督教向全世界推广。随着信奉新教的美国在全世界的地位急剧崛起,精英主义因此也被杂糅在了”美国梦“和天命论中。“美国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践行善德;美国如果不再践行善德,那也就不再伟大”。这样的”天命论“观点自然就从国家的概念过渡到公民了,变成了”富人有钱是因为比穷人更努力“等观点。

如果要批判”富人有钱是因为比穷人更努力“这一观点,很多人也是站在维护精英主义的角度去批评的:因为很多人可以依靠不正当手段而不是真正的努力奋斗去发财,并且财富会随着家族传递,而教育也很容易如此传递,因此财富并不能真正反映个人奋斗。如果建立一个真正完全依靠个人才能和努力来致富的社会,富人真的配得上它的财富,那将是一个理想的社会。而这正是精英主义存在的问题:如果真的按照每个人的才能和努力去分配财富,这个社会就能变得理想吗?

答案是否定的,尽管它看起来合情合理。

精英主义的误区

精英主义的第一个误区,体现在过分地夸大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所能带来的成就,却忽视了家庭背景与“天时地利人和”等成功的必要条件。

精英主义一经诞生,它的反对观点便也就出现了。例如书中也曾指出,《圣经》中便包含了相反的例子:一位善良虔诚的信徒被洪水和暴雨等灾害侵袭而导致家破人亡。这证明精英主义即使是在神学内部也是存在矛盾的:如果上帝的行为完全依赖人的善行或者恶行,那上帝不就成了人的奴隶吗?上帝的全能性又体现在哪?

显然,上帝不会完全按照人的想法去行事,一个人的遭遇总是伴随着很多不可预测的偶然。从这个神学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得出与精英的理想相反的现实:一个人不能完全决定自己的命运。

在现实中,制约着精英主义理想的有两重对个人而言不可控的因素。

首先,一个人的天赋并不是通过努力得来的,并且在成功道路上对人的影响极大。这种不可控性因而被称为“基因彩票”。既然阶级、种族和性别等自然不可控的因素不能在道德上决定一个人应该得到什么,那为什么“基因彩票”就能够在道德上决定一个人的收入呢?

其次,除了一个人的天赋,社会对个人天赋的需求不同也会造成明显影响,而这也是不受个人努力控制的。例如,如詹姆斯这样的篮球巨星能够年入上百万美元,而同样极具运动天赋的“掰手腕”运动的冠军则挣不到几个钱,甚至不能靠“掰手腕”运动养活自己。这说明了个人天赋、成功和努力的相关性非常值得质疑。

精英主义的第二个误区,是为社会的不平等进行了辩护。

除了对竞争失败者道德上的羞辱,精英主义还会将社会的不平等合理化,拉大阶级差异。对于精英主义深入人心的美国社会,贫穷常被认为是自我放弃的结果,任何福利和转移支付都显得是在“奖励懒惰”。既然穷人的穷困是因为他们自己不努力,那么也没有必要给他们帮助。使得相较于西欧发达国家而言,美国的贫富差距显得极其悬殊,并且社会流动性却非常差,陷入了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境地。

“经济学家们用“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来描述政府帮助工人掌握就业市场所需技能的计划。这样的政策回应了劳动力市场自身运转不畅的事实,通常需要培训和安置计划来帮助工人找到适合他们技能的工作。索希尔指出,经济发达国家在积极的劳动力市场项目上平均花费 GDP 的0.5%。法国、芬兰、瑞典和丹麦在这些项目上的花费超过 GDP 的1%,美国只花了大约0.1%——比它花在监狱上的钱还少。”

抛开“基因彩票”等竞争优势不谈,精英主义本身也暗含着一些陷阱:它只是给所有人许诺了努力可以达到的上升通道,却没有说走完这个通道有多难,难到几乎无法实现。一个极端的情况就是营造一个“赢家通吃”的社会。获胜者得到一切,其余的输家失去一切,就像中国社会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不当镰刀就成韭菜”。可想而知,即使有办法保证这个竞赛的公平,也并不能说这个社会是公正且令人向往的。

如果真的按照每个人的才能和努力去分配财富,则会呈现这样的趋势:对于少数幸运的”草窝里的金凤凰“,由于个人努力成为了决定命运的最重要手段,他们会陷入无穷无尽的竞争焦虑中,以证明个人价值,苦苦挣扎在跨阶层的道路上,就算表面翻身了又只是开启了新一轮被更高阶层鄙视的人生。而芸芸大众则在道德上被羞辱:他们没能成功,不是因为别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懒散、不能自控才导致了自己的贫穷。底层的无地自容会导致愤恨和绝望,并做出“躺平”、自甘堕落乃至对抗社会的行为。

精英主义的结果

谈到精英主义的结果,首先便是普通人的愤恨和绝望。他们不再相信精英们能够考虑和保护他们的利益,这导致了2016年民粹领袖特朗普的上台。而绝望则体现在劳动工人“绝望而死”的数量急剧增加。

凯斯和迪顿发现,死于自杀、吸毒过量和酒精性肝病的人数在急速增加,死亡率也在飞速增长。他们称这种现象为“绝望而死”,因为在不同程度上,这类死亡都是由死者自己造成的。
1990-2017年,在45~54岁的白人男女中,“死于绝望”的人数增加了3倍。并且,截至2014年,在这一群体中死于毒品、酒精和自杀的人数首次超过了死于心脏病的人数。
截至2016年,每年因药物过量而死亡的美国人比在整个越南战争期间死亡的美国人还要多。“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援引了一组数据说明是否受过高等教育对“绝望而死”的影响。如果单看吸毒过量和饮酒过量的人数,似乎也可以解释为是因为美国政府放松了毒品管控导致的灾难。然而,拥有大学文凭的人“绝望而死”的概率只有未获大学文凭者的四分之一。由于美国大学学费昂贵,拥有大学文凭的大多家庭条件相对富裕,能够支付动辄数万美元的学费。精英主义正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导致的底层人民又穷又被羞辱“不努力活该”,从而陷入绝望,对于惨淡的人生已经生无可恋。

新自由主义把对奋斗、表现和成就的强烈需求置于现代生活的中心”。达到有所成就这一目标的成败,逐渐被用来界定一个人的所有的自我价值。“

除了劳动人民的绝望以外,还有精英内部的愈加焦虑和恶性竞争。由于自我价值严重地与个人成绩挂钩,为了维持个人和后代的尊严,美国的精英们对名校开始趋之若鹜,“直升机式育儿”大行其道。这反过来使得大学录取过度强调竞争,淡化了教育对人格的培养,变为了一场痛苦的选拔赛。而这些竞争的氛围也被带入了大学。大学社团开始鼓吹自己更低的“录取率”来彰显优越,学生们被迫在不同的选拔竞赛中重复竞争和角逐,失败者则被羞辱为“能力不足”。

除了造成愈发不平等的社会外,精英主义最大的弊病还在于撕裂了公众的共识。精英认为底层大众愚蠢、懒惰,不屑与之讨论,而底层大众则认为精英自私、傲慢,丝毫不会为整个社会考虑,无法代表自己的利益。再加上这些互不信任精英之间激烈的内部竞争,使得需要团结协作的任何公共议题都变得难以开展。

尽管精英主义看起来鼓舞人心,但这种关于个人成功的强烈执念,导致我们很难唤起团结和对彼此负有义务的意识。……如今,政治争论的内容要么是空洞的官腔,鼓舞不了任何人;要么是对立党派各执一词,无人倾听。各政治派系的公民都发现这种空洞的政治话语让人失望透顶,他们准确地意识到精英没有与大众达成共识并不意味着不出台新的政策,只是意味着政策变成了精英的密室协商,再也没有了公众的监督“

如何解决精英主义带来的问题

《精英的傲慢》作者试图在自由主义学派之内为精英主义的困局找到出路,而这个出路由两位自由主义大师指引,他们分别是哈耶克和罗尔斯。哈耶克在1960年的《自由宪章》阐述自己的想法,而罗尔斯则是在1971年的《正义论》提出观点。

哈耶克主要关注到精英主义的第一个问题。他认为,富人之所以富有,并不是因为在道德上更值得占有更多财富,而是自由市场的偶然作用。富人提供了在当下更被社会需要的东西,所以才变得富有。既然一个人的收入和财富是由供求关系的偶然性造成的,那么贫穷和懒惰的关联性自然也就不存在了。这样看来,至少使得穷人免受了道德上的羞辱。但是哈耶克反对改善贫富差距,认为如果进行社会再分配会扭曲市场,穷人应该自发调整供求关系,提供被社会更需要的东西。

罗尔斯则主要解决了精英主义的第二个问题。他认为,天赋导致的不平等和阶级导致的不平等是一样不公平的,精英主义只是将出身阶级的不平等转化为了天赋的不平等。为了消除这种由出身造成的不平等,罗尔斯建议让更具天赋的人充分发挥他们的天赋,但他们不应该享有所有的收入,而应该拿出来进行再分配。这种通过社会福利调节的方式也被作者称为“福利自由主义”。但经过几十年的尝试,福利制度已经成为精英阶层的又一种捞钱捞权的手段,“供养懒人”与“扼杀积极性”的批判已经远远不够,精英阶层正在利用福利制度“没有困难也要制造困难”,从而巧立名目搜刮社会财富,消灭中产,制造底层互害已经成为新型的社会毒瘤。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一句名言:“当你想批评别人时,你要记住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的那些优越条件。”如果多一个精英能践行这句话,社会公平就能向前一大步。精英主义比起更传统的“骑士精神”,最缺失的便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意识。精英既然已经脱离了柴米油盐的束缚,就更应该在社会公平方面尽到自己的责任,而不是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再向普通人榨取更多的利益,甚至抢夺普通人仅有的机会。如果说人类社会向来弱肉强食,那么从来如此,便对吗?

By 董生

什么是“人矿”

1,人矿意味着,你是资源,不是主体,你是手段,不是目的。耗尽一生的能量,是为了成全他人,而不是追逐自己渴望的人生。

2,人矿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开采,使用,残渣及废气处理。最初十几年,在你身上投资教育,目的是把你开采出来,成为可以使用的矿。中间几十年,是使用和消耗的过程。最后不能用了,以尽量不污染的方式处理掉。

3,人矿一生所产生的能量,除了用于推动社会前进之外,还有一部分,用于开采新的人矿。因此,人矿是可再生资源。适合这个可持续发展的时代。

4,但特殊情况下,人矿也可转换为不可再生。可能情况有:人矿的能量被极度消耗,无力开采新人矿。人矿有了主体意识,认为消耗自己 开采新人矿无意义。人矿本能抗拒作为矿的一生。

5,人矿的价值,与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类似,人矿过于充足,反而变得廉价,稀缺才使其昂贵。

6,石油燃烧不充分,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同理,人矿消耗不充分,也会有余力琢磨有害的事情。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找到充分消耗人矿的办法。

7,与人矿对应的概念是矿主,指家里有矿的人。矿主采煤矿,是给了煤燃烧自己的机会,矿主采人矿,则是给了人奉献自我的福报。社会进步的过程,是消耗不可再生能源转向可再生能源的过程,是矿主从煤老板进化为人老板的过程。

8,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主要靠人矿驱动。作为人矿几乎别无选择,要么当燃料驱动它,要么被它的车轮碾过。反而言之,如果人矿不去驱动它前进,那么剩下的人矿也不会被碾。但总有人矿认为,作为燃料的一生,比被碾过的一生更有价值。

9,当你意识到自己是人矿的时候,其实就是你 自我意识觉醒的时候。“人”与“矿”,本身就是天然矛盾的。人是衡量万物价值的主体,矿是被人衡量价值的客体。矿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存在, 而人之所以感受到自己存在,是因为他还有需求。

10,觉醒了的人矿是痛苦的——如果他什么也不能改变。为了减少这痛苦,他只能糊涂,假装自己睡着。日复一日燃烧自己。所以,当你看到一片沉默的人矿,你不知道这里有多少人矿,其实是清醒的。直到某个特殊的时刻。

网友辣评

“人矿”相对于“牛马”,更容易被接受,也就更容易被传播,相对于“无产阶级”,“人矿”更加富有斗争性。无产阶级只是描述了一种财富状态——你除了自身劳动力外,一无所有,却并没有概括出你一无所有的原因。
而人矿则不然,一看到这个词,你会立刻代入一种情境——谁是矿?谁在挖?

——知乎大神叶泊枫

“人矿”一词之所以好,不在于它的辞藻多华丽创意多新颖。“人矿”之所以好,就好在难听,好在直截了当,好在鲜血淋漓,好在把太平背后的血与泪、骨与髓活生生的挖了出来,血淋漓的呈现在你眼前,叫你无处可逃。
——知乎拉丁语Latinfish

高度准确、形象、深入本质的概括,比所谓人口红利更加触及本质。人口红利还模糊了“谁的红利”这一关键问题,“人矿”直接点出了对象、地位和对待方式,让一切粉饰都无所遁形。
——知乎匿名用户

我们日常聊经济聊工业化都避不开“人口红利”这个话题,相较于“人矿”,“人口红利”一词的确显得避重就轻。尤其是“红利”二字的春秋笔法一度让打工人们搞不清楚,到底这利对我而言有何意义?


“东亚奇迹”是被“人口红利”撑起来的,“红利”其实利在国家经济高增长,利在工业化进程推进的快。换句话说,东亚地区人口结构偏年轻,劳动力相对过剩,人力这种资源就特别不值钱。成本一低,东亚国家在人力密集型的中下游产业链上就能卷过别人,就能维持高投资高收益。而国家靠人口赚到的收益转手用在工业化进程中,继续投资扩产。但可以投资硬件多盖厂房建大楼,却不能把收益投资到人力上——不能给员工加钱,不能买高社保,不能搞高福利。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住低成本劳力的核心优势,继续在全球化进程中抢蛋糕。所以,所谓的“人口红利”就是人的劳动价值不断被工业化挖掘走,变成整个经济体的增长红利。参与其中的人也就和沙特的油,澳洲的铁,中国的稀土一样,成了一种大宗资源。保持“人力”这种原材料的低成本,是东亚地区低端制造业产品力制胜的关键。


那么怎么持续保持“人矿”的低成本呢?


首先是,社保劳动保障等公共福利肯定要持续处在低点,养老要靠个人。人矿贡献得100个价值里,工业经济拿走90个怎么可能再花出去给人矿接济?其次是把人类刚需生活用品价格抬高,比如说房子,把人矿那剩余的10个子,加上他们未来30年创造的价值一起拿过来。
这“矿”就算被全方位发掘利用干净了。

东亚奇迹,就是依靠“挖矿”起来的。与资源国挖油矿铁矿不同,也与西方直接拿着大刀去其他地区抢矿(人矿油矿金矿都抢)卖不同,东亚地区啥工业原材料都没有,且手无寸铁只有被打劫的份。唯一有的,就是贫瘠的土地和年轻的人口。


于是,挖自家“人矿”,并在自家土地上盖房子,把挖出来的人口锁进房子里去。随着人矿不断的被挖掘,人口红利逐渐减少,深度老龄化开始到来。日本在人矿资源趋尽后,开始由国家搞货币宽松,不断发国债给居民转移福利,保障其生活质量。算是退还一部分人口红利,给当地的人矿留个火种。所以,日本的生育率近几年还算稳妥,一直保持在1.3。这是日本政府主动刺破挖矿泡沫,防止成本进一步向未来转嫁,集合三十年时间用日本特有的货币宽松模式,加大政府负债给居民福利让利,最终才使得日本生育率三十年间只下降了零点几。

韩国模式,仍处在继续挖人矿的进程中,不断吸食年轻人血液,三十年来生育率几乎下降了一半。而现阶段我们的经济体,一是仍旧保持着低社保低低福利低劳动保障。二是房地产经济继续在挖掘居民财富给地方财政转移红利。 这就导致我们即将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生育率跌破1的国家,如果政策继续靠近韩国,也就是向未来透支而非国家发债让利于民。结果未必比韩国好到哪里去,毕竟咱们的生育率低过日本也就用了短短几年时间。

其实,很多发达国家也都走过挖“人矿”这个阶段,美国雇佣童工,可不就是把劳动力压榨到极致?但随着老龄化的到来,人口资源可挖掘的地方趋于枯竭,这些国家就开始产业升级了,或者是去“低端工业化”,本质上都是放弃人口红利。一些低端产业转移到后发国家,继续挖人矿。发达国家开始主导做高端产业投资和消费驱动。 咱们也是这条路。

短时间内,我们要保持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人矿的挖掘就不可避免。所以,国家一直再强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大高附加值产业投资。我们不断的提“内需”、“内循环”,这些指的都是国内民众消费,我们一直致力于激活消费驱动。核心原因就是咱们当下的人矿已经被挖的不可再续。 但是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资本,技术,高端人才和消费市场。

资本和技术好说,我们缺的是能研发出技术创新的高端人才,差的是国内消费市场的培养。 坦白来讲,压榨人口红利完全属于人才浪费,统一的把人当廉价矿产原材料用了。好比再这个过程中,我们区分矿的成色,主要是靠高强度高频次的考试进行筛选。 考试频率高且结果好的,矿产级别高成色好,能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多,开的价格高点;考试结果不好的,当矿渣扔工厂里处理。这就又导致所有人去挤考试通道,为了争取进入社会价值上升通道。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必须经历长达十余年的残酷考试机制,这对人类的成长期造成了严重摧残。说起来是教育资源廉价易得,但这被描述的太过朦胧。根本没去提这种考试机制对新生代人群的时间、社交、创新、创造、思考、自由、体格、世界观等软实力造成的极大伤害。 这种代价,不仅对个体的打击伤害是巨大的,对国内经济体的高端产业链来说,根本无法培养出足够多有价值的岗位人群。考试机制,筛选快,简单粗暴。 只是不把人当人,当成了简单的矿石、原材料、耗材。 这种社会人才筛选机制,人才培养的思维方式,是我们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要堵点。

再说消费驱动。要让人消费就得让人兜里有钱,这就相当于国家把“人口红利”拿到手之后再次投入到人口身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相关保障。 还得让人老有所依,尽快完善社保养老福利体系,这是把“人口红利”返还到居民公共福利上。 只有当居民个体既有钱又无后顾之忧,消费驱动才有可能起来。 但是,咱们目前政策的取向,还是延迟退休、“个人”养老和县级城镇化三者在打组合拳。 延迟退休是把人矿最后一口气给吸出来,让个人自己养老那就是红利暂时不返还,县级城镇化那是把最后一批“农二代”的人矿给挖干净咯。


要知道,绝大多数资源都是会枯竭的。水资源会枯竭,石油资源会枯竭,人力资源也会枯竭。 年轻人不婚不育,躺平摆烂,对抗高房价,痛斥低社保,对劳动保障不满等都是人力资源枯竭的前兆,呈现的结果就是人口老龄化加速推进。 咱们也不是不想舍弃“人口红利”,而且现阶段也到了不得不舍弃的阶段了。矿都挖空了,还能咋地?所以低端产业链往越南等地区转移有好有坏,好处是咱们终于可以舍弃人口红利了,以后提高福利水平返利于民有希望,甚至是重新进行分配改革,调节国内财富结构,给人矿注入生机,同时出清既得利益者(打倒矿主,矿工分赃),也不是不可能。坏处是咱们还在挖人矿呢,这有些矿主可跑了,弄得一堆矿扔地上没人捡,白瞎浪费了。而且国家想要返利于民,现阶段还需要用“人口红利”给公共福利发电。如果低端产业加速转出去,高端产业还没发展起来,国家从哪儿弄钱给居民呢?直接进行税改那是动既有利益者得蛋糕,于社会架构不稳。不动现有蛋糕的话,那就得国家加大借债转移福利给居民,日本一直就这么干,财政债务借上天了。

今年咱们中央财政也加大了杠杆,但是钱多数还是用在了基建投资和房地产上。 用在这两块上面的钱,迟早会以房产的形式进入市场,债务杠杆转移到居民头上为终点的。这与国家发债直接用在养老提升福利改善上是两回事,前者还算是深度挖掘居民财富,后者则是直接返利于民。 总得来讲,如果一个经济体的人矿资源趋于枯竭了,就接下来的对策来讲,上策是产业升级搭配分配改革,重新调节国内居民财富结构,出清既得利益者;
中策是政府部门加大负债改善公共支出,保障居民的社会福利和生活质量;
下策则是把继续通过房地产把负债和成本都压到居民头上,也就是挖尽最后一点人矿渣渣,导致所有居民只有不断加杠杆为各个环节输送最后一点红利。


日本现在的模式可以归入到中策,韩国模式则可以归入到下策。 但是韩国有一点好,就是他们产业升级已经完成了。 虽然仍然有低端产业在挖人矿挤压最后一点人口红利,但是他们已经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有大量的高附加值市场占比,他们的财政收入可以保障公共福利支出,也就是返利于民可操作性较高。

最后再说一句,“人矿”这个词的发明,之所以引发了社会深度思考和高度情感共鸣不是没有底层原因的。对于过多劳动价值被拿走,个人未来财富被高房价透支,社会公共福利保障欠缺的不满和抗议已经在民间形成共识。 这提醒我们,需要尽快推进分配改革计划,同时需要政府加大负债来改善公共支出,提高居民福利,不能再一味的通过刺激房地产给居民加杠杆来加剧财富结构畸形。


不然其后果只会比韩国更差劲,生育率更低,深度老龄化更快,老无所依问题更严重。到时候所谓的“提振内需”、“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就是一句空话,整个社会将会陷入结构僵化和阶层固化的泥潭不可自拔。

By 阿景